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方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狂犬病疫苗加强接种:多种加强方案的比较
热度 76 yanjx45 2014-5-6 09:30
相关基本知识: 凡过去接种过 3 针 ( 或以上 )狂犬病 疫苗的人,再次暴露后加强接种 1 - 2 针即可。 凡以前接种过 3 针(或以上)疫苗者,以后永远不要再接种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有数据证明,超过 20 年前曾接种过疫苗者,再次加强的效果仍然非常好。 初次接种 3 针狂犬病疫苗后,半年内抗体滴度都远远高于最小适宜滴度, 通常没必要检测抗体 ; 加强接种后,有效保护期至少在 3 年以上。 狂犬病疫苗加强接种的必要性 暴露前接种狂犬病疫苗并不能免除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的需要。有一个狂犬病病例报告,该病人接受了全程 皮内( ID ) 暴露前预防( PrEP ),在 8 个月后被疯狗咬伤,没有进行加强免疫,结果发病死亡。这个病例说明进行暴露后加强接种是有必要的。 加强接种已被广泛用于对以前接种过疫苗的人进行 暴露后疫苗接种( PEP ) 。可接受的时间表必须确保能诱导 狂犬病中和抗体 水平达到每毫升大于 0.5 IU ,只有在加强接种首针后的第 5 至 7 天经 RFFIT 检测才能提供免疫原性的可靠证明。 标准的暴露后加强接种方案   在第 0 和 3 天经 ID 或 IM 途径接种 1 剂细胞培养或鸡胚培养的疫苗( CCEEVs )(见表 1 , WHO方案( 2 针 2 次) )。 采用标准的 ID 加强接种后第 7 天,在所有试验对象中都能检测到足够的抗体反应;即使是在进行过暴露前或暴露后疫苗接种的 5 至 21 年之后再进行加强免疫,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如果以前接种的是神经组织来源的疫苗(中国在 1980 年前使用此类疫苗,此后不再使用),而不是细胞培养或鸡胚培养的疫苗,则按标准的加强接种方案进行疫苗接种可能效果不佳。此类疫苗的低效力可能是造成加强免疫失败的原因。因此,以前接种神经组织来源的疫苗的人在暴露后应该采用常规的暴露后全程接种方案。 表 1 :狂犬病暴露后加强接种方案。 方案 接种途径(接种位点) 接种时间(第 X 天) 目前推荐的标准方案 WHO方案( 2 针 2 次) IM (肌肉内)或 ID (皮内) 0 , 3 WHO方案(皮内 1 次 4 点)(注 1 ) ID ( 4 ) 0 美国 ACIP 方案( 2 针 2 次)(注 2 ) IM   (不包括 ID ) 0 , 3 试验中的方案 美国 Briggs 方案( 1 针 1 次) IM 0 注释: 1. WHO 认可的替代方案。 2. ACIP (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美国免疫规范咨询委员会。 简化的加强接种方案 表 1 展示了两个简化的方案:都只须在第 0 天接种 1 次。 其中 WHO 的 ID 方案( 0.1 ml 四位点 ID 注射,包括三角肌和大腿前部的区域)是已得到 WHO 认可的替代方案。该方案更廉价(比 IM 方案减少总成本约 50 %, 1 支疫苗可用于处治一到两个病人)、更方便(只需就诊一次),并减少了疫苗储存和管理方面的麻烦。 该方案被证明是具有免疫原性的。在第 7 天检测抗体的 GMT (几何平均滴度)表明,与在第 0 天和 3 天以 1 剂量作肌肉注射( 2 针 2 次)方案相比,该方案可产生更高的狂犬病中和抗体水平。此外,与标准的 ID 加强接种方案相比,接种后至少一年也显示有更高的抗体水平( GMT = 8.62 对 GMT = 1.86, p 0.05) 。此外,该方案的临床免疫效果也是很好的。 另一种方案,一次一个剂量的肌内注射( 1 针 1 次),也可诱发足够的抗体反应。 Briggs 等人证明,用鸡胚细胞纯化疫苗( PCECV )经 IM 途径加强接种一剂疫苗, 7 天之后可诱导足够的抗体应答,抗体水平与标准的两剂量加强接种相当。 该方案只用 1 支疫苗,只须就诊一次,很有希望用作加强疫苗接种的标准方案。 结论 有可能进一步简化当前采用的狂犬病疫苗加强接种方案和策略,特别是采用皮内注射方案,按免疫原性和有效性来评估,在具有高风险的狂犬病流行地区,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和就医次数。然而,在成为标准治疗程序之前,这些方案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Trend of human rabies prophylaxi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ward optimal rabies immunization. Vaccine 31 (2013) : 4079– 4083 附录:相关博文的 全文链接 和 相关内容摘要: 《狂犬病疫苗》讲稿 13 :疫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 2013-7-8 ) 凡过去接种过 3 针 ( 或以上 ) 疫苗的人,再次暴露后加强接种时 1 - 2 针即可。而且凡以前接种过 3 针(或以上)疫苗者,以后永远没必要再接种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有数据证明,超过 20 年前曾接种过疫苗者,再次加强的效果仍然非常好。 接种 3 针狂犬病疫苗后,半年内抗体滴度都远远高于最小适宜滴度, 通常没必要检测抗体 ; 加强接种后,有效保护期至少在 3 年以上。 有免疫接种史个人的PEP接种方案(2针方案): 对于先前应用细胞培养疫苗进行过全程暴露前或PEP的个人,无论过了多久,再次暴露后,只需在仔细进行伤口清洗和消毒后,分别于第0天和第3天给予肌肉(或皮内)各注射一剂疫苗就足夠了。 所有进行加强接种的病例都不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加强针剂可以肌内注射也可以在降低剂量的情况下皮内注射。一种新的仅在第0天给予4针皮内注射的方案证实有效且最近已被WHO批准采用。 已发表的一些临床试验提供的数据确认,一个以前接种过疫苗的人会对1剂或多剂狂犬病疫苗的加强接种迅速产生反应,即使最初的PrEP或PEP系列接种是在若干年之前进行的;不管初始疫苗接种是通过IM还是ID途径;也不依赖于以前接种过疫苗的人是否还有可检测到的RVNA。 疫苗定期加强接种的适用对象 无论是出于暴露前或PEP的目的,已接受狂犬病疫苗全程基础免疫者都没有必要定期接种加强剂次。 定期注射加强剂次仅推荐用于那些因职业原因而有持续、频繁或较高的风险暴露于狂犬病者(如某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兽医),以此作为一项额外的预防措施(CDC,2008)。 所有在诊断或研究实验室工作或从事疫苗生产而接触活狂犬病毒的人,因工作场所病毒持续存在而且浓度较高,有感染大剂量病毒的持续风险,都应该定期(每隔6 ~ 24个月,具体视风险评估结果而定)检测抗体水平,以避免不必要的加强接种。仅当狂犬病中和抗体滴度低于 0.5 IU/ml时,才推荐接种加强剂次。   定期进行加强接种的时机和方案 一旦临床症状出现,狂犬病几乎是100%致命的。基于这样的事实,加之直到最近仍没有长期免疫学研究资料可供借鉴,关于上述需要定期加强接种的适用对象在初次接种后何时应当进行常规加强剂量接种的建议各不相同,从1年至5年都有。然而,一些最近发表的临床试验表明,已接受3剂至 5剂狂犬病CCV初次系列接种者,会有长达数十年的持久免疫。这些已发表的数据表明,在长达21年前曾接受初次系列免疫接种的个人在加强接种后,将引发出良好的免疫回忆反应。 接触活狂犬病毒的从事相关研究或疫苗生产的人员,仅当狂犬病中和抗体滴度低于 0.5 IU/ml时,才推荐接种加强剂次。实际上他们多数是在首次预防性接种3针疫苗后,1年后加强1针,以后每3-5年需要加强一针。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98363 次阅读|201 个评论
[转载]科技部等制定并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
mhchx 2014-3-26 16:03
根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科技部、工信部制定并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至2015年末,科技创新对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自主知识产权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体系初步形成,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形成规模效应。   《方案》旨在深入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发挥科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推进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工作。   《方案》提出,到2015年末,力争突破共性和关键技术150项,相关关键设备能效提高10%以上,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100项;在重点行业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00项,实施重大技术示范工程100项,应用普及率提高30%;建设20个国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形成20个以上节能减排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方案》提出五大重点任务。第一,加快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围绕工业、能源、交通等相关领域节能减排和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能源梯级利用、源头减量化技术,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利用效率、尾气污染物削减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小型分散污染物处理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第二,加强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编制与产业政策、环境准入政策等有效衔接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大纲。支持编制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重点筛选一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技术成果,通过节能减排技术与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成果推介会等形式推广应用,鼓励地方积极探索节能减排技术推广机制和创新模式。第三,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工程、首都蓝天行动等,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形成可复制的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围绕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大需求,提高节能减排关键产品或核心技术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能力,扶持一批研发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第四,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平台作用,提升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完善节能减排相关科技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检测认证服务机制,促进形成技术服务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产业环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基地。第五,积极开展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组织研究开发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系列宣传品,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全民节能减排科技教育工具。建立完善全民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及信息网,开辟节能减排科技成果信息化服务的新途径。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示范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节能减排综合科技示范活动。   下一步,科技部、工信部将加强统筹协调,会同相关单位和重点地区建立协调机制;创新实施机制,推动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与有机衔接;拓展多元投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社会资金;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节能减排作为优先领域纳入双边或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框架。
个人分类: 节能减排|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面征收房产税方案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11-27 08:31
