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通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信息传输是靠什么承载的
nipy 2010-7-31 16:45
信息传输是靠什么承载的 传输信息内容、形式与传输媒体、介质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通信系统是用以实现信息传输的系统,但信息是靠什么承载着进行传输的?它涉及信息内容、信息编码结构形式及传输媒体、传输介质等重要概念的相互关系,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也知道文字信息可以通过墨水等媒体储存在纸张上,数据信息通过电磁或光信号存储在半导体存储器、磁盘、磁带或光盘上,而电磁或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借助电缆、光缆等物体。这些提供信号存储的纸张、半导体、磁设备常被称为存储介质;提供信号传输的电缆、光缆等物体则常称为传输介质。这个介质在英文中也是 Medium ,但其含意与我们曾讨论的信息媒体的含义又不相同,它们是信号借以存储或传输的物理实体,可以理解为信号媒体的载体,是载体的载体。 Medium 词意中也有借以生存之物或环境之意。 综上所述,我们可用图 6 2 来表示通信系统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内容、形式与传输媒体、介质之间的基本关系。 ( 1 ) 传输信息与物质载体的基本关系 。信息不是物质,是被反映的物质属性,所以信息无论是在存储或传输,都需要以某种物质作为它的载体。图中低两层,流动的媒体与静止的媒介共同构成信息传输的物质载体。 ( 2 ) 仍然是以物质属性变化来承载信息 。图中显示,信息与物质的这种被承载与承载的关系,直接体现在中间两层之间的关系,即信息传输是以其编码结构属性控制传输媒体的属性(参数)变化来实现的。这也反映了信息形式与内容的嵌套关系。 ( 3 ) 广义的承载与载体概念。 由图可见,传输介质承载传输媒体,传输媒体承载信息编码结构,而编码结构信息形式又承载着信息内容,是一种逐层承载的嵌套关系。但应注意,这只是广义的承载或载体概念。虽然有时人们也把文字、语言、图象等说成是可以承载和携带信息的载体,但它不是物质载体,与传输媒体、媒介等物质载体不同。现在人们把报纸、广播、电视等行业统称为媒体,也是因为它们可以承载信息传输之故。 ( 4 ) 唯一不变的是信息内容。 通信系统在信息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信息的编码结构形式、传输媒体和传输媒介是可能和可以改变的,甚至多次变换,但无论如何变换,它们所承载的信息内容不应被改变,因为这是通信系统传输信息功能的基本要求。
个人分类: 网络通信|4302 次阅读|9 个评论
与赵老师讨论“气”概念的几次通信
fqng1008 2010-7-22 16:51
赵老师: 近几天写了一篇文章,请指教(见附件)。 香山会议情况如何?盼通报内情! 聂广于2009年10月5日 聂大夫: 刚刚到家,过三两天再告知详情。 总之是,很令人失望。 有刘力红领衔就可想而知。 不过也有一点是肯定的您大概不愿意看到。 我当面问他为什么不敢就评思考为自己辩护或反驳或就我的拙作批判我? 还当面问他是否还坚持内证实验? 他无言以对,说:日后再谈。 有的朋友说这是:赵洪钧对决刘力红。 还没有看大作。 洪钧于2009-10-07 赵老师: 我的气概念思考主张中西医学不可通约,请您指教! 聂广于2009-10-07晚 聂大夫:您好! 大作似乎还没有涉及通约与否。假如涉及,您最好先说什么是您理解的通约。 下面把我略说了几句的大作贴上发回。 原来如此!只知道您有姑娘,不知道您有儿子特别是他在学中医我很难想象您会支持儿子学中医! 假如是学生写出这样的文字,那很了不起。 现在是出自您的手,就要高要求。 我认为,您的目的要明确商榷还是自己弄清楚(弄清楚的过程就是与古今一切有关学者商榷)。 只与孙广仁商榷,而且只限于气概念的科学学思考,似乎题目较小,读者却很难有所收获。 比如,您的结论:中医学气概念要想从其哲学属性科学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但使文章虎头蛇尾,其中还有大语病。比如概念要想从其哲学属性科学化就说明您还不清楚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至少我就不明白这句话(差不多是一句话)。 当然,也要系统继承中医,也要学经典。为了便于学生继承,先生们有责任先把经典和中医基本理论研究好。研究经典不是为了证明经典完美无缺,或者让学生全盘继承,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吃透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真正吃透中医,西医水平再高也不能在发扬中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所以,经典研究,要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把全部有关概念,特别是重要概念弄清楚。这样才能把中医的理论体系理顺。即概念清晰而统一,理论更加完善而简洁。这就是要整理中医的理和法。做完这一步,中医的技术方和药等,才能在中医体系内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整理得好,学习中医的人,就会省去很多力气。我认为,经典研究,也必须中西医结合。 以上是我的说法,在香山也说了这段话。您和孙在下文都用更时髦的字眼逻辑自洽性(或逻辑一致性)。其实,不过是不要自相矛盾或多歧义。另,我不能肯定逻辑自洽性(或逻辑一致性)是标准的术语,特别是括号内。我觉得自洽已经足够了。如果添两个字,最好是理论自洽性字是不必要的。孙自称完成(最好用实现二字)的是自洽,而非自洽性。 好!既然您不是很认真,请原谅我就说这些。有了新的大改动我再提意见。 当然,国内能写出此文的人还是很少很少。 我也很支持您与孙商榷他确实是知识不足却自视过高。 《医学与哲学》应该能采用此文。 我还是那句话:作者对研究对象若没有科学的认识,则无论他写多少文字,终究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关于气,《20讲》的第一讲还是足够清楚了,尽管现在看来可以表达得更简洁一些。 洪钧于2009-10-08 赵老师: 我只有一个儿子,您那年来的时候,他正在英国学习,本科是商务英语,硕士是商务管理。本来希望他能够在国外立足,结果他不喜欢从事经济工作,只好回来再作打算。后来通过正规考试,上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非医攻博专业,好在他还很感兴趣,对您也非常崇拜。昨天他还想跟您回信,被我拒绝,我说:你先跟我学几年后,再跟赵伯伯请教。 中医学气概念要想从其哲学属性科学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确实有语病,但是改成要想把中医学气概念的哲学属性科学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成立。因为,哲学概念不可能科学化,但是我们已经尝试了很多,做了很多无用的工作。我所说的不可通约主要在这里。 实际上,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不要说创立一个体系,即使为现代医学做一点修修补补的小事就非常不容易。试想,既然中医有那么多的优势,而且二者又很容易兼容(即通约的意思),我们这些学中医的岂不是可以不信手拈来,马上就成果累累(你管它是姓中还是姓西,发展中医还是发展西医)?但是,我们做了几件像样的工作,能够让现代医学承认?因此,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跟您回信之前,我又看了一遍您的《二十讲》的第一讲和第四讲,感觉您的宏观融合,通约内核太轻松,无论气还是脏腑理论,您的考证我都十分赞同,必要性也很充分,就是没有具体方案。事实上,现在重要的不是思想问题,而是方案和操作问题。 聂广于2009年10月9日下午 聂大夫:您好! 原来您只有儿子!看来是当年我听错了一次吃饭时有人问您姑娘在美国留学怎样。 不管怎样吧!我更加疑惑了。 我很不理解令郎目前的选择大概是您起了大作用。 简单说来,我不赞同非医读博。 一般说来,此举对中医无助,对读者却是浪费。 特别是文科专业的非医读中医博士,很难有所造就。 很不希望令郎看到我这两句话对他是一种打击。但是,现实总是要正视的。 毕业以后他更感到失望,不是莫如早认识么? 其实我应该羡慕您。 因为犬子很没有出息,犬子的犬子也不是好天赋。 他们不大可能留学,也很难有机会读博。 我觉得他们有碗饭吃就可以了。 犬子三进大学之门,却从无大志,我也从不勉强他。因为勉强也无用,甚至事与愿违。犬子上小学时曾经测智商为全校第一。可惜他非常懒散,又天性不会处理人事。故我认为,心理素质的天赋远比智力天赋重要。 但愿令郎旧话叫世兄心理素质较好。 最后再略说大作。 其实,关键还是如何给气当代解读。 大作列出谷气等(引用我和另一文章)说气的歧义性。这就错了。因为,这里加了定语。无论中心词有无歧义,加了定语内涵就加深了。我所谓的歧义,指谷气这个词(还有精气等等)在《内经》中是否含义相同。 总之,至此大作就出了逻辑问题。 作为名词的气,至今基本上还是两义:精神和物质不要拿汉语词典的7、8种解释反驳我,因为词典编者没弄清楚。不细说了。 建议您追查一下气质这个理学词语的来历,因为还在用。 气质的含义,接近天赋,但愿世兄有做医生的气质。 因为中医没有多少基础学科,最好先在临床上过关即先做个好医生。 我也觉得现在不便与世兄对话因为他可能很拘束或者我不能平等的对待他。这是中国的国情,其实我愿意看到任何青年平等地批评我。 至于通约以后再谈吧! 洪钧于2009-10-09晚 赵老师: 我不相信中医能够做出很大学问,但是能够让很多人吃饭是不成问题的。我总是觉得国内形势蕴藏危机,还是想他出去。我们都是常人,能够理解中医和传播中医也是一个饭碗,如此而已。 气的概念在哲学方面统一并不困难,难的是它是一个哲学概念,不能当科学概念来操作。 聂广于2009年10月10日上午 聂大夫:您好! 原来主要还是为稻粱谋毕业后拿到证书再去国外行医? 这不失为一种选择。 至于出去是不是一定好,就是人各有志了。 很希望令郎一切如愿。 洪钧于09年10月10日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0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发现水里的玩意儿
creator 2010-6-2 16:13
海里,短波过不去,长波功率限制,声纳双刃剑,拖曳的浮动的都有优缺点。 小玩意儿发射反射都小,发现更难,那么如何发现小的目标呢。 弄这样一个东西,里面装有多个弹头,每个弹头可以发射无线讯号,或者是小型的能够产生脉冲声音的小弹体(比如用高爆能量模拟声纳发生器,做成一次性声纳发生器)。大弹体可以包装一个小弹体,且可以沉入海底(浅海),悬挂于海中(深海),位置一般都在潜艇之下。大弹体可以投放,可以被鱼雷等推进器发射到指定海域。一旦投放至预定位置则进度待机状态。 触发形式为长波指令,脉冲编码声音,磁。当有大的潜艇经过时触发发射一枚小弹体(不具备攻击性,连潜艇皮都蹭不动)。制造小的爆炸或发射脉冲声波,使己方被动声纳可以发现或干扰对方,或者浮起一个小的信号发送器,漂浮到水面后发送特定信息。漂浮体可以用自爆装置或者使用水溶性物质,过一定时间后自动销毁或坠入海底,以防止敌方获得。可以长波指定触发,如果其能够在水下50-200m接受信号,则可以指令发射,比如在一个50m深左右的海里,有很多敌方小玩意儿在水里,如果我方发射了很多这种更小的玩意儿形成网格,那么就可以指令使其发射其中的小弹体,制造小爆炸,达到主动声纳的效果,由于主动头不在我接受所在地,且不易和不怕摧毁,同时大量,可以增加反射能量和提高精度,且可以利用敌在我与发射器之间的这种三角关系,形成水下的雷达。
