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成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今天是俺的生日,俺是倔人!
热度 40 wangxh 2012-1-1 09:55
今天是俺的生日,俺是倔人!
今天是俺的生日 今天清晨俺煮了六个鸡蛋 正巧今天又是新年 用来滚滚运 但愿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来 ...... 俺的生日不是1月1日,是腊八,今年是碰巧合在一处。 每逢腊八,大家都喝腊八粥。 相传这是释迦牟尼成佛的那天,他老人家创立了佛教,佛教的宗旨就是行善、积德不杀生,所以大家以喝粥以示对他老人家的尊重。 其次华夏先祖们主要居住在中原、北方一带,这里来到十冬腊月是比较寒冷的——常言道“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大家熬点粥喝暖和暖和下巴也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那时候物产还不是很富有,反正到了十冬腊月,都猫冬不干活了,再吃“垫饥的食物”或“抗饿的食物”纯粹浪费粮食,所以大家喝粥; 再有就是眼看到年根儿,不管有权没权、有钱没钱都要过年不是,所以还是留着好东西过年吧。过年时还有很多应酬呢,又是灶王爷,又是各路神仙,哪个不打点能过去这个年呢? 这样一来,不太懂事的孩子们不干了,干嘛只有一种颜色的粥啊?来年聪明的父母们就往单色的粥里加入各色谷类,到了近代人们又加入了大枣、莲蓬子、花生米等;现如今不仅主意色香味俱全,而且注意营养搭配,又开始加入银耳等去火清肺之佐料。 以上就是腊八粥的来历总考,千万不要全信,因为这是俺瞎编的,嘿嘿! 谢谢大家的祝福!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40 次阅读|82 个评论
学佛成佛的关键:道证法师讲菩提心13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1-8-15 12:22
我们学佛发菩提心,念恩、感恩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要学习处处念恩、感恩。假如没有人做闹钟、电池,我们可能每天上班、上课都会迟到。所以,做闹钟的人也好像是我们的妈妈,每天都很亲切、准时叫醒我们。一下床得穿鞋子,没有人做鞋子给我们穿,我们可能会踩到玻璃碎片受伤,所以做鞋子的人也像是我们的妈妈随时在保护我们的脚,使它不受伤。现在,刷牙洗脸,水龙头一开就有水,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如果没有水,反而会怪:“今天怎么没有水啊?”其实,一打开就有水是应该要感恩的。因为如果没有人装水管、做水道、设水厂,我们就要像古人,得走很远很远的路去挑水,挑得肩膀酸痛才有水用。所以,为我们装设水电的人也好像是我们的妈妈,每天替我们挑水照顾我们。世上如果没有人做锅子、茶壶,我们就无法烧茶、煮饭菜,就得口渴、饿肚子。平常,我们可能会以为:是自己会赚钱而能过生活的。其实,在台风、地震、水灾等种种灾难中,就可以体会出:并不是有钱就有办法的。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力公司的菩萨为我们服务,如果不是他们肯冒着生命危险在台风天为我们修复电路,我们就得忍受没水没电的不便,夜晚也会是一片漆黑。哪里可能手一按开关,灯就会亮;一觉得燥热,就有冷气吹。世上如果没有人肯耕种,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饭菜吃。如果没有人肯制造车子、修理车子,我们要出门就很不方便。当我们发现屋子里某些设备有故障,或某些地方会漏水、漏雨,一觉得不方便往往会埋怨,而很少人住在屋子里懂得感恩念恩。试想,如果没有人愿意为盖房子而忍受风吹日晒、忍受全身沾满泥浆的辛苦,我们哪里有房子可以住呢?我们能不必受日晒雨淋,就是他们代我们受苦而让我们享受安稳,他们也等于每天都在当我们的妈妈,甚至是菩萨在帮我们遮风挡雨呢。我们穿衣服、盖棉被,可能都只注重花样合不合自己的意、颜色喜不喜欢,很少用心体会、感恩。世上如果没有人纺织,缝制衣服、棉被,我们就得受风寒的侵袭,冬天半夜里会冷得瑟瑟发抖睡不着觉。所以纺织、做衣被的人也像我们的慈母,每天默默温柔体贴地照顾我们,给我们温暖。所以仔细一体会,我们实在是仰仗一切众生的恩惠在过生活。我们每一时、每一刻都是活在众生的恩惠当中。所有的众生不但过去生都当过我们的妈妈、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连现在这生也都像妈妈一样,处处照顾着我们。如果我们深入去体会,常念恩感恩,生活就会快乐,而且自自然然就会生起要报恩的心。所以七重因果的第二是“念恩”。 第三是“报恩”。报恩,也就是体认到:我可以说是每一位众生的子女,处处受到众生给予的恩惠,我应该尽心尽力来报答众生的恩惠,不能将报恩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说到报恩的方法,当然可以随时随处努力让众生方便、快乐来报恩。但不论是给他们物质或者生活上的帮助,都是一时而短暂的。如果我们想要彻底报恩,必须设法让众生永远快乐。想要使众生永远快乐无忧,就要让他了解佛法,找到心的本源,才能免除他生老病死的轮回痛苦。 以上,我们是说:第一“知母”,第二“念恩”,第三“报恩”,三层的体会和用心。 接着再讲第四“修慈”以及第五“修悲”。“慈”和“悲”一般都合在一起说成“慈悲”。