全面征收房产税方案 友人发来如下资料 供网友们参考。 原文如下: 一、限购政策退出,代之以税收手段 1 、明确时间表。建议由国务院适时发布通知,决定以下事项: 2013年12月31日以前,全国所有城镇都必须将其纸质房产档案录入电子信息库,并建立本地的住房信息系统; 2013年12月31日以前,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住房信息系统都必须与住建部联网,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 2014年12月31日以前,全国所有城市的住房信息系统都必须与住建部联网,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 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城市的住宅限购政策停止执行; 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住房信息已联网的城市范围内征收房产税。2015年1月1日起,建制镇房产是否征收房产税,由各地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国务院通知发布的时间点,距离2014年1月1日应相隔6个月,以为各地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 2 、坚持首套房优惠和多套房限贷政策的长期化。建议由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以下事项: 购买除别墅以外的家庭首套住宅,贷款利率一律为基准利率的7折,首付两成,免收契税,并建议将该政策载入《基本住房保障条例》或《住房保障法》,实现首套房优惠政策的长期化、法制化; 购买第二套住宅,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0%,首付五成以上; 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宅,一律不予发放购房贷款。 3 、对奢侈性住宅征收房产税。修改1986年颁布的《房产税暂行条例》,改为《房产税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修改后的主要内容是:2014年1月1日起,对拥有两套住宅的家庭,人均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视为奢侈性住宅消费,每年按市场评估价征收1%-3%的房产税,且没有减除额;家庭第三套住宅,每年征收4%-5%的房产税,且没有减除额;家庭第四套及以上住宅,每年征收10%的房产税,且没有减除额;取消原《房产税暂行条例》有关个人住宅可按租金收入的12%缴交房产税的规定;所有商业房产,每年均按租金收入的12%缴交房产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家庭仅有的一套自住住宅,免征房产税。 以上有关1%-3%的房产税税率,4%-5%的房产税税率,具体标准由各地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住建部联合发布通知,作出如下细化规定: 1 、对奢侈性住宅转让后的增值收益,一律征收20%个人所得税。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2014年1月1日起,对家庭人均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转让后的增值收益部分,一律按20%的税率一次性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该房产此前已缴交的房产税,可以抵扣房产转让增值收益部分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若该房产累计已缴交的房产税超出此次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则该项个人所得税视为零;对转让家庭人均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内的住宅,按转让收入的1%征收个人所得税,抵扣方法如上;转让家庭唯一住宅且居住5年以上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转让商业房产的,按转让收入的1%征收个人所得税,抵扣方法如上。 2 、转让家庭人均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房主找不到原始购房发票的,税务机关委托拥有国家一级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参照有市场成交记录的同地段同类房屋,或查阅当地住房信息系统,对其房产的原购买价进行评估,作为计税依据。从低收取评估费,但评估费用由卖房人承担,作为丢失原始购房发票的惩罚。 3 、当地政府每年公布分类住宅的市场指导价,成交价明显低于市场指导价的,以市场指导价作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4 、个人出租住宅,其租金收入须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房产,按租金收入的12%缴交房产税,税务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5 、取消现行对转让个人住宅征收5.5%营业税的规定。 6 、房产所有人必须持有以上所有完税证明,房屋权属管理部门方可为其办理房产过户手续。 7 、各城镇的房产税收入和个人转让住宅增值收益的个人所得税收入,由地方政府支配,专项用于保障房建设;盈余部分拟用于其他社会保障类支出的,须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个人分类: 其它|24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383”改革方案公开:设公务员廉洁年金
supdesign 2013-10-27 08:11
“383”改革方案公开:设公务员廉洁年金 2013年10月27日03:10 荆楚网-楚天金报 我有话说( 8,465 人参与)   楚天金报讯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此方案已形成名为《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的读本,将于11月初上市。   公开信息显示,负责方案制定的国研中心课题组由该中心主任李伟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国研中心多位资深专家参与写作。   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三位一体”是指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三方面的综合改革;“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是指三方面改革相互作用和影响;八个重点改革领域见下文)。   报告还给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建议将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即2013年至2014年的近期改革、2015年至2017年的中期改革和2018年至2020年的远期改革。   ■管理体制   公职人员保持廉洁退休领年金   报告建议,推进政府各项职能转变,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减少贷款规模、土地指标、产能数量等行政性直接干预手段,主要运用货币、财税等总量手段改善宏观调控。   建立审批事项重大失误责任追究制,对审批失当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真正落实依法行政,选取“民告官”典型判例,进行适当宣传。   建立廉洁年金制度,公职人员未犯重大错误或未发现腐败行为的,退休后方可领取。率先从公共部门及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新提拔干部做起,加快官员公布个人财产进度。   ■基础产业   再次重组电信企业   放开对进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的限制。政府有关部门不再直接规定成品油价格,改为在石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采取临时性干预措施。将石油天然气管网业务从上中下游一体化   经营的油气企业中分离出来,   组建若干家油气管网公司。   实行大用户直购电,建立实时竞争发电市场,开展“竞价上网”。上网电价由发电市场竞争或发电企业与大用户双边合同确定。居民和中小工商业销售电价仍实行政府指导价。   再次重组电信企业,形成多家竞争实力相当的电信运营商。   ■土地制度   “小产权房”补缴出让金   在现有土地权属基础上,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处置权、抵押权和转让权。   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架构下,对已经形成的“小产权房”,按照不同情况补缴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收入,妥善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对被政府征收土地,改原用途补偿为公平补偿,农民房屋按市价补偿,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   改政府卖地为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成立国有土地资产公司。明确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收益不得当期使用,其用途和绩效由人大审议监督。   ■金融体系   十年内人民币国际化   大幅降低各级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通过金股等国际通行的股权形式和有效监管,体现国家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力。   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金融机构破产退出机制。   十年内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和投资计价货币,在局部市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财税体制   实行“国民基础社保包”   将基础养老金、司法体系、食品药品安全、边防、海域、跨地区流域管理等划为中央事权。按事权优先原则,调整优化税收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   实施“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起步阶段该保障包的内容可包括:用名义账户制统一各类人群的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医保参保补贴实现“费随人走”,人口跨行政区流动时补贴由上级政府承担。这些待遇都记录到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卡中,全民均可享受。社会保障卡具有补贴结算功能,并实现全国范围的可携带。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扩展该制度内容,并最终取代户籍制度。   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过渡期后全面推开,并明确为区县级政府主体税。按照消费地原则,将国内消费税划为地方税,由生产环节改为零售环节征收,同时将车辆购置税划归地方税。全面减并非税收入,市、区县政府每项非税收入征收均需要省级人大以上批准。   ■国资管理   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   国资委日常工作对国务院负责,定期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并接受质询和监督。从中长期看,应形成包括国有资本和财政资金在内的统一的国家资产负债表,财政盈余可充实国有资本,国有资本也可以弥补财政赤字。   ■激励创新   实现大学“去行政化”   逐步实现大学去行政化,探索建立由校董会、校长、监督机构组成的大学治理架构,让教育家办教育,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放宽办学限制,鼓励国外一流大学来华合作或独立办学。   大幅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成本,通过重大案件判例树立司法权威。跨地区知识产权纠纷应由第三方法院裁决。   ■涉外经济   基础行业引入国际竞争   推动能源、电信、金融等基础行业对外开放,引入有竞争力的投资和经营者,带动国内竞争。   改革外资审批体制,开展准入前国民待遇与“非禁即入”的试点。   以中日韩自贸区为重点,加快谈判建立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区。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报道)
个人分类: 09杂谈|1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总体方案公布
zchvictory 2012-3-23 18:07
[转载]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总体方案公布
