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国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军校改革背后的战略指向
whyhoo 2012-1-6 13:16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中国军校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军情的发展之路。全军院校会议则是每次中国军校进行重大改革的标志。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强力推动,中国军校才逐步由不成熟、不规范和不完整,走向成熟、规范和完整。   2011年,解放军四总部联合召开了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这是一次在我军院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它提出了诸多改革措施。    通过调整结构建构起了新型军校体系   结构决定功能。院校体系结构是发展军校教育、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组织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军校长期划分为指挥院校和工程技术院校两大类别,指挥院校实行初、中、高三级培训,专业技术院校实行中等、高等两级培训的体制。   在2003年举行的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上,打破了这种已经施行50多年的军校体系结构,搭建起新型军校体系结构。新型院校体系与以往最显著的差别是,将指挥和工程技术两类院校调整为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两类院校。实行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干部任职教育分别由学历教育院校和任职教育院校承担,建立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完全分离的体系,有利于发挥两类院校各自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但2003年提出的新型院校体系仅仅搭建了一个基本框架,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距离“完善”的目标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次院校会议针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军校体系结构。   一是整合了军校数量。按照资源整体优化的原则,这次调整,从军校绝对数上看比第十五次院校调整时减少了4所。同时,为最大限度地提高院校培养效益,对少部分重复建设、规模小的任职教育院校,进行了资源整合。如对一些步兵、炮兵、通信、军交、空军飞行等数量偏多、资源比较分散的院校进行整合和合并。空军6所飞行学院整合组建空军哈尔滨、石家庄、西安3所飞行学院。炮兵指挥学院和炮兵学院南京分院合并组建为南京炮兵学院,海军飞行学院和海军的两个训练基地合并组建海军航空兵学院。在改建部分士官学校的基础上,士官学校数量由4所增至8所,军官院校数量实际减少了5所。   二是调整了学历教育院校与任职教育院校比例。这次调整,按照学历教育院校“高度集中”、岗位任职教育院校“高度细化”原则,减少了6所学历教育院校,增加了两所任职教育院校。这一减一增,学历教育院校由过去占院校总数的32.9%降为25.4%,任职教育院校由67.1%提升为74.6%,进一步突显了任职教育在军校体系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重新划分了任职教育院校类型。为解决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完成多样化任务急需人才的培训能力不足,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训体系不够合理等问题,这次院校调整将任职教育院校划分为联合指挥院校、军种指挥(系统)院校、兵种(专业)院校和士官学校四类院校。新的任职教育院校类型,是这次院校调整改革的重大突破。   四是重构了任职教育院校层次结构。院校层次结构,是军队院校在纵向上不同等级院校之间的构成关系。为适应指挥军官逐级培训制度改革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要求,这次院校调整在培训层次上,把过去培养指挥军官的初、中、高三个培训层次,调整为初级指挥、兵种(专业)指挥、合同作战指挥、联合作战指挥四个培训层次。 通过优化模式完善了军校培训体制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培训体制是军校改革的关键,也是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调整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这次改革一是完善了依托国民教育体制。实行军队生长干部由军队院校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是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重大创新。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的50年里,军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由军校独立承担。2000年国务院、军委颁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拉开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序幕。2003年军委《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提出,逐步实现军地通用人才主要依靠地方院校培养,到2010年依托培养军队干部的比例达到60%。到2006年,全国已有112所高等学校承担了国防生培养任务。   为进一步完善依托培养体制,这次会议着眼于军队建设实际,从总体上适当减少了依托地方院校培养比例;为保持军队特色、强化作战指挥,会议还特别强调军队主战兵种指挥军官和其他特有专业军官仍立足军队培养;为加强国防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适当减少了承担国防生培养任务的地方高校数量,进一步完善制度;着眼地方大学生参军入伍逐步增大的实际,调整依托培养政策,把地方大学生战士提干纳入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生长干部的范畴。   二是明确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训体制。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要求贯穿指挥军官培养全过程,逐级建立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培训体系,是这次院校调整改革的重要成果。   会议明确指出,要逐步推行指挥军官任职培训入学考试、资格审查和差额录取制度;中级任职教育院校,要侧重联合作战基本理论和军兵种运用教学,培养学员指挥本军兵种部队参加联合作战能力;高级任职教育院校,要侧重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员战略运筹和联合作战指挥能力。   三是完善了生长干部“合训分流”组训方式。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合训分流”,十多年的探索表明这种新的组训方式,有利于打牢学员科学文化基础与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为解决当前“合训分流”组训方式“合得不够”、“分得不全”、“配合不力”的问题,这次调整改革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培养人才的思路,进一步减少了学历教育院校数量,增加了任职教育院校的数量。如将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军事经济学院、军事交通学院调整为任职教育院校等。在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上,重点突出指挥人才四年“合训”与“分流”两个阶段的衔接。优化“合训分流”教学任务分工,前三年“合训”阶段,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打牢学员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完成全部军事共同课目训练,加大军政训练比重,强化军人基本素质和领导管理素质培养;后一年“分流”阶段要贴近学员任职岗位,重点进行军事专业训练,加强第一任职能力培养。 通过优化布局改革了军校研究生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初军队恢复学位制度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是为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人才。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以单一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已经难以适应军队建设需要,急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01年军队学位委员会提出,军队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战略转移。2002年总参、总政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的通知》,批准国防大学等军队院校开展教育试点,标志着我军走上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在总结我军研究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针对高中级任职培训与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招生的主要对象一致、主干课程相近、培养目标相同的实际,实行指挥类研究生教育与任职培训融合式培养制度。会议还提出要合理确定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比例,2020年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占全军研究生培养总数的比例达到50%。要调整学位层次结构,使博士、硕士比例,学位授予数量与军事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    通过调整任务改建了一批新型院校   当前,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推动下,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作战样式、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转变。许多国家把培养具有信息化作战指挥能力的指挥官、信息战专家和信息技术人才作为应对新军事变革挑战的基本任务。   为较好地适应新军事变革形势需要,这次院校调整在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调整改建了战略预警、特种作战、国防信息、陆战、空降、边防等兵种和专业院校。如将通信指挥学院改建为国防信息学院、空军雷达学院改建为空军预警学院、西安陆军学院改建为边防学院等。改建这些院校,可以较好地适应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设需要和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需求。   此外,这次军校改革还将部分军校校名进行了调整。如将后勤指挥学院、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分别更名为后勤学院、装备学院;将防空兵指挥学院、工程兵指挥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分别更名为防空兵学院、工程兵学院、防化学院。通过改名使中国军校体系结构更加成熟、更加规范。 原文见 http://gaojiao.jyb.cn/gjsd/201201/t20120106_473189.html
个人分类: 教育|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师面前表面最成功的同学,毕业时一般总不是最成"的个人体会!
