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体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类体温正在神秘降低,体温低于37℃意味着什么?
热度 6 yanmeibaxia999 2020-2-19 19:40
01 最近,在公司或小区门口,保安大叔都会吆喝着拦下我,然后问出直击灵魂深处的终极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最后,保安给我深情一枪,看看体温是多少。每次我都忍不住看看额温枪的读数,发现平均低于37℃。不是说正常体温是37℃么?我都开始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啥毛病了。 我有个阿姨,在微信群里说:“我看37.3℃就不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发热。我本人正常体温常年低于36.5℃,甚至36℃。一旦到达37℃就有点不舒服。但很多医生在给我量体温后,都认为我不发烧,但我很焦虑呀。” 阿姨的话,突然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37℃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们的体温会偏低?这对我们有影响吗? 在此,海豚博士和你一起探索温度的故事。 02 故事要从1851 年说起,德国内科医生卡尔 ‧ 温德利希(CarlWunderlich)收集了2.5万人的体温数据,自此确定人体正常体温为37℃。一个半世纪前的研究,可信度还那么高吗? 199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医学教授菲利普·麦科维亚克(Philip Mackowiak)表示:我不相信!于是,他招募了148位健康受试者,连续三天、每天一到四次使用电子温度计测量受试者的舌下温度。 菲利普教授发现:正常人的平均温度是36.8℃。你或许会认为结果只不过相差0.2℃,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吧。 实际上,体温背后有很多的科学, 即使0.2的差距也会对身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看似简单的体温问题,其实并不简单。 03 202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从2000年起开始测量人的体温,并与19世纪南北战争的士兵体温记录进行比较。结果很惊奇: 现代男性体温下降了0.58℃,现代女性体温下降了0.32℃。 基本上每过10 年,人类平均体温就下降0.03oC。19 世纪,人的体温平均还是37oC。如今现代人的平均体温已降至36.6oC。实锤我们是变凉凉了呀,但这是为什呢? 与过去相比,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有空调了,室内温度很宜人,人体内不需要通过出汗散热,或者颤抖来御寒。同时,现在我们久坐,很少运动,代谢低,产热自然就会少。 我们吃喝拉撒都在干净的环境,接触微生物机会少了,体内免疫军队训练的机会也大为减少。哪怕发炎生病,也有抗生素和消炎药,发热的机会也急剧减少,所以人类正常体温下降。 体温降低是我们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 医生对病人体温的原有评估(超过37.7oC就是低烧)可能不大合理。在不同的个体间,使用标准体温判断身体状况,也是不合理的。 个体有差异,比起体温计数字,我们要更加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 04 体温是基础代谢率的表现,而基础代谢率又与寿命和体型有关。从科学角度出发,平均体温偏低对于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长寿是一个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表明,寿命长短因变量中,只有23–33%归因于遗传因素,其它的取决于行为和环境因素。在已知影响寿命的重要环境因素就包括温度。大部分现有证据表明, 体温降低可以延长寿命 。 研究人员降低小鼠体温(过表达下丘神经元解偶联蛋白2),结果寿命比对照组延长20%,相当于人类多活7年到8年。这是由于,较低的体温使机体新陈代谢放缓,减少了自由基的产生,拥有更长的寿命。 让人兴奋的是,在人身上,也有同样的结果。2002年,美国巴尔的摩市老龄化纵向研究, 体温低于中位数的男性在25年的随访中显示出更高的生存率。 对于宝宝,寒冷的宫外环境,导致棕色脂肪组织增强,从而解偶联蛋白的活性增强,活性氧减少,脂肪减少和炎症减少,这些因素对长寿产生有益的影响。综上, 人类体温下降寿命可能会更长。 05 此刻,外面冷风飕飕地,我脑洞大开:“出去吹吹冷风会不会有益健康呢?”想了想,还是算了。万一冻着,体温过低就得不偿失了。 每年冻死人可比热死的人,多得多。 对于成年人,体温持续35°C以下,就是体温过低的迹象。此时,身体系统开始受损,心率减慢、变得麻木、发抖、言语不清、意识丧失和脉搏减弱。 体温过低一般易发人群:老人、儿童、营养不良、疲劳、患有糖尿病和脑梗塞以及精神病的人。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比一般冬季高60% 。低温症就是一个重要死因。 人们常说:“喝点酒,暖和一下吗?”事实上, 喝酒会导致体温过低。 酒精会抑制发抖,让人体无法有效产生热量。酒精会引起血管舒张,让血液转移到皮肤上,导致皮肤表面会散失大量热量。同时,酒精还会抑制感官,让你不会感到寒冷,继续呆在寒冷中受凉。 秋裤穿起来,没事不要出去瞎逛,不喝酒,多陪陪爸妈总是没错的。 06 我们的体温受到 许多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一天中的时间和活动水平,以及女性生理期。 早上体温低,下午体温高(约0.5℃) 进餐和运动后,体温高(一般不超过 1 ℃) 婴幼儿体温高,老年人体温低 女性排卵期、妊娠期体温高(约0.6 ℃) 气温低则体温低,气温高则体温高(一般不超过 0.5℃) 最近,新型肺炎已经在全球蔓延。发烧是我们最担心的情况,那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烧吗? 导致发热物质有两大类。一类外源性,是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等产生的毒素直接刺激身体的温控系统—下丘脑,引起体温升高。例如最近的新冠肺炎。 另一种内源性,人体为了抵抗感染,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白介素1)刺激发热。 适当发热是免疫系统正在战斗,不一定是坏事。 发热的病症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感冒、泌尿道感染、脑膜炎、疟疾、阑尾炎等。注意的是, 血管炎、深静脉血栓、药物副作用以及 癌症 也会导致发烧。 体温异常,要重视。 07 小体温,大智慧。了解体温小知识,你的不安就会少一点。最后,划重点: 1. 人类体温正在降低,与我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药物使用相关。 2. 人类体温下降不一定是坏事,可能有益长寿。 3. 体温低于35°C,危及健康,注意保暖,严重时及时就医。 4. 适当发热是免疫系统正在战斗,不一定是坏事。 也有科学家认为体温降低不好,体温降低会降低免疫力。医学还是一门正在完善的学科,还有很多未能触及的地方,也不一定能解释个体的差异。例如,我阿姨几十年来很少运动,年龄大了,代谢也慢了。37℃时,就会感觉头痛,不舒服。 你怎么看?你觉得体温和免疫有什么关系? PS,致敬生命,逆流而上。 主要参考资料: 1.Flouris A D , Piantoni C . Links between thermoregulation andaging in endotherms and ectotherms . Temperature, 2015, 2(1):73-85. 2.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49555 3.Protsiv, Myroslava, et al. Decreasing human body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9(2020): e49555. --------------- 看更多走心故事,请关注公-众-号:逆瘤而上 -------------
个人分类: 免疫|8259 次阅读|18 个评论
用便携式红外测温仪监测体温靠谱吗?
