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北京首个自住型商品房摇号得到广泛关注
热度 1 wyyhope 2014-6-25 13:35
昨天下午北京举行了首个自住型商品房申购摇号,今天早上我们班级的qq群里大家纷纷议论身边是否有人摇号中了,1800套房子,十几万户申请,1:68的比例,这中签犹如中了大奖,真不容易呀。还真有个同学运气好,200+的中签号,大家纷纷祝贺他的运气好,别管是三居还是两居,能摇中有选房资格就不错了。220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在北京看来真的不算贵,还在东五环附近,真不错了。但对于这些优先家庭,大多是申请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的家庭来说,这价钱也很高,看看北京申请经适房和两限房的标准,80平米的房子要170万左右,首付也要七八十万甚至更多,个人觉得,要一下拿出这首付款也并非易事,不排除很多高收入的人觉得这不算什么,两三年的收入呀。 其实我在想另外的问题,在北京,买个车需要等摇号,买个房也要等摇号,这年头除了拼命赚钱外还得多祈祷,多去拜拜佛烧烧香,或许可以早点儿摇到号买到车或房。身边很多人都在等着摇号买车呢,嘿,这年头,钱真的不是万能的了,还得有点儿运气哈,没摇中的赶紧去烧香拜佛吧。 俺到目前为止觉得做得最对的选择就是在摇号前把车给买了,一起学车的很多人都说不着急,2011年1月开始实行摇号,在前一年没有任何动向表面买车还需要摇号,家人也说没需要就等等再买,俺这次的坚持是正确的,否则可能到现在不知能不能摇中呢。提起这事儿,总是觉得挺有远见的,还是蛮自豪的。 没有远见的是来北京已经13年了,当年的房子是多么得便宜,硬是没想起买房这事儿,导致眼睁睁看着涨却没有任何办法,这房租也是水涨船高,每个月白扔钱还不如交贷款买房子呢。也就一时的冲动,也是看上了房子的户型,买了房,落下一屁股贷款,还搞得父母多年的血汗钱倾囊而出,其实父母不是那么愿意的,但我已经决定了,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就这么把房子给买了,重新粉刷等等一系列工程也都完工了,住上了好多年梦寐以求的自己的房子。这房价似乎稳不住了,各地都在吵着降价,不知北京全部自住房摇号完了剩下的十几万户怎么办,很多人现在也在观望着,不知房价就此会一泻千里还是会谷底后更大的反弹,无论怎样买也就买了,涨与降与我关系都不太大,剩下的就是努力赚钱将贷款还上。 之所以一个摇号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还是因为在北京,需要房子的人太多了,虽然应届生想拿到北京户口是越来越难,就业形势也不好,但很多人还是不愿意离开,加之中国人的传统观点,让房子成了很多人生活中首要需解决的问题,没房子找个媳妇都难,没房子不结婚的丈母娘比比皆是。再看看身边选择离开北京的朋友们的生活,真的很感慨,留在这里到底比别人过得好多少?很多人可能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有了开始说北京不好,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只是人的心里在作怪,难道留在北京就过得幸福吗?未必。就看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而已。 我不敢大胆预测北京的房价是涨是降,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北京没有房子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一些等着交够五年的社保才可以买,等等。供需关系是决定物价的标准,要看政府是否真的有足够的保障型住房提供给需求者,还有你可以等多久的时间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自己的感觉是买了房之后觉得心里踏实了很多。 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买了房可能有一天我会后悔,但又一想,不买房可能我现在就会后悔。关注之后还是需要静心思考一下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像小马过河一样,每个人给你的建议都不同,关键在于自己。还是那句话:生活不会选择你,需要你去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 最后希望看了此文还没想好,没决定好的童鞋们别整天不停奔波,静心思考后可能你会有更明确的奔波方向。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36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不选某些航空公司是有道理的
热度 3 Greg66 2014-6-22 07:36
我不选某些航空公司是有道理的 20140622 某航空公司的航班居然落错了跑道,这在以前,作为老百姓,听都没听说过。时过仅仅 3 天,该公司又有一驾飞机在降落后冲出了跑道,肯定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少的。看起来这些事情似乎无法避免,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根据我对国内航空公司整体情况的了解,除非是因赶时间或者没航班或者别的极其特殊情况,在国内旅行我一般是不会选择国航、南航以外的航班的,前几天就曾告诉订票的人,我只乘南航和国航,因为我知道那个航线航班很多。有些公司的航班打折比较多,设备比较陈旧,成立时间不长,规模比较小,有返航、服务争议事件,经营状况不佳,出现延误等问题后理赔、态度不好等,都是选择时要考虑的,有些人在某些航公司有金卡,我一点都不羡慕。 上面说的“落错”、冲出跑道,都是小概率事件,大家可能会说很少会发生,不必在意,偶尔赶上了也没办法。实际上也并不是没办法。上面说的“一般是不会选择”的,就是避免的简单可行的具体办法。我也曾经在两年前告诉过孩子不要选择马航,尽管马航便宜,如果在今年那个时间选择了 370 ,不就坏大事了?至今“失联”。 所以“一般”做法很重要。其实“一般做法”,就是做事的习惯性行为,习惯性行为产生动作,动作产生事故 ,事故产生损失(生命健康、财产和环境破坏)。这个“一般”(其实不一般),也是安全累积原理的表达,日常不经意的小事情,累积起来就是大事情,或者赶上,或者避免。 但愿大家都不要赶上,都有一个好的“一般做法”,尤其是我不要赶上,这个也没办法,安全上的事情,都是要先考虑自己才能考虑别人的,否则你和别人都不能安全。你看航班上介绍氧气面罩使用时,有这样一句话,“要帮助别人,首先自己要带好”。 据上述,也顺便告诉下年轻的父母们,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好了,以后你就省心了,学习成绩什么的,都会很自然地好起来。
个人分类: 5|354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那只欲断而未断之腕……(三1)
热度 21 lvnaiji 2014-5-19 08:59
吕乃基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二 传统文化影响) 引起众多争议。博主坦承,自己对于这一话题的剖析并不深入,主要意在引起讨论,这或许也是编辑部颁发小红花之意。有多条中肯的评论令博主受益匪浅,博主在回复中且战且退,实际上是进,使观点得到一定完善,博主心存感激。 此文试图集中探讨体制对创新的影响。 毫无疑问,现行的体制对于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两弹一星就是明证,高铁虽有过事故,一旦接受教训,未来又何止一日千里!然而必须承认,目前的体制依然存在缺陷,在某种程度上对创新产生甚至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国民,尤其是科研教学人员的初次分配过低。为了养房育儿,过上“中高收入水平”(国家统计局)的生活而不致拉国家的后腿,以及为了交不菲的版面费,不得已在眼下把金钱作为首选目标。课题费、各色奖金,本来只是点缀,如今不仅成为二次分配,而且因其在数额上往往超过初次分配而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科研经费又不能用于日常消费和买房购车,只能在规定的时间用于规定的事项( 双规: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规定的消费 —— 高校中的经济学2 ),发票产业链便在此扭曲之中应运而生。制度设计的初衷或许是以此激励创新,规范国民的行为,其结果很可能扭曲了国民创新的初衷。多少论文成果,貌似创新,其意在沛公,意在名利;而且很可能促使逆向创新,走向科研腐败。制度设计为使其激励和规范更为有力,还有一系列貌似精明的手段策略,如形形色色的称号和名目繁多的奖项,卷入其中者急功近利,一无所获者不仅无名无利,而且意味着少招停招研究生,职称受阻,最终自我边缘化。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创新”被导向如何“跑”课题、项目,导向人际关系,学术异化为权术。如果社会以这样的“筛子”来筛选,不知会有多少真正对国家有价值的创新?不仅如此,这样的暗流还把向善的人性导向恶的深渊。 博主曾有机会接触到从事国防军工的科研人员,相对高的薪酬和待遇使他们可以心无旁骛,专心科研创新。只有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才会有纳什的“美丽心灵”。大幅提高包括科研人员在内工薪阶层的初次分配,减少出成果的压力,让创新远离名利,还工薪阶层以劳动者之本应所得,方可还创新以创新的本色。 其次(此处实际上不存在主次之分,“排名”不分先后),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破坏市场公平和社会公正,打击社会创新冲动,扭曲价值取向,毒化社会风气。在这样的环境中, “ 增加生产的动力减退了,而企图多占有一些产品的动力则增加了 ” ,进而 “ 改变社会演化的方向 ” (奥尔森)。冯仑的感受是,“每一个民企被限入的领域(玻璃门),都是民企和全体国民被迫向特殊利益集团输送利益的管道。”像黄光裕那样的商人就会选择买通权力,为自己获得某种特权,同时向权力所有者输送利益。国民关注的不是创造,而是分配和再分配。这样的精神状态难以参与21世纪的竞争。 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时期利益集团的形成各有千秋,当代中国利益集团形成的源泉是官本位。所谓利益集团不外乎权钱二字。平心而论,在计划经济年代虽有权,但基本上没有钱;也有贪官,但并没有形成利益集团,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转向市场经济,在权的一侧出现了钱,不过基本上是权钱分离,“钱”在市场打拼,“权”可以为钱而下海。本世纪以来,权钱有合流之势,在房地产等领域尤甚,不过权钱毕竟来自政府和市场两方,变现多有不便。金融危机,在中央4万亿,继而地方18万亿救市的旗帜下,滚滚钱财流向央企,权钱终于合一。现在是,钱就在自家口袋,随时可以方便取用。这是当前中国利益集团的核心,也是国进民退,央企凶猛背后的实质。平心而论,大多数央企也在认认真真做事,然而作为“共和国长子”的特殊地位,以及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无须创新不冒风险便可食利。芸芸众生虽是凡夫俗子,但对社会中的通衢抑或歧路却照样看得一清二楚,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自然是进入利益集团,那就是公务员热。君不见,高校和研究机构,即使研有所成者也把大大小小的官职作为下一站,即使与科研全无干系的总务后勤也在所不辞。博主曾见到声称课题多到来不及做的厅级官员,见到将手上大把课题转包给普通老师的部级官员,这大概是中国特色的知识流程外包。控制了资源,也就控制了人心;至于创新在实际上是否会发生,反正有结题、鉴定和三大期刊的论文作证。死也要死在体制里,如此的“誓言”宣告了创新的死亡。鉴于当代中国的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在体制内,上述状况对科技创新的危害尤为严重(这就是 春风不度学术界 的缘由)。那只欲断而未断之腕,其毒素已渗入到全身,散发着恶臭。 此外,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形形色色的搭便车者大开方便之门。 个人的创新可以远离名利,但是社会的不公会削弱个人创新的冲动,并把创新引向歧途。 “三2”将讨论体制和文化的影响,敬请期待。 另:博主将于本月25日上午8:30-11,以及27日上午9:00在东南大学综合楼604讲“以权力改造权力——18大三中全会解读”,两次内容相同。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前来交流。
个人分类: 科技|4551 次阅读|42 个评论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一)
热度 70 lvnaiji 2014-5-10 08:48
吕乃基 博主在2013-07-22上传 阻碍国人创新的n座大山 ,之后也有断断续续的思考,近日又上传了 人的“自然-社会,认知-情感”需求层次及其实现途径(一) 系列,承蒙编辑mm厚爱,其中之一戴上了小红花。在此基础上,似感可以提出一个综合的问题: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顺便说,这个题目有标题党之嫌。大部分中国人肯定在创新。拿行话来说,不创新的只是少数、极少数,或者“一小撮”。但是题目若是这样写明:少数中国人……,似感不伦不类。 首先要定义创新。创新是指:以现有的 思维模式 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百度百科、 MBA智库百科 )。顺便说,博主不太明白,“创新”,为何要限于或者强调“以现有的思维模式”? 博主拟从由大到小的次序来思索并定义创新。 首先,在逻辑上涵盖创新,比创新更宽的行为是“涨落”,也就是对平衡位置的偏离。涨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涨落就没有创新。在社会强调一律,要求收敛到一个声音一种典型,个体顺从甚至“降序”以求生存(参见 种子与信息 )的情况下,涨落受限,以此为前提的创新必然更为稀缺。社会对涨落的容忍应该是类似于上海自贸区那样的“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或者说是应对人之初性本恶的底线设计,不许并惩处作恶,向上开放、发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此处的“矩”就是不能逾越的底线。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自组织。 其次,自然界的涨落,无论是热运动还是个体基因突变,都无意识;在无机界也谈不上方向,在生物界则有自然选择,有了某种方向,那就是对环境的适应,但个体依然无意识。在社会领域,个体的绝大部分涨落,即使在宏观上看是随机而为,甚至在大数据中被忽略,但也具有自主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主选择。反过来说,也就是社会对涨落的筛选。社会以特定的制度和文化遏制某些涨落,放大一些涨落,使之“蔚然成风”,进而“推向全国去”,以及以社会本身未必意识到的方式构建或形成某种渠道来引导涨落,无机界的“随机”被引向特定的方向。这样的渠道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河床”,规定和引领着川流不息的河水形形色色和永无止境的涨落。 第三,河床未必开阔,河道多有弯曲,河中或有礁石,两岸还有缝隙甚至管涌,因而即使经社会筛选被河床接纳而实际发生的涨落,也只有一部分是“创新”。不知央视大裤衩是否称得上是创新。创新必须与人类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简略的说,就是人与自然及自己的创造物之间更加和谐,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以及个人拥有更大自由,并能合理和负责任地应用自己的自由。 由此看来,创新之所以发生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个人具有涨落的空间和意愿,河床的筛选,以及沿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在这三项条件之间存在三组两两关系:个人涨落与社会选择的关系,例如“共和国最终选择了忠于她的人”;社会选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由于地球上流淌着形形色色的河流,不同社会筛选的尺度各异,未必都与人类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看看世界各地每时每刻发生的纷争就知道了,谁都宣称真理在握;以及个人涨落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例如斯诺登不顾美国河床的约束,以人类发展方向作为首选(此处无关斯诺登行为之高下。本文不作价值判断,只作事实判断。)这就涉及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此处仅讨论第一组,也就是个人涨落与社会选择的关系。 在不考虑社会选择和个人涨落分别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的前提下,就单纯的个人涨落与社会选择的关系而言,个人的行为遵循“最小作用量定理”,在社会中也就是经济人假设,以最小的代价(时间、成本、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无论其目的是善还是恶。正如处于石缝中的幼苗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缝隙去迎接阳光雨露,无论是香花还是毒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若是利益集团以其手中的权势巧取豪夺,若是违法乱纪者获利,前者得不到纠正和杜绝,后者得不到严惩甚至被容忍,就会扭曲涨落的随机性,更多人挤进或附着利益集团,效仿违法乱纪,涨落由随机变为定向,定在倒退和坠落地狱的方向,造成对河床的腐蚀和冲刷,最终冲垮河堤,给整个社会带来灭顶之灾。 此外,创新还有主次轻重之分。虽然徐悲鸿的马和周杰伦的菊花台也都是创新,不过对于一个社会长期和稳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创新在于以下方面:增添、修正和完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构建可以交流和共享的新的认知平台;在此基础上发明创造相应的设施,构建新的实践平台,提升人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相处时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以及调整人类发展方向上的价值判断。 各位,以上作为讨论“中国人为什么不创新”的“公理”或基本出发点,不知可否? 以往博主所发的系列博文,都是先有全文,因过长而分几次上载;这次却是相反,博主对于后文心中无数,不知是否可持续,也不知会写成什么样,看与网友的互动,以及看……
