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倒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医库:90%的医生集团都会死
热度 1 fqng1008 2018-7-4 08:27
90% 的医生集团都会死,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宏观角度来讲,中国96%以上的公司生存期都小于5年,这是有统计大数据的,换句话说96%的公司都会死是一句永远正确的废话,所谓的医生集团也在这个范围中。 事实上各个细分领域都在其中,比如说90%的移动医疗企业都会死,这并不用预言,因为它已经实现了,现在各个细分领域都只剩下个位数的公司,90%以上的打车企业都会死,剩下的一只手就能数过来,99%以上的团购企业和共享单车都已经死了。 从微观层面来说,医生集团创业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其原因不在外而在内。 1 绝大多数医生集团没有IP运营能力 绝大多数医生集团,除了张强等少数之外,是没有IP运营能力的,几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医生,觉得自己很牛就会出来去做,市场化的一口水呛得他们根本缓不过来。 2 只想两头套利,先天立于不胜之地 很大一部分医生集团,根本就是属于体制内的人,既“想吃着碗里的,又想扒着锅里的”,一天到晚在那里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但不 想 担风险,两头都占两头套利,甚至再把公家的利益往自己的小金库揣,美其名曰“医生集团”,其实就是吃里扒外干私活,想换一个马甲而已,这种初心不正的伪医生集团本质上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要么你就真的勇敢出来,要么就老老实实做好本分。倒过来看,我们没有见过任何一家公司是靠这种来回兼职,脚踩8只船就能成功的,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形先天就把自己立于不胜之地,根本无法做成,而且知识分子在一起是很难弄事的,搞上一堆医生合伙人基本上就是乌合之众,在中国要想一件事干不成很简单,就是参与指手画脚的人越多越好。 3 多数医生集团对市场化运营一窍不通 很多人认为民营医疗的大发展的是因为消费升级,国家分诊政策和医保支付等等红利,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那么多民营医院是由莆田系创建的,而不是由名医本身开出来的,这会给大家非常多的启示。从运营到管理,成本控制,市场化运营推广包括品牌建设,哪怕承包一个诊所,很多医生对诊所的选址、运营、合作和活动根本就一窍不通。 4 医生易高估自己,陷入盲区 医生是最容易高估自己的一批群体,因为除了患者以外很多医生在自己的小圈子内,被医药器械企业奉承,被亲戚朋友奉承,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奉承,被患者捧为神,长此以往他对自己有一个不切实际的估计。 我们有非常多的医生包括一些院长,总会说如果我出来会怎么样,如果我出来会如何这类的话,一般我听了这句话心里就有一万只羊驼在奔腾,非常想说“死一边去”,这种不恰当的高估自己会带来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后果,特别是让你所有的合作伙伴和你自己陷入很大的盲区,医生本质上可以归类为手艺人,而通常一个技术工种的人很少能兼技术、管理加资本全能。因此当某一条路行不顺,医生马上就往回缩,想着退回到自己的安全屋里,然后让自己和合作伙伴,员工和投资人“爱咋咋地”,事实上一旦有了退路,企业就根本没有做成的可能,所有的企业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一往直前”去克服困难,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5 医生过度低估资本的威力,缺乏敬畏之心 很多医生会把自己看得高的不得了,一张破纸什么都没出来,人还在那呢,说我先融了5000万,估个五个亿,随便给你10%如同施舍一样,然后我再弄一下,我们如何如何,我这个技术怎么样,我是国家大牛。好多全国的主委出来做公司,包括很多医院的院长自己出来创业又怎么样,基本上都悄无声息,毛都不剩,靠手中那点权力谋点私利根本不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没有市场化融资,没有考虑过退出,也没有考虑过资本结构与业务发展,总体来让你觉得是在施舍你,让你投我已经给你好大面子了,这种不败谁来败。 6 严重低估实际运营的成本,特别是获客成本 今年以来,诊所和医院运营的环境愈加恶劣,特别是一批高成本的诊所,有很多的明星项目看起来还在融资,其实已经严重失血,离死亡就一点点了,然后高企的成本依然难解,已经步入“沉船趋势”了。有的只能靠老股东借款,有的是让老的投资机构去忽悠下面的人来接,这些只是延长它的生命周期,并且掩盖自己的错误到后面爆发而已,其实它已经变成僵尸了。 包括很多上市公司这边收医院那边投诊所,比比划划摆造型好几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核心收益,然后现在想去卖掉,折价一半都没人买。 不是所有医院都有价值,不是所有的诊所都能卖掉,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我们很多医生集团的人还没有警醒,特别是很多医生需要补上一门课,不是说只有医学有学术,传播学、运营学、商业到处都是学术,否则不是整天纸上谈兵,就是秀才造反,一万年不成!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739 次阅读|1 个评论
针对“娱乐界纪委书记”“宋缺德”“我们必须让医院倒闭!”评论
热度 3 ericmapes 2016-12-24 20:50
评论集合按发表时间由下往上顺序看: ericdeli神圣剑刃 :医学是最难的学科,临床医学难,基础医学更难。这只是对医学科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即哲学博士而言,对临床医疗行医的专业学位医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即能看病开药动手术的那种医学专业博士,要求更是特别高。美国干脆从优秀本科生中选优学医,时间周期也长,当然工资比教授科学家的高得多。咱缺医!! 10月10日03:55 ericdeli神圣剑刃 :科技领域可以有专家、天才,我给985高校本硕博学生强调天赋、基础、思辩/思想、实验/设计、顿悟与拼搏是未来科学家/技术专家培养12字要诀,并且得到我清华博士后导师李衍达院士(师娘也曾是清华党委书记、中央委员)的短信赞同。不过,我怎么看宋祖德作为博士都不够格。当然,这毫不影响成为亿万富翁。 10月10日03:35 ericdeli神圣剑刃 :中医本科学士毕业外加文科博士学位,按他40岁左右年龄,也是年轻博士,也有相当科学素养。