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汗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汗水和灵感
wkwzydgjjx 2019-10-6 12:46
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东北大学 张嗣瀛教授于 4 日逝世,享年 94 岁。先生曾说: “ 爱迪生有句名言 ‘ 天才就是 1% 的灵感加 99% 的汗水 ’ ,而我的那 1% 的灵感也来自 99% 的汗水。 ” 张嗣瀛教授 在这一句话里,点出了灵感来自于汗水,精准。 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汗水过后才能进行感觉训练,不能颠倒。手段的统帅是思维的感觉,目标的统帅是思维的分析,这个定位不能搞错。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难的是是什么的归纳思维而不是为什么的演绎思维。 心由相成,相由心生。灵感感觉和汗水努力,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汗水比灵感重要,说灵感比汗水重要,都没有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准确定位是前提。有了汗水要注意及时归纳总结以便产生灵感,有了灵感要及时利用于汗水。反反复复,不断提高思维层次,不断提高发现创新的思维能力。 60 年前的《教育过程》,把直觉作为四个主要问题之一而提出,可见灵感在发现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我们呢,把《教育过程》封禁了 13 年。对我们的教育和宣传,说是感觉思维不准确。感觉思维是分析思维的基础。感觉不准确,分析能准确吗。 灵感也属于直觉的感觉思维。感觉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越基础的东西迁移就越是深广。没有灵感,没有新灵感,难有创新,难有大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灵感感觉思维作为基础比分析(的汗水)更重要。 看现实,我们的学生够苦,科学家们够努力,他们的汗水都流的不少,发现创新仍然不如美英等国。从思维学角度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科学研究,就是因为我们对感觉思维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顺便,再说一下我的一个观点: 尽管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把直觉感觉思维作为主要问题之一提出了,是很有伟大意义的提出。 可惜的是,布鲁纳是根据科学家们自己的切身体验而言,没有思考到未成年学生的成长性,没有思考到教学的手段和目标之异同,把结构的分析思维作为了发现法教学的统帅。 它们提出直觉感觉问题时,还没有发现法教学的成功案例,又没有基础教育的亲身经历,让直觉感觉问题在发现法中缺失准确定位,是可以理解的。
个人分类: 七思八想|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暑节气说桑拿天与出汗
热度 1 fdc1947 2018-7-7 07:59
小暑节气说桑拿天与出汗 时令已经到了小暑节气,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从小暑到大暑这个时间段,也就是7月中旬前后,都是最暑热的天气。在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已经到了末期。梅雨为什么会结束?那是因为太平洋暖高压日益强大,把雨区向北推移。因此。梅雨的结束意味着太平洋暖高压的统治。艳阳高照下的长江流域将迎来一个又一个高温天。而在黄河流域,虽然6月份已经有过大面积的特高温度,但是,那时候北方房屋厚厚的墙体,使得室内并未热透,而且干燥的空气在夜晚能够较快地冷却下来。但是,到了小暑与大暑期间,房子早已热透,长江流域的潮湿气团北抬,黄河流域就到了气温又高、湿度又大的“桑拿天气”。离开了空调的房间,不要说劳动工作,就是静静地躺着,轻摇着扇子,也是一身大汗。一年之中最暑热的时令到了。 人们都知道,桑拿天气最为难受,也就是说,在相同的较高气温下,如果空气中的湿度很大,人们会感到很不舒服。这是人人都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未见的人人都能够说清楚。有人说,那是汗出不来,所以难受;也有人说,桑拿天会出太多的汗,以至于大汗淋漓,所以难受。这些都是媒体上常常可以见到的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如果不对,那么为什么不对呢?各位听我慢慢从头道来。 从头,从哪里的头呢?从吃饭说起。众所周知,我们都要吃饭,为什么要吃饭?因为我们要活,活就是动,手要动、脚要动、心脏要跳动、大脑要思维,要动就需要能量,所以我们要吃饭。吃进去淀粉、脂肪等,经过消化吸收,到细胞中最后氧化,放出能量,使我们的身体器官都能够活动 。