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山大老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丽的红槐花,刺槐和槐
热度 1 fdc1947 2017-4-30 08:04
美丽的红槐花,刺槐和槐 前天在学校散步,看见几棵红槐树,开着红色的花,甚是鲜艳。就随便拍了几张照片。 这些红槐树很高大,我不大会照相,仅仅有那么一个影而已。 这些天,白色的刺槐花也开得很茂盛,就在这几棵红槐的边上,就有几棵开得很好的白色花的刺槐。几个不知道哪里来的中年妇女,举着绑着小镰刀的长竹竿,在割树上的花。吃这些刺槐的花,大概是他们的传统。这是很难制止的事情。日本人说吃鲸鱼都是他们的传统、加拿大人说吃海豹肉是他们的传统,国际上也拿他们没有办法。据此,这些妇女们吃些刺槐花,也就很顺当了。 (正在被妇女们“收割”的刺槐花) 不过,那些红槐却没有人来割。有人说,红槐有毒,只是好看,不能食用,也有人说是微毒,也有人说没有毒。白花和红花的槐树都是刺槐,是同一个属的植物,好吃的就会被人们折残,可能有毒的就没有谁去动它了。 刺槐的花到底有没有毒,毒性有多大,众说纷纭。大家都是据中医说如何如何,不过我看都不可靠。 刺槐是18世纪末期才由传教士引进到青岛附近最先种植的,所以又称洋槐 。它们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不算很长,中医似乎难以用“长期经验”来判断其毒性和药性。我们有“长期经验”的是槐树。 为了与刺槐即洋槐相区别,如今人们大都称槐树为国槐。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分不清楚这两种树的,都把它们称为槐树,把它们的花称为槐花,也都去吃。 实际上,刺槐(洋槐)和槐(国槐)是两种不同属的树,虽然他们都属于豆科。豆科是一个非常大的科,大豆、蚕豆、花生、紫荆、皂荚、合欢、含羞草等等都属于这个科。刺槐与国槐是远亲,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就相当于大豆与花生不同一样,比赤豆和绿豆之间的差别要大许多。所以,严格地说, 刺槐不是槐。真正的槐树,是指中国传统的槐树。也就是说,现在植物学分类上被称为槐的,就是俗称的国槐 。 国槐的叶子长出来的很晚,只是在最近的一个星期,济南的槐树才开始有了明显的树阴。它们的花期,在济南(黄河流域都差不多)要到七月份。过去高考在七月份,当开始高考阅卷的时候,山大老校的外语楼前和山大趵突泉校区(原山东医科大学)满园都是白色的落花,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提起槐树,人们往往会想起洪洞县的大槐树。许多人都说老家在那棵大槐树下,这是因为明代初期移民的结果。现在,那棵大槐树是山西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大家都说来自洪洞县大槐树,我总有一点疑问,山西各地那么多的移民,真的都非要到这大槐树下集合不可?山西出来的人,不管从哪里移出来,不管移到哪里去,不管道路远近,一定要到洪洞县的大槐树底下去拐一下,天底下哪里会有这样的管理办法? 不过,对于已经移民的后代,大槐树倒是有象征意义的。不管是否到过大槐树,他们真的都希望他们的祖先是从大槐树那里出来的。因为槐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 每一个经过“文化革命”年代的人都熟悉毛泽东的词句“蚂蚁缘槐夸大国”,打派仗时都这样骂对方。这词句出自一个典故, 唐· 李公佐 《 南柯太守传 》说,有个叫淳于棼的人,靠着老槐树睡着了,梦见自己在大槐安国做南柯郡太守多年,极其显贵,最后被罢官。醒来方知是一场大梦,所谓大 槐安国 不过是老槐树下的大 蚂蚁窝 ,南柯郡是槐树南枝上的小蚂蚁洞。成语“南柯一梦”就出于此。明·汤显祖据此编写了传奇《南柯记》,这是著名的临川四梦之一。昆曲和各种戏曲都有演出,搞得家喻户晓。 问题是:为什么做梦偏偏要靠着老槐树呢? 这是因为 槐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官厚禄,极高的官、极厚的禄 。 《 周礼 · 秋官·朝士》中记载说:“ 面三槐,三公位焉 。”也就是说,相传在周代天子的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来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 因以三槐喻三公 ,也就是太师、太傅和太保。