但祖德涉及医疗保健言论似乎缺乏科学性和严密逻辑性,无论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衡量都不够,更别说第三种思维或顿悟了。他履历独特,经验丰富,只是在保健医疗方面讲话欠缺,让人怀疑他有中医学本科学历学位。 10月10日03:27 ericdeli神圣剑刃 :宋祖德艰苦创业成为亿万富翁、影视娱乐明星可能,但肯定不是学西医的,学中医也不够正规,久病成医、自学成才那是真的。单凭宋祖德的表达能力,如果精通医学,那怕中医,关于让医院倒闭的保健常识表述也不应该那么复杂难记。同时,保健常识表述及效果也不该那么武断绝对,不太像自然科学本科毕业学士。 10月10日03:05 ericdeli神圣剑刃 :宋祖德说的只是不够简明易记罢了。那是科普常识,识不识字的人都听得懂,却不见医院倒闭,还要民间也建医院。为什么?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同时说着容易做起了难呀。光有常识不够,更多细节需要专科大夫或各专业人才才能说得清楚,没有包打天下什么都懂的医药生物保健通。 10月10日02:51 ericdeli神圣剑刃 :比如我很不注意身体,可能有机会条件时注意那么一点儿,也很有帮助,但别人学是不能完全学去的。他讲的让医院倒闭是善意,是为了强调用我的话概括出来的内容,也是健康生活真经,希望大家采纳。真做到了,就少化大量医药费。因为再有名长篇的健康生活日常保健演讲,中心思想也就我概括出了的那几句话。 10月10日02:41 ericdeli神圣剑刃 :但那只是个例,不能推而广之,不一定对其他体质的人都很管用。病了,还真得去医院。不能与宋祖德攀比,因为他是医学世家,还久病成医,还考大学上中医,因此自我保健对他自己而言那是小儿科,别人没有那知识体系和实际经验,是很难学好贯彻日常生活中的。 10月10日02:33 ericdeli神圣剑刃 :宋祖德让医院倒闭提法的意思是上医治未病,用我的话概括他的意思就是:有氧运动、平衡营养、平和心态,杜绝烟酒赌博,不吃保健品,多喝水(他那样喝水中毒不了),睡足觉,就能如他那样健康不得病,20年不感冒,不就不需要医院了吗?说实话,他这方法真对,真对健康青年到45-50岁左右的还很管用。 10月10日02:25 ericdeli神圣剑刃 :宋祖德同志没有正规全日制国民教育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历,有博士学位也不能行医,只能说给大家提供咨询指导供参考,真正看病还得去医院,否则行医出了问题患者告状可能吃官司。至于传统医学世家自学自悟或拜师作为徒弟成才,就更没有行医资格了,只有70年代左右才可以有赤脚医生。 10月10日02:13 ericdeli神圣剑刃 :现在讲专业化并持证上岗,医生得医学院本科临床医学或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经过住几年院医师训练,获得医师资格证,才有资格行医,这是最低要求,否则违法。所以,一些外地合格医生在北京找不到医生工作,一些民间名医(真的在外地很有名)到北京行医被抓甚至判刑。有医学硕、博学位非临床专业的也无资格 10月10日02:03 我们必须让医院倒闭! 宋祖德 2016-10-0810:39:54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28255412844502#_rnd1482582466046 我们必须让医院倒闭! 宋祖德 2016-10-0810:39:54 举报 阅读数:83141 看病难、贵、烦,如果我们争口气,经营好自己的身体,不让它轻易得病,医院将会大面积倒闭。 人为什么会得病呢?一是乱吃东西,二是生气上火。如果你体内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和,情绪稳定,你是不可能轻易得病的。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得过肝病、肺病、小儿麻痹症、脑膜炎、胃病等, 14 岁开始我借阅大量医书,家里太穷了,我不忍心看到父母到处借钱为我看病,我得想办法调理好自己的身体,最近 20 年来,我身体非常棒,几乎没有感冒过一次,很神奇吗?很难吗?其实我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就做了四件事:多喝水、认真睡觉、多走路、多意念。 在百度里可以搜到我几万个视频,几乎每个视频里都是水不离手,我只喝常温下的水及温开水,每天 10 至 15 杯,决不喝其他任何饮料;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日子里,我晚上 12 点前必须无条件躺到床上,认真睡够 7 小时左右,过年过节也绝不例外,我天生是个开心果,头碰上枕头就能入眠,在高铁、飞机上我都能迅速睡着;每天坚持走路 5 至 10 公里,若狂风暴雨就打六局保龄球代替;我信佛,每天早上拜佛意念十分钟。 佛学的最高境界是忘我无我,我都不存在,别人的误会甚至侮辱岂能令我生气,不生气又怎么会轻易得病呢?当然,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完全不得病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要学会掌控自己,减少得病。 如何掌控自己呢?必须对自己狠一点,而不是对自己好一点,首先要坚决戒烟戒酒戒赌戒保健品,饮食三分荤七分素,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很多人之所以得病,就是因为。。。(文章还有约 150 字结束, 看全文及祖德更多幽默犀利短文,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宋祖德频道”,免费阅读,或让你泪流满面,或让你哈哈大笑。 ) 你想跟祖德语音交流吗?请点击 分答网页链接 ,可以提各种问题:炒股心态指导、期货日内短线秘笈指导 、 四柱八字预测你的财运事业婚姻、娱乐八卦、影视策划炒作、创业赚钱咨询等。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73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企业近二十年来的倒闭风潮
热度 22 fanxiaoyingz 2013-7-16 19:20