其实“慈”和“悲”的意义不同。“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解决众生的痛苦。按照七重因果的修法,是先修慈再修悲。修慈,要由培养随喜的心开始。众生快乐我们就欢喜,处处都想让众生欢喜快乐。修慈心的功德很大。我们都知道,在对十法界的供养里面,以供佛的功德最大。但是,如果能发起慈心,修慈心的功德比供佛还要大。佛经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用很多珍贵的东西去供佛,而且是供养无数的佛,甚至又供养很久,如无量劫般长久,这样供佛的功德还不如修慈心的一分功德。这是《三昧王经》里说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发起慈心、要让众生快乐的一念之间,就是突破了一向自私的束缚、突破了我执的障碍。如果,我们不发起这念慈心,就好像一直笼罩在乌云当中。一旦发起要让众生快乐的心,就好像太阳穿透乌云射出光来。我们知道,只要能透出一道光芒,长久的黑暗就消失了,而能开显本性的光明福报。 有些人很不喜欢别人快乐。比如说,看对面人家考中了状元很荣耀,心中就生气嫉妒,若不利用三更半夜到对方的门上去涂一堆烂泥巴,心中就会因很不平衡而睡不着觉。或者听到别人被称赞,心中就很不高兴。这就是被嫉妒的乌云障碍住了,本性的光明慈心就透不出来,别人快乐他反而自愿懊恼倒霉。如果不好好地修慈心,随喜和众生一起快乐,一定是自己吃亏受苦。因为,我们内心的乌云并不会挡住别人,只会挡住自己的光明和福报而已。前面说过,众生只是我们自己的心影,人生就像是立体电视机上面的影像。如果我们拿烂泥巴去涂电视上的人影,也只是把自己的电视机弄脏而已。 再说修慈心的次第,是要由身边较亲近的人开始练习,希望他们快乐也想办法让他们快乐,接着再推广到关系较疏远、交情比较平淡的人,然后再提升到对怨家或曾伤害我们的人也要生起慈心,打从内心诚恳希望他们平安快乐。当然其中要对仇敌生慈心、希望他快乐,是比较不容易做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发得出这样的心念,就是修行当中的一大进步,也表示心渐渐清净了,佛光不再被我们心中的乌云挡住了。试着这样一层一层地提升才能真正对广大的一切众生有慈心,否则只是闲来无事时口头上讲讲“要让众生安乐”,一碰到事情、一遇到众生得罪我们、伤害我们就会起懊恼,慈心就不见了。古德说过,当我们的冤家遇到不幸的时候,就是我们心地的大考验。如果我们觉得:那种人遇到不幸是应该的,或者心中幸灾乐祸、偷偷欢喜他受报应,这样就表示我们根本没有发起希望他安乐的慈心。这时,我们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不幸的是自己,并不是对方那个怨家。因为没有发起慈心就表示心很黑暗,心黑暗当然命运就黑暗,也表示我们的心离佛还很遥远。这是我们自己不幸,必须要好好改进,修正自己的心。有很多人不遵照古德教的次第来修慈悲,时常弄反了。对不熟的外人很亲切很好,但在家里却很霸道很任性,舍不得给家人一点的欢喜、快乐和尊重。看到外人可能是笑眯眯、很有礼貌地问讯,但是一看到家里的人却一脸臭臭的,开口就嫌东嫌西,嫌儿子太胖、嫌女儿成绩不好、嫌薪水太少,一肚子不满意,让全家乌烟瘴气。既不点个头也不笑,更别说问讯那么有礼貌了。如果,先生要求她照顾公公婆婆,她就说:“那是你的爸爸妈妈,你自己去看好了。”先生如果不先对她有礼,她就昂起头不理他,还理直气壮说:“他不先邀我,我干吗要理他。”很懒得先给对方快乐、不愿意布施欢喜给家人。家里的人问话也懒得好好回答,讲话口气都很硬、很令人难受。说实在,连对自己最亲近人都不肯布施快乐,对其他人的慈悲哪里会是真实的呢?七重因果的第四“修慈”,就是说我们起心动念如果不是要让众生快乐的慈心,就必须注意修正过来,让自己发起要给予众生快乐的心。 下面再说七重因果的第五“修悲”。 “悲”就是希望众生免除一切痛苦。修悲的次第和前面修慈一样,也必须由最亲的人开始,然后推广到交情平淡的众生,再提升到敌对的人。如果我们对亲人都没有真正的慈悲,并不想让他们离苦得乐,甚至还故意和他们抬杠、让他们生气,这样,说要对一切众生慈悲就可能只是一个口号罢了。 比如说有些人自己的父母或公婆生病,行动不方便、很痛苦,她都不愿意照顾,可是却肯去当义工照顾其他的人。如果问她为什么,她就说“我的爸爸妈妈很会嫌我”,或者说“我的公婆很会对我唠唠叨叨”,甚至说“我照顾他们都没有什么趣味,不但没功劳,也没有什么成就感”等等。我们要特别注意,虽然大家外表上看起来都是在当义工为人服务,但是内心的想法若是有偏差,果报是会相差很大的。像刚刚所说的那种观念,她当义工不是为了慈悲要让众生离苦得乐,而是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称赞,和追求自己的成就感。所以,没称赞她的人她就不想照顾,宁可不顾他们的痛苦而去做比较能得到别人称赞的事。像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即使是去当义工,可是修悲心没有按照次第,同时,内心的动机也不全然是为众生服务,而是为了自己要获得肯定和好名声。这就是在布施善心当中还掺杂了求好名声的杂念——名利心,这就像一锅好汤里掉进了一颗老鼠屎,整锅汤的气味就变了。因发得不正,果当然就不正。这就是有偏差的悲心,属于省庵大师所说“八种菩提心”中“斜”的菩提心。斜的菩提心就是发心不正确,好比射箭,箭在弓上若放歪了,这支箭射出去绝对不能中靶的。请大家注意我们说这些的目的并不是劝大家不要去当义工,也不是劝大家只顾自己亲人就好,而是在提醒大家:修悲心必须要慎重检讨自己的心念和动机,发心要清净、真正为令众生离苦得乐,而且要修前面所说的“平等心”,去除对亲人的贪心和责怪的心。