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BBRC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BBRC算是同行评审期刊(Peer Reviewed Journal)吗?!
热度 9 wsyokemos 2011-4-21 06:53
BBRC算是同行评审期刊(Peer Reviewed Journal)吗?!
这个应该是有争议的话题,先开门见山,我的观点是 BBRC 算不上同行评审期刊,至少算不上真正的同行评审期刊,我的理由暂且按下不表,先科普一下 BBRC ,毕竟很多不搞生物相关的网友并不知道这个期刊。 BBRC 的全称为: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尽管该期刊的影响因子( IF )不算高,多年一直在 2-3 分之间,但是其在生物医学界的知名度可不算小,我想大概原因如下: 1)BBRC 的历史相对悠久,已有50余年的历史(当然这和百年老店 Nature, Science, JBC 等老牌期刊的相比,年轻多了),创刊于 1959 年(是年,全国人民都在忍饥挨饿啊); 2) 发表文章数相对较大,近 3000 篇/年 , 这个数字和年发文量高达近万篇的 JBC 与近 2 万篇的 PLoS One 自然是没法比,但是这个数字已经很可观了,作为对比,我国影响因子高居亚洲第一的 Cell Research ( 参见 我的另一博文 ) , 2010 年全年的发文量仅仅只有区区 173 篇。正是由于其发文量大,所以尽管 IF 并不算高,但是其总引用次数在 SCI 收录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内期刊仍排名第5。 BBRC 这一点有点像演技并不特别出色的二流 / 三流演员,一年客串(或者就是跑个龙套) N 多电视剧,和观众混个脸熟; 3 )更重要的是: BBRC 尽管从名字来看,似乎仅仅发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方面的论文,事实上, BBRC 上面的文章,几乎涵盖所有能与生物沾点边的领域,从植物到动物,从生理到药理,无所不包,所以 BBRC 也就能与几乎所有搞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 “ 混个脸熟 ” 。 科学网博主牛登科老师曾发表题为 “ 编委会自己审稿,算不算 peer review ” 的博文 , 这个问题如果是肯定的答案,我认为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编委会的学术同行需时真正的同行;2) 是 “ 审稿 ” 。第一个条件,没有多大的争议,我这里为何强调是 “ 审稿 ” 呢,这是因为 BBRC 的编委会的学术编辑并非是通常意义的 “ 审稿 ” 。一般而言,通常的同行评审都会对所评审的文章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指出文章的错误和问题,或要求补充实验以更好的佐证作者的结论,然后提出是否接受的推荐意见,而最终决定文章是否接受,由主编 / 副主编等(或其他头衔)拍板。但是 BBRC 编委会的 “ 审稿 ” ,却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审稿,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接受稿件而言,都是直接接受,没有任何修改意见,这一点不是我在忽悠,至少有如下证据: 1 ) BBRC 官方网站明确指出 “ Requests for revisions are rare” ,也就是说要求修改的稿件非常少,这似乎显得牛登科老师的运气有点不佳,因为他发表的 5 篇 BBRC 文章居然有 2 篇送了外审,比例之高,在 BBRC 是惊人的; 2 )网友们的经历 / 经验,几个月前,丁香园论文与投稿交流版曾经就 BBRC 进行过讨论,有为数众多的网友参与,我没有看到任何网友提及其 BBRC 投稿要求修改(修改语言再投的除外); 3 )我自己的经验,好几年前,我的一篇 BBRC 投稿也是直接接受。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 BBRC 编委会的 “ 审稿 ”, 只是做个决定,如果用英语说,应该是“ Editorial decision”, 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稿,因此我认为 BBRC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同行评审期刊(当然我深知 BBRC 和不少网友认为它是)。 本文无意贬低 BBRC ,我自己也曾在上面发表过文章,恶心它,不就是恶心自己吗 ?! 我只是想根据事实,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也欢迎您的高见。事实上,像BBRC这样的普通期刊,也有一些很出色的论文,该刊50余年来,已经发表了7万5千余篇论文,其中,截至2011年4月20日,已经有25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千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曾与2004年由于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而获诺贝尔化学奖Aaron Ciechanover也曾在BBRC发表过一重要论文,标题为:“A Heat-stable Polypeptide Component of an ATP-dependent Proteolytic System from Reticulocytes”,发表于1978年,该文被视为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的里程碑论文,Aaron Ciechanover能获诺贝尔奖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BBRC上这篇开创性论文。 (王守业写于 2011 年 4 月 20 日,引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id=435542 )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4809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也谈同行评审(Peer Review): 兼议PLoS One与BBRC
热度 6 wsyokemos 2011-4-20 02:05
也谈同行评审(Peer Review): 兼议PLoS One与BBRC
昨天我整了篇题为 “ JBC vs PLoS ONE: 鹿死谁手 ? ”的博文,引起了不少网友,尤其是 牛登科先生的关注和热议, 登科先生还专门写了一篇博文“ 编委会自己审稿,算不算peer review ”,由于我对登科先生的博文的不少观点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所以也专门写此博文以商榷,也非常欢迎感兴趣的网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登科先生(称其牛先生似乎确有歧义 )的一个重要观点是:“ Plos one和BBRC的审稿规则是一样的。都是主编、编委自己决定一部分自己熟悉的稿件,可以直接接受,不熟悉的再外审“。对于是否真的“Plos one和BBRC的审稿规则是一样的”,让我们先用事实说话。 根据PLoS One官方网站关于“ Editorial and Peer-Review Process ”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正如登科先生提到的,95.8%的接受稿件经过了外审(原文为: Currently, of the articles that are ultimately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95.8% were sent for review by external experts.)