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刘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清华twins博士和22岁正教授刘路都毕业于同一所中学
热度 8 tianli99 2012-10-23 16:08
清华twins博士毕业于大连育明高中。辽沈晚报对她们进行了报道—— 清华“学霸”姐妹花是咱辽宁人 : 这对姐妹花双胞胎姐妹是大连人,2008年,她们从大连 育明高中 双双保送进清华大学。姐姐马冬晗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妹妹马冬昕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 曹子谦现任育明高中的副校长,当年是马冬晗、马冬昕的班主任,曹子谦说,高中时姐姐是班级团支书,妹妹是副班长。2008年,马冬晗和马冬昕分别因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总决赛银牌和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而被保送清华大学。当时清华大学招生人员来育明高中面试,看到姐妹俩工整、漂亮的笔记,当时就眼前一亮,印象分因此大增。 姐俩在清华大学的学习成绩单让人叹为观止。姐姐马冬晗11门课程排名第1,两门课程获得满分,40%的课程分数在95分以上,60%的课程排名位列课程班级前10。妹妹马冬昕有18门课程拿到了第一名,《几何与代数1》《几何与代数2》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得到了满分,连续三年学习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名。 在“学霸”姐妹的履历表上,还有大量校内校外的社会工作和文体活动。姐姐马冬晗担任过系“春蕾”实践海南支队队长,带领队员赴三亚进行支教。而妹妹马冬昕到陕西、湖南边远地区支教过。去年11月,还当选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校长 张尧学 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2012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研究员也毕业于 大连育明高中。 见报道: 22岁大连小伙成中国最年轻教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27 次阅读|8 个评论
“南科大转正”——寄托着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热度 7 woaipi 2012-4-27 14:21
“南科大转正”的消息第一时间有腾讯新闻弹出,我便迅速的打开该条消息浏览,后来打开科学网也看到了该消息,那一刻说实话,心里还是蛮高兴,因为我一直在关注着南科大的发展,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在读研究生。 也许,是在两年前,我知道了南科大,具体是什么把它介绍给我,此刻有些模糊,也许是朱清时校长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的新闻,也许是南科大首次进行自主招生的新闻等,我不知道是哪个,因为每一条都很有震撼力。从那一刻起,我默默的关注南科大的发展,期待它有着美好的明天。 还记得两年前的那40个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是一件一时轰动社会的大事,是在颠覆中国由来已久的人才选拔制度。社会上声称他们是教育改革的“实验小白鼠”,但是我觉得他们是好样的,如果我也在那个时期,我也会选择走进南科大,选择一个发展自我的环境。现在有多少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爱好,有多少孩子能够知道自己的特长,而又有多少人是在为自己的兴趣而读书,也许真的很少,而我自己都不确定是否自己找到了兴趣,但是我肯定的是在位生活而读书。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需要改革,人才选拔机制更要改革,因为我不是权威的专家,所以在此也不敢妄加评论中国的教育制度,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的人和了解到的事实来浅谈一下看法: 首先,从我自己而言,我是来自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但是教育资源小省,因为偌大的一个省,中国文明的发源地连一所像样的大学都没有,在我考学的那个年代,全省考生一百多万,而全国各个高校给的全部招生名额只有五十多万,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也就是说再怎么努力,还是会有一半的人没有书读,更别提住在偏远山村的孩子,很多选择了辍学(因为我的小学同学上大学的只有3/23个人),而每年的分数线更是高的很,一本线在580分以上,二本530左右,就连三本还400多分,想上清华、北大,没有680左右,只能望洋兴叹,哎,悲催!不过现在情况好了些,招生可以达到70%以上,好大学的计划名额多了那么几个,我还是很知足的。 其次,谈学习兴趣,为兴趣而读书,最近很具影响力的大学生,中南大学——刘璐,“西塔潘猜想”的证明者,国内最年轻的教授,目前正在参评“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http://stu.people.com.cn/GB/241217/17678755.html ,以及之前获得全球影响力人物等,他的成功很大程度来源于兴趣,没有兴趣他会去看那难懂的数学公式,没有兴趣,他会去泡图书馆看外文的数学书等,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现在大学早已经不是陪养学生兴趣的地方,而是“产品加工厂”毕业证书就是合格证,但是是否真正合格,那就需要到社会中进行检验,也是我们国家出不了大师的缘由! 最后,我们来看一则报道: “ 华人学者陈志坚获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2890.shtm , 这是陈志坚继获得2005年度美国海克曼(Norman Hackerman)化学奖、2007年度美国德克萨斯医学、工程和科学院颁发的德克萨斯研究最高奖——杜奈尔(Edith and Peter O Donell)奖之后,再次获得美国科学界大奖。