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特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手”——和博友马铮的摄影作品
flowerofmay 2011-8-29 22:32
“手”——和博友马铮的摄影作品
我的同事兼博友 马铮发布了一件非常有特色的摄影作品——手。不禁勾起 我曾经的一件所谓“作品”——手。 这是我偶得的“手”的感觉,我一直把它当做油画来欣赏,今拿出来跟大家分享。的确有吧?! 猜猜这种油画效果是如何得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宁要百度的作假,不要google的自由,这就是我们的选择
热度 2 wj3235 2011-8-16 19:47
Google 公司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公司,他以不作恶、自由为自己的品牌特色。 Google 的崛起让微软这个 IT 行业里面的巨头显得老态龙钟。 百度作为一家本土的名族公司,和 google 比起来显得还是有点差距,但是他也毕竟代表了中国人在搜索领域的高度。所以中国人支持一下百度也是无可厚非的,即使百度曾经有过竞价排名、百度文库侵权不良历史。 今天新闻报到说百度为了利益搞竞价排名,让许多骗子网站容易被顾客搜到,从而上当受骗。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google离开中国大陆的事。 我在想我们将 google 赶出中国大陆之时,其实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那就是虚假、骗人我们可以容忍,但是公平正义我们不能容忍,否则我们为什么会将 google 赶出大陆呢。这不符合逻辑。 两家公司都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google 因为不对搜索进行人工过滤,所以容易搜索出来“小道消息”,而这些被大家认为是危害国家安全或者危害社会稳定的。百度呢,以利益为目的,搞竞价排名,让许多虚假的、有害的网页上了搜索的前条。至于在散步不利未成年的消息上面两家公司是半斤八两。 从大家对两家公司对自己利益的衡量来看,我们的价值观就是社会存在虚假、骗人、害人的事情是正常的。社会存在真实、自由的事情是不正常的。 还是让这两家公司自由竞争为好,对谁都一样。即使要护民族产业也不是以牺牲原则为代价。
3175 次阅读|4 个评论
四多四少:科学网博文500篇纪念
热度 19 boxcar 2011-8-10 18:46
刚才忽然发现,我的科学网博客博文总数已经达到了 501 篇,如果扣除掉开博当天写的一篇“无字博文”(其实有好几百字呢,没存好,发表那一瞬间弄丢了,搞得我兴趣索然),正好有 500 篇,所以今天赶紧写下这篇纪念文章。 回首过去的 2 年零五个月(从 2009 年 5 月那篇有字而且被精选了的“博士生发表文章的背后”算起)的科学网写博生涯,还是有很多值得纪念和总结的东西。以我自己体会,大概有四多四少: 1、 原创博文多,转载博文少 或许是个人习惯的原因,我更愿意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大习惯搜集资料和转帖其他人的文章。因此我的绝大多数博文都是原创,很少有转载,有些是转载的,但也会加一小段自己的评论。 2、 纯文字博文多,图文并茂的博文少 写博近 5 年以来,总共有近 600 篇博文(此前在 Sina 博客发过 100 篇)和大约 300 条围脖。这些博文中,有图的博文比例是很低的,有漂亮图片的博文更少。原因无他,只因鄙人的美术功底不行,不会画(这方面亟需向菩提老祖学习);照相技术不过关,相机也不给力,所以拍的照片也少(这方面要向李学宽、吴飞鹏、曹广福、孟津和俺本家吕秀齐等老师学习);又不大擅长在网络上搜集各种图片(这方面特佩服黄秀清和饶海),导致我只能动嘴干说、提笔干写,乏味得很。结果就是本来挺漂亮的景致,也只能落个“无图无真相”的评价。 3、 嘻哈搞怪的博文多,严肃认真的博文少 在最初半年里,我写博文大多数还比较严肃,虽然后来板起脸来说教的博文也颇有一些,但还是悄然改变了博文写作风格,不断滥用拆字、谐音(蒋科学命名其为“撷英”,俺欣然接受)手法,使得很多本该严肃的内容也变得嘻嘻哈哈,很不严肃。这么做算是找到了一条独特的思维套路,但同时也难免受到文字语词的结构和发音方面的局限,不能尽析其意。好在蒙广大博友和网友读者错爱,以及编辑部的重视,无论是严肃博文还是搞怪博文,都得到了不少的关注。严肃的博文经常光荣地戴上小红花位列精选,有些甚至被置顶,有些博文即使没能被精选戴小红花,点击量和推荐数竟然也很高,让我有幸成为了频繁出现在科学网首页的常客。 4、 和谐中庸的“两头堵”博文偏多,鲜明极端的“一根筋”博文偏少 或许是个人性格原因,我面对一些存在强烈争议的话题,我更愿意努力从正反两方面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写出来的博文,往往走的是“两头堵”的“滑头”路子,很少走极端路线,这样内容往往不够鲜明犀利。