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忧患意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植物的忧患意识
热度 13 gaojianguo 2014-9-18 12:42
植物的忧患意识 俗话说 “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 ,说的就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道理。蚂蚁、松鼠和猎豹等会把吃不完的食物储存起来,而植物也会像动物那样,把暂时不用的资源小心保存,以便不时之需。由于水是植物生长的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所以植物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是最懂得节约用水的。储存的水遍布植物上下全身,根、树干、枝条和树叶、果实都会成为储水的容器,但最主要的部分是树干和枝条,因为它们是植物生物量或体积最大的部分。概括起来讲,植物储存的水彰显了它们的生存智慧和忧患意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乃至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利人利己的储水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旅人蕉的故事?对于旅行在非洲沙漠的游客,旅人蕉可能是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 旅人蕉 ( 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 ) 粗大的茎含有丰富的水源,甚至用小刀割开口子都会喷涌而出。而对于猴面包树 ( Adansonia digitata ) 硕大的躯干则同样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它的果实由于甘甜汁多深受猴子、猩猩和大象的喜爱。猴面包树奇特树形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当上帝问及猴面包树想在哪里安营扎寨时,当其它植物都心有所属时,它迟迟不能做决定,结果被上帝一怒之下扔向非洲沙漠。不幸的是,猴面包树是“头”先着地,所以才造成了它树冠像树根,而树干则粗壮短小的树形。另外一种与猴面包树体型相似的 瓶子树 ( Brachychiton rupestris ) 则是 “ 宰相肚里能撑船 ” ,一株直径为 5m 的大树储水多达 2 吨,怪不得它的中文名字有 “ 瓶子 ” 二字。树木储存的水分虽然可以被人类和其它动物直接利用,但它们储存的水分主要是用于自身生长的,特别是遇到干旱少雨的季节,植物储存的水分会帮助它们渡过难关。那么,植物的储存水有哪方面的生理生态意义呢? 储水保障正常代谢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完成生长和繁殖等重要使命,其中的蒸腾流则是土壤中的水通过根的吸收、木质部导管的输送和叶片的蒸发的连续过程。因此,有人总结植物是遵循 “ 土壤 - 植物 - 大气连续体 (SPAC)” 的方式进行水分输送的,但这是一种相当简化了的水分传输模式。除了从土壤吸收和蒸发到大气中,植物往往会把水分储存在各个组织器官,从而显著影响了众多的生理过程。如科学家发现这些储存的水分可以减少枝条水势 ( 含水量相对多少的指标 ) 随环境因子的波动幅度,进而减少栓塞化。树干储存的水还可以增大第二天的净光合速率,从而调节了蒸腾失水与碳同化的矛盾。树木储水随着树形的增大而增大,且树木储水对蒸腾或光合的贡献也是随着储水能力的增大而增强的,如对于一株 60m 高的冷杉 ( Pseudotsuga menziesii ) ,前一天储存的水可以支撑全天光合的 18% ,而对于 15m 高的树则只有 10% 的贡献率。捷克的研究人员发现,对于 450-480 年树龄的冷杉而言,树干储存的水可以支撑长达一周的蒸腾,而树木上方的冠层则只能支撑数小时。 储水促进生长 树木储存的水分除了供给蒸腾和保障光合顺利进行之外,还有其它的生理学意义。如在热带干旱的森林中,落叶树种会在水分缺乏期尽量减少蒸腾,而此时茎干储存的水分对开花和萌发新枝都有关键作用。当然,冠层和根的储水对植物的新陈代谢也有贡献,如在欧洲赤松中,叶片中的水分含量足以维持植株数小时的蒸腾作用,而对生长在稠密林分的针叶树,储存在根中的水分可以维持蒸腾 14 个小时。但由于叶片、根,以及形成层和韧皮部的含水量较少,其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学意义往往不显著。树木储存的水对蒸腾的贡献因树种和个体大小而有差异,一般情况而言,储存水对冠层蒸腾的贡献可以高达 6-50% 。影响储水能力最显著的就是木材的密度,木材密度越小的树种,由于质地松软,往往可以储存较多的水分。木材密度低、储水能力强的树种往往也是生长迅速的先锋优势种,主要是因为业已提及的高的储存水能增强植物的蒸腾、光合等代谢过程。植物利用储存水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植物毛细管失水、木质部活细胞的细胞壁的伸缩以及导管栓塞化释放等途径。其中导管栓塞化虽然可以暂时保证叶片的含水量 ( 或水势 ) ,但由于降低了木质部的输水能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水分补充,将会严重影响植物的存活,由此可见储水能力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储水关乎存亡 茎干水储存比较明显的例子或许是仙人掌了,一株巨型的仙人掌在吸水和缺水体型差异明显,其茎干据说能储存 5 吨的水。在索诺拉荒漠的蜡蠋台仙人掌 ( Candelabra cacti ) ,这种多汁植物可以借助一种风箱组织储存大量的水分,即使在它不进一步吸收水分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存活一年以上。有趣的是,仙人掌还会在极端干旱的夏季褪去细根,从而防止水分从植物体倒流到土壤中,但当降雨后,它会在 24 小时迅速长出新根吸收新到的土壤水分。储水中的佼佼者还有非洲木棉,据植物生态学家沃尔特先生估计,一株高 20m 、粗 6 米 的存活上千年的木棉,可能储存了 120 吨的水,如此稀奇古怪的树形为非洲增添了别样的景观。