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选择

相关日志

[转载]30种编程语言的比较选择问题
runningabc 2013-4-18 15:24
本文涉及到的编程语言:C、C++、Java、C#、Prolog、VB、Scala、Clojure、Haskell、Ada、Python、Ruby、Pascal(Delphi)、Fortran、Lisp、matlab、Perl、Erlang、Boo、Tcl、Bash、C shell、Objective-C、PHP、PL-SQL、Transact-SQL、ASP、JSP、Lua、smalltalk、R、D 涉及到的工具:sed、awk、grep 我们现在学一门语言,大部分是要用到了才学(基本上是中国的公司用什么我们学什么),基于兴趣的不多。 比如,大头肯定是C++和java,因为这个最容易混饭吃。最近多玩用了Erlang,还有不少公司跟风上了Erlang,让这个沉默了好久的语言忽然被明星了。 大公司一般除了C++外,都会招Java,事实上,互联网公司,Java占了半壁江山(当然,没选java架构的除外,有不少.net族的)。所以,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广大中国程序猿很少有人会去看看诸如scala之类的玩意。不过作为胶水,python、perl还是有一定的用户量的。 似乎,我们生活中只有这么几种语言。。。 貌似,遇到一个问题,我们该选择什么语言呢?虽然每个语言本质上都是图灵完备的,但是能用prolog写出来的东西,如果用别的语言写,会无比痛苦。这就是不同语言存在的原因:不同的问题,不同思考方式(编程范式)。 解决问题case:已知大量事实,和事实之间的约束,要求挖掘关系。 果断用 prolog 族语言。 例如,汉诺塔、地图着色、数独问题、八皇后问题等这种考验智商,并且需要从已知规则中发现模式的问题。拥有一大堆已知案例的应用(例如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情况) 应用程序 case:从小到超大型应用程序,非完全互联网应用 这也是大部分软件公司遇到的情况。一般有几种没办法分出高下的解决方案: C++,Java,C#,VB 。当然,这里面可以有CLR和JVM的不同衍生。例如,理论上,你也可以用 scala 来代替(不过估计大型公司不会冒这个险)。还是在理论上,你也可以用函数式编程的 Clojure 和 Haskell 来做(估计没人会那么傻)。还是在理论上,也可以用 Ada 这种强悍的通用语言,但估计没人愿意接收比C++还复杂的编程语言。理论上(基本只能在理论上),不嫌弃的话 smalltalk 也行。还是在理论上, python、ruby 等配合一定的图形界面库也可以胜任(但项目大到一定的程度是,你会欲哭无泪)。 但是,我另起一行。有个语言: D语言 。我个人不认为不可以列入首选名单。但是貌似知名度不行啊。。。。企业支持少啊。。。。。确实是门优秀的语言。C++太尾大不掉,需要一种语言,让C++成为纯粹的C++。 稍小一点规模的,无法接受面向对象的程序员,有不少用 C 的。虽然OOP程序员看他们像是不开化的人,但是他们有他们的哲学(我从嵌入式开发过来,相当长时间内也摆脱不了C,总本能的排斥OOP) 解决问题case:程序规模不是很大的偏数学问题 曾经很多人用 Pascal (包括扩展的 Delphi ),曾经很多人用 Fortran ,但是都明显在退步。大型通用语言( C++、Java、C# )表明了他们在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 lisp 系列也在一些问题上展现出古老的魅力。(但这个语言远没有《黑客与画家》的作者给我们描述的那样神奇,个人认为。不过我的C++风格思想占了主导,可能没办法公正的评价lisp,但是据我的使用lisp经验,在大部分情况下,我最后还是放弃了它。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总能找到用C++(或其他OOP语言)更好的原因) 另外,读研的一般都用过 matlab 。这个工具,两个字:强大!不过仅指科学计算方面。脱离了这个方面,就得考虑合不合适了,毕竟固定的矩阵思维不是啥情况都有效的。我用matlab最多的是神经网络,图片和信号处理。毫不夸张的说,matlab活脱脱一个photoshop啊。。。(当然,你得会用。。。)不过matlab的神经网络确实不行,做的太差了,小规模的网络可以,3层不用BP的F网,几十个就挂掉了。有这个需求的用ANN吧。(还是C++,偷笑) 特殊应用case:需要大量处理字符串的应用 首选利器是 Perl ,不过如果你习惯了 sed、awk、grep ,也能很方便的完成相同的功能,但perl是吸收三家所长做的。 其次是 C++ ,别拍我。诸位用过 regex 吗?就是 boost 里的那个,最近被并入 C++11 啦。有了正则表达式的C++,处理字符,无敌了很多哇。当然,Java程序员别拍我,我知道这种库一个大型的通用语言都会有。我提C++,一般顺带着不否定Java和C#能以相似的代价完成相同的功能。 特殊应用case:需要一个胶水,粘结不同语言写出来的程序 首选是 python 。俩字:精简(呀,这么说一个强大的语言有点太轻浮了,但比起ruby,确实简单呐。。。)(另外 Boo 在.net是可以用来取代python) 其次是 ruby 。俩字:复杂 毕竟,没有rails,ruby根本火不起来。事实证明,python的哲学很对。当然两种语言有很多细节的不同,甚至在编程范式上不同(真想不明白白ruby支持多种范式怎么可能是个优点?市场证明了python的纯粹) 特殊应用case:自动化测试 不用问了,肯定是 tcl 了。 由于这个特殊应用,所以个人用户基本用不到,大部分是嵌入式公司。华为、数通、迈普等。。。 特殊应用case:系统底层 这个肯定是 C 了。操作系统,驱动,底层软件,大部分都是C写的,调用API,如果不用微软的Activex之类的技术,还是得老老实实用C API的。 特殊应用case:系统管理 这个系统管理,一般指linux的。首选肯定是各种 shell 啦: Bash、C shell 特殊情况case:苹果平台 我们没得选。。。。 objective-C 特殊领域:嵌入式 大部分都是C了。不过andriod平台和苹果平台就得听话了。 gmszone 网友建议把Ada也放在这里,我不否定Ada在嵌入式领域的广阔未来和实实在在的实力。但C主导了嵌入式这么久,程序员基本没办法接受别的思维了。比如ARM,三年前我用的Xscale,我实在不愿意想象放弃C。嵌入式的玩意对错有时候根本没办法说,所以很重要的是经验,前人的积累,所以就像垄断一样,不是革命性的优秀根本无法动摇根基的。我用过spartan的FPGA,我记得当时选的core也全部是用C做编程接口。所以,很抱歉这里我无法接收该网友的意见。 特殊应用:网页 嵌入网页内的,最火的肯定是 PHP (后端)和 javascript (前端)了。前者代替了古老的cgi。 但是, java 系的 jsp 内嵌 java , asp 内嵌 C# ,都是php的强劲对手。 通用语言在各个方面咄咄逼人。 特殊应用:数据库 就是比哪个 SQL 版本更被人接收。标准sql自然不必说,根据排名, PL(SQL)/Transact-SQL 上榜。 特殊应用:并行,分布式 并行越来越重要了。 首选 Erlang 。 但是,基于已有的条件,还是考虑选用通用语言的并行优化。 C++、Java、C# 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优秀的工作。 特殊应用:特定语言的功能增强 不用问了,我想说的是 Lua 。用C++写实现,用Lua写逻辑是好多游戏的经典开发策略。(当然像Unity用的javascript,Unreal用的自己的。) 在通用大型语言的基础上学会用Lua加速,是一种很有趣的实践。 特殊应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上, prolog 和 lisp 是宠儿。 R 语言有时也被用于数据挖掘(但是太慢了) 本文转自 http://blog.csdn.net/ljy1988123/article/details/7782700
5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的纠结
热度 16 liuxuxia126 2013-4-9 20:17
邻近毕业的学生们,当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内心很焦急。但找到工作了,尤其当不只一种选择摆在面前的时候,选择是很艰难的。内心挣扎再挣扎,总是难以取舍。 当一个硕士生,面临如下选项:A,做某211高校的辅导员(已录用);B,去某211大学读博士(已录取);C,去某大城市做公务员(北上广),如果是你,或者是你的孩子,或者是你的学生,你会如何选择(或帮TA选择)?
