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学教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纵使百万标准,许多大学教师也无颜见导师
xuecw 2011-4-8 08:29
北师大董藩教授给自己的研究生下目标了:“四十岁时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 董老师显然是用此话激励学生,媒体网评无用跟他本人过分计较。教师也有激情冲动的时候,在无关大碍的场合说点过分的话,也是人之常情。 或许董老师是反其道而用之,由于不满于虽是高学历却长期清贫或相对贫困的现状,说了句反话 。 说实在的,对于大多数大学教师来说,多是现挣现吃。莫说四千万,就是一百万标准,五十万标准,许多大学老师就无颜见导师。如今对大学教师的评价标准也与金钱有关,科研经费不够一定数目,职称难上,要去新的单位也不把你当人才;没有科研经费,连招收研究生的资格都没有。理工科的评价标准日益成为人文社科的标准。久而久之,管理层就形成共识,以金钱数目衡量学问高低。 我有时给我的导师打电话就说,“为什么不敢去看您,因为我事业发展不佳,在这以资金和职位衡定一个人的价值的时代,我既无金钱又无职位,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啊!”。学了这么个劳什子边缘社科,拿个博士学位,只有给地方官僚打工的份。既不能赚得金钱,又不能谋得职位。谁曾知道,地方大学的某些社科是学在官府,只不过是官员的试验场,省级以下社科类课题大多是官员的,因为他们有本地关系。 有时觉得这是入错行的必然结果,既耽搁了自己,又影响了下一辈。君不见那些国外留学者,多是官员或商家的孩子。哪有普通大学文科教师能供得起孩子国外留学的费用的? 当然,如果一个学生通过正常的渠道赚得四千万(一百万也好),他确实是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否则国外怎么越来越对技术移民要求苛刻,而对投资移民却大开绿灯?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2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大学教师需要“三心二意”
zhuoqing 2011-1-2 09:36
在2010年最后一天(周五)中午,我在清华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总结会上,听到袁驷校长给我们说:清华大学费尽心血将全国的优秀学生招来,希望我们不要辜负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学校和国家的托付,好好的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听到此时,我心中涌现出更多的 理想主义的责任心 。 说起来当初选择在大学任教,这也是一个可以养活妻儿的职业。同时也可以进行追逐名利、参赛评奖、做课题、当教授,争取更多的用得上的、用不上的标签给自己贴上。这也许就是 现实主义的功利心 吧。 当了这么多年,逐步发现做教师其中的乐趣。一边教学,一边也发现所教学科中更多的有趣、有用以及尚未知晓的规律和现象。将自己的这种欣喜传递给学生也非常快乐。这也或许是 浪漫主义的好奇心 。 通过多年的教学,体会到要做一个好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喜爱,还需要能够二意。一是在教课的内容上需要有 新意 。二是在讲课的方法手段上要有 创意 。关于第一点,徐显明校长在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中讲到,教授分为三流。三流的教授传播知识,二流的教授讲授方法,一流的教授则会讲授前沿,并使得学生够产生进入前沿的冲动。这就是内容上要有新意。关于第二点,就是针对现在的学生特点,需要在讲授的语言、方式、材料的准备上能够出其不意。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听完之后也会对所学到的知识有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冲动。 作为边教学边搞科研的我们做到第一点还是可以。但是真正达到第二点则需要努力。 人类最开始求知是出于好奇心,现在越来越少了。老一辈教师们则会有更多的责任心,但是时代在变化。现在更多的则是功利心,可以持久推动着我们。但是做一个个自由、自觉、自信的教师需要同时怀有三心二意。 如下是我在2010年收获的学生们给我的漫画和玩偶。想不到一年之内我有这么大的变化,真心地谢谢他们给我的快乐。 下面是我在讲授信号与系统 傅立叶变换性质之后做的课堂测验。令学生们很抓狂。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5108 次阅读|3 个评论
边界缺失:大学教师走下神坛
lgmxxl 2010-10-2 10:3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间最美好的职业。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师与天、地、君、亲齐名,同样受到尊重和爱戴。于是乎,人们平时互相的称呼也一般以老师相称,以示尊重,虽然对方可 能不是 老师。但时至今日,老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却好像不再受人尊重了,大学教师开始走下神坛,成为普遍的市场人、社会人和政府人。在教学中,我们听到、看到太多的教师不传道、不授业或应付授业、不解惑、不与学生交流,教学的 ppt 常年不变或者说变化很少;在科研中,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学术腐败,学风日下;在服务中,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在生活中,吃、喝、嫖等也存于教师之中。特别是近日的肖传国事件更让人们大跌眼镜。一名准院士级的大学教授为何如此下作呢?大学教师怎么了?我曾经写过一篇 象牙塔内大学教师为何甘于堕落? 的博文,本文我想从大学边界理论的视角再次分析一下,大学教师走下神坛的背后原因。 第一,大学与市场边界缺失,效率机制在大学的作用无边界,大学教师变为市场人 在市场中,决定消费者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一个基本因果机制就是效率机制,其基本含义就是成本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其背后的作用机理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效率优先。当大学与市场边界缺失时,效率机制在大学中的作用就没有了边界,一切的一切都市场化了:在大学内部,讲课按学时收取报酬;评审按项目收费;鉴定按级别收费;科研被换算成与货币等值的工分。在大学外部,既然遵从等价交换,教师的服务当然要收费,讲座、咨询、评审等都有了名码标价。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因为大学教师也同时是市场人,他们也要衣食住行,也要买房、买车、子女上学,也会生老病死。问题是我们只注重了最后的结果收费,反过程中对科研的尊重、学术的操守却给丢了。于是乎,项目鉴定没有不过的,评审没有不过的,所有的一切,好像只要交了钱,什么就都 OK 了。大学教师在大把大把捞钱时,大学教师在住上亳宅时,大学教师在开上名车时,大学教师却丢掉了大学教师该有的东西。 第二,大学与社会组织边界缺失,社会化机制在大学的作用无边界,大学教师变为社会人 在国外,大学与社会组织是没有物质边界的,但大学与社会组织却有精神边界,大家都知道大学与社会组织是不同的;在中国,大学与社会组织是有物质边界的,但大学与社会组织却没有精神边界,大家越来越分不清大学与其它社会组织有何不同。这样的直接结果是社会化机制在大学作用无边界,其中突出的表现是大学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克隆。这方面本人已经在相关博文中作过论述,此不再赘。( 大学边界消融对中国大学外部关系的巨大影响 )但社会化机制作用的后果,是大学教师的急功近利,是大学精神的丢失。大学教师天天在忙教学、科研和服务,但忙这些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却越来越不重要,甚至是异化了。大学教师做这些的目的越来越不是为了科研本身的求真,越来越变为一种实现自己职务、职称上升的工具。据资料, 2004 年以来,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一直排在世界前五位。但是,根据 2008 年的统计,我国自 1997 年到 2007 年 6 月 30 日 发表的论文,单篇的平均引用数排在被统计的 145 个国家的第 117 位。另一个实例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 2000 年设立以来,共有 14 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 11 个是 1951 年前大学毕业的。 至于人们期盼的诺贝尔奖,好像仍是一个没影的事。 第三,大学与政府边界缺失,合法性机制在大学的作用无边界,大学教师成为政府人 中国大学是政府管理下的一种事业单位,大学与政府之间没有边界,政府就是大学的上级,大学就是政府的下级。在这样的体制中,合法性机制在大学的作用也就没有边界了。大学必须时时、事事、处处不断地接受和采纳政府认同、赞许的形式和做法,因为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取得合法性认同,才能获得政府的认同,从而减少大学环境的不稳定性,获得大学发展需要的资源。大学在与政府交互作用中,大学失去了自己独立的身份。这些与政府直接交往的教师,也就成为有教师、教授或专家头衔的官员。他们学会了向上级领导点头哈腰,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科学拍马屁,教师也就越来越像官员。官员的一些习性和做法,自然也就为大学教师所接受、所效仿。现在大学教师报项目、报奖过程中花钱找人,已经成为行业的显规则。在这样的显规则下,大学教师也就开始走下神坛。 总之,边界缺失,使大学教师走向神坛,变为了一个市场人、社会人、政府人。既然是市场人、社会人、政府人,这些发生在大学教师身上不正常的事,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只是我们不得不发问:当人民公仆不是公仆时,当白衣天使不是天使时,当教师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时,社会是不是在走向失范呢?或许边界缺失是大学教师走下神坛的直接原因,而背后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失范。 林永柏 邬志辉 . 教育家办学 : 高校的期待 . 光明日报 . 2010-09-29 :( 11 ) .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37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教师“被班主任”之合理性
热度 1 lgmxxl 2010-7-7 09:05
被字句的始作俑者,现已难考。但这个被字委实反映了社会公民对公权力的无奈、无助,反映了社会信息的不实。被字背后是民意被强迫,公民个人意志被左右。故这个被字句迅速穿红,成为网络流行语。被失踪、被自愿、被中考、被小康、被幸福、被繁荣、被慈善、被就业等尽皆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现象,引起相当程度的社会共鸣。当下在很多大学中,大学教师被班主任同样引起教师热议,并广受教师诟病。 一些大学为了跟风,或者是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亦或是为了强化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强行规定大学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担任本科班级两年以上班主任工作。很多教师无奈地被班主任了。 对此,很多教师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教师天天被各种各样的、名目繁多的指标所考核,既要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又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现在又莫名其妙地被要求完成一定的班主任工作量,真是不拿教师当人看了。大学教师成为大学内压力最大的群体,成为大学中任人摆弄的被对象。可教师又有什么办法呢?不去当班主任就别想晋升高一级职称。而职称是教师的命根,是教师获得尊重、提高待遇的一个基本符号,是教师各种资本的源泉。为了职称,教师只能被班主任了。 我起初对大学教师被班主任也持十分不赞同的态度。既然大学中有班主任岗位,并有专职的班主任人员,为何又要强行规定大学教师去当班主任呢?大学中既然有各种职位的划分,就应该各司其职,奈何要互相串岗,互相兼职呢?大学中各司其职不是更好吗?做行政的就专心行政,不要做学术;做教学的就安心教学,不要做科研;做科研的安心做科研,不要去做行政;当班主任的就安心当班主任,不要去教学,还有很多的做,不要。如此,大学内不是很好吗? 但仔细思量,总感觉教学被班主任还是有其合理性。 从大学职能上讲,大学的中心职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大学内所有人员的职责与义务。做管理工作的,要明确管理的出发点、落脚点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做教师工作的,要明确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为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价值所在;做服务工作的,要明确服务的目的是育人,目标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环境。在大学中,最受人尊敬、最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最易成为学生偶象的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关乎学生的成长,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可以直接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从教师教学效果上讲,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求,从而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更易于形成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促进亦师亦友有关系的形成。 从学生角度上,大学生更乐意与教师接触,教师的专业学识,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无言的榜样。梅贻琦曾形象地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教师有义务满足学生的要求。 由上观之,大学教师被班主任有其合理性。关键是教师如何由被班主任变为主动班主任。这方面,既需要学校的制度诱使,更需要教师的理性自觉。从学校角度上,学校要尽量去除被班主任的强制性要求,代之以使教师想当班主任的诱制性导引。既给予当班主任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荣誉称号、物质待遇等方面的奖励。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讲,要尽量认识到当班主任的职责要求和角色要求,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深入学生之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学业和人生的导师。 梅贻琦 . 大学一解 . 杨东平。大学精神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3.48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4106 次阅读|8 个评论
大学教师应该“去兼职化”
metanb 2010-6-17 22:59
这里所说的 兼职 是指内部兼职或隐性兼职,而不是在外单位兼职。 之所以用隐性兼职这个词汇,是因为这种兼职往往是人们熟视无睹的,很少引起注意或是习以为常。 兼职导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时间冲突,二是角色耦合。当产生时间冲突时,必然要放弃或延缓另一岗位的工作,此时导致当职者的信誉受到损失,同时他的服务对象也受到损失,或者导致某种连锁反应。角色耦合是指不同的岗位角色在某种场合下关联在一起而带来不便。兼职的人可能是这件工作做不好,但那件工作又离不开他,因而给管理带来混乱。减少工作岗位也是兼职带来的问题之一。 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将教学、科研、带研究生、学术服务等全都挑到肩上,实质上就是兼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精力或时间不允许时,只能是舍车保帅了。中国人挂在嘴上的混,其实就是这种隐性兼职的结果。中国人本来不是劣等民族,但现在我们都同意中国人很复杂。所谓复杂,说穿了就是劣等,这种劣等性的根源其实就是隐性兼职的结果。 瓦特将牛顿的蒸汽机做了重大改进,其实就是将其中的一些过程分离开来,去除了导致系统低效的耦合,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热效率,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谁来当中国大学教育系统的瓦特呢? 对大学的教育系统进行改造要困难很多。对于蒸汽机来说,它是机器,改造的效应也是立竿见影的,而改造失败也只会影响到瓦特自己。教育系统首先是一个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系统。这里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改造运行中的系统?如何保证改造后的系统中多数人的利益不低于现有系统?谁来设计改造方案?如何保证它的实施?如何测量改造的效应?改造失败会带来何种影响?如何补救和补偿?等等。 无论如何,我能想到的是首先应使每个人的职能单一化,这样才能为有效衡量岗位职责的履行质量提供可能性。行政方面我没干过,没有发言权。我认为可以从任课教师的岗位职责单一化开始。单一导致专一,专一导致专注、熟练、高效。 实际上,教学、科研、带研究生,这其中的哪一样工作都是很不简单的,再把它们搅和在一起让一个人干,对大多数人来讲,很难做到高效。何况,时间冲突是很难避免的。 以上是一些粗浅的看法,先提出来是希望引起一些思考。教育系统是民族趋优除劣的蒸汽机,改进它就是改进我们的未来。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470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象牙塔内大学教师为何甘于堕落?