热度 7 wangdh 2020-2-6 18:23
用便携式红外测温仪监测体温靠谱吗? 王德华 为什么要监测体温?人类作为恒温动物,体温相对稳定,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这是监测体温的基础。如果身体受到病菌或病毒侵袭,会导致发烧(发热),体温会升高。所以体温在医学诊断上是一个很普通又很重要的指标。 测定体温的方式有接触式的玻璃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数字)温度计,以及新近兴起的非接触式的便携式红外线测温仪。 接触式温度计一般测定时间建议 5 分钟 -10 分钟(口腔、直肠、腋部因部位不同,时间相应不同),加上每次使用需要消毒等手续,花费时间较多,使用玻璃水银温度计时还需要注意断裂等安全性问题,所以便利快速的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就更加受到欢迎。 那么人们很自然就有一个问题:红外测温仪测定的结果准确吗? 关于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的测定结果比较,有很多临床数据和报道,两者的测定结果很相近。关于红外测温仪与水银温度计或数字温度计测定结果的比较,也有不少研究。举几个实例研究: 人类体温的测定: 张小平( 2004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对住院的病人(测定 457 人次)和健康医务人员(测定 112 人次)用便携式红外测温仪测额部的皮肤温度,用水银体温计测口腔温度,结果表明:红外测温仪测得的前额皮肤温度比水银体温计测得的口腔温度低 2.16 ℃。如果以水银温度计测定的口温≥ 38 ℃作为发烧的判断标准,建议用红外测温仪测定时以前额皮温 35 ℃为发热判断标准。 高歌等( 2004 解放军护理杂志):水银温度计测定腋温,平均 36 .3 ℃(范围 35.0-37 .4 ℃)。红外测温仪测前额皮肤温度,平均 34 .8 ℃ (范围 31 .5 - 36.2 ℃),内关温度平均 33.8 ℃(范围 30.5-35 .8 ℃)。红外测定结果前额温度比腋下温度平均低 1.6 ℃ , 内关温平均比腋温低 2 .6 ℃。 邹婕( 2004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测定对象:门诊患者,样本量 70 。在室温 15 - 22 ℃和 23- 31 ℃条件下,用红外测温仪测定额头、耳孔、耳后温度,用水银温度计测定腋温, 结果为:环境温度 15 - 22 ℃时,腋温是 36.8 ℃, 额温、耳孔温和耳后温分别为 33 .6 ℃, 35.1 ℃和 36.3 ℃。环境温度为 23- 31 ℃时,腋温 37.7 ℃,额温、耳孔温和耳后温分别为 34 .2 ℃、 36.4 ℃和 37 ℃。作者建议用红外测温仪测温选用耳垂后下方凹陷处 , 并将环境温度控制在 15-31 ℃。 这篇论文注意到了环境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黄鹂等( 2010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比较了便携式红外测温仪、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和水银温度计的测定结果,测定对象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入境人员( 1000 人)。结果为:红外测温仪测定体表温度平均 33.5 ℃,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结果平均 36.8 ℃,水银温度计测定结果平均 36.6 ℃。这篇论文用到了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其测定结果与水银温度计的测定结果比较接近。 邬俏璇等( 2011 ,现代临床护理):测定对象:产妇 1500 名,环境温度 23 - 26 ℃。水银温度计测定腋温结果: 36.62 ℃, 耳式电子温度计测定结果 36.59 ℃,红外测温仪测定额部温度结果 36.46 ℃。作者认为电子体温计测量耳温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省时的。 苟菊香和周倩( 2016 , 华西医学):测定对象和样本量:患者人数 842 人,测定结果为:红外测温仪测定的额部的平均体温为 36.65±0.29 ℃ (测定距离3-5 cm ),水银体温计测定的腋下的平均体温为 36.55±0.38 ℃( 注:尽管差异很小,但有统计学差异,作者认为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测定结果不准确,还不能完全替代水银体温计 )。 陈慧英等( 2016 ,中国医学创新):测定对象:急诊科就诊的 600 例患者。对患者分别用水银温度计测腋温,用耳式电子体温计测耳温,用红外测温仪测额温,结果为:腋温 37.32 ℃,耳温 37.48 ℃,额温 37.04 ℃。根据结果,作者建议耳温式电子体温计可满足急诊预检分诊要求的快速、准确、安全的电子体温计。 动物体温的测定: 河生德等( 2010 ,黑龙江畜牧兽医):用红外测温仪对牦牛和绵羊进行了体温测定。水银温度计测得直肠的平均温度是 38.8 ℃。用红外测温仪在距离 3 米、 6 米和 9 米时的测定结果分别为:牛(测定部位是鼻镜中线上部与被毛交界处): 20.1 ℃, 18.5 ℃和 17.3 ℃;相应地羊(测定部位是被毛较短的鼻翼处)的结果分别是: 21.5 ℃, 19.8 ℃和 18.7 ℃。这个结果表明了测定距离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李飞艳等( 2010 ,中国医药指南):实验动物是大鼠,室内温度 26 ℃。测定结果:水银体温计测得大鼠的肛温平均为 36.6 ℃,红外测温仪测定肛温平均为 31.3 ℃。作者认为在室内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正常动物的体表温度与体内温度的差距应是相对恒定的,因此体表温度的升高与降低可以反应动物实际体温的变化,在具体数值上可以进行校对。 郭光楷等( 2013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以赛马为对象,在环境温度 30 ℃时,比较了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和红外测温仪的测定结果,红外测温仪测定赛马肛门表面的平均体温是 35.3 ℃,电子温度计的测定结果是 37.0 ℃,水银体温计测得的平均体温为 37.7 ℃。 结论: 徐坤等( 2014 , 电子测量技术)通过实验表明: 对红外测温的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环境温度和测量距离 。一般环境温度变化范围越小,测定误差就越小。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很遗憾多数研究都没有说明测定的环境温度,估计是在室温条件下测定的。另外,设备的质量(生产厂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从实际应用看,只要使用正确,便携式红外测温仪的测定结果还是可信的,但需要对设备和结果进行相应校对。人的体温相对恒定,是指体核温度。人体从身体深部到身体表面,温度有个梯度。在室外使用时,如当前各个场所对于流动人群的体温监测,要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 (进一步的信息可以参见下面的红外热成像图)。 当今热红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很迅速,如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野生动物的温度生理学、行为学和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逐渐应用于肿瘤(癌症)、炎症等医学诊断中。 下面是几张红外热成像测定人体和动物身体温度的图片(注:照片来自网络) : (注: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541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当前疫情防控阶段为什么体温高于37.3℃就要注意?
