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稿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00元稿费,满满的幸福
热度 2 Rainbowcn2018 2020-3-6 21:56
昨天,2020年3月5日,惊蛰,“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愿一切皆好! 今天,2020年3月6日,我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因为收到了中国科学报社电子汇入的100元稿费——两篇博文 《是谁偷走了你的幸福》 和 《今天,你微笑了吗?》 分别于2019年12月9日和12月23日荣幸地刊登在了《中国科学报》上。 记得张思玮老师告诉我第一篇博文被选中的时候,我当时心里也是这样满满的都是幸福。那段时间,也许是积极情绪得以强化 ,大脑像是换了全新的一样,满满的都是呼之欲出的幸福感悟。 钱可以提升幸福感,但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幸福感的提升幅度与金额多少无关。 中国科学报社支付给我的这100元稿费,对我来说,既弥足珍贵,又意义非凡,因为那是一份荣幸,是一份激励,更是一份希望,一份憧憬,一份美好的记忆! 此刻,除了幸福,心里还有满满的感恩,感谢张思玮老师,感谢中国科学报,更感谢科学网博客! 想到近几个月忙完之后,又可以来这里继续 抒写博文,一颗心便开始有些迫不及待了。
个人分类: 认知点滴|1795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科学网写稿赚钱其实很简单
热度 10 zhengyongjun 2018-12-14 19:34
教师的四大绝活是什么,《中国科学报》.pdf 九月份,在科学网上写的一篇博文:《 教师的四大绝活是什么 》,被《中国科学报》录用。今天收到中国科学报社汇给我的60块钱稿费。 现如今,发文章一般都交版面费,杂志越牛X,版面费越贵。在 《中国科学报》发稿子,不仅不要版面费,还给 稿费。泡科学网写博客,经常挨“领导”的熊,说我不务正业。这次挣到稿费,咱也可以扬眉吐气一回了。 做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发财梦:每天发一篇,一个月就能挣小两千啊!继续加油写!六十块钱稿费虽然不多,够买一只烧鸡的。明天周末,邀几个哥们聚一聚,显摆一下,呵呵。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639 次阅读|24 个评论
收到中国科学报社的稿费,发财了
热度 10 zhengyongjun 2018-2-7 20:47
去年 10 月份,我发在科学网上的一篇博文:《 当孔子遇到一群野鸡 》,被《 中国科学报 》录用。今天收到中国科学报社汇给我的 60 元稿费。 哈哈,我发财了!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611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很开心,收到一笔意外的“横财”
热度 15 zywsict 2015-11-5 16:56
在国内某一级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今天收到了该期刊寄来的稿费,一看大感意外,稿费440元,对于我这个穷人而言,算是一笔横财了。以前也多次在国内的学报发表学术论文,但稿费也就100元,真没有想到原来稿费还有这么多钱,哈哈,可以去外面搓一顿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59 次阅读|32 个评论
学者的稿费
热度 2 libseeker 2014-10-13 09:50
近读一则文字,文中提及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的一笔稿费:“ 1956年,陈梦家用《殷墟卜辞综述》的稿费购置了钱粮胡同的一处四合院,那原先是王世襄舅父的房产。”(见:索马里.考古学家陈梦家.新华文摘,2014(17):100-103.原文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21期,原题为《陈梦家:考古学家之陨》) 陈梦家,(1911-1966)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陈梦家从清华大学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殷墟卜辞综述》总结了甲骨文的发现至1956年的成果,约70万字,1954年完成,1956年出版,是甲骨文研究的百科全书。 据说陈先生那笔稿费,数十年来,让不少人“羡慕嫉妒”,或许隐约中还有点幽“恨”。45岁的陈先生,因一部70万字的书所获稿费购得一处房产,还是北京的“四合院”(据另一说法为购得18间房子,不清楚是否该四合院有那么多房子。)。当下的学者,恐怕更为“眼红”了。 笔者“稿费史”有近20年了,多少对稿费有点感性认识。我的第一笔稿费大概算是上大学期间(1990年代)在《南风窗》发表了两则小幽默(相当于两条微博长度),得了40元稿费。我那会的伙食是6元左右一天,相当于解决了我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学生时代,校报稿酬标准为十元每千字,写好的稿子使用方格稿子誊写,还有命中率问题及删节问题等,赚十元钱不易。我大概是算2000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第一笔稿费来自《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印象中是60元(不用版面费。约6千字),我那会的月薪也就1000元出头。2000年初,《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的版面费为300元,稿费120元,有过几年时间是单位报销版面费。其它数家收版面费的期刊版面费大约为300-600元,稿费标准大约为100元左右。后来涨了,比如《图书情报工作》按120元每千字收版面费(通常每篇8千字以上),稿费200元左右。我目前发表的东西,有部分是没有版面费有稿费,有部分是没有版面费也没有稿费,还有部分是有版面费没有稿费。结合所在单位有科研激励政策及科研项目经费,要“赔钱”发论文的事情遇到过但没做过。我交过的论文版面费最高一笔为1080元(稿费200元),其次为900元(无稿费);得过的稿费(不收版面费)最高一笔为400元(《图书情报知识》,其次为360元(《大学图书馆学报》和《图书馆杂志》)。