热度 1 lgmxxl 2010-5-6 15:29
象牙塔是传统大学的简称,我现在权且把它当成中国现代大学的符号用一下,实际上十分不恰当。在传统大学中,象牙塔象征着高贵、纯洁、敬业、忠诚。可今天我们的大学教师却在甘于堕落,别人把我们的大学教授当成叫兽,把专家当成砖家(钻家),把学者当成学习别人的人。虽然不好听,但终归代表着一定的现实。大学教师委实在堕落,且是甘于堕落。其具体表现如下: ①学术道德失落,大学风气不正;②甘当代言人,不代表专家讲真话;③不思学术进取,一心想当官,即使大牛也不例外;④为项目、评奖搞关系或被搞关系;⑤不思教学,只想科研;⑥忽视育人,对学生不管不问;⑦批发式带学生,失去导师规范;⑧对当权者屈膝,失去知识分子风骨;⑨学术商业化,为了钱不要真理;⑩对女学生进行潜规则;(11)重视眼前利益,放任科研的负面效果。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很多现象,也可以自我对照,也可以以此对照所有大牛们。问题是,为何如此?要知道在中国,天地君亲师,教师是和天、地父母联系在一起的。想想原因可能如下: 1 、适者生存的丛林规则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相对稀缺性和共享性的资源,大部分人和组织都会遵循丛林原则行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标准,并即期自己行为利益的扩大化,他们力求比自己的过去或其他人(组织)获得更多的资源。丛林原则是适者生存的原则,也是组织与个人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应对方式。这种原则会产生信仰冲突、失信、欺骗、强权、偷盗、污染、壁垒与歧视等行为。在现行的大学中,教师要想生存,就必须具备一些硬件:当官;做成功科研(获得国家奖、国家项目、在权威杂志发文章)等。这些是大学中流行的硬通货。为了这些,大学教师不得不降低自己的人格,违背自己做人的尊严,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想做的事。而时间长了,这些不想做、不愿做的事却成了大学教师的习惯,于是,这些经过习惯形成的做人原则,就成了真实大学教师的一部分,这叫面具泛化,我叫它现实我与真实我相统一。 2 、缺失的公共知识分子精神 虽然北宋大儒张横渠把知识分子(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师)的品性归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成为过一个独立的阶层,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中国知识分子只有哲学史上智者派的成就你自己,而没有苏格拉底的成为你自己。在中国的知识分子成就自己的最为主要方式是学而优则仕,其依托的对象也主要是当权者。当知识分子不能傍大官时,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公共事务精神基本没有形成。所以,现在无论什么社会事务、还是公共事务,基本上没有大学教师的声音。如有,也是社会化的声音。 3 、市场化的诱导性制度 现在大学中一个基本的现象是指标化。大学所有的一切基本上都和大学中的分数相联系,而分数与金钱相联系。发一篇论文、写一本书、主持一个课题、获得一个奖项,甚至于参加一项文体活动都有名码标价。不发表就死亡的哈佛规则在中国大学中普遍存在,并被无限放大。在大学中不搞科研意味死亡,不当干部,意味着很难有大的科研成就。在这种市场化的利益性的诱导制度引诱下,师道尊严之风丧失殆尽。大学教师为了挣得公分,不得不想尽办法。那些基础课、难以形成成果的人基本上为此没有了大学教师的尊严。 4 、教师敬畏感的消失 前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 (Donald Kennedy) 认为,大学对社会承担学术责任的核心途径是教师的工作,而且教师的学术责任是一种完全责任。他说:如果一个教师病了,或出人意料地缺席了,另一个教师志愿地来完成那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或住宿监管任务。可以理解,对学生承担的每一项义务都必须得到满足,而且额外的努力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 所谓完全责任不是针对单个教师,而是指教师群体或大学团体,大学所承担的是一种无限责任。大学教师必须对课堂负责、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可我们的大学中,最为中心的工作却成为无所谓的工作。教师是什么?就是一个赚钱养家的职业!教师的事业心、事业感全然消失,大学教师对教师的敬畏全然消失。大学中只专心于教学、人才培养、教书育人的教师被人喻为有毛病、不正常。这些人到死时也不明白,为何专心讲学的人进火葬场前也评不上教授?! 5、大学边界的消融 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促成了世界范围内各类组织的互相依赖。大学与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相互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大学一方面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而依靠其它组织,另一方面,大学也是其它组织实现目标的手段。大学与其它组织间的边界正在消融。大学的人才培养对其它组织的依靠越来越强;大学与企业之间存在互相依赖、互为目的之关系;大学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越来越密切。所有这一切,都使大学失去了自身的组织特性。大学越来越像政府,越来越像企业,越来越像市场,就是越来越不象大学。大学的教师在这种大学边界消融过程中,也与社会人同化了。 6、中国文化使然 在中国文化里,官历来被视为青天;而知识分子则被视为工具、老九。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从字源上讲,士是知识分子,仕是官员,知识分子只有当了官,才给加上一个人字旁,当了官才算是个人,不当官就不是人,就不能加这个人字旁。知识分子的命运孔老夫子已经给规定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框定。 注:如有您的特征,请勿对号入座,作者并无恶意! 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 23 .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11944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教师?
热度 2 sivaxin 2010-4-18 12:39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   这位老师的死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一点是淡泊名利的洒脱,对职称从未挂怀。也有人认为,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言行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倘若以世俗的眼光看,他不能算是功成名就;但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他的分量很重很重     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去世后,多位老师坦陈: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   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学生在校园BBS的悼文中说: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他嘴里就像活了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得非常简单明白。   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   上海交大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在中学,这样一个老师可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   然而有人指出,在建设科研型大学的旗号下,很多高校实际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重科研而轻教学。不久前,广西一位25岁的年轻教师仅因学术成果丰硕就被破格评为教授,其教龄竟未满一年。而晏才宏这样的老师,书教得再好,科研不行,评职称也没有希望。   在偏重科研的指挥棒下,为晋升职称,许多大学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其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下降。而他们职称越高,离讲台就越远。讲台上难觅名教授身影,这在大学里已不是个别现象。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反成另类?   一个学生在BBS上写道:我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授只是把授课当作副业,并未具备足够的认真程度,又或是讲得过于深奥难懂,上得学生们不知所措。   在大学里,一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只看课时数,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则很少有人关注。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勉强走上讲台,不认真备课,不与学生交流沟通,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是如何以最少时间完事。   晏才宏的表现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学生们清楚记得他生命最后阶段的一些细节,每每说起,总是扼腕叹息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去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课,晏才宏向学生这样宣布,口气平静,然后照常开讲。他平时从不拖堂,那天却好像没有听到下课铃声,继续往下讲,似乎想把他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告诉他的学生。最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粉笔时,眼里透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一周后他又出现在讲台上。由于新老师没到,我继续把第一章讲完再告一段落。那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向学生致歉,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住院后,晏才宏依然想着他的学生。在病房里,他还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现场画图讲题。即使癌细胞扩散,颅内大量积水,说话已出现困难时,他还对妻子说:帮我到学校定一间大点的教室,把学生召来。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时给我喝一口,我还想再讲一课。然而,这个心愿至死未能实现   几乎所有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余时间。为方便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室,挂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   记者屡次听到学生说: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传道授业解惑本是为师者的天职,如今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反倒成了另类。     他是不是陷入了 钻牛角尖的误区?   晏才宏究竟有没有能力写出科研论文?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一些人说,他没有论文是因为长期只顾教学而与科研脱离,已经手生了。另一些人却说,他聪慧超群、学识渊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根本不在话下。   在上海交大,讲师评副教授的标准是要发表两篇期刊论文,或主编一本教材,或发表三篇教学研究论文。知情者认为,这一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即使不写论文,晏才宏讲课那么精彩,让学生帮忙录一下音,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一本教材。而他竟没有这样做,令许多人难以理解。   晏才宏生前也有人就此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有人对他这种想法不以为然:如今成千上万的高校老师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大量艰苦的研究,发表的成果不可计数,尽管不都是重大发现,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如果都要求能拿诺贝尔奖才可发表,不仅太钻牛角尖,也不符合科研的规律。   另一些人则说,原创的科学研究十分艰难,不少科研成果要经历时间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寞,十年磨一剑,而当前国内学术界浮躁之风堪忧,追名逐利,为成果而成果者大有人在,不少科研成果含金量其实很低。在这种形势下,晏才宏宁肯不要头衔和待遇,也不制造学术垃圾,实属难能可贵。    谁能理解晏才宏?   在门口见到一位吞云吐雾的先生,身材不太高,略微有些发福,一副大眼镜,乱乱的头发。这是一个学生对晏才宏的第一印象。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晏才宏的许多趣事。一次他跟妻子上街,在家具店里,看到店主读初中的小女儿正面带难色地做题,为数学不及格而懊恼。他立马坐下来帮孩子讲解,临走还留下联系方式。后来孩子果然找上门,晏才宏为她一补就是两年。他在一个知青子弟学校为学生补习,一补又是7年诸如此类的答疑补习数不胜数,他却从来分文不取。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已是一脸倦容,闭着眼斜躺在沙发上,右手还在空中划着电路图。一个学生甚至怀疑:这个老师,是不是吃饭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面也都是二极管呢?   他对教学工作那样投入,以至影响了评职称,但从未有人见过他对自己清贫无闻的处境表现出苦闷。他从不掩饰对自己教学的得意,经常眉飞色舞地对妻子、朋友讲他上了一堂如何精彩的课。他爱吃肉,时常玩笑说:学生满意我的课,比吃猪蹄还香。   有人称赞晏才宏有古君子之风,有人则说他傻,而晏才宏却在生命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2308 次阅读|3 个评论
