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形容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火龙果
热度 1 pingguo 2015-8-29 20:43
活在虚幻里。直到一刻钟前, 我动手切一只火龙果, 一只光荣的火龙果, 我品着它虚无的光焰。 我在吃完一只火龙果之前将它还原为火龙果, 它只是一只普通的水果。 我的问题在于习惯把抽象的东西视为真理, 比如伟大的,正义的,热爱的, 这些词在我的童年进入我的脑海, 多年来生长繁茂,仿佛处于永恒的夏天。 今天我看见这些词的质地,如同一幅沙画, 海风一吹即刻面目全非。 我的世界,需要用名词重新构建。 一只火龙果,它的形式无法给予我营养, 我从其中吃出思想的味道: 残暴者的伟大依旧是残暴的, 腐败者的正义依旧是腐败的, 卑鄙者的热爱依旧是卑鄙的。 2015-08-15
个人分类: 诗歌|15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碧碧绿与绿汪汪
热度 7 fdc1947 2014-7-7 07:40
碧碧绿与绿汪汪 ——说吴方言中形容词的附加叠字 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后附加重叠的两个字构成的词很多,如绿油油、黄澄澄、金灿灿、亮晶晶、清泠泠、冷冰冰等等,数不胜数。但是,这些词似乎都是书面语,在北方口语至少在北京附近的华北方言与东北方言中,这样的词语似乎不多。因此,在以这些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口语中,似乎不大会用到这些词,如果用了,人们会认为讲话带“学生腔”。 但是,在吴方言中,这样结构的词语却到处可见。对于一个说吴方言者,如果不让他在口语中说这些词,他会很不习惯。如果问他刚才看到的东西是什么颜色,他会很自然地用这些词:黄抓抓( ts ɑ , —— 本文注音为国际音标)、绿汪汪( ua ŋ , a ŋ 为苏州音 ” 张 ” 的韵母),黑黜黜( ts’ ə 入声)等等。当然, 上述叠字的写法,只是表音而已,要考证其本字,不但十分困难,即使考证出来,放在那里也不见得合适了,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那个本字的读音很可能已经变化得“面目全非”,所以本文不去追究其本字 。 我们可以看一下吴方言中这样带有叠字附加成分的形容词的例子: 有关味觉的:甜咪咪、甜滋滋、咸溜溜、酸济济( tsi )、辣蓬蓬、苦盈盈; 有关触觉的:热哄哄、热洞洞、瀴溲溲(瀴,凉也)、寒势势、温洞洞、瀴落落、冷势势、尖血血、滑滋滋、滑笃笃、烂糟糟、软冬冬、硬桥桥、硬绷绷、韧斗斗; 有关嗅觉的:香喷喷、臭哄哄, 有关形状的:矮短短、壮满满(壮、胖也)、圆兜兜(如形容人脸)、瘦怪怪(韵母 u ɑ )、长欠欠、弯溜溜、直拔拔; 有关人物行为的:戆吼吼、木瑟瑟(人不灵活)、死牵牵(类似木瑟瑟)、狠巴巴、恶影影、极吼吼(耍赖或惊慌失措的样子)、馋拉拉、慢吞吞; 有关身体感觉的:痒齐齐( zi )、辣豁豁( hua 入声,比如被狠打了一下的感觉),酸茄茄( g ɑ ); 有关事物多少及其他性质的: 嘸(m) 啥啥(没有什么东西),一滴滴、轻飘飘、薄了了、薄 嚣嚣、狭( ɦ a ,入声 )绺绺、 干松松、潮扭扭、湿笃笃、紧腾腾(如大门关得紧腾腾);等等。 在日常的对话中,使用这些词会使得讲话生动、表述形象。这些词,有不少被文人们改造后写进了文章里,从而成为了书面语。实际上,现在的书面语中间,这样形式的词也已经有了许许多多。 在吴方言中间,有一类与上面所说的词略有些相近的词却没有被用于书面语,从而显得特别。这类词是在形容词的前面附加了两个重叠的字,如本文标题上的碧碧绿。 碧碧绿就是碧绿,但是,它比碧绿更加强调了这个“碧”,从而使色彩更加亮丽。 试比较一下吴方言的下面两组词: 1. 碧 碧绿、 生生青、墨墨黑、雪雪白、蜡蜡黄,喧喧(本字或为血,转入声为平声)红。 2. 绿汪汪、青兹兹、黑黜黜、白寥寥、黄抓抓,红兮兮。 第一组的这些词都表示非常鲜艳、亮丽的颜色,而对应的第二组词则反映比较暗或者不怎么正的杂色。这是表示色彩的两组词语的差别。 我们可以把第一组词中叠字的第一个字都看成是后加上去的,而加上去之后的效果则是大大的强调了第二个字,把效果推向极致。 碧绿——碧碧绿(极其绿)、墨黑——墨墨黑(极其黑)、雪白——雪雪白(极其白) …… 我们还可以继续对比一下若干词语,从中可以看到重叠后语气的加强: 锃亮(锃,z a ŋ )——锃锃亮,比亮晶晶更光亮; 托烂——托托烂,比烂糟糟更烂(托托烂主要说烹煮食物的结果); 绷硬——绷绷硬,比硬桥桥、硬绷绷更硬些; 绝薄——绝绝薄,比 薄了了、薄 嚣嚣更薄,几乎不能再薄了; 的狭——的的狭,极其狭窄,比狭绺绺更窄; 笔直——笔笔直,表示最直,没有任何弯曲,比直拔拔更强调直; 冰瀴——冰冰瀴,寒冷刺骨,比瀴溲溲、寒势势更冷得多; 沸(阴平)烫——沸沸烫,表示温度极高、极烫; 如此等等。 这些生动的词汇,如今只存在于吴方言口语中,似乎受人们的关注并不多,将来是否会进入普通话书面语不得而知 。 吴方言中形容词后的叠字附加是吴方言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普通话书面语有重大贡献的一类词语,而形容词前的叠字附加,则没有像词前叠字那样发达,研究工作也少得多。