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核电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推荐语:这里推荐两篇有关核电发展的文章。
热度 1 hezuoxiu 2014-8-8 09:35
王亦楠-凤凰财经专访2014年8月6日-对内陆核电舆论我感到非常震惊.doc 王亦楠--国研中心研究员.doc 推荐语: 这里推荐两篇有关核电发展的文章。 特别要推荐的是凤凰财经频道所在“我国核电发展必须稳中求进、确保安全”的文章上所添加的编者按。“ 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能事业,如何把握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等问题,成为政府、企业、学界思考、探索的重点。欢迎就此问题发表您的观点。 欢迎就此问题发表您的观点。” 另一值得推荐的是王亦楠研究员在“凤凰财经独家来访”所说如下一则严重情况:“习主席和李总理的讲话中都说的是适时和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核电”。但我们看到的是,先后不少核电部门领导人,内陆有关省区负责人,却将“东部沿海”的形容词,歪曲为在“内陆”地区也要大干快上核电站!更有一部分宣传媒体也在那是“跟风鼓吹”,甚而打压不同意见的发表! 内中有何隐情,发人深思!
28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王亦楠深度解读核电安全及长期发展规划
jerrycueb 2012-12-21 20:54
世界核电产业因2011年日本“3·11”重大核事故而陷入低靡,我国核电发展将何去何从,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电建设作出部署:(一)稳妥恢复正常建设。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二)科学布局项目。“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三)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 发展核电,必须按照确保环境安全、公众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实到核电规划、建设、运行、退役全过程及所有相关产业。要用最先进的成熟技术,持续开展在役在建核电机组安全改造,不断提升我国既有核电机组安全性能。全面加强核电安全管理。加大核电安全技术装备研发力度,加快建设核电安全标准法规体系,提高核事故应急管理和响应能力。强化核电安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保证安全已是全社会对核电发展的共识,但是在现阶段,在核能安全性和清洁性如何定位、我国内陆地区是否适合大规模发展核电等具体问题上,科学界和工程界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分歧。 就此,国研网专访了一直关注核电发展并参与核电发展规划讨论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亦楠博士,请她结合世界核电形势、欧美最新动态和我国国情,对核电发展的问题深入剖析,并就我国如何稳步、健康地发展核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研网:新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终于出台,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核电争议也尘埃落定,请问这场核电争议的背景是什么? 王亦楠 :在我国核电项目审批停滞一年多后,“核电重启”争议在今年上半年再次发酵。争论的内容涉及安全性、装机规模、技术路线、厂址选择等,但是归根到底, 最核心的问题是:我国要不要重新启动尚在筹建中的内陆核电站的审批程序? 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前,我国核电建设正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速度突飞猛进,每年上马7、8座核电站。2007年正式颁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2020年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到2010年已激增至8600万千瓦,之后核电业界又力挺1亿千瓦。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核电机组已建15台、在建26台(两者累计装机达4141万千瓦),拟建机组21台(累计装机2272万千瓦)。由于现有核电机组已把沿海地区基本布满,拟建的核电机组全部选址在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河南等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 就在我国核电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一场重大核灾难袭击了日本,震惊了世界,也中断了我国所有拟建核电机组的审批。经过一年多的低谷和徘徊,世界核电发展再次站在十字路口上。德国、瑞士、意大利政府明确表示中止核电项目审批并逐步淘汰核电,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决定暂缓原定的核电建设计划,日本在今年5月断然停止了所有核电站的运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在最近表示要逐步关闭台湾的核电站,就连世界上对核电依赖程度最高的法国,在新总统奥朗德上台后也明确表示不希望法国继续保持对核电的依赖,承诺在2025年之前将法国核电比重从75%降到50%。 新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我国酝酿了有一年半之久,而被视为“核电重启风向标”的2020年核电装机目标将做何调整,规划出台之前一直是各方热议的焦点。核电业界推测是7000万~8000万千瓦,工程院建议是6000万~7000万千瓦。这些数字在今年三、四月份的公布,使沉寂一年的我国核电再起争议。因为,和目前已建、在建机组的装机容量相比,不论2020年目标是6000万还是8000万,核电重启都意味着“我国将要在内陆大规模上马核电站”,不同的只是机组数量是20台还是30台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实质关于“内陆核电”的争议,不仅仅是发生在“挺核”的核电集团和“恐核”的社会民众/环保团体之间,在科学界和工程界内部,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分歧。 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下,如何看待当前我国核电重启的争议,如何使我国核电稳步、健康地发展,亟需审慎地思考和回答。 国研网:当前,关于我国核电发展存在哪些主要争议?如何看待这些争议? 王亦楠 :关于核能是否“安全”、“可靠”、“清洁”的争议由来已久,在我国、在世界都是如此。