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培养计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你用什么时间来猜想?
热度 33 tangchangjie 2015-10-24 18:15
     你用什么时间来猜想?(唐常杰)   朋友的孩子小华,到成都另一所大学名牌专业读直博,时间抓得很紧,到成都两个月了,今天才有时间到我家来交流。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营养好,高高的,帅帅的,看不见小时候的调皮样;对学术、对社会,都有自己的见解;看见他幸福的成长,真高兴。       “本科后”的计划水平 。小华给我看了他的自我培养计划和作息时间表,时间排得紧紧的,每周77小时, 7 天× 11小时/天:包括课程、作业、实验室活动、早晚的锻炼,….计划表上面写着几条自勉和自律的话,例如有:“闲谈不过5分钟”,“拒绝计划外熬夜”,“案无隔夜任务”,……   我先夸奖他目标明确,时间抓得紧,计划不错,但是,这还只是“本科后”的计划方式。他说,刚读直博两个月,我本来就是“本科后”嘛。       闲谈不过5分钟 博士生在寝室总不免要交谈,闲谈多了肯定无益。问题在于怎样界定“闲谈”。从交流中得知,小华有点嫌实验室讨论和公益活动太多。博士生生活在研究集体中,研究集体中的科研活动和公益活动,都不是闲事,不是闲谈。我的经验已经过时,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告诉小华,对“闲谈”的定义要仔细考量。    完全不熬夜,不太容易作的Something 不熬夜这一条源于小华奶奶的叮嘱, 对于只有两个月直博学习经验的小华,我说,也许只在“博一”时期,能做到不熬夜,因为已经安排了每周77小时,抓紧77小时,博一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入门训练,也许够了;完全不熬夜,到博二可能就行不通了。到了博一下或博二上,要准备实验,准备论文,难免偶尔熬夜。有时候,某个国际会议或某个标书,马上就到投稿截止期了,机不可失,人生难得几回搏,见过很多国内外的博士生及其导师,这种场合都是要熬夜的,偶尔为之,是能够承受的。   事实上,中学中,若干高三学生可能也会超过的7×11的计划,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高三学生不熬夜,不太容易考上好大学;本科生完全不熬夜,不太容易考上名校研究生;讲师不熬夜,不太容易晋升副教授;而副教授完全不熬夜,不太容易晋升教授。       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 这是我对小华的主要问题。小华的时间, 被安排在课程学习中,讨论班是也作为课程安排的,博一的必修课多,觉得他排得太满了。其中大部分是“被安排”,而不是“主动安排”。   我问他,用什么时间来思考?他说,我上讨论班,做作业,不是思考吗?   怪我辞不达意。我改问,用什么时间来猜想?       “前学生”强调猜想 曾请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前学生”给师弟师妹们讲方法、讲体会。记得“前学生”们强调下列几点:    (1)创新需要猜想 大多数论文或成果的过程模式是“问题—猜想--实验—应用--写文章”。读研初期,刚入师门,较难于提出好问题;但可从文献、从前沿报告,从导师哪儿听到科学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验表名,在弱动机观察中发现新现象的机遇偶有发生,但不如强动机的“猜想-验证”得到的成果多。   有了问题,初学者常常会猜想,猜想用某方法,可以解决某问题,猜想在旧算法中,改造某环节,可提高速度,增加某环节可以提高精度;有时候导师给了一个原则性猜想,博士生可能会将其分解为较小的过程性猜想,一步步猜,一步步走, 摸着 过河。   有了猜想,才会设计实验验证,十次猜想成功一个,就有一个结果。攻读博士的五年中,有几十个猜想,会出七、八个结果,最后出五、六篇论文。       (2)好猜想不一定诞生在实验室 。好多同学,遇到问题,冥思苦索,在实验室没有想出新招,却在上课路上、吃饭桌旁、自行车上、散步途中,甚至在似醒非醒的恍惚睡眠状态, 突然一个思想火花,灵感迸发;通常他们会马上用笔记下来, 不记下来,怕稍纵即逝。   为什么计算机实验室中诞生的猜想比较少?也许,在实验室中,编程紧张,调试严格,电脑Debug过程,严格于逻辑细节,失之于形象思维,当程序员累成程序猿时,只有猿猴的小聪明,失去了的人类的大灵性。反而是在比较放松时,感受自然界或社会的启发,得到新的思路,这个思路仅仅还是猜想,需要实验室的艰苦的验证工作,这里,笔者没有藐视实验的想法。       (3)猜想时,用纸和笔似乎比电脑好 。可能有下列原因,纸笔记录形象思维的结果比较快,例如框图,例如公式,如果用电脑输入灵感中闪电一现的某个公式,还没有输入完,就忘记了灵感的后一半。       常常在侦破型的影视作品中,看见侦探们借助纸笔,黑板白板,画图,连线,画箭头,画问号,他们画出的图,有实体(Entity),有联系(Relationship),好像关系数据库中的E-R图,说明纸笔,图像帮助人类形象思维。    这是思考的过程,这是猜想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理工科博士生,堪比一个侦探,要破解大自然的谜案与密案,一定要有时间来思考,一定要有方法去猜想。 相关博文(研究生全面成长系列) 小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 作科研要学会承受失败- 人生中的等待和等待的魅力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人生与算法 分享喜悦,分担困难、分享喜悦和观念开放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 醒事”就在一瞬间 --- 一个真实的故事 平凡人生的核心烦恼与洒脱消解法 你用什么时间来猜想 ?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38991 次阅读|68 个评论
本科生培养计划的思考
热度 5 ninglz 2012-7-18 05:28
本科生培养计划的思考 宁利中 一般来讲,大学生在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依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而实施的。所以,学校的培养计划是否合理,是否与时代合拍,必然直接影响到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素质。 我在 1985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后,兼职做过学院的教学秘书工作。当时,学院教学秘书承担的事情很多。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制定学院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并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也许正是这个缘由,几十年来,我一直都对相关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颇感兴趣。在此想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1 . 