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段已故苏州弹词名家朱雪芹演唱的传统弹词开篇《潇湘夜雨》,建议各位一面听一面欣赏其唱词, 从这些优美的唱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旧时文人在把吴方言中的叠字引入书面语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该唱词中的叠字并不限于附加在形容词上)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享受苏州弹词优美的曲调。 潇湘夜雨.mp3 云烟烟烟云笼帘房;月朦朦朦月色昏黄。阴霾霾一座潇湘馆;寒凄凄几扇碧纱窗。 呼啸啸千个琅玕竹;草青青数枝瘦海棠。病恹恹一位多愁女;冷清清两个小梅香。 只见她 薄嚣嚣嚣薄罗衫薄;黄瘦瘦瘦黄花容黄。眼忪忪忪眼愁添怀;眉蹙蹙蹙眉恨满腔。 静悄悄静坐湘妃榻;软绵绵软靠象牙床。黯淡淡一盏垂泪烛;冷冰冰半杯煎药汤。 可怜她是 气喘喘,心荡荡,嗽声声,泪汪汪,血斑斑湿透了薄罗裳。 情切切切情情忐忑;叹连连连叹叹凄凉。 我是 生离离离别故土后,孤凄凄栖迹寄他方。 路迢迢云程千里隔;白茫茫总望不到旧家乡。 她是 神惚惚百般无聊赖;影单单诸事尽沧桑。 见那 夜 沉沉夜色多惨淡;声寂寂声息愁更长。 听那 风 飒飒飒风风凄凄;雨霏霏霏雨雨猛猛。 滴铃铃铜壶漏不尽;哒啷啷铁马响丁当。笃隆隆风惊帘钩动;浙沥沥雨点打寒窗。 丁当当钟声敲三下;扑咚咚 的 谯楼打五更。 那妃子是 冷飕飕冷风禁不起,夜漫漫夜雨愁断肠, 从此后 病汪汪病魔入膏盲。
个人分类: 汉语言|8219 次阅读|16 个评论
文章中长句的使用
Enago 2014-4-9 19:38
在 英文文章的写作 中,长句的使用一直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对于 科技文章 而言,使用短句会让文章理解起来更容易,看起来似乎更适合现代的快餐文化。但是如果想要让文章读起来更有那么点精雕细琢的小心思,读起来不是那种死板的实验报告,那么,就多用点长句吧。话说那些需要精读的文章,使用的长句还是比较多的,不然都是短句,一下子就都理解了,还需要反复揣摩理解吗? 仔细分析一下长句,就可以发现其实长句也没有那么复杂的。无论多长的句子,都是由一些基本的成分组成,只要找出句子的主干,再理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有的长句是简单句结构,但是修饰成分很多,把原来短短的句子就给充得涨起来了。这种句子的理解是最容易的,先直接略过那些修饰性的单词,比如定语、状语等,直接把主干挑出来。知道了说啥之后,再回头看一下那些修饰性的词,判断一下是赞赏还是批评。写的时候也容易,写完了主干之后,一点一点的对主语、宾语、谓语等加上修饰性的形容词跟副词。只是要 注意控制点长度 ,别整的太罗嗦了,把句子给撑爆了。 带从句的长句理解起来要复杂一点。有时候比较复杂的句式会让人看完了从句之后就已经忘记了主干是什么,只能回头再看起。更麻烦的还是那种指代性的 it , those 等,还需要从上下文去理解。 从句有这么几种:一是名词性从句,有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在从句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理解的时候是可以将从句拎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句子,而在主句里面弄个代词来替代这个从句的。写的时候则是逆过程,先是把主句写好,然后用从句替代掉主句里面的代词。 二是形容词性从句,也叫定语从句。在汉语表达中,这种从句是可以用“的”来连接。或者是两个并列的句子。定语从句通常用 which , that , whose 来连接。因此在理解的时候看到这些词的时候,是可以直接将这些词之后的句子挖出来读。这样分解完了之后,长句就又变成短句了。而写这种长句的时候,则是可以直接在要修饰的词后面上一个连词,然后将从句给直接给填进去 。 还有一种是副词性从句,或者状语从句。一般是用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让步、目的等。由于在 英语 中,状语从句用通常是放在主句之后,所以它的理解不会太复杂。需要的就是把那些常见的状语从句的连接词记住,在文章里面看到这些词的时候提醒自己主句部分已经表达完了就行了。写作的时候也是很方便,往主句最后添加上从句就行了。 本博客内容皆由英论阁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英论阁专业团队提供 英文论文编辑 、 SCI 论文润色 、一站式编辑、出版协助 http://www.enago.cn §
个人分类: 用英语写论文|5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形容词的世界!
热度 4 xcfcn 2013-5-10 19:05
这也是我的世界。如果一定要用的话,那就替换成数字吧。 看文章,形容词多的段落,我一般略过不看。 为什么要有形容词呢?名词已经足够描述一切!
个人分类: 杂论|2211 次阅读|7 个评论
灭了形容词
热度 7 yonglie 2013-4-25 08:44