当日本再次发生重大核事故后, 在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下,对核能的认识该如何定位,是我们重新制定核电发展规划、特别是发展内陆核电以前不容含糊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认识定位将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路线和发展速度。 (一)核电是否“已经是安全、可靠”的能源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30个国家已有441座核反应堆在运行,到目前已有1.4万堆年的核电运行经验。实践证明核能是“可驾驭和可控制的”,核事故是“可分析和可认识的”,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而且“我国15台核电机组在近20年时间里保持着良好记录,证明是安全和可靠的”。 但是, 核能在现阶段之于人类,“可以做到安全”不等于“已经做到安全”,“可分析、可认识”不等于“已分析、已认识”,“可驾驭、可控制”更不等于“已驾驭、已控制”。 在人类开发利用核电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美国、前苏联和日本各发生了一次重大核事故,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虽然三次核事故原因有所不同,但是却不断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 直到目前,人类的核电安全是建立在核电站本身“不出事”的基础上的! 为了确保“不出事”,人类发明了种种技术,把事故发生概率一降再降。 然而,一旦天灾人祸导致核电站出了“万一”,最先进的核国家也没什么好办法! 与美日俄相比,我国核电发展经验尚浅,已经投运的15台机组,全部运行记录尚不足100堆年,还不到全世界运行堆年的1%。如果就此断言“我国核电是安全的、可靠的”,还为时过早。 诚然,人类驾驭、驯服核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每次核事故都带来了核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提高”是以其它国家分别付出惨痛代价而取得的。在人类对核能尚未做到“已驾驭、已驯服”的情况下,我国内陆是否大规模上马核电,一定要慎重考虑。 (二)核电能否被归类为“清洁的能源” 很多人一直把核电归类为“清洁的能源”,并且是“当前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日本核事故再次发生,使这种观点遭到了全世界民众的质疑,拒绝核能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实表明,核能破坏人类生存的“持久性杀伤力”是任何化石能源所无法企及的。即使核电站不出任何事故,核废料处理目前仍然是困扰着全世界的难题。 一旦发生战争,即使停止发电,核电站所积累的大量核废料,仍然是恐怖分子极好的攻击目标。 全世界441座核电站已经积累了几十万吨高放射性核废料,其致命的放射性污染可持续达10万甚至百万年以上,科学界至今未能找到处理这一污染源的有效方法。美国、日本、德国等核电大国曾先后提出将核废料储存到我国沙漠地区,后又转向蒙古,均遭到拒绝。如果核废料在现阶段已经“可控制、可驾驭”,为什么美日德不在自己本土储存而要转嫁别国呢?今年8月份《参考消息》专门有《核废料存储问题难煞美国人》这样一篇文章,10月份又披露了美国核航母退役要付出耗资5亿的巨额代价。在我国核电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之时,一定不能低估核废料处理和核电站退役的难度,更不能回避这两个关键问题谈论核电的清洁性和经济性。 一个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不仅要看它能产生多少能源,还要看它产生多少危害人类的废弃物,以及人类将花费多大代价来处理这些废弃物。用这个标准审视,现阶段的核电不仅不是清洁能源,反而是最难对付的污染源。 (三)第三代核电技术是否比第二代安全、可靠 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是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非能动水压泵。所谓非能动,指在发生紧急事故时,可以在72小时内不必像福岛核电站那样需要外部应急电源,而是靠重力、势能和蒸发等自然现象,驱动冷却水冷却反应堆和安全壳来进行散热。因此,很多人认为AP1000的安全性显著优于第二代核电技术。 判断核电是否安全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实践”。正如国内外很多核电专家的共识:“ 核电的安全性完全依靠经验,除非有若干堆年经验的证实,否则技术先进性并不能代表更可靠和更安全 ”,“ 核电技术创新风险很大,必须从若干实验试点开始,经过若干年时间证明之后才能推广。 ” 尽管AP1000有很多新的设计理念,但“零堆年运行经验”却是它备受质疑的关键所在。目前,全世界仅有的4座AP1000核反应堆正在中国建造。而发明者美国,虽然核管会最近刚刚批准2~4座AP1000型核反应堆(注:因争议激烈,国会还未最后批准),但 包括核管会主席格里高利•捷兹克在内的很多核电专家,仍然在质疑AP1000的安全性和成熟度, 认为“必须存在某种形式的法律承诺,确保AP1000核反应堆投入运营前,完成福岛核事故评估并提出加强方案,以确认新建反应堆能否经受住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 第三代核电技术在安全性、先进性、经济性上是否优于当前普遍采用的第二代核电技术,还有待工程实践来回答。在尚未取得实践证明之前,我们不宜大规模推广使用。 (四)我国是否适合发展内陆核电站 此问题是这场争议的核心和本质所在。我国主张发展内陆核电的专家,所持理由有两个:一是在技术上内陆核电站和沿海核电站没什么不同,二是美国、法国和德国均建设了很多内陆核电站。然而,仔细研究我国与欧美在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及时跟踪欧美国家基于内陆核电多年实践后的最新认识,会发现 我国发展内陆核电存在巨大风险。 因为: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欧洲和美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大型灾害(除龙卷风外),而我国是三大板块交汇地,地质研究和历史记载均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破坏面覆盖到除贵州、浙江、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般人熟知我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但很少人知道, 我们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国内外核电专家都认同“日本的地质条件并不适合建设核电站”,同样道理,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内陆地区,核电站也将是同样的危险。 其次,与欧洲和美国相比,我国严重缺水。 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些年旱情范围和程度愈发加大。2011年江西、湖南、广西等地都发生了大旱,很多湖泊出现干裂,云南更是持续干旱1年半以上。在内陆建设核电站,必须“万无一失”、“绝对可靠”地保证源源不断的冷却水供应(为火力发电站的数倍)。即便停止运行,核能热量仍然在释放,仍要不断注入冷却水。一旦断水,就可能发生福岛那样的重大核事故,且放射性污染物只能排向附近的江河湖泊,污染关系着几亿人生命安全的水源。