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汉语词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汉语词典“潦草”的前世今生——“潦”音之抑扬顿挫
热度 1 hillside 2013-8-2 11:26
因研究江西河流,涉及“潦河”的读音,检阅之下,发现并非一翻了之、掩卷未必了了。 百度词典对“潦”的解释是: 1. 潦 2. 潦 3. 潦 潦 雨水大。 路上的流水,积水:~水。 潦 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 潦 〔~河〕水名,在中国河南省西南部。亦称“垢河”。 〔~倒〕a.落拓不羁,举止不自检束;b.颓丧,失意。 〔~草〕a.(做事)草率,不精细;b.(字)不工整。 翻开手头的《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版,2011年印刷),“潦草”项下“潦”的注音则是第3声。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在“潦草”项下标注为第2声(阳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王力等,2005)中的“潦(第3声)倒”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中也索性标为第2声。 前几年去南昌,孙道临先生声如洪钟、带领数十金童玉女朗声放读《滕王阁序》的场面记忆犹新、言犹在耳(孙道临先生等读若第3声, 潦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我此时想到了《滕王阁序》的一个新的阐释视角:作品中的“潦水”与江西现实中的“潦水”应有某种关联。以王勃之才,他会注意到这一点。至于具体关联,我尚不太清楚。初步判断与作品中的“家君作宰”地点有所联系。 “潦草”之““潦”由字源上的第3声演变成事实上的第2声的原因大致有二: 1 寮家军多数读阳平或含阳平读音(部分为多音字),如,寮僚撩遼療燎镣燎嘹獠缭鹩。另类的、作决绝之顿、无有它音的只有“瞭望”之“瞭”(见 《古代汉语词典》 )。“遼療”自简化、进化为“辽疗”,渐已自立门户、不复旧时模样、但难免数典忘祖之叹。 2 双字词中,如果前后字均为上声、前字读若阳平这已是普通话测试的基本要求。由此可以对双上声词的未来发音演变作一个推测,即:第一个双声词逐渐根据实际发声音值由第3声转化为第2声,与进俱进的词典将会予以收纳。至于语音的稳定性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此外,我推断,“了了”之本源可能是“瞭瞭”或“憭憭”(第3声)。 因时间关系,未作详细征引,只是投石问路、浅尝辄止。 注:自从质疑各路辞书对成语“水到渠成”的释义之后,对于辞书不再存仰望之意,平等地字斟句酌已是心安理得。 附1: 跨学科视角下的_水到渠成_新释_陈昌春.pdf 附2:《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摘录(转载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33462.htm ) 六豪 ao , iao 阴平 /坳凹熬包苞胞孢炮龅煲褒标彪骠镖瘭飙藨镳漉膘杓猋骉摽操抄怊钞超剿(又上声)刀叨忉刁汈蛁雕貂叼碉凋鲷高皋羔槔睾膏篙糕蒿薅交艽郊茭浇娇姣骄胶椒蛟焦蕉教跤樵效键礁鹤沉捞撩(又阳平)猫抛泡剽漂飘缥螵悄(又上声)硗跷锹蹻劁敲撬缲搔骚缫臊艘捎烧梢稍筲艄叨涛涤掏滔韬饕慆挑佻祧 肖枭 枵哓骁逍鸮消宵绡萧硝销蛸箫 萧霄 魈嚣幺夭吆妖要喓腰邀遭糟钊招昭啁着朝凿 派入阴平的 入声字 :约剥削 阳平 /豪敖遨嗷廒獒熬聱翱鳌謷鏖螯骜雹曹槽螬漕嘈晁巢朝嘲潮号嗥毫壕濠嚎蠔劳崂痨牢捞唠醪聊辽疗撩(又阴平)僚漻寥嘹獠潦寮缭嫽燎鹩毛矛茅 牦旄 锚髦蝥蟊苗描瞄挠饶蛲猱刨咆狍庖炮袍匏跑嫖瓢薸乔侨荞峤桥硚翘谯鞒憔瞧荛 饶娆 挠桡苕韶啕梼逃洮桃陶萄啕淘绹醄鼗条岹苕调笤龆蜩髫鲦崤爻尧肴轺峣 姚陶 窑谣摇徭遥猺瑶颻鳐 上声 /袄媪拗饱宝保鸨葆堡褓表裱草懆吵炒导岛捣倒祷蹈杲搞缟槁暠镐稿藁好侥佼挢狡饺绞铰矫皎搅茭剿(又阴平)儌徼缴考拷栲烤老佬姥栳潦了蓼憭卯峁泖昴铆杪眇秒淼渺藐舀恼脑瑙鸟茑袅跑殍漂缥瞟巧悄(又阴平)愀扰娆扫嫂少讨挑窕嫂小晓筱杳咬早枣蚤澡璪藻爪找沼 去声 /岙坳拗奡傲奥骜澳懊鏊报刨抱趵豹鲍暴曝爆嫖操耖到悼帱倒 盗道 稻纛吊钓窎调掉铫告诰号好昊耗浩淏滈皓镐皞颢灏叫峤觉校轿较教窖酵噍噭徼藠醮铐犒靠涝耢尥料撂廖了镣茂眊冒贸耄袤帽媢瑁貌瞀懋妙庙缪闹淖尿(又微韵 阴平 )溺泡炮疱票僳漂骠俏诮峭帩窍翘撬鞘撽绕扫埽瘙少邵劭绍哨潲稍套眺跳眺粜孝哮肖笑效校啸要鹞曜耀乐(又波韵去)皂灶造慥糙噪簉燥躁召兆诏赵棹照罩肇曌 阅读感言:粗看之下,《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缺失了“瞭”字,不知何故。不能单用? 附3: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了了”赏析 (素材来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26750.htm ) 小时了了 ( xiǎo shí líng lì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了了”古音应读作Ling,Li,做聪明伶俐讲,意思是明白,聪明。不过一般大多都误读为liǎo,liǎo。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 褒义  其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选用了文中陈韪(wěi)的话。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 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 伯阳 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⑤很一般、不突出。 阅读感言:我不知道百度百科所言“‘了了’古音应读作Ling,Li”是否靠谱,姑且存此一说,以待方家指正。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5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汉语应有新面孔——应创编更多标注词性的汉语词典