我出版过几本书,除了再版那本没交出版费,其它几本都交了出版费(1.8-2万元),有的“理论上有稿费”(销量超过1200本,按一定比例计稿酬),实际上我尚未得过稿费。报纸的稿费,主要来自《图书馆报》,千字80元的标准,我的部分学术随笔性质博文会进一步梳理投稿供选用,一定程度上我坚持写博十年,得益于《图书馆报》的稿费激励。给我的印象是:稿费越来越难赚了!当前,我的稿费(及科研奖励所得等),基本上是“再投入”(比如支付图书出版费用)或“回馈”师友支持(比如赠书)。指望稿费“养家糊口”或“改善生活”,与我觉得很不靠谱。 稿费为什么难?甚至愈来愈难?原因恐怕有多方面。其中一个原因是,教育大众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稿子不是那么稀缺;其次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引发阅读的革命,如今已是全媒体阅读时代了,“纸质媒体”占的份额愈来愈小,尤其是学术期刊,好些学术期刊朝“e-only”发展;再次是知识产权政策法规欠完善,有些政策难以施行或执行不力;此外,时下的文化氛围、价值观等已然发生变化,存在“急功近利”现象,比如学术出版社市场化了,经济效益优先,有时“身不由己”迎合市场需求;作者方面,板凳甘坐十年冷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了;读者方面,脑子一转,假如可以通过购买盗版或网络上有渠道获得免费资源,通常为“优先选择”。 《殷墟卜辞综述》被评价为“这本70万字的鸿篇巨著在国内外被反复印刷出版,成为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之一,至今仍被经常引用,是殷周史研究不可逾越的重镇。”,陈梦家先生的那笔稿费,应该是物有所值。然而,假如是在当下(甚至假如陈先生未“非正常死亡”,活到近年),我觉得可能性真的很低。假如他去联系出版社,出版社很可能同样会问他,有没有出版经费资助?包销多少册?70万字的图书出版,恐怕出版费至少得5万元以上,而且向陈先生那种题材的学术专著,估计对编校水平等也是大考验,一般的出版社恐怕不敢接这个活。至于稿费,假如按照销量超过1200册再计算稿酬,我觉得获得稿酬的概率很低,遑论稿费购置房产了。或许有更多的问题,值得当下的人们思考。 延伸阅读: 1 殷虚卜辞综述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0559.htm?fr=aladdin 《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作品,是甲骨文研究的百科全书。《殷墟卜辞综述》于1956年出版,全书分:总论、文字、文法、断代上、断代下、年代、历法天象、方国地理、政治区域、先公旧臣、先王先妣、庙号上、庙号下、亲属、百官、农业及其他、宗教、身分、总结、附录。约70万字,总结了甲骨文的发现至1956年的成果。是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之一,至今仍被经常引用。 陈梦家,(1911-196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浙江上虞人。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并搜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归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 陈梦家先生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而转入研究古史及考古学。在甲骨学、西周铜器断代及简牍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2 陈梦家与《殷墟卜辞综述》【日 期】2007.04.26 【来 源】光明日报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陈梦家先生受到了连续的“批判”和“斗争”。为了抗议这种人格侮辱,陈梦家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自杀。“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陈梦家先生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6822 次阅读|5 个评论
飞来“横财”
热度 16 zywsict 2013-10-31 16:51
获CN域名 杯“科研梦,从这里起步” 金奖 一直以来,语文功底就不好,但是也从没觉得过痛。潜意识里觉 得 ,自己又不靠它吃饭,况且,自己一个理科生,文笔不好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抱着这种心态每次要交作业总是通过复制、粘贴来完成,反正能够交差就行。久而久之对写作越来越反感,文字表达能力越来越差。 直到有一天,我拿着转博申请书找导师签字,导师看后。我被导师批得一无是处,他说我写的东西,逻辑不清、语句不通顺、甚至连词语的搭配都有问题,连小学生都不如。那个时候,心里那个叫委屈啊,但更多的还是不满。不管怎么样,自己再怎么不堪,毕竟也 是 通过 寒窗苦读 考上研究生。他居然说我连小学生都不如,就这样,我的伤疤被赤裸裸的揭起, 并被撒上了盐,那种痛是刻骨铭心的痛,是钻心的痛 。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觉得连呼吸都是痛的。 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 对老师的话从来不当作耳边风,会认真反思并加以取舍。 虽然我从不要求自己有多优秀,但我也绝不甘于落后。想想老师说的也有道理,再看看其他同学,要么就挥墨如土,一气呵成 ,要么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而自己 每次 写点东西都 只能 靠复制与粘贴,没有网络甚至连自己 的 想法都说不明白。想想自己,再看看别人,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而此时此刻,我的那股斗志再次被激起,于是, 我痛下决心 ,立志要改变这种状况。 刚开始时, 我计划每周写一篇 随笔 来 练练手。 逼着自己做不喜欢,甚至反感的事情, 我 深切体会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尽管非常的痛苦,我还是坚持下来。每到周末,我都不得不坐到电脑跟前,就犹如难产的孕妇似的,任我怎么努力地憋,也还是不能顺产。 我在键盘上寻寻觅觅,可是脑子还是一片空白,始终冷冷清清,最终只能以凄凄惨惨戚戚收尾。