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报告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书与人文
热度 1 terahertz 2017-5-25 08:35
2017年5月24日下午3时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南通大学 图书馆馆长 万久富教授做了《读书与人文》的学术讲座。
18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图书馆学研究纵横学术报告
terahertz 2014-10-21 16:40
2014年10月21日下午15:00在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做了“图书馆学研究纵横: 学科体系与命名”的学术报告。 报告主要讲了3个问题:一是 图书馆学 学科内容体系和名称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必要性;二是 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三是 图书馆学内容/知识学科体系的重构。 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信息资源学 ”能否成为图情档的上位学科? 附 主讲简介: 叶继元 ,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 (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奖励计划首批入选者,2008年 首批文科二级教授) 、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图书档案系主任、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2003-2008年)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校图情工委期刊会副会长、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论著主要有《核心期刊概论》、《学术规范概论》、《期刊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等,多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江苏省优秀奖等。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3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Felix B Tan教授IT项目成功管理者的技能原型
热度 1 terahertz 2014-6-12 14:21
2014年6月11日下午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听了新西兰奥克兰科技大学法商学院企业信息系统系主任、教授 Felix B Tan博士的《 IT 项目成功管理者的技能原型:基于个人构念积储格的研究 》的报告。 报告从文献调研开始,直到最后结果全过程讲解。 文献调研是科研的开始,针对已有成果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两个研究问题。然后进行研究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19个 IT 项目管理者进行访谈,得出所需要的技能,再采用聚类方法进行组合,最终得到了9类技能,以及所适用的4类群体。最后讨论了已取得的成果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2849 次阅读|2 个评论
11月5日火警训练
xianlaoguo 2012-11-7 05:01
今天上班不久,就听到警报声在楼道响。大喇叭用德语告诉大家到报告厅集中。技工告我跟他走。到报告厅大家都坐下来,过了一会,传递一个表格需签名。签完名,我旁边坐的是一位来自非洲的美女,用很流利的英语对我说,一上午的时间浪费了,为什么没有人解释在干什么。呵呵,我习惯了,她还没习惯。防火演习呗。
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国家之富强而科研!——听自动化所王东琳所长报告
热度 1 Xinliangzhu 2012-9-7 22:46
今天自动化所举行了所里的开学典礼(我们一周有三个,学院,大学,所),在大厦的十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没有太多的领导,没有科学明星(所里有很多领域内的科学明星),没有什么大调成词,而且上午出场的领导老师只有一位男士——王东琳所长,其余的都是女老师。所以今天的开学典礼氛围显得很放松。而正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有幸聆听了科研前辈,现自动化所王东琳所长给我们做的精彩报告。内心澎湃,整理记录评论于此。 王所长的报告题目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也许听起来会有一种大调成词的感觉,但是经过王所长精彩的演讲,我体会到了这八个字的真正意义和科学指标。 首先,说说什么是志存高远。王所长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这四个字有两层含义: 一,要为了国家的复兴而科研,对得起国家的培养;二,要树立科研的大目标,有追求的过日子。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局势,世界经济还是受美国和欧盟这两大经济体裹挟。他们能有此地位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现代科技的顶层知识产权。举个例子,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在信息时代最基本的元素:硬件和软件的顶尖技术几乎都被这两大经济体国家所占有,其他国家都是活在他们搭建的框架下,为内容的丰富出一点力气,养活自己(如为苹果的应用商店做的应用开发)。他们只需要牢牢握住高科技的知识产权,构建好框架,搭建好平台,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而且以此可以控制世界的经济。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都反应了相似的规律。王所长说,“中华民族现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科学工作者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动化研究所作为科研国家队更要接受好国家赋予的使命。如果想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不受制于人,我们就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获得顶层知识产权。我们是国家养着的,要对得起国家的付出。”此为志存高远的第一层,为国家的复兴而做科研。 关于第二层,王所长说,科学工作者要寻求新的突破,而不是一直只是在别人搭建的框架下工作,做点丰富内容的工作。国家,中科院也给各所下了评价指标,我觉得这个指标很有意义。对于科学工作者如果你是做基础研究的,那么你需要在揭示自然规律,解释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上做出开创性工作。如果你是搞应用的,那么你要能填补国家战略空白,在民用方面能获得顶层知识产权。这两个目标很实在,也很有挑战性,从侧面也要求科学工作者要树立科研大目标。 然后谈谈“脚踏实地”。王所长说,脚踏实地要做到以下几点,我觉得很值得一个立志于科研的人借鉴。 一,我们要能够打好数学基础,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认认真真坐研究;二,要能忍受科研过程中会出现的艰苦枯燥的过程;三,要能把握社会,行业发展态势,以及应用发展趋势,寻找产生变革性的土壤,因为只有变革才有可能超越。 王所长给我们举了模式识别和控制领域面临的新挑战,他说谁能突破这两个挑战,那么谁就可以占据该领域的制高点,为国家不受制于人作出贡献。而突破这两个挑战的基础,不是凭空去想象,不是寻求无基础的灵感,而是扎扎实实打好数学基础,在烦杂中看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模型,有所突破!至此,我不禁想到了昨天听彭思龙老师小波课视频的时候,他说的一段话,现代科研的一个重要哲学就是:你想获得好处,你是要拿东西来交换的,拿什么东西来交换?付出什么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复杂度,不管是理论复杂度还是计算复杂度都是必须的。你要想不付出代价又获得很好的好处,那只能是做梦。所以科研工作者要做好心理准备,想在以后做出好的课题,那就要接受工具会很复杂,复杂到你难以想象。 来自动化所,近两天一直感受到科研前辈(明星)给我带来思想上的指导,也同时感受到一些做行政工作的老师负责任的态度。我很喜欢这儿的环境,用三句话来指导我三年的科研生活吧: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国家之富强而科研!
