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六中全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李长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热度 1 whyhoo 2011-12-22 09:15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中央文明委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隆重表彰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这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2009年第二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精神文明建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群众性创建活动为抓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各项工作在改进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紧紧抓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大事喜事和抗击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急事难事,开展丰富生动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强。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出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等专题理论读物,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取得了新成效。   2、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主题宣传活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氛围更加浓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十二五”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广泛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重大举措,大力宣传“十一五”显著成就,大力宣传“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政策举措,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成功实践,广大干部群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不断增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解决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认识问题,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营造了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浓厚氛围。   3、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社会讲文明、讲道德、讲诚信的风尚日益浓厚。抓住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等有利契机,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文明言行,优化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塑造了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评选“双百”人物和第二批、第三批全国道德模范,推出郭明义、沈浩、杨善洲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把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与加强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全社会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完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改进测评方法,把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等民生需求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测评体系的导向作用,推动办好一批群众欢迎和受益的好事实事。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动群众参与制定和完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行为规范,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深入实施《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热情。组织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关爱残疾人等志愿服务,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风尚日益形成。   4、强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青少年成长进步的文化氛围更加积极健康。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完善德育教育体系,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资源,并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传唱优秀童谣、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崇高追求。加大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整治力度,坚决查处取缔“黑网吧”,大力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发挥“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开展创办文明网站活动,加快建设绿色公共上网场所,进一步净化了青少年网络空间。   5、着力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力度,“十一五”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网络不断完善。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建设,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总的看,过去两年多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结果,是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顾这些成功实践,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则。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四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思想观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整体推进。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这些经验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一定要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投入保障不足,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精神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政策措施特别是方法手段仍有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二、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挑战,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完成“十二五”规划奋斗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人民愿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的很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但也要看到,国际形势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激励全体人民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2、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关注和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但也要看到,文化改革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愿望还不完全适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十分繁重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3、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迫切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又要着眼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社会文明程度和公共道德水平迈上新台阶。但也要看到,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些地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特别是一些领域商业欺诈、制假贩假等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当前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强烈,对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愿望十分迫切。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公民文明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心设计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组织引导人们投身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塑造高尚人格,提升文明素质,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知荣辱、讲文明、扬正气的良好风尚。   4、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迫切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维护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承担着宣传、动员、服务群众的使命,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善于运用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有效途径和载体,激发群众创造活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总体上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复杂多样,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存在不少难点和热点问题,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同时,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了解群众意愿,通达社情民意,回应群众关切,疏导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重要保障。    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深入领会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切实把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实际工作之中。   1、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要抓紧制定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魂”,体现到各种创建活动和工作载体之中,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切实增强创建活动的思想内涵和教育功能。要围绕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坚持不懈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大力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广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一步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要紧紧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见贤思齐,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把诚信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针对一些行业和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道德领域专项教育和治理,强化行业自律,引导公民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根基。   2、紧紧抓住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有利契机,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党的十八大将于明年下半年召开,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早作谋划,周密安排,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喜庆热烈、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反映党和国家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充分展现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增进人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广泛组织爱国歌曲大家唱、征文演讲、主题展览、知识竞赛、全民阅读等活动,展示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团结奋进的社会氛围,激励人们满怀信心共创伟业。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教育实践活动,以窗口单位、旅游团组、公共场所为突破口,普及礼仪知识、倡导文明言行,持续推进社会环境综合治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净化美化家园、共创生态文明”等重点工程,集中解决人们行为习惯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创造优良公共秩序。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用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启示人,用党的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鼓舞人,使之成为凝聚民心、坚定信念的政治工程,成为帮助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富民工程,成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寓教于乐的文化工程。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他人、提升自我的理念,扎实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以及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和残疾人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利他精神,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风气。   3、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始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要认真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壮大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流思想舆论。大力宣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阐释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引导人们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落实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针对群众关心的物价、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保障性住房建设、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征地拆迁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农村、企业、学校、社区,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活动,积极主动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讲清楚,把群众利益安排讲明白,有效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更加关注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平衡心理,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4、紧紧抓住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重要载体,进一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要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着力在巩固提高、延伸辐射上下功夫,始终保持创建活动的生机活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推动创建活动由大城市、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沿海、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形成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工作格局。要更加重视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要大力加强基层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以城带乡、城乡共创的长效机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进一步拓展群众性创建工作的领域,引导各类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5、紧紧抓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个紧迫任务,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继续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不断扩大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更多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把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引导企业、社区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开展方便基层群众欣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6、紧紧抓住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个战略任务,进一步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基础工程。要牢牢抓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个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大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祖国和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崇高理想。要在幼儿教育中融入品德教育,从幼儿开始就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抓住知行合一、实践养成这个关键,把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与课外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学校日常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认真落实大中小学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完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引导他们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扎实推进少儿文艺出版精品工程,重点扶持青少年题材的优秀影视剧创作、舞台艺术生产、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使他们在愉悦身心的同时陶冶情操。要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措施,努力拓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要深入开展“扫黄打非”,继续推进打击网络和手机淫秽色情信息、整治网吧、净化荧屏声频、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和出版物市场等专项行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这次表彰大会,是对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的集中检阅,也是继往开来、开拓前进的新起点。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1、提高思想认识,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党委和政府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要加大投入力度,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局面。各级文明委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分类指导,推动工作落实。文明委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群众团体、行业协会的作用,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努力形成各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借助统计部门、科研院所等方面力量,建立健全科学的督促检查、成效测评、动态管理机制,不断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3、大力改革创新,切实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适应经济基础、社会条件、体制环境、工作手段的新变化和工作对象的新特点,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不断丰富和拓展工作内容,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服务人,多用教育引导、以文化人的方法,多用寓教于乐、春风化雨的方式,切实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先进传播技术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平台,运用公益广告、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等新型传播方式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和载体,进一步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面、影响力。   4、坚持求真务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基层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愿望和要求,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进一步密切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使精神文明建设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国情,结合各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要持之以恒、注重积累,善于把原则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分解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同志们,中华民族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昂首迈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112/t20111221_131013.htm
个人分类: 政治|7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相关思考
whyhoo 2011-12-9 17:11
