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张海霞┃中美博弈的未来和青年一代的选择
张海霞 2020-11-2 11:29
【题记】 2020 年 10 月 15 日受北大研究生会的邀请给全校的研究生做了一次线上报告《中美博弈的未来和青年一代的选择》,会后,研究生会的同学根据讲座录音整理了文字经过我修订形成此文的文字,文中用图均是我的讲座课件。特别贴出来,希望对正在迷茫和困惑中的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够跟大家来做分享。今天 分享的 题目 —— 《中美博弈的未来和青年一代的选择》可以说非常大。今天 虽然 是我们北大研究生会 举办 的活动, 但我知道 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北大研究生同学 们 在听, 欢迎大家! 一、 “ 博弈 ” 二字 最近博弈这个词 堪称 特别紧俏,前一段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国全方位开始征税、加税,很多 网络 文章、新闻报道 都逐渐将其称之为 中美的博弈。我感觉 现在 中国和美国确实在网络上 有 一场不可开交的 “ 战争 ” ,到今年大家 更加 觉得 事件在不断 升级。 新冠疫情以来,不仅是中美之间、 甚至于 中国和世界都 产生 了非常大的裂痕, 可以说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也处在博弈的过程中。 有同学会 开始 想: “ 真的是生不逢时啊,偏偏就让我赶上这个艰难的时代、面临 这么巨大的挑战 ! ” 其实不是你命苦,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博弈 。 (一) 北大与世界博弈 就拿北大和世界的关系来说吧,带大家回顾一个有趣的历史事件。 1793 年第一个英国的使团访华,大使的名字叫 马嘎尔尼 , 他 从 大沽口 上岸来北京朝拜中国的大清皇帝(就是写了 2 万多首诗的乾隆皇帝)。那时候我们还是天朝大国。他到北京以后住在北大勺园 ( 当年叫弘雅园 , 专门用来接待来 觐见 皇帝 的 外地高官 ), 现在 勺园 北大 是 国际交流 中心、 留学生中心。马 嘎 尔尼和他的英国使团就住在这里跟中国的高官们 进行一场非常重要的博弈 —— 也是 一场中 国跟世界 之间 非常重要的博弈 —— 见了皇帝 跪 还是不 跪? 200 多年前 这个 问题是相当严肃的问题,谈了好几个月 仍然分歧 不断。终于在承德的热河行宫得到乾隆皇帝召见,但是见面时到底 发生了什么, 始终是两边各执一词 —— 英 方 说 他们 没有 行 跪拜大礼 而 是单膝跪 拜 ,但是 和珅写的 是跪拜大礼匍匐在地,所以这件事成为了一桩历史 悬 案。 所以大家要知道 中国和世界的博弈不是只 从 今天开始。 虽然当初 中国和世界的博弈 可能仅仅停留在跪 和不 跪 的问题,但之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从 1793 年到 1898 年,中国已经到了非要进行改革不可的时候,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改革的是什么? 是 我们的学习方式,一批有识之士 开始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 也就是 现在的 北京大学。 可以说,北大就是在 中国 和世界的交往博弈中诞生的、具有历史标志 性 的学堂,这就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所以你是何其幸运来到了这所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未来的学堂。 接着是 1919 年 5 月 4 号 —— 五四运动 , 为什么一定要讲五四运动? 因为这是北大和 世界博弈的 另一次历史呈现,在乱世之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殊死的抗争 。可以说一直到现在这样的博弈始终未曾间断。 由此可见, 博弈 一直以来就是世界的常态,大范围内的博弈和小范围的冲突,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所以 我们 也不用抱怨时代和命运,其实不是今天才有问题,而是世界从来都没有平静过,博弈 也 从来没有停止过。 所以大家也不用担心,今天跟其他时期是非常相似的,历史就是在博弈中螺旋上升的过程, 而 我们北大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大事件、也从来没有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 (二)理解博弈的 “ 宗 ” 虽然今天我们都很不喜欢特朗普的行为, 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这就是博弈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当每个国家 都 想着自己要 更好 ,而不希望这个世界跟 自己 和平共享的时候,世界就不会平和, 只 会不停冲突。虽然冲突很不招人喜欢,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冲突 并非 永远 都 是坏的,往往是冲突促人奋进, 是 帮你找问题的, 从而使得你 变得更好。 中国 在每次重大的历史 冲突 中 都 表现得很好 ,北大 更是未曾 缺 席 历史事件, 保持着 真正 的 、为国家、为民族的心。 在每个 历史时期北大都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所以在当下, 北大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今天的北大人知道该怎么办,世界的未来才会变得更美好。 二、北大学子与世界 所以北大学生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看一位 北大的校友,当然相信没有人不认识他 —— 钟南山先生,现在全世界人民都认识他。不仅 是因为 他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而是在疫情期间我们真的盼望听到钟南山先生说句话,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世界都在盼望着他的一句话。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钟南山先生成长的故事。他每次在历史变化的时刻是怎么选的?是怎样 促使 他今天成为举国敬重的 国士 的。 钟南山在北大上学的时候也蛮有意思的,钟南山先生是特别活跃的人,体育又非常的好, 他 在北大医学部上学期间曾经参加全运会打破了全国记录。身体锻炼得非常好,人也非常活跃,毕业以后他也顺利留校了,成为了北大医学部放射科的助教。但是他留校以后 60 年到 71 年这 10 年间他在干什么?他上山下乡做农活,做校报的编辑,做锅炉工,他并没有干真正放射医学的的工作,有一年大概是在 70 年前后,他回家去看望他父亲,在广州特别有名的儿科专家,当时是非常时期,他的父亲也被批 为 反动学术权威,不能上手术台,不能治病了,给人家洗奶瓶儿。而这时候钟南山回家去探望他父亲的时候,跟他父亲有很经典的对话,父亲问他,南山你现在在北京干什么? 他 说前一阵做农活,这一阵做校报编辑,过两天可能又要我去烧锅炉去了,他爸一听说南山你今年多大了?他说 35 了,他爸爸马上叹了一口气,说南山你都 35 了,你啥也不会,真可怕。这句话真正救了钟南山,他发现不行,人这辈子真的是要靠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业务才能够真的有点贡献。 现在 这些事情都不符合他北大医学部的毕业生身份, 既 不是他擅长的,也不是他应该做的。 所以他痛下决心在 1971 年 9 月份调回到广州,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来担任 住院医师, 大家知道刚刚毕业的医学部学生 才做 住院医师。钟南山那时候已经三十五六岁了,才开始做住院医师,但是这是他了不起的开始。因为尽管他人到中年,但是他知道他真的要去练习自己的技术活了,因为没有这个技术是不行的。 到 国家改革开放 的时候 ,钟南山先生又走出去,走到世界上去学习,回来以后他当然在业务上就更加 精专。 2003 年 SARS 爆发,全中国人民都非常的慌,钟南山先生说 过一句很著名的话: “ 你把病人都转给我,转到我这里,我来救。 ” 为什么他敢说这句话,因为他有过硬的的专业能力,这是他的底气。他知道病根在哪里,他知道病源是什么,大家 对 SARS 各说不一的时候, 钟南山先生敢说: “ 我担保这个病它不是那样的,它是什么样的病。 ” 这 一下扭转了乾坤,整个 SARS 的走向和治疗开始转变,开始有了真正的希望。 2020 年 1 月 17 号,新冠肆虐的时候,武汉当时病情其实已经非常严重,钟南山先生坐着高铁逆行 到 武汉, 进行 紧急会诊发现 “ 人 传人 ” , 有了钟南山这句话, 疫情 才真正进入了开始全面防控阶段。他这种强烈的职业精神 和专业能力 促成他两次力挽狂澜。 有人说他 敢医 敢言 ,为什么他敢?因为 他 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 他 具有执著的职业精神,这就成就了他国士无双。 所以我说北大的同学应该好好学习你们的学长钟南山先生,一定要成为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又红又专的人才 :专指的是你的专业能力也就是硬实力,红指的是你的职业精神也就是软实力,你一定要兼具软实力和硬实力, 在北大毕业以后,才能为国家、为这个世界真正做出贡献。 北大人的世界就很大,因为他们能够用过硬的能力为这个世界造福。 这里,我们 学习一下杰出的北医校友 —— 屠呦呦先生 ——2015 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以及 林毅夫先生。屠呦呦先生的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无数人的生命,林毅夫先生是非常伟大的经济学家,他不仅仅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为我们的经济学、为我们的国家发展支了很多的招,同时 现在 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已经开始 运用 林毅夫先生的一些经济学方法。 所以我说北大人的世界可以很大 。 我们也来看两个例子,是在北大的留学生 —— 穆拉图 · 特肖梅, 曾 当选为埃塞俄比亚总统,他 运用 在北大学的这些专业知识去为他的国家服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 世界上的北大人真的好强 。 还有一个 —— 北大的黄金一代,这一张照片非常的有名, 2000 年入学的 6 个小孩,北大数学系的毕业生,现在 20 年过去这 6 个孩子全部成了世界一流大学数学的顶尖人才,其中有三位现在 是 MIT 数学系的正教授,他们用非凡的数学才华为世界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虽然 基础的数学 问题看起来 我们用不上,可是你哪知道明天他 不会 是改变这个世界真正的工具。 三、北大与世界一流大学 这些北大人 在全世界 范围内都是很 强 的 , 大家会说: “ 老师, 那 北大是世界一流大学了吧? ” 世界一流大学在北大隔壁,北大现在还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 一)我理解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给大家讲个前两天在网上看到的笑话,说 ** 师范学院强于哈佛大学,内容是 “ 哈佛大学在世界上名气大于 ** 师范学院,但这是由于美帝国主义的媒体掌握着话语权,有意压制 ** 师范学院的结果,我们相信通过全体校友在网络上的宣传,我们一定可以让世界人民认识并喜欢 ** 师范学院 ” 。这是 ** 师范学院的政治理论学的的毕业论文。在毕业答辩时,在现场所有审核的老师竟然站起来起立鼓掌,甚至还流下了眼泪。当人没有自知之明的时候,真的是很可怕,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强于哈佛,而老师还站起来鼓掌。 所以当你问我北大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我真的不能回答 “ 是 ” 。真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也举个例子:今年 10 月 12 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正在睡梦中,结果他的门被梆梆梆敲响了,告诉他得了诺贝尔奖。而敲他门的人是谁呢?是他的老师,和他一起获奖的罗伯特先生。这真的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它也说明了什么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真正标志。一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而来敲门 的邻居 是诺贝尔奖得主。当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时,你想说自己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别人都不信。但如果你是刚才那样拿着毕业论文,自己的学生在那说是世界一流的话,这传到全世界都是笑话。 所以说你问我北大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我觉得北大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距离,因为北大的老师还没有去敲他学生的门,说你得了诺贝尔奖,北大的学生也没有去敲他老师的门,说咱俩一起得奖了,这事还没发生,北大还远远不够。 ( 二) 北大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怎么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真的就像登山一样,是接力赛,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里我引用一段话 —— 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这是北大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 这三个词不是我总结的,是林毅夫先生在 1995 年经济学研究 40 年的纪念文章里写的,他说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是研究经济学的方向。 在北大研究本土问题,用规范的方法写出来的成果就是为经济学添砖加瓦的知识,就是推动人类对社会经济现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现象认识的理论,就是前沿的理论,将来用到国际上就是国际化的的成果。 所以亲爱的同志们,要走上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开始一定是针对身边的问题研究的,用规范的、世界能够认可的科学方法形成相应的知识,再把它推广开去。在全世界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也能够帮助更多人的时候,学校就国际化了,就真正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了。大家想想林毅夫先生是不是走在这样的路上,虽然他还没有得诺奖,但我还是很看好他会得诺奖的。 刚才说的钟南山先生也是如此。 SARS 爆发的时候,新冠爆发的时候,他用规范的医学方法去研究,他的研究成功不光用来治疗中国人,全世界也因他的研究而受益,他的方法当然在世界上就会得到认可。屠呦呦先生也是如此。 真正走在学术道路上的人 是绝对 不会狭隘 的 ,他们都 是 把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真正的知识惠及人类放在第一位 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所以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还在路上。 我用的这张照片是北大山鹰社在 2018 年 5 月 120 年校庆时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照片,这象征着北大的决心,我们是一定能够登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但是要看怎么才能登顶 “ 学术珠峰 ” ?我们还是来看看 林 毅夫先生说的话。他当年说 “ 我为什么得不了诺奖?因为如果你真的想拿诺贝尔奖的话,你必须教出四五十位可以进入那 1500 人名单的学生 ” 。 1500 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具备提名诺贝尔奖资格的人,这里边就包括北欧四国经济学院的正教授、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和国际上经济研究各个领域的领头学者,要教出最少四五十个这样的人,获得他们的同时提名才有希望进入最终的名单。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 登顶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师生共创的过程。今天作为北大的学生也好,作为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好,要知道你们不光跟着导师在做科研,而是和老师一起走在攀登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师生是像接力棒一样的互相成就。 如果你的导师能够教出四五十个那样的学生,你正好是那四五十个学生之一,未来你可能就跟保罗和罗伯特一样在几十年后在 “ 学术珠峰 ” 上会心一笑。 四、人生道路与选择 所以学术与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 —— 每个人都要努力。你可能说,老师我也很想努力,但我现在感觉不是特别对,我到底适不适合走学术这条路呢?我以前觉得我挺适合,可能最近打击太大,实验都很不成功。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人生的每一次十字路口到底应该怎么选?应该怎么走? (一)人生道路的选择 首先说一下选择问题。一个人到底适不适合走科研,或者将来适合走什么样的路,这是我前两周偶然的心得体会。 那天我开车回家,因为怕赶晚高峰所以 4 点多钟就从北大出来了。可到了万泉河转北五环那条路的时候就堵死了,我被挤在外道,怎么也转不过去。然后我就顺着 农大 那条路走到了北清路上。这条路其实我很少走,因为红绿灯比较多,所以一直不是我的优选。但我那天被逼无奈走到了这条路上,结果没想到这条路上特别顺,我内心一阵狂喜。正在高兴的时候,前面路口的红灯亮了,我就把车停下来。结果没想到这时候旁边的车一直按喇叭,我很生气地往那边一看:按什么喇叭! 结果那边正摇下车窗冲我喊话,我一看天啊,那不是我先生吗?他问我,你怎么走这条路?我说,你怎么又走这条路呢?天哪,转角遇到爱,这就是那种感觉。 我 正好在一条平时也不走的路上,他也很少走这条路,但两个人就那么巧地相遇了, 那 一时刻我真的内心满是爱和惊喜,非常开心。 这事告诉我:人生的选择其实哪条路都好,决定你成败的绝对不是选择。只要顺其自然去想,哪条路都可能转角遇到爱,哪条路的前方都会有很多的精彩在等待。 所以,不用纠结到底选得好不好,选得对不对。我们很多同学为了思考这个浪费了无数时间,但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 你记着,你只要在恰当的时期去做了你想做的那件事就好了。先把你能做的学术做好,然后等你有机会选择的时候再选你喜欢的路。 (二)我的成长之路 借此,我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我从学生到教授的选择和成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买本书 —— 《我在北大当教授》,这本书采访了几十个北大教授,其中有一篇也写了我如何从学生走到教授的路上(《人生就是拨开关》)。 我中学的时候学文科,学得非常好,作文写得很好,讲故事也讲得也不错。结果很不幸,大概高二的那个暑假,我跟我们学校很有名的理科学得很好的女同学吵了一架。吵完这一架, 我们就像 两个小孩子在那互相指着说: “ 文科的你有本事学理科 ” 。我就不服这口气了,我说我就 学 理科给你看, 然后 从文科班转到了理科班,学了理科,最后理科学得也还挺好。到我毕业的时候,也没觉得自己要去当教授,因为我觉得当教授其实并不是特别适合我,可是 20 年前机缘巧合进入北大当老师,现在我成了理工科的教授。 所以, 不用特别在意每一次的选择,应该在意的是后边的成长。对选择不要有太多的揪心,顺其自然。真正等到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再去做选择就好了。可一旦选了就不要有别的想法,直接往前走就好了,去找你的精彩。 五、成长的秘籍 (一)练好基本功 第一个秘籍,练好基本功。 任何工作切忌好高骛远,必须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培养好一点一滴的责任心。一 屋 不扫,则永远扫不了天下。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也是专门说学生问题的。如果学生一天到晚强调自己素质高、眼界高,他的成绩肯定烂得自己都不好意思提。 学生真正要好,他的实力就是他的学习、他的研究成绩。 如果他一天到晚强调素质、眼界,那他真正的基本功一定差得不行;如果男人一天到晚强调自己对女人多么多么好,他一定又没钱又没什么硬实力,所以只好靠虚的忽悠;如果女人总是说自己性格好,那你就不要对她的颜值和才华抱太大的希望了。 亲爱的同学们,你身边有很多虚的人,而我希望你今天认识到自己不想要再成为虚的人。 我们有些北大研究生的同学在本职工作该干的时候不好好干,一天到晚搞副业,写不出来一篇像样的论文,这就不行。你记着,作为研究生,这个阶段要把学术搞好,要把科研搞好,这些基本能力好,就是最重要的。 用硬实力来奠定你的人生的基石,用学校学到的这些知识来成就未来的人生。 亲爱的同学们,这些事一定不要搞错。硬实力、专业能力就是你人生的基石, 读研究生的时候不用扯那些虚的 ,只要把你的硬实力搞好,扎扎实实地把你的基本功练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要真努力 ,而不是假装很努力 第二个秘籍,这个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自己是不是 “ 真努力 ” 。我最喜欢的运动员就是 C 罗,虽说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没谁看好,觉得也就是一花花公子,结果到现在将近 20 年过去了, C 罗依然还是球场上跳的最高、进球最多的,为什么呢?因为 C 罗是真努力,他真的是付出很多,每天都训练,严格自律。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真努力。 你真要问问自己,你是不是真努力? 我一向也觉得我很努力的,可是有一天我被孩子问了 一个 问题:妈,你能不能再努力一点? 其实我这个人非常的拼,每天工作的时间非常长,然后我在家的时间也不太多,但是我小孩那一年要准备高考了,我就尽可能晚上能够回到家见见他,或者就不要总是在出差,那一天是正好我连续出门几天才回家,我本来以为他满心欢喜要说妈你终于回来了,结果没想到他说,妈你能不能再努力一点?我说你什么意思? 你妈已经很努力了,你还希望你妈怎么努力。他说妈你还不够努力,我刚听了讲座,是北大物理学院天文系的夏令营,人家老师跟我们讲了好多,关键是人家每周工作 125 小时。 这怎么可能一周 125 小时,一天就是要十七八个小时。我说这不可能,他说人家就是一天工作这么久,这个老师叫何子山 —— 北大天文系科维理研究中心主任 —— 特别了不起的物理学家。他大概十五六岁上的哈佛,在哈佛的时候他不知道 想 学什么专业,到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听了一场讲座, 是 天文学家来讲 的 ,他分分钟就发现这是他一辈子的真爱,就转去学天文,然后他很快就拿了天文学的博士学位。前两年的全球探索奖里边,何子山先生是团队成员之一,这是特别了不起的研究。他是这么说的: “ 从我热爱上天文开始,我每周工作 125 小时,我喜欢不间断的工作。 ” 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要问你们的,今天努力了没有? 你有没有算算你这一周别说 100 个小时了,你有没有 70 个小时努力工作的时间?真的要问自己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努力了? 这非常重要,也许你还在说我真的是有拖延症、有焦虑症,但我告诉你,这都治得了,只要你开始真的努力,这些都能够治,因为你开始努力坐在那就开始去做实验、开始去写论文、开始去看书,你还拖延什么,你还焦虑什么,没时间焦虑了,工作不用拖延都完成了。所以你知道吗? 用你的努力去治疗这些你还在困扰中的烦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 事。 (三)见贤思齐、虚心学习 第三条也很简单,就是努力向高人请教、虚心向同伴学习。这个其实是我在 2017 年 8 月 8 日去珠峰那一天的感受,我们那天从西藏开车去珠峰大本营,其实在前面路上开得非常的辛苦,可是突然到了垭口,一转眼看过去珠峰七姐妹全部在眼前,真的像看到神山一样,那种心情特别的激动,这一眼望去就是世界上最高的七座高峰,那时候真的觉得心潮无比的澎湃,再一看,发现我自己就站在 6000 米的高峰,你要知道那时候你人生真的是开始有了特别的感受。 只有你站到相对高的高度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去欣赏更高的高峰 。 所以当你周围的人海拔都在变高的时候,你也才在自然的提升,你才有可能去看到最高的海拔。 所以你一定要努力向高人学习,努力向你周围的同伴学习,让自己不断高上去,不断地前进。所以我说在大学其实不管读研究生还是读本科,不管是在哪个学校,都非常好,你记着这个阶段都是你在建立你的人生海拔的时候,这时候你周围的小伙伴们,你一定要跟那些非常好的高人为伍,提升自己人生海拔的高度,你一定不要去嫉妒你周围的小伙伴,如果他特别厉害,你嫉妒他,你想想你是不是海拔就降低了?你看到更厉害的人去向更厉害的人学习,你的海拔是不是就在上升呢?这样的上升将来会带来非常大的收益和回报,而不知不觉中你的人生就到了另外一个层次。比如说有个很有名的电影,叫《中国合伙人》,演的就是俞敏洪在北大校园里发生的故事,俞敏洪和他的两个伙伴,也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系的,结交成了朋友。所以要知道这就是你上大学应该结交的好伙伴。 今天在你身边的伙伴,特别是那些厉害的,你一定要积极向他学习,积极向他靠拢。那些好的教授,那些非常有名的教授,有机会的话你一定要努力去接近他,要知道这就是你提高自己人生海拔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你要去看他在干什么,他在做什么,他怎么做,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你要去学习,你要不停地去学习,不停往那个方向走,而不是变成满肚子冒酸水。很多同学的问题出在这儿,不去看人家好的为什么好,而是满肚子冒酸水,其实这一点用都没有,知道吗?只会往下拉自己的海拔,所以你一定要努力成为那不断向上的人。 刚才说了不断向上跟高人为伍,提高自己人生的海拔,同时也就治愈了自己很多的病。很多人为什么抑郁了?因为周围的伙伴太好了,太优秀了,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不对?向他学习,对不对?然后学他的努力,学他的奋进,学他的各种各样好的东西,你不也就变好了吗?对不对?所以学他的努力去解决你的焦虑,去解决你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的人际关系也就变好了,你周围那个特别优秀的同学,你们也就马上成为好朋友,这时候你的问题是不是就没有了?所以很多的人现在的心理问题是出在这个上面, 应该把 自己内心里翻滚的嫉妒酸液,立马转换成一瓶葡萄糖给自己打上,转换成自己的能量向前进,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注重 团队合作 第四个秘籍,要记得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刚才说了俞敏洪同志在北大的时候结交了一群小伙伴,后来独立创业,创业了以后其实走得蛮艰辛的,可是后来他把之前很牛的两个伙伴动员回来跟他一起以后,把事业做得越来越大了,一群人走得很远了,当然我们球队里边是不是都是这种非常好的例子,我下面要跟你讲的非常的现实,这个角度就是一群人可以治愈你很多病的现实的例子。 举个例子, 这个人叫霍华德,如果是喜欢 NBA 的,这两天一定都在看他的故事刷屏,为什么?因为湖人队前天刚得了 NBA 的总冠军,当然最牛的人 还 是勒布朗了, 他 带队九进总决赛 并且 这一次又拿到了冠军,在三个不同的球队拿到了 4 枚总冠军的戒指,但是为什么今天我不说勒布朗说霍华德,因为勒布朗跟 C 罗 一样 ,一直是人生楷模,努力的典范。霍华德是另外 一种 人,霍华德就是人走得很快,但是他到现在才意识到 一个人走得快是不行的, 一群人 才能 走得 更 远 ,霍华德当年是很牛 的 , 2004 年 2005 年跟勒布朗 齐 名,那 时 也是联盟的第一后卫,非常的厉害,各方面也都很强,可是他性格很独,他到哪个球队 都 唯我独尊,他转到湖人队的时候,跟科比做队友,两个人就闹得不可开交,后来 科比 因为这事都退役了,当然霍华德也因为这事就转会到其他球队,结果因为他的性格在其他球队 也 混得不太好,结果 实力这么 强的人,却并没有走得很远,而是最后沦落到了在各个球队流浪打 球的地步 ,拿不到很高的合同,而且 也没有很好的状态 。 可是去年的时候,因为勒布朗已经到了湖人队,霍华德在面临无球可打的时候,突然想了一下,我一定要加盟湖人,哪怕不给我钱,最低的底薪,不稳定的收入都可以,我一定要跟勒布朗抱团,我一定要向他学,我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所以他就又加入了湖人,原来几千万年薪到现在几百万都没有,并且原来是绝对的主力,而现在是作为连上场都上不了的替补队员,在湖人的这一年彻底洗心革命,不管让不让上场打球,他都是努力得坐在球场边上给他所有的队友们加油。结果就是立地成佛,彻底改变了。霍华德今年在球场上终于拿下了总冠军,当时他抱着总冠军的奖杯大哭,他说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想,你只要坚持去努力,你总会实现它。 其实你要知道你只有跟一群很好的合作伙伴在一起合作,你才能够实现更大的梦想。 而且霍华德所有的病包括他的嫉妒、他的抑郁到现在都没有了,他成了典范。 今天 NBA 有很多人向他学,因为很多老将,那些曾经和他一样很唯我独尊很自大的,很不想去跟别人团结的那些球星们,现在都想像霍华德一样说我要底薪,我来加盟湖人好不好?所以大家要知道一群人真的可以走得更远,当你放下你自己,你开始跟一群人合作的时候,你的这些嫉妒的病,抑郁的症,你的其他的这些毛病几乎都治了,因为他真的可以帮你实现更大的梦想,走向更好的未来,所以 记得一定要合群,一定要开始跟你周围的人合作 ,开始去做各种各样你能够做好的帮助别人,帮助自己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 (五)人生向前,永不止步 第五个秘籍很重要,持续奋斗,创造价值,永不止步。 大家看 任正非 —— 华为的老大,那是全世界都盯着的人物,对我们来说当然是科技企业的领军人物。 70 岁的 任正非每天工作时间还比你长, 他 从大概 40 多岁创业以后一直到现在,真的是持续奋斗,创造价值,永不止步,这是非常经典的代表。 然后是 稻盛和夫,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对这个人也非常的熟悉,但这个人那真是更是经营之神,为什么?世界 500 强,任正非的企业在其中之一,但是稻盛和夫有三家企业,他创办的京瓷,那是第一家,入选过这个世界 500 强的企业,他创办第二家也入选了福布斯 500 强,结果他七八十岁退休了,出家当了和尚,然后准备退出经营,后来日航破产亏损上万亿,找不到人来经营,结果最后说只有稻盛和夫能救我们,结果又去求稻盛和夫出山。 80 多岁稻盛和夫出山担任日航 这艘 大船的舵主,结果一年多的时间又把日航带起飞,然后变成从亏损上万亿到盈利上万亿的一家企业。 稻盛和夫 80 多岁依然每天在奋斗,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日日精进,永不止步 。所以真的人生就是奋斗的过程,是永远不停向上攀登的过程。任正非是的,稻盛和夫也是的。在不停向上攀登这个过程中,你看到的风景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沾沾自喜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人家看到的可能是满脸疑惑,当你在上面以后经历过一段时间,看到了很多的事情,觉得真的是黑暗,可是当你持续不断地奋斗的时候,你到稻盛和夫到任正非那个阶段, 你已经看到了云上的光芒,俯瞰全世界的人。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千万不要满足于一点点小小的成果,不要小富即安,一定要大鹏展翅,一直往上飞,一直往前进,让你的聪明才智蜕变为大智慧。。 (六) i CAN 精神 对我来说,我觉得还有最后秘籍要交给你 ——iCAN 精神:自信、坚持、梦想。 2007 年,我创办 iCAN 比赛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跟我说: “ 老师现在我知道 yes , I can ” 。这是对我很大的鼓励。到现在, 14 年过去,可以说历经千辛万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你要相信自己,你要坚持下去,为梦想一点一滴去坚持去克服困难,最后你才能够真的有一点点成绩。 今年春天的时候, iCAN 的比赛一下遇到了个非常大的困难 —— 新冠肺炎。 奥运会都停办了, iCAN 还办不办?今年春天的时候我也好困惑,我也一直在想我再怎么样来继续做这件事,怎么样继续让我的梦想,继续让我跟这个世界还继续联系, 让 我能够继续为更多的人去做更好的事情,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我 在家里真的是苦思冥想,结果我后来就想出来了 —— 我要去做直播。邀请全世界最有名的科学家每周给大家做讲座,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分享他们的思想、他们最新的成果,为此我们自己开发了虚拟现实直播技术, 这就是 今年 4 月 17 号我推出的 iCANX 全球直播,开播以来真的是非常火爆, 现在 每一期都是 30 多万全球听众在听,到现在已经有 1500 多万观众之多,当然直播还在继续、观众还在不断地增加, 欢迎大家每 周五晚上 8 点锁定 iCANX 直播 频道。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听了这个课, 在 北大这艘船开始出海开始远航的时候,我希望最后再送你两句话, 作为北大人 : 做人,一定友善、开放、包容、爱国、尊重不同文化。 做事,必须专业、敬业、乐业、职业、心怀四海天下。 只有 这样 才是胸怀世界、开创未来的北大人,才是真正将来能够对这个世界做出一定贡献的北大人。胸怀天下、开创未来,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北大人的郑重选择。 好,谢谢大家,非常感谢我们现在欢迎大家提问。 六、提问互动环节 ( 一) 我计划出国读博,现在美国的现状是不是去欧洲读书更好些呢? 我为什么一定要讲钟南山先生的故事,因为 79 年到 80 年代初的时候,他出国留学,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医学技术, 这是对成为今天的钟南山来说 非常重要的训练,就像前面说的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当你能够解决你的问题的时候,你也要通 过 科学 —— 全世界通用的方式,充分的语言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你才能够真正成为为这个世界、为人类解决一定问题的人。所以年轻的时候出国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你不仅仅是去学了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了尊重文化,然后在你心中,这种规范化和国际化才能够成立。 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千变万化, 哪有 一成不变的。 不管你是去欧洲留学,还是去美国留学,或者去其他的地方留学都很好。 但你一定记住要学的是这两件事: 一是 在专业上让自己更进一步成为专家; 二是用 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和接纳别人的文化,同时传扬中华文化, 尤其是现在中国和世界目前处在新的博弈局势 中 ,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出去好好展现我们包容的心态。 在面对复杂的信息如何选取和处理以及如何去判断呢? 今天可能我们信息都不只是爆炸了,信息简直各种各样、乱七八糟。 我有时候 做直播, 都 会经常搞混。因为我前面大概是三四个屏幕,这三四个屏幕可能 万一 哪一次我没有选好,屏幕上声音没有关掉, 出 现好几个声音的时候,我脑子立马就乱了,因为我不知道我听的是哪个声音了。 所以我想给同学们举这个例子,就是告诉你, 不管外界有多少种声音,你记着一定是选择性去提取,要听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声音, 并不 是所有的声音都要进去。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开始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判断标准。 其次 一定要控制,为什么要控制?因为信息太多,来源太多了,信息太丰富了。 刷抖音的时候 你要知道你浪费了多少时间?要知道有的消息可能没过两分钟就没有 了 ,那事情根本就不重要, 你还在那里 分分钟去刷。 同学们 还处在学习、正在增长硬实力的过程中,更需要控制自己,尽可能少在社交媒体上花太多时间,而是在 提升 专业能力方面花更多的时间。 如何看待研究生目前压力比较大的问题,特别是直博生增多,面临着毕业的相关难题,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该怎么去看待? 其实之前 我 写过一篇文章, 讲 研究生的 7 宗罪、研究生教育 的 7 宗罪。这里边就列了同学们常遇到的 7 个问题,我回头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同学们。但今天在我给你的秘籍里面,其实也 有相当的 针对 性了。 心理压力比较大的问题是这样的, 曾经有一句话很有名: “ 人类为什么叫人类?是因为比较累,所以叫人类,如果你不累,那就不叫人类。 ” 所以记住,其实压力永远都在,但是压力是不是能够变成动力,这个事情是因人而异 的。 针对压力这件事大家不用特别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只有有压力才会前进,读研究生的时候有压力,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研究生做毕业论文的时候,都没有点焦虑,都没有感觉到压力, 那这样的 论文一定也一文不值 。 第一不要怕压力。 第 二,如何把压力转化成动力是非常重要的,那就需要目标分解。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目标,不要去盲目对标。 我们很多同学把自己压垮,就是因为盲目对标。还没入学,就发现五年级的师姐发了 5 篇 nature 、 science , 就 崩溃了,说我根本发不了。你还没入门,你怎么发的了?你都还没做实验,所以你不要盲目对标。 同时要知道 胜利是胜利之母,第一步的小目标定的要比较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第一步的小目标达到以后,你的内心是愉悦的,小小的进步就会给你带来信心。 大家不是朱婷,不需要一下子跳的很高。 把你的目标分解成小台阶,台阶不断增高。 再讲刚才说的有很多同学在压力之下,精神上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同学必须要记住, 求助是一种能力,求助是一种能力,求助不丢人。 当你遇到了问题你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你一定要勇敢去找人求助。不管是你的同学,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老师,还是心理辅导老师都好,你要赶快去说,而且要尽量把真实的问题说出来, 因为只有说了真实的问题他才能帮你。 第二就是真正的有问题, 马上就医。因为人都会生病,吃药是正常的,精神上出现问题后吃药也是正常的,不要告诉 自己 这是不正常,这也是正常的。 所以当你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的时候,及时去就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觉得一定要自救,要找人去聊, 要 分解你的问题, 然后 从精神上锻炼自己,从身体上锻炼自己,慢慢让自己恢复。 研究生的时候大家不要怕压力, 要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压力变成动力,把自己的日子好好过下去,让每一段都精彩。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0 个评论
张海霞┃转角遇到爱
张海霞 2020-9-30 09:25
​2020-09-29 这是上周五下午的亲身经历。 周五下午一点上课,创新思维与表达艺术,我和吕帆老师文理搭配合作的经典,我的硬核思想结合吕帆老师的智慧表达实现软着陆,三点下课,我又去元培学院找沙丽曼老师交流了一下针对新生的《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内容安排,希望在最合适的时间给同学们最有用的帮助。聊完差不多四点,赶快开车回家,无论如何也要赶在周五下班时间的大堵车之前上路,否则就可能赶不上晚上的iCANX Talks直播啦! 出北大西门上万泉河快速路,虽然车比较多,但是还算是平稳前进,而且公交车道还可以用,不用担心占用公交车道被罚分。但是到了肖家河从万泉河上五环的时候却是空前地堵车,好不容易到了跟前才发现是盘桥的地方有车撞了,堵了两条车道,我已经无法并线到最里面的车道转上五环了!算了!反正时间还早,索性就不走五环转G7,直接走这条农大南路上北清路吧! 就这样我就走了这条平时很少走、有很多红绿灯的大路,还好,因为不到晚高峰,虽然很多红绿灯,车开得还是很顺,很快就上了北清路,我内心真的一阵欢喜:原来不走快速路也挺快的,否则在那个五环入口都要等很久! 人生真的不能太死板、总是沿着一条路走到黑,还是应该常常想想这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 正这么想着,我在一个红绿灯路口停下了,路上很空旷,前面也没有行人过马路,可是我身边的车却是按起了喇叭,我忍不住往旁边看了一下:这司机什么毛病?!没想到那辆车的司机正打开了车窗冲我喊话呢: 张海霞,你怎么在这条路上? 仔细一看:这不是我先生吗? 怎么是你啊?这么巧?! 巧了,真是巧了!两个人都很惊讶: 他说,我刚才看这车颜色真好看,再一看车牌,这不是自家车吗?真没想到在路上遇见你! 我当然更想不到了,因为我几乎是第一次从这条路回家,而且根本没有跟他说几点回家,怎么能想到这么巧在这个路口巧遇呢?!真的是转角遇到爱啊! 那一瞬间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头脑,也一下子冲破了自己的思维迷障: 人生的选择和开车一样,真的没有哪条路是最好或者唯一的选择,每一个选择背后可能都有这样那样的惊喜在等你,所以千万不要为了选择而纠结,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和直觉(顺其自然)就好,选择了以后就努力在这条路上走好,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风景和奇遇在等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能拒绝的眼神:我想成为您的学生
热度 1 rczeng 2020-9-11 07:33
在教师节的这天,研究生新生师生互选工作终于落下帷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经过一年的备考,终于进入向往已久的课题组,见到心仪的导师,其心情应该是无比激动的。对于一些老师来说,选择学生又像是经历一次人生的洗礼。其对学生真心的付出,带来了良好的口碑,迎来了不少追随者。 我们课题组不大,包括几位青年老师和20多 位学生 。今年学院招生指标比较充足,外校来的学生较多。今年遇到一位特别的外校学生,以第一志愿报考我院,说是我的 仰慕者, 特别想成为我的学生。网上面试时,有老师问他:“ 大学期间那位老师对你的影响最大 ?”令人惊讶的是,该生竟然回答说是我。我发表在科学网的博客,对他影响很大。 尽管如此,入学后第二天下午 他最后才联系我 。因为每位导师招生人数的限制,按照联系顺序,他有可能不能进入课题组,我希望他心理有所准备,联系其他老师。但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难以掩饰的失望。 晚上10点多,他发信息给我:“老师我真的很仰慕您,不仅被您在学术上的成就折服,还被您教导的优秀学生所激励。通过浏览您科学网博客的文章,我深深的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您对教学的认真、科研的严谨、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使我肃然起敬。我真心希望能成为您的学生,在您的教导下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望老师给予我珍贵的机会。 ” 最后,他又补充到,“望老师给予我珍贵的机会。 ” 在提交申请招生指标的最后时刻,我有意多申请了一个。遇到这样的学生,我真的不能拒绝他的请求:“想成为您的学生 ” 。我难以拒绝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前途的渴望。作为教师,尽力帮助学生完成其人生理想,这或许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缘分。 最后,经过学院协商调整,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该生如愿进入课题组。
个人分类: 研究生|55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华冰聊专利171:申请专利,是老板的选择之一!
bingbing800 2020-5-18 15:22
华冰聊专利 华冰聊专利 作者:华冰 专利代理 / 知产咨询 /专利金融 ----   ---  ---- --- ----   ---  ---- --- ---- ----------------------------------------------------------- 先交待故事背景: 这位朋友我爸认识他,我加过微信人没见过。之前我跟他在一个微信群里聊过几句,因为我在群里发过自己写过的文章,他在群里@我,简单问过几个问题,整体感觉他认为专利没什么用,他也不稀罕要政府的补贴,有这时间和精力不如好好做自已的产品。 这是我与他的关系说明。 听我爸说,朋友年龄比我小,自己开公司做专业机械,产品卖到全国,且供不应求。想买他产品的人提前打款预订,按打款时间交货。 这是我知道的关于他的企业及产品情况说明。 今天无意中跟他聊到另一件事时,简单几句他又提到他的产品和他的“专利观”,我回复了一个笑脸。 做专利时间越久,我越佛系,越来越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华冰聊专利”里,让喜欢的人来读,让相信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自己的选择。 朋友在做专业机械之前,还做过其他生意,但真正让他发家致富的,是正在做的专业机械,订单一直饱满,即使是疫情期间,生产也没停,是一个发展很顺利的生产型企业。 如他所说,他的机器是他独家的,市场上之所以话语权如此强,在于其独一无二,而且他的创新能力真的不错,产品独一无二很多缘自他的聪明才智。 显然,于朋友的公司而言,市场的话语权现在已经有了,订单多得做不完,不需要广告效应吸引。能让他发家致富,显然产品的利润空间是不错的。 那么,他为什么要申请专利呢?! 我也认为他可以选择不申请专利,才在聊天中对他仅仅报以微笑。 我相信,做一个企业,活着赚钱是第一位的,所有对他活着赚钱有利、不违法的事都可以干。每一个能创业成功(哪怕是短期成功)的老板,一定有他过人之处,他们有能力为企业发展做决策。 干什么不干什么,是老板的选择。 是否申请专利,是老板的可选项,而非必选项。因为太多太多老板心里想:我国有专利法35年了,真正有几个公司是因为专利倒闭的?又有多少企业从来没申请过专利,老板却赚得盆满钵满。办企业不是要发家致富的吗?既然不申请专利也能做到,我为什么要多此一举? 不得不说,这些老板的想法确实基于社会现实且有一定的道理。 此时,如果跟他说专利的作用:阻止竞争对手、保护市场、宣传……,他心里的潜台词是: 都是千年的狐狸,跟我说什么聊斋?你懂我的企业吗? 以我朋友的企业为例,这样的企业,只有出现以下场景,专利才可能发挥让老板体验到心动(tong)的价值: 1、 产品被人仿造,卖得比他便宜,抢走他订单的时候; 2、 收到律师函,原因是侵犯同行专利权,了解后发现对手专利的内容居然是自己的产品,且是自己先做出来的; 3、 侵犯对手专利权,要支付对手许可费的时候; 4、 对手在销售同款产品,眼看着同行抢走市场、被迫降价保市场的时候; 5、 政府有好的招商政策,可减税减房租,条件之一是专利指标,其他都满足唯独专利不达标的时候; 6、 遇到合适的投资人,各方面条件都合适,了解专利情况时发现对手专利较多,投资人放弃合作的时候; 7、 面对一个国企大订单,招标条件之一有自己独创技术且要证明材料的时候; 8、 对手发来律师函,要么支付许可费,要么退出现有市场还要赔偿损失的时候; 9、 …… 我不知道他的企业未来会出现哪种场景,也许永远一件都不发生,也许很快就会出现一件或几件。 但是我没有办法用这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吓唬他,让他申请专利保护自己,虽然我明确知道机械类的产品被抄袭实在是太容易了,风险是否发生我说了不算。 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保险,比如说车险。 我们都会为自己的车买保险,是为了防止万一出现事故时,保险公司会提供一笔资金,减小车主的损失。你永远不知道未来哪天会出现事故,是你撞了别人还是别人刮了你,但出险了,保险公司就会帮你承担大部分或全部损失。 如果你一年没出险,你并不会认为保险白交了,也不会因此不缴第二年的保费。 专利很像是给企业创新、未来发展买的一道保险 。 作为创新者,你永远不知道谁会来抄袭你的产品,也不知道有多少对手在觊觎你的市场和利润,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竞争手段在背后谋划。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保护好自己的创新,提前为可能出现的竞争手段立一个墙、树一面旗,向对手和同行告知:这个技术是我的,你抄,我有告你的权利(针对我朋友的公司,他是做机械的,产品卖出就无技术秘密可言)。然后,在保护好创新的基础上扎实做好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并向客户展示自己的实力。如果因此吸引来好的合作或机会,就锦上添花了。 保险业务员,都有一个信念是为了客户好,很多人坚信自己在做一个有福报的工作。一旦出现风险,保险的作用可以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保险产品的本质。 对于专利来说,虽然我也觉得她是给创新上一道保险。但是,企业就算是出险了,之前挣的钱有可能也会继续在创业者手里(当然也有可能赔个底儿掉)。企业可以选择继续做原产品,也可以放弃旧产品开拓新产品。我的朋友在现有产品市场不错的情况下,发现溶喷布机可能市场很好,已经开始向新产品努力 了。这些赚钱的过程都是合理合法的,有没有专利既不影响他赚钱,也不影响他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更没有影响公司的发展和现有产品的合法性。 如果只是想卖一个产品赚一次差价,一个产品卖一段时间,再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不打算在一个产品上深耕,也没打算在同一市场里做百年老店 ,做自己的原创产品一点不耽误他赚钱,不耽误他发家致富。 所以,我没有保险业务员的执着,去劝他申请专利,也没有坚定的信念申请专利一定是为他好,毕竟专利保护是需要花钱、投入精力的,哪个更划算、他更喜欢更擅长我真的不知道。所以,只在跟他的聊天中报以浅浅的微笑。 脑子里突然闪出一首歌: 愿你三冬暖,愿你夜不寒; 愿你订单充沛,创新不断; 愿你不被抄袭,接不到律师函。 ( 跟着文章唱起来的朋友一定要点“在看”哟 ) ----------------------------------------- ------------------------ -------- ---------------------------------------------- ---------------- ----------- !!福利来啦!! “华冰聊专利”推出 《老板必听的50节专利课》 每节课 5 - 15 分钟, 通勤、等高铁飞机、茶余饭后都能学。 每节课5块钱都不到, 还有很多免费课,关注下单吧! 可以自己听,也可以送老板送客户噢!
1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人生有四季
热度 17 weijia2009 2020-3-19 08:32
如果人生有四季 贾伟 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话, 我四十岁前, 都是春天。 这是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 昨晚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想休息了,但电影里的一连串诗歌般精致洗练的台词,不断轰击着我的脑海,让我一时无法入睡,干脆起身到书房码些字,写点儿感想。 王家卫同学的电影,很多人喜欢,也有很多人讨厌。喜欢的人觉得他玩得深邃,讨厌的人觉得他玩得太深邃。 《一代宗师》台词字字珠玑,写得很唯美,让人觉得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为这些台词拍的场景。 据说王同学为了这部片子准备了八年,拍了三年,人物、台词、画面、音乐,一一悉心打造。 可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讲一个冗长的民国故事,堆积了太多精美的画面和近乎于“配乐诗”的台词,每一根弦都拉得太满,掩没了故事的“一根红线”,观众觉得累得慌。 说到这儿,我想起来了,自己也会犯这样的毛病。前阵子做一项代谢方面的研究,自认为苦心孤诣,花了六七年时间把工作做透了,然后就恶狠狠地写了一篇长文,毕其功于一役!一不小心也走了家卫同学的路子。投稿后才发现,审稿人读得很累,直呼数据量太大,从临床到动物再到细胞实验,故事太长,看着看着就懵了。 后来听从编辑部的建议,把故事拦腰一刀,分为两部分分别投了出去,不料,简化版的反而有更多的好评。 看来发表科学论文和发行电影是一样的,虽然说百花齐放,各花入各眼,但前提还是先要让人看懂了,后面再谈高山流水弦歌雅意吧。 其实,不论是做科研,还是做文化,甚至像电影中讲的武林文化,道理都一样。 年轻时我们都想事业有成,有了事业便想着要更上一层楼,好了要更好,走着走着,便忘了初衷,忘了进退了。 故事里的女主角宫若梅(也叫宫二)用家传的“宫家六十四手”和叶问比武,还不忘提醒一下自己心仪之人:叶先生,给你看六十四手,是让你明白,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拳不能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希望你可以举一反三。 可讲道理容易,自己做很难。宫二的个性爱憎分明,为报父仇,自己断了“身后身”,到临终也没能走通武学和情感这两条路。 宫二曾说:我不图一世,只图一时。说出这样话的人,内心的爱恨情仇都是浓烈的。她“思进不思退”,只进不退,就会被动,就会有遗憾。正如宫老爷子早先批评女儿时说的:“太过看重输赢,而不懂人情世故”。缺少了对人情的洞见,才、貌、武功俱佳的宫小姐最终没能在动荡的时代“图好一世”。 看男女主角的对话,我觉得叶问对这个侠骨柔肠的宫二是心中有意的。 他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们之间本来就没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缘分。 但看完后细细琢磨,其实没有!叶问心里念念不忘的,不是宫二,而是宫家六十四手。 宫二也感觉到了。所以,俩人最后一次见面时,她悲从中来:六十四手,我已经忘了!我在最好的时候遇到你,是我的运气。可惜我没时间了。想想说人生无悔,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两位武学高手,结识了大半辈子,最后还是“我不知你,你不知我”。 年轻时,我们都是这副德行!一心追求“武功绝学”,目中无人。 这个目中无人,是说看不到美人、美景,眼里只有路。 年纪大了,才明白,这世上哪来的什么绝学! 所谓的绝学其实就是历练,就是见识! 什么叫见识呢?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我觉得应该把台词倒过来表述才更准确 - 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我们生下来一睁眼就开始见众生,走出家门(或者走出师门)方得见天地之辽阔,而最终还是要把自己看明白了,跟自己处好了,才算真正把路走通了。 写着写着,我觉得一不小心陷入了王家卫同学的电影台词,在键盘上码自己想说的话,分不清哪句是他的台词,哪句是我的了。 女主角宫二在故事结尾前不经意间说过这样两句话: 所谓的大时代 不过就是一个选择 或去或留。 我选择了留在属于我的年月 那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这话,举重若轻。 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觉得这就是王家卫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了。 大时代的人,要做好自己不容易。 什么是大时代?社会变革,江山易帜,乾坤倒转,沧海横流 时势变化,说来就来,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时势变化,有变好的,也有变坏的。 变坏了,会有战乱、饥荒、还可能有瘟疫……今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旧时候的瘟疫该是多么可怕。 你有机会在大时代做大事,但你必须放弃很多东西,你还要有冒险精神,富贵险中求啊! 你也可以选择做个小人物,像叶问以及故事中的那一批昔日武林门派的掌门,蜗居香港,或者设馆收徒,或者在理发店、中药铺、茶餐厅当着老板伙计,过着平淡如常的生活,没有壮怀激烈,不提家国情怀。 人逆不了势,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 你选择过平淡日子,就不必患得患失。 有些情怀,也就是情怀而已; 有些过往,也只不过是过往。 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来诠释 - 人活这一世,能耐还在其次。有的人活成了里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都是时势使然。 这句话加上“中心思想”的台词,就是贯穿《一代宗师》的一条逻辑线了。 武林世界是世俗世界的一个极致,在大时代,选择自己的道路是一门学问。 有人一跃而起,成了风流人物,活成了面子; 也有人过得低调、平实,活成了里子。 我们开场时有句台词: 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话,我四十岁前,都是春天。 四十以后呢? 春天过后,都是时令的变化,我们要知冷暖,知进退,在变化中做好选择。 风光一时容易,活出一个平实的自己很难。 四十岁之前,你活在别人的眼里,是面子; 四十以后,你要学会活好自己的人生,做里子。 故事里的两个男女,从天赋、家境、际遇上看,宫二均要胜过叶问一筹。 宫小姐是叶问心中仰止的高山,但是,武学上,叶问最后上了高山。 而宫家最终没人了,宫家的六十四手也绝了。 这样末路英雄的故事,其实并非时势也非天意,而是宫二的选择。 因为,宫二要的是面子,叶问活成了里子。 片尾的时候王家卫设计了一个唯美的镜头 - 叶问坐在街边角落里,在绚烂的光影里抽着烟。烟雾缭绕中,他看众生,看天地,看自己。 他看明白了自己是谁了 – 一个教人把式混碗饭吃而又乐在其中的小老头。
14848 次阅读|33 个评论
不可“放过”的小火
dfedhw 2020-3-11 20:41
上海中环路外圈北虹路地道今晨发生多车事故!两车燃烧,外圈堵到一动不动 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火灾,因为存在各种先天的有利因素,尽管场面看似惊险,但实际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事情过了似乎也就过了。 就该起地道火灾而言,可燃物不算多(两台轿车),空间较为宽敞(四车道),疏散距离不算远(地道全长约980米),起火点无邻近可燃物(右侧两车道仍可缓慢通行),所有这些有利因素,相对于火势扩大就是“不利”因素。 从现场图片可以看出,尽管地道顶部浓烟密布,但是暂时还不致于对附近人员构成明显威胁。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 现场能不能在十分钟内把火灭掉? 结合人员逃生及减损,建筑内火灾应对过程一般可呈现三种情形: 1.火势发展先天受限,基本无需担心人员安全,故可安心实施灭火(减损成为单一目标,如临街单层商铺火灾)。 2.火势明显不受控,伴随有其它类型风险,果断放弃减损,人员以最快速度逃生(逃生作为单一首选目标,如电缆隧道火灾)。 3.减损成为当务之急,灭火不可轻言放弃,但人身安全又无法保证,甚至可能因为全部时间精力投入灭火,丧失掉报警、就近寻求支援以及众人逃生的机会,因为从起火到失控,中间的时间仅有这么一段, 做一件事的同时则很难分身去做另一件事 (减损与逃生两大任务交织在一起,互为冲突,选择困难,风险也极大,如多层厂房火灾)。 就北虹路地道这起火灾来看,显然不属于第3种情况,也不属于第2种情况,应该归属于第1种情形。如果连这样的火灾也无法及时灭掉,假如改天换个场景(车辆运载可燃物更多、两车道、隧道更长、邻近车辆大量滞留),那么后果则不难想象。 哪怕就是这样的小火,如果能在为数不多实战当中,尽快扑灭,迅速化解危机,也能对民众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并产生示范效应。倘若遇到车流非常拥堵的地段和时段,如果完全靠消防队前来救援,无疑也存在时间延误的风险。 小火不速灭,何以灭大火? PS:当然还存在第4种极端情形:人员被困无法逃生,又没有灭火剂(减损与逃生均无法实施,完全丧失主动选择机会,岌岌可危,如个别住宅火灾)。 罗辑思维:什么叫“时间的折叠”? (从串联到并联,发挥了工具的时间作用)
20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半肩置换手术、反肩置换手术的选择及临床效果怎么样?
GaoXurenKnee 2020-1-31 21:32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1月31日周五。今天是大年初七,给您拜年了!祝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开卷有益!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271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开心做!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天生的专家,为了我们的患者,唯有每天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和提升。相信持续的力量,将每天的平凡逐渐变成不平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今天是大年初七,湖北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还在武汉继续蔓延。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已经超负荷工作,全国医疗系统相关科室专家在紧急支援武汉。 上图:膝肩髋关节关节镜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及康复专家高绪仁在徐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示范肩关节、上臂手术局部解剖。 今天有人问我一个问题:“高主任您好!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半肩置换手术、反肩置换手术的选择及临床效果怎么样? ”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肱骨近端骨折约占所有成人骨折的4%-5%,约占所有肱骨骨折的50%。每年每10万人群中有114个女性和47个男性发生肱骨近端骨折。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我们可以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半肩置换手术或反式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那么这三种方法怎么具体选择?效果分别怎么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佛罗里达骨科研究所的B. Israel Yahuaca、MarkA.Frankle在2019年的J Shoulder Elbow Surg (美国肩肘外科杂志)上分享了他们采用这三种方法治疗肩关节肱骨近段骨折的治疗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在1999年到2018年,MarkA.Frankle团队对425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手术。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211例。半肩置换手术108例。反式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106例。 上图: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后成功重建的病例。a.57岁女性 肱骨近端3部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14个月。b.57岁男性 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半肩置换术后6个月 大结节已经愈合。C.74岁男性患者 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反式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3年 大结节已经愈合。 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患者的治疗时的平均年龄是 65+-13岁(18-93岁)。骨折分类:2部分骨折11%;3部分骨折41%;4部分骨折48%。年龄、美国麻醉医师患者术前评分及骨折的分类情况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有关。三组患者术后上肢前举的活动范围都明显提高。最后三组活动范围无明显区别。影像学上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的骨愈合率89%,半肩置换组79%,反肩置换组77%。术后再手术率反肩置换组6.6%,内固定组17.5%,半肩置换组15.7%。手术后,23%的患者出现了至少一次跌倒,跌倒的人中73%的人出现了骨折。 上图: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后重建失败的病例。a.65岁男性 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3个月肱骨头塌陷、大结节没愈合。b.26岁男性 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半肩置换术后12个月 大结节没愈合。C.75岁男性患者 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反式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 大结节没愈合。 上图: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后跌倒再发生骨折的常见位置:桡骨远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髋部骨折、锁骨骨折、踝关节骨折、肩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及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等。 该文章的结论:老年患者并且美国麻醉医师患者术前评分高级别的患者多采用关节置换手术。年轻患者并且美国麻醉医师患者术前评分低级别的患者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三种治疗方法都能够提高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在至少1年随访的时候,三组间肩关节活动范围没有明显区别。和反式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和半肩置换手术的再手术率更高。我们应该将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风险告知患者。让患者知道有可能需要再手术、有可能跌倒及预防的方法。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 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组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参考文献: Yahuaca BI,Simon P,Christmas KN,Patel S,Gorman RA 2nd,Mighell MA,Frankle MA.Acut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ORIF vs. hemiarthroplasty vs. reverse shoulder arthroplasty.J Shoulder Elbow Surg. 2020 Jan 13. pii: S1058-2746(19)30716-5.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半肩置换手术 反肩置换手术 选择 高绪仁 肩关节疼痛 肩关节疼痛的原因 肩膀疼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症 损伤 撕裂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中国 江苏 徐州 肩关节专家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个人分类: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努力使选择变得正确
热度 1 lidawning 2020-1-2 22:35
努力使选择变得正确 生活中到处是选择。面对A,B,C...,我们常常不知如何选。每种选择都有其利弊,都代表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做选择的过程都是综合已知信息,寻求现有情况下的最优解的过程。站在重大选择的路口,我会犹豫,会迟疑。因为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未来几年甚至多年的生活 / 人生走向。 面对他们,我又不得不做出选择。不做选择才是最差的选择,既耗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又对自己没一点用。选哪一个选择,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你觉得什么最重要。如果确定了,就不要再犹豫了,去勇敢地选吧。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努力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今年才刚开始,定好目标,为了使选择变得正确,加油吧!
个人分类: 成长心路|4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目前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损伤主要有哪几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GaoXurenKnee 2019-10-18 23:29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10月18日周五 。开卷有益!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137期!没有天生的专家,唯有每天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和提升! 上图:2019年10月18日周五,高绪仁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暨徐州二院骨科膝肩髋关节专家门诊为肩关节疼痛、肩袖损伤的患者进行规范化体格检查。 今天一肩袖损伤患者问我:“高主任您好!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损伤目前主要有哪几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这个问题非常好! 肩袖疾病是导致肩关节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但是,在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上仍然存在争议。 肩袖撕裂是骨科医生最常处理的骨科疾病之一。然而在处理这些疾病时仍然存在争议。年轻患者发 生急性创伤性撕裂应该手术治疗以提高长期的功能。然而,对于处理大的、慢性的、退变性的、通过常 规修复方法不能修复的肩袖损伤治疗仍然存在争论。由于有报道称巨大肩袖撕裂损伤修复的失败率高达 40%,所以这些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对于广大骨科医生来讲仍旧是一个挑战。 骨科肩关节专家们试图基于肩袖撕裂的大小及位置来进行肩袖撕裂的分类。Cofield等把撕裂大小 大于5厘米的叫做巨大肩袖撕裂。而有的专家认为巨大肩袖撕裂应该是包含两根及两根以上的肌腱。后 上方肩袖撕裂包含冈上肌肌腱撕裂和冈下肌肌腱撕裂。前上方肩袖撕裂包含冈上肌肌腱撕裂和肩胛下肌 肌腱撕裂。后上方肩袖撕裂比前上方肩袖撕裂更常见。撕裂的尺寸和肩袖的可修复性并不是总一致的。 巨大的肩袖撕裂一般不一定能修复上。但是,巨大的肩袖撕裂不一定就不能修复上;不可修复性肩袖撕 裂也并不意味着尺寸就一定大。虽然精准地定义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在手术时可以 定义为不能够进行直接的腱骨修复及不能愈合。Warner等将之描述为:虽然进行了软组织松解,但是还 是不能将原始的肌腱直接缝合到肱骨上。Goutallier通过CT扫描将肩袖脂肪浸润退变分成0度到IV度。 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通常定义为III度到IV度(对此,曾有人提出质疑。)。然而,真正能否确定是否 真的能够将撕裂的肩袖修复上,是需要在手术中探查才能真正确定下来。 有一些研究通过分析肩峰肱骨指数(AHI)来确定肩袖撕裂是否能修复上。肩峰肱骨指数(AHI)小于 5.8mm就降低了肩袖可修复的可能性。最近的一些研究阐明了其他的一些预测不可修复性的因素:慢性 假性瘫痪、较大的内外侧肩袖撕裂尺寸、切线征阳性、冈上肌高度脂肪浸润及三到四根肌腱撕裂。一些 作者报道高达30%的全层肩袖撕裂是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 目前主要有以下8种办法可供我们选择: 1、非手术治疗的办法,如理疗、封闭注射治疗,可以作为肩关节疼痛不明显、肩关节活动受限不 明显的患者的治疗选择。 2、对于要求不高的患者,可以采用肩关节镜下肩关节清理术,同时可以肩袖损伤部分修复、肩峰 下减压、和/或肩缝成形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3、在进行肩袖损伤修复的同时,进行肱二头肌长头腱腱切断术和/或肱二头肌长头腱腱固定术显示 出能够减少术后肩关节疼痛、提高满意度。但腱切断和腱固定未见明显功能差别。 4、推崇肌腱转位的专家认为肌腱转位有可能提高功能并减轻疼痛。 5、最近,细胞外基质和人源性真皮移植物作为补片可以用于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 6和7、上关节囊重建技术和肩峰下球囊间隔器技术通过对肩袖缺失的患者进行下压肱骨头来起到类 似的功能。但是上关节囊重建技术和肩峰下球囊技术还需要积累更长时间的研究数据才能够广泛普及使 用。 8、最后,反式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对于要求不高的高龄患者可以作为一种挽救性手术选择。 总之,对于我们广大骨科医生来说,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仍然是一个挑战。现在还没有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一个单一的金标准方法,目前存在多种方法可以供我们选择。治疗的选择要基于患者的功能状态以及医生的技术和熟练程度。下斜方肌转位现在逐渐变得越来越流行。在部分存在持续性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逐渐下降的患者我们可以采用反式人工肩关节置换或半肩置换的方法来进行补救性手术。运用阔筋膜进行上关节囊重建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还需要积累长期的临床数据才能广泛临床推广。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 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肩关节外科发展方向负责人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参考文献: 1. Chung SW, Kim JY, Kim MH, et al.Arthroscopic repair of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outcome and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aling failure or poor postoperative function. Am J Sports Med 2013;41:1674-83. 2. Patte D. Classification of rotator cuff lesions.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0:81-6. 3. Cofield RH, Parvizi J, Hoffmeyer PJ, etal. Surgical repair of chronic rotator cuff tears. A prospective long-term study.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1;83-A:71-7. 4. Oh JH, Park MS, Rhee SM. Treatment Strategy for 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s. Clin Orthop Surg 2018;10:119-34. 5. Omid R, Heckmann N, Wang L, 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pezius transfer and latissimus transfer for irreparable posterosuperior rotator cuff tears. J Shoulder Elbow Surg 2015;24:1635-43. 6. Warner JJ. Management of massive 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s: the role of tendon transfer. Instr Course Lect 2001;50:63-71. 7. Goutallier D, Postel JM, Bernageau J, et al. Fatty muscle degeneration in cuff ruptures. Pre- and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by CT scan.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4:78-83. 8. Burkhart SS, Barth JR, Richards DP, et al. Arthroscopic repair of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with stage 3 and 4 fatty degeneration. Arthroscopy 2007;23:347-54. 9. Kim IB, Jung DW, Suh KT. Prediction of the Irreparability of Rotator Cuff Tears. Arthroscopy. 2018. 10.Juhan T, Stone M, Jalali O,et al.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s: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Orthop Rev (Pavia). 2019 Sep 30;11(3):8146. 关键词: 肩关节 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 治疗方法 选择 高绪仁 江苏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徐医附院 徐州二院 骨科 关节外科 肩关节疼痛 肩膀疼 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症 损伤 撕裂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个人分类: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研,导师选教授院领导,还是青年副教授?
热度 18 zywsict 2019-10-17 10:20
有同学提出问题: “理工科研究生选导师是选:见不了几次面的教授院领导,还是整天蹲在实验室的青年副教授?”。 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有点棘手,想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感觉有点困难。不过还是可以根据自身经历来谈谈看法。 正如问题中对教授院领导的修饰词一样,他比较忙,有可能选他为导师,一年当中都见不了几次面,几乎没有时间指导你,培养研究生以放养的方式居多,或者找一个二导带。 学生担忧的是无人指导,在整个硕士研究生生涯怕学不到东西,对自身发展不利。 但教授院领导手里有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很有可能是稀缺的,比如人脉,学术圈,还有在学院的影响力等,这对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对以后继续读博,甚至继续留在学术圈大有裨益。 背靠大树好乘凉,抱着大腿,很多路都可以走捷径。这个你懂的。 正如问题中对青年副教授的修饰词一样,青年副教授整天蹲在实验室忙科研,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读研,能够全程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学生一有问题就可以随时找到导师帮忙解决。 在这样导师的指导下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青年副教授,坐拥的资源非常有限,哪怕他愿意倾其所有的帮助你, 但很多时候对有些事情也是爱莫能助。 无论是选教授院领导还是青年副教授学生都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导师是否会抢论文的第一作者,毕竟毕业对文章的要求是必须要有一作文章。 但不少学生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教授院领导没有职称要求是不会抢文章一作,而青年副教授有职称要求就会和学生抢文章一作。 实际情况真如你所想吗?其实未必。 教授院领导时间有限,很难抽出时间自己搞科研和写论文。 虽然没有职称上的需求,但还有人才项目以及报奖的需要,而这些往往也要求第一作者文章。 前段时间有位在985高校读研的师弟告诉我,他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其中三篇档次都比较高,但这三篇高档次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都是导师,问起原因,就是因为导师有人才项目需求。 可见,要靠大树纳凉,也是要给大树浇灌的。 反观青年副教授,虽然有评职称的需求,但整天都泡在实验室搞科研,文章几乎全部是自己写的,自然会有不少第一作者文章。 正因为有职称需求,更不能指望靠学生出论文,因为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更何况,学生和自己的论文档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尽管确实存在有些青年副教授和学生抢论文一作的情况,但这毕竟是少数现象。因为学生一宣传可能影响到来年的研究生招生。再怎么样,青年副教授还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在分析完教授院领导和青年副教授的优势与劣势之后,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导师的选择。 一个是有钱但强势的爸,没有爱与陪伴,但有资源和背景。一个是没钱但温润的妈,没圈子没捷径,但有一路相濡以沫的陪伴与成长。你会要哪个? 如果你今后想读博或者继续留在学术圈工作,建议选教授院领导作为导师。因为教授院领导往往都是博导,而青年副教授很可能不是。如果教授院领导不是博导,他还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与人脉为你读博提供很多便利。 如果你今后没打算读博,毕业后直接去企业工作,建议你选青年副教授。因为跟着青年副教授干,你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对自己实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个人分类: 科学网置顶博文|18658 次阅读|43 个评论
读《日本是怎样废止中医的》一文有感
热度 5 rongqiaohe 2019-9-28 09:46
原文|徐子铭 《日本是怎样废止中医的》 2019-07-23 10:02 , http://www.sohu.com/a/328693445_100191050 读了该文有以下几点感想: 1 、在讨论西医或中医的时候,不要忘记一件事,这就是自己会得病,随着年龄增长,总有一天会得某种“顽症”,谁也跑不掉,谁都想恢复健康。让我们站在病人的角度来讨论这件事。 2 、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应该少一些人为的干预。让其自身发展吧。 3 、看西医,还是看中医。还是让病人自己选择吧。 4 、目前在我国,一旦得了病,我们具有两种选择。当西医无效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中医;当中医无效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西医。 5 、在未来,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儿孙得了病,只有一种选择!只能被迫走进“一家”医院的门! 6 、我的妻子是西医。最近牙痛,非常痛苦,甚至不能够坚持上班。吃了甲硝唑、澳硝唑,还换了其他药物,都没有效。最后,还是中药《牛黄解毒丸》吃了有效,解决了牙痛,昨天开始上班了。中医和西医共存,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为我们病人带来福音。 7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千万不要忘记医学的宗旨:以病人为本!
个人分类: 浅谈|54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机械传动系统的分类和选择
wusaite 2019-8-9 21:31
机械传动系统的分类和选择 伍赛特 1 机械传动分类 图1 机械传动分类 2 选择机械传动类型的基本依据 选择传动系统时,应考虑:工作机构的工况和性能参数;原动机的机械特性和调速特性;对机械传动系统的性能、尺寸、质量和安装布置方面的要求;对工作环境方面的要求;对制造工艺和经济性方面的要求等。 3 选择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原则 ( 1 )执行系统的工况和工作要求与原动机的机械特性匹配; ( 2 )考虑工作要求传递的功率和运转速度; ( 3 )提高传动效率; ( 4 )尽可能选择结构简单的单级传动装置; ( 5 )传动尺寸小、质量轻和布置合理; ( 6 )考虑经济性和标准化; ( 7 )考虑机械安全运转和环境条件; ( 8 )考虑操作和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 滕启 . 机械设计基础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2013.05. 师素娟,林菁,杨晓兰 . 机械设计基础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8.02.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4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专业很重要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9-7-8 11:21
最近**跟我说,我是想忽悠她表弟去学兽医。那孩子想学医(主要也是家长想)但是在高考大省河南,他的成绩也上不了一个好的医学院,将来很可能就是一个小医生(当然乡村医生很重要),如果在好的农大学兽医或生命类专业,将来考研读博的几率更大,成长的高度更高。在研究生录取人数已经接近同龄人5%的情况下,让孩子高中苦三年只是混一个末流211文凭或者只是四年后一个稳定的就业的家长其实是不负责任的。 实际上,由于医学伦理学的限制,医学研究上重大突破越来越困难,而畜牧兽医专业这方面的制约则比较少。比如西北农林最近联合西工大解析了哺乳动物角的发育的遗传机制,但是如果解析人的某种遗传机制可能遇到的争议会更多(但是目前很多难以治愈的疾病实际上还是因为DNA层面)。当然,医学院也有可能有兽医专业。辽宁的锦州医大(辽宁医学院)就是目前唯一的开设兽医养殖类专业的医学院校。实际上,兽医专业与人类健康也息息相关,如动物检疫、卫生防疫等都离不开兽医,宠物医生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行业。 大学越来越多,专业越来越复杂,选择越来越多,因此,报专业越来越考验考生、家长,乃至高中老师的能力。因为他们大多并不了解成百上千的专业,很多时候就是凭着感觉报。甚至学生感觉喜欢某个专业,但是学了以后,却发现不喜欢了。 实际上,当不知道喜欢什么的时候,应该相信人 类的基本需求永远不会过时,每个存在的专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重要,很多专业大家都觉得不好,但其实毕业生的发展还是很好 的,比如我的专业。 我的观点是高志愿的, 专业第一,学校第二,地域第三 。对于非学霸的我们可以尽量选择非省会和热点城市行业类高校的核心专业,这是性价比比较高的。 中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 南水北调渐入佳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184009.html 高校排名,对于考生除了与录取分数线息息相关外,其实关系不大。即使是综合性的名校,也不是每一个专业都优秀,如果进不了核心专业。学校排名的高低对学生的意义其实不大。 中国大学的分布与命名——理工高校 农 村 农民 农业大学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6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人•舍得•珍惜——致青春年少的研究生们
haz6526 2019-5-6 12:06
青年时期是人生最黄金的时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志存高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就会不负此生。现实中有人视他人的给予为理所当然;更有人“斗米恩、担米仇”;有人做事不靠谱;有人手拿一手好牌,却打得稀巴烂。为了同学们能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特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成 人 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胸怀坦荡、堂堂正正是立身之本,不谋私、不贪利、不偷奸耍滑、不阳奉阴违,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人是情感的动物,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对父母、对一切给予过你帮助的人常怀感恩之心,在日常的交往中表现出对他们足够的尊重与敬意,就会得到更多的人生资源。李嘉诚曾说:做事要找靠谱的人,聪明的人只能聊聊天。靠谱的人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人。靠谱的人让人放心,不靠谱的人让人不安。但愿你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做一个靠谱的人! 舍 得 人的时间、精力、体力总是有限的,要想“得”,必有所“舍”;有所“舍”,才有所“得”。如果什么都想得到,最终害人又害己。但愿你们在做每一次重要决策时,明白自己最想“得”的,“舍”弃相对不重要的。做出利人又利己的满意决策! 一旦做出了决策,就需集中全力,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决策目标。切不可动摇,节外生枝!如果又捡回曾经舍弃的,又想什么都得到,势必浪费曾经投入的时间、精力、资源,延误当初决策目标的实现,误人误己! 珍 惜 人性的弱点之一是越容易得到的越不懂得去珍惜。殊不知,许多时候你容易得到的并不是凭你的能力,而是贵人相助;并不是随时可弃的垃圾,而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贵机会。如果不珍惜,你失去的将是信任,受损的将是个人品牌形象,受伤的是那个无私帮助你的人。而他人的信任和善意、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千金难买的!但愿你们能明白:只要对你一生有价值的东西,不管你是多么容易得到的,都由衷地去珍惜!
2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挑选课题组
热度 6 lijianguo531 2019-4-18 16:26
书接上回,上回讲到不同课题组都有自己的学生管理和学术训练习惯。找到适合你的课题组比考上博士重要的多。如何去识别适合你的课题组?这是个愁人的问题,因为我也只待过一两个课题组,去其他课题组去调查这些问题,人家也不让,还以为我去刺探科研机密的呢。但是,长期同行开会聚餐、论文检索和闲聊中也可以对一个课题组形成大致的映象。总的来看,适合你的课题组一定是个学术很牛的课题组,否则即便兴趣相投,相处两不厌。但是没有什么可人的成果,估计在你的心里也算不得适合你的课题组。总的来看,优秀的课题组都有一些共性: ( 1 )人要多 随话说,人多力量大。佛也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至平民百姓,上到佛祖都告诉你人多肯定是好的。课题组也一样,人要多才能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从科研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叫单干,两个人叫合伙,三个人才能叫团队。有了团队才能有合作,也才能从思想上碰撞出美好的火花。这也是二人转就是不如三国演义好看的原因。有的课题组人员多达几十人,一般的团队十个以里,这主要取决于研究的内容、导师项目和领导才能。总之,人越多,这个课题组的成长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 ( 2 )经常组织和参加学术会议 如果经常在参会的时候碰到,那说明他们课题组的学术活跃度很高,学术包容性较强,具有开放的学术态度。这些人或是坐在主席台上,你只能仰望和听主持人报名字,或许是在你旁边跟你侃大山,都有可能。经常去参会的课题组一般一出席都是一帮人,跟团伙一般。吃饭的时候都是一桌坐不下,两桌来拼错的节奏。但是,你要注意:如果参会的人只是开会 ,长期只是开会不去讲或者不去作报告,那另说。一般课题组只有每年都有新的东西才能保证在大会上有讲的东西,一个人单干的话,基本上没有那么多的持续力。常年只参会不报告的人,可能他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讲,这说明他的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当然,你仰慕的大牛应该都是频繁的在大会上做开场的主题报告,那水平当然是没的说了。 ( 3 )高水平论文持续产出 高水平论文是本专业的一区期刊,自然指数期刊等。每年都有这样的期刊论文刊出的课题组肯定是不错的课题组。但是,这与学科有很大关系。人文学科和工程学科在此不作讨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做学术的人的“ 996 ”工作制是否合理。在我看来,大作的产出背后,“ 996 ”显然是不够的,我觉得“ 7127 ”还差不多。玩转“ 996 ”只能是初级阶段,必须要住在实验室,躺在课题组才能有引人注目的科研成果产出。科研是一帮世界上绝顶聪明人的角逐,既然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那拼的只能是谁在利用时间上更厉害。 ( 4 )项目可观 人多了就要吃饭,如果没有课题经费的支撑,那肯定玩不转。牛的课题组项目肯定是不缺的。什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有很多不同口子来的项目一大堆。这些是必要的。长期承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的课题组在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创新力上具有天然的超强爆发力和实践力,其承压能力和再创新高能力是一般温柔乡孵出来的小课题组没法比拟的。 ( 5 )有优秀的学生产出 优秀的学生是课题组最大的财富和成果。不同于花开花落,这是重新长出了一支幼苗。这只幼苗的成长速度会很快,会一步一步成为课题组这棵大树的枝干,以后也可能成为主干。大的课题组由于人员众多,课题组成员之间就会形成小的竞争环境。今天他发表了一篇一区的期刊,我也不比他差,我为什么不行?!因此,就会加速竞争的等级和程度,提升大家每天做实验写论文的斗志,这样的竞争环境有助于优秀学生的持续产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两个优秀的学生的产出并不能说明这个课题组有多优秀。因为,这一两个学生可能天生是属于宋江式的人物。我也听说过,有的导师有个非常牛的学生,但是这个学生和导师做的东西一点也不相关,属于自我救赎的奇才。如果课题组能隔一两年就有一个牛人出来,或者优秀的学生。那说明,这个课题组是非常了不起的。毕竟,用科研培养人也是科研本身重要的内容。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个课题组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是与导师的管理能力很大关系。
个人分类: 观点点评|9213 次阅读|6 个评论
选择:喜欢,擅长
dzrdez 2019-3-26 22:27
喜欢而且擅长,最优。 擅长又不反感,次优。 会干(点)但喜欢,其次 喜欢而不擅长,再次。 喜欢却不会干,? 擅长却(很)反感,? 不擅长又不喜欢,放弃。 选择自己擅长的,扬长避短【主攻方向,安身立命】。 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情愉悦【多业融合,悠然自得】。 选择和努力一样重要,有时候比努力还重要。 人往高处走【深造、就业、婚姻】,比原来的高半档/一步是合宜的,过多、则容易耗尽能量才气;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危险。
1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岔图里的哲学
热度 3 lvnaiji 2019-2-23 16:11
吕乃基 在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中,分岔图的地位十分重要。由分岔图可以说明许多社会现象 。参见: 他/她的一生:从分岔到分岔——人生感悟之二 ; 首先,偶然与必然 。个体的发展道路充满了分岔,充满了偶然性。以为必然性支配一切,偶然性只是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不见得了。哲人从古典时期就意识到偶然性的重要性。伊壁鸠鲁在其原子论中,特别赋予“偶然偏斜”以特殊地位,意识到偶然性创造世界。 中世纪强调神迹,近代科学革命以必然性反对神迹,同时也就反掉了偶然性。拉普拉斯的言辞即是典型。 19 世纪,概率、统计相继登场,20世纪初,居里提出,非对称创造世界,与伊壁鸠鲁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后有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以及当代更多的研究成果。偶然性在自然和世界的进程中已经扮演,并将继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偶然性并不排斥必然性 。在分岔点上是偶然性主宰,但也可窥见必然性的地位。譬如高考,自己没有准备好,那么什么样的缘分都与你无缘。人先要自救,上帝方能救你。在两个分岔点之间则是必然性主导,原因和结果基本上在预料之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必然性阶段也不是无所作为,实际上是在迎接未来可能的分岔。即使经历分岔,历史也会记忆,一言一行,都有往日的印记。由今日之中国,可瞥见历史上的风风雨雨。 其次,历史与未来 。站在某个时刻t’往回看,一个人走过的路是清晰的,经历了多少分岔,历经多少磨难。往前看,还将面临各种分岔、不确定。笔者的一位朋友颇有气度地将此概括为:历史向未来敞开大门! 历史与未来不对称。 在分岔图上,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没有分岔,大致就是一条直线, 历史与未来对称。类似于已死之人的心电图。 生活于中国时隔千年两个朝代的个人,大概彼此的交往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今,国人已经有了较之前人,较之其父母更多的机会,“代沟”一词就是当代中国时间图景形象的写照。 技术有路径锁定,人有路径锁定,民族、国家亦然。婴儿与老人有很多区别。在分岔图上,婴儿的未来几乎“一切皆有可能”,而老者的面前基本上就看得清了。得到的越多,改变的可能就越小。走过的路越长,越是人口众多,以及越是原住民,改变的难度越大。 路径锁定就是人类社会中的惯性定律。 常听闻这一说法: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数千年一贯传承,唯中国耳。言语间充满自豪。殊不知事物的另一面: 历史对未来的“锁定” 。即使改革已经40年,依然可以进一步退两步。 千年、百年、30年的巨大惯性,对中国的未来产生强大的影响。 复次,随机涨落、远离平衡态与惯性回归力 涨落是对平衡位置的偏离。涨落,对于静止和僵化不变的事物是一种破坏,然而,对于自然,生命和社会,则是进化的必要条件。“随机”之要义是不确定。正是随机涨落及其随机组合,孕育了新的可能。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在19世纪写道,在怀疑和不确定中生活的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在危险中漫游,让人感到自己生命的力(鲁迅)。 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向个人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就焕发了在组织的温暖下(在温水中)被销蚀的主体意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得到了提升。在每个个人自主决策之时——随机涨落,社会整体也就获得了更大的动力,以及更多的选择机会。 必须指出,通常的随机涨落及其耦合,如果没有“远离平衡态”,系统就会因“惯性回归力”而回到原来的状态。只有远离平衡态,系统才可能在新的状态稳定下来。 上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的“治理整顿”就是对前 30 年的“惯性回归”,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制止了这一趋势。 以为中国已经走出分岔点,汇入人类历史的大潮,然而面对现实不得不承认: 中国,至今尚无“远离平衡态”。惯性回归力依然强大。 第四,分岔与选择 。越是进步的社会,提供给个人的机会或分岔就越多。然而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青少年,高考几乎是人生道路上唯一的无奈的选择。面对独木桥,千军万马、千家万户耗尽精力和财力,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耗尽了祖国的前途和未来的希望。高考,已经成为国人一生中的瓶颈。不得已,有条件者选择出国,在世界范围选择。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国家的前途所系。 改革开放的一大变化是,提供给个体越来越多的机会,或者说,个体有了越来越大的自由度。不过,机会越多,对选择者的要求也越高:你会选择吗? 选择的难度在于 ,其一,对于各种分岔信息的把握。现今社会,信息不对称随处可见。再说,占有信息需要大量时间和其他成本。 其二,即使拥有了充分信息,信息越多,解题的难度越大。一位高校教师,对于是否买学校提供的长江边上一栋高楼的住房,咨询了几百年前的地基是否是淤泥沉积。老太太到菜场买菜,屏幕上显示出500种菜的品种、铁、磷、锌、蛋白质等的含量、有无杀虫剂残留、是否转基因、仓储几天、运输价等等。把所有这些数据一股脑儿塞给这位老太太,她还买得成菜吗?所以,在数字化社会需要发展非数字化生存的能力。 其三,在各种分岔之间的价值判断。分岔涉及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的利益,有待在价值观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各种分岔,转瞬即逝,这就是“窗口期”。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中国自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1992年转向市场经济,2001年加入WTO,分岔的窗口已经打开。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而后国内外的一系列变化,致使窗口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的窗口已经关闭。 习惯讲,从胜利走向胜利,或许更确切地说,也就是从分岔到分岔 此外, 普里戈金的分岔图对于目标的作用重视不够,再加上协同学的“吸引子”就比较完善了。在当今社会,“主旋律”、“核心价值”等,都是对选择者的规劝。然而,这种“虚”的规劝不如现实活生生的教诲。相比较而言,稳定收入和社会地位或许有更大吸引力,公务员考试之热可见一斑。社会的制度设计与所宣传的核心价值有出入。随着公务员在社会中的权重越来越大,社会的走向将会偏离航道。 最后,分岔的相遇。 上面述及的是个体,个体只能在一个个分岔进行选择,不能“既”,“又”,“脚踏两只船”。不过,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个人长大之时,童年时代的乡土和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包括父母,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弱。与此同时,个人的路径则距其他个体的分岔越来越近;他遇到了各色与他一样从形形色色的背景中走出来的年轻人,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分岔与分岔开始交往,并且对各自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小则影响两个分岔点之间的必然阶段,大则导致分岔。除了人品、知识、价值观等外,文化上越是远缘,影响越大。影响最大的多半是他或她的另一半。 从出生到走向社会,多半生活在父辈的影响之中,随后“走自己的路”,同时又将子女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直至子女走上独立。 朋友说,神说(我弄不清究竟是他说,还是神说),人流中插肩而过是十年修来的缘,默默相视是百年,彼此交流是千年,成为朋友是万年,能为你祝福是万万年之缘。 有相遇,就会有离别,被称为“缘分已尽”。 虽然如此,相遇,哪怕偶遇,也会在心中激起大大小小的涟漪。相遇和离别,彼此已经交换了生命的一部分。 如此看来,教师,桃李满天下,能够在天下的“桃李”打下自己的印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扩展到更多的生命…… 微信群,加群和移出,加好友和删除拉黑,极大改变了个体路径的交会状况,关键是增加了个体对与之相遇的个人的选择权。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好友和群,特别是群,与谁为伍,谁就是你的镜像。 全球化,是各国分岔图的相遇,笔者将在另文中分析。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277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什么一遇麻烦就爱归隐?
热度 7 zhengyongjun 2019-1-13 14:43
天命之年,背上行囊,又要再出发。耳边忽然响起孔老师的一句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此行虽然与“仕”和“隐”无关,但临行也想趁机扯几句“归隐”的淡。 “仕”和“隐”,即人生的 进与退。“傲然有凌云之操,歘复见牵羁,婆娑于九列,困于人间烦黩,常思归而永叹。”“出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社会担当;“归隐”则是当文人们的抱负无由施展,不愿降志辱身与人周旋,而选择舍利归隐。“仰众妙而绝思,终悠游以养拙。”“归隐”实则是人失意时心生的一丝感念和遗憾。 从许由和巢父的归隐传说,到魏晋文人们的悲世情、归隐念,提到“归隐”二字,蛰伏在古诗文里的高士们,会一下子鲜活地向你走来。隐士代代有,魏晋特别多。那个时代由于深受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文人圈里如果不玩点酷,就感觉自贬身价,就难以混得开。当时社会推崇的是嗑药耍酷,不光能善写诗文,还必须在诗文里向世人宣达自己不屑与尘世为伍的高蹈情志。 除了渊明县长勉强算真隐士,大多数文人玩的都是“归隐”假招子,其中臭名昭著要数石崇了。石崇在《思归引序》唱道:“我少有凌云志,不做凡夫子。二十岁入仕途,做官做了二十五年,退休之后老有钱。焦作有我河阳墅,洛阳有我金谷园。别墅前面有长堤,长堤前面有清渠。渠水引来绕别墅,也养鸭子也养鱼。我早上喜欢去打猎,傍晚喜欢看闲书,每天做饭有大厨,日常家务有保姆。家里还养了一群小歌星,歌声高亢吹白云。人生得意需归隐,要讲归隐数肥遁。”( 余少有大志。夸迈流俗。弱冠登朝。历位二十五。年五十以事去官。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江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家素习技。颇有秦赵之声。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又好服食咽气。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操。歘复见牵羁。婆娑于九列。困于人间烦黩。常思归而永叹。寻览乐篇有思归隐。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魏晋文人特能装逼,创作了辣么的“归隐”诗文。“归隐”这招几乎被他们玩坏了。连毛主席都看不下去了,一针见血地指出“知识分子一遇麻烦,就爱标榜退隐,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所谓的隐士,原是假的,是沽名钓誉。” 如何精准地把握“出仕”和“归隐”的度?是有经典教科书可参考的。读透《论语》、《老子》,人生便知进退。左手孔子,右手老子,几乎算是历代知识分子的标配了。“仕”和“隐”,亦可解读为人心的“阴”和“阳”。阴平阳秘,精气乃治。“仕途”有阶梯,“隐退”亦有深浅。一仕一隐皆有道。这些年,闲暇时读读《论语》,偶有心得,但二十岁那年,读台湾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在心里便种下一棵草。归隐是心里的一棵野草,一不小心就长起来。这些年虽然尝试了许多的努力,但最终还是选择隐退这条路。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海那边,难道真的是仙境吗?我不知道。或许,爬上岸的“海龟”会偷偷告诉你。正如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乘 桴浮于 海的也并非是隐士。我等蝼蚁之人不需要矫情,“出海”只为奔波生计而已。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413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当教授还是当官?这是个问题!
wuxiang 2018-12-10 08:29
学校中层干部换届调整方案在网上一经发布, “ 生存还是毁灭 ?” 这个著名的哈姆雷特之问,便开始困扰很多人的选择。方案中 “ 坚持一人一岗,除学校 ‘ 双肩挑 ’ 岗位外,其余中层领导岗位按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分设 ”“ 坚持去官本位原则,注重把回归学术和回归服务结合起来 ” 成为干部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一些同志开始叩问自己的内心,在做学术和走仕途之间取舍,在当教授还是当官之间纠结。这也许是一次十字路口的挣扎抉择,也可能是一份回归正途的释然安宁,关键在于自己的初心和事业的趋向。到底应该作何选择,这确实是个问题。 大学要回归学术,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大学的功能定位有多种,但究其实质,大学首先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应以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内核,来诠释和演绎大学的职能。 但不知何时, “ 官本位 ” 思想开始席卷大学校园,学问大不如级别大,学术高不如官职高, “ 学府 ” 变 “ 官府 ” 之势愈演愈烈,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逆学术化思潮。今年 6 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包括我校在内的 150 所高校联合发表了《成都宣言》,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实现 “ 四个回归 ” ,其根本就是要去官本位、去行政化,回归学术、回归本真。育人是大学之本,学术是大学之根,大学是要面壁十年发现真理的地方,而不是急功近利争名夺利的场所;大学应该永远飘扬学术的旗帜,而不应该充斥着官场的味道;大学需要的是学者和教授的荣誉,而不是处长和主任的头衔。这次换届调整党委树起回归学术的鲜明导向,明确要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趋近回归学术,靠近回归本真。 教师要潜心学术,这是 “ 双一流 ” 建设的现实要求。 高校本是崇尚学术,产生学问之地,学术自哪来?学者;学问由哪出?教授。潜心学术、专心学问是教师当尽的责任和应守的本分。 “ 双一流 ” 建设,一流之师是根本,一流学术是关键。 无论是已经开展的 “ 工大教师之初心大讨论 ” ,还是正在进行的 “ 解放思想推动 ‘ 双一流 ’ 建设大讨论 ” ,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呼唤我们广大教师要提升 “ 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 ” 的心境和品质;养成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尊严;真正聚焦于学术、陶醉于学术、奉献于学术。只有学者专心、教授收心,回归本职、回到本行,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术,才能催生奠基 “ 双一流 ” 建设的学术精品和学术成就,进而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方可早日实现。这正是这次换届调整严格规范领导干部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初衷考量,就是要让教师潜心学术,让干部安心服务,泾渭分明,判若鸿沟,相辅相成,蔚为大观。 干部要服务学术,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具体要求。 大学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是培养人才的高地 。只有一流之师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才能有力支撑一流之士的培养,而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一流的服务保障。小平同志曾讲 “ 领导就是服务 ” ,高校领导干部最根本的就是要真心实意地当好师生公仆,服务学者、服务学生、服务学术。 “ 家文化 ” 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 一转二评三满意 ” 作风建设的持续推进,都在引导我们广大干部要找准工作定位,画好事业坐标,以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和千里马的干事激情,专心抓好治理,诚心搞好服务,这是领导干部的价值所在,追求所在。这次换届方案中明确提出领导干部不得与民争利与普通教职员工争资源,要少涉猎报奖评优,让广大一线教师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是党委要求干部回归服务本位的破冰之举,也是纯化学术风气的改革之举。 领导干部不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什么利益都抢,什么好处都占,这既不符合党的宗旨,也有违干部的道德良心。   老子讲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生命是最宝贵的,不应为名利而奋不顾身。人的精力很有限,不可能做到实验室、办公室同占,很难实现学界、政界、商界同跨。只有用一生,归一念,专一事,才能身轻、心定、事成。此外,人的禀赋各有不同,选择了不合适的位置,可能会让一个人从优秀走向艰难,甚至是煎熬。一位优秀的专家未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处长,或许真当了处长会成为学校更大的损失。 有时候船改变航向是为了更好的抵达彼岸,江河改变流向是为了早日奔赴大海 ,今天你的选择和改变可能恰恰是开启人生另一扇精彩之门的钥匙。领会了回归学术和回归服务的真谛,回答这个问题还难吗? 转自:http://news.sut.edu.cn/portal_content.jsp?urltype=tree.TreeTempUrlwbtreeid=1016content_id=110534
个人分类: 转引|1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的基因与坏的基因
jiangming800403 2018-12-6 11:34
赵建民 2018-12-6 11:56 我确实不支持和赞同贺博士的这个实验,首先我认为是没有太多理论和技术突破的“泡沫”,此次这个实验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后续的更有意义工作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舆论和法律障碍,而难以为继。 其实,本来可以等到18年后,或者二三十年后,再宣布这个实验。因为只要当事人不说,这个事根本不会有人知道。 ***** 回复 赵建民 : ccr5基因并非只与爱之病相关,有研究表明该基因的缺失有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北欧人ccr5基因的自然突变,是否还有其它补偿机制我们也不清楚。因此,贸然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基因进行人工突变,绝对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把人当做小白鼠来进行人体试验的行为。就如您所说,小白鼠根人体不同,在动物模型上的实验不能代替人体实验,所以就必须要拿人来实验对象?您觉得这样做是合适的吗?全世界科学共同体都在谴责这种违背科技伦理底线的行为。科技伦理并非仅仅是道德自律的事情,像基因编辑人类基因并以生殖为目的的试验,危及人类整体基因库,是绝对禁止的行为。您自己也认为,人类目前对基因组功能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您还支持就贸然进行人类基因组的编辑,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2018-12-6 10:27 1楼(回复楼主) | 回复 赵建民 回复 **** : 我在前面也说过,我并不支持这个基因编辑实验,反而我认为这是没有理论与技术意义的“泡沫”,但是我觉得人类没有必要为这个简单的实验大惊小怪。除非是与世隔绝了几万年的荒岛,否则纯粹的基因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同人种已经经过了大规模的混血。甚至,我们身上也有尼人和丹人的基因,往往被认为是和智人不同的物种 。 虽然这个突变对于黄种人非常少(大概不到1%),但是中国人和北欧人通婚生下的孩子也很可能有这一个突变。中国人和北欧人的遗传基因也不会有根本性的区别,北欧的原住民萨米人就有很多黄种人的血液。 经过千百万年来的进化,人类积累的很多基因都与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但是这在过去的饥荒年代却是好的基因。 通过自然选择,人类似乎已经无法去除这些基因。基因编辑改造人类的年代一定会到来,当然这一天我们在有生之年似乎无法看到。 | 回复 赵建民 回复 赵建民 : 另外一个了解人类基因组功能的途径是基于大样本的全DNA测序和体质人类学、流行病学调查,利用大数据的方法,从统计上得到遗传基因的功能表达。但是目前,DNA测序的成本仍然高昂。即使解决了测序问题,在算法和计算能力上也有很多问题与挑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149951.html **** 回复 赵建民 : 自然突变与人工转基因或基因编辑,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类应该足够谦卑才行,或许我们永远无法解开宇宙的全部奥秘,阐明生命的真谛。人类应该一致自己的欲望、冲动、贪念,不要试图去扰乱生命的进化进程。人类大可以去研究,去认识,向大自然学习啊,永远做一个学生,不好吗? | 回复 赵建民 回复 **** : 人类文明已经显著干扰了人类自然进化的进程。 现代医学的发展,大多数人都可以活到预期寿命并留下后代,也就是说不管好的基因还是坏的基因都可以遗传下去,过度繁殖、自然突变、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对于现代人类社会已经失效。 实际上人类的很多基因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但是在几百万年的饥荒岁月,这些都是好的基因,而且人类已经无法通过自然选择去消除这些基因。 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候,基因编辑肯定会成为一种常见的医学手段,为人类健康和福祉服务。当然这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甚至更多的生物学家的努力。
个人分类: 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3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夏河林区粗枝云杉的优树选择
ghzcljz 2018-9-21 13:00
大夏河林区粗枝云杉的优树选择 作者: 李俊臻 摘要 大夏河林区粗枝云杉的优树选择李俊臻(甘南州林学会合作747000)为了开创我州营林生产建设新局面,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提高林水种子质量,促进林木速生、优质、丰产,更好地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以及为国家建设提供优质良材,我们在大... 阅读全文请点击 https://wenku.baidu.com/view/72b639753968011ca30091ca.html 《甘肃林业科技》 ,1995(4):33-36 或者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SLK504.006.htm
1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努力的方向是否选对了?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8-8-21 08:39
你努力的方向是否选对了? 蒋继平 2018年8月21日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读者中的绝大部份都会给于一个正面的答案, 就是选对了。 我的估计是建立在来科学网的读者都是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比较顺利的人的基础上的, 具体地来说, 就是学有所成, 在科教界拥有一席之地的人。 我也相信, 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很努力, 或者正在努力, 但是,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并不如意, 也就是努力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鉴于这样的认知, 我借此博文来谈谈人生努力的方向这个话题。 首先,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资或者说本性, 每个人的天资不一样, 这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是先天带来的, 是后天很难改变的。 虽然每个人的天资不一样,但是, 人生有两种努力是对每个人都有好处的, 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这两个方面的努力都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第一个努力是健身锻炼, 第二个努力是学习知识技能。在这两个方面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 人生的道路可能会走得越顺利。 每个人有两个努力是对人生有负面作用的。 第一个是好赌, 第二个是偷盗。 在这两个方面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 人生可能越失败, 最终结局可能很悲惨的。 以上的道理适应每个人,可能大家都懂, 我不做进一步的解释了。 我现在来谈谈不同天资的人应该如何选择努力方向这个话题。 我一辈子与生物打交道, 对自然现象有第一手的资料和感知。我发现, 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这就是天资, 是天命。 这种天命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几乎是不可改变的。 具体地来说, 老鹰会飞, 但不能钻地洞, 无论如何努力, 老鹰也很难学会钻地洞。 反过来, 蛇不会飞, 但是会钻地洞,无论如何努力, 蛇一定不会像老鹰一样飞的又高又远。 懂得了这个道理, 我们来看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 我的认知是, 选择努力方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天资来决定。 假如你是一个不喜财色, 胸怀大志, 试图造福一方,争取清史留名的人, 那么就应该选择走仕途的道路。假如你经不起财色的诱惑, 又没有宏图大志, 没有真才实学, 即使当官了, 也可能成为一个贪官或者庸官, 不但不能造福一方, 而且可能祸害一方, 最后害了自己。 假如你是一个精明能干, 看重钱财,懂得理财, 善于交际的人, 那么应该选择经商的道路。 要是你不善于算计,花天酒地过日子, 不懂得理财, 那么, 一定在商界站不住脚, 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假如你天生好奇心很强, 喜欢寻找事物的前因后果, 对钱色, 权利和名誉看得比较轻, 性格比较沉稳,那么选择科研可能是最正确的做法。要是你没有天生的好奇心, 缺乏冷静的思维,满脑子财色和权利, 那么, 很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做不出任何成果。 假如你天生具有一颗善良的心, 希望帮助别人, 对钱色, 权利和名誉看得比较轻, 那么就应该选择教师和医生的职业。教书育人和治病救人是比较神圣的事业, 需要善良的人来担当。 要是你贪图钱财, 或者好色, 那么, 在这两个岗位上你可能被钱色迷倒, 结果害人害己, 是对人生很不利的。 假如你天生正直, 疾恶如仇, 匡扶正义, 仗义执言和坚守原则, 那么, 人生努力的方向应该在律师, 法官和警察这些领域。 假如你待人处世圆滑, 没有原则, 唯利是图, 那么, 你在这些职业必然祸害他人, 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罪人。 假如你性格随和, 容易被人摆布,模仿能力很强,善歌善舞,喜欢出头露面,在公众场合落落大方和善于发挥, 那么应该选择文艺界作为努力的方向。 要是你性格内向,腼腆害羞,个性倔强, 不善于模仿做作, 在文艺界是混不下去的。 假如你不具备以上任何一个天资,那么,就只有当普通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选择了 。 简言之, 知道自己的天资在那方面, 然后选择一个与自己天资相适合的方向努力, 才能起到努力的效果; 如果选择一个根本不符合自己天资的方向努力, 很可能是白费功夫, 导致人生一事无成。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521 次阅读|18 个评论
Do right thing or Do things right?
