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丹尼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恐怖】【鬼书 The Babadook (2014)】【720p】【澳大利亚】【主
lcj2212916 2014-11-2 13:26
导演: Jennifer Kent 编剧 : Jennifer Kent 主演 : 艾斯·戴维斯 / Noah Wiseman / 丹尼尔·亨绍尔 / Hayley McElhinney / Barbara West / Ben Winspear 类型: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澳大利亚) 片长: 92分钟 又名: 巴巴杜 IMDb链接: tt2321549 A single mother, plagued by the violent death of her husband, battles with her son’s fear of a monster lurking in the house, but soon discovers a sinister presence all around her.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7453121
2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恐怖] 【驱魔警探 Deliver Us From Evil (2014)】【1080p + 720
lcj2212916 2014-10-10 22:27
导演: 斯科特·德瑞克森 编剧: 斯科特·德瑞克森 / 保罗·哈里斯·博德曼 主演: 艾瑞克·巴纳 / 埃德加·拉米雷兹 / 奥立薇娅·玛恩 / 克里斯·科伊 / 道林·米西克 / 西恩·哈里斯 / 乔尔·麦克哈尔 / 麦克·休斯顿 / 奥利维亚·霍顿 / 斯科特·约翰森 / 丹尼尔·萨乌利 / 洛丽塔·佛斯特 / 华伦蒂娜·伦登 类型: 动作 / 惊悚 / 恐怖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7-02(美国) 又名: 今‧猛‧夜(港) / 恶魔刑事录 / Beware the Night IMDb链接: tt2377322 一名纽约警探在调查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命案时,遭遇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疑点。为了破案他必需放下自己的信仰,与一名神父联手找出答案,并试图将邪灵从宿主身上驱除。没想到他赫然发现,邪魔真正的目标居然是他自己。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5480721
2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惊悚】【义警我来也 John Doe: Vigilante (2014)】【澳大利亚
lcj2212916 2014-6-22 18:13
导演 : Kelly Dolen 编剧 : Stephen M. Coates 主演 : 吉米·巴姆博 / 丹尼尔·利辛 / Lachy Hulme / Paul O'Brien 类型: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3-21( 美国 ) 片长: 93分钟 IMDb链接: tt1418754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6993377
3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恐怖】【吸血鬼学院 Vampire Academy (2014)】【美国】
lcj2212916 2014-4-26 19:08
导演 : 马克·沃特斯 编剧 : 丹尼尔·沃特斯 主演 : 佐伊·达奇 / 露西·弗莱 / 多米尼克·谢尔伍德 / 萨拉·海蓝德 / 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 / 卡梅隆·莫纳汉 类型: 爱情 / 恐怖 / 奇幻 官方网站: va-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2-07(美国) 片长: 104分钟 又名: 吸血学院(港) / 吸血鬼学院:嗜血姐妹 / Vampire Academy: Blood Sisters IMDb链接: tt1686821 首部电影以校园故事为主:莉萨(Lissa)是吸血鬼家族的纯血公主,她拥有极罕见且强大的魔法。她就读于名为圣弗拉米尔的吸血鬼学院,在这里她要时时提防莫里(Moroi)家族的袭击。当然莉萨公主并非孤身一人,她有好朋友萝斯·海瑟薇(Rose Hathaway)和监护人迪米特里(Dimitri)助阵,后者还和她发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3361244
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爱情】【倾听心灵 第一季 When Calls the Heart Season 1 (201
lcj2212916 2014-4-13 11:24
主演 : Erin Krakow / 丹尼尔·利辛 / Chelah Horsdal / Mitchell Kummen / Darius Zaviceanu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首播: 2014-01-11 季数: 1 集数: 7 IMDb链接: tt2874692 When Calls the Heart based on the series of books by bestselling author, Janette Oke is the captivating story of Elizabeth Thatcher, a young teacher accustomed to her high society life, who receives her first classroom assignment in Coal Valley, a small coalmining town where life is simple, but often fraught with challenges. Abigail Stanton, a wife and mother whose husband, the foreman of the mine, along with a dozen other miners, has just been killed in an explosion. The newly widowed women find their faith is tested when they must go to work in the mines to keep a roof over their heads. Elizabeth charms most everyone in Coal Valley, except Constable Jack Thornton who believes Thatcher’s wealthy father has doomed the lawman’s career by insisting he be assigned in town to protect the shipping magnate’s daughter. Set against the wild canvas of a 19th century coal town, Elizabeth will have to learn the ways of the frontier if she wishes to thrive in the rural west on her own.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2413179
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惊悚][美国][死神来了五部曲][BD-RMVB/7.07+0.69667G][英语中字
lcj2212916 2013-1-1 05:40
【影片名称】:死神来了/绝命终结站/终点 【影音格式】:x264 + 5.1 AC3 【影片大小】:2.16G 【影片时长】:98 Mins 【影片演员】:戴文·萨瓦 Devon Sawa....Alex Chance Browning      艾丽·拉特 Ali Larter....Clear Rivers      西恩·威廉·斯科特 Seann William Scott....Billy Hitchcock      科尔·史密斯 Kerr Smith....Carter Horton      托尼·托德 Tony Todd....William Bludworth      克里森·克拉克 Kristen Cloke....Ms. Valerie Lewton       丹尼尔 ·洛巴克 Daniel Roebuck....Agent Weine      布兰登·费尔 Brendan Fehr....George Waggner 【剧情简介】: 艾利克斯·伯朗宁与朋友准备乘坐飞机前往巴黎,起飞前他突然有不祥的预感,他似乎看见飞机在空中爆炸。惊恐万状的艾利克斯因此大声吵闹,要求乘务人员让旅客离开机舱,机舱内一片混乱,艾利克斯和其他6名乘客被赶出了机舱。 一行7人为无法去巴黎而愤怒的时候,机场传来消息,那驾飞机真的在半空爆炸了,机上的人全死了。人们对艾利克斯能如此准确预言十好奇,连FBI探员们也来调查。艾利克斯却希望尽早忘却这场灾难正常生活下去。 但是,事情却变得非常复杂,艾利克斯又有死亡的预感,幸存者们将会接连异常死亡。艾利克斯决定和死神斗争,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改变命运。 【影片名称】:死神来了2/绝命终结站2/死神又来了 【影音格式】: x264 + 5.1 AC3 【影片大小】:1.99G 【影片时长】:90 Mins 【影片演员】:艾丽·拉特 Ali Larter....Clear Rivers      A·J·库克 A.J. Cook....Kimberly Corman      托尼·托德 Tony Todd....William Bludworth      莎拉·卡特 Sarah Carter....Shaina      Terrence 'T.C.' Carson....Eugene Dix (as T.C. Carson)      Jonathan Cherry....Rory Peters      Keegan Connor Tracy....Kat Jennings      Lynda Boyd....Nora Carpenter      James Kirk....Tim Carpenter 【剧情简介】: 在去往佛罗里达的高速公路上,几个年轻人在一辆飞驰着的汽车里嬉笑着,他们正在进行一次旅行。突然,路上的车变得多了起来,而且车速是越来越快。开车的女孩金伯利·考曼(A.J.·科可饰)忽然不说话,莫名奇妙地消沉起来,因为她预感到这条高速公路上即将发生一起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同伴们并没有意识到危险,还以为金伯利在说疯话。无奈方向盘在她手上,也只好同意她把车开停在了路边。接下来的事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巴。灾难就像金伯利预料的那样发生了。一位躲过一劫的年轻人再次踏上了旅途,但是死神是不会就这么放过他们的,尽管有金伯利的预知能力,但好友们还是逃不出自己的终极命运…… 【影片名称】:死神来了3/绝命终结站3/死神再3来了 【影音格式】:x264 + 5.1 AC3 【影片大小】:2.05G 【影片时长】:92 Mins 【影片演员】: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 Mary Elizabeth Winstead....Wendy Christensen      瑞恩·莫里曼 Ryan Merriman....Kevin Fischer      吉娜·赫尔顿 Gina Holden....Carrie Dreyer     克里丝·莱切 Kris Lemche....Ian McKinley      亚莉克兹·约翰逊 Alexz Johnson....Erin Ulmer      Sam Easton....Frankie Cheeks      Jesse Moss....Jason Robert Wise      Texas Battle....Lewis Romero      切兰·西蒙斯 Chelan Simmons....Ashley Freund 【剧情简介】: 温迪、茱莉,这对好姊妹和她们的男朋友等人,在课余时间到了游乐园,想要体验云霄飞车的快感。然而,温迪在上去云霄飞车的那一剎那,看见云霄飞车失事的惨难,在幻象中,她和朋友们全都死于这场灾难。清醒后的她,马上阻止大家搭乘云霄飞车,果真,云霄飞车惨难真的发生了! 【影片名称】:死神来了4/死神来了:死亡之旅/绝命终结站4 【影音格式】:X264 + 5.1 AC3 【影片大小】:1.57GB 【影片时长】:82 Mins 【影片演员】:鲍比·坎波 Bobby Campo....Nick O'Bannon      珊特尔·范圣滕 Shantel VanSanten....Lori Milligan      麦凯尔泰·威廉逊 Mykelti Williamson....George Lanter      尼克·扎诺 Nick Zano....Hunt Wynorski      Haley Webb....Janet Cunningham      克里丝塔·艾伦 Krista Allen....MILF / Samantha      Andrew Fiscella....Charlie 'Gearhead' Kewzer       Justin Welborn....Racist      Stephanie Honore....Gearhead's Girlfriend 【剧情简介】: 因为之前有所预感,尼克和他的朋友们借此在一场车祸中死里逃生,然而死神并未善罢甘休,继续制造种种事故,势必要将他们赶尽杀绝。 ◎译  名 死神来了5/绝命终结站5(台) ◎片  名 Final Destination 5 ◎年  代  2011 ◎国  家  美国 ◎类  别 恐怖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6.3/10 (12,367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622979 ◎文件格式 BD-RMVB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696MB ◎片  长 92 Mins ◎导  演 史蒂文·奎里 Steven Quale ◎主  演 尼克·达歌斯托 Nick D’Agosto….Sam       艾玛·贝尔 Emma Bell….Molly       麦尔斯·费舍 Miles Fisher….Peter Friedkin       Ellen Wroe….Candice Hooper       杰奎琳·玛克林尼丝·伍德 Jacqueline MacInnes Wood…. Olivia Castle       P.J. Byrne….Isaac       Arlen Escarpeta….Nathan       大卫·科恩查内 David Koechner….Dennis ◎简  介    继前四部飞机失事、连环车祸、过山车脱轨和赛车场意外后,拉开新 故事 序幕的将会是一场吊桥倒塌事件,一个男子的预感救了一群参加公司组织的野外拓展活动的同事,令他们遭遇了悬索桥坍塌的意外灾难侥幸逃生。但是这群倒霉蛋们注定无法顺利逃生,在与时间的可怕赛跑中,他们发了疯一样寻求逃脱死神的魔掌。(最有趣的是第五部的结尾呼应了第一部的开头) 下载地址 : http://www.ctdisk.com/file/14669697 http://www.ctdisk.com/file/14669700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1121-1-1.html
