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孙中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历史上的今天 2月14日
xupeiyang 2011-2-14 07:42
今天是情人节,北京大晴天。 1912年, 孙中山 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 1924年,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即 IBM )成立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 计算机 诞生 1963年, 中国美术馆 建成 1989年,拉什迪因为《撒旦的诗篇》被 伊朗 判处...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2月13日
xupeiyang 2011-2-13 08:42
北京状昨晚第二次下雪了,美丽的雪景。 我的孙子乐乐24天了,能吃能睡的,好可爱啊,给爷爷笑呢,奶奶感冒了,带口罩,离远点,等感冒好了可以抱抱宝宝。 1895年,清政府派 李鸿章 赴日议和 1912年, 孙中山 请辞临时大总统 1998年,美国成功改造 哈勃太空望远镜 200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选 逝世 2008年, 广州 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评袁伟时保卫军阀毁谤孙中山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1-2-4 19:01
蔣科學按: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中國過去的歷史受到政治上的限制太多,因此,歷史的描述有不少缺陷。今天我們需需要聆聽不同的聲音。袁偉時老師是中國當代很有影響的自由主義者,在南方報系影響極大,正因如此,和他不一樣的觀點才特別需要聆聽。 评袁伟时捍卫军阀诬蔑孙中山    谢幼田       辛亥革命虽然按照美国的立国精神建立了共和制度,权力中心却并没有转移到由约法(临时宪法)所规定的共和制度的议会和内阁,而仍在军人袁世凯手中;袁死以后,实权继续在各省的军阀手中。孙中山为建立统一的民国政府,对各地军阀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而构成了他的“护法运动”的全部过程,这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中国的统一大业由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基本完成。       避开北方、南方军阀长期地执掌大权的历史背景,避开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对军阀斗争的历史过程,抽象地谈论所谓“民主程序”,或者以军阀的“法”为准则来衡量孙中山的政治活动,从而为军阀统治翻案,否定孙中山的护法运动,是广州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发表在《明报》月刊上文章的基本手法。       这位学者、“全国人大代表”的特点就是要违背历史起码常识,其基本精神则是给民主法制的大敌──军人强权涂抹“民主法制”的光环,给中华民族当时唯一的正气所在──孙中山的事业和人格以编造的事件抹黑。       孙中山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发现中国的问题不可能只是解决民族问题,民权和民生也必须解决:同样,也不可能光解决民权或者民生问题,必须将这三个问题一并解决(虽然每次各有侧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至今无人超越过的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佳方案,这是孙中山先生独到的伟大贡献;孙中山先生所开创的事业,并不因为历史出现曲折而失去其光辉,相反,在黑暗中更显出其明亮;孙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是他在长期的困境中吸引人们追随他的无形力量。       显然,光有学说还不够,必须有事业和领袖的人格相结合;同样,也不可能光是有改变社会的运动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必须要一并具有。       对于为军阀涂脂抹粉的文章的反驳,在今年春天的《传记文学》上,有胡志伟的有理有情的长篇文章连载,在《明报月刊》第十期上,有容若的清晰扼要的论述。我在此仅作补充阐述。       一、军阀政治的初始       太平天国时期的大动乱,使得地方军人崛起,但是曾国藩与李鸿章都没有篡位的野心,而是维护北京的统治中心,所以他们并没有成为军阀,只是开始了清代地方军人拥有军队的先例。       满清王朝被推翻,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他的势力分散给了他的众部属,军阀政治由此形成。中国传统思想与传统政治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思想把行孝道当做行仁之本,当做天经地义的行为准则。任何人在家庭内部必须行孝,总是以爱亲人为起点;在社会生活中则抽掉仁爱的内容,行孝方式就是忠君,中国的政治制度在秦汉具备刍形。信奉儒家的曾国藩、李鸿章虽然统率天下大军,他们作到了忠君。但是袁世凯就不同了,他以小站练兵起家,他同样拥有军队,却先后出卖了光绪与宣统两位皇帝。等他称帝,他的部下们学习他不忠君的榜样,照样把他给卖了,这些割地为界的军人便成了民国早期阻碍中国政治生活现代化的主角。       军阀们也有其时代根源。因为既然忠君观念过时,那末该忠于谁?孙中山在去世的前一年演讲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时说,他自己有一次偶然到一家祠堂去,发现墙壁上的“忠”字被涂抹掉了。孙中山说,忠君虽然不好,但是忠于国家还是必须的,可见其时社会心理的混乱状况。至于民主思想,与拥有势力的军人们几乎绝缘,哪个军阀没有帝王思想?       军阀形成的条件,早有学者论述道:“中国受国际资本帝国主义之压迫,产业革命未臻成熟,而农村经济已破产。农村因而随之崩溃,农村的壮丁乃流为游民,这些庞大的游民群众,在一方面变为民主势力形成的障碍;在另一方面适使军阀得有挟多兵以自重的机会,因为农村颓败,农村壮丁过剩,流为游民,唯有‘兵’和‘匪’两条出路,兵多匪多,匪多兵多,兵匪不分,军阀于是坐大。”(注1)加上国外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以及部份地域经济的相对封闭性,以及农村过剩人口的流动,也有利于军阀割据的出现。总之,二十世纪前期的新旧制度交替和思想文化互相影响时的混乱,是军阀割据出现的外在条件。       关于军阀的定义,各史家见解接近而各有所重,近代史专家张玉法关于军阀的定义是:“军阀一辞,就中国的历史来了解,是指自树武力,与中央政府若即若离的军人。这种军人,通常有一个固定的地盘,在地盘之内,行使半独立的或者接近独立的统治权。这种军人,不仅民国初年有,汉末的州牧、唐末的藩镇,可以说都是军阀。民国初年的军阀,多为各省的督军,也有较督军为小的将领。这些军阀,进可以操持中央政治,退可以割据一方,无论他们的权位如何,他们都以武力为后盾,以保有并扩张自己的权位,忽视国家的秩序法律。”(注2)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以后,他的主要部将就为争夺权力四分五裂。不仅仅袁失去了再统一北洋的威望,其他的军人更没有一个人能够有资格统领全局。最有势力的冯国璋和段祺瑞都想登总统宝座,张勋想要宣统复辟,倪嗣冲则死保段。北洋军人的分裂势在难免。       袁世凯死后,有三系主要军阀,其中皖系、直系是袁世凯的直接下属。皖系的段祺瑞,包括徐树铮编练的四个旅和四个师,嫡系部队有大约六万多人,政治上有交通系和安福系;直系冯国璋,包括保定的曹锟、洛阳的吴佩孚,以及冯玉祥、孙传芳等部,1924年有兵力二十五万多人;奉系张作霖出身马贼,袁世凯死后排挤掉袁的心腹段之贵而得以大发展,在1924年已经拥有兵力约十七万人。       继承袁死以后的总统职位的,按照1913年临时约法所制订的总统选举法的规定,应当由原来的副总统继承,于是黎元洪出任总统,皖系势力人物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皖系掌握实际权力。       于是,立即出现了黎和段的所谓“府院之争”。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以日本为后台的段祺瑞按照日本的意旨,极力主张参战,条件是得到日本的大量贷款,段有了钱就具备用武力来统一全国的重要条件。但是黎元洪总统和国民党占优势的议会坚决反对。在这个刚刚结束皇帝统治的共和国,政治人物对待不同意见的方式,是以势力来强迫对方接受,而不是协商、妥协、包容。于是,段运动皖系的各省督军(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于1917年4月15日在北京开会,决定参战。由段内阁签署后送交国会。5月10日,众议院开会时,段唆使所谓“公民团”包围议会,强迫参议院通过参战案,重新上演了袁世凯不久以前为了当皇帝,由筹安会组织所谓公民代表请愿团,制造民选皇帝的丑剧:“5月10日,众议院开会讨论对德宣战,段祺瑞竟雇用流氓,组织所谓‘公民请愿团’、‘五族请愿团’、‘军政商界请愿团’,为数三千余人。由段系爪牙,陆军部人员傅良佐、靳云鹏等指挥,包围国会,殴辱议员,施用民国二年选举总统时袁世凯所用的惯技,扬言必俟参战案通过,方许散会。众议院为之群情愤慨,乃停止会议表示抗议,国务院的全体国务员也相继辞职,整个内阁仅剩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一人而已。”(注3)这是议会和军阀最初的较量。       5月18日,报纸透露这仅剩的一名内阁总理竟然向日本借款一亿,众议院于是决议该借款无效,并且还决定缓议对德参战案。对此,段氏的督军团竟然上书总统要求解散国会,而按照约法规定,总统并无解散国会之权。总统黎元洪只好在22日免去段的总理职务。这一免职决定却立即被参众两议院通过。(但是约法也有矛盾的规定,即在总统签署以后,要由总理副署才有效)       以下之所以不厌其详地要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常识,是要说明成为护法运动对象的段祺瑞,这个拥有私人最强大军队的中华民国的总理作事,完全没有丝毫共和国必须的民主思想,与拥有绝对权力的昔日皇帝的所为无所差别。总理拥有私人军队,本身是对西方民主的“创造”,总理如果作事遇到障碍,当然运用军队去除,不然养军队做什么?       被免职以后的段祺瑞去了天津。段系的安徽省长倪嗣充立即宣布“独立”,和中央政府脱离关系。