80后博士-谁来抚慰你的伤
Tanbeyoung 2010-4-12 16:23
我相信很多看了我简历的人会和我有一样的感想:80后的博士是最受伤的一代博士。 偶的简历: 96年湖南省第一届扩招,我97年初中毕业,通过提前批考试入当地最好的重点中学。1999年,因为青春期,愤青太严重,终于导致被高中学校以勒令退学方式清除,错过了2000年的最后一次3+2高考。2001年,在完全的浪费两年之后,再入实验中学。2002年高考,因理综考试失败,最终以重点线外一分,入某省重点大学(该校2005年加入211),学习生态学专业。2006年,以专业成绩第一获推荐免试资格,入某科学院硕博连读。2010年,因工作突出,获准四年完成学业,预期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 解读80后博士的伤: 伤口之一:上个高中真不容易。偶97年初中毕业的时候,中专还很流行,中专毕业后尚可以找到工作。但是,随着扩招的开始,已经开始流行高考。当时偶就读的中学的招生是一共四个班,三个文科,一个理科,每个班60人,其中四十正取,二十计划外(现在该学校的招生是24个班,每个班60人,与当时相比有数量级上的差异)。当时高中入学考试的压力不亚于高考。 伤口之二:高中时代的误区。进入高中的时候,正值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中对性格等影响最大的时期。我们当时高中班的情况是只要你成绩好,你做什么都是对的,成绩是一个人智商的代名词。谁也不想当傻子,you kown。偶高中入学时学习非常努力,当时的成绩九科是全班第三,5科(语数外理化)全班第二。当时物理很好,但是化学非常差,有恐化学症。高中时,流行一种为自己塑造神话幼稚行为就是希望别人看到自己无需经过任何努力就可以考试得很好。我们对那些经过努力获得好成绩的同学并未感任何特别,对于那些努力了成绩依然很差的同学嗤之以鼻,对于那些好像天天在玩,但是考试往往在前几名的同学顶礼膜拜。受当时这种流行的想法的影响,为了给自己塑造一个神话。偶开始逃学(当时学校封闭式管理),逃出去以后,也并无目的,往往逗留在学校附近的餐馆看录像片。因为逃课,学习下降,为了持续神话,开始交白卷。后来,慢慢认识了街痞路霸,打架斗殴,吸烟喝酒,彻底堕落。MM们看了这个可能很不理解,但是相同经历的GG们,我相信我写出了你们的心声。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看,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真的就是一切吗?真的可以代表他的智商吗?好希望当时有个从心里面关心我们的老师,而不是为了我们的成绩和他的利益的老师,出来告诉我们该如何成长。 伤口之三:高考后遗症。上个世纪90年代初,湖南和湖北的基础教育是出了名的变态,同一套试卷,分数线较贵州,云南等省高出近200分。但是,这个时候的学生,只要入了大学,混个国家分配问题不大,可谓物有所值。2002年高考,与以前3+2不同,理科综合一共300分,选择题6分/道。当时的情况是你手一抖就可能从清华掉到湖大,再一抖你就下了重点线。我是经过两年3+2训练出来的,在社会上滚了两年再上高中本来不容易,改成X以后,化学的弱势就更彰显了。最后,理科综合300分,200都不到(当时全班的平均分可能240左右)。这种差别就是平时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都进了西交大,湖大,重大等,而我只能选择某个省级重点大学。而且,对于偶,连再来一次的勇气都没有。本来已经晚了两年,如果再考一次还是不如意,自己心里承受不起。勉强进入该大学才发现,我们班是我所学的这个专业的第二届学生,教师中没有一个专业人士,有些现在看来素质比我们当时自身的水平还差。 伤口之四:我的本科同班同学。当时本科班42个同学,到毕业时偶以全班第一推免,另一位也同时考上了某科学院,其余有五六位在本校上研究生。找工作的同学大多1000元一个月,事情不重,但是工资太少,前途渺茫。去年,去海南某大学作报告,会后联系了大学的一个要好的同班同学兼舍友。他晚上10点左右,从海口的另一个半岛来海甸岛我的宾馆。我们寒暄了一下,听他讲完境遇,当时鼻子都酸了,差点哭出来。舍友是福建人,当时的成绩是全班第三,学习非常努力,考研的时候也考某科学院,因英语考试差点,没上。后来到海南某农场工作,工作三年多了,工资1000多点,没有女朋友,孑然一人。从公司出来,重新找工作没优势,继续干下去又是个鸡肋。我觉察出他的为难,也无能为力,除了心酸。 伤口之五:我要做多少个博士后?7月我就要毕业了,博士如今也不是什么稀罕品,找工作并不好找。本科的学校建议我回校教书,导师建议留所,北京某所建议去做博后。我很幸运,能有那么多的选择。我该如何做选择呢?回本科学校教书,年薪不到四万,十年之后评个教授。留所,年薪五万,十年之后评副教授,十五年之后评教授。去北京做博后,年薪不到三万。为了对比,我不妨透露一下,我在农村的老父亲,做点小生意,每年的收入尚不会低于5万。不论我选择高校教书,留所,还是去北京做博后,我买房都很辛苦,愿意做房奴又找不到奴隶主。心里面的梦想是去北京工作,不是做博后,而且看到今年北京某师范大学招聘表中明确表示境外博士,想想最后还是做了一个让周围所有人跌破眼镜的决定,出去境外做博后。我不知道我博后出战后,中国又变成什么样了?我这个被别人艳羡的幸运人到底要读几个博后才可以在北京谋个生。 50/60后紧紧的握着他们手中的钱和权,一丝也不肯放松;70后说,他们会努力做好50/60后的接班人,并付诸了实践;90/00后开始加入竞争行列。80后真的很累,但是我们不怕累,我们怕的是想累都没有机会。永远不要和那些不是富二代的80后谈房子,那是触痛了他们最深处的伤。 Ref: 以上言论仅为一家之言,偏颇之处在所难免,仅供博友消遣之用,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25 次阅读|36 个评论
大学教师:从学者到大师
fxf 2009-10-26 14:32
摘 要:大学教师的成长问题始终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大学教师的角色意识对于大学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知识分子的不同追求入手,探讨大学教师的角色意识对其成长的影响,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认为,大学教师的成长,在追求上完成的是一个从学者到大师的过程。学者是大学教师的初级追求,大师是大学教师的最高追求。捍卫操守是大学教师从普通知识分子转化为学者的关键因素。名著创作是大学教师从学者到大师转化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大学教师;角色意识;学者;大师;名著       大学教师的角色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对于大学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潜在地影响大学教师的成长方向,能够为大学教师提供心理层面的归属感。如今,有关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主要以大学教师的功能为源头,通过对大学教师的功能的解释,分解、引申出大学教师的角色,这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准确的方法。我们认为,由于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已经事实上得到普遍认可,从而对于其角色意识的探讨,可以通过分析知识分子的不同追求来进行。   现代大学在最高层次上全心全意并毫无保留地致力于增进知识、研究问题(不管它们源自何方)和训练学生,[ 1 ]而具体实现这些目标的正是大学教师,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大学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大学教师是一种职业称谓。从起源学上来说,定然是先有职业,后有职业称谓,大学教师亦不例外。而我们这里所谈的大学教师,既不是指一种职业,也不是指一种称谓,而是指从事这一职业,冠以这一职业称谓的人群。大学教师,创造或传播知识并以此为目的,自然属于知识分子,但大学教师并不必然是学者,因为知识分子与学者是有区别的,在我们看来,学者是大学教师的初级追求。   一、学者:大学教师的初级追求   (一)学者   学者是对部分知识分子的一种敬称,学者与知识分子的区别是明显的,知识分子注重人与知识的关系,而学者注重人与学问的关系,学问指什么?学问指系统的知识,已经有了学科化的倾向。学者一定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却不一定是学者,因为知识系统化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认为,学者指有学问且做学问的人,有学问但不做学问的人,或没学问但做学问的人,都不能被称为学者。大学教师若想成为学者,不但要有学问且做学问,还要具有学者的一些操守。   学者的操守,除却天成,大半与学问有关,一方面,学者的操守限制学问的品质,另一方面,学问的品质影响学者的操守;对于操守的理解,仅仅限于道德范畴,不符合其原义,更不符合词义的发展,操守,作为一个人平素的行为、品德,涉及的意义是广泛的,道德之外,更见精神。总得说来,学者是有修养的、谦逊的、认真的、严谨、沉静的、乐观的、开放的。   学者的修养,既包括学问修养,又包括品德修养,学者的品德修养,会限制学问修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人有多高,学问有多高 。真的学者,没有不谦逊的,任何领域的研究,做得愈深,学者愈能感觉到何谓一家之言,何谓学海无涯,珍惜一己之见的同时,倍加重视同行所得;再进一步,做学问深了,学者会发现,自己钻研的领域没有那么特别,没有那么重要,不仅个人,即使研究领域,也不过沧海一粟,珍爱自己领域的同时,会倍加尊重其它领域的研究。   学者的认真,源于做学问的要求,求学问固然需要认真,做学问更需要认真,做学问,需要严肃对待,马虎不得,因为学问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任何领域的研究,无论研究对象如何的玄妙,研究者首先需要是认真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认真,就没有真的研究,也没有真的学问,学问与虚假是天敌,虚假在有关学问的任何一个阶段存在,都是极其危险的。   学者的严谨,不同于认真,认真考虑的是态度,是求实,严谨考虑的是步骤,是求准;学者的认真,宛如立论,立论要真实有据,学者的严谨,宛如论证,论证要谨慎周密;只有严谨的学者,才能凡事认真,实事求是,也只有认真的学者,才能行事严谨,步步为营;学者的严谨,不分巨细,越是细微处,越是一丝不苟。   学者的沉静,得于做学问,学问做久了,做深了,人自然会沉静;做学问的人,首先会变得安静,不再喧嚣,不再忙于事务,然后变得宁静,心气平和,不争一时长短,最后变得沉静,用心体会学问,体会自然的奥妙。学者因为做学问,会变得更加乐观,由于做学问的过程,柳暗花明的风景不断,绝处逢生的遭遇常有,希望一直在前面闪烁,从无死路一条。   学者的开放,根源于研究对象的不可穷尽,研究宛如登山,上了一峰,又见层峦叠嶂,学问是没有尽头的,也没有惟一的通道,真的学者,自然拥有开放的心态,能够坦然面对失败,面对新生事物,面对不同意见。   虽然,不同的学问对学者的操守,会有不同的影响,文科学者的操守会有别于理科学者的操守,但对于真的学者,这种区别是非常渺小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学者的操守是维护学问的一道屏障,学问是有尊严的人类活动,人类学问破败的一天,也将是人类退步的一天,人类学问繁荣的一天,也将是人类进步的一天,因此,真的学者,只能是有操守的学者。   (二)从大学教师到学者   大学教师,从普通知识分子成长为学者,不仅涉及到有学问和做学问,而且涉及到形成学者操守的问题。知识分子一词,在来源上,与批判意识与社会良知有着密切的联系,[ 2 ] 2 也就是说,在最初阶段,知识分子就与个人的操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学者是社会分工专门化发展的表现,学者是在知识分子专门化基础上的更进一步,虽然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学者的称谓,都不是严格的职业称谓,但其专门化意义是存在的,其实,人类的许多职业及其称谓都经历着逐渐独立和清晰的过程,大学教师自身也是这样,从专门化到专业化的大学教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大学教师,从普通知识分子到学者的转化,既然是专门化发展的新阶段,那么这种转化就一定会首先发生于意识层面,形成大学教师的学者意识,这样看来,大学教师形成的学者意识,既是大学教师的自身追求,又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这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符合辩证规律。   