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放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师,你的课是不是也是24分过?
热度 8 zywsict 2019-5-30 10:57
《互联网+引论Python》的期末考试刚结束,马上就收到一个学生发过来的邮件,邮件内容如下: 張老師尊鑒: 請問一下境外生在這場互聯網+引論與Python課程的考試的及格分數是多少嗎?我舍友在另一個班,她說他們老師說境外生及格分數線是24分,但是我們班有人說及格分不分境外境內生,所以我對此抱有著一定的疑惑。是否不同老師評分標準不同呢?如果是,請問一下您授教的我們班境外生及格分數線為多少呢? 感謝閱讀! 祝 身體健康! 收到这封邮件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了,什么?只要24分就可以顺利通过期末考试,比我们常说的60分万岁,还要少36分。这个学生邮件提到的及格分数线问题,不可全信,但又不能不信;因为确实有部分老师只要考试给24分就给境外生过。 当然从这封邮件可以看出这个学生上课肯定是不认真听课的,因为关于成绩的评定规则已经在课上详细地给出,然而这学生却又问这么低级的问题,无非就是平时不怎么学,期末考试也没有怎么复习,考试考不好,却又想顺利的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属于典型的“不学而获”。 不过这个学生提到的境外生是否有区别对待,实际上是有区别对待,这种区别对待的表现就是提高平时成绩在考试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而境内生往往只有20%-30%。文中提到的24分及格线问题,理论上是可行的,只要平时分给96分,期末考试考24分是可以通过考试的。 如果真是24分就给过就带来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仅导致境外生的学风越来越差,而且直接带坏整个班级的学风。因为境外生不是单独成班,而是分布在境内生班级当中,与境内生一起上课。期考考试只考24分,说明平时肯定不认真,甚至不来上课,当然更不会完成课后作业。如果这种情况还给其很高的平时分,这时候境内生就会有很大的意见,所以班级就比较难管理,更不要说什么公平与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一边不断地强调要重视教学,严格把关各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额外重视,因为稍不注意就是教学事故,教学事故给一线教师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点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好处的,但又一边不断地开会强调要放水,不放水还不行。这就将教师至于两难的境地,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要求的必然会导致挂科率上升,这与要求放水的精神相违背。 面对这种困境,两全的方法就是,教学也放水,这样的做法不仅自己轻松,学生高兴,领导也高兴。所以说在这种环境下,想提高教学质量无异于痴人说梦。
个人分类: 教学|3616 次阅读|17 个评论
带毕设有害身心健康
热度 22 zywsict 2019-5-28 09:30
昨天在电梯中听到其他学院的老师谈话:“带毕设有害身心健康,再也不带毕设”,虽然不知道说这话的老师经历了什么,但大致可以猜出个八九,无非就是学生不把毕设当回事,根本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毕设,甚至把毕设任务当作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超然事外。 提起毕设不得不说说去年同事的遭遇。他的一位学生,大四时失恋且找工作不顺,毕设根本没有做,马上要答辩了,同事没有给这个学生签字。这位同学的毕设基本没有完成,不签字本来理所当然的,因为签字就得负责责任。学校正在接受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此外,学院正在申请工程认证,这两项工作都得严查毕业论文,一旦该生的毕业论文被查到,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同事不签字的事情,后来被学工口的老师知道。学工口的老师对同事说,这学生最近状态很不好,如果毕设再出问题,很可能想不开。学生要是想不开,那后果就比较严重。同事就直接向领导汇报此事,说签字怕到时候出问题,不签字又怕学生出问题?领导的答复:签字怕出问题,那你将该生的毕设好好改改,直接把锅甩给同事;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同事自己帮学生完善毕设。 与同事的遭遇相比,我还算幸运。这几年虽然年年带毕设,但没有遇到特别奇葩的学生,所带的学生基本上还是能够完成毕设,但在指导过程中也会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特别是在毕业论文修改环节上,学生写的论文格式混乱、错字百出、语病句一大堆,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之后,让学生修改,结果还是有不少学生,没有修改又发给你。遇到这样的学生,你也无可奈何,只能继续督促其修改。 学生之所以不重视毕设,敷衍了了事,草草应对,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淘汰机制。因为他们深知不管做得好不好,最终结果都会过,所以敢有恃无恐。要想提高毕设质量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淘汰机制。只有存在淘汰机制,这样学生才有重视的可能,不然想要提高毕设质量,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第二,增加指导教师带毕设工作量。大多数毕设学生的水平都差不多,想要通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帮自己做一些工作,几乎不太可能。所以指导教师也不愿花太多时间与精力在毕设上,只有提高工作量,可能会迫使教师增加对毕设时间的投入。 第三,建立可操作的评价机制。对毕设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不要像以前那样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出现问题及时整改。 但以目前的情形来看,想要提高毕设质量,几乎不太可能。因为学校几乎不敢建立淘汰机制,建立淘汰机制学生毕业不了,影响就业率;更怕的是学生因为毕设过不了轻生。总之,对待毕设,做好自己能够做的就行,苛求太多,只会更累。
个人分类: 科学网置顶博文|14336 次阅读|50 个评论
张海霞︱拒绝放水:不能纵容零分学生!