个人分类: 科技|14410 次阅读|172 个评论
选择
wonsure 2014-4-7 13:21
小时候,市场还没完全开放,买东西大都去县城。有些东西限制买卖,比如白面需要有粮本才能买,农民靠交过公粮后剩余的粮食生存。 在农村,当时家家户户都养鸡,解决吃肉吃蛋问题。 有专门卖小鸡仔的,一般用一根扁担两头挑两只筐,小鸡仔放在筐里。小鸡仔小的时候不好分出公母,大家尽量凭经验挑小母鸡仔,但长大后,公鸡经常不少,不过一般不会超过半数。 公鸡与母鸡相比,还是有身体优势的。有时候,个别公鸡由于有病或者本性,会恶性欺负母鸡(包括其它公鸡,啄人的都有),撵着母鸡四处乱跑,主人看到一般会赶开(过于恶劣的才会杀掉)。 有时候,会有两只或多只公鸡很强,按逻辑推理,鸡们应该更悲催,实际上不一定。这几只公鸡经常打架,如果某个公鸡欺负母鸡,其它公鸡可能会过来打架。公鸡打架很厉害、很血腥,特别是斗鸡。 如果只有母鸡而没有公鸡,那鸡群会少很多生趣;如果有公鸡且公鸡都不凶猛的话,是一种和谐局面;如果只有一只霸道的公鸡,弱小者只有被欺负的命;如果有两只(或多只)凶猛公鸡,则弱小者可能能在多只凶猛的公鸡互斗中苟延残喘,也可能境况更差,承受多重欺压。 如果鸡们有智力但又不能避免凶猛公鸡存在的话(比如打掉一个又出现另一个),会怎么做?
5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步长和采样周期
热度 1 wonsure 2014-3-15 23:36
采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或系统仿真时,经常需要采用数值解法求解模型方程。系统模型一般采用微分方程描述(也有其它形式),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就是采用迭代法逐步逼近。 一、计算步长 积分与微分是互逆的,对微分方程进行积分,就可求解,但那是解析法,有时候无法运用。对一个曲线(包括直线)方程求积分,其实就是求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该面积可以用一系列间隔很小的面积块相加得到。面积块采用矩形去近似,就得到了欧拉法,采用梯形去近似,就得到了梯形法。这些小间隔的宽度就是计算步长。显然,纯粹从精度的角度考虑,步长越小越精确,因为近似面积更接近实际图形面积。 采用泰勒公式展开,也可以求出这些数值解法公式,数值解法是把连续问题采用离散方法去近似求解。 二、采样周期 采样周期是对一个实际信号测量时,相邻两次测量之间的时间间隔。有时候,采样周期和计算步长相似,但采样周期要考虑实际限制,且是时间单位,而计算步长不一定是时间单位,且相对自由些。两者在数值上没必然联系。对于同一问题,且都是时间量纲的话,采样周期大于等于计算步长,前者是后者的整数倍。 系统仿真包含系统模型求解,也就是在每个采样周期内,要解出模型方程。控制系统仿真时在采样周期内要解出两个模型方程:控制器模型和系统模型。 一个采样周期内可对系统模型迭代求解一次或多次。 三、计算步长和采样周期大小的选择 关于采样周期和计算步长的选择,一般考虑以下因素: 1)从求解精度考虑,越小越好。 2)从计算量考虑,越大越好。 3)从计算机字长考虑,不能太短,短了没意义。 求解系统模型的计算步长,只适用于仿真和模拟,而采样周期是基于实际系统的,所以采样周期的选择还应该考虑: 1)香农定理,采样周期应小于系统各环节最小时间常数的一半,以不丢失原信号主要信息。 2)从实时性快速性来看,越小越好 3)从对器件要求或者实现成本来看,越大越好 4)从执行元件的响应速度来看,不能太小,否则来不及响应。
13675 次阅读|1 个评论
选择:研究生与博士生的那么一点差别
basil1990 2014-3-13 00:11
选择这个题目的本意是想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作为一个24岁的无为之人,必须好好思考一下前面的路往哪里走,如何走下去。 记得2013年考研的英语题目是关于如何选择人生的漫画题,这道作文题目立意不难,难的是分析为何我们存在多种选择,我们又得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选择,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因为有很多人是经受不起失败的,因此在选择时就会犹豫不决。比如是找工作还是读研上这一问题。工作可以立即挣钱,还有可能找到女友立马结婚,还能尽快入门一个行业,积累经验;读研尚且不能挣钱,有时可能还要向家里要,三年就来没有多少工作经验,同时还面临找工作难的情况。我当时选择读研也是煞费苦心,想了许久,两个论题在头脑里互相纠缠着,几乎不分胜负。但最后让我做决定的是2013届是最后一届公费读研这一原因。 有时候做选择,是我们害怕失去和对未知的恐惧,同时也会存在意志消沉,什么也不想做的情况,当我们想太多,或干脆不去想时,问题也就出现了。选择,其实就是比较,比较就要知道多方面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去收集资料和信息,然后做出分析,将选择风险降到最低后再做决定。但是,多数情况是拍脑袋办事,根本没有用心努力去研究,去查找,去思考。 我觉得读研究生就是培养我们的一种研究思维,要不怕麻烦,要勇于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要有耐心,要有联动思维,要能静心好好思考,查找,分析,从来不说不知道而把事情推掉,应该是试一试,有可能你就办到了。 研究生的任务是学会如何认真做事,博士生啦,我认为是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这貌似说得有些空,工作也可以学做人做事啊,是的,这没错,但是本质的区别在于思路不同,态度不同。博士生,我想,是比研究生更为严谨的,研究生很少能在一个面上找到准确的着力点。 博士生,我想,比研究生还多一点的是知识面广的情况下,他们能将其联合起来,虽然爱因斯坦说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想象才是,但我不赞同,现在网络技术是很发达,但愿意花很多时间去搜索的人毕竟不多,同时也只有较为深厚的知识储备,才有创新的条件,想象的空间。 多看书籍和杂志,这是我的学习方法,但我的毛病是急躁,没耐心,因此,也要劝诫各位要能沉下心来,暂时做到在其位,谋其职,专注于时下应该努力的。 研究生要不要继续博士啦?现在很多在职研究生和博士生,他们只需要交钱就能拥有我们苦苦追求的学历,有的人会觉得不公平,也会产生读书无用论。但是,我想说的,首先这是我们的选择,我们要坦然面对,其次知识的学习并不显得那么重要,内心的改变,观念的改变则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能力的培养有早有完,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走能力读博士的,有的事还需量力而行。 把女博士说成第三种人,这是男人的不自信和故意贬低女性地位,同时也是女性的不自信。比如我就一直觉得女生是比男人更懂得生活,做事更全面细致的,我就喜欢,虽然我可能不如她。选择,也就是一种目标肯定与风险控制,因此三思而行不是没有道理。 选择有难易有快慢,成为研究生或博士就在于博士比研究生更早做出了选择,他认为自己能力够了,或目标可以实现了,风险也控制好了,因此就做出了判定。 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可以模仿,但到最后,决定的人是自己,做选择也看适合与否。 博士能给研究生以引导,特别是在论文写作上。博士应该是见多识广的,可以教授研究生以知识。 研究生属于博士生的预备役,但是否及格,这就是每个人的追求啦。 论文不可能一上手就会写,先模仿,别来来刚来时就像发好文章,没走练习不能成长,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能找到终极目标,思考其实现方式,并努力 尝试,无所谓当初的选择错于对,但要在做出选择前,下足功夫。
个人分类: 学习有感|3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Go语言的12个理由
bigdataage 2014-3-11 12:15
选择Go语言的12个理由 摘要: Go语言在编程语言的家族中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成员,弥补C语言的不足并且保持了C的极简主义,专门针对多处理器系统应用程序的编程进行了优化,使用Go编译的程序可以媲美C或C++代码的速度,而且更加安全、支持并行进程。 编者按:多核化和集群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那语言需要哪些特性来应对这些特征呢?多数语言在语法层面并不直接支持协程,而通过库的方式支持的协程的功能也并不完整,比如仅仅提供协程的创建、销毁与切换等能力。如果在这样的协程中调用一个同步 IO操作,比如网络通信、本地文件读写,都会阻塞其他的并发执行协程,从而无法真正达到协程本身期望达到的目标,而Go语言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下是原文: Go语言是谷歌推出的一种编程语言,可以在不损失应用程序性能的情况下降低代码的复杂性。Go语言专门针对多处理器系统应用程序的编程进行了优化,使用Go编译的程序可以媲美C或C++代码的速度,而且更加安全、支持并行进程。 Go语言在编程语言的家族中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成员,弥补C语言的不足并且保持了C的极简主义,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它的发展却十分迅速。目前在我的工作中Go语言也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到底Go语言对企业来说有什么好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企业选择Go语言的12个理由: 1. 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 Go语言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论是Go项目自身还是ta的社区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2. C级性能 Go语言目前的性能已经达到了C语言的程度。而且Go语言的性能要比其他企业级语言(如Java、Scala等)更强。随着Go语言版本的更新,它将会变得愈来愈成熟。 Go is like a better C, from the guys that didn’t bring you C++ — Ikai Lan 3. 快速编译 Go语言编译速度很快,如此快速的编译使它很容易作为脚本语言使用。因为谷歌设计Go语言就是为了解决谷歌自身的问题——数以万计的代码和CPU核心。我自己的也验证过Go语言的编译速度,几乎是和语言同步进行。 4. 跨平台 Go语言可以在多个平台上进行编译。Go语言设计支持主流的32位和64位的x86平台,同时也支持32位的ARM架构,同时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在企业中不需要针对系统环境做额外的部署。 5.测试调优框架 这些基准测试可以查看: my recent post about Golang benchmarking 6. 语言级并行 并发性是能够同时执行多个计算结果。现在并发性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语言的关键特性,Go语言就是基因里面支持的并发,可以充分的利用多核,很容易的使用并发。 7. 代码风格 - gofmt 通过谷歌的页面可以看见Go语言里面内置了很多工具链,最好的应该是gofmt工具,自动化格式化代码,能够让团队review变得如此的简单,代码格式一模一样,想不一样都很困难 8.内置文档 - godoc 企业中API和程序的相互协作以及和第三方协作是非常重要的,Go语言可以建立一个代码的内置文档-godoc,可以分享将资源在代码中进行分享。 9.自动垃圾回收 在C和c++程序员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和释放内存,R语言则可以消除这种情况,确保程序员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更多的生产任务。当然垃圾收集也有自身的问题,不过这些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不需要程序员进行额外的工作。 10. 丰富的库 一个丰富的库对于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 the list of packages in Go 查看Go语言的库,包括压缩、加密、大量的数据结构、SQL语句、JSON和XML解析、模板、网络等等。 11. 有趣的语言,低门槛学习条件 有一些优秀的程序员可以学习多种语言,他们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学习语言还是很痛苦的,但是Go语言有C的基因,学习门槛很低,但是表达能力很强大,几乎支持大多数你在其他语言见过的特性:继承、重载、对象等。 After Go, programming in anything else seems as difficult as balancing the State of California’s budget. — Charles Thompson 12. 经过线上大规模考验的成功案例 我研究越多,越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很多好处我没有列出来,因为实在是太多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一下吧。 iron.io In retrospect, it was a great decision to choose Go as it's allowed us to build great products, to grow and scale, and attract grade A talent. — Read Case Study bitly.com We identified early on that Go had all the makings of a language that could supersede some of the places we would have traditionally turned to C and some of the places where we wanted to move away from Python. — Read Case Study torbit.com We process over 6 billion performance metrics a day and our goal is to keep our customers’ data safe forever. — Read Case Study conformal.com In summary, Go makes hacking fun again by doing away with intellectual masturbation and terrible, terrible tools. It compiles super fast and runs at native speeds. Any C expert can pick it up over the course of a few weeks and with its awesome data representation features I believe we could rewrite a product such as Cyphertite in 25% as many lines of code. — Read Case Study 原文链接: 12 Benefits of Golang For Enterprise Systems (编译:刘亚琼/审校:仲浩) 来源: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4-03-10/2818695-Go-gofmt-godoc 部分评论: 只要QT有了go的port, 那客户端软件谁不用Go谁傻\逼. go相比C++, 更适合现代系统软件开发。 这个是实话啊,go要是配上了GUI部分,就是客户端软件的首选垃圾收集,无需体外虚拟机,接近C的性能,跨平台,丰富的内置包,超快的编译速度,单一的代码风格与良好的可维护性。当然GO目前欠缺一个良好的重量级IDE。 虽然我学过的语言不算那么那么多,但是唯独学了Go以后有一种无论是什么都想要用Go来写的想法,因为这门语言非常简单而强悍。至于Rust,我觉得可能比起Go,Rust最大的亮点也就是支持自选的GC了,不过也看看什么应用场景了,最近一点时间普遍把GC看淡的源头估计也就是苹果把GC从obj-c里移除的原因吧。。。表示喜欢FireFox,等Rust出来了以后可以试一试,不知道有没有Go好用。。 无论如何,GO语言都值得你去尝试一下! 我最喜欢的其实是benchmark 的部分!哈哈哈 Go最应该使用的场合是云计算,大数据。 部署方便,性能高。 比JAVA节能环保,很有经济意义。