热度 4 wangdh 2020-2-3 15:41
当前疫情防控阶段为什么体温高于 37.3 ℃就要注意? 王德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恰逢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来势凶猛,其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是令人担心的事情。全国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在车站、机场、商城、居住小区、工作园区等人员流动多的地方都实行了监测体温等措施。为了加强疫情监控,对于有与湖北省人员接触或去湖北出差的人员,以及体温高于 37.3 ℃(也有规定 37.5 ℃)者,实行体温日报制度等措施。这个体温是身体哪个部位的温度呢?人类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呢? 为什么人类的正常体温是37C? 人们都知道人类的正常体温是 37 ℃ , 这个数值来自于一位德国内科医师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 1868 年, Wunderlich 报道了他对 25000 病人的上百万次腋部温度的测定结果,确定了健康成年人的平均体温是 37.0 ℃,也给出了体温范围是 36.2 ℃ -37.5 ℃)。这个建议被医学界采用并沿用至今。有报道 1974 年北京朝阳医院测定了 1030 名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测定结果(平均温度)是腋温 36.8 ℃,口腔 37.2 ℃,肛温(直肠温度) 37.5 ℃。身体的不同部位测得的结果有差异,肛温高于口腔温度,腋温低于口腔温度。 正常体温的范围: 所谓体温就是人体和动物身体的温度,是身体产生热量和散失热量这两个过程达到平衡时的一种状态表现。一般分为身体内部(深层)(体核温度, core temperature )和身体表层(体表层温度, shell temperature )。身体表层温度变化较大,体核温度相对稳定。一般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体温。 人类的正常体温范围一般在 36.3 ℃ -37.2 ℃。在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 36.3 ℃ -37.2 ℃;腋部温度的正常值为 36 ℃ -37 ℃,肛门温度的正常值为 36.5 ℃ -37.7 ℃。 人的体温受物理活动、年龄、女性经期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代谢有昼夜节律性,体温也会有昼夜节律变化。白天的活动量增加,平均体温要高于晚上。由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性,人类上午 3 : 00-6 : 00 的体温较高,下午 3 : 00-6 : 00 的体温较低。尽管每天体温有波动,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 1 ℃。 体温有性别差异,一般成年女性的平均体温比男性要高 0.3 ℃。同时女性在月经期体温较低,排卵后体温升高 0.3 ℃ -0.5 ℃。 体温也有年龄差异,年轻人的体温要高于老年人,儿童的体温高于成年人。 研究表明,身体内脏器官的代谢速率(水平)是不同的,所以各内脏器官的温度也不相同,如大脑和肝脏的产热量相关较多,温度在 38 度左右,肾脏、直肠等器官的代谢水平相对低一些,温度也低一些。 所以,体温有个体差异,有性别差异,有年龄差异,随运动、食物、节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体温多高就算发烧呢? 发热(或发烧, fever ): 所谓发热(或发烧 fever )是指由致热源引起机体的产热增加和(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而超过正常值。发烧是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保护机制,对于维护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有益的。但是体温过高,对于生理功能又是有害的。 在临床上,根据口腔温度判断和区分发热程度的高低,一般分为: 37.4 ℃ - 38 ℃属于低烧; 38.1 ℃ -39 ℃属于中等程度发烧, 39.1 ℃ - 41 ℃属于高烧; 41 ℃以上就属于超高烧了。大脑等组织对高温是非常敏感的,高烧和超高烧时要特别注意。 所以成年人如果口腔温度大于 37.3 ℃(或腋下温度大于 37 ℃,或直肠温度大于 37.6 ℃)就被认为是发烧( 这是低烧!低烧!低烧! )了。体温高于 38 ℃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有很多测量体温的方式,有玻璃水银温度计、数字式温度计和热红外温度计等,同时测定的部位不同,结果也会有些差异,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因素都是需要注意的。测量体温,应用体温数据,既要做到科学性,也要做到不教条。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65857 次阅读|7 个评论
咋还有温血动物呢?!他们怎么自行调节体温呢?太神奇了!