本文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和邓小平相关讲话精神为依据,梳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实践,对毛泽东晚年的探索与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对我们现在的工作特别是确保实现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有所启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可能是一个难以讲清的大题目。因此,探讨这一问题,一是需要用一定的篇幅,二是有时也须引用一些必要的文献,三是笔者只能从自己所接触到的有限材料进行梳理和认识。    一、“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与“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概念的提出   “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这一概念,主要反映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但同时也包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保持党和军队、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之所以只提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而没有把军队单列出来,是因为广义上的政权概念,已经包括了军队。至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这一概念提法本身是否完全科学准确,当然还可以探讨,但这一战略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决议》在“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部分中明确指出“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这个表述实质就是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梳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实践,也应遵照《决议》和邓小平相关讲话精神,对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本文提出“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这一概念,就是根据《决议》和邓小平相关讲话精神进行的提炼,是经过多次推敲确立的。其中的“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这一提法源自《决议》。《决议》中说:“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这一提法源自1981年6月22日邓小平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期间的讲话。邓小平说:“要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 。“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这一提法的依据来自1980年8月21、23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的谈话。邓小平说:“搞‘文化大革命’,就毛主席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 。邓小平这一论述十分重要,这就坚定地划清了与苏共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全盘否定斯大林进而逐渐脱离、背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界限。毛泽东“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 ,但“从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这也就是说,这一严重错误是在探索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中的失误,同时也可以说是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经过多次曲折,最终实现的第一次成功的结合。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第二次探索中,毛泽东带领我们党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也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但这个失误毕竟是探索中的失误。因此,本文提出“对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一概念,是符合《决议》和邓小平相关讲话精神的。其中的“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其中的“恰如其分”是指具体运用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评价“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这两个词并不是同义语的重复。   什么是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决议》明确指出:“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他的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以后还要进行多次。这些论点主要地出现在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和党的九大的政治报告中,并曾被概括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而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一语有了特定的含义。” 可以说,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就是我们党《决议》中所说的有特定含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我们党是如何给“文化大革命”定性的呢?《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文化大革命’被说成是同修正主义路线或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这个说法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并且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上述的是非混淆必然导致敌我的混淆。”“‘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十分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有此定性,我们党才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才有此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毛泽东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呢?1976年6月13日,病重的毛泽东对华国锋等四位守护在自己身边的政治局委员交代后事时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在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   从一定意义上讲,毛泽东把对自己一生的评价简化为“两件事”,是有一定道理的。“两件事”中的第一件,从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讲,完全可以“定论”。至于“两件事”中的第二件,绝大部分同志依然拥护和维护《决议》精神;但毋庸讳言,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看法,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会延续不少年月,甚至也可以说,直到阶级的完全消亡。   《决议》在给“文化大革命”定性的同时还指出:“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毛泽东同志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毛泽东同志是经常注意要克服我们党内和国家生活中存在着的缺点的,但他晚年对许多问题不仅没有能够加以正确的分析,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中混淆了是非和敌我。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文化大革命,也应该科学地历史地来看。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至于在实际过程中发生的缺点、错误,适当的时候作为经验教训总结一下,这对统一全党的认识,是需要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作出科学的评价,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   《决议》的作出,距今已整整30年。对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有着种种评说。这些年来,国际国内的实践充分说明,当年邓小平和我们党的《决议》对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动机的评价是完全正确。此后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党中央和邓小平当年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试想,若是当年我们党像赫鲁晓夫评价斯大林一样对待毛泽东,很难想象今日之中国,会是什么局面。实践也已经证明,那些关于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所谓“个人权力之争”甚至“个人品质问题”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据笔者所知,当年有此误解的同志中,现在有不少人已完全转变了自己的看法。   维护《决议》对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准确、正确的评价,要反对两种倾向,这就是《决议》中指出的:“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 上述两种态度,都不是邓小平所说的“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上述讲话,梳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实践,对毛泽东晚年的探索与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把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这一科学论断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严格区别开来;把毛泽东晚年探索和思考当中的正确成分与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严格区别开来,从而牢牢记取“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进一步科学、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   近些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的持续深入,使笔者更加感到理论的重要。但坚持和发展正确理论的前提,是正确对待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上只有一门科学,这就是历史科学。近些年,笔者又重温了党史,更加感到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在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基本完成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以及从这时开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同时,也对1957年反右斗争直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所犯错误进行了相关思考。思考中,总有这样一个问题盘桓在自己的脑际:在一个相当长的党的各个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毛泽东总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他的功绩为何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我们面前?而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他的种种错误为何突然涌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呢?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实践中来。近些年笔者在想,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能不能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或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呢?同样不是,人的错误思想的来源也只能是社会实践。只不过,正确思想是对社会实践正确的反映,错误思想则是对社会实践的错误反映。   如果说,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和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同样是来自社会实践的话,那么,其肇端发始于何时何由?探寻此思想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轨迹,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时代的变迁和毛泽东的心路历程。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而且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他十分注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在建党、建军和建政的过程中,他一直高度重视保持党、军队和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深刻论述党、军队和政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并为此始终不断进行着认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从而形成了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这为指导我们党、军队和国家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一定意义上讲,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军队鲜明无产阶级性质战略思想探索的端倪显现于1927年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三湾改编”。那时除了整编部队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把党组织建立在连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并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并初步酝酿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三湾改编”的三项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不仅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同时也可以说是丰富了党内民主和保持党的性质永不变色的思想。   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思考同时也显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之时。当时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利用职权贪污打土豪所得财物,偷盖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管理科公章,伪造通行证私自贩运物资到白区出售,谋取私利。他为了谋妇夺妻掠取钱财,秘密杀害干部和红军军医。事发后,查办案件遇到一定阻力。毛泽东力主严惩,并指示说:“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二审判决:“把谢步升处以枪决,在3点钟的时间内执行,并没收谢步升个人的一切财产。”这是红都瑞金打响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1933年,毛泽东签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和训令》明确指出,如发现苏维埃工作人员中有贪污腐化,民众应立即揭发,苏维埃政府应立即惩办,绝不姑息。   毛泽东关于如何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思考进一步显现于延安时期。黄克功,192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团长、旅长。1937年9月,在延安因逼婚未遂枪杀了陕公女学生刘茜。毛泽东致信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 这对当时全党、全军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1944年3月,毛泽东阅读了描述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永昌演义》。他关注这位英雄人物,但让他更加关注的是李自成由胜利转为失败的历史教训。1944年,郭沫若应约撰写并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纪念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的《甲申三百年祭》,记述了李自成所率起义部队进京后,因骄傲、腐败导致最终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毛泽东当即指示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并在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1944年4月,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报告中说:“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4年11月21日,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期间,毛泽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毛泽东关于如何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考更直接地表现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7月初。当时毛泽东会见到延安参加国共商谈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时任国民参政员的黄炎培。黄炎培通过在西北黄土高原窑洞里与一群生活俭朴但又充满生机的共产党人的短暂接触,深信这些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全国执政,但他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忧虑。他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对民主的概念曾有过多次明确阐发。1939年11月,他《在边区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说:到底什么是民主?民主,讲俗话就是老百姓能起来说话、活动、想办法。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又指出:“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 笔者认为,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民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通俗表达。毛泽东关于人人起来负责的思想,实质上是党在夺取政权前特别是在执政后永远保持党的根本性质、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从而跳出人亡政息历史周期率的根本途径,实质上这也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绝大多数人起来自己为自己负责,从而实现自己为自己当家作主;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则是绝大多数人通过选举把权力让渡给极少数“精英”,让他们为绝大多数人负责和当家作主。前者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后者的本质是资本当家作主。民主的名字相同,但其实质的不同却泾渭分明。但是,在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民主中,如何才能唤起人人都有起来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才能建立保证让人人起来负责的机制与制度,防止党永不变质呢?1948年,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也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 这说明,这不仅是毛泽东当时的思考,也是党内许多领导人的共同思考。   这充分说明,在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思想政治领域,毛泽东在建立新中国后所做的所有事情包括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确保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党和政权不被腐蚀、不改变颜色的问题,这不但是毛泽东晚年思考并力图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今天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邓小平在晚年念念不忘“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与毛泽东晚年的思考在本质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   可以说,与黄炎培谈话之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课题始终萦绕在毛泽东心头。毛泽东与黄炎培谈话一个多月后,日本即无条件投降。1946年6月,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拉开大幕。三年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几乎全力指挥战争,但他十分强调党“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 。1948年1月,解放战争已经胜利在望,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毛泽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起草对党内的指示《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要求人民军队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民主,并明确指示:“应当使士兵群众对于干部中的坏分子有揭发其错误和罪恶的权利。应当相信,士兵对于一切好的和较好的干部是不会不加爱护的。” 军队内部开展的三大民主运动为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起到了根本保障作用。   在三大战役顺利结束后的1949年3月5日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深知,建立新中国已指日可待了。如何跳出周期率这一重大课题可能又涌上毛泽东的脑海。他在会上警示全党:“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他在七届二中全会总结中还指出:“如果国家,主要的就是人民解放军和我们的党腐化下去,无产阶级不能掌握住这个国家政权,那还是有问题的。”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北平。临行前,他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途中,他又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时间没过一年,即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访苏回国来到哈尔滨,这也可以算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国内视察。在哈尔滨吃第一顿饭时,即发现招待的十分丰盛。他当即提出严肃的批评,为省委题词:“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 。2月28日,他到了沈阳,当地饭菜安排的比哈尔滨还好。上述两餐他都因同时从苏联返回的胡志明在场而只是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而没有“罢餐”。在沈阳这顿晚餐他只用了半个多小时。饭后,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们一层一层仿效下去,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你们应重温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3月1日,毛泽东在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重点讲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他严肃批评并愤愤地说:“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二中全会刚刚开完,就忘了。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二中全会的精神。”   尽管如此,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担心很快被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国家机关中部分工作人员的腐败现象便频频出现。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疾呼:贪污行为已毁坏了一批干部,并染坏了很多干部。贪污蜕化已成为主要危险! 1951年11月1日,东北局书记高岗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沈阳市仅在部分单位中就揭发出3629人有贪污行为。1951年11月29日,华北局向中央报告了河北省揭发出的刘青山、张子善二人在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期间贪污的严重犯罪事实。毛泽东看了这些报告,十分忧虑,他甚至用一股“贪污浪费的狂澜” 形容此现象。12月1日,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毛泽东在审改此《决定》时,特地加写了一段话:“自从我们占领城市两年至三年以来,严重的贪污案件不断发生,证明一九四九年春季党的二中全会严重地指出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的必然性和为防止及克服此种巨大危险的必要性,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是全党动员切实执行这项决议的紧要时机了。再不切实执行这项决议,我们就会犯大错误。” 随着“三反”深入,发现党内贪污分子大多与不法资本家有关。如,天津不法商人马玉恒一人腐蚀干部170人,其中团、师、军干部达25人。1952年1月26日,中央又作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 的指示》。“三反”、“五反”斗争从1951年底开始至1952年10月结束,取得了重大成果。全国县以上机关查出贪污1000元以上的共10万余人,包括杀了刘青山、张子善等42人。据中纪委截至1952年7月的统计,参加运动的有312.2437万人,其中有贪污行为者122.6984万人,占参加运动总数的39%强;贪污分子中有党员20.2683万人,其中6万余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约2万人被撤职查办,4029人被逮捕法办;逮捕法办的党员干部中,省委或相当于省委一级的干部25人,地委或相当于地委一级的干部576人,县委或相当于县委一级的干部3428人。 在外部开展的惩治不法资本家的“五反”斗争中,京、津、沪等9大城市被审查的45万多私营工商业者,犯不同程度五毒行为的占76%,其中上海为85%,北京为90%。 ?   “三反”、“五反”有效地遏制了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特别是当毛泽东下决心要处决刘青山、张子善时,有同志为他们求情,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百个,2千个,2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事实正是如此。   对刘青山所犯错误,并非无人抵制。但刘青山振振有词地回应:“老子们拼命打了天下,享受些又怎么样?”这种打天下、坐天下、享乐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及近百年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党政领导干部中有不少人受这种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摆脱上述思想的熏染,这种思想也不可能随着刘青山、张子善的处决而从一些人的脑海里消除。享受与特权、特权与腐败的界限在哪里,对于那些腐败分子来说,就更加分辨不清。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对快速发展新中国的生产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管理权是所有权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是所有权的根本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领导干部意味着冲锋在前、牺牲在前;而在建设时期,管理权的相对集中,也为一些官僚主义甚至腐败分子提供了脱离群众、违法乱纪、追求特权享受的便利条件。在1956年11月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宣布翌年要在全党开展一次新的整风运动。会上,刘少奇着重讲了不要脱离群众和防止产生新的贵族阶层的问题。毛泽东接着刘少奇的话说:“少奇同志讲了,我们可以成为一个贵族阶层的,人数几百万,主要的就是那么几十万到百把万,我看无非是十八级以上的(周恩来同志插话:县委以上),县委以上有几十万,命运就掌握在县委以上的手里头,如果我们不搞好,不是像今天好多同志所讲的艰苦奋斗”,“我们一定会被革掉。”   毛泽东异常清楚,兴衰更替的周期率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只是刚刚破题。他在抓三大改造,讲“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 的同时,对“因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过去跟敌人打仗时的那种拼命精神少了,而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 的现象高度重视,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有了新滋长的现象高度重视,对不关心群众疾苦的特权思想甚至用打击压迫的方法对待群众的现象高度重视。因此,他强调:“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 。1957年4月27日,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明确要求“首先从检查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开始” 。5月4日,又在《中共中央关于继续组织党外人士对党政所犯错误缺点展开批评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党外人士参加我党整风座谈会和整风小组,是请他们向我们提意见,作批评,而不是要他们批评他们自己”;“展开对我党缺点错误的批判,以利于我党整风,否则对于我党整风是不利的(没有社会压力,整风不易收成效)” 。1957年5月10日,上海《解放日报》第二版整版刊登了22位中、小学教师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题为《大胆揭露矛盾,帮助党内整风》。5月14日,毛泽东读了发言摘要,写批语给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真说:“这一整版值得过细一看,不整风党就会毁了。”   有的研究人员认为,1957年的党的整风一开始就是搞阴谋,是为了“引蛇出洞”,这是误解。整风的本质,是要防止党脱离群众,保障党不变质。开展整风之后,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畅所欲言,对党、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大量批评、意见和建议。党和毛泽东同志明确肯定这些批评,“基本上是诚恳的,正确的。这类批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于我党整风,改正缺点错误,大有利益。” 各级领导干部中的绝大多数对大家的批评甚至态度、言词有些过激的批评也是认真接受并虚心改正的。但也有的干部对大家的批评甚至是完全正确的批评很不理解,个别的还窝着一肚子火,对在全党开展整风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实质上主要来自部分干部在全国解放后的享受和特权思想。   但是,由于1956年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在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波匈事件”,国际上出现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气候。资产阶级右派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在中国也将很快出现波匈风波。