在缺水地区,第三代核技术并不比当前依靠电源驱动的第二代核技术更安全。 再者,欧美内陆核电站已经面临水资源困境,难以持续发展。 今年6月4日,路透社报道了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新闻: 欧美投运的内陆核电站正面临着困境——因为缺水而难以持续发展 。欧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核电、火电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指出 “在气候变暖趋势下,缺少冷却水正成为欧洲和美国在运核电站的严重约束。2003~2009年的夏季,欧洲和美国的多个内陆核电厂均出现了因为缺少冷却水而被迫停运的状况” ,预测 “因为冷却水的缺乏,2030~2060年核电和火力发电能力将在美国下降4%~16%、在欧洲下降6%~19%” ,并强调 “建设核电等新的热电厂时,选址放在海边是应对气候变暖有效的、重要的策略” 。这一基于多年实践基础上的最新研究结论需要我国政府和业界高度重视。 国研网:那么,您认为应如何稳步健康发展我国核电产业?有哪些政策建议? 王亦楠 :我国的核电事业还很年轻,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核能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对长远发展目标和路线图的论证还不够深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尚未协调配套。 我们须谨防核电“井喷”式的过快发展,必须高度强化风险意识,努力夯实各方面的基础,以百年大计、稳扎稳打的战略发展核电。 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设定2020年我国核电总量的“天花板” 我国核电实际运行记录尚不足全世界运行堆年的1%。在实践经验尚浅的现阶段,绝不能再盲目追求装机量增长速度。鉴于我国能源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和倡导实施能源总量控制 ,建议首先为我国核电装机总量设定“天花板”,在2020年以前保持目前的规划数字的。应该在我国已建和在建的40多座核电机组的基础上,冷静地观察一段时期(很可能至少是10~20年)。 当实际运行经验从目前不足100堆年提升到1400堆年时,我们才更有资格谈论我国的核电技术是否足够安全、经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在当今世界核电产业遭遇重创、很多国家或取消或搁浅核电计划的时候,我们要谨防被外媒误导,掀起核电“井喷”狂潮。 今年6月5日,《参考消息》刊登了美国华尔街的一篇评述《中国核电计划有助于刺激经济》,称“中国重启雄心勃勃的核电计划有助于其刺激经济的努力”、“作为潜在的财政刺激计划中创造就业的一个手段,中国核计划规模庞大,不容忽视”,等等。既然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美国如此“看好”核电对经济的拉动,那么为什么不在本国用发展核电这一有力手段“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呢?鼓动中国重启雄心勃勃的核电计划,到底是为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为了保证美国AP1000技术供应商的巨大利益? (二)绝不能冒内陆核电站建设之风险 关于安全问题,有一著名的墨菲定律,简而言之“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在我国内陆核电问题上,绝不能因为“第几代核电技术发生事故概率已低至XX”而心存任何“小概率事件”的侥幸。因为, 对于核能这种足以毁灭人类的特殊资源来说,评估核电工程的风险,不仅要看事故发生的概率,更要看事故发生后的后果。 美、日、俄三次重大核事故,残酷地证明了墨菲定律的预见性,展示了“小概率事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幸前苏联地广人稀、日本福岛地处海边。我国土地面积只有俄罗斯的1/2、人口却是它的10倍。 我国内陆地区一旦发生核事故,灾难性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其危害将远非煤矿塌方、高铁出轨等事故可比, 严重而持久的放射污染和心理恐慌,将是我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态保护所无法承受之重。 因此, 在核能还未达到“已控制、已驯服、已安全”的现阶段,我国绝不能冒内陆核电之巨大风险。何况,一直被我们当作内陆核电“学习、效仿”对象的欧美国家,已经出现水资源难题,已经认识到气候变暖大趋势下内陆核电没有前景。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三)必须严格把关所有在建核电站的工程质量 核电站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选址再可靠、技术再先进,如果工程质量跟不上去,一样会埋下安全隐患。哪一个环节出了概率为1%的纰漏,都可能100%地导致核事故发生。 福岛事故前,我国每年上马7、8座核电站。由于工期不断提速、任务过于集中,很多核电项目出现了人才队伍和施工力量的严重不足。据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郁祖盛先生介绍,我国目前的能力一年也就是建设4-5座核电机组,而要完成原来的2020年核电80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的话,“十二五”这几年我国每年需要建设10-13个机组,目标和能力之间的差距悬殊。一些业内人士反映,部分建设工地的承包商中很多都没有从事过核电站的建设,抢建之下工程质量令人担忧。国务院对全国41台运行、在建核电机组综合安全检查后,已发现一些核电厂以及核燃料循环设施的防洪能力和抗震达不到新的安全标准、部分核电厂未制定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规程、海啸问题评估和应对基础薄弱等安全隐患。 核电工程事关重大,而施工力量的加强、人员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建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放缓目前26座在建核电站的建设速度,大力加强核电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严格施工准入条件,严格执行核级质保体系,使当前所有在建核电站严格按照规范,在保证质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施工。同时,也促使近年急速扩张的核电装备制造业及时反思、提高产品质量。 (四)近期将核能应用重点转向军工需要 美国和前苏联核事故之后,均停止了核电站建设,而将核能转向军事应用。 在我国放缓核电建设速度、冷静积累经验的未来一段时期内,应把核能应用重点转向大型海洋船舶和军用舰艇,这既是当代军事发展的需要,又能节约石油、保障石油安全,还可积累核电安全运行的经验。 在海洋行驶的船舶舰艇所需核动力的功率较小(大致为1万~10万千瓦),所需的天然铀资源仅为建造大型核电站的1/10甚至1/20。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即使海上石油通道“被切断”,我国自己拥有的天然铀资源也完全可以应对。 (五)大力支持钍铀循环的核能技术开发路线 核燃料长期稳定供应、核废料最小化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当前已建和在建的41台核电机组,已经使我国核燃料天然铀的年需求量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5%, 远远超过了50%这一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 原料安全形势已经比石油要严峻、危险得多! 从当前核电站普遍采用的钚铀循环转向钍铀循环,可以大大减轻我国核原料供应和核废料处理压力。 我国钍资源量位居世界第二,且是铀资源量的4~6倍,钍铀循环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只有钚铀循环的1/5,比钚铀循环有更高的增殖燃料比, 完全可以用热中子堆做成接近增殖的核电站。 建议科技部门尽快组织力量,攻关钍铀循环的核能技术开发。 (六)多管齐下填补核电放缓后的电力缺口 很多人担心核电放缓将无法解决2020乃至2030年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核电放缓并不会对我国2020年电力供应和实现减排承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根据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通过“节流开源”、多管齐下弥补核电供应比预期减少后的电力需求,还有很大潜力。比如大力提高煤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其潜力相当于几个三峡的装机),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抽水蓄能、天然气调峰电站等清洁性能源的综合方案等等,可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在世界各国都在取消核电计划或减少核电比重的态势下,我国如果寄望于核电来解决未来的能源短缺和减排压力,无异于“饮鸠止渴”! 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gylt/20121119/inf.aspx
个人分类: 生活|2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潘自强院士:核电应继续发展下去
Fangjinqin 2012-8-6 21:03
作者:齐慧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2-8-6 14:21:48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潘自强院士:核电应继续发展下去 核工业界会在充分研究和吸取福岛核电站事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将核电站的安全提高到更高水平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能源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国家,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来,不少人对发展核电开始产生怀疑,发展核电是否必要?我国的核工业安全体系是否健全?我国是否应该坚持发展核电?对此,记者采访了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 记者:自从福岛核泄漏事故以来,人人谈核色变,核电的危险来自何处? 潘自强:大家之所以怕核,是混淆了核武器爆炸和核事故的界限,把核事故与核武器爆炸联系在一起。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是无人不晓的,人们把这种心理延伸到核电站。实际上,核电站是不可能产生核爆炸的。核电站是可控的核反应,即使在严重的事故情况下也只可能产生功率的脉动。 一般情况下核电站都是安全的。此次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则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强地震加上强海啸,仅有强地震还不足以发生事故,强海啸致使设备被淹,才发生了核泄漏事故。目前看来,日本福岛事件对日本核电站工作人员和公众并没有造成辐射急性损伤,福岛核事故对人的损伤、生态的影响都是很小的。但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对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所以这样一个事故是不可接受的。 记者:福岛核事故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经验教训? 潘自强:福岛核事故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对外部极端事件考虑不够,因此,充分重视并定期对外部事件重新评价和审视是十分必要的。美国核管会专家组对外部极端事件建议10年为一个重新评价周期。我国国家核安全局为了吸取福岛核事故的教训,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今年6月12日发布了《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行动通用技术要求(试行)》,其中包括“核电厂防洪能力改进技术要求”、“应急补水及相关设备技术要求”和“移动电源及设置的技术要求”等8个方面。这些要求的实现,必将把我国核电站抵御极端事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福岛核事故的教训还在于场内事故应急计划不够具体明确,应急措施不充分。 记者:为解决核与辐射事故(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应当如何着力应对? 潘自强:通过对福岛核事故等事故反馈信息的分析研究,要解决核与辐射事故(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核设施的安全性,提高公众对核的信任度;进一步加强监管和事故应急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和事故应急机构,充实和提高现有队伍人数和素质;在总结应对福岛核事故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事故(事件)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机制;加强公众信息沟通机制;尽快制定我国核与辐射事件分级标准;加强核与辐射知识的教育和科普工作以及事故(事件)公众心理社会效应研究。 记者:我国是否还要坚持发展核电? 潘自强: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由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地震局组成的国家民用核设施综合检查团对所有运营核电站、在建核电项目,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安全检查行动,相关的核安全规划、核电安全规划也正在做。 当下,我国核电的发展速度骤然放缓。然而,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能源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大国,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安全核能,让公众放心,是核工业界的努力方向。世界核电安全性在不断提高,全世界运行的核电站保持安全、稳定的运行,新建核电站不论是采用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还是采用新的三代核电技术,在设计、建造和运行上都有了更高的安全目标和安全水平。经过福岛核事故,核工业界会在充分研究和吸取福岛核电站事故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将核电站的安全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核电应继续发展下去。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性与经济性是核电发展的必要条件