看到一本书的题目: When You Catch an Adjective, Kill It : The Parts of Speech, forBetter And/Or Worse ,於我心有戚戚焉。我也是——至少在科研论文里——反对用形容词的。形容词如果不是假大空的就是朦胧美的,不适合用来描述科学事实。事实只需要简单的数据就够了。这几天听地震的新闻发布会,废话连篇,记者都听腻了,就是形容功能的零碎儿太多。语言污染比环境污染还可恶。 题目是借了 马克吐温 的句子。老马 1880 年春给 D W Bowser 写信说,你的语言直白简单,小词小句子,是写作的正道,要坚持。别让废话和花里胡哨的东西溜进来。如果感染了形容词,就把它灭了……人如果染上了爱形容的毛病,就像 N11H13 一样很难克服了。 I notice that you use plain, simple language, short words and brief sentences.That is the way to write English -- it is the modern way and the best way.Stick to it; don't let fluff and flowers and verbosity creep in. When you catch an adjective , kill it. No, Idon't mean utterly, but kill most of them -- then the rest will be valuable.They weaken when they are close together. They give strength when they are wideapart. An adjective habit, or a wordy, diffuse, flowery habit, once fastened upon a person, is as hard to get rid of as any other vice . 过去常说文如其人,如今文字的个性少了,共性多了——甚至有时还“共形”(这倒顺应了数学物理的潮流)——分不清不同的风格流派,只能分空话和废话多的和少的。空话多的是领导还没做到家的,废话多的则是科学家做过了头的。
个人分类: 随想|4974 次阅读|7 个评论
【立委科普:《非诚勿扰》中是谁心动谁动心?】
热度 1 liwei999 2013-1-30 23:01
《非诚勿扰》成为很多海外华人的必看消遣节目,可以了解来自已然陌生了的祖国的社会百态,婚恋观念的演变最能反映时代意识的变迁。 选“心动”女生是《非诚勿扰》男生的第一个环节。幸运的男生的最后一个环节则是与两名“动心”女生和一名“心动”女生互动,他有权利牵手两名动心女生中任一位下场,但是如果他坚持选择那位心动女生,他很有可能被拒绝而独自离场。最理想的状况则是心动动心合一的女生,这种场景也出现过,那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皆大欢喜。 语言学上,“心动”和“动心”都是形容词,构词材料(词素)也完全相同,就是词素的排列次序不同。作为汉学家的共识,汉语的构词法(morphology)与(构)句法(syntax)相通,其主谓宾 (SVO) 基本顺序不变。所以,形容词“心动”的内部结构是主谓关系,而形容词 “动心” 的内部结构则是动宾关系。有意思的是,语法结构关系的不同并不一定意味着语义关系的不同,无论主谓还是动宾,“心” 和 “动” 在这两个词中的语义实际上是基本一致的(就是男女相见一方或双方突然来电了心颤了的那种感觉),细微区别在于“心动”也许强调的是“心”自己自然而然就“动”了(其实还是外界触发的:谁叫那女生那么迷人呢,身不由己地一见倾心),而“动心”似乎是经过一个过程“心”才被“动”的(比如看了那男生的才艺表演、现场表现和录像介绍逐渐动心了)。其实这些细微语义差别也不是绝对的,大体上是一回事,心动、动心,豆腐一碗,一碗豆腐, 这类主谓与动宾对应相同语义关系的现象,语言学有个专门术语,叫做 ergative, 其名词成分(“心”)是处于 ergative case (作格,不同于主格宾格),其动词成分(“动”)叫 ergative verb,类似的现象还有: 开门了 vs. 门开了 下雨了 vs. 雨下了 来人了 vs. 人来了 同一种语义关系的两种不同说法“心动”和“动心”变成句子中的形容词谓语以后,就有一个句法层面的主语问题: 谁 心动 了? 谁 动心 了? 从语言学上,只要是人,无论红男绿女,谁都可以充当这两种说法的主语,并不改变其内涵语义: 男嘉宾(一上场就)为那位女嘉宾心动了 男嘉宾(一上场就)为那位女嘉宾 动心 了 也可以说: 女嘉宾见男嘉宾(一上场就)心动了 女嘉宾 见男嘉宾(一上场就) 动心 了 有意思的是,【非诚勿扰】节目在句法主语位置缺省的状态下赋予这两种说法不同的语用(pragmatic)意义:心动女生 指的是他人(男生)心动了,而动心女生则指的是本人(女生)动心了(用语言学术语说就是,名词短语 “动心女生“ 中心词 “女生” 充当其形容词修饰语 ”动心“ 的逻辑主语)。虽然语言学上,心动女生与动心女生一样都是歧义结构,都有两种可能,但是在【非诚勿扰】这个场景中,语用上的约定俗成还是把二者区别开来。观众也(下意识)欣然接受了这种硬性指派的语义解释。 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语言中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ergative 的语义在构词层面(morphological)、句法层面(syntactic)以及语用层面(pragmatic)的这些表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生活中的语言学,好玩不?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65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北大词性
huapei1989 2012-11-21 19:26