该奖自从1962年以来,共发给60名科学家。其中14名获得诺贝尔奖。 陈志坚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86年又考取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5年后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起,陈志坚在美国拥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陈志坚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该研究所是一家为全美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家提供资助的富有卓越声望的非盈利型研究机构,聚集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目前该研究所的研究员中,有15位获得诺贝尔奖,有140多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此新闻发表后,第一时间看到科学网的博友评论“要是在中国连工作都找不到,还能拿大奖,是因为他的母校——福建师范大学,不是985、211”,也许这是一句玩笑,但这也是事实,是中国招聘人才制度的趋向,若没有好的教育背景,确实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从以上几点分析,觉得教育改革试点“南科大”是必须的,是中国强国的需要,是未来发展的需要,希望南科大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南科加油! 援引“ 南科大教授张贤科赋诗庆祝学校获教育部批准建立”一首诗: 南科去筹颂 张贤科 南风薰暖又一春, 科苑缤纷播庆云。 去却乍暖还寒意, 筹举盛世经纶人。
46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科院院士林群寄语刘路:“做少就是做多”
meixianghao 2012-4-18 12:04
中科院院士林群寄语刘路:“做少就是做多”
中科院院士林群寄语刘路: “做少就是做多” 本刊记者 李晓明 实习生 于思奇 《科学新闻》:中南大学破格聘请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他因此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林院士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林群:我不是很关心提职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大做文章,不就提个职吗?提了也可以、不提也可以,有人早提、有人晚提,都不是很要紧的。我觉得这是很普通的事情,尊重学校的意思,学校自有道理,为了留住人才,可以采取特殊的办法。 我觉得不要比职称,更不要比早晚。要比工作,为了让他好好工作,提职我觉得未尝不可。 现在媒体炒得很热,很多人对他抱有很大希望,也有人认为这样做会适得其反。我认为这也没什么不好。这样对他也是一种压力。他看起来压力不大,表现还不错,比较稳当。 《科学新闻》:去年你联名丁夏畦、李邦河院士写信给教育部推荐刘路提前攻读博士是出于什么缘由? 林群:当时中南大学侯振挺教授找到我们三个,希望能够写信引起重视。我认为大学生科研搞得很好,提前读博士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在我看来,甚至中学生如果搞得好,如果因其他条件不好没有考取名牌大学,也可以到中科院做研究。因为中国这么大,对于一些非常突出的人,可以采取特殊的办法。 《科学新闻》:推荐其提前攻读博士的的初衷是否是想要留住刘路? 林群:他本来是可以按部就班地正常读研究生。为什么要提前呢?因为我曾碰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一个有名的教授,告诉我他们系正准备挖走刘路,并透露美国一所大学也想挖刘路走。中南大学想留下人才,自然可以让他提前读研究生,甚至提前让他当研究员。 这其实没有什么,国际上也一直有这样的做法。在美国的高校,如果一个人因为没有提教授就要调走,根据他的情况,如果学校认为他过两三年肯定能提教授,就会考虑破格提他为教授。 新加坡一位数学家告诉我,他们在新加坡开一个数理逻辑方面的会议,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替刘路讲“西塔潘猜想”。刘路的水平已经够教授了。我觉得早几年也能提教授,晚几年也能提,但是晚几年提,可能这个人才就流失了。虽然,现在他还是坚持要到国外去学习,但是当了教授以后出国学习再回来也不矛盾。 《科学新闻》:有人担心这么做会揠苗助长? 林群:网上调查显示,75%的人还是正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本人的心态,就是要顺其自然,大家也不要大惊小怪。 《科学新闻》:如何看待少年成名? 林群:在科学史上,少年成名得志的例子有很多。如,爱因斯坦、牛顿、图灵、戈德尔……都是在20多岁做出了很大成就。钱学森也是提前毕业读研究生的。现在一些初中、高中的孩子,学习数学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他们学习能力非常强,一个问题钻研几天时间就能掌握了。当然,大多数人的成功需要厚积薄发,就像跑马拉松。 但是不能说这么大的中国不能出天才,中国可以有刘翔,为什么就不能有刘路。 《科学新闻》:该如何看待刘路的成功? 林群: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激情,有兴趣才能成功。牛顿做实验时,因为太专注与实验而把手表当做鸡蛋煮,就是有激情的表现。人只有有激情,才会不计代价地去追求它。 《科学新闻》:您对刘路有哪些希望? 林群:一个人一生能做好的事情其实不多。有句话说,做少就是做多,很有哲理。我认为,刘路不要受外界压力影响,能够把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就行了。■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杂志|6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刘路:初登场