热度 2 Maria118 2011-11-14 06:47
世界人口70亿,到处拥挤不堪的人们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牵扯到问题的方方面面。 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类的温饱问题。没有足够的食物作为基础,其它都是沙上建塔。在这方面,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的水稻种植解决了无数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人类生存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应该感谢他。 第二是人们的出行问题。随着知识的普及及人类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离开家乡出外旅游或者创业工作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为便于出行,我们修建了各种各样的铁路、公路、航空、乃至水路,然而随着人类总人口的增加,这种拥挤现象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为地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我们不断增加着航空次数、增加着铁路的长度及数量、增加着各种各样的配套设施,使得本来宽松的地球变得越来越拥挤不堪,尤其是在那些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人文地理环境优越的城市与地区。正如昆虫的向光性一样,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性,这无可厚非。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能量供应问题。人类的温饱,说白了就是人类通过各种饮食为自己身体的生长与维持提供必要的能量,从而让人类这个物种有足够的力量在这个地球上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折腾,于是便有了绚丽多彩的人生,有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们所描绘出的恢弘画卷。 如果说解决人类温饱是通过生物能的转化的话,解决人类出行问题则是靠来自煤与石油的化学能、来自风力发电的风能、来自水力发电的水能、来自太阳的太阳能、来自大海潮汐的潮汐能、以及来自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的核能等。其中,地球上石油与煤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用完的时候,而且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这种趋势必然加快;来自风力发电的风能和来自水力发电的水能都受到很大限制,前者是必须要有空气的流动,要有足够级别的风的存在;后者需要水有位差,通过水的势能的转换达到利用水能的目的;太阳能的研究世界各国早已开始,尤其是我国成效显著,更有以研究太阳能而闻名的中国德州的存在。但太阳能的转换效率目前还不是很高,无法将散布世界各地的太阳能有效聚焦收集起来,因此要想让太阳能解决人类的所有能源供应问题目前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大海的潮汐能与水能、风能一样都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可以作为人们的餐后小吃补充一下,却无法成为人类的主食。与此相比,能量密度高、体积小的核能便凸显其独特优势,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国家发展核电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政治上的敏感性,就是它可以用于制造原子弹、氢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也是世界上某些国家限制其他一些国家的主要原因。目前为止,核威慑力量依然是众多国家追求的目标,是提升自身世界地位、让自己不受他人欺负的主要武器之一。 然而,核能却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她在释放出能量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像恶魔一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她面前人类毫无招架之力。其实原因很简单。原子核在裂变时除了释放出能量外还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核电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次锕系元素以及裂变产物元素的原子核等。绝大多数锕系及次锕系元素除了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裂变外还有其自身的放射性,主要是阿尔法放射性。阿尔法粒子其实就是氦原子核,里面有两个质子两个中子,只是外面没有核外电子。要保持中性这些原子核肯定会通过一些途径从其它地方抓来电子,从而变成电中性的惰性气体氦气,这是阿尔法粒子具有氧化性的一面;同时阿尔法衰变还会携带足够的能量,一般在几个MeV。这些能量会通过阿尔法粒子与周边环境中分子原子的碰撞形成能量沉积分散开来,沿途会使各种分子或原子发生解离,其某些核外电子会由于外界能量的输入而挣脱原子束缚形成自由电子,同时会产生自由基等高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会通过与其它物质的反应释放出自身携带的额外能量,由激发态回归到基态而变得安静下来。人们之所以怕她是因为人类也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不要说阿尔法粒子携带的几个MeV的能量,几个电子的能量就足以打破其化学键从而对人类身体产生损伤。大家都很清楚人不能发高烧,高烧会烧坏人的大脑甚至引起人类死亡,其原因是因为在四十多度的高温时组成人体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由原来能量较低的状态变成能量较高的状态。前者有生物活性后者没有,于是人怕发高烧。