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疗体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未来人类 – 外太空医疗与生物技术
热度 1 benlion 2020-8-21 19:50
从人类的意识形成到人机一体化的时代 - 生态与医疗和机器与媒体的综合体系。 (4世界理论 - 自然与精神和机器与知识) 探索与思考历程 - 童年世界:芍药和螃蟹、闹钟与磁铁、望远镜和万花筒。中学时代:埃舍尔几何绘画、《物理世界奇遇记》、《福尔摩斯探案集》,光合作用仿生工厂、微电子遥控昆虫飞行和蚂蚁神经节网络的设想。大学时代:《爱因斯坦文集》、《实验心理学史》、《科学的社会功能》、心理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任教时期:系统科学与科学哲学、拓扑生物学和行为遗传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与 计算机模型 、心身医学和中西医学理论与药物学。研究时期:细胞通讯和信号传导、代谢网络和生物信息技术与分子生物技术,东西方绘画艺术与文化哲学。 附- 1972年和1976年 历史的记忆 - 现代文明 的奠基与 华沙夜奔 和改变世界的 一周 - 走进 以色列 与中国 历法 - 德系 与 类脂 疾病 - 告别“ 智者 ”一代和 小布热津斯基 时代 - 以色列的创新 基金 与英国的科学研究 路径 - 中国医疗体系的 未来图景 ,等。 ---(2011年6月-2020年8月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系统医学与药物学|151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6-5-20 23:00
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 蒋继平 2016 年 5 月 20 日 虽然在中国的科学界对中医是否科学有着激烈的争论, 但是, 从我本人的观点和经历来说, 中医是中国文化和医学的玫宝, 属于中国特色的科学。 中医是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知识。 虽然中医与现代西医相比, 在医疗设备和化学分析方面较落后, 但是, 中医在系统医学方面较西医有优势, 尤其是中药比西药较温和, 副作用比西药小得多。 中医是世界上独有的一门学问, 属于中国的优势。中国人应该大力发展这门学问, 而不是放弃它。 但是, 中医也有它的局限性。 中医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不能应用现代高端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化学分析仪器。 因而, 我认为中国应该建立一套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 这个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不只是开办一些中西医结合的医院, 这个体系应该包含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应该在教育方面建立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教育大纲。医学院的学生应该兼具中医的知识经验和西医的知识学问。培养出来的医生应该既能用中医的系统分析方法来治疗, 又能熟练使用各种高级医疗设备和对化学化验的数据进行科学的诊断。 其次是建立真正的中西医结合的医院。 我想现在的中国已经有这方面的医院了。 不过, 这种医院不该只是形式上的, 而应该是实质性的。 形式上的中西医医院的医生可能还是非常专业的, 也就是说, 一个医生学的主要是西医, 另一个医生学的是中医。 他们在同一个医院给病人看病。而实质性的中西医结合的医院的医生应该兼具中西医的知识经验。 最后是医保体系。医保体系应该对看中西医结合的病人同等的报销待遇。 不管病人选择的中药还是西药, 都应该具有同等的报销比例。 我今年初回国时不幸遭遇重大伤害事故, 造成身体多根骨头断裂或者损伤。 就医时诊断当然采用现代的西医设备, X 光透视和 CT 扫描。 这种诊断是非常实用的, 也是比较可靠的。 但是, 在进行具体治疗时, 摆在我面前有两个选择, 一是动手术取出断骨,植入新骨。 这是西医的一贯做法。 二是采用中医的保守治疗,贴付中药让断骨再生愈合。 当时负责我的治疗任务的是我的一个表妹夫,他的名字是吴敏, 他属于典型的西医骨科医生。 他本人建议我采用中医的保守疗法。 因为是自己人, 我当然非常信任他的观点。 他在家乡其他亲友的推荐下, 帮我在溧阳中医院找到了一个中医师, 王惠天。 这个中医师用他祖传的接骨秘方为我疗伤。 经过两个疗程, 每个疗程一个星期, 我的伤痛已经明显好转, 我庆幸自己不用开刀动手术了。 我的这个经历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好处。 