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毕业生就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近10年(2007—2016)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热度 1 wangbing187717 2017-4-16 15:20
近 10 年( 2007 — 2016 )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王秉 | 文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 近期,本人需了解一下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故就做了一个小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专业网络调查平台之“问卷星”,共随机调查了 768 名近 10 年( 2007 — 2016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现将调查结果展示如下(共 5 幅图),具体不再做分析(可惜没有统计薪资分布与地区分布,当时我是不用),供大家参考。顺及,谢谢各位老师同学朋友在调查过程中的转发、支持和帮助,算是回馈了。 图 1 性别分布 图 2 学历层次分布 图 3 行业分布 图 4 工作单位性质分布 图 5 工作内容类型分布
6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大连三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gdn 2017-2-7 07:27
日前,全国各大高校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已经陆续公布,大连的三所高校也已经发布了各自翔实的就业数据信息。报告显示,毕业生选择北上广深的在增加,而选择留在辽宁省的仍占比最高。   大连理工大学   毕业生人数:8039人   本科毕业生4825人、就业率93.89%   毕业研究生3214人、就业率96.14%。   升学出国流向   本科生升学1669人,92.21%进入中科院所及985高校深造。   就业2333人(其中创业15人)、出国(出境)528人、未落位295人。   研究生升学369人,98.64%进入中科院所及985高校深造。   就业2650人(其中创业6人)、出国(出境)71人、未落位124人。   出国(出境)599人中,就业26人,留学573人。主要去向是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法国等。   东北财经大学   毕业生人数:5141人(不含港澳台及留学生)   其中本科生3582人,硕士生1534人,博士生25人。截至2016年12月26日,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5.36%、93.33%。   就业类型   东财2016年毕业生就业类型以协议就业和其他形式就业为主,本科生出国(境)留学、国内升学比例较高。   就业单位性质   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到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工作较多,占比超过8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吸引了一部分毕业生。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占比最高为高等教育单位。   国家级特色专业就业   东财有会计学、金融学等国家级特色专业,有众多优秀毕业生签约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其中,保险学、工商管理专业实现了100%就业。   就业地区分布   从毕业生签约地区来看,2016年东财毕业生就业地区以辽宁省内(大连、沈阳为主)最多,其次是以北上广深等为代表的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再次是以山东、河北、河南为代表的生源大省吸纳毕业生较多,西部地区就业占比较少。   升学留学情况   国内升学占较高的比例。许多学生考取985、211院校及东北财经大学和其他高校的研究生。   2016年,东财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留学共计779人。其中,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留学比例最高,占全部出国(境)留学人员总数的90%以上。   大连海事大学   毕业生:5411人   本科毕业生3994人,毕业研究生1417人(其中硕士毕业生1325人,博士毕业生92人)。截至2016年12月底,年终就业率为95.03%。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5.59%,研究生就业率为93.44%。   就业流向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其他企业和升学。   行业分析   2016届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9.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2.78%)、制造业(14.31%)、教育(5.24%)等。   就业区域   主要集中于东北、华东、华北、华南等区域。其中,在大连市就业率较高,达30%以上。   未就业情况统计   未就业毕业生共269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76人,研究生93人。未就业主因是“准备读研”、“申请出国”、“正在求职”、“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暂不就业”等。其中正在求职占比28.81%。   2016年12月,《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发展报告(2015-2016)》在东北师范大学发布。该报告中指出,在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下,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仍稳中有升,创业意识渐入人心。   数字延伸   就业稳中有升创业渐入人心   净就业率:90.58% 平均月薪:3869元 东部沿海地区就业:67.03%   吸纳毕业生最多单位类型:民营企业(57.34%) 毕业生创业率:2.93%   就业行业前三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行业(12.76%),金融行业(12.38%),教育行业(11.48%)   吸纳毕业生最多单位类型:民营企业(57.34%) 毕业生创业率:2.93%   辽宁省数据:辽宁高校毕业生29.3万人,就业率达到94.45%。
2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
热度 1 idmresearch 2016-2-5 09:59
·75所部属高校毕业生2015年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提升。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陆续公布了各自的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梳理数据时发现一些有趣的结论:一是北上广深就业比例减少,毕业生回流中西部;二是创业潮影响毕业生创业并已初具规模;三是学校的特点和属性基本决定了毕业生的行业选择;四是金融业依旧高薪、信息产业和制造业需求大。从专业相关度上看,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同时,学历越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相对越高。(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万钢:新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 近日,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2016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今日在京召开。会议通报,在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初步形成,部际联席会议运转良好,特邀咨评委发挥重要咨询作用,首批7家专业机构已经启动改建并准备接受委托,“嵌入式”监督和评估体系正在形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初具规模;新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基本建立,在试点项目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按照新机制提出的2016年重点专项启动实施建议,已通过科改领导小组审议,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和统筹取得阶段性进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即将纳入新的计划体系组织实施;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初成体系,开始为项目管理全流程各环节全面提供制度支撑。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新旧计划体系衔接和新机制磨合的关键之年。万钢表示,计划管理改革工作的要点,一是要把握改革节奏,更加注重全面统筹推进改革;二是要优化任务布局,更加注重自上而下的主动部署;三是要提升创新绩效,更加注重科研质量;四是要完善规章制度,更加注重管理细节;五是要加强主动服务,更加关注和响应科技界的诉求。(摘编自《科技日报》) ·教育部:发布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为适应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教育部21日发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其中规定,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授权范围内实行馆长负责制,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并且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规程规定,高校应由一名校级领导分管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在学校授权范围内实行馆长负责制。学校在重大建设和发展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对于涉及文献信息保障方面的工作,应吸收图书馆馆长参与或听取其意见。此外,规程还指出,高校图书馆可以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图书馆可以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摘编在新华社) ·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全部参与定点扶贫工作。 为推动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已经全部组织动员起来参与定点扶贫工作。与会的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表示,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分析表明,90%的贫困人口为初中以下学历,其中小学、半文盲、文盲的比例超过5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与教育有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要积极发挥高校力量,精准发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会上,还宣读了《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倡议筹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高校扶贫委员会,动员高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清华将在北京建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 近 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瑞士达沃斯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先生会谈,就双方在北京联合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也将是该类研发中心首次在中国落地。