有的时候好不容易憋出几句话, 要么牛头不对马嘴,要么就全篇像是记流水帐。人家写散文,那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我写得 是形散神更散, 就像一地鸡毛, 无厘头,混迹不堪。 女友实在看不下去,就建议我先看看别人的文章,然后模仿。于是我又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模仿的征程。可是,美文看了不少,但一到自己写的时候,不觉地又难以下笔了。后来我实在没办法,就干脆背上一段话,等到自己写的时候,就十分潇洒地飞舞着键盘,一股脑地敲上去。那种感觉啊,可真是酣畅淋漓啊。可是那毕竟只是借鉴别人的。 女友说,我书是看了不少,但那都只是走马观花,真正要用的时候,它们还是派不上用场。于是她建议我做摘抄和读书笔记,一本书看完,书里最经典的话必须能够脱口而出。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紧接着,我就开始背,背美文美句,背古诗词。我的记忆力算是挺不错的,每天积累下来,渐渐地 可以说出那么几句优美的语句 。 但是, 要写好一篇文章 ,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背是背了不少,但一到自己写文章的时候才发现,压根就用不上。女友说,我只是纯粹的背诵,并没有真正体会和领悟那种意境,当然会用不上。于是,我又找了好些经典美文,认真研读。学习他们怎么谋篇布局,怎么组织语句,上下文怎么过度与衔接。写文章之于我,真的有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慢慢地,随着我的不断深入练习,我逐渐地开始上手了。为了与博友交流与互动,我陆续的发表了一些博文。也许是我如水般的坚忍与执着,让上帝动容了。于是,很幸运地,我的两篇文章被科学报社录用。 今天意外的收到中国科学报社的稿费,觉得过去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虽然只有区区 100元,但那每一分钱都是我用汗水浇灌的。 那种感觉暖暖的,带着一丝丝甜意,缠绕在我的身上,牵绊在我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我从一个说话不清,用词不当,逻辑不全的小学生水平,到现在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顺利的表达出来。这一路走来,其中有两个人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一个是我的导师,另一个便是我的女友。我的导师就像是外科医生,他 毫不留情地给我下了诊断书,并 一针见血地指 出 了我的病症。而我的女友就像是一个尽职尽责而又贴心是护士,她会时不时地给我的伤口上药,消毒并包扎。 借此机会,对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个人分类: 发表及获奖博文|18175 次阅读|38 个评论
一笔意外的横财
热度 9 zywsict 2013-8-8 13:54
一直以来,语文功底就不好,但是也从没觉得过痛。潜意识里觉的,自己又不靠它吃饭,况且,自己一个理科生,文笔不好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抱着这种心态每次要交作业总是通过复制、粘贴来完成,反正能够交差就行。久而久之对写作越来越反感,文字表达能力越来越差。 直到有一天, 我拿着转博申请书找导师签字,导师看后。 我被导师批得一无是处,他说我写的东西 ,逻辑不清、语句不通顺、甚至连词语的搭配都有问题, 连小学生都不如。那个时候,心里那个叫委屈啊,但更 多 的还是不满。不管怎么样,自己再怎么不堪,毕竟也 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 中科院研究生 。 他居然 说我连小学生都不如, 就这样,我的伤疤被赤裸裸的揭起,暴露无遗。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觉得连呼吸都是痛的。 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虽然我从不要求自己有多优秀,但我也绝不甘于落后。想想老师说的也有道理,再看看其他同学,人家动不动就赋诗一首,要么就挥墨如土,一气呵成。而自己 想写点东西都要靠复制与粘贴,没有网络甚至 连自己 想法 都说不明白。想想自己,再看看别人,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而此时此刻,我的那股斗志再次被激起 , 于是,我痛下决心,立志要 改变这种状况。 我计划每周写一篇作文来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逼着自己做不喜欢做,甚至反感的事情,深切体会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尽管非常的痛苦,我还是坚持下来。 每到周末,我都不得不坐到电脑跟前,就犹如难产的孕妇似的,任我怎么努力地憋,也还是不能顺产。往往是写不上几句话就接不下去,要么牛头不对马嘴,要么就全篇像是记流水帐。人家写散文,那是形散而神 不 散。而我,写得就像一地鸡毛,伸手抓一把,留下的似乎只有空气,等到把手张开,留下的只能是曾经的空气了。 女友实在看不下去,就建议我先看看别人的文章,然后模仿。于是我又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模仿的征程。可是,美文看了不少,但一到自己写的时候,不觉地又难以下笔了。后来我实在没办法,就干脆背上一段话,等到自己写的时候,就十分潇洒地飞舞着键盘,一股脑地敲上去。那种感觉啊,可真是酣畅淋漓啊。可是那毕竟只是借鉴别人的。 女友说,我书是看了不少,但那都只是走马观花,真正要用的时候,它们还是派不上用场。于是她建议我做摘抄和读书笔记,一本书看完,书里最经典的话必须能够脱口而出。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嘛。紧接着,我就开始背,背美文美句,背古诗词。我的记忆力算是挺不错的,每天积累下来,渐渐地便可以比较潇洒地脱口就是经典。 但是, 要写好一篇文章 ,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背是背了不少,但一到自己写文章的时候才发现,压根就用不上。女友说,我只是纯粹的背诵,并没有真正体会和领悟那种意境,当然会用不上。于是,我又找了好些经典美文,认真研读。学习他们怎么谋篇布局,怎么组织语句,上下文怎么过度与衔接。写文章之于我,真的有如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 今天意外的收到中国科学报社的稿费,觉得过去所有的付出都值了。那种感觉暖暖的,带着一丝丝甜意,缠绕在我的身上,牵绊在我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 我从一个说话不清,用词不当,逻辑不全的小学生水平,到现在 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顺利的表达出来。 这一路走来,其中有两个人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一个是我的导师,另一个便是我的女友。我的导师就像是外科医生,他一针见血地指明了我的病症,并给我进行了根除大手术。而我的女友就像是一个尽职尽责而又贴心是护士,她会时不时地给我的伤口上药,消毒并包扎。 借此机会,对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64 次阅读|20 个评论