热度 6 arthurw321 2017-6-12 15:22
最近,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全身热血的鱼:月鱼。这让我们迷惑了,为什么有了冷血,还有温血?为什么本来是冷血的鱼里也会出现温血的?冷血是怎么变成温血的?体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让我们来详细研究一下。 一、什么是体温调节? 顾名思义,就是调节动物的体温。我们要知道,动物身体各处的体温是不同的。皮肤的温度最低又最多变,而大脑和心脏的温度通常是最高而恒定的。 动物,包括人,他们对温度只有两种感觉,冷或者热。在中间还有一个比较舒适的温度。什么是舒适的温度呢? 人类的夏季舒适温度是19—24℃,冬季是17—22℃。舒适温度与体核温度并不相同,人类大脑和内脏的体核温度都是37度。这是因为机体需要向外排出热量,而温度相同就无法排出了,自然感觉到热。 温度不仅仅是生理上客观的描述,更是心理上主观的感觉。有时冬天你也会觉得暖洋洋,有时明明是夏天你又觉得寒冰彻骨。所以心理比生理更重要。 在生理上,首先是环境温度通过机体的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传入大脑。这其中包括多级的正负反馈系统。 感受器几乎到处都是,无论是皮肤,肌肉还是内脏,脊髓甚至下丘脑都遍布着温觉和冷觉感受器。这些感受器是通过一些蛋白质如TRP家族在起作用。之后大脑再对身体的行为进行指挥。 影响感觉温度的因素有空气温度,气流速度,空气相对湿度,身体表面的湿度,运动强度,辐射源的温度等等。 二、为什么血液有不同的温度? 血液的温度反应的是身体的温度。所以冷血动物又叫变温动物,温血动物又叫恒温动物。有没有热血动物呢?其实是没有的,热血的少年倒是有一大堆。 所有的动物都需要让自己身体的温度维持在一个适合的水平上,这是因为酶需要一个温和的温度才能进行反应。 可是为什么有了变温还有恒温呢? 因为恒温比变温先进。变温要依赖环境温度。环境温度高,他们身体的温度也高,新陈代谢快起来,才能进行活动。如果环境温度太低,他们身体温度也很低,新陈代谢太慢了,就不能活动了。 而恒温动物可以依靠自己的代谢产生热量。只要食物充足,就可以维持很高的新陈代谢。这样不但有利于躲避敌害,捕猎,还方便交配呢。 从变温向恒温是一次伟大的进化。 三、体温是怎么调节的? 这是一个大话题。我们都知道热量传递有三种途径,热辐射,蒸发,和对流。变温动物也要依赖这三种方式来维持自己身体的温度。 1、 行为性体温调节 变温动物主要用行为来调节体温。有的行为很简单,有的行为很复杂。行为的强度和环境温度与体温的差值成正比。 当环境温度低的时候,无论变温动物还是恒温动物都喜欢靠近那些比周围温度高的物体,利用热辐射给自己加温。虽然恒温动物可以维持体温,可是有外援,不用白不用嘛。 谁不喜欢冬天烤烤火呢?各种动物都喜欢晒太阳,你喜欢不?甚至很多动物为了晒太阳还不去找食吃了,晒太阳比吃饭都重要。当然变温动物比恒温动物更依赖太阳。 甚至,当动物的体色或者毛羽是深色时,吸收的太阳能量可以让身体的新陈代谢能量消耗降低20-40%!大概黑人运动能力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新陈代谢能量消耗降低,就有更多能量用于运动了 除了要吸收热量,还要防止散热。动物的毛皮,皮肤,皮下脂肪,甚至某些行为(比如寻找避风的地方)都是有用的。当然还要尽量防止蒸发。 虽然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吸热快的东西散热也快,但是这是在波长和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动物散失温度的波长(4.0Xl0-8一2.0x10-5之间)比太阳光的波长要长的多,而且无论是鸟类蓬松羽毛用空气阻碍热量散失还是哺乳动物用皮下脂肪阻碍热量散失,都会使得动物更容易吸收环境热量而不是散失。 很多动物可以依靠集群来分享热量。比如在寒风中挤成一团的帝企鹅。 有的动物比如一些蜂类可以往身上洒水降低温度,而哺乳动物通常是选择进入水中,或者是用理毛行为把唾液涂在毛发上来帮助蒸发。 蜜蜂可以通过用翅膀扇风这种热对流的方式来为蜂巢降温。冬天又通过大量活动产生的热量为蜂巢增温。 很多昆虫可以通过营建不同模式的巢穴来控制温度。比如蚂蚁的巢穴,高处温度高,地底温度低。所以蚂蚁可以在不同的季节搬进不同的家来调节温度。 变温的鱼通常只在温度一定的范围里活动,比如靠近海底热泉。而恒温的鱼活动范围就大多了。这都是进化优势。 2、 自律性体温调节 除了行为性体温调节,还有自律性体温调节。这是指机体本身对体温进行调节。 温度高的时候,就要加强散热。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主要依靠蒸发。哺乳动物出汗,张嘴利用呼吸道粘膜蒸发水分,都是方法。 散热时的呼吸和普通呼吸不一样,是浅呼吸。快速的浅呼吸可以带走大量热量。 冷的时候主要增加产热来抵抗寒冷。在温度很低的时候,很多动物可以依靠肌肉战栗来产生热量。这是一种不随意运动,就算没有大脑的动物也可以。 蛾子都可以战栗。战栗虽然可以加倍产热,但是却持续不了多久。 除了肌肉战栗,非颤抖性产热方式还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临时的提高基础代谢率产生更多热量(这与褐色脂肪有关,婴儿体内很多,成人却很少),一种是通过换毛增加脂肪等方式来减少散失。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无限的,可以用无穷的方法去调节温度。而自律性体温调节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调节。你太热了可以吃冰激凌,再出汗还是热。如果太冷,跑两步还是冷,总不如进入一个暖气屋子呀。 四、温度调节有什么用? 虽然从外界吸收热量可以降低新陈代谢的能量消耗,但是新陈代谢本身却因为温度升高而加快了。这就意味着,食物消化的速度也提高了。 知道为什么蛇和鳄鱼消化食物要几个月而哺乳动物却一直都在吃了吧。提高新陈代谢对于捕猎,躲避敌害,求偶,交配等都有很大的益处。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动物的体温调节,其实植物也是有体温的。植物也有血液,只是并非红色而已。体温调节这件事虽然平常你几乎感觉不到,却是动物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之一。大部分食物都供给体温调节了呢。 如果还想看更多这样有趣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咋样? 白公子的生物课 vita-force
11787 次阅读|5 个评论
体温低于36℃是怎么回事?
