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韩春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NgAgo 能够超越 CRISPR吗?——老外评论拾碎
热度 21 zhumengjin 2016-5-22 15:59
NgAgo 能够超越 CRISPR吗?不止国内,有些老外也比较关注这个问题。世界上做基因组编辑方法和应用的实验室,差不多都有CRISPR-Cas9的成熟技术平台。CRISPR-Cas9编辑系统是已得到大家承认的成熟基因组编辑工具,而且CRISPR技术的优势不可小觑,有大牛撑它,它的发展和完善几乎汇聚了全世界基因组编辑实验室的资源,过去几年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NgAgo 能够后来居上,超越 CRISPR吗? 从写个人主观评论的数量上来看,国外对NgAgo 的关注,感觉上似乎并没有国内这么热。简单搜列了一下,发现大多数评论都是客观地描述文章的结果或平行介绍NgAgo 和 CRISPR原理,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评论不是特别多。下面摘录、整理、加工一些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评论。David在其评论中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编辑系统,文章也值得一读,对于编辑效率,虽然缺乏严格的比较,但从文章给出的信息来判断,NgAgo和Cas9在编辑效率上应该是同级别的,至于NgAgo 能否替代 CRISPR,仍不能确定,唯一能确定的是这绝不是基因编辑的最后进展。Paul在其评论中给出的答案是:从任何角度,暂时都没有可能——“not going to immediately race ahead of CRISPR…not yet any way”,但他不得不承认NgAgo确实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他援引了韩春雨文章总结的4个特点,如果诚如文章所述的4点,那么NgAgo可能会比CRISPR更简洁,而且按照韩文章图5,NgAgo编辑效率确实有点牛。不过,他认为因为CRISPR已有大量的文章支持,所以NgAgo仅凭这篇文章还远远不能说明问题,对NgAgo的定论还得需要更多的文章和数据。读起来让人隐隐觉得 有一种 “too good to be true”的酸味道。最后,他说让我们来围观吧,接下来的几个月肯定会有大量井喷的后续文章。 于是,围观的家伙们真的来了—— 路人甲——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大家要在公平的环境里竞争啊。(一看就是通晓业内潜规则的家伙,那么多做CRISPR的大牛,看来NgAgo的前景不妙啊,所以你们拉开场子打架可以,但要公平!公平!公平!) CRISPR的死忠也来了,针对韩文章总结的4点一一开展了抨击——我绝不是瞎掰啊,我是根据Betteridge’s law(该法则意思是对于任何以问号结尾的问题,都可以用no来回答)对NgAgo说no:(1)Church实验室的iPSC基因组测序结果说明CRISPR对错配也有Low tolerance,(2)误导(misguiding)?这是我听到基因组工程问题中最滑稽的命题,而且磷酸化的ssDNA那根本就不叫DNA好不好,那只能是看做对DNA破坏或感染,这两者(DNA damage 和DNA infection)对基因组操作来说都是不受欢迎的;(3)我从来不记得有人真正看到过sgRNA从Cas9中被替换出来,有木有?(4)谁说sgRNAs不好设计和合成?说这话的肯定是没做过基因组编辑的;(5)楼主你别帮人家瞎吹行不?我看图5中对HEK293T细胞的编辑效率低到不行,好不好? 路人乙——你不觉得这工具很牛掰,可以用来编辑成年人的基因么?(这脑洞开得有点大) 路人丙——你不觉得不需要PAM是个优点么?鄙人认为还未建立CRISPR平台的实验室和公司,选择NgAgo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过,从“前浪纷纷被后浪拍死的”节奏看,基因组编辑的发展速度令人眼花缭乱,NgAgo绝不会是最后的工具,我赌更好的工具最快年内就会出来。 你赌不?两本阁楼杂志! 路人丁——你们这些傻X,为什么非要从自然界中找酶基因,难道你们不知道人工设计的酶更牛掰N倍么?我坚信最后终结你们这些浪费纳税人钱的,一定是人工设计出来的酶。(很愤青的样子) 路人午——对于投资了大量时间和资源在CRISPR上面的,不会轻易转到NgAgo上面,除非碰到100%不能解决PAM问题的情况,可能会尝试一下NgAgo。(貌似比较理性) 路人X——5′-P ssDNA不能通过质粒产生,意味着不能用质粒或病毒传递,只能合成和转染,转染是不可控的,这是NgAgo的一个大问题。(貌似很专业的样子) .........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31034 次阅读|21 个评论
韩春雨老师如果做不出突破性的工作就不是优秀的科教工作者了吗?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6-5-22 15:34