紧接着奉天于军张作霖、山东督军张怀之、福建督军李厚基、河南督军赵倜、浙江督军杨善德、直隶督军曹锟、陕西督军陈树藩也宣布“独立”。这其中不包括直系的几个督军冯国璋等,皖系督军则缺乏安徽张勋。倪嗣冲对督军们这样凭藉武力与总统和国会作对的行为辩解道:“黎总统听信群小,排斥正士,暴民盘踞国会,勾结府中,以夺取政权,须以武力驱逐之。”督军们明目张胆把议员称为“暴民”,和总统一致叫“勾结”,因此要以武力解散国会,驱逐总统,夺取政权。这就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高层武装拥有者的心理状况的反映。不仅仅如此,督军团还到张勋部驻紮的徐州集会,公然要把满清的皇帝请出来,而有辫子兵张勋复辟的一幕戏。很有意思的是,戊戌变法时候站在时代最前列的康有为是张勋复辟的主要谋士,梁启超则是后来皖系的主要高参。       段借黎元洪解散了国会(1917年6月13日),再借辫子兵赶走了黎元洪而拥戴宣统复辟(7月1日)。但是,军阀们已经不愿意再当孩子皇帝的走狗,所以过后段祺瑞在皖系和直系军人支持下(日本也给了一百万军饷),只花几天时间就打败了张勋的主力,反而获得了“再造共和”的美名。       于是乘此参战,借贷总额达到三亿日元以上。他以参战为名,把扩张北洋的私家军合法化,就野心勃勃地开始了以武力统一全国的北洋军阀时代。       以上从袁世凯死后到护法以前的军阀横行的短期历史主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这些手握兵权的督军们和袁世凯一样,为了夺取和占据国家的权力,只相信武力,任何阻碍他们的中华民国的约法、议会、总统,随时可以废除而另外制造;第二、他们肆无忌惮地横行,共和国的最广大公民们却很少反对表示,似乎民主制度并不和他们息息相关,可见新的外来的共和制度与普通民众需求的脱节,可见孙中山等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事业的孤立和艰巨。第三、约法被废除,国会被解散,共和国也就不复存在。按照袁伟时所谓的民主法制的程序进行合法斗争的基本条件也就不存在。       是当帮凶?或在体制内部当顺民?还是在体制外起来维护刚刚创立的共和国?    领导推翻满清而名满天下的孙中山,却是一个手无寸铁的文人,他选择了对抗拥有政权的军阀的艰难历史道路。    是军阀们逼出了以孙中山为主要领袖的护法运动。       二、孙中山对军阀认识的深化       在袁伟时等的笔下,孙中山被描写成为一个“冀图依靠武力,另立政府”的倾向暴力革命的人,更被戴上了“军阀”帽子。恰恰相反,孙中山在暴力革命问题上,在反袁和护法这两件大事情上,却总是迟迟不动,甚至走在他的追随者的后面。       袁世凯刚刚上台,就完全不遵守约法,他不同意倾向国民党的王芝祥担任直隶总督,竟然不通过总理唐绍仪就任意取消内阁成员,使得总理辞职;参议院不同意北洋军人代替唐的位置,袁竟然让北京军警通电威胁参议院;袁同时在大大增强北洋军队。但是孙中山呢?以为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民族问题解决,连民权问题也解决了,他放放心心让袁领导国家,他只是研究《实业计划》以解决民生问题。既然如此,认为武装力量已经没有用,而且袁世凯控制的北京国库拒绝发给这些革命军队的军饷,在南京的黄兴于是把所统率的五万多军队解散了。以后来历史发展来看,这是重大的错误。孙中山1912年8月抵达北京以后,他和黄兴更被袁世凯迷惑,充满幻想。甚至国民党的国会领袖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舆论一片哗然,孙中山仍然主张:“吾人对此案,尤当慎重,一以法律解决。”(1913年3月26日《民立报》)在孙中山态度转变为强硬时,另外一个重要领袖黄兴仍然主张按照法律解决。当然,这也和国民党人这时候没有力量有关。孙中山是在袁世凯的凶相进一步曝露,和国民党人普遍主张武力对抗的情形下,才终于走上了“二次革命”的道路。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再次经历了北洋军阀的横行,又对段祺瑞领导国家实行民主法制抱着太大的希望。那时候的首要事情当然是恢复约法和国会,孙中山指出大局已经变化了,“不能再以革命用兵”,还劝老同盟会员们回到本地工作。孙中山助手居正晚年记载:“袁世凯死,孙公发布归复约法宣言。国会重开,黎元洪依法继任。余亦入京复任参议员。”(注4)为了加强议会工作,孙中山派胡汉民和廖仲恺到北京,“并代表总理向总统黎元洪及国务总理段祺瑞商恰国事,与内务总长孙洪伊谋组大党,并进行扩充党务及团结国会议员同志。”(注5)更有甚者,就像不久以前信任袁世凯一样,孙中山命令把各地中华革命党组织的民军解散。居正为总司令的山东民军是中华革命党军队的主力,竟然部份被北洋的山东军阀张怀之收编成为一个混成旅,一个混成团,其余解散,居正自己则到北京当他的参议员了,而且发誓不再带兵(见《梅川谱偈》)。研究这一段历史的专家写道:“为什么孙中山对时局既怀忧虑,而又急于收束军队呢?这是因为:第一,他认为‘黎元洪已递补遗缺,目前最迫切的愿望,是和平与秩序的恢复’,而且照他看来,‘黎元洪随和懒散,不抱帝王野心’,‘他会顺应民心为国服务,而不至于假借权柄以谋私利’。第二,他看到民心思定,翘望建设,因而认为解散民军‘实由于顺应国民心理’。他告诫民军将领:‘今者约法,国会次第恢复,破坏既终,建设方始,典兵者要当以大局为念,急图收束、解散,以轻负担而安地方。’……第三,由于段祺瑞、冯国璋曾经在民国元年演出逼宫戏时,通电拥护共和;当袁世凯称帝时,段、冯都遭猜忌,段还遭罢黜,因而与护国军逼袁下台有过沟通和默契行动。所以,孙中山把段、冯与狂热支持复辟的张勋、倪嗣冲之流有所区别。对张、倪揭露其恶,对段、冯则暂持观察态度。……照他看来,‘惟今日人心实皆趋向共和,故旧官僚中全无共和思想者,亦始顺人民之意,表示赞成。’第四,他相信一旦假共和出现,人民一定会奋起锄而倒之。……”(注6)孙中山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都没有足够的警惕而轻易解散了至关重要的军队,造成了一再的重大损失。       孙中山从袁世凯复辟到段祺瑞专权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只有根本推倒军阀,才能够在中国实现民主与法制,这是孙中山认识的深化,由此走上了武装护法的道路。孙中山于一再的失败中所抛弃的,正是他以为民族、民权都有了,只有民生问题的错误判断。孙中山所抛弃的,正是袁伟时所肯定的。       三、“五大错误”不能成立          袁伟时完全回避了军阀践踏约法和进行割据的时代背景,以不存在的“法”或者是军阀的“法”为准绳,以“孙中山的错误举措”为题,指出了孙中山在护法运动中的“五大错误”,袁实际是为有罪于中华民族的南北军阀翻案。       标题:“(一)肆意建立非法政府”。袁伟时的论点是:“从全国形势看,当时与张勋的军事斗争已告一段落,中心已转向维护民主和法制的斗争。……孙中山此时的身份是普通公民,是在野党领袖,张勋复辟是违反宪法的叛国行为,任何公民都有权用包括使用武力的方式与之斗争。可是,孙中山到达广东时,叛乱已经失败,此时一个普通公民宣布要把国土的一部份变成为‘军事基地’,进而‘建立政府’,显然是不合法的举措。”他的论据是:张勋复辟被打败以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符合《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国务院总理及其他各部总长的任命,在张勋复辟的紧急状态下可以理解,但依法仍需得参议院之同意。”       袁的错误在于,段祺瑞废除了约法,已无法可依仗;解散了国会,已没有合法斗争的场合;并且段极力武力统一全国,用帝国主义给的金钱,用武力镇压一切反对者,哪怕议员。这样,维护“民主与法制”就自然转向了军事手段。以下进一步以两点来证明之:       其一、袁世凯、张勋都解散国会践踏民主制度,段的作为更甚:他对于这个国民党议员占多数的不听令的国会,不仅仅解散,竟然加以废除,还迅速制造了几乎由北洋的人马组成的段系议会,即在1917年11月10日段召集所谓临时参议院,修改了国会组织法和议员选举法;在1918年8月解散临时参议院,建立了为段氏服务的清一色按照北洋军阀旨意行事的所谓安福国会。他超过了袁世凯。袁专权就干脆当皇帝,段祺瑞同样专权,却制造民主法制外衣。实际上哪里有民主法制?       其二、段一直是北洋军阀中主张武力统一全国者,直系的总统冯国璋因为和南方军阀陆荣廷有勾结所以主张和平。袁伟时谴责孙中山7月17日到达广州以后准备建立“军事基地”护法,可是段祺瑞在做什么呢?“他对解决大西南的方针,系以湖南制两广,四川制黔滇,再利用参战名义与日本军阀勾结,不惜出卖国家权益,取得日本的巨额贷款和大批军械,进行武力征服西南的内战。在六年(按,即1917年)8月6日那一天,段祺瑞派出了他的两员心腹大将,命傅良佐(按:这个傅良佐就是公民团暴徒包围国会,殴辱议员的总指挥)为湖南督军,而以吴光新为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由湖南岳州率领两个混成旅入川,他的计划是以川军打先锋驱逐滇黔军,而由吴光新督镇直下滇黔。另一方面,在湖南他配置了范国璋的二十师,和王汝贤的第八师,作为傅良佐统率征南的主力。”(注7)段祺瑞的第一次征南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袁伟时只字不提段祺瑞一上台就毁法另造国会?为什么不提段立即武力南征?为什么不提段为了武力统一全国而向西方帝国主义大借款?那时候在北洋方面,以湖南、湖北的利益争夺为起点,终于在1920年7曰4日爆发了直系、皖系大战,奉系张作霖宣布帮助直系而渔翁得利,统治北方四年的皖系被赶走。照例,新的军阀统治者又玩弄起新的议会;不到两年,在1922年4月,直系、奉系爆发了第一次战争,不久以后又有第二次战争……。在西南,富裕的四川的众多军阀之间,以及云南、贵州等省,也是狼烟遍地,炮声隆隆。在军阀专权时代,真正决定一切的,是武力,是战争。袁伟时声称张勋复辟结束以后,“军事斗争已告一段落,中心已转向维护民主法制的政治斗争”,“民主制度恢复在望之际”等等,显然完全缺乏近代史的基本常识,要不就是任意编造历史。当然,这正是中共一朝的“治史”方法。       武装护法,是时代的需要。孙中山在7月21日在汕头欢迎会上发表演讲道:“中国六年来变乱之原因,正新旧潮流冲突之现象……复辟发生,是旧潮流造成的,共和政体,向为旧派人物所反对,若倪嗣冲、段芝贵等为反对共和之人,亦为反对复辟之人。今天北方起兵讨贼之人,又都是昔日赞成复辟之人,是非混乱,目耳浑惑,是为目今最困难最危险时代。官僚知国民爱共和,又不能不口说共和。今日反对复辟是假的,争后来之势力是真的。势力在手,又要主张帝制,主张复辟的。”(注8)孙中山指出像倪嗣冲、段芝贵这些袁世凯的皖系大将,本来就反对共和,但是他们反对张勋复辟;皖系起兵讨伐张勋复辟的人,其中又是拥护袁世凯复辟的人。所以孙中山进一步指出“今天”和“昔日”的军阀都是一样的,袁不指明出处,一再断章取义批判道:“一个政治家作出这样的论断是危险的。从政治上说,这等于向前清的官僚以及立宪派、保皇党等等宣战,因为他们都是从前反对共和之人;从逻辑上说,这是荒唐的,因为过去并不等于现在。”孙中山是在汕头的护法欢迎会上讲的话,当然是针对毁法毁国会的皖系军阀,并且已经指名道姓,没有泛指,就是指出了,也没有什么“危险”可言;所批判的军阀就是这样的假共和,哪里有抽象的逻辑可言。