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家建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温家宝:我还有几个月就归隐林泉 希望人们把我忘记
热度 3 lizhe3017 2012-11-22 14:26
温家宝20日晚上抵达泰国首都曼谷,展开对泰国正式访问。温家宝离开机场后,直接前往泰国中华总商会与泰国华侨华人代表会面,并发表讲话。 温家宝:同胞们,我对于这一次同华人、华侨的会见活动期待已久。心里感到特别的激动。我是从金边东亚峰会的会址直接坐飞机赶到华人的总部,到商会总部来的。我听说,中华侨商的总部有102年的历史,这个商会的历史其实就是我们华人、华侨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在这里,我要向全体的华人、华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我要代表祖国和人民向全世界的华人、华侨表示问候和敬意。 我想跟大家说,祖国强大——这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以年增9%的速度在发展,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乡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是全国人民奋斗的结果也凝聚着华人、华侨的心血。我们深深地懂得,一个国家要赢得在世界上的尊严,不仅要有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科技实力,而且要有民族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使祖国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家。而且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的自由和权利,让每一个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只有改革国家才能进步,只有开放国家才能富强。我们从实践中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我们要通过改革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差距,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要通过改革消除社会的消极腐败现象,提高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使中国能成为一个具有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的国家。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确立了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和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且选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对于中国新的领导集体抱有充分的信心。 同志们、同胞们,这是我最后一次在华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会见这么多的同胞。我想通过你们向全世界的华人、华侨表达我衷心的谢意。 我想对大家说,还有几个月我就要退休了,归隐林泉。我总觉得似乎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办好。但是,我心里常常默念屈原在《离骚》里的两句词。一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另一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两句的意思是,为了追求真理,即使我死九次也不后悔,为了自己的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得诚实和正直。我曾经说过,我为国家献身已经四十多年。我希望人们把我忘记——包括华人、华侨——把我忘记。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几千万华侨华人。 让大家久等了,我再次向大家表达谢意。 原文链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wenjiabaodyfh/content-3/detail_2012_11/21/19403617_0.shtml
128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东北大学《2013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说 明会圆
NEUDA 2012-11-13 23:13
11月13日下午14:30,由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东北大学博士生会协办的《2013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说明会在综合楼822如期举行。 此次说明会由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赵彩清主持。赵处长首先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背景、目的、意义及东北大学实施该项目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接着,负责研究生出国留学工作的东北大学研究生院教务科于彩虹老师从选派计划、申请条件、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对《2013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最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解读。 随后,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2009级博士研究生孙广彬以及材冶学院赴日本九州大学的2009级博士研究生刘风国,结合自身经历向与会人员分享参加2010年公派项目的过程和收获。 说明会结束后,三位主讲人就现场同学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集中地解答。 会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在场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出国留学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 东北大学博士生会
4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转基因到PX的一系列事件,它们究竟是什么问题?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10-29 22:04