显然不是的。但很多原始创新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韩老师在投入最初的研究的时候,肯定无法准确预测他需要投入多少时间才能找到一种新的、更简单的基因编辑方法。甚至他可能也无法确信一定可以找到这种方法。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3116 次阅读|7 个评论
韩春雨与“为官不为”及其它
热度 2 deepblue1969 2016-5-20 16:40
这几天关于韩春雨的新闻渐由民间转向官方了,科学网转载了几家官媒的采访报道。当然当初那两篇博文刚出的时候,也是有官媒报道的。不禁暗自佩服两位博主的敏感性。从另一个角度讲,可能大家“心有戚戚焉”,所以博主有感而发,而观之者众,也可见此事影响之大。而后续几家官媒报道,虽有“续貂”之嫌,也可见其余波未平,大家心中的涟漪难消。 和当初这一报道同时的,还有一篇习大大的讲话,里面引人关注的一个说法是“为官不为”。虽说李总理等领导人针对此事多有说法,但从习大大口中传出,加之媒体的强调,可见此事的不同一般。本人不禁想起当年的一篇小文,晒在这里自诩一下,还望不会贻笑大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131-655173.html) 但两个事情风马牛不相及,搁一块说让人不明就里。容我展开,耐不住性子的请飘过。 其实我对于中国的科技界的现状,包括教育界,是颇有微词的。属于不喷的“愤青”。当年在企业,看到合作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诸色人等的行为举事,颇不以为然,谓之“酸臭”,穷酸(自视清高)铜臭(又要同流合污)。或痞劲儿,或匪劲儿,宵小之徒比比皆是,什么抄袭的,贪污科研经费的,不一而足,还美其名曰“逼良为娼”云云。 反观韩春雨,仅就所见报道而言,属于耐得住寂寞,钟情于科学的性情中人。他做科研,给人的感觉是爱好,是乐趣,是人生的追求,而不是混口饭吃。后者本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个做科学的人来说,还是要有些形而上的追求的,否则反不如纯粹的铜臭那样让人不会太过厌恶。这人对工作对生活有深刻的体悟,或者宗教术语,“觉悟”。他是属于主动的追求,而不是生活所迫的选择。再看到他的紫砂壶,古琴的报道,很是让人心生敬意。 而从诸位对韩春雨的态度,看出大家的认同。其实宵小之徒有之,但坚守初心,不绝凌云之志者可能更是比比皆是。鲁迅有所谓“中国的脊梁”之说,那这个脊梁还是很坚实的。 至于说“为官不为”,原因多种。但“觉悟”二字确与这些人无缘。这些人奔入公门,衣食而已,甚或外快,或大或小。一旦油水不多或者难以捞到,难免“不为”。前者庸者,后者则凶恶之徒。这些人不为,连“那人钱财,替人消灾”都做不到,其人生也确实悲剧,对其个人如此,对于我们社会也是。 好在还有很多人在有为,默默奉献也好,敬业进取也好,我们这个社会还在比较顺畅的运转,与这样的脊梁的存在有关。 韩春雨默默的坚守,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可能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你如何耕种,决定了你的收获。韩春雨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只是提供了可能性之一。但也告诉大家,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为官不为”,那就让他无法“为官”,而是让更多的愿意为公共服务做出奉献的人走上前台“为官有为”,也是社会发展的选择。 历史会给跳梁小丑以机会,只是他们永远把握不住。成功最终是属于脚踏实地,勇敢前行的人们的。 思维跳跃到岳飞,他的庙历经清朝(岳飞抗击的金人后代所见)和文革,至今依然矗立,瞻仰的人群从未断绝,可怜的跪像虽经聒噪(包括那个“坐着的秦桧”,为秦桧翻案的“考古”等等),在今天的多少有些是非不分的社会氛围下,依然未能改变。而那个洪承畴,虽被改头换面成“大清建立的功臣”,其后人妄图给他翻案,无论是从其个人声誉还是旅游考虑,最终都成为了闹剧(其实大清早把他打入“贰臣”行列)。可见历史的取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实,老实人、利国利民者终会取得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认可。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事业,就会有怎样的人生,怎样的事业。 再跳跃一下,当年中国抗战,百万国人成为伪军,比日本人还要狠毒。但因为有国家的脊梁在,我们终没有亡国灭种,而且在盟国的帮助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想的太多了,但我就是这么想的,以此为志。
22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华冰聊专利:韩春雨-不要重蹈屠呦呦的覆辙
热度 17 bingbing800 2016-5-16 17:24