汉语词性对照表 词性编码 词性名称 注 解 Ag 形语素 形容词性语素。形容词代码为 a,语素代码g前面置以A。 a 形容词 取英语形容词 adjective的第1个字母。 ad 副形词 直接作状语的形容词。形容词代码 a和副词代码d并在一起。 an 名形词 具有名词功能的形容词。形容词代码 a和名词代码n并在一起。 b 区别词 取汉字“别”的声母。 c 连词 取英语连词 conjunction的第1个字母。 dg 副语素 副词性语素。副词代码为 d,语素代码g前面置以D。 d 副词 取 adverb的第2个字母,因其第1个字母已用于形容词。 e 叹词 取英语叹词 exclamation的第1个字母。 f 方位词 取汉字“方” g 语素 绝大多数语素都能作为合成词的“词根”,取汉字“根”的声母。 h 前接成分 取英语 head的第1个字母。 i 成语 取英语成语 idiom的第1个字母。 j 简称略语 取汉字“简”的声母。 k 后接成分 l 习用语 习用语尚未成为成语,有点“临时性”,取“临”的声母。 m 数词 取英语 numeral的第3个字母,n,u已有他用。 Ng 名语素 名词性语素。名词代码为 n,语素代码g前面置以N。 n 名词 取英语名词 noun的第1个字母。 nr 人名 名词代码 n和“人(ren)”的声母并在一起。 ns 地名 名词代码 n和处所词代码s并在一起。 nt 机构团体 “团”的声母为 t,名词代码n和t并在一起。 nz 其他专名 “专”的声母的第 1个字母为z,名词代码n和z并在一起。 o 拟声词 取英语拟声词 onomatopoeia的第1个字母。 p 介词 取英语介词 prepositional的第1个字母。 q 量词 取英语 quantity的第1个字母。 r 代词 取英语代词 pronoun的第2个字母,因p已用于介词。 s 处所词 取英语 space的第1个字母。 tg 时语素 时间词性语素。时间词代码为 t,在语素的代码g前面置以T。 t 时间词 取英语 time的第1个字母。 u 助词 取英语助词 auxiliary vg 动语素 动词性语素。动词代码为 v。在语素的代码g前面置以V。 v 动词 取英语动词 verb的第一个字母。 vd 副动词 直接作状语的动词。动词和副词的代码并在一起。 vn 名动词 指具有名词功能的动词。动词和名词的代码并在一起。 w 标点符号 x 非语素字 非语素字只是一个符号,字母 x通常用于代表未知数、符号。 y 语气词 取汉字“语”的声母。 z 状态词 取汉字“状”的声母的前一个字母。 un 未知词 不可识别词及用户自定义词组。取英文Unkonwn首两个字母。(非北大标准,CSW分词中定义)
1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语形容词是怎样“得意忘形”的?—“容形词”的诉说
热度 1 hillside 2012-7-27 18:31
我一直觉着“形容词”看上去有些怪异。今天突然眉头一皱,原来“形容词”可视作“容形词”之变身也。 以汉语的常规次序,应当是动词在前,名词在后。“状物、叙事、写景”中规中矩。“形容”与它们无法站到一起。 如何理解“形容”? 上网一搜,原来早有马大哈等自发“容形”。请看百度知道的一个趣例: “大家帮我找人的身材的形容词 2010-1-28 20:00 提问者:略 | 浏览次数:1421次 中国文化深远,大家帮我找容形人的身材的容形词,要很多很多,越多越好” 此类自发“容形”网上不在少数。我觉得提问者或使用者们错得有趣、错得有理。 按照古汉语,形、容实为一家。作名词时,有形体、形状、容貌、容颜等。曾几何时,“‘形而上’学”传遍国中。 “形”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动词用法,借用英语的“不动物动词”类型,“形”有“喜形于色、形诸笔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相形见绌”等。但“容”可用作动词,如容情、容身、容错等,而“女为悦已者容”近于“不及物动词”。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形容有两个义项:1.形体和容貌:如,形容憔悴;2.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如,他高兴的心情难以形容。 《现代汉语词典》释“形容词”为“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 就“形容”字面而言,“形”是“形体、形态”,属于实体。现汉释“容”为“神情、气色、呈现(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状态)”,它是具体实体的外在体现。“形容”类似于“形影”,形之不存,容将安在? 形容词是用于形容名词的,那么,谁堪作名词的代表,肯定是“形”而不是“容”。既然“形”相当于名词,作为名词修饰语的形容词实为“形之容”。 此处对“名词”略作分析。《现汉》释“名词”为“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我觉得“名词”如果换一种说法的话,可以用“体词”代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释“体”为:“1.身体的部分。2.本体、实体。《论衡.自然》:‘地以土为名。’范缜《神灭论》:‘名殊而体一也’(名称不同而实体一样)”。 深究起来,这涉及到“形容”作动词用法的源头考证,此文仅作推断。依我之见,从其它语言引入“形容词”这一术语时,用“状物词”或“状词”是很合适的(当然,这又涉及到副词与状语的关系问题)。不知什么原因,采用了与汉语传统无法衔接的现代“形容”词,“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的“形(与)容”与“状物词、叙事词、写景词”等结构也格格不入。 