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转载]生命是一连串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felonwan 2010-4-17 13:36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生命是一连串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 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 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 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好象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可是,联考真的意谓着什么?建国中学最后录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侥幸考上的人毕竟只是侥幸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为放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 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 所以,三年后乙顺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这时回首高中联考放榜的时刻,甲有什么好得意?而乙又有什么好伤心?同样的,今天念清大电机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机械的高,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机械的人考的好?仔细比较甲与乙的际遇,再重新想想这句话: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为一时的际遇而终止或增减,联考排名只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 我常和大学部同学谈生涯规划,问他们三十岁以后希望再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联考制度已经把我们对生命的延续感彻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际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个(光荣或悲哀的)时刻! 但是,容许我不厌其烦的再重复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这是偶发的际遇无法剥夺的),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如果我们能看清处这个事实,生命的过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没什么好贪求,也没什么好焦虑的了!剩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么,然后安安稳稳,诚诚恳恳的去累积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 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 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 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象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 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 可是对我来讲,每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 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 “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径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 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三颗下午四颗",后来改为"朝四暮三",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三暮四"。 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 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象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给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就不曾仔细计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欢鬼混,愿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我不能放弃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会持续一生去探讨。事实单单纯纯的只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生命中真实的累积,而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问我,既然迟早要念博士,当年念完硕士早出国,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从不这样想。老是斤斤计较着几年拿博士,几年升等,这实在很无聊,完全未脱离学生时代“应届考取”的稚气心态!人生长的很,值得发展的东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过来说,有些学生觉得我"多才多艺",生活"多采多姿",好象很值得羡慕。可是,为了兼顾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时要比别人多花一倍心力,这却又是大部分学生看不到,也不想学的。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当场楞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 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 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但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 严),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 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马臻博士博文“慎重选择博士后(或博士生)导师”有感
ericxiong 2010-4-13 20:27
马臻老师的博文写的很好,一针见血!我虽然没有机会拜读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但从马臻老师的文中也有所领悟。 首先,就我而言,在此之前还一直都抱着good research work,good future的幻想,不管这是supervisor们的愚民之举也好,还是自己很傻很XX的过失也罢,是所有的candidates 应该有所醒悟的时候了。在做好science的同时,要把握好自己的路,有自己的life map。 其次,书中所言好的导师培养人、提携人,但是平庸的导师利用人,把人当作有手的工具。这是所有接受了和正在接受Ph.D training的人的同感,看来,国内国外一个样。这不啻为一个PhD培养过程中的硬伤,不仅会伤到导师自己(RP、style等会被学生们广而告之)和学生(心理和身体的打击),也会伤到Science的根基(如果science work不再是谋生活的方式而纯粹是个人的兴趣使然)。 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在面临文中提及的手段时应该怎么办,我想这应该是最重要的问题,也许磨合+有限度斗争可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也许paper的手纸理论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需要学生从自己做科研的目的出发,权衡利弊,再做决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How to Supervise Yourself (怎么自导博士论文)
FupingZeng 2010-4-9 00:23
How to Supervise Yourself 这篇博客文章的匿名作者 :中国大陆的普通博士生 这篇博客文章的目的 :作为何老师 On Research 10 的直接受益者和科研的上路人,提出一个总结自身的研究经历的有用的算法。并向大家推荐 On Research 10 的正确方法。 这篇博客文章适用的读者范围 :想(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 顺利毕业)的师弟师妹们。 重要提示:方法是自己的经验总结,而且不同的学科经验可能不一样,不同的人的特点不一样,希望觉得有用的读者批判的继承,仅供参考。 废话少叙,开始吧! 论述方式 : 找到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方向是一个复杂、动态和不确定的问题,其本质是搜索+选择的问题。所以,我有如下提示: A 我将所有的经历总结成一个算法,每个人都可以执行这个算法,不同的人执行算法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你两次执行同一个算法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但是,根据何老师精通的 No Free Lunch 原理: ① 你搜索次数越多,那么你找到好方向的可能性越大; ② 你看一篇论文越仔细,那么你发现论文不足并作出更好工作的可能性越大。注意, 只是可能性 。 B 你面临的困难只有两个,你一定要记住: ① 不知道 : 你的方向作不出好工作在你所在的地方是有可能的(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抱怨),但是放到世界上是不太可能的,如果确实如此,应该是著名的已经论证不可行的问题,那么你所在的研究团队就应该不存在了,所以,请相信,尚有你不知道的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在做和你类似的问题,你需要 广度搜索 。 ② 不明白 :要知道,如果有一个 显然 可以用来提升你们研究团队的水准的好方向,那么,你的导师和师兄们早就会发现或者告诉你了,他们不能发现的你肯定不能轻松发现。所以,你要对看到的一切有敏锐的把握能力,然后真正的吃透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 深度搜索。 