该研发中心旨在建立一个高效运营、功能完善、拥有杰出医药研究和转化能力的全球公共卫生和医药创新机构,将针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疾病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研发各方面优势,开展国际药物研发合作,完善、强化早期药物研发的实效体系,成为连接全球药物先期研发前沿机构与下游临床开发单位的枢纽。(摘编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上海财经大学“3+3”本硕贯通培养国际组织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组建国际组织基地班,“3+3”本硕贯通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国际组织基地班面向全校大三学生招生,通过选拔者直接进入读研阶段,100多人报名,最终选定20人。学生第一学年在国内进行复合国际语言高阶强化、国际组织基础、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等模块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赴国外合作大学学习及国际组织实习,第三学年回国后继续修读课程并完成学位论文。其间,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国际组织事务双导师联合指导。(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20日在深圳龙岗揭牌,这是该大学成立的首个研究院。研究院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机器人(包括老年人服务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辅助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智能混合动力汽车系统、智能穿戴界面、视频监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据悉,研究院将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强大科研力量,联合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引进一批机器人、智能制造与自动化领域院士专家,筹建一批国家级实验室,组建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助推创新创业团队快速发展,促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研成果的快速市场化、产业化,推动龙岗区和深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2016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发布:清华第一北大第二。 “2016中国最好大学排名” 1月26日正式发布。综合排名中有310所高校上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雄踞前五,成为中国高校金字塔尖端上的殿堂级学府。5-10名分别是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综合排名百强高校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北京高校最多,有18所,其次是江苏省,有16所。河南、江西等省份依旧没有高校进入百强。排名前列的大多是部属、央属高校,但也有个别地方高校表现抢眼,苏州大学由2015年的34名升至2016年的26名,上海大学位列第46名,成为前50名中仅有的两所地方高校。排名从指标评价内容的重要性和指标本身的适切性角度出发精选了9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其中人才培养方面2项,即反映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声誉的“新生高考成绩”、反映培养结果的“毕业生就业率”;科学研究方面4项,分别是体现科研规模的“论文数量”、体现科研质量的“论文质量”、体现顶尖成果的“高被引论文”、体现顶尖人才的“高被引学者”;服务社会方面3项,包括测量科技服务贡献的“企业科研经费”、测量产学研合作的“校企合作论文”、测量成果转化效益的“技术转让收入”。(摘编自最好大学网) ·欧盟委员会报告称科研投入增强欧洲竞争力。 欧盟委员会25日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在2007年至2013年,即欧盟第七个科研框架计划实施期间,欧盟投入的科研经费显著增强了欧洲科研实力,改善了欧洲各行业创新能力,并增强了竞争力。由独立专家组完成的报告显示,第七个科研框架计划实施的7年间,欧盟共计投入550亿欧元,大量中小型企业等私营行业的积极参与显著增强了欧洲各行业的竞争力。第七个科研框架计划还在创新型医药、燃料电池等一些关键领域专门设立了联合技术计划。报告指出,受第七个科研框架计划资助的个人和项目数量都达到新高,显著增强了欧盟的科研实力。截至目前,该计划资助的项目科学家已经发表了超过17万篇论文。第七个科研框架计划实施期间投入的550亿欧元对推动欧洲经济增长和就业也有显著影响。据预测,这些投资将产生可观的“后续效应”,比如将在25年中每年促进约200亿欧元的经济增长,将在10年间每年新创造13万个科研岗位,将在后续25年间每年新增加16万个工作岗位。这份报告也向欧盟委员会就第七个科研框架计划实施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改善行政程序、资助灵活性以及对框架计划各部分进行整合等。这些建议将整合入当前正在实施的欧盟第八个科研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摘编自新华社) ·爱思唯尔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发布。 爱思唯尔26日发布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榜单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ShanghaiRanking Consultancy)开发的方法和标准,基于客观引用数据对中国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榜单的研究数据来自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数据库。高被引作者数量排名前十的学术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277位)、清华大学(108位)、北京大学(86位)、上海交通大学(76位)、复旦大学(58位)、中山大学(46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0位)、南京大学(34位)、华中科技大学(33位)、同济大学(30位)。高被引作者数量排名前十的学术领域分别是计算机科学(150位)、材料科学(135位)、化学(133位)、物理学和天文学(116位)、医学(110位)、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98位)、化学工程(88位)、农业与生物科学(86位)、环境科学(77位)、能源(73位)。(摘编自爱思唯尔官网) ·中国智库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研究项目(TTCSP)27日在北京发布《全球智库报告2015》。报告显示,中国智库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并有9家智库登上全球智库175强榜单。TTCSP打造的《全球智库报告》,旨在研究各国智库在政府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智库研究体系。报告每年对全球智库进行跟踪研究和综合排名,以加强全球智库的能力建设并提高智库表现。《全球智库报告2015》是TTCSP连续第9年对全球智库进行跟踪排名,并在全球80多个地点同步发布。报告称,2015年全球共有智库6846家,其中北美洲智库数量最多,有1931家;欧洲其次,有1770家;亚洲紧随其后,有1262家。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达1835家。中国则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拥有智库数量达435家。英国和印度智库数量位列中国之后,分别为288家和280家。该报告在2015全球智库综合排名榜单中选出175强,其中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蝉联榜首,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和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分列二、三位。中国智库有9家入选175强,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摘编自《科技日报》) (作者: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
个人分类: 一周要闻|232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院沈阳计算所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分析
热度 3 zywsict 2013-6-9 08:29
2013 年有699万大学生毕业,创中国高校毕业人数新高,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针对这一情况有网友调侃说:“连常委都少招了两个,就业情况会好吗”。国内经济的不景气,致使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破产,同时导致很多大型企业开始裁员,减少人员招募。这使得买方市场的需求远远小于卖方市场的供应,所以必然造成大量的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就业或者不能够就业。尽管13年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学子,秉持优良传统,发挥优良的作风,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就业率依然和往年一样始终保持100%。 受大环境的影响,13届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找工作的周期变长。往年的毕业生一般在去年11月之前找到工作,然而今年的毕业生直到2013年1月才全部找到工作。 第二,找工作的难度加大。根据往年惯例,大部分毕业生在沈阳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然而今年有一部分同学的工作是在北京找到的。 第三,平均工资预计会下降6%左右。工资下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经济的不景气,公司为了减少人力成本,下调了工资已经福利待遇;最重要的就是同学手上的offer少了,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四,读博人数减少。据我了解大家不想读博的原因是因为年龄问题,还有兴趣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读博并不会带来好的预期结果,读博三年的机会成本大概是三十到四十万,而读博后的预期收入并不会高多少,主要是我们这个专业看重的是经验,而不是学历。 第五,就业地点发生了变化。虽然大家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城市;但今年有部分同学考虑到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大等因素,选择回到自己家乡的省会城市工作。 第六,从事教育事业的同学增多。从事教育事业的全都是女生,相对于男生,她们的压力会小很多,而且教育事业相对程序员会轻松很多。 第七,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减少。造成这个有两个原因,大家普遍认为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招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另外大家的观念正在逐渐转变。 2012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表 http://yjs.sict.ac.cn/news.asp?id=628 201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表 http://yjs.sict.ac.cn/news.asp?id=69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454 次阅读|6 个评论
