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诺贝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看来人还是长寿好
caojun 2009-9-8 02:35
这期的《科学新闻》刊载了生物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小传,再次印证了邢志忠的名言:如果你做出了好的工作,一定要活得长。参见 史上最年长的诺贝尔奖得主(男子组与女子组) 和 暗物质信号又没了 。且抄几句: 麦克林托克终身未婚,从来没有追求过对女性而言最一般的目标,大部分生活都是独处,物质上、情感上和智力上的孤独。1932年她发现某些玉米色素呈现出一些古怪的模式,她说: 如果有什么事情出了格,那必定有原因,你就得查明是怎么回事。 通过数年的摸索,她提出了转座子理论,即基因是可以转移的,能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上跳跃到另一条染色体上。没有人相信她。期间她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担任美国遗传学会主席。1950年她再次发表自已的理论,再遭冷遇。(看来这主席白当了,这事儿要搁中国,怎么也能拉一帮子人把这个理论吹起来)。60到70年代,科学家逐步发现了相似的现象。1976年在一次研讨会上明确承认了她的理论。1983年81岁的麦克林托克被授予诺贝尔奖。与孟德尔相比,麦克林托克算是幸运的,最起码在有生之年自已的成果得到了认可,正如她自所说看来人还是长寿好。 为什么诺贝尔奖对人的寿命的要求这么高呢?诺贝尔奖往往发给那些孤军奋战几十年,并坚持到最后胜利的人。如果你计划做一件工作,大家都认为非常重要,而且也出色地完成了,那很好,不过一般不会给你发奖。因为大家都认为很重要,那你不做,别人也会做,实际上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就相对变小。 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社会环境也在飞快变迁,伴生的就是喧嚣、杂乱、浮噪。现在国内最有名的科学家,大抵都在讨论体制的问题、科研评价的问题、学术风气的问题。能够安静思考学术问题,忍受孤独的人应该也有不少,不过基数不大的话,金字塔的塔尖也高不到哪里去。不同的发展时期做不同的事,例如973计划强调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多学科队伍解决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所以啊,这一二十年内不要对诺贝尔这么过敏,不是我们拿不了,而是我们不想拿。没有奖不会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个人分类: 生活杂谈|3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刚成功的背后
热度 1 cwhm 2009-8-7 08:15
昨天看了楚天都市报关于陈刚的报道,陈刚是华科的校友,也是通过这个报告更知道了陈刚还是我的老乡,都是襄樊人。 看完报道,似乎也寻到了陈刚成功背后的那些因素: (1):对科学的热爱,从小爱问问题,自学能力强,当然人也很聪明,不然也不可能考上襄樊五中(高中很厉害的)。 (2):对机遇的把握,一次机遇让他做了伯克利的校长田长霖(祖籍湖北黄陂)的学生,开始了自己传热学的研究生涯。 (3):陈刚以前都是早上4点起床,现在也一般在5点10分起来。起床后,会去游泳、跑步,然后就到实验室工作,一周工作约70个小时,早上4点起床,相信现在的大学生没几个能做到??!! 更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陈刚 (1)作为导师,他也要为基金项目发愁,为项目组学生争取经费。 (2)作为儿子,他坚持每周给年迈的父母打越洋电话,每年还回国两三次看望父母。 下面附楚天都市报报道: http://hb.qq.com/a/20090804/000084.htm 楚天都市报 8 月 4 日报道 前日,华中科大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华裔教授陈刚打破百年物理定律黑体辐射定律的消息传到国内(本报昨日A13版曾作报道),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在异国取得如此成绩,经历了多少艰辛?美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是什么样的?他怎么看国内高校的发展状况?前日晚11时30分,记者再次拨通陈刚教授美国实验室的电话,对他进行了越洋专访 每个系基本上都有中国教授 美国科学界有蛮多华人科学家。在 MIT ,基本上每个系都有华人教授,我们机械系 70 多个教授中,大陆来的有两个,香港过来的也有两个。 陈刚向记者介绍,不过,也许是对政治不关心的原因,华人教授埋头做学问的多,可当领导的不多。陈刚认为,这两方面的人才都需要。 在陈刚团队的照片上,有不同肤色的各国面孔,陈刚告诉记者:实验室有 25 个人左右,而这次科研论文的作者之一,就是他的一名中国学生,也来自华中科大。 教授得像 说客 一样找经费 目前,陈刚带有十五六名学生。他说: 因为这里的导师得支付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有研究经费的导师才有学生,有的教授找不到研究经费,一个学生都没有。 在美国, 教授也得像说客一样到处找经费 ,例如,作为教授得申请一些政府立项的科技项目,可竞争非常激烈,大概 10 %的成功率,像中奖一样。陈刚说着,呵呵笑起来。 但 游说 ,还是要以实力为基础。陈刚以前都是早上 4 点起床,现在也一般在 5 点 10 分起来。起床后,会去游泳、跑步,然后就到实验室工作,一周工作约 70 个小时。 鼓励中国学生闯出去 回忆起 20 年前留学美国的机会,他感叹: 能到美国做田长霖先生的学生实属幸运。田先生祖籍湖北黄陂,当年他在华科讲学时,决定挑选一个中国学生,学校推荐我去面试,结果他就选中了我一个。田先生的一些教诲使我终身受益。 陈刚鼓励中国学生多出去闯一闯。不过, 不少学生都考 GRE 等,但不是考得好就是好学生。我选学生第一是要看他有没有研究的决心;第二则是看他除了成绩好,是否思维开阔,能否主动去学、去思考。 如 今,陈刚和妻子都已在美国定居,并加入美国国籍,有两个孩子,女儿 15 岁、儿子 9 岁。但作为湖北襄樊人,陈刚仍忘不了家乡的一山一水, 我经常回国,每年 都有两三次,讲学或做学术交流。父母和妹妹还都在襄樊南漳的老家。 陈刚表示,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回家看看。(荆楚网 - 楚天都市报 陈博雷) 昨日,本报 A13 版报道了《华科校友打破百年物理定律》。南漳县城关中心学校中学高级物理教师江明清来电反映,陈刚系襄樊南漳人,他认识陈刚一家人,并与陈刚父亲共事过。 据介绍,陈刚的父亲陈文朝是南漳县党校退休教师,母亲李家玉是县实验小学退休教师。他的妹妹陈红现任肖堰镇党委书记,以前也当过教师。 陈刚高中就读于襄樊五中。 2004 年 8 月,曾回南漳探亲。 从小就爱刨根问底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南漳县县委大院,走进陈刚父母的家,宽敞明亮的房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显眼处,摆放着陈刚一家和父母、妹妹一家人的合影。 据 介绍,陈刚于 1964 年 6 月 20 日出生在南漳县城关镇。小时候的陈刚, 头大身小 身体瘦弱。熟悉他的人常夸他 头大聪明 ,父母也希望儿子长大成才。 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 陈刚从小就爱问问题,看到什么都好奇,非要刨根问底。 母亲李家玉告诉记者,有时她都不知该如何作答。 父亲陈文朝称,陈刚 3 岁时,他就开始教他认字、数数。每天教他认 5 个字。他发现陈刚的记性特别好,学过的字都能认出来。 上小学时,陈刚已经能认 200 多个字,也能从 1 数到 100 ,还会做简单的加减法。 爱看书爱打篮球 1970 年,陈刚上了小学。 李家玉介绍,陈刚从小就爱看书。故事书、连环画都是他的最爱。 初中毕业后,陈刚以优异成绩考入襄樊五中。李家玉称,当年,襄樊五中在南漳县招生名额只有 10 个。 高中时,陈刚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于泡图书馆。 一次,学校放假三天,他用两天时间在图书馆完成了 100 道立体几何题。 陈刚不但学习认真刻苦,也很喜爱体育运动,擅长打篮球。 小学时,经常参加文艺活动。 两周自学一本书 陈文朝介绍,陈刚从小喜欢动脑思考问题。 初中时,他学了物理电学知识后,就自己买回一些小零件,动手缠线圈、拼装了一台电风扇。 高中时,他感觉椭圆切线公式用起来太复杂,就自行对公式进行推理,整理出一个简单易记的公式。 1978 年夏天,陈刚初中毕业。由于李家玉要参与阅卷工作,只好由陈文朝照顾他。 陈文朝说,他当时在教高中,没时间照顾陈刚。只好把一本高一上学期的《三角》教材拿给他看。 两个星期后,陈刚居然把这本教材自学完了,书上的练习题也都认真完成了。他画的图都很正确。 为了考查陈刚是否真正掌握了书上的知识。陈文朝随口问了几个公式,他都能对答如流。 每天 4 点半起床 陈刚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终身教授,两次荣获美国青年科学家基金奖(原总统奖),一次荣获有成就的学者奖。 陈文朝介绍,陈刚的工作特别忙,他每次乘飞机、坐火车,甚至回家来都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忙科研。 李家玉说,陈刚最近一次回家是今年端午节后一天,只呆了 13 个小时。晚上 12 点到家,次日下午 1 点就匆忙走了。 1994 年,为了照顾孙子,陈文朝夫妇去美国住了一段时间。因为上班时间堵车严重,为节约时间,陈刚一般早上 4 点半就起床了。 陈刚出门前,李家玉会给他做两个三明治带上。但陈刚每次回来时,总还剩一个。因为工作繁忙,陈刚一般只吃一个。 每周打电话报平安 陈刚父亲患有癌症,母亲心脏也不太好,陈刚却因身在异国他乡,不能常回家陪伴父母。 李家玉说,虽然不能经常回来,但陈刚每周都会给他们打电话报平安。每次打电话,陈刚会专门选父母这边白天空闲时间。 陈文朝还特意拿出陈刚专门给他们买的深海鱼油给记者看。 期待陈刚摘取诺贝尔奖 江明清说, 1900 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 ( 威廉 汤姆逊 ) 在一篇展望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文章里说: 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物理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 这两朵乌云,指的是当时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两个实验,其中一个就是黑体辐射实验(也称热辐射实验)。 由黑体辐射研究派生出来的就是量子物理。量子物理现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光电池、光纤通信、半导体、手机、电视、核武器等等。现代人离了量子是无法生活的。 江明清说,普朗克因发现黑体辐射定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爱因斯坦在研究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电效应定律,也获得诺贝尔奖。他相信陈刚也会因此摘取诺贝尔物理奖。(荆楚网 - 楚天都市报 邹琪胡传林 熊莹 魏祖华)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331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下载】朱棣文在清华大学演讲中英文幻灯片和视频
yahuang 2009-7-17 10:39
2009年7月15日上午,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清华大学发表主题为《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的挑战》的演讲,他表示,美国的目标是在八到十年之内开始实现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链接地址如下: 英文新闻的链接: http://www.energy.gov/news2009/7642.htm 中文新闻的链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7-15/1776100.shtml 中文PPT(PDF版)下载链接: 应对能源和气候的挑战:两个国家的故事 英文PPT(PDF版)下载链接: Meeting the energy and climate challenge: A Tale of Two Countries 凤凰网视频链接: 新闻报道+演讲+中文翻译
623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世界诺贝尔排名(又一种排法)
skyclub2008 2009-7-2 10:09
以下是自从诺贝尔奖颁布至今99年来美国各大学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人数的排名,括号里给出的是指在该校任过职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加上自己培养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总和,称为与该校有关。 首先指出:不包括曾在该校选过课但没有该校毕业证书、搞过短期合作研究的非该校编制的人士,尽管有不少学校也把这类人士列为与该校有关。得到诺贝尔奖以后去该校的,也不包括在内。所以,这个数字是润涛阎本人的统计方法,觉得比较公正些。其中有的学生入学后就转学了,就不算是该校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得主,而算入发给该生毕业证书的学校。 比如,有一位学生,入学后因为门门考试都是C,无法在该校继续念下去,就转学了。后来虽然再次转回该名校,仍然得不到比C高的分数,最后又转走。该学生发誓要出类拔萃给你看看,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 由于欧洲人对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总数耻笑不断,说是在剑桥大学打过牌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都算是与剑桥有关,本人试图对美国的大学诺贝尔奖得主数量公正对待。 请看下面的排名 (数据源于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资料与各大学网站提供的资料,经本人整理,去掉不该列入的水分。如有错、漏现象,多谢指正!) 1, 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哥大培养出了37位诺贝尔奖得主(与哥大有关的诺贝尔奖得主总数有75位,以下简称总数)。 2,Harvard Univ. 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培养出了36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63位) 3,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学。芝大培养出了29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67位) 4,Univ.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伯克利培养出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46位) 5,MIT 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培养出了23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49位)。 6,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加州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培养出了1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6位)。 7,Yale Univ. 耶鲁大学。耶鲁大学培养出了16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7位) 8,Princeton Univ. 普林斯顿大学。普大培养出了1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9位) 9,Cornell University 康乃尔大学。康乃尔培养出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33位) 10,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培养出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32位) 11,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纽约市立大学, 纽大培养出的诺贝尔奖得主有12位(总数13位) 12,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威斯康星大学。威大培养出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13,Univ.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培养出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14,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明尼苏达大学。明大培养出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9位) 15,N Y U 纽约大学培养出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16,Stanford Univ. 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42位) 17,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ase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5位) 18,Univ. of Michigan (Ann Arbor) 密歇根大学。密大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7位) 19,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西法尼亚大学。宾大培养出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20,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内基迈隆。卡大培养出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3位) 21,Swarthmore College 思湾自默。培养出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5位) 22,Washington University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华圣培养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3位) 23,Univ.