charles08 2011-11-7 12:08
在老师面前表面最成功的同学,毕业时,一般总不是最成功者。”因为他会为琐事所束缚,他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他的行为会为周围人所束缚。就算他是天才,因为这光环,一般只能成为庸才。现在想起来,他的话,非常有道理。不仅如此,此言非常适合相对浮夸的中国国情(我并没有看不起国人的意思)。 有关SCI论文重要性,在此我不想过多说。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科学人,任何一名博士生,任何一名高校老师,SCI论文的重要性,堪比金钱,如同分房,有时强过老婆与爱人。记得有个老师和我开过玩笑,老婆可以换,君不见,十年换夫换妇的朋友多得是,尤其是在高学历的学术界。可是,SCI论文署名的更改,全球实属少之又少。 本人是个普博生,当我刚开始进入这个实验室时,并未得到大家的重视。因为这里很多直博生,还有硕博连读生。更可况,我是个做基础的,与某些做临床的师兄姐们相比,我虽然在许多场合相对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尊重,然而,在现实中,我发现,我更 应该低调,应该谦虚 。也许,正因为这种思法,才让我成就了更多,才让我得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思考自己的问题,才让我能与众不同。 记得有个师兄和我说过:“ 在老师面前表面最成功的同学,毕业时,一般总不是最成功者。”因为他会为琐事所束缚,他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他的行为会为周围人所束缚。就算他是天才,因为这光环,一般只能成为庸才。现在想起来,他的话,非常有道理。不仅如此,此言非常适合相对浮夸的中国国情(我并没有看不起国人的意思)。 我的博士研究,几乎是从零起步的,最初真的不知道如何看文献,也不知道如何查找下载文献,甚至也很少使用丁香园,sci114科学导航,派博-传思等国内有名的资源网站。经过一个师姐的介绍,我才了解了上面的这些资源。 了解了相关的这些源,对于我的成功十分重要。同时,在师兄的安排下,确定了我的研究内容,也是相当重要。再有一点,我 对研究内容有着极大的兴趣 ,同时,我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付出。可以说,这三点对于我来说,成为我现在为止成功的三大法宝(相对来说,博士毕业,基本也算成功吧)。 后来的日子, 自然是文献,pubmed,pdf, 打印文献,一般而言,我从最初的每周一篇文献,到后来每天一篇,三个月后,我基本每天能看5-8篇文献 。 半年后,我的基础课完成后,我基本对于专业影响力前3的期刊,每篇文章都能过目,做到心中有事。对于到低要看哪些资源 ,我认为,sci114科学导航实属是一个难得的网站,对于研究人员极为有用。当你进入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你需要看哪些东西,你需要用哪些东西。 基础课(第一学期,也学习了一些实验技术)完成后,看了这么多文献,我基本设计出了自己的课题。 有人说,为什么不是导师定,为什么不是跟着师兄做?其实,我并不想发表更多意见。 时至此日,他们看的文章并不比我多,他们只注重新闻,也即,都是跟着别人说。总是跟着国际研究动态,关注那些大事 。 我个人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重复别人的研究结果,没有必要模仿别人做,做自己的研究,从别人的研究中找出思路才更重要。同时,我也不喜欢说自己的想法,我总认为,能说的,多数是不能做的。能说的,总是一点点思路。用于科学上,几乎没有价值 。 其实,在这期间,我也碰到了一些难题,大家可能看出我的性格,我肯定不会去问周围的人,为什么如此呢?我们每天一起,他做什么,想什么,我基本知道,我明白,肯定问不出新意,所以, 我一般都是直接email 与通讯作者联系 。有人说,我不会email,如果不会,你就是不可能会成功。有人说,写英文email很难,那你只能做一般人。其实,最难的是,对于专业问题的理解,提出真正的问题,让对方对你的问题有兴趣,甚至让对方欣赏你的提问,我相信,对方肯定会回复我们email的。三年下来,我后来才发现,我求教问题,整整发了800多次email,多数是欧美牛人实验室的PI. 前几个月, email交流最多,当我还没有开始实验的时候,我的第一篇SCI论文从email中产生了,就因为我谈得多,一个PI要求与我共同署名,认为我的观点有相当的价值,发表一篇review 。大家看一下,得来全不费功夫吧。而这篇review的合作过程,我认为我所接触的研究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周围的老师与同学。我指的是,我读的内容,远远超出一般人,虽然很多很多方面,我比我的弟妹们差得多。 其实,review成功不久,我刚博一完成,博二开始,那时实现进展相对顺利,基本都是重复实验(内容略有不同)(其实,基本也是重复别人的东西,哪有那么多创新啊,都是媒体宣传,如同政治新闻联播,自己给自己贴金)。 第一次实验相对完成,我写了一个不同的评论,内容不长,英文3000多字。附上自己的实验结果,同时,引用某些牛人的结果,无论相同相似还是不一致,我都先一一分析出来,以后再说吧。这时,我需要感谢$B公司$("$$"之间的部分为版主修改,为避免广告因素),我是无意中发现的,因为$B公司$没有广告,实在与众不同。我的性格也很烦广告,同时,$B公司$是正规注册公司,所以,我才相信的。第一次与$B公司$的QQ聊了聊,感觉比较实在,提了些专业问题,对方如实回答,因为是QQ服务员,所以,好些当时没有答案。不过,通过email与$B公司$的交流(应该是专业博后),他们对我诸多想法一一做了解释。对我提供的论文评估相对中肯与专业。因为文章写作投稿,实在要花去太多时间与精力,我考虑了一周之后,还是同意将文章交给了$B公司$,同意委托写作翻译润色并投稿。 可能我的运气比较好,文章都比较顺利。虽然审稿人的意见,每次都比较多而杂,有时有些外行,我还是理解他们的疑惑,一一作了专业答复。文章都没有被拒稿,并一一接受。这期间,我了学会了与编辑,与审稿人的交流,在专业与交流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稿。 其实,万事开头难,当我投中了第三篇文章的时候,心理感觉放松多了,灵感也更趋于理性了。看文章,做实验,也更加入神了。 虽然如此,我在实验室,仍是低调,大伙儿问我时,我几乎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大家也知道,我们周围,很多人有些成功,结果是领导与同事,会认为他什么都懂。 这就是光环的虚假效应 ,其实,最终也会毁了这个集体 。 说些实话,成功与失败从来不会平等,因为前面的成功,给我的生活开了很多绿灯,这是中国的现实,这就是成功的人,机会更多。我在实验室内,老师,同学,给我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与现实条件,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是特权(我也是自然人,有时真的也很俗气),利用这些特权,我换取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甚至某些本来可能或可以算是别人的结果,最后也变成我的(我左右不了这样的事实,相信大家明白)。 可能我的运气比较好,也许是机遇成就了我,不过。我仍喜欢自己的一点,做自己的事,思考自己的问题,真正花时间,真正用心。其实,普天之下,没有人会帮助你,也不会有人放弃你。 摘自小木虫: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666163fpage=1 个人觉得这个 “ 博士3年12篇SCI论文(平均2.7分)的传奇经历 ” 的经验有如下几点: 一, 认识上: 谦虚,低调,实干,不浮躁,不虚于表面 ! 二, 行动上: 多看文章,不随波逐流,论文上有自己的看法认识和观念 ; 三, 突出优点: “多看文献”--- 能在三年时间内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关键在于多看文章,博闻强记,知识面广了自然对课题有深刻体会和独到见解,对解决课题,尤其在撰写文章上,其次在于与业内专家的通讯联系上,多联系对于交流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知名度非常有益!!! 四,加强联系:这客观上也多与"多看文献"的特点有关; 五,认识上还是谦虚、低调、实干!! 根据作者的“ 自然是文献,pubmed,pdf, 打印文献,一般而言,我从最初的每周一篇文献,到后来每天一篇,三个月后,我基本每天能看5-8篇文献 ” 和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此做个计划和论文方案!!!!!!!
个人分类: 成功人生|2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早期社会调查思想及其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whyhoo 2011-11-7 10:16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可以说,他还是一位社会学家。毛泽东的社会调查的思想、方法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作为一位最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的人是当之无愧的。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是建立在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调查的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以他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有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研究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探讨毛泽东前期(从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到新中国成立)的社会调查思想的发展。 一、毛泽东前期社会调查主要经历和成果 毛泽东并不是天生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马列主义思想是逐渐形成的;毛泽东的社会调查的思想、方法也是逐渐成熟,由最初的盲目自发性到成熟时期科学自觉性。具体而言,毛泽东前期的社会调查经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前马克思主义时期( 1910 — 1919 )。这个时期是以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开始,到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初步形成而结束的。此时的毛泽东在社会调查方面的成果并不多,他在这个时期主要是学习本领。在这时期,毛泽东广泛涉猎了古今中外的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著,对有些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代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斯宾塞 ( Herbert Spencer , 1820 — 1903) 著、严复译并于 1903 年出版的社会学著作《群学肄言》(今译为《社会学研究》)是最被毛泽东看重的著作之一。这本书是黎锦熙推荐给毛泽东的。毛泽东向其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友萧子升写信谈到了他读这本书的心得 。这本书和其他著作一起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的社会调查的思想方法形成。除了西学之外,毛泽东此时“求实”的精神的形成也深受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的影响。湘学士风发端于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王夫之本人是湖南衡阳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崇尚实学、富于批判精神。此外清代湖南人曾国藩思想的求实方面也深深影响着毛泽东 。毛泽东除了大量读书外,在此时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进行过多次社会调查的实践。他此时的社会实践多以游学的形式进行。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就进行过多次游学。其中一次在 1917 年暑假进行。毛泽东邀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外出游学,他们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结交了社会的各色人士。另外一次游学在 1918 年春天进行,毛泽东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可以看出端倪 。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 1919 — 1927 )。这个时期开始于毛泽东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终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此时,毛泽东已经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积极参与和领导了各种各样的革命实践,在社会调查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理论方面,已经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 1925 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是毛泽东此时这个方面的杰作之一。毛泽东用此文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何处取得同盟军。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 。在实践方面,毛泽东于 1926 年在国共合作期间被任命为第六届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在担任所长期间,毛泽东亲自讲授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编辑出版《农民问题丛刊》。此外,他还在农讲所倡导学员研究各省的农民问题,组织了以地区划分的十三个农民研究会,还主持拟定了地租率、田赋、地主来源、抗租减租、农村组织状况、农民观念、民歌等三十六个调查项目 。毛泽东本人在此期间也有实际的社会调查成果问世,从 1927 年 1 月开始,毛泽东在戴述人等陪同下,历时三十二天,行程七百多公里,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两万多字的报告叙述了湖南农民所做的十四件大事,认为都是革命的行动和完成民主革命的措施。报告在党内外、国内外的影响很大。当年共产国际的执委会机关刊物《共产国际》发表了报告的英文版和俄文版,并对报告作了高度评价 。 (三) 1927 年以后社会调查的方法与理论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和成熟时期。毛泽东此时在社会调查方面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在理论方面,毛泽东于 1930 年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 。在这篇著作可以找到后来被中国共产党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基本因子。这篇著作对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论述。可以说,《反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的典范性著作,标志着毛泽东的的社会调查从思想、方法、理论等方面都已经成熟。此外,这个时期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关于农村调查》 、《改造我们的学习》 和《整理党的作风》 等也是有关社会调查方面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在实践方面,早在毛泽东领导红四军时期,在他倡导下,红四军的调查工作逐渐地开展起来。毛泽东还把进行社会调查规定为工作制度,红军政治部制订了详细的调查表,包括群众斗争状况、反动派状况、经济生活情况和农村各阶级占有土地的情况等项目 。此时毛泽东本人也亲自进行了许多社会调查,撰写了《寻乌调查》 、《兴国调查》 、《长冈乡调查》 、《才溪乡调查》 等大型调查报告。其中的《寻乌调查》长达 8 万余字,是毛泽东亲自作的规模最大的调查报告。《寻乌调查》等具体成果反映了毛泽东高超的社会调查艺术,确立了毛泽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家的地位。 