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利用帮助党整风之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一些人公然说:“现在政治黑暗”,“各机关都是官僚机构”,“比国民党还坏”,“根本的办法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要和共产党“轮流坐庄”,甚至毫不隐讳说“请共产党下台”。在此情势下,我们党不得不中止整风,被迫开展反右斗争。《决议》指出:“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决议》的论断完全正确。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长期复杂的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斗争还会发展为政治斗争。由于我们党对领导这种斗争缺乏经验,加上敌我与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某些具体背景和场合下不容易区分清楚,毛泽东本人对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与社会主义进攻的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对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毛泽东本人无疑负有主要领导责任。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央其他领导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邓小平就坦率地承认:“从一九五四年起,我就担任党中央秘书长、军委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一九五六年起担任党的总书记,是在领导核心之中。那以后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党犯的‘左’的错误,我也有份。” 勇于承担责任,坦诚地作自我批评,这正是我们党的领袖人物的伟大之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中不少人也有直接的责任。整风被迫中止开展反右后,一些有特权和享受思想的领导干部,对提意见的人进行打击报复,使他们受到很大的伤害。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领导干部对反右斗争的扩大化负有更直接的责任。此后,群众给领导提意见都是小心翼翼的了。1957年以后,我们党又开展了几次小规模的整风,但由于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成效都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告诉笔者:“1957年10月间的一个周末,我与稼祥同志到中南海春藕斋跳舞。毛主席问我,仲丽呀,你们单位打了多少个右派?当时,我任友谊医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我回答,十二三个。主席又问,你们有多少人?我说,一千二百左右,有十二个科室。基本上是一个科室打了一个。主席说,你们是搞自然科学的,有那么多右派?我不相信。你回去后能否甄别一下,砍它一半?那时的保密观念和纪律观念强。回到医院我又不能说是主席的指示。我们总支讨论多次,要往下砍,但每个科室抓了一个,每个科室主任都不同意砍掉本科室的。因为每个科室抓的‘右派’,往往都是本科室与自己对着干的‘刺头’。在整风时,这些科室领导对给自己提了意见特别是言辞激烈的人,十分窝火。整风被迫停止开展反右斗争后,给这些领导正好提供了出气的机会。在我们当时的友谊医院,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在整风时要给科室主任提意见,一位老同志劝他说,这个主任官僚主义确实严重,但他报复心也很强,你还是不提为好。这个小伙子说,党开展整风号召群众提意见,就是让他改掉这个官僚作风的,为什么不能提?这位老同志摇头说,你呀,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小伙子说,我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结果,那位科室主任说,你敢说党是老虎?这还不是典型的右派?!我原打算解脱几个人其中包括这个小伙子的,但由于各科室领导的坚持,原来划定的十多个右派,一个也没被砍掉。”笔者认为,朱仲丽所举的例子,可能有一定普遍性。有些人把反右斗争扩大化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毛泽东同志一个人,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也是极不公道的。   事实证明,那时我们党内和社会上确有右派。当年被打成右派者有的如今公开承认:自己“是准确地被打成了右派,一点也不冤枉”;“因为我当时确实是想走资本主义道路”,且至今并不以为非。事隔50余年的这种自白,进一步证明了当年反右斗争的必要。当然,我们也充分看到,党对当时右派进攻和阶级斗争的形势确实估计得过于严重了,在反右斗争时也确实采用了错误的斗争策略和方式,使大量的同志和朋友特别是知识分子受到伤害,他们的家属、亲友受到牵连。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也使刚刚形成的民主空气被严重破坏,毛泽东原想通过整风形成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非但没有形成,从一定意义上讲,反而助长了原来所要反对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一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反右斗争后,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问题重新作出判断,提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毛泽东的提议下,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从此党的指导思想沿着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逐步发展。这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给中国政治生活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    四、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最终形成及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   1958年后,毛泽东抓经济建设,抓技术革命,抓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其间取得很大成绩,同时也遭受了严重挫折。但“如何跳出周期率,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这一主题他始终念念不忘。在1958年5月20日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一次严厉批评令人厌恶的官气:“有些干部是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就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很恶劣的现象。”   回顾和总结历史,我们应十分关注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及“文化大革命”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受到极大鼓舞,他公开宣称美国的政策是促进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化(即复辟资本主义制度),他断言“共产主义将从内部瓦解”。毛泽东高度警惕美国当局发出的这一重大战略信号。1959年11月12日,在与华东各省市委第一书记谈话时,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他说,杜勒斯在一次发言中讲,“决不结束冷战”,“用正义和法律代替武力”,“在这方面极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使用武力并不意味着维持现状,而是意味着和平的转变”。毛泽东指出:“和平转变谁呢?就是转变我们这些国家,搞颠覆活动,内部转到合乎他的那个思想”,“就是说,他的那个秩序要维持,不要动,要动我们,用和平转变,腐蚀我们。” 此后,毛泽东多次讲要警惕和防止“和平演变”,他反复强调,杜勒斯搞“和平演变”,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是有其一定社会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被“和平演变”的危险。这样,毛泽东就逐渐把防止党内变质与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逐渐推动着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最终形成。   从1962年到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但“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方面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特别是1962年下半年对农村包产到户和分田到户问题,毛泽东与绝大部分中央领导发生的严重分歧,使他更加感到两条道路和阶级斗争形势的严峻。在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并在会议《公报》中写道:“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在人民中,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他们人数不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一有机会,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些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国内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在对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警惕和坚决反对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思想倾向。” 《毛泽东传(1949-1976)》在引用上述论述后指出:“这一段话,基本形成后来被称之为党在社会主义整个历史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此,‘反修防修’作为一个基本战略,成为当时全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中苏论战、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直至演变成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正是这一思路的延伸和发展。” 笔者认为,此画龙点睛的评述极为重要。   在1958年“大跃进”中,毛泽东也曾一度头脑发热,全党、全国曾出现浮夸风、要求取消商品生产等不正常现象,但正是毛泽东最先察觉并开始加以纠正的。为了从根本理论上解决问题,他一方面写信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的委员会委员,建议大家一是读斯大林审定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是读《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要求每人每本读三遍,以纠正上述偏错。另一方面,从1959年12月上旬直到1960年2月,他亲自带领陈伯达、胡绳、田家英、邓力群等几位秀才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边读边发议论。他在议论中说,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劳动和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配形式三个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以后,所有制性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还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平等关系,是不会自然出现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沿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二是也存在着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求的逆向发展的可能。这两者都会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产生影响。所以,在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管理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突出出来了,核心问题是防止管理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确保已经建立起来的新的生产关系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搞整风、下放干部、两参一改、干部参加劳动、破除不适当的规章制度等等,破除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干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东西都必须破除。否则,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有可能受到损害甚至变质。这里虽然是就企业的性质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思考如何防止社会主义国家被和平演变的大问题。   为了防止人与人之间关系出现质的变化,毛泽东特别强调干部要联系群众、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在笔者印象中,最为突出的有两次:一是1963年5月9日,毛泽东在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上的批示。他在其中写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不然的话,让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一齐跑了出来,而我们的干部则不闻不问,有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敌人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许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敌人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请同志们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情景啊!” 在这则批示中他预言:如果共产党人不能“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的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二是1965年1月15日,毛泽东对当时任农业机械部部长的陈正人关于社教蹲点情况报告上的批注。他写道:“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管理也是社教。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毛泽东在这一批注中,还在薄一波注释为“指那些企业领导人中坚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的“这些人”旁批注道:“这些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怎么会认识足呢?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 此批注表明,他当时已判定:党内出现了一个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尖锐对立的“官僚主义者阶级”,“这些人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显然是把在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了,并为他晚年提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和“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回顾毛泽东上述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1963-1965年间,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解决当时的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并由于其他中央领导的错误认识,在1964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1965年初,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在后来发展成“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不过,这些错误在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1965年后,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越来越严重,愈来愈形成这样一个固定看法:中国会不会资本主义复辟,关键不在基层,而在上层,尤其是中央。如果中国自上而下地出修正主义,其危险比自下而上出修正主义要大得多,改变颜色也快得多。而当时主持中央“一线”工作的领导同志和许多大区、省一级的领导对此或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者很不理解甚至有较大抵触情绪。这就使毛泽东把形势看得更为严峻。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他阐发井冈山精神说:“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随着我们掌握政权,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成为领导机构。党的力量加强了。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比井冈山时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有效的方式。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他还说:当时的“士兵委员会可以监督连长、营长、团长的,它有很大的权利。现在工厂的工会真的可以监督厂长、书记吗?谁又来监督我们的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谁来监督中央的领导,中央出修正主义怎么办?” “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域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和井冈山的追求。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搞不好,还会被敌人所利用。四分五裂,危险得很。印度不是分裂了吗?”“我们要摸索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防止修正主义,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的一些好制度、好作风。”毛泽东当时认为,苏联党已经变成为修正主义的党,其根源是实行对少数人的高薪制度,结果在苏联逐渐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他还说:“在怎样防止特权阶层方面要有一整套好制度,要继承井冈山的好制度、好作风。井冈山精神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一样意义深远。它们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三个支点。”此时的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虽有正确认识,但对阶级斗争的全局形势却作出了扩大化和绝对化的错误估计。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实质上也是他下决心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在发动“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多次提出主要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这不是为我个人,是为将来这个国家、这个党,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很担心,这个班交给谁我能放心。我现在还活着呢,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这样,在中国大地上,“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五、相关思考   1.一定要高度重视、坚决维护《决议》对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准确、正确的评价   正如在本文第一部分所谈,要对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做出科学、准确、正确的评价,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不能因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二是不能认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反对这两种倾向,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我们也应充分看到,实事求是地正确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在今天的特殊重大意义。《决议》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决议》这一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有无比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无比深远的历史意义;充分证明邓小平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位的任务,是树立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写不好,决议宁可不写” 的指示有无比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无比深远的历史意义;充分证明邓小平关于“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的结论有无比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无比深远的历史意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恰当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同时,坚定地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是保证我们这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分根本的政治共识和思想理论基础。对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如何评价?决不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评价的小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关涉我们党、国家、人民和军队的根本前途。只有实事求是地正确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我们的党、国家、人民和军队才有光明的前途,否则,就有可能重新步入黑暗。这不是危言耸听。毫无疑问,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毛泽东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我们决不能认为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就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决议》做出后,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衷心拥护。但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寻机对毛泽东进行攻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要搞垮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就要攻击这个国家执政的共产党;要搞垮这个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首先就要丑化这个执政党的主要领袖。这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我们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根本教训之一,就是苏联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投入大量金钱,创办和导引各种媒体恶毒攻击、抺黑、否定斯大林以致列宁。现在,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肆意夸大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甚至不惜伪造事实,极尽造谣、诽谤、污蔑之能事,恶毒攻击毛泽东,这决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个人的问题,而是企图全盘否定我们党的光荣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是为把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制造思想政治舆论。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在竭力贩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虚无主义”之时,把主要矛头集中放在攻击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上,这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在近期甚至近几年围剿、演变、颠覆社会主义中国战略部署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其“软实力”、“巧实力”十分重要的内容。尽管这仅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他们能量很大。加上各种资本控制的种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扩散与扩张作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恰当应对。   下面,请允许笔者再用一定篇幅列举几段相关谈话进一步说明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当今有关领导同志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评价。   一是周恩来的一段谈话。20世纪80年代末,薄一波的秘书董宏告诉笔者说:周恩来总理曾对薄老说,一波呀,毛主席下决心要做的事,你可以表示反对,但不要轻易表示反对。在历史上,有几次,我曾认为主席的决策不对,表示反对,但过一段时间都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以后我就谨慎了,不轻易表示反对了。但后来又有一次,我确信主席错了,我坚决表示反对,但实践却又证明是主席对了。因此,对主席的意见和决策,你可以反对,但不要轻易反对。   二是叶剑英的一段谈话。20世纪90年代初,张鼎丞的女儿张延忠告诉笔者:1981年《决议》作出后,几个年轻人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了那么多磨难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那么坚定地维护毛主席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很不理解,便去请教叶剑英元帅。叶帅对他们说,毛、刘、周、朱、陈、林、邓中的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我叶剑英也算一个,从一定意义上讲,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让我们从心底佩服一个人不容易。但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大家逐渐认识了毛主席。别人也都当过头、掌过舵,但都不行。只有毛主席,把我们这些人拢起来,干成了建立新中国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这件大事情。   三是黄克诚的讲话。黄克诚1959年在庐山会议开展的反右斗争中,被撤销了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职务,工资降两级,20年没有工作。但1980年11月27日,他却不顾年迈体弱,几乎双目失明,以抱病之躯在中央纪委召开的座谈会上作了四个多小时的报告。在此报告中,他说:“前一段时间,曾经有些同志对这两个问题的态度比较偏激,个别人甚至放肆地诋毁毛泽东思想,丑化毛泽东同志。这种态度使我很忧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这个问题,我有责任讲讲自己的看法。”“在创建红军时期,毛主席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毛主席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如果把建国以来我们党所曾犯的错误都算在毛主席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比如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是扩大化了,错整了很多人,就不能只由毛主席一个人负责。我那时是书记处成员之一,把有些人划为右派,讨论时未加仔细考虑就仓促通过了。自己做错的事情怎么能都推到毛主席身上呢?大跃进中,许多同志作风浮夸,把事实歪曲到惊人的程度,使错误发展到严重的地步,也是有责任的。”“多少年来,举世公认毛主席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象征,这是合乎实际的。丑化、歪曲毛主席,只能丑化、歪曲我们的党,丑化歪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那样做,会危害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危害十亿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在国内外的敌对力量都希望我们彻底否定毛主席,以便把我国人民的思想搞乱,把我们国家引向资本主义。