张海霞 2018-8-15 10:02
2018-08-14 最近遇到有些两难的选择,是该做正确的事还是正确地做事? Do Right Thing Or Do Things Right? 第一次听到这个话是在电影《特洛伊》里,老国王临终前对养子说的话:那时候他非常清楚亲儿子不堪当大任,而这个养子却是很合适,可是养子在自己是否应该承担大任的抉择上很犹豫,道义上他要支持哥哥这是用正确的方式做事,可是理智上他知道自己上才是做正确的事,徘徊在理智与情感之间难以抉择,老国王给他的建议是: DO Right Thing。 这个世界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成王败寇的世界,没有人会去关心你的心路历程,都只会 记得事情的结局:不管怎么做的,只要最后的结局是好的,都是 Right Thing 。 可是面临这样两难选择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基本上就是过不了自己的这一关,尽管很多时候明明知道事情不可为,浪费时间和感情,可是还是会选择这么做,也许就是求得心安,也不一定,当最后事情没有做成的时候,也会后悔自己曾经错失的良机。 所以面临选择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应该听从理智的选择: Do Right 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o things right.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此去经年,沉默如斯
yaojunwei 2018-6-24 16:25
这一晚上的梦,感觉做了很久很久,醒来的时刻,感觉头疼,我似乎可以回忆起做的梦…… 我想一下我做的梦 我梦见十年的规划一年实现了……。 我要好好地重新再进行十年规划,好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我梦见,我站在了辽阔无际的原始森林边上, 绿色的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思索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这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康庄大道 但我凝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凄凉,更寂寞 这条小路上 没有留下任何行人的足迹 我知道这条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路口有众多风声一直在呜咽 回来吧,那里没有方向和前途 然而,内心有个声音在呼唤: 踏过去吧,这便是你的人生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这条小径荆棘丛生,前路未卜 我从这条小路走出 必将衣衫褴褛,形单影孤 虽然我爱惜羽毛,敝帚自珍 于是 我关闭了五官 我知道 我要像骆驼一样 无须顾忌那多余的争辩、质疑与否定 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发乎于心,践之于行 这就去征服无尽的坎坷吧 当我走到路的尽头时候, 我发现有一个年代久远、破烂不堪的石碑 但碑上刻着的字烁烁发光 曰:孤独是思想者的宿命 我把贴身带的一块小石碑拿出来 在上面刻上了 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 也许多少年后 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 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个人分类: 应如室|1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庭防火选择题
dfedhw 2018-4-11 20:29
为有效应对一般家庭及小型经营办公居住场所发生的意外火灾,你个人会选择下列哪一项或哪几项消防配置? ( ) A. 4具灭火器(每只4kg) B. 4只水桶(每只装满5升水) C. 50只半自动灭火袋(每只含沙量1kg) D. 4只投掷型自动灭火球(每只1.2kg) E. 其它灭火设备设施(如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等) 注:以上数量可自行增减。 扑救初起火灾的十大痛点 “小概率事件永远不会落到自己头上的自我欺骗”才是最大的隐患
2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热度 1 fqng1008 2018-3-19 10:56
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在当代中国,这是大多数遭遇健康困扰的人不能不面对,又常常难以抉择的问题。也许到医院看病,你往往在挂号窗口吃不准该挂中医还是挂西医。也许慢性病患者,经常纠结: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 刚才在网上搜索,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1月 出版过高也陶的一本书,名字就叫《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在什么情况下看中医,在什么情况下看西医,或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这些都是患者及其家人极想知道的,想必作者在本书中已有明确回答。 前些时,《健康养生周刊》的一篇文章说: “ 在不同领域,中西医各自有一些擅长的疗法。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在选择中西医的问题上,可以更加方便。 ”他们指出: ( 1) 眼科疾病:西医在检查、手术矫正、眼科制剂等方面有较强优势,中医在改善症状比如眼干、眼睛肿痛等方面有辅助作用。 ( 2) 口腔疾病:西医牙科相关医疗器械完善,在手术矫形、治疗等方面优势明显。一些非器质性病变比如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则可选择中医治疗。 ( 3) 心血管疾病:西医在控制血压、改善血管梗阻方面有可靠的疗效证据。中医药主要在改善患者具体症状方面发挥作用,可配合治疗。 ( 4) 肿瘤:此类疾病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首选西医,明确疾病的性质及进展,西医在手术、放化疗方面的治疗效果确切,尤其是肿瘤早期,但手术及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与疗效呈正相关(即疗效越好,副作用越大),请根据专业医师的建议权衡利弊。 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药物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作用,但是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广告或偏听偏信,以免耽误病情。 最近,《健康与养生》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 ——“ 得了病,到底看中医还是西医好?这是见过的最好答案! ” 虽然有些并不准确,缺乏严谨性,但归纳得基本靠谱,可以作为参考。不过,这样的文章一般是中医写的,因为这是中医本身必须思考而又必 须面对的事情。这里稍作文字修饰如下: 一、什么病看中医,什么病看西医? 1. 感冒:中西医皆可。绝大多数情况下,感冒不吃药七天能好,吃药一周能好,输液一星期也能好。关键在于治疗感冒时是否在同时提升免疫力。一般情况下,感冒初期多喝水,补充维生素 C 增强免疫力就能控制。如果突发性高热不退、咳嗽、头痛等症状比较重的,可以找西医,明确病因,有利于指导用药。 2. 心脑血管疾病:先西后中。如高血压病、心脏病、中风、脑梗死等。西医在急性发作时有迅速控制症状的作用。但不能根治疾病,中医药主要在改善患者体质方面发挥调理作用。 3. 便秘:首选中医。西药对便秘的治疗较为短效,只能作为应急措施。不要过多服用泻药,避免药物依赖。 4. 颈椎病:首选中医。中医理疗是治疗该病种的一大特色,配合中药调养,更有优势。 5. 腰椎间盘突出:首选中医。更多情况下中药配合理疗效果较好,西医主要在疾病晚期手术治疗方面有优势。 6. 面瘫:首选中医。西医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中医针灸配合理疗效果在临床上疗效更确切,一般来说治疗越及时,效果越好。 7. 口腔疾病:首选西医。西医牙科相关医疗器械完善,在手术矫形、治疗等方面优势明显。一些非器质性病变比如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则可选择中医治疗。 8. 脾胃病:首选中医。如慢性胃炎、腹胀便溏等,一般病程较长,机理比较复杂。西药多为单成分,不如中药个体化治疗(一人一方)更容易贴近病情。中医认为脾主升,胃主降,用中药帮助调节脾胃升降,必要时配合疏肝,能很好地调节消化系统疾病。 9. 过敏性疾病:首选中医。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一般属于免疫功能紊乱。由于免疫系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用西药很难找到过敏原,往往只能抑制免疫功能,停药后容易反复。而中医是跳出局部从整体来调节,认为过敏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入侵造成的,治疗无非是辅助正气,排出邪气,简单治疗即收到良好的效果。 10. 青春痘:首选中医。西药副作用相当大,不宜久用;中医从全身调理,作用缓和但持久。 11. 白癜风:中西各有特色。白癜风为难治性疾病,治疗需要持续。西药主要在局部用药、激光治疗方面有特色;中医依靠辨证论治,进行全身调养。 12. 带状疱疹:首选中医。带状疱疹属于病毒感染引起,西医针对病毒也没有特效药物。中西医疗效较好,需要注意防治并发症及后遗症。 13. 脚气:中西医皆可。一般外用药治疗的效果都不错,但西医有针对性的抗真菌药物,对于顽固病例,中西药配合起来,治疗效果更佳。 14. 特发性脱发、斑秃:首选中医。这类疾病一般病因不明,西医不易治疗。中医从气血不足、脏腑虚损、痰湿瘀热等角度出发辨证治疗,有一定疗效。 15. 感染类疾病:中西医皆可。如盆腔炎、阴道炎等,对于急性发作期,采用西药抗感染治疗见效快。中药和中医理疗则对一些慢性反复发作性炎症疗效更好。 16. 不孕不育:首先应该仔细查找病因,再确定找中医还是西医。属于输卵管阻塞等有明确器质性病变的,西医治疗较好,但大多数功能性病变引起者,中医药调理有独到之处。 17. 原发性痛经:首选中医。西医对原发性痛经治疗效果不佳,多属对症治疗。中医辨证施治效果较好。 18. 月经失调:首选中医。妇科疾病常属于激素分泌紊乱,如果单纯调节某种激素,不但不好掌控剂量,还容易引发体内一系列激素变化。中医从整体调节妇科也有优势。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大多是体内有瘀滞或血虚,采取疏肝补肾、养血活血等方法治疗,效果较好。 19. 更年期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西医治疗在一些人群身上较为明显,中医长期调理更加安全。 20. 失眠:看中医。失眠大多属于功能性紊乱,中医可从气血、阴阳等角度辨证治疗,有较好的疗效。镇静安眠类的西药短时间服用效果好,容易导致依赖。 21. 偏头痛:看中医。首先检查明确病因,在排除器质性问题后,采取中医调理。偏头痛大多没有病因,属于功能性紊乱,西医没有更好的办法。 22. 亚健康:首选中医。西医生化检查等指标正常或轻微异常者,都可通过中医进行调理。 23. 复杂慢性病:首选中医。如慢性肾炎、风湿病、中风后遗症、肿瘤等,西医可能会采取激素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通过辨证选方,喝汤药或扎针灸,效果不错,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也小,肿瘤患者配合内服中药还可以缓解化疗的毒副作用。 1 2 3 4 5 6 7 8 \0 \0 \09\0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生必须处理好四个关键选择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8-1-16 18:11
人生必须处理好四个关键选择 蒋继平 2018年1月16日 美国已故总统林肯曾经有一句名言:“人生除了出生不能选择,其他的都可以选择”。 我虽然对林肯非常敬佩, 但是, 怨我直言, 我对他的这句话不敢苟同。我认为, 人生虽然面临许许多多选择的机会, 但是, 真正对人生起关键作用的选择只有四个。 而且, 人生多数是一个选择和被选择的结果, 而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 在我看来, 人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轨迹。 我的论据很简单,许多人都想进哈彿,斯坦福, 北大和清华等知名大学, 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可是, 最后真正能够进去的不会超过30%。许多人都想到谷歌任职,因而, 选择申请到谷歌工作,可是, 真正能在谷歌获得一份满意工作的人不会超过10%。更为明显的是,年轻人心中可能都有自己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希望成为自己的终生伴侣, 可是, 最后往往不能如愿以偿。 这是因为婚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局。 我想大多数读者都会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和体会。 话说回来, 虽然人生面临着多种选择, 也必须经历许多被选择的过程, 但是, 真正对人生起关键影响的只有四个。 因而, 我们必须认真地处理好这四个选择, 这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四次重要机遇。 第一个选择是大学 。 高考后选择大学是大多数年轻人必须面对的第一个关乎人生前途的关键选择。在做这个选择前, 一定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认真地审视一遍, 对所感兴趣的大学进行综合评估,详细了解感兴趣大学对新生的要求, 根据自己的优势申请所感兴趣的大学。这是一个凭假信息搜集和综合考量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人生。 第二个选择是事业 。 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找个工作按步上班,我们必须作出一个适合自己特长的选择。自己创业的人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趋向和市场动态选择自己创业的领域。寻找工作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知识经验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位。话说起来很容易, 可是,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还是比较纠缠的。 这是因为有时候面临多个选择, 这好像一个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面前有几个岔道, 而你只能选一个道走下去。举个实例:我女儿在大学毕业三个月前面临毕业后的趋向选择。 摆在她面前一共有四个选择:1. 被荐送进哈彿医学院读研究生,2. 去国家高级实验室当一名研究人员, 并可以在职读研究生,3. 某地一家私人公司决定聘用她, 年薪十万美元左右,4. 另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决定聘用她,条件是:1. 年薪接近10万美元, 2. 工作日(周一到周五)的餐饮全部由公司提供,3. 这是使用期的待遇,若顺利通过试用期, 那么,正式的年薪和待遇会有明显的提升, 4. 还有包括股票, 红利和在职培训的费用。 摆在她面前的这些机遇, 每一个都是非常诱人的。女儿一再难以作出取舍, 也经常与我商量。 我给女儿的建议是: 1. 希望她去哈彿继续深造, 将来当一名医生, 为民众解除病痛。 2. 我对她去国家高级实验室持保留态度。 原因是:这个实验室是美国的机密实验室, 从事的大多数是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的研发。因而, 一旦进入这个实验室, 很难与家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而且,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亚洲移民, 身份很敏感,不太适合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 3. 假如她是一个注重生活而不是理想抱负的大志者,那么, 去私人公司就职就是应有的选择, 那是最稳妥的安排, 而且待遇还算过得去。我进一步说, 不是我封建, 我的观点是女孩子有一个大学文凭已经可以了, 读了博士可能反而对人生不利。 女儿明确地告许我, 她对做医生不感兴趣, 所以, 她不会去哈彿读博士。 经过多重考虑, 我们达成一致意见, 就是选择那个大型上市公司, 这个选择是基于三点:1. 这家公司确实是世界上比较好的公司。2. 待遇不错, 3. 对她本人来说, 具有一定的机遇和风险,即机遇和风险并存。这是考验一个人真正才能的场所, 也是一个潜在的挑战。女儿比较要强, 所以, 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第三个选择是配偶 。对于绝大多数来说, 人的一生与配偶生活的时间最长。 因而, 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对人生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选择配偶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 很多人在这上面比较失败。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 兴趣爱好, 个性习惯和人生理念不一样, 所以, 要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作配偶是一件概率很小的事。 本人的体悟是:找配偶要综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人生理念是否一致。 个性习惯,形貌素养是否匹配。 家庭背景是否合适(婆媳关系非常重要) 总之, 找配偶绝对不能仅凭情感来做选择。 这是因为情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还有很多其他组成部分。 人生的第四个重要选择是环境。 这个环境是指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都喜欢美丽漂亮, 所以, 选择一个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居住会对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人文环境对人生质量的影响更为重要。所以,农村人都想迁往城市,许多人也想移民美国,名胜古迹更是人山人海。 这些我就不多说了, 因为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我本人在这方面非常讲究。 我选择环境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下列几个方面: 有利孩子的教育(学校) 便于上下班(尽量靠近工作单位) 环境优美(最好有山有水) 社区安全和档次(人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由于这样的选择, 我现在居住的环境几乎与杭州的柳浪闻莺一样。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心情比较舒坦。 总之, 假如您在这四个选择上都做得不错, 那么您的人生一定幸福美好。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87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几个不同博客的选择--最终还是喜欢这里啊。
热度 2 yongge2011 2018-1-15 15:16
最近一段时间,分别有在新浪博客,豆瓣、以及自己的朋友圈等一些地方写一些东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还是鬼使神差的回到了这里。 看来我还是最喜欢在这里写东西啊。 不知道为什么,也算不上歧视啊,总是感觉其他地方的读者或者人群总是跟自己不太一样,缺少共鸣。 虽然已经不在学术圈好久了,但是还是喜欢这个圈子里面的人。 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许这里的读者,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理智、比较简单吧。 社会纷纷扰扰,但这里却依旧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前行着。 那既然是这样,我就不去别的地方 。安心在这里记录自己的点点滴滴的想法好了。 再见2017,你好2018。
2999 次阅读|4 个评论
给准备读博和正在读博学子的两个问题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8-1-11 08:43
给准备读博和正在读博学子的两个问题 蒋继平 2018年1月10日 科学网上经常有年轻学子提出要不要读博的问题, 有的在读博士生也在吐槽读博的艰辛和不易, 有一种难以取舍, 几乎要放弃的念头。看到这样的问题和境况, 我作为一个过来人, 觉得谈谈自己的想法也许会给您们这些还没有经历的人一点启示和帮助。 我今天先给大家提两个问题, 希望大家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答案。 第一, 您为什么要读博士?是为了名誉地位和金钱, 或者只是为了一个头衔,还是对科研的兴趣爱好, 包括对自然真相的好奇心? 第二, 您具有哪些个人素质或者说特长?这些素质和特长包含但不局限于下列几个方面:1. 善于独立思考;2. 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3. 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4. 具有团队精神。 假如您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为了金钱和名誉地位, 或者为了一个头衔, 那么, 我劝您还是不要选择读博士。 我的理由是:世界上的富人大多数没有博士学位, 世界上的名人大多数也没有博士学位,世界上的许多大人物大多数还是没有博士学位。至于头衔, 那更没有多少意义, 您在路上走, 总不会把您的博士学位证书挂在胸前吧?即使人们知道您是个大博士, 也不过认为您很聪明, 读书很行,其他也没有什么。所以, 您花了大力气读了一个博士学位, 结果没有达到您的期望,觉得不划算, 会后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四个素质和特长的答案,我的建议如下: 一个也没有。 那么我劝您坚决不要读博, 因为困难太大,读不成。 只有一个。最好不要读,可能不能如愿。 具有两个。可以试试, 尤其是具有强烈的科研兴趣的学子也许可以如愿的。 具有三个。考吧, 或者坚持下去吧, 您很可能会如愿的。 全部具有。您是天生的博士料子。 不读博士是对苍天的辜负, 也对不起自己, 对不起父母。 为什么读博士需要以上的几个素质和特长? 这是因为博士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工作需要独立思考,同时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还要经常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在具体的操作中, 经常需要重复地做同一个程序, 需要耐心和恒心。没有这些素质和特长, 读博士会是很艰难的。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13974 次阅读|8 个评论
放弃选择,谁给你勇气
热度 5 zmpenguestc 2017-12-28 12:50
为了学科重新布局,学校院系调整的决心已定。待了十 五年 的学院,一下子觉得学科没了,阵地何在?哪怕有人会说,在我大光电,你那就不算一根葱。而我想的是,哪怕是荒漠中残存的一株小草,也有植入一孔之地的根基。 15个 年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构筑的师生情谊,不是说断就能断。源于课堂内外,脑海内存了已不下数千人的求知眼神和熟悉面孔,清是清不掉的 … 你可以选择留下,但得放弃学科。有选择,意味着“机遇”来临,但却是一种情感挑战。 因此,选择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你也可以不做选择,学科在哪,人在哪—— 有人说,你们到哪,都是边缘学科,“亚”信号,不入主流,何必折腾 … 也有人说,到哪里,你就是一名教书匠,做好教学,搞好科研,带好学生,何必折腾 … 搬电脑,腾地方 … 折腾老师,也折腾学生。 纠结中,索性不做选择,那就随着学科走吧。尽管小草拔出根植的泥土,难免阵痛 … 放弃选择,是学生给了我们勇气,是队里的年轻同事和老师们给我勇气。 改变的往往只是外在,坚守教书育人的本心不会改变。 放弃选择,不等于选择放弃 ! 未来,依然每天可以遇见银杏林,和林中晨读的学子 … 扫一扫,可关注“老马迷图”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人生百味|234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莺啼序·进化
热度 13 kongmoon 2017-12-7 10:12
生生不息韵律,惑垂年上帝。 第六日、伊甸晨昏,尽化过往追记。 抬望眼、星辰故旧,飞禽走兽容颜易。 问周天除我,谁能圣规修辟? 再审蓝图,螺旋双链,似未曾提笔。 莫道是、创世谋章,另由他人撰拟? 见基因、碱基定序,换编队、貌形迁替。 艳阳摧,变乱碱基,列蕃兴起。 茂林旷野,瀚海苍穹,万类竞绝技。 且看那、呦呦鸣鹿,短颈长项,草木萋萋,朵颐自喜。 风云难测,秋霜数载,仅留绿叶枝头挂,恨树高,颈短空悲泣。 绝粮困境,唯有适者生存,长颈苟活斯地。 光阴荏苒,物竞天择,欲旧情重觅。 叹万代、千番变异,水阔山长,各领一隅,分庭抗礼。 无从并翼,奢谈连理,蓝田种玉花不果,既隔离、新种当成系。 莺啼唤醒耶稣,创世原来,旧约梦呓。
个人分类: 生物|7528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87%的可能性——未来简史(51)
罗非 2017-11-4 09:52
87% 的可能性 本章开头指出几个自由主义面对的实际威胁,第一个就是人类不再具备军事和经济上的用途。当然,这并非预言,只是一种可能。不论是科技上的困难还是政治上的反对,都可能减缓算法入侵就业市场的脚步。而且,由于人类心智还有大片未知的领域,我们还不确定人类是否有什么隐藏的才能,或是能够创造出什么新工作来填补旧工作消失造成的缺口。然而,仅是这样可能还不足以拯救自由主义。因为自由主义不仅相信人的价值,还相信 “ 个人主义 ” 。这就要指出自由主义面临的第二个威胁:社会系统未来可能仍然需要人类,但并不需要个人。人类还是会继续写音乐、教物理、做投资,但社会系统会比他们更了解他们自己,也会为他们做大多数重要决定。也就是说,社会系统将会剥夺个人的权威和自由。 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信念,前提就是之前讨论的三个重要假设: 1. 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也就是说,我具备单一的本质,无法再分为各个部分或子系统。确实,这个内部核心可能有许多外层,但只要把这些外层剥掉,就能在内部找到一个清晰、单一的内在声音,也就是真正的自我。 2. 真正的自我是完全自由的。 3. 根据前两个假设,我能够了解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自己。只有我能够进入我自己内心自由的空间,只有我能听到自己真实自我的低语。正因为如此,自由主义才赋予个人极大的权威。我不该相信其他任何人为我做出选择,因为没有别人能够真正了解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因此,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顾客永远是对的,而且情人眼里永远出西施。 然而,生命科学却对这三个假设都提出挑战,认为: 1. 生物就是算法,人类不是不可分割的个体,而是由可分割的部分组成。换句话说,人类是许多不同算法的组合,并没有单一的内在声音或单一的自我。 2. 构成人类的算法并不 “ 自由 ” ,而是由基因和环境压力塑造,虽然可能依据决定论或随机做出决定,但绝不 “ 自由 ” 。 3. 因此,外部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如果能用某个算法监测组成身体和大脑的每个子系统,就能清楚掌握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只要开发出这样的算法,重点就不再是选民、顾客和情人;而是算法能做出最好的选择,算法永远是对的,算法觉得美,就是美。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由于没有任何外部算法能够有效监测个人,因此个人主义仍然是一种很实用的选择。虽然国家和市场可能都很想做到这一点,但当时缺少必要的科技。不论是克格勃还是美国联邦调查局都无法完全掌握我的生物特征、基因组和大脑,而且就算特工偷听我每次打的电话、监视我在街头和其他人的每次互动,也没有足够的运算能力来分析这些数据。因此就 20 世纪的科技而言,自由主义说得并没错,没有人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于是,人类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是个自主的系统,听从的是自己内在的声音,而不是什么权威的命令。 但到了 21 世纪,科技已经让外部算法有能力 “ 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 。一旦如此,个人主义就即将崩溃,权威也将从个人转向由算法构成的网络。人类不会再认为自己是自主的个体,不再依据自己的期望度日,而是习惯把人类整体看作一种生化机制的集合体,由电子算法网络实时监测和指挥。要发生这种情况,算法甚至不需要能够完全了解我而且绝不出错,只要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犯的错更少,就已足够。到了这个程度,合理的做法就是把越来越多的选择和人生大事都交给算法来为我做决定。 在医学领域,我们早已跨过这条线。在医院里,每位患者不再是 “ 个人 ” 。很有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会看到许多关于身体和健康的重大决定将由计算机帮忙决定,就像 IBM 的 “ 沃森 ” 。这倒也不一定是个坏消息。目前,已有糖尿病患者安装传感器,每天几次自动检测血糖值,并在超标时发出警告。 2014 年,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宣布一种由智能手机控制的人工胰脏试验成功。有 52 名糖尿病患者参与该试验,每位患者都在腹部植入一个小小的传感器和小小的胰岛素泵。胰岛素泵连接装有胰岛素和升糖素的小管,用这两种激素来调节血糖高低。传感器会不断测量血糖值,将数据传至智能手机,而智能手机安装了能够分析相关信息的应用程序,能在必要时对胰岛素泵发出命令,释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完全不需人为操作。 22 就算是许多没有严重疾病的人,也已经开始使用可穿戴式传感器和计算机来监测自己的健康和活动状况。相关设备,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臂环甚至是智能内衣,记录着血压和心跳等生物统计数据。这些数据被传送到精密的计算机程序中,建议穿戴者如何调整饮食和日常生活,改善健康、延长寿命。 23 谷歌与制药巨头诺华( Novartis )正在合作开发一种隐形眼镜,能够通过分析眼泪成分,每隔几秒检测血糖值。 24 精灵科学( Pixie Scientific )公司则推出智能尿布,能分析婴儿的粪便,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 2014 年 11 月,微软也推出智能运动手环 Microsoft Band ,能够监测心跳、睡眠质量、每天行走步数等信息。一个名为 “Deadline” 的应用程序则更进一步,它会告诉你,根据你现在的生活习惯,你大概还有几年可活。 有些人用这些应用程序时并没想太多,但对某些人来说,这已经构成一种意识形态甚至是宗教。 “ 量化自我 ” ( Quantified Self )的运动认为,所谓的自我,就是数学模式。但这些模式非常复杂,人类心智无法理解。所以,如果真想遵从德尔菲神殿的神谕 “ 认识你自己 ” ,就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冥想或精神分析,反而该系统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统计数据,允许算法为你分析这些数据,告诉你你是谁、该做些什么。这波运动的箴言,就是 “ 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 。 25 2000 年,以色列歌手施洛米 · 沙湾( Shlomi Shavan )以一曲《亚里克》( Arik )登上当地流行排行榜首。歌曲故事的男主人公一直很纠结于女友的前男友亚里克。他想知道,他和亚里克究竟谁床上表现更佳。女友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只说各有长处。但这家伙并不满意,追问: “ 小姐,告诉我明确的数字。 ” 正是为了这种人,有一家名为 “Bedpost” 的公司,开发了一种生物计量臂环,让你在做爱时戴着,收集心跳、排汗、性交持续时间、性高潮持续时间、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这些数据会传到计算机加以分析,用精确的数字来评估你的表现如何。这下可不能再假装高潮,也不用再问 “ 刚才爽不爽? ” 了。 26 像这样通过设备无情揭示一切真相来了解自己之后,可能就会让人开始觉得自己是许多生化系统的集合,而不是不可分割的个体;而且,这些人做的决定也越来越反映出其中各种系统需求的拉扯。 27 假设你每周有两小时空闲,正在考虑该拿来下棋还是打网球。可能有个好友会问: “ 你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 但你的回答可能是: “ 那当然打网球更好,而且这也能更好地控制胆固醇和血压。只不过,我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说我该加强左前额皮质,毕竟我家族有这方面的病史,有个叔叔还很年轻就出现痴呆症状了。而最新研究指出,每周下一次棋,就能预防痴呆症状发生。 ” 到医院的老年病房,还能找到更多通过设备进行外部调节的例子。人文主义总是颂扬老年,说这时期充满智慧、洞察世情。一位理想中的长者,虽然身体可能没那么硬朗,但心智敏锐明快,更有可能长达 80 年的人生智慧可以分享,也总能为儿孙或其他访客提出恰当的建议。但到了 21 世纪, 80 岁的人可能就不是这个形象了。随着我们越来越了解人类生物学,医学虽然能让人延长寿命,但心智和那个 “ 真正的自我 ” 却已经崩解溃散。最后剩下的,常常只是各种已经功能失调的生物系统集合,倚靠着各种监视器、计算机和调节泵,才得以勉强维持下去。 在更深的层次,随着基因科技应用到日常生活,每个人和自己的 DNA 发展出日益密切的关系,过去真实的内在自我声音,也可能溃散成基因群的众声喧哗。现在再遇到两难或困难的抉择,我可能不会再问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是咨询我体内的基因有何决定。 2013 年 5 月 14 日,女星安吉丽娜 · 朱莉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解释她为何决定进行双乳乳腺切除术。多年来,由于母亲和外祖母双双在相对年轻时因癌症过世,她一直活在乳腺癌的阴影下。而她自己做了基因测试,证实带有致癌变异基因 BRCA1 。根据最近的统计调查,带有此类变异基因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概率高达 87% 。虽然当时她并未患癌,但她决定干预这种可怕的疾病,于是进行了双乳乳腺切除手术。在文章中,朱莉解释道: “ 我选择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是因为有很多女性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活在癌症的阴影下。我希望她们也能够进行基因测试,如果发现自己罹患癌症的风险很高,也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28 乳腺切除术是一项困难也可能致命的抉择。除了种种不适、风险、手术及术后护理的成本之外,这项决定也可能深深影响个人的健康、身体形象、情绪健康及人际关系。朱莉的这个选择,加上当时决定公开的勇气,引起一阵轰动,为她赢得全世界的盛誉和赞赏,特别是有许多人希望这样的公开举动能让大众更了解基因医学及其潜在效益。 从历史观点来看,有趣的是算法在这个案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朱莉在做出对生活如此重要的决定时,并没有登上山巅俯瞰海洋、看着太阳沉入海中、接触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觉,反而宁愿听听自己的基因怎么说,而基因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用什么感觉,而是用数字。当时,朱莉的身体并没有任何疼痛或不适,她的感觉告诉她: “ 放轻松,不会有事的。 ” 但医生用的计算机算法的说法却完全不同: “ 你并未感觉有任何不适,但你的 DNA 里有个定时炸弹正在嘀嗒倒数。你必须处理这个问题,现在就处理! ” 当然,朱莉的情绪和独特人格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如果是另一位个性不同的女性,就算发现自己也携带同样的变异基因,也可能不会进行乳腺切除术。然而,现在让我们来到灰色地带,假设这位女性发现,自己不但携带有危险的变异基因 BRCA1 ,还携带有另一个变异基因 ABCD3 (并没有这个基因,只是假设),会损害负责评估概率的大脑区域,进而使人们低估风险,她该怎么办?如果又有统计学家告诉她,她的母亲、外祖母和其他几位亲戚都是因为低估各种健康风险未能采取预防措施而英年早逝,这时候她又该如何抉择? 很有可能,你在未来也需要像朱莉一样,对自己的健康做出重大抉择。经过基因测试、血液测试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算法能根据巨大的统计数据库来分析结果,你也会接受算法的建议。但这并不是世界末日,算法并不会忽然占领、奴役人类,反而是能够帮上大忙,为我们做出各种明智的抉择。到那时候,不听它们的,才是个不明智的决定。 * 安吉丽娜 · 朱莉首次担纲主角,是在 1993 年的科幻动作片《无影终结者》( Cyborg 2 )中。她的片中角色是机械人卡塞拉 · 瑞丝( Casella Reese ),在 2074 年由纸风车机器人公司( Pinwheel Robotics )开发,用于窃取情报和暗杀。卡塞拉的程序设计带有人类的情感,好让她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完成任务。等到卡塞拉发现公司不仅控制她还打算销毁她时,就逃了出来,为自己的生命和自由而战。《无影终结者》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幻想,讲的是个人为争取自由和隐私,对抗国际企业无所不在的触手。 但在现实生活中,朱莉却宁愿公开隐私和自主性,追求健康。像这种追求健康的愿望,很可能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突破保护个人隐私的阻碍,允许国家机构或跨国公司进入我们身体的最深处。举例来说,允许谷歌阅读我们的电子邮件、追踪我们的各种活动,就可能让谷歌在流行病暴发而传统卫生机构都还浑然不觉的时候,向我们发出警告。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以下简称为 NHS )如何得知伦敦暴发流感疫情?答案是分析几百家诊所中上千位医生提出的报告。但这些医生又是怎么知道相关信息的?假设玛丽某天一早醒来觉得不太舒服,她并不会直接跑去看医生,而是会先等上几小时甚至是一两天,希望喝几杯加了蜂蜜的热茶之后,身体就会舒服一些。等到病情一直没改善,她才会预约挂号,去诊所看病。医生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理想的状况是 NHS 总部的某位工作人员会分析这个报告和其他数千名医生所通报的数据,得出流感正在蔓延的结论。但这一切得花上很长时间。 但对谷歌来说,这就是几分钟的事。谷歌所做的,就是监测伦敦居民在电子邮件和谷歌搜索引擎中所输入的词,再与疾病症状数据库做交叉比对。假设一般来说, “ 头痛 ”“ 发烧 ”“ 恶心 ” 和 “ 打喷嚏 ” 每天在伦敦居民的电子邮件和谷歌搜索中会出现大约 10 万次。如果今天谷歌算法发现这些词汇的使用次数忽然上涨到 30 万,就知道这下出了问题,流感正在肆虐!我们不用再等到玛丽去看医生。第一天早上,她起床觉得不太舒服,就在上班前给同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 我头痛,但还是会去上班。 ” 只要这几个字,谷歌就什么都知道了。 然而,想让谷歌发挥这种神力,玛丽不仅得允许谷歌阅读自己发出的邮件,还得允许谷歌与卫生部门分享信息。如果连安吉丽娜 · 朱莉都愿意公开自己的隐私,提高众人对乳腺癌的警觉,玛丽为什么不能做一个类似的小小牺牲,以避免流行病暴发呢? 这种想法并不停留在理论层面。在 2008 年,谷歌确实推出了谷歌流感预测( Google Flu Trends )服务,靠着监测谷歌搜索内容,追踪流感暴发的迹象。这项服务目前仍在开发阶段,而且出于隐私考虑,据称只会追踪搜索词语,而不会阅读私人电子邮件。但仅是这样,已经让它可以比传统医疗体系早上 10 天发出流感警报。 29 至于谷歌基线研究项目( Google Baseline Study ),则更加雄心勃勃。谷歌希望建起一个庞大的人类健康数据库,找出 “ 完美健康 ” 的人类基因模型。这样一来,只要发现健康数据与模型有出入,就能警告民众可能健康出现问题,及早防范。基线研究又与谷歌健康( Google Fit )的整套产品系列搭配,包括服装、手环、鞋子和眼镜等可穿戴式装备。谷歌健康的各项产品,正是要收集海量生物统计数据,提供给基线研究运用。 30 然而,像谷歌这样的公司,绝不会止步于可穿戴式装备。目前, DNA 测试的市场发展飞快。市场龙头之一是私人企业 23andMe ,由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 · 布林的前妻安妮 · 沃希基( Anne Wojcicki )创办。其公司名 “23andMe” 指的是构成人类基因组的 23 对染色体,代表自己的染色体与自己有非常特殊的关系。只要有人能理解这些染色体正在说什么,就能告诉你一些你自己从没想过的事。 如果你想知道这些内容,只需要向 23andMe 支付 99 美元,他们就会寄给你一个检测包,里面有一根唾液收集试管。你向试管里吐口水,密封,再寄到加州山景城的公司所在地,他们就会分析你唾液中的 DNA ,并将结果在线传给你。你得到的是一张列表,列出你可能面对的健康危机,以及基因反映出的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各种特质及问题,从秃头到失明不等。 “ 认识你自己 ” 可从来没这么简单或便宜过。由于这一切都是基于统计数据,数据库的规模也就成为预测是否准确的关键。因此,最早建起庞大基因数据库的公司,就能为顾客提供最准确的预测,也就可能从此垄断市场。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越来越担心,由于美国严格管控个人隐私,导致未来可能将整个基因市场拱手让给中国。 如果我们能打破所有阻碍,让谷歌及其竞争对手自由存取我们的各种生物统计装置、 DNA 扫描结果和医疗记录,就能得到全面的医疗健康服务,不仅能对抗流行病,还能对抗癌症、心脏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然而,一旦有了这样的数据库,谷歌能做的绝不止这些。正如警察乐队( The Police )的名曲《你的每次呼吸》( Every Breath You Take )。这样的系统能够监测你的每次呼吸、每个动作、挣脱的每个枷锁;这样的系统会仔细追踪你的账户、你的心跳、你的血糖值,甚至是你每次的出轨偷情。它对你的认识,绝对远高于你自己。人类常常因为自我欺骗和自我幻想,陷在不良的关系、不适合的职业、不健康的习惯中无法自拔,但这一切都逃不过谷歌的法眼。我们现在是由叙事自我所操控,但谷歌不一样,它不会根据那些虚假的故事来做决定,也不会被认知捷径、峰终定律误导。谷歌会确确实实地记住我们走的每一步,记得我们握的每一双手。 许多人会很乐意将大多数决策过程交给这样的系统,或者至少是在面临重要抉择时参考一下意见。谷歌将能够建议我们该看哪部电影、去哪里度假、上大学读什么专业、选哪个工作机会,甚至是该和谁约会及结婚。我可能会说: “ 嘿,谷歌。约翰和保罗都在追我,我两个都很喜欢,但喜欢的点不太一样,很难做决定。根据你手上所有的资料,你怎么建议? ” 谷歌就会回答: “ 这个嘛,我从你出生那天起就认识你了。我读过你所有电子邮件,听过你所有电话录音,知道你最爱的电影,也有你的 DNA 资料和完整的心跳记录。你过去每次约会我都有精确的数据,如果你要的话,我可以把你过去和约翰或保罗约会时的资料调出来,显示你每秒的心跳、血压或血糖值变化。如果有必要,我甚至也能把你们每次做爱的数据调出来,用数字比较谁高谁低。当然,我对他们的认识也不少于对你的认识。所以,基于以上所有信息和我杰出的算法,加上几十年来几百万对伴侣的统计资料,我建议你挑约翰。大约有 87% 的概率,你们长期满意度会比较高。 “ 当然,因为我非常了解你,所以我知道你不会喜欢这个答案。保罗长得比约翰帅,而你又太看重外表,所以你其实内心希望我的答案是保罗。确实,外表很重要,但实在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你体内的生化算法是从数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开始演化的,在对于潜在配偶的整体评价之中,外表占了 35% 。至于我的算法,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统计数据,认为外表对于长期成功的浪漫关系只有 14% 的影响。所以,虽然我已经把保罗的外表纳入考虑,但还是建议约翰是你更好的选择。 ”31 想得到这种完全掏心的咨询服务,我们就必须改变想法,不要认为人类都是不可分割的个体,不要坚信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能决定什么是好、什么是美、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从以前到现在,人类都是自主实体,由叙事自我叙写的故事所操纵。但在未来,每个人都将会是整个巨型全球网络的一部分。 * 自由主义将叙事自我奉为圭臬,不论在投票站、超市还是婚姻中,都让叙事自我来做决定。最近几个世纪以来,这种做法很有道理,因为虽然叙事自我相信的常常是各种虚构和幻想的故事,但我们确实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然而,一旦有了能够替代的系统,真正比叙事自我更了解我们自己,这时再把权力留在叙事自我的手中,就只能说是愚蠢的做法。 像民主选举这种自由主义的做法将会遭到淘汰,因为谷歌会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政治观点。我站在投票站里的时候,自由主义叫我要听听内心真实自我的声音,选择能够反映我最高期望的政党或候选人。但生命科学却指出,我站在投票站里的时候,并不真正记得上次选举以来这几年的所有感受和想法。此外,我还被各种宣传、公关手法和随机想法不断轰炸,很可能扭曲我该做的选择。正如卡尼曼的冷水实验,叙事自我到了政治领域,一样会遵循 “ 峰终定律 ” ,忘了绝大多数的事情,只记得几件极端的事件,并对最近的事件赋予完全不成比例的高权重。 在这四年间,我可能不断抱怨现任总统的政策,一直告诉自己和任何愿意听我说话的人,这个总统 “ 会毁了我们所有人 ” 。然而,距离下次选举投票只剩几个月的时候,政府忽然减税,大方开出各种 “ 支票 ” 。执政党找来最好的撰稿人,举行一波漂亮的竞选活动,威胁、承诺运用得当,直接打入我大脑的恐惧中心。到了选举当天一大早,我醒来的时候有点儿感冒,脑子不太好使,也让我觉得安全和稳定实在比其他一切都更重要。结果出炉!我又把那个 “ 会毁了我们所有人 ” 的家伙送上台,让这个人还能再当四年总统。 如果我授权谷歌来帮我投票,就能摆脱这样的命运了。你也知道,谷歌可不好糊弄,虽然它也会注意到最近的减税和选举 “ 支票 ” ,但过去四年的点点滴滴一样记得清清楚楚。它会知道我每次读早报时的血压,也知道我看晚间新闻时多巴胺分泌量是否下降。谷歌知道怎样看穿公关人员华而不实的口号。谷歌也了解人生病的时候会稍微有 “ 右 ” 倾倾向,会据以调整。于是,谷歌投票时,依据的不是我当下瞬间的心态,也不是叙事自我的幻想,而是集合所有生化算法真正的感受和兴趣而得出的结果;而这一切生化算法的集合,正是所谓的 “ 我 ” 。 当然,谷歌也不见得永远是对的,毕竟这一切都只是概率。但只要谷歌做出足够多正确的决定,人类就会将更多权力交给它。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数据库规模会不断扩大,统计数字会更准确,算法会继续改进,决策的质量也会提高。虽然这套系统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我,也不可能完全不会出错,但本来就没有这种必要,只要到了系统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那一天,自由主义就会颓然崩垮。而这一点其实并没有听起来的这么困难,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而脸谱网这个谷歌的死敌最近委托的一项研究就指出,如果要判断某人的性格和性情,脸谱网算法会比这个人的朋友、父母或配偶更为准确。这项研究共有 86220 名志愿者参与,他们都有个人的脸谱网账号,并且填写了有上百题的人格调查问卷。脸谱网算法会根据被测者平常在脸谱网上对网页、图片、影片等点赞的记录,预测这些志愿者的回答。过去点赞的次数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接着,再把算法预测的结果,与参与者的同事、朋友、家人和配偶的预测进行比较。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只需要过去点赞次数超过 10 次,算法预测准确度就可以高于同事; 70 个赞,预测准确度就会高于朋友; 150 个赞,准确度高于家人;到了 300 个赞,预测准确度就会高于配偶。换句话说,如果你至今已经在脸谱网上点了超过 300 个赞,脸谱网预测你的想法和期望的准确度就可能比你的另一半更高。 事实上,脸谱网算法在某些领域对人的了解,甚至会超过那个人自己。例如,研究也请参与者评估自己使用成瘾物质的程度以及社交网络的规模,而在这些调查项目里,参与者自己的判断就不如算法来得准确。该研究最后提出以下预测(这倒是由人类作者写的,而不是脸谱网的算法预测): “ 人类如果遇到重大的人生抉择,比如要选择从事何种活动、职业道路甚至是交往对象,可以考虑放下自己心理上的判断,依赖计算机所做的选择。这种数据导向的决策,有可能会让人类生活得更好。 ”32 至于比较邪恶的一面,同一份研究也暗示,在未来的美国总统大选里,脸谱网不仅早就知道数千万美国人的政治观点,还知道哪些人是关键的摇摆选民以及他们的倾向。脸谱网会知道,共和党和民主党在俄克拉荷马州的选情特别胶着,还有 32417 位选民尚未下定决心,甚至也知道每位候选人该说什么,才能让天平倒向自己这边。脸谱网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些有无上价值的政治数据?都是我们免费亲手奉上的。 在欧洲帝国主义的全盛时期,殖民者和商人用彩色的珠子,就从当地人那里换来了整座岛屿、整个国家。而在 21 世纪,个人数据可能是大多数人能够提供的最宝贵资源,但我们正亲手把这些数据交给各大科技企业,好换来免费的电子邮箱或是有趣的小猫影片。
个人分类: 科普|1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46)
罗非 2017-10-30 11:45
第三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 人类还能继续掌控世界、赋予世界意义吗? 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将如何威胁人文主义? 谁可能继承人类的角色,什么新宗教可能取代人文主义? 第 8 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时至 2016 年,主导世界的是自由主义的各种思想:个人主义、人权、民主、自由市场。然而 21 世纪的科学正在破坏自由主义秩序的基础。如同前面提到其他宗教时的情形,科学不讨论价值观的问题,因此无法论断自由主义的 “ 自由比平等更重要 ” 或 “ 个人比集体更重要 ” 这些抽象道德判断究竟是对是错,但自由主义的基础同样有它深信不疑的事实声明,而这些事实声明就是过不了科学审查这一关。 自由主义重视个人自由,是因为相信人类有自由意志。自由主义认为,选民和顾客的决定既不是命中注定,也不是任意随机的。虽然人都会受到外部力量和随机事件的影响,但到头来,人人都挥着自由的魔杖,为自己做决定。正因为如此,自由主义认为选民和顾客至上,也总告诉我们要随心而为、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是我们的自由意志让整个宇宙充满意义,外人绝不可能知道你真正的感觉,也不可能预测你会做什么选择,所以你也不该让外人来决定你的兴趣和欲望。 “ 人类有自由意志 ” 看起来仿佛不是道德判断,而是对世界的事实描述。然而,虽然这种说法在洛克、卢梭或杰斐逊的时代可能很有道理,但根据生命科学的最新发现,却已经不再成立。自由意志与当代科学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了实验室里的一头大象,许多人假装专心看着显微镜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仪,而不愿面对这个问题。 1 在 18 世纪,智人就像个神秘的黑盒子,我们完全不知道它的内部如何运作。所以如果有人拿刀把另一个人刺死,学者想问原因的时候,一个听来有说服力的答案会是: “ 因为他自己做了这个选择,用自由意志选择了谋杀;也因为如此,他必须对自己犯下的罪负全责。 ” 而到了 20 世纪,科学家打开了智人这个黑盒子,既没找到灵魂,也没找到自由意志,只找到基因、激素、神经元,遵守着与世界其他所有事物都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法则。时至今日,如果有人拿刀把另一个人刺死,学者想问原因,再说 “ 因为他自己做了这个选择 ” 已经不再具有说服力。基因学家和大脑科学家反而能提供更为详细的答案: “ 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特定基因构造让大脑出现某种电化学反应,而基因构造反映的是从古至今的进化压力及突变的结果。 ” 会导致谋杀的大脑电化学反应,可能来自生物预设( deterministic )、随机或两者的结合,但总之并非 “ 自由 ” 。例如,神经元之所以放电,原因可能是生物预设,只要遇到外部刺激便如此反应,也有可能是随机事件,比如因为某个放射性原子忽然自发分解。但不论哪一种,都没有 “ 自由意志 ” 插手的余地。如果是遇到刺激、引发一连串生化事件形成的连锁反应,每个事件都由前一个事件决定,最后形成的决定当然不算自由意志。至于如果是原子随机自发分解造成的决定,就只是单纯的随机而已,当然也不算自由意志。至于随机事件加上生物预设的情况,也就是后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同样不可能等于自由意志。 假设我们做出一台机器人,再把机器人的中央处理器连接到一块放射性铀上。只要遇到需要二选一的情境(例如,要单击右键或左键),机器人就会计算前一分钟衰变的铀原子数。数字是偶数,就单击右键;数字是奇数,就单击左键。这样一来,我们永远不可能预测这台机器人究竟会如何选择,但不会有人认为这是机器人的 “ 自由 ” 选择,也不可能让它参与民主投票,或要它对自己的选择负法律责任。 所以,就目前最先进的科学看来,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两者就像蛋糕一分为二,没有哪一小块属于 “ 自由意志 ” 。到头来,我们奉为神圣的 “ 自由 ” 就像 “ 灵魂 ” 一样,只是个空虚的词语,只存在人类发明的想象故事中。 进化论像为自由的棺材钉上的最后一根钉子。 “ 永恒的灵魂 ” 在进化论面前就是说不通,而 “ 自由意志 ” 也是如此,否则如果人类真是自由的,哪有自然选择的余地?根据进化论,动物做的所有选择(选择栖息地、食物或伴侣),都是基因密码的反映。如果有适当的基因,让一只动物选了营养的蘑菇、挑了健康而有生育力的伴侣,这些基因就能传到下一代。如果基因不适当,让这只动物选了有毒的蘑菇、挑了虚弱的伴侣,这些基因就会灭绝。然而,如果这只动物真能 “ 自由 ” 选择要吃什么、与谁交配,自然选择就无用武之地。 碰上这样的科学解释,人们常常装作没看见,说他们 “ 觉得 ” 自己很自由,都依自己的意愿和决定行事。确实也没错,人类能够依自己的欲望行事。如果所谓 “ 自由意志 ” 指的就是 “ 依自己的欲望行事 ” ,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这样说来,黑猩猩、狗和鹦鹉也一样有自由意志。鹦鹉学会说 “ 我想吃饼干 ” 之后,还真能有饼干吃呢。但这里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鹦鹉或人类能不能根据内在欲望采取行动,而是究竟能不能选择要产生什么欲望。为什么鹦鹉想吃饼干、不想吃黄瓜?为什么我想把讨厌的邻居一枪毙了,而不是把另一边的脸颊转过去让他打?为什么我这么想买红色的车,而不买黑色的车?为什么我想投的是民主党,而不是共和党?这些都不是我的 “ 选择 ” 。我之所以觉得脑中浮起某个愿望,是因为大脑里某种生化过程创造出的感觉。这些过程可能是生物预设,也可能是随机发生的,但绝不是自由意志。 你可能会说,至少当要把邻居杀了或选举投票的时候,并不是用当下瞬间的感受来做选择,而是经过了长期思索,细细思量了各种重要论点。然而,台面上就是有那么多种论点,有的会让你投给民主党,有的会让你投给保守党,还有些会让你投给英国独立党,或是干脆待在家。是什么让你选择了某种论点,而不是另一种论点?在脑中的中央车站,我可能会因为生物预设而被迫上了某论点的列车,又或是随机被分配上哪一列车。但我无法 “ 自由选择 ” 让自己只去想那些使我投票给民主党的论点。 以上所说绝不只是个人假设或哲学猜测。现在只要扫描人脑,就能在受测者自己有所感觉之前,预测他们会有什么欲望、做出什么决定。在一项此类实验中,请受试者躺进一台巨大的脑部扫描设备,两手各拿一只开关,随时就可以按下任何一个开关。科学家只要观察大脑神经活动,就能预测受试者会按哪个开关,而且甚至要比受试者自己更早感觉到想按开关。在人类感觉到自己做某项决定前,大脑已经启动了指示人类决定的神经,大约提前几百毫秒到几秒。 2 决定要按下右边或左边的开关,反映的当然是这位受试者的选择,但不能说是个 “ 自由 ” 的选择。我们对自由的信念,背后其实有一套错误的逻辑。当一连串的生化反应让我想按右边的开关时,我确实觉得自己想按右边的开关。一点没错,我确实想按。但有人就一下跳到结论,认为这种想按的念头就叫作自己的 “ 选择 ” 。这当然就错了:人的欲望不是一种 “ 选择 ” ,我们只能 “ 感觉 ” 到欲望,再据以行事。 就算科学家,现在也还是常常使用自由意志这种过时的神学概念,民众也还是继续吵着自由意志的话题。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伊斯兰教及犹太教神学家一直对灵魂和意志的关系争论不休。他们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本质,称为灵魂,也就是真实的自我,也进一步认为,这个自我拥有各种欲望,就像拥有衣服、车子和房子一样。他们还说,每个人都能够像选衣服一样选择自己的欲望,而命运就是依据这些选择而定的。如果选了好的欲望,最后就会上天堂;如果选了坏的欲望,最后就得下地狱。问题就来了:欲望真的能 “ 选 ” 吗?举例来说,夏娃想要吃蛇给她的那颗禁果,但她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是有人强加于她?完全随机出现在她的心中?还是她的 “ 自由 ” 选择?如果想做这件事并不是她的自由选择,那么为什么她又要受罚呢? 然而,如果我们已经接受人没有灵魂,也没有称为 “ 自我 ” 的内在本质,再去问 “ 自我如何选择它想要的事物 ” 就是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就像问一个单身男子 “ 你太太怎么挑衣服 ” 一样莫名其妙。事实上,人类有的就是一条意识流,欲望会在这条意识流中起伏来去,并没有什么永远不变的自我能够拥有这些欲望。因此,要问我到底是因为生物预设、随机发生,还是自由意志而选择了自己的欲望,其实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 这个概念可能听起来很复杂,检测的方式却极其简单。下次有个概念从你脑中跳出来,就赶快问问自己: “ 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想法?我是在一分钟前决定要想到这个想法,然后才想到的吗?还是我自己并没下任何指示或准许,这个想法就自己出现?如果我真的是自己思想和决定的主人,能不能决定在接下来 60 秒内不要想到任何事? ” 试试看,看看情况如何。 * 质疑是否有自由意志,并不只是一种哲学探讨,而确实有实际意义。如果生物确实没有自由意志,也就意味着只要使用药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对脑做出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 如果想看看这种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参观机器生化鼠( robo-rat )的实验室。这里的机器生化鼠其实就是一般实验用的大鼠,但有一点不同:科学家在大鼠脑中掌管感觉和奖励的区域植入电极,于是能够遥控操纵这只大鼠。只要稍加训练,研究人员不仅能控制大鼠左转或右转,还能爬梯子、用嗅觉查探垃圾堆,以及做些大鼠通常不爱做的事情,例如从很高的地方一跃而下。军方和民间企业都对机器生化鼠大感兴趣,觉得它们在许多任务和情境中都能派上用场,像是寻找倒塌建筑物下的受困幸存者,找出炸弹和暗杀装置,或是探明地下隧道和洞穴的路线。 动物福利团体提出关切,担心这些实验会对大鼠造成伤害。但纽约州立大学机器生化鼠研究先驱桑吉夫 · 塔瓦尔( Sanjiv Talwar )教授认为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大鼠其实很享受这些实验。他解释道,这些大鼠 “ 在为得到愉悦而工作 ” ,每次电极刺激它们大脑中的奖励中心, “ 大鼠会觉得仿佛脱胎换骨 ” 。 3 据我们所知,这些大鼠并不觉得受人控制,也不觉得做了什么违背自己意志的事。塔瓦尔教授按下遥控器,是让大鼠自己想要往左走,于是它就往左走。教授按另一个开关,是让大鼠想要爬梯子,于是它就爬了梯子。毕竟,欲望也只是神经元的某种放电模式而已。至于神经元放电的原因,究竟是其他神经元的刺激或塔瓦尔教授遥控器控制电极的刺激,真有那么重要吗?如果你去问问那只大鼠,它可能会告诉你: “ 我当然有自由意志啊!你看,是我想要左转,所以就左转了。是我想爬梯子,所以就爬了。这不就证明了我有自由意志吗? ” 智人的实验则显示,人也像大鼠一样可以被操纵。只要能刺激人脑正确的位置,就算是爱、愤怒、恐惧或沮丧这些复杂的感受,也能够被创造或抑制。美国军方最近开始实验在人脑植入计算机芯片,希望能够治疗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的士兵。 4 在耶路撒冷的哈达萨医院( Hadassah Hospital ),医生为躁郁症处于急性抑郁期的患者用了一种创新疗法。他们将电极植入患者大脑,并连接到植入患者胸部的微型计算机。每次从计算机得到命令,电极就会放出一道微弱的电流,使造成抑郁的大脑区域麻痹。这种疗法并非万无一失,但有部分案例显示,那些一直折磨着他们的空虚和黑暗,就好像变魔法一样消失无踪了。 曾有一位患者抱怨症状在术后几个月复发,让他整个人陷入严重抑郁。但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问题根源:计算机的电池没电了。他们一换电池,抑郁就烟消云散了。 5 这种疗法显然有其伦理限制,研究人员只能在某些特例将电极植入人脑,其他人体实验多半还是使用非植入性的头盔装置,技术上称为 “ 经颅直流电刺激器 ” (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or )。这种头盔配有电极,连接头皮外侧,能够产生弱电磁场,瞄准特定大脑区域,进而刺激或抑制选定的大脑活动。 美国军方正在测试这种头盔,希望提升士兵在训练或实战时的专注力和表现。主要实验由位于俄亥俄州空军基地的人类效能指挥部( Human Effectiveness Directorate )进行。目前距离能下定论还很遥远,而且经颅直流电刺激器的效用还是远远名过其实,但有几项研究指出,比如无人机操作员、空中交通管制员、狙击手等需要长期保持高度专注的职务,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其认知能力。 6 《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 )的记者莎莉 · 埃迪( Sally Adee )就曾获准前往一处狙击手训练地点,亲身测试效果。她一开始先不戴头盔,进入战场模拟室,面对 20 个蒙面男子绑着自杀式炸弹、手持步枪,直接向她冲来,令她一阵惊恐。她写道: “ 好不容易射倒一个人,又有另外三个新的攻击者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显然我开枪的速度不够快,慌得要命又笨手笨脚,一直卡弹。 ” 还好,这些攻击者其实只是投射到她身边巨型屏幕上的影像。但她还是觉得自己实在表现太差,沮丧到简直想把枪丢下一走了之。 然后,他们帮她戴上了头盔。她说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稍微觉得有点刺痛,嘴里有奇怪的金属味。但接下来,她开始一个一个放倒这些虚拟恐怖分子,态度冷静、手法纯熟,简直像兰博或克林特 · 伊斯特伍德。 “ 看着这 20 个人拿着枪冲向我,我冷静地举起步枪,深吸一口气,放倒离我最近的人,再平静地评估下个是谁。好像才没一会儿,我就听到有个声音说: ‘ 好了,结束了。 ’ 模拟室里的灯光亮起 …… 我身边横七竖八倒着尸体的影像,忽然一阵安静,但我好希望有更多人来攻击。当团队开始移下电极的时候,我甚至有点失望。我抬起头,想知道是不是有人把钟调快了,完全没感觉到时间已经足足过了 20 分钟。 ‘ 我击中了几个? ’ 我问那位助理。她看着我,带点揶揄的神色。 ‘ 他们全挂了。 ’” 这场实验让埃迪的生命大为改观。接下来几天里,她意识到自己经历了一场 “ 近乎灵性的体验 …… 不是觉得更聪明或是学得更快,真正让我好像脚下忽然一空的,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觉得大脑里忽然一片安静 …… 没有任何自我怀疑,仿佛看到一个新世界。脑中忽然静得叫人难以置信 …… 我希望你会懂,在那次测验后的几个星期里,我心里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再回去,把电极再接回去。我也开始冒出许多疑问。平常,在我脑中总像有许多愤愤不平的小人,占满了我的心思,让我害怕尝试,最后导致失败。但除了这些声音之外,我究竟是谁?这些声音又是从哪里来的? ”7 这些声音有些是重复社会的偏见,有些是附和我们个人的历史,也有些传达出我们的基因传承。埃迪认为,这一切创造出一个看不见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有意识做出的决定。如果我们可以重写这些内心独白,甚至叫它们完全噤声,会发生什么事? 8 直到 2016 年,经颅直流电刺激器仍在起步阶段,也无法预测是否会在何时成为成熟的科技。到目前为止,通过这种方式增强能力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莎莉 · 埃迪的体验能到 20 分钟,可能是特例中的特例(甚至只是安慰剂效应而已)。关于经颅直流电刺激器,多数已发表的研究都是人类样本数极少,情境也有特殊限制,而且长期影响和危险仍然完全未知。只不过,如果未来这项科技成熟,或是我们找到其他方法来操纵大脑的放电模式,会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有何影响? 如果哪天人类真能控制自己的大脑电路,除了希望自己更有效地击倒恐怖分子之外,可能也会希望实现一些更俗世、自由主义的目标。换句话说,也就是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和工作,让自己能全心投入游戏和嗜好,或是能在任何时刻专注于有趣的事物(不管是数学,还是足球)。然而,如果这样的操纵成了家常便饭,原本该由顾客自由操纵的意愿,就会变成另一项可购买的商品。你希望弹得一手好钢琴,但一要练琴又想看电视吗?没问题:戴上头盔,安装适当的软件,你就能够完全只想练钢琴了。 你或许觉得不服气,认为如果能让脑中的声音噤声或是放大,其实是增强而非削弱了自由意志。在过去,你可能就是因为被外界干扰,才没能实现自己最珍视、内心最深处的欲望。有了这种让人专心的头盔或类似的设备,你就更能把父母、牧师、神父、祭司、公关、广告商、邻居的声音通通排除掉,专注于自己想要什么。然而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要说你有个单一的自我,能够区分自己真实欲望与外界声音的不同,这也只是另一个自由主义的神话,已经被最新的科学研究推翻。
个人分类: 科普|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战略能力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csiro 2017-10-10 05:02
选择比勤奋更重要,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比如, 创业公司最大的成本是决策成本,或者说因为决策不当,而造成的时间成本或机会成本。
个人分类: 消息篇|1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绑架’式的‘励志’
热度 3 lin602 2017-10-2 12:04
许多人生的‘励志’是非常好的,成就了许多历史名人。 ‘励志’的本质,是说理,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让大家进行自己的人生选择。 每个人都在法律与道德的框架下生活与工作,自己养活自己(包括家人互相不同分工,女士在家教育好孩子,男士在社会进行打拼),各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与工作方式,自己活得幸福或快乐就行。 但是有一种‘励志’,非得用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与态度去‘励志’别人,而且用一种‘不努力做事业,就自己活埋自己’,就..........。 说实话,这种话听了让人很不舒服! 如果一个家庭,生了二个或者一个孩子,妻子在家带好孩子,将孩子培养好,将老人服侍好,将家管好,让老公在事业上打拼,钱也够花了,有什么不好呢?非得女人也出去打拼,甚至夫妻二人都为了事业长期出差在外,孩子没有人管,老人没有服侍呢?我也听说过真实的例子,有的夫妻二人出差,都不大容易在家遇到,这种生活难道就是必须选择的?不选择事业打拼,就是女人不自强,不........?甚至是‘活埋自己’? 有的人家有老人帮助带孩子,而有的人家老人还没有退休不能帮助带孩子,还有的老人不愿意带孙子。如果孩子小,让保姆带,目前保姆市场又比较复杂,网上负面报道又多,许多家庭选择了让女主人在家照顾好家庭,这难道不是一种合适自己的选择吗? 我们一定要清楚,冷暖自知!四月份的南京,有人穿衬衫,有人还穿棉衣呢。为什么非得要穿棉衣的人一定要跟自己一样也穿衬衫呢? 我们经常强调人权,平等与自由,各人有自己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这是平等与自由的基础。 ‘励志’,本质上是将自己的见解智慧地告诉社会与他人,说出其中的好与不好,激励大家做好,为社会与家人的幸福行事。但是,这不是强制的,不是强势的让人听了不舒服的‘教导’!而是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觉情愿地按照‘励志’的内容去行动! 有些‘励志’,有点‘绑架’的味道。
5198 次阅读|5 个评论
包办不了的勇气
热度 1 张海霞 2017-9-20 23:22
这是一个几年前的真事,可是它依然在我的心头久久不去,今天又看到谈家长包办孩子的事,索性再写写这个吧,也许对家长和孩子有些帮助和启发。 几年前的 7 月初,一个即将毕业的同学来办公室跟我说: “ 老师,我还是选择去 **** 大学了,不去美国做博士后了,我的外语不好。 ” 我当时正好很忙,没有说什么: “ 好的,这是你的选择。 ” 无语,其实我真的很无语,因为忙,也因为这件事:他是另外一个老师的学生,跟我的关系还不错,为了毕业的选择来跟我谈过几次,我这段时间在国外也不停地在回复他的邮件和电话短信:一个毕业生的选择,一个 26 岁即将获得优秀博士称号的单身男博士毕业生的选择,至于这么难吗?一个是国外 TOP10 名校的博士后,一个是国内非 211 学校的青椒 Offer ,我不知道他在犹豫什么?这么久了,为这个事情纠结不清!最终还是选择了下策!你说能让我说什么?!我只有在他走后轻轻地叹口气,继续我的工作! 一会儿他又敲门进来了,闲扯了几句别的事:我鼓励他参加的 SEM 照片大赛,他说他的照片 ...... 反正是决定不参加比赛了! 我说: “ 好的,那就不参加吧! ” 尽管我还专门请了艺术细胞比较好的同学给他做了艺术处理,可是他决定不参加,那就不参加吧! 他犹豫着继续站在门口不走,我说: “ 还有事吗? ” 他涨红了脸: “ 老师,你怎么不批评我?你不批评我,我心里更难受! ” 我愣住了,真的是无话可说:同学,你的人生终究是你的选择,我只是一个可能站得角度不同的旁观者,我说了那么多,又怎么样了呢?现在,你已经做了决定,我还要批评你,这难道能给你脆弱的心一点儿心理安慰吗?! 可是我能说什么呢?亲爱的同学,你内在的胆怯和不自信不是我几句批评和鼓励就可以挽救的,你需要自己站起来、勇敢面对!也许我该说:人生有很多苦和曲折,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一次才会刻骨铭心的,就像今天的你! 我说:这是个经验教训,你会记一辈子的!希望你继续努力,以后面临选择的时候多一些勇气和冒险精神! 他讪讪地走了,门口留下一个怅然若失的背影,我又继续回到自己忙乱的工作中。 …… 很遗憾,几年过去了,我始终没有这位同学的消息,前几天倒是一位被我猛批过的同学从美国来信: 老师,你什么时候来美国啊?期待与您再相见,想起四年前您的一番教导还栩栩如生,真是对您感激不尽。 今天我又想起他,说啥好呢?也许,我当时也应该再狠狠地批这个在我门口徘徊的羞怯的大男孩,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成功的人生路都是要靠自己内在的勇气来开拓的,老师可以鼓励你,家长可以帮助你,可是谁也代替不了你啊! 你的勇气,你的自信,你的态度,不是别人能够给予的! 你的选择,你的未来,你的人生!不是别人能够替代的! 祝福你们,亲爱的同学们,无论在哪里,鼓起勇气追求美好未来吧,老师永远在关注你们、祝福你们!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757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德明老师讲焦点解决中的微观三步曲---倾听、选择、建构
Gaodeming 2017-8-9 15:53
高德明 语言学中,一个沟通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三步的过程:你说了,我告诉你我明白了,你也知道我明白了。 我们把语言当作工具,用这个工具来阐述内容、思想和意义。对于语言来讲,你想表达的意义,与对方能理解的意义,这是两个不同的内容。对话是为了对方能明白,因此,有用的意义是对方理解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意义是通过语言的协商达成的。 有过一段时间训练的焦点解决教练,会有目的性的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来回应。对方的话语中包含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在 SF 中被处理为四个部分: ● 被忽略的部分。 ● 被保留的部分。 ● 重组出来的话。 ● 原词反馈过去的。 在焦点解决实践的每一个最小的对话单元中,都包括了三个过程:倾听、选择、建构。用这三个环节来处理这四个部分。 A 如何“选择” 我们选择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话语,或是在我们讨论空间过程的内容,下面是四个标准。这是我们采纳或保留的内容,其他可能是我们要忽略的内容。 语言选择的四种类型 ❶ 正向积极的。 ❷ 面向未来的。 ❸ 有更多可能性和选择的点。 ❹ 问题出现例外的点。 如果说的是一些积极的东西 ,我们会保留它;如果是消极的,我们会改变它(比如,恐惧转变成小心)。 ● 完全保留。 ● 忽略。 ● 指示性保留。那个。。它。。。 ● 近义词变换。 ● 客户的语言上添加:诠释重构。 B 如何“重构” 有的时候上面的四个内容并没有出现在对话者的表面的语言中,而是模糊的存在于背后的假设中,或他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中,我们就要在他的话语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和挖掘了。 重构的四个工具 : 1 . 陈述 ( grounding sequence ) ,让说话的人自己产生思想的流动。 陈述有助于达成共识。重新把他的话说一遍,听者会有反馈出来。让说话的人,重新听一遍自己的话,这个内涵是认为意义是流动的,相信他的想法会产生变化的。 三步曲,表述——呈现——确认( present-display-confirm sequence ):你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大多数人会回复,“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也因此,不要简单的重复对方的话,除非你觉得有必要。 2. 听众的反应 ( Listener response ),增加意义的可能性。 这个起源于通过反思团队和外部见证者的多视角反馈,来给客户提供重新建构自己语言产生的意义的可能性。比如在对话中我们会详细的了解细节:谁?何时?在哪里? who /when/where ,之后用他人视角来引发思考:谁会看到?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他们的理解是什么? 关系互动的视角:你与他人会以什么不同方式互动?别人有什么反应?你又有什么应对? 3. 变化表达的方式 ( Formulations ),改变意义。 这里不是描述,重复,转述等简单的把客户的话重新说一遍,也不是用原词的方法。而是总结、改述、重新贴标签、正常化、叙事、近义词变换,把客户的语言上添加新的内容。 比如对方说,“我那时注意力不集中”,可以改变为“你那个时候在同时观察多个事物”,通过改变语言,把对同一个现象的描述,转向为 A 中的四种类型的语言空间中。 4 . 继续提问 ( Questions ),深入挖掘价值资源或引向对话的流程。 ● 言语中引发的未知问题。 ● 希望了解更加详细的问题。 ● 其他治疗技术。 这时我们会问“听多问一”,“听大问小”,“听到停止问他起点”等具体的方法。 体的操作方法 上面的内容,只有在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基础上才会有用处。这个内容是 Haesun 老师整理出来的。在讲述的时候,因为大家还没有时间,并且翻译起来非常生涩。所以当时多少人都是模糊一片,半懂不懂的。 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慢慢按照这个框架,重新改写和添加了我的理解。 下面还有有个具体的选择方法,不涉及上面的理论分析,也给大家呈现出来,这个方法是 Heather 提供的。 1. 听多想一 若当事人陈述许多问题,以及几个可能的目标时: ● 我们便问:今天应该从哪里开始? ● 如此一来,将会聚焦在此刻最明显的问题上。 2. 听大想小 若当事人期待马上、彻底的大改变时: ● 我们便问:你开始信这个地方向移动的小讯号会是什么? ● 如此一来,设定的目标会是以描述日常生活常见活动的普遍用词来加以描述的。 3. 听到停滞,想到起点 在当事人所声明的目标是停止特定问题时: ● 我们会问:那取而代之的是什么?会有什么开始发生? ● 如此一来,目标会是正向而非负向语言,会是出现什么而非缺少什么的用词。 4. 听到内在,想到互动 在当事人描述的改变为内在状态或处于独处状态时: ● 我们会问: (孩子、伴侣、同事)会看到事情有什么改变? ● 如此一来,目标将会含括了其他人的观点以及与其他人的不同的互动。 5. 听到概论,想到具体 在当事人以概化的方式描述其改变时: ● 我们会问:具体发生的例子会是什么?你怎么得知有改变的? ● 如此一来,目标将包含了具体的细节以及可能发生的小事件。 6. 听到别人,想到自己 在当事人陈述目标是别人会有什么不同的作为时: ● 我们会问:当他们这样改变时,你会因而有什么不同的作为?你会如何回应? ● 如此一来,目标的描述将包含自己的行为。 我最近的微观语言教学的方法,应用的是语言学的言语游戏理论和鉴定语言学的理解层次等语言学方法,理论上更深入,这里先不介绍了。 学习、练习、实践、反思、督导,是一个SF取向工作者的快速成长之路。 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个人分类: 焦点解决实践|3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哪个学校很重要?
热度 3 mashengwei 2017-7-19 01:14
上哪个学校很很很很重要! r上哪个学校真的很重要,千万不要自我安慰,也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果有的选,还是选好一点的学校,选好一点的导师。 如果A校和B校是分别国际排名第一,第二的牛逼学校,现在你要从这俩货中选择其一,选个第二也无妨。如果A校是国际一流,而B校是镇一流,现在你可以选则一个,选哪个?北大毕业考上清华,可能成不了北大的杰出校友,但是从镇大考上清华,可能真成了镇大的杰出校友,说不定还是镇大百年唯一的杰出校友。 我们一生中这样的选择很多很多,上学要选择学校、选择导师,以后还要选择工作单位,选择爱人...只是决定选择的因素越来越多。虽然做出选择很难,但是还是希望多一些选择。诚然,我们讲人各有志,选择哪条路是你自己的事情,无论结果好与坏,都是你来承担。大家都是成年人,还是尽量别替别人选择。其实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之后不后悔。北大毕业之后出家不是不可以,至少当初可以选,而不是没得选,只能当和尚,这差别还是有的。 如果没有选择了,也不要自暴自弃,因为生命中从来都不缺少奇迹和惊喜。做好准备,下一次你才有的选。 To be ,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333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上哪个学校很很很很重要!
mashengwei 2017-7-18 23:45
上哪个学校很很很很重要! 上哪个学校真的很重要,千万不要自我安慰,也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果有的选,还是选好一点的学校,选好一点的导师。 如果A校和B校是分别国际排名第一,第二的牛逼学校,现在你要从这俩货中选择其一,选个第二也无妨。如果A校是国际一流,而B校是镇一流,现在你可以选则一个,选哪个?北大毕业考上清华,可能成不了北大的杰出校友,但是从镇大考上清华,可能真成了镇大的杰出校友,说不定还是镇大百年唯一的杰出校友。 我们一生中这样的选择很多很多,上学要选择学校、选择导师,以后还要选择工作单位,选择爱人...只是决定选择的因素越来越多。虽然做出选择很难,但是还是希望多一些选择。诚然,我们讲人各有志,选择哪条路是你自己的事情,无论结果好与坏,都是你来承担。大家都是成年人,还是尽量别替别人选择。其实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之后不后悔。北大毕业之后出家不是不可以,至少当初可以选,而不是没得选,只能当和尚,这差别还是有的。 如果没有选择了,也不要自暴自弃,因为生命中从来都不缺少奇迹和惊喜。做好准备,下一次你才有的选。 To be ,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俞敏洪:钱让浅薄的人更浅薄,让深刻的人更深刻
lyxiang 2017-7-10 11:45
那些看上去离你很近的东西,其实非常虚幻 我们的生命、生活和事业正是这样:那些看上去离你很近的东西,其实非常虚幻。你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注意什么,到底想要得到什么。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人一生追求的,不是长度和宽度,而是深度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河流。我们总是有太多的选择,关注太多的事情,以至于我们生命的宽度显得很宽。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你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每个人都在谈论特朗普、马斯克和鲍勃迪伦,但很多人忘了“我是谁”。我们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浅薄而没有深度。 可是,人的一生追求的不是长度和宽度,恰恰是深度——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为自己带来了什么,为家人带来了什么,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追求人生的深度,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一,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第二,要能够保持独立和自由。 如果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或者不能保证自由独立的追求,人生的“深度”也将无从谈起。 乔布斯说过一句话,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记住你即将死去。 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哪天出生的,但没有任何人能预料到你哪天会离开这个世界。 追求你的梦想,这个梦想再卑微都没有关系 让生命精彩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有理性的范围之内尽可能自律,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情。第二个条件就是要尽可能地保持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身份,不盲从。前两天我到硅谷走了一趟,感觉现在的硅谷特别庸俗。前几年的硅谷到处都是“.com”,现在都变成了“.ai”,说明硅谷也是一个跟风的地方。如果你是一个独立个体,如果你是一心一意想把自己的一生过得更加好的人,保持独立的追求就非常重要。 人的一生永远是需要有梦想的,你应该知道你未来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曼德拉一辈子的追求就是要解放南非黑人、消弭种族隔阂,他为这个目标努力了几十年。 27 年他在监狱待着,最后他完成了使命。 梦想和目标,决定着一个人的方向。 我从来没有一辈子的目标,但是我短期目标一直存在。 16 岁我的目标是自己必须上大学,22岁我的目标是必须留在北大当老师,28岁时我的目标是一定要到美国读书。这些目标鞭策着我,从来不敢放松半步。 不必把目标神圣化。当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实现以后,当你衣食无忧的时候,你的人生自然就崇高起来。有句话说得好, “ 钱让浅薄的人更浅薄,让深刻的人更深刻” 。所以,不要在穷的时候假装崇高。等你有钱了,就能区分出你是不是真的崇高。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合伙人》电影里,黄晓明演的成东青就是我。为此我一直深受耻辱,因为黄晓明太帅了,应该是黄渤演我更合适。成东青被美国大使馆拒签,从大使馆出去后在院子里大喊“美国人民需要我”。我看后觉得特别憋屈,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贱过,我喊的是“我需要美国”。 这其实再次证明一件事情,你所有的经历对你的生命是有好处的,我们之所以觉得老天爷不公平,但你应该想清楚的是, 那些让你过不去的东西,最终都是为你生命服务的。 我最怕遇到两种人,第一种人,生命平淡如水,没有一点波澜,不足以证明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第二种人是爱抱怨的人。 因为没有解决方案,他的抱怨久而久之就变成对周围的仇恨,这样的人也是比较可怕的。 追求你的梦想,这个梦想再卑微都没关系。新东方 20 周年时我曾举过一个例子,人民大会堂对于我来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读书时骑自行车经过那里,当时有警察站岗,永远不让任何人进去。我当时想,有一天我走进人民大会堂去看看就行了。到了1986年前后,人民大会堂开放参观,我排了三个半小时的队,走进人民大会堂一个一个厅看了一遍;过了十年以后我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就坐在里面听着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到了新东方20周年,我自己设计了一个环节,要在舞台上讲话,最后变成我在人民大会堂讲话。 我想用这个小例子告诉大家, 你可以设计你的生命。 如果你生命中没有哪怕是卑微的梦想,那将是一种悲哀。 踩对人生的关键点,敢于选择第一步才能进入第二步 人生一辈子会有很多决策的错误,但你总有一些点上要踩对,在关键点上踩对就好。我觉得人生关键点踩对, 第一是婚姻问题必须踩对,我就不告诉你们我有没有踩对了,说起来满眼都是辛酸泪。第二,最关键的是事业要踩对;第三,交友要踩对;第四,50岁以上的人生道路要踩对。 这四件事情如果踩对了,基本上一辈子就会比较不错。我也有踩错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算好。 我还有一句话:其实人生就是在充满了艰难险阻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大家知道滑雪最大的角度是35度,前年冬天有次滑雪的时候,我从一个30多度的坡上高速冲下去,拐弯没拐好,摔倒了,我整个脚踝被扭断,在病床上每天吃安眠药,吃了三个月疼痛才消失。 今年我去日本北海道二世古滑雪,去了以后我坐在那儿整整15分钟,根本不敢下去,两年前的一瞬间把脚扭断的感觉还完全在心中。但是我知道,如果这个坡不下去,这辈子我就不要再滑雪了。犹豫了15分钟后,咬了咬牙,心想,老子顶多再摔断另外一条腿,但这一次非要下去不可。结果滑下去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于是对滑雪的恐惧一下子就克服了。 我们一生要做很多选择,第一步总是最难的。有人告诉我,俞老师,我根本不敢迈出第一步,因为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其实我很理解他。就像我刚开始做新东方只有13个学生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是一样的。但是事实就是,第二步一定是隐藏在第一步的后面,如果你不迈出第一步,你的第二步怎么能看见呢? 你必须克服恐惧、做出选择。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你会兴奋吗?人一生的追求就在于你回想你做过的每件事带给你的幸福感和兴奋感。就像你找一个女人或者男人过一辈子,如果他让你没有兴奋感和幸福感,你怎么会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爱他呢?当你面对选择的时候,哪一个选择会让你感到兴奋? 生命就是这样,敢于选择第一步才能进入第二步,才能进入第三步,就算一无所有,又怕什么呢? 只要是你自己的选择,生命就没有后悔。 生命真正的后悔来自于你从来不选择,或者不做主动的选择。 新东方上市以后,当初几个没有选择回国一起创办新东方的老同学,在聚会的时候告诉我,说老俞,想当初没有跟你回去,现在非常后悔。我说,这个世界上有“想当初”吗? 没有 。
个人分类: 科教|7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推荐审稿人
plgongcat 2017-6-19 09:03
大多数期刊都会要求作者投稿时推荐若干审稿人(peer reviewer),尤其是Elsevier旗下一些期刊,甚至要求投稿作者提供8名以上的推荐审稿人名单。    1. 期刊编辑为什么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   随着学科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杂志很难找到进行合适的同行评审专家。因此,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是互惠互利的做法:杂志能够找到合适的审稿人且节省寻找合适审稿人所需时间,作者则可以通过自己的联系网络提供支持,推荐最能理解投稿论文的学者。    2. 从期刊编辑角度,合适的审稿人需要哪些条件?   第一,推荐审稿人的专业领域一定要和稿件涉及的内容密切相关;   第二,推荐审稿人仍在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第三,对投稿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3. 如何选择推荐审稿人?   了解了编辑需要什么样的审稿人之后,推荐审稿人的选择就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始。    优先选择的是:你投稿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作者 。选择和你的学习内容最直接相关的文章作者,或者多次出现的作者名作为候选。推荐审稿人可以是学习的同一疾病领域,也可以是不同疾病的同一学习方向,还可以是应用了相同的方法学,从而满足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投稿论文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找到3名推荐审稿人应该不难。    其次,通过数据库或者google scholar寻找到新发表的相关论文作者 。这些论文可能在刚刚开始学习时检索遗漏的文章、或者是在你学习及论文写作期间刚刚发表的最新论文。    第三,投稿期刊中发表的相关文章作者 。进入准备投稿的期刊网页,输入投稿论文关键词,寻找在该期刊内发表过的相关文章。   如果通过后两种方法找到的论文中仍有你投稿论文借鉴或者引用的内容,果断引用并加入到参考文献中,会是更佳选择。    第四,在学术会议中交流过的学者 。如果你投稿的论文在之前参加过学术会议并做了交流,则会议期间交流过的本领域方面的专家是非常重要的推荐审稿人。因为,学术交流会议不仅是展现自己科研成果以及听报告、看poster的场所,更是一个实实在在和同领域科研工作者、专家学者交流的好机会。无论是对方来讨论你的报告,还是你在观摩别人的学习成果后,和对方讨论了双方的相关学习,都给别人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在这个场合下结识的学者不仅仅会成为你文章的审稿人员,还有可能成为你未来的合作伙伴。    4. 如何提供精准的推荐审稿人信息?   通过上述方式列好候选名单之后,下一步就是提供推荐审稿人的精准信息。   4.1 对于相关文章选择的推荐审稿人, 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是合适的候选人 。    4.2 找到候选人的最新联系方式 。在数据库中重新搜索这些作者的相关信息,以确认他(她)们仍然活跃在相关科研领域,并找到其最近的联系方式(科研工作者读研期间、做博后期间、做PI期间、或者在不同科研机构做PI期间会有不同的联系地址,请找到最近使用的一个)。    4.3 清晰说明推荐理由 。在论文提交系统的推荐审稿人提交中,大局部系统都会留出推荐理由这一栏。如果按照前述步骤选择的推荐审稿人,这个根本不是困难。可以列出该推荐审稿人的专业领域,显示适合审稿的因素;也可以指出该推荐审稿人是稿件参考文献中的文章作者。如上所述,如果你的论文内容涵盖了不止一个领域,则需要确保在每一个领域都推荐有至少一名审稿人。    5. 推荐审稿人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5.1 是否推荐审稿人? 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因为审稿人的推荐权在投稿人,决定权在编辑。很多人认为编辑要求审稿人只是为了补充其审稿人数据库,但真正对你文章的审稿人是从杂志社的专家库里挑选的。也有人认为,如果最后的审稿人看到你的投稿推荐审稿人中没有他,会生气从而给予差评。所以当有些杂志投稿过程中,当作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推荐审稿人时,有些作者放弃了推荐。    我们自己的结论是:要推荐,按照规矩认真推荐,会有更好结果 。我们用学习结果说话,近期完成的两项学习均显示: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更有可能给出有利的评审意见。BMJ Open的学习显示,约三分之二的作者推荐审稿人建议接受投稿,而就编辑推荐的审稿人而言,这一比例为三分之一。Journal of Pediatrics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中,有65.3%推荐接受稿件,而就编辑推荐的审稿人而言,这一比例只有54.2%。    5.2 是否选大专家? 如果你对投稿论文充满信心,最好在近期的学术会议上大牛给予积极评价,推荐大专家作为审稿人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的论文只有信心投3分或者以下的杂志,则不需要也最好不要推荐审稿人是特别出名的科学家。很多科研老司机认为,推荐你投稿期刊水平相当的学者作为审稿人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5.3 避免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conflict of interest),比如推荐的审稿人是其中一位作者的导师或者现同事,或与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近五年内有过合作项目的学者,都要避嫌;另外也尽可能避免推荐太多国内同行给予审稿。实际上,很多被推荐审稿人在收到可能有利益冲突的审稿请求后,他们自己通常也会拒绝审稿,并给编辑说明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对于投稿人的信任可能会有些影响。    5.4 提供的推荐审稿人联系邮箱是其工作邮箱 ,尤其是edu域名下的邮箱。而163或者gmail等域名下的邮箱则很难以被编辑采用。    5.5 逐一核对作者其他信息 ,尤其是名(first name)和姓(last name)一定要分清。通常在原文中显示的作者名在前、姓在后;但是在检索数据库或者参考文献中则是姓在前,名只是简写成首字母。还有局部学者的姓也是有两个单词构成的,这时也要分辨清楚。另外,也尽可能提供作者的科室和单位,这些都有助于编辑确认是否采用这个推荐。    5.6 准确引用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从参考文献中找到的审稿人,一定要确认推荐审稿人的文章被准确引用,错误引用的后果自己想象哈。   当然,并不是说期刊编辑一定会全部采纳作者的建议,但如果作者认真按照以上原则给出推荐审稿人,一般会加速审稿过程。所以,作者们,对这一步还是要给予足够重视。 (投必得) 来自:http://xmuchong.com/316411.html
个人分类: 投稿|2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会选择吃转基因苹果吗?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7-6-13 05:39
你会选择吃转基因苹果吗? 蒋继平 2017年6月12日 2015年美国食药局(FDA)批准了加拿大一家公司研发成功的转基因苹果在美国超市合法销售。 这种转基因苹果与其他自然繁育的苹果在其他所有性状上差不多, 只是在切开后可以保持切面长时间的不变色, 而传统繁育的苹果在切开不久就会在切面产生褐色素,从而使苹果看起来不是很雅观。 我看到这样的报道, 心里立即想到三个问题。 第一, 这种转基因苹果是通过什么转基因技术改良成功的?要是用传统的农杆菌质粒作为基因载体而导入目标基因的话,那我绝对不吃这种转基因苹果。 第二, 这种转基因苹果在选育的过程中采用的鉴别系统仍然是耐药基因标识技术?要是答案是肯定的, 那我也绝对不吃这种转基因苹果。 第三,这种转基因苹果根本没有增加任何有价值的营养成分, 也没有改变它的口味,它的价值在哪里?我觉得它反而降低了苹果的营养价值利用率。它在切开后不变色证明它有抵抗被氧化的能力。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氧化这一关, 要是这种苹果能够抵抗氧化, 那么,人吃了以后就很难消化。对不对? 实际上,美国第一个投放市场的转基因蕃茄就是同一类食品。 这种转基因蕃茄叫保鲜蕃茄, 可以放很长时间也不会腐烂变质。刚开始的时候, 很受生产者和销售商们的欢迎, 可是, 人们后来发现这种蕃茄不但味道很差, 而且很难消化, 吃下去的蕃茄皮在解大便时仍然没有消化。 所以, 这种蕃茄后来就很快被淘汰了。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研发这样的苹果。我吃苹果虽然喜欢削皮, 但是, 削皮后马上吃了, 那里会顾忌苹果削皮后变色的问题。 我在公司厨房吃苹果削皮时, 我的美国同事们总是对我说, 吃苹果应该连皮吃, 不要削皮。可见他们认为苹果皮也是营养。 事实上, 我的美国同事们吃苹果总是连皮一起吃。 我在食品超市买苹果看到的几乎都是一个个的苹果, 很少看到切开来卖的苹果。据说, 这样的苹果是为了满足航空公司的餐盒。要是那样的话, 我以后乘飞机不会吃飞机上提供的沙拉的。 当然, 我估计即使航空公司提供的沙拉, 也不一定有这种转基因苹果在内。 我个人的预测, 这样的转基因苹果一定不会在市场上走红。但是, 这个研发公司一定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如何保证投入获得相应的回报,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问题。 我想这也许是许多生物公司纷纷倒闭的主要原因。
个人分类: 转基因|102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战而屈“火”之兵
热度 1 dfedhw 2017-6-10 10:54
面对火灾,常规思路是尽力杜绝火灾的发生以及起火后依赖一定规模的应急救援,似乎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完全杜绝火灾根本不现实,这就意味着与火灾之间早晚必有一“战”,然而即使要“战”,仍有大小之分, “小战”与“大战”存在着天壤之别。 与火灾“大战”之后,“输”是输,“赢”也是输,因为但凡“大战”,就意味着时间的拖延,而己方的损失正是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只要输掉了时间,便再无“胜利”可言。因此 在不得不“战”的前提下, 宁 可选择“小战”,而非“大战” ,故题目所指的不“战”实为不“大战”。 避免或减少“大战”,只承受必要的“小战”,就能拒敌于千里之外,这固然是一个良好的愿景,但结果岂非一定能如我们所愿?稍有不慎,措手不及的“小战”很容易便滑入“大战”,理想在现实中往往“破绽百出”。 前面已经提及:己方的损失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反过来看:火势的后续“兵力”投入也是与时间成正比,这便成为一个解决矛盾的关键点: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这场战斗,小火则无法升级为大火,“小战”之后,再无“大战”。到底最终能够止步于“小战”,还是被迫拖入“大战”,完全取决于己方在“小战”过程中所能发挥出来的 初始 速度,一种 及时 超越和遏制火灾固有“进攻”速度的速度,从而达到“不战”或“慎战”的目的。 在与火灾的多次较量中,“大战”绝非取胜之道,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要想不战而屈“火”之兵,除了第一现场的兵贵神速,世间再无良策。
3025 次阅读|5 个评论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kongling814 2017-5-22 17:35
旧文:吃肉还是吃屎,狼与狗的选择 写于2010年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 ,去年才听到 WOLF TOTEM ( 狼图腾 ) 这本书,于是看了一眼。我这人体内每个细胞流着农民的血液,深知农民每一分钱都要汗水换取,赚钱着实不易, Money does not grow on trees, right? 反正我家种的树上从来没有生出毛主席来,但是当今社会万事皆有可能,说不定有谁家树上长满了毛主席。于是我视钱如命,看到毛主席甚感亲切与开心。我从来不舍得花钱买书,都是借来的急着要还,所以养成看书超快的习惯。一般情况我可以 2 小时看完两本千页之书,专业书籍另当别论,禁书也属例外, “ 雪夜门前读禁书 ” 便是我一直向往的境界。所以一本书一般记住一句话就不错了,狼图腾这本书就这句话印象颇深。 吃肉呢?狼都想,现代人只要不是素食者也想。(注:因为听说在创世纪的时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没有杀戮,人也不食肉,没有死亡。是人类犯了罪,上帝虽恼怒人的叛逆,却也不忘给人弄件衣服,于是杀生取之皮毛,由此我们也看得出上帝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从第一只动物死亡开始,也不知是哪种动物,书上没说, WHATEVER ,世界不再和谐,所以我很是怀疑我们的和谐社会能否实现。)我总是跑题,回到狗的问题,想必狗也喜欢肉多过于屎,但为什么我们经常有见到饿死的狼,但少有见过饿死的狗呢?狼打不到猎物的时候只能挨饿,狗呢,即使主人家的残羹剩饭被猪抢了去,依然可以吃屎,自然不会饿死。这也可能就是狼差不多绝迹了,而狗依然大行其道的缘故。 大学老师有句话对我影响颇深 “ YOU ALWAYS HAVE A CHOICE ” 。其实选择在自己手中,永远我们都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不要为自己找任何借口。去年蜗居很热,在上海的那段日子同学整天看,完了还哭,觉得那个女主角可怜。我一集也没看完,按说没有发言权,因为向来不喜欢另类情感炒作的片子,当时也忙着种菜。虽然没看蜗居,但从同学口中我也得知剧情,却不觉得女主角有什么值得怜悯之处。自己的人生在自己手中,自己的选择自己承受。女人可以做很多事情,有很多追求,并不只有靠男人才能吃饭,况且她即使不做那样的选择,应该还不至于饿死,不过每个人要的生活不同,我在此并无责怪之意。 想想看,刚生下来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尚且没有饿死的,何况手脚不缺的成年人,即使残疾人上帝仍给了他生存的能力,不会把他饿死。因为上帝说过 “ 我不会把你承受不起的担子放在你身上 ” ,在任何困难的时候,上帝都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出口,他就像一个父亲一样,在跟孩子玩捉迷藏,乐趣多多。只是有些人可能找得累了,没有了信心,不愿意找了,便退出了如此好玩的游戏,想必上帝一定很失落。 只是很多人觉得那个女的好像没有别的选择了,只有那样,对她很是同情。但我从来不信你没有选择,因为你怎么选择都不会饿死。一旦一个人做了让自己后悔的选择,那是记忆中永远磨灭不掉的,除非你善忘或者得了老年痴呆症。曾听到这样一个理论, 人只要在一定的时间曾出现在一个空间,宇宙便有了永久的痕迹, 不知道真假,但是看看 google 的搜索功能,此番言论也不无可能。工作是不好找,我深有体会,钱的确难赚,从小我就知晓这个道理。但希望外界也不要总拿 80 后说事,我周围的很多同学朋友现在都是一无所有,但是仍然快乐地工作着,努力的为梦想而奋斗。难道我们连做做梦也不成吗? 论到蜗居,听周立波讲过这么一段,觉得很有意思,拈来听听。说是这个算不上蜗居,因为蜗牛一出世,便有了从父母遗传来的一套房子,走到哪里跟到哪里。蚁族,更称不上蚁族,没看见蚂蚁都是单位分房吗,谁也不能住错了房间,秩序相当的好。人呢,既没有蜗牛幸运,也没有蚂蚁享福。 但凡懂点生物的人应该知道,一个人的出世是如何奇妙的过程,总是最勇敢的精子与卵才能结合,只有十几亿分之一的精子胜出。即使结合后,染色体稍微出错,胎儿便自动流产,而自然流产的几率占到一半。这种流产是自然选择,试想一下若是这些基因异常的孩子全部存活下来,世界上岂不是有一半畸形儿童?这种自然流产发生的时候,当事人未必觉察得到,据专家讲不会对女性身体造成危害,我对专家的话向来不敢轻信,我不是学医的,不得而知。只有一种情况,即使染色体变异了,孩子还能出世的,那便是多了一条染色体,但是生下来孩子会有病,唐氏综合征,一般不会活到很大。 所以 我们健健康康生下来是多么的幸运和奇妙 ,人体有多少细胞呢?我也不清楚。百度了一下, “ 刚出生时有 1 万亿个,到成年期约有 100 万亿个 ” 。这些细胞每天辛勤工作我们才得以呼吸,享受阳光蓝天和白云。即使我们睡觉的时候,他们仍在忙碌不停,分工细致,稍微有个细胞懒惰,我们都可能一命呜呼,可能一个小小基因不听话,就可以致我们于死地。生命看是坚强,其实也很脆弱,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不要说要报答父母,也不要说为了国家,更不要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很多人未必知道自己良心在哪里。我只说一句, 对得起自己身上的为你工作的细胞就行了 。 关于吃什么,还是有很多选择。选择吃肉与吃屎,做狼与做狗是自己的事情,无论你选择做什么,你永远掌握主动权。而且我坚信即使不选择做狼,也不一定要选择做狗,做头羊啊 牛啊也好,还可以吃草,即便是草原沙漠化相当严重,我相信牛羊仍然不会饿死。我呢,自恃胆子颇大,除了蛇和老鼠之外,没什么让我怕的东西了。但是下面的吃法我却不敢尝试。在云南听说有道菜叫 “ 三声叫 ” ,说的是生吃刚出生几天的小老鼠,筷子夹小老鼠的时候叫一声、蘸酱的时候再叫一声、放到嘴里咬的时候叫最后一声,所以菜名就叫 “ 三声叫 ” 。四川的兔头看着就让我害怕,好像兔子的眼睛在瞪我一般,一直没胆子尝,而广州人吃的猴脑的情景仅是听说便是吓得半死。 附:唐氏综合征又称 21- 三体综合征 , 先天智力障碍或 Down 综合征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 1 /( 600 ~ 800 ),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 60 %患儿在胎儿早期即夭折流产。 唐氏综合征包含一系列的遗传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 21 对染色体的三体现象,会导致包括学习障碍、智能障碍和残疾等高度畸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选择和利用地面水汽压(或空中水汽含量等)来研究降水气候
热度 3 zhgatcl 2016-12-5 23:06
为什么选择和利用地面水汽压(或空中水汽含量等参数) 来研究降水气候? 1 、降水来源于空中水汽的相变,必然选择和利用某项水汽参数来研究降水气候。 2 、 空中水汽含量、地面水汽压、相对湿度、地面比湿 等是描述某个点空中水汽特征的量化指标, 这4项水汽参数 都是标量不是矢量,与研究区域的面积和边界无关,比较简单。空中水汽含量是某地从地面至高空水汽的积分,客观全面地反应空中水汽的特征,但测量比较复杂;据《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力的关系》(详见《气象》杂志2004,30(2))的研究,地面水汽压与空中水汽含量近似正比例关系, W = 1.74 e , R 2 =0.9842 , 地面水汽压的测量比较简单。 3 、年平均水汽输入量、输出量、净输入等是描述水汽流经区域边界(曲面)的参数,与区域面积和边界有关,测量的难度和误差都很大(边界所围区域可能是不规则的封闭区域、不同经纬度不同高度不同时间水汽的输送速度和方向都不同、水汽输入或输出的方向与边界曲面可能不垂直、两者之间的夹角随时变化)。这几个是描述区域水汽特征的参数,不是描述某个点水汽特征的参数。这几个水汽参数比描述某个点的4项水汽参数复杂两个数量级,前者相当于研究几何的面,后者相对于研究几何的点,“面”的研究比“线”的研究复杂一个数量级,而“线”的研究又比“点”的研究复杂一个数量级。 每一个空间点的水汽输送速度随经度、纬度、海拔和时间随机变化,并且输送速度是矢量,输入(或者输出)封闭区域的水汽通量还要受水汽输送方向与边界曲面夹角的影响。封闭区域每年输入的(或输出的)水汽通量是边界曲面各点水汽输送量的积分,年水汽输入量、输出量、净输入量是一个五维随机变量(经度、纬度、海拔、时间、夹角)的积分。 某个地方的经度、纬度和海拔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某地的地面水汽压(或空中水汽含量等4项水汽参数)是时间的一维随机变量。一维随机变量比五维随机变量简单得多。 4 、水汽通量的测量存在一定的理论困境。在测量和计算过程中,隐含着水汽运动速度与风的运动速度完全一致,实际上水汽与大气之间可能存在着相对运动(请参阅张学文、周少祥著《空中水文学初探》第5章,气象出版社,2010年3月),致使水汽通量的测量存在误差。 5、对超深盆地来说,由年水汽输入量、输出量、净输入量研究降水气候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假定地球上存在一个很深很深的超深盆地,四周山脉脊线海拔在10000米以上(地球上没有这样的超深盆地,这只能是思想实验),因为水汽“聚集、下沉”在地面附近,10000米高空基本上没有水汽,所以,这样的超深盆地与外界基本上没有水汽交换, 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水分循环单元 ,其降水量决定于区域内部的水分蒸发,与外部水汽运动没有半点关系( 年水汽输入量、输出量、净输入量都是零 )。 6、天气与气候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研究天气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气候关注的问题可以不同。例如,预报和研究我国冬季低温要关注寒潮,而预报和研究我国夏季高温要关注副热带高压,但研究和比较两个地方的年平均气温,就不必重点关注寒潮和副高,而要重点关注两地的纬度、海拔、下垫面情况、与海洋的距离等情况(纬度越高年平均气温越低;海拔越高也是年平均气温越低;与海洋距离越近,海洋性气候的成份越大,大陆性气候的成份越小;与海洋距离越远,海洋性气候的成份越小,大陆性气候的成份越大)。与研究冬季低温、夏季高温和年平均气温类似,研究降水天气和研究降水气候可以采用不同的水汽参数。 7 、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等是矢量不是标量,比较复杂,适合研究降水天气过程,用它研究降水气候太复杂。这两个量化指标也不是描述某个点水汽特征的水汽参数。 8 、普通物理学把物体当作一个质点,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不影响研究成果的应用。中国各地194个国际交换站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高度正相关,P=85.124(e-2.27),R 2 =0.8019,这说明采用地面水汽压研究降水气候(不是降水天气)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够抓住主要矛盾(高海拔增雨、迎风坡增雨、背风坡减雨等只是次要矛盾)。 9 、 空中水汽越多年降水量越大,空中水汽越少年降水量越小,这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 地面水汽压是空中水汽的一个量化指标,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高度正相关, P=85.124(e-2.27) 是以上经验总结在统计学上的客观反应;年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高度正相关, P=44.385(W-2.66) 也是以上经验总结在统计学的上客观反应。空中水汽越多年降水量越大的作用机制是: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越大的地方,空中水汽越多,相变成雨的机率越大,年降水量越大;反之,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越小的地方,空中水汽越少,相变成雨的机率越小,年降水量越小。以上经验总结和作用机制说明 利用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研究降水气候合理可行。 10 、科学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如果未来发现采用其它水汽参数研究降水气候更好,可以改进。
个人分类: 降水与水汽的关系研究|1020 次阅读|5 个评论
大学和专业如何选择,兴趣还是功利?
热度 11 baocunkuan 2016-6-29 23:54
前两天高考成绩发布,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开放日”(随手拍的几张照片附后)。身边围着脸上满是喜悦却依然带有稚气的高中毕业生和尽管脸上带有喜悦却依然难掩焦虑神色的家长,问这问那,其中最多的问题依旧是“学环境好不好”这一貌似简单却对于学了26年之久“环境人”依然难以回答的问题。 专业选择, 依然是基于“兴趣”还是基于“功利”,似乎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老问题。 而我走上了这条路,却似乎更多地是“功利”与“投机”。下面是 高中毕业前夕填报高考志愿时 , 我和班主任( 邱老师,简称“ 师 ” )的一段对话: 师:就填“环境科学”吧! 我:环境科学,毕业了能去哪里? 师:去环保局。 我:环保局是干什么的? 师:那是个喝茶的地方。 读了大学以后,寒暑假回到家,亲戚、邻居经常把“环境科学”和“环卫”混淆,我总是解释,环卫是扫马路的,环境科学是管烟囱冒烟的——然后顺手一指村西侧不远处的化肥厂(后转产为油脂化工厂)——作为污染企业本是“环境科学”的大敌,却在过去时光里帮我“解释”了环境与环卫的学科差异。其实,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家人是主张我学医,因为在他们看来,人总归是会有病的,医生总归不会没工作的,大不了回家开诊所,也不少挣钱,而且可以传给“小孩子”,因为我们村诊所的医生大都是子承父业。其实,这一想法也挺“功利”的,但是很朴实。 工作以后,尽管没有去环保局工作,也倒是经常和从国家到省市县区各级环保部门打交道,而且2003-2004年间还在上海一个区环保局挂职做了局长助理,发现其实环保局并不像高中毕业时我和老师想像得那样——“一个喝茶的地方”,尤其是进入2010's年代以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各级环保部门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公众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诉求和领导出于政绩要求环保部门特事特办的双重压力,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被邀请下河游泳,对外不好意思承认管环保,等等。 再说说选择什么学校。当年,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的 我却坚定地报考了东北的一所师范大学,理由有三:一是师范类院校不用交学费,且有师范奖学金,这对于出自农门、父亲年事又高、家境又不好的我来说,尤为重要;二是长春地处东北,不属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珠三角,物价应该不贵(其实上了大学后,发现长春物价并不便宜);三是我无意中发现那个师范大学有“环境科学”专业,尽管当时我对环境科学专业的认知从我和班主任老师的对话可以得知,但我确实清楚的是,中小学都没有开设此类课(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大可能会到中小学做老师。 要知道,那时“农林水,地矿油,师范学校粉笔头”是被人瞧不上眼的学校和专业,报考师范院校的通常是考大学处于“可上可不上”的同学首选。而我这样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许多同学、老师都认为我报“低”了。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给家人说是报考了省内的一所医科大学。高考结束的第二天,我才告诉了母亲“真相”,母亲泪光闪烁,以为家境委屈了我。于是,我就成了“拿着师范奖学金,读着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还好,若干年后,还是做了教师,当然做的是大学教师,也算没有辜负当年“每月30元”的师范奖学金了。 考研时,依然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仅是考不考研,还有考什么专业的问题。 最早动起“考研”的念想,完全是因为自己“出身”不好:来自鲁西南农村;父母均是不识字的农民,亲戚、朋友中也很难有谁能帮我在家乡县城或市里环保系统找个工作。而考研,无疑会给自己多一个机会:如果能找到“好”工作,就去工作;如果没能找到好工作,且考上研的话,就去读研。要知道,90年代初期,考研可没现在那么火,甚至可以说是“冷”。高我一届即 89 级的同学当年有 3 个考上研的,结果只有一个读了研,另两个毕业前找到了“好”工作就放弃了。我们班呢,全班 20 个同学除 1 人保研,另外只有 4 个人要考研,而且我还是全班 10 个男生中的“唯一”。后来考上研之后,也找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工作,在锦州一个大型国有化工企业环保处,后来确实考虑到“考研”时的艰辛与付出,才“割爱”读研了。 说起专业或学科方向、导师的选择,更有些偶然甚至可以称为“戏剧性”。我本来是要考环境生物或环境生态专业的:一是我中学时就喜欢生物,而且在各科成绩中是为数不多能在全班甚至全年级能“数得着的”;二是大二那年夏天,我跟系里环境生物学方向的老师在山海关做了一个月的野外实验,着实喜欢环境生物专业,并且自己也准备了好长一阵子。只是大四秋季开学第一天,去上课——“环境规划学”——的路上,遇到了当时的任课教师尚先生,就随口问起“考研、招生”等问题,尚先生就以为我要考他的研究生,就热情给我介绍起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来,结果搞得我“不好意思”起来。要知道,刚入大学时,尚先生就认了我这个“山东老乡”。“磨不开面儿”的我就“只好”硬着头皮弃“环生”习“环管”了。 当然,别管当初“兴趣”也好,“功利”也好,如果从我的本科论文(当时的选题就是环境规划方面的)算起,进入这一领域也有“22年”了。我也还算是“干一行、爱一行”,才不至于使我在这个领域“冷寂”下来。最近 10 余年来,也开展了一些被称为“生态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这些课题做得怎么样暂且不论,也算是“了”了自己当年的“环生”情节。 最后,还是不忘做一下广告: 欢迎报考“复旦环境” ! 附图为前两天参加学校的校园开放日随手拍摄的几张照片,也可谓“有图有真相”了。
6035 次阅读|23 个评论
读博士还不如本科读个好专业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6-4-4 01:20
读博士还不如本科读个好专业 蒋继平 2016年4月3日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在是否读博士这个选择面前举棋不定。这可能因为下列的原因造成的。 博士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 应聘的范围很乍很专业。 读博士的成本越来越高。 读博和个人的终生大事有矛盾。这点对女性来说更加明显。 现在社会上一些女博士成为高龄剩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博士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现在社会上的博士人数很多, 已经不算稀缺人才和社会的高阶阶层, 因 而, 失去了它的诱惑力。 博士的收入差异很大, 好的大学和专业的博士收入较高, 而不吃香的专业的收入不是很乐观, 跟好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差不多。 我在美国,根据自己两个孩子,周边朋友熟人, 单位同事和媒体信息的观察分析, 得出了读博士还不如本科读个好专业这样的结论。 我现在只是笼统地来说这点。 我知道的人中, 多大多数读完本科就找工作, 不去读研究生,尽管他们都具有读博士的能力。问及他们的理由, 就是上面说的这些。事实上, 他们也是对的。 我知道有一个本科生, 上的是一流大学最好的专业, 也是美国目前的热门职业。 她的本科第一年的薪酬待遇比绝大多数博士也要好, 等于一个正教授的平均工资。 在美国, 一个博士毕业后平均要花12年才能成为正教授。 由于这样的原因, 我儿子在快要拿到博士学位前, 主动放弃了博士学位, 而提前进入职业领域。 当时, 我是非常反对的。 可是, 我的美国老板和同事都认为我儿子的选择是对的。 关键的问题是, 本科的专业是最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这个专业首先必须是热门专业, 也就是社会很需要的专业。比如说, 电脑和人工智能专业就很吃香。其次是这个专业在名牌大学, 属于顶尖的专业。 这样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一定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鉴于此, 我认为在高中毕业考大学的时候, 先不要考虑是否将来读博士, 而应该选一个热门的和优秀的专业。一句话, 本科专业是关系到未来人生最重要的选择。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428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65)
罗非 2016-3-15 10:55
带着全部应有的谦卑接受自己的力量 在一个疯狂的世界中保持觉醒的关键是理解和保持我们与现实的关系。我们所说的现实不是电视真人秀节目里那种令人分心的现实,而是那将每个人与每个人和每件事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现实。作为人,我们不是 全能 的,但我们 都是充满力量 的。了解了那种力量的浩瀚与局限,然后相应地去行动,这是让我们个人的觉醒为能够显现出一个更加觉醒的世界作出贡献的关键。 我们即非某个有报复心的神的报复对象,也不是某种随机宇宙的受害者。正如我们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具备我们所有的遗传信息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掌握着通往集体人类的关键。决定一个充满爱的未来的程序就在此处;它只需通过我们的觉察和有意识的行动来发动。我们所悲叹的那些所谓的罪其实不是别的,仅仅只是错误而已——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突变。正如那些面对着或者突变或者死掉这种生死问题的细菌一样,我们人类再也不能把自己维持在当前的不觉醒形态中了。 我们有能力选择新的回应。虽然其中有些回应可以看做错误或死路,但最终它们都将共同把我们引到我们自生的新我这个方向上来。 作为成年的神,我们现在知道治疗世界要由内而外。我们为了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慈悲所做的一切,都将像池塘中的涟漪般在场中回荡。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和谐而慈悲的人,并不需要操控他人,相反,他们试图给每个人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力量。为什么呢?因为和谐一致的世界是每个人的最佳利益。或许,这就是耶稣说“谦卑者将继承地球”的意思所在。 对于那些已经参与了个人与心灵成长、整体健康、和新思想的人,现在到了把那些知识和智慧运用到外边的世界的时候了。孤立地寻找个人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有了和谐的人生,却没有和谐的世界,这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已经到了让自强运动做一次大飞跃,把目标置于在群体现实中检验灵性原理的时候了。 大约 80 年前,一位 32 岁的准商人正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破产了,他的每一次创业冒险都归于失败,并且开始相信,他的老婆、家人还有整个世界如果没有他会更好。正当他打算跳进密歇根湖的时候,一个疯狂的想法掠过他的头脑。丢掉生命似乎是一种浪费。反正他也打算废掉生命了,为什么不把它献给科学呢?为什么不把生命交给世界,当做一次科学实验来活着? 那位年轻人就是巴克敏斯特·富勒,他在这次顿悟之后又活了 55 年。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发明家和哲学家,是他给世界带来了网格球顶,以及地球飞船的概念。也许他的人生为我们大家提供了某种线索。也许我们之所以拥有生命并不仅仅是为了活出它来,还要把它选给世界,参与一个恢弘的实验,看看我们能否共同实现繁荣。正如细菌要和时间赛跑一样,人类也在和时间赛跑。问题是,“在我们开始临界大屠杀之前,能否达到临界质量?” 如果物理学家是对的,那么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现实不会发生,除非我们决定通过我们的集体信念使它发生。但我们可以肯定我们自己爱的意向。我们恢弘实验就是把那种爱的意向用在我们的人生和世界中。换个说法,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最好的办法是心中有确定性。我们不能确定结果,但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意图,而它反过来会影响结果。正如笛卡尔 没有 说过的那样,“我爱,故我在。” 正如从吠陀经到犹太秘传的各种古老精神传统所揭示的,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的这个日常世界是一种错觉。而正如量子物理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的,的确存在某种场,它把我们所说的现实投射到物质上。在我们的现实中,我们如此生动地体验到的我们和他们之间,或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分离,其实是一种错觉,它仅仅由于我们的信念才会存在。 归于觉醒,意味着从这个集体创作的错觉中撤回我们的参与。归于觉醒也意味着我们将停止用合理化、否认、一厢情愿、以及错误地寄希望于自己以外的某人或某事来促成疯狂。 重归觉醒是一种选择。好消息是:有办法实现。我们只需要拿出意愿。 在第三部分“ 易主重建 ”中,我们将探索那个觉醒的世界,它正在一个我们拥有自由去选择的未来中呼唤着我们。 建立在健康、繁荣的人体的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这种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可以换掉原来的守卫,重新建设伊甸园。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我们一直防守着的东西其实是由于被编了程序的错觉和古老的记忆。 我们希望,在《 自发的进化 》一书结尾时,那个觉醒的世界将变得如此之鲜明生动,以至于由此及彼——其实是由彼及此——的桥梁会变得显明易见。 Embrace Our Power with All Due Humility The keyto maintaining sanity in an insane world is to understand and maintain our relationshipwith reality. The reality we are talking about is not the diversionary realityof Reality TV but the real reality that connects everyone with everyone andwith everything. As humans, we are not all-powerful, but we are all powerful. Understanding both the vastness andthe limitations of that power, then acting accordingly, is the key to havingour individual sanity contribute to the manifestation of a saner world. We areneither subjects of a vengeful God nor victims of a random Universe. Just asevery cell in our body holds all our genetic information, each of us holds akey to collective humanity. The program for a loving future is here; it onlyneeds to be engaged through our awareness and our conscious actions. Thoseso-called sins we lamented about are nothing but mistakes—mutations if youwill. Like bacteria facing the life-or-death issue of mutate or die, we humanscan no longer sustain ourselves with the current form of insanity. We havethe power to choose new responses. While some of those responses could beviewed as mistakes or dead ends, eventually they will all collectively lead usin the direction of our emergent selves. As adultsof God, we now understand that healing the world comes from the inside out.Everything we do individually to become more coherent and compassionate willreverberate in the field like ripples on a pond. Like begets like. As you sow,so shall you reap. Coherentand compassionate people have no need to dominate others, rather, they seek toempower cooperation rather than competition in everyone. Why? Because acoherent, harmonious world would be in everyone’s best self-interest. Perhapsthis is what Jesus meant by “The meek shall inherit the earth.” For thosealready involved with personal and spiritual growth, holistic health, and newthought, it is now time to apply that knowledge and wisdom to the world atlarge. It’s time to move past the limitations of seeking our personal goodfortune in isolation. It makes no sense to have a congruent life but not acongruent world. In fact, it’s time for the self-empowerment movement to takean emergent leap front and center to test spiritual principles in collectivereality. Some 80years ago, a 32-year-old would-be businessman stood ready to end his life. Hehad gone bankrupt, had failed at every venture, and had come to believe thathis wife and family—and the world—would be better off without him. As hecontemplated throwing himself into Lake Michigan, a wild thought crossed hismind. It seemed like a waste to throw away his life. Because he was about todiscard it anyway, why not donate his life to science? Why not give his life tothe world and live it as a scientific experiment? Thatyoung man was Buckminster Fuller, and he lived another 55 years after thatepiphany. He became a noted inventor and philosopher who gave the world the geodesicdome and the concept of Spaceship Earth. Perhaps in his life there is a cue forthe rest of us. Maybe we are given our lives not just to live them, but todonate them to the world in a grand experiment to see if, together, we canachieve thrival. Like the bacteria’s race against time, the human race isracing, too. The question is, “Will we achieve critical mass before we reachcritical massacre?” If thephysicists are right, the only thing we can be certain of is uncertainty. Realitydoesn’t happen until we decide to make it happen through our collectivebeliefs. But we can be certain of our own loving intention. Our grandexperiment involves applying that loving intention in our lives and our world.Put another way, the best way to accept the uncertainty in the world is withcertainty in our hearts. We cannot be certain about the results, but we can becertain about our intentions, which in turn will affect the results. AsDescartes didn’t say, “I love, therefore I am.” Asancient spiritual traditions, from the Vedas to the cabala, reveal, the everydayworld we think we see is an illusion. And as quantum physicists are coming torealize, there is, indeed, a field that projects what we call reality ontomatter. The separation between us and them or between us and Nature that we sovividly experience in our reality is an illusion held in place by our beliefs. Goingsane means withdrawing our participation from this collectively createdillusion. Going sane means that we stop enabling insanity withrationalizations, denials, wishful thinking, and misplaced hopes in someone orsomething outside ourselves. Going sane is a choice. The goodnews is: there is a way to get there. All we need to provide is the will. In Part III, Changing the Guard and Re-Growing the Garden, we will explore the sane world thatis calling us from a future we are free to choose.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 of ahealthy, thriving human body, this model offers us a way to change the guardand re-grow the Garden. That is, we see that much of what we have been guardingourselves from is based on programmed misperceptions and ancient memories. Hopefully,that sane world will become so vivid by the end of Spontaneous Evolution that the bridge from here to there, oractually, from there to here, will become plainly manifest.
个人分类: 科普|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障食品安全:你手中的钞票就是最好的选票
蒋高明 2016-3-3 19:45
保障食品安全:你手中的钞票就是最好的选票 蒋高明 最近参加 农工党北京东城区委生态农业调研成果发布会 ,到会的 20 多家媒体记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很多记者代表普通消费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保证消费者多花了钱,买到的是安全放心食品? 其中这是一个困惑全人类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这样的问题,或者都走过弯路,这就是安全食品生产与销售的诚信问题。在资本话语权下,有人希望通过立法或者认证的办法保障食品安全,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依然有人造假,毕竟在利益面前,还有人钻空子。 由于消费者贪图便宜,购买低于价格规律的超低价食品,就使得地沟油、死鸡、死狗、死猪冒充食物进入食物链,而好产品由于真实成本高反而被淘汰,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其实这是市场惯坏了造假者。究其原因,是消费者手中的钞票投错了地方。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大豆的市场价格是 3 元一斤,大豆的出油率是 11-13% ,用物理压榨方法生产一斤大豆油需要原料 7.7-9 斤 ( 化学浸提方法除外 ), 那些只有几元钱一斤的大豆油恐怕连原料成本都不够。如果市场上的活牛价格是 13 元 / 斤,按照 45% 左右的屠宰率计算,如果你花不到 25 元 / 斤的牛肉,就要小心了。现在的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是有很多办法的。 食品安全问题的合理解决,必须回到原点,即源头不用有害物质,做到诚信经营。如果实在难以避免,添加了什么你要如实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选择买还是不买,比如争议巨大的转基因食物问题,就应当严格标注,否则就是违法经营。对于食品安全,一方面国家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要放手广大的消费者去参与监管,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监管不仅发生在消费者那里,在生产者、经营者那里都如此。 对于消费者,你手中的钞票就是你最好的选票。安全放心产品必须物有所值,是对健康的重要保障,健康有时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很多人在中年乃至青年或者少年就因绝症去世,那手里的钱显然没有花出去。明白了这个道理,消费市场就存在了,还可以不断增大,这在全球都是明显的趋势。因此,在健康保障面前,理性消费,不要贪图便宜,用你手中的钞票当选票,将你的“选票”投给那些认真做安全放心产品的企业或者农户,这样就能够倒逼那些不认真经营,靠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假有机、假绿色、假生态农业企业出局。 目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由原来的纸媒发展到今天的微信传播,只要稍微用点心,勤打听尤其在朋友圈内寻找,是能够寻觅到那些放心产品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广告再好不如实效好。安全放心农产品一定是零农残,好口感的,连三岁的孩子都能够吃得出了。如果多向行家请教,也会通过外观来判断。有人说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之间存在“三不出”,即吃不出、测不出、看不出,这显然是那些不认真做有机食品的企业为其“做不出”寻找的借口,如果真存在这样的“三不出”,我想这样的农产品是不可能有市场的,如果仅强调有机农业是环保型的,但对老百姓来讲环保是政府的事,尽管与老百姓有关,但毕竟还远一些。健康可持续可生育后代才是与每一个人实实在在有关的。 消费者初进入优质安全食品领域,可能会买到假货,这也是正常的,这说明你投错了票。货比三家,在获取信息非常容易的今天,这样少量的试错成本还是很低的。 如果广交朋友,经常在朋友圈内互动,也会不需交学费就能买到安全放心食品的,这样的食品就能因市场存在而不断扩大,我们民族的食物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进,一些传统的种子就能够延续下去。也只有寻找到靠谱的经营者和产品,才能能够省去本不该花的诚信成本。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三)垄断,还是自由选择
热度 2 lvnaiji 2016-2-15 11:05
吕乃基 一般来说,消费者获取商品的方式有两种,即被迫的接受和主动的选择。前者是由于少数商品的垄断,后者则是众多商品间竞争的结果。垄断在工业时代或更早即已存在,到高技术时代特别在信息技术中,垄断又有了新的形式,那就是“捆绑”。各种商品间因技术标准、软硬件的关系,以及升级换代等而要求彼此兼容。如果在任何场合都没有主导的技术标准,那么各种商品之间的匹配就会陷入混乱之中。但是,如果某个企业商品的技术标准长期占据主导甚至垄断地位,进而将必须与该商品兼容的配套商品一并销售,这就是以捆绑的方式排除竞争者的相关商品,强使消费者接受其一整套商品。在另一些情况下,其他企业为了生计只得让自己的商品与之兼容,否则就卖不出去,这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弱的捆绑”。其结果是,其他企业所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也都被纳入垄断商品的势力范围中,使之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 9 。垄断地位的商品和技术标准如同任我行的吸星大法,或是象黑洞一样,把与之兼容的其他商品都吸引过去。不管是强的捆绑还是弱的捆绑,其结果都是强化了拥有主导技术标准的商品的垄断地位,不仅影响到同一平台上的其他商品,而且影响到升级换代,影响到构筑新的平台,也就是技术的发展。这就是“路径依赖”或“路径锁定”。 “路径依赖”或“路径锁定”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路径锁定受技术本身和消费方式这两方面的影响,此处主要讨论后者。以垄断的方式迫使消费者接受人工自然就会造成路径锁定。某种商品越具有强势,越具有垄断地位,延续的时间越长,路径锁定就越严重。这可以认为是路径锁定的 深度 。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易于导致路径锁定;IT领域由于其外部性特征强化了路径锁定的 广度 。 路径锁定,如果锁定的是最好的商品,当然应该欢迎,问题在于某项商品的问世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先投放市场的在技术上未必最优,往往只是由于在时间上领先一步而让消费者先用起来,甚至免费无偿奉送,再加上各种形式的捆绑,从而占领了市场。这样一种商业模式有可能在尽量长的时间内锁定尽可能多的消费者,所谓“一招领先,招招领先”,因而对于某一家企业来说可能是“成功的”,但对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则未必成功,因为垄断商品对其他更好的商品设置了进入的障碍。其结果是,技术有可能向人类提供由较差的人工自然所构建的平台。这样的平台会把人类引向何方?因此,人类必须设置健全的纠错机制,其核心是打破垄断和鼓励创新。(顺便指出,笔者并非绝对地反对垄断,只是与反对绝对的竞争一样反对绝对的垄断,譬如说,那中国特色的两桶或三桶油。)
个人分类: 科技|14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历史可鉴
热度 1 rongqiaohe 2016-2-4 11:17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五次大规模支援朝鲜,甚至用鲜血和生命去保卫朝鲜,包括新中国建立之后的 “ 抗美援朝 ” ,是中华民族 第五次支援朝鲜。 因此,如果朝鲜半岛出现意外,我们将作何选择? “ 中华民族五次支援朝鲜 ” :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2bfYP5IVtdJ7tbmCQN6MYB-mEgO7XTZCAZhw64UnTB2sKPLxkyQILxsNqiL7hKhjWJC7eGs1XJ8MHcVPmdYo0a
个人分类: 浅谈|2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选择
ninglz 2015-10-27 09:17
选择 幸福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词,但时常还是会听到有人“津津乐道”。 有人说,他看了一本书。作者是生活在美国的印度裔二代,书中写道:美国自由选择的婚姻与印度没有自由选择的婚姻相比,感到幸福的百分比,印度高于美国。   这让我想起,一位长者的话,他说:“如果有女儿,一定要在二十多岁时嫁出去。理由是,接触太多的男性,就会比来比去,挑花了眼,最后嫁不出去了。”   也许两个人的话,都道出了同一个道理:幸福不是绝对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幸福”二字的理解,与自己所处的生存状态紧密相关。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人,其内心渴望的内容、衡量价值的尺度、看待成败的标准,都会不同。因而,“满意度”也会天差地别。   若有人问我:“什么是幸福?”我会毫不犹疑地回答:“有选择的自由”。   如果亲爱的人请我吃饭,问:“你想吃什么?”我会回答“你点什么我吃什么。”如果他继续推荐不同美食,我一定会说:“不听,不听,你来定吧!吃什么都高兴!”   这样,最后好吃与否,都会觉得开心无比,本来就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来的,图的就是一种心情。   反过来,如果他说:“吃法国餐”,“ 吃煎鹅肝”……结果没有选择地被命令去吃,再高级、名贵的餐饮,也会索然无味的。   想起“难得糊涂”的说法,有思想的人被思想所累,期望自己视而不见,难得糊涂。有选择的人,患得患失,没了主意,就想若无选择也就没有了患得患失的烦恼……其实,那都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表现,试试看,要是真让他们失去思想,彻底傻化;失去选择自由,一切由父母或政府、他人包办!恐怕绝大多数都是“叶公好龙”。   幸福的基本条件无疑是:有选择权、选择资格:必备条件应该是:要懂得选择、善于选择。明白这世上本无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人与物。搞清楚自己最在意什么?什么是不可欠缺的,什么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世间一切在于平衡,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没有绝对的存在。“有所得必有所失”,“知足常乐”并非自我安慰,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所在。 红叶随笔 2015102 7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2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坚持,何谈成功!
