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红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丹霞地貌?
热度 3 lixuekuan 2019-7-26 10:17
是不是红色的山就叫丹霞地貌? 在天山里面,会间歇性地出现红色的山,这是在S101公路旁拍到的,附近有几座红色的山,当地人就给这个地方起名叫红山。 由于是阴天,感觉不是很红,看别人拍的片子很红很漂亮,不知道是晴天的原因还是PS的。 1 2 3 4 5 6,这是另外一个时间大中午拍的 7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3068 次阅读|6 个评论
“石人像”还是红陶像?
热度 1 tanghe1510 2015-3-22 09:52
昨天看到一则重大考古新闻,题目为“辽宁半拉山出土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石人像”,科学网也作为重要新闻进行了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3/315459.shtm)。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所发布的照片明明是红陶质的人像,但题目和内文却大言不惭地说是“石人像”。。。 难道是我看错了?还是又一件皇帝的新衣。。。 偌大个中国,难道无人懂起码的石质和陶质的明显区别? 杞人忧天和无言中。。 。
个人分类: 人无可忍|27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红山文化玉龙
kd652 2013-9-3 10:05
名 称: 红山文化玉龙 制造年代: 新石器时代 材 料: 玉 规 格: 高26厘米 收 藏 地: 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 此件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
个人分类: 思路|4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
热度 1 terahertz 2012-3-12 09:03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
2012年3月10日,到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参观。 门口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77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眼睛去旅行---随州大洪山古栈道图片
热度 1 CHENGJIANLAN 2011-11-22 20:44
眼睛去旅行---随州大洪山古栈道图片
前几天到了随州大洪山风景区, 在古栈道里行走, 眯 眼望去阳光根根金线播撒在每片 叶 子、每株枝干上,让人感觉天地的爱(真的很感动),随走的脚步,阳光也在移动着照射的方向,仿佛是为了照顾到 密 林间那些小的树木,每棵树,不管是粗壮的或者是细小的,都努力地探出头去,仿佛为了证明自己都是好样的!小鸟柔柔地在林间娇叫,象乳儿在母亲怀里撒娇,流水潺潺,清冽地往下游愉快地奔去......所有的叶子呈现着五彩的颜色,很随心所欲的样子,光枫叶就有深黄、浅黄和朱红等色,仿佛都在争抢着表现自己——看!我有多美丽! 行走在这样静谧的林间,很感动,也有很多感悟。 朋友看了这些图片,赋诗一首: 秋满随州古栈道, 公孙犹青万木凋。 草苍石野平山远, 不似千年原古貌。 我回应: 虫鸣鸟唧溪流唱, 昂扬莽林向太阳, 红橙黄叶巧梳妆, 行人屏息回洪荒。
个人分类: 诗歌摄影|2885 次阅读|2 个评论
hg摄影作品35-【2011】木兰围场part10.红山军马场1
热度 1 hgiap 2011-10-14 22:01
hg摄影作品35-【2011】木兰围场part10.红山军马场1
【2011摄影作品】国庆长假--木兰围场part10.红山军马场及其桦树沟
个人分类: 摄影作品|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