热度 4 张海霞 2019-1-17 19:11
【题记】又是学期末,又是考试季,重贴这篇六年前的博文,做为老师我给自己立个 “ 绝不放水 ” 的 Flag 在这里:对不合格学生的纵容就是对所有合格学生的亵渎,做为老师绝对不能对不合格的学生放水! 张海霞︱拒绝放水:不能纵容零分学生! 2013-3-11 今天很累了,开学以来,上课、基金申请和科研等种种事情缠身,为了更专心地做事,特别是上课,只好牺牲睡眠,很多时候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课,都是凌晨才睡,顾不上吃饭,到课上又是精神百倍地投入...... 可是,刚刚上来看到,刘全慧老师的“文艺零分”的博文,实在是有话要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我觉得不能纵容零分学生,无论是文艺的还是非文艺的,这是职业道德!作为一个学生,既然选了课,就是一份承诺,作为老师,既然开了课,更是一份千金的承诺,双方都不可以随意,一个老师上课不认真,迟到、早退是教学事故,而一个学生不上课却是可以到处争取同情,这是什么世道?!更可怕的是如果这样都可以纵容,我们还能坚持什么?学校里还有人会正常上课吗?知识从哪里学?能力从哪里提高?仅仅靠同龄人之间互相逗乐、打游戏是不能有实质性提高的,也是不能支撑下去的,“有规矩,才有方圆”,对于正在成长之中的年轻人,必须要有些规矩和约束,要有些常识和规范,也要有好的老师去传递知识和能力、以及精神,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而那些自以为是的“文艺零分”青年不值得提倡也不值得赞扬,仅仅个案更不能成为教育中向不正之风“妥协”的托词,严格要求和公平对待是对每个人的尊重:不仅是选课的学生也包括老师自己!几年前,在我的课上出现过不怎么来上课却想要学分的学生,我严词拒绝了:“一个学期的课是我和同学们一起上的,我们教学相长,在课堂上我叫得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说得出每一个同学的特点,他们也成了我的好朋友,而你没有出现几次,说是看了我的课件,这能代表什么?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这些表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传递和沟通!你来要学分对我们大家的不尊重,不管你是哪个年级的、也不管你是谁,这事不可以,你找到谁来说情,我告谁!”后来这个班的同学和我的关系特别的密切,他们说:您说了我们很多人不敢说的话!您做了很多老师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不喜欢,不选课,学不好,不拿学位就是了(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是前辈),因为真的有能力的人也不需要一个学位来证明自己,但是你“不劳而获”地拿了学位就是对大家的不尊重,这样“轻易送学位”的老师和学校也不会赢得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包括“文艺零分”青年自己! 人心是杆秤,老师更是社会的良心,不要轻易把自己的“良心”送出去,也不要“贱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尊重自己、尊重学生、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公平,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从不给学生“放水”开始!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4472 次阅读|4 个评论
实行不放水的本科教学(续)
热度 12 zywsict 2018-4-28 15:54
早上连续上了四节《随机数学》课,中午到办公室打开科学网,发现昨天写的博文《 实行不放水的本科教学 》被科学网精选,并且置顶;鉴于此有必要说明一下写此文的背景。 在这之前我上过的《大学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 :引论》这两门课程也做过同样的实验,但结果是失败的。为什么是失败的呢?因为学生对我的评教结果是全校倒数第一;后来分析了原因,主要是由于自己对学生的认识不清,对学生群体没有进行有效的划分。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上了 2016 级统计学 1 班和 2016 级音乐学 1 班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 2016 级统计学 1 班的 36 名学生只有 1 名补考,这个学生经过补考之后,也获得学分。 2016 级音乐学 1 班有 36 名学生,但有 20 名学生补考,经过补考之后还有 15 名学生需要重修。当然评教的结果可想而知,统计学 1 班给的分数 92.3 分;而音乐学给的分数只有 85.92 ;这个分数估计是当时学校的最低分。这件事情对我的打击不是很大,也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因为评教分平均超过 87 分就没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同样的教学,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考试,结果差这么大;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我。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上了 2016 级音乐学 1 班、 2016 级音乐表演 1 班以及 2017 级音乐表演 1 班的《互联网 + :引论》基础课。这门课的期末考试成绩学校规定 : 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 50% 。如果平时成绩给满分的话,意味着期末考试只要考 20 分就可以通过。其他老师所上的这门课程,人数大约千人,几乎没有一个人挂科,而我所上的三个班级挂科人数就超过 15 人,经过补考也只有一个学生通过考试,意味着有 14 人需要重修。评教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三个班的给我的评教分分别为 82.81 , 84.68 , 86.41 ,平均分为 84.59 。连学校聘期考核规定的最低评教分 85 分都没有达到。 看到这么低的评教分给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对我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这个评教分算是学校建立以来最低的;而学校评职称对评教分也有要求,我拿了这么低的评教分,意味着短期内评职称无望。当时非常的气愤,但又无可奈何;气愤是因为我确实在用心的教学,而得到的结果这么差。后来,与同事交流之后,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我,主要是我没有认清艺术生的特性,不能按照非艺术生的标准要求他们。同事还说:“上过艺术生课程的老师,往往评教分都是比非艺术生的低”,他们对你的评教的唯一标准,就是好过就高,不好过就低;管的松就高,管的严就低。而我所做的正好与这个相反,结果可想而知。 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自己一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坚持呢?如果继续坚持可能还会拿到全校最低的评教分,这样自己评职称无望;因为评教分就被卡,就彻底没有戏。犹豫了很久,心里也备受煎熬,因为如果放弃了,不符合我做事的风格;不放弃,意味着存在极高的风险。纠结很久,还是决定继续坚持;顶多一辈子不评职称吧,反正已经拿过倒数第一了,已经处于最低点,还有什么可以可怕的。所以,坚持走了下来,还好 2017-2018 学年没有让我失望。所以,我以后还是继续坚持,不放弃
个人分类: 精选|8249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一个个阆苑仙葩
热度 2 smallland 2016-9-27 17:12
某些行为,或者行为者觉得这就是爱国,或者被某些或某个人推崇为爱国。即使没说出爱国这两个字,却也有扬眉吐气为国增光的味道。 最近热议的,莫过于不用日货放水爱国。逻辑很简单,类似阿 Q ,很解气,气死你。国耻日,虽然做的不光彩,可我偷偷放水,你不知道,哈哈。 远一点的, LL 在白宫打豺狼。某些人就觉得很好,打豺狼打到你家宴上,你还听不懂,笨蛋。 LL 说不易过分解读,那是艺术,你不懂;或许,过分了似乎也有阿 Q 的心理成份。 比较天真的,应数某地大妈围攻肯德基店。你在南海搅局,我就搅合你的肯德基,别让你那垃圾食品危害国人。 国歌,具有象征意义。于是,一群什么人在外国机场唱响了国歌,表达正义和对不公待遇的反抗,表达一种自己觉得很牛的精神。 国旗,视觉信号,更强烈。于是,一大群人,超大规模和档次,手举国旗,唱着一些与时代脱节的陈旧的疯狂歌曲,也觉得自己是爱国。 以爱国之名,或许还有更多,或许还会有更多 …… 关于女子容貌,人们常说,一白遮百丑。在另外一个领域,似乎是,爱国遮百丑:只要表达的是爱国精神,行为奇葩一点,应该理解才是。 一个个阆苑仙葩,一个个美玉无瑕。
67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浪费都是缺德
热度 36 小水獭 2016-9-21 07:59