华冰聊专利:韩春雨-不要重蹈屠呦呦的覆辙 2016 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老师等人的文章被《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在国内科研界引起广泛关注,认为他做出的研究优于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是我国首个“中国创造”的尖端生物技术,打破了外国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垄断。 同样在中国科研界曾引起巨大轰动的,是去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实现了我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突破。但是如大家所知,我国并没有因为她的创新技术,获得应有的话语权和利益。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专利制度发展的历史原因,她先用文章公开了最初研发的技术,核心技术没有得到专利保护,后续的研发成果又被诺华通过商业手段独占,贻误了发展机遇,最后被诺华占尽先机,丧失了技术优势,受制于人。 从屠呦呦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难看出,其科研成果赢了荣誉却输了利益。在专利制度发展了30多年的今天,如果韩春雨教授的科技成果不想重蹈屠先生的覆辙,使中国在该项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名利双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确保论文发表前申请专利 根据新闻报道,韩春雨团队2014年开始研究该课题,并于2014年 向《科学》杂志投稿,被拒后于2015年6月3日将文章投给《自然生物技术》,文章于2016年5月2日在线发表。 而与他们的科研成果最为相关的专利:以 Argonaute 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中国专利号为 CN201510971234.5 , 申请时间为2015年12月21日。 从时间上不难看出,韩春雨团队在没有申请专利之前就向杂志投递了论文,如果 《科学》在2014年把这篇论文就发表了,将会对 CN201510971234.5 的授权前景产生巨大影响。文章一旦公开,将成为公开技术,其专利保护价值将大打折扣。好在文章于2016年才刊出,不影响该专利的授权前景。 确保权属清晰、合法 查看 CN201510971234.5 记载的信息不难看出, 其 申请人为浙江大学,发明人是沈啸和韩春雨 。据新闻报道,韩春雨自2006年起一直在 河北科技大学 任教 ,相关 研究主要在河北科技大学的实验室中完成的,该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 沈啸为 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员 , 2014 年秋天加入该项目,在项目实验设计上提供建议。因此, 该专利技术属于双方合作创新的结果,应以“河北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作为共同申请人,如果申请人仅为“浙江大学”, 要么河北科技大学对职务发明的管理可能存在漏洞,要么河北科技大学与浙江大学双方签署了关于专利权属的其他协议。 及时申请国际专利和外围专利 韩春雨的科研成果,在全球都有积极的影响,为了确保该科研成果的后期使用主动权归韩春雨团队所有,韩授权应将其科研成果及时申请国际专利保护,并要求其国内申请的优先权。根据专利法中优先权的定义,应该在2016年12月21日之前提交国际申请,否则,已经申请的这件核心专利中的技术将不能在除中国以外的国家被保护。 另外,仅仅一件专利很难完善的保护该技术,需要后续申请外围专利进行补充,以专利组合的形式形成系统保护,确保韩春雨能在其原创技术中保持持续的控制权。而且, 该专利 的撰写质量存在瑕疵,存在权利要求书得不到说明书支持的缺陷,需要在后续专利中完善。该专利也没有从产业链、商业化角度对该基因编辑方法所对应的产品进行保护,不利于商业化产品的后期维权,是该技术商业化道路中的风险所在,需要及时补救。 注重技术秘密与专利相结合 技术秘密是非公开的技术信息,专利是公开的技术信息,在后续的专利保护中,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公开的技术换取法律话语权,利用技术秘密增强技术壁垒,共同提高该技术的商业价值。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命题,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愿韩春雨能再接再励,产出更多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不重蹈屠呦呦的覆辙,实现名利双收。 华冰,专利执业代理人 知乾知识产权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总经理 知乾,使创新技术更值钱! 公司网址: www.zhiqianip.co m 联系电话:400-0303-972 010-62580655
个人分类: 专利|15813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一鸣惊人,按图索骥
热度 11 yangjianjun 2016-5-14 21:32