sqzhang 2016-6-3 21:29
前几天感觉很不舒服,乏力,脸发热且通红,浑身燥热,微汗。自我感觉是感冒发烧。 因有高血压病,因此测体温同时还测了血压。结果如下: 第一天,体温(腋下)35.6℃,血压180/80 mmHg。没有用药。 第二天,体温(腋下)35.7℃,血压170/80 mmHg。仍然没有用药。 第三天,体温(腋下)35.5℃,血压 160/80mmHg。继续没有用药。 第四天,体温(腋下)36.7℃,血压140/74mmHg。无不舒服感觉了。 这是怎么回事?请医学专家给个说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业:关于体温37C原因的解释
热度 19 liwei999 2013-8-1 06:33
作业:关于体温37C原因的解释。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31/2013 12:05:54 “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 是王老师的一个说健康的帖子。镜某在小学、大学时代,都有过在海边中暑(热射病)的经历。日光直射带来的叫“日射病”,没有日晒的高温环境下的中暑是热射病。 在解释为什么会中暑的时候,原帖中有这样一段:【人的体温,一般人的体温(严格说应该是体核温度)在37摄氏度左右(至于 为什么是这个温度,至今学术界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 )。】镜某跟帖说,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因此王老师“布置”了介绍一下的作业。 生命体以及其生存的环境中必须要有水。对水的性质,有许多说法。井市里大多是要赚钱的各种“有利于健康”的说法,很少有人去关心学术上的东西。哺乳类的恒温动物的体温都在一个温度度段上分布,按理性的思考,就是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这个普遍性的原因从哪里找?从水的性质去解释应该说是有必然性的思路。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研究水的各种性质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水和生命关系的问题。就好比男女“办事儿”时不曾想着生孩子一样。这里讲的是“倒叙”,是为了“故事性”,并非实际发生的事件。德国人G.Peschel等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研究界面上水的 分离压 。这个界面很薄的时候,比如说小于微米的尺度,水分子的排列受界面的影响,其物性与宏观水的性质不一样。 作为研究人员,当然要想到观测不同参数条件下的物性。Peschel就测量了不同温度下水的分离压的举动,发现在15、30、45和60度温度处,有分离压的高峰出现。从谱分布看,这样的水的物性的变化必然会对细胞层面的活动带来影响,因为细胞之间的缝隙、细胞内的空间等,都是微米以下的尺度。研究人员毕竟是受过训练,当然会这样想。W.Drost-Hansen就是这样思考的人,在分析了大量的数据后,他提出个这样的假说:15、30、45和60度都是不利于生命活动的温度区。比如说 低温灭菌 ,不让蛋白质变性而达到杀菌的目的。15度时会出现植物的低温冻伤。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温度区大约是在这些温度之间。30度和45度的中间大概就是37、38度,人类、哺乳动物基本上在这个温区里维持生命活动。寒冷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个很大的威胁,体温27-28度就要冻死人了。 综上所述,作为体温37C原因,可以解释为来自介观尺度层面水的物性对温度变化的特性。这样的结论都是在综合了各种不同领域里的基础研究结果之后得出来的 新见解 。能得到这样的见解,正是做学问的快感所在,与发现灰姑娘是美人坯子的感觉大概是一样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8106 次阅读|31 个评论
Unpublished data:short-term effect of DR and Exercise
elric1986 2013-7-26 03:48
………………………………………… 《趣味帖》欢迎大家灌水!! ………………………………………… 关键词: 短期效果,节食,健身,体重,体温,体检各项指标,健康寿命... 背景介绍: 本人加入农学院附近的Stadium健身俱乐部已有250多天,健身次数大约为每周4次(周一~三,周五),每次约1.5-2.5小时(有记录,数据待处理),周四晚有时游泳(还未routine化)。健身计划主要是跑步15min,速度8-10-12km/h,每5min加速一次,热身运动后压压腿,跑步之前之后均测体重(差别在0.2-0.4kg);接着是常规力量练习:胸前平推、夹胸、肩上举,胸前平拉、哑铃等,每项每组10-15个,慢速,共做3组;之后练习腹肌15-30min(若不参加课程的话,参加操课的话,去上腹肌练习课程)。根据每天晚上的操课(有教练),选择性参加,我喜欢周一、三、五的拳击操,拳击操完后接着腹肌30min;周二晚上的动感单车1h,很有感,加上强劲的节奏音乐,爽歪歪了(骑完后一般体重立马降0.5-1kg)。 另一项是节食,一般来说减少日常摄入量至吃饱的70-80%即可,但要加强蔬菜水果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减少碳水化合物比重。由于我很少关注calorie的摄入量,因为overwhelming的有关节食的研究表明节食带来很多好处的关键不在卡路里的减少(我们实验室也有相关研究,哈哈),而在于相关的营养元素和食物的组成有关,components of diet,比如蛋白质(有个每日摄入的最低标准,我忘了回头补充)。 我个人的做法是每周末做好饭菜保存冰箱,提供下周一二三的午饭,周四周五面包三明治或者pancake,加鸡蛋和肉。蔬菜常吃西兰花,豆角,西红柿,蘑菇,黄瓜等;水果有最爱的苹果和香蕉,橙子还有猕猴桃等;坚果一定不要忘了,有花生,开心果(Aldi便宜),Pine nut松仁,核桃和腰果等;其他的如饮料基本不喝soft drinks可乐什么的,绝大多数只喝小黑狮子超市的2L一瓶的矿泉水,便宜实惠,加上偶尔的啤酒或红酒。关于冰箱保存食物好不好,暂不讨论了,尽量不要放了时间长了为好,我还是有点懒。 当然,要是有机会吃好的,我绝不心软,但也不会spoil myself吃到扶墙走 数据统计与分析: 因为这纯属个人兴趣爱好,所以只作简单的日常记录,包括早晨起床后的体温测量,健身前后的体重,日后俺如果有更多的personal medical care equipments,我将很有兴趣去尝试呢,比如血压计、测心跳的和血糖仪(打算买个试试)(之前有听到一个报告关于Quantified self,有兴趣者请google之)。数据输入excel保存,待日后查看和分析,用作比较。本人也在和健身房遇到的好朋友商量,可否参与进来,那样多有意思哈(据我观察,好多都是坚持了练习了很久的朋友,有男有女)~ 我的体重数据记录开始于办理健身卡后,也就是2012年10月28日;腋下体温记录开始时间不长,大概在参加了之前VIB组织的一个lifelong fitness and aging的报告后,也就是了解到quantified self后吧。 实验结果: 我将分别上传两个图,一个是体重记录(图1),另一个是体温记录(图2)。体重记录的图显示为每次去健身房锻炼前和完成所有练习后的体重,很有意思哦~大家请看,其实想减肥,只要坚持1-2月时间就可以瘦下来啦。