3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2)——献给“三·八”国际妇女节
热度 2 zhpd55 2014-3-7 11:03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 (2) ——献给 “三·八” 国际妇女节 诸平 明天就是三八 国际 妇女节,在上次 “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 ” 的基础上,专门就女性选择对未来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希望不仅仅是女士们值得思考,对男士们同样有借鉴意义。 1 格蒂·特蕾莎·科里 ( Gerty Theresa Cori , 1896-1957 ) 的选择 格蒂 · 特蕾莎 · 科里( Gerty Theresa Cori , 1896-1957 )是一位美国生物化学家, 1947 年她与丈夫卡尔·斐迪南·科里( Carl Ferdinand Cori , 1896 -1984 )以及阿根廷医生贝尔纳多·奥赛( Bernardo Houssay , 1887-1971 )一起 , 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4 年科里夫妇被授予美国 国家化学史里程碑 来 纪念他们的重大发现 。 1.1 父亲的选择对女儿的影响 格蒂 1896 年 8 月 15 日出生于奥匈( Austria-Hungary )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 Prague ),也就是现今的捷克布拉格。格蒂的童年生活可以说是在甜蜜的糖罐里度过的,她作为父母的长女,父母对其疼爱有加,格蒂的父亲是一位成功商人,他经营着几家甜菜糖厂,这些厂子不仅造福了社会,更为格蒂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甜蜜。父母为了不让格蒂到学校去 “ 遭罪 ” ,专门为她和 2 个妹妹请了家庭教师,在家里进行启蒙教育;又担心孩子们长期待在家里会影响身心健康,父亲常常抽出闲暇的时间来带着她们母女一起出去度假。刚刚几岁的小格蒂,足迹便几乎踏遍了欧洲的所有名山名水,父亲的选择大大地开阔了格蒂的眼界。 格蒂长到 10 岁时,父亲又不失时机地为她选择了一所条件非常好的女子精修学校。这种学校是专门为有钱人家的女子开办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阔小姐的文化修养及社交、持家的能力,以便将来当好贤妻良母的同时,又能周旋于上层社交场合。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学校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性别歧视的表现。但是,几千年的性别歧视已经使无数的灵魂麻木了,人们反倒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从这种学校里走出来的女子,无非是增加了持家的能力,增加了给丈夫当花瓶、做摆设的能力,而却大大地限制了她们拼搏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限制了她们开发创造的能力。在这样的学校里,培养出了一个个鲜花般的淑女,却又不知扼杀了多少个能够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巾帼英才!父亲的这种选择,完全是为女儿的未来着想,他希望自己那从小过惯了优裕生活的宝贝女儿,将来能好好当个贤妻良母,过上夫妻和睦的舒坦日子。 1.2 格蒂面临的不同选择 格蒂的叔叔对于侄女的看法与格蒂的父亲不同。格蒂的叔叔是一名儿科教授,他认为格蒂不仅聪明好学,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绝不仅仅是当贤妻良母的料,于是他劝告格蒂不要目光短浅,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而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鼓励格蒂放弃女子精修学校的课程学习,进入医学院就读。这样可让格蒂为难了,在父亲和叔叔不同意见之间,如何选择为好?当然叔叔的劝导唤醒了格蒂的自立意识,使她真正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能够当贤妻良母的确不错,舒适的生活也确实使人人羡慕的,但是人生的意义绝对不仅于此。于是,她毅然选择了叔叔为她提供的参考。 要想考医学院,又谈何容易啊!原来毫无思想准备的格蒂必须要学许多有关的知识,按照当时的要求来看,她要首先学习 8 年的拉丁文, 5 年的数学、物理和化学。这样她才能有一定的基础去实现进医学院的目的。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并没有吓倒格蒂,已经选定了人生追求的她下决心努力学习,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以尽快的速度缩短从“女子精修学校”到“医科大学”之间的距离,她拿出了一种知难而上、愈挫愈勇的拚搏精神。命运似乎也愿意帮助有志向的人,在一次她到蒂罗尔度假时,认识了一位着重传授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知识的中学老师,在这位热心老师的帮助下,勤奋努力的格蒂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掌握了一般需要历时 8 年才能达到的拉丁文水平和 5 年才能具备的数理化知识。 1.3 在 大学校园里的选择 1914 年,格蒂顺利通过了大学的入学考试,如愿以偿地踏进了布拉格日耳曼大学德文部的医学院( Medical School of the German University of Prague )。入学的第一天,她便遇上了自己的终生伴侣 —— 卡尔 • 科里( Carl Ferdinand Cori ),他们二人同年同地生,卡尔在择偶问题上很快就爱上了格蒂。但是,格蒂的犹太血统却使卡尔的父母心生疑虑,生怕与犹太人结婚会影响了儿子的前程。深陷情网的卡尔不顾父母的反对,俩人的感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深。 1920 年,这一对同龄 24 岁的年轻人双双荣获博士学位,紧接着,二人便携手走进了教堂,双方义无反顾地选择对方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另一半。格蒂在医学院,不仅选择了自己生活中的另一半,也选择了使自己终身所爱的事业——生物化学研究。 1.4 找一方净土潜心研究的选择 学业完成后每个人都会面临择业的选择,格蒂与卡尔也不例外。但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欧洲的局势处于动荡之中,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纷至沓来,而且排犹浪潮又在逐步升温。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之下,要想继续留在欧洲找一方净土静心研究简直就像天方夜谭,根本是不可能的。格蒂与卡尔夫妇不得不把目光瞄向欧洲之外。但是,格蒂的犹太身份以及社会上对女性的歧视却使她倍受冷遇,遍尝艰辛。决不屈服于社会现状,不待在家里依赖着丈夫生存,要像男人那样去奋斗,追求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才是格蒂心中的目标与梦想。 格蒂的泼辣、果敢与倔强,激励了生性腼腆内向的丈夫,为了能够找到一方净土,年轻的夫妇俩甚至向荷兰政府提出了愿意到当时属于荷兰殖民地的遥远的印尼爪哇岛上去工作。所幸的是,就在他们已向政府提出申请并等待回复的过程中,美国纽约州立恶性肿瘤研究所向卡尔发来了聘请书。虽然聘请的只是卡尔一个人,但是这份聘书总算没有像其他聘书那样明确写明不要犹太血统的格蒂。这使夫妇俩看到了一丝希望,抱着这丝希望,凭着自身的能力,先期独自一人到达美国的卡尔很快便得到了聘方的认可,并轻易地为格蒂找到了一份研究助理的工作。他们离开荷兰寻找一方净土潜心从事研究的选择成功,为后来夫妇俩默契合作,事业蒸蒸日上奠定了基础。 1.5 “糖”缘的选择格蒂体会最深 格蒂的一生似乎与 “ 糖 ” 有着不解之缘:自幼时过着甜蜜的生活,那是因为父亲成功地经营着几家甜菜糖厂;父辈们为了女儿衣食无忧,生活如蜜,为女儿成长选择了学校;但是格蒂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艰辛的学业,庞大的经济支出依然是糖厂的功劳;本来生活在甜蜜的糖罐里的她,自愿选择了艰难的奋斗之路后,偏偏又是因 “ 糖 ” 研究而铸就了辉煌!通过不懈的努力,夫妇俩共同发现了葡萄糖的磷酸酯形式及磷酸化在糖代谢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了解了激素能影响动物体内糖与淀粉的转变。为此,夫妇俩双双荣获了 1947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 只要你有了坚定的信念,再艰辛的事业也犹如糖一般地甜蜜,这话对格蒂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虽然因为受到性别歧视等原因,她在职位升迁上总是比丈夫慢半拍,直到 51 岁时,也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年,她才被提升为正教授,但直到逝世时她依然毫不动摇地坚信,她说:“我相信,我之所以能对科学做出贡献,根本就在于我继承了两种文化遗产以及这个国家享有的自由与机遇。”这种含有磨难与痛苦的人生选择,远比她父亲为其设计的 “ 糖罐般的甜蜜生活 ” 要香甜更甚! 2 罗莎琳·苏斯曼·雅洛 ( Rosalyn Sussman Yalow ) 的选择 罗莎琳 · 萨斯曼 · 雅洛( Rosalyn Sussman Yalow , 1921 年 7 月 19 日 - 2011 年 5 月 30 日 )是一位美国 医学物理学家 ,因开发多肽类激素的 放射免疫分析法 ,而与 罗歇 · 吉耶曼 ( Roger Guillemin )和 安德鲁 · 沙利 ( Andrew V. Schally )共同获得 1977 年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她是自 格蒂 · 科里 (就是上面刚介绍的那位)之后第二个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的美国女性。 肽类激素 的 放射免疫分析 技术,是一种在无须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的情况下用于检测 抗原 (例如, 血清 之中 激素 的水平)的实验室测定方法。该技术可以用于识别激素相关的健康问题;也可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许多外来物质包括某些癌症;还可用于测量抗生素的有效性和药物的剂量水平。 雅洛除了获得 1977 年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之外,还有多项其他奖如 1975 年雅洛和 Berson 共同获得 AMA 科学成就奖;第二年,雅洛又成为第一个获得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的女性。 1978 年雅洛被 美国文理科学院 选为院士, 1988 年获得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她的成功同样与选择有关。 2.1 三岁时雅洛的选择就令妈妈刮目相看 1924 年的一天,雅洛的母亲( néeClara Zipper )带着 3 岁的雅洛和 8 岁的哥哥去看了一场电影,散场后又带着他们去商店买了几斤鸡蛋,在回家的路上,小雅洛要走另一条道回家,母亲不答应。母亲以为她是在胡闹,因为她母亲认为她在这里住了多年,回家应该走哪一条路比小雅洛清楚得多。但是,雅洛就是坚持要走自己选定的路,无赖之下,妈妈就以了雅洛,心想让事实来教训这个小家伙吧。得到准许的雅洛迈着小步在前面引路,母亲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她正时刻等着往回转呢!只听见雅洛高兴地叫了一声:“妈咪,到了。”母亲定睛一看,可不是已经到自家的屋后了嘛!母亲感到惊讶,心想我在这里住了那么多年,怎么没有发现还原这么一条路可以回家呢?母亲不仅非常惭愧,同时也不由得对自己的女儿刮目相看。 2.2 父母的选择对女儿的影响 雅洛出生在一个中下层的犹太人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每一个犹太人都是爱好知识的人,雅洛的父母也不例外,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父亲( Simon Sussman )经营着自己的小企业,母亲操持家务,而且他们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读书看报中度过的。这给小雅洛树立了好榜样,在雅洛看来学习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雅洛上幼儿园之前,就已经像大人一样正儿八经地看书了。因为家里没有那么多的书可供阅读,雅洛的哥哥( Alexander )就承担起为妹妹借书的重任,他每一周都要去公共图书馆将看过的书还了,再借新书回来供雅洛阅读。雅洛刚刚 5 岁时就已经能够顺利阅读图书馆的一份声明,并签下自己的名字,从而成为图书馆的一名忠实读者。 父母在灌输给她要热爱知识的同时,也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传给了她。 10 岁时,雅洛进入一所女子中学读书,学校离家有很长一段路,她每天都得乘电车去学校。开始母亲不放心,怕女儿下错站,就偷偷地跟着上了车。没有想到半路被雅洛发现了,她生气地对母亲说:“别跟踪我,我的朋友会以为我是小娃娃。”然后,她坚决地下了车,改乘另一趟车去了,留下膛目结舌的母亲尴尬地站在车里。母亲对于女儿的选择,只要她认为没有什么不妥,一般不会加以干涉。这也使得雅洛的个性与爱好得到了自由的发展。雅洛上 7 年级时对于数学特别喜欢,但是沃尔顿高中( Walton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Mr. Mondzak ,唤起她学习化学的兴趣,当她进入大学( Hunter )后受到 Herbert N.Otis 和 Duane Roller 两位教授的影响,又迷恋上了物理学特别是核物理学。因为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物理学特别是核物理学领域是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 2.3 想当“居里夫人”的选择 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出色的犹太女孩的出路就是当老师,男孩则努力成为医生和律师。因此,雅洛 15 岁高中毕业时,父母很自然地建议女儿去当小学老师,但是成绩优异的雅洛却被亨特( Hunter )女子学院录取。渴望成为科学家的雅洛当然并没有按照父母的心愿去选择当小学老师,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亨特女子学院学习深造。