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现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类未来 – 行星际文明
benlion 2015-6-5 00:14
- 文化异化与文明衰落 宗教和科学,都不是目的,而是认识和实践的模式,中国元、明清朝代的东方文化,儒家和道家的实质精神,已经异化和衰落。 宗教的心灵与行为、科学的创造与发明,在中国哲学,就是实现人本的生存与发展。 来自原始宗教和多神教的影响,在曲阜的庙宇和孔子的雕像,就可以看出菩萨、等级和偶像,已不是正宗的中国儒家,也不是唐朝的早期佛教,“儒释道”3教都已异化为私我幸福、利益的求神拜佛,导致了国运衰落。 俄国是希腊拜占庭东正教,菲律宾是罗马天主教;然而,查理曼欧洲的宗教改革,吸收了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文官体制,洞察力和表现力则是艺术的精神。 清教伦理的入世,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和享受安逸,而是探险、发明的进取精神,也是个体奋斗和拯救人类的英勇精神,也体现在一种创造财富的开拓精神,带来了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佛教是无神论宗教,没有“上帝”的概念,而在道家和儒家 - 佛是心,道是至善。玉皇大帝是神仙世界的皇帝,可能佛教的异化,来源于印度、希腊神话,把神话视为了宗教。 宗教不是迷信,理性宗教与科学不矛盾,矛盾的往往是迷信,或以迷信解释宗教的误读。宗教探讨无形,科学研究有形,对待未知,科学视未知为探索与研究的对象,迷信是以自我的主观和臆测去解释。 必须对人类历史和文化了解,东方和西方、古代与现代,天主教把知识和理论权威化和绝对化,日心说与地心说,科学就是在抗争过程的分离而诞生。科学,从来不把过去的权威理论视为永恒真理,而是发展过程的阶段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未来,从儒家与禅家到人文和道家与墨家到科学,吸收西方近现代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基础与应用,走向学问与企业的发展模式。 科学精神是发展精神和客观精神,没有顶峰、权威和止境,知道不足而有不会停滞的探索。 -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2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材料在线】一张图看清全球新材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grandcanyon7 2014-8-11 01:24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材料在线( www.xincailiao.com )权威解读全球新材料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重点追踪世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热点,最专业的新材料资讯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订阅号: 新材料在线 ( 微信号: xincailiaozaixian ) 来源:新材料在线 www.xincailiao.com
7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不是我们?为什么不是现在?-读《帝国的终结》
热度 1 bigdataage 2014-4-23 20:41
为什么不是我们?为什么不是现在?-读《帝国的终结》 同人于野 WHY NOT US? WHY NOT NOW? 这是一句常见于赛场的标语。中国学者谈民主,说来说去无非也是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民主制度没有在中国自发形成,为什么我们专制了那么多年,到底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实行民主,吾尝终日而思矣,读了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发现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本书干净利索的说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所有重要问题。书中随时给出参考文献,其中的很多书目我都读过,没有一本把问题说得这么清楚明白。我估计本书关键的思想应该属于易中天原创。 如果历史就像一座大山,不同的学者看山的角度完全不同。很多人关注与花草树木,很多人流连忘返于景色。至于山的大局,黄仁宇没说明白,钱穆没说明白,至于柏杨就更不可能说明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能说出来这样的目标,但作为一个文人,他无法实现。 看懂了这座山的是柳宗元的《封建论》,可惜如果柳宗元没有走完全程。其实为了真正看懂一座山,除了必须走过全程之外,你还必须见过别的山,不同风格的 山,去比较。黄仁宇钱穆都有这个机会,只是他们是先行巨人,他们的高度还不够,需要易中天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再高一节来告诉我们山到底是怎么回事。 物理学家说要追求统一理论,诺夫乔伊说思想界也有统一理论,他追求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试图把各种思想像分析化学元素那样分类溯源。我认为易中天这本书找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理论和存在巨链。 第一章【天下一统】,说明中国为什么必然产生了专制制度。中国的专制制度并非起源于秦始皇,而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根本原因是我们是一个农耕社会, 我们讲究农时,这就要求稳定,要求家庭,要求统一,要求权威。很多人误以为中国春秋时代的邦国可以跟现在欧洲的民主相提并论,其实完全不相及。民主制度的起源,希腊城邦,其基础在于当时的希腊是一个商业社会,正因为如此才淡化家庭,要求平等,要求交易,要求社会契约,要求民主代议。一个是农耕社会,一个是商业社会,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这里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法制和法治。只有建立在商业社会的公民之间平等达成的社会契约,才是真正的法治。 第二章【中央集权】,如果集权是农耕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怎样集权最好呢?这一章对于中国专制王朝的兴衰规律做出了极好的总结,看完之后颇有宿命之感! 注意,从前强国论坛有个女网友,总结出中国王朝的一个规律:一场混乱之后必然有一个统一但短暂的王朝,这个王朝之后紧接着的统一王朝往往可以兴盛数百年。 比如战国之后的秦汉,秦短命,汉兴盛;隋唐,隋短命,唐兴盛;一直推导出军阀混战之后的国共,国短命,共兴盛。这个规律我多年前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感觉简直是术数,而在易中天这本书里,这个规律被直接推导出来了。易中天特别指出,天下大乱是帝国的造血时期。(顺便说一句,这位女网友的博客我前些时候发现了, 在http://blog.sina.com.cn/chzhshch,她现在主要研究股票。不幸的是她可能得了癌症。) 第三章【伦理治国】,第四章【官员代理】,新意不多。尤其是第四章简直是吴思书的翻版。而且这里作者放着吴思发明的”潜规则”一词不用,翻来覆去用”陋规”。从八卦角度,估计易中天不是吴思的朋友。 第五章【内在矛盾】,从产权和法理等角度论证了帝国制度的内在矛盾,为什么这个制度不行。有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皇帝,其他的矛盾,即使没有皇帝也解决不了。 第六章【共和之路】,这是最好的一章。论述我们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专制走向真正的民主共和。首先重要一点是光有”民主”是不够的,必须加上”共和”和”宪政”。对这些概念很多人缺乏认识。比如说宪政和宪法的精义所在,在于限权。而民主的精义是授权。共和与民主又不一样,如果只有民主没有共和,则无异于多数 人的暴政。共和是要求同存异,其一个伟大的品质在于妥协。共和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绝不能离开民主和宪政。关于这个问题就连孙中山也没整明白,中国当时真正 懂民主共和的只有宋教仁。易中天甚至还考证”共产主义”的共产,并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一起生产的意思(共产,中文来自日文,故有此误),其本质正是 共和。 那么易中天的最后一问是,我们中国既然传统上是农耕社会,我们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么?什么时候呢?Why not us, why not now 么?他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答案是明显的:那就是先要转型成商业社会。 本书所描述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在我看来即使是美国也没有达到。我认为民主,共和,宪政,这三个方面破坏力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民主。如果真正的民主共和宪政是一个目标,现在所有国家都仍然在探索怎么达到这个目标。 我写文章一般都是激情促成,体现出来就是一旦我觉得什么好就认为好得不得了而忽视其缺点。我认为这是我的一个优点。 原文: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183
1177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史斋3】中国之“礼”从何而来,又将走向哪里?