个人分类: 教与学|3165 次阅读|36 个评论
我选故我在~
热度 2 yezi11 2013-3-15 22:12
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走错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所以常常替孩子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为这孩子操碎了心”。令家长郁闷的是,孩子们似乎不领情,担心什么偏就发生什么,希望什么偏就实现不了,厌学泡网离家出走的自不必说,表现好些的孩子小考优秀、大考必败,还有“老师的孩子不学习,医生的孩子爱生病”,更微妙的是,医生家长擅长治疗什么病,孩子就得那种病 ~ 以上种种,都让父母失望至极并有强烈的挫败感。——这正是孩子们无声的抗议:你不让我自己选择,让我很气愤很无奈很有挫败感,那么我也让你气愤无奈和挫败!只是孩子未必可以直接地表达,于是通过种种方式曲折地反抗了,他们想说的是:“让我做自己!” 细想想,如果一生都完全听从别人的安排,哪怕是“正确”的安排,那也不是自己在活着,自己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考几分、得第几名、挣多少钱、开什么车,而源于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当父母把所有事情都包办了,孩子自己的意志在哪?自己的成长空间在哪?所以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说:“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父母或许会担心:“孩子没有人生阅历,考虑不周,选错了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那就没有后悔药了!”事实是,成与败都是孩子成长的养料。“人在试误中成长”,摔跤也是必修课,天下的父母都知道这一点,所以虽然孩子受伤会心疼,却都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行走和奔跑。别的事情也一样,长辈可以传授经验,但经验是不能取代体验的,有些事,只有经历了才明白、才学会。何况,对与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只是立场与观念的不同,父母就一定对么?按曾奇峰的说法,“杀死自己孩子的生命”本身是不是最大的错误?一个人如果总是被牵着走,连犯错失败的机会都没有,他如何体现自我的存在?父母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当父母忽略自己的感受时,是怎样的心情?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叛逆过,或也想叛逆过? 总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这“叛逆”何尝不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叛逆”何尝不是孩子在尝试着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力量?所谓的“逆反”,只不过是一个人想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父母不都希望孩子早点长大早点自立吗?但如果孩子真的自己选择自己作主了,父母却焦虑了:担心孩子会不会摔跤、会不会走弯路、会不会受伤、会不会失败、会不会……而孩子的选择如果与父母不一致,导致父母的意志得不到实现,那就是所谓的“叛逆”了。这么说来,究竟是谁逆了谁? 台湾作家刘墉曾说起自己儿子的一件事。他对儿子从小管教严格,但儿子长大后越来越特立独行,越来越“叛逆”,考大学这么大的事儿,他没与父母商量,自己选择到外地去读心理学了。刘墉问儿子:怎么不和我说一声呢?!儿子回答:“爸爸,我知道你很英明,我知道你都是对的,但你就让我自己也错一次吧!” 儿子的话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我错,但我在!爸爸妈妈请放手,让我自己走! 父母不愿放手,似乎隐含着这样的预设:如果放手就会犯错误,错了就是损失、就难以挽回。事实真是这样吗?输不起的到底是孩子还是父母?其实这折射的是父母自己的不自信及分离的焦虑。再问,父母为什么总要孩子执行家长的意志呢?父母想实现的究竟是谁的愿望??——虽然父母们在意识层面都认为自己完全是为了孩子着想。然而,孩子因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却不是为父母而来的,他有他自己的生命轨迹。 如果担心孩子选择错误,就给他尝试的机会,否则他何以积累经验?父母能庇护孩子一生吗?担心孩子任性而为,就从小就给他充分的信任与自主,他还有必要任性吗?人的成长动力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做自己”的愿望总是得不到满足,那么在面对各种意见时,他会首先考虑“做自己”,哪怕别人的意见更高明更正确,他也会担心这种服从意味着再次失去自己,同时,事态发展有种种变数,这又让抱着美好的憧憬更加义无反顾地选择另一个方向,而事情本身自然被放到第二位了。相反的,一个从小得到更多自主尝试机会的人,实际上更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他不用考虑证明自己,自然会把注意力聚焦于事情本身。 放手让孩子尝试吧, 成长的路上有风雨如磐,孩子需要你信任与鼓励的目光,却不希望这份牵挂成为牵绊;需要你的支持与建议,却不希望被代替,被代表~ 孩子不仅在尝试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更在一次次自主的尝试与选择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如果一个人总是顺从家长的意志,就像一个傀儡,即使是再漂亮的傀儡、赢得再多的喝彩,他终究只是一个傀儡,会为找不着自己的存在而焦虑。所以,太听话的孩子最受伤,内伤。每个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做自己,这个动力潜藏在心里不会泯灭,小时候无力反抗,长大后也会以各种方式争取。曾有一个从小听话的男人在 36 岁时“叛逆”了:辞职,离婚,因为工作和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他对父母说,我 36 岁前什么都听你们的,是为你们活着,现在开始我要为自己而活了,请你们不要再控制我!迟来的声音,巨大的代价,决绝的方式,伴随着父母的痛苦与自己的挣扎,但终究还是这么做了,朝着自己的方向。 还有个笑话:一位男士出门时摔得鼻青脸肿的,同事问他:“你太太没提醒你下楼梯时要小心吗?”男士生气地说:“正因为她提醒了,所以我才会摔成这样!”——呵,证明自己的存在比对错更重要。只是那位男士忽略了,他的意愿本来与他太太的意愿是一致的,听取什么意见也是自己思考之后做出的主动选择,同样能彰显自己的存在。他要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来申张自己的意愿,恐怕是因为他平常不得不听话 ~ 再追踪一下,很可能他小时候就是个听话的乖孩子 ~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如果只有思考而不能选择、不能实践自己的选择,会让人觉得失去了自我。或许,更应该说:“我选,故我在” ,“我做,故我在。” 孩子,面对选择,你准备好了吗? 父母,面对孩子的选择,你们准备好了吗?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卡里尔 • 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 冰心 译 )
个人分类: 乱弹琴|2861 次阅读|4 个评论
欣赏还是批评,只是选择
outcrop 2013-3-11 08:36
一篇博文,欣赏还是批评,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的选择;甚至和博文本身所期望表达的观点关系不大。 博文一般成文快速随意,很难做到论文般的滴水不漏;一般一篇博文总会有些亮点和缺陷。 这个时候,评论者打算欣赏,还是打算批判,就是个选择问题了。 因此,评论和博文同样都是镜子——表达观点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本人。 刚读到两篇博文,忍不住再次表达下我的这个观点。 科學網掐架應該有大格局! 评论也是一种艺术 我赞同这两篇博文提到的观点;不过我倾向于有什么话还是直接说,绕绕弯的话,虽然含蓄文雅,但沟通成本就大了。
个人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2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十而立”还是“三十退役”——“热爱”是关键法宝
热度 1 wyyhope 2013-2-20 11:20