  昨日召开的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筹备工作协调会上,下发了已经文化部、省政府批准同意的《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今年盛会将有11项主体活动   根据《方案》,本届牡丹文化节起止时间是4月5日至5月5日,以“洛阳牡丹、富贵天下”为主题,以“以人为本、牡丹为媒、文化为魂、扩大交流合作、推动科学发展”为宗旨,基本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品牌,中原经济区标志性节会,牡丹的盛会、百姓的节日、产业的新天地”。   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主体活动共有11项,涵盖文艺、文化、经贸等多个方面,详情请见图表。   《方案》还对开幕式、牡丹花都、文化活动、宣传工作、城市形象、招商引资、旅游产业、安全保卫、交通保障、接待服务等十大提升工程作了具体安排。其中,为全方位服务境内外游客,我市将启动假日旅游指挥中心和旅游信息中心、导游服务中心、客房服务中心、旅游车辆服务中心、旅游投诉中心等6个旅游服务中心,同时完善洛阳旅游网中文版(资讯网、政务网、手机网)、外语版(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俄语)。    开幕式晚会将突出“四个一”   作为今年牡丹文化节的重头戏,《花开中国酒祖杜康》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文艺演出时间约为60分钟,共有11个节目,分别是序篇:合唱与舞蹈《编花篮》;第一篇章《花礼·富贵》:礼仪舞蹈《迎宾花礼》、女子群舞《花冠群芳》、男声演唱《今夜无人入睡》;第二篇章《花都·吉祥》:女声独唱《牡丹花都》、说唱表演《牡丹花谱》、河洛大鼓《河南老乡》;第三篇章《花会·和美》:京剧演唱《国色天香》、领唱合唱《牡丹之歌》、童声群诵《牡丹赋》;尾声《花开中国》:大歌舞《致祖国》。   整台晚会汲取中国和河南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创作曲目,95%以上的曲目属原创,且均出自国内名家任卫新、王晓玲、温中甲等人之手。演员阵容中,除张也、蒋大为、殷秀梅和戴玉强、莫华伦、魏松三大男高音将来洛献艺外,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袁慧琴等京剧名家也将联袂出演。   据了解,今年的开幕式文艺晚会将围绕“国际视野、国家规格、民族气派、地方特色、历届最好”的整体目标,重点打造“四个一”,即突出一个主题——牡丹文化,叫响一张名片——牡丹花城,唱响一首老歌——牡丹之歌,体现一个特色——民族特色。   舞台形式上,晚会舞台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牡丹花造型,面积达14000平方米,利用5000平方米彩屏打造一朵盛开的牡丹花造型,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色彩变化和4500名演员的互动,营造出具有贯穿性的大景观。   历经4个多月的筹划和准备,目前该台晚会舞台、舞美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灯光音响已安装完毕,中心舞台升降设备已架设到位,已进入全面的分场排练阶段。4月6日起,晚会将进行三到四次彩排,4月10日20时在新区体育场正式演出。 ------------------------------------------------------ 牡丹文化节9项大型活动   1 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高峰论坛   时间:4月5日至8日   2 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   时间:4月6日至30日   3 “运河之魂”展览   时间:4月10日至5月10日   4 “丝绸之路与洛阳”展览   时间:4月10日至5月10日   5 全国牡丹画精品展   时间:4月12日至20日   6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展   时间:4月14日至20日   7 洛阳牡丹灯会   时间:4月1日至5月7日   8 “群星璀璨牡丹城”演唱会   时间:4月11日   9 张学友1/2世纪全球巡回 演唱会洛阳站   时间:4月22日 ------------------------------------------------------------------------------------
个人分类: 新闻信息|1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想解决问题,得有可操作的方案
热度 22 Wuyishan 2012-3-23 06:59
要想解决问题,得有可操作的方案 武夷山 无论那个领域出现的问题,只是义愤填膺,但拿不出可操作的解决问题方案,是无济于事的。 比如在美国,故事片中若出现露点镜头,这部片子就不能作为 PG (家长指导)级,只能作为 R 级(限制级)。是否露点,是个可据以操作的判断。在我国,什么镜头得删除,取决于审片组的看法,他们有什么依据?他们有什么可操作的规定?天知道。没有可操作的规定,就必然会出现不该删的给删了,该删的却未必删了的情况,尤其是前者。 我们在写论文时,都会标注基金支持的情况。哪些情况该标注,哪些情况不该标注?迄今没有任何可操作的指导意见。有一次,我给《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投稿,标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杂志社许菊先生(已仙逝,他是我认识的最认真、最敬业的编辑之一)回信(不是 Email ,是手书信函)说:文章不错,但此文主题与你的基金项目没有太大联系,建议不标注。我当然就同意了许先生的意见。我知道文章主题与基金项目不吻合,但我确实是打算用这笔基金报销的版面费,而且在当时,除了基金项目,我没有第二个适合报销版面费的项目。我想,既然要用基金项目这笔钱支付版面费,总要感谢一下吧,所以就标注了。只要不出台关于基金标注的可操作的规定,今后仍难免出让人困惑的窘境。目前,国内期刊论文的基金标注已经是一片乱象了。 前几天我披露了一个论文代写网站招募枪手的邮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549189 ),引起了讨论,很多人义愤填膺。怎么解决呢?要知道,这些论文代写公司的业务范围,除了“论文代写”这种不合适的项目外,也包括“合法”(现在没有适用相关法律,故这里的“合法”是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的项目,比如为了节省客户公司的时间,替客户做一些文案什么的。因此,没法简单地取缔这样的网站。徐迎晓博主在我那篇博文后面留下评论说“该过滤的不过滤,不该过滤的乱过滤”,这倒提示了一个可操作的思路:网监部门完全可以将含有“论文代写”之类字样的广告都屏蔽掉,这样至少增加了这些网站的宣传成本。遗憾的是,网监部门特别讲政治,只屏蔽政治敏感词汇,而没有屏蔽这些本该屏蔽的内容。
个人分类: 鼓与呼|3803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whyhoo 2012-3-22 13:16
国发〔2012〕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规划暨实施方案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现代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贯穿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综合改革。“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为巩固扩大前一阶段改革成果,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既定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明确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未来四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背景 自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基本医保)框架初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13亿人,筹资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开始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以下简称“四个分开”)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推开,多元办医稳步推进。各级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认识和执行力明显提高,实践经验和做法不断丰富,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三年改革实践证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尤其是在基层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集中暴露,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制度还需巩固完善,公立医院改革需要深化拓展,推进社会力量办医仍需加大力度,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政府职能转变亟待加快步伐,制度法规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同时,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并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点,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疾病谱变化、医药技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卫生费用快速增长等,对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服务供给、转变服务模式、合理控制费用和提升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 “十二五”时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承前启后,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抓住基层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凝聚和扩大社会共识,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为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精神,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以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以及监管体制等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在全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增强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重构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提高医药卫生体制的运行效率,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主要目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通过支付制度等改革,明显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有效运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同步增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有序开展;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社会力量办医取得积极进展;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人才不足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药品生产流通秩序逐步规范,医药价格体系逐步理顺;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对医药卫生的监管得到加强。 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2‰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2/10万以下。 三、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充分发挥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通过支付制度改革,加大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责任。在继续提高基本医保参保率基础上,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着力加强管理服务能力,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保障问题。 (一)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三个百分点。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明显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所有统筹地区,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稳步推进职工医保门诊统筹。 (三)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管办分开原则,完善基本医保管理和经办运行机制,明确界定职责,进一步落实医保经办机构的法人自主权,提高经办能力和效率。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四)提高基本医保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使患者看病只需支付自负部分费用,其余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做好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结算衔接。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基本实现职工医保制度内跨区域转移接续,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衔接。加快建立具有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等复合功能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方便参保人员就医。 加强基本医保基金收支管理。职工医保基金结余过多的地区要把结余降到合理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金要坚持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结余过多的,可结合实际重点提高高额医疗费用支付水平。增强基本医保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市级统筹,逐步建立省级风险调剂金制度,积极推进省级统筹。完善基本医保基金管理监督和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基本医保基金透支,保障基金安全。 (五)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定额控制情况列入医保分级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将符合资质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监管,加大对骗保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 (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资助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力度。无负担能力的病人发生急救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基金、政府补助等渠道解决。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慈善医疗救助。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 (七)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业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基本医保之外的健康保险产品,积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保险、特殊大病保险等险种,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落实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结算。加强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促进其规范发展。 (八)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在提高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和高额医疗费用支付比例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政策,积极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加强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加大对低收入大病患者的救助力度。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持续扩大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和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继续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发展。 (一)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管理、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措施,巩固基层改革成效。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地方政府要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到位,中央财政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后对地方的经常性补助机制并纳入预算;加快落实一般诊疗费及医保支付政策,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健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果,落实基本药物全部配备使用和医保支付政策。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同步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补助和支持政策。对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地政府可结合实际,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其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三)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根据各地基本药物使用情况,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适当增加慢性病和儿童用药品种,减少使用率低、重合率低的药品,保持合理的基本药物数量,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2012年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适时公布。逐步规范基本药物标准剂型、规格和包装。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增补,不得将增补权限下放到市、县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合理控制增补药品数量。 (四)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坚持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落实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采购政策。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质量评价标准和评标办法,既要降低虚高的药价也要避免低价恶性竞争,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供应及时。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使用管理系统,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监管能力。对独家品种和经多次集中采购价格已基本稳定且市场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对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可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对已达到国际水平的仿制药,在定价、招标采购方面给予支持,激励企业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提高基本药物生产技术水平和供应保障能力,完善基本药物储备制度。强化基本药物质量监管,所有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必须纳入电子监管。 (五)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5%以上。继续加强基层在岗人员培训,重点实施具有全科医学特点、促进基本药物使用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行为。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开展巡回医疗,推动服务重心下沉,服务内容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转变。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积极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试点。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的比例。 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完善乡村医生的补偿、养老政策。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后备力量建设,逐步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定向培养、学历提升、岗位培训等方式加强乡村医生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六)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把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作为强基层的关键举措,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执业医师招聘和设置特岗等方式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到2015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积极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全科医生与居民契约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七)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建立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县(市、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促进县乡人才联动。开展免费医学生定向培养,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充实基层人才队伍。严格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累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到基层和农村执业。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落实津补贴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 (八)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在试点基础上,以省为单位,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 五、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大力开展便民惠民服务,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一)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院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履行的职责,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政策。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含国有企业所办医院)数量和布局,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规模和设备配备。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 (二)推进补偿机制改革。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实行集中采购。政府投资购置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检查价格。医疗机构检验对社会开放,检查设备和技术人员应当符合法定要求或具备法定资格,实现检查结果互认。由于上述改革减少的合理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补偿。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收费标准,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增加的政府投入由中央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地方财政要按实际情况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投入。 (三)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医保经办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制止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滥用药品等行为。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采取总额预付、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同时加强监管,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严格基本医保药品目录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等指标考核。 加强卫生部门对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将次均费用和总费用增长率、住院床日以及药占比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及重复检查等行为。加强对费用增长速度较快疾病诊疗行为的重点监控,控制公立医院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监督检查。 (四)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强化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准入、监管等全行业管理职能。研究探索采取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多种形式确定政府办医机构,由其履行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能,负责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管、绩效考核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任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 (五)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与院长职责,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发展规划、重大投资等权力由政府办医机构或理事会行使。