九一八当日,乒乓冠军王楠的丈夫郭斌在日本宾馆打开水龙头肆意放水,还沾沾自喜的认为这是 “ 爱国行动 ” 。 作为一个在内陆干旱地方长大的孩子,我简直无法忍受。我的母亲小时候,家里用的水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挑来的,我母亲对节约用水到了痴迷的地步。不要说后来到了不缺水的南方,她依然顽固地重复利用水,把洗手洗脸水接起来冲厕所。我少年时候虽然是在南方,但是也常常停水,因此水桶水缸总是要蓄着以备不时之需。就是来美国探亲,在这个淡水资源多到公寓不用交水费的地方。她依然是用很少的水去洗菜,直到把一盆水用到很脏才倒掉。她的这种强迫症也影响到我,我是无法忍受没有关紧的水龙头的。这简直是一种刻入骨髓的对节约水的习惯。我不知道王楠和郭斌来自哪里,但是一定是在水乡吧。 在这里我又想提个问题: “ 节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省钱么? ” 我想如果因为资源的贫瘠和手头不宽裕,那不叫节约,那只是量力而行的用度。而“俭以养德 ” 才是真正的美德。为这个地球节约资源,为子孙后代多留下物质,自己能够浪费的起,但是不去浪费。这是一种修行,一种提升自己修养的方式。在不需要交水费的宾馆里节约用水,就是一种俭以养德。中国和日本现在没有宣战,现在两国是友邦,中日老百姓是朋友,应该互相友爱,互相为彼此的子孙后代着想。 在宾馆里浪费水,不是爱国,是缺德。 另外,侵华战争是日本人的国耻,不是中华的。但是放水这件事,倒确实是郭斌个人的耻辱。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10757 次阅读|58 个评论
该称的不称,不该称的乱称
热度 23 fdc1947 2015-11-2 08:10
该称的不称,不该称的乱称 前天看到科学网新闻的文章《 研究生出租屋内自杀留遗书称“心很累 》,该文原载《安徽商报》, 原标题:《遗书写着“心很累” 研究生出租屋自杀》。 文中说“ 昨日12时许,合肥市肥西路安徽大学老校区内,一名年轻男子被发现死在其校内出租房的床上。屋内留有男子手写的遗书,内称“心很累”、“活着没意义”等。该男子今年不到30岁,系皖南医学院硕士毕业生,…… 据介绍,死者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过固定工作,只做过一些送外卖等临时工作。” 按,该男子既然已经从皖南医学院硕士毕业,就不应当在称呼其为研究生,如果他毕业时得到了硕士学位,应当称其为硕士。 像这样已经毕业得到了学位的硕士,在我们的媒体上,却常常被称呼为“研究生”。我们用如“研究生卖肉”,“研究生 种地”之类的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在媒体上该用“硕士”而误用“研究生”的地方是多么多了。 相反,在媒体上(包括在科学网上),博士研究生被称为甚至自称博士,硕士研究生被称为或者自称硕士的,却比比皆是。 明明只是个研究生,还没有拿到学位,却以博士、硕士相称,而拿到了学位的,已经是博士硕士的,却被称为“研究生”。这真是很滑稽的事情。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称呼罢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何况时间长了,还可以“约定俗成”呢! 我想起了《论语》上所说的两千五百来年前的事情。孔子最亲密的学生子路曾经问孔子,如果卫国让你当政,你看最要紧的是做什么?孔子说,最要紧的是“正名”。子路说,老师您太书呆子气了,名不正又有什么关系?孔子教训道,子路你真是个乡巴佬,不懂的事情不要瞎说。(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孔子的话是有道理的,在名不正的后面其实都隐含着深刻的原因。 我们的研究生和硕士、博士分不清楚的后面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这就是我们研究生的淘汰率太低了, 以至于人们认为考上了研究生就基本上等于拿到了学位。而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我们的研究生不大容易考,但是一旦考上了研究生,绝大多数都能够拿到学位,特别是硕士学位,差不多都能够拿到。淘汰率太低,不能把不够水平的学生淘汰,就很难使我们的学位不“水”。 有人怪教师们把关不严,考试放水,论文灌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而且相当严重。但是,不放水行不行?很难。 为什么很难?如今的整个大环境像绷得紧紧的弦。平民百姓穷人家的孩子集全家之力供到了读研究生的地步,真是不容易。在他的身上,寄托着许多人的希望。不管他已经退化得多么纨绔,多么的不学无术而不思进取,他仍然是家里人和亲戚朋友们心中的天骄。这种表里不一的矛盾一旦被揭开,就容易生事,生事就很麻烦,首当其冲的是教师,教师们都是怕这种麻烦的。如果弄得不好,走向极端,不是鱼死就是网破,那就更糟糕了。鱼死固然不好,网破则倒霉的往往是教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当然不愿意这种事情发生。于是,教师、学校、社会都明知道在放水,而不得不继续放。这是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我不知道。当然,博士生的问题略微好一点,这可能应当“归功”于许多人常常非议的不发表N篇SCI或与之相当的论文就不能毕业的这个土政策。有了这个硬杠杠,教师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冲突的一方了。当然,其副作用是产生了不少平庸的研究论文。 怎么改进?我不知道。虽然我还有点迷茫,但是,我相信,我们总归还要努力,要努力想办法,我也相信会有能人,“重整河山待后生”,慢慢的总会使得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能够有一定的淘汰率,把不合格的淘汰掉,这样也就可以使得我们的硕士与硕士研究生、博士和博士研究生能够分清楚。 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 孔夫子把“正名”这件事放到为政的高度去认识,仔细想来,还是大有道理的。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硕士和硕士研究生、博士和博士研究生能够分得清楚了,名副其实了,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是不是就有了很大的成功? 注:如果各位有闲,愿意了解孔子与子路的故事,请看《 闲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 3 )我看好子路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583225.html
个人分类: 教育|8728 次阅读|38 个评论
肖纲领:“严格”还是“放水”考验教师的平衡术
热度 11 xiaoshidaguan 2015-8-18 09:46
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陈旧的培养模式和“水课”浪费了学生的青春时光,这是某大学生写信向《中国青年报》反映的情况。近日,该报又报道了湖南某高校副教授彭美勋通过博文表达出高校教师面临的教学困境:在核算成绩时,严格把关还是“放水”?严格把关,会有较多学生挂科,可能遭到他们谩骂;“放水”,可能皆大欢喜,但有悖自己的教学底线和原则,良心上过不去。   该博文提到的“严格”和“放水”,正好代表了高校教师严格型和“放水型”两种对待学生的方式。其实,不光高校教师如此,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这两种类型也涵盖了大部分教师。当然,不同教师有与个人性别、年龄、性格、学识等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因此在对待学生上,尤其是在考核学生方面有一定差异性。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针对少数教师师德问题的负面报道,但不可否认,在教师群体中,不少人仍品行端正。严格型的教师,像彭老师一样,通常对教育抱有使命,认为应通过教学和考试教会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练就最基本的“内功心法”,因而严格教导学生,坚守责任底线。   但这类教师往往并不受学生欢迎。一方面,他们教的知识,并非短期见效,对学生考证、就业无法立竿见影,而且一些课程较为理论、艰涩,学生学起来了无趣味,因而不愿意学,对此类教师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平时不上课、不学习,考前有些教师会划重点,甚至开卷考试,即使有学生没过,找找老师,分数也可能补上去。于是,在不少学生看来,期末考核是走过场。但遇到了这样认真负责、爱较真的教师,学生显然不乐意,认为这类教师不通人情,那严格的考核和未通过的分数,可能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与此相反,“放水型”的教师在高校也不少,有些还很受学生喜欢。他们可以不充分备课,上课投学生所好,结合各种社会见闻、奇闻逸事,讲一些听起来充满乐趣、为学生好、对学生有用的东西;有些学生偷懒不上课,他们也不深究;考试随意,学生无不过之忧,因而课堂不时充斥欢笑。这样的教师通常能受学生青睐,但过后,其授课内容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就像心灵鸡汤,虽然好喝,却难强身健体。   辩证地看,要教会大学生诸如探究精神、思维品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抽象而高深的知识,如果方法不当,可能得不偿失,可严格些,但要有度,让学生挂科不能说就是高招;可如果大学生喜欢教师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考试也容易,却没有学到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知识,此风一涨,极易成为“冲垮我们教育的洪水”。   可见,对那些严格型的教师,不应一味肯定,至少他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对那些“放水型”的教师,当然要否定,但其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还有部分教学内容,是不是值得有些教师反思呢?   归根结底,教师在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如何平衡好对学生考核的“严格”与“放水”,让他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在短期和长期都受益,是教师们应常思常新的话题。 文章首发:《浙江教育报》;作者:肖纲领 http://www.zjjyb.cn/jyb/gjjw/11193.html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4440 次阅读|27 个评论