2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鲁滨逊漂流记
胡业生 2012-12-20 20:14
读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想起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鲁滨逊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独自生存二十八年,靠的就是他的智慧和劳动:假如他不去劳动,那么他只有被食人族吃掉的可能;假如他没有知识,那么他只有在荒岛上病死的可能。 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在荒野中搭帐篷,掘山洞,打围墙,为自己筑起一个安全坚固的“城堡”,免受食人族的侵害。有了住,还得有吃。从船上运下来的食品虽然不少,但确是有限的,如果不自力更生,就会坐吃山空。于是鲁滨逊又开始自己种庄稼,圈养家畜。荒岛上的天气变化无常,鲁滨逊上荒岛的第一年就病倒了,病得很重,一天到晚都昏昏沉沉。这是他运用了巴西人无论得什么病都不吃药而吃烟叶这个实例,成功地救了自己一命。 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感到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有了智慧和劳力,在一个荒岛上生活二十八年也不是什么难事。 《鲁滨逊漂流记》,一本让人惊叹人类智慧和勤劳的巨大著作,让人惊叹生命的美丽。 2《鲁滨逊漂流记》是“欧洲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晚年时代创作的一部小说。他塑造的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他不仅赋予鲁滨逊种种人类优良的品质,像勇敢、坚强、智慧和热爱劳动,并使他具有一个“理想的”资产者的所应有的实干精神,宗教信仰和严谨等。作者用生协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列的真实感。 拜读这部小说后,我不仅对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大为赞叹,更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在坎坷经历中表现出的刚毅、坚强不屈的品格钦佩至极。 我深刻体会到,鲁滨逊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经历,与他的实干精神和坚强性格是分不开的。而我正是缺乏这种精神和品格。 我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创造的优越条件。像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没爱过生活的磨励,根本无法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成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会空谈理想,缺乏认真扎实的奋斗精神。 在学习中,我常遇到一些困难,但这点困难与鲁滨逊独自生活在荒岛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相比,是微足不道的。他能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为什么不能鼓起勇敢战胜困难呢? 读过样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英雄的传奇生涯后,我深深的被一个英雄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灵魂震撼着。那么从现在起,我应该坚强、勇敢,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向对美好生活。 简评:具有真情是感.能联系生活实际. 3磨难,是上天的眷顾!——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想在这本名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英国作者丹尼尔·笛福是一个有过不寻常经历的人,所以他才能使此书大获成功。在这之前,他在生活各个方面屡战屡败,在事业上,时而发财,时而倾家荡产,时而受国王赏识受用,但过不了多久,便被捕入狱。所以,才促使他编写此书,在这本书获得成功后,他的信心大大增强,一连写了好几部小说。 我曾联想过:如果笛福出生在一个腰缠万贯的家庭,从小着金勺子长大,没有经过任何磨难,他还能写出像《鲁滨逊漂流记》这样大受欢迎的书吗?他还会在历史的书卷上留名吗一个没有任何生活体验,没有经历过任何磨难的人拥有的只是一具空壳。或许在经历磨难的时候,你会觉得:老天对我真不公平,为什么我会这么苦?但在事过境迁后,在您渐渐成熟、富裕的时候,你想一想得到现在这一切的经历,你就会认为,原来磨难并不可怕,并不难跨越,我很幸福!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是一个经历了平常人未经历过的磨难。在一无人的荒岛上,自力更生,抗击一切的自然灾害,抗击一切的可怕困难。终于,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力和勤劳,开垦了一片天地,自己也回到了国土上。 鲁滨逊本来可以在家里面不愁生活,在当时,一定也有许多家庭条件较好的人,但他们太过于满足现状,不去追求人生的意义与自己梦想,只知道,不愁吃、穿就万事OK了,以导致他们平平凡凡的过一生,甚至于人生存为了什么都不知道。但鲁滨逊却与他们不同,因为他珍惜了上天给他的眷顾。在几次经历过海上的大风大浪后,仍不放弃对航海的追求。但在我们当今世界上,又有多少人执着与自己的追求呢?甚至不顾及自己宝贵的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要回报就需要付出,而梦想成真的付出就是磨难,所谓先苦后甜,就应该是这样吧!在任何人任何事成功的背后一定有比常人多一百倍、一千倍的磨难,同时,他得到的有会是比常人多一百倍、一千倍。 上天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比别人差,是上天对你的眷顾,因为只要你克服了困难,你所经历的是别人不可能体会到了,你也会因此变得坚强,因为你经历了那么多,克服了上天对你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你的眷顾,你接下来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意义。所以,当你再次遇到磨难时,不要再感叹上天对你的不公平,应该迎接挑战,感谢上天对与你的眷顾
1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热度 1 zhongwen123 2012-11-20 21:59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四十 年前,一位学者基于自己的良知,将美国五角大楼最高机密曝光,把美国政府如何卷入越战并导致无数越南人和美国人丧生,以及时任总统尼克松如何欺骗美国公众的真相全抖出来。这震惊了世界,改变了民众对越战的看法,最终导致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 这位学者就是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很多中国知道越南战争,却不知道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这个人。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是个怎样的人? 让我们先看看他的简历吧。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1931 年出生于芝加哥。 1952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随后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一年。 1954 - 1957 年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 1957 - 1959 年重返哈佛大学学习, 1962 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为《风险、不确定性和决策》( Risk, ambiguity and Decision )。其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就是后来著名的“埃尔斯伯格悖论”( Ellsberg Paradox )。该理论被认为是决策论和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里程碑。 1959 年,埃尔斯伯格以战略分析师的身份服务于兰德公司,同时以顾问身份服务于美国国防部和白宫,专攻核武器的掌握与控制、核战计划和危机决策制定。 1961 年,他为国防部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起草了全面核战行动计划。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他是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服务的三个成员之一。 1964 年,埃尔斯伯格进入美国国防部,担任主管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约翰 麦克诺顿( John McNaughton )的特别助理,负责越南战争的扩大。随后,于 1965 年转入美国国务院,在美国驻西贡的大使馆工作两年,实地评估越战形势。 1967 年,埃尔斯伯格重返兰德公司,参与了后来被称为为“五角大楼文件”的绝密文件的编写。参加该文件编写的人员包括了国防部和国务院里文职及武职的专家以及政府资助的智囊团专家。“五角大楼文件”编写完成后,总共复制了 15 份。 1969 年,他复制了七千页的“五角大楼文件”,并将该文件交给了美参议院关系委员会。 1971 年他有将该文件交给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17 家报纸。其行为让美国民众了解了越战真相,最终导致越战结束。 从上面的简历来看,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无疑是我们认为的精英人物。原本有大好前程的埃尔斯伯格后半生近乎默默无闻。 他牺牲了其大好前程和个人利益,但他无怨无悔,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我希望以此类教训告诫今后处于同样情况下的官员,告诫今后对此类情况负责的所有公民,实话实说,揭露错误的秘密,可以产生一种非比寻常、高深莫测的能量。” 在现今的中国,是否有精英人物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非常不幸的是,这些精英人物已经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房价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沉默了。普通老百姓以终生的努力工作也难以得到安身之地。所谓“安居乐业”也不过是一句空话。 在教育日益颓废的今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沉默了。普通老百姓拿出血汗钱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可孩子毕业就面临失业。普通老百姓心里都清楚中国的教育的现状,“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再清楚不过了,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高喊“美国的教育不如中国”。 在分配极其不公平的今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沉默了。在 GDP 连续多年的以近 10 %增长的国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质在下降。“幸福”几乎和“小姐”变得一样。 在面对如此诸多事情的时候,“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沉默。在各级政府与形形色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共同协作下,中国的老百姓对很多事实的真相不清楚,默默地承受了巨大的牺牲。 在这“拼爹”和“坑爹”的时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的沉默,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悲哀的事情,也是中华民族之大不幸。 与中国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相比,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无疑是真正的精英!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96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对抗癌症新的希望。。。。
