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降低胆固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Medical Xpress:肉桂具有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fqng1008 2018-1-2 13:20
肉桂,一种小常青树的树皮,已经被当作一种药物使用了几个世纪。它被广泛用于中药治疗,除其他外,也可以用于急性外伤性疼痛和“弱消化”。在阿育吠陀医学中,它被用来治疗关节炎、腹泻和月经不规律。 在西医中,几十年来,人们都知道肉桂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多酚),其作用与胰岛素相似。因此,有人提出,这种香料可能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然而,2008年发表在《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上的一项系统性的证据显示,在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支持使用肉桂来控制血糖。 对血 胆固醇 的影响 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肉桂可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升高的胆固醇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因为它增加了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260万人死于高胆固醇,占全球死亡人数的4.5%。 最近对13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调查了肉桂补充和血脂浓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总共有750名参与者,其中大多数是糖尿病患者。他们每人每天吃一到六克肉桂粉,最多四个月。 该研究的作者发现,肉桂补充能显著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但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没有影响。然而,当其中一项研究在“敏感性分析”中被移除时,人们发现肉桂的补充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有关,即所谓的有益胆固醇。 另一项最近的研究比较了在116名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亚洲印第安人身上的添加肉桂和安慰剂(一种含有面粉的胶囊)。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16周内获得3克肉桂的人)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实验组的HDL(好)胆固醇也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最好的证据表明,肉桂可能会降低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不幸的是,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非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高胆固醇人群的益处。 这是安全的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肉桂被认为是安全的,在少量使用时。然而,这种香料含有一种叫香豆素的化合物,可以引起或加重肝脏疾病(香豆素也与血液稀释剂华法林有关)。 肉桂(印尼、越南、中国)和所谓真正的肉桂(锡兰肉桂)是两种常见的肉桂,真正的肉桂比肉桂(4 - 8%)低得多。 欧洲食品安全局建议每天摄入的香豆素每公斤体重0.1毫克。然而,没有长期的实验研究证实肉桂的安全性,也没有服用他汀类的肉桂。 如果你想降低你的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就会有有效的、安全的方法。这包括减肥、积极运动和均衡饮食,饮食中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含量都很低。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推荐阅读一本书:收获之神
liuxuxia126 2012-4-28 20:06
书名:收获之神 作者: 丹尼尔·查尔斯   译者: 袁丽琴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06-4   页数: 355   定价: 4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开放人文   ISBN: 9787532383733 内容简介   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创造拥有奇特力量、经过精心设计的作物——从降低胆固醇的大豆到利用太阳能制药的烟草。它们有着巨大的利益前景:增进消费者的健康,以及提高农业产量。但这场景也有其凶险的一面,它正唤起人们对在利润驱动下篡改和损害生命的恐惧。   在本书中,丹尼尔;查尔斯讲述了“弗兰肯斯坦食品”背后真实的故事 ——一个你不可能从生物技术企业或者他们的狂热对手那里获悉的故事。他首次揭露了导向第一批基因工程食品的残酷的科学竞争以及幕后的商业交易。他披露了大西洋两岸展开的旨在打败生物技术企业的运动的秘密。本书以惊人的翔实史料记述了科学、商业和政治。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转基因相关|3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一种新疗法
热度 5 Flyingriver 2011-7-1 09:47
   传说: 美国最近的研究显示,常给亲朋写信或写日记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都有助降低胆固醇水平。胆固醇水平升高是机体代谢紊乱的表现,与长期心情紧张、受到的压力大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而充满感情的写作能够降低胆固醇也正是通过心理调节机制而发挥作用。 推论: 如果能够充满深情地撰写博客,或许也可以起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延伸: 科学网博客中不乏古稀的先生,而且大都发表了大量的满含感情的博文,所以,他们的胆固醇水平一定处于最好的水平。 实验: 如果哪位生理学家不相信,可以在此做个实验来验证。