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培养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8位)。 24,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华西培养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7位)。 这里不包括不招收大学生的洛克菲勒大学(总数17位)。 美国还有一些培养出3位或2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包括: Rutgers 3位(总数5位)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位(总数4位)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位(总数4位) Vanderbilt 2位(总数6位)Purdue 2位(总数5位)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2位(总数5位)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位(总数4位)、Ohio State University 2位(总数3位)、杜卡2位(总数2位) Rice University 2位(总数3位)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2位(总数2位)乔治亚理工 2位(总数2位)。 其中括号里的总数,计算方法同上。 培养出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有:University of Tennessee、University of Kansas、 Tufts、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布朗、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Bran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University of Vermont、Penn State、Wesleyan、Michigan Tech、University of New Mexico、UT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培养出4位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中有8所大学是州立大学: 伯克利 纽约市立大学 伊利诺香槟 威斯康星待喂斯 明尼苏达大学 密歇根大学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洛杉矶加大 从上面可以看出:名牌大学中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没有培养出来的大学有常春藤八大院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大学排名比较靠前的UVA、西北大学、EMORY、NOTRE DAME、乔治城等。 其它大学的排名与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数量不太符号的有: 斯坦福(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得主;过去几年中大学排名第4-6位) 杜克(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大学排名前10名) 达特茅斯(没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大学排名前10名) 西北大学(与达特茅斯类似) 布朗(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大学排名第15名左右) 还有排名在15-30名的大学如: RICE,EMORY,VANDERBILT,乔治城,NOTRE 其它的,基本上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数量与大学排名相符。 下面是有关大学1998年以来录取率平均数(取整数)的比较 (录取率越低,表明竞争越激烈,进入该校的难度越大): 哈佛 11% 普林斯顿 11% 哥伦比亚 12% 耶鲁 13% 斯坦福 13% 麻省理工 16% 布朗 17% 加州理工 18% 宾大 21% 达特茅斯 21% 杜卡 23% 伯克利 24% 康乃尔 29% 约翰霍普金斯 35% 芝加哥大学 42% 依利诺香槟 60% 威斯康辛 60% 明尼苏达 74%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你的孩子有杰出的才能,要考虑学校培养杰出人才的历史。有很多名牌大学,九十九年根本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而一些州立大学,相当出色。这与学校的传统有关。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不是没有杰出人才的苗子,而是给废掉了。
个人分类: 备忘录|4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诺贝尔排名(2007)
skyclub2008 2009-7-2 10:08
诺贝尔奖年年在10月开始公布得主名单,12月由瑞典国王颁发奖金。去年是第98届。本文从历届各项诺贝尔奖得主的出身大学进行分类,分为了国立大学、邦立大学、市立大学、州立大学、私立大学、师范大学、军警大学等等。若在甲校得学士、乙校读硕士、丙校获博士,还到丁校留学做博士后研究,则校校有份,各算一位学生获奖,皆大欢喜。以下列出世界各地的诺贝尔奖排行榜。 世界著名大学诺贝尔排名- - 排名国家及地区学校名称获诺贝尔奖数 1英国私立剑桥大学(Cambridge)56 2美国私立哈佛大学(Harvard)36 3美国私立哥伦比亚(Columbia)34 4德国邦立柏林大学(Humboldt)26 5德国邦立明兴大学(Muenchen)22 6美国私立芝加哥大学(Chicago)22 7法国国立巴黎大学(Paris)20 8德国邦立哥廷根大学(Goettingen)18 9英国私立牛津大学(Oxford)16 10美国州立柏克莱加州大学(UC/Berkeldy)15 11美国私立麻省理工学院(mit)14 12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14 13丹麦国立哥本哈根大学(Copenhagen)13 14英国私立伦敦大学(London)13 15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大学(Normale)11 16美国市立纽约大学(CUNY)11 17美国私立霍普金斯大学(Hopkins)11 18美国私立耶鲁大学(Yale)11 19美国私立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10 20瑞士国立苏黎世大学(Zurich)9 21瑞典国立乌普沙拉大学(Uppsala)9 22奥地利国立维也纳大学(Vienna)9 23美国国立康乃尔大学(Cornell)9 24德国邦立海德堡大学(Heidelburg)8 25法国国立史堡大学(Strassburg)8 26美国州立威斯康辛大学(Wisconsin)8 27美国州立伊利诺斯大学(Illinois)8 28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Moscow)8 29日本国立东京大学(Tokyo)5 30法国法国巴黎理工大学(Polytechique)2 31中国西南联合大学(S.W.AsscU.)2 杨 李 32中国台湾大学(NTU)1
个人分类: 备忘录|44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
liuxiaod 2009-6-7 21:08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物理研究所的Khriplovich在1969年提出强相互作用渐近自由和对称自发破缺理论,比西方学者早4年,可惜在90年代以前不为西方学者熟悉,现在他已72岁,他的学术成就已经被欧美学者承认, 参见 http://cerncourier.com/cws/article/cern/29840/2 ,估计会得诺奖,特立此存照。
个人分类: 物理大发现|4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朱棣文:从学界到政坛随意徜徉
eloa 2009-1-5 16:32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 2009-01-02 8:21 下边我终于要介绍今天的发言人。他在博士后期间便展露出杰出的科研才能,后领导ATT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部,正是那时开创了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使他当仁不让地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奖。他不到三十岁便任斯坦福大学教授,2004年开始总管美国资源部资历最老的国家实验室,在他的领导下,国家实验室完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环境及能源问题报告。下边有请朱棣文。 掌声未落,一位精神干练的人已走上讲台,面对来自各国的科学家,他轻松地微笑着说:谢谢主持人的介绍。听起来真牛。但这说的是谁啊?台下当即又响起一片掌声和笑声。 这是朱棣文在今年四月英国能源大会上的开场白。这位生长在美国的华人,从一个小城走入尖端科研公司,再走入名牌大学,直到今日在世人瞩目之下即将步入政坛,一路不无艰辛,却一直如此愉快和活力充沛,似闲庭散步。 家里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 每当被问到家庭,朱棣文总是打趣说,自己出身于一个科学世家。祖父辈便留洋海外,父母先后毕业于中国和美国高等学府并在美国定居下来。 我家里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哥哥和弟弟加起来有6个高等学历,而我只有一个。不过我后来得了诺贝尔奖,就差不多打平了! 在大学以前,朱棣文的哥哥是学校里各门功课纪录的保持者,老师们总是记得哥哥的名字,并希望朱棣文能表现得同样优秀,可朱棣文聪明有余,却更随性,父母不大过问他的学习,他也只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他通过看书学会了网球,甚至进了校网球队,还用小店里买到的竹子自学撑杆跳,很快就轻松跳过两米四。 那时候朱棣文最喜欢的圣诞礼物是一些复杂的手工模型,他常把零七八碎的小木片和螺丝钉堆满客厅,直到几天以后击破妈妈忍耐的底线。 说起这段自由自在的儿时时光,他说:我喜欢动手,现在才知道,那些亲手建造模型的游戏时光如何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我总能生动地想象我的分子和物理模型,在脑子里把它们转来转去。 在高中最后一年,他灵感突发,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悬垂测量重力大小。而在25年后,他用得了诺贝尔奖的技术造出原子喷泉干涉仪,恰恰优化了同样目的的测量。 由于成绩并不突出,朱棣文未能进入最有名的大学,而是考入罗切斯特大学,可他却很知足,没人知道我哥哥,。终于可以做我自己啦。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一位物理良师,朱棣文总是心怀感激地说:这位老师让我们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特殊和独立的个体,使我们能尽全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博士后研究后,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朱棣文获得了该校的教职。但目光长远的学校却提出,朱棣文可以在任职前出去走走看看。这正和了他的心意,使他可以继续闲逛。谁知道,这一走就是三十年。 我刚抓住一个原子 贝尔实验室是世界闻名的电子及物理学实验室,在这里进行的工作成就了六项诺贝尔奖。1978年,初来乍到的朱棣文被公司允许做一阵子自由研究,可以任选领域甚至不一定是物理。他可以和老谋深算的行家里手以及充满好奇的毛头小子随意聊天,和任何对胃口的人合作。这让朱棣文如鱼得水。 不同于校园,贝尔实验室的每个工作人员最多只能雇一名技术员和一名博士后,这种小规模研究组的架构使得交流和合作成为必然。他说:我们彼此都太熟了,谁开哪辆车都知道,周末谁工作,一眼就看出来了。讲座后、午饭间、聚会中和球场上,朱棣文感到自己无时无刻不被新近发生的科学趣人趣事所环绕。贝尔实验室被朱棣文称作科研的天堂,而在此的生活也被描绘为一段神奇的时光。 组成世界的原子以超音速飞机的速度不停飞奔(大约每小时4000千米),因此抓住原子是物理界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一些过来人屡试屡败,朱棣文就将适时出现的自己称为一个可以被毒害的年轻人。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对他说:如果能抓住原子,那多好啊。我失败了,你来试试吧。一番演算显示这实在太不可行了,朱棣文调侃说,自己终于明白老者为什么把这个问题交给他 直到有一天,天寒地冻,大雪封了实验室的门,朱棣文一个人泰然地坐在安静的研究所里,看窗外雪花纷飞,犹如童话世界。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先把原子冻得动弹不得,然后再动手抓它?他将自己的主意和初步演算结果告知了老板,老板说:你想做一些疯狂的事,那你就做吧。不过,就带着你的人做,不许再招其他人 就这样,朱棣文很快将纸上的演算化作手中的实验,他将真空室里的原子冻到接近绝对零度,又用六道激光从不同方向追捕原子原子就这样老老实实地落入了陷阱。据说,他当时跑去告诉老板:您猜怎么的?我刚抓住一个原子。老板说:不错。抓到你打算干什么?朱棣文说:我也不知道但这还真是不错!十年之后,这项当年前景渺茫的实验结果变成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打破了该奖项只属于理论物理的神话。 有趣的是,当朱棣文给妈妈打电话告知获奖的消息,这位母亲略带嗔怪地说:这挺好。可是,亲爱的儿子,你打算下次啥时候来看我? 走进科学的新房子 朱棣文很容易对科学界的全新领域产生好奇。他将之比喻为走进新房子,左看右看,不论看到什么都是新的。潜心研究了二十多年物理,朱棣文想,既然现在已经抓住了原子,为何不试试抓住更大一点的分子?比如DNA,蛋白质,多聚物什么的。 完全没有生物学背景的朱棣文随手翻了翻生物书,那是一本1500页的大厚书,他只看了150页就什么也看不进去了。朱棣文于是跑到生物学家那里,用他仅有的那点生物学知识与他们聊天,说出自己的猜测和感兴趣的地方。多数时候得到的回答都是你这想法太没根据啊,或者这个从前已经有人做过了。只有极个别的时候别人会对他说:哎呀,这正是现在的中心问题。朱棣文取经回来,带着可行的问题去看生物教材和论文,不久便可以看懂生物学的前沿文献。 开始似乎就是没有目的的玩耍。朱棣文带领他的学生,用能抓住原子的光抓链状DNA分子的两端。他们发现可以抓住。何不试着看多大的力气能够揪断它?他们发现怎么也揪不断DNA分子原来是这么结实的。不如再松手试试!结果这些生物的门外汉第一个发现DNA分子竟然能像一根弹簧一样缩作一团,每次缩的方式还不一样。在人的操作下,分子所显示出来的状态正可以用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就这样,朱棣文成功地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陌生的领域。借助他发展的物理学技术,生物界展开了一片新天地。 曾在他实验室工作了六年的崔便晓博士感叹:朱棣文对科学具有一种异常敏锐的直觉。同时他还给组内成员很大的自由,总是鼓励他们去探索自己认为有趣的想法。 朱棣文对学科间合作的重视不仅局限在自己的研究。就职于斯坦福大学十年之后,他和几位教授一起牵头组建了一项名为Bio-X的项目,意在让来自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工程学甚至法学的专家能够更方便地合作。直到今天,它仍在继续发展壮大。 为了人类未来 1966年,朱棣文刚从高中毕业。毕业生纪念册上的他,相貌严肃,旁边加评注具有科学头脑。现在看来,这句话远远低估了他所能成就的事业。 在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自传中,朱棣文写道:我当年离开伯克利,一去不返,直到今日仍有负罪感。但我相信伯克利是宽容的。在写下这句话时,他恐怕没有预料,在自己树立科研的江湖地位之后,竟然辞别斯坦福稳定的工作,回到阔别近三十年的伯克利校园。 2004年,朱棣文经过毛遂自荐,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同时兼任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物理及分子生物学教授。国家实验室隶属美国能源部,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研究室,工作人员达4000多人。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这几年已着手开展生物燃料和太阳能科技的研究。而朱棣文本人更是兢兢业业,成为美国当今最著名的环保宣传者之一。常常见他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各类论坛,衬衫袖子卷起,谈笑风生。身为科学家,利用科技解决能源问题是他讲话中最重要的主题;诙谐的语言、丰富的数据,和富有逻辑的论证是其最大的特点。 朱棣文说:我们总是说等到完全确定时再开口。但是在环境问题上,等到你确定时,一切已成定局。现在,大多数人宁可花1000美金修一个大理石厨台,也不愿用这笔钱来改善厨房的能源利用效率。对于为何进行工作转型,他说: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作为一个公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是我逐渐看到气候变化的后果是多么危险。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我们必须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去年,包括朱棣文在内的加州伯克利大学六位诺贝尔奖得主用实际行动号召寻求替代和可更新能源。他们一番梳妆,西装革履,围着一棵枯树摆出各种造型,其中一位甚至爬到树杈上。在现场视频中,摄影师透过镜头,对他的诺贝尔奖模特们说:别笑,没什么好笑的。历史上便留下了这张智商最高,也最正统的行为艺术照。(题图,你能辨认出朱棣文吗?) 朱棣文为环境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获得了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垂青。奥巴马提名他为新一任能源部长,要将这个毫无政治经验的科学家拉到政治老手之间来,帮助完成自己的许诺让美国变得更加能源高效,能源独立。 作为对此的回应,现年60岁的朱棣文在提名仪式上表示:有人说,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复兴经济;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总统委任小组的一员,我也相信我们必须修复我们的经济,同时还要走上一条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朱棣文在一次回顾自己多年历程的访谈中,称自己走过的路都像是一场随意的徜徉(random walk)。经历过自由的幼年和坚持不懈的青年和中年,今日的他对后来人说:在一生中,你必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带着你的热情去迎战,永远不放弃。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青年报)