大学教师形成学者意识,只是大学教师初级追求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认识性的一步,要真正实现成为学者的追求,必需进行实践性的操作。首先,需要进行知识系统化,使知识成为学问。大学教师的知识系统化,表面上看,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事实上,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教师,并不自然和并不全部能够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不自然,意味着需要大学教师自身的努力,并不全部,意味着有些大学教师的知识的确没有系统化。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出自于高等教育自身,正是高等教育自身只能培养出部分学者型大学教师,而大部分大学教师,还不能够成为学者,这种教育的轮回,造成了今天的大学教师,仍只能以成为学者为初级追求,而不是以学者为追求起点。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过程,对于大学教师来说,理论上说,不是一个问题,关键是进行知识系统化的意愿,根源在于大学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学者角色意识。   从大学教师到学者,知识系统化之后,关键就在于大学教师形成学者操守,如果说系统化知识属于硬性的过程,那么,形成学者操守就是软性的过程,具有更加浓厚的人文情怀和理想色彩。现实中,有许多大学教师之所以没有成为学者,问题不是出于硬性的过程,而是出于软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出于学者操守的不当或缺失。学者的操守,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与大学教师个人的道德状况、精神面貌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人文情怀、没有理想色彩的大学教师,能够关注和要求自己形成学者所应有的操守。任何追求都暗含着自由的基因,大学教师的最低追求一样如此,就从形成学者操守来说,只有大学教师本人才有能力和权利处理这一问题,其他人的期望永远是外在的、激励性的条件。   从大学教师到学者,只是一种理念,是大学理念在大学教师群体中的一种折射,因为 大学之理念从人类基本的求知意志中获取它开展教育活动的动力 ,而 在大学生活里面,老师和学生仅仅被一个单纯的动机鞭策着:人类基本的求知欲望 。[ 3 ]从而,从大学教师到学者,根本的动力在于知识系统化的求知欲望,也许正是这种求知欲望,促进了学者操守的形成,而大学教师外在的社会评价,并没有如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这也再一次说明了真正学者的出现,与大学教师所处环境的模糊性和无涉性,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实例证明了这一点,优秀的大学学者的诞生与其所在的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正是这一理念的作用,使大学教师的角色意识继续向前,使现实的追求继续向前,优秀的大学教师,绝不会停留在学者的位置,他们会把目光瞄准大师,至少在意识上是这样,因为大师是大学教师的最高追求。   二、大师:大学教师的最高追求   (一)大师与名著   大师本是对行业内卓越人物的尊称,我们认为,在任何行业,只有开山之人或转向之人才配称为大师。开山之人开辟的是崭新的领域,确立了一方天地,无论多少后继者,无论多么优秀的发展,都必须以此为起点,哪怕这发展是根本性的否定;转向之人不是一般的后继者,而是在继承的道路上进行了转向,使原有的行进有了新的视野,转向在原创上虽然不及开山,但却是必要的丰富和深刻。无论开山还是转向,都是一个行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阶段。只有开山,没有转向,如若不是时间不到,人力未显,大师未出,那只能说明开山原是败笔,这一行业,谁也称不上大师;若有转向,必有开山,否则,无物可转,转向之人能成大师,基础在开山之人脚下;事实上,大师的称谓具有延续性,开山之人若成大师,必有大师于后转向,转向之人若成大师,必有大师于前开山。因此,单独的大师是不可能的,至少有两人。大师的评定标准一直是个问题,但对于学者来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著作来衡量,能够写出名著的学者,堪称大师。   人类的著作汗牛充栋,能称得上名著的数量很少,我们认为,只有原创作品,才能成为名著。因为,只有原创,才能探索新领域、领略新风光,实现人类的种种可能,撼动人的思维或心灵,这样的功力,非原创是永远不会具有的。大凡名著,思想性和艺术性共存,不同的只是比例。学术性名著多以深刻的主题立意,思想磅礴,立意卓越之余,行文同样高超;非学术性名著多以绝妙的行文达意,艺术浓厚,达意精绝的同时,主题同样深邃。单以立意或达意行世的名著是没有的,因为,没有艺术性的思想是早产的,看不懂的高深无法存活;没有思想性的艺术是短命的,读得懂的浅薄无人流传。   名著是不朽的。名著是立言的一种,立言所以能同立德、立功并列,缘于其不朽。不朽就是超越时间,大凡名著都历久弥新,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失去价值,学术性名著,奠基或开创,后来的研究都无法绕行,都能从中汲取养分,找到支持或参证;非学术性名著,抚慰人心,展示人性,后来人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启迪生活的延续,验证生命的意义。名著的不朽,造就了阅读人群的真正广泛,这种广泛,不是同时代的人群广泛所能比拟的,也许,某一著作可引起一个时段的广泛阅读,事实上,这种阅读是同质的,仅仅是量的变化,人数的增加根本没有时间的文化意义。名著阅读人群的广泛,更重要在于不同时代的人的阅读,不同时代的人代表着异质的文化,名著就是能够接受这种考验并被传下去的作品。   名著是跨地域的。跨地域就是超越空间,严格地说,名著跨的地域是文化意义的地域。一本书能不能成为名著,不在于是多大地域的人阅读它、肯定它,而是看有多少种不同文化意义的地域的人阅读它、肯定它。不同文化地域的人代表着异样的眼光,名著就是能够接受这种审视并被传开来的作品。名著的跨地域,与不朽是融合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时空,造就了最为广泛的阅读人群,所谓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见,著作能否成为名著,同时代的人说了不算,同一个地方的人说了不算,是由历史说了算的,历史原本不只是个时间概念。跨越时空,是名著外显的特征,却不是其成为名著的原因。   名著是撼动人心的,这是一本书成为名著的原因。人心原本是一个统一体,是爱智的统一体,成熟的人也就是爱智成熟的人。[ 4 ]名著通过其原创,以思想性、艺术性展示爱、智,撼动人心,所以古今中外对于哪些著作算是名著,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它们因为撼动了人心,所以超越了时空,成为了名著。这样看来,任一著作若能成为名著,至少应是原创的、思想的和艺术的,并超越时空。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它能够撼动人心。   (二)从学者到大师   大学教师,从学者到大师的角色意识,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却有着浓厚的文化意义,符合大学的理念和精神。从学者到大师,实际上完成的是如何创作名著的问题,转化为实际,就是如何创作高质量著作的问题。对于大学教师的职业要求中,很少有理论明确指出对于大学教师的创作要求,因为大学教师的创作,已经超越了职业要求,是一种人生追求,这种人生追求下的创作绝对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创作。   从学者到大师,注定要涉及到伦理学问题,根据著名的休谟法则,从 是 到 应该 没有必然的通道,但人的 应该 注定了要以 是 为前提,[ 5 ]而大师所关注的、名著所反映的东西,无非 是 或 应该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或善的问题,甚者是真和善的融合美的问题。虽然学者所关注的,也无非真善美三大领域,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的关注触及伦理问题,也就是触及从 是 到 应该 的转化问题,正是这种关注的深刻性成就了大师,而这种关注没有我们所说的这样简单,它需要一种境界,需要一种深邃的思想,仔细考察过大师的人们都能感觉到,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自然,因为大师,从来就是自然形成的。   出于知识分子领域的特殊性,大师的成长或验证,与名著有着最紧密的关系,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学习名著和创作名著式著作是实践最高追求的最好途径。名著,在名著阅读运动者眼里,为 不同时代的对话 关于基本思想、根本性问题和人的心智方面的主要议题的对话 , 名著的阅读和讨论吸引个体进入这种对话,而且因为其他对话的参与者是各个时代最优秀的思想家,对于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使我们从参与先贤的对话中受益。 [ 6 ] 167 大师,就是创作名著的各个时代最优秀的思想家,大学教师通过阅读名著,通过书面语言的对话从中获益。   在赫钦斯眼里,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智慧。[ 6 ] 57 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实践者,是智慧最迫切的需要者,而大师,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充满了智慧的知识分子,也正是大学教师努力追求达到的境界。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大师是自然的产物,不是强求而来的,但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作为最高追求的角色意志,还是应该具备的,大师的自然,强调的是杜绝功利心态,而不是提倡放任自流的发展,大学教师,即使已经成为优秀的学者,也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性绝对不是功利性,功利性是关于手段的斥责。   大学教师,从学者到大师的追求,从名著的角度看,首先,要实现著作的原创性,没有原创,就提不出根本性的思想,就解决不了基本性的问题,对爱智统一的人,[ 7 ] 94 就不会有深刻的影响。其次,要实现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追求看得懂的高明,[ 8 ] 1 展现磅礴之思想,浓厚之艺术,这样才能超载时空,得以流传。最后,要创作撼动人心的著作,只有能够触动人类本性,贯通人类情感或思维领域的著作,才有可能为人传阅,成为名著。   对于大师的理解,我们之所以通过名著进行解读,完全是出于论证的考虑,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知识分子大师,并没有什么皇皇巨著,却思想卓绝,堪称大师。而当今时代,媒介发达,大师者必有大作,所以,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从名著入手解读大师,并不荒唐。至此,我们对于大学教师,从学者到大师的角色意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希望对大学教师的角色问题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1 ]弗莱克斯纳著 . 徐辉、陈晓菲译 . 现代大学论 .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 19. [ 2 ]许纪霖 .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2-3. [ 3 ]雅斯贝尔斯著 . 邱立波译 . 大学之理念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68. [ 4 ]刘庆昌 . 初论爱和智在教育中的统一 .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7(3) : 8. [ 5 ]王海明 . 伦理学原理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50-51. [ 6 ]赫钦斯著 . 汪利兵译 . 美国高等教育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 7 ]刘庆昌 . 教育者的哲学 .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 94. [ 8 ]赵汀阳 . 论可能生活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发表于《现代大学教育》 2009 年第 2 期)
个人分类: 关于学者|4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教师有罪需要忏悔?