人们早就发现森林里的土壤即使在久旱无雨的情况有时也是湿漉漉的,这与树木的储水和放水不无关系,由此提高的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对其它物种的生存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树木储存的水对生态系统稳定发挥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储存水往往会受到环境和季节的影响。如科学家在对加拿大三个树种树干含水量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树种通常在抽叶之前的春季含水量最大。对华南地区 木荷 ( Schima superba ) 树干储水季节变化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木荷在干季相比于湿季会储存更多的水。麦考瑞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生长在湿润地区的 硬叶植物 (sclerophyll species) 储水能力是干旱地区的 3 倍。近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学者发现 2009 年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爆发的热浪对王桉 ( Eucalyptus regnans ) 的树木水分利用能够产生一些具有明显生态学意义的效应,如他们发现随着气温的攀升,最大树干液流密度 ( 表示蒸腾能力大小的指标 ) 是逐步减小的,王桉好像能察觉热浪即将袭来一样,立即缩减蒸腾耗水量,避免由于耗水过度而导致的树木死亡。当热浪袭来之时,夜间树木补充的水会越来越多,补充的水量最多可以占到白天蒸腾量的 20-30% ,而在没有热浪的时侯树木只储存 10-20% 的水分,植物好像知道以后的日子不好过,所以就只能在晚上多用功,加班从地下吸收和储存更多的水分,从而应对白天过热的天气。可见,植物是一种多么有忧患意识的生命,与其它动物包括人类在内一样懂得 “ 秋收冬藏 ” 的道理。 图 1. 旅人蕉的茎干是丰富的水源 . 图 2. 像酒瓶子一样的“瓶子树” . 图 3. 仙人掌科的金琥球形茎干能储存大量的水分 . 本文已经发表在《园林》 2014 年第 5 期! 植物的忧患意识.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4488 次阅读|28 个评论
恭贺蛇年春节
热度 3 陈龙珠 2013-2-9 09:49
恭贺蛇年春节
笑语飞满天, 除夕夜难眠; 举杯辞旧岁, 爆竹迎新年。 陈龙珠sh :1913、1933年分别是一次、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关键年份,日本在二战中疯狂侵略中国,美国则是二战收益最大的国家,战后称霸世界至今。2013,日美中升级角力钓鱼岛。回顾近代史, 日本人的奸诈,美国人的唯利,中国人的内耗 ,都是不得不防的潜在风险。祥龙已化解了世界末日之忧,让我们祈祷蛇年中国更加风调雨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22 次阅读|4 个评论
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专辑-4:再评“钱伟长之问”
热度 26 sqdai 2012-9-29 05:54
近日陆续参加了一些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的活动,例如,昨天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钱伟长文集首发式暨纪念钱伟长百年诞辰座谈会。在这些活动中,人们最为频繁地提到的是老校长为上大制定的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老校长留给学校的最重要的嘱托和期待,而他本人用他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生涯实践了校训中所昭示的精神。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重提“钱伟长之问”,并对此再发表一些看法。在 2010 年 8 月 10 日 的博文中,曾有一些初步评述(见链接),纵观目前教育界的情势,文中所提出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两年前的那篇博文中,我曾写道: 钱学森 先生生前有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伟长 先生生前有发人深思的“钱伟长之问”:“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 …… 钱学森的设问是 WHY ?为什么现时我国岀不了杰出人才?提问对象是高层,当然也问及大众。 钱伟长的设问是 HOW ?如何使得培养的人才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提问对象是基层,面向年青学子,当然也面向老师,面向大众,面向领导。 这是两个无法规避的重要问题。 今天,我想对上述看法做一些补充,着重说说“钱伟长之问”对我国教育的领导和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 年来阅读《中国科学报》,特别关注其中涉及的教育问题,发现学界许多有识之士无不对我国教育现状忧心忡忡,例如,五天前的博文中引述了朱邦芬院士的看法:“ 教育环境对短期指标的追求大过对立身之本的追求;由于教育收效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关心远远低于许多短期可见业绩的项目 ”,这一看法很有代表性。 因此,我认为,我国教育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在宏观地考虑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应该同时对“钱学森之问”和“钱伟长之问”做出积极的回答。应该认真考虑如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杰出人才在华夏大地大批涌现,而所有人才必须有正确的忧乐观。 什么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抓手”?