关于“放水”的几篇老博文
热度 7 outcrop 2015-8-11 22:03
考试放水,无异于掩耳盗铃。 该不该?在道理上是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悲哀就在于,我们的现实却是需要面对放水还是严格要求的讨论和抉择。 也许我们该进一步讨论的是如何保障老师不放水的权力和约束——一方面,如何保障老师具备严格要求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约束老师不滥用这种权力。 序号 博文链接 作者 发布时间 1 放水!(原文已删除) 吴国清 2014-04-24 23:46:00 2 为什么老师会放水? (原文已删除) 吴国清 2014-06-02 19:34:00 3 大学教学之两难:把关还是放水! 彭美勋 2015-07-17 00:43:00 4 毕业答辩该不该放水 宋党育 2014-07-01 11:46:00 5 分这么低,到处放水,研究生怎么培养? 李明阳 2014-03-19 17:32:00 6 放水的成绩就是冲垮教育的洪水! 张海霞 2013-08-29 12:16:00 7 拒绝放水:不能纵容零分学生! 张海霞 2013-03-11 18:28:00 8 校长奇谈:为就业率给学生成绩放水 胡懋仁 2014-05-24 09:21:00 9 汪老师的做法其实是给博士生论文变相“放水” 喻海良 2014-09-18 14:15:00 10 毕业设计/论文大放水有学校文件作保障 李子丰 2015-07-21 15:18:00 当下的教育就是国家的未来,我们的未来很不乐观。
个人分类: 科网智图|5441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中青报关注科学网事件:大学教师的挣扎:严格还是放水
热度 20 张海霞 2015-8-11 19:32
前段时间 彭美勋博主拷问是否放水的博文引起各界关注,由于之前也发过相关博文,中青报做专题的时候采访了我对此事的看法,没想到昨天收到朋友圈转来的这篇报道,竟然有十万以上的阅读量,还是很多人关注教育啊!也说明咱科学网的影响力很大,赞一个! 大学教师的挣扎:严格还是放水 2015 年08月10日06:21 中国青年报 502 分享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本报记者 马慧娟 张茜《中国青年报》(2015年08月10日09版)   上海某大学,一名学生从一个反对作弊的标语前骑车经过。CFP供图(资料图片)    编者按   7月13日,本版以《一封来信再揭大学教育弊病》为题,报道了北京一名大二学生致信本报编辑部,反映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陈旧的培养模式和“水课”消磨了大学生的青春时光。   今天,我们的这组报道则从施教者的角度,再次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在学生们抱怨大学课堂太“水”的时候,老师们也在被“水”困扰和折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以及最终的培养质量都在下降,看似还不错的考试分数背后是老师降低了标准和要求,放了水。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下滑问题早已被提出并得到各方关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口号也喊了很久,也制定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到底从何处入手才能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何扭转大学的学风和教风?为什么高等教育的“宽进严出”迟迟不能实现?欢迎各方人士就以上问题各抒己见。   “一个老师放水问题不大,可是我们都这样放水,那就成了冲垮我们教育的洪水了,蔓延出去就是冲毁这个社会的海啸”   “这个时代对实用性的追求太强了,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很多事情没有用,大家就不愿意去做”   “这是一片雾霾,越来越大,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的风气,而学生,正是这片雾霾的直接受害者”   77份试卷,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卷面成绩达到了55分的及格线,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拿到了二三十分,还有不少十几分几分的同学。当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彭美勋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改完《材料物理性能》这门课的试卷时,他感到极度心寒。   核算成绩的时候,彭美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与纠结:严格把关还是全面放水?严格把关,将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挂科,他压力巨大,还可能遭到学生的谩骂;全面放水,可能皆大欢喜,但是有悖自己多年坚持的教学底线和原则,不仅对学生不负责任,自己良心上也过不去。   考虑再三后,彭美勋决定,严格把关,拒绝一切说情要分数现象,交出一份真实的成绩单:77人中,51人挂科,挂科率66.23%。同时,他还将此写成博文《大学教学之两难:把关还是放水!》发到了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有人称他为“教师界的良心”,支持他继续坚守严格的标准,有人质疑他讲课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95后大学生了,还有人怀疑他给学生挂科的初始动机。   这一博文在教师群体中也引起了讨论,很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认为,这一博文反映出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像癌细胞一样,正在慢慢地扩散,侵蚀更多的学生、老师,以至于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    放水和要求放水的现象普遍存在   拿到成绩单,湖南科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吴强(化名)有些愤怒,他想不通:期末突击复习时,他花在《材料物理性能》这门课上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甚至超过了其他5门课程加起来的总和,可为什么那些没有用心复习的课程都过了,成绩还不错,这门却挂了?   像吴强这么想的学生在各个大学都有。他们自认为很努力,最后却没有拿到理想的分数,于是往往把矛头指向那些给分低的老师,甚至尝试和这些老师要分数。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就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一个在她的课上得了80分的学生在给她的邮件中写道:这一学期在这门课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大家的热情,都让我不能接受这个结果……这让我实在是很后悔选了这门课,很后悔为之付出了那么多。   张海霞认为,不管是在名牌高校,还是普通高校,成绩放水和要求放水的问题都普遍存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考完试去和老师要分数,老师不认真讲课,考试打分时放水,学生还认为这样的老师厚道,反而抱怨指责那些认真、严格的老师。   “这样会害了学生,也会害了我们的教育。”张海霞说,“现在大学生培养质量在下降、就业这么难,与教学培养计划没达到要求有一定关系。