要是我的事故发生在美国, 我可以 100% 地确信, 美国的医生一定会给我开刀取出断骨, 植入钢筋。 我现在采用的中医保守疗法, 让断骨自然再生愈合, 非常有效,在事故后的 100 天, 已经彻底康复。 这省去了西医动手术的许多不利因素, 如全身麻醉, 大量流血,体内异体的不适, 手术留下的伤疤等, 更不用说医疗费用的巨大差异。 我希望中国的卫生部大力提倡和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 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利民利国的方面, 发挥中医的特色, 借鉴西医的优点, 为在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医患问题开创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个人分类: 个人建议|324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李冰冰医囧启示录
热度 3 sstone2009 2016-1-1 19:49
李冰冰是中国著名影星,不久前她随一个影视团队在澳大利亚工作期间,因发烧在澳洲医院急诊科看病,十余天未见好转,几乎“挂了”,不得已赶回中国,在北京协和医院医治,确诊为扁条体炎,数日后治愈出院。李冰冰对她所遇的澳洲医囧,感触颇深,众多中国民众亦有很多感慨,比较多见的意见是,对中国医疗的赞许和对澳洲医疗水平的不屑。从表面上看,一个普通的扁桃体炎,在中国,即使普通的乡村医生,基本能够手到病除,而在澳洲的医院,居然几乎把如此大明星“折腾”出人名,这澳洲的医疗水平看起来真是不敢恭维。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实在可以获得许多启示—— 启示一、澳大利亚以疾病为中心,中国以患者为中心。 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澳洲医院急诊科的医生看来,扁条体炎根本算不得急诊,按照疾病诊疗的要求,根本不需要把李冰冰当作一回事,管她是明星还是名流!如果李冰冰真要按照澳洲的规矩看病,她得去社区医生那里。 然而,李冰冰还未下飞机,中国协和医院和医生已经为这位大明星做好了准备,那是严格按照卫计委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本来这种扁条体炎由中国的乡村医生都可以轻易诊疗,却在李冰冰这样的人物需要动用的却是中国最顶级的公立医院的顶级医生,而这个医院是公立的、非盈利机构! 启示二、中国医疗界的特权思想的存在和根源。 从启示一中,我们可以明确知晓,中国医疗界的特权思想是存在的。这种情况的存在,必定要其历史渊源。从现阶段的情况看,卫计委(以前叫卫计委)每年一度的在医疗机构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根源。我们可以仔细想想,由于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真正能达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是哪些人?这个是不言自明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以“患者为中心”常常只是一种诱惑,当不能达成的时候,则只有诱发怨气或者医疗纠纷。 启示三、澳洲和中国医疗体系的优劣比较。 从李冰冰的医囧事件,我们应该可以清晰的看到澳洲医疗体系的规范、严格、公平、公正。什么疾病该在什么层级的医疗机构诊疗?在澳洲是由明确的规范的。这种规范,患者必须遵循,你李冰冰不遵循,就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诊治,因为澳洲的医生们也必须遵循这个规范,不可违背,医疗资源的有限,岂能让医生擅自用在不符合是要求的疾病诊疗中? 中国的医疗体系,倒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鉴:协和医院这样的顶尖医疗机构和名医们,到底应该不应该诊疗这种乡村医生都可以看的病?如果你们把乡村医生看的病都看了,乡村医生干什么?那么,最近国家在倡导的分级诊疗岂不是放屁而已? 启示四、中国人在境外看病要注意什么? 从李冰冰医囧事件,中国人在欧美看病,着实需要注意些什么,特别是当你没有李冰冰那样知名、有范,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首先去找知名医院、大医院、专科医院去看病,最好是先找社区医生看病,然后根据社区医生的指导诊疗。 倘若,要按在中国的习惯,仗着自己的想法,动不动找大医院的大专家,很可能会碰了一鼻子灰,甚至也像李冰冰那样,几乎折腾掉性命。 根据上述的几点启示,我真是感慨中国医改的任重道远,尤其使我担心的是:掌握中国医改大权的人,本身都是特权的享有者!我真希望,中国的媒体,能够有智慧地看到李冰冰医囧发生的真相,深刻地看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与澳洲医疗体系的差距,那么中国医疗幸甚!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3440 次阅读|6 个评论