热度 5 tshenbin 2015-8-28 10:06
很多人抱怨没能成功是因为“时运不济”,没有机会;亦或是悔恨当初做错了选择,没能把握住机会。是这样吗? 我们自己、甚至是一些所谓的成功学讲师,总是认为成功重在面对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有人认为在决定成功的因素中,“选择重于努力”。 事实真的如此吗?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自身经济学家在《开讲啦》曾经做过一个题为《经济人生》的演讲。他说在各自人生的发展大方向确立之后,就要“在这个大方向上消灭选择”,这样,“在明确大方向,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你突然会发现你的能量,你的才智比想象的高,你能干成很多自己以前认为干不成的事情。” 事实也是如此。 回首我们走过的路,每一个人生的路口、每一次面临所谓的机会,有多少人没有纠结、没有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寝食不安? 有的专家在研究领域成果突出、在圈内小有名气,于是识才爱才的有关部门要提拔重用、放到领导岗位。一边是驾轻路熟、基础深厚的业务领域,一边是胸中无数、不甚了了的管理岗位;一边是坚持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边是抓住就会平步青云手中有权;一边是曲高和寡享受寂寞,一边是杯斛交错前呼后拥……如何选择?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选择,孰优孰劣,多数根本无法判断。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所选择的,往往会成为最为艰难的,而你所放弃的,往往假以时日总会被臆想成更恰当的。这也就是多数人总在“吃后悔药”、悔不当初的原因。 而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每个选择都不会是直通成功的坦途,只有踏上去了,才知道个中的苦;而多数人看向别人的眼光,通常只发现成功的荣耀与光环,却少有人探究路上的辛劳与付出、坚守与磨难。 很多人惊羡传奇数学家张益唐在孪生素数领域取得的“惊世骇俗”的成就和获得的诸多奖项,却很少人知道这位年近六旬的数学家在 2013年以前所承受的磨难。2015年8月24日,在清华大学的《我的数学人生》演讲中, 张益唐先生 提到,在美国博士毕业以后曾经“很多年没找到工作,弄到最后,差不多沦落到街上要饭去了”。然而,在面临生活压力的时候,也就是凭着既没有向艰难的学术之路妥协、也没有向功名利禄屈服的坚守,才最终使他 在孪生素数猜想迈出革命性一步,成为享誉国际的数论成功者。 平心而论,在如今这样的太平时期,对大多数人来说,制约他们成功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驻足于机会面前,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终荒废于纠结中而失去靠近成功的机会罢了! 每个人面对选择时总会本能的试图趋利避害。问题的关键是形势的变化往往超越了人们的判断。在选择的时候,谁也无法说清到底哪一个更适合自己。而可供选择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容不得过多的权衡与犹豫。所以,以其纠结于孰优孰劣、 患得患失 ,不如 当机立断根据自己的 人生大方向作出选择,果断消灭那些虽然充满诱惑但背离理想的选项,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朝向目标的不断努力之上。 所谓祸福相倚,在既定的目标之下,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其相应的好。同时,每一个选择背后,也必然有其相应的坏。有时候,为了长远目标,甚至不得不放弃眼前牵绊前进步伐的利益。只有选择了自己真爱的、感兴趣的,才会坚守、才会为之持续 努力 。而坚持的越久、努力的越多,也就越接近成功! 当年林肯确定了从政的道路,在经历了企业倒闭、情人去世、11次竞选失败后,他终于从议员成为总统,而正是这种坚守、执著的精神,才使得他在废奴的路上取得了成功而名垂青史;试想如果当年张益唐在颠沛流离之时放弃了自己的数论,那很有可能美国的唐人街就只是又多了一个打工仔而已……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条路,生命有多久,这条路就有多长。但是,没有确定目标的人生不过是用生命来漫无目的的散步而已,只有终点而谈不上成功。人生路上多岔道,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要 没有站在分叉路口纠结、迷漫,而是 认准长远目标、作出适当选择,剩下的就是义无反顾的坚持向前——哪怕脚下的路可能崎岖、可能泥泞,只要向前,你也就接近成功了……
个人分类: 一样生活别样情|6452 次阅读|9 个评论
知天命之年也应该抓周
热度 1 liu005777 2015-7-30 09:57
——刘全稳 1 . 自三国时代起,抓周就已成为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家庭聚会活动并一直持续至今,极具申遗价值。 早晨在我当回笼族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几十岁的自己离开原东家就要满一年了,应该有个活动志庆一下,于是想到了自己的小孩过周岁,顺理便想到了抓周。 我们家一般不过周年庆,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家原来一直很穷小孩多过不起养成了习惯。我小孩上小学时问我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每年都过周岁吃蛋糕?我给她讲,之所以人们要过周岁,是因为过去生活困难医不起、加上当时医疗水平低、医术差,小孩难以成活,一般人家都要给小孩过个满月、百日、周岁、十岁,庆贺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孩过了十岁表示已经成活了也就没有必要再过周岁了。但是人到了六十岁,过了一甲子,很不容易,值得庆贺一下,在以后七十周岁、八十周岁等,每逢十、五等周岁,都是大喜事,因为一般人活不到这个年纪,也值得庆贺。小孩以此为内容写了我们家不给她过生日的作文,为此还被老师用来教育班上其他同学,不要总是要求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 我的记忆中不仅只有我,兄弟姐妹几个都没有过过任何一个纪念日。拿什么过它?哪有心思过它?平常有件补丁叠补丁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衣服穿过每一天就不错了,如何再出新花样过个别样的生日?要说生日,那绝对只是在老娘的脑海里嘴巴上,当天若是记起了也只是说说而已——今天是谁谁的生日。 我的小孩就不同了,她出生在乌鲁木齐,从出生开始就是我姆妈带着。及至我的小孩过周岁,我的姆妈说什么现在不同以前了,一定要给羊羊抓个周,看看这个孙子未来会怎样。 我反对说乌鲁木齐不兴抓周,我姆妈说家里东西都有,又不需要借这借那,又没有亲戚礼到,又不用请客吃饭,抓个周怕什么?再说,抓周很灵验的。 想到自己没有给小孩洗过一次尿布,对姆妈的这个要求应该予以满足,再说也是为了自己的小孩,关键是姆妈说的也对,现在不同以往了。 在展开的折叠桌上,我们摆了玩具剪刀、算盘、笔、尺子、等等能体现工农兵商学各行当的物件,姆妈又特地从厨房拿来一根中间绑了红线绳的大葱,放到了桌子上。抓周开始前,请来了前湾(我姆妈称前一栋楼为前湾)与羊羊同龄的经常在一起的小朋友鹤鹤一家,我当摄影师,当小孩抓到什么的时候,我就摄下这一瞬。 当小孩举起那根大葱的时候,我的姆妈高兴而笑得合不拢嘴,连连夸她长大会有出息,会很聪明的。(此处省略若干字) 当一个人开始比较多地谈论自己的小孩如何如何的时候,那就是这个人开始变老了的时候。这点我清楚。 显然我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人系列。写抓周的初衷是为了什么呢? 2. 也许是因为我儿时没有做过抓周,我的智商与情商都发育得很晚,尤其是理想一直在变来变去,每到关键时候做出的选择总是与家人的期盼不同。 记忆中,我最先的理想是长大后学门手艺,当个瓦匠木匠篾匠什么的,有衣穿有饭吃就行了,因为我的法伯就是木匠师傅,法伯家比较富裕。所以,当上学时我也不肯上学,只是发现小朋友都上学去了自己没有玩伴了才穿着开裆裤上学的。上学后学了几个字就产生过想当个兵或当个老师什么的想法。 后来发现武汉来的知识青年女老师很漂亮,唱歌很好听,说话很迷人,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土,才懂得除了农村这世界上还有城市与大城市,尽管每天都与小朋友们玩“城乡”牌香烟壳做的纸三角。等到上高中时国家恢复高考、有了吃商品粮的女同学,才知道了“城乡”是什么,并且差别之大那么厉害。这时我的理想是一定要跳农门,否则,怎么能够消除之于我的城乡差别,娶个吃商品粮的姑娘? 高考失败了两次,按照家庭的实力和父母的期盼,我第一次考不上就应该回家务农,但我偏偏就是不干。第三次终于考取,按照家人与亲戚们的意见,我应该报湖北电力学校和沔阳师范,因为这两所学校我们有人相助,可我偏偏选择了广东石油学校。毕业分配的时候家人希望我到江汉油田,可我却选择了遥远的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如此让人摸不着头绪,难道真的是因为我小时候没有抓周的缘故? 我的老娘是一字不识的全文盲而非常迷信,家里人生病后的第一选择是问菩萨,尤其是她中年时一场跨时几个月全沔阳县各个医院都治不好疼得差点要了她命的病,最后竟然被天门县一个隐藏得较深的巫婆用一个鸡蛋一碗水诊断出病因并依嘱逐步治愈后,就更加迷信了。所以她非常相信祖宗留下道道,非常相信“娃(当地发音 á )看小时”之说,完全相信抓周活动能揭示人的一生走向。可是,她怎么当时就不给我们兄弟姊妹抓抓周呢? 按照我娘的说法,我之所以从广东到新疆再到四川再到广东,这样飘忽不定,都是儿时没有抓周定调的结果。 我姆妈说,羊羊小时候抓周就表现出了聪明,所以她就能够一路高升到国外去,你们小时候没有抓周,所以只能在国内混。我说难道国外就高?她说国外就是高,要不怎么叫西方,西方就是高,要不水怎么从西往东流,你哪时候见到过襄河里的水往西流了? 3. 今天我又给老姐打电话询问姆妈的身体状况,姐姐说姆妈记忆力下降很快,连自己的姆妈和儿子的名字都记不得了,怕是过不了今年。我说瞎说,至多也就是患个老年痴呆,一时半会不会要命。 我要老姐经常问老娘一些问题,以免她丧失记忆,到时候连我们都记不起来,比方说现在就替我问问老娘——我小时候抓周没有?没想到我姆妈说抓过。我问抓的是啥?姆妈想了一会说不记得了。我姐说抓个鬼的周,那时家里穷得像个鬼,哪有心思给你抓周。我说比我条件好的弟弟妹妹都没有抓过周,怎么可能为我抓周,给你和哥抓个周倒是有可能。 人家(土音g à )几十岁的人都可以补办一个结婚照,要不你就补一个抓周,我们也可以借机会还你一些人情。见我没头没脑提抓周这个事,我姐说。 你在鬼嚼(土音 jiăo ),哪有给大人抓周的,抓周都是小娃们的事。要是大人都可以抓周,你家的人情就负担不起了。我说。 可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如果真给我补办一次抓周,我会怎样选择我的余生爱好?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比起无意识的婴儿抓周,我这五十多岁的人是有意识的,抓周时一定是挑选自己适应的东西。 小孩抓周寄托的是家人的期盼,五十多岁的人抓周更多寄托的是自己的期许。 小孩抓周表现的是个人无意思,集体有意识,而几十岁的人抓周则一定是大家都有意识与意思。 所以,我建议每个人在三十、四十、五十岁时分别抓周一次。这是未尝不可的事。抓周这事要真的申了遗,我看值得全民参与,兴许对拉动GDP 有所裨益。 4. 私下里,我盘算着真的来给自己抓一次周会是怎样的情况?摆在我面前的有很多可选择的东西: 有些话再不说就晚了 。是时候该果断地说出心里话了,要不等到像老娘那样大脑偏瘫、思维间断、吐字模糊时,就真的晚了。别人不明白你心中所想、所求、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又怎么会顺着你的思路走?既然有明确需要的人,给谁都是给,给有诉求的还会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产生。可以肯定,因为自己不明确,人生中一定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平常接受要谦虚谨慎、逢人只说三分话的教育多了,在为自己留余地、备后路、避压力的同时,也使自己缺失了很多奋斗的志气与目标、丧失了一些机会、留下了一些遗憾。比方说给自己喜欢的女孩递条子、再比方说那次单位组织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还有那次号召大家踊跃竞聘处级干部岗位等等,都是一次次机会,我如果也明确了、参与了,至少能在对方心里、组织部门和领导心中混个眼熟、留下印象,等下次有机会了就好办多了嘛。 有些事再不做就没用了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自知之明的,有些事自己完全可以做到,偏偏看到别人不做,自己也放弃了,转头空使自己哀叹;有些事在自己决心“暴灯”的时候被别人捷足先登了,悔之晚矣;有些事完全可以先应承下来再慢慢攻克的,为此拒绝了很多资源与资本;有些事并不是非要专业人士做才行,自己也是可以做好的,如此下来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拓展;有些事仅仅是领导安排用来观察人的动机的,自己没有领会而应对失策,让人对自己捉摸不定的同时也没有很好地表现自己。 还存在该表的决心没有表 。对待部门、上级、同事、朋友、相好等等,只要是能够体现美好的东西、事件等,一定要勇敢地把决心表了。不要让人对自己雾里看花。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嘛,顶多就是丧失几天的功夫。 还有些想要做的事 。烟,酒,牌,麻将,游玩,耍弄,好吃,攀比等,好歹也都尝试过了。其实,一切还真是应验了老师说过的那句话——你花钱费时不辞辛苦地去,就是为了能说“你说的这个地方我去过”这句话。真的,人生在世都是在努力体会一切别人体会过的东西。真正搞原始创新的没有几个,搞原始创新?除非ta 儿时抓周抓到了空中楼阁。要不好些明星总要去体会抽的感觉?都是空虚时间太多了。 但是,我还是不想做一些事的,毕竟自己的能力有限,眼光不那么趋同,加上还存在一些任性。 5. 五十多的人,离开东家已经一年了。想抓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一个人具有的选择很多的时候,就是他止步不前的开始。这句话我给自己的学生说过多次。五十多的我现在抓周就面临着这个问题,我面临的选择太多了,所以我该止步了。 放眼眼前的选择,我还想研究牛顿、爱因斯坦,我也想发发《自然》《科学》,当然我也想获诺贝尔奖、当院士,我还想当教育家、战略家。谁叫我儿时没有抓周呢?所以我强烈建议给婴儿抓周时不要放很多的东西,以免诱惑太多,让儿输在起跑线上。 五十岁的人抓周,因为面临退休,应该主抓三样,不要什么都要。一是抓保持心情愉快,我的校花师姐的座右铭 是 “开心每一天”,我的理解是一定要逆来顺受面对一切,否则何来每一天都开心?二是抓坚持锻炼身体,身体好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不仅给国家社会增添负担,重要的是给自己的亲人增加忧愁。三是抓培养退休后的爱好,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样打发时间的爱好,退休时会很失落、退休后会很郁闷,已经抓到的东西没有物质条件享用,多没意思? 有位高人曾经对我说:有人退休十多年没干活了,居然评上了院士,竟然又分了办公室到办公室工作去了。这位高人说这话时刚退休,几年后他也步后尘当院士恢复工作了。我能不能因为沐浴了高人的指点而也能享受这一殊荣?我的余生还是可以为革命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有杨诺奖一半的补充工作年限也是可以的。 如果自古华山一条路只能选择一样,那就选择一个陪老婆好耍的项目吧,为了这跟了我便完全丧失了自我的老婆,把退休后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她吧。虽然买不起私家飞机但买个越野车还是可以的,开车到铁岭等大城市旅旅游看看古战场尝尝各地风味,不亦乐乎?
个人分类: 杂谈|3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工业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热度 1 blato 2015-7-25 17:10
今天看新闻: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用工业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http://news.sina.com.cn/c/2015-07-25/094032146553.shtml 看完视频后的直觉是:低效率的,传统的农业模式,将被抛弃,被历史淘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开始影响目前中国农业的发展。 以前,我对农业的基本认识是: 1、农业是国家的基本产业,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2、农业需要大规模的投入,而且产出周期长,回报率低。 3、农业的发展只可能有两条路:要么细分给国民,即个体农户;要么规模化,即农场、农业大户。前者,适应低水平的经济阶段,后者适合较发达的国民经济水平。 作为农业、种业一员,受总理提议的启发,今天又提出以下三个大的问题,几个小问题,供大家探讨: 一、关于现代种业 1、何谓“现代种业”? 2、“现代种业”是个什么样子的种业? 3、目前的种业,最应该改善种业的哪个部分,以接近“现代种业”? 4、目前的中国种业发展中的障碍有哪些?种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二、按照大家熟知的木桶理论: 5、农业是目前中国经济中最低的一块板,最致命的一块板吗? 6、种业是农业经济中最低的一块板吗? 7、育种是种业的最低一块板吗? 8、选择是育种过程中的最低一块板吗? 9、目前的遗传学理论能有效支撑选择育种吗? 10、目前的基因工程理论能有效支撑遗传学在育种中的应用吗? 三、关于育种: 11、育种确实有科学理论支撑,但目前的国内育种,是不是更多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 12、育种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觉,大家有没有? 期待大家共同探讨!
11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写在毕业季——前路:因为“情怀”所以“任性”
热度 15 flysky97 2015-7-12 10:28
写在毕业季——前路:因为 “情怀” 所以 “任性” 文/齐云龙 前言: 人生没有彩排的机会!大多时候也没有回头路可走…… 这篇文字里写的是一个自以为是又“任性”的小人物的“情怀”…… 虽然,他并没有值得夸耀的成就! 但是,他会为自己对“情怀”的追求而内心坦然, 会因为自己执著的“任性”而无怨无悔…… 又是毕业季,升学,就业…… 站在十字路口,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 你又会如何决定?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I4MDU2Mg==mid=209107220idx=1sn=b3c147bb6034661e4c8f3b705e12d8c1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写在毕业季——前路:因为 “情怀” 所以 “任性” 一、抉择 这是一个特别的季节:中考、高考、升学、就业、相遇、离别……这个季节有无数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向各自不同的方向;这个季节又会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向往,太多的梦想,太多的迷惘…… 我们很多次重要的人生转折,都发生在这个季节 ! 我们往往并不能预料,是哪一个选择,悄然改变了我们的整个人生,而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 我常把这个季节当作人生的驿站,每当这个时候,很多人在静下来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五年前,我辞掉了工作,脱产在中科院乖乖做了三年苦行僧式的研究生……两年前的夏天,我没有继续做科研,也放弃了之前无数汗水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选择一个全新的开始!从玉泉路到了中科院的奥运村园区,做了一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配送员。 那时我加入的团队还名不见经传,而遗传所、动物所、微生物所等都有我的同学,也有我曾经担任过助教的老师,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继续做科研?不继续科研后悔不后悔?有人暗露不屑,也有人羡慕我终于脱离苦海。圈内的朋友通常会觉得无所谓,而外面的朋友也会为我惋惜:你那么努力,那么优秀,为什么要离开科研呢?——这就 好 比是围城内外之别,或者人们总是会 觉得另 一座山的风光会更好…… 或许,对过去的不满足是我这一切选择的根源!今天,似乎可以这样来解释: 因为“情怀”所以“任性” ……我无法评价这样做是对是错,只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内心坦然,是否无怨无悔! 二、情怀 这是一个更加追求“情怀”的时代……对于 “ 情怀 ”,词典里这样解释:充满着某种激情的心境,而英文无论是“feeling”还是“affection”似乎都不足以表达其中意味,当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心有戚戚: 拥有一种高尚的心境,无论现实如何功利,你都能在心里有一个更诗意的世界,那个世界便是“情怀”…… “ 情怀 ”有时候会体现为“ 激情 ”但又不同于“激情”,“激情”通常只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或者冲动,迅猛、激烈,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而“情怀”则更在于 日积月累,细水长流 ,更体现人类生命的终极目标和追求…… “ 情怀 ”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可贵了呢?或许源于河南省实验中学老师顾少强颇有“情怀”的“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句彪炳史册的辞职理由。 散文集《 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 》的作者、新生代美女作家 周冲 给出《 我为什么离开体制 》的原因,也是因为“情怀”! 中国科学院大学吴亮其副教授,将文学“情怀”倾于理科思维之内,前不久出了一份 “中科院年度最浪漫、最具 人文情怀 的期末考试卷”,引得坊间一片哗然…… “情怀” 有时候是对过去的怀念,而有时候却是对未来的向往;常常是对浪漫的幻想,对理想的追逐。对“情怀”的追求是因为一种心灵的自由,不拘于物,不拘于俗,甚至也不拘于那些复杂的心念。 对“ 情怀 ”的追求,更在乎个人的思想自由,在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乎自己内心世界的成就感,更深层次的还有对于不完美世界改变愿望…… 个人的小“情怀”,过去不为社会所重视,而没有个人“情怀”的人通常也不会有大爱,伟大的“情怀”更有对他人的关爱与怜悯之情,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没有“情怀”的人注定只是沽名钓誉之徒,只想满足一己之私!没有“情怀”的人注定无法毅然决然地为他人做出哪怕一点牺牲。 填报志愿,选择工作,我们通常都太在意别人的意见,太在意社会功利的标尺,有多少时候,我们 更 在意自己内心“情怀”的指引? 三、任性 “ 不要拿我跟任何人比,我不是谁的影子,也不是谁的替代品,更不是谁能退 而 求其次的选择。我只是我一个莫名开心又突然难过的疯子,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自己随心所欲,我不会按照任何人的想法去生活。” “ 任性 ” 一词,多指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率真不做作或者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某种不正当的目标或执拗使性,无所顾忌,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原本多是贬义,在当今越来越强调 个性张扬 的时代里更侧重于 率性而为 ,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词之一。两会翻译张蕾将其为英文“ capricious ”,意为“ 变化无常的、变幻莫测的、多变的” 。但细细品味,其实在中文中别有味道: 有时候是轻松的调侃,有时候是幽默的自嘲,有时候是可爱的娇嗔,也有时候是美好的向往 。 这是一个更自由、开放、文明、多元的世界,应该允许以多种方式存在和生活,旁人不必多嘴多舌;这是一个更个性化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他人干涉,真正做回自己,不必为他人所累;生活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不必太在乎金钱和名利,人生还有一种价值,那就是生活得自由愉悦。 当下有多少人为名利所束缚,又有多少人为名利所累? 想一想,人生在世,无奈也好,难免也罢,吃了多少不想去吃的饭,见了多少不想见的人,做了多少不情愿的事,说了多少违心的话,又屈从于多少所谓的“潜规则”。很多时候,我们需要 “任性”,不带假面具,不忘初心,勇敢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 传统的教育,都是要我们隐忍,不可太“任性”,而这样又摧残了多少花样的年华?扼杀了多少天性? “任性”的人,也许是因为他们的世界有着某些不尽人意之处——可是,这个时代里绝大数人对着不如意的人生却选择了继续忍下去……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的追求是一种“任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放手也是一种“任性”;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狂傲是一种“任性”;“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书生意气也是一种“任性”;铁肩担道义、笑傲江湖是一种“任性”、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也是一种“任性”;快刀斩乱麻的决绝是一种“任性”、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坚持又何尝不是一种“任性”…… 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任性”! 四、代价 只有偶然成功和轻易得手才会燃起人们的虚荣心,而一个人在和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命运抗争中倒下去时却能显示他高尚的心灵。诗人有时也创作这种亘古以来一切悲剧中最壮美的悲剧,而生活却上千次创作了这样的悲剧。 与“ 情怀 ”和“ 任性 ”密切相联的是 理想与现实 !往往是理想很美好,而现实很残酷! “ 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奢侈品”,并非每个人都有资格享受。为了“情怀”,可能需要放弃很多东西!想要“任性”,世界也不是由我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对 人生“情怀”的追求,未必会让我们拥有华衣美食,香车豪宅,但是却给我们精神世界更大的自由!而这也许正是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知识分子最大的追求之一! 曾经有无数人在讨论,该不该去读硕士,读博士?尤其对于女孩子,经常有人会说,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这样的坚持是为了一种“ 情怀 ”,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看到近日“最牛博导”的毕业致辞,“娶妻当娶女博士”,似乎好多人可以扬眉吐气了…… ) 最近还流行“ 有钱就是任性 ”——而有钱与否或者幸福与否常常只是一个比较级!我们大多数人无非都是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不甘平庸的生活,向往自由,追求成就感……似乎大家在这方面的“情怀”并无二致,只是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追求表现得比平常人更义无反顾、更加“ 任性 ”! 人生,大多时候都是平淡无奇,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别人的成功,却并没有看到别人的付出!追求“情怀”的“任性”,有时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同样是顾少强,她放弃的是稳定的工作和众多亲朋好友的指责,还放弃了某个旅游公司高价的代言;周冲,也一样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原本让人羡慕的身份和地位…… “任性”代表着不墨守成规、不按部就班,敢于和过去的得到说再见,敢于把自己不断清零…… 追求个人“情怀”的“任性”,不是不顾及他人……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决定并有不同的选择。说走就走固然是一种洒脱,但在自由地释放自我的时候,同样需要考虑到他人,毕竟身处在这个社会网络中,我们个人的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人……所以,对某些“情怀”的追求,甚至是我们牺牲自己,努力成就他人! 生活于斯世,无论富贵贫贱,年龄老幼,人们只有对未来充满激情,人生会更幸福!在某个时候,也会想起考研时、读研时曾经拼搏的那些日日夜夜,还会有些怀念! 在这两年里,我看惯了中科院研究所里节假日还在继续实验的忙碌、我看惯了配送人员冒着似火的骄阳或者刺骨的寒风为课题组送货,也看惯了各公司的业务人员晚上12点还在处理网上的订单…… 我感慨:能自由地追求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一种幸福!为了“情怀”的“任性”,才会无悔! 五、前路 究竟是做“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而我的选择是,无论如何, 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一定要和优秀的人在一 起 ! 当周围都是为了梦想而打拼的人,你也会对未来充满激情! 我感到幸运的一点在于,这是一个每一刻都能让我体验到改变的团队,这是一个“每天都在上台阶”的团队……而他们常常都有着自己的“情怀”和“任性”: 陈太波——放弃了某公司高薪聘请,团队创立之初,独自挑起了营销推广的任务! 王晓芳——拿到中科院遗传所的博士学位,在团队成立之初便加入了CASMART; 任蜀豫——拿到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博士学位,在团队成立之初便加入了CASMART; 程艳军——放弃了中科院遗传所的科研助理的工作,选择了挑战未知; 王静——中科院遗传所博士后出站后不畏别人的眼光,坦然地从配送开始做起; 唐航——中央财经大学MBA毕业后放弃高薪选择了不及原来薪水零头的工作,而加入CASMART; …… 这个团队里有年近花甲、退休后又加入CASMART依然活力四射的长者,也有初入职场、热情洋溢的青年才俊…… 有时候,很多人都不禁会有疑问,大家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你不进步,世界不会等你!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每一天都在燃烧着激情、梦想……我感到有幸的是,跳进来的是一个每天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行业,而恰恰又与科研密不可分……在风口浪尖之处,我更加深切地体验着世界的变幻! 如今,原本是从基因组所一个垃圾房做起的事业已经越来越大了,有谁能预料,未来这里不会是下一个奇迹? 人生当中,真正可以让我们选择的重大机会并不多!又是毕业季,又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挥手告别昨天,从这里出发,历经风雨,历经磨砺,人生终会有自己的辉煌。假如有一天你能重回原点,内心的世界一定比现在更精彩! 不破不立, 人在旅途,“痛才是经历,变才是命运,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有舍才会有得”。 放弃你不喜欢的人生角色,追逐内心的“情怀”,因为“情怀”的“任性”,才能更触到心灵自由的天空! 莫忘初心,没有“情怀”的人,他的心已死; 时光如电,已无年少轻狂,再不“任性”,我们就老了…… 近日,在网上看到清华才女颜宁和她的闺蜜李一诺合写的纪念文章,大概也是在暗示一种“情怀”。 所谓: 利禄诚可贵, 功名价更高; 若为情怀故, 二者皆可抛。 前路,也许荆棘丛生,但也必定花香满径……
个人分类: 人文|17168 次阅读|49 个评论
学术论文 - 地震动记录调整中反应谱控制周期及有效性分析2015
ChenboBlog 2015-7-7 12:27
地震动记录调整中反应谱控制周期及有效性分析 陈 波,徐超,温增平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 地震动记录调整中反应谱控制周期及有效性分析_陈波.pdf 陈波,徐超,温增平. 地震动记录调整中反应谱控制周期及有效性分析 . 工程力学,2015,S1:1-10+26. 摘 要: 反应谱控制周期是调整地震动记录时拟合目标谱所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的抗震设计规范对此还缺乏统一的定量依据。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对不同周期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向量与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讨论了对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有重要贡献的反应谱的周期特征,并引入反应谱形参数 R T1,T2 ,对 Sa(T1) 的控制作用进行解耦,最后结合大量的统计分析和归一化处理,建议了地震动记录调整中所需要控制的关键周期范围。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低层结构,结构基本周期已能基本满足要求;对于中高层结构, 0.2T1~2T1 是比较合适的控制周期范围。 关键词: 地震动调整;加速度反应谱;控制周期;相关性分析;谱形参数;解耦 注:本文系全国第23届结构工程会议获奖优秀论文,全文在2015年工程力学 增刊发表。该成果希望能在工程实践和地震动选波规范中得到应用。
5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以界定的选择逻辑
热度 8 xuxfyuwp 2015-6-9 21:14
前两天在一次会议休息期间,与几位来自不同省份的代表谈论长江 “ 东方之星 ” 号沉船事件,一位来自天津的代表谈到一位亲戚家发生的事,这位亲戚为了让常年很少出门的父母能有机会出去看看,特意为他们买了船票,父母本不愿去,没经住劝说,难得出去一游,最终如期成行,但没能回来,这位亲戚现在后悔死了,如同是自己害死了父母。 另一位记不清是来自何地的代表接着话茬说,看来对待父母一定要顺着来,孝顺,孝顺,一要孝,二要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有 “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 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人有老人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只要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千万别强求。这些事后的论断,听着似有些道理,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不太通了,显然这不应是顺从或不顺从的问题。 一位来自上海的代表则谈了另一相关事例,他的一家邻居老两口与另几个家庭的老人约好一起去游长江,买的也是这趟游轮的票,但被女儿知道了,从票价上看认为太便宜了,肯定条件和服务都不会好,担心父母受委屈,就没让去。由于老两口与其他几位老人是牌友,准备上船后一起打牌消磨时间,这家老人撤出了,另几家也随之放弃,最终规避了这场灾难,躲过一劫。这位邻居家的女儿无意间成了这几位老人的救星。 除了这些议论中谈到的事,在新闻报道中还可以读到一些场景,如有位儿子对失去父亲表示了深切的悔恨: “ 父亲一辈子为我活着,我却送他上了这条船。 ” 另一位年轻男子撕心裂肺地跪在地上哭喊着: “ 爸妈我错了,我不该让你们去玩的! ” 我能理解这些晚辈们的深切自责,但凭心而论,他们真有什么错吗?为父母创造些条件出门看看、四处走走又有哪里不对。即便老人们有些不适应、不情愿,儿女们的初衷也没有任何可被指责之处。我也为那位阻止了父母上这趟船参加旅游的女儿感到庆幸,虽非真有什么预感,但确实避免了几位老人遭遇灾难,而其中的情理逻辑却又不知该怎样解释。船票价格低,可以放弃不去,但绝不该因服务条件差一些而连安全也失去保障,这不该是做出选择的缘由。 对于以上叙事或报道所反映的实情,静心思考一下,无论是那些躲过此劫的万幸者,还是未能生还的遇难人,结局显然都是事先难以预料的。出门旅游,可以采用简朴的方式,也可以选择优质条件,甚至享受豪华设施,这仅是在价格成本上有所差别,而不应因此而降低生命安全的底线。若在这一基本保障方面有任何松动,无疑应被一票否决,不存在选择的余地。 鉴于此,在这一令世人震惊的事件中,对于事先做出的任何选择及面对最终发生的结局,情感上的表达都可理解,但对错的论断则难以做出。旅游不是探险,不能在安全上赌运气,本是不该发生的灾难,又如何界定选择的逻辑呢?
个人分类: 杂感|4968 次阅读|7 个评论
选择能力:个人进步的一个标志
热度 1 lvnaiji 2015-6-9 10:07
吕乃基 博主 选择权: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一文不仅被授予小红花,而且出乎意料地置顶,感谢编辑mm,这也是“选择”。 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给予个人以更大的选择空间,然而反过来说,选择权越大,对个人的要求也就越高:你,会选择吗?如果说个人思索拥有的选择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那么,选择能力就是进步的社会对其中的个人提出的要求,是个人进步的一个标志。 首先,选择就是价值判断,在众多选项中取舍,不外乎长远还是眼前,全局还是局部,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选择具有标准,最低标准是不能违背底线,最高标准是与社会的进步乃至终极关怀相一致。其次,选择要考虑可行性,这就是计算,在轻重缓急间按收益代价(风险)比排序。本文不讨论价值判断,仅涉及“计算”。计算的涉及面同样面广且复杂,有待逐一细察。 此处的难度之一是信息。当事人要做出看来正确的选择,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可是,何为“充分”,是否就是多多益善?在认识上似乎可以这么说,然而在行动上就未必。信息越多,找到精确解就越难。这就提示,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信息适度问题:信息不足无法认识,信息过度难以行动。 要是在菜场设一大屏幕,列出本菜场当日100种菜的价格、产地、含铁、含硒、含维生素ABCD、含某某因子(源于广告词),是否转基因,用没用农药,残留期多长,运输价几何,如此云云,而且与股市一样在滚动之中。买菜的老太太当即晕倒在大屏幕前…… 选择,是特定主体在特定语境下的判断和能力。一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具有特定目的的实践活动是处于特定语境之下,或时过境迁,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由这一特定的目的回过头来设定认识的时空和范围。各位做课题写文章,资料既多多益善,又适可而止。不同的实践目的,对信息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战场上,高级指挥官把握全局,需要的是宏观信息,而一个深入敌后的侦察员需要了解当地气候和地形等诸多细节。中央领导高瞻远瞩,顶层设计;村干部事无巨细,家长里短。 这就是分形(参见 教育中的分形 )。处于那一级的分形,就需要相应的信息,这就是信息适度。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480 次阅读|2 个评论
面对气候变暖应做无悔选择
热度 11 xuxfyuwp 2015-4-14 20:40
  前不久在一次科技期刊的审稿会上,有篇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文章引起了编委们的关注,文章来自国外,对气候变化持完全否定意见,不承认目前存在气候变暖问题。为了能以适当的方式回应,专家们用了较多时间讨论。   到底该如何看待气候变化这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的总体意见应该说是基本一致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争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治、经济等领域,都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该如何对待这些争议,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又该如何采取恰当的行动,是值得探讨的。   讨论中,丑纪范院士最后发表的一段话,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丑院士谈到,为了研判气候变化问题,他曾与相关专家讨论过,有些问题确实还很难说搞清楚了。为此,前些年他曾专门向资深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请教过,问他怎么看。叶先生当时谈了三点意见,应该说很到位,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叶先生的意见是:全球气候变暖是事实,用不着过多争论,如不是做专门研究,不必去细抠那些变化曲线上的具体数字,有些预测模式也未必可靠,仅凭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感觉,依据可以看到的事实,如持续出现的暖冬,冰川大面积退缩、融化等,就可以做出判定;   变暖原因有可能是人为造成的,工业化过程中向大气排放了那么多温室气体,怎么会没有影响呢?但是否完全归结为人类影响,人类影响的因素占比有多大,存在着不确定性,历史上也出现过气温升高的阶段,有些事实我们可能并没有观测到,机理也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是该如何行动。既然存在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影响的可能,我们就应该负责任地去应对,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出无悔的选择。如果将来有人证明变暖主要不是人类影响的,我们采取减排措施,改善了能源结构,调整了产业布局,优化了发展模式,即便付出了一定代价,也不算错。若确实是人类的问题,我们现在不作为,出现了难以挽回的后果,则后悔都来不及。   这几条意见表达很清晰,并不高深,属于简单道理,但点出了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合理选择。既然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地球环境的未来存在长远的不利影响,我们掌握了变暖的事实,虽然对其原因尚不能完全确定,总要做出行动的选择。该怎样选择?考虑到目前科学界的主流意见,也关注到不同看法的存在,结论是要积极应对,宁可信其有,对未来负责,将来不后悔。“无悔”是点睛之笔,以简驭繁,体现了科学大家思考问题的智慧和负责的精神。 《人民日报》 2015-04-11
个人分类: 文章|407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做好自己比作出正确的选择更重要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5-3-30 09:42
做好自己比作出正确的选择更重要 蒋继平 2015 年 3 月 29 日 人生面临着很多选择, 比如说, 上哪所大学,读什麽专业, 大学毕业是工作还是继续读研。 面对这些选择, 有的人很纠缠, 往往举棋不定, 难以做出果断的决定。 当然, 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 认真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和身处的环境, 然后根据这些分析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对人生的成败是很重要的。 不过, 从我个人的经历和感悟来说, 做好自己比作出正确的选择更重要。 1977 年, 中国在文革后首次恢复全国高考,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新中国历史竞争最为激烈的高考。 我当时一共填了三所大学, 分别是,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和南京工程学院, 还有第四志愿是随国家分派。结果, 因为考试意外失利, 我没有到达以上三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被分派到南京农学院植保系。 当我拿到这个录取通知书的时候, 我内心有两个打算, 一是去南农报到,将来做一个有知识的农民; 二是不去南农, 明年再考,争取进综合性名牌大学。 我有第二个打算是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的实力, 我那次考试失利完全因为考试的前夜和连续几天的生活环境实在恶劣,我的床正好面对一个破门的大缝,寒冷的冬风整夜地吹向我的身体, 冻得我无论如何也睡不着。在这种几夜没有睡眠的情况下, 我平时最拿手的物理和数学的解题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 考试成绩不理想, 但是, 还是达到了进入南农的标准, 而且据说是高于南农的平均数。 不过, 后来想想, 自己已经年纪大了, 而且如何能够保证明年一定能够靠出高分呢。 所以, 我还是怀着不情愿的心情去南农报到了。 这个无奈的选择决定我一辈子的职业命运, 一个终身与农业结缘的人生。 大学毕业, 因为我的表现和成绩还算可以, 所以, 系里的有些教授和同学都鼓励我考研, 他们中的一位几乎给我预先留了一个研究生的位子。 结果我自己分析我的处境, 认为年记已经不小, 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了, 读了研究生,必定会影响到结婚生子的时间。 所以, 这次是我自己主动选择放弃考研。 到了杭州, 我面临出国留学还是留在所内当一个中层领导(系主任的职位)的选择。 我又认真地分析了我的优缺点, 认为我的个性才能非常不适合当领导, 但是非常适合做科研。 所以, 我断然拒绝当领导, 而积极准备出国留学。 后来, 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 终于实现出国留学的愿望。 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我面临更多的选择, 尤其是获得了洛克菲勒奖学金后, 许多同学和教授都劝我重新选择专业和导师。 因为我的专业课题实在古老没有前途, 加上我学的真菌学对于中国学生是加倍的困难。 我在真菌学课程上花了几倍于生物化学的时间, 结果我在真菌学上得到的 B-, 而生物化学是 A. 鉴于这样的原因, 我发现一些中国学者纷纷从农学专业转向电脑和其他专业。 面对这样的机遇, 我选择了坚持下去的道路。 获得博士学位后, 我在应聘中一直一帆风顺, 从来没有被要求作应聘报告和面试,而且, 面临几个招聘单位的青睐,对于这样的选择机遇, 我很少考虑自己的利益, 只是把重点放在可以使我发挥才能价值的方面。 从已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来看, 我深深感到, 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固然重要, 但是, 在做出了选择后, 坚持做好自己才是最关键和重要的因素。 只要你能做到真正地做好自己, 即使当时的选择不理想, 还是能够做出相应的成就和贡献的。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3008 次阅读|6 个评论
选择
热度 4 wangdh 2015-2-27 12:54
选择 (王德华) 看到朋友微信上的一句话: You make your choices and you live with them,and in the end you are those choices . 就是说,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很多时候,你需要做出选择,你必须做出选择。你一旦做出选择,你就需要带着她们继续生活。最终,你的人生就是那些选择。或者说,你的那些选择,组成了你的人生。 还看到一句话: We can't always choose our circumstances, butwe can choose how we handle them . 意思是我们不能总是幸运能够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但是我们有能力选择如何面对所处的环境。 动物行为学研究表明,行为决策是有生物学基础的,有进化基础的。人类在各种条件下做出的决定,应该也是有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基础的。祖先经历的环境变化,经历的生活磨难,会在我们的血脉里留下痕迹。贫乏的生活经历,对于生存没有多少帮助。丰富的经历,冒险的经历,极端环境的挑战,只要能够活下来,就会积累了生存的技能。 想起电影 《妙笔生花》( The Words )里也有一句相似的话,是一位由于丢失自己酷爱的书稿、失去女儿、失去妻子家庭而贫困潦倒的老者对因剽窃了这位老者的书稿而正如日中天的一位年轻人说的: “ We all make choices in life.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 . ” 意思是, 我们在一生中都会做出很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事情。 ” 能够面对自己的选择,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确实是需要点勇气的。所谓的敢做敢当。一直能够做到从容地面对自己的选择,就应该算是完美的人生,没有成果和失败之说,只有丰富满足和缺憾可怜之别。 毫无疑问,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选择。我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眼界下,会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不同的选择。在有很多种选择的时候,要做出选择是很难的事情,有时候很折磨人。很多时候,当没有任何选择的时候,更是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强大的心理和实力去面对。经历过极端,一切就是平常。 人们没法选择什么时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法选择来到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那是父母的事情,是他们的选择。没有生活能力的时候,也无法自己决策一些事情,进幼儿园,背起书包开始上学,基本都是父母和老师给代为决策和选择。所以,小孩子盼着快点长大,盼着能够自己选择的那一天的道理。 终于,你开始了自己的选择。你选择了读研。你选择了经商。你选择了做科学。你选择了你的伴侣。你选择了你的各种类型的朋友。你选择了你的后代什么时候来到人间。 在大自然中,一个生物体的命运受自然选择的限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简单理解就是天择,最适者生存。生存是需要技能的。技能,有遗传的部分,有学习的部分。 还是电影《妙笔生花》中那位老者的话: “ 我们在一生中都会做出很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事情。 ” 个人是这样。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0604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国要不要走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5-2-23 00:32
中国要不要走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蒋继平 2015 年 2 月 22 日星期日 在我以前写的 和 的两篇博文的评论中, 有的读者要求我谈谈对中国农业的看法, 尤其是要我分析一下中国是否应该走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今天利用周末的个人时间, 简单概要地来发表一下个人的浅见。 大家一定懂得, 在进行一项选择或者决定的时候, 一定会遇到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子。我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首先受到个人意识的影响。 这个个人意识就是主观的因子。一般来说, 个人意识的选择通常是建立在客观条件上的。 对于中国是否应该走美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样的问题, 我们同样面临主观和客观两个要素。 由于博文的篇幅关系,我这篇博文先谈主观方面的内容。所以, 我的话题是 { 中国要不要走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 对于这个问题, 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世界大势来进行相应的分析探讨。 首先,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现代化为人类带来高效率, 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正确道路。 因而,中国走现代化之路, 当然包括农业,是顺应世界潮流,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 其次, 中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国情有点特殊, 人口多, 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人均可耕地面积更加有限。 这与美国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因而, 现在的中国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很小, 单家独户的农作方式是中国农业的主流。 因为这种小规模经营的方式生产效益低下 ,加上农产品的收入不高, 所以,农民仅依靠农业收入来维持生存已经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农村的结构改革,改变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方式, 向现代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这是社会趋势所迫。与其被动地应对这种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不如主动地引导这种改革。 鉴于这样的认知,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没有其他选择的选择。 再者,由于中国政府实行一胎化人口政策, 中国社会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时代, 农村的青年人一部分上大学进城, 一部分作为农民工进城打工, 剩下的农动力不足, 很难应对艰苦的田间劳作。 因而,进行适当的机械化和规模化运作是符合农村实际的, 也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的一个必要措施。 这是要走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必要前提。 最后, 农民的过度分散经营导致政府部门很难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 这个结果非常严重。 个体农民很难掌握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 由于中国的农民数量巨大, 要对这样的庞大的群体进行有效的监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中国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就成了当前社会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食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走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是对全体中国人民有益的一个选择。 有了上面的分析, 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中国一定要走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不过, 中国能不能照搬美国的农业模式? 对于这个问题, 我将在下一篇博文中与大家一起探讨。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5113 次阅读|3 个评论
既然选择了,就需面对
liangh610 2015-1-25 10:54
每天从一教中间的楼梯走上六楼的实验室,有时就会想,每天都重复相同的动作,相同的事情,通过并不明亮的楼梯,转几个来回走上六楼的实验室,大部分的时间都坐在实验室面对着电脑,太阳从实验室窗户的一边走到另一边,直到消失,再下楼回家,这就是我的人生吗。 今天从家里出来,无意间又想到这个问题,似乎有了些答案。既然你选择了这种生活(不管是你选择了生活,还是生活选择了你),你就必须面对(也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如果不喜欢,你可以换一种生活,这无关乎这种工作本身。因为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科研或是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这样,每天70%-80%的时间都是在电脑旁,或是查资料,或是写文章,它不可能让你每天跑跑颠颠,东游西逛。如果你说你喜欢旅游,你的理想就是环游世界,那你干嘛不去做一个旅行家或是摄影师什么的。如果你坐不住板凳,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你换一个工作。 所以对于你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可单调、无味的,同时也不要总想入非非想着怎么改变,怎么奇特。它不可能给你成百上亿的身价,给你无求的时间让你周游世界,这些都不是这种工作的属性,看清这一点,或许能让自己更释然与沉静一些。 至于如何找到那个适合、又让你此生乐此不疲的事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里暂不讨论。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2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您有能力获得博学位但会主动放弃吗?
热度 21 jiangjiping 2015-1-2 01:06
当您有能力获得博学位但会主动放弃吗? 蒋继平 2015 年 1 月 1 日 今天是 2015 年 新年第一天, 放假休息在家,利用个人的业余时间来谈谈个人最近面临的一些困惑。 在谈论这个话题前, 首先祝各位读者新年幸福快乐, 吉祥如意! 前几天儿子和女儿回家和我们欢度圣诞节。我们确实过了一个非常和谐美好的节日。 在此期间, 我们谈到了女儿大学毕业后的选择问题。 我们一边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 慢慢地享受着桌上的美食。我首先提出了这个话题, 我问女儿今年五月底大学毕业后将何去何从? 女儿以她一贯的文静但是比较自信的神态有条有理地跟我们简要地介绍了她目前面临的处境。她说她目前有三个选择: 第一, 今天( 2014 年 12 月 29 )已经接到一家私人公司的电话录取通知。 她给了一个具体的数字, 我根据她提供的数字, 到网上查找这个工资在美国的相对水平。 根据网上的信息, 这家公司给我女儿提供的工资待遇相当于美国正教授( Full Professor )的平均中位数工资( Average Median salary )。 这个平均中位数意思是, 拿到这个工资, 意味着有一半的正教授的工资低于这个数字, 有一半的正教授的工资高于这个数字。当然, 这里的平均数是包括各个专业的, 也是全国范围的。 第二, 一个顶级国家实验室让她做在职研究生。具体地来说,这家实验室给她一份工作, 与此同时, 为她提供读研究生的一切费用。但是, 工资只有那家私人公司的 2/3 。顺便说一下, 这家实验室的保密程序很严密,进了这家实验室, 与外界的交流很受限制, 而且本身在实验室的行为也很受限制。她对这家实验室比较了解是因为她在一年前的暑期实习中在那里实习了两个月。 第三, 攻读博士学位。 女儿说她学校的一些教授认为她一定有能力获得博士学位, 所以, 只要她愿意,她可以很容易申请到读博士的资格。 当我听了女儿的回答(汇报), 我继续问她有没有申请读博士, 或者说, 有没有教授已经同意让她读博士。 她有些为难地表示, 已经有一位教授有意收她为研究生, 但是, 她不太感兴趣。 原因有两个: 1 。 这个教授只能提供一半的学费, 另一半要靠她自己来承担。 2 。 这个教授是本校的职工,而本校的一些其他教授认为,读研究生不应该选择本校的教授, 应该换一所大学。 但是, 更为重要的是, 她对读博士没有多少兴趣, 所以, 她一直没有主动申请。 根据女儿提供的信息, 我们三人(她妈, 她哥和我)互相讨论应该选择哪一项。 作为父亲, 一家之长,他们当然非常尊重我的看法, 所以, 他们都希望我谈谈看法。 我如实道出我的心里话。 我说:“要是仅从经济上来考虑, 那么, 读不读博士确实无关紧要, 但是, 学位是一个人身份的标记, 是金钱不能衡量的东西。 所以, 要是我的话, 我会选择继续读博士, 而且要趁年轻, 到年纪大了, 读书就比较困难。” 因为我一向实行民主平等的作风, 在家中也是如此, 所以, 我很希望听听儿子的想法。 这是因为他在美国长大, 受的是美国的教育, 平时的工作环境都是西方文化背景。 因而, 我要儿子谈谈他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儿子说:“在美国, 尤其是从事工程专业的( Engineering ),一般不重视雇员的学位, 而着重个人的能力, 才能是第一位的,工作成效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是提薪晋级的唯一依据。 只有大学的教授, 明确需要博士学位, 还有职业医生, 不但必须具有高等学位, 还要有行业执照。 ” 儿子的回答巧妙地回避了与我的直接对抗, 侧面地鼓励她的妹妹选择那家私人公司 。 她的妈妈在这件事上与我一样感到困惑, 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凡事都希望十全十美。 可是,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 所以, 所有的选择都有利也有弊,关键是两者相权的问题。 好了, 由于篇幅关系, 我不多说了。 到今天为止,我们一家人还没有达成共识, 当然, 女儿她自己的选择是最关键的。 不过, 她只有不到 10 天的时间来作出关系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决定。 这是因为那家私人公司要她在两个星期内作出答复。 敬爱的各位读者, 要是您具有获得博士学位的能力和机会, 您会主动放弃吗? 希望好心的读者分享你们的观点, 谢谢!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3380 次阅读|44 个评论
就业建议(后篇)——有关导师选择
热度 2 iceburg 2014-12-25 20:37
在谈论导师之前, 先科 普下科院的总体氛围。中科院既然敢号称 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 ,那自然不会只限于口头上宣传,在实践中也基本沿着科研这条路在运行,或者说也只走科研这条路,对国家层面的方针、对学生的就业则视而不见,也对导师自身的品德以及素养很少涉及。这也是为何好多同学在呼吁就业环境的改善,好多院士则在呼吁好多优秀毕业生为啥不继续搞科研等等,这些原因我想大家或许懂的。 科院导师一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对待导师,有些同学很快乐,而更多的同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说的你的导师有问题,我说我导师更BT,俨然在比谁的导师更极品这一问题,当然也不排除学生自己的因素,所以,在科院的话我建议大家有这样一种乐观态度, 幸福是需要对比的 ,你们只需找到一个更悲催的存在,然后就会感受到,嗯!原来自己的导师不是最差啊,这样你几年的硕博生涯就会快乐很多。而之所以导师篇在我毕业后三个月才出台,也是因为我需要酝酿些情绪,从我之前导师的BT残虐中缓口气,从而让我的描述趋向客观,不再带有一些所谓的感情倾向。 基于学术能力和个人魅力,从个人角度给科院的导师划分为四类,分类的形成自然是借鉴我所接触到的研究员,但最终成文毕竟是经过提炼与升华,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同时声明,ABCD本身不代表任何排序,只能说不同类型的同学适合不同类型的导师。 1)A类导师——不可多得的人生导师 泛泛来讲,A类导师是大多数同学的首选,他们学术思维活跃,科研能力强大,同时对学生负责,人格完善;他们有超强的学术能力和人脉资源,对诸位同学的未来同样充满助力,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导师。这样的导师不仅可以指明学术前沿和研究方向,同样可以拨开未来人生的迷雾,让大家在迷茫中寻找到希望,但受限于科院系统本身制约,此类导师大多醉心科研,生活层面稍微缺乏色彩,适合那些对学术有着无限追求,同时追求自身品格提高的同学选择。 2)B类导师——充满挑战的良师益友 理论上,B类导师是性情中人,性格中有些高傲以及些许书生气,生活中充满激情与挑战,多是那些年轻导师,这些导师多有国外背景,科研能力强大,在跟随科研的路上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守候,所以在情绪方面会存在一些难题,但此类导师同样关注生活,毕竟年轻,更多的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但也充满挑战。无疑,个人是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导师,不仅有合理的学术交流,同样有思想碰撞,在科研中充满生活气息,期待那些时刻不忘激励自己,同时有着积极生活态度的同学选择。 3)C类导师——保驾护航的优秀平台 C类导师在科院比较普遍,虽然学术能力一般,但可以提供给学生任何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学生保驾护航,此类资源如果利用恰当,大家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科研训练(毕竟AB类导师很多指导也是有限),同时提高了自己科研方面的综合素质,诸如基金申请、项目申报、会议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安心科研的话,诸位同学的成就同样显著,这样的导师,适合那些学术能力平稳,自控能力强,同时对未来有自己规划的同学选择。 4)D类导师——心理韧性的绝佳陪练 D类导师在科院属于奇葩类的存在,有些同学动辄把自己的B类导师归为极品导师,那是你们没认识到D类导师的存在。当然此类导师也并非一无是处,那些期待突破自己,期待提高人生难度,提高自己内心坚韧度的同学可以选择,因为你从此类导师手下毕业后,此后哪里都是天堂。 无论如何,选择完导师之后,科研素养以及就业选择还是看个人,不管诸位同学选择留在科院还是去其他高校,如果有能力,希望你们能成为A或B类导师,如果没有能力,也希望你们能成为C类导师,能很好的为以后的学生保驾护航,提高科院的存在感和认同感。 原帖可见我在百度贴吧首发的帖子 http://tieba.baidu.com/p/3344340193
个人分类: 观点荟萃|3011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道路何去何从?
热度 6 xin 2014-11-20 20:06
自然基金失败以来,先后遭遇陆先生驾鹤西归,博士后六年终成正果,教学上诸多不顺等事情。近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反省自己,不断地思考科研何去何从,彷徨挣扎、痛苦不已。今日,茅塞顿开,一身轻松,一吐为快。 痛苦源自哪里?痛苦源于对别人有过高的期待;痛苦源于对人心的揣测,交际上的紧张;痛苦源于急于求成,心气太高,现实与理想落差太大;痛苦源于对自己,对环境缺乏客观认识,过于主观和幼稚化;痛苦源于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生硬的与别人捆绑;痛苦源于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痛苦源于得不到、已失去;痛苦源于主观思考太多,顾虑太多,心事重重,终日惶恐。总之,牵挂太多,顾虑太多,过得不自在,活得不潇洒。 从今天开始,在科研上,我要做个逍遥派。不再苦恼于科研方向,也不再疲于跟风。从今天开始,我喜欢做什么研究,就做什么研究,我行我素,无牵无挂。从今天开始,只做现实的、可做的科研。不要再勉强自己、难为自己。从今天开始,要将科研当做一个乐意参与、乐在其中的游戏。如果感到累,感到无趣,就索性放弃,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到兴奋的东西研究。 从今天开始,只做那些我认为有意义的研究。生命有限,而可做的研究实在太多。因此,我要选择那些我认为最重要的、最有趣、最有价值的研究。不在因为科研道路而烦恼,也不要为科研的硬件和软件而困惑。从今天开始,要将科研当成一种爱好,当成一种乐趣,一种随心所欲的、自我陶醉的、自我认为高尚的事情去做。要尽量的摆脱小我的功利,尽量的保留科学研究的自然纯真。 要以好奇心为驱动力,以自然美好和国家需求为出发点,基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科研经验积累,选择那些认为重要的、有趣的、当前能做的、可做的事情,不急不躁、坚持不懈,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带着简单与朴素的心情,充满乐趣地开展研究。 希望未来的科研道路是一个自主选择的道路,希望自己能有所收获,也希望自己能以文会友,收获知己和朋友,慰藉单调、乏味,却也不乏挑战、兴奋的生活。科研道路要遵从自然而然,不要刻意去设计,要勇于面对未来。要不怕失败,不怕牺牲,要愿意付出时间,愿意接受自主选择所带来的可能的失败,以及失败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从今天开始,要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出发,选择自己能做的事情。从今天开始,只做自己最渴望做的事情,那些自己感兴趣、有好奇心的事情。从今天开始,也要适当的选择挑战,学习新知识和新方法,避免过于依靠经验而去科研。我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内心,拓宽自己的视野。要始终保持好奇心,让自己生活充满乐趣、惊喜和挑战。 从今天开始,我要感恩所经历的事情,所遭遇的人。从今天开始,不要再有怨言,更不要有抱怨。要理性的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工作,避免情绪化。从今天开始,努力的做好自己,努力的做好科研,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科研生命负责。从今天开始,将不快深埋内心,要以笑脸迎人,不断输出正能量,感染身边的人,感动自己。 从今天开始,心里的雾霾散尽,金色的阳光照耀内心。从今天开始,我要过朴素的、简单的生活,与自己的学生和孩子,生活在阳光下,自然中,做一个简单的、幸福的人。 后记:写完之后,感觉我写的可能太肤浅了。青年教师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如何长期坚持某个领域做下去。青年教师如何融入团队和集体,如何展开自己的科研活动。感觉这是一个大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不仅是我个人工作以来长期面临的难题,其实,这可能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困惑。如果您有什么见解,请您拍砖,畅所欲言。
4238 次阅读|24 个评论
选择读博的时候,你了解吗?
热度 61 LUNAone 2014-10-26 05:17
读博士真的是件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在国内读博。面临毕业,生存两大压力,首先是毕业,现在国内博士生毕业都要求有SCI论文,每天出了各种工程项目要忙还得想着发论文。焦头烂额自然不说,年纪轻轻的女孩子,头发一大把一大把的掉得吓人,很多男生也早早的谢顶。其次就是生存,国内的博士生地位相当尴尬,算不上工作,因为工资实在是很低,像中科院这种高一点的地方也才2000+,更不说某些高校的了实在低的吓人,往往博士生还一大把年纪。 说到这个,我至今很纳闷为啥国内这么多人读博士,我自己当初也是没想清楚贸然就选择了硕博连读,自己对自己的专业还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我就选择了这个要自己投入五年或者更长青春年华的方向。我想很多其他的博士研究生也是这个情况吧,特别是硕博连读的同学。后来想反悔都不能反悔了,处于一很尴尬的境地,想转硕需要4年的时间,想继续读,做着自己都不喜欢,不能说服自己付出激情的事情实在是很痛苦的过程,想考研重头再来,貌似时间成本又太高。我们的基本教育,本科教育都没有把我们教育成对自己未来有想法,有思考,有规划的人,至少学校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引导,这是教育很失败的地方。今天碰到一个小姑娘,高中毕业就来法国念本科,跟我说道学校的每个假期都会要求学生参与一个蓝领和自己专业相关方向的实习,以便了解自己方向和其他方向的区别,有助于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能够清楚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值得中国教育学习的地方,让学生是在理解自己选择的意义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应该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规划是非常意义重大的吧。 另外,我发现我身边的好多博士都越读越懒了。好多当然看着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师兄师姐们最后都读得没有啥想法了。我记得我刚刚选择硕博连读的时候,虽然还不清楚自己做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可是我还是满腔热血的,误以为自己智商很高,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就是到如今,我也想着自己毕业后能做点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可是我身边的好多博士,当然不是全部,就想着混个博士毕业,然后去个高校当老师,因为当老师有假期。然后去跟本科生讲课,讲的课也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一点关系。可是刚刚去学校的青年教师,工资那么低,也没有太多的启动资金让你继续做科研。感觉几年的辛苦专研究为了最后那一张博士文凭。 在法国这段时间,也认识了很多在国外读博士的中国同学,感觉他们比国内的博士同学幸福好多好多。首先,法国的博士生是工作,因此他们享受与其他职工一样的五险一金等保险和福利。另外他们工作没有期刊论文要求,也很少有博士延期毕业的说法,往往一个博士会跟着一个专门博士课题做,课题项目的经费是3年的,项目结题,博士就可以毕业了,没有特别多的要求。不过感这里的博士研究生做事都好慢好慢啊,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很轻松惬意的样子。这点很不解,可能跟文化氛围差异的原因有关吧。这里的很多人都很清闲,去个商店,门卫都会跟你简单聊聊和问候。相反,国内的上班的人,大多都很忙,也没有心思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猜测现今世风日下,世态炎凉也许跟人们太忙有关。不过法国的治安也不是太好,很多抢包包的。有意思的是他们这里常常举行游行,包括这种黑户,天天嚷着要权力,政府也挺包容的。哎,跑偏题了。不过我总希望我自己,我身边的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能够都找到自己喜欢事情,并且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自己的付出能给社会,给自己带来应有的价值。
34801 次阅读|75 个评论
幸福和痛苦属于个人的选择
jiangjiping 2014-7-28 05:46
幸福和痛苦属于个人的选择 蒋继平 2014 年 7 月 27 日 托尔斯坦有一句名言: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言, 是因为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从而产生共鸣。 我今天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对托尔斯坦的名言进行一点变动应用。 我要说的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 人的幸福和痛苦属于个人的选择。 幸福和痛苦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个标准在各人自己的心里。对于同样的一件事, 有的人认为是幸福的, 而其他人认为是不幸的。 比如说, 当新闻媒体报道有的老人在 90 多岁高龄仍然坚持上班后, 一些人对这样的老人的命运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认为这样的老人是幸福的, 原因是: 90 多岁还能坚持上班, 那么证明他们的身体健康状态非常良好, 要不然, 不可能做到这点, 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对太太说, 要是我到 90 岁还能上班, 我一定觉得我是非常幸福的人。 而另一些人认为这样的老人是不幸的。 他们的观点是:这么大的年纪, 应该在家休息, 享清福, 现在还要上班, 累不累?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累, 很不幸? 从上面的例子很容易看出, 幸福与痛苦其实没有衡量的标准, 只是人们的立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的感觉。 说得直截了当一些, 幸福和痛苦仅仅是人的一种自我感觉。人的自我感觉是受到人的心态影响的。因而,人的心态决定着人的幸福感。 人的心态取决于的人生价值观。 因为人的人生价值观不一样, 所以, 人的心态会有很大的不同。 心态好的人, 一般以积极正面的态度看待世界事务; 而心态不佳的人,较易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现在有一些人, 总是觉得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认为, 这种感觉是您本人的心态问题, 是您的人生价值观的问题, 其实,你的处境也许是不错的。 是幸福, 还是痛苦, 关键是你自己如何选择的问题。 这个选择,在我的人生感悟中, 是建立一个有利于幸福的参照系。 我觉得人生的幸福和痛苦通常是因为攀比造成的。 要是你在攀比中觉得自己不如攀比的对象, 那么你一定会觉得很失落, 进而会产生痛苦的心情。 所以, 要获得人生的幸福, 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攀比策略。 我自己建立的攀比策略是, 活着对于死去的人就是幸福, 所以, 只要活着, 就是幸福,四肢健全对于身体残缺的人就是幸福,无病无痛对于生病和有伤痛的人来说就是幸福, 有力气干活对于无能力干活的人就是幸福, 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和劳作的人对于不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劳作的人就是幸福,有孩子需要承当家长责任的要比没有孩子不需承当家长责任的更幸福, 有机会孝敬老人的要比没有机会孝敬老人的更幸福, 有意愿有机会分享自己人生经历的要比那些不愿意分享自己人生经历的更幸福。 我不会与别人比财富, 比地位, 比才能 。 道理很简单, 世界上万事都有自己的特色, 与其比优势, 永远是愚蠢之举。 我不能与鱼在水中比游泳, 不能与鸟在天空比飞行,更不能与草木比不吃饭。 我自己认为还是很聪明的, 所以, 我采用了正确的攀比参照系。 说实话, 在这样的心态下, 我现在生活得很幸福。 也可以这么说, 除了自由和幸福, 我现在几乎一无所有。 也许正因为一无所有, 才能活的轻松自在。 当然, 非常明显的是, 这种轻松自在必须建了在良好的心态之上。这种良好的心态就是没有贪婪的欲望, 没有妒嫉,宽容待人, 淡定处事,以苦为乐, 超越自我!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2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在选大学上的区别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4-7-4 04:00
中美在选大学上的区别 蒋继平 2014 年 7 月 3 日 不管是在中国, 还是在美国, 希望和有能力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的高中毕业生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大学。不过, 据我从各个方面获得的信息, 对于这个共同的问题,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选择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我这里谈论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包含高中生和他们的父母以及老师, 同时也是指社会中的主流, 不是个别人群。 这个在美国尤其如此,我说的美国人是指美国的主体人群, 尤其是白人, 不是华裔之类的少数民族。 在我得到的信息中, 我觉得中国人选择大学的主要依据是大学的排名, 即所谓的名校情结。 一般中国人都对名校有特殊的向往意识。 只要能够被清华和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录取, 他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进入这样的学府, 不管经济上是否有困难, 也不顾专业是否是一流的。这种名校情结, 不但高中生本身有明显的症兆,而且他们的父母和他们的老师也是如此。 与此成鲜明对照的是, 美国的高中生选择大学主要看重专业的排名, 还要考虑将来的就业前景, 他们的名校情结很淡薄, 他们的父母更看重学校的质价比, 也就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费的比例值。 因为美国有很多私立大学, 各个大学的教学质量和收费标准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考虑质价比是一个明智的举措。 除了名校情结的明显差异外,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选择大学时, 学生,家长和老师对选择的决定权有很大的不同。 总的来说, 中国的学生一般听父母和老师的意见, 根据父母和老师的意愿来选择, 很少有独立主见的自我决定权, 而美国的学生一般自己决定进那个大学, 他们很少征求父母和老师的意见。 这个可能跟美国的学生可以自己获得学生贷款有关, 他们在经济上不一定受制父母。 还有可能跟社会文化有关。 美国人讲究民主平等, 即使在家庭中也是如此。 父母很尊重子女的选择, 老师更不会干涉学生的选择。 还有一点是, 美国的高等教育的信息是很公开的, 公众可以自由获得这样的信息。 大家根据这些信息, 知道大学排名只是一个总体情况, 不代表名牌大学每个系都是最好的。 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强项, 而每个专业的强项才是真正的强项。 这是因为毕业招工作时, 用人单位首先看的是专业是否对口。 事实明摆在那里, 任何一个单位机关招人, 广告提出来的应聘要求是专业, 而不是某某大学的学生, 是不是? 我虽然已经离开了中国很多年, 对中国现在的招聘活动没有多少实际经历, 可是, 我仍然相信中国的任何单位招聘时首先会考虑专业对口, 然后才会考虑是那所大学。 要是在美国,同一个专业的两个博士, 一个毕业于常青腾名牌大学, 另一个毕业于一般公立大学,可是,就这个专业来说, 这个常青藤大学没有那个普通公立大学强, 那么, 这个普通公立大学的博士在应聘中很可能获胜。 不知道中国会不会是同样的结果。 据说在目前的情况下, 凡是 985 和 211 的大学毕业生特别占优势, 不管是什么专业。 这种做法是否合理?
个人分类: 万花镜|20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首个自住型商品房摇号得到广泛关注
热度 1 wyyhope 2014-6-25 13:35
昨天下午北京举行了首个自住型商品房申购摇号,今天早上我们班级的qq群里大家纷纷议论身边是否有人摇号中了,1800套房子,十几万户申请,1:68的比例,这中签犹如中了大奖,真不容易呀。还真有个同学运气好,200+的中签号,大家纷纷祝贺他的运气好,别管是三居还是两居,能摇中有选房资格就不错了。220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在北京看来真的不算贵,还在东五环附近,真不错了。但对于这些优先家庭,大多是申请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的家庭来说,这价钱也很高,看看北京申请经适房和两限房的标准,80平米的房子要170万左右,首付也要七八十万甚至更多,个人觉得,要一下拿出这首付款也并非易事,不排除很多高收入的人觉得这不算什么,两三年的收入呀。 其实我在想另外的问题,在北京,买个车需要等摇号,买个房也要等摇号,这年头除了拼命赚钱外还得多祈祷,多去拜拜佛烧烧香,或许可以早点儿摇到号买到车或房。身边很多人都在等着摇号买车呢,嘿,这年头,钱真的不是万能的了,还得有点儿运气哈,没摇中的赶紧去烧香拜佛吧。 俺到目前为止觉得做得最对的选择就是在摇号前把车给买了,一起学车的很多人都说不着急,2011年1月开始实行摇号,在前一年没有任何动向表面买车还需要摇号,家人也说没需要就等等再买,俺这次的坚持是正确的,否则可能到现在不知能不能摇中呢。提起这事儿,总是觉得挺有远见的,还是蛮自豪的。 没有远见的是来北京已经13年了,当年的房子是多么得便宜,硬是没想起买房这事儿,导致眼睁睁看着涨却没有任何办法,这房租也是水涨船高,每个月白扔钱还不如交贷款买房子呢。也就一时的冲动,也是看上了房子的户型,买了房,落下一屁股贷款,还搞得父母多年的血汗钱倾囊而出,其实父母不是那么愿意的,但我已经决定了,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就这么把房子给买了,重新粉刷等等一系列工程也都完工了,住上了好多年梦寐以求的自己的房子。这房价似乎稳不住了,各地都在吵着降价,不知北京全部自住房摇号完了剩下的十几万户怎么办,很多人现在也在观望着,不知房价就此会一泻千里还是会谷底后更大的反弹,无论怎样买也就买了,涨与降与我关系都不太大,剩下的就是努力赚钱将贷款还上。 之所以一个摇号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还是因为在北京,需要房子的人太多了,虽然应届生想拿到北京户口是越来越难,就业形势也不好,但很多人还是不愿意离开,加之中国人的传统观点,让房子成了很多人生活中首要需解决的问题,没房子找个媳妇都难,没房子不结婚的丈母娘比比皆是。再看看身边选择离开北京的朋友们的生活,真的很感慨,留在这里到底比别人过得好多少?很多人可能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有了开始说北京不好,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只是人的心里在作怪,难道留在北京就过得幸福吗?未必。就看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而已。 我不敢大胆预测北京的房价是涨是降,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北京没有房子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一些等着交够五年的社保才可以买,等等。供需关系是决定物价的标准,要看政府是否真的有足够的保障型住房提供给需求者,还有你可以等多久的时间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自己的感觉是买了房之后觉得心里踏实了很多。 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买了房可能有一天我会后悔,但又一想,不买房可能我现在就会后悔。关注之后还是需要静心思考一下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像小马过河一样,每个人给你的建议都不同,关键在于自己。还是那句话:生活不会选择你,需要你去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 最后希望看了此文还没想好,没决定好的童鞋们别整天不停奔波,静心思考后可能你会有更明确的奔波方向。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36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不选某些航空公司是有道理的
热度 3 Greg66 2014-6-22 07:36
我不选某些航空公司是有道理的 20140622 某航空公司的航班居然落错了跑道,这在以前,作为老百姓,听都没听说过。时过仅仅 3 天,该公司又有一驾飞机在降落后冲出了跑道,肯定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少的。看起来这些事情似乎无法避免,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根据我对国内航空公司整体情况的了解,除非是因赶时间或者没航班或者别的极其特殊情况,在国内旅行我一般是不会选择国航、南航以外的航班的,前几天就曾告诉订票的人,我只乘南航和国航,因为我知道那个航线航班很多。有些公司的航班打折比较多,设备比较陈旧,成立时间不长,规模比较小,有返航、服务争议事件,经营状况不佳,出现延误等问题后理赔、态度不好等,都是选择时要考虑的,有些人在某些航公司有金卡,我一点都不羡慕。 上面说的“落错”、冲出跑道,都是小概率事件,大家可能会说很少会发生,不必在意,偶尔赶上了也没办法。实际上也并不是没办法。上面说的“一般是不会选择”的,就是避免的简单可行的具体办法。我也曾经在两年前告诉过孩子不要选择马航,尽管马航便宜,如果在今年那个时间选择了 370 ,不就坏大事了?至今“失联”。 所以“一般”做法很重要。其实“一般做法”,就是做事的习惯性行为,习惯性行为产生动作,动作产生事故 ,事故产生损失(生命健康、财产和环境破坏)。这个“一般”(其实不一般),也是安全累积原理的表达,日常不经意的小事情,累积起来就是大事情,或者赶上,或者避免。 但愿大家都不要赶上,都有一个好的“一般做法”,尤其是我不要赶上,这个也没办法,安全上的事情,都是要先考虑自己才能考虑别人的,否则你和别人都不能安全。你看航班上介绍氧气面罩使用时,有这样一句话,“要帮助别人,首先自己要带好”。 据上述,也顺便告诉下年轻的父母们,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好了,以后你就省心了,学习成绩什么的,都会很自然地好起来。
个人分类: 5|351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那只欲断而未断之腕……(三1)
热度 21 lvnaiji 2014-5-19 08:59
吕乃基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二 传统文化影响) 引起众多争议。博主坦承,自己对于这一话题的剖析并不深入,主要意在引起讨论,这或许也是编辑部颁发小红花之意。有多条中肯的评论令博主受益匪浅,博主在回复中且战且退,实际上是进,使观点得到一定完善,博主心存感激。 此文试图集中探讨体制对创新的影响。 毫无疑问,现行的体制对于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两弹一星就是明证,高铁虽有过事故,一旦接受教训,未来又何止一日千里!然而必须承认,目前的体制依然存在缺陷,在某种程度上对创新产生甚至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国民,尤其是科研教学人员的初次分配过低。为了养房育儿,过上“中高收入水平”(国家统计局)的生活而不致拉国家的后腿,以及为了交不菲的版面费,不得已在眼下把金钱作为首选目标。课题费、各色奖金,本来只是点缀,如今不仅成为二次分配,而且因其在数额上往往超过初次分配而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科研经费又不能用于日常消费和买房购车,只能在规定的时间用于规定的事项( 双规: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规定的消费 —— 高校中的经济学2 ),发票产业链便在此扭曲之中应运而生。制度设计的初衷或许是以此激励创新,规范国民的行为,其结果很可能扭曲了国民创新的初衷。多少论文成果,貌似创新,其意在沛公,意在名利;而且很可能促使逆向创新,走向科研腐败。制度设计为使其激励和规范更为有力,还有一系列貌似精明的手段策略,如形形色色的称号和名目繁多的奖项,卷入其中者急功近利,一无所获者不仅无名无利,而且意味着少招停招研究生,职称受阻,最终自我边缘化。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创新”被导向如何“跑”课题、项目,导向人际关系,学术异化为权术。如果社会以这样的“筛子”来筛选,不知会有多少真正对国家有价值的创新?不仅如此,这样的暗流还把向善的人性导向恶的深渊。 博主曾有机会接触到从事国防军工的科研人员,相对高的薪酬和待遇使他们可以心无旁骛,专心科研创新。只有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才会有纳什的“美丽心灵”。大幅提高包括科研人员在内工薪阶层的初次分配,减少出成果的压力,让创新远离名利,还工薪阶层以劳动者之本应所得,方可还创新以创新的本色。 其次(此处实际上不存在主次之分,“排名”不分先后),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破坏市场公平和社会公正,打击社会创新冲动,扭曲价值取向,毒化社会风气。在这样的环境中, “ 增加生产的动力减退了,而企图多占有一些产品的动力则增加了 ” ,进而 “ 改变社会演化的方向 ” (奥尔森)。冯仑的感受是,“每一个民企被限入的领域(玻璃门),都是民企和全体国民被迫向特殊利益集团输送利益的管道。”像黄光裕那样的商人就会选择买通权力,为自己获得某种特权,同时向权力所有者输送利益。国民关注的不是创造,而是分配和再分配。这样的精神状态难以参与21世纪的竞争。 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时期利益集团的形成各有千秋,当代中国利益集团形成的源泉是官本位。所谓利益集团不外乎权钱二字。平心而论,在计划经济年代虽有权,但基本上没有钱;也有贪官,但并没有形成利益集团,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转向市场经济,在权的一侧出现了钱,不过基本上是权钱分离,“钱”在市场打拼,“权”可以为钱而下海。本世纪以来,权钱有合流之势,在房地产等领域尤甚,不过权钱毕竟来自政府和市场两方,变现多有不便。金融危机,在中央4万亿,继而地方18万亿救市的旗帜下,滚滚钱财流向央企,权钱终于合一。现在是,钱就在自家口袋,随时可以方便取用。这是当前中国利益集团的核心,也是国进民退,央企凶猛背后的实质。平心而论,大多数央企也在认认真真做事,然而作为“共和国长子”的特殊地位,以及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无须创新不冒风险便可食利。芸芸众生虽是凡夫俗子,但对社会中的通衢抑或歧路却照样看得一清二楚,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自然是进入利益集团,那就是公务员热。君不见,高校和研究机构,即使研有所成者也把大大小小的官职作为下一站,即使与科研全无干系的总务后勤也在所不辞。博主曾见到声称课题多到来不及做的厅级官员,见到将手上大把课题转包给普通老师的部级官员,这大概是中国特色的知识流程外包。控制了资源,也就控制了人心;至于创新在实际上是否会发生,反正有结题、鉴定和三大期刊的论文作证。死也要死在体制里,如此的“誓言”宣告了创新的死亡。鉴于当代中国的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在体制内,上述状况对科技创新的危害尤为严重(这就是 春风不度学术界 的缘由)。那只欲断而未断之腕,其毒素已渗入到全身,散发着恶臭。 此外,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形形色色的搭便车者大开方便之门。 个人的创新可以远离名利,但是社会的不公会削弱个人创新的冲动,并把创新引向歧途。 “三2”将讨论体制和文化的影响,敬请期待。 另:博主将于本月25日上午8:30-11,以及27日上午9:00在东南大学综合楼604讲“以权力改造权力——18大三中全会解读”,两次内容相同。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前来交流。
个人分类: 科技|4551 次阅读|42 个评论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一)
热度 70 lvnaiji 2014-5-10 08:48
吕乃基 博主在2013-07-22上传 阻碍国人创新的n座大山 ,之后也有断断续续的思考,近日又上传了 人的“自然-社会,认知-情感”需求层次及其实现途径(一) 系列,承蒙编辑mm厚爱,其中之一戴上了小红花。在此基础上,似感可以提出一个综合的问题: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顺便说,这个题目有标题党之嫌。大部分中国人肯定在创新。拿行话来说,不创新的只是少数、极少数,或者“一小撮”。但是题目若是这样写明:少数中国人……,似感不伦不类。 首先要定义创新。创新是指:以现有的 思维模式 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百度百科、 MBA智库百科 )。顺便说,博主不太明白,“创新”,为何要限于或者强调“以现有的思维模式”? 博主拟从由大到小的次序来思索并定义创新。 首先,在逻辑上涵盖创新,比创新更宽的行为是“涨落”,也就是对平衡位置的偏离。涨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涨落就没有创新。在社会强调一律,要求收敛到一个声音一种典型,个体顺从甚至“降序”以求生存(参见 种子与信息 )的情况下,涨落受限,以此为前提的创新必然更为稀缺。社会对涨落的容忍应该是类似于上海自贸区那样的“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或者说是应对人之初性本恶的底线设计,不许并惩处作恶,向上开放、发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此处的“矩”就是不能逾越的底线。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自组织。 其次,自然界的涨落,无论是热运动还是个体基因突变,都无意识;在无机界也谈不上方向,在生物界则有自然选择,有了某种方向,那就是对环境的适应,但个体依然无意识。在社会领域,个体的绝大部分涨落,即使在宏观上看是随机而为,甚至在大数据中被忽略,但也具有自主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主选择。反过来说,也就是社会对涨落的筛选。社会以特定的制度和文化遏制某些涨落,放大一些涨落,使之“蔚然成风”,进而“推向全国去”,以及以社会本身未必意识到的方式构建或形成某种渠道来引导涨落,无机界的“随机”被引向特定的方向。这样的渠道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河床”,规定和引领着川流不息的河水形形色色和永无止境的涨落。 第三,河床未必开阔,河道多有弯曲,河中或有礁石,两岸还有缝隙甚至管涌,因而即使经社会筛选被河床接纳而实际发生的涨落,也只有一部分是“创新”。不知央视大裤衩是否称得上是创新。创新必须与人类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简略的说,就是人与自然及自己的创造物之间更加和谐,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以及个人拥有更大自由,并能合理和负责任地应用自己的自由。 由此看来,创新之所以发生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个人具有涨落的空间和意愿,河床的筛选,以及沿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在这三项条件之间存在三组两两关系:个人涨落与社会选择的关系,例如“共和国最终选择了忠于她的人”;社会选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由于地球上流淌着形形色色的河流,不同社会筛选的尺度各异,未必都与人类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看看世界各地每时每刻发生的纷争就知道了,谁都宣称真理在握;以及个人涨落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例如斯诺登不顾美国河床的约束,以人类发展方向作为首选(此处无关斯诺登行为之高下。本文不作价值判断,只作事实判断。)这就涉及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此处仅讨论第一组,也就是个人涨落与社会选择的关系。 在不考虑社会选择和个人涨落分别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的前提下,就单纯的个人涨落与社会选择的关系而言,个人的行为遵循“最小作用量定理”,在社会中也就是经济人假设,以最小的代价(时间、成本、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无论其目的是善还是恶。正如处于石缝中的幼苗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缝隙去迎接阳光雨露,无论是香花还是毒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若是利益集团以其手中的权势巧取豪夺,若是违法乱纪者获利,前者得不到纠正和杜绝,后者得不到严惩甚至被容忍,就会扭曲涨落的随机性,更多人挤进或附着利益集团,效仿违法乱纪,涨落由随机变为定向,定在倒退和坠落地狱的方向,造成对河床的腐蚀和冲刷,最终冲垮河堤,给整个社会带来灭顶之灾。 此外,创新还有主次轻重之分。虽然徐悲鸿的马和周杰伦的菊花台也都是创新,不过对于一个社会长期和稳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创新在于以下方面:增添、修正和完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构建可以交流和共享的新的认知平台;在此基础上发明创造相应的设施,构建新的实践平台,提升人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相处时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以及调整人类发展方向上的价值判断。 各位,以上作为讨论“中国人为什么不创新”的“公理”或基本出发点,不知可否? 以往博主所发的系列博文,都是先有全文,因过长而分几次上载;这次却是相反,博主对于后文心中无数,不知是否可持续,也不知会写成什么样,看与网友的互动,以及看……
个人分类: 科技|14382 次阅读|172 个评论
选择
wonsure 2014-4-7 13:21
小时候,市场还没完全开放,买东西大都去县城。有些东西限制买卖,比如白面需要有粮本才能买,农民靠交过公粮后剩余的粮食生存。 在农村,当时家家户户都养鸡,解决吃肉吃蛋问题。 有专门卖小鸡仔的,一般用一根扁担两头挑两只筐,小鸡仔放在筐里。小鸡仔小的时候不好分出公母,大家尽量凭经验挑小母鸡仔,但长大后,公鸡经常不少,不过一般不会超过半数。 公鸡与母鸡相比,还是有身体优势的。有时候,个别公鸡由于有病或者本性,会恶性欺负母鸡(包括其它公鸡,啄人的都有),撵着母鸡四处乱跑,主人看到一般会赶开(过于恶劣的才会杀掉)。 有时候,会有两只或多只公鸡很强,按逻辑推理,鸡们应该更悲催,实际上不一定。这几只公鸡经常打架,如果某个公鸡欺负母鸡,其它公鸡可能会过来打架。公鸡打架很厉害、很血腥,特别是斗鸡。 如果只有母鸡而没有公鸡,那鸡群会少很多生趣;如果有公鸡且公鸡都不凶猛的话,是一种和谐局面;如果只有一只霸道的公鸡,弱小者只有被欺负的命;如果有两只(或多只)凶猛公鸡,则弱小者可能能在多只凶猛的公鸡互斗中苟延残喘,也可能境况更差,承受多重欺压。 如果鸡们有智力但又不能避免凶猛公鸡存在的话(比如打掉一个又出现另一个),会怎么做?