绝不能仅仅做一些表面文章,而是应该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入手,根本上造就孕育杰出人才的沃土。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中国足球。中国的足球缘何上不去?原因多多,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解决组织足球竞技的目标问题,没有良好的足球环境和群众基础,一些表面化的急功近利的措施,无法使中国足球实现“咸鱼翻身”。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是如此,不以务实的观点解决目标问题,不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和“钱伟长之问”,一些急功近利的措施不可能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崭新的局面。泱泱大国,靠几个尖子人才做点缀,而不是动员所有的学生忧国忧民急起直追,使得杰出人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大量人才奋发向上地进行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教强国。 为此,先应该问一问教育事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 ”只有以身作则,以正确的忧乐观指导教育决策,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钱伟长先生的晚年,我与他有过不多的几次谈话。新世纪之初,他老年丧偶,陪伴他一个甲子的老伴撒手人寰,他与我谈话时,从未谈及孔老师,只是谈教育事业如何积极发展,谈学校和研究所如何突飞猛进。他与我两次谈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征询我的意见:“我想把这些话加到上大校训里去,你看怎么样?”我当然举双手赞成。他说过,我们这一代是在很多民族灾难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不努力为民族、为国家谋发展,只是片面最求自己个人的幸福,这样的人才有什么用?所以,我认为,即使年过九旬,他对教育的大目标仍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我在想,如果全国的校长们都有这样的胸怀和认识,并且奋力前行,则是民族的幸事。 总之,“钱学森之问”和“钱伟长之问”发人深思,每个人对此都应该有积极的回答。 写于 2012 年 9 月 29 日晨 【链接】 2010 年 8 月 10 日 的博文 评“钱伟长之问”: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 【按】 2010 年 8 月 7 日上午 ,在去钱伟长先生遗体送别仪式途中,我读到了我校法学院 09 届本科毕业生陈鼎所写的文章《“钱伟长之问”的时代意义》(见链接),颇受启发。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我做了一些思考,发表如下随感。 钱伟长 先生已经远行,紧随着他的师兄钱学森先生。 钱学森 先生生前有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伟长 先生生前有发人深思的“钱伟长之问”:“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 两问都在 2005 年提出。 那一年,温总理探望 94 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时,这位大师作如是问,现在“钱学森之问”已家喻户晓。 也在那一年, 93 岁高龄的钱伟长先生最后一次参加上海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时,动情地向在场的学生作如是问,目前,“钱伟长之问”尚未广为人知。其上下文如下:“今天你们毕业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过没有?” 两问都与人才培养有关。 钱学森的设问是 WHY ?为什么现时我国岀不了杰出人才?提问对象是高层,当然也问及大众。 钱伟长的设问是 HOW ?如何使得培养的人才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提问对象是基层,面向年青学子,当然也面向老师,面向大众,面向领导。 这是两个无法规避的重要问题。 造就杰出人才至关重要,为了使大批英才脱颖而出,领导层必须集中群众智慧,做出正确的抉择,制订可行的政策,改善现有的体制,以求尽快改变现状。 更充分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杰出人才、英才毕竟为数不多,大量存在的是各有专长的普通人才。有普及,才有提高,只有大批培养有思想有灵魂爱国敬业的普通人才,才可为英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钱伟长先生反复宣传他的忧乐观,明确提出了,要在上大原来的校训“自强不息”后面,加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认为,“先忧后乐”比“自强不息”更为重要。因为他敏感地注意到,随着生活富裕程度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追求奢侈,贪图享乐;媒体出现“过娱乐化”倾向。他还注意到,虽然新生代的多数保留着积极向上的劲头,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现岀信仰真空,胸无大志,浑浑噩噩,随遇而安,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大局观(国家观、民族观)。他为此感到忧心忡忡。因此,他大声疾呼: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就有了开学典礼上的“钱伟长之问”,在上大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 这不仅是对年青学子提出的问题,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问题。所有人都不要规避。 