近几日,看大家欢腾的样范儿,偶要不补一枪,你可忍?我不可忍!春雨君放卫星了( 致敬韩春雨老师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怎么说都是大好事儿,别忘了偶也是中国人啊。关注了一下海外网媒的反应,好像没啥动静。想想也对,科学这事儿又不像 Obama 或 Lady Gaga, 没那么吸眼球。即便是 NPG 的 NBT ,也没组织个 news and comment 专题,反正人家那地盘都是牛叉叉的东西,犯不着大惊小怪。其它海外小同行也没见多少动静,也是可以理解的吗,那些小同行,几乎都是 CRISPR-Cas9 系统的拥趸,心情可能很沉重,怎会脑残到为尔高歌? 虽然 NgAgo – gDNA 系统尚需平行研究组的确证,是否真的能竞争甚至取代 Cas9 有待观察。但除了一线科学粉的热议外,一些牛牛也发声了,诸如:“该工作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推进作用是国际一流的”,“我们自己培养出的科研人员也能做出这样的成果,能够和美国的最新技术叫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的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因为这使得基因组工程又开了一个新的篇章”等等。既然有大同行牛牛力挺,看来这事靠谱,不管你信不信,偶反正是信了。 屌丝逆袭,总是很励志而鼓舞人心的。赞佩之余,更多一份情感上的认同。对黑压压一片寂寂无名之辈,有意无意会引入一面镜子和希冀。就春雨君这事儿,有人或言:国内科研形态正在发生改变,弱校“小”组做出一流成绩将成为趋势。偶可觉得这观点可太不靠谱,黑天鹅可以有,但还是决然白的多。一鸣惊人,看似出乎意料,但几种因素累加,似乎又是必然。各位准备好了没?兄弟我可要推出一鸣决不会惊人的“一鸣惊人三定律”: 1 、跟风而动 若不能引领风向,跟风也是个选择。两者都不是,那就只能瞎混了。不是有个说法么 ? 只有站在风口,人便可能飞起来。就像基因编辑技术,这可是生命科学领域当下最时髦的科学,既不够成熟,又远没过气,时机刚刚好。但只跟风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寻找另外的通道。 RNA 引导的基因编辑技术看似曙光在前,不期在 DNA 引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又开辟一片新天地。 2 、自居平庸 学术界可是剑宗当道,气宗萎靡。剑宗讲究招式精妙,出手快捷,杀敌立竿见影。气宗讲究苦练内功,十年进阶,二十年方可小成。春雨君这套路,显然是气宗门派的。看看豪门深似海,就找个可以将就的地儿呆着。一般大学虽然是门户破落些,处处捉襟见肘,但,当家人脸色会好看些,一般不会动辄掀桌子赶人。只要居有定所,便可能熬来翻盘的机会。其实更关键的是,归隐平常家是为了避开不可承受的压力,以保持为既定目标足够自由思考的时间,否则就真的只有平庸了。 3 、货不轻卖 试想 NgAgo 如果发表在某某学院学报上,会是个啥状况尼?英雄可以不问出处,但英雄造的文章却是要讲究出处的,所谓高逼格。看看, CNS 诸如此类豪门期刊,大有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气势,这可不是神马好兆头。同行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已经登堂入室的同行,正拿着棍棒在门口候着呢。 NgAgo 在 Science 门口干过一场,被围殴一顿败下阵来。然后继续疗伤修炼,至于 NBT 那一场,看看 NgAgo 的肌肉块头够大了,估计是赶不跑了,“ NgAgo sir, please! ” 所以有真理中的真理:击退同行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你的肌肉练得足够结实。 码完这三条虚头巴脑的定律,好像还有更高大上的,但想想还是适可而止吧。其实总结起来无外乎一条:这是一种门道,显然不具有推广性,可话又说回来,能全部服从以上条件,也差不到哪儿。 还要报告一件事,自从 NgAgo 这事儿出来,兄弟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了。为啥尼?为诺奖委员会咸吃萝卜淡操心啊!基因编辑技术注定是诺奖碗里的菜, 2012 年形成气候, 2015 年就有些好事的人在猜测得奖可能性了。先前还在在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Jennifer Doudna ,德国 Helmholtz 感染研究中心的 Emmanuelle Charpentier , 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 的张锋,此 3 人谁能入选议论纷纷。这下好了, NgAgo 这么一搅局,变得更加迷乱重重,既然 DNA 引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实用性上已经一片光明,其始作俑者荷兰瓦赫宁恩大学John van der Oost就不该被忽略,既然 CRISPR-Cas9被视为RNA引导的里程碑技术,那么有望成为 DNA 引导的 代表性技术—— NgAgo 也不容忽视 。基因编辑技术发两次奖不大可能,发一次奖的候选对象又越来越多,且难得摆平。看来一时半会儿不能论定,这可肿么办尼?