5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步长和采样周期
热度 1 wonsure 2014-3-15 23:36
采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或系统仿真时,经常需要采用数值解法求解模型方程。系统模型一般采用微分方程描述(也有其它形式),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就是采用迭代法逐步逼近。 一、计算步长 积分与微分是互逆的,对微分方程进行积分,就可求解,但那是解析法,有时候无法运用。对一个曲线(包括直线)方程求积分,其实就是求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该面积可以用一系列间隔很小的面积块相加得到。面积块采用矩形去近似,就得到了欧拉法,采用梯形去近似,就得到了梯形法。这些小间隔的宽度就是计算步长。显然,纯粹从精度的角度考虑,步长越小越精确,因为近似面积更接近实际图形面积。 采用泰勒公式展开,也可以求出这些数值解法公式,数值解法是把连续问题采用离散方法去近似求解。 二、采样周期 采样周期是对一个实际信号测量时,相邻两次测量之间的时间间隔。有时候,采样周期和计算步长相似,但采样周期要考虑实际限制,且是时间单位,而计算步长不一定是时间单位,且相对自由些。两者在数值上没必然联系。对于同一问题,且都是时间量纲的话,采样周期大于等于计算步长,前者是后者的整数倍。 系统仿真包含系统模型求解,也就是在每个采样周期内,要解出模型方程。控制系统仿真时在采样周期内要解出两个模型方程:控制器模型和系统模型。 一个采样周期内可对系统模型迭代求解一次或多次。 三、计算步长和采样周期大小的选择 关于采样周期和计算步长的选择,一般考虑以下因素: 1)从求解精度考虑,越小越好。 2)从计算量考虑,越大越好。 3)从计算机字长考虑,不能太短,短了没意义。 求解系统模型的计算步长,只适用于仿真和模拟,而采样周期是基于实际系统的,所以采样周期的选择还应该考虑: 1)香农定理,采样周期应小于系统各环节最小时间常数的一半,以不丢失原信号主要信息。 2)从实时性快速性来看,越小越好 3)从对器件要求或者实现成本来看,越大越好 4)从执行元件的响应速度来看,不能太小,否则来不及响应。
13625 次阅读|1 个评论
选择:研究生与博士生的那么一点差别
basil1990 2014-3-13 00:11
选择这个题目的本意是想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作为一个24岁的无为之人,必须好好思考一下前面的路往哪里走,如何走下去。 记得2013年考研的英语题目是关于如何选择人生的漫画题,这道作文题目立意不难,难的是分析为何我们存在多种选择,我们又得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选择,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因为有很多人是经受不起失败的,因此在选择时就会犹豫不决。比如是找工作还是读研上这一问题。工作可以立即挣钱,还有可能找到女友立马结婚,还能尽快入门一个行业,积累经验;读研尚且不能挣钱,有时可能还要向家里要,三年就来没有多少工作经验,同时还面临找工作难的情况。我当时选择读研也是煞费苦心,想了许久,两个论题在头脑里互相纠缠着,几乎不分胜负。但最后让我做决定的是2013届是最后一届公费读研这一原因。 有时候做选择,是我们害怕失去和对未知的恐惧,同时也会存在意志消沉,什么也不想做的情况,当我们想太多,或干脆不去想时,问题也就出现了。选择,其实就是比较,比较就要知道多方面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去收集资料和信息,然后做出分析,将选择风险降到最低后再做决定。但是,多数情况是拍脑袋办事,根本没有用心努力去研究,去查找,去思考。 我觉得读研究生就是培养我们的一种研究思维,要不怕麻烦,要勇于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要有耐心,要有联动思维,要能静心好好思考,查找,分析,从来不说不知道而把事情推掉,应该是试一试,有可能你就办到了。 研究生的任务是学会如何认真做事,博士生啦,我认为是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这貌似说得有些空,工作也可以学做人做事啊,是的,这没错,但是本质的区别在于思路不同,态度不同。博士生,我想,是比研究生更为严谨的,研究生很少能在一个面上找到准确的着力点。 博士生,我想,比研究生还多一点的是知识面广的情况下,他们能将其联合起来,虽然爱因斯坦说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想象才是,但我不赞同,现在网络技术是很发达,但愿意花很多时间去搜索的人毕竟不多,同时也只有较为深厚的知识储备,才有创新的条件,想象的空间。 多看书籍和杂志,这是我的学习方法,但我的毛病是急躁,没耐心,因此,也要劝诫各位要能沉下心来,暂时做到在其位,谋其职,专注于时下应该努力的。 研究生要不要继续博士啦?现在很多在职研究生和博士生,他们只需要交钱就能拥有我们苦苦追求的学历,有的人会觉得不公平,也会产生读书无用论。但是,我想说的,首先这是我们的选择,我们要坦然面对,其次知识的学习并不显得那么重要,内心的改变,观念的改变则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能力的培养有早有完,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走能力读博士的,有的事还需量力而行。 把女博士说成第三种人,这是男人的不自信和故意贬低女性地位,同时也是女性的不自信。比如我就一直觉得女生是比男人更懂得生活,做事更全面细致的,我就喜欢,虽然我可能不如她。选择,也就是一种目标肯定与风险控制,因此三思而行不是没有道理。 选择有难易有快慢,成为研究生或博士就在于博士比研究生更早做出了选择,他认为自己能力够了,或目标可以实现了,风险也控制好了,因此就做出了判定。 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可以模仿,但到最后,决定的人是自己,做选择也看适合与否。 博士能给研究生以引导,特别是在论文写作上。博士应该是见多识广的,可以教授研究生以知识。 研究生属于博士生的预备役,但是否及格,这就是每个人的追求啦。 论文不可能一上手就会写,先模仿,别来来刚来时就像发好文章,没走练习不能成长,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能找到终极目标,思考其实现方式,并努力 尝试,无所谓当初的选择错于对,但要在做出选择前,下足功夫。
个人分类: 学习有感|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Go语言的12个理由
bigdataage 2014-3-11 12:15
选择Go语言的12个理由 摘要: Go语言在编程语言的家族中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成员,弥补C语言的不足并且保持了C的极简主义,专门针对多处理器系统应用程序的编程进行了优化,使用Go编译的程序可以媲美C或C++代码的速度,而且更加安全、支持并行进程。 编者按:多核化和集群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那语言需要哪些特性来应对这些特征呢?多数语言在语法层面并不直接支持协程,而通过库的方式支持的协程的功能也并不完整,比如仅仅提供协程的创建、销毁与切换等能力。如果在这样的协程中调用一个同步 IO操作,比如网络通信、本地文件读写,都会阻塞其他的并发执行协程,从而无法真正达到协程本身期望达到的目标,而Go语言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下是原文: Go语言是谷歌推出的一种编程语言,可以在不损失应用程序性能的情况下降低代码的复杂性。Go语言专门针对多处理器系统应用程序的编程进行了优化,使用Go编译的程序可以媲美C或C++代码的速度,而且更加安全、支持并行进程。 Go语言在编程语言的家族中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成员,弥补C语言的不足并且保持了C的极简主义,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它的发展却十分迅速。目前在我的工作中Go语言也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到底Go语言对企业来说有什么好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企业选择Go语言的12个理由: 1. 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 Go语言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论是Go项目自身还是ta的社区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2. C级性能 Go语言目前的性能已经达到了C语言的程度。而且Go语言的性能要比其他企业级语言(如Java、Scala等)更强。随着Go语言版本的更新,它将会变得愈来愈成熟。 Go is like a better C, from the guys that didn’t bring you C++ — Ikai Lan 3. 快速编译 Go语言编译速度很快,如此快速的编译使它很容易作为脚本语言使用。因为谷歌设计Go语言就是为了解决谷歌自身的问题——数以万计的代码和CPU核心。我自己的也验证过Go语言的编译速度,几乎是和语言同步进行。 4. 跨平台 Go语言可以在多个平台上进行编译。Go语言设计支持主流的32位和64位的x86平台,同时也支持32位的ARM架构,同时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在企业中不需要针对系统环境做额外的部署。 5.测试调优框架 这些基准测试可以查看: my recent post about Golang benchmarking 6. 语言级并行 并发性是能够同时执行多个计算结果。现在并发性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语言的关键特性,Go语言就是基因里面支持的并发,可以充分的利用多核,很容易的使用并发。 7. 代码风格 - gofmt 通过谷歌的页面可以看见Go语言里面内置了很多工具链,最好的应该是gofmt工具,自动化格式化代码,能够让团队review变得如此的简单,代码格式一模一样,想不一样都很困难 8.内置文档 - godoc 企业中API和程序的相互协作以及和第三方协作是非常重要的,Go语言可以建立一个代码的内置文档-godoc,可以分享将资源在代码中进行分享。 9.自动垃圾回收 在C和c++程序员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和释放内存,R语言则可以消除这种情况,确保程序员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更多的生产任务。当然垃圾收集也有自身的问题,不过这些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不需要程序员进行额外的工作。 10. 丰富的库 一个丰富的库对于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 the list of packages in Go 查看Go语言的库,包括压缩、加密、大量的数据结构、SQL语句、JSON和XML解析、模板、网络等等。 11. 有趣的语言,低门槛学习条件 有一些优秀的程序员可以学习多种语言,他们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学习语言还是很痛苦的,但是Go语言有C的基因,学习门槛很低,但是表达能力很强大,几乎支持大多数你在其他语言见过的特性:继承、重载、对象等。 After Go, programming in anything else seems as difficult as balancing the State of California’s budget. — Charles Thompson 12. 经过线上大规模考验的成功案例 我研究越多,越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很多好处我没有列出来,因为实在是太多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一下吧。 iron.io In retrospect, it was a great decision to choose Go as it's allowed us to build great products, to grow and scale, and attract grade A talent. — Read Case Study bitly.com We identified early on that Go had all the makings of a language that could supersede some of the places we would have traditionally turned to C and some of the places where we wanted to move away from Python. — Read Case Study torbit.com We process over 6 billion performance metrics a day and our goal is to keep our customers’ data safe forever. — Read Case Study conformal.com In summary, Go makes hacking fun again by doing away with intellectual masturbation and terrible, terrible tools. It compiles super fast and runs at native speeds. Any C expert can pick it up over the course of a few weeks and with its awesome data representation features I believe we could rewrite a product such as Cyphertite in 25% as many lines of code. — Read Case Study 原文链接: 12 Benefits of Golang For Enterprise Systems (编译:刘亚琼/审校:仲浩) 来源: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4-03-10/2818695-Go-gofmt-godoc 部分评论: 只要QT有了go的port, 那客户端软件谁不用Go谁傻\逼. go相比C++, 更适合现代系统软件开发。 这个是实话啊,go要是配上了GUI部分,就是客户端软件的首选垃圾收集,无需体外虚拟机,接近C的性能,跨平台,丰富的内置包,超快的编译速度,单一的代码风格与良好的可维护性。当然GO目前欠缺一个良好的重量级IDE。 虽然我学过的语言不算那么那么多,但是唯独学了Go以后有一种无论是什么都想要用Go来写的想法,因为这门语言非常简单而强悍。至于Rust,我觉得可能比起Go,Rust最大的亮点也就是支持自选的GC了,不过也看看什么应用场景了,最近一点时间普遍把GC看淡的源头估计也就是苹果把GC从obj-c里移除的原因吧。。。表示喜欢FireFox,等Rust出来了以后可以试一试,不知道有没有Go好用。。 无论如何,GO语言都值得你去尝试一下! 我最喜欢的其实是benchmark 的部分!哈哈哈 Go最应该使用的场合是云计算,大数据。 部署方便,性能高。 比JAVA节能环保,很有经济意义。
3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2)——献给“三·八”国际妇女节
热度 2 zhpd55 2014-3-7 11:03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 (2) ——献给 “三·八” 国际妇女节 诸平 明天就是三八 国际 妇女节,在上次 “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 ” 的基础上,专门就女性选择对未来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希望不仅仅是女士们值得思考,对男士们同样有借鉴意义。 1 格蒂·特蕾莎·科里 ( Gerty Theresa Cori , 1896-1957 ) 的选择 格蒂 · 特蕾莎 · 科里( Gerty Theresa Cori , 1896-1957 )是一位美国生物化学家, 1947 年她与丈夫卡尔·斐迪南·科里( Carl Ferdinand Cori , 1896 -1984 )以及阿根廷医生贝尔纳多·奥赛( Bernardo Houssay , 1887-1971 )一起 , 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4 年科里夫妇被授予美国 国家化学史里程碑 来 纪念他们的重大发现 。 1.1 父亲的选择对女儿的影响 格蒂 1896 年 8 月 15 日出生于奥匈( Austria-Hungary )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 Prague ),也就是现今的捷克布拉格。格蒂的童年生活可以说是在甜蜜的糖罐里度过的,她作为父母的长女,父母对其疼爱有加,格蒂的父亲是一位成功商人,他经营着几家甜菜糖厂,这些厂子不仅造福了社会,更为格蒂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甜蜜。父母为了不让格蒂到学校去 “ 遭罪 ” ,专门为她和 2 个妹妹请了家庭教师,在家里进行启蒙教育;又担心孩子们长期待在家里会影响身心健康,父亲常常抽出闲暇的时间来带着她们母女一起出去度假。刚刚几岁的小格蒂,足迹便几乎踏遍了欧洲的所有名山名水,父亲的选择大大地开阔了格蒂的眼界。 格蒂长到 10 岁时,父亲又不失时机地为她选择了一所条件非常好的女子精修学校。这种学校是专门为有钱人家的女子开办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阔小姐的文化修养及社交、持家的能力,以便将来当好贤妻良母的同时,又能周旋于上层社交场合。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学校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性别歧视的表现。但是,几千年的性别歧视已经使无数的灵魂麻木了,人们反倒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从这种学校里走出来的女子,无非是增加了持家的能力,增加了给丈夫当花瓶、做摆设的能力,而却大大地限制了她们拼搏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限制了她们开发创造的能力。在这样的学校里,培养出了一个个鲜花般的淑女,却又不知扼杀了多少个能够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巾帼英才!父亲的这种选择,完全是为女儿的未来着想,他希望自己那从小过惯了优裕生活的宝贝女儿,将来能好好当个贤妻良母,过上夫妻和睦的舒坦日子。 1.2 格蒂面临的不同选择 格蒂的叔叔对于侄女的看法与格蒂的父亲不同。格蒂的叔叔是一名儿科教授,他认为格蒂不仅聪明好学,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绝不仅仅是当贤妻良母的料,于是他劝告格蒂不要目光短浅,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而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鼓励格蒂放弃女子精修学校的课程学习,进入医学院就读。这样可让格蒂为难了,在父亲和叔叔不同意见之间,如何选择为好?当然叔叔的劝导唤醒了格蒂的自立意识,使她真正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能够当贤妻良母的确不错,舒适的生活也确实使人人羡慕的,但是人生的意义绝对不仅于此。于是,她毅然选择了叔叔为她提供的参考。 要想考医学院,又谈何容易啊!原来毫无思想准备的格蒂必须要学许多有关的知识,按照当时的要求来看,她要首先学习 8 年的拉丁文, 5 年的数学、物理和化学。这样她才能有一定的基础去实现进医学院的目的。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并没有吓倒格蒂,已经选定了人生追求的她下决心努力学习,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以尽快的速度缩短从“女子精修学校”到“医科大学”之间的距离,她拿出了一种知难而上、愈挫愈勇的拚搏精神。命运似乎也愿意帮助有志向的人,在一次她到蒂罗尔度假时,认识了一位着重传授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知识的中学老师,在这位热心老师的帮助下,勤奋努力的格蒂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掌握了一般需要历时 8 年才能达到的拉丁文水平和 5 年才能具备的数理化知识。 1.3 在 大学校园里的选择 1914 年,格蒂顺利通过了大学的入学考试,如愿以偿地踏进了布拉格日耳曼大学德文部的医学院( Medical School of the German University of Prague )。入学的第一天,她便遇上了自己的终生伴侣 —— 卡尔 • 科里( Carl Ferdinand Cori ),他们二人同年同地生,卡尔在择偶问题上很快就爱上了格蒂。但是,格蒂的犹太血统却使卡尔的父母心生疑虑,生怕与犹太人结婚会影响了儿子的前程。深陷情网的卡尔不顾父母的反对,俩人的感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深。 1920 年,这一对同龄 24 岁的年轻人双双荣获博士学位,紧接着,二人便携手走进了教堂,双方义无反顾地选择对方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另一半。格蒂在医学院,不仅选择了自己生活中的另一半,也选择了使自己终身所爱的事业——生物化学研究。 1.4 找一方净土潜心研究的选择 学业完成后每个人都会面临择业的选择,格蒂与卡尔也不例外。但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欧洲的局势处于动荡之中,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纷至沓来,而且排犹浪潮又在逐步升温。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之下,要想继续留在欧洲找一方净土静心研究简直就像天方夜谭,根本是不可能的。格蒂与卡尔夫妇不得不把目光瞄向欧洲之外。但是,格蒂的犹太身份以及社会上对女性的歧视却使她倍受冷遇,遍尝艰辛。决不屈服于社会现状,不待在家里依赖着丈夫生存,要像男人那样去奋斗,追求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才是格蒂心中的目标与梦想。 格蒂的泼辣、果敢与倔强,激励了生性腼腆内向的丈夫,为了能够找到一方净土,年轻的夫妇俩甚至向荷兰政府提出了愿意到当时属于荷兰殖民地的遥远的印尼爪哇岛上去工作。所幸的是,就在他们已向政府提出申请并等待回复的过程中,美国纽约州立恶性肿瘤研究所向卡尔发来了聘请书。虽然聘请的只是卡尔一个人,但是这份聘书总算没有像其他聘书那样明确写明不要犹太血统的格蒂。这使夫妇俩看到了一丝希望,抱着这丝希望,凭着自身的能力,先期独自一人到达美国的卡尔很快便得到了聘方的认可,并轻易地为格蒂找到了一份研究助理的工作。他们离开荷兰寻找一方净土潜心从事研究的选择成功,为后来夫妇俩默契合作,事业蒸蒸日上奠定了基础。 1.5 “糖”缘的选择格蒂体会最深 格蒂的一生似乎与 “ 糖 ” 有着不解之缘:自幼时过着甜蜜的生活,那是因为父亲成功地经营着几家甜菜糖厂;父辈们为了女儿衣食无忧,生活如蜜,为女儿成长选择了学校;但是格蒂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艰辛的学业,庞大的经济支出依然是糖厂的功劳;本来生活在甜蜜的糖罐里的她,自愿选择了艰难的奋斗之路后,偏偏又是因 “ 糖 ” 研究而铸就了辉煌!通过不懈的努力,夫妇俩共同发现了葡萄糖的磷酸酯形式及磷酸化在糖代谢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了解了激素能影响动物体内糖与淀粉的转变。为此,夫妇俩双双荣获了 1947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 只要你有了坚定的信念,再艰辛的事业也犹如糖一般地甜蜜,这话对格蒂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虽然因为受到性别歧视等原因,她在职位升迁上总是比丈夫慢半拍,直到 51 岁时,也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年,她才被提升为正教授,但直到逝世时她依然毫不动摇地坚信,她说:“我相信,我之所以能对科学做出贡献,根本就在于我继承了两种文化遗产以及这个国家享有的自由与机遇。”这种含有磨难与痛苦的人生选择,远比她父亲为其设计的 “ 糖罐般的甜蜜生活 ” 要香甜更甚! 2 罗莎琳·苏斯曼·雅洛 ( Rosalyn Sussman Yalow ) 的选择 罗莎琳 · 萨斯曼 · 雅洛( Rosalyn Sussman Yalow , 1921 年 7 月 19 日 - 2011 年 5 月 30 日 )是一位美国 医学物理学家 ,因开发多肽类激素的 放射免疫分析法 ,而与 罗歇 · 吉耶曼 ( Roger Guillemin )和 安德鲁 · 沙利 ( Andrew V. Schally )共同获得 1977 年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她是自 格蒂 · 科里 (就是上面刚介绍的那位)之后第二个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的美国女性。 肽类激素 的 放射免疫分析 技术,是一种在无须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的情况下用于检测 抗原 (例如, 血清 之中 激素 的水平)的实验室测定方法。该技术可以用于识别激素相关的健康问题;也可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许多外来物质包括某些癌症;还可用于测量抗生素的有效性和药物的剂量水平。 雅洛除了获得 1977 年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之外,还有多项其他奖如 1975 年雅洛和 Berson 共同获得 AMA 科学成就奖;第二年,雅洛又成为第一个获得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的女性。 1978 年雅洛被 美国文理科学院 选为院士, 1988 年获得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她的成功同样与选择有关。 2.1 三岁时雅洛的选择就令妈妈刮目相看 1924 年的一天,雅洛的母亲( néeClara Zipper )带着 3 岁的雅洛和 8 岁的哥哥去看了一场电影,散场后又带着他们去商店买了几斤鸡蛋,在回家的路上,小雅洛要走另一条道回家,母亲不答应。母亲以为她是在胡闹,因为她母亲认为她在这里住了多年,回家应该走哪一条路比小雅洛清楚得多。但是,雅洛就是坚持要走自己选定的路,无赖之下,妈妈就以了雅洛,心想让事实来教训这个小家伙吧。得到准许的雅洛迈着小步在前面引路,母亲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她正时刻等着往回转呢!只听见雅洛高兴地叫了一声:“妈咪,到了。”母亲定睛一看,可不是已经到自家的屋后了嘛!母亲感到惊讶,心想我在这里住了那么多年,怎么没有发现还原这么一条路可以回家呢?母亲不仅非常惭愧,同时也不由得对自己的女儿刮目相看。 2.2 父母的选择对女儿的影响 雅洛出生在一个中下层的犹太人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每一个犹太人都是爱好知识的人,雅洛的父母也不例外,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父亲( Simon Sussman )经营着自己的小企业,母亲操持家务,而且他们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读书看报中度过的。这给小雅洛树立了好榜样,在雅洛看来学习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雅洛上幼儿园之前,就已经像大人一样正儿八经地看书了。因为家里没有那么多的书可供阅读,雅洛的哥哥( Alexander )就承担起为妹妹借书的重任,他每一周都要去公共图书馆将看过的书还了,再借新书回来供雅洛阅读。雅洛刚刚 5 岁时就已经能够顺利阅读图书馆的一份声明,并签下自己的名字,从而成为图书馆的一名忠实读者。 父母在灌输给她要热爱知识的同时,也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传给了她。 10 岁时,雅洛进入一所女子中学读书,学校离家有很长一段路,她每天都得乘电车去学校。开始母亲不放心,怕女儿下错站,就偷偷地跟着上了车。没有想到半路被雅洛发现了,她生气地对母亲说:“别跟踪我,我的朋友会以为我是小娃娃。”然后,她坚决地下了车,改乘另一趟车去了,留下膛目结舌的母亲尴尬地站在车里。母亲对于女儿的选择,只要她认为没有什么不妥,一般不会加以干涉。这也使得雅洛的个性与爱好得到了自由的发展。雅洛上 7 年级时对于数学特别喜欢,但是沃尔顿高中( Walton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Mr. Mondzak ,唤起她学习化学的兴趣,当她进入大学( Hunter )后受到 Herbert N.Otis 和 Duane Roller 两位教授的影响,又迷恋上了物理学特别是核物理学。因为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物理学特别是核物理学领域是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 2.3 想当“居里夫人”的选择 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出色的犹太女孩的出路就是当老师,男孩则努力成为医生和律师。因此,雅洛 15 岁高中毕业时,父母很自然地建议女儿去当小学老师,但是成绩优异的雅洛却被亨特( Hunter )女子学院录取。渴望成为科学家的雅洛当然并没有按照父母的心愿去选择当小学老师,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亨特女子学院学习深造。虽然说以前雅洛对数学很感兴趣,也曾经对化学极其着迷,但是到了大学她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其实雅洛对物理学发生兴趣可以说是一个偶然。在亨特女子学院,雅洛选修的物理课程是在午饭后上课,这是一段最难没有效果的学习时间,因为已经睁开了半天的眼皮,在这会绝对不怎么听使唤,给他们上课的物理老师也很明白这一点。老师为了赶走学生的瞌睡虫,他想出来一个高招:在讲述的内容中故意加进 2 个错误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寻找。这一招还真的管用,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致,开始寻找老师的错误。雅洛的脑子转得快,她不仅最先找到,而且发现错误不是 2 个而是 3 个。雅洛的回答让老师对其观察能力惊异万分,这一事件大大激发了雅洛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另外,就是居里夫妇的二女儿伊芙·居里撰写的关于她母亲的一本传记——《居里夫人》( Madame Marie Curie )的影响,使 17 岁的雅洛几乎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从此,伟大的居里夫人便成了雅洛仿效的榜样、指路的明灯。她选定了要走的就是居里夫人那样的路——在核科学领域奋勇拼搏,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物理学家。 1939 年元月,来自意大利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费米( Enrico Fermi )在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普平实验室的 301 室( Room 301 of Pupin Laboratories )作了一场关于核裂变的报告,核裂变是当时核物理学的一项新发现,所有的物理学家都不想错过这种学习的好机会。已经被核物理迷得神魂颠倒的雅洛,作为一个大学高年级学生,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弄到一张入场劵,几乎是吊在讲演厅最后一排的栏杆上,亲耳聆听了费米说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原子核可以分开,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消息可以说将雅洛对核物理学的兴趣推到了顶点。雅洛已经在自己的心目中,选定了核物理学就是自己的未来研究方向,居里夫人就是自己的学习榜样。在大学毕业前与父母的交谈中,将自己的选择向父母进行了一清二楚地表白。父母虽然不理解女儿的选择,但他们还是让女儿走自己选择的路去了。 2.4 实现梦想的选择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雅洛有崇高的志向,但是实现想当“居里夫人”的选择梦想,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的美国还没有从经济大萧条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欧洲兴起的反犹浪潮已经波及到美国,全世界对于妇女的歧视也尚未消除。雅洛自己也明白像她这样的犹太女人,要想获得有关机构的资助是谈何容易啊!尽管如此,雅洛还是固执地坚信事在人为。使她的勇气和才气深深打动了亨特女子学院的几位教授,使他们如雅洛的物理学教授杰罗尔德·撒迦利亚博士( Dr.Jerrold Zacharias )等的帮助,为雅洛在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师学院( Columbia University's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找到了一份兼职的工作,是担任生物化学家鲁道夫·舍恩海默博士( Dr.Rudolf Schoenheimer )的秘书,为此雅洛必须学习速记和打字。当秘书并非雅洛所爱,但是,凭借这个职务她可以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研究生的课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却给雅洛创造了本来就不可有的机会。美国虽然不是二战的参战国,但是大量的男性青年已经加入军队,是许多学院和研究院所人手不足,造成一些职位的空缺,雅洛便成为这些空缺的受益者之一。 1941 年元月,雅洛从亨特女子学院毕业后到一所商贸学校去工作,幸运的是她在那里并没有呆多长时间,在 2 月中旬雅洛就收到了她以前曾经申请过的 伊利诺伊 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工程学院物理学系教学助理寄来的聘书 , 伊利诺伊大学也是雅洛当时申请的最著名的学校。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消息,她欣喜若狂,高兴之余,撕毁了所有的速记书。但是她还是继续担任秘书 , 一直到 6 月份,然后参加了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办的暑期免费物理学课程,以便为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储备更多的知识。 1941 年 9 月,雅洛回绝了父亲要送她到车站并为她付旅费的请求,自己带着行李只身一人来到车站搭乘火车抵达位于香槟 - 厄班纳( Champaign-Urbana )的伊利诺伊大学。从小就喜欢自己独立的雅洛,再一次向家人展现出自己有能力选择未来的路应该怎么样走下去。 在伊利诺伊大学,雅洛成为学院自 1917 年以来招收的第一位女性教职员。在工程学院召开的第一次教职员集会上,作为 400 名教职员中唯一女性的雅洛,一开始就受到了系主任的歧视。雅洛回击的选择不是迎头痛击,而是暗暗下定决心,要用事实作为武器。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旁听大学部的物理学课程,还选修研究生课程;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又去观摩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到了期末,雅洛选修的课程除了光学实验课得了“ A- ”之外,其余均是“ A ”。没有想到这个唯一的“ A- ”,成为系主任抨击女性教职员的把柄,“这证明妇女的实验工作能力很差。”系主任对于女性工作能力的不正确评判,将雅洛气得差点七窍生烟。学院对于女性的歧视给雅洛形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对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灰心,更没有退缩过,她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入学第二年取得了硕士学位, 3 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的第一位女博士。她的博士论文——《放射性衰变后的双粒子 K 壳》是一篇需要许多实验数据的论文,雅洛用事实反驳了系主任对妇女实验能力的错误论断,也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2.5 择偶引来柳暗花明新景象 雅洛在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读书的第一天,就认识了一位来自纽约希拉丘兹的物理学研究生艾伦( Aaron Yalow ),艾伦也是犹太人,他很快就爱上了既有男人般刚强意志,又有女人似水柔情的雅洛,爱情生活的甜蜜是雅洛对未来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1943 年 6 月, 2 个互相深爱着的年轻人携手步入了教堂,结为终身伴侣。 艾伦在雅洛的研究生生涯中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他力劝聪明的妻子将核物理应用于医学,并自豪地将妻子引荐给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医学物理研究室主任伊迪丝博士( Dr.Edith Quimby ),伊迪丝又介绍雅洛认识了当时美国有学物理学的权威范拉博士( Dr. G.Failla ),而范拉博士最终将雅洛推荐给布朗克斯的退伍军人医学中心( Bronx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 )放疗室主任伯纳德博士( Dr. Bernard Roswit )。在那里,雅洛将一间干净的房子改装成美国第一间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并于 1950 年元月开始全力投入对放射性同位素效用的研究。雅洛与柏森( Solomon A. Berson )博士合作,在测试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停留时间的过程中,发明了放射免疫测定法。 雅洛在退伍军人医学中心与同事的课题是证实亚瑟·默斯基提出的假说,即成年糖尿病人体内的胰岛素可能是被肝脏内的胰岛素酶破坏的。她把核物理学应用于临床医学,利用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识的胰岛素,测定血液循环中的胰岛素消失的速度,然后将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令人吃惊。她发现,前者血液中胰岛素消失的速度要比后者慢,而不是快。   两者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是否接受过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在血液中消失速度慢是因为曾经注射过胰岛素。这会不会是因为注射了异种胰岛素产生了抗体造成的?胰岛素是非常小的肽类物质,一般认为不会形成抗体,但雅洛想,万一是抗体引起的呢?她决心追查下去。 为了追踪这种血液中瞬间可能存在的微量胰岛素抗体,她想出了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来测定微量成分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灵敏、精确地测出体内血液或组织中成百种含量极低的活性物质的浓度。这种方法的发明是医学界的一场革命,使用这种方法能准确测出血液和尿液中任何低于百万分之一克含量的生物物质,如荷尔蒙、病毒、维生素、药物等,这些物质的浓度差可以给出生命或者死亡的信息,为许多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主要依据。但在当时,雅洛关于存在胰岛素抗体的学说被看作是非常识性的,遭到了否定。不过,她为此而开发的放射免疫分析法不仅被沙里和吉尔曼用于脑内激素的定量测试,就是现在,它仍然是内分泌学实验室中的重要研究手段。现在,学界已经肯定了胰岛素抗体的存在。雅洛也因其出色的成绩被授予 1977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2.6 硕果累累使母亲感到欣慰 雅洛在丈夫的力劝和推引之下,将自己的所学专长——核物理学应用于医学研究,为了在医院了解胰岛素在血液中的代谢情况,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发了放射测定法。如果仅仅为了追踪胰岛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单这个放射测定法就足够了,但是,为了追踪微量胰岛素抗体,就需要找到更灵敏、更精确的方法,所以,她又发明了放射免疫分析法。对雅洛来说,这种分析法既是必要的,同时,她的工作岗位也具备了从事发明所必不可少的设备和技术,加之她个人的不懈努力,在自己选定的研究领域,获得多项成就以及荣誉。 1977 年雅洛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时,她 92 岁高龄的母亲还在世,老人为女儿高兴地同时,也非常欣慰——因为 36 年前,她虽然不了解女儿的选择,但她终于没有成为女儿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3 文花枝的选择 3.1 “请先救游客”的选择是强烈责任感的表现 提起文花枝,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年仅 20 出头的小姑娘,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喊出了 “ 先救游客 ” 感人话语,无不使人为之感动,她的选择是日积月累,造就了文花枝强烈责任感的一种表现。 2005 年 8 月 28 日 ,陕西洛川,一场旅游途中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车厢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旅游大巴车被撞得严重变形,车辆的座位立即全部向前挤去!文花枝被压在座位最前方。车内血肉模糊,乱作一团。危急时刻,车厢里传来导游文花枝 “ 挺住!加油! ” 的鼓励声。这个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一股沉稳、坚定,像黑暗中的一线光束,让受伤、受惊的游客从死亡的噩梦里看到生的希望。事后许多亲历者都说,正是这个很有穿透力的声音,给了大家支撑下去的勇气。 其实,在这起 6 人死亡、 14 人重伤、 8 人轻伤的 重大交通事故 中,文花枝是伤得最重的一个,但重伤的她一直牢记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当施救人员一次次向她走过来,她总是吃力地摇摇头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救援时间里,她多次昏迷 , 但只要一醒过来 , 就不停地为大家鼓劲、加油。文花枝是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她左腿 9 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 3 处骨折,右胸第 4 、 5 、 6 、 7 根肋骨骨折。由于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做了左腿 截肢 手术。她才 20 多岁,正是一个女孩最宝贵灿烂的青春年华。但是当她得知自己失去了一条腿的残酷事实,出事之后一直没有流泪的花枝流泪了。而几分钟后,再抬起头的她眼里已没有了泪水。也就是从这天起,花枝还是像从前那样,总是用微笑面对一切。 2005 年 8 月 28 日 ,在陕西省 洛川县 境地内的 210 国道 上,一辆 西安旅游集团 的中巴车正在平稳的行驶着,车上是来自湖南的一个旅游团队,正赶往 延安 浏览。刚刚吃过午饭的游客有些昏昏欲睡,谁也没有想到,下午 2 点 35 分,就在一个急转弯处,对面一辆装有 10 吨煤的大货车突然超车,以极快的速度冲了过来。灾难从天而降,车上 28 人的生命危在旦夕,闻讯赶来的交警决定按照伤势由重到轻进行抢救,而就在要救治坐在前排一位伤势较重的女孩时,却意外遭到拒绝。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文花枝拒绝先接受救治的行为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深感意外,人们都不敢相信,一位年仅 22 岁的花季少女,为什么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她到底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呢? 3.2 责任感、使命感的造就并非一朝一夕 文花枝出生于韶山大坪乡,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身下有一弟一妹,作为家中的老大,花枝只读了中专,一毕业就到一家酒店打工,最初每月 300 元钱的工资,自己只留下 18 元,其余全部寄回家供弟妹上学。 2003 年成为湖南湘潭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也许正是从小对家庭的使命感,养成了花枝对待任何工作都特别的认真负责,她每一次带团,游客留下的都是一些难忘的美好评价。在这次事故中文花枝右侧第 4 、 5 、 6 、 7 根肋骨骨折,右股骨骨折,骨盆骨折,左腿有九处以上骨折,因病情危急,文花枝连夜被转送到 西安市 西京医院 ,她的家人和单位领导也已赶到 西安 ,在看到花枝后,所有人都被吓了一跳。花枝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必须马上进行手术,而在手术的过程中,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这个 22 岁的女孩面前,医生决定将她的左腿截肢。手术进行了 9 个半小时,结束后所有的医生都感到非常遗憾。这意味着文花枝如果能早一点被送到,她的腿是有希望被保住的,然而她却把救治的时间留给了游客。 10 个小时后,文花枝第一次睁开了眼睛。此时的花枝并不知道自己的左腿已经没有了,因为身上多处受伤,花枝只能仰卧在床上,看不到自己的腿,虽然父母都赶到西安陪伴她,但谁都不敢也不忍心告诉她,她已永远失去了左腿。就这样, 13 天过去了,家人几经商量,还是决定将真相告诉花枝,谁都不知道花枝听到自己截肢后将会是什么反应。是母亲流着泪将 CT 片递给了花枝,她平躺在床上足足看了 3 分钟。文花枝又一次出乎了所有人的想像,接下来的日子,她一直用灿烂的笑容面对家人,而父亲却一直对女儿错过救治时间耿耿于怀。 在花枝出事后,许多人为她捐款,有一家公司想资助她的弟弟上大学,却被花枝谢绝了。所有见过花枝的人,都会深深的记住她那灿烂的笑容,而当提到她今后的打算时,花枝依然是一脸阳光般的笑容。风华正茂的文花枝,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一样,喜欢好看的衣服、爱美也爱笑,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是在我们眼里,她还像天使一样美丽。 3.3 选择以平常的心态面对未来 文花枝的选择的确很让人钦佩,一个才 20 出头的女孩子,在失去了一条腿之后,她今后的人生路一定会比其他人多一些艰难和坎坷,希望坚强而善良的文花枝能一如既往地以笑容面对未来的人生,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2006 年 8 月 31 日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文花枝进入湘潭大学学习。中专毕业的文花枝在工作期间一直有进入大学学习的强烈渴望。进入湘潭大学学习,她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大学生活开始后,文花枝并没有为自己的英雄举动而陶醉,也没有为各种荣誉而炫耀,而是迅速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融入其中,她曾在博客中写道: “ 媒体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我时,我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所有。我已经做好了媒体宣传过去后的心理准备:要继续做自己该做的、想做的事。文花枝还是原来的文花枝,不是英雄,也不是名人,只是亿万个普通人之中的一个。 ”“ 其实所有荣誉都是授予那种精神的,我只是幸运地成为了载体。 ” 文花枝说, “ 媒体描述的那个文花枝,那是长着翅膀的天使,不是我! ” 她说,荣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被人淡忘,剩下的还是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在学习上,文花枝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勤奋刻苦, 锐意进取 ,对大学课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朝夕相处的师生眼中,文花枝是一个善良爽朗、充满韧性、上进好学、非常认真的大学生,看不到英雄人物的影子。湘潭大学专门为文花枝安排的辅导老师 刘建平 教授说: “ 文花枝在我的课堂上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她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她完全实现了一名英雄人物到普通大学生的转变。 ”“ 每堂课,文花枝都是提前到教室,而且总喜欢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每堂课都认真听讲,课堂笔记也记得非常详细。在后来的交流中,我发现她对学习的那股韧性、热情和毅力像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完全看不出她作为英雄人物的 ‘ 架子 ’ 。 ” 生活中的花枝是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充满激情的,脸上一直挂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文花枝的同学李安然说: “ 生活中的花枝姐,永远都是那么的乐观和开朗,无论在哪儿,只要有她在,就会有欢乐和笑声,她的乐观精神时刻感染着我们。学习中的花枝姐,勤奋上进,踏实刻苦。走进人群中,她会平凡得让你注意不到她的身影。 ” 文花枝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当花枝了解到班上部分北方同学对学校的饮食不很适应的时候,常常会邀请他们去自己的家中,并让母亲亲自下厨,给她的同学们改善生活。当文花枝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手骨折后,马上让妈妈熬了一罐母鸡汤送给这位同学。 平日里,在大家看来,花枝总是那么的快乐和轻松,但事实上,她也有她辛苦和忙碌的一面,她常说: “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我只希望尽我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社会做些事情,回报那些关心、爱护我的人。 ” 花枝总有收不完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可是,要亲手回这么多的信可就不那么轻松了,一个下午坐在书桌前回信对她来说是十有八九的事,要是特别忙的时候,她会挑出高考的学生,军人和牢役人员的信来回,因为学生要高考,关系到一生的前途命运,牢役人员性格很古怪,一定要多鼓励,而军人是她最崇拜的。在各种相关的校园活动中,大家总可以看到花枝的身影。篮球场上,可以听到她那热情的加油声;开学时的迎新点上,许多新生感受到了她那亲切的关心;新生才艺大赛上,更可以领略她那激情的歌声,等等。面对这一切,花枝说,她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从车祸以来,不管是伤痛、还是截肢,她始终没在人前流过一滴眼泪。亲人们说,你这个宝崽,要是痛就哭出来。她却回答: “ 那岂不是让你们更伤心吗。 ”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就是让她做出选择的内在动力源泉。 4 嫁入豪门未必幸福 叶蕴仪(英文:Gloria Yip Wan-Yee,日文:グロリア・イップ,韩文:글로리아 입,1973-)生于香港,演员、歌手及艺术家。香港影剧圈在20世纪90年代冒起的玉女级女明星,清纯可爱形象令她一出道就迅速走红。13岁入演艺圈,香港影坛最耀眼少女。演艺事业曾在 香港 、日本、 韩国 、我国 台湾 省以及 亚洲 各地都有不错的成绩。她闹过一宗奇特的双胞案,她1990年在日本、韩国同获最受欢迎外国女明星第一名,接连成为两国的最受欢迎女明星,一个香港少女,在两个国家被尊崇为全国最红,在香港影史上可说是第一人。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1995年,22岁的叶蕴仪与香港 玩具 富商陈柏浩结识,并且 闪电结婚 及退出娱乐圈,让喜欢蕴仪的粉丝无限惋惜又为她祝福。可惜好景不长,当叶蕴仪怀上第二胎,陈柏浩便有了外遇。离婚之后,为了抚养孩子,叶蕴仪只好出来工作。2006年,她甚至化名王蓓当了售楼小姐。 5 周涛的选择—— 纯物质化的生活并不能给女性带来真正的幸福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连续15年担任央视春晚主持人的周涛,凭借端庄典雅、反应灵敏的主持风格,逐渐受到广大观众的喜欢。一直以来,周涛好运连连,事业顺利,人气高涨。可是,周涛的感情生活并不如她的事业这般顺利。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才找到真爱,和现在的丈夫路云,因为两人都有过婚姻的经历,彼此对现在的婚姻都非常珍惜和重视。   周涛旧照     2008年,周涛首次在网上曝光自己与富商老公的照片。据华商报报道,周涛丈夫路云的专业出身是理科类,目前从事相关文化产业经营,从经营规模上来说,路云算是富商级别的企业家。而周涛则表示,虽然在别人眼里丈夫算比较有钱,但她看中他的不是这些,通过和他的相处可以肯定,他是最适合自己的那种类型的男人。周涛在接受《中国妇女》的采访时,坦言在当初追她的男生当中,她的先生路云不是最有钱的那个,但却是令她最有安全感的那个。“女孩子挑选对象的时候,一定不是物质才是最重要的,纯物质化的生活并不能给女性带来真正的幸福。”这就是周涛最终选择路云的原因。 6 贾晓晔选择周永康 贾晓晔出生于1970年, 是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峰峪乡小王村人,她 在家中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姐姐叫贾晓霞,是一位商人。 虽然父母都是戏剧演员, 贾晓烨的父亲贾丙文毕业于山西省艺术学院(专科),之后在大同艺术学校工作。但是,因为 贾晓烨在学习上十分努力,并顺利考上北大,从 北京大学 毕业后 不久即到中央电视台二台供职(但是也有报道称 , 贾晓烨 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网上另一说法称她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4月29日,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和湖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中南大学,成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据 知情人士还透露,贾晓烨毕业后在央视经济频道担任栏目编导,期间更换过多个部门,平时工作还算低调。至少,在离开央视好几年之后,大家才知道她是 周永康的第二任妻子 )。 央视二台是一个综合频道,贾晓烨作编辑工作,与王小丫在一起工作,据说 贾晓烨的文学素养非常高,按理说央视使其施展才华的绝佳 平台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20 世纪90年代末,在央视二台任职实习生的贾晓烨经常与摄影师一起采访周永康而双方熟识。但是,刚刚进入21世纪的 2001年 ,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贾晓烨,选择并嫁给了较她年长28岁、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 周永康 。这种选择究竟是攀龙附凤衍生的怪胎,还是真正爱情的必然结果?值得我们深思 。 摘辑的上述选择,使人深受启发,值得思考,选择的确是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以此作为奉献给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礼物,若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也可以浏览: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
个人分类: 新观察|5757 次阅读|3 个评论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修改稿2016-04-20)
热度 24 zhpd55 2014-3-1 08:00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修改稿2016-04-20) 诸平 人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上学要择校、考研要择师、工作要择业、结婚要择偶, …… 可以说选择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你是圣贤之士,还是平民百姓都难以回避必要的选择,简直就是选择无时不在,选择无处不有。 2014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已经陆续揭晓, 2014 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又即将来临,应试者是否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心满意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帐,因为俗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中寓意是提醒人们,对于选择要慎之又慎,它会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既然如此,借科学网这个平台在此通过举例来说明如何选择为上。 1 名师出高徒 名师出高徒的道理不用多讲, 1908 年诺贝尔化学奖( Chemistry 1908 )得主 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 1871-1937 ),他一生培养出不少于 11 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一个至今未被打破的记录。 表 1 卢瑟福和他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编号 获奖者 获奖时间及类别 与卢瑟福的关系 1 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 1871-1937 ) Chemistry 1908 2 索迪 ( Frederick Soddy , 1877-1956 ) Chemistry 1921 助手 3 阿斯顿 ( Francis William Aston , 1877-1945 ) Chemistry 1922 学生 4 玻尔 (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1885-1962 ) Physics 1922 学生 5 威尔逊 ( Charles T. R. Wilson , 1869-1959 ) Physics 1927 助手 6 查德威克 ( James Chadwick , 1891-1974 ) Physics 1935 学生 7 布莱克特 ( Patrick M. S. Blackett , 1897-1974 ) Physics 1948 助手 8 科克拉夫特 ( John D. Cockcroft , 1897-1967 ) Physics 1951 学生 9 瓦耳顿 ( Ernest T. S. Walton , 1903-1995 ) Physics 1951 学生 10 卡皮茨 ( Pyotr L. Kapitsa , 1894-1984 ) Physics 1978 学生 11 海韦西( George Charles de Hevesy, 1885 - 1966) Chemistry 1943 学生 12 鲍威尔( Cecil Powell , 1903 - 1969 ) Physics 1950 学生 其实卢瑟福仅仅是 J. J. 汤姆逊 ( J. J. Thomson , 1856-1940) 众多弟子中的一个,除了卢瑟福, J. J. 汤姆逊也有多个学生或者助手受其影响而荣获诺贝尔奖(见表 2 )。 表 2 J. J. 汤姆逊和他的诺奖弟子 编号 获奖者 获奖时间及类别 与汤姆逊的关系 1 汤姆逊 ( J. J. Thomson , 1856-1940) Physics 190 6 2 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 1871-1937 ) Chemistry 1908 学生 3 小布拉格( 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 , 1890-1971 ) Physics 1915 研究助理 老布拉格( Sir William Henry Bragg , 1862-1942 ) Physics 1915 汤姆逊导师的研究助理 4 欧文 · 理查森 ( Owen Willans Richardson , 1879-1959 ) Physics 1928 学生 5 爱德华 ·V.· 阿普尔顿 ( Edward V. Appleton , 1892-1965 ) Physics 1947 学生 6 马克斯 · 玻恩 ( Max Born , 1882-1970 ) Physics 1954 博士后 7 弗朗西斯 · 阿斯顿( Francis W. Aston , 1877-1945 ) Chemistry 1922 研究助理 2 R.R. 波特慧眼识珠的选择 罗德尼 • 罗伯特 • 波特( RodneyR. Porter , 1917-1985)1917 年 10 月 8 日出生于英国兰开夏郡( Lancashire )的牛顿 - 勒 - 维罗斯( Newton-le-Willows )。他早年就读于阿斯顿 - 因 - 麦克菲尔德文法中学( Ashton-in-Makerfield Grammar School ), 1939 年毕业于利物浦大学(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之后,由于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0-1946 年,先后在英国皇家装甲兵、皇家陆军工兵以及皇家陆军补给与运输勤务队服役。二战结束后,他退役重返学校,在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人才济济的环境下,波特竟然选择了一位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弗雷德里克 • 桑格( Frederick Sanger , 1918-2013 )作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桑格 1943 年刚刚在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到著名的剑桥医学研究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事医学研究。波特在桑格的指导下研究蛋白质化学,也是桑格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1948 年波特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读博期间,他对免疫系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与受兰德斯泰纳( K. Landsteiner )对抗体抗原作化学研究的论著影响有关。 1949-1960 年波特一直在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 1958-1959 年他重新恢复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 1962 年推出了抗体的多肽链结构。 1964 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 1967 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惠特利己生物化学教授和牛津三一学院研究员( Whitley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Fellow of Trinity College, Oxford ), 1972 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会员(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Foreign Member )。 1966 年获得盖特纳基金荣誉奖( Gairdner Foundation Award of Merit ), 1967 年获得生物化学会西巴奖章『 Ciba Medal (Biochemical Society) 』, 1968 年获美国血库协会卡尔 - 兰德斯泰纳纪念奖( Karl Landsteiner Memorial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 ), 1973 年获得伦敦皇家学会皇家奖章等。 波特因为对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与美国化学家杰拉尔德 • 埃德曼( Gerald M. Edelman , 1929- )共同获得 1972 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足以可见波特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有智不在年高迈,年轻有为的学者可能就象一匹尚未出头的千里马,或者犹如股市中的潜力股,关键就是看你是否具有慧眼识珠的远见。 3. E.H. 布莱克本的艰难选择 伊丽莎白 • 布莱克本( Elizabeth H. Blackburn , 1948 年 11 月 26 日 -),分子生物学家,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拥有澳、美两国国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她是 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与她的博士研究生卡罗尔 • 格雷德( Carol W. Greider )以及杰克 • 绍斯塔克( Jack W. Szostak )共同获得 200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布莱克本大学就读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生物化学专业, 4 年后毕业并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墨尔本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弗兰克 • 赫德( Frank Hird )在他的研究实验室为布莱克本提供了一个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位置 , 主要从事氨基酸代谢的生化研究。但是她的本科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特奥 • 多费德( Theo Dopheide )和后来的巴里 • 戴维森( Barrie Davidson ),都建议并鼓励她到国外去攻读博士学位。面对何去何从的选择,让布克莱本左右为难。 巴里 • 戴维森特别劝布莱克本考虑去英国剑桥大学的 MRC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LMB) ,因为他在那里曾经做过博士后研究。但要想获得剑桥大学生物学博士生的入学资格,那些来自英国以外的学生要求必须做一年的研究。弗兰克 • 赫德提供的硕士学位是研究鼠肝内谷氨酰胺( glutamine )的代谢过程 , 完成学业也只需要花费一年时间而已,布莱克本思前想后,最后终于选择了不如先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再谈读博问题。就在布莱克本还在弗兰克 • 赫德实验室从事研究的一年内,桑格访问墨尔本大学。这次访问的缘由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桑格与弗兰克 • 赫德在英国就一起研究过氨基酸 , 这次桑格的到访为布莱克本去剑桥 LMB 攻读博士学位提供一个良机。 弗兰克 • 赫德鼓励布莱克本当面向桑格表达自己希望去剑桥 LMB 攻读博士学位的心愿,经过老师的推荐和布莱克本自己与桑格的交谈,桑格最终同意并安排布莱克本加入 LMB 的桑格实验室的招考 , 结果布莱克本顺利通过,名正言顺地被录取为剑桥大学桑格名下的博士研究生。布莱克本勤奋好学, 1975 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又面临新的选择,她选择了回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 1975 年至 1977 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 1978 年上半年,离开耶鲁大学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布莱克本于 1991 年和 1992 年分别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1993 年成为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同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8 年出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 2000 年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 2007 年,美国《时代》( Time )杂志将布莱克本列为该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100 个人物之一。作为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与她的博士研究生卡罗尔 • 格雷德( Carol W. Greider )以及杰克 • 绍斯塔克( Jack W. Szostak )共同获得 200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格雷德选择布莱克本的更多细节请浏览“ 桑格人才链中的师承“双”效应 ”, 不再赘述。 布莱克本的艰难选择告诉我们,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之人的,只有准备的很充分,选择才可能有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4 不可思议的玻尔选择 尼尔斯·玻尔 (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1885-1962 )对 20 世纪物理学的贡献仅次于爱因斯坦。他是一个具有无比远见的科学政治家。同一般科学家相比,在更大程度上他的个性意识——他得来不易的人格,他由此而来的价值观——对他的工作是关键的(《原子弹出世记》对于玻尔的评价)。 1885 年 10 月 7 日 ,玻尔生于 哥本哈根 ,父亲克里斯丁 · 玻尔是 哥本哈根大学 的 生理学 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爱好足球,曾经和弟弟 哈那德 · 玻尔 共同参加职业足球比赛。 1903 年 18 岁的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 1911 年获博士学位。 玻尔是 1911 年元月完成博士论文, 2 月 3 日 他 56 岁的父亲突然去世,博士毕业之后,玻尔面临择业的难题。英国剑桥是当时的物理学中心,汤姆逊就在剑桥,他又是玻尔的心中偶像。幸亏玻尔父亲去世前,已经为儿子去国外研究联系到一笔奖金, 9 月末玻尔就去了剑桥,安排在汤姆逊手下在卡文迪许搞研究。但是,玻尔为什么并没有跟随汤姆逊进行研究,而最终成为汤姆逊的弟子卢瑟福的学生?难道说玻尔不知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吗?他做出这样超乎常理的选择背后,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回味的昔日往事呢? 按照玻尔父亲生前的安排,使玻尔的愿望眼看就有可能变为现实,他来到了英国剑桥,也见到了他的心中偶像,但是首次与汤姆逊会见,“我们谈得如此之多,而且我确信他认为我所谈的有些意义。他现在准备阅读(我的论文),而且邀请我星期天同他在三一学院吃饭,然后他将同我讨论它。”事实并非像他在给朋友的信件中所描述的那样。玻尔认为像汤姆逊这样伟大的人物,是有足够涵养接受一切不同意见的。于是玻尔在与汤姆逊初次见面后,尽可能向他谈明自己对放射性、磁学等的想法,随后又冒昧地指出了汤姆逊所著《气体导电》一书中的几处错误,汤姆逊对于玻尔的指出似乎不怎么样感兴趣,初次见面就以十分尴尬的局面结束了。临走之前,玻尔请汤姆逊看看自己的博士论文,希望汤姆逊能帮他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但是,不知是汤姆逊有意疏忽还是无意的冷淡,论文被压到他桌子的最下层,玻尔在沮丧中白白等候了两个月。在一些生活细节问题上,玻尔总是感到汤姆逊对于自己有点漠不关心。就在这个时候,卢瑟福来到剑桥。 玻尔说,卢瑟福是从曼切斯特来的,要在卡文迪许年度聚餐会上讲话。虽然这一次他并没有跟卢瑟福有个人接触,但是,玻尔对卢瑟福的人格魅力获有深刻的印象,这种品质使他能够完成他不管在哪里从事的几乎难以相信的事。在聚餐过程中,卢瑟福热情地谈到云室的发明者、物理学家也是剑桥学生时代的朋友 C. T. R. 威尔逊的近期工作。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玻尔心中已经有一些想法,他很快就会联想到核及其理论上不稳定的电子这个问题,但在年度聚餐会上给他印象最深的却是卢瑟福热诚的、不拘形式的态度。很久以后回忆到他生命中的这一时期,他在卢瑟福的品质中,单独把“耐心倾听每一个年轻人,只要他觉得他有些想法,不管在他心中这个想法如何朴素”这一点挑出来加以特殊赞扬。可见玻尔对于卢瑟福的初步了解,留下的影响与汤姆逊留给他的影响截然不同,尽管汤姆逊有其他的美德。 说来也巧,聚餐会后不久,玻尔到曼彻斯特去拜访其父生前的一位同事,也是卢瑟福的一位密友,而卢瑟福正是玻尔想会见的人。这位密友将他们带到一起。卢瑟福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的丹麦小伙子,他对理论家怀有的偏见顿时烟消云散了。玻尔在父亲生前安排的跟随汤姆逊和自己选择的追随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二者之间的选择,也就是继续留在剑桥还是去曼彻斯特,玻尔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在他和朋友商讨之后,才向卢瑟福申请到曼彻斯特去学习。由于是学期中途,卢瑟福曾提醒玻尔不要过快地放弃剑桥,曼彻斯特总会在那里,它不会跑掉,因此玻尔建议在 3 月末开始的春季学期去曼彻斯特,卢瑟福高兴地同意了。玻尔觉得他在剑桥被浪费了,他选择卢瑟福、选择去曼彻斯特是为了需要充实的工作。 在剑桥受尽冷遇的玻尔,在曼彻斯特却很快引起了卢瑟福的注意,他本能地给予了玻尔作为一名导师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信任,玻尔也不负众望,大胆摒弃了经典物理学理论,选择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在卢瑟福的原子核理论基础上, 1913 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 玻尔模型 。终于解开了原子结构之谜,引发了物理学界的一场革命,打开了微观物理学的大门,原子核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由此诞生。玻尔因此获得了 1922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智如愚的玻尔从他那个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庭中走出来,在导师和学生之间,他因为遭受到导师、也是自己心中偶像的冷遇,而最终放弃了自己当初的选择,选择了玻尔自己心中偶像的学生——卢瑟福作为自己的导师, 虽然卢瑟福 当时并没有汤姆逊那样赫赫有名,但是也是一位后起之秀,不受汤姆逊待见的玻尔,在卢瑟福手下他的精神和才智都处于一种高度的亢奋状态,小小的挫折却引导他走上了正确之道,最终获得成功。可见考研考博选导师有多么的主要。 5 没有名师指导的成功者 有人补充说法国数学界称誉全球的Bourbaki学派;开创混沌论的UC Santa Cruz的一群研究生,他们完全背弃了导师同意的博士论文作业,冒着失学的危险,完成了他们自发的新领域的论文;印度数学怪杰Ramanujan,他虽然没进过大学校门,完全自学成才,而且成大才。再如发明调频技术的女演员Hedy Lamarr,她发明的调频技术曾用在美国国防部耗资数百亿元的Milstar通信卫星上。有人说她应当没进过大学。我们目前的手机还受惠于这项技术。还有Steve Jobs/Bill Gates都是辍学生,同样获得成功,足以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使正确选择决定他们的未来。 6 无视生命珍贵的选择,将自身推向断头台 2013 年 4 月 16 日 ,复旦大学医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在中山医院去世,死因是室友 林森浩 投毒所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虽然林森浩与黄洋平时就要磕磕碰碰,作为医学院的研究生,应该知道投毒药物( N- 二甲基亚硝胺)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林森浩在黄洋已经出现不适症状住院后的 2 周内,“若无其事”、致室友生命与不顾的处事态度,通过开“愚人节的玩笑”就可以推辞其故意杀人的责任吗? 林森浩 ,广东 汕头 人,学习成绩优秀,尤爱英语,高考时以 780 多分的高分考入 中山大学 。 2010 年,林森浩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 复旦大学 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 2013 年 4 月 16 日 , 黄洋 被投毒死亡案,警方初步认定同寝室的林森浩存在重大作案嫌疑,已被刑拘。 2014 年 2 月 18 日 , 上海 二中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 2014年12月8日此案二审开庭。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15年12月9日,最高法已下发核准林森浩死刑的裁定书。 11日,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终年29岁 。 药家鑫 , 西安音乐学院 大三的学生。 2010 年 10 月 20 日 夜晚,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学城的学府大道上,发生了一起很平常的交通事故,这起交通事故本身并不严重,而肇事者不是积极对伤者实施救助,选择了用刀将被撞者连捅 8 刀,致其丧命(更多信息请浏览“ 药家鑫事件的反思 药家鑫事件评论 ”)。 2010 年 10 月 20 日 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 年 10 月 23 日 ,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 2011 年 1 月 11 日 ,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 4 月 22 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 故意杀人罪 ,被判处 死刑 ,剥夺 政治权利 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45498.5 元。 5 月 20 日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2011 年 6 月 7 日 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马加爵 ( 1981 年 5 月 4 日 —2004 年 6 月 17 日 ),男,汉族,广西 宾阳 人, 云南大学 生化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 2000 级学生, 户籍 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 1996 年至 1997 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 宾阳中学 ; 1997 年至 2000 年就读于宾阳中学; 1999 年至 2000 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 “ 省三好学生 ” ; 2000 年至 2004 年就读于 云南大学 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04 年 2 月 13 日 晚杀一人, 2 月 14 日 晚杀一人, 2 月 15 日 再杀两人后从 昆明火车站 出逃。 2004 年 3 月 15 日 被公安部列 A 级通缉犯; 2004 年 6 月 17 日 被执行死刑。 这种缺乏 法律常识 ,更缺乏道德素质、无视生命之珍贵的处事选择,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断头台。 有人看到马加爵的选择,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马云。同样姓马,但是二人的选择不同,结果截然不同。 论 马云 当年高考的分数,他可能远不如马加爵( 1997年马加爵 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 宾阳中学 ;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中,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 云南大学 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因此马云只能选择杭州师范学院(现在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大专班。 1988年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毕业 ,同年担任杭州电子工学院英文及 国际贸易 教师。 他后来神使鬼差地去了趟美国,接触到了互联网, 1995年创办中国第一家 互联网 商业信息发布网站“ 中国黄页 ”,1998年出任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创办 阿里巴巴 ,并担任阿里集团 CEO 、董事局主席,2013年5月10日,辞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继续担任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2015年6月30日,马云当选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理事会联合主席。2015年10月19日,卡梅伦已任命中国著名商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加入其商业顾问小组。马云目前除了 担任阿里巴巴集团 董事局 主席之外,还担任日本软银董事、 TNC ( 大自然保护协会 )中国 理事会 主席兼全球董事会成员、华谊兄弟董事、 生命科学 突破奖基金会董事等职。 2016年2月25日,《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中国富豪中,马云家族以1400亿位居第二。他的高考成绩限制他只能选择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专科毕业,当外语教师也是不错的职业,美国之旅使他爱上互联网, 这几部棋足以改变他的人生。现在的马云,今非昔比,名扬天下;而马加爵的选择,将自己送上西天! 7 选择泄密,将自己送上不归路 《 焦点访谈 》 2016年4月18日报道了“致命的密码 身边的'暗战'”,介绍了 黄宇泄密案, 黄宇因“间谍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收缴间谍经费。 黄宇,生于1974年7月28日,四川省自贡市人,计算机专业,曾在某涉密科研单位工作。 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15万余份资料,其中绝密级国家秘密90项,机密级国家秘密29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1674项,对我国党、政、军、金融等多个部门的密码通信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黄宇,看上去貌不惊人,原本是某涉密科研机构的一名普通职员。然而他却从28岁开始,向外国间谍机构出卖情报,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涉密之深令人震惊。 黄宇从一个普通小职员,变身成为大间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1997年7月,23岁的黄宇毕业后进入一家涉密科研所工作,于2004年离职。善交际、贪玩、爱慕虚荣、不守规矩,是很多同事对黄宇的印象。由于他的能力平平,加上工作态度不端正,因此5年中他换了三个部门,但业绩始终靠后。按照单位末位淘汰制的规定,黄宇将被解职。他所在的单位承担了我国相关密码的研发工作,具有高度保密性。黄宇对自己被解职心怀不满,竟然将国家机密出卖给境外间谍机关。 以手中私自留存的保密资料为筹码,黄宇与某境外间谍机关搭上了关系,2002年的一天,黄宇在网上向该间谍机构发了一段留言。很快,黄宇便收到了对方的答复:收到你给我们的留言,请于2002年6月某日到东南亚某国酒店大堂,到时候就会有人与你前来街头。黄宇如约而至,他将3份保存在优盘的有关军用保密机的电子文档拷贝给了对方。双方确定,第二天原地再见。再次见面时,对方表示黄宇提供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希望进一步合作,每月工资5000美元,还当场支付了1万美元奖金。 在金钱的诱惑下,黄宇成了一名为境外间谍机关效力的间谍。他还表示,愿意为对方至少工作五年。此后,黄宇对外谎称自己在一家深圳公司驻四川办事处工作,每年还要常到国外开会,以此掩护自己的间谍身份。就在第一次出卖情报三个月之后,黄宇又和境外间谍机关商定好,在香港进行第二次会面。 这一次,黄宇带去了更多更新的涉密资料,也换来了更多的金钱。 2003年1月,黄宇和对方在东南亚某国第三次见面。对方一共来了5个人,可见对黄宇的重视。他们对黄宇进行了全方位的间谍培训。在后来的几年里,黄宇以每年至少出国两次的频率,陆续将窃取的机密出卖给了境外间谍机关。 通过出卖情报,黄宇获得了大笔间谍经费。因为怕暴露巨额外汇的来源,因此每一次他都会找做地下换汇生意的刘某,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总共大概七十多万美元。 钱越来越多,黄宇也开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了笼络关系,掩盖自己的间谍行为,他还利用外国间谍机构提供的经费邀请过去的同事、亲友免费到东南亚、港澳等地旅游、赌博。不过,每一次出游黄宇都会神神秘秘地单独行动一两天。原来,他是用旅游做幌子,而真正目的是和境外间谍机关会面。 黄宇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秘密情报,但是离职时的存货已经基本没有了。他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秘源。过去的老同事闻某,成了他的目标。 黄宇前后三次试图策反闻某,但都遭到拒绝。不过,令人失望的是,闻某并没有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这件事,而是选择了明哲保身。于是,饥不择食的黄宇又把手伸向了自己的妻子唐某。唐某在另一家涉密单位工作,与黄宇同属一个系统,由于她是资料管理员,因此经常接触涉密材料,他提醒过妻子要把资料备份起来。 终于有一天趁妻子不在家,黄宇找到了动手的机会,复制了资料光盘。 成功得手后,黄宇并未善罢甘休。很快,他的姐夫谭某也成为猎物。谭某与黄宇在同一单位供职,担任总工程师。他习惯将单位的资料拷贝到笔记本电脑上,带回家留作备份,这让黄宇觊觎已久。终于,有一天谭某家中的电脑坏了,叫黄宇前来帮忙修理。黄宇趁姐夫不备,用间谍优盘偷偷拷贝了电脑里的保密文档。 在向亲属下手后,黄宇仍不满足,他利用在原单位的关系,窃取同事电脑上的资料,向好友郑某等人打探科研所动态消息,并利用他窃取科研所内部刊物。而所有这些材料,最后都被黄宇卖给了境外间谍机关。黄宇很清楚出卖国家机密的后果,所以情报出卖得越多,他心理压力越大,惶惶不可终日。 黄宇的间谍活动伪装得十分巧妙,不过终究会留下犯罪的蛛丝马迹。四川省和成都市国家安全机关掌握了黄宇的犯罪证据。2011年的一天,国家安全机关决定对黄宇实施抓捕。 抓捕黄宇之后,国家安全机关立刻对他家进行搜查,结果发现了大量作案证据。护照上这些密密麻麻的海关印章,记录下了黄宇出境的详细时间与地点,其中21次都是为了与境外间谍组织见面,出卖机密并领取经费。 对于犯罪事实,黄宇供认不讳。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0条和第113条的规定,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从事间谍活动,危害国家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最终,黄宇因“间谍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收缴间谍经费。对于这样的结果,黄宇追悔莫及。 黄宇间谍案不仅让人们看到他个人的犯罪轨迹,同时也暴露出我国一些涉密单位在保密制度、措施、思想建设等许多方面的漏洞。黄宇间谍案告破后,他原来就职的单位有29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黄宇的妻子唐某、姐夫谭某也因“过失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分别判处五年、三年有期徒刑。 黄宇为了泄私愤和满足物质上的欲望,竟然主动向外国间谍机构出卖国家机密,最终被判处死刑。黄宇愚蠢而疯狂的行为,不仅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毁掉了一个家庭,他的妻子、姐夫也成为罪犯,五岁的儿子将留下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可谓人间悲剧。更令人无法原谅的是,他让国家多个重要部门造成难以衡量的巨大损失,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黄宇间谍案也再次向各个涉密单位敲响警钟,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强化保密措施,堵塞漏洞,防微杜渐,筑牢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坚强防线。 可见 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 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 续篇——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2)
个人分类: 新观察|16486 次阅读|42 个评论
‘林黛玉’与‘刘姥姥的孙子’选专业是有区别的
热度 1 lin602 2014-2-11 09:50
科学网上不少就大学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还是考虑就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提高个人修养,并举例说一些国家的女子读书后在家做专职太太,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 不少人对‘红楼梦’的故事有所了解,不少人还读过小说。 小说中的林黛玉与贾宝玉是主角,小说中还有个刘姥姥及孙子。 我们假设一下:刘姥姥的孙子选专业与林黛玉选专业能够一样的标准吗? 林黛玉读书是为了提高个人的修养,她吃穿不愁,只要嫁个好老公,有个爱情就行了。而刘姥姥的孙子必须有个特长,当然情商也是其中能力之一,他要考虑的首先是今后能够有个‘工作’。 放到今天,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生活、经济、社会保障不一样,富二代、官二代与穷二代不一样,北大的法律生就业与三流学校的法律生就业也不一样。家底好的孩子(生活没有问题)几年不就业问题不大,穷家孩子还要养活自己甚至还要养活家人,这都不一样。 有些富家女子,嫁个有钱的老公,可能会学习国外的做法,做专职太太(我们国内已经有不少专职太太),有些富二代学习目标很明确,回家接父亲的班做老板,他们经常学习管理与国际贸易,穷孩子跟他们学习选择,那说不定就是‘跑迷了路找不到家’。 所以林黛玉与刘姥姥的孙子选专业是不一样的。
5271 次阅读|2 个评论
还在彷徨归不归吗?海归归海列表比较
热度 4 maxguang 2014-1-6 23:51
其实无所谓骑墙派还是一边倒,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这是基本的假设。所以在前途选择上,都经历了挣扎彷徨的阶段。对于留学生,归不归?是永恒的话题。分享张几年前做的比较,现在看来还有点意思,有些东西列出来可能就清晰了。(稍微改了下,以美国留学海归一二线城市高校为参考)
8693 次阅读|5 个评论
就此别过,朋友
热度 1 陈小斌 2013-10-31 09:28
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 为了同一个目的 出发 你说,那条路,阳光灿烂 我说,这条路,才是初衷 你说,那好吧 我说,就此别过 我们渐行渐远 或许我错了 或许你错了 或许我们都错了 或许又都没有错 这些,重要吗? 你终究是你 我毕竟是我 在这一刻 你我做了不同的选择 就此别过,朋友 我们需要的,是 彼此的尊重、祝福 以及 属于自己的天空 ========================= 写完了,忽然想起十七年前作于泸州的一首诗,可作呼应 结伴而行 你不认识我 我不认识你 我们在黑暗中相见 谁也看不清谁 你说你要去寻找火种 而我则要去祈求光明 我们结伴而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决策,国家领导人面临艰难选择
热度 8 lbjman 2013-10-20 23:40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决策,国家领导人面临艰难选择 一、国际环境方面 1、目前以美国为首的某些国家,以转基因作物产品的贸易合作成为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之一,“不得不接受 转基因作物的产品贸易合作”成为国家领导人难以迈过的外交门槛。 2、转基因作物种植产业化形成规模优势后,存在巨大商业利润,在国内外巨额资本的诱惑下,拥有股份或参与其中的转基因科技工作者能否坚守客观立场,是领导人所担忧的问题。 二、国内环境方面 1、我国对于转基因管控方面存在法律条款空白或不完善,即使现有的转基因法律规范,也不具备应有的可操作性,同意转基因作物种植产业化,存在不可控的管理风险。 2、近几年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助有关转基因的项目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仪器等基本套用外国现有配套条件,但研究成果差强人意,让人失望。 3、对于转基因作物种植产业化发展,某些专家过于乐观而避谈风险,也让国家领导人深感忧虑,毕竟转基因作物种植产业化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食用风险和经济风险。 4、目前我国高层科技工作者(如院士群体)面临不合时宜的信任危机,他们联名上书的建议到底存在多少可采信度,也让领导人受到困扰,因为领导人决策责任比科技工作者更重。 5、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成为城市市民,农村土地疏于耕种导致现存土地粮食产量呈现相对减少趋势,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成为当前重要的粮食安全保障手段之一。 三、政策取舍导向 1、 人类历史比较短暂,以有限时间(二十年、三十年等)的基因工程经验去改变或取代漫长(亿年为单位)的生物进化进程,某些人实在高估自己的智慧,这点政治家比科学家理性 。 2、能够克服日趋严重的病虫灾害、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沙漠化以及化学肥料滥用等造成的减产,同时尽量消除人为制造的不安全因素是政治家需要考虑的政策取向,也是政策底线。 3、但是目前我国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技术自信,与其技术应用能力低下和风险控制意识低下不匹配,以致政治家治国决策得不到应有的科学支撑,导致国家领导人决策面临艰难的选择。 4、 大豆的悲剧不是支撑我们一定进行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理由和依据。相关领域科学家在国家巨额经费支持下,在科技安全范围内找不出解决我国大豆病虫害和产量低下的技术难题,反而盲目求助存在安全问题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种植,这是作为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耻辱! 杞人忧天篇! ,呵呵! 相关博文: 谈谈“社会经济安全与转基因主粮争议”: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64211-715368.html 美国人吃了多少转基因?看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734243.html 农业部为何沦为转基因食品或作物的推销员?: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64211-733776.html “院士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夹带不良利益驱动: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64211-734362.html 风雨欲来—— 孟SH都转基因商业运作之中国攻略(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64211-734883.html 特殊会议 —— 孟SH都转基因商业运作之中国攻略(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5334.html 转基因争论凸现科技情报安全存巨大漏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6520.html 1400多吨转基因菜油流入国家储存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6973.html 缺乏契约诚信,“标注”不能解决转基因应用管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7305.html 资料关注: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简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7409.html 中储粮:无能力区分检测转基因和国产油菜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7681.html 网传副部长李家洋受聘美国公司推广转基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7685.html
125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生导师?
baul 2013-9-14 16:49
这是一个前些时候热门的话题。今天在开一本如何开始自己的科研生活的英文书时,结合自己过去的求学生活,给出自己选择研究生导师的建议。 实际上,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研究生导师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读研时候的目标和学习状态。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很好独立学习能力的人,并且已经具备了你要读的专业的基本技能,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一位能够提供方向性指导的导师,那么,该领域的一些大牛们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们往往具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和国际视野,能对你研究的题目提出许多非常有益的意见。但大牛就那几个,往往竞争比较激烈。另外,在国内有些大牛担任了很多非科研性工作,他们大多很少看最新的国际期刊论文,大多吃老本。对与这类型的大牛,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课题资源,可能对你将来找工作会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你科研学习方面的提高作用不大。实际上,如何判断第二种大牛,只需要看他最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就知道了。 如果你的该领域的基础较差或者完全是跨领域的,我建议选择一个能对你的学习提供更多指导的导师将对你快速提高自己的基础和科研能力非常有益的。因为大牛往往是有更多的事务性工作,他们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这时候一个博士刚刚毕业或者新的副教授 ( 副研究员 ) ,可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仍有职称评审的压力,需要出新的成果,因而往往非常勤奋,具有大的科研的潜力。我的博士导师曾说过,一个研究人员很多大的成果都是在博士和博士毕业后 5 年内作出来的。如何判断一个年轻导师是否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查阅他最近 2-3 年发表的论文即可。年轻导师还具有一个优势是他们很多事往往亲力亲为,对于很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经常和导师在一起的科研学习学到他们从事科研的方式和方法,这可能会对你的科研生活有深远的影响。
个人分类: 科研|4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的人生3——选择的维度
热度 11 lvnaiji 2013-8-15 08:35
吕乃基 哪一天记不住了,告别泉阳和湾沟,应该是1978年的6、7月间吧。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班上的学生,还有不少教过的其他班级和年级的学生,以及部分同事,一起到车站送行。小小的站台挤满了人,车来了,车站上哭声一片。泉阳和湾沟,毕竟倾注了我的青春年华……。 35 年过去了,已然淡忘。此刻,0862勾起沉睡已久的记忆,让我有机会在今日反思当年的选择。 人生,以及企业、学校,乃至国家,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无非就是一连串的选择,走过接踵而来的分岔。未必“从胜利走向胜利”,但一定是从一个分岔走向另一个分岔。每一次选择,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在所选择的道路上得到的同时,也就付出了另一条道路上的代价。究竟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1978 年第二次进入复旦大学,不是化学系,而是哲学系,师从中国早期即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陈圭如教授,实现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根本转折。从1982年起,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上课,在全国各地做200余场讲座,对象有市民、企业家和官员。我的关于“科技黑箱”的观点被用作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博主关于 “ 科技黑箱 ” 论文被摘编用作2012高考语文试题 )。自2008年在科学网上开设博客,发文600余篇,点击129万余次。这是因我的选择而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然而我对不起那些学生,他们是那么纯朴和需要我。如果当年我毅然选择留下,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他们,或他们中的某人会因我而改变了命运……。看看时下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以及策划“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放弃了……机会、谢绝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厚的待遇……,毅然留在贫穷偏远的山村,“默默地”一干就是二三十年,最终当上了十大“最美……”。这是另一种选择。 可是要是我选择留下,那么后来真实发生的一切,所有我教过的学生,听众,他们因听我的课和讲座,看我的书和论文,所感所悟,也就化为乌有。 选择和放弃,这两条道路究竟孰重孰轻,孰优孰劣? 结果自明,就摆在眼前。当然这里还是会引发伦理学的争论。 退一步说,如果难以从选择引起的社会影响来衡量选择的是非曲直, 那么可以由选择者本人因此而发生的变化来选择的正确与否。 30余年来,我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100多篇文章,策划编写了《院士思维》,出版《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等多部著作,成果获中国图书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3等奖,以及被评为二级教授。这些自然只是数字而已,并不代表什么。 可以从知识和社会化两方面来理解选择主体的变化。 文如其人。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是他内心世界的显现。知识,可以区分为知识的面和认识的深度。我没法知晓在各种情况下,我的选择会对他人有什么影响,更无从比较这样影响的大小和轻重;不过若是留在山村当中学老师,受环境和工作的制约,可以推知我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学识和见解,当然可以有豪言壮语和感人事迹,乃至达到某种神的境界。 社会化程度,即个人与社会彼此间的融合,同样会有深度和广度。我想象不出继续留在那里会与社会有什么样深度的沟通。沟通越深,我必定更深地嵌入于那狭小的环境之中。至于广度,那就想象一下一所山村中学吧。就生命而言,一个山村里的农民与乔布斯一样珍贵,就社会化而言,前者可以离群索居,后者不可须臾离开世界舞台,二者有天壤之别。当然,一旦成为神,如基督,如佛陀,拥有数亿信徒,则另当别论。再补充一句,这里说的知识和社会化都是指沿着人类进步的方向,而不是反之。 选择的正确与否,如果难以从贡献来区分,那么就沿着个人的知识和社会化两个维度判断。 多年后,我曾数次回到我度过最好年华的地方。一样的贫穷,而那山那水尚不如当年那样青翠和清澈,当年学生的情况更令人心碎。“子非圣贤”。我看不出,若是我留在那里会改变多少现状。但是我看得出的是, 若是我留在那里,我一定成不了佛,而是注定被环境所同化。 其实,数以亿计离家进城的农民工,就是怀着同样的梦想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留在山村,需要改变的是整个环境甚至整个社会;离开,需要改变的只是我自己。 对此,每个人可以自由做出选择。但是没有必要在个人面前横亘起社会的高墙让个人去碰,没有必要树起道德楷模让个人去效仿。感动只在一时一事,理性方可普遍长久。(大多数) 个人无力改变社会,但如果每个个人都努力改变自己,社会也就因此而改变。 这一点类似于亚当斯密所论述的市场经济。每个人虽然都盘算自己的利益,却在市场经济的有限规则和重复博弈中走向诚信(参见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并在演进博弈中推动社会前进。相反,道德高调的社会,却往往事与愿违。 附言: 不知可否由科学网传递这样的信息,如果需要,本人愿意为白山市和吉林省尽绵薄之力。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203 次阅读|36 个评论
人类的进化停滞了?
热度 1 smallland 2013-8-12 15:30
人类的进化停止了吗?几乎,但不可能完全停止。譬如一些致死基因,就还在清除的过程中;当然,新的致命基因也会出现。现代科技或许能逐个筛选健康的卵子和精子,但还做不到普及。 进化的基础是不同基因的个体的生殖力差异,而这种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当然,还有不少人热衷于更多的交配和繁殖,譬如注明的 某 导演和 不著名的 官员。更多的人,仅仅是依照原始的本能在寻求交配机会,而不管是否生殖。 也有人推断,几百年后,人类会变得稍矮稍胖,因为体型苗条的女子都去当模特儿,为了保持体型就少生孩子 或晚生孩子 了。有点消化的味道,确有一 腚 的科学道理。 人类进化为什么变慢了或停止了?英国有个遗传学家说,这与雄性的生殖关系很大。年老的雄性一般不参加繁殖了,而他们携带了更多的遗传变异。这个说法大概是这样,雌性的卵子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就绪了,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不存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异;而雄性的精子,精原细胞在不断更新,自然就更多变异(说的是否对或是否准确请指正)。 这个说法也有一腚的道理,当然很片面,因为变异只是进化的基础之一,更重要的是,环境的选择压力(当然环境很广义,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都是环境)。 前面的评论中有人怀疑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是否能交配繁殖,其实这怀疑有点过分,人类的繁殖周期很长,不像果蝇一周就行, 三 十万年不会有什么生殖隔离。繁殖期过度延长,使人类的进化过程本身就变得很缓慢了。 延长的繁殖周期决定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根本不算什么。智人7万年前走出非洲,现在, 生活在 西伯利亚 的人群 和非洲人适应着截然不同的环境, 他们的智力水平依然没什么大不同,依然能够繁殖后代 ,他们的智慧其实依然是石器时代的水平 。如果是果蝇,或许就是两个物种了。 同时,选择人类适应和繁殖能力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变。文革时期,好勇斗狠的家伙吃的开,很快,会做生意的吃的开。稍大 时间 尺度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选择的标准都不相同。 更重要的,地球逐渐“缩小”,不同人种间的交配日益普遍,一个小而独立的群体自己关起门来 独立 进化越来越不可能了。
115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谈我是如何选择导师的?
热度 1 meirienglish 2013-8-8 09:43
谈谈我是如何选择导师的? 林志立 2013-8-8 有很多同学考上了硕士,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导师一脸茫然后,不知道如果如何选择一个和自己兴趣差不多,观念基本一致的导师? 作为过来人,我在这里谈一谈我是如何选择导师的,供各位硕士生们参考。 记得我来工学院复试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先考上硕士,毕竟自己已经在汽车领域做了几年的结构设计开发工作,对于考试不是那么擅长了。我想,对于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学生来说,考试相对容易一些。 其实,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如果调剂成功考上硕士,选择怎么样的导师呢?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复试成功到开学后一个月这段时间里思考。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喜欢做那些自己有点兴趣的事或工作的人。 大概是去年4月9日—4月11日,我请了两天假,乘上海到柳州直达的飞机,这也是我第一次做飞机,也算是第一次去得比较远地方。所以有些担心,担心飞机会不会掉下来啊,担心在这期间什么时候会不会出什么问题啊。但是为了自己未来,为了自己以后不后悔,我决定无论碰到什么事,都要试一试,所以同学闪无论你想选择怎么样的导师,都请试一试吧。 期间,笔试考得不理想,估计也就是60-70分的样子,我想这并不能代表我的能力和潜力,这只是一次测试。有很多与笔试不和协的事出现,我想大家都懂的,我甚至于在交卷时身老师反映:前面XXX考试XXX!(什么破学校啊!考试还XXX)所说今年这种情况大为好转,是因为我的一个任课老师出的课,大部分题没有标准答案,哈哈哈。。。我喜欢。 在一对五(记不清了大概是5-7个老师)复试的时候,我也和老师们谈了下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自己曾经不那么好的教育背景,对教育背景我没有想说什么,我比较不过我的很多同学,但我觉得那是我的过去,并不能代表我的将来。所以如果你是三本或没有本的学校出来的,请不要怕也不要担心,要勇敢的去尝试,诚实的表达,不要怕什么,未来是否有出息,是否能做出成绩,现在的你如何努力会起很大的作用。 我也知道学校里那些老师的水平怎么样?所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合适的导师,我会自己学习软件和找相关的工程项目,我会学习我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技术。但是有一点,希望老师能给一个机会,给一个学习的机会,即时是自费的也可以。 整个复试下来,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不出所料,倒数10多名,自费。和前面公费差三个名额左右(已经有点记不清了,只能这样写),有点可惜,不过没事,交点学费(7000元/年,三年学费2万1千元整,不到我两个月的工资,那就读吧),好好努力,未来的三年属于我。 后面就回上海的外资公司继续工作,一直到9月10日,开始办理离职手续(其实,早一个月就已经打准备辞职的单子了,邮件及电话告知公司人事处与BOSS),除了中间碰到一点点小事,还算是一切顺利,办好了离职手续。准备远航。。。我的未来,需要我努力打拼。想起那首爱拼才会赢有歌曲来,应该是阿杜唱的(记不起了,很多事也一样,我只记得个印象,可能是留出更多空间记忆或理解新知识吧)哈哈哈。。。 就这样9月12日下午来到工学院研究生公寓楼。我领着大包小包到达宿舍时,已经看到有一位同学已经到了,山东的小伙(本家也姓林),就这样先住下了,明天开学报到。 大概开学一个星期,学校对新生进行一些常规性的教育,就这样过来了,也没有联系导师。有机械工程学院的副院长说,导师选择一般在开学一个月内选择好就可以。所以也没放在心上,心想:只要有个导师带我就可了。其实,这样相法是不对的,应该开始找导师电话,开始联系起来,也见面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什么的。 大概过了一个多星期,同学也熟悉了一些,所说一些很牛的导师(像院长、副院长,学科带头人啊)已经都有定学生了。所以我也有点急,开始向朋友要名单和联系电话,开始联系。。。 自己想找一个偏工程技术应用的导师,也不是很确定。第一个没有打通电话,继续找第二个,打通了。我问:“老师今年有没有名额,招不招研究生?”老师说:“今年不招生。”我继续问:“那么可以推荐学校别的导师吗?(我知道沈老师在工学院比较久了)“老师半开没答上话来。后来,我说:“我已经工作了几年,做汽车结构设计研发工作的。”老师突然来了兴趣,说:“现在开学了吗?人在哪里?”我说:“现在开学了,人在工学院研究生公寓。”老师说:“那就来我研究所,见一下吧!”就这样我成了老沈的学生。 不过,后面见面时,我大概了解了下汽车工程研究所做的一些科研工作,发现与企业结合的比较紧密。还有看了一下电脑的配置,有内存16G(最好的是32G的四核的)的电脑,比我公司里的电脑好,那可以。我对电脑好坏的要求比较高。(其实,来工学院之前,在联系老沈之前,我不知道有与我所希望的研究方向一样的导师,所以非常有幸成为老沈的学生。) 我想:谈了这么多,关于如何选择导师?选择怎么样的导师?硕士生们应该有所了解了吧。 作者简介:硕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大学汽车工程研究所,车辆工程结构、汽车动力学方向。 邮箱:531248200#qq.com(#改为@)111
479 次阅读|1 个评论
选神马导师,取决于您是何种学生
热度 13 boxcar 2013-8-8 08:47
昨天,陈润哲同学写了篇博文“ 作为学生,我们需要怎样的导师 ”【1】,提出了选什么样的导师的问题,还举了两个老师(实际是两种类型的导师)的例子。随后,林中祥教授写篇相关博文“ 选导师,也别太功利 ”【2】,明确指出“ 能够让你学到真本领的导师是你的首选,而不是导师的人脉成为选导师的重要砝码。 ”对于陈同学的问题和林老师的解答,无疑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我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是选神马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何种类型,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这一观点其实不是今天早上我为了回答陈同学的问题才提出的,而是早在N年前就已经形成了的,大家可以参考我的博文“研究生如何选导师”【3】。如果说今天为此专门写篇博文要再说点儿什么新东西,那就是想对“神马导师”再做点儿解读,并顺带着揣摩一下时下学生的一些想法。 那位说了,你在博文的标题和正文中不说什么导师却一再写“神马导师?”咋总写错别字!我要说,咱这样“撷英”其实是有自己的理由的。我觉得,很多人和事是可以用“神”和“马”来做个分类的,前几年流行的所谓“神马都是浮云”之说也有其内在的道理。顾名思义,说“神马导师”其实就是想说导师是可以细分为“神导师”和“马导师”的。就陈润哲同学关心的这个问题来说,“神导师”大抵相当于所说的“牛导师”,因为神通广大,加上经常飞在云端或者飘在天上,颇有高高在上之感,所以可以谓之“神导师”。至于说“马导师”,不是因为姓马或者属马,而是因为没有“神导师”的道行腾飞登天让人膜拜,只能脚踏实地地干活,所以可以谓之“马导师”。 那些“神导师”、“牛导师”很“牛”自不必细说,年轻的“马导师”很new当然也是真的。“马导师”们的状态很new又有成为“牛”的渴望,就必须在资历、地位、条件、人脉等等诸多方面都没有优势的情况下靠勤奋工作、努力奋斗争取有所成就。学生如果跟了一位这样的导师,亲身参与并见证这样一段历程,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很多,绝非跟随一位“牛导师”(“神”导师)在一切都顺风顺水、万事俱备的环境中所能比。 显然,如果学生真心想在跟随导师的几年里多学到些东西、增长些见识,那么不妨跟new导师 新手上路(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是从“新手”开始的) ,紧随“马”导师脚踏实地“犁地拉车”,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一番实践之后,能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有所认识,“千里马”一定不会被埋没,即使是匹“驽马”,拉活儿的基本技能也是有的,放出去也不会被饿死。 如果学生对知识、能力、经验啥的都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文凭而完全厌倦一段难得的学习工作历程,师从这种“马”导师对其本人和导师来说可能都不利, 搞不好是段只有“磨”而没有“合”的惨痛经历 。对于那些没有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勇气和毅力,却希望跟对一个导师就能把自己一下子推到个很好的职位上一步到位、坐享其成的学生来说,选择“牛”导师、“神”导师无疑是个好的选择,只不过,在当前的社会,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很多很多,而这样的导师手上的名额其实也很有限,在“双向选择”的模式下,人家是否会选择你可能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还有一些学生,他们有不错的素质和个人能力,而且已经给自己设定好了人生路线图甚至已经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说,选择“牛”导师,利用牛导师的平台作为“跳板”,以很高的效率、很优美的身姿跳到更高的层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 “老板”大抵都是毕竟老的“跳板” 嘛!【4】 所以,我说—— 选神马导师,取决于您是何种学生。 “选导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你看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备选的导师是“神马导师”后很快就会有自己的答案,不必问苍生,更无须问鬼神。此外再有任何的纠结和犹豫都是多余的,而且是对您本人和导师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 参考: 【1】 陈润哲: 作为学生,我们需要怎样的导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54152do=blogid=714958 【2】 林中祥: 选导师,也别太功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715013 【3】 吕喆: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236456.html 【 4 】吕喆: “ 老板 ”~~ 比较 “ 老 ” 的 “ 跳板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05337.html
个人分类: 教育|5473 次阅读|33 个评论
选择与忍耐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8-6 15:10
某单位,有两位曾经的同事,一男一女。俩人岁数相差一轮,都属同一个属相。女士一直从学校到学校,大学毕业就直接读了研究生,然后分到该单位工作。男士先在社会上混了多年,后来考了研究生,也分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男士觉得这个单位还算不错,差强人意吧,工作也就比较踏实。而女士特别不适应,觉得这个单位哪儿哪儿都不让她舒服,具体说来好象也没多大事,但她就是觉得不适应。后来,女士最终辞职了,到一个外企工作,挣钱比在这个单位多多了。这还没完,后来她自己又辞了外企,跟人合伙自己干了起来。而男士在单位里在挣钱方面比那位女士差多了。但是这位男士就生扛着,生熬着,老婆想让他也出来单干,可是男士就没有这个心思。老婆气得要命,却也无可奈何。只是后来单位效益好了,男士挣的钱比原来也多了不少,老婆的怨言也不多了。 若干年后,男士与女士相遇,谈起各自在单位的感受。女士说了当年她如何不适应,出来后又如何如鱼得水。而男士基本没话,只是静静地听着。再后来,二人各奔东西,再没有见过面。 这个段子不过是说,对于同类的经历,不同的人的确是有很不同的感受。女士一直在学校生活,她可能不太了解学校外面的事,她也渴望了解学校外面的事。所以,她在单位的不适应,一方面可能有单位方面的原因,也有她个人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其实她想冲出单位樊篱的冲动,一直没有消停过。她毅然走出去了,发现自己原来没有发现过的才干,在商海中大展身手,算是成了正果。 男士因为在社会上已经漂泊多年,很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过平静的生活。他当然也需要物质上的保证,在收入上也想得到更多。只是他已经深知,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且他对社会上的形形色色也已经开始厌倦了。他只希望内心的平和与安静。虽然他没能挣上大钱,在这方面他肯定不如那位女士,但是他并不认为他的选择有什么不对头。男士在他的工作岗位上也算是小有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最终发现他真正喜欢的就是他在做的这个工作。 这其实在告诉我们,在职业的选择上,每个人想要什么,或者想不要什么,不是一件当即能够确定的事,除了历练与经验之外,也需要更冷静的思考。一个人在江湖上行走,周围的诱惑可谓多如牛毛。这些诱惑中的每一个对于人们来说都极有魅力,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受到这些诱惑。但是客观形势不可能让人们都得到满足,至少不可能让你在几个主要的方面都得到满足,你能得到满足的不过一个,最多也超不过两个,如果你以为你得到了三个满足,那你绝对算是非常幸运的了。既然我们能得到的满足只是那么一点点,那么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必须弄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特别是要弄清楚,我能不要什么,即我能舍弃什么。 选择要什么不算太难,而选择不要什么,恐怕要困难得多。因为你很难对这些诱惑放手。还有,对于那些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当然是要远离的。但是你会发现,当你远离你不喜欢的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还不得不与你喜欢的东西也一同远离。这也是一个让人很纠结的情况。你喜欢 A ,不喜欢 B 。可是你在选择 A 的时候,必须与 B 相处。如果你特别讨厌 B ,一定要远离它,那你也可能不得不放弃 A 。而对 A 的放弃,会让你觉得不舍,觉得可惜。可是由于对于 B 的憎恶或者超过对 A 的喜爱,你就只好连 A 带 B 都不要了。如果是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你什么也没有得到。一切都还要从头开始。 有些人在职场不断地跳槽,主要可能就是如上的原因。本来是喜欢这个工作的,可是到了这个单位之后,发现原来所不了解的,但是被自己所深深厌恶的东西,而这个东西甩不掉、扔不开,粘在你身上,让你格外的腻味。你难受至极,一定要甩开这股子脏东西。可是你也会发现,你喜欢的东西也不得不让你舍弃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一定要冷静。特别不能由于那点不舒服,就简单地丢弃自己想要的东西。人生在世,特别是成年人,“忍”是一定缺少不了的。 为了你想要的东西,你一定得忍。那些你不喜欢的东西,在忍的过程中,也许会自动消解,也许会变得没有你原来感觉得那么不可忍受,而对你想要的,你喜欢的东西,你会发现它越发弥足珍贵。你会为你最终没有离开你的钟爱而万分庆幸。这就是人生。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没有这么多选择的机会,也许当后来有了选择机会的时候,实际上这样的机会也远不如年轻人得到的多。因此我们在选择时也必须格外谨慎小心。而年轻人也许因为他们的机会多,对于选择可以采取更加大胆的态度。只是年轻人也要想好了,你们的机会不是永远都那么多,你消耗掉的机会,不会再回来了,你得到的选择机会将会越来越少。你不得不越来越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所以,与其后来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如在一开始就格外小心一些。
23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基因粮食“浆糊”:谁的自由和权利?
热度 3 cgh 2013-8-2 09:28
转基因粮食“浆糊”:谁的自由和权利? 看到今天两个关于转基因粮食争论的博文精选,感觉科学网要放弃“没有立场”的立场了。其中, 夏新宇 博主的博文 转基因争论的要害应该是自由和权利的问题 ,将其认为的转基因问题归结为农民种植和消费者选购的自由和权利问题。看似合理、清晰,得到不少评论支持。在本人看来,这种论点毒害性太强大了。这里想说的是,您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 1 、这个世界有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吗?在最标准的“自由、民主”美国,是不是存在垄断?是不是存在贸易保护?是不是有美国国家利益?以此相似,农民和普通消费者可能实现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吗?科学网精选这样的纯自由文章,不要忘了大环境! 2 、转基因粮食是局限于农民和消费者的问题吗?纯粹是农民和消费者的钱的问题吗?我看更多的是转基因粮食产业推动者的钱的问题。很多讨论和报道已经鲜明指出,众多“科学家”利用非法律手段推动转基因粮食,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利益所在,另一方面让人们看到了自由和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3 、国家行政部门在转基因粮食问题上有没有立场?是不是应该有立场?诚如夏博主所言,国家还有安全考虑,行政部门有监管的义务。大概在美国不会出现,某些农民部分粮食是专门用来出售的,而部分粮食是专门给自己食用的,两者严格分开种植!这种情况是自由和权利能解决的吗? 我赞成,农民和消费者应该得到他们应该有的权利和自由,但是相关利益者、行政监管部门绝不能以此暗度陈仓!有道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个人分类: 杂谈|1544 次阅读|5 个评论
公民应该有吃标明非‘转基因粮食’的权利
热度 3 lin602 2013-8-2 08:25
​ 一些领导们都吃‘特供食品’,他们不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他们不担心农药蔬菜,不担心地沟油,转基因粮食嘛,也不用担心。 如果中国转基因粮食上老百姓餐桌,假如没有任何标识,老百姓买回来的不知道是什么,是转基因的呢,还是非转基因的呢?我相信这些转基因粮食与普通粮食在外面上分辨不出来。 在目前这阶段,我觉得作为公民,即使国家批准转基因粮食上桌,应该有吃转基因粮食的权利,也有吃明明白白标明‘非转基因粮食’的权利。 至于价格多少,这由市场来调节。 一些新生的事物,最好是逐步试验,慢慢推广,让老百姓有个认识与观察的过程。 何不将新药临床试验机制引进呢,在目前所知无害实验结论下,先将这些转基因粮食无偿地给一些人吃呢(当然必须做动物实验及其他必要实验),大家都知道,新药上市前,是必须到临床上试验的,而到临床试验必须告之病人及家属,而且要签字,药不要钱。 现在许多非洲国家及非常贫困地区,吃不饱的人群,可以无偿给他们吃,这样可以缓一下全面推广开花。 如果有大量的数据及实验证实没有问题,现大规模推广不好吗? 我觉得,应该从法律层面上标清楚转基因及非转基因粮食,让大家有个选择。 公民有选择的权利。
142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面对未来可能的社会大变局,你会如何选择?
热度 7 zywsict 2013-7-16 11:02
个人分类: 转载|181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越在乎,越卑微──《请你原谅我》剧评
mathmhb 2013-7-8 23:54
我的阅读提示: 1、一部好剧,一部历史。 2、人性是善,人性是恶? 3、自尊是好,自尊是坏? 4、知青梦断,知青梦圆? 5、高考,人生因此改变! 6、爱恨,个人家国纠结。 7、感动,几多人间悲喜。 8、深思,时代决定命运? 9、卑微,可否坚守底线? http://t.iqiyi.com/m/1027231/review/11110327883873 请你原谅我 (电视剧) 浏览全部剧评 越在乎,越卑微 作者: 颜若然 评价: 喜欢 “当感情专注于一个人或一件事时,是很可怕的,因为总有一天,人会走,事会完。” 《请你原谅我》展现给我们的,是如此纠结的一个感情圈:徐天与吴晴相爱,陆秦生爱着吴晴,梅果与何佳爱着徐天,费兵爱着梅果,唐菲爱着费兵……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爱情这种化学反应,大都跟年代无关,是大同小异的吧。 不论爱情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在爱情里,总是越在乎的人,越显得卑微。 徐天爱着吴晴,所以,他可以放下自尊与倔强,尝试着为吴晴去改变;吴晴爱着徐天,所以,她可以不顾身份,坚持生下与徐天的女儿;陆秦生爱着吴晴,所以,他可以放弃前途和名声,用一辈子来保护吴晴母女;梅果爱着徐天,所以,她可以不惜装疯卖傻,就为留在徐天身边;何佳爱着徐天,所以,她可以冒着与徐天错失一辈子的危险,告诉他关于女儿的真相;费兵爱着梅果,所以,他可以不在乎梅果心里有别人,依旧守候;唐菲爱着费兵,所以,她可以心甘情愿地陪费兵走南闯北,等着他长大。 可,若是卑微得不够彻底,爱的甜蜜往往又会化为伤痛。 徐天为了开结婚介绍信,遵照吴晴的意思,忍气吞声去伺候李副书记,但最终,他无法让自己卑微到连一丁点自尊都不要,所以,他意气地撕碎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撕碎了吴晴的心。而吴晴,她说服母亲,执拗地坚持着与徐天的感情,但最终,她无法让自己卑微到全然接纳徐天的一切,接纳他的随遇而安,接纳他的不负责任,接纳他的不成熟,所以,她宁愿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也绝不回头,即便心中仍有万千不舍。 就是这一点点的对自己卑微行为的反感,让徐天与吴晴无法携手白头。 因为,想在爱情里修成正果,往往需要有一方能将自己放低到极致,比如陆秦生,比如何佳,比如唐菲。 可惜,完美的结局通常只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现实生活里,为爱卑微的人,结局通常是不幸福的:在浪掷多年青春之后,一无所获,徒留一身伤痕,从此,或心如死灰,或纸醉金迷。卑微地去爱一个人,无异于是进行一场赌注悬殊的赌博,若赢,纵然是赢得了自己最梦寐以求的,可若输,则可能输掉的是自己为之生存的全部信念。 越在乎,越卑微。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我们最没有价值。 另一篇不错的影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055336/ 《请你原谅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个人分类: 视听分享|2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Jmol的select命令
Jerkwin 2013-6-28 07:54
Jmol 的select命令 2013-06-24 08:54:31 Jmol 是我经常使用的一款分子结构查看软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1. 默认显示的图形看着比较舒服,中我的意 2. 旋转,缩放,测量,播放等基本功能使用符合习惯,比较方便 3. 脚本等高级功能也很强大,虽然我用到的不是很多 最近需要使用 Jmol 的选择命令 select ,所以就参考 Jmol 手册 粗略翻译了一下相关文档,以供参考。 Select 通过原子表达式来选择原子 若无表达式,默认选择所有原子,相当于 select all 可选参数 ADD 、 REMOVE 和 GROUP 优先于原子表达式 语法: select {default: ALL} 选择所有原子 ( 可能不包含 H 原子 ) select 选择符合表达式的原子 若文件中包含多个构型( Model ),可用 "/n" 指定所选原子的构型号 n 。如: select */3 ,选择第 3 个构型的所有原子 select (property expression) Jmol 数学模块的所有功能都可用于原子选择 若第一个参数是原子表达式,如 {*} 或 {10-30} ,可包含第二个参数。第二个参数的值必须为 TRUE/FALSE ,并适用于单个原子的表达式。括号也可省略。如: select {*.ca} (atomY atomX) ,选择所有 Y 坐标小于 X 坐标的 alpha 碳原子。 注意: 此情形下, "x" 、 "y" 和 "z" 为变量名而 "atomX" 、 "atomY" 和 "atomZ" 代表原子坐标。 变量 _x 指定给被测试的单个原子,并用于在 select() 函数中代表被测试的原子。如: select {*.ca} (phi select(y; {*.ca}; y.resno = _x.resno + 1).phi)) ,选择氨基酸残基中的 alpha 碳原子,且此残基的 phi 角小于肽链中下一个残基 phi 角。 范例: selectelemno7;spacefill 200 select carbon;color white # 选择 C ,指定为白色 select protein;ribbons on # 选择蛋白质,显示为 ribbon select *:D;color blue select :D;spacefill 300 select 92:D.N;spacefill 600 select 92:D.C?;color orange select 92.N;color select within(group, within(10.0, :a));color green; select :a;color red select within(chain, 92);color white; select within(chain, within(3.0, 92:D));color purple; select within(chain,within(5.0, 92));color white select 95^a:L # 选择链 L, 残基 95, 插入码 a 原子表达式 Atom selectors 原子选择器 Functions 函数 RasMol 残基代码 Wildcards 通配符 Atom names 原子名(用于非 pdb 文件) 逻辑词 NOT 、 AND 、 OR 、 XOR 可用于表达式 ● 一般项 all 所有 none 无 bonded 成键 visible 可见 selected 已选择 clickable 可点击 ● file.model 特定文件中的特定构型 select 3.2 最近载入的第 3 个文件中第 2 个构型的所有原子 select 3.0 最近载入的第 3 个文件中所有构型的所有原子 ● subset 当前定义的子集 注意,若定义了一个子集, select/displayall 与 select/display subset , restrictnone 与 restrict not subset 功能相同, select notsubset 将是空选择 ● unitcell 单位晶胞 当前晶胞中的原子(可能需要平移),包含晶面和晶轴上的原子 ● chemicalelements 化学元素 元素名称(包括氘 deuterium 和氚 tritium ) 下划线元素符号 _Xx ,可包含同位素如 _Cu 、 _Fe 、 _2H 、 _31P ● solvent-related 溶剂相关 solvent 溶剂 PDB "HOH", water, 水,任何 H-O-H 相连的集合 ● Atomselectors 原子选择器 利用小括号和中括号可选择单个或某一范围内原子 表示最后一个原子 负数表示反向序数 如: select (carbon) 将选择第 3 个碳原子 select (carbon) 将选择第 3 至第 5 个碳原子 select (*) 选择最后一个原子 select (carbon and 2.3) 选择构型 2.3 的最后两个碳原子 原子选择器也可用于其他命令,需要括号,如 measure {(_O) } {(_O) } ● Functions 函数 CONNECTED() 连接 原子间连接信息,一般格式: connected( , , , ) SUBSTRUCTURE() 亚结构 给定亚结构内的原子,使用引用的 smiles 表达式 "SMILES" WITHIN(setName,atomExpression) 指定集合 集合名可为 BOUNDBOX,CHAIN, ELEMENT, GROUP, MODEL, MOLECULE, POLYMER, SITE, 或 STRUCTURE ,也可以是引号包围的单字母蛋白质或核酸序列(如 "GGCCCTT" "MAACYXV" ) SITE 指晶体位点 BOUNDBOX 指包含原子集合的最小盒子 WITHIN(distance, withinAllModels, atomExpression) 距离 withinAllModels TRUE/FALSE 标识,默认 FALSE , TRUE 允许在所有构型中选择原子 WITHIN(distance, {x y z}) 距离某一分数坐标或直角坐标 若距离为负,则指晶胞坐标归一化后的距离 WITHIN(distance, $surfaceObject) 距离某一表面一定距离内 WITHIN(x.x, VDW, {atomset}) 与 {atomset} 中原子的 van derWaals 表面有重叠的原子 距离参数可选,其意义取决于大小。若大于 10 ,表示百分数,如 110%, 100%, 90% ,否则表示原子 van derWaals 半径的增加值。如 select GROUPS within(1.4, VDW, {*:A}) 选择所有组,其溶剂可及表面与链 A 有重叠 select GROUPS within(100, VDW, {ligand}) 选择与任意配体 "clashing" 的所有组 WITHIN(nResidues,GROUP,{atoms}) groups that are within a given number of residues of a specifiedgroup of atoms(Jmol 12.0) WITHIN(0,planeType, planeDesignation) 某一平面 0.01Angstroms 范围内的原子 若 planeType 为 HKL , planeDesignation 为 {h k l} 形式 , h, k, and l 为 Miller 指数 若 planeType 为 PLANE,planeDesignation 为 @{plane(a,b,c)} 形式 , a, b, and c 为原子表达式或坐标 WITHIN(distance,planeType, planeDesignation) 距离某一平面指定范围内的原子 正值与负值分处平面两边,须自行测试需要的是哪一边 平面内的原子 (0.01Angstroms) 都包括 WITHIN(ATOMNAME,"aa,bb,ccc") 原子名称 WITHIN(ATOMTYPE, "atomType,atomType,...") 原子类型 MOL2 和 AMBER 的 topology 文件类型,含有原子类型 其他文件类型,原子类型与原子名称相同 如, selectwithin(ATOMTYPE,"HW,OW") 选择水中的原子 WITHIN(BASEPAIR("XY...") 形成氢键的 DNA 或 RNA 碱基对,可用于任意碱基对 displaywithin(BASEPAIR,"GCAU") 仅选择 G-C 和 A-U 碱基对 WITHIN(BOUNDBOX) 当前定义的 boundbox 中的原子 WITHIN(BRANCH,{first atom}, {second atom}) 选择第二个原子且以第二个原子开始不包含第一个原子的分子 branch WITHIN(HELIX) 可用 select helix 进行选择并不在任何一个螺旋末端的组 WITHIN(SEQUENCE,"sequence") 单字母的蛋白质或核酸序列,如 "GGCCCTT" 、 "MAACYXV" 必须匹配, SEQENCE 可省略 WITHIN(SHEET) 可用 select shee 进行选择并不在任何一个螺旋末端的组 WITHIN(SMARTS,"smartsString") SMARTS 结构式,仅氢原子写为 对亚结构搜索推荐使用 WITHIN(SMILES,"smilesString") SMILE 结构式。用于数学函数返回所有匹配原子,包括氢原子及用于饱和价键的氢原子 Wildcards 通配符(问号和星花) * 用在 seqRange 中表示任意,如 select *.CA 匹配符可用于其他地方指定,但最好不要混合使用 select .* 与 select 功能相同 PDB 和 MOL2 文件中若包含残基名称, * 可用在 x* 形式中,但只能用于残基名,不能用于原子名称 因此, select AS* 将选择 aspartate 和 asparagine 当用于原子时,如未修正的( unremediated ) PDB 文件 1bkx select A.O?* 中 * 并非匹配符,将选择原子 A.O1* 和 A.O4*.( 在修正后的 PDB 文件中,这些 * 将被单引号代替 AO1' , AO4') 对其他文件类型, * 能够用在原子名称(或部分名称)的末尾,不能用在 insertionCode 或 altLoc 中 问号表示一些字符 select *.C?? ,其数目很关键 ".?" 只表示单字母名称的原子,如 "O" 和 "C" ".??" 则表示单或双字母名称的原子 限定码 :? , ^? 和 %? 表示某些链,某些插入码,某些替代位置 单独的 : , ^ 和 % 则表示无链、无插入码、无题的位置的原子 可使用 \? 来匹配原子名称中的 ? 。如,两个原子名称分别为 "O1" 和 "O1?" , select O1? 将选择这两种原子,但 select O1\? 则只选择第二种原子。 不能使用 \* 来表示原子名称中的 * 对其他文件类型使用的原子名称 原子名称也可用于非 PDB 文件类型 CIF 文件中 , 原子名称取自于 atom_site_label 字段。如果一个原子标识为 "C34" ,则可用 select *.C34 或 select C34 或 select C* 来选中它。在这里通配符 * 没问题 , 因为非 PDB 文件不包含可能与原子名称冲突的残基名称。 在 Jaguar , NWChem , Tripos MOL2, Wavefunction Odyssey, SHELX 和 WavefunctionSpartan 文件中使用 "H3" , "O2" 之类的原子标识,它们可直接用于选择原子,并可用格式符 %a 在显示。 对 XYZ 之类的文件中,原子标识不含数字, Jmol 会自动根据元素符号和原子在文件中的序号建立原子名称。 原子性质 超过 80 种原子性质,它们即可用于选择,提取,也可被重新设定 旧式的 Rasmol 语法 .atomName^insertion:chain%altloc 仍被支持,但也可用更自然更方便的语法取代它们。如 select group="ARG" and atomname="CA" andchain="A" 等价于 select .CA:A 通常, xxxx=y 格式对于非 Rasmol 仅有的参数更好一些 设定原子性质: {atomexpression}.xxxx = y 创建一个所有匹配原子性质的数组: {atomexpression}.xx? 或 {atom expression}.? , "xx" 为性质名字的开始部分,如 print{atomno=3}.a? or print @3.?) 标签 label % 中使用 %% 来代表 % 自身 原子常用性质简表如下 原子性质 Select xxx=y Label % label %x Print {*}.xxx {*}.xxx = y 说明 atomIndex 原子索引号 Yes yes D yes 始于 0 ,每个载入原子唯一 atomno 原子序号 Yes yes i yes 可用 "@ " , 如 select @33 atomName Yes yes a yes yes 原子名称 atomType 原子类型 Yes yes B yes yes mol2,AMBER 文件 原子名称 ( 其他文件 ) atomX/Y/Z Yes yes x/y/z yes yes 直角坐标 xyz bondcount Yes yes yes 共价键数目 Element 元素符号,其值取决于上下文 Yes yes e yes yes structure=x 中, x 可为 "H" , "He" 之类或原子序数 其他情形,为元素符号,同位素使用如 "13C" elemno Yes yes l(el) yes yes 原子序数 Select 这个命令确实很复杂,这是因为要 Jmol 想尽量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但即便功能如此繁多,也不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每个使用者都有着自己的需要,因此功能是很难统一化的。目前的大多数选项都是针对 PDB 文件的,以便用于生物分子的查看。但是于我而言,平时很少使用 PDB 文件,最多的是 xyz 文件和 cif 文件。为了方便,特列出最常用的几个命令: Select 选择所有原子 Select none 清除选择 Select @n 以序号选择原子 Select _Atom 以类型选择原子,用下划线元素符号 Select _Xx xyz 文件中未知类型的原子 Select atomname=”Atom” cif 中可用以选择某类分子,可使用统配符 * ? Select elemno=0 用以选择不能识别元素符号的原子 Select (*) 序号范围内原子 Select within(distance,{x y z}) 距某点特定距离的原子 Select within(distance, {Atom}) 距某类原子特定距离的原子 另: Jmol 可读多帧 cif 文件,最大 17MB ,为保险起见,最好小于 16MB
个人分类: 我的工具箱|6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热度 13 Terrace 2013-6-8 18:42
写下这个题目,我自己都有点心潮涌动,我是有一些想说的话,但是在说之前,我必须申明,不管我下面说的是什么,我都不是说努力勤奋不重要,请读者诸君不要误会。实际上努力也很重要,有时候还起着关键作用,其实这里面有个相互促进或者相互阻碍的辨证关系,文中详述。 ——题记 很多年前,我十七岁,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就面临填志愿的选择,这种体验是永远无法重复的。一群青年人突然要为自己作出终身选择了,选择的范围又毫无限制。你说将来想做中学语文教师,或外科医生而去报考相应的专业,周围没有人会笑你。人的一生就这么短短的个把月时间是无限制状态,今后到死也不会再有了。照理父母和老师应该来限制一下,但他们那时也正在惊喜自己培养的成果怎么转眼之间拥有了那么多可能,高兴得晕颠颠的,一般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在那个绝对不应该享有那么大决定权的年岁,作出了不知轻重的决定。那个夏天那么烦热又那么令人兴奋,只有树上的知了在幸灾乐祸地叫着,使很多人成年后不愿再回忆这种叫声。 那时,我有两个很好的同学,毛同学和姚同学,成绩都很好,相信只要自己愿意,都能考上大学。一天我们交谈,毛同学说要去打键盘,姚同学要去拿手术刀,然后二十年后再相会,那该是何等景象!后来,毛同学去了国内知名大学专攻计算机,姚同学去了军医大学,而我也阴差阳错,走上了化学之路。虽然那时太天真,不管现在好与坏,幸福还是哀愁,但是我们都为我们的选择买了单。毛同学后来知道打键盘不仅对手指有损害,对头脑也有损害,还有一种称呼叫码农;姚同学后来知道拿手术刀的不一定都是医生,当医生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我后来知道拿试管的那都是教学实验,真正搞化学的人,没几个天天拿试管的。人生就是这样,你没体验你是不会知道当理想遇到现实,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 高考填志愿上大学,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抉择,以后的人生还会有很多,第二个,第三个,等等,其中包括以后的上研究生继续深造,就业找工作,结婚生子。这一切的选择与结果就是我们的人生历程。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结果也截然不同。时也?命也?“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难道真的只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有的人很努力,结果却与幸运女神失之交臂;有的人不是很努力,却赶上了幸运的末班车。这里面最极端的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就是女孩找老公,俗话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当然这话没有什么歧视女孩子的意思,女孩子有能力把自己经营培养好,这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是她的幸福指数往往也和她的另一半息息相关。其实,反过来看,男孩子也一样。听了上面这些,我们自然要问,到底选择和努力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选择才最合适?第一个问题下面详述,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具体答案的,但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给第二个问题作参考,只能个人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没有最好的选择,就好像我们不能在现在的前提下去假设历史一样。 选择应该源自对于自我的认识。 比如说高考填志愿,很多家长都帮孩子做决定,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你要选一些就业好的专业,结果孩子四年大学毕业,这个专业人才饱和了,还是找不到工作。选择应该根据考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家长不是不出力,如果不让家长掺和家长肯定不放心,所以我建议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了解与认识自己。 选择应该基于自己的实力体现。 不管是三重门还是八重门,很多选择都是人生关隘,很难想象一个成绩不及格的人去报考清华北大。你有多大的实力,你就有多宽的选择余地。很多人会说社会风气不好,拼爹时代,你的爹如果能帮你“改分”,那请他展现实力别让 人 发现,不然就会鸡飞蛋打。旁门左道固然有成功的渠道,但是这不是我们否定自己实力的理由。很多人抱怨,你看看人家,读书成绩差,结果出国读牛津了,你也许会心理不平衡,但是这不是你自己不努力的理由,有的时候机遇只给那些准备好的人。 选择的到来需要长期的努力积累。 在中国,一个学生由小学上大学要读12年的书,个中辛酸,百感交集,才迎来一次的重要抉择;推开来说,大学到研究生要读4年本科;硕士到博士要经过3年的训练,博士到毕业还要经过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系列的经历就是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积累。没有人说随随便便就成功了,你如果不努力,你就不可能拥有选择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本末倒置,我们读12年的书并不只是为了高考上大学,4年本科也不只是为了考研,如果你长期的努力只是为了那临门一脚,你也许会成功,但是你失去的远远比你得到的要多得多。好多学生高考没发挥好,到了一般的学校,就把希望寄托在考研上,4年都在准备考研,结果考的分数也不错,但是上了研究生才发现不能适应,这是一种选择的悲剧。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努力,你要心中有数,你的努力会使你的选择更多,有的时候也会让你走进死胡同。 选择应该源自放飞的梦想。 人生就像一场赛跑, 努力了就是马不停蹄,只有努力了你才能到达下一个十字路口,才有选择方向的机会。但是现实是,很多人寒窗苦读,努力学习,跑着跑着,却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去了,这就好像你开着一辆加满油的车,却不知道驶向何方?那就应该想一想年轻时候的梦想,你最想要什么?有着脚踏实地的梦想,然后再向她奔去。哪怕这个过程中有崇山峻岭,道道河流,最终你会取得真经,当然也有可能会死在半路,但是这样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一点都不丢人。 人生面临很多选择,或大或小,一些大的选择之后,往往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不一样的舞台。我们或许会为昨天的选择后悔不已,那就不要抱怨,为了明天的选择而努力,当然你要记住,你生命的全部不只是为了明天的选择,还有就是过好今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432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亲自审定“五一六通知”:一个标点都不许别人动
热度 1 mathmhb 2013-5-17 06:11
我的阅读提示: ==你忘了文革吗?你了解这段历史吗?== 1、今天是五一六,让我们纪念文革的发动。 2、巴金建议设立文革博物馆,至今未实现。 3、文革是狂热惧的十年,也是失去的十年。 4、如果你也是事件亲历者,你选择怎么办? 5、文革已逝,但文革的影子或可持续百年。 6、健忘的民族没出息,民族的兴衰在你我!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7128684.html 毛泽东亲自审定“五一六通知”:一个标点都不许别人动 2012年02月16日09:23 来源: 人民网-文史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 微博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 推荐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 密码: 看看微博 ​ 会议转入分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与会者已经听过介绍,都知道这是大笔杆子陈伯达执笔起草,又经过毛泽东先后八次审阅修改才定稿的,所以哪里还能提什么不同意见?只是在心里揣摸它的含意。本来有几个同志,如郭沫若等,提出文件中有几处标点和用语不妥,建议在某处增加一个“的”字、在某处去掉一个引号等等。但就是对这样的建议,也被陈伯达、康生一一否定。也就是说,整个《通知》稿一字不能改,连一个标点也不让动。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全运会主席台上(资料图) 延伸阅读: · 毛泽东为何始终无法超越他内心滋长的骄傲? · 吴德口述:“文革”中的武斗是怎样被鼓动起来的 · 揭秘:毛泽东逝世前已内定“文革派”为接班人 · 秘书陈伯达为何挨批:破坏了毛泽东想要的“团结” 本文摘自《刘少奇的最后岁月》,黄峥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1966年5月4日,星期三,北京。今天北京从一大早起就云遮雾障,阴沉沉地像要下雨。天气不大好,天安门广场的游人比平日少了许多。   上午将近10点,一辆辆轿车陆续驶进人民大会堂西门院落。从车上下来的人腋下夹着公文包,步履匆匆地进了河北厅。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将在这里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有关负责人,共70多人。人们看到会场上有几张引人注目的新面孔:张春桥、王力、关锋、戚本禹??这是刚刚组建不久的“文化革命文件起草小组”的几位大员,因而被“扩大”进来了。   自从“文化大革命”成了史无前例、震动世界的大运动以来,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知名度大增,成为中外历史学者和中共党史专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从中分析研究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在当时,与会者一直到散会,仍对会议通过的文件、决定一知半解,不甚了了,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刘少奇是这次会议的主持者,同样对议程完全缺乏思想准备。   他和陈毅是4月19日从缅甸仰光飞回昆明的。他们本来打算顺便对云南这个边陲省份作些考察,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也已经作了安排,这时却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电话通知,要他们马上到杭州去出席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于是,刘少奇、陈毅的专机直飞上海,接着换乘专列急赴杭州。这部杭州派来的专列本是毛泽东乘坐的,因为事情来得急,刘少奇的专列一时调不过来,就只好先临时用一下了。   刘少奇到了杭州刚住下,周恩来便急匆匆赶来,向他介绍情况。刘少奇这才逐渐知道,就在他出访的这段时间里,国内发生了一连串料想不到的事情:   3月底,毛泽东在上海几次同康生、江青等谈话,严厉批评《二月提纲》混淆阶级界限,是错误的;指责中共北京市委、中央宣传部包庇坏人,不支持左派,说“再不支持,就解散五人小组、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他还号召地方造反,向中央进攻。   4月上旬,林彪、江青合伙搞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经过毛泽东审阅修改,作为中共中央文件发到全党。其中说:“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   4月9日至12日,陈伯达、康生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系统批判彭真的所谓“一系列罪行”。会议决定成立由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文化革命文件起草小组”,起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批判《二月提纲》。   4月16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用林彪的说法,是“集中解决彭真的问题,揭了盖子”。在此期间,“文化革命文件起草小组”在毛泽东主持下,写成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后来的《五一六通知》)。   《通知》中除点名批判彭真外,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设立直属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文件起草小组”也就摇身一变成了“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由陈伯达任组长,康生任顾问,江青、张春桥等任副组长,成员中包括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   这样,等到刘少奇出访回国,摆在他面前的既成事实是:彭真、陆定一已被打倒,《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已经定稿,中央文革小组已经成立。与此相联系的还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由于挨批而瘫痪,邓拓(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田家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吴晗等一批人挨整,陈伯达、康生、江青等人迅速得势。   罗瑞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尚昆(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早在1965年就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遭贬黜,这时又被说成是彭真、陆定一的同伙。 为了正式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落实对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组织处理,决定5月份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开会的时间定在5月4日。这次会议要通过的几件事都是毛泽东在会前亲自抓的,刘少奇几乎没有参与。但毛泽东表示暂不回北京。依惯例,会议就由刘少奇主持,由康生负责向毛泽东汇报请示。   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布置成了会议室。5月4日时钟敲响10点的时候,与会人员都已到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邓小平也已经在主席台坐定。刘少奇宣布开会。他介绍了会议的起因、议程以及出席人员的范围、开法。接着,总书记邓小平对会议文件、人员编组、各组召集人和最近几天的日程安排作了说明。   会议的第一个议程是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但大多数来开会的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突然要发出这样一个《通知》,于是决定,先开几天座谈会,传达毛泽东最近的一系列指示,介绍相关情况。   从5月5日至7日,介绍情况的座谈会一共开了5次,分别由康生、陈伯达、张春桥介绍。其中数康生的介绍最为耸人听闻。他从5日下午开讲,一个半天不够,6日上午又讲了半天,加起来差不多八个钟头。   康生的传达是混杂不清的。他把毛泽东的指示和他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话搅在一起,使人真伪莫辨。他嘶哑着嗓音说:“我个人体会,毛主席这三次谈话,概括起来是两条:一条是批评彭真、中宣部包庇右派,压制左派,不准革命;第二条是给任务,要支持左派,建立新的文化学术队伍,进行文化大革命。贯串一个中心问题是中央到底出不出修正主义?出了怎么办?现在已经出了,罗瑞卿是一个,彭真是一个,杨献珍是一个,杨尚昆是一个,田家英、邓拓、廖沫沙也是??”   这几次座谈会,刘少奇都没有参加。   接下来,会议转入分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与会者已经听过介绍,都知道这是大笔杆子陈伯达执笔起草,又经过毛泽东在4月14日至30日的17天中先后八次审阅修改才定稿的,所以哪里还能提什么不同意见?只是在心里揣摸它的含意。各个小组报来的结果,已是众口一词,一片拥护声。   5月16日上午10点半,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先由陈伯达综合介绍各小组讨论情况。本来有几个同志,如郭沫若等,提出文件中有几处标点和用语不妥,建议在某处增加一个“的”字、在某处去掉一个引号等等。但就是对这样的建议,也被陈伯达、康生一一否定。也就是说,整个《通知》稿一字不能改,连一个标点也不让动。   刘少奇似乎觉得这样不大好,出来解释了几句。他说:“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叫大家讨论,结果提了意见不改,连几个字都不能改,这不是独断专行吗?这不是不符合民主集中制吗?我原来考虑过改一点,现在大家意见还是不改的好,不如原来的好,那就不改吧!”   因为这个文件点名批判了彭真,刘少奇又特意征求他的意见,问道:“彭真同志,你有什么意见?”   彭真平静地回答说:“一个检查,一个改。”刘少奇觉得他误解了自己的问话,又补了一句:“对通知有什么意见?”“没有意见。”   “是赞成,还是反对?”彭真低头看材料,没有说话。   刘少奇不再追问,环顾了一下会场,说:“现在通过这个《通知》。同意的请举手!”   大家举起了右手。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被简称为《五一六通知》。每个与会人员都对文件中毛泽东亲自加写的几段话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个人分类: 文史哲|13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关于读博的去向选择问题
csuwwb 2013-5-16 09:47
去中科院读博好还是去前几名的大学读博好? 【转贴地址】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5879940page=1 要读锂电博士,北理好还是北航好? 【转贴地址】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5889408page=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陆地中考
sstone2009 2013-5-14 20:27
陆地初三,不久前学校组织了“一模”,成绩一出来,有些高中学校就通知去签协议。学校有自己的小九九,一是想多招些优秀学生;二是摸摸学生家长的心思;或者还有其他想法。因为协议并没有多少约束力,家长往往乐得去签了。陆地妈妈给他签了园区三中和新区实验中学,大致有达到分数线就会保证录取之类的承诺。 陆地对此似乎不以为然。下周一、二要请假参加星海中学的“二模”,也不是很愿意,他说宁愿多复习两天,说不准老师会讲到考题,可以多考几分! 中考了体育测试也结束了。陆地不太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年纪也小得多,体育成绩一直不好。去年暑假考过了游泳,可以得10分。此次又考了跳绳、实心球,居然也考过了,加上平时的10分,陆地体育得了40分满分。不知陆地有没有考虑过,体育其实是可以练上去的。 关于能读什么高中,陆地似乎很没有主见,但话里还是对苏高中的向往。苏高中有国际班和普通班,他是希望去哪个班呢?如果进不了国际班,他会有什么想法?我跟陆地说,能保证苏大附中就好,如果没有中学录取,就想办法去区外的木渎中学。据说木渎中学这些年下降很厉害,一是吴中区对师资引进不重视,以致教学质量整体下降;二是生源范围缩小,质量也较以前下降。但,在我的心里,我还是期望木中仍然很好,那是我的母校。不知陆地怎么想? 有一点肯定的,高中,陆地必须住校,要他学会生活自理。 不久,就要进行二模;高考过后,就会进行全市统一的中考。希望陆地在这段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不要睡得太晚,不要把身体的弄垮了。这是第一位的。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2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亚马逊CEO贝索斯:惟善选择者生存
mathmhb 2013-5-9 22:12
我的阅读提示: 1、价值观决定了人的选择; 2、“我随我心”学会选择! 3、选择同时又意味着放弃! http://tech.sina.com.cn/i/2010-06-25/14514351865.shtml 亚马逊CEO贝索斯:惟善选择者生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5日 14:51 中国企业家网   天赋和选择不同。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天赋得来很容易——毕竟它们与生俱来。而选择则颇为不易。如果一不小心,你可能被天赋所诱惑,这可能会损害到你做出的选择 亚马逊CEO贝索斯   【中国企业家网】编者按:普林斯顿大学校友、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2010年学士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他追忆了自己的幼年岁月,讲述自己如何在儿时懂得了“善良比聪明更难”的道理;分享了16年前自己决定放弃优厚工作、创建亚马逊时的复杂心路。“追随内心的热情”是贝索斯给精英人才的建议。他认为,是一个个的选择最终塑造了我们的人生。以下为演讲全文:    善良比聪明更难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夏天总是在德州祖父母的农场中度过。我帮忙修理风车,为牛接种疫苗,也做其它家务。每天下午,我们都会看肥皂剧,尤其是《我们的岁月》。我的祖父母参加了一个房车俱乐部,那是一群驾驶Airstream拖挂型房车的人们,他们结伴遍游美国和加拿大。每隔几个夏天,我也会加入他们。我们把房车挂在祖父的小汽车后面,然后加入300余名Airstream探险者们组成的浩荡队伍。   我爱我的祖父母,我崇敬他们,也真心期盼这些旅程。那是一次我大概十岁时的旅行,我照例坐在后座的长椅上,祖父开着车,祖母坐在他旁边,吸着烟。我讨厌烟味。   在那样的年纪,我会找任何借口作些估测或者小算术。我会计算油耗还有杂货花销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我听过一个有关吸烟的广告。我记不得细节了,但是广告大意是说,每吸一口香烟会减少几分钟的寿命,大概是两分钟。无论如何,我决定为祖母做个算术。我估测了祖母每天要吸几支香烟,每支香烟要吸几口等等,然后心满意足地得出了一个合理的数字。接着,我捅了捅坐在前面的祖母的头,又拍了拍她的肩膀,然后骄傲地宣称,“每吸两分钟的烟,你就少活九年!”   我清晰地记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而那是我意料之外的。我本期待着小聪明和算术技巧能赢得掌声,但那并没有发生。相反,我的祖母哭泣起来。我的祖父之前一直在默默开车,把车停在了路边,走下车来,打开了我的车门,等着我跟他下车。我惹麻烦了吗?我的祖父是一个智慧而安静的人。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严厉的话,难道这会是第一次?还是他会让我回到车上跟祖母道歉?我以前从未遇到过这种状况,因而也无从知晓会有什么后果发生。我们在房车旁停下来。祖父注视着我,沉默片刻,然后轻轻地、平静地说:“杰夫,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难。”    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今天我想对你们说的是,天赋和选择不同。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天赋得来很容易——毕竟它们与生俱来。而选择则颇为不易。如果一不小心,你可能被天赋所诱惑,这可能会损害到你做出的选择。   在座各位都拥有许多天赋。我确信你们的天赋之一就是拥有精明能干的头脑。之所以如此确信,是因为入学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你们不能表现出聪明智慧,便没有资格进入这所学校。   你们的聪明才智必定会派上用场,因为你们将在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上行进。我们人类,尽管跬步前行,却终将令自己大吃一惊。我们能够想方设法制造清洁能源,也能够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组装微型机械,使之穿过细胞壁,然后修复细胞。这个月,有一个异常而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了——人类终于合成了生命。在未来几年,我们不仅会合成生命,还会按说明书驱动它们。我相信你们甚至会看到我们理解人类的大脑,儒勒·凡尔纳,马克·吐温,伽利略,牛顿——所有那些充满好奇之心的人都希望能够活到现在。作为文明人,我们会拥有如此之多的天赋,就像是坐在我面前的你们,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拥有许多独特的天赋。   你们要如何运用这些天赋呢?你们会为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还是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    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   16年前,我萌生了创办亚马逊的想法。彼时我面对的现实是互联网使用量以每年2300%的速度增长,我从未看到或听说过任何增长如此快速的东西。创建涵盖几百万种书籍的网上书店的想法令我兴奋异常,因为这个东西在物理世界里根本无法存在。那时我刚刚30岁,结婚才一年。   我告诉我的妻子MacKenzie我想辞去工作,然后去做这件疯狂的事情,很可能会失败,因为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如此,而且我不确定那之后会发生什么。MacKenzie告诉我,我应该放手一搏。在我还是一个男孩儿的时候,我是车库发明家。我曾用水泥填充的轮胎、雨伞和锡箔制作的不太好用的太阳灶和用来对付兄弟姐妹的烤盘报警器制作了一个自动关门器。我一直想做一个发明家,而她想让我追随内心的热情。   我当时在纽约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同事是一群非常聪明的人,我的老板也很有智慧,我很羡慕他。我告诉我的老板我想开办一家在网上卖书的公司。他带我在中央公园漫步良久,认真地听我讲完,最后说:“听起来真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但是对那些目前没有谋到一份好工作的人来说,这个主意会更好。”   这一逻辑对我而言颇有道理,他说服我在最终作出决定之前再考虑48小时。那样想来,这个决定确实很艰难,但是最终,我决定拼一次。我认为自己不会为尝试过后的失败而遗憾,倒是有所决定但完全不付诸行动会一直煎熬着我。在深思熟虑之后,我选择了那条不安全的道路,去追随我内心的热情。我为那个决定感到骄傲。   明天,非常现实地说,你们从零塑造自己人生的时代即将开启。   你们会如何运用自己的天赋?你们又会作出怎样的抉择?   你们是被惯性所引导,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   你们会墨守陈规,还是勇于创新?   你们会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选择一个奉献与冒险的人生?   你们会屈从于批评,还是会坚守信念?   你们会掩饰错误,还是会坦诚道歉?   你们会因害怕拒绝而掩饰内心,还是会在面对爱情时勇往直前?   你们想要波澜不惊,还是想要搏击风浪?   你们会在严峻的现实之下选择放弃,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前行?   你们要做愤世嫉俗者,还是踏实的建设者?   你们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还是选择善良?   我要做一个预测:在你们80岁时某个追忆往昔的时刻,只有你一个人静静对内心诉说着你的人生故事,其中最为充实、最有意义的那段讲述,会被你们作出的一系列决定所填满。最后,是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为你自己塑造一个伟大的人生故事。谢谢,祝你们好运!   (编译:杜博)
个人分类: 创新随想|1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藏一个新进硕士导师的悲哀与幸运
热度 1 mathmhb 2013-5-2 06:43
我的阅读提示: 1.作为如今的老师,自己和诸多同事已见到很多“离我而去”的案例。 ----师之哀?生之过?国家的进步?人才的选择?社会的利好? 2.作为曾经的学生,师恩难忘,从未敢想“把老师当过客、放鸽子”。 ----社会改变了学生?可否从“重复博弈”的角度分析最终的结局? 西藏一个新进硕士导师的悲哀与幸运 精选 已有 1623 次阅读 2013-5-1 01:22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硕士 西藏 幸运 从中科院系统出来,直接到了西藏任教,虽然工资不足以养活家人,但是所幸在经过了最初的科研靠工资阶段后,还有科研项目支撑。来西藏快四年了,终于能招到研究生了,自己的科研想法终于有学生帮助实现,自己也全心全意对待学生,希望他们在三年后有所成就,虽然已经收获了失望,但幸好还有希望。 失望的是,虽然在入学前我都和学生说过,我这里不仅仅是身体上累,心理上也很累,每个学生都表示自己想和我学习东西,不怕累,能够坚持下去;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尽管我在生活、学习上尽我所能(我们学校 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经费为零, 而我 2012 年的到帐经费只有 4.9 万元,可我仍坚持给学生 发生活费,发电话卡,发自行车,发服装,报销车票,报销试验经费等,其花费远远超过我和爱人的工资 ),但是仍然有 3 个研究生和 2 个已经考上、只待今年 9 月入学的准研究生离我而去,而他们“专业不对口,学习太累”的 理由(整个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本专业出身的)居然也可以被学校通过,当我在经济上和精力上(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我也经常去指导学生)尽我最大努力而勉力支撑的时候,我寄予最大希望的学生却给了我精神上的最大一击,尽管我的底线是宁缺勿滥,或者说心里不忍、放过他们而宁愿让全校看我的笑话,但留在我心底的却是永远沉到海底的失望,因为带了他们半年多,他们和别人不一样。 幸运的是,还有两个研究生在坚定地跟着我,即使硕士点的个别官员在询问他们的时候,也坚持跟着我。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进步,关于“草浆地膜” / “玉米地养鹅”这两个关键词,除了我这里,在任何中英文期刊上的查新都是空白的,其中的一个学生的第一篇初学论文就被《浙江大学学报》录用;已经有数天,当我午夜 从校外回来的时候,全学校的学习室、实验室中唯有我的学习室还有 2 个研究生在学习,今天学习室午夜12点他们两个还在学习,被我赶了回去。我相信我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会交出满意的答卷,我真的希望能够在那个时刻,我能够拥有我作为导师的自豪和欣慰。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561-685497.html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602 次阅读|1 个评论
Life’s full of choices.