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有一身本事或有一技之长,但是不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不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这样的人堪受重用吗?如果他们道德沦丧为非作歹,反而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钱伟长 先生不愿看到这种局面,所以他在上大反复宣传他的忧乐观,对师生一再传诵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大家努力践行,永远心怀祖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事实上,钱伟长先生在他的漫长人生里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则。他一辈子的坎坷经历,给了上述“钱伟长之问”一个完美的解答。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意识,促使他弃文学理发奋苦学,负笈西渡学成回国,历经磨难斗志不减,老骥伏枥潜心教育,一息尚存奋斗不止,成为一位无私奉献的科技伟人。 与“钱学森之问”相比,“钱伟长之问”似乎比较容易回答。实际上,“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个人要回答 YES 也不容易,要让更多的年青的后来者回答 YES 更不容易! 为此,应该做到: ——对新生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而且要采用年青的喜闻乐道的形式; ——改变目前媒体(尤其是电视)中的“过娱乐化”倾向,用鲜活生动的形式大力宣扬革命理想和高尚情操;宣传正确的忧乐观; ——经常宣传各界(包括科技界、教育界)的先进人物,传扬他们爱国敬业、艰难创业的事迹,别去宣传那些道德水平属于下三烂水平的“明星”以及他们的遗闻轶事; ——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 总之,若能让“钱伟长之问”深入人心,促人深思,将是对这位刚刚远行的科技伟人的最好的纪念。 写于 2010 年 8 月 8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8153.html 【链接】陈鼎:“钱伟长之问”的时代意义 2005 年,当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时, 93 岁高龄的钱伟长校长在出席其生平最后一次本科生毕业典礼时,动情地对台下的学生说:“今天你们毕业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想到了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过没有?” 应该说,钱伟长用一生的时间在解这道问题。 钱伟长早年远赴海外求学,在解放前夕回国投身科研兴国之路。他力排众议,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根据国家需要调整研究范围,做万能科学家,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奠定基石;他率真坦诚,针对当时国内一边倒学苏联教育体制,大胆提出自己的正确见解,由此导致长达 20 多年被不公正批判;他桑榆匪晚,以古稀之年出任大学校长,掀起一股教改新风。从他 1980 年代赴上海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开始,他就为教育兴国作出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从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三学期制”、“学分制”、“选课制”,到“拆掉四堵墙”,不须说,钱伟长乃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大陆推行教育改革最甚之人,他近 30 年的校长履职生涯实为中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宝贵财富。钱伟长在保全和牺牲之间,始终选择牺牲;在收获与付出之间,始终选择付出;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始终选择国家。他一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践行,让他以自身的高山景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如果说“钱学森之问”是在问中国怎样岀人才的话,那么“钱伟长之问”是人才如何为社会造福的问题。岀杰出人才固然重要,但如何发挥现有人力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就显得更为务实和关键。这个社会的全能人才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自强不息”可以使人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甚至可以成为杰出人才,但无法保证他能够“先忧后乐”,而在钱伟长看来。“先忧后乐”比“自强不息”更重要,更能体现一个人才的价值。钱校长作为一校之长,面对国内学术界、教育界世风日下的现状,在毕业典礼的时候振聋发聩地“提醒”学生、忠告学生要心忧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 伟人离开了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问题。在国人尚未解决“钱学森之问”的时候,也随着这位饱受坎坷的科学家远行愈发刺激我们的神经。看着伟人的背影,我们惟有祈愿这两个难题早日解决,也希望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后辈以钱伟长为榜样,做人民的科学工作者人民的教育工作者。 原载于《传媒新观察》,总第 55 期,第三版, 2010 年 8 月 1 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51695.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5100 次阅读|33 个评论
