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防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等离子接地极在雷电防护中的作用
woshi147 2015-11-12 10:14
电解离子接地极适用于各类有较高接地请求、接地 防雷工程 难度较大的场所,与传统的接地方法相比较, 能使雷电冲击电流及毛病电流更快地分散于土壤中,因而,在恶劣的土壤条件下, 接地产品 效果更为显 著。电解离子接地极适用于各类有较高接地请求、接地工程难度较大的场所,与传统的接地方法相比较,   能使雷电冲击电流及毛病电流更快地分散于土壤中,因而,在恶劣的土壤条件下,接地效果更为显着。HOTATI电解离子接地极应用的保湿配方、离子缓释、潜深接地、长效降阻四项前沿科技最大程度处理了降阻性、耐腐性和使用寿命等疑问,使得该商品在各项接地功用和适应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应用领域非常广阔。   打破土壤的约束—―电解离子接地极包括的回填资料具有杰出的胀大性、吸水性及离子渗透性,经过毛细原理完成水分保留。等离子接地极,接地 防雷工程 不管气候或周围环境怎么改变,都能使周围土壤坚持必定的湿度,以到达最好的导电状况,且能跟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展周围土壤的导电规模。适用于不一样的地质条件,在黑土、黄土、盐碱土、废物土、回填土、风化沙土、细沙土、黏土、山地经过优异的施工工艺均能到达杰出的接地降阻效。   领先科技及资料—―电解离子接地极由领先的陶瓷合金化合物构成,电极表面是紫铜合金,以确保最高导电功用及较长使用寿命,并配以表里两大品种填充剂。经试验证实,土壤电阻率过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缺乏自在离子的辅助导电效果。接地导体外部的回填料是以具有强吸水力,强吸附力和阳离子交流功用高的资料为主体,配以长效、降阻、防腐功用强、胀大系数高不受温度改变影响、耐高电压冲击的多种化学资料为辅料。   电解离子接地极主要用于处理接地导体周围的湿度、离子生成含量、防腐保护等疑问,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然后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用地增强了雷电导通开释才能。导体内部填充资料富含特制 的电离子化合物,能充沛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经过潮解效果,将活性电离子有用开释到土壤中,与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效果,愈加推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且坚持阻值长期安稳。导体内部的化合物,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化组成胶质通明状况。咱们使用胶质化合物的导电功用,使全部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离子交流的状况中,然后构成了抱负的电解离子接地系统。导体内的缓释填充剂埋设后,接地电阻会逐渐下降,半年至一年内到达安稳值,埋设缓释进程能够长达50年。
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宁波一石亭遭雷击致1死16伤,系未按国标采取防雷措施之故
ljry8044 2013-9-16 09:34
参见: 宁波一景区石亭遭雷击穿致躲雨游客1死16伤(图) 其中,死者无重大伤口,有雷击烧焦的伤痕。 记者联系上北仑旅游局一位负责人,据她透露,石亭没有避雷措施,他们从当地气象部门获悉,石头是绝缘体,国家也没有强制规定要求石亭建相关设施。 据气象部门监测,昨天北仑属雷暴天气,事发时,事发地雷电强度很大,遇到这种情况,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雷击事件。不幸的是,当时石亭内凑巧有游客躲雨。 事实上,其一,即使石头是绝缘体,位于山顶高峰处也易遭受雷击。 