C、算法1和算法2各对应何老师的博文的一部分。这篇东西因为何老师的博客文章On Research 10而存在。算法1对应于 In desperation, I begin to read any papers I could find on control being published at the time. I came across a paper by R.E. Kalman and J. Bertram on dead beat control the problem of controlling a general nth order linear sampled data system from any initial condition to zero in n steps. 算法 2对应于 After studying the problem on my own, I came to realize that the K-B condition really is a condition on linear independence in linear algebra. Algorithm1: An Iterative Exploring Approach for Searching Papers Step1 、 Initialize Local Search :通过论文来认识导师,认识论文,认识科研团队 搜集导师的所有论文、分类整理。一般来说,根据论文所在的期刊和会议的质量来评价论文的质量是靠得住的(因为里边有无数的专家和学者为你挑选过)。问问导师和师兄,他们作的最好的研究会投到什么期刊上? l A 如果导师或者师兄给了你几篇好论文,并说你沿着某个问题作就可以作出一流的研究成果,那么恭喜!你太幸运了,比常人节约 2 年的时间!这样的导师很难得,也很少见。 l B 如果研究团队有你认为很好的文章,挑出来五到十篇, OK ,也还不错。 l C 如果没有好论文(例如,一篇国际著名期刊都没有),那么,起点太低了,你如果准备在这些低质量的论文上混毕业就算了,如果想挑战一下自己,好,你可以用如下方式搜索: Step 2 、 Abstract 海选 (中文的建议不要看了,因为我们自己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将好论文投到中文期刊的) 注意,要以摘要( Abstract )为主要的观察对象,从中提炼出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的内涵。 l 找到自己的实验室的论文所引用的所有好论文;以及好论文引用的其他论文。以及引用了好论文的其他论文。 l 用自己的实验室的论文的几个关键词到网络上搜国际期刊论文,各找到相关度最大的 100 篇。 l 找到这些好论文所出现在的 Top - 5 的国际期刊和 Top - 5 的国际会议,浏览每个期刊和国际会议最近三年的论文。只看摘要,将可能相关的下下来。 l 如果您在现在就有足够的把握挑选出 Top - 10 的学者,好的,找到这 10 个学者的所作的论文,再到主页上看看,可能有不错的发现。 Step 3 、 Introduction , Numerical Experiment Conclusions : 1000 - 100 (假设你已经有了 1000 - 2000 多篇好论文,注意,这不算多,你现在只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100 - 200 篇) l Introduction 的写法一般没什么公式,其写法一般是大概念,中概念,小概念,最后引到自论文的主旨那一个小小的点上,所以,你只需要看概念。 Conclusion 一般给出主要结论。所以,做什么事和做出什么结果你都知道了。 Numerical Experiment 是最直接揭示论文内容的,看看这篇论文的方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l 问问自己,你的问题是什么(当然,事实上你不经过一段时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看论文,它的问题是什么?这个工作只能用你的大脑做模糊关联分析了。比如,你要算法还是模型?它的问题是算法还是模型?可能你感觉一个东西看不懂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那么,劝你先扔在一边。 l 通过知道什么不是你的需求来明确你的需求。 l 找到 100 - 200 多篇可能有意义的论文。 再问问你自己需求是什么?好像有点说不清,对不对? Step 4 、分类和提取(假设你已经有了 100 - 200 多篇好论文,注意,这不算多,你现在只需分类成 4 - 5 个主题,如果主题过多,那么劝你砍掉比较独立和不相关的部分) l 这 4 - 5 个主题能不能构成你的博士论文的 3 - 5 章实质内容? l 如果可以,恭喜!你可以找一部分最有希望的( 5 - 10 篇论文),最可能成为你的博士论文一部分的内容,开始 深度 作研究了( To Algorithm2 )。 l 如果你觉得太大,而且这些主题有点宽泛,那么,你应该(通过试错,即,论证不可行来知道什么是可行的)找到最有希望的那个主题 Algorithm2: A Local/Greedy Exploiting Approach for Presenting New Ideas 到这里之后,恭喜!你已经站在最前沿了。 l 你找到了最切题和最优秀的研究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寻找,作为一个敢挑战博士学位的精英,相信你的选择有充分的理由。 l 你的水准是建立在国际一流的论文上的,那么,不管你的大学是什么水准,也不管你的实验室是什么状况。如果你找到的是 Nature 那你的起点就是 Nature ,相信自己! 剩下的事情反而比较简单了,鉴于我们的论文不可能提出一个 全新 的东西,而总是 改进 一个东西(你见过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吗?),所以,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进!( Improve !!!!) l 你需要 真正的使用 你选择的论文的模型或者算法,最极限的情况是 把所有的公式推一遍,把试验也重做一遍 。 l 模型的假设是什么?算法的缺陷是什么?适用于什么范围?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多问自己一点问题。 l 找到你的机会,世界上没有真正到极限的论文,总有改进的方式和余地,比如一个解析模型到了极限你就用仿真嘛,思路要开阔。 l 有一天,你会有突破。或者,你论证了一条路看起来不可行。那么使用禁忌搜索的方法调整方向。 l 你要跟你的兴趣相同的作者建立联系:可以问问他问题,有没有和你作类似的工作,如果没有而问题又有意义,好的,我想你得到了一流的成果。 l 你有了可以询问进展和讨论一些问题的真正同行,同他们建立联系,互相交流好的研究工作,建立双向的赋予关系,有利于你长期站在这个方向的前沿上。 l 。。。。。。。。。。。。。 l 经常要回到 Algorithm1 提示: l 基本假设是贫乏的周围世界 :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方向,导师没有给具体的研究方向,而给的只是一个模糊原始的框架(比如:你负责一个项目,要你做项目顺便出论文,而项目本身好像似乎不是研究性质的)。 l 假设得到好的指导 :那么你还是要经历 Algorithm1 和 Algorithm2 搜索,好的老师也不能消除你的个人努力,但是 可以让你大多数时间在正确的方向上搜索和工作 ,从而避免过多的和盲目的白费力气。(比如:一开始就有远见卓识的导师,他一直在前沿做有意义的事,所以,他可以给你将会在博士论文引用的几十篇文章,一般人为了找到这些可花了 2 年多时间啊!) l 搜索的代价和意义 :在你找到可行的方向之前,你在论证一条一条的路不可行,别气馁,这是试错。还可以注意到,我的算法(我的经历也是)倾向于全局搜索,所以要花很多时间,不过你如果想找一个可以一直研究的问题(即,博士期间可以发好论文,博士之后既可以申请到课题,又能够带出学生),这样是值得的;如果只想混毕业最好早点结束搜索。 l No Free Lunch 辩证法 1 : 在找方向时,涉猎越多则机会可能越多;但是贪多嚼不烂的风险也在增加;所以,要用有限的精力合理分配到发现新的好机会和吃透现有的好机会上。 l 在宽泛的找方向时 ,多跟师兄和导师聊聊粗略的想法(一句话说清楚),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比较乐意帮助你,他们的一句话有助于你减少明显的弯路。 l 在研究做的很细且有高明见解的情况下 ,你可以找到国际上的专家,互相给一些启发,建立长期的关系。相互的信任是长期建立的,而不是一次性的,要本着诚实的原则。 l 最后,回过头问问自己为什么? 干活又忙,又要出论文,还一次一次的论证看似有希望的路不可行,那你还愿不愿意做好研究?到时大家都毕业赚钱了,你还在写论文推公式,你还愿不愿意做好研究?如果没有兴趣,这样的痛苦很不人道,要想清楚。不过实际上社会上没有什么工作是很好做的,如果你兴趣在这里,那么别轻易放弃,加油! l 阿 Q 辩证法 2 : A 起点低埋没了不少人,但是如果自己的方法得当,起点低出来的能力也强,不过为了弥补低起点,时间和艰辛的代价是必须的。 B 最好抱着不能证明自己行,也要证明自己不行的态度来试试。 l 最后,借用何老师 On Research 10 的话: Lastly you should always remember that THERE IS NO MAGIC FORMULA OR ROYAL ROAD TO LEARNING BUT HARD FOCUS WORK. There is no free lunch in success. Maps, directions, and travel book will help you to avoid blind alleys and wasted effort, but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being there yourself. Good luck!
个人分类: 学术教育|1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洲人:卓越的误区
lanjs 2010-3-19 06:01