建立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推进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院长及医院管理层薪酬由政府办医机构或授权理事会确定。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完善公立医院财务核算制度,加强费用核算和控制。 (六)开展医院管理服务创新。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持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简化挂号、就诊、检查、收费、取药等流程,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医疗行为。推广应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规范抗菌药物等药品的临床使用。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核心,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大力推广优质护理,优化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开展“先诊疗、后结算”和志愿者服务。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改善就医环境,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 (七)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巩固深化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长期合作帮扶机制,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 (八)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拓展深化试点内容,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尽快形成改革的基本路子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可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投入,以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改制的不得改变非营利性质。改制过程中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六、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进一步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的协同性,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一)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媒体要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科学就医和安全合理用药。到2015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40%以上。 逐步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继续开展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和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适龄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稳定在96%以上。重点做好食品安全(包括餐饮、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控、重大地方病防控、卫生应急等对居民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公共卫生服务。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卫生监督、农村应急救治、精神疾病防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能力建设。提高疾病监测、预防、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严格开展绩效考核和效果评估,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益。建立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工协作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全额安排。 (二)推进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明确省、市、县级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新增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中央、省级可以设置少量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鼓励各地整合辖区内检查检验资源,促进大型设备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医疗服务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支持基层以及老少边穷等医疗资源缺乏地区发展。每个县重点办好1至2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继续支持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省级妇儿专科医院和县级医院妇儿科建设。推进边远地区地市级综合医院建设。鼓励发展康复医疗和长期护理。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 (三)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 (四)创新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制度。深化医学教育改革,重视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加快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大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师、儿科医师,以及精神卫生、院前急救、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院和医保管理人员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具备行医资格的人员申请多个地点执业,完善执业医师注册、备案、考核、评价、监管政策,建立医师管理档案。建立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五)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选取临床使用量较大的药品,依据主导企业成本,参考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和零售药店销售价等市场交易价格制定最高零售指导价格,并根据市场交易价格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 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规范生产流通秩序,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药品配送能力,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到2015年,力争全国百强制药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销售额分别占行业总额的50%和85%以上。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完善执业药师制度,加大执业药师配备使用力度,到“十二五”期末,所有零售药店法人或主要管理者必须具备执业药师资格,所有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严厉打击挂靠经营、过票经营、买卖税票、行贿受贿、生产经营假劣药品、发布虚假药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 落实《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高药品质量水平,药品标准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仿制药质量,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仿制药中基本药物和临床常用药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积极推广科技成果,提高药品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实施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修订并发布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行药品全品种电子监管,对基本药物和高风险品种实施全品种覆盖抽验,定期发布药品质量公告。 (六)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发挥信息辅助决策和技术支撑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诊疗规范和日常监管有效融合。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方便群众就医。 (七)健全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积极推动制定基本医疗卫生法,以及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制度、公立医院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时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功做法、经验和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适时修订执业医师法。完善药品监管法律制度。 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机构分类评价体系。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严肃查处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关键环节和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医疗机构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强化医务人员法制和纪律宣传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 七、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强化责任制。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常务工作和卫生工作的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细化年度任务,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制,把规划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开展规划实施评估。 (二)增强执行力。“十二五”时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阶段,医药卫生系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战场,要发挥医务人员改革主力军作用,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好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改革攻坚合力。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推进改革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规划措施落到实处。 (三)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转变投入机制,完善补偿办法,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切实保障规划实施所需资金。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在安排年度卫生投入预算时,要切实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在向政府汇报预决算草案时要就卫生投入情况进行专门说明。“十二五”期间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力度和强度要高于2009-2011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应提高。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防止各种违法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 (四)实行分类指导。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各地要在中央确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政策,积累改革经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注重改革措施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推进改革持续取得实效。 (五)加强宣传培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力宣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关爱患者的风气,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水平,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原文见 http://www.gov.cn/zwgk/2012-03/21/content_2096671.htm