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比较
热度 1 Education 2013-2-24 11:30
本文说的就业单位指国内的单位。毕业生泛指一切学历的毕业生和海归. 各人各单位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无法一刀切,本文仅粗线条描述。 一 体制内 1。 政府机关 ,部队,公务员一类 2。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又分全额财政拨款,如大学, 差额事业拨款,如中科院。 3。国企 ,又分央企,地方国企等 二 体制外 1 民营企业,民办大学 2。外企 3。自由职业 三 介于上述两种体制之间的单位 比如股份制企业,比如民营但是得到国家鼎力相助的企业,中信银行,华为,联想,一些保险公司, 中科院一些企业化的单位,等等。 这一类单位,倾向于体制内。 四 分析国家的财政分配 全国财政钱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渠道: 1。源头是人民银行印钞票 . 2。税收 3。 罚款,上缴的企业利润。 钱的去向:给了财政部和商业银行,再通过各种官方渠道分下去, 比如教育部也能分到几百亿,基金委 也能得到几百亿,航空航天,军队。 贷款给了国企。等等。 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 还能收到顾客的钱(理论上要还给顾客,实际上沉淀在金融机构)。 国有单位常常是卖全民资源供自己分配,比如卖石油,木材,煤矿,黄金,土地。 或者政企不分制定垄断获利政策。 五 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选择 5.1 体制内特点 体制内类似嫡系的八旗子弟,干活少,收入高,福利高,但是关系复杂。一是原来就有各种裙带关系, 二是按效忠和利益建立起来的关系。 台上台下,人前人后,都是各种言不由衷的话。 关系比才能重要,一般没有后台就没什么前途。 领导生杀予夺,不是根据你的能力,而是根据亲疏。 一辈子待一个地方很烦,混日子养老不错。 体制内的人,像温室里的动物,长期下去竞争力会退化。 5.2 体制外特点 体制外,收入参差不齐,巨富和赤贫的都在体制外。总的来说自生自灭,风险很大。 但是跳槽容易,可以尝试各种机会,性情自然发展,才能获得释放。 没有复杂裙带和官员关系(办公室政治哪里都有),人活得自由,真实。 体制外的人,像野生动物,自然选择。 5.3 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 美国没有国企,没有集权,可以自由竞争,竞选,通过个人努力得到成功,这是美国梦的核心。 但大多数人去不了国外,那就在国内混吧。 家庭在政府关系多的,图安稳的,文理科生,可以多考虑体制内。 家庭在经营方面关系多的,自认为很牛的人,或者有冒险精神,工科生, 男生可以多考虑体制外,活着,为你的理想,你的梦想奋斗过。 不成功,也少一件憾事,还可以把阅历传授给下一代。 印钞是一种政府向民间掠夺财富的过程 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38140_3.html 国有企业是最黑的资本家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223/165714626977.shtml?from=hao123_news_index_paihang_finance 任志强:我觉得做大做强国企的真正含义就是掠夺民财。十四大当时提出的是要走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框架,国有企业实际上对做大做强是对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大的破坏。 昨天晚上大家都听到了,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民营企业,如果有强大的国有企业可以任意的占有资源,占有各种利益和特权的话,是对市场经济一个巨大的破坏。   有人说国有企业搞好了,错了,我从来不认为国有企业搞好了,我们国有企业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改革之前的国有企业,完全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基本上在改革之后,都变成半死不活,或者是虽然是活着,就是靠着,房子是白来的,没有投资,没有租金的。   第二是改革初期成立的一些国有企业,就像柳传志,但是它的经营方式是非国有的,柳传志社会上都认为它是民营企业,实际上它原来70%的股权是国有的,后来国有才占有少量。当时所谓的计划外的是没有计划的,用的是民营经济的一种方式,民意上是国有股权,但是实际上民营经济方式比较好。还有一类所谓的央企,当我们终于把大量的国企,把不好的这部分都交给市场化以后,这10年又出现了一些,民营弄好了以后,重新收归国有,那是因为民营弄好了。   再看这些国有,这些大国有,基本上是没有支付土地出让金的,按照胜宏他们的计算,如果是支付土地出让金,中国所有的国企是没有利润的,因为他们无偿的用了土地和资源,没有像市场民营企业那样付出代价,他们又享有国有银行大量的优惠贷款,贴息贷款,而其他民营企业是高息贷款。   反过来看就业安排,我们看不到国有企业对就业安排的比例远远超过了民营企业,不是这样的。从税收,从各方面来看,我们不认为国有企业做得是最好的。尤其是做大做强,用国有资产管理的办法,最后造成的结果一定是对市场经济的破坏,对全民资产的一种掠夺。为什么说它打着国有企业的牌子,但是没有为全民做出贡献,所以说它是利用全民产权的牌子去拥有和占领了大量全民的资源,获得的收益呢?国有企业上交央企的只有60多个亿,这60多个亿够干吗的?土地占用的费用可能要6万多亿一年,而它的利润才多少。   所以说相比之下,我们不认为国有企业是能够做好做大做强的。因为是国有企业,大家就可以拼命的吃,喝,占,私有企业反而不会用这种方式去浪费或者是占有,不会做这些无效功。因为是国有企业,我们看看马克思所说的,马克思从来不把资本家说是侵吞剥削劳动力获得劳动利润,倒过来说,如果国有企业是国有资本的话,是不是也是这样,它对劳动者的掠夺是更为严厉。大庆的时候,大干快上,就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劳动保护,没有应得的工资,就获得了收益率。   拿马克思说法,国有企业是最黑最黑的资本家。问题可能非常非常严重,至少我们从利润和回报来看,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是给全民分钱的,而我们的国有资本是没有给全民创造利益和分钱的,有人说它稳定了,社会贡献或者是国家安全了,那你不要叫企业,企业最基本条件就是市场竞争,你可以把它变成事业单位,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现在我们对有一些企业,石油比如说等等,还是实行倒过来补贴的,你补贴它,国有资本支出,没有利润,没有资本,就以保证国家安全为主就可以了。   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大部分的国家虽然有一部分的是国有企业,比如说世界上的烟草和酒类都是国有的,非竞争型和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的情况是两回事,建立市场经济,保护产权,让产权拥有同等权利,这是核心。而现在25%的外资,就称之为外资企业,75%的国资不能叫国有。对社会上的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来说,51%的国有就变成国有企业了,国有企业控股,有按国有企业管理,那产权为什么不平等呢?所以说外资是爷爷,所以叫外资待遇,民企是孙子,国有企业就可以把民营企业的利润任意掠夺,你的权力和我的权力是一样的,没有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才形成了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一股独大,或者是国有的红旗举得越高越好,就可以任意掠夺其他民有,全民的一些资产和权力,我个人认为国有企业最好不要让它变成国有剥削的管理 补充 国企,外企,民企经历谈 http://bbs.msn.com.cn/viewthread.php?tid=3350407extra = 本人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医院 工作 ,在医院做为医生工作过7年,后来应聘到外企,先后在世界著名的医药 公司 工作过7年,分别是:瑞士,德国,美国公司。然后出国2年,回国后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了7个月。可以说经历了个总类型的企业,包括当海龟的经历。很想在这里和 朋友 们分享,也给正在找工作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先从国营单位说起。   国营单位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在国营单位要想生存的舒服, 能力 不是主要的,人际关系,裙带关系比较关键。因为国营单位的效益增加与否,与所谓领导的政治利益关系不大。也就是说,单位效益不好,不会动摇领导者的领导地位,他的既得利益不会受 影响 。业务能力不过是领导控制下属的一个工具,不是考核工具。因此想靠业务能力在国营单位有所发展,比较难。一个业务能力不强,但是八面玲珑的人,更容易受到重用。国企从工作量上讲,比较轻松。也不需要什么主观能动性,也没有什么激励机制,属于不费体力,但累心的单位。比较适合中年,保持混的心态的人工作。因此对于 年轻人 来说,在国营单位工作,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察言观色,当然业务不能丢。这样你学会了 如何 与人相处,再拥有了一定的业务,你就具备了挑选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留下还是跳槽,就全有你选择了。如果你没有业务能力,那么你也就只能留在国营单位。因为外企和国企完全不同。那里是靠能力发展的地方。 再说说外企。   从我所工作过的外企和自己职业生涯的上升过程。个人认为,外企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特别是那种外国人作为直接老板的外企(以欧美公司为例,本人没有亚洲企业的工作 经理 )。外国人比较烦 中国 人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爱汇报别人不好的员工,外国人比较看不起。因此外国人更重视员工的工作能力。在外企一切都是拿工作业绩说话。如果你业绩不好,你再会拍马屁也没有用。因为外国老板的职位也是要靠业绩来巩固的。如果他的业绩不好,他也要失业,所以员工的业绩与他的前途密切挂钩。也许搞技术的不同,我是搞销售,市场的,所以能力的表现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提升,一定是提拔工作业绩好的。还有一点,就是在外企,个人利益是要自己主动争取的。如果老板不给你长工资,而你的业绩做得好,你可以直接找老板谈条件。往往最终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外企如果在底层,一般没有什么政治,但是做到中,高层,就会有政治,当然大部分也是老外之间斗。或者是一些 中国人 之间斗。我的经验是,从不参加任何人的拉帮结派。做好自己的工作,拿业绩说话。同时也还是要和各部门同事之间搞好关系。这样对自己协调工作有利。在外企工作的人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地位,永远不可能替代外国老板的位置。所以没有必要在同事之间树敌。只要你能拿到你希望的薪水,得到提升就可以了。但是在外企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在外企工作,老板最讨厌和公司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的人,这样的人,看似可以得到眼前的小利,却会失去自己希望得到的更大的利益。比如,我在德国公司工作的时候,我们出差的标准是我们这个级别的人,可以住5星级酒店。和我一个级别的男同事们从来不肯让自己吃亏,不管离 办公室 多远,一定要住够档次的酒店,而我不在乎酒店的级别,我觉得不过就是睡一觉,在那里都可以,我只想住离办公室近的地方,方便 上班 。3星级的我也可以住。结果是我出差的费用总是比其他同事少,可是我却完成和别人一样的事情。看似我好像亏了,结果是等到提升的时候,老板提升了我,理由就是我懂得为公司节省费用,并完成了同样的事,他们认为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财务观念。外企考核人的标准是非常注意人品的,老板从来不轻易的批评员工,但是他们比中国人更细的观察员工。因此在外企工作,绝对不能偷奸耍滑,很多外企工作的人抱怨在外企没有前途,我想与他们那种典型中国人的喜欢占小便宜的思想有关。说到年龄,我是30岁才到外企,从销售做起,到37岁离开外企出国已经是市场总监了。我想如果我不辞职,我照样可以继续干下去。所谓个人认为,外企比较适合有能力,有创意的年轻人工作。外企,特别是世界级的大公司,都非常重视培训。而这个培训是无价的。不过有一点可以告诉大家,就是越大,越有名气的公司,基础员工的工资反而并不高。因为公司的名气就是一种无形资产。也就是说,你在大公司的工作经历,可以使你很容易得找到付给你高工资的其他低一级的企业。公司非常清楚自己知名度的品牌 价值 。所以建议那些想进入大公司的年龄人,如果你想未来有所发展,就不要在乎起始工资,进入大公司,接受他们的培训,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个才是你以后增值,要高价的基础。如果是世界一流的大公司,就是给500块,也要进去。