这么写博文的好处是比较和谐中庸,能让大多数人接受和理解,也不容易惊动有关部门进而麻烦编辑部做啥处理;坏处是不对喜欢黑白分明的那些网友的胃口,让人家想夸无处夸,想骂也找不准地方,优势可能像“温吞水”一样让人觉得难受。 通过这 2 年多在科学网写博,不但活跃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自己的文笔,而且还有幸到报刊杂志上去发表了若干“豆腐块”文章,赚了点儿稿费买开心果吃。更有价值的一大收获,是通过写博客、写评论和回复评论,在科学网上和网下结交了不少原本在生活中无缘结识的朋友,这让原本内向自闭的我能显著扩大网络人际交往的范围,在与博友的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学到了知识,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发。
个人分类: 科学网|4536 次阅读|47 个评论
[转载]特色加精品:创建世界地学一流致胜之道
vcitym 2011-7-30 09:48
http://www.jyb.cn/gb/2005/10/12/zy/6-zb/5.htm 特色加精品:创建世界地学一流致胜之道 ——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 吴军 俞子俭   吴淦国:196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学系地质学专业。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地质力学、矿田构造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1997年起先后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等职,现任该校校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高”(研究高深)、“老”(历史悠久)、“大”(规模较大)、“全”(学科齐全)是不少人对一流学府的印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认为,只要在特色和质量上下功夫,特色鲜明的中小型规模的高校也能建成世界一流。经过近年来的专业调整,中国地质大学已形成了传统地学、地学延伸和非地学三大类学科,但地学上的整体优势是最重要的特色。地学延伸、非地学类学科与地学紧密结合,也开始形成自身特色。因此,吴淦国认为中国地质大学做足“地”的文章,要在地质、资源、环境以及地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最终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办学理念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吴淦国认为,办学理念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力,它以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理性目标熏陶着学校的全体成员。中国地质大学办学目标的核心思想是发挥和保持地学优势,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要立足地学特色并创造出精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出高水平的成果,从而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   基于这一分析,结合中国地质大学自身的优势,借鉴国内外名校的成功经验,吴淦国和他的同事们及时提出了“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创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特色的监督管理机制。    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吴淦国说,近年来,地大根据自身特点在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方面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建立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以地大(北京)为例,现有传统地学、地学延伸和非地学三大类学科专业,目前在本科专业数量中它们大约各占三分之一。这三类学科在努力方向上也各有侧重:地学类是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但需要在新形势下拓展学科专业领域;地学延伸类已初具特色,这类学科必须突出特色,形成适应地学的工程技术优势;非地学类则需要定好位,找准方向,形成特色。