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英特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英特尔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在中国启动
Kara0807 2018-6-1 22:03
原创: 王晓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报名第29届IEEE IV大会 ) 5月30日下午,英特尔在北京宣布成立英特尔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CRI-IACV,Intel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n Intelligent and Automated Connected Vehicles),致力于携手中国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面向自动驾驶展开深入研究,加速技术的落地。会上,英特尔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汽车与平行驾驶系统相关课题的研究,为中国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研发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是ICRI-IACV推出的首项合作计划。 英特尔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推动自动驾驶在中国的联合创新 产学研联合创新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兼英特尔研究院院长Michael C. Mayberry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兼英特尔研究院院长Michael Mayberry在会上表示:“ 非常高兴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这样中国顶尖的大学、研究机构展开合作。 基于三方对于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与洞察,我们相信此次合作将为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奠定强大的技术基石。” 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之间的合作,是英特尔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推出的首项合作计划。 根据合作协议,各方将围绕创新性的平行驾驶以及车联网应用等领域展开联合研究。 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飞跃 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飞跃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联网汽车正在步入加速发展的新时代。联网汽车的研究面临着巨大的工程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而开放与合作是推动自动驾驶乃至整个智能生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车端感知·云端管控·虚实互动”的平行驾驶为自动驾驶汽车保驾护航,将有效地提高单车的安全与智能水平。 相信我们在平行驾驶、平行智能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英特尔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将有助于自动驾驶在中国的落地。” “平行”驾驶:为无人车提供“平安出行”的高效智能途径! 平行驾驶的概念由王飞跃教授在2005年首次提出。其特点在于针对自动驾驶构建其社会-信息-物理系统(Cyber-Social-Physical Systems)模型,从人与车、车与环境、人-车-环境等多个不同层次考虑自动驾驶的实现,并独特性地提出使用云端驾驶与地面端驾驶“平行”的方式,指导无人车实现智能驾驶,为未来无人驾驶指明了一种新的实现新途径。 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一直是平行驾驶与平行测试理念的坚定实践者。该公司是中科院自动化所青岛智能产业研究院孵化的一家高新科技创新企业, 专注于自动驾驶与车联网前沿技术研究及相关产品研发、销售,以“平行智能”理论为指导,为全球用户提供自动驾驶、云端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测评等智能化解决方案 。2018年3月18日,在加州车辆管理局(DMV)宣布远程遥控的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在加州道路进行测试仅仅三周之后,慧拓智能即率先在常熟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成功进行了“车端感知·云端管控”平行驾驶3.0系统发布会,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真正“无人”的无人车上路测试的公司。 平行驾驶理念除了应用于无人驾驶领域,助推商业化无人驾驶汽车快速落地,其在诸多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无人仓还是无人配送车,都可以借助平行驾驶进行运营、监管与应急,通过虚拟的车在云端行驶,用可视化的形式提供真实车的本体知识、历史情况和实时信息;同时提供预测未来状态和情境的计算能力或检查事故原因的回溯计算功能;最终实现虚实互动,提供评估、管理、服务真实车的各类功能。这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物流配送模式,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安全、高效、可追溯的新动能。
个人分类: 智能制造|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特尔的合作伙伴VMware致力于提高NSX的安全性
SDNLAB123 2015-6-9 14:50
VMware 正通过集成英特尔的入侵防御系统来提高NSX的安全性。 VMware 正集成NSX软件定义网络平台和英特尔的入侵防御系统,思科在此之前也做过类似的工作来确保其在SDN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本周,VMware和英特尔宣布将英特尔的McAfee网络安全平台(NSP)集成到NSX中。英特尔通过软件定位到数据中心东西向流量的安全漏洞。 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安全性也是供应商们正在填补的一个漏洞。思科和VMware正使用创建和部署整个网络的分布式和实施政策的工具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Forrester Research 分析师AndreKindness表示:总的来说,VMware和思科SDN平台难分高下,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Intel 的入侵防御系统(IPS)如何与NSX协同工作 英特尔用于NSX的入侵防御系统也称McAfee NSP IPS-VM100-VSS,该软件运行在单独的虚拟主机上处理敏感数据。 NSX Manager 有一个组件NSX ServiceComposer,安全组策略就是在该组件上创建的。需要处理的数据首先在英特尔的入侵防御系统中过滤,然后才会被安全组策略筛选。 Intel-VMware 系统有两台控制器,其中,主控制器是用来创建和管理虚拟网络的NSX控制器,英特尔控制器将安全组策略传递给NSX软件处理。 思科的入侵检测与ACI 今年4月,思科宣称其FirePowerIPS集成到了ACI 软件定义网络(SDN)平台。除了IPS的集成,思科和VMware实现SDN的方式可能会愈发趋同。 VMware 构建安全组和其他网络服务到它的以软件为中心的虚拟化平台。思科是将网络控制软件绑定在硬件上,特别是Nexus 9000系列交换机。 总的来说,VMware NSX处在推动SDN安全的前沿。VMware的产品营销高级总监 Rod Stuhlmuller表示:VMware已经有500个NSX客户分布在各行各业,包括:技术、娱乐、零售和医疗保健等。 本文转载自 SDNLAB ,原文链接: http://www.sdnlab.com/11993.html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1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闻速递
SDNLAB123 2015-6-2 13:30
英特尔 167 亿美元收购 Altera 今年一直有消息称英特尔要收购 Altera ,终于,在周一英特尔宣布以 167 亿美元收购芯片制造商 Altera 。这已经是本周既安华高科技 370 亿美元收购博通之后的第二次主要收购。此前,诺基亚也以相似的价格收购了朗讯。 两家公司签署了如下收购协议:在接下来的 6 到 9 个月,英特尔公司将以每股 54 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 Altera 股东手上的股份。 Altera 的 FPGA 是一款可编程的芯片,现已用在了手机基站等设备上,而且开始出现在云计算数据中心。英特尔预见 Altera 芯片将对物联网市场产生影响。 收购消息宣布后 Altera 的股价上涨了 3.02 美元 (6%) ,报收于 51.82 美元。英特尔的股价有所波动,下跌了 56 美分 (1.6%) ,报收于 33.90 美元。 原文链接: http://www.sdnlab.com/11889.html 思科高层动荡,两总裁离职 6 月 1 日,思科爆出了重磅新闻:两总裁罗伯·洛依德( Rob Lloyd )和加里·摩尔( Gary Moore )将离职,想必这是六一儿童节业界最令人惊讶的消息。据思科即将上任的 CEO 查克·罗宾斯( Chuck Robbins )周一表示两人将于公司本财年结束后( 7 月 25 日)正式离职。 洛依德现任开发和销售部总裁,在思科效力 21 年。摩尔 2001 年加入思科,并且在 2011 年成为公司首席运营官。二者一直都被外界猜测是接替钱伯斯 CEO 的热门人选,担任思科业务高级副总裁的罗宾斯并不被看好。不过罗宾斯 CEO 身份的尘埃落定让二者也没有了继续在思科呆下去的价值。 7 月 26 日新财年,所有疑惑都将明了。 原文链接: http://www.sdnlab.com/11890.html AirFrame 诺基亚首推电信级数据中心产品解决方案 本周一,诺基亚宣传推出一整套的电信级云数据中心产品解决方案,此举是为了帮助运营商更好的与云服务提供商如 Google 、 Amazon 展开竞争。 AirFrame 的产品线包含了服务器、交换机以及基于开源标准构建的存储硬件,另外整体方案还专门对 NFV 的扩展做了优化。 这些基础设施的产品是被设计用来帮助运营商为订阅者提供云服务,以及运行那些基于容器的分布式应用,虽然这些领域以往都是互联网大咖如 Google 、 Facebook 所擅长的。 但是随着云服务和互联网的发展,电信与 IT 逐渐在融合,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全新的市场。诺基亚应该也正是看到了这点。 更多资讯以及相关招聘信息点击查看: http://www.sdnlab.com/zhaopin/11881.html
个人分类: 业界资讯|1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DPDK开发者大会现场报道
SDNLAB123 2015-4-21 13:41
当前全球的电信网络,企业数据中心,云服务基础架构正在经历一场行业技术变革,网络数据平面处理能力在多核时代、软件创新和开源社区的推动下,正在引发网络功能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的巨变浪潮。在行业巨变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 DPDK, 为新一代数据平面解决方案提供了最佳选择。 2014 年中,在英特尔和多家业界领先厂商的共同推动下, DPDK 开源社区正式推出并成功发布 DPDK R1.7 版本。如今,国内外多家软件厂商,电信 / 数据中心设备制造商都参与其中,为社区做出积极贡献。 为了进一步推动技术和应用, DPDK 开源社区在中国的首次技术盛会今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峰会云集电信运营,数据中心,服务器和电信行业的领导以及技术专家,探讨与分享开源社区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小编有幸参加本次大会,在现场感受大神风采,小编在此分享第一手信息,更多动态敬请关注 @SDNLAB 。 主持人 DPDK 中国区软件经理 会议日程 DPDK : DPDK ( 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 )数据平面开发工具包,是一套用于数据包快速处理的库和驱动器,可以运行在任何处理器器上。该工具包支持的第一个 CPU 就是英特尔的 x86 ,而其他 CPU (如 IBM Power 8 )的端口正在研发中。
