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石钟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石钟山游记
yag195544 2017-10-26 17:41
石钟山游记 石钟山之于中国名山谱系是为渺小者,高仅盈地十二丈,四至阔不过三百亩。如此之弹丸小山乃被天下所识。何故?书之传也。书何以传?宋苏公记也。苏公何以记?疑前人谬也。前人何以谬?“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公如此言之。 后人多为《石钟山记》而不胜感慨,皆叹苏公一探求得真知。然亦有对记之相诟病者。曾国藩语之:“石钟山者,山中空,形如钟。东坡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后人亦多有探究石钟山名之由来之本,但各执己见、莫衷一是。石钟山名之由来仍为千古迷案。迷案成诱,引天下人纷至沓来,为此形渺名壮之山麓平添无限引人入胜之声名。 然后人予苏公无论作何褒贬,皆无法掩苏公之慧之颖,石钟山盖因《石钟山记》而显赫,盖因苏公三访湖口而名扬天下,虽他论皆不足以议尔。后人皆可从山之全貌、山之一隅、石之音律辨其名之由来,但须得本源之佐证,否则无察考之必要。若无本源之佐证,虽言之凿凿,何以言己是他非?终落得枉费心机,令天下贻笑大方尔,且置人以拾人牙慧、随风使舵、推波助澜之口实。呜呼哀哉! 公元二零零九年初秋仲秋之隙,吾携妻与好友二三,别匡庐,慕名至湖口县境内专访石钟山。 湖口县虽为赣之小县,然因地处险要,古往今来皆视之为控咽喉之重地。石钟山更为湖口县咽喉之咽喉,领湖口于江湖间。其左领鄱阳之湖水,右携浔阳之江水;“西扼楚蜀,东联吴会,北障新蔡,南捍豫章,襟带江湖,锁钥城镇。”(清胡传钊云);世人皆举此山为江湖锁钥,兵家必争之地。 临山门,门楣上书“石钟山”三字,乃今人大家郭沫若所题。 踱进山门,右置苏公汉白玉石像,碑座题记苏公三访湖口往事,记曰:苏轼“曾三来湖口,游石钟山。一次,元丰七年(1084)六月九日,同长子迈,月夜泛舟,著《石钟山记》,题《上观音阁》和《渊明词》诗;二次,绍圣元年(1094),与朝云南迁过此,访李正臣,作《壶中九华诗并序》;三次,建中靖国元年(1101),自海南还,重访九华石,留有《前题并序》和《石钟山》诗。”石像洁白清雅,示湖口人敬苏公之真心。然雕像略欠技法,不足以展苏公之神之貌,余以为存憾焉。 拾级而上,有碑亭矗于醒目处。碑亭六角飞翘、顶饰琉璃,亭间设碑一面,名曰“怀苏亭”。“苏”者苏轼也。此碑亭先有碑继有亭。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榷使朝尔岱于山南麓傍临湖塔建碑,碑镌《石钟山记》。乾隆年间知县赵作霖使人修成一亭。清人所建碑亭皆早圯。1959年,今人重建碑亭,亭址另选紫云廊前。1979年再修存今。观碑,正面乃苏公像及苏公三至石钟山记;后面乃清书法家翁方纲手书《石钟山记》。怀苏者乃湖口县仰慕苏公民众也。设若苏公不曾至湖口,或虽至湖口而无《石钟山记》,天下何以知湖口、何以知石钟山?故曰怀苏实乃湖口民众之真情实感也。 石钟山虽小巧,却颇有一番好景致,有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昭忠祠、英雄石、碑廊、梅花厅、上谕亭、桃花涧、浣香别墅等一干景色,且各存其本色,盖因小作篇幅之限而不详述之。 立于石钟巅之江天一览亭,江湖之水皆收于眼底。鄱阳湖水清许如绿,浔阳江水浊许近黄。江湖间存一线,示江湖之界,虽相连却清浊分明,虽同流却不肯合污,款款分流达五十余里,此乃湖口一胜景,观览者无不啧啧称奇。 江湖间可分清浊,人世间亦可分黑白。 天下芸芸众生,熙熙攘攘,虽皆为果腹口食而来,皆为遮寒衣裳而往,却浊清两分,亦类之于江湖之分。 今游石钟山虽无饱览名山大川之所得,然更知石钟山,更敬重苏公焉。敬其非人云亦云尔,敬其服众之文采,敬其令世人知石钟山焉。此乃最大收获。故记之。
个人分类: 游记|3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湖锁钥”--石钟山
yaoweijian 2016-5-12 08:02
5 月 2 日上午,我们开车离开景德镇后直奔武汉, 10 时许,开车路过石钟山,顺便下来逛逛。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鄱阳湖边上。许多游人是通过中学课文中苏轼的《石钟山记》知道这里的,不过当你亲眼见到它的真容可能会有些失望 —— 其实石钟山只有 40 多米高,更像一个小公园。因为山不高,走上去一点也不累,而且山上的景观布局紧凑,几乎是一步一景。山中的景观大多与苏轼、石和钟有关,比如景区入口的苏轼石像、上山路上的石钟亭,还有一口 “ 和鸣钟 ” ,敲一下一块钱,供游人 “ 撞大运 ” 祈福用。 一路走到江天一览亭,是山上观景最佳处。站在亭中放眼望去,近处是鄱阳湖,远处是长江,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湖水和江水交汇处一道明显的分界线,确实是水天一色。继续往前走还有不少景致可看。忠烈祠和旁边的慈禅林,以及一座临湖塔是石钟山上的主要建筑,虽是后来重修过的,但还算有些古意。有时这里的戏台上会有编钟演奏,可驻足欣赏。下山路上有几处摩崖石刻,石刻前是用石板在水面上搭建的曲折小径,仅容一人通过。可站在上面拍照,而后小心走过去,不多远便能回到山脚下了。 石钟山离鄱阳湖码头不远,下山后走走就到。乘船游湖,不仅能欣赏鄱阳湖美景,也能拍石钟山全貌。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 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 “ 江湖锁钥 ” ,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 近睹江湖清浊。 ( 因为水的密度,高低,流向不同,所以江和湖不会混成一体 ) 如在月色之夜,可谓 “ 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 ”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