不知从何时开始越来越迷恋网球这项运动,可能是从喜欢费德勒开始吧。虽然费德勒在运动生涯巅峰时期的几年时间我没有过多关注他的比赛,因为那时的他基本没有什么悬念,遇谁灭谁,引用网球 ACE 大师柳比西奇的一句话:“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地杀入决赛,然后输给一个叫罗杰 · 费德勒的人。”可见费德勒在网坛的足够强大和统治地位。近年来,他那个时代的网球选手接连退役,随着又一代网球好手的产生,年过三十的他在网坛的统治地位被撼动,纳达尔、德约科维奇取代他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但他的世界排名仍牢牢锁住前三(现世界排名第二),他所创造的多项网坛记录可以说前无古人,恐怕后也很难有来者。(成就可参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95768.htm?fromId=20604redirected=seachword ) 虽然他不再是媒体关注的最大夺冠热门,但仍是诸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关注他是否会参赛 / 退赛,关注他的状态如何,关注他会被谁击败,关注他到底什么时候退役等等。媒体曾曝出他结婚生子后不会再夺得大满贯,不可能再回到世界第一等话题,一个个不可能都被他精湛的技术击破了。他一次次被击败,但都能面带笑容昂首挺胸走出赛场,挥挥手作别后又辗转另一个赛场,又在观众们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中走来。他到底何时退役至今仍无解。 对他来说,赢得奖金和掌声都乃身外之物,“热爱”是关键法宝。作为一名职业网球选手,和我们拥有一个工作岗位一样,辗转世界各地打球赚取收入是他的职业特点,职业运动是残酷的,是一项年轻的运动,是以损耗身体为代价的职业,职业网球选手的运动寿命相对短暂,很多运动员三十岁左右便选择退役,与人们印象中“三十而立”并不相符。正因为如此,网坛三十岁以上选手备受关注,费德勒和小威廉姆斯(二人都是 81 年出生)当然是关注的焦点。小威廉姆斯本周一重回世界第一宝座,当然是诸多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人物,今天看了新浪的一篇报道:“小威:身体康复我像变了一个人 完全没有退役打算”( http://sports.sina.com.cn/t/2013-02-19/21406427502.shtml )。小威在最后霸气的说道:“我来到迪拜参赛是因为我想打网球,并希望在今年有出色的发挥。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也对这个冠军充满渴望。原因是我过去从没有赢过。”同样是因为热爱这个职业,因为对冠军的渴望使他们能克服诸多艰难险阻,在“三十退役”的年龄时还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 虽然看不到他们在赛场上拼杀的场景,因为 CCTV5 和高网频道等诸多体育频道根本不转播网球比赛,还好中国网坛有个李娜,使得诸多网球迷可以看到部分大满贯赛事的转播(多数是女子的),因为网球运动职业化程度很高,全年比赛不断,所以习惯每天看看 ATP 和 WTA 的新闻,了解我关注的运动员近况,同时感受到他们坚强、坚持、坚韧的精神,不由浮想联翩。职业运动中的老将因为“热爱”能在“三十退役”时“而立”,可见“热爱”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法宝。古语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如今我们真能做到吗?我看未必。又是一年春来时,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是不是也该在此时计划一下一年的学习和工作呢?定一下短期目标和长远打算呢? 新年伊始,又有诸多童鞋将踏上新的学习和工作岗位,在准备走上新的岗位之前你扪心自问过吗?你热爱它吗?你适合它吗?岗位适合你吗?你能做好吗?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保障好,便蜂拥而入;硕士毕业了工作不理想,考个博士上上,再混三年镀镀金,说不定有好的机会呢;博士毕业了没找到理想工作,要不再做个博士后吧,工资待遇都不错。实在不想读书了,有个岗位先干着,不成就换。想得都很容易,走出这一步之后真的是想得那么美好吗?世事万变,但无论如何万变都不会天上掉馅饼,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不会得到回报。所以再做出选择时首先问问自己是否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才能激发出无限潜能,才能做得更好。职业运动如此,我想世上所有工作都是同样的道理。 选择之前先明白自己热爱什么,渴望得到什么,只有做好自我定位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做得风生水起。最后祝愿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皆如意。
个人分类: 所感随想|3458 次阅读|1 个评论
拿到硕士学位之后的选择
热度 3 heitiedan2012 2013-1-29 06:51
大学同学带女儿来看望我,女儿已经研究生毕业了,拿到了硕士学位。那么她再要干点什么,当母亲的总拿不定主意。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孩子前途迷茫,所以一片茫然,而是可选择的方向比较多,这才导致拿不定主意。 最直接的就是出国读博士。女孩考上了国家公派出国的名额,是去一个非英语的国家,所以,教育部已经把这帮孩子集中起来学这个国家的语言。这本来是挺好的事。可是当妈的纠结处在于,闺女都26岁了,再出去读博士,拿到学位最快也就30岁了。等到回国找工作,你就是一个从校门到校门的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那你要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岂不是太难了?所以,当妈的希望孩子是不是先不出去读书,而是先找份工作,积累一些经验之后,过几年再出去读书。女孩也在犹豫,她也有这样的考虑。女孩说,她并不特别喜欢做基础理论的研究,喜欢做点应用方面的工作。可是她考上这样一个公派出国的机会又实在不容易,不想随便放弃。 当妈的还有一个想法。闺女都这么大了,这对象的事还没落停。要是出去读书,回来都30多了,这对象恐怕就更不好找了。所以当妈的希望闺女早点找个对象,结婚生子,过消停日子,这当妈的帮助看看孩子,心里就算踏实了。闺女似乎还没有这么着急,还想多学习,也想多做点事,跟当妈的想法也不完全一样。 我的这位当妈的同学过来想咨询我的意见。我大致问了闺女学的专业。本科是学电子的,研究生学的是跟电子有关,但实际上是完全另外一个领域的并且带有应用性的专业。出国学什么还没定。先学语言,然后自己选学校和专业。闺女的倾向是想学计算机。学电子的,再学计算机当然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我不知道,在博士学习阶段,学计算机肯定不是泛泛地学,总得学一个比较有尖端性的课题来研究。对此,当闺女的也不是特别了解。 听完这样的情况,我跟同学说,我刚见着你闺女,对她的具体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如果你要咨询,不如去咨询她们系的老师。闺女说,她们的老师都特别忙,而且她们这一届同一个导师的研究生,人数还算是少的,不过四五个人,而她们上一届的师兄师姐得有十来个。而且导师根本不希望她出去读书,希望她留在本校继续读博士。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她也没法找导师咨询。 但是闺女不希望留在本校读博士,因为她要跟着同一个导师继续读同一个专业的博士,那么她认为她们这个专业的就业面实在太窄了,将来找工作一定特别难。她不想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处境,所以才想着要换个专业。 我听完这些情况,对这娘儿俩说,我只能提出三种可能性,你们自己琢磨,特别是最后还得由闺女自己来决定。第一个,就按现在的途径,出国读书。这条路比较近便,而且前景也比较明朗,做起来没有太多的麻烦。问题就是在于回来后年纪不小,就业和组成家庭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一定。如果在国外读博士期间,你碰到一个很好的课题或者项目,而且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对你回国就业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当然,能不能有这样的机遇也不好说,反正这条路有这条路的风险,你得看你有没有承担这样风险的准备。第二个,在国内读博士,这样可以方便将来找工作,在读博士期间找个对象,谈个恋爱也不耽误,而且机会肯定比在国外在高得多。但是出国学习的事可能性就不太大了。当然,出国的机会将来也肯定会有,只是不会是那种系统地学习。选择这条路,只是对你现在已经有可能出国的机会就要放弃,你能不能舍得,你将来会不会后悔,这恐怕都是问题。第三个,现在在国内找个工作,根据闺女现在的条件,找个好一点的工作不会太难。但是如果像当妈的想像的那样,等生完孩子再出去读博士,这恐怕就不太容易了。家庭、孩子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有很多牵挂的。一出去好几年,这玩艺儿风险太大。这是一条路,但是是一条很艰难,而且风险极大的路,这也要看你怎么来选择了。 另外,当妈的也希望闺女将来能在高校当老师,可是闺女自己好像在这方面的意愿不是很强,她希望能在应用领域展现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所以就没有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我给人家提出的这三条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废话。本来就只有这三条路,这是从可能的和相对比较好的角度来说的。我不过就是先给她们明确了一下。至于到底怎么选择,其实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得由她们自己决定,特别是由闺女自己来决定。当然,我也不认为我对这些路的明确完全没有意义,闺女自己明白,当妈的在我说出之前,对这些情况是不太了解的。当妈的是做公务员的,对高校的情况不是太清楚。所以我的这些分析,也不过是帮助当妈的提供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而已。
3357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助餐:是吃饱?还是吃撑?