我们的因如果发得对,果自然就对。《菩提道次第论》教我们修慈、修悲要由最亲近的人开始,如果不照次第来修就自以为是对一切众生慈悲,结果是连最起码的一念慈悲心都没有发过。自以为学佛又参与佛教团体,然而可能只是一直在做一些表现自己、希望得到称赞和肯定的事而已。如果没有人称赞或肯定的工作就不肯发心做,不肯默默为人拔苦予乐。这样的心态和佛是不相应的,甚至只是在增长自私的我执而已,对佛性的开发反而是障碍。 要培养悲心,先要观察世间的痛苦。这世间处处都可以看到众生受苦,尤其到医院就更能体会。很多人会觉得那是别人的苦,和自己无关,不痛也不痒。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体会就会有深一层的发心。有人说,他没见过地狱众生也没见过饿鬼,所以无法相信佛经中所说的地狱和饿鬼道众生的痛苦,其实我们由人世间种种苦就可以体会。我们看医院里,有人正在受开刀、割胃肠的痛苦,有人在受锯腿、补皮的苦,有人在受断手、割舌头的苦。以前在外科实习的时候,曾经值班,一夜总共开了七刀。有的割盲肠、有的开脑,脑部开刀时得用电据把头骨锯开。那个病人在吃晚餐时人还好好的,也不知道自己过一会儿就会脑中风,头骨就得被锯开。有人脚断了必须接骨,有人大出血得剖开肠胃。有时整个晚上被病人叫过来、叫过去,看这个也苦、那个也苦。我一个人两只脚跑来跑去,跑到不知道该先去救谁才好。那时才猛然了解,为什么佛菩萨化身无数亿去救苦救难。晚上值班急救,忙得分身乏术时,真渴望能顿时化身千百亿。不管我跑得多么快去看病人,病人都还是觉得他已经等了很久。因为痛苦的时间一分钟也很难熬,一分钟也感觉太久,每个人都想要早点儿停止痛苦,早点儿解脱、离苦得乐,每个人都渴望救助的人赶快来,希望有人能拔苦予乐。我们自己痛苦时也是一样,需要人家的慈悲救助,所以慈悲是每个众生都需要的、都渴望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培养慈悲心。 曾经有一位小姐,她的爸爸做心脏手术时,她进开刀房去看,看到自己的爸爸胸腔被用电锯锯开,又把肋骨移开。她非常哀痛,从此就发心吃素食了。她流着眼泪告诉我,她到市场看到人家在杀鸡,剖开鸡胸时,就会联想到爸爸开刀的那一幕。她深深体会那只鸡的痛苦。她说:“我哪有资格去吃鸡呢?我哪有资格让它那么痛苦呢?”她发起了“不忍众生苦”、要救众生的悲心。佛菩萨的慈悲,是看每一位受苦的众生都宛如最慈爱的妈妈看到唯一的孩子受苦一样,甚至是感同身受。我们培养慈悲心也要如此。起初要特别用心交换角色、将心比心,培养到自然而然、时时处处都可以体会众生的痛苦而发起悲心。 接着讲七重因果的第六,“修增上心”,或说修“增上忆乐”。“忆”是忆念的忆,“乐”是快乐的乐,读作“yao(第四声)”。在第四“修慈”、第五“修悲”以后,还要发起一种“增上心”。什么叫“增上心”呢?就是慈悲一直增长,往上发展、自然发起一种决定的心。决定要让众生免受痛苦、让众生都快乐乃至究竟成佛、永远离苦得乐。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够永远快乐。一旦发起这种决定心,就会产生责任感,感觉让众生离苦得乐就是我的使命,不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因为“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所以愿意发心挑起重担。菩提心也就是这种增上心的结果。修增上心,不但在佛堂做课发心,乃至出了佛殿,在日常生活中都时时刻刻想让众生离苦得乐。即使是单单和一个人相处聊天,也都没有离开这种心,诚恳希望她也了解佛法的殊胜,很想帮助她开发佛性。我们凡夫的烦恼习气很重,很不容易发起真正的慈悲。因为烦恼习气不是一时就能降服的,所以我们得时时注意培养慈悲来降服烦恼。或许有人会说:“世上佛菩萨那么多,高僧大德也很多,苦难的众生有他们度就好了,哪有我的责任呢。”这种想法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在挨饿受苦,却想:“世上慈善机构很多,让他们去救就好了,我没有责任啦。”大家要了解,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曾经领受一切众生的恩惠,所以报恩的责任当然是落在我们自己身上,总不能自己受恩惠却推托叫别人去报恩哪!我们将报恩、慈悲当作是自己的责任,是应该做、而且是欢喜做的,又觉得不做不行、不做过意不去,这就是修增上心。综合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但理不可却、责无旁贷,而且情不自禁。 接着说七重因果的第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求无上菩提的心。前面说到修增上心,是很愿意挑起救度众生的责任。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怎样才有这个能力呢?就是要成佛才有能力。佛的身口意三业有无限的功德,才能度化无限的众生。如果我们快些成佛,就可以圆满度众生。那时,从我们身口意都可以放光,有能力帮助每一个众生。所以,为了度众生,我们就会很精进,愿意用最快的速度来累积功德,愿意去做任何一件可以成佛的功德,也会专心、尽力深入去修成佛的法门。犹如灌溉于树根,自然得花果一样,在我们帮助众生、利益他人的过程中,自然会成就我们的慈悲、智慧而圆满佛道。这是为了彻底度众生,由前面第六的增上心再发起要究竟成佛的菩提心。我们要时常思维佛的功德,才能够生起决定的信心。佛的身口意各有什么功德呢?