自周到清的两千多年里,太师、太傅和太保一直是朝廷里品级以及爵禄最高的官员。 《千字文》中有“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的句子,其中槐就是指三公。启蒙读物把槐就是高官厚禄的代表这种观念从小就灌输到了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因此,一提起槐,人们就会下意识的与高官相联系。附会在汉代高昌侯董永身上的民间传说《七仙女下凡》(即《天仙配》)中,为董永和七仙女做媒的是老槐树,也不是偶然的事情。 《古文观止》里,有一篇苏东坡写的《三槐堂铭》,说北宋初兵部侍郎王佑“ 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后来,他的儿子、孙子都有大的功名。铭文中说“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归视其家,槐阴满庭。……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槐荫即是得到祖上功业的荫蔽。 当然, 槐与怀同音,因而槐还隐含着怀念的意思 。周朝廷立槐树的本义就是怀远人而来之,那是天子安抚百姓。百姓怀念祖先,是不忘其根本,牢记“父母之怀”,那是孝顺。 看到了这些,了解了槐所包含的隐喻。我们就能够较深切地理解古代的移民们把移民的出发点全都想象为大槐树这样的事情。 对于我们现代的人们,槐树全然没有了在古人那里的意义。这些树和它们的远亲刺槐一样,带给我们的只是它们婀娜的树枝、夏天的树阴、冬天可以透过的阳光、它们美丽的花以及由槐花酿成的甘甜的花蜜 。 (4月29日山大老校外语楼前的国槐)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00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两口建房”记
热度 6 fdc1947 2017-4-20 08:03
“小两口建房”记 我家的住房建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几排都是六层楼房。过去这里是50年代初所建的平房,是学生宿舍,也是这样一排排的。两排之间,当时栽种了杨树。把平房拆了盖建楼房的时候,这些已经四十多岁杨树早就长成了“参天大树”,于是就留下来了一些。这样,在我家的南、北两面的窗外都有一棵二十多米高的大杨树。当然,楼下都还种着其他的树木和花草。 看书或在电脑前坐久了之后,我经常站在南面或北面的窗户前,或来回走走,朝外面看看。我住三层,朝下可以看地面种植的花草和灌木,抬头也可以看参天的树冠,既休息眼睛又放松了颈部和腰部。 3 月22日,在楼后(北)的过道和小房的房顶上,频频地见到了喜鹊。见到喜鹊并不奇怪,这里离开校园很近,学校里大树成林,各种鸟儿很多,喜鹊也常常飞到我们这里。不过,它们通常只是在六层楼顶间飞来飞去,只是偶尔飞到楼间的地面上来,没有像那天的那样频繁地下到地面。仔细观察才发现,来的是两只喜鹊,一只体型略大,另一只略小一点。太太的眼睛比我好,她看出来了,那两只喜鹊是要在楼后的树上筑窝。它们不知从哪里衔来了小树枝,要放在二十多米高处的树杈间,不小心把小树枝掉落下来,于是,从树顶上飞下来,衔起掉下的小枝,再飞回树上。太太还看出来了它们想筑窝的那个高树杈。于是,我们开始注意起这两只喜鹊,称之为小两口。 小两口的工作非常积极,每天一早起来便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日落。我猜想它们找到合适的小树枝不大容易,常常要飞出去很长时间才能够飞回来。光溜溜的枝杈上放那些小树枝大概也不容易,常常掉落下来。一旦掉落下来,它们便迅速地从空中冲下来,衔起树枝后重新飞上建窝处,由于建窝处很高,一般要在中间的树枝上停留四五处。 虽然他们工作积极,但是,一开始几天的成绩并不很显著。到了3月26日,也就是开始“建房”的第五天,终于,有一点可观的成绩了: 由于一开始我们胆小,生怕拍照惊跑了它们,不敢开窗,上面的照片是隔着两层玻璃窗照的。后来一想,我们应当是多虑了。它们既然选定了房址,又已经花了好几天的心血,我们又在它们的下方至少十五、六米处,估计它们不会因为下面人们的拍照而受惊迁址,于是就拉开窗户照相。下面的照片是建房的第六天早晨照的,可以看得见树杈间已经放置上不少细小的树枝。 万事开头难,自从房基打好,小两口建房的速度就越来越快了。