个人分类: 小品——不止一笑|252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熟西红柿有助降低胆固醇和血压
liuyang99226 2011-5-23 01:13
熟西红柿有助降低胆固醇和血压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熟西红柿有助降低胆固醇和血压,预防心脏病。常吃西红柿或西红柿制品或许可以替代少量他汀类药物。 这一研究成果由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欧洲更年期杂志》( Maturitas )发表。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博士卡琳·里德和彼得·法克勒牵头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对比分析过去55年中14项针对番茄红素与胆固醇和血压关系的研究,试图找出其中规律。 研究人员发现,临床数据表明,番茄红素可以降低血液中“有害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胆固醇过高容易引发心脏问题。一般情况下,医生会给病人开他汀类药物,帮助降低胆固醇。 英国《每日邮报》5月20日引述里德的话报道:番茄红素“相当于低剂量药物,没有副作用,不会引发肌肉酸痛,也不会损伤神经。” 番茄红素是强效抗氧化剂,大量存在于成熟番茄中,赋予成熟番茄鲜亮色彩。 里德说,西瓜、番石榴、木瓜、杏等水果中同样含有番茄红素,只是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含量最高。 她说,要想让身体更多吸收番茄红素,最好把番茄做熟再吃。 不过,吃西红柿摄取番茄红素还不够。里德说:“我推荐大家尝试西红柿酱。它富含番茄红素,每天就着意大利面或者比萨吃掉50克西红柿酱不难,做成饮料喝也可以。我们的研究显示,如果每天摄入超过25毫克番茄红素,能降低有害胆固醇水平大约10%。” 另外,里德说,每天饮用半升西红柿汁能“保护心脏不受疾病侵扰”,因为“大量摄入番茄红素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困扰,预防血管硬化、心脏病和中风”。 里德及其同事的这项研究受到澳大利亚卫生和老年事务部资助。 里德说,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每天摄取番茄红素超过25毫克能否额外有益身体健康。 她和同事先前做过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大蒜和黑巧克力有助降低血压。他们因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广泛认可。 受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杀手之一。研究表明,经常锻炼、健康饮食有助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同时,常吃杏仁、苹果等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助预防心脏病。(来源:新华网)
2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ell Metabolism:桦树皮中桦木醇可治疗多种代谢疾病
willertang 2011-4-16 09:50
Cell Metabolism 1月号上的一项新的动物研究说,在桦树皮中发现的一种含量丰富的成分看上去具有一大批代谢益处。这种称为桦木醇的化合物在小鼠体内能降低胆固醇,帮助防止饮食导致的肥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经过桦木醇治疗的小鼠也更不容易在动脉中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桦木醇通过瞄准所谓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起作用。这类蛋白是转录因子,已知它们对于激活参与胆固醇、脂肪酸和甘油三酸酯生物合成的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路径是治疗几种代谢疾病的优秀靶标,”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宋保亮说。“我们还发现了一种重要的化合物”。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宋保亮及其同事搜寻了一种可能直接作用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的化合物。这一化学筛查发现桦木醇是最优秀的竞争者。然后他们在细胞中证实了桦木醇能够降低通常被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打开”的基因的活动。它还降低了细胞的脂质水平。 宋保亮的研究组然后让小鼠在6周时间里食用高脂肪的西方食物的同时服用桦木醇、称为洛伐他汀的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或者一种安慰剂(盐水)。与安慰剂相比,这两种药物都导致小鼠在进食高脂肪食物的时候获得了较少的体重——尽管这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桦木醇导致这些小鼠消耗更多热量,而洛伐他汀看上去减少了从这种食物中摄入的脂质的数量。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桦木醇还能降低血液、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脂质水平。桦木醇还让这些小鼠对胰岛素更加敏感。具有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突变的小鼠在接受洛伐他汀或桦木醇治疗的时候表现出了更少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桦木醇具有几种重要的代谢作用,” 宋保亮说。 这组科研人员说他们的发现提示桦木醇可能具有与洛伐他汀类似或更胜于洛伐他汀的效果。洛伐他汀是一类治疗高胆固醇的最广泛使用的药物的成员之一。例如,在他们的研究中,桦木醇降低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脂质的程度远远大于洛伐他汀。桦木醇还通过其对脂肪酸和甘油三酸酯合成的作用而改善了胰岛素抵抗。 宋保亮指出,桦木醇是一种很容易获取的化合物,而且它作为一种前体已经用于其它药物的制造。 他说,尽管桦木醇看上去毒性非常低,未来的研究将需要进一步调查桦木醇的安全性及其代谢作用。科研人员还将探索一种可能性,即桦木醇的一种衍生物可能具有更大的效果。“这可能是让它进入临床的道路,”宋保亮说。(生物谷Bioon.co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