其实高烧温度只有区区四十多度,本身吸收的能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与阿尔法携带的能量相比。不过人们不用为此杞人忧天,因为阿尔法放射性只有在吸入时才会对人体产生巨大损伤,它的外照射却很容易通过我们穿的衣服等阻挡在外,人们怕的只是其内照射。其实内照射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能够产生阿尔法放射性的物质不是很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在人类的可控范围之内,不会到处去溜达。 与锕系次锕系相对应的是裂片元素的贝塔放射性与伽马放射性。这两种放射性携带的能量比阿尔法放射性少,但其外照射却随着粒子自身携带能量的降低而加强,需要人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不过这也不用担心,这些物质的量同样很少而且在人类严格控制范围之内。 普通大众没有必要为核能的安全性而担心,但对业内人士而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她需要有高科技作其支撑,要求人们倍加谨慎,以预防各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才能保证核电的使用安全。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立足国内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正如卡扎菲给法国送去大量金钱做生意拉拢法国人但法国人打响了打击卡扎菲的第一枪一样,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们无法替别人做决定该对谁好对谁坏,唯一能做的是苦练内功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通过自身努力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世人的普遍尊重,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然,在保证核电安全的前提下,其经济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谁都不愿意多花钱办少事,所以核能如果不能够降低其使用成本,就无法与其它类型的能源进行竞争。这同样需要高科技的大力支持。没有高科技做后盾,核能使用的可能性就为零。 所以,在大力发展核电以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同时应该加大对其它能源的开发,如同本人前两天发文“解决21世纪世界能源的两项关键技术”中所提及的那样。 在开源的同时人类应该节流。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感恩,怀着敬畏的态度善待自然,善待造物主为我们创造的一切,而不是毫不顾忌地大肆挥霍,就像富家子弟败家子所做的那样。假如真的那样,人类只知道自己享受不顾其它生命死活的话,那人类真的离自己的灭亡不远了,闹不好想当年2012年12月21日地球会毁灭的玛雅预言就会变成现实…… 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希望各位朋友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努力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5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福岛事件或致全球核电重新洗牌
kejidaobao 2011-6-21 11:30
本刊记者/李 娜 近几个月来,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善后局面迟迟难以得到控制,日、德、意等多国神经紧张,有的国家甚至开始重新考量本国的核电发展规划。不过,改变核电发展规划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各国对自身的核电发展又有不同态度,全球核电局势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福岛事件难善后 福岛核事故发生已3月有余,但是核危机不仅尚未解除,甚至局面愈来愈难以控制。 东京电力公司4月17日公布了救险时间表,计划用3个月时间向1号和3号反应堆内注满冷却水,通过“水棺”方式实现对燃料棒的冷却;在6—9个月内使反应堆进入冷停堆状态。 然而5月12日,东京电力公司原子能及选址代理总部长松本纯一向媒体公开承认,1号机组反应堆“堆芯熔毁”,压力容器底部的配管焊接部有多处熔化并出现漏洞,漏洞的直径总长约数厘米。此前1号机组停留在“燃料棒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的层面。随后,2、3号机组也出现了堆芯熔毁,且反应堆压力容器也已破损,作业进程将大幅延迟。因此到5月30日前后,东电内部持“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不可能在年内平息”观点者越来越多。 6月7日,日本政府的原子能灾害对策总部汇总了有关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报告。报告指出,福岛核电站1—3号机组燃料棒熔毁后坠落,一部分可能已通过压力容器上的漏洞堆积在了安全壳的底部,发生了“熔穿”。 因事故难善后,核辐射影响严重。据最新消息显示,已有东电员工确认遭受超量核辐射,从距福岛第一核电站约2—3公里的福岛县大熊町采样的土壤中检测出了微量的放射性物质锔。 各国纷纷作出不同反应 福岛核事故像一条导火索,引爆了德、美、日、欧盟、中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核电安全乃至核电发展的讨论,甚至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核电发展决策。 目前,明确表示放弃核电的国家有德国和瑞士。5月25日,瑞士联邦政府表示,瑞士现有5座核电站将于2019年至2034年陆续达到最高使用年限。之后,瑞士将不再重建或更新核电站。5月29日,由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执政联盟经过近12个小时的磋商,最终就德国放弃核电时间表达成妥协。根据这一计划,德国将于2022年前彻底放弃核能发电。6月12—13日,意大利就是否放弃核电发展计划进行全民公投。14日公投结果发布,意大利宣布与核能永别。 美国和法国则对发展核电持坚定立场。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不久,美国就表示将会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新核电站的建设。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为了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存度、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计划筹资进行约30年来的首项新核电站建设。此外,法国作为世界上核能运用最广泛的法国,目前拥有58所核电站,供应电力占总需求的80%,虽然法国政府已经表态要在国内乃至整个欧盟进行核电站安全彻查,而且明确指出不合格的核电站立即关闭,但是政府也表示不会从根本上重新考虑法国的能源政策。 还有一些国家还没做出明确表态,但发展核电问题也已进入国家决策讨论层面。