向“最牛”校长学习他的忧患意识和应急演练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2-1-3 16:33
【博主按:】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在地震等灾难面前,必须有忧患意识,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学会科学地防震、避震,以及举行地震应急演练等,都是减灾的重要手段。 下面看看 叶志平校长是如何将他的忧患意识付诸于实践,对有安全隐患的教学楼进行加固并经常进行防灾演习的。或许有关部门和人士,能从中得到启发,并采取行动。 以下资料引自: http://news.hexun.com/2011-06-28/130939248.html ( 2011 年 06 月 28 日 东方早报 )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0/14/c_122155763.htm ( 2011 年 10 月 14 日 人民日报 ) 叶志平,人称史上“最牛”的校长,曾在汶川大 地震 中挽救了 2200 多名孩子和 100 多个老师的生命。正是由于他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演习的坚持,使他所在的桑枣中学在灾难面前无一伤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昨天在闲谈中才了解这位最牛校长的事迹,今天早上却发现已和这位普通的校长阴阳相隔了。沉痛和惋惜的背后,是对这位平凡又伟大的校长的崇高敬意。   “生于忧患”,叶校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桑枣中学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农村初中,因为连续十几年全县中考第一,这里一直是家长和学生心中向往的学校。在这个面积不超过 27 亩的学校,共有 2000 多名师生,学生最多的班有 80 多人。拥挤所造成的安全问题,成为了叶校长心中始终高悬的一把利剑。   学校的实验教学楼是一栋没有人敢验收的危楼。叶校长用 3 年时间,募集资金 40 多万元,把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学楼进行了全面加固。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学校周边的楼房损毁严重,而那栋加固了的教学实验楼却屹立不倒,就连外墙装饰的大理石一块都没有掉下来。   他害怕不结实的教学楼,更担心天灾人祸。所以每周还给同学们安排了安全知识课程。他还在学校坚持每学期都搞一次消防疏散演练,学校规定了每个班固定的疏散路线、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甚至于每个班在教室里怎么疏散、老师的站位,都有着详细的要求。很多老师不了解叶校长的良苦用心,有些反感,觉得他没事找事。叶校长正是在这种怀疑与不解的态度下不断坚持着,不断坚持着。   不断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灾难降临的那天,真个学校地动山摇,老师和学生们按照平时经常演习的训练秩序,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疏散。 1 分 36 秒! 1 分 36 秒!全校 2300 多名师生从不同的教室中,冲到了操场,按照平时的站位列好了队,老师们都围在孩子的外圈。整个桑枣中学在浩劫洗礼后无一伤亡!   叶校长因为一个未雨绸缪的决策,震动了全国,震惊了全国。忧患的意识造就了不朽,造就了传奇。大震面前,忧患的意识比铜墙铁壁的房屋更加坚固。他的事迹不由得引人思考,耐人寻味。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如此脆弱渺小,更显出叶校长的英明与伟大。忧患的意识就是让整个桑枣中学的师生去“预害”,最终“避害”。叶校长虽然离我们而去,但留下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大震面前,我们需要忧患意识。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730 次阅读|5 个评论
忧患意识与纯正学问
可真 2009-5-5 20:18
近有博友来函相告,颇为我在博客上 敢于讲话 而感到担心,劝我说话委婉些,我甚感其诚而深谢其意。为此,我也如实告以衷情:我在博客上写些东西,不管内容如何,都是有感而发,希望为改善社会发挥一点积极的作用,至于效果如何,我就不去管它了。我因为也是年过半百的半老之人,时事评论皆取以直言形式,以不说反动话为底线,其他无所顾忌。搞我这样专业学问的人,就是想求名利也无甚名利可得,所以我向来把名利看得很淡,不去计较这些东西,反正温饱解决了就万事大吉,即使再过当年艰苦的知青生活,也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实际上这种清贫的生活也不错,至今回忆起来远没有不堪回首之感。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低,至今吃喝的水平不比三十年前高出多少,平常无非粗茶淡饭而已。但对精神生活的自我要求很高,也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格分量看得极重。在学术上既深受顾炎武的影响,也多少受到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一些影响,但最为推崇 为己之学 与 经世致用之学 ,十分欣赏顾炎武 文须有益于天下 的学术主张。 今天给研究生上课时,对他们说起了我的忧患意识,并加以说明道,搞哲学特别是搞中国哲学的人,必须有比一般人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事实上,中国哲学就是中国哲学家们忧患意识的理性升华,无忧无虑者不可从事于哲学,尤其不配从事于中国哲学。但是,有忧患意识,决不等于对生活持悲观态度,恰恰相反,我对生活充满了乐观,这种乐观是建立在忧患之上的,是一种理性的乐观。无忧无虑的乐观,是盲目的乐观,这是为乐观主义者所不取的。 在学术研究中,忧患意识其实就是现实的问题意识。