简述美国的医疗系统和医患关系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4-3-4 05:41
简述美国的医疗系统和医患关系 蒋继平 2014 年 3 月 3 日 美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国家, 其医疗体系也不例外。 笼统地来说, 美国的医疗体系主要是以私人医生和诊所为主体的一整套运作系统。这个系统的特色是: 私人医生和诊所遍布城乡各地, 主要是帮助民众解决一些基本的健康问题, 专科医生和大型医院合理布局, 主要是帮助病人解决特殊的和重大的病情。 私人医生和诊所可以是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 家庭医生( Family Doctor )可以看成是患者的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病人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医生。 一个家庭可以选择不同的家庭医生。 比如说,丈夫选择一个男医生,妻子选择一个女医生作为家庭医生, 未成年孩子选择一个儿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 也可以全家人选择同一个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的一个鲜明优点是: 医生和病人之间有着很亲密的关系。 病人的挡案都在同一个医生那里,这个医生和他的助理以及护士们对他们的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 家庭医生是经过全国医疗机构严格训练和考核后获得营业执照的全能型医生。 他们对一般健康问题都有基本的医学知识和解决的手段。 当遇到比较特殊的健康问题时, 家庭医生会将病人推荐给其他的专科医生( Specialist )。 在美国, 选择家庭医生是很重要的一个生活方面。任何家庭成员, 不管是身体不适, 还是正常的健康检查, 除非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一般都必须先到家庭医生那里去检查。 即使到医院的专科医生那里去接受专门的检查, 事后, 那位专科医生也一定会把病人的情况如实告知病人的家庭医生的, 他们会共同商讨一个最佳治疗方案。 家庭医生对客户负有全面的责任。 他们对一般的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日常生理病害都有实际处理的能力, 他们负责给病人开药方, 他们也可能做一些简单的化验, 但是, 在大多数情况下, 遇到疑难病症,他们只是把病人介绍给他们认为比较可靠的专门诊所或者医院来做比较复杂和高级的化验和仪器检查。 那么, 病人如何知道这个家庭医生是否信得过呢? 或者碰到医德不良的医生怎么办? 首先, 美国的医生在获得独立的医疗执照之前, 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职业训练和考核。一般来说, 在知识, 技术和职业操守方面都不会有大的问题。 其次,市场机制决定医生必须凭真本事立身职场。 这是因为病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家庭医生。 要是一个医生的医术不行, 或者道德不好, 那么, 他 / 她的名声和信誉一定不好,病人就会自动离开。 没有客户, 医生就没有收入。 在美国,只要有客户, 即使客户平时身体健康正常,很少来看病, 但是, 几乎每年都要做一次例行的健康检查, 这必然是一笔收入。 所以, 争取客户, 树立良好的信誉, 是家庭医生的唯一选择。 再者,美国的一些公立机构为大众建立一些公众监督体系, 患者可以在这些监督体系上发表自己对医生的评介。 病人可以根据这些评介来选择自己的医生。大医院对自己雇佣的医生更是进行严格的评估。 他们会及时地向病人征求对某个医生的看法。 这种做法对提高医生的服务质量是很有效的。 还有, 医生一般不能给病人乱收费。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病人都有健康保险。 医生必须首先将医疗帐单送到病人的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根据统一的标准给医生付费, 病人用不着自己操心医疗费用的问题。 最后, 如果因为某些特殊原因, 出现了医疗意外, 病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与医生或者医院交涉。 法庭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决定的。 在这样的运作体系下,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 很少会出现医患纠纷。 打个比方, 美国的这种医患关系, 好像中国古代的皇室御医关系, 医生和病人之间相互很熟悉, 关系很亲密,病 人的地位就好像是皇室成员!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8959 次阅读|8 个评论