亚洲人:卓越的误区 蓝劲松 孩子考取 A 、 B 两校。 A 校系一流大学(比如说哈佛或者清华吧), B 校系二流(抑或三流)大学。亚洲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印度人, Chinese 尤其如此)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 上上选:能进 A 校热门专业尽可能进热门专业,哪怕那里高考状元成堆,任谁也无法保证孩子还能进入哪怕中游行列。日本的要进东大,台湾的要进台大,印度的要进 iit ( 印度理工),韩国人要进首大。大陆的么,非北大或清华不予考虑除非能够进入美港名校! 上中选:万一上上选不行,那就进入 A 校非热门专业吧哪怕自己不大喜欢,哪怕不是自己的兴趣当然孩子似乎也说不清自己的兴趣,因为功课门门优秀。于是老师尤其是父母的意见就成为选择的依据。无论如何, A 校毕竟是 A 校,那牌子、那含金量不一样啊听上去就不一样! 上下选:进不了 A 校,那就进 B 校吧。 B 校或许没有 A 校名气响,但毕竟还有其他许多诱惑啊! 其他中下选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无论作出何种选择,思维模式完全一样。 结果:大多数孩子顺利进入 A 校或 B 校,但读书期间感觉不是太好:要么成绩不好,压力大;要么成绩虽好但对专业谈不上有太大兴趣。以后找工作也一样的选择心态:上上选:进入大牌单位。工作结果也一样:孩子要么工作不好,心情不大好;要么工作认真,业绩不错,但对工作没有十二分的虔诚和热情。以后嘛,恋爱、婚姻、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后、找工作的新一轮循环又开始了 . 于是进一步得到如下的结果:亚洲人会读书,凡是欧美名牌大学,亚洲人的比例普遍高于欧美人(相对其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更别说其他族群。学习成绩总体也不错,但学习成绩尤其是研究成绩极为突出的比例显著下降,工作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创业领域以后取得显著成绩的比例更低。 欧美人的选择标准完全不一样。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最基本的选择标准是能否 Happy 。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它能给我 Happy ; 选择这个专业,也是因为它能给我 happy ;选择这个工作,还是因为它能给我 happy ;选择这个老公(或老婆),当然也是因为 Happy 。 反之,如果不选那所学校、那个专业、那种工作或那个人,那是因为它(他或她)不能给我带来 Happy或者说不够happy 。 因为Happy,所以我学习不累;因为Happy,所以我工作努力;因为Happy,所以我白头偕老。虽然不见得人人都恨 Happy ,但各得其所,大多数人都比较 Happy 。 别人怎么看?他们才无所谓呢。再说,谁又会干涉别人 Happy的 选择呢!提出这个问题本身,显然又是一个亚洲人尤其是 Chinese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 结论:如果说小聪明就是着眼于局部的短期利益,大智慧是立足于全局的长远利益(超功利),那么,如何把小聪明转化为大智慧就是21世纪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特别值得关注的。
个人分类: 海外见思|2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考研问——写在我被教育后的再教育别人的碎悟
liguoshuai 2010-3-6 01:31
答考研问 一年一度的考研又过去了,多少人又开始沸沸扬扬地步着前辈的战场热血沸腾,问了我 一连窜的问题。我今天恰好有空,在群上一一作答,希望为我的师弟师妹支最好的招。以下是真实的对话,如果侵犯了谁的名誉权,请大家见谅,我只是想教育我的师弟师妹们让后辈能够找到比我更好的路可走。 李国帅 23:41:02 新疆呢 俺家老五都从新疆跑回来了 还新疆 梁宇 23:41:45 哦,主任要走吗,我们还没有听他讲课呢 李国帅 23:41:58 呵呵 还有一年半呢 李国帅 23:42:11 到时候就没人带你们做挑战杯了 李国帅 23:42:21 没人带你们到处玩了 梁宇 23:43:23 主任现在忙着写书呢,没有太多时间做挑战杯 李国帅 23:43:18 呵呵 也是挑战杯的一个子项目啊 李国帅 23:43:21 都连着呢 李国帅 23:43:36 到时候谁能挑起咱系的发展的重任呢 李国帅 23:43:45 让乐乐挑吧 李国帅 23:44:28 李小建老师吧干脆没时间管咱这个小系 刘涛 23:45:11 他是甩手掌柜 梁宇 23:45:19 是啊,我在系里从来都没看见过院长 李国帅 23:44:59 对啊 老大啊 李国帅 23:45:01 呵呵 刘涛 23:45:22 大忙人 刘涛 23:45:29 ? 刘涛 23:45:32 不会吧 刘涛 23:45:50 他算是经常去咱们洗了 刘涛 23:45:52 系 李国帅 23:45:36 你们可别说李老师在中科院地理所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啊 刘涛 23:46:29 是啊 许多人都争着要考他的研究生呢 李国帅 23:46:12 还是很厉害的 你们应该向人家学习 李国帅 23:46:14 对啊 梁宇 23:46:48 但是我真的没在系里见过他呀 李国帅 23:46:38 导师牛嘛 有人看重的是导师 有人看重的是学校 刘涛 23:47:54 恩 刘涛 23:48:08 我觉得考研就应该向你学习 李国帅 23:47:46 你们也想想 人家儿子都培养到牛津去了 能不厉害嘛 刘涛 23:48:28 考就考到一个个顶尖的地方 李国帅 23:48:10 向我学习啊 刘涛 23:48:34 是呀 李国帅 23:48:47 我后悔呢 如果当初听某人的劝说考北京地理所的话 也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 研究沙漠了 刘涛 23:49:45 中科院不好吗? 李国帅 23:49:24 其实我也不怎么样 李国帅 23:49:32 中科院系统固然好啊 梁宇 23:50:01 呵呵,既来之则安之 李国帅 23:49:43 可是你会失去某些东西的 李国帅 23:49:48 这就是代价 刘涛 23:50:45 幸福大代价 刘涛 23:50:51 幸福的代价 李国帅 23:51:16 你们知道不 中科院的好多牛人大家都是被逼出来的 李国帅 23:51:22 甚至院士 刘涛 23:53:12 可能你是对的 也许我们只看到外表光鲜,不知内幕 这就是外人不知其中味吧 李国帅 23:53:09 所以师弟师妹们考研就等同于逼自己进入一个四面楚歌的绝境,只有硬着头皮往上不断地跳,才能鲤鱼跃龙门,走出这个困兽之境 李国帅 23:53:41 对啊 昨天晚上我被我的一个长辈教育了两个小时呢 刘涛 23:54:13 那你还劝要考中科院? 刘涛 23:54:28 偶犯什么错误了? 李国帅 23:54:30 他们痛苦挣扎的时候你没看到,不能只看到现在的辉煌 李国帅 23:54:44 对啊 这就是人生啊犹如一场博弈 梁宇 23:55:32 很有哲理哦 李国帅 23:55:08 其实当你们工作时也一样 也是在博弈 刘涛 23:56:16 可是不经历一番痛苦的洗礼,怎么活着辉煌呢? 李国帅 23:56:00 对啊 哎 我这个做师兄的不应该老是教你们坏的,应该多教点你们真本事 李国帅 23:56:03 呵呵 李国帅 23:56:29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不一样 父母给铺的路也不一样 李国帅 23:57:15 你选择在父母的庇护下走路呢还是自己闯呢 所以我有时候真的很佩服那些所谓的勇者 刘涛 23:57:56 人各有志 每个人要走的路都是不一样的 李国帅 23:58:10 倒也不是说这些人只要敢于跟生活拼搏的人都是勇者,不管曾经经历过多少失败 刘涛 23:58:53 正所谓:平凡的大学生大同小异,不平凡的大学生各个不同! 刘涛 23:59:25 失败算什么 我们年轻 经得起折腾 李国帅 23:59:01 我们这做长辈的都希望晚辈比我们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国帅 23:59:28 切 你是 90 后吧 刘涛 0:00:29 多闯闯 还是有好处的 因为我觉得 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 你都得到了别人没有得到的东西 这个过程还需要自己去总结 李国帅 0:00:09 哈 失败算什么 有的人就经不起失败 为什么我们学校有人从 7 楼跳下来了 还是研一的呢 刘涛 0:00:41 错误 刘涛 0:00:47 俺是 80 后 刘涛 0:01:27 那是他耐不住心灵的那种寂寞与空虚 i 李国帅 0:01:06 反正我们这帮人吧害怕失败 害怕被人瞧不起 所以一直拼着拼着 走寻着自己的路 刘涛 0:01:37 抗压能力太差 刘涛 0:03:38 说句不好听的 不是别人瞧不起你,而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李国帅 0:03:15 所以这次不管考上考不上研的师弟师妹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许这条路真的不适合你,也许你应该在商场上驰骋,也许你应该在政治上有所突破,也许你是未来中我们混得最好的一个。知道嘛,未来的未知性是很大的。 刘涛 0:04:18 所以我们许多时候认为自己不行 怕别人说这说那 瞧不起自己 李国帅 0:05:34 我知道你们很多双眼睛在盯着这个屏幕默默地在看着,希望你们能有所感悟。其实我也是瞎掰的,当你到新环境后你会发现一山比一山高,要不我怎么会被教训两个小时呢。 刘涛 (458097197)0:07:04 我始终相信一点:你未来是生活在你现在的决定里的 因为现在的生活是由于你过去某个时间作出的决定所决定的 李国帅 0:08:50 人啊 恩 师弟师妹们作为你们的学长希望你们能一路走好 刘涛 0:09:29 我也是一家之言 刘涛 0:09:33 呵呵 刘涛 0:09:59 反正我这几年是这么走过来的 梁宇 0:10:23 那说下考研到底好不好 李国帅 0:10:17 今天幸亏我不太忙 所以很多学弟学妹们征求我该不该考研 得自己权衡下再做决定吧 李国帅 0:11:29 或者考什么学校 这在于你以后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源自于我波波姐的教诲,希望大家考虑清楚 梁宇 0:12:52 其实有时候我们不能为不学习找太多借口,无论考研与否,现在还得好好学习。 刘涛 0:13:13 梁宇说的对 李国帅 0:13:38 其实考研也是为了生活,究竟怎么生活得快乐就在于你的选择,但是无论怎么选择,前方等待的依然会有失去,依然会有代价,这就是得与失的内涵吧。 刘涛 0:14:52 没有球帅说得那么严肃 刘涛 0:14:57 简单点不好吗》? 梁宇 0:15:15 振兴资环要靠我们资环人不懈的努力 , 资环加油!资环的同胞们加油! 刘涛 0:19:08 小领导又在摇旗呐喊了 呵呵 刘涛 0:19:32 有激情不错 梁宇 0:20:03 嘿嘿,我说的是实话,资环人就是牛,到哪都有前途! 李国帅 0:20:44 就像我一直小心谨慎地看待考研这件事,总是把事情想得太糟糕,总是你认为你们怎么个复试危险,因为在没有见到结果以前都是有危险的,差一步会是终生最大的遗憾。所以那些总是成功的人往往会先把自己置之于死地而后生,这会增加成功的概率,这就是常胜将军。如果你想做常胜将军,希望你们看到的人还是没看到的人都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选择。而选择就是有代价的,希望你们能选择好自己的路。还有好多人征求我学长你认为我应该考哪所学校,我不了解你的具体学习情况,也没法给你制定目标,你需要参考的是离你最近的人群,他们怎么做的向他们学习获得经验,我们的经验很少我能看到断代相传的,那是绝世武功或秘籍,你们相信吗?我不信。 李国帅 0:21:47 好了 到此为止了 当然我还是很乐意回答学弟学妹的问题啊,因为好人会有好报的,而我想做个好人。 刘涛 0:22:41 也许每个人都在怀疑自己 但是你也知道每行每业都有做得比较好的 也许你就是其中一行里那最好的那一个 刘涛 0:23:45 最好的讲话很精彩 梁宇 0:25:23 顶一个! 刘涛 0:25:31 为好人鼓掌 附 : 我知道很多人看完后肯定要骂我的,但是这的确是真实的 80 后现在对待读研的想法,很迷茫但似乎又有动力在支撑。我也算是 80 后,只是被我的长辈波波姐这么一训,我也想了很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在于你想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不怕被大家骂,反正现在好人都很难当的。我只知道好人会有好报的。
个人分类: 教育得道|28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扭曲社会中的“理性”选择——关于某大学招聘洋博士的另类思考
lvnaiji 2010-1-22 16:47