个人分类: 思念&思考|5767 次阅读|2 个评论
现在的付出,是为了以后的从容
热度 4 wlgnemo 2012-7-10 23:05
今天早上在化学报告厅听了快乐学习教育科技集团张浩总裁的演讲,以下是几点感受: 1. 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成长轨迹。 其实这次报告是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去听的大多都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正面临着考研 or 工作的困惑。作为一个研究生,再去听这样的讲座,感受和本科时候是不一样的。 2011.7~2012.7 ,毕业一周年了。说说大家各自的生活状态吧。先说工作的那些同学,有人拿着 3~4 千的工资四处奔波,出差,培训,西装革履,俨然一副白领的气派。虽然其中必然有各种我所未知的纠结与迷茫,彷徨和挣扎,但应该说他们的状态还是不错的,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奔着一个美好的前程;还有的童鞋在几次跳槽之后,仍待业或是在适应新的环境。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也没有优劣之分,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作的童鞋从校园到职场,感受到的变化更多,对社会的体会更多,也常常见他们在人人等地方的日志,多是鞭策自己前行的。有的甚至已经领了结婚证,开始承担一份责任。 读研的同学呢,无论在高校还是科研院所,大家都勤勤恳恳的做实验,泡实验室,期望不辜负最初考研时的理想。偶尔也有实验无聊、课题无进展的苦闷,还有研究生生活本身的单调,朋友圈子的极度狭小。我们每天聊着 paper 和小鼠;看着身边的师兄师姐如何做实验,找到了啥工作;各自八卦着有关老板的各种新闻、旧闻,纠结着硕博连读与否的利弊,实验室的各种鸡毛蒜皮的琐事;不知道各位扪心自问,是否感受到了科研的乐趣,觉得自己悟到了科研的门路,觉得自己依然很坚定的要走这条当初选择的路。我,也在寻找答案。 还有出国的同学,告诉你国外的科研氛围很不错,生活不错,激动的鼓励让你在深夜里也萌生出去念书的念头,让你咬咬牙告诉自己,开始考寄托考雅思吧。然而天亮起床,又是无休止的各种实验···· 才一年时间,大家的路已然不同。 最重要的是,现在做的,是否是你喜欢做的事情。我们都要问问自己。想清楚了,就不会躲着老板在实验室炒股、在偷偷看着考公务员的书。 2. 把小事做好。 一直觉得做家教挺没意思的,说的大点,就是应试教育的畸形产物。很多本科生应该也都做过家教,或是自己贴广告,或是在辅导机构兼职。还记得学校里宣传栏的各种家教广告吧,高校周边家教市场的混乱让人印象深刻。同样是做家教, 7 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希望自己年薪 10W 的朴素愿望,他能做成一个教育科技集团,我想,必定有过人之处。 浩哥讲一句话:前一段时间的付出,正是为了后一阶段的从容。快乐学习从草创到如今多达千人的团队,个中辛苦自不必说。作为一个草根,做好一件事情,并影响别人,这个男生身上有韧劲。 当一个人不再为了温饱而工作,有了物质基础,才能更好的体会生命的宽广和自由。我们这个年纪,正是打拼的年纪,面临机遇,也有挑战。脚踏实地的做事情,不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也不丧失闯一番的勇气。 姬十三,神经生物学博士,创办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 黄西,生化博士,在大卫·赖特曼秀脱口秀中一炮而红; 徐勇,北大生物系毕业, 99 年回国和李彦宏创建百度;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只是想说,专业并不是我们的羁绊,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一定有所作为。 只有做好自己应做的,才能做自己想做的。 沉淀自己。
个人分类: 新兵在路上|3185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在211大学讲座出的丑
热度 19 hailang0 2012-6-16 12:08
好容易准备了一个学期的讲座,最终也被学生选上了,去开讲,结果自己感到很沮丧,发誓不会再轻易去那所本地(省会城市)最高级别的大学去出丑了。何则? 那么大的学术报告厅,开讲时到场的学生不足一半座位容纳的人数。 中间,我讲着讲着的时候,又见有几个学生毫不客气地离座开溜,管你讲的是林纾还是您好(林好)? 我只好为自己感到悲哀,尤其是为林老爷子在心里摇头叹气。 我一开始就知道了这个结果。因为当时图书馆门口排了一长溜的队伍,学子们都很耐心地等待着领取卓越、雅思还是什么教育培训的门票。这种性质的讲座,应该对讲求实际的学生带来更多的现实利益。 其次是当时博学厅旁边还有更大的一个会场,正在举行舞会的彩排,每张椅子上都放着一张很精美的节目单。我一看就知道林纾讲座撞上了一个强硬的对头, 211 大学的莘莘学子,碰上这么好的艺术比赛、表演,谁不更乐意来观赏这一场盛宴? 因此我的讲演注定了落寞!注定了我硬着头皮讲完了自己的第二场录像的学术报告! 我甚至对学生干部讲,这次讲座砸了,有课件、电脑等等方面的原因。 开讲前我还问了学生组织者,导读中心的老师会不会来? 干部回答说:会来的。但是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看见他的身影(来的是一个摄像师傅,坐在最后一排)。后来我跟商务馆的老总聊天也说到了此事。 卢总问我对他在工院演播厅的演讲(福建文化的话题)有什么看法?我说很好啊,他把内容讲得很精彩,组织也很到位。他也承认说后者的重要性。 我不知道那位应该到场的老师当时去了哪里?是旁边的舞池么? 后来最早邀我去开讲的图书馆老师打来电话,向我道歉。我说我还要感谢她呢,因为我本来就没有指望去的时候不“出丑”。我非常感谢她为我的小小新建本科的林纾研究所提供了一个在本地 211 论坛宣讲的机会。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所以即使去讲失败了,我感到虽败犹荣! 况且,最后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积极、热烈,当时我也展示了口若悬河的本领。从网上论坛上的留言可以发现,到场的学生虽然不多,但这些认真聆听的学生已经完全知道了林纾的伟大,知道了林先生的“真、诚、勤、勇”和“漫画”。 我甚至还想到:将来电视台再来找我的时候,说不定我就选择拍这次讲座的内容,让它传扬到更多的观众那里……。
个人分类: 林纾|2249 次阅读|25 个评论
交大行
howking 2012-4-29 20:54
26日早上十点上完英语课就匆忙的赶往交大,原计划直接到交大,为的是能占个前排,后来觉着时间还早,就先到老校区吃顿午饭,转车去交大。到了交大已经十二点半了,从交大北门进入穿过理学院,在校园转了会儿,打听到科学馆。然后在钱学森图书馆旁的石椅上看了会书,睡了个小觉,两点二十多跟着人群去了101报告厅,那会儿人还不多,就坐到了第七排的中央。 到了三点,报告厅已是座无虚席,之后还有很多同学陆续进入,就只能坐在台阶上。那会儿心情已是异常激动,还别说诺奖大师,就连国内的物理学界的大牛也未曾谋面。到了三点十四,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主角马丁·约翰·埃文斯和大卫·格罗斯携夫人入场,两位大师看上去很精神,很健康(两位大师都已71岁)。 首先,是埃文斯教授做生物医学、DNA、基因方面的报告,由于语言障碍以及不够专业,这个报告基本没听懂,就是打个酱油,看几张图片。 四点半左右,埃文斯报告结束。大师格罗斯上台向摄影师挥手,示意他们不要拍摄,但是那些粉丝善罢甘休,格罗斯只能一次次的向他们挥手。格罗斯说“我13岁的时候看了一本物理方面的书籍,从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当理论物理学家,想着想着就做到了。” 格罗斯的报告题目是:MYLIFEINPHYSICS\FromQuarksToStrings 以下是部分小标题 Whatisthenatureofthenuclearforce TheProliferationofParticles Bytheendofthe60sitseemedthatprotonsweremadeofquark Thequantumvacuumisfullof****field Forcemedlatedbythechromodynamicfield ASYMPTOTICFREEDOMQCD MassoftheProton Thelightharon Howdotheforcesunify? 时空本性、时空有何组成 戴维•格罗斯教授在报告中讲述自己从幼年时期开始对物理学产生兴趣,并从此潜心研究物理学的经历。他建议大家在学习中要服从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树立高远目标,敢于面对失败。在与同学们的问答环节中,他鼓励同学们在研究中不要惧怕困难,学会淡化问题。在遇到阻碍时懂得适当暂时放下,先研究别的课题。科学研究是个漫长又艰苦的过程,他鼓励同学们要始终对物理学保持好奇心和激情,并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 格罗斯的报告非常精彩,轻松幽默的演讲,引来学生们一阵阵的笑声。虽然报告有一个多小时,但是感觉很快就结束了。结束后他还播放了一个微电影。最后他告诉大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保持对科学的热情,学习需要坚持还需要好奇心,要敢于挑战,敢于承担,要有毅力。 