热度 16 SNPs 2013-1-27 00:41
昨天去UAB给那边遗传系研究生候选人介绍HudsonAlpha,希望他们了解除了传统的学校科研以外,还有公司创业和创新的途径。UAB的学生专业课修完了以后可以来研究员做课题,我们研究院已经有两个UAB的学生了,我这边也带了几个UA系统的博士。 在UAB讲课完后到街对面的印度餐厅吃 自助餐 (UAB也不管饭,真把我们当一家的了),想到这个吃自助餐的问题。觉得这里面很有学问,这其实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客户的角度看,和从店主的角度看。 从客人的角度看,选择自助餐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有个占便宜的心里,估计很大比例的客人(80%)吃自助餐的时候都会比平常吃得多些,有的多到“撑”的地步。所谓占便宜,就是要把自己的投入(付费)带来的回报最大化。另外,顾客希望有更多的选择,自助餐能保证找到自己喜欢的食品。还有,自助餐不用等,节省时间。 从店主的角度看,也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开设一般餐厅,客流量不能保证,所以投入(人力,设备,场地租金,菜料等)和产出的比例很难确定。而做自助餐,客流量有个基本保证,所以投入产出比比较容易计算,风险能够把握。 自助餐多半是午餐比较多,因为上班族的客流量比较大,人们也更希望尽快结束。 美国的自助餐和中国的自助餐还不一样:美国的自助餐的客户以低端消费的中餐厅和美式餐厅,印度餐厅等为主。客人强调速度,量,和种类;中国的自助餐常被冠以“商务自助餐”的名字,意思是价格并不十分便宜,先把低端客户排除了一部分。而且自助餐大都在高档酒店,又把客户档次提高了一些。所以中国的自助餐比较讲究环境,种类,和质量。 为了找到理想的客户群,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自助餐厅都要对选址非常讲究。 餐厅还要平衡选料,都选便宜的没有人来,没有好吃的(虾,三文鱼)也没人来,而太多贵的东西又不划算。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年轻力壮,去自助餐厅吃肯定是餐厅赔本。现在不同了,一是吃不下那么多,另外吃撑了会难受几天,得不偿失。所以,我现在是自助餐厅的理想客户,吃的绝对比平均量少。 这就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自助餐和健康的关系。拼命撑的人到底为什么吃?为身体?还是为钱包?我们假设吃撑对身体没有害处,真的是这样吗? 现代人不是猿人,不是吃一顿饱饭后不知道下一个猎物是什么时候。如果我们过去一周没有挨饿过,就没有必要吃到200%饱。吃撑了实际上是对身体(消化和免疫系统)的一个严峻挑战。古时候吃撑是为了能量储备,不得不牺牲免疫系统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 显然,吃撑多半不是为了生理因素,而是某种心理因素在作怪。就像我上面一篇博客文章( 多多少少的哲理 )讲的:物质社会,太容易让我们以拥有来评估成果。吃撑,甚至可能被认为是“赢”了店家,让人有一种胜者的满足。 老祖宗的中庸之道还是很有道理的,万事不要太过,哪怕是再好吃的东西,也要适可为止。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892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新年新开始,没有不可能,只有不上进!
热度 1 blueice1126 2013-1-6 23:21
经历了重重阻碍,在新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终于到了自己心仪的新单位。虽然为此自己付出了很多,包括一套价格近70万的住房,还有不小的经济上的损失。但想想自己还年轻,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做点自己想做又有信心能做好的事,去为理想奋斗一把。而不能只为了房子碌碌无为的混日子。唯一遗憾的就是我爱人,还有我的父母,又要为我费心了。虽然我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但没有父母的帮助,在这个号称西部边陲,房价却不低的地方想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也是不可能的。 硕士毕业后的2年,虽然也在科研单位工作,但在一个以公司为主体的科室里,明显感觉自己的各项科研能力似乎已经有了不小的退化。到了新单位,听听大牛的讲座,看看博士和硕士的开题及中期考核,和一起的老师讨论文章及思路,就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时恍然间都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但也只有和高水平的人多接触,多学习。自己也才能慢慢提高。没有人一开始就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得。空暇时看施一公,饶毅,颜宁这些牛人的博客。感觉他们曾经也是这样过来的。虽然我一直觉得做科研需要的不仅是勤奋,同时更需要的是天分。但我相信,只要有付出,总会有所回报。既然已经跟随自己的内心做了选择,接下来只能无怨无悔的风雨兼程。新年新开始,新年新气象!相信自己,没有不可能,只有不上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86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让您再毕业一次,您会选择去哪里工作?
ysy123 2012-12-23 19:13
最近一段时间心里一直有个事儿,毕业之后去哪里呢?是继续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南宁)呢,还是回到家乡(宝鸡),犹豫不决,寝食难安。 我本科是在河北读的,硕士在广西。本科毕业三年了,大学时关系不错的不少,可是现在来往与联系的却很少。总想回到河北和朋友们絮叨絮叨,可由于各方的原因未能如愿以偿,6月份宿舍的哥们结婚也没有去。读研有很多事情让人只敢想,而却不能为之。后悔、无奈、困惑、失落等心理状况都出现过,一一经历感受...现在快要毕业了,也看开了那些陈谷芝麻事儿。 三年了,学了些什么,我总在问自己;三年了,以后想干什么,任然再问自己;三年了,成长了吗,依然在搔头...这三年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三年? 忙吗?好像没有闲过!闲吗?好像没有真正忙过? 不知您是否有同样的感受? 现在,三年快要满了。毕业论文在写着,工作的事情在心头。久不久会有人问就业的情况,一问起来心里就躁躁,不知该如何回答,职业规划,哪里有什么规划。您当初毕业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规划好了? 现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发展也蛮好了,研究生还是比较缺,倘若进学校之类,老师推荐一下还是容易一点的。可是距离家太远了,32个小时的火车。 回到家乡,一切都是0。进学校要参加统一笔试,复试、试讲等等,最后能不能进入还是后话。但回去,至少距离父母近。父母都快60了,尤其是父亲,这么多年起早摸黑的,今年又打算盖房子。 难啊!回去合适的工作不好找,在这边有距离家里又远。 该怎么办呢? 您给提提建议哈!您毕业的当时,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呢? 如果让您再毕业一次,您会选择去哪里工作?
2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Just enjoy and keep on!