相对于空气来说,石头就是良导体,只要高高突起,附近雷电必然会首选其放电,从而累及下方人群受雷击(云层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了足够大的电场,就会击穿其与地面之间的空气放电,但如果有比空气导电性更好的树木、建筑、石头等各种措施以及行人,那么,则首选这些设施以及行人放电,如果有金属,则更佳,这就是防雷的基本原理)。 其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该石亭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须有充分的防雷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3.0.4 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 0.05次/a 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4.4.1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外部防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也可采用由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混合组成的接闪器。接闪网、接闪带应按本规范附录 B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 20m×20 m或 24 m ×16 m的网格;当建筑物高度超过 60 m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接闪器之间应互相连接。(注意,是将整个建筑防护住的接闪网等,而非防护作用非常有限的避雷针) 4.4.2 突出屋面的物体的保护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 4.3.2条的规定。 4.4.3 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宜大于 25 m。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 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 25 m。 省略掉 接地的部分 …… 接闪网图片,源自网络 其三,旅游负责人指出:“ 据气象部门监测,昨天北仑属雷暴天气,事发时,事发地雷电强度很大,遇到这种情况,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雷击事件。不幸的是,当时石亭内凑巧有游客躲雨。”这违背了基本的防雷常识。事实上,只要有良好的防雷措施,待在普通建筑内一般是不会遭受雷击的。该石亭只要 遵循国标GB50057防雷 ,雷电必然会首选比石亭导电性强十多个数量级的金属接闪器放电,并通过引下线、接地体快速导入大地, 也就不会造成如此重大伤亡事故了。
个人分类: 电气接地|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723动车事故与百年科学沉淀(兼答李小文老师)
热度 7 ljry8044 2012-2-8 12:01
突然惊觉,去年十月答应李老师的博文至今仍欠着,很是惭愧,在此表示歉意。近数月来实在太随性了,未曾用心写好一篇像样的博文,现用心弥补一篇,虽早失去了时效意义,就当可亡羊补牢吧。 其实,我早在 723 动车调查:王梦恕院士爆重大防雷设计缺陷 一文中指出,“如果王梦恕所说的信号击穿事故属实,那么,这样的雷击事故应该是可以通过高水平的负责任的设计避免的。导致此时事故的并非危害最大的直击雷(此最难防),而是被消减了绝大部分能量的感应雷或者雷电波入侵”。事实正如我所料,详细参见后来的: 安监总局公布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 全文 ) 有关雷击的信息如下: 【2011 年 7 月 23 日 19 时 30 分左右,雷击温州南站沿线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或附近大地, 通过大地的阻性耦合或空间感性耦合在信号电缆上产生浪涌电压(即上述所说的感应雷或者雷电波入侵),在多次雷击浪涌电压和直流电流共同作用下, LKD2-T1 型列控中心设备采集驱动单元采集电路电源回路中的保险管 F2( 以下简称列控中心保险管 F2 ,额定值 250 伏、 5 安培 ) 熔断 。