下面还有这类近似谩骂而歪曲或者隐瞒史实的语言,不过是肯定段祺瑞是而孙中山非,即用编造历史的办法来制造新的是非,不值得继续答覆。岂知北洋军阀的这一段历史没有什么盲点,只要指出军阀统治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的事实,就一目了然。       标题:“(二)明显的违法行径”。袁一开始就说:“既然打出‘护法’旗号,最低限度的要求是重大行动必须于法有据,现在看来,整个护法运动的重大行动都很难找到法理的依据。”这是用“法”来全盘否定所有反对军阀统治的护法运动。这部份包括“非法当选大元帅”和“非法进行军事行动”两部份。       法在哪里?唯一的“法”是民国元年的约法,这已经被袁世凯、张勋推翻;段祺瑞掌权,凭藉北洋的军队,无法无天,他并不恢复中国这唯一的临时宪法,而是自己制造了新的议会。孙中山那时悲壮地说:“约法为民国命脉,国会为法律本源,国会存,则民国存;国会亡,则民国亡。”而且,段祺瑞所作所为完全没有“法”为依据,段的安福系国会所制订的宪法草案是在1919年8月12日;之前孙中山是在1917年9月1日就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相差两年,袁伟时所津津乐道的“法”在何处?如果他立足于民国初年的约法,孙中山的护法就合法;相反,袁显然立足于段祺瑞制造的安福国会所通过的“法”,但那时还没有产生?!而且,在1920年7月皖系被直系打败,安福国会也就被废除,直系另外起炉灶,段氏所制订的法也不复存在,究竟如何紧跟军阀们的“法”呢?       由于段毁法和另外制造国会,许多议员被迫南下,孙中山在1917年7月17日到达广州以后发表演说,号召延续法统,再造共和。海军司令程璧光7月在21日誓言护法。到了8月中旬,以原来北京参议院、众议院的议长为首,到达广州的护法议员有一百五十多人。作为约法已经被北洋军阀毁坏的非常时期,只有召集这样人数不足的非常国会,所以在国会前面加“非常”;在8月30日,非常国会通过了《军政府组织大纲》。孙中山宣布,只要约法得以恢复,立即取消非常国会和军政府的一切活动;而且为约法选出的总统黎元洪保留总统位置,只称为“大元帅”,这是光明磊落的公心的表现。只要稍稍注意,就知道这是万不得已的作法。根据从袁世凯以来的历史经验,只有走上武装护法一途,推翻这些军阀,才有可能创造中华民国的未来。孙中山在南下护法前说:“伏念共和帝制,迭相乘除,已经历三次,所以起灭无常者,实由是非不定,刑赏无耳。”(以下凡是孙中山的言论讲话都出自党史会编的《国父全集》,不再另加注释)又说:“五年来,建国之事,付托不得其人,几将民国根本推翻。”袁伟时批评孙中山没有“民主法制观念”、“是专制主义心态”,令人费解的是,作为中共“全国人民代表”的袁伟时,为什么会在此时出来为北洋军阀翻案?袁伟时指责孙中山的援闽是“非法”军事行动时,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段祺瑞正在采取大的军事行动,企图依仗其强大军队以武力统一全国,从湖南和福建两路进攻广东?       在孙中山刚刚南下的时候,段祺瑞在1917年9月就派部侵入湖南,由于皖系与直系在争夺湖南控制方面的争斗,加以派兵南下促成了广西军阀与孙中山联合援湘,使段失败下台,而有直系王士珍组阁。到了12月,段的皖系将领与部份直系将领在天津开督军团会议,迫使直系的总统冯国璋下令讨伐西南,而有第二次湘战;1918年3月直系骁将吴佩孚连续攻陷岳州、长沙、衡山,广东为之震动。       同样在福建方面,北洋军阀李厚基的将近四万军队于1918年5月,分南北两路攻打广东。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由陈炯明、许崇智、邓铿统领指挥,经过半年的战斗,互有损伤,最后相持不下,在11月议和。闽南遂有陈炯明治理两年多的机会。谴责南方的自卫行动而肯定北方南征是合法,袁的北洋立场鲜明不过。       袁还责难孙中山的第三大错误标题是《玩弄徒劳无意的政治游戏》。这个要给北洋军阀翻案而否定孙中山的作者应当知道,这是一件何等巨大的论题!一定要有周密的论据和充足的材料,真正地有了这些,又何尝不可。可这一节照旧只是大骂孙中山“践踏法律的行为视若无睹”、“孙中山的所谓护法也乏善可陈”。他否定的依据有两点,第一是用章炳麟的话,说孙中山号令不出军政府所在地,第二是说广州的桂军、滇军纪律败坏,要护法运动负责。       章炳麟的话没有错,道出了在两广军阀挟持下的军政府的困境,可这是谁之过?同情孙中山的原广东省长朱庆澜把二十营军队交给孙中山以前(由陈炯明统领),孙中山从来没有一兵一足,袁却把两广军阀的军队纪律败坏的责任要孙中山负责。邵元冲《护法历程》记载了桂系军阀从事烟赌敛财的来龙去脉:“22日,陈炳焜、谭浩明联名电北京,谓总统被武力威胁,解散国会;在国会未恢复以前,两粤军民悉行自主,其重大事件,迳秉承总统办理,不受内阁干涉云云。自此而烟赌各禁,次第解除,桂系聚敛之行日着矣。”二十年前一篇研究军政府的论文写道:“芩春萱名义上是军政府首脑,对粤省政务有指挥制裁之权,实际上他对莫荣新所作所为一概默认,因此当时粤省政治之黑暗令人难以置信,在省政中桂系居然明目张胆卖官鬻爵,各县县长补缺分上、中、下三等,凡有钱者,无论学识、人品,上县肥差取价巨万,其次七、八千,最下之县亦五、六千,因此市侩无赖,土豪劣绅,充斥于政界之中。军政府对粤省人事迁调任免原有同意权,但莫荣新在政务会议上所提人事任免案无不如数通过,芩氏对桂系非法行为张眼闭耳,若视未睹,并不阻止,伍廷芳虽有心反对,但不为桂系所采纳。民党份子则义愤填膺,不愿见护法圣地蒙尘羞辱,使军政府前途断送在芩、陆之手,乃一致要求孙中山先生以革命领袖的身份,出面排除异于,选派代表南下出席政务会议,以阻止桂系及政学系之横暴……”(注8)(以下致电孙中山的电文略)明明是执掌大权的桂系和政学系纵容腐败,却要算在孙中山的头上。       袁进一步说:“这样的‘护法’只有一个后果:加剧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把军阀混战加剧的责任加在护法运动的头上,中共“全国人民代表”的这项说辞,就是当时军阀的笔杆子都不敢如此吐露。北洋军阀内部有几次大的混战,西南军阀更有数百次混战(近年研究军阀史者指出,光是四川的军阀混战就达到四百多次)哪一次是护法运动加剧的?       袁伟时公布孙中山的第四大罪状标题是《助长政治瘟疫蔓延》。一开头就亮出论点:“近代中国的一大问题是政治专制和腐败。进入民国时期,随着政治制度的改变,出现了新的腐败和侵犯自由的形式。例如,官员、议员要选举了,贿选、迫选随之蔓延。更恶劣的是运用残暴手段消灭政敌,乃至不惜出动军队剿灭政敌。这些都是袁世凯开其端的,高举护法和革命大旗的孙中山及其追随者理应对这些政治瘟疫坚决扑灭,最低限度是本身有较强的免疫力,不要同流合污。不幸,孙中山及其追随者没有抵挡住这场瘟疫。”以下是“论据”:       “(1)动用武力对待盟友”。袁举出的是孙中山炮轰莫荣新督军府事件。莫荣新何许人也?回答这样的问题简直兴趣索然,因为这都是起码的常识,是历史系的本科学生都应当知道的史实。桂系军阀首领陆荣廷起自绿林,后来是北洋政府的两广巡阅使,两广从来没有宣布“独立”于北洋,只是“自主”,随时留有进退余地,1917年冬就打算取消“自主”服从北洋。广东督军陈炳焜、广西督军谭浩明都是他的心腹。“统带军队者个人上无民主政治之督率,下无民主势力之牵制,无拘无束,思想言动,绝对自由;生杀予夺之权,一凭个人之喜怒好恶,这便是军阀。但是军阀想要持久还须帝国主义经济的奥援,借钱给他们作战,才能维持住势力。”(注9)因为广东省长朱庆澜打算把二十营军队交给军政府时,陈炳焜极力反对,和军政府的关系因此更加恶化,以至于陆荣廷不得不把陈炳焜调回广西,另派莫荣新为代理广东督军。莫荣新却想方设法要把军政府赶走:莫绑架杀害了孙中山任命的潮海前敌司令金国治,又逮捕枪杀了孙中山身边的数名卫士和新招的兵士六十多人,孙中山要求莫向军政府道歉谢罪,莫仍然置之不理,军阀欺侮困境中的孙中山到了极点,孙中山忍无可忍才炮击莫荣新的督军府,莫因此谢罪。孙中山不是神,但是军阀莫荣新自己都上门认错,中共“学者”袁伟时却在为西南军阀开脱罪责。       至于孙中山所谓的第五大罪状,是关于大总统的选举,认为和袁世凯一样有三大问题:“一、假造民意;二、武力威胁;三、金钱收买。”这个并不熟悉近代历史的中共“人民代表”,从为陈炯明翻案的书中抄来了一些故事。       那时的中国人是否拥护孙中山,华侨是否拥护孙中山?不必假造,从两点可以说明:其一是,因为桂系军阀控制了两广的经济来源,护法政府的经济基本来源主要依靠华侨的捐款,只要翻阅一下有关的筹款电报就可知道,而且华侨的捐款从辛亥革命以前就开始了;其二是,孙中山当选大总统以后,广州出现了十多万人游行的盛况,各种报纸俱在。       要顺便提及的是,孙中山的确遭到部份极端唯利是图的商人们的反对,这些商人从来就拥护袁世凯、北洋军阀,反对任何从国家、社会、民族整体利益出发的事情,他们正是陈炯明的社会基础,也是后来反对广州革命政府的“商团事变”的主角。       以下摘录陈定炎着的书籍中的语录以兹证明:       1、“炯明的施政,得粤、港、澳商人热忱的支持。广东各属,气象亦为之一新。”(第127页)       2、香港总督的电报说:“7月18日广东宣布独立,因其都督与政府官吏均为国民党员。但香港和广州的商人均拥护袁世凯。地方完全平静。”还说这些人包括“银业行、金舖行、生药行、南北行、冰行、洋参行、入口洋货行、米行”(第137页)。       3、香港总督的电报,显示了陈炯明与港英当局、商人、北洋政府之间的关系:“立法委员刘铸伯企图在广州和香港筹款,组织商人工会,以资助陈炯明。唯一条件是陈必须答应和北京政府合作,与孙中山完全脱离关系。但是陈炯明对于此事,未作任何行动,结果令孙中山成功地选举了自己做总统。”(第282页)(注10)       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的社会基础是港英当局、部份与港英当局有关系的商人、北洋军阀的直系和陈炯明的部属。护法运动的这些敌人反对孙中山,不能证明胸怀中华全局的孙中山的错误。       1989年,广州中山大学两个研究近代史的教授段云章、邱捷写了一本将近四十万字的书《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对近代南北军阀有比较详细的研究,其中对陈炯明由一个革命者到军阀的转变的材料和分析都值得一读,还叙述了为什么孙中山要当大总统的史实,该书写道:“当时,北洋政府因桂系临逃前宣布撤销军政府和取消广东自主而大言不惭地宣布全国已经‘统一’,而川、湘、滇、黔四省军阀为谋求自保而宣布‘自治’,即承认南北政府,在局外中立的幌子下各自称雄一方。而军政府的四个总裁,唐继尧于1921年2月7日被其将领顾品珍赶下台;唐绍仪则与孙中山意见参差而消极观望。这样,重建的军政府管辖的范围只局限于广东;主持军政府者仅孙中山和伍廷芳,加之过去一段时间桂系主宰的军政府已弄得声名狼藉,在人民中不复有威信。就外交而言,帝国主义更借口北洋政府已实现‘统一’,而无视军政府的存在。在这以前,外交团与中国南北两政府协议将关税余款13%付与军政府。至此,外交团则在美国政府的策划下,悍然以军政府权力仅及广东一省为借口,停止这笔原定拨款,并将应拨交的关税余款250余万两划归北京政府。军政府财政总长伍廷芳曾为此向驻粤领事团多次提抗议,最后一次声称,如果不按照协议付款与军政府,则派人接收海关,帝国主义竟动以武力威胁;而且还成立新银行团,不断借款给北洋政府。