热度 7 shinyshen89 2012-12-22 17:02
一直想写点东西总结下我这一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及感想。但不知是因为太忙,还是因为一直 静不下来,一直没有写。今天,世界末日后的第一天,当成都又一次看到久违的阳光,终于决定想一想,写一写。 其实以前从来没有在国内读研的打算,因为总觉得国内的环境不利于科研,在国内读研等于浪费青春。然而事情总是不能按照预想的进行,因为各种原因,在大部分出国的准备工作的做好的情况下,突然决定放弃申请回来考研,留在了这个我无数次想离开的城市读研究生。 虽然生活没有按照预想的进行,但只要你想,它终会带你走到你想要到的地方。虽然没有出国,但是还是可以做 research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那么困难,总觉得看懂一篇文章都不容易,更别提自己想 idea 。 研一除了上课,最多写写仿真,胡乱看看 paper ,但终究有一种做无用功的感觉。虽然自己还是执念于出国的梦想,但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家里的反对,科研的没有进展,自己也开始怀疑,是否应该坚持。开始怀疑,也许不出国是对的,也许 research 不是每个人有能力做的,也许我应该听从家人的建议,早点找个工作,然后找个人嫁了,至少可以平淡安逸的过一辈子。。。 但是,心里却始终有一点执拗。因为每当看到那些 paper 里我见都没见过的术语,算法,总会有种莫名的激动和兴奋,想去把它们弄明白。每次看到别人 paper 的 idea ,一个小的改变,却带来了很大的 benefit, 总会期待有一天我也可以有这样的灵光一现。所以,虽然 research 上没有什么进展,虽然时而会想要放弃,虽然总是觉得茫然,但终于还是想凭着自己的心继续。 我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一个真正热爱科研又善于科研的老师,一个治学严谨的老师。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他给我 idea, 让我试着去仿真验证,分析,推导。给我一些问题让我去思考,解决。教我如何跟进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寻找新的研究点。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的给我提示。当我觉得一个问题是不可能解决,想要放弃的时候,他会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他让我明白,不是问题解决不了,而是看问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不是想不出 idea, 而是我总是习惯了被动的接收,理解别人的 idea, 而没有怀疑和批判的去思考。在这半年里,无论是科研的方法,还是对待科研的态度,我都学到了很多很多。我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充满激情。我觉得幸运,虽然没有出国,但是我还是可以选择不荒废我的三年青春,我还是可以过我想要的生活,只要我真的想要。 研究生生活过了一半,虽然我还是没有很好 idea ,就算有一些很小的想法 , 也很可能是非常离奇的。但是至少我慢慢学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少我不再觉得那么迷茫,开始相信,总有一天,我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有自己的 idea 。有时,早上会很早就会醒来,因为一个小小的 idea 而兴奋得再也睡不着,一定要起来验证一下可不可行,有时候甚至等车,吃饭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开始思考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充满激情和活力。我开始坚定,就算有再多的压力,也要坚持我想坚持的东西,与其平淡安逸的过一辈子我不想要的生活,不如试着追求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就算辛苦,但那也是我想要的。 前段时间看见程老师的《今夜无眠》,然后看到很多关于读不读博的讨论,自己也又开始有点纠结,到底读不读博,适不适合读博,看到像程老师的学生那样科研做得这么好的人都放弃了科研,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成熟一点,不要那么理想主义。后来,又读到 Dr.Zhang 的博文《向天再借五年》,看到他对科研的热爱。突然发现,其实,科研做得好不好不能成为是不是适合做科研的唯一标准。其实选择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读博本身辛苦与否,不在于科研这件事最后到底可以不可以给你来来安逸的生活。而在于,是不是真正的热爱,是不是能够从中找到快乐和激情。程老师的学生虽然做的好,但是他不快乐,所以他选择放弃。虽然我现在做的还不够好,还不够优秀,但是我快乐。既然快乐,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Just enjoy and keep on!
个人分类: 随感|174 次阅读|7 个评论
选择
热度 4 lvnaiji 2012-12-4 12:42
吕乃基 究竟从什么角度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 GDP 、就业人数,还是预期寿命……?或许都应该考虑在内。博主认为还有一个指标,那就是——选择。 先前曾写过数篇与耗散结构理论的分岔图相关的博文,其中就涉及到“选择”。一个进步的社会,在于提供给人民以更多的选择,因而市场经济较之计划经济更加进步,多元社会较之一元化的社会更加进步。同时,选项越多,对选择者的要求也越高:你会选择吗?因而,一个越是进步的社会,对其人民的要求也越高。 日前,写了“ 博士逃离 科研圈的选择与被选择 ”一文,似乎对“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任何个体——小到个人,大到公司,乃至国家,选择,都是在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博弈之下权衡得失的结果。需要考虑的因素可以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局部与整体、眼下与长远、周围的亲朋好友、国家召唤、个人兴趣,等等。此外还有路径锁定和文化氛围等起影响而未必为选择者所感知的潜移默化的因素。于是,就个人的选择而言,大概可以区分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最终的选择与自己的兴趣,进而与自我内心的召唤相一致。常常听到各种励志的故事,其中的要领就是要听从内心的召唤,不要理会外界的诱惑。不过,据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选择做自己未必愿意或有兴趣的事情。“幸福指数”有种种“计算公式”,博主以为,是否从事自己有兴趣的事,“进而与自我内心的召唤相一致”,应该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其二,“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这句话在近日一下走红。言下之意即个人的选择与祖国的选择相一致。不过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也未必常见,以至要作为一种口号、宣示,以及难得地出现在追悼会上。这口号是如此之强悍和发聋振聩,以至于大多数人只好自叹弗如,退避三舍。博主不知道两桶油之类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员工,他们是否因“忠诚于”祖国而被祖国所选择,甚至被选择的还有他们的“二代”,千秋万代…… 其三,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的选择大概位于上述二者之间。一方面做不到第一点,于是内心时常隐隐作痛,往往做着违心之举;而另一方面又做不到第二点,于是祖国对你也是爱理不理,若即若离。 由此看来,社会之所以进步,不仅在于选项多,而且在于选择之间的关系,在于个人的最终选择与祖国的“终将选择”之间的关系。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13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认为博士干什么都可以,也相信博士干什么都能成功!
JOGIA 2012-11-29 14:52
除了《逃离科研》(中科院的),又有《兼职开出租》(南大的),如此种种,其实在国外似乎见怪不怪了。 之前有学士、硕士卖猪头、种蔬菜的,可能感觉偏差不大,因此未引起广泛关注。那是倒是到西部做村官更值宣扬。 其实,有人是兴趣使然,有人是生活所迫,无须大惊小怪。 但如很多仁人贤士所言,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努力做好,证明自己、贡献社会,相信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放彩! 祝愿那些做出了似乎出格但无危害的博士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的发展很快,真的希望在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博士们都不再默默无闻,都有对得起自己选择的“丰功伟绩”(呵呵,成功和幸福的标准无须一致,有人选择了就成功了,有人坚持了就幸福了,有人教书育人感觉很光荣,有人赚钱还贷也有成就感)! ps.博士仅是象征,能力更为重要!若无法快速适应社会、不能有效报答社会的博士多了,确该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氛围和水平了!所以,博导们加油!博士们加油!
