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系统理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国人更青睐论文、实践 而不喜欢系统理论
热度 1 llpllp 2013-1-6 11:43
最近,我通过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并把该理论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形成“系统科学思维教学法”,通过 3 年实践,效果惊人。 可是,我将这一成果拿到有关教育部门,没有任何人认可。原因是没有发表相关论文,理论可能有缺陷,没有实践(要知道,在中国,个人实践不是实践)。 我将按照“系统科学思维教学法”编辑的高中数学教学材料给相关教授及中学数学教师,所有人一致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好的中学数学教材。但没有教育部门的认可,没有人愿意使用。 为什么国人更青睐论文、实践,而不喜欢系统理论呢? 1. 观念问题 因为中国所有评价机制,只看论文、著作,而不管应用,有论文就是好东东,没有就不是。事实上,也没有人傻到可以发表论文而不发表论文的。 殊不知,“发表论文”有很多陷阱,相当于自己多年的心血白白拱手送人,连一声谢字都没有。以致中国有很多成果说不清是谁的,搞理论的永远是“穷光蛋”,而将理论变为技术的成“能人”,最“牛”的是应用技术的,成“富豪”。 2. 水平问题 因为论文、实践的好坏一目了然,只要稍微有一点水平的人就可以看出。甚至不需要任何水平,只需要“随大流”即可。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方法,几乎没有任何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培养学生思维,仅仅因为“所有人”都说好,也就成了好模式,以致全国都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 而系统理论无法做到论文、实践那么直接,有论点、论据,要看懂费时费力,甚至难得到要领,很多人不愿看,而想看的人又看不懂,无法判断系统理论的好坏,所以在中国没有人“喜欢”系统理论,但一旦“外国人”认为是好东西,国人便开始哄抢。 莫言的著作便是一例,没有成名,销售一般,成名后买断。 3. 只关心自己的,不关心他人的 由于中国只管论文多少,不管应用,因此,每个人都只管自己的论文能不能发表,别人发表关我什么事。最终结果是发表了很多无用的论文,这些论文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个人心得,正确与否,多多批评。
25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与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热度 1 benlion 2012-12-12 00:17
1996 年在北京组织国际会议阐述生物系统理论和系统生物工程, 1999 年在德国建立 biosystem network 网站的定义包含理论和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生物系统研究几方面, 2003 年国际学术界概念共识形成,但我主攻方向是系统遗传学的细胞发生系统动力学( 1999 年 -2002 年)。 在系统生物学, systematic 方法最早是 C. Nuslein-Volhard 的实验方法, G. Church 的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2001 年之后 Ideker 和 Hood 论述 systematic 数据测量等,在 9 月国际系统医学会议 *Rudi Balling 的报告是“ Systems Approaches to Parkinson ’ s Disease ”( Luxembourg Centre for Systems Biomedicine ) - “ Systems Approaches ”方法、“ systematic ”实验, Tomita 和 Kitano 开始于 e-cell 课题组是计算机 simulation 方法,生物系统是研究对象可以是一条信号传导路径或是代谢反应链等,比如,代谢系统论( theory )、分子动力学的超循环论等,可以有各种学派;但是,国际上主要研究机构,即使以不同的语言描述和方式表达,依然是理论(如数学)和实验、计算方法与生物系统等几个部件构成的概念。 2 年考察整个系统生物学发展历史,感慨 2 点: 1 )假如我能够有 Kitano ( 2000 年我邀请 e-cel 组的 Tomita 参加 2001 年北京会议)那样的日本 JST 支持,假如我有 Hood ( 1996 年我因转基因会议通信)那样的微软支持,那在 90 年代、 2001 年和 2009 年三次我尝试在中国开展国际最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或学术成就将会是如何? 2 )假如我是西方科学家在西方又会是如何 - 这一点可以得出结论 - 因没有 80 年代中国的系统科学热与中医药现代化探讨,也没有 90 年代国际传入中关村的生物(如转基因)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交汇点,而且,事实上自 1996 年至 1999 年国际都没有反应,到 2003 年才形成概念共识 - 可见证于 Kitano 、 Hood 和 Kool 等在 2002 年之前与之后概念的改变。 结论 – 如何才能在中国建立科学与产业(同样至今主流兴趣依然是国际专利到期的技术和现成产品的生产线规模化制造)发展的创新机制? *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612114.html )。
个人分类: 体制|3081 次阅读|2 个评论
1、研究缘起_从人体生理信号开始研究,直趋宇宙天地人生大奥秘
baishp 2012-11-27 00:40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宇宙天地的运动就是律动。人生于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在与天地进行着节律互动。其实说“互动”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严格地说,人体与宇宙天地都受着同样的一种力量支配,呈现着相关性很强的节律。人们最了解、最不容置疑的一个事实,就是女人们每月一次的例事。如果我们眼睛看到了,身体感觉到了,我们就承认,否则就不承认,那真是愚蠢之极。因为我们眼力有限,感觉也迟钝。我们平时看不到、感觉不到的现象,到了某个时候却会变成撕心裂肺、天崩地裂的大事。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全面地了解人体节律。节律是我们生老病死的主宰,也是我们研究生老病死的枢纽。 根据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干支”理论,人体有一部分的节律周期,与我们肉眼看得到的宇宙天体运行周期相同,如地支中的“月支”与“时支”;有一部分的节律周期,却无法从宇宙天体运行周期中得出,如天干、“年支”与“日支”。人体到底有哪些节律周期呢?这仍是一个谜。即便现有的干支理论,其实也是尚未得到现代科学意义上证实的事情。只是老祖宗留给我们这么个东西,我们就用了。中医医理。命理八字,学得好的人,用起来十中八九也不是极罕见的事。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百发百中的活神仙。这说明我们身体的节律,始终有一部分还未被人了解、认识。 在现代,涉及到中医、人体生命科学、人体节律研究的,可以大致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在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知识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可称之为“科班”出身的人,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大科学家(如钱学森先生)。这一部分人又始终停留在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宇宙开放巨系统、复杂性科学、混沌理论……这些乍听起来玄乎得很的理论。也不知他们到底要拿什么来做研究的“原材料”。你总得要有观测数据吧?没有数据的研究,只能永远停留在哲学思辩上。这些“科班”人士要么就是停留在另一个极端,眼睛看着具体一时的个体,几秒钟、几分钟的心电图、脑电图……而至今看不到这两个极端互相靠拢的一丝丝 迹 象。 这些“科班”人士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传统文化总是无法做到完全的开放,完全的兼容并蓄。说先入为主也好,思想桎梏也罢,都可以。记得有位学者,对传统文化与中医都很推崇,但他在一次演讲中却说“八字是迷信”,令人唏嘘不已(因为最近没有搜到这段话了,故略去其名)。岂不知现在的子平八字,它最初的理论根据正是源于中医始祖典籍《黄帝内经》。 另 一 阵营的人,就是民间研究命理八字、易经易学、医理医易的这些人,也可称为草根人士。这些人思想开放、活跃,可惜大多没受过现代科学知识的熏陶,无法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来深入研究他们极其感兴趣的这门学问。不过也正是这些人,延续、保存了我们传统文化最宝贵的这一部分内容,功为至巨。 这两个阵营,如果能够互相接头、融合,对中医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必将产生本质性的、飞跃性的推动作用。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黄帝内经》时指出:《黄帝内经》的宗旨,最重要者是“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一)善言天者,必有验於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厌於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意思凡是谈到天地之道,都必定会在人类身上反映出来;凡是古时的天地规律,亦必适用于现代;凡是在别人身上存在的规律,也必定会存在于在自己身上。所谓“道不远人”吧。因此要研究宇宙天地之道,并不需要用高倍天文望远镜观测十万亿光年之外的宇宙深处。只要把自己研究透了,也等于把宇宙研究透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他从哪里去弄高倍天文望远镜啊?也无法想象他能够用复杂巨系统理论来研究宇宙。 博主由于个人命运的关系,在十多年前对宇宙天地、生命、生死之道产生了很大兴趣,阅读了一些传统文化典籍,也领悟到探求这个“道”,重点在对自身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博主工科出身,对传统文化(中医医理、八字命理)中既有的研究方式,也就是只有定性的论述,没有定量的研究手段,极不适应。因此打算另辟蹊径,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 要对自身作定量的研究,除了不断测量自身的生理信号,研究这些生理信号外,还有什么途径?没有。人体生理信号有无数,但要长期、大量测量,必须是很容易获得的信号数据,必须是非侵入式测量。结合博主所能获得的测量工具,即定在体温、血压(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与脉搏这三类四种信号。 关于“道”,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这个“开篇词”就写到这里吧,以后慢慢道来。也希望以后与博友们有很好的互动,彼此帮助,共同进步。 (本文首发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oofe.html 首发时间:2011-01-04 19:49:21)
个人分类: 夸夸其谈|1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机振动专家——朱位秋
热度 1 maancai 2012-11-21 20:42
