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现在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现在

相关日志

[转载]植竹久雄. 病毒学的过去和现在
fqng1008 2020-8-14 10:36
植竹久雄 . 病毒学的过去和现在. 日本医学介绍,19 85 , 6 ( 9):390-341 战后四十年,随着病毒感染、增殖机制的研究方法和分子遗传学、分予生物学及其技术的发展,已能逐步阐明病毒颗粒的结构及感染机制。在病毒致癌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了逆转录酶( 1970年)。明确了致癌遗传因子的构造和来龙去脉,进一步阐明了致癌机制,甚至搞清了一般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生物学于1940年前后进入了划时代发展的阶段。而1960年左右发展到了一个顶威,迎来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昌盛时代。这对医学及病毒学的进步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 传染病的变迁 天花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最为可怕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该病随着战后社会形势好转、生活安定而逐渐消声匿迹,直至 1976年日本停止了定期种痘。由于航空事业的发展,可将地球上极少数地区存在的天花传播到其它地区,为此,设法要在某些病菌经常存在的地区根绝危险的传染病。 WHO的消灭天花计划是出于这样的立场而制定的。1967挥开始实施这个计划,1977年在非州的索马里发现最后的天花患者,之后经过二年期间的观察,终于在1979年宣告天花从地球上灭绝。 狂犬病曾经是一个 100%死亡的可怕的传染病,该病在二百年前左右传入日本,上世纪末在日本定居下来。战后由于大力捕捉野狗及对家养狗进行预防接种,该病从1953年以后便完全绝迹。能够顺利消灭该病与日本为岛国有关,国前在欧洲大陆和美州大陆,不仅在野生动物间仍有狂犬病,而且人、狗、家畜也在受害,目前还不能将其消火。 日本在 1938年以后,脊髓灰质炎流行,1951年达到高峰,有4233名患者,每年患者超过1,000名,1960年,仅北海道就有1000名,全国约达到5,600名。当时预计第二年(1961年)夏会有异常流行,于是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大量进口了活疫苗,并进行大规模的集体预防,结果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效果,不仅阻止了该年脊髓灰质炎的发生,而且由于此后继续用活疫苗预防、终于取得了在日本完企阻止了脊菌灰质炎患者发生的伟大成果。现在除了输入感染以外,因野生株病毒而发生的脊髓灰质炎已看不到了。 日本脑炎病毒是 1935年分离出来的,由于对人灭活疫苗的改良,猪为带毒动物的发现,生活环境的改善及蚊子的减少,最近该病已减少到极少数。但是在东南亚,现在每年尚有许多患者出现。因此有关日本脑炎的研究继续在活跃着,如蚊体内病毒增殖、蚊细胞培养技术的成功及其应用,同日本脑炎病毒不同的同类病毒的分离研究等。 巳能制服的病骞感染症 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使病毒的大量培养成为可能,有助于疫苗的制造。如上述脊髓灰质炎以及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最初的麻疹疫苗是 J.F.Enders 等(1960年)的减毒活疫苗,后来日本制成了几种减毒株(壹岛株,松山株、AIK株等),并以这些病毒株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从1964年开始,进行了数年的灭活疫苗和活疫苗的并用试验,结果以活疫苗的作用较为稳定,1978年起用于定期接种,预防效果极其良好。 风疹又称为三日麻疹,是极轻的疾病。但妊娠感染时,胎儿致畸率颇高,因此有必要进行预防。日本于 1965年(外国在1962年)分离了风疹病毒,1964年开始了疫苗的研究。一般认为,日本的风疹病毒比美国株致畸性低,因此从日本株分离出弱毒株而用于疫苗的制造。1977年以女中学生为对象,进行定期接种,证明被接种者抗体上升。现在的间题是20岁以上未接受预防接种的未感染的女性,期望能进行个别接种。 关于流行性腮腺炎,从 1981年起实施任意接种的方式,现在正在研究细麻疹、风疹的三联混合疫苗。 不能控制流行的疾患 分离出流感病毒后已有 50多年,但目前每年仍有许多罹患者,如属抗原变异较大则又当别论。但事实上即使是抗原变异较小时也不能够有效控制该病流行,因此亟待活疫苗的发现。鼻病毒(1953年分离)、RS病毒(1956年)、轮状病毒(1973年)等都是战后新发现的病毒,每年有许多患者出现,对这些病毒都无特异的控制流行的对策。 新发现的病毒 随着交通的发达,有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的疾患引人注意,病毒性出血热便是这样。 ( 1)鼠媒介的阿根廷出血热,波利维亚出血热,拉萨氏热,肾症候性出血热;(2)螨媒介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3)媒介不明的有马柏格氏病等。附有特定地名的疾患分别即是该地的地方病,拉萨氏热、马柏格氏病的多发地都在非州,目前为止,在日本成为实际问题的只是肾症候性出血热。 慢性病毒感染症 开始是来自于兽疫的表现:指( 1)有数月乃至数年的长潜伏期;(2)发病缓慢;(3)呈迁延性进行性的经过;(4)预后不良的疾病。然而现在包括人类疾患在内大致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是由于非定型病毒引起的疾患,该疾病在病理解剖上表观为亚急性海绵状脑病,如人的Kuru(1964年)及Creutzfeldt-Jakob 病(1968年),羊瘙痒病,水貂的传播性脑病即属此类。Creutzfeldt-Jakob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大致每一百万人中有一个得病,最近目本立石(1982年)已成功地将此病感染给小自鼠、大白和豚鼠。第二类是由通常的病毒所引起的疾患,人类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1967年),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ML,1966年),羊的Visna-maedi病等即属此类。SSPE 由麻疹病毒、端脑炎病毒、风疹病毒引起,PML由乳多泡病毒(主要为JC病毒)所引起。 诊断方法的进步 1.证明病毒 由于 Enders等组织培养法的改良(1950年左右),使动物病毒的分离、鉴别、定量方法变得较为容易,结果分离并证明了许多新的病毒株,尤其是发现了许多在生物体内病原性尚不十分清楚 或者不能证明其病原性的病毒。如人类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 病毒,1955年),还有不少病毒是在被分离出来以后才了解其致病性的。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不能分离和培养的病毒(如轮状病毒等),可直接用电子显微镜检出。此外还发展了证明病毒抗原的方法,如荧光抗体法、免疫扩散法、放射性同位素标志试验、酶抗体法、反向被动血细胞凝集试验(RPHA)、胶乳凝集试验(LA)等。检出抗原除用病毒血清外,还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较高。 比较核酸片段的方法,在流行病学上价值较大。例如为了比较 RNA型的流感病毒株,用RNA分解酶可将RNA 分解为寡核苷酸,用二元凝胶电泳分开比较时,可发现在血清学上属同一型(例如H3N2)的差异。为了比较 DNA型的疱疹病毒株,可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DNA而成若干片段,用一元凝胶电泳分开比较时,不仅能区别HSV-1和HSV-2,即使同一HSV-1株之间有时也可发现其株间差异。 2.血清诊断 中和、补体结合( CF)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反应是战前的试验,战后新开发的血清反应有荧光抗体法、免疫扩散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试验、酶抗体法、酶结合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被动血最法、免疫粘附血凝法、乳胶凝集法等。这些检查方齿大都兼有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检查时间较短,能同时检测较多的标本等优点。 关于疫苗和预防接种 尽管在制作疫苗方面备加注意,而要达到很好地提高预防接种的效果并且绝对安全,实际上是很困难的。考虑到安全第一,一般认为灭活疫苗比活疫苗安全,应沿着这个方向致力于疫苗的改良。病毒抗原是蛋白质,蛋白质的抗原决定簇是由数个氨基酸决定的,因而如果了解了氨基酸的排列,就有可能合成这种蛋白质。实验证明,这种合成的多肽类,能够制成疫苗。 精制流感病毒的 HA疫苗,日本是从1972年开始的,虽副作用较少,但不能否认其防御感染效果较差,世界上都在注意开发减毒活疫苗。 如接种灭活疫苗而发生感染时,有时反面会使疾病加重,这在麻疹、 RS病毒已得到验证,这是由于发生了迟发型变态反应,故这些疫苗已被淘汰。 伴随着遗传工程学的发展,研究了和过去不同的全新的方法来制作的疫苗,其一就是把感染防御抗原的基因插入到质体,然局放入细菌、酵母中,通过大量培养这些细胞而大量生产抗原,从中精制而得到疫苗。第二种方法是将所需的抗原的遗传基因安全地组合到其它病毒中,通过接种该病毒致感染,使机体得到对于该种抗原的免疫性。实验证明用这种方法可使机体分别产生相应于流感病毒 HA及乙型肝炎病毒S抗原的抗体,产生细胞性免疫及感染防御效果。 病毒的形态 由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进步,关于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的知识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从 60年代后半期起,已能根据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核酸而进行病毒的分类,并且搞清楚了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侵入、在细胞内增殖成熟、出芽等过程,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出现,进一步能用肉眼观察到感染细胞的表面构造。 病原性分子水平的了解 利用病毒颗粒结构蛋白的凝胶电泳、各种蛋白质和遗传因子的对应及突然变异体的比较等方法,正在探明特定近白的病原机制。例如狂犬病病毒对成熟小鼠的病原性和其膜蛋白上的抗原第 Ⅲ部位有关。糖蛋白上第333号氨基酸如为精氨酸时就有病原性,如突然变异而为异亮氨酸或谷氨酸所代替时,就会失去病原性。呼(吸道)、肠(道)病毒的σ1和细胞结合、μ/c 同病毒增殖能力、σ3和细胞高分子合成障碍有关。 干扰素 1954年在牛痘感染组织中首次发现了阻止感染的“病毒抑制因子”(长野小岛),三年后该物质在流感病毒感染组织中又被发现(Isaacs and Lindenman),命名为干扰素(IFN)。对于干扰素的研究已有20多年,本质上并无很大进步。但随着遗传工程学的发展,始得到了迅速的进步,最近数年间的进步尤为显著。干扰素可分为α、β、γ 三型,其分子量和氨基酸的排列业已搞清,己能用遗传工程方法来生产IFN,并投入实际应用。此外,还开发了廉价的合成法。 对病毒感染的免疫 1. 细胞性免疫 由于抗生物质、化学疗法的进步,先天性免疫不全症的患儿已能存活。至此才被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机体的抗病毒感染与细胞性免疫有关。 50年代以后,观察到即使是缺乏产生抗体能力的小儿,当患了种种病毒感染症后也能星现和正常儿相同的临床经过而得到治愈。从而了解到机体存在着不依赖抗体的细胞性免疫机制,1961年开始进行的胸腺摘除动物的病毒感染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笔者(1966年)最早提出了关于机体存在细脑性免疫及其作用机制的假说。细胞免疫的主要观点是。在感染病毒的细胞表面形成了新的抗原,机体对此抗原发生了类似于移植免疫反应的细胞性免疫。这一观点现已成为肯定的结论。 2.体液性免疫 ( 1)1964年证明分泌性抗体IgA在防御粘膜表面的感染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在病毒感染同样如此。 ( 2)关于依赖抗体的病毒中和反应是否需要补体参加,这在战前已经论及,通过疱疹病毒再次发现中和反应由于添加补体而得到增强(吉野,1964年),此后国内外其它病毒的实验报告,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可以将此看作是普遍的现象。关于其作用机制则有种种说法,如由于细胞膜的溶解、凝集以及病毒表面结构的变化而阻止了病毒对细胞的吸附粘着,促进了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等等,但尚不清楚这对机体内感染的抵抗性重要到何种程度。 肿瘤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 肿瘤病毒的发现可追溯到 1908年,但以阐明致癌机制为目标而进入正式的研究是在1960年前后,60年代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小型DNA病毒,1971年逆转录酶的发现成为突破口,进而研究起 RNA 肿瘤病毒。由于该酶的发现明确了以下一些问题,例如RNA肿瘤病毒具有癌的基因癌原(V-onc),病毒基因组被逆转录为DNA而组合到细胞染色体,V-one 所制造的蛋白使细胞癌化;在正常细胞染色体上有相当于V·onc 的碱基排列(称为C-onc);V-onc来自于C-onc;迄今发现了约有20种V-onc;不携带V-onc的后病毒成为前病毒而组合到C-onc邻接部位,由于位于前病毒末端的LTR(long terminalrepeat)中的启动子的作用,使C-onc 的转录异常亢进,而与致癌有关。如此等等。 此外, C-onc发生突变,由于一个氮基酸置换而发挥致癌活性的问题(人膀胱癌、人肺癌、人神经母细胞瘤、卵巢癌等);C-one促进转录的问题(Burk-itt淋巴肿瘤,小鼠遗传特异性细胞肿瑜);由于C-onc 的增幅而引起转录增幅的问题(人结肠癌、人小细胞肺癌,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小鼠结肠癌)以及二个癌基因共同作用的问题(在人 Burkitt淋巴肿瘤为C-myc和Hublm,在小鼠淋巴肿瘤为Cmyc和chblm)等,亦一个接一个地得到了阐明。 在多数病毒致癌基因产物中,证明有蛋白磷酸化酶活性,但它和癌化的互相关系的机制尚未明嘹。另外又证明 V-sis(猴肉瘤基因)和 PDGF(血小板由来增殖因子V-erbB(鸟红细胞症基因)和FGFR (上皮细胞增殖因子受体)的氨基酸排列非常酷似。 人们发现人 T细胞白血病是由 HTLV(ATLV)、human(adult)、T Cell、leukemia virus 所引起的(1981年),进一步发现在HTLV中有HTLV-1,HTLV-Ⅱ。AIDS的病原体是由HTLV-Ⅲ所引起的。但HTLV的致癌机制尚不清逵。利用病毒的致癌机制的研究向着所期望的目的,一步一步地积累成绩,取得了报大的成果。 蒋 健, 袁鸣芳 译, 章育正 校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不能够
YonLushgry 2019-12-16 22:30
闫茂伟|文 先前,我们不能够手牵着手一起飞向蓝天触摸白云 ——你说那是因为我们曾经都各自执著于内心的初意 如今,我们不能够背靠着背肩并着肩一起仰望星空 ——你说那是因为我们都已经被现实拖累得伤痕累累 后来,我们不能够再相见一面甚至都没有这种想法 ——你说那是因为我们正如歌中所唱早已消失在人海 2019.11.03 科学郑轻大
个人分类: 是诗吗?|2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系列):分析一篇abstract (气象专业)
热度 1 zuojun 2018-12-29 08:48
我常常改气象、气候研究的文章。今天分析一篇这方面的摘要。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76-015-5192-6 Indo-western Pacific ocean capacitor and coherent climate anomalies in post-ENSO summer: A review 评论: 标题中,ENSO可以直接用,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什么东东。注意A review的A,是大写。 [1]ENSO induces coherent climate anomalies over the Indo-western Pacific, but these anomalies outlast SST anomalies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by a season, with major effects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评论:一般来说,第一次用缩写ENSO和SST应该先定义。 ENSO也是climate anomalies哦。 [2]This review provides historical accounts of major milestones and synthesize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endeavor to understand summer variability over the Indo-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评论:我会删掉historical。 [3]Specifically, a large-scale anomalous anticyclone (AAC) is a recurrent pattern in post-El Ni˜no summers, spanning the tropical Northwest Pacific and North Indian oceans. 评论:我会用summer(不加s)。注意了,这里oceans是小写。 [4]Regarding the ocean memory that anchors the summer AAC, competing hypotheses emphasize either SST cooling in the easterly trade wind regime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or SST warming in the westerly monsoon regime of the North Indian Ocean. [5]Our synthesis reveals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 that builds on both mechanisms in a two-stage evolution. 评论:如果用reveals(现在时),感觉有点怪怪的。如果是作者以前的工作,用过去时更合适。 [6]In spring, when the northeast trades prevail, the AAC and Northwest Pacific cooling are coupled via wind–evaporation–SST feedback. [7]The Northwest Pacific cooling persists to trigger a summer feedback that arise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AC and North Indian Ocean warming, enabled by the westerly monsoon wind regime. 评论:monsoon wind regime里的wind是蛇脚。Monsoon本身就 是“季(节)风”。 [8]This Indo-western Pacific ocean capacitor (IPOC) effect explains why El Ni˜no stages its last act over the monsoonal Indo-Northwest Pacific and casts the Indian Ocean warming and AAC in leading roles. [9]The IPOC displays interdecadal modulations by the ENSO variance cycl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NSO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fter the 1970s, but not in between. 评论:我会考虑用“which are/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现在,我不知道谁是significantly correlated的“主语”。 [10] Outstanding issues, including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评论:总的来说,能写出这样的摘要,不用担心发不了文章。 如果你想提高科技英语写作能力,请跟我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6792-1146577.html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Writing|6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系列):容易用错的词和词组(H/I开头的)
热度 3 zuojun 2018-12-18 04:12
原本不想注解这些词和词组,因为我不喜欢用“错误”的英语作为教材。结果,发现自己因此得益。因为帮助别人,结果帮助自己。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呵呵。不信?试一下! 如果你的目标是写小说,应该看原版 The Elements of Style (免费下载): http://www.jlakes.org/ch/web/The-elements-of-style.pdf 为了“完整”性,我们继续用 The Elements of Style 。 不喜欢看英文原著的,凑合着看我的注解(不是翻译)。 有时,我会用 Google Translate。GT现在还不成熟,你不要拿它当回事。 IV Words and Expressions Commonly Misused 第四部分(45-63页),我只挑其中一小部分注解一下,因为我们是学习科技英语写作。如果你“喜欢”另外一些词,请告诉我。我会考虑补充。 Hopefully. This once-useful adverb meaning with hope has been distorted and is now widely used to mean I hope or it is to be hoped. Such use is not merely wrong, it is silly. To say, Hopefully I'll leave on the noon plane is to talk nonsense. Do you mean you'll leave on the noon plane in a hopeful frame of mind? Or do you mean you hope you'll leave on the noon plane? Whichever you mean, you haven't said it clearly. Although the word in its new, free-floating capacity may be pleasurable and even useful to many, it offends the ear of many others, who do not like to see words dulled or eroded, particularly when the erosion leads to ambiguity, softness, or nonsense. GoogleTranslate:这个曾经有用的副词意思是“带着希望”,已被扭曲,现在被广泛用来表示“我希望”或“它是希望”。这种使用不仅仅是错误的,而是愚蠢的。要说,“希望我会离开中午飞机”是胡说八道。你是说你会以充满希望的心态离开中午飞机吗?或者你是说你希望你会离开中午飞机?无论你的意思是什么,你都没有说清楚。尽管这个词具有新的,自由浮动的能力,但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令人愉快的,甚至是有用的,但它会让许多其他人感到不安,他们不喜欢看到语言变得迟钝或被侵蚀,特别是当侵蚀导致模糊,柔软或废话。 注解:谢天谢地,科技英语写作一般不会用hopefully。 However. Avoid starting a sentence with however when the meaning is nevertheless. The word usually serves better when not in first position. GoogleTranslate:当意义是“不过”时,避免开始一个句子。当不在第一个位置时,这个词通常会更好。 注解:AI能翻译成这样,已经不错了。但是,读起来别别扭扭的。我学的是“老式”英语,不喜欢把however放在句首。 The roads were almost impassable. However, we at last succeeded in reaching camp. 应该用:The roads were almost impassable. At last, however, we succeeded in reaching camp. 评论:我觉得原作者的修改并不怎么样。你说呢? When however comes first, it means in whatever way or to whatever extent. GoogleTranslate:当它首先出现时,它意味着“以任何方式”或“在任何程度上”。 注解:好像不是一回事了。体会一下下面的例子。下面的however不是用于转折。 对的:However you advise him, he will probably do as he thinks best. 对的:However discouraging the prospect, they never lost heart. 评论:大家注意到没有,原作者常常给“一对”句子。(在pdf中,是一左一右。)但是,但是,不一定第一句一定是错的。看原版的要小心哦。 Imply. Infer. Not interchangeable. Something implied is something suggested or indicated, though not expressed. Something inferred is something deduced from evidence at hand. GoogleTranslate:不可互换。暗示的东西是建议或指示的东西,但没有表达。推断的东西是从手头的证据中推断出来的东西。 注解:AI好像比较有“科研”头脑。呵呵。体会一下这两个词的用法: 对的:Farming implies early rising. (imply) 对的:Since she was a farmer, we inferred that she got up early. (infer) Importantly. Avoid by rephrasing. GoogleTranslate:避免改写。 注解:AI这次得F!原作者不喜欢用importantly。科技英语写作,可以用;但是,不要滥用。 More importantly, he paid for the damages. 建议用:What's more, he paid for the damages. 评论:我不喜欢科技英语用what's more。但是,你的文章,你做主。 In regard to. Often wrongly written in regards to . But as regards is correct, and means the same thing. 