虽然说以前雅洛对数学很感兴趣,也曾经对化学极其着迷,但是到了大学她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其实雅洛对物理学发生兴趣可以说是一个偶然。在亨特女子学院,雅洛选修的物理课程是在午饭后上课,这是一段最难没有效果的学习时间,因为已经睁开了半天的眼皮,在这会绝对不怎么听使唤,给他们上课的物理老师也很明白这一点。老师为了赶走学生的瞌睡虫,他想出来一个高招:在讲述的内容中故意加进 2 个错误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寻找。这一招还真的管用,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致,开始寻找老师的错误。雅洛的脑子转得快,她不仅最先找到,而且发现错误不是 2 个而是 3 个。雅洛的回答让老师对其观察能力惊异万分,这一事件大大激发了雅洛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另外,就是居里夫妇的二女儿伊芙·居里撰写的关于她母亲的一本传记——《居里夫人》( Madame Marie Curie )的影响,使 17 岁的雅洛几乎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从此,伟大的居里夫人便成了雅洛仿效的榜样、指路的明灯。她选定了要走的就是居里夫人那样的路——在核科学领域奋勇拼搏,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物理学家。 1939 年元月,来自意大利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费米( Enrico Fermi )在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普平实验室的 301 室( Room 301 of Pupin Laboratories )作了一场关于核裂变的报告,核裂变是当时核物理学的一项新发现,所有的物理学家都不想错过这种学习的好机会。已经被核物理迷得神魂颠倒的雅洛,作为一个大学高年级学生,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弄到一张入场劵,几乎是吊在讲演厅最后一排的栏杆上,亲耳聆听了费米说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原子核可以分开,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消息可以说将雅洛对核物理学的兴趣推到了顶点。雅洛已经在自己的心目中,选定了核物理学就是自己的未来研究方向,居里夫人就是自己的学习榜样。在大学毕业前与父母的交谈中,将自己的选择向父母进行了一清二楚地表白。父母虽然不理解女儿的选择,但他们还是让女儿走自己选择的路去了。 2.4 实现梦想的选择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雅洛有崇高的志向,但是实现想当“居里夫人”的选择梦想,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的美国还没有从经济大萧条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欧洲兴起的反犹浪潮已经波及到美国,全世界对于妇女的歧视也尚未消除。雅洛自己也明白像她这样的犹太女人,要想获得有关机构的资助是谈何容易啊!尽管如此,雅洛还是固执地坚信事在人为。使她的勇气和才气深深打动了亨特女子学院的几位教授,使他们如雅洛的物理学教授杰罗尔德·撒迦利亚博士( Dr.Jerrold Zacharias )等的帮助,为雅洛在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师学院( Columbia University's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找到了一份兼职的工作,是担任生物化学家鲁道夫·舍恩海默博士( Dr.Rudolf Schoenheimer )的秘书,为此雅洛必须学习速记和打字。当秘书并非雅洛所爱,但是,凭借这个职务她可以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研究生的课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却给雅洛创造了本来就不可有的机会。美国虽然不是二战的参战国,但是大量的男性青年已经加入军队,是许多学院和研究院所人手不足,造成一些职位的空缺,雅洛便成为这些空缺的受益者之一。 1941 年元月,雅洛从亨特女子学院毕业后到一所商贸学校去工作,幸运的是她在那里并没有呆多长时间,在 2 月中旬雅洛就收到了她以前曾经申请过的 伊利诺伊 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工程学院物理学系教学助理寄来的聘书 , 伊利诺伊大学也是雅洛当时申请的最著名的学校。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消息,她欣喜若狂,高兴之余,撕毁了所有的速记书。但是她还是继续担任秘书 , 一直到 6 月份,然后参加了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办的暑期免费物理学课程,以便为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储备更多的知识。 1941 年 9 月,雅洛回绝了父亲要送她到车站并为她付旅费的请求,自己带着行李只身一人来到车站搭乘火车抵达位于香槟 - 厄班纳( Champaign-Urbana )的伊利诺伊大学。从小就喜欢自己独立的雅洛,再一次向家人展现出自己有能力选择未来的路应该怎么样走下去。 在伊利诺伊大学,雅洛成为学院自 1917 年以来招收的第一位女性教职员。在工程学院召开的第一次教职员集会上,作为 400 名教职员中唯一女性的雅洛,一开始就受到了系主任的歧视。雅洛回击的选择不是迎头痛击,而是暗暗下定决心,要用事实作为武器。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旁听大学部的物理学课程,还选修研究生课程;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又去观摩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到了期末,雅洛选修的课程除了光学实验课得了“ A- ”之外,其余均是“ A ”。没有想到这个唯一的“ A- ”,成为系主任抨击女性教职员的把柄,“这证明妇女的实验工作能力很差。”系主任对于女性工作能力的不正确评判,将雅洛气得差点七窍生烟。学院对于女性的歧视给雅洛形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对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灰心,更没有退缩过,她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入学第二年取得了硕士学位, 3 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的第一位女博士。她的博士论文——《放射性衰变后的双粒子 K 壳》是一篇需要许多实验数据的论文,雅洛用事实反驳了系主任对妇女实验能力的错误论断,也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2.5 择偶引来柳暗花明新景象 雅洛在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读书的第一天,就认识了一位来自纽约希拉丘兹的物理学研究生艾伦( Aaron Yalow ),艾伦也是犹太人,他很快就爱上了既有男人般刚强意志,又有女人似水柔情的雅洛,爱情生活的甜蜜是雅洛对未来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1943 年 6 月, 2 个互相深爱着的年轻人携手步入了教堂,结为终身伴侣。 艾伦在雅洛的研究生生涯中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他力劝聪明的妻子将核物理应用于医学,并自豪地将妻子引荐给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医学物理研究室主任伊迪丝博士( Dr.Edith Quimby ),伊迪丝又介绍雅洛认识了当时美国有学物理学的权威范拉博士( Dr. G.Failla ),而范拉博士最终将雅洛推荐给布朗克斯的退伍军人医学中心( Bronx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 )放疗室主任伯纳德博士( Dr. Bernard Roswit )。在那里,雅洛将一间干净的房子改装成美国第一间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并于 1950 年元月开始全力投入对放射性同位素效用的研究。雅洛与柏森( Solomon A. Berson )博士合作,在测试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停留时间的过程中,发明了放射免疫测定法。 雅洛在退伍军人医学中心与同事的课题是证实亚瑟·默斯基提出的假说,即成年糖尿病人体内的胰岛素可能是被肝脏内的胰岛素酶破坏的。她把核物理学应用于临床医学,利用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识的胰岛素,测定血液循环中的胰岛素消失的速度,然后将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令人吃惊。她发现,前者血液中胰岛素消失的速度要比后者慢,而不是快。   两者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是否接受过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在血液中消失速度慢是因为曾经注射过胰岛素。这会不会是因为注射了异种胰岛素产生了抗体造成的?胰岛素是非常小的肽类物质,一般认为不会形成抗体,但雅洛想,万一是抗体引起的呢?她决心追查下去。 为了追踪这种血液中瞬间可能存在的微量胰岛素抗体,她想出了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来测定微量成分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灵敏、精确地测出体内血液或组织中成百种含量极低的活性物质的浓度。这种方法的发明是医学界的一场革命,使用这种方法能准确测出血液和尿液中任何低于百万分之一克含量的生物物质,如荷尔蒙、病毒、维生素、药物等,这些物质的浓度差可以给出生命或者死亡的信息,为许多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主要依据。但在当时,雅洛关于存在胰岛素抗体的学说被看作是非常识性的,遭到了否定。不过,她为此而开发的放射免疫分析法不仅被沙里和吉尔曼用于脑内激素的定量测试,就是现在,它仍然是内分泌学实验室中的重要研究手段。现在,学界已经肯定了胰岛素抗体的存在。雅洛也因其出色的成绩被授予 1977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2.6 硕果累累使母亲感到欣慰 雅洛在丈夫的力劝和推引之下,将自己的所学专长——核物理学应用于医学研究,为了在医院了解胰岛素在血液中的代谢情况,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发了放射测定法。如果仅仅为了追踪胰岛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单这个放射测定法就足够了,但是,为了追踪微量胰岛素抗体,就需要找到更灵敏、更精确的方法,所以,她又发明了放射免疫分析法。对雅洛来说,这种分析法既是必要的,同时,她的工作岗位也具备了从事发明所必不可少的设备和技术,加之她个人的不懈努力,在自己选定的研究领域,获得多项成就以及荣誉。 1977 年雅洛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时,她 92 岁高龄的母亲还在世,老人为女儿高兴地同时,也非常欣慰——因为 36 年前,她虽然不了解女儿的选择,但她终于没有成为女儿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3 文花枝的选择 3.1 “请先救游客”的选择是强烈责任感的表现 提起文花枝,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年仅 20 出头的小姑娘,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喊出了 “ 先救游客 ” 感人话语,无不使人为之感动,她的选择是日积月累,造就了文花枝强烈责任感的一种表现。 2005 年 8 月 28 日 ,陕西洛川,一场旅游途中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车厢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旅游大巴车被撞得严重变形,车辆的座位立即全部向前挤去!文花枝被压在座位最前方。车内血肉模糊,乱作一团。危急时刻,车厢里传来导游文花枝 “ 挺住!加油! ” 的鼓励声。这个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一股沉稳、坚定,像黑暗中的一线光束,让受伤、受惊的游客从死亡的噩梦里看到生的希望。事后许多亲历者都说,正是这个很有穿透力的声音,给了大家支撑下去的勇气。 其实,在这起 6 人死亡、 14 人重伤、 8 人轻伤的 重大交通事故 中,文花枝是伤得最重的一个,但重伤的她一直牢记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当施救人员一次次向她走过来,她总是吃力地摇摇头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救援时间里,她多次昏迷 , 但只要一醒过来 , 就不停地为大家鼓劲、加油。文花枝是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她左腿 9 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 3 处骨折,右胸第 4 、 5 、 6 、 7 根肋骨骨折。由于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做了左腿 截肢 手术。她才 20 多岁,正是一个女孩最宝贵灿烂的青春年华。但是当她得知自己失去了一条腿的残酷事实,出事之后一直没有流泪的花枝流泪了。而几分钟后,再抬起头的她眼里已没有了泪水。也就是从这天起,花枝还是像从前那样,总是用微笑面对一切。 2005 年 8 月 28 日 ,在陕西省 洛川县 境地内的 210 国道 上,一辆 西安旅游集团 的中巴车正在平稳的行驶着,车上是来自湖南的一个旅游团队,正赶往 延安 浏览。刚刚吃过午饭的游客有些昏昏欲睡,谁也没有想到,下午 2 点 35 分,就在一个急转弯处,对面一辆装有 10 吨煤的大货车突然超车,以极快的速度冲了过来。灾难从天而降,车上 28 人的生命危在旦夕,闻讯赶来的交警决定按照伤势由重到轻进行抢救,而就在要救治坐在前排一位伤势较重的女孩时,却意外遭到拒绝。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文花枝拒绝先接受救治的行为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深感意外,人们都不敢相信,一位年仅 22 岁的花季少女,为什么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她到底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呢? 3.2 责任感、使命感的造就并非一朝一夕 文花枝出生于韶山大坪乡,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身下有一弟一妹,作为家中的老大,花枝只读了中专,一毕业就到一家酒店打工,最初每月 300 元钱的工资,自己只留下 18 元,其余全部寄回家供弟妹上学。 2003 年成为湖南湘潭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也许正是从小对家庭的使命感,养成了花枝对待任何工作都特别的认真负责,她每一次带团,游客留下的都是一些难忘的美好评价。在这次事故中文花枝右侧第 4 、 5 、 6 、 7 根肋骨骨折,右股骨骨折,骨盆骨折,左腿有九处以上骨折,因病情危急,文花枝连夜被转送到 西安市 西京医院 ,她的家人和单位领导也已赶到 西安 ,在看到花枝后,所有人都被吓了一跳。花枝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必须马上进行手术,而在手术的过程中,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这个 22 岁的女孩面前,医生决定将她的左腿截肢。手术进行了 9 个半小时,结束后所有的医生都感到非常遗憾。