个人分类: 卫生|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意见稿)
热度 3 liuhaitao123 2012-3-11 10:1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在2008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培养质量。为此,现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一、改革目标 通过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完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强化科研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建立健全以激励科技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提高研究生资助水平;改革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吸引和保障研究生优质生源,提高培养质量。 二、改革内容 (一)进一步强化导师负责制 导师是研究生的学业导师和人生导师,对研究生的业务培养和德育教育负首要责任。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应履行的主要职责包括: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技创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诚信观念和团队意识;严格要求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实行文责共担;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关心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和干预;关心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进行就业指导。 在强化导师责任的同时,扩大导师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权利,主要包括: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中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国家、学校政策范围内享有招生自主权;对研究生学业水平和思想品德修养享有评价权;对研究生参加各类评优活动、学籍管理等方面享有审核权;根据科研工作需要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决定权;根据研究生具体培养进展情况,提出提前、延期或终止培养计划的建议权;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享有知情权。 (二)进一步健全资助体系,提高研究生资助标准 1. 学制制度 学术型硕士学制3年,最长不超过4年,人文社科类最短不少于2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制2年,最长不超过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3-5年,最长不超过6年;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学制5-7年,最长不超过8年。 2. 学费制度 所有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其中非在职学术型硕士1.0万元,第一至第三学年分别为0.4万元、0.3万元、0.3万元;在职学术型硕士1.8万元,第一至第三学年均为0.6万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1.2万元,第一至第二学年均为0.6万元,其中MBA、MPA按培养协议缴纳学费;博士研究生2.7万元,第一至第三学年均为0.9万元。 3. 基本奖学金 研究生基本奖学金用于资助非在职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 硕士生基本奖学金:设置为一、二、三等,奖学金额度分别为2.26万元、1.72万元、1.36万元。其中,一等基本奖学金指标按当年录取非在职总人数30%的比例设置,二等基本奖学金按50%的比例设置,三等基本奖学金按20%的比例设置。 博士生基本奖学金:奖学金不分等级,额度为8.22万元。奖学金指标按当年录取非在职博士生总人数100%的比例设置。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基本奖学金所含学费部分,自动冲抵当年学费,生活费部分由学校每年按12个月发放。其发放标准如下: 硕士生生活费标准:一等基本奖学金每人每月350元,二等每人每月200元,三等每人每月100元。其中学术型硕士生资助时间累计不超过3学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不超过2学年。 博士生生活费标准:第一学年每人每月1000元,第二至第四学年每人每月1200元,资助时间累计不超过4学年。其中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第一、第二学年享受硕士生生活费标准,第三学年每人每月1000元,第四至第六学年每人每月1200元。 4. 研究生助研津贴 导师有义务为研究生提供助研津贴,其中助研津贴的最低标准为: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第一至第三学年每人每月150元。其中管理类学科、人文社科类学科以及应用数学、生物物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3个专业,由导师根据科研经费以及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情况决定其资助及额度。 博士研究生:第一至第四学年每人每月400元。其中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资助起止时间为第三至第六学年。而管理类学科、人文社科类学科以及应用数学、生物物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专业,每人每月200元。 导师可根据科研工作需要,自行决定是否为所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助研津贴及其额度。 5. 研究生助教、助管津贴 (1)助教岗位设置与津贴标准 学校为7%左右的二年级非在职硕士生设置助教岗位,每学期聘任一次,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每学期按4个月发放,津贴由学校支付。各学院(系、部)、导师应尽可能为非在职博士生设置助教岗位,津贴标准按实际教学工作量由学院(系、部)核定和支付。 (2)助管岗位设置与津贴标准 学校为7%左右的一、二年级非在职硕士生设置助管岗位,每学期聘任一次,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每学期按4个月发放。其中70%左右的岗位面向学院(系、部、所)设置,用于补充学院(系、部、所)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队伍的不足,经费由学校支付;30%左右的岗位面向学校其他部门设置,经费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各支付一半。研究生聘任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岗位,由学生处按相关规定和标准支付。 6. 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学校每年设立50万元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优秀的研究生。奖学金面向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研究生(延期毕业研究生除外),包括定向、委培等各类在职研究生。 7. 助学金 学校每年设立40万元助学金,用于资助因突发性事件或家庭经济困难的非在职硕士生完成学业。 (三)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 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充分体现以科研为主导,要与导师科研经费紧密挂钩。在充分考虑现有导师规模、学科基础、特点、发展定位、成果产出和专业 就业 前景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向优势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大研究平台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的导师倾斜。招生指标分配实行导师申请、学院审查、学校审核并总体调控(参照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 (四)进一步改革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吸引和保障优质生源 1 .改革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 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的首要因素。扩大博士生导师招生自主权,对二、三年级经学科组考核优秀的学术型硕士生,允许导师在招生指标内直接选拔免试攻读博士学位。 2 .设立博士研究生优秀生源奖学金 学校每年设立200万元博士研究生优秀生源奖学金,对校内本科前三学年学分成绩在专业排序前5名推免录取的直博生或硕博连读生给予奖励。奖励金额为每人2万元,在取得博士生学籍后按月发放,每人每月500元,每年发放12个月,直到发完为止。 三、相关政策说明 (一)2012年9月1日起,学校将取消原划拨给导师的博士生、学术型硕士生科研业务费。其中管理类学科、人文社科类学科以及应用数学、生物物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3个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生科研业务费继续保留;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援藏计划以及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师资培养计划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业务费继续保留。 (二)2012年9月1日起,学校和导师提供的基本奖学金和助研津贴按新标准从2012级博士研究生(包括2009级、2010级和2011级在读博士生)和2012级硕士研究生(包括2010级、2011级在读硕士生和2010年入学的本硕连读生)开始实行,其他之前入学的在读研究生仍按入学时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导师为博士和自然学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供的助研津贴原标准与新标准的差额部分,由学校资助,并按月统一发放;2010级、2011级硕士生基本奖学金生活费执行新标准,一、二、三等奖学金分别维持原50%、30%、20%的比例;2012级及以后入学的硕士生基本奖学金等级执行新标准,一、二、三等奖学金分别按新规定的30%、50%、20%的比例执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硕士生原则上享受一等基本奖学金。 (三)硕士生基本奖学金实行动态管理,第一学年根据考生初试、复试综合成绩排名和录取非在职人数确定基本奖学金的等级;以后每学年按照学院(系、部、所)非在职硕士生在读人数确定一、二、三等基本奖学金指标数,并按硕士生综合业绩考核成绩排名,确定其奖学金等级。 (四)研究生休学或出国学习3个月以上者,从办理离校手续下月起停发各类津贴和生活费,按学校规定复学或回国返校后继续发放,累计发放时间不超过本方案的规定;从研究生毕业、结业、肄业、退学、开除学籍之日起,停发各类津贴和生活费;推迟毕业的,导师是否提供延期期间的助研津贴,由研究生与导师协商解决。 (五)导师提供助研津贴的管理 1.招生录取时,应签订“学校、导师、学生”三方协议书,明确学校和导师各自承担的资助费用以及学生学习期间应承担的义务。 2.每年7月11日-8月30日,导师将下学年度应承担的新老生助研津贴数额转入招生学院(系、部、所)指定账户。助研津贴发放由导师提供发放清单、学院(系、部、所)汇总、计财处审核后统一转入研究生个人帐户。导师提供的助研津贴由学院(系、部、所)每月发放一次。下年度6月20日前学院(系、部、所)应完成上年度助研津贴发放工作,7月10日前各学院(系、部、所)助研津贴指定帐户如有节余学校全部收回,研究生出国3个月以上、因病休学、退学等客观原因除外。 3.鼓励导师对科研工作表现优秀的研究生,可以高于学校规定的资助标准,上不封顶。 四、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行,原学校发布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校研【2008】101号)同时废止,其他有关文件规定与本方案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方案的规定为准。 五、本方案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1805 次阅读|5 个评论
"最佳学生论文奖"奖状方案
热度 3 Fangjinqin 2011-10-12 09:32
"最佳学生论文奖"奖状方案
2011年"最佳学生论文奖"奖状方案 这里设计了2011年"最佳学生论文奖"奖状二个方案, 请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修改.