热度 2 satangell 2013-4-26 11:40
素菜馆中来了一群进京赶考过路的士子,要了几碟当令的蔬菜、两壶桂花酒,几巡下来,各个都有些上头,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许多。议论的无非是世道败坏,人心不古;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便是身为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他们,也只能随波逐流云云。 早上的时候,店里除了这些士子也没有别的客人,旅人就坐在檐下。听的久了,忍不住起身对士子们道:“你们这样说法,不过是将自己的软弱怪罪到别人的头上罢了;不过是在逃避,不敢正视怯懦的自己。要改变世界很容易,改变自己就能做到。” 一士不忿,回道:“说得倒轻松,你所谓的世界,不过是你能够感知到的世界。你相信世界可以因为你改变自己而改变,可你怎么就知道世界一定会变好?这个世界,终究是大多数人合力作用下的世界,不是么?” 旅人微微一笑,道:“我过去也和你们一样,觉得面对这世道人心,个体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为此我走了很多地方,去看别处的生活、别处的人,实际上是在逃避面对那个日渐怯弱的自己。后来,我在西域碰见胡僧一名,他跟我说行为创造人,他还跟我说选择的自由始终在人自己手中,不做任何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想了想,旅人接着道:“你说世界是大多数人的世界,就是把你自己和世界割裂了开来。可是,外部性和内部性的区别,真的有那么重要?我对你们,是世界;可你们对你们自己,难道就不是世界了?个人与世界其实是同一的,既然我相信前方有个更好的自己等着我,我也就有理由相信,前方有个更好的世界等着我。我来到这里,我就在这里。只要我愿意改变,我就可以改变。 Change the world by changing myself. ” 众生默然半晌,起身会钞鱼贯而出。对着众人的背影,旅人大声喊道:“ Life’s full of choices. 你们是自由的!永远!” 无妄一直在旁看着,直到此时才对着旅人笑道:“恭喜你,那么多年,终于在你的内心开出这么一朵花来。” “天堂地狱,一念之间。” 微微一笑,旅人沿着门前的村路望过去…… 远方,有青山开在白云之间……
个人分类: 小道摸禅|2839 次阅读|4 个评论
职业的“高低”之分
热度 8 heitiedan2012 2013-4-24 17:04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有一篇文章,题为“请不要逼我‘成功’”。文中写道: “‘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因卖猪肉而出名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最近在北大讲台上哽咽着说出这句话。这位当年的‘北大才子’,因为卖猪肉而一鸣惊人,当过公务员也出过书,却依然觉得自己实在是‘混得不好’。而武汉的大学生呼维彬自大二起,每天给学生寝室送桶装水,公司净赚逾百万,他也从受人白眼到受人青眼。尽管学业亮‘红灯’,无法按时毕业,呼维彬说他觉得值。” 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观念,是把人的行业分成等级的,杀猪卖肉那是上不了高等级的。而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又是在北大这样的名校中受教育的,却干起了杀猪的买卖,按传统的观念,也是让很多人会对他产生怜悯的。 其实,这个事有那么严重吗?世上五行八作,干什么的没有?凭什么说大学毕业做某一种行就是适当的,而做另外一种行业就是不适当的?现在,人们划分职业的高下,自有社会声誉的成分,也有收入高低的原因。一般说来,收入高的,其职业声誉也就高一些,收入低的,其职业声誉也就低一下。但是现在已经有点不一样了。像这篇文章所提到的呼维彬,送桶装水一趟能挣多少钱,看上去收入不高,架不住积少成多,收入已逾百万。固然仍然会有人不认为这个行当的职业声誉有多高,但是它的收入已经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了。 其实,陆步轩卖猪肉,收入也并不差。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连他自己也不认为自己干这个行当是值得骄傲的。这种观念可能几千年来都一直存在着。这种存在性并不意味着它的合理性。一个人做什么行业,或者做怎样的职业选择,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陆先生去卖猪肉,一开始估计也非他所愿。但是他要生存,他还想生存的质量要高一点,那么在客观上没有允许他做他喜欢做的其他职业情况下,选择卖猪肉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而且他卖猪肉卖得也还不错,要不然,也不会因此而出名。这种工作之所以被某些人所鄙视,无非干这个活比较脏,也比较累,劳动强度大,等等。要再想找出什么更多的贬义词,似乎也没有多少了。再要找,那就是社会地位低,不被人看得起,但这主要是某种主观评价,与其职业自身的属性没有什么关联。而主观评价从来就不是确定的和唯一的,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当然,陆先生愿意在意这一点,别人也无法改变。而呼维彬就不在意这一点,这让他轻松了很多。 记得在大学学英语时,看过这么一个段子。英国有一个清洁工,收入不算少,但是他总是觉得这个工作不体面,不好意思对自己的妻子说起自己的工作。后来,他千方百计找到一份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但这份工作的收入只及做清洁工的一半。虽然工资少了,可是他心里去踏实多了,因为这份工作要体面得多。我们很难评价这位先生所选择的改变是对是错,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别人再怎么评论和评价,也只是某种茶余饭后,对当事人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过,因为所谓体面的问题就宁可选择收入低的工作,不知道这种所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的选择如何理解。在这方面,美国似乎比英国要好一点。至少美国没有欧洲曾经有过的那种贵族等级的观念,但也不过是好一点而已。 当年,刘少奇握着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手说:“你做清洁工是为人民服务,我做国家主席也是为人民服务。”也许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种说法多少有点那个。不过,公平的说,这种说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到了今天,至少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当年那种掏粪工的工种基本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还有一些清洁车辆到一些郊区的化粪池用一根大粗管子把池中的粪便抽到车上,从劳动强度与肮脏的程度已经与时传祥当年不能同日而语了。二三十年前,北京的清洁工,一到晚上都到市区各垃圾堆放站,抡起大板锹搓垃圾。王朔在一篇小说中写到这种情景,说他们就像一群为非作歹的日本鬼子。因为他们头上带着防护尘灰的遮挡帽,与当年日本鬼子戴的战斗帽十分相似。而现在,这种现象也已经看不到了。 我们其实只要把心理放得更平和、更宽松一些,那么对于人们选择的各种职业就都会采取更加尊重的态度。我们没有任何资格鄙视任何职业,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劳动者,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在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在为自己的生存而辛勤工作。这都是堂堂正正的职业。我有时也胡思乱想,想到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家长们不再逼着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到什么样的分数,一定要考上什么样的学校,这就意味着我们对职业上的歧视态度不复存在了,那么我们自然也就不会对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职业,特别是被传统认为不体面的职业而焦虑不安了,那么,我们大家全都轻松下来了。 哥萨克在柏林(这应该是指进攻到柏林城内) Казаки в Берлине.mp3
496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30种编程语言的比较选择问题
runningabc 2013-4-18 15:24
本文涉及到的编程语言:C、C++、Java、C#、Prolog、VB、Scala、Clojure、Haskell、Ada、Python、Ruby、Pascal(Delphi)、Fortran、Lisp、matlab、Perl、Erlang、Boo、Tcl、Bash、C shell、Objective-C、PHP、PL-SQL、Transact-SQL、ASP、JSP、Lua、smalltalk、R、D 涉及到的工具:sed、awk、grep 我们现在学一门语言,大部分是要用到了才学(基本上是中国的公司用什么我们学什么),基于兴趣的不多。 比如,大头肯定是C++和java,因为这个最容易混饭吃。最近多玩用了Erlang,还有不少公司跟风上了Erlang,让这个沉默了好久的语言忽然被明星了。 大公司一般除了C++外,都会招Java,事实上,互联网公司,Java占了半壁江山(当然,没选java架构的除外,有不少.net族的)。所以,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广大中国程序猿很少有人会去看看诸如scala之类的玩意。不过作为胶水,python、perl还是有一定的用户量的。 似乎,我们生活中只有这么几种语言。。。 貌似,遇到一个问题,我们该选择什么语言呢?虽然每个语言本质上都是图灵完备的,但是能用prolog写出来的东西,如果用别的语言写,会无比痛苦。这就是不同语言存在的原因:不同的问题,不同思考方式(编程范式)。 解决问题case:已知大量事实,和事实之间的约束,要求挖掘关系。 果断用 prolog 族语言。 例如,汉诺塔、地图着色、数独问题、八皇后问题等这种考验智商,并且需要从已知规则中发现模式的问题。拥有一大堆已知案例的应用(例如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情况) 应用程序 case:从小到超大型应用程序,非完全互联网应用 这也是大部分软件公司遇到的情况。一般有几种没办法分出高下的解决方案: C++,Java,C#,VB 。当然,这里面可以有CLR和JVM的不同衍生。例如,理论上,你也可以用 scala 来代替(不过估计大型公司不会冒这个险)。还是在理论上,你也可以用函数式编程的 Clojure 和 Haskell 来做(估计没人会那么傻)。还是在理论上,也可以用 Ada 这种强悍的通用语言,但估计没人愿意接收比C++还复杂的编程语言。理论上(基本只能在理论上),不嫌弃的话 smalltalk 也行。还是在理论上, python、ruby 等配合一定的图形界面库也可以胜任(但项目大到一定的程度是,你会欲哭无泪)。 但是,我另起一行。有个语言: D语言 。我个人不认为不可以列入首选名单。但是貌似知名度不行啊。。。。企业支持少啊。。。。。确实是门优秀的语言。C++太尾大不掉,需要一种语言,让C++成为纯粹的C++。 稍小一点规模的,无法接受面向对象的程序员,有不少用 C 的。虽然OOP程序员看他们像是不开化的人,但是他们有他们的哲学(我从嵌入式开发过来,相当长时间内也摆脱不了C,总本能的排斥OOP) 解决问题case:程序规模不是很大的偏数学问题 曾经很多人用 Pascal (包括扩展的 Delphi ),曾经很多人用 Fortran ,但是都明显在退步。大型通用语言( C++、Java、C# )表明了他们在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 lisp 系列也在一些问题上展现出古老的魅力。(但这个语言远没有《黑客与画家》的作者给我们描述的那样神奇,个人认为。不过我的C++风格思想占了主导,可能没办法公正的评价lisp,但是据我的使用lisp经验,在大部分情况下,我最后还是放弃了它。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总能找到用C++(或其他OOP语言)更好的原因) 另外,读研的一般都用过 matlab 。这个工具,两个字:强大!不过仅指科学计算方面。脱离了这个方面,就得考虑合不合适了,毕竟固定的矩阵思维不是啥情况都有效的。我用matlab最多的是神经网络,图片和信号处理。毫不夸张的说,matlab活脱脱一个photoshop啊。。。(当然,你得会用。。。)不过matlab的神经网络确实不行,做的太差了,小规模的网络可以,3层不用BP的F网,几十个就挂掉了。有这个需求的用ANN吧。(还是C++,偷笑) 特殊应用case:需要大量处理字符串的应用 首选利器是 Perl ,不过如果你习惯了 sed、awk、grep ,也能很方便的完成相同的功能,但perl是吸收三家所长做的。 其次是 C++ ,别拍我。诸位用过 regex 吗?就是 boost 里的那个,最近被并入 C++11 啦。有了正则表达式的C++,处理字符,无敌了很多哇。当然,Java程序员别拍我,我知道这种库一个大型的通用语言都会有。我提C++,一般顺带着不否定Java和C#能以相似的代价完成相同的功能。 特殊应用case:需要一个胶水,粘结不同语言写出来的程序 首选是 python 。俩字:精简(呀,这么说一个强大的语言有点太轻浮了,但比起ruby,确实简单呐。。。)(另外 Boo 在.net是可以用来取代python) 其次是 ruby 。俩字:复杂 毕竟,没有rails,ruby根本火不起来。事实证明,python的哲学很对。当然两种语言有很多细节的不同,甚至在编程范式上不同(真想不明白白ruby支持多种范式怎么可能是个优点?市场证明了python的纯粹) 特殊应用case:自动化测试 不用问了,肯定是 tcl 了。 由于这个特殊应用,所以个人用户基本用不到,大部分是嵌入式公司。华为、数通、迈普等。。。 特殊应用case:系统底层 这个肯定是 C 了。操作系统,驱动,底层软件,大部分都是C写的,调用API,如果不用微软的Activex之类的技术,还是得老老实实用C API的。 特殊应用case:系统管理 这个系统管理,一般指linux的。首选肯定是各种 shell 啦: Bash、C shell 特殊情况case:苹果平台 我们没得选。。。。 objective-C 特殊领域:嵌入式 大部分都是C了。不过andriod平台和苹果平台就得听话了。 gmszone 网友建议把Ada也放在这里,我不否定Ada在嵌入式领域的广阔未来和实实在在的实力。但C主导了嵌入式这么久,程序员基本没办法接受别的思维了。比如ARM,三年前我用的Xscale,我实在不愿意想象放弃C。嵌入式的玩意对错有时候根本没办法说,所以很重要的是经验,前人的积累,所以就像垄断一样,不是革命性的优秀根本无法动摇根基的。我用过spartan的FPGA,我记得当时选的core也全部是用C做编程接口。所以,很抱歉这里我无法接收该网友的意见。 特殊应用:网页 嵌入网页内的,最火的肯定是 PHP (后端)和 javascript (前端)了。前者代替了古老的cgi。 但是, java 系的 jsp 内嵌 java , asp 内嵌 C# ,都是php的强劲对手。 通用语言在各个方面咄咄逼人。 特殊应用:数据库 就是比哪个 SQL 版本更被人接收。标准sql自然不必说,根据排名, PL(SQL)/Transact-SQL 上榜。 特殊应用:并行,分布式 并行越来越重要了。 首选 Erlang 。 但是,基于已有的条件,还是考虑选用通用语言的并行优化。 C++、Java、C# 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优秀的工作。 特殊应用:特定语言的功能增强 不用问了,我想说的是 Lua 。用C++写实现,用Lua写逻辑是好多游戏的经典开发策略。(当然像Unity用的javascript,Unreal用的自己的。) 在通用大型语言的基础上学会用Lua加速,是一种很有趣的实践。 特殊应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上, prolog 和 lisp 是宠儿。 R 语言有时也被用于数据挖掘(但是太慢了) 本文转自 http://blog.csdn.net/ljy1988123/article/details/7782700
5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的纠结
热度 16 liuxuxia126 2013-4-9 20:17
邻近毕业的学生们,当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内心很焦急。但找到工作了,尤其当不只一种选择摆在面前的时候,选择是很艰难的。内心挣扎再挣扎,总是难以取舍。 当一个硕士生,面临如下选项:A,做某211高校的辅导员(已录用);B,去某211大学读博士(已录取);C,去某大城市做公务员(北上广),如果是你,或者是你的孩子,或者是你的学生,你会如何选择(或帮TA选择)?
个人分类: 教与学|3142 次阅读|36 个评论
我选故我在~
热度 2 yezi11 2013-3-15 22:12
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走错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所以常常替孩子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为这孩子操碎了心”。令家长郁闷的是,孩子们似乎不领情,担心什么偏就发生什么,希望什么偏就实现不了,厌学泡网离家出走的自不必说,表现好些的孩子小考优秀、大考必败,还有“老师的孩子不学习,医生的孩子爱生病”,更微妙的是,医生家长擅长治疗什么病,孩子就得那种病 ~ 以上种种,都让父母失望至极并有强烈的挫败感。——这正是孩子们无声的抗议:你不让我自己选择,让我很气愤很无奈很有挫败感,那么我也让你气愤无奈和挫败!只是孩子未必可以直接地表达,于是通过种种方式曲折地反抗了,他们想说的是:“让我做自己!” 细想想,如果一生都完全听从别人的安排,哪怕是“正确”的安排,那也不是自己在活着,自己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考几分、得第几名、挣多少钱、开什么车,而源于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当父母把所有事情都包办了,孩子自己的意志在哪?自己的成长空间在哪?所以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说:“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父母或许会担心:“孩子没有人生阅历,考虑不周,选错了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那就没有后悔药了!”事实是,成与败都是孩子成长的养料。“人在试误中成长”,摔跤也是必修课,天下的父母都知道这一点,所以虽然孩子受伤会心疼,却都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行走和奔跑。别的事情也一样,长辈可以传授经验,但经验是不能取代体验的,有些事,只有经历了才明白、才学会。何况,对与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只是立场与观念的不同,父母就一定对么?按曾奇峰的说法,“杀死自己孩子的生命”本身是不是最大的错误?一个人如果总是被牵着走,连犯错失败的机会都没有,他如何体现自我的存在?父母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当父母忽略自己的感受时,是怎样的心情?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叛逆过,或也想叛逆过? 总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这“叛逆”何尝不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叛逆”何尝不是孩子在尝试着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力量?所谓的“逆反”,只不过是一个人想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父母不都希望孩子早点长大早点自立吗?但如果孩子真的自己选择自己作主了,父母却焦虑了:担心孩子会不会摔跤、会不会走弯路、会不会受伤、会不会失败、会不会……而孩子的选择如果与父母不一致,导致父母的意志得不到实现,那就是所谓的“叛逆”了。这么说来,究竟是谁逆了谁? 台湾作家刘墉曾说起自己儿子的一件事。他对儿子从小管教严格,但儿子长大后越来越特立独行,越来越“叛逆”,考大学这么大的事儿,他没与父母商量,自己选择到外地去读心理学了。刘墉问儿子:怎么不和我说一声呢?!儿子回答:“爸爸,我知道你很英明,我知道你都是对的,但你就让我自己也错一次吧!” 儿子的话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我错,但我在!爸爸妈妈请放手,让我自己走! 父母不愿放手,似乎隐含着这样的预设:如果放手就会犯错误,错了就是损失、就难以挽回。事实真是这样吗?输不起的到底是孩子还是父母?其实这折射的是父母自己的不自信及分离的焦虑。再问,父母为什么总要孩子执行家长的意志呢?父母想实现的究竟是谁的愿望??——虽然父母们在意识层面都认为自己完全是为了孩子着想。然而,孩子因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却不是为父母而来的,他有他自己的生命轨迹。 如果担心孩子选择错误,就给他尝试的机会,否则他何以积累经验?父母能庇护孩子一生吗?担心孩子任性而为,就从小就给他充分的信任与自主,他还有必要任性吗?人的成长动力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做自己”的愿望总是得不到满足,那么在面对各种意见时,他会首先考虑“做自己”,哪怕别人的意见更高明更正确,他也会担心这种服从意味着再次失去自己,同时,事态发展有种种变数,这又让抱着美好的憧憬更加义无反顾地选择另一个方向,而事情本身自然被放到第二位了。相反的,一个从小得到更多自主尝试机会的人,实际上更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他不用考虑证明自己,自然会把注意力聚焦于事情本身。 放手让孩子尝试吧, 成长的路上有风雨如磐,孩子需要你信任与鼓励的目光,却不希望这份牵挂成为牵绊;需要你的支持与建议,却不希望被代替,被代表~ 孩子不仅在尝试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更在一次次自主的尝试与选择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如果一个人总是顺从家长的意志,就像一个傀儡,即使是再漂亮的傀儡、赢得再多的喝彩,他终究只是一个傀儡,会为找不着自己的存在而焦虑。所以,太听话的孩子最受伤,内伤。每个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做自己,这个动力潜藏在心里不会泯灭,小时候无力反抗,长大后也会以各种方式争取。曾有一个从小听话的男人在 36 岁时“叛逆”了:辞职,离婚,因为工作和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他对父母说,我 36 岁前什么都听你们的,是为你们活着,现在开始我要为自己而活了,请你们不要再控制我!迟来的声音,巨大的代价,决绝的方式,伴随着父母的痛苦与自己的挣扎,但终究还是这么做了,朝着自己的方向。 还有个笑话:一位男士出门时摔得鼻青脸肿的,同事问他:“你太太没提醒你下楼梯时要小心吗?”男士生气地说:“正因为她提醒了,所以我才会摔成这样!”——呵,证明自己的存在比对错更重要。只是那位男士忽略了,他的意愿本来与他太太的意愿是一致的,听取什么意见也是自己思考之后做出的主动选择,同样能彰显自己的存在。他要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来申张自己的意愿,恐怕是因为他平常不得不听话 ~ 再追踪一下,很可能他小时候就是个听话的乖孩子 ~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如果只有思考而不能选择、不能实践自己的选择,会让人觉得失去了自我。或许,更应该说:“我选,故我在” ,“我做,故我在。” 孩子,面对选择,你准备好了吗? 父母,面对孩子的选择,你们准备好了吗?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卡里尔 • 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 冰心 译 )
个人分类: 乱弹琴|2825 次阅读|4 个评论
欣赏还是批评,只是选择
outcrop 2013-3-11 08:36
一篇博文,欣赏还是批评,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的选择;甚至和博文本身所期望表达的观点关系不大。 博文一般成文快速随意,很难做到论文般的滴水不漏;一般一篇博文总会有些亮点和缺陷。 这个时候,评论者打算欣赏,还是打算批判,就是个选择问题了。 因此,评论和博文同样都是镜子——表达观点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本人。 刚读到两篇博文,忍不住再次表达下我的这个观点。 科學網掐架應該有大格局! 评论也是一种艺术 我赞同这两篇博文提到的观点;不过我倾向于有什么话还是直接说,绕绕弯的话,虽然含蓄文雅,但沟通成本就大了。
个人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2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十而立”还是“三十退役”——“热爱”是关键法宝
热度 1 wyyhope 2013-2-20 11:20
不知从何时开始越来越迷恋网球这项运动,可能是从喜欢费德勒开始吧。虽然费德勒在运动生涯巅峰时期的几年时间我没有过多关注他的比赛,因为那时的他基本没有什么悬念,遇谁灭谁,引用网球 ACE 大师柳比西奇的一句话:“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地杀入决赛,然后输给一个叫罗杰 · 费德勒的人。”可见费德勒在网坛的足够强大和统治地位。近年来,他那个时代的网球选手接连退役,随着又一代网球好手的产生,年过三十的他在网坛的统治地位被撼动,纳达尔、德约科维奇取代他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但他的世界排名仍牢牢锁住前三(现世界排名第二),他所创造的多项网坛记录可以说前无古人,恐怕后也很难有来者。(成就可参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95768.htm?fromId=20604redirected=seachword ) 虽然他不再是媒体关注的最大夺冠热门,但仍是诸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关注他是否会参赛 / 退赛,关注他的状态如何,关注他会被谁击败,关注他到底什么时候退役等等。媒体曾曝出他结婚生子后不会再夺得大满贯,不可能再回到世界第一等话题,一个个不可能都被他精湛的技术击破了。他一次次被击败,但都能面带笑容昂首挺胸走出赛场,挥挥手作别后又辗转另一个赛场,又在观众们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中走来。他到底何时退役至今仍无解。 对他来说,赢得奖金和掌声都乃身外之物,“热爱”是关键法宝。作为一名职业网球选手,和我们拥有一个工作岗位一样,辗转世界各地打球赚取收入是他的职业特点,职业运动是残酷的,是一项年轻的运动,是以损耗身体为代价的职业,职业网球选手的运动寿命相对短暂,很多运动员三十岁左右便选择退役,与人们印象中“三十而立”并不相符。正因为如此,网坛三十岁以上选手备受关注,费德勒和小威廉姆斯(二人都是 81 年出生)当然是关注的焦点。小威廉姆斯本周一重回世界第一宝座,当然是诸多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人物,今天看了新浪的一篇报道:“小威:身体康复我像变了一个人 完全没有退役打算”( http://sports.sina.com.cn/t/2013-02-19/21406427502.shtml )。小威在最后霸气的说道:“我来到迪拜参赛是因为我想打网球,并希望在今年有出色的发挥。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也对这个冠军充满渴望。原因是我过去从没有赢过。”同样是因为热爱这个职业,因为对冠军的渴望使他们能克服诸多艰难险阻,在“三十退役”的年龄时还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 虽然看不到他们在赛场上拼杀的场景,因为 CCTV5 和高网频道等诸多体育频道根本不转播网球比赛,还好中国网坛有个李娜,使得诸多网球迷可以看到部分大满贯赛事的转播(多数是女子的),因为网球运动职业化程度很高,全年比赛不断,所以习惯每天看看 ATP 和 WTA 的新闻,了解我关注的运动员近况,同时感受到他们坚强、坚持、坚韧的精神,不由浮想联翩。职业运动中的老将因为“热爱”能在“三十退役”时“而立”,可见“热爱”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法宝。古语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如今我们真能做到吗?我看未必。又是一年春来时,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是不是也该在此时计划一下一年的学习和工作呢?定一下短期目标和长远打算呢? 新年伊始,又有诸多童鞋将踏上新的学习和工作岗位,在准备走上新的岗位之前你扪心自问过吗?你热爱它吗?你适合它吗?岗位适合你吗?你能做好吗?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保障好,便蜂拥而入;硕士毕业了工作不理想,考个博士上上,再混三年镀镀金,说不定有好的机会呢;博士毕业了没找到理想工作,要不再做个博士后吧,工资待遇都不错。实在不想读书了,有个岗位先干着,不成就换。想得都很容易,走出这一步之后真的是想得那么美好吗?世事万变,但无论如何万变都不会天上掉馅饼,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不会得到回报。所以再做出选择时首先问问自己是否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才能激发出无限潜能,才能做得更好。职业运动如此,我想世上所有工作都是同样的道理。 选择之前先明白自己热爱什么,渴望得到什么,只有做好自我定位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做得风生水起。最后祝愿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皆如意。
个人分类: 所感随想|3426 次阅读|1 个评论
拿到硕士学位之后的选择
热度 3 heitiedan2012 2013-1-29 06:51
大学同学带女儿来看望我,女儿已经研究生毕业了,拿到了硕士学位。那么她再要干点什么,当母亲的总拿不定主意。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孩子前途迷茫,所以一片茫然,而是可选择的方向比较多,这才导致拿不定主意。 最直接的就是出国读博士。女孩考上了国家公派出国的名额,是去一个非英语的国家,所以,教育部已经把这帮孩子集中起来学这个国家的语言。这本来是挺好的事。可是当妈的纠结处在于,闺女都26岁了,再出去读博士,拿到学位最快也就30岁了。等到回国找工作,你就是一个从校门到校门的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那你要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岂不是太难了?所以,当妈的希望孩子是不是先不出去读书,而是先找份工作,积累一些经验之后,过几年再出去读书。女孩也在犹豫,她也有这样的考虑。女孩说,她并不特别喜欢做基础理论的研究,喜欢做点应用方面的工作。可是她考上这样一个公派出国的机会又实在不容易,不想随便放弃。 当妈的还有一个想法。闺女都这么大了,这对象的事还没落停。要是出去读书,回来都30多了,这对象恐怕就更不好找了。所以当妈的希望闺女早点找个对象,结婚生子,过消停日子,这当妈的帮助看看孩子,心里就算踏实了。闺女似乎还没有这么着急,还想多学习,也想多做点事,跟当妈的想法也不完全一样。 我的这位当妈的同学过来想咨询我的意见。我大致问了闺女学的专业。本科是学电子的,研究生学的是跟电子有关,但实际上是完全另外一个领域的并且带有应用性的专业。出国学什么还没定。先学语言,然后自己选学校和专业。闺女的倾向是想学计算机。学电子的,再学计算机当然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我不知道,在博士学习阶段,学计算机肯定不是泛泛地学,总得学一个比较有尖端性的课题来研究。对此,当闺女的也不是特别了解。 听完这样的情况,我跟同学说,我刚见着你闺女,对她的具体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如果你要咨询,不如去咨询她们系的老师。闺女说,她们的老师都特别忙,而且她们这一届同一个导师的研究生,人数还算是少的,不过四五个人,而她们上一届的师兄师姐得有十来个。而且导师根本不希望她出去读书,希望她留在本校继续读博士。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她也没法找导师咨询。 但是闺女不希望留在本校读博士,因为她要跟着同一个导师继续读同一个专业的博士,那么她认为她们这个专业的就业面实在太窄了,将来找工作一定特别难。她不想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处境,所以才想着要换个专业。 我听完这些情况,对这娘儿俩说,我只能提出三种可能性,你们自己琢磨,特别是最后还得由闺女自己来决定。第一个,就按现在的途径,出国读书。这条路比较近便,而且前景也比较明朗,做起来没有太多的麻烦。问题就是在于回来后年纪不小,就业和组成家庭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一定。如果在国外读博士期间,你碰到一个很好的课题或者项目,而且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对你回国就业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当然,能不能有这样的机遇也不好说,反正这条路有这条路的风险,你得看你有没有承担这样风险的准备。第二个,在国内读博士,这样可以方便将来找工作,在读博士期间找个对象,谈个恋爱也不耽误,而且机会肯定比在国外在高得多。但是出国学习的事可能性就不太大了。当然,出国的机会将来也肯定会有,只是不会是那种系统地学习。选择这条路,只是对你现在已经有可能出国的机会就要放弃,你能不能舍得,你将来会不会后悔,这恐怕都是问题。第三个,现在在国内找个工作,根据闺女现在的条件,找个好一点的工作不会太难。但是如果像当妈的想像的那样,等生完孩子再出去读博士,这恐怕就不太容易了。家庭、孩子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有很多牵挂的。一出去好几年,这玩艺儿风险太大。这是一条路,但是是一条很艰难,而且风险极大的路,这也要看你怎么来选择了。 另外,当妈的也希望闺女将来能在高校当老师,可是闺女自己好像在这方面的意愿不是很强,她希望能在应用领域展现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所以就没有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我给人家提出的这三条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废话。本来就只有这三条路,这是从可能的和相对比较好的角度来说的。我不过就是先给她们明确了一下。至于到底怎么选择,其实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得由她们自己决定,特别是由闺女自己来决定。当然,我也不认为我对这些路的明确完全没有意义,闺女自己明白,当妈的在我说出之前,对这些情况是不太了解的。当妈的是做公务员的,对高校的情况不是太清楚。所以我的这些分析,也不过是帮助当妈的提供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而已。
3341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助餐:是吃饱?还是吃撑?
热度 16 SNPs 2013-1-27 00:41
昨天去UAB给那边遗传系研究生候选人介绍HudsonAlpha,希望他们了解除了传统的学校科研以外,还有公司创业和创新的途径。UAB的学生专业课修完了以后可以来研究员做课题,我们研究院已经有两个UAB的学生了,我这边也带了几个UA系统的博士。 在UAB讲课完后到街对面的印度餐厅吃 自助餐 (UAB也不管饭,真把我们当一家的了),想到这个吃自助餐的问题。觉得这里面很有学问,这其实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客户的角度看,和从店主的角度看。 从客人的角度看,选择自助餐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有个占便宜的心里,估计很大比例的客人(80%)吃自助餐的时候都会比平常吃得多些,有的多到“撑”的地步。所谓占便宜,就是要把自己的投入(付费)带来的回报最大化。另外,顾客希望有更多的选择,自助餐能保证找到自己喜欢的食品。还有,自助餐不用等,节省时间。 从店主的角度看,也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开设一般餐厅,客流量不能保证,所以投入(人力,设备,场地租金,菜料等)和产出的比例很难确定。而做自助餐,客流量有个基本保证,所以投入产出比比较容易计算,风险能够把握。 自助餐多半是午餐比较多,因为上班族的客流量比较大,人们也更希望尽快结束。 美国的自助餐和中国的自助餐还不一样:美国的自助餐的客户以低端消费的中餐厅和美式餐厅,印度餐厅等为主。客人强调速度,量,和种类;中国的自助餐常被冠以“商务自助餐”的名字,意思是价格并不十分便宜,先把低端客户排除了一部分。而且自助餐大都在高档酒店,又把客户档次提高了一些。所以中国的自助餐比较讲究环境,种类,和质量。 为了找到理想的客户群,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自助餐厅都要对选址非常讲究。 餐厅还要平衡选料,都选便宜的没有人来,没有好吃的(虾,三文鱼)也没人来,而太多贵的东西又不划算。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年轻力壮,去自助餐厅吃肯定是餐厅赔本。现在不同了,一是吃不下那么多,另外吃撑了会难受几天,得不偿失。所以,我现在是自助餐厅的理想客户,吃的绝对比平均量少。 这就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自助餐和健康的关系。拼命撑的人到底为什么吃?为身体?还是为钱包?我们假设吃撑对身体没有害处,真的是这样吗? 现代人不是猿人,不是吃一顿饱饭后不知道下一个猎物是什么时候。如果我们过去一周没有挨饿过,就没有必要吃到200%饱。吃撑了实际上是对身体(消化和免疫系统)的一个严峻挑战。古时候吃撑是为了能量储备,不得不牺牲免疫系统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 显然,吃撑多半不是为了生理因素,而是某种心理因素在作怪。就像我上面一篇博客文章( 多多少少的哲理 )讲的:物质社会,太容易让我们以拥有来评估成果。吃撑,甚至可能被认为是“赢”了店家,让人有一种胜者的满足。 老祖宗的中庸之道还是很有道理的,万事不要太过,哪怕是再好吃的东西,也要适可为止。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8885 次阅读|20 个评论
新年新开始,没有不可能,只有不上进!
热度 1 blueice1126 2013-1-6 23:21
经历了重重阻碍,在新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终于到了自己心仪的新单位。虽然为此自己付出了很多,包括一套价格近70万的住房,还有不小的经济上的损失。但想想自己还年轻,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做点自己想做又有信心能做好的事,去为理想奋斗一把。而不能只为了房子碌碌无为的混日子。唯一遗憾的就是我爱人,还有我的父母,又要为我费心了。虽然我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但没有父母的帮助,在这个号称西部边陲,房价却不低的地方想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也是不可能的。 硕士毕业后的2年,虽然也在科研单位工作,但在一个以公司为主体的科室里,明显感觉自己的各项科研能力似乎已经有了不小的退化。到了新单位,听听大牛的讲座,看看博士和硕士的开题及中期考核,和一起的老师讨论文章及思路,就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时恍然间都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但也只有和高水平的人多接触,多学习。自己也才能慢慢提高。没有人一开始就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得。空暇时看施一公,饶毅,颜宁这些牛人的博客。感觉他们曾经也是这样过来的。虽然我一直觉得做科研需要的不仅是勤奋,同时更需要的是天分。但我相信,只要有付出,总会有所回报。既然已经跟随自己的内心做了选择,接下来只能无怨无悔的风雨兼程。新年新开始,新年新气象!相信自己,没有不可能,只有不上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让您再毕业一次,您会选择去哪里工作?
ysy123 2012-12-23 19:13
最近一段时间心里一直有个事儿,毕业之后去哪里呢?是继续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南宁)呢,还是回到家乡(宝鸡),犹豫不决,寝食难安。 我本科是在河北读的,硕士在广西。本科毕业三年了,大学时关系不错的不少,可是现在来往与联系的却很少。总想回到河北和朋友们絮叨絮叨,可由于各方的原因未能如愿以偿,6月份宿舍的哥们结婚也没有去。读研有很多事情让人只敢想,而却不能为之。后悔、无奈、困惑、失落等心理状况都出现过,一一经历感受...现在快要毕业了,也看开了那些陈谷芝麻事儿。 三年了,学了些什么,我总在问自己;三年了,以后想干什么,任然再问自己;三年了,成长了吗,依然在搔头...这三年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三年? 忙吗?好像没有闲过!闲吗?好像没有真正忙过? 不知您是否有同样的感受? 现在,三年快要满了。毕业论文在写着,工作的事情在心头。久不久会有人问就业的情况,一问起来心里就躁躁,不知该如何回答,职业规划,哪里有什么规划。您当初毕业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规划好了? 现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发展也蛮好了,研究生还是比较缺,倘若进学校之类,老师推荐一下还是容易一点的。可是距离家太远了,32个小时的火车。 回到家乡,一切都是0。进学校要参加统一笔试,复试、试讲等等,最后能不能进入还是后话。但回去,至少距离父母近。父母都快60了,尤其是父亲,这么多年起早摸黑的,今年又打算盖房子。 难啊!回去合适的工作不好找,在这边有距离家里又远。 该怎么办呢? 您给提提建议哈!您毕业的当时,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呢? 如果让您再毕业一次,您会选择去哪里工作?
2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Just enjoy and keep on!
热度 7 shinyshen89 2012-12-22 17:02
一直想写点东西总结下我这一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及感想。但不知是因为太忙,还是因为一直 静不下来,一直没有写。今天,世界末日后的第一天,当成都又一次看到久违的阳光,终于决定想一想,写一写。 其实以前从来没有在国内读研的打算,因为总觉得国内的环境不利于科研,在国内读研等于浪费青春。然而事情总是不能按照预想的进行,因为各种原因,在大部分出国的准备工作的做好的情况下,突然决定放弃申请回来考研,留在了这个我无数次想离开的城市读研究生。 虽然生活没有按照预想的进行,但只要你想,它终会带你走到你想要到的地方。虽然没有出国,但是还是可以做 research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那么困难,总觉得看懂一篇文章都不容易,更别提自己想 idea 。 研一除了上课,最多写写仿真,胡乱看看 paper ,但终究有一种做无用功的感觉。虽然自己还是执念于出国的梦想,但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家里的反对,科研的没有进展,自己也开始怀疑,是否应该坚持。开始怀疑,也许不出国是对的,也许 research 不是每个人有能力做的,也许我应该听从家人的建议,早点找个工作,然后找个人嫁了,至少可以平淡安逸的过一辈子。。。 但是,心里却始终有一点执拗。因为每当看到那些 paper 里我见都没见过的术语,算法,总会有种莫名的激动和兴奋,想去把它们弄明白。每次看到别人 paper 的 idea ,一个小的改变,却带来了很大的 benefit, 总会期待有一天我也可以有这样的灵光一现。所以,虽然 research 上没有什么进展,虽然时而会想要放弃,虽然总是觉得茫然,但终于还是想凭着自己的心继续。 我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一个真正热爱科研又善于科研的老师,一个治学严谨的老师。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他给我 idea, 让我试着去仿真验证,分析,推导。给我一些问题让我去思考,解决。教我如何跟进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寻找新的研究点。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的给我提示。当我觉得一个问题是不可能解决,想要放弃的时候,他会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他让我明白,不是问题解决不了,而是看问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不是想不出 idea, 而是我总是习惯了被动的接收,理解别人的 idea, 而没有怀疑和批判的去思考。在这半年里,无论是科研的方法,还是对待科研的态度,我都学到了很多很多。我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充满激情。我觉得幸运,虽然没有出国,但是我还是可以选择不荒废我的三年青春,我还是可以过我想要的生活,只要我真的想要。 研究生生活过了一半,虽然我还是没有很好 idea ,就算有一些很小的想法 , 也很可能是非常离奇的。但是至少我慢慢学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少我不再觉得那么迷茫,开始相信,总有一天,我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有自己的 idea 。有时,早上会很早就会醒来,因为一个小小的 idea 而兴奋得再也睡不着,一定要起来验证一下可不可行,有时候甚至等车,吃饭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开始思考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充满激情和活力。我开始坚定,就算有再多的压力,也要坚持我想坚持的东西,与其平淡安逸的过一辈子我不想要的生活,不如试着追求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就算辛苦,但那也是我想要的。 前段时间看见程老师的《今夜无眠》,然后看到很多关于读不读博的讨论,自己也又开始有点纠结,到底读不读博,适不适合读博,看到像程老师的学生那样科研做得这么好的人都放弃了科研,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成熟一点,不要那么理想主义。后来,又读到 Dr.Zhang 的博文《向天再借五年》,看到他对科研的热爱。突然发现,其实,科研做得好不好不能成为是不是适合做科研的唯一标准。其实选择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读博本身辛苦与否,不在于科研这件事最后到底可以不可以给你来来安逸的生活。而在于,是不是真正的热爱,是不是能够从中找到快乐和激情。程老师的学生虽然做的好,但是他不快乐,所以他选择放弃。虽然我现在做的还不够好,还不够优秀,但是我快乐。既然快乐,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Just enjoy and keep on!
个人分类: 随感|174 次阅读|7 个评论
选择
热度 4 lvnaiji 2012-12-4 12:42
吕乃基 究竟从什么角度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 GDP 、就业人数,还是预期寿命……?或许都应该考虑在内。博主认为还有一个指标,那就是——选择。 先前曾写过数篇与耗散结构理论的分岔图相关的博文,其中就涉及到“选择”。一个进步的社会,在于提供给人民以更多的选择,因而市场经济较之计划经济更加进步,多元社会较之一元化的社会更加进步。同时,选项越多,对选择者的要求也越高:你会选择吗?因而,一个越是进步的社会,对其人民的要求也越高。 日前,写了“ 博士逃离 科研圈的选择与被选择 ”一文,似乎对“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任何个体——小到个人,大到公司,乃至国家,选择,都是在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博弈之下权衡得失的结果。需要考虑的因素可以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局部与整体、眼下与长远、周围的亲朋好友、国家召唤、个人兴趣,等等。此外还有路径锁定和文化氛围等起影响而未必为选择者所感知的潜移默化的因素。于是,就个人的选择而言,大概可以区分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最终的选择与自己的兴趣,进而与自我内心的召唤相一致。常常听到各种励志的故事,其中的要领就是要听从内心的召唤,不要理会外界的诱惑。不过,据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选择做自己未必愿意或有兴趣的事情。“幸福指数”有种种“计算公式”,博主以为,是否从事自己有兴趣的事,“进而与自我内心的召唤相一致”,应该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其二,“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这句话在近日一下走红。言下之意即个人的选择与祖国的选择相一致。不过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也未必常见,以至要作为一种口号、宣示,以及难得地出现在追悼会上。这口号是如此之强悍和发聋振聩,以至于大多数人只好自叹弗如,退避三舍。博主不知道两桶油之类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员工,他们是否因“忠诚于”祖国而被祖国所选择,甚至被选择的还有他们的“二代”,千秋万代…… 其三,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的选择大概位于上述二者之间。一方面做不到第一点,于是内心时常隐隐作痛,往往做着违心之举;而另一方面又做不到第二点,于是祖国对你也是爱理不理,若即若离。 由此看来,社会之所以进步,不仅在于选项多,而且在于选择之间的关系,在于个人的最终选择与祖国的“终将选择”之间的关系。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13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认为博士干什么都可以,也相信博士干什么都能成功!
JOGIA 2012-11-29 14:52
除了《逃离科研》(中科院的),又有《兼职开出租》(南大的),如此种种,其实在国外似乎见怪不怪了。 之前有学士、硕士卖猪头、种蔬菜的,可能感觉偏差不大,因此未引起广泛关注。那是倒是到西部做村官更值宣扬。 其实,有人是兴趣使然,有人是生活所迫,无须大惊小怪。 但如很多仁人贤士所言,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努力做好,证明自己、贡献社会,相信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放彩! 祝愿那些做出了似乎出格但无危害的博士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的发展很快,真的希望在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博士们都不再默默无闻,都有对得起自己选择的“丰功伟绩”(呵呵,成功和幸福的标准无须一致,有人选择了就成功了,有人坚持了就幸福了,有人教书育人感觉很光荣,有人赚钱还贷也有成就感)! ps.博士仅是象征,能力更为重要!若无法快速适应社会、不能有效报答社会的博士多了,确该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氛围和水平了!所以,博导们加油!博士们加油!
3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逃离科研圈的选择与被选择
热度 14 lvnaiji 2012-11-28 09:43
吕乃基 近日科学网乃至科技界的一大热点当是博士逃离科研圈,各位从不同角度剖析。博主本来也想说几句,但感到了无新意。不过,要是把不同角度综合起来:导师、博士、科技界,以及基础教育界等等,或许可以发现某些另类之意。 导师和科技界基本上站在一条战壕,感叹科技界的损失。至少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何况还具有相应的天赋。可惜了,对于科技界和博士本人。 博士本人对他及其家庭负责,考虑工资、房子,等等。在“逃离科研圈”的博士站在一起的或许还有更大的博士群体。不管怎样,博士具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他人包括导师,可以劝说和建议,但无权从道德层面予以指责。 似乎一般人没有考虑中小学基础教育界。试想,要是这些逃离的博士,实际上当然不止这一位,都充实到基础教育——一方的逃离 = 另一方的充实,难道不是后者的幸事?当然有人会责问,看看现在基础教育中的乱象吧,没错,难道博士生的教育不也是乱象纷呈?看看当前科技界的生态,若是没有吴老师(吴飞鹏先生)所评述的中国特色的情商——人际交往能力,再高的学术天赋也只能等于零。这位博士完全有可能在科研圈落败,而在基础教育界有更大的作为。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能指望每次都选对。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站错了队,站过来就是了。 逃离,是一位博士或一个群体的一次选择,也是对中国各行各业生存状况的一个估价。这种“估价”大致类似于市场经济中对自身价值和市场给出的价格之间的比较。这是对一般商品而言。对于人来说,生存状况的公平透明同样甚至更为重要。此外,逃离与进入的难度和势差也是重要选项。在这个案例中,中科院大概具有比中学更高的势能,几乎不可能发生逆向流动。人们的惋惜或许与此有关,“惋惜”的下意识或许就是中科院和从事科研较之中学老师要高人一等。至于政府部门和垄断行业正在演化为封闭的世袭领地,实际上已经不进入人才市场了。 这样的人才市场,依据声望高下、收入高低、业内生态,以及准入之难易等对各色人等进行分类和筛选,个人根据自身价值加上各种社会资源进行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其实,与这一被热议的逃离事件同时发生的已经持续了数年的公务员热,二者的性质完全一样,都是个人在中国特色语境中的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不过,公务员热,则是中国更大群体,以及在更长的时间段对人才市场的判断,甚至在大体上可以认为是社会主体在此语境下的选择。重要的是,个人的选择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逃离科研去做中学老师大概还不至于有什么大的问题,毕竟都在做有价值的事情;要是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众多学子都选择如何去分蛋糕——当然未必就没有价值,而不是把蛋糕做大,则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停滞和倒退。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7649 次阅读|32 个评论
那年我还不懂我该做些什么
热度 2 QQMIT 2012-11-22 21:42
那年18岁,懵懂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兴趣是什么。08年本科入学,迷迷茫茫的就读了汽车专业,然后开始工程图学的折磨。真的是猛然间发现有些同学特别擅长于此,我楞是看不懂相贯线、三视图,一幅A0图好久好久画不出来。画出来也是错误百出,内心极度受打击...日子一天一天过,浑浑噩噩,上课没兴趣,社团没意思。。。一直在想小学时自己动手拆收音机、做小汽车的激情去哪了...难道我真的是不适合读机械专业?疑问一出,就没有按下去的可能...一遇到挫折,我就开始想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这个行业。 日复一日,岁月蹉跎间,我也来到了大四毕业,工作还是读研。当时汽车行业出奇的好就业,完全是抢人之势。和家里商量之后,父母一直让我自己拿主意,反正他们也还用不着我养家养他们老。我于是在大四上学期8月份开始了国家司法考试,一直对文字类的东西有特殊的感觉。从准备到9月中旬考试一共四十天,期间有去一汽的实习,这段时间真是身心得到了莫大的解放。每天都觉得要去汲取知识的乳汁,妙不可言...会为懂得了一个法益而欣喜若狂,更会记住了一个法条而激动的不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法律思维来司考生活周围的是是非非...每天14个小时的音频讲义,我不会感觉到迷茫,不会感到苦楚,多的是一份收获的坦然...虽然考研的日程越来越近,但是我丝毫没有紧迫感,总是觉得我一定能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司考结束后10月1号开始准备考研,买书,找资料,找学长....数学完全看不懂,机械设计也搞不明白,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把四年献给这迷茫不擅长的大机械....怀疑着怀疑着,100天考研就开始了。刚开始的日子,还有种司考必然能通过保底的优越感,心想,反正还有司考这张王牌,大不了去一律所实习。依然记得成绩出来的那个夜晚,跟不没有心情复习下去,早早的回到出租房里,一遍遍的刷新着查分的页面,就如今年快要公布的司考成绩。。。心理煎熬的期盼着赶紧让我通过吧,360!360!360!熬到11点多,还记得学法网论坛里的一个大哥哥,帮我用宅电查到了分数,只通过了放宽地区的分数线,国家线仍然是360!此刻,两种声音:你非法学40天这么分数,也就只能这么个分数了;你肯定是过不了的,让你逞能不好复习考研,装逼吧!!得瑟吧!!!只剩下五六十天,真的是完全是不知所措了。。。心里咒骂着这个社会,为什么非要让我在这个时候做出人生的抉择,为什么让我用四年的时间读了自己不擅长的专业,为什么我大一知道了结果还没有想着去改变而是一错再错,为什么我没有像他们保研的一样即使不喜欢也把重要的成绩搞好,给自己一个明朗的未来!为什么!为什么!每周家里的电话,我只能强弩言笑自信满满,自己一定成功!日子不管你在不在乎,它总是一个节奏的走着,从不看人喜怒哀乐。。。终于考完了,出考场后就知道了自己惨淡的结局,回出租房后赶紧对答案,核查分数...天一下子就灰了下来,再也看不到一点晴朗的征兆。 真是造化弄人,最后我还是考上了,一切还没有那么惨,但是我报考的还是自己的大机械专业。。。欣喜和优越一直伴随到毕业收拾行李滚蛋。毕业回家一周就来学校实验室了,大一的疑问又一次抛在了研一的面前,导师交代的一个小机构,我两个月也没搞出个所以然来,每次都是周会前赶工拼凑,根本没有兴趣去研究它。倒是微博上律师的维权之道深深的吸引了我,一度要去法学院蹭课听,一度要去再次参加司法考试。最近看了程代展老师的昨夜无眠,和人人上一篇南开直攻博生9月份退学的帖子,我觉得我是否要思考一下我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可能有人会说,你都没认真强迫自己做好过一件事情,总是在找借口,这不适合我那不适合我。一旦你转行,你也会有万般无奈和诸多牢骚,但是兴趣这个东西是伪装不出来的,有些人就是对机械很上手,我总是费很大的力气,也收获不了分毫!我受够了这种不公平!这种自己没选择好而带来的不公平!我应该怎么办?一想到,毕业后如果工作的时候也迁就地去找份相关工作,然后继续工作的不开心,上进不了,浑浑噩噩一生...很恐怖,很恐怖~~~深夜,乱语...
2692 次阅读|6 个评论
理文编辑Journal Selector:数分钟选定期刊
liwenbianji 2012-11-22 12:17
你还在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不知该投给哪个期刊而困惑吗?现在,你只需要输入文章的摘要或简介, Journal Selector 即可提供相关领域的重要期刊列表。在此基础上,结合刊期的影响因子或出版模式(包括开放获取)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搜索结果,即可作出合理选择。 理文编辑 Journal Selector 的工作原理 Journal Selector 采用最先进的语义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方式,为您输入的文本创建一个“指纹”,并把该“指纹”与众多关联期刊所载内容的指纹进行匹配。您只需在文本框内输入摘要或内容简述, Journal Selector 将把输入的文本与已发表过相关论文的期刊相匹配。检索结果可按匹配度、影响因子和发表周期进行排序和细分。您可以随时更新文本内容以获得更理想的结果。 点击期刊刊名,即可链接至该刊详细介绍页面。“匹配分析”则解释为什么该刊与您的论文是相关的。匹配得分越高,意味着相关性越强。“相关文章”列表则显示该刊既往已发表的、与您的稿件相关的论文。 在将备选期刊的范围缩小至有限的几本期刊后,可访问这些期刊的网站获得更进一步的信息,以便作出最终的决定。您可以查阅这些期刊的“宗旨和范围”,检索相关文献,阅读《稿约》。 期刊数据的收集以及影响因子的计算 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数据均采集于公开发布的信息,并定期更新。 影响因子是基于期刊报告的信息,可能与最新的官方数字有所差异。官方的期刊影响因子数据由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编制,在其每年一度的《期刊引文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公布。 部分期刊通过自动数据推送(“Data Feed”)方式向我们提供信息,确保这些期刊的信息保持新颖、准确。这也有利于使这些期刊与您输入的文本进行更精确的匹配。 期刊匹配精准性 出现“假阳性”结果是正常的。您可以忽略那些明显不相关的期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确实相关的期刊上。不过,有时候那些貌似“假阳性”的结果其实确属相关期刊,并且可能是你以前未曾关注过的期刊,只是 Journal Selector 通过科学的算法发现它们与您的论文是匹配的。我们仍在继续改进 Journal Selector 的匹配算法,并且也欢迎用户提供宝贵意见。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问题,请联系我们: data(at)whichjournal.com 。 理文编辑 Journal Selector 开发初衷 理文编辑 致力于消除作者在发表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尤其是英文语言障碍。我们希望科研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其研究方面,而不必费时费力地去润色英文,或在众多期刊中苦苦寻觅,选择合适投稿的目标期刊。作为领先的科技编辑服务公司,我们充分理解母语非英语的科研人员在发表其研究成果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只有消除这些障碍,稿件的科学价值才会成为唯一的评判因素。
3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离开或逃离,从人的需求说起
热度 4 ncepuztf 2012-11-18 23:15
最近大家热议优秀人才“逃离”或离开科研,为科研好苗子的流失而惋惜,感叹。其实行为之后是动机,动机形成离不开需求,那么就从需求说起吧。 来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A. H. Maslow,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正好对此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际需求、尊重需求以及成就需求五个层次。认为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人生激励作用就会降低,高层次的需求将会逐渐取代它,成为推动人行为新的动因。 (1) 生理需求 :人首先得生存,然后才能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请不要和眼里闪着饥饿光芒的人谈环境保护,臭氧层空洞,他们是礼仪道德在外,理想想理太贵,谈下顿饭的着落才对。 (2) 安全需求 :一旦满足了生理需求,人自然会产生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原始人饱餐后带着剩余食物钻进山洞,点起了火堆取暖和驱逐野兽,制造武器和生产工具与天斗与人斗,做消灭敌人,还要保存自己的事情。 (3) 交际需求 :吃饱了,安全了,一个人住山洞,多寂寞,多没劲,要是多个人聊聊天该多好啊,这时候交际需求产生了。 (4) 尊重需求 :这交往的人多了,自己做的事就希望得到别人认可,也希望别人做事不无视自己的存在,尊重需求产生了。 (5) 成就需求 :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总希望把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满意或极致,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通常说的发展空间与此有关。 如果想让一个人安心做事,前两个需求是起码要满足的。如果想让一个人长期做一件事,后面几个需求也要跟进。 对照一下优秀科研苗子们的选择,需求满足度高的自然是优选方案,这样不就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离开或逃离了吗? 正所谓: 能以饱暖(生理), 佑我平安(安全), 前进路上不孤单(交际), 有人为我加油呐喊(尊重), 做点事能有一丝成就感(成就) 。
个人分类: 说说|2827 次阅读|7 个评论
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就会为你关闭一扇门
热度 31 Taylorwang 2012-11-16 09:15
最近,网上开展了博士毕业后是不是一定要走进科研工作岗位的讨论。有些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的导师(如程教授,张教授),在学生作出逃离科研的决定后非常失望,这种心情作为导师的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换位思考,也应释然。其实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温饱问题(衣食住行)还没有完全解决时,要求作出脱离经济基础的决定是困难的。我应该算喜欢搞点实用性研究的人,在强大的经济压力下,我也曾经逃离过科研,去了外资企业赚快钱去了。后来,因喜欢与寻求自由,又上岸回到了学校。但回过头来看,即使只谈利益,不谈什么人生的重大意义,有时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也有可能失去更大的利益的可能。 当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就留校任教。电路板生产线刚开始引进我国,而生产电路板的含铜氨离子的报废蚀刻液,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处理处置方法。我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的工艺思路,即不是加碱将氨从溶液中赶出而回收铜,而是加入酸,将氨变成铵离子,让铜从铜氨络合物中释放出来回收铜。由于缺乏写专利申请的经验,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科研经费来申请发明专利,故没有立即申请发明专利,只撰写了一篇科技论文“ 用酸-硫化钠二步沉淀法处理高浓度铜氨铬离子废液研究 ”, 1989 年发表在《重庆环境科学》杂志上。虽然当初也有企业,希望我们继续合作,做这一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但对我个人而言,在大学工作的经济压力实在是太大了。那时,广州流行着一句类似于笑话: “你看他,呆得象个博士,穷得象个教授” ,在校园内的卖菜的菜贩,一个月都能赚一千多元,而作为研究生毕业,大学教师的我,只能拿 1 百元多一点的工资。我曾听到二个菜贩在聊天,一个菜贩子问: 你怎么拿这么贵的菜到这里来卖,你别看他们是大学老师,其实他们都是穷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经济压力,我去了广州宝洁有限公司,这项研究开发工作就中止了。当初我的导师也不同意我去外资企业,且不相信外资企业的工资有那么高,他讲,我一个国家教授,一个月工资只有 300 多,怎么可能给你 1000 多元呢?可到了外资企业,第一个月就拿了一千八百元的工资, 差不多是我学校工资的 15 倍 。为了这个高工资,我全力以赴地替公司工作,为了生产系统的安装调试,我 28 小时连续战斗在安装第一线,差不多创造了引起的表面活性剂生产系统,从安装到试产只用了 55 天的记录。当然也就没有再考虑如何将蚀刻液处理及回收其中的铜的工程化开发的问题了。 在广州宝洁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经理与生产主管干了三年,经济问题终于解决了,我又回校读博士,而公司原料生产的技术系统是我建立的,他们仍全额支付我的工资作为技术保障,且也希望我博士毕业后,仍回公司工作。这样,“工资”一直支付了 8 年,我也在学校升职为副教授后,才停止工资发放,改为技术项目合作的形式,继续保持联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催生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关环保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珠三角地区,一个地级市,都可能有环保公司数百家之多。对于环保工程公司而言,机会很多,赚钱不难,但发财不易。因为环保工程,相对于其它的工程,项目的数量是比较多的,但每个工程都比较小,门槛也不高,这样,就会给众多的环保公司提供了许多赚钱的机会。另一方面每个工程都不大,每个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千差万别,难以做到工程的标准化设计与施工;且对一般企业而言,搞环保工程,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政府环保部门的要求,这些环保工程只有社会效益,一般不会给生产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故企业主也就很不情愿地花钱,这样,要想从环保工程中发财也就难了。相对而言,在从事环保行业的企业中,搞资源回收的企业,赚钱要比搞污染治理的企业容易得多,因为可以从回收的资源中赚到钱。从老板请客吃饭,进娱乐场所花钱的豪气程度来看,都是搞资源回收行业要比污染治理行业的老板手脚大方许多。正因为存在丰厚的利润,有些涉黑的团伙往往就容易加入其中,对废品的收购强买强卖。且这也成为广东省目前打击的重点。 我现在搞环境工程废水处理研究,带研究生做过电路板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率先在综合电镀废水的最终处理过程中采用曝气生物滤池的方法进行深度处理,取得了能进一步脱除废水中的 COD 值,硝化废水中的氨氮,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废水中的铜的含量,大大提高了其出水的水质。四年前我在深圳沙井一台资企业做这项废水深度处理工程的时候,就问他们蚀刻废水如何处置的,业主及周围的朋友告戒我,你不要动这个蚀刻液的主意了,这个是有人来专门收的,若其它人收购,可能车都开不出镇。现在看来,这话是对的,从深圳沙井捉了几员黑社会“老大”就知道这是真的。 去年做清洁生产的审核专家,审查了一家要上市的环保公司,它的主营业务就是从蚀刻废水中回收铜。因为多年前的实验研究,我对这个工厂比较感兴趣,可看了他们的生产工艺,怎么与我多年前开发的工艺思路是完全一样的?后来,我又有机会看了几个类似的工厂,也都采用我当初开发的工艺思路。 多年以后,回头来审视这个过程。那时,还没有一家公司能成熟地处理这种电路板生产过程的蚀刻液,一吨蚀刻废水,被人家拉走处理,一吨要给处理方 1 千元左右的处置费用。现在这种含铜约 120 克 / 升的蚀刻废水,已经不是拉走处理了,而是卖给处理方,一吨的售价高达数千元,它已不是废水了,而是资源。可以想像,当初开发出这种技术,并能立即投入工程化应用,其利润空间是多么丰厚,国内已有二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回收蚀刻液,而工艺差不多都是采用我当初开发的处理工艺原理发展起来的! 前段时间,有人跟我开玩笑,若当初不是只写文章,而是先申请专利,并全力以赴工程化这项技术,可能现在就是亿万富翁了。当然这世界没有如果,也不可能重来,在当时那种经济压力下,我不可能抵挡得住广州宝洁公司提供的高工资的诱惑。我那时的决定,是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当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时,就会给你关闭了一扇门!
17427 次阅读|76 个评论
导师vs.研究生——“叶公好龙”新说
热度 30 boxcar 2012-11-14 14:56
昨天,一个长期以来都表现非常优秀的博士竟然不老老实实地走导师为他设计的科研之路,而跑去教高中,让程代展老师“ 昨夜无眠 ”了【 1 】。紧接着,张海霞老师跟着和了一篇“ 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环境让我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 ”【 2 】。忽然之间给有些沉寂和乏味的科学网上带来了一个新的热议话题,甚至掀起了一场风暴,还有若干其他博友,陆续就此话题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若干篇博文看下来,好几条评论贴上去之后,俺忽然“十指大动”,也来敲打出一篇博文,说说我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事实上,最近几周俺教学任务繁重,前天六节课上罢,不但当天晚上睡得很香,连次日的午睡都严重超时,所以根本体会不到程老师“昨夜无眠”是如何的痛苦。至于传说中的“钱学森之问”,我早在三年前就曾经通过品读钱老对温总理说的那段著名的话做出过一定程度的“解答”【 3 】。关于人才,我的根本看法是人才是“冒”出来的,不是“选”出来或者“拔”出来的。而且,人才可以在某一天“冒”到您这里,也自然可以在之后的某一个时刻从这里“冒”出去到其他地方。长期以来我在招收学生方面的基本做法是“守株待兔”,即等待学生来找我或作出选择,而几乎不“主动出击”去游说学生,以免将来出现“叶公好龙”的局面【在我读小学时,“守株待兔”和“叶公好龙”两个成语寓言恰好是在同一课中】。 所谓的“叶公好龙”,一方面是学生做“叶公”,导师及其研究方向为“龙”。学生在入门之前和入门之初,可能表现得像传说中的“叶公”那样,非常积极主动地在表象上去“好龙”,给人留下非常喜欢科研也非常善于做科研的印象。然而,一旦哪一天“龙”真的降临了,他们真的要在择业时面临做科研还是做其他的工作的抉择——是走科学家的道路去“坐冷板凳啃凉窝头”一样地过“紧日子”,还是去找一份当前更能得心应手而且效益颇好的热门职业工作之时,就会有很多人被“龙”吓跑,改变初衷而选择如程文和张文中提到的那样去当收入丰厚的中学教师或者银行职员等等。 反过来看,“叶公好龙”的另一面则是导师为“叶公”,学生为“龙”。真正的“好龙”者必须能够承担豢养“真龙”所需的一切代价,否则还是画几张龙图挂墙上、雕几条龙在柱子上或者摆几个龙形艺术品放桌子上更稳妥些。“叶公”导师如果遭遇了“真龙”童鞋,不能给真龙童鞋以足够好的研究条件、足够丰厚的待遇、十分到位的引领和指导和未来钱途上强劲的推动力,却还奢望能够“说一不二”地统御真龙,其实也是很悲哀和痛苦的。 粗略地看了两篇博文对事件过程的描述,感觉这些已经“秀优”【 4 】的“优秀”学生其实都挺累的,他们不仅要做得比别人好(这是他们的本事),而且还要做得比别人多(这可能是他们自己要的,也可能是导师给安排的)。其实非但科研上如此,就连给谋求未来的职位前程,他们也都会比别人多找几条路(这或许是他们的精明之处)。优秀的学生们能做到如此“狡兔三窟”,自然也就不怕不牛导师们的“守株待兔”和牛导师们的精心网罗了。不过,在他们充分地跳跃着“秀优”之后,是总要找一个给自己找一个安全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的数学那样的好,自然可以当好自己的精算师。做什么对自己最有利,其实他们自己都很清楚,以前清楚,所以他们会去选择程老师张老师们做自己的导师;以后也清楚,所以他们会坚决地离开课题组,转行从事那些对他们来说毫不费力就能脱颖而出并赚到大钱的职业,迅速成为“成功人士”,而不在学术圈继续里苦熬。其实程老师张老师们大可不必为之“无眠”和“懊恼”,在如今这个浮躁而变化莫测的世界上,导师们要明白“老板 ~~ 比较老的‘跳板’”的道理【 5 】,哼上几句《萍聚》,便可悟到师生“缘分”【 6 】。 顺便说一句,俺课题组在 2005-2006 年前后也出过三个去北京和杭州教高中的硕士,他们在读研期间都已经有学术论文发表,其中 2006 年毕业的那两位还都发了引用率不低的 SCI 文章(本校硕士是 2 年制,这三位同学都是师范院校毕业考过来的)。最近所知的情况是,他们都干得挺不错的(其中两个同在北京的还曾在市一级的教学比赛中不期而遇),也很幸福。 参考: 【1】 程代展:昨夜无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151.html 【2】 张海霞: 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环境让我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632204.html 【3】 吕喆: 细品钱学森对温总理说的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267239.html 【4】 吕喆:优,是秀出来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624876.html 【5】 吕喆: “ 老板 ”~~ 比较 “ 老 ” 的 “ 跳板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05337.html 【6】 吕喆: 哼一曲《萍聚》,话师生缘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00842.html
个人分类: 教育|9856 次阅读|65 个评论
选择——曲自汪峰《存在》
chenxiaoblog 2012-11-13 21:38
多少人孤独也愿意流浪 多少人流离也不懈闯荡 多少人落魄也矢志不移 多少人卑微也声名鹊起 谁知道流浪何处是目的 谁明白闯荡怎样有意义 是否找片净土休养生息 或是挣脱大地高飞奋起 人该如何选择 多少次委屈终雨过彩虹 多少次沉默终绽放美丽 多少次伤痛终化归动力 多少次跌倒终展翅高飞 谁知道何处是我的目的 谁明白余生是否有意义 是否回归自然修养身性 或是搏击尘世勇往前行 我该如何选择 谁知道流浪何处是目的 谁明白闯荡怎样有意义 是否找片净土休养生息 或是挣脱大地高飞奋起 谁知道何处是我的目的 谁明白余生是否有意义 是否回归自然修养身性 或是搏击尘世勇往前行 我该如何选择
个人分类: 解码情思|2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个人都有资本选择【骄傲】
热度 5 outcrop 2012-11-4 11:29
昨天看MIT华人女生可能因压力自杀的新闻,琢磨了一件事,刚又想起来了。 就是: 每个人都有资本选择骄傲,也有理由选择谦卑,也可以选择自卑,也可以选择愤怒,也可以选择开心……等等。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生存状态如何,都不一定妨碍他生活姿态的选择;或者说,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某种生活姿态,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可能保持那种生活姿态。 比如在文化方面,一个MIT的女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对比,感觉到极度自卑;而一个文盲大妈却能很骄傲的表示自己通过自学能读报纸。 又比如,“比我聪明的没我漂亮,漂亮的没我聪明”这句话;也可以悲观的理解为“没我聪明的比我漂亮,没我漂亮的比我聪明”。 一个人,总有相对别人擅长或者不擅长的地方;也就是如何看待半杯水的问题了。 这类例子见多了,我就逐渐觉得,生活的姿态,不过是一种选择,也就是主观上决定了,和其他的外在因素好像没什么关系。 当然,这种姿态可能因外因而变化,那就是复杂点的过程,不讨论了。 延伸阅读 麻省理工中国女留学生公寓内自杀身亡 疑因压力大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33 次阅读|10 个评论
是选择医生还是医院,经爱沙话题,选择个体品牌还是集体品牌?
热度 1 windlight 2012-9-23 07:26
赵凤光 和朋友微博讨论这个话题: 营养师顾中一 : 实用// @赵凤光windlight :第一点不绝对。个人品牌和集体品牌,前者很难宣传到个人,所以一般人选择是,先到大城市,然后打听单科最好的医院,然后是找到里面最好的医生,但通常最好的医生很难排上,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这个科里其他相对好的人。 ◆ ◆ @营养师顾中一 : 爸爸在给奶奶讲:①看病应该选大夫而不是选医院 ②看病应该看西医 (以上我同意) ③螃蟹是大寒的,而且不能和很多食物搭配…… 在此展开讨论这个话题: 宏观角度来说 就医选择是个很大的话题,中国医改一个核心问题是三甲医院好的科室忙得不行,但基层医院和社康中心吃不饱。有的医改专家给出的方法就是先社区医生(私人医生)全科诊治,再转诊到专科医院。避免小病或开药占用永远稀缺的三甲医疗资源。 从病患角度来说 之前在丁香园讨论过找医生的一个方法:最好找副高职称的医生看病。理由如下1、副高已经有多年临床经验,虽不如正高丰富但比初级职称通常要见多识广2、副主任医师相对年富力强,手上还有力量,尤其是大手术,需要医生很好的体力。3、还有上进心,希望晋升正高,所以态度会好,注意力更集中。4、正高医生基本都带实习医生,通常都是实习医生来具体动手,选副高避免自己被练手的机会更多些。 这也是病患选择医生的一个原则:既从医生的职称角度来选。对病患个人来说性价比最好的选择或最有利的选择(这是丁香园医生自己总结出如何选择非同行医生给自己或亲属看病的秘密 ,即大同行评价)。 例外也有很多,对老百姓来说,口碑可能更关键。职称系统也有很大机会失灵。我曾经就医针灸,一个三甲医院的博士的手法还是不如一个没学历没职称的社区医院的赤脚医生,同样是这个小医院,这个赤脚医生很多人跨市来求医,而其他医生也是门庭冷清。 医生很难自己去推广,所以口碑好的医生相当于多次博弈结果,基本形成病患的最优选择,久病成良医。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 是个人品牌和集体品牌的选择和推广问题。也有用户体验的问题。 医疗服务本质来说是高端服务业,是人与人的互动,不是去照相馆拍个标准的证件照就行。用户体验就是集体和个人都在发挥作用。在乡的名医如果也是需要排队3天才能看上的话,其排队体验应该不如大医院的好,更不用说起如果是手术背后几人或几十人的服务团队。 小顾没有提到钱的问题。本文也不展开费用门槛问题。只说同等经济条件下,如何让病患的钱花的更好。 大医院和社康中心从地域角度来说对病患是空间感受,他们之间的选择有一定门槛。空间可及性
个人分类: 经爱沙|34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系一生的选择:申请北美phd应该如何比较学校、导师优劣(一)
热度 15 wutherings 2012-9-21 12:54
博主是一位在美国高校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专业是计算机科学 经过多年混迹于学术圈,对于读博的学校、导师选择颇有心得,想写一篇短文来总结一下 个人以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应该略有规划。大致来说,到北美读博的人在心中的规划分为两类: A: 如果你意向博士毕业以后从事学术工作(高校教授、研究所研究员等) 博主对于选择phd offer的优先程度排序为: A1, 导师和研究小组的历史成绩 读博士,找到一个优秀的导师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好的导师能让任何学生有机会在未来的求职中成功。有些教授一味的压迫学生工作而不为他们的人生考虑,这样的导师不能选,即使他们在很好的学校,发了很多厉害的文章。有些教授为人很随和,但是学术水平不高,或者对学生不闻不问,这样也不能算十全十美的导师。怎么看导师到底学术实力和为人如何呢,只要看他过去的学生的出路即可知道。我们用网络界大名鼎鼎的Hari Balakrishnan教授做例子,请看他的学生的出路: Mythili Vutukuru (June 2010, now at Movik Networks) Bret Hull (January 2010, now at Meraki Networks) Kyle Jamieson (June 2008, now Lecturer (= Assistant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Michael Walfish (November 2007, now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S at UT Austin) Jaeyeon Jung (May 2006, now at Intel Research) Allen Miu (May 2006, now at Ruckus Wireless), Magdalena Balazinska (December '05,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SE at the Univ. of Washington, Microsoft Faculty Fellow) Nick Feamster (September '05, Sprowls award Honorable Mention,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S at Georgia Tech., PECASE winner and Sloan Fellow) Nissanka Bodhi Priyantha (May '05, winner of a Sprowls Award, now at Microsoft Research) David Andersen (December '04, winner of a Sprowls Award for best MIT CS thesis,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S at CMU) Alex Snoeren (December '02, Sprowls Honorable Mention,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SE at UCSD) Wendi Heinzelman (June '00, co-supervised w/ Prof. Chandrakasan,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CE at Rochester) 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在名校当教授,其中不乏已经成名者。跟这样的导师,你的前途是很光明的。 A2, 从可靠途径得知的导师情况 博主认为一个优秀的导师应该具有下面几点:对学术有自己的追求和道德底线,尊重学生,愿意帮助学生,人际关系好等等。如果你能从可靠的途径知道他/她具有这些特点,那么请选择他/她吧。请你注意可靠这两个字。 A3, 该校该系在你的研究方向上的实力 如果你还不确定导师,但是知道一个系拥有3位或者3位以上在你研究方向上都有成就的导师,那么那个系是你的优先选择。具体一点的例子有Wisc-Madison的数据库,UMass的网络等,另一个列子是UT Austin,top10的cs program,虽然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专家坐镇,但是独缺数据库这个方向,如果你想做数据库,那你千万不应该去UT Austin. 我把这条列在第三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 你会找到很多的合作者来帮助你科研,包括老师和学生。2.你在寻求职位的时候会有多个人的推荐信。3. 即使你跟自己导师相处不好,也会有机会换其他的导师,而不用换研究方向。 当然这条标准非常难衡量,尤其是对于没有很多经验的本科生来说,所以下面我就列了一条所有人都能衡量的标准。 A4, USNews 专业排名 http://www.eduwo.com/usaspeciality/71220.htm USnews专业排名是几乎每个本专业教授心中都能背出的,在美国拥有很高的权威性。如果你想从事学术工作,那么尽量要去排名靠前的学校。如果你可以挑选前十和第30的学校,那么请去前10。如果在第25和第30的学校之间犹豫,那么也不一定要迷信排名高的,请参考其他的标准。 A5, 导师和科研小组目前的文章、基金 如果导师年年发表很多篇一流会议的文章,手握基金无数,那么他也是很好的选择。一流会议的列表和讨论有很多,我就不在此多说的。请注意:千万不能迷信这条标准,因为你永远无法从发表的论文里面知道他/她的人品。 A6, 上海交大全世界高校专业排名 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SubjectCS2012.html 如果实在做不了决定,这个排名也还算是挺靠谱的 千万不能参照的: USNews college rank,经常被误翻译为综合排名,实际上只是本科质量排名 http://www.eduwo.com/usarankings/7646.htm college rank对你的求职, 没有任何帮助 。对于一个把UC Berkeley排到20名之外的排名,对你读博士实在是误导性太大了。
18284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析软件的选择
热度 1 renyz518 2012-9-20 21:44
新学期刚开始,研一的师弟师妹们来到了导师的门下,看到他们每个人满怀信心,对自己研究生三年的生活是多么的期望,这是件好事,作为他们的师兄也颇为感到自豪,但是最近几天发生的事情让我不得不唠叨几句了。 我们这个课题组项目比较多,导师每天都为项目在奔波,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关系稍微少点,研一的新生刚进来每天就那么几门课程,感到自己的研究生的生活不能碌碌无为而度过,于是就去找导师问问怎么度过,导师就说先学学分析软件,将来在课题上一定会用上的,因为现在硕士毕业大多数都靠数值模拟来搞定,导师就说了好几个软件,什么ADINA、ANSYS、MIDAS、FLAC等等一些列,我们都知道这些软件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习软件就像找女友似的,适合自己课题的才是最好的,并不是学的越多就越好,我们往往用的是一个软件,有时候为了验证误差,采用另一个软件去校核一下,所以新生现在就懵了,应该学哪个呢? 今天下午有个师弟就跑过来问我,导师说了一大堆软件,他应该学哪个呢?我首先问你现在课题定了没有啊?如果定了的话我可以给推荐,如果没有定,我也不知道你应该学哪个,这些软件都很好,这么一说,师弟支支吾吾的也说不清自己要研究什么课题,就说反正跟咱们课题组里面有关项目,我笑了一下,我只能坦言的说首先告诉自己打算去何方,再准备交通工具,不要辛辛苦苦攒了一年的RMB,好不容易买了张飞机票,结果一打听哪里没有飞机,到那时就真的悲剧了,不仅仅是你的精力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时间,因为它是一维的,以前就有这样的师弟,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看着其他人学那个软件,就跟风,结果两年了,学了没用,我希望在选择软件是慎重一点为好。
个人分类: 心得|32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小说】童年里那个男人的哭声
热度 2 Terrace 2012-9-19 08:48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镇上度过的,和中国千千万万的乡镇一样,她开始很宁静,宁静得像50年代的一个小村庄;接着是彷徨,彷徨得像80年代的一个小城市;然后是噪杂,嘈杂得像90年代的菜市场。那是个极为普通的地方,没有什么现在所谓米国的风情,更没有什么狗屁卡萨布兰加或伊士坦堡的文明交会,就是一个宁静、彷徨、嘈杂的小镇,偶尔出现异样的火花也是有人在街上被群殴。当然,群殴就是群殴,也没人管,也管不了。 小时候搬过很多次家,所以邻居对于我来说,总是新鲜的。以前,有个姓孙的老伯家,孙伯书法写得极好,母亲就让我跟他学书法。孙伯人极好,很愿意教我,后来我们搬走了,但是我还经常回来,向他学习,一直到我小学毕业。有个姓张的老爷爷教我下象棋,小时候就控这个,长大后发现我不太喜欢这个,所以也就下得越来越差劲了。 曾经有个邻居好像是个“老夫少妻”,想必师生恋,但是没有“炸药奖”得主那个8228的那么离谱,应该相差个10岁的样子吧。我今天说的故事就是这两位啦。好像前几年,他们生活的很幸福吧,男的是做官的,书法写得也很好,是个左右方圆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吧。在我跟着孙伯练永字八法的时候,他也曾经来指点过,只是男人事情太忙,也就没时间太顾虑到一个邻居家的毛头小子。 一年春节,孙伯得了风湿病,拿不住笔,也就没法写字了,就让我和男人写对联,他女人帮我们研墨,研着研着,他们两好像为什么事情就吵起来了,我当时也不太懂,现在也基本没搞懂,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只知道,这一年,男人当了镇里的大官,仕途开始好起来,天天有点不着家了。女人和我母亲一个单位,业务水平一般,刚开始来做人毕恭毕敬,什么事情都比较小心,后来慢慢混熟了,也就肆无忌惮了,天天往领导办公室跑。这是后来我同学跟我说的,因为那个领导就是我同学他爸。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是在家,他爹和他妈吵架的时候兜出来的。 等我们临搬走的那个冬天,男人和女人的家不再有争吵了,我们很不习惯,因为近一年来,我们听他们吵架已经听习惯了,不吵我反而是不习惯。我一般放学回家就写作业,爸妈让我吃完饭再写,我偏不,赶紧写完,这时候父母已经吃完了,我才开始吃,吃着吃着,他们就吵起来了,我就一边听一边吃。父母一开始还去劝劝,后来就不劝了,假装出去散步不在家。 上灯时分,我去男人家,问问他要不要写今年的对联,女人不在,他说不用了,哑然失语。我也搞不懂他,现在看来那就是郁闷吧。我就问他,“叔叔你会下棋吗?我陪你下棋吧!”男人也没事情做就答应了。我那是也不太会下,他基本上是一边下一边教,我小卒过河之后被逼死了,我就想往回走,他制止说不可以,我说为什么不可以啊,他说小卒不河不能回头的!我根本不听他的,他就恼了,但是又突然停了下来,面如死灰,从来没见过他这样,吓得我拔腿就跑,跑到门口的时候他突然哭了,其声很是悲凉。吓得我跑回家跟母亲保证,我绝对没有欺负他,他就哭了,哭得很惨。母亲没说什么,要我回被窝里睡觉,别管闲事。 后来母亲告诉我,男人和女人离婚了,这也许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离婚”,当然我没有像一些小朋友在那追问,什么是离婚。女人傍了一个大款跑了,听说是搞房地产的,男人原来是镇长的有力候选人,也因为这件事情一蹶不振,从此碌碌无为,成了一个很普通的办事员,就像这座城镇一样普通地过活。 再后来,男人又娶了个女人,生了个孩子,很可爱。这次回去看到了那个孩子,但是那个男人的哭声,在深夜,很悲凉,悲凉得我一生难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3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未选之路
Xinliangzhu 2012-9-1 20:37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by Robert Frost
个人分类: 思念&思考|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我为什么选择出国工作?--喻海良”
blueice1126 2012-7-26 19:15
今天看到喻海良老师发表在小木虫上的“我为什么选择出国工作?”( http://emuch.net/html/201205/4518693.html )一文,一时感慨颇多,不了解喻老师的,估计只能看到喻老师32岁成为教授的风光,感觉喻老师科研生涯的顺利。但看完这篇文章,我们才能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每个人都不可能随便成功,命运的永远喜欢垂青那些有准备,更努力和用功的人们。正如乔布斯说的那样,有事命运会用砖头敲打你的脑袋,但千万别灰心。正如喻老师,看到他硕士毕业就能留校,我们都不仅羡慕万分,可我们忽略了随后喻老师的不得已所做的艰难选择及卓越努力。所以我们不应该抱怨什么,没有人永远是一番顺风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再努力。自己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喻老师全文如下: 我第一次知道学生可以出国留学是高三毕业后,班上有一个学习成绩相对差一点的同学,由于家境较好,去了乌克兰最好的大学。由于当时她的学习成绩真的不是很好,而且能进乌克兰最好的大学,所以,我当时觉得那里的大学教育太差,可能还不如国内的二本。进入大学后,我们学院和英国伦敦大学有合作,国内3年,英国2年,最后获国内大学本科文凭和伦敦大学硕士学位。由于两校合作关系,每年可以派不少学生过去,前提是,伦敦大学免除一半学费的优惠,学生自己出一半的学费。对于穷学生的我,自然只能望而却步。但是,进一步对出国留学没有好感,因为有钱就行。上研究生的时候,某日本朋友推荐我去大阪大学学习,前提是放弃国内大学的博士学位。自己觉得不值,导师也不太赞成,就放弃了。 博士毕业后,由于人事变动,我突然不再被认为是可以培养的“人才”,在原单位受到几个和导师意见相左的“学霸”的排挤。为了自己的前途,我决心暂时离开学校,以躲避风头。此时,导师建议我去德国做洪堡学者,并帮助我联系了某著名大学的副校长,对方看到我的CV后,很快同意要我,并给我一些相关材料。就在这时,我自己还联系了清华大学的老师,他们收到简历后,第二天就写信欢迎去他们组。由于我急于躲避成为“枪头鸟”,早日离开是非之地,再次放弃了出国,办理停薪留职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的确,在我的眼里,清华并不比国外名牌大学差。 在清华大学期间,我一方面每半年回原校汇报工作,另一方面,打听大家对我的看法是否改变。很遗憾,每一次都受伤而走,虽然我依然希望回到那里工作。在此期间,我给领导写信希望得到单位的培养与肯定,因为“杰青”以上才是我将来的定位目标。但是,后来我们实验室的人事领导做的非常过分。我到清华后不久,单位的另一个同事接着去了加拿大。然而,在职称评定的时候,该领导以我现在不在单位为由不同意给评定职称,然而,却帮助那个同事评了职称(现领导得意弟子)。此时,我写信给了学校人事处处长,没有回复。为此,在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决定辞职,彻底离开这片伤心地。可怜我原计划回去,白白浪费了清华大学可以给我提供的2万多住房补贴(在职人员没有)。 也就在此时,卧龙岗大学这边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主动邀请我出国。他给我讲了很多出国的好处。考虑到现在的情况和将来发展的空间,我同意了。很快,他们让我写了一个申请书,并帮助填写了一些材料,最后,我以第一的身份获得了卧龙岗大学提供的三个岗位之一。刚来这里的时候,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从美国过来的,的确,从国内博士毕业获得国外工作岗位不易。获得这个岗位后,我可以申请澳大利亚绿卡。但是,害怕自己将来不回国,而主动放弃了。的确,在出国之前的最后一个月,我把人事关系落到了另一所学校。 现在再总结一下我出国的原因:(1)国内非学术因素对人的成长影响过大,很多学霸完全把自己的私人恩怨施加与别人头上,让人看不到希望,甚至绝望;(2)国外大学以学术发展的眼光评级“人才”,而且各种待遇比国内高出4倍以上,为何拒绝?(3)的确以前没有深入了解国外学术发展情况,有志者应该走出来看看,否则永远只知道自己井口上的一块天,不利于成为“大才”;(4)走出来也是能力的一种象征,的确岗位稀少,我要证明给某些“人”看。(5)将来我还可以回国,而且,可能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最后列出最重要的一条,“出国之目的,在于将来为己国造新文明”,希望将来有机会做到。
6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少有人走的路
热度 7 szc009 2012-7-21 23:28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瞧不见前人的足迹 瞅不着来者的身影 我久久伫立在那路口 遥望那无边的悠长、寂寥和孤独 但我却毅然选择了上路 行走一个人的风景 聆听前进的脚步声 无论是萋萋芳草幽香满径 抑或是泠泠水寒荆棘遍布 我深知此路绵延无尽处 夜间相伴群星璀璨 日里漫随乱云飞渡 远离那无聊的悲愤与踌躇的哀伤 我不再返回也不去问归途 直到我再也迈不开脚步 那时我会欣然回顾 也许只是轻轻叹息 而终不会后悔我的选择 尽管我人生踏上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个人分类: 躬省力行|3768 次阅读|15 个评论
生态学文献17:生态学家在哪里工作?
热度 1 mengchanghe 2012-7-18 14:38
Martin et al 2012 Mapping where ecologists work - biases in the global distribut.pdf 一切的保护策略措施一般都是基于科学理论(论文)的研究的发表才逐渐被广泛接受采纳的。因此,论文所依托的样地产生的理论是否适用于大尺度是很值得商榷的。如热带森林的理论与温带的也许不兼容。所以本文假设如果不同的地区不容的生物圈乃至不同的国家经济其样地的调查研究也应该是相对均匀的。当然,结果是有偏好性的。 本研究收集了10个高影响因子(IF4.5)杂志6年来发表的文章中设计的样地,并对样地进行校正,共有8000多个样地,同时收集这些样地的环境、经济等数据,发现以下规律: 1. 经济好的国家、保护区以及温带落叶林是最常研究的。 2. 部分地区如美国、南美其研究样地有尤其之多,而西亚地区则鲜有研究。 可见,这存在显著的偏好度。于是倡导要加大如热带落叶林,沙漠等的研究。应该鼓励去那些没有研究过的区域。当我们还在考虑样地设计时候空间自相关的时候,人家已经在全球尺度考虑全球样地设计的伪重复了…… 本文的不足之处依我看有: 1. 所选的杂志有一定的可商讨性:在这些杂志没有研究可能在本土杂志或者一些较低研究的杂志上有研究,且这些杂志偏好保护区的文章。 2. 十个杂志实在是太少了,而且这些杂志本身就有偏好度。 总体上我是很喜欢这篇文章的,可以继续做……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及心得|3271 次阅读|1 个评论
选择与风险
heitiedan2012 2012-6-30 19:06
这些年,经常听到有人参加高考连续考了多少年,也有人连续考研考了多少年。有人考上了,有人仍然没有考上。考上了的,被人说成终成正果,考不上而继续考的,被人说成执着和坚韧。遇到这样的情况,即连续多年参加考试而未中的,到底要不要坚持,这还真是个问题。 其实从来就没有唯一正确的事,对于某一件事,这样做有这样做的道理,那样做也有那样做的道理。关键是如何选择,如何做决定。很多事,很难说这样做就一定是对的,或者那样做就一定是不对的。对于那些多年来一直坚持参加高考或者考研的人们来说,人们可以说他们很有毅力,百折不挠。如果最终考上了,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没有考上,自然也会有人勉励他们继续努力。这种All or No的逻辑也难说到底是对是错。 即使努力多年,达到了我们预先的目标,但是这中间还是有很多损失,最大的损失是时间的损失。时间的损失也会造成机会的损失,因为我们不知道,在你坚持多次做这一件事的时候,会不会有新的机会擦肩而过。我们不知道,这些机会中会不会有一些会给我们带来更为适合的工作、学习或者生活。虽然我们在实现考试的目标上如愿以偿,但是考上以后的方方面面我们有很多还是无法预知的。比如,我们在专业学习上是否还有新的困难,我们在确定课题上到底能够了解多少相关领域的进展和情况,而且由于年龄偏大,有的甚至已经结婚生子,这些因素都会对我们的学习与研究有不确定的影响。或者,虽然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我们的愿望,可是再往下走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碰到新的很不容易克服的挫折。 假设我们没有那么坚持,在试过几次后,尽早放弃了我们原来的考试目标,也许我们永远进不了大学的课堂,或者在我们的一生履历上填写不了研究生的字样,但是我们完全有可能走上另外一些道路,而这些道路也是有可能让我们走向成功,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当然,事情也可能向另一面发展。在考试的目标实现之后,我们在后面的人生道路上走得很顺,我们有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假如我们放弃了原来的考试目标,我们的人生道路有可能会存在很多坎坷,甚至有可能一蹶不振。 所以,不管我们坚持还是放弃,我们都面临着不容易下定决心的抉择,因为每一个抉择都有风险。虽然我们可能得到很多告诫,要我们认真思考,分析各种有利不利的因素,分析我们有可能碰到的各种机遇,也许我们在诸多分析之后,做出了一个对于概率最大的可能的选择,但是风险依然存在。虽然说到不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但是那种事后的遗憾和懊恼仍然会让我们痛苦不休。 不仅考试的道路是如此,即使在我们做研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你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要走怎么样的研究道路,同样面临这样的抉择。选择对了,一顺百顺。选择失误,处处梗塞。那我们究竟要怎么办? 说实在的,基本没有什么办法来保证我们永远会是顺风顺水。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有风险,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选择之前,要想好了:这样的选择是有风险的,是有可能失败的。那么我们既然要做出选择,就必须面对风险,当然这主要是意味着失败。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因素是我们无法主宰的,我们只能做好事先的心理准备——失败的准备。 没有人喜欢失败,可是没有人没有遇到过失败,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平和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失败。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成功,但是我们仍然会失败。对于失败,有没有心理准备是很重要的。没有心理准备,我们就可能被失败打垮,精神上的垮台比起所面对的失败,可能会更可怕。如果我们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失败来临时,我们的心理承受力要大一些,这样,我们或者会继续朝着我们原来的方向努力,或者我们重新开始走新的道路。 电影《李时珍》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李时珍与他的儿子和学生花费了多年的时间,遍访山川,写好了《本草纲目》的书稿,但不幸被出版商给遗失了。这个打击不能说不小。但是李时珍没有气馁,重新做起,终于在历时27年后,完成了这部名著的出版。也许有人会认识,这并不能算李时珍的失败。当然,失败有多种形式,这到底算不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失败也不是绝对的,正如成功也不是绝对的一样。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会失去不少东西,会有不少小的失败。在我们尽力努力但是最终失败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得到不少小小的收获,不知这算不算小小的成功。 其实,人生道路上总有成功与失败,只是这成功的大小或者失败的大小的差别。人们的每个抉择都会有风险,都有失败的可能。这也许是人生对于未知的一种乐趣呢。
3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存在是因 选择是果
热度 4 qiongfeng 2012-6-19 22:59
既然最终结局都一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5358-583782.html ),人,蛆,应该如何选择?(这里比较的标准“好”是限于局部的,个人的。) 第一个问题:活着还是死着?活着是选择1;而死后的世界有风险,死是选择2。 那选择了活着,怎样活着?活着的时候应追求什么?个人的生长。为什么现在有些制度不利于某些人?这是一个天枰。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的生长,大多数人把天秤压倒在他们那一边。这就是选择。我们把这个规律赋予给自然,也是存在。 存在是因,选择是果。先有蛋(种子的无限可能),而后有鸡(确定的一个形体)。我们不知道蛋的本质,只知道蛋的存在,它可以变成一个石头,也可能孕育生长成鸡。蛋就是鬼王说的“小球藻”。蛋就是上帝。选择让它自己来做。选择就使一些表面的东西消失,但只要有存在,就会有新的矛盾,新的选择。 蛋不只有一个,最起码有两个,或者说上帝就是雌雄同体。它的生长也在左右互搏。上帝吃素还是吃肉,他也在纠结。而我们成了他的映像。我们的生长源于不确定性,却最后走向一个确定。在这一时刻我们回不到源头,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我们现在的确定。所以,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不要回头。
1247 次阅读|5 个评论
选择“放弃”,不如放弃“选择”
热度 24 boxcar 2012-6-16 09:37
前些日子,我在在博士放松群( QQ 群号: 61398794 )中看到了据说是刚刚评出的 2012 年上半年最给力的十大名言: 1 .笑只是个表情,与快乐无关。 2 .思想就像内裤,要有,但不能逢人就证明你有。 3 .纯,属虚构。乱,是佳人。 4 .我可以选择放弃,但绝不放弃选择。 5 .以前,养儿防老。如今,养老要防儿。 6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仇,从早到晚。 7 .如今,人们经常需要马桶精神,按一下,什么都干净了。 8 .眉毛上的汗水,眉毛下的泪水,你总得选一样。 9 .人家有背景,而我只有背影。 10 .财富改变不了个性,却可以让人露出本性 ! 这些名言,其实对其中每一条做点儿点评都够写篇博文(甚至博士论文),不过我浏览了一遍之后,觉得第四句最值得率先一写,因为它比较能反应咱们现代人,特别是现代一些年轻人的思想和方法。于是,我终于在 N 多天后写下了本文——选择“放弃”,不如放弃“选择”。 最近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驰续、经济的疼飞、信息的爆闸,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人们心中却反而有了更多的纠结和迷茫。因为,当您看啥都觉得挺好,而事实上却又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做出一个英明、正确、伟大、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损失最小化的选择就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其实谁也不知道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坚持不歇的改革,会让今天的最热火的东西在那天突然淬火,所以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就难免倍感纠结。 面对选择,采取的对策是“揪皆”——统统抓住不放手,也就是所说的“不放弃选择”。于是乎,传说中的“面霸 120 ”们就闪亮登场了。不少毕业生,会在招聘季中身穿高价订制的职业装、足蹬锃亮的皮鞋、打扮得利利索索然后捏着一摞外观很华丽的简历去“赶场”——参加 N 多个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和不相关的、和自己的志趣爱好投缘或不投缘的各种面试和招聘会。面霸们济济一堂之后,都不免要感慨当今竞争之激烈,然后在独自里(肚子里)暗叹选择之艰难。 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就是不放弃选择,而永远希望把选择的主动权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里。然而在事实上大多数其实并不靠谱的“选择”的最终结果其实是不得已的“放弃”。很多时候,与其最终选择放弃,到不如最初就放弃这样的选择。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毕竟“放弃”本身就意味着失去,意味着某种损失,似乎并不是件好事,其实不然。 最初兴致勃勃地选择,在不久感觉失败就选择的“放弃”,产生的效果其实是“放气”——让自己泄气。这种选择放弃的次数多了,人就会有很大的挫折感,而逐渐失去自信心,甚至出现习惯性的放弃,最终可能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再做出选择的时候别太患得患失,果断地放弃一些选择(那怕它们很有吸引力),而更专注地去做那些自己定下决心选择去做的事情,即使遇到了困难也努力克服而不选择放弃,往往可以做得很好,最终取得成功。这种通过坚持“不抛弃、不放弃”而最终所取得的成功,往往可以大大地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我认为,在有些情况下, 在做事的过程中选择“放弃”,其实不如最初就放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选择” 。
个人分类: 社会|7668 次阅读|60 个评论
[转载]莫让名利影响自己的选择
热度 2 cjxiang 2012-5-28 22:13
施一公教授告诫学子在喜欢的领域做到最好,机会自然“从天而降” 莫让名利影响自己的选择 来源:文汇报 2012-05-24 姜澎 庄逸秀   大屏幕上展示着一幅略显抽象的山水画,“大家猜猜,画这幅画的‘工具’是什么?”来到复旦大学星空讲坛为大学生演讲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卖了个关子,随后揭晓答案:是表达不同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理论上来说,大肠杆菌也可以用来冲洗照片,因为它们有感光性,不过它们的副作用太难控制了。”此时,台下已是一片惊叹声夹杂着笑声。   施一公带来的这堂以“少年壮志不言愁”为题的讲座,就在这些由微观物质构成的精美图案中缓缓展开。施一公研究的专业是结构生物学,他结合艺术,带领学子探索生命现象的机理和本质,以结构生物学揭示新的药物靶点以及如何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从而造福人类。 科普有赖科学家的努力   “艾滋病是绝症吗?”面对施一公的问题,全场几乎90%的学生举起了手,只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不是”。“艾滋病不是绝症。之所以在中国还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中国医药研发水平还很落后,而且我们在疾病控制和治疗方面投入依然不足。”他说,在美国,艾滋病人只要按时吃药,甚至可以活到80岁,因为美国有20多种可以抑制艾滋病的药品,疗效明显。   “我之所以要回来,投身教育是最重要的原因。”施一公认为,提高中国的科学水平,政府和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政府的作用很强大,它首先要‘懂’,然后上行下效,作用更为显著;科学的前途与媒体也关联甚大。媒体应该负责任地向公众报道更多准确的科学新闻。”   回国已有几年的施一公深有感触地说:“如果科学家都不做科普工作,那么伪科学就会盛行,国内现在就是如此。为什么张悟本的那些‘养生食疗法’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为什么一些保健品的广告会这么火爆?这说明国民整体科学素质偏低,不仅媒体脱不了干系,科学家也脱不了干系。” 喜欢科研就别轻言放弃   施一公讲了一个故事:“我认识一位美国的教授,他一直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做科研,也是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了著名跨国企业Merck的任命,成为这家公司研发部的负责人,带领着一万人的研发团队。说说我自己——从事教学和科研,我认为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但我也希望能够把我的发现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现在我是5家著名药企的科学顾问。”   施一公说:“我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名利,放弃你所喜欢的东西;也别让名利影响了你对自己兴趣和爱好的选择。当你在你喜欢的领域做到最好,更好的机会就会‘从天而降’。很多同学认为毕业以后要到跨国大公司去任职,才有更多的机会。我想告诉这些同学,如果你喜欢科研,喜欢你所做的事情,千万别轻易地放弃,因为你在实验室里也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即便你短视,那些跨国企业却并不短视。”   “今年9月,有一项外国的制药专利就要到期,我猜最快11月,中国企业就会投产。”施一公说,中国研制新药的成本远低于美国,因为美国在原原本本地创新,而我国却大多在走破译对方专利的“合法捷径”,短期内这也许是中国制药的唯一出路。“未来十年生命科学行业会大热,分子制药业也会成为其中最大的行业。” 等待历史把你推上舞台   不少施一公的“粉丝”最关心的问题是,成为他的研究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施一公笑言:“做我的研究生,第一是要刻苦,时间的付出是必要的,不存在所谓的捷径;第二是要勇于挑战权威,也就是要有批判性的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我喜欢有个性的人,有追求的人。科学家是应该有脾气的。”   青年人总是焦急地思考着如何实现强国之梦,施一公说:“过去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焦虑和迫切的心情,希望能够做点什么,能够改变国家落后的命运,但是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本分的事情,时间到了,历史会把我们推上历史舞台。”   他建议年轻人老老实实做研究、老老实实学本领,“十多年后,历史的车轮会让优秀的年轻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所有的岗位都可以为人民带去福祉,到那时,仍保持着自己为国效力的初衷就是最可贵的”。
19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与人生
热度 67 weijia2009 2012-5-19 10:08
大学与人生 贾伟 从上海刚搬到北卡的第一年,有次我去儿子的学校接他回家,记得那天小学三年级部的孩子全在外面草坪上玩,我找到儿子带他离开时,旁边荡秋千的一个小女孩看见了我们,便大声地喊我儿子的名字。但儿子(听到了)却低头疾走,没有理睬她,结果那位女同学一面喊着一面就追来了,跑得太急,小女孩狠狠地摔了一跤,我赶紧上去把她扶起,不无歉意地把她交给(后面赶来的)她的妈妈。 回到车里,我批评了儿子不讲礼貌没有风度的行为,于是我们便开始了(父子之间第一次)关于女人的对话。我问他为什么对那位女同学不理不睬,儿子嘀咕着说:她老爱跟在我身边,班上所有人都在笑我,烦死了。我问:为什么要烦她呢,她很可爱啊?儿子:她长得丑死了。我问:凭什么你觉得她丑呢?儿子:她黄头发、头发乱七八糟的。我说:人家金黄色的头发是天生的,你从前没有看惯而已,她头发乱那是风吹的。儿子:她缺一颗门牙,难看死了。我说:这算什么理由,你还缺过两颗门牙呢,无非现在长齐了,爸爸觉得你这个同学长大以后肯定很漂亮。儿子迟疑了一会,问:那你又有什么理由呢?我笑着把话题就此打住,告诉儿子他还小,过些年可以继续这个话题的讨论。当时心里在说,傻孩子,她以后是否漂亮你看下她妈妈那模样,那还用猜吗! 看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早就有一套(对异性的)审美标准,哪怕是一个远未成人的小学生。而这套审美标准的由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TA的认知水平和生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就像我们社会对“人才”和一个人的“前途”的判断,也有着我们根深蒂固的衡量尺度。 我女儿在高中毕业时说过几件值得我沉思的事情。女儿就读的是北卡一所比较不错的高中,到了升大学的时候,她的很多同学在选择大学这样的“人生大事”上所做的决定是有点让人费解的。其中一个同学(也是女儿的好友)被本州的杜克大学录取,最后选了去南卡大学,是跟男朋友一起去的;一个非常优秀的男生被一所名牌高校录取,但最后说服家人,去了佛罗里达南部的一个大学,说那个大学一直是自己的梦想;而女儿的小姊妹中有好几个人没有去东部三角区(那里集中了北卡最好的几个大学)上学,而是选择了北卡州西部山区的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我仔细问女儿那几个同学到底为什么选择ASU,她也答不上来,说有几个家长曾经是ASU毕业的,估计那几个同学是受了父母影响。我之所以对女儿的同学选ASU很感兴趣,是因为我本人去过几次北卡东部的山区,那里风景秀丽,就像世外桃源,但那个地区的几所高校排名是比较靠后的,曾经心中有个疑问:这种人烟稀少的山区高校怎么会招得到像样的学生?从女儿同学的毕业去向上看,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是,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最近我收到北卡一所“寄宿”高中的来信,邀请我带儿子去访问。这所高中是北卡州立大学系统17个成员之一(另16所都是大学)。他们的校长(曾访问过我实验室)跟我详细介绍过这个(类似于大学预科的)中学的情况。他们是美国版的“重点高中”,而且是“官办”的 – 运行经费全部来自于州政府,北卡本地的中学生有资格通过考试进入这个学校完成高中的最后两年学业,择优录取,学费(和住宿费)全免。可想而知,这个学校的学生入学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该校毕业生代表了北卡的最高水平(除此以外,北卡还有其他少数几家私立和公立的优秀高中具备相似的质量)。我仔细看了下这个“重点高中”近5年来的高考录取和入学统计数据,发现有不少(跟女儿的高中差不多的)异于我们常理的结果。五年来该校共毕业了1571个学生,申请的学校约300所,平均每人收到3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60名毕业生被哈佛大学录取,但最终选择哈佛(enrolled)的只有7名,被普林斯顿、哥大、康奈尔、斯坦福、宾州大学录取的各有72、40、41、43、38人,实际去报到上学的人数分别是10、12、10、9、11人。被麻省理工和耶鲁录取的为62和61名,实际去了 22、18名。录取最多和选择最多的两所学校不难想像,是本州除杜克以外的两大巨头:UNC Chapel Hill和NC State U,前者录取了928人,实际招到了632人,后者录取了867人,实际去了342人。杜克录取人数265名,实际去了73名。我特地看了下这些优秀毕业生中有没有去位于山区的ASU和UNC Asheville,结果也很有意思,两个学校录取85和61人,有22和19人去了。我估计选择位于北卡金融城市(也是最大城市)Charlotte的UNC Charlotte会有不少人,结果是:录取54,实际去了10人;位于大都市纽约的名校NYU,录取52人,实际去了6人。从择校比例和范围来分析,看不出什么规律,能看出的一个特点是这批学生比较自主、随性、平和,他们普遍喜欢本州的大学,没有特别的欲望一定要上常春藤等名校,也没有完全不考虑排名相对靠后的“偏僻”的高校。 从北卡两个中学毕业生的择校取向,我感觉到自己脑子里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经受着冲击。其实教育本没有那么复杂,教育的本质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和知识传授过程,让学生固有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的成长,成为一个人性健全的人。我想这些中学毕业生是幸福的,他们可以独立的、自由的按自己的意愿去尝试人生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高校不就是要培养这样一些(思想独立和人性健全)的青年人吗?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而我们国内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大多走在与常理相反的道路上,老师和家长都在狠劲地把学生们往“出人头地”的方向push。我们借助各种指标,测量学校的排名、学历、单位名声、财产、官职,据此给每一个人定性,给每一个学生设计未来的人生。凡是不在我们“指标体系”里的东西,便被忽略不计了。而那些不在“指标体系”内的,恰恰可能是我们业已丢失的、让我们的人生真正具有意义的东西...... 末尾再交代一下:到北卡三年后,女儿问她弟弟那位金头发的女同学怎么样了,儿子不耐烦地说,班上女生没有不是金头发的,你如果说上次那个“摔跤”的女生的话,她早转学走了。不过这一问我们意外地发现儿子审美的“指标体系”出现了大幅变化,因为贾同学用让他老姐(也包括他老爸老妈)内心彻底崩溃的口吻说:金头发的女孩的确比黑头发的要好看多了!
