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核电建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王亦楠深度解读核电安全及长期发展规划
jerrycueb 2012-12-21 20:54
世界核电产业因2011年日本“3·11”重大核事故而陷入低靡,我国核电发展将何去何从,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电建设作出部署:(一)稳妥恢复正常建设。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二)科学布局项目。“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三)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 发展核电,必须按照确保环境安全、公众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实到核电规划、建设、运行、退役全过程及所有相关产业。要用最先进的成熟技术,持续开展在役在建核电机组安全改造,不断提升我国既有核电机组安全性能。全面加强核电安全管理。加大核电安全技术装备研发力度,加快建设核电安全标准法规体系,提高核事故应急管理和响应能力。强化核电安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保证安全已是全社会对核电发展的共识,但是在现阶段,在核能安全性和清洁性如何定位、我国内陆地区是否适合大规模发展核电等具体问题上,科学界和工程界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分歧。 就此,国研网专访了一直关注核电发展并参与核电发展规划讨论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亦楠博士,请她结合世界核电形势、欧美最新动态和我国国情,对核电发展的问题深入剖析,并就我国如何稳步、健康地发展核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研网:新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终于出台,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核电争议也尘埃落定,请问这场核电争议的背景是什么? 王亦楠 :在我国核电项目审批停滞一年多后,“核电重启”争议在今年上半年再次发酵。争论的内容涉及安全性、装机规模、技术路线、厂址选择等,但是归根到底, 最核心的问题是:我国要不要重新启动尚在筹建中的内陆核电站的审批程序? 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前,我国核电建设正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速度突飞猛进,每年上马7、8座核电站。2007年正式颁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2020年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到2010年已激增至8600万千瓦,之后核电业界又力挺1亿千瓦。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核电机组已建15台、在建26台(两者累计装机达4141万千瓦),拟建机组21台(累计装机2272万千瓦)。由于现有核电机组已把沿海地区基本布满,拟建的核电机组全部选址在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河南等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 就在我国核电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一场重大核灾难袭击了日本,震惊了世界,也中断了我国所有拟建核电机组的审批。经过一年多的低谷和徘徊,世界核电发展再次站在十字路口上。德国、瑞士、意大利政府明确表示中止核电项目审批并逐步淘汰核电,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决定暂缓原定的核电建设计划,日本在今年5月断然停止了所有核电站的运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在最近表示要逐步关闭台湾的核电站,就连世界上对核电依赖程度最高的法国,在新总统奥朗德上台后也明确表示不希望法国继续保持对核电的依赖,承诺在2025年之前将法国核电比重从75%降到50%。 新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我国酝酿了有一年半之久,而被视为“核电重启风向标”的2020年核电装机目标将做何调整,规划出台之前一直是各方热议的焦点。核电业界推测是7000万~8000万千瓦,工程院建议是6000万~7000万千瓦。这些数字在今年三、四月份的公布,使沉寂一年的我国核电再起争议。因为,和目前已建、在建机组的装机容量相比,不论2020年目标是6000万还是8000万,核电重启都意味着“我国将要在内陆大规模上马核电站”,不同的只是机组数量是20台还是30台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实质关于“内陆核电”的争议,不仅仅是发生在“挺核”的核电集团和“恐核”的社会民众/环保团体之间,在科学界和工程界内部,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分歧。 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下,如何看待当前我国核电重启的争议,如何使我国核电稳步、健康地发展,亟需审慎地思考和回答。 国研网:当前,关于我国核电发展存在哪些主要争议?如何看待这些争议? 