这意味着文花枝如果能早一点被送到,她的腿是有希望被保住的,然而她却把救治的时间留给了游客。 10 个小时后,文花枝第一次睁开了眼睛。此时的花枝并不知道自己的左腿已经没有了,因为身上多处受伤,花枝只能仰卧在床上,看不到自己的腿,虽然父母都赶到西安陪伴她,但谁都不敢也不忍心告诉她,她已永远失去了左腿。就这样, 13 天过去了,家人几经商量,还是决定将真相告诉花枝,谁都不知道花枝听到自己截肢后将会是什么反应。是母亲流着泪将 CT 片递给了花枝,她平躺在床上足足看了 3 分钟。文花枝又一次出乎了所有人的想像,接下来的日子,她一直用灿烂的笑容面对家人,而父亲却一直对女儿错过救治时间耿耿于怀。 在花枝出事后,许多人为她捐款,有一家公司想资助她的弟弟上大学,却被花枝谢绝了。所有见过花枝的人,都会深深的记住她那灿烂的笑容,而当提到她今后的打算时,花枝依然是一脸阳光般的笑容。风华正茂的文花枝,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一样,喜欢好看的衣服、爱美也爱笑,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是在我们眼里,她还像天使一样美丽。 3.3 选择以平常的心态面对未来 文花枝的选择的确很让人钦佩,一个才 20 出头的女孩子,在失去了一条腿之后,她今后的人生路一定会比其他人多一些艰难和坎坷,希望坚强而善良的文花枝能一如既往地以笑容面对未来的人生,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2006 年 8 月 31 日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文花枝进入湘潭大学学习。中专毕业的文花枝在工作期间一直有进入大学学习的强烈渴望。进入湘潭大学学习,她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大学生活开始后,文花枝并没有为自己的英雄举动而陶醉,也没有为各种荣誉而炫耀,而是迅速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融入其中,她曾在博客中写道: “ 媒体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我时,我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所有。我已经做好了媒体宣传过去后的心理准备:要继续做自己该做的、想做的事。文花枝还是原来的文花枝,不是英雄,也不是名人,只是亿万个普通人之中的一个。 ”“ 其实所有荣誉都是授予那种精神的,我只是幸运地成为了载体。 ” 文花枝说, “ 媒体描述的那个文花枝,那是长着翅膀的天使,不是我! ” 她说,荣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被人淡忘,剩下的还是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在学习上,文花枝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勤奋刻苦, 锐意进取 ,对大学课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朝夕相处的师生眼中,文花枝是一个善良爽朗、充满韧性、上进好学、非常认真的大学生,看不到英雄人物的影子。湘潭大学专门为文花枝安排的辅导老师 刘建平 教授说: “ 文花枝在我的课堂上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她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她完全实现了一名英雄人物到普通大学生的转变。 ”“ 每堂课,文花枝都是提前到教室,而且总喜欢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每堂课都认真听讲,课堂笔记也记得非常详细。在后来的交流中,我发现她对学习的那股韧性、热情和毅力像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完全看不出她作为英雄人物的 ‘ 架子 ’ 。 ” 生活中的花枝是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充满激情的,脸上一直挂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文花枝的同学李安然说: “ 生活中的花枝姐,永远都是那么的乐观和开朗,无论在哪儿,只要有她在,就会有欢乐和笑声,她的乐观精神时刻感染着我们。学习中的花枝姐,勤奋上进,踏实刻苦。走进人群中,她会平凡得让你注意不到她的身影。 ” 文花枝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当花枝了解到班上部分北方同学对学校的饮食不很适应的时候,常常会邀请他们去自己的家中,并让母亲亲自下厨,给她的同学们改善生活。当文花枝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手骨折后,马上让妈妈熬了一罐母鸡汤送给这位同学。 平日里,在大家看来,花枝总是那么的快乐和轻松,但事实上,她也有她辛苦和忙碌的一面,她常说: “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我只希望尽我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社会做些事情,回报那些关心、爱护我的人。 ” 花枝总有收不完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可是,要亲手回这么多的信可就不那么轻松了,一个下午坐在书桌前回信对她来说是十有八九的事,要是特别忙的时候,她会挑出高考的学生,军人和牢役人员的信来回,因为学生要高考,关系到一生的前途命运,牢役人员性格很古怪,一定要多鼓励,而军人是她最崇拜的。在各种相关的校园活动中,大家总可以看到花枝的身影。篮球场上,可以听到她那热情的加油声;开学时的迎新点上,许多新生感受到了她那亲切的关心;新生才艺大赛上,更可以领略她那激情的歌声,等等。面对这一切,花枝说,她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从车祸以来,不管是伤痛、还是截肢,她始终没在人前流过一滴眼泪。亲人们说,你这个宝崽,要是痛就哭出来。她却回答: “ 那岂不是让你们更伤心吗。 ”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就是让她做出选择的内在动力源泉。 4 嫁入豪门未必幸福 叶蕴仪(英文:Gloria Yip Wan-Yee,日文:グロリア・イップ,韩文:글로리아 입,1973-)生于香港,演员、歌手及艺术家。香港影剧圈在20世纪90年代冒起的玉女级女明星,清纯可爱形象令她一出道就迅速走红。13岁入演艺圈,香港影坛最耀眼少女。演艺事业曾在 香港 、日本、 韩国 、我国 台湾 省以及 亚洲 各地都有不错的成绩。她闹过一宗奇特的双胞案,她1990年在日本、韩国同获最受欢迎外国女明星第一名,接连成为两国的最受欢迎女明星,一个香港少女,在两个国家被尊崇为全国最红,在香港影史上可说是第一人。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1995年,22岁的叶蕴仪与香港 玩具 富商陈柏浩结识,并且 闪电结婚 及退出娱乐圈,让喜欢蕴仪的粉丝无限惋惜又为她祝福。可惜好景不长,当叶蕴仪怀上第二胎,陈柏浩便有了外遇。离婚之后,为了抚养孩子,叶蕴仪只好出来工作。2006年,她甚至化名王蓓当了售楼小姐。 5 周涛的选择—— 纯物质化的生活并不能给女性带来真正的幸福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连续15年担任央视春晚主持人的周涛,凭借端庄典雅、反应灵敏的主持风格,逐渐受到广大观众的喜欢。一直以来,周涛好运连连,事业顺利,人气高涨。可是,周涛的感情生活并不如她的事业这般顺利。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才找到真爱,和现在的丈夫路云,因为两人都有过婚姻的经历,彼此对现在的婚姻都非常珍惜和重视。   周涛旧照     2008年,周涛首次在网上曝光自己与富商老公的照片。据华商报报道,周涛丈夫路云的专业出身是理科类,目前从事相关文化产业经营,从经营规模上来说,路云算是富商级别的企业家。而周涛则表示,虽然在别人眼里丈夫算比较有钱,但她看中他的不是这些,通过和他的相处可以肯定,他是最适合自己的那种类型的男人。周涛在接受《中国妇女》的采访时,坦言在当初追她的男生当中,她的先生路云不是最有钱的那个,但却是令她最有安全感的那个。“女孩子挑选对象的时候,一定不是物质才是最重要的,纯物质化的生活并不能给女性带来真正的幸福。”这就是周涛最终选择路云的原因。 6 贾晓晔选择周永康 贾晓晔出生于1970年, 是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峰峪乡小王村人,她 在家中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姐姐叫贾晓霞,是一位商人。 虽然父母都是戏剧演员, 贾晓烨的父亲贾丙文毕业于山西省艺术学院(专科),之后在大同艺术学校工作。但是,因为 贾晓烨在学习上十分努力,并顺利考上北大,从 北京大学 毕业后 不久即到中央电视台二台供职(但是也有报道称 , 贾晓烨 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网上另一说法称她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4月29日,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和湖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中南大学,成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据 知情人士还透露,贾晓烨毕业后在央视经济频道担任栏目编导,期间更换过多个部门,平时工作还算低调。至少,在离开央视好几年之后,大家才知道她是 周永康的第二任妻子 )。 央视二台是一个综合频道,贾晓烨作编辑工作,与王小丫在一起工作,据说 贾晓烨的文学素养非常高,按理说央视使其施展才华的绝佳 平台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20 世纪90年代末,在央视二台任职实习生的贾晓烨经常与摄影师一起采访周永康而双方熟识。但是,刚刚进入21世纪的 2001年 ,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贾晓烨,选择并嫁给了较她年长28岁、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 周永康 。这种选择究竟是攀龙附凤衍生的怪胎,还是真正爱情的必然结果?值得我们深思 。 摘辑的上述选择,使人深受启发,值得思考,选择的确是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以此作为奉献给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礼物,若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也可以浏览: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
个人分类: 新观察|5757 次阅读|3 个评论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修改稿2016-04-20)
热度 24 zhpd55 2014-3-1 08:00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修改稿2016-04-20) 诸平 人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上学要择校、考研要择师、工作要择业、结婚要择偶, …… 可以说选择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你是圣贤之士,还是平民百姓都难以回避必要的选择,简直就是选择无时不在,选择无处不有。 2014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已经陆续揭晓, 2014 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又即将来临,应试者是否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心满意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帐,因为俗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中寓意是提醒人们,对于选择要慎之又慎,它会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既然如此,借科学网这个平台在此通过举例来说明如何选择为上。 1 名师出高徒 名师出高徒的道理不用多讲, 1908 年诺贝尔化学奖( Chemistry 1908 )得主 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 1871-1937 ),他一生培养出不少于 11 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一个至今未被打破的记录。 表 1 卢瑟福和他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编号 获奖者 获奖时间及类别 与卢瑟福的关系 1 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 1871-1937 ) Chemistry 1908 2 索迪 ( Frederick Soddy , 1877-1956 ) Chemistry 1921 助手 3 阿斯顿 ( Francis William Aston , 1877-1945 ) Chemistry 1922 学生 4 玻尔 (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1885-1962 ) Physics 1922 学生 5 威尔逊 ( Charles T. R. Wilson , 1869-1959 ) Physics 1927 助手 6 查德威克 ( James Chadwick , 1891-1974 ) Physics 1935 学生 7 布莱克特 ( Patrick M. S. Blackett , 1897-1974 ) Physics 1948 助手 8 科克拉夫特 ( John D. Cockcroft , 1897-1967 ) Physics 1951 学生 9 瓦耳顿 ( Ernest T. S. Walton , 1903-1995 ) Physics 1951 学生 10 卡皮茨 ( Pyotr L. Kapitsa , 1894-1984 ) Physics 1978 学生 11 海韦西( George Charles de Hevesy, 1885 - 1966) Chemistry 1943 学生 12 鲍威尔( Cecil Powell , 1903 - 1969 ) Physics 1950 学生 其实卢瑟福仅仅是 J. J. 汤姆逊 ( J. J. Thomson , 1856-1940) 众多弟子中的一个,除了卢瑟福, J. J. 汤姆逊也有多个学生或者助手受其影响而荣获诺贝尔奖(见表 2 )。 表 2 J. J. 汤姆逊和他的诺奖弟子 编号 获奖者 获奖时间及类别 与汤姆逊的关系 1 汤姆逊 ( J. J. Thomson , 1856-1940) Physics 190 6 2 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 1871-1937 ) Chemistry 1908 学生 3 小布拉格( 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 , 1890-1971 ) Physics 1915 研究助理 老布拉格( Sir William Henry Bragg , 1862-1942 ) Physics 1915 汤姆逊导师的研究助理 4 欧文 · 理查森 ( Owen Willans Richardson , 1879-1959 ) Physics 1928 学生 5 爱德华 ·V.· 阿普尔顿 ( Edward V. Appleton , 1892-1965 ) Physics 1947 学生 6 马克斯 · 玻恩 ( Max Born , 1882-1970 ) Physics 1954 博士后 7 弗朗西斯 · 阿斯顿( Francis W. Aston , 1877-1945 ) Chemistry 1922 研究助理 2 R.R. 波特慧眼识珠的选择 罗德尼 • 罗伯特 • 波特( RodneyR. Porter , 1917-1985)1917 年 10 月 8 日出生于英国兰开夏郡( Lancashire )的牛顿 - 勒 - 维罗斯( Newton-le-Willows )。