最近宁波PX项目的问题,专家们科普了,专家说那个东西并没有多大毒性,民众们的恐慌没有必要。 说实话,无论是PX也好,转基因也好,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懂这些东西有什么危害,或者有没有危害。但当公共建设涉及到私人领域时,都要和当事人相商,这个道理很难懂吗?我在你家里建个工厂,然后告诉你这个工厂对人体没多大危害,你会怎么想?我偷偷摸摸把你家的粮食都转了基因了,你抗议我还嘲笑你不懂科学,这又是什么行为? 有人说我们应该支持国家建设,李承鹏有句话说的好,当前中国最好的国家建设就是:你(政府)有建的想法,我(民众)有不建的权力。无论你的理由是什么,“国家建设”还是“科学发展”这都不是强迫民众甚至欺骗民众的理由。 有位老师评论说这些问题不应该靠“街头政治”解决,确实,靠闹剧解决问题并不是长久之计,但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没有议会政治,议会无政治,街头必然多政治,这就是现代社会。专家也好领导也好,应该学会适应,也要学会以后该怎么做。傲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傲慢的行为还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个别专家千万不要让“科学发展”、“国家建设”毁在你们自己的手中,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怀疑个别专家是“高级黑”的缘故。转基因问题发展到今天,完全是“高级黑”们的责任。 简单概括一下转基因和PX等一系列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傲慢精英群体”遭遇到“觉醒民众”的交流问题,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应该记住,无论谁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只要这些知识的发明和民众有关,那么裁定权就在民众的手中。当一些人是专家的时候应该尊重民众的裁定权,仅此而已。
38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刘延东强调:营造创新氛围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whyhoo 2012-5-19 18:24
刘延东在2012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强调 ——加强科技普及 培育创新文化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19日在出席2012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时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群策群力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刘延东指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大幅度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切实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要着力解决关系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科技问题,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刘延东强调,开展科技普及、发展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持学术民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氛围。要广泛宣传我国科技发展伟大成就,激发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让“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普与教育、科技、文化等有机结合,发挥好科技活动周等科普平台的作用,更好地展示科技魅力、推动科技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中央有关部门、北京市负责人,首都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学生、企业职工和群众代表等1000余人在京参加了开幕式。据悉,科技活动周自2001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1届,直接参与人数超过6亿人次。本届活动周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重点内容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科技与生活同行”。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5/19/content_2141012.htm
个人分类: 科学|1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腐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热度 2 tarimriver 2012-5-15 12:23
腐败是影响国家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影响党的形象的痼疾。根据国家预防腐败局提供的数据,改革开封30年来,共有420多万腐败分子受到惩处,近百名部级以上官员因腐败而丢官入狱,人民群众对预防腐败工作的满意度达到72.7%.您看呢?您是属于这72.7%,还是27.3%?
2227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2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人员名单(第一批)
热度 1 liwenjunao 2012-5-12 14:19
2012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人员名单(第一批) http://rrurl.cn/aTUB5O http://www.csc.edu.cn/uploads/gsp2012.htm 重点大学,科院还是很有优势的。。。。。 相对来说,各省教育厅就有点可怜了,山西,四川,贵州,新疆,辽宁,云南,甘肃。。。。 看来想要出国深造,还是得往重点大学挤啊。。。。。
586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黄杰:国家建设模式的类型和中国的选择
whyhoo 2012-4-23 23: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现代化理论、多元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等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以主张“国家中心论”而著称的“回归国家学派”在西方学术界兴起和不断壮大①。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国家建设为核心主题的国家理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该研究领域中,国家建设的模式问题由于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意义而备受学界的关注和青睐。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概括出国家建设模式的一般类型:阶级建设国家模式、军队建设国家模式和政党建设国家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对20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建设模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并对政党建设国家模式的内在逻辑和转型等问题进行尝试性的回答。    一、国家建设模式的类型:三种模式涵义及其比较   在讨论国家建设模式之前,有必要对现代意义上国家和国家建设的涵义进行界定。韦伯曾指出: “国家是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本区域之内——这个‘区域’属于特征之一——要求(卓有成效地)自己垄断合法的有形的暴力。”