日本媒体6月7日报道称,首相菅直人等高官正在考虑是否在明年4月前关闭所有核电站,但由此造成的电力短缺和其他能源消耗支出大幅增加,是关闭所有核电站的两大障碍。中国在福岛事件发生后,政府当即宣布暂停审批新的核电项目,国内也出现关于发展核电的争论之声,最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公开表示不能放弃核电发展,而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也在媒体上回应称,中国核电在搞大跃进,根本不顾安全。 是催化剂也促进反思 “德国反核是有传统的。国内的绿党多年来一直反核,福岛事件作为一剂催化剂更为其增添了砝码。而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两次受到核危害的国家,包括早先的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和今次的福岛核电站事件。因此国家对于发展核电的决策、民众对于发展核电的态度也都是有迹可寻的。”上海交通大学核电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王德忠教授认为对于本身有反核传统的国家来说,福岛核事故的确加速了一些反核决策的产生。另据记者了解,瑞士也是如此,20年前瑞士国民极力反核,后因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多年未发生重大核安全事故,才逐渐开始接受核电,但此次福岛事件还是令瑞士下定决心放弃核电。 但是,对于一些主张发展核电的国家和新兴的核电国家而言,福岛事件有另外一重意义。王德忠教授表示,每一个核事故的发生都引发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核能,警示人们要通过技术来保障核电更好地运行。比如福岛核事故是在一种灾难叠加的背景下发生的,9级地震本身已属罕见,之后的海啸更是导致了应急设备被破坏,这警示人们要反思之前的考虑是否全面。而且从能源需求来看,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发展核电也是一种必然要求。比如中国,王德忠教授认为,核能是唯一一种可以大规模替代火电的电力资源,“因为目前中国的电力资源中约有70%—80%来自火电,水电和风电受地域限制、太阳能利用率不高,所以中国要保证能源供给、兑现减排承诺,只能发展核电。我们不能因为遇到了核事故就因噎废食,不发展核电了,而是应该更加科学地发展核电,反复考虑怎样更安全。”不过,王德忠教授主张,中国的确应该放慢核电发展的步伐,提高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提高装备质量,在更安全的环境下发展核电。 值得一提的是,核事故的善后处理也将影响人们对核电的态度。日本原子能灾害对策总部的分析报告指出,日本政府与东京电力公司在应对核事故时职责分工不明确,最初阶段两者之间未能充分沟通想法,影响了事故的处理。王德忠教授告诉《科技导报》,如果一开始用更完善的方案处理事故,尽快把事故控制在一定范围,事态就不会越来越严重。如果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事故,相信也会增强人们对于核电的信心。■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2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源发电未来或呈多元格局
kejidaobao 2011-4-7 16:08
本刊记者/李 娜 日本福岛核事故为各国敲响警钟,各国纷纷进行核电安全检查并审慎考虑各自的核电发展计划。核电事故固然带来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但是或许会对今后能源发电的格局产成一定影响,可再生能源的角色定位被再次放大。 可再生能源争取发展机遇   可再生能源是指具有自我恢复原有特性,并可持续利用的一次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波浪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因具有清洁性、可再生性等多种优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一直受到各国支持,但是由于存在技术瓶颈、投入高、推广难等各种因素一直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此次核事故的冲击,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求再次显露出来。   福岛事件后,中国政府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要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存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中国核电发展显然会受到影响,也会间接影响中国“十二五”期间的碳减排指标,不过影响程度目前难以判定。   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公开提出,如果国家核能发展受到影响,原定的核电规划指标不能完成,则可以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来弥补非化石能源发展的滞后,以实现“十二五”的碳减排指标。 而美国福尼亚的立法机关近期则通过一项法案,正式将33%的可再生能源配额标准写进法律。该地可再生能源配额标准最初设立是到2010年达到20%。 可再生能源受重视程度在福岛核事件之后在个别地方显现出来。据2011年3月26日《环球时报》报道,德国近期改选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用户猛增。仅3月16日一天,德国环保电力主要企业之一德国生态电力公司新签约1400个,这个数字比3月初日均签约量的10倍还多。 发展瓶颈难突破 虽然优势独特,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中国核工业研究所研究员鲍云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了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劣势。首先是风电的局限性:一是风电不像火电或核电那样稳定;二是风力发电受时间限制,用电高峰时如果没有风就产生不了电能,而非用电高峰时如果大风来了,触电能力却不够,就会对电网冲击较大;三是风电面临入网困难的问题,如果风电多了面对电网扰动增加,电网稳定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风电发展过多,也会产生空气扰动等问题。 而太阳能发电的缺点则在于造价昂贵。首先,太阳能的能量密度很低,光电板不可能把整个城市遮挡起来。第二,有些国家的技术还难以达到发达国家那样,把玻璃窗贴上太阳能发电薄膜。第三,光电板造价较高,用太阳能发出的电,要比传统能源发出的电贵得多。另外,太阳能也有一定污染,在制造太阳能光电板的过程中,电镀、多晶硅的生产都会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 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限制在日本体现得非常明显。日本作为岛国,建设风力发电站必须承受台风的影响,成本就会增加。日本普及太阳能的最大障碍是蓄电池的储电量不够大,家庭安装太阳能电池成本太高。 