个人分类: 业界资讯|2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透明计算:英特尔基于HTML5的实现
热度 1 davidneo 2015-1-26 12:16
前一篇博文谈了对张院士透明计算的一些想法。后来,受到评论的启发,找到了英特尔的一个网页: link 。 这个网页介绍了了一种基于HTML5的透明计算的 实现 -- freedom engine: The tool is Freedom-Engine, a solution that frees developers from all obstacles to transparent computing, allowing them to write once and target both mobile and PC devices, including the latest Ultrabook features. Code in the Cloud – no development kits or APIs to install Full HTML5 Support – graphics, audio, input, devices, WebGL, Box2D Deploy to all platforms – HTML5 browsers + Native mobiles, tablets desktop Write Once – input and resolution agnostic commands eliminate porting pain Free To Use – develop, test and distribute your apps, you keep all revenues. 其透明计算的概念跟张院士大致相同,但是实现的技术迥异。计算应用保存在服务器(云端)的概念相同 -- code in the cloud;计算应用运行在各种终端的概念也相同 -- deploy to all platforms。具体实现方面的不同包括:freedom engine的计算应用是基于网络浏览器的 -- 现在主要支持firefox和chrome,这些网络浏览器对应了张院士透明计算概念中的操作系统(被作为计算应用的一部分);freedom engine的计算应用需要重新开发 -- 使用HTML5和freedom engine提供的API,而张院士透明计算的目标之一是重用(reuse)各操作系统上已存在的计算应用(这也是将操作系统当作计算应用一部分的动机)。 freedom engine的开发环境在云端,程序本身和所需的资源保存在云端,编译在云端,最后生成的应用也在云端。英特尔提供了这个开发环境的演示: link (点击之后需要点击忽略安全证书错误;另外还需要webGL插件)。考虑到国内的网络访问这个链接会有问题,我把Hello Universe的例子截屏了下来: 中间的窗口里是代码,右上角是图形显示窗口(图片中正在显示“Hello Universe”,背景是一个旋转的星空图),右下角是系统提示信息(现在显示的是代码编译过程中的提示信息,包括背景星空图的文件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开发环境本身也是freedom engine的一个计算应用。截图中的开发环境运行在chrome上,chrome运行在一台windows8.1的台式机上。 按照透明计算的概念,截图中开发环境也应该能运行在任何一个能运行chrome的设备上,但现实是骨感的。我在自己的ipad和android手机上(华为mate2)都做了测试:打开chrome,输入https://freedom-engine.com/ide.php。测试显示,webGL没有被打开。于是我搜索”how to enable webGL in chrome“。根据网络上提供的信息,我打开了android chrome上的webGL,重新输入网址,没有提示缺少webGL,但是进程卡在了”load freedom engine“这一步上;iOS上的chrome暂时还不支持webGL,但是据说Safari支持,于是我测试了Safari,结果却显示缺少webGL支持。至此, 测试的 结果是都失败了 。 在寻找更多关于freedom engine的资料时发现,这个测试版的工具已经被冻结了(在这个网站宣布:http://www.freedom-engine.com/)。原因不明。不过,英特尔没有放弃透明计算的努力,他们又推出了Intel XDK: link 。这个工具的目标跟freedom engine一脉相承: The Intel® XD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cross-platfor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building hybrid HTML5 apps for mobile phone and tablet devices. HTML5 apps are not limited to smart web pages viewed in a browser, you can also package your HTML5 code and deploy it directly on a mobile device as a locally installed hybrid mobile app . This enables the use of the same distribution and monetization channels as for native mobile apps, in addition to the same app installation and launch experience. 我计划下一步测试这个工具。
3046 次阅读|2 个评论
USB Promoter Group宣布USB 3.1最大传输速度提高到10Gbps
mshot 2013-9-23 15:17
USB3.0都还未真正普及开来,USB 3.1已经袭来了。USB Promoter Group刚宣布USB 3.1最大传输速度将提高到10Gbps,比USB3.0提高了一倍。并向后兼容旧版USB连接器和电缆。同时USB 3.1规格已制定完成。新 规范 【FDP】也将被称为“超高速+”。 在显微成像领域,国外采用USB3.0比较流行了,国内见到的还是比较少。上次有人拿了mshot使用USB3.0接口的 md50-t 来给我们做测试,在图像预览速度上切实很符合观察要求也很舒服。 相信在USB 3.1铺开来后,图像预览速度会更加完美。 不过还没有见过哪个厂家使用英特尔Thunderbolt接口的,Thunderbolt能提供最高 20Gbps数据传输速度。
个人分类: 其它|3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英特尔ISEF最高荣誉获得者简介
热度 1 zhpd55 2013-5-22 09:10
2013 英特尔 ISEF 最高荣誉获得者简介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3 年 5 月 20 日 报道,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Intel's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 ,简称 ISEF )已经落下帷幕, 罗马尼亚 19 岁的 Ionut Budisteanu( 中 ) 获得冠军,美国加州萨拉托加( Saratoga ) 18 岁的 Eesha Khare( 左 ) 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市 (Shreveport) 17 岁的 Henry Lin 获得并列第二名 (见图片),这是世界最大规模的高中科学研究竞赛。 ISEF 每年 5 月举行,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2013 年有 7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0 余名( 2013 年有 1600 余名)学生角逐了超过 400 万美元的奖学金、学费、实习机会以及其它奖项。大赛一等奖是金额为 75000 美元的戈登 · 摩尔奖( The Gordon E. Moore Award )。 2013 年此奖得主是罗马尼亚 19 岁的 Ionut Budisteanu( 中 ) ;美国 18 岁的 Eesha Khare( 左 ) 和 17 岁的 Henry Wanjune Lin 获得 2013 年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 Intel Foundation Young Scientist Awards ),每人可以获得 5 万美元的奖金。 2013 年 戈登 · 摩尔奖( The Gordon E. Moore Award )的获得者 Ionut Alexandru Budisteanu ,其获奖原因是利用人工智能创造的低成本、无人驾驶汽车可行模型。此研究解决了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每年全世界因交通事故造成 124 万人死亡 , 其中 90% 是司机的驾驶失误所致。 用 3-D 雷达和安装摄像头 , Ionut Alexandru Budisteanu 为自控汽车创建了一种可行的设计,随着汽车的实时位置可以检测行车道和限制物,而且成本只有 4000 美元。 17 岁的 Henry Wanjune Lin 获奖原因是他通过模拟成千上万的星系群 , 为科学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数据 ,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天体物理学的神秘 , 包括暗物质 , 暗能量以及宇宙中最大物体的热冷平衡。 来自美国萨拉托加加州高中生( Saratoga California high school student ) Eesha Khare ,是由英特尔赞助的本年度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的获奖者,其获奖原因是因为她设计的电池大小的超级电容器,这种超级电容器的充电时间仅仅需要几秒钟即可完成。该奖项是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一部分。 Eesha Khare 的超级电容器是为了作为一个小电池的替代品而设计的 , 特别是那些用于手机的小电池。她说她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自己使用手机电池的实际生活体验。 她开发的这种超级电容器很小,足以适合在一个标准的手机电池槽内使用 , 在短短 20 到 30 秒即可完成充电。似乎这还不够 , 它也有一个更长的使用寿命,可以反复充电 / 放电 10000 次,而目前手机使用的电池充电 / 放电也就 1000 次左右。 Eesha Khare 在获奖感言中告诉大家,她的超级电容器是以纳米化学为基础的 , 她对科学的兴趣是她的主要研究领域。随着手机的功能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越来对电池功率的要求越高 , 开发满足应用需求的大功率电池备受关注。 Eesha Khare 的超级电容器表明也许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满足应用需求。电容器是一种用于存储电子电荷的设备,尽管通常仅仅是通过绝缘体将导体隔开 , 绝缘体是大多数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容器可以帮助调节电流,然而也可以作为电池使用 , 如像 Eesha Khare 的设备演示的结果一样。到目前为止 , Eesha Khare 的电容器只能点亮一只 LED, 但这会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她计划继续她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研究,其最终目标是取代手机电池。她还提到 , 这样一种超级电容器也可以用于驱动各种各样的其他设备 , 而且易弯曲。她建议将其嵌入在衣服中可以用于电力设备 , 或者作为卷盖式电子设备的一部分。我们衷心希望她梦想成真。 ISEF 自 1950 年 开始由科学服务社( Science Service ,现名 科学与公众社团 , Society for Science the Public )举行,自 1997 年 开始由 英特尔 ( Intel )公司赞助。奖项包括高登 · 厄尔 · 摩尔奖( The Gordon E. Moore Award );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 Intel Foundation Young Scientist Awards );希柏格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家研讨会奖( Seaborg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Seminar Award );欧盟青年科学家竞赛( European Union Contest for Young Scientists );英特尔分类奖项首奖( Intel Best of Category Awards );英特尔 ISEF 大会奖( Intel ISEF Grand Awards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 实验室(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Lincoln Laboratory )以及特尔 ISEF 特别奖( Intel ISEF Special Awards )等。 Dudley R. Herschbach SIYSS 奖经过角逐最终会确定 3 名获奖者,获奖者可以获得参加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 (SIYSS), 包括出席在瑞典举行的诺贝尔颁奖仪式的所有旅行费用。但是条件是获奖收件人必须在 12 月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举行之前满 18 岁。 英特尔分类奖项首奖( Intel ISEF Best of Category Awards )是分类奖项中最好的一类项目 , 从竞争的 17 类当中选择确定 , 会收到英特尔基金会 5000 美元的奖金,同时赠予获奖者所在学校和随获奖者前来参加大会的其他人员 1000 美元。最佳分类奖获得者有资格参加戈登 · 摩尔奖和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的评选。英特尔 ISEF 大会奖( Intel ISEF Grand Awards )是英特尔基金会提供的奖项,每个类别分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四等奖,奖金 分别是 3000 美元、 1500 美元、 1000 美元和 500 美元。 全球规模最大的高中生科学竞赛2013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17日(当地时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落幕。在本次大赛上,共有21名中国学生凭借11个创新项目,获得个人和团体共计11个奖项。 More information: http://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education/competitions/international-science-and-engineering-fair/winners.html