1407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新领域大多由拿小钱或不拿钱的人开创
热度 54 SoSoliton 2016-5-12 09:37
近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发现了新型基因编辑工具NgAgo,据说可能淘汰目前的主流工具Cas9,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发现。有人看得仔细,发现韩春雨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得到国家科研经费资助,这让人诧异。其实,纵观科学史,新的学科方向或研究领域大多由拿小钱甚至不拿钱的人开创。信手拈来一个例子。 1950 年1月,哈佛大学物理系一位名叫珀塞尔(Edward Purcell)的教授(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向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提交了一份基金申请,主题是开展星际氢原子微波识别标志的实验探测工作。申请书很短,只有两页纸、几小段,但把今天的“八股文”申请书要求说的内容都说清楚了。申请书说了什么呢? 研究目标(the goal):通过搜索星际氢原子在21厘米谱线(原子的基态超精细跃迁的光谱波长)处的微波信号,探测星际氢原子。 研究意义(the significance):申请书没有阐述这项研究在天文学上的意义,只简单说了几点其它方面的意义。珀塞尔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接收申请书的科学院院长Shapley本身是位天文学家,完全了解这样一项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无需多言。 研究方法(the method):采用现有射电天文技术观察一个尖锐的谱线。申请书简洁地解释了全部细节,从辐射来源到实验技术。 研究现状(the state of the field):有同样目标的其他研究团队很可能先做出发现。 经费需求(the need):共计500美元,有所需设备清单的详细说明。 这份申请于1950年2月28日被接受。美国《今日物理》杂志一篇文章赞其是“一份完美的申请”( A perfect proposal )。文章说,严肃的科学家很少使用“完美”(perfect)这个词,这份申请之所以堪称完美,是因为它的崇高目标,它的明确愿景,它的清晰可见,它的诚实可信,以及它对科学界其他公民的尊重。 这个项目的完成和产出情况如何?发表了一篇论文,开辟了一个新领域。1951年3月25日,珀塞尔带领他的一个研究生在氢谱线频率处观察到了一个信号。他们立马给《自然》杂志投了篇快报文章。珀塞尔知道,荷兰的Jan Oort小组和澳大利亚的Joseph Pawsey小组也在全力以赴做同一工作,因此他要求《自然》杂志延迟发表这篇文章,以便他的同行有足够时间来验证和扩展他的发现。珀塞尔并免费分享了相敏检测新技术的细节,所以Oort小组很快观察到了氢谱线。1951年9月1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三个小组各自独立完成的快报文章。这一发现标志着氢谱线射电天文学的诞生,这一领域已成为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照现在的基金项目,珀塞尔的项目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短——申请书只有两页纸;二是少——项目成员少(1+1)、经费少(区区500美元!)、活少(即研究内容少,只做一件事)、成果少(仅1篇论文)。 珀塞尔的申请项目示范我们:最难能可贵的基金项目应该是以“少”攻“大”,而不是以“多”攻“大”甚至以“多”攻“小”。也就是说,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攻克尽可能大的科学问题、产出尽可能大的科研成果的项目,最值得支持。大项目的本意应当是“大”(大问题、大成果),而不是“多”(人多、钱多、活多、产出多)。 有人算过,珀塞尔时期的1美元充其量相当于现在的100美元。按此换算关系,珀塞尔申请的区区500美元在今天充其量是5万美元,这在今天看来无论如何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项目,拿到今天中国的大学里评教授可能都不算数。历史上,像珀塞尔这样拿点小钱开创一个新领域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国科学基金会支持的引力波探测项目(LIGO)固然算大项目,但爱因斯坦靠一个脑袋、一点小钱(可能还是自带干粮)预言引力波的项目,在今天看来更是稀缺或难能可贵的大项目。 在老文看来,韩春雨的发现至少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科学上的意义(这由生物学家去评价);二是唤醒了人们对科学研究固有规律的再认识:科学突破取决于人,而不是单位、团队、项目、牛B程度、经费多少等因素。 (发表于《科技生活周刊》2016年5月9日总第3579期: 为什么拿小钱的人能开创科学新领域 )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25030 次阅读|69 个评论