中国企业近二十年来的倒闭风潮 回顾中国的建设历史,真的是波澜壮阔,悲壮雄伟,英勇曲折。从五十年代轰轰烈烈开始建设,到八十年代有些行业市场饱和开始倒闭,真的是一部悲壮的历史。 在我国第一个饱和的行业是纺织业。一五计划的时候,全国建设了近四十个大型纺织厂。到了七十年代中国每个省大概就有十五个以上的大型 纺织厂 ,陕西人口少大概有十二个,全国的 大型纺织厂 在四百个以上,到了七十年代基本上能够实现棉布的自给自足。但是七十年代中后期,全国有建设了大概五十多个大型化工厂,有的化工厂就能够做化工布料,例如尼龙,晴纶等。加上原来的工厂扩建改建,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很快就出现棉布和各种布料的过剩。纺织厂的好日子过去了,开始是整体亏损,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倒闭风潮开始。化工布料的冲击和棉布的饱和导致全国大概有 80% 的国有企业倒闭改制,到了九十年代基本上全部改制。这个期间全国下岗的纺织工人应该有二百万左右。 全国第二个整体亏损倒闭的行业是手表业。在六十年代一块手表还需要一百元左右,是奢侈品。但是全国的产量很快就很高了。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手表年产量已经上了千万块,到了八十年代初期迎来了最辉煌的五年。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台湾的电子表风靡全国,电子手表以廉价准确取代了机械手表,给中国的手表产业带来灭顶之灾,几年之内几乎全部机械表厂家倒闭。随后私营企业制造电子表和石英表,风靡全国。这次整体倒闭风潮大概有十几万人下岗。但是,目前看中国是上了大当了,瑞士高档表还是机械表,价格很高,他们为什么能够在世界上屹立不倒呢?中国人该反思什么? 中国第三波整体倒闭风潮是自行车厂,倒闭风潮出现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期迎来了自行车行业整体辉煌的十年。我国 1979 年自行车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万两,城市已经基本饱和,开始向农村市场销售。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普及。然后销售量大幅度下降。九十年代红旗 / 飞鸽 / 凤凰等名牌自行车也开始淡出视野。期间私人自行车厂也参与了竞争,制造了山地车。但是到了九十年代被摩托车取代, 95% 以上的企业倒闭改制改行了。 中国第四次倒闭风潮倒闭的是电视机厂。我国在八十年代各个省份都建设了电视机生产线,就陕西来说我就记得有 黄河牌、如意牌、海燕牌彩电 。然而经过激烈的搏杀,陕西的电视机厂全部倒闭,黄河是最后一个倒闭的。上海的金星牌、飞跃牌、凯歌牌,北京的北京牌、牡丹牌、昆仑牌,福建的日立牌,山东的泰山牌,河南的美乐牌,湖北的 襄阳牌、莺歌牌 等等,杭州的西湖牌,甘肃的春风牌、昆明的 山茶牌 等等。这些电视机厂都先后倒闭。九十年代末期,全国剩余的电视机厂有四川的长虹,山东的海尔、海信,广东深圳的创维、 TCL 、康佳等,另外日本的韩国的电视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电视机由于附加值高,利润高,竞争激烈程度不同凡响。到了现在则有些大型厂家也开始转行了。 中国第五次倒闭风潮是洗衣机厂家。中国企业在洗衣机的单杠时代尚且能够站住脚,但是一进入双杠时代大多数败给了日本企业,中国企业始终没有自己的高超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到了自动洗衣机时代。 杭州的金鱼牌 ,昆明的 白玫 牌 , 武汉的荷花牌,上海的水仙牌,江苏泰州的成飞牌,陕西的 双鸥 牌,湖北的 松源牌 ,浙江的小鸭牌,上海的海鸥牌, 荆州的沙东牌 , 重庆 的 三峡牌 ,广东 中山威力 牌等等。这些厂家现在还有几个呢? 中国的第六次倒闭风潮是摩托车厂的倒闭。摩托车厂家在九十年代开始大量兴建,九十年代兴起的摩托车厂著名的有嘉陵牌,建设牌,宗申牌,隆鑫牌,五羊本田,大阳牌,钱江牌,本田,银钢牌,珠峰牌,力帆牌, 重庆宗庆 牌, 上海幸福 , 上海 新大洲等等。现在这些摩托车厂有些已经转行,有些已经倒闭,有些则产量大幅度下降了。 中国在 2009 年以后沿海的外贸企业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倒闭风潮。这次风潮导致许多企业关门了。其中以中国打火机大王的死亡为最残忍,最严酷。 其它的比如缝纫机厂的倒闭更是不用说了。家用缝纫机在八十年代风靡全国,但是很快人们不再自己做衣服,各种制衣厂兴起,所以缝纫机还没有兴旺就已经残败了!过去几个阿里斯顿电冰箱厂一个也没有活下来! 以上的倒闭风潮对于消费者没有什么,但是对于这些倒闭的厂家来说就是命运攸关了,它们的存亡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职业和生活。这些倒闭风潮本质上就是“中国式经济危机”。尤其是九十年代末期, 2008 年以后两次危机损失是很大的。 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倒闭,追究原因在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饱和引起。原来在市场不饱和的时候大家日子都好过,利润高,质量差异体现不出啊。但是到了市场饱和的时候竞争惨烈,胜者寥寥。 第二,外国名牌对中国大陆商品的惨烈排挤,我们的产业发展了但是技术却空心化。我国的许许多多的民族工业在这次竞争中失败,被迫把市场份额让给了外国人。现在的空调、洗衣机、电视、汽车等都没有太多的核心技术,悲哀啊!为什么不保护民族产业? 第三,中国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太慢,甚至缺乏技术联盟和技术转让系统,缺乏未来新技术的储备。长岭冰箱、黄河彩电都是当年的名牌,但是却在市场中被淘汰。中国多数彩电企业在第三代和第四代电视机的竞争中败北,等离子彩电,数码彩电,液晶彩电的技术只有少数企业跟进。电子行业到现在还很活跃,但是超前企业中国很少。 第四,政治经济大环境对企业的生存不利。中国政府很少采取措施保护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在技术政策、人才政策、融资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可以说,中国企业整体丧失核心技术责任在政府。 第五,以上倒闭风潮中的有些行业性其实还很有潜力,只是因为我们缺乏远见才倒闭。所以对行业的战略分析很重要,需要对行业发展方向研究深透。 到了目前,中国各个方面的危机正在形成,新的转型时期到来了,我们如何防止企业再次的倒闭潮呢?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5201 次阅读|50 个评论
从企业的倒闭说起
热度 8 physicsxuxiao 2013-3-29 00:25
去会一个以前在企业一同工作的老友,走到街上,听到了高亢的喇叭声:“浙江,温州,最大的皮革厂,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王八蛋老板黄鹤欠了3个多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掉了!半年多没发工资,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只好用这些皮包抵债,以前这些皮包是200多、300多,现在只卖20元,只卖20元!黄鹤,还我血汗钱!” 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一路欢笑,都夸这广告做得好! 我却笑不起来,因为我以前做博士后的那个企业也早就倒掉了,今天要会老友,自然平添一份惆怅。 见到老友,两人坐定,要了壶茶,彼此寒暄一番,自然就谈到了那个轰然倒塌的企业,以及以前的同事们种种当时的表现。 说到来气的地方,我说道:“我大大小小的企业见得多。让一个企业生存下来,或者发展壮大,这要运气,想了办法不一定灵;但是,一个企业怎么会死,我基本看看就知道了。当时企业听我一言,何至于此?” 