个人分类: 未知领域|16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杨生茂先生就国际特邀编辑一次性赞助经费的通信
黄安年 2010-5-18 17:41
杨生茂先生就国际特邀编辑一次性赞助经费的通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8 日发布 作为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的 Contributing Editor in China, 杨生茂先生、刘绪贻先生和我三人 , 1992 年起接受聘任,其中我在该年晚些时候接替邓蜀生先生受聘。按照 JAH 编辑部的要求,我们要定期向 JAH (美国历史杂志)推荐少量优秀论著和博士学位论文 , 还要推荐书评人。自 1992 年以来,我们没有任何项目费也从不计算工作量,不仅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 还一直是自己掏钱,编辑、打印、复印、往来通信等 , 长此以往开支上也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 尤其在 90 年代初的低工资待遇和高国际邮资情况下 , 更显得经费的拮据,所以曾希望美方考虑我们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赞助经费 , 以专门用于从事推荐工作所必需的邮资等费用。对此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6 月至 1994 年 7 月间,曾就争取国际特邀编辑赞助经费事宜 , 给我有二十几封信涉及这个话题。几经交涉,最后美方答应给予一次性 300 美元,但是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更多投入时间精力和费用的任务。我们则依我方实际情况,独立运转,量力而为,不给美方牵着鼻子走 , 维护自身权益。现将杨先生这二十几封信中与经费相关的话题摘要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我们是在经费十分拮据情况下 , 履行我们的国际特邀编辑职责的。顺便说明 , 这些信件的内容远不止是谈经费 , 经费仅仅是其中一个小、但必要的话题,信件的原件保存在我这里。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6 月 4 日在给我的信中 ( 天津邮局 9 日寄出 ,11 日收到 ) 谈到所述编目问题 , 也有工作报酬问题。这得将来同 Thelen 交涉。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6 月 19 日在给我的信中 ( 天津邮局 24 日寄出 ,27 日收到 ) 谈到美国史资料目录索引工作对 Thelen 事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工作基础。向 Thelen 争取工作报酬(翻译工作)。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6 月 29 日在给我的信中 ( 邮局 7 月 5 日寄出 ,6 日收到 ) 谈到编写英文目录,属于服务性工作 , 似乎 OAH 应出写报酬,可以交涉,但究竟有多少希望,也很难说。因这项工作系国际文化交流工作 , 不只中国学者为此服务。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7 月 9 日在给我的信中 (11 日收到 ) 长达 5 页详尽谈到 contributing editor in China 如何开展工作的意见 , 信中谈到面临经费拮据困境情况时说 : 信件往返 , 很浪费时间(说白了 , 邮资也花不起。我们所里 , 从去年十一月就不能报帐,连出差费都不能报,手中报帐单据积压越百几十元。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 !)(当然这些话 , 只能在自己人间聊聊 , 在外国人面前,无法启齿。) 顺便说说 , 先生的信封有些是利用来信信封翻面做成的, 5 页信纸上字写的密密麻麻,能写在一张上的决不写在第二张上 , 以便节省邮资。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10 月 1 日在给我的信中 (5 日收到 ) 谈到美方要求将推荐的书邮寄美国历史杂志,存在许多实际困难,书由被推荐者寄也不现实 , 谁肯花钱?但可以试一试。推荐书寄去 , 还可能石沉大海!信中也谈到有必要由美方资助少量推荐运作中的经费 , 经费 500-1000 美金,你可直接告诉 Thelen 商量,并先给刘绪贻先生打招呼,征询意见。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11 月 5 日在给我的信中 (11 日邮局寄出 ,12 日收到 ) 谈到:绪贻同志来信,建议向 Thelen 要求资助数目为 1000-2000 元。我想还是提出一个具体数字比较好,商量一个具体数字 ( 在 1000-2000 元之间 ) ,直接告诉 Thelen 即可。(也应通知绪贻先生一下。) 杨生茂先生 1992 年 11 月 24 日在给我的信中 (26 日邮局寄出 ,28 日收到 ) 谈到:来信说 ,2000 元之数,我也表示赞同。此数在刘先生所提的范围之内。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1 月 28 日在给我的信中 (29 日收到 ) 谈到:关于寄书的办法,同意你提出的办法,即请 JAH 电传作者,征询意见 , 并由作者寄书。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2 月 28 日在给我的信中 (3 月 3 日邮局寄出 ,5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 二月十七日来函谨悉。 所言拟寄来 list ,我当如期阅毕奉还(或将意见奉告)。你花费这么多时间 , 奋力从事,辛苦之至。除表景佩之情外 , 还应代读者向你们致谢。若无努力从公的学者参加 , 恐怕什么事也难凑效。 关于经费事,还需缓缓图之。操之过急,也恐难收效。不过我们的财政困难情况应当 Thelen 知道。我也曾写信向他说明。今夏 appleby 来威海时,也当面述实际情况。 Appleby 是前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的主席。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3 月 17 日在给我的信中 (19 日收到 ) 写道: 今日又接到 Chad Berry 的传真,因也有传真至你处 , 不需在此详述。可是遇的难题是 : 要求我们把书寄去。真有点强人所难。我们不是财主 , 无力购书 , 并付邮资。今天来的传真 , 南开外事处还要去 18 元手续费!这样下去 , 如何得了。有何高见 ? 商量个应策。 Chad Berry 是美国历史杂志的编辑助理。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3 月 18 日又在给我的信中 ( 邮局 20 日寄出 ,21 日收到 ) 写道: Chad Berry 发来的传真(想你也收到),我想 , 不得已的办法是让 JAH 直接向书店购买。我们无力买书 , 更无力空邮。上次你已在信中 , 向他们交待了出版处(书价呢?)。他们仍置若罔闻,未免强加于人。 Berry 前几天来的传真 , 我交了 18 元,才从外事处拿到 , 长此下去,如何得了。(这些事目前不必向 Thelen 叙述)。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3 月 22 日又在给我的信中 ( 邮局 25 日寄出 ,27 日收到 ) 谈到书评一事时写道:顶好写信告 Chad Berry 由他们直接到书店去买。我们可将书店地址和定价告诉他们。无力去买书 , 并邮寄。 1993 年 5 月 31 日 , 我们三位国际特邀编辑联合一致签名写信给美国历史杂志主编 David Thelen ,其中就申请必要资助问题详细陈述我们的意见。 信中说到 : Yang, Sheng-mao, Institute of History,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Liu, Xu-yi, Department of History, Wuhan University, Wuchang, Hubei Province 430072 Huang, An-nian, Department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May 31, 1993 David Thelen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125 E. Atwater Bloomington, Indiana 47401 U.S.A. Dear Dr.Thelen: We received the FAX from editorial assistant Chad Berry on the 16th of March, 1993. And Professor Huang An-nian sent to you  the list of recommended recent Chinese scholarship in American history ??(1990--1992)(Books, Articles, Dissertations) on the 31st of March,1993 , which must have reached you. Now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our actual situation. Please inform us after your considerations over these following suggestions. 2) There has been a great achievement in recent Chinese studies on American history, some of which were on the list of 88 pages enclosed in the letter of March 31, 1993. If you think the list is too long, please give us a fixed number of topics so as to avoid unnecessary wastes 3) Considering that the best books recommended by us not to be the ones you will eventually decide to recommend for review, and we are unable to buy and send the books to you at our own expenses, we suggest you send order-mail or FAX directly to publishing houses concerned, and meanwhile give us a duplicate copy so that we will do our best to expedite the publishing houses. 