《糖类的六部曲》发表在《生命世界》第7期
guoweihehe 2013-7-16 09:59
《糖类的六部曲》发表在《生命世界》第 7 期 刚刚领到了平生第一份稿费,值得纪念一下。 首先要感谢 台湾阳明大学的周成功教授 。此文是受到周教授《 1994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一文的启发而写的,在文章结构上也多有借鉴。周教授的文章请见博文《糖原代谢引爆的连环诺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685-621632.html 感谢《生命世界》期刊的桑新华编辑,她慧眼识珠,发现了周教授的这篇文章,并约我写新稿。因为当时正忙于毕业,一拖再拖,感谢她在整个编辑过程中的热情和耐心。 感谢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期刊的 classic 系列,该系列介绍了生物化学发展历史上的经典工作,为本文提供了很多原始材料 http://www.jbc.org/content/by/section/Classics 感谢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生化教研室郭晓强老师的很多科学人物故事的综述文章,帮我理解了这段生物化学的辉煌历史。
个人分类: 点滴成长路|2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的稿
热度 1 黄安年 2013-6-8 07:16
《美国纪行 —— 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的稿费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6月8日发布 笔者所著《美国纪行 —— 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2005年11月第1版,共30万字,按21X3000册X5%=3150元计算,扣税329元(3150-800=2350X14%)=2821元。下面是稿酬收据影印件。 ********************* 《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提要 黄安年文 2007年3月11日 (按:发表: 2006年12月24日《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提要 发表在学术交流网美国著作提要栏目中。现在转发时的说明部分略有增补。2005年底以来的数十篇文章没有包括在内。) 书名: 《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 作者: 黄安年 责任编辑: 胡 晋 封面设计: 彩多设计 责任校对: 李惠琴 出版: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1月第1版 字数: 300000字 页码: 343页 开本: 880X1230 1/32 印刷: 三河市国英印务有限公司 印数: 1-3000册 ISBN : 7-5039-2861-1 G.548 定价: 21.00元 网址: www.whyscbs.com 经销: 新华书店 提要: 本书第一部分美国东部行和第三部分美西、美中、夏威夷行,分别记述了美国各地的旅游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习俗、随心所得。第二部分美国社会生活和第五部分美国经济生活,通过社会生活、美国网络时代、美国经济生活等专题夹叙夹议美国“9·11”前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四部分大学、图书馆、博物馆,集中介绍参观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的文化氛围、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第六部分美国政治和华人生活,集中反映了我所见到的当今美国选举政治和美国华人华侨的社会生活、所思所想。为增加直观效果,还选用若干幅即时拍摄的照片附在书中。 序言: 我们正处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全球目光关注最多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美国,另一个是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美国热”和“中国热”双“热”交织,又形成了“美中关系热”。在一定意义上说,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和美中关系的走向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喜恶偏好和了解程度看待美国。不管你是爱慕还是厌恶,不管你出于学习、赶超的意图还是批判的需求,都离不开对美国历史和现状的准确认识、了解和把握。我们需要了解和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一个既具体又深入的美国,一个跨世纪的活生生的美国。为了实现我们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一个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锁定的追赶目标,已经不仅是欧盟各国和日本,而且是这个迄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美国。