二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按照“联合、交叉、前沿、急需”的原则,鼓励校内各学科专业加强联合,地学与非地学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三是在“211工程”九五建设期间,确定了地球物质学、地学探测技术等5个学科群进行重点建设。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同时与时俱进地拓展学科专业领域。    构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温家宝同志所要求的“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吴淦国认为,地大的学生还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忍耐力,具有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的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要使学生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既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有一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正积极与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分别开展“2+3”、“4+1”联合办学,以此带动学校教育和管理观念的转变,拓展人才培养的途径。(吴军 俞子俭) 延伸阅读: 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  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3-11/04/content_1159325.htm 博主:其实做科研就是这样,既要有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或领域),也要有精品(代表性作品或成果)。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接轨-中国特色”象限论 试析
热度 4 wujingzhi 2011-2-28 20:25
看到刘老师新作《 “国际接轨 VS 中国特色”象限论 》,心中发痒,忍不住继续给象限论凑热闹。 前几次都是加一个椭球,这次咱也新年新气象,换个面貌吧。这回俺一口气加四个椭球,而且采用了刘老师的双向箭头。 意思呢,由图可知。下面我随意就杜撰几句吧。 中国这么大,估计什么事都有,因此就假设四个象限内的情况都存在。而且,这四个象限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此形成一个形象万千的现实社会。另外,由于我们的中庸文化,或用数学的正态分布理论,这四个象限内的椭圆轴线基本是45度仰角。 那是什么驱动了这种转化呢?也就是谁说了算的问题。窃以为,无论表面多么纷繁冗杂,其本质无非是“利”字。或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或为少数人的利益,或为一己之私利等等。当然,更多人的打着大旗,做虎皮。苛政猛于虎嘛,翻开历史,无非“吃人”二字。 刘老师还布置了题目:当接轨和特色发生矛盾了,又该如何是好呢?我想,这个矛盾呢,是普遍存在的。毛主席说共产主义社会也是有矛盾存在的,何况社会主义还处于拯救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矛盾也有其本身的发展过程。有的矛盾没法解决,就让它再发展一下。瓜熟蒂落。最近的情况,已经说明了这点。 山雨欲来风满楼,如今鱼目混杂,沉渣泛起,神出鬼没,风起云涌…… 我等村野之人,听得梵音悠远入云霄,伴着明月悠然闭柴扉。 图 特色-接轨 象限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789 次阅读|4 个评论
MIT的教育和研究特色
热度 2 shuilinxi 2011-1-19 23:42
MIT是我最喜欢的大学之一。它是全美最有魅力的学校之一,几乎可以称为工程之王。 MIT的教育 ,我近期理了一下,大概特色如下。 1鼓励创新 2跨领域研究 3批判性思考 4讨论论文 5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点子 每周都会想出两个以上创新,每月会想出专利。 6课不多,但很扎实 学校的任务在于启发inspiration而已。 老师教的是运用知识的方法,而非知识本身。 是探索未知过程的“品味”,而不是别人探索出来的“结果”。 课不多,很扎实。 书单很长,却不教书里的内容。 7老师们努力地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教学生利用脑袋里的已有知识、手上的工具分析局势,提出不同的理解,站在巨人肩膀上,成为未来的巨人。 8培养的是诚实、正直、激动人心的人,具有改变个体和群体的能力。 思考自己如何发光发热,影响他人或下一代人,追求自己的梦想。 9找到自己,忘记自己。 10快乐是追求自己所爱。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ink what to do next. 11 立下一个远大的目标,永远不要放弃。