我国人民内部也有些人受了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和那些人唱同样的调子;这是很值得警惕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写在我们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上的,是中央一再申明的重大原则。否定和诋毁毛泽东思想的行为,是违反党章党纪的行为。我们这些老共产党员,一切真正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共产党员,要同诋毁毛泽东思想,丑化毛主席形象的现象作斗争,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基本原则却将永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精神武器,指导我们不断将革命推向前进。” 黄克诚的报告一结束,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黄克诚1980年的重要讲话,在今天无疑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邓小平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强调要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江泽民、胡锦涛也同样十分强调要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说:“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毛泽东同志永远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科学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对毛泽东同志永远怀着深深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在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说:“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和怀念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2011年6月2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上海交通大学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俞正声坦言:“‘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这不光是毛泽东的个人错误,也是党的错误。”他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母亲(注:范瑾,曾长期从事新闻及宣传工作,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奠基人,其兄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丈夫是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天津市市长和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黄敬)1966年被打倒,1968年蹲监狱,1975年回来,出来之后我就感觉她精神上不正常了,老有被迫害的感觉。一直到前年她去世,都拒绝做任何体检。我的妹妹,‘文革’开始时一个高中生,在学校里被批斗,后来也得了精神分裂症,自杀了。我们亲属在‘文革’中死去的,有六七人。”“那么为什么对毛主席还基本上是一个正面的肯定态度?他有很严重的错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第一,他的著作、他的思想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我对毛主席是非常尊敬的,虽然他犯了这么大的错误。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就千方百计地诋毁他,甚至说,毛主席著作大部分是胡乔木写的,胡说八道,胡乔木写不出这种文章来。第二个,我认为他搞‘文化大革命’,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我们国家不能简单地发展生产,要防止新生资产阶级的出现,防止工人农民重新沦为社会的底层,他的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俞正声还说,“但是他寻找的道路是错的……现在的很多事情也证明他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但是,不能因为这种担心而寻找一种错误的道路。” 俞正声这番肺腑之言和坦荡无私的品质与胸怀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俞正声这些论述也进一步说明党的《决议》和邓小平相关思想的正确。   2.一定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指出,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这两方面的研究不能太发展了。生产力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了;上层建筑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阶级斗争论、国家论了。应该说,毛泽东在这个时候,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比较清醒的。他在指导思想上,还是主张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同时进行研究,而不能举此而遗彼。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他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严重性的错误估计,他越来越多地关注上层建筑,忽视了对生产力的研究,而过多地关注上层建筑的研究,这就逐渐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以至于由于对修正主义没有做出准确的定位,造成了历史曲折,甚至酿成“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在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若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避免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但是,阶级斗争依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对这种阶级斗争,决不能扩大,但也决不可熟视无睹。如何既正视阶级斗争的存在,又不搞扩大化,确实有很大难度。1968年10月13日,在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过去我们搞南征北战、解放战争,那种战争好打,容易打。那种战争,敌人清楚,就是那么几个,秋风落叶那么一扫,三年半也差不多。这回这个文化大革命啦,比那个战争困难得多。”“问题就是把思想错误的,同敌我矛盾的,混合在一起,一时搞不清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年,邓小平强调:“有人说,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了,怎么还会有阶级斗争?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方面都是客观事实。目前我们同各种反革命分子、严重破坏分子、严重犯罪分子、严重犯罪集团的斗争,虽然不都是阶级斗争,但是包含阶级斗争。” 斯大林在1937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消失了,是在理论上犯了严重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是他的无比英明之处。邓小平在对起草《决议》的意见中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邓小平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兼顾了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就是把毛泽东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要在经济领域,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而在初次分配中努力实现公平,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吴邦国委员长在201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明确重申“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不搞私有化。不搞私有化是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的根本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只有坚持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才能有效克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有效克服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有效防止特权阶层的产生和发展,确保党和政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永不变色,从而也才能有效加强社会管理和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在政治领域,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探索我们党在执政的条件下,逐步建立适应不断变化着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创新机制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竭诚服务。只有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同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党和政权才有光辉灿烂的前程。   3.一定要正确区分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动机及其实践等   一是要正确区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笔者认为,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十分重要的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党、军队、政权建设实践里十分重要的运用,是我们党、军队和政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1991年前后的苏东剧变充分说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今时代更加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他深邃的目光,往往穿透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风云。对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实践,不断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如果不是如此,我们党和国家就必然遭遇重大挫折和灾难。我们决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轻率否定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这些‘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 按照《决议》这一精神,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不应包括“文化大革命”理论,必须把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这是由于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过分严重的估计,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深入到党内,以致党内同志间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也被当作所谓修正主义路线或所谓路线斗争的表现,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化,甚至把持有不同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大量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成阶级斗争,严重混淆了敌我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和处理方法,加上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的助长,不可避免地给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惨痛悲剧和教训。我们要时刻引以为鉴。右倾错误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倾错误同样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高度重视防止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再发生。   二是正确区分毛泽东晚年所作的重要贡献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所犯错误。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无疑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在看到毛泽东所犯严重错误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对党和人民的重要贡献。毛泽东晚年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是错误的,但对毛泽东晚年所做的全部工作进行全盘否定是不符合辩证法、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毛泽东晚年在全局上一直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同志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对江青、张春桥等人也进行过重要的批评和揭露,不让他们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这些都对后来我们党顺利地粉碎“四人帮”起了重要作用。他晚年仍然警觉地注意维护国家安全,顶住了社会帝国主义的压力,把握正确的对外政策,坚决支援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并且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正确外交战略和我国永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在“文化大革命”内乱中,我们党没有被摧毁并且还能维持统一,国务院和人民解放军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有各族各界代表人物出席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能召开并且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国务院人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并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我们的国家仍然保持统一且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这些重要事实都与毛泽东的决策贡献和作用影响分不开。   三是正确区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毛泽东晚年犯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但包括他提出的理论观点、采取的各种办法与措施,应该说都是为推进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这一重大战略进行曲折探索中的失误。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为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探索和实践中付出的代价,是我们党在探索和实践中交纳的“学费”,是我们党拥有的另一种形式的很可宝贵的“财富”。那种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权力之争”,是毛泽东“人品问题”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毛泽东在早年就说过:“我觉得吾人惟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其原多出于‘占据的冲动’与‘意力之受拂’。” 笔者认为,毛泽东一生中,有判断和斗争的失误,但都“无私人之争”,而是“主义之争”。毛泽东是人,而不是神,也有感情用事的时候。但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毛泽东的伟大让我们世世代代崇敬;毛泽东不是神,但也绝不是普通的人,绝不是常人甚至是一般伟人所能企及的。我们党和毛泽东个人所犯的错误,有的是在探索和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很难避免的,有的属于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个人可以避免的失误。对这些错误,我们一方面应引以为鉴、力戒重犯;另一方面,也不应过分苛求于领袖个人。世界上从来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再说,他人难道没有感情用事或犯错误的时候?关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本文前面已引用过邓小平和《决议》的不少论断,并在这里又引用了毛泽东早年的心迹作答,不再赘述。但需要回答的还有以下四个问题。   (1)“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和毛泽东的初衷相矛盾的。比如,毛泽东对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长期不满,但他的本意并不想打倒一大批老干部,只是想借用群众运动帮助这些干部改掉他们身上的官僚作风,“把泥菩萨烧成瓷菩萨就可以过河了。”他对刘少奇、邓小平一开始也不是采取完全打倒的态度,曾明确说:“对少奇同志不能一笔抹杀。”“刘、邓二人是搞公开的,不搞秘密的。”对“刘、邓要准许革命,准许改。” 当时相当多的一批高中级干部对搞“文化大革命”“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所以,毛泽东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发动群众,甚至提出“来一个放任自流”。但任何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不同宗派等各种新老矛盾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野心分子更会乘此活跃起来,为所欲为,就像一旦打开潘多拉盒子那样失去控制。它所造成的恶果远远超出毛泽东原来的预料” 。1967年7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设想:“文化大革命”“一年开张;二年看眉目,定下基础;明年结束。” 但结果,“文化大革命”整整进行了十年,风浪一个接一个涌来,无法了结。从一定意义上讲,毛泽东一方面把全国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估计过于严重;另一方面,他对无政府主义泛滥带来的恶果又严重估计不足。大乱并未转化为大治局面,最后甚至出现无法驾驭的局面,这令毛泽东处于无奈境地,以至于他在交代后事时说出“遗产”“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在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之类十分伤感的话语。这样,毛泽东当初的良好动机与实际结果严重相悖。   (2)在评价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时,强调其动机是好的,并不是把主观动机作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是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相统一论者。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主观动机往往会产生相应的客观效果。但是,有时也往往会出现效果与动机完全相悖的情况。我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就是指这种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当然应该坚持实践检验标准,同时也应兼顾历史人物的动机。对其动机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肯定。与此同时,不仅要把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放在当时历史环境里进行考察,同时也应放到历史和时间的长河里,放到更为广阔的时空里加以检验。这样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才是真正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才能真正反映历史人物真正的历史地位。   (3)毛泽东在晚年已经部分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有所纠正。尽管毛泽东在晚年始终坚持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反思与认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并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进行了自我批评。在1968年10月13日的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开幕式上即说:“究竟这个文化大革命要搞还是不要搞?搞的中间,是成绩太少了、问题太多了,还是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有?我的意见,错误是有,而错误的主要责任在中央,在我,而不在地方,也不在军队。” 在党的中央全会上,毛泽东承认“文化大革命”中有错误,并由自己承担主要责任,这是第一次。在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他对所谓“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作了检讨,他说:“所谓的‘杨、余、傅事件’是林彪搞的,我听了一面之词,所以犯了错误” 。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接见中央军委会议成员时说:我“听了林彪的话,整了罗瑞卿呢。有几次听一面之词,就是不好呢,向同志们做点自我批评呢”。1975年10月至1976年2月,毛泽东在谈到“文化大革命”时明确表示:“对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看法不见得一致。文化大革命犯了两个错误,1、打倒一切,2、全面内战” ,等等。   (4)要正确总结认识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的原因。黄克诚在1980年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说:“毛主席晚年犯错误,原因很多,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与社会原因。在我们这样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搞社会主义,又没经验,实在是一件艰巨的事业。直到今天,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未被认识的问题,我们仍在不断探索,也还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个问题我不多讲。我只想简单地谈一下毛主席犯错误的个人方面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毛主席在晚年不谨慎了,接触实际、接触群众少了,民主作风差了等等,这些都是他犯错误的原因,也是我们全党所必须引以为戒的教训。”“毛主席晚年的雄心壮志仍然非常之大,想在自己这一生中把本来要几百年才能办到的事情,在几年,几十年之内办到,结果就出了一些乱子。尽管这些乱子给我们党和人民带来了不幸和创伤,但从他的本意来看,他还是想把人民的事情办好,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他为了这个理想操劳了一辈子。毛主席所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革命家的错误。因此,我们在纠正他所犯的错误、总结经验时,还是应该抱着爱护、尊敬的心情来谅解他老人家。有些同志对毛主席说了许多极端的话,有的人甚至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不但根本违反事实,而且对我们的党和人民都非常不利。有些同志,特别是那些受打击、迫害的同志有些愤激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大家知道:在毛主席晚年,我也吃了些苦头。但我觉得,对于这样关系重大的问题,决不能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我们只能从整个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从十亿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怎样做才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出发来考虑问题。” ?   4.毛泽东对党和政权有可能改变颜色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也在逐渐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   1980年1月16日,即改革开放后不久,邓小平就严肃地指出:“特殊化不只是部分高级干部,各级都有,各个部门都有。总之,我们一些干部成了老爷就是了。” 1982年4月,邓小平强调:“现在是什么形势呢?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能比的。”“要足够估计到这样的形势。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 1985年5月,邓小平指出:“中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一种思潮,叫资产阶级自由化,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自由化的思想前几年有,现在也有,不仅社会上有,我们共产党内也有。” 1989年5月,邓小平又强调:“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 1989年9月,他强调:“过去两个总书记都没有站住,并不是选的时候不合格。选的时候没有选错,但后来他们在根本问题上,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上犯了错误,栽了跟头。四个坚持中最核心的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四个坚持的对立面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些年来每年我都讲多次,但是他们没有执行。” 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 1993年2月,他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现在还不放心啊!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还有很多。江泽民也强调:“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这说明,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的几代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关于党执政后党与政权有可能改变其本来的性质甚至亡党亡国这一重大问题上有高度共识。   5.毛泽东担心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权变质并可能导致亡党亡国悲剧的思想已经在苏东得到验证,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高度重视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防止党和政权变质   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2月14日至25日在莫斯科召开,赫鲁晓夫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大反斯大林。其实质是开始脱离、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苏联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大反斯大林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他说:“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这把刀子不是借出去的,是丢出去的。”“列宁这把刀子现在是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 1959年12月,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2月4日晚,毛泽东就国际问题亲笔准备的讲话提纲中写下:“敌人的策略是什么?(1)和平旗子,大造导弹,大搞基地,准备用战争方法消灭社会主义。这是第一手。(2)和平旗子,文化往来,人员来往,准备用腐蚀、演变方法消灭社会主义。这是第二手。”而“赫鲁晓夫们很幼稚。他不懂马列主义、易受帝国主义的骗。”“他如果不改正,几年后他将完全破产(八年之后)。” 1961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出现复辟的情况”,“我们这个国家要好好掌握,要好好认识这个问题,承认阶级同阶级斗争的存在。要好好研究,要提高警惕。” 结果,五年后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三十多年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他对国际上出现修正主义思潮严重后果的估计判断惊人的准确;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及时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深远意义,这是保证我们党不变质、国不变色的重要保证。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传》认为:“这一方针在实施过程中,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左’的偏向,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走向了极端。但无论如何,这是毛泽东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历史证明,这是一个极富远见的思想。” 笔者认为,这一评价,十分中肯、正确,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使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20世纪90年代前后苏联东欧共产党败亡的教训充分表明,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迄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理论上坚持与发展、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的同时,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以找到一条确保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前进道路。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才能长期执政,直至最终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z/zgtsshzyll/201112/t20111208_128588.htm