教师放水,致使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基本功不扎实,不具备应有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出炉的成色远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目标和社会期望的水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王辉(化名)说,当自己对照标准苦苦算分的时候,一些同事建议他将分数模糊处理,即使学生期末考卷面分数很低,但灵活处理平时成绩后,学生的分数也能上去。他看过一份“完美”的成绩单,“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平时成绩都是满分”。王辉最终还是坚持了原则,但成绩出来后,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学生要求查分数,有些学生要求改分数,有些学生还找了领导给他施加压力,这次严格“给自己找了一身麻烦”。   这样的压力,彭美勋已经感受到了,并且越来越让他无法接受。有学生公然在群里说,“唉,这年头不送点礼,下学期你就别想过了,大家带好东西去拜访下老师吧。”“不知道彭老师让这么多人挂科是个什么意思,为什么其他老师不那样。”还有好心的同事来教他怎么让更多的学生通过。   “我哪里不知道怎么给学生放水?我哪里不知道给学生放水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是我觉得那样会突破我教授这门课的底线,我不愿意那样做。如果放水是股飓风,那我就是那个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彭美勋说。   张海霞也在坚守,她的严格在学生里出了名。张海霞认为,“一门课事小,可是一门课所折射出来的现象很严重,一个老师放水问题不大,可是我们都这样放水,那就成了冲垮我们教育的洪水了,蔓延出去就是冲毁这个社会的海啸!”    为何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听课率明显下滑   彭美勋在博客中提到,一年一年教下来,他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听课率(非到课率)均明显下滑,无法遏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讲师陈凯敏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管老师多么认真地备课,很大一部分学生仍不在状态,一个概念每节课都强调,但是下次课提问的时候,仍然一问三不知。学生不听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是个致命的问题,而讲话、睡觉、看书、玩手机,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爱干的事情。   陈凯敏也尝试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他以“讲故事”的形式上课、或者放相关视频、或者进行实物演示时,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会大幅度增加。但一旦他说: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吗?学生们的头会立即向下旋转90度,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表明,学生对纯粹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正在遭到学生的“排斥”。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孙华教的正是一门枯燥的基础理论课,课上大部分时间都在讲不同的公式、公式的推导以及公式与公式之间的相互关联,“逻辑性很强,也很枯燥,再怎么改变教学技巧,也很难给学生营造出看《康熙来了》的氛围。学习是个苦乐交织的过程,老师想努力带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想和学生一起欣赏公式的美,还需要学生有主动性,愿意学才行。”孙华说。   但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吴俊(化名)看来,对毕业找工作有用的课程,他才愿意主动去学,其他的课程,他只求混过拿文凭,别说去欣赏知识殿堂里的美,就是做作业多动些脑子,他都不愿意。“高中学得那么苦,大学就该放松。”吴俊说。另一方面,他的不主动还和“现实”有关。师兄师姐告诉吴俊,公司对他们的要求和学校老师教的内容没有关系,学了之后的用处不大,还不如学一些对就业有用的知识,比如背单词和考一些资格证书。   抱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用、见效快,对他们很重要。“这个时代对实用性的追求太强了,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很多事情没有用,大家就不愿意去做。就像彭老师这样的课,学了可能对工作技能的提高没有用,但是对拓宽知识面和培养思考能力会有用,但是这样的用处见效太慢了,所以愿意去努力学的人就更少了,这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张裕梁说。   “我们的社会被名利绑架了,学生在学校不认真学,很多老师也没有认真教,放水现象的出现是双方面的原因。”张海霞说。    不管时代怎么变,严师出高徒永远不会变   尽管班上66.23%的同学都挂科了,但郭雷(化名)拿了76分,成绩相对不错,但他还是不满意,“对自己再严格一些,或许能更好。”郭雷说。他从心底尊敬彭美勋这样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但是,“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作业多、要求严、分数低,这样的老师不仅会被学生骂,他的课还面临着没有学生选的危险”。   郭雷信奉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没有严格的标准和高质量的要求,是学不到真正的东西的。”郭雷说。   在孙华看来,严格把关对学生是有震慑力的,对改变一个班级的学风也是有帮助的。孙华教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某一学期某个班的挂科率竟高达80%,这让孙华不能容忍,也坚决不放水。“作为老师,我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但评判标准和纪律还是要坚持的,放水的话,就会给学生一些暗示,就是不用努力学习也能通过,学风就更不好了。”孙华说,“我没有网开一面,他们就会认真地主动地去学习了,第二学期这个班的学风就好了”。   张海霞见过一名在国外交换学生的学习任务量,“写作业、复习、预习,还要做实验,整个课程下来,学生的收获非常大,老师也很投入,那些讲课讲得好的、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老师,是学校里明星级别的老师,不仅校长尊敬,学生也尊敬,老师也愿意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中去。我们缺的就是这样的良性循环”。   彭美勋思考得更多。“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也和我们大学的毕业率太高有关系,既然大家都能毕业,学生就会觉得学不学习无所谓。不愿读书的与愿读书的混在一起,两相妨碍,考试时,放水则损后者,坚守则畏前者。”彭美勋认为,应建立淘汰机制,通过“宽进严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淘汰机制在我国高校的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彭美勋举例说,1928~1937年,清华大学每年的学生淘汰率为27.1%,理学院最高淘汰率达到69.8%,工学院则为67.5%。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先生执掌清华物理系时,1932级学生毕业时的淘汰率高达82.8%。这样高的淘汰率不仅没有引起社会的动乱,反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子。清华大学物理系1929~1938年间的学生,就出了2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是逆向淘汰。”张海霞说,越是认真对待教学的老师,越是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越是不被同学认可,也不被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接受,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情况,就会逼着这样的老师放弃坚守。别人觉得认真、严格的老师“太傻”“没必要”“是奇葩”。   “这是一片雾霾,越来越大,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的风气,必须引起重视,而学生,正是这片雾霾的直接受害者,只是他们身在其中,还不自知而已。但是,10年之后,他们一定会恨这些水课。”张海霞说。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769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放水的成绩就是冲垮教育的洪水!