 注解:常常错写成 in regards to。 可以用 as regards。 In the last analysis. A bankrupt expression. 
 GoogleTranslate:破产的表达。 注解:科技英语写作中,尽管用。 Inside of. Inside. The of following inside is correct in the adverbial meaning in less than. In other meanings, of is unnecessary. GoogleTranslate:以下内容在状语意思是“小于”中是正确的。在其他含义中,是不必要的。 注解:AI体会不到斜体字的“含义”。Inside带of,相当于in less than。看例子: Inside of five minutes I'll be inside the bank. 注解:呃,这个,我不喜欢! 我会说:In less than five minutes, I will be inside the bank (to rob it). (Sorry, I was joking. Note: I added a comma, which is my dear friend.) Insightful. The word is a suspicious overstatement for perceptive. If it is to be used at all, it should be used for instances of remarkably penetrating vision. Usually, it crops up merely to inflate the commonplace. GoogleTranslate:对于“有洞察力”这个词是一种可疑的夸大其词。如果要使用它,它应该用于显着穿透视觉的情况。通常,它仅仅是为了夸大常见现象。 注解:科技英语中,可以用;但是,不要滥用。 That was an insightful remark you made. 建议:That was a perceptive remark you made.(我不喜欢这句话。) In terms of. A piece of padding usually best omitted. GoogleTranslate:通常最好省略一块填充。 注解:科技英语中常常用。尽管用! The job was unattractive in terms of salary.(我觉得OK。) 建议:The salary made the job unattractive. Interesting. An unconvincing word; avoid it as a means of introduction. Instead of announcing that what you are about to tell is interesting, make it so. GoogleTranslate: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词;避免将其作为介绍手段。不要宣布你将要讲的内容很有趣,而是这样做。 注解:科技英语不需要用它。 An interesting story is told of (Tell the story without preamble.) 通俗的注解就是:“有pi就放”。 Irregardless. Should be regardless . The error results from failure to see the negative in -less and from a desire to get it in as a prefix, suggested by such words as irregular, irresponsible , and, perhaps especially, irrespective . GoogleTranslate:应该不管怎样。这个错误是由于未能看到负面因素以及希望将其作为前缀而引起的,这种说法表现为不规则,不负责任,甚至可能特别是无关紧要。 注解:应该用 regardless。 -ize. Do not coin verbs by adding this tempting suffix. Many good and useful verbs do end in -ize : summarize, fraternize, harmonize, fertilize . But there is a growing list of abominations: containerize, prioritize, finalize, to name three. Be suspicious of -ize ; let your ear and your eye guide you. Never tack -ize onto a noun to create a verb. Usually you will discover that a useful verb already exists. Why say utilize when there is the simple, unpretentious word use ? GoogleTranslate:不要通过添加这个诱人的后缀来投入动词。许多优秀而有用的动词以-ize结尾:总结,兄弟,协调,施肥。但是,有越来越多的可憎行为:集体化,优先排序,最终确定,以及三个。怀疑-ize;让你的耳朵和你的眼睛引导你。永远不要强化到名词上来创造一个动词。通常你会发现一个有用的动词已经存在。当有简单,朴素的用词时,为什么要说“利用”呢? 注解:不要一高兴就加-ize创造一个动词!用use,不要用 utilize。 (现在人人用 utilize ,包括我的瑜伽老师!可恨!)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系列):大纲(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6792do=blogid=1146690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系列):大纲(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6792do=blogid=1146716 ] 1. 语态(1) 2. 常用时态 3. 一些标点符号“规则”(句号、逗号,参考 The Elements of Style Part I) 4. 一些语法“规则”(主语、谓语的一致性、变化多端的代词、分词短语的主人,参考 The Elements of Style Part I ) 5. 一些基本的写作 “原则” (文章结构、段落、语态、简洁性等,参考 The Elements of Style ) 6. 一些容易用错的词和词组(参考 The Elements of Style ) 7. 修改、修改、再修改[简洁为上, see Chapter 7 Concision by Joseph/三种修饰语+两种“问题修饰语”,即悬空修饰语(p161)、错位修饰语/, see Chapter 8 Length by Joseph/逻辑性/一致性] 请大家多提意见。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Writing|6365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系列):请人翻译成英文,可以吗?
热度 2 zuojun 2018-12-8 16:36
当然可以。但是,但是,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 “ 自由撰稿人 ” ,我想你一定也有过我的 “ 悲惨 ” 经历。 算了,现在是周末,来点轻松的。 这几年,我帮助 Science China 和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作者翻译过几篇文章。好像这些期刊是可以投中文稿,接受以后几个星期,作者可以加英文稿。(具体的我不清楚,因为我的客户只是请我翻译。) 我记得第一次客户请求翻译,(你应该也记得你的 “ 初吻 ” ?)我条件反射地回答: “No ! ” 原因非常简单: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科学家,会花许多时间做翻译。时间=钱!客户说:我们不介意。(他不介意,我介意。如果我花了 40 小时,我的 “ 名声 ” 就坏了!)我要求客户给我两篇同一题材的英文文章,最好是老外写的。还要求给我一个 “ 助手 ” 。我把一些专业用语加 “ 黄 ” ,让助手补上英文。因为不想收太多钱,我以最快的速度看文章、初译、校对。客户满意。我告诫自己:这辛苦钱,以后不要赚了! 但是,我朋友多,有时朋友请我 “ 帮忙 ” 翻译(付费服务),我不得不答应。 最近一次是 2016 年 12 月中。那一年我飞中国五次,穷得叮当响。新客户说:同事推荐你。可以帮我们翻译一篇文章吗?我说:我收费比较高。客户说:有一家公司报价 1 万人民币。我回答:你应该找那家公司。不过,我当时缺钱,就提议:我最近在用 Google 翻译,有兴趣试一下。只做初译,你来校对。我记(录)时(间)(翻译时,我常常用记时收费),超过 1 万算我倒霉。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她还在文章后面感谢我的帮助。 附注:我不想做翻译。请不要问我可不可以帮忙。不可以! 如果你想提高科技英语写作能力,请跟我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6792-1146577.html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Writing|34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宇宙间的各种物体到人类的演变发展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7-10-16 22:15
宇宙间的各种物体到人类的演变发展 1. 一切物体都是粒子 什么是粒子? 粒子就是,相对其运动和相互作用时空的尺度,其本身(从其质量或电荷中心到边缘)的尺度,可以忽略的时空范围内,其主要特性,和运动规律,都较稳定地集中反应于其中的,基本形态。 一切物体都由各种元素的原子组成,各种原子都是电中性的,即由等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各相应的基本粒子组成的,还有光子和声子。 各原子本身的尺度约 10^(-8) 厘米,相互作用距离,对于气体,为原子间的平均自由程约厘米级,对于液体、固体,原子间的平均间距约 10^(-4) 厘米级, 各基本粒子,本身的尺度约 10^(-23) 厘米,相互作用距离约 10^(-8) 厘米, 就都是 “ 粒子 ” 。 甚至,像各星体那样本身的尺度相当大的物体,在宇宙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当作粒子处理。 2. 实验、观察表明 : 一切物体都是由 “ 电子 ” 与 “ 正电子 ” 逐次组合、转变而成 各种基本粒子演变发展的实验、观察已显示出:由电子、正电子,逐次到中微子,到各种介子,到各种超子,到质子,到中子,到各种原子的,各种基本粒子的转化变换规律。 一切物体都是由 “ 电子 ” 与 “ 正电子 ” 逐次组合、转变而成。 3. 静止质量 =0 的粒子 , 光子、声子 , 和各种波,的产生 电子、到原子的各种基本粒子都是静止质量不 =0 的粒子。 只有力的运动方程能形成不同能级,例如: 时空自旋力 ( 即: 3 维空间的运动力 + 离心力 ) ,电磁力(包括电力和磁力)、各种弹性力,的运动方程都能形成不同的能级,因而,相应的静止质量不 =0 的粒子就能,也才能,在其间跃迁,大量带电、电中性粒子的集团表现,才分别形成电磁波、振动波,并分别发射或吸收静止质量 =0 的光子、声子; 基本粒子在强力作用下,结合成激发态的新粒子,经相应的驰豫时间,在弱力的作用下放出相应的光子,转变为非激发态的该粒子。 光子、声子的时空相宇的统计才分别是光波、声波。 只有引力运动方程(经典和相对论物理学),却都是: a=d^2r(3)/dt^2=km/r(3)^2 ,由其相应矢量方程的相应初始和边界矢量条件, v(3)0 、 r(3)0 ,积分,就只能解得:其各维运动轨迹为:圆锥曲线 ( 椭圆、双曲线的一支、抛物线 ) ,或其特例 ( 圆、直线 ) ,而不可能形成任何不同的能级。 因此只有引力,不可能产生任何静止质量 =0 的粒子 ,也不能形成任何波。 4. 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化学键作用下,结合成各种化合物。 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相应的温度压强下 , 有气、液、固, 3 态。 其中氢、氧、氮、碳,等为主组成的化合物是组成有机体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体发展为有特定功能的 DNA ,成为有新陈代谢、生命、遗传,的生物。 简单生物发展为有各种感观、大脑,能思考的高级动物,直到人类。 5. 一切生物都须吸取、更新、排放,水、空气和其它必要的物质,才能,维持生命。 人类更须解决食、衣、住、行,各种学习、劳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 6. 现在,已知情况是,只有地球具备,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 还存在,地球演变成红巨星、被小行星撞毁、被特大自然灾害毁灭、被核大战毁灭,等等可能的危险。 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设法避免、解决。
个人分类: 物理|1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
yag195544 2017-8-15 06:16
现在 现在,“现在”就在我的笔下 而在我脑海里显现出的“现在” 却是曾经的过往 我试图揭开“现在”的真像 但却无法言清 概因“现在”总是飘然而逝 现在的“现在”是“现在” 闲不容瞚间便已成昨日黄花 倏忽间早已远走他乡 有人因此而畏惧“现在” 其实大可不必 “现在”就像一条大河的 一朵浪花,当经过你所站立的 岸边仅仅是一瞬间的存在 当你穷目寻觅时,它早已 远漂天外而无处觅得 但后边却有无数的浪花 正在摩肩接踵地紧紧跟上 就在我构想《现在》之时 又有多少的“现在” 已悄悄地从我的身边溜走 但我既没有伤悲 也没有彷徨 写于2017年8月15日
个人分类: 诗歌|1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必须统一,尽量争取和平统一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7-6-14 07:39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必须统一,尽量争取和平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 3 座大山建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已是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的唯一中国。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只是当年蒋介石集团残余逃往、窃据台湾,并因美国干涉中国内战,而未能及时统一。 当然必须统一,而尽量争取和平统一。 现在,就是要在两岸“九二共识”的“一个中国”原则下,共同创造条件,尽快、逐步,实现和平统一。 同时必须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反对、制止,国内、外,任何“台独”,“阻扰统一”的行为。 锐参考 | “家事”未平,洪秀柱、吴敦义为何“抢着”要来大陆? 2017-06-08 20:30:01 来源:参考消息网 最近这段时间,台湾地区暴雨连连,而国民党内部也好似掀起了一番“腥风血雨”。 最新的纷争,甚至包括在来访大陆问题上的“呛声”。 昨天( 7 日),现任党主席洪秀柱方面称,计划将率团来大陆参加海峡论坛。 而对于洪秀柱的最新行程,国民党新当选主席吴敦义前几天的表态也似有“较劲”之势。 6 月 3 日受访时,吴敦义表示,自己盼望来大陆参加“国共论坛”(即“两岸和平发展论坛”),而依照该论坛规格,“是由党主席去,跟海峡论坛或其他论坛、并非由党主席去的有差别 ”。 人还未至,“呛声”已出。 那么问题来了:“家务事”还没解决好的国民党主席与“准主席”,为何都要急着来大陆呢? 洪秀柱下周“登陆”:国台办主任将亲自接机 据台媒 7 日报道,洪秀柱当天表示,预定 15 日前往福建淮安,出席一场台商聚会及相关活动,并预计 18 日返台。 国民党人士则介绍说,洪秀柱此次赴淮安,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将亲自接机;她 17 日将参加海峡论坛的会议,但第二天的论坛大会可能不会出席。 海峡论坛始办于 2009 年,今年第 9 届论坛活动从 6 月 17 日起,为期一周。据报道,论坛主题是“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重点将关注和服务两岸青年及基层群体。 跟随洪秀柱一起参加海峡论坛的,还有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蔡正元、国民党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林忠山等人。 其实在洪秀柱确认此次大陆行程之前,刚刚于 5 月 20 日当选国民党新主席的吴敦义已经两次公开“喊话”,想要亲自率团,来大陆参加 2017 年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 吴敦义再澄清不是“台独”:五杯茅台与大陆换“外交休兵” 吴敦义第一次“喊话”是在当选后的第 3 天,当时他暗示,对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会看情形而定,不排除亲自率团参加。 到 6 月初,他公开表态希望“登陆”,并且对洪秀柱计划中的大陆行程感到不满。“海峡论坛非由党主席亲自出席。”他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一些媒体分析认为,吴敦义点明海峡论坛按惯例“由国民党副主席带队”,就是想明显“矮化”洪秀柱。 而吴敦义自己,则愈发高调展示“登陆”意愿。 6 月 6 日,吴敦义接受了台湾电视政论节目专访,他向外界澄清,自己没有“台独”倾向。 他在节目中说,竞选党主席时就已经把基本立场说得很清楚,他主张“九二共识”,现阶段仍会维持现状。 节目里,吴敦义还回忆了曾于 2009 年来大陆出席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2016 年改名为两岸和平发展论坛)的情形。当时,他担任国民党副主席兼秘书长,他说自己喝了五杯茅台酒,与大陆换得“外交休兵”。 国民党“家务事”内斗正酣 除了在访问大陆一事上频繁放话外,国民党当前最大的“家务事”就是党主席的权力交接。 其实, 5 月 20 日已经结束的国民党主席选举,原定有 3 个月的交接期。这 3 个月里,根据国民党中央此前决议的安排,要由党主席提名“中央委员”名单,然后由新的党代表在其中选出 200 位“中央委员”,这些“中央委员”再互选出三十多名“中常委”,至 8 月 20 日召开第 20 次“全代会”。 但这些天来,围绕“中央委员”提名权、相关选举是否延到“全代会”后等议题,吴敦义阵营与洪秀柱阵营争执不休。 