老友淡淡地看了我一眼:“破产的时候,你已经做完博士后走了。清点库存,发现了1个多亿的库存,那都是些没用的设备,卖不出去的货。有一台VAX小型机,500多万,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买回来就没开过封。” “我当时听报表的时候,怎么没有这些数据?” “你什么时候听到过完整的报表?我们也是在清点集团库存的时候才知道的。” 两个人沉默半晌,告了别,各自回家。 一路上,尽想着那企业的人和事。 虽然,没有完整的报表,从当时整个产品的销售状况和内部人员的斗争状态,我当时就已经清楚地知道,企业快死了。但是,当时企业的负责人却说我“动摇军心”,仿佛是因为我的言说,而使企业进入经营不善的境地。 那时候流行一本书,叫《把信送给加西亚》,大约是说,只要你在困难中传递正能量,表现出忠诚和自信,送出一封正能量的信,就能够感染所有的人,事情就可以转危为安。 领导者自觉君临天下,全局在握,已经不能理解,忠诚和自信,并不能代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冷静观察和客观处置的智慧。其实,我也是在送一封信,充满负能量,但是却是充满预警,对企业避开死亡航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是那个送信人,不但忠诚,而且睿智,但那封信的能量正负并不取决于我,而取决于客观事实。 一个企业的存在,有非常朴素的必要条件,那就是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及其研发,稳健的财务安排,人员合理配置和领导的公正运作。任何一条丧失,都会使企业面临灭顶之灾。 而关于这些条件的状况的察觉,需要的是正确的信息和客观的分析,根本不能依靠自我创造的口号式的正能量,和小集团内部出于自身利益而创造的所谓公众舆论,更不能通过故意制造规则或者行使强制权利,扭曲实证过程和否定客观评判。 那企业已经消失快8年了,我每每反思,倍感寒心。看着相同故事,换了地方上演,只觉得厌倦。 言尽于此,套用CY的一句话:“你们自悟吧!”
个人分类: 总结与反思|4198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做了十八年的民营企业,今年撑不下去了
热度 2 toloding 2012-7-21 22:59
 转载自 http://business.sohu.com/20120717/n348383991.shtml 编者按: 一个天涯网友的热帖《做了十八年的民营企业,今年撑不下去了》引发了讨论, 这个企业的个例,可以折射出当下中小民营企业的艰难处境。融资难,高通胀压力和招工难,这些问题挤压着中国私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他们是最活跃的一支力量,在经济放缓时,脆弱的他们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看到有朋友说广州的企业在微利的情况下关厂,深有感触,这里我也说一下我们的情况。   工厂由我父母在94年创立,地处长三角一个经济水平极高的城市。   主营业务是机械加工。   94年创办的时候固定资产约在两百万左右,没有自己的厂房,但这个行业的机械价值很高,200多万几乎都是机械价格。   父亲以前就是国营企业副厂长,业务能力极强。从94年建厂到2006年,每年保持15%的增长率。2006年企业达到发展高峰期,规模为150人,年营业额2500万,毛利润在30%左右。   那个时候父亲有了产品线更新换代的意识,开始积攒资金准备更新生产线。一条进口的自动线大约需要1000万左右。我爸当时空余资金大约有500万左右,原本考虑在07或08年上自动线。   06年的时候当地政府对工业园区重新规划,需要我们搬厂房。当时江浙各地都在争相新建工业园区,然而县镇财政缺乏足够的资金,所以他们就采取了一些今天看来是十分无耻的策略:   地方政府鼓励当地企业搬迁进入工业园区,然而工业园区里是毛坯厂房,既不符合工业厂房的标准,更无任何装修。地方政府当时承诺的是,各厂以租赁的形式搬入新厂区,自己支付厂房改建和办公区装修的费用,地方政府将在第一个租赁期(5年)到期后以便宜的价格将地皮卖给各个企业。而如果不搬迁的话,有什么麻烦自己看着办,传闻市政府要用原先的土地建立环湖景观工程。   说这话的是当地政府一把手,几十家企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迁入工业区。整个搬厂,厂房改建,厂房装修,耗去了大约500万资金。企业原先十几年的慢慢积累几乎化为乌有,更新生产线计划无限期搁置。   06年时通胀已经加剧,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广东地区的民工荒首现长三角。   我父当时为了留住工人,06年给工人平均加了10%工资。07年开春,我们直接雇了大巴到安徽和盐城接工人回来上班。   06年时较94年的工资涨幅就不说了,只说06年的情况。   厂里一线工人平均工资为1200,2线为800. 一个月做满20个工作日之后的每天100加班工资。厂里是免费吃住的。四人宿舍,一天三餐。   07年钢材和工业用油价格上涨,毛利润下降了10个点。我父亲开始着急。他把剩余的资金投入了当时在疯长的股市,想从里面圈一部分钱,再贷款在08年更新生产线。   从行业形势来分析,更新生产线势在必行。   结果在资金投入了六个月后,遭遇07年A股惨跌。还好投入的资金量不算很多,但是通过股市盈利这条路是走不通了。父亲只能回到原先的轨道上慢慢经营。   08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我们厂的主要客户,日本方面的订单量急剧下滑。我爸意识到工厂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了,开始采取裁员措施。08年底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人。   09年的时候有新闻说浙江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我们原先的供货方,浙江的微型企业,纷纷停摆。有一个跟我们配套了十几年的企业,还请我们去普陀山玩过。那天他们那边倒闭清算,还欠我们五万应付款。我爸去看他时,看到那个厂长,五十几岁的人,正被两个二十几岁的按在地上打。两个小年轻都是债务单位的,欠五十几万。我爸看这情况,那五万就没提了,直接买车票回来。   10年的时候人工继续疯长,普通一线工人2000都留不住。食堂里烧饭的阿姨,每天工作4个小时,给1500居然嫌少。当地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很多原先二三层楼的房子都换到三四套房。当地的工人在拆迁后一下子就坐拥了好几套房产,卖掉一套变现都有五六十万。区区一两千的工资已经不放在他们眼里。这,大概也算是房地产行业对实体行业的一个另类冲击吧。   10年传闻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辅助,可是只闻打雷,不见下雨。贷款标准一样很高。10年民间借贷开始流行,我们接触了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年利率几乎都在40%以上。民营实体行业很难有这样的利润率。