个人分类: 信息通报|5927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启动平台搭建草案
热度 20 outcrop 2011-5-8 23:39
根据《 科学网大学的Roadmap 》中提到的大概计划,目前到了第三阶段。从提议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量热心的老师同学关注了此事,在线报名参与有了30多位,加入QQ群的有20多位。在这个人才资源基础上,可以考虑启动具体工作。 在QQ群和罗汉江、田兵伟、武京治以及张亮生详细的聊了下,认为搭建具体的启动平台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个平台承载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在现有科学网的基础上,为科研工作者建立一个知识地图,这是脚踏实地;二是探讨在线知识传播的模式,也就是更高层次的“大学”,这是仰望星空。这是一个在线平台。 从网站建设的角度,我就粗略的说说可能的启动草案: 科学网完全提供这个实验平台 。类似www.googlelabs.com下面的一个子项目形式,科学网方面拥有社区的物理管理权(域名、数据等),但社区由网友运作,个人感觉tikiwiki系统比较合适。这个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能在科学网现有的基础上孵化发展,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算是科学网官方认可,名义上更加响亮;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这个模式的弱点,在于科学网官方对社区的绝对控制权,这个控制权带来的具体问题可能有:思想上的限制、技术支持上的经费不足、运营上的管理问题。 科学网提供名义上的支持 。“名义上”,具体来说就是域名和链接支持,比如开放一个test.sciencenet.cn给网友,同时在科学网导航栏做一个链接;剩下的完全由网友搞定。这么做的优点同方案1,但对于科学网方面多了一个好处:无经费问题,也节省了技术支持。弱点也同方案1,但科学网失去了对数据的绝对控制权。 网友自立门户 。类似科学松鼠会之类的网站,拉上一批高素质网友,建立独立的网站平台,干将起来。这个模式的优点在于自由,社区发展比较容易把握方向。其缺点是启动比较艰辛,一切得从零开始、缺乏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有挑战性的事。 开放wiki平台上实现 。 李易老师 在留言 中提到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案,补充上来。就是在开放的wiki系统上构建平台,如 http://beta.wikiversity.org/ 。其优点是现金成本很低,平台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国外wiki网站在思想和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缺点是系统比较单一(MediaWiki系统),同时可能发生不能访问的问题。 以上四种方案,技术上实施起来都不困难;剩下的,也就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也许还有其他不错的方案,欢迎补充完善! 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关于科学网大学的文章,每一篇我都保存起来了。我会努力记那些闪光的思想,运用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也会记住那些无私的鼓励,因为有您的热心,我才能勇于面对未知,无惧的前行。 人类的前行,也许会因为你我的思考与尝试而改善,一起努力! ----------------------------------------------------- 欢迎参与筹建科学网大学,参与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30969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5274 次阅读|48 个评论
项目书撰写
xin 2010-12-19 22:10
这个周末都用在撰写一个项目的申请书了。很多人都是坚持用以前写的,也无可厚非,那样比较省心。我觉得这次机会比较难得,可以借助申请这次项目的机会,重新撰写一个项目书。又经历着一次炼狱一样的生活。是不是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将这种感受写出来?这存在着泄露自己的思路和暴露自己弱点的风险。我还是想在这里写一写玩。 根据我的理解,写一本子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自己有了思路,从底层做起,重新撰写一个本子。这样写,需要大量的前期积累,尤其是理论与方法的积累。撰写过程比我现在还要难很多。另一种,就是基于原有的本子进行更新、删减、修改。最近,我的工作属于后者。我最近做的工作是将我以前积累的两个思路进行融合和提高。 我发现,这个工作是很艰难的事情。首先,如何将二者融合后存在有机的逻辑关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这个工作就注定是失败的。我的先前两个思路,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具有大致相同的驱动因素。不过,理顺它们的关系还是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其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记得撰写青年基金的时候,花费了我许多时间,我才将它们分清。最近2天,又混淆了。 为了再次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异,又查阅了几份大牛写的基金书。我发现,他们也都遇到我同样的难题。有两个策略进行解决,第一是简单的撰写研究内容,只是分几个条目,点到为止。具体如何做,放在研究方案里面;另一个思路是将内容写的具体一些,包括研究方法都写入,而在研究方案里面将研究方法归类简要地进行说明。 由于时间比较紧迫,只有先写出轮廓,然后再精雕细琢了。如果写一个好的本子,最需要的是4点:第一,根据理论发展或现实需求,选择一个较好的科学命题,这是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第二,大量阅读文献,明了国内外进展,知道目前的研究不足;第三,选题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积累,那样才有更为深入的理解;第三,不停地修改文章,直至易读、易懂。 周三就要交了,前途未卜,只要公平,就可以安心了。
454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中可否借鉴应急管理的思想
wujingzhi 2010-7-28 21:42
应急管理,这个词是我借来的。 事实是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应急管理,而且在有那么多专业应急管理人的科网,我这个门外汉说应急管理,实在贻笑大方,可笑之极。不过,在我suffering,struggling了一个月后,我总觉得应急管理的思想对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这次我遇到的问题其实不大,但是出现的时候很不对。在最后关头,出个小问题。当时我就返回去修改。结果越改越乱,越来越着急,越来越手足无措一直希望找个准确的参考,可却总是在错误的地方乱窜。幸好,导师看我迷失方向,果断决定回到起点重新开始。结果,问题很快就清楚了。 这个反复的过程,我基本经历了常人遇到问题后可能出现的很多情况。如轻视问题,试图修正,问题恶化,情绪急躁,思路混乱,低级错误,不愿尝试新方法,钻牛角尖,重复错误,试图放弃,精神压抑,陷入纠缠 在接受一些教训后,我忽然发现,最笨的做法往往是最聪明最直接的做法。就如季羡林先生说:其聪明可学,其愚蠢不可学也。很多做软件的人也知道,印度人做软件很厉害,就是因为印度人不取巧,一天只编几行程序,可他们的程序怎么搞都搞不坏。中国人一天编他们一个月的,可就是碰不得,总出问题。另外,国外的实验室管理,如果实验出现问题,而又不确定是什么问题,就得按照最高危险级别对待。前段时间,有一实验室的样品变质了,结果来了一些专业人员,据说像对待地球上最危险事物一样对待。我现在理解,这样的做法是最正确的。 细微之处见精神。科研中虽然极其罕见真正应急管理中应对的那些危机,不过如果能借用点 应急管理 的思想,应该对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有帮助的。(专业的东西还望专家详解。) 根据 资料 ,应急管理有八大原则: 1. Comprehensive 全面 emergency managers consider and take into account all hazards, all phases, all stakeholders and all impacts relevant to disasters. 2.Progressive 发展 emergency managers anticipate future disasters and take preventive and preparatory measures to build disaster-resistant and disaster-resilient communities. 3.Risk-driven 风险驱动 emergency managers use sound risk management principles (hazard identification, risk analysis, and impact analysis) in assigning priorities and resources. 4.Integrated 整体 emergency managers ensure unity of effort among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all elements of a community. 5.Collaborative 协作 emergency managers create and sustain broad and sincere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o encourage trust, advocate a team atmosphere, build consensus, and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6.Coordinated 协调 emergency managers synchronize the activities of all relevant stakeholders to achieve a common purpose. 7.Flexible 灵活 emergency managers use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 solving disaster challenges. 8.Professional 专业 emergency managers value a science and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based on education, training, experience, ethical practice, public stewardship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可见管理人员在应急中扮演极为重要角色。在科研中,也类似。导师或team leader在项目遇到问题时,或许也可以参照这样的思想,当然需要在具体工作中活学活用这些原则。
个人分类: 格物致知 R & D|12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思维的清晰表达方案
icstu1 2010-4-12 17:04
思维的清晰表达方案 思维的清晰表达方案
个人分类: M 用图表或数据呈现的成果|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足口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研究方案