3091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说“世界一流大学的眼光”
热度 4 weijia2009 2011-1-13 03:00
刚读了曹聪兄的博文《朱清时教授的眼光》,颇受教益。文中引用的 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这句古语折射出南方科技大学建成亚洲一流大学的远景似乎高度不足,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眼光无疑将制约大学未来的发展。该博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2853 ) 我同意曹兄的我们缺乏世界一流大学的眼光这么一说,但还是想稍稍补充几句我的个人看法。我的内心对于这个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的定义一直是模糊的,我倒是觉得我们最缺乏的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万丈高楼平地起,楼宇的规划和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但地基是首要的。 多年来我们各行各业都一直在冲世界一流,冲得动静最大的莫过于中国足球了。引进国际机制办了商业化的俱乐部,修了一流的绿茵场,球员薪水也达到了国际水平,请了不少具有世界一流眼光的洋教练。但如果你(忍着必发火)打开电视看几眼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球员在场上实在是技不如人,踢不出行云流水般的传切配合,攻防两段的表现可以说是棋输一着,缚手缚脚!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在足球场上最起码的传接球技术、跑位意识和阅读比赛的能力都是先天不足的,这又何来世界一流的可能性?他们是法乎其上,而久居其下啊,以这种技术根底连近邻的日韩都根本无法超越! 两年多前我访问过一个英国的大学 - Brunel University。Brunel大学位于伦敦西区,学校规模很小,也很年轻,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我参观了它的生物工程研究所。至今还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研究所不像很多中国相关研究所那样设立了门类齐全的研究方向,而是专注于液体传输和分离技术。我记得他们介绍了自主研发技术的两个应用,一个好像是在太空实验室(液体生物样本传输和分离上)的应用,另一个就是在我们天然药物领域目前正得到广泛应用的高效逆流萃取技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的一个普通的研究所能给参观者带来深刻印象的不是它的大气象,而是其很专很实的研究定位、并能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的应有的贡献。他们的这种在我们很多人的眼里似乎很小儿科的创新研究定位很自我,但给科技领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和推动;反观我们那些具备大投资和大视野的大单位,在科技上的贡献往往是捉襟见肘的! 在我的博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我们当地的一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Davidson College。它只有大学部,规模很小,没听说过有世界一流大师,当然更不会去效法他们本就不以为然的哈佛或耶鲁校园。但也是邪了门了,多少美国家庭愿意把最有才华的孩子往那儿送。前些天有一位交大的同事跟我讲他的儿子选择了Davidson College,也就是说这个居于北卡乡村一隅的学校,其名声已经远达中国的大上海了!我想主要原因无所谓法乎其上还是其中,而是坚持以自己为主,基础工作做得好,建立了最优秀本科生教学和培养模式,因而应了那句老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实一所大学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高的立意、或想引进谁、想效法谁。大学首先要有自我!高度和眼光是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上的,一个学校如果在创建伊始就跪在别人的后面寻找先进的脚印、不去想着建立自己的基础优势和风格,就别想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学生。