27日乔治·斯穆特 吃过午饭,就赶往交大,到交大都快两点了,就直接到101报告厅。进去时里面已经有了一个同学(报告四点开始)。进去就坐在了第三排偏左的位置,然后在那休息了会儿。之后听说斯穆特三点要到207开座谈会,于是就到了207.不一会儿,207就来了四十多师生,三点斯穆特准时到场,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和四位同学进行了交谈。能参加这个座谈会很幸运,但是也非常遗憾,英语那个烂啊,不允许和大师交流。座谈会结束后就赶忙来到101,这会儿早没了座位就在台阶上凑活着坐,刚好旁边有个同学有事离开,就捡了个座位坐下。 同样在热烈的掌声中,大师乔治·斯穆特入场。乔治•斯穆特先生的报告为“Learningtheuniverse”,从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起源的遗留痕迹谈起,介绍了目前的一些宇宙理论。“从目前通过哈勃望远镜获取的图像资料来看,宇宙中应有1000—4000亿个星系。”他还向大家展示了部分宇宙实况的模拟视频,形象展现了宇宙中星罗棋布及星系众多的景象。同时他提到虽然星系呈密集分布,但彼此间实际距离是很大的。“最近的星系距离地球也有200万光年”。虽然宇宙大小看似无法估量,可是他仍提出“宇宙有界且边界是光滑的”。 两天面见两位大师,一位研究高能理论物理,另一位研究天体物理,这都是我最感兴趣的,都是在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都是科学的最前沿。两场报告虽说听懂的东西不多,但依然收获颇丰。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师,真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大师,至少希望自己能够从事探索真理的行业。终极理论不管它是探索者的伟大理想,还是仅仅是一种信仰,或者是天方夜谭,对探索者来说都毫无影响。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普研究所举办“科普与民生讲坛”系列活动
kepusuowdp 2012-4-11 12:01
4 月 1 日,中国科普研究所 2012 年 “ 科普与民生讲坛 ” 系列活动第一期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报告厅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主题为 “2012 与玛雅文化 ” ,主讲嘉宾为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渝生。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听众阐释了玛雅历法的起源、传承,并对 2012 为世界末日的错误说法进行了解读,报告厅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效果。 在报告开始前,王教授以愚人节开玩笑的方式告诉广大听众 “2012 不是世界末日 ” 。在整个报告中,王教授对玛雅历法的分类及其演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同时也就目前对玛雅历法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剖析,为广大听众开展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王教授旁征博引,从玛雅历法讲到了我国的历法;从反对伪科学讲到了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从与时俱进、因势利导讲到了创新。同时王教授还对目前流行的一些谣言进行了剖析和驳斥,包括九星连珠,中微子加热地球,小行星撞击地球等等说法。王教授认为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而电影《 2012 》也在一定程度上错误地引用了一些说法和概念,从而导致了一些恐慌。 整个报告持续了 2 个多小时,来自中国科普研究所以及社会各界的 200 余位听众参加了活动。报告结束后,王教授还回答了热心听众的问题,同时也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的学术活动,共同传播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 科普与民生讲坛 ” 系列活动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与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科学传播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在国家图书馆开展科普讲座,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促进科学素质的提升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3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唤学术,重构体系_鲍元恺关于巴托克的讲座
byk0104 2012-1-22 19:34
11月9日,我在天津音乐学院作了《巴托克和他的“舞蹈组曲”》的学术讲座。徐昌俊院长、靳学东副院长、作曲系师生和部分外系师生,在报告厅出席了讲座。有关讲座的录像、文字待整理后上传。这里是讲座的录音。 Flash: 讲座录音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EsOjRYji4o/ 1980巴托克研究组:左一鲍元恺,左二杨通八,左三姚盛昌,右一陈世宾 1923年,为纪念布达、佩斯和奥布达合并五十周年,布达佩斯市政府委托了三位匈牙利顶级作曲家为纪念活动创作庆典音乐。佐尔坦·柯达伊创作了《匈牙利颂》,艾尔诺·多纳尼创作了《节日序曲》,贝拉· 巴托克创作了《舞蹈组曲》。把巴托克和这两位同样具有高度专业作曲技巧的同代同胞同行相比较,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比他小一岁的柯达伊(1882-1967),作品过分固守民族主义而缺乏独创精神;而比他大四岁的多纳尼(1877–1960),作品则过分强调国际化而失却民族特色。“成功联合起两个分裂的半球”(柯达伊语),而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独放异彩且影响久远的,唯有巴托克。巴托克以自己的方式,在民族性和国际性,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平衡。 今年是巴托克(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诞辰130周年。 1981年,在巴托克诞辰百年之际。由许勇三教授主持,在天津音乐学院召开了巴托克音乐创作研讨会。在中国重新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初期,这个研讨会,无疑为踌躇于东方民族风格与西方现代精神之间的同堂几代作曲同仁,找到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平衡支点。 会后,人民音乐出版社决定把在研讨会上发表的主要论文结集出版为《音乐论丛》第7辑,并委托我作为统编。论丛收录了许勇三教授的两篇重要论文《巴托克的成功之路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继承与创新——谈巴托克对贝多芬晚期四重奏写作手法的发展》,收录了武汉音乐学院王安国的《巴托克调式体系的综合性与多重性》,马国华的《民间曲调与现代和声结合的巴托克风格》,赵德义的《复调写作中的二重调式——谈44首小提琴二重奏的写作特色》,天津音乐学院陈世宾的《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所写的音乐研究札记》和《巴托克多调式体系中的三全音功能》,姚盛昌的《巴托克线式对位的和声基础》,周小静的《深刻的思想,严密的结构——乐队协奏曲论析》,以及我的《舞蹈组曲技法研究》。 许勇三先生为这一辑《音乐论丛》所写的后记详细记述了这一活动的来龙去脉。(见 http://www.emus.cn/index.php?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33075 ) 这一辑名为《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的论文集出版后,在全国专业作曲界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几乎与此同时开始的以取消调性为标志的“新潮”音乐很快就取代了巴托克式的以本民族民间音乐为出发点的艺术思路,发端于国际社会冷战时期的否定传统、盲目求新的极端风格成了与社会音乐生活隔绝的中国一些音乐学院作曲学子的艺术时尚。这,似乎正是80多年前巴托克本人遭遇的重演。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一段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历程,美国《音乐中国》主编周勤如如是说:“巴托克的民间音乐研究后来受到新兴的音乐民族学理论的排挤, 而他结合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开创新音乐的努力则受到了迅速膨胀为教学主流的序列音乐的排挤。这是很不幸的两件事。