而“容形”呢?因为“容”可作及物动词,“容形”可以理解为“绘形、描形”等,与“状物、写景”等动宾词组也比较般配。 当然,将“形”与“容”两个名词并列,与“形容词”相似的有“形状词、品质词、效果词”等,但我总觉得“形容词”给人的感觉是容易得其意而忘其形。 说是“容形词”的诉说,其实是我的自说自话。套用庄子句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忧? 当今流行“整形美容”,在历史上“形、容”有何差异?是否男女有别,男形女容?时下男人爱整型(谐音“整形”,健美)、女人爱整容莫非有传统渊源? 此文仅是从语言结构角度出发的假想,无词源依据。如不相信,请一笑置之或赐教。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74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一种穿过流光的神情
crossludo 2012-4-16 11:43
一种穿过流光的神情    《小城之春》 是什么?费穆是谁?   我想,这是当我们定下这样一个选题的时候,所要面对的最多的疑问。   第一次看到《小城之春》这个名字是在网上看别人聊电影的时候提到的,然后开始慢慢接触到这个名字——在影评人的文章里,在各类电影评选的单里。   直到有一天,我糊里糊涂的发现某个服务器上可以下载这部电影。   我并不想用惊为天人之类的形容词来描述初遇《小城之春》的感受,事实上当时我看完之后觉得这部电影无比沉闷,同时心下纳闷:这部电影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我无意掩饰其时我对于电影的无知。   后来电影越看越多,也开始知道什么是电影语言了,再重看《小城之春》,真的是每看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费穆居然以一种实验的精神(电影语言上的)拍出了一部气质上如此中国如此传统的电影;即使只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默片来看,仍然可以发现影片的单镜头叠化、景别变化与画面构图实在是到今天都叫人惊讶。   我想大多数影迷都看过《甜蜜蜜》的,那部电影里黎明与 张曼玉 “两个寂寞的人一起过了一个春节”的那场戏里,大量单镜头跳切的使用分分钟让我想起《小城之春》。疑心是陈可辛在向费穆致敬,却无从考证;同时也有些伤感: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也许真的要比费穆的那个时代快很多,陈可辛一定要把“溶”(即叠化)换成“切”呢——大家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看着那些光影在屏幕上慢慢流淌了吧。   而写下这些,当然不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心路历程;只是想说明像我这样年轻一代的影迷,也可以触摸到那样一种呼吸。而这部电影多年前的遭遇,分明让人感到一种孤独,是这片子的孤独,也是费穆的孤独。   其实我们仍然面对着费穆半个世纪前面对过的那些问题:国片的出路,电影的风格化和中国化;这些问题,我们解决了多少呢?一点,还是一点点?我们固然觉得 《花眼》 这样的电影看上去新鲜,可是这些喧闹着的声音真的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能为我们解决什么么?   所以我很能明白田壮壮的心情,在这个时代他一样是孤独的一个,面对商业化的潮流既无法抗拒心中却也无法不有一些郁结。而这种孤独凝聚了十年,已然浓得要用一场相隔50多年的对话来话解。   50年前,费穆在银幕上创造了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一曲绝唱,深幽,私密,微妙,个人化的气质后面深藏着无人能懂的家国寓言。   50年后,田壮壮通过重拍《小城之春》重新呼吸电影,像他自己曾经说过的:感觉好像是费穆在手把手的重新教我学电影。而这种深情,在传媒关于比较的渲染中,竟然变成了商业宣传的手段。   的确,有些东西我们避无可避。可是,穿过这一段流光,我们却明明白白的看见两个个人化的创作者“自与人说话”。那样一种神情,我们永远难忘,现在或将来。 编辑:陈谷川 作者: 虞晓毅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时间: 2002-08-29 10:45:10
201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不是中医”与“中医是科学”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3-10 16:33