佛的化身具足三十二种好相,而且每一种相里面又有八十种随形好,也就是每一好相都含有八十种维系的好形,这是无量的功德所成就的。此外,佛的语言方面,可以说,“世间好话佛说尽”,佛有六十种妙音,每一种音声都可以演说无限的佛法,不论是何种语言的众生,听闻佛的音声都能了解佛理。经典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只要用一种音声演说佛法,众生随它自己的种类都可以得到理解并且由了解佛法而得到解脱。佛的心包含了无限的慈悲和智慧,他不但了解宇宙的真理,也了解一切众生的心理,佛的智慧是能了解每一道众生的状态、因果,佛的慈悲是“怨亲平等”又“不舍一人”的,不论你过去曾骂佛、毁谤佛甚至害佛,或者曾是他的亲人,佛都平等慈悲包容救度,设法让你得到最大的好处。能常思维佛身口意的功德,就可以生起决定的信心,决定要成佛度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 以上是说明修菩提心的次第:七重因果。第一“知母”,第二“念恩”,第三“报恩”,第四“修慈”,第五“修悲”,第六“修增上心”,第七“发菩提心”,发求无上菩提的心。 下面,简单介绍修菩提心的第二类方法:自他相换,也就是以爱护我自己的心转作爱护众生的心。这并不是执著,而是用平等心来爱护。比如说,我们很不喜欢被欺骗,那么就交换角色,了解别人也是一样。所以,就以体谅、爱护对方的心来说老实话,不要骗人。再比方说,我们很不喜欢在需要用东西时却找不到的不方便。那么就交换角色,爱护别人,不要随意把别人的东西移位,令人找不到很着急。而且动用别人的东西之前,一定要经过许可。再举例说,我们自己绝对不喜欢出车祸而断一条腿,更不愿让人家把自己断的腿拿去秤斤秤两地卖,或者让人家吃“红烧人腿”、“烤人肉”,所以,我们就交换角色,体会众生,他们也很不喜欢断一只腿,让我们吃“烤鸡腿”或者“卤猪脚”啊。如果,有人将你儿子、孙子的肉剁去红烧,还边吃边喊着:“好吃啊好吃,这孩子肉很有营养,很补血耶!”你是不是会很痛苦,觉得他们很残忍,甚至会怨恨想报复呢?因此,我们就要交换角色体会众生,他们也很不愿意自己儿子、孙子的肉或尸体让我们煮来吃还边说“好吃、补营养”。当吃的人叫好时,死者的亲属会咬牙切齿啊。我们如果时常交换角色来体会对方的立场,自然就可以了解众生的心,也了解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该做的就用慈悲心去做,不该做的就马上改掉,才能和菩提心相应。 发菩提心是如虚空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人天有漏的小福德。莲池大师说,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而阿弥陀佛就是已经圆满的无上菩提,也是具足一切福德的名号,所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持得口和心深深相应,心与佛步步不离,处处学和阿弥陀佛一样,这样的持名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也正是“发菩提心”,正是往生西方的大因缘。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778 次阅读|9 个评论
學佛成佛的關鍵:道證法師講發菩提心8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8-2 23:30
再举个例来说,假如有人存心欺骗我们,我们是不是会难过呢,说不定从此以后听他讲话都会不安心、不信任,那么反过来说,我们若是打妄语、骗人,对方也会不安,这也是违反了菩提心。有人做错事以后,为了怕被责备,就会赶紧说一堆不老实的话,希望能逃避责备,殊不知这一念不老实的心就是一片乌云,只会障碍自己的佛光和福报而已。而且这种心念的电波是发射到三恶道的电波,人家一感觉到这种不老实的电波,从此就不会再信任了,而且内心都会觉得不安,他自以为骗得很圆满没人发现,其实佛菩萨都替他担忧。越会骗人的人大家越不信任,结果是别人的心里都清楚,根本没有人受骗,他终究只是骗了自己而已。说实在,骗人之后就要担心被发现,自己内心一定是不安的,这是何苦呢!为了怕一时小小的责备而不肯改过自新,宁愿为了保护一个假相的我,而付出长久痛苦的代价,试想这是聪明还是愚痴呢?其实违反菩提心自己也会不安的。        又比如,我有一位亲戚,很乐善好施,但是因为做生意要应酬,时常会喝酒,他酒量大,所以一向都不认为喝酒有什么不好。我常劝他不要喝酒开车,他都一笑置之,他对自己的酒量和开车技术很有把握。有一次他非常认真地向我说了一番忏悔的话,他说他有一次酒后开车和人家相撞了,对方车内五个人虽然大致平安,但是其中有一位孕妇已经怀胎七个月,对方说要等到胎儿出生后平安无恙才肯和他和解。这一段期间他非常不安,一直等到胎儿出生后完全正常,彼此才安心下来,对方也才愿意和解。他真诚流露地说:万一出生的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的话,让对方全家痛苦一辈子,他还真不知如何是好呢!幸好孩子平安,否则他也不知道要如何忏悔、弥补呢。他毕竟是很善良,体会到了喝酒真的会让人不安,所以马上就警惕,放下这种令众生不安、违反菩提心的行为。我们要了解,让众生不安的事回到自己身上一定自己也会不安的。        以前我当医生的时候,有些同事医师会接受药商的招待去应酬喝酒,喝了酒回来值班吐得很痛苦,精神也迷迷糊糊,半夜里和喝醉酒的医生一起开刀,实在是令人为病人捏一把冷汗,万一酒后眼睛看不清,手又一抖一抖的,下刀稍微有偏差,病人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家属也会很可怜,有些过失是无法弥补的,相信大家都不敢让喝酒的医生开刀,所以自己也不要喝酒,以免让众生不安。