个人分类: 政治|1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whyhoo 2011-12-9 16:22
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再到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新的重要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方面取得新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    什么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和。任何社会在历史发展阶段中,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处于统领地位、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纵览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主张、巩固执政地位、维护统治秩序的基本途径,是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深刻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这表明,在任何一个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捍卫、维护自身统治,对掌握和控制社会的精神生产高度重视,都要推行反映本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念,都要注重建设服务于自身需要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合社会意识,更好地巩固经济和政治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西方资产阶级在其发展过程中,在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体现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核心价值体系曾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成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干涉他国内政、谋求国际霸权的重要工具,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系统地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凝练在一起,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理念,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是兴国之魂。    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兴国需要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组成部分,既突出了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又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既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收借鉴了国外的有益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的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前进的生动局面,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社会前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可以始终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兴国需要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要有坚如磐石的共同思想基础。毛泽东指出的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指出的“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江泽民指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指出的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调的都是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共同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奠定了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进的强大思想基础。   兴国需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两难”问题明显增多,协调各方面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压力不断加大,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人们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自觉性、坚定性,有助于人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助于人们培育和谐文化、树立和谐理念,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兴国需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情形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激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更好地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从根本上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    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由于社会价值体系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很多国家都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做国家最高利益,作为政党建设、国家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精神旗帜,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在全社会及成员中灌输、倡导、树立、强化其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提出了“融入”、“贯穿”、“体现”的建设思路,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从教育入手。要突出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带动全社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突出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学科教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突出社会公众人物的教育,引导名家名人特别是影视界、文艺界、体育界、社科界、新闻界、科技界、企业界、金融界等知名人士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确保自己的一切产品、一切成果、一切言行、一切活动,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为世人做出榜样。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注重渗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党政机关建设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礼节礼仪、民俗活动之中,渗透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之中,尤其要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等新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平台。通过有效渗透,让人们在和风细雨中认知认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精神追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有法律和制度作保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中,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中,体现到各行各业的具体制度制定中,体现到社会管理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由软变硬、由虚变实。要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的行为受到制约。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tbzt/sqjlz/shzyhxjztx/yjsk/201112/t20111208_128593.htm
个人分类: 政治|1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whyhoo 2011-12-3 10:14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也是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既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包括实现文化在内的各方面事业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包括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种差距,既体现在经济社会方面,也体现在文化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理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同步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在文化权利上平等、文化政策上一致、文化资源上互补、文化发展上互动,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有发达的经济,又要有繁荣的文化;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就没有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快速发展,但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只有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向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担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只有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的力量,才能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切实发挥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为此,必须不断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所谓均等化,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广大农村还存在基本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运行不力和公共文化产品匮乏、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只有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分离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把由政府提供或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到广大农村,着力满足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需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按照《决定》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第一,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载体。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必须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一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把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作为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干部考核指标,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二要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思路,设定目标,科学布局,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三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要求,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农村文化设施网点化。加强流动文化设施建设,在西部及其他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地广人稀需要进行流动服务的地区,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流动文化服务。四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发挥不同部门文化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建立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扩展功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做到资源共享,不断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多提供适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对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的文化产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扩大基本文化服务覆盖面。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立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深入开展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深入组织开展读书日、读书月、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捐赠助读行动,着力解决农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阅读需求。大力推广竞技性强、普及率高的体育项目,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身体素质。二要建立向基层群众“送”文化的长效机制。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长效机制。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性文化培训、辅导、讲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务,引导和培育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三要切实满足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关怀,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融入社区文化生活。深入研究农民工的需求特点,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企业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实行以城带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以城带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是破除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要完善城乡文化帮扶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将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广泛开展城乡文化共建活动,采取捐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开展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二要打造农村文化传播平台。面向农村的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按照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切实办好农村节目、栏目,加大农村报道分量。支持农业大省的主流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把面向农村、服务“三农”作为市县级媒体的基本任务。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拓宽发行渠道,提高阅读利用率,扩大对农民群众的有效覆盖面。三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第四,加强投入保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一要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财政为支撑,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探索财政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完善中央和地方按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文化建设和运营经费保障机制。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和调整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落实国家关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和基金等政策措施,采取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三要实行向农村基层倾斜的财政政策。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明确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文化服务薄弱的农村。制定支持和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加快建立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年度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改进财政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多种办法,保障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23/201111/t20111129_126532.htm
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先进军事文化繁荣发展
whyhoo 2011-12-2 15:08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10月26日在全军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上强调,全军和武警部队要切实用胡主席重要讲话和全会《决定》统一思想,按照胡主席关于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强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军队实际,以更高标准和更有力举措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为促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历史使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主持会议。   徐才厚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主席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决定》,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级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认清全会作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重大决策和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高度自觉,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抉择,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清醒认识和坚定决心,我们必须警钟长鸣、警惕长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徐才厚强调,发展军事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军队文化建设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军事文化,是我军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撑和重要力量源泉。我军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先进军事文化,孕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创作了许多军旅红色经典,不仅是我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而且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实践证明,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对于永葆我军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对于激发官兵战斗精神、保持部队昂扬士气、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陶冶官兵情操、提高官兵素质、促进官兵全面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级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充分认清加强军队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努力走在全社会前列。   徐才厚指出,各级要紧密结合部队实际,坚持用全会精神指导和推动先进军事文化繁荣发展。要牢牢把握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真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和政策,切实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要求贯彻体现到军队文化建设方方面面,始终坚持“为党”、“姓军”、“为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不动摇。要紧紧围绕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推进军事文化建设,坚持聚焦主题、服务主线,加强对胡主席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大力宣传全军部队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充分展现广大官兵献身使命的精神风貌,形成浓厚氛围和鲜明导向。要坚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六中全会的部署要求深入持久地抓好培育工作,特别是抓住高举旗帜、听党指挥这个根本,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强化理想信念和军魂教育,深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子,确保全军官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基层官兵是部队建设的基础和主体,基层文化建设是军队文化工作的“大头”,要始终着眼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坚持面向官兵繁荣军事文化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大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开创基层文化工作丰富活跃、蓬勃开展的新局面。要积极适应形势任务要求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创新,遵循文化建设规律指导和开展文化工作,探索创新军事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制度机制,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肩负起领导军事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注重研究解决军事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军队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李继耐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全军和武警部队认真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指示,狠抓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的军营文化,创作推出大批精品力作,对推动部队建设和完成各项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领导要切实把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摆在党委工作和部队建设的重要位置,精心筹划部署,科学组织实施,全面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要搞好总体研究筹划,突出抓好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项根本任务,进一步繁荣军事文化创作,下功夫抓好军营文化建设,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宣传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军队文化工作者要带头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军委决策部署,大力弘扬我党我军文化工作优良传统,积极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会上,全军和武警部队大单位有关领导分别作了发言。   全军和武警部队大单位领导侯树森、杜金才、年福纯、刘源、王洪尧、邓昌友、张海阳、孙思敬、刘亚洲、刘福连、许耀元,以及军委办公厅领导出席会议。各大单位宣传部和总政直属文化单位领导,以及驻京部队文化单位名人名家代表等参加会议。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gf/jdsxlljs/201110/t20111027_120026.htm