热度 1 lijianguo531 2014-3-13 16:08
我们在小的时候,经常会听老师跟我们讲中国是礼仪之邦,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悠久的历史。而有的时候我会突然想问,中国的“礼”起点在哪里?现在如何?今后又将何去何从?最近看了一个大型历史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在纪录片中,楚国在商周时期就被定义为蛮夷之邦,不被中原国家所接受。之所以有“蛮夷”之称,这就说明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国家自诩的就是“礼仪之邦”。 这一点可以看出,至少“礼”在先秦商周时期就扎根于中原大地。而这种“礼”与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我感觉是一种秩序,一种信仰,一种特权,甚至是法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当时的“礼”是商周皇室用来统治中原大地的工具,商周时期奉行的分封制就是天下各个诸侯国要按照礼法来定期朝奉周天子,下是绝不能犯上的,诸侯国之间也要以周礼相处,在诸侯国内部的不同阶层都要按照这种“礼”来行事。这种“礼”被高官贵族所驾驭,更多的成为服务于统治的工具。谁要能把持“礼”的大旗,谁就是中原的霸主。这就是春秋时期五位霸主出现的一般规则。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的所作所为。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礼”在诸子百家的经典文献中得到第一次系统的总结、归纳和阐述,以迎合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法思想,即阴阳说和五行说。秦以来,统一国家开始寻找服务于统治的新的法则,以韩非为首的法家思想第一次被秦皇室在整个国家实行,重典和酷刑使战国以来混乱不堪的“礼”得到新的塑造。但重典之下的残酷压迫与暴力统治也使中华之“礼“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焚书坑儒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刘季在建立大汉王朝伊始就发现功臣们在朝堂之上的放荡不羁与傲慢很扎眼,让他第一次感觉到了“礼”的重要性,但这“礼”多来自于道家的思想。一代雄才大略之主汉武帝则第一次全面推行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这一决定深深的烙印在每个华夏子孙的骨髓里。 在唐宋时期,随着中华文化发展的顶峰的到来,中华之“礼”也迎来了繁荣的最高峰。应该说中华文化之精髓就是“礼”,是“礼”成就了中国诗词歌赋的鼎盛之作。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全脱离汉朝时期以举孝廉为特征的“礼仪廉耻”式的人才晋级路线,转而通过四书五经式的科举考试“礼”来决定。这就导致“礼”第一次深入到了民间,通过秀才、举人和进士的选拔过程将“礼”更为广泛的引入到普通最底层的老百姓生活当中。此时的“礼”就是我们最为广泛接受的“礼”,也是最为朴素的“礼”,这时的“礼”具有无穷的活力和生命力。而且与统治工具之“礼”渐行渐远,与道德文化之礼愈加契合,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程朱理学”的主要原因。 明清以来,统治者们觉得繁荣的“礼”已经开始破坏封建统治的根基,他们重新规范与重塑“礼”。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文字狱,希望借助此来抑制民间文化之“礼”的冲击。而这些修改后的“礼”无不充斥着麻木不仁、愚昧、迂腐与固执。这时的“礼”又一次被统治者无情的接过去,再一次成为了封建统治的牺牲品。它使封建大厦在风雨飘摇中又坚持了500年,但这500年是中华之“礼”逐渐腐朽落后的500年。有识之士无法从明清时的“礼”中找到国家未来的方向,而西方的思想给了他们的新的希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无奈,到敞开怀抱去欢呼“德先生”和“赛先生”,再到《新青年》上一呼百应的社会主义新思想,人们渴望新思想的同时,却无形的将2000年以来的中华之“礼”视为封建和迂腐的代名词,加以猛烈的抨击和唾弃。 经过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登峰造极的文化大革命,中华之“礼”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只有残存的只言片语。在改革开放之后,新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已经让中华之“礼”成为了捕风捉影。 我不时会看到人们会谈到中国人是这个地球上什么都不怕的群体。不是什么都不怕,是脑海中的“礼”没了 。为什么现在国外的人会逐渐讨厌中国人,害怕“黄祸”?中国人在国外为什么会干出种种糗事?为什么在国外的最差印象排行榜上总能找到中国人?我想,也许找回纯正的中华之“礼”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个人分类: 文史斋|19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学哲学 – 精神驱动
benlion 2013-11-14 09:09