我是去年9月份在国内呆了一个月,每天吃的好,体重上升飙到67.5kg,锻炼后立马降下来了。我得到的pattern和不久前报道的研究数据有相似之处(见图3),不过它的表明适度的节食10天之内体重就立马下降,然后平稳下来。感兴趣的请查阅文献Robertson and Mitchell, 2013, Benefits of short-term dietary restriction in mammals. 当然,我这个不是经过严格实验控制的,所以结果有variation也正常,同时也要注意每个人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的哦! 本人身高约1.68m,BMI稳定在22左右吧,fit well~ 第二个图呢我的体温pattern,近期大概2个月的数据,还在继续测量中……哈哈,过段时间再更新。 会不会有人要问为什么测体温呢?第一简单易操作,第二体温的波动对个人健康有很好的indication,包括感冒发高烧或低烧啊,紧张啊等,还有其他的比如甲亢,哈哈~睡眠不好也会使早晨的体温有所改变的哦!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an_body_temperature 。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两个图分别出现一个拐点,那就是我去印度旅行回根特后生病发了个小高烧,15天旅行体重也下降了2kg,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杠杠的。 最后再说一句题外话,本人enjoy it and make me feel good,也已习惯这样的健身强度和饮食调整。从大学也就是2004年开始就坚持跑步、力量练习和游泳了,强度不大。我不是要长大块子肌肉,健康更重要,特别是延缓衰老,同时还能降低患病风险。 祝大家生活健健康康,防衰老秘诀就是moderate dietary restriction和regular exercise,其实在古时的天朝就有啦,想想武当张三丰张真人也! 这才是我博士研究的老本行呢,下次继续谈论营养、衰老和疾病的问题,涉及到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疾病生物学,如癌症、糖尿病等。
个人分类: 乐趣科普|3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2、观测数据_用于研究的“原材料”
baishp 2012-11-27 02:59
2、观测数据_用于研究的“原材料”
(1)体温数据的原始记录。不失一般性,略去其十位数“3”及小数点,如36.85℃即记为685。 (2)血压、脉搏数据的原始记录。血压值开始一段时间使用千帕kpa作单位(高压部分略去百位数“1”),后换算成并一直改用为毫米汞柱mmHg。脉搏值单位为次/分钟。 (3)将体温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4615×12的体温数据矩阵TW4615_12。其中4615来源于1998、2、20~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4)将血高压(为简便计,我常将收缩压称为“高压”)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2672×12的血高压数据矩阵GY2672_12。其中2672来源于2003、6、17~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5)将血低压(为简便计,我常将舒张压称为“低压”)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2672×12的血低压数据矩阵DY2672_12。其中2672来源于2003、6、17~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6)将脉搏数据经3次样条插值处理并整理后,得到一个2672×12的脉搏数据矩阵MB2672_12。其中2672来源于2003、6、17~2010、10、9之间的天数,12为每天的插值点数(自临晨1点至晚23点,平均每2个小时取一个插值点)。 (7)截取矩阵TW4615_12后面自2003、6、17~2010、10、9日的部分,得到一个2672×12的体温数据矩阵TW2672_12。此矩阵数据用来与GY2672_12、DY2672_12、MB2672_12作横向比较。 (本文首发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0oofr.html 首发时间:2011-01-04 20:03:01)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4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论体温
liwei999 2010-12-24 18:51
提上来再论体温。 (130584)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8 06:45PM 恒温动物的基础代谢率(单位重量、单位时间的发热量)与体重成0.75次幂,是3/4,而不是表面积的2/3。这个法则不仅对哺乳类有效,对爬虫类、单细胞类生物也都适用。不同的是体重为零时的斜切有所不同,单细胞最低(基准数),爬虫类次之(8倍),哺乳类最高(230倍)。因此,讨论这个问题时,表面积的事儿说说可以,但上不了台面--定量地分析,更不能随便对天真的大众忽悠了。这个表面积法则或许要误导很多人1辈子。 按照科学研究的手续,任何假说与多数观测事实不符时,需要修正假说。漂亮的0.75次幂可以有别的物理模型来说明,但不是单纯的几何倍率的表面积。不同的斜切只能讲是高级化了的代价,运作模式的不同,好比是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基本消费的不同。 为什么不去直接对决?因为没有这个必要。方博士要写东西、要有些故事性的题材。能以数理模式看世界能力的人不为多数,没有必要要求人人都有这样的能力。昨天青年报能有亩产万斤的文章,今天就会有体温与表面积的话题。 唯一可以在这里成为问题的是写作伦理的问题。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是抄来的?还是自家算的?不能自恰的数字关系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重量差5倍比较好测量,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身体表面积却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60%就可疑了。因为0.2的2/3次方是0.34。除非想像裸鼠的密度很低,是达马拉兰鼹鼠的一半。虽然不是万斤那样醒目,但是 引用: 这样,散热速度就是其3倍。 也是够呛。因为生物的散失热量多好理解,而散热速度高就很不妙了。 引用: 裸鼹鼠的基础代谢率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低的,与爬行动物的相当。 一句,一般人不会看出有问题来。但是,由于在双对数作图中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体重/基础代谢率曲线是两条斜率相同而斜切不同的直线,哺乳动物中最低的与爬行动物的相当就说不通了。y=x+1与y=x+2两条直线,x=1时,一个y=2,一个y=3,如何能相当呢? 