一般人每天需要2000到3000千卡的能量。而在这些能量支持下身体各部分肌肉运动所做的功,到最后都会变成了热。 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够及时放出去,我们身体的温度就会不断地上升,身体的各器官都会出现问题。我们是恒温动物,体温一定要维持在摄氏三十七度附近,身体中的各种化学反应都只能在这个温度附近进行,多高或过低的体温都会使我们身体各器官的运行发生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生活的环境温度是比我们身体的温度低很多的,所以,我们身上的热量很容易传递给周围的环境。这时,我们的体温会下降,会感到寒冷。为了保持我们的体温,不至于在极端寒冷的气温下体温太低,影响各器官的运行,从而被冻病甚至冻死,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制衣。穿上衣服的人们一方面保持了体温,另一方面也感到了温暖舒适。 但是,有时候周围的环境温度较高,我们体内的热量就必须要及时散发出去。热量散发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是传导,传导是热量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热量就难以传递出去,当环境温度比体温还高时,热量的传导就是反向的了。人们穿上衣服之后,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减少热量的传导和辐射。好得我们的身体还有一个散发热量的重要途径,那就是出汗。 出汗为什么能够散发热量?汗液的绝大多数成分是水,水在常温下是液体。但是,水会吸收热量从而蒸发成为气体。为什么水的蒸发需要热量? 我们都知道,我们看得见的水是由一个个极其微小的水分子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分子构成。水分子带极性,也就是说,在氧原子附近带负电,在氢分子附近带正电。这样,一个分子中的氧原子会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相互吸引。许许多多分子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水分子在常温下容易凝聚在一起,形成液体。 但是,每一个水分子又有动能,一些具有较大动能的水分子就可能离开液体的水,这就是蒸发。具有较大动能的水分子离开液体,液体中平均每一个分子的能量也就下降了。液体水的温度就会下降。所以, 蒸发是会带走能量的。在我们皮肤的温度下,蒸发一克汗水,大概能够带走580多卡的热量。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量,使一克水的温度升高一度,只需要一卡的热量。 我们知道,水分子是非常小的,水分子中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只不到0.1纳米(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有些高能的水分子在离开液体水面不远的地方有可能又会重新回到液体中去,这样能量又会回到液体中。如果液体周围有流动的空气,流动的空气就会把离开液面不远的水分子吹到很远的地方去,这些带有较高能量水分子也就回不去了。 这样,流动的空气能够加速液体的蒸发,也就能够带走更多地热量。这就是风能使凉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加速了上面所说的身体对空气的热量传递)。在冬天,人们主要是御寒,所以怕风,正如民谚所说“冷在风里、穷在债上”。在夏天,主要的问题成了散热,所以人们需要扇子,手动的或电动的。小孩子开玩笑的儿歌说:“六月不借扇,借扇要到八月半,十二月里与你大打扇”。 上面说到,水的蒸发能够带走能量,而水的蒸发就是水分子离开了液体,跑到空气中去了。但是,如果空气中也有水分子,那些水分子也能够进入液体水中去,这个过程叫做凝结。凝结是蒸发的逆过程。当然也是使得液体水中平均能量增加的过程。 在微观上,蒸发和凝结两个过程总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在宏观上观察到的水在蒸发的过程实际上是蒸发和凝结两个过程的总和 。 我们容易理解,如果空气中水分子很少,也就是空气很干燥,那么蒸发较为容易,凝结较少。如果空气中,水分子很多,那么随着空气中水分子的增加,凝结将越来越容易。如果空气中的水分子增加到某一个数目,蒸发和凝结将取得平衡,这时候在宏观上将观察不到水分的蒸发了。那时候,空气中的水分子也就是所谓水蒸气就是饱和了。当然,空气中达到饱和的水蒸气含量是与温度有关的。温度越高,空气中允许的水蒸气含量越多。 我们把空气中水蒸气的多少也就是空气的干湿程度称为空气的湿度。但是,真正用处大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数量与饱和时的相对百分比,这就是相对湿度。我们把饱和时的水蒸气的含量作为百分之百。那么空气中实际所含有的水蒸气含量与饱和时水蒸气含量的百分比就是其相对湿度。例如,如果水蒸气含量只有饱和时的一半,就称为相对湿度为50%。