据台媒报道,洪秀柱阵营只要吴敦义保证妥善处理提名问题,就同意“中央委员”选举延后,但吴敦义方面始终不松口,坚持即将卸任的党主席不能提名“中央委员”。如此一来,双方协商多次破局,吴敦义以“按规章说话”不肯提前接任。 6 月 7 日,洪秀柱撂下“狠话”:已铁心辞职走人,不管与吴敦义方面协商顺不顺利,她都会提早交棒。 由此看来,两任(准)党主席“抢着”访问大陆,甚至不惜就此相互揶揄,不过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向外延伸的表现之一。 “目前,国民党主席交接僵局如果一直持续,对洪秀柱和吴敦义的个人形象都会有所损害。”接受参考消息网 - 锐参考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分析说。 专家:“只有巩固与大陆的关系,他们才能走得更远” 对已经决意于 7 月离任的现任党主席洪秀柱而言,下周开幕的海峡论坛将成为她的“毕业之旅”。 《香港商报》日前刊文认为,在目前民进党当局不认“九二共识”、两岸官方沟通管道完全中断的背景下,洪秀柱必须抓住此次“登陆”的契机,在海峡论坛这一重要舞台上发出关于“一中”的更为清晰的表述,夯实“九二共识”两岸政治基础。同时巩固国民党两岸优势,让未来的接任者避开历史倒车。 这一分析与洪秀柱来大陆的谈话内容基本吻合。据台媒透露,国民党现任主席此番“登陆”,将提出两岸关系四大主张,包括两岸政治定位、坚决反对“台独”、深化“九二共识”以及持续推动探讨和平协议的可能性。 而 6 月 6 日当被问及“来大陆谈什么”时,吴敦义表示,他将向大陆表达两岸必须有愿景、窗口,包括经贸往来不要受到顿挫,陆客来台观光不要变少,以及保障照顾台商的投资等国民党的看法。 在王建民看来,国民党主席与“准主席”都想来大陆,这值得肯定。 “从国民党的发展来说,两岸议题一直是至关重要的议题,国民党的领袖人物,特别国民党主席肯定会尤其重视和大陆国共机制的建立和交流。国民党好好经营两岸议题,我们对此是表示支持和欢迎的。”王建民说。 他认为,洪秀柱在两岸路线上、在反“台独”的立场和态度上十分明确,受到大陆民众的广泛认同,所以对她率团来参加海峡论坛,“我们会鼓掌并支持”。 相比之下,“吴敦义过去也与大陆有着密切的往来和交流,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是目前两岸之间最重要的政党交流平台,他当然想来参与。”王建民告诉锐参考,“对吴敦义来说,只有继续发展和巩固和大陆之间的关系,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快评 | 台独 主张退烧?台湾民意对蔡英文已经不耐烦 2017-06-06 18:07: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台湾民众对岛内经济状况、个人境遇感到不满或令蔡英文调整两岸关系论调,但我们也要防止台当局“挂羊头卖狗肉”。 【新闻事件】 台湾美丽岛电子报 5 月进行民调显示, 51.3% 民众不认为蔡英文上任后在两岸关系部分做到“维持现状”。同一份民调显示, 53% 民众支持将“维持现状”纳入民进党党纲,取代“台独党纲”,单从绿营支持者来看,也有高达 60% 对此表示支持。 【专家快评】 民意催促蔡英文就两岸议题表态 张彬(时事评论员、台湾问题专家) 由于台湾常年进行民调,都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而且此次民调的时间也并非竞选造势时期,排除了相应干扰,因此可信度较高。 民调结果反映了台湾民众对台当局和蔡英文本人的不满。过去一年,民众可以直观感受到蔡英文对内的施政无方,在两岸关系上难以破题,同时所谓“国际空间”也受到了极大压缩。这种情况下,岛内的不满显而易见。 同时对于蔡英文“维持现状”的说法,民众也持高度怀疑态度,所以这次民调不光反映了民众对“维持现状”这个议题的看法,对于蔡英文本人是不是属于“台独”,都有超过半数的民调样本认为就是“台独”。这与她的政策走向都有关联。 但目前来看还不能说两岸关系在台湾民众心目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次民调更主要显示的是民众对于蔡英文本人的不满,以及对于自身生活现状的不满。即便绿营人士为什么也认为要修改民进党党纲?主要原因在于生计受到影响。因为离开大陆台湾经济上无法提振,在区域整合中也会处处掣肘。因此绿营人士也希望蔡英文起码能够在表述上有所谓善意的释放,能够让大陆最起码有谈的空间。 由此可以看出,台湾的一部分民众、特别是绿营民众基于岛内的经济状况、基于个人境遇的不满,而急迫地希望蔡英文能提出一个合适的两岸关系政策,以便改善两岸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蔡英文未来两岸关系上有所转变,语言上或者说是民进党政策上有所调整,我们也要防止“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即所谓表面认同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但事实上仍然实行“柔性台独”、“渐进式台独”这些具体的行动。 “维持现状”是个伪命题 朱松岭(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 所谓“维持现状”其实是个假议题。 首先,什么是现状?各方有不同的解读。 我方的解读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两岸存在政治对立是现状。统一就是 要消除政治对立,最终实现国家政权的统一。 台湾方面对现状的定义时有变化,也因党派坚持的观点有所不同。 如,蔡英文的维持现状,恐怕就是在“台湾前途决议文”规定下的现状,即“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叫‘中华民国’,要改变这个现状需要 2300 万公民投票决定”。因此,民调到底要维持哪个现状?恐怕不好说。 第二,针对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岛内有不同意见。 大陆在这个问题上会坚持原则,不会有任何后退的可能性。 因此,台湾方面如果想维持和平发展就必须承认和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 一年多来,由于没有共同政治基础,岛内部分民众利益遭受损失,希望台湾当局正视这个问题,维护和平发展,维护既得利益。因此,这种民意的变化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代表岛内部分民众的声音。 (以上言论系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延伸阅读】 台湾竞争力论坛 2016 年底民调发现,“中国认同”回升至 52% ,是其历次调查的最高。台湾《中国时报》 6 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人认同的高与低,很大一部分是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内部政治局势而变动。 大陆近年经济发展势头甚强,社会愈来愈富裕,大陆对台湾的磁吸力理应非常强大,台湾民众重新恢复中国认同,应该有非常好的基础。 台湾会亡在蔡英文手里? 国民党:逼人民全力反扑! 中国台湾网 6 月 1 日讯 据台湾“东森新闻云”报道, 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吕秀莲 5 月 27 日出席活动时,几乎想对蔡英文喊话,如果再不努力,“台湾会亡在你手里”。 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胡文琦 31 日表示,若蔡英文依然听不进建言,包括“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前瞻计划、两岸主张等错误政策还要固执己见,那会逼台湾人民全力反扑,让民进党当局付出代价。 胡文琦表示,蔡英文上任一年多以来,“内政”、“外交”烽火连天。 “内政”上,假“改革”之名,作“权力独裁”之实,导致台湾重要的民生经济议题根本无法获得解决,物价飙涨、薪资冻涨、民间投资停滞,更让民众怨声载道、民不聊天。 “外交”上,挑动两岸的紧张关系,连带造成“外交”事务上处处碰壁。 WHA (世界卫生大会)过去八年台湾皆可参与,但蔡英文执政后,虽以“维持现状”为名,但事实上却不得其门而入,甚且在国际空间参与上“不进则退”即是最明显的例证。 胡文琦认为,如果说在野党的忠诚提醒,蔡英文与民进党听不进去,但民进党的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吕秀莲 5 月 27 日对蔡英文大声疾呼“再不努力,台湾会亡在你手里”的警告,难道蔡英文还要蒙着眼睛、捂住耳朵当做听不到吗? 胡文琦指出,不仅是吕秀莲,就连民进党的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陈水扁也警告蔡英文当局,对军公教只有感激,“千万不可以将人家污名化”,和军公教无情对立是不智的。他更直言,“没有永远的执政党,今日的多数,有可能是明日的少数。”(中国台湾网 李宁) ( 2017-06-01 09:54:01 ) 蔡英文上任一年收获一地鸡毛,未来还有三年苦日子 参考消息网 5 月 22 日报道 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执政届满周年,各式施政民调纷纷出炉,蔡英文施政满意度屡创新低,台媒称这是自 1996 年台湾地区实施直选以来,领导人就职一周年民调最低的一届。 日本《产经新闻》称,支持率低迷主要原因在于蔡当局的对内政策不受欢迎,施政缺乏效率,没有取得明显成果;与此同时,由于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也陷入僵持。另外,据蔡办透露,蔡英文不准备循例发表就职周年演说或举行记者会。 【专家快评】 蔡英文未来三年将会寸步难行 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所长) 蔡英文过去一年在方方面面遭遇施政困难,没有突出建树,其原因想必社会各界都心知肚明。 由于她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一中”,导致两岸关系打不开大门,所以不管推行各种产业经济政策,还是应对各方关系,蔡英文都很难做好处理。 目前形势下,处理好两岸关系是台湾发展经济、发展民生福利、调和内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钥匙,蔡英文却把这个钥匙弄丢了,所以她也就不可能在施政方面有突出表现。 而无论经济建设的困境,还是岛内政党对立、意识形态对立的僵局,根源都在于台湾社会的“认同问题”。 这就关系到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了。 台湾当局本应对这个问题慎重处理,但一年来蔡英文的做法却显现出与现实相违背的矛盾。 如果是一个务实的当政者,面对岛内的“统独”认同,她应该通过务实的政策来平衡各方利益和诉求,而不是单独偏向哪一方。 然而我们看到蔡英文完全押宝在了“独派”一边,这种单方面政策自然无法缓和岛内矛盾,也无法打开两岸大门。 可以说,如果蔡英文继续坚持现在的两岸政策,她将不仅是过去这一年遭遇施政上的困难重重,未来三年也同样会寸步难行。 蔡氏作风不按常理出牌,值得警惕 朱松岭(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 首先,蔡英文在上任一周年之际采取低调的态度,是其“只做不说”一贯作风的体现。其次,一年来蔡英文当局的施政逐步展开,相关政策有反弹也有落实,这是政治的常态。 之所以目前蔡英文当局执政满意度创新低,原因在于其四面出击,触及各方利益,引发了反弹。 蔡英文施政看似毫无建树,其实是一个借助施政实现自己政治目标、完成利益重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会有阵痛,他们或许认为一旦重整完成,政策效果将会显现。 如果蔡英文排挤国民党、搞渐进式“台独”的政治目标能够实现,在统合各方利益之下,其核心和权威地位可能会更加稳固。 蔡英文就职以来一直在打破惯例,在重大时刻经常是采用具有蔡英文特色的方法,比如民进党党庆时发表公开信, 2016 年元旦之前举行新闻发布会,来表达自己立场与观点。 这种违背惯例的行为只是蔡英文不同的风格而已,其实质与以往惯例所代表的意涵一致,我们不能对蔡英文的这种方式赋予特别意涵,更不能随意解读,了解蔡英文的行事作风才能避免误判。 (以上言论系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 2017-05-22 00:54:02 ) 蔡当局对大陆渔民开枪,这就是台湾“最美的风景”? 【新闻事件】 参考消息网 5 月 8 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5 月 7 日报道称,台湾澎湖海巡队 6 日清晨再次在澎湖海域查扣一艘中国大陆渔船,还开枪伤及两名大陆渔民,这已是海巡队连续第二天查获“越界”的大陆渔船。 中国大陆国台办指大陆渔民受伤“令人愤慨”,并要求台湾“尽快放人放船”。 大陆网民质问:“‘界’是哪来的?自己定一条‘界’然后就冲进传统渔场开枪抓人吗?”台湾海巡队却一再强调,大陆渔船“越界”到台湾海域捕鱼或从事其他非法活动,影响台湾渔民生计甚大,且侵犯台湾“主权”,海巡队绝不容许其恣意进入台湾海域,一经发现绝对会严予取缔。 【专家快评】 台当局粗暴“执法”暴露对大陆毫不掩饰的敌意 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所长) 这是两岸渔业纠纷,应该通过两岸的合作解决问题,但是台湾当局在处理这些问题上非常不友好。 台湾当局平时一向把人权挂在嘴上,但是对大陆民众的恶行恶状是令人鄙视的,不仅体现在对大陆渔民,也包括对大陆新娘、大陆学生、大陆游客的歧视待遇。 大陆对台湾渔民向来以礼相待。在两岸军事对立对抗时期,福建沿海就设立了台湾渔民接待站,提供台湾渔民避风、休息、修船、补充给养的便利。 而台湾当局对大陆渔民不仅驱赶,还经常武力相向,难道这就是台湾最美的风景吗?这就是太平洋的风吗? 两岸都是中国人,大陆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台湾海峡的划界,台湾当局针对渔民的行为是单边作为。大陆渔民在台湾海峡的捕鱼活动或许存在争议,那也不至于武力相向吧! 台湾当局针对大陆渔民的粗暴“执法”,反应了其对大陆人民毫不掩饰的敌意,也暴露了台湾当局的“台独”心态。 蔡英文上任后台湾当局的敌意和“台独”心态变本加厉,两岸在台湾海峡的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不是大陆的克制,台湾当局早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我宁愿相信台海巡队打伤渔民是偶发事件,跟“ 5 · 20 ”无关,跟台当局无法出席世卫大会( WHA )也无关。 但是如果台湾当局不知道自我节制,肆意妄为,以为大陆软弱可欺,大陆恐怕也不得不出手教训一下。 台当局炒作两岸矛盾实因蔡英文上任一年政绩太难看 萧青(台湾问题评论员) 两岸渔业纠纷由来已久,今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陆渔船遭台湾扣押,但像此次“开 5 枪伤 2 人”却有事件升级的迹象。 本来,渔业纠纷是两岸的民间矛盾,以前都是由两岸协商解决,现在虽然没了制度性联系沟通机制,但还是可以通过两岸民间机构磋商来缓解冲突。 但民进党当局却特别爱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政治议题来炒作,目的就是为了制造两岸民众间的心理罅隙。 去年,绿营的《自由时报》就曾以“进犯”、“集团化入侵”、“土匪”等词形容大陆渔船,还说“大陆渔民得逞一晚,台湾渔民三天捕不到鱼”。 而最近马上就要到“ 5 · 20 ”了,蔡英文怎能放过这些“政治秀”呢?她要表演给台湾民众看,要打造一个自己维护台湾渔民利益的形象。 所以,扣押大陆渔民是与岛内最近的政治氛围有关。 蔡英文上台即将届满周年,施政满意度却实在太过难看,所以她最近动作频频,包括接受英国路透社专访,提出希望与特朗普再次通话;接受《联合报》专访,提出“三新论述”,提出希望大陆放行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接受新加坡等国的六家媒体联合专访,首次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称大陆为“中国”。 再加上这场射伤两名大陆渔民的事件,其实都是蔡英文对于自己不得不面对两岸关系的一种焦躁表现。 这种作法早已没什么新意,无非是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做给岛内希望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看,一是做给“独派”看,告诉前者:我已经尽力了,两岸关系不好是大陆的责任;告诉后者:我没有对大陆服软,你看我挺强硬的。 大陆已多次强调:台湾方面应当尊重两岸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渔民长期在传统渔区作业的事实,尊重正常生产作业的大陆渔民的权益,停止无端抓扣大陆渔船的做法。 如果有些人存心要让两岸原本已缺少互信基础的矛盾继续深入下去,那他们也应提前考虑好这个后果是否有能力去承担! (以上言论系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 2017-05-08 17:53:53 ) 蔡英文又发明新词,大陆需“留后手” 【新闻事件】 参考消息网 5 月 4 日报道 蔡英文近日接受台湾《联合报》专访时抛出“新情势、新问卷、新模式”的两岸“三新”主张。 所谓的“新问卷”意即两岸需以善意共同解答问卷;“新情势”意即大陆应思考,如何采取善意方式面对两岸难题,至于“新模式”,则是两岸互动要维持一定善意与弹性,并发展出结构性的合作关系。 【专家快评】 所谓“新模式”到底指什么蔡英文必须说清 倪永杰(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在两岸层面,蔡英文提出“三新”是既想逃避“九二共识”,又想抢夺两岸议题的话语权。 具体来说首先有推卸责任的意图,借描述“三新”自诩为“乖乖牌、模范生”,指责大陆没有回应善意;同时可以看出,对于两岸关系这张问卷,蔡似乎也不想答卷了,而是借此来出题了。 在内务方面,“三新”显然是转移民众不满情绪的手段。 蔡英文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一周年在即,但治理无能,外事方面没突破,只好转移视线到两岸。 而且面对执政满意度创新低和 2018 年县市长选举,蔡英文如此出牌也是为了制造台湾“被打压”的悲情,博同情分。 值得注意的是“三新”中的所谓“新模式”,这点到底指什么?难道是台湾当美国的棋子,共同来对付中国大陆吗?这个问题蔡英文必须说清楚。 大陆需对蔡英文“留后手” 张彬(时事评论员、台湾问题专家) 这次的“三新”表述没有跳脱蔡英文原来的两岸关系的理念,语焉不详,无实质内容。而且反应了蔡英文在两岸关系上的一个特性,就是不给你肯定的表述,爱打太极,空洞无物。这是蔡英文一贯的做法。 从大陆方面来讲,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是底线,不认同“九二共识”、不明确说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那多少个“新”都没用。 之所以现在提出“三新”,蔡英文主要是出于应对岛内不满情绪的考虑,把不满的原因“甩锅”给大陆。 比较有意思的是她提出相关表述是接受《联合报》采访。 作为一个台湾岛内亲蓝的媒体,蔡英文选择通过《联合报》来传递信息,这个形式就很耐人寻味。 