个人分类: 新观察|102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英特尔投资:非典型性风投之路
dongzg101 2012-10-5 06:16
英特尔投资:非典型性风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04日04:15 新浪科技 微博 http://tech.sina.com.cn/i/2012-10-04/04157675209.shtml !-- div class="moduleParagraph" -- 英特尔投资介绍此次新投资的10家公司   新浪科技 郑峻 发自美国加州   美国硅谷之所以被称为“创新摇篮”,不仅是因为上万家创业公司,更是因为数百家风投基金。这里聚集了美国超过六成的风投,支持着创业公司与创新技术的发展。但在诸多风投之中,英特尔投资却是特殊的一支,这是一家非典型性风投,是为了英特尔整体战略服务的风投。英特尔投资的成功模式带动下,谷歌、高通等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风投机构。   本周英特尔投资在加州洛杉矶亨廷顿海滩召开了第13届投资峰会,共有超过1000人注册参加,包括英特尔高管、被投资公司高管、英特尔合作伙伴、活动赞助商以及媒体。这是英特尔投资峰会连续第5年在这个加州度假胜地召开,也最为直观地体现了英特尔投资的非典型性。   非典型性即与众不同,英特尔投资在部门架构、资金组成、投资目标、挑选标准、撤出周期以及投资后服务等方面,都与普通风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公司整体战略   性质决定一切。这不是一家独立的风投公司,英特尔投资是英特尔旗下投资与并购机构,投资的目的是推动英特尔整体战略目标,促进整体生态圈的发展。用更为通俗的话说,英特尔的投资是为了公司在未来更卖出更多芯片。   这决定了英特尔投资并不只是单纯追求财务回报,而是会将公司整体利益置于投资之上。据英特尔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许盛渊介绍,英特尔投资在挑选投资目标时,会主要考虑能否推动英特尔整体战略发展,以及英特尔能够给被投公司带来怎样的帮助。   “我们是一家长期投资者”,英特尔执行副总裁兼英特尔投资总裁苏爱文(Arvind Sodhani)说,“我们的目标是达成和管理具有财务吸引力的投资与收购,推动英特尔的战略目标”。   分析英特尔投资的案例,可以看到诸多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身影:黑莓制造商RIM、博通(Broadcom)、Marvell、CNET、义必达、 MySQL、Red Hat等等。其中也有不少中国科技公司,电讯盈科、搜狐、金山、凤凰新媒体等等。这些公司的成长壮大,促进了不同科技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各自市场的增长,也直接和间接推动了英特尔的市场增长。   由于主要目的是推动英特尔整体战略发展,因此英特尔投资并不会向其他风投那样着急撤出。1992 年,英特尔投资向加拿大科技公司Smart Technologies投资了300万美元,此后一直等到这家公司2010年上市后才撤出,当时股权价值8亿美元。这样的投资周期与耐心是普通风投公司所不具备的。   但与此同时,英特尔投资的回报业绩并不逊色于其他风投,迄今已经给英特尔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现金收益。今年以来,英特尔投资共向45家公司投资了2.5亿美元;在26家被投资公司实现撤出,其中19家被并购,7家上市。自1991年以来,英特尔投资共向1257家公司投资了 107亿美元。其中308家公司被其他公司收购,201家公司成功上市。    投资后服务   英特尔投资的对象很广,从创业公司到增长公司乃至上市前公司都有投资。平均而言,英特尔投资对每家被投资公司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投资规模约在1500万-2000万美元。“如果投资组合公司业绩符合我们的预期,后续需要资金发展,英特尔投资也会继续跟投”,许盛渊说。   与普通风投存在更大不同的是,英特尔投资在投资之后会有更多方式推动被投资公司的发展。依托英特尔的品牌价值和遍布全球的合住伙伴网络,英特尔投资会在投资之后,通过英特尔投资峰会、英特尔技术日等活动积极撮合被投资公司与合作伙伴进行商谈,帮助被投资公司获得更多客户和投资者。   英特尔投资峰会就是被投资公司获得增长机遇的重要场合。此次参加会议的除了英特尔公司高层,还包括了此前投资公司、英特尔合作伙伴以及诸多赞助商。赞助商的行列中包括了KPMG、瑞士信贷、纳斯达克、硅谷银行等诸多知名金融机构。在这样的峰会上,英特尔投资会宣布新近投资的公司,给这些公司的CEO展现自身的机会。   被投资公司的CEO们可以与此前投资公司的CEO交流增长经验,与英特尔合作伙伴商谈合作商机,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投资者,为未来的融资奠定人脉基础。此次峰会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约1,000名投资组合公司的管理层,以及《财富》2,000强企业的高管。英特尔投资为投资组合公司管理层及行业高管安排了超过1,700场小型对接会,促成商业合作。   此外,英特尔投资还通过英特尔的全球业务网络,帮助一些小公司进入新市场。杭州中控是英特尔的投资对象,在该公司打入印度市场的过程中,英特尔在商务网络、前期市场调研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协助。   另一方面,这些后期服务也有利于英特尔投资在谈判过程中压低估值,从而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此次英特尔投资的10家公司中包括了硅谷云服务创业公司Box。此前媒体报道,Box该轮融资的估值约在12亿美元,但随着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纷纷推出云存储服务,Box目前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迫切需要英特尔这样的战略投资者。以此来看,英特尔投资在Box的投资中会比其他投资者获得更好的价格。    全球投资视野   与普通风投筹资基金不同,英特尔投资的资金完全来自于公司内部,甚至财务核算也计入英特尔的业绩。有英特尔的充足资金保障,英特尔投资并不需要外部筹资。拿最近的2011财年来看,英特尔实现营收540亿美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129亿美元,同比增长13%。   随着英特尔全球业务的发展,英特尔投资也开始进行全球扩张。新兴市场是英特尔业务最重要的增长点,在这些地区进行战略投资也成为英特尔投资的重要工作。在中国、印度、南美、非洲及东欧等新兴市场,英特尔投资设立了诸多投资专项基金。   从长远来看,英特尔投资正在不断扩大其全球触角。今年投资的45家公司中,有22笔交易是在美国以外地区,占总投资额的58%,高于去年的51%,较之1998年的5%更是有显著差别。 “我们的投资视野遍布全球”,苏爱文在峰会开幕辞中如是说。   2005 年,英特尔在中国设立了2亿美元的英特尔投资中国技术基金,主要用于投资软硬件、多媒体以及电信科技等领域的创新企业。该基金的投资案例包括了蓝汛通信、金山软件、51.com等。到2008年,这一基金已经全部投出。随后英特尔在当年设立了5亿美元的第二个基金,主要面向无线宽带、数字多媒体以及环保科技领域,主要投资案例包括好乐买、凤凰新媒体等。   自1998年进入中国以来,英特尔投资已向100家中国公司投资了总计6.5亿美元,目前40多家投资组合公司分布在9个城市。谈到中国专项基金,苏爱文表示,“我们第二支基金的资金还没投完,投完之后还会设立第三支基金,来推动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其他新兴市场,印度专项基金的规模是2.5亿美元,而巴西和中东土耳其基金的规模均为5000万美元。   在此次峰会上,英特尔投资宣布的10家新投资公司中就包括了两家中国公司:渡维科技与悠悠村。渡维科技通过与游戏工作室及电信运营商合作,借助网络电视、智能电视以及有线电视,在普通家庭电视上推送游戏内容。悠悠村的核心业务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广告服务。   在英特尔投资成功之后,谷歌与高通等科技巨头也推出了自己的风投机构。谷歌风投于2009年创立,每年投资规模约在1亿美元,交易规模从10万美元的种子投资到几千万美元的后续投资。“谷歌风投虽然还很年轻,但做得却不错,虽然与我们存在部分不同,但他们同样是为了谷歌的整体战略发展。”英特尔投资董事总经理迈克·巴克利(Mike Buckley)对新浪科技说。 分享到: 相关报道: 英特尔投资中国区:企业估值过高 正在健康调整
个人分类: 科研应用|1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特尔设立1亿美元基金研究互连汽车
sailor08 2012-3-2 00:07
英特尔的风险投资部门已设立了一只总额1亿美元的基金,投资基于云计算的“互连汽车”技术。英特尔汽车解决方案部门总经理斯泰西·帕尔默(Staci Palmer)表示,汽车是最终的移动设备,而汽车中有很大的空间去利用新产品。 在未来4年中,英特尔风投互连汽车基金将投资开发硬件、软件和服务,帮助汽车与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互连的公司。    该基金具体的投资领域包括汽车内信息娱乐系统和应用,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例如GPS和夜视功能,语音和手势识别,以及眼球追踪功能等。    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表示,英特尔将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建设一个新的汽车产品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是英特尔欧洲实验室的最新成员,同时也是英特尔涉足汽车行业建立的首个研发中心。    该研发中心配备了一个安全的停车场,使英特尔可以现场安装及测试最新开发的产品。该研发中心其他研究领域还包括先进工具、卫星天线、电视技术、数字视频以及GPS等。英特尔还将与当地大学合作。    欧德宁表示,PC涉及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家中,在工作中,还是在路上。通过扩大研究范围、增加投资,以及建设新的研发中心,英特尔将加深对人类与汽车互动的理解。目前正常情况下,人类主要通过方向盘与汽车互动。
个人分类: CnBeta|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市场的嬗变 (12)
ywan 2012-1-4 00:20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市场的嬗变 (12)
