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协奏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斯诺登协奏曲(学术版)
热度 5 lvnaiji 2013-6-28 16:33
吕乃基 这些天来,本来打算就棱镜和斯诺登写一篇略具深度的文章,不料甫一动笔,就写成了日前刚上载的带有追逐热点和调侃色彩的“ 斯诺登协奏曲 ”。不过这事须怨不得我,怪只怪此事太富戏剧性,情节太过扑朔迷离,比那些抗战的烂电视剧有趣多了,不由得不来上几句。现在,情绪已经宣泄,可以作略微冷静的思考。 其一,科技双刃剑。在博主的“ 科学技术 “ 双刃剑 ” 辨析 ”及其系列文章中,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辨析”。虽则如此,依然没有料到棱镜(我发言人称之为“多棱镜”,实乃妙不可言!)所折射和反射之光线,其色彩和路径如此之诡异,以至在 IT 这把高技术的双刃剑面前,多棱之镜倒成了一面鉴,照射出一幕幕“人间喜剧”。在此鉴中,卷入事态之各方的观点或者完全相左,或者自身五味杂陈。既对美国侵犯自己的权益而义愤填膺,又生怕本国臣民起而仿效,挑战自身的权力。即使是作为棱镜的主人,在挥舞双刃剑而获利之时,同样感受到其对自身的伤害,几乎就是“欲练神功挥刀自宫”。由此看来,在科技双刃剑的面前,基本上就是无正义可言。世界,各方之间只能是挥着各自的科技双刃剑,在彼此的博弈中踽踽而行,未知“行”向何方。更确切地说,根本就没有方向! 其二,在茫然之中,隐隐然还是有某种方向,那就是“带头大哥”的所言所行。当然,此处的带头大哥并不是因其武功或德行之高下,而在于其经济实力,在于其所握有的科技双刃剑,比谁的都锋利。武林至尊 , 宝刀屠龙 , 号令天下 , 莫敢不从 , 倚天不出 , 谁与争锋!时下,美国拥有屠龙,放眼四顾,又有谁握有倚天?世界之大,放眼看去,在带头大哥看来,无非“从”(任志强所言)与不从。从者只是跟着带头大哥的舞步,亦步亦趋,不从者虽说不从,私下里竭力打造各有特色的倚天剑,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也是应着带头大哥的舞步起舞。只是谁也不知,在这样的“舞会”中,带头大哥会把世界“带向”何方? 其三,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当今世界,既然倚天不出,那么握有屠龙的美国顺理成章便拥有了绝对的权力。虽说三权分立,虽说要把权力关进牢笼,但这里说的都限于一国之内,在世界范围,又如何三权分立,由谁来充当牢笼?再说,即使倚天出炉,堪与屠龙争锋,这难道就是对绝对权力的制约,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牢笼吗?只不过是回到冷战时期:大家都手握原子弹,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一个地球人的头上。这不是制约,只是恐怖下的“和平”。要是屠龙换成倚天,难道从此就天下(想起张艺谋的“天下”梦呓)太平? 值此屠龙独霸天下之际,斯诺登横空出世,先前还有阿桑奇,以 n 己之力,挑战无往而不利的屠龙宝刀,挑战美国在世界上的绝对权力。这一挑战的意义在于,挑战不是来自另外什么国家的抗衡,而是来自看似软弱的个人;不是在于可以与屠龙争锋的倚天,以暴易暴,而是出于内心的呼唤,只要主义真。 以一己之力挑战美国在世界上的绝对权力,以发自内心的良知挑战道貌岸然的制度和强大的物质手段,这就是斯诺登事件的历史意义,这就是斯诺登协奏曲的主题所在。 遗憾的是,各国没有看到,或者看清斯诺登事件的这一意义,在屠龙刀的淫威之下,纷纷从各自利益出发,没有给予斯诺登以足够的支持,甚至把斯诺登当作烫手的山芋,更没有趁此时机,联手建构新的世界秩序和互联网秩序,以把美国的绝对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虽然对绝对权力的制约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毕竟由此得以启动相应的程序,来日可期。虽然对武器的批判不能只靠批判而没有武器,但斯诺登毕竟开启了来自内心的战线。 顺便说,有趣的是,正是拥有屠龙刀的美国,它的制度和文化,孕育了其内部的批判因素。记得有一本书的标题是:《美国反对美国》。 声明,本文不讨论说不清道不明的主权与人权之争。