热度 1 meixianghao 2012-4-18 12:01
刘路:初登场
刘路:初登场 本刊记者 李晓明 一 3月30日,刚到北京的刘路随导师侯振挺一起去拜谢丁夏畦、林群两位中科院院士。   刘路破解“西塔潘猜想”后,侯振挺请丁、林二人与另一位中科院院士李邦河联名致信教育部,推荐刘路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拜谢的时间临近中午,中南大学方面把地点定在了中科院数学系统研究院附近一家湘菜馆里。 瘦高个子,黑框眼镜,一袭黑色西装礼服,当刘路出现时,让人眼前一亮。这身价值3000元的行头,是他为第二日即将领取凤凰卫视等媒体颁发的“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希望之星”奖准备的。   与座者多为学者,而且以湘人居多,谈话比较随性。直到林群院士进来,大家谈话的焦点才短暂转移到刘路的身上。林群院士则主张一切顺其自然,不要给刘路压力。   席间,刘路只是默默听着,很少说话。大多数时间里微微低着头,偶尔抬头,大眼睛忽闪有神。   饭前,当服务员问喝什么茶时,大家的选择五花八门,轮到刘路时,他选择了乌龙茶,一旁的服务员没太听清楚,又问了一遍,刘路认真再答“乌龙”。年轻的女服务员一下子被戳中笑点,大声笑了出来,刘路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用手扶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算作掩饰,人才逐渐放松下来。   刘路是一个温和的人。虽然一下子成了全国新闻人物,但他还没有学会拒绝。饭后,他非常配合地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他从不敷衍问题,总是用最简单的话回答,语速不急不慢,有时候感到问题的逻辑不清楚时,他会反过来问记者。 二 尽管破解“西塔潘猜想”发生在2010年,但刘路真正“火”起来却是在最近的半个月。今年3月20日,22岁的刘路被中南大学破格聘请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并获得100万元奖金,创造了中国最年轻教授的记录。刘路一下子出名了。   对于荣誉和奖励,他并不拒绝,认为将对自己生活和学习条件有极大改善,对今后的发展有极大的益处。   “别人是想要对你好嘛,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道理去拒绝,这对我是有利无害的。”面对媒体,刘路坦言。   在中南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刘路才知道,学校临时更改决定,直接聘请他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开会前告诉我的是副教授。”他自己也感到挺惊讶。   “中国最年轻的教授”由此登场。刘路顿时生活在聚光灯下,也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   虽然被很多人关注,他坦言有压力,但心理上变化不是很大。“主要是觉得这半个月里面一下子引起很多关注,过段时间这种关注会慢慢的减少。”   刚刚读博士一个月的刘路,如今每周参加一次导师侯振挺的讨论班,学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他和同门师兄师姐们的交流并不多,只是在上讨论课时会见上一面,平常基本仍保持了“独行侠”的习惯,一个人看书、看论文。 三   一间自习教室里,苦苦思索的刘路灵光乍现。   这是诸多媒体报道刘路破解“西塔潘猜想”时的描述。但是刘路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个过程,并不愿意神话自己在一夜之间解决了世界难题。   刘路思考解决“西塔潘猜想”的方法已经有一段时间,“想到用这个方法是有一个过程的,对这个方法的细节是逐渐明确的,那天晚上意识到这个方法经过一点点改进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刘路用了一周的时间写完论文,直接投给了《符号逻辑》杂志。他清楚地记得,那是2010年10月26日。   自始至终,刘路都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完全没有想过要和室友或老师交流自己的思路,寻求帮助或建议,甚至稿子投出后都没有告诉任何人。   对他而言,这是很自然的事。院里研究纯数学的老师不是很多,大部分也不教本科生。而玩得好的朋友,对这事“也不是很关心,这属于专业的东西”。   由于没有回复,他开始尝试用邮件与国外的一些专家交流自己的大致思路。平时数学方面碰到问题,他也曾联系过10余位国内外专家。一位国外教授过了一个多月回复他,邮件里只有寥寥数语,认为他的思路“还挺靠谱的”。    2011年5月底,距离投稿过去了7个月。刘路终于接到了杂志的回复,文章被接受了,但还需要修改。   “修改的时间比较长,有一个月吧”,这期间,刘路对自己破解难题的信心越来越强了。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数学命题就是这样。一开始还有点怀疑这个论证的证明过程到底是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过的时间越长,没有人发现错误,你就会越肯定。”他说。   当记者问他:“解决了‘西塔潘猜想’这样的数学难题,体验到的乐趣是不是超过从其他方面得到的乐趣?”   刘路想了想,说:“乐趣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乐趣之间没法比较。” 四   “数学本身是很优美的东西”,面对电视台的镜头,刘路神情笃定。   初二时,刘路邂逅了自己数学道路上的启蒙之作——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的著作《古今数学思想》,从此迷上了数学。   “初高中的时候,那时作业太多太繁重了,也不一定都能完成。反正就比较懒。”刘路坦陈自己算不上“好学生”,高中时候成绩中等。但他没有放弃自己课余对数学的兴趣,“这可能耽误我正常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我个人对考试分数不是很重视。这些对成绩都有影响”。   刘路喜欢自己琢磨事,但是不走寻常套路,他总是首先寻求自己对身边一些事物和现象的独立思考和理解,然后才在文献上下功夫。   