yinlifeng 2012-9-14 18:46
一位身患癌症却豁达面对的妇人,一位学有所长并倾尽所学挽救母亲的儿子,一个从基因水平对抗癌细胞的崭新策略,一个新疗法展现的诱人前景以及一波三折令人心酸的故事。麦克丹尼尔夫人的案例向人们展示了科学家在对抗癌症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展示的希望 新的治疗策略从基因水平攻击癌细胞。肿瘤学家约翰•卡普腾(John Carpten,左)和大卫•克莱格(David Craig)站在一副癌细胞基因组示意图前面。(图:Joshua Lott/The New York Times) (文/GINA KOLATA)贝丝•麦克丹尼尔(Beth McDaniel)的肿瘤医生是个身材魁梧的男人。他把她抱起来,在空中转了一圈。 “天啊,贝丝!”约翰•戈曼医生(Dr. John J. Gohmann)呼喊着。 自从8年前麦克丹尼尔患上一种罕见的癌症以来,她的淋巴结还是头一次收缩到正常大小。她的皮肤也不再红肿发亮,折磨她的瘙痒也都消退了。 69 岁的麦克丹尼尔夫人是一位退休的公司高管的妻子,她在一种被称为“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上下了赌注。这种方法是个性化医疗的根本。现在看来似乎有了成效。 科学家已经将入侵她体内的肿瘤细胞和她的健康细胞在全部基因序列方面进行了对比,寻找可以被已批准用于其他癌症甚至其他疾病的药物攻克的突变肿瘤基因。他们给她使用一种上个月刚刚获批用于黑色素瘤患者的昂贵药物。这种药从来没有在她这样的血细胞癌患者身上使用过,理论上会要了她的命。不过,这种药物似乎中止了癌症的进程,甚至使她的病情有所好转。 但这个效果会持续吗?如果不会的话,又将意味着什么? 到最后,麦克丹尼尔夫人这趟通向遗传学研究前沿之旅,结局是实实在在的喜忧参半。完成测序和分析的工作十分困难,其难度远远超出她所有家人的想象。分析的结果十分激动人心——她的癌症源自一种奇特的基因异常,可以用一种新药来治疗。但她的癌症很快就从药物的打击下恢复了,几周之内就卷土重来,这令人心碎。 麦克丹尼尔的故事让我们能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探寻这种疗法所面临的挑战,就算是像她这样,既有财力又有人脉,能够使自己所患癌症的复杂图谱得到描绘,也概莫能外。她的丈夫罗杰•麦克丹尼尔(Roger McDaniel)是两家半导体制造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所以他们一家足以支付研究所需的约 4.9 万美元开销。他们本来预计这笔花费要多得多,但她的保险公司出人意料地赔付了几乎全部的药物开支。而做数据分析的科学家们也没有收取费用。 从一开始,全家人就都知道她的胜算很小,但她认为自己没什么可输的。 “如果这个疗法无效或者我死掉了,那么你也别难过,反正我本来也是会死的。”她对儿子蒂莫西(Timothy)这样说。 蒂莫西是一名分子生物学家。 猩红色皮肤与感染 贝丝•麦克丹尼尔的癌症症状从全身瘙痒开始。然后,她的皮肤变成了猩红色,开始发生感染。 2005 年,在她奔走于一位又一位专家间一年多之后,终于有一位皮肤病专家弄明白了病因。时年 62 岁的麦克丹尼尔夫人患有赛扎里氏综合征(Sezary syndrome),这是一种罕见的 T 细胞淋巴瘤,导致白细胞癌变并迁移到皮肤表面。医生们说,这是一种不治之症,没有标准疗法,到了她这个阶段的病人平均只能再活几年。这是他们能告诉她的全部信息了。 “当然我被震惊了。” 麦克丹尼尔夫人在去年 9 月的一次采访中说。 那天,她在丈夫开车接自己回家时哭了。然后她祈求上帝帮助自己应对这一切。 患上癌症之前,她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山间徒步旅行,周游世界,和众多朋友们欢度时光。她的病毁了这一切。她甚至无法欣赏自己家繁茂的花园,因为阳光照射在发炎的皮肤上让她极其痛苦。 虽然没有标准疗法,化疗控制住了癌症,长达5年。但是在 2010 年夏天,她的病情急剧恶化了,数百个肿瘤在皮肤下突然出现,有些足有猕猴桃那么大,并且开裂了。 她的儿子麦克丹尼尔博士决定安排使用最先进的基因测序及分析技术来对付她的癌症。他在基因测序公司 Illumina 任职,因工作需要而读过相关科学报道,还参加过相关医学会议并在那里听过全基因组测序的报告。他注意到,报告中提及的病人似乎都患有罕见癌症。 “每次我听到一个这样的故事,我都会想‘这就是我母亲啊’。”他说。 目前并没有多少药物能针对癌细胞里的特定基因突变。 但希望在于,随着我们对基因的了解和被研发出来的药物越来越多,医生们可以一次阻断几个关键基因。如果能同时断绝癌细胞的多个逃生途径,它们就无法挣脱药物的包围,被迫停止生长。 来自儿子的全职帮助 意识到基因测序、他的工作,以及某种新药有可能拯救自己母亲的生命时,麦克丹尼尔博士说,“其中蕴意如此诱人,我简直不敢相信。”(图:Sandy Huffaker/The New York Times) 理论上讲,麦克丹尼尔博士帮助自己的母亲是理所应当的。测序并分析 DNA 序列的技术已有重大进展,其成本更是一路暴跌。事实上,麦克丹尼尔博士说,测序的价格下跌得如此之快,如果给母亲的测序放到今天来做,只需 2.62 万美元,而不是去年的 4.628 万美元。 面临的第一个障碍是获取麦克丹尼尔夫人的癌细胞 DNA。一个医生对她说,成功获取 DNA 的可能性太小了,她还不如把钱花在度假上呢。另一个医生对此似乎有些兴趣,但最终也没有采取行动。第三个医生做了两次组织活检,但无法得到可用的 DNA。 最后,麦克丹尼尔博士和妻子吉亚决定,他要专职来帮助母亲。他从 Illumina 公司请了休假,和妻子一起带着三个孩子从加州圣地亚哥搬到了肯塔基州列克星敦。 “我向来不是个特别谦卑的人,”麦克丹尼尔夫人说,“但这事让我很惭愧。” 麦克丹尼尔博士的父母在列克星敦地区有两幢房子。有一幢在一个养马的农场里,之前无人居住,他把二楼的一间卧室用作了办公室。他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份正职来对待,每天从自己和家人住的另一栋房子开车去办公室上班,穿的衣服也跟正常工作时的一样——休闲长裤和有领衬衫。与此同时,他母亲的癌症正在急剧恶化。 “她全身都布满了肿瘤,就像是鹅卵石一样。”麦克丹尼尔夫人的皮肤病医生弗南多•德卡斯特罗(Dr. Fernando R. de Castro)说,“这些肿瘤摸起来就像是石子一样,皮肤上到处都是。”她胳膊和腿上的几个大肿瘤已经裂开。他说:“我们已经开始讨论临终关怀的问题了。” 麦克丹尼尔夫人说她并非一个虚荣的人,但是现在脸上全是红色肿块的样子让她羞于出门。她晚上睡在一块冷却垫上,白天也随身携带一条来缓解持续不停的瘙痒。 每天傍晚 5点半左右,是瘙痒变得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时候。这时她会把头靠在丈夫的腿上,两人一起在客厅里看电视,而他会连续几个小时轻挠她的背,试图缓解她的不适。 而疾病依然残酷地发展着,到最后,麦克丹尼尔夫人已经接受了这看来无可避免的命运。她把自己的衣服都送了人,计划好了葬礼,给几个她认为自己生命中曾经冒犯过的人写信,请求他们的宽恕。 “她相信她在测序完成之前就会死去,我们也都这么认为。”麦克丹尼尔博士说。 接着,2011 年 1 月,德卡斯特罗医生从她的肿瘤中获取了一份组织样本,为了和正常细胞对比又取了一份唾液样本。他从她皮肤表面上的几百个肿瘤之一里取了一份组织,大小类似铅笔上的橡皮擦,将它冻结在液氮中,连夜快递到亚利桑那州司各特戴尔市的马约诊所(Mayo Clinic,世界闻名的医疗机构,全美排名仅次于霍普金斯大学)。到了 2011 年 4 月,Illumina 公司和非盈利研究机构 TGen 的科学家们已经完成了这些样本的基因组测序。 接下来是最艰难的部分:分析数据。由于时间紧迫,麦克丹尼尔博士自己来做这个工作,他雇佣了两家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和 TGen 来协助自己。 一个细胞里的 30 亿个符号 TGen 的一位肿瘤学家约翰•卡普腾(John Carpten)和大卫•克莱格(David Craig)都是处理基因序列数据的行家里手,但是就连他们也不太适应这项工程的巨大工作量。 装有麦克丹尼尔夫人基因组数据的硬盘是通过邮件寄来的,因为里面的数据多得无法用电子文件发送。光是从硬盘上读取这 1 TB 的数据就花了整整一天。卡普腾博士解释说,仅仅一个细胞的 DNA 就包括 30 亿个符号,由 A、T、C、G 这四个字母组成。如果把这些字母打印在纸上,足以填满一个中等规模的小学的图书馆。 但测序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所以为了确保数据准确,研究人员将测序重复了 30 次——也就是测了 30 个图书馆的信息量。他们还对正常细胞做了同样的测序——又是 30 个图书馆。但是这样的数据并不是以整齐的遗传词语或句子形式存在的。克莱格博士说“看起来像是从碎纸机里出来的”。 “就像是把一盒 10 亿片的拼图给拼起来。”卡普腾博士说。 最后,他们比对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序列。他们发现了大约 1.8 万个差异,大部分和麦克丹尼尔夫人的病没有重要的关联。 最后,所有工作完成,麦克丹尼尔博士于 5 月 18 日飞抵 TGen。研究者们注意到麦克丹尼尔夫人的癌症基因里有一个奇怪的异常,但他们不能确定这意味着什么。看起来在她的癌症细胞里两个基因似乎融合到了一起。结果是,癌细胞中的细胞生长信号被反转了,就像是线接反了那样。研究组推理认为,她免疫系统的T细胞也就是癌细胞每次收到停止信号时,就会像收到增长信号那样增生,而每次收到增长信号时,反而会停止生长。 如果他们的推理是对的,那么停止她癌细胞生长的办法就是向它发出生长信号。而一种对抗黑色素瘤的新药“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商品名 Yervoy) 正是设计用来做这个的。它能促进正常T细胞的生长。 但如果研究人员错了,那么这种药就可能让她死掉。 5 月 18 日,星期三,他们花了两个小时在白板前讨论,试图弄明白这种基因融合意味着什么。随后麦克丹尼尔博士把数据带回家中,请 Illumina 公司里的同事帮忙,试图在 5000 万个基因序列中找到几个关键序列。5 月 22 日星期天晚上,麦克丹尼尔博士获得了这些关键序列,开始尝试对它们进行解码。到了晚上 10 点,他弄懂了。TGen 科学家的发现是真实的。 “刹车板连到了油门上。”麦克丹尼尔博士说。 他工作了整个通宵,找到了一篇论文,那些科学家故意把这两个基因融合在一起,并发现这个经过基因改造的 T 细胞的生长信号被反转了。 凌晨 5 点 45 分,他给自己的搭档们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那时我已经累坏了。信不信由你,我甚至把那种药完全忘记了。”他说。 之后他睡着了,中午 11 点时醒来,又冲回电脑旁。他想起了他在疲惫不堪时忘记的那种抗黑色素瘤的药物应该能正中靶心,阻止母亲的癌症继续生长。“我惊讶得合不拢嘴,”麦克丹尼尔博士说,“其中蕴意如此诱人,我简直不敢相信。” 令人惊叹的转折 麦克丹尼尔夫人在 7 月 28 日接受了第一次注射,结果十分显著。她的肿瘤医生戈曼激动地不知所措。她的儿子曾经十分担忧他和其他医生可能犯下了可怕的错误,如今也狂喜不已。 麦克丹尼尔夫人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离开过家了,除了去见医生。现在她又可以每天去餐厅和电影院了。 9 月 2 日,她和丈夫一同去了“传家宝”饭店(Heirloom Restaurant)庆祝他们 50 周年结婚纪念日。这家饭店位于“养马之乡”列克星敦的中部。 她在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送走了太多的衣服,现在都不知道能穿什么了。她本来有一件最喜欢的衬衫,宽松又舒适,但是麦克丹尼尔先生回忆说:“早就送掉了。”因为在服用那些药期间不能饮酒,所以两人只是在安静的餐厅里小口啜饮冰茶。 “我们追忆了许多往事,但也讨论了我们期待的未来。”麦克丹尼尔先生说。 然而,这次缓刑只持续了几个星期。到了 9 月底,癌症又回来了。 麦克丹尼尔博士不愿意放弃。他重新测序了母亲的癌细胞,寻找新的突变,但并没有发现什么引人注目的东西。他一边筛选数据,一边每天给父母打电话。他们开始开玩笑地管他叫“州长”,希望他能为母亲带来又一次缓刑。 医生们考虑了另一个不那么吸引人的目标:T 细胞用来停止生长的一个突变基因。一些尚未发表的针对老鼠的实验显示,一种对抗肾癌的药物也许可以停止带有这种突变的T细胞的增长。 这时,麦克丹尼尔夫人的身体已经被癌症和治疗严重摧残了。她已经进入了临终关怀阶段,家中安放了医院病床,还有一位护士和一位助手协助。 “我们只有这些不牢靠的证据,基于基因组和未发表的数据。”麦克丹尼尔博士说。 但是这种药物的副作用并不强烈,家人和医生都认为她应该尝试。 “如果我们束手旁观,她只能再活 1 - 6 个星期。”麦克丹尼尔博士解释道。 11 月 26 日,麦克丹尼尔夫人服用了这种药。但是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下床,也无法用吸管喝水。她的儿子把自己的孩子们逐个带进她的卧室,让他们和祖母告别。 “她说不出话来,但眼睛是睁开的,她对每个孩子都虚弱地笑一声,示意看到了他们。”麦克尼尔博士说。 3 天后,她短暂地振作起来。她的丈夫握住她的手。 “她说‘我爱你’。”麦克丹尼尔先生说,“然后她又重复了两次。我吻了她的前额,告诉她,我也爱她。这就是我们对彼此说的最后的话了。” 11 月 30 日早晨,麦克丹尼尔先生早早醒来,来到妻子的房间,发现她的呼吸已经很不稳定了。他十分担忧,走出房间,让临终关怀护士去请医生来。“就在我出门的这几秒钟里,她走了。”他说。 试图挽救她的整个研究组的成员们也都心碎不已,现在他们手中只剩下一长串的 “如果……会怎样?” 的疑问。“仔细地审视这一切,我们究竟为她带来了什么?” 德卡斯特罗医生问道。年初时麦克丹尼尔夫人已经生命垂危。如果没有测序,没有用那些药,她是不是也会活这么久呢?研究组的努力真的带来区别了吗? “我希望是的,”德卡斯特罗医生说,“但是我们很难知道。”
1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智慧的起源?