这样一看,通篇冷血的哺乳动物的说明就与麦子博士的喝牛奶的议论有一比了。麦子博士的喝牛奶荒谬在后边的抒情,方博士冷血的荒谬发生在中段的代谢率。一个很容易识别,一个则相当隐蔽、属于未必故意的骗人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非要转的话需要去掉一些多余的文字。 (13059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8 08:38PM 镜某并不十分愿意转,因为没有这个必要。这里发发,不过是属于牢骚话了。比如对立委夫人的不吃糊的东西的认识,很难说得通。况且大象耳朵的文章时已经说过了这个问题,至少方博士并没有认识这个理解上的错误。 老五讲不公正也不很妥当。因为在数字不能自恰的问题上,属于硬伤。再者进化论不能算是科学,至少是从数理的意义上。从爬虫类的代谢量到哺乳类的不连续,说明生命史上发生过不连续的变化。至于这个变化的理由,讲不知道、或者是偶然是第一近似。然后才是什么 引用: 保持恒定体温的优势在于生理活动基本不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在夜间和比较恶劣的天气都能出来活动,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和寻偶 的说法。应该警惕优势在于这类的提法,因为这与多样性的认识往往是相悖的。 说到多样性,前不久,数钱兄提到了顶风行船的可能性。可惜那个帖子没有多少人响应。逆流直上也是常识中认为是困难的事情。但是能量是标量,不具备方向性。也就是说: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利用水流的能量逆流而上。据说也有这样的实用事例、属于非现代文明的。 进化是个大课题。方博士的是一个理解法。问题在于方博士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理解的正统性,很有些宗教的气味了。对唯一性崇拜,是何院士方博士的一个弱点。但也正是这个弱点才能够成为斗士。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老镜,下面就看你的了。 非要转的话需要去掉一些多余的文字。 (1105 字节) - mirror 08-01-24, 08:38PM (130597) 没等及,已转。FZZ若回应,你是策马上前应战还是继续在这里鸵鸟? 一随机应变,二看心情。 看麦子与看方博士,在镜某这里基本上是等价的。麦子能自觉出自己是文科,而方博士不能自觉出自己是文科。这一点是两者间的差异。两个人都不是有意识地要欺骗什么人,主观上都是要启蒙黎民呢。 (190 字节) - mirror 08-01-24, 09:03PM (130606) 还是要相信有理不在声高。镜子的功能就是让人看看像。 (空) - mirror 08-01-24, 08:52PM (130600) 既然抓到硬伤,那你这次相对有利。就是不知你能否硬到最后。 那就要去医院了。高潮过后自然就要软了。表面积的说法的确很诱人,玩量纲也确实很爽。但是与观测值不符的假说,只有放弃。 (76 字节) - mirror 08-01-24, 09:07PM (130608) 问题是能否发现粗细一样,而长度是两倍的蛇。这个事情要造物主决定,想像是无能为力的。 (130630) Posted by: mirror 引用: 那根本不是问题, 问题是:是否所有的蛇长度大一倍粗细也一定大一倍 不成思路。肉的比重应该是差不多。 重量的增加带来了体积的增加。就是个球,表面积也要有2/3次方的法则。 但是这个几何法则对承重这样的力学系统不能适用。这里面还有个物理近似法则在起作用。3/4次方恰恰与这个法则暗合。 (130639) Posted by: mirror 简单答复一哈 (130629)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1:30AM 引用: 裸鼹鼠满身是褶子,便于在狭窄隧道内转身 不太可信。因为许多裸体的动物都是这样满身是褶子。无毛鸡都是如此。小孩子生下来也是如此。 看图片后,60%的说法就更加不可靠了。对良导体,比如铝材等,扩大表面积对散热有利。不良导体比如塑料等,多几个褶子基本没有什么扩大表面积带来的利益。如果论学术,热传导量与传热面积(也就是体表面积)成正比,与面形状因子成正比、与热交换系数成正比。这类褶子不会划到面积中去,只会归到面形状因子里去。 比较烦引用百科全书来说事儿的。动物的重量(约等于体积)与基础代谢量的关系是3/4次方属于观测事实。如何解释呢?可以用表面积来解释。但是这就必然要再导入一个9/8次方的因子来匹配。如果有足够的证据,用2/3和9/8两个因子的乘积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人们没有这样的证据。这个时候怎么办?否定表面散热说是个选择。 至于 引用: 统计事实不支持内里产热说 的说法,实在是不敢恭维。不妨把生命与热作一番比较。如果生命发动机的自耗与其自重的3/4次方成比例的话,认为有一个因子的自然法则在起作用是个很正规的思路。而这个自耗最终的出口也只能是热。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回答:60%可能是按剥皮后的皮肤表面积算的 这个说明比较接近现实。 (13066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9:28AM 但是 引用: 要科普的是假定除体积/面积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动物的进化,选用2/3是合理的。 本身不合理。 解释生命现象不能哺乳类一个说法,爬虫类又一个。恒温动物用维持体温说事儿,到了变温动物就忘了这个说法了。代谢率对体重的斜率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果适用于恒温也要适用于变温。这也是个科学的手续。 镜某认为斜率是表示生命现象中代谢过程的共通法则。内插斜切是生存模式的不同。好比人类中有城里的有乡下的,有农民有牧民这样的生活模式。每种模式的生活费用不同。也不是费用高就是进化,就是优秀。 当然,对着数据分布图可以有很多故事。但是2/3次方是个基本上被否定了的假说。理由就是您给的 引用: 与2/3相比,3/4与更多观测事实相符 。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引用: 各位还有耐心来跟这位要以一人之力横扫所有科学学科的天才理论家理论啊?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2008-01-25, 02:29:39: 回答: 牛奶和哺乳,麦子与小方。 by: mirror ZT 由 @ 于 2008-01-24, 19:45:46: 我在几年前早就失去了和这位天上地下全知道、相当于1000个朱海军的人理论的兴趣。 人家靠的是天才的逻辑,比如我以常人的逻辑要说明为何裸鼹鼠是变温、基础代谢低,天才的逻辑却是把要结论当条件,一句由于变温与恒温动物的基础代谢量不同,这种直接比较就失去了意义,真是让人只有佩服得五体投地。 免战符出来了,也就不好再打了。论3/4幂次。 (130648)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7:40AM 2/3的法则是几何法则,是各向等价的情况。地球上的事情并不是各向等价,所以分水平和垂直。因此,地球上自然发生的事情必然要受到这个边界条件的束缚。 考虑直立柱子的情况。自重与体积成比例,量纲是X的3次方。而承重的力学因素是柱子的截面积,量纲是X的2次方。自重作为变量调节时,极限的力学比例条件是柱子的截面积随自重的变化与自重本身的变化一致。