20668 次阅读|128 个评论
生活:我们平庸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平庸
热度 123 stone1971111 2012-5-18 11:12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好比即便在村子里,也希望让别人尊重,让别人觉得自己很牛。但是我们很遗憾的发现, 不管我们的主观愿望有多么强烈,最终的结局我们还是很平 庸,并没有成为自己想象中那种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我个人短暂的人生经验,加上看书得到各种信息,个人以为, 这不是外在原因和先天缺陷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在潜意识当中选择了平庸 。这就是很矛盾的,表面看,我们并不希望平庸,但是为什么潜意识中选择平庸呢?我认为如下几条可以探讨。 一、中国人的现实主义情节造成了我们选择的保守性。 我们生活在这个土地上,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受到这个土地上的各种明文化和潜文化的影响。其中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其中积淀最深厚的一种文化。我们的父母师长,无时无刻都在传递这种精神,但是正是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让我们变得更加平庸。 实用主义让我们需要立刻看到效果,而不是长远的虚无缥缈的未来。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下的最优选择往往不是历史的最优选择。 整体原因还在于我们的目光往往并不长远,只看到现在,是远远做不到整体最优的判断。西方人总的来说喜欢冒险,在不知道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奋斗,这样即便不是个个都能成功,但是毕竟走出了局部极小值的范围。 对现实利益的过分看重也限制了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得我们总是去思考身边的问题,而不是思考更广泛的问题。 二、我们对于结果的重视远大于过程。 成王败寇的历史给我们太多的告诫,那就是一定要好的结局。实际上谁都不知道如何达到好的结局。结果是坏的,那这个人就是坏的。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想抹杀了人性中复杂和丰富的本质。 当一个人在风光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跟着捧场和赞扬,而不去看他成功的过程和真正经验,也不去赞叹其中的各种值得分析的精神,我们看的都是表面的东西,这使得我们往往失去自己成长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历史上的各种文学和历史书,很少有客观的,大多数一边倒。 这种文化氛围并不是适合各种有意义的探索,因为我们不能真正的尊重所谓的失败者。 三、思想的懒惰让我们平庸。 我们在大多数成长的过程中, 思想是懒惰的,因为我们过于相信老师,相信名人,把自己的未来完全的交给别人。 谁说中国人勤奋,勤奋只表现于体力劳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愿动脑筋。 我们把太多的时光浪费在小事情上,把太多的关注浪费在口舌中 。法国的勒庞在他的书《乌合之众》中详细分析了类似现象。为什么一个个好人,最后可以被一个领导引领到一个危险的地步。这种群体心理的扩大化,导致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失去了独立的自我,甚至以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说中国人聪明,也都体现在小的细节上,我们可能在精雕细刻上有自己的思想, 自秦朝之后,中国似乎就没有新的思想,这就反映了我们思想上的懒惰, 我们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在享受而不知道自耻。 四、贪心让我们平庸。 我们大多数人表面看是对人都很好,但是往往 实质上是贪婪的,既希望事业成功,也希望声望成功,也希望生活成功, 实际上,世界上肯定不存在这么完美的事物,包括人生。 我们的贪婪使得我们在每一个选择中总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会去选择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这在《失败的逻辑》一书中做了有趣的分析,我们之所以选择去做一件事,在内心深处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大致的预期,我们的选择恰是我们很容易达到的,而我们不选择的,往往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如果一切都是没有风险的平静,平庸是必然的结局。梁漱溟是个倔老头,但是他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他敢于和毛主席对着说,尽管他要付出自己的代价。 可是与其没有精神的活着,还不如有精神的死去。 我们不是没有成为杰出者的潜力,也不是没有成为有用人才的条件,我们最终成为了平庸的人,成为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那是我们潜意识中选择的结果,我们过于现实主义,过于重视结果,我们过于懒惰,也过于贪心,因此,对于平庸的结局,我们也似乎只能“幸福”地面对。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30456 次阅读|260 个评论
重温经典:《阿甘正传》
热度 2 liyanwu 2012-4-15 10:03
重温经典:《阿甘正传》 之一:关于生活 每次想起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奔跑, 心里都会止不住伤感而精神为之振奋。 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选择的阳光道, 一个智障儿的成功来得比聪明人平顺。 阿甘只知道在路上凭直觉不停得前进, 从不晓得聪明人那样的不满委屈愤恨。 他们看见的是细枝末节而非关键部位, 患得患失中生命已惶惶然消磨到怠尽。 那洁白轻柔的羽毛从片头飘悠到片尾, 似乎在诉说着冥冥命运的必然与偶然。 迎风而上亦或随风飘摇终归掉落尘埃, 似一件艺术品浑然天成有着美的震撼。 也许生活本应该就这样简洁与执着啊, 足够的智慧才会赢取它的青春与精华。 之二:关于爱 阿甘的妈妈从不厌弃自己的傻儿子, 她给予了儿子一份坚忍健全的母爱。 成长中的阿甘拥有纯洁无暇的恩赐, 最终成为母亲一辈子的骄傲与开怀。 阿甘在战场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战友, 并实现了与好友布约定的梦想人生。 阿甘坚定地认为丹是他心里的英雄, 如此观念让丹有了生活下去的勇猛。 珍妮是阿甘一生唯一并永恒的姑娘, 善良的她一生凄苦叛逆彷徨与无助。 虽然珍妮并没有一直陪伴在他身旁, 阿甘却拥有珍妮至纯的倩影和骨肉。 真爱让人永远无所畏惧地给予奉献, 得到的回报便是精神的光辉与灿烂。 之三:关于选择 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两个不同的路口, 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歌舞升平的天堂。 另一条却是过失懊悔黑暗忧郁的等候, 两条路的取舍似在不经意间来回摆荡。 谁说阿甘选择的不是一条智慧的路呢? 在小伙伴儿珍妮难过的时候不离不弃。 在男孩辱骂追击中选择明智地去回避, 在收获荣誉后依旧谦虚谨慎不躁不急。 阿甘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与礼遇, 从不计算别人的私心和各种名誉利益。 勤奋高尚与诚恳变成真实的物质回馈, 精神的光明带来人人艳羡的成就自己。 这本是每个平凡人无比快乐的逍遥路, 而今却是聪明人不屑一顾的末路穷途。
个人分类: 文学习作|2820 次阅读|5 个评论
找工作小计
热度 1 ruby0912 2012-4-14 23:27
2011年10月底之后开始制作简历。此后,南京招聘会打酱油一次,看看;部委事业单位尝试三次—海洋局放弃笔试,规划院笔试败笔,农研中心面试、体检2了一回;高校海投7个—哈工大被鄙视;西北农林被鄙视;南京工大被鄙视;佳大放弃试讲;首都经贸试讲后放弃;东华理工试讲后等待;曲师大在等待(貌似单位越来越差……)。总结之后才发现,就业面还真TMD窄,当然了,经济困境+带家属的问题困扰,一直没敢去尝试那些所谓的地方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所谓的正科级之类的;但是,那些所谓的985,211貌似我也望而止步了呢? 下一步?边走边看吧。毕业论文赶紧造完,可能还有东北农大?黑大? 先把论文写完。
30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医者仁心的诠释 (书评)
热度 1 hujunping 2012-3-13 16:19
医者仁心的诠释 (书评)
医者仁心的诠释 【原载《科技导报》,2012,30(5),80 】 一般说来, 除去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我们与医生打交道的机会不多。职业医生能成为普通大众真正的朋友吗?《交个医生做朋友》带我们走进医生的世界,从字里行间探触一位医生的职业素养和内在的真实情感,有助于大众更为理性地处理身边与医疗相关的事务。 正如大多数人预想的那样,“医生”与“朋友”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中,“朋友”的意味已经越来越偏离其本意。建立起诚信可靠的朋友关系,愈发艰难。在这本书中的一些篇章,也可见识到某些患者自称为“朋友”的医生。比如,在“律师的冤案”一文中,患者老古就被他的医生“朋友”害得虚惊一场。然而,读者会发现,作者本人对“朋友”的态度是严肃的,远离了亵渎之意。在他看来,很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是病人及其家属可以信赖的朋友。作者倾注朋友之真心于文字中,还原常见医疗困境的真实情形,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来对待医疗问题。读者可以体会到一位医生那难得的细腻、真实、仁爱的心理世界。医患关系本不是“矛与盾”,更应是“钥与锁”。 如果把这本书看作一本健康养生书,这个判断是不确切的。除了书中最后一部分以不到全书 1/5 的篇幅介绍了 25 种“常见的症状和疾病”外,其他各篇章并没有把重点落在病例的发病原理、预防和治疗等具体的医学技术细节上。也就是说,如果读者们期待这是一本“健康宝典”、“养生诀窍”之类的医学百科读物,恐怕要失望了。作者敏锐的目光聚焦到了另一个容易被忽视却日益凸显出重要社会价值的问题。涉及医疗问题时,恐惧、忧郁、焦躁、绝望等情绪对人们心灵的折磨,有时候甚至超越了疾病本身带来的生理痛苦。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人,也不单单是患者本身,亲人、朋友乃至相关社会人群都可能席卷其中。所涉及的领域也不单单是医学本身,伦理、道德、心理以及各种情感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因此,“选择”成了本书的一个关键而耀眼的词汇。作者意图通过一篇篇小短文,启发读者思考医疗中一些让人无比纠结的问题。他冷静而清醒地描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试图为读者推开一扇医疗选择的智慧之窗:既有毫不含糊的理性判断,又有客观实在的真相探问。而作者的情感,在医生与朋友的角色中切换,怀着迫切的愿望,努力探寻最佳的医疗抉择。在选择医生和医院方面,他提出:要看名医吗?看老医生还是年轻医生?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待这些问题的选择天平往往会严重地失衡。徘徊于理性选择还是盲目追随的人们,在作者贴心地释疑之后,会整顿内心的砝码,作出合理的抉择。 书中另外几个部分,同样是针对一些比较棘手的选择困境。比如,“做不做手术”、“药物应该如何选择”、“治疗还是不治疗”。看到这些问题,读者们会问,作为患者的大众有主动选择权吗?曾几何时,有一种想法占据了大众的思维中心:患了病,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医生的建议。大众已极度地依赖于医生们的专业功底,唯恐不全盘照收,便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而另一方面,病人家属们也常常在极度惶恐中签署医院的“知情同意书”。 对此,作者拓展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空间。现代医学虽然已经获得了令人自豪的成果,但未知的领域仍不见少。常规医疗方案也不排除一定程度的风险性。作为个体,不同于通性之处亦不可忽视,并应该成为医疗抉择的参考依据。在《腰腿痛和腰椎间盘突出》这篇短文中,作者谨慎地提醒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不一定要选择手术,至少不必急着手术”。作者建议应注重熟悉可靠的医生朋友的意见,“因人而异”地做出特有的医疗选择。 作者近 30 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及由此而积累的许多素材为本书增色不少。他在书中所精挑的事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绝大部分是亲历过的。他描述的口吻,如同一位朋友在你耳边轻声道来,拨动着你内心的弦脉。读者们经过反思,便会更加坚定科学的态度。 不要忽视了作者在书中叙述事情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泄密”了医生们鲜为人知的生活情感状态。读者看到了一个在白色口罩之下的、具有普通朋友影子的医生形象。在《抗生素:全民之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两个女儿患病的经历为例。即便自己是医生,其他家庭成员还是会为孩子的感冒发烧而紧张万分。家人们经历了从坚持要把生病孩子送到医院去打抗生素,到逐渐回归理性医疗选择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曲折的,要扭转人们对抗生素的心理依赖谈何容易。最近有报道说,中国抗生素年人均消费量是美国人的 10 倍。面对“抗生素毁掉一代人”的严峻形势,在作者列陈的事实面前,难道还不能对抗生素大声地说“不”吗? 拥有科学理性思维的人也不会缺少真实而深沉的情感。《父亲的肺癌》一文折射出一种难以逾越的人性情感弱点。作者记录了自己为患肺癌的父亲选择保守治疗方式时的心路历程。尽管他的选择有较为充足的现实理由,作者还是不免为一些未知的医学结果而难以释怀。 职业之路需要榜样的光辉来照耀。在《王医生》一文,作者用深情饱满的笔触记录了一位敬业、豁达的乡土医生平凡的生活点滴。可以看出,这位给幼时作者做过诊治的平凡医生是作者成长路上的楷模。那颗仁爱之心,无关学历,无关社会地位。 置身现代社会环境之中,有许多因素会对医生的医疗选择产生影响。对于同行中存在的一些缺乏职业精神的现象,作者没有回避。医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品德?作者在《医生能做什么》篇章里引用药王孙思邈的一段话来点睛: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人们常说,医者仁心。这,便是完美的诠释。 吴海云 著,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年 1 月第 1 版,定价: 25.00 元。
个人分类: 生活之问|4839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离开师门后的几种选择
热度 20 jiangjiping 2012-2-8 08:57
研究生离开师门后的几种选择 蒋继平 2012 年 2 月 8 日 有人说, 写博克就是挖坑,让人跳进去。 前天我写了 一文,就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不小心掉进去了,而且陷得很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534629 昨天吃晚饭和太太谈起这事,我说一篇博文已经有 70 多个评论,我必须一个个地回复, 很忙。 太太说我自讨苦吃。吃好晚饭, 在电脑前认真地回复评论, 发现有好几位读者对离开导师后的去向表示担忧。 有的干脆要我进一步谈谈这方面的内容,并且指出既然提出问题,就应该提供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措施。 我觉得这些读者的想法是对的。 假如我们只是看到问题,抱怨批评, 而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哪有什么意义呢? 鉴于这样的局面,我今天就来谈谈研究生离开导师后的几种选择, 继续把这个自己挖的坑挖大。 不过, 我得声明在先: 我不鼓励学生主动离开导师,除非万不得已, 除非师生关系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对双方都很不利, 那么, 分离是必然的结局。 进一步来说, 前提是:造成分离的结局的主要原因是导师的不良行为所致, 学生是个好学生。我的意思是, 学生本身必须是优秀的, 而导师的行为已经受到大家的非议。 要不然,我以下的建议就不适合。我现在来谈谈几种可能采取的选择,仅供参考。 1 .通过学校组织重新安排一位导师。 学生可以主动地向学校的有关部门反映实际情况, 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合理地要求学校出面调解师生关系, 要是不可调和, 就要求学校重新安排一位合适的教授。 在这一点上, 那些获得奖学金或者自费的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性, 因为他们不受导师经济上的约束。 2 . 自己在本系寻找一位合适的教授。 学生要是觉得自己现在的导师根本不能满足自己求学的目标, 而造成这样局面的责任是在导师身上, 那么, 就得寻找机会在本系物色一位合适的教授, 想办法转到那位教授名下。 这里有个前提, 首先学生必须是优秀的, 其次, 导师确实存在很明显和严重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是学生在经济上不受导师的约束, 这样的转换应该是很简单的。 3 . 转校重投师门 。要是以上的两种选择无效,换句话说,要是在本校本系找不到合适的导师来替代, 那么, 就只能想办法转校。 转校就必须重新考试, 恐怕会有很多麻烦, 尤其是时间和精力, 因而,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走这条路。 4 . 弃学另找门路。 读研究生固然是人生的一大追求, 可是, 有的时候, 苍天很可能会捉弄人, 要是命中不该走这条路,不管您尽多大努力, 事与愿违的结局还是会出现的。 所以,假如一切努力已经失效,那么, 就换一种方式来生活。毕竟,硕士博士文凭也只是一个身份符号, 人生的真正的价值还是在人本身的才能。 想想比尔盖茨, 乔布斯等人,他们都不是放弃学业,自己创业而走向成功的吗?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可能不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 但是,我估计,随着时间的进程,随着教育的改革, 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一定会得到改善的, 也就是说, 一个开放的师生关系必然成为未来的趋势。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8442 次阅读|44 个评论
成功择业的一些基本原则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2-2-1 08:47
成功择业的一些基本原则 蒋继平 2012 年 2 月 1 日 人生的道路上, 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 首先是选学校, 然后是选职业, 找对象也是一种选择。 美国已故知名总统林肯有一句名言:“人生除了家庭出生不能选择外, 其他的都可以选择。” 我认为林肯总统的这句话说对了一半, 另一半是错误的。 有关家庭出生这一点他说对了, 其他的方面他说错了。 试想他愿意被谋杀吗?换句话说, 他选择了被谋杀吗? 他被谋杀, 根本不会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对不对?所以,很明显, 人生是一个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 选择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但是, 选择的结果往往取决于社会的决定。 弄清楚了这一点, 对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地面对各种选择会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来简要地谈谈一些人比较关心的话题, 如何更好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第一个原则: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 选择职业, 就好像找对象。 找对象是为了组成一个家庭, 找工作是为了加入一个团队,道理是一样的。 找对象时, 每个人都尽量显示出自己的美好的一面, 希望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同样的道理, 找工作时, 我们也必须尽量展示我们的知识才能和已经取得的成就, 让招聘单位认识到我们的价值。 找对象时, 当我们面临几个选择的对象, 有的美丽英俊, 有的富有才华, 各有特色, 但是, 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找工作也是一样, 有的招聘单位工资高, 福利好, 但是工作压力大,没有安全感; 而有的单位比较轻松, 前途比较明朗。 面对这样的处境,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 爱好和特长来做正确的选择, 那就是, 选择一个更加能够发挥自己价值的单位。 反过来说, 要是选择一个跟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合不来的单位, 那你即使去了那个单位, 也可能做不出成就来,那样的话, 你就会被解聘的。现在让我用我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实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我在 2005 年之前的几年内一直在 Syngenta ( 先正达 ) 公司任职, 我的职务已经是本专业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负责人( Manager, Plant Pathology, NAFTA ) . 这个公司的福利和待遇都不错。 可是, 2005 年我面临另外一个机遇, 我原来在 Syngenta 的一位老板要我和他一起在另一个公司新建一个研究机构。 在他一而再, 再而三的恳求下, 我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后, 认识到在新公司任职更能体现我的价值。 因为在新的公司, 我可以利用中国人的身份和优势, 为公司在中国开辟合作做出特殊的贡献。事情果然不出我的所料, 到新公司上班后, 公司就派我作为全权代表, 到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和安排各种合作事宜, 与此同时,我也趁机为自己的兄弟建立了一个中外合作的公司。 虽然这次职业选择,对我本人来说,并不一定有好处,因为到中国出差, 尤其是到大西北的荒凉农村, 是一种苦差使。 但是,它确实更能体现和发挥我的价值, 对公司, 对中国,对我的兄弟都是一种贡献。 第二个原则:学以致用 。社会始终在不断地变化, 一些行业变得过时了,一些行业变得很吃香。 一些职业的报酬高, 一些职业的福利很差,这就必然导致职场上的动态变化。 一些人出于生存的需求, 必须根据职场的变化重新调正自己的职业。 在这些变化中, 有的人离开了原来的专业, 改行了。 我的观点是, 不是万不得已, 千万不要随便改行。 俗语云:隔行如隔山。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改行就等于把以前学的东西当成垃圾扔掉了,这岂不是大大的浪费。 即使逼不得以一定要改行, 也一定要与原来学的专业知识尽量接近一些。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我的忠告是:一定要首先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以便于学有所用。 第三个原则: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综合考量 。 有的单位的报酬明显高于另一些单位, 一般来说,外企要比国内同样的单位的福利好一些。在面对去外企还是选择国内的单位时, 一定要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因素。 有些外企可能不是长久之地, 这一点一定要好好地考虑进去。再拿我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例子。 1991 年底,在我获得博士学位的前几天,我同时收到了两个单位的聘用通知。 一个是我的博士论文导师之一的博士后工作。这个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主席, 国际知名的植物生化专家。他要我做他的博士后。另一个是位于加州中部的一家种子公司,也是一个博士后的工作。 我经过反复考虑后,觉得从长远来考虑,应该去种子公司。 这是因为在学校做博士后, 做完以后还是要到公司找工作。因而,直接到公司做博士后,只要做得好,说不定可以聘用为正式雇员。 所以,我毅然地选择了到种子公司做博士后。事情果然不出我的所料,由于工作极其出色,不到半年时间,公司就无条件地主动聘用我为正式雇员。 第四个原则: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要有自知之明, 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在做职业选择时, 要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单位, 尽量避免自己的缺点。比如说, 在大学当教授, 必须语言表达能力很好,要不然, 一定不会很称职。 而在企业搞科研, 就不一定要能说会道,只要能够认真搞科研就行了, 是不是? 还是拿我自己的事来说,我的听力很差,这肯定不适应在学校当教授, 所以, 我选择到企业工作, 而不是在学校工作。 在学校工作,当不了教授,永远只能作助手, 在企业, 就可以独当一面, 是不是? 成功取决于正确的选择。 优秀的人能够正确面对被选择。成功的人就是那些懂得选择和被选择的人。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4873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回国还是不回?一个哥大博士生的美国困惑
热度 3 Helmholtz 2012-1-21 14:38
回国还是不回?一个哥大博士生的美国困惑 刘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生)    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几乎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祥林嫂。他们喋喋不休地反反复复地披星戴月地不断追问你追问自己: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以后想不想回国?……   回还是不回,这真是一道算也算不清的多元方程题。   曾经,出国留学读学位,毕业留美找工作,娶妻生子买house,是一个水到渠成毋庸置疑的选择。但突然有一天,“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地”,一直在美国的实验室、公司小隔间里默默耕耘着的中国人猛地抬头,发现太平洋彼岸,祖国的大地上已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紧接着,“坏消息”接踵而来。留学生开始听说以前住他隔壁的张三已经是国内某某大公司的经理了;还有那个人不怎么地的李四,听说他小蜜已经换了半打了;   然后,在一次回国的旅途中,他发现自己在美国吃的、穿的、玩的、乐的,只能望国内朋友们的项背了;还发现自己在为一个小数据的打印错误而向自己的部门经理频频道歉点头哈腰的同时,他的老同学,那个以前远远不如他的王二,此刻正坐在KTV包间里打着手机,说“那个房地产的项目贷款,我们还可以再协商协商……”   他也免不了察觉,自己的全部精神生活——如果他年少时候的“愤青”气息还没有被美国的阳光彻底晒化的话——就是窝在某个中文论坛,发两句明天就要被版主当作垃圾清理掉的牢骚而已,而与此同时,他的某某朋友已经成了国内媒体上的“专家学者”,在那些激动人心的关于“转型”的辩论中频频发言……   不错,他的确,或最终会,住上美丽的房子。在经过那么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胆战心惊地找工作之后,“美国梦”实现了。买了大房子,门外有草坪、草坪外有栅栏、栅栏里有花丛。可是,说到底,有一天,他在院子里浇花的时候,突然沮丧地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过是那曾经被他耻笑的农民理想“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国版本而已。   那么,他到底还要些什么呢?生活里到底还有些什么比“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更伟大更性感更美丽呢?更大的房子?他现在的房子已经大得可以闹鬼了。 更正宗的夫妻肺片?说实话,出国这么多年,他已经对辣的不那么感冒了。更多的工资?那是当然,不过他下次涨工资的日子其实也不远了……   说到底,他内心的隐隐作疼,与这一切“物质生活”都没有什么关系,他所不能忍受的,是“历史的终结”,是那种生活的“尽头感”,是曾经奔涌向前的时间突然慢下来、停下来、无处可去,在他家那美丽的院子里,渐渐化为一潭寂静的死水。窗外的草坪,那么绿,绿得那么持之以恒,那么兢兢业业,那么克尽职守,那么几十年如一日,简直就像是……死亡。   而国内的生活呢?虽然据说有很多腐败,有很多贫富差距,小孩子有做不完的作业,农民有跑不完的上访,工人在不停下岗,甚至据说还曾经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给逮进去打死了,可是,对于有志青年,中国这个大漩涡,是一个多么大的“可能性”的矿藏:愤青有那么多东西可战斗,资青有那么多钞票可以赚,文青有那么多感情可以抒发——历史还远远没有抵达它的尽头,未来还坐在红盖头里面激发他的想象力,他还可以那么全力以赴地向它奔跑,并且从这全力以赴中感受到“意义”凛冽的吹拂。   如果是这样,干嘛不回国算了?难言之痛,一回了之。   这时候,他又开始嗫嚅。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国内的种种向往,也许只是“距离产生的美感”。他开始担心如果凑近了观察,会看到祖国脸上的麻子和粉刺。“毕竟,在中国创业,是要靠关系的,我又没有什么关系,回去也白回去。”他说。“美国再怎么不好,基本上还是一个凭本事和能力吃饭的地方,至少还有公平可言,不用平白无故受很多气。”他又说。   接着,他想到国内走到哪里人们都是一拥而上没人排队随地吐痰环境污染严重,他感到头疼。又想到国内那些衣衫褴褛的民工一天工作12个小时到年底竟然可能拿不到工资,他感到齿冷。还想到那些个被假药假酒假奶粉毒害的人们,因此又不可避免地感到胃疼。他越想越多,越想越疼,越想越害怕,最后不可避免地抵达了“文明”、“民主”、“法治”等光芒四射的高度。   于是他陷入了僵局。他一会儿想到国内张三李四王二的刺激生活,一会儿又想到了国外王二李四张三的安稳命运。国内的生活,他看不到上限,因而充满希望,但也看不到下限,因而特别危险;国外的生活,他看得到下限,因而感到安全,但也看得到上限,所以特别乏味。国内的生活像是买股票,可能升得快,也可能跌得快;而国外的生活像是定期存款,挣不到哪里去,却也亏不到哪里去。啊,海外的游子,一个个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三高“白骨精”,就这样被逼成了成天喋喋不休自言自语的“祥林嫂”。   有一次回国,我和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一个说“你回国吧,中国多复杂啊……”复杂,嗯,就是这个词,恰切,精确。对于一个有胃口的灵魂来说,“复杂”是多么基本的一种需要,而康州阳光下的郊区,美得那么纯粹,那么安静,对于习惯惹是生非的人来说,说到底是一种灾荒。   对“复杂”的向往,让我暗暗希望,自己能过一辈子东跑西窜、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个愿望,使我觉得,自己是多么贪婪的一个人。贪图安稳,又贪恋刺激,有了Mr. China,还要Mr. USA。不,回不回国,不仅仅是一个“创业”的问题,甚至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如果说这种贪婪是一种“犯贱”的话,我坚持要把它推卸到“娜拉的悲剧”这个哲学命题上去:   在历史的道路上,人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可是到达了历史的终点之后,啊,站在美利坚五月的美丽风景里,我惊恐而又伤感地想,人们对那坎坷不平然而激荡人心的道路,又犯起了“思乡病”。 南方人物周刊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5147 次阅读|6 个评论
时间太快,人生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抉择
mayubin 2011-12-1 22:33
一年时间转眼间就从手边过去了,回首这一年我为我的人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究竟是否是对于自己更好的选择,还未可知,无论未来如何,做好当下最重要。
2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是选择替酒店节省鞋的钱,还是替航空公司节省一个拖鞋的油钱?
热度 1 windlight 2011-11-21 21:44
赵凤光 这是今天在微博上与人讨论的一个话题,有人说拖鞋是个浪费,我说自己背拖鞋也是一种浪费,但如何测算两者对社会整体的浪费呢,那种是值得推广的节约办法。 赵凤光windlight :空客a300从杭州飞往北京要2小时航程。根据南航后勤保障部粗略测算,飞机每飞行一小时,其负载的每公斤物品就需要消耗约0.2公斤燃油。按照抽水马桶冲厕一次耗水5升计算,乘客在飞机上每上一次厕所就可能用掉一升油,而一升油足以让一辆经济型汽车跑10公里。 // @riset : ◆ ◆ @冬瓜杨 : #出门自带拖鞋# 和我一样常常飞来飞去出差住酒店的童鞋们,我想发起一个倡议,让我们出门自带拖鞋吧,酒店或飞机上提供的一次性拖鞋,穿一次就扔了,它们大多是无纺布之类材料,难以再生利用,又浪费资源又难以处理。响应者请积极转发。转发无奖,纯粹个人行为,绝无商业企图。 转发(100) | 评论(29) 11月10日 21:27 来自 iPhone客户端 投票地址 你是选择替酒店节省鞋的钱,还是替航空公司节省一个拖鞋的油钱
个人分类: 经爱沙|3435 次阅读|4 个评论
希望还是绝望,只是个选择问题吧?
热度 7 outcrop 2011-11-18 10:18
在学术科研的大环境里,有一些让人感到绝望的东西;社会上也如此。 但同时也有很多能给人带来希望的事物。 因此,绝望,还是希望,也许只是一个心态的选择问题。 如其在绝望中怨艾,倒不如尝试一下可能有希望的事情。 我觉得。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22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读博,我不后悔的选择
热度 1 happy8me 2011-11-17 18:39
我的同学中有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的,有在读研究生并决定硕士毕业后直接就业的。看到很多企业招聘硕士比招聘博士多,我也犹豫过,自己是否要转博,尽管与身边人说自己要读博。今天的感悟让我下定决心读博,因为我感觉读博将会是我不悔的选择。 昨天漏气的反应器,通过今天的验证,是彻底的坏了,最终将螺纹坏的部分用钢锯截掉。另一个由于在卡台上上螺帽时,夹得太紧,管夹扁了,不过还能用,师兄让以后小心。想想师兄说的,我做实验不注意,比如,放反应管时,不能把螺纹用太大劲碰在硬物上,易伤害螺纹;拧螺帽时,先用手轻轻拧,再用扳手试着拧;扳手要扣紧在螺帽上,不然滑了容易伤到自己也易将扳手弄坏;拉锯条时先松后紧,一个方向用劲。其实,这些东西我在大学都学过,可是为什么自己在真正用的时候想不起了呢?还在进实验室不到三个月就犯了这多错误,包括弄坏一个反应器(师兄说,可能也不怪我,毕竟反应器是新的,可能螺帽质量不是太好,找点安慰吧)。这让我想起和马哥以下的部分对话: 我:马哥,我们专业(化工)一样,是不是你在大学学的东西和我们不一样?比我们多啊 马:都一样啊,只是我很喜欢学专业课而已。 我:那你怎么懂得这么多啊,我也很喜欢学专业课啊 马:你们学过仪表与自动化没? 我:学过 马:都学了什么? 我(思忖片刻):忘了,可能记忆不好 马:那还叫喜欢,学的好啊。你记忆差怎么能考上这么好的研究生,而我只是本科毕业 ~~~ ~~~~~~~~~~~~~~~~~~~~~~~~~~~~~~~~~~~~~~~~~~~~~~~~~~~~~~~~~~~~ 我很是无语啊,是啊,学的不比别人少,懂的却比别人少很多(尽管马哥说自己也是最后才学的这些东西,才学时也犯过很多错,弄坏很多东西)。我感觉是自己学业不精,更是自己不能学以致用。 自己决定转博真的是对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感觉自己学到很多东西,能力提高很多。自己在实验室日常学习工作中,由于个人原因,犯了很多错误,有专业性的,有个人习惯引起的,师兄及实验室其他人也给我很多说教和指导,然而,我真的不恨他们,相反,我很感激他们,因为,我的笨是客观的,就算是我也会对自己如此的学习慢,不集中,不上心做实验,也会很生气的(马哥不止一次问我,他总是 K 我,我生气不,说实话,不)。而他们愿意什么都教我,给我一些建设性意见,却是弥足珍贵的,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通过学习我发现自己真的有很多东西要学,原以为自己已经很强大,很优秀,真正到了实践中,却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平凡,如此的无知。我懂得的也比以前多,当然这些都是有代价的。我不懂的还有更多,我要做的是用最低的代价去探索并学习这些不知而将知的知识。 中午与实验室成员一块吃饭时,我对方姐他们说,我感觉自己博士毕业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心态或态度上。事实的确如此,我现在改变了献身科研的态度,我要做的是学习,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信息并主动积极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开始变得更细心了,变得不紧不慢了,变得做事前多思考了,变得谨小慎微了,变得更加谦虚好学了。 我自己身上其他优点没有太多,但有几点还是对我弥补缺点有很大帮助的。我脸皮厚,无论师兄或其他人如何数落我的不是,或脑袋瓜子不行时,我都会耐心听取,并发奋学习,尽管可能会犯第二次,我也不会因感觉丢人怕数落而不去问。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其次,我敢于承担责任,东西坏了,无论责任是否全部在我,只要我感觉自己是最后碰到或用的较多,我都会主动全揽责任,再在前辈的说教中学习。第三,我会反思,我每次受到启发,无论是通过别人身上的事还是自己的经历,只要我感觉值得学习借鉴,我都会总结一下。第四,敢于尝试,现在在实验上还没表现出来,主要是自己还不甚了解实验,还很依赖师兄,我感觉自己一旦在思想上真正独立,一定会有更多大胆的尝试,也会取得更多进步。最后,勤奋,只要实验或项目需要,我都会坚持学习和工作,我怕的不是活太多干不完,而是没活干。我不认为干活是为了导师,我认为学习实验是为了自己。我希望自己的课题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很优秀,有更多的科研成绩及突出的应用,因为越多的榜样越能熏陶我,感染我,让我有更好更强的自豪感和前进的动力。 但我的缺点很多很多,数也数不过来,我相信如果自己能真正利用好自己已有的优点,在接下来博士几年的学习中,一定会收获很多,学习很多,变得真正优秀,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本。博士也最终是我不悔的选择。感谢上帝,让我从生活学习中又学到这么多,阿门!
个人分类: 个人感想|44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读书?
wido 2011-10-24 23:00
猛然发现,我的绝大多数博文都是在夜里完成的,这句当然不能算是废话,因为我想说明的是,这是造成我博客点击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在上一篇转载刘瑜《读书:从经典到经验》来阐述如何读书之后,这一篇我将阐述自己对于读书的一点见解。把它写下来,是想在分享的同时,能有被斧正和被补充的机会。愤青可以来,五毛党不得入内。 读什么样的书?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解决步骤。 第一, 你对什么感兴趣,或者你想致力于解决哪一类问题。以此为依据,选择你想读的书。当然,我很赞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确定读书方向。 第二, 将想要读的书分成几类。比如我仅仅是将读书作为一种爱好,将想读的书分成以下几类:数学类、语言学习类、历史类、哲学类、经济类等等。 怎样读这些书? 这个问题大致上也有两个解决步骤。 第一, 每一类书,先读这类书中有关这个类别的简史和启蒙的书籍。比如,我认为哲学类书籍可以先读《苏菲的世界》和《西方哲学史》;经济学类可以先读《经济学原理》,在读宏观和微观经济学。这样,就知晓了这一类问题的常识,有了这个常识,就可以看懂很多现象。 第二, 在某一类书中,如果对某个问题或者某个人特别感兴趣,可以深入。比如,对尼采感兴趣,可以读尼采的书;对孙中山感兴趣,可以读孙中山的著作。 自此以后就建立了一个“面—点—面”的读书顺序,这样可以明白很多常识,不会在常识上犯错误。 以上就是我的愚见。
个人分类: 快乐阅读|2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我重返本科……
热度 26 boxcar 2011-8-23 08:33
前天,刘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如果 …… 重返本科”【 1 】。可惜,由于遭遇了科学网 / 科学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快感 / 阵痛期和“院士门”余波,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不过,在这个“立项主义”风行的时段,谈点儿“理想主义”对刚刚升学的年轻人们还是有意义的,所以我决定“接招”,用一篇专门撰写的博文来回答刘洋提出的这个问题。题目非常非常的普通和寻常,就叫“如果我重返本科 …… ”。 写下这个标题的一刻,我心里很清楚,这只是一种假设,并不会是事实。原因无他,只因时光不能倒流,倒不是说一个大学教授完全不可能“回炉”去读本科,而是因为所处的时代已经大大地改变了,即使人回到了 20 年前的校园,面对的人、物和事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我去做重返本科的想象和推演。下面,我就从要课程学习、科研、生活等诸方面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做。 大学是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学习无疑是首要的任务。因此,如果我重返本科,我无疑 还会像 22 年前那样努力学习,多做习题,勤于思考,深度钻研 。记得刚刚升入大学的那个学期,我们许多同学几乎每一个下午和晚上自习时间都被用于了学习,复习、做作业、预习次日课程,还曾狂做《吉米多维奇数学习题集》,激烈地讨论力学问题。如此拼命学习的效果是显著的,那段时间通过反复思考和大量做题,使我对那几门主要基础课知识掌握得比较牢靠,以至于日后在靠研究生的时候,《普通物理》几乎没用复习。相比之下,大二、大三以后由于兴趣发生了转移,我对课程学习的态度有所松懈,深入钻研少了,做习题也不再积极,导致有些专业基础课即使在期末考了个还算不错的成绩,却没真正理解到位,以至于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至今引以为憾。 以前和现在甚至将来,都会许多学生说,感觉“大学阶段学的东西没啥用”,我想说,大学所学的知识,立竿见影能派上用场的确是不算多,除非像微积分、线性代数之类知识立刻会在力学、理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等课程中几乎同步被应用以外,大多数的知识和技能似乎不会在你的“记忆半衰期”内就被广泛使用。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无用”,却可能是需要用知识的时候自己“无知”(没有知识或者不知道自己拥有所需的知识),用古话讲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延长“记忆半衰期”是个可以采用的办法,这就需要更扎实、更牢靠地掌握那些基础知识,而这要靠在学习阶段的大量做题和深度思考,让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烙印。当然,“急学先用”学习模式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应急选择,它能帮你迅速解决问题,对很多应用技术类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但必须注意,把它作为基础知识学习的常规模式可能是有害的。 以上说的这些,在 20 多年前的大学环境中很容易做到,因为那时的大学生活远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疯浮——疯狂浮躁)和精彩(竞财——竞争大、耗资多),那时宿舍 - 食堂 - 教室的“三点一线”是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常态,那时可以玩的免费游戏也只有象棋、围棋、扑克,张扬点儿的学生最多也就是到校外去打打台球、电子游戏(这些也会成瘾!)而已,文化娱乐活动也只有周末去看场电影或跳几曲舞,或者参加学生社团搞的一些活动,例如俺们系的歌迷协会曾经搞过粤语歌曲欣赏会,做法是在一个阶梯教室里拿一个 N 个喇叭的收录机放歌给大家听。这些课余的活动,性格内向的我当年参加得比较少,如果 重回大学校园,或许能多参加一些,更主动一点儿,甚至努力去做一个组织者,好好提高一下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上大学的时候,学术报告曾是我的最爱,那时只要有时间一定会去听讲,现在看来,这些报告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过当时我只是听,而从来不问, 如果重回本科,我将积极参与讨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充分互动的学术交流,而不是单向的流动 。 在我上大学阶段,课外科技活动的种类不多,也没有像样的资金支持,我和几个同学还是在热心的老师的支持和鼓舞下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在这些看起来不大起眼的科研工作中,我们初尝科研的酸甜苦辣,揭开了科研之“谜”,积攒了科研经验,也让自己学过的那些很初级的科技知识得到了简单的运用,算是初步做到了“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中,不但取得了一点儿成就(虽算不上多辉煌),而且有了可贵的自信心。如果重回本科, 我还会在大学期间早些(大三前后比较适宜)走入实验室,但会注意循序渐进,使研究课题不断深化、所用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升级 。 以上,就是我这样一个科教工作者对于自己重返本科的设想。 参考: 【 1 】刘洋: 本周话题:如果学者们重返本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77924 本文将在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 发表。
个人分类: 教育|7845 次阅读|61 个评论
一点浅见(关于出家或读耶鲁的看法)
dongzg101 2011-8-18 04:14
北大那个被耶鲁录取却选择了出家的学生,从大多数人的社会价值观来看,无疑是是傻瓜的选择。耶鲁大学多少中国学子做梦都想进,可是对于天才来说,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有他的理由。不是我们凡夫俗子能够理解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进耶鲁读博士,做博士后,在美国获得一教职,或回到中国大学教书、或者去华尔街金融公司,结婚生子,下一代继续读耶鲁。未来是可以看见的。目前,我只看了他的一篇文章,本不该妄言,从他的文章看,极富才情,当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还停留在物质世界的时候,他所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和美丽,或者说在世界的彼岸,需要从内心去追寻。或许,正是由于追求的东西不一样,我们普通人难以理解。几千年得佛学对这些方面有系统的研究,正是他目前所需要的。希望他最终能走出来,成就自己心中的佛。世界对我如浮云。也许我们认为,按我们的设计,他应该怎样怎样,这或许正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给孩子的设计,我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很多东西是,那一刹那的决定,做了,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人是应该有不同的追求。爱因斯坦是在专利局的时候完成了最重要的论文,那时候,他并不在什么大学,头上也没有博士的光环。我还听植物所的同学给我说的故事,中国曾经有个物理还是数学的中学教师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还是大奖,只是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他已经去了,所以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故事,那完全是一种痴迷。这个世界也没有说出家就不可以研究数学,特别是在那个地方还有着一大群北大清华的高材生的时候,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交流。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但在科学哲学的的本土化上,我们中国确实缺乏天才的引领。我们的哲学还停留在2000多年以前。而哲学家是孤独的。或许,科学真的是西方人消遣的产物,去美国也只能感悟西方的哲学。德国正是由于哲学的突然发达,才会在18-19世纪开始崛起。佛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系统的哲学、心理学等等的综合产物。或许它能暂时给他一个心灵的港湾。存在就是合理。我们也无需太过担心。或许,在那个什么寺的旁边开个宾馆,经常搞点讲座,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好像有一个西方的宗教故事,两个教派信徒的领导者每次见面都互相辩论,到某一天,他们互相换了个位置。好像有一个法国数学家,在某大学工作了7、8年后才发表第一篇文章,就获得了国际数学大奖。我们不妨把那个什么寺看成一所大学,其实只是不同的名字而已。如果那个法国的数学家像现在的中国人一样,每天都在想着申请课题,写文章、评职称的话,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作为。有时候少申请一个课题,给自己多一点自由的时间想问题,或许效果会更好!美国人能静静的等待纳什,英国人能善待霍金,我们中国人呢?
1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给女儿的一封信
dongzg101 2011-8-15 15:46
给女儿的一封信 2009-10-12 13:45:23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Dear Daughter: 亲爱的女儿: As we drove off from Columbia, I wanted to write a letter to you to tell you all that is on my mind. 当我们开车驶出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我想写一封信给你,告诉你盘旋在我脑中的想法。 读大学前全家福 First, I want to tell you how proud we are. Getting into Columbia is a real testament of what a great well-rounded student you are. Your academic, artistic, and social skills have truly blossomed in the last few years. Whether it is getting the highest grade in Calculus, completing your elegant fashion design, successfully selling your painted running shoes, or becoming one of the top orators in Model United Nations, you have become a talented and accomplished young woman. You should be as proud of yourself as we are. 首先,我想告诉你我们为你感到特别骄傲。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证明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你的学业、艺术和社交技能最近都有卓越的表现,无论是你高中微积分第一名,时尚的设计,绘制的球鞋,还是在“模拟联合国”的演说,你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你的父母为你感到骄傲,你也应该像我们一样为自己感到自豪。 I will always remember the first moment I held you in my arms. I felt a tingling sensation that directly touched my heart. It was an intoxicating feeling I will always have. It must be that “father-daughter connection” which will bind us for life. I will always remember singing you lullaby while I rocked you to sleep. When I put you down, it was always with both relief (she finally fell asleep!) and regret (wishing I could hold you longer). And I will always remember taking you to the playground, and watching you having so much fun. You were so cute and adorable, and that is why everybody loved you so. 我会永远记得第一次将你抱在臂弯的那一刻,一种新鲜激动的感觉瞬间触动了我的心,那是一种永远让我陶醉的感觉,就是那种将我们的一生都联结在一起的“父女情结”。我也常常想起我唱着催眠曲轻摇你入睡,当我把你放下的时候,常常觉得既解脱又惋惜,一方面我想,她终于睡着了!另一方面,我又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多抱你一会儿。我还记得带你到运动场,看着你玩得那么开心,你是那样可爱,所有人都非常爱你。 满月抓周 You have been a great kid ever since you were born, always quiet, empathetic, attentive, and well-mannered. You were three when we built our house. I remember you quietly followed us every weekend for more than ten hours a day to get building supplies. You put up with that boring period without a fuss, happily ate hamburgers every meal in the car, sang with Barney until you fell asleep. When you went to Sunday Chinese school, you studied hard even though it was no fun for you. I cannot believe how lucky we are as parents to have a daughter like you. 你不但长得可爱,而且是个特别乖巧的孩子。你从不吵闹、为人着想,既听话又有礼貌。当你三岁我们建房子的时候,每个周末十多个小时你都静静地跟着我们去运建筑材料,三餐在车上吃着汉堡,唱着儿歌,唱累了就睡觉,一点都不娇气不抱怨。你去上周日的中文学习班时,尽管一点也不觉得有趣,却依然很努力。我们做父母的能有像你这样的女儿真的感到非常幸运。 为女儿亲手做的沙盒 You have been an excellent elder sister. Even though you two had your share of fights, the last few years you have become best friends. Your sister loves you so much, and she loves to make you laugh. She looks up to you, and sees you as her role model. As you saw when we departed, she misses you so much. And I know that you miss her just as much. There is nothing like family, and other than your parents, your sister is the one person who you can trust and confide in. She will be the one to take care of you, and the one you must take care of. There is nothing we wish more than that your sisterhood will continue to bond as you grow older, and that you will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throughout your lives. For the next four years, do have a short video chat with her every few days, and do email her when you have a chance. 你也是个很好的姐姐。虽然你们姐妹以前也会打架,但是长大后,你们真的成为了好朋友。妹妹很爱你,很喜欢逗你笑,她把你当成她的榜样看待。我们开车离开哥大后,她非常想你,我知道你也很想她。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家人。和父母一样,妹妹就是你最可以信任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姐妹之间的情谊不变,你们互相照应,彼此关心,这就是我最希望见到的事情了。在你的大学四年,有空时你一定要常常跟妹妹视频聊聊天,写写电子邮件。 姐妹和奶奶 College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years in your life. It is in college that you will truly discover what learning is about. You often question “what good is this course”. I encourage you to be inquisitive, but I also want to tell you : “education is what you have left after all that is taught is forgotten”. What I mean by that is the materials taught isn’t as important as you gaining the ability to learn a new subject,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 new problem. That is really what learning in college is about – this will be the period where you go from teacher-taught to master-inspired, after which you must become self-learner. So do take each subject seriously, and even if what you learn isn’t critical for your life, the skills of learning will be something you cherish forever. 大学将是你人生最重要的时光,在大学里你会发现学习的真谛。你以前经常会问到 “这个课程有什么用”,这是个好问题,但是我希望你理解:“教育的真谛就是当你忘记一切所学到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最重要的不是你学到的具体的知识,而是你学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大学学习的真正意义——这将是你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阶段,之后你会变成一个很好的自学者。所以,即便你所学的不是生活里所急需的,也要认真看待大学里的每一门功课,就算学习的技能你会忘记,学习的能力是你将受用终身的。 Do not fall into the trap of dogma. There is no single simple answer to any question. Remember during your high school debate class, I always asked you to take on the side that you don’t believe in? I did that for a reason — things rarely “black and white”, and there are always many ways to look at a problem. You will become a better problem solver if you recognized that. This is called “critical thinking”, and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king skill you need for your life. This also means you need to become tolerant and supportive of others. I will always remember when I went to my Ph.D. advisor and proposed a new thesis topic. He said “I don’t agree with you, but I’ll support you.” After the years, I have learned this isn’t just flexibility, it is encourage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 empowering style of leadership, and it has become a part of me. I hope it will become a part of you too. 不要被教条所束缚,任何问题都没有一个唯一的简单的答案。还记得当我帮助你高中的辩论课程时,我总是让你站在你不认可的那一方来辩论吗?我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希望你能够理解:看待一个问题不应该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多方法和角度。当你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者。这就是“批判的思维”——你的一生都会需要的最重要的思考方式,这也意味着你还需要包容和支持不同于你的其他观点。我永远记得我去找我的博士导师提出了一个新论题,他告诉我:“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多年后,我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包容,而是一种批判式思考,更是令人折服的领导风格,现在这也变成了我的一部分。我希望这也能成为你的一部分。 Follow your passion in college. Take courses you think you will enjoy. Don’t be trapped in what others think or say. Steve Jobs says when you are in college, your passion will create many dots, and later in your life you will connect them. In his great speech given at Stanford commencement , he gave the great example where he took calligraphy, and a decade later, it became the basis of the beautiful Macintosh fonts, which later ignited desktop publishing, and brought wonderful tools like Microsoft Word to our lives. His expedition into calligraphy was a dot, and the Macintosh became the connecting line. So don’t worry too much about what job you will have, and don’t be too utilitarian, and if you like Japanese or Korean, go for it, even if your dad thinks “it’s not useful.” ? Enjoy picking your dots, and be assured one day you will find your calling, and connect a beautiful curve through the dots. 在大学里你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和兴趣,选你感兴趣的课程,不要困扰于别人怎么说或怎么想。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在大学里你的热情会创造出很多点,在你随后的生命中你会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在他著名的斯坦福毕业典礼演讲中,他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大学里修了看似毫无用处的书法,而十年后,这成了苹果Macintosh里漂亮字库的基础,而因为Macintosh有这么好的字库,才带来了桌面出版和今天的办公软件(例如微软Office)。他对书法的探索就是一个点,而苹果Macintosh把多个点联结成了一条线。所以不要太担心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工作,也不要太急功近利。假如你喜欢日语或韩语,就去学吧,尽管你的爸爸曾说过那没什么用? 。尽兴地选择你的点吧,要有信念有一天机缘来临时,你会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画出一条美丽的曲线。 Do your best in classes, but don’t let pressure get to you. Your mother and I have no expectations for your grades. If you graduate and learn something in your four years, we would feel happy. Your Columbia degree will take you far, even if you don’t graduate with honors. So please don’t give yourself pressure。During your last few months in high school, you were so happy because there was little pressure and college applications are finished. But in the past few weeks, we saw you are beginning to worry (did you know you bite your nails when you are nervous?). Please don’t be worried.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is that you learned. The only metric you should use is that you tried. Grades are just silly letters that give the vain people something to brag, and the lazy people something to fear. You are too good to be either. 在功课上要尽力,但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你妈妈和我在成绩上对你没什么要求,只要你能顺利毕业并在这四年里学到了些东西,我们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毕业时没有获得优异的成绩,你的哥伦比亚学位也将带你走得很远。所以别给自己压力。在你高中生活的最后几个月,因为压力比较小,大学申请也结束了,你过得很开心,但是在最近的几个星期,你好像开始紧张起来。(你注意到你紧张时会咬指甲吗?)千万别担心,最重要的是你有在学习,你需要的唯一衡量是你的努力程度。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而你既不虚荣也不慵懒。 2003年全家福 Most importantly, make friends and be happy. College friends are often the best in life, because during college you are closer to them physically than to your family. Also, going through independence and adulthood is a natural bonding experience. Pick a few friends and become really close to them – pick the ones who are genuine and sincere to you. Don’t worry about their hobbies, grades, looks, or even personalities. You have developed some real friendships in high school in your last two years, so trust your instinct, and make new friends. You are a genuine and sincere person – anyone would enjoy being your friend, so be confident, outgoing, and pro-active. If you think you like someone, tell her. You have very little to lose. Give people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don’t stereotype and be forgiving. People are not perfect, so as long as they are genuine and sincere, trust them and be good to them. They will give back. This is my secret of success – that I am genuine with people and trust them (unless they do something to lose my trust). Some people tell me that occasionally I would be taken advantage of. They are right, but I can tell you that that loss is nothing compared to what I gained. In my last 18 years leading people, I have realized that only one thing matters – to gain the trust and respect of others, and to do so, you need to trust and respect others first. Whether it is for management, work, or friendship, this is something you should ponder. 最重要的是在大学里你要交一些朋友,快乐生活。大学的朋友往往是生命中最好的朋友,因为在大学里你和朋友能够近距离交往。另外,在一块儿成长,一起独立,很自然地你们就会紧紧地系在一起,成为密友。你应该挑选一些真诚诚恳的朋友,跟他们亲近,别在乎他们的爱好、成绩、外表甚至性格。你在高中的最后两年已经交到了一些真正的朋友,所以尽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再交一些新朋友吧。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任何人都会喜欢跟你做朋友的,所以要自信、外向、主动一点,如果你喜欢某人,就告诉她,就算她拒绝了,你也没有损失什么。以最大的善意去对人,不要有成见,要宽容。人无完人,只要他们很真诚,就信任他们,对他们友善。他们将给你相同的回报,这是我成功的秘密——我以诚待人,信任他人(除非他们做了失信于我的事)。有人告诉这样有时我会被占便宜,他们是对的,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以诚待人让我得到的远远超过我失去的。在我做管理的18年里,我学到一件很重要的事——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只有先去信任和尊重他人。无论是管理、工作、交友,这点都值得你参考。 Do keep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nd stay connected to them, but do not use them as substitutes for college friendship, and do not spend too much time with them, because that would eat into your time to make new friends. 要和你高中时代的朋友保持联系,但是不要用他们来取代大学的友谊,也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老朋友身上,因为那样你就会失去交新朋友的机会了。 Start planning for your summers early –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liv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What have you learned in college that might change your mind? I think your plan of studying fashion is good, and you should decide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get into the right courses. We of course hope you come back to Beijing, but you should go where you think is best for you. 你还要早点开始规划你的暑假——你想做什么?你想呆在哪儿?你想学点什么?你在大学里学习是否会让你有新的打算?我觉得你学习艺术设计的计划很不错,你应该想好你该去哪儿学习相应的课程。我们当然希望你回到北京,但是最终的决定是你的。 Whether it is summer-planning, or coursework planning, or picking a major, or managing your time, you should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In the past, I have helped you quite a bit, whether it is in college application, designing you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r picking the initial coursework. I will always be there for you, but the time has come for you to be in the driver’s seat – this is your life, and you need to be in control. I will always remember the exhilarating feeling in my life – that I got to decide to skip kindergarten, that I got to decide to change to computer science major, that I got to decide to leave academia for Apple, that I got to decide to go to China, that I got to decide to go to Google, and most recently, that I got to decide to start my own business. Being able to decide means you get to live the life that you want to. Life is too short to live the life others do or others want you. Being in control feels great. Try it, and you’ll love it! 不管是暑假计划,功课规划,抑或是选专业,管理时间,你都应该负责你的人生。过去不管是申请学校、设计课外活动或者选择最初的课程,我都从旁帮助了你不少。以后,我仍然会一直站你身旁,但是现在是你自己掌舵的时候了。我常常记起我生命中那些令人振奋的时刻——在幼儿园决定跳级,决定转到计算机科学专业,决定离开学术界选择Apple,决定回中国,决定选择Google,乃至最近选择创办我的新公司。有能力进行选择意味着你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生命太短暂了,你不能过别人想要你过的生活。掌控自己的生命是很棒的感觉,试试吧,你会爱上它的! I told your mom I’m writing this letter, and asked what she wanted me to say. She thought and said: “just ask her to take care of herself.” Simple but deeply caring – that is how your mother is, and that is why you love her so much. In this simple sentence is her hope that you will become independent in the way you take care of yourself – that you will remember to take your medicine, that you will get enough sleep, that you will have a balanced diet, that you will get some exercise, and that you will go see a doctor whenever you don’t feel good. An ancient Chinese proverb say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be nice to your parents is to take care of yourself. This is because your parents love you so much, and that if you are well, they will have comfort. You will understand this one day when you become a mother. But in the meantime, please listen to your mother and take care of yourself. 我告诉你妈妈我在写这封信,问她有什么想对你说的,她想了想,说“让她好好照顾自己”,很简单却饱含着真切的关心——这一向是你深爱的妈妈的特点。这短短的一句话,是她想提醒你很多事情,比如要记得自己按时吃药,好好睡觉,保持健康的饮食,适量运动,不舒服的时候要去看医生等等。中国有句古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的意思用比较新的方法诠释就是说:父母最爱的就是你,所以照顾好自己就是孝顺最好的方法。当你成为母亲的那天,你就会理解这些。在那天之前,听妈妈的,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女儿和爸爸 College is the four years where you have: ? the greatest amount of free time ? the first chance to be independent ? the most flexibility to change ? the lowest risk for making mistakes So please treasure your college years – make the best of your free time, become an independent thinker in control of your destiny, evolve yourself into a bi-cultural talent, be bold to experiment, learn and grow through your successes and challenges. 大学是你自由时间最多的四年。 大学是你第一次学会独立的四年。 大学是可塑性最强的四年。 大学是犯错代价最低的四年。 所以,珍惜你的大学时光吧,好好利用你的空闲时间,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独立思考者,发展自己的多元化才能,大胆地去尝试,通过不断的成功和挑战来学习和成长,成为融汇中西的人才。 When I faced the greatest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in my life in 2005, you gave me a big hug and said “bonne chance”, which means “good luck” and “good courage”. Now I do the same for you. Bonne chance, my angel and princess. May Columbia become the happiest four years in your life, and may you blossom into just what you dream to be. 当我在2005年面对人生最大的挑战时,你给了我大大的拥抱,还跟我说了一句法语“bonne chance”。这句话代表“祝你勇敢,祝你好运!”现在,我也想跟你说同样的话,bonne chance,我的天使和公主,希望哥伦比亚成为你一生中最快乐的四年,希望你成为你梦想成为的人! Love, Dad ( Mom) 爱你的, 爸爸(和妈妈)
8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印不参与对华“包围网”是明智选择
dongzg101 2011-8-14 15:44
印不参与对华“包围网”是明智选择 2011-08-13 23:06:59 浏览 52072 次 | 评论 16 条 印不参与对华“包围网”是明智选择 时评/三杉 图/来自网络 人民网东京8月13日电(记者 于青)据共同社报道,对于日本和美国部分人士所期待的“对华包围网”,印度似乎无意加入其中。印度不仅经济发展迅速,最近还稳定了与中国的关系。印度看准多极化时代的全球动向,对于作为大国必要条件之一的外交政策独立,印度摆出了毫不动摇的姿态,值得安于日美同盟框架现状而停止思考的日本学习。 印度总理辛格在20年前任财政部长时,发布了经济自由化政策。此后,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倍,家庭储蓄增长10倍,电话(含手机)签约数增长1700倍,发展速度惊人。 美国曾向印度暗送秋波。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今年7月前往印度商业城市钦奈(Chennai),强调了民主主义、市场经济、加快信息通讯等美印共同利益,提议为印度洋、太平洋的航海自由展开军事合作。在美方的这一热切讯息中,包含了构建对华包围网之意。 不过,印度并不愿意被卷入美方“对华”战略。印度外交部人士认为,“印度已开始与中国利害关系一致”。首先是中印两国均面临保持经济增长、消除贫困这一首要课题。 印度资深媒体人、战略问题专家瓦拉达拉杰(Varadarajan)表示:“印度没有余力与中国产生纷争。中印的国家安全现状除“稳定”外别无其他,印度不愿意被美国操纵决一胜负,而是期待双赢。” 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政治中心主任、中印关系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存在增加就业、少数民族问题等许多难题,不会与印度发起战争。”虽然两国过去曾发生过三次战争,但双边关系正日趋改变。 印度也存在着贫富差距、与巴基斯坦紧张关系、持有核武器等许多问题。但在目前这个世界多极化、不可能像冷战时代那样划分敌我阵营的时代,印度不轻易结盟的智慧无疑是出于对自身未来的信心。 中印关系虽然现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都是发展中国家,两国各自都有相似的地方。其共同的意愿,都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与邻国和平共处。 由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中国政府五十多年来奉行的外交准则,是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这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开始谈判。31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方代表团,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发表谈判公报,并签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两国政府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把它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同年6月底,周总理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他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写进了这些原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因此中印双方都不愿意发生战争,这就是两国最大的共同点。 为什么日本和美国部分人士所期待的“对华包围网”,印度似乎无意加入其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中印双方都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而采取各自的独立外交,奉行和平共处原则,是非常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日美的共同目标就是围堵中国,而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他们可以利用的手段之一。他们看到中国、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就感到担心。如果中国的强大与印度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封堵中国的企图就无法实现。因此,美日是不愿看到中印关系改善的。 其实,印度并不愿意被卷入美方“对华”战略,在全球变暖、能源和北极圈开发等问题上,印度也有必要与中方合作,反击发达国家对新兴国家的打压。作为大国的中印两国,具体落实亚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展开合作,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正是: 围堵中国手段多 拉拢印度堵中国 美日企图不好使 印度不愿围中国
1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题
quiller 2011-8-2 10:52
刚刚开始做科学的人,有可能有一个idea,但是没有钱,应该怎么办? 有可能有一个idea,但是课题组不支持,应该怎么办? 有可能有一个idea,但是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似乎后者更有意思,是应该坚持原来的还是应该追寻新的东西? 昨天和教授吃饭,只敢开口问最后一个问题,教授毫不犹豫的说,应该坚持;然后加了一句,要勇于冒险! ~~~!唉,如果我们都是Excellent Prof.当然是应该去冒险啊,但是我们现在是连稻草都没有的东东哦!
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失业(二)
dongzg101 2011-8-1 21:42
到六月份的时候,玩得差不多了,就又开始找工作,在柳州找了几个职校,都没有人要,后来有一天给一个大学的小师妹打电话,就聊到找工作的事情,她问我,我们学校是中专,你愿不愿来,正求之不得,第二天就去了,她带我见了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稀里糊涂的就进去了。看来,这找工作还是要有点关系。当然,入编花了差不多半年,当时的柳州市长陈向群总是出差就是不办我的入编手续,本来是每两个月批一次的,拖了五个多月,最后,老妈急了,使出杀手锏,说再不批就去广州的大学了,结果当时的人事局长就代市长签字了。到了学校上班一周后,家里接到通知公务员面试,才想起,有次去人才市场办职称手续,刚好报考公务员,被办事员忽悠交了十块钱考公务员,当时研究生不用参加考试,直接面试,我那时报了柳州市的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当然,就没去面试。直接当做忘记了。陈市长现在是中组部的局长,话说回来,今天我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咱性格干不了公务员的活。喜欢玩。
1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去国外做博后还是在国内工作?这是一个问题,求解
热度 1 quiller 2011-7-31 16:14
近日席间老板问某男博士毕业打算做什么,其沉吟许久,未作回答。老板建议其出去继续从事科研,而学生则更希望能拥有一个稳定的职位。老板是领域内大牛,欧洲大学的领导,学生一年也就能见两次,相互发几个email,能得到老板的鼓励着实让学生感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科学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都能走好的! 学生也不清楚应该是选择出去,和很多的前辈一样一个博后接着一个博后的做,还是应该在国内找一个地方,先占个位置,然后继续努力! 生活啊,真是生活!
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不堪回首的1998 精选
dongzg101 2011-7-30 05:21
不堪回首的1998 精选 已有 1042 次阅读 2011-7-29 12:49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 关键词:护照 出国 培养费 押金 自杀 公证 读胡自民先生的博文“ 博士毕业了,为什么我还不想回中国?! ”有感 1998年是笔者博士毕业和抉择未来的关键时刻。本来都在医科院基础所找到一份看上去还不错的工作。老板是耄耋之年的科学院院士。还没去单位报到,人事处的领导就开始做我的工作。总体意思是这个院士不退休不招人待见,在那里工作将来没啥前途,建议我另做打算。正好当时申请美国博士后的事情有了眉目,人事处的领导马上非常热情的鼓励我出国,并许诺如果我把档案关系转回家乡,所里就免除我2万元的合同违约金。让我没想到的是从北京往外转关系竟是如此顺利,在手续不全的情况下(没有派遣证),派出所就迅速把我从北京给“踢”出来了。后来才知道人事处是看上了我那个所谓的进京指标,我走了正好腾地方给其他人。北京的朋友告诉我这个进京指标当时至少值5万。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如果放在一个没经历过多少打击的人身上,选择自杀也不是没可能。为了能说清楚我还得把所有的遭遇分一下类才成。 1. 出国所需要的博士后接收函的翻译和公证(当时申请护照的必备材料)。天真的我认为 公证系统是一家, 公证书在哪办不是办呀?所以就在北京办好了一份。结果家乡的市里说必需本地的翻译公证才管用。没办法只好掏钱在北京办的公证书上加盖地方的公证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公证书拿到省教育厅不灵,教育厅说公证书必需是厅里的翻译公证才算数。有啥法子呀?只好再掏钱在北京的公证书上再加盖省里的公证章。最后总共掏了几千块钱换来了公证书上无数个图章才作罢。感想:什么叫各自为政,这下彻底领教了。 2. 培养费押金。根据当时教育部的红头文件,自费出国做博士后的不准收取培养费和押金等等。这个政策应该说非常人性化,对鼓励留学生将来报效祖国应该很有帮助。可惜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省教育厅也给我拿出了另一份儿自己的红头文件,说出国做博士后要收取3万元的押金,三年内回国的话连本带利一并归还,还告诉我这数目还算少的。当时内蒙要收5万。看上去这也算合理,逼你回国嘛。可笑的是当时的教育厅工作人员净鼓励我说国外多好啊,还回来干啥呀等等。意思估计是你三年内最好别回,押金没收我们自己用多好。感想:这已经比从北京直接出国的费用多了1万多了,迁回省里办是个重大失误呀。 3. 护照。因为没有派遣证(这北京的派出所是干什么吃的?没派遣证你怎么也给我办手续?),县公安局和人才交流中心拒绝让我落户办身份证,更没办法办护照。这下好了,鸡飞蛋打,忙活半天最后要变成黑户口了。经多方努力拖人打听,领导们终于答应可以解决,前提是钞票加嫖娼(据说还是俄罗斯的)。后来领导们发话说你有手续也不见得成,没手续照样办。看看这牛气,不服不行啊!接下来市公安局和省公安局都不是省油的灯,都需要多方打点才算顺利拿到护照,不过好在他们没像县里那样下流要嫖娼。感想:公安局不是应该打击娼妓吗?咋自己还嫖上了? 4. 款项筹备。上面这些押金,手续费,和打点的费用放现在看来还不太多,总共也就5万多块钱。可叹的是为了筹这5万多块钱,我父母把所有亲戚都借遍了才凑齐。感想:到现在写这博文我还泪流满面。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遇到没本事的儿子有啥办法? 等最后把护照拿到手,我的心也彻底被伤透了。就护照这点儿破事咋就这么难呀???一个从来没经历过社会洗礼的学生受这样的打击,有点儿不公平,当时真的感觉快顶不住了。爱国的同学别生气,我当时一时激动曾经发誓这辈子也不会想什么报效的事情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事情过去也就过去了,祖国毕竟是祖国,家乡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子不嫌母丑,该报效还是要报效的。没选择自杀,那就好好活着吧,看着祖国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新景象也很欣慰。心里猜测着祖国的今天应该和昨天不可同日而语了吧? 另:本案例不具典型代表性,仅为个人特殊经历而已。
1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蔣叔有話說之:假如只有搜狐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1-7-1 18:37
iwesun 2011-7-1 17:08 【晚上蔣叔要給大家寫一篇精彩博文來慶生】 就你,抄书? 博主回复(2011-7-1 17:09) : 你小子玩激將法? 叔乾脆不寫了,你信不? 我本來好心想認真寫一篇精彩博文為貴黨慶生,這個該死的死鬼,自己寫不了博文,嫉妒心起來了,潑冷水兼激將法,氣得我索性不寫了。 乾脆炒個痛快!但不是抄書,而是把我老人家搜狐微博上發表的微博文與眾網友的回應轉帖過來,作為給歸檔慶生的大禮。 歡迎本網高手繼續接龍! 新齋老蔣在素食 : #突然想到# 假如中國只有搜狐一個網站,其他如新浪、騰訊、網易啥的都不存在,會發生什麽情況?一定是 @ 张朝阳 會被捧成神,搜狐創辦紀念日,我們必須要去跳charles最喜歡的舞蹈,不管你喜不喜歡,都得搜狐網站就是好就是好,否則就剝奪你的微博帳號。我們向 @ 敏慧慧 反映使用微博的問題,她一定牛哄哄地不理我們。我們有問題最後只能跑到搜狐大廈去 @ 张朝阳 辦公室去上訪,會被搜狐的保安痛打。搜狐下面各個部門的頭頭都是土皇帝,我們得給他們送禮才能保住帳號,要想加V認證,那得和搜狐的員工結親才行。搜狐的任何醜聞在網絡上都看不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接龍…… ◇× 木言Y木语 : 转发: 首先张朝阳可以好好休息一段了,因为竞争对手没有了,敏慧慧要琢磨出折磨我们的新微博使用规则,她想看看大家的抗压力能到什么程度。搜狐办公大楼门外聚集着大批名人和想出名的人,希望搜狐来炒作她们。芙蓉姐姐和凤姐姐收敛了很多,因为就搜狐一个网站了,没什么别的地方让她们可以发挥的了。凤姐整容需求别的发展道路以求闪失时有个保证,芙蓉姐姐除了S型独有技能外又新开发了“狐步”。互联望网的大佬门由于没了网站,为了吃饭都来给张朝阳打工了。至于张朝阳也特别有创意的把曾经的最大竞争对手的BOSS派去打扫搜狐大楼的卫生间。 新齋老蔣在素食 : 回复 @ 木言Y木语 : 估計搜狐員工,每週只上三天班,每天只上四個小時班了。懂技術的人慢慢都邊緣化了。只有會背 @ 张朝阳 語錄的人在搜狐才能得到升遷。那些原來辭職離開搜狐的人都被當成叛徒,寫進搜狐歷史中去。要想上網,首先要經過面試,要會唱《沒有搜狐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曲,才能註冊。 三猫村 : 搜狐公司过生日,你要唱歌颂公布搜狐公司伟大的歌~:《没有搜狐网就没有我微博》: 没有搜狐网就没有我微博, 没有搜狐网就没有我微博, 搜狐网辛劳为民族,搜狐网他一心救大伙, 他指给了网民扒粪的道路, 他领导大伙转发天明, 他坚持了浪战八年多, 他改善了网民的生活, 他建设了玩闹微博群, 他显示了围观好处多. 没有搜狐网就没有我微博 没有搜狐网就没有我微博 (06-28 21:40) 新齋老蔣在素食 回复 @ 三猫村 : 太牛了。 @ 张朝阳 做夢都沒想過吧!估計小時候和 @ 张朝阳 打過架,吵過嘴的人都會人肉出來被罵得狗血淋頭。 @ 张朝阳 小时候的考卷會被重新修改過,讓他每門都是一百分,陝西省會被命名為朝陽省,清華大學改名為朝陽大學,最後互聯網、計算機以及電燈泡都被說成是 @ 张朝阳 发明的。…… 匡贤明 : 回复 @ 搜狐焦点尚磊 : 要在搜狐注册,首先要交一笔不菲的初装费,大约为普通百姓一年半的收入。然后每个月除了交上网费外,进入搜狐页面还得交一次费用,浏览一次收费10元,按我现在上网的习惯,一天得向搜狐交个千儿百八的。你还别不乐意。等着注册的人排着长队。根源就在于:拥有一个搜狐帐号(微博、邮箱、博客等等),尤其是微博被加V的人,被视为新四大件之一,身份不亚于当前拥有宝马5系的人。搜狐又开发出加V的平方,全国只有不过两掌之数的人拥有,被人们称为“狐仙”。 郭鹏 : 转发: 哈哈,科学老师真有才。所以 ,民主是制度的产物,不是人性的产物。 (06-28 21:54) 孟先亮 : 转发: 介个都是肿么了?庆祝我D90大寿吗? (06-28 21:58) 罗三姐 : 这个畅想真欢乐。。。搜狐员工最后都过上了新闻联播里的生活 (06-28 21:58) 爱历史 : 转发: 多结识点搜狐人脉,以后做垄断买办,我要横行乡里 (06-28 22:02) 新齋老蔣在素食 : 转发: 有遠見,想得周到。先從搜狐大廈的門衛和保潔員入手,他們將來都是最牛的人 。 (06-28 22:11) 独唱团业余主编 : 好素材!建议搞个电影剧本,推荐导演宁浩,搜狐 @ 张朝阳 等员工本色出演。此大片暂名《建网伟业》,票房绝对一举击败《建党伟业》!// @ 新齋老蔣在素食 回复 @ 木言Y木语 :估計搜狐員工,每週只上三天班,每天只上四個小時班了。懂技術的人慢慢都邊緣化了。只有會背 @ 张朝阳 語錄的人在搜狐才能得到升遷。那些原來辭職離開搜狐的人都被當成叛徒,寫進搜狐歷史中去。要想上網,首先要經過面試,要會唱《沒有搜狐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曲,才能註冊。 (06-28 22:02) 梅花缘 : 回复 @ 覃震 :哈哈哈,笑得肚子都痛了 (06-28 22:02) 覃震 : 回复 @ 梅花缘 :介个类比太神似了 (06-28 22:05) 罗三姐 : 回复 @ 罗三姐 : @ 覃震 都想过新闻联播里的日子了吧?@ @ 爱历史 (06-28 22:05) 新齋老蔣在素食 : 转发: 回复 @ 独唱团业余主编 :沒錯, @ 张朝阳 很有表演天才,而且這是一個多好的廣告,電影本身還能賣錢呢! (06-28 22:06) 梅花缘 : 回复 @ 覃震 : 是啊,哈哈,人类的智慧果然是无穷无尽的 (06-28 22:07) 独唱团业余主编 : 最高潮部分:XXX广场的XX桥头墙上换上了 @ 张朝阳 的大幅3D标准照,或者更牛的LED电子相框,滚动播出张的系列牛X照!更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是,老x纪念堂换标老张纪念堂,sj棺清空虚位以待!// @ 匡贤明 最主要的是,能否请张朝阳童鞋展望一下,也让我们分享分享,有个心理准备。 (06-28 22:12) 风雪阳光的微博 : 转发: 呜呼!乱也危亦!区区搜狐弟子,竟敢拥才自傲不谢上恩,含沙射影辱我朝纲!此等劣臣罪不可恕! (06-28 22:14) 新齋老蔣在素食 : 转发: 回复 @ 独唱团业余主编 :這個狠,直接讓想活150歲的charles回家去了! (06-28 22:15) 束茂林 : 我们肯定每次聚会都唱搜狐之歌。 (06-28 21:49) 独唱团业余主编 : @ 束茂林 可能是学狐狸叫!呵呵 (06-28 22:15) 信仰在空中飄揚 : 转发: 新闻联播里的生活 (06-28 23:22) 海文易木 : 转发: 楼主说的非常好。这就是张朝阳梦寐以求的事情。 (前天 08:49) 实在忍不住了 : 转发: 新版的评论内容不再通知粉丝,这还有啥意思? 更没兴趣玩微薄了。张潮阳在快速自杀? 谁解其中味? (前天 08:53) 海文易木 : 转发: 恩,你说的这的确是个限制微博发展的因素。 (前天 09:02) 敏慧慧 : 回复 @ 新齋老蔣在素食 :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滴。。。。蒋老师这个科学人士不写小说可惜了 (前天 09:21) 鹰在蓝天 : 转发: 想象的很有道理 (前天 09:26) 安翔 : 转发: 过一段时间,迫于国际互联网协会的影响力,新浪旧浪、网易网难又都奇迹般的恢复了,不过除了网址和抬头不同,完全是镜像搜狐的内容,连网友评论也是。后来,这些网站有了一个统一的组织——中国互联网服务协商会议,会议的宗旨就是支持搜狐网对中国互联网的领导。 (前天 09:58) 独唱团业余主编 : 回复 @ 安翔 : 搜狐的绝对统治地位写入新的宪法修正案! (前天 10:01) 敏慧慧 : 转发: http://t.itc.cn/es3RU 微访谈地址,大家有话尽管跟嘉宾说 (前天 10:08) 玛沁 : 转发: 专制的可怕就在于此,没有希望只有奴役! (前天 10:45) o花生o : 转发: 回复 @ 木言Y木语 : SOHU成立了微博血色十字会, @ 张朝阳 是名誉会长, @ 老刘忙啊 是副会长,有个叫 @ 冯嗨嗨 的女孩在SOHU开微博,说生日礼物是玛莎隔壁牌轿车,还说正在学习怎么当“血色十字会两性中介分会总经理”,这消息在以 @ 照心 为首的搜狐天上人间会所炸了窝, @ 蒋校长 觉得花钱替别人养二奶很恶心, @ 木言Y木语 为自己不是女儿身羡慕嫉妒恨。。。事实如何,一直到现在也没搞清,只搞清了血色十字会真他娘的强大。 (前天 11:16) 青青飞驰 : 转发: 然后搜狐会设很多收费项目,我们干什么都要交钱。 (前天 14:08) 敏慧慧 : 回复 @ 新齋老蔣在素食 :我天生不会牛哄哄啊 (前天 14:42) 安翔 : 回复 @ 独唱团业余主编 : 不 要谈宪法,要谈网络,要写也是写入互联网准入许可法。 (前天 18:47) 新齋老蔣在素食 : 转发: 回复 @ 敏慧慧 : 如果搜狐是国内唯一的网站,那是您老自然学会了。那时我们要反映意见,得写申请书,一开头得引用一段 @ 张朝阳 语录,估计你们搜狐内部要经过36道程序研究讨论,三年半会给一个答复的 。 (前天 19:52) 新齋老蔣在素食 : 转发: 回复 @ 安翔 :对,这样才扣紧我们假想的情景,一切都要从别的空间映射到网络方面来才对。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360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海归与喝酒
热度 35 weijia2009 2011-5-22 02:51
海归与喝酒 贾伟 北卡最近雨下得频繁,雨后满眼是嫩绿色,站在窗前看庭院里遍地茁壮成长的青草,我心中不住叫苦,茂盛的草地对我来说意味着苦差事来了 - 又得修理草坪了,对面的邻居 Greg 家门口又响起了割草机的声音。不过屋后的四、五只野兔子显然持不同观点,它们兴奋地呼朋唤友,蹦跳着进入草地开始享用新鲜的绿色食品,这遍地的美食在它们眼里简直就是“满汉全席”啊,伙计们边吃边哼着“沂蒙山小调” -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 ”不对,好像歌词窜了。不过咱不懂它们的语言,也就只能宏观地猜测一下食草动物们的幸福心情吧。 一个人的美食是另一个人的毒药,这句话在营养学角度是站得住脚的。我自小不会喝酒,家中其他成员都能喝一些,唯独我不行,生物学上讲应该是严重缺乏乙醛脱氢酶,在体内乙醇(通过乙醇脱氢酶)降解到乙醛后,后道工序无法正常工作,使得大量乙醛留在体内以致产生恶心欲吐等不适的症状。这一个缺陷让我从未享受过品尝美酒的乐趣。 在国内工作时,不会喝酒并没影响到我交朋友,我的朋友中很多是酷爱喝酒的,在酒席上他们管他们整瓶地喝,我先抢着喝一、两杯小酒,将自己“饱和”了,满脸通红摇摇欲坠后便改喝茶,朋友知道我的心意到了,也从不强求。有一次碰到一个较为特殊的情形,内蒙的某一个旗(属于内地的县一级机构,该旗幅员辽阔,占地几万平方公里)请我去给他们谋划点科研项目,旗委书记率全套领导班子摆了一桌酒席款待我们几个远道而来的朋友,而第一道程序就是每人喝三碗当地酿造的白酒。我如实地告知老书记不会喝酒,老人家坚持了几次,见我很坚决地不喝,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但还是率众旗长副旗长礼貌地站起来一口气干了三碗。要是平常,我一定心安理得地要杯茶接着谈天说地,今天不行了,因为我对老书记很有好感,多次听说他是个好官,深得百姓和下属的爱戴,我这个来自大都市的海归教授不喝这三碗酒显然有对这些乡下的父母官不够尊敬的嫌疑,但别说三碗,就是一碗喝完我就得交待在这里了,更无法在工作上帮他们忙了。当时我一横心,跟老书记要了只空碗,把身边几个人面前的(蘸一点都得辣出眼泪的)芥末酱倒进碗里,把这一碗绿油油的芥末酱一仰脖全喝了。我一面咳嗽一面跟大家说其实我喝三碗酒跟喝这芥末感受是一样的,只不过喝了这个,我还能接着陪各位说话。老书记大惊失色,立即把几坛子酒给撤了,从此我们成了忘年之交。 前两天网上有篇义正辞严的博文,说纵然给一千万也不海归!我拜读以后觉得说的很多是事实,但观点有点 ”get carried away” (走得太远了)。你说你不能喝酒,不愿上那个酒席,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你说那帮酒桌上的人都不是东西(或许的确有几个人不怎么样),你不去是因为洁身自好,这就概念不同了;如果再有人推波助澜,说但凡酒席上的人都不怎么样,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这就未免见笑于江湖了。 人的思想境界有不同的层次,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其实是很难分出高贵和低贱的。在我看来人只能分左、中、右,无法分上、中、下。不喝酒的不入席的往左站,爱喝酒的爱上桌的靠右站,绝大多数人在中间 - 他们既没多大酒量,又惦记着上酒桌,所以比较纠结。有些中间地带的人们一跺脚决定去喝酒时,会高声吟唱:我有一颗红亮的心 ;同样一咬牙决定不去喝酒时便说:我不跟他们同流合污,我有一颗自由的心!世上的烦恼和痛苦多源于此。 赵本山说,生活啊,就是一瓶二锅头!其实话粗理不粗。有人喝酒很享受,有人喝酒很受罪,你决定去赴宴或不赴宴,你多喝、少喝或不喝是一种自我选择,也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自我选择而已,别去扯那些个不着边际的高尚或低俗的概念,更不用将其政治化。
17161 次阅读|77 个评论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多思考——更好地预知未来
热度 1 yyhsci 2011-4-23 23:52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多思考——更好地预知未来 2011 年 4 月 23 日星期六 人为什么要读书、要思考,我想很多人都可以列出很多的理由来说明。这里我想从多读书多思考能够更好地预知未来,从而帮助人们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决策这一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很多的选择,有选择也就必然有迷惑的时候,无论是升学、工作、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会遇到,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选择。是什么导致这些差异的呢?我相信有人会说阅历、思维方式、人个品味、个人目标等等,但我想前述几种理由其实都离不开读书和思考。就阅历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再长,相对于历史来说也匆匆一瞬,能谈得上多大的阅历?在一个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存在了不知多少年,那么历史中很多人的经历、历史的发展规律肯定会对你有借鉴作用,经过思考之后肯定能对你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说思维方式,这个就更离不开自己的读书和思考了,读书和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思维方式的重要形成过程。个人品味呢?我还是相信一个人的良好品味来自于对各种品味的扬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从而自己的独特品味。个人目标也是如此,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在选择的时候能够排除其它东西的干扰而坚定地选择,必然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当然还会有其它的答案,但我想,若要作出更为正确与理智的选择,必然少不了更多的思考,也少不了多读书这个途径。这里我没有并讨论偶然或者抓阄式的决定,但其实偶然作出的判断与选择,往往也不是出自于偶然,背后的原因很多,但思考与读书的多少也必然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觉得要是自己更早地知道和想到一些东西就好了,那样自己肯定会比现在做的更好。同样,自己真正做成了某事,也会觉得多亏了自己先前有所了解,想到这些,要不然这件事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功。如果能够更好地预知后事,那决定显然就会正确很多,如何预知?我想是多读书和思考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我想就硕士生是否选择读博来看看多读书和思考的作用,因为这将是很多研究生特别是相对比较优秀一点的研究生(因为他们往往更具有这种选择的权利,因而在这一点上困惑也更多点)将要面临的问题。 我相信困惑的原因仍然是对问题的本身了解的不够。 首先是对读博和工作两种路线的走向了解不够。这看起来简单,但实质并不好把握,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了。那么读博是走什么路线呢?以我粗浅的了解看来,既然选择了读博,大部分人还是有将来做科研的打算(若不是为此,也不用太困惑了,读了博再作其它的选择也不迟)。那到哪去读博呢?是去国外还是国内高校?毕业后做科研又是怎么的呢?高校、研究所、公司的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考核制度、氛围、导向又是怎么的呢?若将来去高校做科研,是去什么样的高校做科研呢?大概去什么样的地区,什么样的水平的高校呢?同样,去公司呢?那么不读博,那就是直接工作吧,当然现有的水平下如果你确定能力特别强的话,也可以去一些研究所里做科研助理。除此之外,你可能得虑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要是专业技能。比如学计算机的,很可能是去公司做项目开发和维护之类的工作,但这些工作是怎么样的呢?公司的待遇、发展空间呢?等等。 再就是对自己的了解不够。你的个人能力怎么样?你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你的兴趣和爱好在哪?你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怎么样的?当然还可能得考虑自己周围的一些环境,比如你的家庭条件等等。 了解了这些,再来看选择的问题,可能就会清晰一点,也更有助于作出决断。这些了解从何而来?多读书,多了解,也比如说多来科学网看看走过来的前辈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他们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借鉴,目前的科研体制存在哪些问题,科研环境是怎样的,这些都可以了解到。此外就是多思考,结合自己的特点来看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大概预想选择每一条路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不是你能接受的。当然很多时候也是“人算不如天算”,但总还是有一个概率问题。上述问题很可能还不全面和典型,但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在选择面前,很多人选择了先走着瞧,如果走着瞧是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选择让更多思考来帮助自己作出更成熟的选择,我觉得这种走着瞧也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因为我相信真正正确的选择必然更多地来自于多读书及思考。
个人分类: 点滴思考|6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选择与应急
热度 6 lvnaiji 2011-4-12 11:18
吕乃基 博主在“ 高技术和全球化时代的时间与空间 ”中提及,空间上的分散化和时间上节奏加快 , 意味着系统中的随机涨落越来越普遍而频繁 , 这就孕育了机会和风险,从而给各国和各级政府,以及各种组织如公司、学校、社团等等带来新的难题。 其一,面对种种机会做出选择。 选择之难,首先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现在的说法,实际上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例如中国古代的“走马观花”有意遮掩,日本电影《罗生门》意为真相不可知。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称在于以下原因,一是事情本身以及因与语境的嵌入所致的极端复杂性,二是有关各方纷纷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来解释乃至对事情施加影响。其次,若希望获取更多的信息,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发生因贻误而错失良机。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第三,信息越丰富,往往找到精确解就越难。如果告诉一位家庭主妇菜场上的 500 种菜,含铁、钾、磷、氨基酸等等数据,农药残留量、仓储天数、运输价、是否转基因,现在还要加上碘 131 等,真不知道她还能不能买菜!第四,选择的时机短暂,要求数日、数小时,甚至当下做出决策;然而选择的影响长远。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路径锁定,都会影响到后来的选择。第五,选择不可逆。大处而言是时间不可逆;具体来说,一旦做出选择,也就意味着进入一种新的功能耦合之中。回想当时选择的时机,早已时过境迁。没有后悔药,古人早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最后,选择也就是放弃,或者用海德格尔的专用词汇:遮蔽。左右逢源的事情大概只是小概率事件。实际上,古人同样对此有精妙的评论:脚踏两只船。 面对如此众多的机会扑面而来,就对选择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你,会不会选择?这里的核心是:知识和价值观。前者是判断的基础,在于平时对相关领域的关注,积累信息和知识,为一旦到来的选择做好准备。选择是短暂的,选择之前的准备是长期的。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后者是判断的尺度。其中又有长远和眼下,全局和局部等区分,以及舍与得的权衡。 所带来的第二项难题是:应急。愈演愈烈的涨落并不只是带来机会,或许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事件。在自然界,所谓千年一遇可能会百年一遇,譬如说日本的 9 级地震,百年一遇会十年一遇。这或许就是为何水利工程都在短期甚至一年内集中遇到了百年一遇的水灾或旱灾的缘由。至于人类社会,大小战乱、国际争端连绵不断;几乎可以说,只是没有发生三次大战而已。一句话,应急,将成为常态。 常看到这样的话语:有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似乎一切都在预料和掌控之中。这固然不错,但若是时时处处皆有“预案”,恐怕就无所谓“应急”了。笔者以为,所谓“应急”,其中的相当部分是在意料之外。而意料之外,也就难以有什么“预案”,至少不会清晰和周详。 选择的艰难和事件的突发性共同要求选择和决策者,除了具有工业社会所培育的理性外,还需要具备在全球化和高科技社会所应有的直觉能力。 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兹认为,在怀疑和不确定中生活的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鲁迅则认为,危险?在危险中生活,可以激发生命的力。 “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再次领略古人的智慧。然而,真的可以“不变”吗? 选择和应急,共同呼唤创造,以及激发生命的力。
个人分类: 音乐|3366 次阅读|14 个评论
读研之前
热度 2 zhuchaodong 2011-4-11 08:07
最近正处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阶段,我收到了一些考生的来信,并一一做了答复。有些感想,记录下来,和朋友们分享。 现在读研究生和我以前的情况已经变化巨大,我的建议可能不一定适用于现在学生的情况。 如果仅仅从就业的角度,选择读研究生,在现在可能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研究生,实际上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是以研究为主。这样,当同龄人在社会上创业、打拼、养家糊口的时候,研究生可能在远离尘嚣,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的理想,常常离就业和生存等现实比较遥远。 因此,在没有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之前,我建议来信的学生如果能找到工作,就先到社会大学中工作一段时间,缩小自己和社会的距离;反之,就选择自己目前比较喜欢的专业,读一段时间的硕士研究生。在后者的选项中,认认真真做一段时间,在真正的研究工作中体会科研,并判断自己是否确实认为这是自己的“梦想”。本科生主要还是被动获取前人建立的知识体系,而研究生则需要学习如何主动获取,并尝试参与建立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研究生入学是第一步,后续的工作还是充满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于导师和学生而言,最富挑战性的可能就是让学生在研究工作中,建立自己的兴趣。 我现在也指导一些研究生,其中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把有些原来并没有兴趣的研究生带到了研究工作的道路上来。其中不乏对就业缺乏信心的学生。我和这些学生交流后的体会是,他们首先认真做一件至少2-3年的事情(可能被动,也可能主动),并从中获得一些技能和成就感,才慢慢确立自己继续走科研的道路。当然,这样的过程“随随便便”是不可能完成的。 现在犹豫、彷徨、迷茫,你还有选择;如果选择了研究,迷茫只能让自己浪费大好时光、人生最富精力和想象力的阶段。即便是在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也有很长时间的徘徊,但是坚持投入大量的时间了解基础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过程,最终建立了浓厚的科研兴趣。 很多事情,做了才有成功的希望;不做则没有任何希望。选择读研的过程同样如此。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40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取决于选择
热度 4 fqng1008 2011-3-10 08:02
人生是一个过程:起点是生,终点是死。 从起点到终点,有无数路径;每个路口都是拐点,它引导你走上不同的道路。 无论是康庄大道,还是羊肠小路,都是我们从拐点进入的;每个人的道路,都是我们人生过程中无数次的选择所决定的。于是,每个人的人生千差万别! 因此,无论情愿还是不情愿,幸运还是不幸,我们获得的生活,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所选择的生活。 当然,有些东西是我们所不能选择的,比如出身,比如遗传。 于是我们相信命运,膜拜偶然。 实际上,偶然之中蕴藏着必然,必然之中包含着偶然。尽管偶然性我们无法选择和规避,但我们的人生中仍然有无数个拐点,从而我们拥有无数次的选择权! 基于以上,我认为:选择决定个体的人生!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252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行为心理学中很欣赏的一段话
chushixiyu 2011-3-7 21:38
关于选择的一段解释的话。很有道理,看了这个之后,我再去想平时人们常常评论的,某某某,很武断,某某某,很果断,怎么怎么得。之前就一直觉得这样简单的评论似乎有点不合适,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觉得这段话很好的解释了选择的缘由。所谓,果断,武断,只是对结果反推过来的而已,可以说是了了了。 进而,能够正确的认识选择,进而合理的做出选择,这就可以了。 人,是理性动物。 而理性,生来就是以自我为动力,是人用来实现自我的工具。 作为一种最高形式的心理活动,理性,是人的实践智能的集中体现。 理性在人的自我需要与环境现实之间,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理性的功用,即在于指引人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与环境达到一种中介即平衡状态,最终实现自我的目的。 从理性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意义上说,理性,只是为了改善人的适应行为而存在。 离开了与行为的关系,理性,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只有理性,最终决定人的行为。 对于人的行为,不应把它看作是孤立的和独立的事件来研究,而应把它看作是以理性为灵魂的人的一种积极的和继续进行着的一部分。 由于人的行为只是全部潜在于可能性领域内无限多的行为中的一个,所以,它,是一种选择的结果。 而决定这一选择的,正是人的理性。 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理性,必须对人的一切行为作出选择。 因为,人,是自由的。 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正是自由的具体表现。 人的前途,永远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是自由的,是无所依靠的,人,必须自己创造自己,这,就使得选择总是成为孤独的源泉,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个脱离一切的、象大海中的孤岛一样的天地,时刻都被一种根本的、永恒的、难以排遣的孤独所包围。 这种孤独,就是选择的孤独。 因为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是孤独的,人,只能在可能性中,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并表现自己。 然而,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对未来无法把握,这,就使得选择又总是成为烦恼的源泉,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种左右为难、心烦意乱的苦闷之中,时刻都被一种朦胧无际的、无法驱散的烦恼所包围。 这种烦恼,就是选择的烦恼。 烦恼意味着,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因为,人是自由的,人的行为既然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不受外界的支配和影响,人,就必须对自己所作的一切行为,负有完全责任。 但是,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责任尚未确定,而人,又必须对自己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下作出的选择负起完全责任,这,就使得选择又总是成为畏惧的源泉,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种害怕被与之对立的世界遗弃、作弄、伤害的恐惧之中,时刻都被一种没有具体对象的、不可避免的恐惧感所包围。 这种畏惧,就是选择的畏惧。 选择的孤独、选择的烦恼、选择的畏惧,总是三位一体,附着于选择的过程中,浸透人的心灵,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犹如被抛如无穷的孤独、烦恼、畏惧的深渊之中,总是处于一种想要作出选择,却又害怕作出选择的惶恐不安的状态,而不能合乎自然地生活。 人,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体会到追求超越,以求人的行为与人类精神及自然法则取得和谐,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神圣的安详。 这,就使得人的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得以形成。 由于人之所以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其根源,即在于人的精神对自我的执迷与专注,因而,摆脱这种困境的唯一有效途径,即在于通权达变,放下小我,脱离自我中心,也就是转移焦点,一心去予,集中注意于自我以外的事物,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事心存宽厚,诸善奉行,诸恶莫作,从而,毫无痛苦地从选择的状态中超脱出来,融合一个真实的世界。 这,就是忘我。 人的最高选择,总是指向超越的。 人只有忘我,将个人生活汇合于人类全体的生活之中,为理想、为信仰、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为人类的不断进步作贡献,人才能超越个人的存在,而达到普遍的存在,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超越为自我奋斗,而达到为人类全体自由而奋斗,从而,无所忧愁,活得满意,活得无拘无束,活得自然,活得有希望,获得稳定而又和谐的快乐。 因此,人所追求的自然和谐的实质,也就是忘我。 忘我,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 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是生命适应的最高形式。 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脱离自我中心,服务社会,投身理想、信仰、事业、正义之中,为追求人类美好的幸福和未来而奋斗的强有力的内驱力。 个人以为,不能总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要有自己的认识,开阔自己的眼界,相信自己的选择,当困难袭来时,勇敢的接受,奋力的拼搏。
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进化角度看转基因食品
热度 2 smallland 2011-2-15 10:49
地球上现存的植物,大部分是亿万年自然进化的结果,一部分是人工选择的,还有少部分是“人造”的——譬如杂交、辐射育种、遗传工程(转基因)等。 一种植物,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自然突变还是人工方法——产生了新的基因,新的性状,如果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动物适应了它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它因新的基因产生了有害物质,动物要么回避它,要么进化出应对策略。总之,动物适应了它,就毒之不毒了。 转基因作物,只是改变了其基因库中很少的一部分。这个改变,可能导致性状的变化,但不应该有太复杂的变化,因为一个复杂的性状需要若干基因的共同作用,要通过漫长的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当然,简单的变化也可能并不简单,譬如产生尚未被认识的有害物质,或者,长期食用才能造成危害。 人类食用目前的食物为什么没有危害,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即使常用食物中最初存在有害成分,也早已不是危害。这种适应性可能是有代价的,譬如在进化史上曾经因为食用这种植物死了不少人,那些不能适应的早已被淘汰了。对人类有害甚至能致死的植物,别的动物吃了就没事,这就是适应。这种适应可能是以历史上的若干个体的死亡或别的不幸(譬如不育)为代价的。 如果转基因作物因为基因的改变而产生的新物质能被全面评估,那么上述的危害就可以不用担心。毕竟,按现在的道德标准,不应该以一部分人的牺牲使人类的生理功能发生“进化”。要是这个技术在古代发明,皇帝会毫不犹豫地下令推广,因为即使真的死人也无所谓。 那么,现代生物学水平能否全面评估新的基因产生的新物质?我不敢乱说。我只是有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并不清楚转了什么基因,转了多少,它们到底“表达”出什么物质。 至于别的方面,见过一些耸人听闻的传说,觉得不太可信。譬如生物多样性的灭绝,几个简单的基因,不足以培养出“植物超人”,能像进入澳洲的物种一样无法控制。更有甚者,认为转基因食物会导致种族灭绝,因为它可能存在世代累积的“不可预期的后果”。这个说法似乎能有道理,然而,人类的许多食物并没有太久的历史,譬如巧克力,譬如可口可乐,譬如西红柿,等等。许多传统的食物,也没有太久的历史。现代社会,就现有的食物结构可能已经对人的生殖功能造成了影响,也没人怀疑“持久的不可预期的后果”。当然,对于天天吃的主食,更应当慎重一点。 从进化的角度看,即使转基因食物真有长期的不可预测的后果,也不至于导致种族灭绝。毕竟,人不是只吃一种食物,也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是转基因。即使它真的能消灭90%的人口,剩下的10%会很快繁衍开来,使人类得以“进化”(这有点反人类了,就算是一个夸张的假设吧)。能“世代累积”的后果,必然是人类遗传方面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即使西方人精英们也不愿意看到,因为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他们不可能阻止吃了转基因的中国人和美国人通婚,和他们的后代通婚。 更有甚者,我也看到这样的说法,西方政要和数百精英密谋利用转基因食品消灭“垃圾人口”。我以为这样的可能性不大,这么恶毒的计划,怎么能让那么多人知道内情?他们敢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我也见过生物学工作者也有迷信“基因”的(也有迷信千里之外能发功治病的生物学教授),觉得转基因食品是很可怕的,似乎植物基因本身就能对人体产生危害。我们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利用的仅仅是植物生产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它的基因。就像植物病不会传染给人,基因也不会集成到我们的体细胞中。 这只是一个片面的角度,不牵涉政治考虑。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政治因素似乎超出了技术问题本身。关于政治考虑,这一篇可能有道理: 转基因主粮化——中国可能成为世界孤岛 。 无知能使人更鲁莽,也可能更恐惧。无知也能使人胡说八道,我就算一个吧。
16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抉择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1-2-13 06:21
抉择
上面的图片来自Tom Hanks的电影 Cast Away。摆在面前的有简单的四条路,可是却看不到前途会有什么不一样。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只有一种选择,也可能有更多的选择。人的一生中能够好好想想以后的道路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这里利用博客记录一下这种时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93 次阅读|4 个评论
演示文稿的制作技巧、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续十) _选择
icstu1 2010-12-17 13:40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1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文章表达力的叙述结构
tengyi1960 2010-12-17 13:33
今年,按年终总结的评分表,将其4个项目按形象、功能秩序论述排列。字少,言简,似乎有些说服力(功能和功利似乎有点关系么),关键是省了很多的时间,感觉不错。你也试试?
个人分类: 思想盆|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浮云,都是浮云:先从“不持有”开始做起
热度 1 hjf306 2010-12-10 19:51
  当很多人把 浮云 一词当做时下流行语汇来调侃时,我一点都笑不出来。生活之过往,工作之所得,确实如天空随风飘摆的浮云, 不定,游移,善变,瞬逝 。    你曾经的又一位某某同事也成为某公司高管了! 一位朋友提醒道。言下之意,你混到现在还是个中层干部,也太不思进取了。    你曾经的某频道主持人同事身价已经每小时五位数了! 另一位朋友爆料道。话语中暗示着,如果你肯当年好好干,这叠五位数的时薪本该是你去赚的。   当一个人获取了所谓名誉、地位,我们总是最先艳羡他或她的运气或才貌,却忽视了他或她的失去及折损。 天下事,皆有公理。给了你的,必然会在另一个拐角向你索要回来。只不过,有时你得到的是名利,失去的却是另一些你视为珍贵的东西。   杨锦麟先生的《走读大中华》节目中曾走访过东北一家 2 元女子宿舍 。每天 2 元的集体宿舍住的大多是婚姻破裂或无家可归的穷苦女人。她们内心唯一的期盼就是有个家,有顿饱饭,睡个踏实觉。生活有时确实不公,当这些被幸福抛弃的中年女人龟缩在简陋的宿舍数落婚姻的卑鄙时,她们同时也在对自己催眠着 都是浮云,不要执著 。   在于同龄人交谈时,几乎每个人都有内心的那本 心灵危机 。作家歌德说: 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 为了存在而搏命般地去工作、去死磕,这种血汗钱,即便揣在口袋里,也是如获至宝,不舍得丢弃一分的。   越来越多的调查证明, 名利富贵对于人的幸福感来说,关联度小于百分之二十五。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幸福指数高低,与他的收入没有直接关联,除非他的生存温饱都难以解决。   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内陆小国不丹王国是国际上公认 最具全民幸福感 的国度之一。国师卡玛先生在来到北京举行讲座时介绍:不丹王国虽然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仍旧处在贫困线以下,但是,我们的国民幸福指数 GNH 却是全世界前十位的。在不丹,直到 1999 年才引进电视频道这个概念,在此之前,凶杀、贩毒等恶行几乎在这座静谧的国度寻不见踪影。   当人面临资讯,特别是信息裂变的此刻,我们的电视观众浮躁了,我们的读者也开始心猿意马。 因为你有更多选择,所以,丢了一份既得的惊喜也不足为奇。人们被娇惯地不再去刻意珍惜,就连 感恩 都需要很多公众人物以作秀、流泪、下跪的方式唤醒人们去关注。   学会关电脑、关手机本身就是一种勇敢。过去的几年里,日本语中的 控 字逐渐被九零后热捧:格子控、制服控、橡皮控、微博控 人类创造了太多物质,但现在反倒被物质逐渐控制。   房产、存款、头衔、阶层 所有我们执着的东西,其实,都可以看做是浮云。危险的是,浮云还会在蓝天下跳舞,而物欲的黑洞却不会给什么好脸色取悦你 因为它,无限大。    浮云,都是浮云。其实,你也不必强令自己放弃什么,如果都舍不得的话。先从 不持有 开始做起吧。 不喜欢的东西,不购买,即便它再便宜;不能相爱的人,不纠结,即便他再俊美;不健康的食物,不贪恋,即便它再肥美;不符合内心本貌的生活,不选择,即便它再充满魅惑 当浮云飘来,如果符合心意,不妨印刻下它的美好与静美,倘若不属于自己,就让它如来,如去,自行自匿吧。 本文选自新东方杨锐的博客 http://dj-ruiyang.blog.sohu.com/163958418.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自主招生与选女友的相似
liwei999 2010-11-25 18:36
大学自主招生与选女友的相似。 (286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24, 2010 04:51AM 最近各路考大学的话题又出来。从统考到推荐到这次的联考,花样不断。从国际接轨的意义上看,这样的做法也是有必然性的。各路评论的意见在镜某看来都是可以预料的,并不感到有什么新意。同时也感觉到了缺少一个信息:大学方面对此的认识又是如何呢? 人们不大容易理解、也不善于思考这类问题。比如有这样的观点: 长远来看,这种制度无限地扩大下去,那些没有任何关系、贫穷家庭教育资源稀缺的农村生源,将被彻底逐出名校,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 看起来这样的说法好象很有些道理。但是细分析一下就有些不知所云了。这个细分析有人总爱说是什么逻辑,镜某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如果假定作为一种照顾,名校依然收贫穷地区的学生,那么学生毕业后的走向如何呢?如果这些学生回到家乡,那么就是回报家乡了,直接地。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那个地域的人才不流失,才有可能长期地、可持续性地发展。不然地话就是榨取了。这类事例很多。比如说矿山:出矿的时候繁荣,资源枯竭了就衰落了。人力资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贫困地区出身的学生个人又是如何想呢?他的家人又是如何想的呢?抽象的社会不公与具体的个人选择发生矛盾的时候,如何来调和呢?这样的问题与大学考试相连本身,就有些勉强。 大学方面对这样的招生手段是如何想的呢?镜某没有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好在事情是人想的,对它们认识如何思考的过程镜某还可以推测几分,而且自以为是很有些道理的。这倒不是因为镜某有如何过人之处,不过是在探讨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设想一个边界条件。 没有边界条件就没有解。 这句话能听懂的人那就是有相当好的教育程度了。 如何在高考后的几十天内从几十万、上百万人中选出两千自己中意的、对方也喜欢的学生来?这是个中心问题。再扩大一下就是:还要在有竞争对手的环境中。这个事情抽象地想有些难度。不妨化解一下,一个男子如何选择女朋友?当然是要好看,还要喜欢自己。还要有表白的机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好看与喜欢自己不能调和的时候如何办?是先用好看的条件筛选还是先用喜欢自己呢?这个操作顺序是不可交换的。这是量子力学的常识了。 什么样的战略最佳?每个人(大学)的条件不同,不好说。如果北约华约同天考试的话,自然大学的选择方法就是先选喜欢自己。然后再从喜欢自己的人当中选择漂亮的。 有表白的机会也很重要。天底下有好看和喜欢自己都对上了,但是偏偏没有表白的机会的遗憾事儿。但是要机会就需要有成本。比如隔地恋爱的成本就是交通费和电话费。 从培养人的角度看,北大清华都不如中戏和北影。因为后者才具有真正培养人的意义。都是美女帅哥,也不能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一个类型的。这样才能有戏。自主招生的根本意义就是要还原到中戏和北影招生的那个思路上去。没有人责备中戏和北影什么社会不公吧?上北影的中戏的也不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吧?为什么到了北清,各路评论家就要换标准了呢? 男女生交朋友最忌讳的是什么呢?大约是暧昧了。如今的考法、选法基本上就先暧昧后配对,搞得大家精神消耗大,耽误时间。如何选拔?大的方向就是增加力度。说白了就是要花钱。因为只有这样才叫增加力度。问题是这个成本费用谁来承担?各方如何分担?有考生方、有校方和社会。讨论这些具体的事情,才能有出路,才可以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说得挺透彻。补充两个小问题。 (700 bytes) Posted by: 吴礼 Date: November 24, 2010 08:16AM 第一:选女友,没有绝对标准,选错的风险也相当大。谈恋爱,错了就吹了,大家浪费了一些时间,认栽就完了。选学校,对学生来说可能一生就一次机会。所以这不是怎样选才好的问题,而是选错了谁负责的问题。而要逃避责任,最好的办法就是弄出一套流程。错了,怪流程,不怪个人。所以今天年年骂流程,年年还照流程办,这就对了。 第二:选女友是很私人的事,两人对上眼就行,别人无从置吻。但是还有个概念叫公众形象,对于大家瞩目的人或物(如名校)来说,公正这个形象是很值钱的。所以即使是私人的事,也要弄个公开,透明的流程。这不是为了增加选对的机会,而是为了自身形象品牌。就像当年国王选媳妇,要开个大爬梯,弄几个条件,特别变态的还弄个水晶鞋让全城的女孩去试,就是这个道理了。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2637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Listen to your heart
zhaopei 2010-11-24 18:35
因为某些捉摸不定的机缘,半年来卷入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紧张而刺激,劳力而费心。 顺而接受这种生活,寄身于此中枢,前路似当平坦:一则,此是圣上施恩发威的最直接工具,也是当今展示政绩的最明显体现,前景自当无限;二则,朝夕相处,革命同志自是难舍难分;三则,人非草木,原本形同陌路的领导竟也日渐熟稔。 然而,选择的时刻到了。半年来,热闹是别人的,该种纠葛始终缠绕于心;要往哪里去?这个话题日夜挥之不去。 别了,我的战友们!与其谬承错爱,莫若尽早抽身,但不知前路几多崎岖,Listen to your heart,兹以记之,聊以寄怀。
个人分类: 大千世界|2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理性选择模型的消费者决策理论研究
tianli99 2010-11-23 21:15
working paper 006 摘 要 社会中的个人都是消费者,消费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属,消费理论主要研究的就是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消费时的选择优化问题。我们在重新对自然理性进行形式化定义的基础上,研究了商品价值、消费者价值的内涵,提出了消费者价值剩余的新概念,并根据消费者价值曲线进行了说明,最后阐明了商品替代、损益权衡的新含义,并对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决策选择过程进行了模拟。这些研究着重于对消费者理性选择的决策理论基础进行新的探索。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论文|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选择?是个问题。
xin 2010-11-16 09:56
大上周,教学任务结束,内心获得了极大解放。心情放松之余,不安分的心开始躁动起来。打算从 4 个方面着手研究,将积压已经的几个问题都处理掉,以求能在这些问题上走的更远。上周一开始做第一个问题,前期积累多年,数据也基本就绪。干了几天,突然想完美一些,递补一些数据,否则会留有遗憾。因此,研究的重心转入东求西讨一些数据,在此,真诚地感谢张博、杨兄,他们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同路人和知心人。 当前,是处理原本不齐全的数据,等递补数据到位重新返工处理,还是看着论文继续等待,最近几天一直矛盾。上周对这个科学问题的冲动,被耗几日,心气减半。当前,是( A )继续处理不完整的数据资料,获得初步认识;还是( B )看论文等待数据齐备,一蹴而就地完成该项研究;还是( C )着手另外 3 个方面的研究。 我很羡慕可以同时推进几个方面研究的人,我这个人只能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做。如果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您会如何选择?唉,真是个问题。
3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的后两年应该怎么办
wanganqi0006 2010-11-15 17:27
从08年开始读博士,到现在已经是第三年的时间了,工作做了一部分,回头去看却什么都不是,未来的路怎么走依然是未知的 最近一直在想下一步怎么走,尤其是在忽悠了别人跟着读了博士后压力更增加了,每天自嘲泥菩萨过河,帮别人做的这个选择不知道对不对 学校是从本科就开始待的学校,想要离开,却缺少那点魄力,想留下,却不甘,想要出去读博士后却害怕未知的世界,自己注定是无法成大事的那一个...毕业后从事什么方向,虽说定位于电磁相关的行业,但范围太大,目前从事的工作不喜欢,想做算法太难,去更好的学校害怕人家不要,很多东西在外人看来很是笑话,博士第三年突然之间又变得迷茫了,真的不该 想去做天线,做射频,害怕一己之力不知国家世界的需求,变成纯粹的理论工作者了,很想有个人可以交流,自己却又不善于交流,每次都像井底之蛙那样,天就是那边天,之后从晴天变多云再下雨而已 博士的后两年应该怎么办?自己现在的决定可能真的表示自己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了,所以比较困惑,对未来的困惑与担忧伴随着我...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住院后的第一个抉择——是否入组
jlxt33 2010-10-22 17:37
话说在为父亲办理住院手续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自费还是医保。由于父亲的医保不在广州,我们必须得先自费,再回家报销;以前既没弄过,也没了解过,不知报销的程序。但病是要治的,所以就跟医生讲要注意费用问题。 医生还算不错,跟我们讲了治疗的思路和一些检查项目、用药等,还主动删除了一种药,挺贵的,也没什么明显疗效;还说可以入组,省点儿药费。一时没弄明白入组是什么意思,等办好入院手续后,完成了前期的监测、液体也输上了,慢慢来弄明白入组的意思。 原来是经过评估后,认为我父亲的症状和程度比较符合正在进行的一个研究项目的标准,希望我们能够作为志愿者参加到这个项目中。总共要数千人(具体的数目忘记了),要我们签署的确认书还是告知书,内容说的很明白,确实告知明白。 刚开始,我以为是做药物的人体试验,就直接拒绝了;后来才明白是用的都是准字药,只是要做双抗和单抗的对比。其实相当于我们设计的实验方案,一个组是用单抗(用一种药)、对照组用双抗(用两种药),研究一下治疗效果。思路本身没问题,在仔细看下用药过程,就有疑惑。 其实每个人都是服用两片药,只是一组为两种药,另一组其中的一片药是安慰剂。而且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个组的,在治疗期间,定期检查,以了解治疗效果。 作为项目研究的方案,这样做没问题,但是作为患者和家属,在治疗中一直不知道自己用药的情况,似乎心中很没底,不知道吃的是什么药,感觉不是很好;而且在那个确认书中,说明这个项目得到美国XXX资助,这三个字母这段时间经常看到,有点儿敏感。 作为做研究的人来说,似乎应该支持这个研究,但是到了自己身上,总是不情愿;尤其跟我们讲解的一个研究生,说很多人入组了,也有很多想入的不能入,希望我们珍惜。最后我们的抉择就是放弃入组,代价就是多花近千元的药费,好处就是明明白白吃药。 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仔细想想,或许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入组后,课题组只出实验用的药费,其他的检测,包括在整个治疗期间,研究组需要做的检测,都是要自己负担费用的,觉得可能不是很合适。或许课题组承担了所有的检测费,也许我们会入组,亦未可知。这大概就是利益驱动?不知道。结果就是没入组,没为科学研究做贡献。 不知其他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们是怎么做的,医院做的这样的研究项目风险如何?我也听同事说过,自己被医院拉去做志愿者,抽血,也不知研究什么内容。这是第一次接触到医院的这种研究和实验,挺新鲜。对研究本身没有任何异议,而且我觉得这个研究至少是规范的,告知的很明确。其实医学研究是需要试验的,在明确的风险告知和目的告知下,应该可以避免很多纠纷吧。
个人分类: 瞅瞅生活|417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女博士,万千之间
热度 1 liux831 2010-9-26 19:05
最近的数字,在读博士23.4万。女博士50%,在读的,11.7万。 1.女博士是一个群体 早些时候,女博士少,最近的趋势是,女博士数量相对增加。女博士成为一个群体,在扩大的群体。 在北京、上海,女博士就业已经出现新形势---由过去做教授,改为大量去企业。 2. 女博士应该审时度势 曾经一段时间,女博士,依靠学位,就可产生优势。最近有所变化,只靠博士这头衔,不能完全主动,还需要审时度势,巧夺天工。 女博士的第一选择做教授。有不少中等教授是女教授。论专心,论静心,论某些学问领域,女教授是有独到优势的。 3. 女博士的优势 女博士中优秀人才居多。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不少女博士在科学领域获得重要成就。如果一个女博士潜心研究,有许多领域可选,居里夫人在于专心,研究深入,可谓优势已经建立。 在研究领域,许多领域不存在竞争,或不太存在竞争 。女博士最适合这些特殊领域。 女博士如果在导师指导下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做成一个方向,不难建立优势,成为日后自己的研究方向之一。 去年、今年的两次大会,介绍了某个领域的大姐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还有863、973,课题凸显。 4.女博士走在万千之间 科学领域很多,方向很多,女博士可以选定一个方面大显身手。 居里夫人选定放射元素,麦克林斯托克遇到了转座子,女博士可以选定一个领域潜心研究。在万千方向和研究领域,确定一个方向,走在前面,进入前沿。 5.女博士的选择在未来 读了博士,自然干练。女博士选择在未来。即便是把博士论文研究作为一个方向,十年一剑,完全出前途。特别是国际盛会,女博士不乏其人,立意深刻,演讲流利,倾倒一片听众。 女博士心细,利于精细操作,做研究的优势独到。 女博士面向未来,一片天地。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37 次阅读|4 个评论
选择是双向的--但涉及三方
yanghualei 2010-9-21 22:55
1.正题 当A愣中B,B愣不中A,故系统无法组成 当B愣中A,A愣不中B,要素也结合不得 当B愣不中A,A愣不中B,肯定系统无法组成 即使B愣中A,A愣中B也许还不行,还得第三方允许才行 当A在周围环境中选择不到适宜自己生长的自然条件,A就挣脱出此环境,把目光抛向更远的环境。 当B选择不到可以在其土壤上栽培的种子,A就抛弃其周围的种子,也把目光抛向远方 环境为行为开路,环境孤立了A与B,促使A与B有联通的可能性,并最终走在一起。 2.画外音 历史具有不可重演和不可逆性,一旦事件发生人们总是寻找事件发生的证据,而不热乎寻找有可能导致事件不发生的理由,其用大概率事件去搪塞这种现状,那人类在地球上生存这个小概率又怎么解释?某些学者总是拿一些不可判定的命题,让一些人证明其成立,是多么荒谬!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与算法 ---研教散记之20
tangchangjie 2010-9-9 15:45
人生与算法 ---- 研教散记之20(唐常杰) 读了今天发表的迟菲博文 人生如棋 和马臻博文 也说人生如棋 , 为两篇好文喝彩。笔者曾在自然计算讲座PPT中,用这些生活现象解释那里的贪心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现在反过来,花几十分钟,把PPT中一些材料搬过来,为两位老师的论点补充弹药,活跃讨论气氛。    贪心使目光短浅。 四维时空中的人是多元化的,平常不贪心的人,在部分场合部分时间也可能有贪心的心理或行为。当贪心得以表现时,只顾眼前最大利益。计算机科学中的贪心算法(Greedy algorithm )模拟了这一基本思想,即每一步都追求评价函数最高值。    贪心算法容易实现 。人贪心固然不好, 但计算机科学中贪心算法是好用的,开发起来比较简易,例如,常用于快速开发简单优化程序的或游戏程序。   不贪心的人, 在生活中用会贪心算法吗?    会的,且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 过公路十字路口 ,拟从A到C,在图1的 条件下,70%的人会用贪心算法,选走A--B--C的路线。通常,哪一条路径代价低(时间及其他资源),则先过该方向,先把看得见的实际利益(这里是时间)抢到手,这也是一条启发性知识。 图1过马路十字路口 ,拟从A到C 但是,贪心算法不总是快,如马臻博文所说,人算不如天算,设若刚刚走到B, 大量救火车南北方向通行,且持续10分钟,欲速不达,后悔者会说,早知如此,何不当初选择路径A--D--C? 在晋升中级职称时,有人在选择走“教学系列”,还是“研究系列”方面踌躇徘徊,与此例相近。 例2 求职,找工资高的单位。 图2 求职,找工资高的单位 当事人做了一个(目光较短的)探测,发现工资西高东低,决定往西走,找一个极大值点。事实上,如果目光远一些,往东走,容忍一时的下降,两落两起后,可达到全局部的最优。此例有时候也称为为盲人爬山,手里面有一个一米多的手杖,探测梯度,往梯度大的方向走,因为探测棒太短,所以没有远见。       模拟退火算法是对贪心算法的批判 图2表明,如能坚持对东方的信念,允许偶尔(按一定概率)的失败,往东穿过低谷,达到一个更高山峰的脚下,最后登上全局优化点,这就是模拟退火算法的思想。在常出现局部收敛(或早熟)的应用场合,程序员会舍“贪心”而取“退火”。现实生活中,许多伟人坚持信念,几起几落,最后终于登上顶峰。 小姐与丫环 。戏曲中,穆桂英出场之前,先有一位武艺超群,容貌漂亮的丫环亮相,给剧中的杨宗保和剧外的观众一个悬念:丫环竟如此,小姐当如仙。这种用丫环衬托小姐的方法,也用在了计算机科学的论文中,设计了一个好的算法,常常用传统的算法作丫环来比较衬托;没有丫环,也要造一个,贪心算法最好造,常常扮演丫环角色;电器制造和销售中,也用丫环机型,根本没打算卖多少,让用户有个比较,衬托厂家利润大的“小姐机型”。 坚持信念,也是算法 。人生中,有时候受条件限制,无法预见长远,有时受环境所迫,没有多少可选择机会。此时,坚持信念,尽可能做好能作的每一步,就是胜利。严格地说起来,“尽可能做好能作的每一步”,用的就是贪心算法;这是 无贪婪之心,用贪心之法;虽然慢一点,但不乏成功者;在茫茫人海中,登上一个局部优化的山峰,也是成功。。   有人说,40岁以前可跳几次槽,40岁以后不再跳槽,这就是工程上常用的两阶段爬山法,40岁以前模拟退火算法,旨在跳出局部优化点,寻找较高山峰下的坡面,40岁以后用贪心算法,“尽可能做好能作的每一步”,脚踏实地登山,不失为一个可参考的启发性知识。 相关博文(研究生全面成长系列) 小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 作科研要学会承受失败- 人生中的等待和等待的魅力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人生与算法 善对论文评审意见的宽严与长短 计算机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记忆观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爱情的点线面体,兼议引文标注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 为什么哥哥姐姐比爷爷奶奶更有影响力 跨辈交流也求新 在哪些合, 宁用技术而不动用管理和政策 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搬家有感 你用什么时间来猜想 ?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13651 次阅读|18 个评论
人生如棋
cutefay 2010-9-9 01:32
人生如棋这句话有很多含义,我想到这句话是因为想到了下棋的博弈和人生的博弈有些像。 下棋是一个棋手之间的一场动态的博弈,每一步棋都是站在一个新的点上进行着新的博弈,棋手的每一步棋都是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进行选择的,只不过由于棋手的水平不同,眼界也不同,未必能够实现最优博弈。 人生中总有许多个自己需要作出选择的路口,这就像是一步棋究竟要下在哪里一样,可能有好几个选择,因此,人生也常常举棋不定,不知道如何是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最后选择的道路,往往是权衡一下眼前的这几个选择,找其中一个最好的选择。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会遇到新的路口,又要站在新的路口上进行选择,人们还是会从中选择一条最佳的路线。 然而,每一步最优不一定最后结果是最优的,可能是第一步最差的一条道路却能够通向更优的选择。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后悔:想当初我如何如何就好了。但是,因为未来是不可测的,如果真的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的话,那人们可能还是不愿意选择比较差的一条路。 因此,只要做好眼前的每一步选择,那就没什么可后悔的了,因为这样的结果,虽然可能不是最优的,但一定不会是最差的。要想达到最优的结果,往往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有甘愿走荆棘之路的决心,并且有着足够的实力去应对每一个困难,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运气的帮忙。总之,通向最优之路往往是坎坷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并且在追求最优之路的途中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掉下来走到深渊了。所以,当你如果不想经历太多的磨难,那就按照每一步最优来选择吧,至少这样还不坏。并且如果心甘情愿选择了这样的相对舒坦的路,那就不要后悔了。
个人分类: 今菲昔比|929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怎样聆听学术报告?