朱位秋,力学专家。1938年生于浙江义乌。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64年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得到了四类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打破了60年来只有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的局面。提出与发展了高斯白噪声激励下耗散哈密顿系统等效非线性系统法、拟哈密顿系统随机平均法,研究拟哈密顿系统随机稳定性、随机分岔及首次穿越的理论方法,以及分别以响应最小、稳定性或可靠性最大为目标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上述创新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框架,为解决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术成就: 上世纪80年代,应用数论方法导出了在极宽频带随机激励下对称结构(正方形板、正三角形板、长比可通约矩形板)的均方响应的简洁而相当精确的渐近估计公式(据本人所知,这是振动理论史上唯一的一次应用数论方法)。得到了Gauss白噪声激励下单、多自由度非线性系统最为一般的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指出了Gauss白噪声激励下单自由度强非线性系统能量包线随机平均法的数学理论依据,将该法推广于最为一般情形,并首先应用于滞迟系统的随机响应分析与可靠性估计。用平均法正确预测了van der Pol振子对Gauss白噪声的响应,指出了等效线性化法与Gauss截断法结果的不正确性。提出了Gauss白噪声激励下单自由度强非线性系统的等效非线性系统法。提出了随机载荷作用下具有随机疲劳强度的结构的疲劳损伤累积与疲劳裂纹扩展理论,给出了随机疲劳问题圆满解答。将标量随机场的局部平均理论推广于矢量随机场,提出了基于矢量随机场局部平均理论的随机有限元方法。撰写了专著《随机振动》,概括了国际上包括本人直至90年代初非线性随机振动理论的精华。 90年代以来,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研究从Lagrange体系转到Hamilton体系,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表示成随机激励的耗散的Hamilton系统,并按相应Hamilton系统的可积性与共振性,将系统分成不可积、可积非共振、可积共振、部分可积非共振、部分可积共振五类。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Hamilton系统理论。 1.精确平稳解 证明了Gauss白噪声激励下多自由度耗散的Hamilton系统的精确平稳解的泛函形式取决于相应Hamilton系统的可积性与共振性,给出了上述五类系统精确平稳解的泛函形式,求解方法及解存在条件。国际上首次得到四类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打破了60多年来只有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的局面。证明了陀螺力对精确平稳解的影响取决于包括陀螺力在内的Hamilton系统的可积性与共振性,指出并纠正了法国学者C.Soize关于陀螺力为广义外力、它不影响精确平稳解的不正确结论。 2.等效非线性系统法 提出与发展了Gauss白噪声激励下多自由度耗散的Hamilton系统的等效非线性系统法,提出了三种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等效准则,给出了上述五类系统近似平稳解的解析表达式。 3.随机平均法 提出与发展了分别在白噪声、宽带噪声、窄带有界噪声、及谐和与白噪声作用下多自由度拟Hamilton系统的随机平均法,证明了平均方程的形式取决于相应Hamilton系统的可积性与共振性,平均方程的维数等于相应Hamilton系统独立、对合首次积分个数与共振关系个数之和,给出了五类拟 Hamilton系统平均方程系数的公式与求平均方程精确平稳解的方法。 4.随机稳定性与随机分岔 首次引入了独立、对合首次积分之和的平方根新范数,从平均伊藤方程出发导出了计算多自由度拟不可积Hamilton系统最大Lyapunov指数的简单近似公式。对其余四类拟Hamilton系统,提出了从平均伊藤方程出发求最大Lyapunov指数近似值的方法。提出了用平均Hamilton过程边界类别判定拟不可积Hamilton系统概率渐近稳定性与随机Hopf分岔的方法。正确全面地解释了Duffing振子分别在窄带随机激励、谐和与白噪声激励及有界噪声激励下的随机跳跃及其分岔现象,指出了基于线性化结果的解释的不正确性。 5.首次穿越 提出与发展了从平均方程出发,通过求解后向Kolmogorov方程与广义Pontryagin方程得到五类拟Hamilton系统首次穿越故障概率、首次穿越时间的概率密度与各阶矩的方法。 6.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 提出和发展了以响应最小为目标的非线性随机最优主动与半主动控制、以最大Lyapunov指数最小为目标的反馈稳定化、及以可靠度最大或平均首次穿越时间最长为目标的故障概率最小化控制理论方法。 上述系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崭新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Hamilton理论体系的框架,为解决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 (最近学习随机振动,即兴整理)
5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促进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kejidaobao 2012-11-21 13:52
文/廖志杰 地热资源是一种廉价、洁净的资源。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指温度低于150℃、地下深处没有年轻岩浆活动作为附加热源、在正常或略为偏高的区域热背景条件下,出现在孔隙-裂隙介质或断裂破碎带中的地下热水环流系统,其在自然界分布较为广泛。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以对福建漳州地热田的研究作为主要基础,从中低温对流型低热系统地址构造-新构造分析、热传递基本原理、区域地温场及大地热流分布、地热地球化学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理论基础。该书从构造分析开始,论述了中低温地热流体的化学组分,分析了热传递、地表热流值和地温场,探讨了勘探中如何利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讨论了中低温热水的资源类型及分类,介绍了各种资源评价的方法,为研究地质时期中低温热水沉积(或称喷流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及改造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力武器,对勘探与开发中国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具有指导性与方法性的意义。从实际考虑,一个中低温地热系统的开发不必用漳州地热田那样的投入。但测量其天然排放量、圈定热田的面积、弄清它的断裂系统、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孔、测量孔中的温度剖面、探明热田的热储层、采集和分析温泉和钻孔排放物的化学组分、计算地热田所储藏的地热能是基本要求。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温泉中,中低温地热系统占绝大多数。据文冬光等(2010)统计,中国有2710个温泉。其中云南822个,西藏306个,四川305个,广东282个,福建172个。温泉的下限温度被定为25℃,这一标准对中国等疆域辽阔、地形起伏很大的国家并不适合。例如在青藏高原,按此标准,就会将许多向自然界放热的低温温泉排除在外;而在闽粤海南和桂南,则会将许多不是温泉的冷泉算作温泉。笔者等对西藏进行了考察,将温度高于10℃的泉视为温泉,则西藏有644个温泉。 温泉是地热的露头。地热的富集程度足以构成能量资源的系统才是地热系统。按照地热系统内储存流体的温度可以分为高温地热系统(>150℃)、中温地热系统(90—150℃)、低温地热系统(<90℃)。根据水化学资料,西藏已确定的地热系统共295个,其中高温地热系统129个(占43.7%),中温地热系统31个(占10.5%),低温地热系统135个(占45.8%)。云南西部已确定的地热系统有520个,其中高温系统88个(占16.9%),中温系统72个(占13.9%),低温系统360个(占69.2%)。四川西部已确定的地热系统213个,其中高温系统38个(占17.9%),中温系统9个(占4.2%),低温系统166个(占77.9%)。福建省206个泉(含10个<30℃的泉),属于高温系统的7处(占3.4%),中温系统居多,为161处(占78.2%),低温系统38处(占18.4%)。从统计数据看,中低温地热系统占绝大多数,其中,在云南西部占83.1%,四川西部占82.1%,福建省占96.6%,位于2个板块碰撞带的西藏达到56%。西藏还有349个温泉没有实地调查和取水样,而且它们主要以中低温为主。 美国1975年以来进行了3次地热资源评价工作。1975年,White等进行的评价中,已确定的高、中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共283个,其中高温系统62个(含1个蒸汽为主的系统),中温系统163个。1978年,Muffler的评价中,高温系统52个,中温系统163个。1982年美国进行了低温地热资源的评价,已确定的低温地热系统共1119个,其中美国西部1069个、中部31个、东部19个。1978年、1982年的评价数据相加,则美国已确定的地热系统共1334个,其中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1282个(占96.1%),而高温地热系统只占3.9%。 将地热系统根据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热量传递方式进行分类的应首推Muffler(1976)。他将地热系统分为对流型、传导型两大类。前者亦可分为2类,即:“与浅成年轻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并出现在具有高孔隙率和渗透率的地质环境中的水热系统”(简称“有岩浆热源的水热对流系统”)、“出现在区域热流量高至正常区域以内的低孔隙率-破碎带渗透率环境中的环流系统”(简称深循环水热对流系统)。实际上,前者为高温系统,后者主要为中低温系统。 1982年,Reed对美国低温地热资源进行评价时,将其分为水热对流系统、传导为主系统两类。水热对流系统又可分为2类,即:“孤立的热泉和井”(可细分为断裂面、深部热储、背斜边缘3类)、“圈闭的地热储”(可细分为侧向补给、地垒高地、盆地构造3类)。 本书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热储的类型,分为3类:① 对流型裂隙介质热储(典型实例为福州地热田、广东阳江新洲热田);② 对流型喀斯特热储(典型实例为广西象州地热田);③ 对流-传导型孔隙介质热储(典型实例为华北盆地许多古潜山热田)。并描述了这3种热储的热水成因、赋存条件、温度场特征。 对福建一带地热资源前景,该书指出:“必须指出,东南沿海地区由于高温热泉出露比较多,水热活动比较强烈,地表又有大量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出露,并有几处新生代火山,因此不少国内外地热界人士曾认为,本区有可能出现温度大于150℃的高温水热系统,甚至有干热岩体存在,并建议在闽、粤、琼三省进行深部勘探以开发利用高温地热资源。然而我们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本区并不存在出现高温水热系统或干热岩体的地质构造条件及高热背景,区域平均热流值在75mW/m2左右。从本区已进行过不同程度勘探工作的几个地热系统来看,热储温度均小于或等于140℃,地下热水循环深度在3.5—4.0km左右,属典型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其中不少(如福州、漳州、灰汤、邓屋、温汤等)目前已进行开发利用。”(p10)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对东南沿海地热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4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医学,分析与综合渗透
benlion 2012-10-23 08:05
回到结构论的观点,结构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系统,系统皆有物质、能量和信息 3 要素,研究系统的方法和思维有符号论、实在论,方法有理论、实验和分析、综合。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是理论与实验结合、分析与综合渗透,这个概念是 2003 年国际上才形成共识的系统理论和实验与计算方法结合的生物系统研究。 大学时代,读到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对原子论或还原论观点的论述非常精辟,是否同于 莱布尼 兹 的单子论? 就是说伦理学研究一定要分析到一个不可再分析的基点,这个最基本概念才是伦理学的出发点;因此,我引申到在结构论里是基元的概念,化学的出发点是原子,生物学的出发点是基因,物理学的基元是微观粒子等。 化学和代数的英文源自阿拉伯文,墨家的光学和小孔成像实验、声学等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实验方法和光的波动学说建立做出贡献。波粒二像性和波尔的互补原理等,又是原子论与整体论的关系体现,粒子之下进入场和弦等就走向微观与宇观一体化,系统的整体论走向一个极端就是作为系统的原子整体;因此,只有分析与整合之间的内在构成关系及其动态才是系统概念,系统的结构及其转换成为系统论研究的范畴,从而得出结构整合、调适稳态和分层建构 3 规律。 系统医学研究也就必须是建立在实验、分析与理论、综合方法上,及其交替;所以,实验医学、分子医学是系统医学发展的基础,系统科学、数学理论是系统医学发展的方法。 续,系统医学 – 回忆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624743.html )。
个人分类: 百家|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2012年
benlion 2012-10-21 18:06
2008年开始在国内创业,可是,却总是陷入了历史的回顾。 当许多人在批判中医理论的时刻,却未从中看到其绝妙之处的数学模型方法。系统理论和计算机方法的生物学与生物工程研究,就在于这个思维出发点。 系统生物学是理论生物学与实验生物学的结合,合成生物学是遗传工程的系统生物学。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在青蒿素的反应链代谢工程、人工XDNA的化学合成、人造生命的基因组合成、directed evolution等已经很有成效,还有,细胞逆转分化和细胞或超级细菌抗药的系统生物学机理,有待于研究,也许将成为诺贝尔奖授予的方向。 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统遗传学和系统医学等会议都尝试在中国开第一届,结果都未成而转变成参加国外后来筹备的系统生物学等会议,生物计算机和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等也都尝试在中国首先开展,但一样只能等到国外发展起来之后国内才跟踪。 1996年第一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开成功了,那是因为实际上国际上转基因动物研究及其会议已经普及,即使如此,也是我们以半民间加半官方的方式办成;所以,当我国在大肆提倡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时刻,应该思考与研究一下创新型的社会文化和体制。 引进就落后,因看重的是权威型,已经成为权威时这个领域也已接近成为历史。否定传统,看不到传统中的价值,因也是以过去权威的眼光看传统。这,值得思考,如何才能建立创新型社会。 (2012年10月20-21日)