lin602 2009-8-28 08:35
看到一篇博客,难以接受。(转在下面) 文章中讲到的许多现象与问题事实上是存在的,我绝不否认。但 将少部分教师们的行为,说成是全体。将道德差的人的行为扩大到整个阶层。将官员及官本位体制的责任,归到全体教师头上。面对科研管理(包括项目申请)中的无奈所做出的一些消极反映认为是知识分子的罪过。中国的知识分子总体上来说,已经够可以的了,九十年代,大学教师的钱不如扫地的人多,那时候,有的大学教师家庭负担重为了家庭生存,出现过上街摆地摊的事情。现在学术环境这么差,教师们还在努力工作(应该算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在尽责尽力)。 建议让大学教师中的贪人与败类,进行忏悔吧。作者愿意自我忏悔,也可以,请不要带上广大知识分子。 大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是问心无愧的。 (我在高校工作也已经二十七年,对这个阶层的人太了解了) 以下是转帖:见网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204943PostID=18665914idWriter=0Key=0 忏悔吧:有罪的中国大学教师们 作者: 杨济余jiyu2740 提交日期:2009-8-24 17:00:00 | 分类: | 访问量:48          几年前,我朋友(不便公布姓名)发过轰动全国的网络文章《作为大学教师,我感到耻辱》,由于真实揭露了中国高校的腐败现象,至今校方仍对他耿耿于怀。我作为大学教师的反思与忏悔就此开始深化。    在高校任教27年,我才自感罪孽深重。而过去,我却以为自己可进入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教师之列。这一巨大的认识反差是在我皈依基督教之后才出现的。真诚的忏悔无论多晚都来得及,哪怕是像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那样的临终忏悔。放荡一生的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读了那篇小说才终于明白我的十大卷作品一钱不值。我曾叩问上帝,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为信仰而献身的小说《窄门》,是否弥补了他先前写放纵情欲的《蔑视道德的人》的罪过?上帝让他挤进了只容一人通过的进入天堂那道窄门吗?如果是,我为有罪的自己祷告,也为所有中国大学教师代祷更满怀信心。我并非想在年近花甲之时匆匆忙忙在天堂中预定席位,那可不是心想事成之事,得信靠神的拣选和恩赐;我也并非出于对地狱报应的恐惧而改过自新,我之忏悔立足于以一个被神意拣选在中国大学教席上的特定的罪人为起点,同时也建立在对中国大学教师普遍素质低下的长期考量(以《圣经》为高标来考量)的基础上。除了我的特殊罪过之外,我与中国大多数教师普遍同罪不同程度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1,物欲主义的人生观。由于经济窘迫,一半以上的中国大学教师都在为物质生活而奔波,无暇顾及遥远的使命与眼前的责任。其中的苦衷、无奈颇值得同情。所以我们经常大声疾呼要对中国社会各阶级重新分析。知识分子常认为比贪官污吏清白,向往梅兰竹菊四君子境界而乐于孤芳自赏;比奸邪盗匪善良,远离五毒不与同流合污而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这是遗传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得志的隐逸情趣来自我辩护。传统文化的要害之一就是追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之道。中国儒教文化信奉人性本善,故孺子可教也;而基督教文化认为人性本恶,故孺子必救也。当今,身处穷凶极恶的经济泡沫社会的教师们向钱看齐的从众心理在不断腐蚀着我们的职业道德底线,更不用说人欲的罪性本来就根深蒂固。许多大学教师被日常俗事磨钝了青年时代脱颖而出的锋芒,消解了当初志存高远的豪情万丈。在大学混饭吃的人并不比其他行业少。我长期在三四所大学兼职任教,实为养家糊口。过去我们只抱怨社会不公而不究己过。细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剩余精力不放到麻将桌上(我自己也一度沉溺其中),备课会更充分;如果我们不当拼命三郎捞外快奔小康,科研会更深入、学养会更丰厚、学生受益会更良多。扪心自问,除了温饱之劳,我们还干了多少对学生有意义的事呢?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认同并混迹于物欲横流中了。所以,不要像赫尔岑那样质问谁之罪?罪与人类同在,与己同在。       2,自我中心的世界观。我不否认,为数众多的大学教师(尤其是名牌大学教师)已经和我一样摆脱了衣食羁绊、渐趋小康(弃教经商者另当别论)。这批既得利益者要么著书立言、以求不朽;要么学而优则仕、手握权柄、名利双收。此中教师罪孽深重者更多,因为自我中心的世界观笼罩着全社会,大学也非一方净土,难以幸免。莎士比亚早就通过李尔王的醒悟探讨过权利、地位蒙蔽人心的罪恶,那是付出了从帝王降卑为流浪汉的惨重代价的;莎翁又通过麦克白的沉沦反向研究了同一哲学命题,那是以弑君篡位、死后下地狱为结果的争权夺利。几十年来,我在许多大学任教,还曾任校长助理兼教务处长,也与全国同行广为交流,深知大学邪气日盛。我这样的资深知情人若缄默不语,实在对不起赐恩救赎我的上帝。感谢主,以真诚和勇气托付我仗义执言。我感叹写不尽大学这个光鲜荣耀的称号中的罪恶,就像巴尔扎克当年感叹永远写不完隐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罪恶一样。为评职称而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者层出不穷;以毕业论文过关为条件强占女研究生肉体而满足私欲者绯闻不断;为争夺科研课题经费而贿赂上司,竟然将自己的情妇拱手献身者时有所闻;为谋功名而替官僚充当歌功颂德的传声筒者数不胜数;慑于威权政府压力以求自保而出卖进步学生者不一而足;这就是20多年来我在许多大学目睹之怪现状。可悲的同行们啊,千万不要与恶有恶报的麦克白比下有余。在上帝眼里,罪无分大小,终极审判照样降临。       自我中心主义乃万恶之源。其在高校有两种典型表现:一是将利己与利他对立起来,不择手段建功立业,奸商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如果以成败论英雄,他们中有不少知名的成功人士和蜚声中外的学术名流。他们的成功伴随着道德底线的尚失,更遑论敬业精神,对学生贻害无穷。二是将事业与家庭对立起来,他们在高智商群的激烈竞争中机关算尽、拼得精疲力竭,声名显赫而家庭破碎者不在少数。我很早就发现一个奇特现象:中小学教师子女成才者远多于大学教师子女,二三流大学教师子女成才者远多于顶尖级教师子女。这可能与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精力(而非财力)有关。我一向追求完美,苛求自己讲课达到一流水平,学术研究也力求出人头地,从而疏忽了家庭。我过去总报怨孩子学习不如我,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哀叹一代不如一代。与妻争吵时,我总是振振有词地自夸对家庭贡献最大,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激。后来才知道原因就在自己身上。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想,心气就平和多了。在研究美国电影《公民凯恩》(我评选的世界十大电影之一,参见《影视鉴赏新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69--170页)时,我体认到普遍存在的名人伟人综合症。每个人都会有凯恩式梦想----物质精神双收、事业家庭两全,结果多半事与愿违。事业追求就像西绪福斯神话,那是永无止境周而复始的没有结果的过程,既伤筋动骨,又扭曲人性。顶级成功人士多半家庭不幸。所谓事业家庭两全者多半只有二三流成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哪样,先想好。这样你才能真正读懂王昌龄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闺怨。千百年来,老人一直教育青年说;事业与爱情(家庭)相比,应该以事业为重,直到英国电影《红菱艳》上映,才颠覆了这个仿佛天经地义之理。自我中心主义的成功者往往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其自夸的理由有五:一、不虚度年华、勤奋敬业;二、不贪恋物欲、道德清白;三、不为非作歹、奉公守法;四、理想远大、精神至上;五、事业有成、社会贡献大。这些人在社会上口碑很好、荣耀加身。他们不危害学生,但却害苦了家人。中国人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多同情事业成功的丈夫海尔茂而指责娜拉不负责任地离家出走;看《安娜卡列尼娜》时,站在法律一边而为官运亨通的卡列宁抱不平,谴责安娜和第三者的淫乱。殊不知,娜拉与安娜的出走是家庭破裂的结果而不是起因。智商高而情商低的人既难与家人也难与别人融洽相处。中国高校这种看似无瑕疵的道德正派的名师大师真不少。他们常有两种罪过不蒙神悦纳,也很难为俗人所知晓。第一,电影《七宗罪》表现的上帝特别恨恶的第五罪----骄傲。成功者更容易骄傲,以为一览众山小的自我中心主义,恰恰是信仰的最大障碍。放得下自我的谦卑之人,神必提升看顾他,神也必打压傲慢之人,不但拒之天堂门外,而且收回天伦之乐。人类犯下的第一桩罪过就是背离神意而偷吃智慧果。其实,问题不在于吃了智慧果会不会死,而在于信神还是自信。亚当与夏娃的原罪并非源自欲望,而是滥用了自由意志,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第二,那些成功者们乱离了神排定的人间次序:人与神为第一关系、夫与妻为第二关系、父母与子女为第三关系,此三种关系都优先于人与事业。显然,家庭建设远胜于事业追求。事业狂很瞧不起财迷、色迷、权迷,自以为高人一等。但在上帝看来,崇拜事业并不比崇拜金钱、美色、权柄更好,这些都是神坚决反对的偶像崇拜。何谓偶像崇拜?痴迷执着于物,是也。可恨的是这两种过犯我都有。过去我以读书波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沾沾自喜,追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高蹈远引境界。现在我才明白为何我一进书房,老婆脸色就由晴转阴,暴雨将至了。       中国大学教师现状最堪忧的不是教师庸碌无为、不是道德普遍沦落、也不是教学水平下滑这些摆明的显象,而是隐在的三个根本问题:缺失信仰、教育方针错位、公民意识淡漠。       1、信仰问题。中国自古以来缺失信仰根基。传统主流文化很少过问形而上的事,以世俗教育为重点,强调经世致用。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持重生轻死的入世态度,不问死后之天堂地狱。基督教文化以彼岸之未来启示此在之信靠,强调因信称义、因信得救。没有信念怎么得救?抛弃救世主自救吗?芦苇一样脆弱的罪性满身的人能够自救吗?自己都糊里糊涂一生的大学教师能教得出好学生吗?自己都没有灵魂配当灵魂工程师吗?没有信仰的人很难自律,更不可能摒除自我中心。大多数副教授级别以上的中国大学教师都被唯物与唯心、无神与有神、人本与神本、进化与创造的褒前贬后的理论偏见洗过脑,其观念和知识结构的更新难度很大。但若没有痛心疾首的反思和刮骨疗毒的彻底治本的勇气,中国大学教育的起死回生就没有希望。       2、教育方针问题。大学是出人才的摇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中国的大学教育方针从1949年现行体制建立起,从来就没走上正道,一直处于钟摆状态,非左即右。最初17年,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条主义极左教育路线,理论脱离实践,培养的毕业生要么是缺乏专业技能的红色泥腿子,要么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动口不动手的陈景润式的白痴天才。经济改革以后,片面强调立竿见影的实用主义教育方针,造就了大批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的经济型奴才,以及所谓就业短平快的技术通才。从20年前开始的本科放水,发展到当今愈演愈烈的硕士博士放水、职称放水、学校等级放水,官方以数量代质量吹嘘教育成果辉煌。从留洋潮到国学热的巨大反差,真让人一头雾水,像徐志摩那样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如果钟摆状的教育方针继续精神分裂式发展,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可能是高智商的犯罪天才,或者像美国1960年代精神上垮掉的一代式的高学历的混世庸才。80后90后大学生的群体颓废难道真的印证了艾略特长诗《荒原》在80年前所描述的返祖现象吗?       3、公民意识问题。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传道的使命要重于授业、解惑。在多种真道中,公民之道又重于知识之道、技术之道、操作之道。教书育人应修正为先育人,后教书。大学教师应担当起独立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决不能与世无涉、与世无争,只做学者和专家。育人者必先育己,一个大学教师,若没有建树萨特存在主义介入式的普世价值观念、没有设身处地的对此在时代鞭辟入里的巴尔扎克式的洞察力、没有拍案而起的闻一多式的批评家的社会公义精神,就算不上优秀的育人者。中国多数大学教师都患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人似的双重人格症。说一套,做一套,玄想与操作背道而驰。讲真话结结巴巴、闪烁其辞;讲假话一本正经、行云流水。更可悲的不是人云亦云的糊涂之人,而是心中嘹亮的难得糊涂之人。试问,有几个大学教师敢于理直气壮地声明在课堂上始终讲真话而从不讲假话?我曾自况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课堂讲述却往往慎思明辨而显得世故圆滑。我也曾多次针砭时政而被媒体封杀,宁愿丢官弃职而不弃人格,但顶多发泄一下郑板桥式的难道天公,还钳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的牢骚。在弄得家贫如洗之时,看到女儿天真甜美的笑容和妻子含泪哀婉的目光时,我只好无奈地收起犯上作乱之言,尘封堂吉诃德式的长矛,跟柴米油盐讲和,再也不敢像也当过大学教师的诗人海子那样永远面朝大海而拒绝回头是岸,宁愿卧轨自杀而决不春暖花开。与用血肉之躯献上活祭的海子相比,我无地自容。但我现在要大声疾呼,学贯中西的、思想敏锐的、技艺娴熟的、明哲保身的、功成名就的或知足常乐的大学教师们,唤醒你们的公民良知、发挥你们的公民潜能,勇敢地在课堂上讲出你们敢想而长期不敢说的真话。    忏悔吧,中国大学教师们,真诚的忏悔无论多晚都来得及。你们从无知进步到认罪、从认罪升华到悔罪,就是中国的福音。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我愿率先忏悔,改过自新。我虔诚祷告上帝为中国动工,祷告圣灵启示感动迷茫中的中国知识精英,让他们为荣耀神而侍奉教育,成为中国振兴的见证。       阿门。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54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学教师还能“成灰”吗?
biozhang 2009-7-10 12:55
张星元:大学教师还能成灰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人们通常在用蜡烛来比喻教师,教师也往往以蜡烛精神来鞭策着自己。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多么悲壮!这个比喻突出了教师的付出。其实绝大多数职业都有付出,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报酬,物质的和精神的报酬。 大学教师面对大学生、研究生。他们早已具备自学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思辨能力;他们可以自己去寻找光明,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点燃起头脑中智慧的火把。谁来点燃这个火把?大学教师。因此大学教师不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应该是智慧火种的使者。当我们看到智慧之火在我们学生们的头脑中燃起的时候,我们的欢愉是无法言传的,我们在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力,我们的智慧后继有人! 大学教师与学生往往是教学相长的。大学教师是永不毕业的学生,我们与一代代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享受大学文化园地,为了改善大学的文化环境作不懈的努力。这样看来,大学教师更像不朽的园丁。 孔子说过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或许可以理解为只有课堂教学而没有形成文字,则就不能广泛流传和发展。因此大学教师还要努力著书立说。这样,大学教师还能成灰吗?