韩春雨没降温量子计算机又来了
热度 15 gaoshannankai 2016-5-10 10:22
刘洋老师 多篇文章 在科学网介绍了量子计算机的进展, 冷清的场面,与alpha狗下围棋形成鲜明对比。 IBM量子计算机开放试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50-975985.html 韩春雨老师 基因组编辑的新闻 陆续也被主流媒体报道了。 IBM量子计算机开放试用在国内还是静悄悄的,估计,当前 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也没有人会去用用。 再次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反智文化,和中世纪状态。 正确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史趋势的被压制, 虚假的,坑蒙拐骗的东西在主流媒体抢占制高点。 由于本文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对于生命和信息两个领域的新技术比较关注, 本人自信,任何技术是好是坏,逃不出我的法眼。 生命科学当前还是处于未成年期,基本上个人智力占据主要因素,因此, 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偶尔可以蹦出一个韩春雨,以后也许还能蹦出一个韩夏雨, 韩秋雨或韩冬雨。现在各位根据顺序改名字还来得及。 但是,信息科学基本上理论到工业体系都很成熟,主要是资本和技术推进的。 因此,决策非常总要。 我们也看到了日本在80年代电子工业到达顶峰,看着要 灭了美国,intel就是在破产前痛苦的完成了转型。但是,后来,日本政府推出 的一系列大项目大规划,最著名就是高清晰电视,他在自己半导体工业已经超过 美国的前提下,走的模拟路线,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当年的 日美太平洋战争,日本在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几乎完胜美国的前提下,转而发展 大炮巨舰;美国从日本空袭珍珠港的失败中,知道了航母的重要性,徒弟最后 用同样的招数教训了师傅。更为荒唐的是,日本的整个海军作战,其战略上是由 陆军部指导的;无独有偶,他的兄弟国家的公安部长,是没有当过警察的石油 部门的领导出任的。 信息科学领域,出不了韩春雨,出来的只有x度,x里,资本没有推动技术,只是 为某些利益集团积累了更多的资本。 信息学科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如果不是 科研一线的一流专家来搞,哪怕差一点点,就是死。 IBM之所以从第一台大型机到现在,始终引领IT趋势,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决策层, 是由一群智商超高级的优等白人统领的。戴老师讲的 ***猪,我给说明一下,就是 在我们国家冒充各类专家,搞瞎b式评审的 弱智库的成员们。 请刘洋老师搞一篇博文,简单介绍介绍ibm量子计算机,有利于提高 大家的科学素质。更主要是,哪位老师网络好一点,能否根据刘洋老师的链接, 登录到那个计算机,试用一下,把测试结果给我们大家说说。 http://www.research.ibm.com/quantum/ 信息领域,我们被太多的骗子误导了,错过了黄金发展时期,现在单纯依靠自主研发 肯定是不行了,更重要要通过各种手段,打入IBM、google等核心开发团队,尽量缩短差距。
4070 次阅读|19 个评论
韩春雨:又一位新诺奖!
热度 2 Shifengyu 2016-5-10 05:46
中国又多了一位诺奖获选人!祝贺韩博士! 参见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5/345582.shtm 。 河北科技师范和齐大差不多,估计科研条件也好不到哪去,能做出如此成绩,可喜可贺!韩博士,埋头苦干的精神,值得学习!祝取得更大成绩!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2609 次阅读|3 个评论
骂咧咧与他哥们的对话
热度 3 zhuyucai1 2016-5-10 01:44
骂咧咧: 哥们儿,看到了吧,政府的科研管理体制真不像话 ! 做出重大突破的韩春雨拿不到大资助;拿大项目的大牛们做不出大成果。 哥们: 嗯,又开始了。。。 骂咧咧: 说得不对吗? 哥们: 几年前张益唐在美国出名时你也是仇恨满裤裆,把中国的科研体制大批一通。有人在美国做出成果了,你骂中国的科研体制;有人在中国做出成果了,你还骂中国的科研体制。 骂咧咧: 张益唐在中国就做不出哪些成果,这是他自己说的。 哥们: 那是他脑子进灰了。你咋没拿陈景瑞的成果骂美国的科研体制? 骂咧咧: 那你的意思是中国的科研体制比美国的还好? 哥们: 逻辑,逻辑!我是这个意思吗? 骂咧咧: 逗你玩儿呢,嘿嘿。那我该骂谁呀? 哥们: 骂你自己 ! 骂咧咧: 凭什么呀? 哥们: 你抱怨拿不到大项目,但你的条件比韩春雨好多了。你做出了什么重大突破? 骂咧咧: 嗯。。。,我真该挨骂?那你骂我一下吧。 哥们: 屙不出屎怪茅房 ! 骂咧咧: 够你损!不过这几年抱怨多了把自己都弄得不好了。有什么办法吗? 哥们: 就看你敢不敢。 骂咧咧: 有什么不敢的?说来听听。 哥们: 当两年个体户 。 骂咧咧: 啊 ?