二、毛泽东前期社会调查思想的特点 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熟的,是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他的社会调查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科学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毛泽东的前期社会调查思想有如下的特点: (一)毛泽东前期社会调查的发展是一个从盲目自发性演化到科学自觉性的历程。在早年,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的指导,毛泽东与其同窗的游学对社会的了解只能是泛泛的。在接受了马列主义之后,毛泽东用唯物史观的指导来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由于在微观层次上缺乏第一手材料,他最初只是从宏观上对中国的各社会阶级状况只是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在他的社会调查方面的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得到体现。而在毛泽东前期后阶段的社会调查报告,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和《长冈乡调查》中,栏目非常细致,每个栏目都用数据说话,非常注重实证和数量分析,这个方面与现代社会学的方法完全一致的。毛泽东这些社会调查报告可以作为科学的社会调查的典范。此外,在成熟时期毛泽东的社会调查在方法上明确化,这也是他的社会调查科学性的体现。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系统地对调查的技术从七个方面作了分析,从调查的方法(如开调查会)、到调查时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条分缕析。从毛泽东的调查方法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调查的客观性,而客观性正是科学性的保证。 (二)成熟时期的毛泽东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自觉用阶级斗争理论指导社会调查。他的许多社会调查著作都使这个方面得到体现。如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他把中国社会分成六大阶级: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他认为由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的不同,他们对于革命的态度必将各自不同。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又将中国社会分成十六大阶级(或阶层),他说:“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 在他的许多实际调查报告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中,由旧有的土地关系而衍生出的阶级关系是最重要的调查内容之一。 (三)人民群众是毛泽东社会调查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最后归宿。毛泽东认为搞社会调查,要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 也就是说,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社会调查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真实性。在毛泽东亲自进行的许多社会调查中,都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直接的参与。如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两县调查,他找了各县的中级负责干部;寻乌调查,他不但找了干部,还找了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的商会会长和一个钱粮师爷;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他找了乡级工作的同志和普通农民。社会调查的群众性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一个鲜明特征。 三、毛泽东前期社会调查的意义 毛泽东的社会调查,使他对中国的国情无论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了深刻的把握,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实事求是的基础和体现,是认识中国革命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坚实基础。因此,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前期社会调查是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直接基础。以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在时间上与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一致的,也与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思想的成熟相一致。从 1928 年至 1930 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刻了解,当然是建立在他深入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经过理论创造,形成了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只有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调查研究是真正地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的前提,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在这个方面,毛泽东的社会调查实践为我们做了典范。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开门见山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我党的红军时期,红军到一个地方,都要首先弄清当地的阶级关系状况,然后再提出符合群众需要的口号,这些被制度化了。在我国的革命时期的许多具体工作如土地革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的建设、党的建设等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有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只有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地坚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要真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这个方面,毛泽东同样也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在《长冈乡调查》与《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盛赞了长冈乡苏维埃与才溪乡苏维埃,称它们是“苏维埃工作的模范。”毛泽东认为当时许多地方的苏维埃机关中,发生了敷衍塞责或强迫命令的严重错误。而这些错误的原因是许多上级苏维埃人员不知道任何一个乡苏、市苏的实际内容 。毛泽东还认为解决具体实际工作,不是脑子里头想出来的,还依靠于从动员群众执行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去收集各种鲜活的具体的经验。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群众中存在的困难和要求,才能解决他们的困难,满足他们的要求,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毛泽东前期的社会调查思想也有伟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如何系统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毛泽东前期的社会调查思想也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科学深入地调查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并科学地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毛泽东前期社会调查的思想和方法虽然形成于革命年代,但对解决当前时代的问题仍有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意义。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了科学发展观,从全局方面把握了我国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这个蓝图要成为现实,宏观方面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微观方面则依赖于全国各族人民踏踏实实的艰苦奋斗。毛泽东前期社会调查注重解决具体问题更是我们新时代思想作风的表率。 【参考文献】 王树山 , 王健夫 . 毛泽东书信赏析 . 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97. 16 - 17. 金冲及 . 毛泽东传 (1893 - 1949) . 北京 :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20 金冲及 . 毛泽东传 (1893 - 1949) . 北京 :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22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3 张万禄 . 毛泽东的道路( 1921 - 1935 ) .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116 - 123. 金冲及 . 毛泽东传 (1893 - 1949) . 北京 :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123 — 127.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2.1 — 11.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2.14 — 20.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2.21 — 27.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795 — 803.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811 — 829.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 118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2.41 — 181.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2.182 — 251.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2.286 — 332.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2.333 — 354.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2.6.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789.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2.28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人民日报, 2006 - 10 - 18 ( 1 )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人民日报, 2006 - 10 - 18 ( 1 ) . 原文见 http://www.old.hbnu.edu.cn/jd90/mzd.htm
1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3年12篇SCI论文(平均2.7分)的传奇经历
热度 2 summer027 2011-11-4 02:28
有关SCI论文重要,在此我不想过多说。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科学人,任何一名博士生,任何一名高校老师,SCI论文的重要性,堪比金钱,如同分房,有时强过老-婆与爱-人。记得有个老师和我开过玩笑,老-婆可以换,君不见,十年换夫换妇的朋友多得是,尤其是在高学历的学术界。可是,SCI论文署名的更改,全球实属少之又少。 本人是个普博生,当我刚开始进入这个实验室时,并未得到大家的重视。因为这里很多直博生,还有硕博连读生。更可况,我是个做基础的,与某些做临床的师兄姐们相比,我虽然在许多场合相对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尊重,然而,在现实中,我发现,我更应该低调,应该谦虚。也许,正因为这种思法,才让我成就了更多,才让我得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思考自己的问题,才让我能与众不同。 记得有个师兄和我说过:“在老师面前表面最成功的同学,毕业时,一般总不是最成功者。”因为他会为琐事所束缚,他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他的行为会为周围人所束缚。就算他是天才,因为这光环,一般只能成为庸才。现在想起来,他的话,非常有道理。不仅如此,此言非常适合相对浮夸的中国国情(我并没有看不起国人的意思)。 我的博士研究,几乎是从零起步的,最初真的不知道如何看文献,也不知道如何查找下载文献,甚至也很少使用,sci114科学导航,派博传思等国内有名的资源网站。经过一个师姐的介绍,我才了解了上面的这些资源。 了解了相关的这些源,对于我的成功十分重要。同时,在师兄的安排下,确定了我的研究内容,也是相当重要。再有一点,我对研究内容有着极大的兴趣,同时,我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付出。可以说,这三点对于我来说,成为我现在为止成功的三大法宝(相对来说,博士毕业,基本也算成功吧)。 后来的日子,自然是文献,pubmed,pdf, 打印文献,一般而言,我从最初的每周一篇文献,到后来每天一篇,三个月后,我基本每天能看5-8篇文献。半年后,我的基础课完成后,我基本对于专业影响力前3的期刊,每篇文章都能过目,做到心中有事。对于到低要看哪些资源,我认为,sci114科学导航实属是一个难得的网站,对于研究人员极为有用。当你进入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你需要看哪些东西,你需要用哪些东西。 基础课(第一学期,也学习了一些实验技术)完成后,看了这么多文献,我基本设计出了自己的课题。有人说,为什么不是导师定,为什么不是跟着师兄做?其实,我并不想发表更多意见。时至此日,他们看的文章并不比我多,他们只注重新闻,也即,都是跟着别人说。总是跟着国际研究动态,关注那些大事。我个人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重复别人的研究结果,没有必要模仿别人做,做自己的研究,从别人的研究中找出思路才更重要。同时,我也不喜欢说自己的想法,我总认为,能说的,多数是不能做的。能说的,总是一点点思路。用于科学上,几乎没有价值。 其实,在这期间,我也碰到了一些难题,大家可能看出我的性格,我肯定不会去问周围的人,为什么如此呢?我们每天一起,他做什么,想什么,我基本知道,我明白,肯定问不出新意,所以,我一般都是直接email 与通讯作者联系。有人说,我不会email,如果不会,你就是不可能会成功。有人说,写英文email很难,那你只能做一般人。其实,最难的是,对于专业问题的理解,提出真正的问题,让对方对你的问题有兴趣,甚至让对方欣赏你的提问,我相信,对方肯定会回复我们email的。三年下来,我后来才发现,我求教问题,整整发了800多次email,多数是欧美牛人实验室的PI. 前几个月,email交流最多,当我还没有开始实验的时候,我的第一篇SCI论文从email中产生了,就因为我谈得多,一个PI要求与我共同署名,认为我的观点有相当的价值,发表一篇review。大家看一下,得来全不费功夫吧。而这篇review的合作过程,我认为我所接触的研究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周围的老师与同学。