个人分类: 随笔|49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教师如何立足单位之我见
shelly80 2009-6-29 10:07
转载! 大学教师如何立足单位之我见 作者:莱茵河畔 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35岁以下,或副教授以下,包括副教授)该如何立足单位呢?我谈谈我的观点,不一定对,欢迎拍砖: 1、年轻人一定要做好教学工作 。很多人有误区,认为搞好科研就行了,没必要在教学上下功夫!这个大错特错!教学工作特别特别重要!学校领导、学院领导甚至同行教师都是要看你的教学业绩的!每个学期的学生评教成绩很重要!虽然这东西纯属扯淡,但你一定要重视!如何教好课,我觉得一是要多听老教师的课,学习经验,二是要下工夫把你上的课知识点都吃透,能深入浅出的讲课,三是搞好考勤纪律这些工作。 2、年轻教师不要好高骛远 ,看到人家搞到了国基,你就眼馋的不得了,非要自己搞出一个来,这个也许不现实(尤其是一些三流四流高校的),你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先从小项目开始搞,校级的,市级的,你每年能搞到一个这样的项目也很不错! 3、多参与,多奉献! 这个很重要,比如你要多参与你们系的学科建设了,实验室建设了,搞东西多点和别人合作!同时最好搞的大点(无论成功与否),最好让领导都知道你在搞东西,这样大家都认为你很能干,你很能参与到集体中,这样以后领导有什么工作也许会想到你! 4、尽量写好文章 。我承认,现在的中国教育系统就是个垃圾论文帝国,但别人可以这样说,你不可以这样说,你写论文还是要实事求是的写,哪怕是你发在一般核心上的,也要尽量数字准确。你有能力发SCI就发SCI,没能力的就发核心,这没什么,核心文章照样能让你晋升职称!不同的专业,要求不同,不要看到人家发SCI就眼红!当然如果你能课余时间研究下如何写英文的文章那就更好了。一年能发个两三篇高质量的文章就行! 5、活动积极参与 !也许你啥也不行,无一技之长,不怕,在大学单位,谁也不会笑话你,你参加就是啦!比如参加教师运动会,你随便报个项目,哪怕最终是倒数第一也行!你照样是工会积极分子!领导照样认为你很积极!我经常啥都参加,啥都是老末,但咱照样每年受表扬,有两年还是工会积极分子! 6、要多向同事学习 。看看你们那些牛同事,是如何安排时间的,除了听他们的课,看看他们一般都在忙什么,注意效仿!效仿牛人效仿的像,你就会慢慢牛起来! 7、性格一定要开朗、大方 !嘻嘻哈哈的比严肃要好!尤其是对老教师,对领导,一定要给他们一种阳光般的灿烂印象! 8、平时和同事交流,永远都不要八卦 !永远都不要说别人的坏话!即使你不习惯说别人的好话,那就沉默吧!永远不要对本院本系本领导发牢骚!! 最后,大家平时要多注意学习!多总结!不要急功近利,做老师这行,得慢慢熬,在熬的过程中,你慢慢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个人分类: 学习体会|4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教师的价值观
罗帆 2009-5-4 20:01
作为大学教师,应该为什么而工作? 多年以前,大学教师的收入很低。不少教师下海了,成了商海的弄潮儿。有些人水性好,迅速转型成功;而另一些人水性差,很难适应商场的游戏规则。 有位曾经下海的同事戏说道:无法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只觉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其实,下海后是否适应,价值观是根本问题。价值观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判断,是形成工作态度和动机的基础。 奥尔伯特将价值观分为六类。理论型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经济型强调有效和实用;审美型重视外形与和谐匀称的价值;社会型强调对人的爱;政治型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力;宗教型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融合。 那么,大学教师的价值观应该是哪一种? 我觉得,最好是社会型与理论型的综合型。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361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教政策中的经济主义取向与大学教师职业紧张之关系
panfq 2009-3-2 18:03
光明网- 光明观察 刊发时间:2009-03-03 潘发勤 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也凸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作为是生产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的大学,则成了各国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各国政府都看好大学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政府(尤其是像英国这样的老牌福利国家)为了减轻自身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倾向于新自由主义的教育改革策略,紧缩高等教育财政,改变高等教育投资方式,希望高校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取相关资源,这无形中把大学拉向或推向市场。大学为了生存竞争,只有靠自己所拥有的资本学术资本(大学教师及其所拥有的知识)。大学教师的研究、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技术科学 ( technoscience ) 研究 , 以及此类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大学和业界合作),不仅合乎国家的需求,也合乎大学争取资源、谋求生存的需要。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大学自身也制定相应措施以开掘大学教师的潜能。西方一些学者把高等教育政策这一变化称之为学术资本主义 ( academic capitalism ),把为此而努力的大学称之为企业化大学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即以企业家精神改组大学,或说得好听一点,可翻译成创业型大学。 在这种情势下,大学教师既面临许多机遇,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职业紧张。 在范富格特主编的《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一书在论述到英国高等教育政策对院校管理和经营的影响时写到:大学的讲师们为提高科研等级发表文章都感到了较大的压力。为了保持现有的经费水平,他们还要教大批学生。中层管理人员发现他们已成为预算的编制者,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创收的活动中,院校内部变得更加经营化,外部更加以市场及消费者定位 。 在过去的几年里,英国高校面临许多挑战,学生人数大幅度扩大,但却没有伴有经费的扩大。学校要做许多新的事情,满足新的客户,并进入了新的市场。高等教育要体现出高效率,以较少的钱做更多的事。在多数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环境的条件都有所下降。政府正在通过更激烈的竞争机制和市场定向达到驾驭高等教育走向,一再扩大和应答各方需要的目的 。 许多有关大学教师职业紧张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认为工作是导致生活紧张的最主要的原因,而搞研究或时间限制又是工作紧张的首要原因,其中年轻的讲师职业压力最大。 从事研究的学术人员体验着高度的忧虑和苦恼。近来有一种倾向,即十分注重研究和发表,因此在系内同事之间,系与系之间经常有一种竞争气氛。这种环境无疑导致了大学教师的不断增长的压力和紧张。 长期过度的职业压力会加速机体的老化 , 导致身心功能失调 , 产生疾病。长期压力过大可以使大学教师出现认知偏差、焦虑、情绪激动、易激惹、行动刻板等 , 甚至可以影响教师个性的深层部分如影响到自信心等。这些负性情绪的反应可以使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变窄或放大 , 注意力不集中 , 判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学术资本化对不同学科的发展、对教师任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目前的一些结果是,与市场接近的学科大受青睐、传统人文学科资源减少、临时教师日益增多、收入差距逐步加大等等。 市场引起的不确定性和注重短期利益对所有的单位的影响都是一样的。以研究为例,由于大学内大多数研究从事的只是短期项目,研究缺乏连贯性。这就使研究者担忧他们就业的持续性以及生涯进展的可怜的前景。除此以外,不确定性也涉及到研究的质量,因为在短期项目工作中持久稳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需要很难得到满足。研究者经常不得不在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之间奔忙,而不能够适当地集中于一个主题,利用所有他们具有的智力潜能。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已把学术专业分裂为 富有和匮乏两个群体 ,可以预期二者之间的关系会日益紧张,甚至达到阶级冲突的水平。学术专业的不同领域、性别和院校存在着 马太效应 ,等级序列之间的鸿沟日益加大。 摘编自《改革情势下的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研究》全文 PDF 链接 http://n.99081.com/niuxiaokun/xb_pdf/pdf/0901/0901_p097.pdf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教师应该干什么?