当问他和同龄人有什么不同时,他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在记者追问下,他才谨慎地说:“一定要找出不同的话,就是我可能比别人思考得多一些,努力也多一些 。”   除了数学,刘路还对心理学和经济学感兴趣。大一的时候,他开始涉猎心理学的各个方向。他有自己的方法,很少从文献入手,主要靠观察,从常识中去思考、分析一些现象。“我这样想,文献的东西你看得再多,从中学到的知识也不如分析现成的现象来得快。”   他举了一个例子。人在阅读时,大脑对信息有自己的筛选机制,一张纸上的文字,总是那些自己熟悉的词汇能够快速被识读出来。   “就好比你在一个很嘈杂的地方,突然听到有人叫你的名字,可能叫你名字这个声音并没有压过其他的杂音。但也很有可能会引起你注意。”他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谈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刘路的语速明显快了许多,表述也十分连贯。   他大一时就写过一篇近20多页的英文论文,投给了国外的《理论心理学》杂志。 “我个人挺喜欢这篇论文。但是题材不够前沿,不够具体,也没有引用一篇参考文献,不符合格式规范。编辑过了一天就告诉我说不行。”刘路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流露出遗憾。末了,他还有些不服气,又强调“反正我个人觉得我那篇论文写得还是很不错的”。 五   在专业的道路上,刘路一直是个挺有主见的孩子。   高考填志愿时,工程师出身的妈妈建议他上自动化专业,将来好就业。但是刘路坚持自己的兴趣,报考了数学专业。   去年年底,刘路已有计划“出去读博士”,妈妈希望他去数理逻辑领域见长的伯克利大学,但刘路却选择了数据挖掘方向。   他丝毫不恋战,“西塔潘猜想”以外更加广阔的天地已经在召唤他。   “我觉得反正年轻的时候就多学点东西,这样以后可以做的东西就更多一些,再一个就是我兴趣比较广泛。”   但出国的计划暂时遇阻。由于去年12月底申请的时候,美国很多大学已经截止,刘路唯一申报的伊利诺斯大学最后并没有录取他。   “中南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挺强,但是毕竟数据挖掘不仅仅只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刘路依然希望能够“各家都能走一走”,“去交流学习一下有好处”。   “我对未来没有什么太多想法,因为我一直就是这种很自由散漫的人,所以才能去做纯数学。走一步算一步。”刘路说。   3月31日,登上“影响全球华人盛典”领奖台上的刘路说,自己庆幸一直把自己的兴趣放在首位,并延续下来没有动摇。   第二天,他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在大洋彼岸的康斯威辛大学,他登上学术论坛,以最年轻的大会报告人身份,作一篇组合数学领域的发言。   一切和以前没什么两样。报名、投稿、定题目、做PPT,他都是DIY。■ (本刊记者李浩鸣、实习生于思奇对本文亦有贡献)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杂志|56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刘路现象”中隐含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热度 25 gswscience 2012-4-3 22:15
刘路之所以受到国人瞩目,大多是因为“22岁的教授”、“中国最年轻教授”,进而引发“在读大学生直接晋升为教授(级研究员)是否合理”的争辩,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辩,博文、评论已是很多,而“刘路现象”中隐含的另一个问题才是至关重要,最该引人深思的! 无论怎么个争辩,不可否认的是,刘路在学术、科研上是取得很大收获和成功的。认真关注关于刘路的详细报道和专访,能发现隐含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刘路的成功并非来自于学校规划制定的教育: 从刘璐的陈述知道,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他喜欢追求自己的学术自由,不喜欢考试。中学期间成绩平平,在大学的数学专业成绩也算中等,在与应试教育有关的奥数方面,他同样“失败”。他的“西塔潘猜想”的求解出自于兴趣,所用知识也并非全在学校制定规划的课程中。 刘路对数学的喜欢是天赋,他能超越书本读书,自中学到大学自学了很多数学专著,自由探索,这样他就需要突破学校教学规划好的框框——教学大纲,就要摆脱功利教育的束缚,不以应试为目的地学习——花精力、时间搞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务正业的。 这个自由探索的过程其实是最重要的,开阔眼界,不断积累。长时间的独立思考、钻研培养了他的创新能力,他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据报道可知,“西塔潘猜想”之所以多年未解,就是因为大家习惯于传统思考方式,而刘路换了个角度进行反推就获得成功。 刘路更像是应试教育的“漏网之鱼”,才成就了成功——对当前教育,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刘路现象”需要中国学界乃至全社会的认真深思。 在现在被“钱学森之问”困扰着的中国学界,好不容易出现了这个有分量的突破,犹如溺水之人碰到了根“稻草”,被不可避免地被“抓住”了,并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中国最年轻的教授”。这一“抓”一“推”的,“漏网之鱼"真怕又被“抓进网里了”。 天才的成长需要呵护,刘路的路还很长,天才的成功需要在广阔大海里自由驰骋才能获得。刘路已由学生变成了教授,面临他的可能是中国高校现有的考评制度,规章制度的条条框框,大异于当学生时的自由。真希望我们还能为刘路提供长期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个人分类: 观点|9733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刘路的成果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吗?