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中期, IBM 基本上通过领先的大型机技术和巧妙的营销手段控制了美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市场。可是福兮祸所依,长时间的成功使 IBM 逐渐失去了对市场变化的把握,一直认为 S/360 所创造的市场将不断存在下去,而没有意识到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市场已经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将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最终彻底改变电子商务的市场格局。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计算机的制造成本在不断下降。到了 70 年代中期,以集成电路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组件成本已经下降到一千美元以下,这就到了可以让中产阶级家庭购买的程度。于是个人电脑悄悄登上历史的舞台。 1975 年 1 月, 美国的大众电子杂志刊登了一个广告, 这则广告以 397 美元的低廉价格向个人计算机发烧友提供一整套名为“牛郎星 (Altair) ” 的包含 Intel 8088 中央处理器在内的完整计算机主机组件。 购买者可以用这些组件自行组装一台计算机。广告吸引了大批计算机发烧友, 很快, 广告的刊登商, 爱德华·罗伯茨的小公司, MITS , 从濒临破产边缘转为产品供不应求。 令人遗憾的是罗伯茨没有很好的抓住机遇。 面对迅速成长的个人计算机市场, 他缺乏娴熟的商业运做手段, 这使由他一手培育起来的个人计算机市场迅速被其他计算机生产商占领。 而他的牛郎星计算机则由于不能满足供货需要和缺乏灵活的分销策略而逐渐在竞争中落伍,最终被收购。 牛郎星个人计算机虽然最后从市场上消失, 却引发了一场个人计算的革命。 未来 微软 的联合创办人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从牛郎星的畅销看到了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未来潜力, 于是马上动手为牛郎星编写了 BASIC 语言编译系统。 随后他们主动联系罗伯茨,并千里迢迢分别放弃工作和学业,赶到新墨西哥来加入 MITS 。 BASIC 语言编译系统随着牛郎星的普及被众多计算机爱好者所使用。由于 BASIC 语言编译系统是随计算机发放给用户的,所以有很多人并没有购买该软件而是直接从朋友那里免费拷贝。这引起了盖茨的不满。 于是他给当时的计算机发烧友们写了一封著名的“使用软件应该付费” 的公开信。不难看出,盖茨对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很有前瞻性的。 苹果计算机的联合创办人沃兹聂克 (Stephen Wozniak) 和乔布斯 (Steven Jobs) 也从牛郎星的成功看到了未来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潜力。如果说盖茨在软件方面具有超前的市场意识,乔布斯则在个人电脑的易用性方面具有同样的意识。他发现了当时潜在的对个人电脑的巨大市场需求跟个人电脑的不易使用之间的差距,率先推出了与牛郎星不同的全部组装好的“苹果一号”计算机,并在 1976 年的 4 月 1 号将其推向市场。这样缺乏技术或者时间的其他计算机爱好者也可以使用个人电脑了。后来的苹果二号为了更加方便使用,更是配备了彩色显示器和以录音机为外设的磁盘存储功能。 配备彩显和磁盘的 Apple II 电脑是当时的创新 而在苹果二号提供的随机软件中,一个重要创新是它提供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制表软件 (VisiCalc) 。 这使得个人计算机可以为普通商业用户提供会计结算, 制表等有用的服务。于是很快个人电脑在商业用户领域发现了新的市场。而这一市场的价格承受能力比家庭用户要高的多。至此,个人电脑开始进入商业领域。 尽管苹果电脑在商业用户市场的出现让一度垄断企业计算市场的 IBM 感觉到了威胁,但还不足以改变后者原有的产品市场战略规划。当时的 IBM 没有认真对待个人电脑这个新市场,但为了竞争,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 IBM 迫于将新的个人电脑推入市场的压力,在研发人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开发周期,改变了以往的全盘内部研发方式,转为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关键软硬件技术。提供这些软硬件技术的公司们成为 IBM 个人电脑的 OEM ,而 IBM 做“系统集成”。这一策略成为后来包括康博,戴尔在内的 IBM 兼容个人电脑生产商的基本策略。 尽管这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在当时也为 IBM 赢得了宝贵的上市时间,当 IBM 个人电脑上市后,凭借着 IBM 的品牌和低价位的优势,很快就压制住了苹果电脑的上升势头。 IBM PC 成为了个人电脑的代名词。但这一策略带大了两个电子商务领域的重要公司,这就是微软和英特尔。这两个公司在羽毛丰满之后成为 IBM 的重要竞争对手。前者在未来的十几年时间里通过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几乎全面垄断个人电脑的软件市场。而后者则掌控整个市场的信息处理发展速度(也就是所谓的摩尔定律)。这两个公司的联袂运作( Wintel )主导了整个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将近 20 年。 微软和英特尔的联盟被称为Wintel 这两个公司与 IBM 的最初合作都比较传奇。据传闻盖茨的母亲与 IBM 的总裁同在一个慈善组织担任董事,所以 IBM 在选购其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时,最终把机会给了微软。让而当时微软还没有开发出自己的 DOS 操作系统,于是盖茨从西雅图一个公司手里买了一个 DOS 操作系统,然后换上自己的牌子,转手卖给了 IBM 。但以此为契机,随着 IBM 个人电脑以及其兼容品牌销量的不断提高,微软软件帝国也就此崛起。 与微软获得类似机会的英特尔公司虽然成立的更早,但公司早期的主要产品是内存,微处理器的市场在 70 年代很小,主要是给配置个人电脑的业余爱好者和小公司使用。到 80 年代初,当 IBM 开始进入个人电脑市场时,由于前面提到的策略失误,没有使用自己开发出的中央处理器来配置其个人电脑。而是使用了英特尔的 8088 微处理器。到了 1985 年,英特尔在内存市场上遇到了崛起后的日本公司的严重挑战。因为在价格和质量上都难以取胜,英特尔不得不放弃内存市场,转为主攻微处理器。这时候,个人电脑在美国的销售如日中天。而英特尔正在研制 386 微处理器,于是公司立即将大批研发力量从内存转为微处理器,使得 386 在市场上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就此巩固了英特尔处理器的市场垄断地位。 中央处理器的性能是个人电脑性能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摩尔在 1965 年发现从 1958 年到 1965 年,集成电路的集成度 ( 也就是每平方英寸上可以插入的半导体数量 ) 每年翻一翻,而在技术方面,这个趋势完全可以延续下去,这就是后来的“摩尔定律”。以后个人电脑的性能以及在此之上的软件开发力度基本上都是依据摩尔定律展开的。考虑到绝大多数个人电脑使用的都是英特尔中央处理器,与其说是摩尔成功地预言了摩尔定律,倒不如说是摩尔把英特尔处理器的发展进度预先告诉了大家。而对此解读的最深刻的人当属盖茨,因为盖茨领导下的微软在开发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时,基本都是根据摩尔定律来制定软件对处理器和内存的需求量的。 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在推出的最初几年里,遇到了不少挑战, 比如微软制表软件 Excel 的竞争对手 IBM 的 Lotus 1-2-3 。尽管最初 Lotus 的性能和功能比 Excel 要好很多,但前者一直拘泥于优化内存和处理器的利用率来适应有限的 DOS 操作系统,有限的内存和低速的处理器。微软则将 Excel 设计成更友好的图形界面,并增添了很多新的功能。尽管这些举措使得后者消耗了大量计算时间和内存空间,有启动慢并且反应迟钝的问题,却跟不久就将出现的更高速的中央处理器和更大内存的配置提供的设计匹配。所以当英特尔推出更高速的处理器,和亚洲更便宜以及更高容量的内存出现在新机型上时, Excel 的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威力,摆平了对方。 从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互联网进入大众用户这 10 年里,个人计算机在美国企业和家庭都得到了普及,这无疑为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B2C )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这一过程的最大得益者是微软,英特尔,以及其它瓜分 IBM 所垄断的计算机市场的公司。对 IBM 而言,用葛洛夫的话来说, IBM 已经进入“策略反射点”阶段 。而当一个公司面临策略反射点时,要么改变以往的经营方式,重新适应新的竞争模式,要么关门。 IBM 于是面临了痛苦的转型并最终放弃了个人电脑市场。
个人分类: 电子商务|6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是什么将在25年后改变世界?
libing 2011-7-22 10:43
据权威专家预测,随着IT产业整体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个网络、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等都比今天快上数万倍的世界,或者种种科幻小说里才有的事物可能会在25年之后出现,随之带来诸如人机对话、3D远程仿真互动和现实生活机器人等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发明创新。这些都将在医疗卫生、城市规划、能源、电子零售以及娱乐等产业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思科公司的首席未来学家达夫·埃文斯将这一拐点称作“技术雪崩”。他说,诸如此类的技术变化会来得越来越快,以致人类仿佛站在了一场社会大发展的边缘。而近乎于无限的计算机存储和网络速度,将使得这场“雪崩”开创出一个值得期待的新时代。   而在《计算机世界》在线版的文章中,给出了以下25项技术点,这便是顶尖科学家们对2036年IT产业的面貌作出的预测,这些来自实验室数据的研究结论,非常可能就是自此后25年中,你将亲眼见证的现实历程。   1.光学处理器将取代微电子处理器   摩尔定律,这条1965年由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作出的预测——每两年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翻上一番——将达到它的物理极限。那么,为了推动处理器和内存的发展,就要涌现新技术,譬如光学计算。   我们叫它光学或光子计算机,其将使用可见光或红外线光来取代电流执行计算任务。AMD服务器首席技术官唐纳德·纽厄尔解释称,人们无疑会希望有价格更低、速度更快的计算机问世,而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探索电子学之外的其他途径来成就此事。   纽厄尔指出,光子计算机拥有现有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两大优点:其一,它比人们目前使用的处理器能耗要低;其二,它的计算效率和处理能力,将比目前主流计算机高上1000倍。而人们将在未来20年到25年内拥有一台梦幻的光子计算机。   2.量子计算机之梦成真   另一项颇具前途的技术,就是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机将利用原子能量来处理任务,而在它之上能够出现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处理器。   常规电子计算机存储信息时只能存储为0或者1,但量子计算机则能够同一时间存储0和1使之能够同时处理更为大量信息。依照达夫·埃文斯的描述是:在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中,二进制就相当于表示开或关、真或假。然而量子物理却不循此路,采用量子位就能够同时表示开和关两种情形,用户就能够显著快速地传输大量数据。   而“25年后,量子路由、量子加密、量子交换机,这三者都将成为现实之物”,埃文斯说。   对此,BBN技术首席工程师奇普·埃利奥特深表同意:“我相信25年后,人们将不再使用二进制,转而踏步进入量子环境。量子计算机极高效的处理能力带来的是人类将能够精确模拟现实世界中的所有进程。”那么,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吸引力的呢?   3.智能手机将拥有超级计算机的能力   2036年的智能手机什么样?按照唐纳德·纽厄尔的说法:“与当前服务器性能相比,用户使用的iPhone或黑莓性能将呈几何倍数增长。”   届时,人们无需随身携带钱包或钥匙,所有有关你的信用卡、借记卡、身份和会员的信息都将存储在智能手机上。   美国EMC公司首席战略官马克·刘易斯预计,手机将拥有万亿字节的存储容量,而人们所有的数字信息都将通过云计算备份。如果不小心遗失了手机,在换一部新手机并输入密码后,云计算中心会对用户进行重新识别,并将之前备份的所有信息转送至新手机上。   另一点让移动商务人士欣喜的是,未来派智能手机能够与高性能网络连接,几个手指的点拨就能获取更大量信息。   IBM资深研究员兼全球研究创新副总裁伯尼·迈尔森进一步指出:“用户能够将全部人类知识存储在PDA中。借助下一代网络,手机可以迅速找到一个数据库,并将查找的问题和答案翻译成你的本国语言。”   4.