有些人认为有时喝点酒不要紧,只要不喝醉就好了。但是我们试想,一个人喝酒,不止他自己开车危险,也会使得整条路上的人都增加危险性和不安,还会让真正爱护他的人为他的健康而担忧,这是很令众生不安的。还有我们的社会习俗,喜庆宴会常会请人喝酒,其实请人喝酒就是让整条路上的人都增加不安和危险,所以不要小看请喝酒是小事,这可是违反菩提心、违反慈悲的大事哦!每天都有许多酒后开车肇事的悲剧发生,但愿大家能合力来改善请人喝酒的习俗。        又比如说,我们如果不注意礼貌,三更半夜还打电话给人,打搅别人休息,也害得人家的小孩被铃声惊醒,整夜哭得睡不安稳。像这样虽然只是打一通电话,也是违反菩提心的行为。菩提心这个名词不是让我们口头念着玩的,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实行出来、处处替众生设想的,如果做一件事,不用智慧去观察众生的需要,不去了解众生的不安,就会违反菩提心而和佛不相应。同时,也要了解事情并不是做越多就越好,如果是违反菩提心的事,做越多是越不好。        以前当医生的时候,有一晚值班,有一家人全家都被送来医院挂急诊,这家人同时都精神失常、发狂起来,很暴动,蹦蹦跳跳、又哀又叫,不得已要将他们绑起来,否则会发生危险。调查原因,原来他们本来只是稍微感冒、咳嗽,那家的妈妈听说某一种草药很有效,就去煮了一大锅给全家人吃,结果药物过量,就发生这种特殊的状况。幸好当时有一位很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帮忙指导,大伙搞了大半夜才使他们安定下来、恢复正常。像这位妈妈她煮草药给全家吃当然是好意,但是她对药性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正确的用量,一听说有效就胡乱用,这就是缺乏智慧,缺乏智慧的好意时常会在无意中伤害到人、使人痛苦。当时如果救不回来,是不是就是一锅药害死全家人呢!她本意是要慈悲拔苦予乐的,而缺乏智慧却变成拔乐予苦了,所以我们学佛是不可以缺少智慧的。往往有很多人热心过度,一听说什么药有效,自己根本就没经验也没有研究,随便听一句就四处去宣传、劝人家吃,甚至很好意买去送人。这样的本意是要人家健康,但是不用清楚、明白的心,经常就会在无意中伤害众生。这不仅是违反菩提心的智慧门,会障碍佛性的光明,甚至也会由自己的无知和愚痴带给众生痛苦,结果也违反慈悲。因此我们要特别小心,不要随便推荐自己尚未真正了解的药物、食物,自己不了解就要别人吃,这是糊涂不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慈悲。种糊涂的因和智慧的佛是不相应的。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162 次阅读|3 个评论
學佛成佛的關鍵:菩提心4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7-12 00:01
前面说,对众生要用 “ 有 ” 的道理去体谅他们,发挥慈悲心,而在对众生慈悲的同时,自己心里也有智慧,很清楚一切是空,所以不会执著自己是在做什么功德,做得多辛苦、多疲劳,也不会想得到什么回报,也就是会用一种 “ 无所得 ” 的心去行出大慈悲。这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 “ 大悲心 ” 和 “ 无所得心 ” 就是《大般若经》六百卷所讲的两大要点。我们不要说得太深奥,只讲日常生活就好。比如说我们自己要了解面粉的本体是空的,不要执著食物的假相。但是我们对众生要体谅他有他的苦衷。同样的面粉要给牙齿不好的人吃就要做成柔软的面包或泡面茶;若是有牙齿,爱吃松脆的人就可以做成脆饼;爱吃面的人我们就可以做成面条;爱吃水饺的就做水饺。这就是由面粉的 “ 空 ” 变现出种种的假相,善巧方便,利益众生。恩师上忏下云法师时常教我们要 “ 依体起用 ”—— 依照本体空的道理,但是要晓得生起种种的善巧运用,不要拿小的引磬锤去敲大磬,也不要拿大的磬锤来敲引磬。再比方,铁锤和剪刀都是空的,但是你若要钉铁钉拿剪刀来钉,或者要剪指甲却拿铁锤,这就是用得不对。我们再以不同大小的汤匙来比喻,虽然汤匙是假相,本体同样是空,如果现在要舀大锅的汤,我们买一枝小小的咖啡匙让他去舀,就使他不方便,这就是对他不慈悲,也就是不会运用假相。必须拿大的汤勺给他,假相的运用才对,才能发挥慈悲的功能。这 “ 空 ” 和 “ 有 ” 的道理,如果懂得运用就可以生出很大的功德,发挥菩提心的慈悲和智慧。如果不会运用,颠倒使用,就会生出很大的问题,危害也很大。 举个例来讲,我们不可以说: “ 反正什么都是空啊 ” ,所以别人到你家,你就拿一碗大便出来请人吃,还说 “ 反正饭和大便都是空,而且你吃下去的饭也是变成大便,不如直接吃大便就好了。 ” 假使你真的证到空的境界,看东西都看到本体是空,知道大便只是假相而已,本体也是空,都不会起执著,那么应该你自己吃就好了,不要拿给还没有证到空性的人吃。因为对方众生如果还没有证到空,一定会执著假相,我们如果这样做,就会让他痛苦。要了解众生是我们自己的心影,若让众生痛苦,就伤害自己的心影,让自己的心影痛苦也是没有智慧,才会不了解众生的程度。让众生痛苦是没有慈悲,我们请人吃的东西虽然是假相 —— 这是不错的,但是假相也是有因果、又有规律的,这一点大家要记得。再举个简单的例来讲,比如说,有人伤害我们、得罪我们,我们就要想,这个身心是假相、是空的,所以不要紧,不用生气、痛苦,也不用挂碍,有这种 “ 空 ” 的智慧自己就会快乐。