热度 54 张海霞 2013-8-29 12:16
刚刚接到一个同学的来信,是关于我上学期一门的最终成绩的: ———————————————————————————————————— 张老师您好! 这一学期的创新工程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后有了自己的作品。和大家的合作也很愉快。 可是今天当我听说教务又开始登记分数的时候,我以为一整学期的努力又可以有回报了,可是我却惊讶地发现这门课只有80分,甚至比毛概还不如。 所以,我希望知道自己得到这个分数的理由。如果这一学期还有什么做的不足的地方足以让我有这样的分数,还希望您可以不吝赐教。 我并不是一个那么看重分数的人,但是这一学期在这门课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大家的热情,都让我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为了防止暑假因为去****没法参加暑期课而让老师们在评分的时候为难,我都没有选暑期课。可是现在的这个结果,让我实在是很后悔选了这门课,很后悔为之付出了那么多。我并不奢求95分,可是我同样不希望像现在这样。 如果有什么冒犯的地方,还请您海涵。 **** —————————————————————————————————— 这是一份必须要回的信,因为这是一门我们上学期新开的全校通选课,为了给学生增加创新实践的机会,我们6个年轻人一起开了一门《创新工程实践》的课,鼓励全校不同院系的同学来参加,一学期下来每个团队必须从构思到实践地完成一个自发的创新项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门新课经历了最初的兴奋与激情到中间的坎坷与挫折,一直到最后学生们都完成了一个还算不错的自己的项目,我们几个也是使尽浑身解数来鼓励帮助和支持这些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背景和经历的同学来做好这件事,最终到了出成绩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专门开会讨论,应该根据同学们的综合表现来给成绩,也确定了优秀率的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个大家认为客观的成绩,昨天发给教务了。 今天就收到了这个同学的来信,我的心里也是打翻了五味瓶一样的不是滋味儿, 作为一个老师,我怎么会不希望我的学生都拿到优秀呢?可是客观的实际情况是:任何一门课、一件事都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优秀的;很多问题纠结心头,我真的是很困惑! 首先,教育到底是什么?是帮助学生客观地理解这个世界、增强能力、客观地认识自己,还是为了拿到漂亮的成绩?到底培养和教育人在能力和素质上得到提高是教育的本质,还是成绩? 其次, 一个老师的责任到底是什么? 怎样才做是好老师?是倾尽全力去培养和教育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是好老师的做法,还是不负责任地给所有人优秀去获得学生的好评?! 再次,怎样才是好课?难道向我们这样一门让学生觉得受益匪浅获得很大的课,让学生很忙很累很有收获的课不应该是好课吗?难道仅仅因为不能放水给所有人高分就让学生感到后悔吗? 最后,成绩是什么?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体现还是经受过这个过程的就应该给予表扬,是应该全面衡量还是要给出固定的题目最后考察与教师理解的吻合度? 怎样给成绩才是合理的?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学校、很多课、特别是全校的通选课,都出现了大面积给高分的情况,学生还美其名曰:“这个老师厚道!”可是有没有想过:一个班上90%都是100分的时候,这个100分还有意义吗?这个成绩拿出去还有人相信吗?在国际的舞台上,我们的推荐信已经严重贬值了,就是因为绝大多数老师都写完美的推荐信,结果就是没有人信了!诚信,是建立在诚实和互信的基础上的,教育是诚信的基石,我们老师都开始放水给分了,让我们到哪里去找到诚信?!一门课事小,可是一门课所折射出来的现象很严重;一个老师放水问题不大,可是我们都这样放水,那就成了冲垮我们教育的洪水了,蔓延出去就是冲毁这个社会的海啸! 因此,作为一个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放弃一个教师的责任,也不能在给成绩上任意放水!我们一点一滴的坚守,就是这个社会良心的坚守!亲爱的老师朋友们,我们一起坚守吧! 附上我给这位同学的回信: —————————————————————————————————————— **同学, 谢谢你的来信,我们昨天中午几个老师见面确定了成绩的事情,这门课你也知道是一门与众不同的课,我们给出的最终成绩是 项目创新性+完成度+课程参与程度+项目中表现 等等的综合评定,大家的成绩在80-91分之间,只有一个同学91分,其他都没有上九十分,当然还是有不少同学达到了85分以上。成绩的综合评定方法和具体算法在我这里和其他老师那里都有,你如果想看的话可以来找我或者其他老师看。 至于和其他放水课(多数给到90分以上)相比,我认为我们是非常负责任的地分做法,你也到了国外一趟了,应该也了解了一些国外一流大学给学生训练和评定成绩的做法,我们是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给学生公正客观的成绩的做法去要求自己也是这么去做的,至于学校里的歪风邪气(放水给高分、不上课都可以拿成绩等等),我们都很痛恨,我们也都不希望继续走在那样的路上。所以,客观地说,这个课上的同学都非常优秀,能够坚持到最后完成项目的同学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但是作为一门课所有人都是优秀是不合理的,各位同学也都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结合大家在一学期的表现中给出一个客观的成绩,是我和其他任课老师共同的责任,如果能够从这门课的成绩中,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之势,继续提升自己,我想是这门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个成绩,可以跟教务说怎么去掉这门课的成绩或者选修,但是更改成绩是没有可能的。 希望我解释清楚了。 张老师 ————————————————————————————————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11964 次阅读|59 个评论
一次改变首师大乃至北京基础教育界的考试
热度 6 arithwsun 2012-1-11 23:54
一次改变首师大乃至北京基础教育界的考试 王永晖 严格说来,本文的标题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 一次有可能改变首师大乃至北京基础教育界的考试,就是昨天1月10日的首师大数学系2011级实验班高等代数考试。 北京基础教育界的中小学数学老师,据说有50%多源自 首师大,所以,能够改变首师大,自然就能够改变北京基础教育界。 我们这次考试,终于采用了我多次建议系里的高标准考试,参见: 学分制中如何引入高标准考试和高标准本科生论文(数学系) 走向制度化的本科生研讲班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院第一届(2009-2010第二学期)实践感言 为了照顾首师大这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高等代数课程,分为了两次考试,一次比较简单,比较基本,一次是难度较高的,每次都是2个小时,也就是,学生实际上要考4个小时,光从量上说,就跟以前不一样。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前的文章已经说得透透的了,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关键是要做。 