由于相对湿度的用处大,我们一般所说的湿度就是指相对湿度。 很明显,湿度越大,宏观上可以看得到的蒸发(那是微观上蒸发与凝结的总和)也就越困难。当空气湿度达到百分之百的时候,宏观上的蒸发就为零了,洗了的衣服就不会干了。南方黄梅天时有的时候就是如此,洗了的衣服几天也不干。我们所说的桑拿天也就是气温很高而且相对湿度很大的天气。 上面已经说过,我们出汗是为了散去体内的热量,出汗量的多少,与温度有关,体温越高,出汗越多。所以,桑拿天并不是出不来汗,而是出了的汗难以蒸发掉,汗不能蒸发,也就不能带走热量,这也是我们感到难受的主要原因。 由于外界本来温度已经很高了,身体的热量很难通过热量的直接传递散发出去,又加上环境的湿度很大,使得以蒸发汗水的形式带走热量也很困难,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是小暑到大暑前后,天气使人感到暑热难熬的根源 。 暑 是热的意思,但只是指天气的热。我们的祖先造字很讲究,“热”字底下是火,下面点火,上面就热了。而“暑”字则是头上有日。太阳当头照,这才可能是暑。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指出:“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故溽暑谓湿暑也(暑字的意思略偏重于湿,热字则偏重于燥,所以溽暑就是指夏天的又湿又热)。” 暑天又湿又热,暑热的天气对人的身体有伤害。古人对此早就有深切的感受,他们把这种伤害称为“中暑”,我们今天仍然用这个名词,不过我们对此的理解以及治疗的方法已经科学多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3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章终于接收
QiulongLi1988 2015-11-9 10:49
6.27 submitted to journal 6.29 with editor 8.29 under review 9.19 mandatory revision 10.1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10.21 minor revision 11.2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11.5 minor revision 11.6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11.7 accept 中间经历了坎坷,委屈,泪水,汗水,还好,终于有个善果,感谢审稿人和编辑 . 也在此感谢各位朋友,一路上并肩同行!
个人分类: 高分子材料|5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凝表象下的汗水闪凝现象?
热度 1 kiwaho 2015-1-14 00:59
我在思考:汗是皮肤毛孔里泻出的水蒸汽在毛孔出口处的闪凝? 我尝试这样解释: 假设上述观点靠谱,则同样是挥膀子大干,为何在高温环境下,才能看到这种水蒸气闪凝出汗现象,而在空调凉快环境下不出汗?按理说,低温有助于冷凝,似乎空调房干重活应多出汗。 人体做功时,体内蛋白质化学反应必然导致水蒸气的生成。 人体毛孔的直径应该是随外界温度而缩胀的。之所以在空调房拼命干活而不出汗,是由于空调环境毛孔会缩小,但不至于关闭。空径缩小后,通过毛孔的水蒸气流速增加,导致非平衡态出现,非平衡态下物性会大变化,这就是为何过饱和不凝结、冰点以下的河流不结冰的原因。直接暴露在酷热环境下,毛孔扩到最大,出来的水蒸气速度很低,遇到相对低温的空气,自然冷凝。因而这仍是一个冷凝现象,只不过掩盖在热凝的表象下。冰箱的节流阀也与此类似,等焓过程而已。 如果汗水流出前就已经是液态,出汗就不是相变,反而不出汗才是相变,因为看不到汗,似乎可以假设汗液在出口处立即闪蒸了。 我只听说过闪蒸,还没有听说过闪凝。真的不太懂,欢迎高人点拨。要引来高人,就要热心读者推荐上博克首页哦。
4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强者之路是由汗水和鲜血铺成的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4-2-26 06:17
强者之路是由汗水和鲜血铺成的 蒋继平 2014 年 2 月 25 日 首先我这里说的强者,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 就是同类中的佼佼者, 而且是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达到这样的水平。从狭义的角度来说, 就是各种竞技比赛的优胜者或者优秀者。 还有, 我需要进一步解释强者的定义, 这里的强者不是指大权在握的官员, 也不是指富可敌国的商贾, 而是指在生活中能够战胜自我, 战胜困难, 在公平, 公正的规则下,凭真本事战胜对手的人。 这样的人, 男性可以称为英雄好汉, 人中豪杰; 女性则是巾帼英雄, 女中豪杰。 在我看来, 通向强者的路, 都是由汗水和鲜血铺成的。 