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做错事去伤害人、得罪人,就要了解对方的痛苦,必须要好好去向对方忏悔、赔罪,这样才能拔苦予乐、互相快乐、世界和平。如果把空和有用反了,当自己做错事伤害别人的时候,就安慰自己说: “ 反正他是空的,不要紧、不要执著。 ” 但是当别人伤害我们时却说: “ 我的痛苦很要紧。 ” 如果这样,就变成大家都很痛苦,世界也会大乱。我们要了解因果的法则是不空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我们如果这样对人,人家也会这样回报。 再举个例来说,车子是空的假相,我们人也是空的假相,假如开车去撞到人,为什么不可以说: “ 反正都是空的,空的撞到空的,那有什么要紧呢? ” 这就是又把空和有颠倒使用了。我们先要体会自己的程度,如果我们被车子压到,断了一支腿,到底是会痛还是不会痛呢?是感觉要紧还是不要紧呢?如果我们会痛苦,又觉得很要紧,就是还没有真正体会到 “ 空 ” 的道理,所以才会执著假相。别人的程度也是和我们一样啊,他还没有证到万法皆空,当然他也会执著假相,假相的腿断掉了,也是会痛会苦的,他当然觉得很要紧。所以我们必须体谅众生,用有假相、有因果、将心比心去处理,不可以说: “ 反正他是空的,他的手脚断光光也不要紧。 ” 你如果真的程度很高,这种话也只能对自己讲而已。比如说,人家撞到我们,我们可以当下知道:啊,我的身体都是假相,假的脚、假的手断掉不会痛、不会执著,这样是最好。你如果能 “ 照见五蕴皆空 ” ,当然就不会痛苦,就 “ 度一切苦厄 ” 了。 以前,上开下参老和尚和一群人出去行脚,走过载沙石的大卡车旁边,刚好卡车的石头都掉下来,就把他压在下面,人家找到他的脚拇指,才将他救出来。他一爬起来第一句话就问: “ 大众平安否? ” 他都没有说他自己怎样。后来,大家送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内脏全部碎掉,但是他都安详自在。医生感觉很奇怪,问他说: “ 你可有感觉怎样? ” 他就笑笑回答说: “ 好像脱掉一件衣服一样。 ” 而且还要爬起来打坐。他是一位真正体悟空的修行人,所以内脏碎了,只觉得像脱掉衣服一样。他是用 “ 空 ” 的道理来对待自己,但是他起来的第一句话,问: “ 大众平安否? ” 就是以慈悲心、用 “ 有 ” 的道理来对待大众。而且,他在很早就预言他自己的往生会和石头有关系,他念佛很自在。在他八十三岁那一年,他写了一首偈,连自己往生的时间、日期以及助念的人数都早就写好了。为什么他可以预先知道呢?就是因为有因果不空的道理。以前曾经造那个业,所以在业缘成熟时会现出回报的影像。不过他已经念佛修成就了,可以真正体悟到空,所以受到果报时他都没有痛苦,当下知道这是假相,不会执著假的身体,而且念佛照着愿力去极乐世界,很自在,在这一生就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他很懂得自在运用空和有的道理,和菩提心完全相应。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868 次阅读|4 个评论
學佛成佛的關鍵:菩提心3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1-7-11 12:13
道證法師講授 接着再简单介绍菩提所觉悟的内容与道理。也就是要明白 “ 万相皆空 ” ,而当中仍有因果定律存在。了解这层道理才不会误会 “ 空 ” ,以为既然是空就没有因果报应了,于是就胡乱造业,结果受果报时又空不了,那就真苦了。或者只执著空的一边,而不肯度众生。能了解这道理,才会有智慧,又有慈悲、愿力。有智慧就是一方面了解世间一切如梦境,是 “ 心 ” 变出来的空影像;另一方面又可以领悟:就如电波和电视的影像之间有一定的转变规则,我们的心念和影像之间也有它变化的因果规律。影像虽然是假的,但互相之间的转变也有因果道理存在,因果律又是丝毫不差的。菩提就是要有知道是空、又知道有因果的智慧,还要有慈悲心能善用种种假相来度众生,发挥功能,并且也善用我们这身体的假相修行,来体会宇宙真相、圆满佛道。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简单把上面所讲的道理叫作 “ 知影 ” 又能够 “ 善用影 ” 来度众生。度众生也就是度自己的 “ 心影 ” 都成佛,自己所有的 “ 心影 ” 都成佛了,当然就是自己成佛啦。这样叫作 “ 知影 ” 又 “ 善用影 ” 来 “ 度心影 ” 。 比如,电视上有很多弘法的节目,电视节目当然也只是影像啦,但是善用那些影就可以度众生啊。不止是电视的影像,世间一切的事物也都是影,能够善用影就能度众生。前面讲到假的影像当中也有变化的规律存在,也就是说本体虽然都是空的,为什么会显现这种影像而不是显现另外一种呢?这其中当然是有道理存在的,比如我们种的是番薯,就会现出番薯叶的影像啊,若加施肥又加灌水的影像,它的叶子就会显现较大、较青翠的影像。当然番薯乃至叶子、花都是影像,但是这些影像之间也有因果的原则,因缘若是改变,果就会改变。所以说万相皆空 —— 番薯也是空啊,但是番薯的假相变化也离不开因果定律。所以种番薯也要照因果道理来种,否则就不能利益众生。如果要种番薯,却拿石头去种,当然因果不符啰。再以电视的影像来比喻,如果电视台没有播放某种电波出来,就不可能现出相应的影像。所以影像也是有因有果啊。同样的,我们如果没有放出某种的心电波,当然就不可能现相应的影像和境界。所以,我们出门去,如果被汽车喷黑烟,也要了解一定是自己的心有喷黑烟的电波放射出去,才会感应现出这种境界。什么叫做心在喷黑烟呢?我们生气啦、贪心嫉妒啦 —— 种种不平不满的心,都像是喷黑烟污染心灵。有这种喷黑烟的心念电波,当然就会投射出喷黑烟的影像。