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圣诞的时候我曾问儿子,我们带着你跑了世界上不少地方,你跟爸爸说说在你的记忆中哪家饭店、哪家旅馆最好呢?我儿子一本正经地思考了下,回答说:我认为饭店中Red Lobster(一家连锁的美国海鲜快餐店)最好!我很不屑地问:这家饭店怎么可能是最好呢?儿子说,因为他们在餐前给提供最好吃的蒜香小面包,而且可以随便要,免费的!他接着说,至于宾馆嘛,应该是Chapel Hill的Siena Hotel。我又奇怪了,问,那是间四星级的宾馆,难道它超过你住过的几家五星级宾馆吗?儿子说,我喜欢宾馆里装潢的很多画。我想起来了,那家宾馆的墙上布置的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彩印作品,看来儿子的艺术细胞已经异乎寻常的丰富了!我正要表扬他,结果儿子接着又说了一句话让我改变了主意。他说,我觉得那些画上很多小男孩和大人的小JJ都露在外面,说明这家宾馆实在是太cool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956 次阅读|21 个评论
你知道国科图的特色么? ——元数据和扩展资料超强
icstu1 2011-1-4 11:08
你知道国科图的特色么? 我在这里都工作了十年,都不敢说了解?? 实在是变化太快了!!! 读者朋友对我说:来科图,每次总会带来惊喜。 到底是什么? 让我每天来介绍一个, 大家来补充啊: 惊喜一: 点击 http://www.las.ac.cn/webdb/webDB_byDBType.jsp 再点 详细信息 就会出现 使用指南 培训教程 问图书馆员 注意: 全文 文摘/目次 引文 数值/事实/指标 的分类选择 这样用就更加方便了:) 国科图资源与服务介绍introduction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s in NSL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1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最大的创新
liuzhifu666 2010-10-5 09:36
新的起点, 新的BLOG,记录我从事科研的点点滴滴,FROM NOW ON 一直都是科学网和小木虫的网友,但至今才有自己的小窝,上研究生也2年了,自己虽然没有很大的造就,但也有一些值得回味的经历在里面,希望与大家交流;不只如此,读博还是要继续的努力,争取毕业前拿出一份比较好的PAPER LIST,不枉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家人的支持。 一直以来,我对某些课题的理解就是往往定格在世界前沿的位置上,查阅最新高分的文献,了解一些大牛,就以为可以有一些IDEA了,现在看来真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最近看了一些综述,学习到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不知道的牛人,我现在反而没有那么自信了,心里想,这样做是正确的吗?还能怎么做呀?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去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效果是不错,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做出自己的特色就是做的创新。我留着这句话,指引我继续深入做科研 一点心得,与您分享;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个人分类: 小圈子大智慧|4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早上不一定早到
SoSoliton 2010-7-26 08:56
  时常乘电梯,发现一个现象。如,在一楼等电梯,准备到十楼,一部电梯终于到了,人群蜂拥而至,被吸进电梯;我不善挤,率性等另一部还在下降的电梯。令我惊讶的是,我乘坐的电梯后上,但居然比先上的电梯还要早到十楼。   现象虽是偶然的,道理却是必然的。一楼想上的人多,意味着途中二至九楼积攒的想上的人可能也不少;另外,人各有志,并不是每个人的目标都在十楼,而每一层的人员进出,电梯都要停顿。所以,我虽在一楼多等了一会儿,但等来的电梯很可能就像一部直达专用电梯,因为前面一部电梯已扫清了途中的障碍。   其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很多的,我已不把它们当作现象,而是当作规律。很多事情,目标在高处,但功夫在底层,欲速则不达,盲从更难如愿。将此规律应用到名和利,争和夺不一定会到手,退和让也许得到更多。   家有高中生,所以关注了高考。今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目只有一个字, “ 早 ” 。看到题目后,我问将于明年参加高考的闺女准备怎么写,她不想跟我说,也不愿听我说。不过,好为人师的我还是自作多情,给她苦口婆心地上了一课。   