换句话说, 要想成为一个强者, 你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甚至鲜血,在你前进的道路上必然留下许多汗点甚至血迹。 现在让我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我的观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林丹这个人。 大家应该知道林丹是谁。林丹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他夺得了许多重大的世界冠军。 我知道, 他为此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 他不但必须在各种大型比赛中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 而且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 正是因为平时的严格要求, 战胜自我, 才能在比赛时战胜对手。 再来说李娜。 大家也一定知道李娜这个人。 她获得了世界女子职业网球的冠军。 她为此一定付出了不知多少的汗水。我可以肯定, 每一场比赛, 她不但需要付出很多汗水, 而且一定觉得很累。 但是, 在关键时刻, 她能够坚持到底, 不怕苦, 不怕累。要是她受不了苦, 不愿意流大汗, 那么, 胜利不会属于她的。 现实生活中, 虽然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像林丹和李娜那样出类拔萃,他们的成就除了本身的刻苦努力外, 还有一定的天赋, 但是, 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强者, 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那么, 必须要有不怕流血流汗的心里准备。 当然, 现实生活中, 并不是每件事都要真正地去拼打, 去流汗。 比如说,读书和做科研, 只要肯花时间,肯刻苦钻研, 锲而不舍, 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也可能做出比别人更好的成绩来的。 总之, 对我来说, 强者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是一个勇于面对困难的人, 是一个敢于战胜困难的人, 是一个自愿付出更多汗水, 时间, 和精力的人, 是一个不满足于舒适生活现状的人, 强者不寄望于运气, 强者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强者, 我自己的做法是,面对困难, 面对不幸, 凭借坚强的意志力, 战胜它们。 30 多年前, 我失去了大部分听力, 但是, 我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还是花了比正常人几倍的努力学好了英语, 为后来的出国深造打下了基础。 我的做人原则是, 能够做 50 个引体向上, 决不做 49 个就偷懒停下来, 意志毅力是靠平时练出来的。 也许我们的命运不济, 但是, 我们应该拥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3808 次阅读|6 个评论
偶然的灵感 团队的汗水
sunyu367 2013-11-22 13:28
偶然的灵感 团队的汗水 今天看到了南京大学丁爱军教授的博文《开博首篇:成功=1%的汗水+99%的机遇/灵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8832-743571.html 又想起自己曾经写过一小段文字《我的灵感,你的汗水----即使不是天才,也可以做事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939-472394.html 于是,又想写写关于“灵感”和“汗水”的问题了。 不知道是从历史中的某一时刻起,还是压根儿就从未改变过,普通人喜欢把成就归功于少数精英,而精英往往会把成功归功于包括若干普通人的大众,以至于作为普通人的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是靠大家的努力完成的”的时候,总会有莫名的错位感——这话不该由我来说。不过,我一直认为,这是几句真话。 现代社会中,在通常情况下去完成一件社会性的事情是需要协作的,这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我料想,未能亲历的古代也大致如此。一个目标的完成,首先需要一个灵感去找到目标及其基本努力方向,而后才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奋斗。我们失去目标的的状态下前行,往往会借用别人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这源自于我们的精神需要——当然,现在必须加一个前提,就是别人没有为这个目标申请专利。退一步讲,不管我们的愿望是否合法,生活和工作总要有个奔头儿。 既然,目标这么重要,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它的属性。