熔断前温州南站列控中心管辖区间的轨道无车占用,因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的严重缺陷,导致后续时段实际有车占用时,列控中心设备仍按照熔断前无车占用状态进行控制输出,致使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控制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升级保持绿灯状态。 事故调查组检验测定,因雷击致使温州南站轨道电路 4 个发送盒 (5829AG 备、 5808AG 主、 5808AG 备、 S1LQBG 备 ) 、 2 个接收盒 (5845AG 、 S1LQG) 、 1 个衰耗器 (S1LQG) 损坏,造成轨道电路与列控中心信号传输的 CAN 总线阻抗下降,导致 5829AG 轨道电路发送器与列控中心通信故障】 有关防雷的科普, 723 动车调查:王梦恕院士爆重大防雷设计缺陷 一文已有详述,现就其中的部分展开略作讨论: 中国的防雷接地水准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铁路系统的防雷接地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动车系统综合了欧洲、日本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而防雷接地主要沿用了欧洲的方法,以一根贯通地线将整个沿线接地系统全部联接起来成一综合体。该措施极具创意,虽然投资不菲,却具有日本的独立接地无法抗衡的两大绝对优势:更低的接地电阻值保证了更快的故障电流泄放速度,绵延数十公里的贯通线保障了各点就近接地最大便利化。 建此贯通线接地就相当于:在建筑设施旁开挖了一条长江一般的大运河,直通大海,有着极强的防洪、泄流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有效的设置防止运河水倒灌),沿线附近的建筑设施(动车电气设施)可轻易避免洪灾(雷电所致的浪涌大冲击电流)侵袭,可最终还是遭殃了,这是很可笑的,因为没有发达的下水道等给排水系统。 当时我的推断是等电位联接等措施(相当于相互连通的下水道)没搞好,现在看来还得加一条,那就是浪涌保护设施(相当于可以在短期内吸纳承受更多雨水的沟河)也有问题。当下采用的浪涌保护器只能防一次雷击浪涌电压,多了就会熔断脱扣装置,致使其失效,从而致使此次事故中,雷电能量无法通过贯通地线快速排放至大地,毁坏了列控设备。 世界顶尖的动车系统须有世界顶尖的防雷保护措施护航,保护敏感的信号等弱电系统安全运行。所以,我们学习并采纳了欧洲最值得称道的的贯通接地线,可是,欧洲的综合防雷并不值得效仿,因为其雷暴强度远远低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我们需要采用符合中国当地国情的可以经受多次浪涌电压的更高规格的浪涌保护器,可没有,于是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 723 惨剧的发生。 其实,上述知识体系是一流防雷专家的基本常识, 专家才是百年电磁理论体系的延承者,唯有其才能从最大程度上保障电气设备不受雷电侵袭。可真正的专家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决策者总是偏好综合一下国外、国内等动车、火车防雷方案,然后作一定的权衡,便以为最高明了。事实上,这只会越发远离科技的真谛,犯下专家眼中的常识性错误。相较于浑厚的百年科学沉淀,几乎所有的创意及综合权衡都不值一提。一个最明智的方法便是用心聆听和学习专家、专业技术,如此方能真正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保障动车安全。 对李小文老师有关动车防雷的答复 参见李小文老师博文: 自己来给高铁防雷科普一把:放电刷 该博文最后的总结很有哲理:“ 不要拘泥于自己所长,就不肯去了解别的领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思维无定界,学习无止境 ”,非常中肯,让我等受益匪浅。 不过,尽管该文很有创意,可涉及到具体问题却误区连连: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误区就是,该文认为“动车该学习飞机的放电刷放电技术”。对飞行的飞机而言,放电刷无疑是释放静电的最佳方式,可对动车等直接与地面接触的设施来说,其作用意义为零,空气的导电性比动车轮胎差几个数量级,动车只会首选轮胎放电。