个人分类: 物理|2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达水: 是该取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了
huangwd99 2008-10-30 18:02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180articleId=10816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TNT)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该奖于1901年开始实行,涉及 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理学、文学、人类和平五个学科。其中,诺贝尔先生遗嘱中特别强调不设立数学奖。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百余年来,诺贝尔奖 为促进人类科技文化与和平事业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由于诺贝尔奖褒奖五大学科世界前沿的学术与实践成就,奖项的评审制度非常规范并严谨,奖金也特别高(目前是10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140万美元),因此,是当今世界最 具权威性和荣誉性的学术大奖。全球所有科学家都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而无限欣慰并引以为自豪。   大家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诺贝尔所立遗嘱的部分,是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为了庆祝成立三百周年而增设的,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其评选方 式与诺贝尔奖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   显而易见,瑞典中央银行自行设立的这个经济学奖,尽管其奖金不是来自诺贝尔奖基金,但是,奖项名称和金额和评审过程及颁奖,都故意与诺贝尔奖等同,这其实就是一种 实实在在的盗版,是知识产权的侵害,是对正宗诺贝尔奖的戏弄。可见,设奖者显然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要抬高金融和经济界所谓的前沿学术成果的权威性,特别是要提高那 些所谓的专家们的权威性,进而引领世界经济按照他们的意愿而发展。如果说这样的学术引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进步的话,那也算是对人类社会的经济事业做了件善事 。可是,发生在2008年秋季的,以美国华尔街金融中心为核心的世界金融风暴,以铁的事实,对这40年来经济学所谓的一系列前沿理论成果,给予了最坚决的否定。   归纳起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非科学性主要有四:一是没有明确的学术标准,也不可能对学术成果进行完备的验证,反而给学者们不着边际的想象力留下太多发挥空间,甚至是人 为的故弄玄虚。   二是一些经济学成果非但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往往产生误导,甚至为经济运行中的人为干扰与损害提供理论支持。比如:费德曼(Milton Friedman,1975年诺贝 尔经济奖得主)的自由经济理论用在南美洲,结果却搞垮了南美洲的经济。   三是一些学者的经济学成果与今天的经济现状大相径庭。比如,获奖者之一的美国人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给出了着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 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2002年,获奖者之一的美国人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有成效地把心理学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研究融 合在一起,而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是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所作出的预测大相径庭。 他与已故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期望理论。可是,一方面,多年来不断泛滥的金融新产品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 ,金融家们贪婪的欲望,是金融新产品出笼的心理动机,种种欺骗计量是其手段。可见,一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成果,非但没有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 而恰恰与人们的良好愿望相背。   四是获奖之后的金融实践,否定了获奖者的理论。比如,美国的甘先生和古先生(Kantorovich and Koopmans),他们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论文是《最佳资产分配的 理论》(theory of 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s)。两位专家号称:如果根据他们创造的最佳投资理论投资的话,就无往而不胜。他们获奖之后,有精明的记者采访时 问:既然这个理论这么厉害,你们有没有想过用这笔奖金来证实这个伟大的理论呢?两位经济学家回答说:我们正准备这样做。可是,后来的事实非常有趣,这两位先生 运用他们自己发明的理论进行投资,结果输光了所获得的全部诺贝尔奖金。   鉴于诺贝尔遗嘱中没有经济学奖的要求,鉴于经济学理论没有确定的学术标准和实践操作之科学性,鉴于当前全球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是几十年来一系列错误的经济学理论连续 误导甚至是欺骗的事实,所以,今天是到了该彻底清算并取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了。让拉大旗作虎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见他M的鬼去吧。
个人分类: 转载|1621 次阅读|2 个评论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当时有中华民国的国籍是否真实?
flytosky 2008-10-22 15:16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当时有中华民国的国籍是否真实? 赛珍珠 ( Pearl S. Buck 或 Pearl Buck , 1892 年 6 月 26 日 - 1973 年 3 月 6 日 ),美国作家。 1932 年籍其小说《 大地 》( The Good Earth ),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 1938 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赛珍珠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作家。本名珀尔 布克。赛珍珠是她模仿清末名妓 赛金花 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出生于 弗吉尼亚州 西部,父母是美国南方长老会的传教士,他们一同于 1895 年来到中国镇江,她在那里长大成人,首先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中国风俗,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值得一提的是,从幼年起,她就在鼓励声中开始写作。 17 岁回 美国 进弗吉尼亚州伦道夫 梅康女子学院 (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 攻读 心理学 ,毕业后又来中国。 1917 年与传教士约翰 洛辛 布克结婚,从事传教工作。婚后随丈夫迁居安徽北部的宿县(今 安徽 省 宿州 市),在此期间的生活经历成为日后闻名世界的《大地》的素材。 1921 年秋她的母亲去世后,全家迁至南京。 1927 年北伐军进入 南京 ,她离开中国。自 1921 年至 1935 年,她与布克 (J. L. Buck) 长期居住在所执教的 金陵大学 分配给他们的两层楼房里。在这里她写出了于 1938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大地 (Gread Earth) 三部曲》等小说,并最早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 1934 年与布克离婚; 1935 年与约翰 戴公司总经理、《 亚细亚 》杂志主编理查 沃尔什结婚,因而进入约翰 戴公司任 编辑 。以后在 宾夕法尼亚州 的农庄里从事写作。 1934 年由于中国条件较差以及为了亲近她的女儿以及 Richard Walsh ,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缀,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 1942 年夫妇创办 东西方联合会 (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 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 1949 年出于对当时收养政策歧视亚裔和混血裔儿童的义愤,她还创立了国际化的收养机构 Welcome House ,在后来的 50 年,这个机构帮助了超过 5000 名儿童。 1964 年为了帮助不合收养条件的儿童,她还成立了 赛珍珠基金会 (Pearl S. Buck Foundation) 。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她主动支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 (NBC) 的专题 重新看中国 节目,并积极申请访华。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她的访华申请遭到了拒绝。 1973 年 5 月 6 日 她郁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 (Danby , Vermont) ,葬于宾西法尼亚州普凯西的绿山农场。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她热爱的中国大地。她病逝后,按其遗愿,墓碑上只镌刻 赛珍珠 三个汉字。 美国新闻名人海尔德 . 艾赛克斯 (HAROLD ISAACS) 在他的杰作《我们里的烙印》一书讲到,他曾深入采访过的五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新闻、商界等要人们,都深受赛珍珠笔下刻画的中国人物的影响。尤其神奇的是,尽管经历过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和 文革 ,美国百姓对中国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位超前女性对中国的杰出贡献。 赛珍珠于 1922 年开始写作, 1931 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即印成为 畅销书 , 1938 年因此而获 诺贝尔 文学奖。在她的一生中,赛珍珠创作了超过 100 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地》。她作品的题材包括小说,小故事,剧本和儿童故事。她的作品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她试图向她的读者证明:只要愿意接受,人类是存在着广泛的共性的。她的作品主题涵养了女性、情感(广义的)、亚洲、移民、领养和人生际遇. 摘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奇闻轶事|9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获得诺贝尔奖的十位华人
flytosky 2008-10-22 14:56
获得诺贝尔奖的十位华人 赛珍珠 : 1892 年 6 月 26 日出生于美国 弗吉尼亚州 西部, 193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赛珍珠有中华民国国籍,诺贝尔颁奖时也邀请了中华民国政府参加 李政道: 1926 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 1957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 31 岁; 杨振宁: 1922 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 1957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 35 岁; 丁肇中: 1936 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 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 40 岁; 李远哲: 1936 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 1986 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 50 岁; 朱棣文: 1948 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 1997 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 49 岁; 崔 琦: 1939 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 1998 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 59 岁; Tenzin Gyatso( 达 赖 喇嘛 ) : 1935 年生于青海,中国国籍, 1989 年诺贝尔和平奖,时年 54 岁; 高行健: 1948 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 2000 年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 52 岁。 然后是钱永健 : 今年的化学家
个人分类: 天下事|2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选择奥巴马
eloa 2008-10-21 10:47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2008-10-20 星期一 23:06 作者: 劳伦斯克劳斯 译者: 小菊 大家注意啦,第一期Dr U的获胜者 小菊 又出现啦。关于他的资料请看猛击其名字即可看到。这是他的一篇译文投稿。在插图左边是本文的主人公奥巴马,右边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Doris Lessing,她预测说,奥巴马一旦当选总统即将被刺,引起了公众的愤怒编者按。 对华尔街以及整个华盛顿来说,这一轮的金融危机都显得有些不同寻常,其对经济、国家乃至全世界造成的影响将挥之不去。虽然短期救市的举措迫在眉睫包括那7000亿美元的庞大援助,但直到《新科学家》定稿前夕,国会依旧浸淫在那片争斗之中,而这恰恰也是为了经济的长期健康而必须考虑的因素。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弗里德曼(Tom Friedman)最近指出,与之前铁路业、互联网的兴衰胜败不同,与其认为这场信贷危机让一切化为乌有,倒不如说它从来就没有创造出任何实际的财富。 同样的,我认为华尔街大公司们 (指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位于华尔街的大型公司,译者注) 纷纷落败也有其良性的副作用,聪明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些对资本市场的不义之财 ( easy money ,也是金融术语,指由于宽松的资金状况,使资金借贷者可以用比较低的利率借得所需的资金,译者注) 充满贪欲的家伙可以试着考虑投身工程或科学事业,以发明、探索的方式为我们未来的经济引擎注入燃料。 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公布了他可谓纵览全局的科技政策,由此,61位曾折桂诺贝尔的科学家公开对他的竞选阵营表示支持。他们解释说:我们尤其赞扬他在竞选期间所强调的,以科技来增强国家竞争力的策略。特别是,我们支持他针对国家乃至世界最迫切的需求而要采取的行动包括新投入在教育和培训上的主动措施、研究经费的扩充、科学咨询流程的公正化以及对基础和应用领域研究重心的适当平衡。 这无疑是大选历史上吸引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一次,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都支持同一个候选人。但他们的选择又似乎令人吃惊,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共和党往往比民主党在科学上投入更多。那么,又是什么让奥巴马一举超越了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 早先,麦凯恩本想改变他的政党对于科技的政策定位,并试图让彼此失去联络的当前政坛与科学界重修旧好。他还会谈到诸如科学诚信的重要性,并在这一问题上抨击布什。 然而,随着大选之战的深入,麦凯恩又似乎开始在科学问题上改旗易帜,不止在自己最初抵制的近海石油钻探问题中上演立场大逆转,就连他对于干细胞研究的支持也开始谨小慎微起来。而他的竞选拍档萨拉佩林一位否认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密切关联的科学共识批评家,以及智能体设计论 ( intelligent design ,是主张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之一,译者注) 与进化论同时授课的支持者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任何帮助。但退一万步讲,这些问题至少还没被诺贝尔奖证书所涉及过。 和奥巴马一样,麦凯恩也是一位《美国竞争法案》的热情支持者,这项法案旨在成倍增加政府对基础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拨款,以满足国家的长期经济需求。但观察他在2008年大选科学专题辩论(Science Debate 2008)中的各种表现就会发觉,他刻意的避免做出任何明确承诺,转而给出各种含糊其辞、半吞半吐的陈述来声明立场。 在经济圈举步维艰时,转战科学界总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至少,可以摆脱那些在任何小问题上都喜欢闹不合的选举代表们 ( constituents ,指由各州推选出的正式投票人,具体可参考历年美国大选规则,译者注) 。但正如国家科学院 ( National Academies ,直呼国家科学院似乎是惯例,但个人认为叫国家研究院更合适,因为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研究院和国家研究理事会是其下属的四个分支机构,译者注) 研究表明的,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对科技研究的支持,着实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准。而我们不应以牺牲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为代价,草率处理眼前的财政危机。 正是这样的忧虑促使诺贝尔奖得主们公开自己对奥巴马的支持。至于这一举措能否影响到其余的选民,我们还是走着瞧吧。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021.html