让更多的人看病(二)
eloa 2008-12-8 08:55
ppyang 发表于2008-12-5 星期五 17:40 前段时间忙得昏天黑地的时候,13说要写篇疾病贩卖有关的文章,于是整理了点资料准备给他做参考。结果等到今天想起来的时候,发现勤劳的桔子小蜜蜂已经发了一篇水准颇高的了。那我就接着她的话题再聊聊,权当一点补充。如果说 桔子的文章 让大家对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有了一个全面的话,那我们再来看看它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掏钱买药来看病的。 1 勤筛查,早确诊 在美国,基本上各大制药公司的网站或者是药物广告上,尤其是治疗像癌症这样慢性以及有比较长的病变期的,都会提醒人们尽早去做疾病筛查来排除自己患病的可能性。那么这种筛查的结果呢?真的像看起来那么有效吗?来看一个很极端但是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在50岁的时候,被筛查出有癌症,于是开始服用某种药物,10年以后,他死于这种癌症。假设科技进步了,他在40岁的时候就被筛出有癌症,还是服用相同的药物,结果20年后,他死了。表面看起来,早筛查好像让他多活了10年,但实际上,他还是死于60岁。而且,多服的10年药可能让他承受更多心理,生理以及经济上的压力。生活质量可能远远不如50岁才筛查处有癌症来的好一些。同样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这种药就让他多活了10年,即便他服用的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安慰剂,结果也是一样。所以,药品广告里那些所谓的相比较前n年,我们的产品又让广大患者多活了**年的言论里究竟有多少水分,就不得而知了。 而且,这种癌症筛查本身对人体的伤害究竟多大,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统一的结论。虽然在美国,很大一部分的中老年男士开始进行频繁的前列腺癌筛查,但是近几年,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很多人认为,这种筛查本身可能会比癌症带给人的痛苦更大一些。毕竟,对于老年人来说,前列腺癌并不是让他们死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在去世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有这种疾病的。现在过度泛滥的针对前列腺癌症的PSA 测试,只是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已。 2 疾病贩卖 说白了,就是把本来算不上疾病的一些机体失调或者紊乱,硬往疾病上掰扯,从而劝导人们购买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美国,消费者接受这种类似于洗脑一样的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直接针对消费者的处方药广告(direct-to-consumer advertising).这种广告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描述你身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症状,告诉你这并不是因为你今儿早上没有喝咖啡或者是昨晚没睡好导致的,而是你的神经系统出现问题了,这是一种疾病,您得赶紧治,要不然后果越来越严重。不过好在现在还不算太晚,因为我们的药面世啦。我一个曾经当医生的同学就曾经亲身经历过一位患者,那位患者每天早上都会头痛,作了所有能想到的各种各样的监测,前前后后连药带检查花了1万多刀,都没啥结果。结果轮到我同学他爸一个资深老医生的时候,一杯咖啡,搞定。原来她只是咖啡上瘾,根本就没有任何疾病。当初她就是看了电视上的广告,深信自己有病,才来来回回四处折腾。再加上她每次都在早上约医生体检面谈,被要求最好别吃刺激性的早点以免影响检测结果,才导致头痛越来越厉害。 所幸的是,中国并没有这样的直接针对消费者的处方药广告。但是,类似的情形却也在悄悄上演。那些针对所谓亚健康的形形色色的医药保健品广告和治疗中心,其实也都起着相同的作用。实际上,不管在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在其他的官方组织,都没有对于亚健康的确切定义,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亚健康是一种疾病。我不知道现在这些保健品还有没有。反正在我小时候,我爸妈都喝过一种据说能够改善亚健康的**口服液,到现在我老妈似乎还在喝据说能使人保持年轻态的某黄金。 