英国有很强的数学、哲学传统,罗素和怀德海的《数学原理》为代表,数学、哲学都不是功利型,而是思辨和信仰驱动的学术探讨,而且,尤其需要思维的开放、思想的独立。 以色列午餐时间,同事激烈的辩论,周未儿童教堂的争相辩论,在西方的法庭辩论、议会辩论等,都体现的是思辨的传统,古代希腊的雅典学院、古代中国的书院和宫廷,也都存在一个辩论的传统,西方现代选举的辩论是施政观点和纲领论辩,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也是施政观点和主张的论述,总之,思想的活跃是为特征。 诺贝尔是发明家,瓦特、西门子、贝尔、爱迪生、乔布斯和盖兹等都是技术和产品质量、性能等市场和商业的拓展,经济发展似为竞争,实为独自的技术发明和产品开发的财富创造和彼此交换。 诺贝尔奖科学家,在重点关键的科学发现,也不是为了获奖的利益驱动,而且,科学思想决定科学的发展与突破,科学思想的创造,既无科学奖励,也无经济利益。 近现代科学和工业发展,看其结果是利益、名誉和经济收入等,却其实驱动创造发挥和发明的是非功利的信仰精神或伦理精神;故而,中国近现代化以来,之所以,存在李约瑟、钱学森之问,关键还在一个信仰精神的迷失。 -(科学思想)-
个人分类: 太平洋|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与产业
benlion 2013-9-18 17:11
企业家的意志是探险人格,生物和人类,不仅是适者生存,而且更是改造星球 - 文明的进化,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和开拓改造环境。 一个郁闷和低沉气氛,思绪可能扭曲,换一换氛围,一个积极的心态和柔软语气,一个开明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可营造一个形成进取精神、独立人格的企业文化环境。 30 年来,几乎一半时间是哲学,一半时间是科学,在科学哲学、文化哲学上思考了太多时间,必须,即时转入到深入实际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上来。 一个方面:在谈论中国古代文明时,不能与近现代欧洲文明去比,犹如,不可将赖特飞机与波音飞机比是同样的道理,无论近现代欧洲从中国古代文明中吸收的多与少,如同,蒙古帝国的崛起,马镫的发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一项关键的发明是一刀切剖鱼术。 另一方面:在谈论中国近现化时,也不能将近现代欧洲文明拉回到古代希腊,毕竟,欧洲近现代科学和民主都不是希腊 - 罗马文化的形态,而是综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创造,比如,近现代科学和工程建立在数学方法、实验技术和模型设计的体系上,法制建立在议院辩论和文官考核体制的整合上。 故而,必须从李约森难题解答等模式上摆脱出来,把思路放在中国的现代和未来。 在深入研究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同时,也在重新审视、考证、诠释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如何创建 21 世纪新文明的文化和体制上来。 近来发现一个现象,不同时期出国的华人,保存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思维印迹,又烙印上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维,甚至行为举止。外推,古代中国文化传承至今,或外在形式留存,或顶多一些碎片。 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观点,需要思考是否直接来自书本、教师,却并没有经历一番自己的钻研呢?独立思考,不应在没有理解之前赞成或反对一个观点,合理、合逻辑的就应该认真思考。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转型,往往是导致文明发展的机制。 存在 2 个论点, 1 是人或具机器的被动安装和接收信息的一个特征,表现在知识、思维和行为模式等, 2 是先进文明往往更具有全局、以史为鉴的研究与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文明的组织形态,尤其体现为公司法人行为,法人社会的竞争模式为公司的组织化博弈,如何建立适应生存,而又营造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就成为全球社会的企业家精神的组织化行为模式。 - 《沉思录》 -
个人分类: 文化|1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盟继石墨烯和人脑工程后现在又瞄准激光器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8-16 20:11
欧盟继石墨烯和人脑工程后现在又瞄准激光器 今年 1 月底,欧盟委员会将石墨烯和人脑工程两大科技入选 “ 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 ” ,并分别设立专项研发计划,预计将于 2013 年 9 月开始实施。每项计划将在未来 10 年内分别获得 10 亿欧元的经费,其资金的重要来源是欧盟最大的科研计划 ——“ 地平线 2020 计划 ” 。 最近,欧盟目光又对准了激光器。安装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西南 15 公里 的默古雷莱核物理研究所的激光器,预计 2015 年投入使用,是由 13 个欧盟国家的 40 家机构共同参与的极光研究机构 (ELI) 计划的一部分。这套设施将由两台 10 拍瓦 (PW) 级激光器和一台伽马射线发射装置组成,主要用于基础物理领域以及医学和社会应用研究。改善能直接攻击肿瘤并减少对健康组织损害的质子疗法,将是可能的应用方向之一。 ELI 计划罗马尼亚项目负责人尼古拉 . 扎姆菲尔解释说,使用新激光器可以降低成本,通过激光技术获得新的同位素,改善放疗和化疗的效果。 新激光器的其他应用还包括材料物理和纳米技术领域;也可以用于监控放射性物质运输,使海关能够更便捷地扫描卡车上的货物;甚至还可以在几秒钟内清除核电站或研究机构产生的核废料。 该项目的初始成本约为 3.5 亿欧元,其中欧盟出资 80% 。 ELI 计划还包括设在捷克和匈牙利的两处激光器设施。
个人分类: 物理|247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上帝就是未知!