个人分类: 其他|1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述评
王铮 2008-10-15 09:14
新经济地理学述评 * 滕丽 1 王铮 1 、 2 (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2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0 ) 载 地域研究与开发, 23 ( 7 ): 6-12 我在国科网登载的有错误,但是不会那边的修改,重新登载回来。本文的不足是限于地理学认识没有讨论国际经济危机理论,引用与批评以本文为准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正在为我国地理界熟悉,也引起了争论。本文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对它的主要批评意见。进而讨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最后提出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两个方向和 4 个问题:坚持多区域分析、发展可计算模型,以及需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溢出的地理过程、聚集的复杂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一体化 溢出 聚集 1 前言 新经济地理学是 1990s 初由克鲁格曼 (Pual Krugman) 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在最近几年新经济地理学逐渐被介绍到 中国 (李小建, 2002 ,顾朝林, 2002 ,王铮等, 2002 ) 。介绍者对新经济地理学表现了不同的态度,不过否定的意见居多,在一些非公开场合,一些中国学者表示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强烈反对,出现了热烈的争论。我们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我们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它,然后我们才能发展它。 本文首先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其次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各种批评,最后提出我们关于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看法。 2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2.1 基本出发点:一个多区域世界 一些学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是报酬递增;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是报酬递增是新经济地理学依赖的新增长理论的基础,它导致了新增长理论,没有出现为特殊的地理问题。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出发点是引用多部门理论来讨论经济地理过程。在这里部门已经化成区域,形成多区域理论,这与传统区位论、区域科学强调一个中心的习惯更为接近实际情况。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分析基本上限制在两区域情况。两区域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杜能( von Thnen, 1966 ) 。在杜能那里,空间有两个区域,一个是城市,它消费农产品,一个是农村,它提供农产品,空间均衡,最终导致产业带区位现象发生。但是在杜能模型中,这两个区域的分工是先验的、外生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出发点是针对古典区位论中城市的外生性这一理论缺陷,试图把城市内生化,以发展新的理论。 克鲁格曼最初利用 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 (Dixit A., Stiglitz J.,1977) 的内生分工理论 来构建自己的基本模型。克鲁格曼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两部门经济系统,农业和工业。其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可流动,生产单一产品,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市场;工业部门由多个厂商组成,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产品间可相互替代,规模报酬递增,劳动力可自由流动,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 。模型的结构包括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和运输成本三部分。消费者对工业品的消费行为可以分解为两步来理解,即:( 1 )在工业产品效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追求的是获得工业产品效用的支出最小。( 2 )在总收入约束下,消费者以获得最大的产品效用为目标。其中定义的工业产品价格指数与厂商数量成负相关 。 厂商行为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由于生产投入只考虑劳动力,所以厂商的利润就是收入与工资之差。结合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可以得到均衡状态下的产出,劳动力和厂商数量。如果厂商可选择不同地点进行生产,产地到消费地之间没有运输费用,运输成本考虑的只有运输损耗,由此导致工业产品在产地的价格和消费地的价格不同,从而使消费地的需求发生变化,总需求量也随之变动。在需求和供给相等的一般均衡里,模型的三个部分闭合。得到的结论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中,每个厂商的均衡产出只与劳动力阈值和边际劳动力投入,以及产品替代性有关 。克鲁格曼在这里引入 冰山 运输成本 (Iceberg form of transport cost) ,也就是说工业产品从产地运达消费地的完好率不是 100 %,例如,若途中损耗是 20 %,那么工业产品在消费地的价格是该产品在产地价格的 1.2 倍。 冰山 运输成本导致产品价格出现区域差异,两区域的产品需求和价格指数发生变动,由此引发了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从而导致了经济地理差异。模型通过一种产品种类代表一个厂商的假设,把厂商区位内生在模型中,通过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 ( 对更高的实际工资的追随 ) 说明了一个两区域经济如何形成工业核心 农业边缘区模式。在这里用聚集解释了城市的生长,使得城市内生化。劳动力可移动性和运输成本是集聚的动力因素。关于聚集的结论是这样的:运输成本与聚集的关系是非单调的;运输成本在较高和较低的水平时,厂商都倾向于分散在各自的市场;只有在中间水平时,厂商趋向集中在一起,发生聚集 。在这些分析中作者实质上使用了新增长理论的报酬递增观点,从而使城市规模的扩大效益增加,产生聚集。 2.2 理论的扩展 克鲁格曼的两区域模型为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规范的分析框架,构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它的基本特点是考虑聚集的动力因素,将空间聚集过程作内生化解说,新的发展走向基本上是把影响空间聚集的动力因素一个个挖掘出来。 2.2.1 产业关联和聚集 任何一个生产企业都以双重身份出现在市场上,相对而言,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它需要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又要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其他企业。正是这种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把多个企业联接成一个个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上的企业为了达到节约成本的目标,选择地理上彼此接近。对于中间投入产出关联导致的聚集,新经济地理学用模型方法重新进行了阐述。沃伦伯尔斯 ( Venables A. , 1996 ) 在三部门 两区域模型中引入垂直的前后向联系的部门,假设劳动力不可移动,中间商品为可移动,证明产业纵向联系导致空间极化 。垂直联系的作用与上述克鲁格曼的区位内生模型中的劳动力迁移的作用相同。但是国家间制度、文化,语言存在障碍,人口不可能象在一个国家内部那样自由流动,产业更容易向一部分国家集中 。中间商品投入产出关联的作用更能解释发生在国家间的聚集。克鲁格曼 (2000) 的两国模型就反映了产业关联的重要作用 。克鲁格曼 (2000) 还深入到产业内部,在产业集群模型中说明了一个完全工业化的经济,产业内部的投入产出关联对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 。 2.2.2 交易成本和聚集 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运费在商品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与运费相关的空间距离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也大大下降。对此曾经出现过两种观点,一种认为 地理已死 ,经济活动已经摆脱了距离的束缚而变得随意和自由。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交通通讯设施的改善使空间变得平滑,但某些区位仍具有 粘附性 。空间摩擦力仍旧存在,经济活动并不是可以随意布点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也表明经济活动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分散分布,相反在向一定的区域集中并形成强度更大的聚集。事实上运输成本仅是交易成本的一种形式,交易成本包括一切影响产品流通的阻力如:税收,政治,制度,语言、文化等方面。新经济地理学对交易成本的考察,除了克鲁格曼对运输成本的研究外,凯德 ( Kind,etc 2000. ) 等考察了两国对外资的税收不同,对在厂商区位决策中的作用,进而认识了聚集为什么在不同区发生 。普格 ( Puga , 1999 ) 则发现交易成本和空间集聚的关系由非单调变为 U 形,且聚集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克鲁格曼在两区域模型认为的那样突然和迅速地发生 。 2 .2.3 溢出和聚集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影响经济流通的因素出现了分化,以关税为代表的贸易壁垒的作用在减弱,以地方制度为中心的人文因素的作用日益显现。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均质现象依然在继续。由此产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否会增强或削弱空间聚集强度的疑问。此时外部性开始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并且大部分研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舒姆兹勒 (Schumutzler , 1998 ) 的观点认为一个集团内部在长距离交通通道改善后,集聚反而加强的原因在于经济外部性。舒姆兹勒的模型假设:( 1 )正的外部性;( 2 )没有移动成本;( 3 )除了前一期的厂商分布对区域中的企业利益有影响外,当前期和其他期都不对企业利益产生影响;( 4 )利益函数为线性;( 5 )人口均质分布。他强调了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聚集的外部性,二是区域的异质性(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税收、厂商的区位偏好、厂商对技术和非技术劳力的需求、各类劳力的区域供给、厂商的产品、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区域差异)。结论是一个既已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受到外部冲击后,获得这种冲击利益的区域能吸引更多厂商进入的数量与外部性的强度和异质程度有关,但它们间的关系是非单调,不连续的 。杰尔斯巴赫( Gersbach , Schmutzler, 1999 )的三区位 两阶段 双头垄断模型把厂商行为分为选择生产区位阶段和产品市场竞争阶段,说明了内部知识溢出(位于不同区域的厂商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和外部知识溢出(同一区域不同厂商的各个部门之间)怎样影响生产和创新的地理分布 。上述两个模型分别将空间外部性,知识外部性引入模型,对克鲁格曼偏重金钱外部性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有益的补充。外部性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与传统贸易理论关于比较优势决定区域分工,从而决定贸易的规模和方向的观点不同,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在不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也可以导致空间聚集 。对知识溢出的研究最新的一个发展是关于由技术水平带来的比较优势与地理障碍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区域间贸易量比例的研究 。伊顿( Eaton,2002 )的模型以一个国家的进口以贸易费用最小为准则,效用最大的预算约束是一国的所有购买支出。用概率分布来反映一个国家的每种制造业产品的技术水平是不同的 . 由技术水平产生的比较优势使相距较远的两个国家也可能有贸易发生,但是距离会削减比较优势的作用,影响贸易量。贸易量的变化将给不同国家的就业带来不同的变动。模型运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9 个成员国的双边贸易数据,价格和空间数据估计了技术水平参数和地理障碍,通过分析各国的福利变化情况发现贸易偏离价格最小准则是因为存在知识溢出。 2.2.4 增长和聚集 可能出于作为一个国际经济学家的偏好,克鲁格曼体系的新经济地理学在涉及区域问题后往往止步,转向国际经济学。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并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完全的解释,出现了所谓的索洛残差。技术进步被普遍用于解释索洛残差问题。克鲁格曼对这一思想的贯彻是引入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的放大效应。同时用一个考虑了支出份额随收入增长的方程代替柯布 道格拉斯型的效用函数,说明世界工业化进程并不是在所有国家同步进行,而是从一些国家向另一些国家渐次推进。索洛残差的存在让人不免联想到除了技术进步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对经济增长也有贡献。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代表马丁 (Martin P., 1999 ) 认为经济增长和空间聚集是相互影响的自我增强过程。增长通过创新刺激聚集,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反过来导致创新成本的降低和更高的增长,从而形成了正的因果循环 。模型把聚集和增长联系起来,指出只要有经济增长,就有唯一的聚集均衡;增长率与经济活动区位的相互作用,即使在技术溢出为全球性溢出时仍然存在;增长与区位的关联机制仅通过市场相互作用来调节 。由于创新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它既与增长有关,也与空间聚集有关,而且创新活动比生产活动更倾向空间极化,该模型实际包含了技术溢出和空间溢出的相互作用,比上述舒姆兹勒和杰尔斯巴赫的研究更进了一步。马丁 (Martin,2001) 在另一个内生增长和内生区位相互作用的动态模型中引入了 RD 部门和股票市场,考虑了国际贸易、全球溢出和区内溢出,考察了只有非劳力资本不同的两个国家(即发达的北方和不发达的南方)。得到的结论是 RD 的全球溢出、高增长率以及高交易成本三者使得国际上在南方的投资增加;在 RD 的区内溢出作用下,产业在北方国家聚集,并导致进一步创新,这将使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增长率;在足够低的交易成本以及足够高的溢出下,如果工业聚集带来的创新效益大于南方丧失工业而导致的损失,则工业聚集对两区域都是有利的 。 2.2.5 城市的发生 城市在地理学中是一类重要的空间现象,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极大的聚集性。关于城市的发生有军事起源,政治起源,经济起源等。不管城市因何兴起,城市的发展终究会统一到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函数 ,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城市的规模和等级。克鲁格曼对城市的形成及其区位演变机制的研究,是他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克鲁格曼对城市的研究从城市是一个经济体的角度,把新城市的形成置于包含多个城市的经济系统模型中来讨论 。克鲁格曼用廖什的市场理论来整合杜能模型 ,探讨单中心城市系统发展的经济机制。在研究单中心城市系统如何衍生成多个城市系统时,考虑源于人口增长的外部力和源于实际工资差异的内部力两种作用力,认为当人口增长突破某一个数值时,单中心城市系统将失去稳定性,人口增长推动了系统某些区位的市场潜力扩大,一部分制造业工人以追随更高的实际工资而迁移 , 促使新的城市在距原有城市相同距离的两侧对称出现 。