扭曲社会中的理性选择关于某大学招聘洋博士的另类思考 社会,理性,选择,大学,招聘,洋博士 吕乃基 近日,某大学限招洋博士引起热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充斥昂奋的情感,阅后令人血脉喷张,不过真知灼见却被淹没。 笔者以为,某大学招聘洋博士,只是在扭曲社会中的理性选择。 首先,整体而言,平心而论,国内培 养的 博士水平不如发达国家,说的难听点,大概是培根所言的鸡与鹰之比。其一,学术水平不如。其实,不仅是博士,中 国的 教授和其他各级学者大抵如此。其二,学术规范不如。这就不去说了。其三,在这样的博士群体中,还有一半是官员。 其次,招聘的成本。在 招聘= 课堂? 一文中述及信息不对称及掌握更多信息的重要性。然而,收集信息需要成本,时间、资金、人力,以及彼此协调等等。例如,某大学完全可以举行某种类似于招标的答辩会,以从鸡里挑出鹰,把鹰里的鸡 pk 下去。但在实际操作上是否可行?在这种情况下,洋博士、海龟,实际上就是再加上博士、硕士、教授、博导等种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头衔,就成了做出判断的最简单的依据。甚至于征婚广告上对房、车、收入和家产的要求也可由此解释:不可能全面彻查,做不到一一面试,那么,丰厚的家产,既说明往日和能力,也担保了日后。至于 985 、 211 、查三代,诸如此类,大致如此。 第三,高校,实际上是整个社会过度以及不合理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各种排位和指标,如 985 、 211 之类,各大学都要争先进位。在某大学出台此损招后,估计其他大学会有所跟进,于是,教育部会出台,考核各大学洋博士的比例。于是,新一轮竞争便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此外,记得 武夷山 老师曾写过学历贬值的文章,笔者也试图做出解答,见 克服知识 的 积累性壁垒 。这一点虽与土洋之争无关,但学历贬值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侧是竞争的压力,一侧是来源的低下、良莠不齐,以及鱼目混珠;正是在如此扭曲的社会中,某大学置与狗不得入内之类非理性的情感于不顾,做出了自己理性的决策。博主曾有文 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某大学就是一例。其实,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这种环境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至于是否有利于整体和长远,就顾不上了。在河床的规定和制约下,河水屈辱地流动,污水欢快地跳跃,上面泛着泡沫。见 学术知识 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不是没有傲然之士和清醒的官员,例如朱清时,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不知能否成为一条哪怕是正常的河床,河水得以正常流动,知识能够健全生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国人方能期待大师。 为今之计,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行政上取消对大学三六九等的排位。无疑,大学是在竞争,但是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进行。过于强大的行政权力是当前教育一切弊病之根源。去除学校内外的行政化,大学失去的是枷锁,得到的是自主自由的发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 包括 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是博士水平的提高及与国际的接轨。到那时,土洋博士站在同一起跑线,某大学的限招,也就没有必要乃至显得可笑了。 其实,在眼下扭曲的河床中,若某大学不推波助澜,而是独立寒秋,登高一呼:全球招聘博士,优先考虑土博,以非理性对抗扭曲,士为知己者死,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博士也会投入某大学的怀抱,奋力一搏,做出超一流的成果,并非没有可能。不仅如此,某大学将因此与南方科技大学杀开一条血路,联手开辟新的河道。
个人分类: 教育|5955 次阅读|4 个评论
选择
wujun 2010-1-18 02:40
我们这个年纪(80后),要选择的东西太多了。 爱情: 我所理解的爱情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很开心,很快乐。而能做到两情相悦的人毕竟是少数,你是选择喜欢你的人,还是选择你喜欢的人(目前他不喜欢你,但你觉的等下去值得的情况)。就算是两情相悦,也会有很多的外界的因素干扰你,比如你的家庭,他的家庭以及距离等等。你们会一直相爱下去吗?你会的话,他也会吗?我不懂得选择,你懂吗? 事业: 事业这个词貌似很严肃,我们可以换成你想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吧!我经常跟我的朋友说我以后想开个饭馆,能来钱,以自嘲现在做科研的大多数没做生意的人挣的钱多,说好听一点的是想创业。门口的卖肉夹馍的可能比大学的很多讲师甚至副教授挣得的还多。所以本科毕业,硕士毕业,甚至是博士毕业的你有什么选择呢?去创业?去做白领,还是继续做你的学问呢?你选择好了吗? 我的爱情观: (略)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是想讲一句话:凭良心做事。你的选择不要伤害你的父母,朋友和你现在的女朋友。 我的事业观: 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只要你有能力,有兴趣我觉的就可以去做。有人会说可是挣不到钱怎么办,我只能回答:人这一生是为了钱,但不全为了钱,还有地位,荣誉,自我的满足感等等。现在有可能别人对你的评价只在于你能不能挣到很多钱。但是你自己要清楚只是我们现在很缺钱而已,等我们都不用为钱考虑时你在想你的兴趣,你的特长,你的自我满座感,你的地位时可能你会后悔的。我们现在之所以很在乎很在乎钱并不是真得无法生活了而是这个浮躁的社会造成的,我们现在不能浮躁,要想清楚自己适合什么,自己想干什么?前几天老板对我说他现在压力也很大。我说您现在什么都有了,您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回答说如果我现在给你500块钱你可能会高兴好几天,而你给我5000块我也没什么感觉,等你不缺钱的时候仅仅是不缺钱而已,你还缺很多。 有人说现在读研究生真没有意思,没钱拿,毕业了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我想说其实读研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你如果做进去了,可能你觉得自己解决一个别人没解决的问题,甚至在你解决的过程当中你都会有无限的激情去完成它!(我自己还没到这一步,但我能了解这种境界)。 所以说选择很难,想清楚再去选择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扩展自由选择的空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节选)
pkullt 2010-1-13 11:58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朱天飚老师谈教育教学问题 一、大学的目标与定位:通识教育,启发思维 记者 :您的高等教育是在国外完成的,现在也有很多年在国内执教的经历,可以说对国内外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的优缺点都比较了解。能谈一谈您对教育的看法吗? 朱老师 :行。首先从教育体系开始,我在国内读了一年本科后,就去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所以对中外教育差异的感触比较深。 在国外,比如悉尼大学,本科学位种类是非常少的,而我们的专业分得要比国外细很多,专业化太严重。大学的英文叫做 university ,是普及、普遍的意思。 学生来上大学不是学一门手艺,而是想通过大学提高素质,使视野更加广阔,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以后可以胜任各种工作。 所以国外大学的定位首先是通识教育,而不是技术培训。这样中外大学在理念上就有区别,国外是通识性教育,通过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我们的理念是通过大学培养专门人才。 除了专业设置太多外,我想说的第二问题是课程太多。国外的本科生,一个学期只学三到四门课;而我们的本科生,一个学期要学七到十门课,我们把自己的学生给累死了。最后毕业出来以后,我们的实际能力也不如人家。问题在于,我们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思维的启迪。 西方为什么敢让一个学位都没有必修课,让学生随便选课呢?虽然每门课都能锻炼思维,但是最能锻炼思维的当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那门课。比如化学、物理都能锻炼思维,但我对其内容不感兴趣,连学都不愿意学,怎么锻炼思维? 既然我们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锻炼思维,那就让学生自己去选他们感兴趣的课。 我希望能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让学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他想要当的人。我不相信人聪明不聪明,只相信人有没有兴趣。北大的学生,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能做好。关键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这是最核心的。 我对中国的大学教育的核心感受,第一点是太专业化的问题,第二点是重知识不重思维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还是走在老路上。 二、教育改革: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记者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可能有很强大的惯性。有人可能会担心,如果我们也实行国外的方式就会带来一些问题。必修课程少了,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学习,怎么管理?有些学生就可能放任自流,比如打游戏。国外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 朱老师 :国外有,多了。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人都是有惰性的,从小就有依赖性,最好什么都能由父母安排好。 西方的办法是孩子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自己做一些决定,然后越大一点做决定的经验就越多,直到最后走到社会、市场上,这样就锻炼出来了。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给了学生选择,学生却不知道怎么选择,这是大问题。 我是侧面回答您刚才提的问题。学生怎么管理?学生根本就不应该管理。就算我们知道学生可能做出一个很危险的选择,那也比不让他做选择要好。 