热度 3 sqdai 2010-8-31 06:25
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听各类学术报告,是科研工作者实现科研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年青学人积累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时下,学术活动层出不穷,学术报告随时可听,有时简直到了应接不暇的程度。如何选择听取学术报告的机会?如何为出席学术报告会做准备?如何从学术报告中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如何把所听的学术报告与自己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一言以蔽之,如何聆听学术报告?现就自己多年实践的体会,向年青朋友们谈一些想法。 一、聆听学术报告的作用 众所周知,闭目塞听,闭门造车,绝对搞不好科学研究。特别是由于现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所需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光靠学习一些教科书或专著中的知识,必定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问题;阅读文献当然是获得相关信息的重要源泉,但文献中所反映的经常是人们几年或几十年前的学术思想和成果,因为前人的工作要经过酝酿、运作、写作、发表的漫长过程才见天日,相关信息才得以映入你的眼帘。相比之下,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会是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为及时、直捷的手段。在学术会议上,报告人谈及的多半是新鲜出炉的成果,有时会谈到今后继续工作的设想,在接着的讨论中,可使听众对议题有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在茶歇时还可以参与你一言我一语式的舌战或讨论,也可以当面求教于报告人;在学术报告会上,可以听到报告人对自己的工作的综述或对某个专题的研究心得;对于原先陌生的问题,通过听报告可以长见识,甚至获得进入某一领域的敲门砖。不到会议现场,你哪里能获得这样丰富鲜活的信息? 如果你是一个聆听学术报告的有心人,那么,所产生的作用就会不仅仅限于获取信息;通过听报告,可以学到学术长辈和同行的治学的理念、态度和方法,从而克服自己在科研中的缺点,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 正因为如此,我一向热衷于参加学术活动,喜欢听形形色色的学术报告;一到假期,就争取参加较多的学术会议;对课题组成员(包括研究生),我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讲习班,现在国家对基础研究支持的强度增大,经费不再捉襟见肘,因此,对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的要求,我都尽力支持,本世纪我带的博士生几乎都参加过国际会议。 当然,带着功利色彩或纯粹游乐目的去参加学术活动是不足取的,对此,我在 2009-02-13 的博文学术会议功能的异化和改辙中已述及,这里不予赘述。 二、对聆听学术报告的选择 近年来学术活动、学术报告越来越多,每个人精力有限,必须做正确的选择。为此,对学术报告应有个大致的分类: 1. 鸟瞰型的 overview 。各种学术会议的大会报告、由本单位特邀的专家牛人的报告即属于此类。报告人一般会对某个分支学科或专门性话题做较为全面的总结和综述,侧重于纲要性的、趋势性的描述和分析,不会拘泥于细枝末节。这类报告对了解学科发展的全面动态,增进综合知识,把握科研方向极有助益。我特别青睐于它们。 2. 专题型的 presentation 。报告人对某一个范围较小的专门性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描述,内容通常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或动机;问题的归纳与表述;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结果;结果分析。学术会议中的分会报告、小会报告多属此类。 3. 讨论型的 talk 。在专题性的 workshop 或课题组的 seminar 上,经常出现此类报告,形式不那么正式,论述不一定完整,结果经常有不确定性,会上经常有激烈的争辩和讨论。此类报告经常会产生激烈的头脑风暴,在现代科研中起重要作用。 这里说说我对听报告的选择原则: 只要有机会,对第一类报告一定抓住不放,而且尽力投入地聆听。题材选择上基本上没有限制,符合自己专业的要听,远离本行的,只要撞到手头的,也要听,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等等,等等,照单全收。例如,我师母 李佩 教授每周五在北京中关村为老年协会组织一次各种类型的报告会,我若能撞上,一定听,比方说,听过甘子钊院士关于理论物理学的报告、厉以 宁 教授关于经济学的报告,以及唐诗宋词、古琴弹奏等等,每次听报告都是美好的享受,都得益非浅; 倾听高水平的专题型报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心里品头论足,或者当场直抒己见; 用心投入 workshop 型的报告,把自己放到争论的旋涡里,努力通过讨论来明白一些事理。 对年青朋友的建议是:用享受新知识的心态去选择聆听学术报告,选择面应该宽泛一点,不要过分强调专业范围。科学研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 移植法 ,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工具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用乃至移植,听陌生学科的报告,经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可为自己的科研方法武器库增添法宝。例如,在昨天化学专家 刘洪来 教授的报告中所讲述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我们力学工作者已开始广泛地用来做力学的细观和微观分析。有些文科类的报告则有助于自己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对聆听学术报告的准备 如果时间允许,在聆听学术报告之前,应尽可能做好准备。要了解下列信息: 1. 报告人的背景。他(她)的学术背景、专长、学术成就、治学特点等等。本所 seminar 前均有相关介绍,通过网上搜索,也容易认识报告人; 2. 报告的主要内容。涵盖范围、专业特点、模型与方法、主要结论、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听报告。 与此同时,最好带着问题去听报告,例如,想为自己拓展什么样的知识范围、向报告人当堂提出何种问题、报告后如何请教报告人等等。总之,准备得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四、怎样鉴赏学术报告的内容 进了学术报告会会场,怎样听好报告?这里头有学问。 首先应该承认,对所报告的专题内容,你一般懂得比报告人少,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听懂报告。那么,怎样来听半懂不懂的内容?唯一的方法是:抓大放小。抓什么? 一要搞明白 motivation 。弄清报告人干吗来做这个报告?他(她)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专题?通常,这是报告中最精彩、最重要、最容易听懂的部分; 二要搞明白 idea 。弄清报告人(或其前人)成功的关键。他(她)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如何提出假设?如何归纳问题?如何建模?如何求解?如何分析?这关头会有好多地方听不懂,不要紧,抓住个大概就行了; 三要搞明白 methodology 。高水平的报告人会明里告诉你,他(她)所采用的方法论的特征;没明讲的,你就心里暗暗分析,弄清报告人处理问题的来龙去脉; 四要搞明白 conclusions 。报告人所做的结论最值得关注,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对之品评。 在提问题阶段,应该积极地 aggressively 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记住钱伟长老先生常说的 没有愚蠢的问题,不提问题才愚蠢 。 再补充一点:学界牛人的 oral presentation 的本事通常极好,应认真分析其口头表述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展开的?如何起转承合?如何运用语言?如何抓住听众?报告人的 ppt 稿有何高明之处?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关于如何做好 oral presentation ,可参看我的 2009-7-30 的博文。 五、聆听学术报告的应有心态 带着不同的心态去听报告,收效就会不一样。正确的心态应该是: 以享受科学知识大餐的心态,怀着满腔热情去听报告,特别是大师级或准大师级的报告。从听报告、得收获的角度挖掘聆听过程的乐趣;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听报告,抓住报告人的金玉良言、警句妙言,尽最大努力去消化报告内容; 以对比提高、增进知识的意图听报告。对于与自己专业相近的报告,应不断比较自己原有的知识或认识,从中总结报告人的对自己的启示,为改进自己的工作做铺垫;对于不是自己的专业方向的报告,应搜索可为己用的线索,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或不足之处; 以积极参与者的身份听报告。到了报告会,就把自己置身其中,融入报告会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思索,大胆发问,以求提高。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说出来供年青朋友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写于 2009 年 8 月 30 日晚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10967.html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8870 次阅读|23 个评论
选择
metanb 2010-8-26 18:48
比起真理,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利益和新奇。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新硕士生选择导师的建议
Mech 2010-8-18 21:39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很早以来就是就实行硕士生报名录取时不定导师,入学后再双向选择的的招生政策。因此,每年都有熟悉或者原来不认识的新硕士生询问我关于选导师的意见。说实话,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因此很难给出中肯的意见。但我完全理解这些学生对选导师的谨慎甚至忐忑。在一定意义上讲,导师的选择不仅影响攻读硕士学位的三年,而且可能对一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都有影响。这里只谈一般的原则和步骤。 所谓原则,在我看来,主要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自己的兴趣;对力学学科的那个分枝更感兴趣,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还是工程力学;自己更喜欢主要进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还是实验研究;是喜欢进行基础性的研究还是应用开发。第二是自己职业发展的需求;如果要继续攻博,最好跟学术造诣高、知名度大、以往指导学生业绩好的导师;如果想硕士毕业后就到公司工作,那就应该跟横向课题比较多,在企业界有较多合作关系的导师;如果打算投考公务员,就要跟比较和气、给学生压力小、比较容易毕业的导师。第三,选导师不能一厢情愿,还要考虑到现实可行性;本科毕业学校和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等因素,大致决定了每个学生的选择范围,对此每个人应该对自己实际能选到的导师有恰当的认识,特别是如果想跟可能在自己选择范围之外的导师,自然要有特别的理由。 选导师步骤大致给分为六步。第一步是根据上述原则确定所考虑导师的名单,这个名单可以大些,多留余地。第二步是与名单上导师的研究生做些交流,了解他们课题组的情况;要注意需要听取的是学生对导师的具体描述,而不是笼统的好或差的意见;例如,导师每周见几次面、布置工作是否要按时完成等属于事实描述,而导师要求严格与否只是研究生的个人看法,更何况同样是认为导师要求严,有点学生认为好,有的相反。第三步,根据从研究生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对名单上的导师进行筛选,确定需要先行接触的导师。第四步,与导师联系,我个人认为初次联系邮件最好,电话次之,面谈更次之,但我不肯定是否所有导师都这样认为。第五步,分析所联系导师的意见反馈;如果没有任何回复,本身也是种态度,基本就可以排除了;每个导师风格不同,有的导师可能马上答应,当然这种答应最后是否作数有时也不好说;我个人是没有兴趣的通常会婉言谢绝,但一般不会直截了当地说明原因,感兴趣的会说愿意考虑,但也希望学生再考虑多比较,而且明确说明不到报名截止日期不会做出决定,我自己指导的本科生继续读硕士的自然不在此列。第六步,根据联系导师的回复做出志愿选择。 希望上述泛泛之论,对新硕士生能有帮助。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10136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生之路有水陆两条,你走哪条?
shxzhang 2010-8-17 04:19
张 名先鉴 字 少雄 (科学网)网友提问 发表评论人: 在职研究生 张 教授,想请教您。我是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工作好几年了,想申请省级纵向课题,想在 CSSCI 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还想在今明两年 申报副 教授职称。我们学校不少人说,办这些事都要有关系,没有关系什么事儿都办不成。我不相信,但是我发现,申请到了省级课题的,发表了 CSSCI 论文的,评上了省级成果奖的,评上了副教授的,有不少人是找了关系的。我想拉些关系,又觉得很不好意思,还有些害怕出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请教您,我该怎么办好?我在长沙某高校读在职研究生,有朋友在中南读在职研究生,我到中南旁听过您的课。恳请您回答。 先鉴回答 一、一句名言 英语中有一句名言: The moment you speak, you are placed 。你一说话,便被定位。人说话时,其语体、内容、主题与价值观等,呈示出说话人的层次,小至思维层次与行为层次,大至文化层次和社会层次;被定位,是层次自然显现与被确认。 二、一个规律 层次差别使人群分层,人群因分层而成亚群,因此,每个大群分若干亚群,每个亚群分若干亚亚群,群群复分,直到最小群。人群分层,无论是于大群还是于最小群,都呈现出一二三四律,即:四个层次,上层百分之十左右,中上层百分之二十左右,中下层百分之三十左右,下层百分之四十左右。 特定学位攻读者群,特定职称教师群,整体地看与具体到每所学校看,都有学识、能力与成就层次差别,都分化为四个层次并呈现出一二三四律。相应地,特定层次学术期刊来稿,特定层次(纵向)课题立项申请,特定层次(非民间)成果奖评奖申请,整体地看与具体到每家刊物或每种课题或每种奖项看,也分化为四个层次并呈现一二三四律。 三、两个案例 某省省属高校教师高级职称,由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每年副教授与教授通过率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每年评审前,总有一些申报者想方设法联系评委,或自己出面或请朋友出面递送材料甚至搞些潜规则,老评委接到评审通知后立即躲避,新评委经常不小心被联系者本人或朋友逮住。评审过后,被逮住的评委都说:从论文、课题与奖项等条件看,联系者绝大多数都处于可以下也可以上的位置上。 乙教授曾经两次担任高校教师高级职称学科评议组评委,两次都 是名望很高、资历很深的 甲教授担任评议组组长。在甲教授主持下,学科评议分步进行:第一步,评议组成员阅读全部申报材料,详细审阅每位申报者的教学业绩、科研业绩(著作、论文、课题等)、学术反响(引用、转载、获奖等);第二步,对审阅认定结果做量性评估;第三步,根据量性评估结果,以商议方式,筛选出不可以上的一组和不可以不上的一组,其余的申报者自动归入中间组,即可下可上的一组;第四步,如果不可不上的一组人数没达到百分之五十,为不浪费指标或体恤申报者,评议组各位成员从中间组推荐出重点候补者再审;第五步,投票。第四步之前,甲教授对评议组全体成员说:服众的评审,首先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在此基础上,兼顾人情人缘原则。不可以上的一个也不能上,不可以下的一个也不能下,这就是公平公正原则。硬条件相当的、可下可上的申报者,人缘好关系广的人上,这就是人情人缘原则。如果各位手中有要关照的,请早点把名字报出来,免得错过。一经提醒,果然有人报出名字,而正巧这些人都在申报者的前百分之四十之外、前百分之六十之内。评议组投票结果很有趣:不可以上的一个也没上,不可以下的一个也没下;可下可上的申报者,没联系评委的都没上,联系过评委的都上了。乙教授问甲教授:怎么要关照的那些人都在前百分之四十之外、前百分之六下之内?甲教授说:前百分之三十的,条件过得硬,不可能不上,不必联系评委;后百分之四十的,条件差得太远,不可能上,也不必联系评委,即使联系评委也上不了;中间百分之三十的,特别偏中后的,条件居中,可下可上,便想方设法联系上某位或某几位评委。有人把甲教授的评议方法捅到厅主管领导那里,说他有失公平公正,主管领导听后大笑,说:甲教授没做错。甲教授既讲公平公正,又讲人情人缘,聪明到家啦! 课题评审和成果奖评审,和高级职称评审相比,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类似之处主要有两个:其一,每种课题或成果奖评审之前,总是有一些申报者想方设法联系评委,或自己出面或请朋友出面递送材料甚至搞些潜规则;其二,在同一等级课题之中或同一等级奖项之中,不能上的一个也不上,不能不上的一个也不下,可下可上的,没联系过评委的都没上(而降为下一级),联系过评委的都上了。不同之处只有一个:末等(由低到高,有立项不资助、一般、重点、重大等若干等级)课题和末等奖(由低到高,有优胜奖、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等若干等级)中,有一些是拿出来搞平衡即扶持欠发达人员、机构或区域的,而被平衡上来的许多是有些关系的或者联系过评委的。 丑教授参加过多次课题立项评审和成果奖评审,每次 都和子 教授在同一学科评审组,也 都是子 教授担任组长。子教授也是名望很高、资历很深的教授,既坚持公正公正原则,又兼顾人情人缘原则,还会处理各种平衡问题。公平公正与人情人缘,子教授 和甲 教授做法相似。在平衡处理问题上,子教授有一个小窍门,少评三五个末等课题或末等奖,即在末等课题或末等奖指标中留出三五个空缺,用于处理特别问题。课题或成果奖评审,会议评审通常都包括学科组评审和全体评委评审两个环节,学科组评审是评议加票决,全体评委评审是票决;全体评委评审通常是先由各组组长向大会介绍本组入围课题或成果总体情况,再由全体评委投票决定最终结果,对于学科组全票通过的课题或成果,全体评委评审时不复评,只投票确认。有次评奖,在全体评委评审会上,有人向前来参加全体评委会议的主管领导反映一个问题,说:有三家新升格的高校和一家研究机构申报的成果全部落选,连个末等奖都没有评上。有评委问:能不能增加四个末等奖指标?主管领导面露难色。又有两位评委附和,说:增加几个末等指标不是难事吧?主管领导说:游戏规则不能临时更改!子教授说:不用临时更改游戏规则,我们这个学科组是个大组,末等奖有五个空缺!。还有一次立项课题评审,在全体评委评审会上,有人向前来参加全体评委会议的主管领导反映一个问题,说:有两所新升格的高校申报的项目全部落选,连个立项不资助都没有评上。有评委提议增加指标,主管领导表示游戏规则不能临时更改,子教授说:我们这个学科组立项不资助有四个空缺!。于是,两所高校各得两个立项不资助课题。 四、三种意见 成果奖评审、课题评审和职称评审,要不要联系评委,先鉴听到过三种说法。一是必须说:一定要联系评委,不联系的肯定评不上;(我和)我的朋友们,没联系的都没评上,联系过的都评上啦。二是不必说:根本不必联系评委,(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没联系评委,都评上啦!三是没用说:联系和不联系都没用,(我和)我的朋友们,没联系评委的没评上,联系过评委的也没评上! 三种说法都没错,都很有趣,不但呈现出说话人与其朋友的层次,还呈现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基本规律。在四个层次中,没用说者们处于第四层次,必须说者们处于第三层次,不必说者们处于第二和第一层次。 五、三种位置 在升学中,在成果奖评审和课题评审中,在论文发表与著作出版中,在职称评审与职务晋升中,因为层次差别,不同竞争者处于不同位置。有重心、临界与边远三种位置,因此有重心、临界与边远三种人或物。 泛而言之,在四个层次中,上层和中上层处于重心位置,上层被争抢,中上层受重视,学校要上水平而争抢优秀学生、重视好学生,成果奖励要有权威性而争抢优秀成果、重视好成果,科学规划要有影响而争抢优秀选题、重视好选题,刊物和出版社要提高阅读率与引用率而争抢优秀稿件、重视好稿件,;中下层处于临界位置;下层处于边远位置。 精准地说,人群分层及其比例与事物分层及其比例相关,处于重心位置、处于临界位置与处于边远位置者,随各层次比例变化而变化。如果某省某年大学(正)教授通过比例设定申报者总数的百分之十,处于前百分之七或之八以内者属于重心人物,不会不通过;处于前百分之八之后、前百分之十二或十三之前者,属于临界人物,可以不通过也可以通过,如果自己出面或请朋友出面联系联系评委,通过的概率肯定会大幅度提高;处于前百分之十三之后者,属于边远人物,几乎没有可能通过,无论是否联系评委都没有实际意义。 六、两条路径 升学、成果获奖和课题立项、论文发表与著作出版、职称评审与职务晋升、等等,都有陆路和水路两条可走路径。陆路,是靠过硬本领与显规则获得期待之物或做成期待之事;水路,是靠特殊关系与潜规则获得期待之物或做成期待之事。 处于重心位置者,不走水路,不必走、也多不屑于走水路;处于临界位置者,相对于比同层次者而言,走水路可能获得更多期待之物,可能做成更多期待之事;处于边远位置者,即使走水路,也无法获得期待之物,无法做成期待之事。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起步时,有人直接走进水路,有人直接走上陆路。一些人脚边摆着水路,挪挪脚就可以走水路,便径直走进水路;一些人总想着而且只想着走水路,想方设法寻找水路,也直接走进水路。一些人脚边只有陆路,只能走、也必须走陆路,便径直走上陆路;一些人不善于或不屑于走水路,即使脚边摆着水路也一门心思想着陆路跋涉,也直接走上陆路。有人升大学(弄运动员证而获得加分,凭加分进入录取线高于实际分数的大学)、考研究生(请老师个别指导,凭个别指导所获考取研究生)、读研(请人特别指导甚至捉刀撰写论文)、找工作、晋职、等等,通通依靠父母亲动用关系;有人升大学、考研究生、读研、找工作、晋职、等等,通通只能硬拼或只愿意硬拼。 习惯于走水路,绝大多数会一步一步下沉,一步一步走向所属或所处人群中的临界位置甚至边远位置;只有习惯于走陆路并且坚持走陆路者,才能一步一步上升,一步一步走向所属或所处人群的重心位置。富不过三代,官不过三代,这既说明水路的虚弱,也说明陆路的刚强;富二代、官二代,起步时便有富荫、官荫护着,便有水路摆在面前,如果径直走上水路,必然无法超越富一代、官一代,必然走向富的空化或官的终结。 层次决定路径,路径决定层次;路径、层次、路径、层次、路径、,是一种循环,因此,起步的时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人生之路有水陆两条,每个行程起步时都只能选走一条,走水路和走陆路,会指向不同层次与境界,不同层次与境界又指向不同路径,不同路径又指向不同层次与境界,; The moment you speak, you are placed ,深一层看,是 The moment you decide, you are placed ,再深一层看,是 The moment you think, you are placed 。 七、一首名诗 美国诗人 Robert Frost 有一首诗 The Road Not Taken ,相当有名,抄录如下: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人生之路有水路和陆路两条,水路上走着的和在水路边观望着与等候着的多,陆路上走着的和在陆路边欣赏着的与准备着的少,年轻人,你走哪条?
个人分类: 世事閒談|5394 次阅读|7 个评论
都是爬山的,没啥不能比!
热度 1 boxcar 2010-8-13 19:54
曹广福老师因为一篇图文并茂的博文博士生们,与他们相比,你还觉得亏吗?【 1 】,又挨骂了,对此俺深表羡慕和同情。羡慕曹老师照片拍得漂亮、博文写得深刻,同情广福兄吃力不讨好,总有人读不懂文章的深意就很冒失地跑过来拍砖(匿名居多)。不过曹老师反应迅速,很快又写出雄文博士生为什么不可以和农民工比?【 2 】,更深入地分析了相关的问题。其实俺早看明白了,研究生待遇这个话题是既吸引眼球更吸引火力的,沾上了多半要挨人骂被拍砖,所以在此前俺在博文杂谈待遇【 3 】中才大耍滑头。今天早上写了篇鼓励导师和研究生说实话的博文,傍晚就借着这股劲儿说几句心底的实话(不耍滑头的实诚话),公然站出来支持一下曹广福老师。因为,在我看来,博士生和挑山工都是爬山的,没啥不能比的。 挑山工们是爬山的,这个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因为当时学过一篇著名的课文挑山工【5】,当时也曾是深受感动的。可惜我出门旅游次数太少,特别是没到过正在建设和修缮的名山古刹,所以没机会亲眼看到挑山工如何卖力气干活,只能从别人的描述和照片中去体会他们的辛劳。还有一句话攀登科学高峰,也是 20 多年前我上小学时就听过的,当时觉得很崇高很神秘,更是非常神往,以至于小小年纪曾有理想要当科学家,便是也想去攀登一下科学高峰的。科学家们攀登科学高峰是其本分,科学家最大的后备军广大的博士生们自然也应该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所以我才说,农民工和博士生其实都是爬山的,没啥不能比的。 其实,关于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爬山这档子事儿,我也曾写有专门的博文【 4 】,不过该文主要强调的是导师在翻山过程中的职责。现在不妨借着这个话题说说研究生(含博士生)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该做什么。如前问所论,导师固然应该带学生去翻山,在关键阶段和节点上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完全取代研究生的作用。研究生们(特别是博士生们)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博士生们不是两手空空、很清闲地看浮光掠影,逢良辰遇美景摆 POSE 拍靓照留下美好瞬间,更不能坐着滑竿小轿、摇着折伞优哉游哉地上山,相反,他们应该如挑山工一样是负重登山的。 博士生登山时所负之重,首先是从导师那里受领的科研任务。正常情况下,博士生手头都有导师安排下来的科研课题,无论课题难易、具体安排简繁,都有一定量的工作需要做,特别是一些以前没人做过的新东西要做(创新)。这就是博士生要背扛的砖头石块,把这些东西背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所建树,例如在半山腰修个凉亭、竖个石碑什么的,这叫阶段性成果;最不济的也是把原来不好走的山路铺上一条不断蜿蜒向上石阶,相当于建立一些方法和手段,给后人前进铺路。所以说,博士生其实是科研的挑山工。 其次,博士生负重登山,锻炼的是能力,收获的是成功的欣喜,当然也能顺便获得一些报酬。一个新的挑山工,可能没办法一下子背 200 斤的东西,但经过多次负重登山以后就可以,博士生通过负重攀登科学高峰,可以得到必要的锻炼和磨砺,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参加过一些重要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的每一个进展和每一次成功,都能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当署有自己名字的科研成果得到承认之时,就像一个参加过重要工程建设的工人工匠的名字刻在落成后的碑文上一样,颇为荣光。目前国内博士生的待遇总体不高,可能也不尽合理,或许和挑山工赚的那点儿辛苦钱很难说就公平合理一样。 博士生之所以不愿意被拿去和农民工(此处主要涉及挑山工)比较,大概缘于一种具备多重前途选择性所带来的优越感。因为 读过了博士生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博士们在面临就业时是有很多选项的(至少在理论上有),可以在高校里面找个位置去当教师,也可以通过考试和其他多方努力当个端真正铁饭碗的公务员,还可以自主创业当老板,更不用说可以接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做博士后等等。相比之下,那些挑山工(农民工)除了每天背 N 多的砖头瓦块石材什么的上山,或者找另一个哥们儿搭伙抬滑竿,以外还能有什么选择?当然,挑山工富裕的是力气,博士生富有的是知识和智力,按照古人留下的那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老话,博士生难免产生优越感,而不愿意被拿去和挑山工相提并论。可惜,这句话在教育落后、智力稀缺的古代或许还有一定效果,在科学昌明、文化进步、教育都产业化了博士大批量生产的今天,已经显得不那么灵光了。 ~~~~~~~~~~~~~~~~~~~~~~~~~~~~~~~~~ 参考: 【1】 曹广福: 博士生们,与他们相比,你还觉得亏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458 【2】 曹广福:博士生为什么不可以和农民工比?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701 【3】 吕喆:杂谈待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188 【4】 吕喆:导师要带研究生们去 翻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573 【5】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0NjQ1Ng==.html
个人分类: 教育|807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不伤害喜欢自己的人
ccpicasso 2010-8-11 14:13
我是鬼魔鬼 2008-09-0608:36 告诉你一个秘密 我是上帝的使者 来这里解决你 哈哈 你还不快跑 以为我会仁慈些 我会的 让事情完成更快 嘿嘿 但不可以选择方式 你说什么 你有心爱的人 是谁 快说 你的坚忍让你坚持不说 我只能离去 魔鬼的单纯 在于不会去伤害爱自己的人 甚至不让存在这种风险 其实你什么也没说 而是我的思绪充斥 【魔鬼尚且不冒这样的风险,大家平时也该好好想想了,特别是可能会伤害他人时,万一他喜欢你呢。还有就是,从今不用怕鬼咯,他的弱点就是让他知道你喜欢他,或者可能喜欢】
个人分类: NO生活,BUT生&活|23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果声音的接收具有衍射性与选择性----杂想
yanghualei 2010-8-10 21:17
会上领导在讲话 但下面非常乱 , 想听的人又听不到 如果声音 的接收 具有衍射性 与 选择性 那该多好啊 设计一个 声音接受 仪器 , 对声音进行过滤 能 专业 识别某些领导人的声音 ,绕过噪音 每次开会只需要把要讲话的人的声音 事先输入 因为每个人 声音都有其特异性 , 其 有基本的简谐波构成 设计一个耳机 或者 设计一个药片 间接或直接进行过滤 改变想听的人 耳膜对声音的选择性 应该理论和技术上都是 可以设计
个人分类: 物理漫步|3990 次阅读|1 个评论
怎么治病不是听大夫的
jiasf 2010-7-20 23:57
今天终于去看了生病的师弟。3月份就知道师弟生病了。中间约了几次,都没有见成。昨天又约时间,知道他转到了301医院,离我住的地方还很近。今天终于见了面。经过几个月治疗,稍有些虚胖,但精神还不错。 说起怎么治病,本来说应该听大夫的,因为大夫是专家。但实际上却听不了大夫的,除非只看一家医院一个科室的一位大夫。原因是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大夫往往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目前还没有完全攻克、治疗方法还不成熟的疾病。结果是到底怎么治还得由并不懂医术的病人来选择方案!尤其是对于层出不穷的探索性的治疗方法,病人选择的实际是成为哪种方法哪位大夫的试验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权与公平
windlight 2010-7-17 21:39
特权是近乎一个贬义的用词。但实际上特权有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的作用,似右实左,为公存私的一个选择。 知识产权是一个典型的,为了更多人的和更广泛的利益,在短期内 保护私权,集中公权授予私人,似右实左,但在一定期限内,公权得到创新和补充,增加了更多的全民福利。 特权有时也是公共利益的必要选择路径,这可能更多为效率的考虑,比如市场失灵的时刻,在公共卫生或战争时期,这时特权必须授予给国家机器,集中优势资源,才能避免整个社会的更多损失。 特权有时也是公平的考虑,比如给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特别的优惠或特别的权利,比如烈士子女的高考加分。比如低保的廉租房或低保房。 资源分配的时候,肯定有个筛选的标准,但例外的特权是大多数筛选时都会遇到的,这个时候,一般都不是单次博弈,而是一个历史传承的选择,或者是之前的承诺兑现,比如道路优先权赋予给救生,消防,军队等。 但特权大多数时都是对规则的一种破坏和例外。如何控制特权与绝对公平的冲突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了。
个人分类: 公平|4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连载十)
liweiyin2009 2010-6-30 08:37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 (连载十) 我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 纵观我的过去,可想而知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十分正统的人,可是,文革开始后不久,特别是在对我点名之后,我变了。当时我们的组长们被点名时,我们的党总支书记就与主持会议的造反派们同坐在大房间的中央,俨然很受重视,可是她对我们的受训斥,却一言不发,没有表示一下:他们的所为是我们支部要求的。我感到愤怒,我开始明白,自己不学习,听任上面摆布,做错事是多么冤枉,我开始独立思考和自己抉择,而要自己做出正确的抉择,又要能生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非常认真地学习,看书、看报和独立思考从此成了我的终身习惯。 1967年,我这个组长完全被靠边,无所事事,早上上班与大家一齐起立背老三篇,白天听大家闲聊。一天,上面要求我们组的头去参加地上模拟核潜艇的废水处理设计,当时的头发了脾气,说,凭什么要她去,不会做!不去!另一个是原来该项目初步设计的设计者,看样子也不想去。我想了想,这既是国家任务,又可以让我逃避无聊的政治活动,于是在一片僵持的气氛中,我在最后一排举起了手:还是让我去吧!于是皆大欢喜。这样我就到楼下一间大房间里,与其他工种一起集中工作,脱离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当然是天天加班,启陆又出差在外,两个孩子天天在楼道的电梯旁的水磨石地上坐着等我到深夜,但是,我觉得活得值得。也就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批判和学习活动都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态度,包括后期,我的组长被恢复后,我也拒绝参加支部统一组织的组长学习会,别人惊讶,我会回嘴:党中央没有要求所有的党员都必须参加吧?如果有了决定,那么,我就是最后一名。但是,在全室的大批判会上,每次批判白专道路,我就拿我自己做例,批判自己,既不涉及别人,也保护自己。再急了,我会向821厂示意,让他们向二院要求,需要我去配合施工,于是我就去了工地,领导对工地情况一无所知。事实上,有一次,曾经的党总支委员带队在工地,出了问题,怎么也解决不了,不得已让我速去现场,,我去后,闷头琢磨3天后,修改通知单拟就,发给了安装公司。所以,我体会到,多左的情况,你被需要,就能有自我抉择的机会。 有时候,装傻也是不受随意摆布的一种办法。 1974年,毛主席提出的设计革命十周年,总支书记要求我写篇稿。正好在这之前,我既完成了对821-120#取消凝聚沉降的修改,又获得了艺修69的批准,书记暗示我以此为内容,以说明我们是如何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的。我经过仔细考虑:这时绝不可以写这篇文章,首先是我的两项修改都还没有得到生产证实,不理解的人还很多,其次,群众最反感的是自吹自擂的人,于是,我找了组里较长时间配合施工的一位年轻同志,请她写一篇向工人阶级学习的文章,文章写得不疼不痒,在最后期限交上去后,总支书记大怒,批评我是胡写,甚至说我是不响应中央号召,帽子之大惊人。我回答:不是我不响应,是我水平太低,不明白。我如此贬低自己,他也没辙了。 我这辈子拒绝当干部又是一种选择。 还是在文革期间,我就感觉到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如果有人和主任比较好,别人就会说他拍马屁或抱粗腿。在启陆去世后,我更感到需要生活在群众之中:我经常出差,孩子小,我需要朋友,需要同事帮我照应孩子,甚至我生了病,都需要同事关照,我永远不能置身与群众之外。其次,我分析了自己性格中的特点: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不善于搞人事关系,绝不能走行政当官的道路,只能老老实实做技术工作。 1972年,我们当时以综合设计队形式组织的连队基本上都在工地,我因为启陆的去世,留在了北京,院里当时有意提拔我到连队工作,照应留在北京的一批人,甚至让人把我的办公桌都搬进了连队办公室。我坚决拒绝了:我可以代理帮忙,但是不当干部。 1982年,单位里实行群众提名推选室主任。我感觉到了群众中的意向,这时玻璃固化的玻璃悬浮液的性能试验正在进行,于是,我就天天躲在实验室,帮助筛选玻璃珠。没想到,就这样,支部书记还是把我叫了去,瞪着眼睛对我吼:你太不够意思,动员室内同志们投你的票,你对得起老室主任吗?我回答:我躲都来不及呢,你难道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群众推选,亏得我不想干,不然真弄一身骚。 1994年,院长找到我,对我说,秦山二期的设计希望我出面来组织,说处长一般到了60岁就都退下来了,我们却想任命你为处长,担任二期设总办的主任。我又拒绝了:我可以代管,保证把二期工作抓起来,但是2年之后就交给年轻人,不用任命我。我实践了我的诺言。 因为我的这种心态,所以我绝不会因为某种利益需求而去趋炎附势,去说假话,也就是因为这样,我在工作中能够不顾一切,按照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出办法去完成任务,期间可能会惹恼领导或一部分人,但是最后任务完成了,大部分人也就谅解了我,不谅解我的当然有,背后说我不是的有的是,可是我犯不上记仇,又不是个人恩怨。活得坦荡,也就轻松。 工作和顾家真是两难全 启陆去世前,我们就不断地因为两个人都出差,把两个孩子东托西放,启陆的父母都已过世,我的父母和启陆的大姐都曾经出过大力,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父亲被点名,家被炒之后,我只有把孩子或出钱委托给别人,或者请求幼儿园收留已经上小学的大孩子过夜,每次回到家看到孩子的可怜相,都让我心疼。启陆出事后,我就更困难了。核工业部是人走茶凉,除了给我大约300元的抚恤金(我用了那笔钱给孩子买了一个9吋电视,为了让她在我加班时不寂寞,没有想到为此毁了她的视力)和给孩子每月的16元生活费外,再也没有人过问过我,刘启陆是真正地不在了。而我,既要想让孩子过得幸福,又要完成工作任务,而事业却正好处于起步的高峰时期,真是两难全。在我不出差的时候,我一到周末,一大早起来洗完一周的衣服,然后就带孩子出去,如果是回父母家,顺路,我会带她逛王府井,为此,她从小就学会了选择物品,特别是衣物色泽、样式和价格的比较。不回家,我就带她到如今的玉渊潭公园处的昆玉河,找人教她游泳,或者让她学骑自行车。每个周末都过得满满的。但是我出差的次数实在太多了,还不是一天两天,一到现场设计或配合施工,就是几个月的分离。如果不是我的父母和好心的同志们的帮助,我简直不敢设想,或者我把工作全扔了,或者我把孩子全毁了。孩子在7岁到11岁之间,就来回在我父母的干面胡同和我们海淀区马神庙之间轮转,幸亏那时小学管理不严格,她就在遂安伯小学和花园村小学之间来回转学。1974年开始,社会上学习的空气浓厚起来,我不得不把她固定在了花园村一小。朋友们的帮助就成了唯一的救星。我出差,她住在我的同事家,正好她来例假,同事为她洗净被她弄脏的床单;唐山余震,是她同学的母亲把她拉进了抗震棚--------。 遗憾的是,一些行政官员却用极左的语言和态度伤害了我。 1973年,就在春节前夕,室主任拿着飞机票通知我,让我立即去816工地,孩子知道我要走,头一天躲在大衣柜里哭。第二天,大清早,我起来赶飞机,她也醒了,用被子蒙住头。我只能狠着心地对她说,起来后去找*叔叔,住到他家,他让我出差,他就得替我照顾你。说实在的,这位主任还是一位好叔叔,全家都对她很好。到工地后,我了解了情况,安排好各种设计工作条件,然后再赶回北京,组织设计队,要在春节过后把队伍带到816工地,开展现场设计。在前面那段准备期间,在大队部,我对当时一位在工地视察的局长表示:我出差真是太困难了,孩子没有人管。没有想到他的回答却是:以前的红军女战士生完孩子后,把孩子往农民家的窗台上一放,就又跟上队伍前进了。我听了这话之后,死死地盯了他一眼,一句话没说,回身就离开了。我心里觉得和这种没人性的家伙都不值得分辩,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吗? 1977年,821#投产、49-3#设计完成,816-120#的图纸早已交付,对上海后来的秦山一期的支援任务也已落实,四人帮已经倒台,我可以松口气了。没有想到,年末,领导却通知我,1978年到大兴干校劳动。那年,孩子上初三,正是较劲的时候,我十分不理解:那么多年我就在工地,和工人一起劳动,还不行吗?回答:还需要接受农民阶级再教育。无理到了极点!我气愤,但是无奈。临走上大轿车的那天,在汽车库前的大广场上,我拿着行李坐进了汽车,14岁的孩子两只手伸向轿车,像死了娘一样没命地嚎啕大哭,同事们使劲拉着她。我把头转向窗外,气愤填满了我的心,我把眼泪吞进了肚里,我痛恨这种不讲人性的安排,再说,什么时候,领导的夫妻两个同时出差了?我的孩子可是没有了爹的孩子!我突然觉得我再不是1949年和1953年那时的我了。在那年,我们821-120的修改获得了国家第一届国家各学大会将,但是没有人正式通知我,我至今没有见到这个奖状。我对得奖毫不在意,我不是为这个拼命来着。 在大兴,我一个农民也没有见到,我被安排做了炊事班的副班长,每天为学员们蒸大包子。两个月后,我收到孩子的信:说,煤气没有了(那时还是煤气罐),两天都没饭吃了,只能吃点饼干,我真是心都碎了。我跑去找了干校书记,他的回答是:你来的时候的状况和现在一样,没有理由回去。终于熬到了大休,我回到家,在那个三天里,我为孩子补习了物理的光学,一起默写了英语单词。要强的孩子,在期中考试时物理拿了94分,英语得了102分(满分120)。我决定自己想办法找到出路。我去找了从湖北干校回来的干部部的徐杏根部长,我向他提及了他到干校那几年,他留在北京的儿子的艰难处境,并且表示:我绝不偷懒,一定在干校把最困难的插秧活干完,然后请他安排我回来干挖地道的活。回到干校不久,我就接到了通知:插完秧回院劳动。为了这个,尽管忘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徐部长的名字我永远不会忘。 半年的地道劳动结束后,我找到了情报室主任,要求调入,彻底离开生产室,我亏欠孩子的太多了,我必须回头照顾孩子。启陆去世后,我实际上不可能工作和孩子两头都不耽误。情报室接纳了我。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交大本科生2009年退学,参加今年高考,目标复旦
longfo 2010-6-29 22:03
首先要说我今年高考了,我不是标题党.我也应该给不了解我情况的朋友们解释解释了.   先要开始感谢.首先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给了我重新选择自己生活的机会,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会有魄力在今年主动地选择高考,交大推了我一把,于是我便义无反顾了.具体情况如下,本人对于工科难以接受,在大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期间研究了一下交大退学政策,发现我只要不好好复习就可以离开交大,半推半就地,我就这么地退学了.办退学那天,我爸妈受了很大的打击,我倒是内心生出不小的期许,只是真的让父母担心了,很过意不去.在交大的一年让我进一步地认清了自己,并且为自己的未来明确了方向,结束了四年迷茫的生活,这一年虽然看起来窝囊,其实意义非凡.   然后要感谢豆丁同学,至少我一开始还是很失落的,这并不是一个很有把握的选择,你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一切尽在不言中.至少,我不会失去你.   还要感谢交大的兄弟们,和关心我的女同学们,你们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好友,相遇便是有缘,走此一遭,我也要感谢你们.   还有感谢一下小璐吧,你也算是我一个精神支柱了,虽然矛盾多多,困难重重,但是带给我的美好是不可否认的.   在此我也要向我高中、初中、小学的同学说声抱歉,在这样的压力下,我无法与你们分享我的遭遇,也许带来了一些误会,希望你们会谅解.   高复的一年是对我影响异常巨大的一年,非常显著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人生规划,并且在那里我寻得了我的初恋,一个单纯美丽的女孩子.这一年充实饱满,并且坚定了我的信念,收获颇丰.   高考那三天真是回味无穷,没有哪怕一丝紧张,完全是兴奋与期待,整个过程充满了享受.我还改状态个么坐等通知高调了一把,还好没啥人看懂.   分数比预期低了十分,不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够大致正常发挥就可以了,想想这分数复旦总是没问题了.说到复旦,就不得不提到我的复旦梦,我对交大素来没什么概念,误打误撞地进去了才发现简直是我的噩梦.看着那些迷茫的复旦同学们,我想说一句,别把退学挂在嘴上,有胆的就迅速退,没胆的就好好把眼前事做好,做鸽做鹰都可以,何必做乌龟呢.看我又开始高调了,年轻人总是喜欢装,大家笑一笑就好了.我已经知道了大学是什么样,在大学应该干什么,怎么做,生活就更让我充满期许了.   我现在的心态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觉得靠高考来证明自己也太低级了,我从交大滚出来再滚进复旦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话说回来,我觉得花两年时间在这个保守的国家做出自己的选择还是非常值得的,虽然我输不起,但我还是选择了,并且我没有失败,人活一遭不容易,能放下一些牵绊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各科成绩汇报如下:111 137 133 133 23,本人加化学,顺序自理,大家懂的. 转自:http://bbs.hoopchina.com/1382343.html 2008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专业,但由于对工科没有兴趣,2009年退学。2010年重新参加高考,志在考上心仪的复旦大学昨天上午,某著名社交网站上一则名为本人今年高考537分,跟大家汇报一下的帖子引来众多点击,并迅速被以《一考生退学交大考复旦》的名称转到高校网站,引发热议。 退学只因不喜欢读工科 这则帖子的主人姓方,根据他在帖子及回帖中提供的信息,小方于2008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专业。误打误撞地进去了才发现简直是我的噩梦。于是,小方在大一结束时退学了。 按照他的说法,由于他对于工科难以接受,于是在大一第二学期故意考砸,然后就选择退学了。小方回忆说,办退学那天父母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他自己却在内心生出不小的期许。因为他觉得自己在交大的一年让我进一步地认清了自己,并且为自己的未来明确了方向,结束了四年迷茫的生活,这一年虽然看起来窝囊,其实意义非凡。 复读今年考了537分 小方表示,退学后一段时间内他非常失落,但高复的一年是对我影响异常巨大的一年,非常显著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人生规划。前几天,高考分数公布,小方的分数较预期低了10分,总分为537分。他认为,自己考取复旦应该没有问题了。我已经知道了大学是什么样,在大学应该干什么,怎么做,生活就更让我充满期许了。谈及自己作出的选择,小方表示,虽然输不起,但我还是选择了,并且我没有失败,人活一遭不容易,能 放下一些牵绊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小方的帖子一经发出,立刻引来很高的点击率。有网友认为他非常有魄力,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有网友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尤其是对于小方在回帖中曾经表示希望读哲学专业,不少网友表示如果这人不是富二代,不用四年他就后悔了。 老师:退学重考不止他一人 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他当年读高三时的任课老师现在沪上某重点中学教高二年级的陈老师。陈老师告诉记者,小方的学科能力比较强,大概当初是因为误会进了交大的材料专业。其实他个人对于化学,经济都较为擅长和感兴趣。在读了一年大学后,他选择了复读。 陈老师认为学生要不要退学重考,这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此能力。每一个人对于时间和效率有着不同的估量,他如果认为自己用这两年重新做一次选择是值得,那就是值得的,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据悉,在小方所在的高中,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小方并不是第一个人。我所知道的几个学生,结果都比较理想。陈老师说。 专家观点 尊重,但是并不鼓励考大学也是双向选择 已经考入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因为专业不合适而选择复读,他们的选择到底对吗?复兴高复班一位教了四年高复班的董老师告诉记者,他在四年高复班经历中已经遇到三、四个这样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是上大的,有的是华理的,复读的成绩都比较理想。除了一个最终还是回到了原先的学校,但调整了自己的专业以外,其他的都考取了更好的学校。董老师认为,从大学退学复读重考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现在的孩子都非常有个性, 当他们不满意于自己的专业或者学校,认为对自己的前途发展很不利或者不喜欢的时候,就会重新作出选择。其实考大学也是双向选择,这正表明了这个社会的进步。 在校可以修第二专业 对此,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表示,考入大学或者读了一两年大学后觉得不满意,再重新参加高考,这可以说是90后学生的一个特征。一般的家长总是不赞成,但是学生们往往有他们的想法。他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但是并不鼓励这样的行为。毕竟考大学并不容易,也是有风险的。他指出,现在沪上高校已经实行区域内联合办学,各校已经打破了校间围墙,学生可以跨校选修第二专业。据说,每年都有好几万的学生在选择跨校选修第二专业。所以,即使不复读,他也是有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的途径的。 【链接】 理科状元选择2年复读路 记者采访中发现,与小方一样从大学中退学再参加高考的学生几乎每年都有。2008年,曾经是山东省齐河县高考理科状元的吕德鑫就从同济大学退学,选择复读冲刺北大或者清华。当年,他的高考分数为669分,但由于与自己心仪的清华、北大失之交臂,他以专业不合适的理由选择了复读。 然而,连续复读了两年之后,他今年高考的成绩仍然不算理想,与平时的模拟考试成绩相差较大,只考了630分。去年,他的总分是626分。他的复读老师表示,吕德鑫今年高考发挥太失常了,可能与心理压力较大有关系。 (首席记者 朱文娟)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6/29/c_12276396.htm
个人分类: 伯乐论|33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在一年前就推测出根叔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主题是《记忆》
xiaojunyang 2010-6-25 17:04
今天上网看到了根叔在2010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很精彩!不由得想起了母校,想起了根 叔在前两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想起了我去年的推断。 我是2008年毕业的,那一年根叔演讲的主题是《选择》,毕业后离开了母校,不过仍然时 常关注母校。我在2009年6月25日看到了根叔在2009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牵挂》,并由此 推断出根叔在2010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主题将是《记忆》!并在2009年6月25日写了日记分 享这一推断,见: http://blog.renren.com/blog/228758047/399982865 http://user.qzone.qq.com/364950229/infocenter?ptlang=2052 今天突然发现今年的讲话主体果然是《记忆》,看后为我的小聪明很激动,也很感慨根叔 的长远眼光!根叔的讲话每每都能打动民心、贴近学生,而且富有逻辑,最后附上根叔的 《选择》、《牵挂》、《记忆》三部曲。 选择在2008届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 李培根 同学们: 晚上好! 几年前,你们选择了华中大,那或许就是你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随后的几 年里,你们有了那么多难忘的选择。 在华中大,你们选择了刻苦学习,选择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你们选择了公德长征, 选择了烈士寻亲;你们选择了朋友,选择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感。母校选择了支持、喜 爱,还加上一份骄傲。 也许你选择过迟到,选择过逃课;也许你选择过沉迷于网络,选择过沉溺于游戏;在 这个校园里,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也许你选择过愤怒,甚至选择过谩骂。母校选择了理 解、引导,还加上一份怜爱。 08的选择是那样的不平凡,而华中大的80后在08的选择又是那么令人震撼。 当大雪、坚冰选择了中国南方大地,你们选择了火热的心,去温暖,去融化;当藏 独份子选择了骚乱,国际上某些人选择了帮腔,你们选择了愤怒,去谴责,去示威;当 山崩地裂选择了汶川,你们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爱心,去支撑,去抚慰;08奥运选择了北 京,你们选择了欢呼,选择了渴望,去分享,去期待。对你们,华中大的80后,母校选择 了钦佩,选择了自豪。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离开学校之际,请允许一个长者,多几句叮咛,多几句唠叨。 当你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之时,请你选择低下头,看看脚下的大地,一步一个脚印。 当你灰心丧气、迷茫彷徨之时,请你选择仰望星空,天空对你和他人一样宽广。 当你进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而茫然不知所措之时,请你选择简单,简单可以应对 一切的复杂。 当你想有新的获得,你可能需要同时选择舍弃。不懂得舍弃,就难以有真正的获得。 对于别人的过错,请你选择理解与宽容;对于别人的给予,请你选择记忆;而你对别 人的帮助,请选择遗忘。 同学们,当你们离开学校后,请选择时而看一看母亲的容颜,偶尔浏览一下母校的网 站,去发现母亲新的美丽,去寻找那逝去的记忆。 同学们,对于已有的选择,永远不要遗憾,勇敢地去面对新的选择。 亲爱的学子们,对于你们,华中大永远的选择,那就是,牵挂! 注意最后一句话:华中大永远的《选择》,那就是,《牵挂》! 牵挂在2009届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 (二○○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李培根 亲爱的09届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好!    四年前,我迎来了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今天,在你们毕业之际,在你们即将 踏上新的征途的前夕,我想对你们说两个字, 那就是牵挂。   今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困难的一年。世界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中国的经 济形势,乃至就业形势。同学们,你们是否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们牵挂着。   你们中的一部分人,即将踏入工作的社会,那可是没有在学校那么简单和单 纯。你既需要充分地展示自己,又不能过分地表现自己;你既需要尊重领导和前辈,又不 必刻意去逢迎;你既需要有理想和目标,又不能刻意追求、过于功利;你既需要与同事竞 争,更需要与他们协同。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一条大道上,在大城市,在名单位大道上有千军万马,当 你意气风发、策马奔驰的时候,可要当心,那里非常拥挤,脚下甚至还有石头。亲爱的同 学,竞争的路上,千万别摔到,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一条小道上,在乡村, 在城镇,甚至在西部一条小路曲曲 弯弯细又长,一样通向理想的远方。小道旁时而风景可人,或许有溪流奏响,或许有百鸟 鸣唱,还有万紫千红竞芬芳。小路上时而泥泞,时而杂草丛生,甚至蛇蝎横行。当风景迷 人时,不要太迷恋;当小路难行时,千万别退缩。纵使山穷水尽之际,只要坚持,相信会 有柳暗花明之时。亲爱的同学,你有思想准备吗?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为学术,为创业那是一条攀登之路。你不 仅需要优化方向,选择好路径,而且你要看清脚下的每一步。攀登悬崖峭壁时,可不能有 一步的闪失。一步不慎,多年的心血,可能功亏一篑。亲爱的同学,你可有思想准备?我 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 也许此刻你豪情满怀,踌躇满志。你希望未来挥毫于江河,画笔 于大山。的确中华崛起的蓝图在期待着你,你可以留下激扬之文字,你还可以指点江山。 然而,你也要常常低下头,脚踏实地。同学,你意识到了吗?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也许你此刻正感到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大学的几年,你或许 后悔那糟糕的成绩,甚至痛心没有拿到那一纸文凭。同学啊,你不用灰心,不能消沉。路 ,其实就在脚下。人生的路是数不清的,通向成功的路也有千万条。低下头,从脚下最不 起眼的路起步,昂起头,仰望天空,太阳、月亮和星星对你和他人一样明亮。同学啊,你 未来的人生依然充满希望。你意识到了吗?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其实,牵挂你的人还有很多。你含辛茹苦的父母永远会牵挂着 你,他们牵挂着你的一切。你的老师,包括中小学老师,会牵挂着你;你的同学将牵挂着 你同学,能否不吝啬你的牵挂?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的父母、亲人,他们为你 付出太多。城里节奏太快,中年的他们似乎显得更加疲惫;在田野里劳作的父母,他们的 背也可能开始驼了,甚至他们可能还在盘算,什么时候才能还清为你求学所欠的外债。不 时给他们一个电话,常回家看看。看看他们的生活,惦着他们的健康。同学,你会牵挂着 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尊敬的老师,给予你尊敬 的辅导员。你的成长中,他们也倾注了心血。他们曾经对你的表扬或者批评,都可以成为 你牵挂的理由。你只需要偶尔在网上,在电话里,一个简单的问候足矣。同学,你会牵挂 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的同学。同学中 有你要好的朋友。同学之间的友情是最值得珍惜的,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许某一 个同学与你有过争吵,但是那也没有本质的怨仇,一笑便泯灭。同学中可能还有你的初恋 ,即使未能终成眷属,初恋也是不能忘怀的,因为那是纯洁的。同窗的友情,可笑的争吵 ,难忘的初恋,都可以成为牵挂的理由。请把照片留着,把邮箱地址和电话号码留着。同 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未来的同事和朋友。多设 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关心、帮助别人,你将有更多的朋友,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同学 ,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留一些牵挂给你素不相识的人。 5.12地 震中伤残的人们怎样了? 地震后幸存的人们生活和心理状况如何?那些从事城市建设的民 工们怎样挣扎在贫困线上,还有那些在贫穷乡村的中老年农民们如何绝望地守着那几分贫 瘠的土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就是这种牵挂的理由。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留一些牵挂给你的母校。 在这里,你毕 竟度过了人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岁月。在这里,你学到了知识,得到了能力培养与锻炼。你 会牵挂吗?若干年后,你的学科是否已经一流,母校是否已经国际知名?你会牵挂吗?也 许在母校你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对于你的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你会牵挂吗?你在校 期间,学校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事情令你不快甚至愤怒,但那只是培根的不力 ,却不是母校的丑陋。你会牵挂吗?喻园夏日的荷塘是否还是阵阵清香?秋日月下的喻园 中是否依然浮动着桂香?同济校区里裘法祖之树一定更加茁壮,你和恋人常坐的石凳是否 还是老模样?当你牵挂时,常到网上看看,偶尔回母校走走。   亲爱的同学,我牵挂着,你牵挂着,他也牵挂着。让我们彼此牵挂着,让牵 挂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注意最后一句话:让我们彼此牵挂着,让《牵挂》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记忆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10年毕业典礼致辞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 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 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 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 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 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 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 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 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 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 ,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 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 考场时的悲壮 【】,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 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 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 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 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 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 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 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 ?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 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 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 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 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 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 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 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 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 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 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 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 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 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 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 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 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 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 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 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 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 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 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 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 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 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 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 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 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 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 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 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 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 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 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 中大记忆! 【】校内BBS上某些同学的帖子中的话。
个人分类: 探讨交流|4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edwina 2010-5-31 20:40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 ,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 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 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 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 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 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 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 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个人分类: 名家之言|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点点时间
热度 1 weijia2009 2010-5-30 05:36
如果我们把跳楼自尽者比喻成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那么深圳最近陨落了十几颗流星,可以称作为悲怆的流星雨了。 我们都生活在迷惘的今天,窒息于很多无法理解的怪象和无法排遣的愁苦,而更糟糕的是,在工作永无停息地运转下,我们连感觉自己内心苦痛的时间都没有了。 我知道很多研究生的生活也是这样,当然很多做导师的只怕也大同小异。 在国内工作时,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已成了家庭里的陌生人 - 晚上疲惫地回家时家人已睡了;早上起床,孩子们已上学去了。周末还要到外面出席各种会议和接待活动,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却可能一连几周都互相见不到面。终于有一天我跟自己说,不能再这样了。于是开始婉拒一些会议和晚上、周末的活动,当然为此也受到过领导的点名批评。还记得4-5年前有一次密西根大学的校长率团来访,交大隆重接待,特意安排了浦江夜游,校办几次三番地打电话让晚上务必赶去应酬,我还是拒绝了,因为那天晚上我要兑现我的承诺待在家里陪孩子。儿子说他很久没见到爸爸了,刚跟外公学会了下棋,想晚上跟我下几盘跳棋。 我听过一个让我印象异常深刻的小故事,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和体验生活。我把这个小故事贴在下面,也许很多人都听过,它的题目是《价值20美元的时间》。 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很晚,又累又烦,他发现5岁的孩子站在门口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你一个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你告诉我,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啊?儿子哀求道。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我一个小时赚20美元。 喔儿子低下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 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玩具的话,那就给我回房间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安静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过了一回儿,他平静下来,想着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 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上班时的气都撒在家里了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 父亲生气地说。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块钱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你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一个月前科学新闻采访中问到了我当初选择归海时的想法,我说权重最大的是个人生活的选择和家庭责任。其实不仅仅是我,每一个社会的成员都需要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拥有一点陪家人说话、和知己聊天、跟自己孩子下盘棋的时间。如果连这一点点时间都要牺牲,那我们就应该问一下自己到底在从事一种什么样的崇高事业了!我想,这种伟大、崇高到极致时也许跟蠢不可及的零就很接近了。 在五光十色的万象中,我们期盼这个社会能往前进步,进步到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 - 不论是高校的知识分子,还是流水线上的工友们。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38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好读书不求甚解与60分万岁
windlight 2010-5-18 17:31
赵凤光 读武老师之文 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理解(外二则) ,想起这个话题,不求甚解,和这样一个说法有些类似,60分万岁。 大学一进去,几个老乡在饭桌上讨论起此事,一个大二的学生会主席师姐,一个是与之同龄的保送上博士的天才师姐,他们的成绩当然都无话可说,提到此话题,我当时太年轻,错误了理解其真实表达的意思。而开始对学习有所放松,结果挂了几科。他们的原话我记得不太清楚,但大意是书本知识比较陈旧,不要太拘泥于书本和老师的教学,不求甚解,60分万岁。 而她们作为天才,有资格评判教材时,是对相关教材的更深的理解和批判,不求甚解,有些类似于倚天屠龙记里修炼乾坤大挪移,因为写书的人没有最高的功力,对最高功法想当然的推断,还是有错误。张无忌修炼书不以书唯上,不求甚解,不求满,反而避免走火入魔。 而本人资质还是比较平庸,听了一句,就当作真理,当你追求60分的时候,经常是不到60分。挂了几科也就是不可避免的教训。 读书的书目选择问题,实际上对应的是好读书,就要比别人多读,否则谈不上好,而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不可能每本精读,不求甚解也是一个泛读所自然体现的规律吧。
个人分类: 思辨|34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弱水三千,一瓢饮尽 。【组图】
pup 2010-5-9 19:40
幸福在哪里?小时候我们常常在歌里唱着问起。 头等舱的豪华休息室里的人们也一样困倦。 豪华的汽车也不过是瞬间的新鲜而已。 恋爱的回忆,也不足以支撑起几十年的漫旅。 平静的生活里,幻想着把酒言欢,言无不尽的日子。 多少人曾想过在变老之前远去,寻找所谓的真正人生意义。 到潮湿的海上小岛开一家生活杂货铺,守着云开见日出。 到安静的山林里隐居,一只退役的黑贝叫欧力。 凭借一门手艺,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 2000公里外的她们因为来到了梦想的北京而心花怒放。 村里的小贩因为众人夸其制作的糖团好吃而阳光灿烂。 北大的退休教授,心满意足看着这天使一般美好的小生命。 以不变应万变。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得恩典。
个人分类: 生活家|3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选择
dingboshi285 2010-5-2 02:11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的几次可选择的出生
大毛忽洞 2010-4-25 08:12
人的几次可选择的出生 人的第 1 次出生, 即从娘肚子里的出生是不可选择的。 没有机会读书的人, 一生中没有一次选择。 这是真正的苦命的人, 只有一个被动的命! 大学毕业是人的第 2 次出生, 这次的出生应该是可选择的。 国外的大学做得比较好(例如): 你分数最低只能进 Arts 类专业, 但是你的努力可以改变毕业时的专业, 这次的专业出生是你自己选择的。 读硕士是人的第 3 次出生, 这次出生也应该是可选择的。 选择学校, 选择专业(受一点限制), 选择导师, 选择方向, 如果你用色子(骰子)来选择, 这实际上是一种放弃! 读博士是人的第 4 次出生, 这次出生也应该是可选择的。 选择学校, 选择专业(已经有限制了), 选择导师, 选择方向, 如果你仍然用色子(骰子)来选择, 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放弃! 读(做)博士后是人的第 5 次出生, 这次出生也应该是可选择的。 选择学校, 选择专业(已经有很大的限制了), 选择导师(老板), 选择方向(也有限制了), 如果别无选择, 做不做都一个样! 本硕博后连读, 你把 4 次选择合并到了一起, 你的赌注下的太大了! 本硕博连读, 3 次选择合并到一起, 如果中途不能拿学位走人而悔棋, 输的机会多,赢的机会少。
个人分类: 导师和研究生|4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向的纠结
mikletonsen 2010-4-23 10:39
博士预答辩完成后,论文已经送出去盲审了。从现在到论文返回还有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为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发愁了。博士期间我做的是进化计算,主要根据达尔文自然演化的思想设计算法,处理单目标、多目标与约束优化问题。自从08年夏天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后,我感觉自己已经掌握的比较好了。相关的优化结果也非常好,部分结果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我感觉到这个方向的严重危机,也包括我在这个方向的危机。首先是进化计算的单目标即全局优化已经做的很难了,除了算法的混合与算子的小的改进,我看不到有大的发展。其次是实验量太大,国际顶尖刊物上的文章仅仅做实验就要一两个月,这其中不包括编写、调试工作,据说有篇文章竟然做了100多个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发篇好文章太难了。再次是我单位以商科为主且工科中夜没有人做进化计算,因此在申请基金支持时,我只能拉一些非本方向的人参加,申请成功率可想而知。 变!穷则思变!但是,真的穷了吗?在进化计算方向,我有很多想法记录在电脑里,等待实现;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个研究方向的发展;良好的基础,怎舍的离开?!变,变的学术依据是什么?变到哪里去?选择的依据何在?目前我了解投资组合优化可以应用进化计算。没有任何经济学知识,我可以自学;没有人指导,我可以自学;我也喜欢经济学群星璀璨、博大精深。 既然如此为何不下定决心,而犹豫不决?你到底在担心什么?
个人分类: 网文荟萃|31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薛涌 人文学科的价值
windlight 2010-4-20 08:13
大学选专业:人文学科的价值 http://xueyong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3252142420103153115453/    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年纪稍大的人,大概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饭店》。其中有个漂亮体面的少妇,到大饭店来卖淫。结果被好心的经理发现。经理问她为什么要干这等事。她说自己被丈夫抛弃,带着孩子没有别的活路。经理又问:你没有什么技能吗?那女人叹口气: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甚至还曾写过诗,希望出本诗集。但现在那都是不相干的事了。经理看不过去,正好他有个朋友在一个做贺卡的公司,就介绍她去给人家写贺卡辞,算是专业对口了。这个少妇也立即从原来的肮脏行当中跳出洗手不干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羁,却反映了实际生活中美国大众的心态:百无一用是书生。人还是要趁着年轻学点有用的东西。我过去的一位美国英文老师告诉我,当年她父亲知道她要学英文专业,就以拒绝支付学费来逼她改行。   和中国一样,在美国,人们不仅竞争着上大学,而且对专业的选择极其挑剔。许多人都觉得,选专业是找工作的第一步。专业选错了,就会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危险。结果,大学的专业越来越实用,传统的人文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以2005年为例,美国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竟是会计!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有些吃惊。因为根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从19901991年度到20002001年度,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从59140跌到46555,下降了21.3%。会计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孤独怪僻、没有情调、只知道算账的数字处理机。但是,从2002年到2003年却时来运转,全美会计学位的授予量增加了11%。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所开设的全美最大的会计课程,学生人数从2000年到2003年增加了43%。密歇根大学会计专业的硕士课程,过去3年里学生人数上涨了76%。伊利诺斯大学的会计课程也是全美最大的之一,其本科生人数从2001年到2004年增长了66%。   会计专业从消沉到流行,最大的原因是2001年安然公司倒闭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华尔街的金融欺诈丑闻。这些丑闻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犯罪公司做花账、虚报赢利,欺骗投资者。于是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法规,加强审计、财会上的管理。仅此一举,就创造了许多会计专业的工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计师是这一系列丑闻中吹哨子的英雄,形象也顿时高大、性感起来,投到这个专业的人数自然也随之猛增。   不过,华尔街的金融震荡并不能解释一切。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会计专业风行似乎在安然丑闻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这其实表现了美国人上大学的态度越来越实际:上大学就是为了赚大钱。会计顾名思义就是坐在那里点钱算账,财富看得见摸得着,当然最让人心里踏实。目前大学本科十大最受欢迎的专业,除了会计排第一外,从第二到第十的热门专业依次为:电力工程、机械工程、商务行政与管理、金融经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市场推销与经营、化学工程、信息科学与系统。一句话,大家不是急着做生意,就是要当工程师,全都脚踏实地。   一个2002年在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进行的调查表明,22%的学生在上高中前就开始考虑他们的专业。大多数的学生在高中毕业那年开始考虑。70%的学生考虑以后做生意。计划从事医疗和法律工作的紧随其后,各占14%和13%。而潜在的收入水平,是这些专业选择背后最大的依据。在考虑读商学的学生中,70%是受这个因素的驱使。即使在考虑非商学专业的学生中,58%也是出于这个因素。而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因素,只构成40%的非商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动机。在选择商学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5%以此为动机。可见,选择商学这个专业的人,大部分是被赤裸裸的金钱所驱动。   在1970年,美国大学本科商务类专业仅占学士学位的13.6%。1981年以后,这个比例上升到19.3%到24%之间。比如2002年,是22%。也就是说,20%到25%的大学本科生(一年平均25万人)是在那里念生意经。   相比之下,人文学科节节败退。英语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8%,到2002年跌至4%。历史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5%,到2005年仅为2%。尽管全球化大潮汹涌,外国语言和文学专业在学士学位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71年的2.4%跌到2005年的1.2%。   其实,即使是这些少得可怜的人数,也不全靠学生的兴趣来维持。康州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的亲身经历。   一个叫罗伯特的新生,由家长带着来找他。家长问:选什么专业对进法学院最有利?该教授回答:任何一个强调读和写的人文学科都可以。不对!,家长急着说,我们家的罗伯特早已打定主意要当律师,我们不会让他在那些和法学院不相关的东西上浪费时间。是不是读历史有些帮助?   在美国,本科不设法学专业。想当律师,进大学常常不知干什么好。结果,许多像罗伯特这样的孩子,阴差阳错读了历史或其他什么人文专业。   上面提到的这位教授是耶鲁大学读美国历史的博士出身,亲历这种人文学科的没落,不禁痛心疾首,回到自己的母校寻求支持力量。他采访了许多成功的耶鲁毕业生。这些人捐的钱常常比这个教授一辈子的累计工资还多。但他们大学本科时,读的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现在也认为大学的专业奠定了他们日后成功的基础。   这并非是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甘心自己的专业不热门而故意制造的宣传攻势。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以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上,已经成了传奇。英语专业一直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在90年代前半期还是第二热门的专业,后来才被经济学和政治学超出。而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耶鲁根本就没有实用的经济(即商务)本科专业。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选该专业的人数占本科生的48%;第二是生物,为10%;第三是英语,为8%;第四是心理学,为7%。普林斯顿的传统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最近心理学上升,取代了英语,目前最热门的是政治学。传统上,46%的学生集中在这五大专业。最近学校努力推行专业多元化,已经初见成效。2005年,选择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上涨了15%,选择自然科学的学生上涨了7%。学生人数上涨率最快的全是人文学科的小系,依次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系(100%),音乐系(100%),斯拉夫语言与文学系(60%),比较文学系(57%),宗教系(52%)。同时艺术与考古、法文、意大利文、德文等系,学生人数也明显上涨。总的趋势显然和美国一般的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   解释这一现象,还要诉诸我们最基本的常识。这些精英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当领袖,要把握大方向,其关怀和训练当然必须宏观,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里数钱算账。从这些精英学校的学生背景看,大部分学生出身于中高产阶层,父母受的教育很高,对大学有充分的理解,鼓励孩子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大学的最基本目标,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度过了这样4年的人生,再想实际问题也不迟。   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则是另一番光景。他们许多人来自劳动阶层家庭,常常是家里的第一个或者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父母没有受很好的教育,许多人反智主义情结甚重,觉得大学总是教一些读书人才喜欢的没有用的东西。可惜,如今的大潮流是蓝领工作越来越少,连招警察也开始要大学毕业生。不上大学,没有出路。所以他们的子弟勉为其难,进大学就是为了找饭碗。大学不过就是个职业培训班。如果你让他们一年花几万块送自己的孩子读什么柏拉图,他们肯定觉得你有病。   其实,劳动阶层的子弟并非一定不喜欢柏拉图。问题是,如今大学越来越市场化。学费涨得奇高,学生和学生家长成了消费者。一年几万块花出去,构成全家最大的开销。这钱花得值不值?于是有了个消费者权利的问题。结果,每年新生一入学,你就会发现家长比学生还多。和教授、校方交涉的,几乎都是家长。他们从选择孩子的宿舍、课外活动的安排到所学的专业,事无巨细,全要和学校讨价还价、给孩子决定好,保证自己花的钱不冤枉。在这样的情况下,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即使有许多梦想,希望利用大学时期探求人生、了解世界,也没有办法。他们的一切选择都由家长代劳了。   结果也可想而知。那些务虚的学生几乎肯定会成功,成为自己这一代人的领袖;那些务实的学生,还和父辈差不多,卖力气为生,等着人家给工作。何以如此?当然,精英大学的学生智商高,社会关系也多,学什么都会成功。但为什么在这群人里,彼此竞争时也要争先恐后地务虚不务实呢?可见,人文教育,对人实际的成功还是有关键作用。前述那位耶鲁毕业的教授在自己的校友中进行访谈调查,得出了有实际经验支持的结论。   1980年从耶鲁毕业的苏珊克朗(SusanCrown),读的是文学专业,目前是芝加哥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已经当上耶鲁的校董。她的体会是,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阅读、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技巧,在商业活动中每天都要用。另外,如今的社会变化快,信息多,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对任何东西的了解都浮皮潦草。大学的人文学科,则给你提供了一生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机会,去专心致志地读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这样,你就学会了专注于大的理念,不被一些琐碎的细节所支配。   理查德弗兰克(RichardFranke)是1953年的耶鲁毕业生,领导一个大投资公司24年之久,如今已经退休。他的体会更为具体:生意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不管你把公司办得多么成功,你那一套不到5年就得变。也就是说,你每5年要有秩序地重新塑造你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但你更需要一些能够综合思考不同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的人。所以我作为公司首脑,就喜欢雇用人文学科出身的人。   他这个意见几乎代表了所有被访者的看法:人文学科培养的分析深度、创造力,比商学院教的东西更可靠。   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Ellis)于1959年从耶鲁毕业,专业是艺术史。他创建并领导一个国际贸易咨询公司达30年之久。他强调说:如果你想当企业领袖或经理,本科学商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大失误。你所能学到的只不过是一些高级的账目管理技术。他认为,人文学科给你奠定了管理人才的战略性的基础训练。生意场上,归根结底是跟人打交道。你想成功就得跟成功的人接触。你赢得人家尊重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人家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你最好是把和你生意有关的人都看作是志愿人员。他们如果不感到和你接触有意义,而只是赚几个钱而已,他们早就干别的事情去了。他的这番高见也同样得到其他耶鲁毕业的大老板们的认同。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当个成功的生意人,就要看你是否有和思想复杂、社会关怀深刻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要看你是否能够创造一个文化氛围,让这些心灵复杂的人在这个氛围中感到愉快。其实当今总统布什做生意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有哈佛的MBA文凭,又是贵族中的贵族,但在生意场上就是混不开。他一张嘴就让人看不起,凭老父的关系也不管用。布什家族有个不成文的家规:先赚钱再去碰政治。布什是第一个破这个规矩的人,原因是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在耶鲁只是睡过4年,其人格和企业精英格格不入。搞政治,可以绕开这些脑筋复杂、趣味精致的人。也正是因为他在脑筋简单的人看来有魅力,结果在政治上比在生意上顺利得多,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反智的总统。   耶鲁之外,人文教育同样培养了许多名声赫赫的企业总裁。前惠普总裁卡莉费奥利那(CarlyFiorina),当年在斯坦福学的是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她号称她对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型的兴趣,与她面对信息时代社会转型时的思考非常切近。迪斯尼的总裁迈克尔埃斯内(MichaelEisner)大学的专业是英语和戏剧,没有上过一堂商学方面的课。他督促自己的三个儿子在大学里都学人文。用他的话来说:文学对人的帮助是难以置信的。你做生意时总要处理人际关系。文学帮助你理解什么才能打动人。米拉马尔系统(MiramarSystem)的总裁尼尔雷宾(NealRabin)是学创作出身。他虽然雇用MBA,但他批评说,那些哈佛的MBA,常常被管理学院的案例研究课程中企业失败的例子给吓得瘫痪,缺乏创业时必要的想象力。康宁(Corning)的总裁约翰卢斯(JohnLoose)大学学的是东亚研究。他声称自己对中、日、韩和印度的理解,帮助他在光纤市场低迷之时,发现了亚洲市场的亮点。联邦百货商店(FederatedDepartment Stores)集团的总裁休克罗尼克(SueKronick)同样也是学的亚洲研究,并靠她对印度的理解在亚洲找到廉价的供应商。米夏埃拉罗德尼奥(MichaelaRodeno)在大学学法国文学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个专业使他发现了葡萄酒这宗大买卖,最后成为一个设在加州的法国葡萄酒公司的总裁。学人文的客串高科技公司领导更是一个小潮流。加州的蓝盾(BlueShield)的总裁布鲁斯博达肯(BruceBodaken)拿了哲学的学士和硕士,还教过伦理课。他认为哲学帮助他思索深刻的问题,是他成功的关键。全景(Uniscape)的总裁斯蒂夫亚当斯(SteveAdams)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博士,后来辞掉教授的职位进了生意场,大获成功。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曾经大红大紫、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李艾科卡(LeeIacocca),本科学的是历史。《花花公子》的创建人休海夫纳(HughHefner),本科学的是哲学。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Motion Picture)集团的总裁谢里兰辛(SherryLansing),大学学的是英语。在美国前1000家大企业中,只有1/3的总裁拥有商学硕士学位。说到底,人文教育是向你展示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理念的交锋,并让你也被卷入这样的交锋。伟大的理念培养伟大的人,不管是在哪个领域。   这也难怪,一些在生意场成功的人,对大学生本科中的商学迷信和人文教育的衰落感到担心,觉得教育已经不成其为教育,而仅仅是训练。前面提到的查尔斯埃利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怀疑的自由是创造的第一步。没有人文教育,你很难进行建设性的怀疑。用美国建国之父杰斐逊的话说: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己来判断是什么保证了或者威胁着他的自由。可惜,在911后两年多,大部分美国人还认为萨达姆是恐怖袭击的幕后指挥。这说明公众已经失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教育要训练的东西。没有这样的思维,不仅做生意时会盲从,跟着人家买股票、炒房地产,美国的民主制度,也会陷入危机。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领会了这个,你的人生将少走很多弯路
steady 2010-4-19 11:14
这个是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我觉得非常有用,确实是过来人给我们年轻人的忠告,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共同进步。 一、关于工作与生活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 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上面的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 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到,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 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能拿到3k -6k/月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计5k-10k了不起了。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轻人追赶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前两天问我的一个销售,你会的这些东西一个新人2年就都学会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却只是你的一半,到时候,你怎么办?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 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 ,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当上了中小公司的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着每年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生意。      最终的决赛来了,说实话我自己都还没有赢得决赛,因此对于决赛的决胜因素也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而已,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 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    二、根源 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  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天涯上愤怒的人很多,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愤怒?    其实, 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 !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么?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么?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饮鸩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于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哀叹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时,只能到天涯上来发泄一把,在失败者的共鸣当中寻求一点心理平衡罢了。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下做出选择,这就是世道,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一般我们处理的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非要先做紧急的 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队一样忙碌痛苦,也是因为工作中没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说自己活在水深火热为了生存顾不上那么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难是当初你们没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们还是因为急于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么或许将来要继续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结果。   我始终觉得我要说的话题,沉重了点,需要很多思考,远比唐笑打武警的话题来的枯燥乏味,但是,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三、什么是好工作    当初微软有个唐骏,很多大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我在清华 bbs里发的帖子被这些学子们所不屑,那个时候学生们只想出国或者去外企,不过如今看来,我还是对的,唐骏去了盛大,陈天桥创立的盛大,一家民营公司。一个高学历的海归在500强的公司里拿高薪水,这大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问题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做这个梦,好的职位却只有500个。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好吧,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这是你想要的么?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这是你想要的么?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这是你想要的么?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另一方面,他们薪水福利一般,并没有特别了不起,他们的晋升机会比较少,很难做到很高阶的主管,他们虽然厌恶常常加班,却不敢不加班,因为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大部分情况下会找个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来管你,而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想清楚了么?500强一定好么?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都到美国了,甚至毕业这么多年了,还有人最近到国外去了。出国真的有那么好么?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还是在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地挣扎着,至今只有一个正经在一个美国大学里拿到个正式的教职。国内的教授很难当么?我有几个表亲也去了国外了,他们的父母独自在国内,没有人照顾,有好几次人在家里昏倒都没人知道,出国,真的这么光彩么?就像有人说的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觉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 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考自己上的那个学校,没有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过不下去了?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我想, 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 ,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 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四、普通人       我发现中国人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励志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而国外的励志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相对来说,我觉得后者在操作上更现实,而前者则需要用 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因此,我们不会买彩票中 500万,我们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我们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所以请你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得现实一点,你说我想要做李嘉诚,抱歉,我帮不上你。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这种人,是靠命的,看我写的这篇文章绝对不会让你成为他们,即使你成为了他们,也绝对不是我这篇文章的功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真正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王侯将相,人也不多。目标定得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很容易就放弃了。   回过头来说,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快乐么?或许。有没有比你快乐50万倍,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乐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快乐。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比谁要得更多更高,比谁的目标更远大。虽然成为李嘉诚这个目标很宏大,但你并不见得会从这个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须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你想要的东西,或者我们把它称之为目标,目标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别人远大而不好意思,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就是成功,成功有大有小,快乐却是一样的。我们追逐成功,其实追逐的是成功带来的快乐,而非成功本身。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攀比的心态蒙住眼睛,忘记了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忘记了是什么能使我们更快乐。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这些消息,总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掀起很多涟漪,涟漪多了就变成惊涛骇浪,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得你也一夜暴富。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没有当贼的勇气,又缺乏当贼的狠辣绝决,虽然羡慕吃肉,却更害怕挨揍,偶尔看到几个没挨揍的贼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动,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贼,却也不敢。 我还是过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乐,至少,晚上睡得着觉。 五、跳槽与积累 首先要说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个性,天涯上或许会有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叫好,煤气公司电话公司不会因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免了你的帐单。当你很帅地炒掉了你的老板,当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 HR,账单还是要照付,只是你赚钱的时间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没人受损失。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现在很多人从网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的网站常常给人出些馊主意,要知道他们是盈利性企业,当然要从自身盈利的角度来考虑,大家越是频繁跳槽频繁找工作他们越是生意兴隆,所以鼓动人们跳槽是他们的工作。所以他们会常常告诉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报又是赞叹自由奔放的灵魂。至于是否会因此让你不能安心,你跳了槽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更加开心,那个,他们管不着。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人生的曲线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象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我见过不少面试者,30多岁了,四五份工作经历,每次多则3年,少则1年,30多岁的时候回到起点从一个初级职位开始干起,拿基本初级的薪水,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不觉得有点辛苦么?这种日子好过么? 资本靠的就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如果常常更换行业,代表几年的积累付之东流,一切从头开始,如果换了两次行业,35岁的时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积累,而一个没有换过行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了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跑长跑的人会知道,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跑很长一段,接下来会碰到第二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复,难受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坚持不下去了。大多数人第一次就坚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坚持到第二次,第三次虽然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可是跑到这里的人也没几个了,这点资本足够你安稳活这一辈子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的重复,有很多人会觉得厌倦,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求进步了。很多时候的跳槽是因为觉得失去兴趣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其实这个时候比赛才刚刚开始,工作两三年的人,无论是客户关系,人脉,手下,和领导的关系,在业内的名气还都是远远不够的,但稍有成绩的人总是会自我感觉良好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跟客户关系铁得要命,觉得自己在业界的口碑好得很。其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六、等待 这是个浮躁的人们最不喜欢的话题,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会引起太多的争论,而我又无意和人争论这些,但是考虑到对于职业生涯的长久规划,这是一个躲避不了的话题,还是决定写一写,不爱看的请离开吧。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够好,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气么?如果没有,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王菲等待过,张艺谋也等待过 看到了他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窘迫。在他们一生最中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如果当时的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 曾经我也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并不比我有能力却要坐在我的头上,年纪比我大就一定要当我的领导么?为什么有些烂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赚钱?为什么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的人能那么容易赚钱,而轮到我们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正规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社会里挣扎奋斗了,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积累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新人来了,他们有的我都想要,我这不是在要公平,我这是在要抢劫。因为我要得太急,因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 。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绝望的时候,我会去看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 Maguire》,让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还是有希望。当所有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不失去希望,我不放弃。每天下班坐在车里,我喜欢哼着《隐形的翅膀》看着窗外,我知道,我在静静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刻。 七、入对行跟对人 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是一份职业做到底的,虽然如此,第一份工作还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很多案例也证明即使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非常成功,到另外一个行业,往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 你想改变世界,还是想卖一辈子汽水?是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考利加盟苹果时所说的话,结果这位在百事非常成功的约翰,到了苹果表现平平。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或许有报道说哪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比较高,但是他们没说的是,那个行业的平均压力也比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有发大财,所以我的建议只是让人快乐工作的建议,不是如何发大财的建议,我们只讨论一般普通打工者的情况。我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并没有太大关系,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比如,从前年开始,国家开始整顿医疗行业,很多医药公司开不下去,很多医药行业的销售开始转行。其实医药行业的不景气是针对所有公司的,并非针对一家公司,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个时候跑掉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多数正规的医药公司即使不做新生意撑个两三年总是能撑的,大多数医药销售靠工资撑个两三年也是可以撑的,国家不可能永远捏着医药行业不放的,两三年以后光景总归还会好起来的,那个时候别人都跑了而你没跑,那时的日子应该会好过很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行业不行了,问题是,再不行的行业,做得人少了也变成了好行业,当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却是最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金融行业好,金融行业门槛高不说,有多少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励,进去以后还要时时提防,一个疏忽,就被后来的人给挤掉了,压力巨大,又如何谈得上快乐?也就未必是好工作了。 太阳能这个东西至今还不能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但是中国已经有7家和太阳能有关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国美苏宁永乐其实是贸易型企业,也能上市,鲁泰纺织连续10年利润增长超过50%,卖茶的一茶一座,卖衣服的海澜之家都能上市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人。 有一点是需要记住的,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 成功的人总是少数 ,有钱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 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 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大多数人都去炒股的时候说明跌只是时间问题,大家越是热情高涨的时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数人买房子的时候,房价不会涨,而房价涨的差不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才开始买房子。不会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大家都变成功,发了财,历史上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年轻人在职业生涯的刚开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不要让自己今后几十年的人生总是提心吊胆,更不值得为了一份工作赔上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的公司是个不行贿的公司,以前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自己的员工也不理解,不过如今,我们是同行中最大的企业,客户乐意和我们打交道,尤其是在国家打击腐败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做生意不给钱的名声,都敢于和我们做生意。而勇于给钱的公司,不是倒了,就是跑了,要不就是每天睡不好觉,人还是要看长远一点。很多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路,看起来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路。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 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所谓 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如果一个领导每天都会发脾气,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一点其实是从面试的时候就能发现的,如果这位领导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几乎不听你说什么,这就危险了。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第三,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下推,有了功劳就往自己身上揽,这样的领导不跟也罢。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抗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有可能,你碰不到好领导,因为,中国的领导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领导,因为他坐领导的位置,所以他的话就比较有道理,这是传统观念官本位的误区,可能有大量的这种无知无能的领导,只是,这对于你其实是好事,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要超过他,你希望他比较聪明还是比较笨?相对来说这样的领导其实不难搞定,只是你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而已。 多认识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同样能找到好的老师,不要和一群同样郁闷的人一起控诉社会,控诉老板,这帮不上你,只会让你更消极。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八、选择 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是选择,因此在谈职业生涯的时候不得不提到这个话题。 我始终认为,在很大的范围内,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每天我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不去写这篇文章,去别人的帖子拍拍砖头,也可以写下这些文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让别人易于阅读,也可以写成一堆,我可以就这样发上来,也可以在发以前再看几遍,你可以选择不刮胡子就去面试,也可以选择出门前照照镜子每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很多人会说我命苦啊,没得选择阿,如果你认为去微软还是去IBM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当销售副总还是当厂长这种才叫选择的话,的确你没有什么选择,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选择。但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选择在是否在痛苦中继续坚持,是否抛弃掉自己的那些负面的想法,是否原谅一个人的错误,是否相信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些话,是否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杆见影的,需要累积,比如农民可以选择自己常常去浇地,也可以选择让老天去浇地,诚然你今天浇水下去苗不见得今天马上就长出来,但常常浇水,大部分苗终究会长出来的,如果你不浇,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给你机会,他不会给你一叠现金也不会拱手送你个好工作,但实际上,他还是在给你机会。我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社会关系,我的父亲在大学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了边疆,那个小县城只有一条马路,他们那一代人其实比我们更有理由抱怨,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年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书都没得读,支援边疆插队落户,等到老了,却要给年轻人机会了。他有足够的理由象成千上万那样的青年一样坐在那里抱怨生不逢时,怨气冲天。然而在分配到边疆的十年之后,国家恢复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来的学校。研究生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单位里,又是3年以后,国家第一届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来的学校,成为中国第一代博士,那时的他比现在的我年纪还大。生活并没有放弃他,他也没有放弃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选择,他没有放弃,他没有破罐子破摔,所以时机到来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在你的每个小小的选择之间。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当中,意识形态层面的选择又远比客观条件的选择来得重要得多,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他要去微软也好,他要卖猪肉也好,他要创业也好,他要做游戏代练也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没有什么关系, 要紧的是,选择了以后,怎么把事情做好。 除了这些,你还可以选择时间和环境,比如,你可以选择把这辈子最大的困难放在最有体力最有精力的时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岁再说,只是到了40多岁,那正是一辈子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个时候碰上了职业危机,实在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吃点苦,好让自己脆弱的时候活得从容一些。你可以选择在温室里成长,也可以选择到野外磨砺,你可以选择在办公室吹冷气的工作,也可以选择40度的酷热下,去见你的客户,只是,这一切最终会累积起来,引导你到你应得的未来。 我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选择,但是绝大部分事情你有选择,只是往往你不把这当作一种选择。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会有比较好的未来。 九、选择职业 职业的选择,总的来说,无非就是销售、市场、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几个大类,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 500强的CEO当中最多的是销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财务出身,这两者加起来大概超过95%。现代IT行业也有技术出身成为老板的,但实际上,后来他们还是从事了很多销售和市场的工作,并且表现出色,公司才获得了成功,完全靠技术能力成为公司老板的,几乎没有。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销售就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而管理其实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这两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别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财务则是从数字的层面了解生意的本质,从宏观上看待生意的本质,对于一个生意是否挣钱,是否可以正常运作有着最深刻的认识。 公司小的时候是销售主导公司,而公司大的时候是财务主导公司,销售的局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数字,财务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数字不看人情。公司初期,运营成本低,有订单就活得下去,跟客户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条件,别人肯给生意做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订单压倒一切,客户的要求压倒一切,所以当然要顾人情。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要规范化,免得因为不规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运营成本也变高,必须提高利润率,把有限的资金放到最有产出的地方。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东才不管你客户是不是最近出国,最近是不是那个省又在搞严打,到了时候就要把业绩拿出来,拿不出来就抛股票,这个时候就是数字压倒一切。 前两天听到有人说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 开始的时候我们想 能做什么?, 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规模了,我们想 不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觉得为什么领导这么保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错过很多机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还年轻,你想的是能做什么,而作为公司领导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他比较关心不能做什么。 我并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销售或者财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你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有关系,有些人就喜欢下班按时回家,看看书听听音乐,那也挺好,但就不适合找个销售的工作了,否则会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欢出风头,喜欢成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选择做财务工作,大概也干不久,因为一般老板不喜欢财务太积极,也不喜欢财务话太多。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再决定要找什么样的职业。 有很多的不快乐,其实是源自不满足,而不满足,很多时候是源自于心不定,而心不定则是因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不清楚要什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我想,我们 还是因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紧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总是觉得生活的各方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生活本身一团乱麻,工作也不会顺利。所以要有娱乐、要有社交、要锻炼身体,要有和睦的家庭 最要紧的,要开心,我的两个销售找我聊天,一肚子苦水,我问他们,2年以前,你什么都没有,工资不高,没有客户关系,没有业绩,处于被开的边缘,现在的你比那时条件好了很多,为什么现在却更加不开心了?如果你做得越好越不开心,那你为什么还要工作?首先的首先,人还是要让自己高兴起来,让自己心态好起来,这种发自内心的改变会让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气质,更能包容否则,看看镜子里的你,你满意么? 有人会说,你说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板就会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时间娱乐、社交、锻炼?那是人们把目标设定太高的缘故,如果你还在动不动就会被老板炒掉的边缘,那么你当然不能设立太高的目标,难道你还想每天去打高尔夫?你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但是上下班的时候多走几步可以吧,有楼梯的时候走走楼梯不走电梯可以吧?办公的间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卧撑可以吧?谁规定锻炼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个小时去健身房?你没时间社交,每月参加郊游一次可以吧,周末去参加个什么音乐班,绘画班之类的可以吧,去尝试认识一些同行,和他们找机会交流交流可以吧?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些难的,但迈出这一步就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而 每天工作得很苦闷,剩下的时间用来咀嚼苦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让生活更加糟糕。
个人分类: 感悟|3608 次阅读|3 个评论
见到了母校校长
yuliping 2010-4-18 23:09
4 月 15 日星期四,接到华中科技大学扬州校友会秘书长宇锋的电话,说母校校长李培根院士本周六来扬州,晚上准备抽时间看望一下我们扬州的部分校友。周六下午,我 4 点赶到扬州石塔宾馆,校友会会长沈友松、扬大机械学院王隆太教授、三电办黄主任等几位老前辈也早早赶到,他们三人是华工大学同学,王教授和李校长是华工研究生同学。三位前辈最近几年都已退休,但是谈到母校,大家都充满了感情,黄主任的孩子现在也在华中科技大读书。 李校长是应扬州市政府之邀来参加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的,大概 5 点半钟,李校长在扬州中学做完报告后,一行 5 人来到石塔宾馆。我们校友会来了七八个代表,见到李校长,大家都很高兴,聊母校的发展与学科建设,聊在母校读书的难忘岁月,聊露天电影场我问李校长,您目前感到最难办的是什么事情?李校长脱口而出:行政!他说虽然学校的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但是教学和科研相对而言还好办一些,最难办的就是与教学和科研无关的其他的事情,牵涉了很多精力。他举了几个例子,第一是校园内一中学生骑车不幸撞死了一个女研究生,因为中学生家境一般,结果该女研究生家长找学校赔钱,其实这与学校确实没有多大关系,虽然学校答应从人道主义角度适当补贴一些,但家长就不答应。第二是华工原来有个殡葬车,后来因为快要报废了,有人提议再买一辆,李校长没有同意,华工地处武汉,本来就没有太大地理优势,把有限的教学科研经费用在这方面实在浪费(不仅买车,而且还要养驾驶员,一年也用不了几趟),完全可以由部门补贴这个费用,同样可以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人有意见。李校长说,中国的校长不仅他遇到类似的问题,其他校长也差不多。校长都是知识分子,遇到这些问题确实头疼。 席间,华工学生处祝处长谈到毕业典礼,说这两年李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都是他自己亲自写的, 2008 年毕业典礼讲的是选择, 2009 年毕业典礼讲的是牵挂,两次讲话,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今天我在网上看了李校长两次讲话的视频,确实令人感动! 我是 1985 年华工入校的, 2009 年国庆节我们回校参加毕业 20 周年聚会, 38 个同学来了 28 个,今天下午收到了照片光盘,真的非常怀念在母校的日子,下次专门写一篇博客,谈谈我的大学生活。 以下是转载李培根校长 2008 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同学们: 晚上好! 几年前,你们选择了华中大,那或许就是你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随后的几年里,你们有了那么多难忘的选择。 在华中大,你们选择了刻苦学习,选择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你们选择了公德长征,选择了烈士寻亲;你们选择了朋友,选择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感。母校对你们选择了支持、喜爱,还加上一份骄傲。 也许你选择过迟到,选择过逃课;也许你选择过沉迷于网络,选择过沉溺于游戏;在这个校园里,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也许你选择过愤怒,甚至选择过谩骂。母校对你们选择了理解、引导,还加上一份怜爱。 08 的选择是那样的不平凡,而华中大的 80 后在 08 的选择又是那么令人震撼。 当大雪、坚冰选择了中国南方大地,你们选择了火热的心,去温暖,去融化; 当 藏独 份子选择了骚乱,国际上某些人选择了帮腔,你们选择了愤怒,去谴责,去示威; 当山崩地裂选择了汶川,你们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爱心,去支撑,去抚慰; 08 奥运选择了北京,你们选择了欢呼,选择了渴望,去分享,去期待。 对你们,华中大的 80 后,母校选择了钦佩,选择了自豪。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离开学校之际,请允许一个长者,多几句叮咛,多几句唠叨。 当你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之时,请你选择低下头,看看脚下的大地,一步一个脚印。 当你灰心丧气、迷茫彷徨之时,请你选择仰望星空,天空对你和他人一样宽广。 当你进入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而茫然不知所措之时,请你选择简单,简单可以应对一切的复杂。 当你想有新的获得,你可能需要同时选择舍弃。不懂得舍弃,就难以有真正的获得。 对于别人的过错,请你选择理解与宽容;对于别人的给予,请你选择记忆;而你对别人的帮助,请选择遗忘。 同学们,当你们离开学校后,请选择时而看一看母亲的容颜,偶尔浏览一下母校的网站,去发现母亲新的美丽,去寻找那逝去的记忆。 同学们,对于已有的选择,永远不要遗憾,勇敢地去面对新的选择。 亲爱的学子们,对于你们,华中大永远的选择,那就是,牵挂!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335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生命是一连串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felonwan 2010-4-17 13:36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生命是一连串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 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 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 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好象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可是,联考真的意谓着什么?建国中学最后录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侥幸考上的人毕竟只是侥幸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为放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 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 所以,三年后乙顺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这时回首高中联考放榜的时刻,甲有什么好得意?而乙又有什么好伤心?同样的,今天念清大电机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机械的高,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机械的人考的好?仔细比较甲与乙的际遇,再重新想想这句话: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为一时的际遇而终止或增减,联考排名只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 我常和大学部同学谈生涯规划,问他们三十岁以后希望再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联考制度已经把我们对生命的延续感彻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际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个(光荣或悲哀的)时刻! 但是,容许我不厌其烦的再重复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这是偶发的际遇无法剥夺的),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如果我们能看清处这个事实,生命的过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没什么好贪求,也没什么好焦虑的了!剩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么,然后安安稳稳,诚诚恳恳的去累积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 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 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 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象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 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 可是对我来讲,每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 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 “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径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 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三颗下午四颗",后来改为"朝四暮三",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三暮四"。 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 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象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给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就不曾仔细计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欢鬼混,愿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我不能放弃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会持续一生去探讨。事实单单纯纯的只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生命中真实的累积,而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问我,既然迟早要念博士,当年念完硕士早出国,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从不这样想。老是斤斤计较着几年拿博士,几年升等,这实在很无聊,完全未脱离学生时代“应届考取”的稚气心态!人生长的很,值得发展的东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过来说,有些学生觉得我"多才多艺",生活"多采多姿",好象很值得羡慕。可是,为了兼顾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时要比别人多花一倍心力,这却又是大部分学生看不到,也不想学的。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当场楞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 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 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但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 严),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 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马臻博士博文“慎重选择博士后(或博士生)导师”有感
ericxiong 2010-4-13 20:27
马臻老师的博文写的很好,一针见血!我虽然没有机会拜读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但从马臻老师的文中也有所领悟。 首先,就我而言,在此之前还一直都抱着good research work,good future的幻想,不管这是supervisor们的愚民之举也好,还是自己很傻很XX的过失也罢,是所有的candidates 应该有所醒悟的时候了。在做好science的同时,要把握好自己的路,有自己的life map。 其次,书中所言好的导师培养人、提携人,但是平庸的导师利用人,把人当作有手的工具。这是所有接受了和正在接受Ph.D training的人的同感,看来,国内国外一个样。这不啻为一个PhD培养过程中的硬伤,不仅会伤到导师自己(RP、style等会被学生们广而告之)和学生(心理和身体的打击),也会伤到Science的根基(如果science work不再是谋生活的方式而纯粹是个人的兴趣使然)。 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在面临文中提及的手段时应该怎么办,我想这应该是最重要的问题,也许磨合+有限度斗争可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也许paper的手纸理论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需要学生从自己做科研的目的出发,权衡利弊,再做决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How to Supervise Yourself (怎么自导博士论文)
FupingZeng 2010-4-9 00:23
How to Supervise Yourself 这篇博客文章的匿名作者 :中国大陆的普通博士生 这篇博客文章的目的 :作为何老师 On Research 10 的直接受益者和科研的上路人,提出一个总结自身的研究经历的有用的算法。并向大家推荐 On Research 10 的正确方法。 这篇博客文章适用的读者范围 :想(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 顺利毕业)的师弟师妹们。 重要提示:方法是自己的经验总结,而且不同的学科经验可能不一样,不同的人的特点不一样,希望觉得有用的读者批判的继承,仅供参考。 废话少叙,开始吧! 论述方式 : 找到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方向是一个复杂、动态和不确定的问题,其本质是搜索+选择的问题。所以,我有如下提示: A 我将所有的经历总结成一个算法,每个人都可以执行这个算法,不同的人执行算法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你两次执行同一个算法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但是,根据何老师精通的 No Free Lunch 原理: ① 你搜索次数越多,那么你找到好方向的可能性越大; ② 你看一篇论文越仔细,那么你发现论文不足并作出更好工作的可能性越大。注意, 只是可能性 。 B 你面临的困难只有两个,你一定要记住: ① 不知道 : 你的方向作不出好工作在你所在的地方是有可能的(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抱怨),但是放到世界上是不太可能的,如果确实如此,应该是著名的已经论证不可行的问题,那么你所在的研究团队就应该不存在了,所以,请相信,尚有你不知道的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在做和你类似的问题,你需要 广度搜索 。 ② 不明白 :要知道,如果有一个 显然 可以用来提升你们研究团队的水准的好方向,那么,你的导师和师兄们早就会发现或者告诉你了,他们不能发现的你肯定不能轻松发现。所以,你要对看到的一切有敏锐的把握能力,然后真正的吃透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 深度搜索。 C、算法1和算法2各对应何老师的博文的一部分。这篇东西因为何老师的博客文章On Research 10而存在。算法1对应于 In desperation, I begin to read any papers I could find on control being published at the time. I came across a paper by R.E. Kalman and J. Bertram on dead beat control the problem of controlling a general nth order linear sampled data system from any initial condition to zero in n steps. 算法 2对应于 After studying the problem on my own, I came to realize that the K-B condition really is a condition on linear independence in linear algebra. Algorithm1: An Iterative Exploring Approach for Searching Papers Step1 、 Initialize Local Search :通过论文来认识导师,认识论文,认识科研团队 搜集导师的所有论文、分类整理。一般来说,根据论文所在的期刊和会议的质量来评价论文的质量是靠得住的(因为里边有无数的专家和学者为你挑选过)。问问导师和师兄,他们作的最好的研究会投到什么期刊上? l A 如果导师或者师兄给了你几篇好论文,并说你沿着某个问题作就可以作出一流的研究成果,那么恭喜!你太幸运了,比常人节约 2 年的时间!这样的导师很难得,也很少见。 l B 如果研究团队有你认为很好的文章,挑出来五到十篇, OK ,也还不错。 l C 如果没有好论文(例如,一篇国际著名期刊都没有),那么,起点太低了,你如果准备在这些低质量的论文上混毕业就算了,如果想挑战一下自己,好,你可以用如下方式搜索: Step 2 、 Abstract 海选 (中文的建议不要看了,因为我们自己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将好论文投到中文期刊的) 注意,要以摘要( Abstract )为主要的观察对象,从中提炼出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的内涵。 l 找到自己的实验室的论文所引用的所有好论文;以及好论文引用的其他论文。以及引用了好论文的其他论文。 l 用自己的实验室的论文的几个关键词到网络上搜国际期刊论文,各找到相关度最大的 100 篇。 l 找到这些好论文所出现在的 Top - 5 的国际期刊和 Top - 5 的国际会议,浏览每个期刊和国际会议最近三年的论文。只看摘要,将可能相关的下下来。 l 如果您在现在就有足够的把握挑选出 Top - 10 的学者,好的,找到这 10 个学者的所作的论文,再到主页上看看,可能有不错的发现。 Step 3 、 Introduction , Numerical Experiment Conclusions : 1000 - 100 (假设你已经有了 1000 - 2000 多篇好论文,注意,这不算多,你现在只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100 - 200 篇) l Introduction 的写法一般没什么公式,其写法一般是大概念,中概念,小概念,最后引到自论文的主旨那一个小小的点上,所以,你只需要看概念。 Conclusion 一般给出主要结论。所以,做什么事和做出什么结果你都知道了。 Numerical Experiment 是最直接揭示论文内容的,看看这篇论文的方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l 问问自己,你的问题是什么(当然,事实上你不经过一段时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看论文,它的问题是什么?这个工作只能用你的大脑做模糊关联分析了。比如,你要算法还是模型?它的问题是算法还是模型?可能你感觉一个东西看不懂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那么,劝你先扔在一边。 l 通过知道什么不是你的需求来明确你的需求。 l 找到 100 - 200 多篇可能有意义的论文。 再问问你自己需求是什么?好像有点说不清,对不对? Step 4 、分类和提取(假设你已经有了 100 - 200 多篇好论文,注意,这不算多,你现在只需分类成 4 - 5 个主题,如果主题过多,那么劝你砍掉比较独立和不相关的部分) l 这 4 - 5 个主题能不能构成你的博士论文的 3 - 5 章实质内容? l 如果可以,恭喜!你可以找一部分最有希望的( 5 - 10 篇论文),最可能成为你的博士论文一部分的内容,开始 深度 作研究了( To Algorithm2 )。 l 如果你觉得太大,而且这些主题有点宽泛,那么,你应该(通过试错,即,论证不可行来知道什么是可行的)找到最有希望的那个主题 Algorithm2: A Local/Greedy Exploiting Approach for Presenting New Ideas 到这里之后,恭喜!你已经站在最前沿了。 l 你找到了最切题和最优秀的研究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寻找,作为一个敢挑战博士学位的精英,相信你的选择有充分的理由。 l 你的水准是建立在国际一流的论文上的,那么,不管你的大学是什么水准,也不管你的实验室是什么状况。如果你找到的是 Nature 那你的起点就是 Nature ,相信自己! 剩下的事情反而比较简单了,鉴于我们的论文不可能提出一个 全新 的东西,而总是 改进 一个东西(你见过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吗?),所以,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进!( Improve !!!!) l 你需要 真正的使用 你选择的论文的模型或者算法,最极限的情况是 把所有的公式推一遍,把试验也重做一遍 。 l 模型的假设是什么?算法的缺陷是什么?适用于什么范围?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多问自己一点问题。 l 找到你的机会,世界上没有真正到极限的论文,总有改进的方式和余地,比如一个解析模型到了极限你就用仿真嘛,思路要开阔。 l 有一天,你会有突破。或者,你论证了一条路看起来不可行。那么使用禁忌搜索的方法调整方向。 l 你要跟你的兴趣相同的作者建立联系:可以问问他问题,有没有和你作类似的工作,如果没有而问题又有意义,好的,我想你得到了一流的成果。 l 你有了可以询问进展和讨论一些问题的真正同行,同他们建立联系,互相交流好的研究工作,建立双向的赋予关系,有利于你长期站在这个方向的前沿上。 l 。。。。。。。。。。。。。 l 经常要回到 Algorithm1 提示: l 基本假设是贫乏的周围世界 :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方向,导师没有给具体的研究方向,而给的只是一个模糊原始的框架(比如:你负责一个项目,要你做项目顺便出论文,而项目本身好像似乎不是研究性质的)。 l 假设得到好的指导 :那么你还是要经历 Algorithm1 和 Algorithm2 搜索,好的老师也不能消除你的个人努力,但是 可以让你大多数时间在正确的方向上搜索和工作 ,从而避免过多的和盲目的白费力气。(比如:一开始就有远见卓识的导师,他一直在前沿做有意义的事,所以,他可以给你将会在博士论文引用的几十篇文章,一般人为了找到这些可花了 2 年多时间啊!) l 搜索的代价和意义 :在你找到可行的方向之前,你在论证一条一条的路不可行,别气馁,这是试错。还可以注意到,我的算法(我的经历也是)倾向于全局搜索,所以要花很多时间,不过你如果想找一个可以一直研究的问题(即,博士期间可以发好论文,博士之后既可以申请到课题,又能够带出学生),这样是值得的;如果只想混毕业最好早点结束搜索。 l No Free Lunch 辩证法 1 : 在找方向时,涉猎越多则机会可能越多;但是贪多嚼不烂的风险也在增加;所以,要用有限的精力合理分配到发现新的好机会和吃透现有的好机会上。 l 在宽泛的找方向时 ,多跟师兄和导师聊聊粗略的想法(一句话说清楚),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比较乐意帮助你,他们的一句话有助于你减少明显的弯路。 l 在研究做的很细且有高明见解的情况下 ,你可以找到国际上的专家,互相给一些启发,建立长期的关系。相互的信任是长期建立的,而不是一次性的,要本着诚实的原则。 l 最后,回过头问问自己为什么? 干活又忙,又要出论文,还一次一次的论证看似有希望的路不可行,那你还愿不愿意做好研究?到时大家都毕业赚钱了,你还在写论文推公式,你还愿不愿意做好研究?如果没有兴趣,这样的痛苦很不人道,要想清楚。不过实际上社会上没有什么工作是很好做的,如果你兴趣在这里,那么别轻易放弃,加油! l 阿 Q 辩证法 2 : A 起点低埋没了不少人,但是如果自己的方法得当,起点低出来的能力也强,不过为了弥补低起点,时间和艰辛的代价是必须的。 B 最好抱着不能证明自己行,也要证明自己不行的态度来试试。 l 最后,借用何老师 On Research 10 的话: Lastly you should always remember that THERE IS NO MAGIC FORMULA OR ROYAL ROAD TO LEARNING BUT HARD FOCUS WORK. There is no free lunch in success. Maps, directions, and travel book will help you to avoid blind alleys and wasted effort, but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being there yourself. Good luck!