4) Professor Huang Annian sent you a name-list of Chinese reviewers, which were recommended by us three, in his letter of January 31, 1993. If you approve it, you can notify them directly or send us a formal notice to be passed on to them. 5) In reply to what you stated in the letter of September 8th,1992 (We understand your request for a small amout of money.Please give us an idea the amount you think you will need and we will see whether the OAH can make a modest execption in your case.) Professor Huang An-nian, according to our real situation, wrote in the letter of December 3, 1992 that We hope JAH provides us financial means to cover necessary expenses such as purchasing, editing, mailing, plone calls, etc. The total amount would be U.S. $ 1500-2000 each year. Answering Professor Huang, you said in the letter of February 2, 1993 that We could afford to pay $ 50-100 a year to cover direct costs of postage or FAX or e-mail. We provide you with a detailed cost-list which includes postage , computer typing and printing charges, and Xeroxing charges, and totals RMBY 1740 (equals US$ 300, official exchange rate).If editing charges are added, the total sum will amount to RMBY 2320 (equals US$ 400,offical exchange rate). In addition, we three here paid total amount of RMBY 2900 (equals US$500,offical exchange rate), including postage, data charges, information charges,FAX service charges, ect. (Note: We have topay our institution concerned some money for each FAX we receive) We think this sum of money is very modest to middleclass people in the U.S., but it is fairly large, for Chinese individual professors (our overage wage amounts to US$ 100 each month), If this academic work will be continued regularly,elementary financial aid support is needed.We three frankly and resolutely hope you would take this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With best wishes, Sincerely yours, Yang Sheng-mao Liu Xu-yi Huang An-nian cc: Professor Joyce Appleby Professor Lawrence W. Levine ( 以上 . 部分内容发表时简化了 , 该信 5 月 20 日拟就草稿 , 通讯修改后于 5 月 31 日定稿寄往美国 )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6 月 5 日在给我的信中 ( 邮局 9 日寄出 ,11 日收到 ) 写道:今天 (6 月 4 日 ) 上午南开大学专家楼来电话通知我去取 Fax 。因每页须交 6 元手续费,我让专家楼通知历史所办公室去取 , 不知结果如何? 你收到 Fax ( 6 月 2 日发)否 ? 是不是 OAH 发出的 ? 有无重要内容 ?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9 月 15 日在给我的信中 (19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 (复印件已寄刘先生) 最近接到 Thelen 回复我们三人寄给他的信。对于经费也提只能提供 300 美元,并说明 unfortunately ,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o this again 。经费问题 , 也是一次性的。再争 , 似乎也无可更动。我的想法是摸着石头过河,继续搞一段 , 看看情况再说 ( 按照 Thelen 要求 ) 。不知尊意若何?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9 月 23 日在给我的信中 (29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接 9 月 20 来书。 关于资助问题 , 目前先不要再争 , 搞一段再说 , 因为他们并不理解我们的情况 , 虽然向他们反映了意见 , 但仍未被充分考虑。等到他们确实感到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很大 , 而且有效 , 到那时再提出这个问题。选送目录事在目前拮据情况下 , 已很难办其他事了。关于 300 元事, Thelen 能否准时寄来 , 很难说。我想现在尚难考虑。不过我是遵从你和绪贻同志意见的。你出力最多 , 耗资最多 , 应该考虑这个事实。 祝好 杨生茂 9 , 23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9 月 29 日在给我的信中 (30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关于 Thelen 来信,前已致函,谅已收到。 关于 300 (美)元事,绪贻同志昨已来信,我想也有信至你处。我认为 , 此事目前先不考虑 , 因这是最后一笔款 (Thelen 语 ) ,而且 Thelen 尚未兑现,暂勿分掉 , 以利来日工作 ; 若分也得考虑依劳行事,不宜过于笼统,这也是考虑有利来日方长工作。如何? 杨生茂先生 1993 年 12 月 25 日在给我的信中 (1994 年 1 月 4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Thelen 来信问款子汇给谁 . 我想 , 你也收到类似信函 . 款子应汇给你 , 你可将此意转告 Thelen 。今日我也给绪贻同志去信,说明此意义,他会去信告诉你的。 杨生茂先生 1994 年 1 月 8 日在给我的信中 ( 天津邮局 1 月 16 日邮寄, 1 月 22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300 元是一次性报酬, Thelen 似乎来说以后的事。我的想法有二 , 一全部放在你那里,因为主要开支和劳务在你处使用 ; 二假如分开,可依黄 3/5 ( 180 ),刘,二杨均分 2/5 (各 40 )。如何? 信中所言二杨中的一杨的杨系指杨玉圣同志,他在初期参与了协助我进行论著资料的收集工作,出力不少。 在我们 1994 年初终于收到 Thelen 寄来的 300 元一次性赞助费以后 杨生茂先生 1994 年 2 月 14 日在给我的信中 (15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接 2 月 7 日来信。可巧我在是日离京去外地过春节(实际上是出去散散心)。十三日晚返津,在书桌上看到来鸿。 我不能接受所言 85 (美)元,因为你应该多得些报酬,你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多得多。我还坚持上次我信中所谈的 : 你得 3/5 ,其余 2/5 由刘、杨和我三人分。我觉得这比较合适。不知刘绪贻同志有何意见。若寄来 ( 或捎来 )85 元 , 那还须退回多余的部分 , 反而增加麻烦。请不要客气了。 杨生茂先生 1994 年 4 月 2 日在给我的信中 ( 天津 11 日寄出 ,12 日收到 ) 详细谈及特邀编辑工作的开展后,附带写道: 安年同志: 3 月 30 日来函考虑周详,兹将所提问题依此奉复报酬问题应按劳取酬,不要搞平均主义,你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 , 应享最多报酬,请勿客气。 杨生茂先生 1994 年 7 月 3 日在给我的信中 (5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接 7 月 10 日惠书。 关于酬俸事,来信提出 85 元 , 实觉突然。你出的劳动最大 , 宜得 2/3 ,我只能取其余 1/3 中之 1/3 。实事求是,万勿客气,至盼 杨生茂先生 1994 年 7 月 22 日在给我的信中 (25 日收到 ) 写道: 安年同志 郑政同志今来舍下 , 带来人参一大盒和美金 85 元。谢谢。 人参系眷念粗体之馈赠,自当接受。 85 元则系逾越常规的厚赐了 , 受之有愧。俟来日再议。 郑政同志是我在天津工作的亲戚,趁他来京之际托带 , 为最佳人选。 以上是最近整理的部分信件内容,可能还要遗漏,但是这些内容足以说明这项工作我们所付出的精力、时间和相应的财力。对于向美方推荐论著和博士学位论文等事宜,杨先生和刘先生两位同样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 在运筹和把关上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 他们几乎是来信必回 , 快速运转,才能够即时有效地向美方介绍我国美国历史研究论著的成果 , 这里不存在谁的贡献大小的问题 , 但是杨先生的推让为我们竖立了一个榜样,值得学习的榜样。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3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的信(一)
fqng1008 2010-5-7 09:23