再来体会白米的假相要怎么变成饭的假相呢,这当然也有原则啊,若知道原则,就叫会煮饭。再说白米的假相要怎么变成焦黑锅巴的假相呢,这也是有原则的啊。你如果喜欢吃焦黑的饭,当然就照烧焦的原则去煮。由本体来讲,当然白米本体是空的,饭也是空,锅巴也是空。但同样是空,又有白米、白饭和锅巴等不同的假相。假相为什么有差别?其中也有因果存在呀!我们必须要懂得因果道理善用心,不可以说: “ 啊,反正都是空的。 ” 所以轮到我们煮饭,我们就随便煮,煮得焦黑,让大家饿肚子。这就是没有菩提心的智慧和慈悲,不知道 “ 万相皆空 ” 却有因果律存在。假如我们不善用心,常去现焦黑的锅巴影像,让人没得吃饿肚子,当然以后因果回报丝毫不差,自然也会没得吃又饿肚子。有人听了以上的道理,感觉很为难。就问说: “ 这佛法,一下子说 ‘ 空 ’ ,一下子又说 ‘ 有 ’ ,到底 ‘ 空 ’ 和 ‘ 有 ’ 在生活中是要如何运用呢? ” 关于 “ 空 ” 和 “ 有 ” 的运用,祖师教我们一个原则,就是对待众生要由 “ 有 ” 来体会,对待自身要由 “ 空 ” 来体会。下面我们先用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来体会这 “ 空 ” 和 “ 有 ” 的运用原则。我们知道 “ 观世音菩萨 ” 又有一个翻译叫作 “ 观自在菩萨 ” 。 “ 观自在 ” 就是他对自己是 “ 照见五蕴皆空 ” ,用智慧看清楚自己身和心原来都是空的,既然是空就没有痛苦啦。所以《心经》上说: “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但是他对众生是 “ 观世音 ” ,众生有什么苦难,他就循声去救苦救难,由空变现出无限的功能。所以观世音菩萨对待众生是用 “ 有 ” 来行出慈悲。假如众生遇到大火灾,很困苦,菩萨可不会在旁边很自在地说风凉话 —— 说: “ 反正万法皆空,那火是空,人也是空,火烧人烧光光也是空,管他去,我自在就好了。 ” 若是这样就变成偏一边的空,这样的空既没有慈悲又没有功能,可以说只有取到 “ 恶 ” 的作用,所以也叫作 “ 恶取空 ” ,也就是取到 “ 恶 ” 的一面的空。如果执著这种空,因果是很坏的,好像坠入空的万丈绝谷。因此请大家特别注意,这空的道理不可以错用。若是用错了,执著偏一边的空,结果呢会比执著有假相、有因果还更坏。其实真正深入的空,是了解可以由空很巧妙地变出种种假相、善巧方便来产生无限的功能度众生,叫做 “ 真空妙有 ” 。 就好像电,虽然不可捉摸,但是它通入电锅可以煮饭,通入录音机可以录音,通入电灯泡可以放光。观世音菩萨的功能就好比这样,众生有什么需要,他就现什么影像,但是他本身是 “ 照见五蕴皆空 ” ,所以很自在。这就是有菩提心的智慧,又有慈悲和救度众生的的愿力。我们说菩提心,就是这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单偏空的一边就没有慈悲,单偏有的一边就没有智慧,这都不是菩提心。平常与人相处要由 “ 有 ” 来体会,要知道本体虽然是空,但众生还没有觉悟,所以都认假作真,就觉得真有生老病死,真有痛苦。因此我们要学习将心比心去体谅众生,既然大家都执著有身体,就和我们一样也有种种感受,有种种思想、心情。身体的感受、思想心情虽然都是幻化的,但是众生犹如梦中不知梦,所以都会执著、会痛苦。对众生来讲,种种痛苦都很真实啊,所以我们要好好体谅,善用因果的道理帮助他离苦得乐。这就是慈悲。以慈悲心念佛才会和阿弥陀佛的慈悲光相应。另一方面,对自己要用空的智慧来超越痛苦。仔细观察自己,由小时候到老,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哪一个才是 “ 我 ” 呢?身心变化根本是空,只是假相的连续而已,所以不必要太在意。为了假相去起恶心、造恶业,又受苦报,不是太冤枉了吗?我们要觉悟 “ 空 ” 的真理,不但不要被假相迷惑,整天忙着追流行,反过来要善用假相修行,觉悟真相,才是智慧。这样念佛就会和阿弥陀佛的智慧光相应。如果我们用反了,对自己反而执著 “ 有 ” 的这边,每天都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啊,执著要吃什么才好,要穿什么才漂亮,执著这身体太累了、太冷太热啊,越执著就越痛苦,而且又执著自己的心是爱怎样、又不爱怎样,很在乎别人对我有没有尊重、有没有伤害。像这样把焦点放在自我,一直执著自己有身心种种变化,就如做梦做得很累,不知道它实在是空的,这样就苦得很冤枉,这就是没有智慧、没有觉悟啊!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756 次阅读|4 个评论
學佛成佛的關鍵:發菩提心!1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7-3 06:22
我在博文 慶祝七一,介紹一位模範人物。 中曾介紹了道證法師踏實修行,度化眾生的感人事蹟。今天在這裡轉帖一下她對發菩提心的講解。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大乘佛教中,學佛成佛的關鍵在於發菩提心。 平常許多朋友提到佛教,喜歡談“空”說“禪”,玩弄一些機鋒對答,似乎高深莫測。 但是,實際上,這樣學佛幾乎不能改變生活,遇到煩惱和困境,往往和以前一樣,這樣學佛停留在口頭上,毫無意義。 原因很簡單,因為對執著的破除,對空性的領悟,不是腦筋急轉彎,不是理論的抽象推理,而是身心實實在在的變化,必須通過腳踏實地的修行來完成。 發菩提心是大乘佛子修行的核心和關鍵,它是破除執著,領悟空性的具體落實和展開,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當然發菩提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需要有很好的指導。 