我指的是,我读的内容,远远超出一般人,虽然很多很多方面,我比我的弟妹们差得多。 其实,review成功不久,我刚博一完成,博二开始,那时实现进展相对顺利,基本都是重复实验(内容略有不同)(其实,基本也是重复别人的东西,哪有那么多创新啊,都是媒体宣传,如同政治新闻联播,自己给自己贴金)。 第一次实验相对完成,我写了一个不同的评论,内容不长,英文3000多字。附上自己的实验结果,同时,引用某些牛人的结果,无论相同相似还是不一致,我都先一一分析出来,以后再说吧。这时,我需要感谢派博传思,我是无意中发现的,因为派博传思没有广告,实在与众不同。我的性格也很烦广告,同时,派博传思是北京正规注册公司,所以,我才相信的。第一次与派博传思的QQ聊了聊,感觉比较实在,提了些专业问题,对方如实回答,因为是QQ服务员,所以,好些当时没有答案。不过,通过email与派博传思的交流(应该是专业博后),他们对我诸多想法一一做了解释。对我提供的论文评估相对中肯与专业。因为文章写作投稿,实在要花去太多时间与精力,我们医院,一篇文章资金1万,当时派博报价为4600元,我考虑了一周之后,还是同意将文章交给了派博传思,同意委托写作翻译润色并投稿。 可能我的运气比较好,文章都比较顺利。虽然审稿人的意见,每次都比较多而杂,有时有些外行,我还是理解他们的疑惑,一一作了专业答复。文章都没有被拒稿,并一一接受。这期间,我了学会了与编辑,与审稿人的交流,在专业与交流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稿。 其实,万事开头难,当我投中了第三篇文章的时候,心理感觉放松多了,灵感也更趋于理性了。看文章,做实验,也更加入神了。虽然如此,我在实验室,仍是低调,大伙儿问我时,我几乎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大家也知道,我们周围,很多人有些成功,结果是领导与同事,会认为他什么都懂。这就是光环的虚假效应,其实,最终也会毁了这个集体。 说些实话,成功与失败从来不会平等,因为前面的成功,给我的生活开了很多绿灯,这是中国的现实,这就是成功的人,机会更多。我在实验室内,老师,同学,给我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与现实条件,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是特权(我也是自然人,有时真的也很俗气),利用这些特权,我换取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甚至某些本来可能或可以算是别人的结果,最后也变成我的(我左右不了这样的事实,相信大家明白)。 可能我的运气比较好,也许是机遇成就了我,不过。我仍喜欢自己的一点,做自己的事,思考自己的问题,真正花时间,真正用心。其实,普天之下,没有人会帮助你,也不会有人放弃你。
28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呼唤适合中国国情的Tenure-track制度
热度 24 lotusboat 2011-10-23 01:34
最近科学网上从非211、985博士生在谋取高校教职被歧视开始,引起了关于高校教师聘用机制的探讨,进而引发了关于在中国高校实施Tenure-track制度的热议。笔者曾经在 高校师资聘用的出身歧视:起因,弊端和解决方法 的博文中,提倡采用博士后 + tenure-track助理教授制度来取代现有的讲师-副教授-教授晋升体系。在此,就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Tenure-track制度,再说一点个人看法,希望抛砖引玉,通过大家的共同思考和推动,最终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Tenure-track制度。 首先,国内少数高校的部分院系,已经在实行类似西方的tenure-track制度。目前来说,主要有2类单位:(1)采用类西方体制新建的新兴学术单位(比如人民大学物理系,西安交大前沿科技技术研究院);(2)科研资源充沛能够吸引到优秀人才的顶级名校如清华、北大。如果试点成功,相信越来越多的单位会跟进的。同时,现在一些高校(如笔者任教的大连理工大学)近年来已经开始实施讲师非升即转制度。具体来说,讲师入校的第3、5、8年各有一次晋升副教授的机会,如果第8年还不能成为副教授,就转岗或走人。这个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形似tenure-track制度。因此可以说,借鉴和实施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其实是大势所趋。Tenure-track制度的普及,或许就会发生在不远的将来。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青年教师待遇过低,以及人才评聘机制不合理,因此难以吸引到具备发展潜力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即使引进了这样的青年人才,也往往是任其自生自灭,其成长环境不容乐观。实际上,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机遇和压力并存。我们目前的(青年)教师考核体制,往往是过多地强调责任和压力;而不给予相应的支持。我个人的理解,Tenure-track体制可取之处,在于助理教授在很多方面拥有和教授相当的学术资源。对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tenure-track助理教授的教职,往往意味着一笔不菲的启动费,同时具备指导博士生和招收博士后的资格,乃至于参与所在系日常事务决策的资格。这些,在我们现体制下的新科讲师和副教授是没有的。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高校现有科研资源的分配问题。个人认为,在现阶段,实施新老办法并存的双轨制是完全可行的。就是说,原有的师资博士后+讲师的体系保留,这样的人才引进就明确作为教授团队的科研助手,其科研资源主要由教授(我们学校称之为培养责任人)予以解决;与此同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岗位设置情况,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tenure-track助理教授,而本校现有的博士后、师资博士后、讲师也都可以报名。对于这样招聘来的助理教授,尽可能给予充足的科研资源(包括学科建设经费、招收研究生指标等)和相对前一类讲师较高的待遇,在试用期结束后按照晋升教授的标准从严考核。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够吸引到真正具备发展潜力和学术自信的人才,使他们得以脱颖而出;同时与现体制基本兼容,适当控制引进 tenure-track助理教授的数量,并不会 过多改变现有的学术资源分配(否则此项改革无法实施)。 既然一些学校已经在实行形似新科 tenure-track的 讲师非升即走制度,为什么不能将之进一步完善,吸取美国tenure-track制度的合理因素,给予新引进人才足够的支持和一定的时间,最终从教学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考察他/她是否胜任大学教授? 那么,在Tenure-track制度应该招收什么样的人才?首先应该是有一定海外留学经历的海龟,其次是国内现有的博士后或讲师、副教授。现在我们招聘海外人才的做法是,对于具有一定年资且科研业绩优秀的人才,直接给予教授职称和一定的科研启动条件。这样做法的缺点是,有很多人回国后因为种种原因,后来被证明并不适合在国内做教授,或者在拿到正教授位置安逸了之后,不再愿意投入精力搞好教学科研。如果实施Tenure-track制度,让他们在待遇上(甚至头衔上)达到教授水准,但是仍然保留5-7年的试用期,对于高校的管理阶层,事实上是有利的。对于国内人才而已,前面提到的双轨制,可以保护科研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不特别强的青椒利益,避免Tenure-track制度的残酷性一面。而对于确实有足够科研潜力和自信的讲师、副教授,则可以申请成为 Tenure-track制下的助理教授或副教授,在获得更多机遇的同时,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最后借用一句赵豪飞老师在博文 Tenure-track是残酷的制度 的留言结束此文:“人说现在我国社会阶层有固化的倾向,青年才俊们怕的可能不是辛苦而是没有机会,这个制度要是能提供合适的机会,那就会是一个受欢迎的好制度”。” 后记 :博文原标题为“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Tenure-track制度”。根据网友们的留言,中国特色这个词现在被严重误读,因此标题改为“呼唤适合中国国情的Tenure-track制度”。顺便再对本文作一点解释。在高校实施 适合中国国情的Tenure-track制度,目的不是折腾现有的青年教师,而是吸引外来人才,建立公平良性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另外,对于教师的评聘管理,完全可以实行双轨制甚至多轨制,例如把教学为主的和科研为主的完全分开。这一点,将在今后的博文中详细讨论。
25086 次阅读|65 个评论
一些经典话语
热度 1 health229 2011-10-12 08:34
下面的一些话语,是在读研或读博期间听到的或看到的,转载自此,但并不代表我认同以下所有观点: 1、记得有个师兄跟我说过:“ 在老师面前表面最成功的同学,毕业时,一般总不是最成功者。 ”因为他会为琐事所束缚,他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他的行为会为周围人所束缚。就算他是天才,因为这光环,一般只能成为庸才。现在想起来,他的话,非常有道理。不仅如此,此言非常适合相对浮夸、功利的中国国情。 2、 对面实验室的一个师弟,硕士毕业联系了米国的一所大学去读博士,阴差阳错没去成,需要重新申请,郁闷之极,遂发感慨:“ 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 ”。 3、曾经在对面实验室读硕,现在高研所读博的阿森曾经说过“ Paper 之外,都是浮云 ”。他们老板要求很高,好像需要3篇IF3以上的文章,而且还有其他的什么要求。 4、“为何我现在做实验没有以前有激情了呢?”,一个师妹这样问师兄。师兄回复“ 当老师不经意间变成了老板,师生关系就变得微妙了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找50个研究生问问为什么读研;假如生活让你想死,找50个研究生问问论文写得怎样;假如你觉得生活拮据,找50个研究生问问补助;假如你觉得活着无聊,找50个研究生问问他们一天都干了什么!这50个研究生,请不要悲伤,找50个博士生,问他们什么时候毕业。” 这段文字道出多少研究生的沧桑、迷茫和无奈。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辟谣文章:张磊为什么把钱给了耶鲁?
热度 1 dongzg101 2011-9-15 02:00
辟谣文章:张磊为什么把钱给了耶鲁? 2011-09-13 23:03:00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此文为旧作,收在《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一书中。但被人移花接木,把我们的经历按在张磊头上,写成《让人爱不起的祖国》,并一度上了新浪微博首页。故旧文重刊,以图辟谣】 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极为愤怒:“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并缺乏表现等等。张磊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 我们夫妻二人都在耶鲁接受的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里实在非常复杂。老实说,如果我们有张磊的能力,也许确实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几年前耶鲁就有毕业生在《纽约时报》写文章,说自己就能捐那么几十万,给了耶鲁,不过是往满满一大桶水中加一滴而已,无关紧要。但是,如果同样的钱给了非洲,不知道能救多少条人命。你会怎么选择? 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张磊的行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整个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钱。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就可以扫地出门了。于是,我们全家紧急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到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请跑了多少地方,当然也送了不少礼,其中颇有些差点前功尽弃的惊险关节。最后,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帐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亲。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等等。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仍,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则无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设施,还能在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张磊的经验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中国上大学、工作到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确实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在耶鲁从校友中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多新闻价值。在中国有新闻价值的,是这一行为所显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 第一,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对你无微不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象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是谈恋爱的最佳年龄,中国的大学对待学生的恋爱经常有各种“不准”。美国的学校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心里空落落,大学就要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迅速填补父母在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大学所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里组成的,都会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把大笔的捐款拿出来。当然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读大学。 第二,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学校总把校友刊物免费寄来,系主任每年写信报告系里的情况,学校在我们的居住地区有活动总要通知。耶鲁选校董,也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2002年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当选耶鲁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协会的支持。我们夫妇当时虽然博士都还没有毕业,但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这大概是我们作为外国人在美国行使的唯一一次选举权。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且是一个当家作主的权利。学校要是惹你不高兴,你也可以通过校董事会施加压力。 张磊究竟对中国捐了多少钱,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给耶鲁捐钱,则不过是人家大学经营模式的日常运转和效率而已。你现在就是给美国名校缴足三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培养你还是赔本的。何况许多学生是人家倒贴钱请来的。这么赔钱培养学生怎么赔得起?人家学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作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 张磊的行为,应该促使中国的高校好好想一想。我们要是一天到晚和学生算培养费、惩罚不能按期还贷的学生,怎么指望学生象张磊对耶鲁一样对待自己的母校?