gzchengzhi 2012-8-21 11:53
人类智慧的起源?
  网上经常看到一些有趣照片,其中更是有一些令人深思。   下面的这两张照片就很有意思,它们是南非摄影师丹尼尔(Daniel Dolpire)在坦桑尼亚拍摄到的,反映的是六只雄狮悠闲地坐在一土堆上向远处张望。         我们知道,狮群中通常只有一只雄狮,其他的都是母狮和小狮子。照片上的这几只雄狮聚集在一起,说明这是六只被逐出狮群的雄狮,因为没有家庭,就只能在外面悠闲地过日子了。   这么悠闲的雄狮聚集在一起,吃饱喝足了,向远处张望,当然不是摆姿势照相那么简单,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这些雄狮们大脑神经网络在高效率地运行着。他们在观察和思考问题!   如果他们的肚子很饿,则他们一旦观察到猎物以后,马上就会奔跑过去捕猎。不过现在看起来这些狮子比较悠闲,因此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层次就会超越一些动物基本需求的东西。比如看看天上的云彩如何漂移、远处的植物如何随风摇曳……   显然这种思考是有助于促进这些雄狮的智力水平上升的。这与母狮子为主体的狮群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与雄狮不同,母狮有更重要的繁殖后代的任务,故不会有这么悠闲的时间来观察世界,智力会始终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这也是狮子等动物智力不能够达到人类水平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古猿为何能够进化成人,其背后的原因是否也与此有关?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年古猿的生活也是如同现在的狮子一样。猿群之中母猿占大部分,雄性必须竞争以后才能成功进入猿群生活,而竞争失败的雄猿则流落四处。或许正是这样才使得这些雄猿没有生活压力,吃饱喝足以后悠闲地聚集在一起,观察自然并进行交流,最终促进古猿智力的增长,为古猿进化成人奠定基础。   不过古猿和现在的雄狮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作为灵长类,古猿更适合使用工具;另一方面,从现在的猴群等灵长类群体来观察,猿群之间的竞争不如狮群那么激烈。   人类智力起源问题搞清楚与否,也会改变我们现在各种教育起源的观点。首先生物起源学说就不太合理了。原因在于养育下一代是任何动物的本能,生物起源学说不能解释为何动物界中不存在教育。其次心理起源也不太合适。毕竟如果没有人类对自然的思考,何来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目前也有证据证实很多动物都有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超越了简单的条件反射作用。   或许应该建立一种 “教育的智慧起源学说”。内容包括那些被赶出猿群的雄性古猿不断观察自然、思考自然,进而发展出复杂的智力水平,然后结合动物养育后代的本能、猿群中复杂的心理动力学机制,导致教育的产生。      图片引自: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picturegalleries/picturesoftheday/9477048/Pictures-of-the-day-15-August-2012.html
10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美国人】植物思考吗?
热度 3 quantumuniverse 2012-6-21 09:40
植物如何感知?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新书最核心的问题,这本书名为《一株植物所知道的》,作者是丹尼尔.Chamovitz,他是特拉维夫大学吗哪植物科学中心的总监。他认为,一株植物可以看到、闻到和感觉到。当受到围攻的时候,它会建立防卫,并警告它的邻居路上有麻烦。甚至可以说,植物拥有记忆。但是这是否可以说植物会思考——或者说某人可以谈论花卉的“神经系统科学”?Chamovitz回答了来自《心智问题》编辑加雷斯.库克的问题。 1.你第一次是如何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 我对植物和人类意识对比的兴趣,肇始于1990年代中期,当时我在耶鲁大学邓兴旺实验室,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士后研究生。我的兴趣在于研究一种生物学过程,而它是植物所特有的,与人体生物学无关(很可能是作为一种对我家庭中的其它六位“博士”的回应,他们全都是医生)。因此我被驱使着去研究植物是如何感知光,以控制它们的生长。 有一件事人们已经知道了数十年,植物对光的利用不仅在于光合作用,而且把它作为一个改变植物生长方式的信号。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了一种植物必需的独特的基因组,它决定植物是在阳光下,还是在阴暗里。当我们报告了我们的发现,看起来这些基因是植物王国所独有的,这很好的满足我的愿望,避免了任何和人体生物学有关的东西。但是非常令我惊讶,而且让我大失所望,后来我发现相似的基因组同样是人体DNA的一部分。 这就导致了一个显而易见的课题,及这些似乎是“植物特有”的基因在人体中做什么?很多年后,如今我们知道这些相似基因在动物中非常重要,它作用于细胞分裂的时间选择,神经轴突生长,以及免疫系统功能正常。 但是最令人惊讶的,这些基因同样控制动物们对光的反应。尽管我们像植物一样,不会改变对光的反应的形式,但是我们受到体内的时钟水平的影响。我们内部的生物钟让我们保持一个24小时的生活节奏,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绕着地球飞了一半的时候,我们会有时差反应。但是这个钟可以被光重置。数年前,我在纽约大学和贾斯汀.布劳合作,展示了突变的果蝇因为缺少这些基因而失去了感知光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改变它们的生物钟,它们依然会保持时差反应。 2.人们对于植物的想法应该改变,对此你怎么看? 人们应该意识到植物是复杂的生命体,它们是丰富的、有感知的生命。你知道,我们中的很多人把植物当作是无生命的对象,跟石头没有多少区别。甚至许多人用丝绸花替代真花,或者用人工的圣诞树当作活的,这些事实就是我们对待植物的典型的方式。我知道不会有任何人用玩具狗来取代真的狗。 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所有植物生物学都归结于 “根” 对植物的进化约束,“根”使植物无法移动,这时我们可以开始领悟一直蕴含于叶子和花中的极其复杂的生物学。根是一种巨大的进化约束。它意味着植物不能摆脱恶劣的环境,不能因为寻找食物或者配偶而移动。因此植物必须发展了非常灵敏的、复杂的感知机能,以使它们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感到饥饿或者口渴,你可以走到最近的酒吧。如果你热了,你可以向北移动,如果你正在寻找伴侣,你可以出去参加聚会。但是植物是不能动的。它们需要看到它们的食物在那里。它们需要感觉天气,而且它们需要嗅到危险。然后它们需要能够综合所有这些动态的、变化的信息。我们没有看到植物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植物体中没有一个丰富的、动态的世界。 3.你说植物拥有嗅觉? 当然。但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定义什么是“嗅觉”。当我们闻东西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一种混合在空气中的挥发性化学物质,然后以某种方式对这种气味作出反应。在植物界,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在水果成熟期间所发生的事情。你也许听说过,如果你把一个成熟的水果和一个不成熟的水果放在同一个袋子里,那个不成熟的水果会熟的更快。之所以发生这种事,是因为成熟的水果向空气中释放一种催熟信息素,未成熟的水果闻到它,然后开始自我催熟。这不仅仅发生在我们的厨房里,而是甚至主要是发生在大自然中。当一个水果开始成熟,它释放一种被称为乙烯的激素,这种激素被邻近的水果感觉到,直到整棵树和整个果园以基本同步的方式成熟。 植物利用嗅觉的另一个例子是,一种名为菟丝子的寄生植物如何找到食物。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只能依靠其他植物生存。它寻找寄主的方法就是依靠嗅觉。一株菟丝子可以检测由邻近的植物释放在空气中的微量的化学物质,并且将挑选感觉最合口味的。在一次典型的试验中,科学家向我们展示,菟丝子喜欢番茄胜过小麦,因为它更喜欢番茄的味道。 3B.那么听觉呢? 这稍微有些棘手,因为大量的研究支持这样的观点,即植物拥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对于植物听觉能力的支持,则间接的来自于一些道听途说的轶闻,比如音乐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我们中很多人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植物在播放古典乐的房间里生长茂盛。然而,说得委婉些,很多关于音乐和植物的研究,都不是由植根于科学方法的研究员实施的。不用惊讶,在大多数试验中,正如试验者乐于见到的,植物在音乐中生机勃勃。 按照一种进化的观点,也许植物真的不需要听觉。听觉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建立的进化优势是作为一种方法,让我们的身体提醒我们潜在的危险状况。我们早期的人类祖先,可以听到危险的肉食动物迫近他们时穿越森林的声音,正如我们今天可以听到疾驰而来的汽车的马达声。听觉还使个人之间、动物之间能够快速的交流。大象可以在轰鸣的环境中和长途跋涉的旅行中,通过发出次声波找到数英里之外的同伴。丢失在大洋里的海豚幼崽,可以发出悲伤的啾啾声,让海豚妈妈找到它。这些情形的共同点,就是声音可以使信息的交流和响应更快速,它经常被用到——从火灾中逃生,躲避袭击,找到家庭。 但是植物是生根的、固定的生物体。它们可以向太阳生长,向大地俯身,但是它们不能逃跑。它们不能逃离。它们不能随季节迁移。如上所说,我们在我们的世界中使用的声音信号,对植物来说是无关的。 尽管如此,我必须就我所听到的来指出,一些最近的研究显示,植物也许可以对声音作出回应。不是对音乐,那对一株植物来说是不相关的,而是对某种振动。拭目以待,这会非常有趣。 4.植物之间相互交流吗? 就基本层面来说,是的。但是我猜想它关乎于你是如何定义交流的。毫无疑问,植物对来自其它植物的提醒作出回应。比如,如果一棵枫树收到臭虫的攻击,它会向空气中释放一种信息素,使邻近的枫树检测到。这使得收到信息素的枫树开始产生化学物质,帮助它竭力避免即将发生的臭虫攻击。因此从表面判断,这是毫无疑问的交流。 但是我认为我们依然必须问到动机的问题(我们在描述植物的时候是否可以使用这个词,请迁就我一下)。是否树们之间的交流,意味着受攻击的树提醒它周围的树?或者它可以做的更巧妙吗?也许另一个说法更有意义,即受到攻击的树枝,正在和同一棵树上其它的树枝交流,以做出自救的努力,而此时那些邻近的树,恰好窃取到这种信号并从中获益。 关于这种类型的交流,还有其他的例证。比如,一项最近的研究显示,植物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在根与根之间传递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讲话”的植物已经受到了干旱的威胁,而它“告诉”邻居做好准备以应对缺水。我们知道这种信号通过根传递,是因为这从来没有发生在两个相邻的罐养的植物之间。它们必须拥有相邻的根。 5.植物拥有记忆吗? 很确定的,植物拥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记忆,和人一样。它们拥有短期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我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观念,但是如果记忆承担的功能包括形成记忆(编码信息),保留记忆(存储信息),唤醒记忆(取回信息),那么植物的确记得住。比如,捕蝇草为了闭合,需要其叶子上的感觉毛有两根被昆虫触碰到,所以它得记住第一根感觉毛已经被触碰了。但是这个过程只持续约20秒,然后它忘记了(关于捕蝇草,请查阅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54170.htm )。 小麦的幼苗在开始成长孕育果实之前,要记得它们已经度过了冬天。一些承受恶劣条件的植物遗传给子孙的,是对同样恶劣条件的更强的抵抗力。最近的研究显示,一种类型的跨代记忆同样存在于动物中。存在于捕蝇草中的短期记忆是基于电流的,很像神经活动,而长期记忆是基于实验胚胎学——基因活性的改变,不需要DNA编码的改变,依然可以从父辈传给下一代。 6.那么,你会说植物“思考”吗? 