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电子词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电子词典时代的语言学习[图] The Age of E-dict
panfq 2011-8-12 11:14
电子词典时代的语言学习[图] The Age of E-dict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Age of E-dict 图解:电脑上的不同版本的电子词典(英语longman,Oxford,多语Lingoes,以色列的Babylon,日语EDwin,德语Langenscheidt ) 前一段时间有人议论复旦大学某教授掌握多种语言的事,这反映了人类个体的语言学习能力大小的问题。一个人能掌握几种语言,部分在于他对语言的兴趣和爱好,部分在于他是否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的语言体验,部分在于所学语言的关联程度,例如学习英语后,对于学习欧洲其他语言如德语、法语等就相对容易一些。 毕竟一个人的记忆能力有限。不同语言的词汇记忆和相互干扰,是学习中的最大障碍。 正如有些人所认识到的,还要看“懂多种语言”的“懂”字怎么解释,是精通,还是简单地知道一点。对一门语言是听说读写都会,还是只接触词典读懂专业的文章。如果只要求借助词典读懂一点,那么在这个电子词典时代,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查到不同语言的词汇。对于有些不常用的语言,我们只求在运用中自然而然慢条斯理地去记住一些词汇,而不再为记忆单词而记忆单词。我们只要简单地了解一下一门语言的基本结构(语法),大量的词汇就让电子词典作为脑外记忆储存吧。 对于一个语言爱好者,如果你没有机会和资金去体验不同的语言文化,你也不必灰心。我们处在一个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年代,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会觉得学习多种语言既没有必要,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但是出于好奇,想简单地了解一下某门语言是怎么一回事,这要是搁在20年前,总得花一笔钱购买入门课本和磁带、词典之类了。如今,你可以在网络上免费满足以下你的好奇心,你可以直接阅读不同语言版本的报纸。如果说,学以致用的话,你可以立即体验到运用语言的快乐。不像以前,学了十几年英语,觉得除了应付考试外,没有实际运用的场合和机会。 网络时代,为我们提出了学习不同语言文化的需求,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和途径,也为我们提供了运用不同语言的机会和场景,让你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4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力比口语更重要
热度 6 xuyingxiao 2011-7-21 03:17
出国前最担心的是口语,毕竟其他都有机会在国内练习,唯独口语一定要有环境才行。 出国前在上外培训时,惊讶地发现自己口语并不算很差。关键是现在的理念不同了,不是一定要说一口和老外一样口音的英语,而是要突出口语的交流功能。只要老外能听懂就可以啦。在这个理念下,发现自己尽管从来没刻意练过口语,但外教听了效果还不错,说听得很清楚。 在国内,口语远比听力重要,对口语的需求远超过对听力的需求。但到了国外,发现听力要比口语重要多了。不禁想起在上外培训时听力老师要我们每天沉浸在英语氛围中,那时很少有人当真去做,现在想来确实非常必要。 口语再差,和老外讲话时自己总可以放慢速度,不懂的词总可以跳过去,换自己会用的词,实在没词了,连比划带解释总是能够交流下去。极端情况下,哪怕有人一句英语讲不出来,拿着电子词典给老外看单词总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吧。更重要的是,人对自己的母语天生就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哪怕发音再差,老外总是听得懂的。换位思考一下,世博开幕式上国际展览局主席的汉语发言,即便如此差的口语发音,对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仍旧可以大致听出意思来。对国际展览局主席来说,他肯定深有体会:口语说得好些坏些一点都不重要。 听力差就不行了,对学中文的老外来说,普通话听得再溜,不用拿国际展览局主席的口语来试验,光是用东北口音、广东口音等,就足以让他崩溃了。对学英语的我们来说,两个人交流时还好一些,可以反复询问对方,弄懂对方的每个意思。但如果是一屋子人开会,每个人各有各的口音,机关枪一样地激烈讨论着,真是让人听了崩溃,但又总不能叫每个老外来迁就你放慢语速、并对每个没听懂的地方反复回答你的询问吧。 当英语听力练到老外那种容错能力时,听力就过关了。某种意义上说,印度人英语方面最主要的优势不在口语,而在听力。
个人分类: 思考|5276 次阅读|13 个评论
阅读英文文献及记阅读笔记的一些体会
sxhelijian 2011-5-17 10:13
  阅读英文文献中一定会遇到不认识的词,如果能猜个差不多,尽量往下看,不要因为一个词,影响看文章的感觉,使思维变得不连贯。   对于影响了理解的生词,查字典找准词义。不必在此时花时间马上记忆这个新词,立即读下去,不要让思维停顿。   在文章的页面空白处,写下查字典得到的生词的词义是必要的。另外,专门找一张纸,或者就在文章页中找一块较大面积的空白处,集中地抄写下查词典的结果,好处是:(1)同一篇文章中再次遇到时,扫一眼就能快速找到,如果查找在文章中分散做的标记,会影响思维。尤其是在阅读长文章时,所费时间甚至比得上再查一次词典。(2)集中抄写形成的是自己个性化的“生词表”,闲时看一看,读时查一查,这些词就记住了。把生词集中到固定的区域有助于记忆,而分散在文中的标记只有一种感觉:哦,原来是这个意思。这样积累久了,个人的生词表就会越来越小。   看电子文献时,电子词典的屏幕划词功能可以帮助快速地阅读下去,但不利于解决记忆,再次遇到还得借助于工具。也最好随手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生词表,作为闲时记忆的依据。复制 + 粘贴即可解决。 见过不少低年级研究生在文章页面空白处只标生词的意思。这种标记说明了个人的阅读尚处于“浮在表面”的阶段。个人体会是,随着阅读,更要适当总结,标记重要观点、方法和结论,并将读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所有idea,无论正误、高低,都记下来。这些将是日后工作的重要启示,是笔记的终极目标。   阅读中要记笔记,可以就在页面边缘,或者用专用的笔记本。使用活页纸做笔记,效果更好,几篇文章可以并行阅读,各记各的,不用考虑为某篇文章留多少空页的问题。间隔一定的时间,整理一下,就是一本很好的“笔记集”。以前略读过,日后感觉到其重要性,详读后增加了的“篇幅”的,可以很容易地插入到合适的位置。在某个时候,可能会将笔记中的各篇文章再调整一下,就是一个“新视角”的笔记集。   个人体会,尤其对初读文献的同学,会有帮助。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6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