在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美国早已不限于学术层面,无论是学术界、教育界,还是传媒界、经济界、社会各界,谈论的话题往往很难离开美国。在我国,“美”学成了人人谈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高官概莫能外,无论是文字图书报刊、网络数字音响、还是各类新闻媒体,有关美国的资讯,全都遥遥领先于对其他国家的关注。从上到下、从专业层面到普罗大众都十分关注的是,我们所学、所读、所闻、所见和所识是不是一个真实的美国?我们该怎样了解和认识一个真美国?中国的发展需要美国,我们又该怎样借助对美国的了解、认识和思考,扬长避短,建设好我们自己的现代化强国。 了解和认识一个真美国,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是通过一两次或几次纸媒或电子传媒的间接的或表面的观察,就能够真正了解掌握的,即使在美国生活了多少年,如果观察不细、方法不当,带着有色眼睛,先入为主,以论代史,同样难以做到了解和认识一个真美国。作为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50年代大学毕业生,坦率地说,我最初是带着“框子”看美国的,受意识形态因素挂帅、生产关系判定是非的影响,所以往往结论和实情不符。 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路线为我们研究一个真美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这时开始,我从对美国的一般关注和浓厚兴趣转入了以美国为对象的教学和学术研究阶段。20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开放相同步,又和美中正式建交以来的变化相同步。通过对美国和美国历史论著与文献研读、和美国学者的交往、逐步放宽的新闻媒体提供的资讯、与国内同行的相互切磋,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认识美国,其间在史实真伪和观点是非的鉴别上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至上和生产关系决定的误导,学习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路线,以社会实践作为衡量和检验是非曲直的唯一和最终标准。1991-1992年,我来到美国东部纽约州首府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和考察,这一年在美国的研修生活对于我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感受结合起来观察问题大有帮助,虽然主要限于在高等学校和知识分子圈内,但是对于了解和认识一个真美国,有了一个“跨越式”发展。以后又有不止一次的机会更加广泛、真切地感受和体察美国,深化了对“真美国”的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8年,我先后出版了《20世纪美国史》(1989)、《美国的崛起》(1992)、《美国社会经济史论》(1993)、《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1998)等专著,《麦卡锡主义——美国的法西斯主义》(1984)、《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1986)、《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1840-1990)》(1990)、《美国2500历史名人传略》(合作,1996)、《当代美国十大奇案》(1996)等编译著,还有近200篇研究美国问题的文章。此外像《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1997)、《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1996)、《影响世界的100次事件》(1995)、《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合作,1996)等编著译作以及近百篇论述世界现代的文章,也涉及美国问题。在这些论著中,尽管论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坚持社会生产力的检验标准始终没有变,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某些问题有了新的了解,认识进一步深入,扩大了一些新的思索课题和领域,对问题的看法和判断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不过总的来说,这些论著中主要部分和多数内容,是偏重于从学术和教学层面上来著述的。 新世纪以来,我的研究重点集中在20世纪资本主义的整体研究上,同时开始系统整理中国美国问题研究的资讯,退休后使我有了相当充分的自由空间,学术工作仍在继续。在赴美探亲分别逗留的两年左右时间内,能够在美国社区近距离地直面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加深了对美国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与认识,也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并及时写下了百多万字的日记和随感。积累了较为充实的历史的、现实的、感性的资料,还写了近200篇纪实与随想,兼具知识性、可读性与学术性的文章,陆续发表在2002年4月以来本人创办的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上,有的篇章还发表在《美国大观》等杂志上。这个网站以其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宗旨,丰富多彩的美国问题为主要内容,受到广大网络读者的欢迎,迄今累计击点人次超过了100万,其中发布涉及美国问题的文章和资讯超过8000份(篇)。 依照笔者多年对美国历史的了解、认识、考察和研究,在美国历史发展中有着五个相互联系和影响明显的特点。第一,美国是年轻快速、实力最强、富有活力的强国。迄今美国的建国史只有229年,远较其他大国年轻。在1815-1894年的80年间,美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完成了高水准的近代工业化。