shw 2009-2-24 19:31
看到 王德华老师的 博文 非常感慨,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高校是一个复杂的地方。 学校要发展,争取优秀学生,抢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学校发展 教师要发展,挣取高额工资,实现个人价值体现实现个人发展 学生要发展,考取高考分,获得更好教学资源的机会。进而,为进一步就业准备。 1 说到这,突然想到小时候父母常说的:A中学比B中学的教学质量好,C班主任比D班主任能力强。即,优质的教学资源,有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的根本。 2 再,什么是好大学?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标准就是毕业生就业率。个中深浅,各位自明。据报道,今年的就业人数为500W+,再加上去年的100W未就业人口,又是个惊人的数字!!我一直以为现在(金融危机前)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可是在看了赢在中国李书文出的书后,看法改变了求职者无数,称职者寥寥。我们的教育策略出了问题!!!他连基本的就业都无法满足! 据报道,现有竟然有了许多地方出现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最强音则是新读书无用论思维的抬头。为什么!!!直白地说,孩子他爸觉得划不来! 不几年前,我老家的乡里们为自己孩子上大学感到骄傲自豪,更有下血本,只要孩子上大学,自己受苦受累无所谓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可是,深掘其理,他们也认为上大学这笔投资划得来。当这个基本基本要求无法达到时,当然需要修正了,甚至矫枉过正!感慨一句,有多少人正在暴殄这些父母的心啊! 好大学,请你教会给学生生存的本领。 3 回到王德华老师的话题:教师。 作为个人,无非两点:生存,发展。 学校不同,工资各异。我想问,除了职称上区别外,是否也是可以视为对不同学子的重视程度不同呢?正如我们不能抛开柴米油盐来攻克科技高峰一样,除了社会精英,我们还需要形形色色的行业人员,来充实社会,完成社会生物链的稳定。教师待遇提高,不只是心声,更是必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树立人生价值观。授业,讲授专业课。解惑,回答人生的困惑。从进行社会生产的角度讲,即是希望将劳动生产的能力传递、延续下去。即,授业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生存的基本技能。 社会发展,社会劳动除了个人技能的掌握,同时,还需要相互之间的合作。做人之道,就融汇在这传道、解惑里了。 我觉得课堂短短几节课,学者和学生之间的主要交流就是知识。什么体会大师风发,德艺双馨之类的,这些东西都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沁入人心的,不会因为你讲课就一定在道德上对学生如何如何。 谁的讲课能带动学生谁就是好老师 !!!我很幸运,师从一位好导师。本科生们对他的评价是快人快语,知识充足,思路清晰。可是,他在平时的生活中优秀品格,又有几人能体会呢?我也是从本科生走过来的,当时学校的牛导师也给我们上过大课,有用么?不然。 也许,如何实现大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力有待商榷。 专业是什么?不就是你区别与其他人的优势么?让所有的教授代课未必是件好事。我非常向往国外高校那种校长常任制。4年,8年的学校真的能改变一个学校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何况一个人才集中营的高校呢?!让各位老师各司其职吧! 末了, 突然觉得自己说了一大堆的空话套话,极其无趣,blog不知是用来发泄的...! 其实现在有两个现实问题 1 制定政策,弥补漏洞 2 执行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宁作实干的民工,不做空谈的学者(原创)
cwyjd 2009-1-14 20:47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或许,我现在正应该站在三尺讲台,挥洒汗水,或者又应该站在电脑之前,舞动鼠标,把自己的知识投影给每位听客。但是,我没有。 我离开讲台已经好几年。现在是一名纯行政工作者。有些事情有些情景是非常令人怀念的,我想有一天我还将站在讲台上,但那时不仅仅是自己激情的讲座,而且能够面对许多情绪高涨的听客。05年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从院系调入或许许多人向往的机关工作,开始了学校的各类培训、成人招生等继续教育工作。07年又调入校办工作。作为一名真正的党员,我一切无条件的服从党的安排。无论什么时间,我认为自己的都在实实在在的做事情。而在从事继续教育工作期间,我给自己定位了新的方向:职业指导。后来发现其实我原来是一直这么热爱这个职业。在从事培训工作的两年里,我之所以受到很多学员的欢迎,我想更多的是我能够像朋友那样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做职业策划,而不是简单的培训。许多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十分渺茫的。喜欢什么?该学什么?为什么该学?学了有什么用?是否能够用上?几乎全是问号+问号迷茫,孤独,无助。无论是低学历家长驾驭不了现在信息社会的变革,无法为孩子导向,还是一些高知识分子无法做出有力有据的判断,总之,一切变化太快,不做专业的研究,是无法较为准确的把握好人生规划的。就如同我常说的:给孩子选大学,不常年跟踪相关大学的情况,不对学校的情况研究连续3年以上,你不可能枉下结论的。 08年的金融危机下,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创业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是喜讯,却也酿成了许许多多的悲剧。在政策诱导下,许多大学生初入社会,雄赳赳,气昂昂的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而缺乏实战经验的大学生们,许多在创业路上屡受重创,没有市场经验、缺乏商品管理经验、资金链短缺,让他们的锐气一步步消亡,有的创业者血本无归。我是十分主张大学生创业的。大学生创业最容易使他们成功的开始创业的就是他们的激情,而创业历程中最难的就是坚持,之所以难以坚持就是因为他们会遇到各种困难,而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很茫然:自己在家里种地的父母,现在从知识和胆识方面往往难以驾驭、指导自己,兄弟姐妹对80后来说更是个可期而不可求的。在这个时候,我希望我能够站在他们面前,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而我没有。 原因很多,第一,我一向的主张是:宁作实干的民工,不做空谈的学者,虽然我已经考取了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资质,但是我的创业指导经验没有完全达到我理想的地步。我现在创业涉略的行业虽然很多,但是我认为自己还不是全面展示自我的时候。我现在对创业的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我自费建立了创业试验基地,我想我的创业基地是很成功的。在我的创业基地里,我的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模式,受到了所有知道的人的赞赏。也受到了很多大学生及其他创业者的青睐。第二,许多创业者没有获得我的信息,不可能联系上我;第三,我的博客迟迟未能开通,不可能了解我,信任我。总的来说,我自己现在的名气不够,没有人知道我。(调侃一下自己,呵呵) 多少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创业研究的脚步。我认为广泛涉略,总结经验,必须实战, 对于一名真正的职业指导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综合能力的运用,却又不可或缺。例如驾驭方向的能力、独特的思维、超前的意识、持久发展的眼光等等,都是一个创业指导人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一点。 我不是一个好的写手,我是一个很纯粹的理科生,想事、做事、做成事,是我所一直关注的。但对于写事,或许是我自己应该不断磨练的。也许在我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我不会在什么国家刊物上发表什么正规格式的论文,但我想,开放自由的博客可以让我很好的展现自己的思想。发不发表,对于一个喜欢做实际事情的人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无论大家怎么评论自己,无论自己有功多少业绩,只要自己在实实在在做事,不是每天夸夸其谈,那我就是成功的。 (续上)思想的成文总是需要考究的,否则也会遭到网友的批评啊,自己觉得只有在讲话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一种自由的发挥,因为讲话的时候几乎不需要任何草稿的。好在博客上自己也可以自由的发表一些言论,不需要太多的文字规范的束缚。 自己一直给自己的定位是:宁做实干的民工,不做空谈的学者。现在站在讲台上夸夸其谈的老师太多了,就拿计算机教育来说,有许多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网页制作的时候,有多少教师拥有自己独立建设的网站,有多少进行过实际大型网站的开发、注册、运营?又何以让同学们能够活学活用呢?我曾经有一名大学同学也总结过他自己:懂得东西非常多,就是不会用。这位同学在我们看来也属于百事通类型的人,只要问他,他总有一大堆的理论。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转化或者不曾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转化过。 实干的民工是应该受人尊敬的,因为他在为自己的工作而踏踏实实的做事,虽然有许多人瞧不起民工的职业,但是他们却有人一个人发展过程中尤其宝贵的一线经验,而这种经验,却能够夯实一个人的发展地基。空谈的学者,终究会遭人唾弃的,他们满以为自己满腹经纶,把那些大道理不断的讲给别人。没有一线的经验支撑,所谈的大多是不能够完全适用的,经不起在实战中考验的,从而对听客们造成误导。而这种人,又往往是一种小有成就的人,让人很容易信赖。因为他们的嘴上功夫,包括笔杆子功夫,应该还是不错的。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人是拿着一纸文凭、一个证书来混饭吃的。 自己不断的鼓励自己,一定要做个实实在在做事情的人,不一定拿很多证书,不一定学很多知识,但是,每一个知识,都要活学活用,每一个证书,都将以自己的实战来充实。实战,再实战。这其中必然很有无数次的跌倒,我想,我将继续奋进,我不是一个喜欢放弃的人,我也将在实战中不断的磨练自己,壮大自己。 总之,实践才是硬道理。
个人分类: 创业指导|37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教师更应三下乡(原创)
cwyjd 2009-1-7 20:53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相对匮乏,缺乏对理论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同时缺乏相关技术的实践等问题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现在许多三下乡工作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真正预期目的。 而大学生三下乡工作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与目前高校与农村结合不够紧密、与社会许多环节脱节也有着必要的联系。作为大学生三下乡工作的指导教师或者带队教师,有多少又能够作为一个三下乡的主角出现在民众之中呢?有多少自己亲自去三下乡,亲自去给乡村平民送知识、送文化、送健康? 或许有的朋友觉得我这个想法不切实际,我在我的博客中,凡是我提出的观点我都会有相应的方案或者计划支持。希望我的驳客们来反驳我,或者说给与批评指正。 我认为,大学教师三下乡工作的开展,才能全面带动全国高校大学生三下乡工作的全面发展。而大学教师三下乡应该与大学生三下乡工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例如,许多大学教师三下乡工作的最佳时机是在寒假。我向来的观点是无论我们做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注意少投入,多办事,注重效率。我提倡大学教师三下乡,绝对不是让大学教师像当前的大学生下乡那样的活动形式,千里迢迢远赴他乡,走在路上三天,下乡了半天......这样的工作效率我绝对不赞成。我之所以建议大学教师的三下乡工作安排在寒假,是因为许多乡镇,甚至许多村子都有着许多的大学教师,如果这批大学教师能够利用自己回家过年探亲的时候,给村里或者给周边地区的人做一下相关讲座,丰富一下农村生活,让每位农民看看、听听外面的世界,有条件的可以把一些高科技的东西展示给大家看。相信他们会更比看电视更有体会,更有感触。 高校往往属于信息前沿位置的,如果把信息末梢与信息前沿关联起来,那么我想,社会的发展也会大提速的。因为信息末梢在信息前沿的带动下有了目标,有了动力。 知识分子或许能够给与的农村的并不是金钱上帮助,而更多的是知识上的指导,信息上的传递。而这些,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讲,又能损失什么呢? 就让全天下的知识分子联合起来,为农村做点实际的,有意义的事情吧!为自己的父老乡亲,为那些勤勤恳恳的农民做点事情!相信,他们会用最真诚的心感激大家的。 当然如果大家觉得可行的话,那肯定又会牵扯到执行方案的问题,我今天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我的建议: 1、大学教师三下乡,最初的形式可以采取校方鼓励、村里邀请、个人自愿、完全自费的形式开展。学校可以以通报表扬,鼓励宣传的方式营造氛围。而对于那些有积极性的村子可以主动发出邀请。个人自愿是完全自费的基础。开展初期,只有给农村、农民减少一切费用,不拿村里东西,不大吃大村里的饭,一切简约,才能够受到农民的欢迎。农民由于多少年的信息闭塞,最容易产生小农意识的地方就是急功近利,会特别关注短期效应。如果一件事轰轰烈烈,投资很大,我想他们不会欢迎的。可能再也不会感兴趣。 2、时间利用大学教师回乡省亲、办事的时间来完成。每次时间无需过长,最好安排农民闲暇之际。例如春节,是一年中农民最为闲散的时候。自己的三下乡工作,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让他们过个有意义的春节。这样,可以解决路费问题。 3、大学教师三下乡同样存在像我以前提到的大学生三下乡中的一个问题:需要长期准备,设计多个方面,例如活动形式、讲座课件、选题,具体开展方案、开展最佳时间确定等等。当然,在最初搞的时候对方案的制定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长期以往,我们的方案制定就有了模板,可以根据需要填充内容即可,简单省力。没有充分的准备往往也会失败的。只是大学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准备可能需要的时间比大学生要短很多。不需要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只需要查询资料,找好各个事实支撑点。 4、在整个环节中,可能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有一批,有想法,想为农民做点实际事情的大学教师在这里积极策划并实施方案。我之所以提出不要额外的三下乡经费,还有一点考虑就是,大家都是工作了的人,不必要去在乎几百元的路费问题,搞了讲座,也不必在乎那点几百元的讲课费。所以必须有一批乐于助人的热心教师参与。 5、烧火棍一头热是不行的。如果乡镇或农村没有积极性也是不行的。一位有魄力与远见的乡镇或村里的负责人,我认为应该建立相应的三下乡工作机制,给三下乡人员做好铺垫,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安排好三下乡人员的吃住问题,无论采取住农户还是招待所,都应该给与帮助。负责人也应主动的向高校发出邀请函,欢迎三下乡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我想,高校入驻农村进行三下乡,比乡镇的、农村自己的文化宣传团应该更有吸引力一些。并且各基层应该做好三下乡工作的宣传工作,不要出现工作队来了,每有民众参与,那也照样失败。 2009年1月7日晚7点8:18初稿 http://blog.sina.com.cn/cwyjd 我的新浪博客同一天开通,欢迎访问
个人分类: 三下乡|366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学术资本主义观点看象牙塔内的贫富教师
panfq 2008-12-7 11:45