我不知道都是什么样的企业在像他们贷款,但是我们这样的肯定不行。10年人工继续疯长,原材料继续疯长,原本不怎么做的低利润订单也要开始抢,没办法,不做,人工照样要付。   10年的时候账面出现亏损,这是开厂16年来的第一次。   做机械企业的可能知道,这个行业资金充沛率要求极高。拿到一个订单,人家什么都还没付,就需要垫原材料费,各种原材料先进入,出产品,送货,最后人家可能还是给你一些陈代汇票,需要一两个月后才兑现。这其实就是在原价上打了个折扣,毕竟在这个高通胀,高利率的年代,今天的十块钱,可能只有两个月后的9.5块钱,而我十块钱放银行里还能吃点利息,所以这一来一去就等于给你打了百分之几折扣。   但是没办法,这样的单子也只能接,这样的客户也得做。厂里有些骨干跟了我爸快三十年了,都把这厂子看成是家了。   10年的时候劳资纠纷开始逐渐增多,新来的工人做两个月就提要加工资。不然就走人。要知道工人从入厂,到能出产品,差不多就需要两个月左右的培训时间。刚能产出的时候工人就提出这些要求。我知道他们也没办法,外面工资现在都开的很高,不给我们做,他们可以给别人做。   整个社会在高通胀的情况下都变得浮躁,大家都想赚快钱,你赚钱的速度必须得高过钱贬值的速度啊。   10年底的时候,一线工人几个核心岗位工资已经涨到5000了。我父亲一年忙到头,过年的时候对我苦笑了一下说,今年白干了,一分钱没剩下。看着他越来越苍老的脸,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11年继续困难,父亲开始了改革,进一步大规模裁员。人数从100降到了不足40!   说来好笑,都说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却是越做越小。订单我们已经不具备消化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收购。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逐渐从一个生产型企业,变成了一个倒爷,只把检验关。而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能被上家知道的。大客户有人来视察时,我父亲是招呼亲戚都来帮忙,全部站到生产线上去装样子,没办法,真的就是难成这样!写的时候眼睛都是酸的。   现在我爸考虑的已经不是更新生产线的问题了,而是这些骨干如何给他们安置,让他们有个好归所。   11年的时候厂房租赁期满,当地政府给我们两个选择,1,根据市场价打8折把土地卖给我们2.年租金涨100%继续租。   11年的土地八折也是06年的三倍啊!   如果没有搬厂这档子事,如果搬厂不是由企业出资,如果06年搬厂时直接同意企业可以买断土地,我们都可以继续活下去,但是没有如果。原先那个做承诺的一把手已经高升,早不鸟你了,现任发话了,说八折是给出最大的优惠了。地方上企业06年到11年已经关了一半,剩下的那些企业有的贷款把土地买了下来,现在干起来出租厂房的勾当。   我父亲决定先续租两年再考虑对策。   以前在顺境的时候,地方上的局长,所长,各个都是好朋友,一起打麻将,吃饭。当然,每次活动的费用都是我父亲出。   以前不算什么,但在07,08年后这成为极大的一笔负担。金钱上的和时间上精力上的,耗费了一个企业家大量的原本可以用于企业经营的精力。   07年的时候当地资源环境局长暗示问我爸要钱。我爸提着5万现金和香烟一起去他办公室找他,被他骂了出来。我爸刚走到门外,他一个电话打到,说,老张,哎呀你直接来我这里怎么好看呢,周末出来一起玩牌。   我爸给我看过一张花费表,08年一年,各种给当地官员的招待费大约花掉30万,占那年毛利润的20%。民营企业税收已经够重,可是不知道总理案头有没有这另外20%的额外税收数据。   周末我爸妈陪局长夫妻打了一夜麻将,只输不赢,输掉5万。   原本可以直接给5万,现在给了5万还要牺牲一晚上的睡眠。   如果这样的困局仅发生在我们一厂,或者我们一个行业身上,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认命。可事实是,民营制造业几乎每一家都面临与我们一样的困局,区别只是程度多少而已。   镇里的企业家每年都会聚会,聚餐,探讨问题。今年的会刚开过。06年的时候是200人开会,今年各位猜是多少?减少速度比我们厂里的职工掉的都要快,今年是六十几个人。   除了两家企业是镇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年营业额过亿外,其他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都面临一样的困局。年度大会变成了诉苦大会。以前这些企业家都是讲究面子的人,也都经历过风浪,不愿在人前示弱。这次大家喝高了不知道谁先起了个头,企业家们都纷纷掏心掏肺的加入。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几条:    1. 融资渠道极度困难。 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长三角来说,年营业额5000万以下都算微型企业,但是这些微型企业却负担了长三角95%的劳动人口,和85%的税收,但是这样的企业,却贷不到款。浙江那边09年就开始有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后来老板们变聪明了,走之前去狠借一笔高利贷,然后全家出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接二连三的听说浙江那边有全民借贷,资金链崩盘的新闻。还有那个吴英案也是。都是被逼出来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民营企业这么困难,政府不出台政策扶持。难道把民营企业都逼死了,政府的日子就好过了?中国经济靠什么? 难道靠只进不出的国企? 还是靠外企? 靠淘宝?靠夜总会?    2.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 涨工资是好事,但是物价和工资一起涨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我想看贴的一定有人有这种心态,觉得我们做企业的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工人工资高了就抱怨。 其实不是的!工资涨,你涨的过物价吗?涨的过房价吗? 稳定的经济发展才是关键!人力成本上涨我们可以接受每年5-10%,但不是每年30%的跳涨。这会打破民营企业原有的生产规划和生产布局,90%的企业倒在了生产线更新换代的前夜!    3. 房地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 很多企业家都和我爸一样,后悔没在赚钱的时候多买几套房。以我爸为例,02年的时候一年就可以赚100万了,那个时候可以买3套房。当然,我爸是投资机会没掐准的负面例子。然而那些掐准了的企业家们呢?06-11年持续炒房,没人去在意企业的发展。那些关了工厂的很多人并不过的不好。以我爸的一个朋友为例,04年-09年,平均每年购入两套房,10年工厂日子不好过,直接关厂了事。10年的时候出手两套房,每套获利300%!这个于他来说是好事,但是这真的是我们的政府想看到的吗?企业家全去炒房?