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能力,你就要努力干,你就能得到提升,你才有挣5万块的资本。  最后,说说民营企业。出国两年后,回国。在第一个月之内,猎头公司就知道我回来了,给我推荐了3个公司。一个是国内的药厂,一个是合资的药厂,另一个是民营企业。由于民营企业开的价格比较高, 而且 单位距离我家也很近,我就选择了这个单位。那年我39岁。我想他们从4个合适的人选中,最后选中我,一来是我以前在国内外企医药市场多年的经验,二来,这个企业是个所谓的高科技企业,也需要一些嘴里能蹦外国话的人来冲门面。来吸引投资人投资。然而我发现,我不能适应那里的文化。特别不能让我接受的就是,员工的素质。同事之间勾心斗角,而且男女关系混乱。特别是管理层素质很差。公司评价员工是以能喝酒,能吹牛为标准的。惩罚,奖励机制没有。作为的总经理也是投资人聘用的,以浪费投资人的钱为手段。没有看到开发出什么新 产品 ,但是总是靠写各种投资报告吸引有资金的人投资。而且员工之间相互不懂的尊重,吵架,乱搞得很常见。因此我觉得很难融入这样“原始状态”的工作环境,因此在工作半年的时候提出辞职。对民企的感觉就是,看起来,又打卡,又计分的,其实根本没有管理概念,不但没有企业管理理念,也没有人事,财务管理理念,各项管理都比较混乱,带有很强的私营和国营杂交的特质。所有的经营都是短期概念。不适合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也许是我没有遇到好的民营企业吧?不过对我来说,有这一次经历也就够了。我个人认为可以作为实在找不到工作暂时落脚的地方,对于年轻人切不可久留,否则不但什么都学不到,而且还会造成对职业非常错误的理念。   总结一下就是,外企是适合年轻人学东西,学本领的地方,如同一个非常好的能力培训基地。国企是个锻炼中国式人际交往的地方,也是可以通向仕途的唯一通路。民企是个暂时的收容所,不能久留。以上纯属个人意见,可供讨论。 美报告称理科生薪水远超文科生 一生多赚160万美元 http://goabroad.sohu.com/20130815/n384227420.shtml 中广网北京11月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美国一样适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报告显示:同样是学士学位,按工作40年计算,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比教育学的毕业生多赚160万美元。真可谓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发布的2011年社区调查报告,美国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证全职工作的人每年中位薪资收入是64396美元,这些人既包括新毕业的大学生,也包括那也干的一辈子最高学位是学士的全职工作者。其中工程专业的薪资最高,平均每年高达91611美元,电脑与数学专业排第二位,年均80180美元,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专业薪水也不错,以80037美元排第三位。在另一个极端视觉和表演艺术专业薪水最低,平均一年只有50484美元,教育专业只有50902美元,心理学专业为55509美元,列倒数前三名,由此可以推算出来从事工程专业工作的人平均每年比从事表演艺术专业的人多挣4万美元,以一个人工作40年计算整个职业生涯收入平均相差160万美元,差距还是很惊人的。   就雇佣状况而言也发现类似的理工科比文科吃香的趋势,电脑和数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全职工作的比例最高,占2/3,工程专业展65%,商科占64%,说明这些专业比较吃香容易找到全职工作。而教育专业从事全职工作的只占41%,语言文学专业全职工作者只占46%,视觉和表演艺术占48%,说明这些专业要找全职工作相对困难。调查发现,同一个专业毕业的,在哪个领域工作收入的差距也不小,比如从事人文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在电脑领域工作,一辈子平均能挣290万美元,而人文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是在普通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一辈子只能挣160万美元,这些人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那种贫穷的小白领了。   理工科比文科吃香更好找工作、薪水待遇也更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因为学习数理化比较辛苦而且需要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对于普遍的数学水平相对薄弱的美国本土学生来说,理工科往往不是他们的首选,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惊呼每年培养的工程师不够,国会议员正打算立法让外国的理工科学生留在美国工作的原因。华人学生不管从自身还是家庭来说都会有动机去选择电脑、工程、医学、经济、金融、法律等就业前景和薪资待遇较好的专业,中国留学生则应注意尽量选择理工科和经济金融和商科,这样未来比较好找工作,薪水也较高。在这里告诉大家美国就业市场今年最热门的职业是信息技术、医疗保障专业人员和后勤支持人员、工程师,特别是土木工程师,技术工人,如电工、木工、电焊工等,还有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   (《全球华语广播网》美国观察员余浩) http://goabroad.sohu.com/20130815/n384227420.shtml goabroad.sohu.com true 搜狐 中国广播网 http://goabroad.sohu.com/20130815/n384227420.shtml report 1274 中广网北京11月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美国一样适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报告显示:同样是学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e6c410101fmvu.html 辞职公开声明 (2013-12-23 10:09:27) 转载 ▼ 亲爱的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和校友们、尊敬的西北政法大学的领导和同事们: 请宽容我公开发表辞职声明。 20 多天前,我因去香港中文大学开学术会议,去机场路上突遭学校原因不明的劝阻。我坚持前往,出境和会议一切顺利。回来后,我被学校以“找人代课违反教学纪律”为由,予以通报批评处分。对于这一处分,我完全接受。我很感激黄兴超律师为我的学生奉献的精彩课堂,学生大赞受益,令我无比欣慰。以前每学期,我照例总会请几个校外知名学者律师到我课堂上给学生开阔视野。我承认这是违反文本上的教学纪律的,但我只好如此,甘愿受罚。我从来没有借此懈怠正常教学,反倒是除了课堂上尽职尽责,愿意多加课时之外,还常常以读书会、沙龙讲座、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书信网络深入交流等方式,和学生在一起。这没什么好炫耀的,不过是我作为教师最大的本分和乐趣而已。我问心无愧。 更严重的是,香港开会回来,我却被吊销了港澳通行证,令我错愕不解。我数次去相关部门查询、提供书面说明并申请恢复,皆无果。后得知学校也配合提供了一份材料,说我当时办理通行证的签字手续不全。严格说来,这是事实。 8 月份办证时恰逢暑假,只口头给一位副院长打了招呼,然后去党政办盖了校领导签章,开学后又因教学事务繁忙而没及时补上表格。但我认为这一点并非注销通行证的理由,因为它只属程序瑕疵,我并没有伪造任何身份证明。在港期间,我也无任何违法犯罪言行。此次内地同去香港开会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数个高校的教授,他们皆没遭遇如此待遇。 但我仍然尽量理解这一处理决定。作为妥协,我一方面接受这一后果,另一方面提出:既然上次我手续不全,那么这次我便严格按照程序要求申请补办吧。刚好我也需要办理一个因私护照,于是便提出了正式申请。没想到处处遭遇推脱。连续一周,一天数次,从早到晚,我往返于学院、职能部门、党政办、校长办公室、书记办公室,甚至相关领导家门口,费尽心思口舌,主动沟通交流。每个人都态度很好,没有人拒绝说你不能申请,却也没任何人说你可以办理。我反复申明,假如我因违法犯罪或政治问题而进入禁止出入境名单,或是有上面的禁令,我绝不会为难学校。但既然我是合法公民,既然所有教师都能办理,为什么我就不能?一切按规则办事,谁到底能担多大的责任呢?没有任何实质回应,没有下文,反复告诉我的就是类似的话:洪果,算了吧,听我的,从长计议,别想太多,等等。 上周四早晨,我又一次与学院的张书记和王院长交涉。他们是非常关心我的领导,也是非常了解我的师友。一个多小时,我们已没法再重复说过多次的话,三个人坐在那里,无奈地你叹一口气我叹一口气。我知道再无任何结局,流着泪,黯然走在雾霾笼罩的冰冷操场上。就在头一天,我给即将上任的校党委书记发短信说,我愿意配合学校今后一切的和谐稳定工作;在之前的一次诉求时,我甚至有过向领导下跪的冲动。我终于理解了那些访民,他们居无定所,一次一次地,倾尽所有家当,赌上整个人生,只为了徒劳无助地、毫无结果地讨个说法;我还想到了这学期给学生讲的卡夫卡笔下的 K ,在三十岁生日那天受到莫名其妙的追诉,从此不由自主卷入根本不知何罪的起诉,每个人都很关心他的处境,但总是使他徘徊于法律的门前,他从开初的理直气壮慢慢被消耗得疲软无力,直到 31 岁生日那天,不明不白地,像狗一样地被处死。 在这期间还遇到另外两件事情。 12 月初,我按之前的安排,应邀去外面一所大学作有关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问题的讲座,却再次遇到莫名的追问阻挠,但我当时还是坚持去了,无奈地想这次又该剥夺我怎样的出行权。讲座的内容全程有视频可公开,完全属于正常的建设性的学术探讨。而在上一周某个晚上,有学生社团邀请我跟大一学生聊聊如何读书和过好大学生活的问题,学生有前车之鉴,怕申请遇到麻烦,于是提前占上一个空闲教室,然后才通知我前往。我和本校学生进行这种本是光明正大的学习交流,如今都得如此偷偷摸摸进行,甚至还有学生因担忧我政治敏感而不敢前来。作为一介普通教师和文弱书生,我为自己的这一被政治化的形象而感到悲凉。 这些年,我在大学里做了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过是热衷于教学相长的活动,以各种方式和学生互动交流;不过是坚持请一些学者律师到学校讲座,满足偏居一隅的西北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过是坚持和学生开展读书讨论会,而公开正当坦然地做出过抗争;不过是就学校一些具体的有违大学法治精神的规定和做法,提出过就事论事的建设性批评。我一向坚守理性、善意、坦诚的原则,坚守学术独立、师生平等、价值中立的学者操守。这些年来,我发表过一些公开言说,却都是从学术专业的视角出发;我做出过一些底线抗争,但从没能力并且也本能地拒绝成为一个斗士。我只是一个想保持独立和说说真话的个体,只是一个想好好上上课看看书写写文字的学者。 然而,我的路却越走越窄,进行教学探索和学术交流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我心目中的并且也身体力行的美好大学,就是学术的自由、开放与包容。我的各种行为选择,包括我两年前宣布拒绝参与评审教授,都是从这一原则出发。我喜欢面对学生各种严肃的批判和质疑,享受与青年学子探讨知识和人生的状态。我尊重他人不同的思想、个性、风格和自我规划,所以也从不认为自己的观点论证是正确的,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恰当的。但是,多样性无比重要,我为这所大学提供的仅仅是多元存在中的一元。这是自我的独立,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自以为是,它仅仅代表着我愿意的生活。 我也从来不是反体制的人。在读书会受阻期间,我说过,我热爱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也从来不会反党反政府。体制就是你愿意不愿意,它都在那里。体制支配着你的全部生活,却又看不见摸不着,有什么好反抗能反抗的?反对对抗又能有什么意义和结果?到哪不都一样吗?我因此从来不对此抱以期望和行动。然而,我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正因为哪里都一样,所以到哪里,我都有权为自己保留一点点独立自由尊严的空间,那是我珍爱的精神家园。所以,与拒绝单一化的大学相对应,我也拒绝被体制化和规训化的生活,我选择不参与一些体制内的游戏,却也愿意在体制下进行一些有益的推动合作。但为了自主自在的人生,我一向自觉与体制保持某种独立和距离,这种姿态,难道能叫反体制,跟体制过不去吗?我不喜欢那种非此即彼的泛政治化思维。 是的,我害怕被体制化,为自己在这次争取基本权利的过程中几欲下跪而后怕。这是我想要辞职的原因之一。恰好是通过与各种层次的领导、管理者们一次次深入的交流,一次次感受双方的自说自话及沟通障碍,我才深味体制化力量的强大。那是一种每个人都对你很好、都在尽职尽责、都很无奈无辜的思维惯性。没有作恶者,一个都没有。我一直在困惑在思考:为什么在剥夺一个人的权利时,各个机构部门可以通力合作,非常高效;但为什么当事人想申请恢复或维护自己的权利时,却突然找不到地方和方向,不知道谁是决策者,谁为此负责,所有机构部门都显得如此无奈和忙碌,顾不上孤独的当事者的苦痛艰难?我认为这样不好,这对很多很多底层挣扎的人们太残忍。 