benlion 2013-5-9 10:14
到底谁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唯一精神,也就是无形、无偶像。 霍金又在说上帝不存在,因为认为一切都在可知之中;然而,就是因为有未知,才导致人类孜孜以求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和求知欲望带来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唯有相信未知的存在,才会导致探索未知的未来,唯有相信无形的精神,才会排除有形偶像的崇拜。 如何建立创新型社会机制,将是一个极为严峻和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大课题。 社会管理与体制的功用在哪里?那其实只有一个目标 – 发展科学和技术,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尤其,面对未来不可知的危机或灾难。 美国科幻电影为何总是那些恐怖、末日呢?这就是一种人类生存的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才驱使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国歌,恢复田汉的歌词,那也就是要时刻警醒 - 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感,只有这个危机感才能促进一个民族的自奋图强。 如何及时从知识型、依赖型社会向创新型、开拓型社会体制转型呢?这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前途和命运的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能够领先世界的实力所在就是勇于探索、开拓,从东部向西部的开拓,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开拓,从地球向太空的探索,从古代历史向未来科幻的探索 - 这是信仰的精神力量! 附:NASA的合成生物学( http://syntheticbiology.arc.nasa.gov/ ) - 宗教,探寻神秘而表现为浪漫情怀,科学,追求理想而转化成现实。-
个人分类: 2013|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评论《研究:回忆过去也能影响未来》
热度 1 hongkunhui 2012-8-5 10:34
走在路上看见一张熟悉的面孔,是否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上班途中发现有新的事物,是否会影响我们记住了什么?《科学》 (Science) 近期发表了一份研究,纽约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回忆起旧的东西或发现新的事物,会影响你接下来对信息的处理方式。 最新研究表明,记忆系统能基于新近发生的事情而建立信息处理的倾向性——偏向形成新的记忆,或者偏向回忆起过去的记忆。举个例子,当你第一次走进某家餐馆时,你的记忆系统可以记忆这个新环境的细节,也可以让你回忆起之前和朋友一起吃过饭的相似的餐馆。该研究发现,就在你走进餐馆之前的行为,决定了哪个过程更容易发生。 过去研究揭示了,编码新记忆和回想旧记忆都依赖于同一个大脑区域,即海马体。然而,计算模型表明,这两个过程是在两个完全不相容的神经网络过程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大脑是如何做到在同一个区域内完成两个互相矛盾的过程的。 矛盾的核心在于编码 ( 形成新的记忆 ) ,以及记忆检索 ( 回想过去 ) ,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之间的不同。具体说来,编码依赖于模组分离 (patternseparation) ,一个降低记忆重合度、让类似的事件区分开来的过程 ; 而检索依赖于模组完成 (patterncompletion) ,通过重新激活相关的记忆痕迹来增加记忆重合度的过程。 考虑到这一点,研究人员想到了一个可能的合理解释——海马体能根据当前的环境情况,有选择地偏向到任意一种模式。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参与者在编码新事物和检索旧回忆间做快速切换。研究人员猜测,处理新事物会使记忆系统倾向于“模组分离”,而回忆旧事物将激活“模组完成”。 研究人员向参与实验者展示的对象分为三类:新事物 ( 即第一次展示给参与看的图像,如一个苹果或一张面孔 ) 、新事物的重复,以及相似事物,也就是与之前展示给看的事物相似但不尽相同的事物 ( 例如与之前看到的形状略有不同的苹果 ) 。参与者被要求辨别哪个是新的 ( 第一次展示的 ) ,哪个是旧的 ( 与之前展示的完全相同的 ) ,或者是相似的 ( 后来展示的,但与第一次的图像有区别 ) 。相似的事物是这次研究的重点,因为它同时包含了一点旧的信息和一点新的信息。这样,参与者或者会注意到新的细节,或者将其误认为是之前的旧事物。 研究者发现,参与者能否注意到新细节并将之准确标记为“相似”的事物,取决于上一个事物是什么。具体说来,如果参与者在刚才的试验里遇到了一个新的事物,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将相似的事物标记为“相似”,而不会把它错认为是旧事物。 相应地,在另一项对比实验中,研究人员证明,同样的方式也可以影响新记忆的形成。研究者测试了参与者如何在类似记忆间形成关联,并发现参与者在刚刚回忆起一个不相关的旧事物后 ( 而不是注意到一件新的事物 ) ,更容易形成这种关联。这表明大脑在处理旧事物后,更可能回忆起相关的记忆,并将其与当前正在进行的过程联系起来。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纽约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莉拉 ? 迪维奇 (LilaDavachi) 表示,我们都有过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熟悉面孔这样的经历,已开展有许多研究来考察人们是如何识别这样的意外事件的。然而,以前未曾发现的是,只要一看到这张面孔,就会对你的接下来的思想状态产生强大的影响,比如你可以注意到街边刚开的咖啡馆,沿道花坛里新开的花朵。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纽约大学的凯瑟琳 ? 邓肯 (KatherineDuncan) 博士补充说,我们周围熟悉的人、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事物,这些都可能成为记忆的暗示。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建筑有时候能引发怀旧情绪,而另外的时候则会让人视而不见。研究表明,其中一个因素或许是你最近曾回忆了其他的,甚至是完全不相关的事物,或者是你最近形成了新的记忆。 · 文章关键字: · 回忆、过去、未来 复杂系统的简单评论: 之所以会发生过去的信息影响未来的心理活动信息加工,是因为过去记忆的信息实际上在信息加工中被当场提取出来了,它们作为现实的正在“活跃”的信息加入到了现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有的作为内隐信息,有的作为外显信息在心理活动的信息处理中发挥作作用。 在一般的信息处理过程中,其信息加工过程是:现实的输入和内态(内部状态)二者共同决定未来的输出。其过程是过去决定现在:过去——现在。现在决定未来: 现在——未来 过去与现在之间在功能上相互独立,是相互离散的。 就是说决定将来的只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将来与过去统计无关,这样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近似于一个马尔科夫过程。 以上转载的研究其信息加工描述的过去决定未来的现象,可以这样来理解或解释:在此类信息加工活动中,过去的记忆信息实际上已经被提取,虽然它们来源于过去(是对过去的信息内容的记忆)但在此过程中,它们变成了现实的正在活跃的信息对象,这些信息对象与外部输入的信息共同构成了影响未来的“现在的信息”即当场的 T 时刻或 t 时间期间的信息对象,所以,实际上心理活动中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归根到底还是现在的对象决定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对象决定未来。 不过,这里的所谓的“过去”、“现在”与所谓“未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不过是只有区区 0.5 秒左右的时间差而已。 欢迎讨论!!!!!!!!! 欢迎讨论!!!!!!!!! 。 所