在中国,鲁艺学派的民间音乐研究有类似巴托克的遭遇,许勇三教授及其弟子的巴托克研究似乎也被更现代的技法研究所淹没。其实.所有这些都应该以‘敝帚自珍’的态度检讨之。”( 周勤如:《音乐批评之我见》注释7。《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99页 ) 在冷战已经成为历史,否定传统不再时尚的新世纪,在我们纪念巴托克和许勇三的今天,该是我们冷静地对我们的音乐创作进行检讨的时候了。 在谈到巴托克舞蹈组曲的作曲技法的时候,我说到了其中四个平衡: (1)自然调式和人工调式的平衡; (2)单一调性和复合调性的平衡; (3)协和和弦和不协和和弦的平衡; (4)规则节拍和不规则节拍的平衡。 艺术品位和艺术技巧的高低,全在能否把这个平衡把握得恰如其分。过分于前者,平淡呆板,索然无味,过分于后者,杂乱刺耳,不知所云。 在讲座中我例举《舞蹈组曲》中在这四个方面的典型片段做了详尽的说明。 《舞蹈组曲》的总谱下载、唱片下载、演出录像和我的论文见 http://www.emus.cn/index.php?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20047 呼唤学术,重构体系 —— 鲍元恺教授 《巴托克〈舞蹈组曲〉的调式与和声》讲座 天津音乐学院 http://www.tjcm.edu.cn/showwords.asp?airid=2063 提供者:作曲系 发布时间:2011-11-11   本站讯(通讯员 范子军 摄影 魏丽霞)为纪念巴托克诞辰130周年和作曲系许勇三先生诞辰96周年,11月9日下午3:30,作曲系在图书信息楼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题为“《巴托克〈舞蹈组曲〉的调式与和声》——暨回顾30年前作曲系举办巴托克研讨会”的学术讲座。主讲人是我院作曲系主任、著名作曲家、教育家鲍元恺教授。作曲系全体师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徐昌俊院长主持。   鲍元恺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是巴托克的创作道路和对我院作曲系曾经的学术影响。鲍先生总结了巴托克的创作特点、音乐贡献以及最易于为我们所借鉴的创作方法;回顾了30年前作曲系在许勇三教授的带领下集中学术力量在全国率先研究巴托克并成绩辉煌,为中国“新时期”的音乐创作和发展确立了方向,在当时的音乐界影响深远。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创作理念。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而我们远比匈牙利丰富的音乐资源却在现实音乐教育和创作中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提出学习中国音乐不是仅为分析,还要多听多唱,从对音乐本体的感受上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强调学习巴托克的创作理念,既不能不顾本源地“大胆”创作,也不能固守传统,排斥世界音乐的发展潮流,应当在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上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三是创作的重要性和作曲系的发展构想。鲍元恺教授强调创作是音乐事业发展的“龙头”,作曲系即将恢复开设民歌、民族音乐课程,加强“本源”教学;倡导继承优良传统,学习前人精神,让我院作曲系在全国音乐院校中确立其地位,再造辉煌。   鲍元恺教授此次讲座不仅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巴托克的《舞蹈组曲》,还为大家指明了学习传统音乐的方法,介绍了新的创作理念,对作曲系师生的创作方向起到了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重申巴托克的创作道路、回顾我院学术传统对我院今后一个时期音乐创作和音乐事业发展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花甲之年的鲍元恺教授心灵依然年轻,“呼唤学术,重构体系”体现了对我院新阶段工作的战略构想,“建立中国音乐的民族学派”、“立足民族音乐之土,跻身世界音乐之林”表现出一位音乐家对民族音乐事业的热忱和抱负,在场的师生倍感振奋,全场持续而热烈的掌声传达了一种久违的共鸣。
个人分类: 交响乐|3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对亦或是错?
huihuishiwo 2011-12-20 22:19
最近我们系开展了一项活动,要开展报告听取工作,说是硕士毕业前要听10个报告,博士要听20个报告;霎时间,只要一有报告,大家都趋之若鹜,颇为壮观。但是仔细看看,这种方法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好的方面,官方说法是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见识,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别人的研究成果,从而促进自己的科研能力。但是据我最近观察,事实并非如此。在报告厅,大家都是抱着一种来一场报告,就少一场的想法,各种姿态都有,睡觉的,玩手机的,唠嗑的。。。。。。不一而足,有的甚至做着实验,都要放弃,来赶这场报告。每每完成一场报告,大家就会提交一份报告,美名曰报告感想,又离毕业近了一步。只要有报告,你就会听到:XX,你听了几个报告,我都要听了好几个了,加油啊,要不毕业不了啊。这难道是官方想要的结果吗? 不否认,多听报告对我们有好处,但当这成为一种考察时,难免就会变成一种形式,反而起不到好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感兴趣,我就会认真去听,如果我不感兴趣,那好,我只能当作一种考察。纵观最近的几次报告,有几个能跟我们的课题息息相关,每每听到,都不知所云,连提问题的机会都没有,何况谈什么学习。所以我觉得,任何事情都要本着兴趣,不要量化,当一种东西成为量化,那说明它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了。 闲聊几句,不知对错,望朋友们批判。
个人分类: 学习|3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信息计量学“亲密接触“
WHUSIM2010PHD 2011-10-18 22:05
国际著名科学计量学家、普莱斯奖获得者、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Journal of Informetrics执行主编、g指数提出者Leo Egghe(埃格赫)教授应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教授邀请, 计划于10月9日—10月19日来评价中心进行为期10天的讲学与交流,并分别于10月10日、11日和12日在我院四楼报告厅作了三场精彩的报告。报告由中心副主任赵蓉英教授主持,评价中心全体师生以及学院相关研究方向的其他同学、老师参与了此次报告。 10月10日的第一场讲座, Egghe 教授分别从一维、二维和二者的结合角度向大家阐释了信息计量学的精髓,主要涉及文献老化与增长规律、洛特卡定律,齐普夫定律和劳伦斯集中理论以及这些经典定律之间的融合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相关应用等,对在座众多同学都有很大的启发;11日的第二场讲座,他为大家介绍了信息计量学领域著名的影响力测度指标h指数与其变种,探讨了H指数的定义及其优缺点,并基于此提出了g指数、r指数、a指数等改进形式,作为其中g指数的创作者,他着重阐述了g指数的改进思路和应用范围,继而对H类型系列指数的性质和信息计量模型进行了深度讨论,从而使场下聆听的老师和同学都对H指数这一影响力指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12日的第三场讲座,Egghe教授就当前信息计量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了剖析,主要包括应用于期刊评价的影响因子测算和基于此原理的应用于网站评价的PageRank算法,以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比率平均”与“平均比率”之间的争论和一些其他感兴趣的话题。最后,他还对其主持编辑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Informetrics(SCI收录,IF为3.119,JCR图情类排名第三)分别从创刊动机、与期刊刊物比较、栏目介绍以及论文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让大家对于这一国际刊物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也燃起了向SCI刊物发文进军的斗志。 作为信息计量学方向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我都仔细聆听和学习了这三场讲座的报告。三天的系统学习,使我对于信息计量学的精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信息计量学未来的发展及其应用充满了希望,从而更加明确和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三场报告的聆听,也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英语水平和数理知识的缺陷,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从而让自己的专业道路更为深入和宽广。总之,Egghe教授的报告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再次对这位著名且严谨的计量学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王菲菲