可能是现在内忧外困的情况下,她想在两岸关系上做出一些新表述,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论调还没跳出原来的窠臼。 不用大陆来说,仅从台湾岛内网友、政治人物包括民进党内部人物的反应就可以知道,她这些论述没有什么用,无法从实质上改变两岸关系。 当然,蔡英文受到深绿或者说基本教义派的制约,她的两岸论述不敢表述得太清楚。 所以在蔡英文执政期间,如果没有重大变动,要让她改变现有立场和态度将会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所以大陆需要有应对的措施,也要有相应的警惕。 (以上言论系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 2017-05-04 17:30:52 ) 这一次的台湾“间谍案”,比以往更复杂 参考消息网 4 月 14 日报道 4 月 15 日,我们即将迎来第二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恰巧,最近刚刚发生的一次事件,直接涉及这一主题。 而且,与过去案例相比,此次事件又多了几分政治因素,似乎更为复杂。 4 月 12 日,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询表示,台湾居民李明哲因涉嫌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正在接受大陆有关部门依法调查。 岛内别有用心者蓄意制造事端,干扰依法办案,只会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明眼人可知,这段话中至少有两层含义: 第一, 当事人涉嫌危害我国家安全; 第二,岛内有人在蓄意推波助澜,让事件“进一步复杂化”。 从报道中也可以看到,大陆方面尚未正式将此案称为“间谍案”,这也体现了大陆的法治原则,毕竟事件仍处于调查之中;但有台湾媒体已经在扯“谍报活动恐怖平衡潜规则”之类的言论,似乎颇有“不打自招”的意味——遇到这样的“队友”,也是没治了。 台湾媒体对于此案的报道,已经用了“谍报”之类的字眼 如何“危害国家安全” 首先,我们从事件本身说起。 这个李明哲是何许人也?根据台湾媒体报道,他曾是民进党社会发展部前党工,为蔡英文辅选过,现在是“台北文山小区大学”这个 NGO (非政府组织)的“学程经理人”。 根据台湾媒体的报道,近年来,他的主要活动就是推动大陆的所谓“民主化”——邮寄书籍给中国大陆的“同道”,邀请大陆所谓“维权”人士赴台活动,甚至还要推动在大陆一些地方成立所谓的“小区大学”,作为他们的宣传阵地。 按照李明哲妻子李净瑜(请注意,此人是本文另一名主角)的说法,李明哲是以“布道”的方式行事,每年还都要到大陆各地“分享”台湾的所谓“民主经验”。 所谓“民主化”是台湾方面近年来对大陆颠覆活动和心理战的重点之一。 对台湾情报系统及有关机构而言,其目标并不在于大陆“民主”与否,而在于给大陆制造内部麻烦(最好还能引发点儿混乱),牵扯消耗大陆资源及精力,弥补台方在“硬实力”方面越来越大的差距。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台湾方面的这种“政治仗”从未停息过,只不过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关键词而已。 而近年来,台湾方面在从事这种活动时,还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类 NGO (非政府组织)作为平台。 表面上看,此类 NGO 打着“民间”的旗号出现,但实际上,他们背后往往有台湾“不可描述”部门提供的资金、人员,甚至是直接的技术支持和策略指导。 为了更具隐蔽性,这些 NGO 很多时候并不自己出面行动,而是用金援、培训等方式,在大陆寻找“代理人”,进行宣传和煽动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李明哲这样的“布道”者需要每年都来大陆——毕竟要招几个人,既要面试,又要培训,确实也不容易。 而以 NGO 面目出现的组织,其背后的“上线”绝非只有台湾一家,还有若干境外势力的身影。针对这种乱象,大陆方面今年 1 月开始实施《境外非政府组织( NGO )境内活动管理法》。 该管理法中明文规定,不在中国注册的 NGO 组织不能在中国境内活动,任何被怀疑有涉嫌危害国家安全行动的 NGO 组织将被要求停止活动甚至驱逐出境。 凡事都得立个规矩 这条规定一出,一些心虚的境外 NGO 已经先后撤离,但李明哲不知是“布道”成瘾,还是有考核任务在身,仍要到大陆从事过去那种活动,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也不排除李明哲是打着 NGO 旗号,为更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打掩护,乃至是从事间谍活动。 如果是这样,等着他的还将有《国家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 在台湾,就有传言说,李明哲是台当局情治单位外围人员,吓得台湾方面军事发言人陈中吉急忙澄清说:不是,不是,没有听说……这般语无伦次,难道在掩饰什么? 台媒报道截图。我们说话可是有根据的 顺带一提的是,此次倾向于绿营的某报在头版用了大标题《野蛮中国胡扯危国安,乱抓维权台人》。 这个标题挺符合他们的风格,没让人“失望”。 问题是,该报道还配发了李明哲“脸书”账号的一些内容,其中颇多极为偏激的言辞,恰好符合“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条件,几乎可以作为呈堂证供。这样的神助攻,可算是“高级黑”了。 李妻表现同样“不简单” 李明哲东窗事发最早是台媒报道出来的,因为他的妻子李净瑜发现,已经十多天联系不上他了,于是神勇的台媒很快就分析出李可能进了大陆的“有关部门”。这一点很重要,说明他们自己对李到底犯了什么事,似乎也有所预感。 大陆方面的回应颇为高效,很快就于 3 月 29 日由国台办发言人证实:“台湾居民李明哲因涉嫌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已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目前身体状况良好。”由此推断,李明哲大约是三月中旬事发。 而且,大陆方面充分考虑到了人道主义因素。 在 4 月 12 日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安峰山介绍:“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为照顾李明哲家属的关切,基于人道考量,海协会委托台湾有关团体即海峡两岸交流服务中心,向李明哲妻子通报了有关情况,同时转交了李明哲给他父母和妻子的亲笔信。” 但是,李明哲妻子上演的戏码,超出了一般案件的范畴。 4 月以来,李净瑜的表现十分高调。 在事情尚无定论之际,李净瑜就在一些台湾人权团体陪同下召开记者会说:她要让更多人知道李明哲就是一位“人权工作者”,要避免李明哲被大陆任意“罗织罪名”。 她还说,现在虽然无法拯救丈夫的躯体,但一定要捍卫李明哲的尊严……听起来,她似乎当时就能确定,李明哲是救不回来了。 此后,李净瑜先是向大陆方面到处发函,然后说自己要到北京给丈夫送高血压药物(请注意,大陆方面已经强调李“身体状况良好”,而且大陆有关部门的医疗保障也相当不错),接下来又炒作自己如何未能前往北京,最后又要给大陆方面发公开信等。 在这一系列行动中,全程都有台湾部分媒体的配合报道。 李净瑜应该很清楚,李明哲涉嫌触犯大陆法律,这是无可改变的事实。 但她的目标似乎并不在于李明哲,而在于通过这一系列事件获得更多“曝光”。 有台媒就“起底”李净瑜发现,此人对参政颇有兴趣,但“政途”一直不顺。 她曾任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的助理,也担任过前“立法委员”许钟碧霞的助理,并在 2008 年代表某小党经参选过台民意代表。 那一次,她输得很惨,只得了 400 多票。 据说这些年来,李净瑜也在用各种方法炒作知名度。 这次其丈夫出事,从某种意义上反而给了她这个机会。 从她打“悲情牌”的各种动作来看,她关注的并非李明哲的安全(李明哲目前显然很安全),也不是她的行动是否能产生什么实质效果,而是要营造自己“代夫出征”的形象。还是台湾网友看穿了一切:“你这是要救夫吗?这是在消费你老公给自己参选造势吧?!”“眼泪更管用好不好!” 李净瑜联合岛内媒体造势“寻找李明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而且,李净瑜也并不避讳自己与境外势力的关联。 据她自己所言,她已经广泛联系了大赦国际组织、美国人权观察等组织共同“声援”。 这下子甚至连民进党当局的大小官员们都看不下去了:原本在蔡英文上台后,两岸之间的沟通渠道就已不再通畅,李净瑜的做法,只会让局面变得更糟糕。 一名台湾“军情局”干部曾经对媒体这样透露:在 1979 年美中建交之前,台湾每年都向大陆输送数百名甚至数千名间谍。 自 1949 年以来的 60 多年间,台湾派遣的此类人员先后有一万多人在大陆“出事”。 这么多人“出事”,责任显然不在大陆一方。 而台湾方面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其对此类事件的处理一般都有相应“规矩”。 但唯有此次事件,正在有越来越多的政治因素搅缠进来,似乎是要故意将水搅浑,有唯恐天下不乱之势。 对此,我们借用国台办发言人的一句话作为回应:“台湾有关方面刻意把此案引向两岸关系,恶意攻击大陆,推波助澜,只会使已十分严峻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 希望李净瑜和她背后的人能听明白这句话。 当然,恐怕并不能。 ( 2017-04-14 05:36:01 ) 今天,我们来看看台湾“皇民”走得有多远 参考消息网 4 月 8 日报道 今天,首先要请大家看两张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李登辉手书“我是不是我的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森友小学理事长背后的李登辉题词 这段时间,日本“右翼小学”事件沸沸扬扬, 这第一张图,是李登辉为这家小学理事长笼池泰典手书的一幅中堂; 第二张图,则是李登辉所书“儿童新天地”,被笼池挂在了接待室正中央。 近期,笼池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坐在这张条幅前,似乎在展示自己的背景,也让不少日本电视观众看在眼中。 今天要说的另一件事儿,则来自媒体报道:最近,有大陆记者在东京羽田机场目击一台湾女子手持贴有“台湾国”贴纸的“护照”入关,日方人员查验后未有异议将其放行。 此事给岛内一些“独派”打了兴奋剂。 而该当事女子更是“惊喜”自己上了新闻,在论坛上宣称已用“贴纸护照”进出日本 5 次都没被刁难。 这两件事情,其实是一件事:台独势力的“皇民化”趋势,正在成为日本手中的“台湾牌”。 台湾“皇民” 日本右翼 咱们先说事情本身: 从 2015 年夏天起,有个别台湾地区居民即开始使用自行印制的“台湾国贴纸”,将之贴在台湾当局所签发的“护照”封面,以彰显个人政治立场。 但这些人在绝大多数国家都直接吃了“闭门羹”。 美国、荷兰均当场要求撕掉贴纸,新加坡则拒绝入境,澳门特区海关则直接给予遣返。 对此,就连台当局也呼吁民众不要“捣乱”,切莫擅自涂改“护照”,还修订相关规定层层阻拦,但新规定实行不到一个月便发生 180 多起因贴纸而无法出境的案例。 一些大陆网友将这种举动称为“贴纸建国”,还真是蛮贴切。 但是,在日本,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局面:据公开信息,此前日本也曾拦截下带有贴纸的台湾“护照”,但在具体个案中,还是有人“闯关”成功。这里有两种可能: 1 ,日本政府故意而为; 2 ,日本政府没有主动鼓励,但也并未在海关严格执法,存在执法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空间。 关于另一件事,关于李登辉的“皇民”情节,大家都已经熟知。 他心里那个叫“岩里正男”的日本人,一有机会就要冒出来表现一下,这也并不奇怪。 但很多人并未注意到,日本右翼与这些“皇民化”的台独人员之间,有着何种密切的往来。如果没有右翼小学“地皮门”事件的曝光,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李登辉与这些具体的右翼人士之间也有如此多的“交情”。 在日本,有两种与此相关的人员值得注意。 第一类,是个别长期在日的“皇民”们,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金美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金美玲与安倍晋三愉快地在一起 金美玲 1935 年出生于日据时期的台湾(这一点与李登辉一样),上世纪 50 年代赴日留学,很快即成为“台独”势力在日本的骨干,并在此后长期在日生活——当年的台湾当局也曾强硬打击“台独”势力,因此她无法“返台”。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不仅在日本宣传“台独”思想,还成为在各种媒体上抨击中国的主力,对中国的攻击辱骂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外交议题,还包括文化、社会甚至“国民性”。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陈水扁上台后成为台当局的“国策顾问”。 而在陈水扁下台后,金美玲于 2009 年获得日本国籍,圆了她的“皇民梦”。 第二类,则是日本政坛的“台湾帮”。 在日本政坛各路“重臣”、 “大佬”之中,不少人早已成为台湾当局在日本的说客,并且与台湾当局有密切的利益往来。 限于篇幅,这里暂不赘言,请大家参考一本书:日本学者本泽二郎著《日本政界的台湾帮》。 在互联网上也有不少段落,大家看了之后,就可以明白很多今天新闻的“水面以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封面 “数典忘祖”的“皇民”们 长久以来,台湾社会因历史不幸而留存着与日本的渊源,这本无可厚非,但“台独”势力背后也往往投射出日本的影子,这就不能等而视之了。 长期观察台湾社会的专家多有提及,“台独”分子大多存在一个共性,就是浓厚的“日本情结”。 何以如此?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日本对台湾 50 年殖民统治、特别“皇民化运动”的久远影响;二是“台独”势力出于政治图谋,急需取得外部势力、尤其是与台湾渊源甚深的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 众所周知,日本于 1895 至 1945 年殖民台湾,整整 50 年时间犯下累累罪行。无论是侵台初期对台湾抵抗组织的残酷剿杀。 还是长期统治期间制造的各种屠杀事件,都是有史可考,证据确凿的。 为了加强殖民统治,日本殖民当局鼓励告密,给举报抗日者加官晋爵,也由此制造了台湾人血性人格的一次“洗牌”。 上世纪 20 年代以后,日本殖民者更加重视从精神上彻底改造、奴役台湾民众,自此在台大搞“皇民化运动”,强制台湾人说日语、换日姓,拆除宗庙、建立神社,将与日本人通婚渲染为高贵荣耀,一切生活起居皆遵照日式风俗。 数十年间,这种对台湾本土文化记忆的抹除将一些台湾居民变为效忠天皇的“恭顺臣民”,整个台湾岛也化作日本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20 世纪 40 年代,日本发觉“皇民化”效果超乎意料,开始征用台湾人担任“皇军”,以补充日益紧缺的兵源。 随即短短几年便相继有数十万台湾年轻人应征替日出战,甚至有人写下入伍志愿“血书”,乃至入伍被拒竟切腹自杀。 实际上,在日本看来,这些台湾人仍然只是“三等公民”,前面不仅有日本人,还有日据朝鲜半岛居民。作为“三等公民”,当时的台湾人普遍只能接受初等教育,想上中高等学校就会处处受限,而且还被禁止学习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只能学习医学、法律等,这就是当今台湾“三师”——医师、律师、会计师——就业人群多的原因。李登辉当年也即受此影响学了农业经济。 1945 年光复后的台湾虽名义上恢复了尊严,可社会风貌、民众内心留下的“皇民化”伤痕却早已深入骨髓。 日本携明治维新之利自视“文明之邦”、“强国之列”,将“皇民化”等同于文明进步,将台湾一切文化、语言、风土民情贬低为野蛮落后,如此以混淆逻辑的手段制造台湾人的自我认同错乱,甚至令当时社会不少知识分子都难逃内心煎熬,一些人正是在长期的自卑中倍感无着,转而选择了对“本岛人”的弃绝,在极少数人心里还埋下了妄图“脱中入日”的种子,成为了“台独”思潮的历史根源, 而最近 20 年来,在岛内持续做大的“独派”势力,完全是借“日本情结”掩饰政治投机目的,不遗余力献媚以谋取日本右翼的外部支持。 “皇民”只是日本的一张牌 正如殖民统治时期将台湾年轻人视为“炮灰”一样,今天的日本右翼,并非真的对台湾有什么感情,而只是将台独作为一张牌,用于其对抗中国的全盘计划。 日本右翼多年培植“台独”势力,目前显然已经到了“收获期”,而台湾绿营之所以能有钱弄权造势,也自然离不开日本右翼这个金主。 事实上,台湾绿营政党、个人很多都收到日本政府、企业的政治献金,为其办事司空见惯。 2016 年,在蔡英文上台之前,日本也下了不少功夫。 日方不仅邀请蔡英文访问日本,还由安倍晋三的弟弟岸信夫全程陪同,并邀其参观安倍晋三在山口县的老家。在蔡英文“就职”之前,岸信夫还专程赴台湾“祝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蔡英文与岸信夫在安倍晋三的山口家中 蔡英文上台之后,也确实“投桃报李”,不仅在冲之鸟礁问题上模糊立场,暗示台湾渔民让出渔场,还罔顾民众健康,强行进口日本福岛核事故污染区的食品。可以想象,这些公开的“交换”,还只是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 从台湾岛内新一批台独政客的身上可以看出,如今,老一辈“台独”逐渐凋零,“皇民思潮”却依然恶疾难除,这背后是一批政客假借“皇民化”大搞“台独”之实,用来持续强化其所标榜的“日台共同记忆”,乃至培养出一批新“皇民”。不管今天的台湾人正在如何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日本殖民时代留下的印记仍远远未曾脱去,“去殖民”的进程仍然任重道远。 但是,台独分子如果看看历史就可以知道,“皇民”只是日本用来奴役驱使台湾民众的一个幻象。 台独分子对日本右翼是“寄托”与“依赖”,而日本右翼对台独分子则只有“利用”可言。 无论今后事情如何发展,有一点可以确认,如果台独势力铤而走险,试图用进一步“皇民化”换取日本的支持,只会将台湾推入不可逆转的死胡同。 ( 2017-04-08 00:48:01 ) 巴拿马宣布与大陆建交 台媒:台最大“断交”冲击 恐引发骨牌效应 台媒称,巴拿马握有国际贸易和运输航线上最重要的运河,更是台湾在中美洲多年的重要“盟邦”,一旦失去,恐将真的面临骨牌效应。 参考消息网 6 月 13 日报道 台媒称,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在当地时间 12 日晚间 8 时(北京时间 13 日上午 9 时)举行记者会作出宣布与中国大陆建交。 2017-06-13 10:20: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据台湾“中央社”网站 6 月 13 日报道,巴雷拉表示, 2007 年他就公开表达希望与大陆建交的看法。 巴雷拉说,作为巴拿马总统,他相信这对国家是一个正确的道路。 巴雷拉说,巴拿马将与大陆签署建交公报。 报道称,巴拿马与台湾“邦交”一直备受关注,蔡英文去年刚就任, 6 月就“出访”巴拿马,参加巴拿马运河拓宽工程竣工启用典礼。