个人分类: 2012|1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会》期刊主编秦威谈中国本土化NGO研究
qinwei58 2012-8-9 09:33
《学会》期刊主编秦威谈中国本土化NGO研究 ( 点击次数:297次 发布时间:2011-11-25 16:59:30 作者:黄伟程 陈祝安 齐梦鸽 来源:本站) 新闻网讯(见习记者黄伟程 通讯员陈祝安 齐梦鸽)11月24日,著名非政府组织研究期刊《学会》主编秦威在我校文法学院41207教室做了一场关于“NGO组织本土化研究”为主题的讲座,我校近两百名MPA﹑MSW研究生和本科生认真聆听了秦主编的精彩讲座。 《学会》期刊是我国从事非政府组织专业化研究的两部期刊之一,每年收录相关学者约五十多篇核心论文。秦威长期担任该期刊主编,与该领域学者接触频繁,对中国非政府组织本土化研究颇有见解。 他指出:“中国由于还没形成非政府组织专业化研究的系统理论,很多中国学者将西方理论引入到中国,易产生‘水土不服’现象,无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秦主编结合自身经验,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NGO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从古至今,纵览内外,由中国明朝成立的第一个科学社团到当今中国的各种民间科技﹑环保﹑慈善等组织,并比较国内外NGO组织的发展,使同学们对NGO组织的发展有了基本的认识。他特别指出NGO组织是政府失灵的产物,并对我国官方NGO组织提出了期待:希望其能够更加透明和具有公信力。 他还对我校广大MPA﹑MSW学子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你们做学问要沉得下去,千万不能浮躁。“将中国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理论系统化工作就交在你们这一代人身上了!”令广大学子深受鼓舞,最后,座谈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章关键字: 期刊 主编 本土化 NGO (编辑 梅海兵)
31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裹而不乱的卷积
热度 21 xinyumri 2012-6-19 04:40
裹而不乱的卷积
鲍海飞老师论卷积 的文章,给卷积赋予了几分浪漫的诗意。循着鲍老师文章中的链接, 曹广福 和 吴中祥 二位老师又让我重新认识了卷积理论严谨的一面。 卷积( convolution ),对于许多初学系统理论的人来说,是个恼人的概念。 convolution 的形容词是 convoluted ,含有 twisted , complicated , intricately involved 等意思,比如,要形容一部小说情节复杂,我们会说 It has a convoluted plot. 因此,把 convolution 翻成北京话里的“裹乱”,应该还不失形象与贴切。下面这幅漫画,出自一本“信号与系统”的教科书 (BP Lathi, Signal Processing Linear 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相信不少人看了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其实,要想理解卷积并不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系统的脉冲响应出发,自己把公式推一遍,掌握其来龙去脉。这也只需三板斧就够了,各位看官请跟我把下面几帧连环画看完。 卷积理论的大前提是系统必须是线性、时不变的,假设它对脉冲信号 d (t) 的响应是 h(t) ,下面是系统理论中常用的表述方法,左边为输入,右边为输出: 第一板斧要利用的是系统的时不变性:如果我们把输入的脉冲信号在时间上平移 t ,即 d (t- t ) ,系统的新输出也应该相应地平移 t ,即 h(t- t ). 第二板斧要利用的是线性系统的特性:如果我们再在这个平移后的脉冲信号前面乘上一个系数,即 A d (t- t ) ,输出也应该被乘上相应的系数,即 Ah(t- t ). 第三板斧就是把一个任意的输入信号 f(t) 近似成无穷个脉冲函数的叠加:这个对学过微积分的人来说小菜一碟,即 f(t)= S f(n Dt ) d (t-n Dt ) Dt 有了前面的两板斧,很自然,系统的输出应该是 对每个脉冲信号响应的叠加,即 y(t)= S f(n Dt ) h(t-n Dt ) Dt 这里再一次利用了线性系统的特性, 即可叠加性。 如是,当 Dt-0 时,求和便成了积分,系统的输出也就成了脉冲响应和输入信号的卷积, 这就齐活儿了。 y(t) = ∫ f(τ) h(t−τ) dτ 理解 了这一推导过程,您就会发现,卷积一丁点儿 都 不裹乱。 恰恰 相反,它的产生,有着清晰的物理思想和巧妙的数学构建,形式上 又 简约到了极致。 由此 ,您就可以 任意地发挥诗人的想象 , 漫步在 时间或空间上 , 翻转 平滑,胜似闲庭信步 。 您也可以在时域和频域间做一番穿越,细细品味一下卷积的种种性质,里面不乏奇妙的对称性,能唤起近乎神秘的美感,这便是数学的魅力了。 每年给学生布置卷积的作业时,我都会在最后写上一句: Happy convolving! 裹而不乱,不亦悦乎?
个人分类: 教学与科研|12505 次阅读|50 个评论
核育论内容提要11
hy517hy 2012-2-7 07:51
核育论是纵向贯通研究物质、能量、生命、人类、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系统理论。核是决定存在性质的根本,包括物质之原子,能量之来源,生命之基因,人类之关系,自然之法则;育是核在感知层面的表现过程,包括物质之性质,能量之量度,生命之种属,人类之活动,自然之运动。核育论的研究特征是以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象形工具(指抽象图形工具,包括象形汉字的字形)为主表示理论内容(现有的理论多以数码工具表示其内容)。重要使命是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观点,新视角,新工具;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新启示。 核育论研究目前正处于从哲学向实践层面转化的阶段。以解决社会难题为机缘介绍研究成果。第一本专著《新能源创新发展模式》为解决新能源产业建设难题而面世。本书是第二本专著(但是以核育论为书名的第一本专著),目的是通过提供怎样做人的科学知识,为个人、企业、社会层面所面临的诸如幸福怎样做,团队怎样做,社会制度怎样做等常见难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适合于思想开放,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创业者,企业家,政府领导阅读。
个人分类: 核育论|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之路系列十五: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与随机服务系统理论
swuncyh 2012-2-4 2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构建一个符合计算与通信性能要求的计算机系统,这里的计算机系统是广义上的,它包括单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并行计算机系统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即包括硬件系统结构与包括软件系统结构。 计算机硬件系统:它是由多个部分(部件)有机连接在一起,部件间连接的目的在于实现数据通信,部件间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部件处理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实质上是服务能力,部件的处理能力与存储能力设计是部件设计的关键,如果设计过大,导致成本上升,过小,不能满足服务能力要求,会导致丢失数据等问题。那么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实现最优,这是计算机系统设计中的静态问题;另一方面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服务要求是动态变化的,如何及时地以优化方式分配服务资源,则是一个动态问题。这些静态问题和动态问题,与随机服务系统理论中研究的容量设计和运行控制两大类问题是直接对应的,而随机服务系统理论也正是在计算机科学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因此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是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的重要数学基础理论。 计算机软件系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并行计算机系统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间也构成服务和被服务系统,因此软件系统间的这些服务关系建模,同样也可以采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来进行。目前处处于热点的云计算和物联网系统中也是由众多软件子系统有机构成的,这些子系统间联系的纽带是数据通信,子系统间实质是服务和被服务关系。
个人分类: 博士之路|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科研团队要懂得的定律
zhangzuocug 2011-12-21 10:09
前言 这些定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名字中往往有一个不相关的名词,什么“时钟”、“鳄鱼”、“鲶鱼”。。。如果不知其意,第一次听别人提起,空虚忐忑的感觉油然而生。 所以非管理学科人士提前补充一下相关知识,以备不时之需,避免尴尬局面。 如果阁下有科研团队要管理,想必更有益处。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今天的企业,其命运同样受“蝴蝶效应”的影响。消费者越来越相信感觉,所以品牌消费、购物环境、服务态度……这些无形的价值都会成为他们选择的因素。所以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看到,一些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公司在他们的公司理念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在你的统计中,对待100名客户里,只有一位不满意,因此你可骄称只有1%的不合格,但对于该客户而言,他得到的却是100%的不满意。” “你一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 “在客户眼里,你代表公司”。 今天,能够让企业命运发生改变的“蝴蝶”已远不止“计划之手”,随着中国联通加入电信竞争,私营企业承包铁路专列、南京市外资企业参与公交车竞争等新闻的出现,企业坐而无忧的垄断地位日渐势微,开放式的竞争让企业不得不考虑各种影响发展的潜在因素。 精简机构、官员下岗、取消福利房等措施,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传统的保障,随之而来的是依靠自己来决定命运。而组织和个人自由组合的结果就是:谁能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 【青蛙现象】 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启示之一是: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 启示之二是:青蛙,就好象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 启示之三是: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会有面临失业的危险! 启示之四是:我们不要单纯的,只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忽视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因为,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才是最可怕的! ----------------------------------------------------------------------------------------------------- 【鳄鱼法则】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 【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于鲶鱼效应的应用,目前已有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领导活动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竞争机制的建立、能人的启用、领导风格的变革等等。但笔者认为鲶鱼效应的分析和应用远不止这些。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 首先,如果鲶鱼本体代表领导者。 