②吉登斯认为,“民族-国家存在于由其他民族-国家所组成的联合体之中,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国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③。而查尔斯·蒂利则明确指出:“国家是这样一个组织,它占据着明确的疆域、并且控制着疆域上的人口,从同一疆域上的其他组织中分化出来,它是自主的、中央集权的、结构分化的组织。”④由此可见,同传统国家相比而言,现代国家具有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主权国家和国际社会成员等多重身份属性。综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从推动国家建设的支撑性力量或主导性因素的角度将上述多元化的道路概括为下列三种类型。   (一)阶级建设国家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在传统国家中存在、孕育或萌生出来的社会阶级力量对现代国家建设具有根本性意义。正是在这些社会阶级力量的主导、积极推动和互动作用下,传统国家通过不同道路和方式实现了现代性的转型,最终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换言之,该模式强调内生于传统社会中的原有阶级或新阶级是国家建设的支撑性力量,原有阶级力量和新阶级之间的此消彼长和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实际上就是传统国家不断解体或转型的历史过程。从本质上讲,这种模式属于“社会中心论”的理论范式,它认为社会中的各种新旧阶级、阶层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形成的一定的阶级结构,对建构现代国家的组织、价值和制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是由巴林顿·摩尔在《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在该书中,摩尔认为在17-20世纪之间,由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演变过程中,不同国家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并分别走上了三条不同的道路:英美的自由民主道路、德日的法西斯道路和俄中的农民革命道路。他认为仅仅用工业化的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些国家所发生的政治变化,解释现代化和国家建设的关键在于不同国家内部的阶级关系及其相应的阶级结构。“在两大文明形态起承转合的历史关节点上,分崩离析的传统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大量阶级因子,会对未来历史的造型发生强烈影响。”⑤也就是说,土地贵族、农民阶级和城市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组合模式的变化和转换,直接决定了社会变革的路径以及对现代国家建设道路的最终选择。一般认为,该模式适用于一些社会内部新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和具有很多互动的早发现代化的国家。   以英国为例,摩尔认为它的现代国家建设道路是通过所谓的资产阶级革命来开辟的。“这类革命的关键特征,是兴起了一个有着独立经济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摧毁了来自既往的对于民主资本主义的种种阻碍。”⑥他认为,虽然城市中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为革命提供了主要动力,但是商业资产阶级所找到的盟友和遭遇的敌手对现代国家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最终,在以商人阶级为代表的社会阶级力量的主导下,英国的资本家们“消除了内部阻碍贸易的障碍,确立了统一的法律制度,以及现代货币制度和其它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政治秩序开始合理化,现代型国家在不长的时间里诞生了”⑦。因此,摩尔所谓的“从暴力革命到渐进主义”的英国道路最终建构起了一个现代自由民主国家,成为后来其他后发国家推动现代国家建设所借鉴、模仿的成功榜样。   (二)军队建设国家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后发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传统国家或专制国家在军队领袖或军官集团的领导下,最终建设起来一个军人政权或者由军人政权转型为民主的现代国家。“毫无疑问,军队是国家组织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第三世界,军事权力这样一种‘令人生畏的冷酷的力量’,其无言的存在与‘发言’的存在始终制约着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⑧这实际上指明了军队或军事力量同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认真对待军队力量和军人集团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许多第三世界的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单而言,本文的“军队建设国家模式”强调的就是作为一种高度组织化力量的军队全面介入到国家政治生活中,用武力或以武力为后盾控制既有国家政权、以军人来统治和管理国家与社会。它既可能形成一种长期持续的军人政权格局,也可能是在短暂的军人政权统治后还政于民,逐渐成为一个现代民主国家。无论如何,这种模式认为:相对于其他力量而言,军队或军人集团在缔造一个新国家、保障秩序和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进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正如亨廷顿所言,“军事制度和军人政治化的程度,是国内政治组织脆弱和文职政治领袖无力处理国家所面临的基本政策问题的一个函数”⑨。   从某种意义上讲,军队建设国家是在一种组织资源匮乏、国家治理相对失效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应对措施,军队力量对国家和人民所特有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暴力资源的有效控制都使得这种应对措施可以成为现实。尽管军队不是常态化的主导或支撑国家建设的力量,但在某些特别时期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力量。在观察第三世界的国家建设历程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许多传统国家的转型情况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军队建国模式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解释力度。   (三)政党建设国家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作为一种轴心力量和现代国家基本要素的政党对国家建设具有直接决定性意义和作用。“从国家与社会组织来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有一个支撑的力量存在……缺乏了基本支撑力,任何社会都无法实现自我转换,其结果只能是自行崩溃。”⑩这一逻辑对于一个传统国家转型为现代国家而言同样如此。