何谓培养计划 理工科大学的培养计划,一般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各种实习,毕业设计等组成,各科分别占有一定的计划学时,各门课程相加构成总学时,总学时是综合反映学生负担的一个重要控制指标。新生的培养计划一般是参考已有的老生培养计划制定初步的培养计划方案,没有老生的专业,一般参考外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制定出初步的培养计划方案。 2 . 培养计划的调整 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经常因为国家教育方针的变化,有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方针主张“少而精”,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时就要减少培养计划的总学时,或者强调重视实践环节时就要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或者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保持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新的课程等。在这些情况下,培养计划的总学时不能增加太多,或者要求总学时不变,或者要求总学时减少,最简单的办法是按比例压缩其他所有课程的学时以增加新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研室(现在的专业系,所)负责人会因为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承担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影响各门课程学时的分配结果。虽然这种办法可以快速决定新的学时分配方案。但对关乎大学生素质如何的培养计划,调整时缺乏调查研究,缺乏科学论证,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3 . 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的思考 首先,需要开展课程体系设置思想的讨论。专业特性决定课程设置。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分配到已经计划好的部门,迅速开展工作。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所学的东西不一定很广泛,但很深入且具体。 苏联在这种教育制度下虽然独立培养了 几十位诺贝尔奖、菲尔茨奖获得 者。肯定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很好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如今面对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经历着越来越深入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与发展,教育部曾经也对专业名称与设置进行了调整。专业面适当拓宽,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学生自主择业的要求。比如,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同部门所属的土木类的几个不同专业统称为土木工程专业。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学,重点发展“宽口径,精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按大类招生就一定程度上属于上述情况。我国幅员辽阔,当然不应一概而论。也可少量适当设置各学校的专业面较窄的特色专业或者新兴专业。这时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应该作适当的变化。在宽口径专业中,课程设置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并要保持长期稳定,各门课程的学时分配也应该有一个合理比例。比如,我所知道的日本福井大学工学部的土木环境设计专业,就包括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内容。日本东京大学的社会基盤专业就涉及到道路,公园、桥梁、火车站,铁路、物流,通信施設、电气与水道等生命线工程。这样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应该与专业特性相一致;特色专业中课程设置应该反映学校的专长和行业的特色(这里的特色专业不是指国家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应该反映新的行业和新的知识结构。适当增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时间。在日本,所有大学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贯穿整个最后一年。 4 . 建立新入公司人员的培养方法和相应的研究修制度 为了使宽口径专业学生能够在进入公司后尽快适应,建立联手公司的新入公司人员培养方法和相应的研修制度是必要的。在日本,福井大学工学部的土木环境设计专业,日本东京大学的社会基盤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与我国目前的状况反差很大。比如,日本的专业设置由于是以基础课,专业基础为主,毕业后去向面很广,可以到桥梁设计的公司作桥梁设计,到大垻设计的公司作大垻设计,也可以在道路设计公司作道路设计。学校培养以人的基本素质为主,包括道德修养、技能素质。有了这两个基本素养后,进入社会不仅适应面很宽,而且进入公司适应起来也很快。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比如说像开汽车一样:学校只需要教会学生开汽车的本领,包括两点,一点是汽车驾驶技术,另一点是公共道德标准。到了公司,只需要确认使用汽车装什么?装多少合理?所装物质有何特殊要求而已,既行业规范。 以上四点,是我对如今大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而到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点滴思考,期望能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有所参考。 发表于《教育》,2014,(16):21-22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5503 次阅读|20 个评论
统筹全局的博士培养计划, 该由谁设计?
热度 1 billzhenxing 2011-4-26 16:46
教授一会让我跟这个项目,一会有让我跟那个项目,上半年让我研究这个,下半年让我研究那个, 博士都3年级了,你让我出去对别人说,我是研究什么的.我给你我的博士研究计划,你不同意.你还拿不出一个全局的培养计划. 好吧,为了毕业,那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吧. 我喜欢搞点理论研究,你不让,说"那是你私下花自己时间要做的,不要占用正常工作时间" . 非要让我拿着你那个理论,应用到这个领域,做项目,完了, 再应用到那个领域, 做项目.满脑子就是的你的项目.
个人分类: 随思走笔|261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