闺女,面对这个题目,你千万不要从正面写 “ 早 ” ,去论证什么 “ 宜早不宜迟 ” 之类的观点,因为这是很多人都会想到且会去做的。你一定要先花点时间琢磨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创意来再动笔,文字差一点也不要紧。这个世界,特色比水平重要!别人都在挤的时候,你要旁观;别人都在向前冲的时候,你要往后退。韩寒的书卖得好,不是他写作水平高,而是他那特立独行的叛逆;李宇春获超女冠军,不是她歌唱得好,而是她那男不男女不女的长相。凤姐出名,不靠丑陋,更不靠漂亮,而是靠她那雷人的言行;犀利哥引人关注,不是因为他穷是乞丐,而是他那身与众不同的装扮。   闺女,你要吸取老爸的教训。你老爸做研究,很努力,做了二十几年,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疾病从上到下都患上了,但成果从小到大什么都没做出来,根本原因在于年轻时,太盲从,太莽撞,太想上。没有人告诉我特色和淡定很重要,更没人约束我这么去做,否则,凭你老爸的天赋和努力程度,为中国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指日可待了。你老爸 20 几岁、 30 几岁时也在挤电梯,也在赶早,但挤到奔五了还是到不了十楼,诺贝尔奖的黄金年龄已经过了。 闺女,你要有梦想,有个稍微长远一点的梦想,为了那个梦想,你要在一楼多呆一会儿。登月工程,目标在月球,但功夫在地上。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1731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们的出路
paradoxfx 2010-5-5 22:11
跟在别人后面,现实状况决定了我们永远难超越。还不如强调我们的特色,开辟我们自己的领域。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博看科学网
qianwei911 2009-10-19 20:28
开博看科学网 本人小硕,一不小心看到以前系主任在这上边开博,便来拜读。随即看到了好多名门大家博文,数日拜读,现在有点上瘾,有事无事就想来享受科文大餐,学到不少,便也斗胆开博,发表自己意见。 同是也发现科学网博客几点特色: 一,博文都是很有嚼味,值得深省,大家就是大家。而且科学网管理也很严格,实在令学生佩服。 二,绝大多数博文,虽说很多出自理工类研究学者之手,但是其文章驾驭能力实在令学生汗颜,博文的严谨程度都精确到字了。 三,科学网也并不是一潭静水,不愧是百家争鸣的地方。这几天关注到最多的是争鸣,面对赫赫有名的几位大家扔排球似的打擂,体会到有人的地方就有争吵,惊叹的是骂的水平之高,估计这也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不带一个脏字确比街上泼妇骂人还厉害三分,言辞犀利不亚于专业律师。 四,开博的大多是教授之类的大家,一般的研究生,讲师之类的少之又少。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待问题的角度是有区别的,也希望科学网能够开出相应的版块,做好宣传,让科学网真正成为科学讨论的殿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朝鲜纪行(七)——美食
jlxt33 2009-8-30 09:21
前面几篇写了旅游的要素中的住、行和景 虽然蜻蜓点到一点食的水, 但都没多说,原因是想单独谈谈在朝鲜的吃 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六七十年代,朝鲜大发展,比韩国好很多的时候,我们没有印象 记事后,总是知道朝鲜闹粮荒,吃不饱,要援助 所以很多人,包括国内的导游都告诉 到朝鲜吃不饱,要带些东西 我是抱了减肥的态度,才不带吃的前来的 事实是,作为游客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 从第一天起,就感到就饮食而言是物超所值的 相对于在国内参团旅游时,每天40元的餐标而言。 所以,我想单独写写吃的问题,但是有点麻烦, 就是我没带相机,所以几乎没有拍到餐桌上的照片 只是孙小姐发来的两张在开城吃的午餐的照片。 尽量描述吧。 (一)第一个晚餐 是在羊角岛饭店的餐厅, 我们12个人被安排在一张桌子上, 刚开始还担心呢, 一看桌上的摆设,乐了。 还真别出心裁,满满一桌子, 有酒有菜,有饮料,挺好。 坐下仔细研究,原来是四份一样的菜, 每三人共享一份,四个碟子中摆着四种菜,有荤有素, 量不是很多,但足够(反正我们没吃完),看着很干净清爽, 朝鲜啤酒和饮料,饮料稍嫌甜了些, 还有一铜碗的白米饭,不够还可以盛 平常我其实不吃米饭或者吃一点意思意思, 在这里我实在不好意思剩下,总想着人家不够吃, 给我们吃总不能浪费吧,虽然我们花了钱, 但在缺粮食的地方浪费粮食良心的谴责就过不了,所以每餐都把米饭吃光光,吃这么多淀粉,不增肥就算念佛了。 (二)早餐 每天的早餐都在住宿酒店的餐厅解决 都是自助餐, 品种丰富,朝鲜式的饮食当然不能少 也有西式食品,面包、沙拉等,还算地道 我自然入乡随俗,尽量多吃当地风味 特别是泡菜,几乎每餐都有,但也没腻 还有一小碗一小碗的冷面,也很好 荞面压的黑褐色的面,很有嚼劲,冰凉的冷面汤和爽脆微辣的泡菜真是绝配 冷面是朝鲜特色,在东北也有很多地道的冷面馆 在广州到韩国料理,吃冷面那就是天价了。 (三)火锅 这是某个晚餐,朝鲜火锅 在网上找了一幅图片,很合适, 我们吃的也是这样的, 首先,有水和饮料(有中国产的雪碧,但是绝无可乐),泡菜是决不能少的 然后,上一些水果拼(姑且这样叫吧,几种水果切成小块,混在碟子中,但是没有沙拉酱)、小食和两个面包(一圆一尖,好像口味不同) 再然后,一人一个小火锅,有几碟火锅料,牛肉、金针菇、青椒、粉条、豆芽、白菜之类的,好像每人还发了一个大虾(这个记不准了,有可能跟泰国的火锅混了) 最特别是每人有一个打在碗里的鸡蛋,这还是第一次领略 慢慢煮着吃,热气腾腾的,很爽。 这是在朝鲜吃的不多的热气腾腾的饮食, 朝鲜族习惯吃冷食,除了泡菜外,其他的饭菜也基本都是冷的 在朝鲜没吃石锅拌饭(这是热的),基本都是冷食,没有现炒现上的菜。 这跟东北有点像,初到东北,大冬天踩着积雪去吃冰棍、喝冰镇汽水, 真不可思议, 就如同,广东夏天热得要命还要喝热汤一样,习惯! (四)开城九碟铜碗 这个最有特色,看照片吧,每人一份,摆法相同 前面九个小碗中是各式的菜,荤素搭配 自己琢磨吧,有的我也搞不清是什么做的, 最前面两碗,分别是紫糯米饭、鱿鱼丝(估计的,甜咸味) 中间三碗,分别是桔梗(朝鲜特色)、鸡蛋(重新做过的,蛋白蛋黄分开后,再做到一起,像是蛋糕一样,切片)、五花肉(没弄清楚是炒的还是炸的) 后面四碗,分别是腌黄瓜、拌豆芽、魔芋粉(或凉粉,这是估计的)、萝卜泡菜 一大碗米饭,傍边还有一小铜碗(或盅)酒 这酒应该是米酒之类的,反正不辣也没什么酒劲 还有一个铜碗是用来装水的,与米饭碗一样大, 粉色的餐巾中安放着一双铜筷和一把铜勺。 这餐饭,我们四个人还额外奢侈了一下, 前一天晚上,导游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们(我觉得) 开城有著名的蔘鸡汤,很好很有营养 其实我早已听过无数次了,这次可以品尝一下正宗的了, 最后导游说这是要自费的,每只200元, 我只好组织想品尝的人了,好在有人愿意分享 要提前预定,准备,所以就要告诉我们。 这是唯一的自费消费, 但是感觉很好,不像国内团或其他出国游, 从上车就开始推介,要是不买还要看别人的脸色,真受不了 在这里只是告诉你,无所谓的 关键是到开城吃完饭后,交钱给饭店 而不是提前由导游收。 这只鸡,与我了解和想象的一样,真材实料 胖胖的一只雏鸡,肚子里塞满满的人参、红枣、白果、糯米 炖出的参鸡汤鲜而不腻,美味呀。 (五)最后一个晚餐 最后一个晚餐,就是在前面说过两遍的拍集体照的那条路边(我们拍照面对的方向) 也是一个对外餐厅,前面有很大一个厅, 出售纪念品和人参等。 在里面吃什么东西,还真想不起来了,应该没什么特别之处吧 但是这一餐却是最难忘的场景之一。 这里的桌子是一长条摆着,好像party中的桌子, 又好像是谈判一样,大家面对面坐着,吃东西。 一边吃,一边听着电视里的卡拉OK唱歌 我们去的比较早,静静地吃着东西,听着歌 渐渐地有其他旅游团来了,也热闹起来了 服务员也开始表现他们的能歌善舞了 边唱边跳,很是优美,也唱一两首中文歌曲。 本也没有特别的,但suprise就是这样出现的: 我们的导游,捧着一束花来到了我们团中年龄最大团员面前 祝他生日快乐! 同时餐厅中响起了音乐, 真是感人啊,老人家自己都忘记了 我们也兴奋地拍手唱歌助兴 后来老人家上台,表示了感谢,并把鲜花送给了导游, 这就是,为什么照片中,导游捧着鲜花, 站在导游后面的先生就是过生日的老人家 然后他又邀请餐厅的服务员伴舞, 唱歌给我们听, 服务员又邀请我们去跳舞,很开心! 这个温馨的小插曲,表现了朝鲜导游的细心和周到, 也给我们的行程一个完美的结束。 (六)火车上的两餐 最后,再说两餐饭,是在火车上吃的 第一餐是从丹东到新义州后, 等待过关检查时,在火车上吃的盒饭 具体的内容记不清了, 好像有肉、有菜、有泡菜、米饭, 一大盒,吃的很饱。 在朝鲜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餐, 是在平壤到新义州的火车上, 当时是到餐车去吃的, 四人一张台, 好像是四个菜还是六个菜,不是很清楚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桌有一碟煎鱼,有点像鲳鱼,四条 煎或炸的有点干,所以几乎都没吃完 每台还有啤酒和汽水 吃的也挺滋润的。 总之,这趟行程,每个人对伙食都很满意 也许是原本的期望不高, 我觉得更多的是实际的内容,不只是期望与现实的问题。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4922 次阅读|2 个评论
特色VS接轨:中国大学要不要建神学院?
大毛忽洞 2009-5-13 22:19
特色 VS 接轨:中国大学要不要建神学院? 神学院,神学院,是培养神仙的地方。 即使培养不出神仙,培养几个能和神打交道的人也行啊! 神仙不过问人间事,咱老百姓倒是替神仙瞎操心! 中国大学要办一流的神学院,不能向哈佛学习。 为什么? 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神仙。 上有玉皇大帝和他的一班文武大臣; 下有阎王爷和他的一帮办事员; 还有常驻人间的各路神仙: 龙王爷,灶王爷,土地爷,财神爷,等等; 还有河神,海神,山神,等等。 咱们有这么多的神仙,将来的学生肯定好就业!