热度 4 cuncaoxin 2012-4-1 23:24
3 月 31 日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2011-2012 ” 颁奖礼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因攻克国际数学界难题“西塔潘猜想”,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刘路已被聘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是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刘路( 论文署名刘嘉忆) 因解决了“西塔潘的猜想”而引发各界关注。不知刘路 对拉姆齐( Ramsly )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研究成果是否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在中国科学史上,还有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我们不应忘记 ---- 他就是 陆家羲。如果陆家羲在世,他可能更能理解 刘路攻坚克难的艰辛。 陆家羲,斯人虽去,精神永存,他为我们留下了两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更为我们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鉴于陆家羲对国家科学发展的杰出贡献,在他去世以后,国家授予陆家羲的 《关 于不相交斯坦纳系列三元系大集》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陆家羲, 1935 年 6 月 10 日诞生于上海市. 1961 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历任内蒙古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第九中学物理教师。组合数学专家。长期从事组合数学研究。 1961 年完成《柯克曼四元组系列》论文,后专攻“斯坦纳系列”,创造出独特的引入素数因子的递推构造方法,完成总题目为《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等七篇论文,解决了国际上组合设计理论研究中多年未解决的难题。 1983 年 10 月 31 日因积劳成疾陆家羲在包头病逝,终年 48 岁。他是中国现代数学家。 1989 年 2 月,陆家羲完成的《关于不相交斯坦纳系列三元系大集》荣获中国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个人分类: 科普百科|238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早年的数学能力
热度 3 chemicalbond 2012-4-1 11:26
近日,因为解决了一个数理逻辑难题,中南大学的本科生刘路同学被学校破格提升为教授级研究员。科学网上一时间云集各种言论,很多人对此耿耿于怀,认为他的工作很平庸,也有人认为他的学校做法过头,具有炒作之嫌,还有拔苗助长说,等等。 对于刘同学的工作我是一窍不通,当然无法做任何专业方面的评论。但是,那些对刘同学的研究工作嗤之以鼻的人,是否应该给大家具体讲明白为何那些内容是非常的平庸。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位对刘同学拍砖的“砖家”提出任何有价值的专业方面的看法。拜托,“砖家”是否也得偶尔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 倒是刘同学自己好像对此事表现得比较坦然,认为自己只是有些数学方面的天赋。 天赋,其实是个很平常的词,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点,除非先天是个智障。 而机遇和个人努力的不同却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一些结果。 在数学方面,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也算是小有才华。虽然中学时候参加奥赛没有获奖,那大概主要是因为从来就没有做过任何相似的题目,而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也没有提供过任何竞赛方面的训练。不过,记忆中我在中学期间数学课都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后面的习题全做完了,中学和大学的数学课好像也从来都是第一名,也能时常指出老师讲课中的错误。最容易令人得意的是上线性代数课期间,我基本没有上过几场课,课余也很少学习这门课,因为老师把这门使用数学专业教材的课讲得很乏味,而且我那时在武汉做家教能赚点小钱沾沾自喜而错误地加大了投入;意外的是考试前花了几天补习竟然考了满分,而多数化学专业的同学连这门课程的边都没有摸清。 可惜,数学那时不是我的专业;高考时我因为语文没有及格导致总分不高而没有被录取第一志愿的学校和专业,被划进了化学系。当然,现在看来,化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一些数学能力的帮助下,我后来学习理论化学也不吃力,博士后期间也正是用了一点点高数的知识而轻易地获得了2篇论文的主要思路。 对此,我的体会是,数学是个好东西,有机会和兴趣不妨多学习一点,多应用一点。 而对于任何程度上的数学天才,假如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明显地强过他们,最好还是少说些风凉话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95 次阅读|5 个评论
建议媒体不要炒作刘路的事儿
热度 3 周可真 2012-3-29 16:25
刘路被中南大学聘为教授级研究员,这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对刘路的成长是利多弊少,但是,如果媒体过度关心这事儿,以至于炒作这事儿,致使刘路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而变得不正常,甚至使刘路那颗原本出于其天性的纯良学心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污染的话,那末,其事就可能发生质变,使本来是利多弊少的好事变成弊多利少的坏事。所以建议,出于爱护刘路,珍惜这一难得的人才,国内媒体千万不要炒作刘路的事儿,更不要经常去采访刘路及其家人、师长及同学,让刘路继续在他那纯净的精神世界里做其天性使然的自然之学。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2755 次阅读|3 个评论
微博:科学网编辑选取头条不应该无故伤及个人???
热度 3 xcfcn 2012-3-29 13:54
夏老师说: 科学网编辑选取头条不应该无故伤及个人。 理论上当然是对的!但是举的两个例子不靠谱。 袁荃和刘路自己接受媒体报道后,已经是公众人物! 必然是要让渡一部分私权。 科学网跟进完全是应该的,即使有时候信息不是很可靠! 用一句粗话来说:你可以显摆,我们老百姓就不可以指指点点啊?