个人分类: 科技|3055 次阅读|6 个评论
斯诺登协奏曲
热度 6 lvnaiji 2013-6-25 20:34
吕乃基 这两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个人的身上:斯诺登。 可以说,有记载以来,人类历史蔓延数千年,大大小小事件无数;从未有过谁,能有这般影响。虽说现在有了互联网,再加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师辈出,群星璀璨;同样也没有谁,在同一时间聚拢如此多的眼球。 一开始的拍案惊奇是出于斯诺登所曝的猛料。“棱镜”及其所作所为,一下子把美国的最隐秘处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想想吧,要是一个正常人的最隐秘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被陡然置于集市的众目睽睽之下。请注意,是“被”,是“陡然”,毫无思想准备,以及干净利落。“被”的一方怎么不恼羞成怒,怎么不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想想吧,平素里衣冠楚楚,道貌岸然,骨子里竟然如此肮脏卑劣。而另一方作为“被侮辱和被迫害的人”(上世纪中叶的一部名片)怎么不义愤填膺,围观者也加入其中,指指点点。特别是在一方以老大自居,而另一方虽身份各异,但都或多或少心存芥蒂之时,逆反心理得以释放。故而协奏曲一出场就是如此激昂,主奏乐器如此出彩,华丽缤纷。 接下来是略微冷静的思考,斯诺登所曝之料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互联网的秩序和规则、网络时代的国际关系、大企业的责任和担当等,而其核心是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正因为此,在经历一开始的义愤之后,不少国家从的角色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对自家的国民,以及对他国,多多少少也有类似之举,在抨击美国之时,原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也不那么体面,不那么高尚。抗议美国的声浪带上了几分暧昧的音调。这倒与协奏曲第二乐章通常的慢板相一致,除了当事者美国、斯诺登,以及“有关……”外,其余乐器似乎放低了音调,减小了音量,以及放慢了节奏。 旋即,斯诺登的意外行动一下子给各国,尤其是各国的记者打了一针鸡血。谁也没有想到,在短暂的沉思之后竟然迎来了一幕以世界为舞台的谍战片!如此真实,以及“进行时”。没有编剧,没有导演,情节正在你我身边展开,如此紧张,扑朔迷离,充满悬念。协奏曲由此进入了第三乐章,那是快板及令人捉摸不定的谐谑曲。与此同时,主奏乐器反而突然变得或隐或现,更显得剧情之诡异和富于张力。形形色色的乐器纷纷加入,例如阿桑奇。其他手忙脚乱的乐手,其主角当是美国,力求跟上主奏乐器的旋律,以求得二者之间的竞奏,起码是跟得上节奏。 眼下,斯诺登虽然从台上隐身,而台下,在舞台的背后,更大的幕布正在徐徐拉开…… 2013 年,斯诺登以其一己之力,开启了一首没有作曲者的协奏曲,一首“未完成”的协奏曲。这首协奏曲,无论后人如何评说,注定将成为铭刻在现代史上的一个篇章。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456 次阅读|18 个评论
听格里格的《air》
热度 3 baidawei 2012-10-6 22:42