那么剩下的4.2%是怎么回事呢,这部份没有经过外审就接受的稿件是:“Around 4.2%* of articles are peer reviewed by the Academic Editors themselves (often in consultation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博主注:这个Editorial Board有上千人的规模) when they are sufficiently expert in the fiel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aper meets the PLoS ONE criteria .”也就是说,PLoS One有极少数稿件(5%的接受稿件),由熟悉稿件内容的小同行—学术编辑来亲自审稿并常常征询Editorial Board其他同行的意见,这种情况和其他一般国际期刊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别的期刊也会有少量稿件由于正好是主编/副主编或学术编辑熟悉该研究领域,就直接自己审稿并拍板决定是否接受。这也符合国际期刊的惯例。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国际期刊都是只邀请两位审稿人审稿(当然也有极个别的有多达8位 reviewer 的期刊),而 PLoS One ,则 “On average, ALL accepted articles have been reviewed by 2.9* experts (one Academic Editor and 1.9* external Peer Reviewers).” ,也就是说,平均而言,所有的接受稿件要被3位专家(一位学术编辑 +2 位外部审稿人)审稿,比一般期刊还要严格!。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BBRC是如何审稿的,根据BBRC 官方网站关于” Peer Review Policy ”的介绍,原文为:“BBRC is a rapid communications journal. As such, the decision to publish an article rests entirely with the handling Editor. Manuscripts are assigned to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 based on expertise. This Editor may accept the manuscript as it is, send it to a colleague for review, or reject it. Requests for revisions are rare. Should the Editor request revisions, the manuscript will be treated as a new submission.” 简单的说,绝大多数稿件,直接就由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来直接审稿并拍板决定是否接受,尽管文中说也许会送外审,但是通过丁香园众多网友的投稿经验来看,送外审的几率非常之低,就算送外审的比例很高,不管哪种情况,关键是:1)“This Editor may accept the manuscript as it is";2)Requests for revisions are rare,也就是说:无需任何修改,直接接受发表。所以文章的质量难以保证,因为几乎任何投稿论文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和毛病,同行评审则可将(至少是可能的)问题和毛病最大程度上减少(当然不大可能完全解决掉)。 我们知道,国际期刊的同行评审(Peer Review)模式已经创立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发展至今,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其存废之争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为何现在全球绝大多数期刊都还采用这一方式?就是目前还没有一套更好的系统还取代它。 综上所述,事实说明: PLoS One和BBRC的审稿规则是截然不同的 。 另外,登科先生还在其博文中提到:“ BBRC和PLoS ONE的内部审稿模式,是将来很多中低档期刊的发展方向。”。据我了解,BBRC是国际期刊中唯一采用(几乎是完全采用)这种内部审稿模式的(如有网友知道别的期刊,请指出,让我也长长见识),别的期刊都不这么玩,所以, 我不认为内部审稿模式是“将来很多中低档期刊的发展方向” 。 另外 PLoS One 和 BBRC 这两种期刊还是都是自己显著特点的,对于 PLoS One 而言,就是正如 其网站上所言 : “Publish all papers that are judged to be technically sound. Judgment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ny particular paper are then made after publication by the readership (who are the most qualified to determine what is of interest to them).” 。也就是说正如牛先生所指出的, PLoS One 不管你文章的重要性,只要你能技术上自圆其说即可,文章的重要性交给发表后的读者来评判。这种评判稿件的标准和原则在全球科技期刊中开了先河(不知现在有无第二家?!)。 PLoS One 这一准则也使得该刊发表了一些一般期刊不愿发表或不屑发表的有些另类的文章,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我国学者去年首次获得搞笑诺贝尔( Ig Nobel Prize )的论文即发表在 PLoS One 上,标题为: “Fellatio by Fruit Bats Prolongs Copulation Time” (果蝠 口/交 延长交配时间) “ (详见我的丁香园博文: 特大号外: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终获诺贝尔奖!! ) 而 BBRC 的显著特点就一个字: “ 快 ” ,到底能有多快呢,其网站上说 “Authors of manuscripts can expect an accept or reject decision normally within 2 weeks of receipt.” 即:一般稿件,投稿后 2 个周内决定是否接受,当然也有更长时间的,最短的:丁香园上有网友报料其投稿从投到接受,只用了几个小时, BBRC 被视为是全球 SCI 期刊中决定投稿是否接受最快的期刊。当然,由于 BBRC 处理稿件速度快,接受后又不用修改,所以对语言要求很高(接受后就没有机会改了),语言不过关,就会直接退回,修改后如果再投,就算新的投稿了。由于 BBRC 快字当头,确实是急等论文毕业的研究生和急需论文晋升的科研人员的福音,由于其影响因子不算高( 2-3 分),对文章的质量要求不太高(要求最多4个图,创新性要求也不高,当然高了的稿件也不会投 BBRC ) , 所以也可视为广大搞生命科学的研究生们练手园地。 另外感谢科学网编辑将我和牛先生的博文一并推荐到博客首页,我很欣赏编辑鼓励将两种不同观点的博文进行讨论的方式,这种 “ 百家争鸣 ” 的风格才更能体现 “ 科学 ” 网的科学性,但愿以后科学网能更少一些既不科学也不和谐的博文(比如今天博主 A 对博主 B 公开宣称绝交啦,明天博主 B 对博主 A 也如法炮制)。 最后,和牛登科先生开个玩笑:我的 “ 守业 ” 之名字和 “ 登科 ” 一比,顿然显得胸无大志,小家子气! (文首图片来自网络,特向作者表示谢意。 王守业写于 2011 年 4 月 19 日,引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quickforward=1id=435130 )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16771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