因此,孙中山认为必须成立正式政府,以资抗衡,并借此争对内对外的代表权。……到3月,直系、研究系、政学系竟策动联络西南诸省军阀,抢在孙中山成立正式政府之前,组织‘六省联防’,声言‘勿为孙文所惑’。这一阴谋如果得逞,西南诸省势力必分裂,‘粤局顿形孤立,其危险实不堪言’。由是之故,孙中山更急于早日成立正式政府。”(注11)显然,这位作者的立场是学术的、客观的,其证明是,《陈炯明集》一书的编辑就是该书作者之一。       至于所谓暗杀事件要加在孙中山头上,更是离谱。作者大概是想要进一步给孙中山的人格抹黑。对于西南军阀的横行,1919年曾经有孙中山的追随者宁愿以死来推行暗杀,孙中山在接到书信的当天就批覆道:“代答以暗杀一举,先生向不赞成,则在清朝时代,亦阻同志此行,以天下恶人杀不胜杀也,道在我有正大之主张,积极之进行,则恶人自然消灭,不待于暗杀也。”(注12)在《传记文学》2002年春的两期连载的胡志伟的长文中,已经有详细的批驳。因为孙中山人格之高尚,连孙中山的政敌都是公认的。曾经在孙中山面前为陈炯明求情的吴敬恒曾经致信陈炯明说:“孙文从不记人之恶,几为古今中外少有。”戴传贤不是出于当面歌颂,而是在1921年私下劝勉心中不平而离开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蒋介石时写道:“先生之事业,日日趋于成功之一途,自其主倡革命以来,其所持主义,在中国之推行,进步之速,或较各国之革命史上成绩为优。然先生之所长何在也?静江与弟,皆认忠厚和平,为先生唯一优点,吾人从未见先生以己所不欲者施诸人,亦未见先生在私人关系上,对人有丝毫怨雠之心;而不嗜杀人,尤为国中与全世界政治家所仅见者。中正和平四字,殆其生性,其他思想学问之优良,皆不过为其涵养其伟大人格之工具,而决非其伟大人格之本质也。吾人日与先生处,而能见及此点者,已为不多,能学得此点者更少。执信亦同辈中之一特殊人格,然与先生根本不同之点,则在于此,弟深知之,而不能望先生之德量于什一,非不欲学也,质不如也;然甚愿与兄共勉学之耳。”(注13)孙中山的事业的追随者中,总是有许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物群体,这首先是孙中山的人格所吸引。陈炯明叛离孙中山,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两个人在为人品德方面的差异所至。从来不曾在孙陈之间有过是非的李宗仁对此的论述可以供参考:“孙陈失和的主因,实系两人政见不同,非纯然为意气之争。中山先生自矢志革命之时,即以全国为对象,不愿局促一隅。以故中山先生力主北伐的动机,原系孤注一掷,胜负殊未可必。但是把握时机,不计较个人成败,原为革命家的本分。加以先生气魄雄伟,敢作敢为,尤非常人所能及。故不辞冒险,期达目的。至于陈炯明,其生平抱负,任事作风,处人态度,都恰恰和中山先生相反。陈炯明自始就没有问鼎中原的大志,加以其时联省自治之说正风靡一时,陈氏及其部曲,均向往之。他们认为中山先生的北伐,绝无成功的希望,与其以两粤的精华,作孤注一掷,倒不如切实整顿两广,待羽毛丰满,再相机北进。其所见亦未始非稳健之策。……然陈氏最大的错误,在于其为人有欠光明磊落,他身为革命党员,受中山厚托,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如以中山计划为不可行,大可剀切陈词,力辩此计划的非计。如中山不纳,也大可洁身引退,以见一己的坦诚无私。做一个革命党人,原应以国家民族为重,不能盲从领袖。而陈炯明既不敢公开提出自己的主张,对中山的计划又口是而心非。到了最后关头,竟至唆使部曲叛变,不论公谊私交,陈氏都不应出此下策,沦为叛逆,实不可恕。”(注14)李宗仁以私德而不是从全局的看法,在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是相当流行的。       在陈炯明叛变以后,在江西准备北伐的革命军许崇智、李烈钧部,如果因此遭受陈和吴佩孚的南北夹击,后果将不堪设想。陈却派人联系吴,欲行此计划,直系在保定开军事会议讨论,会上直系重要领袖曹锟和重要将领王承斌、熊秉琦反对联合陈,理由是,陈此举是犯上作乱,辜负孙中山,如果援助陈,今后有自己方面的下属效法怎么办?陶菊隐在《吴佩浮将军传》一书中就曾提到﹕“吴先生最恶朝秦暮楚覆雨翻云的人,当陈炯明炮轰广州总统府时,他曾骂道﹕‘竞存(陈炯明字)太无人格了,别人可以打中山,你不能打中山。’”可见在私德方面,连军阀都不敢赞同陈炯明。陈本来对革命有贡献,是他的私念太多,独霸广东的野心太大,这些在他从闽南回到广东以后由于大权在握而膨胀,加上吴佩孚的诱惑,而反叛了护法阵营。       从袁世凯复辟到南北军阀专制,是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公认的黑暗历史现象。在那军阀横行的时代,已经没有国会,没有约法,没有了议会斗争的场合,没有了和平斗争的准则,从民主法制着手的和平之路已经不存在。结果,再次解散了军队的孙中山,没有金钱,没有军队,仍然高扬护法旗帜,坚持共和的正气,在南方军阀的压迫下,再次武装革命。不可设想,在南北军阀称雄的时代,如果没有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极力反抗,高举义旗,以后中国社会分裂割据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正是护法运动奠于了后来北伐统一全中国的基础,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是辛亥革命以后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什么军阀能够横行?为什么民主法制那末轻易地就被军阀所毁坏践踏?为什么孙中山如此困难孤立,以至于刚刚从传统帝制过来的一般民众也并不理解他?法国革命时,第三等级是那样团结一心;美国独立时,十三个州是那样同雠敌慨。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了中国民主和法制的艰难奋斗,却和中国社会的整体政治要求脱节,护法运动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辛亥革命时期的整个社会奋起的局面,所以南北军阀能够横行霸道。对于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民族,大概一种外来的政治制度,要与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相应,有一个历史过程,所以孙中山晚年提出要训练广大民众的民主自治意识,不过这高于国家和社会的“训练者”往往可能乘此窃夺个人的权力。其中究竟有多少可以继续指导今后的社会实践,值得我们研究。       孙中山留名青史不仅仅有他结合中西文化的三民主义,有他推翻满清的历史功绩,还有他不屈不挠反对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统一的护法运动,也有他体现着中国优秀文化的人格修养和越挫越奋的精神。这三方面,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之相比。不管愿意不愿意,这是现实存在的事实。可以预料,这个事实在刚刚到来的二十一世纪,还会继续发挥新的影响。       注释﹕    1、《中国现代史论文集》第五集,军阀政治,第63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台北。    2、张玉法:《中国现代史》第172页,东华书局,中华民国六十八年,台北。    3、王成圣:《六十年来的中国》第26页,中外图书出版社印行,中华民国六十年,台北。    4、《居正先生全集》上第110-111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87年,台北。    5、《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一册第402页,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80年,台北    6、段云章、邱捷:《孙中山与近代军阀》第221-21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成都。    7、王成圣:《六十年来的中国》第34页。    8、陈钦国:《护法运动-军政府时期之军政研究(1917-1921)》,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丛刊,中华民国73年,台北。    9、《中国现代史论文选。中国军阀的史的叙述》第63页,中华民国73年出版,台湾新竹。    10、陈定炎、高宗鲁:《一宗现代史大翻案》,出版者,BERLIND INVESTMENT    LTD,1997年,香港。    11、段云章、邱捷:《孙中山与近代军阀》349-350页。    12、罗刚编:《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3454页,出版者:罗刚先生三民主义讲学基经会,中华民国77年,台北。    13、同上,第3479页。    14、《李宗仁回忆录》第112页,南粤出版社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2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被國民黨抹黑的陳炯明先生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2-4 16:15