领导者即影响他人完成任务的个体或者集体,在死气沉沉的沙丁鱼箱内,沙丁鱼就象征着一批同质性极强的群体,他们技能水平相似,缺乏创新和主动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整个机构是一种臃肿不堪的状态,而鲶鱼领导者的到来(或者内部沙丁鱼进化成鲶鱼),新官上任三把火,整顿纪律,规范制度,改造流程,合理配置岗位和人、财、物,逐渐组织的经营有了起色,成本减下来了,臃肿的机构简化了,无能的沙丁鱼被吃了、赶走了,有能耐的沙丁鱼得到了正面的激励,这样整个机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鲶鱼领导者的带领下,整个组织的活力都被调动起来,从而使集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占领市场、保有市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鲶鱼领导者应该具备如下特质: 1-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迅速发现组织停滞不前的病症所在,并能够快刀斩乱麻,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说话算话、强势作风:科学地决策,并能够监督决策的执行,及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 3-倡导创新、结果导向:提倡创新,塑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从业务流程、工作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薪酬设计和考核等方面体现创新思想,体现创新的利。 4-成就需求、前瞻视野:有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能够预见组织发展的方向以及现存人力资源与未来的差距,能够有效地辨别未来人才,裁减掉不适合组织发展的拖后腿人员。 5-系统视角、敢于变革:能够从系统内外观察组织系统结构的变化和功能,既要把自己当作组织的一部分(相对于渔夫,鲶鱼领导者本身也是沙丁鱼,渔夫才是领导者),又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小系统中的领导者,能够带动员工队伍打开局面、打破常规,取得良好效益。 对于在领导者领导下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职工群体而言,如果领导者有鲶鱼特性,那么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激发自己的能量,至少要和鲶鱼同步速度,并且要保证同一方向(企业目标),这样才不至于被鲶鱼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鱼挤到最后憋死。 其次,如果鲶鱼代表团队中一员。 那么它就意味着新、奇、异,包括观点的不一样、行为的不同、习惯的迥异,正因为不同,才会激发智慧,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加盟,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员工,那么这个团队产生奇思妙想、产生高绩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注重团队建设、致力团队沟通的今天,适当地吸引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带来多赢。但是鲶鱼的数量应当加以控制,全是鲶鱼的话,整个团队就会出现“个个是英雄、整体是狗熊”的现象,因为个个鲶鱼都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合作和沟通就不存在了,整个团队就乌烟瘴气了,所以日本有些企业信奉“一流管理者、二流员工”的用人信条,既然一条鲶鱼能够带动一群鱼翻腾搅动,那就没有必要再放第二条了,一山不容二虎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团队中的鲶鱼分子应注重良性沟通、影响力的塑造,其他员工对待团队中的鲶鱼,也应该在工作的基础上与其加强合作。  再次,如果鲶鱼代表让人来劲的工作内容。 现在在很多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设计依然成为流程改造的一大课题,不合理、枯燥无味、没有前景、单调无聊的工作内容让人们感觉像一桶拥挤的沙丁鱼一样没有激情,不愿意在岗位上多思考多改进,以致慢慢地形成了集体惰性。如果能够把工作扩大化、丰富化的鲶鱼效应应用到工作设计(Jobdesigning)上,那对组织的财务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把好动、充满激情的鲶鱼放到一潭死水的工作中呢?这又是一门棘手的学问,有人主张从横向和纵向扩大工作范围、深化工作内容,让员工们体验丰富的工作活动,感受努力工作的成就,让他们体现面对挑战性、来劲性工作时的激动与欲望;有人主张运用轮岗的方式增长员工的才干,让他们工作中的鲶鱼越游越欢;笔者则主张在应用以上措施的同时还要注重人与岗位性格的匹配,鲶鱼就要做鲶鱼的事情,沙丁鱼就要做沙丁鱼的事情,岗位中既要有鲶鱼性工作内容也要有沙丁鱼性工作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员工的偏好,看那些工作能够让他们产生鲶鱼的动力与激情,只有匹配了之后,鲶鱼效应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不然虽然设置了鲶鱼性工作内容,却发现这种工作根本不能让员工为之动容、为之奋斗,那么这条鲶鱼就成了死鱼了。 从这个角度看,工作中的鲶鱼代表着丰富的工作内容、令人来劲的责权利、充满挑战的工作期望、新鲜的其他岗位体验等等。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是否要在工作中设置鲶鱼工作、在什么层次上设置鲶鱼工作,都将是一个组织的战略问题。 综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鲶鱼代表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从业者,领导可能是鲶鱼,那么你的努力最好和组织保持同方向,不要往后游,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危险,永远充满激情地向上游,也许某一天你也变成了鲶鱼,赶着一群沙丁鱼向上奋斗;你的同事也可能是鲶鱼,那就和他比拼比拼,看谁翻腾的能量更大;你的下级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在激励下属成长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充充电,保持强劲的势头发展,否则你也有被下属吃掉的危险;你的工作中也可能有鲶鱼,那就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分清主次,让鲶鱼工作越游越欢,最好能到上一层工作岗位上去搅动一番。 -----------------------------------------------------------------------------------------------------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法则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戴高乐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没有距离感,领导决策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两相比较,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好。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猴子与表的故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 但 “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在这方面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美国在线是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企业文化强调操作灵活、决策迅速,要求一切为快速抢占市场的目标服务。时代华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强调诚信之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 两家企业合并后,企业高级管理层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两种价值标准的冲突,导致员工完全搞不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世纪联姻以失败告终。这也充分说明,要搞清楚时间,一块走时准确的表就足够了。 只选择你认为正确的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量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尼采有一句名言:“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更容易些。”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适从,心力交瘁,不知自己该信哪一个。 还有人在环境或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并因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两门选修课都是你所感兴趣的,但是授课时间重合,而且你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学好两门课程,这个时候你很难做出选择。在面对两个同样优秀、同样倾心于你的男孩子时,你也一定会苦恼许久,不知该如何做出决断。 择业时,地点、待遇不分伯仲的两家单位,你将何去何从?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要面对“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苦恼。 在面对矛盾选择的时候,我们推荐使用“模糊心理”。所谓“模糊心理”,就是在一个很难决策的情况下,以潜意识的心理为主要基调,做出符合潜意识心理的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模糊心理”实际上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种心理沉积。也许你并不能说出一条明确的原因,但是通过心理的潜意识,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出最符合个体心理需求的决定。这里说的潜意识,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模糊心理”在矛盾选择面前,能够提供给我们最安全的心理保护,因而是值得提倡的。 核心理念:更多选择、更多标准会让人无所适从。 应用要诀:明确目标、不受干扰;懂得取舍,该放则放。 -----------------------------------------------------------------------------------------------------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理论1 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破窗理论2 也叫 破窗效应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 20%的人买时间----------------80%的人卖时间 20%的人找一个好员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视经验--------------80%的人重视学历 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20%的人我要怎么做才有钱------80%的人我要有钱我就怎么做 20%的人爱投资----------------80%的人爱购物 20%的人有目标----------------80%的人爱瞎想 20%的人在问题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问题 20%的人在放眼长远------------80%的人只顾眼前 20%的人把握机会--------------80%的人错失机会 20%的人计划未来--------------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嘛 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20%的人做简单的事情----------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 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20%的人如何能办到------------80%的人不可能办到 20%的人记笔记----------------80%的人忘性好 20%的人受成功的人影响--------80%的人受失败人的影响 20%的人状态很好--------------80%的人态度不好 20%的人相信自己会成功--------------80%的人不愿改变环境 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80%的人永远漫骂、批评 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 -----------------------------------------------------------------------------------------------------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 【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 【霍桑效应】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 【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 【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1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经济物理还没形成一个系统理论和学科?