另外,相对于空气来说,大树、建筑等几乎所有的设施都是良导体,换而言之,只要地面有突起物,雷电一般都会首选其放电(云层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击穿其与地面之间的空气放电,但如果有比空气导电性更好的树木、建筑等各种措施以及行人,那么,则首选这些设施以及行人放电,如果有金属,则更佳,所以就有了避雷针)。 该文认为【放电刷实际起到了常规避雷针中接地的作用】,不对!空气导通能力极差,如利用放电刷接地,任何一雷击都有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金属壳才是飞机的“地”,可以瞬间将截获的雷电消散在外围,从而不对内部电气设备造成损毁,避免敏感的微电子设备受干扰。不过,如果雷电强度太高(强雷电可融化钢铁),那么接闪点仍会被烧出小孔,但不会影响飞机安全。 该文指出:【 很高兴小丛终于认识到“高铁防雷与飞机类似”,但是……】事实上,这是基本防雷常识。另外,我所说的“类似”是指金属外壳的法拉第笼子屏蔽作用,不含接地,上段已有详解。 因此,百年沉淀下来的电磁理论体系断不可能通过短期的知识积累获取的,个体聪明相较于大批科学家的集群智慧几可忽略,离开了上述智慧结晶,所有的创意及综合权衡都有可能演化成低级错误。社会要发展,必须重视科技以及其载体——科学和技术人员。
个人分类: 电气接地|8137 次阅读|17 个评论
自己来给高铁防雷科普一把:放电刷
热度 8 lix 2011-9-30 07:44
民航飞机在雷雨天气中如何防雷?雷电对飞机又有怎样的伤害 ? 目前世界上的飞机失事约有一半是雷击造成的, 飞机防雷已经成为保护人民群众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 ( http://www.tpy888.cn/news/201008/17/53566.html ) 由于飞机外壳金属的屏蔽作用,雷电电流并不会进入机舱内部伤害到里面的乘客。但是往往会对飞机上的电子或电气设备如通讯系统、导航系统和操纵系统造成影响,造成飞机失事。 所以飞机上的防雷装置有安装在飞机主翼或尾翼尖端处的像刷子一样的金属制放电刷,约 3 根手指粗,由几十根很细的针组成,总的电阻相对机身来说是非常小的。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放电刷能够将飞机外壳累积的大量电荷放至大气中,有的飞机上安装的放电刷多达十几个。所以放电刷实际起到了常规避雷针中接地的作用。在雷电击中飞机的时候,放电刷就会几乎同时放出一道明亮的闪电。看到这种景象的老百姓,像老邪之流,就会情不自禁欢呼,好!放屁了! -- 放屁则通。参见 http://www.hbytyz.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16 飞机或高铁,为什么易招雷电? 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摩擦起电。在大气中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接地不良,摩擦起电可以是很厉害的。所以运行中的飞机(肯定)和高铁(难免)本身就是招雷针。 我们的“电气接地学雷人”网友在 再次求教丛远新博友 评论 4 中说,“高铁防雷与飞机类似,整个高铁金属壳就是一个很好的法拉第笼子,有极好的屏蔽作用,能有效保护里面人员和设备安全,高铁的雷电流可通过轨道释放,这很容易。 “正常情况下,高铁一般都有防雷功能, “ 日本方面宣称他们提供中国的高铁的样车都配置了避雷功能 ” 是为了对外行人宣传,无意义”。 很高兴小丛终于认识到“高铁防雷与飞机类似”,但是,从前文看,任何人都可以看出,飞机必须考虑防雷。小丛看来比刘志军前部长及其专家高明:高铁要求比常规铁路更完善的接地。但是他们都没有考虑学习飞机的放电刷技术。也没有把日本方面高铁样车配置的避雷功能当回事,在山寨日本方面高铁样车时,可能动了手足。日本方面的宣称,并不是“为了对外行人宣传,无意义”,而是在 7.23 事件以后卸责。但如果日本方面提供高铁样车的文件里没有说明其避雷功能的原理,那么日本方面对 7.23 事件也应该负一定责任。 本文拟放入“课件与科普”,是提醒读我博客的学生辈。不要拘泥于自己所长,就不肯去了解别的领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思维无定界,学习无止境。 再次求教丛远新博友 评论 1 中,博友 Boxcar 对飞机的放电刷有很好的观察,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1269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多少次雷击可破坏铁路信号设备?