在政党建设国家(简称党建国家)模式中,政党先于现代国家而存在,在面对传统国家的严重治理困境或总体性危机时,政党可以凭借其高度组织化的力量取代传统社会的官僚制,通过其强大的组织网络去动员整个社会,建设一个以政党为轴心的现代国家。   必须看到,党建国家模式中建立的国家虽然具备了集权化、渗透性、组织性等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但由于政党在国家大厦中的轴心地位及其对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资源的过度垄断,导致这国家本质上是一个政党国家。这种国家建设模式的逻辑是:党在国先、以党建国、国家政党化、以党治国、党国同构、党国一体。因而在其运行过程中就面临着政党全能化和国家制度僵化、精英治理和政治制度化的冲突等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使政党国家进一步的转型面临诸多障碍。   可以说,该模式主要适用于20世纪以来的后发展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例,布尔什维克党采用“党的干部委任制、政委制、对口管理制,把军队、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了比俄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强大的国家组织体系即政党—国家体制,从而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国家行政组织”(11)。由此可见,正是一个具有高度整合和动员能力的列宁主义政党的出现,使得风雨飘摇中的沙皇俄国被有效地重新组织了起来,俄国也最终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现代工业国家。在这一国家制度转型的过程中,政党无疑是轴心力量,它为沙皇俄国转型为一个现代政党国家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效的意识形态和具有高度整合能力的组织网络。可以说,没有一个坚强有效的政党(特别是列宁主义政党),一个具有现代性取向和特征的国家就难以被缔造出来。这是我们分析政党建设国家模式时必须注意到的基本事实。   (四)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厘清三种国家建设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一方面,这三种模式最明显、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推动国家建设的主导力量不同,主导力量的不同导致最终建设的国家形态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在阶级建国模式中,不论是资产阶级(如英国)还是官僚阶级(如德国),它们都是这些社会中的主导性阶级力量,掌握着广泛的经济和政治资源,而且具有推动现代国家建设的强烈意愿和能力。在军队建国模式中,军人集团在传统国家秩序混乱、治理失效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承担起建设新国家和新秩序的时代任务。在政党建国模式中,政党无疑是居于轴心地位的政治主体,政党凭借其在价值、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强势力量,将传统国家改造为政党国家,也具备了许多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每一种模式在具有某些共性的同时,都蕴含着自身独特的政治逻辑。阶级建国模式的内在逻辑就是:在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中各种新旧阶级力量之间的互动和一定的阶级结构会对国家建设产生决定性意义。这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阶级成长和阶级结构变迁同现代国家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军队建设国家模式本质上是发展中国家对特殊的国家发展道路的一种体制性选择,这就意味着“军人政权的成因与特征不应或者说主要不应从军队内部的结构规则来寻找,而应从军人政权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寻找”(12)。而政党建设国家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在一些平铺化的社会面临崩溃和转型危机情境下的必然选择,政党因其特有的组织、动员和整合能力以及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而承担起了推动国家转型的历史使命。   可以看到,这三种模式是在对世界众多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因而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一定的适用性。当然,每一种模式因其自身的特殊逻辑而分别适用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政治情境下的国家。例如,阶级建国模式在一个新兴阶级力量薄弱、平铺化和缺乏轴心力量的社会往往是不适用的;军队建国模式在一个阶级力量发展比较成熟和社会结构比较分化的社会也是难以实行的;政党建国模式在缺乏集权统治和强大政党领导的社会也是无法想象的。不过,笔者也承认,这三种模式并不能解释国家建设所有可能的情况,肯定还有其它模式如通过宗教力量建国的情况。本文提出的三种模式只是在具有典型意义和相对普遍有效解释性的情况下才具有模式的价值。   另外,阶级、军队和政党这三种力量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对三种模式的界定主要考虑的是居主导性地位和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力量。事实上,任何国家的形成过程都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实际上涉及到“历史合力论”的命题。恩格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13) 以中国共产党建设现代国家为例,“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种说法本身就表明了军队、政党和国家之间存在的密切而直接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是在依靠军队力量和军事斗争的基础上最终建立起新中国的。回顾历史,三湾改编中的“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掌握士兵群众的重大问题;古田会议则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制度和措施。这就是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就表明了政党牢牢控制着军队,是政党力量而非军队是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轴心力量。因此,我们说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国家建设模式是党建国家模式而非军队建国模式。    二、中国国家建设模式的选择及其内在逻辑   任何一个有历史的社会,其走向现代国家都不能脱离其自身特殊的历史和国情,这对于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来说更是如此。“历史虽然不能完全决定这些国家的现在与未来,但其深层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种影响往往直接作用于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结构:精神结构、生活结构和治理结构……在任何社会,政治都会对社会发展起作用;但在不同的社会,由于其基础结构不同,这种作用的程度和方式也就不同,因而,也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社会建设现代国家的基础与逻辑。