他早年就读于阿斯顿 - 因 - 麦克菲尔德文法中学( Ashton-in-Makerfield Grammar School ), 1939 年毕业于利物浦大学(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之后,由于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0-1946 年,先后在英国皇家装甲兵、皇家陆军工兵以及皇家陆军补给与运输勤务队服役。二战结束后,他退役重返学校,在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人才济济的环境下,波特竟然选择了一位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弗雷德里克 • 桑格( Frederick Sanger , 1918-2013 )作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桑格 1943 年刚刚在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到著名的剑桥医学研究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事医学研究。波特在桑格的指导下研究蛋白质化学,也是桑格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1948 年波特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读博期间,他对免疫系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与受兰德斯泰纳( K. Landsteiner )对抗体抗原作化学研究的论著影响有关。 1949-1960 年波特一直在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 1958-1959 年他重新恢复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 1962 年推出了抗体的多肽链结构。 1964 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 1967 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惠特利己生物化学教授和牛津三一学院研究员( Whitley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Fellow of Trinity College, Oxford ), 1972 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会员(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Foreign Member )。 1966 年获得盖特纳基金荣誉奖( Gairdner Foundation Award of Merit ), 1967 年获得生物化学会西巴奖章『 Ciba Medal (Biochemical Society) 』, 1968 年获美国血库协会卡尔 - 兰德斯泰纳纪念奖( Karl Landsteiner Memorial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 ), 1973 年获得伦敦皇家学会皇家奖章等。 波特因为对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与美国化学家杰拉尔德 • 埃德曼( Gerald M. Edelman , 1929- )共同获得 1972 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足以可见波特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有智不在年高迈,年轻有为的学者可能就象一匹尚未出头的千里马,或者犹如股市中的潜力股,关键就是看你是否具有慧眼识珠的远见。 3. E.H. 布莱克本的艰难选择 伊丽莎白 • 布莱克本( Elizabeth H. Blackburn , 1948 年 11 月 26 日 -),分子生物学家,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拥有澳、美两国国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她是 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与她的博士研究生卡罗尔 • 格雷德( Carol W. Greider )以及杰克 • 绍斯塔克( Jack W. Szostak )共同获得 200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布莱克本大学就读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生物化学专业, 4 年后毕业并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墨尔本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弗兰克 • 赫德( Frank Hird )在他的研究实验室为布莱克本提供了一个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位置 , 主要从事氨基酸代谢的生化研究。但是她的本科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特奥 • 多费德( Theo Dopheide )和后来的巴里 • 戴维森( Barrie Davidson ),都建议并鼓励她到国外去攻读博士学位。面对何去何从的选择,让布克莱本左右为难。 巴里 • 戴维森特别劝布莱克本考虑去英国剑桥大学的 MRC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LMB) ,因为他在那里曾经做过博士后研究。但要想获得剑桥大学生物学博士生的入学资格,那些来自英国以外的学生要求必须做一年的研究。弗兰克 • 赫德提供的硕士学位是研究鼠肝内谷氨酰胺( glutamine )的代谢过程 , 完成学业也只需要花费一年时间而已,布莱克本思前想后,最后终于选择了不如先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再谈读博问题。就在布莱克本还在弗兰克 • 赫德实验室从事研究的一年内,桑格访问墨尔本大学。这次访问的缘由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桑格与弗兰克 • 赫德在英国就一起研究过氨基酸 , 这次桑格的到访为布莱克本去剑桥 LMB 攻读博士学位提供一个良机。 弗兰克 • 赫德鼓励布莱克本当面向桑格表达自己希望去剑桥 LMB 攻读博士学位的心愿,经过老师的推荐和布莱克本自己与桑格的交谈,桑格最终同意并安排布莱克本加入 LMB 的桑格实验室的招考 , 结果布莱克本顺利通过,名正言顺地被录取为剑桥大学桑格名下的博士研究生。布莱克本勤奋好学, 1975 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又面临新的选择,她选择了回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 1975 年至 1977 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 1978 年上半年,离开耶鲁大学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布莱克本于 1991 年和 1992 年分别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1993 年成为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同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8 年出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 2000 年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 2007 年,美国《时代》( Time )杂志将布莱克本列为该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100 个人物之一。作为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与她的博士研究生卡罗尔 • 格雷德( Carol W. Greider )以及杰克 • 绍斯塔克( Jack W. Szostak )共同获得 200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格雷德选择布莱克本的更多细节请浏览“ 桑格人才链中的师承“双”效应 ”, 不再赘述。 布莱克本的艰难选择告诉我们,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之人的,只有准备的很充分,选择才可能有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4 不可思议的玻尔选择 尼尔斯·玻尔 (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1885-1962 )对 20 世纪物理学的贡献仅次于爱因斯坦。他是一个具有无比远见的科学政治家。同一般科学家相比,在更大程度上他的个性意识——他得来不易的人格,他由此而来的价值观——对他的工作是关键的(《原子弹出世记》对于玻尔的评价)。 1885 年 10 月 7 日 ,玻尔生于 哥本哈根 ,父亲克里斯丁 · 玻尔是 哥本哈根大学 的 生理学 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爱好足球,曾经和弟弟 哈那德 · 玻尔 共同参加职业足球比赛。 1903 年 18 岁的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 1911 年获博士学位。 玻尔是 1911 年元月完成博士论文, 2 月 3 日 他 56 岁的父亲突然去世,博士毕业之后,玻尔面临择业的难题。英国剑桥是当时的物理学中心,汤姆逊就在剑桥,他又是玻尔的心中偶像。幸亏玻尔父亲去世前,已经为儿子去国外研究联系到一笔奖金, 9 月末玻尔就去了剑桥,安排在汤姆逊手下在卡文迪许搞研究。但是,玻尔为什么并没有跟随汤姆逊进行研究,而最终成为汤姆逊的弟子卢瑟福的学生?难道说玻尔不知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吗?他做出这样超乎常理的选择背后,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回味的昔日往事呢? 按照玻尔父亲生前的安排,使玻尔的愿望眼看就有可能变为现实,他来到了英国剑桥,也见到了他的心中偶像,但是首次与汤姆逊会见,“我们谈得如此之多,而且我确信他认为我所谈的有些意义。他现在准备阅读(我的论文),而且邀请我星期天同他在三一学院吃饭,然后他将同我讨论它。”事实并非像他在给朋友的信件中所描述的那样。玻尔认为像汤姆逊这样伟大的人物,是有足够涵养接受一切不同意见的。于是玻尔在与汤姆逊初次见面后,尽可能向他谈明自己对放射性、磁学等的想法,随后又冒昧地指出了汤姆逊所著《气体导电》一书中的几处错误,汤姆逊对于玻尔的指出似乎不怎么样感兴趣,初次见面就以十分尴尬的局面结束了。临走之前,玻尔请汤姆逊看看自己的博士论文,希望汤姆逊能帮他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但是,不知是汤姆逊有意疏忽还是无意的冷淡,论文被压到他桌子的最下层,玻尔在沮丧中白白等候了两个月。在一些生活细节问题上,玻尔总是感到汤姆逊对于自己有点漠不关心。就在这个时候,卢瑟福来到剑桥。 玻尔说,卢瑟福是从曼切斯特来的,要在卡文迪许年度聚餐会上讲话。虽然这一次他并没有跟卢瑟福有个人接触,但是,玻尔对卢瑟福的人格魅力获有深刻的印象,这种品质使他能够完成他不管在哪里从事的几乎难以相信的事。在聚餐过程中,卢瑟福热情地谈到云室的发明者、物理学家也是剑桥学生时代的朋友 C. T. R. 威尔逊的近期工作。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玻尔心中已经有一些想法,他很快就会联想到核及其理论上不稳定的电子这个问题,但在年度聚餐会上给他印象最深的却是卢瑟福热诚的、不拘形式的态度。很久以后回忆到他生命中的这一时期,他在卢瑟福的品质中,单独把“耐心倾听每一个年轻人,只要他觉得他有些想法,不管在他心中这个想法如何朴素”这一点挑出来加以特殊赞扬。可见玻尔对于卢瑟福的初步了解,留下的影响与汤姆逊留给他的影响截然不同,尽管汤姆逊有其他的美德。 说来也巧,聚餐会后不久,玻尔到曼彻斯特去拜访其父生前的一位同事,也是卢瑟福的一位密友,而卢瑟福正是玻尔想会见的人。这位密友将他们带到一起。卢瑟福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的丹麦小伙子,他对理论家怀有的偏见顿时烟消云散了。玻尔在父亲生前安排的跟随汤姆逊和自己选择的追随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二者之间的选择,也就是继续留在剑桥还是去曼彻斯特,玻尔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在他和朋友商讨之后,才向卢瑟福申请到曼彻斯特去学习。由于是学期中途,卢瑟福曾提醒玻尔不要过快地放弃剑桥,曼彻斯特总会在那里,它不会跑掉,因此玻尔建议在 3 月末开始的春季学期去曼彻斯特,卢瑟福高兴地同意了。玻尔觉得他在剑桥被浪费了,他选择卢瑟福、选择去曼彻斯特是为了需要充实的工作。 在剑桥受尽冷遇的玻尔,在曼彻斯特却很快引起了卢瑟福的注意,他本能地给予了玻尔作为一名导师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信任,玻尔也不负众望,大胆摒弃了经典物理学理论,选择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在卢瑟福的原子核理论基础上, 1913 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 玻尔模型 。终于解开了原子结构之谜,引发了物理学界的一场革命,打开了微观物理学的大门,原子核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由此诞生。玻尔因此获得了 1922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智如愚的玻尔从他那个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庭中走出来,在导师和学生之间,他因为遭受到导师、也是自己心中偶像的冷遇,而最终放弃了自己当初的选择,选择了玻尔自己心中偶像的学生——卢瑟福作为自己的导师, 虽然卢瑟福 当时并没有汤姆逊那样赫赫有名,但是也是一位后起之秀,不受汤姆逊待见的玻尔,在卢瑟福手下他的精神和才智都处于一种高度的亢奋状态,小小的挫折却引导他走上了正确之道,最终获得成功。可见考研考博选导师有多么的主要。 5 没有名师指导的成功者 有人补充说法国数学界称誉全球的Bourbaki学派;开创混沌论的UC Santa Cruz的一群研究生,他们完全背弃了导师同意的博士论文作业,冒着失学的危险,完成了他们自发的新领域的论文;印度数学怪杰Ramanujan,他虽然没进过大学校门,完全自学成才,而且成大才。再如发明调频技术的女演员Hedy Lamarr,她发明的调频技术曾用在美国国防部耗资数百亿元的Milstar通信卫星上。有人说她应当没进过大学。我们目前的手机还受惠于这项技术。还有Steve Jobs/Bill Gates都是辍学生,同样获得成功,足以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使正确选择决定他们的未来。 6 无视生命珍贵的选择,将自身推向断头台 2013 年 4 月 16 日 ,复旦大学医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在中山医院去世,死因是室友 林森浩 投毒所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虽然林森浩与黄洋平时就要磕磕碰碰,作为医学院的研究生,应该知道投毒药物( N- 二甲基亚硝胺)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林森浩在黄洋已经出现不适症状住院后的 2 周内,“若无其事”、致室友生命与不顾的处事态度,通过开“愚人节的玩笑”就可以推辞其故意杀人的责任吗? 林森浩 ,广东 汕头 人,学习成绩优秀,尤爱英语,高考时以 780 多分的高分考入 中山大学 。 2010 年,林森浩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 复旦大学 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 2013 年 4 月 16 日 , 黄洋 被投毒死亡案,警方初步认定同寝室的林森浩存在重大作案嫌疑,已被刑拘。 2014 年 2 月 18 日 , 上海 二中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 2014年12月8日此案二审开庭。