这种体制化的强大力量使我幡然悔悟:一个人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说服别人,甚至不是为了说服自己。连续数个夜晚,我不断怀疑自己,甚至彻底将自我否定,摧毁自己之前所有的信念和梦想。我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完全陷入了虚空幻灭的深渊。然而,在经历痛苦的挣扎后,我还是意识到自己付出如此代价坚守的位置,是最适合自己的。我深深理解不同人的选择,无论体制内外。我不反对任何东西,也无法改变任何东西。我虽然怀疑自己的辞职选择是否正确,是否给我带来不可承受之重,但我必须回归,回归到那个不下跪的自我。 更重要的辞职理由,是我无颜再面对学生。我曾不止一次说过,我如此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如此喜欢跟学生在一起,这是我一直眷恋于此的缘由。但现在,我扛不住了。一个这么简单的小事,一项如此普通的权利,作为法学教师,我都无能争取,我还有什么资格站在讲台上,给将来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们讲什么法治的信仰、法律的权威、程序的价值、正义的底线、权利的重要?我不配,一点都不配。是的,我可以以曾努力过但没结果作为开脱的理由。要知道,我们总能为自己的妥协找到说辞。但是,我很清楚,当我抱着委屈求全的姿态,继续站在讲台上,我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为苟且偷生而放弃自己曾经捍卫过的原则和底线。我内心不安,不愿如此分裂。 亲爱的同学们,自从 2006 年我博士毕业回西北政法大学任教,平均每年有上千名学生直接听过我的授课,跟学生各种方式的交往交流更是不计其数。这是我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光,是我最为荣耀的经历,是我最为宝贵的记忆。现在,我要离开这所学校了,尽管我是如此难过,但你们不必为此而忧伤。课堂只是大学教育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大学应该超越课堂和围墙,我们今后还可以以网络等方式进行探讨交流。而且,事实上,不同老师的课,都有各自的风格,都能让你们受益。西北政法大学有非常多敬业的学识深厚的优秀老师,他们好多人的课比我上得更好,也比我更加爱护学生。更何况,大学四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自我的定位规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重要的是你们自己,这是任何老师都不能取代也不该取代的。 西北政法大学是我的母校,从本科到工作,我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年。我不想在此表白我对这所学校的感情有多深。有我这么多年各种欢笑眼泪为证,有我与学生各种公开的教学学术活动记录为证,有我各种爱与痛的行迹文字为证。也许我爱这所学校的方式和很多人不一样,如果这些年来我为教学学术底线的一些抗争举动、我对学校一些问题所做的公开批评损害了这所学校的声誉,我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这次按照学校的规定程序内部维权的努力遭致失败,迫使我提出公开辞职,也是给关心我的学生师友一个交代,为此我再次向学校致歉。但请学校放心,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我再也不会给母校添乱惹麻烦了。今后,我也正式成了西北政法的校友,我盼望这所学校越办越好。作为西北法律重镇,学校近年来因各种原因而处于弱势,能有今天的发展实在不易。所有师生校友都有责任在各自领域为学校的进步和声誉做出绵薄之力。 西北政法的领导和管理者们,这么多天反复深入的交流,我真切地理解了你们的苦衷,你们的压力,你们的付出,你们的辛劳。感谢贾宇校长、宋觉书记等对一名普通教职员工的尊重,感谢你们对我一次次诉说的耐心倾听。我感激你们。在此我要特别向教务处长王麟和刑事法学院张处社书记郑重道歉,请原谅在与你们交涉过程中我的误会和情绪过激的言辞。不过,人之将走,其言也善,我还是想坦诚说上两句。我不求多么理想的大学,也承认这是党和政府的大学,但这毕竟是一所大学,而且是培养法律人才的大学。我惟愿学校在应对各种事情的时候,能够不简单机械地执行上面的命令,能够多少深入了解一下师生做的事情,跟上面做一些沟通解释的工作,能够考虑一下政治与学术的边界。我真的不愿看到大家都在提法治的信仰,但一碰到问题,操持的话语和行事的方式就全变成了政治挂帅的考量。和谐的梦想说来不难,只要能更就事论事一点,更简单一点,更讲道理一点,更程序公正一点,更尊重大学规律一点。如果这些话多余、不对、越俎代庖、甚至对你们的工作有曲解,我诚挚请你们海涵。 这么多年尤其是最近一直关心着我的许多师友们,对不起,这次我没采纳你们要我别辞职的意见。不少师友劝我忍一忍,放一放,宁愿被开除也不辞职,是的,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但现在我不再这么认为了,我何必为了赌一口气而耗在这里,让双方都那么不快乐?我是孤独的一个人,面对无影无踪的力量,我怎能耗得起?我很疲惫,像一个无知懵懂地闯入政治丛林的孩子,看不懂这里复杂而捉摸不定的游戏规则。连日来,我都在犹豫彷徨,不止一次后悔自己的道路,时时否定自我,但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走出这一步。也许这是糟糕的选择,但也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我选择自由尊严的生活而注定要付出的代价。我只能认命。 我知道,体制无处不在,我无处可逃。所以,请相信,我的辞职,不是在逃避退缩,我只是害怕失去我所看重的尊严、底线和原则。失去这些,我的生命就没有依托,我就是行尸走肉,我不再是我。我的辞职与任何个人恩怨无关,与西北政法这所大学无关。请大家理解今日大学面临的各种无力抵挡的压力。我真的没有情绪,没有抱怨,我唯一要正视的,是自己的内心,我的内心是我唯一值得抗争的对手。说到底,我是在跟自己较劲、跟自己过不去,就像少年派与他心目中的那只老虎的搏斗。 辞职后的日子很艰难,在体制内那么多年,我深深怀疑自己能否还有独自谋生的能力。而今临近不惑,却要像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寻找新的去处。实在对不起,芳宁,让你无端承受了那么多的委屈重负。实在对不起,园园,我不是个称职的父亲…… http://mt.sohu.com/20160629/n457006243.shtml体制内狗,体制外狼
个人分类: 教育|475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李良荣:新闻学专业已超载 毕业生就业仍乐观
lgmxxl 2012-10-24 09:52
2012 年 08 月 19 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南宁8月18日专电(记者翁晔)17日,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第三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表示,新闻学学科是我国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专业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但他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表示乐观。 李良荣说,我国现有800多家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而目前编辑记者的岗位要求仅为25万人左右,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 李良荣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自2000年以来,除教育部部属高校能适当控制招生人数外,地方院校、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都进行了较大规模扩招,导致新闻学学科毕业生急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受众要求提高,媒体大量吸纳金融、经济、法律、社会学、外语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从事新闻的综合、分析、解读等工作,这也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冲击。 但是,对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李良荣仍然表示乐观。他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等不再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面对日益复杂的对内对外关系,许多大型企业、公务员单位和事业单位都需要新闻学专业人才来负责公共关系处理和对内对外宣传。此外,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写作、行政和沟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此外,李良荣也提出,希望新闻学在校学生能全面提升自己采、写、编、评的能力,并夯实学科基础,培养新闻敏感度,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个人分类: 转载:新闻传播|1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研热的背后: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太少
热度 3 gabbro 2012-1-12 17:05
考公务员热之后,又是考研热。 前者看中的是公务员的好处,后者大部分是出于无奈,对科研有兴趣的寥寥无几。这是现实。 大学产业化与扩招后,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就业渠道并没有改善和拓宽,高校的售后服务没有。于是出现大量毕业即失业的学生,考研成为出身贫寒的学子最佳选择,或者说是无奈的选择。 中国的企业缺少技术含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不能吸纳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造成了大量的毕业生只能当公务员、进入教科文卫领域、或失业。当然企业为大量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是做出了贡献。现在有大学毕业生顶替农民工的趋势。 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门槛越来越高,除了拼爹,还能拼什么?出身贫寒的考生,即使各方面都考第一,也可能“被白血病”。 相比之下,进入高校和研究所等教科文卫领域,虽然不容易,但拼爹的成分相对小(不是没有)。于是出现了考研大军。 考研的竞争也很惨烈:参见“ 考研考出胃癌,值不值 ”。 况且导师选研究生的门槛也在提高,趋向于要211与985。 进入教科文卫领域的门槛也在变化,非海龟不要。本土毕业生的前途渺茫啊。 是不是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都在自废武功,自己出厂的产品,自己认为不合格而不要,也不屑一顾。难道是受了黑作坊的影响?黑作坊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食品),自己生产,自己不使用(不吃)。 我每年为自己的研究生找工作犯愁。
362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whyhoo 2012-1-12 16:30