不,我不会,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对我来说,想法和信息处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然这真的已经接近哲学,因此在这里我必须慎重一些,但是我认为决心明确的想法需要一颗高度发达的脑袋和自知意识,或者至少是认知意识(自知意识:我们想到自己记住了某物时头脑中产生的这种意识状态是自知意识,它是回忆的,并具有具体情节)。在我的理解中,植物展示的失知意识的元素中不包括思考的能力(失知意识:语义性和非回忆性的)。即便从一株植物因为没有大脑而感觉不到疼痛,我就不认为它会思考。 7.在植物的行为和人类大脑的行为之间,你看到任何相似之处吗?可以建立不包括神经元的植物神经系统科学吗? 首先,尽管冒着被最亲近的朋友嘲笑的风险吗,我认为植物神经生物学作为学术术语是可笑之极的,就好像我们说人体花卉生物学。植物没有神经,正如人类不长鲜花。 但是,你无需为了细胞之间的通讯以及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而拥有神经细胞。即便在动物中,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由大脑处理或存储。大脑在复杂动物的高阶处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不是在简单动物中。植物的不同部分通过细胞、生理和环境状态相互沟通。比如,根的生长依赖于一种荷尔蒙激素信号,它由嫩枝的顶端产生并传输到正在生长的根。叶子传送信号至嫩芽的顶端,告诉它们开始形成花朵。诸如此类,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些类比,植物整体就类似于大脑。尽管植物没有神经细胞,但是植物产生刺激神经组织的化学物质,并能被其影响。比如,谷氨酸受体是一种人类大脑必须的神经受体,它用于记忆的形成和学习。虽然植物没有神经细胞,但它们的确拥有谷氨酸受体,而且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抑制人体谷氨酸受体的药物,对植物同样有效。通过研究植物体中的这些蛋白质,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谷氨酸受体如何在细胞的通讯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因此,也许这个问题应该和神经生物学家讨论,是否可以建立一门人体植物学,不包括花儿。 达尔文,伟大的植物研究者之一,提出了如今名为“根大脑”的假说。达尔文提出,根的顶端——我们称之为分裂组织的部分,扮演着低等动物大脑的角色,接受感觉输入并指挥行动。一些现代研究团体依然在延续这条研究路线。 偷听植物说话的 科学家 撰文/艾利森·阿博特(Alison Abbott) 伊恩·鲍德温18 年前发现,被虫咬过的树叶会释放 化学 物质 ,通知邻近的树木及时防范昆虫侵袭。当时,许多植物学家对植物“说话”嗤之以鼻。如今,越来越多植物学家在实验室里证实了这一发现,鲍德温却走出了实验室,在 美国 犹他州广袤的旷野上种起了烟叶。他相信,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植物的对话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2011年第2期《环球科学》
个人分类: 量子生物学|293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推荐阅读一本书:收获之神
liuxuxia126 2012-4-28 20:06
书名:收获之神 作者: 丹尼尔·查尔斯   译者: 袁丽琴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06-4   页数: 355   定价: 4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开放人文   ISBN: 9787532383733 内容简介   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创造拥有奇特力量、经过精心设计的作物——从降低胆固醇的大豆到利用太阳能制药的烟草。它们有着巨大的利益前景:增进消费者的健康,以及提高农业产量。但这场景也有其凶险的一面,它正唤起人们对在利润驱动下篡改和损害生命的恐惧。   在本书中,丹尼尔;查尔斯讲述了“弗兰肯斯坦食品”背后真实的故事 ——一个你不可能从生物技术企业或者他们的狂热对手那里获悉的故事。他首次揭露了导向第一批基因工程食品的残酷的科学竞争以及幕后的商业交易。他披露了大西洋两岸展开的旨在打败生物技术企业的运动的秘密。本书以惊人的翔实史料记述了科学、商业和政治。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转基因相关|3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夺狱困兽》1024分辨率下载地址
lcj2212916 2012-1-25 12:26
英文 名: Cell 211   更多 中文 名: 夺狱困兽、囚室211 发行日期: 2009年   类型:剧情 犯罪   导演: 丹尼尔·蒙宗 Daniel Monzón 剧情简介   211牢房曾经的主人割脉自杀了,   因为他的身体里面有个奇异果那么大的肿瘤。   ......   胡安是一个新上任的狱警,也是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妻子温柔漂亮,又即将身为人父,为了给新单位留下好印象,他在报到之前就来单位值班,却在突发的暴动中不幸被滞留在211牢房。 囚室211的剧照(20张)  为求自保,胡安假称自己是211房新来的囚犯,并迅速获得众囚犯的信任。但是暴动却在逐级加剧,犯人把埃塔组织的恐怖分子当作人质,要挟监狱满足他们改善非人待遇的条件,却因种种原因迟迟得不到回复,更因狱中死人、外媒煽风,演变成监狱外民众的暴乱,急切赶来的胡安妻子也在暴乱中一尸两命。   得知妻子死讯的胡安万念俱灰,终于在内外交困下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 大小:935.55MB 免费网盘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4341639
1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丹尼尔·舍特曼合作研究的经历
kejidaobao 2011-12-9 15:11
文/操光辉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发现准晶的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Daniel Shechtman)。 早在1850年科学家总结出晶体的平移周期性,晶体中原子的三维周期排列方式可以概括为14种空间点阵。受这种平移对称性约束,晶体的旋转对称性只能有1、2、3、4、6等5种旋转轴,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允许出现5次或6次以上的旋转对称性。1982年丹尼尔·舍特曼在快速凝固的铝锰合金中通过透射电镜发现了5次旋转对称的衍射花样,并把这种具有长程有序而没有周期平移的相命名为准晶体(quasicrystal)。许多年以来,凝聚态物理学家们仅仅关心晶态的固体物质。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他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非晶”材料,如液体或非晶体,这些材料中的原子仅在短程有序,被称为缺少“空间周期性”。准晶的发现颠覆了传统的晶体学理论,开拓了材料研究的新领域。 鉴于丹尼尔·舍特曼在准晶方面的杰出贡献,2004年美国能源部Ames实验室和爱荷华州立大学力邀丹尼尔·舍特曼加盟,以提升其准晶等领域的研究实力,因此丹尼尔·舍特曼成为受聘于美国和以色列理工大学(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双聘教授,每年来Ames开展近半年的学术研究。2004年9月笔者结束在德国的洪堡研究后,来到美国能源部Ames实验室Karl A. Gschneidner, Jr.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和Alan M. Russell教授领导的团队,有幸与丹尼尔·舍特曼共同合作研究3年时间,开展了一种新的系列B2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韧性机理的研究,感受到科学大师的严谨治学科学态度和个人的人格魅力。 众所周知,金属间化合物低的密度、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及高的高温强度和刚度,在航空和航天以及能源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是近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因其室温塑性差,阻碍了它的广泛使用。2003年Gschneidner博士发现的成分为RM(R:稀土金属;M:2, 8-13族金属)的B2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室温塑性和断裂韧性,如B2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YAg的室温延伸率高于20%,可以和商业铝合金相媲美(Nature Materials, 2003, (2): 587-590)。对其韧性机理的探索有助于阐明B2型RM金属间化合物高塑性的机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该类材料,以期对改善其它金属间化合物的塑性起指导或参考作用。为解开韧性RM金属间化合物高塑性机理的谜团,以及基于丹尼尔·舍特曼深厚的透射电镜理论和实践功底,Gschneidner和Russell邀请丹尼尔·舍特曼一道开展合作研究。每2周一次课题组的学术讨论会,丹尼尔·舍特曼像一位普通的学者一样总是准时参加,而此之前他已获得Wolf物理奖、Weizmann科学奖和瑞典皇家科学院Aminoff奖等多项世界大奖。他总能在别人的报告之后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点评。在丹尼尔·舍特曼帮助下,我们收获很多,取得了多项研究进展:获得单晶DyCu的变形滑移系以及发现100和111位错同时在DyCu里开动,111位错的开动将满足多晶材料良好塑性5个独立滑移系的von Mises准则,从而可以部分解释RM合金的良好室温塑性,研究结果以我为第一作者发表在2007年的材料研究领域权威期刊Acta Materialia上,丹尼尔·舍特曼为该文的第二作者。通过合作研究我们再次被丹尼尔·舍特曼精湛的透射电镜技艺所折服,任何关于晶体学和透射电镜的问题总可以在他那得到答案。他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智者和长者,愿意帮助和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不论你来自哪个国度。 在爱荷华州立大学,丹尼尔·舍特曼每年都给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透射电镜显微分析”课程,尽管此时他已经是美国工程院院士,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以及诸多的商务旅行,他仍然精心备课,细致和耐心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他的课程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只要有时间,他仍然亲自动手操作电镜,他对科学的专注、痴迷和热情以及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转载自科学网博客2011-10-11博文,本文有修改。)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1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获奖者曾被要求离开他的研究小组
热度 1 jiazhaopeng 2011-10-5 21:54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获得此一殊荣。舍特曼的贡献在于在1982年发现了准晶体,称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看待固体物质的方式。 学院称,“与此前人们认为的原子在晶体内呈对称模式分布的理论不同,舍特曼揭示出原子在晶体内的堆积形态可以不重复。”这一发现在当时极具争议,因执意坚持自己的观点,舍特曼曾被要求离开他的研究小组。然而,他的发现最终迫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他们对物质本质的观念。
个人分类: 新闻时政|36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展望未来全球水产养殖业
xushui 2011-8-16 13:01