1894年以来的111年里,美国不仅保持而且全面扩大了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美国一直是迄今世界上最富活力的大国之一。美国民营和国营、集团、私人垄断所有制兼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兼顾政府干预,垄断主体的民主共和制,实行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多元化,美利坚文化主体的多元文化,都适合美国国情并有利于美国保持活力。第二,美国是外来移民持续不断的国家。近400年持续不断外来移民潮,使得今天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移民美国的足迹。这种外来移民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移民活动主要是人民大众开发和建设美国的活动。外来移民深刻影响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美国工业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美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促进了美国的思想文化多元化。而中国移民也对美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第三,美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不仅表现在共和制、联邦制、成文宪法、两院制、总统制、两党制、司法制、选举制等方面。也反映在执政和在野政党公开的民主争论上。美国式民主也有一个扩大和演变的过程,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还有着民主和改革的传统。第四,美国是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作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典型、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典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在世界各国中是少有的。作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国家,美国是后起的,作为现代化发展和组织的国家,美国又是老牌的。它有一部典型的商品经济和现代化生产、销售组织的发展史。美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组织也是同步的。第五,美国也是对外开放和社会机制不断调整的国家。人口流动的王国、对外贸易的超级大国、门户开放式的特色、历经八次改革调整浪潮,都是这一特点的反映。影响当代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经济政策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集中反映在需要处理和协调好重要经济政策上。即改革开放和调整政策、政府干预和市场政策、自由竞争和垄断政策、经济增长和周期政策、贸易自由和保护政策、关税政策和税收政策、财政金融和货币政策、工农商交讯协调政策、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持续发展和环境政策。 2001 年的“9·11”恐怖组织袭击事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但是上面说到的五个特点并没有发生基本的变化,当然某些政策的侧重点会发生相应的调整。跨世纪美国行恰恰使我有机会目睹和思考“9·11”事件前后美国社会生活和政府政策的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和美国历史发展中体现的特点,在我的游记和学术随笔中都有所反映。 和以前的论著相比,本书没有凸显学术性、系统性,倒是多一些生活气息、纪实资讯、随思散记。作为学者游记的益智之书,也可视为深度导游的纪实之作,兼具历史和文化的双重品格,也算是一种尝试。 本书富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涉及20世纪和21世纪的美国诸多问题,更与20、21世纪之交相关,和“9·11”事件的影响相联。本书分六部分一百多篇长短不拘的随笔,大体上涵盖自己对美国社会一些方面的目睹耳闻、所思所议。对于初去美国的朋友提供兴许有参考价值的资讯;对于去过美国的朋友提供一个参照系,可资比较和思索。对于了解和研究美国的朋友提供了一个观察跨世纪美国的个人视角。对于关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朋友则不妨联系美国想中国,比较两国的不同国情。对于我本人则是如实记录的观察见闻和思考心得。 本书第一部分美国东部行和第三部分美西、美中、夏威夷行,分别记述了美国各地的旅游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习俗、随心所得。第二部分美国社会生活和第五部分美国经济生活,通过社会生活、美国网络时代、美国经济生活等专题夹叙夹议美国“9·11”前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四部分大学、图书馆、博物馆,集中介绍参观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的文化氛围、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第六部分美国政治和华人生活,集中反映了我所见到的当今美国选举政治和美国华人华侨的社会生活、所思所想。为增加直观效果,还选用若干幅即时拍摄的照片附在书中。本书相关篇目中引用或综合了公开资讯中提供的资料,这是需要说明的。 时间一晃,新世纪已经走过了五、六个年头。作为一个普通学者随着时代的跨越脚步,也会留下自己的足迹,趁还在记忆犹新之际,集结成书,希望读者喜欢,也希望批评指正。 写于2005年9月1日,11月8日修订 《美国纪行》目录 自序 一.美国东部行 怀特普莱斯市的今与昔 查特顿小丘的深秋与早春 自由女神像、艾利斯岛、约证券交易所、世界贸易大楼掠影 第一夫人希拉里纽约州查帕阔新居 百事可乐总部雕塑园 宾州长木公园记行 观赏纽波特富豪庄园 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 五月花”号船参观记 康州哈特福德行 千岛湖游记 直观尼亚加拉大瀑布 胜古山庄社区 纽约曼哈顿一日游 二.