个人分类: 时评:无刺儿非玫瑰|4478 次阅读|4 个评论
具有中国特色的脑筋急转弯(转发
malidan 2009-3-13 21:58
具有中国特色的脑筋急转弯(转发) 问:边做假药广告、边说假药效果、边痛斥假药危害的是什么? 答:江湖骗子。 错,是 CCTV 。 问:比上大学还贵的是什么? 答:出国留学。 错,是幼儿园。 问:为什么有人从几千米高直接跌落到千米左右却面不改色心不跳? 答:是在跳伞。 错,他们是中国股民。 问:某人第一个月拿 1000 元工资,第二月拿 800 ,第三月拿 600 ,请问他的工资是降低了还是增长了? 答:降低了。 错,是负增长。 问:全副武装的人与手无寸铁的人进行激烈的搏斗这是什么事情? 答:是抗日战争。 错,是城市管理者执法。 问:你只有 10 平米的房屋,邻居从 90 平米换到 190 平米,你的居住面积有没有增加? 答:没有。 错,你在平均住房面积里被增加了 50 平米。 问:明明你口袋里只有 50 元,却搞一大堆数据证明你实际有 100 元的是什么人? 答:骗子。 错,是统计局 问:一个永远要你对她负责而她却不对你负责的是谁? 答:二奶。 错!是银行。 问:说起来与你时刻密切相关,但需要时却看不见也找不到的是什么? 答:空气。 错!是相关部门。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记|3933 次阅读|6 个评论
浅议期刊特色化
zhaodl 2008-11-30 15:41
所谓的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显著区别,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事物的特色与其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总会表现出其自身的特色,或者说是其存在的表现,否则就无法在事物之中得以显现和区分。换句话来讲,一事物如果要与它事物得以区分就需要具有自身的特色,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色彩或风格,是事物的一种基本特征。 没有特色则无法体现其存在,不能说不能存在和发展但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如同在一篇森林之中的树木,如果都是一样的树种,具有同样的需求和生长特点,必然是相互争夺和排挤生存的空间;如果是不同的由树种组成时,大家则会可去所需,相安无事地自由生长。原始森林里的景象充分体现出了生物之间的特色化生存的特点:乔木参天,尽情地享受阳光;灌木丛生,怡然自得地开花结果;藤蔓类植物、苔藓类植物,各自享有各自的生存空间。 在期刊的丛林中,同样遵循着这样的生存法则特色是期刊生存的基础,换句话来说就是,没有特色的期刊必然缺少发展的空间。优秀期刊必然是有特色的,否则不可能发展为优秀,要创办优秀期刊必须从创建期刊的特色开始。当然有特色的期刊并不一定都能发展为优秀期刊。特色期刊就是指某个或某类期刊与其他期刊相比较所表现出来独特之处,是由其属性和生存的环境所决定的。如行业期刊所表现出的行业特色,学术期刊所体现的学术特色,地方期刊所表现出的地域特色,高校学报有其高校特色,等等。这种依赖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特色是期刊的基本属性、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否则乔木就不称其为乔木、灌木也不会称其为灌木,除非是生存的环境所迫,不改变将会面临生存的危机。对于期刊而言,那就如同重新创办新的期刊。显然,我们所讲的期刊特色并不是基本属性的改变,更不是浴火重生的变化。 属性的改变如同一个物种的灭亡,除非我们某一类期刊严重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失去存在的必要,否则原来的树木被砍伐以后还会生长出新的树木。因此,我们所谈论的期刊特色化是在基本属性不变的条件下,突出建立和展现一种期刊的特殊色彩和风格,即办刊的特色化。期刊的特色化可以体现在期刊和期刊出版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特色化。一般来讲,期刊的出版可能包括:办刊的指导思想或理念,期刊的经营体制和方式,期刊的内容范围和读者定位,编辑出版条件和手段,等等。撇开大类的区别,或者说在基本属性相同的情况下,期刊特色化的途径也应该贯穿于期刊编辑出版的全过程,而不是当前大多数人理解的只是内容和读者定位上特色化。 办刊理念上的特色,体现编辑人员对期刊的定位的理解,所以往往体现出各自的主体特色;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的特色和编辑出版手段的特色往往体现出编辑主体对理念落实的主动性和决心。对于高校学报来说,综合是区别于一般学术期刊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其服务的对象和读者对象所决定的,如果改变这一特点就是改变其性质。如果坚持这一特点或者说保持其基本属性,学报之间既需要也可以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如学科侧重点的不同、编辑出版机制的不同、编教研结合的特点,甚至说清高或封闭也不见得不可以作为一个特点。而对于专业类期刊来讲,学科特色与同高校的综合特色一样,是此类期刊的共同属性,而不能作为单个期刊的特色。服务地方、关注一定范围别人不关注或无力关注的内容同样可以成为办刊的特色。 正所谓同中求异,异中守正是办刊的基本要求和思维方式。所谓的特色化就是避免随大流,包括在办刊过程中的各种选择过程之中。关注热点、追踪前沿是没有错误,但是也应该理性对待,占有先机者为特色,而附庸者则无特色而言。趋之少时为特色而后来者居上以后占先者则失去特色。所以,所谓的特色也可以认为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可能有特色,特色的建立和变化过程就是期刊编辑出版的发展提高的过程。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462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