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靶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西医和中医,“靶点”未尝无“性味”
lwg 2018-2-6 12:24
西医和中医,“靶点”未尝无“性味” 西医重分析,西药研“靶点”,这都没有错;在西医、西药学者眼里,中医、中药的阴阳五行、性味分析太粗糙,不细致入微,因此就“不科学”——甚至被攻击为“伪科学”,这是对“科学”理解较片面的结果。例如:如果化学仅仅积累了具体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没有泛化的“酸性”、“碱性”认识,还是好的化学认识吗? 青蒿素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事实启示:从泛化角度认识药物性质、认识靶点性质,也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医的某些认识成果,可能是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的。
3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陈义汉院士文章
sciencepress 2017-4-24 15:37
为集中反映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的学术经历和主要学术成就 , 《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英文版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 自 2016 年起开设 “ From CAS Members ” 专栏(“新院士专栏”) 。 自创立以来 , 该专栏相继出版了 2015 年新当选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曹晓风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阎锡蕴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周琪 、中国海洋大学 宋微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孝平 和清华大学 李蓬 老师的文章。 专栏于2017年第4期发表同济大学 陈义汉 院士题为“ Mechanistic and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 for cardiac arrhythmias: beyond ion channels ”的文章。 传统认为,心律失常是离子通道疾病。长期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靶向离子通道。这篇文章指出: 靶向离子通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存在着弊端。 这类药物临床有效率不高、副反应明显。更严重的是,循证医学已经证明,它们不但不会降低患者死亡率,相反还会增加死亡率。因此,亟待探索心律失常的关键发生机制和有效干预靶点并致力发掘改善预后的药物。作者认为, 线粒体等细胞器、RyR2阻断剂、CaMKII抑制剂和细胞物流系统在心脏节律稳态调控和心律失常发生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它们可以成为潜在的心律失常药物干预靶点。 陈义汉院士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擅长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治,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和干预,先后发现三类人类遗传性心房颤动(遗传性心房颤动Ⅲ型、Ⅳ型和Ⅶ型)和一类致命性心律失常——长QT综合征-13的致病基因。这些发现已经成为国内外遗传性心律失常诊疗的部分依据。其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心肌细胞内抗凋亡蛋白的胞内小体分选、缝隙连接蛋白的内质网输出、线粒体前体蛋白的线粒体导入、核孔RNA的选择性输出、胞内蛋白合成的转录后控制、胞内蛋白的运输轨道-微管系统与通道蛋白的膜定位等细胞物流环节的缺陷促成了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该系统可以作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防治的潜在重要靶标。在国际上初步提出了心脏电-机械稳态的细胞物流调控理论假说。标志性成果发表在 Science,Nat Commun,J Clin Invest,Circulation,Am J Hum Genet,Cell Res 和 Circ Res 等刊物上,并被教科书、专著、诊疗指南和权威刊物广泛引用。 ❖ 陈义汉院士1987年毕业于南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9年至1992年在南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96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专业博士学位; 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2008年至2016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2016年起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心脏医学部主任;2016年11月起任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 点击链接可读陈义汉院士文章: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27-016-9005-6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3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发现治疗前列腺癌新靶点
yaomc 2015-2-25 20:57
New target for prostate cancer treatment discovered by Keck Medicine of USC researchers Keck Medicine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 scientists have found a promising new therapeutic target for prostate cancer . The findings offer evidence that a newly discovered member of a family of cell surface proteins called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s) promotes prostate cancer cell growth. The protein, GPR158, was found while the researchers were looking for new drug targets for glaucoma . Prostate cancer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ncer in American men, after skin cancer ,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The ACS projects more than 27,000 deaths from prostate cancer in 2015 and is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American men, behind lung cancer . One man in seven will be diagnosed with prostate cancer during his lifetime. When a prostate cancer tumor is in its early stages, it depends on hormones called androgens to grow, said Nitin Patel, Ph.D., research scientist at the Institute for Genetic Medicine at the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 and corresponding author on the research. Eventually it progresses to a more lethal form, called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 and is resistant to drugs that block androgen receptors. We found that GPR158, unlike other members of the