蔣科學按:陳炯明先生因為與孫中山先生的過節,被國民黨全面抹黑,廣大群眾對真相并不瞭解。我們得慢慢地讀一點原來教科書上沒有的東東,這樣“可憐的中國知識份子”(侯成亞老師語)就會不那麼可憐。 陈炯明:广东法政学堂走出的政治家          “陈炯明是一个尊重法理的人。他在新的法政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不是没有受过法政教育的人可以比拟的。”     ——中山大学近代史专家袁伟时          一个尊重法理的政治家     关于陈炯明,有这样一则众所周知的故事:九一八事变后,陈炯明已避居香港,日本人想拉拢陈炯明,他坚决不从。日本人影佐带着一纸支票来拜见,对他说:“此次交涉虽未能谈妥,但双方友谊并无影响,素知竞公廉洁自持,生活并不丰裕,今愿就本人可以自由支配之八万元项下,以区区此数奉赠,聊表个人之敬意而已。”陈当场婉拒,但影佐执意奉送,不肯收还,陈炯明在对方告辞后,即用笔墨涂“X”号在支票上,让马育航送还影佐家里,以示决心。两年后,陈炯明就因病去世了,去世时,身无长物。     谈到曾任广东省省长的陈炯明时,对其素有研究的袁伟时教授认为,“作为广东法政学堂的第一届最优生,陈炯明体现了他尊重法理的一面。”     陈炯明也许是广东法政学堂最具大众知名度的毕业生了。陈炯明1908年以最优生的身份,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1909年,他就当选为广东省谘议局议员,表现杰出,任常务驻会议员,被选为法律审查会会长。他锋芒尽露,旗帜鲜明。有人说,谘议局里最棱角分明的陈炯明和另一议员,都是毕业于法政学堂。陈炯明和一般军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具有民主思想,反对军治、党制,提倡民治。     然而,因为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关系,陈炯明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袁伟时认为,剔除掉国民党加在他头上的不实之词,他本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陈炯明在任议员时,做过以下一些实事:一是坚决禁赌;二是保证人权,捉住匪徒不得就地正法,而须通过审讯;三是发展经济和教育;四是提议组织政党;五是参加了全国的谘议局联合会,在1911年发挥了极大作用。同时,陈炯明秘密参加了同盟会,参加了武装起义:辛亥革命以前,陈就作为一个政治家已产生了较大影响。     1911年,胡汉民当选为广东省都督,陈炯明当选为副都督。孙中山要求胡汉民北伐,于是,1911年12月至1912年4月之间,陈主持广东省军政工作。还积极参与了暗杀清政府大员和黄花岗起义两件大事。     辛亥革命后,各地既有政府的新军,又有依靠土匪编制而来的民军。有许多民军进入广东,七个“土匪头”占领了广东七个区,共有“土匪”14万8千人。民军为非作歹,把整个广东的财政给拖垮了,社会体系也扰乱了。当务之急就是稳定局面,一直到1913年,陈炯明都在担负起这个责任。他处理事务很干脆,开始专门整顿民军,把整个广东的局势稳定下来。        一个受争议的爱国者     但陈炯明做了三件有争议的事情。第一,1912年,陈炯明整顿军队,结果王河顺的民军进行抵抗,就和陈炯明的队伍对打起来了,陈炯明把他解决掉了。有人认为他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不应该。     第二,报纸对此事的评论很多。有一份报纸造谣,说陈炯明下令解散新军。此事非常严重,陈炯明把报纸主编扣起来,直到查清楚,造谣者原来就是民军的一位参谋。同时,牵连到另一位报纸负责人陈定香。陈炯明把二人都枪毙掉了。这件事引起了很大反弹,参议会谴责他,别人也认为他在干预新闻自由,报复媒体。     第三,1912年4月,因为黄世仲贪污军饷的问题,陈炯明把他逮捕起来。后来,胡汉民回到广东,接任都督,陈炯明不告而别去了香港。胡汉民把黄世仲枪决了。大家又把这笔账记在陈的名下。     其实,即使这几件事陈有不当的地方,也是革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整个民国初年,陈炯明都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领导。功劳是主要的。”袁伟时在对陈炯明分析时,这样作结。     陈炯明很爱国,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二十一条,反对外蒙古独立。1917年后,他领导粤军,建立了闽南护法区的根据地,一贯主张社会主义。此外,他还将桂系军阀赶出广东。        一个富有作为的省长     1920年,孙中山回来后,陈炯明出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在此后的两年里,他建树很大。首先,他将全省的财政都整顿起来了。经济上,兴办实业,兴建公路,扶持民企等,把广东的税收用在工商发展、交通及学校等项目。在广州现代化的进程中,陈炯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发展蚕丝、拓宽马路、建立无线电报等等。     他发展教育,包括筹备广东大学,把陈独秀请来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另将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整顿和扩大。     同时,他还提出民主政治,提出县长民主选举。     他坚决禁赌、禁娼、禁毒,哪怕有人反对,说是截断了政府的财路,他也坚定不移。     他还主张广东就建设为“模范省”,主张各省通过联省自治来统一,不赞成打仗。孙中山原来支持联省自治,后来又出尔反尔,想武力统一全国,为此不惜引入苏俄的力量,赞成外蒙古独立。他与孙中山的分歧在于两条统一路线的斗争。陈是走和平统一的路子,而孙走的是武力统一的道路。但是,孙中山的威望很高,又借得了苏俄的军事支持,陈炯明不擅长打仗,退到粤东一带贫穷地区,最终导致失败。但,这并不抹煞他的功绩,他为广东扎扎实实地干了一系列的实事,使广东在民国期间得到最好的发展     “陈炯明是一个尊重法理的人,”袁伟时如是说。“陈炯明在新的法政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不是没有受过法政教育的人可以比拟的。”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侯虹斌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43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社会规则3则
热度 1 mchen7782 2011-2-2 10:15
社会规则3则 准则1:跟人决定前途 民初名妓小凤仙,要是找个民工,扫黄就被扫走了; 她找蔡锷,就流芳千古; 要是跟孙中山,那就是国母。 所以不在于你干什么,而在于你跟谁干。 准则2:时间决定性质 赵四小姐16岁去大帅府,去1年,是奸情; 去3年,是偷情; 一去30年,那就是千古爱情。 很多事情不是不做,而是要看做多久。 准则3:关键岗位要有自己人 男子去提亲,女方家长:请自我介绍。A说:我有1000万;B说:我有一栋豪宅,价值2000万;家长很满意。就问C,你家有什么?C答: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孩子在你女儿肚子里。AB无语,走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核心竞争力不是钱和房子,是在关键的岗位上,要有自己的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孙中山墨宝“天下为公”
xupeiyang 2011-2-1 21:07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最早的中山纪念堂
ssglwu 2011-1-24 01:31
国内最早的中山纪念堂
吴国林 广东大埔县三河镇的中山公园位于虎形山下,占地 1 万多平方米,由刻有“中山公园”的大门石牌坊、孙中山雕像、中山纪念堂和一些园林组成。 该园是国内最早的中山公园,建成于 1929 年。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公园内六角碑亭被拆毁,《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石碑被埋在地下长达 37 年之久。从此,中山公园湮没为当地一间小学运动场,中山纪念堂成为小学教学楼。 2003 年 11 月,学校在改建运动场施工中,珍贵石碑终于重见天日。石碑上刻有三河中山纪念堂建于 1929 年字样,比建于 1931 年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早两年,是目前发现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3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沙橘子洲--沙雕展3
liufusheng 2010-11-13 22:22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蔡锷 向警予 杨开慧 唐群英 程潜 陈明仁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较好玩:南京孙中山铜像现在面南背北
lix 2010-5-26 03:54
2010年05月24日10:43 新华网 报导: 昨天上午,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孙中山铜像回迁揭幕仪式在南京新街口隆重举行。。。 仪式刚刚结束,不少记者都围着铜像设计者戴广文教授进行采访。   以前的铜像是正面朝北的,为什么今天变成了面南背北了?我只能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说。一般来说,伟人雕塑在安放时都是面南的,从一定意义上,他代表了一个权利的象征,同时也是对伟人的尊重。对于戴广文的这番回答,市民似乎并不满意。市民张先生说,孙中山铜像应正面朝北而不是朝南,当时体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精神境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孙中山像也是朝北的。对于张先生的说法,南京市住建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最早的梅版孙中山铜像也是面南背北的;如今已是现代化社会,从建筑和雕塑角度来说,一般都是面南背北,除了光线好之外,也体现了建筑摆设规律。 http://cd.qq.com/a/20100524/002820.htm 这里年轻人可能不理解,在如今现代化社会之前,面南和面北是有很大差别的。当时把面南视为至尊,而把面北象征为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臣服他人叫 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 南京市住建委有关人士强调的是,如今已是现代化社会了,不讲这些了。当初为什么把孙中山铜像从面南改为面北,也就别计较了。
个人分类: 怪哉虫儿|7357 次阅读|9 个评论
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智慧
梅珍生 2010-5-3 10:12