个人分类: 讲座|2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求玄赏美——我的数学人生
franktm 2011-9-23 11:12
昨天,在清华主楼接待厅听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关于数学人生的讲座。听众如云,本就不大的报告厅,挤了个水泄不通,使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山大听丁肇中讲座时的情形。 后来发现,丘先生讲的东西,早已写成文字,在网上流传,于是我就把那些文字复制于此,与大家共享。 求玄赏美 ——我的数学人生 作者:丘成桐 我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在元朗的平原上嬉戏玩耍,也在沙田的山丘和海滨游戏。与同伴在一起,乐也融融,甚至逃学半年之久。真可谓徜徉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在这期间,唯一的负担是父亲要求我读书练字,背诵古文诗词,读近代的文选,也读西方的作品。但是当时我喜爱的不是这些书,而是武侠小说,从梁羽生到金庸的作品都看了一遍。由于这些小说过于昂贵,只能总邻居借来,得之不易。借到手后,惊喜若狂。父亲认为这些作品文字不够雅驯,不许我看,所以我只得躲在洗手间偷偷阅读。除了武侠小说外,还有薛仁贵征东、征西、《七侠五义》和一些禁书,都是偷偷地看,至于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则是公开地阅读,因为这是父亲认为值得看的好书。他要求我看这些书的同时,还要将书中的诗词记熟。这事可不容易,虽然现在还记得其中一些诗词,例如黛玉葬花诗和诸葛亮祭周瑜的文章等,但大部分还是忘记了。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很快就引起我的兴趣,但是读《红楼梦》时仅看完前几回,就没有办法继续看下去。一直到父亲去世后,才将这本书仔细地读过一遍,也开始背诵其中的诗词。由于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衰落,与书中的情节共鸣,开始欣赏而感受到曹雪芹深入细致的文笔,丝丝入扣地将不同的人物、情景,逐步描写出旧社会的一个大悲剧。四十多年来,我有空就看这部伟大的著作,想像作者的胸怀和澎湃丰富的感情,也常常想像在数学中如果能够创作同样的结构,是怎样伟大的事情。 我个人认为: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一部分。汪中在《汉上琴台之铭》中有句云:“扶弦动曲,乃移我情。”《琴苑要录》中也记载:“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谷冥,群鸟悲号,仰天长叹曰:‘先生将移我情。’”这一段话,使我深有感触。立志要做大学问,只不过是一剎那间事。往往感情澎湃,不能自己,就能够将学者带进新的境界。 父亲去世以前,我学习了不少知识,也读了不少好文章。但他的去世,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感情。我读《红楼梦》,背诵秦汉和六朝的古文,读司马迁的自传、《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等等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文天祥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足可以描述我当时读书的境况。除了中国文学外,我也读西方的文学,例如歌德的《浮士德》。这本歌剧描述浮士德的苦痛,与《红楼梦》相比,一是天才的苦痛,一是凡人的苦痛。描写苦痛的极至,竟可以说得上是壮美的境界,足以移动人的性情。 就这样,由于父亲的去世和阅读文学的书籍,这大半年感情的波动,使我做学问的兴趣忽然变得极为浓厚,再无反顾。 凡人都有悲哀失败的时候,有人发愤图强,有人则放弃理想以终其身。黄仲则诗云:“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诗虽感人,思想毕竟颓废,使人觉得阴云蔽天。难怪黄仲则一生潦倒,终无所获。反观太史公司马迁,惨受腐刑,喟然而叹“身毁不用矣”。却完成了传诵千古的《史记》,适可藏诸名山大都。他在自传中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后,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的挫败和郁结,反而使他志气更为宏大。 四十年来我研究学问,处事为人,屡败屡进,未曾气馁。这种坚持的力量,当可追索到当日感情之突破。我一生从未放弃追寻至真至美的努力,可以用元稹的诗来描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韩愈的文章:“ 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 ”我也喜欢用左传中的两句来勉励自己:“左轮朱殷,岂敢言病。”此句出自左传晋齐鞍之战:“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败君之大事也。’” 做研究生时,我有一个想法,微分几何毕竟是牵涉及分析﹙即用微积分为工具﹚和几何的一门学问,几何学家应该从分析着手研究几何。况且微分方程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这个研究方向大有可为。虽然一般几何学家视微分方程为畏途,我决定要将这两个重要理论结合,让几何和分析都表现出它们内在的美。 在伯克利的第一年我跟随C.Morrey教授学习偏微分方程,当时并不知道他是这个学科的创始者之一。从他那里我掌握了椭圆形微分方程的基本技巧。在研究院的第二年我才开始跟随导师陈省身先生学习复几何。毕业后,在我的学生和朋友R. Schoen、L. Simon、郑绍远、K. Uhlenbeck、R. Hamilton、C. Taubes、S. Donaldson、Peter Li等人的合作下,逐渐将几何分析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学科,也解决了很多重要的问题。这是一种奇妙的经验,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很多细致的推敲,然后才能夠将整个画面构造出來,正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一样。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曹雪芹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非寻常。”我们众多朋友创作的几何分析,也差不多花了十年才成功奠基。不敢说是“以血书成”,但每一次的研究都很花費工夫,甚至废寝忘餐,失败再尝试,尝试再失败,经过不断的失败,最后才见到一幅美丽的图画。 简洁有力的定理使人喜悦,就如读《诗经》和《论语》一样,言短而意深。有些定理,孤芳自赏。有些定理却引起一连串的突破,使我们对数学有更深入的认识。每一个数学家都有自己的品味和看法,我本人则比较喜欢后一类数学。当定理证明后,我们会觉得整个奋斗的过程都是有意思的,正如智者垂竿,往往大鱼上钩后,又将之放生,钓鱼的目的就是享受与鱼比试的乐趣,并不在乎收货。 从数学的历史看,只有有深度的理论才能夠保存下来。千百年来,定理层出不穷,但真正名留后世的结果却是凤毛麟角,这是因为有新意的文章实在不多,有时即使有新意,但是深度不夠,也很难传世。 当年我看武侠小说,很是兴奋,也很享受,但是很快就忘记了。在阅读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时,却有不同的感觉。有些武侠小说虽然很有创意,但结构不夠严谨,有很多不合理的元素,与现实相差太远,最终不能沁人心脾。我们几个朋友在研究和奋斗过程中,始终不搞太抽象的数学,总愿意保留大自然的真和美。 王国维评《古诗十九首》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贫贱,轗轲长苦辛。”以为其言淫鄙,但从美学的观点,却不失其真。 数学创作也如写小说,总不能远离实际。 《红楼梦》能够扣人心弦,乃是因为这部悲剧描述出家族的腐败、社会的不平、青春的无奈,是一个普罗众生的问题。 好的数学也应当能接触到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现象才能够深入,才能够传世。往往脱离实际,一生所作,不见得比得上一些内容与实际有关的小品文,数十载后读之,犹可回味。 我自己做研究,有时也会玄思无际,下笔滔滔,过了几个月后才知空谈无益,不如学也。在这时,总会想起张先的词,“寻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我的研究工作,深受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影响,这些科学提供了数学很重要的素材。