个人分类: 杂论|349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选取头条不应该无故伤及个人
热度 7 Amsel 2012-3-29 13:03
  科学网最近已经有两次这样的例子,选取的头条很具体地伤害到了个人。前次是质疑武汉大学袁教授的职称是否合理,这次(昨天)则是质疑中南大学刘路的数学文章是否发表了。这两次的做法都让人震惊——科学网编辑不应该有这样伤害别人名誉的权力,更何况还是未经调查而结论先行。当然上次科学网后来又发了些褒扬 袁教授的文章(估计这次李虎军的调查文章也会置顶),但是后面给了甜枣、不等于开始打的一巴掌就是正确的。   科学网博客的封面有一点本质上不同于新语丝的“新到资料”,后者是个人的言论自由、而前者是政府公器,编辑固然可以照顾自己的品味,但是随意对他人权利造成负面影响则是突破专业底线了。
个人分类: 杂谈|2742 次阅读|15 个评论
22岁教授刘路论文即将发表 美国主编评点
热度 40 lihujun 2012-3-29 12:30
22岁教授刘路论文即将发表 美国主编评点
看起来,刘路确实是一个数学天才。但中南大学聘请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的做法,是不是反而不利于他成长(100万奖金或许是恰当的,这样刘路可以衣食无忧,安安安心做研究)?中南大学又能否为刘路的成长提供足够好的环境?先不说中南大学有没有人可以指导他,如果身边没有一些人可以做学术交流,恐怕对刘路成长也不利吧? ************************************* 22岁教授刘路论文即将发表 美国主编评点 来源: 财新网 2012年3月29日 芝加哥大学教授 、《数理逻辑杂志》主编 Denis Hirschfeldt 表示,刘路的论文是数理逻辑近年来最好的文章之一,而美国大学基本上不会聘任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士做助理教授 【财新网】 关于 22 岁本科生刘路被中南大学破格聘为教授级研究员的争论,至今没有平息。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数理逻辑杂志》主编 DenisHirschfeldt 教授 3 月 28 日 告诉财新记者,刘路提交的论文是数理逻辑近年来最好的文章之一,也够得上一篇杰出博士论文的分量。 有人质疑,在《数理逻辑杂志》上找不到刘路的论文。 Hirschfeldt 教授解释说,刘嘉忆(注:刘路提交论文时的署名为“刘嘉忆”)的论文已经被接受,最终版本送到了出版商那里,估计很快就会出现在杂志上。 Hirschfeldt 教授说,刘嘉忆之前向他担任主编的《数理逻辑杂志》投递论文。然后,他将论文送给一位评审人,他自己也阅读了这篇论文。当刘路 2011 年 9 月到芝加哥大学参加一个 数理逻辑研讨会时,论文已经被接受。 根据中南大学 3 月 20 日发布的新闻稿, 2010 年,本科生刘路破解国际数学难题 “ 西塔潘猜想 ” 震惊国际数理逻辑界。之后,学校特批刘路硕博连读,并为其 “ 量身打造 ” 培养方案,学校还将其作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新闻稿还说,刘路大学期间自学数理逻辑,大三时对拉姆齐( Ramsly )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被认为彻底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家 西塔潘( Seetapun )于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并获得 Hirschfeldt 教授的高度赞赏。 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 Hirschfeldt 教授确实对刘路(刘嘉忆)赞赏有加。他表示,这一难题提出来已经有二十年,可能是逆数学( Reverse Mathematics )领域最知名的开放问题。过去这些年,试图解决它的学者名单可以列出一长串, Hirschfeldt 教授 本人亦在其中。而 刘嘉忆 的论文,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重要难题。 Hirschfeldt 教授说,刘嘉忆解决的难题可以被称为“西塔潘猜想” ( Seetapun's conjecture ),但 “西塔潘猜想”这个名词并未在学界广为使用。 Hirschfeldt 教授还说,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据他所知, 刘嘉忆 的工作是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完成的。 “ 我的理解是,他所在的大学并没有逻辑学家( logicians ),他不得不自学所有的背景资料。这是一项令人惊讶的、确实了不起的成果。 ” 很多中国学者认为,美国一些大学助理教授的学术水准,不亚于中国一些大学正教授的学术水准。财新记者问及,刘路目前在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学校有没有可能获得助理教授一职。 Hirschfeldt 教授的回答是,美国大学基本上不会聘任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士做助理教授,如今即使是非常优秀的人士 (very best people) ,在获得助理教授(终身教职序列的助理教授)职位前也几乎总会先做做博士后。 Hirschfeldt 教授说,他不想针对刘嘉忆的个例发表看法,但通常,博士学位不仅仅意味着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虽然论文答辩至关重要。 对于刘路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比如是否有必要到美国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进修, Hirschfeldt 教授不愿置评。 另据中南大学新闻稿, “ 刘路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被提名 ‘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 希望之星 ’ ,将受邀于 3 月 31 日 参加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礼堂举行的颁奖大会。 “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 由凤凰卫视发起,多家中文媒体参与。 刘路接受媒体采访。来源:中南大学官方网站
个人分类: 财新传媒环境科技|26198 次阅读|42 个评论
“西塔潘猜想” 和西塔潘
热度 1 ChinaAbel 2012-3-28 13:17