3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口石钟山
Mech 2015-8-14 10:59
石钟山在鄱阳湖与长江的汇合处,即在长江之岸,亦是鄱阳湖之滨。石钟山三面环水,似立于水中,因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而暴得大名。 石钟山现在辟为公园。入门不远,就有石钟亭和怀苏亭,也算是饮水思源了。石钟山不仅是本身的兴趣,也是胡江汇合的观景点。较佳的眺望处有江天一览亭和清浊亭。都能看到湖口对面的梅家洲和长江对岸,尤其是长江和鄱阳湖水分两色。 石钟亭 怀苏亭 江天一览亭 江天一览处眺望江湖 清浊亭 清浊亭处眺望江湖 鄱阳湖,古称彭蠡湖。彭蠡湖口,古人多有吟咏。只从唐诗中选三首。 自彭蠡湖初入江 张九龄 江岫殊空阔,云烟处处浮。 上来群噪鸟,中去独行舟。 牢落谁相顾,逶迤日自愁。 更将心问影,于役复何求。 江行无题一百首 ( 《全唐诗》中只有五十首,这是第四十八首 ) 钱起 湖口分江水,东流独有情。 当时好风物,谁伴谢宣城。 浔阳江畔菊,应似古来秋。 为问幽栖客,吟时得酒不。 过湖口 唐彦谦 江湖分两路,此地是通津。 云净山浮翠,风高浪泼银。 人行俱是客,舟住即为邻。 俯仰烟波内,蜉蝣寄此身。 当然,中国湖口不止一处。张九龄的诗明确说到自彭蠡湖初入长江,钱起说到了浔阳 ( 即现在的九江 ) ,而 唐彦谦随后就有庐山诗,都可以推测说的是彭蠡湖口。 在石钟山公园并不能窥石钟山真貌,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乘游船到江湖交界处,便可以回眸石钟山了。 横看石钟山 侧看石钟山 石钟山石 船到江湖汇合处,看分界线反而没有凭栏远眺看得清楚。很多事情都如这若隐若现的分界线,离得近,看得清,未必看得准。整体不是部分之和。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高;退十步,心明眼亮;退百步,神清气爽。有进无退,是年轻人的特权。物壮则老,于是知止知退。江上放目远眺,心旷神怡。 近看江湖分界线 远眺跨江大桥 江上放目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游庐山日记:第五日
热度 1 Mech 2015-8-6 01:27
七点半叫早,八点开饭,八点半出发,从北山公路下山。北山公路更曲折, 跃上葱茏四百旋 是写北山公路,而不是上山时的南山公路,其实只有 396 个转弯 。基本没有堵车,一小时便 出了庐山北门。 先到鄱阳湖畔的石钟山。苏轼专门写过《石钟山记》,考察石头为什么能发出如钟般的声音。入山门不远,便有石钟亭。内陈湖石,用石头敲击,有宛如金属的声音,似乎要以此验证石钟之名。这正是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说,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再走不远,有怀苏亭,内有石碑,一面是苏轼画像,另一面是《石钟山记》全文。最后部分不仅倡导了实验研究方法,而且揭示了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江边有清浊亭,立岸边峭壁上。在亭中可以远眺对岸树木,近瞰江湖清浊。亭上有对联 江湖两色 石钟千年 前者说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颜色差异。后者有些保守,石钟应该远不止千年。苏轼所引证郦道元所注《水经》,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水经》最晚出现在三国,距今 1700 多年;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有近 1500 年;《石钟山记》倒是还不到千年。石钟山上有报慈禅林,外面看似乎供奉观音菩萨。西北有忠烈祠,原为祭祀平长毛之乱的清军,现为古琴和编钟表演的场所。登石钟山最高点梅花厅,山本不高,周围树木碍目,因此没有什么视野。 下石钟山,乘船游江。在船上沿江眺望,倒是有些张九龄《彭蠡湖上》中 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 的境界,只是要把“数峰”换为“数轮”,江中的巨轮。但无论如何,看不出 江岫殊空阔云烟处处浮 ( 张九龄《自彭蠡湖初入江》 ) 。游轮稍过江湖分界线便返航。在船上看石钟山,玲珑可观。 午餐后又乘车一个多小时,到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由养有白鹿的唐人李渤等创办。名声鹊起则是在朱熹重修并任山长之后。书院建筑多次毁损,目前最古老的建筑棂星石坊也只是建于明代中期。真正吸引人的其实是朱子版本的儒学,简明表述如《白鹿洞书院学规》。上面的话,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道家老子的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相反,其辞易知,其实难行。关于白鹿洞书院,朱子还专门写过首诗。 