3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逃离科研圈的选择与被选择
热度 14 lvnaiji 2012-11-28 09:43
吕乃基 近日科学网乃至科技界的一大热点当是博士逃离科研圈,各位从不同角度剖析。博主本来也想说几句,但感到了无新意。不过,要是把不同角度综合起来:导师、博士、科技界,以及基础教育界等等,或许可以发现某些另类之意。 导师和科技界基本上站在一条战壕,感叹科技界的损失。至少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何况还具有相应的天赋。可惜了,对于科技界和博士本人。 博士本人对他及其家庭负责,考虑工资、房子,等等。在“逃离科研圈”的博士站在一起的或许还有更大的博士群体。不管怎样,博士具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他人包括导师,可以劝说和建议,但无权从道德层面予以指责。 似乎一般人没有考虑中小学基础教育界。试想,要是这些逃离的博士,实际上当然不止这一位,都充实到基础教育——一方的逃离 = 另一方的充实,难道不是后者的幸事?当然有人会责问,看看现在基础教育中的乱象吧,没错,难道博士生的教育不也是乱象纷呈?看看当前科技界的生态,若是没有吴老师(吴飞鹏先生)所评述的中国特色的情商——人际交往能力,再高的学术天赋也只能等于零。这位博士完全有可能在科研圈落败,而在基础教育界有更大的作为。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能指望每次都选对。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站错了队,站过来就是了。 逃离,是一位博士或一个群体的一次选择,也是对中国各行各业生存状况的一个估价。这种“估价”大致类似于市场经济中对自身价值和市场给出的价格之间的比较。这是对一般商品而言。对于人来说,生存状况的公平透明同样甚至更为重要。此外,逃离与进入的难度和势差也是重要选项。在这个案例中,中科院大概具有比中学更高的势能,几乎不可能发生逆向流动。人们的惋惜或许与此有关,“惋惜”的下意识或许就是中科院和从事科研较之中学老师要高人一等。至于政府部门和垄断行业正在演化为封闭的世袭领地,实际上已经不进入人才市场了。 这样的人才市场,依据声望高下、收入高低、业内生态,以及准入之难易等对各色人等进行分类和筛选,个人根据自身价值加上各种社会资源进行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其实,与这一被热议的逃离事件同时发生的已经持续了数年的公务员热,二者的性质完全一样,都是个人在中国特色语境中的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不过,公务员热,则是中国更大群体,以及在更长的时间段对人才市场的判断,甚至在大体上可以认为是社会主体在此语境下的选择。重要的是,个人的选择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逃离科研去做中学老师大概还不至于有什么大的问题,毕竟都在做有价值的事情;要是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众多学子都选择如何去分蛋糕——当然未必就没有价值,而不是把蛋糕做大,则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停滞和倒退。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7649 次阅读|32 个评论
那年我还不懂我该做些什么
热度 2 QQMIT 2012-11-22 21:42
那年18岁,懵懂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兴趣是什么。08年本科入学,迷迷茫茫的就读了汽车专业,然后开始工程图学的折磨。真的是猛然间发现有些同学特别擅长于此,我楞是看不懂相贯线、三视图,一幅A0图好久好久画不出来。画出来也是错误百出,内心极度受打击...日子一天一天过,浑浑噩噩,上课没兴趣,社团没意思。。。一直在想小学时自己动手拆收音机、做小汽车的激情去哪了...难道我真的是不适合读机械专业?疑问一出,就没有按下去的可能...一遇到挫折,我就开始想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这个行业。 日复一日,岁月蹉跎间,我也来到了大四毕业,工作还是读研。当时汽车行业出奇的好就业,完全是抢人之势。和家里商量之后,父母一直让我自己拿主意,反正他们也还用不着我养家养他们老。我于是在大四上学期8月份开始了国家司法考试,一直对文字类的东西有特殊的感觉。从准备到9月中旬考试一共四十天,期间有去一汽的实习,这段时间真是身心得到了莫大的解放。每天都觉得要去汲取知识的乳汁,妙不可言...会为懂得了一个法益而欣喜若狂,更会记住了一个法条而激动的不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法律思维来司考生活周围的是是非非...每天14个小时的音频讲义,我不会感觉到迷茫,不会感到苦楚,多的是一份收获的坦然...虽然考研的日程越来越近,但是我丝毫没有紧迫感,总是觉得我一定能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司考结束后10月1号开始准备考研,买书,找资料,找学长....数学完全看不懂,机械设计也搞不明白,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把四年献给这迷茫不擅长的大机械....怀疑着怀疑着,100天考研就开始了。刚开始的日子,还有种司考必然能通过保底的优越感,心想,反正还有司考这张王牌,大不了去一律所实习。依然记得成绩出来的那个夜晚,跟不没有心情复习下去,早早的回到出租房里,一遍遍的刷新着查分的页面,就如今年快要公布的司考成绩。。。心理煎熬的期盼着赶紧让我通过吧,360!360!360!熬到11点多,还记得学法网论坛里的一个大哥哥,帮我用宅电查到了分数,只通过了放宽地区的分数线,国家线仍然是360!此刻,两种声音:你非法学40天这么分数,也就只能这么个分数了;你肯定是过不了的,让你逞能不好复习考研,装逼吧!!得瑟吧!!!只剩下五六十天,真的是完全是不知所措了。。。心里咒骂着这个社会,为什么非要让我在这个时候做出人生的抉择,为什么让我用四年的时间读了自己不擅长的专业,为什么我大一知道了结果还没有想着去改变而是一错再错,为什么我没有像他们保研的一样即使不喜欢也把重要的成绩搞好,给自己一个明朗的未来!为什么!为什么!每周家里的电话,我只能强弩言笑自信满满,自己一定成功!日子不管你在不在乎,它总是一个节奏的走着,从不看人喜怒哀乐。。。终于考完了,出考场后就知道了自己惨淡的结局,回出租房后赶紧对答案,核查分数...天一下子就灰了下来,再也看不到一点晴朗的征兆。 真是造化弄人,最后我还是考上了,一切还没有那么惨,但是我报考的还是自己的大机械专业。。。欣喜和优越一直伴随到毕业收拾行李滚蛋。毕业回家一周就来学校实验室了,大一的疑问又一次抛在了研一的面前,导师交代的一个小机构,我两个月也没搞出个所以然来,每次都是周会前赶工拼凑,根本没有兴趣去研究它。倒是微博上律师的维权之道深深的吸引了我,一度要去法学院蹭课听,一度要去再次参加司法考试。最近看了程代展老师的昨夜无眠,和人人上一篇南开直攻博生9月份退学的帖子,我觉得我是否要思考一下我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可能有人会说,你都没认真强迫自己做好过一件事情,总是在找借口,这不适合我那不适合我。一旦你转行,你也会有万般无奈和诸多牢骚,但是兴趣这个东西是伪装不出来的,有些人就是对机械很上手,我总是费很大的力气,也收获不了分毫!我受够了这种不公平!这种自己没选择好而带来的不公平!我应该怎么办?一想到,毕业后如果工作的时候也迁就地去找份相关工作,然后继续工作的不开心,上进不了,浑浑噩噩一生...很恐怖,很恐怖~~~深夜,乱语...