记者 :您的观点我完全赞同,但如果真的这么实行可能会引起很多问题,而且会面临家长和社会的强大压力。 朱老师 :对,所以我也没有立刻要求,这只是我个人对教育制度的根本看法。至于具体的执行, 一个最关键的步骤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因为选择会迫使人思维。 我把本科的课程基本分为三类,工具型,知识型和思维型。工具型,没什么好说,比如英文,这是工具,肯定得上;知识型的,就是老师去授课。思维型的课一般都应该是讨论课,就是定期给学生一两篇阅读文章,然后过来讨论。这些文章都是经典,但是我们问的是错在哪儿?为什么错?。这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思维不是通过讲课讲出来的,思维只能通过这样的讨论课才能培养出来。我对学生说,上课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课上受到了思维的训练。 三、用激情感染学生,上好每一堂课 记者 :您刚才谈到大量的讨论是您课程的一个特色。关于如何教学生,您能谈一下其它方面的经验吗? 朱老师 :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但我是一个很有教学热情的人。我在上课的时候有时候能超水平发挥,一上了讲台之后我往往能在瞬间想到一种备课时没准备过的思路,然后给学生讲出来。所以,我讲课谈不上有什么特殊的技巧,是凭自己的热情。讲课高于我自己的研究、写书,高于我的行政工作,所以我平常花在备课、讲课上的时间很多。当然,除了讲课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讨论课,因为它能够启迪学生思考。我的讨论课比讲课准备的时间更多,学生读的我都要读,学生没读的我也要读,因为我要随时准备学生在讨论课上的发问。 全文地址: http://llt.pku.edu.cn/?p=155
个人分类: 明师论教|5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研究生如何选择导师答后学问
shxzhang 2010-1-10 10:15
张 名先鉴 字 少雄 后学问 现在大学硕士生与博士生导师中,学术水平和人格层次都相当低下者大有人在。本校毕业生投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或多或少对导师情况有所了解,外校考生却往往不知底里,只能盲目选择。请问,非本校考生应怎样才能了解并根据了解选择导师 ? 先鉴答 要了解导师,方法和途径很多,其中最稳当的还是看其文章,通过文章看其学问与人品。文如其人,或 writing is the man 或 style is the man ,是至理。看其文章,不止要看其学术论著,还要看其非学术文字,甚至还要看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最简单的自传,不管真实与否,都可以充分展示传主人格与学术水平。 首先,从身份介绍中,可以看到传主角色定位与人格层次。如果传主社会职务或行政职务太多,而且乐意展示这些职位,说明传主喜欢这些职位,说明传主角色定位是社会活动者或政府官员而不是学者,甚至说明传主角色定位混乱或角色意识分裂。赏芝堂先生有一篇《 教授科长名片 》,说教授角色分裂可能导致人格分裂,有些警示意义。 其次,从论著介绍中,根据数量和年龄与研龄,可以计算出传主论著产量、学术态度和学术品格。有一篇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自我介绍,传主是一位因特殊事件而闻名中 国的 教授: , 1950 年生, 1984 年获硕士经济学位, 1995 年读在职博士, 1999 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已发表论文上千篇,著作 15 本,总字数超过 1000 万字。 如果传主出生时开始写论文, 58 年(现年 58 岁)年均发表论文 17 篇以上;如果考取硕士研究生时开始写论文, 27 年( 1981 年考取?)年均发表论文 37 篇;如果考取在职博士研究生开始写论文, 13 年年均发表论文 76 篇。论文产量如此高,不是传主吹牛,便是传主不知道什么是论文。无论是吹牛还是无知,都表明传主学术水平低劣和人格层次低下。 非学术文字,如序言、后记与博客文章等,与自传文字一样,可以充分展现传主人格层次与学术水平。如某知名中年教授出版一本书,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作为□□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大学□□学院院长,作为中国□□学会常务理事,作为□□省□□学会副会长,我热爱□□学科,在管理工作之余,我挤时间做些学术研究,探索□□学科热点问题, 分析似乎有些多余,算啦。 学术论著,同非学术性文字一样,无论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都可以充分展示作者学术水平与道德状况。 一切写作,都有风格,包括作者思维风格和作者文体风格等;风格,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十分明显,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稍微隐蔽。有些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名下学术论著表现出两种或更多种写作风格;有些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名下学术论著只表现出一种风格。学术论著表现出两种或更多种风格,可能意味着剪刀加浆糊,可能意味着抢占研究生成果,可能意味着窃取他人成果;学术论著只表现出一种风格,表明它们出自同一原创者。 了解导师,在信息开放时代,已经不是难事,难事是选择。导师选择学生,学生也选择导师,这种选择通常被称为双向选择。双向选择不仅确定师生或师徒组合,更确定学生未来,确定导师未来;这一点孟子有精彩论述,先鉴建议诸位博友读读(见《孟子》节选)。 选择,对于教师而言,与其说是选择学生,不如说是选择自己;对于学生而言,与其说是选择导师,不如说是选择自己。 附《孟子》节选(《離婁章句下》) 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叩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个人分类: 教育漫話|46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诱饵效应”和“心理相对论”
热度 1 fouyang 2010-1-9 22:52
设想你在计划假期旅行。旅行社根据你的预算提出两个方案:夏威夷七日游和巴黎五日游。前者有更多的放松和享受,后者却能接触你感兴趣的艺术和异国风光。该选哪一个呢?就在你举棋不定的时候,旅行社又给了你一个选择:伦敦三日游。这个方案和巴黎方案很接近,但天数比后者少,伦敦对你来说也不如巴黎有趣。所以你自然马上就否决了它。那么,你最后的选择会不会受这个伦敦方案的影响?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大多数人会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趋向于选择巴黎方案。 这个现象似乎与直觉矛盾。一个本身没有吸引力的方案,怎么会影响到最后的选择结果呢?事实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普遍相信所谓调和原理(regularity principle):一个新选项的引进不会增加任何已有选项被选中的机会。相反,新引入的选项只有可能分走已有选项的机会。但是,1982年人们通过实验证明这个原理在比较复杂的选择过程中不成立。违反这个原理的现象,就被称为诱饵效应(decoy effect)。因为新加入的选项(诱饵),某些旧选项会显得更有吸引力。被诱饵帮助的选项通常称为目标,而其他的选项被称为竞争者。 诱饵效应是最先在消费品的选择中被发现的。这种选择的特点是:有多个参数(比如价格,性能,可靠性等)要考虑,而各个选项在各项指标中各有长短。这时选择者就往往难以决定取舍。最常见的诱饵效应是非对称压倒劣势(asymmetrically dominated decoy)的情形。这时新加的选项(即诱饵)在各方面都比目标差(但与竞争者相比则各有长短),即非对称。这个全面压倒诱饵的目标选项就会更有吸引力。如开头那个例子:巴黎方案就是全面压倒了伦敦方案。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吸引效应。另一种诱饵效应是权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诱饵的指标在原有选项的分布以外,而使得原来处于分布极端的目标选项成为了中间者(权衡),而更具吸引力。 而且,诱饵这个选项并不需要真的存在。只要人们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到它,就行了。在行销活动中,常常有这种幽灵诱饵,比如旅馆把已经订掉的房间作广告,公司宣传还没有上市的产品等。其实,我们司空见惯的降价促销活动中也有幽灵诱饵的成分:商家常常会提到当前并不起作用的原价,那就是一个被压倒的诱饵。 后来的研究发现,诱饵效应(特别是吸引效应)在其他很多场合也有表现。例如,在选举中就有明显的吸引效应。通常认为,两个特点相近的候选人会稀释选票而两败俱伤。但是如果其中一个具有压倒优势的话,他的选票反而会因为另一个诱饵而增加。在政策选择上,诱饵效应也被观察到。事实上,政客们常常有意引入诱饵来推销自己的政见。比如倡导核发电的人,就每每提出煤炭发电来作对比,因为核发电在环保,可靠等方面都比煤炭发电好。而其实核发电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互有利弊的方案如风力发电等。不仅个人的决定如此,在团体作的决定中,诱饵效应也起作用,而且往往更明显。 MIT有个教授作了这样的实验:他收集了许多年轻人的照片,组成吸引力相似的对子。如果拿一对这样的照片去问别人你愿意和谁约会?选中任何一人的机会大约是百分之五十。然后,他制作了诱饵:把其中一人的照片略加变形,成为一个很相似,但是丑一些的候选者(诱饵)。而让人在三者中选一个时,那个诱饵的原身(目标)被选上的机会就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五。可见,即使在判断人的容貌这种非理性非定量的选择中,诱饵效应也很强烈。 虽然诱饵效应现在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其原因仍然是个谜。人们对吸引效应提出很多种假设,如权重转移(诱饵和目标都在某一个指标上比竞争者强,从而使得那个指标显得更重要),价值转移(由于诱饵在一项指标上比目标差,从而使目标相对于竞争者的弱势显得不重要),避损心理(选择全面优于诱饵的目标可以避免有得有失的权衡),其他考量(如目标肯定不是最差)等等。但是要全面验证这些原因相当困难。虽然这方面有不少工作,但还没有定论。 相传,爱因斯坦在向普通人解释相对论时这样说过: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小时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旁,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觉得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这当然是玩笑话。但是这却指出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我们衡量和选择时,所取的参照系非常重要。我们不妨将此原理称为心理相对论。诱饵效应是心理相对论的一例:诱饵的存在影响了我们的参照系。另外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我们买三块钱的牛奶时,愿意为了省五毛钱而跑到较远的超市。而买三百块钱的西装时,五毛钱的差别就根本不考虑了。又如,如果自己的收入比熟识的人低,就会觉得自己穷,虽然已经身处高收入层。1993年美国政府要求公司高管公布收入,作为抑制高管收入剧升的措施。但此后这些高管相互攀比,收入反而增长得更快了。(1993年CEO收入是普通工人的131倍。现在是369倍。) 显然,心理相对论是一种非理性的因素。那么在我们的决定过程中,有没有方法避免呢?最好的方法,是设定理性,固定的参照物。比如,在决定是否值得跑远路买东西而省一块钱时,问自己:如果那里有一块钱,是否值得我跑去取?另外,研究表明,在需要说服别人接受决定时,诱饵效应就更明显,因为它避免了权衡而使得决策过程更简单,更容易解释。而且,对于很熟悉的事物,诱饵效应比较小,因为人们已经知道如何权衡。所以,做足功课,坚持主见,也是抵制诱饵的有效措施。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9203 次阅读|6 个评论