15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师节的中国国情
热度 1 yqbai 2011-9-10 14:40
今年是第 27 个教师节。 教师节逐渐开始有了中国国情。庆祝教师节也好像有了固定的程序了。 官方: 一般情况,校方举行一个综合性的庆祝与表彰大会。 学生和导师:研究生们给导师送礼。从一开始的一张贺卡,一束花,到后面五花八门的保健品、食品,甚至有的送牛奶,等等。心存感恩,是一个好的品德。但目前这种一定要在教师节给导师送点什么的风气实在不敢恭维。送一箱牛奶给导师这种表达感谢的方式不知如何评价。当然, 我想,研究生们肯定也很难为。大家都这样,我也只好这样。因为从众思想,人人都有。 我很想知道导师们是如何回应研究生们的送礼。我的做法也很俗,离不开“吃”字。正好开学,有新同学加盟。请新、老研究生们聚餐一次。 很想知道大家的好的方式。
43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到底为谁写专利?
热度 5 SNPs 2011-9-9 06:30
前两天写了“ 技术转让需要'留一手’吗? ”一文,得到一些有意义的评论。 我前面的博文想讨论的不是中国大环境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again, if I can not change it, I'd rather not to talk about it and do something that under my own control), 而是怎样产业化的问题。 我们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把自己开发的技术产业化 ,不是把技术卖出去,把钱拿进来就算是技术转让了。 如果以技术或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为大前提,那在做技术转让的时候就需要技术是真的能够完完全全地转移给对方,不能连人(脑)一起带过去。制度化的转让才能把市场做大,作开。这好比古时候的学手艺,一个师傅顶多能带出几个像样的徒弟来,没有办法规模化。现代商业往往需要大规模生产,而没有办法固化的技术就构成了技术市场化的一个障碍。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明明白白写在纸上才能商业化。可口可乐的秘方就几个人知道,可是他们也能把生意做到全世界。这就需要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也就是说,专利不一定是商业化的绝对前提。 这就回到我的主题上了,我们到底为谁在写专利?为什么写专利? 首先,比较容易 否定 的是,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晋级去写凑数的专利,不该写专利给领导或者政府看。 不是以产业化为前提的专利都没有价值。 在美国,申请一个专利光律师费用就要3-5万美金,代价不低,没有用的专利绝对不会去写。有用的专利都要考虑轻重缓急。 我们写专利,大都是因为我们的发明或者发现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而技术开发者本身又没有能力去直接体现其完整的市场价值,需要投资者参与,或者大公司参与,才能完成整个产业化,市场化的过程。 因此,申请专利的目的是获得宝贵市场开发时间和机会 。 一个技术进入市场可以有四个途径:(1)发明人把技术细节完全公布于众,不求任何回报;(2)发明人不申请专利,把技术细节当做商业机密,通过自己的经济实力走通整个产业化的道路;(3)发明人申请专利,用有保护的技术作价集资,完成市场化的过程;(4)发明人申请专利,专利转让给其他公司去产业化。 写专利的目的是借(财)力求发展。那么投资方就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投资人最怕的就是钱今天投下去,明天市场上就有了竞争的同类产品。所以,专利就是发明者提供给投资人的一个“有效市场开发时间和获得丰厚回报”基本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利要写得很严谨,在法律面前能站得住脚。据说国内有不少假专利,即应付了领导(能得奖),骗了投资人,又迷惑了竞争对手。看上去很“成功”,可是这样的专利要么没有真技术内容,要么就不能真正地起到技术保护的作用。这是最典型的“自私专利”,因为申请人从一开始就没有以产业化的意图。 创新就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开始,专利也是因为有市场价值才值钱的。专利不是写给自己的,不是给领导的,不是给竞争对手的,专利,是写给市场的,是为了自己的技术有朝一日能进入市场进而服务大众而写的。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5709 次阅读|9 个评论
关于“老人倒地,赶紧扶起还是迅速离去?”这一讨论议题的讨论
热度 7 pww1380 2011-9-9 00:05
世间万象: 关于“老人倒地,赶紧扶起还是迅速离去?”这一讨论议题的讨论 杨文祥 今天,光明网开展了“老人倒地,赶紧扶起还是迅速离去?”这一议题的讨论。本人感到,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情之下,实在有必要对这一议题本身加以讨论。 本人的讨论意见是: 今天的问题绝不是“老人倒地帮或不帮助扶起的问题”,而是 对全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这一重大问题如何面对的问题 。 帮与不帮老人扶起这一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之所以能够构成一个广泛关注的热点讨论问题,就在于这一问题与当下诸多负面的社会现象相联系。而全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则是引发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现象为标,问题的实质为本。因此,与其讨论“老人倒地帮不帮助扶起”这一仅能治标甚至连标也无法根治的问题,不如从根本上找出造成全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的根本原因何在?进而找出解决这种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出路何在?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3189 次阅读|18 个评论
‘海龟’‘土鳖’应该放在一个起跑线上
热度 41 lin602 2011-8-17 08:32
我的前篇博文‘ 我曾经这样评审‘教授’ ’引起了不少争议,其中很重要的分歧是如何对待‘洋’与‘土’的问题。 国内的‘土博士’及从国外回来的‘洋博士’,只要所得学位一样,应该将他们放在一个(职称)起跑线上,给予他们科研条件(那怕洋博士因为课题要买先进仪器,多资助一点),做个二、三年甚至三、五年后,再根据实际科研能力给予更高的职称! 再放宽一点,国外顶级大学(一般大学就没有必要了)的博士或博士后,回来给个‘副教授’职称,给他足够的科研条件,让他奋斗一下,做出点成绩,令人心服口服地给他以‘教授’,这样更适合中国国情。要知道,国内的土博士到高校,只是给个讲师,二年后才有资格评副教授。 洋博士给的待遇太多太高,那么对国内高校的学位会造成很大冲击。那么北大清华的博士干脆就叫‘准博士’或‘副博士’算了。长期以往,国内的博士会慢慢退出竞争的行列。谁还愿意读没有用的博士学位呢? 国外的高校也是水平不齐的,有的高校非常好,也有普通的高校,还有不如我国好学校的高校,我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同一个大学同一个导师培养出来的许多博士,其中也有特别好的,也有一般的,也有不太好的。 看看身边,从统计的观点来看,洋博士群体比土博士群体要强,但从个体上来看,不少洋博士比土博士要差多了。不要否认这个现象,我可以举出许多例子。 你相信吗,我的熟人中,有晚来上班的土博士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了(而且他的博士论文做的与现在申请的内容还有不小研究方向上的差别),还有早来的同一国内学校毕业的博士到国外做了几年的博士后,回国后申请多年还没有拿到国家自然基金的情况。请不要将他们与‘跑关系’联系起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们都没有任何关系!完全靠的材料。 洋博士从国外带个‘摩托车’回来,国内土博士只得到‘自行车’的话,放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果这‘摩托车’的确是真功夫,很快就会跑到‘自行车’前面摘到让人心服的‘教授’职称。是不用担心他的职称。 再说,国外的大学对他们自己培养的博士、博士后,也不是一下子就给教授副教授职称吧,也是经过面试,录用,给条件做几年,再给个......。 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让‘马’与‘驴’遛遛后再选择。‘马’到那里还是‘马’,‘驴’到那里还是‘驴’,只不过是‘饥不择食’时,‘驴’‘马’不分罢了。 同时还要警惕‘洋海龟’中的‘南郭先生’,还有一些‘捞好处’的‘大牌’。尽管他们只是极少数,但目前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不少的副作用。
8101 次阅读|74 个评论
[转载]省部级领导出行请参照骆家辉的标准执行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14 15:39
省部级领导出行请参照骆家辉的标准执行 2011-08-14 08:43:51 浏览 38862 次 | 评论 63 条 骆家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不仅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担任此职吸引了媒体眼球,而且还是他来中国的方式。骆家辉来中国赴任,和普通人一样乘飞机,穿普通人的衣服,随身行李自己肩扛手拎。家人和他一起来中国,他们的孩子同样得自己拿行李。到了北京机场,美大使馆派来豪华车来接,但嫌车小,一家人宁愿挤在一辆普通的大车上。上车放行李时,一家人也是自己把行李搬到李行箱中。与骆家辉同机的乘客非常惊奇。骆家辉一家在飞机上,一直像普通乘客一样低调,吃的也是飞机提供的免费餐,竟然没人发现与美国大使同机,直到下飞机时,看见一些西装革履的官员接机,大家才恍然大悟。 高官没有高官的架势,这才是正常的。官嘛,人民的公仆,哪来的吒吒呼呼,若山寨土匪般的不可一势的官态?骆家辉能做到的,我们中国的官员难道做不到吗? 希望省部级领导向骆家辉学习,因为这些领导级别与骆家辉相当。更主要的是省部级领导是领导中的优秀群体,处于官阶的高端。省部级领导带头做回普通人,可以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对扭正中国官场之风,善莫大焉。 做普通人很简单,就是不搞什么特殊化。财政部一类的机构,也不需要为官员的级别定什么特殊化标准。舱位、车子、旅馆、吃饭等,按部级官员、局级官员、处级官员、科级官员等级别制定报销标准,就是不把官员当普通人。越是有级别的划分,越是强化官员不是普通人,结果,比排场、比奢华,官员就渐渐忘记自己必须是普通人了。 对官员来说,你已经当了官,工资福利收入已经很高了,却还要处处用公款显示自己的官位,有人还把这等“好处”惠有家人,这当然会让民众心中不痛快,产生反感情绪。骆家辉和许多西方国家官员深知这一点,所以出门很自然地不要那些“风光”和牛皮哄哄的排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优秀党的干部,怎么可以不如骆家辉那种人呢?