两侧对称在这里暗含的意思是区域为一个狭长的接近线的一维空间。但两个新城市同时发展是不稳定的,当其中一个城市比另一个城市的边际人口增长大时,该城市就会发展得较快,于是城市形成的动力传送不对称,其结果就是由一个城市开始,两个、多个城市相继形成 。在此,克鲁格曼理论只说明了会形成多个规模相等的城市,并没有说明会形成等级规模结构。所以克鲁格曼的进一步研究就是基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的空间聚集规模不一样 的观点, 通过设定多个工业部门而非只有一个工业部门,其中各工业部门的产品运费、经济规模各不相同的经济系统,说明一个有等级规模结构的城市系统是通过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形成的 。他的研究说明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遵循着从低级无序向高一级次序的演化规则。城市的复杂性在他的观点中还表现第一个城市的出现由区域的初始条件决定,但出现的区位具有历史偶然性 。 2.2.6 理论的应用 到目前为至,可能是缺乏合适的统计数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应用研究成果并不多。它的模型的应用研究偏向于小尺度高密度的空间聚集。外部性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气候,环境等舒适条件的外部性、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溢出对聚集的影响均有一些实证研究( Gyourko , Tracy , 1991 , Rauch , 1993 ; Glaeser , Mare , 1994 ; Peri , 1998 ; Head , Mayer , 2001 ; Wallsten , 1999 ) 。其中沃斯登( Wallsten S.J.,1999 )采用公司数据,以邻近已获得政府资助的企业分布的企业是否更容易也获得政府资助作为溢出的标志,具体测算产业集群中厂商间的距离和知识溢出的范围。结果在 约 160 米 范围内,高技术企业间的相互溢出非常显著,而超过半英里则测量不到这种影响 。对大规模尺度的空间聚集的应用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国家这一区域尺度。瑞丁和沃伦伯尔斯 (Redding S., Venables A. , 2000) 运用美国 103 个县的跨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验证了以中间商品关联为聚集动力的模型,发现需求和支出关联效应只能解释 70% 的单位资本收入的区位变化和 50% 的工资的区域变化 。汉森 (Hanson J.,1998) 和迪阿坎格里斯 ( De Arcangelis G., Mion G., 2002. ) 则分别利用美国和意大利的数据得到市场潜力函数,来验证霍尔普曼的多区位模型。通 过测算某一区位受到某一外力冲击后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来说明空间外部性的程度 。新经济地理学对超出国家范围的聚集的验证有来自彼得森 (Petersson L . , 2000) 的研究。他对南部非洲发展联盟( SADC )制造业的分布和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印证了新经济地理学关于本地市场效应的理论观点 。模型的应用研究使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部分地获得了现实世界的支持。但模型的验证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它的理论发展可以说还处于初期。 3 .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各种批评 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对经济学来说是把空间概念引入经济系统;对地理学来说则是把微观经济机制引入到在地理分析中。新经济地理学是否能成功将经济学和地理学融合在一起至今还没有定论。在经济学和地理学领域引发了不少争论。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本文认为大约可归为三类:( 1 ) 经济学批评:这类批评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忽略了一些影响经济空间现象和过程的关键性作用力。沃尔森( Olsen , 2002 )提到克鲁格曼的研究只对马歇尔外部性中的金钱资本外部性感兴趣,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有所提及,但在模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知识溢出的外部性则完全被忽略了 。舒瑞克 (Surico , 2001) 指出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厂商的重新区位的过程中,缺乏对资本沉淀问题的考虑;从模型假设方面,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假设回避了比较优势 。徐梅认为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成挑战的还有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对区位和区域发展的作用 。( 2 )地理学批评:这类批评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空间规模的处理不当。沃尔森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用同一个模型来解释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聚集现象是不恰当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问题以企业 产业 经济体为单元,原经济地理学一贯使用的是诸如城市、城镇体系、大城市密集区、产业带、产业集群、网络空间等空间单位,新经济地理学不适合解决地理问题 。尼尔瑞( Neary , 2000 )认为地理是关于空间的,空间差异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城市,区域和国家是有差别的空间形态,但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城市,区域和国家不明确且没有任何区别;还是尼尔瑞的观点认为塑造城市,区域和国家的作用力各不相同,但新经济地理学没有论及不同的空间形态与不同的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 。( 3 )方法学批评:质疑数学模型方法对解释经济地理现象和过程的适用性 。主要看法是认为模型假设的过于简单化,参数的确定难度较大,结论对假设的严重依赖性等方面来拒绝模型方法。 对于这些批评,我们认为需要辩证地认识。首先是关于新地理理论 回避了比较优势的问题。其实不是回避,而是创新。内生化是今年经济学的发展倾向,它试图在更深刻的背景上认识问题,为没有先天差异的区域之间发展差异寻求解释。这对于许多地理学现象来说是适应的、必要的。然而,地理学发现由于地域分异性的存在,区域之间存在先天的资源环境差异,新经济地理学还需要从地理学角度认识问题,发展资源环境差异导致区域比较优势的理论,完全的内生化比较优势不符合地理学实际。在经济地理学中,需要外生的是资源环境条件,而不是价格,与新增长理论不矛盾,可以实现。实际上后期的一些发展,比如考虑税收政策,也在寻找其它外生因子。这种对比较优势的认识的不足,是容易克服的。经济学批评,不是本质的,是对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追求。 地理学批评的关键问题是对研究单元的差异的批评。我们认为,从企业、产业、经济体角度研究地理问题完全是可取的,实际上中国地理学早就开始证实产业和经济体问题,这一点可以从吴传钧、甘国辉等( 1996 )的《现代经济地理学》中看出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企业、产业和经济体与城市、城镇体系、大城市密集区、产业带、产业集群的联系。这当然要地理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报酬递增原理的区域过程推广,递增的不仅是生产率因素报酬,而且包括人口福利,这样这些工作需要与溢出一起分析。其次,关于新经济地理学中缺少区域差异的问题,在解决经济学批评时实际上可以同时解决。再次,城市发展、产业聚集有历史的继承性,存在 路径依赖 ,需要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地理学批评涉及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本质问题,即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单元是什么?正如物理学当年把物体、质点作为发现单元取得成就后,与时俱进,在深入微观领域后又发展了粒子、量子这样的分析单元,地理学完全可以学习物理学,接受新概念,发展新理论。 在地理学中涌起的方法学批评不是仅仅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从 计量革命 开始,这种关于模型方法、数学方法不适应地理学的批评就不绝于耳。然而注意到计量地理学方法现在已经深入到地理学各个领域,我们就难于认为这种批评的合理。另一方面,地理学问题,有些仍然不能用数学或者数学模型方法解说。王铮等( 2000 )强调,需要历史主义的分析思想 。地理学也需要所谓 人文关怀 ;问题在于科学方法可以 百 可 争游 ,谁也不要说 包打天下 。理论分析的模型建设往往是简单的,地理问题是 多因子 作用的(王铮等, 2000 ),因此开始的研究可能存在一系列可能,但是问题可能一步步接近。其次,多因子作用问题,可以依靠计算机技术建立模拟系统来解决,这就要求发展可计算模型。这里的模型不仅包括数学模型,还包括计算规则模型,实际上现在流行的主体( agent )模型分析复杂系统,就是应用计算规则模型。目前,关于发展系统分析的一些思想、理念和方法,也可以科学地(不是滥用概念地)推广到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方法学批评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研究的技术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逐步解决。老的经济地理学分析方法,功能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需要新的方法。 总之,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有其合理性,他们可以成为新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4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承认新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地理学家就需要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新经济地理学。 王铮等( 2002 )认为 ,尽管克鲁格曼等人未强调,新经济地理学在科学思想的一个巨大进步是用多区域分析代替了传统的空间分析。在传统的空间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中强调空间概念以至于在建立了模型后由于空间背景的复杂和不连续,使得模型缺少分析功能。其次,实际的地理单元以国家、区域形式开展自己的经济活动,区域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整体性(李春芬, 1959 )。传统的空间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不能有效地表达这种整体性功能所以它们的研究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导致了关于一般数学模型方法不能解决经济地理问题的看法。新经济地理学着眼于区域而不是空间,既克服了模型分析的数学困难,又逼近了真实地理事物,是新经济地理学方法论的进步。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的大部分模型分析涉及两部门 两区域经济系统,构建多部门 多区域经济系统的研究正在起步。所以说它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在这种发展中,克鲁格曼患得患失受到传统约束,想突出空间,以至于使得他后期的工作变得逊色。但是他毕竟开辟了正确的方向。 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二大进步是:系统地引进了一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思想,冲破了原经济地理学从经验认识问题的实证主义传统。对经济理论的系统引进,特别是它对个体消费者和厂商的相互作用的重视,为经济地理现象提供了一种解析基础,从而将微观过程与宏观过程结合,为经济地理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思想方法上,强调模型及其假设,使得理论可检验性、可改进性提高,研究者可以从观察结果反推模型与假设的问题,从而完成地理学模型从简化到精确模型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逻辑力量。 我们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这两大思想进步,是地理学家继续发展经济地理学所需要接受的。其中,多区域分析思想在中国地理学中实际上已经长期存在。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在长期的独立发展中,形成了众多的区域经济思想,强调区域协作、中心经济区等,尽管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但是这是以区域具有整体性、存在多区域为基本前提,所以中国地理学可以比西方正统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有更多亲和力。 在具体科学问题方面,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我们认为近期下列一些问题可以突破。 l 区域经济一体化 新经济地理学注意了区域聚集,却忽视了整个区域过程,从而局限了它的功能。区域聚集一般伴生着 产业化-专业化-同盟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经济增长中的区域发散与收敛、区域经济追赶问题,这些当前经济增长理论的热点,都属于这个体系。 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的潮流,无论这种一体化是否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经济地理学家却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特别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这些问题的解决比之解释聚集的发生更有现实科学意义。因此,经济地理学需要更多介入。在这个问题的介入中,思想上需要突破的是地理学家牢记李春芬( 1959 )强调的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是地理学对象的本质,而不是空间性 。正因为空间性才使我们只见聚集不见区域过程。王铮、葛昭攀模拟研究了开放经济下区域一体化过程,研究发现,区域网络中当存在巨大的知识缺口时,区域一体化会导致区域内部差距加大。 l 溢出的地理过程 溢出尽管是早就发展的科学概念。格罗斯曼和霍尔普曼( Grossman , Helpman,1991 )提出,知识溢出对区域的经济共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从而使知识溢出成为了一个地理学问题。 Verspagen (1992) , Canils ( 2000 )强调,区域的溢出具有扩散性质,并且用中心地理论来讨论区域知识溢出 ,从而把空间因素引进了经典的溢出理论中,使得溢出的地理特色更为突出。当前,进一步认识贸易、技术、知识溢出的地理学性质,已经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注意( Eaton, Kortum,2002 ),地理学家在这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注意溢出与空间聚集的关系。当前可能的突破口是认识知识只有部分共享性,它可能导致的空间聚集、区域收敛与发散,以及技术发展而不是资源导致的比较利益优势是经济地理学家应该完成的工作。 对于溢出的空间过程,王铮等( 2003 )提出溢出强度除了随距离衰减、与知识缺口有关外,还与区域的需求有强烈关系。这里的区域需求包括生态环境水平、文化地理特征。这个分析使得溢出理论地理化。 l 聚集的复杂性 目前新经济地理学关于聚集的研究仅仅讨论了城市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说明城镇体系的存在。城镇体系是一种复杂现象,它有聚集的原因,也有区域聚集同盟化的色彩,它也需要一种内生解释,同时也需要历史主义的 路径依赖 解释。实际上在一个区域范围内部,无论有没有充分的差异导致先天的比较利益存在,但是城镇体系比城镇有更多内生化起因。其次,与聚集共生的是产业集团的区域存在 (Curzio, Fortis, 2002) , 所谓产业集团的区域存在是指相同和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某个空间范围聚集,这种聚集带来产业区和产业空间网络,形成特殊的物流系统,它们对区域发展关系重大,产业集团的形成与其说是报酬递增的结果比如说是溢出的结果,溢出导致的聚集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认识。再次,聚集总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完成的,它继承了传统的比较优势,这里导出路径依赖问题。这是典型的地理问题,目前还缺少研究 l 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被公认为地理学问题,一个完整的经济地理理论体系,不能不包含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种新经济模型中也没有得到体现,由此本文认为将区域的资源、环境等地理因素引入到新经济增长模型,并且内生化某些成分,是新增长理论的一个可以发展的方向,也是与新增长理论同源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方向。不过这个问题涉及到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广泛化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上,也需要突破。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并不在于最大化,而是提倡适度消费,此时消费者的当前效用不一定达到最大。有一部分效用留给下一代,再下一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效用不只是一期,可能要考虑多期的效用,这与新增长理论的多期效用思想一致,多期最优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结合的基点。 