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whyhoo 2011-12-2 12:2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巨大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任何文化都是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基本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的“体”则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和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离开了“魂”,“体”就没有了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不可能实现。理清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意义。它有助于廓清在文化改革发展一系列问题上的迷雾,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文化的双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理解我们党为什么要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什么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这个共同理想的旗帜下,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在这个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为在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发挥着引领风尚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道德导向。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要长期起作用;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个价值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必须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个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要在全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只有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实现强“魂”健“体”、“神”“形”兼备,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23/201111/t20111129_126537.htm
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唉,真不知该说什么好
热度 67 zhangyuxiu 2011-11-30 14:33
周一周二这两天在省委党校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组织的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学习结束后,昨晚抽空和科学网的博主南开大学年轻的教授、博导王芳一起共进了晚餐,聊得很开心。本想好好写写博友相见的感触,但今天上班扑面而来的一件事让我没了心绪,心变得沉重起来。一位熟悉的同行,海南某高校的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却喝了两瓶农药自杀身亡了。自杀的当天,他开车把妻子送到三亚校区上班,之后给妻子的哥哥打电话说“你要照顾好某某(他妻子),我走了,再见!”他妻子的哥哥赶紧说:“你不要挂掉电话,有什么事咱们好好说”。但是他马上挂了电话并关机。他妻子的哥哥马上给他妻子打电话,但是这位妻子却没当回事,妻子的哥哥又告诉了这位教授的父亲,两人赶紧往他家里赶,推开门一看人已经冰冷僵硬,桌子上留有他给父母的遗书,上面只写了两句话:“1、请不要怪罪某某(他妻子);2、照顾好某某(他刚上大学的女儿)”。 就这样,我这位很熟悉的朋友,一个小有才华的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我很清楚,这位朋友长期以来一直郁闷不乐,有才华、有精力、有能力,但却不能很好施展。2006年他就担任学报编辑部主任了,但却一直没有决策权,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一直由退休现年已72岁的一个老先生说了算。自杀前两天,我们单位的有同事给他打电话找他发稿子,他当时情绪非常低落,说为一件事这么多年和老先生头一次拍了桌子。什么事呢?他们学校搞了个面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班,学报准备为这些老师的论文出一期增刊,他力主不收一分钱,因为边远地区中小学老师非常穷,同时这个项目上级有关部门已给学校拨有专款。但那位老先生却坚持对每位老师收500元钱。为此这位朋友大拍了桌子,情绪十分低落。唉,朋友,朋友,你怎么怎么就这么倔呢?我知道,大家也都知道你的正直,你的同情心,你的善良。但是事情一时没解决是可以慢慢商量的,还可以往上反映,况且还有那么多同事支持你,一个老头子毕竟那么老了,总有离开的时候。你怎么,怎么就这么没有耐心呢?还有,为装修房子的事这一段你们夫妻也经常吵架。朋友,何必呢?谁做主不行?为什么为这点小事就郁闷不快?谁操心谁挨累,人生还有更多的事你可以去关心去费神。你怎么怎么就这么怠慢生命?谁给了你轻视生命的权利? 你就这样走了,像秋天树上的黄叶,轻轻地飘走了,丢下白发苍苍的父母;丢下刚上大学的女儿,把心灵的十字架沉沉地、牢牢地套在你妻子的脖子上;套在那个垂垂老矣的先生的脖子上。解脱了?是吗?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真够混蛋了!真够懦弱了!你一个堂堂七尺男儿,碰到几件小事怎么就至于这样?太无能了! 由此,请大家关注知识分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开展相关讨论。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碰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人的世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要经常用台湾圣严长老的话来勉励自己: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面对世事纷纭,我们要让自己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为人做事倘能做到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如此,还有什么想不开解不了的呢? 谨以此文哀悼我那英年早逝的朋友,愿你在天堂走好,愿你来世更豁达些,更坚强些,更负责任些,愿社会那时变得更合理,更美好。
7272 次阅读|151 个评论
[转载]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whyhoo 2011-11-7 11:2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结晶,是维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总结吸收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成为 “ 文化精髓 ”“ 兴国之魂 ” ,是我们党成立90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探索奋斗史、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史充分证明,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本质是一致的。当前面对国内外纷杂的形势和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更加需要用被历史证明为科学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导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正确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大程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就能凝聚人心,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人民愿望、顺应时代潮流,是凝聚力量的旗帜、激励创造的旗帜,能够使全社会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利益紧紧相连,团结引领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拼搏奋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能使全国人民、全体中华儿女汇成振兴中华的滚滚洪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激励全体人民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近年来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然而更多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时代品格仍然是社会道德的主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变革,越要在全社会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道德、守法纪、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要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参与。我国人口众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只有根据不同特点分类进行教育引导,汇集全民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使之真正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行为规范,发挥实际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贵在坚持、重在落实。我们要以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凝聚力量、提升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基石。 原文见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9/c_122177284.htm
1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whyhoo 2011-11-7 11:0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作为文化产品创作发展最主要的领域之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对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队伍建设、思想库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提出许多新举措。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些重大要求和部署,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决定》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行谋划部署。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十六届中央政治局专门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行集体学习;党的十七大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作出新的部署。这说明,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更加充分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更深厚的智力支撑。具体地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还要有先进的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达,才能真正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我们党历来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提供丰富知识和发挥教化作用。《决定》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进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为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决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面临着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收入分配、就业、社会公平等问题非常重要,社会管理问题尤为突出,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它,社会主义文化才同封建传统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区别开来,才能够真正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先进的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知识贮备,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全体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筑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   四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力量纵横捭阖,围绕综合国力、国际秩序、国际市场、地缘政治、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等的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领土领海安全等问题十分严峻。自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仍未得到有效化解,美欧主权债务危机仍在持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必将发生深刻变革,世界主要国家围绕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较量更加激烈。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以及不断出现的新的国际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认真研究和回答,主动争取和掌握国际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提供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建议。   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决定》明确提出,“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倍努力,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民族精神,引领时代、高瞻远瞩,体系完备、科学严谨,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一)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决定》还提出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等许多重大任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部署,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根本性、长期性的任务。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键是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要深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遵循这个要求,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决定》指出,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这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加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和经济、法学、历史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各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要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方针,加强传统学科建设,使之增强活力,适应时代发展。积极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更新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   (三)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   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反映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最新成果,符合时代精神,走在时代前列;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任务,为建设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造福中国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广泛的认同基础;要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富有浓厚民族气息,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要与本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努力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哲学社会科学。   (四)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决定》明确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落实这项要求,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科学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分配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国际重大理论、重大战略、重大事件和热点焦点问题,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对策建议。《决定》还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这是鼓励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界更好发挥现实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切实加以落实。   (五)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决定》强调,“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并明确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这是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政策的一个重要亮点。中央强调,要大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密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积极行动起来,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作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推进学科体系创新,就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优化学科结构,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就要从当前客观实际出发,提出有科学依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原创性学术观点。推动科研方法创新,就要广泛吸收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的运用。《决定》还提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任务。这些部署的落实,将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六)着力推出优秀成果   《决定》明确要求:“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这是检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分量、思维成熟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的广度深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善于在实践中创新理论,服务社会。《决定》提出,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这是推出优秀成果的重要部署。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还要走出去,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面向国外系统翻译、出版和介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成果和精品力作。   三、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   《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更加艰巨,也应有更大的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应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正确科研方向、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正确的道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地把学术研究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以高度的学术自信,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懈努力。要用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引领文化建设,用优秀的研究成果引领理论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创造,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   第二,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决定》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作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必须把研究、阐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深刻总结实践发展经验,通过创造性的研究,通过铸造信仰、创新理论、传播知识、弘扬正气,为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必须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决定》突出强调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加强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身体力行,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自觉地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学问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   第四,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我们党在历史上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毛泽东同志论述哲学解放的任务时就指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都明确要求理论工作者要始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决定》强调文化工作者要“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真正把学术理论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重要工具。   第五,必须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大批的理论人才和文化人才,需要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人才的培养,让哲学社会科学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3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也必然会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明确使命,锐意进取,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文见 http://www.sss.net.cn/ReadNews.asp?NewsID=36170BigClassid=21SmallClassID=64SpecialID=0belong=skl
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护社会信用须重视法律信用
热度 1 shangujushi 2011-11-6 15:15
维护社会信用须重视法律信用 2011年10月27日 10:11 选稿: 天潼 来源: 东方网 作者: 刘长秋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此为契机,国务院不久前专门了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加之不久前包括诸如“天津李云鹤事件”、“如皋公交司机救人被诬案”等在内的一系列关涉个人乃至社会诚信事件的发生,一时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诚信问题首先是一个道德问题,就此而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道德建设的维护与推进。然而,由于法律所维系的是最底限度的道德,因此,很多道德问题都会不可避免到转化为法律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之前提”以及“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之必要条件”的社会信用问题显然就在其中。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而导致我国社会信用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法制保障的失利。在此背景下,通过加强社会征信立法与强化社会信用执法等方式来维系和保障社会信用,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法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主旋律而法律的重要作用也已经日渐凸显的情势下,社会信用的维系乃至提升需要法律的保障。法律是维护和提升社会信用之最值得依赖的手段之一,其通过惩罚或奖励所建立起来的机制,是引导社会信用形成、存在乃至提升的关键。然而,法律也必须要关注和重视自身的信用问题,否则,他可能无法承担起维系和提升社会信用的艰巨使命。原因很简单:假如用以保障社会信用之法律自身的信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我们还能够对依赖这一法律所保障的社会信用报以很高的期望么?显然不能!而从目前我国法律信用在社会生活中的诸种表现来看,我们显然还很难说我国的法律已经积累起了足够的、以致能够维系和提升我国社会信用的信用。例如,在刑法明确宣誓“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而司法实践中的佘祥林、赵作海们却一个个蒙冤入狱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法律很讲信用;在《劳动法》已颁布十数载,《劳动合同法》也已应“山西黑砖窑事件”而高调出台,但诸如“新疆包身工事件”、“惠州黑砖窑事件”等恶性事件却依旧不绝的情况下,我们也无法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法律很讲信用;而在《出版管理条例》早已于近十年前就已明确禁止“出租、出卖和转让版面”但版面费现象却依旧迄今未绝甚至还呈愈发蔓延之势的情况下,我们更无法信心爆膨地说我们的法律很讲信用;至于在我国已经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且高调宣明要“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诸如“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在内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却依旧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我们更多地恐怕只能是在哀叹法律信用的缺失与我国法治的无助……。   以此为基点,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严重缺失以致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国家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之严重性并在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我国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维护和提升社会信用,首先必须要重视在维护和提升社会信用方面具有引导和保障作用之法律自身的信用的建立和维护。   归纳我国法律失信的原因,笔者认为,尽管我们不能将执法失利与司法腐败视为我国法律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但在法律更多地依赖执法的运作及司法之进行的逻辑前提下,我们却至少可以很确定地说,执法失利与司法腐败是导致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树立起人们所期待之信用的重要原因。为此,在今后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对执法以及司法方面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通过强化执法建设与加强司法建设来帮助法律树立起应有的信用。可以说,这是树立和维系我国法律信用以保障和提升社会信用的客观需要和理性选择!