热度 4 yanghualei 2011-11-7 08:38
为什么经济物理还没有形成一个理论?类比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形成,首先社会经济学中变量的数据杂音太多,而 涉及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变量的具体关系没有在理论上和经验上揭露出来。这源于经济物理学家缺乏对经济机制和经济变量的本质性考察,主要着眼唯象的经验的揭示和解释;经济学家主要着眼计量的回归和检验分析,缺乏数理分析 。并且其两有趋同的趋势,都放弃对经济学机制和基本概念的探究,而着眼对数据的挖掘。 但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经济物理学家的数据挖掘,所产生的命题,都会 因为在社会系统中获取的变量杂音太多,而有待于进一步推究,这源于黄吉平老师所说:“社会系统中缺乏可控的实验 ”。张翼成老师和汪秉宏老师所推崇的计算机模拟,是否能否解决黄老师的问题,还有待遇进一步验证。但从如今来来,至少数学和计算机语言没有人类的行为语言那么智能化,同时计算机模拟缺乏行为法则类集的扩充。故计算机和实验还只能逼近和拟合,还不能切合。 那怎么去除社会系统数据的噪音?首先想到就是斯坦利和周炜星老师所推崇的统计法则,因为平均可使得误差中和。但仔细想想,还是有点问题,因为人的行为好像又不完全随机,同时平均为什么不是使得误差放大呢?这就想起非线性科学,而 非线性科学在某种程度适应于大系统或者交互作用大于独立作用的系统,同时非线性科学,在理论上使得行为长期预测的失效。 总之,在构建经济物理学的过程中, 不但注重社会系统简单性(自然性), 利用靠自然科学发展起来的理论、工具以及方法(可控实验、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以及近代数学等)。还要 注重社会系统自身的特性,即经济系统需要数学,但不一定是现代的数学 ; 经济系统需要实验,但不一定是现在的实验 ;故该是经济社会系统为数学和实验立法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631 次阅读|7 个评论
系统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21 14:44
  任何一个理论都有一个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的正确与否就决定了这个理论的未来。系统论也是同样,它也有立足点,没有这些立足点,系统理论就缺乏最坚实的支撑。那么系统理论的立足点是什么呢?   系统理论的立足点有两个,一个是对称,一个是不对称。各位看官说了,对称与不对称是一对矛盾,怎么可能统一在一个理论中呢?您接着往下看,就知道对称和不对称也是可以统一的。   我们先说对称的一面,这种对称是指物质的对称,或者说物质的统一,万物虽然看起来复杂多样,但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它们不仅有同样的本性,而且遵循着同样的原理,唯一不同的就是它们的组织形式。   那么这个假设能够成立吗?对普通人来说,这一点是极难理解的,明明看起来物质之间巨大的区别,怎么可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织起来的呢?不过,这却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哲学家的一致认识,而且科学的发展也不断证实了这一点,如所有东西都可以转化为能量,用能量也可以造出我们所知的所有基本粒子,如果你相信物质是不灭的,那么它就不正好证明了物质的统一性吗?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上虽然也承认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但这种统一和哲学的统一完全是两回事。科学上的统一是一种泛统一,即丰富多样的物质是由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微粒组成的,而在哲学家们看来,所有东西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组合,他们只有量上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我们能够给这种物质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仔细想来,竟然无名可起,因为它包括了自然界的一切,我们怎么可能用它组织起来的一个个体的名称来描述它呢?不过,为了描述的方便,人们还是给它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在中国它的名字就叫气,而在西方,它的名字就多了,如现代科学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称之为以太,赫拉克里特称之为火,还有人称之为水,如此种种,其实它们描述的都是同一种东西。如我们可观察到的世界的一切实在都是它的一种组织,而空间看起来一无所有,其它也是这种统一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处于无组织状态罢了。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得到很多重要的结论,为系统论的建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结论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种物质是连续在空间中的,实体看起来间断,其实却是由这种连续的物质普遍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这种物质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它的本性。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才使局部物质有可能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实体。   第三,这种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有序,一种是无序,相对而言,实体是它的一种暂态有序结构,而空间则是它相对无序的状态。   第四、能量和物质是统一的,它就体现在物质的紧张程度之上。有序的物质密度大,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也大,而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低,内聚的能量也小,因此,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就会释放能量,而能量也会引起局部混沌物质的组织使它从无序向有序转化,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在空间中传递。   第五、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它的本性。   第六、自然界存在一个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   我们再来看系统论的第二个假设,它就是不对称。很多人在想,既然万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组合,那么这种不对称肯定不是质上的。不错,这种对称只可能来源于物质的运动当中,或者说运动上存在着一种本质的不对称。那么这种不对称到底是什么呢?   现在不少人都知道黄金分割数的存在,它最早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并被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但长期以来,人们并不知道它存在的理由,原来它就体现在物质在运动上的不对称。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自然的每一个系统在有限空间内的发展规律。设大圆为系统的生存空间(母体),小圆为从小到大成长的子系统。在它成长之初,大圆的空间相对它是无限的,于是它会加速发展,随着它个体的成长,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有限,等它发展到一定极限,它就会走向衰退和灭亡。有兴趣的数学爱好者可以计算出这条曲线,它就是一条标准的黄金曲线,它的极限点就是黄金分割点。由此可见,黄金分割数的出现并不偶然的,而是一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自然也正是有了这种不对称,统一的物质世界才永恒地表现出生机和活力。   从这种不对称我们也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推论:   第一、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对称的。   第二、每一个系统的发展都和它所依赖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外在环境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顺应它使系统永生,违背它使系统灭亡。   至于第二个假设能否成立,那就要看用它能否合理地解释自然界的一切。如果能,则反正它的科学性。如果不能,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到底能不能呢?我们下一节接着看。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1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士之路系列三:课题提出,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点滴
swuncyh 2011-9-15 20:55
完成了第二篇论文后,就想做点实用性更大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目前这个方向的算法很多,但很多算法只解决了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如果按照这种传统思路做下去,不一定好做,就想将这个方面或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实际应用作为出发点来做,希望做出来的东西能够实际得以应用,所以针对这个小方向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想法不段出现,不段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但又不断被否定,最终想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解决方案,实验也得以验证。论文写作也是不断断续续进行,当做完成整个课题研究后,论文初稿也完成了,后来找家人帮助看论文,改进了不少表述甚至是错误,论文初步得以完成,但自己毕竟刚开始做研究论文,对此还不是十分放心,所以就了个关系不错的论文发表不错的研究做得扎实的博士生朋友帮助看自己论文,帮助改进了论文表述,特别是关于论文立论方面研究,使得论文整体上更完善,这篇文章是我做研究以来,进步最大的。主要有几点体会:研究工作要全面系统,逻辑上要严密,表述是中肯,不要说得过了,评论前人成果要客观与科学,特别是对于目前研究得比较少的问题,立论方面需要加强,可能通过仿真实验为论文提供坚实基础,否则审稿人认可没有研究价值,当然对于研究得比较多的问题,可以小讲;论文改进是无穷,不过多看多改是必要的,不要急于投稿,否则被审稿人看出大问题,几个月等待就白费了。
个人分类: 博士之路|4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8.形态发生系统理论
热度 1 tianjingle27 2011-8-9 23:00
一稿 二稿于2011-8-29 20:38-22:45 2小时 三稿于2011-8-30 11:05-11:15 10分钟 四稿于2011-8-31 10:40 五稿于2011-9-3 16:40 六稿于2011-9-19 17:00 四、形态发生系统的魅力 魅力1:人脑思维的模式 从已知中组合出未知,给出对未知的一个判断。 魅力2:抽象之美 形态发生,一听就很神奇。 魅力3:强大的解题能力 回归、系统辨识、神经网络等问题均能被解决。 三、T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以RA为核心) 压力好大,怎么产出? 产出(outputs) 产出是指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或劳务,它们可以用于消费或用于进一步生产。产出主要用于消费或进一步加工生产的各种有用的物品和服务。 什么叫更新?什么叫风险更新?什么叫概率?什么叫概率风险?什么叫风险分析?如何做?什么叫估计?什么叫形态发生估计?什么叫形态发生更新?与贝叶斯更新的区别与联系?范围大了掌控不了,等于零。 通过例子来认识?走通背景后,理解与解释都变得相对容易了。走通背景是学习的过程,理解是消化,解释是输出的过程?形态发生场?如果用要做成事A来举例,太抽象了。还是以线性回归问题来解释。 分类:1.基本概念2.模型原理+所解决的实际问题3.实例分析 Q11:神经网络原理?支持向量机? Q10:数据?信息?规则? Q9:什么叫空间?欧氏空间?非欧空间?参考空间,对象空间与属性空间?空间的旋转与变换? Q8:什么叫背景?矩阵H的4个基本子空间?why非欧子空间? Q7:什么叫误差?距离?最小距离?最佳近似? Q6:什么叫形态发生系统?系统的输入,输出各是什么?期望输出? Q5:什么叫不变量?度量张量?基本张量? Q4:什么是投影算子?正投影算子?斜投影算子?什么叫写操作?什么叫投影(变换、像空间和零空间)? Q3:什么是内源?逆变分量?什么是外源?协变分量?什么叫读操作? Q2:什么是场?什么是形态场?什么是形态发生场?什么是形态发生基本场? Q1:什么是形态?什么是形态发生?什么是形态共振?什么是形态因果定理假设?集中于“形态发生场理论”中。侧重于风险的形态表达。 二、现实问题 核心问题:T中会涉及N多的概念,有的是基本概念;有的是综合概念;有的是自我总结的概念。纷繁复杂,一个个攻克。 问题1:知彼-形态发生系统是一个“陌生”语,读者对这些新名词本身是一片空白,但他们的记忆中存在些许的片段来协助他们理解,所以用他们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比较合理。比如,以简单一元线性回归问题来解释形态发生过程。系统的输入是因变量的测量值X;系统的输出是因变量的测量值X在由自变量张成的线性空间R(H)中的投影Y。形态发生过程通过写操作和读操作来实现。其中写操作中,先求出X在H的行空间中的测量值,即系统的外源SE,又称为X的协变分量;再求出SE的对偶矢量SI,即系统的内源。其中线性回归问题中,系统的内源对应着两个未知参数,即截距和斜率。我们说,写操作就是利用背景H来抽取X中的规则,这一规则用内源来表达。 而读操作则是H的列向量在内源的作用下重现X的过程,即形态发生过程,这一过程也等同于求X在子空间中的投影Y。而投影Y是X的近似,【Y-X】是对X与子空间距离的量化,可用来表示X与子空间的隶属度/近似度。在线性回归问题中,投影Y对应着因变量的预测值;【Y-X】对应着残差均方和。