实现人机对话   我们对鼠标的熟悉程度已达到快成为自己手指的一部分了,但在25年后,你必须得忘记这份触感,因为鼠标、键盘甚至是时下大热的触摸板都将成为历史——而未来用户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就能够执行计算任务或找到答案。   今年名声大噪的IBM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可以说是人机对话现有技术水平的范例。它作为一种计算机系统,能在人机游戏大战时击败人类选手,为计算机自然语言交互指明了发展方向。   IBM的伯尼·迈尔森指出,沃森已经可以与人类互动,在判断出自己的错误后,还能够查询更多数据,具备自我提高的能力。按照IBM公司预测,类似沃森的这类系统将极大地提高内科医生诊断疑难杂症的能力。   与计算机交互应该更自由。但今天的人机交互仍要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过,未来25年这些形式主义将消失,对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进步提出更高要求,迈尔森如是说。   5.让技术更易为我所用   自从告别工场手工业转向机器大工业起,我们便一直是机器的奴隶。大机器使人机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机器生产的高效率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迷惘,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人却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对人的异化自此开始。这是科学技术对人类影响的两重性,直到今天,我们一直是机器的奴隶。   当一项新技术来到我们身边时,人们需要先去学着适应它,有时这种困难程度要甚于新技术带来的便宜。在IT领域,技术人员也要学习如何编程、如何掌控每一个新界面,这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上手。但在未来,这些技术将更易用。   达夫·埃文斯指出,未来将是技术来适应人类。嵌入式技术触手可及,所有设备都将嵌入摄像头,所有设备也都在看着人们,以确保人们行为规范。这也使人们将从“你看电视”的世界迈向“电视看你”的世界。   埃文斯继续预测,人们会喜欢这种生活,它只会更惬意。在一个技术与人类交互的时代,技术能为我们在正确的时间里提供正确的信息。   6.网络变革之一:太比特网进入家庭   达夫·埃文斯认为:在未来20年内,90%的现有居民区将覆盖互联网;而在未来25年内,网络有效性将达到100%。IP网络将在那时进入太空。这也意味着人类将拥有更多带宽以及更高的有效性。按埃文斯的说法:“宽带将覆盖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   这段时间里,高速网络随处可见,家庭用户的网络连接不输于国家级网络。   其中备受关注的是,太比特网络将会进入到家庭,与此同时,无线网络的使用也会大幅增长。而人们的手持设备将在25年内拥有10千兆位速度,作为参照,我们当前的速度为100兆位,可借此想象未来的网络速度。   7.网络变革之二:智能网络愈行愈近   如果上一条让你对未来网络的速度有所了解,那么现在我们将告诉你它有多么智能。届时网络已能够根据用户发送的信息和地点,进行选择网络的识别动作。   纽厄尔解释称:“用户的手机能决定所处位置,并决定是采用广域连接还是本地连接进行通信。”各种区别则是,如果纽厄尔想给妻子发送信息或一封电子邮件,那么在当前的网络环境里,即使他们并肩坐着,电邮也需要先经过纽厄尔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到达谷歌邮件服务器,然后传到他妻子的ISP上。   然而,如果此时选择用本地Wi-Fi连接,从一台机器直接向另一台机器发送电子邮件,则更为高效。尽管目前还做不到,但专家称,用不了25年就能实现此类的网络智能化。   美国通信软件厂商Telcordia公司研究副总裁马瑞可·卢森科维茨则认为,凭借人们掌握的大量无线技术,人类将有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目前他及同事已经在实验室证明了从蜂窝技术到Wi-Fi再到WiMax网络模式的转换。这种网络模式转换存在不同的优化标准,而人们有能力实现无缝转换,免于从一种网络模式切换至另一种网络模式。   8.网络变革之三:未来网络将可编程   什么是可编程网络?网络壮大到今日这种地步,已越来越需要新的网络服务或者为用户定制的网络服务来满足新的应用需求,但在现有的网络上加入新的服务,通常是手动的,需要一个费力、费时且费钱的过程。而可编程网络的处理器能依靠软件来定义其功能,还可以按需要来改变功能,使网络自身支持服务产生和服务使用的过程。   通常来讲,网络服务的可编程性是通过在现有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所提供的计算的能力基础上,引入新的计算实现的。专家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可编程网络会出现在你我的身边。   目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在全美14所大学发起一个名为GENI的网络研究平台,这被看成是可编程网络出现的信号。据GENI项目办公室主任艾略特介绍称,未来3年到4年内,GENI将在150所校园部署GENI网络,允许研究人员进行大规模试验并以新方式分配计算、存数和网络资源。   届时,人们可以对网络上的每个独立部分进行编程。而通过互联网,任何人的创新软件都可被公开。譬如说,当你把软件放在云计算中和路由器中时,你就可以开放这个系统,人们也就能够安装自己所需要的软件了。亦因此,艾略特这样形容:“5年后,所有这一切将变身为一台巨型计算机。”   而我们自此后讨论的内容,就是这样一台“全球计算机”。它的应用包括预测极端天气、判断流感暴发的精确位置等等,人们还能够根据需求进行本土天气预测。纽厄尔举例说:“在5分钟到10分钟内是否会暴发龙卷风,以及龙卷风的途径之地,这些预测项目都是未来天气系统的目标……而我认为,这将是最佳的日常工作方式。”   9.网络变革之四:真正的全球化网络及市场   25年后,在全球各个地理位置,互联网的速度和接入质量将不再有差异;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IP协议的第6版本,大大增加了地址空间)将得以普及;而IPv6将提供几乎无限的地址空间给全球的企业和消费者。   思科公司资深研究员弗雷德·贝克预测:“人们将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获得自己所希望的——数十兆位宽带接入。”   互联网数据统计机构Internet World Stats于2009年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全球网民数量达18.02亿人,全球互联网平均渗透率(网民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26.6%,各地区互联网发展情况差异较大。而根据该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目前拥有互联网接入的人口其实仍不足全球人口的30%。非洲等落后地区互联网渗透率只有11%。   但在未来25年,这种状况将得以改变,全球所有区域互联网接入都将赶上北美地区水平——该地区互联网使用率近80%。   弗雷德·贝克表示,真正的全球通信将有能力从经济上平衡各地区,而相对于发达地区,其对目前最不发达地区的影响反而会最大。“我更情愿认为,财富不是在全球重新分配,而是有新的财富产生,其中大量财富将诞生在目前并不富裕的地区。而我认为,这就是互联网技术的价值所在。互联网技术将增加所有人的财富。”   10.存储:便宜到想咋用就咋用   按照专家预测,到2029年,100美元能够购买11个拍字节,存储已经便宜到想咋用就咋用。“人们将有能力记录下人生的分分秒秒,”埃文斯强调,“这种存储质量同蓝光质量相当。”   据马瑞可·卢森科维茨介绍:“手持设备机只需几个兆兆字节的存储量就足以存储一个人生命中的全部历史,甚至包括看过的所有电影、听过的所有音乐和拍摄的所有照片。”   这意味着,人类此时有能力记录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戴布·罗伊开展了一个名为“第一个单词的诞生”的相关项目,他将自己新生儿子睡醒状态下的每一刻都制作成录像带,用以研究育儿者是怎样影响幼儿的语言学习。   罗伊解释称,如果记录下生命历程的每一刻——其所说的一切、所做的一切,就能够随时回溯到从前,重拾已濒临遗忘的美好记忆,再次温习生活中曾经存在过的、却又一去不复返的点点滴滴。   11.给一切烙上数字化印记   无处不在的数字化,换个意思,就是“一切皆可连接互联网”。   而从历史到当前,每一篇能提供给人类有用信息的资料,都能够被扫描、数字化,并可通过互联网搜索。而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通过智能手机快速访问该信息。速度,此时永不再是困扰你的问题。   所有的一切,需要的不过是一部手机。我们的儿孙后辈,将很快忘记什么是图书馆,也没见过CD、DVD这些碟片。   马克·刘易斯预测称,蓝光就将是最后一种移动媒体格式。以后“一切内容都通过在线创作,图书馆这一职能将消失,演化为智囊库,而图书们则将摆放到博物馆。”   12.个性化才是真正的客户价值属性   厌倦了电视节目中无休止插播的烦人广告?不愿每天被强迫着浏览并不感兴趣的户外、纸媒和直邮广告?在未来,这些都不再会是问题。   就像现在定制手机套餐一样,企业主和广告公司的宣传将在未来告别大众传播,而直接定位到每一名具体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会将自己所有的东西呈现在你的面前,然后等待你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定制。用户将得到内容极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广告,文章、图书、各类应用和电影,乃至饭馆、酒店都将根据个人喜好提供极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大众媒体的时代将被终结。”刘易斯说,而技术将被赋予全新的客户价值属性。    13. 传感器到处渗透,物联网成为现实   各类型传感器无所不在是种什么滋味呢?有些人觉得备受监视如芒在背,但也会有些人先感觉到了惬意。   譬如,你购买的房子、家用电器、娱乐设备、汽车等都拥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可通过互联网检测、维修等;你的汽车与经销商随时保持联系,指导你何时换油;房子安装有动作检测传感器,可控制室内光线亮度、供暖、冷风,如果你滑倒、跌伤了,还能够呼叫911;冰箱内的传感器能够检测食物是否已趋变质。   换句话说,物联网将成为现实。   这意味着大量“新”事物将能与我们“交流”,可能会发出“我温度太低”“我温度过高”“我现在急需维修”等等内容。思科公司的首席未来学家达夫·埃文斯指出,在今时今日,我们只有几十亿部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待到2020年,与互联网连接的设备将达到500亿部。   而除了机械电器外,从家畜到植物等所有生物也将能与网络相连接。小如沙粒的微型连接设备可通过注射针头注入生物体内,这时就要感谢IPv6协议了。埃文斯兴奋地表示:“通过IPv6,每人将拥有52000万亿个IP地址。”    14. 无处不在的摄像头   尽管我们目前的生活中,已经充斥着无数个时刻盯着我们一举一动的摄像头。但能否想象一下,当摄像头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比如覆盖全地球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景象?   “也许在25年后,我们能够从任何角度实时看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美国通信软件厂商Telcordia公司研究副总裁卢森科维茨说。他表示,带有部分计算功能和部分机械功能的新事物将在未来不断出现,典型的代表便是摄像头的广泛应用。   与现在的监控作用相比,未来摄像头将与传感器相结合,在对周遭环境进行监管的同时,这些连接了互联网的传感器和摄像头,还是控制着接入网络的设备的机械部分的制动器。而这些制动器能够做出开门或关门之类具体动作的决定。这意味着未来的监控系统不仅能够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还能够随之发出指令,做出相应的行为。    15. 机器人将比人多?!   现在,你所能想到的机器人,简单的诸如商场贩卖的“扫地机器人”,复杂的类似神出鬼没的军用无人机。但在未来社会,机器人将会更多地进入到工业和消费领域。而那时会创建出专用网络,以供机器人间相互沟通。   “预计25年内,发达国家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将会超过其人口数量,而这些机器人都将会上网。因此,从社交网络角度看,不能排除机器社交网络或者说机器人社交网络会蚕食掉人类社交网络的可能。”埃文斯称。   在技术领域里,很大程度是军事应用在推动机器人的进步。但此后,因商业领域也会大量涌现机器人身影,因此人们将需要体积更为小巧并能够攀爬、翻墙的机器人。而像福岛核事故这一类的事件,也将会更多出现机器人的身影而非相对脆弱的人类。    16. 绝大部分个人资产走向虚拟化   25年后,假如人们走进某位音乐影视收藏者的家里,将不再看到现在常见的一排排书架和厚厚的CD夹。他所需要做的或许仅仅是连接某台主服务器。在未来,从视频到音乐到图书,人类所拥有的几乎一切东西都将由实物向虚拟迁移。   “25年之后,如果你去亚马逊网站购买一套自己看中的设备,只需要下载该设备配置后,用本地3D打印机打印出即可,而无需像现在这样让供货商将货发到你家门口。”埃文斯说。   之所以能够实现实物的虚拟化,在于云计算的真正实现。届时,媒体和数据的拥有权都将基于元数据。想收藏一部电影不再意味着买下一张DVD光盘,而是由服务器元数据来决定你有没有观看该电影的权利。    17.增强现实技术(AR)成老生常谈   如果现在你因为用上了可视电话就感到惊喜的话,那么20多年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增强现实技术(AR),将会让你惊诧得合不拢嘴。   到2036年,由计算机产生的感官图像将整合至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增强现实技术。即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例如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到现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在以往诸多的影视作品中,对此有多许多丰富的幻想和描述。   实际上,AR技术在当前就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多个领域,比如体育赛事的电视报道。游泳比赛的画面中,会显示着一条世界纪录保持者行进速度的路线。而在未来,AR这类虚拟现实技术与实物现实的结合会更加紧密,例如,隐形眼镜能够嵌入实时面部识别,飞行员能够佩戴内置导航设备的特殊眼镜等等。    18.“3D全息成像”浮出水面   小型机器将会在我们的世界里出现得越来越多。人们的生存环境不久就会充满传感器和促动器,那时的我们一半时间生活在计算机的世界中,一半时间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直至,达到了现实世界和计算机世界之间的差异将消失。而这个时间点,就是25年后。   在2036年左右,计算机世界和现实世界将不存在差异。从远程会议到游戏,每一种计算机体验都将实现3D化和沉浸式。正如一些预言家曾表示的那样,人们能够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无缝生活。   现在,有一个系统被人们叫做“思科网真”(telepresence),这是通过结合高清晰度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组件,在网络上创建一种独特的“面对面”体验的新型技术。作为远程会议来应用,该系统将提供完全的3D体验,用户能够触摸、观看、闻嗅正在发生的一切。而其不需要特殊的眼镜。远程人物的3D图像会与真人大小一样,也能够与人们正常交往看过《星球大战》的观众应该对此描述都不陌生。其中角色可以与等身大小的图像交谈互动的场面,利用的就是这样一种立体影像投射,其介质就是空气。   全息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3D图像的手段演化而来的。而所谓的全息网真,将可以提供真人大小的图像、超高清晰度的视效、具有立体感和特殊设计的环境,营造出一种让身处不同地方的人能“身临其境”的场所。而这是25年内,我们就能够看到的。    19. 具有预测性和预防性的计算机系统   25年后的计算机系统或不再局限于“解决问题”这个功能,它们还能把事故扼杀在萌芽中。   今天我们在用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说是消极被动型的;但明天的计算机将是主动出击型的它们具有预测性和预防性,能够为相关的大型数据集建模,创建出最接近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现实环境模拟,以发出提前预警,阻止事故发生。   譬如说,一套未来的交通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在交通拥挤时疏通车流,还能通过改变交通灯模式来进行交通管制,预先改变交通流量,让堵塞防患于未然。   这套系统的形成,需要交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通过观看车流和公路数据,经分析后创建一个模型,模拟某一时间点的流量。最终达到实际发生数据与预测发生数据完全相符的精确程度。   而不仅仅在交通这一方面,此类型的预测和预防系统还会对未来城市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包括水循环系统、电供应系统等等。城市,就是由各种系统组成的系统。那么对城市生活而言,这项技术无疑又是前进了一大步。    20. 它们,越来越像我们   1956年,一群科学家聚集达特茅斯学院,讨论着对于当时的世人而言完全陌生的话题。这就是被称为人工智能起点的“达特茅斯会议”。   自那次会议以来,数十年间人类创造的机器人们学会了爬楼梯、踢足球甚至维修空间站,但说到“交流”,就一塌糊涂了。迄今为止,机器人也好超级计算机也罢,在理解信息语境时一直很糟糕。但科学家预计,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机器人这部分的理解力将有一个明显改善。   对此卢森科维茨认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在部分人工智能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譬如,软件代理就是一个好例证。这是一个半自治虚拟实体,能够为用户处理简单的任务,还能与另一位用户的软件代理共同协调一项活动,必要时还能够招募其他代理,获得预期的工作效果。“25年后,你的软件代理就能够同我的软件代理会谈。”卢森科维茨说。   而就在今年IBM超级计算机沃森展现出让人过目难忘的语言接受和处理能力后不久,5月份,有报道称机器人正在开发属于自己的语言来协助导航并提高智能。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模拟实验和真正的现场实验中,这个名为“语言机器人”(Lingodroid)的科研项目可让机器人随机发出声音,用不同的音节组合说出它们曾经去过的地方。尽管简单到就像婴儿的牙牙学语,但毕竟机器人之间产生了人类所不能理解的默契,并且让人们看到了沟通和交汇的鲜活色彩。    21. 互联网基础架构或彻底改变   施乐帕洛阿图研究中心(PARC)一直以技术创新以及大胆构想制胜。从以太网到激光打印机和图形用户界面(GUI),都是它创新体制之下累累硕果。而今,PARC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互联网基础架构,名为内容中心网络(content-centric networking)。   这或将引领出现全新的、完全不同的互联网基础架构。   40年前互联网问世,其最初目的是实现两个终点之间的连接,到现在,互联网已经注入全新的元素由系统向终端用户传输缓存内容。然而,PARC预言,全新互联网架构设计宗旨是向终端用户分发内容、软件和服务。   这就是内容中心网络,内容中心网络研究在互联网上创建较少的长距离流量,所有内容都与用户距离较近,因此将更高效且能够改善信息安全环境。PARC研究人员希望未来10年到20年内能采用该网络。   PARC资深研究员凡·雅各布森解释道:“内容中心网络是没有所谓终点概念的。如果用户要查询什么事情,就好像是在一个房间里问时间,所有知道答案的人都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再通过去除源头和目的地的模式,就能够创建出一个如IP那样高效的通信模式。”   据悉,2010年9月,PARC和10所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已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未来互联网架构项目为期3年的800万美元研究补助。雅各布森估计,在这笔补助完全到位后,技术上部署内容中心网络还需要10年时间。    22. 信息安全:继续困扰人类   在IT领域的所有麻烦里,信息安全问题似乎没那么好消化。   25年后,人类无疑将拥有更强大的加密系统,但拜技术这把双刃剑所赐,随之也带来了更强悍的攻击手段,换句话说,届时仍不可能根除信息安全问题。   对此,纽厄尔的看法是:“人类对信息的保护和对信息的破坏就是一场持久战,而这场大战不会消失。总会有人试图窃取你的信息,总会有人意欲监督你,攻击者们的计算机功能也同样强大。”   因此,信息安全问题的前景就是“不会彻底解决”。“我们将继续同安全、版权和信息分享竞争。”纽厄尔称。    23. 一场互联网大灾难   尽管无比依赖,但互联网并不为人类所信任。艾略特认为:“我们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即将大难临头。我们在等待灾难降临,然后作出反应。”   现在,互联网领域的决策人士们已经在为这个虚拟世界可能发生的灾难性故障制定一份企划案。譬如,2010年夏季颁布的域名服务器(DNS)安全措施就是针对域名服务器安全扩展(DNSSEC)灾难性故障准备的。   人们曾在DNS中发现了一些漏洞,别有用心的攻击者们利用这些漏洞可以劫持使用名称在互联网上搜寻某个站点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取得对会话的控制,进而实施收集用户的账户和密码等特定操作。由于这种漏洞,人们越来越希望引入DNSSEC。   而据报道,负责管理全球互联网的国际性组织ICANN已启动一个钥匙计划,希望借此保护互联网基础设施安全。一旦意外的毁灭性灾难降临,5位分布在全球的数字密钥保管者,将来到美国某秘密数据中心合作解开DNSSEC的根密钥并重建。   艾略特解释这种做法的必要性:“当前我们这个社会上的金融系统、电力系统都存在巨大缺陷,未来25年内,我们很可能将面临灾难。”    24. 计算机抢你饭碗   从事研究、分析工作的IT人士要小心了,未来你们可能会因为电脑的不断成长而面临失业的危险,你的工作可外包给计算机。   纽厄尔表示,就像新学徒时间长了也变成老师傅一样,电脑分析和筛选数据,并弄懂其中意义的能力,将随着编程人员的语境网络能力而不断提高。所谓的语境网络,是指互联网的研发与使用者共同创建的一系列技术,电脑借此能够理解信息的意义,并自主执行相关的任务。在他看来,这或许将从根本上改变信息工作的方式,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效率也将获得极大提高。但相应的,一大批活生生的人将因此“被退出”。    25. 无论何时,仍是智者生存   从一定程度上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可以总结为一场脑力劳动日益替代体力劳动的渐进革命。而在未来,社会分工对脑力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意想不到的连接能力和适应能力。   具体到现实的企业经营中,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以及其他的IT管理人员将更加愿意招聘和使用具有良好反应速度并且能够针对不断发生的变化作出及时的适应和调整的人才。   这种创新能力,可谓未来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新要求。因为在未来,工作环境将更开放、协作性更高、创造性也将更大。如何在保持企业稳定现状的情况下,推动新技术的使用,将是企业管理者遇到的新挑战。
个人分类: 科学问题|7437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研发到产品:英特尔的变与不变
热度 1 meixianghao 2011-6-2 09:50
开栏的话: 目前,在我国,大批科技成果不能形成产业规模,造成技术资源的极大浪费,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及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机构,也制约着科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策、制度、人才等多方面因素,也关系到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等多个环节。正因如此,如何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至今还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从今天开始,本报《技术·经济》版特辟“创新·转化”栏目,希望能够聚集产学研各方的智慧与心得,共同探讨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问题,分享一些优秀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经验。 从研发到产品:英特尔的变与不变 变还是不变?对每个以成果产业化为使命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来说,这都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看来,面对快速发展的技术、变化莫测的市场,要想在不断的变动中一直处于不败之地,除了制度层面的建设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于科研人员是否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 □本报记者 计红梅 网景(Netscape)是上世纪90年代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它所推出的网页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0%以上。