按:从上大学到武汉工作期间,父亲跟我写了很多信,前天偶尔翻出仅存的几封,一时百感交集。因为信是 20 年前写的,已经纸色发黄,但是父亲清秀的行草仍然入纸三分。看着他老人家一行行的毛笔字,透露出他老人家的一缕缕父辈情,我一边敲打着键盘,一边陷于无边无际的思念之中 凡凡好,你们工作忙,念念。走的那天晚上,雨雪菲菲,你们到武昌站时,可能已积雪盈道了。这更加深了我们的依门依闾之念。 春节,这个中国人普天同庆的佳节,你们很孝顺地回家团聚(那年,我和妻大年30晚上分别值夜班,把儿子带到值班房里,初一一早赶火车回广水老家今注):祖孙三代,欢聚一堂,天伦乐叙,其乐融融。只是世俗未能脱尽,又以时日短暂未能畅谈,实属美中不足。所谓天伦,是以最具有凝聚力之家庭这个人群基本单位为基地的。人的一生,分为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而家庭成员都分别由儿童、小伙子、中年人、老翁几个层次的人所组成,他们就近取材,取长补短,螺旋式地前进着、发展着,从原始的人群走过了两千万年人类的历史长河。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有云:宴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天伦乐叙一词,即由此而来。天伦乐事当然很广泛,老一辈的,少一代的,此地的风情,彼处的别致,成功的,失败的,高兴的,抑郁的 , 都可以畅叙一番。谈之愈多,则别后的挂念愈少。 人各有志,不必尽同。但彼此的心机仍是契合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意念。 你们走后,你母亲睡了一两天才起来。年纪来了的人承受生活的能量是愈来愈小了。初七,聂平和小邹才走,义达夫妇初八来广水,说他们打算全家搬到郑家河去。 十五这天,黄氏父子三人来拜年,主要是耀宇小弟兄二人去武汉上学。席中他对目前形势的一些看法,谈话的基调基本上与你们相同。看来耀宇比较深沉冷静,代表了学生界的主流。 你们现在进入中年,当然仍与青年人有较多共同之处,不过你们却多了层阅历,肩上多了点负担。而事业进入到中途,郁郁沉重之感更显得突出。中年是人生中的主要关键,希望你们把握住它,机灵地、细心地去调整它,让它的全部软件都发生作用,起到储藏资料最多,而成为大型的计算机。我们在遥远的家乡为你们祝福,特别为凡凡一代祝福。我今年六十七岁了,身体显著地倒退,你妈的脑筋也很不行,都在向人生打退堂鼓。鼓声仍在殷切地期望你们,锻炼身体,认真工作,搞好三个人的小家庭生活,精诚无间团结一致地教育好凡凡。 我正在读一个美国人写的毛传,受益不少。作者是从宏观的角度上看的,一个朝代,一个英雄的人物仍不过是沧海中的一滴水,与以往一些从微观角度看其朝代和英雄的人,把一根毛发也膨胀得比撑天柱还粗是大不相同的 。 父字 正月二十一日(1990)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3C、3D与3G:可以期待,卻不很快
LEOLAND 2010-5-2 17:31
曲津華 對 3C 、 3G 與 3D ,公眾應該都不陌生,特別是經常看報看網的人士可能對 3G 和 3D 更熟知一些。 這三兄弟的名稱都源自英文,也都是有關 ICT (前幾年叫 IT ,現在把信息和通訊合起來說了)產業和產品的概念。其中, 3D 並非 ICT 專有,初中幾何就有三維的概念了。當下火熱的 3D 概念是指電影和電視等視頻新技術及其相關軟硬產品。 3G 就不費口舌了,有手機的人皆知是第三代移動通訊的意思。至於 3C ,也不複雜,就是電腦、電信與廣電三大系統的融合;三者的英文都是 C 字頭(廣電用有線廣播網的電纜 cable 指代),故有 3C 之謂。 3C 的實現,有個形象的說法三屏合一,即電腦屏、手機屏和電視屏的相互融合,界限打破,互相進入和交叉。結果就是,電腦可以看電視聽廣播打電話,手機可以上網看電視聽廣播,電視可以上網打電話。這些,大部份早已實現,人們都已習以為了常,司空見了慣,有些早已可做而沒有推開,比如用有線廣播網鋪設市政電話。三屏合一的實質是三網合一,可惜了早已成熟的技術,利益的紛爭在阻礙著社會的進步,這是一例。 3D 的實現,在近幾個月以來突然變成火爆的話題。幾個月之前的史上最火爆電影《阿凡達》,給 3D 影視概念大大地加了溫。業界隨之推出很多 3D 技術方案,領軍大廠也紛紛推出 3D 電視機刺激公眾的好奇心。有這樣的說法,兩年前的北京奥运促成了高清電視的普及,那麼今年的南非世界杯足球賽將成為 3D 電視轉播的破冰之機。下半年咱們的廣州也要主辦亞運會,據說其中也有 3D 電視的元素,但願成功,也好給明年的深圳世界大運會開個好頭。 而 3G 的實現,在香港已經有五六年了,內地至今也有一年,卻難見於尋常百姓手中。這不能不說是 3G 通信運營商的錯。僅有的三家運營商,卻分享著三套 3G 通信標準(移動為國產 TD-SCDMA 標準,聯通為北美 WCDMA 標準,電信為歐洲 CDMA2000 標準),且資費非常貴族化,不遭百姓冷落才怪。 可以說,對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好事情,除了技術攻關要智慧,政策推動也需要智慧,有時需要更大的智慧。 2010-05-01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接收机软件开发3(接收数据分层处理)
yhc511025 2010-4-30 22:10
接收机程序中对串口收到的数据分成了 3 层进行处理。 1 )第一层(串口层):完成串口数据处理功能。 在串接缓冲区收到数据的时候,程序执行串口消息响应函数 OnComm() ,在该函数中先判断是否是串口接收到数据的消息,如果是则读取缓冲区中的数据并将之转换为字符串存到一个 CString 类的 str 变量中,上传给短信层,不是则返回。 2 )第二层(短信层):完成短信处理功能。 在接收到下层传输来的 str 后,进行如下处理: ( a )判断 str 是否符合接收短信格式 LC4:+SIM 卡号 +,+LC3:+ 数据,如果不符合条件返回 0 ,符合条件跳转到 (b) 。 ( b )提取出 SIM 卡号,判断 SIM 卡号是否是系统设定的卡号,如果不是则返回 0 ,是则跳转到 (c). ( c )提取出数据,存入 CString 类的 str1 变量中,上传给控制层。 ( d )结束,返回 1 。 3 )第三层(控制层):完成控制命令处理功能。 在接收到短信层传输来的 str1 后,进行如下处理: (a) 判断数据头和数据尾是否分别 ** 和 # ,如果都符合,则跳转到 (b) , 不符则返回 0 。 (b) 提取出第三个字符,判断出命令类型(下位机的反馈命令为 a 、 b 、 c 、 d 、 e 、 f 、 y 、 z ,请求命令为 w 、 v 、 u )如果为反馈命令则跳转到 (c) ,为请求命令则跳转到( d ),都不是则返回 0 。 (c) 将提取出来的反馈命令字符与等待的反馈命令 m_cOrder (等待发送机反馈的命令变量)和 m_cOrder (等待控制器反馈的命令变量)进行比较。如果与这两者之中的一个相等,则代表该反馈命令是刚发送出命令的反馈,跳转到( d );如果都不等则返回 0 。 (d) 按照命令字符确认分隔符的个数并与数据中分隔符的个数进行对比,如果相等则提取中间的参数并给相应的变量赋值、刷新显示出来,并跳转到( e ),不等则返回 0 。 (e) 按照命令字符对软件界面上的控件进行操作,有提示信息的显示提示信息。 (f)结束,返回 1 。
个人分类: 项目开发|3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次握手——革命斗争中的通信故事
songshuhui 2010-3-30 23:09
奥卡姆剃刀 发表于 2010-03-28 15:24 在革命战争影片中,经常会看到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背着步话机在喊长江长江,我是黄河,听到请回答。很明显,这是呼号为黄河的一方想找呼号为长江的另一方说事,为了保证影片的节奏,导演往往把后面的联络过程省略了,其实后面还有两步,长江听到黄河的呼叫后要回答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我听到了你,请回答。这叫做第二次握手。黄河听到长江的呼叫后还要回答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听到了你,现在请你收报,这是第三次握手,三次握手成功后,才能在电台里传送工作报文。为什么必须三次握手后才能工作呢?听我慢慢道来。 《英雄儿女》 第一次握手:黄河发起呼叫,长江收到了。这时长江可以确认的是,黄河的发信机和自己的收信机是好的,否则的话他收不到长江的呼叫;黄河能确认什么呢?他什么也不能确认,有可能自己的电台除了指示灯是好的,其它都是坏的,他在对着一台铁疙瘩发功。 第二次握手:长江回应,黄河收到了。这时黄河可以确认的是,自己和长江的收发信机都是好的,否则的话他收不到长江的回应信号。这时黄河可以说正事了吗?还不能,虽然长江发出了回应,但他并不能确认自己的发信机和黄河的收信机都是好的。 第三次握手:黄河对长江的回应进行回应。这时黄河很清楚,双方收发信机都是好的,自己的这次回应长江肯定能收到,这个回应的目的只是消除长江对黄河的收信机和长江自己的发信机的担心。然后,黄河不必等长江的再次回应就可以说正事了。 有些读者看到这里,心里会想且慢,你凭什么说第三次握手后,长江肯定会收到?长江刚才的状态好,不代表后来的状态好,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我看再多握几次手会更可靠些。这种想法有道理,几句话还真说不清,那么不妨先讲一个与此有关的战斗小故事。 战场态势是这样的: 驻扎在两个山头上的红1团和红2团分别有两个营,而在山谷的蓝团有三个营,若红1团和红2团孤军下山作战会失败,而两个团同时进攻就会胜利,对于红方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要同时发起进攻。 战斗前的准备过程是这样的: 红1团团长找了个传令兵,命令他跑到红2团,告诉红2团团长明早9时发起进攻。传令兵没有被蓝团俘虏,成功地跑到了红2团的山头,告诉红2团团长明早9时两个团同时进攻。红2团团长一边握着传令兵的手激动地说太好了!我早就等着这个消息呢!,一边心里暗自核计虽然我知道了这个消息,但是红1团的团长并不知道我已经知道了,谁都知道传令兵有可能被俘,消息很有可能传不过来,若明天总攻前,红1团团长不知道我已经得到了消息,他一定不会贸然进攻的,换成我也不会。于是,红2团团长对传令兵说兄弟,你辛苦了,先抽袋烟吧,抽完后再辛苦你跑回去,告诉你们团长,说我已经得到消息了,明天按时总攻。 传令兵又跑回到红1团,侥幸又没被蓝团俘获,他告诉红1团团长有关红2团团长已经获知明早进攻的消息,但红1团团长明早敢发起攻击吗?他不敢,因为他心里清楚,红2团团长并不知道他(红1团团长)已经知道了红2团团长已获知明早9时发起攻击这个消息,红1团团长继续想,如果是他本人是红2团团长,就不会贸然攻击,因为自己已经获知明早9时发起攻击这件事,对方未必知道,而有可能因为传令兵回团时被抓,敌人反而知道了,自己贸然攻击,有可能就会失败。于是,红1团团长对传令兵说兄弟,你辛苦了,先抽袋烟吧,抽完后再辛苦你跑一趟红2团,告诉他们团长,就说我已经知道他已经知道了明早9点进攻这件事,让他放心地打吧。 写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已经猜到了,即使传令兵再次来到红2团,红2团团长也不敢开战,还是要传令兵再次回红1团报信,因为红2团团长担心红1团团长不知道他(红2团团长)已经知道了红1团团长知道他(红2团团长)知道明早9点发生攻击的事。(此句53个字,想到松鼠们多用短句的建议,心里严重疚结中) 回到三次握手问题上,红1团和红2团其实就是通信的双方,这场永远也达不成协议的战斗,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通信道理: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可靠的通信协议 。 三次握手是电台点对点通信的一般规则,但即使三次握手成功后,以后的通信就能保证正常吗?当然不能,握手成功后的设备故障、干扰、话务员的伤亡等,无数种可能性会导致通信失败。三次握手成功只说明了之前的通信条件和环境,而不能决定和预测之后的通信条件和环境。根据经验,两个电台之间的通信失败,最大的可能性是两个电台本身的故障,三次握手的成功排除了这种可能。以后的情况很难预测的,通信协议只能做到尽可能的可靠,而不能做到理论上的完全可靠。 电台通信一定要三次握手吗?当然不一定。潜伏者为了不暴露自己,可以只使用收信机而不发信,回应总部时可以采用其它手段,例如在指定电线杆上贴个寻人启示。如果电台的发信机出了故障,也可能不经过三次握手而达成通信,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某部的电台发信机坏了,指挥所在没有收到对方握手信号的情况下,连续盲发14份报文,该部全部收到,并按指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该电台台长因此荣立了二等功。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1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 2008年创刊的《安全与通信网络》被SCI、EI收录