4365 次阅读|4 个评论
韩春雨老师(河北科技大学)照片搜集
热度 8 zlyang 2016-5-9 22:46
韩春雨 老师 (河北科技大学)照片搜集 韩春雨老师,火,太火了! 来自互联网,感谢!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照片! (1) (2) (3) 相关链接: 韩春雨-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http://sgxy.web.hebust.edu.cn/szdw/szdw1/%E9%9F%A9%E6%98%A5%E9%9B%A8.htm 新华网,2016-05-09,综述:中国学者研发出国际一流基因编辑技术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5/09/c_128971941.htm 新华网,2016-05-10,中国学者研发出国际一流基因编辑技术 潜力很大 http://www.js.xinhuanet.com/2016-05/10/c_1118837477.htm (4) 周甜,中国新闻周刊,2016/5/21 18:20:46,韩春雨:科学其实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5/346630.shtm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6745 次阅读|25 个评论
韩春雨的成功说明科技扁平化时代已经到来
热度 41 dwchen 2016-5-9 09:27
非名校(非985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学)、非名人(名不见经传, 几乎没有任何人才头衔称号 )、无职位(无行政职位)的“三无”副教授韩春雨 发明了一种基因编辑新技术,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据说该项新技术非常有创新性,未来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在学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 。 韩春雨在“三无”(工作条件不好、经费不足、人员不多)的情况下,做出了不亚于世界一流的哈佛、MIT、斯坦福、伯克利的研究成果, 实在来之不易,值得可喜可贺 。 韩春雨工的作地点虽不是名校,但是他接受的科研训练却是在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 据网上资料, 1995 年,韩春雨来到北京,先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读博士,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生物学界的韩春雨与 数学界的张益唐,非常相似 :都是从名校博士毕业,都是在普通大学工作,都是在默默无闻多年之后才“一鸣惊人”。 随着全世界博士培养数量的快速增加和一流科研机构的职位有限,产生了明显的 溢出效应 : 普通大学有来自著名大学培养的博士任教已经是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科研人员获取最新科研资讯已经易如反掌。 不管你是在一流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可以下载最新的研究成果,获得最新的前沿信息。以上两点,导致 科技扁平化时代已经到来 。 在科技扁平化时代,任何科研机构都有可能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扁平化时代, 经常会有无名英雄的横空出世而名动江湖 。在科技扁平化时代,经费、环境和名气不再是出一流成果的充要条件, 好的想法,浓厚的兴趣,执着的追求,才是科技创新不竭的源泉 。在科技扁平化的时代,广大非名校的科研人员,不管你身在何处,条件如何,经费多少, 只要你热爱科研、沉下心来、坚持不懈,也可以成为下一个韩春雨 。 相关新闻报道: 1. 科学网新闻: 中国学者研发出国际一流基因编辑技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5/345582.shtm 2. 参考消息: 中国无名学者成学术明星 港媒:成名前每年经费仅3万 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524/1168862.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4551 次阅读|108 个评论
谈谈韩春雨老师的国内重大成果
热度 33 gaoshannankai 2016-5-8 17:51
韩春雨 副教授在 《 Nature Biotechnology 》的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gregoryi Argonaute”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科学网上,已经有几名老师介绍了。我这里就不用重复介绍,鉴于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 我这里不多谈技术细节。我在今天上午发了博文,是国内第一篇正式介绍韩春雨工作的, 那篇文章讲到这项工作是目前国内生命科学领域最接近诺奖的,得罪了很多人,就删除了。 其实,我很少介绍国内的重大发现,特别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唯独我专门介绍了这个, 一个是因为他确实有可能是真的,其主要就是得到了国内主流媒体的打压。 可以毫不客气的讲,这个最先报道的官方媒体,保不齐就是科学网,手机微信不算的话。 我之所以等了几天才提这个事,主要是看看国内反应,我一看媒体继续冷漠对待, 感觉有可能是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为这个东西极有可能触动了一些官员利益, 这类新闻往往要长期压制,除非下面群众闹起来,或者对其先进行招安,最后不得不报道。 