参考文献: 顾朝林, 2002 , 新经济地理学 和 地理经济学 兼论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地理科学, 22 : 129-135 李小建, 2002 ,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经济地理, 22 : 129-133 Martin P., 1999a. 王铮 等, 2002 ,理论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 von Thnen J.H.,1966, Der Isolierte staat, 2 nd edit, Gustav Fischer, Stuttgart Dixit A., Stiglitz J.,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n product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 :297-308 Fujita M., Krugman P. and Venables A.J., 1999.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IT Press, London Venables A., 1996. 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7 Surico P., 2001. Globalisation and trade: a new economic geography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Electronic Paper Collection: http://papers.ssrn.com/paper.taf?abstract_id Kind H.J., Knarvik K.H.M. and Schjelderup, G., 2000. Competing for capital in a lumpy world,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8:253-274 Puga D., 1999. The rise and fall of regional inequalit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 : 303 ~ 334 Schmutzler A., 1998. Changing places - the role of heterogeneity and externalities in cumulative proce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6:445-461 Gersbach H., Schmutzler A., 1999. External spillovers, internal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9:679-696 Eaton,J., Kortum, S., 2002, 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 Economerica,70(5):1741-1779 ]Martin P., 1999 , Growing locations: 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281-302 Martin P., 2001. Growth and agglomer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42(4):947-968 Krugman P., 1996, Confronting the Mystery of Urban Hierarchy,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formation Economies, 10:399-418 Krugman P.,1994, Complex Landscape In Economics Geography, 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412-416 De Arcangelis G., Mion G., 2002. Spatial Externalitie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 Case of Italy, Working paper of CIDEI, No:66 Wallsten S.J., 1999, An empirical test of geographic knowledge spillovers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firm-level data,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31):571-599 Neary J.P., 2000. Of Hype and Hyperbolas: Introducing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Working Paper of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and CEPR. Petersson L., 2000, The Theory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SADC Olsen J., 2002. On the units of geographical economics, Geoforum, 33:153-164 徐梅, 2002 , 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 经济评论, 3 : 74-77 张发余, 2000 ,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及其评价,经济学动态, 11 : 72-76 吴传钧,甘国辉, 1996 ,现代经济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王铮,丁金宏, 2000, 理论地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北京。 李春芬, 1959 ,南美洲地理结构,科学出版社:北京。 Grossman, G,M, Helpman, E., 1991, Trade,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 35 , 517-526. Verspagen, B, 1992, Uneven Growth between Interdependent Economies , Maastricht Press: Datawyse Canils, M.,C., Verspagen, B., 2001, Barriers to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 Evolutionary Economics , 11 :307-329 Curzo,A. Q., Fortis, M., 2002, Complexit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Physical-Verlag, Heidelberg , 王铮等, 2003 ,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空间认识,地理学报, 59 ( 5 ) 733 - 780 l 作者简介:滕丽( 1972 )女,云南人,现为广州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区域科学及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王铮(1954-)男,云南人主要从事计算地理学,计算经济学以及区域科学研究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20338 次阅读|18 个评论
“阿甘”型的科学家——下村修
qhliu 2008-10-9 22:07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 昨天下午 ( 10 月 8 日 ) , 2008 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at Woods Hole (MBL) 的退休教授 Osamu Shimomura( 下村修 ) 、哥伦比亚大学的 Martin Chalfie( 沙尔菲 ) 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 Roger Y. Tsien ( 钱永健 ) 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 (GFP) 而获得该奖项。导致水母发光有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水母素 ( 荧光酶的一种 ) ,它象月亮,需要反射太阳光 ( 荧光素 ) 而发光;另外一种就是这一荧光蛋白 GFP ,它象太阳,自己会发光。 很多中国人反复提到钱永健,除了他是钱学森的哥哥的孩子,其实他和中国没有多少关系。 应该注意到的是 GFP 的发现者下村修, 52 岁还只是个博士后,不但没有什么地位和知名度,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天分更不必说多么深远的眼光。尤其不懂包装和推销自己。就是在科学界,他也不是一个什么人物。在公众的眼里,可能就显得呆傻有余灵光不足。如果不给他这个诺贝尔化学奖,这个日籍美国老者可能很快就和曾和他一起发现 GFP 后默然离世的恩师约翰森一样,很快被人彻底遗忘掉。 昨天,下村修在获悉自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在美国的家中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坦陈: 有传言说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我本以为得化学奖的可能性为零。昨天几位日本人获物理学奖是当之无愧,我获奖只是偶然的幸运。 MBL 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说出来的也是尽人皆知的大白话: 如果你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题目,要一直做下去,直到发现一些东西。如果你碰到困难,想办法克服。不要沮丧。科学研究中总有困难。 饶毅在 2002 年写《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一文中,列举了 Douglas Prasher (普瑞舍)和钱永健,但不知道下村修。后来他认为这个领域内最重要的工作显然是下村修和约翰森做的。普瑞舍 1992 年克隆出了 GFP 的基因 , 然后将 GFP 的基因给了沙尔菲和钱永健。相比较而言,沙尔菲做的工作主要是锦上添花,将这些基因放到细胞中,从而证明普瑞舍克隆的 DNA 序列是否真的正确。 钱永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阿甘 型的科学家 下村修 1928 年生于日本京都,长于长崎。 1945 年 16 岁时,原子弹在他故乡爆炸,他曾数周失明。 1951 年,他毕业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 1960 年获名古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 1960 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 1963 年至 1965 年回日本名古屋大学 任副 教授, 1965 年回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在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直到 1980 年约翰森退休不久他只有离开普林斯顿,这个时候已经 52 岁的下村修其实还是一个博士后。下村修在 1961 年 33 岁时作出了重要发现( 1962 年发表),到 1974 年 46 岁时,全部关键实验完成。 在他学术生命的黄金时间里面,他一直只是博士后。可以说他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博士后。 1982 年至 2001 年,他到麻省 Woods Hole 海洋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兼波士顿大学教授。 2001 年退休后,他继续作研究,把家里的地下室作为 光蛋白实验室 ,今年已经是 80 高龄的耄耋老者,还用家庭地址发表文章。 1960 年,下村修到约翰森实验室。约翰森给他的任务是提取水母素。为了获得水母, 1961 年他们开了七天的车横跨美国到西海岸华盛顿州的 星期五港 ( Friday Harbor )实验室,那里当时盛产水母。 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谁会在乎一个 32 岁犯傻劲开一周车去买点水母,然后 80 岁还一个在家里玩水母的老头呢? 下村修的默默无闻也在于他缺乏深远眼光也不怎么灵活,他开始作研究时只是对生物发光好奇。主要工作也不是发现发光蛋白及其应用,不仅下村修当时不知道,而且以后相当时间也不清楚。 GFP 首先是作为文章的注脚出现的。 1962 年,下村修和约翰森在那篇纯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个注脚,说发现了另一种蛋白,它在阳光下呈绿色、钨丝下呈黄色、紫外光下发出强烈绿色。其后他们仔细研究了其发光特性。 1974 年,他们纯化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绿色蛋白,后来称 GFP 。再后来,有人提出水母素和 GFP 之间可以发生能量转移。水母素在钙刺激下发光,其能量可转移到 GFP ,刺激 GFP 发光。这是物理化学中已知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FRET) 在生物中的发现。 GFP 作为示踪蛋白是同事普瑞舍极力鼓吹,应用则在 1994 年以后。从 1974 年获得 GFP 到 1994 年,下村修并未大力推动 GFP 的应用。在普林斯顿,一直在恩师约翰森实验室打工。到 Woods Hole 后,也没有什么研究力量。很长时间内,下村修只是在做些看来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的工作。尽管下村修的成果人们用了很多年,没有争议。但是下村修和约翰森 1962 年发现水母素的文章迄今被 377 次引用,下村修 1974 年首次纯化 GFP 的文章引用才 169 次。这才生物领域只是个零头。都是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文章, 沙尔菲 等在 1994 年在《科学》上发表的文章就被引用了 3349 次。 这说明就是小同行,也不清楚下村修的个人贡献。他也不是什么院士。连非常热衷本国国民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也是近年才有少数专家知道下村修。现在他已经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wikipedia也 是在他得奖之后才建立他的条目。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 下村修的执着和快乐 在美国影片《阿甘正传》中,智力有点障碍的主角阿甘,出生时腿还有点残疾。 他一辈子执着于奔跑。 影片中有一段,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开始了他人生的狂跑!在奔跑中,随着他腿上的金属护腿一片一片地跑落成了健康人,他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由于狂跑,他进了大学。由于狂跑,他成了橄榄球巨星。由于狂跑,他成为了战斗英雄还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可见, 下村修的研究精神很像这个阿甘的对狂跑的热爱。渴求发自内心,激情伴随一生。 写到这里,我想起唐诗三百首中的张九龄《草木》一诗: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科研的乐趣在于科研本身,一辈子能够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是幸福的。对于他们说,投身研究的那一天起,春兰葳蕤秋皎洁,欣欣此意为佳节。对于下村修来说,每天都是节日。如果没有这个诺贝尔化学奖,下村修还是会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继续在他的家庭实验室中玩他的水母。 你对你的水母如此痴迷么 ? 后注: 傍晚时分在校园碰到同事 谢中 教授,他提醒我说 你的博客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 。正好《科学时报》送到了,我读了饶毅的文章《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有点感触。如果不及时写点什么,这点感觉很快就会被风吹跑。饶毅的文章该文占了月 6 日 A3 版的大部分,内容也很丰富。我只取了关于下村修的部分,草成此文。在饶的文章中提到,普瑞舍在 1992 年发表 GFP 的 cDNA 后便不作科学研究了。他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时,评审者说没有蛋白质发光的先例,就是被他找到了,也没什么价值。一气之下,他离开学术界去麻省空军国民卫队基地,给农业部动植物服务部工作去也。看来也不必把美国的科学界看得神乎其神。
个人分类: 拾穗记|7213 次阅读|29 个评论
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成就(转
lengwa 2008-10-9 12:22
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2007年10月11日18:4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2005年,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主要作品有《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等。   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主要作品有《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等。   2003年,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主要作品有《声名狼藉》、《恭候野蛮人》和《国家中心》等。   2002年,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对弱小的个人对抗野蛮强权经历的深刻刻划。代表作为《无形的命运》。   2001年,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主要作品有《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在自由的国度》等。(关新)
个人分类: 认识牛人|2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人又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呢?