14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要饭的容不下讨米的
热度 18 gl6866 2011-8-8 22:38
今天受托给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寄去了800元的学费。这笔钱是供她缴纳各种学习用费的。这个孩子的家乡位于重庆的大山中,是我亲戚的一个孩子到那里搞社会实习认识的。她见到这个孩子家一贫如洗,而且交不起学费上学,因此她就动了恻隐之心,向我在美国的一位朋友发邮件。希望他能帮助孩子一下,为她承付到她职业中学毕业的学费。我的朋友答应了,这件事朋友委托我来办。而且把这几年所需要的费用全部交给了我。并把我的地址告诉了那个孩子。可是,我却认为无论是我亲戚的孩子还是我的朋友,对中国国情都没有一个基本认识。亲戚的孩子尚未进入社会,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朋友去国近三十年之久,对国内情况更是不了解。 此前不久,我收到那个孩子写来的一封信。说感谢我朋友的慷慨资助,让她的学习条件有了大大的改善。但是令我感到有些不安的是,她在信中提出了额外的要求。说她的家乡要修路,每家要集资多少多少云云。希望朋友好事做到底,再帮她一下,把摊到她家的这笔修路钱也给付清。否则她上学的钱就要被拿去修路,她便面临再次失学。如果这个孩子说的事情属实,我倒是要说说她的家长了。这笔钱当时说好了,是专款专用,供孩子上学之用的。可你们却要挪作他用,这或许就不妥了。我没有给这个孩子回信,也没有跟我的朋友讲这件事。我可以理解贫困地区孩子的遭际,尤其是女孩子在家里的地位。这个孩子运气好,让我亲戚的孩子选中了,而且找到了我在美国的朋友,本来能有个“线性的”上学路径。可是现实却出现了“非线性的”的情况。我是不可能到重庆山区考察的,因为我只是受朋友之托,按时给她寄学费而已。可是谁能保证这笔“善款”果真能落到那个可怜的女孩的学习上呢? 如果我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又发恻隐之心,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那么,接踵而来的其他事情还管不管?所以我认为,一个贫困的孩子生长在贫困的家庭偶然得到了外界好心人的帮助后,一定不会受到周围人的喝彩,反而会招致周围人的嫉妒,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是我多年在国内的经验告诉我的。曾记得罗素说过这样一句话,穷人不会觊觎富人的财产,但却会嫉妒和他们一样穷的人。用中国人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饭的容不下讨米的”。我想这才是对贫困地区单个儿童的资助实行不下去的原因所在。而且这也恰恰是中国可悲的地方。分穷易,分富难!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6124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三峡工程与高教改革
whyhoo 2011-8-8 10:50
高教改革是全社会都关心的热点话题,它影响深远,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认为应该跳出教育的范畴来看待这个问题。三峡工程的建设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从孙中山先生提出建设三峡大坝的构想起,关于建与不建、早建与晚建的争论就一直未曾停息过。一项大的工程首先是要由国家来主导的,我认为“去行政化”的提法是不合适的,它显然不大符合中国国情。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来研究这个问题,并组织了很多专家长时间的对这个问题进行反复论证,本着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整个论证过程时间长、效果显著,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细致深入。三峡工程的建设没有仓促上马,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广泛论证而得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将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很多问题都考虑在内,这种严谨务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所要进行的高教改革所要学习的。高教改革最缺的就是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民主与科学的决策精神,关起门来进行改革是肯定要碰到很多问题的,中央应成立高教改革领导小组来领导一批专家来就这个问题进行反复论证,得到一个合理的实施方案。
1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看“马甲柯贝”挺“转”一副泼皮相!
热度 1 蒋高明 2011-7-24 00:05
吕永岩 7 月 21 日 ,《南方周末》刊发了号称“国内生物学家”的“柯贝”的文章。这篇文章点了包括蒋高明、曹明华、 Barry Commoner 在内的国内外几位科学家的名。但从网上查询,包括“百度”搜索,都找不到这位名叫“柯贝”的生物学家的任何资料,任何影子。如此看来,这位敢称“家”的“柯贝”,如果不是无名鼠辈,那就是故意穿了“马甲”。 内心有鬼的“帽子公司”总裁 柯贝的文章与先前饶毅的文章一样,显然也属“一家之言”。既是一家之言,作为平等的学术争鸣,而且点名批评了那么多他人,其中还有国外著名科学家,牵涉到的问题又比较大,理应脱掉马甲,署上真名。这是起码的学术规范,也是学术道德。 但是,柯贝没有,《南方周末》也没有这样要求。于是,穿马甲的柯贝就堂而皇之但却畏畏缩缩地出来骂阵了。 躲在暗处骂明处的人,既不光明正大,也不公道。按说这种见不得人的做法,已经先失了一分。没想到这个“马甲柯贝”竟然十分霸道。开篇一亮相,就摆出一副“帽子公司”总裁的架势,盛气凌人地称国内“出现一股反对转基因的势力。”这个帽子扣得实在有点儿过大,也毫无依据。 事实是,在农业部批准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之前,中国没有人反对转基因研究,自然也就没有“马甲柯贝”说的“反对转基因的势力”。出现反对的声浪,是在专家声称要在“三五年内”,将转基因稻米摆上公众餐桌。近日,转基因产业化主要推手黄大昉,也认账了国内反对声浪,是在发放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之后。饶毅则认账了转基因主粮具有“如同”抗生素的“药物”属性。难道关乎中国十几亿人吃啥的问题,中国人民没有发言权吗?中国有人要让老百姓天天食用“药物”粮食,也就是天天吃“药”,这种无理的强迫,人们只有服从的份,不能提出任何不同意见吗? “柯贝”穿了马甲出来想“帮助人们免受误导”。其实,目前中国人都知道,真正想误导人民的,正是那些力推转基因产业化,想通过转基因产业化发大财的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谁人爱国为民,谁人为了个人发财而不惜出卖国家和人民,公众一眼就能看穿。狡辩除了让人民揪住尾巴,再无别的用处。 心急火燎与似是而非 “马甲柯贝”显然心急火燎。他急切地说:“反转基因在中国造成的后果是:美国已经多年种植可以食用的转基因植物,而中国迄今却不能。” “马甲柯贝”在这里又一次用“反转基因”代替了反对转基因主粮“产业化”。这就是他们一贯的诬陷手法,也是他们欺骗上级获取错误支持的手法。还有所谓的美国种植“可以食用”,“马甲柯贝”又掩盖了“谁在食用”。事实是,转基因大豆美国人没有食用,中国世博会和亚运会也没有食用,农业部幼儿园还是没有食用。只有不明真相的中国部分老百姓在食用。“马甲柯贝”这里通篇都是似是而非的模糊词语,其目的就是想蒙混欺人。 “马甲柯贝”又说:“美国人食用转基因食物也已有多年,有些人则是直接食用。因为美国饲养的动物普遍食用转基因作物,因此更多的美国人间接地食用了转基因食物。” 这里,“马甲柯贝”再次使用了模糊语言,“有些人”“直接食用”,说明还有些人没有“直接食用”。“马甲柯贝”能说明究竟是哪些人“直接食用”了?哪些人没有“直接食用”?“直接食用”是在知情的情形下,还是在不知情的情形下?是一贯,还是偶然?中国不是也有一些人“直接食用”了转基因大豆等等吗?不是也有一些人没有食用转基因,而且还有专门食用特供的“有机”食品的吗? 毋庸置疑的是,刚刚出版的国际顶尖杂志《自然》,别说是转基因食品,就是转基因绿草,美国科学家都已经在抗议了。说谎不用打草稿的“马甲柯贝”,能解释一下《自然》为啥会对转基因绿草如此警觉,如此的“如临大敌”吗? “马甲柯贝”显然对中国人在转基因食品食用上的表现十分不满。他抱怨说:“中国对于食品的安全要求低于美国,为什么在转基因方面的要求却大大高于美国呢?是中国在转基因方面比美国高明?显然不是。” 啥原因呢?“马甲柯贝”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反转基因的势力在网络和一些传统媒体上误导了国内舆论,阻碍了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这段话,“马甲柯贝”有两个强词夺理的地方。首先,中国的主流媒体是“转基利”集团把持的,他们在主流媒体上只许说转基因产业化的好话,不许提不同意见;只许传播转基因的虚假安全信息,不许报道转基因被各国科学家发现的危害。有了主流媒体的转基因垄断,转基因产业化还是让人恐惧,这是因为“转基利”集团的假话太多;是因为他们那些“猫和水泥地面”不仅能使老鼠变少,而且能使老鼠“变小”的谎言太过低级;是因为转基因产业化独具的巨大风险无法让人不警惕。主流媒体加“转基利”顶级人物的轮番出马,还无法掩饰转基因产业化的“妖”形,这说明了啥?这说明人民不都是傻子。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至于“阻碍了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这是明明白白的诬陷。中国从来就没有人反对过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没有反对,哪来的“阻碍”? 现代版的“狗咬吕洞宾” “马甲柯贝”说:“反转基因的华人无一是分子生物学的专家,更没有做过转基因的专家”。人们不禁要问,你“马甲柯贝”是啥人?你号称“生物学家”,为啥在“百度”上查不到?你是哪流的“学家”?为啥连自己的真名实姓都不敢露?转基因权利和主流媒体都由你们把持,你们要是没鬼,咋就不敢亮出真名呢? 接下来,“马甲柯贝”开始污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说蒋高明:“外界以其任职于科学院而以为他是专家。其实他不是。对于转基因的基础科学——分子生物学,他并不太懂。” 蒋高明不是专家,但“百度”上却有关于蒋高明的大量介绍。如:“ 1985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物分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定位研究站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浑善达克沙地草地定位研究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等。 生物系毕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除了“生物”,就是“植物”。难道粮食作物不属于“植物”?蒋高明是学过“生物”,研究“植物”的博士、博导、首席研究员,他不是“专家”?难道只有搞转基因的才能成名称家?不搞转基因就连专家也当不上?这是哪国的规定?“马甲柯贝”一个连真名实姓都不敢露的人,有啥资格反诬蒋高明?大概这就叫现代版的“狗咬吕洞宾”吧? 是科学,还是“科霸”? “马甲柯贝”说蒋高明“反转基因”“基本的理由”是“反对用科学改良农业”。人们知道,蒋高明主张用尊重自然的“生态”办法,改造农业,发展农业。他的生态农业研究很有成效,既保护了土地,恢复了地力,增加了产量,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谁说这种生态科学的办法不是科学?