此外,潮汐能、海浪能也存在其本身的弊端。潮汐能是从海水每天有规律的涨落中获得能量。波浪能是由风能和海平面相互作用形成的动能,这两种能源都需要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有较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领水资源,英伦三岛的地理条件非常符合要求,但是目前仍存有阻碍因素:项目从研发到产生商业效益的周期长、设施建设成本比较高、维护保养投入大等,加之人们对新技术的不信任等都影响它们的使用广泛性。 能源发电或将形成多元格局 据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各种能源发电的大概比率是石油发电36%,煤炭发电26%,天然气发电23%,水电和核电6%,其余就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除了传统能源,近年核电发展迅速,然而福岛事件使核电发展不得不放缓脚步,可再生能源优势凸显。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和核能发电形成竞争局面吗? 鲍云樵认为,从目前来看,核能还是未来的“发电大户”,如果将来解决了受控核聚变发电的关键技术问题,就不会产生污染,而且还能利用海水中的氘和地球上存在的锂来发电,这两种元素的储量十分丰富。鲍云樵接受《环球时报》时指出,今后的能源发电必然是多元化、多能互补的结构。哪种能源发展较快,要取决于其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竞争力有多大。 美国《大众科学》网站3月27日报道的最新消息或许预示着今后能源发电的多元结构局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aniel Nocera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性能稳定的可以发电的人工树叶。这片人工树叶与天然树叶的吸收和代谢系统一样,但是是由硅、电子装置和各种能够促进装置内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制成,利用阳光将水分解为氢和氧,进而用这些氢和氧在隔开的燃料电池中发电。据悉,将这片树叶置于阳光下的一加仑水(约合3.78升)中,就能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家庭提供一整天的基本用电。 虽然目前这片树叶主要还是在实验室中展示魅力,离实际应用尚有距离。但是这显示了人们探寻更理想能源的不懈努力,再过一百年甚至几百年,谁将是人类的能源之王将难以预测。■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2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电发展要辩论吗?
flowerofmay 2011-3-21 10:04
跟踪法国对日本核危机的反应(七) 2011 年 3 月 20 日 核电发展要辩论吗? 在全世界“最为核化”的法国,由于政府的核电战略,法国人目前使用着欧洲价格最便宜的电。然而福岛核危机的发生,使法国国内最近引发了一场激烈法国是否要发展核电的讨论,各党派就此争得不亦乐乎。 但实际上在 2005 年秋天,法国就展开了一次大辩论。当时的辩论同时围绕三个主题展开:第一个是对建设新的电子顺磁共振反应堆未来的争论,第二个是关于有关反应堆安装的“高张力”线问题,第三个是关于放射性废料管理问题。但是当时这个讨论却没有取得什么结果,有人批评当时的辩论讨论程序“简化”了,似乎更多是“顺应”一种占优势的观点。 今天,法国已经出台 Grenelle 环境法案,核电发展战略已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那么在法国还要不要辩论法国的核能未来,并且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全民公被决,还是别的? . (编译自: 2011 年 3 月 18 日法国《世界报》,《费加罗报》)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3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务院紧急召开会议全面审核核电站项目
冯用军 2011-3-16 23:53
看来科学网博客威力就是大啊,11日来,我多次提出党中央国务院:1、全面公开检查现有运行的核电站,对外公布检查结果;2、全面公开检查在建的核电站,对外公布检查结果;3、全面审核十二五期间准备建设的核电站。 中广网北京3月16日消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应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有关情况的汇报。 会议指出,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和关东首都圈发生里氏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日方正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缓解事故影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异常,国内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处于安全状态。根据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组分析,福岛核电站目前泄漏的放射性物质经大气和海洋稀释后,不会对我国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决定:(一)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通过全面细致的安全评估,切实排查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绝对安全。(二)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核设施所在单位要健全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加强运行管理。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三)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要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存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四)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会议要求继续加强辐射环境监控预警和重点区域的应急移动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情况。加强与日本有关方面合作,积极协助在重灾区的中国公民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区。 责任编辑:NN025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个人分类: 国家评价研究院|1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