科学不是中医 从科学的词性说起 这个事情办的很科学   这个事情办的很妥当   中医科学吗?   科学科学吗?   科学本身有科学性吗?   科学一点都不科学。   科学是科学的。   科学是不科学的。   等等…………   之所以会存在这些让人疑惑的陈述,就是因为在一句陈述中,同时出现了名词的科学,和形容词的科学。   新文化运动以来非常流行的如“中医不科学”等陈述里的科学也是一种形容词,因此它不是真的在平等的对比两种独立的体系,而是以一种先入为主的认为“科学=合理”的立场来使用“作为形容词的科学”一词。如果我们看出这一点,“中医不科学”这样的陈述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这犹如说“男人不是女人”“狗不是大象”这样的废话型陈述,因为中医和科学本来就是两种体系,中医当然不是科学。怎么就不说“科学不是中医”呢?因为我相信科学而不相信中医?您自己不相信不等于您不信的东西不合理。反过来,“我相信”和“我相信的东西合理”,是两码事,我们无法通过充分必要逻辑推理来证明“我相信的东西必定就是合理的东西”。除非我们陷入一种自我循环论证——我相信所以我相信的东西合理,我相信的东西合理所以我相信;我不相信,所以我不相信的体系不合理,不相信的体系不合理所以我不相信…………。 这种逻辑诡辩恰恰是科学主义者和方舟子团伙的教徒们最喜欢玩的游戏。 中医是科学,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因为“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没有共识。甲认为中医是科学,乙认为中医不是科学,这都无关紧要。但如果某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所以中医研究就要退出国家的科研体系” “中医不是科学,就要废除中医”“中医不该冒充科学”等等。那就难免与中医支持者陷入“什么是科学” 以及“科学的概念和范式究竟是什么”的无谓争论。某些人似乎总是认识不到这个问题。要吗就是别有用心,蓄意欺骗。 1994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Jerry J. Wellington在一本面向中学科学教育的书中说: “There is no general consensus on what science is—neither is there a commonly agreed view of what constitutes 'scientific method'.”(Jerry J. Wellington. SECONDARY SCIENCE: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Routledge, 1994. p. 41.)。(对于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没有普遍的共识。同样,对于‘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定论。) 结尾 :标题的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二者和谐统一。前者是要洗清科学主义的迷思,后者则是假科学之名提升中医话语权。这两种论调都是要保护和发展中医。换句话说,“ 废医论者”不论怎么玩那都是错的 。
373 次阅读|1 个评论
怎样写作学术著作的作品简介
xuxiujiang 2012-1-31 15:33
学术著作的作品简介是学术著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辅文。对读者搜索图书信息,了解作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简介通常放在图书的封底或后勒口上,是读者选书必看的一个内容。特别是在图书信息实现数据化的今天,是电子检索的主要项目。 目前国内主要图书馆、新华书店、民营书店以及当当网,卓越网等图书传播销售平台,作品简介与书名、作者信息、定价、书号等都是必录信息。在电子检索平台,读者基本上就是靠作品简介提供的信息来判断作品的阅读价值。所以,编写作品简介是学术著作推广传播的关键。 作品简介通常篇幅在300字左右。最好不要超过500字。以短句子为主,行文应简洁清晰,不要有多于的废话。句子内部尽量不要使用虚词和形容词与副词等。杜绝浮夸,要力争平实准确,信息表达到位。 作品简介一般包含以下要件信息: 1.作品研究的问题 2.作品研究的背景 3.作品研究的方法 4.作品研究的结论 5.作品研究的意义 不同的学术著作,根据其学科特点以及研究的问题,在作品简介中所包含的要件信息可以略有不同,写作风格也可根据作者的行文习惯两或掌握。 不过,不管怎样变化,作者都要把握作品简介写作的基本原则:精炼准确、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下面举个具体的作品简介的编写例子与大家分享: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封底文字 汉代是中国古典文化定型的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高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挖掘汉代历史的细节,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汉代儒学历来是国学的热点,历代大家多有著述。《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从儒生的生存状况出发考察儒学的发展,是研究中国文化传承的全新视角,很具有启发性,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打下了基础。 本文的前三句介绍作品的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背景,最后一句介绍研究方法和意义。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一书,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发行