这是所建房子的第八天,一只喜鹊正站在“地基”上: 到了第九天,盖房子的进度就突飞猛进了: 它们所用的枝条,也似乎越来越杂,到了第十天,它们的家就基本上像个样子了: 这是第十一天的两张: 到了第十二天,看样子在加盖房顶了: 到了第十三天,房顶也很像个样子了: 第十四天,虽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是,小两口仍然抓紧它们的工作: 辛苦了半个月了,第十五天(4月5日),基本上快大功告成了: 下面的两张是第十六天与十七天的照片,与第十五天相比,就没有什么变化了。它们的房子,似乎在南面有进出的门口,我们也看到它们确实是从这个门口进去的: 经过半个多月的辛勤劳动,房子终于建好了。它们建房的时候,也正好赶在了大树的叶子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这样,对飞来飞去的小两口没有很大的阻挡。 下面的照片是第二十天(4月10日)所摄,与第十七天时完全一样,房子确实已经完成。 从4月7日或8日(建房的第十七或十八天)房子大功告成之后,小两口就不大来了,只有到了傍晚或者快下雨的时候才匆匆回家。我估计它们应当飞到食物丰富的地方去大快朵颐了,它们将来的任务还繁重着呢。 上面的照片是小两口新房的最新面貌。杨树的枝叶越来越茂盛了,很快我们就将难以看清楚小两口的新家了。它们的隐私将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果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得到它们的好消息,那是我们的幸运,如果大树的浓荫不让我们知道,那我也不会遗憾,我们与它们本来就应当如庄子所言“相忘于江湖”的。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5536 次阅读|16 个评论
春城无处不飞花
热度 6 fdc1947 2017-4-11 07:54
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唐代诗人韩翃的著名诗句,恐怕也是韩翃最有名的诗句。韩翃的诗词,有两首最有传奇色彩。一首是“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 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说的是他与柳氏因战乱而悲欢离合的故事,那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事情。另一首就是这首“寒食”了。“寒食”这首诗引起的故事是唐德宗建中年间的事情。据说当时韩翃“不得意,家居”。一日近半夜,有人叩门,来祝贺他将任“驾部郎中、知制诰”。韩翃不信。来贺者说:“制诰乏人”,中书两次所荐之人唐德宗都不同意,最后皇帝亲自点名韩翃。当时还有另一位任江淮刺史的韩翃,唐德宗说,要那个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知制诰是要为皇帝草拟文稿的近侍官员,当然需要很好的文学修养。 这两首诗词都与杨柳树有关。“寒食”中所说“春城无处不飞花”,涉及到物候,诗句中说,杨柳飞絮的时节在寒食节,也就是清明的前三日,这在济南是很准的。可能正是有了这首诗暗示的缘故,我一直很注意济南杨柳飞絮的时间,几十年来差不多都是4月2日。那时候骑自行车上班,一进新校北门,柳絮飞舞,一看日历,4月2日。 今年也是如此,4月2日,下楼散步,看见柳絮飞舞,想起来前一天还是空气清新,没有飞絮。所以,大多数时候,物候还是很准的。 把下雪比作飞絮,据说是东晋谢道韫的发明,那是《世说新语》上说的。这件事写在了《三字经》里,可算是人人皆知的。也正是这个比喻,把谢道韫送入了历史上最有名的才女之列。 实际上,很多比喻都是“双向”的。我们常常把美丽的姑娘比作花儿,歌词也有“姑娘好像花一样”,但是也常常说花儿像美丽的姑娘。人们往往说风景美丽如画,又说风景画画得好,站在画前面就像站在田园里一样。古人可以把下雪比作飞絮,人们也可以把下雪比作飞絮,说这些天柳絮飞舞就像大雪纷飞。 不过,这些天有些地方飞絮很多,山大老校有一个小树林,它附近的学生宿舍边上真的就像下了雪。 产生这么多飞絮的就是学生宿舍西面一个不大的杨树林。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杨树林都产生这么多飞絮的。一号楼东南方那个大杨树林就没有多少飞絮。 两个树林里杨树的品种不同,产生飞絮的数量也就相差极大。从外表看,两个树林的树干、树叶看不出很大的不同。我不是学生物的,不懂具体的品种。但是,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两种树的花也就是“树挂”差别很大。 