241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文化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中国风
热度 1 whyhoo 2011-11-4 13:19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中国文化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有识之士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信,最重要的应体现为对中国文化根的尊重与扬弃、对中国文化魂的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当代中国文化创造,在理论层面和实际的艺术生产中,对于中国文化根的寻找与重新利用,以及对待中西文化结合的态度,已经不同于上世纪诸多文化寻根之旅,而有了更多自信、坦然与从容。近年来在文艺生产中越吹越烈的“中国风”就是一个显证。但是,所有表面热闹的风向并不就表明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尚需许多沉潜的思索与行动。 在我们可以知悉的文化艺术生产事实中,中国风并不是一个已经确定边界的指称,它产生和生长于民族文化碰撞的语境之下。在文化艺术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中国文化艺术产品面临自认与自立两大挑战,一切以彰显中国特色、突出民族风格为旨归的文化艺术加工都可纳入中国风的范畴。新世纪之初,文学、电影、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不约而同地向古典回归、向民间乡里寻觅创作之灵、文化之根,这阵风的吹来,或因庄周的蝴蝶之翼,或因杨妃的霓裳羽衣,或为一把纸伞、一颗红豆、一盏雨过天青瓷、一段牧笛吹奏的久远旋律,但这是否已经是中国风的全部,是否还有别样的缘由?针对文化艺术生产者对中国风自我指认的误区,他者接受的误读,甚至为广泛传播而牺牲精髓、炮制表象等问题,我们策划了中国艺术与中国风系列访谈,庶几能对中国风的大致轮廓与内里有更清晰的辨认,然而,这次探究的重点并不在于定义与设限,而恰恰在于拓展中国风的边界、开阔视野,以期更加深入、整体的把握对中国文化艺术产品的创造与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文化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中国风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怡梦 (本报记者) 我们的文化产业水平高,中国元素的影响力才能充分体现,反之,想以中国元素去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很难成功。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随便融入什么元素人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文化产业对中国元素有什么影响 怡梦: 据我所知,大陆艺术家对中国传统元素的集中、大规模运用是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此前,方文山、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张艺谋、陈凯歌的大片等艺术作品都对中国传统、民族风格有过或深或浅的表述,人们称这类艺术作品为中国风作品,中国风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陈少峰: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说,国家鼓励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作品,而不是一味模仿其他民族的艺术风格;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不单纯考虑产业如何推广,更要考虑中国文化特色如何延续。这种政策上的导向会传递给很多从事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人。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传承的价值,比如《青花瓷》中的瓷文化,在传承中有创新,把握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方式,融入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探索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这种探索还受到“韩流”、“日风”等其他民族独特风格的触动,譬如在韩国的文化商品输出中,政府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令韩国文化既能与产业结合,又能对世界产生影响,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对我们有启发。 中国特色依存于民族传统,能体现中华文明源流的艺术作品更有价值,我倾向于称所谓的“中国风”为“华流”,因为我们有华文、华人,汉语为基础的文化艺术以“华”来表达更贴切,“华流”比“中国风”的意识形态色彩淡,文化味道浓。全世界华人创作的艺术作品,虽然有各种方向上的尝试,但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特色分明,易于形成品牌化的影响力。但目前来看,这种艺术风格的特色还不够鲜明,很多人依赖传统元素,传承、借鉴与创新还没有融会贯通,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港台、海外华人的作品也围绕着中国传统艺术的轨道,只不过他们为了和西方对接,要引入现代元素,形成宽广的视角,在当代各国文化之间取长补短。如台湾的云门舞集以现代舞蹈表达汉字书法,这种创新更具有艺术性,既融入传统文化神韵,又对国外的戏剧理念有所借鉴,在各种艺术门类的融合中力图突破传统样式。中国戏曲等传统样式更适合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前生活节奏慢,而当代以青少年为主的消费人群对灵动的、富于现代感的艺术作品感兴趣。 怡梦: 中国风的命名似乎最早出现在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菊花台》《千里之外》《青花瓷》等歌曲中,那么中国风是从港台吹向大陆的吗? 陈少峰: 大陆艺术工作者注重发掘传统元素,这种文化认同为华人所共有,并不一定是受港台影响,但是港台的表现形式对我们有重要启发。在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如果没有特色很难表现民族的力量。而港台是较早接触全球化的前沿阵地,已有很多探索,市场经验比较丰富。在文化商品中融入传统元素并非易事,《兔侠传奇》里塞满中国元素,但表现力和《功夫熊猫》相比还差得很远。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可以启发我们开拓创新视角。动漫、影视制作者应该虚心,不必觉得中国元素被别人抢走了,如果他们能把中国元素表现得原汁原味,相当于和我们同台竞技。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生长,作品中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和阐释还不如别人。目前,动漫、影视工作者的文化修养很多停留在元素表层,没有深入发掘其中的理念、精神、神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传说对人性的把握可以超越任何国家和时代而为人们所理解,我们不应仅仅展示中国元素,而是以对元素的再创造参与竞争,以德服人,在竞争中成长。所以我不太赞成禁播外国动漫,这是缺乏进取精神的地方保护主义,这样的评价机制、竞争机制就成了矮子里拔将军,制作者也接触不到有启发的作品,地方保护不是长久之计。 怡梦: 中国元素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陈少峰: 这个问题应该倒过来问——中国文化产业对中国元素会有什么影响?我们的文化产业水平高,中国元素的影响力才能充分体现,反之,想以中国元素去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很难成功。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随便融入什么元素人们都看得津津有味。中国元素会给文化产业锦上添花,会令文化产业产出精品,但我认为这是第二步,顺序不能颠倒。 这些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走向世界的层面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仍停留在形式上,没有把内容、形式、底蕴和大众融为一体。 当前艺术生产对中国元素使用是否恰当 怡梦: 有人认为美国电影无论引入什么元素,都是在输出美利坚民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您有何评价? 陈少峰: 艺术家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只要能构成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政府当然会给予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是意识形态上的,还包括知识产权等很多方面。换句话说,成功的作品体现了一国的文化艺术影响力,但这不是国家意志,而是综合实力。作品融入的是创作者的艺术理念和文化理解,这不是国家意志能支配的。美国电影中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其他民族也需要,但美国电影肯定融入了美国的个性。假如我们一味模仿,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竞争力,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会出现一面倒的局面,造成文化失衡、引起国家文化安全危机,这不是政府能解决的,所以要搞文化产业。在大方向上是为打造国家软实力、继承发扬民族传统,具体的作品只要能形成正面影响力,都是有价值的。目前我们的作品还未占领别人的市场,不能责怪别人输出意识形态,市场竞争是实力的较量,实力弱的一方无话可说。在全球范围发展文化产业,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企业,不是政府埋单就能做出好作品。艺术家可以独立探索,但在文化艺术的传播中,只有企业竞争力与艺术家创造力的结合,才会有力量。 怡梦: 国内外作品对中国元素的运用、阐释有误区吗? 陈少峰:外国作品使用中国元素是基于某种元素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一个人如果见多识广,就不会在乎文化出身,哪一种文化的提炼与表达能吸引人,他都会去发掘,因为他不是在宣扬爱国主义,而是在生产大众文化产品,为的是吸引全球的受众。但如果只是生硬的拼接、移植,没有人会看,所以不管哪种文化元素,在提炼过程中都会融入人性的因素,以适应人们在生活中对艺术的感知方式。譬如红酒文化,在形式上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元素,但是在人性的共鸣上,我们佩服品酒的高超技艺,欣赏法国人不是简单地把喝酒作为饮食的一部分,而是从中体验到更精致的艺术升华。元素通过什么故事来呈现非常重要,成功的作品主题似曾相识,但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元素的表达要基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人性的共同基础,比如“侠”文化,这是中国的,同时又能为其他民族所理解,所以在这个时代仍有共鸣。 所谓文化艺术作品,既是文化的,也是艺术的;文化要面向大众,艺术要表达创作者的理念。两者糅合在一起应不露痕迹,元素的简单堆砌是毫无价值的。比如《花木兰》,创作者看重的是这个故事经过改造能吸引人,它是中国故事,当然要以中国元素作为表现形式,否则就不像“花木兰”。这部作品还使用了美国的方法提炼、改造和创新。 怡梦: 目前我们有对中国元素使用恰当的作品吗? 陈少峰: 艺术工作者有两种:继承性的几乎是照搬传统,葆有传统元素的原汁原味,但在今天这种纯乎传统的表述方式几乎没有市场了;另一种,知道融传统于现代,但不知道怎样融合才能恰到好处。让卡通人物身上背着京剧里的刀枪把子,这毫无意义。不是说某句话、某个动作蕴含中国味才更出彩,所以中国元素在精不在多,关键还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往往以为融入中国元素就具有了中国风格,其实元素和风格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我们对艺术作品创作规律的理解不透彻,对元素生吞活剥,不能做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缺乏能为全球受众所认同的角度;另一方面我们市场经验不足,对元素生硬拼接,不能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优势。中国讲究自然神韵,艺术家需要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哲学,获得更深的理解,把中国文化变成身体素质的一部分,而不是像旁观者一样把元素堆砌到作品中。 另外,迷恋自身文化元素的表达也不是好事。如果美国创作者是这样,就没有《功夫熊猫》。先考虑创作一个好的作品,在此基础之上融入文化元素才是比较恰当的。对自身文化正面、教条的呈现往往娱乐性不强,真正吸引人的事物其实是有缺陷的,不是完美无瑕的。好看的故事都有戏剧冲突,人性也是在戏剧冲突之中才能展现出来。娱乐片满足的是人们的好奇心和生活中体验不到的诉求。现在很多文化艺术工作者像是搞学术,正统、刻板,缺乏想象力和对人性各个侧面的理解。 想融入中国元素,先要“放弃”中国元素,讲好故事。如果故事不好,又要表达很多概念,又要融入很多元素,这是双重削弱作品的吸引力。中国古代有很多好故事,比如“人鬼情未了”就是中国人发明的,美国人拍出了《人鬼情未了》,说明这个主题人们都会有所共鸣。但我们今天再讲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人鬼情未了”就很不合时宜,因为这是一个套路,里边没有可供回忆的爱情细节,帝王的生活也不能代表普通人,就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只有一帧一帧金碧辉煌的画面,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爱看。有的创作者以为外国人喜欢看中国古代宫廷生活,其实外国人欣赏某一种元素,首先看的是它的表现力,看其中有没有引人入胜之处。 当然,也不是说现在就不能讲古代故事。比如“穿越剧”,娱乐性强,把古今中外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找到一种戏剧冲突的新方式,我鼓励这种创作思路。只表现历史的电视剧一定会索然无味,一定要打碎历史重新组合,电视剧里可以这样,因为这遵循的是国人自己的观赏趣味。但这种创作思路放到电影中就很难实现价值,因为电影是“走出去”的途径,电影、电视这两种形式在表现传统文化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怡梦: 中国风作品的目标是向外的还是向内的? 陈少峰: 我们的目标是全球市场。在理念上,中国人都支持中国风作品,但国内市场是不是就把握住了?《功夫熊猫》在中国获得好几亿元的票房收入,我们自己的作品最多只有几千万元。在消费层面,支持不等于埋单。所以第一个问题不是中国文化应该融入多少,而是作品有没有生命力,第二个问题才是作品能否恰到好处地融入中国元素,让中国文化随着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全球化的影响力。第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就纠结第二个问题,对作品本身都不具备把握能力,再融入中国元素更让受众困惑,这是目前的瓶颈。我提倡多研究怎么应对市场,不是研究怎么营销,而是探索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创作。譬如表达“正义”这个主题,先探讨人类共同的正义,再介绍中国如何看待正义,如果对“正义”这个基本概念都未能达成共识,就想把中国的“正义”灌输给别人,别人不会明白,也不会信服。 中国讲究自然神韵,艺术家需要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哲学,获得更深的理解,把中国文化变成身体素质的一部分,而不是像旁观者一样把元素堆砌到作品中。 海外“中国风”吹来了什么 怡梦: 港台的中国风作品何处值得大陆借鉴? 陈少峰: 台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较深,表现力比大陆好。香港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较强,虽然香港电影也有媚俗的作品,但是制作者大多善于把握大众心理、流行趋势。大陆有自身的优势,人才济济、市场广阔、政府支持力度大,但也存在问题,企业、艺术家比较急功近利,我们太习惯于“快速发展”的思维方式,缺少反思精神。 这些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走向世界的层面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仍停留在形式上,没有把内容、形式、底蕴和大众融为一体。很多有名的艺术家在尝试,但并未突破,新人找不到机会,企业是后来介入的,还没有经验。这样一来,市场大就未必是好事,因为随便粗制滥造的作品也能获得利润,竞争压力并不大,这不是有利于“走出去”的创作环境。 举例来说,民风民俗、古代传说都是中国元素。张艺谋在形式上有很多探索,但止于形式;陈凯歌在内容上有很多尝试,但止于内容。都缺乏对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与市场走向的结合,也缺乏对国际文化产业成功案例的研究,更缺乏对制作本身所需要素的了解。先不要想如何才是“中国的”作品,因为我们制作出来的“好作品”一定是“中国的”,我们骨子里就是中国式的思维。但很多艺术家概念先行,这是能力不足的表现。 怡梦: 国外作品对中国的表述,以及他们对本民族风格的描绘,有何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陈少峰: 《功夫熊猫》的创造力值得我们学习。它首先是一个谁都喜欢看的故事,创作者第一考虑的是故事情节怎么发展,动作怎么表现,必须先让人喜欢,而不是先考虑引用什么元素。故事里融入了中国的太极文化,在全世界有八千万人在练太极拳,创作者提炼了太极的哲学理念,在故事情节中呈现得非常圆融。 《千与千寻》的想象力也值得我们学习。宫崎骏对日本文化的表现非常精当。千与千寻的服饰,场景中的建筑,画面的色彩都充分体现日本风格。他对日本传说进行了再创造,比如千与千寻的父母因贪吃而变成猪,比如无脸人等。他对神、怪的表现很灵活,作品里有像八爪鱼一样的怪物,因为日本是以鱼为主要食品的国家。但宫崎骏也不是刻意地去附会日本味,而是他对自身的文化根基有非常深的认同感。日本人很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但他们骨子里是很排外的,而且好胜,有竞争心。他们主要借鉴国外的表达方式和理念,而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是自身固有的。我们的文化产业工作者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比较丰富,但对传统文化积淀比较浅,表达力、想象力都受到基础薄弱的限制。 采访手记 探寻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交融的轨迹,往往不免心存后殖民主义的芥蒂。笔者在设置问题时已潜在地认为,民族文化的“走出去”必须是“毫发无伤”的,任何考虑他民族审美取向、顾及他者思维方式而做出的装扮都无疑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降格。但陈少峰在接受这次访谈时持有的世界文化视野及人类艺术关怀令笔者服膺。文化产业立场积极有效地避免了过度的民族自我保护意识、狭隘的民族偏见等干扰,站在纯粹的文化与艺术视野下观望“民族”与“世界”的离合。访谈中阐发的核心理念是:文化有国籍,艺术无国界。发展文化产业即是以无国界的艺术彰显文化的国籍。理想状态下的全球市场不应预设任何人为的关卡,民族文化自我身份的确认,需要的并非一纸国籍证书,而是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姿态置身于琳琅满目的各民族艺术产品之林,令本民族文化与他者的分野不言自明。所谓的国籍证书,只能由今天的中国自己打造,存在于赞誉与荣耀之中的传统和经典,并非一笔即取即用的遗产,祖先留下的只是素材与灵感。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ysb/2011-10/21/content_23942206.htm
9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专家解读六中全会公报: “建文化强国”是 最大亮点
dongzg101 2011-11-1 20:31
专家解读六中全会公报:“建文化强国”是最大亮点 2011年10月18日 22:1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周兆军 39271 人参与 51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专家解读六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前所未有重视文化创新创造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周兆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间专家分析,这是指导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是公报最大亮点,同时字里行间体现出对文化创新创造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继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5年底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以来,中共对文化体制改革所做的又一次国家层面重要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表述是公报最大亮点,将国家重大战略推向新的高度,并细化了部署 。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文化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却不相称,全会做出的部署意味着中国强化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的自我意识,理清了以经济强国推动成为文化强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重的思路。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认为,从公报内容分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提供思想支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赖于全面提升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就文艺创作来讲,不应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创造更多反映真善美的文艺作品。 公报对文化创造、文化创新的强调非常突出,文化创造有关表述在文中出现7次,包括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等。 有关文化创新的表述在公报中出现5次,包括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等。 陈少峰分析,公报对文化创新与创造前所未有的重视,说明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的国际形势下,中共高层认识到释放普通民众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性,文化的供给不应局限于行政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而应该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重视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使当前的文化市场产品更丰富、更具竞争力,这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公报突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强调文化发展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这与追求文化创新创造的思路相互印证,相互推进。 陈少峰注意到,与以往相比,公报关于文化领域相关理念的表述更准确,指向更明确。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相关概念虽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表达更准确。又如公报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意味着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将更加重视市场和企业发挥作用,机制更加灵活。(完) 相关专题: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 · 十七届六中全会15日至18日举行 胡锦涛作重要讲话 ·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 十八大2012年下半年召开 ·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全文) ·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 · 全会公报:中共是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听取讨论了胡锦涛的工作报告 分析解读: · 何亮亮:文化的建设依赖于良好的价值体系 · 李建盛:“北京文化发展发力点是创新” · 新京报: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大发展的根基 早前报道: ·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闭幕 文化在战略层面意义凸显 · 十七届六中全会今起召开 聚焦文化体制改革 相关新闻: · 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脉络 · 盘点高层阐述文化建设和改革 探寻六中全会脉络 · 中共十七大以来内地网络文化建设综述 ·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寻求解决文化问题的政治路径 延伸阅读: · 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PN029 标签: 文化创新 全会公报关键词 专家解读六中全会
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信办:在网上兴起学习 宣传贯彻 六中 全会 精神热潮
dongzg101 2011-10-29 14:54