广义相对论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1973年在斯坦福大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我对某个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问题发生兴趣,它跟几何曲率和广义相对论质量的基本观念有关,我锲而不舍地思考,终于在1978年和学生Schoen一同解决了这个重要的问题。这些与相对论有关的几何问题始终使我喜悦。 也许这是受到王国维评词的影响, 我认为数学家的工作不应该远离大自然的真和美。 直到现在我还在考虑质量的问题,它有极为深入的几何意义。没有物理上的看法,很难想象单靠几何的架构,就能够获得深入的结果。广义相对论中的质量与黑洞理论都有很美的几何意义。 其实,西方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反思就是复古,重新接受希腊文化真与美不可割裂的观点。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和感情是极为充沛的,先秦两汉的思想和科技与西方差可比拟。清代以降,美术文学不发达,科学亦无从发展。读书则以考证为主,少谈书中内容,不逮先秦两汉唐宋作者的热情澎湃。若今人能够回复古人的境界,在科学上创新当非难事。 除了看《红楼梦》外,我也喜欢看《史记》、《汉书》。这些历史书不单发人深省,文笔通畅,甚至启发我做学问的方向。由于史家写实,气势磅礡,荡气回肠,使人感动。历史的事实教导我们在重要的时刻如何做决断。做学问的道路往往是五花八门的,走什么方向却影响了学者的一生。复杂而现实的历史和做学问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历史人物做的正确决断,往往能够提供学者选择问题一个良好的指南针。 王国维说学问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好的工作,总要放弃一些次要的工作,如何登高望远,做出这些决断,大致上建基于学者的经验和师友的交流上。然而对我而言,历史的教训却是很有帮助的。 我刚毕业时,蒙几何学家西蒙斯邀请到纽约石溪做助理教授。当时石溪聚集了一群年轻而极负声望的几何学家,在度量几何这个领域上可说是世界级重镇。我在那里学了不少东西。一年后又蒙奥沙文教授邀请我到斯坦福大学访问,接着斯坦福大学聘请我留下来。但是当时斯坦福大学基本上没有做几何学的教授,我需要做一个决定。这时,记起史记叙述汉高祖的事迹。刘邦去蜀,与项羽争霸,屡败屡战。犹驻军中原,无意返蜀,竟然成就了汉家四百多年的天下。对我来说,度量几何的局面太小,而斯坦福大学能够提供的数学前景宏大得多,所以决定还是留在斯坦福做教授,与Schoen、Simon合作。现在想来,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如上所言,我的想法和一般同学的想法不大一样,也不见得是其他一流数学家的想法。但是有一点是所有学者都有的共同点:努力学习,继承前人努力得来的成果,不断的向前摸索。 我年少时受到父亲的鼓励,对求取知识有浓烈的兴趣,对大自然的现象和规律都很好奇,想去了解,也希望能够做一些有价值的工作,传诸后世。我很喜爱以下两则古文。孔子:“君子疾没世而不称焉。”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藉,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立志当然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如何做好学问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有幸得到好的数学老师指导。当我学习平面几何时,我才知道数学的美,也诧异于公理逻辑的威力。因为对几何的兴趣,我做习题时都很成功,也从解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我开始寻找新的题目,去探讨自己能够想象的平面几何现象。每天早上坐火车上学时我也花时间去想,这种练习对我以后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中学时的训练对同学们都有很大的好处,培正中学出了不少数学名家。我们中学的老师在代数和数论方面的涉猎比较少,培正同学们在这方面的成就也相对的比较弱,由此可以看到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屈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章的格调和对学术的影响力与“内美”有关,可以从诗词、礼、乐、古文、大自然的环境中培养吸收。但修能却需要浸淫于书本,从听课和师友交流中,可以发现那些研究方向最为合适。找到理想的方向后,就需要勇往直前。 有理想的方向后,还需要寻找好的问题。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名著《形而上学》书中说:“人类开始思考直接触目不可思议的东西而或惊异……而抱着疑惑,所以由惊异进于疑惑,始发现问题。”惊异有点像惊艳,但这种惊异一方面需要多阅历,一方面需要感情充沛,才能够产生。 空间曲率的概念对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从广义相对论中知道所谓Ricci曲率的重要性。通过爱因斯坦方程,它描述物质的分布,这个方程的简洁和美丽使我诧异。我认为了解Ricci曲率是了解宏观几何的最重要一环,但几何茫茫,无从着手。有一天很高兴地发现Calabi先生在1954年时有一篇文章,叙述在复几何的领域中,Ricci曲率有一个漂亮的命题,但他却没有办法证明这个命题。当时我很兴奋,但也觉得它不大可能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命题实在太美妙了。所有年轻的朋友都是这么说,甚至我的导师也是这么说。陈先生甚至认为这个研究方向的意义不大,我却固执地认为对Calabi猜想总要找出一个水落石出的答案。直到有一天,经过大量的尝试后,我才发觉从前走的方向完全是错误的,于是反过来企图证明这个猜想。但要证明它,却需要有基本的分析能力,我和我的朋友郑绍远花了不少工夫去建立跟这个问题有关的工作,终于我在1976年完成了这个重要猜想的证明。这个猜想在1976年全部完成,我同时应用它解决了代数几何里好几个基本问题。毫无疑问的,这是一个漂亮的定理,也打开了几何分析的一个大门。 当时我刚结婚,正在享受人生美好的时刻,也独自地欣赏这个刚完成的定理的真实和美丽,有如自身的个体融入大自然里面。当时的心境可以用下面两句来描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由这个定理引起的学问,除了几何分析上的Monge-Ampere方程外,在代数几何上独树一帜,以后在弦学理论成为一个重要的宇宙模型。 在解决Calabi猜想的同时,有一天我碰见到从前在伯克利的同学Meeks先生。他是一个嬉皮士,两手各搂抱着一个少女,在系里的走廊上高高兴兴地走来。但我觉得此人极有才华,建议与他合作去解决一个古老的几何问题。 我们用拓扑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几何问题,反过来又用得到的结果,解决了拓扑学上一些重要的问题,再加上我的同学Thurston的重要工作,竟然解决了拓扑学上著名的Smith猜想。 1976年可说是我收获极为丰富的一年,我那年刚结婚并搬家,生活未算安定。由此可知,做学问不一定需要最安定的环境也可以成功的。 在1984年弦理论成为理论物论的重要一门学科以后,我以前做的好几个工作都受到理论物理学家的欢迎。我也深受物理学家对数学洞察力的影响,我有十多位跟随我的博士后,他们都是物理学博士。我从他们那里学习物理。 最令我惊讶的一次是,我的博士后Greene向我解释,在Calabi-Yau空间中,存在所谓镜对称的观点,这个发现对代数几何有极大冲击,影响至今。它的结论至为漂亮,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代数几何里百年来不解的现象。 与物理学家合作是愉快的经验,可以有跳跃性的进展,而又不停地去反思,希望能够从数学上解释这些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推进了数学的前沿。 除了Calabi猜想外,还有相对论里面正质量猜想的证明。这些工作都和我从前研究的几何分析有关,尤其是我和Peter Li研究的问题,这起源于当年我在斯坦福的研究工作。 我还记得傍晚躲在办公室里一直做研究,舍不得去看斯坦福校园落日的景色。斯坦福的校园确是漂亮,黄昏时在大教堂的广场,在长长的回廊上散步。看着落日镕金,青草连天的景色,心情特别舒畅。我早年的工作都在这里孕育而成。做科研确实虽要付出代价,但它的快乐无穷。 先父的心愿是:“ 寻孔颜乐处,拓万古心胸。 ”我只知自得其乐,找寻我心目中宇宙的奥秘,“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2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开通网上学术报告厅
热度 4 Ripal 2011-8-27 08:27
鉴于最近沸沸扬扬的“饶毅”事件,我发现一个问题: 很多人对牛人到底是搞什么的,搞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意义不是很清楚, 但是他们发言进行评论了。 毛爷爷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因为没有根据的发言,只能引来争吵,没意义。 看来,科学网建立网上学术报告厅还是有意义的,搜罗这些学术牛人们在研究所或高校所做的报告,或者采用他人上传的方式, 以便更方便的去了解他们的研究,了解这个人。 纯属个人之见! 谢谢!