fqng1008 2010-3-7 13:10
按:XH昨晚打电话来,告诉我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建设项目即将启动,她将其分为7个分题,要我负责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研究部分,尽快拿一个研究方案出来。我只好勉为其难,做的试一试吧。 1. 研究前提:通过对近20年的中医药文献检索,初步发现当代医家对传染病的的辨证论治基本上体现了以下格局:选择脏腑辨证(分型论治)占1/2,选择卫气营血辨证占1/4,选择其他辨证方法的占1/4。但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分型论治有如下缺陷:在实用理性指导下的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模式(分型论治)有去中医理论思维的趋势,仿佛中医证型变来变去毫无规律性可言(如慢性肝炎的肝郁脾虚转为湿热中阻等等),对疾病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中医病机分析(主要病机、次要病机和兼夹病机)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有悖外感宗六经,杂病宗脏腑的古训;目前应用卫气营血辨证等分期论治模型又显然不能很好适应各种具体传染病的临床需要。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符合临床实际的与现代传染病学接轨的新的分期辨证模型。 2. 研究目标:(1)厘清既往文献对手足口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证模型的应用概况;(2)初步建立中医药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和分期辨证模型,为新的指南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前提,为多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提供较为合理的理论模型。 3. 研究内容:(1)检索古今文献,分类整理、辨析古今医家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认识;(2)通过文献、调研等考察既往医家对手足口病辨证模型的选择及评价,剖析其应用现状及得失;(3)通过审证求因等中医方法,对5000例患者(含轻症、重症和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获取手足口病症状体征分布、病因病机演变、临床证候特点的第一手资料;(4)在文献学、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手足口病的分型(发病类型)、分期(病理过程)和分级(病情轻重),分析其发生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表证期、里证期、恢复期/终末期)的主要病机、次要病机、兼夹病机以及基本证候和兼夹证候,得出初步的证候演变规律 ;( 5 )探索手足口病不同时期分期辨证的客观指标,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尝试评价临床各期基本证候轻重程度的标准 。 4. 技术路线 5. 创新点:在文献调研、专家采访和临床观察基础上,构建一个与现代传染病学接轨、有中医理论思维、更加符合当代临床实际的分期辨证模型。 6. 预期成果:1 ~ 2篇SCI论文(含西医论文),5 ~ 8篇核心期刊论文,为项目获奖、指南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优化滇池的治理方案
生态人 2009-2-16 16:41
委员建议:系统优化滇池的治理方案 新闻来源: 云南政协报 新闻作者:李芳 添加日期:2008-1-21 13:57:50   滇池治理经过多年的艰苦鏖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治理成效依然差。目前虽然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科学诊断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段昌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段昌群认为,由于每个湖泊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同时污染问题在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湖泊所在的区域面对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从而湖泊富营养化控制采用的科技手段、工程方案、管理途径也必须结合湖泊自身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引进技术、借用外力都必须切实结合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地化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否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更错失了宝贵的治理良机。   段昌群建议,充分认识治理的艰巨性、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积极稳妥、高效有序地开展综合整治;通过优化社会经济环境为滇池水环境的好转创造条件;滇池治理应从污染问题汇集到末端进行集中治理,过渡到末端治污与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方略;建立滇池蓝藻爆发的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在进一步进行工程治理的基础上,发展社会治理、经济治理,通过强化管理、公众参与提高治理成效。 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提高湖泊全流域各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倡导每个人都是污染的制造者、每个人都是污染的受害者、每个人都是污染的治理者的现代环保意识,使社会公众理解、支持,并积极融入到滇池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 (记者:李芳 http://www.ynzxb.cn/2008/1-21/13575077982.htm )
个人分类: 专栏4:七彩云南|3930 次阅读|1 个评论
燃油税,来了(附本人意见)
刘玉平 2008-12-6 10:44
燃油税 , 来了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公开征求意见 酝酿了十余年的燃油税,终于走上了前台,自 2009 年 1 月 1 日 起开始征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于 2008年12月5日 发布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 自 2008 年 12 月 5 日 ~ 12 月 12 日 ,向各界人士公开征求意见。 该方案关键的一点是: 在不提高现行成品油价格的前提下,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 0.2 元提高到 1 元,柴油由每升 0.1 元提高到 0.8 元 。 具体内容,请参见:发改委网站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http://www.ndrc.gov.cn/rysgkfa/qw/t20081205_250204.htm 尊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请依法行使您的权利,提出有关的意见和建议。 网上提意见,请登陆: http://www.ndrc.gov.cn/rysgkfa    信函请寄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 38 号   邮政编码: 100824   财政部(税政司)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 3 号   邮政编码: 100820   传真请发至:   ( 010 ) 68502031   ( 010 ) 68552555    附本人意见( 已提交发改委 ) 关于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的两点意见 国家发改委: 成品油价税费 (俗称燃油税)的征收,是一项涉及面广、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从长远来看,对于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将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结构调整,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重要国策的要求,利国利民。当前,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为开征燃油税提供了极佳的时机。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公民,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该方案的第二部分,特提出以下两点意见,谨供参考:    二、关于燃油税费改革 (一) 取消公路养路费等收费 为保障中央政策的顺利执行,维护国家和广大群众的权益,预防某些地方可能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拖延取消 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变相收费等消极推委和违法违纪现象, 统一行动、令行禁止。 建议 逐步有序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修改为 自 成品油消费税开征之日、即 2009 年 1 月 1 日起 ,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并于 2009 年 7 月 1 日前 ,拆除所涉及的所有收费站点。 (二) 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安排。 鉴于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针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成品油价格的倒挂现象,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权益,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成品油价格竞争格局、打破成品油价格为少数企业所垄断的局面,推进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与国际油价接轨步伐。 建议 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 0.2 元提高到 1 元,柴油由每升 0.1 元提高到 0.8 元, 其它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 , 修改为以当前成品油价格为基础下调 20%~30%,再征收成品油消费税。 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 0.2 元提高到 1 元,柴油由每升 0.1 元提高到 0.8 元,其它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 此致 敬礼! 刘玉平 2008 年 12 月 6 日
个人分类: 民主与法制|4704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