也就是说柱子的截面积对其自重的比值不随重量的改变而变化。最通常的情形是截面积成为自重的函数。现在自重WV,V体积/S截面比不随VL3变化,则要求截面积的量纲必须也是L的3次方。因此,单纯几何学的V=截面积X高L3,考虑了重力作用之后,V就是截面积(重力条件)X高L4了。此结论对应着常识:立柱的增粗率要大于其增高率才能成立。这个常识用在地球的动物身上就是:动物重量是其几何长度的4次方,或者动物大小是其自重的1/4次方。 对几何尺寸的体积分又可以得到自重本身。因此,自重本身=(自重的1/4次幂)3=(自重的3/4次幂)。这个等式需要如此读解:现象论的自重比例于力学论的自重的3/4次幂。进一步可以认为现象论的自重应该比例于生命代谢量。由此,代谢率应该比例于力学论自重的3/4次幂。 这也是一种解释。至少可以与统计相吻合了。当然,这也是蒙了。因为到了微小的单细胞,重力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代谢还是自重的3/4次幂。也许黏性力里有重力的影响?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免战牌之二:不管是2/3还是3/4,与问题无关 (13075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5:10PM 引用: 不管是2/3还是3/4,与问题无关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2008-01-25, 09:36:51: 回答: 指数是2/3还是3/4仍有争议 由 Yush 于 2008-01-24, 23:17:29: 我们是在说理论上的散热速度,不是在说实测的基础代谢。 不过,裸鼹鼠的皮肤皱褶应该是在变成变温动物之后,为了扩大身体表面积提高与环境温度的热交换速度而出现的,不应在此考虑进去。我将只按体积-表面积比,把60%改成40%,把3倍改成2倍。 有句老话,叫什么什么为政治服务。如今,题材也要为主题服务,说改就改了。这不, 引用: 把60%改成40%,把3倍改成2倍。 也可以认为是君子豹变,也可以认为是没有见识。 法的世界里讲究分清事件,与主题无关是个重要的概念。而物理科学--科学的本家就有些不同了。空说理论上的散热速度而不联系恒温动物的实际,恐怕教条主义都算不上。按表面积解释的说法一百多年前就有。那时的科学中心在德国,有人利用不同重量的狗(3到30千克)试图验证这个说法。从跨一个量级的双对数描图要得到斜率3/4与2/3的区别,恐怕要很难。而今天人们要说的斜率3/4是从跨12~18个量级的双对数描图,斜率3/4与2/3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了。显然,方博士是没有看到过这类图才说没有关系。 有趣的是方博士也发觉自家文章有些不妙之处了。 引用: 不过,裸鼹鼠的皮肤皱褶应该是在变成变温动物之后,为了扩大身体表面积提高与环境温度的热交换速度而出现的,不应在此考虑进去。 可惜,有些东西是不能坚持的。这个修正了的说法也是自相矛盾。多数人大约不明白哪里是不妙之处,这里不妨解释一番。 方博士认为裸鼠是从有毛进化到无毛、恒温进化到变温的,并试图利用表面散热的物理模型说明这个进化是有道理的。因此就有了皮肤皱褶应该是在变成变温动物之后的说法,不然的话不利于当初恒温动物保温。但维持恒温的成本太高,裸鼠们不干了。因此就有了变温,因为变温的代谢率低;褪毛,因为没有保温的意义了。故事到此还算比较完美。可是认为皮肤皱褶是 引用: 为了扩大身体表面积提高与环境温度的热交换速度而出现的 就是蛇足了。因为丝毫看不出来变温动物需要对环境温度作高速响应的必要。 方博士的失策在于用一个已经被淘汰了的说法硬性解释恒温动物、变温动物的一些问题,不出破绽才是奇迹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有知无畏+无知无畏,还怕什么呢? (130655)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8:31AM 比如,方博士要 引用: 以常人的逻辑要说明为何裸鼹鼠是变温、基础代谢低 ,援引的道理是表面散热假说。 如果文中有这样一个交代,也就没有必要横扫了。因为人们可以知道这个说法不过是众多假说中的一个。但是有多少人可以看出来破绽呢?这就是反对意见的意义了。 回答:一块石头落地后的轻松自信。 至少自信也要有两说。自信人生三百年的自信, (13066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9:36AM 与方程式解出的答案的自信有所不同。 从镜某掌握的信息看,表面散热说不可信。可信与否可以认为是两种意见证据的拼搏。表面散热说致命伤很多,因此镜某不信。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倒是有一问:镜子的常识真能横扫么? (130653)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anuary 25, 2008 08:17AM 仔细看,发现镜子的论题还是很有选择性的。有些题目属于镜子的兴奋点,比如科学哲学,比如飞机为什么能飞,人为什么吃饭之类,镜子可以一直论下去,深入到各种技术细节,也有的题目镜子只是做哲学家的宏论。 难道当年的朱海军也横扫么?只听说过他有过直立行走与性交体位的奇谈怪论,还有他无穷精力的传说。有意思的是,小方与麦子在峰巅论上有惊人的一致。 引用: 镜子先生颇有当年海军先生之风,站在网络的峰巅, (72 bytes) Posted by: 麦子 Date: January 13, 2008 11:23AM 疯疯癫癫。 又跟小方学了个皮毛,居高临下,做大师状。 唉,可怜的人。 总之大家都是网虫,吃饱了要做网上运动那种.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45,24521 http://www.xys.org/forum/db/3/19/17.html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流来袭,多关心家里的老人
libaosheng 2008-12-6 09:28
气温急剧下降,我们一定要多关心关心在家的老人。数九寒天,当老人的体温在35℃~36℃之间,而室内的温度在 10℃~18℃时,老人能向人告知冷的感觉;但是一旦老人的体温降到35℃以下,也就是低体温状态时,他就不再诉说有冷的感觉,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不明显,一般人感到冷了打寒颤,皮肤会紧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而老人因为反应不明显,甚至没有反应,体内的热量就不断地散失,体温也就越来越低。如果这时没引起家中人的注意,就容易发生危险。低体温不是突发的,在发生之前的几天中就有症状:皮肤苍白,发凉,并有紫癜或大水泡病变;面部肿胀,颈部和上下肢的肌肉僵硬,胃发胀,有的打寒颤,动作思维发生障碍,呼吸频率及咳嗽反射降低,心搏徐缓,有突发室颤或心跳骤停的倾向等。   还有某些药物的作用,如吩噻嗪类药物,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等这些药可引起老人低体温。由于低体温的测试比较困难,又不易察觉,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对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多穿些宽松的衣服,戴上帽子,吸烟的老人一定要停止吸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