微软IE浏览器异军突起后,仍旧秉持原有策略的网景被迫放弃浏览器市场,最终落得被美国在线(AOL)收购的命运。 2000年前后,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的企业股价均飞速攀升,而苹果公司的股价却不涨反跌。即便如此,苹果还是坚持做它想做的事情。十年之后,苹果超过谷歌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 变还是不变?对每个以成果产业化为使命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来说,这都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看来,面对快速发展的技术、变化莫测的市场,要想在不断的变动中处于不败之地,除了制度层面的建设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于科研人员是否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 他认为,只有科研人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推动研究机构朝着新的方向前进,才能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那么,对科研人员来说,变要如何变?不变的又要怎样坚守? 5月27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方之熙和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嵌入式软件实验室总监吴甘沙谈了他们的看法。 灵活的适应能力是科研人员的首要素质 记者见到吴甘沙的时候,这位年仅三十多岁的研究人员,刚刚被任命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首位首席工程师。 首席工程师这一职位在英特尔的研发体系中地位很高,仅次于院士和资深首席工程师。获得这一职位的科研人员,不仅要在产品应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还要在技术和战略方向上具备相当强的领导能力。而且,遴选的标准是全球统一的。 与其他候选人相比,吴甘沙的履历并不起眼: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求学七年,硕士毕业;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工作十一年。 然而,就是这位地地道道的本土化人才,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方之熙看来,灵活的适应能力是科研人员的首要素质,而吴甘沙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吴甘沙自认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一般到了一个地方,就会安安心心地做下去”。然而,在到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第二年,他就作了一个大胆的选择,从原来的人机界面小组跳到了新成立的编程系统小组,一待就是十年。 当时,由方之熙一手组建的编程系统小组网罗了世界上最强的一批编程高手,率先开始做Java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到2004年的时候,吴甘沙所在的小组设计的Java操作系统成为当时全球最先进的系统,可以在手机、PDA等多种移动终端上运行。 “我还记得,当时做基准测试,这个系统在手机上的运行速度要比其他最快的系统还快60%~70%。”吴甘沙自豪地说。 然而,这个很有潜力发展为现在安卓系统的研究成果却因为英特尔公司的战略调整而搁置了。2005年,英特尔公司面临一个变化,即从单核向多核发展。吴甘沙所在的团队也随之转到并行编程,一做就是四年。直到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定位做嵌入式研究,他又开始主持嵌入式软件的创新。 “起初面对变化的时候,我是很不适应的。”回忆起2005年那次最艰难的转型,吴甘沙坦承。但是,在认识到这一变化已不可逆转之后,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 之后的吴甘沙又历经了从编程系统实验室研究经理到嵌入式软件实验室总监的过程。每次面对新的岗位,他都能很快适应工作,并带领自己的团队取得良好的业绩。 在英特尔的11年里,他共发表了学术论文10多篇,获得美国及国际专利20多项,还有15项待批中。正是这样的成绩,让他在只有四分之一胜出几率的首席工程师竞争中崭露头角。 由追随者变为参与者 在英特尔,一到三年内需要的研究由产品部门完成,三到五年内的研究由研究院负责,五到七年后才会产生影响的研究则由公司与学术界合作完成。 吴甘沙告诉记者,2005年,他们为了寻找新的方向,采取了与学校合作的方式。当时,他们和斯坦福大学合作设计一个能够运行在GPU上的并行计算软件——Brook。 他们也没有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合作会对产业界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参与合作的一名斯坦福学生Ian Buck后来去了NVIDIA公司,领导了并行计算架构CUDA这个项目;另一名学生Mike Houston去了AMD公司,代表AMD参与了OpenCL的制定。 英特尔则沿着这一方向推出了可以让单一来源的应用程序运行在多核和众核处理器上的编程技术Array Building Blocks(ArBB),其影响可以拓展到万亿级计算的时代。 面对变化,吴甘沙个人的经验是,要在适应的过程中主动出击,深入产业界和学术界,从中寻找新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你会变成参与者,而不是跟随者。” 他还建议,要从三方面考虑问题:自身的优势和梦想,以及公司和市场的需求。“变化的结果必然是三方面的融合。” 内在的驱动力 与吴甘沙一样,方之熙的本科生涯也是在复旦大学度过的。从复旦大学毕业后的30多年里,他曾在大学工作过,也有过一段创业经历。在协助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英特尔研究院总监贾斯汀一步步把美国研究院建立起来后,他被派到中国从事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管理工作。 “不论从事哪种工作,我都感到,在具备良好研发实力的基础上,技术人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方之熙说。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以产业化为导向的研究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风向来决定或者改变研究内容,研究人员就必须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学习怎样适应新的变化,而他们的价值也只有在具备良好的适应性时,才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 科研人员的适应能力对研究机构的创新成果和技术转化率有决定性的作用。方之熙认为,对于工业研究院来说,只有当研究员们能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推动研究院朝着新的方向前进,进而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战略、产品、服务更好地满足时代的需求。 “放大到整个公司,如果公司的整体战略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那么后果将是非常危险的。”方之熙再三强调。 然而,一方面是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坚守。 方之熙告诉记者,在英特尔研究院,变成产品的研究成果大多需要四五年时间的积累。因此,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提倡这样一种精神:作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目标,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追求。当看到自己做出来的成果反映在一个产品里,大家都在用,这种满足感是任何其他事物都比不了的,即使是再高的职位、再多的金钱也替代不了这一感觉。 “我们的研究和产品都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方之熙说,要想在工业基础上进一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很少能看到哪家公司突然做好的。 他特别举了苹果公司的例子。这两年苹果公司的产品很火,但大家没有看到十年以前互联网泡沫时每个公司的股票都在拼命地涨,只有它不涨反跌,而苹果却还坚持做它想做的事情。 “今天苹果公司的成功是它积累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在研究院提倡的实在、认真的学术风气。” 吴甘沙告诉记者,能在研究院长期待下来的,肯定是对技术非常有热情、内在驱动力非常强的人才。在这点上,本土人才有自己的优势。“海归人才沟通能力比较强,而本土人才则非常扎实,耐得住寂寞,能够在一个课题上钻研得很深。” “人才多样化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不论海归还是本土人才,各自都有独特的优势。”方之熙也认为,“我们在毕业生里选人的时候,并不太注重学校出身,但所在的研究组和师承是我们比较看重的因素。我们更重视的,是个人的团队能力和学习潜力。” “一个组织里,一定要有不同的人,才能激发出更好的创新。”吴甘沙告诉记者,英特尔招人的时候,所选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符合团队化学反应的,一定要能够弥补团队存在的技术缺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权衡变与不变,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吴甘沙说。 《科学时报》 (2011-06-02 A3 技术 经济)
个人分类: 技术与经济|39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英特尔新型连接技术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Gb/s
热度 3 zlhua 2011-2-27 17:47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月24日报道,美国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新型高速连接技术雷霆(Thunderbolt),其理论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Gb/s,该技术有望给用户带来高速数据传输和高清屏幕显示。 雷霆技术即2009年英特尔发布的光锋(Light Peak)技术。光锋技术是一种用于将计算机及其它设备连接在一起的接线,它不仅像USB连接那样可以传输文件,而且还可以传送视频和网络信号,这些数据的传输过程需要由Intel的一款功能芯片负责管理。雷霆技术则由一个英特尔控制芯片驱动,使用小型连接口。 然而,雷霆技术目前还无法达到其理论最大传输速率,因为英特尔公司现在采用的是铜线而不是光纤光缆。不过,英特尔表示,未来雷霆技术将使用光纤,届时该技术甚至有望达到100Gb/s的传输速率。 英特尔称,雷霆技术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满足高清媒体创造者的需求。雷霆技术可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不到30秒即可传输一部完整的高清电影;该技术也能同时传输多种信号类型,使显示器、外设等能共用一条光缆,以此减少用户将各种电脑设备连接在一起所需要的光缆数量;培育出开发和使用PC的新方式等。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邓慕理表示:“处理高清媒体内容是当前电脑用户最关注的任务之一,雷霆技术为专业人士和普通消费者提供了更快、更方便处理这些内容的新方式。” 福雷斯特公司的分析师莎拉·罗特曼·艾普斯表示,“雷霆技术并非消费者一直翘首以盼的创新技术,但它是消费者心仪的技术之一,尤其在传输视频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雷霆技术的出现让消费者对USB3和火线接口(Firewire)等其他连接标准的未来提出了质疑。雷霆技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Gb/s;Firewire400的速度是400Mb/s,Firewire800为800Mb/s;USB2为480Mb/s,USB3为3.2 Gb/s。 苹果公司将成为首个使用雷霆技术系统的电脑制造商,苹果将在其笔记本电脑上装配该系统。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478 次阅读|5 个评论
用大脑作遥控器?