就科学研究这类生产劳动而言,选题可以决定劳动对象——这是生产力中重要的物的因素,由于受到另一个物的因素——生产工具以及人的因素——个人能力的制约,我们可以选择的劳动对象非常有限,也就是说,科研活动的目标空间是有限的。庸俗一点儿考虑,在有限的科研目标空间内所能容纳的完全不同的SCI论文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科研个体数目庞大的情况下,个体的研究目标之间将形成部分重合,甚至多个个体的集中重合——热点。由此可见,科研目标对若干科研个体而言是具有群体性特征。拓而展之,每个人的梦想也会有所重合,这说明,多数目标具有普遍的社会群体性特征,而那些仅仅属于个人的孤立于各种社会关联的梦想,往往无法为人所之,处于社会视野之外。这里的讨论中,我们还是要假定,目标具有社会群体属性。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对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进行了阐述,灵感——就语义学的直观判断,是偶然的,个体行动目标的出现,于个体而言也是偶然的,科研个体自然不列外;而创造性的思维结果,往往是在大量个体的时间与空间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结果的出现带有群体的必然性。因此,创意,是社会性积累的个体释放。爱因斯坦正式提出光电效应,是划破纠结的二十世纪初物理学两片乌云的闪电,而乌云也是闪电的基础,这正是群体的普遍性疑惑之中产生了个体的偶然性解惑,不能因为爱因斯坦是今天的解惑者,就否定其当初困惑者的身份。所以,我们在承认灵感的偶然性同时,也不能回避灵感对群体而言的必然性。 目标也好,灵感也罢,都只是开始。艰苦的实践工作绝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其根源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如果,我们试图让自己的灵感在自由的天空中闪耀,就必须要接受梦想同行者的汗水在探索之路上一起蒸腾,渗入人性的泥土,飞扬在智慧的天空,不必因自己是开创者便去追问自己在梦想之中有几分胜算,因为那些闪耀在现实中梦想,都浸润了群体的汗水。 让思绪回到我们的科研中来,我们提出的科学问题,通常不能通过提出者一己之力解决,或者说能通过一己之力解决的问题是科研脉络中的隐问题,来的无声,去的无息,只能潜行于史书的册页,尽管它们对脉络的支撑作用必不可少。而更多问题的解决,或者说使那些问题成为问题,使那些答案成为答案的事情,都是群体完成的。即使曲高和寡,也总要至少有一个心底共鸣者。 有时,我们会抱怨自己的发现不被承认,自己观点被视为荒唐,即使自己终究是对的,也要多想想群体为此付出的是否足够多,而究极的考量是自己的发现和发明究竟为群体献上了几分科学关怀和人文关怀。庸俗的地以交易的心态来想,自己的科研作品究竟那点儿值得大家为之流汗。 放眼世界,着眼中华,若干灵感在个体的智慧中出生,少数灵感在团队的协作中长大,只有当灵感长大了,她的创造者才被尊为“天才”,除了创造者之外,无人会把这真正宝贵的赞赏施舍给未见端倪的萌芽,即使它可能给群体性以希望的寄托。所以,偶然的灵感付出,需要通过群体的汗水的回报,才能造就天才,爱迪生钻研技术的同时,付出的是对社会群体的万家灯火的梦想、天涯比邻的梦想,才会迎来“天才”的赞誉。知名的国际科研实验室,我国的科技创新团队,都是个体偶然灵感的团队孵化器,这种建制说明了各国在国家科研战略层面对精英领军-群体科研模式的普遍认同。 谨以此文表达对团队的热爱、对精英的祝福。
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去
热度 1 mqr 2013-7-22 22:49
过去 过去, 我翻越过, 多少高山; 我沐浴过, 多少风雨。 我洒下过, 多少汗水 无论是 鹹鹹的, 还是 苦苦的, 一滴一滴, 点点入地。 过去, 我流过多少, 眼泪 无论是 欢笑的, 还是 淒苦的, 都是我的 情思一缕, 都是我的 幽梦一席。 如今, 我把它们, 一片片 翻捡, 就像翻捡 一块块砖头, 纵然我无力, 把它们, 累成高楼, 也要把它们, 铺成 平平的径蹊。
个人分类: 新诗|2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茅台酒的成份你知道吗?
热度 3 lin602 2013-4-27 22:32
茅台酒一般五十多度,百分之四十几是水。 不过,茅台酒中这百分之四十几的水不是普通的水,它是纳税人的汗水甚至泪水。 为什么这样说? 茅台酒有多少是自己花钱喝的?如果真正对其进行统计,三分之二甚至更多是用公款喝的。政府部门、军队、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企业老板等。他们喝茅台酒的钱用的是普通劳动者及企业上交的税!这些税不是内含广大劳动者的汗水甚至泪水吗? 这段时间由于中央抓得紧,公费吃喝有所收敛,茅台酒价格下来了许多,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 茅台、五粮液,百分之四、五十的乙醇,另加百分之四、五十劳动者的汗水。
3440 次阅读|6 个评论
这些字是用血汗换来的,值得吗?