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矩阵H的正投影算子。形态发生过程既可以解释为H的列向量在X的内源的作用下重现X的过程,也可解释为H的投影算子对X进行测量的过程。 问题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思想在形态发生系统中被体现出来。首先有一,在一的基础上组合出二,再继续组合成三,组合成万物等。这个哲学思想肯定蕴含在形态发生系统之中的,但是如果不能对它进行具体的有操作性的解释,就不要提。 问题3:人脑的思考过程也与形态发生系统有关,形态计算掩藏着“由已知探测未知”的思想。所谓的背景可以解释为先验知识、经验等。例如,虽然只见过一只狗,但以后见到别的狗之后,也会识别出它是狗。利用数据认知社会。 一、探讨形态计算 拟用4个学时先介绍介绍形态计算 点评1:说到底背景才是核心问题,如果有合适的背景,通过X的投影就能找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解释X。以简单线性回归为例,背景由自变量的线性空间构成,输入是因变量的测量值,输出是因变量在自变量的线性空间中的最佳近似,即输入在背景中的投影。这个计算过程被称为形态发生。那么,什么是形态呢?输入的形态特征是线性,而由输入得到输出的过程就是一次测量,通过投影算子来实现。线性空间的两个基矢量相互作用,叠加出一个矢量,即输出。这个过程就称为形态发生。而形态场是形态发生的原因,这里的形态场是一个看不见的事物,但是它确实在计算中发挥作用。两个基矢量都会对输入这个刺激有所反应,反应的强度或程度由源确定,而通过源,可以将输入重建。基矢量类似于形态单元,输出是最终形态(又称吸引子)。形态单元与最终形态的相似性越大,则源越大。反之亦然。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经由实验来论证的“形态因果定律假设”被模型化了。这个高度抽象化的过程针对不同的问题会演变成不同的形式。目前,挖掘它在估计中的应用,是因为投影定理成立。 但如果背景不适合,则形态计算不起作用。所以形态计算尤其局限性。把牢底坐穿!通过翻译就能把牢底坐穿。 第2学时: 第1学时:形态计算的基本概念 Note1:1.参考空间中的场;2.场是N维欧氏对象空间的点或矢量;3.N维空间的M个基本场,其中MN;M个场都是N维对象空间的矢量;这M个场(矢量)形成了N维对象空间的一个非欧子空间H(背景)。场X在M维空间的坐标Sα是场X的逆变分量,同时它也是基本场源的强度。不同强度的基本场相互叠加得到了X在非欧子空间的投影Y。当MN时,投影算子Q定义了Y的分量间的约束或关系。4.利用张量微积分,X的逆变分量Sα,能生成不变量,当对对象空间进行unitary transformation时或改变基本场时,不变量不变。5.已知空间H1(M1维)的投影算子Q1和空间H2(M2维)的投影算子Q2,可得到M=M1M2,Y=Y1Y2;任何到空间H的投影得到Y。当Y与Y1Y2不相等时,输出Y为纠缠状态,不能分解为Q1,Q2. 6.形态计算实体的逻辑是投影算子的逻辑,这与量子逻辑同构。 信息被编码在基本场中,这种编码通过基本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形态计算中,这个关系用非欧几何中两点间的距离度量或表达式来表示。投影算子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度量,投影算子将约束引入到了Y的分量中。源是形态计算中用来控制影像Y的仪器。形态计算与物理领域中的全息计算以及第二源计算(Jessel)极为相似。当Y是X的近似时,由X计算Y得以实现,这一步骤可解释为将X投影到空间H,其中投影算子为Q。源S就是这一计算的解。这一点与神经网络中求解突触的权重wk类似。在形态计算中,这些权重就是源。在形态系统网络中能组合不同的投影算子。任一形态计算总是依赖于背景H;通过背景的投影算子Q定义了一组规则,这些规则与数字计算机中的规则类似。当背景改变时,同一操作下所得结果不同。所以通过控制背景,可获得预期值。但X的投影算子Q被视为一种测量时,与量子力学类似,任一投影算子都依赖于先前的投影算子。也就是说,任意测量都依赖于先前的测量。所以任意测量都依赖于先前测量的途径或投影算子。不同的投影算子是一个故事。 当真实现象X的影像Y与X类似时,这一测量是好的测量,即X的内在规则并未被破坏。(所选择的背景为优)形态计算中,当投影算子没有破坏输入X的内在规则时,这个计算为优。 量子测量中的仪器是用来推理物理现象的基本背景,而形态计算中背景H是用来推理输入场X的基本背景。 Note2:参考空间,对象空间,属性空间(场空间 每个属性是一个场?)已知n维参考空间,则在参考空间中的点P为一个对象。创建一个新的空间,即对象空间,其中它的维数与点的个数相等,坐标值等于点的值。连接参考空间中所有点的场是对象空间的一个点(或矢量),矢量的分量为各点的场值。假设相互连接的两个点其值为1,则不相互连接的点其值为0.则场值表现了各点的连接程度。若某点场值为0,则相互没有联系。如果某点的场值为0,则其它点与该点没有联系。所以场是参考空间中对象的全局连接器。在对象空间中,能放置任意类型的场。任一复杂场可视为是模型已知的原型场的叠加。 各个原型场是对象空间的矢量,它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称为属性空间。一般说来,这个空间是非欧空间。则任一复杂场Y可表示为Y=HS。其中H是基本场,S是基本场的源。每个基本场由源生成。基本场的强度与生成它的源的强度成比例。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3.T选题始末
tianjingle27 2011-8-8 10:58
一稿于2011-8-8 10:58 二稿于2011-8-30 17:16 你是MST的专家。 形态发生估计及其在概率风险更新中的应用 2008年10月,结识《缺失原始资料条件下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更新理论和方法》,接触风险更新问题。 2008年12月,以《缺失原始资料条件下概率风险更新的探讨》为研修计划,意识到要累积数学基础知识。 2009年10月,开始系统的学习形态发生系统理论,感受到了智力的层次。 2010年8月,发现形态发生估计,结合现状对现实妥协。 2010年12月,以算例验证了形态发生更新,发表了1篇会议文章。 2011年8月,进一步探讨,形成一篇期刊文章。 2011年11月,完成T。 核心文献: 1.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更新原理 2.模糊风险更新算法 3.台风风险更新实证分析 4.海洋极值概率更新模型 5.信度理论 虽然前期问题是课题中提出的,但后期的选择和发展是不断选择的结果。现在,探讨的结果虽然不是百分百满意,但是已经足够发表了。所以,对文章负责。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复杂系统暑期学校
yubingp 2011-4-29 18:19
暑期学校介绍 飞鸟如何聚集成群?蚂蚁如何形成王国?为什么冷战结束,世界反而硝烟四起?你曾经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吗?你曾经不知道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吗?那么就来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复杂系统暑期学校吧。你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到复杂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还可以在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的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小型科研题目,体验到复杂系统研究的乐趣。 本次暑期学校的培训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系统理论重点学科,在国内系统科学学科建设中一直名列前茅,研究领域包括复杂系统基本理论、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生命与生态复杂系统、多主体系统与演化算法等。热烈欢迎有志于系统科学深造研究的青年学子们报名参加。 计划招收 50 名正式学生,并欢迎有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旁听 时间: 2011 年 7 月 18 日 ~22 日, 7 月 17 日为报道时间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学员条件: 1 、全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在校生(即 2012 年应届毕业生,物理、数学相关专业优先考虑); 2 、学习成绩优异,能够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或者科研能力出色(如有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有科研项目经历),有意保送、报考我系的学生; 3 、对复杂系统科学充满兴趣,并有志于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报名方法: 将以下材料发送给我们: 1 、 申请表(个人基本情况) ; 2 、 个人简历 ; 3 、已有成绩单(需加盖学校公章,提交扫描件); 4 、 1 封推荐信(提交扫描件) ; 5 、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如无此项材料可以不提交)。 请于 2011 年 6 月 12 日 前将上述文件打包发送至: sysbnu@gmail.com 。 我们将从优挑选 50 个人,并于 6 月 26 日前 予以回复。 关于费用: 1 、暑期学校的课程全部免费 2 、为正式学员提供免费食宿 3 、为部分学员提供往返路费支持,请有意者向我们提出申请 课程内容包括: 1 、专题讲座:复杂系统、多主体演化、复杂网络、经济复杂系统、生物复杂系统、建模软件工具介绍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分组进行小型项目的研究 更多详情请参看暑期学校网站: http://ccr.bnu.edu.cn/summerschool 解释权归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所有
2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复杂系统暑期学校
yizhenzhong 2011-4-22 13:40
暑期学校简介 飞鸟如何聚集成群?蚂蚁如何形成王国?为什么冷战结束,世界反而硝烟四起?你曾经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吗?你曾经不知道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吗?那么就来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复杂系统暑期学校吧。你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到复杂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还可以在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的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小型科研题目,体验到复杂系统研究的乐趣。 本次暑期学校的培训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系统理论重点学科,在国内系统科学学科建设中一直名列前茅,研究领域包括复杂系统基本理论、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生命与生态复杂系统、多主体系统与演化算法等。热烈欢迎有志于系统科学深造研究的青年学子们报名参加。 计划招收 50 名正式学生,并欢迎有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旁听 时间: 2011 年 7 月 18 日 ~22 日, 7 月 17 日为报道时间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学员条件: 1 、全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在校生(即 2012 年应届毕业生,物理、数学相关专业优先考虑); 2 、学习成绩优异,能够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或者科研能力出色(如有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有科研项目经历),有意保送、报考我系的学生; 3 、对复杂系统科学充满兴趣,并有志于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报名方法: 将以下材料发送给我们: 1 、 申请表(个人基本情况) ; 2 、 个人简历 ; 3 、已有成绩单(需加盖学校公章,提交扫描件); 4 、 1 封推荐信(提交扫描件) ; 5 、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如无此项材料可以不提交)。 请于 2011 年 6 月 12 日 前将上述文件打包发送至: sysbnu@gmail.com 。 我们将从优挑选 50 个人,并于 6 月 26 日前 予以回复。 关于费用: 1 、暑期学校的课程全部免费 2 、为正式学员提供免费食宿 3 、为部分学员提供往返路费支持,请有意者向我们提出申请 课程内容包括: 1 、专题讲座:复杂系统、多主体演化、复杂网络、经济复杂系统、生物复杂系统、建模软件工具介绍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分组进行小型项目的研究 更多详情请参看暑期学校网站: http://ccr.bnu.edu.cn/summerschool 解释权归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所有