科学网在大家努力下,逐渐风气会好起来,现在对假大空的项目批判的多了,对真正的工作 的介绍会越来越多起来,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帮助中国走出黑暗的中世纪。 你们可以看看其他老师谈的,但是我这里讲的一个关键问题,很多人还是没有重视。 DNA编辑也好,还是我们各种不同的对生物体的干涉作用,其核心技术主要是 靶向到目标。 韩老师的这项工作,不仅仅是提高 一些指标。 这里我特意再补充一下,我评价的原话是 这是目前我们国家最接近诺奖水平的工作,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故意篡改我的话, 妄图看我的笑话。我这里说了,是当前我们国家这个范围。 DNA前导序列是关键,过去的 前导 是一段RNA序列,深入研究过核酸的人其实并不多, 搞过RNAi的人知道,RNAi之所以能成功,就是最后导入了双链序列,因此这是关键。 DNA与RNA 一个双链,一个单链,性质有天壤之别。 RNA也有双链(比如某些病毒),但是他的双链会引起细胞的一系列反应,叫做 RNAi 。 所以,这不是小改动,难度很大。 国内很多同行也许会嫉妒,但是这个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改进。 不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你解决了a问题,他会有b问题, DNA双链是稳定了,也能把你的私货带到指定位置,但是 他还是需要受控于一DNA相关的机制,细胞不是死人,你进来一坨屎,他都不管? 因此后面还需要一些不同动物实验。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联系韩老师,人家吃了肉,你也可以喝点汤。 特别是拿了经费,不知道怎么花的老师们,赶紧联系韩老师, 另外我告诉你,你给我50万,我可以帮你做一个实验设计系统,投入 实际应用,必须有一个强大的设计软件和数据库系统。 对于重大发现,我貌似除了支持小保同学,就是韩老师了。 对于小保的支持,不是因为她的美貌,主要是理化所的水平, 即使作假,这班人来中国,也是轻易灭掉一个中科院。 所以,批小保的各位老大,看看自己的德行,有没有资格。 下面我说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另外,回国后,我也发现了一些搞得不错的重大原创性工作,有些是 朋友们做的,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费支持的。可能其他老师也有类似工作, 这些工作的发表是个大问题,现在国际上一些学霸,守在csn文章,特别是 子刊上,对于中国青年学者的创新性发现虎视眈眈,一旦发现好肉,立刻吃掉, 有些讲点道德的,就是压你稿子一年,然后自己把实验做了,和你一起,或者 稍稍延后发表,与你共享成果;还有一些不道德的,把你毙了,他发出来,后者 很少很少,但是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超级大鳄积累雄厚,设备经费充足,兵强马壮, 只要知道的你idea,可以在审稿期间做出比你更高更强的成果。 我讲的这点非常重要,大家熟悉的 张生家事件,张抢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针对国外学霸大鳄,可以毫不客气的讲,国内这几个,他都没有入眼,谈不上和他们 抢。 Nature Materials的审稿拖延,引起了张的警觉。 所以,中国重大成果的首发,我建议大家有关系倒是可以考虑中国科学 这类期刊,快速发表。 关系这个东西么,也可以用到正道上。先发出一个大概其,不放太多内容, 主要的再发国外。还可以爱一把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张生家,抢发论文,虽然我个人觉得做人有点不地道,但是从一个高度, 把成果以国内单位名义发到国内期刊,是有贡献的。因此,xx大学处理这个事件, 要从国家利益高度出发,不能简单纠结为个人利益争斗和学术不端,xx大学和xx大学的领导们, 你们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有没有从这个高度看问题? 以前我们的工作没有人看,现在水平上来了,老外要看看,这就好比 鬼子进村,看到漂亮的花姑娘你就倒霉了。所以我们第一版,要脸上涂点灰, 别让鬼子给糟蹋了。我现在第一版基本上不放核心的,要就要,不要就算, 等大修时偷偷放入核心的,让他们没有足够时间去剽窃。 有老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 fumingxu 2016-5-8 18:06 问一个问题:韩老师的结果出版后,会不会被“高精尖”团队轻易超越? 博主回复(2016-5-8 18:55) : 可以很不客气的讲,即使我们国家某个领域出现一次重大突破,也绝对不可能维持,当前这个生态环境,你觉得可能维持么? 所以,有条件的话,应该立刻送韩老师到国外一流实验室交流,保持这方面优势。 后来发现韩老师 是咱们生物信息学的同行了 韩春雨 理学博士 ,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 石家庄裕翔街26号,邮编050000 电话: 13472110750 E-mail: hanchunyu@hebust.edu.cn 个人信息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4年1月11日 教育经历 2000.9—2003.7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 2000.9—1997.7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 1996.9—1992.7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士 教学经历 2008 至今 生物信息学 (69 学时 )
18181 次阅读|3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