梅珍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密切关联。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天然主体,它的创制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一部中国共产党史也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从党史的视角剖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因素的互动机制,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路径,是党史研究中一项亟待开拓的工作。 长江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党史新得》是曾成贵研究员新世纪以来党史研究的专题论文集。该书包括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毛泽东的政治思想、苏联顾问鲍罗廷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等内容。它们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问题,三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如何校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航向问题。总体说来,该著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具体的历程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维度,使党史研究的理论空间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中共党史是历史,是政党史,也是政治史,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者关注的论题固然是中共党史的常规问题,但作者在自觉地遵循历史学的规范中融入政治学的视野,把历史学与政治学相结合,把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研究相融合,甚至还不自觉地融入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这就使曾成贵研究员党史研究的层次和深度,探及到思想史层面的内容。它在一定意义上书写了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展现了作者深刻睿智的历史智慧。 史慧是一种历史的洞观,基于作者占有大量史料披沙拣金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 毛泽东早就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遗产。在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中,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位伟大的先行者,他开创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及其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理论资源。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的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理论表现出的认同、论争、否证、有选择的继承等不同取向,不仅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发展和革命斗争,而且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必经环节。 在细致分梳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力图解决孙中山的理论定位问题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发展、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互动关系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党最终选择把孙中山作为一面旗帜、把三民主义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把新三民主义涵盖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中国共产党在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形成了孙中山完整的三民主义理论图景,这其中共产国际对三民主义的新解释,并且得到孙中山的认同后所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正是孙中山先生的理论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基本原因。三民主义所主张的对外谋求民族独立、对内谋求民族平等,注重民生的改善,关注普遍民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内容,在今天依然焕发出真理的光辉。 深刻的史慧是建立在刘知几、章学诚等所阐发的史家应具有的史才、史学、史识和史德品格之上的。 作为国内知名的党史专家,曾成贵研究员自觉地把真实无妄视作史学的第一生命,以秉笔直书作为走进历史、参与现实的基本史德。正是这种鲜明的史家品格,作者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环节中,尤其是在大革命失败后,著名的共产党人理论家如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施存统等,都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看作是具有反动性质的思想、必须予以丢开的左倾错误的根源,进行了多维公允的剖析。又如,在五四以前,呼唤新民、造就新民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毛泽东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克己、修身的思想,要求国民充分发挥心之力,即强调观念、精神的作用,认为人人都应该以充分发达的身体及精神能力最大化为取向,表现了一种豪迈的豪杰精神,也明显地带有唯心主义唯意志论的色彩。 深刻的史慧,还源于作者善于从九曲回肠处观察历史的波澜,从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格局中,把握中国革命的特色。 所谓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孟子尽心上》),作为史家就是要善于从重大历史变局中看出历史自身的走向以及历史主体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共产国际作为世界革命的灵魂,对于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现的。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关系中,作者选取鲍罗廷对孙中山、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政府迁移中政治力量的角力、中共五大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布哈林对中共六大的影响等,详细地探讨了中国革命的世界因素,提供了系列新见。 在鲍罗廷对孙中山的影响中,孙中山因居于中国革命领袖的地位,对于鲍罗廷一切建议和主张的采纳,都是经过审慎选择的,表现了鲜明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他的以俄为师并不是要在中国造就一个苏维埃政权,而是博采苏俄治党、治军的经验,在中国造就一个奉行三民主义、实施五权宪法的中国式的民主主义国家,这些结论平实新颖,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鲍罗廷作为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顾问,虽位居客卿,却事实上深深卷入了国民政府迁移斗争的漩涡,且在此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的重要一环的中共五大会议中,中国共产党人与鲍罗廷事实上搁置了共产国际要求中国革命争取非资本主义前途的不切实际目标,直面现实,主张不与帝国主义直接冲突,在革命中心区建立乡村自治,开展土地革命,这些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党的自身建设问题的认识,都有所推进。在深入分析中共六大的贡献时,作者提供了一个有异于常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那就是并不能排除、否定在中共的成长时期,共产国际的正确指导所发挥的外力作用。布哈林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革命问题,指出中国革命是中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完成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这个革命的必然前途,这个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述。布哈林对于中共六大的贡献,正表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世界革命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造也不尽然是中国的革命者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世界革命先进经验的结晶。 当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自觉自主意识始终是主导的因素。正如作者所清醒认知的,从中国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在阐发毛泽东的东西文化观中,作者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创新的第三个维度中国的现实。毛泽东一贯强调,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占半壁地位,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研究了中国才有留学可资比较的东西。同时,为现今的世界尽力,脱不开中国,也不能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和研究,突出强调了研究中国的重要性必要性。一切外来思想、学说必须经过去伪存真的工作,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有益营养等等。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外来文化的影响,该著通篇都立足于我们中国革命的现实。 作者展现的睿智的史慧,既表现在对历史真实场景复原的机巧中,更表现在对历史事件意义的当下衡定中,使人不期然地感受到了党史研究中清风扑面的新意。 书中论及的问题,或如鲍罗廷与中共五大关系的论题一样,激活了历史中被人为忽略的重大问题;或如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再认识那样,通过新的理解,得出了新的结论。尤其是该书各专题之间论及的内容相互补充、印证,共同构筑了一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宏大画卷,为我们真切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艰难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试图从思想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含量、且值得重视的学术著作。 (《党史新得》,曾成贵著,长江出版社2010年3月版,36万字)