难道在农业发展问题上,只有转基因叫科学?除了转基因,其余的都不是科学?这种蛮横说辞,只能是“科霸”?绝不是科学。并且“科霸”必定是科学的死敌,是科学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转基利”集团把中国主粮转基因产业化说成“必然趋势”,意思是中国人要是不吃转基因主粮,那就都得饿死。但是,中华民族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几千年,这几千年之前,中国人还存活了多少年?应该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长吧?如此漫长的历史,没有转基因,中国人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吗? 说解决粮食问题,除了转基因,没有别的办法,这太绝对了。而绝对化是一定要犯错误的,一定经不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的。解决粮食问题的正确路线是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遵循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而绝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去强奸自然。强奸自然是一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马甲柯贝”直言不讳地反对蒋高明从中国国情出发主张的生态农业道路,以霸权一般的蛮横态度说,按照蒋高明的逻辑,“中国农民应该继续两千年前的生产方式,无需农业机械化,而应该退回刀耕火种”。 人们无论怎样从蒋高明主张的生态农业上推理,都绝对推不出“无需农业机械化”和“刀耕火种”。“马甲柯贝”这种蛮不讲理的推理实在难以成立,实在太过霸道,实在太不讲理。 蒋高明关于生态农业的主张没有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国在人口和土地方面就是与美国不同。美国是“地多人少”,美国有足够的土地确保美国人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吃上非转基因食品;中国恰恰相反,是“人多地少”。一旦搞了转基因产业化,造成大面积基因污染,中国想退都来不及。这种绝无退路的冒险,除非心黑到相当程度,一般善良的人是“绝不敢为”的。 “马甲柯贝”的“无需农业机械化”和“刀耕火种”,是转基因“科霸”们的强加于人,是转基因“科霸”们的危言耸听。其实,这种无理的蛮横一点都不难戳穿。去看看蒋高明先生搞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一切就都了然了。 “马甲柯贝”强加了“无需农业机械化”和“刀耕火种”还觉得不太够劲,于是他又进一步“歪推”:“按照这样的逻辑,中国应该反对汽车引进,因为会减少黄包车车夫的工作;中国应该反对现代通讯,因为会减少用马或自行车送信的就业人数”。 这段毫无根据、越来越不讲理的蛮横推理,真的令人惊诧!显然,这如果是出自一个地痞流氓,人们当然会毫不奇怪。但出自一个号称“学家”的人之口,太不可思议了!怪不得这个“马甲柯贝”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名实姓!这样的泼皮无赖,还敢打出“学家”的旗号!太丢人了。《南方周末》敢发这种泼皮无赖的文子,不怕辱没了自己的名声,魄力真是不小。 再往后,“马甲柯贝”简直把泼皮无赖发挥到了极致。他说:“如果反对农民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果,应该请蒋高明这样的人自己去种田、去拉黄包车,去发扬光大他所谓的‘全球最先进技术’”。 看看吧,反对转基因产业化,主张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自然力量的生态农业,那蒋高明先生就得“自己去种田,去拉黄包车”。这如果不是泼皮无赖,不是“滚刀肉”,那就是公然的威胁,就是妄图的迫害。 其实,转基因推手的这种“霸权逻辑”并不是他们的自主发明,它的“专利权”属于美国,他们是跟美国学来的。美国无理干涉了中国南海主权,嘴上却说“无意干涉”。如同强奸过后,强奸犯提起裤子,说:“我无意对你实施强奸,我的强奸与你被强奸无关,你应该停止反抗被强奸的行为,希望我们今后能一如既往地坦诚交换意见”。 不但“拾人牙慧”,而且“听人指挥” 泼皮过了蒋高明,“马甲柯贝”又瞄准了曹明华。当然上来还是一顿帽子满天飞的打击,譬如“反转基因的急先锋”,“不懂装懂的人”“反科学精神”等等。“帽子公司”总裁,帽子当然有的是了。 “马甲柯贝”提到曹明华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文章,他显然有意回避了曹明华文章中一段很关键的话:“人类基因总共只不到三万个。更令人困惑的是,比人低等得多的杂草却可以有二万六千个基因。那么,大多数基因都不只编码一个蛋白质,有些基因可以产生许多许多不同的蛋白质,比如果蝇 , 它的一个基因可以产生 (38016) 个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在这一更新了的分子生物学模型面前,转基因食物产业的主要根基动摇了!”而“中国的有些转基因专家,在 2011 年的今天,还在用上世纪 80 年代对于原核生物所适用的基因学理论来认识真核生物(包括农作物、动物、人)。他们“错把生命当作机械来处置”。“他们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固属情有可原,但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则难以让人忽视与原谅。” 为了掩盖曹明华披露的今日中国转基因研究是建立在已经“过时的”理论上的事实,“马甲柯贝”先给曹明华定义:“分子生物学知识也很有限”。他没敢说曹明华“不懂”生物学。然后他就开始以转移话题的方式,说“支持转基因的懂行科学家,对于生物学原理比她懂得多:转基因食物产业,没有违反生物学原理”。 其实,曹明华说的“商业化了的转基因食物产业”,指的是中国目前还在用过时的转基因研究理论。这一点,不仅曹明华指出了,美国科学家们也已经认账:第一代转基因技术失败了。这个技术的失败,当然是源于理论的失败。 “马甲柯贝”骂阵曹明华的第二种方式是“倒打一耙”。他说:“这些反转基因的“斗士”,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是到西方拾人牙慧。” 事实上,动不动就搬出美国来的,正是“马甲柯贝”、方舟子之类的转基因产业化推手。这些人不仅“拾人牙慧”,而且“听人指挥”。就在饶毅和“马甲柯贝”跳出来之前,美国谷物饲料协会北京办事处的托马斯就在与中国“转基利”集团的聚会中,“言简意赅”地提出“汇聚力量”。“马甲柯贝”这些人正是被美国“汇聚”来的,要在中国迫不及待实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的“力量”。对于这方面媒体的公开报道,“马甲柯贝”们想抹也抹不掉。他们把持主流媒体,自以为得计,没想到得意忘形的同时,竟会留下难以涂抹的证据。 “马甲柯贝”指责所谓的“拾人牙慧”,其实恰恰是他们搬出美国和依赖美国在先。既然“马甲柯贝”们惟美国马首是瞻,拿编造的美国数据来欺骗中国人民,了解真相的人们当然要用美国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数据,来戳穿他们的谎言了。 理智的“爱国贼”与疯狂的“卖国贼” “马甲柯贝”说:“曹明华用来作为大旗‘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著名生物学家 Barry Commoner ’,其实是一个反对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人”。“国际分子生物学界没人理他,因为不值得反驳这种不懂常识的人”。 这个被“马甲柯贝”污蔑为“不懂常识的人”,为啥让“马甲柯贝”如此反感呢?原来正是这位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人,说了“转基因食物的研究和制造产业,最初发展起来时所基于的、对于‘基因’的认识和研究的理论,以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模型——在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发展进程中 ( 特别是发展到了今天这个阶段 ) ——已一再被证明是‘错了的’”。 因此,失去了可靠的生物学原理的指导,目前的转基因食物行业,便成为一门“充满风险的、带有赌博性质”的“实验科学”。 原来是因为揭了转基因错误研究的老底!怪不得“马甲柯贝”要极力诋毁呢!不过,人们会问:“不懂常识的人”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是《时代》周刊和美国人民都脑残了吗?你“马甲柯贝”懂常识,你去登登《时代》周刊封面试试。你想登《时代》周刊封面,怕是连上帝都会为难得大哭失声吧?再说你“马甲柯贝”到底是个啥东东啊? 细心的人们会注意到,“马甲柯贝”在为转基因产业化狡辩时,会像饶毅一样,不经意地留露出一两句真话。譬如他说美国“餐馆说明 grass-fed 即草养的目的,和说明蔬菜是有机的一样”。 没错,美国的确是会标注“有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有机”非但不是转基因的,而且是高于“绿色”的。美国有钱人都会出于健康考虑,选择“有机”食品。美国人当然会躲避转基因食品了。“马甲柯贝”如果喜欢转基因食品尽可以使劲吃,没人会干涉。但也请“马甲柯贝”别干涉他人,别欺骗他人吃转基因毒食,更不允许以大面积种植造成大面积基因污染导致的“事实上的强迫”。 “马甲柯贝”说曹明华关于“美国目前将转基因食物尽可能地向落后国家转移,美国国内的转基因食物正愈来愈减少……除了动物饲料、生物燃料和工业原料,美国已趋于将‘转基因’只用作极微量的食品添加剂。即便如此,转基因在美国本土还是被人们避之不及”这段话是“信口开河”。并说:“美国是食用转基因食物最多的国家,美国科学院明确支持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物”。 人们不不禁要问,美国科学院的支持,出处在哪里?他们支持什么?支持研究,还是支持生产销售?支持哪几项?人们知道,转基因研究是必须一项一项完成的,不能轻易举一反三,更不可能靠笼统说“支持转基因”就能蒙混过关的。“马甲柯贝”到底是干嘛的?是美国的代言人吗? “马甲柯贝”说:“有些人为了耸人听闻,把中国支持做转基因的人都打成‘卖国贼’”。 这件事,“马甲柯贝”只说出了事实的一部分,还有另一部分事实是:转基因产业化推手把反对偷偷摸摸、迫不及待搞转基因产业化的人统统都打成了“爱国贼”。“爱国贼”的对立面当然应该是“卖国贼”了。其实说“卖国贼”还是轻的,有人真正犯的应该是反自然,反人类罪! “马甲柯贝”不止一次地提到“让国内舆论和大众被误导”。人们感到很奇怪。主流媒体被“转基利”集团控制得死死的,“国内舆论和大众”咋还会被“误导”呢?“转基利”集团还想咋样?难道还想把全中国人民的嘴都贴上封条,眼睛统统搞瞎,才不至于“被误导”吗? “马甲柯贝”最后说自己“是为了扭转讨论的焦点”。他没有说清楚“讨论的焦点”究竟在哪儿,这是他们一贯不敢面对的。焦点在哪儿?就在转基因“产业化”,就在转基因科学家不想干科学家的事,而想改行去干商家的事。没有转基因产业化,没有转基因专家想走出实验室,去搞产业化,也就没有争论。“马甲柯贝”还想把“焦点”转到哪儿? 有趣的是,揭露金龙鱼系转基因的中国公民,被判刑的日期是七月十四日。“七一四”按广东普通话谐音是“吃要死”,意思是转基因吃了就要死。而“柯贝”的谐音则是“可悲”,意思是主张转基因产业化害人的人,下场一定很可悲。这种鬼使神差一般的巧合,的确令人惊异,发人深思。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20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三十张老照片体味中国国情 感受社会冷暖(转)
liuysd 2010-8-16 10:44