王亦楠 :关于核能是否“安全”、“可靠”、“清洁”的争议由来已久,在我国、在世界都是如此。当日本再次发生重大核事故后, 在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下,对核能的认识该如何定位,是我们重新制定核电发展规划、特别是发展内陆核电以前不容含糊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认识定位将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路线和发展速度。 (一)核电是否“已经是安全、可靠”的能源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30个国家已有441座核反应堆在运行,到目前已有1.4万堆年的核电运行经验。实践证明核能是“可驾驭和可控制的”,核事故是“可分析和可认识的”,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而且“我国15台核电机组在近20年时间里保持着良好记录,证明是安全和可靠的”。 但是, 核能在现阶段之于人类,“可以做到安全”不等于“已经做到安全”,“可分析、可认识”不等于“已分析、已认识”,“可驾驭、可控制”更不等于“已驾驭、已控制”。 在人类开发利用核电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美国、前苏联和日本各发生了一次重大核事故,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虽然三次核事故原因有所不同,但是却不断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 直到目前,人类的核电安全是建立在核电站本身“不出事”的基础上的! 为了确保“不出事”,人类发明了种种技术,把事故发生概率一降再降。 然而,一旦天灾人祸导致核电站出了“万一”,最先进的核国家也没什么好办法! 与美日俄相比,我国核电发展经验尚浅,已经投运的15台机组,全部运行记录尚不足100堆年,还不到全世界运行堆年的1%。如果就此断言“我国核电是安全的、可靠的”,还为时过早。 诚然,人类驾驭、驯服核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每次核事故都带来了核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提高”是以其它国家分别付出惨痛代价而取得的。在人类对核能尚未做到“已驾驭、已驯服”的情况下,我国内陆是否大规模上马核电,一定要慎重考虑。 (二)核电能否被归类为“清洁的能源” 很多人一直把核电归类为“清洁的能源”,并且是“当前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日本核事故再次发生,使这种观点遭到了全世界民众的质疑,拒绝核能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实表明,核能破坏人类生存的“持久性杀伤力”是任何化石能源所无法企及的。即使核电站不出任何事故,核废料处理目前仍然是困扰着全世界的难题。 一旦发生战争,即使停止发电,核电站所积累的大量核废料,仍然是恐怖分子极好的攻击目标。 全世界441座核电站已经积累了几十万吨高放射性核废料,其致命的放射性污染可持续达10万甚至百万年以上,科学界至今未能找到处理这一污染源的有效方法。美国、日本、德国等核电大国曾先后提出将核废料储存到我国沙漠地区,后又转向蒙古,均遭到拒绝。如果核废料在现阶段已经“可控制、可驾驭”,为什么美日德不在自己本土储存而要转嫁别国呢?今年8月份《参考消息》专门有《核废料存储问题难煞美国人》这样一篇文章,10月份又披露了美国核航母退役要付出耗资5亿的巨额代价。在我国核电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之时,一定不能低估核废料处理和核电站退役的难度,更不能回避这两个关键问题谈论核电的清洁性和经济性。 一个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不仅要看它能产生多少能源,还要看它产生多少危害人类的废弃物,以及人类将花费多大代价来处理这些废弃物。用这个标准审视,现阶段的核电不仅不是清洁能源,反而是最难对付的污染源。 (三)第三代核电技术是否比第二代安全、可靠 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是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非能动水压泵。所谓非能动,指在发生紧急事故时,可以在72小时内不必像福岛核电站那样需要外部应急电源,而是靠重力、势能和蒸发等自然现象,驱动冷却水冷却反应堆和安全壳来进行散热。因此,很多人认为AP1000的安全性显著优于第二代核电技术。 判断核电是否安全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实践”。正如国内外很多核电专家的共识:“ 核电的安全性完全依靠经验,除非有若干堆年经验的证实,否则技术先进性并不能代表更可靠和更安全 ”,“ 核电技术创新风险很大,必须从若干实验试点开始,经过若干年时间证明之后才能推广。 ” 尽管AP1000有很多新的设计理念,但“零堆年运行经验”却是它备受质疑的关键所在。目前,全世界仅有的4座AP1000核反应堆正在中国建造。而发明者美国,虽然核管会最近刚刚批准2~4座AP1000型核反应堆(注:因争议激烈,国会还未最后批准),但 包括核管会主席格里高利•捷兹克在内的很多核电专家,仍然在质疑AP1000的安全性和成熟度, 认为“必须存在某种形式的法律承诺,确保AP1000核反应堆投入运营前,完成福岛核事故评估并提出加强方案,以确认新建反应堆能否经受住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 第三代核电技术在安全性、先进性、经济性上是否优于当前普遍采用的第二代核电技术,还有待工程实践来回答。在尚未取得实践证明之前,我们不宜大规模推广使用。 (四)我国是否适合发展内陆核电站 此问题是这场争议的核心和本质所在。