这种事情,不用申请教育部批准,完全是我们普通教师就能做的事,实际上也不用通过学校教务处,因为,高等代数是大学数学系基础课,基础课会配备习题课,这两门课程的课号本来就是不同的,以前只有一门考试,现在不同的课号开不同的考试,操作上完全没有任何行政障碍。 难度仅仅在于,老师要多判两次卷子而已,加上期中考试,相当于多判4次卷子,与收益相比,这种付出其实是性价比非常高的。 为什么说,这次考试是改变了首师大呢,我博客上介绍了同事们的教学实践,比如 本科生研讲班的好处 在首师大数学系就已经坚持做了6年半了,我们这些老师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改变首师大的基因。这跟大家对师范院校的定位理解有关: 师范院校的教学定位 师范二字,不仅仅是能当中小学老师,也应该是针对将来能当大学老师,首师大的校友人群,将来也应该大面积地出现大学教授,这才对,这对北京的基础教育界,只会有利。 高标准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学生们将来成为中小学老师,如果自己考数学题时,分数都很低,那怎么能够成为合格的教师。不幸的是,就我在首师大十年多的教学经历,这一直是首师大的现实,甚至是基因,从而影响到北京基础教育界的水准。 北京家长们,热衷于重点中小学,是很有道理的,至少,那里的教师们,不会差到自己成绩低下。 传统上推行高标准考试的难度,主要观念在于,考试难度上去了,不及格的人会多上去,这在中国当前国情中是受不了的,不光是普通教师受不了,真正受不了的是校长,当前行政体系下的校长,无法承受住这个压力。 所以,我把考试分为两次,一次是基本的,一次是难度较高一点的,期中就进行了一次试验,改完考卷后发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了解我们判卷的规则。 信息透明化,是教育改革的抓手,仅此微小一点,亦如是,学生知道我们会怎么出题,怎么判卷后,抵触情绪就不会那么大,学习热情反而是被调动起来了。 不止一个学生跟我说,他们这学期的学习,比在高三还累,我就想,你们这些学生的高三也过的太舒服了。 我自己也重新改变了观念,推行高标准考试,不是要把同学们弄成不及格,所以考试难度虽然上去了,但是判卷却松下来,尽量要让同学们考试都过关,88个同学最后有5个同学不及格。 但是,要想拿到比较高的分数,那判分可就严上去了,能得85分以上的,卷面水准绝对非常可观。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把同学们的及格和优秀层次拉开,显示出来。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同学们的结果非常好,令我极为高兴,即使是高标准考试,也有好几位在95分以上,这可真是不容易。 没有划狭窄考试范围,只有大范围,就是课堂内容+课下作业+研讲内容,就出原题,或稍加变化,另外会有15~20分的题再超出范围一些。 具体情况其实不用多说,不是本文的重点,关键在于机制的改变。 同学们在那个较难考试时,精力集中,多数面有难色,进行了1个多小时后,基本已经能看出同学们的表现,为了下学期铺垫(高等代数课程至少一年),我中场发挥,发出告示: “同学们,如果你们这次考得好的话,下学期的习题课考试,我们就可以出的再难一点了。” 可以想见的回音是,教室里一片嘘声,这就叫鼓舞士气,我宛如一个将军。 你说,同学们听了我这句话后,答卷子的时候会不会故意藏拙,故意答得差些,以便下学期题目不要更难,才不呢。 我跟几位男同学悄悄地说,“怎么样,过不过瘾,爽不爽”,他们都在笑,点头,都是平常很顽皮的孩子。班上有一位同学,他自己似乎没觉得会是“好学生”,但是这学期变化特别大,是那种气质上的改变,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像换了一个人,日渐沉静。 果不其然,他的成绩是在第一梯队,95以上,这个同学,肯定不仅仅是考试这些拼搏,他平常绝对是还在做了别的事情,虽然具体情况我还不太了解,但是我能感觉到,从他日渐憔悴的脸上。 年轻人,有资本去憔悴,休息一个寒假,自然就恢复了。 这样用功学的同学不止一个,班上有20多个,再加上那些性格不是很显眼的,估计有30多个,这绝对是非常厉害的阵容了。 如果没有高标准考试,他们在 这学期期末 基本程度的考试中,很容易就获得了高分,那么下学期就很容易懈怠,大学对他们就会有点像黔之驴。反之,我在考试中场时的鼓劲,让他们认识了自己的价值,这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尊重。 这些同学,刚从中学出来,非常看重分数,我们还是要根据他们的这个性格特点,把考试环节抓好,不能降低标准,形成恶性循环,一降再降,最后害得是我们自己,这些同学,将来是要教我们的下一代的,牵扯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发展,这是师范院校跟其他院校的不同之处。 我们这种判卷处理方式,是鉴于首师大实际情况的考量,校长有校长的难处,教务处有教务处的难处,系里有系里的难处。其实,我们真正的目的,尚不需要把学生们弄成不及格(见附注1),能把同学们的层次拉开,让有潜力的学生,把劲尽可能地发出来,就够了。 我因此多次告诉学生们,要掌握答题”技巧“,卷面上也要让我们老师过得去“教学检查”,你要是一片空白,或者一写出来就是错,就不好“送分”了。这样讲和这样做有个好处,让学生看到了学习的指望,即使题没有完全推理出来,但是每一步是对的,就会送分,为此,学生们自然要把获得送分的本事学到才行。 所以,这种高标准考试,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附注1. 据王崧介绍,加州理工的考试,只有两档成绩Pass or Fail,我今天琢磨出了这滋味,确实有道理,这就意味着,加州理工真是要开掉学生的,学得不够好,那就真得要离开学校,得不到学位的。剩下来的,大家都是兄弟,不分彼此。 这是非常高级的精英教育,Pass之后考试成绩就不再重要,考试只是求学生涯的准入证,准入之后,就不能标示资质的高低。 其代价也是非常残酷的,淘汰率必然是非常高的,高到中国的大学校长,没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如果将来有一所中国大学,如果将来有一所中国师范大学,能够真正实行这样的机制,意义将会非常大。 其实,说穿了,也不是不能做,关键是要有人去做,法、财、侣、地,齐全了,没有什么事是做不了的。(今天又跟一位加州理工博士聊天,她讲,加州理工本科生的成绩还是分成多档的,研究生的成绩是分成两档,针对的是更高级课程) 附注2. 本学期的实际教学时间,只有12周,因为开学之后,要进行六周的军训。我很想跟领导同事们建议,与其如此,我们首师大不如就开始实行三学期制,每个学期12周教学+1周考试,3个学期共39周,比传统的两学期共40周少一周,但是教学时间两者相等,都是一年36周。 如果以春节和中秋节进行定位,这种三学期制在时间上是完全能排好的,秋季学期在中秋节之后再开始,之前还可以加一个6周的短学期,正像本学期一样,一年级同学可以用短学期进行军训,其他年级可以做别的事。 这里说的三学期制,才真正类似国外大学那种三学期制(Quater),Stanford大学是用这个,这是私立大学,公立大学Ohio State Univ. 也在用。好处是有很多,正如它们所施行的,这里只是先借此提一下,真正形成提案,还得待领导们想办这件事的时机。 上海大学是中国最早施行三学期制的,但并未以 春节和中秋节进行定位,似乎带来了一点点不便之处。 附注3. 可以相当于以前博文中的主题系列的继续 国内领袖科学家不上本科生课的 1. 行政原因 2. 内在原因(年薪制和课时津贴制的背后) 师范院校发展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中小学师范教育跟专业研究教育的矛盾,说实话,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数学系高年级的专业抽象课,确实没有必要让准备当中小学老师的学生们去学。 可是,作为规定选项,他们还是得学,但是又学得不应心,其实是影响了学风,也影响了领袖科学家们的教学热情,如果仅从学生质量上来看,顶级数学家们是很难在首师大数学系安下心来的。 