个人分类: 社会大势|2301 次阅读|4 个评论
诺基亚真的快不行了:宣布裁员上万
热度 3 laserdai 2012-6-15 02:14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太阳总是要下山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诺基亚真的快不行了,断臂求生,这一招能管多少用?世界经济的大气候就不行,你还能撑多少天? 经营出现困难的移动电话手机生产商--诺基亚宣布进一步大规模裁员。 诺基亚说,计划2013年底之前再裁员上万人,也就是大约1/5的员工,以确保该公司的未来。 未来诺基亚将集中发展销路较佳的产品和服务项目。 总部设在芬兰的诺基亚不久前还是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商,但是最近一直无法与苹果和韩国的三星竞争。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33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这样的邮局非倒闭不可!
热度 1 manrongchen 2011-10-28 11:22
这样的邮局一定会倒闭,早晚的事 假如长期如此运作,这样的邮局一定会倒闭! 从我个人邮局取包裹的经历谈起。近日,因为我的家门上贴了一个单子,要求次日到文汇西路某号取包裹(没有说取包裹单),东找西找终于到了地方。极其空旷的大厅里除了卖集邮册的占据的空间,实际利用的有效面积很小,办事的人也很少,工作人员也是懒洋洋的。 按照我门上贴的单子指引,我到负责包裹的柜台问,一个女士将单子接了旋即递到旁边中年男子的手里,男子拿了单子走出包裹柜台到大厅门口的柜台上,在一沓单子中翻了一会找出一个包裹单(门口的柜台似乎负责邮政礼仪的,不知为何将这个包裹单交到他们手里?),我看到是写有我名字的包裹单,中年男子将我的身份证号码写在单子另外一联上,并且让我在上面签字,我以为签字就可以拿包裹了。男子用手指指说,到包裹柜台,马上又说在四望亭领取包裹。 四望亭路上的邮局和这个邮局是西南 - 东北对角位置,几乎跨越整个城市。到了四望亭邮局,一看,满地都是各种各样的大部头、成套的、精装的书,看了看大概是在卖书。 总算是看到包裹了。我希望工作人员称称包裹分量,柜台里的工作人员报出分量,并未将台秤的数字让顾客看到。 邮电是国有企业?为何让取包裹的顾客从城东北跑到城西南,再跑到城东北?邮局包裹组的人说,当天送去家里没人,包裹单上明明有电话不打,把取包裹变成取包裹单,然后再取包裹。 这样给客户制造麻烦的企业,倒闭是早晚的事! 延伸阅读: 某晚报 2011 年 9 月某日报道:“外受网络侵蚀,内被大锅饭拖累 邮局可能要从美国消失” 美国邮政管理局是世界上最大,可能也是亏损最严重的邮政公司。在今年 7 月份美国邮政才提出将裁撤高达 11% 共 3654 家效率不佳的分支机构,以应每年高达 80 亿美元的亏损。现在又要削减 20% 的人力,也就是裁员 12 万人。该局称资金状况恶化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如果得不到国会紧急支持,美国邮局可能无法支付本月到期的 55 亿美元账单,恐怕将于今年冬天彻底关闭。 链接: 日本邮政效率低下,也推私有化改革。 日本邮政 1871 年始建以来一直属于国营性质。日本国内设有 2.47 万个邮局,资产达 320 亿美元,拥有员工约 26 万余人。业务拆分成 4 家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邮政保险公司、负责柜台接待服务的邮电局和负责邮件投递的邮递公司。 2011.10.28 延伸阅读 1883年福尔摩斯之父柯南-道尔完成第一部小说,共计154页,随后寄给出版商,竟然杳无音信。1893年他为《游手好闲》杂志写稿时谈到此事。“那件事糟糕极了!出版商说他们从未见到那部手稿。而邮局则寄来无数的蓝色表格说他们与此无关。从那以后一直到今天人们再也你、没有听说过关于这部手稿的只言片语”。 丢了柯南道尔手稿的这个邮局,恐怕是最可恶的邮局了。 最近柯南道尔的这部手稿即将出版并登陆中国。 书中预言:“有四个国家在未来将成为超级大国,在我看来,最有把握居于第一的是中国,拥有吃苦耐劳的居民,坚韧、节俭、聪敏,有恢弘的历史记忆做支撑,它必将重返万国之首”
32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生源危机难解决 三本高校遭遇“寒冬”将破产
meixianghao 2011-8-19 08:54
生源危机难解决 三本高校遭遇“寒冬”将破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8日 09:54 中国青年报   “某市今年高考总分750分,高职录取线150分,较2010年下降140分,缺口仍然很大。”近日,高考招生工作刚结束,一所三本高校分管招生的副校长王平(化名)就忍不住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抱怨:“三批次录取的高校(即独立学院——记者注)已经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王平回忆,2008年和2009年,他们学校第一志愿的录取率还是100%;从2010年开始情况逆转,当年录取率下降为80%;2011年更是猛然降至50%,最后是通过不少“技术处理手段”才勉强完成招生计划。   “这种下降趋势不知何年是尽头?”王平说,全国高校生源危机中,323所三本高校首当其冲,他们不仅要应对第一志愿录取率直线下降的局面,还要面临专业稳定率不高,学生学习动力先天不足等考验。   于是,请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吃饭保住生源,到教育部门退掉剩余的招生计划,举办周六补习班与本科预科班……为应对危机,各三本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清华、北大都难“掐尖”了,三本垫底更失落   2008年,全国高考人数达到1050万的顶峰,随后开始下降。2011年,下降至933万,比2010年减少24万左右,资料显示这种下降趋势将持续至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教授姚远说,导致高考人数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我国人口出生高峰期已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以人口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北京市为例,2006年高考考生11.3万人,2011年下降至7.65万人,2013年大概6万人,其中还有约20%的考生会弃考出国留学,实际参加高考人数将只有5万多人。   “在这场高考生源危机中,清华、北大等一本老大哥都难‘掐尖’了,三本垫底的高校更失落。只有既不靠前、又不垫底的二本高校最不敏感。”北京一所三本高校的校长卢开(化名)说,2011年全国高考中有40名省、市状元向香港大学 (微博) 递交申请,最后港大录取了17名省、市状元,较2010年增长一倍。北京40名可上清华、北大的高分考生被香港大学录取。此外,被誉为“美国高考”的SAT尚未在中国内地开考,不过2011年内地赴香港参加SAT考试的学生达6000多人次。“看到这些情况,清华、北大的校长不着急吗?”   二本高校因为15%的高分考生轮不到其录取,另15%垫底的考生想进又进不去,他们一直录取中间分数段高考考生,受到的冲击最小。   “三本高校招不到生就将自断财路,破产倒闭。”王平说,很多三本高校在学校所在地招不满高考考生,就纷纷到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生源大省去跑马圈地抢生源,甚至把在A省落空的招生指标通过技术处理,调剂到B省进行录取。   过去,三本高校在招生宣传时恨不得把录取分数线“吹”得老高,以凸显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与教育质量之好,吸引更多高分考生来报考。现在,高考生源市场竞争激烈,三本高校就得想方设法把录取分数线说得越低越好,以免低分考生怕录取不了不敢填报志愿,高分考生又不屑于报考,结果两头落空。    僧多粥少,副省长只能先保省内高校“吃饱”   三本高校发展的处境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王平说,1999年高校大扩招,政府给高校下达招生任务,这所高校增加300个招生计划,那所高校追加500个录取指标,要求大家共同努力把大学扩招的目标完成好。三本高校趁势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当时,三本高校到教育部门争取招生指标几乎挤破脑袋。因为拿到招生指标就意味着开通了财路:公办高校的财政拨款是按学生人头数下拨的;三本高校多招收一个学生就可以多收一笔学费。同样一个500亩的校园,招生越多高校的办学成本就摊得越薄。   王平透露,以往每年春节前,他都要参加生源大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宴请北京80多所高校校长的活动。这些分管副省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第二年这些学校在给该省下达招生指标时每校多增加几人。“几乎都能如愿以偿。”他说。   当河南省高考考生从2009年的96.5万下降到2011年的85.54万时,已经变成校长请副省长吃饭了,但这个请饭难度就大多了。“僧多粥少,人家副省长要优先确保省内高校‘吃饱’,也顾不上省外三本高校。”王平说。   “一切都是围绕生源而变。”针对三本高校的各种招生策略,一位地方的招生工作人员一语点出了要害,“要什么样的政策都好说,关键是有没有考生填报你们学校。”   今年,全国只有四个省的高考生源没有出现下降,甘肃省是其中之一。北京某三本高校原计划到甘肃多招收一些学生,分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去了两趟,结果报名数不及录取计划的80%。不要说按150%、120%的比例进行投档,就连一比一的录取投档目标都实现不了,因为没有学生报考。   无奈之下,部分三本高校分管招生的校领导与招生办主任开始把剩余的招生指标退还给教育行政部门。   这里面还有学校的一些“小算盘”。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三本高校的评估都是以招生指标为准绳。现在不少三本高校办学资源本身就不够,招录的学生越多,离评估达标的标准越远。通不过评估的三本高校将被停止招生甚至摘牌。对学校来说,能否多招生、少招生待通过评估以后再说,眼前重点要解决有没有招生资格的问题。   另一方面,三本高校对分管招生工作的校领导与具体的工作部门都有量化的考核,即招生任务完成率等。退掉一部分招生指标,完成任务至少可以先把奖励拿到手,至于明年的招生形势与规模,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在是无暇顾及。    “世纪宝宝”拯救不了三本高校   王平说,非常羡慕那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他们在市场打拼,虽然很辛苦但终究生存了下来,且生命力越来越强。不像他们这些三本高校,至今躺在招生计划的“温床”上,竞争力也在慢慢丧失。假如像部分高职一样实行注册入学,有学生报考的话就给指标,否则就不给指标,三本高校将有多大的生存空间与能力。   “当前一本、三本高校生源危机的实质就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不信任。”王平说,三本高校学生学习四年需要10多万元,但可能毕业后10年都收不回这笔投资。这种“高收费、低含金量”的发展模式正在受到空前挑战。   同时,三本高校自身是否过硬也一直是社会公众诟病的焦点。部分三本高校的投资方只顾收取学费,获取眼前利益,招录一些高考分数只有100多分至200多分的学生进来与本科生一同接受教育,这令一些三本院校的老师很头疼,“基础太差,没办法教。”一些学校不得已,只好给这部分学生补基础课的“短板”,在周六办起补习班与本科预科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一年多来并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一位三本院校校长说:“三本高校发展整体进入‘寒冬’是不争的事实。一批软硬件不好,还处于投资阶段,以及把学费挪用到其他领域的三本高校都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部分三本高校把复苏的希望寄托在“世纪宝宝”身上,即2000年出生的孩子在2018年参加高考时,生源总量开始止跌并走向平稳。可王平对此并不乐观,“世纪宝宝拯救不了三本高校。”在他看来,三本高校突破高校生源危机,需要同时做好加法与减法工作,即加大投入,提高办学内涵与质量;降低学费收费标准,让更多的考生进得来,学得起,有东西可学。
个人分类: 大学|2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倒闭未必不是好事
热度 3 lhj701 2011-7-12 21:40