热度 3 chrujun 2011-9-18 15:01
王梦恕院士说7分钟内发生的100多次雷击破坏了铁路信号设备。为什么即使考虑100多次雷击都在铁路信号设备附件发生,也不会破坏采取正常防雷保护的信号设备呢? 在这里我根据地球物理测量仪器中的防雷电路作一个对比分析。因为铁路信号设备的防雷应该比地球物理测量仪器更严格,这个分析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信号测量电路的防雷击器件主要是放电管,放电电流大。还有很多半导体放电电路,可以组合考虑,组成多级保护电路。 影响防雷击电路正常工作是主要因素是放电管可放电次数、放电通路可承受的平均放电电流。 由于放电电路可以短时间内承受大电流通过,我们可以考虑单位时间内的平均放电电流。 雷击产生的放电电流是脉冲电流,持续时间很短。放电会导致放电通路的导体产生热量,如果持续放电,导体会因为温度过高而烧毁。 但由于大电流放电的持续时间只有数十微秒,只要这种大电流放电以比较长的间隔发生,放电导体就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烧毁。假设放电电流为1000安培,持续时间为20微秒。而放电通路许可的平均通过电流为1安培。 由于1000安*20e-6秒= 1安*20e-3秒。因此,许可的雷击间隔为20毫秒。由此可以算出,每秒钟许可的雷击次数为50次,420秒内许可的雷击次数为2100次!因此,王院士所谓的7分钟100多次雷击完全在设备的安全工作范围内。 如果是避雷针,许可的平均导通电流更大,在考虑接地条件下,最少可达10安培。在420秒许可的雷击次数为21000次! 由此看来,只有雷击次数在7分钟(420秒)内达到了事实上不可能是2100次!才能够让信号电路的防雷保护装置失效。当然,如果设备的接地出了问题,则有可能雷击一次就破坏了整个信号设备。因为雷击产生的电流无法流入大地的时候,就会破坏设备的各种器件。因此,丛远新博主认为接地问题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非常有道理的。 当然,如果放电管和其它防浪涌器件在性能上达不到设计要求,也会在接地无问题的情况下破坏信号设备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758 次阅读|5 个评论
723动车调查:王梦恕院士爆重大防雷设计缺陷
热度 44 ljry8044 2011-9-18 09:53
说明,本文仅是从防雷角度探讨了动车的一些设计问题。尽管雷击诱发了723动车事故,但并非直接导致列车追尾的原因。西南交大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彭其渊称,此类设备都遵循“故障导向安全”原则,设备受到损害的话,应该是要导向停车的,任何故障情况下都应该如此。 --------------------------------------------------------------------------------- 参见: 调查组专家:动车设备技术没问题 天灾只是条件 “主要管技术”的王梦恕院士不但没有避嫌,而且还以 此次事故调查组专家组的副组长的身份参与了调查,然后说他们主管的“ 技术上没有问题 ”,并且指出,防雷设计也没问题,问题出在天灾雷电上,没有按照他们设计的级别发生。 部分摘要如下:    新京报:与设计没有关系,那跟雷击有关系吗? 王梦恕:是雷击引起的信号击穿,这是以前没有估计到的。当天的雷击有资料证明, 7 分钟雷击了 100 多次,历史上是没有的。设计的时候,不可能估计到,但不能说设计错了。就像房子和地震的关系,有 12 级的地震,但房子却设计到 8 级就够用了。 新京报:那当时动车防雷击是按照什么标准设计的? 王梦恕:一般雷击,只要有雷击发生,将雷击传到地下就可以。 事实上,王梦恕认为他所主管的“没问题”、“没关系”的技术、设计正好是一大致命问题所在,至少,在雷电防护方面是如此。若非此次王梦恕的无意泄露,我根本不敢想象高铁的防雷问题会严重到这等地步,虽然我知道铁路以及整个中国的防雷接地体系一直很薄弱,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引子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该文,我先举个例子给大家科普一下相关知识。 常有人问,为什么很多地方安装了避雷针也会被雷击?