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15年12月9日,最高法已下发核准林森浩死刑的裁定书。 11日,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终年29岁 。 药家鑫 , 西安音乐学院 大三的学生。 2010 年 10 月 20 日 夜晚,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学城的学府大道上,发生了一起很平常的交通事故,这起交通事故本身并不严重,而肇事者不是积极对伤者实施救助,选择了用刀将被撞者连捅 8 刀,致其丧命(更多信息请浏览“ 药家鑫事件的反思 药家鑫事件评论 ”)。 2010 年 10 月 20 日 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 年 10 月 23 日 ,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 2011 年 1 月 11 日 ,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 4 月 22 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 故意杀人罪 ,被判处 死刑 ,剥夺 政治权利 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45498.5 元。 5 月 20 日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2011 年 6 月 7 日 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马加爵 ( 1981 年 5 月 4 日 —2004 年 6 月 17 日 ),男,汉族,广西 宾阳 人, 云南大学 生化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 2000 级学生, 户籍 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 1996 年至 1997 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 宾阳中学 ; 1997 年至 2000 年就读于宾阳中学; 1999 年至 2000 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 “ 省三好学生 ” ; 2000 年至 2004 年就读于 云南大学 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04 年 2 月 13 日 晚杀一人, 2 月 14 日 晚杀一人, 2 月 15 日 再杀两人后从 昆明火车站 出逃。 2004 年 3 月 15 日 被公安部列 A 级通缉犯; 2004 年 6 月 17 日 被执行死刑。 这种缺乏 法律常识 ,更缺乏道德素质、无视生命之珍贵的处事选择,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断头台。 有人看到马加爵的选择,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马云。同样姓马,但是二人的选择不同,结果截然不同。 论 马云 当年高考的分数,他可能远不如马加爵( 1997年马加爵 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 宾阳中学 ;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中,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 云南大学 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因此马云只能选择杭州师范学院(现在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大专班。 1988年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毕业 ,同年担任杭州电子工学院英文及 国际贸易 教师。 他后来神使鬼差地去了趟美国,接触到了互联网, 1995年创办中国第一家 互联网 商业信息发布网站“ 中国黄页 ”,1998年出任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创办 阿里巴巴 ,并担任阿里集团 CEO 、董事局主席,2013年5月10日,辞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继续担任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2015年6月30日,马云当选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理事会联合主席。2015年10月19日,卡梅伦已任命中国著名商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加入其商业顾问小组。马云目前除了 担任阿里巴巴集团 董事局 主席之外,还担任日本软银董事、 TNC ( 大自然保护协会 )中国 理事会 主席兼全球董事会成员、华谊兄弟董事、 生命科学 突破奖基金会董事等职。 2016年2月25日,《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中国富豪中,马云家族以1400亿位居第二。他的高考成绩限制他只能选择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专科毕业,当外语教师也是不错的职业,美国之旅使他爱上互联网, 这几部棋足以改变他的人生。现在的马云,今非昔比,名扬天下;而马加爵的选择,将自己送上西天! 7 选择泄密,将自己送上不归路 《 焦点访谈 》 2016年4月18日报道了“致命的密码 身边的'暗战'”,介绍了 黄宇泄密案, 黄宇因“间谍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收缴间谍经费。 黄宇,生于1974年7月28日,四川省自贡市人,计算机专业,曾在某涉密科研单位工作。 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15万余份资料,其中绝密级国家秘密90项,机密级国家秘密29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1674项,对我国党、政、军、金融等多个部门的密码通信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黄宇,看上去貌不惊人,原本是某涉密科研机构的一名普通职员。然而他却从28岁开始,向外国间谍机构出卖情报,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涉密之深令人震惊。 黄宇从一个普通小职员,变身成为大间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1997年7月,23岁的黄宇毕业后进入一家涉密科研所工作,于2004年离职。善交际、贪玩、爱慕虚荣、不守规矩,是很多同事对黄宇的印象。由于他的能力平平,加上工作态度不端正,因此5年中他换了三个部门,但业绩始终靠后。按照单位末位淘汰制的规定,黄宇将被解职。他所在的单位承担了我国相关密码的研发工作,具有高度保密性。黄宇对自己被解职心怀不满,竟然将国家机密出卖给境外间谍机关。 以手中私自留存的保密资料为筹码,黄宇与某境外间谍机关搭上了关系,2002年的一天,黄宇在网上向该间谍机构发了一段留言。很快,黄宇便收到了对方的答复:收到你给我们的留言,请于2002年6月某日到东南亚某国酒店大堂,到时候就会有人与你前来街头。黄宇如约而至,他将3份保存在优盘的有关军用保密机的电子文档拷贝给了对方。双方确定,第二天原地再见。再次见面时,对方表示黄宇提供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希望进一步合作,每月工资5000美元,还当场支付了1万美元奖金。 在金钱的诱惑下,黄宇成了一名为境外间谍机关效力的间谍。他还表示,愿意为对方至少工作五年。此后,黄宇对外谎称自己在一家深圳公司驻四川办事处工作,每年还要常到国外开会,以此掩护自己的间谍身份。就在第一次出卖情报三个月之后,黄宇又和境外间谍机关商定好,在香港进行第二次会面。 这一次,黄宇带去了更多更新的涉密资料,也换来了更多的金钱。 2003年1月,黄宇和对方在东南亚某国第三次见面。对方一共来了5个人,可见对黄宇的重视。他们对黄宇进行了全方位的间谍培训。在后来的几年里,黄宇以每年至少出国两次的频率,陆续将窃取的机密出卖给了境外间谍机关。 通过出卖情报,黄宇获得了大笔间谍经费。因为怕暴露巨额外汇的来源,因此每一次他都会找做地下换汇生意的刘某,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总共大概七十多万美元。 钱越来越多,黄宇也开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了笼络关系,掩盖自己的间谍行为,他还利用外国间谍机构提供的经费邀请过去的同事、亲友免费到东南亚、港澳等地旅游、赌博。不过,每一次出游黄宇都会神神秘秘地单独行动一两天。原来,他是用旅游做幌子,而真正目的是和境外间谍机关会面。 黄宇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秘密情报,但是离职时的存货已经基本没有了。他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秘源。过去的老同事闻某,成了他的目标。 黄宇前后三次试图策反闻某,但都遭到拒绝。不过,令人失望的是,闻某并没有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这件事,而是选择了明哲保身。于是,饥不择食的黄宇又把手伸向了自己的妻子唐某。唐某在另一家涉密单位工作,与黄宇同属一个系统,由于她是资料管理员,因此经常接触涉密材料,他提醒过妻子要把资料备份起来。 终于有一天趁妻子不在家,黄宇找到了动手的机会,复制了资料光盘。 成功得手后,黄宇并未善罢甘休。很快,他的姐夫谭某也成为猎物。谭某与黄宇在同一单位供职,担任总工程师。他习惯将单位的资料拷贝到笔记本电脑上,带回家留作备份,这让黄宇觊觎已久。终于,有一天谭某家中的电脑坏了,叫黄宇前来帮忙修理。黄宇趁姐夫不备,用间谍优盘偷偷拷贝了电脑里的保密文档。 在向亲属下手后,黄宇仍不满足,他利用在原单位的关系,窃取同事电脑上的资料,向好友郑某等人打探科研所动态消息,并利用他窃取科研所内部刊物。而所有这些材料,最后都被黄宇卖给了境外间谍机关。黄宇很清楚出卖国家机密的后果,所以情报出卖得越多,他心理压力越大,惶惶不可终日。 黄宇的间谍活动伪装得十分巧妙,不过终究会留下犯罪的蛛丝马迹。四川省和成都市国家安全机关掌握了黄宇的犯罪证据。2011年的一天,国家安全机关决定对黄宇实施抓捕。 抓捕黄宇之后,国家安全机关立刻对他家进行搜查,结果发现了大量作案证据。护照上这些密密麻麻的海关印章,记录下了黄宇出境的详细时间与地点,其中21次都是为了与境外间谍组织见面,出卖机密并领取经费。 对于犯罪事实,黄宇供认不讳。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0条和第113条的规定,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从事间谍活动,危害国家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最终,黄宇因“间谍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收缴间谍经费。对于这样的结果,黄宇追悔莫及。 黄宇间谍案不仅让人们看到他个人的犯罪轨迹,同时也暴露出我国一些涉密单位在保密制度、措施、思想建设等许多方面的漏洞。黄宇间谍案告破后,他原来就职的单位有29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黄宇的妻子唐某、姐夫谭某也因“过失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分别判处五年、三年有期徒刑。 黄宇为了泄私愤和满足物质上的欲望,竟然主动向外国间谍机构出卖国家机密,最终被判处死刑。黄宇愚蠢而疯狂的行为,不仅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毁掉了一个家庭,他的妻子、姐夫也成为罪犯,五岁的儿子将留下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可谓人间悲剧。更令人无法原谅的是,他让国家多个重要部门造成难以衡量的巨大损失,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黄宇间谍案也再次向各个涉密单位敲响警钟,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强化保密措施,堵塞漏洞,防微杜渐,筑牢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坚强防线。 可见 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 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 续篇——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2)
个人分类: 新观察|16539 次阅读|42 个评论
‘林黛玉’与‘刘姥姥的孙子’选专业是有区别的
热度 1 lin602 2014-2-11 09:50
科学网上不少就大学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还是考虑就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提高个人修养,并举例说一些国家的女子读书后在家做专职太太,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 不少人对‘红楼梦’的故事有所了解,不少人还读过小说。 小说中的林黛玉与贾宝玉是主角,小说中还有个刘姥姥及孙子。 我们假设一下:刘姥姥的孙子选专业与林黛玉选专业能够一样的标准吗? 林黛玉读书是为了提高个人的修养,她吃穿不愁,只要嫁个好老公,有个爱情就行了。而刘姥姥的孙子必须有个特长,当然情商也是其中能力之一,他要考虑的首先是今后能够有个‘工作’。 放到今天,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生活、经济、社会保障不一样,富二代、官二代与穷二代不一样,北大的法律生就业与三流学校的法律生就业也不一样。家底好的孩子(生活没有问题)几年不就业问题不大,穷家孩子还要养活自己甚至还要养活家人,这都不一样。 有些富家女子,嫁个有钱的老公,可能会学习国外的做法,做专职太太(我们国内已经有不少专职太太),有些富二代学习目标很明确,回家接父亲的班做老板,他们经常学习管理与国际贸易,穷孩子跟他们学习选择,那说不定就是‘跑迷了路找不到家’。 所以林黛玉与刘姥姥的孙子选专业是不一样的。
52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还在彷徨归不归吗?海归归海列表比较
热度 4 maxguang 2014-1-6 23:51
其实无所谓骑墙派还是一边倒,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这是基本的假设。所以在前途选择上,都经历了挣扎彷徨的阶段。对于留学生,归不归?是永恒的话题。分享张几年前做的比较,现在看来还有点意思,有些东西列出来可能就清晰了。(稍微改了下,以美国留学海归一二线城市高校为参考)
8715 次阅读|5 个评论
就此别过,朋友
热度 1 陈小斌 2013-10-31 09:28
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 为了同一个目的 出发 你说,那条路,阳光灿烂 我说,这条路,才是初衷 你说,那好吧 我说,就此别过 我们渐行渐远 或许我错了 或许你错了 或许我们都错了 或许又都没有错 这些,重要吗? 你终究是你 我毕竟是我 在这一刻 你我做了不同的选择 就此别过,朋友 我们需要的,是 彼此的尊重、祝福 以及 属于自己的天空 ========================= 写完了,忽然想起十七年前作于泸州的一首诗,可作呼应 结伴而行 你不认识我 我不认识你 我们在黑暗中相见 谁也看不清谁 你说你要去寻找火种 而我则要去祈求光明 我们结伴而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决策,国家领导人面临艰难选择