在中国,这种影响是比较明显的。”(14)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从帝国体系迈向现代国家的历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和逻辑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阶级建设国家存在的先天缺陷   帝制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下的平铺化社会,在这样的文明成长的环境下,国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及其构成的主体官僚士绅的统治与治理是一个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统治与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帝国的分合。近代中国面对现代化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传统的官僚精英主导的帝国体系无法超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巨大鸿沟,实现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而成为一个全面涣散的原子化社会。结果,在孙中山等革命精英的积极推动下,辛亥革命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体系,开启了以民主共和为取向的建设现代国家之路。可以说,中国最终迈向现代国家是以传统的帝国体系的全面崩溃为历史前提的。   由于传统中国社会是在帝国体系下被政治整合为一个整体的,社会自身缺乏强大的阶级、自组织力量和机制来实现自身的整体整合。因而,这样的社会的组织、运行和有效发展依然对国家、政府和政治精英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传统官僚帝国崩溃以后,新的国家形态难以有效建立起来。所以,“要想在帝国体系的废墟上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形成能够担负起这样的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体力量”(15)。   然而,中国传统社会虽然是一个以士农工商为主体的四民社会,但却是一个平铺化、无阶级的社会。钱穆曾指出:“这一种社会之最大缺点,则在平铺散漫,无组织,无力量。既无世袭贵族,又无工商大资本大企业出现,全社会比较能往平等之路前进。”(16) 梁漱溟认为,“可以说,秦汉以来之中国,单纯从经济上看,其农工生产都不会演绎出对立之阶级来。所可虑者,仍在政治势力之影响于土地分配”(17)。这就告诉我们,帝国体系下的社会由于缺乏主导性阶级力量的支撑,也缺乏推动整个社会朝着以民主共和为取向的现代国家转型的阶级结构,因而就必然失去了自我转型的阶级基础和政治能力。“随着王朝的衰落,共同的政治中心和晚期帝国有限的稳定让位于现代斗争形式和阶级冲突。”(18) 在面临西方冲击和内部矛盾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总体性危机,曾经强大无比的帝国体系难以实现有效的转型而走向崩溃就是历史的必然。所以说,传统社会阶级力量的先天缺陷,决定了中国社会采用阶级建设国家模式是行不通的。   (二)军队建设国家的歧路和失败   在阶级建设国家存在先天缺陷的背景下进行现代国家建设,首先建设的就是国家权力核心,以便树立起一个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转型的政治权威和轴心力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最后的政权却落入了北洋军阀袁世凯等人手中。袁世凯死后,由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来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路军阀以省割据导致分裂。据陈志让研究,北洋和南方军阀变成军阀的过程是在义和团之后,中央势力渐趋微弱,地方势力抬头,到清室退位、民国成立时期。由于存在派系的分裂和地区的分裂,这个新兴的军—绅政权不能够统一中国。所以,他认为,“中国近代军阀的军队不是现代国家的军队,军—绅政权也不是现代国家应有的政权”(19)。   事实上,在孙中山进行北伐和蒋介石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基于政治合法性价值的行为考量,“普遍地赞成国家统一,使所有军阀的合法性产生了危机,他们陷入了既希望保持其政治独立性,又无法否认国家统一原则的矛盾之中”(20)。虽然最终蒋介石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由于其偏离了孙中山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国家建设道路,过分强调以军队为中心建设国家的重要性,使得国民党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强大、统一和有整合力的政党,可以说是走上了一条歧路。王奇生在对1931年以后国民党党治结构的研究中提出:“全代会、中常会和中政会之所以变得无足轻重,人数太多只是一个表面因素,实则党权已为其他力量所侵夺取代。而侵夺党权的力量,不外乎军权与政权,其中主要是军权。”“国民党党治体制的法理序列依然是党→政→军,而实际序列却是军→政→党;名义上是以党统政,以党统军,实际上是以军统政,以军控党。”(21)易劳逸也认为:“军队是国民党政权的主要支柱。这一政权的政治机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既没有建立坚实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创造出强有力的自主性……在整个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它们一直被军队的领导和政策需求所笼罩。”(22) 这就说明了军队在当时建设国家的进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事实上,军队在国家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同蒋介石重军轻党、过分迷恋军权的军治理念是有直接关系的。重军轻党在很大程度上分散甚至取代了他对党治和党机器组织建设的关注。这就会导致政党完全沦为军政的附庸、将整个国家推向政治军事化和社会军事化。这样也导致国民党在群众基础、党义和政治纲领以及组织和动员能力等方面都出现严重的问题,使得国民党政权的支撑力量不是党员和党机器,而是军人和武力;看似独裁强大的国民党最终只是一个“弱势独裁政党”。与此同时,国民党本身是一个弱意识形态的政党,它在让军队服从党的意识形态和依靠军队将领的意识形态认同去控制军队方面(23)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同共产党相比,那更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国民党内部存在的派系斗争、贪污腐败和纪律废弛也严重影响到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就使得军队难以有效履行领导和推动中国国家建设的历史任务,军队建设国家模式在中国也必然是没有真正出路的。   (三)政党建设国家的最终成功及其内在逻辑   正如前文所述,帝国体系由于缺乏支撑性的阶级力量而走向崩溃,这就使得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国家依然面临着中心指导力量缺失的关键性问题。