dema1947 2009-11-24 15:23
英特尔将于2020年推出用脑电波操控的新产品 翻译:马德 英特尔公司正在进行一项以智能植入为目标的研究。预计到2020年,这种植入技术将实现通过脑电波直接控制各种类型的电子设施。 原载:美国《大众科学》网站 英文网址: http://www.popsci.com/technology/article/2009-11/intel-wants-brain-implants-consumers-heads-2020 作者:Jeremy Hsu 图片说明:思维入侵英特尔将进入你的头脑(图片提供: Warner Bros. ) 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设计理念,千万不要太恐怖:据英特尔研究人员透漏,该公司设在美国匹兹堡的实验室正在进行一项以智能植入为目标的研究。预计到2020年,这种植入技术将实现通过脑电波直接控制各种类型的电子设施。 研究人员预期,这种可以不依赖键盘、鼠标和遥控器而自由地上网或转换频道的技术,将因适应未来用户的需求而受到欢迎。他们还预测,目前十分前卫的点触控设施,诸如价格十分昂贵的iPhone手机,机器人电话,甚至由微软刚刚推出的概念产品俗称茶几电脑的表面计算平板电脑系统(Surface Table),迟早会被人们厌烦。 把脑电波转换为可操作的技术手段,难点在于对脑功能的破译和编码。英特尔公司的技术团队已经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脑波进行扫描,采集脑思维活动的样本,建立了相应的电子模型。 除英特尔以外,其他公司的研究人员也在进行一些相关的研究。最近,日本丰田公司(Toyota)演示了一款可以由人脑控制的轮椅;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的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一种无绳脑波遥控器,可以让猴子对机器人的手臂进行操纵。 可以预见,还会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投入这种脑功能转换界面的研究,此外,也有很多机器人和电子人被用于这个领域的实验。只要科学家们能够破译脑电波的密码,把它转换成明确的行动指令,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到处充斥着脑电波频谱的虚拟世界。这是必然的,我们将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成电路发明50周年-那些不能忘却的人和事
eloa 2008-11-28 09:02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2008-11-27 星期四 13:48 本文是网友投稿。 作者: 宋堃 引言 50年前,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这一发明奠定了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基础,如果没有他的发明,就不会有计算机的存在,信息化时代也能只空谈。50年过去了,谁能够想象到现在这些小小的芯片已经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渗透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2008年9月12日是集成电路发明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那些改变着人类社会里程碑式的人还有事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一 杰克 基尔比 (Jack S. Kilby) 集成电路之父 1947年12月23日第一块 晶体管 在贝尔实验室诞生,从此人类步入了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但是对于从小就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基尔比来说可不见得是件好的事情:晶体管的发明宣布了基尔比在大学里选修的电子管技术课程全部作废。但是这并没有消减这个年轻人对电子技术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道路。 也许这就是天意,在晶体管发明十年后的1958年,34岁的基尔比加入德州仪器公司。说起当初为何选择德州仪器,基尔比轻描淡写道:因为它是惟一允许我差不多把全部时间用于研究电子器件微型化的公司,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不错的实验条件。也正是德州仪器这一温室,孕育了基尔比无与伦比的成就。 虽然那个时代的工程师们因为晶体管发明而备受鼓舞,开始尝试设计高速计算机,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由晶体管组装的电子设备还是太笨重了,工程师们设计的电路需要几英里长的线路还有上百万个的焊点组成,建造它的难度可想而知。至于个人拥有计算机,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针对这一情况,基尔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能不能将电阻、电容、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都安置在一个半导体单片上?这样整个电路的体积将会大大缩小,于是这个新来的工程师开始尝试一个叫做相位转换振荡器的简易集成电路。 1958年9月12日,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成功地实现了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的构想,并通过了德州仪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检查。请记住这一天,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为开发电子产品的各种功能铺平了道路,并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使微处理器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开创了电子技术历史的新纪元,让我们现在习以为常一切电子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 伟大的发明与人物总会被历史验证与牢记,2000年基尔比因为发明集成电路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份殊荣,经过四十二年的检验显得愈发珍贵,更是整个人类对基尔比伟大发明的充分认可。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评价很简单: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有几个人的工作改变了整个世界,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莱特兄弟,还有杰克基尔比。如果说有一项发明不仅革新了我们的工业,并且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那就是杰克发明的集成电路。或许德州仪器公司董事会主席汤姆恩吉布斯的评价是对基尔比贡献最简洁有力的注解,现在基尔比的照片和爱迪生的照片一起悬挂在国家发明家荣誉厅内。 二 罗伯特 诺伊斯( Robert Noyce) :科学、商业双料巨人 罗伯特诺伊斯,是一位科学界和商业界的奇才。他在基尔比的基础上发明了可商业生产的集成电路,使半导体产业由发明时代进入了商用时代。同时,还共同创办了两家硅谷最伟大的公司:一个是曾经有半导体行业黄埔军校之称的-仙童(Fairchild)公司,一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擎英特尔公司。 生活在美国大萧条时代的罗伯特诺伊斯向来奉行自己动手,12岁的时候,他与二哥自造了一架悬挂式滑翔机。13岁的时候,他们用家里洗衣机淘汰的旧汽油发动机造出了一辆汽车。甚至还同朋友一起造出了一台粗糙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互相发信息。当然诺伊斯这一生最大的发明,还属可商业生产的集成电路。 1959年7月,诺伊斯研究出一种二氧化硅的扩散技术和PN结的隔离技术,并创造性地在氧化膜上制作出铝条连线,使元件和导线合成一体,从而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平面制作工艺、为工业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基尔比在锗晶片上研制集成电路不同,诺伊斯把眼光直接盯住硅-地球上含量最丰富之一的元素,商业化价值更大,成本更低。自此大量的半导体器件被制造并商用,风险投资开始出现,半导体初创公司涌现,更多功能更强、结构更复杂的集成电路被发明,半导体产业由发明时代进入了商用时代。 当然在这个商用时代还诞生了诺伊斯最大的成就:1968年诺伊斯离开了曾经有半导体行业黄埔军校之称的-仙童(Fairchild)公司(孕育出包括英特尔、AMD、美国国家半导体等当今半导体行业著名公司)与戈登-摩尔、安迪-格罗夫同创建了英特尔(Intel)。 1971年,诺伊斯所在的Intel成功地在一块12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制成了一款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在内的可编程序运算芯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又称微处理器,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开始了英特尔(Intel)飞速发展,从1968年的收入为零直到今天超过三百五十亿美金营业额。 一个人同时置身科学界和企业界,最终还能功德圆满,实属罕见,而诺伊斯却做到了,他已经成为半导体工业的象征人物,人们尊敬的称他为:硅谷市长。这位硅谷市长的成就也成为半导体行业工程师日夜奋斗的目标。 三 戈登 摩尔(Gordon Moore): 一个人一个行业的定律 在今天的IT行业有一个神话,这个神话就是一条定律把一个企业带到成功的巅峰,这个定律就是摩尔定律,而这个企业就是Intel。这个定律的发现者不是别人,正是世界CPU市场霸主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 1929年1月3日,戈登摩尔出生在距离旧金山南部的一个小镇,1954年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56年同诺伊斯一起创办了传奇般的仙童(Fairchild)公司,主要负责技术研发。1968年在诺伊斯辞职后,戈登摩尔跟随而去一起创办了Intel, 1975年成为公司总裁兼CEO。 1965年,有一天摩尔离开硅晶体车间坐下来,拿了一把尺子和一张纸,画了个草图。纵轴代表不断发展的芯片,横轴为时间,结果是很有规律的几何增长。这一发现发表在当年第35期《电子》杂志上。这篇不经意之作也是迄今为止半导体历史上最具意义的论文。摩尔指出:微处理器芯片的电路密度,以及它潜在的计算能力,每隔一年翻番。这也就是后来闻名于IT界的摩尔定律的雏形。为了使这个描述更精确,1975年,摩尔做了一些修正,将翻番的时间从一年调整为两年。实际上,后来更准确的时间是两者的平均:18个月。摩尔定律不是一条简明的自然科学定律,尊它为发展方针的英特尔公司,更是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微处理器也成了摩尔定律的最佳体现,也带着摩尔本人的名望和财富每隔18个月翻一番。 当时,集成电路问世才6年。摩尔的实验室也只能将50只晶体管和电阻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摩尔当时的预测听起来好像是科幻小说;此后也不断有技术专家认为芯片集成已经到顶。但事实证明,摩尔的预言是准确的,遵循着摩尔定律目前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已含有超过17亿个晶体管。 摩尔定律的伟大不仅仅是促成了英特尔巨大的商业成功,半导体行业的工程师们遵循着这一定律,不仅每18个月将晶体管的数量翻一翻,更是意味着同样性能的芯片每18个月体积就可以缩小一半,成本减少一半。也可以说是因为摩尔定律让我们生活中的电子产品性能越来越强大,体积越来越轻薄小巧,价格越来越低廉。 1900年已经退休的摩尔从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手中接过了美国技术奖。今天,他的名字就像他提出的摩尔定律一样,响彻在半导体行业每个人的心中。摩尔定律就像一股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统治了硅谷乃至全球计算机业整整三十多年。 四 安迪 格罗夫 (Andy Grove) 微处理器之王狂妄的匈牙利人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说这句话正是安迪格罗夫。 还记得没有电脑之前的生活吗?可以这样说,没有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就算一万个年少轻狂才华横溢的比尔盖茨也无济于事。从1987年接过英特尔的CEO接力棒之后,他不断以打破传统、挑战现有逻辑的战略思维,使微处理器这颗数字革命的心脏强劲跳动,为数字时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样地,没有安迪格罗夫,也就没有今天最成功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与日本人咄咄逼人的攻势,英特尔公司最终储存业务陷入了重重困境,财务周转失灵,库存积压成山。 1986年格罗夫提出的新的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毅然舍弃储存业务把英特尔的主营业务转到微处理器上去。正是这个决策让英特尔顺利地穿越了存储器劫难的死亡之谷,使英特尔从一个二流的DRAM厂商转变为一个垄断性的CPU厂商。 同年英特尔推出386系列处理器,又相继推出486,奔腾系列中央处理器,处理器的性能越来越强大,速度越来越快,甚至不再是简单的单个核心,双核、四核的处理器逐渐步入人们生活,个人电脑时代来临了。印有Intel Inside品牌标志的处理器成了世界上80%计算机的心脏,Intel Inside一度成为本产业的黄金标准响彻全球也在改变着世界。 五 张忠谋 新行业机构的缔造者 一个人定义了一个产业,一个人开创了一个新的代工时代,一个人让整个集成电路行业更有活力,这个人就是张忠谋。 27岁的张忠谋效力于德州仪器公司,并且一干就是25年。1985年,受台湾方面邀请,张忠谋辞去在美国的高薪职位返回台湾,出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致力于台湾半导体业的崛起和产业升级,1987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开创了半导体代工时代。 在台积电之前集成电路行业的模式都是一样的:所有的集成电路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做,Intel、三星等公司集芯片设计和生产于一体,全能但庞大臃肿。正是这种大而全的设计生产方式,带来了高成本,高门槛的弊端,放慢了整个集成电路行业的步伐。 看到这一商业机会的张忠谋,大胆成为第一家纯晶圆代工公司,不与客户竞争,不设计或生产自有集成电路,只帮助半导体公司生产已经设计成型的集成电路。正是这种模式为台积电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两个新的行业-晶圆代工厂, Fabless (无生产线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由于省去了费用高昂的晶圆制造环节,集成电路行业整体门槛降低,诞生了一大批新生的具有活力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为整个集成电路行业带来了新活力与创意。 2007年,英特尔宣布与台积电同时生产45纳米工艺的芯片。这标志着台积电在技术提高方面如此可靠,以至于像英特尔这样的国际性大芯片公司都决定停止或放缓自己生产技术的发展步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研发领域。同时传统芯片公司NXP和德州仪器公司也宣布,将停止开发一些芯片生产技术,转而与台积电等亚洲晶圆代工企业制造芯片,集成电路细分工时代全面到来,一个崭新的更具活力的集成电路行业展现在我们面前。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040.html
个人分类: 其他|1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