国发〔201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预计“十二五”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持续增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一)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努力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既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略,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努力扩大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安排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及时发布和宣传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规划,引导高校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做好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岗位对接活动,使广大高校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   (二)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将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鼓励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二、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各地要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和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好他们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对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市(地)级以下机关特别是县乡机关招录公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录用计划应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要按照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做好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进一步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切实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   (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要结合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各地要尽快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机关工作的,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试用期满后级别工资高定1至2档;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    三、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   (五)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贷款额度。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联动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并积极引入风险投资资金,探索财政资金、风险投资等与大学生创业赛事的对接模式,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多渠道加大创业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   (六)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积极推广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提高创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参加创业培训的,根据其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创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在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对基地内大学生创业企业要提供培训和指导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延长企业存活期。   (七)稳定灵活就业。各地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要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申报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按规定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    四、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八)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各地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毕业生情况,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见习单位,为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就业见习管理办法,明确见习对象范围、见习基地条件、见习补贴标准、见习考核评估等事项,进一步规范见习活动。认真落实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政策,基本生活补助费用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分担。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和及时调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见习单位应加强见习场所的安全管理,并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但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九)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各地要积极组织有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企业新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在6个月之内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   (十)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结合国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开展研究,并按照公开、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在所承担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在承担的民口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聘用高校毕业生的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可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十一)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各高校要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特点,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措施,采取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开展网络招聘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其他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合作,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发布、岗位信息、网络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就业服务。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就业服务的健康发展,加强信息监督管理,规范互联网求职就业行为。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完善职业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求职、用人单位积极招聘和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对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并符合条件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全面落实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活动。   (十二)开展就业失业登记。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为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登记办法,建立就业登记与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费缴纳联动机制,维护劳动者就业权益。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并纳入户籍所在地失业人员统一管理,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毕业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   (十三)强化就业援助。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体系,建立专门台账,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和重点帮扶,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或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各高校可根据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各地要高度重视大城市聚居地长时间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女性、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实施专门的就业扶持政策。   (十四)保障就业权益。各城市应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各地要按照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公务员法等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对到各类用人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办理、工龄确定等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高校毕业生从企业、社会团体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工龄。要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要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的有关规定,保障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要切实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有关规定,防止各类就业歧视,维护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权利。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强化目标责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加大对就业政策措施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国务院                          二○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原文见 http://www.gov.cn/zwgk/2011-06/01/content_1874998.htm
个人分类: 教育|1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职业期望值和面试紧张
kejidaobao 2011-12-9 15:34