大树林里树挂早在二月底三月初就挂下来了,树挂粗大,它们的颜色是近棕色的。当初春时节树挂突然从树枝上挂出来的时候,整个冬天都是透亮的杨树林一下子变得黑乎乎的。这种杨树产生的飞絮很少,校园里大多数的杨树都是这个品种,所以整个老校校园里的大多数地方飞絮并不多。 而产生大量飞絮的小树林中的杨树,它们的树挂出现得晚,绿色的树挂,细细的,到了四月上旬才往下掉,这时候,树叶都很大了。这种杨树产生大量的飞絮,很是令人讨厌。幸而校园里这种杨树不多。 “春城无处不飞花”,这首诗里面据说隐含着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讥讽,但是,其诗句是美丽的。春天的校园是美丽的,在一片桃红柳绿美景和满园丁香的飘香过后,在某些角落上,飞舞着白絮,总让人感到有些美中不足。种下了那么多年的产生白絮的树,也不能一下子都换上别的树种。天下总有不如意的事情。还是回顾一下前几天美丽的校园吧。我的照相技术很差,但是从中还是可以想象到校园里到处鲜花灿烂,春色如锦。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10494 次阅读|12 个评论
校园里杨树林的春夏秋冬
热度 4 fdc1947 2016-12-6 08:41
校园里杨树林的春夏秋冬 小时候生活在南方的城市里,很少见到二三十米高的钻天的杨树。只是在《白杨礼赞》中读到了关于白杨树的文字,很有些被振奋精神的感觉: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后来到了北京读书才注意到华北平原上的杨树,当时最吸引我的特点除了高大之外,是树干上长着的一只只“眼睛”。后来到了沙漠、草原上的农场,搞“田地林网化”。一望无际的土地,被防护林分割成一块块五百公尺见方的田园,每十来行参天的大树组成林带,挡住了怒吼的狂风,不让风沙盖住我们的良田。记得快到夏天的时候,我们把那一根根只有一拃来长的杨树枝,密密麻麻地插在地里,像种地一样,育上秧苗,锄去杂草,几年工夫,树就成林了。从树干像锄杠那么粗就可以间下来换钱,边长边间,越长越大。队里盖房字所用的檩子,用的都是前些年种下的杨树。 山大老校一号楼西南面也有一片杨树林。我不知道那片树林是什么时候栽种的,印象中似乎我到这里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有了。林边上的树大概由于得到的阳光更多,所以长得更粗壮,胸径有六七十厘米。树木这东西,一开始看它长得很快,看着它噌噌往上长,长到一定的时候就不显著了。记得我1979年我们在山大新校的宿舍楼后面种上的杨树,早就比六层的楼房高出许多了。有时候回去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总有一种“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但是老校的这片杨树林似乎不大变化,一年又一年,看它长叶又落叶,好像总是这副模样。在它北面路边的看上去年龄与它差不多的杨树上,学校都贴上了让学生刮风天不要再在树下停留的告示。看来它真的有些老了。 记得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寥寥几句话就生动地勾画出琅琊山的一年四季。我可没有那样描写的功力,那就用现代人的办法,贴上几张老校杨树林的照片吧。 初春的校园是寂静的,学生们都还在家里与家人一起过节呢。杨树枝头的花芽像毛笔的笔头一样,一天天膨大了。 开学一段时间了,天气也慢慢地暖和起来。似乎在一个夜晚,所有的杨树都吐出来深色的树挂,那是它们的花。整个树林的上空黑乎乎的,挡住了蓝天。 树挂落尽,等着它发芽,有点心焦。终于,树叶长出来了。校园里一片鸟语花香。学生也开始走出教室,到树林里看书学习。 春天总是短暂的。不几天过后,花落了,树叶大了,校园的色彩变成了一片翠绿。 我喜欢夏天。在大树的阴影下散步,出透了汗,回到家,温水下洗个澡,浑身都舒服。可是,喜欢的东西却总觉得长不了,夏天总是很快就过去了,又要穿上一层层的衣服。秋风一起,树叶就哗哗地掉下来。 刚掉下来的时候,树叶还是绿的,几天过后就变成了枯黄的。树林里的石桌、石凳上,再也见不到那些用功的学子了。 济南的冬天是干旱的,很少下雪,即使下雪也都不大。杨树林里静悄悄,学生们又回家了。在寒风中,杨树林的花芽仍然在悄悄的变大,等待它的春天。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503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