做学问,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自觉观察和对生活感受的自我反省,以及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直觉把握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性判断。有了这种意识,才知道自己应该去为解决什么现实问题而去研究什么学术问题。 以顾炎武为例,他做学问,就是直面社会现实,以其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敏感到保天下的重大意义,因为在他看来,明朝的灭亡,首先是 亡天下 ,然后才 亡国 ,故欲 保国 ,必先 保天下 。顾炎武所谓的 天下 ,就是以 仁义 为精神内核的原儒文化,他认为这种文化自三代以后,以东汉最为昌隆,此后日益衰微,至于明末则由于空谈孔、孟之心学的泛滥,儒家仁义殆澌灭而无余矣。顾炎武更从 夷夏之辨 角度观察中国社会,敏感到满清王朝作为夷狄政权必要 毁吾道以殉之 ,因而以 豪杰 自命,自觉担当起 保天下 的责任。他认为,只要保住了儒家文化,汉族政权终有一天会复兴。但儒家文化不是一个悬空的 道 ,儒家之 道 寓于儒家之 经 ,故保其 道 者须存其 经 ,而 读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正是这样,顾炎武乃潜心于本原之学,积其数十年之功力,撰成了被后世学者公认为清代朴学之奠基之作的《音学五书》。顾炎武所从事的音韵学,看起来似乎是一门远离现实社会生活的纯学问,但在他却具有 明道救世 的现实意义。实际上,也正是因为顾炎武的首倡与其发凡起例的考据成果以及紧步其后尘的有清一代学者在古文献研究方面的累世投入,才使包括儒家文化典籍在内的中国古代文献得到了正本清源的系统疏理,使后人得窥其古典原貌。顾炎武及其后学对于中华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功永垂中华史册!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有力地说明了现实的忧患意识或问题意识对于从事纯正学术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学术上的经世致用,是与贪图个人名利的急功近利毫不相干而且格格不入的,正如现实的忧患意识与悲观的生活态度毫不相干而且格格不入一样。 当今中国学术界,鼓励大家以急功近利之心去追求学术 GDP 增长,乃至于激励学者最好能够学术论著年年发,月月发,天天发,至少每年出版一部专著;与此同时,则以各种方式力勉学者避开敏感问题,最好没有忧患意识,成天乐呵呵,不仅学者自己乐呵呵,最好要能逗得举国上下都乐呵呵,如此学问才叫大师之学。 无经世致用之心,缺乏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还奢谈什么学问?至少是不可能有纯正学问的。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5455 次阅读|5 个评论
重视对科学发展和周期发展的研究
黄安年 2008-12-8 10:36
重视对科学发展和周期发展的研究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8 日发布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结构中 , 笔者以为周期发展论和科学发展论的关系至关重要。 我们讲发展不仅仅是讲经济发展 , 还要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 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发展 , 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严重挫折和多次反复 , 会出现大小不等的波动和某些阶段、某些时间、某些部分不协调和一度难以持续的情况;会有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这不仅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资本主义因素带来的不稳定性和资本社会固有的周期性特色,而且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成熟性和多变性。还由于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往往难以同步所致,此外加上国际环境变化带来难以控制的影响。 就经济发展而论 , 经济总量固然重要、经济周期、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改革开放初我们说 , 发展是硬道理,新世纪以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样是硬道理,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经济周期这个硬道理。 按照传统观念 , 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规律 , 可以后来我们慢慢明白社会主义无比优越说是有条件的 , 在当前条件下我们说这类大话还不够格 , 还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斗争。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会有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 其中有人为因素也有天灾因素,还有制度不健全因素,有全球化影响因素,说中国不可能出现经济周期甚至危机是与事实不吻合的 , 问题不在于存在不存在危机或者周期的可能性,问题在于: 第一 , 能否在经济繁荣时期具有防止潜在危机演变为事实上危机的机制,防患于未然,具有忧患意识 , 警钟长鸣 , 化险为夷。 第二 , 能否在危机来临时启动应急和转机机制力求缓解危机恶果,化危为机,变坏事为好事,将危机的负面效应降低 , 为振兴经济和新的转型准备条件。 第三 , 认真研究和总结社会主义特色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周期或者危机变化中的规律性问题 , 从而得出今后引以为戒的启示。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8A)|4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