文/谢 珊 1 职业期望值 总结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出现最多的词句就是“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然而,毕业生大多表示在求职时已经没有什么期望值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什么是职业期望值? 职业期望是人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或向往,它既是个人内在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职业期望是否合理,对能否成功就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求职中常出现以下期望值问题: 1) 过于追求优越的待遇和条件。有些毕业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地看重自身利益的实现,主要考虑因素是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获得理想的个人收入,为到城市去、到发达地方去、到挣钱更多的地方去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抱负。 2) 受虚荣心影响,存在攀比心理。有些毕业生争强好胜,虚荣心强,不顾条件和环境因素等客观限制,盲目攀比,看到身边的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就一心想要找一个比别人更好的,而不考虑所选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施展自己的才能,往往因择业期望值超越现实而无法实现目标。 3) 自傲自大、好高骛远。部分毕业生找工作时“这山望着那山高”,期望值居高不下,这通常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眼高手低的印象。 4) 存在从众心理,盲目跟风。毕业生在求职时,普遍怀有很强的从众心理。这种喜欢跟风、追求所谓的热门职业的倾向,导致择业意愿过于集中,从而激化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造成职业期望值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教育成本合理回报、家庭期待、自我发展等,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并不单单是个人问题,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1)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我认知的偏差使部分学生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盲目乐观,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过于理想化的心态势必会使本人的职业期望提高。 2)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部分学生可能只片面地看到市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非常旺盛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此专业的供给也非常充足的一面,错误地认为非常容易找到高收入的工作,故容易有尽可能高却不切实际的职业期望。 3) 从教育制度角度看,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本身带有很强的城市指向——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当代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递增,学生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反映城市理念的价值观,导致职业选择时偏好城市而疏远农村的倾向。 上述的启示是:毕业生应调整期望值,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实现人职匹配。 2 如何克服求职面试时的紧张 常收到这样一些电子邮件:“老师,我平常只要一遇到陌生人就脸红,紧张得说活只打结,要是以后面试,我该怎么办?”“别人都说面试是临门前的一脚,一定要镇定,可是我现在还没有下场参加比赛,就已经紧张得不得了了,怎么办?”“我每逢有什么大事就急着上洗手间,要是我参加面试怎么办?” 从现象看,这都是面试前紧张怯场的表现。怯场往往是不适应、担心、害怕的结果。面试前的紧张,通常基于以下原因: 1) 成熟程度。不同年龄的求职者,在面试时的焦虑程度高低有别,它表现出应试者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对面试焦虑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求职者,能充分意识到面试成绩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因此焦虑程度会显著地上升。 2) 认识评价能力。面试焦虑与个人的认识能力息息相关。如果大学生把面试视为关系自己终身前途的关口,一旦失败,什么前途、理想、荣誉、幸福都将付诸东流,其面试焦虑程度必然提高。 3) 知识经验。当由于知识经验欠缺而对面试有较大障碍时,特别是竞争者为已有工作的在职人员时,大学生很多就会坐卧不安、焦躁不己;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可能在面试前充满信心,但一到考场,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实在不足以应付面试要求,也会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况。 4) 应试技能。训练有素的求职者,对面试思路、答题要点、要求等心中有数,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处之泰然,分轻重缓急,井然有序地回答问题。而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训练、没有良好知识积累和心理素质,就很容易在面试时心里慌乱。 紧张不一定是坏事,只要累积经验,习以为常,就可以消除过度的紧张,愉快地迎接紧张感的到来。把精力集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提前需要好好注意的。为了确保自信、沉着、出色地接受面试,建议采取如下步骤: 1) 放下浑身不自在的初次体验。初次体验时所感到的不安,是由于对面试的相关知识、情况知道甚少或是全然不知,所以要调整二者平衡度,了解所不熟悉的面试程序。 2) 让你展示的技能在不同面试场合各有特色。对你的面试官进行调查了解,从而使自已每次展现的技能都有特色。 3) 集中注意于你的面试官。须关注你的技能将如何使你的将来的面试官受益。不要过于关注你自己,或者操心自己看上去是多么的不完美。 4) 提前训练,避免面试中出现紧张。克服面试中的紧张,最好的办法是提前训练,在未参加面试之前,多争取机会磨练自己在众人面前宣讲的胆量,这样才能以备战时之需。 5) 突出你的基本技能。记住要展现的技能并练习如何展现这些技能,直到自己能从容地回答问题、掌握娴熟的表现技巧。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3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2011年图情毕业生就业及薪酬情况调查
WHUSIM2010PHD 2011-10-26 09:32
编译自 :The Long Wait | LJ's Placements Salaries Survey 2011 . http://www.libraryjournal.com/lj/home/892403-264/the_long_wait__ljs.html.csp By Stephanie L. Maatta Oct 14, 2011 “处境艰难啊!”从波士顿、西雅图、明尼阿波利斯市到迈阿密,到处一个声音。对2010届毕业生,过去的一年亲历寻找适当生活工资的职业岗位,然而,尽管经济遭遇打击,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机会及具有积极意义的信息。由图书馆杂志(LJ)发起的就业及薪酬年度调查,1789位图情毕业生反馈,代表的是来自38所参与学校的大约4790名学生中的37.3%。在这里阅读所有有关他们的经历,工作在哪里、工资趋势及从调查数据挖掘其它信息。 图书馆杂志(LJ)发起的就业及薪酬年度调查(LJ’s annual Placements Salaries Survey)始于2003年,调查的对象是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48所图情(LIS)学院(机构或个人代表参与,2010年有38所参与)。2011年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激烈竞争(Tight Competition);图书馆职位在哪里(Where the Library Jobs Are);图书馆之外的职位(Jobs Beyond Libraries);重定义两性公平差距(Equity Gap Redefined);毕业生视角(The Grads’ Perspective);(调查结果浏览)Explore the Data;调查方法(Survey Methods);确认你所在学校是否被调查到(Make Sure Your School Gets Counted);来自编辑的职业忠告(Heed This Career Advice | Editorial);来自历届学长的职业提示(Career Tips from the Trenches)。 图谋的观感:这样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现实意义,对于教与学,对于图情师生的职业发展、对于图情教育、对于图情事业等诸多方面有参考价值。值得国内参考借鉴。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8816675.html
1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点思考
whyhoo 2011-8-8 10:41
高等教育越来越功利化,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第一选择无非就是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知名企业当个螺丝钉。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蚁族聚集在一线大城市,另一方面很多二线城市却又留不住人才,我想这与当前高校缺乏引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大关联。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喜欢寻找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把大众化的选择作为标准答案,即使这种选择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抱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却缺乏有建设性的思考。大学生应该多进行独立思考并敢于展现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思想应更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视野应更具全球化,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应更加开放的吸收多元文化。大学生应从一些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走出来,将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利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
lincystar 2011-7-27 08:07
http://www.sljypt.com/water/jobs.jsp
个人分类: 找工作|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转政)