我国主张发展内陆核电的专家,所持理由有两个:一是在技术上内陆核电站和沿海核电站没什么不同,二是美国、法国和德国均建设了很多内陆核电站。然而,仔细研究我国与欧美在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及时跟踪欧美国家基于内陆核电多年实践后的最新认识,会发现 我国发展内陆核电存在巨大风险。 因为: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欧洲和美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大型灾害(除龙卷风外),而我国是三大板块交汇地,地质研究和历史记载均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破坏面覆盖到除贵州、浙江、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般人熟知我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但很少人知道, 我们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国内外核电专家都认同“日本的地质条件并不适合建设核电站”,同样道理,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内陆地区,核电站也将是同样的危险。 其次,与欧洲和美国相比,我国严重缺水。 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些年旱情范围和程度愈发加大。2011年江西、湖南、广西等地都发生了大旱,很多湖泊出现干裂,云南更是持续干旱1年半以上。在内陆建设核电站,必须“万无一失”、“绝对可靠”地保证源源不断的冷却水供应(为火力发电站的数倍)。即便停止运行,核能热量仍然在释放,仍要不断注入冷却水。一旦断水,就可能发生福岛那样的重大核事故,且放射性污染物只能排向附近的江河湖泊,污染关系着几亿人生命安全的水源。在缺水地区,第三代核技术并不比当前依靠电源驱动的第二代核技术更安全。 再者,欧美内陆核电站已经面临水资源困境,难以持续发展。 今年6月4日,路透社报道了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新闻: 欧美投运的内陆核电站正面临着困境——因为缺水而难以持续发展 。欧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核电、火电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指出 “在气候变暖趋势下,缺少冷却水正成为欧洲和美国在运核电站的严重约束。2003~2009年的夏季,欧洲和美国的多个内陆核电厂均出现了因为缺少冷却水而被迫停运的状况” ,预测 “因为冷却水的缺乏,2030~2060年核电和火力发电能力将在美国下降4%~16%、在欧洲下降6%~19%” ,并强调 “建设核电等新的热电厂时,选址放在海边是应对气候变暖有效的、重要的策略” 。这一基于多年实践基础上的最新研究结论需要我国政府和业界高度重视。 国研网:那么,您认为应如何稳步健康发展我国核电产业?有哪些政策建议? 王亦楠 :我国的核电事业还很年轻,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核能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对长远发展目标和路线图的论证还不够深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尚未协调配套。 我们须谨防核电“井喷”式的过快发展,必须高度强化风险意识,努力夯实各方面的基础,以百年大计、稳扎稳打的战略发展核电。 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设定2020年我国核电总量的“天花板” 我国核电实际运行记录尚不足全世界运行堆年的1%。在实践经验尚浅的现阶段,绝不能再盲目追求装机量增长速度。鉴于我国能源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和倡导实施能源总量控制 ,建议首先为我国核电装机总量设定“天花板”,在2020年以前保持目前的规划数字的。应该在我国已建和在建的40多座核电机组的基础上,冷静地观察一段时期(很可能至少是10~20年)。 当实际运行经验从目前不足100堆年提升到1400堆年时,我们才更有资格谈论我国的核电技术是否足够安全、经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在当今世界核电产业遭遇重创、很多国家或取消或搁浅核电计划的时候,我们要谨防被外媒误导,掀起核电“井喷”狂潮。 今年6月5日,《参考消息》刊登了美国华尔街的一篇评述《中国核电计划有助于刺激经济》,称“中国重启雄心勃勃的核电计划有助于其刺激经济的努力”、“作为潜在的财政刺激计划中创造就业的一个手段,中国核计划规模庞大,不容忽视”,等等。既然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美国如此“看好”核电对经济的拉动,那么为什么不在本国用发展核电这一有力手段“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呢?鼓动中国重启雄心勃勃的核电计划,到底是为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为了保证美国AP1000技术供应商的巨大利益? (二)绝不能冒内陆核电站建设之风险 关于安全问题,有一著名的墨菲定律,简而言之“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在我国内陆核电问题上,绝不能因为“第几代核电技术发生事故概率已低至XX”而心存任何“小概率事件”的侥幸。因为, 对于核能这种足以毁灭人类的特殊资源来说,评估核电工程的风险,不仅要看事故发生的概率,更要看事故发生后的后果。 