个人分类: 相关网址汇总|2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热度 1 smqinghua182 2011-3-30 20:10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概述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理论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本质上来源于系统内部,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生成宏观的复杂性现象,其研究思路着眼于系统内在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以它采取“自下而上” 的研究路线;其研究深度不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而是更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与复杂适应系统思考问题的独特思路相对应,其研究问题的方法与传统方法也有不同之处,是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复杂适应系统建模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在局部细节模型与全局模型间的循环反馈和校正,来研究局部细节变化如何突现出整体的全局行为,其模型组成一般是基于大量参数的适应性主体,其主要手段和思路是正反馈和适应,其认为环境是演化的,主体应主动从环境中学习。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特点,CAS理论具有了其它理论所没有的、更具特色的新功能,提供了模拟生态、社会、经济、管理、军事等复杂系统的巨大潜力。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产生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简称CAS)理论是美国霍兰(John Holland)教授于1994年,在Santa fe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提出对于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CAS理论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方面,CAS理论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简称主体。这种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一般的刺激——反应模型,所谓适应能力表现在它能够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在客观环境中生存。在宏观方面,由这样的主体组成的系统,将在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表现出宏观系统中的分化、涌现等种种复杂的演化过程。CAS理论虽然提出不久,但是由于其思想的新颖和富有启发,它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推动着人们对于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作为CAS理论的产生背景,有必要对于Santa fe研究所作一简要的介绍。Santa fe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在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支持下,第一次研讨会于1984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首府桑塔菲市举行。这次会议以经济为主题,参加者不但有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Kenneth Arrow )为首的许多经济学家,而且有许多物理学家,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盖尔曼(Murray Gell-Mann )和安德森(Philip W. Anderson)。这次成功的交流使与会者十分兴奋,并且一致同意按此方向走下去。这就是Santa fe研究所的诞生。它是一个独立的非赢利的研究所,靠申请各种基金来支持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不久前,它被评为全美国最优秀的十个研究所之一。Santa fe研究所出版了许多出版物,除了已出版的几十种专著之外,它还出版杂志《复杂性》(Complexity)。为了加快交流,Santa fe研究所还编发内部交流的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s),每年有一百篇左右,不但印成单份散发,而且放在网站上。这一措施大大加速了该领域的交流。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孕育和诞生的。 CAS理论的核心思想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述如下:   “我们把系统中的成员称为具有适应性的主体(Adaptive Agent),简称为主体。所谓具有适应性,就是指它能够与环境以及其它主体进行交互作用。主体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整个宏观系统的演变或进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把系统的成员看作是具有自身目的与主动性的、积极的主体。更重要的是,CAS理论认为,正是这种主动性以及它与环境的反复的、相互的作用,才是系统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动因。宏观的变化和个体分化都可以从个体的行为规律中找到根源。霍兰把个体与环境之间这种主动的、反复的交互作用用“适应”一词加以概括。这就是CAS理论的基本思想——适应产生复杂性。 复杂适应系统的主要特征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2008 年5 月人们每时每刻都处在并能看到许许多多的复杂系统, 如蚁群、生态、胚胎、神经网络、人体免疫系统、计算机网络和全球经济系统。所有这些系统中, 众多独立的要素在许多方面进行着相互作用。在每种情况下, 这些无穷无尽的相互作用使每个复杂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自发性的自组织。霍兰把这类复杂系统称为复杂适应系统。   在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 复杂适应系统被看成是由用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适应性主体组成的系统。这些主体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 并根据学到的经验不断变换其规则、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 从而体现了主体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整个宏观系统的演变或进化, 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以及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 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在复杂适应系统中, 任何特定的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他适应性主体组成, 复杂适应系统中的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一般的刺激—反应模式。所以, 任何主体在适应上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去适应别的适应性主体。这个特征是复杂适应系统生成的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根源 。   尽管在不同领域中存在着众多的复杂适应系统, 并且每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都表现出各自独有的特征, 但随着人们对复杂适应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化, 可以发现它们都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基于适应性主体   适应性主体具有感知和效应的能力, 自身有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的“活性”, 能够与环境及其他主体随机进行交互作用, 自动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 或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或竞争 , 争取最大的生存和延续自身的利益。但它不是全知全能的或是永远不会犯错失败的, 错误的预期和判断将导致它趋向消亡。因此, 也正是主体的适应性造就了纷繁复杂的系统复杂性。   共同演化   适应性主体从所得到的正反馈中加强它的存在, 也给其延续带来了变化自己的机会, 它可以从一种多样性统一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多样性统一形式, 这个具体过程就是主体的演化 。但适应性主体不只是演化, 而且是共同演化。共同演化产生了无数能够完美地相互适应并能够适应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主体, 就像花朵靠蜜蜂的帮助来受精繁殖、蜜蜂靠花蜜来维持生命; 共同演化是任何复杂适应系统突变和自组织的强大力量, 并且共同演化都永远导向混沌的边缘。   趋向混沌的边缘   复杂适应系统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的能力, 它的平衡点就是混沌的边缘, 也即一个系统中的各种要素从来没有静止在某一个状态中, 但也没有动荡到会解体的地步。一方面, 每个适应性主体为了有利于自己的存在和连续,都会稍稍加强一些与对手的相互配合, 这样就能很好地根据其他主体的行动来调整自己, 从而使整个系统在共同演化中向着混沌的边缘发展; 另一方面, 混沌的边缘远远不止是简单地介于完全有秩序的系统与完全无序的系统之间的区界, 而是自我发展地进入特殊区界。在这个区界中, 系统会产生涌现现象 。   产生涌现现象   涌现现象最为本质的特征是由小到大、由简入繁 。沃尔德罗普认为: “复杂的行为并非出自复杂的基本结构, 极为有趣的复杂行为是从极为简单的元素群中涌现出来的。生物体在共同进化过程中既合作又竞争, 从而形成了协调精密的生态系统; 原子通过形成相互间的化学键而寻找最小的能量形式, 从而形成分子这个众所周知的涌现结构; 人类通过相互间的买卖和贸易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 从而创建了市场这个无处不见的涌现结构。”涌现现象产生的根源是适应性主体在某种或多种毫不相关的简单规则的支配下的相互作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主体适应规则的表现, 这种相互作用具有耦合性的前后关联, 而且更多地充满了非线性作用, 使得涌现的整体行为比各部分行为的总和更为复杂。在涌现生成过程中, 尽管规律本身不会改变, 然而规律所决定的事物却会变化, 因而会存在大量的不断生成的结构和模式。这些永恒新奇的结构和模式, 不仅具有动态性还具有层次性, 涌现能够在所生成的既有结构的基础上再生成具有更多组织层次的生成结构。也就是说, 一种相对简单的涌现可以生成更高层次的涌现, 涌现是复杂适应系统层级结构间整体宏观的动态现象。 复杂适应系统模型的基本特性   复杂适应系统是由适应性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并层层涌现出来的系统。霍兰围绕适应性主体这个最核心的概念提出了在复杂适应系统模型中应具备的七个基本特性, 分别是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志、内部模型以及积木。其中前四个是复杂适应系统的通用特性, 它们将在适应和进化中发挥作用; 后三个则是个体与环境进行交流时的机制和有关概念。   1) 聚集聚集有两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指简化复杂系统的一种标准方法, 即是把相似的主体聚集成类, 相互作用, 这是指主体聚集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讲, 聚集是构建复杂适应系统模型的主要手段之一。聚集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较为简单的主体的聚集相互作用, 必然会涌现出复杂的大尺度行为。这是指主体聚集后产生的结果, 这种涌现的结果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   主体通过聚集可以形成更高一级的主体———介主体( meta-agents) 。这些介主体又能够进行再聚集, 产生介介主体( meta-meta-agents) 。这个过程重复几次后, 就得到了复杂适应系统的层次组织。   在复杂系统的演变过程中, 较小的、较低层次的个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 形成较大的、较高层次的个体,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步骤。这往往是宏观形态发生变化的转折点。然而对于这个步骤, 以往基于还原论的思想方法是很难加以说明和理解的。聚集不是简单的合并, 也不是消灭个体的吞并, 而是新类型的、更高层次上的个体的出现; 原来的个体没有消失, 而是在新的更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了发展。   2) 非线性非线性指主体以及它们的属性在发生变化   时, 并非遵从简单的线性关系。特别在主体与系统或环境反复的交互作用中, 这一点更为明显。近代科学之所以在许多方面遇到困难, 重要原因之一是它把自己的眼界局限于线性关系的狭窄范围内, 从而无法描述和理解丰富多采的变化和发展。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相互影响不是简单的、被动的、单向的因果关系, 而是主动的适应关系。以往的历史会留下痕迹, 以往的经验会影响将来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线性的、简单的、直线式的因果链已经不复存在, 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各种反馈作用( 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 交互影响的、互相缠绕的复杂关系。正因为这样, 复杂系统的行为才会如此难以预测; 也正因为这样, 复杂系统才会经历曲折的进化过程,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性质和状态。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把非线性的产生归之于内因, 归之于个体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这就进一步把非线性理解为系统行为必然的、内在的要素, 从而大大丰富和加深了对于非线性的理解。正因为如此, 霍兰在提出具有适应性的主体这一概念时, 特别强调其行为的非线性特征, 并且认为这是复杂性产生的内在根源。   3) 流流可以看成是有着众多节点与连接者的某个网络上的某种资源的流动。一般来说, 节点即是指主体, 而连接者表明可能的相互作用。在复杂适应系统中, 网络上的流动因时而异, 节点和连接会随着主体的适应和不适应而出现或消失。因此, 无论是流还是网络, 皆随时间而变化, 它们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验的积累而反映出变易适应性的模式。   