hainadaxuezuowu 2011-6-2 15:4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预计“十二五”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持续增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一)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努力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既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略,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努力扩大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安排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及时发布和宣传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规划,引导高校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做好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岗位对接活动,使广大高校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   (二)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将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鼓励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二、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各地要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和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好他们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对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市(地)级以下机关特别是县乡机关招录公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录用计划应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要按照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做好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进一步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切实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   (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要结合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各地要尽快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机关工作的,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试用期满后级别工资高定1至2档;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    三、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   (五)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贷款额度。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联动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并积极引入风险投资资金,探索财政资金、风险投资等与大学生创业赛事的对接模式,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多渠道加大创业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   (六)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积极推广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提高创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参加创业培训的,根据其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创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在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对基地内大学生创业企业要提供培训和指导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延长企业存活期。   (七)稳定灵活就业。各地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要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申报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按规定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    四、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八)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各地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毕业生情况,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见习单位,为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就业见习管理办法,明确见习对象范围、见习基地条件、见习补贴标准、见习考核评估等事项,进一步规范见习活动。认真落实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政策,基本生活补助费用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分担。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和及时调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见习单位应加强见习场所的安全管理,并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但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九)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各地要积极组织有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企业新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在6个月之内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   (十)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结合国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开展研究,并按照公开、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在所承担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在承担的民口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聘用高校毕业生的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可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十一)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各高校要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特点,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措施,采取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开展网络招聘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其他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合作,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发布、岗位信息、网络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就业服务。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就业服务的健康发展,加强信息监督管理,规范互联网求职就业行为。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完善职业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求职、用人单位积极招聘和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对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并符合条件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全面落实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活动。   (十二)开展就业失业登记。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为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登记办法,建立就业登记与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费缴纳联动机制,维护劳动者就业权益。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并纳入户籍所在地失业人员统一管理,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毕业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   (十三)强化就业援助。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体系,建立专门台账,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和重点帮扶,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或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各高校可根据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各地要高度重视大城市聚居地长时间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女性、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实施专门的就业扶持政策。   (十四)保障就业权益。各城市应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各地要按照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公务员法等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对到各类用人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办理、工龄确定等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高校毕业生从企业、社会团体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工龄。要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要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的有关规定,保障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要切实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有关规定,防止各类就业歧视,维护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权利。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强化目标责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加大对就业政策措施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国务院                          二○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个人分类: 种业的福音|1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