个人分类: 一瓣书香|25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台湾小记(2)---台北两三瞥
geobob 2010-4-13 21:40
题记: 正如台湾报刊所说的那样,台湾与北京上海比不过摩天大楼,与苏杭二州比不过风景秀美,台湾并无太多动人美妙之处,如果你不是定居仅仅是个观光客。大陆游客之所以要去,无非是一种情结或者感情罢了。 台北市乃至整个台湾确实也没啥特别的景象,但是其环境整洁、人文底蕴、民众素质是北京上海无法比拟的,在大陆不少年轻人迫于现实种种开始转向 由人向兽 退化的过程,至少台湾没有出现这种退化,也许是因为台湾太小人少而且老蒋当年带去了大量的高级的学者等等,也许是 区区百里小县,治理当如烹小鲜,有何难哉 。 不管如何,先看看平凡的台北市呗( 台湾并无动人风光,我也没有拍摄兴致,这造成了照片很差,以至于我都不想放上来,但本着照片可以节省文字叙述的便利,同时我是个懒人,就当是偷懒行为了 ) 台北故宫。与北京故宫的气势雄浑相比显然秀气了许多,也小气了很多, 台北故宫似乎藏有约60(?)万件珍宝,当然都是小型的东西,至大不过是些木制家具,但这几乎都是国宝级,特别是一些书画杰作。 台北故宫狭小的空间容纳不了如此众多的宝物,因此大概会每隔几个月便把储藏洞中的宝物拿出来轮流展览。当然大陆游客最喜欢看的就是那枚翡翠白菜了,还有几个闻名世界的鼎。此图中竖着难得一见的一杆中华民国国旗,在台湾似乎见到旗帜并不容易。 换一个角度看,附近的这座山便是阳明山。与大陆不同,台北故宫的禁止拍照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不可能有内部宝物的拍照, 而大陆尽管大部分博物馆都标有禁止拍照,但是人们都像是有文化的流氓一样,明明看到了那几个字却偏偏拍摄,偏偏要耍流氓,即便是在中山陵国父静静地躺在汉白玉棺内,依然会有流氓和盲流们拍个不停,对此我颇为不满。 我一旦去了南京,俺这个书生肯定会向有关部门反映的,尽一个小市民的小小的责任。 我忍不住想问:你耍过这样的流氓么?嘻嘻。 故宫博物馆底层人口处孙中山坐像,比起南京中山陵的要小很多。 国父孙中山毫无疑问是近代历史上的伟人,拥有伟大的政治家品格,他的地位应该不低于毛主席,但我的感觉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并没有给他以相当地位的尊敬与缅怀。 对比一下毛主席纪念堂和中山陵的待遇就知道了,即便你对毛主席有意见,但是你进去还会戴帽子、喧哗议论、拍照么?你肯定不会也不敢。但是我就看到不少人在中山陵警钟的那个尖点内,就是有人戴着帽子、议论喧哗、指手画脚、调情嬉笑扭屁股、拍照闪光卖早点、耍流氓的等等不一而足。 听说第六套人民币已经设计好了,这次百元大钞是邓公,我就纳闷儿为啥从来都没有一个是孙中山先生呢?难道孙中山仅仅是台湾人民的而不是大陆人民的么? 我觉得,伍佰元大钞印上孙中山头像,或许对两岸民众也是一个共同的小小的亲切。 这是一家故宫边上台湾特色餐厅的菜单,涂鸦画装饰的饭店的一面墙上。上面有担仔面之类,大概是台湾特色面食,当然对于我这种对美食没感觉不敏感没追求的人来说,觉得没啥特别的呀,还不如刀削面好吃呢。当然同行的有来自上海的教授呀院士呀的,他们很喜欢吃凤梨酥等等,以为天下美味,但是我吃了吃,觉得并无异常呀,跟普通蛋糕糕点呀无甚差别嘛。 台北的凤梨酥是民众票选第一的美食 ,一夜之间被大陆观光客喜欢上之后,台北的那家总店维阁便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以前只是几盒几盒的卖,大陆豪客来了之后则是几大箱几大箱的邮寄,这一度惊诧了店员们,不曾如此论整箱卖过。 大陆的因为普通百姓饱受不公分配之苦而先富起来的那帮人,他们鼓鼓囊囊的腰包,也是台湾人对大陆客热情礼貌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 时候,台湾像是个耍小聪明玩暧昧的女人,看中的仅仅是你这愣头小子的钱包和信用卡。 101大楼内部。101大楼曾经是世界第一高楼,但不久之后被迪拜的帆船大楼超越。 101大楼是台湾的地标,设计理念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本土文化理念,比如大约每八层设计成一个斗形,柱子等多为钥匙形状,多寓意财源广进财源滚滚之意。若是大陆,此类设计肯定是聘请洋人设计,至今我都不理解鸟巢为啥请洋人设计鸟巢鸟在哪里呢。其实台湾很中华风骨没有大陆这么崇洋媚外。 101大楼高层中有个巨大的岩石球体,用来平衡整座大楼。当大风吹来将楼往一边吹,那么楼内的大球自动地往另一边拉,这样互相抵消平衡大楼便可稳健。这张图片有两个钥匙形状的柱子, 101大楼据说最大股东就是康师傅集团,唐师傅集团曾打算整座买下来,政府说给我们点面子嘛不要都买了,毕竟台湾地标,康师傅乃止。你也不难发现,台湾经济的繁荣以及很多人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陆的改革开放提供给他们广博的市场与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台湾可能完全独立么? 101大楼的观光电梯,据说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电梯。上升80多层382米仅仅用时37秒,电梯是日本制造,可以气压自动调节,即便如此,你依然感觉到耳朵很难受。101大楼中间是很多商业办公室,底层是些万国银行以及全球风味的餐厅,和各种名牌台湾旗舰店,比如女士们或为荣或炫耀或梦寐的驴包专卖之类,当然能买得起驴包的人们估计也不会在台湾买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开电梯的小台妹好美呀,很正点哎,像是漫画中那种大眼睛非常卡哇伊的女孩,操着中英日三种简单介绍语言。 她的甜美以至于惊动了大陆来客中的女人们,都忍不住说:小美女,你好漂亮呀! 当然出于我一贯不拍美女的习惯,我没有她的照片, 据说台湾比大陆更男权,因此女孩子更加注重打扮,或许是受日本影响,台湾女孩子介于大陆和日本女子之间的过度风格。 因此我强烈地建议大陆男童鞋本着醉翁之意去台湾拐个台妹媳妇顺便读个学位回来,既增进两岸友谊鱼水情,还降低了3000万这个令人不安动荡的基数,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在一个男权的憋里巴屈一周就可逛遍单调的小岛的环境下,因此女孩子大致是不反对远嫁大陆的,当然你不能告诉她大陆人民都是 蜗居蚁居胶囊居XYZ居的柜族, 以及人的禽兽化进化的事实,你也不能发出鸟兽尚有巢穴,况人乎的感慨,切忌切记,嘻嘻。 101大楼观光层俯瞰台北夜景。那天风大,因此更高一层的露天观景台关闭,于是兄弟我只能隔着玻璃向下拍了几张,我在上海几年也没上过金茂大厦呀东方明珠电视塔,因此不便对比,估计大致相当吧。 据说闻名世界的蜘蛛人以从闻名世界的高楼大厦爬下去为能事,他悄悄地来到101大楼就顺着外面墙壁爬到地面,然后还发了图文等,这惊动了101大楼管理层,对露天的观景加了很多隔离和限制。 入口处会自动拍照然后合成背景,然后你上了顶层看相片满意的话就付费拿走,背景是夜晚或者白天的101大楼,单张250台币,两张400台币。当然我这种穷人以及本着与其你合成还不如我自己动手PS成跟奥巴马在我家乡山村里穿着红背心光着膀子手持弹弓打麻雀的照片有趣呢,因此我没有要这种照片,当然不少大陆游客都付了不少不差钱的250。 这个很稀松平常,兄弟我无聊就在大楼的一个观光走廊里对着镜子拍了下,可以忽略,仅仅是为了凑够12张图片... 由于俺的小DC广角不够好,因此无法容纳整座101大楼,不得不随便在他旁边拍了一幢楼,这大概算是典型的台北繁华路段的建筑物。 台北以及整个台湾相当整洁,我在台北、桃园还是中部以及乡下都没见过一堆垃圾,街道上连偶尔的一小块废纸片也看不到,台湾垃圾分类做的非常好,据说垃圾回收利用率局世界第一,这一点值得北京上海以及你我她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月黑风高的夜晚,101大楼对面居然醒目地拉一个条幅,大致是污蔑我党领袖的,那是法嘻嘻轮嘻嘻功的无聊闹剧,只是天气有些冷,孤零零的两个人站在那里,对面灯火辉煌的大楼里大陆客挥金如土,怕是他们自己也感到无聊和落寞的吧?不解的是他们没有讨伐我党现任领袖,但是有薄熙来。中央大学的教授早就说了,台湾会时不时地看到这些人物,你们不要理会就是了... 台北诚品书店,这在台湾比较有名,是家24小时书店,而且你就是住在里面看上一年书也不会有人管你的,这个特点使得很多人可以去暂时过夜。 不过这家书店之所以台湾闻名,是因为被台湾某杂志由大学生投票选出的一夜情最佳艳遇场所。因为看一个人看什么书,大致可以判定她他的个性兴趣等,特别是同喜欢同一类书籍的时候便有了共同话题于是聊得起火就.....。 当然了,导游没说这些,是中央大学的一个教授如此介绍的,他说为了了解现在年轻人的想法,所以我也要经常看一些大学生们看的杂志书籍,以免落伍跟不上他们的想法。 台北火车站,很平凡简陋吧,是不是还没有家乡市的火车站雄伟豪华呢?隐约可见门之上写着台北车站。运行的车种类与大陆一致,无非是他们不叫和谐号而是自强号,他们不叫地铁叫捷运,他们不叫自行车叫脚踏车,但他们火车密集到大概如同我们的地铁,十来分钟一趟。 左边一个圆形牌的标志,应该是个世界花卉博览会之类的,台湾为此很重视兴奋,他们是迫切地希望有点国际化的空间,试图把台湾打造成闻名世界宜居地区 。 这个是站在车站前面不算广场的广场,随便往对面拍了一下,也都稀松平常吧,没有北京上海富丽堂皇。确实如此,台北没有北京上海甚至很多城市的硬件好,但是软的却要好很多,老百姓也精神神气很多,不像大陆人多数表情呆板或者愁眉苦脸, 至少我在那里耳朵清净了几日,没再听到有人讨论房子问题。 唯一的一次还是大陆师生与台湾导游的谈论,台湾那么拥挤收入远高于大陆水平但是房价远没有大陆贵,台北在涨但是高雄在降....
个人分类: 天涯何处--且行且纪|41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的三份遗嘱: 和平、奋斗、救中国!