热度 34 jiangjiping 2012-4-11 07:18
这些字是用血汗换来的 , 值得吗? 蒋继平 2012 年 4 月 10 日 在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块匾牌,是美国传记研究所( 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 )赠与我的。 在匾牌的最上端, 有这样一段话: In recognition of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life success for the betterment of society and service to humankind. 这句话有点难翻译,它的主要意思是: 对那些为人类服务,并为改善国际和人类社会的人生条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致以敬意。 看到这些字, 总使我感 今思昔 。 第一个感想是, 像我这样一个既没有任何官位,也没有任何重要职称, 几乎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 竟然能够把我与联合国秘书长, 罗马教皇, 美国总统,拳王阿里, 科学家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人物列在同一本人物传记中, 并以一个研究所的名义正式向我致意 , 实在觉得有点受宠若惊, 不敢相信是真的。 第二个随之而来的感慨是, 获得这个评语对我来说其代价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它的每个字都是我的血与汗的结晶。由此,总是会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在我迄今为止的 20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 我在地球上流下的汗水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人可以比的。 当然,大多数职业运动员可能要比我流的汗多。 可是, 他们的汗水是流在体育馆的地板上的, 或者在运动场的跑道和草地上的, 而我的汗水是流在广袤的农田里和大大小小的温室中。 在此也顺便说一下, 我深刻理解为什么那些世界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时, 会流眼泪。 他们平时付出的汗水实在太多了。 我每当看到那些流泪的世界冠军, 在内心中会自然而然地与他们产生共鸣, 并衷心祝愿他们幸福快乐。 现在让我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我在世界各地流下的汗水。 首先说在中国流下汗水的地方。 北京, 甘肃,河北, 河南, 江苏,辽宁,宁夏,山西, 天津, 和浙江。 其次来说在美国留下汗水的地方。 加尼福尼亚州( California ),德克萨斯州( Texas ), 佛罗里达州( Florida ), 爱达荷( Idaho ),南卡罗来纳州( South Carolina ),和弗吉尼亚州( Virginia )。 然后是墨西哥。 主要是:库利亚坎( Culiacan ),洛斯莫奇斯( Los Mochis ) , 和瓜达拉哈拉( Guadalajara )。 再来说加拿大。 安大略州( Ontario ) 还有德国的波恩( Bonn )和法国的巴黎( Paris )。 加州和佛罗里达州是我流下汗水最多的两个地方。可以这么说, 从 80 号高速公路往南的加州的广袤土地上, 都有我的足印和汗水。 我的足印可能覆盖这个区域 60% 以上的县市。在佛罗里达州, 我任职的公司有四大农场分布在这个州的中南部,我经常要到这些农场检查田间作物生长情况。 但是, 我真正流下汗水最多的还是在皮托种子( Petoseeds )在加州 Woodland 研发中心的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温室内。 那是我人生科研成效的高峰期, 也是我用血和汗水谱写的一部科学奋斗史。 其次是在先正达种子公司 (Syngenta Seeds) 在佛罗里达州 Naples 市一个实验站的几个温室内, 那是我科研生涯的一个顶峰期。 在这个时期,大多数情况下,我每天回家的时候, 身上的汗衫会有一股浓重的汗味,还会有白色的盐迹留在已经风干的汗衫上。 对我来说,流血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 我的 10 个手指头几乎总是有伤痕, 那是整天与水土打交道的必然结果。 还有, 温室里的苗床都是用精钢制成的, 我是个不会照顾自己身体的人, 经常不小心被坚硬的钢架撞伤。 所以,今天我的双臂和两腿都有明显的伤痕。 这些血汗换来的是 9 种重要蔬菜的抗性改良,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这些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现在不计其数的优良抗性品种在全球的大多数地区推广和种植。 苦不苦,自己知道; 累不累,苍天照样看到。 看到这个匾牌, 我只有一种感慨, 那就是:对于人生来说,身体上经受越多的苦累, 换来的是精神上更多的快乐; 而今天的肉体享受,可能会导致今后的精神痛苦!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7488 次阅读|105 个评论