针对人们对鱼类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水产养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的方法。丹尼尔·克里塞在本文探讨了鱼类养殖户未来将遇到的挑战,这也预示着到2030年端上人们餐桌上的到底是什么。 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现如今,超过5000万吨的水生动物被圈养在水下的网箱或者是池塘中,它们被聚集在一起喂养,偶尔会给它们投饲一些抗生素,最后挑选出符合条件的,将其运往世界各地,以满足人们对鱼类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水产养殖正成为世界上提供食物最快的部分。 从以金枪鱼腹部衰败的肌肉脂肪做成的最昂贵的日本寿司,到经过加工煎制而成的罗非鱼鱼片,养殖鱼类变得愈来愈普遍,甚至消费者也没察觉出他们每天摄入的食物中那微妙的改变。 二十世纪70年代,全世界只有6%的食用鱼来自水产养殖。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两年一次的世界渔业与水产养殖报告上个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06为至,这个比例差不多已经上升到了50%。 为了满足世人对鱼类资源的需求,水产养殖必需保持这个增长趋势并继续发展下去。粮农组织渔业资源的一位高级政府官员RohanaSubas inghe解释说,“这个原因很简单,即就是,未来我们已经不可能再从海中获得足够的鱼类了。” 现在对2030世界人口的预测是将超过80亿。这样的话,即便保持现在的消费率,按每个人每年消耗17千克鱼类计算,也还有2900万吨鱼类的缺口。与此同时,粮农组织认为现在有大概一半的鱼类资源已经被完全开发了,另外差不多30%的鱼类资源已经过度开发,消耗殆尽了或者是正在恢复当中。 结果,水产养殖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使鱼肉的风味变了。虽然很多消费者公开表示不喜欢养殖的鱼类,声称它们乏而无味,不是自然而成的,但在选择就餐时,他们还是宁愿选择让人厌恶的养殖而成的鲑鱼,而放弃在深海中新鲜打捞的海蜇或磷虾。 迈克尔·鲁维诺是马里兰州银泉市国家海洋与大气局水产养殖规划项目的经理,他表示,“现在就只有这么多的野生鱼类资源了。”以后对鱼类的需求绝大多数只能通过水产养殖业来解决了,但这也要依赖于科学技术能给予这个行业多大的支持了。肉食性鱼类如鲑鱼和鳕鱼很受市场欢迎,并且价格也较高。但是它们同样也是以鱼类本身为食的,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个威胁。然而罗非鱼这种杂食性鱼类,就相当容易饲养。作为一种生长最快的水产养殖种类,罗非鱼代表了水产养殖业的未来。 从水田到池塘的养殖 几千年以前,中国就有了水产养殖业。人们将鲤鱼放到池塘或者稻田中任由其生长,到一定时候再收获它们。这种被动的田园式养殖方式并没有尽力去饲养这些动物,然而这种养殖方式现在仍广泛存在着。中国出产了占世界比例67%的海产品产量,而大部分鲤鱼又都是靠这种技术含量低的养殖方式。 理查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鱼类养殖技术发展里程碑意义的养殖场——Hoeietoun养鱼场。它离理查兹的研究所也很近,这个养鱼场始建于1800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地主修建的,如今这里仍然是一个商业农场。Hoeietoun养鱼场由砖块砌制而成,坐落在一个缓坡上,现在里面养殖了很多的褐鳟,它们正等待着投料,它们聚集在这个湖里主要是为了供人们垂钓。当这些鱼生长到了所规定的大小,它们就会通过一个连接管道被送到下一个池段进行养殖。 Hoeietoun养殖鱼场的人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以及更多的利润,开始求助于某些科研院所,就像理查兹所领导的水产养种研究所。这些研究中心一开始运用的是兽医学慢后来融合多更多的学科,从生态学到遗传学,他们确实帮助养殖户增加了产量且效果显著,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Hoeietoun这个古老的田园式养鱼场所在的位置与水獭以及苍鹭的栖息地相互冲突,这表明了养殖环境的不和谐。这种情况与现代工厂化养殖场相当不同,后者能在离海岸几英里的海区进行网箱养殖,或者在陆地上用水池大量养殖。 水产养殖中最戏剧化的变化恐怕是虾类在东南亚爆发性的养殖。由于对虾的高需求量以及外商的投资,促使菲律宾有超过10.9万公顷的红树林被砍伐,这些沿海滩涂都用来养虾了,粗略估算,这个国家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沿岸土地都被开垦用做养虾了。 此外养鱼场每天所投放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废物中含有较高的氮和磷,能引发养殖水体中大量的植物和藻类繁殖,一旦这些藻类死亡,一些细菌就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以分解这些藻类,这就会导致养殖水体中的养殖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这些由养殖所引发的环境效应与水产养殖的初衷相违背,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宣称世界很多地方的水产养殖发展都威胁着人类的将来。作为回应,养殖户也在积极询问研究人员海洋环境对废物有多大的自净能力。但是养殖的鱼类不可能一直替代捕捞的鱼类:很多养殖种类还以捕捞的鱼类为食,尤其是碎加工后的鱼粉和鱼油。 据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2006年水产养殖业消耗了56%的世界鱼粉制品(300万吨)和87%的鱼油制品(80万吨)。来自夏威夷海洋生物研究所阿尔伯特·塔科博士的最新研究显示这些消耗量还更高,分别是370万吨鱼粉以及84万吨鱼油。虽然只是较小一部分野生鱼类供养殖鱼类食用,且这也使全球总的鱼类捕获量保持平衡,但如果开展鱼类养殖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对海洋过度捕捞的压力,那么以上这种情况还是问题的关健所在。 针对人们对鱼类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水产养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的方法。丹尼尔·克里塞在本文探讨了鱼类养殖户未来将遇到的挑战,这也预示着到2030年端上人们餐桌上的到底是什么。 兰道夫·理查兹坐在一家普通的家庭式餐厅里,这离他工作的英国斯特灵大学的研究所很近,此刻他正以一种内行的眼光扫视菜单上所提供的海鲜类食品。 他说:“这些鲑鱼应该是在奥克尼养殖的。”奥克尼是苏格兰大陆以北的一个群岛。“而这些真鲷应该来自希腊。”接着,这位斯特灵大学水产养殖研究所的所长揭示了一个大多用餐者没有察觉到的秘密:养殖的鱼类无处不在。粗略估计,在人类管理下,养殖水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 奇怪的“水生鸡”罗非鱼 罗非鱼的养殖产量全球排名第八,但它的地位上的很快,且被越来越多西方人所熟识。罗非鱼因其快速有效的生长而被冠以“水生鸡”的美誉—面在很多方面,它已差不多是一种接近完美的养殖种类了。这种鱼生长迅速,且不会对生长环境和食物有所挑剔。它们在食物链中占据比较低的位置,所以它们的鱼肉中几乎不可能富集汞,而对于某些食肉鱼类来说就富集汞就是很普遍的了,并且罗非鱼的味道也很爽口不惹人厌。 虽然高容量的罗非鱼养殖曾经导致其繁殖过快且性成熟个体较小,但运用杂种繁殖或者激素可以孵化出单一性别的个体,这就有效解决了制约种群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罗非鱼的产量已从二十世纪70、80年代的几乎没有,到2007年全世界养殖产量超过200万了。 这些“水生鸡”也和其在陆地上的同名种类一样,很多鱼类的狂热爱好者认为其风味不佳、无处不有而蔑视。西方人喜欢处于食物链较高位置的鱼类:尤其是鲑鱼,金枪鱼和条纹鲈。这些种类与处于低端的罗非鱼相比,口味更纯正,而且它们能卖很高的价钱,所以养殖户也希望这些养殖种类能一如既往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转基因鲑鱼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养殖户用类似于草食性鱼类的饲料去喂养那些肉食性鱼类。鲑鱼是养殖比重最大的肉食性鱼类,它的饲料中最少添加了25%的豆粕,而且只有在其生长的关键时段才会添加鱼粉和鱼油。 西班牙马略卡岛地中海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Car losDuarte表示:“虽然它们看起来像鱼,其实它们和猪更相似。” 有些鲑鱼还被喂以更多的豆粕,这种结构的饲料会降低鲑鱼体中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多寡会影响到鲑鱼的风味,这也正是鲑鱼的主要卖点,正在准备的解决方案包括,通过转基因作用在大豆等农作物中加入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的序列,也可以用同样原理作用鱼体本身。布莱克斯堡佛吉利亚理工大学水产学和野生动物学科的带头人EricHallerman说,像快速成熟这种特性可以通过选育方式来导入基因。而其他的特性就比较难保留下来,比如说抗病性,除非求助于转基因作用。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在考虑通过一个草案,即将太平洋大鳞大马哈鱼体中的生长激素编码基因转接到大西洋鲑相应基因序列上。添加这种基因后,可以使大西洋鲑的上市时间缩短1/3~1/2。但这个决议已经讨论很久了,却还没有任何快要结束的迹象。这个草案的负责人Hallerman说:“我想我们把最终报告(有关于生态风险评估)呈交上去了以后,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才会批准吧。” 此外,这个草案中还有其他的费用要考虑,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经过转基因的鱼类和其他转基因生物一样,要和野生种类分开,因为它们可能会和本地鱼类竞争资源,也害怕它们会将转基因传到野生鱼类中。 为了避免以上那些问题,Haller man表示,这些转基因的鲑鱼只能在陆地上的池子里面饲养。而现在几乎所用的养殖鲑鱼都是在海中网箱放养的,所以这很不利于在陆地上养殖的。 但是,也有某些鱼类养殖团体认为陆地上用池子养殖是最好的模式。在这里,可以运用一系列池子——用于孵化的小型池子到用于养成的大型池子——用泵将水循环使用。可以在这里把鱼养到能送上餐桌的规格。这样也可以避免在海中养殖的太多的不可操控性,使鱼的每个成长阶段都在人们的监管和控制下,这也为上市鱼的健康做了保证。 虽然这套养殖技术需要很多资金,但那些使用这套系统的养殖户已经开始在盈利了。另外,任何有利于室外养殖的条例也会使这套循环系统养殖模式更加吸引人。 “二十年前,人们可能会讲他们不可能用循环系统在陆地上养鱼。十年前,他们可能会说不能用这套技术养出鱼赚到钱。”Hallerman接着说:“十年前,当我说循环养殖技术时人们都笑话我,根本不当一回事,而现在,他们想要给我展示这套技术怎么在电子表格程序中运作。”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深海养殖才是真正的机会所在。绝大多数养鱼场都只能局限于海岸边那些靠近水的地方,而主张“开放式海洋养殖”的人们表示,向海洋走得更远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密歇根大学自然资源和环境学院的JamesDiana说:“一方面海洋有无限的潜力。但另外一方面这也需要很高的费用。这也正是问题的关健所在。 向海洋进军 远海养殖可以解了近海养时所产生的诸多问题:水质好多了,降低了与近岸休闲渔业竟争的矛盾,但是这种开放式的海洋牧场也比较难控制,需要比现在更复杂的设计要求。此外,还有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养殖许可证。比如,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一个监管体系来批准在联邦水域开展水产养殖,所有的养殖场都被限定在3海里(大概5.6公里)之内,这样就归到了联邦的监管之下。 Rubino说:“我们现在尚没有一个监管机构批准在联邦水域养殖的人们发许可证,很多企业运用近海养殖技术在的远海环境中进行水产养殖,而不再近海区域养殖。”他接着解释说:“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养殖种类或者所有地方,但这确实是一个大家关心,我们急需要解决的事。” 虽然远海开放式养殖的支持者认为这种技术比起近岸养殖少了很多问题,但是这也引起了一些环保人士强烈的反对。 在杜瓦迪,这些反对者高举着粮食生产的巨大图片,高呼:“我们不再需要去占据海洋的一大部分用于生产充足的食物。我们已经把这大陆表面积的50%土地转变为农田和牧地了,根本就不需要再不使用10%的沿海海洋来为我们制造食物。” 消费者的需求会推动鱼类养殖不断前进,对于西方国家,他们的主要需求就是海洋肉食性鱼类。但是杜瓦迪的人们说,他们的这些需求也可能随着全球性食物短缺改变:“到时可以选择一些能大量生产的鱼类,或者不再追求肉质中的那种特殊味道了。” Howietoun的养殖场可能在20年后仍然在饲养鲑鱼。附近的那家餐厅可能会继续提供养殖鱼类,还可能有转基因的三文鱼,低端的罗非鱼,池塘养殖的金枪鱼,甚至鲤鱼。 如果谁喜欢吃鱼的话就走运了,因为市场上将有3000万吨的鱼供应了。未来餐桌上的鱼肉不会再来自于海洋中,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洋。养殖鱼类才是将来的大势所趋。 作为一种生长最快的水产养殖种类,罗非鱼代表了水产养殖业的未来。 “十年前,当我说循环养殖技术时人们都笑话我,根本不当一回事,而现在,他们想要给我展示这套技术怎么在电子表格程序中运作。” 未来餐桌上的鱼肉不会再来自于海洋中,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洋。养殖鱼类才是将来的大势所趋。 转自看水产网论坛