2705 次阅读|6 个评论
理文编辑Journal Selector:数分钟选定期刊
liwenbianji 2012-11-22 12:17
你还在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不知该投给哪个期刊而困惑吗?现在,你只需要输入文章的摘要或简介, Journal Selector 即可提供相关领域的重要期刊列表。在此基础上,结合刊期的影响因子或出版模式(包括开放获取)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搜索结果,即可作出合理选择。 理文编辑 Journal Selector 的工作原理 Journal Selector 采用最先进的语义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方式,为您输入的文本创建一个“指纹”,并把该“指纹”与众多关联期刊所载内容的指纹进行匹配。您只需在文本框内输入摘要或内容简述, Journal Selector 将把输入的文本与已发表过相关论文的期刊相匹配。检索结果可按匹配度、影响因子和发表周期进行排序和细分。您可以随时更新文本内容以获得更理想的结果。 点击期刊刊名,即可链接至该刊详细介绍页面。“匹配分析”则解释为什么该刊与您的论文是相关的。匹配得分越高,意味着相关性越强。“相关文章”列表则显示该刊既往已发表的、与您的稿件相关的论文。 在将备选期刊的范围缩小至有限的几本期刊后,可访问这些期刊的网站获得更进一步的信息,以便作出最终的决定。您可以查阅这些期刊的“宗旨和范围”,检索相关文献,阅读《稿约》。 期刊数据的收集以及影响因子的计算 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数据均采集于公开发布的信息,并定期更新。 影响因子是基于期刊报告的信息,可能与最新的官方数字有所差异。官方的期刊影响因子数据由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编制,在其每年一度的《期刊引文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公布。 部分期刊通过自动数据推送(“Data Feed”)方式向我们提供信息,确保这些期刊的信息保持新颖、准确。这也有利于使这些期刊与您输入的文本进行更精确的匹配。 期刊匹配精准性 出现“假阳性”结果是正常的。您可以忽略那些明显不相关的期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确实相关的期刊上。不过,有时候那些貌似“假阳性”的结果其实确属相关期刊,并且可能是你以前未曾关注过的期刊,只是 Journal Selector 通过科学的算法发现它们与您的论文是匹配的。我们仍在继续改进 Journal Selector 的匹配算法,并且也欢迎用户提供宝贵意见。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问题,请联系我们: data(at)whichjournal.com 。 理文编辑 Journal Selector 开发初衷 理文编辑 致力于消除作者在发表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尤其是英文语言障碍。我们希望科研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其研究方面,而不必费时费力地去润色英文,或在众多期刊中苦苦寻觅,选择合适投稿的目标期刊。作为领先的科技编辑服务公司,我们充分理解母语非英语的科研人员在发表其研究成果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只有消除这些障碍,稿件的科学价值才会成为唯一的评判因素。
3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离开或逃离,从人的需求说起
热度 4 ncepuztf 2012-11-18 23:15
最近大家热议优秀人才“逃离”或离开科研,为科研好苗子的流失而惋惜,感叹。其实行为之后是动机,动机形成离不开需求,那么就从需求说起吧。 来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A. H. Maslow,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正好对此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际需求、尊重需求以及成就需求五个层次。认为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人生激励作用就会降低,高层次的需求将会逐渐取代它,成为推动人行为新的动因。 (1) 生理需求 :人首先得生存,然后才能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请不要和眼里闪着饥饿光芒的人谈环境保护,臭氧层空洞,他们是礼仪道德在外,理想想理太贵,谈下顿饭的着落才对。 (2) 安全需求 :一旦满足了生理需求,人自然会产生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原始人饱餐后带着剩余食物钻进山洞,点起了火堆取暖和驱逐野兽,制造武器和生产工具与天斗与人斗,做消灭敌人,还要保存自己的事情。 (3) 交际需求 :吃饱了,安全了,一个人住山洞,多寂寞,多没劲,要是多个人聊聊天该多好啊,这时候交际需求产生了。 (4) 尊重需求 :这交往的人多了,自己做的事就希望得到别人认可,也希望别人做事不无视自己的存在,尊重需求产生了。 (5) 成就需求 :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总希望把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满意或极致,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通常说的发展空间与此有关。 如果想让一个人安心做事,前两个需求是起码要满足的。如果想让一个人长期做一件事,后面几个需求也要跟进。 对照一下优秀科研苗子们的选择,需求满足度高的自然是优选方案,这样不就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离开或逃离了吗? 正所谓: 能以饱暖(生理), 佑我平安(安全), 前进路上不孤单(交际), 有人为我加油呐喊(尊重), 做点事能有一丝成就感(成就) 。
个人分类: 说说|2827 次阅读|7 个评论
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就会为你关闭一扇门
热度 31 Taylorwang 2012-11-16 09:15
最近,网上开展了博士毕业后是不是一定要走进科研工作岗位的讨论。有些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的导师(如程教授,张教授),在学生作出逃离科研的决定后非常失望,这种心情作为导师的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换位思考,也应释然。其实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温饱问题(衣食住行)还没有完全解决时,要求作出脱离经济基础的决定是困难的。我应该算喜欢搞点实用性研究的人,在强大的经济压力下,我也曾经逃离过科研,去了外资企业赚快钱去了。后来,因喜欢与寻求自由,又上岸回到了学校。但回过头来看,即使只谈利益,不谈什么人生的重大意义,有时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也有可能失去更大的利益的可能。 当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就留校任教。电路板生产线刚开始引进我国,而生产电路板的含铜氨离子的报废蚀刻液,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处理处置方法。我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的工艺思路,即不是加碱将氨从溶液中赶出而回收铜,而是加入酸,将氨变成铵离子,让铜从铜氨络合物中释放出来回收铜。由于缺乏写专利申请的经验,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科研经费来申请发明专利,故没有立即申请发明专利,只撰写了一篇科技论文“ 用酸-硫化钠二步沉淀法处理高浓度铜氨铬离子废液研究 ”, 1989 年发表在《重庆环境科学》杂志上。虽然当初也有企业,希望我们继续合作,做这一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但对我个人而言,在大学工作的经济压力实在是太大了。那时,广州流行着一句类似于笑话: “你看他,呆得象个博士,穷得象个教授” ,在校园内的卖菜的菜贩,一个月都能赚一千多元,而作为研究生毕业,大学教师的我,只能拿 1 百元多一点的工资。我曾听到二个菜贩在聊天,一个菜贩子问: 你怎么拿这么贵的菜到这里来卖,你别看他们是大学老师,其实他们都是穷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经济压力,我去了广州宝洁有限公司,这项研究开发工作就中止了。当初我的导师也不同意我去外资企业,且不相信外资企业的工资有那么高,他讲,我一个国家教授,一个月工资只有 300 多,怎么可能给你 1000 多元呢?可到了外资企业,第一个月就拿了一千八百元的工资, 差不多是我学校工资的 15 倍 。为了这个高工资,我全力以赴地替公司工作,为了生产系统的安装调试,我 28 小时连续战斗在安装第一线,差不多创造了引起的表面活性剂生产系统,从安装到试产只用了 55 天的记录。当然也就没有再考虑如何将蚀刻液处理及回收其中的铜的工程化开发的问题了。 在广州宝洁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经理与生产主管干了三年,经济问题终于解决了,我又回校读博士,而公司原料生产的技术系统是我建立的,他们仍全额支付我的工资作为技术保障,且也希望我博士毕业后,仍回公司工作。这样,“工资”一直支付了 8 年,我也在学校升职为副教授后,才停止工资发放,改为技术项目合作的形式,继续保持联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催生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关环保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珠三角地区,一个地级市,都可能有环保公司数百家之多。对于环保工程公司而言,机会很多,赚钱不难,但发财不易。因为环保工程,相对于其它的工程,项目的数量是比较多的,但每个工程都比较小,门槛也不高,这样,就会给众多的环保公司提供了许多赚钱的机会。另一方面每个工程都不大,每个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千差万别,难以做到工程的标准化设计与施工;且对一般企业而言,搞环保工程,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政府环保部门的要求,这些环保工程只有社会效益,一般不会给生产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故企业主也就很不情愿地花钱,这样,要想从环保工程中发财也就难了。相对而言,在从事环保行业的企业中,搞资源回收的企业,赚钱要比搞污染治理的企业容易得多,因为可以从回收的资源中赚到钱。从老板请客吃饭,进娱乐场所花钱的豪气程度来看,都是搞资源回收行业要比污染治理行业的老板手脚大方许多。正因为存在丰厚的利润,有些涉黑的团伙往往就容易加入其中,对废品的收购强买强卖。且这也成为广东省目前打击的重点。 我现在搞环境工程废水处理研究,带研究生做过电路板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率先在综合电镀废水的最终处理过程中采用曝气生物滤池的方法进行深度处理,取得了能进一步脱除废水中的 COD 值,硝化废水中的氨氮,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废水中的铜的含量,大大提高了其出水的水质。四年前我在深圳沙井一台资企业做这项废水深度处理工程的时候,就问他们蚀刻废水如何处置的,业主及周围的朋友告戒我,你不要动这个蚀刻液的主意了,这个是有人来专门收的,若其它人收购,可能车都开不出镇。现在看来,这话是对的,从深圳沙井捉了几员黑社会“老大”就知道这是真的。 去年做清洁生产的审核专家,审查了一家要上市的环保公司,它的主营业务就是从蚀刻废水中回收铜。因为多年前的实验研究,我对这个工厂比较感兴趣,可看了他们的生产工艺,怎么与我多年前开发的工艺思路是完全一样的?后来,我又有机会看了几个类似的工厂,也都采用我当初开发的工艺思路。 多年以后,回头来审视这个过程。那时,还没有一家公司能成熟地处理这种电路板生产过程的蚀刻液,一吨蚀刻废水,被人家拉走处理,一吨要给处理方 1 千元左右的处置费用。现在这种含铜约 120 克 / 升的蚀刻废水,已经不是拉走处理了,而是卖给处理方,一吨的售价高达数千元,它已不是废水了,而是资源。可以想像,当初开发出这种技术,并能立即投入工程化应用,其利润空间是多么丰厚,国内已有二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回收蚀刻液,而工艺差不多都是采用我当初开发的处理工艺原理发展起来的! 前段时间,有人跟我开玩笑,若当初不是只写文章,而是先申请专利,并全力以赴工程化这项技术,可能现在就是亿万富翁了。当然这世界没有如果,也不可能重来,在当时那种经济压力下,我不可能抵挡得住广州宝洁公司提供的高工资的诱惑。我那时的决定,是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当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时,就会给你关闭了一扇门!