剑虹 2008-10-7 20:33
刚看电视,跳出条字幕,日本的南部陽一郎等三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上网一查,是日本的三个人一起拿的奖,上面这张是来自yahoo.co.jp的图片,这三个人分别是京都产业大学理学部的益川敏英教授、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小林誠名誉教授,最后一个南部陽一郎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名誉教授。KEK是在筑波的,呵呵。
个人分类: 日本观察|6814 次阅读|6 个评论
2008年诺贝尔奖即将揭晓
yaoronggui 2008-10-5 12:35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之前公布的日程,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将于10月6日首先公布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10月7日和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公布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奖者名单;10月10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公布和平奖获奖者名单;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公布经济学奖得主名单。 诺贝尔奖正式颁奖典礼每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 诺贝尔奖10月6日起陆续揭晓, 钱学森堂侄钱永健有望获得化学奖: 网址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0/211605.html 汤姆森路透研究服务中心得奖预测: http://scientific.thomsonreuters.com/nobel/nominees/ 其中化学诺贝尔预测: http://scientific.thomsonreuters.com/nobel/nominees/#chemistry 钱永健 在化学诺贝尔预测网页中的第三个,个人网页: http://www.tsienlab.ucsd.edu/ PS:各项诺贝尔奖揭晓日程表(北京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 周一下午5时半 物理学奖 周二下午5时45分 化学奖 周三下午5时45分 文学奖 周四下午7时 和平奖 周五下午5时 经济学奖 10月13日晚上7时
个人分类: 科研研究|393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8搞笑诺贝尔奖公布
mqjiang 2008-10-4 09:42
中新网10月4日电 中广新闻消息,科学研究发现可口可乐会杀死精子,吃洋芋片的时候,听到卡滋卡滋的声音,会让食物变得更好吃,这些都是今年搞笑诺贝尔的得奖研究。 搞笑诺贝尔奖励的也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只不过把趣味当成评选的标准之一,它都抢在诺贝尔奖得主揭晓的前一周公布,每年有十个领域的研究获奖。几个受到关注的奖项为: 今年的搞笑诺贝尔营养学奖得主证明了:好听的食物,也会比较好吃。此说一出,一片哗然; 瑞士一个主管生物科技的委员会,因为认定植物也有尊严,不应该随意践踏,而获得搞笑诺贝尔和平奖;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研究团队,证明穿山甲会跑到考古坑洞里面捣乱,他们拿到搞笑诺贝尔的考古学奖; 今年搞笑诺贝尔的生物学奖得主是法国研究人员,他们发现狗身上的跳蚤,比猫蚤跳得更高; 杜克大学的团队证明昂贵的假药,比廉价的假药有效,得到搞笑诺贝尔医学奖; 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脱衣舞娘在排卵期的那几天,小费收入也特别丰硕,获颁搞笑诺贝尔经济学奖; 搞笑诺贝尔化学奖让证明可口可乐可以杀死精子以及提出反证的两组研究人员共享。 来源:http://news.qq.com/a/20081004/000034.htm
个人分类: 科学史话|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尼西亚到诺贝尔
iwesun 2008-9-17 15:11
从尼西亚到诺贝尔 1一只鸟       手里拿了个啥? 一只鸟?黑的,乌鸦?   人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 《达芬奇密码》。 2尼西亚会议   罗马征服了世界,基督征服了罗马。    罗马人够牛X,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古希腊名家,也只能给罗马人当家庭教师。   耶稣是个穷小子,身无长物,唯一的优点就是比较能说。   弥赛亚,俺就是你们要找的救世主,耶稣这么说。   他也只能这么说,他既没有哪吒的三头六臂,也没有宙斯高大英武,还能怎么样?   邻居们讨厌他,除了能说,就是懒惰,别说基本的农活不精通,就连他父亲的木匠手艺,也一概不通。   说自己是弥赛亚,尽管说,我们需要弥赛亚么?不需要!需要的是小麦和亚麻,把这个疯子赶走。   耶稣一路走一路哭。   罪过呀,罪过,天父惩罚我吧,让我替这些无知的人受罪吧!   眼睛哭红了,身后多了几个要饭的。   终于,眼泪哭干了,再也不哭了。   我就是你们的弥赛亚,我是来替有罪的所有世人赎罪的。   身后的人越来越多,耶稣也越来越坚定。   罗马人到还不在乎,既然没有违法,有人愿意捐出粮食,供养一个啥也不会的疯汉,也不算啥大事儿。   真正不愿意的是他的族人和邻居,这个小屁孩,老子看着他长大的,没见他有啥异能,除了苯还是苯,既然也能衣食无忧?还有没有天理?   钉死他!钉死他!他的族人和邻居们高呼。    耶稣被钉死了,真的实现了他的理想,真的为所有有罪的人赎罪。   故事到此,平淡无奇,估计全世界每天能发生一百个这样的故事。   三百年后,奇迹出现了,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亚成召开了基督教大公会议,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耶稣的神性和基督教的国教地位。    也许,耶稣基督,在他被盯死在十字架上的那天,就坚信着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只不过他的族人和邻居们不这么认为。 3诺贝尔    诺贝尔也是个穷小子,喜欢摆弄炸药,炸瞎了眼睛,炸掉了胳膊腿,也不在乎。   命运女神也许还真的亲睐这个傻小子,竟然让他搞成了,硝化甘油的不稳定性,让这小子的瞎捣鼓,给解决了,大把的银子滚滚而日来。   腰缠万贯,不过还是个土财主,还是让这个社会看不起,活到死也没混到一个什么爵士之类的贵族头衔,郁闷!   耍耍这帮人,俺给牛顿爵士这帮人颁发个奖,这样总算可以出心中一口恶气。    说来搞笑,这个无耻的大民科,拿着官科开涮,官科们居然到还挺配合,打破头的你争我夺。   谁叫你勾引我老婆,,诺贝尔气愤的说,俺就不给你发奖!,数学家干瞪眼,没招。    这个无耻的大民科,牛得一蹋糊涂。 4采菊东篱下   从尼西亚到诺贝尔,人类走过了近两千年的历程,从愚昧到文明,从野蛮到礼貌,越来越具有了人类应该有的尊严,但也越发的无知起来了。   耶稣基督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 不要崇拜偶像。   人类思想的源泉在那儿?   一群群看着星空发呆说着疯话的疯子,穿起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天天摇试管,还有时间科妄么 ?    摇试管的技术员也是社会的需要,但可能成为人类社会思想的唯一源泉么?    不会科妄的人是可悲的。   在南山下种种菊花,研究一下 鲍子的Q定律 ,有什么不好么? 修成正果真的那么重要么?    老鲍现在就快活的很,任何纠纷都与他无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0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用裸眼观看原子弹爆炸的人 ——记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
kxj5639245 2008-7-5 11:19
用裸眼观看原子弹爆炸的人 记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   许多人认为,理查德费曼是本世纪诞生于美国的最伟大的物理学 家,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考者,超乎寻常的教师,尽善尽美的演员, 一个热爱生活和自然的人。   1945年7月16日清晨5点29分45秒,当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 哥州微明的天空中爆炸时,理查德费曼可能是惟一用裸眼观看的人。 聚集在这里的著名科学家和政要人物每人都发给一副电焊工用的眼镜, 费曼也不例外。但他永远都是个叛逆者,他没有戴眼镜,而是躲在一辆 大卡车的挡风玻璃后面,他心想这么厚的玻璃一定能够阻挡住紫外线辐 射。费曼深知那天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就是他领导一个小组,进行了第 一个核裂变炸弹所需要的极其复杂的运算。   一道强光穿透了黑暗,顷刻之间它变得非常明亮,一瞬间费曼的目 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一边。然后,光好像灭了一会儿,等它重新出现的时 候,已经形成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大火球,迅速变幻着颜色,先是白色, 然后是黄色,最后变成了橘黄色。一片由烟雾和爆炸碎片构成的黑云冲 天而起,渐渐地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蘑菇形。   费曼感到一股强烈的喜悦之情,几个月艰苦的工作终于结出了果实。 但是,由于这次爆炸及其后果,他的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此后的几年中,费曼对物理学的贡献非常之大,以致很多物理学家 把他称为新的物理学之父,而爱因斯坦则是早先的物理学之父。 1965年,费曼和朱利安薛温格、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解,这个学科研究的是光和带电 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光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在弱核反应 和超导研究当中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费曼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的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他的创 造性、对科学的一丝不苟、幽默感、生活乐趣,以及他引起别人注意的 能力。他把这些东西都带进了课堂,把深刻的洞察力与对自然的热爱和 迷恋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讲课的行家。    科学家的诞生   1918年5月11日,理查德菲利浦费曼出生于纽约市。他的父亲 是麦尔维尔阿瑟费曼,母亲是露茜尔菲利浦。但是费曼是在长岛 南岸的法罗克维长大的。他有一个妹妹琼,比他小9岁,两个人的关系 非常亲密,琼后来也成了一名物理学家。虽然麦尔维尔和露茜尔都是犹 太人,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却没有狭隘偏执的宗教观念。   麦尔维尔是1895年和父母一起来到美国的,那时他还是个5岁的孩 子。他们是白俄罗斯的明斯克人。年轻的时候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可是他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来实现做物理学家的梦想。干了几种杂 活之后,他成了一个制服加工公司的业务代表。在理查德出生之前,麦 尔维尔就对妻子说:如果生个男孩子,他准能当个科学家。为了确 保自己的预言实现,他尽了最大的努力。   当儿子还坐着幼儿专用的高椅子时,麦尔维尔就买了一套浴室用的 白色和蓝色瓷砖。他用各种方法来摆放它们,教理查德认识形状和简单 的算术原理。当孩子长大一点时,麦尔维尔就带他去博物馆,并且给他 读《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耐心地解释。后来费曼愉快 地回忆道: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   麦尔维尔教会了理蒂(小理查德的昵称)怎样思考。他让理蒂设想他 遇见了火星人,火星人肯定要问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 人在夜里睡觉呢?理蒂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这种培养和教导是很有好处的。年轻的理查德很快就开始自己读 《不列颠百科全书》了,他对上面的科学和数学文章尤其感兴趣。他从 阁楼上找到一本旧课本,于是就照着课本自学起几何。   尽管理查德是一个智力早熟的少年,但是他却觉得人文科学枯燥无 味,他对历史和文学毫无兴趣。他认为英语的拼写太缺乏逻辑性,所以 他即使到了成年以后也不擅长拼写。   高中毕业之后,费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最初主修数学和电力 工程,后来他在物理学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1939年,他以优异 的成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又到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1942年6月, 他获得了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一生的挚爱      理查德费曼和阿琳格林鲍姆从高中时代起就固定约会,甚至在 理查德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也在不断深入发展。约 会了六年以后,他们正式订了婚。尽管两个年轻人的志趣很不相同,他 们却共同拥有一种古怪的幽默感。经过多年的交往,理查德和阿琳深深 地相爱了。