3 拉拢医生 桔子说的没错,在美国,医生开出电饭锅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给你开点没啥显著改良,但是价格贵得离谱的新药,那就太正常不过了。小到医药代表定期拜访,各种免费的礼物,大到免费的迪拜全家7日游,甚至绝大多数医生都有自己的私人直升机,恐怕也是和医药公司分不开的。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这些午餐的性价比绝对让人很难不心动。做个讲座,文章署个名,电视台上露个脸帮忙吹嘘一下或者是帮忙在某科学杂志上发表一些相关文章,对于这些见多识广的医生来说,实在是太小菜一碟了。 而且,关键一点是,跟中国不同,因为FDA的存在,这些药品其实是不会对人体有太大的伤害的。充其量就是贵一些,对于有医疗保险的人来说,这些又基本上是被COVER掉的,所以,既然患者不在乎,医生就更没啥可担心的了。甚至,由于天天被铺垫该地的广告影响,有些患者会点名要求使用某种药物。 但是毫无疑问,这样一来,整体的医疗花费就会大大上涨。这也是美国很多纳税人对现有医疗体制不满的原因之一。而且由于药物的特殊性,他的价格注定不能被市场调控。而且通常一种新的药物问世,一旦通过FDA的认证,就会有专利。这种专利保证几年之内都不会有其他的医药公司与之竞争。药品的价格就一直处在一个垄断的地位。而一旦这种专利面临过期,价格面临崩盘的时候,很多厂商会想尽各种方法去延长这个专利保护期。其中一个很经济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改变药品的成分。比如说,将其中某个成分的分子从左旋改成右旋,或者一半左旋一半右旋。这样一来,很有可能药品的效果不会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却可以申请到另外一个专利,垄断的地位就牢不可破了。价格不但不会下调,可能更高。 而且这些被叫做我也一样的药物因为已经有之前药物的广告效应,再加上人们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新上市的药物总是会有很大的改进的,往往会占据更多的市场。实际上,FDA批准新药物的标准并不是新的药物要比之前的药物有更显著的疗效,而仅仅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药物会比之前的药物有更多的副作用或者是差于之前的药物。 4 利益冲突 其实,上述的种种,归根到底都是利益冲突惹的祸。劝人们做癌症筛查也好,疾病贩卖也好,拉拢医生也好,唯一的原因就是医药公司能够从中得到利益。还是那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要医药公司愿意掏钱,肯定意味着它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不光是在医药行业,媒体也涵盖其中。不管是大学的program还是cnn的医药报道,仔细寻找,都不难看到医药公司的影子。 越来越多的美国医生,开始对自己的医疗体制不满,很多人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医生身份,转而投向公共健康领域,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这个小小的16个人的研究生项目里,就有3个人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医生职业。 医疗体制现在是美国人民讨论的热点。虽然要求改变的呼声越来越大,但是美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也像中国的医改一样,任重而道远。奥巴马给了美国人民一个美好的梦,很多人都沉浸在其中,不愿意醒来。但是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很清楚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梦。 上周在明大的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峰会上,著名的mayo医疗中心的ceo说每个人都能够享受能够负担的起的医疗保险?那太简单了,咱们开始吧! 就是现在! 台下一片哄笑。要知道,这里可是奥巴马的铁杆支持阵营。 但是至少还有人允诺美国人民一个这样美好的期许。中国呢?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看个感冒不用花上百甚至上千元?什么时候可以不动不动就用抗生素?什么时候发烧去医院的时候,不需要再先照胸片? 说得再远点,什么时候那个给我们客座作讲座的美国教授跟我说至少我们还有FDA把关,我们没有三聚氰胺奶粉和空壳奶粉,我不是无言以对,而是能够理直气壮地说点啥? 希望这天早点到来。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475.html
个人分类: 健康|123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