事实上,目前国际主流认为,防直击雷的关键就是要在最有可能遭受雷击的位置布置避雷针(要求高的则须避雷带、避雷网等),并通过下导体、接地体将吸引过来的雷电引入大地。避雷针并不比附近其它设备更具吸引雷电的优势,真正的优势就是它所在的点更容易被雷击。 去掉下导体、接地、联接等其它措施,避雷针就是一普通钢管。事实上,目前国际主流公推的防雷设计为滚球法,避雷针效果等同普通钢管考虑。如果需要,可以临时用钢管制作一避雷针。有铁塔等金属构件,则可直接当避雷针使用。 如接地、联接等不合格,那么避雷针就是一雷灾针,将雷电引入危害人身和设备安全,譬如,将雷电引入动车车站的敏感的信号系统将其击穿,导致无法估量的灾害。 所以,防雷的关键不在于顶上那根针,而在于浪涌、接地、联接等措施,其中尤以直接泄放雷电流的接地为最。 动车雷击探析 所以,发生动车事故后,马上就有人猜测是接地(或联接,没有可靠的联接,接地就发挥不了充分的作用)不合格。因为铁路系统之前正好发生过类似事件。由于接地、联接和隔离措施的缺失,导致故障电流(注意:故障是永恒的,任何高明的设计和工程师都无法避免其发生,只能接地等措施防范)无法快速泄放,将敏感的信号监控设备击穿,造成货车脱轨事故。为此,铁路部门还专门于今年一月下发了通知,要求迅速采取严格的接地、联接和隔离等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结果,货车脱轨的,似乎防住了,动车脱轨事故却发生了。虽然我也怀疑是动车脱轨是类似缘故导致,但如果没有王梦恕的无意泄露,我根本不敢相信世界顶尖水准的动车信号系统遭受雷击的缘故如此地低级。 中国的防雷接地水准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铁路系统的防雷接地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动车系统综合了欧洲、日本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而防雷接地主要沿用了欧洲的方法,以一根贯通地线将整个沿线接地系统全部联接起来成一综合体。该措施极具创意,虽然投资不菲,却具有日本的独立接地无法抗衡的两大绝对优势:更低的接地电阻值保证了更快的故障电流泄放速度,绵延数十公里的贯通线保障了各点就近接地最大便利化。可惜的是,浮躁的我们却没有通过有效的联接等措施将其利用好,从而导致了之前的动车脱轨事故。 请注意,如果王梦恕所说的信号击穿事故属实,那么,这样的雷击事故应该是可以通过高水平的负责任的设计避免的。导致此时事故的并非危害最大的直接雷,而是被消减了绝大部分能量的感应雷或者雷电波入侵(除非该站防雷接地措施不合格,防雷接地须从综合接地中独立出来单独考虑,且连入点须与其它接地点保持一定距离),只要将上述提到的铁路部门针对货车脱轨事故的整改方案引用过来就行了,而且,高铁的贯通接地系统就是为此服务的,非常容易,比货车铁路整改便利很多倍。 因此,王梦恕所谓的按照一般雷击的标准设计是非常惊人的,称其没问题就更惊人了。从未听说过有所谓的“一般雷击的设计标准”,只有一类、二类、三类的防雷标准,其安全性要求越高,防雷标准的级别也就越高。而且,通用的防雷标准只是最低限度的标准,各个部门还应有高于通用标准进一步细则。譬如变电站,遭雷击的概率比铁路高很多倍,遭雷击的损失更是高得惊人。如果光参照一类、二类或者三类通用防雷标准,那么,中国电力系统马上在巨大的雷灾中全线瘫痪。 当下并没有针对动车系统的具体标准,动车系统的防雷设计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防雷标准取决于动车的具体设备和技术体系,而当下的设备和技术体系为杂合日欧国家所致,我们自己都没完全搞清呢。因此防雷接地问题是必然性存在的,必须不断改进,此时回避和掩盖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一下子就毫无问题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那么我们相应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就不是人了,都成神了。 事实上,我国整体防雷接地水准跟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我国的变电站接地规程相较于美国 IEEE 80 简直是天壤之别。而铁路系统的防雷接地水平又与变电系统相去甚远。