美、日、俄三次重大核事故,残酷地证明了墨菲定律的预见性,展示了“小概率事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幸前苏联地广人稀、日本福岛地处海边。我国土地面积只有俄罗斯的1/2、人口却是它的10倍。 我国内陆地区一旦发生核事故,灾难性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其危害将远非煤矿塌方、高铁出轨等事故可比, 严重而持久的放射污染和心理恐慌,将是我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态保护所无法承受之重。 因此, 在核能还未达到“已控制、已驯服、已安全”的现阶段,我国绝不能冒内陆核电之巨大风险。何况,一直被我们当作内陆核电“学习、效仿”对象的欧美国家,已经出现水资源难题,已经认识到气候变暖大趋势下内陆核电没有前景。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三)必须严格把关所有在建核电站的工程质量 核电站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选址再可靠、技术再先进,如果工程质量跟不上去,一样会埋下安全隐患。哪一个环节出了概率为1%的纰漏,都可能100%地导致核事故发生。 福岛事故前,我国每年上马7、8座核电站。由于工期不断提速、任务过于集中,很多核电项目出现了人才队伍和施工力量的严重不足。据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郁祖盛先生介绍,我国目前的能力一年也就是建设4-5座核电机组,而要完成原来的2020年核电80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的话,“十二五”这几年我国每年需要建设10-13个机组,目标和能力之间的差距悬殊。一些业内人士反映,部分建设工地的承包商中很多都没有从事过核电站的建设,抢建之下工程质量令人担忧。国务院对全国41台运行、在建核电机组综合安全检查后,已发现一些核电厂以及核燃料循环设施的防洪能力和抗震达不到新的安全标准、部分核电厂未制定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规程、海啸问题评估和应对基础薄弱等安全隐患。 核电工程事关重大,而施工力量的加强、人员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建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放缓目前26座在建核电站的建设速度,大力加强核电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严格施工准入条件,严格执行核级质保体系,使当前所有在建核电站严格按照规范,在保证质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施工。同时,也促使近年急速扩张的核电装备制造业及时反思、提高产品质量。 (四)近期将核能应用重点转向军工需要 美国和前苏联核事故之后,均停止了核电站建设,而将核能转向军事应用。 在我国放缓核电建设速度、冷静积累经验的未来一段时期内,应把核能应用重点转向大型海洋船舶和军用舰艇,这既是当代军事发展的需要,又能节约石油、保障石油安全,还可积累核电安全运行的经验。 在海洋行驶的船舶舰艇所需核动力的功率较小(大致为1万~10万千瓦),所需的天然铀资源仅为建造大型核电站的1/10甚至1/20。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即使海上石油通道“被切断”,我国自己拥有的天然铀资源也完全可以应对。 (五)大力支持钍铀循环的核能技术开发路线 核燃料长期稳定供应、核废料最小化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当前已建和在建的41台核电机组,已经使我国核燃料天然铀的年需求量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5%, 远远超过了50%这一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 原料安全形势已经比石油要严峻、危险得多! 从当前核电站普遍采用的钚铀循环转向钍铀循环,可以大大减轻我国核原料供应和核废料处理压力。 我国钍资源量位居世界第二,且是铀资源量的4~6倍,钍铀循环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只有钚铀循环的1/5,比钚铀循环有更高的增殖燃料比, 完全可以用热中子堆做成接近增殖的核电站。 建议科技部门尽快组织力量,攻关钍铀循环的核能技术开发。 (六)多管齐下填补核电放缓后的电力缺口 很多人担心核电放缓将无法解决2020乃至2030年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核电放缓并不会对我国2020年电力供应和实现减排承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根据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通过“节流开源”、多管齐下弥补核电供应比预期减少后的电力需求,还有很大潜力。比如大力提高煤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其潜力相当于几个三峡的装机),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抽水蓄能、天然气调峰电站等清洁性能源的综合方案等等,可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在世界各国都在取消核电计划或减少核电比重的态势下,我国如果寄望于核电来解决未来的能源短缺和减排压力,无异于“饮鸠止渴”! 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gylt/20121119/inf.aspx