154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从中国科学院走向成就——求索讲坛第四讲
DynamoChina 2011-6-26 21:03
从中国科学院走向成就——求索讲坛第四讲 2007年3月14日下午2时,求索讲坛于中科大厦三楼报告厅迎来了第四讲——“从中国科学院走向成就”。生科院研究生会特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中国科学院里的起始和发展,成长与成就,并就中科院学生的生活、心理、就业等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发表了深刻的看法。研究生部的吕幼翔老师和王蔷老师一同参加了此次讲座。 马教授从中科院的体制谈起,介绍了中科院从产生到现在所经历的许多改革和变化,剖析了现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并就未来的发展和成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之后,马教授就当下同学们最为关注的成功、就业等问题,分享了个人积累多年的经验与体会。他鼓励大家以投入的态度对待事业,培养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妥善处理好科学与失败的关系。马教授强调:成功意味着奉献,对于我们科学院的同学们来说,只要积累丰富的技术知识,保持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持续不断的努力,一定能成为比人才更加成功的“人材”。马教授的讲座幽默中不乏深刻,诙谐中更有思考,讲座自始至终同学们都听的非常投入,讲座的最后还与马教授进行了极为热烈融洽的讨论。更值得感动的是,马教授此次在阴雨天气专门乘坐飞机前来演讲,讲座结束后又马上赶回去参加其他重要会议,他对于生科院 同学的关怀和给予求索讲坛的重视,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 “求索”之名来源于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我们坚信只有注入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才能成就一流的科学大师。我们的求索讲坛就是以“求内心和谐、索人生真谛”为宗旨,以“拥有哲学的头脑、科学的眼光以及人文关怀的心灵”为目标。每一期讲坛将真诚邀请哲学社会科学界知名学者、高新科技产业界成功人士、当代文学艺术界一流大师,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希望能帮助大家缓解考试造成的压力,忘掉实验带来的烦恼,让我们的内心多一份宁静,人生多一份从容。 求索讲坛项目组成员: 外联组:韩思飞(药物所,任组长)、张堤(营养所)、李婷(药物所)、孙靓(研发所)、王奎峰(药物所)、武元峰(药物所) 事务组: 曹刘丽(研发所,任组长)、孙晓潇(药物所)、查业(研发所)、谢鹏(健康所)、薛博亮(研发所) 宣传组: 黄超峰(研发所,任组长)、李胜(生化细胞所)、刘金凤(药物所)、李中山(计算生物所)、葛东亚(研发所)、汪超峰(计算生物所) 项目组负责人:严中华(研发所) 照片1. 马院长做精彩演讲 照片2. 现场热烈场面 照片3. 合影
2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陈焕春院士擦肩而过
热度 1 Ripal 2011-6-19 12:57
今天,陈焕春院士来我校作报告。为了满足我的“追星”心里,早早的到了报告厅,坐在了离讲台最近的地方。千呼万唤才出来的陈院士,在我身边擦肩而过,并且坐在了我的前面,心里还是小激动了一下,毕竟这是院士啊,而且是我们兽医界仅有的三个院士之一。 与陈院士相识(当然,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纯属单相识),是始于我们兽医界的一句佳话“生儿当生陈焕春,生女当生陈化兰(哈兽研首席禽流感专家)”。也许这是对二者成就的最佳褒奖和肯定。 陈院士报告的题目: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与诊断试剂研究进展。 怀着万分敬仰的心去的,也许是陈院士行程过于紧张,安排的活动较多,听完报告多少有些失落,因为他没有时间放开来讲。如此下来,连提问题交流的时间都没有,心里难免有些抱怨。我不否认院士为国家,为人民的贡献,但是对待报告,对待台下渴望与权威交流的百千只眼睛,没有照顾好,这一点与老外的认真,就差远了。 当然,听完陈院士的报告,还是知道了不少东西: 1. 新的兽医理念:一个世界,一个医学,一个健康 2. 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恰好回答了博士复试时,庞老师提问的问题 3. 新病不断出现,旧病死灰复燃 4. 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的研发与市场反应(陈院士目光敏锐、独特,而且付出了,但还有一点我认为他运气好) 5. 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植物可饲性疫苗和多重 PCR 最后,报告本来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学术无国界,学术无等级。本来都要开讲了,非得要老师坐在中间前排,和学生换位置,有必要吗?守着董校长,我说了一句,“真没必要”!当然,我不是不尊敬我的老师,我也知道尊师重教,但要分情况。大牛面前,人人平等,我们都是小学生!就像全国的绝大多数的学校到国外都一样,人家也不知道你是 985 还是 211 ! 概述 一般 PCR 仅应用一对 引物 ,通过 PCR 扩增产生一个核酸片段,主要用于单一致病因子等的鉴定 . 多重 PCR(multiplex PCR) ,又称多重引物 PCR 或复合 PCR ,它是在同一 PCR 反应体系里加上二对以上引物,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的 PCR 反应,其反应原理,反应试剂和操作过程与一般 PCR 相同 . 应用   多重 PCR 的主要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检测或鉴定和病原微生物,某些遗传病及癌基因的分型鉴定。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同时检测或鉴定,是在同一 PCR 反应管中同时加上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引物,进行 PCR 扩增 . 可用于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或鉴定出是那一型病原体感染,可系统组合的有 : ① 肝炎病毒的感染,在同一病人或同一供血者体内,有时存在多种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有时是甲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 ; 有时可能是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 ; 有时是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 . ② 肠道致病性细菌的检测,如伤寒,痢疾和霍乱,有时具有较相同的肠道症状,有时痢疾霍乱同存一病人并同时发病 . ③ 性病的检测,如梅毒,淋病及艾滋病的诊断 . ④ 战伤细菌及生物战剂细菌的检测,如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侦检 . ⑤ 需特殊培养的无芽胞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艰难杆菌的鉴定等 . 某些病原微生物,某些遗传病或癌基因,型别较多,或突变或缺失存在多个好发部位,多重 PCR 可提高其检出率并同时鉴定其型别及突变等可系统应用的有 : 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型 ; 乳头瘤病毒的分型 ; 单纯疱疹病毒的分型 ;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型及癌基因的检 特点   多重 PCR 的特点有 : ① 高效性,在同一 PCR 反应管内同时检出多种病原微生物,或对有多个型别的目的基因进行分型,特别是用一滴血就可检测多种病原体 . ② 系统性,多重 PCR 很适宜于成组病原体的检测,如肝炎病毒,肠道致病性细菌,性病,无芽胞厌氧菌,战伤感染细菌及细菌战剂的同时侦检 . ③ 经济简便性,多种病原体在同一反应管内同时检出,将大大的节省时间,节省试剂,节约经费开支,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
448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樊代明院士:三千年生命科学的进与退
热度 5 Wuyishan 2011-4-25 13:32