向我身边的院士学学如何创新?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1-11-8 16:28
估计大家都认可,天才也好、创新也罢,都需要 99% 的汗水 +1% 的灵感。没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和科研积累,难以为创新成果的获得积累资本,灵感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即使掉下来也砸不到没有准备的人头上。 至于“汗水”无需多言,大家都明白;那么灵感如何获得呢?灵感可从对司空见惯的现象观测中来,可从思维的升华中来,可从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来,可从丰富的联想中来,如此等等,不能一概而论。但不管如何,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艰苦探索这个必要条件,灵感也会与你“擦肩而过”。 我身边的院士,大多已高龄了,任然心无旁骛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总可体验到智慧的火花,看不到传说中的“浮躁”现象。下面以叶大年院士的 《城市对称分布》原创性理论如何建立为例,看看院士们是如何创新的。 叶大年院士今年已是 72 岁的高龄了,他 多年从事矿物光学性质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开拓了结构光性矿物学的新领域,并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此领域的专著《结构光性矿物学》。 1976 年在河南大别山发现 C 类榴辉岩和 3T 型多硅白云母,并论证了它们在中国大地构造中的意义。 90 年代,他的研究领域拓宽至统计晶体化学和颗粒的随机堆积,发现“地球圈层氧离子平均占有体积守恒定律”、“分子体积可加和性”、“多级随机堆积常数”等等。 近年来,他致力于“城市的对称分布和城市化趋势预测”研究, 《城市对称分布》原创性理论的建立源自于他 几十年 的深入思考与研究 ( 汗水 ), 他不拘泥于专业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 “ 闲言碎语 ” ,开拓性地 运用矿物学、生物学中拓展对称的概念审视地图( 灵感 ),发现了城市具有格子状和同心圆的靶形分布的对称性 ,其分布规律是 “ 远离平衡态的宏观自组织现象 ” ,可以用结晶学的对称理论模型来描述。他用 200 多幅地图清楚地诠释了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和中国城市分布具有序对称性,并阐述了城市分布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建立了广义对称的新概念,提出了地理对称的五条原理:地质的对称决定自然地理的对称、自然地理的对称决定经济地理的对称、气候条件改变自然地理的对称、人类重大政治经济活动会影响地理对称性以及对称或者色对称的经济地理格局是一种合理的格局,开创了中国城市化分布与地质地理特征关系研究之先河。 《城市对称分布》理论是叶大年先生几十年来对自然界矿物学中对称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取得原始创新的成果范例。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通过汗水 + 灵感取得原始创新成果的例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并从中获益。 参考 http://sourcedb.igg.cas.cn/cn/zjrck/200907/t20090713_2065575.html http://www.igg.cas.cn/xwzx/zhxw/201110/t20111028_3386366.html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392 次阅读|3 个评论
眉毛,眼睛的一道天然屏障
libaosheng 2008-12-8 09:05
眉毛是眼睛的一道天然屏障,对眼睛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当脸上出汗或被雨淋了之后,它能把汗水和雨水挡住,防止流入眼睛刺激眼睛,也能挡住眼睛上方落下来的尘土和异物。但有的女青年为了追求眉清目秀或者细眉弯弯,常常对着镜子拔自己的又粗又黑的眉毛,这是很不科学的。 眉毛能直接阻挡汗水流入眼内、保护眼睛,如果将其拔掉,眉毛大大减少,脸上有了汗水就很容易流到眼睛里去,容易感染,引起眼睛的炎症。还有,眼眶的四周密布着许多神经和血管,常拔眉毛对这些神经和血管有一种不良的刺激,轻者可造成眼睛视物模糊或者头痛,重者会严重影响视力。常拔眉毛会使皮肤毛孔暴露,各种细菌乘隙而入毛囊,使皮肤感染,甚至发生蜂窝性组织炎。眉毛还是身体健康的标志,在特定情况,观察眉毛的变化可以诊断某些疾病,眉毛长粗、浓密、润泽,体现了血气旺盛;反之,眉毛稀、短、细淡、枯脱,则反映气血不足。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