个人分类: 生活|2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核能发展的紧迫性2:雅鲁藏布江上的大坝
laserdai 2012-3-3 03:02
以前看到 何祚庥老先生疯狂的“反何”声音 ,在科学网上得到了很多支持,这是由于普通民众对核电的很多技术细节根本不可能了解所导致的无端的担心和顾虑,这种情况在世界哪个国家都几乎一样,其实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此外,这位被普通民众当作院士而尊崇的“反何”先生,自称懂得很多高深的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竟然也是这样,令很多专业人士贻笑大方。因此,我写了三篇博文,说明国家核电建设的必要性: 现阶段必需核能工业稳步快速发展 , 其中简单提到了 雅鲁藏布江 上的水电站问题。 国家核能发展的紧迫性:伊朗停止向英法出口石油油价促升 , 谈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石油供应太容易受到国际的影响而不稳定。 请给何祚庥一点鼓励:世界最老核电站关闭 (这篇博文说明英国也在加强核电的建设) 现在关注到了雅鲁藏布江上的水电站问题,于是作为新的一篇博,继续论述。 外交部周五( 2012年3月2日 )否认有关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水电站会导致印度境内水资源缺乏的说法。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入印度境内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 印度的一位议员达比周四对法新社表示,他们猜测中国在上游分流部分河水或进行人工截流蓄水。造成帕希加特地区目前的流量比正常情况减少了40%。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说,“ 我们的建设项目还没有影响到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印度 。” 他还说,中国对中印跨境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很低。兼顾上下游的利益,未对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邻国造成影响。 洪磊还说, 2010年在雅鲁藏布江中段开建藏木水电站 。该水电站容量不大,没有调蓄能力。水电站建成后,不会使干流下游流量产生大的变化,不会影响下游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 另外洪磊指出,中国已经通知了印度官员有关在雅鲁藏布江建水坝的做法。 而达比早些时候则指出,当地人震惊地发现,在靠近帕希加特(Pasighat)的很长一段河段,河水陡然减少,已经可以看到原本是河床的部分沙石。 除了印度方面表达不满之外,中国也曾因发源于青藏高原的 湄公河和怒江上游建设水电站 引起几个东南亚国家的不满。 其他相关的报导和评论: 印度极度不安:证据显示中国终于开始在雅鲁藏布江建坝 印度媒体称中国正在雅鲁藏布江修建大坝 印媒:中国否认引水工程 印度终于松了口气 增补: 2012年3月3日, 印度水资源部官员否认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水电站使印度境内下游河流水资源缺乏的说法。 法新社引述印度 水资源部高级官员 说,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流“正常”,“水流并无减少”。 这位不具名的印度高级官员说,据印度中央水资源委员会的监测,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流没有出现突然变化,印度因此没有必要担忧或恐慌。 早些时候,中国外交部星期五已否认西藏建设水电站影响到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印度。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3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主知识的重要性,对核电建设再提一点建议
热度 10 liweiyin2009 2011-6-28 10:02
最近,到法国电力公司副总裁马识路先生在北京的家中做客,谈到日本的核电事故,我意外地听到了他的看法:日本核电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的核电处于私立公司的管理下,就私人公司管理来说,美国的核电都是从属于私人公司的,至今运行良好(在三里岛事故之后);也不是因为福岛电站超期服役,在法国,有不少电站已经过了设计预定的设计年限,但是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他说,尽管日本的一些公司很优秀,但是,日本的核电知识技术水平却很低,他们的核电站全是交钥匙工程,技术掌握在美国建设公司手里,日本的管理公司只是接手运行,一旦运行中发生问题,就要求助于原来的美国建设公司,自己并不掌握核电技术知识,更不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添加各种安全设施,譬如,他们根本没有堆内氢气的回收和处理系统,也没有堆芯辅助给水系统,一旦出现事故就不知所措。当然,这里不排除日本的天灾和举国救灾的迟缓(这也与日本对核电知识的缺乏有关)。他的谈话给了我相当的启发:任何一个国家对引进的技术,更不要说核电,必须将核心技术真正掌握到手里,成为自主的知识,在运行电站的背后要有坚实的技术支持。关于这一点,我想到我在法国为大亚湾核电站工作时了解到的,法国电力公司将他们的工程设计公司分别分配了对建成核电站的运行后援支持的任务,一个工程公司支持几个电站;其次,所有新参加工作的工程设计人员都至少要在某个运行核电站中实习半年;再有,法电在完成原型电站建设并已有相当成熟的运行电站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编制该类电站的工程设计、设备采购等的统一标准,以防止新参加工作的人员的误设计。