综合大批骨干专家编辑的《铁路综合接地和信号设备防雷系统工程设计指南》在非常重要的的联接等方面还不如美国一普通高工十多年前编辑的《 Practical Guide to Electrical Grounding 》一书,所以,我国高铁、地铁等因联接不当导致的问题频发。 因此,动车防雷系统的最大问题就是,目前还没有发展出一套高水准的导则(或者设计指南)来保障其安全(这本无可厚非,而且也是必然性的)。可我们的专家却在遭雷击后出来说设计没问题,我们是按照一般雷击标准设计的,只是这次雷击没有按照标准发生而已。 当然,我此举并非指责铁路系统技术落后,这是发展中的必然性现象, 但我们必须勇于承认问题,并积极改进,这才是科学的做法。事实上,铁路部门在接地产品质量等问题的控制方面是要高于电力、通讯、石油等其它部门的,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发现了导致大面积接地腐蚀的不良产品,马上就将相应不良商家给封杀了,这也是值得赞誉的,其它系统则几不见类似统一举措。 另外,有几点需要说明: 王梦恕称,温州 7 月 23 日的 7 分钟 100 多次的闪电频率是 “历史上是没有的”,这是不对的。事实上,温州在 2003 年时还不具备监测闪电频率(也即王所谓的一分钟的雷击次数)科技手段。 雷击之所以会导致信号击穿,不是因为 7 分钟内发生的的 100 多次雷击数量超限,而是接地、浪涌等防雷措施不够格,导致未能快速泄入大地的雷电能量涌入信号设备区域,产生的高电位差将其击穿。 而且, 100 多次雷击(确切地说,应该是闪电)数量大部分是云层之间的放电,只有 25% 的对地放电概率。而且,对地放电中,有 98% 的负极(负电荷)雷击,电荷量不高,容易防范,只有 2% 的概率是正极雷击,电荷量高达负极雷击十倍,危害大,难以设防,不过,这种危害主要体现在直接雷上,而非此次温州动车事故的信号击穿。另外,正极雷击需要聚集大量的电荷才会发生,因此,雷击波只会发生一次。所以,陈儒军兄假设 的“ 7 分钟内有 100 多次雷击击中了动车组设备”是不可能发生的,当然,低能量的负极雷击也不可能发生, 100 多次雷击是温州发生的总雷击数。
个人分类: 电气接地|16045 次阅读|70 个评论
高铁大跃进的后遗症暴露,马骋辞世
热度 8 lix 2011-8-23 15:46
2009 年 10 月 4 日,在武汉召开的武广客专现场办公总结会,通号集团的 C3 系统首次投入商业应用。当时的通号集团总经理马骋在会上表示: “ 武广 C3 试验一直按计划进行,已经在前期完成了大部分的系统集成工作,并于近期取得重大突破,顺利解决了影响开通的突出问题。通号集团公司将在剩余的工作量中,本着 ‘ 轻看成绩,重看问题 ’ 的谨慎态度,严格按照刘部长提出的 ‘ 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 ’ 的要求,发扬 ‘ 苦干实干拼命干 ’ 的顽强作风,集中优势力量配置资源,全心全力确保武广 C3 系统按时顺利开通。 ” 2011 年 8 月 22 日上午, 7·23 事故检查组到通号集团检查时,董事长马骋心脏病突发去世。 “ 压力过大,责任过大。他原来没有心脏病史,现在诊断为心脏病突发。他是信号的老前辈,我很悲伤! ” 一位熟悉马骋的人士称。据悉,马骋是 78 级大学生,毕业于交大信号专业,在通号领域干了近 20 年。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闻知马聘的遭遇,颇为感慨。 “ 可怜的信号人!信号在整个高铁中不过九牛一毛,现在因为温州动车的事被推到了前台,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决策者!谁在那个位置上都得干,不干就得下来。 ” 现在,高铁大跃进的后遗症已经逐渐暴露,甬台温动车追尾事故更令铁路业内上下备感高压。 铁老大备感高压好,否则根本推动不了改革。其实当时那些主张高铁不必在意特殊防雷的砖家和拍板的刘疯子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78 级的马骋同学一路走好! 7-23 事故检 查组检查通号集团 董事长马骋突然去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01 次阅读|9 个评论
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确因心底无比孤独、悲怆
热度 11 ljry8044 2011-3-16 08:03