xupeiyang 2010-3-12 10:15
1925年3月12日,时称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8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遗书   孙中山 弥留 之际,曾在三份遗嘱上签署。其一为《致苏联遗书》,其二为《政治遗书》,其三为《家事遗书》,以下为遗书全文。    致苏联遗书    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产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为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政治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1921年后,孙中山在宣讲解释三民主义时,几度提及有人用世界主义反对其提倡民族主义。关于此事,研究者从反对帝国主义的角度解释演讲的内容,指出反对世界主义是孙中山在他后期活动中为了宣传民族主义而进行的思想批判之一。 不过,孙中山当时回应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帝国主义,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世界主义。 王尔敏 先生的《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正解》,照孙中山的演讲指其说是警戒国人不可醉心于新文化运动。 关于孙中山回应世界主义的所指,海内外学人较少直接论及。    家事遗书   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http://baike.baidu.com/view/2559.htm?hh=255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印象:孙中山纪念馆
qlms 2010-1-1 23:35
在中山陵东侧,灵谷寺以西的林海深处,还有一个景点,那就是孙中山纪念馆。纪念馆 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这里保存展示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诸多史迹。 因为到这里的道路比较曲折,所以大部分旅行团都不会带游客到这里来。 孙中山纪念馆原名藏经楼,是中山陵园众多纪念性建筑之一,原由中国佛教会捐建,初为收藏佛经所用。建筑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个部分,面积达 3000 多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卢奉璋设计, 1936 年冬竣工。 藏经楼饱含历史沧桑。抗战前,藏经楼曾珍藏了一批珍贵文物和佛经,这些文物和佛经都是该楼落成后各地佛教界人士赠送或荐送的。抗战爆发后,藏经楼遭到严重破坏,僧房、碑廊毁于日军炮火,文物与佛经也不知去向。 新中国建立后,地方政府多次拨款,逐步修建了主楼、僧房和碑廊。 1986 年 11 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20 周年,在这里举办了内容丰富的孙中山先生史迹及著作展览。藏经楼首次接待了由港澳各界人士组成的大规模的海外谒陵代表团及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孙中山先生的亲属孙穗英、孙穗华、戴成功及许许多多海内外知名人士先后来此参观, 1987 年 5 月 7 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将藏经楼辟为 孙中山纪念馆 。 1989 年 5 月 30 日,在孙中山先生奉安 60 周年前夕,该馆正式对外开放。 孙中山纪念馆主楼前为一椭圆形的广场,四周花木扶疏。广场北侧两段石阶上便是主楼。第一段石阶正中矗立着孙中山先生铜像,铜像高 2.6 米,重一吨多,是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铜像曾矗立于新街口广场的中央,时间长达 24 年,为许多南京市民所熟悉。 孙中山纪念馆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主楼高 20.8 米,是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挑檐飞角,气势不凡,檐脊覆黄色琉璃瓦,主脊与垂脊以龙凤、狮头吻合,脊顶中央饰紫铜回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三楼正中悬有一方直额,上书 藏经楼 三字,黑底金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手笔,大门门楣横匾上书有 孙中山纪念馆 六个大字,这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所书。 第二段石阶平台上置有一对铜鼎,系南京化学工业总公司于 1989 年开馆之际捐赠。   藏经楼外观为三层,中间还有一夹层,共四层。 铜鼎之一。 铜鼎之一。 一楼大厅的孙中山雕像,后面面壁上镌刻有胡汉民手书《总理遗嘱》,两侧是孙中山手书 人类进化,世界大同 对联。 屋子里面比较黑暗,使用了闪光灯,所以景色不是很清楚,接下来的一张比较清楚。 这些家具很重,估计是很好的木头做的。 中山先生名言! 呵呵,这么多的基地,牛吧,很可惜的是,这个教育可不是免费的。如果不逛中山陵景区,单独到这里来的话,门票是40元,学生半价20元。 现在纪念馆的后面,还修了一个很大的厅,是播放 《总理奉安大典》的地方。这部录像片是根据当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安葬时拍摄的实况影片录制的,真实地再现了孙中山先生病逝、公祭、建陵、迎榇和奉安的全过程,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我去的时候,整个大厅就一个工作人员,我问他一下什么时候播放,他说收费的,10元一位,5人以上就放。我估计很难凑够5个人,时间也不允许,就放弃了看这部电影的念头。 另外, 主楼后面是一座大型碑廊,碑廊长 125 米,左右对称环抱主楼,中轴线上建僧房 5 间,两翼有回廊与碑亭两座相连。碑廊内镶嵌冯玉祥将军赠送的河南嵩山青石碑 138 块,每块碑高 1.9 米,宽 0.9 米,上面镌刻孙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义》全文,共 16 讲, 15.5 万字。碑文分别由张乃恭、陈天赐、叶恭绰、邓散木等民国时期 14 位书法家正楷书写,风格各异。其中唐仲芳刻石,尤为书必俱佳的珍品,被定为二级文物。
个人分类: 旅途的风情|5824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京印象:巍巍中山陵
qlms 2010-1-1 17:06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钟山风景区内,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 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 8 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设计师为山东省东平县人吕彦直(陈安博士的老乡)。下面看图说话吧,图片是按照拍摄的时间顺序上传的。 这是 陵墓入口处的高大的花岗石三门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 博爱 两个金字, 门前的平地称之为博爱广场。我去的时候是10月中旬,这里的人特别多,一个团挨着一个团。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导游们来到这里就介绍孙先生的手迹博爱'的意义。当然,也有些也许是山寨导游,在给旅客讲解博爱的另类解读和孙先生的个人情感生活,感觉大家听的好像更认真。当然了,不管是真导游,还是野导游,下面的介绍是少不了的,请看下张图片。 这张照片上的左边这根柱子,上面有接上的痕迹 。 导游们会告诉你,这是个豆腐渣工程,当年为了赶工期,所以边设计,边施工,等发现准备的两根石柱的长度不是一样的时候,牌坊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所以之后又粘上去一段,让两边等齐。不过这个豆腐渣工程还是挺结实的,几十年了都没有多大问题。是否能如其西边明孝陵那些建筑一样能几百年没事,谁知道呢。 石坊后是长达 375 米、宽 40 米的墓道 。看的出,人很多吧。不过这个是否有40米宽,我有点怀疑,也不知道40米是否包括了两边的花和树等。 墓道的尽头是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 天下为公 四个大字 。金秋十月,的确是适宜旅游的季节,全家看中山陵看看的,还真挺多。举着小旗子的,肯定就是导游了。 不管怎么说,中山先生提出天下为公,还是很伟大的。来张特写,展示一下孙先生的手迹,下面正好有个老外,不知道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对天下为公怎么理解。 继续前行,就到了碑亭,一块高约 6 米的碑石上刻着 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的 大字。碑亭内空间很小,进去的人又很多,所以拍照很困难,我抓住机会,拍了几张,但是没有一张好的,就只好发张差的上来了。 中山陵的台阶, 牌坊到祭 堂 共有石阶 392 级, 8 个平台,落差 73 米。 392 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 3 亿 9 千 200 万 。台阶和平台的设计也很有意思,从下面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面往下看,留点悬念,一会再解说。。。。。。远处既为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 - 祭堂。 接着上面解说,从上面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 。 处在中山陵最高处的祭堂,有三个拱门,上书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导的三民主义分书 民族 、 民权 、 民生 。伟人就是伟人,这些思想,就现在看来,依然处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阶段。 中华民族的希望,在这些人身上 ~~ 男儿当自强! 世界和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当时一个老外给一个中国小朋友拍照,我给他们拍照~~ 初中课本上讲,中山陵整体看起来,就好像我们家里挂钟或者座钟的钟摆的样子,我左看右看,就是没有那种感觉,在当时感觉很遗憾。回来在网上搜了一下才知道,是从空中航拍的时候,中山陵看起来像一个钟摆。但是记得初中课本不是这么说的。
个人分类: 旅途的风情|584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孙中山死因1999年见真相
xupeiyang 2009-11-11 20:27
  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入住协和医院,此时他已经不能进食,当日下午外科专家兼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主刀为其进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癌症晚期。于2月17日发出病危通知书,最终于3月12日魂归天国。现在的协和医院还保留着一份13页的报告,英文,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孙中山先生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死于胆囊癌的真相。   至于为什么诊断会有差别,医学界给出的答案是活体人类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物,现代医学设备并不能完全的检查出病因及所属部位,只有解剖后才能完全确诊。 http://baike.baidu.com/vi ew/2559.htm?hh=255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3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的英明,死的糊涂
sheep021 2009-5-20 12:15
摘自:孙中山的最后日子(下) 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39254175500720 2 月 17 日 ,在连续使用镭锭放射治疗八九天后,孙中山的病情仍无好转。当天晚上 11 点,代理院长刘瑞恒,代表协和医院院方,发出《致 孔庸之 先生转孙中山家族暨国民 党员诸 君的信》。信中说: 孙 先生之生存已无希望,因为镭锭其用 48 小时为限,而先生今用已 40 余小时仍无效果,故断为绝望。接到通知,随侍在孙中山身边的人都主张改用中医治疗。...... 罗家伦在《国父年谱初稿》下册里,记录了这段经过:胡适找来中医陆仲安,与他一同前往铁狮子胡同,胡适先进去见孙中山。孙中山称呼胡适的字说:适之,你知道我是学西医的人。胡适回答:不妨一试,服药与否,再由先生决定。这时,在旁边的宋庆龄急忙说: 陆 先生已在此,何妨看看。说完就握着先生的手腕,孙中山点点头,神情凄婉,似乎不忍心让夫人难过,乃伸手把脸转向里侧,宋庆龄即转身往床的内侧坐下,目光与先生对视。 孙中山病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也来到了铁狮子胡同。他记下了孙中山对看中医一事所说的话:他说,他本身是医生,他知道现代医药束手时,中医的确有时也能治好疑难病症。 他说: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 朋友仍旧一再劝他吃点中药,他不忍过于拂逆朋友的好意,最后终于同意了。但是这只没装罗盘的船却始终没有到达彼岸。 ------------------------------------------------------------- 这里再举一个小插曲:汪精卫在主持国民政府行政院期间,是一个铁杆的废止中医派。其间有一次,汪精卫的岳母患痢,泄泻不止,西医未能奏效,行将不起。有人建议请名医施今墨诊治。汪精卫无奈,只好同意一试。汪精卫岳母仅服数剂,病竟痊愈。汪精卫要送匾以示谢意,施今墨说,不要送匾了,你只要看看中医能否治好病。最后,汪精卫还是题字送匾美意延年予施今墨。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1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孙中山为何受到国共两党共同赞誉
ywang69 2008-12-2 21:20
   这个问题在我参观黄埔军校突然想到,虽然当年在南京中山陵也若有所思. 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缔造者,台湾地区民主、自由、共和的象征。受到国民党的拥戴那是理所当然。 中国共产党也给了孙中山无上的地位确实值得思考。例如广东有著名的中山大学,还有中山市。南京有壮观的中山陵。 有些人认为这是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需要。 应该承认孙中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国共两党合作办学的黄埔军校也许是孙中山多年后在海峡两岸都很吃香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这也确保了孙中山在大陆的地位。   孙中山的思想 大部分是他将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但是也有少部分见解是所孙文独创如: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区分;广兴福利,大有为式的万能政府。人民之权又称为政权,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府之能又称为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孙中山的在经济思想方面 ,提倡社会互助理论,曾说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似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与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 ,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孙中山的 哲学主张:知难行易。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经济纲领之一。他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在革命政权建立后,令地主自报地价,国家向其抽1%的地价税,并于必要时报价收买之,以后土地增值部分则全部收归国有。他认为,征收地价税还可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私人永远不纳税,但收租一项,已成为地球最富之国,把几千年捐输的弊政永远断绝。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对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于晚年提出了耕者有其四的口号。孙中山主张通过征收直接税节制私人资本,同时大力发展国家资本,建立一种国家社会主义。征收直接税,就是采用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改变国家财源主要取之于农民和商人的旧税法。孙中山还主张轻税促商,促进货畅其流。他对清末厘金税的弊政深恶痛绝从为厘金处处敛征,节节阻滞,商贾为之裹足,负贩从而怨嗟。如此而欲百货畅其流,岂不难乎?他指出 只有轻税保商,财源自足 。 (百度百科) 孙中山的某些思想也许可以为解决中国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提供借鉴。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43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