法国对核电的安全的重视,是因为他们坚持走 70 年代后期,在当时能源危机后制定的发展核电的方针,至今,法国的核电已经占全国发电近 80% ,并在当今的一片对核电的质疑声中,他们还将开发核电第四代技术。当他的邻居,德国逐渐关闭核电的情况下,不得不向法国买电。 从这些情况出发,我想对我国的核电建设提一些想法: 1. 在我们国家经济继续大步向富强发展的情况下,核电绝不必要因为日本的问题而因噎废食,在目前,技术可靠、发电能量大、不排除二氧化碳的核电站还是能源建设的重要选择,应该坚持; 2. 不管从哪里引进的技术,我们的技术人员必须将所有的技术要点真正地转换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再通过自主建设新的电站,真正转化为自主的知识,如同广东从大亚湾到岭澳 1 到 2 ,然后再到阳江、辽宁红沿河等。在自主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和考验我国自己的技术力量。千万不可短视地只追求效益而是抄袭旧图、或在对原技术尚为深刻理解的情况下盲目修改,以追求“自主”的称号。 3. 对所有的参与电站设计的工艺和仪控电气人员应该具备现场建设和在电站运行的实习经历。每个运行电站都应该有自己的运行后援支持单位。如果是从国外引进的,在与外方签订运行后援合同的同时,应该有国内相应技术人员的配合,以便再配合的同时学到技术,并转而最终由国人作为运行电站的后援。 4. 对于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必须加强质保工作。建设工程的数量必须兼顾我们现在国内合格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合格的设备制造力量和合格的建设单位力量,决不可只从地方强烈的要求和核电公司追求效益的愿望出发而不实事求是地确定同时建设数量。 5. 最后,考虑到我国大江近年来旱涝的急速转化的不确定性,建议暂时仍以海边电站为主,通过电网支援内地。 这些建议供建设者参考。 2011-6-28
6485 次阅读|13 个评论
介绍一本好书:论新形势下的核电建设
热度 5 liweiyin2009 2011-4-30 10:58
高胜玉同志曾有幸在他五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在前三十年投身在火电建设中,后二十年从事核电建设,其中前十年和外国人一起工作、学习和实践,担任大亚湾核电建设工程的工程部副部长,而在后十年承担岭澳核电的工程领导工作,特别是后五年,作为岭澳的施工经理,充分发挥了他对核电建设安全管理的理念,就他所说: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论新形势下的核电建设这本书是他工作实践的总结,是他对核电在今天国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理解,是他对核电建设中安全绝不可忽视的认识和对对安全管理的重要体会。尽管这本书写于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之前,但是我收到这本书却是在事故之后,细读之后,深感对今天中国的核电建设还恰在其时,对国家今后的核电建设规划和从事核电建设的工作人员可以说应该是案头必备之书,高胜玉冷静客观的分析和工作中应具备的态度和方法应成为核电工作人员学习和思维和行事的方式。 自从日本核事故以来,有相当一些对核电不了解的人士,其中包括相当多的科学技术人员似乎对核电持了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高胜玉同志给出令人十分可观的数据,就目前世界、其中包括中国,在不断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核电还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根据高胜玉书中给出的资料,核电和火电相比:如果我们以核电年发电量 65 亿 kw.h 做基数与火电对应的发电量 65 亿 kW.h 所需燃料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核电 1kg 核燃料可以抵得上火电 7.3 万 kg 的煤燃料。 资源消耗的差别之大至为惊人。设想,如果大亚湾 6 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在运行,而全部改为燃煤火电,一年需要煤 890 多万吨,或者说,每天必须有 10 列长列火车到达大亚湾才能满足需要。其次,人类利用“煤碳”的过程,实际上是把煤从地下挖出来,通过燃烧,再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到大气层。地下被掏空的越快,我们自己在大气层“扬煤”的过程也就越快。按高胜玉同志得知的资料估计,到 2049 年,我国人口如果达到 15 亿,如果希望人均 1kw ,起码需要 15 亿 kW 。在目前来看,核电是唯一不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绿色能源。 有些人天真地建议,用太阳能和风电来取代核电。是的,这两种能源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遗憾的是,他们设备的单机容量太小,且像水电一样,其发展受地区限制,受电力传输限制,也受气候限制。至少,目前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中国经济要发展,能源人均用量与发达国家,甚至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相当差距。所以,我也曾著文,对核电不能因噎废食。高胜玉的书中在第一节用小小的篇幅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数据。 