个人分类: 水产养殖|1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脑和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记忆方式[转载]
halcon 2011-7-30 02:06
美国研究人员说,电脑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的记忆方式。实验表明,受试者面对困难问题时会首先想到求助电脑。当他们知道能 通过电脑找到答案时,会更多思考怎么找,而不是思考问题本身 。 交互记忆 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尔·韦格纳曾发现,结婚时间长的夫妇会依赖对方做自己的“记忆库”,想不起问题答案时,会向对方求助。他把这称为“交互记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贝齐·斯帕罗说,交互记忆是“外部记忆库”,就如同人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会向专业人士请教一样,“我认为互联网也成为交互记忆的一种途径,所以想通过实验观察是否的确如此”。 于是,她和韦格纳一起组织实验,找来志愿者,给他们做改良版的“斯特鲁普测试”。 “斯特鲁普测试”是让受试者读出以多种颜色书写的表示颜色的单词,比如读出用蓝色书写的“绿色”一词,以此测试干扰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研究证实 为确定受试者遇到困难问题时是否会首先想到“求助”电脑,研究人员先给他们提出问题,趁思考时让他们读一些词汇。 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听完问题后,对“谷歌”、“雅虎”等词汇的反应快于对“耐克”等与互联网无关词汇的反应。这表明当他们不知道答案时,会想通过电脑得到答案。 接下来,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在电脑中输入一些信息。他们告诉一半受试者,过一会儿可以在电脑文件夹里找到这些信息,同时告诉另一半受试者,这些信息将会被删除。接着,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记住这些信息。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以为信息会遭删除的受试者记得更牢,以为信息会存储在电脑中的受试者对储存信息的文件夹名记得更清楚。 无损记忆 “这表明,对于能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人们的记忆会让它留在网上,让外界帮忙存储,”英国广播公司(BBC)7月16日引述斯帕罗的话报道。 她说, 受试者不是记住信息本身,而是更倾向于记住信息的存储地,这表明人们不是记忆力变差,而是以更好方式组织大量可用信息 。 “我不认为‘谷歌’让人记性变差,我们只是改变记忆的方式,”斯帕罗说,“现在,人们即使外出散步也能上网查阅信息,因此,人们只需要记住去哪儿查就行,就好像知道什么样的问题要请教什么专家一样。” 研究报告由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来源:新华网 荆晶) 《科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英国广播公司相关报道(英文)
2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气动力学权威冯·卡门谈钱学森:36岁的他已经是一位公认的天才
dhwang 2011-4-28 01:50
1697 年,一篇作者匿名的数学论文被寄给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手中。伯努利立即认为这是牛顿所写,他说:“从爪了判断,这是一头狮子。”这是一位天才对另一位天才的判断。 “从爪子判断 这是一头狮子” ---钱学森天才之路回顾 科学时报记者 王丹红 2009 年 10 月 31 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作为航空航天事业的先驱,钱学森为中国和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为当今中国留下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005 年 7 月 29 日, 94 岁的钱学森在病塌上对前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来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 1934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 1935 年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到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空气动力学权威西奥多·冯·卡门。 在自己的传记,冯·卡门这样谈及钱学森:“钱是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的火箭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 36 岁的他已经是一位公认的天才,他的研究工作大大地推动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有鉴于此,我举荐他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成员。” 冯·卡门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天才,作为一位基础理论学家,他揭示大气和作用在飞机及其它飞行器上难以想像的力、气流和涡流;作为一名教师,他培养并带领两代科学家和工程师闯进了科学技术的先驱领域,为世界航空和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他的学生遍及世界,人们称之为“卡门科班”,其中有多位杰出的中国学生: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胡宁等。他的第一位美国学生弗朗克·瓦登道夫曾于 1935 年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担任了两年的航空学讲授,为中国航空学研究和教学做出重要贡献。 从钱学森追溯到冯·卡门,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天才的成长之路和他们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加州理工学院的魔笛手 1930 年, 49 岁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是德国亚琛工学院的教授,这一年,他被加州理工学院院长罗伯特·密立根请到了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原名施罗普工学院,是一所职业学校,由南加州帕萨迪纳市宗教改革慈善家埃莫斯·施罗普于 1891 年创办。 1907 年,天文学家、帕萨迪纳附近威尔逊天文台台长乔治·黑尔成为学校董事会成员。当时美国的科学研究还处于婴儿期,黑尔远见卓识,计划将学校建成以工程、科学研究和教育为主的美国第一流大学, 1917 年,他帮助请来兴办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化学家阿瑟·诺伊斯博士担任化学系主任,他又将密歇根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请到学校筹建物理系。学校于 1920 年更名为加州理工学院,密立根在 1923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8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黑尔、诺伊斯和密立根在形成了无可匹敌的三驾马车。 1922 年,密立根于出任学院院长,他坚守墨尔的原则,不先去设计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把负责人一个个填满,而是宁缺勿滥,主张以热心培养年青的杰出人物为中心来建系。 密立根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罗致人才的魔迪手,他从欧洲请来著名物理学家劳伦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保罗·爱勃斯坦,并将两名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索末菲尔特和爱因斯坦从德国请到加州理工学院。 1926 年的一天,密立根在《帕沙迪纳明星报》上看到一条消息:住在纽约的大富翁古根海姆决定向纽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特别基金,资助航空工程的教学和科研。他立即乘火车赶到纽约见古根海姆,向他表示:如果不将加州理工学院列入基金户头,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密立根慷慨陈词,阐明南加州发展航空工业具备的天时和地利,预言这里将成为美国的飞机制造中心。 古根海姆认真听取了密立根的意见,同意给加州理工学院基金,但提出一个条件:要物色一位欧洲的航空科学专家来建试验室。就这样,密立根找到了在德国亚琛工学院的航空动力学教授冯·卡门,邀请他来美国,对加州理工学院建立空气动力学试验室提建议。 冯·卡门于 1881 年 5 月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父亲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 6 岁时,他就能在心算 5 位数乘 5 位数的数学游戏,父亲对他异常的运算能力感到担忧,要求他读地理、历史和诗歌替代做数学习题。 16 岁时,他考入匈牙利皇家约瑟夫大学,毕业后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曾跟随现代空气动力学之父普朗特尔教授研究材料力学。 在哥廷根大学,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萊因和戴维·希尔伯特对冯·卡门产生深刻影响。在哥廷根大学开创应用数学是克莱因的一大创举,克莱因认为在大学教育中,数学应当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工科大学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真正懂得科学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家也需要具备一些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克莱因的指导思想成为冯·卡门后来在亚琛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搞科学与技术动力源泉。 1926 年 9 月,冯·卡门首次访问美国,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为正在设计中的风洞提出了修改意见,提出新建航空试验室的初步计划;之后,到美国一些大学和研究部门讲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讲学时,冯·卡门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航空系一位名叫弗朗克·瓦登道夫的学生找到冯·卡门,要跟随他完成硕士论文。 瓦登道夫 1927 年到亚琛,从此,他成为冯·卡门最亲密的学生和同事。 1935 年,应冯·卡门推荐,瓦登道夫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担任了两年的航空学讲授,他建议建造中国的第一个风洞,并带领清华航空系的 20 多名学生进行风洞的设计。 