wanyuehua 2010-3-21 07:56
万跃华 2008 年创刊的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安全与通信网络》, ISSN: 1939-0114 ,双月刊,英国( JOHN WILEY SONS LTD, THE ATRIUM, SOUTHERN GATE, CHICHESTER, ENGLAND, W SUSSEX, PO19 8SQ )出版, 2008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8 年的第 1 卷 1-6 期到 2010 年第 3 卷第 1 期共 102 篇论文。 该刊是 EI 收录期刊, EI 从 2009 年开始收录, EI 共收录了该刊 2009-2010 年 60 篇论文。 102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94 篇、社论 8 篇。 102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美国 46 篇,加拿大 11 篇,中国 15 篇(其中台湾地区 9 篇),法国 8 篇,澳大利亚、德国、希腊、意大利各 7 篇,日本 4 篇,印度、西班牙、英国各 3 篇等。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的是北京交通大学( Beijing Jiaotong Univ ) 1 篇、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1 篇、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Natl Digital Switching Syst Engn Technol Res Ct ) 1 篇。 102 篇文章共被引用 40 次,其中 2008 年被引用 14 次,, 2009 年被引用 16 次, 2010 年被引用 10 次,平均引用 0. 39 次, H 指数为 3 (有 3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3 次)。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安全与通信网络》投稿指南: 该刊每年均出版特刊,主编为中国台湾国立成功大学陈晓华( Hsiao-Hwa Chen )教授 hshwchen@ieee.org 网址: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4299116/home 编委会: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4299116/home/EditorialBoard.html 作者指南: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4299116/home/ForAuthors.html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scn
个人分类: SCI投稿|8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谈光纤
热度 1 fouyang 2010-2-1 09:15
来美国早的人,可能还记得八十年代Sprint长途电话公司的广告: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在电话另一端听得清清楚楚。这样高的音质,是因为他们用了光纤网络。其实,Sprint的通话质量并不比竞争者好。但用光纤这个先进技术作卖点,还是很有效果的。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光纤已经无所不在了。我们每天看见,听见的信息,都在光纤中传送过。就像电线,水管等一样,我们在享受其服务的同时,已经对它本身视而不见了。 2009年物理诺贝尔奖由光纤之父高琨分享一半,又把光纤带入了人们的视界。关于这一年的得奖工作,有一篇很好的介绍:http://www.changhai.org/articles/science/physics/nobel2009.php 这里就不重复了。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下光纤的历史和现代光纤通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光纤的基本原理是我们都熟悉的全反射。当光在玻璃内传播时,在一定条件下会被玻璃的表面来回反射而不漏到外面去。这样光就会沿着玻璃传到另一端。这个原理在十九世纪人们就知道了,也用玻璃纤维来传送影像和数据。但是现代光纤的出现,还依赖于三个重大科学成果。 首先,现代光纤并不是简单的全反射光管。它更像微波上用的波导管:电磁场在边界的约束下以一定的模式振动和传播。光纤有两层材料:最里面的芯管和外面的覆层。两者的界面,就是上面说的反射层了。但实际上光并不是限于在芯管中传播,而是被芯管引导着,在两种介质中同时传播。这个理论在一九六一年提出,指导了光纤结构设计的方向。事实上,今天除了极短距离外,所有光纤都是单模式的,也就是只有一种电磁振动模式能够在其中传播。这种光纤的芯管只有几个微米直径,是光的波长的几倍。所以光在其中的传播不能用反射这样的几何光学语言来描写。【注一】 第二,就是高琨提出的光衰减的来源。高琨在一九六六年指出,光纤中的光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如果能制造纯度极高的玻璃,光的损失就可以从当时的二十米损失99%减少到1000米损失99%。而今天的光纤,是一百公里损失99%。光损失的减小,排除了光纤走向实用的障碍。 第三个科学成果,就是激光的发明和应用。1975年,第一个商用的,可以在室温下连续发光的半导体激光器问世。两年后(1977年),在芝加哥就建成了第一个实验光纤回路。同年,ATT在芝加哥正式使用光纤传送电话信号。 与铜线相比,光纤在长距离传送方面是理想得多的载体。一方面,它的频宽非常宽,也就是传送数据的速度非常高。一条光纤能抵成千上万条铜线。另一方面,它的损耗很低,也就不需要途中有很多放大站。这在海底电缆上特别有好处。但是,这些放大站却比铜线中的要麻烦得多。放大光信号,需要先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取出其中的数据,再重新调制到光波上去。到了1990年代,光放大器开始广泛应用。光放大器可以直接增强光的强度,而不用转化成电子信号。但是,经过长距离传输后光信号的波形会有畸变,噪声也会增加。所以还是需要在一定距离后将它转变为电信号清理以后再继续传送(称为再生)。所以,长距离光纤线路上接有很多光放大器和电子再生器。现在,新一代的器件也可以在光放大的同时作一定程度的修正和清理,减少了所需要的电子再生器的数量。 虽然作为传播媒介来说,光纤比铜线要好得多,但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长途传送来说,光纤的主要问题是非线性和色散。色散是指不同波长的光传播的速度不同。这样,一个光脉冲在传播过程中会变宽,而和别的脉冲混在一起。这就限制了脉冲之间的最小距离,也就限制了数据传送速率。在输送功率高的时候,非线性会使得光的谱线变宽,从而加剧了色散现象。光纤线路中可以加入具有相反色散系数的一段光纤来近似地补偿色散,从而增加再生器之间的传送距离。 一条光纤上,还可以同时传送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现代的高速光纤网路普遍采用高密度波长多分(DWDM)技术,用几十,几百个十分接近的波长来并行传送数据。除了达到超高的传送速率外,这种技术还为数据处理带来了方便。在终端上,我们可以对每个波长所运载的数据进行加载或卸载,而不需要把其他波长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当然,这种技术对于光源的稳定性和光纤的传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数据传送速率提高后,数据处理中的电子部分就成了瓶颈。于是,人们设法在光学的范围内完成更多的处理。光纤网络中的路由器好象是铁路转运中心,负责把一条铁路(光纤)上进来的货物(数据)按照其目的地放到相应的铁路上运出去。最早的路由器是电子的,需要把数据从光信号上解调出来,送到相应的出口,再调制成光信号。这相当于转运中心要把货物卸下列车再重新装车。而全光路由器则试图避免这样的转换。目前的全光型路由器可以把一个波长的光接驳到相应的出口光纤,并根据需要转换波长。这好像是把一节车厢直接编组到新的列车上,比装货卸货要省事多了。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一条波长上的数据的目的地是一样的。随着光接驳的速度加快,在不久的将来能实现在数据包层次上的接驳而不需要光、电之间的转换。这样,系统的容量又能进一步提高了。 以上说的都是长距离,高速度的数据传送。除此以外,光纤也用在家庭和企业的接入服务上,也就是所谓光纤到户。这种技术中主要的挑战就是降低成本了。 三十年前第一条实用光纤,传送速度是45兆比特/秒(Mb/s)。现在的传送速度已经高于太比特/秒(Tb/s),提高了近十万倍!但是这还没到尽头。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传送速度还有望继续提高。下面就介绍两个活跃的研究方向。 目前光信号的调制是很简单的,基本上就是开和关两种状态。一个波长在每个脉冲时段可以传送两个比特(数位)的数据(使用两个相差90度相位的载波)。加上偏振的话,速度可以再加一倍。如果象铜线的数字通信一样使用更复杂的调制方式,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传送速率。但这就要求在接收端有更复杂的信号处理。这在以前很难办到,因为所要求的时钟速度太高了。但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信号处理的复杂度正在增加。这不仅能支持速率更高的调制方式,而且能用电子信号处理来更精确地纠正光纤传输中的畸变,从另一方面提高传送速率。有了强大的信号处理,光纤的传送速度就可望接近香农极限了。 上面说到,光纤传送的大敌是非线性和色散。但柳暗花明,这两个特性却造就了一种新的传送技术:孤立子(soliton)。非线性和色散在一定条件下的组合,可以让一个脉冲传播很长距离而不改变形状。这个在十九世纪就被发现的现象,曾经是数学上一个冷僻的研究题目。但到了1973年,有人提出在光纤中能产生孤立子。1990年代,已经做出了演示系统,证明孤立子在光纤中可以高速传送数据,而且只靠光放大器,不需要电子再生就可以传送上亿公里。这个技术实用化以后,光纤通信的性能又可以大大提高。 光纤问世三十多年来,已经彻底改变了有线数字通信的格局。从落针听声的广告到今天无处不在的光纤网路,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信息对我们来说已经象水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了。随着传送速率的进一步增加和传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还有着无穷无尽的新应用等着我们去发明和享受呢。 【注一】按照几何光学的说法,芯管和覆层之间的界面是光密到光疏介质,所以能形成全反射。这样光线就在芯管内部迂回前进。根据入射角的不同,光线走的路途也不同,所以到达终端的时间也会有区别。这样,一个光脉冲经过传输后就会散开,所以不能传太远。 当芯管的直径与波长同一个量级时,光波的传播就不能用直线来近似了,而要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解波动方程。一般来说,在同一个边界条件下可以有很多解,这些解称为这种边界条件下的模(例如,在自由空间,任何方向的平面波都是波动方程的解)。但是当芯管直径很小时,波动方程只有一个解,这种情况称为单模。在单模传播条件下,光脉冲可以传送很长距离而不散开。 也可以这么想:光波是向四面八方传播,又从四面八方反射回来。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反射才会相互增强而不是抵消,而形成一个模。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5439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电子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简单认识和概括