對於發菩提心最系統的指導是西藏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大志向的朋友應該努力學習。 道證法師的講解通俗易懂,可以作為一個入門的接引。 道證法師講菩提心 我们听经学佛,目的是要开发出佛性来用。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佛法,发挥佛的精神。用佛的慈悲和智慧,使我们不但现在生活清净快乐,同时也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使我们永远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我们听经和生活脱节了,这样就失去听经的意义,听经闻法也枉然。如果我们学佛、念佛是一回事,日常生活遇到状况又是另一回事,这样就是枉费白学了。 姑且不谈生死的大问题,学佛人如果遇到日常生活的小问题,常常就把学佛、念佛丢到一边,先就自己的心情、个性来发挥,凡事都依照自己的意思,我行我素。这样也是枉然,和不学佛一样。等于是时常去找医生,甚至送礼给医生,拿一大堆药回家,但是却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嘴里还老是说自己病重难治,这是自己不真心想治好病,糟蹋自己的生命。去道场学佛,就像找医生看病;买东西供佛,就如送礼给医生;听经,请经本、录音带回家,就像拿一大堆药回去;而不肯真正修行,就是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又老是说自己习气重,就是说自己病重。如果听经学佛已经很多年,但是平常待人处世、说话行动都没有改进,心地仍然自私,起心动念都先为自己设想,只顾自己的立场和意见,不考虑别人,这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还没有了解众生和我们的关系和真相。因为,发菩提心这是学佛最重要的起点,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说明、检讨。 菩提心这个名词,我们时常听到,也时常使用。譬如,做课完毕,总是回向: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希望见到、听闻到的人都发菩提心。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知道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自己到底发了没有呢?我们总不能只希望见闻的人发菩提心,而自己却根本没发啊!我们共同学习 “ 发菩提心 ” 这个题目,主旨也就是要真正发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若是没发起、没运用,就等于白学了。 讲到发菩提心这个 “ 发 ” 字,是很妙、很有意思的。会做馒头、面包的人都知道,面粉加上酵母、发粉去发酵,就会发得胖嘟嘟的。发酵了就会起变化,变得松柔,有空间,有弹性。发得足够就会软绵绵,否则就会硬梆梆。发菩提心也一样,发了,就会变化气质,心会柔软,柔软才可以了解众生的心,产生慈悲、拔苦予乐的功能。发菩提心发得足够,就会像海绵一样,有空间可以含水、吸水,才能吸收佛的功德水,才能体会佛法 “ 空 ” 的道理,开发智慧。菩提心真的发了,心就会松而空灵,学习佛法才能吸收。 发菩提心的 “ 发 ” ,也像发芽的 “ 发 ” 。曾经孵过豆芽菜的人就知道,一颗干的绿豆是不会发芽的,必须要浸足水分,才能发芽。一旦发了,它的内在就有一种力,能突破外层的壳。如果没发,我们硬要把它拨壳也不容易,那层壳就像我们自我的束缚和执着。绿豆一旦发芽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会出芽,会生根、长枝叶。我们仔细看,每一部分都长得很有秩序,叶脉、细纹也都很美丽。当然,这个发的过程不可以离开水的滋润,没有水就发不下去。发菩提心也一样,不能离开法水的滋润,必须每天不断听闻佛法、读经、诵经。假如一天不浇水,芽的成长就会受影响。如果每天能喷些水,滋润一下,一颗绿豆没几天就会变大好几倍,营养也增加几十倍。若是种到土里,它就可以长得很大,令人不认得它本来只是一颗小小的绿豆。佛法说: “ 因小果大 ” 。 “ 因 ” 只是小小的,而 “ 果 ” 却是很大。我们小小的一念心,若是有发 —— 发菩提心,就有无限的生长力开发出来。如果是发一念要成佛的无上菩提心,结果就是成佛。我们不要小看现前这一念心。经典说,一颗树荫下可以停放五百辆马车的大树,它的种子只是像一粒芥菜子那么小而已。每一念心的好坏都决定我们的前途。佛法说,一念之间可以看到三世,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在这一念心中看见。我们仔细体会自己为什么现在有这个念头,它是来自过去所有的影响和累积,现在发了这个念头,也会影响所有的未来。就如丢一个石头到水中,由这一点产生的波动就会影响整个水面,每一个波纹都会影响下一个波纹。所以,有智慧的人会善用这一念。现在心念好,未来一定好;现在心不好,未来也不好;现在真念佛,一定会成佛。(待續)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86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