喜欢格里格的人很多,他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培尔·金特》在中国非常有名。大学时有些天电视每晚都播放《培尔·金特》,学生们走路都哼着里面的曲子。 我当然也喜欢那两首,尤其是《培尔·金特》里面的《 索尔维格之歌 》。不过这里想谈谈他《霍尔堡组曲Holberg Suite》里面的《air》。我查了一下,air 中文是《咏叹调》的意思,不太肯定有什么可咏叹的,所以我宁愿不翻,就当它是个特殊的音乐形式。 说它是个形式,因为就是四个调子,很短的一段曲子。你可以想像成平平仄平四句话,有点像唐诗的韵律。就这么简单,却是最美的一段音乐。旋律优美,感人至深。我老是想把它写出来,可觉得没有恰当的词汇,怕糟蹋了感觉。不过我发现,我自己满意的文字,通常都是把它写出来,后来有了新灵感再重写,所以先写出来也好。 那三个“平”,大致是同一个调子,小提琴带动,大提琴修饰,调子是孤独得让人不能再孤独,忧伤得不能再忧伤。第一段“平”出来,已经让人难受至极,第二段又重复而来,好像要置人于死地一般。那调子又不是一次全到,而是一股一股地袭来,如海浪,如针刺,更如钟表的发条,非要把你的孤独与忧伤绷满为止。而在这时,那个“仄”突然美妙的出现。如果你信上帝,那就是圣父圣母显现的时刻。如果你和我一样只相信凡世,你可以想像那是长兄宽厚长姊温柔的双臂。在那一段曲子里,你可以把一切忧伤道尽。一切的希望,似乎就在眼前。 然而,第四段出来,又是那个“平”。我觉得格里格这样做,实在是太残忍了。但也许世间的一切,也不过如此。 如果你能上Youtube, 试试这个链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zZcnjiXKI , 看我说得对不对。 在那里,我看到一个人这样写道:Personaly I think this opus is sublime and have the baroque etherial deepness, and sadness, li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od and nature with us humanity in the middle trying to reach it with not much success。和我很共鸣。
个人分类: 音乐|3875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2奥大毕业音乐会协奏曲决赛印象
热度 1 harveyho 2012-5-12 17:05
2012奥大毕业音乐会协奏曲决赛印象
一年一度的奥大音乐学院协奏曲决赛一向是秋季毕业典礼的精华。 经过几轮预赛,参加决赛的三位青年才俊为音乐学院的佼佼者。 三位青年人可能执不同乐器,弹奏不同乐曲,伴奏为奥克兰青年乐团。 今年决赛者是三位女子,两位为韩裔。分别演奏钢琴,小提琴,及在协奏曲比赛中罕见的basson. 今年的曲目也较偏。 basson吹奏的是Weber’s Bassoon Concerto in F major,有莫扎特时代的味道。  Stella Kim演奏的 小提琴协奏曲则完全是浪漫派的色调,为法国人 Edouard Lalo’s Symphonie Espagnol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minor, Op.21。红衣者为Stella Kim获第二名。 青年钢琴家 Nayoung (Jane) Koo 钢琴协奏曲是圣桑 Saint-Saëns’s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Op.22,获得第一名。 音乐会在奥克兰Town Hall. 图为音乐会开始前乐队试音:
个人分类: 爱乐爱生活|6143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邮箱启用 126很不错
热度 3 yindazhong 2011-4-15 11:38
国际诈骗集团盗用了俺的邮箱,给俺狠狠地上了一课。不能再当书呆子了,终于下了决心,走出象牙塔,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科学的迷宫,来到现实社会,来到人间。好在俺的衰老-中医-灵感 交响曲已经接近了尾声,不管认可需要多久,笔者盖棺之时,可死而无憾了! 来到网上,没想到国内的网络,例如邮箱126.com 这么神通广大,这么好使。比 Hotmail 折腾几天还是不能确认俺的身份强得多了去了! 真是:洞中方数日,人间已千年! 把俺的新邮箱在此挂上一段时间,供亲朋好友改换收藏: dazhongyin002@126.com 特此并对各方朋友们的关怀帮助,再次表示全身心的、五体投地的感谢!!!
334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