个人分类: 学术教育|1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洲人:卓越的误区
lanjs 2010-3-19 06:01
亚洲人:卓越的误区 蓝劲松 孩子考取 A 、 B 两校。 A 校系一流大学(比如说哈佛或者清华吧), B 校系二流(抑或三流)大学。亚洲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印度人, Chinese 尤其如此)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 上上选:能进 A 校热门专业尽可能进热门专业,哪怕那里高考状元成堆,任谁也无法保证孩子还能进入哪怕中游行列。日本的要进东大,台湾的要进台大,印度的要进 iit ( 印度理工),韩国人要进首大。大陆的么,非北大或清华不予考虑除非能够进入美港名校! 上中选:万一上上选不行,那就进入 A 校非热门专业吧哪怕自己不大喜欢,哪怕不是自己的兴趣当然孩子似乎也说不清自己的兴趣,因为功课门门优秀。于是老师尤其是父母的意见就成为选择的依据。无论如何, A 校毕竟是 A 校,那牌子、那含金量不一样啊听上去就不一样! 上下选:进不了 A 校,那就进 B 校吧。 B 校或许没有 A 校名气响,但毕竟还有其他许多诱惑啊! 其他中下选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无论作出何种选择,思维模式完全一样。 结果:大多数孩子顺利进入 A 校或 B 校,但读书期间感觉不是太好:要么成绩不好,压力大;要么成绩虽好但对专业谈不上有太大兴趣。以后找工作也一样的选择心态:上上选:进入大牌单位。工作结果也一样:孩子要么工作不好,心情不大好;要么工作认真,业绩不错,但对工作没有十二分的虔诚和热情。以后嘛,恋爱、婚姻、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后、找工作的新一轮循环又开始了 . 于是进一步得到如下的结果:亚洲人会读书,凡是欧美名牌大学,亚洲人的比例普遍高于欧美人(相对其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更别说其他族群。学习成绩总体也不错,但学习成绩尤其是研究成绩极为突出的比例显著下降,工作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创业领域以后取得显著成绩的比例更低。 欧美人的选择标准完全不一样。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最基本的选择标准是能否 Happy 。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它能给我 Happy ; 选择这个专业,也是因为它能给我 happy ;选择这个工作,还是因为它能给我 happy ;选择这个老公(或老婆),当然也是因为 Happy 。 反之,如果不选那所学校、那个专业、那种工作或那个人,那是因为它(他或她)不能给我带来 Happy或者说不够happy 。 因为Happy,所以我学习不累;因为Happy,所以我工作努力;因为Happy,所以我白头偕老。虽然不见得人人都恨 Happy ,但各得其所,大多数人都比较 Happy 。 别人怎么看?他们才无所谓呢。再说,谁又会干涉别人 Happy的 选择呢!提出这个问题本身,显然又是一个亚洲人尤其是 Chinese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 结论:如果说小聪明就是着眼于局部的短期利益,大智慧是立足于全局的长远利益(超功利),那么,如何把小聪明转化为大智慧就是21世纪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特别值得关注的。
个人分类: 海外见思|2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考研问——写在我被教育后的再教育别人的碎悟
liguoshuai 2010-3-6 01:31
答考研问 一年一度的考研又过去了,多少人又开始沸沸扬扬地步着前辈的战场热血沸腾,问了我 一连窜的问题。我今天恰好有空,在群上一一作答,希望为我的师弟师妹支最好的招。以下是真实的对话,如果侵犯了谁的名誉权,请大家见谅,我只是想教育我的师弟师妹们让后辈能够找到比我更好的路可走。 李国帅 23:41:02 新疆呢 俺家老五都从新疆跑回来了 还新疆 梁宇 23:41:45 哦,主任要走吗,我们还没有听他讲课呢 李国帅 23:41:58 呵呵 还有一年半呢 李国帅 23:42:11 到时候就没人带你们做挑战杯了 李国帅 23:42:21 没人带你们到处玩了 梁宇 23:43:23 主任现在忙着写书呢,没有太多时间做挑战杯 李国帅 23:43:18 呵呵 也是挑战杯的一个子项目啊 李国帅 23:43:21 都连着呢 李国帅 23:43:36 到时候谁能挑起咱系的发展的重任呢 李国帅 23:43:45 让乐乐挑吧 李国帅 23:44:28 李小建老师吧干脆没时间管咱这个小系 刘涛 23:45:11 他是甩手掌柜 梁宇 23:45:19 是啊,我在系里从来都没看见过院长 李国帅 23:44:59 对啊 老大啊 李国帅 23:45:01 呵呵 刘涛 23:45:22 大忙人 刘涛 23:45:29 ? 刘涛 23:45:32 不会吧 刘涛 23:45:50 他算是经常去咱们洗了 刘涛 23:45:52 系 李国帅 23:45:36 你们可别说李老师在中科院地理所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啊 刘涛 23:46:29 是啊 许多人都争着要考他的研究生呢 李国帅 23:46:12 还是很厉害的 你们应该向人家学习 李国帅 23:46:14 对啊 梁宇 23:46:48 但是我真的没在系里见过他呀 李国帅 23:46:38 导师牛嘛 有人看重的是导师 有人看重的是学校 刘涛 23:47:54 恩 刘涛 23:48:08 我觉得考研就应该向你学习 李国帅 23:47:46 你们也想想 人家儿子都培养到牛津去了 能不厉害嘛 刘涛 23:48:28 考就考到一个个顶尖的地方 李国帅 23:48:10 向我学习啊 刘涛 23:48:34 是呀 李国帅 23:48:47 我后悔呢 如果当初听某人的劝说考北京地理所的话 也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 研究沙漠了 刘涛 23:49:45 中科院不好吗? 李国帅 23:49:24 其实我也不怎么样 李国帅 23:49:32 中科院系统固然好啊 梁宇 23:50:01 呵呵,既来之则安之 李国帅 23:49:43 可是你会失去某些东西的 李国帅 23:49:48 这就是代价 刘涛 23:50:45 幸福大代价 刘涛 23:50:51 幸福的代价 李国帅 23:51:16 你们知道不 中科院的好多牛人大家都是被逼出来的 李国帅 23:51:22 甚至院士 刘涛 23:53:12 可能你是对的 也许我们只看到外表光鲜,不知内幕 这就是外人不知其中味吧 李国帅 23:53:09 所以师弟师妹们考研就等同于逼自己进入一个四面楚歌的绝境,只有硬着头皮往上不断地跳,才能鲤鱼跃龙门,走出这个困兽之境 李国帅 23:53:41 对啊 昨天晚上我被我的一个长辈教育了两个小时呢 刘涛 23:54:13 那你还劝要考中科院? 刘涛 23:54:28 偶犯什么错误了? 李国帅 23:54:30 他们痛苦挣扎的时候你没看到,不能只看到现在的辉煌 李国帅 23:54:44 对啊 这就是人生啊犹如一场博弈 梁宇 23:55:32 很有哲理哦 李国帅 23:55:08 其实当你们工作时也一样 也是在博弈 刘涛 23:56:16 可是不经历一番痛苦的洗礼,怎么活着辉煌呢? 李国帅 23:56:00 对啊 哎 我这个做师兄的不应该老是教你们坏的,应该多教点你们真本事 李国帅 23:56:03 呵呵 李国帅 23:56:29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不一样 父母给铺的路也不一样 李国帅 23:57:15 你选择在父母的庇护下走路呢还是自己闯呢 所以我有时候真的很佩服那些所谓的勇者 刘涛 23:57:56 人各有志 每个人要走的路都是不一样的 李国帅 23:58:10 倒也不是说这些人只要敢于跟生活拼搏的人都是勇者,不管曾经经历过多少失败 刘涛 23:58:53 正所谓:平凡的大学生大同小异,不平凡的大学生各个不同! 刘涛 23:59:25 失败算什么 我们年轻 经得起折腾 李国帅 23:59:01 我们这做长辈的都希望晚辈比我们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国帅 23:59:28 切 你是 90 后吧 刘涛 0:00:29 多闯闯 还是有好处的 因为我觉得 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 你都得到了别人没有得到的东西 这个过程还需要自己去总结 李国帅 0:00:09 哈 失败算什么 有的人就经不起失败 为什么我们学校有人从 7 楼跳下来了 还是研一的呢 刘涛 0:00:41 错误 刘涛 0:00:47 俺是 80 后 刘涛 0:01:27 那是他耐不住心灵的那种寂寞与空虚 i 李国帅 0:01:06 反正我们这帮人吧害怕失败 害怕被人瞧不起 所以一直拼着拼着 走寻着自己的路 刘涛 0:01:37 抗压能力太差 刘涛 0:03:38 说句不好听的 不是别人瞧不起你,而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李国帅 0:03:15 所以这次不管考上考不上研的师弟师妹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许这条路真的不适合你,也许你应该在商场上驰骋,也许你应该在政治上有所突破,也许你是未来中我们混得最好的一个。知道嘛,未来的未知性是很大的。 刘涛 0:04:18 所以我们许多时候认为自己不行 怕别人说这说那 瞧不起自己 李国帅 0:05:34 我知道你们很多双眼睛在盯着这个屏幕默默地在看着,希望你们能有所感悟。其实我也是瞎掰的,当你到新环境后你会发现一山比一山高,要不我怎么会被教训两个小时呢。 刘涛 (458097197)0:07:04 我始终相信一点:你未来是生活在你现在的决定里的 因为现在的生活是由于你过去某个时间作出的决定所决定的 李国帅 0:08:50 人啊 恩 师弟师妹们作为你们的学长希望你们能一路走好 刘涛 0:09:29 我也是一家之言 刘涛 0:09:33 呵呵 刘涛 0:09:59 反正我这几年是这么走过来的 梁宇 0:10:23 那说下考研到底好不好 李国帅 0:10:17 今天幸亏我不太忙 所以很多学弟学妹们征求我该不该考研 得自己权衡下再做决定吧 李国帅 0:11:29 或者考什么学校 这在于你以后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源自于我波波姐的教诲,希望大家考虑清楚 梁宇 0:12:52 其实有时候我们不能为不学习找太多借口,无论考研与否,现在还得好好学习。 刘涛 0:13:13 梁宇说的对 李国帅 0:13:38 其实考研也是为了生活,究竟怎么生活得快乐就在于你的选择,但是无论怎么选择,前方等待的依然会有失去,依然会有代价,这就是得与失的内涵吧。 刘涛 0:14:52 没有球帅说得那么严肃 刘涛 0:14:57 简单点不好吗》? 梁宇 0:15:15 振兴资环要靠我们资环人不懈的努力 , 资环加油!资环的同胞们加油! 刘涛 0:19:08 小领导又在摇旗呐喊了 呵呵 刘涛 0:19:32 有激情不错 梁宇 0:20:03 嘿嘿,我说的是实话,资环人就是牛,到哪都有前途! 李国帅 0:20:44 就像我一直小心谨慎地看待考研这件事,总是把事情想得太糟糕,总是你认为你们怎么个复试危险,因为在没有见到结果以前都是有危险的,差一步会是终生最大的遗憾。所以那些总是成功的人往往会先把自己置之于死地而后生,这会增加成功的概率,这就是常胜将军。如果你想做常胜将军,希望你们看到的人还是没看到的人都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选择。而选择就是有代价的,希望你们能选择好自己的路。还有好多人征求我学长你认为我应该考哪所学校,我不了解你的具体学习情况,也没法给你制定目标,你需要参考的是离你最近的人群,他们怎么做的向他们学习获得经验,我们的经验很少我能看到断代相传的,那是绝世武功或秘籍,你们相信吗?我不信。 李国帅 0:21:47 好了 到此为止了 当然我还是很乐意回答学弟学妹的问题啊,因为好人会有好报的,而我想做个好人。 刘涛 0:22:41 也许每个人都在怀疑自己 但是你也知道每行每业都有做得比较好的 也许你就是其中一行里那最好的那一个 刘涛 0:23:45 最好的讲话很精彩 梁宇 0:25:23 顶一个! 刘涛 0:25:31 为好人鼓掌 附 : 我知道很多人看完后肯定要骂我的,但是这的确是真实的 80 后现在对待读研的想法,很迷茫但似乎又有动力在支撑。我也算是 80 后,只是被我的长辈波波姐这么一训,我也想了很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在于你想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不怕被大家骂,反正现在好人都很难当的。我只知道好人会有好报的。
个人分类: 教育得道|28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扭曲社会中的“理性”选择——关于某大学招聘洋博士的另类思考
lvnaiji 2010-1-22 16:47
扭曲社会中的理性选择关于某大学招聘洋博士的另类思考 社会,理性,选择,大学,招聘,洋博士 吕乃基 近日,某大学限招洋博士引起热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充斥昂奋的情感,阅后令人血脉喷张,不过真知灼见却被淹没。 笔者以为,某大学招聘洋博士,只是在扭曲社会中的理性选择。 首先,整体而言,平心而论,国内培 养的 博士水平不如发达国家,说的难听点,大概是培根所言的鸡与鹰之比。其一,学术水平不如。其实,不仅是博士,中 国的 教授和其他各级学者大抵如此。其二,学术规范不如。这就不去说了。其三,在这样的博士群体中,还有一半是官员。 其次,招聘的成本。在 招聘= 课堂? 一文中述及信息不对称及掌握更多信息的重要性。然而,收集信息需要成本,时间、资金、人力,以及彼此协调等等。例如,某大学完全可以举行某种类似于招标的答辩会,以从鸡里挑出鹰,把鹰里的鸡 pk 下去。但在实际操作上是否可行?在这种情况下,洋博士、海龟,实际上就是再加上博士、硕士、教授、博导等种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头衔,就成了做出判断的最简单的依据。甚至于征婚广告上对房、车、收入和家产的要求也可由此解释:不可能全面彻查,做不到一一面试,那么,丰厚的家产,既说明往日和能力,也担保了日后。至于 985 、 211 、查三代,诸如此类,大致如此。 第三,高校,实际上是整个社会过度以及不合理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各种排位和指标,如 985 、 211 之类,各大学都要争先进位。在某大学出台此损招后,估计其他大学会有所跟进,于是,教育部会出台,考核各大学洋博士的比例。于是,新一轮竞争便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此外,记得 武夷山 老师曾写过学历贬值的文章,笔者也试图做出解答,见 克服知识 的 积累性壁垒 。这一点虽与土洋之争无关,但学历贬值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侧是竞争的压力,一侧是来源的低下、良莠不齐,以及鱼目混珠;正是在如此扭曲的社会中,某大学置与狗不得入内之类非理性的情感于不顾,做出了自己理性的决策。博主曾有文 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某大学就是一例。其实,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这种环境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至于是否有利于整体和长远,就顾不上了。在河床的规定和制约下,河水屈辱地流动,污水欢快地跳跃,上面泛着泡沫。见 学术知识 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不是没有傲然之士和清醒的官员,例如朱清时,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不知能否成为一条哪怕是正常的河床,河水得以正常流动,知识能够健全生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国人方能期待大师。 为今之计,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行政上取消对大学三六九等的排位。无疑,大学是在竞争,但是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进行。过于强大的行政权力是当前教育一切弊病之根源。去除学校内外的行政化,大学失去的是枷锁,得到的是自主自由的发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 包括 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是博士水平的提高及与国际的接轨。到那时,土洋博士站在同一起跑线,某大学的限招,也就没有必要乃至显得可笑了。 其实,在眼下扭曲的河床中,若某大学不推波助澜,而是独立寒秋,登高一呼:全球招聘博士,优先考虑土博,以非理性对抗扭曲,士为知己者死,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博士也会投入某大学的怀抱,奋力一搏,做出超一流的成果,并非没有可能。不仅如此,某大学将因此与南方科技大学杀开一条血路,联手开辟新的河道。
个人分类: 教育|5940 次阅读|4 个评论
选择
wujun 2010-1-18 02:40
我们这个年纪(80后),要选择的东西太多了。 爱情: 我所理解的爱情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很开心,很快乐。而能做到两情相悦的人毕竟是少数,你是选择喜欢你的人,还是选择你喜欢的人(目前他不喜欢你,但你觉的等下去值得的情况)。就算是两情相悦,也会有很多的外界的因素干扰你,比如你的家庭,他的家庭以及距离等等。你们会一直相爱下去吗?你会的话,他也会吗?我不懂得选择,你懂吗? 事业: 事业这个词貌似很严肃,我们可以换成你想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吧!我经常跟我的朋友说我以后想开个饭馆,能来钱,以自嘲现在做科研的大多数没做生意的人挣的钱多,说好听一点的是想创业。门口的卖肉夹馍的可能比大学的很多讲师甚至副教授挣得的还多。所以本科毕业,硕士毕业,甚至是博士毕业的你有什么选择呢?去创业?去做白领,还是继续做你的学问呢?你选择好了吗? 我的爱情观: (略)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是想讲一句话:凭良心做事。你的选择不要伤害你的父母,朋友和你现在的女朋友。 我的事业观: 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只要你有能力,有兴趣我觉的就可以去做。有人会说可是挣不到钱怎么办,我只能回答:人这一生是为了钱,但不全为了钱,还有地位,荣誉,自我的满足感等等。现在有可能别人对你的评价只在于你能不能挣到很多钱。但是你自己要清楚只是我们现在很缺钱而已,等我们都不用为钱考虑时你在想你的兴趣,你的特长,你的自我满座感,你的地位时可能你会后悔的。我们现在之所以很在乎很在乎钱并不是真得无法生活了而是这个浮躁的社会造成的,我们现在不能浮躁,要想清楚自己适合什么,自己想干什么?前几天老板对我说他现在压力也很大。我说您现在什么都有了,您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回答说如果我现在给你500块钱你可能会高兴好几天,而你给我5000块我也没什么感觉,等你不缺钱的时候仅仅是不缺钱而已,你还缺很多。 有人说现在读研究生真没有意思,没钱拿,毕业了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我想说其实读研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你如果做进去了,可能你觉得自己解决一个别人没解决的问题,甚至在你解决的过程当中你都会有无限的激情去完成它!(我自己还没到这一步,但我能了解这种境界)。 所以说选择很难,想清楚再去选择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扩展自由选择的空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节选)
pkullt 2010-1-13 11:58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朱天飚老师谈教育教学问题 一、大学的目标与定位:通识教育,启发思维 记者 :您的高等教育是在国外完成的,现在也有很多年在国内执教的经历,可以说对国内外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的优缺点都比较了解。能谈一谈您对教育的看法吗? 朱老师 :行。首先从教育体系开始,我在国内读了一年本科后,就去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所以对中外教育差异的感触比较深。 在国外,比如悉尼大学,本科学位种类是非常少的,而我们的专业分得要比国外细很多,专业化太严重。大学的英文叫做 university ,是普及、普遍的意思。 学生来上大学不是学一门手艺,而是想通过大学提高素质,使视野更加广阔,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以后可以胜任各种工作。 所以国外大学的定位首先是通识教育,而不是技术培训。这样中外大学在理念上就有区别,国外是通识性教育,通过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我们的理念是通过大学培养专门人才。 除了专业设置太多外,我想说的第二问题是课程太多。国外的本科生,一个学期只学三到四门课;而我们的本科生,一个学期要学七到十门课,我们把自己的学生给累死了。最后毕业出来以后,我们的实际能力也不如人家。问题在于,我们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思维的启迪。 西方为什么敢让一个学位都没有必修课,让学生随便选课呢?虽然每门课都能锻炼思维,但是最能锻炼思维的当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那门课。比如化学、物理都能锻炼思维,但我对其内容不感兴趣,连学都不愿意学,怎么锻炼思维? 既然我们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锻炼思维,那就让学生自己去选他们感兴趣的课。 我希望能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让学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他想要当的人。我不相信人聪明不聪明,只相信人有没有兴趣。北大的学生,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能做好。关键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这是最核心的。 我对中国的大学教育的核心感受,第一点是太专业化的问题,第二点是重知识不重思维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还是走在老路上。 二、教育改革: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记者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可能有很强大的惯性。有人可能会担心,如果我们也实行国外的方式就会带来一些问题。必修课程少了,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学习,怎么管理?有些学生就可能放任自流,比如打游戏。国外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 朱老师 :国外有,多了。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人都是有惰性的,从小就有依赖性,最好什么都能由父母安排好。 西方的办法是孩子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自己做一些决定,然后越大一点做决定的经验就越多,直到最后走到社会、市场上,这样就锻炼出来了。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给了学生选择,学生却不知道怎么选择,这是大问题。 我是侧面回答您刚才提的问题。学生怎么管理?学生根本就不应该管理。就算我们知道学生可能做出一个很危险的选择,那也比不让他做选择要好。 记者 :您的观点我完全赞同,但如果真的这么实行可能会引起很多问题,而且会面临家长和社会的强大压力。 朱老师 :对,所以我也没有立刻要求,这只是我个人对教育制度的根本看法。至于具体的执行, 一个最关键的步骤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因为选择会迫使人思维。 我把本科的课程基本分为三类,工具型,知识型和思维型。工具型,没什么好说,比如英文,这是工具,肯定得上;知识型的,就是老师去授课。思维型的课一般都应该是讨论课,就是定期给学生一两篇阅读文章,然后过来讨论。这些文章都是经典,但是我们问的是错在哪儿?为什么错?。这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思维不是通过讲课讲出来的,思维只能通过这样的讨论课才能培养出来。我对学生说,上课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课上受到了思维的训练。 三、用激情感染学生,上好每一堂课 记者 :您刚才谈到大量的讨论是您课程的一个特色。关于如何教学生,您能谈一下其它方面的经验吗? 朱老师 :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但我是一个很有教学热情的人。我在上课的时候有时候能超水平发挥,一上了讲台之后我往往能在瞬间想到一种备课时没准备过的思路,然后给学生讲出来。所以,我讲课谈不上有什么特殊的技巧,是凭自己的热情。讲课高于我自己的研究、写书,高于我的行政工作,所以我平常花在备课、讲课上的时间很多。当然,除了讲课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讨论课,因为它能够启迪学生思考。我的讨论课比讲课准备的时间更多,学生读的我都要读,学生没读的我也要读,因为我要随时准备学生在讨论课上的发问。 全文地址: http://llt.pku.edu.cn/?p=155
个人分类: 明师论教|5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研究生如何选择导师答后学问
shxzhang 2010-1-10 10:15
张 名先鉴 字 少雄 后学问 现在大学硕士生与博士生导师中,学术水平和人格层次都相当低下者大有人在。本校毕业生投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或多或少对导师情况有所了解,外校考生却往往不知底里,只能盲目选择。请问,非本校考生应怎样才能了解并根据了解选择导师 ? 先鉴答 要了解导师,方法和途径很多,其中最稳当的还是看其文章,通过文章看其学问与人品。文如其人,或 writing is the man 或 style is the man ,是至理。看其文章,不止要看其学术论著,还要看其非学术文字,甚至还要看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最简单的自传,不管真实与否,都可以充分展示传主人格与学术水平。 首先,从身份介绍中,可以看到传主角色定位与人格层次。如果传主社会职务或行政职务太多,而且乐意展示这些职位,说明传主喜欢这些职位,说明传主角色定位是社会活动者或政府官员而不是学者,甚至说明传主角色定位混乱或角色意识分裂。赏芝堂先生有一篇《 教授科长名片 》,说教授角色分裂可能导致人格分裂,有些警示意义。 其次,从论著介绍中,根据数量和年龄与研龄,可以计算出传主论著产量、学术态度和学术品格。有一篇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自我介绍,传主是一位因特殊事件而闻名中 国的 教授: , 1950 年生, 1984 年获硕士经济学位, 1995 年读在职博士, 1999 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已发表论文上千篇,著作 15 本,总字数超过 1000 万字。 如果传主出生时开始写论文, 58 年(现年 58 岁)年均发表论文 17 篇以上;如果考取硕士研究生时开始写论文, 27 年( 1981 年考取?)年均发表论文 37 篇;如果考取在职博士研究生开始写论文, 13 年年均发表论文 76 篇。论文产量如此高,不是传主吹牛,便是传主不知道什么是论文。无论是吹牛还是无知,都表明传主学术水平低劣和人格层次低下。 非学术文字,如序言、后记与博客文章等,与自传文字一样,可以充分展现传主人格层次与学术水平。如某知名中年教授出版一本书,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作为□□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大学□□学院院长,作为中国□□学会常务理事,作为□□省□□学会副会长,我热爱□□学科,在管理工作之余,我挤时间做些学术研究,探索□□学科热点问题, 分析似乎有些多余,算啦。 学术论著,同非学术性文字一样,无论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都可以充分展示作者学术水平与道德状况。 一切写作,都有风格,包括作者思维风格和作者文体风格等;风格,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十分明显,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稍微隐蔽。有些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名下学术论著表现出两种或更多种写作风格;有些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名下学术论著只表现出一种风格。学术论著表现出两种或更多种风格,可能意味着剪刀加浆糊,可能意味着抢占研究生成果,可能意味着窃取他人成果;学术论著只表现出一种风格,表明它们出自同一原创者。 了解导师,在信息开放时代,已经不是难事,难事是选择。导师选择学生,学生也选择导师,这种选择通常被称为双向选择。双向选择不仅确定师生或师徒组合,更确定学生未来,确定导师未来;这一点孟子有精彩论述,先鉴建议诸位博友读读(见《孟子》节选)。 选择,对于教师而言,与其说是选择学生,不如说是选择自己;对于学生而言,与其说是选择导师,不如说是选择自己。 附《孟子》节选(《離婁章句下》) 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叩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个人分类: 教育漫話|46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诱饵效应”和“心理相对论”
热度 1 fouyang 2010-1-9 22:52
设想你在计划假期旅行。旅行社根据你的预算提出两个方案:夏威夷七日游和巴黎五日游。前者有更多的放松和享受,后者却能接触你感兴趣的艺术和异国风光。该选哪一个呢?就在你举棋不定的时候,旅行社又给了你一个选择:伦敦三日游。这个方案和巴黎方案很接近,但天数比后者少,伦敦对你来说也不如巴黎有趣。所以你自然马上就否决了它。那么,你最后的选择会不会受这个伦敦方案的影响?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大多数人会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趋向于选择巴黎方案。 这个现象似乎与直觉矛盾。一个本身没有吸引力的方案,怎么会影响到最后的选择结果呢?事实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普遍相信所谓调和原理(regularity principle):一个新选项的引进不会增加任何已有选项被选中的机会。相反,新引入的选项只有可能分走已有选项的机会。但是,1982年人们通过实验证明这个原理在比较复杂的选择过程中不成立。违反这个原理的现象,就被称为诱饵效应(decoy effect)。因为新加入的选项(诱饵),某些旧选项会显得更有吸引力。被诱饵帮助的选项通常称为目标,而其他的选项被称为竞争者。 诱饵效应是最先在消费品的选择中被发现的。这种选择的特点是:有多个参数(比如价格,性能,可靠性等)要考虑,而各个选项在各项指标中各有长短。这时选择者就往往难以决定取舍。最常见的诱饵效应是非对称压倒劣势(asymmetrically dominated decoy)的情形。这时新加的选项(即诱饵)在各方面都比目标差(但与竞争者相比则各有长短),即非对称。这个全面压倒诱饵的目标选项就会更有吸引力。如开头那个例子:巴黎方案就是全面压倒了伦敦方案。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吸引效应。另一种诱饵效应是权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诱饵的指标在原有选项的分布以外,而使得原来处于分布极端的目标选项成为了中间者(权衡),而更具吸引力。 而且,诱饵这个选项并不需要真的存在。只要人们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到它,就行了。在行销活动中,常常有这种幽灵诱饵,比如旅馆把已经订掉的房间作广告,公司宣传还没有上市的产品等。其实,我们司空见惯的降价促销活动中也有幽灵诱饵的成分:商家常常会提到当前并不起作用的原价,那就是一个被压倒的诱饵。 后来的研究发现,诱饵效应(特别是吸引效应)在其他很多场合也有表现。例如,在选举中就有明显的吸引效应。通常认为,两个特点相近的候选人会稀释选票而两败俱伤。但是如果其中一个具有压倒优势的话,他的选票反而会因为另一个诱饵而增加。在政策选择上,诱饵效应也被观察到。事实上,政客们常常有意引入诱饵来推销自己的政见。比如倡导核发电的人,就每每提出煤炭发电来作对比,因为核发电在环保,可靠等方面都比煤炭发电好。而其实核发电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互有利弊的方案如风力发电等。不仅个人的决定如此,在团体作的决定中,诱饵效应也起作用,而且往往更明显。 MIT有个教授作了这样的实验:他收集了许多年轻人的照片,组成吸引力相似的对子。如果拿一对这样的照片去问别人你愿意和谁约会?选中任何一人的机会大约是百分之五十。然后,他制作了诱饵:把其中一人的照片略加变形,成为一个很相似,但是丑一些的候选者(诱饵)。而让人在三者中选一个时,那个诱饵的原身(目标)被选上的机会就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五。可见,即使在判断人的容貌这种非理性非定量的选择中,诱饵效应也很强烈。 虽然诱饵效应现在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其原因仍然是个谜。人们对吸引效应提出很多种假设,如权重转移(诱饵和目标都在某一个指标上比竞争者强,从而使得那个指标显得更重要),价值转移(由于诱饵在一项指标上比目标差,从而使目标相对于竞争者的弱势显得不重要),避损心理(选择全面优于诱饵的目标可以避免有得有失的权衡),其他考量(如目标肯定不是最差)等等。但是要全面验证这些原因相当困难。虽然这方面有不少工作,但还没有定论。 相传,爱因斯坦在向普通人解释相对论时这样说过: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小时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旁,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觉得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这当然是玩笑话。但是这却指出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我们衡量和选择时,所取的参照系非常重要。我们不妨将此原理称为心理相对论。诱饵效应是心理相对论的一例:诱饵的存在影响了我们的参照系。另外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我们买三块钱的牛奶时,愿意为了省五毛钱而跑到较远的超市。而买三百块钱的西装时,五毛钱的差别就根本不考虑了。又如,如果自己的收入比熟识的人低,就会觉得自己穷,虽然已经身处高收入层。1993年美国政府要求公司高管公布收入,作为抑制高管收入剧升的措施。但此后这些高管相互攀比,收入反而增长得更快了。(1993年CEO收入是普通工人的131倍。现在是369倍。) 显然,心理相对论是一种非理性的因素。那么在我们的决定过程中,有没有方法避免呢?最好的方法,是设定理性,固定的参照物。比如,在决定是否值得跑远路买东西而省一块钱时,问自己:如果那里有一块钱,是否值得我跑去取?另外,研究表明,在需要说服别人接受决定时,诱饵效应就更明显,因为它避免了权衡而使得决策过程更简单,更容易解释。而且,对于很熟悉的事物,诱饵效应比较小,因为人们已经知道如何权衡。所以,做足功课,坚持主见,也是抵制诱饵的有效措施。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9174 次阅读|6 个评论
选择, 安排
nianfz 2009-12-26 17:00
选择 , 安排 小时侯,一切都得服从父母的安排 工作后,一切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爱情与婚姻得服从缘分的安排 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这要服从你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安排 有什么样的追求,得服从你有什么样的条件的安排 甚至,今天的晚餐也得服从你收入的安排 即便是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十字路口随意地踏上一条道时,其实你也已经在无意间服从了你的潜意识的安排 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切,当然也很少有人能接受这一切,可谁有能逃脱这一切? 那么,我们又在选择什么呢? 一百年只是一瞬间,生命就是那一首在风中响起又飘落的歌 即使每一次有一万种选择,却只能有一种结果 其实,我们根本来不及选择 生命不允许每一秒在犹豫中渡过 因为在每次举棋不定时,你其实已经选择了浪费生命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出身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自己的婚姻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明天的日出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明天的旅行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一生辉煌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一生平安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别人怎么对我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怎么去对别人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貌美如花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心底善良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子女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对他(她)们的教育 可是,你可曾想过 在选择婚姻时,人们常常选择的是一张脸,而不是一个人 在选择教育时,人们常常选择的是一张纸,而不是一种能力 在选择工作时,人们常常选择的是一把椅子,而不是一个事业 在选择衣服时,人们常常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 在选择帮助时,人们常常是背对着谴责,而不是面对着良心 在选择行善时,人们常常是为了来世(如果有的话),而不是为了今生 如果你是这样,不要谴责自己 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 别忘了,谁都得服从社会的安排! 【注】:本文大概是 2002 年的第一场雪后写的,写完后曾经发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不同于一般博客,是网络服务商提供的一个免费空间),再后来,那个提供免费空间的网站好像出了点问题,我的网站也被破坏了(可惜了我的好多 flash 和文章),我的备份也丢了,原以为本文连同其他一些文章都从此消失了。虽然写得不好,但毕竟都是自己亲手捏的小板凳,所以很是心疼过一阵子。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本文被别人转载了(看来有时候被转载真是一件幸事啊),欣喜之余,赶紧把它保存了起来。本该改改再贴出来,后来想想不必了,就当我在科学网上保存了一件自己的文物。如果人生是一场旅程,那么每一篇日记(或博客)都是途中的一张照片,美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在别人看来那就是一张静态的照片,但多年后自己再来看,却总能穿越时空,看到一场栩栩如生的电影。因此,在我看来,博客最重要的读者就是博主自己。那些记录在博客里的点滴之语,也许别人会觉得模棱两可,但在自己的眼里总是那么逼真,有时甚至能使自己平静的内心热浪翻滚!
个人分类: 原创|4340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研期间该怎样读书?
kellyhan 2009-12-25 14:57
最 近有以前的学生问我读研怎么读书的问题,联系目前的状况,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算是对自己的总结,也算是对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全面,跟各位交流。 个人认为,研究生期间读书,总体上来说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好像是废话,因为地球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毕竟研究生期间2、3万字的毕业论文没有一两年的专业熏陶,是做好的。书海无边,一本本细看还不看死了。 精读的书 精读的书是头拱地也要下功夫去读的书。个人认为本专业领域的名家名著是一定要细细研读的,要读懂读透。当然,哪些是名家名著,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很难一开始就有敏锐的专业判断力。可以借助导师给出的书目先读大概,然后在细读的同时,也要参考名人文献里列出的宝贝,用各种手段搞到研读。 精读的时候,要时刻做笔记或笔录,有人喜欢做在书页空白处,个人觉得不妥,因为要需要的时候不好找。即使有这样的习惯,也没什么不好,只需要在书末空白页上做一个问题/灵感摘要,比如:Affective and Social strategy:not sufficient-P**页(只要自己明白就可以)。这样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回头要回顾哪些重要或难理解的要点,或者自己在读书的时候灵光一闪的地方,都是可以一翻就到的。这样的笔录,也常常是科研可寻找的地方。 另外一个需要认真研读的材料是相关核心期刊上一些本领域牛人做的介绍性综述文章。他能节省你不少时间,你就可以站在他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头做一遍。 至于买不买下这些精读的书,看自己的选择。有的是可以下载电子版的,但即使这样,个人也不提倡看电子版的。一则累眼,二则也无助于做笔记(有人可能提出批评了。本人确做过word笔记,纯粹是做了悦目,没法随手翻开)。下载来的,也最好打印出来。虽然现在流行E-book,但纸质的书籍看起来的感觉和获得是不同的。名家的书不是读一两遍就可以完事的。另外,若有书房,也是可以充充门面的(你想象下:朋友到家来,有书香门第的感觉,而且别人赞美一句:哟,汗牛充栋哦!也会给你的心里美美的虚荣感,哈哈,此是意外收获哈) 读名家的书,当然了解名家对某问题的结论很重要(它们会成为你presentation或者论文中最有力的注解),更重要的你要学会和名家一起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切入,我会怎么论证,然后再对比牛人的论证思路,这本身就像中学做一道题目一样,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解题的方法。名家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他们的论证思路被大家认可甚至欣赏,结论的重要性是比较次要的。 泛读的书 泛读的书的选择就比较从容了。只要在专业内是你感兴趣领域的文献,基本都可以成为泛读类的书。读这种书最大的忌讳就是太细,一般就应该只看开头和结论,扫一下目录就可以。主要目的是知道这本书大概讲什么,如果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回头来看相关的章节。泛读书中有些作者的观点比较新奇,有些论据比较宝贵,这些也应该是快速阅读时要注意的。不过也可以你有需要的时候,回头再来找。 另外,本领域核心期刊网的近期论文题目,也是应该在网上定期扫一扫的,你得知道目前国内大家都在关心什么。这也是你学术敏感和功底很重要的一部分。 拓展型书 这类 书,个人觉得翻翻而已,不必要花大力气去读,应该分清主次。床头书、蹲厕书...,闲来读读,往往无心插柳的时候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个人分类: 心路|7204 次阅读|3 个评论
选择
josh 2009-12-24 20:54
当我从坚定的无神论者一下子成为神秘主义者, 当壮丽的科学、工程在我心中被道、禅、瑜伽、神取代, 当我这么多年来痴迷的书忽然变的无意义, 何去何从是个问题。 我已经学会了为人生做各种计划,现在却只想活在当下, 我一直认为人生苦短,要有追求,就像明天会死那样地活,现在却发现人生其实很长,或者说长度可以商量, 我已经学会了不去相信不能被证伪或证实的现象,现在却发现这是如此愚蠢, 我一直想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现在却发现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是自己, 问题是,还有多少尚待发现? 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推崇的各种学习方法、处世方法、成功方法、健康方法原来毫无意义, 那些这么多年来激励我前进的成功的家们原来都是命运选择了他们,而不是他们选择了命运, 我的梦想一下子模糊不清,不是看不清,而是不愿去看,怕它们变得没有意义, 未来,也许是个定数。 我小学时候每天必须在7点睡觉,5点起床,后来从众,现在才发现原来自己小时候是对的, 我一直到上大学都不愿意吃肉,常常是一盘菜把蔬菜一根根吃了,只剩下肉,平时饿了就吃大量大量的水果、蔬菜,后来从众,现在才发现我的本能是对的, 我一直很回避带强电的东西,包括电脑,后来从众,现在才发现我不该从众, 我一直讨厌跑步、引体向上、俯卧撑等所谓的健身,后来从众,现在终于改了回来, 我在上高中之前根本不懂什么叫别人,经常认为别人和我想的一样,后来从众,开始分析别人,现在发现错,但改回来可难了。 我还能唤醒多少自己的本能?
个人分类: 儒释道|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见招聘会有感
zls111 2009-12-6 12:49
早上起来经过北区体育馆,怎么那么多人,排了N长队,原来是招聘会。估计是人头最密集之一的活动,并且都是年轻人,脸上画满了期待。哎,当年我也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在武汉和上海,多半的结果是无耐。 出了北区大门口的时候,发现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保安在哪喊,手上拿着票,手上拿着票,心里在琢磨,进这个大门口就是个关卡,等你到了里面可能更失望,队已经排了特别长,让我去排队再到会场里,可能心都凉了;估计有好耐性的人,也经历不了这种场面,人太多。要是让我去这种招聘会,特别是学校的,我会很快的插个队进去。对于大部分人在进校门口可能就被卡主了。这种场面对于女孩子更是无耐,保安在哪喊几句就够呛,再加上矜持排队的时候都能被风干。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那就更往前面想吧,来招聘会是干嘛的,不来招聘会一样能达到去招聘会的效果,也能找到工作,有时就要更往前面想想。要能这样,不是很简单的就能做到,得有实力;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实力是靠平时的努力,今天的努力就是后天的实力。等快到了招聘的季节,就要注意招聘信息,特别是网络上的,多看看,多试试,总有人家没有注意被你注意了,总有自己的机会。接下来应该就是很顺利,不用经历这样拥挤和无耐的场面,先走一步,后面就会越来越顺。 比如我现在还是一年级,只要文章足够多,找工作就很方便。要做的就是天天的勤奋和效率,勤奋已经是达到了(9:00-凌晨1:00,这个时间不是在对着电脑就是拿着papers),接下来就是怎么能更有效率,怎么快速的出文章。有时也在想这样是不是太累了,没有娱乐。要是这样想,说明你还没上升档次,我老板也是这样的并且更有效率;更年轻应该更要刻苦,不然后面欠的帐更多(也是最近才意识到)。当然这样做要调整心态,用不同方式或角度使你觉的这样做是对的并且自己愿意去做。生活也本应该是如此,竞争很激烈是一方面;自己的价值观是主要因素,自身的价值就应该是对这个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接下来就是我对机会的判断,到时毕业是在国内找个高校谋个位置,还是做博后(国内or国外),貌似好的意见是到国外做个博后,我到不是很赞同。找个过程就是机会。有机会就开始选择,选择能左右未来一些,也能狠狠的体现能力和战略眼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影后感
westcotthc 2009-11-19 22:02
昨晚不务正业,看了一部叫做 《 决胜 21 点》的电影 , 它改编自一个比小说还精彩的真实故事,而且主人公是一位天才般的美国华裔男子,凭着计算机般惊人的脑力,他曾率领一帮朋友横扫拉斯维加斯各大赌场,总共狂捞了上千万美元。 《决胜 21 点》真实版故事里的主人公马恺文今年 36 岁,住在美国旧金山。 1994 年,正在美国名校麻省理工大学上大三的马恺文,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两名同学邀请加入一个算牌小组,专门切磋玩 21 点和算牌的技巧。 21 点是一种在西方最为流行且传统的赌博游戏,以算点数、比大小来区分胜负,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利用数学当中的统计学和精密记忆力来推算牌数,战胜庄家。虽然实际生活中,几乎没人能做到这一点,可马恺文却正是这方面的奇才,有英特尔芯片的外号。 演练成熟后,马恺文等人转战美国各大赌场,每逢周末,他们都固定携带 10 万美元到拉斯维加斯和大西洋城的赌场试水,有时一晚上就能赢走 90 多万美元。很快,他们引起了赌场的警觉,为了防止真实身份败露,马恺文和同伴们还经常巧妙地化装,有时打扮成网球队员,有时化装成西装革履的商人。不过时间一长,他们还是被盯住了,这下子,只要马恺文进入赌场,赌场员工便会像防贼似的紧盯着他们,甚至拒绝提供服务。许多赌场甚至坦白地说:你们在这里不受欢迎,如果执意进场,我们会以侵入私人产业的罪名起诉你!之后,各大赌场还纷纷引进高科技洗牌机来对付他们,马恺文等人终于被迫放弃了这个行当。 2002 年,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本莫兹里奇将马恺文的故事写成小说《攻陷拉斯维加斯》,大受读者欢迎,马恺文也因此成为美国不少人的偶像和英雄。在该片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数学教授带着自己手下的小组和数十万美金,飞赴赌城拉斯维加斯。和真实故事不同的是,赌场对他们展开了可怕的报复 看完此片似乎使我内心有所触动,躺在床上反复回味。其中片中开始的情节是介绍主人公的身份 Ben 是 麻省理工高材生, 考上了 哈佛医学院,然而高达 30 万美元的昂贵学费却让他望尘莫及,因为现在他只能在周末的时候去男装店打打工,每小时只有 8 美元的薪水可拿。 申请 奖学金 ? 76 个申请者只给 1 个名额,他基本没戏!即使是在酒吧过生日,也只有他和两个志同道合搞机器人项目的朋友为伴,而且还是 AA 的。其中一个感慨:我们从不约会,从不旅行,身无分文,我们惟一有的就是 2.09 竞赛(指那个机器人项目)了,如果这个也赢不了,我们还有什么意思?看到周围同学们的狂欢,另一个说:我们真的很滥!仔细想想,也许你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当然我不是拔高自己,我指的是这种感觉)。读了这么多年书,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呢?有时候想想,还真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像片子里所表达的,可能除了比别人多的一点知识再找不出什么耀眼的了。我并不是悲观,事实如此罢了,伴随身边的大多时候是一种落寞的感觉,这种落寞的感觉给人以压力,迫使人去寻找出路。但是,这个时候,能够看到希望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像影片中 Ben 的朋友在感慨生活不如意时,依然提到了自己在坚持的原因 2.09 竞赛。然而,出路有很多,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 Ben 的朋友选择了继续坚持做下去,继续这样落寞下去,而 Ben 选择了走捷径靠 Gambling 赚取学费,从而在花花世界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看看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呢?在学习中、科研中,有多少人因为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而选择放弃,或者走了捷径呢,最终的成功者走到终点,让自己没有留下遗憾的人又有多少呢?摆在我们年轻人面前的路有很多,脚踏实地的坚持走完正确的道路才能让自己不留下遗憾,影片的故事中是不是也暗示了我们 这样的道理呢? 影片中还探讨了一个有意思的博弈命题:假设你在进行一个游戏节目。现给三扇门 A 、 B 、 C 供你选择:一扇门后面是一辆轿车, 一 扇门后面是一头山羊 ,一 扇门后面是 Nothing 。你的目的当然是要想得到比较值钱的轿车,但你却并不能看到门后面的真实情况。主持人先让你作第一次选择。在你选择了一扇门后 (如 A 门 ) ,知道其余两扇门后面是什么的主持人,打开了另一扇门给你看 (如 C 门) , 里面一无所有 。现在主持人告诉你,你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当然是从 A 、 B 里选了) 。那么,请你考虑一下,你是坚持第一次的选择不变,还是改变第一次的选择,更有可能得到轿车? 主 人公选择改选 B ,他认为这样将有 2/3 的机会选中车。如果是你会怎么选呢?:) 据说当年 《广场杂志》刊登 过 这个题目,竟引起全美大学生的举国辩论,许多大学的教授们也参与了进来。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个问题也在中央情报局的办公室内和波斯湾飞机驾驶员的营房里引起了争论,它还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家们和新墨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计算机程序员们进行过分析。 另外,据说当年金盆洗手后,马恺文转而投入网络赌博业。除此之外,最近他还和当年另一位麻省理工 21 点小组的成员重出江湖,以 21 点研究所的名义在纽约、拉斯维加斯等地开办研讨会,专门教人算牌技术门票是 899 美元一张!
个人分类: 视角观点|4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雪之夜过天山
llm 2009-11-17 20:49
刘亮明 10月中旬,受朋友之邀到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考察矿产地质。10月14日,与友人相约从哈密到巴里坤一游,友人家在巴里坤,养了一大片湖面的大闸蟹。虽说以前曾到过巴里坤,但那是在夏季。初冬季节横跨天山,这还是第一次。行前,朋友的家人来电话告知巴里坤已下雪,要我们路上多加小心。因在哈密还是一遍艳阳,我们也就没当回事。进入天山后,天上就纷纷飘起了雪花,而且越往北,雪越大,路面上也逐渐有了积雪,但一路还算顺利,很快就到了朋友的家,此时巴里坤的大地已是白茫茫的一遍。 从冰冷的湖里捞起活蹦乱跳的鱼蟹很快就冻得梆梆硬,很快又成了餐桌上的美味。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吃螃蟹到是别有一番风味。时间在热闹的气氛中过得很快,到我们准备离开时已近下午5点。按来时的速度,我们应该在下午7点多就能回到哈密。可到了天山的山口,就傻眼了。路上积雪太厚,警察已将路口封了。远远看去,通往天山的路上已歪歪斜斜地躺着好几辆大车。看来今天很难回去了,我和好几个朋友都动了返回巴里坤的念头,只是在朋友老张的坚持下,我们才决定停下来等一会儿,看看后面的变化再说。其实,此时大家都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肯定想尽快回到哈密,另一方面又怕路上危险,万一出了事故,卡在天山之中过夜怎么办。大约等了近一小时,警察终于对越野车放行了,我们便小心翼翼地开上了横跨天山之路。一路上,山边沟旁到处歪躺着动弹不得的大货车和小轿车,其实危险无处不在;长逾几公里的受阻车队总是停得多、动得少,搞不好真会阻在天山中过夜。不过,暮色下冰雪中的天山实在是太美了,美得足以抵消我们对危险的恐惧,拿出相机猛拍。慢慢地,天色完全黑了下来,阻车也更加厉害,停得多,走得少,终于在晚上10点平安地驶出了天山。 假如我们当初返回巴里,至少要在第二天的下午才可能回到哈密,而且也难以欣赏到风雪之中天山的美丽,我们得感谢老张。假如我们在天山中出了车祸或者阻在天山中过夜,大家可能会怨死老张了,幸好老张这次选择对了。其实人这一生会面临太多这样的选择! 金秋哈密 冰雪湖中捕蟹 天山路口 冰雪中美丽的天山 困在天山中的车队
个人分类: 游走天下|5098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是学什么的?
ChenM 2009-11-13 11:18
你是学什么的? 每年回家后总是要碰到一些多年不见的同学或是亲戚,见面了少不了问这问那,有一个被问了N次的问题:你是学什么的?开始几次回应:学神经生物的。可是这个回答大多数时候还是要被追问,神经生物是干什么的?因此以后碰到这情况都说:研究脑子的。哈,这词整的,研究,多高档!鄙视一下自己。不过到现在还没想出更通俗易懂的说辞,所以还一直鄙视的用着,有时还要追加一句,搞基础的。 现在想,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也没什么特别原因,也与兴趣什么的根本挂不上边,就是因为大学毕业后没有进医院,总觉得自己临床经验不足干不了,选了基础,就这样一步步走下来了。尽管没有具体的原因,有时觉得还是稀里糊涂、朦朦胧胧的就走到了现在,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每次的选择机会很多,比如,可以一直工作而不必继续上学,可以选临床而不是基础,可以去考公务员,可以创业,等等;只是适应了现在这条路,而其也感觉蛮适合自己的,所以目前是打算一直走下去了。我想,一部分人的选择也类似于我,并没有刻意的选择,步步走来慢慢就进入了现在的这种状态;另一部分人确实对某方面很感兴趣而其坚持下来;有兴趣固然很好,但随遇而安也并不见得就差,关键是一定要认识到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了什么,这样才不会迷失了方向。社会、父母也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相信我们会在不断调整的人生路途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664 次阅读|2 个评论
笑谈网络人生
李丕鹏 2009-11-8 22:39
网络上一直流行打牌等等游戏,现在又很流行一种种菜的游戏(开心农场001等),人们在游戏中实现着做人的梦想。正是游戏即人生、娱乐中有人道! 农场的人生哲理:种好自己的菜,看好自己的菜园子,偷来的就是自己的, 牌场人生法则: 找对合作对象:合作主要取决于牌技相当,不管彼此认识与否。否则,一局下来不是对方闪人,就是自己借故离去。但合作愉快也不仅仅取决于水平,也取决于缘分。只有相投(投缘)的才会彼此不弃,成为长久的合作者。否则,都会转桌寻找其他合作者。 选择合适的对象:牌桌上,只有和对手旗鼓相当,才会玩得兴趣盎然。否则,面对比自己低级的对手,肯定感到索然无味;而面对比自己高级的对手,则有心无力疲于应对。 其实,人生也好,科研也罢,理不过如此。当然,在科研中,最好别偷别人的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读研,更爱工作?
zhouli08 2009-11-4 21:24
读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多数人最终的想法是找到更好的工作。爱读研,更爱工作? 那我们是应该我几年工作经验还是多几年研究生教育?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务实,更加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读研则是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领域,相对专业化。先工作可能让我们更有学习针对性,但可能已不会再想读研。先读研可能会比较盲目,但相对能静心读书。读研其实更讲究后劲,或者说读研期间应该要更高的要求。更加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的思考、行动能力。相当于是在进行岗前培训。读研出来的钱不一定会多很多。 读研:后劲,准备。工作:经验,积累。各有自己的利弊。 读研应该是个慢慢融入社会的过程。而去找工作,则会极大加快自己的社会化,这是不由得我们选择的。 一种看法是,有利有弊的选择很难做出。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执着与勤奋。 最终还得做个选择。看看自己的追求和个人条件。想做科研的肯定要读研了。 学会生活,学会选择,形成自己的积累。 人生会有很多意外,分析自己的需求,做选择,执着向前,好好生活。
个人分类: 研究生路|2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导师,迷茫ing
huancool 2009-10-5 14:40
唉,中午居然没睡着,同学们陆续开始选择导师,有的甚至已经联系了两三位. 牛掰的导师,感兴趣的方向,自己的实际情况,被选中的可能性,and so on. 孰是孰非,取谁舍谁,that's a bog problem. 终于,朋友一再给我敲警钟了,要我赶快联系导师,我大脑突然紧张起来. 被成为睡神的我居然失眠了,每次遇到重大问题就睡不着,呼呼! 在醒着的睡眠状态,脑子还是非常清醒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在为难我, 那就是:究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maybe这个方向并不热门)还是选择很热一点的方向,牛一点的导师呢? 人这一生的选择应该很重要,甚至有人说人一生的重大选择其实就那么几个。 那么我把研究生选择导师的问题列为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虽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己,但是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导师会给我们好的引导,很可能也成为人生的导师。我很珍惜研究生三年的时光,想要好好的学一些东西。这就是我为什么至今没有随大潮不停的联系导师的原因,我需要时间思考,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what i need on earth? 很明显,我趋向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了,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确认。 有失有得,有得有失,不能患得患失,要做出非常正确的选择。
个人分类: 学习研究|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青梅竹马”遭遇“一见钟情”
zhumengjin 2009-9-26 02:16
长期以来,人们颂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纯洁爱情,但同时也在盛赞一见钟情的邂逅之美。青梅竹马与一见钟情两者无疑都是美妙的。然而,当青梅竹马遭遇一见钟情就不那么令人感觉美妙了。电影《十面埋伏》里刘帅哥那句 我为你等了三年,难道就抵不上他陪你的三天曾让无数痴男怨女唏嘘不已。如此庸俗的台词之所以还能引起人的共鸣,那是因为现实中正在上演大量类似三年抵不过三天的悲苦剧情。当青梅竹马遭遇一见钟情,这确实是个问题。如果舍前者会让人无法承受喜新厌旧的道德谴责之重,如果舍后者则会让人感到这一生可能与真正爱情擦肩而过的遗憾,所以无论作何决策都不会令人感到愉悦,相反甚至只有痛苦。当青梅竹马PK一见钟情,为什么会让人徒生烦恼甚至痛苦?这其实也跟人的进化有关。 . . 芬兰社会学家威斯特马克(Edward Westermarck)提出熟悉消灭了性欲望的观点,用以解释人类乱伦禁忌的机制,并认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进化上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因为乱伦后代得隐性遗传病的机率大大增加,具有生存劣势,必然会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随后利用以色列集体农庄和台湾婚姻数据的社会学调查也表明小时候一起生活确实破坏了性吸引力和婚姻幸福,这无疑证明了威斯特马克观点的正确性。不难理解,从小能亲密接触的人之间具有亲缘关系的机会更大,特别是在人类所经历的漫长前文明社会中尤其如此,所以进化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来避免具有亲缘关系的两性之间产生爱情和婚配行为。如博文回眸一瞥百媚生中所阐述的机制一样,进化通过感觉这种本能来规避具有亲缘关系的异性婚配。这种感觉就是性吸引力,进化让熟悉的人之间无法激起正常的性欲望(变态心理除外),而让陌生人之间产生更强烈的性吸引力,这样就自然实现了婚配的亲缘规避。由此看来,与陌生异性之间产生一见钟情的触电感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具有进化基础的。 . . 通过消灭对熟悉异性的性吸引力这一途径而实现亲缘规避的进化机制一旦建立,必然会作用于人类的性行为和性心理。利用这一进化机制可以解释人类的很多现象。比如,结婚多年的夫妻之间为什么会激情不再?这是因为熟悉消灭性欲望,老夫老妻之间的恩爱更多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维持,但生理上的激情消退却不可避免,因为这是进化本能使然。为什么人类自古就有红杏出墙和采野花的现象?除了个人道德品质外,这里面其实也有进化方面的因素,这是因为进化让熟悉伴侣之间的性吸引力消退,而墙外和野花相对更具性吸引力。现在回到青梅竹马遭遇一见钟情的问题。在从小青梅竹马的异性之间,由于太过熟悉而使得性吸引力大为降低,当遭遇心仪的陌生异性时,进化会让人在潜意识里激起更加强烈的性欲望,这种生物学欲望的文化外壳就是一见钟情式爱情。不过,人是社会化动物,很多行为和心理除了接受进化的作用外,也会受到文化方面的制约,文化与进化有时是一致的,但也有相互冲突的时候。青梅竹马遭遇一见钟情的问题正是文化与进化之间发生冲突的体现。 . 人在进行内心选择的时候是极其痛苦的。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青梅竹马遭遇一见钟情,如何舍取确实令人难以定夺。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历太多的两难抉择,面对两难如何选择从来都没有定式。所以,只要不危及人类的基本道德底线,我们也不要去刻意谴责三年抵不过三天的社会现象,有青梅竹马经历的人也有追求他(她)认为的幸福权利,毕竟人也是要受进化机制作用的。 (作者:朱猛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分类: 科普作品|9844 次阅读|1 个评论
选择
xupeiyang 2009-9-17 15:45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个人分类: 学习方法|1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
pingguo 2009-9-5 13:21
不能选择富贵的出生 可以选择决不卑贱的品格 不能选择高分的学校 可以选择勤奋的梦想 不能选择身外的世界 可以选择明亮的自己 不能选择天晴或是下雨 可以选择快乐的心情 不能选择你对我的态度 可以选择我对你的态度 选择知足不等于选择贫穷 在思考的乐趣与感官的享乐之间 优先选择前者 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 你确信自私 贪婪 出卖灵魂 能够或者已经带给你成功 那只是你的运气 我确信你的经验不会一成不变 在生长与腐败之间 选择生长 选择学习与清新 在真实与虚伪之间 选择真实 善的真实 在爱与恨之间 选择爱 爱引导的世界 心向善 恨牵引的世界 性本恶
个人分类: 诗歌|1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就是放弃更多
famingkuang 2009-9-2 14:16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不知做了多少的选择题,学生时候倒还好,一道题只有四个供选择的答案:A、B、C、D。 你选择了A便不能再选B、C、D;反过来,你不选B、C、D,你就只能选A;走出学校后就不一样了,几乎每一步都在做选择题,不过此时的选择题可不象学校时的那样好应付了,你知道的答案很少,往往只知道A、B( 甚至只知道A)其余的答案都是你所未知的,那些可供你选择的答案C、D、E、F。。。。。都是你一无所知的,但它们却真实的存在着,而几乎每一次的选择都决定了你的命运的走向。 其实,每次的选择就是一次放弃的过程,你选择了一所大学的同时也就是你放弃了天下其它大学的过程;你选择了一种职业的同时就是你放弃了天下所有其它职业的过程;你选择了一个女人做你的妻子的同时就是你放弃了天下其它几十亿美女的过程。 你选择了一种你已知的同时就是你放弃了许许多多种你未知的过程。 舍得之所以如此被大家所推崇那是因为它需要很大的勇气,将自己从已知的世界里跳进那未知的世界去,那是一个黑暗的世界,一个你一无所知的世界,有机会也有风险。上帝是公正的,你放弃的同时也是选择的开始。 生活和科研都一样,你选择其一的同时就是放弃其余的成百上千种可能的过程。你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那是因为你的视界所限。所以有时放弃自以为最好的往往成就了非凡人生。 1994年10月的某一天,叶利钦和他的11位随从到森林中去打猎,正当他们摆好食品准备进午餐的时候,突然从灌木从中窜出一个庞然大物,转动着眼睛,用蹄子扒着落叶,一步步向他们逼近;由于讲话太过激动,叶利钦的眼镜掉到了地上,他的随从们有10位马上爬到桌子底下去找眼镜,只有一个人例外,他端起他的猎枪,瞄准,不慌不忙的扣动板机,砰、砰两声枪响过后,野猪轰然倒地。而这位唯一不选择给领导捡眼镜的人就是未来的俄罗斯总统普京。 舍得,舍得,不舍不得的道理就在于,放弃往往是更好的选择。 在自然面前、在整个人类面前个人的智慧显得如此的苍白,选择其实是更大的放弃;而放弃也往往有更多的选择。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1930 次阅读|7 个评论
别无选择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ywang69 2009-8-25 08:53
学院的 一位优秀学生咨询我:以他现在的成绩,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不成问题,他有些犹豫,是读研究生还是先工作?凭他现在的条件和综合素质,找一家不错的设计院还是问题不大!是在本校读还是去同济或者浙大,也让他颇为踌躇,本校的名教授已经向他暗送秋波,也已经介入课题研究。他的英文也很好,甚至也有出国的想法。选择太多,让他觉得矛盾重重,忧心忡忡! 也有些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多重选择:先签约了一家当时觉得不错的好单位。可是后来又见到更加让他心动的单位,于是千方百计与前一家单位毁约,不惜赔付对于穷学生来说代价不菲的违约金。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 找对象时,有的家庭条件好可惜文凭太低;有的长得帅谈吐也幽默,可惜觉得不踏实;有的感情真挚,可惜沉默寡言让人闷......于是一再挑剔,一再蹉跎,直到发出:曾经有一分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惜我不懂得珍惜的感慨,此时已经是青春不再。 为什么人在面临许多种选择是反而会有茫然迷惑,有些福中不知福的感觉? 一个人拥有较优越的条件时,就意味着他的选择空间更广了。可供选择的目标越多,那么在他做出决策之前,其内心的矛盾冲突也就越多。 我在不少工地见到许多朴实无华的普通工人:大多数文凭不高,并且没有任何特长,他们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会很高兴地去做,而且不惜流汗踏踏实实的做好。相反有些大学生却不算太踏实,经常干不了几个月觉得这个单位没劲,就不辞而别或者跳槽或者考研啥的。 在飞机误点航空通道空中管制,只有枯坐等待起飞的几个小时,我毫无选择,只有耐心地看海南航空提供的电影,《双重危机》,《高兴》。都非常不错,记得自己也买过不少新电影DVD,可是在家里哪有耐心和时间看完一整部电影呢? 也只有别无选择的时候有如此耐心了! 别无选择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才能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能专心做好某一件事!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4801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好的选择
yanmin5036 2009-8-22 22:20
最好的选择是什么,我不知道,因为往往我的选择范围都很狭小 狭小到无从选择 既然这样,更简单了,选都不用选,一直走就好了。 今天是我最难过的一天,难过到不想用任何语言来表达,才知道能说出来就不是悲伤。 原因很简单,一个傻人做了一件傻事,怪不得他们一直都说我挺傻的,原来一直都是,只是我从来都不这样认为。 明天就会好的,一定是这样的,要好好地生活,要好好地爱自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选择
zuozw 2009-8-11 13:17
大家都知道当自己有多种选择时,很容易困惑,不知该选择哪一个。其实在科研中也是如此。当我们进行某个课题研究时,很多时候有很多研究方向可以做,此时问题就来了:这么多方向不知选择哪一个,想做这个却又不肯放弃那个,做这个的时候心里却想着另外几个等,结果在盲目中迷失了自己,哪个方向都没有做好,浪费了大好时光和机遇啊。 再比如,整天忙着申请基金、863、973等等,凭教授、专家、学者等等,我们还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做研究啊?为什么现在项目和资金这么多了,科研实力并没有那么强啊? 我想还是很多人心术不正、出发点不正确,做了错误的选择。当我们做科研时,面对众多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 降低甚至放弃功利心理 。很多人看到那些好发文章、能申报项目支持的方向就一窝蜂而上,能捞到一笔是一笔,捞不到继续努力或找其他方向课题。 2) 学会取舍 。很多人确定了一个方向后,还想从其他课题方向再赚些,捡了西瓜还想要芝麻。人的贪心是无止境的,该放弃还是放弃为好啊。 3) 耐得住寂寞和韧性 。很多人研究了一段时间,累了乏了烦了,看到别人没自己出的汗少却硕果累累,心里不舒服啊慢慢地动摇了自己做学问的决心和毅力。 4)不知如何选择并不可怕,多份烦恼也没什么。 磨难是一所最好的老师 ,多学习多经历多思考,你应该能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的。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4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考研之前必须想好的几个问题
baolintan 2009-7-5 10:30
最近在科学网上不断有人讨论研究生的待遇、研究生的论文、毕业后的就业等问题。不过我觉得有许多问题是在你决定考研之前,就必须想清楚的: ( 1 )为什么要考研? 如果仅仅只是因为不好找工作,为了缓冲就业的话,那我建议你不要选择考研,因为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并不比大学生小,有时甚至压力更大。没有目的地去考研,就算考上了,这几年也很容易被你荒废过去。 只有当你真的对某个学科感兴趣,并且希望在这个学科里有一番作为,那么考研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你都已经大学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对哪个专业感兴趣,这只能说大学 4 年你都在混日子,还有必要继续混吗?还是安心找工作挣钱养家吧,好工作肯定没有,从最低级的工作开始干起吧,一边干一边长大!) ( 2 )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你喜欢这个专业吗?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比选择一个热门专业更重要,因为今天的热门也许就是明天的冷门,这个世界变化更快的。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有兴趣热爱某一个专业,即使在一个很冷门的专业里,即使你的基础并不如意,你都有可能干得很好,出类拔萃,让人艳羡。有许多人,很聪明,但是在一个别人认为很好很热门、自己却并不喜欢的行业里混着,结果一辈子也没安心做点像样的事情来,空憾一生。 喜欢一个专业并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人,即使面临困难,都能有勇气、有耐心去克服,论文、毕业、工作都不会成为问题的;相反,在一个你并不喜欢的行业里,稍遇困难,你都有可能打退堂鼓,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主意,象无头苍蝇一样东奔西撞,结果能好吗?选择读研,很可能你的论文都做不出来,怎么毕业?论文做得不好,怎么找工作? ( 3 )考什么单位的研究生? 选什么单位读研,因人而异。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同学,我建议他报考名校( 985 前 9 所高校)的研究生或者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研究生,因为这些地方给的待遇要好一些,最起码吃饭没问题的。比如科学院各所的研究生,每月最少也有 800 元以上的收入(干得好的学生甚至能达到每月 3000 以上,在读期间还有出国做合作研究或学习的机会),住宿免费的,发表论文所里给你交版面费不需要你自己花钱,另外还有奖励(尤其是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科学院与高校不同,科学院的导师招生都不多,他能亲自指导你做实验做研究,有时甚至和你一起干;而高校 许多 老师,招很多学生,根本管不过来,如果学生不主动点的话,很可能三年你都见不到导师几眼的。 有许多高校给研究生的待遇是不高的,好像月津贴只有 200-300 元的也有,而且还要交住宿费等。在选择这些单位之前是必须考虑清楚的,自己能否把这几年坚持下来。也许有人想着一边读研一边打工,我觉得这是下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书没有读好,钱也没有挣到,后果惨不忍睹的。毕竟读研时需要集中精力认真钻研的,研究生是没有 8 小时以外的,只有工作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工作。 读研是要吃苦的,可千万别把读研想象得太浪漫,这一点在考研之前也是需要想清楚的。 如果上述问题都考虑好了的话,请不要抱怨,选择是你自己作出的,无论收获的是金子还是沙子,你都应该坦然接收。
个人分类: 未分类|7865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哪个专业好?
罗帆 2009-6-22 09:45
昨天晚上,一个远房亲戚打电话,说他的儿子今年高考,问我学哪个专业好 ? 这个问题 , 常有不少人问起 , 因此很有代表性。 我反问了一句 : 你觉得什么是好专业 ? 他说 : 毕业好找工作 , 拿钱多 。 这我就不好回答了。第一,我没有做过统计研究,不清楚哪个专业 毕业好找工作 , 拿钱多 ; 第二 , 哪个专业都有好找工作拿钱多的毕业生 , 也有不好找工作拿钱少的毕业生 。简而言之,能力强素质好的学生,不管学什么专业都好找工作 ; 反之,则不管学什么专业都不好找工作。 于是 , 他问如果报考我所在的学校 学哪个专业好。我说 , 根据我的了解 , 路桥工程 、 船舶驾驶 、 轮机工程等专业就业率高 , 收入较高。例如 , 我的一个研究生毕业后在广州远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任职 , 他到我校来招水上专业的毕业生 , 觉得他们供不应求 , 非常抢手。但是 , 不少学生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这些专业 , 认为从事路桥工程辛苦 , 现场工作条件差 ; 而从事船舶驾驶 、 轮机工程需长期在船上工作 , 漂泊不定且工作单调。 报考专业时 , 家长和考生们期望选择将来好就业 、 收入高的专业是可以理解的 , 但若同时加上工作环境好 、稳定、 不累 、在大城市的机会多 等条件 , 就难以满足了。因为 , 真要是有这样的专业 , 学校一定会多招 , 而且优秀考生一定扎堆 , 那么毕业时很可能就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我问他儿子本人想考什么专业 , 他说想报考北航的飞行器制造工程 , 但他认为将来工作单位会很偏远 , 不赞同。他自己是搞土木工程的 , 想要儿子学土木工程 , 但儿子不乐意。 我觉得 , 职业兴趣对于选择专业是很重要的。我有个亲戚夫妻俩都是化工专家 , 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子承父业 , 学化工专业。大儿子从小痴迷飞机 , 一心想报考北航的飞行器设计或制造工程 , 但父母反对 , 最后选择了北京科技大学 ( 钢院 ) 的材料专业。小儿子想学医 , 但遵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了天津大学化工专业 , 毕业后留学美国 , 取得化工方面的博士学位以后找到了对口的工作。 2005 年 , 我去芝加哥的时候 , 他 说还是想改行 , 打算辞职去重新学医。我很理解他 , 但觉得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以后重新选择专业性更强的医学专业不太现实。虽然 , 他经过多年的思想斗争之后决定放弃学医之梦 , 但他始终觉得职业不够如意 , 其经历是有借鉴意义的。 需要强调的是 , 人格特质对于选择专业是非常重要的。曾经 , 表哥的一位朋友找我 , 说她儿子要学管理专业 , 她觉得会计专业实用 , 将来好找工作 , 但儿子坚决不学会计 , 她要我劝劝他 , 并给予一些咨询意见。我要她把儿子带来谈谈。那个壮实的孩子性格外向 , 非常 好动 , 属于坐不住的类型 , 怎么适合学会计呢 ? 后来 , 我建议他选择比较宽泛的工商管理 , 将来根据实际情况再确定专业方向。 因此 , 从学生的职业发展来看 , 高校按大类招生 , 让学生入校后了解学科或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 、 职业兴趣或职业倾向 , 在一年半或两年以后选择专业 , 则更为合理 , 也更为人性化。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5703 次阅读|7 个评论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热度 16 boxcar 2009-6-6 10:35
本文是我于2007年最先在Sina博客上撰写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3952010007y8.html ),在那里阅者寥寥,现在转帖到更对路的科学网博客上,参与一下关于研究生指导问题的讨论,欢迎捧场和拍砖。。。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2007-04-01 19:23:49) var $tag=''; var $tag_code='721a37ea6cb5490782dcb7b13e173b0d'; 又是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时期了,我们学校的录取工作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象往年一样,我又见到了几个希望跟我读研究生的学生,并陆续接到了好几个学生希望联系导师的电话,态度似乎都很坚决。(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知道他们会安排多少次这样的见面和电话。)对于这些学生,我的答复是多年不变的:(1)我非常欢迎你来我们的实验室工作(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态度!);(2)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确定是在你们入学后(制度如此,我无权改变);(3)届时所有的老师都会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希望招收的学生数量,你们可以报三个志愿(有充分的选择机会!);(4)正常情况下(无导师招收学生数量限制或者报名人数不超过人数限度),你们的志愿都能够得到满足(虽然很象宽心丸,但事实的确如此);(5)我不会给任何学生作出肯定要你这样简单的承诺(因为我真的不知道他或她是否会在报志愿时改变主意,也不知道到底今年我允许招几个学生)。我的这种答复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完全失望,因为没有拒绝;但也无法让任何一个学生绝对的满意,因为没有承诺。我之所以给出这样答复,是因为有我括号里注释的背景。 那么学生究竟该选谁当自己的导师呢?我还是希望利用我自己的研究生经历和前后8年、指导(和协助指导)25个硕士生的导师经历谈谈研究生如何选择导师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 一、学生在了解和选择导师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自己。 知人难,知己亦难!能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评价非常不容易,因为当人顺风顺水、意气风发之时,信心十足,却容易骄傲自满,罔顾困难和险阻,觉得什么都不在话下;当人遭逢挫折、时运不济之时,则会心灰意懒、妄自菲薄甚至极度自卑而至自暴自弃,这是在临事之时的感受和想法。在平时,自己究竟有多大本事,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书包里的成绩单和各种证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很大的自信,但也没法帮助他们回答面试时老师提出的非常简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何感想? 我觉得学生首先需要的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那种类型的学生,然后再去考虑什么样的老师更适合自己。按照我的了解和分析,学生大体有这样几种类型: (1)独立自主型自己有能力,也有主见,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所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找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这种学生堪称研究生中的极品,是最理想的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所有的老师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学生,是高徒出名师的希望所在,可惜几乎可遇而不可求。这种学生有个性,可能会心高气傲,往往不太听话,有些会不好管束,如果其导师个性太强就不妙了。 (2)学习型人才有上进心,擅长学习和考试,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博得好名次,在课程学习阶段能够脱颖而出、出类拔萃,为人也非常乖,很听话;虽然学到很多知识,但从来不会灵活地运用知识,而且缺少主见。这种学生是考试的高手,是研究的平手甚至庸手,遇上有思想、有精力、肯用心带学生的导师是他们最大的福份,如果遇上那些科研老板型的导师,基本就废了。 (3)被动依赖型从小也算是听话的好孩子,但对自己的一切前途都没有主见,似乎时刻准备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和管束(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悲剧!),做事缺少积极性,容易被环境所影响。这种学生需要一个时时对其进行呵护和管教的导师,研究题目的选择、方案的制订、实验器材的准备和数据的分析可能都需要导师或师兄同学帮忙。对导师而言,这样的学生是个比较弱的帮手,带起来比较辛苦,收效可能不大。 (4)兼职研究生型似乎看破了红尘,参透了人生,或许对社会上的为人处事之道已经融会贯通,却几乎不知道该在实验室里面做什么。对研究没有兴趣,来实验室就象机关干部上班,以混为主,心思全然不在学业和工作,喜欢挤各种时间、找一切机会做兼职、干家教赚钱,或者天天捧着外语苦读,做梦都想着出国去,而读研究生反倒成了他(或她)的一个兼职工作。严格的实验室纪律和作息时间主要是给这样的学生预备的,虽然他们可能根本不打算遵守之。 (5)吃喝玩乐型不但对研究工作同样没有兴趣,而且对其他一切工作都没有兴趣,象个一直没长大的孩子,仅对吃饭、喝酒、K歌、打游戏、上网聊天、看电影之类娱乐感兴趣且可能精于此道。这样的学生能在休息时调动研究集体活泼的一面,但在日常工作中是有害的,太多这样的人会带坏一个研究小组甚至一个班的学习和研究风气。 以上我列了5种类型,其中第(1)和第(5)算是比较极端的,可能比较少见,其他三种比较常见。需要说明的是,这5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的阶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导师有哪些类型? 下面根据我的观察分析一下导师有哪些类型,主要是理工科的,也并不全面。文科情况不熟悉,不敢也不该乱说。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那种导师,只要他(或她)带的学生能正常完成论文工作,通过答辩,都算是称职的。无所谓那种类型最好,只有那种最适合某种具体类型的学生之区别。 (1)科研老板型最时髦的称呼。科研这个圣洁的名词成了老板这个比较俗套的名词的修饰语,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当前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巨大讽刺。师生关系演化成了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老板(研究生导师)提供了俗称饭碗的就业机会(研究课题)和工资,员工(研究生)就必须为其效力,完成分摊的那份工作,替老板完成项目,从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肯定比那些没钱的导师手下的学生富裕,但能有多少看老板的良心和出手是否大方了)。因为此时老板的主要任务已经变成了跑关系和搞钱,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先生和师傅,所以不再承担对研究生进行具体的训练和指导职责(这个担子压在师兄们的肩上)。 (2)无为而治型不管白猫黑猫,抓住了耗子就是好猫!这种导师善于给学生以宏观的大方向指导,不喜欢过问学生工作的细节,主要看重结果。当这种导师的学生需要不但有一定的主动精神,而且需要有较强的个人研究能力或协作能力(会找人帮忙)。这种类型似乎在逐渐成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主流,本来这种带学生方法没太大的问题,但在当前研究生的平均素质明显下降的大时代背景下(又是扩招惹的祸!),这种不进行微观细致指导的方式带出来的毕业研究生的水平和成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3)耳提面命型这种导师非常负责,因此当这种导师的学生比较容易,只要你听话、能认真干活基本就能成果,因为导师时刻在你左右,论文的选题、方案、技术路线、潜在问题导师可能都帮你考虑好了,他会经常找学生讨论问题、下达指令和部署研究方案,并督促学生工作。在这种导师的手下,只要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跟老师讨论,很快就能做出东西来,好处是使本来困难、复杂的研究工作变得很轻松,坏处是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不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对于本来就缺少积极性的普通学生,在这种类型的导师指导之下,在毕业时会有较多成果(如文章),但离开导师后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仍然比较有限。个人能力很强的学生去这种导师手下有点儿浪费。(不瞒众位看客,我基本就属于这种类型,自我感觉还好。) (4)事必躬亲型这种导师容易给人一种好像没有当够研究生的印象,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动手做,虽说这纯粹是个人性格和习惯,但容易让人觉得好像不太信任学生一样。跟这样的导师,学生不必担心毕业和成果,这就是传说中的导师水平有多高,学生水平就有多高了,在学生通常只需做最基本、最没技术含量的工作,剩下的结果分析和文章撰写常常由老师包办,因此成果的水平可能会比较高。但是,对于那些对学问本来就不求甚解的学生,可能学不到太多东西,同样存在成果和个人能力有明显的反差的现象。这样的导师现在已经不多了,我在求学时有幸见过几位,他们的个人学问都很值得佩服。 三、如何选导师? 在分析了学生的类型和导师的类型以后,就要谈到如何选导师了。虽说好老师从来都是大家推崇和需要的,但还真要研究一下自己是啥类型的学生再选导师,否则可能在读研期间会后悔,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师生矛盾。 导师和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不但存在性格上的不同,而且思维和认知能力上差异也很显著,所以无论导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状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否则很难协调共进。
个人分类: 教育|15683 次阅读|50 个评论
如果一生只有一条路可走。。。。
famingkuang 2009-4-4 01:26
我常常很迷茫,因为我总是在几条路中选来选去,总决定不了该选定哪一条,生命就这样在摇摆中,在举棋不定中慢慢的老去。 一生选定只走一条路的人是幸福的,也许在外人看来既傻又固执,但这样的人是坚强的、值得尊敬的,其内心的快乐外人又岂能理解得了的? 懂得背水一战的人是聪明了,人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所爆发出来的求生的力量是惊人的,甚至可以说无坚不摧,置之死地而后生,然也。 自断退路的人是勇敢的,当人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的时候必定奋勇向前,奇迹往往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人生在世,诱惑太多,选择太多,假如我始终只有一条路可走,我要么死去,要么创造奇迹。。。。 主啊,请赐给我一人独行的勇气和力量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40 次阅读|5 个评论
心如明镜!
liux831 2009-3-25 19:05
最近,看到两个现象: 1.有些大学生不努力 2.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发现一个怪圈---美女爱英雄! 美女谁都爱,可是美女愿意屈尊于庸俗之辈吗? 转载一篇博文: 自然选择给地球人带来的好处 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对世界的影响最大。其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世界影响更大。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 最近,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美国教授最希望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我的答案:业绩为上,业绩优先。) 我介绍我很熟悉的两个美国教授。一个是 Min Ni ,一个是 Jiaxu Li 。他们做 Assistant professor 很艰苦。我理解他们。一次,我们见面时,都是会心地一笑。因为,我们在一起,也算同行。他们的学生,我的学生,我们知道学生们会交流心得。学生们都是从老师们的成功之路上寻找足迹,受到启发。我也在从学生们的眼神中寻找答案。 1. 学生们愿意走我们的路吗? 2. 学生们愿意付出我们的辛苦吗? 3. 我们的追求是学生们的追求吗? 4. 我们的成功之路学生们可以复制吗? 5. 有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有的愿意倾听老师意见,学生们的路线图是什么? 6. 选择老师,实际上还直接或间接选择未来。在这方面学生们如何考虑? 归结为一点:业绩为上! 这里介绍两位教授,他们都有 CNS 。而且,都是通吃(顶尖杂志论文大丰收)! 附件一:李家旭业绩 Dr. Jiaxu Li Assistant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B.S. in Biology, 1986.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 M.S. in Biochemistry, 1989.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 Ph.D. in Plant Physiology, 1998.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 Post-doctoral Scholar, 08/1998-04/2001. Harvard Medical School , Post-doctoral Fellow, 05/2001-08/2003. Areas of Research: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biology is how cells sense and respond to stimuli. Precise sensing and proper 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for plants' survival, because plants are constantly exposed to highly variable conditions (i.e. temperature, light, water status and nutrient) and they cannot move to escape unfavorable or stressful environmen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how plant cells sense and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stimuli could lead to new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stress tolerance of crop plants. We wish to understand aspects of signal processing and transduction pathways in dehydration stress induced by high salt, drought. The plant hormone, abscisic acid (ABA), is involved in regulation of some stress responses.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molecular elucidation of regulatory protein components critical in ABA-controlled stress responses using proteomics and genomics approaches. Selected Publications Ho, H.Y., Rohatgi, R., Lebensohn, A.M., Ma, L., Li J, Gygi, S.P., and Kirschner, M.W. (2004). Toca-1 Mediates Cdc42-Dependent Actin Nucleation by Activating the N-WASP-WIP Complex. Cell 118:203-216. Gautreau, A., Ho, H., Li , J., Steen, H., Gygi, S.P., and Kirschner, M.W. (2004). Purification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ubiquitous Wave Complex.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4379-4383. Beausoleil, S.A., Jedrychowski, M., Schwartz, D., Elias, J.E., Villen, J., Li , J., Cohn, M.A., Cantley, L.C., and Gygi, S.P. (2004). Large-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HeLa cell nuclear phosphoprotein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1:12130-12135. Li , J., Steen H., and Gygi, S.P. (2003). Protein profiling with cleavable isotope coded affinity tag (cICAT) reagents: the yeast salinity stress respons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 2:1198-1204. Li , J., Kinoshita, T., Pandey, S., Ng, C. K., Gygi, S.P., Shimazaki, K., and Assmann, S. M. (2002). Modulation of an RNA-binding protein by abscisic-acid-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Nature 418: 793-797. Li , J., Moazed, D., and Gygi, S.P. (2002). Association of the histone methytransferase Set2 with RNA polymerase II regulates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7: 49383-49388. Li , J., Wang, X.-Q., Watson, M. B., and Assmann, S. M. (2000). Regulation of abscisic acid-induced stomatal closure and anion channels by guard cell AAPK kinase. Science 287: 300-303. Li , J. and Assmann, S. M. (2000). Mass spectrometry: An essential tool in proteome analysis. Plant Physiology 123: 807-809. Li , J., Lee, Y.-R., and Assmann, S. M. (1998). Guard cells possess a 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hat phosphorylates the KAT1 K+ channel. Plant Physiology 116: 785-795. Li , J., and Assmann, S. M. (1996). An abscisic acid-activated and calcium-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from guard cells of fava bean. Plant Cell 8: 2359-2368. Communication Links Phone: (662) 325-1115 Fax: (662) 325-8664 Internet: JL305@Ra.MsState.edu 附件二: Min Ni 业绩 Ph.D., University of Oklahoma, 1992 Light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photomorphogenesis Contact Information Mailing Address: Dr. Min Ni Department of Plant Biolog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50 Biological Sciences Center 1445 Gortner Avenue St. Paul, MN 55108 Office: 644 Biological Sciences Center Phone: 612-625-3702 Fax: 612-625-1738 E-mail: nixxx008@umn.edu Web Site: Min Ni Lab Research Interests Plants sense their ambient light conditions through a series of photoreceptors. The red/far-red light-absorbing phytochromes and UV-A/blue light-absorbing crytochromes regulate seedling de-etiolation,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and circadian rhythm. The de-etiolation responses include the inhibition of hypocotyl elongation, the opening of cotyledons and hypocotyl hoo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loroplasts. To understand the signaling events downstream of the photoperception, we have identified several mutants that have defective seedling de-etiolation responses under multiple wavelengths. The first mutant family includes recessive hrb ( hypersensitive to red and blue ) mutants that were initially isolated for their short hypocotyl phenotype under red and blue light. We have cloned HRB1 and mapped hrb2 and hrb3 to chromosome 2 and chromosome 4, respectively. HRB1 encodes a nuclear protein that contains a ZZ-type zinc finger domain implicated i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other organisms. HRB1 activity is also required for red and blue light-induced expression of PIF4 . Like hrb1, pif4 is hypersensitive to both red and blue light and pif4 is epistatic to hrb1. Thus, HRB1 and PIF4 may define points where red light signaling and blue light signaling intersect. In addition to its de-etiolation phenotypes, hrb1 also flowers late and attenuates the expression of FT , an integrator of several flowering induction pathways, under both long days and short days. In contrast, transgenic plants that overexpress full-length HRB1 or its C-terminal half flower early and accumulate more FT mRNA under short days. hrb1 is epistatic to cry2 in long-day flowering and FT expression, whereas phyB is epistatic to hrb1 in both long-day and short-day flowering and FT expression. HRB1 thus may act downstream of cry2 but modulates phyB signaling for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Another knockout mutant is short hypocotyl under blue 1 or shb1 . However, shb1-D , a dominant gain-of-function allele due to the over-accumulation of SHB1 transcript, exhibited a long hypocotyl phenotype under red, far-red, and blue light. Therefore, SHB1 acts in blue light signaling and overexpression of SHB1 may expand its signaling activity to red and far-red light. Consistent with this, overexpression of SHB1 enhances expression of PIF4 under red light. PIF4 appears to specifically mediate SHB1 regulation of hypocotyl elongation and CAB3 or CHS expression under red light. Overexpression of SHB1 also promotes proteasome-mediated degradation of phyA and hypocotyl elongation under far-red light. Under blue light, shb1 suppresses HFR1 expression and shows several de-etiolation phenotypes similar to hfr1-201 . However, the hypocotyl and cotyledon-opening phenotypes of shb1 are opposite to those of hfr1-201 , and HFR1 acts downstream of SHB1. SHB1 encodes a nuclear and cytosolic protein that contains SPX and EXS domains homologous to the SYG1 protein family. The function of the two domain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proteins remain largely unknown. We demonstrated that overexpression of the N-terminal 520 amino acids, harboring the intact SPX domain, caused a hyposensitive hypocotyl phenotype similar to that of shb1-D . In contrast, overexpression of several C-terminal truncations, all including the intact EXS domain, created a dominant-negative hypersensitive hypocotyl phenotype similar to that of shb1 . To study how SHB1 interacts with other genes, we have isolated a series of suppressors and enhancers of shb1-D that carry mutations either in the SHB1 gene or in different genetic loci. Since the genetic suppressors and enhancers may define proteins that directly interact with SHB1, we hav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creen of a yeast two-hybrid library for SHB1 interacting proteins. Selected Publications Kang, X., Zhou, Y., Sun, X., and Ni, M. (2007). HYPERSENSITIVE TO RED AND BLUE 1 and its C-terminal regulatory function define a signaling step that controls FLOWERING LOCUS T expression. Plant Journal (in press). Zhou, Y., Sun, X., and Ni, M. (2007). Timing of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light perception and circadian clock. J Integr Plant Biol 49, 28-34. Chen, M., and Ni, M. (2006). RED AND FAR-RED INSENSITIVE 2, a RING-domain zinc-finger protein, negatively regulates CONSTANS expression and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Plant Journal 46, 823-833. Kang, X., and Ni, M. (2006). Arabidopsis SHORT HYPOCOTYL UNDER BLUE 1 contains SPX and EXS domains and acts in cryptochrome signaling. Plant Cell 18, 921-934. Chen, M., and Ni, M. (2006). RED AND FAR-RED INSENSITIVE 2, a RING-domain zinc-finger protein, mediates phytochrome-controlled seedling de-etiolation responses. Plant Physiology 140, 457-465. Ni, M. (2005). Integration of light signaling with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and circadian regulation. Cell Research 15, 559-566. Ni, M . (2005). Downstream integrators of red, far-red, and blue light signaling for photomorphogenesis. In Light Sensing in Plants , M. Wada, K. Shimazaki, and M. Iino eds. ( Sringer-Verlag, Tokyo), 293-298. Kang, X., Chong, J., and Ni, M . (2005). HYPERSENSITIVE TO RED AND BLUE 1, a ZZ-type zinc finger protein, regulates phytochrome B-mediated red and cryptochrome-mediated blue light responses. Plant Cell 17, 822-835. Ni, M. , Tepperman, J., and Quail, P.H. (1999). Binding of phytochrome B to its nuclear signaling partner PIF3 is reversibly induced by light. Nature 400, 781-784. Halliday, K., Hudson, M., Ni, M. , Qin, M., and Quail, P.H. (1999). poc1: an Arabidopsis mutant perturbed in phytochrome signaling due to a T-DNA insertion in the promoter of PIF3, a gene encoding a phytochrome-interacting, bHLH protein. PNAS 96, 5832-5837. Ni, M., Tepperman, J., and Quail, P.H. (1998). PIF3, a 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 necessary for photoinduced signal transduction, is a basic helix-loop-helix protein. Cell 95, 657-667. Ni, M. , Dehesh, K., Tepperman, J., and Quail, P.H. (1996). GT-2: In vivo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activity and definition of twin novel DNA-binding domains with reciprocal target-site selectivity. Plant Cell 8, 1041-1059.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浮躁”与“专注”
cutefay 2009-1-20 10:36
初中的时候,我可以耐心地画完《七龙珠》中的主要人物,也还可以耐心地自编一些漫画。而现在,则没耐心做这些事情,研究生院书画协会的柜子里可能至今还保存着我的一幅未完成的素描画,当时只参加过一次活动,就没有参加过了。现在对于很多业余爱好没有那么多耐心了,人变得浮躁了。 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相信很多现代人都有同感。为什么人变得浮躁了?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的选择变多了,就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 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没有游戏机,没有电脑,小城市也没有那么多业余爱好辅导班,学生们的业余爱好很简单,在运动方面大家一起玩跳皮筋、打弹珠之类的游戏;平时在家看看动画片和漫画。那时的动画片也很少,国产的动画片拍得实在不怎么样,于是《圣斗士星矢》一类的日本动画片成了学生们的最爱。漫画方面则是《七龙珠》成为学生们的最爱了。那时我也非常喜欢七龙珠,于是就把里面主要人物给画下来了。 而现在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业余爱好增多不少,人们可以选择的休闲方式太多了,样样都玩玩,样样都不精。不过作为休闲娱乐本身来说,也不需要精,只要自己玩得开心就行。 在正业上,人们也变得浮躁了,因为这个社会使人们的职业发展选择变得很多。在以前,往往是国家分配工作,并且分配到一个地方之后,工作调动起来也没那么容易,所以人们就容易干一行爱一行,真正做到敬业。而现在,人们可以随时跳槽,可以很容易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从一个职业类型转到其他职业类型,所以,很多人就想什么都尝试一下。结果很多人是短短几年内换了很多行业和工作,最后很多人样样都不精,到了而立或者不惑之年,还是一事无成。 我的很多在企业中做高层的朋友都跟我说过,做事业最重要的就是专注。只有专注一行深入下去,才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才能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可能比别人发展更快。一位大型国有企业老总的朋友跟我说,他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电厂做普通工作,一干就是五年,他是干一行爱一行,做电厂里的普通工作,他都能够专心地做好,最后机会终于来临了,他有幸被提拔,以后的发展就越来越好,不断地升迁,最后在不惑之年混到现在的位置。他说他最大的成功经验就是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 科研方面也是同样的。现在我们课题组发展很不错,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课题和经费都不少,而在七八年前,课题组还是很苦的。以前纤维素资源的利用还没有受到国家的重视,而搞纤维素资源又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搞纤维素的人都坚持不住而转做其他课题了,而我们课题组一直坚持做下去。近年来因为能源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用秸秆等纤维素资源制备能源和材料,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很多以前不做纤维素方面工作的学者也都开始转行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他们半路出家开始研究,就不如我们课题组更有优势,很多研究的思路和成果没有办法跟我们组竞争。搞科研往往不是查查几篇文献就能对某个领域深入了解的,也不是购买几台相应的仪器就能做好的,很多无法写入论文的经验和思路这些软件是别人没办法学习的。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正因为我们课题组能够一直专注此课题,才打造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优势是其他半路出家的课题组很多年也赶超不上的。 在我们做具体可以工作的时候,也同样面临浮躁的问题。我在跟很多所的研究生交谈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经常有一大堆事情要做,都很着急,但却什么也做不下去。这是一种内心浮躁的典型现象,是很多研究生们都面临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这是典型的多任务并行造成的心理障碍。人们面临的事情多了,就会心里着急,想这个赶紧做,那个也要赶紧做,于是就一会儿做做这个工作,另一会儿又做做那个工作,每个工作都是做一半就放下了,做了一半放下之后如果过一段时间再接着做,往往需要再花很多时间调整思路进入状态,效率会大大降低。 我跟导师请教和探讨过这种现象,导师说,他的经验是做一件事情至少要把它做到一个台阶上,然后再暂时放一放做别的,如果还没到一个台阶就放下,那就等于要重头再来,结果就什么也做不好。导师的经验很好,我也尝试着用导师的这种办法安排我的课题进展,不过因为对台阶的把握不好,所以还是经常会一团糟。索性我就事情一件件来做,把一件事情做完做好之后再去做另一件事情,减少多任务并进的时候,这样既可以有大段时间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情,效率高。还可以看着自己的任务一件件地完成,很有成就感。 很多学生一放了假就想好好地放松一下,但是我想利用假期好好地写论文,因为在实验室里的时候杂事多,常常静不下来心来好好写论文,写论文效率大大降低,而放假的时候,这些杂事都没有了,不串门的时候我又不喜欢看电视,就上网写写博客,写写论文了。假期如果能够利用好,不仅可以好好休息,还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446 次阅读|5 个评论
没有选择的路
秋天的布鲁斯 2009-1-8 20:37
没有选择的路(TheRoadNotTaken)是美国诗人RobertFrost写的诗。诗原文如下: 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在美国上大学语文课时,老师逐段逐行地讲解分析讨论过。还记得老师讲到,不同经历和心境的人,读到第四段第一行的Sigh时,感觉会不一样。遗憾、后悔、释怀、欣慰? 大多数去国外,尤其是去美国的人,多是走学习研究工作的路。我是在国内拿下所有学位,又工作六年后去的。没有学历和经济方面的压力,旅行之外,就是回到学校学习有兴趣的几门课。 一年的强化英语教程下来,可以用英语做梦了。后来觉得给外国人开的这种课不过瘾,又去和美国孩子一起学大学英语系列课程。还学了Business Law(商法)、市场学、广告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税法、会计、西班牙语等。遗憾的有两件事。一是会计课老师特别希望我能拿一次满分,但到最后一次考试时,我只需要85分就可以得优了,考试没有准备,没能让他老人家满足。另一次是Eng122,课程考试要求是写一本书的Review。第一个老师变态喜欢Finkenstein,我听见人说手术会难受恶心的,读时怕怕的(奇怪居然是诗人雪莱的夫人写的大作),Drop了。第二次再上,换了个女权主义超强的老师。都说中国妇女解放社会地位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这位老师自我意识超强,给我们列了一系列写女救世主的书,我的思路讨论多次通不过,又败下阵来。这是我历史上唯一一次未通过,还是修了两次未通过的一门课。对于曾经五门课竞赛(数学、物理、化学、语文、作文)拿四个本本(单科前三名)还被批评的我,接受起来还真不容易的说。 从了解美国文化的角度说,商法最有用。因为这里包含着美国社会的游戏规则,以及隐含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由于生活环境的关系,在美国接触到过各个阶层的人。流浪者、Cleaning Lady、蓝领工人、中产阶层、老资本家、.Com公司新贵、球星、影星、政客。一次一个画家朋友在华盛顿特区参议员大楼里开画展,我飞过去帮忙翻译。从同一个州飞去的参议员问我在美国想做什么,我说最想了解美国社会怎么运作。六年的生活,不敢说了解了美国,有一点感受深刻,即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强调个性、责任。还有,美国人很爱国,自然也看不上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中国女足和美国女足比赛之前,一个美国朋友问我希望那个队赢,我回答说希望是一场精彩的比赛,结果他说我是Diplomatics,好像没说真话似的。 六年美国生活,是以放弃我的职业生涯为代价的。不如意时不想后悔,现在也不后悔。正是这几年历练的国际视野和英语,使我在五年的时间里,从中文稿件校对开始,到今天的一个不坏的英文编辑和部门负责人。每每看到我们改过的稿件上,作者已修改的标记和没有修改的理由,总是由衷的欣慰。即使是投到国际刊物上的稿件,因为我的润色而得以顺利发表,也很高兴。帮助我们的作者走向世界,不管是投给别的刊物,还是投给我们的英文刊,都很高兴。愿我们的刊物和我们的科学家共同成长。 没有选择的路,读到Sigh时,我感到欣慰。朋友,您读时是什么感受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94 次阅读|5 个评论
择业还是考研:你真的会做选择题吗?
热度 1 考槃在涧 2008-12-29 12:09
不要爱上林妹妹 我们都知道,林妹妹肯定不会爱上薛蟠和贾琏之流;我们一般把薛蟠爱上林妹妹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尽管我们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癞蛤蟆,但我们又经常在干薛蟠爱上林妹妹的事。你为什么找不到一个好工作?为什么别人过得都比你好?你明明很努力,为什么还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为什么你很迷惘?为什么你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你觉得老师、学校教给你的都没用,那么什么对你是有用的,你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真的知道吗? 我们迷惘,正好是因为我们因为林妹妹漂亮就爱上了她,而并不是因为我们真正的爱林妹妹这个人。 你真的会做选择题吗?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都知道天赋和受教育对成就很重要,而在此之外,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想当年,无趣男也很迷惘。摆在每个人眼前的道路都有很多条,有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适合自己的,都是顺其自然地做出了选择,或者说,根本没有做出过选择。 文理分科的时候,你因为数学特别好或者政治特别差,选择了理科;而你数学特别好的原因只不过因为你特别喜欢数学老师,而你政治特别差的原因只不过因为政治老师是个干瘪老头。在高考选学校选专业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区别,也许只是上帝在跟你开玩笑,鬼使神差地选了一个你并不喜欢的专业;也许你选专业根本就是奔着热门去,以为捡到了宝,其实根本不适合自己;你大学毕业决定靠公务员,并不是你觉得多喜欢做公务员这事,只不过你和你的父母以及别人和别人的父母组成的社会认为公务员是最有保障最有前途的职业 这些根本都不是选择。因为在这所有过程中,你的选择都是消极的,被动的,你只不过盲从了大家都认可的东西,而非你自己喜欢的东西;你甚至不知道,你的选择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你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很多时候,你的选择和你的追求是矛盾的,所以你痛苦。 虽然选择题通常是高考中最简单的,但我们 99% 的大学生是不会做选择的,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大学的迷惘很大程度来自于我们可以选择却没有学会选择。实际上,你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也就有不同的走法,也就有不同的学习和发展模式,也就会有不同的作为;但大多数人用相同的走法去走不同的路,于是痛苦因此而起。 定位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生喜欢占位。图书馆、自习室随便放本书,这个位置就算是自己的了;其实大学生最好也给自己的将来占个位,否则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社会上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谁让你不先占好位呢?我们来看一个大学生可以怎么给自己定位。 第一种生存: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如果你只希望能够有碗饭吃,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地生存下去,你不应该选择在北京上海,也不要选择进大企业大公司,最好的是到家里的县里、地级市做公务员,衣食无忧,生活稳定,前途光明,生活简单,压力很小。作为一个大学生衣锦还乡,你或者能娶一个如花美眷,或者能嫁一个高干子弟,房子住 200 平,用的电器一点不比 IBM 的白领差,离家又近,尽享天伦。唯一的遗憾可能是假期不多,有的事业单位比较清淡,手里头活钱不多,这无所谓,反正你要的只是生存下去。要达到这个目的,你不必要花太多心思去学很厉害的英语和很扎实的专业课,你要练练字,最好能写一首好字;你要每天练习写一份公文,要写得中规中矩、滴水不漏。你要善于写计划、做总结,最好再练习写好领导的发言稿;你要读点厚黑学、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最好读几遍毛批二十四史,但你不要去学玩弄权术,你只要知道领导是怎么想的,喜欢什么样的下属就可以了。在单位里,你也不一定要拍领导马屁,但一定要低调、听话、老实。如果你对领导和其他人的生存、升迁没有威胁,那么你一定能很好的生存下去,同时会慢慢的得到升迁。你的生存将一帆风顺。幸福的过一生,颐养天年。 第二种生活:潇洒走一回 如果你希望享受生活,有些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那么你可以选择到地级市的重点中学做老师,收入不会很多,但够用了。你的优势是时间充裕。每年寒暑假你可以用来旅游、钓鱼,充分享受生活。当然,在上课的时候,你还是会很辛苦,如果你是一个 10 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如果你对事业不那么在意的话,从你 35 岁后的后半生,都将在适意、稳定、品质中度过。为达成这个目的,你应该品学兼优,最好读完硕士研究生,再应该选择那些收入中等但时间充裕的职业,选择宜居的中小城市,医疗环境俱佳,物价不高,而各种用品、设施一应俱全也。你也不用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才,你只需要各方面都良好即可,你不用去学那些权术厚黑,但你必须要专业精熟,有一技之长,然后在单位兢兢业业,工作上做老黄牛,为人上打哈哈,必然能轻松惬意地过一生。 第三种风光:人人都痛恨而又羡慕 如果你希望升官发财,那么在哪里工作其实并不重要,当然,能够在超级大城市最好了,其实在省会城市、中小城市也是机会多多,因为对于想升官发财的人来说,机会往往是创造出来的。升官发财的生活,我想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还是描绘一下吧。你老婆不漂亮但很娴熟,娴熟得很怂,于是你有很漂亮的二奶、小蜜、私人助理,数量从 1 到无穷大,你挥金如土,穿金戴银,你有的是钱,缺的德,过着人人都痛恨而又羡慕无比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那些大学里迂腐教授们教的统统都是狗屁,你不要听他们的。你要读厚黑学、卡耐基成功学,你要多读政治人物、商界巨子的自传,揣摩他们成功背后的权谋和御人之术;你要成为沟通强人,能够舌灿莲花,滔滔不绝;你要学会演讲,最好学会说谎,把人卖了还要对你感激涕零;你要学会相面和察言观色,凡说出来的必然说到人心坎里;你要学会看五形八卦看风水,把那些迷信的领导们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你要善于协调,摆平各种矛盾;你要心狠手辣,踩在别人的尸骨上往上爬;如果你能做到这些,你就能风风光光、人前人后的过一生。当然,你有可能东窗事发进局子,但你不在乎这些,有些事情你摆得平,实在摆不平的,你也早给老婆孩子安排好了后路,进去也不过是养养老,喝喝茶。你生前风光无限,但死后迅速褪色,十年后没人能记得你了,不过,似乎你也并不在乎这个。 第四种优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靠自己的实力获得财富、地位与尊重,那么,你应该专注。你要至少读到硕士研究生,然后到大公司,世界 500 强企业,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地往上走。你要学习沟通、团队协作、组织协调、演讲技巧,你要玩 Office 软件玩得很溜,这些东西你最好在读书的时候就要精熟。当然,为了进入外企,你的外语要很流利,否则你的老外老板怎么能理解你、注意你?你不用过分在专业上精熟,但你要能熟练运用你的专业知识,重点在于运用!你要读蓝海战略、世界是平的这样的书,也要适当读些厚黑,你要谙熟职场的规则,上下通吃,左右逢源;你要擅长交际,整合资源,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团队,你就能一步一步走到 CEO ;当然,你还可以自己创业,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了。 你还可以走另一条路,就是一直读到博士、做博士后,把自己变成一个学者。你的收入不会太高,但也应该衣食无忧。你不要去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门心思扎进学问里吧。当然,你也可以积累一些政治斗争的经验,以便让你获得更多资源;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学官、学霸,不过这时候你走的路更像第三条路。你有生之年就受人尊敬,死后也能落个清名,人们会记住你和你的贡献。 第五种逸仙:诗意地栖居 第二种人里厉害的和第四种人里淡薄的一起组成了第五种人。他们也很优秀,但是淡薄名利。他们搞好自己本行之余琴棋书画、斗鸡走狗都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十分惬意。 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因为当年的失意而大隐隐于市,他们的飘逸里有痛苦,痛苦里又有幸福。 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态度。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第六种伟大:不走寻常路 如果你决心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你就不要去管别人订好的规则,按自己的路走。当然,你的路绝不会一帆风顺。你也不要过分奢求人世间的幸福,在你面前的是未知。你最多只有 50% 实现你梦想的可能,在你死之前都不被接受也是稀松平常的事。你唯一能收获的就是内心的充实和强大,你不会活在别人的价值观和肯定里,你自己就是一个世界,完整的世界;你的路是测不准的,是不能重复验证的,你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除了你自己和上帝,你不能寄望更多。 我不能告诉你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应该学什么做什么,因为伟大都是不可以重复的。 如果你不选择生活,你只能被生活选择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定位,这是很多老师该做而又没有做的事情,当然很多老师自己一辈子也是浑浑噩噩,首鼠两端。正是因为定位的不明确,很多时候我们既得陇,又望蜀,明明抛不下现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愿意付出代价,眼里却看着别人生活方式的好。而我们的眼睛又过多地放在那些看起来光鲜的职业上,没想到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也都可以过得更好,最后大家就在追逐热点中丧失了自己的竞争力,日益平庸,最终三餐都无以为继。 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择业初期雄心万丈,一遇挫折就灰头土脸,丧失信心,而大部分考研读研者不外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于是回避选择,延缓进入社会,自己作主的时间;因为考试是所有大学生都熟悉的事情,而择业不是。在择业和考试这两个选择之间,更多人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考试,至少选择了准备考试而不是准备自主。实际上,如果大家在大三下期就能够清楚自己的定位,用一年的时间来准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那么他就可以在择业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谈判力,也就可以缩短初入社会的不应期了。 一个人失败首先失败在起跑线上,但更多、更大的失败是将错就错,不敢改变。其实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舍不得过去的人也不会有将来。你在一条错误的人生道路上积累的那点东西,只不过是你后半生痛苦的源泉;你积累得越多,就越舍不得,越舍不得,也就越痛苦。人最幸运的是一开始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最勇敢的是抛弃以前积累的东西,重新选择。而很多时候,我们没得选择恰好是我们没有去选择,而非没有选择的能力。 今天你选择了吗?
个人分类: 求道|7641 次阅读|18 个评论
木桶理论和帐篷理论之外篇,评论的回复
windlight 2008-12-23 06:03
木桶理论和帐篷理论之一 主要探讨了由顾校长所遇到的一个两难问题,我个人从中学到或思考一些类似的问题,但时间有限,未能完成。有幸得到科学网推荐,也有几位评论,李博还专门 写博回应 ,我就在这里统一作答,并继续思考这个话题。 资源分配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或学习。我的签名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终极哲学或原则总结出来。总是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就没有什么新鲜意思,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之路才是当为之事。 所以评论2、3评论感觉不过瘾。 李博的文章,还有些意思,他的第二个问题有些道理,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可选出路,就如我签名所说的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变成无限,但有一个问题,这不是顾校长在面临学科建设时,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能完全回避掉的,当你作为一个校长时,您不能劝大家说,请大家都自己想办法吧,我这个校长就在后面给你们精神支持。 至于清华只向政府要钱,这个李博有些臆断了,顾校长根本没有提到,我也没有提到这些学科建设的钱都是国家的,我不知道清华从国家能拿多少,从企业拿多少,从校友捐赠里拿多少,他只提到了羡慕哈佛有一个470亿美金的发展基金,而这个基金大多来源于校友和社会捐助(李博说清华缺钱,看跟谁比了,世界一流当然是跟世界一流比了)。 顾校长作为校长,作为一个大的利益体的领导者,开源节流是他当为之事,你说的各种争取资源的方式,我相信清华的领导都在做。 但问题的关键是,作为校长或学校领导层,他们手头肯定有些资源(而不管这些资源是社会捐助还是政府投入)是有自己的支配权限,而同时他们又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和目标,而达成这个目标,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学科建设问题,那么在这个问题面前,他们要采取什么原则,是一碗水端平,还是有倾斜,如果倾斜,向谁倾斜就是问题所在了。 至于李博的第一点,我不认同,科学问题来源于对自然的发现归纳抽象和提高。而管理或经济学同样也是要用这种拓扑学的手段,抽象问题的关键,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这不是政论性的隐喻,我本人发表此文,没有任何经济利益上的诉求,而是自己对一些理论思辨感兴趣,同时也验证自己的所学,毕竟我学的这些理论自己去实践也不是现实的,去听去看别人是怎么处理问题的也是一种实践方式。而经济学或管理学由于涉及要素过多,通过这种理想化实验或简化模型来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式。有时间,我找些经典的经济学理想化实验与大家分享。 而经济学就是一个研究人们如何选择的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这门学问不是幌子,而是一个需要理论家去研究理论,实践家们去执行验证的科学。 不管怎么说,还是谢谢李博的认真阅读和回应,真理越辩越明,但请不要臆断,否则这种指名道姓的说清华怎么样,对其有失公平。 zt 李斌博士的回应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964 看了赵先生的blog,很有感触。原因在于,1 隐喻的方式禁锢了人类的思维,2 内讧型争抢行为司空见惯。表面上大家谈的是两个理论看资源分配问题,实质则是争夺资源的幌子。 先说第一个问题,隐喻也就是打比方,木桶和帐篷的比喻是不是合适,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不过是用其为美丽的幌子,争资源是实质。 第 二个问题,国内的研究全依赖于国家政府的投入,因此各个高校都在想办法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个人争取更多的课题和经费。可是做学术仅此一条路么,社会资 源、企业资源、国际横向合作、技术产品化不也可以弄到钱么,拼命向上伸手,拿到了多少的资金才算是够用呢?无非是说“多多益善”。如果清华都说经费短缺, 那其他的学校简直没法度日了。投入是应该依据投入-产出比的,不是靠谁说得漂亮,谁的嗓门大。所以,我认为用木桶和帐篷做比喻,实在不恰当。 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经费不行,但一流大学的精英如何全靠政府供养着,他们对社会又能多少回报呢?可悲的是,不是大学不想挣钱,有了一个好的技术可以产品化 的时候,就会有一批人上来争抢。科技产业化,不仅需要政策的知识,更需要人们唾弃内讧型争夺意识。这种意识很可怕,因为他永不满足,只知道占有占有,产出 是与其无关的事情。 踏实做事,形成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疏通科研与产业的沟通瓶颈,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了,每个人都会有创造和收获的乐趣。如此,世界一流大学,指日可待! 木桶 理论和 帐篷 理论之一 听顾秉林校 长谈学科建设问题 木桶理论和 帐篷 理论之二 赵凤光 木桶理论与 帐篷 理论之三 木桶理论和 帐篷 理论之外篇,评论的回复
个人分类: 思辨|58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进化中的救赎:多倍体和异倍体存在的合理性
drqian 2008-12-16 07:17
多倍体和异倍体常常在一些有缺陷的细胞、肿瘤细胞以及特殊环境刺激的细胞中出现。这种异常的染色体为什么会出现,它们的出现是细胞死亡的前兆还是进化的号角?此中的机理,科学家们也非常感兴趣。最近Cell上的一篇文章中( Rancati et al., 2008 )就对这种机制进行了探讨。他们利用MYO1基因缺陷(导致有丝分裂后原浆移动失败,具有致死性)的出芽酵母菌进行约400代的培养(短期进化),发现幸 存的酵母菌株中出现了不少多倍和异倍染色体(当然,点突变什么的也会有,但是很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关于多倍体和异倍体形成机制,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有 提到,这里暂时不谈。那么要问的是,为什么异常染色体体形成后,细胞存活下来了呢?该文章的作者发现这些多倍体细胞可以借助于高表达某些基因(染色体内容 物增加了,相应基因也能成一定关系增加,也就有更多的基因被表达了吗?)通过旁路途径实现原浆移动。虽是另类的原浆移动,但结果总算能让细胞完成了分裂, 得以继续繁衍生息下去。异倍体对细胞的进化选择同样重要,它的出现使细胞染色体内容物的原有比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许就能给细胞创造一线生机。 染色体变异与进化 点突变等温和形式的突变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才能发生基因型的改变,这显然无法满足细胞在短时间内(400代)实现自救的需求。而多倍体和异倍体的出现,显然 要比点突变等来得激进和迅猛,在短时间内就能帮助细胞摆脱困境。虽然这种激进的帮助本身也增加了细胞产生更多缺陷的机会,但是只要有一部分能活下来,它们 就能继续繁殖,成为自然选择的宠儿。这样一来,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壮士断臂或饮鸩止渴就显得非常有必要。DNA修复中的SOS机制也颇有这种味道。 那么这些多倍体和异倍体的细胞形成后,又是如何继续进化的呢?它们会继续保持原有的染色体组成吗?还是会通过某些途径来改头换面,重新变成正常倍数的染色 体呢?如果是前者,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随着进化的脚步,细胞染色体的倍数将越来越多呢?那么十倍体细胞的祖先是不是一定就在进化树的根部呢?如果是后者,那 么我们显然不能用染色体的倍数来估算进化进程,那么染色体又是如何回复原状的呢?如果两者兼而有之,那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异常染色体的存在让人联想到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存在即是合理,它给很多不解之谜找到了安身之处,也使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得到了释放,但是我们也应该 意识到,同样是这句话,也会抹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所以我们最好换个角度思考--即合理才能存在。只有在追问合理性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在探索未 知世界的过程中走得更远。
个人分类: 科学2.0|5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对选择
pony911 2008-12-13 23:43
大家好,这两天和同学们交流,遇到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如何理解。 当你面临人生不同阶段的重大抉择时,你会如果考虑风险和机会,并综合各种信息来源,做出自己的决策。如果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你的决策错了,怎么办?
个人分类: 交流|2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签名 经济学研究对象
热度 2 windlight 2008-10-20 22:13
我的签名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变了,如果可能,我希望在我的墓志铭上也写上这段话。 二十年学习所得一句话: 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三个变量互相制约和发展。科学将有限的资源逐步变为无限,经济和政 治手段来(市场与计划)来调配资源,道德文化宗教等把无限的欲望逐步节制或转移。 有些人说能看懂,有些人说看不懂。 经济学研究对象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体系,包括他的概念,原理,逻辑体系,以及应用。而所有这些体系都有特定的研究的对象,学科因为这些对象的存在而产生,并分析、归纳总结而成为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这些逻辑体系可以用来解释,指导这些对象。 所以从头说起经济学,就要先弄清楚经济学研究什么? 有人说: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们 如何 选择 的学问。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必要条件, who how doing ,人 如何 选择 人who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就是研究人的,因此只说人,而不说其他动物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在研究发现,万物的道理皆有相通之处,不只是人有选择的可能,其他生物都有选择的可能,因此,广义的经济学可以忽略这个因素,但一般公认的经济学研究对象还是以人为主,其拓展包括人所组成的各种组织,而没有拓展成为所有生物。 如何how 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特点,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有第二符号系统交流功能的生物。换句话说,人类做事都有一定的目的性。经济学的目标是什么, 效率 ,大白话讲,就是少花钱多办事,我们日常理解就是最优化配置资源,这个效率如果展开可以应用的范围也是很广的,机械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等等。我们一般概念上理解经济就是这个东西或者件事情是否经济中所说的经济性,实际上就是效率的概念。可以说这个 如何 隐藏的意义就是追求效率。 选择doing 选择是一个动词,前面讲到了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目标(追求效率),但在这个定义实际忽略了动作的接受者,选择 什么 ,这个 什么 就是资源。选择本身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也就不再赘言。但这个隐藏的 什么 需要重新认识一下。资源狭义的理解就是自然资源,广义的理解包括时间,金钱,人的精力,知识技能等等。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可不可以,答案见下图。 前面提到了人们为什么选择,是因为资源相对是 稀缺 的。 萨缪尔逊 的第十五版经济学中将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萨缪尔逊认为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或经济学的双重主题为稀缺和效率。
个人分类: 思辨|40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好了伤疤忘了痛?
songshuhui 2008-9-3 11:49
DNA 发表于2008-05-26 星期一 18:43 分类: 生物 | |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是也有俗语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两句似乎矛盾的俗语代表了两类人一类是善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而避免再次犯同样错误的人,而另一类人似乎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严重的可能摔得粉身碎骨也不知道悬崖勒马。 我们常常欣赏前一类人,以为这是作为理性的人的典范在实践中根据不断积累的经验判断什么是好的选择和不好的选择,并总是选择有利的选项,因为可以避免痛苦;对于后一类人,我们却常常嗤之以鼻,他们可能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总是经受同样的或类似的错误选择所带来的痛苦,更有甚者可能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我们说:可怜者必有可恨之处,大概就是恨其不能自我反省,自我学习,避开错误。 Science最近的一篇研究报道却告诉我们,那些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可能是有基因基础的。德国的科学家发现,多巴胺(dopamine)的受体表达水平与人的自我反省错误的能力相关。科学家将参与实验的自愿者分为两组,一组是携带多巴胺受体突变基因的自愿者(他们的多巴胺受体表达水平低于正常人),另一组是携带正常基因的志愿者。给志愿者看两组符号,A组代表好的选择,B组代表不好的选择(其实就是两个不同的汉字,德国人不认得中文,所以对他们来说就是完全陌生的符号)。当他们选择A字符时,会跳出一个灿烂的笑脸,以资鼓励;而当他们选择B字符时,会出现皱眉头的苦瓜脸,以示惩罚。在接下来的测试中,携带正常基因的自愿者大都选择了A字符,而携带多巴胺受体突变基因的自愿者则忘了笑脸和苦瓜脸,胡乱选择他们对表示错误和惩罚的苦瓜脸的敏感度似乎比正常人低。 以往的研究也发现多巴胺受体表达水平的降低与人的成瘾行为和强迫症行为相关,例如吸毒、酗酒和强迫症赌博。这一研究则告诉我们这些瘾君子们可能是因为比正常人少了一些多巴胺受体,从而导致对带来惩戒的选择敏感度低,对毒品、酒精、赌博这类必然导致痛苦和不幸的事物毫无免疫力,一次又一次陷入自我毁灭的轮回。 精神分析说:欲望决定命运,童年的经历决定性格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逃脱不了性欲和父母的阴影;人本主义心理学说:性格决定命运命运的好坏在于自己能不能提升和锤炼性格;如今,生命科学家们正在绘制另外一张图谱基因决定命运,一个基因的突变可能让你陷入沉沦的深渊。接下来的问题是:是否有可能通过基因治疗来纠正命运呢? 相关链接: http://jingliumm.spaces.live.com/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18/5856/1642?maxtoshow=HITS=10hits=10RESULTFORMAT=an 标签: 命运 , 基因 , 多巴胺 , 自我反省 , 选择
个人分类: 生物|1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