本文根据科学网博主 赵明 老师的博文《 “西塔潘猜想”的西塔潘其人其 事》和有关资料改写。想详细了解刘路工作的博友可以下载文中附上的刘路工作的PPT。 随着中国最年轻的教授级研究员在中南大学诞生,刘路教授级研究员名震华夏,而和刘路教授一起成 名的是一个大家闻所未闻的猜想 —— 西塔潘猜想 。 因为陈景润、佩雷尔曼,国人最熟悉的猜想当属哥德巴赫猜想和庞加莱猜想。而提出这两个著名猜想的哥德巴赫和庞加莱都是数学大师。尤其是庞加莱, 被公认是十九世纪后四分之一和二十世纪初的领袖数学家。 现在由于刘路教授, “ 西塔潘猜想 ” 也进入到大家的视线了。 “ 西塔潘猜想 ” 到底是个神马东东呢?属于著名猜想吗?下面我首先来介绍一下西塔潘猜想,顺便八卦一下刘教授的工作。 刘路( 刘嘉忆)的论文名叫 “RT_2^2 does not imply WKL” ,为了理解他的工作,首先要知道 “RT_2^2” 和 “WKL” 分别代表什么。 “RT_2^2” 代表一个定理:假设有一个无限图,它的顶点对应全体自然数,任何两个顶点有一条边,现在对这些边任意二染色,该定理断言,无论怎么染色,必然能找到无穷个顶点,它们之间的边都染同一种颜色。这是无限拉姆塞定理的特例。 “WKL” 代表另一个定理 (Weak Konig Lemma) :每一棵无限的二叉树必定包含一条无限长的分支。解释一下:二叉树是指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儿子节点的树;无限二叉树是指该树有无限个节点;包含一条无限长的分支是指存在一条路径,从该树的根节点往子节点走,能无限地走下去。这个定理很好理解,不难想象如果二叉树的任意分支都有限长,那么树的节点必定是有限的。 刘的工作顾名思义,就是证明定理 “RT_2^2” 推不出定理 “WKL” 。所谓的西塔潘猜想估计就是指猜测 “RT_2^2 能推出 WKL” 。 刘路的工作的PPT见 liulu.pdf 我再来介绍提出这个猜想的西塔潘本人吧,西塔潘是否也是一位学界大师或名人呢?偶尔看到一篇 1999 年的文章介绍西塔潘先生。 西塔潘( David Seetapun ) 1995 年在加州伯克利获得数学博士(数理逻辑领域),他的导师 Ted Slaman 对西塔潘有很高的评价。西塔潘毕业后就离开了伯克利,先到瑞士银行,后又去了高盛伦敦分行做期权交易。由于他的数学才能,两年后西塔潘的年薪就达到了百万美元。但很快,西塔潘建立的数学交易模型整体崩溃,银行损失近 1 亿美金,西塔潘理所当然被投行解雇。那么解雇后的西塔潘去哪里了呢? 解雇后的西塔潘离开伦敦去了著名的赌城拉斯维加斯。在赌城, he played the blackjacktables 。后来,他又移居到佛罗里达,在那里从事一份很危险的深海船员工作( where he hasthedangerous job of a crewman on a deep-sea swordfish boat )。 也许令西塔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在加州伯克利读书时提出的一个猜想, 20 年后成就了中国一个最年轻的教授级研究员 。 The postdocs who lost millions 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story.asp?storycode=148896 19 November 1999 THES Editorial David Seetapun and Andrew Felce gave up glittering university careers to trade for huge salaries at leading investment banks. Both lost their jobs as a result of trading losses. British-born Felce moved first. In 1992, he completed a PhD in string theory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became a postdoc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Both institutions boast top physics departments and Felce was expected to quickly break new ground in his subject. Instead, in 1994, he left UCSB for an option traders' desk at Bankers Trust. Even more was expected of David Seetapun, who gained a PhD in mathematical logic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 1995. Seetapun's adviser Ted Slaman says: "In his identity as a mathematical logician, David is brilliant. Our joint paper includes his ingenious solution to a well known and notoriously difficult problem and a perfectly routine calculation of mine. I wrote it to make his theorem available to the rest of the mathematical community." In early 1996, Seetapun left Berkeley for the bank Credit Suisse. A few months later, he and Felce were headhunted by the London branch of investment firm Goldman Sachs. They specialised in trading options linked to interest rates. Mathematical wizardry was needed to handle these instruments, which involved not a single underlying asset such as a share price, but a continuous curve of interest rates with differing maturities. Seetapun headed an aggressive proprietary trading venture intended to compete directly with the likes of LTCM. His reputation was widespread, and in March 1998, he was headhunted back to Credit Suisse. He was earning $1 million a year including bonuses. At Goldman Sachs, Felce took over Seetapun's old trading positions. In September 1998, everything fell apart for Seetapun. The models stopped working, and he lost almost $100 million, before he was finally dismissed. Felce's dismissal came in August 1999, during another bout of market turmoil. Goldman Sachs has admitted losing $20 million on Felce's trades, although traders at rival firms insist that the true figure is higher. Felce is now unemployed and living in London. Friends say Seetapun left London for Las Vegas, where he played the blackjack tables. Next he moved to Florida, where he has the dangerous job of a crewman on a deep-sea swordfish boat. 又获悉科学网名博 陈安 老师的博文: 正教授刘路所宣称发表的文章尚未正式发表 ,期待科学网的各位博友跟踪一下。 附录 详细介绍 西塔潘猜想 。