williammilo 2010-1-28 05:19
我的博客已经搬家到 xiongbox.com 欢迎访问熊伟博士的网站! 本文永久链接 http://xiongbox.com/电子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简单认识和概括/ 1.简单的来说,信息作业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 信息的采集、变换、传输、交换、存储、处理和再现 等。 2. 通信 是 实现从点到点(人与人,人与机器或机器与机器)的信息传输和交换 的系统。 3. 电子线路与网络 是 由电子元件和电子器件组成的功能性电子单元 。 4. 信号处理 是将语言、图像、雷达等电信号或其他电测非电信号进行 诸如过滤、平滑、压缩、变换、重构之类加工过程 的理论和技术,以及这些理论和技术在电子和非电子领域中的应用。 5. 计算机 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数据,处理结果也是信息数据。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 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 ,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 有限的步骤 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算法的特殊表示称为程序 。
个人分类: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晒个自己整理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方向可能相关的期刊列表
abyssoop 2010-1-14 13:42
1 ACM的期刊列表 5 1.1.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http://cacm.acm.org/) 1.2. NetWorker http://networker.acm.org/ 1.3. Queue http://queue.acm.org/ 1.4. ACM Computing Reviews http://www.reviews.com/ 1.5. Computing Surveys http://surveys.acm.org/ 1.6. ACM Transactions on Autonomous and Adaptive Systems (TAAS) http://taas.acm.org/ 1.7. ACM Journal 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Computing Systems(JETC) http://www.cse.psu.edu/~mdl/jetc 1.8.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 Theory (TOCT) (2009年才刊登了第一期) 1.9.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http://tois.acm.org/ 1.10.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Technology (TOIT) http://toit.acm.org/ 1.11. ACM Transactions on Modeling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TOMACS) http://www.linklings.net/tomacs/ 1.12.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 http://tosn.acm.org/ 1.13. Transactions on Storage http://tos.acm.org/ 1.14. ACM Transactions on the Web http://tweb.acm.org/ 1.15.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http://www.ton.seas.upenn.edu/ 2 IEEE的期刊列表 2.1.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2.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2.3.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2.4.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5.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6.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2.7.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8. IET Communications 2.9. IET Computers & Digital Techniques 2.10. 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 2.11. IEEE Distributed Systems Online 2.12.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13. Electronics Letters 2.14.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15.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16. IET Information Security 2.17. 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2.18.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Magazine 2.19.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20.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2.21. IEEE Network Magazine 2.22.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23.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24. IEEE Transactions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25.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2.26.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2.27.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28. 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 2.29. IEEE Technology & Society Magazine 2.30.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3 ELSEVIER的期刊列表 3.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3.2.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3.3. Information Systems 3.4.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3.5. Computer Networks 3.6.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 3.7. Computers & Fluids 3.8.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3.9. Information Sciences 3.10.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3.11. 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3.12. Journal of Systems Architecture 3.13.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3.14. Network Security 3.15. Neural Networks 3.16. Parallel Computing 3.17.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18. Performance Evaluation 3.19.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3.20. Pattern Recognition 3.21.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3.22.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3.23.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3.24.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4 SPRINGER期刊列表 4.1. Acta Informatica 4.2.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4.3. Computer Science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4.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Analysis 4.5. Computing 4.6. 