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 6 月 13 日报道称,巴拿马政府决定与中国大陆建交,这将成为台湾近年来最大的“断交”冲击。报道称,巴拿马握有国际贸易和运输航线上最重要的运河,更是台湾在中美洲多年的重要“盟邦”,一旦失去,恐将面临骨牌效应。 巴拿马宣布与中国建交! 英媒:中国大陆在中美洲的又一场胜利 参考消息网 6 月 13 日报道 英媒称,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在当地时间 12 日晚间 8 时(北京时间 13 日上午 9 时)举行记者会作出宣布与中国大陆建交。 据路透社 6 月 13 日报道称,巴拿马宣布,将遵守“一中”原则,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与台湾“断交”,与中国大陆建交。 报道称,此举标志着中国大陆在中美洲又取得一场胜利。 ( 2017-06-13 10:23:44 ) 王毅谈中国同巴拿马建交:中巴关系掀开新篇章 中新网 6 月 13 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长王毅 13 日在北京与巴拿马副总统兼外长德圣马洛举行会谈后共见记者。王毅表示,巴拿马共和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拿马共和国政府即日断绝同台湾方面的所谓“外交关系”,并承诺不再同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不进行任何官方往来。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决定自公报签署之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巴关系掀开了新的篇章。 王毅表示,他刚刚同德圣马洛副总统兼外长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这份联合公报中,巴拿马共和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拿马共和国政府即日断绝同台湾方面的所谓“外交关系”,并承诺不再同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不进行任何官方往来。 王毅指出,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决定自公报签署之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巴关系掀开了新的篇章。 王毅表示,巴拿马是拉美重要国家。中国人民珍视同巴拿马人民的传统友谊。巴雷拉总统和巴拿马政府作出的这一重要政治决断,完全符合巴拿马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完全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完全符合国际社会形成的“一个中国”格局。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予以高度赞赏和热烈欢迎。 王毅当日表示,刚才同德圣马洛副总统兼外长举行了真诚友好、富有成果的会谈。双方一致同意,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巴建交以及两国关系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政治基础,必须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双方一致认为,中巴建交为两国拓展全面互利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 王毅说,中巴双方将开展各层级、各领域友好交往,深化政治互信。双方将以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开展贸易、投资、海事、文教、旅游等广泛领域合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中方欢迎巴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双方将就国际和地区事务进行沟通协调,深化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友好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王毅指出, 160 多年前,搭载着第一批华人的船只历经艰辛,抵达太平洋彼岸的巴拿马,开启了双方交往的百年沧桑历程。 160 年后的今天,中巴友谊之船在历经风雨波折后驶入正确航道,迈向新的征程。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巴关系一定会迎来光明的未来。 ( 2017-06-13 11:41:01 ) 境外媒体:大陆影响力大增 台“邦交国”转向大陆并不意外 参考消息网 3 月 8 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台湾的“邦交”形势自蔡英文上台后再陷低潮,除圣卢西亚外,尼加拉瓜及布基纳法索亦被视为“断交”高风险国家。大陆有学者直言,当前两岸实力的天平早已失衡,台湾的“邦交国”急于向大陆投怀送抱“一点也不意外”,圣卢西亚最可能打头炮。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 3 月 7 日报道,台湾外事主管部门负责人李大维 6 日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答询时证实台湾位于加勒比海的“邦交国”亮起“黄灯”,出现“浮动”警讯。据消息人士透露台湾与圣卢西亚关系不稳,是因圣卢西亚近期与中国大陆有互动。李大维说,台湾当局外事主管部门无时无刻盯着,但也坦言,如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突然“断交”的状况,仍有可能发生。 另据香港《东方日报》网站 3 月 8 日援引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的分析称,目前两岸的政治、经济的实力天秤已经失衡很久,大陆在世界的影响力早就不可同日而语,故台湾在加勒比海的“邦交国”转向大陆根本一点都不意外。 ( 2017-03-08 11:04:58 ) 英媒:台湾或失更多“邦交国” 在台外事人员“准备打包” 参考消息网 12 月 28 日报道 英媒称,在台湾形形色色的其他国家外事人员,上周被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外事人员的突然离开震惊。台湾当局官员担心更多国家改变立场。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 12 月 27 日报道,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与台湾“断交”的多个国家之一。 报道称,由于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亲自接听了来自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的电话,并对“一个中国”原则提出了质疑,惹怒了中国大陆,台湾被重新推入国际视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根据“一个中国”原则拒绝与台湾建立官方关系。 分析人士认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与台湾“断交”,是中国大陆为针对蔡英文与特朗普通话而精心策划的反击。台湾当局官员担心会有更多国家改变立场。蔡英文将于下个月访问 4 个中美洲国家,以巩固关系。 报道称,台湾的“邦交国”几乎没有什么金钱和影响力,但是它们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一些分析人士质疑台湾对这些国家的关注,并认为,应集中精力加强与美国、日本及东南亚中等国家等更强大国家的关系。 “从无情的务实角度看,这些国家带来的更多是麻烦而非价值,”“美国在台协会”前负责人司徒文说。 报道称,台湾与遵循北京方面“一个中国”政策的国家合作是艰难的,大多数国家拒绝派高级部长级官员访问台湾。 “台湾需要更多关注中美洲,”“洪都拉斯驻台大使”拉斐尔·费尔南多·谢拉·克萨达说,“我们不想要现金,但我们需要台湾公司来投资,需要台湾在 50 年时间里帮助我们变得跟台湾现在这么繁荣。” 来自另一个贫穷的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在台湾的外事人员说,许多台湾的“邦交国”期待蔡英文当局给予更多支持。 “我们团队中的人变得不安,我们开玩笑说,我们都是行李收拾好了一半,”她说。然而,这位外事人员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朋友的离开中,也看到了一个好处。“当我 2013 年来台时,主要办公大楼里没有多余的办公室,”她说,“但现在我或许可以搬进去了。” ( 2016-12-28 00:30:01 ) 境外媒体 : 学者称台 5 个“邦交国”排队等待与北京建交 参考消息网 3 月 19 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台湾外事部门常务次长李澄然 17 日说,冈比亚与中国大陆复交,这是“错误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情”,不只感到非常遗憾,更要强烈抗议。该部门也评估 22 个“邦交国”很稳固,不致有连锁效应。 据台湾“中央社” 3 月 17 日报道,学者认为,这是大陆对民进党“拿捏后的提醒”,以留有余地的方式“轻度施压”,对蔡英文的大陆政策提出警讯。 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说,接下来,世界卫生大会 3 月底、 4 月初会不会发送邀请函给台湾,届时会是另一个体现两岸关系现状的观察点。 “这是对民进党的轻度施压”,张五岳认为,大陆此举意在对未来两岸关系提出警讯,若与民进党持续存在分歧,无法增进互信,与冈比亚复交不会是个案,“ 520 ”后可能会有进一步作为。 另据香港《明报》网站 3 月 18 日报道,与台湾“断交”两年后,非洲小国冈比亚 17 日与中国大陆恢复邦交。两岸政情专家分析指出,过去北京顾及国民党感受未与冈复交,现在则用外交手段警告蔡英文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两岸关系非倒退不可,而与冈比亚复交只是开始。 台湾淡江大学美洲研究所教授陈一新说,这只是一个开始,“近期(台湾)再‘断几个交’也不是不可能”,巴拉圭、巴拿马、尼加拉瓜等最少 5 个台湾“邦交国”排队等着与北京建交。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 3 月 18 日报道,冈比亚和中国大陆复交,蔡英文表达三点看法指出,两岸关系健全发展是两岸共同责任,两岸不需要在国际上做针对性竞争,希望这次大陆与冈比亚复交不是针对性的行为。 ( 2016-03-19 10:15:58
个人分类: 哲理|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大能量“电子和正电子对撞机”才是研发对撞机的正确方向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6-9-8 07:38
最大能量“电子和正电子对撞机”才是研发对撞机的正确方向 哈! 现在对研发对撞机有热烈的探讨。 探求节约资金,而能得到大能量碰撞,当然是必需计及的。 但是,获得大能量的对撞机,是为了得到可能的新粒子。 由较重的粒子碰撞当然只需较小的能量,就可分解出较轻的粒子。 现在,已经可以知道:所有较简单的粒子,可能结合成的所有复合的粒子,因此,复合的较重的粒子的碰撞加速器,即使所需能量较小,对于探求新粒子,也意义不大。 现在已知,现有能量条件下,最简单的粒子就是:电子和正电子。 因此,只需努力求得最大能量的“电子和正电子对撞机”,看是否能得到,更简单的新粒子,才是加速器的研究、发展的正确方向。
个人分类: 物理|230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十六岁话悲凉
热度 1 xin 2016-4-18 05:49
人过三十六,年龄过了三个生肖循环,两个十八岁,人生也大致过了一半。这时候,通常已经成家立业,孩子也都几岁,事业上基本稳定,未来能干的如何,也基本上能预见。精力远不如以前充沛,而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眼见一天不如一天。心理和身体似乎都进入了转折和过渡时期,这时会回首过去、面对未来,心态上发生很多变化。 面对生活的困难,工作的瓶颈,感到极端的绝望,精神上感到空虚,生活非常的苦闷。对自己要求越高,越痛苦,要求越低越快乐。可是,要求低是肤浅的快乐,终归会导致更深的痛苦。工作和生活的困难,让自己有点逃避,转入对自然山水和过往历史、文化遗留的关注,可是,一觉醒来,终究还是活生生的疼。 意志力蜕化,注意力下降,不能专注工作,只能醉心于摄影和小文字的雕虫小技,肤浅的事情带来深度的痛苦,痛苦的让人难以自拔,常常夜难成寐,觉得活着不容易。事情难做,人更难为,这个世界哪里有世外桃源,有的都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到惶恐不安、焦虑恐惧。 求人不如求己,度己就是度人。身体上不能在承受痛苦,而精神上也产生了自我厌倦。根本不想要现在的生活,可是生活却将自己裹挟到深不见底的深渊,冰冷可怕而又无奈。几乎什么都不想做,只有无尽的痛苦,无休无止的哀叹,这生不如死的人生。 近来,过往几个好友,给我网上聊天或者电话,大多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或者心态转变。看到了身边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尤其是生死别离,都在拷问人生的意义何在,价值在哪里。自己坚持的,是否值得,是否放弃,换一种活法,都被生活和工作,深重的裹挟着,透不过气来。人浮于事,无所事事。痛苦与纠结,挣扎在中年的端头。 远走他乡,还是想回到家人身边,看着孩子成长,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热乎饭。科研工作,不算什么成就,一家人在一起,过平凡和幸福的生活,才是人生最终的部分。人最终,都会变成一抔土,拼搏奋斗带来的更多的是伤痕,归隐山野或者闹市,才是大智慧。也有厌倦了政界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退出后进入大学,转入学术,潜心学问,过随心所欲的日子。 我们所有的生活,或许,是别人的梦想。我们所渴望的,或许,是别人正在煎熬的。人生就是如此,需要辩证看待。现阶段,我就是感到身体暗无天日的疼痛,以及精神上的空虚和苦闷,对自己有着浓郁的厌烦和自我否定,深深的看不上自己。 什么能让自己真正的快乐。走万里路,读万卷书,都不能让自己忘却痛苦。低头不管不顾的工作,自己也做不到,感觉做的工作都无趣,也无意义。甚至根本就不想看、不想写,内心抵触。游手好闲,或者,好吃懒惰,能得到快乐也行,可是心理总是隐隐地疼、隐隐地焦虑,就是这样不分昼夜的自我折磨。累的让自己喘不开气,短暂的逃避,就如烟鬼偷偷的抽口烟,之后是更加长久的疼痛和难过。 生命过得怎么这样低落和无趣,总是满怀信心,可终归感到失落和绝望。卑微和悲观的人生,既改变不了别人,也改变不了自己,感觉就是在黑暗中苟延残喘,消磨时光。这种心理,已经好久了,可能从北京奥运会过后,就是如此。没有让自己欣喜若狂的事情,一切都让自己感到无奈和悲凉。 或许生活过得负面情绪太重,缺乏阳光的暴晒。生活过得软绵无力,缺乏力量和坚强,奋斗和希望。人与人之间,都有厚厚的、一层层的屏障,开始我还好奇,后来,我也懒得考虑。本来已经很累,何必去猜想。人如果能忠于自己,即使做条狗,不管是看家狗,还是野狗,都能在太阳下、大地上狂奔,尽情无休止的做自己的愿意的事情,估计他也是快乐的。 人很多时候,过得并不如一条狗,被一条条无形的绳子,死死的勒着。既不能挣扎,也不愿意忍受,而且还生不如死,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人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可是我没有这个自由,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恐惧。不管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极端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感觉一切都充满了宿命和各种不测。 解决一切问题的命门,在于低下头安心的工作,不求别的,只求用劳累麻醉自己敏感的神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汗水是人生的镇静剂,是人生向前的燃料和向上的发动机。空虚、苦闷和各种妄想,只能让自己更加的不安和焦虑。人生注定孤独,又何必哀伤,一路彷徨,也不能放弃卑微的向往。
79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的研究
热度 1 benlion 2015-12-1 13:48
近几年在国内参加的华人聚会活动,加上在海外对世界几大宗教的研究, 导致发现, 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20岁左右已经基本定型,即使在海外几十年,仍然可以看到出国之前的文化因素,不同国家的文化,也同时可以出现在一个人的外貌和表情上;然而,在回国几年之后,就又不同于回国之初。 说明, 中国社会的文化与西方社会的文化是镶嵌,彼此分别连续。 同时,也发现, 有人可以不同的知识记忆,彼此矛盾的话,也可以互不相干地同时说出来。 于是,这里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神经生物学课题: 人与机器、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神经系统的记忆与学习机理。 也就是,不同年代出生和不同时期受到的教育,思维模式和文化特征,也就不同,如同,挪威获诺贝尔奖的定位神经元研究。 科学研究,不能没有经费和实验条件;但是,并非条件越好、经费越多,就一定能出重大成果。 经费越多、实验室规模越大和学生越多,论文和专利的数量也越多; 然而, 不改革现有研究体制和产业体制,即使投入十倍于美国的经费和规模,也难以产生出重大突破的科学成果,或如乔布斯那样的苹果公司。 购买仪器设备,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可以促进相关公司和机构的发展,只有科学成果和技术发明,才是属于产地。 爱因斯坦说过, 不仅要看一个人怎么说,还要看一个人是怎么做;然而,人无完人和金无赤足,只有法治,才能使得一个社会运行正常和规范。 而且,一个人在大脑里,所有记忆的信息和所有表现出来的行为一致,也是不可能,这就又回到了神经生物学的课题。 - (01/12/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国际化社会|20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果是现在,我们还能发现青蒿素吗?