但矛盾的另外一个方面又是,顶级科学家们,跟准备当中小学的师范生们进行接触,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又是对的,是应该的,只不过缺少机制,把它真正落实。 这是一个巨大的哲学问题了,本篇就不多想了,留待以后吧。这里稍微想点评一点的,是杨振宁,他回国后曾经教过清华本科生一门课,结果学期还没结束,课就停了,并不是他年纪大生病造成的,因为他接着就去结婚了。 杨振宁有清华这么一个巨大的资源,本来可以做得非常好,在人生将近结束之时,有望迈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圣人之阶,就这么自己给放弃了。 据说他读过很多中国古书,这叫做哪门子读书啊,那些古书的效果就是这么着吗。 清华的巨大资源就是,那里有非常好的本科生,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能熟识伟大科学家,心理激励效应是极为巨大的,好吧,课没上完,就去结婚,这些孩子们心里怎么看。 清华为杨振宁成为圣人,其实还创造了另外一个巨大资源,就是众多年轻学者们的生存状态,他们对学术非常专注,但是住房条件非常差,看看校园里那些旧楼吧,我们中国第一流的年轻学者们,住得就是这样的狗屎房。 光看居住条件,这些年轻人跟穷困潦倒有什么区别, 与同等智识的人相比 。 杨振宁先生,如果回国后,只要站对立场,站在这些年轻学者一边,与他们同生息,他不是喜欢“年轻人”么,那就跟清华的年轻学者们住一起吧,仅此一项,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就足以让他在中华历史地位上发生质变了。 师范院校在当前的格局下,是不可能成长为顶级学校的,就是上述的机制性矛盾,也许法国高师有点小答案,但不会很全,它们有它们的局限。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师范生,若在求学的时候,能够有机会跟顶级科学家们朝夕相处,他们的同学中,也能有未来的顶级科学家,学问高低有不同,友谊却地久天长,这样的好处自然是很大的,对基础教育的未来改变,也将是根本的。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哲学上去解决,因为它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即,中小学教师,是否应该成为一个“学习者”,进一层意思,成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者”,只有有了这个哲学前提,才能去构建后面的财侣地的配套机制。 比如说,我们可不可以规定,中小学数学教师评定职别级位的时候,必须有三年内的高考数学成绩,并且成绩不能低于本地区优秀学生的平均水准,这是一个基本面的要求,但是,教师也可以有专业知识上的发展,即,如果教师参加通过更高级别的考试,比如研究生课程,博士生课程,则可以免考高考数学6年。 当然,这样的前提是,中小学教师们,要真得有自己学习的时间,这就需要“财”的配套,没有国家在大政策上的资金投入,只能把教师往“死”里用,让他们没有了自修进步的时间,成为只教别人,却自己不学习的人。 附注4. 杨振宁的另一个不是之处,是他跟李政道的纠纷。最近又看到他的解释,是说李政道先做不义之事,先是在欧洲Seminar讲义中故意不提及他的贡献,所以好几年后被他看到讲义,有了真凭实据,他就要向公众开口,把私下里的恩怨公开化,弄出个道理来。 这能弄出什么道理呢?当甲“觉”得受到了乙的伤害/攻击,甲就应该给予乙更大的伤害/攻击么,把冲突进一步升级,古书就是这么读的么。 更何况,真正有自信的人,李政道不提你的贡献,你的贡献就真得能从历史中抹杀的掉吗。对比一下Hardy和Littlewood的合作四准则吧,Leveque的初等数论书上有个版本。 即使如此,白壁有瑕,如果机制得当,杨先生若能和年轻学生,乃至年轻教师们呆在一起,如剑桥那种学院制机构,其正面效应也是巨大的,破缺之处,反而更会让学生们感悟到真实的科学进程,朝夕相处,助益是会极大的。 附注5. 本文实际上体现了,师范院校里教育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准之争的矛盾,师范院校都有教育系/教育学院,里面的老师,你要说他在人类具体的哪个专业知识上,人类的三大语言之一上有深入的修为,恐怕不是当前的现实。 这种悖谬,也就因而投射到中小学教育领域,教师是否应该发展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比如,中学老师应该有不错的高考成绩,那么小学数学老师呢,我认为也应该有,他们是成年人,既然教数学,这是最低标准。 当然,我这里也提出一个折衷之法,就是如果进修了更高阶的研究生课程,或者说,参加了比高考难度更大的奥数型竞赛,自然也就可以赦免高考6年,相当于一个中学生/博士生学习长度。 以此标准观之,目前发展的民间教育,在自己的师资选拔上,还没有有意识地形成这个最基本的标准,更深一步,用“公司”的语言说,没有重视建设自己的“研发部门”。 --------一位同学的反馈,他是首师大本科,上海大学硕士,去年刚去美国读博士----------------------- 收到你的邮件我很兴奋,虽然没有细看你的链接博文,但是我觉得你的做法非常有效。其实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有自主的设计评分标准的权力,学生不都是厌学的,既然来了大学,愿意学的学生还是期待一个能够对学生有更多期待的好老师。 中国的百分制在大学有什么意义呢?我下学期就要给本科生上高数,TA培训的课上说的很清楚,成绩档次ABCDEF的比例是有严格规定的。大部分学生只要一个C(pass),但是因为总有D,E,F的存在,所以,C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5个人没有过”数量不重要,但能研究一个合适的比例定下更好。美国的期末考试已经很有标准化的味道了,会召集志愿者来验证题目的难度,来确定多少POINTS 可以给什么等级的成绩。但是无论如何,得A的人不会多于20%,得D的总是存在。本科生门门得A不是很容易,如果要想进医学院,法学院,不少学生需要反复选数学课刷GPA。当然,这里按学分收费,代价还是很高的。 这学期我们奥本大学有“初等线性代数”,“线性代数”,“代数学初步一,二”, “代数学”等不同等级的和线性代数有关系的课程。课程前面的标号代表难度等级,研究生一般学6,7等级,讨论班等级是8,9.课程的内容介绍网上写的清清楚楚,需要哪些课程做必备条件也一目了然。最少只要5个人就可以开课,有时候我看着这些课程就想,我们首师大那么多老师,为什么没有一学期同时开设不同LEVEL的同方向课程?是国家大纲的问题还是学校的问题我不清楚,但是,我在这呆了短短一学期,觉得这个体制要赶上来还是任重道远。 还有,我深刻感受到国外的研究生作业要求严格于国内要求。例如,上学期的代数学我交了一共30次的作业,考了3次小考试,1次4个小时的期末大考试,作业题每次都要让我通宵思考。想不出来问老师时,老师会一步一步给提示。每次作业老师批改的及其认真。当然,可能不是全部老师都如此负责,但也绝不是偶然个别现象。。我深深敬佩我的授课老师的教学职业精神。兴趣不仅需要自己发扬光大,学术榜样的操守是十分重要的。 我深爱我的首师,希望她越活越年轻。。。 ------------------一篇可供参考的博文--------------------------------------------------------------------------------------------- 中国妈妈的肺腑之言:我为什么选择送孩子去美国上大学 决定孩子去美国上大学,源于我大学毕业二十周年的一次同学聚会: 带着孩子参加了这次难得的聚会。在这次聚会上,我当年的老师(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老一批的学部委员)的一席话让我下定决心送孩子留学: 他的话的大意是:现在的高校,不同于我们当年在校的那个时代,老师不愿意教,孩子不愿意学。老师都忙着赚钱去了,学生则忙着谈恋爱。(原话更直白也更激烈)
个人分类: Book-W|564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