4) 多样性复杂适应系统的多样性是一种动态模式, 其多样性是复杂适应系统不断适应的结果。每一次新的适应都为进一步的相互作用和新的生态位开辟了可能性。如果与前面讲到的聚集结合起来看, 这就是系统从宏观尺度上看到的结构的涌现, 即所谓自组织现象的出现。   5) 标志在聚集体形成的过程中, 始终有一种机制在起作用, 这种机制就是标志。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 标志是为了聚集和边界生成而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制。标志能够促进选择性相互作用, 为了相互识别和选择, 主体的标志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是非常重要的。设置良好的、基于标志的相互作用, 为筛选、特化和合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这就使介主体和组织结构得以涌现。标志是隐含在复杂适应系统中具有共性的层次组织结构背后的机制。   6) 内部模型霍兰用内部模型来定义实现主体实现某项功能的机制。在复杂适应系统中, 当适应性主体接收到大量涌入的输入时, 就会选择相应的模式去响应这些输入, 而这些模式最终会凝固成具有某项功能的结构———内部模型。   7) 积木复杂系统常常是在一些相对简单的部件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它们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因此, 事实上的复杂性往往不在于块的多少和大小, 而在于原有积木的重新组合。内部模型和积木的作用在于加强层次的概念。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同一层次中个体类型的多种多样, 还表现在层次之间的差别和多样性, 当跨越层次时就会有新的规律与特征出现。概括地说, 它们提供了这样一条思路: 把下一层次的内容和规律作为内部模型封装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参与上一层次的相互作用, 暂时忽略或搁置其内部细节, 而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个积木和其他积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因为在上一层次中, 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素。这种思想与计算机领域中的模块化技术以及近年来作为软件设计、开发主流技术的面向对象的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通过上述七个基本特性的刻画, 复杂适应系统模型可以看做是以内部模型为积木, 通过标志进行聚集等相互作用并层层涌现出来的动态系统。 CAS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制定的战略,更取决于与其它企业和组织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相应的应变能力。因而,适应性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能力,企业如何增强其适应性能力已成为当前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尤其是CAS理论的提出,正好满足了管理科学对这些问题研究的需要。现在管理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管理来研究,利用复杂性科学尤其是CAS理论的成果,探讨复杂环境条件下企业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对于企业系统来说,首先企业是有层次性的,企业员工主要是在所属部门形成团队并相互作用,同时企业内部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和以员工为基本个体组成的部门,这两个层次上的个体均具有智能性、适应性、主动等特征;其次企业发展过程中,个体的性能参数在变,个体的功能、属性也在变,整个企业系统的结构、功能随之产生变化;最后企业系统中个体并行地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进行演化,而且存在大量随机复杂性因素。企业系统的特征和CAS理论有很好的契合性,用CAS理论对企业更具有描述性和表达能力,这也使 CAS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CAS理论最先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是1987年Arthur与Holland等合作开发了一个模拟股票市场的计算机程序:圣塔菲人工证券市场,以此来研究股票市场的泡沫增长或崩盘现象。他们的系统是由很多具有不同信念和期望的主体组成,这些主体依据市场的变化,通过归纳的方法不断地学习,从而修正或抛弃自己已有的信念和期望,这样个人的信念和期望对市场来说就成了内生变量,通过相互竞争,整个信念组成的生态式系统就随着时间而共同进化。他们用一种基于心理或认知的观点来描述系统,如各种信念、预估、期望和解释,以及所有的基于这些信念和期望的决策、战略规划和行动等。运用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经济管理系统是很有帮助的,这是因为一切经济人的行动或选择,都是基于他们现在对未来的价格、竞争者未来的行动或者他们对世界未来特征的假设或信念,而当这些选择或假设累积起来后,反过来又会重新塑造价格、市场战略以及他们所面对的世界。Arthur认为如果我们不只是研究经济管理系统中的最简单的问题,那么采用这样一种生态学的观点将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系统的计算机试验结果解释了新古典经济学所不能解释的一些困惑,比如股票市场中存在的技术性交易、市场心理学、流行效应等,这一成功是对Holland所提出的CAS理论的支持,也促进了CAS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此后,国外大多数研究是基于CAS理论对宏观经济的仿真模型研究,在管理领域主要集中于对组织管理的研究。Haeckel利用CAS理论在有关企业的组织管制、组织设计和“适应性企业” 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995年出版的著作 《Adaptive Enterprise:Creating and Leading Sense—and—Respond Organizations〉 中认为,到目前为止,存在两种模式的企业,即“制造一销售” 模式与“感知一响应”模式,前者假设变化可预测,追求成为有效率的企业,后者假设变化不可预测,追求成为适应性企业。Haeckel建立了四步式“感知与响应企业模型”:感知、解释、决定、行动,强调应当把客户作为企业价值链的源头,通过价值链的后移为企业提供运作输入信息,创造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资产与组织结构。Haeckel认为客户回馈的基本点是企业投资在客户自己尚未发觉的机会,在客户没有认识到其消费行为已经在逐步改变的时候,企业超前从嘈杂纷繁的市场消费需求中获得响应,及早改变自己,获得竞争优势。适应性企业的适应能力来源于该类组织模块化的反应机制,他们将组织的各部分能力模块化,通过各模块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来提升整个企业的适应能力,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企业的各功能模块对外界是一种适应关系,而不是企业内部各单元对未来的计划与预期。   Jun Kamo和Fred Phillips提出了基于CAS理沦的“进化型组织” 观点。他们认为“进化型组织”符合CAS的四个特征:并行性、新颖性、重组和多样性。相应于这四个特征的“进化型组织” 的概念模型中,并行性特征包括多主体、非线性、分散化、混沌边缘,新颖性特征包括涌现、非简单加和与弱蝴蝶效应(The Weak Butterfly Efect),重组是指内部规则,多样性指远离单重优化。同时他们给出了“进化型组织”演化示意图(如下图),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美国高科技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Microsoft、Intel、Netseape的组织状况符合“进化型组织” 的标准 。   鉴于CAS理论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和巨大应用前景,国内CAS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几年也逐渐兴起。刘洪(2004)认为复杂适应系统的组织是现代经营环境条件下企业生存的重要形式,他在对传统组织与复杂适应组织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要使一个企业成为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特征的网络结构组织关键就是要使企业内部单位是“自治”、“关联” 和“变革” 的,而企业内部市场化是“自治”与“关联”重要的实现途径,内部单位的“变革” 则具有多样性、自发性、融合性、适应性和变形性,复杂适应组织的发展策略就是认识差异、培育差异、增强学习与适应能力以及增强创新能力 。   金吾伦、郭元林(2004)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具有人性的复杂性组织,由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极其复杂的众多要素构成的层级复杂适应系统;要素构成子系统,子系统再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组成系统,该系统具有自组织功能,是复杂适应性组织。他们基于CAS理论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模式,认为学习型组织重在变革人的思维方式,应该从简单性思维走向系统的复杂性思维。   朱爱平和吴育华(2003)分析了企业创新系统的复杂适应性,他们认为在复杂适应性的企业中,集权式的企业组织框架和企业行为命令方式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复杂适应组织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陈蔚珠和陈禹(2004)运用CAS理论分析了企业信息系统项目中各种风险关系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和应该采取的策略;张兵和曾珍香(2004)基于CAS理论分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以及核心理念、资源平台、位势平台、制度平台和能力平台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字塔模型;吴绍艳和杜纲(2005)应用CAS理论和涌现机理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理 。另外,国内学者在企业战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也运用CAS理论进行了初步研究。 复杂适应系统和复杂适应组织   美国的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简称SFI)一直是复杂性研究的中心。1994年,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在圣菲研究所举办的乌拉姆纪念讲座中做了名为“隐秩序”的著名演讲,而后,出版了《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一书,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新科学”,属于“第三代系统思想”,所提出的系统理念不仅完全颠覆和替代了传统的研究范式,而且也有别于早期的系统思想。   霍兰德围绕着适应性主体(Adaptive Agent,简称主体)这一中心,构造了复杂适应系统的回声模型(ECHO模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在于系统中的个体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主体的适应性体现为能与其他主体和环境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流,为实现自身目标而调整和改变行为模式,从而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 。霍兰德将主体的学习过程表述为:“接受刺激一做出反应一得到反馈一修正规则一提高适应度(fit—ness)”¨ 。适应性主体的学习能力促使其不断成长和演化,而回声模型研究的“涌现(Emergence)”现象则将个体进化和系统演化联接了起来。详细来说,复杂适应系统由大量适应性主体构成,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系统的“涌现”现象,即微观个体的进化使宏观系统呈现出新的状态和新的结构,因此,“涌现”就将个体的适应与系统的演化这两个不同的层次联接了起来。   作为“第三代系统思想”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组织的复杂现象和解决组织的复杂问题。刘洪指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提出,正好解决了管理实践中如何才能增强组织适应力的问题¨ ;认为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应用到组织管理中,研究如何建立符合复杂适应系统特征的组织并进行有效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复杂适应组织”的概念。刘洪认为“复杂适应组织”,是指在组织成员具有自主判断和行为能力,具有与其他成员和环境交互信息和物质的能力,能够根据其他成员的行为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行为规则,从而使自身以及整个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参考文献 1.0 1.1 陈理飞,史安娜,夏建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8期 2.0 2.1 陶倩, 徐福缘.基于机制的复杂适应系统建模.计算机应用研究 许 萍,刘 洪.复杂适应系统观的组织变革—提升企业环境适应力的途径.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7年6月
个人分类: 复杂系统与网络|300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