热度 17 zzmoxue 2015-10-12 16:00
如果是现在,我们还能发现青蒿素吗? 也许这是一个伪命题,但广大医药工作者有必要认真思考。 读过青蒿素的发现史,不禁要为一个时代喝彩,也为屠呦呦在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而开心。全国多家科研机构,先后筛查几百种中草药;在没有严格的临床前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以身试药;前后连续攻关十余年。现在哪个大学、科研团队、教授、 PI 能做到?没有,绝对没有。没有哪个大牛有如此的能力、魄力和勇气能够组织全国如此多的团队共同做一件事情;也没有哪个大牛近十年不发论文做同一件事。 在任何时代,国家的战略需求高于一切。举国体制下,我们完成了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过去那个时代,除了发现青蒿素,我们还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发射了人造卫星,还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这些都是到目前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标志性事件。在当下,举国体制下,我们完成了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建设了全球领先的高铁网络,组建了北斗导航卫星网络。 但举国体制下,我们亏欠个人和科学家的又太多太多。他们没有能够体面生活的工资,没有能够放下大床的房子,没有科学探索的自由,甚至做过的事情也不被人记起。屠呦呦的贡献在国内数年间没有人提起;牛胰岛素现在也不知道谁是主要贡献者;邓稼先因为辐射致癌去世了,而他的 82 岁同学娶了 28 岁的中国姑娘拿了诺贝尔奖…… 现在,很多科研机构都施行 PI 负责制。 PI 负责制下,个人的权利和待遇空前提高;我们的研究开始多元化,自由探索的空间越来越大,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近些年来 我们 再也没有做出突破性的、爆炸性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我们的专家多了,教授多了,院士也多了,但学者少了;影响因子高了,专利多了,但突破少了;经费多了,仪器设备多了,培养的博士多了,但热爱科研的少了…… 国家和时代学会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但科学家不再尊重国家和时代。科学家和所有这个时代的人一样,谈奉献有些不好意思,不再一心为国,甚而一心为科研也是难以做到的。 但我们无法批判时代有什么错,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过去国家亏欠某些人太多,而现在某些人又亏欠国家太多。 如果是现在,我们还能发现青蒿素吗? 我的答案是很悬。若果发现青蒿素的时间还是定在 10 年,我相信在现行 PI 负责制和绩效考核制度下,没有哪一个团队可以坚持下来。但科学发现都具有偶然和运气的成分,也说不好有哪个团队上来就选对了黄花蒿,拿到了青蒿素。但说到抗疟活性筛选,现在反而很多机构和团队都无法开展研究;因为疟疾是传染疾病,在法规相对健全的今天,需要在生物安全级别达到 P2 的实验室方可开展(国内达到 P2 标准的还真不多)。如果放到现在,具备条件可以开展实验的团队不多,能坚持 10 年不发文章的团队不多,所以,如果是现在,我们还能发现青蒿素吗?答案是很悬。 那是我们的时代退步了吗?那也不是。如果是现在,我们发现了青蒿素,我们会不发文章,我们会首先申请专利,我们会生产出符合欧美标准的药物,我们会占领市场。也许我们还会公布青蒿素确实是在青蒿中发现的(而不是黄花蒿),并且含量很高。也许非洲兄弟来访,我们不给 RMB 和大熊猫,给点青蒿素也是挺好的。当然,最后,我们还是会拿诺贝尔奖,获奖者还是中国人。 但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并不想放到现在,我们也不在乎个人的专利和得失,我们在乎青蒿素治好的那些患者。
4323 次阅读|35 个评论
人类未来 – 行星际文明
benlion 2015-6-5 00:14
- 文化异化与文明衰落 宗教和科学,都不是目的,而是认识和实践的模式,中国元、明清朝代的东方文化,儒家和道家的实质精神,已经异化和衰落。 宗教的心灵与行为、科学的创造与发明,在中国哲学,就是实现人本的生存与发展。 来自原始宗教和多神教的影响,在曲阜的庙宇和孔子的雕像,就可以看出菩萨、等级和偶像,已不是正宗的中国儒家,也不是唐朝的早期佛教,“儒释道”3教都已异化为私我幸福、利益的求神拜佛,导致了国运衰落。 俄国是希腊拜占庭东正教,菲律宾是罗马天主教;然而,查理曼欧洲的宗教改革,吸收了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文官体制,洞察力和表现力则是艺术的精神。 清教伦理的入世,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和享受安逸,而是探险、发明的进取精神,也是个体奋斗和拯救人类的英勇精神,也体现在一种创造财富的开拓精神,带来了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佛教是无神论宗教,没有“上帝”的概念,而在道家和儒家 - 佛是心,道是至善。玉皇大帝是神仙世界的皇帝,可能佛教的异化,来源于印度、希腊神话,把神话视为了宗教。 宗教不是迷信,理性宗教与科学不矛盾,矛盾的往往是迷信,或以迷信解释宗教的误读。宗教探讨无形,科学研究有形,对待未知,科学视未知为探索与研究的对象,迷信是以自我的主观和臆测去解释。 必须对人类历史和文化了解,东方和西方、古代与现代,天主教把知识和理论权威化和绝对化,日心说与地心说,科学就是在抗争过程的分离而诞生。科学,从来不把过去的权威理论视为永恒真理,而是发展过程的阶段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未来,从儒家与禅家到人文和道家与墨家到科学,吸收西方近现代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基础与应用,走向学问与企业的发展模式。 科学精神是发展精神和客观精神,没有顶峰、权威和止境,知道不足而有不会停滞的探索。 -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材料在线】一张图看清全球新材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grandcanyon7 2014-8-11 01:24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材料在线( www.xincailiao.com )权威解读全球新材料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重点追踪世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热点,最专业的新材料资讯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订阅号: 新材料在线 ( 微信号: xincailiaozaixian ) 来源:新材料在线 www.xincailiao.com
7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不是我们?为什么不是现在?-读《帝国的终结》
热度 1 bigdataage 2014-4-23 20:41
为什么不是我们?为什么不是现在?-读《帝国的终结》 同人于野 WHY NOT US? WHY NOT NOW? 这是一句常见于赛场的标语。中国学者谈民主,说来说去无非也是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民主制度没有在中国自发形成,为什么我们专制了那么多年,到底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实行民主,吾尝终日而思矣,读了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发现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本书干净利索的说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所有重要问题。书中随时给出参考文献,其中的很多书目我都读过,没有一本把问题说得这么清楚明白。我估计本书关键的思想应该属于易中天原创。 如果历史就像一座大山,不同的学者看山的角度完全不同。很多人关注与花草树木,很多人流连忘返于景色。至于山的大局,黄仁宇没说明白,钱穆没说明白,至于柏杨就更不可能说明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能说出来这样的目标,但作为一个文人,他无法实现。 看懂了这座山的是柳宗元的《封建论》,可惜如果柳宗元没有走完全程。其实为了真正看懂一座山,除了必须走过全程之外,你还必须见过别的山,不同风格的 山,去比较。黄仁宇钱穆都有这个机会,只是他们是先行巨人,他们的高度还不够,需要易中天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再高一节来告诉我们山到底是怎么回事。 物理学家说要追求统一理论,诺夫乔伊说思想界也有统一理论,他追求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试图把各种思想像分析化学元素那样分类溯源。我认为易中天这本书找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理论和存在巨链。 第一章【天下一统】,说明中国为什么必然产生了专制制度。中国的专制制度并非起源于秦始皇,而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根本原因是我们是一个农耕社会, 我们讲究农时,这就要求稳定,要求家庭,要求统一,要求权威。很多人误以为中国春秋时代的邦国可以跟现在欧洲的民主相提并论,其实完全不相及。民主制度的起源,希腊城邦,其基础在于当时的希腊是一个商业社会,正因为如此才淡化家庭,要求平等,要求交易,要求社会契约,要求民主代议。一个是农耕社会,一个是商业社会,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这里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法制和法治。只有建立在商业社会的公民之间平等达成的社会契约,才是真正的法治。 第二章【中央集权】,如果集权是农耕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怎样集权最好呢?这一章对于中国专制王朝的兴衰规律做出了极好的总结,看完之后颇有宿命之感! 注意,从前强国论坛有个女网友,总结出中国王朝的一个规律:一场混乱之后必然有一个统一但短暂的王朝,这个王朝之后紧接着的统一王朝往往可以兴盛数百年。 比如战国之后的秦汉,秦短命,汉兴盛;隋唐,隋短命,唐兴盛;一直推导出军阀混战之后的国共,国短命,共兴盛。这个规律我多年前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感觉简直是术数,而在易中天这本书里,这个规律被直接推导出来了。易中天特别指出,天下大乱是帝国的造血时期。(顺便说一句,这位女网友的博客我前些时候发现了, 在http://blog.sina.com.cn/chzhshch,她现在主要研究股票。不幸的是她可能得了癌症。) 第三章【伦理治国】,第四章【官员代理】,新意不多。尤其是第四章简直是吴思书的翻版。而且这里作者放着吴思发明的”潜规则”一词不用,翻来覆去用”陋规”。从八卦角度,估计易中天不是吴思的朋友。 第五章【内在矛盾】,从产权和法理等角度论证了帝国制度的内在矛盾,为什么这个制度不行。有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皇帝,其他的矛盾,即使没有皇帝也解决不了。 第六章【共和之路】,这是最好的一章。论述我们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专制走向真正的民主共和。首先重要一点是光有”民主”是不够的,必须加上”共和”和”宪政”。对这些概念很多人缺乏认识。比如说宪政和宪法的精义所在,在于限权。而民主的精义是授权。共和与民主又不一样,如果只有民主没有共和,则无异于多数 人的暴政。共和是要求同存异,其一个伟大的品质在于妥协。共和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绝不能离开民主和宪政。关于这个问题就连孙中山也没整明白,中国当时真正 懂民主共和的只有宋教仁。易中天甚至还考证”共产主义”的共产,并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一起生产的意思(共产,中文来自日文,故有此误),其本质正是 共和。 那么易中天的最后一问是,我们中国既然传统上是农耕社会,我们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么?什么时候呢?Why not us, why not now 么?他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答案是明显的:那就是先要转型成商业社会。 本书所描述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在我看来即使是美国也没有达到。我认为民主,共和,宪政,这三个方面破坏力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民主。如果真正的民主共和宪政是一个目标,现在所有国家都仍然在探索怎么达到这个目标。 我写文章一般都是激情促成,体现出来就是一旦我觉得什么好就认为好得不得了而忽视其缺点。我认为这是我的一个优点。 原文: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183
1177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史斋3】中国之“礼”从何而来,又将走向哪里?