个人分类: 博文转帖|3258 次阅读|7 个评论
过去<——>现在<——>未来
刘全生 2011-8-29 23:54
前日在电影里看了段电视里的电影(盗梦空间后遗症,喜欢一层套一层的了 ),里边一段对话蛮深奥,回放定格几次算是给抄记下来了。 A:寻找过去对吗?大师(D)! D:If a man dwells on the past, then he robs the present. 如果一个人总是沉溺于过去,那么他就毁掉了现在。 But if a man ignores the past, he may rob the future. 但若一个人忽视过去,那他则会毁掉将来! 最后还说了一句:命运的种子需要悉心呵护! 愚以为: 这段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妙阐释,意味深远。表层意思:第一句可以理解为“好汉总提当年勇,当下则易不建树”;第二句可以理解为“吃一堑处不能长一智,将来此处依旧狗啃泥”。深层点的意思:善对过去,淡忘光环,汲取教训,努力前行,现在将来,日新月异!另一层意思:过去是现在和将来的因,善于驾驭方能结出善果。 由此想到最近科网的热点话题,争来论去莫衷一是,难以统一的根源之一,或许在于各自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各有不同吧!不同的因结出相同的果,就如生物界的趋同进化少而趋异分化多一样。如果不能理解别人的过去,又怎能很好的评价别人的现在,并预见别人的未来呢?我有“殊途同归”,洋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何苦那般“求同”而不能“存异”呢? 抑或不同的过去造就了现在不同的地位,亦如“布衣”之于“夫、 士”发怒方式和气势皆迥异,可见地位之别亦显出过去之因是如何重要啊!但无论布衣还是夫、士,都应少怒为宜,至少把握住分寸尺度,伤及无辜又未能成事,岂不多亏而未有赢者乎? 今日三思三省已毕,可安心就寝了~~~~~~~~~~~~~~~乎乎呼呼
个人分类: 理性随感|3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矽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矽谷到网谷》一文
黄安年 2010-12-11 09:31
有感于《矽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从矽谷到网谷》一文 (2000 年 1 月 12 日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11 日发布 (按:这是笔者 10 年前所写的一片日记,发表在 2003 年 11 月 19 日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观察栏目中。现在发在博客上作为时光回忆的记载。文中 ZL 指我的近亲臧大化吕建琳夫妇,由于他们的协助,使我有机会较为深度地了解当时加州矽谷地区华人的奋斗经历。) ************************8 《世界周刊》 2000 年 1 月 9 日(第 825 期)刊登一篇长文:《矽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从矽谷到网谷》文称 :1971 年,英特尔发明了第一颗电脑晶片,矽谷( Silicon Valley )正式进入风起云涌的半导体时代,八十年代是个人电脑时代,九十年代,网际网络带领人类走向无国界的新世纪。创造人类科技里程碑的矽谷,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字创新和创业之间,它永远在 ' 求新、求变 ' 。文章首先阐述了电晶体和半导体时代的罗伯诺斯、莫尔等 休克利八杰 。接着叙述了矽谷究竟在那里、史坦福大学是育才摇篮,同时指出 柏克莱加大、圣荷西州立大学、圣他克拉拉大学等,都是矽谷人才供应站。 然后文章论述 进入电脑及网路时代 时说: ' 休克利八杰 ' 把矽谷带入电晶体和半导体时代,而矽谷进入电脑时代,就必须谈到 IBM 。 微处理机的诞生以及个人电脑的兴起,把矽谷带入黄金时代。 1972 年以后的十年间,矽谷出现了三千多家电子公司。 文章接着分析在矽谷 五分之一的工程师有华裔血统 , 有人笑称: ' 若这儿没有华人,矽谷大概就会沉下去了。 '2001 年矽谷总裁当中,将有 17% 是华裔。 文章详尽叙述华裔人才对矽谷开发的贡献: 第一位华裔创业家李信麟 、 八十年代华裔创业家渐多 、 九 O 年代更见创业传奇 ,其中提到 臧大化的 Oak 等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文章接着分析 矽谷的成功,除人才与点子,不可忽略的一环就是资金。沿着史坦福大学校园边的 Sand Hill Road 上,就是科技界最著名的 ' 创投路 ' ,创业投资公司密度之高独步天下。 文章说: 华人圈,创投界大哥大则是徐大麟,他是科技出身, 1973 年加入 IBM ,服务了十二年后进入创投界,离开时是 IBM 圣荷西研究中心储存系统和科技经理。 1985 年,徐大麟进入汉鼎( HQ ),是把美式创投公司带入台湾的第一人,现在是位在旧金山的汉鼎亚太董事长。他们的投资很广,除科技投资之外,还包括大陆北方的星巴克咖啡、大陆牧农等企业; 1998 年,他获选为商业周刊的 ' 亚洲之星 ' ,表扬他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与亚洲企业大合作,助其度过难关。 记得 1991 年我蒙 ZL 夫妇接待到矽谷参观旅游时,一次在餐馆吃饭时 Z 还介绍我认识这位徐老板,想起来一下子时间又过了九年。文章还论述了 网际网路带来新商机 、 并购频频,华商不缺席 、 未出校门先创业 、 矽谷里的中文网站 雅虎,奋扬,新浪潮等。并指出 大陆人才展身手 , 创业园地高潮不断 ,称 科技与商机是部分国界的,而矽谷则是科技 ' 联合国 ' ,在这个世纪中,许多高科技发展大第一波在矽谷开始,随波到其他地点,它已成为一个最完整的创业园地。 同期周刊有一组关于矽谷传奇的小档案: 1997 年,圣荷西升为全美美第一大出口城市; 1998 年,矽谷平均薪水为 $49060, 比全美平均的 $30860 高出 50%;1998 年全美成长最快的 500 家科技公司中 , 矽谷占 62 家 ;1999 年圣荷西是全美地十七个最热门城市 ; 目前矽谷最热门行业是软体专业人员 , 平均年薪达到 9 万余元 ;20% 的全球 100 大电子及软体公司在矽谷发迹 ;1998 年圣他克拉拉县平均房价 $304500, 租赁公寓平均月租为 $1300 。 TIME 杂志 1999 年 12 月 27 日一期的封面突出了 个人的年代 ( Person of the Year )刊登了最大的 Web retail store 董事长 Amazon.com's Jeff Bezos 的大幅照片,上面写着 电子商务是改变世界购物的途径 ( E-Commerce is Changing the Way The World Shops ) , 文章的标题是亚玛逊电子商务公司及其王国( amazon.com and here's the King )一篇文章说: An Eye on the Future, Jeff Bezos merely wants Amazon.com to be Earth's biggest seller of everything 。