在理查德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继续深造时,这种两地分离的 恋爱仍然继续进行。在这段时间,阿琳发现自己颈部有一个肿块,并且 持续疲惫和低烧几个月,被诊断为结核病。理查德得知检查结果后,认 为自己应该跟她结婚以便很好地照顾她。可是现在他的父母却反对他结 婚了,因为他们害怕理查德也传染上结核。他们建议他撕毁婚约,但他 拒绝这样做。   于是,就在理查德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他设法让普林斯顿大学附 近的一所慈善医院同意接收阿琳。他在轿车里摆了一张床,让阿琳躺在 上面,带她去医院。1942年6月29日,在去医院的路上,一位治安官员 主持了他们的结婚仪式。尽管这时理查德已经在忙于曼哈顿计划的研究 工作,他还是尽心竭力地照顾阿琳。从他们结婚那天直到阿琳去世,她 一直在医院里卧床休养。   1943年春天,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被转移到洛斯阿拉莫斯的实 验室,理查德非常不放心阿琳。项目主持人罗伯特奥本海默在洛斯阿 拉莫斯以北60英里的阿布奎基找了一所医院,让阿琳住在那里,这样她 的丈夫就可以安心工作。每个周末,理查德都驱车赶到阿布奎基,与阿 琳待在一起。一周当中的其他日子,一对年轻夫妇就互相写信。就是在 这种奇特而充满悲剧色彩的情况下,两个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机智和幽 默。   离试爆越来越近了,阿琳的病情却在逐步地恶化。1945年6月16日, 她去世了,那时他们结婚才三年,离第一次核爆炸只有一个月了。理查 德陪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可是他很麻木,仿佛失去了知觉。他对 自己的缺乏感情感到很吃惊。几个星期以后,当他路过一家商店的时候, 看到了一件连衣裙,他想要是阿琳穿上一定很美。这时他才突然悲从中 来,他失声痛哭,无法自抑。   在理查德一生当中,阿琳一直都是他思想中的核心人物。她教会了 他欣赏艺术和音乐;他不断地梦见她,并且给她写信。她去世两年后的 一封信是这样开头的:我爱你,甜心。接下来理查德写道:我遇 到了很多好姑娘,我也不想老是孤单一人棗可是见过两三次面之后她们 就都随风而去了。只有你是我的。你才是真的。我最爱的妻子,我爱你。   可是就在这样感情充沛的时候,他那爱逗趣的天性也不能完全受到 压制。在信的结尾,他写上:又及:请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棗可是 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    洛斯阿拉莫斯   曼哈顿计划是费曼研究生涯的起点。在洛斯阿拉莫斯,刚刚研究生 毕业的费曼跃跃欲试,他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同一批最伟大的物理 学家和数学家一起工作,他们包括:奥本海默、汉斯贝特、恩里科 费米、爱德华泰勒,还有约翰冯诺曼。   在此之前,费曼发现自己总是跟贝特唱反调。贝特当时已经是一位 知名度较高、很受尊敬的物理学家。当贝特说出一个费曼不同意的观点 时,费曼总是公开地强烈地表示反对。经过贝特耐心解释他的推理过程, 费曼才能平静下来。可是等到下次观点出现分歧时,这个过程又会重复 一遍。贝特一点也不生气,相反,费曼深入的思维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 象,因此他对费曼产生了一种尊敬。   贝特让费曼到自己手下来工作,让他做了计算组的组长。于是费曼 成了几位组长当中最年轻的一位。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计算都是由人工 完成的,要使用对数表和笨重的机械计算器。在费曼的领导下,计算组 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老科学家们的工作都要依赖这些计算结果,所 以他们对费曼的工作非常满意。   让老科学家们满意的还有费曼那卓越的能力,他能运用逻辑来分析 一切复杂问题,找出主要因素,并简单明了地说明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 令他们同样满意的是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对物理学那富于感染力的热情。 很快,贝特就自豪地宣称:费曼能做任何事情,所有的事情。奥本 海默写道:他是这里最才华横溢的年轻物理学家,他有着非常吸 引人的性格与个性,他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对物理学的各个方面都 有着热烈的感情。   战后,贝特邀请费曼到康奈尔大学跟他一起工作,费曼愉快地接受 了。    独辟蹊径的思考者和天才   亲自参与了释放毁灭性的核能量,又看到挚爱的妻子去世,这使费 曼陷入了深深的忧郁,这种情形持续了差不多两年。他不知道自己的忧 郁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原子弹,又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深爱的阿琳的 去世。但是他不能进行物理学研究了,他的创造灵感枯竭了。然而,他 戴上勇敢的面具继续教学,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安慰。康奈尔大学给费 曼提供了一个避风港,让他集中精力从事教学,而不要求他拿出研究成 果。   1946年10月,麦尔维尔在一次中风后去世,这更加重了费曼的忧郁。 但是他既没有闷闷不乐也没有与世隔绝。正如贝特解释的那样:费曼 忧郁的时候也比任何其他人兴高采烈的时候还要高兴。   最终,费曼用一种完全是费曼式的方法打破了忧郁的恶性循环。有 一天,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咖啡厅里看见一个学生抛起了一个餐盘。他给 自己提出一个挑战,用公式来描述盘子的转动和摆动之间的关系。经过 一番努力,他终于能够证明,就像他观察到的一样,当摆动角度很小时, 转动速度是摆动速度的两倍。当费曼兴奋地把这一结果告诉贝特的时候, 贝特很有兴趣地听完了他的话,然后问他:这有什么实际价值呢?   费曼只好承认这的确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对于费曼来说,这是一次 深刻的领悟。他决定从今以后,他只为了自己的兴趣而研究物理。被这 个决定激励着,他重新开始研究量子电动力学的问题,早在普林斯顿大 学的时候他就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了棗最终就是这方面的研究使他获得了 诺贝尔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发现他出于感兴趣而研究的旋转餐碟 的运动,也适用于电子旋转的问题。   在康奈尔大学待了四年以后,费曼厌倦了绮色佳城冬季的气候和小 镇的气氛。他对那里学术自由的环境和周围众多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感到 不舒服。所以当他接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吸引力的邀请时,他马 上接受了。此后费曼的全部时间都是在加州理工学院度过的,在那里他 进行了最有成果的研究工作。   在加州理工学院,费曼作为一个传奇人物的名声确立起来。随着他 越来越显示出在数学上直觉性的才能和对物理学的深刻的洞察力,天 才这个词也越来越多地与他联系在一起了。    超乎寻常的教师      对于费曼的教学生涯来说,父亲对他早年的训练是无价之宝。最重 要的是,麦尔维尔在他身上灌注了一种对于大自然的美的赞叹和欣赏, 并使他产生了与他人分享这种感受的灼人的欲望。听费曼讲课确实是一 种触电的经历。在讲台上,他总是处于动态,正如他喜欢谈论的原子一 样。他像个舞蹈演员一样昂首挺胸地在台上走来走去,他的胳膊和双手 划出复杂而优美的弧线,配合着他的语言。他的声音时高时低,用来证 明他的论点。总而言之,他能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费曼从教学当中得到了活力。学生们经常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这 常常会进一步激发他的头脑,提供研究的课题。有一次他写道:教学 和学生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如果有人给我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但是 我不能教学的话,那我永远不会接受。永远不会。   费曼也相信,人们记住他首先是因为他的教学工作。加州理工学院 把他的一系列讲座收集在一起,出版了《费曼讲物理》(即《费曼物理 讲义,写得极有趣味,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教科书站长注》,这本书 马上成了经典著作,成了全世界的热销书。这本书本来是面向加州理工 学院的一二年级学生的,可是最能认识到这本书价值的却是物理教师, 他们从中找到了自己讲座的灵感。所以,费曼被称做老师的老师是 当之无愧的。奇特的性格   费曼最可亲的品质之一,是他对于自然的奇迹无休止的好奇心和从 全新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费曼喜欢观察最普通的自然现象,并找出其 中的道理,这些现象大部分人,包括物理学家在内,都不会注意到。费 曼常说,如果一个人学会了解释简单的东西,他就懂得了解释是什么; 也就是说,他理解了科学本身。   费曼具有一种奇特的性格。第一次遇到费曼的人马上会为他的才华 所倾倒,同时又会对他的幽默感到吃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物理 学家弗里曼戴森在康奈尔大学见到了理查德费曼,他说他的印象是: 半是天才,半是滑稽演员。后来,当戴森对费曼非常了解之后,他 把原来的评价修改为: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员。   费曼总是用通俗的语言说话,从来不用高深的词语或者词组。他的 句子经常不合语法规范。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沃尔夫冈鲍利曾经表示 过对费曼的疑惑:为什么这个聪明的年轻人谈吐像个无业游民呢? 费曼喜欢听到别人这样描述他。贝特认为费曼经常模仿布鲁克林口音 和作派来故意掩盖他那其实很脆弱的灵魂。确实,人们很容易看 出,他是用插科打诨来掩饰因为失去阿琳而带来的永远挥之不去的悲伤。   虽然费曼一直使用通俗的语言,但是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很雄 辩地讲话(完全符合语法规范),他还能写出非常优美的诗句。这也许正 是对他的天才和自信的最好注释。在他的晚年,费曼努力地做好阿琳认 为重要的事情。他开始绘画,并画出了很好的素描和油画作品。    我们爱你,迪克!   当费曼决定只为了兴趣而研究物理时,他似乎也认定,为了抚平失 去爱妻阿琳的伤痛,最好的办法就是只为了好玩去跟其他女人交往。他 开始无所顾忌地放荡起来。他同本科生们约会,勾搭陪酒女郎,甚至引 诱研究生们年轻的妻子。   1952年,他试图通过结婚使自己的生活稳定下来。他的妻子玛丽 露易丝贝尔是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咖啡厅里认识的,两个人在许多方面 都截然相反。这段婚姻四年后就解体了。   1958年,费曼在欧洲之行中遇到了24岁的格温妮丝霍伍兹,她比 他小16岁,是一个家庭服务员。他劝她到美国来给他做管家,她最终同 意了。后来两个人相爱,并于1960年结婚。格温妮丝给费曼的生活带来 了他迫切需要的稳定性,他们的婚姻幸福而宁静,直至他1988年去世。 格温妮丝还让费曼经历了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棗她使他做了父亲。1962 年,他们有了儿子卡尔,6年以后,他们又收养了一个女儿美霞。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了灾难性的爆炸,诺贝尔奖获 得者费曼加入了负责调查工作的罗杰斯委员会,并赋予它科学上的权威 性。然而费曼的调查方式很快就跟委员会产生了分歧。他不满足于从经 理们的吹风会上收集信息,而是直接去跟设计、制造、操作航天飞机的 技术人员和发射人员交谈。   费曼一度违背委员会主席的意愿,收集到有关航天飞机史上遇到的 所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他确信爆炸是由橡皮环设计不合理引起的。他 用富于戏剧性和说服性的方式演示了寒冷天气对橡皮圈的影响,他的发 言抢尽了委员会的风头,这是典型的费曼作风。   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费曼患了好几种罕见的癌症,他的肾也几 乎衰竭。1988年2月15日,他与世长辞,终年69岁。他去世后的第二天, 学生们在加州理工学院10层高的图书馆顶楼挂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 我们爱你,迪克。九泉之下,理查德费曼对这句质朴的悼词一定 会感到满意和感动的。 (原文来自校内网: www.xaionei.com )
74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人逼近诺奖的N种传说
jlpemail 2007-5-14 21:08
据说,三十或者四十年代,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有意推荐鲁迅先生作为 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被婉言谢绝了;还有传说,沈从文也曾经进入 评委们的视野,并且列入了侯选人名单,可惜那年沈先生已经去世了。 还有人说,诗人北岛或者作家莫言(与日本获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关系密切) 以及老作家王蒙都有可能。最近,炒的比较热的是山西作家曹乃谦,说 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懂中文的马悦然先生,亲自翻译了他的作品。 在科学界,诺贝尔奖据说六十年代就曾经“送上门来”,咱们没要。 有一种说法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那个成果,本来具备了获奖条件, 无奈的是体制因素...... 其他传说,从事尖端科研的人们自然晓得,这我就不再饶舌了。 (2014.4.5----2012年冬天,莫言终于让大陆作者们圆梦诺奖啦。)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300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