选择, 安排
nianfz 2009-12-26 17:00
选择 , 安排 小时侯,一切都得服从父母的安排 工作后,一切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爱情与婚姻得服从缘分的安排 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这要服从你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安排 有什么样的追求,得服从你有什么样的条件的安排 甚至,今天的晚餐也得服从你收入的安排 即便是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十字路口随意地踏上一条道时,其实你也已经在无意间服从了你的潜意识的安排 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切,当然也很少有人能接受这一切,可谁有能逃脱这一切? 那么,我们又在选择什么呢? 一百年只是一瞬间,生命就是那一首在风中响起又飘落的歌 即使每一次有一万种选择,却只能有一种结果 其实,我们根本来不及选择 生命不允许每一秒在犹豫中渡过 因为在每次举棋不定时,你其实已经选择了浪费生命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出身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自己的婚姻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明天的日出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明天的旅行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一生辉煌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一生平安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别人怎么对我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怎么去对别人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貌美如花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心底善良 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子女 我们却希望能选择对他(她)们的教育 可是,你可曾想过 在选择婚姻时,人们常常选择的是一张脸,而不是一个人 在选择教育时,人们常常选择的是一张纸,而不是一种能力 在选择工作时,人们常常选择的是一把椅子,而不是一个事业 在选择衣服时,人们常常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 在选择帮助时,人们常常是背对着谴责,而不是面对着良心 在选择行善时,人们常常是为了来世(如果有的话),而不是为了今生 如果你是这样,不要谴责自己 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 别忘了,谁都得服从社会的安排! 【注】:本文大概是 2002 年的第一场雪后写的,写完后曾经发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不同于一般博客,是网络服务商提供的一个免费空间),再后来,那个提供免费空间的网站好像出了点问题,我的网站也被破坏了(可惜了我的好多 flash 和文章),我的备份也丢了,原以为本文连同其他一些文章都从此消失了。虽然写得不好,但毕竟都是自己亲手捏的小板凳,所以很是心疼过一阵子。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本文被别人转载了(看来有时候被转载真是一件幸事啊),欣喜之余,赶紧把它保存了起来。本该改改再贴出来,后来想想不必了,就当我在科学网上保存了一件自己的文物。如果人生是一场旅程,那么每一篇日记(或博客)都是途中的一张照片,美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在别人看来那就是一张静态的照片,但多年后自己再来看,却总能穿越时空,看到一场栩栩如生的电影。因此,在我看来,博客最重要的读者就是博主自己。那些记录在博客里的点滴之语,也许别人会觉得模棱两可,但在自己的眼里总是那么逼真,有时甚至能使自己平静的内心热浪翻滚!
个人分类: 原创|43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研期间该怎样读书?
kellyhan 2009-12-25 14:57
最 近有以前的学生问我读研怎么读书的问题,联系目前的状况,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算是对自己的总结,也算是对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全面,跟各位交流。 个人认为,研究生期间读书,总体上来说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好像是废话,因为地球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毕竟研究生期间2、3万字的毕业论文没有一两年的专业熏陶,是做好的。书海无边,一本本细看还不看死了。 精读的书 精读的书是头拱地也要下功夫去读的书。个人认为本专业领域的名家名著是一定要细细研读的,要读懂读透。当然,哪些是名家名著,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很难一开始就有敏锐的专业判断力。可以借助导师给出的书目先读大概,然后在细读的同时,也要参考名人文献里列出的宝贝,用各种手段搞到研读。 精读的时候,要时刻做笔记或笔录,有人喜欢做在书页空白处,个人觉得不妥,因为要需要的时候不好找。即使有这样的习惯,也没什么不好,只需要在书末空白页上做一个问题/灵感摘要,比如:Affective and Social strategy:not sufficient-P**页(只要自己明白就可以)。这样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回头要回顾哪些重要或难理解的要点,或者自己在读书的时候灵光一闪的地方,都是可以一翻就到的。这样的笔录,也常常是科研可寻找的地方。 另外一个需要认真研读的材料是相关核心期刊上一些本领域牛人做的介绍性综述文章。他能节省你不少时间,你就可以站在他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头做一遍。 至于买不买下这些精读的书,看自己的选择。有的是可以下载电子版的,但即使这样,个人也不提倡看电子版的。一则累眼,二则也无助于做笔记(有人可能提出批评了。本人确做过word笔记,纯粹是做了悦目,没法随手翻开)。下载来的,也最好打印出来。虽然现在流行E-book,但纸质的书籍看起来的感觉和获得是不同的。名家的书不是读一两遍就可以完事的。另外,若有书房,也是可以充充门面的(你想象下:朋友到家来,有书香门第的感觉,而且别人赞美一句:哟,汗牛充栋哦!也会给你的心里美美的虚荣感,哈哈,此是意外收获哈) 读名家的书,当然了解名家对某问题的结论很重要(它们会成为你presentation或者论文中最有力的注解),更重要的你要学会和名家一起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切入,我会怎么论证,然后再对比牛人的论证思路,这本身就像中学做一道题目一样,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解题的方法。名家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他们的论证思路被大家认可甚至欣赏,结论的重要性是比较次要的。 泛读的书 泛读的书的选择就比较从容了。只要在专业内是你感兴趣领域的文献,基本都可以成为泛读类的书。读这种书最大的忌讳就是太细,一般就应该只看开头和结论,扫一下目录就可以。主要目的是知道这本书大概讲什么,如果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回头来看相关的章节。泛读书中有些作者的观点比较新奇,有些论据比较宝贵,这些也应该是快速阅读时要注意的。不过也可以你有需要的时候,回头再来找。 另外,本领域核心期刊网的近期论文题目,也是应该在网上定期扫一扫的,你得知道目前国内大家都在关心什么。这也是你学术敏感和功底很重要的一部分。 拓展型书 这类 书,个人觉得翻翻而已,不必要花大力气去读,应该分清主次。床头书、蹲厕书...,闲来读读,往往无心插柳的时候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个人分类: 心路|7214 次阅读|3 个评论
选择
josh 2009-12-24 20:54
当我从坚定的无神论者一下子成为神秘主义者, 当壮丽的科学、工程在我心中被道、禅、瑜伽、神取代, 当我这么多年来痴迷的书忽然变的无意义, 何去何从是个问题。 我已经学会了为人生做各种计划,现在却只想活在当下, 我一直认为人生苦短,要有追求,就像明天会死那样地活,现在却发现人生其实很长,或者说长度可以商量, 我已经学会了不去相信不能被证伪或证实的现象,现在却发现这是如此愚蠢, 我一直想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现在却发现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是自己, 问题是,还有多少尚待发现? 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推崇的各种学习方法、处世方法、成功方法、健康方法原来毫无意义, 那些这么多年来激励我前进的成功的家们原来都是命运选择了他们,而不是他们选择了命运, 我的梦想一下子模糊不清,不是看不清,而是不愿去看,怕它们变得没有意义, 未来,也许是个定数。 我小学时候每天必须在7点睡觉,5点起床,后来从众,现在才发现原来自己小时候是对的, 我一直到上大学都不愿意吃肉,常常是一盘菜把蔬菜一根根吃了,只剩下肉,平时饿了就吃大量大量的水果、蔬菜,后来从众,现在才发现我的本能是对的, 我一直很回避带强电的东西,包括电脑,后来从众,现在才发现我不该从众, 我一直讨厌跑步、引体向上、俯卧撑等所谓的健身,后来从众,现在终于改了回来, 我在上高中之前根本不懂什么叫别人,经常认为别人和我想的一样,后来从众,开始分析别人,现在发现错,但改回来可难了。 我还能唤醒多少自己的本能?