国信办:在网上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热潮 2011年10月29日 02:26 来源: 人民日报 333 人参与 2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本报北京10月28日电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央新闻网站负责人会议,就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好全会精神的宣传贯彻作出部署。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副主任钱小芊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互联网新闻宣传战线首要的政治任务,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网上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推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会议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把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筹划部署,切实抓紧抓好。 会议指出,要全面、准确、广泛、深入宣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全会《决定》,宣传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形式和手段,开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专栏,推出深入浅出、说服力强的系列评论和解读文章,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全会精神。 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在提高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水平、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上见成效。要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新要求,着眼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课题,着眼人民群众对网络文化的新期待,进一步推动工作创新,切实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互联网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在网上进一步唱响主旋律,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努力建设积极健康、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中央新闻网站主要负责人及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负责人参加会议。 相关专题: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相关新闻: · 中宣部举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 · 中共中央编译局长:文化建设重在微观践行 · 王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网上文化阵地建设 · 专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五个闪光的关键词 · 刘云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人民日报:迈向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 PN025 标签: 学习宣传 六中全会 宣传贯彻
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七届六中全会奏响“文化强国”最强音
dongzg101 2011-10-24 11:46
十七届六中全会奏响“文化强国”最强音 2011-10-19 06:42:05 归档在 时评 | 浏览 1236 次 | 评论 3 条 备受瞩目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最强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都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文化素养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文化底蕴的民族,又将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文化兴国”,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民族精神和民众呼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自十七大以来,中共中央首次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是对民众期待的积极策应,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事业,也是一种生产力,在综合国力当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国家富强的巨大软实力和强大推动力。文化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相互衔接,互为依托。既涉及到经济基础,又涉及到上层建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空间越来越大,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视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重任,也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十六大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阐明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启动、全面展开、深化攻坚。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全党全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十七大报告、“十二五”规划中都以专门章节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正在逐步形成。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建设的重心在基层、文化创新的重点也在基层。近年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强县”、“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共识。同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跃上新的高度。   推进“文化兴国”、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解决好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根本问题。全会强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遵循和基本原则。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我们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加快我们的发展,使文化发展更紧密地和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政治发展结合起来,相互衔接,能够利用这样的机遇期,实现我们整个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倪洋军) 1 上一篇 48岁副厅级干部身陷“三宗罪”的… 下一篇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惠及更多百姓
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号外:总理要大家讲诚信
热度 1 zw373737 2011-10-20 07:59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会议指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全会精神,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全会提出, “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 会议对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作了重点部署,指出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会议强调, “ 十二五 ” 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一)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制定信用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异议处理、投诉办理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二)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信用信息系统,依法依规有效采集、整合和应用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各地区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平台,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当前,尤其要结合市场主体准入、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保障、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领域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尽快改善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的信用环境。(三)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在实现行业内、地区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四)加强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和评级机构,有序推进信用服务产品创新。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严格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依法查处提供虚假信息、侵犯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行为。(五)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六)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强化责任、激励和约束,确立人无信不立的理念,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国家竞争力。 会议讨论通过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目标任务:通过实施找矿战略,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一要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查明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前景。加快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产远景调查,寻找新的找矿靶区。加强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研究,研发和推广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二要加强重要矿产勘查。加强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勘查和老油气区的新领域深度挖潜。勘查开发以页岩气、煤层气为重点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通过整装勘查,增加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形成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开展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接替资源勘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三要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平台。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 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结晶,是维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总结吸收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成为 “ 文化精髓 ”“ 兴国之魂 ” ,是我们党成立90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探索奋斗史、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史充分证明,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本质是一致的。当前面对国内外纷杂的形势和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更加需要用被历史证明为科学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导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正确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大程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就能凝聚人心,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人民愿望、顺应时代潮流,是凝聚力量的旗帜、激励创造的旗帜,能够使全社会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利益紧紧相连,团结引领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拼搏奋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能使全国人民、全体中华儿女汇成振兴中华的滚滚洪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激励全体人民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近年来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然而更多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时代品格仍然是社会道德的主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变革,越要在全社会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道德、守法纪、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要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参与。我国人口众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只有根据不同特点分类进行教育引导,汇集全民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使之真正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行为规范,发挥实际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贵在坚持、重在落实。我们要以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凝聚力量、提升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基石。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 人民日报10月19日社论: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次全会是一次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再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推动着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无论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还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无论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还是文化惠民重点工程的建设,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回答好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这一目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必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启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遵循。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按照《决定》确立的目标、谋划的战略、提出的举措,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这既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个人分类: 政治|1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提法
热度 4 nipy 2011-10-19 12:18
关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提法
关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提法 今天早上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看到有三段地方谈到党的指导思想: 第一段:在总结中央政治局十七大以来工作时指出: “ 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 第二段:在提出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任务时指出: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第三段: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时指出: “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我确实不太明白,在这同一公报中这三段关于指导思想的不同提法,究竟是统一的意思还是确有不同含意? 诚请明白人指教! 相关链接 我们的指导思想究竟是什么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495564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337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共 17届 六中 全会
dongzg101 2011-10-18 14:45
中共17届六中全会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17jieliuzhongquanhui/
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觉自信自强,深变生产生活交换方式,固本浚源中华民族现代文化
mg 2011-10-17 15:41
自觉自信自强,深变生产生活交换方式,固本浚源中华民族现代文化 ——热烈祝贺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自觉自信自强,深刻变革社会生产、生活、交换方式,固本浚源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为着力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新里程。 中华民族现代化的主流文化,就是坚持共产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自觉的自信的、健全健康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交换方式。 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明化,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化的进程与工程。 社会主义文化工程,就是自觉和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结构体系的固本工程和竣源工程。 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历史形态,更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有机生命特征。 提升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自强,是任何一个现代化民族都共同面临的必答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而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化,则是中华现代化的主体和核心。 深刻把握文化内涵,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遵循文化进程的社会逻辑,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生活、交换三大方式,则是社会主义文化工程的基本方程或基础方程。 《共产党宣言》序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同样,任何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文化建设工程,也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才能够建成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文化本身所固有的硬软实力和刚柔特性,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丰富精神生活的热切期盼,其重要性,被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愈来愈到位。 这次金融危机,以及由经济危机必然伴随的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来讲,从文化层面来讲,根源当然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危机,特别是交换方式出现了严重病态。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我们深情的拥抱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讴歌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的到来吧!
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觉自信自强,固本浚源中华民族现代文化
mg 2011-10-17 15:38
自觉自信自强,深变生产生活交换方式,固本浚源中华民族现代文化 ——热烈祝贺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自觉自信自强,深刻变革社会生产、生活、交换方式,固本浚源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为着力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新里程。 中华民族现代化的主流文化,就是坚持共产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自觉的自信的、健全健康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交换方式。 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明化,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化的进程与工程。 社会主义文化工程,就是自觉和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结构体系的固本工程和竣源工程。 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历史形态,更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有机生命特征。 提升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自强,是任何一个现代化民族都共同面临的必答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而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化,则是中华现代化的主体和核心。 深刻把握文化内涵,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遵循文化进程的社会逻辑,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生活、交换三大方式,则是社会主义文化工程的基本方程或基础方程。 《共产党宣言》序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同样,任何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文化建设工程,也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才能够建成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文化本身所固有的硬软实力和刚柔特性,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丰富精神生活的热切期盼,其重要性,被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愈来愈到位。 这次金融危机,以及由经济危机必然伴随的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来讲,从文化层面来讲,根源当然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危机,特别是交换方式出现了严重病态。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我们深情的拥抱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讴歌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的到来吧!
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