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s 4.7. Distributed Computing 4.8. Evolutionary Intelligence 4.9. GeoInformatica 4.10. Graphs and Combinatorics 4.11.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4.12. Higher-Order and Symbolic Computation 4.13. Ident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4.14.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4.15.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 4.16.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17.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s Sciences International 4.18. Journal of Internet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4.19. Journal of Scheduling 4.20. New Generation Computing 4.21. Journal of Network and Systems Management 4.22. 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4.23.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4.24.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4.25.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 Information Sciences 4.26. Scientometrics 4.27. Service Orient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4.28.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4.29. Theory of Computing Systems 4.30. World Wide Web 4.31.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8175 次阅读|2 个评论
Elsevier出版的 Optical Switching and Networking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09-10-29 06:44
2004 年创刊的Optical Switching and Networking《光交换和网络》,ISSN: 1573-4277,季刊,美国(ELSEVIER SCIENCE INC, 360 PARK AVE SOUTH, NEW YORK, USA, NY, 10010-1710)出版,2009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目前在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8年的第5卷第1期至第2009年第3期共48篇论文。 48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26篇、会议论文17篇、社论5篇。 48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美国16篇、意大利7篇、西班牙6篇、加拿大5篇、日本5篇、希腊4篇、德国3篇、印度3篇、中国3篇等。 该刊每年均出版某个会议论文的特刊和专刊,如2009年第3期的特刊就刊登了8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Optical Networking Technologies,Washington, DC, NOV, 2007 的7篇会议论文。 Optical Switching and Networking《光交换和网络》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5734277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703621/author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osn/
个人分类: SCI投稿|6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学谋:泛系资源泛通论:交通.通信.金融.数学
aloofgk 2009-6-16 21:12
YHY按: 《吴学谋:泛系资源泛通论:交通.通信.金融.数学》刊于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第37卷(2009)第3期。今特予转载。 详见: 泛系资源泛通论:交通.通信.金融.数学
个人分类: 超然观控|323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Impeccable号情报船说到Alfvén波】(3)
等离子体科学 2009-3-19 17:23
在地球空间传播的 Alfvn 波一般是非常非常慢的,其频率经常就是几个 Hz (相应的波长大约在几百公里)。这么缓慢变化的电磁波,简直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奇迹。在理论上预言这种电磁波的存在,是人类认识和了解自然迈出的重要一步。所以 H. Alfvn 的 Nobel 物理奖是当之无愧的。 那么 Alfvn 波是怎样产生的呢? 中学的物理课上就讲过:自然界中的磁场可以用磁力线来描述。因为带电粒子环绕磁力线的运动,所以等离子体中的磁力线不仅有张力,而且有惯性(即其携带的带电粒子的惯性)。这样,某一段磁力线上垂直于原来磁力线的小扰动,就会如同抖动一根拉直的绳子一端,形成一个沿着磁力线传播的波动。从 Faraday 定律知道,因为这个波动具有随时间变化的垂直于原来的未扰动磁力线的 磁形变,所以会激发同时垂直原来磁力线和这个磁形变的电矢量。这样就激发起一个传播的电磁振荡电磁波。类似拉直的绳子上传播的横波(剪切波)、或者弦振动的传播一样,这个电磁波的速度的平方与张力成正比(在 SI 单位制里等于磁感应强度的平方除以两倍的真空磁导率),与惯性(一般是离子的质量密度)成反比。因为这个波具有剪切波的形式,所以被称为剪切 Alfvn 波。 这种低频电磁波模式的存在,为我们设计超低频通信的接收天线提供了一种选择:只要这个天线可以将低频信号转换成该频段的 Alfvn 波,那么就可以将天线的长度缩短到几米或者更短。原则上来说,这样的天线可以通过沿着轴线方向磁化的柱状等离子体来实现。 除我们前面谈到的剪切 Alfvn 波,还有一种波长更短的动力学 Alfvn 波。其波长可以短到离子 Larmor 半径的数量级。对于一般的离子温度以 0.01 eV 计的实验室等离子体来说,这一波长大约在 10/B 厘米。这里 B 是用 Gauss 来计量的磁感应强度。也就是说,即使是在 1 Gauss 这么弱的磁场中,这一波长也不过才 10 厘米 ! 动力学 Alfvn 波的理论,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提出这一理论的两位科学家(当时都在 Bell Lab 工作),一位是光纤通信理论的奠基人 A. 长 谷川 先生(美籍日裔),另一位是美国加州大学( UC Irvine )教授、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 陈骝 先生。后者因为其在 Alfvn 波物理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了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 2008 年 Hannes Alfvn Prize 。这一以 Alfvn 命名的科学奖,是世界上等离子体物理学界最高奖项之一(另一个是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 Maxwell 奖)。奖给 Alfvn 波物理方面的工作,更是 名至所归!这些工作还包括了 陈骝 教授 后来与其它两位华人物理学家一起完成的堪称经典的环形 Alfvn 本征模的研究。以后如果有机会,再做简要介绍。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534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Impeccable号情报船说到Alfvén波】(2)
等离子体科学 2009-3-18 18:43
超低频电磁波在海水中衰减会比较弱。而电磁波的频率越低,波长越长。所以所谓超长波(甚至极长波)通信问题从冷战时期开始就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重视。对于频率以 10kHz 计的超低频电磁波来说,其波长可以达几十公里。至于 kHz 或者更低频段的极低频电磁波(极长波)的波长则达上百公里。这样波段的发射天线还可以建造(据说冷战时期美国就曾建造过跨越几个州、总长上百公里的极长波天线),但是这样波长的、随水下舰只运动的接收天线的设计制造可以说是极大的挑战。 对于波动来说,在远远短于波长的尺度上,这个波动是很难看到的,就像对于一个圆来说,一小段微分弧可以近似看成直线。所以要探测到一个长波信号,我们用的尺(比如天线长度)与波长之比必须大于探测的工具(天线)本身的对信号的分辨率,即我们能测出的最小信号强度与接受到的最大信号的强度之比。 当然,人们想出不同的办法来改进接受信号的方式。目前技术水平,潜入水下百米的潜艇要接收几千公里外的极长波信号,据说得拖一条几百米长的尾巴。 低频电磁波为什么就非得有这么长的波长?这是因为一般电磁波的速度大约在光速的数量级:要以每秒几十万公里计。 那么,难道就没有波长较短的低频电磁波?有!而且波长不是一般地短!这就是 Alfvn 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地球空间传播的 Alfvn 波,波速常常只有每秒几百上千公里,只是光速的千分之几。可以说是最慢的电磁波。这样的电磁波,在 kHz 频段的波长可以只有几百米。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4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传输媒体与信号
nipy 2009-3-9 12:16