但是,在中国计划高速发展经济选择核电作为能源的同时,也就是高胜玉同志所说的新形势下,就给核电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他列举了诸如:多项目、多基地、多单位竞争、多机组连续建设等等问题,他反复强调,核电建设中的“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他没有空喊口号,而是用他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譬如:质量是做出来的:特别要重视人的培养,要求经过严格培训合格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按规范程序负责任地进行工作;他介绍了他带队实践的 1 级 QA , 2 级 QC的做法 ;他特别提出的四个凡事:要求“凡事有章可循,凡是有人负责,凡事要有记录,凡事有据可查”等等。 一本厚厚的将近 150 页的书,不是我这篇小小的短文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我介绍这本书,是因为他正好符合当前的需要。既不要对核电盲目否定,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核电,需要有效的绿色能源。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用核电的安全和质量为世界核电做出贡献(核电的事故往往是是世界性的灾害,是对世界核电事业的灾害,是对经济继续发展能源需求的灾害)。中国的历史有多少教训,往往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不是是“右”,而是“左”,狂热,过去的大跃进,今天各地的盲目功利:房地产问题,产拆强建等等,核电工作人员和企业不可能置身于世外桃源:设计院新手云集,能否坚持过去的各工种互提资料,各级认真审查的质保体系,而不是应付多工地急索图纸的要求;各工地施工单位能否坚持对工人的良好培训和坚持质量第一,而不是为进度让路;设备加工厂能否在多个项目催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道工序的质量监督 ----- 。 福岛事故给中国上了一次大课,不仅各个核电公司对自己管辖的核电项目进行了检查,今天国家核安全局还出动人员对一个个在运行电站进行全面核查,之后将对在建项目进行逐项检查,对于待建和新申报的都暂停审批,这确实是可喜的行动。我这里只是希望,所有的检查都能脚踏实地,都有记录,都能看到有真正的改进建议,而不是领导的过场巡视,电视露脸。我曾今代表广东核电公司接待过国际原子能协会派遣的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前的预审查( Preosart ) , 那些专家的审查可以说是周到而细致,从生产准备中人员的培训、规程的编写到核电站消防和工厂的保安设施,无一不询问和核查。我深信长期代表国家和人民对核电项目进行核安全审评的安全局一定会尽责尽力。 为了对今后核电建设的安全更为放心,也作为对检察人员的一种多余的担心,我向所有想要了解核电建设的人员介绍高胜玉同志这本浓缩他二十年工作心血的这本书: “论新形势下的核电建设管理”
4663 次阅读|6 个评论
日本福岛核危机对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影响
热度 2 muchunyang 2011-4-9 10:29
日本福岛核危机对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影响
一般认为,会导致以下连锁反应: 日本福岛核危机-全球核电建设低迷-中国谨慎建设核电-电动汽车电能来源依赖火电-失去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的意义! ① 日本福岛核危机:引发全球在建、拟建核电项目的搁置。我国近年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因此,我国核电的发展将可能受到影响。 ② 中国的电能来源:主要以煤电为主(80%),其他(约20%):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 ③ 而火电的煤炭利用效率(用于火力发电的煤炭占全年煤炭使用量的1/5左右)很低,首先煤炭转化为电能,再输送(电能损耗),再给电动汽车充电,电能再经机械转化为汽车的推动力,这个过程的能量损耗比直接采用内燃机(汽油或柴油,甚至是天然气、代用燃料,如酒精等)的效率要低。这意味着对环境的污染并没有实质改善,因此,也就失去了通过电机拖动方式代替内燃机推动方式的意义。 ④ 另外,电动汽车本身的技术也存在瓶颈,例如:电池技术、充电技术等。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以预见,在短期内: a)内燃机仍然将作为主要的汽车动力来源方式,尤其是中重型商用车、客车,解决石油危机的可能方式有可能转向可再生的代用燃料内燃机; b)对于电动汽车的发展,可以考虑采用风能、太阳能的利用,但这受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和限制; c)对于氢电池,存在储存和使用的安全问题,造价也高,而且氢的收集也是一个问题(不能依靠电能分解)。
478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核电建设必须走稳健的道路
热度 13 liweiyin2009 2011-3-30 10:18