还有一篇文章 From your Mouse to Your House 说: 1.You order three items, and a computer in Seattle takes charge; 2. In suburban Atlanta, three red lights go on;3. Your items are put into crates on moving belts; 4.All three items converge in a chute, and then inside a box; 5.Any gifts you've chosen are wrapped by hand;6. The box is packed, taped, weighed and labeled before leaving the warehouse in a truck; 7. Your order arrives at your doorstep. 毫无疑问硅谷的发展依赖于 IT 电脑业,而 IT 电脑业的快速发展和纳斯达克科技股的急剧飙升分不开,然而科技股的急剧飙升总有尽头,如果存在泡沫总会有一天发生崩盘的,在快速发展的时候还是保持必要的警惕性为好。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美国问题观察 /2003 年 11 月 19 日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4928cid=22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亲爱的中国,你好,还是再见
wido 2010-10-22 11:41
亲爱的中国,你好,还是再见 标题用的是 beatles 的一首歌歌词,i say hello , you say bye bye bye , 我想这个也是我此时的心情。 中午开会,几个中国的企业家聊到说最近大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开始移民,然后探讨是去澳洲还是美国,商业移民还是技术移民,他们都三四十岁上下,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 前一阵子重识了小时候的一个朋友,他说他很想考 G,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想离开这个国家,想留在美国,因为他不想在这个国家生活。 昨天家里吃饭,奶奶气愤的说中午街上碰到一个很秀丽的女孩子搂着一个肥胖的外国老头,奶奶是一个老新四军,直接跑上去问她图什么,奶奶说那女人平静的回答说,只因为想出国。 上周参加一个北大的小组,和几个大学生聊天,同一个学法律的本科生聊起来,他很坚定的说要出国,要离开这个国家,并且质疑我为什么在国外有身份,有工作机会,却跑回国。 回国一年半了,我非常认同很多留在国外的朋友的分析,在美国可以很简单的过生活质量比中国高的多的生活,而商业机遇依旧还是中国大得多。并且在中国的每时每刻,不断的有人让我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感到悲观的同时,也有人让我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又冒出了一丝希望。 上个月一个聚会上,一个人激动的说自己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因为他在外交部负责帮助中国在国外的公民解决难题,他说他感觉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代表这个这个政府,说有一次一个公民被困在欧洲一个城市,他为了帮助她脱离困境,整整几十个小时都在帮助她联系各种人,最后当她安全回国专程来感谢他时,他说作为一个国家的公务员,这个是他应该做的。最后大家离开前,他还专门嘱咐大家,要相信政府。 他叫魏国,和我差不多大,是中国外交部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 最近我跟在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身边认识了一个包装设备的代理人,她销售的包装系统都是至少几千万欧元的,过去十年已经销售出几百套,她说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过由她销售的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她从来不行贿,所有人都不相信这一点,这位企业家很确定的说他开始也不信,但是做过很多调查以后发现,她的确从来没有行贿过。她说她每天睡四个小时,其它时间都是在工作,她从没有行贿过一次,就想证明凭真本事也可以在中国卖出几百套设备。她叫张立,被业界誉为销售女皇。 前天晚上遇到了一个一直坚持在国内做扶贫工作的留学生,他很瘦,笑起来很可爱,他已经坚持四年,每个假期在中国最贫穷的地区办扶贫工作,他说他从美国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回来,他说他很渺小,没有能力帮助别人改变贫穷的现状,但他坚定地相信通过他的努力他可以让这个国家更多人的人变的更好,更善良,对生活更有希望。他叫李豪达,比我小三岁,是 peerchina.org 的负责人之一。peer 最近刚刚上了人民日报 http://chinese.people.com.cn/GB/11845994.html 工作机会结识了一个很好的朋友,她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在德国发现那里的中国人完全被隔绝在一个小世界中而完全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她非常努力的希望可以改善现状,但是发现这里的中国人是冷漠的,最可怕的是不争,他们已经失去了改善自己状况的愿望,她说,我可以继续在国外拿高薪水却做一份对社会没多大影响的工作,但我感到这不是我人生的意义。于是她回到国内,她说当时的计划就是去一个中学教孩子们,哪怕只影响一个孩子都值得。她希望可以教会孩子们如何沟通,如何承担社会的责任,如何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她说,我在改变这些孩子们,而他们将是这个国家的未来。她叫雅妮,比我大三岁,是国内一个很成功的教育机构的北方负责人。 我想正是身边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失望地离开这个国家,而另外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在默默地改变着这个国家。 我有美国绿卡七年了,满五年后美国政府通知我可以更换为美国公民,当时我拒绝了,因为我当时人在美国,以为自己可以骄傲的说,我不愿意做个华人,而愿意做个中国人,但是回来一年半后,我动摇了,我一直在犹豫,一直在反复权衡,几次决定改变国籍时又最终没有将表格寄出去。我依旧希望这个国家可以有一天不再是官员与富人敛财的乐场,而可以让每一个普通的公民都过得上好的,让自己良心安宁的生活,让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都可以自豪的说自己是中国人,也许这个希望有些奢侈,但我还是乐意来期待的。 ------------------------------------------------------------------------- 很巧的是写完本文后的几天,南方周末也出了一片文章,多少精英正在移民海外,他们寻求的什么, http://www.infzm.com/content/45945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2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教育问题在哪里
longfo 2010-5-16 10:59