信息传输媒体与信号 我们在多媒体概念辨析一文中曾指出,被称为多媒体的话音、图像、文字、数据等并不是真正承载信息的物质媒体,而只是一些不同编码结构的信息表达形式。这里讨论的信息传输媒体才是真正能够承载信息的载体,或者说是能够携带信息进行传输或存储的载体。以话音、图像、文字、数据形式表示的信息要在计算机或通信系统中存储或传输,都还需要某种便于存储和传输的,被称为 信息传输媒体 的物质实体来承载它们。为了研究信息传输媒体的性质和作用,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话音、图像等信息的实际传输过程。 ( 1 )对于话音信息,我们已指出,它是体现在信源某种物体的振动幅度和频率特性的变化之中的。人在讲话时,喉舌的振动推动空气振动形成空气波向四周传播,空气波动保留了与振源相同的振动幅度和频率特征,从而携带了话音信息进行传播。人耳获得话音信息,也正是空气波按振动源幅度、频率振动,作用在耳膜上的结果。所以空气波 ( 波动的空气 ) 是携带话音信息的载体,也即是话音信息的传输媒体。对于电话通信系统,人讲话的话音信息先通过空气传播并作用到话筒,话筒把空气波动转换为电流强度的波动,空气波中反映信息的振动幅度、频率特性被转换为相应的电流的波动特性,波动的电流携带着话音信息沿电话线路作用到远地接收端的听筒,听筒作相反变换把话音信息又通过空气传给听话人。所以在电话通信系统中,电流也是话音信息的传输媒体,话筒和听筒起了传输媒体从空气波到电流之间的转换作用。在广播通信系统中,音频电流还可能通过某种调制方法,把代表话音信息内容的音频特性去控制更高波段载波的某种特性参数 ( 如振幅、频率、相位等 ) 的变化,并且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方式发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话音信息的传输媒体又从低频电流转换为载波高频电流和向空间传播的电磁波,但 无论传输媒体如何变化,被传输的信息内容总是以控制传输媒体某种特性参数变化的方式由媒体承载着而被传输的。 ( 2 )图像信息的传输可直接以光为传输媒体。光照在某个客观实体或某张图画、照片上,由于各部分像素颜色、质料的差异,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 包括对光谱中不同频率光波的不同吸收和反射特性 ) 不同,使对应各像素的反射光束具有不同的频谱 ( 不同振幅的不同频率分量的集合 ) 特性,从而把图像信息携带着传播出去。人眼正是从这些反射光的不同频谱特性中感受到图像信息的。没有光这一图像信息的传输媒体,人在黑暗中是看不到任何东西的。摄像机、传真机、录像机等设备无非是把携带图像信息的光波频谱特性转换成电流变化的频谱以进行存储或进一步传输;放像机、电视机等则作相反的转换。所以,在广播电视系统和电传系统中,图像信息也是采用视频、载频电流及电磁波、光等作为它的传输媒体的。 ( 3 )文字和数据信息的传输,如电报、电传通信,是把文字通过键盘编码为按一定逻辑和时序变化的电脉冲进行传送的。数据通信中对数据信息的传输,也是首先把各种信息编码为计算机认识的二进制编码脉冲或电位,然后送入数据通信系统中进行传输的。所以文字、数据信息在通信系统中的传输也是以电流为基本传输媒体的,其信息内容寄寓于电脉冲逻辑 1 和 0 的时序排列结构之中。在电报、电传或数据通信的传输过程中,传输媒体也还可能进行多种变换,如用二进制代码调制载波、各种电磁波以致光波。只要这种反映信息的编码脉冲时序结构特性能以一定方法控制这些传输媒体某种特性的参数变化,即可把信息由不同传输媒体继续携带着送到收信端。 由以上分析可见,前面所讨论到的空气波、电流、电磁波及光波等都是一些在网络通信系统中最常被利用的能携带信息传输的信息传输媒体,它们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性: 都是物质实体 ,从而有可能成为承载信息的实体; 具有流动性 。它们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能量作用下可以在一定空间高速传播; 具有可控性 。可以容易地控制它们某种特性参数的变化来表征信息。 应该指出,空气波、电流、电磁波及光波传输媒体都是物质实体,因此,它们的可控特性参数,无论是频率、相位、振幅和频谱,都是物质的属性,话音、图像、文字和数据等不同的编码结构特性正是通过控制这些传输媒体物质属性变化来携带信息进行传输的。通信传输系统只知道信息的编码结构形式,并不知道信息的内容,但只要它能正确的传输编码结构形式,即可自然地正确传输信息内容。因为 信息内容反映在编码结构形式之中,而编码结构形式又反映在传输媒体的属性变化中 。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较方便地引入信号 ( Signal ) 的概念。简单地说, 信号就是携带信息的传输媒体 。所以在通信系统中我们常常使用电信号、电磁信号、光信号、载波信号、磁信号、脉冲信号、调制信号等等术语来指携带某种信息的具有不同形式或特性的传输媒体。 CCITT 在有关 Signal 的定义中也明确指出: 信号是以其某种特性参数的变化来代表信息的 。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信息传输媒体与信息存储媒体的联系。我们曾指出, 信息存储可以看成是暂停的传输,而信息传输可以看成是流动的存储 。因此,既然信息传输是携带信息的媒体的传输,那幺,信息存储实际上也应是携带信息的媒体的存储。例如纸张上存储的文字信息,实际上是以墨水、油墨等为存储媒体,是墨水在纸张上写出不同结构的笔划来才表现出文字信息内容的。计算机中的半导体存储器是靠电信号的电位高低、逻辑排列才能存储数据信息的。没有电信号这个携带信息的媒体,存储器是无法存储信息的,就如同没有墨水等媒体就无法在纸上存储信息一样。各种磁盘、磁带则是以存储磁信号而存储信息的。所以在网络通信系统中,信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可携带信息进行传输,而且还在于它可携带信息进行存储以及在计算机中被处理和输入、输出。计算机网络之所以能把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利用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借助于 信号 这个携带信息的中间载体才得以实现。这里媒体的含义也正是用了 Mcdium 中间物之意。 (摘自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第三版书稿) 倪鹏云 相关链接 多媒体概念辩析
个人分类: 网络通信|4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条海底电缆
xzhao 2008-12-2 07:41
1812年1月8日凌晨,在美国的新奥尔良地区,近万名英军在浓雾的掩护下向安德鲁-杰克逊将军的部队发起了进攻,这场美国独立战争的 最后一战 从早杀到晚,造成几千人伤亡。杰克逊将军最终打赢了这一仗,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却是一次可以避免的战斗:美国和英国早在两个星期以前已经在欧洲签订了停战协议,只不过停战的消息要费时数周才能穿过茫茫的大西洋。落后的通信手段让人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6年后,也就是1858年,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缆开始运行。这要归功于科学技术在19世纪的飞速发展。1800年,意大利的付打( Alessandro Volta )发明了电池,电学实验因此得到很大发展。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 Hans Christian rsted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大数学家高斯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现象实现了信息的短程传递。英国人库克( William Fothergill Cooke )在1837年获得了电报的发明专利,其产品在铁路系统投入使用。1844年摩尔斯电码的发明人摩尔斯( Samuel F. B. Morse )架设了美国的第一条电报线路。 第一条海底电缆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科学家,美国商人菲尔德( Cyrus Field ) 亦功不可没。可以想象,架设一条穿过大西洋的电缆在当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不仅技术上没有先例,资金方面也需要极大的投入。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如果没 有几位既有远见又有毅力的人来领头,恐怕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设想。菲尔德一方面寻求当时有名的科学家如摩尔斯,法拉第等做技术论证,另一方面在美英两地进行 融资和政治活动以寻求政府的支持。最终两国政府不仅为融资提供经济担保,并且派出军舰担任勘测及铺设电缆的任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这一项目, 菲尔德的请求在美国参议院表决时险些夭折,仅以一票之差而勉强通过。 菲尔德通过发行股票最终融到了35万英镑(约175万美元),其中菲尔德自己出资近9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当时一名熟练工人的年薪不过520美元。1857年铺设电缆的工作从英国海岸开始,发明了热力学温标的开尔文爵士( Lord Kelvin )当时作为主要工程人员在船上工作。但这次铺设工作并不顺利,电缆在铺设了300多公里之后断裂。第二年又铺设了一次,也失败了,这时打退堂鼓的声音多了起来,但在菲尔德,开尔文等人的坚持下,第三次终于成功地把长达2300海哩的电缆铺在了大西洋底。 1858年8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发出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封电报,她致电当时的美国总统詹姆士,向他祝贺电缆的开通。这封103个字的电报共花费了16个半小时才传送成功,纽约为此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仪式和焰火表演。英国政府从中也尝到了甜头:由于信息的通畅,一项原定的军事行动被取消,为英国人省下了5万多英镑的开支。但六个星期之后,这条电缆就因为故障永远停止了工作。 英国政府在此以后成了海底电缆的主要倡导者,她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工艺标准,大大提高了电缆的可靠性。菲尔德再次融资 65万英镑,于1865年开始铺设第二条电缆。有了积累的经验,铺设工作以每天20海哩的速度顺利进行。但铺到四分之一时,电缆突然断裂沉入海底,因为电缆太重,船上没有足够结实的绳子把电缆吊起来,这次铺设以失败告终。但人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尤其是看到赚钱机会的投资者们,很快在1866年,铺设工作再次启动,并于同年顺利铺通。投资者得到了丰盛的回报,在此后短短一年内,通过这条电缆就发过2772份电报,当时的价格是一个字10美元,以每份电报平均50字计算,这 条电缆一年的收入就超过25万英镑(1英镑=5美元)。另外一条利好消息是上一年断裂在海底的电缆也被找到了,接好断头后继续铺 设,所以人们一下子有了两条海底电缆。 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海底电缆把五大洲完全连接起来,技术也日新月异,电缆变成了光纤,传输速度也由1866年的一分钟6-8个字到如今的10Gbps。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条直接连接中美两国的海底光纤也在今年早些时候铺设成功,这条光纤西起美国加州,东至中国青岛,由美国Verizon公司与中国电信等共同经营。 参考文献: Jeremiah Hayes, A History of Transaltantic Cables, IEEE Communications, Vol 46, No. 9, 2008. http://altantic-cable.com Transatlantic telegraph cable , Wikipedia.
个人分类: 科研|11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