1937 年, 8 月,当日本侵犯中国时,瓦登道夫坚持留在清华大学,保护已做成的风洞和实验室。在日本人的轰炸中,他带着一张清华大学 30 万美元的资产保付支票和一小盒镭,从北京一路南下,在路上染上疾病,造成下半身瘫痪,回美国后,虽疾病被治愈了,但走路却是一拐一拐的。 20 世纪 50 年代,他曾出任北约航空顾问团主席。 冯·卡门一生中两次访问中国。 1928 年,他访问清华大学,建议清华开设航空工程方面的课程。 1937 年 6 月,应瓦登道夫邀请,他再次来到北京,帮助中国政府草议全国科学研究机构设置,并建议政府支持航空研究。 冯·卡门 1930 年底加入加州理工学院,之后成为美国公民,并在美国渡过了他的后半生,其间,他在很多方面发挥了无可争辩的天才作用,领导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试验室的创建,培养并带领两代科学家和工程师闯进了航空航天的先驱领域;他对军事的影响尤为突出,美国空军的创建和成长直接利益于他的远见卓识,他被称为是空军的“守护神”;他在晚年帮助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制造企业 - 航空喷气公司;此外,他还为组建北约航空顾问团四处奔赴。 1963 年 2 月 18 日, 82 岁的冯·卡门成为首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的获得者,约翰·肯尼迪总统在白宫为他亲自颁奖,表彰“他在航空动力学的科学与工程基础的领导才能 ...... 在力学各方面的有影响力的教学和相关贡献以及对于美国军队杰出的帮助”以及“对于国际科学工程合作的促进 . ”这一年 5 月,他在亚琛逝世,后安葬在帕萨迪娜的好莱坞公墓。 当天才遇到天才 1921 年的一天,布达佩斯一位著名的银行家带着他 17 岁的儿子约翰尼·冯·诺伊曼来到亚琛工学院,向冯·卡门提出一个不同寻常的问题:劝说他的儿子不要当数学家,因为“当数学家是发不了财的。” 冯·卡门跟那个孩子谈了一会,发现他尽管才 17 岁,可已经提出了各种无穷大概念进行研究,认为他是个奇才。冯·卡门在回忆录中说:“我觉得劝他放弃自己天生的爱好是可鄙的。与此同时,小时候父亲要我远远避开数学的往事迅速在脑海闪过。记不清我是否曾经为这事苦恼过,不过后来我还是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 冯·卡门建议这位父亲同意儿子的要求,送他到苏黎世攻读化学工程,这样,即能让这孩子学些数学,又可为将来从事当时吃香的化工行业做准备。“银行家同意了我的看法,让约翰尼到苏黎世去读书。约翰尼毕业后又重返研究数学的道路上,这对全世界来说可是件好事,他终于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大约在 1923 年,德国柏林大学的数学教授施密德给马柏里大学的数学教授希尔伯特·弗伦克尔寄来一份长长的手稿《集合论的公理化》,请他发表意见。论文的作者是弗伦克尔不认识的约翰尼·冯·诺伊曼,他说:“我不能坚持说理解了一切,但可以确有把握地说,这是一部分了不起的著作,并‘从爪子判断,这是一头狮子’。”这一年,冯·诺伊 20 岁。 1930 年, 27 岁的冯·诺伊曼来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美国,他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冯·卡门与钱学森相见于 1936 年的一天。 当时,已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钱学森找到冯·卡门,就自己进一步深造的问题征询他的意见。“这是我们的初次会面,我抬起头来打量着面前这个身材不高、神情严肃的青年,然后向他提了几个问题。所有问题他回答得都异常正确。顷刻间,我就为他的才思敏捷所打动,接着我建议他到加州理工学院来继续攻读。他同意了我的建议。”冯·卡门在传记中写道。 刚开始,钱学森跟着冯·卡门一起研究一些数学问题,冯·卡门发现他想像力非常丰富,即富有数学才华,又具备将自然现象化为物理模型的高超能力,并且能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冯·卡门说:“他还是青年学生时,已经在不少艰深的命题上协助我廓清了一些概念,我感到这种天资是少见的,因此,我俩便成为亲密的同事。” 1944 月 9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空军将领哈泼·安诺德将军请冯·卡门来到五角大楼,要他选择一批科学家共同制定一项今后 20 年、 30 年以至 50 年的航空研究发展规划。冯·卡门为科学顾问团挑选了 36 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包括瓦登道夫和钱学森。 1945 年 3 月,大战临近尾声,安诺德将军希望冯·卡门带队,“到德国去找出能反映德国科研发展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并给他一个少将虚衔。 5 月,“少将”冯·卡门带着“上校”钱学森、瓦尔登夫、夏伊勒和德莱顿,飞向欧洲。 在德国,他们稽查了希特勒的秘密技术,考查了著名的柯切尔和奥茨托风洞,并审查了德国火箭科学家冯·布劳恩、鲁道夫·霍尔曼和路德维希·普朗特尔等人。冯·卡门后来回忆道:“我突然意识到这次会面多么奇特,一个是我的高徒,他后来返回中国,把自己的命运和红色中国连接在一起;另一个是我的导师,他曾为纳粹德国卖力工作。境遇多么不可思议,竟将三代空气动力学家分隔开来,天各一方。” “这是很大的问题” 20 世纪 50 年代初,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已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钱学森受到指控,并被突然吊销了从事机密工作的安全执照,他决定立即回国,但美国移民和归化局扣押了他的行李,并将他在拘留所关押了两周。 在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李·杜布里奇等的大力营救下,钱学森以 1.5 万美元被保释。此后,美国政府又违背他本人意愿,他将强留在美国达 5 年之久。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 1955 年年 10 月,钱学森带着全家返回祖国。 钱学森回国时,并没有带走自己在美国多年所写下的研究笔记和论文手稿。在他离开后,他的好朋友、加州理工学院的弗朗克·马勃教授将它们收集起来,并进行分类整理。 马勃和钱学森相识于 1946 年,当时,马勃是加州理学院航空系的博士生。 1949 年至 1955 年间,两人在加州理工学院共事,并成为好友。钱学森全家离开美国前的最后几周,住在马勃家。 1955 年 9 月 17 日,在洛杉矶港口,马勃夫妇护送钱学森全家登上回国的轮船。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口述历史访谈中,马勃谈到了钱学森手稿回国之事。 1981 年,应中国科学院邀请,马勃教授来到北京讲学,在离别 25 年后,他第一次见到钱学森,谈到将手稿送回中国一事,钱学森当时并不认可,他说:“弗兰克,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需要它们。”大约十年后,钱学森改变了想法。 1993 年,钱学森的学生、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院士从美国带回 80 磅重的手稿。 1996 年,马勃又将一批手稿亲自送回中国。 钱学森一直重视人才培养。 1958 年春天,他与回国不久的郭永怀等提出:利用科学院的力量创办一所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 1958 年 9 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钱学森出任力学系首任主任 20 年,亲自为本科生授课。 近半个世纪后,当温家宝总理专程来看他望时,他向总理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针对中国当前的教育问题,“卡门学派”的另一位中国学生林家翘有自己的看法。 林家翘 193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9 年春,在中英庚款基金会的留英考试中,他与郭永怀、钱伟长以总分相同而被同时录取。 1941 年,他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跟随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 1953 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62 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1 年 11 月,他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次年,他携夫人回清华定居。他说:“清华当年的理科是有名的,我要帮助清华理学院恢复当年的光辉。” 然而,回国后的林家翘发现,国内大学的教育和科研现状存在很多致命的缺陷。 2003 年,他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中国的教育当年学苏联学错了一大步。苏联的模式是专业化太早,苏联的教育可以将工程学分为404门,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专业化太早,学生的适应力就会太差,会做普通发动机的人不会做喷气式发动机。学生们学会了做什么,而不是学懂了做什么。专业分得太细,教师和学生的眼光都会变得太窄,将来只能做旧的东西,不敢做创新的东西,这是很不幸的事。” “在中国实用数学之所以被误认为是应用数学,这与新中国建国之初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有关。当时中国向苏联学习,将所有的人才集中在一起,解决实际的问题,但不一定是学术的问题,因此逐渐远离了大学的主要职责。大学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教育新的人才,促进学术发展。大学也有义务帮助国家、社会完成急需的工作,可是这不应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不应喧宾夺主。” 1930 年,初到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会见密立根,密立根对他表示,期望能亲眼看到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有值得自豪的基础研究,“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来发展所有的工程技术科学,但我坚信,航空工业一定会被吸引到南加州来。我觉得依靠您的大力协助和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支持,加州理工学院一定能办成全美国的航空中心。” 这是天才对天才的期望,如今,预言已成为现实。 冯·卡门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早在 40 多年前, 20 世纪 60 年代初, 80 多岁的冯·卡门在自己的传记中用了一章的篇幅讲述“中国航空发展初阶”,他在文章的结尾中说:“我坚信,中国已经摆脱了许多技术发展的束缚,一旦解决了面前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它的巨大潜力将会充分发挥出来。”(完)(本文图片 1 说明:加州理工学院的三驾马车:化学家阿瑟·诺伊斯 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 天文学家乔治·黑尔 图片来源:加州理工学院;图片 2 :三代空气动力学家:普朗特尔,冯·卡门和钱学森, 1945 年摄于哥廷根) 参考文献: 1 .《冯·卡门――航空与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作者 冯·卡门 李·爱特生;翻译 曹开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钱学森手稿》 主编 郑哲敏 出版 山西教育出版社; 3 .《郭永怀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文集》 气象出版社; 4 .《冯·诺伊曼传――天才的拓荒者》 诺曼·麦克雷 著 范秀华 朱朝晖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 The Martians of Science—Five physicists Who Changed the Twentieth Century 》 Istvan Hargitta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注:原文发表于2010年3月出版的《中国科学基金》第2期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15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