个人分类: 儒释道|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见招聘会有感
zls111 2009-12-6 12:49
早上起来经过北区体育馆,怎么那么多人,排了N长队,原来是招聘会。估计是人头最密集之一的活动,并且都是年轻人,脸上画满了期待。哎,当年我也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在武汉和上海,多半的结果是无耐。 出了北区大门口的时候,发现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保安在哪喊,手上拿着票,手上拿着票,心里在琢磨,进这个大门口就是个关卡,等你到了里面可能更失望,队已经排了特别长,让我去排队再到会场里,可能心都凉了;估计有好耐性的人,也经历不了这种场面,人太多。要是让我去这种招聘会,特别是学校的,我会很快的插个队进去。对于大部分人在进校门口可能就被卡主了。这种场面对于女孩子更是无耐,保安在哪喊几句就够呛,再加上矜持排队的时候都能被风干。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那就更往前面想吧,来招聘会是干嘛的,不来招聘会一样能达到去招聘会的效果,也能找到工作,有时就要更往前面想想。要能这样,不是很简单的就能做到,得有实力;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实力是靠平时的努力,今天的努力就是后天的实力。等快到了招聘的季节,就要注意招聘信息,特别是网络上的,多看看,多试试,总有人家没有注意被你注意了,总有自己的机会。接下来应该就是很顺利,不用经历这样拥挤和无耐的场面,先走一步,后面就会越来越顺。 比如我现在还是一年级,只要文章足够多,找工作就很方便。要做的就是天天的勤奋和效率,勤奋已经是达到了(9:00-凌晨1:00,这个时间不是在对着电脑就是拿着papers),接下来就是怎么能更有效率,怎么快速的出文章。有时也在想这样是不是太累了,没有娱乐。要是这样想,说明你还没上升档次,我老板也是这样的并且更有效率;更年轻应该更要刻苦,不然后面欠的帐更多(也是最近才意识到)。当然这样做要调整心态,用不同方式或角度使你觉的这样做是对的并且自己愿意去做。生活也本应该是如此,竞争很激烈是一方面;自己的价值观是主要因素,自身的价值就应该是对这个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接下来就是我对机会的判断,到时毕业是在国内找个高校谋个位置,还是做博后(国内or国外),貌似好的意见是到国外做个博后,我到不是很赞同。找个过程就是机会。有机会就开始选择,选择能左右未来一些,也能狠狠的体现能力和战略眼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影后感
westcotthc 2009-11-19 22:02
昨晚不务正业,看了一部叫做 《 决胜 21 点》的电影 , 它改编自一个比小说还精彩的真实故事,而且主人公是一位天才般的美国华裔男子,凭着计算机般惊人的脑力,他曾率领一帮朋友横扫拉斯维加斯各大赌场,总共狂捞了上千万美元。 《决胜 21 点》真实版故事里的主人公马恺文今年 36 岁,住在美国旧金山。 1994 年,正在美国名校麻省理工大学上大三的马恺文,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两名同学邀请加入一个算牌小组,专门切磋玩 21 点和算牌的技巧。 21 点是一种在西方最为流行且传统的赌博游戏,以算点数、比大小来区分胜负,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利用数学当中的统计学和精密记忆力来推算牌数,战胜庄家。虽然实际生活中,几乎没人能做到这一点,可马恺文却正是这方面的奇才,有英特尔芯片的外号。 演练成熟后,马恺文等人转战美国各大赌场,每逢周末,他们都固定携带 10 万美元到拉斯维加斯和大西洋城的赌场试水,有时一晚上就能赢走 90 多万美元。很快,他们引起了赌场的警觉,为了防止真实身份败露,马恺文和同伴们还经常巧妙地化装,有时打扮成网球队员,有时化装成西装革履的商人。不过时间一长,他们还是被盯住了,这下子,只要马恺文进入赌场,赌场员工便会像防贼似的紧盯着他们,甚至拒绝提供服务。许多赌场甚至坦白地说:你们在这里不受欢迎,如果执意进场,我们会以侵入私人产业的罪名起诉你!之后,各大赌场还纷纷引进高科技洗牌机来对付他们,马恺文等人终于被迫放弃了这个行当。 2002 年,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本莫兹里奇将马恺文的故事写成小说《攻陷拉斯维加斯》,大受读者欢迎,马恺文也因此成为美国不少人的偶像和英雄。在该片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数学教授带着自己手下的小组和数十万美金,飞赴赌城拉斯维加斯。和真实故事不同的是,赌场对他们展开了可怕的报复 看完此片似乎使我内心有所触动,躺在床上反复回味。其中片中开始的情节是介绍主人公的身份 Ben 是 麻省理工高材生, 考上了 哈佛医学院,然而高达 30 万美元的昂贵学费却让他望尘莫及,因为现在他只能在周末的时候去男装店打打工,每小时只有 8 美元的薪水可拿。 申请 奖学金 ? 76 个申请者只给 1 个名额,他基本没戏!即使是在酒吧过生日,也只有他和两个志同道合搞机器人项目的朋友为伴,而且还是 AA 的。其中一个感慨:我们从不约会,从不旅行,身无分文,我们惟一有的就是 2.09 竞赛(指那个机器人项目)了,如果这个也赢不了,我们还有什么意思?看到周围同学们的狂欢,另一个说:我们真的很滥!仔细想想,也许你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当然我不是拔高自己,我指的是这种感觉)。读了这么多年书,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呢?有时候想想,还真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像片子里所表达的,可能除了比别人多的一点知识再找不出什么耀眼的了。我并不是悲观,事实如此罢了,伴随身边的大多时候是一种落寞的感觉,这种落寞的感觉给人以压力,迫使人去寻找出路。但是,这个时候,能够看到希望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像影片中 Ben 的朋友在感慨生活不如意时,依然提到了自己在坚持的原因 2.09 竞赛。然而,出路有很多,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 Ben 的朋友选择了继续坚持做下去,继续这样落寞下去,而 Ben 选择了走捷径靠 Gambling 赚取学费,从而在花花世界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看看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呢?在学习中、科研中,有多少人因为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而选择放弃,或者走了捷径呢,最终的成功者走到终点,让自己没有留下遗憾的人又有多少呢?摆在我们年轻人面前的路有很多,脚踏实地的坚持走完正确的道路才能让自己不留下遗憾,影片的故事中是不是也暗示了我们 这样的道理呢? 影片中还探讨了一个有意思的博弈命题:假设你在进行一个游戏节目。现给三扇门 A 、 B 、 C 供你选择:一扇门后面是一辆轿车, 一 扇门后面是一头山羊 ,一 扇门后面是 Nothing 。你的目的当然是要想得到比较值钱的轿车,但你却并不能看到门后面的真实情况。主持人先让你作第一次选择。在你选择了一扇门后 (如 A 门 ) ,知道其余两扇门后面是什么的主持人,打开了另一扇门给你看 (如 C 门) , 里面一无所有 。现在主持人告诉你,你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当然是从 A 、 B 里选了) 。那么,请你考虑一下,你是坚持第一次的选择不变,还是改变第一次的选择,更有可能得到轿车? 主 人公选择改选 B ,他认为这样将有 2/3 的机会选中车。如果是你会怎么选呢?:) 据说当年 《广场杂志》刊登 过 这个题目,竟引起全美大学生的举国辩论,许多大学的教授们也参与了进来。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个问题也在中央情报局的办公室内和波斯湾飞机驾驶员的营房里引起了争论,它还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家们和新墨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计算机程序员们进行过分析。 另外,据说当年金盆洗手后,马恺文转而投入网络赌博业。除此之外,最近他还和当年另一位麻省理工 21 点小组的成员重出江湖,以 21 点研究所的名义在纽约、拉斯维加斯等地开办研讨会,专门教人算牌技术门票是 899 美元一张!