白鹿洞书院 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读这首诗,就理解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所谓, 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 当然,要入《宋诗选注》还不够格,朱熹的诗一首钱钟书也没有选。他至少要求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例如刘子翚。 离开白鹿洞书院,乘车到秀峰。入山门不远,有秀峰寺。过门而不入,往里面看有观音殿。乘索道入山,索道全长 1384 米 ,高差 410 米 ,全程 28 分钟。在缆车上眺望群山,心旷神怡。尤其是刚上缆车不久,万山寂静,唯有蝉声,真是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尽管实际上没有鸟鸣。缆车行进中已经可以看见庐山瀑布,还有另一个水更少的瀑布。中间有站,可下缆车。近观庐山瀑布,远眺对面的香炉峰、双剑峰。瀑布水势不大,初看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不相符。细想李白说的瀑布也可以理解为高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但小 ( 疑是银河落九天 ,九天为最高,远离大地,因此必然很小 ) 。实在难以想象袁宏道在此处所看到的瀑布, 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另有李白塑像,翩翩佳公子,腰悬长剑,我第一眼看上去,以为是花木兰。继续乘缆车,到站后不远,有文殊塔。在塔下远眺,可以遥望鄱阳湖。再走不到一公里处,还有庐山瀑布源头。源头属于黄岩景区。景区门上有副对子值得玩味: 神界之界 自在所在 去源头路上有黄岩寺,新修不久。门殿为弥勒佛率领四大天王,正殿为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从高处直接乘缆车下来,又去了仙浴潭。岩石上有先人抑或今人题字,入石深浅不一。潭水来自瀑布。未见仙人在潭中沐浴,倒是有几个小孩子在洗澡。 乘车去吃晚餐。然后在附近的宾馆入住,已经七点半。八点去泡温泉。似乎很累,泡后走路都有些发飘。三刻钟后便结束。 明日早餐后去机场。午餐后登机。庐山之行结束。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褒禅山--石钟山--现代探险者
sunyu367 2011-10-13 02:28
褒禅山--石钟山--现代探险者 2011年10月12日CCTV晚间新闻报道,探险者被困山野数日后获救。报道还历数了近年来若干类似事件,其共同特点是,被困者多以青年人为主体,通常采用报警方式求救,救援消耗人力物力甚多,不乏惨痛结局。着实令人唏嘘。 如果问,这些探险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恐怕一时还真回答不上来。好在,可以在高中课本上找到一些答案。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 》和苏轼的《 石钟山记 》,想必青年朋友记忆犹新。 "於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 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何等了得的探索精神;“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又是何等了得的求是精神。这与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气相似。 古人尚能如此,我辈效仿又何妨?难不成,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将这两篇游记从课本上删除就干净了 (听说有人主张删除散文《背影》来着,理由是父亲斜穿铁路,不守交通规则) ! 当然不是 。古人的游记,不能喻理于其中的,多是泛泛之作,能讲出一番道理,方为上品。而现代探险者的行动,也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只是引发的思考令人哭笑不得。 没有人会认为古人的装备比我们好,或许古人也出过类似事情,只是没有记载罢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古人没有电话报警,也没有直升飞机救援,他们只能自己精心准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现代探险者,似乎是被我们的可靠人民卫士惯坏了,他们的终极生命保障系统居然是,利用公共资源使自己成为惊险大片的主人公,而且是真实版的连特效都不用做。这已经超出探险的范畴,失去探险的意义了。 科研探索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要探索一个很少有人除碰得问题(自由研究,并非指国家需要攻关的项目),就自己尽量去解决问题,自己承担风险,不能无原则地向国家要,要不到还要喊不公平,那样同样会失去研究的意义。 我们需要探索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褒禅山、石钟山,但探索也有原则 --不能依赖性地要求公共利益买单 ,也要去承担责任 --体现探索的价值 。科研可以被兴趣驱动,但任何实践都天然存在着 原则和责任 。
2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