个人分类: 逸闻趣事|95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希望22岁研究员能走好他的路
热度 1 prcman 2012-3-21 13:25
昨晚同学和我说这个事,我说科学网上肯定讨论得很热烈。其实每次有什么事发生,不只是科学网,大家都很关注。看了一些报道还有一些老师的博文,我突然想到了宁铂。 我小时候姥爷家有一套书介绍神童的,其中一本叫《中国神童》,第一位介绍的就是宁铂——中国最年轻的助教,当时13岁。当时我很受激励,也想变成他那样的人。不过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平平庸庸地走在我的人生路上。突然有一天看到一个报道说宁铂出家了。这是一个很震撼的消息,看报道中还有以前中科大校长反思少年班的事,我想媒体、社会的过多关注确实对人影响很大。 你现在是一个名人,无论怎样你都已经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了。你继续成功,那么媒体报道你、大家谈论你都带有敬佩、羡慕之情,甚至和别人谈论的时候,知道有这么一位NB的人,自己也觉得知识丰富,什么都知道;你一旦不成功,什么地方失误了,虽然也会有英雄扼腕叹息,但是媒体、大众更是一种抱着看热闹的姿态对待,“原来那么厉害,现在不行了”,这无形之中给人以压力,不能犯错,殊不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还都是孩子,能承受舆论的压力么! 所以我希望不管中南大学这次高调宣布究竟出于什么目的,我总以好的方面看待:就是宣传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我希望刘路将来能走好自己的路,希望社会、媒体、公众不要给予太多的压力,希望他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数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3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奉劝中南大学的领导们稍安勿躁
热度 35 shanbowei 2012-3-21 11:54
也不知道中南大学的领导们是想炒作还是真想为了刘路同学好!总之,今天早上上网一看,22岁的数学天才刘路被定为正教授的消息铺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细细看完全文,俺也有些Hold不住了,如鲠在喉,忍不住要在科学网上唠叨两句。刘路是研究拉姆齐问题得出了一些结果的。拉姆齐问题--Ramsey Theorem,是组合数学领域的经典问题,最简单的r(3,3)问题可以通俗的表示如下:有六个人在一起,可以证明,至少有三个人是相互认识的,或是相互不认识的。当然刘路童鞋研究的更加深入了,具体内容我不是专家,不敢多说。 我只是对于中南大学这种又开新闻发布会,又高调宣布给个正教授的做法有些小意见。我始终认为: 数学,作为所有基础科学的基础,是最不食人间烟火的,需要隔绝尘世嘈杂来潜心研究 。 陈景润院士在证明1+2之前,没几个人知道他的大名,给他的待遇也很差,但就是靠着自己那种近乎与世隔绝的孤独钻研,证明出了1+2。等到有人写出报告文学之后,领导也接见了,院士帽子也戴上了,住房,待遇也好了,结果反倒在终其一生都没把1+1给证明出来。陈院士也带着遗憾走完了一生。 我决没有诋毁陈院士的意思,只是说,对于数学这种基础学科,真正懂得他的人是不会高调去炒作的。(嘻嘻,领导们您要真的想炒作,俺倒是可以教你两手,保证你点击量,推荐数高居榜首! ) 高斯先生被当时的很多人说成是不近人情,因为他拒绝出席很多宴会盛典,但却是数学成就最大的人。俄罗斯的佩雷尔曼,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即使证明了庞加莱猜想,也绝不出席任何颁奖,会议等和出名相关的活动。 中南大学的领导们,鄙人奉劝你们稍安勿躁。 俺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中国的领导,因为俺实在不知道你们是为了刘路好,还是想要害了他 ,刘路是数学天才,你们真要想为他好的话,那就请安安静静的为他营造一个独立的研究环境,而不是出于为学校吸引眼球的目的,来高调炒作刘路童鞋!!!
13798 次阅读|59 个评论
请问中南大学刘嘉忆(刘路)同学的email
热度 1 zlyang 2011-10-22 14:22
请问中南大学刘嘉忆(刘路)同学的email
请问中南大学刘嘉忆(刘路)同学的 email 谁知道?请告诉俺。 想向天才的刘同学请教一个问题。 g.jiayi.liu@gmail.com ?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学子刘嘉忆(Liu Jiayi,Liu Lu)解决英国数理逻辑学家Seetapun猜想(“西塔潘猜想”,Seetapun Enigma,Seetapun Conjecture,by English mathematics logician David Seetapun in the 1990s)。 Liu captured worldwide attention last year by successfully cracking the Seetapun Enigma , a notoriously difficult mathematical problem that has puzzled the math community for over two decades. http://www.ecns.cn/figure/2011/10-12/2965_2.shtml 《 中南大学本科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引关注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475.shtm 《 三院士致信教育部建议特殊培养刘嘉忆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524.shtm 谢谢!
801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