热度 8 lbjman 2013-10-20 23:40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决策,国家领导人面临艰难选择 一、国际环境方面 1、目前以美国为首的某些国家,以转基因作物产品的贸易合作成为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之一,“不得不接受 转基因作物的产品贸易合作”成为国家领导人难以迈过的外交门槛。 2、转基因作物种植产业化形成规模优势后,存在巨大商业利润,在国内外巨额资本的诱惑下,拥有股份或参与其中的转基因科技工作者能否坚守客观立场,是领导人所担忧的问题。 二、国内环境方面 1、我国对于转基因管控方面存在法律条款空白或不完善,即使现有的转基因法律规范,也不具备应有的可操作性,同意转基因作物种植产业化,存在不可控的管理风险。 2、近几年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助有关转基因的项目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仪器等基本套用外国现有配套条件,但研究成果差强人意,让人失望。 3、对于转基因作物种植产业化发展,某些专家过于乐观而避谈风险,也让国家领导人深感忧虑,毕竟转基因作物种植产业化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食用风险和经济风险。 4、目前我国高层科技工作者(如院士群体)面临不合时宜的信任危机,他们联名上书的建议到底存在多少可采信度,也让领导人受到困扰,因为领导人决策责任比科技工作者更重。 5、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成为城市市民,农村土地疏于耕种导致现存土地粮食产量呈现相对减少趋势,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成为当前重要的粮食安全保障手段之一。 三、政策取舍导向 1、 人类历史比较短暂,以有限时间(二十年、三十年等)的基因工程经验去改变或取代漫长(亿年为单位)的生物进化进程,某些人实在高估自己的智慧,这点政治家比科学家理性 。 2、能够克服日趋严重的病虫灾害、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沙漠化以及化学肥料滥用等造成的减产,同时尽量消除人为制造的不安全因素是政治家需要考虑的政策取向,也是政策底线。 3、但是目前我国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技术自信,与其技术应用能力低下和风险控制意识低下不匹配,以致政治家治国决策得不到应有的科学支撑,导致国家领导人决策面临艰难的选择。 4、 大豆的悲剧不是支撑我们一定进行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理由和依据。相关领域科学家在国家巨额经费支持下,在科技安全范围内找不出解决我国大豆病虫害和产量低下的技术难题,反而盲目求助存在安全问题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种植,这是作为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耻辱! 杞人忧天篇! ,呵呵! 相关博文: 谈谈“社会经济安全与转基因主粮争议”: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64211-715368.html 美国人吃了多少转基因?看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734243.html 农业部为何沦为转基因食品或作物的推销员?: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64211-733776.html “院士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夹带不良利益驱动: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64211-734362.html 风雨欲来—— 孟SH都转基因商业运作之中国攻略(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64211-734883.html 特殊会议 —— 孟SH都转基因商业运作之中国攻略(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5334.html 转基因争论凸现科技情报安全存巨大漏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6520.html 1400多吨转基因菜油流入国家储存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6973.html 缺乏契约诚信,“标注”不能解决转基因应用管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7305.html 资料关注: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简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7409.html 中储粮:无能力区分检测转基因和国产油菜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7681.html 网传副部长李家洋受聘美国公司推广转基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4211-737685.html
125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生导师?
baul 2013-9-14 16:49
这是一个前些时候热门的话题。今天在开一本如何开始自己的科研生活的英文书时,结合自己过去的求学生活,给出自己选择研究生导师的建议。 实际上,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研究生导师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读研时候的目标和学习状态。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很好独立学习能力的人,并且已经具备了你要读的专业的基本技能,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一位能够提供方向性指导的导师,那么,该领域的一些大牛们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们往往具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和国际视野,能对你研究的题目提出许多非常有益的意见。但大牛就那几个,往往竞争比较激烈。另外,在国内有些大牛担任了很多非科研性工作,他们大多很少看最新的国际期刊论文,大多吃老本。对与这类型的大牛,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课题资源,可能对你将来找工作会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你科研学习方面的提高作用不大。实际上,如何判断第二种大牛,只需要看他最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就知道了。 如果你的该领域的基础较差或者完全是跨领域的,我建议选择一个能对你的学习提供更多指导的导师将对你快速提高自己的基础和科研能力非常有益的。因为大牛往往是有更多的事务性工作,他们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这时候一个博士刚刚毕业或者新的副教授 ( 副研究员 ) ,可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仍有职称评审的压力,需要出新的成果,因而往往非常勤奋,具有大的科研的潜力。我的博士导师曾说过,一个研究人员很多大的成果都是在博士和博士毕业后 5 年内作出来的。如何判断一个年轻导师是否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查阅他最近 2-3 年发表的论文即可。年轻导师还具有一个优势是他们很多事往往亲力亲为,对于很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经常和导师在一起的科研学习学到他们从事科研的方式和方法,这可能会对你的科研生活有深远的影响。
个人分类: 科研|4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的人生3——选择的维度
热度 11 lvnaiji 2013-8-15 08:35
吕乃基 哪一天记不住了,告别泉阳和湾沟,应该是1978年的6、7月间吧。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班上的学生,还有不少教过的其他班级和年级的学生,以及部分同事,一起到车站送行。小小的站台挤满了人,车来了,车站上哭声一片。泉阳和湾沟,毕竟倾注了我的青春年华……。 35 年过去了,已然淡忘。此刻,0862勾起沉睡已久的记忆,让我有机会在今日反思当年的选择。 人生,以及企业、学校,乃至国家,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无非就是一连串的选择,走过接踵而来的分岔。未必“从胜利走向胜利”,但一定是从一个分岔走向另一个分岔。每一次选择,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在所选择的道路上得到的同时,也就付出了另一条道路上的代价。究竟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1978 年第二次进入复旦大学,不是化学系,而是哲学系,师从中国早期即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陈圭如教授,实现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根本转折。从1982年起,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上课,在全国各地做200余场讲座,对象有市民、企业家和官员。我的关于“科技黑箱”的观点被用作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博主关于 “ 科技黑箱 ” 论文被摘编用作2012高考语文试题 )。自2008年在科学网上开设博客,发文600余篇,点击129万余次。这是因我的选择而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然而我对不起那些学生,他们是那么纯朴和需要我。如果当年我毅然选择留下,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他们,或他们中的某人会因我而改变了命运……。看看时下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以及策划“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放弃了……机会、谢绝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厚的待遇……,毅然留在贫穷偏远的山村,“默默地”一干就是二三十年,最终当上了十大“最美……”。这是另一种选择。 可是要是我选择留下,那么后来真实发生的一切,所有我教过的学生,听众,他们因听我的课和讲座,看我的书和论文,所感所悟,也就化为乌有。 选择和放弃,这两条道路究竟孰重孰轻,孰优孰劣? 结果自明,就摆在眼前。当然这里还是会引发伦理学的争论。 退一步说,如果难以从选择引起的社会影响来衡量选择的是非曲直, 那么可以由选择者本人因此而发生的变化来选择的正确与否。 30余年来,我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100多篇文章,策划编写了《院士思维》,出版《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等多部著作,成果获中国图书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3等奖,以及被评为二级教授。这些自然只是数字而已,并不代表什么。 可以从知识和社会化两方面来理解选择主体的变化。 文如其人。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是他内心世界的显现。知识,可以区分为知识的面和认识的深度。我没法知晓在各种情况下,我的选择会对他人有什么影响,更无从比较这样影响的大小和轻重;不过若是留在山村当中学老师,受环境和工作的制约,可以推知我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学识和见解,当然可以有豪言壮语和感人事迹,乃至达到某种神的境界。 社会化程度,即个人与社会彼此间的融合,同样会有深度和广度。我想象不出继续留在那里会与社会有什么样深度的沟通。沟通越深,我必定更深地嵌入于那狭小的环境之中。至于广度,那就想象一下一所山村中学吧。就生命而言,一个山村里的农民与乔布斯一样珍贵,就社会化而言,前者可以离群索居,后者不可须臾离开世界舞台,二者有天壤之别。当然,一旦成为神,如基督,如佛陀,拥有数亿信徒,则另当别论。再补充一句,这里说的知识和社会化都是指沿着人类进步的方向,而不是反之。 选择的正确与否,如果难以从贡献来区分,那么就沿着个人的知识和社会化两个维度判断。 多年后,我曾数次回到我度过最好年华的地方。一样的贫穷,而那山那水尚不如当年那样青翠和清澈,当年学生的情况更令人心碎。“子非圣贤”。我看不出,若是我留在那里会改变多少现状。但是我看得出的是, 若是我留在那里,我一定成不了佛,而是注定被环境所同化。 其实,数以亿计离家进城的农民工,就是怀着同样的梦想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留在山村,需要改变的是整个环境甚至整个社会;离开,需要改变的只是我自己。 对此,每个人可以自由做出选择。但是没有必要在个人面前横亘起社会的高墙让个人去碰,没有必要树起道德楷模让个人去效仿。感动只在一时一事,理性方可普遍长久。(大多数) 个人无力改变社会,但如果每个个人都努力改变自己,社会也就因此而改变。 这一点类似于亚当斯密所论述的市场经济。每个人虽然都盘算自己的利益,却在市场经济的有限规则和重复博弈中走向诚信(参见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并在演进博弈中推动社会前进。相反,道德高调的社会,却往往事与愿违。 附言: 不知可否由科学网传递这样的信息,如果需要,本人愿意为白山市和吉林省尽绵薄之力。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227 次阅读|36 个评论
人类的进化停滞了?
热度 1 smallland 2013-8-12 15:30
人类的进化停止了吗?几乎,但不可能完全停止。譬如一些致死基因,就还在清除的过程中;当然,新的致命基因也会出现。现代科技或许能逐个筛选健康的卵子和精子,但还做不到普及。 进化的基础是不同基因的个体的生殖力差异,而这种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当然,还有不少人热衷于更多的交配和繁殖,譬如注明的 某 导演和 不著名的 官员。更多的人,仅仅是依照原始的本能在寻求交配机会,而不管是否生殖。 也有人推断,几百年后,人类会变得稍矮稍胖,因为体型苗条的女子都去当模特儿,为了保持体型就少生孩子 或晚生孩子 了。有点消化的味道,确有一 腚 的科学道理。 人类进化为什么变慢了或停止了?英国有个遗传学家说,这与雄性的生殖关系很大。年老的雄性一般不参加繁殖了,而他们携带了更多的遗传变异。这个说法大概是这样,雌性的卵子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就绪了,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不存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异;而雄性的精子,精原细胞在不断更新,自然就更多变异(说的是否对或是否准确请指正)。 这个说法也有一腚的道理,当然很片面,因为变异只是进化的基础之一,更重要的是,环境的选择压力(当然环境很广义,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都是环境)。 前面的评论中有人怀疑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是否能交配繁殖,其实这怀疑有点过分,人类的繁殖周期很长,不像果蝇一周就行, 三 十万年不会有什么生殖隔离。繁殖期过度延长,使人类的进化过程本身就变得很缓慢了。 延长的繁殖周期决定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根本不算什么。智人7万年前走出非洲,现在, 生活在 西伯利亚 的人群 和非洲人适应着截然不同的环境, 他们的智力水平依然没什么大不同,依然能够繁殖后代 ,他们的智慧其实依然是石器时代的水平 。如果是果蝇,或许就是两个物种了。 同时,选择人类适应和繁殖能力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变。文革时期,好勇斗狠的家伙吃的开,很快,会做生意的吃的开。稍大 时间 尺度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选择的标准都不相同。 更重要的,地球逐渐“缩小”,不同人种间的交配日益普遍,一个小而独立的群体自己关起门来 独立 进化越来越不可能了。
1157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