美国社会生活 目睹野生鹿走进住宅前后院 社区生活管理服务的机械化 美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场 花园除草、家庭保洁及其他 暴风雪遭遇记 宠物公墓说 美国的交通法庭和罚单 光顾美国书店 星条旗在美国 美国的义工和自愿捐献 美国人均一生搬家八次 美国大陆本土136年无战事 “9·11” 事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7 月4日 美国独立日不是美国法定国庆日 在美国过万圣节 在美国感受感恩节 美国千禧年圣诞节 人造圣诞树的启示 感受千禧年元旦 龙年春节在美国 三、美西、美中、夏威夷行 漫游旧金山 加州那帕葡萄园 “ 伦敦桥”的“克隆”身 大峡谷参观记 胡佛水坝 世界赌城之最——拉斯维加斯 各色赌城 加州环球影城和好莱坞贝弗里山庄 加州迪斯尼乐园 加州圣地亚哥观光 圣克鲁斯太平洋岸边 曼哈顿工程和田纳西工程 肯塔基良马中心 穿行阿帕拉契亚山 游览大雾山国家公园 凭吊珍珠港亚利桑那号纪念馆 檀香山市区游 瓦胡岛小环岛精华游 参观夏威夷波理尼西亚文化中心 尽快开通中国--夏威夷旅游线路 四.大学、图书馆、博物馆 哥伦比亚大学行 耶鲁、哈佛掠影 再访斯坦福大学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启示 没有围墙的大学和大学的地下城 大学校历课表 一条龙三个月前早知道 目睹美国陆、海、空军学校重地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联邦大厅国家纪念馆 亨廷顿图书馆 再访尼克松图书馆 里根图书馆 亨利·克莱故居 俄亥俄历史协会 美国空军博物馆参观记 索默斯镇社会史博物馆 五.美国经济生活 跨世纪的西部矽谷 由亦凡书库网上图书说起 網上租用錄像店 美国网上旅行交通图 改革网费垄断价格势在必行 在美国电影院看电影 与IBM相邻的社区居民还是拨号上网 美国健全的气象预报系统机制 操作系统不断补漏使用户大伤脑筋 2000 年4月中旬美国股市崩盘记 美国累进所得报税制和减免税制 慎言美国势将衰落 西部硅谷地区的房价 美国能源富国的夏令制 在美国使用信用卡 美国燃油费飙升,令人叫苦不迭 一美元连锁店在美国 实用性知识性用餐的塑料垫板 亲历2003年“8·14”美加大停电 老年公寓见闻 专访奥伯尼的老朋友姚先生 美国是“老年人的坟墓”吗? 美国新生婴儿一周医疗费知多少 诚请住家保姆的经历 六.美国政治和华人生活 竞选联邦众议员赞助性聚餐会 任人褒贬的历届美国总统 目睹美国威郡选举日的选举 2004 大选超级选举日 2004 年美国大选日 美国历史上的总统连任和布什第二任期的命运 记绿宝常青俱乐部活动 在美国白人社区收看中文电视节目 参观美国的庄严寺、西来寺、大乘寺 纽约噶玛噶举派藏传佛教寺庙 新一代中国留美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莫老师电脑培训学校参观记 北师大学生成了美籍华人牧师 有感于在美国“招聘特聘岗位教授” 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义工 访欣欣教育基金会会长 走访北威中文學校 美国的月亮和中国一样圆 说明: 本书出版后其中的多篇文章被报刊转载,如: * 《在美国感受感恩节———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之一),《人民政协报》, 2005年12月26日C2版 * 《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不是法定国庆日》,《中国新书》,2006年1月号 * 《美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场》,《出版参考》2006年第14期 * 《美国宠物公墓——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之四),人民政协报,2006年2月13日 * 《在美国感受应对禽流感———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之三),《人民政协报》2006年01月23日 * 《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正式出版(附自序),《美国史研究通讯》,2006年第1期, * 《亲历“8·14”美加大停电——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之二),人民政协报,2006年1月9日C2版。 * 《游览百事可乐总部雕塑园——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之五),人民政协报,2006年2月27日C2版。 * 黄安年、吕启祥:《中美月亮一样圆——中秋节寄自美国》,香港《华夏纪实》,第8期(2006.9)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著作提要/2006年12月24日首发 附图1. 《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一书封面页 2 . 作者1999年冬雪后摄於美国纽约大都会北邻WhitePlains市北部查特顿小丘寓所前。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今的科普书的一般稿费是多少?
热度 4 zhangxw 2011-8-25 13:20
当今(2011.8)的科普书的一般稿费是多少 ? 今天出版社电话说 , 你们写的《气象知识我知道》要再版,需要签合同,稿费 1000 字 30 元。再版和再给稿费固然的事好,可我不知道当今的此类书稿的稿费是多少? 30元千字 ,太多了还是太少?不知道! 欢迎各位提示!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5436 次阅读|9 个评论
博客与开心果
热度 17 boxcar 2011-5-25 22:36
博客和开心果有关系么?这个当然“可以有”! 至少我的博客和开心果有很大很大的关系: 每次我在科学网博客上写的博文被报刊杂志(转载)发表,在过后不久就会收到来自这些报刊杂志的稿费汇款单,我在去邮局取汇款之后,往往会顺路去对面的哈特市场买些开心果或者其他干果(例如杏仁、榛子、腰果之类)拿回家吃。因此,我的博客和开心果大有关系,靠写博客,我的嘴里吃到了更多的“开心果”。这是博客和开心果的第一层关系。 其实博客和开心果还可以有另一层关系。我努力让自己的博客尽量做到不仅有滋有味,而且有咀嚼价值,最好在读的过程中还能开心一笑,这样我写的博客,或许就能够作为我自己和很多喜欢看我博客的读者们以及博友们的“网络开心果”了。 让“开心果”(无论哪种)来得更猛烈些吧!