热度 1 lijianguo531 2014-3-13 16:08
我们在小的时候,经常会听老师跟我们讲中国是礼仪之邦,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悠久的历史。而有的时候我会突然想问,中国的“礼”起点在哪里?现在如何?今后又将何去何从?最近看了一个大型历史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在纪录片中,楚国在商周时期就被定义为蛮夷之邦,不被中原国家所接受。之所以有“蛮夷”之称,这就说明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国家自诩的就是“礼仪之邦”。 这一点可以看出,至少“礼”在先秦商周时期就扎根于中原大地。而这种“礼”与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我感觉是一种秩序,一种信仰,一种特权,甚至是法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当时的“礼”是商周皇室用来统治中原大地的工具,商周时期奉行的分封制就是天下各个诸侯国要按照礼法来定期朝奉周天子,下是绝不能犯上的,诸侯国之间也要以周礼相处,在诸侯国内部的不同阶层都要按照这种“礼”来行事。这种“礼”被高官贵族所驾驭,更多的成为服务于统治的工具。谁要能把持“礼”的大旗,谁就是中原的霸主。这就是春秋时期五位霸主出现的一般规则。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的所作所为。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礼”在诸子百家的经典文献中得到第一次系统的总结、归纳和阐述,以迎合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法思想,即阴阳说和五行说。秦以来,统一国家开始寻找服务于统治的新的法则,以韩非为首的法家思想第一次被秦皇室在整个国家实行,重典和酷刑使战国以来混乱不堪的“礼”得到新的塑造。但重典之下的残酷压迫与暴力统治也使中华之“礼“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焚书坑儒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刘季在建立大汉王朝伊始就发现功臣们在朝堂之上的放荡不羁与傲慢很扎眼,让他第一次感觉到了“礼”的重要性,但这“礼”多来自于道家的思想。一代雄才大略之主汉武帝则第一次全面推行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这一决定深深的烙印在每个华夏子孙的骨髓里。 在唐宋时期,随着中华文化发展的顶峰的到来,中华之“礼”也迎来了繁荣的最高峰。应该说中华文化之精髓就是“礼”,是“礼”成就了中国诗词歌赋的鼎盛之作。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全脱离汉朝时期以举孝廉为特征的“礼仪廉耻”式的人才晋级路线,转而通过四书五经式的科举考试“礼”来决定。这就导致“礼”第一次深入到了民间,通过秀才、举人和进士的选拔过程将“礼”更为广泛的引入到普通最底层的老百姓生活当中。此时的“礼”就是我们最为广泛接受的“礼”,也是最为朴素的“礼”,这时的“礼”具有无穷的活力和生命力。而且与统治工具之“礼”渐行渐远,与道德文化之礼愈加契合,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程朱理学”的主要原因。 明清以来,统治者们觉得繁荣的“礼”已经开始破坏封建统治的根基,他们重新规范与重塑“礼”。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文字狱,希望借助此来抑制民间文化之“礼”的冲击。而这些修改后的“礼”无不充斥着麻木不仁、愚昧、迂腐与固执。这时的“礼”又一次被统治者无情的接过去,再一次成为了封建统治的牺牲品。它使封建大厦在风雨飘摇中又坚持了500年,但这500年是中华之“礼”逐渐腐朽落后的500年。有识之士无法从明清时的“礼”中找到国家未来的方向,而西方的思想给了他们的新的希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无奈,到敞开怀抱去欢呼“德先生”和“赛先生”,再到《新青年》上一呼百应的社会主义新思想,人们渴望新思想的同时,却无形的将2000年以来的中华之“礼”视为封建和迂腐的代名词,加以猛烈的抨击和唾弃。 经过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登峰造极的文化大革命,中华之“礼”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只有残存的只言片语。在改革开放之后,新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已经让中华之“礼”成为了捕风捉影。 我不时会看到人们会谈到中国人是这个地球上什么都不怕的群体。不是什么都不怕,是脑海中的“礼”没了 。为什么现在国外的人会逐渐讨厌中国人,害怕“黄祸”?中国人在国外为什么会干出种种糗事?为什么在国外的最差印象排行榜上总能找到中国人?我想,也许找回纯正的中华之“礼”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个人分类: 文史斋|19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学哲学 – 精神驱动
benlion 2013-11-14 09:09
英国有很强的数学、哲学传统,罗素和怀德海的《数学原理》为代表,数学、哲学都不是功利型,而是思辨和信仰驱动的学术探讨,而且,尤其需要思维的开放、思想的独立。 以色列午餐时间,同事激烈的辩论,周未儿童教堂的争相辩论,在西方的法庭辩论、议会辩论等,都体现的是思辨的传统,古代希腊的雅典学院、古代中国的书院和宫廷,也都存在一个辩论的传统,西方现代选举的辩论是施政观点和纲领论辩,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也是施政观点和主张的论述,总之,思想的活跃是为特征。 诺贝尔是发明家,瓦特、西门子、贝尔、爱迪生、乔布斯和盖兹等都是技术和产品质量、性能等市场和商业的拓展,经济发展似为竞争,实为独自的技术发明和产品开发的财富创造和彼此交换。 诺贝尔奖科学家,在重点关键的科学发现,也不是为了获奖的利益驱动,而且,科学思想决定科学的发展与突破,科学思想的创造,既无科学奖励,也无经济利益。 近现代科学和工业发展,看其结果是利益、名誉和经济收入等,却其实驱动创造发挥和发明的是非功利的信仰精神或伦理精神;故而,中国近现代化以来,之所以,存在李约瑟、钱学森之问,关键还在一个信仰精神的迷失。 -(科学思想)-
个人分类: 太平洋|2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与产业
benlion 2013-9-18 17:11
企业家的意志是探险人格,生物和人类,不仅是适者生存,而且更是改造星球 - 文明的进化,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和开拓改造环境。 一个郁闷和低沉气氛,思绪可能扭曲,换一换氛围,一个积极的心态和柔软语气,一个开明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可营造一个形成进取精神、独立人格的企业文化环境。 30 年来,几乎一半时间是哲学,一半时间是科学,在科学哲学、文化哲学上思考了太多时间,必须,即时转入到深入实际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上来。 一个方面:在谈论中国古代文明时,不能与近现代欧洲文明去比,犹如,不可将赖特飞机与波音飞机比是同样的道理,无论近现代欧洲从中国古代文明中吸收的多与少,如同,蒙古帝国的崛起,马镫的发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一项关键的发明是一刀切剖鱼术。 另一方面:在谈论中国近现化时,也不能将近现代欧洲文明拉回到古代希腊,毕竟,欧洲近现代科学和民主都不是希腊 - 罗马文化的形态,而是综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创造,比如,近现代科学和工程建立在数学方法、实验技术和模型设计的体系上,法制建立在议院辩论和文官考核体制的整合上。 故而,必须从李约森难题解答等模式上摆脱出来,把思路放在中国的现代和未来。 在深入研究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同时,也在重新审视、考证、诠释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如何创建 21 世纪新文明的文化和体制上来。 近来发现一个现象,不同时期出国的华人,保存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思维印迹,又烙印上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维,甚至行为举止。外推,古代中国文化传承至今,或外在形式留存,或顶多一些碎片。 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观点,需要思考是否直接来自书本、教师,却并没有经历一番自己的钻研呢?独立思考,不应在没有理解之前赞成或反对一个观点,合理、合逻辑的就应该认真思考。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转型,往往是导致文明发展的机制。 存在 2 个论点, 1 是人或具机器的被动安装和接收信息的一个特征,表现在知识、思维和行为模式等, 2 是先进文明往往更具有全局、以史为鉴的研究与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文明的组织形态,尤其体现为公司法人行为,法人社会的竞争模式为公司的组织化博弈,如何建立适应生存,而又营造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就成为全球社会的企业家精神的组织化行为模式。 - 《沉思录》 -
个人分类: 文化|1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盟继石墨烯和人脑工程后现在又瞄准激光器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8-16 20:11
欧盟继石墨烯和人脑工程后现在又瞄准激光器 今年 1 月底,欧盟委员会将石墨烯和人脑工程两大科技入选 “ 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 ” ,并分别设立专项研发计划,预计将于 2013 年 9 月开始实施。每项计划将在未来 10 年内分别获得 10 亿欧元的经费,其资金的重要来源是欧盟最大的科研计划 ——“ 地平线 2020 计划 ” 。 最近,欧盟目光又对准了激光器。安装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西南 15 公里 的默古雷莱核物理研究所的激光器,预计 2015 年投入使用,是由 13 个欧盟国家的 40 家机构共同参与的极光研究机构 (ELI) 计划的一部分。这套设施将由两台 10 拍瓦 (PW) 级激光器和一台伽马射线发射装置组成,主要用于基础物理领域以及医学和社会应用研究。改善能直接攻击肿瘤并减少对健康组织损害的质子疗法,将是可能的应用方向之一。 ELI 计划罗马尼亚项目负责人尼古拉 . 扎姆菲尔解释说,使用新激光器可以降低成本,通过激光技术获得新的同位素,改善放疗和化疗的效果。 新激光器的其他应用还包括材料物理和纳米技术领域;也可以用于监控放射性物质运输,使海关能够更便捷地扫描卡车上的货物;甚至还可以在几秒钟内清除核电站或研究机构产生的核废料。 该项目的初始成本约为 3.5 亿欧元,其中欧盟出资 80% 。 ELI 计划还包括设在捷克和匈牙利的两处激光器设施。
个人分类: 物理|249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上帝就是未知!
benlion 2013-5-9 10:14
到底谁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唯一精神,也就是无形、无偶像。 霍金又在说上帝不存在,因为认为一切都在可知之中;然而,就是因为有未知,才导致人类孜孜以求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和求知欲望带来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唯有相信未知的存在,才会导致探索未知的未来,唯有相信无形的精神,才会排除有形偶像的崇拜。 如何建立创新型社会机制,将是一个极为严峻和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大课题。 社会管理与体制的功用在哪里?那其实只有一个目标 – 发展科学和技术,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尤其,面对未来不可知的危机或灾难。 美国科幻电影为何总是那些恐怖、末日呢?这就是一种人类生存的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才驱使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国歌,恢复田汉的歌词,那也就是要时刻警醒 - 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感,只有这个危机感才能促进一个民族的自奋图强。 如何及时从知识型、依赖型社会向创新型、开拓型社会体制转型呢?这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前途和命运的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能够领先世界的实力所在就是勇于探索、开拓,从东部向西部的开拓,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开拓,从地球向太空的探索,从古代历史向未来科幻的探索 - 这是信仰的精神力量! 附:NASA的合成生物学( http://syntheticbiology.arc.nasa.gov/ ) - 宗教,探寻神秘而表现为浪漫情怀,科学,追求理想而转化成现实。-
个人分类: 2013|1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评论《研究:回忆过去也能影响未来》
热度 1 hongkunhui 2012-8-5 10:34
走在路上看见一张熟悉的面孔,是否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上班途中发现有新的事物,是否会影响我们记住了什么?《科学》 (Science) 近期发表了一份研究,纽约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回忆起旧的东西或发现新的事物,会影响你接下来对信息的处理方式。 最新研究表明,记忆系统能基于新近发生的事情而建立信息处理的倾向性——偏向形成新的记忆,或者偏向回忆起过去的记忆。举个例子,当你第一次走进某家餐馆时,你的记忆系统可以记忆这个新环境的细节,也可以让你回忆起之前和朋友一起吃过饭的相似的餐馆。该研究发现,就在你走进餐馆之前的行为,决定了哪个过程更容易发生。 过去研究揭示了,编码新记忆和回想旧记忆都依赖于同一个大脑区域,即海马体。然而,计算模型表明,这两个过程是在两个完全不相容的神经网络过程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大脑是如何做到在同一个区域内完成两个互相矛盾的过程的。 矛盾的核心在于编码 ( 形成新的记忆 ) ,以及记忆检索 ( 回想过去 ) ,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之间的不同。具体说来,编码依赖于模组分离 (patternseparation) ,一个降低记忆重合度、让类似的事件区分开来的过程 ; 而检索依赖于模组完成 (patterncompletion) ,通过重新激活相关的记忆痕迹来增加记忆重合度的过程。 考虑到这一点,研究人员想到了一个可能的合理解释——海马体能根据当前的环境情况,有选择地偏向到任意一种模式。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参与者在编码新事物和检索旧回忆间做快速切换。研究人员猜测,处理新事物会使记忆系统倾向于“模组分离”,而回忆旧事物将激活“模组完成”。 研究人员向参与实验者展示的对象分为三类:新事物 ( 即第一次展示给参与看的图像,如一个苹果或一张面孔 ) 、新事物的重复,以及相似事物,也就是与之前展示给看的事物相似但不尽相同的事物 ( 例如与之前看到的形状略有不同的苹果 ) 。参与者被要求辨别哪个是新的 ( 第一次展示的 ) ,哪个是旧的 ( 与之前展示的完全相同的 ) ,或者是相似的 ( 后来展示的,但与第一次的图像有区别 ) 。相似的事物是这次研究的重点,因为它同时包含了一点旧的信息和一点新的信息。这样,参与者或者会注意到新的细节,或者将其误认为是之前的旧事物。 研究者发现,参与者能否注意到新细节并将之准确标记为“相似”的事物,取决于上一个事物是什么。具体说来,如果参与者在刚才的试验里遇到了一个新的事物,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将相似的事物标记为“相似”,而不会把它错认为是旧事物。 相应地,在另一项对比实验中,研究人员证明,同样的方式也可以影响新记忆的形成。研究者测试了参与者如何在类似记忆间形成关联,并发现参与者在刚刚回忆起一个不相关的旧事物后 ( 而不是注意到一件新的事物 ) ,更容易形成这种关联。这表明大脑在处理旧事物后,更可能回忆起相关的记忆,并将其与当前正在进行的过程联系起来。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纽约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莉拉 ? 迪维奇 (LilaDavachi) 表示,我们都有过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熟悉面孔这样的经历,已开展有许多研究来考察人们是如何识别这样的意外事件的。然而,以前未曾发现的是,只要一看到这张面孔,就会对你的接下来的思想状态产生强大的影响,比如你可以注意到街边刚开的咖啡馆,沿道花坛里新开的花朵。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纽约大学的凯瑟琳 ? 邓肯 (KatherineDuncan) 博士补充说,我们周围熟悉的人、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事物,这些都可能成为记忆的暗示。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建筑有时候能引发怀旧情绪,而另外的时候则会让人视而不见。研究表明,其中一个因素或许是你最近曾回忆了其他的,甚至是完全不相关的事物,或者是你最近形成了新的记忆。 · 文章关键字: · 回忆、过去、未来 复杂系统的简单评论: 之所以会发生过去的信息影响未来的心理活动信息加工,是因为过去记忆的信息实际上在信息加工中被当场提取出来了,它们作为现实的正在“活跃”的信息加入到了现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有的作为内隐信息,有的作为外显信息在心理活动的信息处理中发挥作作用。 在一般的信息处理过程中,其信息加工过程是:现实的输入和内态(内部状态)二者共同决定未来的输出。其过程是过去决定现在:过去——现在。现在决定未来: 现在——未来 过去与现在之间在功能上相互独立,是相互离散的。 就是说决定将来的只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将来与过去统计无关,这样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近似于一个马尔科夫过程。 以上转载的研究其信息加工描述的过去决定未来的现象,可以这样来理解或解释:在此类信息加工活动中,过去的记忆信息实际上已经被提取,虽然它们来源于过去(是对过去的信息内容的记忆)但在此过程中,它们变成了现实的正在活跃的信息对象,这些信息对象与外部输入的信息共同构成了影响未来的“现在的信息”即当场的 T 时刻或 t 时间期间的信息对象,所以,实际上心理活动中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归根到底还是现在的对象决定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对象决定未来。 不过,这里的所谓的“过去”、“现在”与所谓“未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不过是只有区区 0.5 秒左右的时间差而已。 欢迎讨论!!!!!!!!! 欢迎讨论!!!!!!!!! 。 所
个人分类: 博文转帖|3258 次阅读|7 个评论
过去<——>现在<——>未来
刘全生 2011-8-29 23:54
前日在电影里看了段电视里的电影(盗梦空间后遗症,喜欢一层套一层的了 ),里边一段对话蛮深奥,回放定格几次算是给抄记下来了。 A:寻找过去对吗?大师(D)! D:If a man dwells on the past, then he robs the present. 如果一个人总是沉溺于过去,那么他就毁掉了现在。 But if a man ignores the past, he may rob the future. 但若一个人忽视过去,那他则会毁掉将来! 最后还说了一句:命运的种子需要悉心呵护! 愚以为: 这段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妙阐释,意味深远。表层意思:第一句可以理解为“好汉总提当年勇,当下则易不建树”;第二句可以理解为“吃一堑处不能长一智,将来此处依旧狗啃泥”。深层点的意思:善对过去,淡忘光环,汲取教训,努力前行,现在将来,日新月异!另一层意思:过去是现在和将来的因,善于驾驭方能结出善果。 由此想到最近科网的热点话题,争来论去莫衷一是,难以统一的根源之一,或许在于各自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各有不同吧!不同的因结出相同的果,就如生物界的趋同进化少而趋异分化多一样。如果不能理解别人的过去,又怎能很好的评价别人的现在,并预见别人的未来呢?我有“殊途同归”,洋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何苦那般“求同”而不能“存异”呢? 抑或不同的过去造就了现在不同的地位,亦如“布衣”之于“夫、 士”发怒方式和气势皆迥异,可见地位之别亦显出过去之因是如何重要啊!但无论布衣还是夫、士,都应少怒为宜,至少把握住分寸尺度,伤及无辜又未能成事,岂不多亏而未有赢者乎? 今日三思三省已毕,可安心就寝了~~~~~~~~~~~~~~~乎乎呼呼
个人分类: 理性随感|4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矽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矽谷到网谷》一文
黄安年 2010-12-11 09:31