http://blog.renren.com/blog/236624229/465366357 今天老妈去参加我侄子的家长会,带回了2套侄子的考试试卷,我很好奇,拿过来看了现在小学生的试卷后,我震惊了!这是什么狗屁教育?这样的教育有希望吗      下面给大家详细说说我看到了什么!      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学读书,有这么几道题:      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把大大的X,我就奇怪了,我也是想到的这2句。好奇的问侄子,这个不对??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哎~这就奇怪了,因为是个春天的夜晚,就要是这句有春风的???要这个思念故乡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的!!一个东北人春天思念故乡,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更准确。再扯远点,思念故乡,一千个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样的诗,这个也可以有标准答案的么?      接下来是默写,题目是:我们学过《桂林山水》一文,请将下面句子默写下来,然后就是整段的要默写,这有什么用?死记硬背别人的文字有什么用?      还有个题目:《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      我侄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后面一把好大的X。      但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欢这句,我可以喜欢那句,难道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要统一么?为什么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不能喜欢?就一定要喜欢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对比这2句,我也喜欢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是你能把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才对!      再看别的试卷,更莫名其妙了,比如请说出阿拉伯数字的来历,是哪个国家创造的,侄子不知道,问我,我也不知道。我只好上BAIDU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发明的。莫非我吃块猪肉,还一定得知道它是哪个养猪场养出来的?         最后有个题目让我彻底崩溃了:请用一句话说明 的含义。侄子回答的是:的含义是圆周率。竟然打的是把X,这就奇怪了,正好我老婆大学说读的是理科,我马上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圆周率啊。      两个人狂汗,问了侄子半天,他也没说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标准答案是: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现在的教育太局限,很多答案都局限在书本上面,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轻松了很多,但是对于被教育者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在上课的时候曾经给小朋友留了一份作业,就是把和你名字里面有相同字的名人的名字和事迹写下来给我,结果大家的作业一直都交不上来,因为书本上没有,他们就无法自己去思考和查阅电脑,这本身就给正统的教育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试想,连一个这么简单的题目都无法回答的学生怎么给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的目标呢,教育在于未来,而不在于现在,我想这句话说的应该很到位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30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难的学问(摘录)
jlxt33 2010-1-9 23:48
最难的学问 马尔科.阿尔丁格 一名年轻人兴冲冲地向他的老师讲述自己的出游经历:最近,我在喜马拉雅山遇见一位睿智的老人,他能预测到不可知的未来。先生,您也懂这个吗?我真想学。 每个人都懂呀,老师平静地说,真正困难的学问不是这个。 那是什么?年轻人不解,先生,还有比未卜先知更高深的学问? 飞翔的鸟儿,葱郁的林木,人人都能张眼即见,但你看得见自己的睫毛吗?它可是就在你的眼前啊!所以,我要教给弟子的,不是让他们预见朦胧的未来,而是看清鲜活的现在。 (摘自《课外阅读》2009年第17期)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4092 次阅读|5 个评论
开封现在的人口没有北宋时人口多:名城有待规划
tianli99 2009-11-3 13:19
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 现在的开封市区面积35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0万,辖尉氏县、杞县、通许县、兰考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金明区五区。 开封现在的城市人口规模少于北宋时期。将来的开封是一座资源禀赋优越、投资领域广阔的城市。但现在缺乏有效的发展规划。 河南 开封 清明上河园
个人分类: 国学评论|5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亿万年的时光,碰巧到了现在
热度 1 Metasequoia 2009-9-13 00:06
亿万年的时光,碰巧到了现在 看蔣勁松老师的博文《人固有一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4892 )有感,胡思乱想如下: 亿万年的时光,碰巧到了现在,此刻我在思考,在打字;碰巧历史还没飞梭到100多年后,目前仍在在这几年间行进。100多年后的人自有他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在他们看来是历史的故事那是一个个已经无法改变的人生轨迹,贵贱成败均已尘埃落定,可以任由他们评说。但幸运的是目前还没到100多年后,我们仍然握着自己的命运。现在恰好处在无穷的时光中的一瞬,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生命,这个概率对我们来说是1,但对过去、未来的万事万物、芸芸众生来说是无穷地趋于0。我们的生命即是绝对确定、必然的事,又是绝对偶然的事。这个偶然不知道有一粒沙子的多少万亿分之一,却装着我们整整的一个人生。造化给你整整一个人生,看你在这一瞬能否闪一下 光 ! 王力09/09/12
个人分类: 诚意正心|4265 次阅读|5 个评论
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历史和现在
杨学祥 2008-11-28 11:15