热度 2 hillside 2011-6-14 21:49
原本激发写作本文的创意是“创编标注词性的汉语词典”的,准备了一套说辞。可惜上网检索发现,已是重复别人的创意,不过我仍然很开心。 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呢?源于这两天阅读的《实用科技英语翻译要义》(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该书第5页称:“实际上,汉语本身并无词性的区分,即使在当代的汉语词典里也没有汉字词性的标注,这可以说是一个鲜明、有力的证据。中国人不需要死记汉字的词性,因为汉语并没有刻板的词性划分标准,而是根据汉字的语义特征来断定其词性”。 我阅读此段时,对于其中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正如中医欠缺定量化一样,这不是它的优点,而正是它的缺点。汉语不标词性,正说明汉语落后于世界潮流,没有现代化、人性化。我的点评:1.汉语是分词性的;2.没有标注,只说明汉语的研究没有到位;3.标注词性是科学掌握,不标注词性才是落后的中国式死记,这不是刻板,而是严谨。 写到此处之后,有点不太放心,上网一瞧,原来近年已出现了标注词性的汉语类词典。 网上消息二则: 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辑金艳艳撰写的《编校体会:语言词典的词性标注》(CCC注:发表应不迟于2004年)称:在语文词典中分义项标注词性并把它明确列为词典特色之一的当推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最近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编校工作,深切地感受到:给词语标注词性不只是语文词典的责任,而且也是提高词典释义的精确性,提升词典理论价值的有效手段。 二、郑献芹发表于《语文学刊》2010年13期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标注词性的几个相关问题》中指出:“2005年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继承前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词性标注,给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标注词类之说尚需斟酌;二、词类设置及划分值得商榷;三、标注体例有待规范”。    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有词性标注的说法后,我查阅了这本词典。该词典在前言中称:“在词典中标注词类,是多年来读者的迫切愿望,也是信息时代对汉语辞书提出的新要求”。    现在,撇开创意谈建议。我们知道,汉语多年没有区分词性的词典,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研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既然是老大难问题,一家之言只是参考,需要集思广益,上述郑献芹的文章就是商榷文字。何况,《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本身也不见得了精品(网上称,一七旬老先生已挑出该版词典2500多个错误) 我希望有了带头的之后,中国的各类汉语词典都能以新面孔、新形象面向国人、面向世界。一是国内外的汉语学子们有福了,二是汉语的现代化有了一个更好的平台。我期望将来能实现汉语的机器书面翻译、机器同声翻译。这也是王选(汉字机器输入、处理)、吴文俊道路(机器证明、公式自动化)的延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汉字自动处理,同时也预示着汉语智能化的方向。 注:我今天(11.6.16)与《实用科技英语翻译要义》的作者闫老师进行了交流,他同意“汉语本身并无词性的区分”更宜称作“汉语本身并作词性的区分”。另外,闫老师所说“当代的汉语词典里也没有汉字词性的标注”在严格的意义上可能是成立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确实未对单字标注词性,只是对词语进行了词性标注。我估计《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词性标注也在词这一层次。此处,确实如我与闫老师交流时,他所说的那样,汉字的单字是难以标注词性的。当然,我相信,也会有博友认为汉字的单字是可以标注词性的,而且可以尝试(对于这点,我觉得也有道理,至少可以对部分比较确定的进行标注)。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4202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