日本福岛核电事故震惊了全世界,不少人产生了核恐慌,中国也不例外,不少中国人对中国的核电站,无论是对在运行中的,在建的和待建的核电站都对其安全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为了消除大家的误解,不少核电专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解释,并开展有关和知识的普及工作,这确实是一件好事。 我曾在核电领域工作多年,直接参与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和生产筹备工作和浙江秦山二期核电站的设计,这两个核电站目前都在正常的运转之中,为香港和华东电网提供了大量的电力,在这两个地方,用核电替代了火电,大大减少了由火电带来的对城市的污染,对于这两个核电站,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岭澳核电站和秦山四期,无论从从应急方案、抗震设计和建设过程的谨慎都可以让国民放心,那个年代,核电建设是顶着很大压力在进行的:投资的数额(包括借贷和以后的还贷)、周边百姓对核电安全的不放心(包括香港市民对建设中所出的点滴纰漏的质询),广东和核工业部对建设安全的强调,法国对核电安全视做他们国家生命线的态度(由他们支持建设的电站如果出了问题,会严重影响他们国家的核电应用) ----- ,凡此等等,都使当初的建设花足了力气。就在大亚湾核电站全面调试之前,国际核安全委员会还专门派了由各国代表组成的团队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核电站启动前的检查( PREOSART ),对电站的消防、安监系统和应急系统,对操纵员的培训质量,操作和检修规程的编写状况等等都做了详细的核查,我记得当时,队员中有美国人,日本人,瑞典人等等。所以,我对目前在运行的核电站并无怀疑,只是希望他们能始终视安全为第一生命。 对于目前我国核电选择的核电新技术,应该说,从技术上来说是可靠和更为安全的,关于这一点,不少专家已经做了不少介绍,我不再饶舌。 遗憾的是,出来解说的多是一些大专家,或是总经理之类的人物在走访检查,我们需要的是干工程的人在实时在在地进行“体检”和重新评价我们的建设计划。 问题是,我国曾单一追求 GDP ,又受到碳排放大国的压力,发展水电又有移民和破坏环境生态的问题,风电和太阳能不可能成为大城市生活和工业供电的可靠能源,这时候,核电被提上了日程,由于各地都要发展,核电建设单位在有了以往的经验基础上,再加上核工业系统也有追利的需求,既然有利可图,一下子还有一些过去不敢核电的公司介入核电,使同期投入建设的项目达到十个之多,还不说待建、意向、争取的项目,此外,还在谈向国外发展,如此等等,我们就不说技术力量,图纸可以复用,新项目可以由外部支持,单说我们的建设队伍,劳动力的来源和素质。我还记得大亚湾核电站在浇灌安全壳筏基时,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图纸,漏放了了钢筋而引起的渲然大波,我们有那么多有对核安全深刻理解的工人队伍吗?能保证一丝不苟地按图纸要求放钢筋,帮扎钢筋,浇灌混凝土,所有的材料没有任何偏差,质检人有多大的权利和知识对建设过程进行跟踪式的检查?其次,我们的安装队伍如何应付那么多工地需要熟练的、态度严谨的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来源和素质如何保证?如何保证不出类似大亚湾曾出现过的管道支架安装不合格,不能保证管道安装需要的坡度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又在追求国产化率 75%~90% ,我们有那么多有核设备制造资格的设备制造厂吗?当工厂处于被催货的压力之下,设备的制造质量又如何保证?从材料到每一道工序,每道焊缝,每一处规定的检查都能从容不迫地进行吗?工厂里和业主有那么多熟练的质检员跟踪检查吗?等等。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确实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建设的项目要比发达国家的多,但是,也正是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实际能力如何?发展核电必须稳妥,不能在核电建设中有任何急功好利的行为。中国人曾经为大跃进吃过多少苦头?中国人容易一窝蜂,哪个地方都在争抢,不落后,核电建设单位也要大发展。抢盐、抢日化品是笑话,但是争一流大学,世界几大强企业,世界科研大国,如此等等,还少吗?核电建设公司不可能处于世外桃源,贪污犯里也有总经理之类的人物,核工业系统能没有不切实际的功利思维吗?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是对我们的一个很好的警钟,我衷心希望我们的核电能稳妥地不断前进,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4071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国核电建设刹车,是好事
热度 8 wujingzhi 2011-3-16 18:40
日本发生地震后,核电站出现故障第一时间,我就感觉到事态的严重, 并写博文呼吁我国核电建设要慎重。 今天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了相关情况汇报,并对我国核电建设提出非常及时且有力措施。其实,在此之前, 德国已经停运了几座核电站 ,法国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欧盟也启动核查 。我国也能短时间内做出应对,是好事。 国家能做出应对,当然不是因为民间简单的呼吁(更不是因为我这毛毛虫都不及的草民在这瞎嚷嚷),而是高层的明智。 只不过,偌大一个中国,只有高层明智是不够的。因为历史上有多少明君,并没有改变那些朝代衰落灭亡的命运。同样,现在中国的问题,也不是高层英明,就能彻底解决的,也不是全由政府而引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不过仅有一条大船,也净化不了一片海洋啊。 这几年中国核能能搞到这个地步,原因不那么简单。希望这次天灾人祸,能警醒那些贪图一己之私而不惜苍生存亡之徒们,冷静一下喷发已久的邪恶本性,唤醒残余的一点良知。毕竟把地球毁了,那可真是一切皆浮云了,或许浮云都没有了!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903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