个人分类: 科学网|4162 次阅读|35 个评论
超牛稿费
热度 1 yejian 2011-2-13 04:06
1940年,梁思成离开昆明去四川时,致信费正清,请其将自己的一篇文章《在中国北部寻找古建筑》投稿《国家地理》,并告知,如果投稿成功,请用稿酬订阅:两年的《读者文摘》(8美刀);两年的《建筑论坛》(11美刀);一年的《时代周刊》;一年的《国家地理》…… 可惜,文章被拒了。。。 那时候知识真是值钱啊!要是在中国买成大米,估计相当于现在几万元的购买力了吧? 这稿费 除以一个10,也许都还够付现在一篇文章超高的版面费吧?不过人家是进账。 有谁能具体算算?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谢《科学时报》编辑部
wangxh 2010-12-3 13:53
前几天收到《科学时报》编辑部寄来的稿费,俺没在家,学生帮着领得汇款单。回想一下,俺也没有给《科学时报》投稿呀,是不是编辑部搞错了。所以问了一下科学网博客编辑部,他们也不知道。嘿,难道他们都愿意做不留名的活雷锋吗?无功不受禄,这钱儿拿着不太仗胆呀。不过,写着俺的名字是没错的,先收下吧,所以今天上午就派学生取回来了。 谢谢《科学时报》编辑部,大大地谢谢! 不过呢,要是再多些就好了,比如现在数额的两倍?俺不是贪,而是连领亲学生吃一顿涮羊肉都不够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2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农民合作社》征稿,免收版面费,稿费从优!
ycy 2008-12-2 19:48
《中国农民合作社》征稿函 《中国农民合作社》(月刊)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主办,即将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2008 年起正式出版发行。预计月发行量超过 5000 册。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目前,需要尊重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大力培养农民合作意识,全面宣传合作知识。《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出版发行正当其时。 《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办刊方针是:宣传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知识,推广合作社经验,促进合作社发展。本刊注重宣传合作社的政策法规,普及合作社的基本知识,展示合作社相关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合作社发展的实践经验。 《中国农民合作社》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大板块,理论研究下设法律法规、政策选编、领导讲话、干部论坛、专家视点、理论探讨、名词文库等子栏目;实践探索下设合作人物、示范风采、组织构建、财务管理、品牌创建、环球掠影、问题咨询等栏目,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设置本期聚焦、热点探讨、信息发布等栏目。 《中国农民合作社》的读者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及管理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干部、农村发展领域研究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以及对合作社事业感兴趣的所有读者。 欢迎研究农民合作组织、讨论合作社发展问题、介绍合作社发展经验、反映合作社风采等内容的稿件,同样欢迎其它研究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稿件。字数 1500-6000 字为宜,欢迎电子投稿。 现邀请您为《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撰稿。《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不收取版面费,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请您不吝赐稿! 联系电话: 010-81706534 联系人:杨春悦 徐倩 电子邮箱: zgnmhzs@nygbpx.org 邮政编码: 102208 通信地址:北京回龙观霍营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农民合作社》编辑部 《中国农民合作社》编辑部 2008-12-2
个人分类: 农村发展|2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报道勾起的回忆
jlpemail 2008-9-5 07:30
阅读完 科学网的报道 ,国家测绘局和中国地震局联合举行发布会 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公布: 震中区水平位移 (其中提到了重力测量的作用。) 突然回忆起一次重力测量实习和一次重力测量训练。 实习是在郑州读书时的事情,地点是郑州的一家地震台。 20 多年后,无法记起当时使用的什么重力仪器,以及和 谁搭档观测或者记录了。那次实习不超过一天时间。 1992 年在唐山市郊区的重力测量训练倒是记忆犹新。 当时,我刚从基地调入 80810 部队,就开始负责一个中队 的训练和作业。我对使用的 Worden 重力仪并不熟悉,先 当的是学生。带我的是一个唐山的志愿兵。他有丰富的实践 经验,并且毫无保留地把相关技术传授给了我。亮线是印象 最深的专业词汇。上次实习完后再也没有摸过重力仪,连它 的外型都没有印象了。当时没有足够的重视,因为不过是一 次结合课程的短暂实习。 训练期间,全队分散居住在一个村庄里。村民对我们 很热情,我们相处比较和谐。有见小事情印象深刻。作业队 撤离后,一位村民特地驱车数十里,到部队送还被遗忘的水桶。 1992 年秋天,我第一次去南方某地进行重力测量和其他 任务,前后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和都是在 外业地度过的。八一那天,我们没有休息,去寻找点位。那天 的日记被《火箭兵报》约稿刊登,得到 15 元稿费。 链接: 一张被收藏的汇款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5do=blogquickforward=1id=1135043
个人分类: 游若有方|3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