3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称赵本山为"农民艺术家"有贬低之意吗?
热度 2 chenmingliang 2012-1-29 16:29
"农民艺术家",我想本意是指从农民群体走出来的艺术家,倒未必有歧视的含义。至于引申的意义,当然褒贬都会有的。有时候"艺术家"之前加了形容词,可能就有指不是真正的艺术家之意,就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某些外国人眼里也许就不是社会主义了。
31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各类高校如何走向一流
hxgwzu 2011-5-7 23:30
各类高校如何走向一流? 个人主张,应分类、分层次地建设一大批一流高校。 所谓一流,首先当然以办学水平为测度,而办学水平是一个多变量的函数。教学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师的蕴育能力)、科研水平(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知识运用和技术转化的能力)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三要素。 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决定了实际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层次与类型只是一种社会需求分级、分化的体现,而不代表水平。所谓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实际上是层次与类型的一种定性,主要迎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螺旋”的进阶中应有不同的比重。 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中,都可以有自己的以“一流”为形容词的高水平之梦。一个国家,固然需要一批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需要一批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毫无疑问还需要一批一流的教学型大学。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中争创办学水平的一流,才是每个高校应有之作为。 个人认为,吾国将高校分为国家属、省(部)属、地市属等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余孽,现实情形已表明其贻害匪浅。西方诸国,虽有“国立”大学之说,但有“私立”伙伴与之匹配,“国立”与“私立”并无明显的礼遇厚薄之分,在很多情况下“私立”者反而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吾国经济体制既有“国有(营)”与“私有(营)”之分,为何高等教育就不能有这样的体制之利? 有高明的学者生生造出诸如“地方高校”、“地方大学”等词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非想标榜非地方性的非常待遇,例如“985”、“211”等等。拥有了这些数字标牌,就意味着是“入流”、“主流”、“一流”的了;而没有这些数字标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就是“不入流”、“非主流”、“二(三)流”的了。既然要给“有脸的”都贴上“门牌”,为什么不可以分类、分层次地把“没脸的”也贴上“门牌”呢?即使是“土特产”,也有荣耀的一面。要知道,吾国也很缺一大批一流的“土特产”型的高校。 森林里各类植物都有自己独得的一片天地与阳光雨露,高校若能分类、分层次地迈向一流,才能形成吾国高教事业良好的生态格局。
个人分类: 评论|2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语中多个形容词排列的顺序
热度 1 wanghm 2011-5-4 11:04
“县官行令谢国材”。它们可以帮你掌握英语里形容词的排列次序。其含义是: “县”(限)代表限定词,包括冠词、指示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数词等。 “官”(观)代表表示观点的描绘性形容词,如fine,beautiful,interesting等。 “行”(形)代表大小、长短、高低及形状的形容词,如small,tall,high,little,round等。 “令”(龄)代表表示年龄、新、旧的形容词,如old,young等。 “谢”(“色”的近似音)代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white,black,yellow等。 “国”代表表示国籍、地区、出处的形容词(或名词),如English,American,mountain等。 “材”则代表形成中心名词的材料的形容词,如stone,wooden,silk,plastic等。 多个形容词同时修饰同一个名词时,就按上述顺序排列,然后加上中心名词。例如: a fine old stone bridge 一座古老的漂亮的石桥 two big round new Chinese wooden tables 两张新的中国式的木制大圆桌 his large new black foreign car 他那辆新的大型黑色外国进口汽车