GPCR family, is stimulated by androgens, which in turn stimulates androgen receptor expression, leading to tumor growth. The team also discovered that GPR158 is associated with neuroendocrine transdifferentiation (NED) of epithelial prostate tumor cells, whic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to contemporary androgen receptor-target therapies. The scientists found that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with elevated GPR158 expression experienced recurrence of prostate cancer. The GPR158 protein is a likely target for new prostate cancer drugs. The researchers used a conditional Pten knockout mouse model of prostate cancer in collaboration with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 researchers Mitchell Gross, Chun-Peng Liao and Pradip Roy-Burman. The team is now exploring the molecular pathways involved in the functional role of GPR158 in N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PC and exploring GPR158-targeted antibody therapeutics. 本文来源网络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1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礼来中国研发中心董博士求索讲坛后记
acthinker 2012-4-12 22:34
时间:4月12日晚六点半, 地址:生理楼报告厅 今天晚上董海军老总受求索讲坛邀请来生科院演讲。据他说这是他第二次来讲,五年前曾经讲过一次,也是求索讲坛。总体感觉,董总气质清新,比较平易近人,说 话坦诚。董总的经历非常丰富,化学博士兼中欧MBA,国外多年的大型药物研发公司研发经历,国企老总,外资在华中心的负责人,小型药物开发公司创始人。今 天作为礼来研发中心负责人,第一个目的可能是宣传LCRDC的成立,从去年开始运作到今年新大楼正式的剪彩,又一个大型药物公司研发中心在中国落户。他说 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张江那么一块地方集中了世界上近十个大型研发药物企业的研发中心,各公司之间的交流和来往是非常频繁的,可能对于公司的信息管制也 提出一些新问题。他说这种聚集在世界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美国前十大制药公司的研发总部都是分布在各大州不同城市。 期间,他讲了两个故事介绍了礼来公司的一些独特地方。第一个说礼来是非常人性化的公司,因此对于招进来的人,公司不会轻易裁人。如果要裁一个人,其它员工 和管理人员都会感到不安,因此他们总是考虑提供一些新的岗位来尽人所长。这个的确以前也有所耳闻。第二个故事是礼来总部位于印第安纳州,由于礼来136年 的历史和多年对州的贡献,政府减免了很多税收,所以政府和礼来公司约定,要是公司业绩波动引发被收购危险,政府将要求收购方交齐历年所免税额。不知是真是 假。 还有几个问题,觉得有意思,也记一下。董博士认为现在出国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国内的科研尽管进步明显,但是和国外比差距还非常大。第二个出国可以亲身感受 国外的风土人文,民俗和制度,体验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第三个,美国的机会非常多,只要有能力,就很容易成功。前两个都挺认同。对于机会,他 自己都回来了。而且他自己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当年有一个同学没有出国的,在北京开了家CRO公司,现在比谁都成功。这个说明国内的机会需要胆量。不过董博士的话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正确的。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机会,只有去了美国之后回来才能抓的住。就好比自由落体,你不可能在空中抓住自己的头发改变方向。必须要有一个跳板或支点可以借助,才能摆脱体制惯性,抓住重生的机会。 报告后,我问了一个问题。药物研发现在在经历变革,我问他,现在生命科学突飞猛进,功能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了很多的机制,这种系统性的研究发现了 很多的靶点,对药物研发即是机会也是挑战。药物开发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靶点的选择,一个是药物分子的选择和优化。我问他在靶点扩张时,化学药物库有 没有新的突破。他说了这个是合成生物学和组合化学研究的问题,曾经有人尝试过很多多肽类的分子,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就没有细说了。我没有完全理解他说的这 些,不过感觉这个方面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我总感觉,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化合物的要求会有越来越多的要求。目前在新分子形态方面,单抗应该是最有 前景的一个了。对于传统的化学药物的发现,过去的化学分子库也好,现在的天然产物库也好,经历这么多年的筛选,可能也面临一次升级的需求。
个人分类: 窗前偶思|5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药开发策略思考的阶段总结
热度 1 acthinker 2011-12-13 15:41
经典策略 经典的策略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发现新靶点,然后基于新的靶点开发新的化合物药物。二是针对已有靶点开发新的结构化合物药物,或者优化已有药物的结构。在生物制药方面,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方法。 组合靶点策略 经典策略的理论依据是对 一个靶点的干扰在系统层面有显著的作用 。就好比上海市地铁一号线如果停运,上海的交通会发生明显改变一样。组合靶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应该是生物体信号机制的多途径性、代偿性和协同性。 打个比方,从徐汇到浦东世纪公园,可以经 9 号线转 2 号线,也可以坐 7 号线转 2 号 线,还可以做公交或者自驾车。对于这样的途径,多路干扰的组合药物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尽管医生在开处方时,可以借鉴组合靶点干扰的策略实施综合治 疗。但是组合靶点开发的策略具有新的意义,因为组合靶点理论扩大了候选药物的范围,能够开发出现有发现策略漏掉的候选药物。 组合策略的形式: 1 )双管齐下式。就是说两条通路都需要干扰才能发挥出干扰的作用。 2 )一破一立式。就是说一个干扰起效,但是有副作用,所以用另外一个药物来重建功能,平抑该副作用。 3 )前赴后继式。就是说在同一条通路上的两个干扰,因为一点干扰效果不显著,而两者皆干扰后显着。 模糊靶点策略 这 种策略不管其特定的靶点,不必明确化学药物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只评价其在系统层面对生理指标的改善。这个策略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以往的策略。以往的策略是首 先要有某个特定位点的显著变化能够体现在系统层面。而这个新策略能够网到某些对单个基因无明显作用,但是对一组基因有轻微影响的药物。尽管药物对每个基因的调控不大,但是当多个基因被同时作用时,就都能够在系统层面显示出明显的治疗作用。另外,对于某些靶点研究很难的药物,这也是一个绕过障碍的方法。 太极策略 突然还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学习生命体本身是如何调控的,这个对药物开发也是一个借鉴。比如当某一生物现象出现后,机体面对外在事物的影响,会做出反应,这个反应经过了进化的筛选,它是系统对抗疾病或者损伤的方法,多少是合理并有效的。那么观察这个应急反应所采取的策略,能够给药物开发以新的借鉴与实质的策略。同样,我们在开发药物时,也要利用机体本身存在的这些天然机制,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注:作于2010年夏,后略作修改;我从未从事过药物发现,以上想法基本是闭门造车,若有错误,请指教。
个人分类: 窗前偶思|279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