重发兄说: “ 小屁孩还是远离孤独(话题)为好。否则难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总之,孤独不可说,不可说 ” 。 我不否认中老年人的孤独,可是,在这个打压英才逼人平庸的现代社会,像我这般大的 “ 小屁孩 ” 甚至更年轻的朋友才是最孤独的!纵观历史,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等惊世骇俗的伟大成就几乎全都系这般年轻时取得,而我们,却得忍看自己最具创造力的辉煌生命被扼杀和荒废掉,悲怆之雾笼罩全身,侵入骨髓,所临孤独之苦,远非形单影只的老年人所能及。 我只是一物理学歪人,本科生而已,从事电气接地工作,依着数理背景优势,一年多便达到国内顶尖水平,虽然知道如何一年为社会创造上千万甚至十倍的价值,可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每年数百亿的价值打水漂,因为把握行业局面的竟是一群中学水平的不良之徒,我只能将其揭露出来为推动行业技术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部分转在博客里:参见 你须知的接地内幕 , 就是这些博导、教授等让这个时代蒙羞 ! ),可却受到被扔长江里去等严重威胁。 我不想生命才华被荒废掉,曾想转相近的防雷领域,可很快就发现与接地无异。整个领域就一个让我景仰的专家 —— 梅忠恕,他是防雷界的黄万里,早期的海归,因为他的存在,整个现代防雷界才能听到一些真话,才能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可回忆,不至于使后人太羞愧。他极有才华,能在学术上与其相当的寥寥无几(可这些人当中却没有谁敢像他那样开口说实话),尽管他为我国的防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他这些年却病困交加,因为他的正直。 我曾于数周前邀请梅老来科学网开博,希望他能将其极为宝贵的思想理念分享出来。我认为,缺少了梅老这样正直、敢言的科学家的存在,科学网就不能算作真正的科学网,很抱歉,暂时还真没见到科学网上有梅老一般的人物。可悲的是,梅老已经没有精力写文章了,只能将他那满腹才华带入天堂了,防雷行业唯一的真实的声音也就此消失了。 我还通过多同学或朋友了解到,他们所在领域全都一样,不由得寒彻心骨,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唐代,那是陈子昂一个人的宿命,在这个极度失真的现代,却是所有年轻人的命运,我们的奋进努力只能是无垠大海中的一叶待沉的孤帆,我们注定不可能有爱因斯坦、牛顿、李政道等人一样的大作为,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那段注定要被扼杀掉,沦落中昏庸老去。 我依旧不甘如此荒废人生,所以打算在健身、养身方面作点成就出来,这可能是当今唯一能说真话的领域了。不过,反复地实践、思考后却又痛苦地发现,如果不能坚守孤独,远离浮躁,世人根本不可能做好适量运动、健康膳食、心理平衡中的任何一项(详解参见 孤独殇 —— 现代中国人的绝痛 ),我所引导的一批朋友当中,他们的体质改善程度与远离浮躁侵袭的程度成正比。我改变不了这个社会,谁也离不开这个社会,我只能呼吁人们逐渐学会享受孤独,越发远离浮躁,从而逐渐拥有健康的身心。 所以,我才会 “ 强说孤独 ” ,因为我真的很孤独,因为我们极需要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与至真、至善、至美对话,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发展方向,反之必亡。 注意,我所宣扬的孤独就是要静、专注,要能全身心专注于学习或者工作中去,要有思想和人格的独立,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思想和人格的独立,至少,温总理在前天指出:民主的本质之一在于发挥人的独立思维。没有孤独之际聆听灵魂深处的需求,民主只是扯淡,只能在追求高势能的跟风喧嚣中集体毁亡。 孤独并非一定要离群索居,闭门独处;亦非超凡入禅,与世相绝;更非消极厌世,颓唐沮丧。乃是对追名逐利、浮躁骄矜的一种睥睨,乃是对市侩俗气、纸醉金迷的一种鄙夷,乃是在宁静淡泊、耿介拔俗中默默耕耘的一种精神境界。 孤独者混迹于热闹的人堆里时,哪怕就是以蝇营狗苟的外貌示人,但在其独构的精神世界中,则又有一种卓尔不群的神韵。 类似意境博文参见: 自由的孤独者 于无声处蓄惊雷 —— 静的最高境界 享受孤独,臻至善境 孤独,乃立业之本,民族之魂
个人分类: 享受孤独|249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