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金山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镇江金山寺与法海
热度 2 yaoweijian 2014-6-25 08:54
这是我第二次到江南的镇江,一睹文明于世的金山寺。 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高44米。古代原是屹立在长江中的小岛。有’江心一朵芙 蓉‘之称。直到清末与南岸陆地相连。金山的寺庙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慈 寿塔高踞于金山西北,塔身金黄,立于山巅,显得十分俊拔。寺庙依山而建,殿宇相衔 ,楼阁层接。山与寺混为一体,气势宏伟。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写道:’金寺观何眈眈,撞 钟伐鼓闻淮南‘。可见北宋时金山寺的建筑规模已相当可观了。 金山寺的西北角下,玉带桥旁有白云洞,洞中有亭亭玉立的白娘子与小青的影塑。 传说当年《白蛇传》中的许仙,就是从此洞直奔杭州断桥与白娘子相会的。在慈寿塔西 下侧悬崖上,有法海洞,洞中有金山寺的开山祖师法海和尚威严肃穆的塑像。 至此不能不想到’水漫金山的神话故事。峨眉蛇仙变成白娘子,同小青蛇变成的小青 ,从杭州西湖赶到金山寺,向法海和尚索要丈夫许仙。由于法海与白娘子打仗,才引来 水漫金山的故事。 说起法海和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白蛇传》故事的广为流传。在《白蛇传》中,法海称得上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和尚,他设下毒计,三番五次地破坏白娘子和许仙的美满婚姻,并不择手段地离间许仙,把许仙骗到镇江金山寺出家为僧,把白娘子镇在雷锋塔下,一对好端端、亲密密的夫妻,被法海活活地拆开,要不是白娘子的儿子考中了状元,把白娘子从雷锋塔下解救出来白娘子到如今还。。。。。。 据法海洞的文字介绍: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少年到庐山出家,46岁来此。当 他在山上挖土维修庙宇时,挖出黄金数缢。上报当朝,皇帝下诏以黄金重修庙宇,并从 此命名为金山寺。可见法海是金山寺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并不是神话故事中破坏别人 美满婚姻的恶僧。
5336 次阅读|3 个评论
游镇江金山
陈吉德 2013-1-31 23:41
游镇江金山
江苏镇江金山寺 位于市区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山寺高处俯视镇江
热度 1 黄安年 2012-6-22 09:43
金山寺高处俯视镇江
金山寺高处俯视镇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 年 6 月 22 日 发布 2012 年 5 月 18 日 上午,我们来到镇江市金山参观,导游规定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 , 详尽的讲解有占了 45 分钟,于是挣得自由时间一口气上高层一览附近镇江全貌。这里的 8 张照片是随机拍摄的。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3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屁的威力有多大——能把人打到彼岸
热度 3 sheep021 2011-4-9 11:37
宋朝苏轼在江北瓜洲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隔着一条江,他和金山寺的主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有一天,苏轼觉得自己修禅大有进步,立即提笔赋诗一首,派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看,诗云: 嵇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在佛教里指的是“讥、毁、苦、乐、”等八种影响人的情绪。) 禅师看了诗,保持卢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 苏轼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只有两个字:放屁。 苏轼气坏了,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没想到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了。 苏轼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一直拿你当好朋友。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自己‘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打过江’了呢?” --- 后记: 苏东坡听后,心下一动,忽觉醍醐灌顶——自己已经被一个“屁”字给度到彼岸了啊。 这正是:有屁千里来相会,无屁对面不相逢。 八风吹不动,为何被一股屁风给吹到彼岸了呢?原来佛祖度人,并无一定之规,完全看缘。这苏学士也就是个有屁缘的人。 大家都知道“佛不度无缘人”,但是,这个缘,其实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虽然,大道如一,佛法不二。但这个缘却是千变万化,绝无二致的。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2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