个人分类: 视角观点|4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雪之夜过天山
llm 2009-11-17 20:49
刘亮明 10月中旬,受朋友之邀到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考察矿产地质。10月14日,与友人相约从哈密到巴里坤一游,友人家在巴里坤,养了一大片湖面的大闸蟹。虽说以前曾到过巴里坤,但那是在夏季。初冬季节横跨天山,这还是第一次。行前,朋友的家人来电话告知巴里坤已下雪,要我们路上多加小心。因在哈密还是一遍艳阳,我们也就没当回事。进入天山后,天上就纷纷飘起了雪花,而且越往北,雪越大,路面上也逐渐有了积雪,但一路还算顺利,很快就到了朋友的家,此时巴里坤的大地已是白茫茫的一遍。 从冰冷的湖里捞起活蹦乱跳的鱼蟹很快就冻得梆梆硬,很快又成了餐桌上的美味。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吃螃蟹到是别有一番风味。时间在热闹的气氛中过得很快,到我们准备离开时已近下午5点。按来时的速度,我们应该在下午7点多就能回到哈密。可到了天山的山口,就傻眼了。路上积雪太厚,警察已将路口封了。远远看去,通往天山的路上已歪歪斜斜地躺着好几辆大车。看来今天很难回去了,我和好几个朋友都动了返回巴里坤的念头,只是在朋友老张的坚持下,我们才决定停下来等一会儿,看看后面的变化再说。其实,此时大家都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肯定想尽快回到哈密,另一方面又怕路上危险,万一出了事故,卡在天山之中过夜怎么办。大约等了近一小时,警察终于对越野车放行了,我们便小心翼翼地开上了横跨天山之路。一路上,山边沟旁到处歪躺着动弹不得的大货车和小轿车,其实危险无处不在;长逾几公里的受阻车队总是停得多、动得少,搞不好真会阻在天山中过夜。不过,暮色下冰雪中的天山实在是太美了,美得足以抵消我们对危险的恐惧,拿出相机猛拍。慢慢地,天色完全黑了下来,阻车也更加厉害,停得多,走得少,终于在晚上10点平安地驶出了天山。 假如我们当初返回巴里,至少要在第二天的下午才可能回到哈密,而且也难以欣赏到风雪之中天山的美丽,我们得感谢老张。假如我们在天山中出了车祸或者阻在天山中过夜,大家可能会怨死老张了,幸好老张这次选择对了。其实人这一生会面临太多这样的选择! 金秋哈密 冰雪湖中捕蟹 天山路口 冰雪中美丽的天山 困在天山中的车队
个人分类: 游走天下|5108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是学什么的?
ChenM 2009-11-13 11:18
你是学什么的? 每年回家后总是要碰到一些多年不见的同学或是亲戚,见面了少不了问这问那,有一个被问了N次的问题:你是学什么的?开始几次回应:学神经生物的。可是这个回答大多数时候还是要被追问,神经生物是干什么的?因此以后碰到这情况都说:研究脑子的。哈,这词整的,研究,多高档!鄙视一下自己。不过到现在还没想出更通俗易懂的说辞,所以还一直鄙视的用着,有时还要追加一句,搞基础的。 现在想,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也没什么特别原因,也与兴趣什么的根本挂不上边,就是因为大学毕业后没有进医院,总觉得自己临床经验不足干不了,选了基础,就这样一步步走下来了。尽管没有具体的原因,有时觉得还是稀里糊涂、朦朦胧胧的就走到了现在,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每次的选择机会很多,比如,可以一直工作而不必继续上学,可以选临床而不是基础,可以去考公务员,可以创业,等等;只是适应了现在这条路,而其也感觉蛮适合自己的,所以目前是打算一直走下去了。我想,一部分人的选择也类似于我,并没有刻意的选择,步步走来慢慢就进入了现在的这种状态;另一部分人确实对某方面很感兴趣而其坚持下来;有兴趣固然很好,但随遇而安也并不见得就差,关键是一定要认识到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了什么,这样才不会迷失了方向。社会、父母也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相信我们会在不断调整的人生路途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685 次阅读|2 个评论
笑谈网络人生
李丕鹏 2009-11-8 22:39
网络上一直流行打牌等等游戏,现在又很流行一种种菜的游戏(开心农场001等),人们在游戏中实现着做人的梦想。正是游戏即人生、娱乐中有人道! 农场的人生哲理:种好自己的菜,看好自己的菜园子,偷来的就是自己的, 牌场人生法则: 找对合作对象:合作主要取决于牌技相当,不管彼此认识与否。否则,一局下来不是对方闪人,就是自己借故离去。但合作愉快也不仅仅取决于水平,也取决于缘分。只有相投(投缘)的才会彼此不弃,成为长久的合作者。否则,都会转桌寻找其他合作者。 选择合适的对象:牌桌上,只有和对手旗鼓相当,才会玩得兴趣盎然。否则,面对比自己低级的对手,肯定感到索然无味;而面对比自己高级的对手,则有心无力疲于应对。 其实,人生也好,科研也罢,理不过如此。当然,在科研中,最好别偷别人的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读研,更爱工作?
zhouli08 2009-11-4 21:24
读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多数人最终的想法是找到更好的工作。爱读研,更爱工作? 那我们是应该我几年工作经验还是多几年研究生教育?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务实,更加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读研则是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领域,相对专业化。先工作可能让我们更有学习针对性,但可能已不会再想读研。先读研可能会比较盲目,但相对能静心读书。读研其实更讲究后劲,或者说读研期间应该要更高的要求。更加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的思考、行动能力。相当于是在进行岗前培训。读研出来的钱不一定会多很多。 读研:后劲,准备。工作:经验,积累。各有自己的利弊。 读研应该是个慢慢融入社会的过程。而去找工作,则会极大加快自己的社会化,这是不由得我们选择的。 一种看法是,有利有弊的选择很难做出。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执着与勤奋。 最终还得做个选择。看看自己的追求和个人条件。想做科研的肯定要读研了。 学会生活,学会选择,形成自己的积累。 人生会有很多意外,分析自己的需求,做选择,执着向前,好好生活。
个人分类: 研究生路|3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导师,迷茫ing
huancool 2009-10-5 14:40
唉,中午居然没睡着,同学们陆续开始选择导师,有的甚至已经联系了两三位. 牛掰的导师,感兴趣的方向,自己的实际情况,被选中的可能性,and so on. 孰是孰非,取谁舍谁,that's a bog problem. 终于,朋友一再给我敲警钟了,要我赶快联系导师,我大脑突然紧张起来. 被成为睡神的我居然失眠了,每次遇到重大问题就睡不着,呼呼! 在醒着的睡眠状态,脑子还是非常清醒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在为难我, 那就是:究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maybe这个方向并不热门)还是选择很热一点的方向,牛一点的导师呢? 人这一生的选择应该很重要,甚至有人说人一生的重大选择其实就那么几个。 那么我把研究生选择导师的问题列为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虽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己,但是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导师会给我们好的引导,很可能也成为人生的导师。我很珍惜研究生三年的时光,想要好好的学一些东西。这就是我为什么至今没有随大潮不停的联系导师的原因,我需要时间思考,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what i need on earth? 很明显,我趋向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了,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确认。 有失有得,有得有失,不能患得患失,要做出非常正确的选择。
个人分类: 学习研究|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