从三十张老照片体味中国国情 感受社会冷暖 这就是那张在网上广泛流传引起了无数争议的照片。 这张照片最大的现实意义,不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反差。 更让人揪心的还在于,当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我们又该用什么来保证他们所代表的两个阶层的和睦相处 生活在贫困山区的父子,他们没上过楼梯没打过的士没进过电影院,可就是这些朴实勤劳的人们一代代的供养着我们。 山西煤老板嫁女,震惊世界的车队也震撼了中国亿万百姓的心。 我们身边真实生活中麻木的看客。最后,是否连自己也麻木了呢? 矿难,血一般的GDP。在它的背后,在无数劳动英雄亡灵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腐朽黑暗呢? 大把地钞票撒向他们,但投入和产出总不成正比,国足还是国耻? 风雨同舟。 ............ 原文地址: http://biz.cn.yahoo.com/newspic/biz/1335/1/
个人分类: 深度思考|34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培养人才,要有多样化的模式
brbaba 2009-12-11 17:20
核心观点:培养模式创新将是未来10年中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创新的难点与关键。我们应该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可能的选择   钱学森先生在晚年对中国教育的深深忧虑和思考,或许是这位大科学家留给我们最沉重的一笔遗产。这笔遗产让总理感到很内疚,让我们这些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自责与反省,让国人触动与深思。   我作为一名大学管理者,面对这一课题有时会有这样的心态:一是觉得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所大学所能为的;二是觉得培养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这个目标似乎离我们还比较远,因而缺少一种直接的和现实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当然,这样的心态是错误的。中国的学生是一流的,这似乎是世界的公认。而拥有一流学生的大学在培养一流人才上能够大有作为,也必须大胆改革和探索。   从大学自身来讲,我以为培养杰出人才有三个方面是关键的,或者说是必要条件。   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杰出人才,没有一个统一模式,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学习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模式,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可能的选择。   我认为,在经历了10年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与调整之后,培养模式创新将是未来10年中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创新的难点与关键,也是中国的研究型大学逐步形成自己发展特色与成熟模式的时期。模式创新决定我们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多样化的模式创新之目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样化的选择,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批判思维,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和每个人的批判思维。一个只会被动接受知识、只会相信书本和权威的人无法去创新,无法成为杰出人才;而一所在制度和环境上不鼓励批判精神、不鼓励挑战权威和定论的大学也无法培养出杰出人才。   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认识到这一点或许简单,但要做到却实在不易。如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这样的标准和要求审视我们的大学教育,包括我们的课堂教学、考试环节、考核评奖、教育方式、管理制度、大学文化,等等,需要改变和改革的地方可以说比比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能够作为的地方同样比比皆是。   激发学生和大学的创造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但在一个被浮躁与功利色彩笼罩的社会变革时代里,又该如何激发与呵护学生的创造激情,如何让我们的大学更具创新的激情,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这确是一个难题,又是一个简单命题。它难,难在我们要改变自己、超越自我甚至是要超越社会的现实,还难在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它简单,简单在不需要经费的投入,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既然激情对于培养杰出人才如此重要,我们要破解的课题就是:如何让我们最具激情?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那一次次忧虑而急切的追问应该是对我们所有人去不断创新的鞭策与激励。 来自: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杂谈|2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见国际接轨vs中国国情
mqjiang 2008-11-28 16:57
发改委能源所韩文科:应尽快研究出台燃油税问题 □新华社记者 刘海燕 金旼旼 来源 http://www.jrj.com  2008年01月04日 05:40  中国证券报   国际油价今年第一个交易日跃上百元关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短期内油价回落几率不大,高油价很可能长期维持,必须研究在高油价背景下出台燃油税的问题。   2日国际油价大涨,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低硫轻质原油期价一度触及每桶100美元关口,收盘时略有回落,至每桶99.62美元。   韩文科说,高油价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足以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面。高油价主要影响用油多的行业,挤压了这些行业的盈利空间,也可能导致一些行业或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历史上看,高油价曾是促使西方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韩文科指出, 目前我国的 成品油 价格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要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快价格的传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对油品供需的调节,同时形成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价格机制。   在百元油价的背景下,国内燃油税改革无疑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韩文科表示,燃油税的出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鼓励节约用油和公平负担的角度,以及从增强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石油消费方面来看,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燃油税。但是,一般情况下,在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调整国内成品油税收政策风险较大。   他认为,我国的燃油税既涉及到费改税的改革,也涉及到国家基本国策的体现。同时,还涉及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情况下进一步体现社会公平的问题。因此,出台时机需要具体研究。但是,目前的高油价很可能长期维持,因此我们不能一直等下去,必须尽快研究在高油价背景下出台燃油税的问题。   韩文科认为,近几年来,国际石油供需一直处于微弱的平衡状态,这种情况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鉴于全球原油需求旺盛,加上地缘政治局势难以预期,短期内油价回落的可能性极小,油价可能长期在高位震荡。 ====================== 发改委专家:成品油价与国际接轨不太现实 来源: 2008年11月24日 09:44:52   市场报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在日前举行的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发布会上表示:不会建立与国际油价联动的成品油价格机制。 同时,韩文科还预测,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会有更多刺激经济政策释放,目前中国国内低迷的能源需求将会因此逐渐回升,预计到明年下半年将出现回暖迹象,但肯定不可能回到三四年前每年能源消费增长两位数以上的水平。 韩文科透露,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刺激经济的措施,油价也在关注之列。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成品油价格是在高油价时期制定的,成品油应会降价。 针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实时联动机制,韩文科表示, 这种机制短期内不会建立起来。因为联动机制背后的潜台词是价格一步到位,与国际油价接轨。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什么价格都与国际接轨,这不太现实。 在发布会上,韩文科还指出,中国能源价格改革有两个目的,首先是要表达能源资源的稀缺性,第二则是要理顺价格关系。 韩文科称,限制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费,鼓励清洁能源消费是一个长期目标。但当前要在能源价改中体现资源稀缺性这一目的,是不合时宜的。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果大幅度提高能源价格,会对我们刺激经济发展的努力给予当头一棒,这是不可取的。 至于如何理顺能源价格,韩文科表示,价格将由市场力量来决定,在具体价格制定上,要使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和谐。韩文科说:由于前段时间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高企,国内能源企业都在亏损经营,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十分重要,如何使国家、企业与消费者关系和谐,最终价格的变化,有些可能会传导到消费者,有些则需要国家或企业少得一些利益。(周洲)
个人分类: 席谈时事|2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