个人分类: 以学为生|227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生历程“七”言谈——孔子与马斯洛自由谈
热度 1 hillside 2011-4-14 11:54
  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是他自定的最高标准了。   我想这句话应当是孔子七十之后的感慨了。孔子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与社会健康水准下,能活到七十岁确实是古来稀了。   如果万一孔子超过了八十岁,他还能用什么词汇呢,这是否是他的临终遗言呢?“从心所欲”应当是顶极形容词了,适合人生谢幕时使用。如果孔子能够预计他有望超过八十岁,我推测他会说:八十而从心所欲。   我愿意将孔子的分段视作人生的层次。孔子作为大贤,我认为他强调的是层次,而不是年龄,否则当时平均寿命不超过50岁的芸芸众生就无法“从心所欲”了(此处想到“随心所欲”,不由有些害怕,这好像是皇帝等统治者的特权了,一人所欲,众所不欲了)。   马斯洛的人生要求五层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我早已了解,未觉得什么特别,没有孔子的耐人寻味。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最近得知: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这样一来,可以组成七个层次。也有人说:最早的需要层次是五层,后来他老年时已经增加了“求知”和“审美”两层,因此最终的版本是七层。   马斯洛的“七”层次论我觉得非常有趣,比五层次更丰满,更适合知识分子进行借鉴。   孔子没有明确表明他的时间序列是否具有逻辑层次,我们通常解读为呈上升层次。   马斯洛的人生阶梯没有年龄限制,比如华裔天才数学家陶哲轩可能已登上了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认定,不是外界的评价 。比如, 拒领菲尔茨奖的佩雷尔曼在接受《纽约人》周刊采访时说:“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数学证明过程正确,便无需其他认可。”他表示,“菲尔茨奖”与他“完全无关”。 ) 的层次。   孔子自称已经登上了最高层,似乎在话语上实现了人生价值。马斯洛呢?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孔母几迁我不知道。不过马斯洛没有这么幸运,他家可能也有数迁,但可能不是为了他的发展了。   马斯洛来自犹太家庭 -- 他的父母是俄国移居到美国的犹太移民。马斯洛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苛刻,母亲迷信暴躁,他从小就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曾担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   马斯洛的自我评定是什么呢?我不知道,没有孔子快乐似乎是确定的。   文革时常有站队的说法,站错队麻烦就大了。我们的人生阶梯(别人设计的、自我选择与追求的)是什么呢? 增 补 我越发觉得孔子的感言完全是精神层面的,与物质生活基本无涉。从物质层面看,春秋时代,十五、六岁可能就娶妻生子;至多二十,生活上就能自立;三十岁按照当时的平均寿命已属中年。从孔子的排序也能清晰看出,除“三十而立”未言明精神层面外,其他都很明显。 今人理解的“三十而立”往往是郢书燕说,孔子似并无这份先见之明。当然,进行拉伸,将精神变物质也是老语新用,有枯木逢春之妙用。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3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Re: 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伪科学?
热度 2 liwei999 2011-4-6 08:45
楼下谈伪科学问题,有一问: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伪科学? 从原始资料看,对应着这个“科学”的是“空想”而不是“伪”。 (106077)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1, 2007 01:19AM 词性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定义中的第一个“科学”是形容词,第二个是名词,第三个也是名词性的。如此看来定义本身也没有调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的提法听说过,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说法很少有耳闻。“科学的”这类提法也是属于“看出来”的,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那样。 在概念层里玩科学属于从科学职业的观点看是“意淫”。“意淫”得出了“伪”的概念。因为现场的科学里,没有“伪”的出场空间。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52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