樊代明院士:三千年生命科学的进与退 http://www.bjkp.gov.cn/bjkpzc/kjqy/smkx/344242.shtml   3月31日下午,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大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气氛异常热烈。由江苏省科协、江苏科技报社、江苏广电总台共同举办的系列高端科技报告会在这里举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院士作了题为《三千年生命科学的进与退》的高端科技报告。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耀新主持报告会,省科协副主席阮仁良出席,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各界的400多名听众聆听了报告。    中西方生命科学三千年   樊代明院士以人类起源为开端,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人物和关键成果为线索,用通俗而深刻、幽默且富于哲理的演讲,介绍了生命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樊代明院士作题为《三千年生命科学的进与退》的高端科技报告(徐伟 摄)   樊代明院士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文字记载的医学史达三千年,三千年生命科学的进与退可演绎为四个历史阶段。他说,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3世纪,国外医学史应铭记3个研究团队,即泰勒斯及其团队、亚里士多德及其团队、盖伦及其团队。泰勒斯是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是“科学和哲学之祖”,开创了物质的构成研究。在这期间,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遗传学的伟大贡献,盖伦的思想则统治医学界1千年。而在中国,也应该铭记3本书,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3个人,即张仲景、扁鹊、华佗。这3本书和3个人,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临床与药学的框架与基石。   公元3世纪至公元13世纪,是国外医学史上黑暗、退缩的一千年,却是中医药学大踏步跨进,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杰出贡献的时期。樊代明院士认为,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宗教崛起、神学流行,科学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生命科学发展几乎停滞。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盛世,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医学蓬勃发展,出现了王叔和、孙思邈、陶弘景三位代表人物,对《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继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脉经》、《千金方》和《新修本草》三部传世之作,中国医学进入鼎盛期。   从13世纪到16世纪的300年,西方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出现了众多科学家,大大推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如,达·芬奇、维萨里奠定了解剖学的理论基础,桑图雷顿开启了代谢学之门。而此时的中国,重文轻术,科学受到轻视,虽然出现了像李时珍这样的一代医圣,但医学发展却进入停滞期。   到了16世纪至今的400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崛起,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达尔文“物种起源学说”的出现,从科学上揭示了生命的本源,彻底解除了神学对医学的束缚;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把人类从宏观带入微观世界,生命科学步入快速发展之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人类进入细胞、分子时代,对生命微观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中医发展进入迷茫期、萎缩期,中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正确看待中医药学的科学性   针对近些年来社会上刮起的否定中医药学之风,樊代明院士指出,西医的优势在于工业革命后得到了现代科学的支持,中医的问题在于没有与现代科学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古朴的经验状态。但是,中医药学的很多经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反复实践证明的,是一种复杂性系统科学。西医与中医的评价体系不同,我们不能因为无法用西医的理论解释中医,就简单粗暴地否定中医,这就好比不能用乒乓球的规则去规定和检验长跑运动员一样。   樊代明院士介绍说,历史上较大的否定中医风潮一共出现过3次,一次是出现在1860年鸦片战争前后。那个时候,面对欧美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昔日的天朝大国迅速衰落,于是,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上“西化”之路,对中医也采取了批判与厌弃态度。好在那次否定传统中医的也是中医,新中医起来后,对传统中医的《黄帝内经》进行了修正,修改了其内的明显错误,反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次否定中医药学的风潮出现在民国期间,最著名的是发生在1929年的 “废止中医案”事件,即听任年老中医老死,不准办学而使中医界后继无人,让中医自然消亡。原来,晚清时期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临床诊断学为特征的西医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中医界,为谋求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却因受西医界抵制而流产,从而导致中西医界关系迅速恶化。随后,中医界对西医界的攻击难以冷静与客观,西医界激进人士对中医界的批评更近乎苛刻,双方讥讽与谩骂之言日趋激烈。虽然最终中医界在这场废止中医案中取得了胜利,但为了谋求自身生存,中医不得不接受中医科学化主张,开始对其理论进行革新和改良,自觉进行中医科学化尝试。但因中西医学分属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医并没有真正走上科学化道路。   近几年出现的否定中医风潮是第三次。樊代明院士说,中医药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有效医方有很多,在我国卫生保健方面作用巨大。即使现在西医已占据医学的主导地位,中医仍然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他说,西医强调微观和局部,中医药学强调宏观和整体。中医药是不会被取代和废除的,医学的发展模式势必从微观研究过渡到宏观研究。    倡导用哲学思维研究科学   在谈到自己对三千年生命科学史的体会时,樊代明院士说:“我们应当珍惜当前的大好环境,不仅要学会用哲学的思维研究科学,还要能够从微观回到宏观,全盘综合考虑生命科学。”他说,要站在哲学的高度研究生命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的方法学,比科学更具高度和广度。   樊代明院士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分析哲学为什么比科学更具高度。他说,l+1=2,这是科学,是人为规定的。而1+l=结果就是哲学,那怕这个“结果”是0。就像两个人吵架,等于0就是不吵了,这个结果不是很好吗?所以我们不能总是用线性思维考虑所有事情。   用哲学思维研究科学,还反映在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上。樊代明院士说,分析人类的发展进化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生命进化现象:病毒一来,几乎所有人都感染了病毒,发病的人死了,不发病的人得以生存繁衍,进化成为对此病免疫的人类。沿着这样的思维,我们是不是可以多去研究那些感染了肝炎病毒却不发病的人。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再用到肝炎患者身上,也许更能解决问题。   有人曾提出一个科学假设,说蜘蛛的耳朵长在蜘蛛腿上。试验是这样的:抓个蜘蛛放在桌子上,大吼一声,蜘蛛跑了,然后把它的腿剪掉,大吼一声,蜘蛛不跑了。于是得出结论——蜘蛛的耳朵长在腿上。对此,樊代明院士批评说,这不是科学,是偏执造成的笑话。   樊代明院士的报告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既有纵观历史的厚度,又有哲学思考的深度,还不时穿插着他充满智慧的解释与调侃。樊代明院士在谈到麻醉学的“醉”字时说,最早用于手术麻醉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比西方早800多年。从醉的形体结构“酉”和“卒”上,可以想象在没有麻沸散之前,人们做手术是一斤白酒,病人一半,医生一半,并且再找个帮手“卒”要按住病人才能手术。樊代明院士还对“胆”、“肝”、“胰”等汉字从人体结构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诠释,让大家在笑声中记住了这些器官的解剖位置和组织结构。(章彤 编辑:唐釜金)    作者: 江苏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董艳苹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11.04.02)
个人分类: 中医国粹|4891 次阅读|11 个评论
遗传算法之父holland,北京,复杂适应系统讲座
热度 4 yizhenzhong 2011-3-27 17:31
北京的,有福了!!!可惜,我去不了。 题目:Steering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Signals, Boundaries, and Niches 主讲人:John Holland 时间:2011年3月31日,上午10:00~11:00 地点: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晨兴中心110报告厅 欢迎大家领略遗传算法之父John Holland的风采。
个人分类: 研究微博|278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