高校倒闭未必不是好事 刘进平老师《高校教师你如何迎接高校倒闭潮的到来? 》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31do=blogid=464205 ),警醒高校教师要居安思危,早做准备,迎接可能的高校倒闭潮的到来。 姑且不说这会不会发生,这儿从反面想一想,作为刘老师博客的一个补充。 如果真有高校要倒闭了,未必不是好事,原因交流如下: 1。这未必属于优质教育资源过剩。 倒闭的学校资源仍然可以优化到地域相邻的优质高校资源里 。 2。会加速教育质量的提高,优化高校内部资源调整,甚至有利于校际优质资源流动和聚集, 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教育服务 。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有助于打破高考独木桥。更进一步,可能会打破 应试教育 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以 创新和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 的教学方式的推行,有助于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 4。有助于高等教育资源 从行政性资源向市场性资源过渡 。从而形成 教育服务提供者(学校)和教育服务使用者(学生、家长)、社会(经济)和国家共同满意的 运作模式。 以上观点,敬请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2135 次阅读|6 个评论
机遇依赖型企业的特征
shuhualu1016 2011-5-19 11:36
作者:舒化鲁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很擅长抓机遇,也正是很多企业抓住了机遇,才实现了让人眼馋的赚大钱、快钱目标。其实抓住机遇,是任何一个企业实现发展的前提。放弃机遇,自找危机,对任何企业而言也都只能是死路一条。这里所讲的机遇依赖型企业,仅仅是指不注重企业四大价值的均衡增值和积累,而仅仅依靠发现、抓住一个一个机遇实现资源积聚的企业。这类企业,一旦机遇不在,发展也就陷困,甚至倒闭死亡,积聚的资源也移手归他人所有。 这类企业有七个特征: 1. 在经营思想深处,他们总是认为:市场竞争再激烈,总可找到竞争不激烈的市场;他人赚钱总是比他们自己容易。因此他们总是把绝大部分精力,甚至全部精力都投入在机遇的寻找上,只是想到要通过机遇实现资源的积聚,而从没有想到要稳定地积聚资源,更没有想到要均衡地增值和积累企业四大价值。他们迷信机遇,甚至陷入命运外在决定的宿命论。所以,这些企业的老板大都信神,在公司或家里都供奉有各种各样的神祗,尤其是财神,甚至不伦不类地同时供奉有赵公明和关云长文武两财神。 2. 这类企业没有稳定的业务、稳定的市场、稳定的员工。企业老板凭借一时的机遇和一身的胆量谋求发展,眼睛看到哪里,就把精力投到哪里。只要能赚钱,什么都不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描写,如果有三倍的利润,上断头台,他们也会无所顾及。他们大多采取“短平快”的形式经营,赚快钱成了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这类企业没有资源结构优化的概念,资源积聚也没有方向,企业发展没有后劲可言。 3. 这类企业生命短暂,长的上十年,短的两三年。在全球统一市场形成之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为活动于不同市场之间的企业老板提供了广阔的机遇。这每一个不平衡的市场之间就包含有大量的机遇。但是,统一的产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原材料市场一旦形成,机遇就变得狭小了,除了靠实力为客户提供满足获得收益之外,不再有快钱赚,靠机遇存在的企业也就走到了尽头。 4. 这类企业的老板和经营者素质相对低下,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完整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且大多道德意识薄弱,一个个都是典型的暴发户。因为抓住了一个好的机遇发了大财,把企业规模作大了,也仍然无法摆脱暴发户的心态。有钱时,威风十足,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对法律法规是视而不见。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拿几万块钱摆平!”机遇不济,没有钱时,则低三下四,毫无廉耻。 5. 这类企业规模一般相对比较小,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在规模以上的企业中,它们也是属于规模较小的部分。机遇和风险总是相伴的,侥幸抓住一个好的机遇实现了资源的积聚,往往难免在一次机遇赌博中输得精光。所以这类企业不可能长大,也不可能长寿。 6. 这类企业的老板很劳累,一天有四十八小时也不够用。不仅机遇发现、辩识要由他亲历亲为,因为他人发现确定的机遇不会无偿地奉送给他。利用机遇积聚资源的过程也得由他亲自操刀。机遇往往就是一个信息,在通过机遇把资源积聚起来之前,任何一个得知这一机遇的人都会来分享,使机遇发现者减少机遇收益。 7. 这类企业关注的焦点就是钱,一切随钱而动。没有诚信可言,没有责任心,对客户是欺骗,对员工也常常耍手段施伎俩。他们的眼睛一直向钱,仅仅盯住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大钱、快钱机遇,就像做小姐的赚快钱赚习惯了,再也无法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上班赚本分钱一样。所以,他们从不会重视从内部挖掘潜力,提升效益。他们没有这种意识,也没有这种能力。经营和管理都是粗放的,甚至没有管理可言。 这类企业不可能生、经营长久;也不可能升,积聚足够多的资源,长大成为规模稳定的大企业。已经倒闭的企业, 99% 属于这类企业,将来倒闭的企业, 99% 仍然属于这类企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舒化鲁,管理学家,规范化管理权威专家,网址: www.shuaaaaa.com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2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2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