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1 . 8 至 4 摄氏度,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在 2001 年发表的评估报告中,IPCC曾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1 . 4 至 5 . 8 摄氏度 ,海平面将升高 9 至 88 厘米 。由此引发剧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Wu 和 Peltier ( 1983 )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 18000 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 13500 年前到 7000 年前, 7000-5000 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 Jaritz 和 Ruder ( 1977 )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 0.47 米 。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 6000 年前的急剧上升、 6000-5000 年前期间的最高海面和 5000 年来相对稳定成微微下降等 3 个阶段;同时,海面是波动的,具有 8500-7800 年前期间、 7300-6700 年前期间、 6000-5000 年前期间、 4600-4000 年前期间、 3800-3100 年前期间、以及 2500-1500 年前期间 6 次波峰,其中后 4 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可分为 8500-7800 年前、 7300-6700 年前、 6300-4800 年前、 4500-4000 年前、 3800-3100 年前、 2800-1400 年前以及小于 1000 年前 7 个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和海面变化以及地壳运动的有关。 6 次海面波峰对应 6 次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的结论正好相反 。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 0.47 米 。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6000 年以来海平面不升反降,平均每百年下降 0.04 米 ,说明 6000 年以来不是地壳均衡剧烈活动时期 。这些数据得到最新研究的证明。 19 世纪气候变暖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为平均每百年 0.10 -0.15 米 。 即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度是其近 26 倍,因此 10000-8000 年前期间地壳均衡的强度也应该是目前的 26 倍。这样,在 10000-8000 年前期间,目前的 1000 年间隔的强震将缩短为 50 年间隔,百年间隔的地震将缩短为 4 年间隔。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 10000-6000 年前期间应该是地球的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    网易探索消息讯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近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平面的上升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影响,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的一些地区很有可能会被海水淹没。 虽然海平线上升的趋势已经持续了数千年了,但是据科学家估计,在过去的 6000 年中,海平面平均每一百年上升 5 厘米 ( 2 英寸 ) ,而在距今 18000 年至 6000 年间,海平面一共只升高了 120 米 ( 400 英尺 )。海浪冲击着海岸线上的岩石,用冲击得到的碎片制造海滩,海岸线就这样一步一步周而复始的上升着。然而人类却加速了海平面上升的步伐。根据联合国资助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 会的报告,在 20 世纪,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 1.7 毫米 ( 0.07 英寸 ),而根据最近的卫星观测结果显示,自从 1993 年以来,海平面每年上升 3.1 毫米 ( 0.12 英寸 ),增长十分显著 。 海平面的威胁受到美国州政府的关注,他们已经委托斯克里普斯和其他机构的创建和更新海平面上升的情景。同时研究不同地区的受影响程度。美国加州资源局的秘书长布鲁说道,目前还没有研究的明确方法,或许通常,你想得到一个数字,但是,我们希望人们来对整个范围进行估计。斯克里普斯研究的研究人员表示,研究估计下个世纪海平面的难点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研究人员估计的范围是基于对未来 100 年来全球温度变化的估计,他们估计的范围为 2 摄氏度 至 6 摄氏度 。到 2100 年,全球海岸线上升很有可能达到半米,如果全球变暖速率更高的话,这个数字还会增加。而全世界各个地区都必须重视这个温度变化,因为正如奥尼尔在他的文章中说的,海平面上升的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影响 。 补充资料: 由于冰川融化和陆基冰原融化和变暖海水量的增加,海洋正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冰川和陆基冰原融化对海平面的影响及其复杂难以预料,所以对其一直存有争议,而最近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也没把它当作海平面上升的因素。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计是明显低于海平面上升的实际值的,有些个人指出,根据陵兰岛和南极冰冻的水量以及古代海平面的证据可以推测,在 21 世纪末,海平面的上升将达到数米。然而,前斯克里普斯前博士后研究员沙德奥尼尔 8 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却表明,那些关于到 21 末, 海平面将上升超过十米的言论是十分荒谬的,沙德指出,根据物理学的知识,在 2100 年海平线上升很有可能为 2 米 。 参考文献 1. 刘浩,王宇。联合国最新报告: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 2007 年 02 月 03 日 08:41 来源:中国证券网 . 上海证券报 http://it.sohu.com/20070203/n248019491.shtml 2. 赵希涛,杨达源。全球海面变化。科学出版社, 1992 。 118 , 108 , 74 。 3. 杨学祥 . 不能按常规来思考:全球变暖与冰河世纪 . 发表于 2008-11-25 16:28: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23 4. 杨学祥 . 速度非均匀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 . 发表于 2008-11-26 7:0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94 5. 小尔。全球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在不同地区影响不同。 2008-11-26 09:47:33  来源 : 网易探索 ( 广州 ) 。 http://discover.news.163.com/08/1126/09/4RLS218R000125LI.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