有感于《矽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从矽谷到网谷》一文 (2000 年 1 月 12 日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11 日发布 (按:这是笔者 10 年前所写的一片日记,发表在 2003 年 11 月 19 日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观察栏目中。现在发在博客上作为时光回忆的记载。文中 ZL 指我的近亲臧大化吕建琳夫妇,由于他们的协助,使我有机会较为深度地了解当时加州矽谷地区华人的奋斗经历。) ************************8 《世界周刊》 2000 年 1 月 9 日(第 825 期)刊登一篇长文:《矽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从矽谷到网谷》文称 :1971 年,英特尔发明了第一颗电脑晶片,矽谷( Silicon Valley )正式进入风起云涌的半导体时代,八十年代是个人电脑时代,九十年代,网际网络带领人类走向无国界的新世纪。创造人类科技里程碑的矽谷,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字创新和创业之间,它永远在 ' 求新、求变 ' 。文章首先阐述了电晶体和半导体时代的罗伯诺斯、莫尔等 休克利八杰 。接着叙述了矽谷究竟在那里、史坦福大学是育才摇篮,同时指出 柏克莱加大、圣荷西州立大学、圣他克拉拉大学等,都是矽谷人才供应站。 然后文章论述 进入电脑及网路时代 时说: ' 休克利八杰 ' 把矽谷带入电晶体和半导体时代,而矽谷进入电脑时代,就必须谈到 IBM 。 微处理机的诞生以及个人电脑的兴起,把矽谷带入黄金时代。 1972 年以后的十年间,矽谷出现了三千多家电子公司。 文章接着分析在矽谷 五分之一的工程师有华裔血统 , 有人笑称: ' 若这儿没有华人,矽谷大概就会沉下去了。 '2001 年矽谷总裁当中,将有 17% 是华裔。 文章详尽叙述华裔人才对矽谷开发的贡献: 第一位华裔创业家李信麟 、 八十年代华裔创业家渐多 、 九 O 年代更见创业传奇 ,其中提到 臧大化的 Oak 等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文章接着分析 矽谷的成功,除人才与点子,不可忽略的一环就是资金。沿着史坦福大学校园边的 Sand Hill Road 上,就是科技界最著名的 ' 创投路 ' ,创业投资公司密度之高独步天下。 文章说: 华人圈,创投界大哥大则是徐大麟,他是科技出身, 1973 年加入 IBM ,服务了十二年后进入创投界,离开时是 IBM 圣荷西研究中心储存系统和科技经理。 1985 年,徐大麟进入汉鼎( HQ ),是把美式创投公司带入台湾的第一人,现在是位在旧金山的汉鼎亚太董事长。他们的投资很广,除科技投资之外,还包括大陆北方的星巴克咖啡、大陆牧农等企业; 1998 年,他获选为商业周刊的 ' 亚洲之星 ' ,表扬他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与亚洲企业大合作,助其度过难关。 记得 1991 年我蒙 ZL 夫妇接待到矽谷参观旅游时,一次在餐馆吃饭时 Z 还介绍我认识这位徐老板,想起来一下子时间又过了九年。文章还论述了 网际网路带来新商机 、 并购频频,华商不缺席 、 未出校门先创业 、 矽谷里的中文网站 雅虎,奋扬,新浪潮等。并指出 大陆人才展身手 , 创业园地高潮不断 ,称 科技与商机是部分国界的,而矽谷则是科技 ' 联合国 ' ,在这个世纪中,许多高科技发展大第一波在矽谷开始,随波到其他地点,它已成为一个最完整的创业园地。 同期周刊有一组关于矽谷传奇的小档案: 1997 年,圣荷西升为全美美第一大出口城市; 1998 年,矽谷平均薪水为 $49060, 比全美平均的 $30860 高出 50%;1998 年全美成长最快的 500 家科技公司中 , 矽谷占 62 家 ;1999 年圣荷西是全美地十七个最热门城市 ; 目前矽谷最热门行业是软体专业人员 , 平均年薪达到 9 万余元 ;20% 的全球 100 大电子及软体公司在矽谷发迹 ;1998 年圣他克拉拉县平均房价 $304500, 租赁公寓平均月租为 $1300 。 TIME 杂志 1999 年 12 月 27 日一期的封面突出了 个人的年代 ( Person of the Year )刊登了最大的 Web retail store 董事长 Amazon.com's Jeff Bezos 的大幅照片,上面写着 电子商务是改变世界购物的途径 ( E-Commerce is Changing the Way The World Shops ) , 文章的标题是亚玛逊电子商务公司及其王国( amazon.com and here's the King )一篇文章说: An Eye on the Future, Jeff Bezos merely wants Amazon.com to be Earth's biggest seller of everything 。还有一篇文章 From your Mouse to Your House 说: 1.You order three items, and a computer in Seattle takes charge; 2. In suburban Atlanta, three red lights go on;3. Your items are put into crates on moving belts; 4.All three items converge in a chute, and then inside a box; 5.Any gifts you've chosen are wrapped by hand;6. The box is packed, taped, weighed and labeled before leaving the warehouse in a truck; 7. Your order arrives at your doorstep. 毫无疑问硅谷的发展依赖于 IT 电脑业,而 IT 电脑业的快速发展和纳斯达克科技股的急剧飙升分不开,然而科技股的急剧飙升总有尽头,如果存在泡沫总会有一天发生崩盘的,在快速发展的时候还是保持必要的警惕性为好。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美国问题观察 /2003 年 11 月 19 日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4928cid=22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亲爱的中国,你好,还是再见
wido 2010-10-22 11:41
亲爱的中国,你好,还是再见 标题用的是 beatles 的一首歌歌词,i say hello , you say bye bye bye , 我想这个也是我此时的心情。 中午开会,几个中国的企业家聊到说最近大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开始移民,然后探讨是去澳洲还是美国,商业移民还是技术移民,他们都三四十岁上下,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 前一阵子重识了小时候的一个朋友,他说他很想考 G,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想离开这个国家,想留在美国,因为他不想在这个国家生活。 昨天家里吃饭,奶奶气愤的说中午街上碰到一个很秀丽的女孩子搂着一个肥胖的外国老头,奶奶是一个老新四军,直接跑上去问她图什么,奶奶说那女人平静的回答说,只因为想出国。 上周参加一个北大的小组,和几个大学生聊天,同一个学法律的本科生聊起来,他很坚定的说要出国,要离开这个国家,并且质疑我为什么在国外有身份,有工作机会,却跑回国。 回国一年半了,我非常认同很多留在国外的朋友的分析,在美国可以很简单的过生活质量比中国高的多的生活,而商业机遇依旧还是中国大得多。并且在中国的每时每刻,不断的有人让我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感到悲观的同时,也有人让我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又冒出了一丝希望。 上个月一个聚会上,一个人激动的说自己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因为他在外交部负责帮助中国在国外的公民解决难题,他说他感觉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代表这个这个政府,说有一次一个公民被困在欧洲一个城市,他为了帮助她脱离困境,整整几十个小时都在帮助她联系各种人,最后当她安全回国专程来感谢他时,他说作为一个国家的公务员,这个是他应该做的。最后大家离开前,他还专门嘱咐大家,要相信政府。 他叫魏国,和我差不多大,是中国外交部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 最近我跟在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身边认识了一个包装设备的代理人,她销售的包装系统都是至少几千万欧元的,过去十年已经销售出几百套,她说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过由她销售的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她从来不行贿,所有人都不相信这一点,这位企业家很确定的说他开始也不信,但是做过很多调查以后发现,她的确从来没有行贿过。她说她每天睡四个小时,其它时间都是在工作,她从没有行贿过一次,就想证明凭真本事也可以在中国卖出几百套设备。她叫张立,被业界誉为销售女皇。 前天晚上遇到了一个一直坚持在国内做扶贫工作的留学生,他很瘦,笑起来很可爱,他已经坚持四年,每个假期在中国最贫穷的地区办扶贫工作,他说他从美国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回来,他说他很渺小,没有能力帮助别人改变贫穷的现状,但他坚定地相信通过他的努力他可以让这个国家更多人的人变的更好,更善良,对生活更有希望。他叫李豪达,比我小三岁,是 peerchina.org 的负责人之一。peer 最近刚刚上了人民日报 http://chinese.people.com.cn/GB/11845994.html 工作机会结识了一个很好的朋友,她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在德国发现那里的中国人完全被隔绝在一个小世界中而完全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她非常努力的希望可以改善现状,但是发现这里的中国人是冷漠的,最可怕的是不争,他们已经失去了改善自己状况的愿望,她说,我可以继续在国外拿高薪水却做一份对社会没多大影响的工作,但我感到这不是我人生的意义。于是她回到国内,她说当时的计划就是去一个中学教孩子们,哪怕只影响一个孩子都值得。她希望可以教会孩子们如何沟通,如何承担社会的责任,如何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她说,我在改变这些孩子们,而他们将是这个国家的未来。她叫雅妮,比我大三岁,是国内一个很成功的教育机构的北方负责人。 我想正是身边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失望地离开这个国家,而另外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在默默地改变着这个国家。 我有美国绿卡七年了,满五年后美国政府通知我可以更换为美国公民,当时我拒绝了,因为我当时人在美国,以为自己可以骄傲的说,我不愿意做个华人,而愿意做个中国人,但是回来一年半后,我动摇了,我一直在犹豫,一直在反复权衡,几次决定改变国籍时又最终没有将表格寄出去。我依旧希望这个国家可以有一天不再是官员与富人敛财的乐场,而可以让每一个普通的公民都过得上好的,让自己良心安宁的生活,让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都可以自豪的说自己是中国人,也许这个希望有些奢侈,但我还是乐意来期待的。 ------------------------------------------------------------------------- 很巧的是写完本文后的几天,南方周末也出了一片文章,多少精英正在移民海外,他们寻求的什么, http://www.infzm.com/content/45945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2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教育问题在哪里
longfo 2010-5-16 10:59
http://blog.renren.com/blog/236624229/465366357 今天老妈去参加我侄子的家长会,带回了2套侄子的考试试卷,我很好奇,拿过来看了现在小学生的试卷后,我震惊了!这是什么狗屁教育?这样的教育有希望吗      下面给大家详细说说我看到了什么!      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学读书,有这么几道题:      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把大大的X,我就奇怪了,我也是想到的这2句。好奇的问侄子,这个不对??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哎~这就奇怪了,因为是个春天的夜晚,就要是这句有春风的???要这个思念故乡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的!!一个东北人春天思念故乡,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更准确。再扯远点,思念故乡,一千个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样的诗,这个也可以有标准答案的么?      接下来是默写,题目是:我们学过《桂林山水》一文,请将下面句子默写下来,然后就是整段的要默写,这有什么用?死记硬背别人的文字有什么用?      还有个题目:《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      我侄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后面一把好大的X。      但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欢这句,我可以喜欢那句,难道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要统一么?为什么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不能喜欢?就一定要喜欢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对比这2句,我也喜欢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是你能把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才对!      再看别的试卷,更莫名其妙了,比如请说出阿拉伯数字的来历,是哪个国家创造的,侄子不知道,问我,我也不知道。我只好上BAIDU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发明的。莫非我吃块猪肉,还一定得知道它是哪个养猪场养出来的?         最后有个题目让我彻底崩溃了:请用一句话说明 的含义。侄子回答的是:的含义是圆周率。竟然打的是把X,这就奇怪了,正好我老婆大学说读的是理科,我马上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圆周率啊。      两个人狂汗,问了侄子半天,他也没说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标准答案是: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现在的教育太局限,很多答案都局限在书本上面,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轻松了很多,但是对于被教育者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在上课的时候曾经给小朋友留了一份作业,就是把和你名字里面有相同字的名人的名字和事迹写下来给我,结果大家的作业一直都交不上来,因为书本上没有,他们就无法自己去思考和查阅电脑,这本身就给正统的教育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试想,连一个这么简单的题目都无法回答的学生怎么给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的目标呢,教育在于未来,而不在于现在,我想这句话说的应该很到位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30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难的学问(摘录)
jlxt33 2010-1-9 23:48
最难的学问 马尔科.阿尔丁格 一名年轻人兴冲冲地向他的老师讲述自己的出游经历:最近,我在喜马拉雅山遇见一位睿智的老人,他能预测到不可知的未来。先生,您也懂这个吗?我真想学。 每个人都懂呀,老师平静地说,真正困难的学问不是这个。 那是什么?年轻人不解,先生,还有比未卜先知更高深的学问? 飞翔的鸟儿,葱郁的林木,人人都能张眼即见,但你看得见自己的睫毛吗?它可是就在你的眼前啊!所以,我要教给弟子的,不是让他们预见朦胧的未来,而是看清鲜活的现在。 (摘自《课外阅读》2009年第17期)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41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开封现在的人口没有北宋时人口多:名城有待规划
tianli99 2009-11-3 13:19
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 现在的开封市区面积35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0万,辖尉氏县、杞县、通许县、兰考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金明区五区。 开封现在的城市人口规模少于北宋时期。将来的开封是一座资源禀赋优越、投资领域广阔的城市。但现在缺乏有效的发展规划。 河南 开封 清明上河园
个人分类: 国学评论|5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亿万年的时光,碰巧到了现在
热度 1 Metasequoia 2009-9-13 00:06
亿万年的时光,碰巧到了现在 看蔣勁松老师的博文《人固有一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4892 )有感,胡思乱想如下: 亿万年的时光,碰巧到了现在,此刻我在思考,在打字;碰巧历史还没飞梭到100多年后,目前仍在在这几年间行进。100多年后的人自有他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在他们看来是历史的故事那是一个个已经无法改变的人生轨迹,贵贱成败均已尘埃落定,可以任由他们评说。但幸运的是目前还没到100多年后,我们仍然握着自己的命运。现在恰好处在无穷的时光中的一瞬,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生命,这个概率对我们来说是1,但对过去、未来的万事万物、芸芸众生来说是无穷地趋于0。我们的生命即是绝对确定、必然的事,又是绝对偶然的事。这个偶然不知道有一粒沙子的多少万亿分之一,却装着我们整整的一个人生。造化给你整整一个人生,看你在这一瞬能否闪一下 光 ! 王力09/09/12
个人分类: 诚意正心|4285 次阅读|5 个评论
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历史和现在
杨学祥 2008-11-28 11:15
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1 . 8 至 4 摄氏度,海平面升高 18 至 59 厘米。在 2001 年发表的评估报告中,IPCC曾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1 . 4 至 5 . 8 摄氏度 ,海平面将升高 9 至 88 厘米 。由此引发剧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Wu 和 Peltier ( 1983 )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 18000 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 13500 年前到 7000 年前, 7000-5000 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 Jaritz 和 Ruder ( 1977 )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 0.47 米 。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 6000 年前的急剧上升、 6000-5000 年前期间的最高海面和 5000 年来相对稳定成微微下降等 3 个阶段;同时,海面是波动的,具有 8500-7800 年前期间、 7300-6700 年前期间、 6000-5000 年前期间、 4600-4000 年前期间、 3800-3100 年前期间、以及 2500-1500 年前期间 6 次波峰,其中后 4 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可分为 8500-7800 年前、 7300-6700 年前、 6300-4800 年前、 4500-4000 年前、 3800-3100 年前、 2800-1400 年前以及小于 1000 年前 7 个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和海面变化以及地壳运动的有关。 6 次海面波峰对应 6 次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的结论正好相反 。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 0.47 米 。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6000 年以来海平面不升反降,平均每百年下降 0.04 米 ,说明 6000 年以来不是地壳均衡剧烈活动时期 。这些数据得到最新研究的证明。 19 世纪气候变暖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为平均每百年 0.10 -0.15 米 。 即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度是其近 26 倍,因此 10000-8000 年前期间地壳均衡的强度也应该是目前的 26 倍。这样,在 10000-8000 年前期间,目前的 1000 年间隔的强震将缩短为 50 年间隔,百年间隔的地震将缩短为 4 年间隔。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 。 10000-6000 年前期间应该是地球的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    网易探索消息讯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近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平面的上升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影响,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的一些地区很有可能会被海水淹没。 虽然海平线上升的趋势已经持续了数千年了,但是据科学家估计,在过去的 6000 年中,海平面平均每一百年上升 5 厘米 ( 2 英寸 ) ,而在距今 18000 年至 6000 年间,海平面一共只升高了 120 米 ( 400 英尺 )。海浪冲击着海岸线上的岩石,用冲击得到的碎片制造海滩,海岸线就这样一步一步周而复始的上升着。然而人类却加速了海平面上升的步伐。根据联合国资助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 会的报告,在 20 世纪,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 1.7 毫米 ( 0.07 英寸 ),而根据最近的卫星观测结果显示,自从 1993 年以来,海平面每年上升 3.1 毫米 ( 0.12 英寸 ),增长十分显著 。 海平面的威胁受到美国州政府的关注,他们已经委托斯克里普斯和其他机构的创建和更新海平面上升的情景。同时研究不同地区的受影响程度。美国加州资源局的秘书长布鲁说道,目前还没有研究的明确方法,或许通常,你想得到一个数字,但是,我们希望人们来对整个范围进行估计。斯克里普斯研究的研究人员表示,研究估计下个世纪海平面的难点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研究人员估计的范围是基于对未来 100 年来全球温度变化的估计,他们估计的范围为 2 摄氏度 至 6 摄氏度 。到 2100 年,全球海岸线上升很有可能达到半米,如果全球变暖速率更高的话,这个数字还会增加。而全世界各个地区都必须重视这个温度变化,因为正如奥尼尔在他的文章中说的,海平面上升的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影响 。 补充资料: 由于冰川融化和陆基冰原融化和变暖海水量的增加,海洋正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冰川和陆基冰原融化对海平面的影响及其复杂难以预料,所以对其一直存有争议,而最近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也没把它当作海平面上升的因素。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计是明显低于海平面上升的实际值的,有些个人指出,根据陵兰岛和南极冰冻的水量以及古代海平面的证据可以推测,在 21 世纪末,海平面的上升将达到数米。然而,前斯克里普斯前博士后研究员沙德奥尼尔 8 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却表明,那些关于到 21 末, 海平面将上升超过十米的言论是十分荒谬的,沙德指出,根据物理学的知识,在 2100 年海平线上升很有可能为 2 米 。 参考文献 1. 刘浩,王宇。联合国最新报告: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 2007 年 02 月 03 日 08:41 来源:中国证券网 . 上海证券报 http://it.sohu.com/20070203/n248019491.shtml 2. 赵希涛,杨达源。全球海面变化。科学出版社, 1992 。 118 , 108 , 74 。 3. 杨学祥 . 不能按常规来思考:全球变暖与冰河世纪 . 发表于 2008-11-25 16:28: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23 4. 杨学祥 . 速度非均匀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 . 发表于 2008-11-26 7:0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94 5. 小尔。全球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在不同地区影响不同。 2008-11-26 09:47:33  来源 : 网易探索 ( 广州 ) 。 http://discover.news.163.com/08/1126/09/4RLS218R000125LI.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