17470 次阅读|76 个评论
导师vs.研究生——“叶公好龙”新说
热度 30 boxcar 2012-11-14 14:56
昨天,一个长期以来都表现非常优秀的博士竟然不老老实实地走导师为他设计的科研之路,而跑去教高中,让程代展老师“ 昨夜无眠 ”了【 1 】。紧接着,张海霞老师跟着和了一篇“ 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环境让我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 ”【 2 】。忽然之间给有些沉寂和乏味的科学网上带来了一个新的热议话题,甚至掀起了一场风暴,还有若干其他博友,陆续就此话题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若干篇博文看下来,好几条评论贴上去之后,俺忽然“十指大动”,也来敲打出一篇博文,说说我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事实上,最近几周俺教学任务繁重,前天六节课上罢,不但当天晚上睡得很香,连次日的午睡都严重超时,所以根本体会不到程老师“昨夜无眠”是如何的痛苦。至于传说中的“钱学森之问”,我早在三年前就曾经通过品读钱老对温总理说的那段著名的话做出过一定程度的“解答”【 3 】。关于人才,我的根本看法是人才是“冒”出来的,不是“选”出来或者“拔”出来的。而且,人才可以在某一天“冒”到您这里,也自然可以在之后的某一个时刻从这里“冒”出去到其他地方。长期以来我在招收学生方面的基本做法是“守株待兔”,即等待学生来找我或作出选择,而几乎不“主动出击”去游说学生,以免将来出现“叶公好龙”的局面【在我读小学时,“守株待兔”和“叶公好龙”两个成语寓言恰好是在同一课中】。 所谓的“叶公好龙”,一方面是学生做“叶公”,导师及其研究方向为“龙”。学生在入门之前和入门之初,可能表现得像传说中的“叶公”那样,非常积极主动地在表象上去“好龙”,给人留下非常喜欢科研也非常善于做科研的印象。然而,一旦哪一天“龙”真的降临了,他们真的要在择业时面临做科研还是做其他的工作的抉择——是走科学家的道路去“坐冷板凳啃凉窝头”一样地过“紧日子”,还是去找一份当前更能得心应手而且效益颇好的热门职业工作之时,就会有很多人被“龙”吓跑,改变初衷而选择如程文和张文中提到的那样去当收入丰厚的中学教师或者银行职员等等。 反过来看,“叶公好龙”的另一面则是导师为“叶公”,学生为“龙”。真正的“好龙”者必须能够承担豢养“真龙”所需的一切代价,否则还是画几张龙图挂墙上、雕几条龙在柱子上或者摆几个龙形艺术品放桌子上更稳妥些。“叶公”导师如果遭遇了“真龙”童鞋,不能给真龙童鞋以足够好的研究条件、足够丰厚的待遇、十分到位的引领和指导和未来钱途上强劲的推动力,却还奢望能够“说一不二”地统御真龙,其实也是很悲哀和痛苦的。 粗略地看了两篇博文对事件过程的描述,感觉这些已经“秀优”【 4 】的“优秀”学生其实都挺累的,他们不仅要做得比别人好(这是他们的本事),而且还要做得比别人多(这可能是他们自己要的,也可能是导师给安排的)。其实非但科研上如此,就连给谋求未来的职位前程,他们也都会比别人多找几条路(这或许是他们的精明之处)。优秀的学生们能做到如此“狡兔三窟”,自然也就不怕不牛导师们的“守株待兔”和牛导师们的精心网罗了。不过,在他们充分地跳跃着“秀优”之后,是总要找一个给自己找一个安全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的数学那样的好,自然可以当好自己的精算师。做什么对自己最有利,其实他们自己都很清楚,以前清楚,所以他们会去选择程老师张老师们做自己的导师;以后也清楚,所以他们会坚决地离开课题组,转行从事那些对他们来说毫不费力就能脱颖而出并赚到大钱的职业,迅速成为“成功人士”,而不在学术圈继续里苦熬。其实程老师张老师们大可不必为之“无眠”和“懊恼”,在如今这个浮躁而变化莫测的世界上,导师们要明白“老板 ~~ 比较老的‘跳板’”的道理【 5 】,哼上几句《萍聚》,便可悟到师生“缘分”【 6 】。 顺便说一句,俺课题组在 2005-2006 年前后也出过三个去北京和杭州教高中的硕士,他们在读研期间都已经有学术论文发表,其中 2006 年毕业的那两位还都发了引用率不低的 SCI 文章(本校硕士是 2 年制,这三位同学都是师范院校毕业考过来的)。最近所知的情况是,他们都干得挺不错的(其中两个同在北京的还曾在市一级的教学比赛中不期而遇),也很幸福。 参考: 【1】 程代展:昨夜无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151.html 【2】 张海霞: 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环境让我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632204.html 【3】 吕喆: 细品钱学森对温总理说的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267239.html 【4】 吕喆:优,是秀出来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624876.html 【5】 吕喆: “ 老板 ”~~ 比较 “ 老 ” 的 “ 跳板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05337.html 【6】 吕喆: 哼一曲《萍聚》,话师生缘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00842.html
个人分类: 教育|9899 次阅读|65 个评论
选择——曲自汪峰《存在》
chenxiaoblog 2012-11-13 21:38
多少人孤独也愿意流浪 多少人流离也不懈闯荡 多少人落魄也矢志不移 多少人卑微也声名鹊起 谁知道流浪何处是目的 谁明白闯荡怎样有意义 是否找片净土休养生息 或是挣脱大地高飞奋起 人该如何选择 多少次委屈终雨过彩虹 多少次沉默终绽放美丽 多少次伤痛终化归动力 多少次跌倒终展翅高飞 谁知道何处是我的目的 谁明白余生是否有意义 是否回归自然修养身性 或是搏击尘世勇往前行 我该如何选择 谁知道流浪何处是目的 谁明白闯荡怎样有意义 是否找片净土休养生息 或是挣脱大地高飞奋起 谁知道何处是我的目的 谁明白余生是否有意义 是否回归自然修养身性 或是搏击尘世勇往前行 我该如何选择
个人分类: 解码情思|2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