本文 原载光明观察 2 006-9-26 近来,因一北大副教授哭穷,引发一些媒体对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关注,更进一步,《中国青年报》发文,开始关注大学教师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也比较关注,近几年在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时接触到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学术资本主义”趋势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其中自然涉及到学科差异和教师的收入差异。我们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动不动拿大帽子(如“学术资本主义”之类)来吓唬人,但其伴随的问题我们又不能视而不见,即当大学及其教师被推向市场的时候,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发展、对大学师生、对学术本身会有怎样的影响? 一、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西方院校教师收入的差距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欧美等国家出于全球竞争的需要,开始改变高等教育政策,通过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迫使院校和教师走向市场,大学在运作中表现出一种学术资本主义趋向。 所谓 “ 学术资本主义 ”( academic capitalism , 日本学者把它 翻译为“大学资本主义”) ,就 是指院校或教师为确保外来资金所表现出的市场行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 其中 “ 学术 ”( academic ) 一词指学院和大学的作为专业人员或准专业人员的雇员 , 包括全体教授 ( professorate ) 、学术支持性职员和管理人员。 类似市场的行为指院校和教师为资金而竞争,不管这 些资金是来自外部拨款和合同、捐款、大学-工业 伙伴关系、院校对教授的衍生公司的投资、学生学费或其他一些其它的创收活动 。市场行为指,院校 方面的营利活动,诸如申请专利以及随之而来的版权税和许可协议、衍生公司、涉及营利成分的大学 - 工业伙伴关系,等等。市场活动也包括更多的世俗运作,诸如出售来自教育的产品和服务,从饮食服务和书店中分享利润,等等。 这里要对“资本主义”一词作灵活的理解。“资本主义”一词意味着生产因素 —— 土地、劳动和资本 —— 的私人拥有,公立研究型大学的雇员作为资本家,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说法。然而,“资本主义”也被界定为分配决策受市场力量驱动的经济制度。所以,通过使用“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核心概念,可说明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新生环境的现实,即一个充满了自相矛盾的环境,在其中大学教师和专业职员日益在具有竞争性的情形下支出他们的人力资本储存。 学者拥有作为特殊商品的学术资本。 学者支出的学术资本包括教育、研究、咨询技能以及其他一些学术成果的运用。 当大学教师通过参与生产使用其学术资本的时候,他们就正在从事学术资本主义。 当大学和大学教师被推向市场的时候,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所面对的市场机会大不一样,收入也大相径庭。 由于全球知识经济引发的各国竞争重点在经济和技术领域,所以与此相关的技术科学( technoscience )、经济和法律等与市场相近的学科,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传统的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教育和一些社会福利学科则要失去相应的份额 。与此相应,技术大学或理工大学的日子要好过一些。从全球来看,同一学科在不同国家的机会也不一样。例如,从事英语语言教学的教师在美国的市场价就不如在中国的市场机会多。马克思主义学科在中国的高校比在西方的高校更有市场,甚至还有许多独立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美国,教 师的收入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还部分地取决于教授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以及教授和行政人员的个人谈判能力。 这又意味着重新分配院校资源给技术科学,使这些领域教师的工资显著地增长,他们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 1983-1993 年美国不同领域的大学教师工资的变化分析表明,最高工资和增长百分比最高的( 70% 及其以上)大学教师在技术(工程和计算机)、生产者服务(商务和管理、法律)以及卫生科学领域,集中于知识作为商品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所有领域。收益最大的是工程学、适合于研发的应用科学、商务、健康科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法律,所有这些领域也是同竞争性政策密切相联的领域。物理学和数学,作为“纯粹科学”的老前辈,几乎没有获得这样引人注目的收入。即使考虑到工资水平而不是增长百分比,物理科学和数学实质上在较高层次以下,每年薪水和较高层级之间的差别在 10,000-23,000 美元之间。最低的薪水和最低的百分比增长处于第三层级,离市场最远的领域,这些领域更接近于政府的社会福利功能。在第三层级中最低的六个领域(哲学和宗教的、外语、家政学、文学、教育和表演艺术)以及最高层级的五个领域之间的工资增长的百分比的差别在 22-30% 之间变化。同其他国家(如英国)一样,工资水平趋于分化,资源集中于而且会进一步集中于技术科学课程之上,这些领域的学额也比较富足。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 学术资本主义已把学术专业分裂为“富有和匮乏两个群体”,可以预期二者之间的关系会日益紧张,甚至达到阶级冲突的水平。学术专业的不同领域、性别和院校存在着“马太效应”,等级序列之间的鸿沟日益加大。 二、中国高校内的资源差别和教师收入差距分析 中国正在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涉及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在改革中出现市场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市场引起的不确定性和注重短期利益对所有的单位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引发的资源和收入差距也很显著。看看卫生行业,近几年在像同仁医院这样的北京三级甲等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你会发现排队挂号的艰难,卫生资源在向重点医院聚集,导致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再看教育行业,在北京有孩子上中小学的许多家长,同样饱尝了择校的甘苦。跑关系,交高额的赞助费,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以图加分减免赞助,等等。结果是一样的,教育资源逐步向重点学校积聚,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这种两极分化,除了市场竞争等制度因素外,人们的心理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它进而影响社会的公平、导致一些医院、学校资源的浪费,自然也影响到行业内收入的差别。 国内高校的发展更有自己特殊的情况,院校和学科资源的差异不仅取决于外在的市场,高校内部市场的竞争,使得一些要大干快上的学校,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要上的新专业,投入到要争上硕士博士点的学科。自然,这些重点学科的教师也要辛苦一些,争上项目,多搞研究。另外,国家拨款的重点投入,使一些院校的资源比另一些院校要富足得多。重点院校本来面对的市场机遇就好,加上国家的额外扶持,院校的鸿沟就拉大了。还有一些院校,抛开其教育质量不说,如果能靠自己的“创业精神”,多办几个培训班,也能拉大院校和学科的收入差距。 大学教师收入的差别,与其从事的学科所面对的市场机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摘取《中国青年报》( 2006年09月25日 )的报道《大学教师薪酬成为焦点:象牙塔里的贫富教师》中列举的一些现象来说明。在高校,多数青年教师和学历低的讲师助教,每月只靠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生活。到了教授这个级别,教师的工资的确可以达到很高,但校外兼职赚取的钱财又有所不同,那自然是跟市场接近的学科兼职的机会较多,赚钱的机会也多。看看那些高收入者往往是来自经济学、法学、外语、技术学科的学者: ……参与这场论坛的一位法学界的顶尖级专家获得的报酬高达 7000元。…… 北京一流经济学家年收入过百万元,二流也挣60万元,这些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是在上市公司中担任独立董事,在这个名单中,有仍在高校任教的萧灼基、卫杰、张维迎、吴晓求等教授。…… 相对于靠兼职挣外快的高校教师来说,象牙塔里真正的富豪族,多是靠在培训班教课和课题组的技术入股办公司起家的。 ……由于连年来的“考研热”、“考证热”,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很多教授以名师的身份加入考研政治或英语培训班的讲学,而法学院的一些教授则通过举办司法资格考试、法律硕士考试的培训班获得大笔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离市场远的学科的教师就要感叹了。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认为,“ 跟社会联系更多的专业可能更能赚到钱 ,但是社会总资源是有限的。到底有多少富豪教师,占比例多少,都没有统计。我感觉学校大部分老师是贫穷的,如搞古代汉语、宗教学科的,这样的老师是大多数。” 学科在社会适用性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此学科教师收入之间的差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说, 经济学、管理学的教师收入很高 。他们除了完成系里的教学任务以外,还给企业加班,一些人还会给非正式注册的学生上课挣钱。“我知道有的学科教师收入一年可以接近百万元。其实很多院系都很重视挣钱,只是某些学科接触社会的程度多一点,能够多捞一笔。其他院系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北京理工大学的吴教授说:“目前,名校与非名校,老师的工资收入有很大差距,而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老师的工资收入同样差距很大。”如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偏文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院校相比,教师的工资和岗位津贴等收入要低一些。“ 科研项目多的理工科院校,教师的收入中,课题项目经费占很大比重 。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经费数额在北京高校中位列前三,有时一个课题的科研经费就高达几千万元。“近年来,理工类院校教师的平均收入水涨船高,很多教授年收入不止30万元,相比之下,文科院校的教授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占多数。”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许多高校教授都积极找课题、跑项目、要经费。由于某些项目经费中可以比较自由地支配,许多教师对此忙得不亦乐乎,甚至不愿再从事教学。另外,不少理 工院系的教师在一些公司里做兼职工程师,或搞专利发明、开公司推广技术等,收入也很可观 。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王处辉教授对高校教师的收入进行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他指出,社会和市场直接需求较大的学科,办班就较容易,所以办班多,招生数量也大,相应地创收额也大。……校内各院系创收能力的不同,使各院系之间发放的奖金数额有较大差距。创收多的院系,每年可发给本单位教职工的奖金可达人均三四万元,而有的院系则没有能力给本单位教职工发奖金。也有些没有办法创收的院系领导为了安抚民心,年底东拼西凑才能给每位教职工发几百元奖金。总之,各院系教职工之间的奖金收入的差别是较大的,这最终造成了同在一校工作的教职工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 自然,这类问题跟我们国家眼前的宏观改革中所出现的分配公平问题有一致之处。把目前的一个问题还原成简单的对话就是: A:“难道还要回到大锅饭不成?” B:“难道从事传统文科(如古汉语、历史、哲学)的教师都是无能之辈?恐怕是市场机会不一样吧。” 三、学科个案分析:在市场面前衰落的教育学 按照市场逻辑,我处在市场看好的高校类型——理工大学,又属于媒体统计中的高收入行业的高校教师,应该是收入颇丰了,而且在我所处的城市,好像人们也觉得我校教师的收入不错。于是,当我上街购买商品,或面对上门维修电器或马桶的人员,我就应该大方一些,因为人家特意强调“你们理工大学的老师收入蛮高的吗!” 可是,收入背后的差异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刚好我从事的教育学,属于市场不太看好的学科,又属于本校边缘弱势学科,加上我们学校实行的是学生入校一年后自选专业,自然有落选的危险,而行政干预更加速了教育学专业的灭亡。许多理工大学把教育学置于人文学院,可我的学校在合并院系时,把教育学合并到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又改为工程技术学院)名下,如今是连一个学生也招不起来。 我曾跟他校的一位教授谈起这事,他的观点是,教育学科(教师)本来就是一个职业,合并到职业技术学院是对的。这观点是不错,学生上大学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将来都免不了要从事某一职业。但是,我要问的是,为什么在教育学院名下尚能招生,合并到职业技术学院就招不起学生了?我们说职业技术教育重要,为什么好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不愿报考呢?为什么如今许多大学的职业技术学院要改名为工程技术学院或应用技术学院,许多职业学院要改名为科技学院或科技大学呢?职业技术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学院也在研究经济发展,那么,把学校看重的经济学院也合并到职业技术学院试一试,看是否会影响它的招生?看来孔老夫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放到中国院校改名上面,颇为合适。殊不知,这个国家的一些人他就鄙薄职业,非要通过上大学谋得轻松而又高尚的行政岗位,你不适应那你的“学”有可能“办”不下去。另外,同一学科的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科文化,把教育学科合并到工程技术类学院中去,教师也有点不适应。 按照学术资本化的趋势,教育学在市场机制面前衰落是很正常的。教育学的就业前景就是不太看好,如果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应该取消此类学科。在如此衰落的背景下我能拿到一份工资应该感到欣慰才是。 问题是,没有学生,没有适合自己的专业课上,没有国家级课题,单靠基本工资,跟别的学科教师收入的差别就大了。与此相反,在师范大学,由于近年来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学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于是想到流动,然流动谈何容易,“要走留下买路钱”,那惩罚措施非让你掉一层皮不可,许多榜样在那里摆着。学校自身发生了变化,而控制人的政策还是那么残酷。另外,即使到新的地方,多挣的一点儿也要花到买房上面。何去何从,须仔细思量。 相关文献 1.Slaughter, S. and Leslie, L. (1997) Academic Capitalism ,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2. 邢佰英 陈怡 . 大学教师薪酬成为焦点:象牙塔里的贫富教师 . 中国青年报 .2006-9-25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9/25/content_5130290.htm 其他转载 :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学连线 1 2 三农中国 中国改革论坛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