孙中山等革命先驱建立起了精英型政党——国民党和革命性军队,并以政党和军队等核心力量为主导,试图走一条“军政、训政和宪政”的现代国家建设之路。孙中山曾指出:“现尚有一事可为我们模范,即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我们现在并无国可治,只可说以党建国。待国建好,再去治他”,“其实我们现在何尝有国?应该先由党造出一个国来,以后再去爱之”,“党有力量,可以建国。”(24)客观而言,孙中山先生构想的党建国家方案是很有远见的,也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在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在蒋介石领导下过分推行以军统政、以军控党,使得国民党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统一的政党。此外,国民党本身存在缺乏有效整合和渗透社会的能力等诸多致命问题,因而也就难以承担建设现代国家的使命和有效解决近代中国以来面临的主权、政权和民族危机。所以,孙中山开创的这条现代国家建设之路走上歧路,遭受多次严重挫折,并最终以失败告终就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   我们认为:现代中国的国家建设最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的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最后由政党而非阶级和军队来完成的,这体现为党在国先、以党建国的特殊历史道路。通过强大的政党力量主导国家建设,然后以国家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成长,实现朝着现代文明的整体结构性的转型,这是中国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所在。汤森等人曾指出:“1911年的辛亥革命留下的遗产是一个完全不可信任的政治传统,它并未给它的继任者提供指导原则,而是导致了促使国家进一步分裂的政治真空……然而,真正的权力和权威需要能对国家危机做出可靠反应的精英集团……在需要新的领导和政策的情势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威信与他们的竞争者一样好,最终还更好。中国共产党……它是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一个代表者,并且是它未来的一个主宰者。”(25)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全面开始现代国家建设的努力,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历史也由此开启。在这个历程中,国民党以党建国、以军建国的努力都最终失败了,而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他们“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以社会主义为取向的现代国家建设和发展历程,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国家成长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也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内在逻辑”(26)。邹谠也曾指出:“20世纪中国政治的一个特征,就是政党及其领袖的决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在一个更长的时期中,比其他国家更直接、更重大、更显而易见。”(27)这实际上强调了政党及其精英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突出重要性和特殊价值所在。   相对于阶级建国和军队建国模式而言,政党建国模式的优势是明显的。对于处于后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强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由于能够同时满足现代国家建设中“经济与社会对国家权威的需求”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之后对国家民主的需求”(28),从而最终承担起了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使命;共产党精英集团由于其在政党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也必然就是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核心力量。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仅是一种意识话语和政治宣示,还是中国民族国家建设和制度变迁历程的真实写照”(29)。这实际上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内在逻辑的关键所在。    三、政党国家转型和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深化   可以说,在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政党建设国家模式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境、社会结构和政治精英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模式也是对长期以来占据西方主导地位的阶级建国和军队建国模式的一种超越和发展。该模式下形成的国家形态是典型的政党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对国家建设模式进行类型划分并用它来分析和解释中国国家建设的情况,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无疑,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本来应该实现向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双重转型和均衡协调发展的目标。然而由于革命战争的内在逻辑和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特殊处境,中国的国家建设“不同于原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直接以民族作为国家建构的基础,它是由组织严密的政党作为国家建构的基础。因此,古典的国家形态转变的结果不是从文化—国家到民族—国家,而是从文化-国家转变为政党—国家。设定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现代国家的规范形态,那么政党—国家(party-state)就是现代国家的变异形态”(30)。政党—国家在一定时期具有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也必须看到它的内在逻辑是把政党变成国家,把国家变成无所不包的‘党国体制’,既泯灭了政党的原始机制——政党的功能高度行政化,政党偏离了政党的角色,又消泯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国家全面扩张最终吞噬了社会,反过来抽调了国家建设的物质和政治基础,导致国家政权建设的全面困境”(31)。显然,这样的政党国家形态是难以长期维系下去的,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市场化、社会利益分化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政党国家面临的困境和矛盾就更加突出,这些方面集中到一起,都客观上要求政党国家进行适应性的转型。   有学者指出:“党治国家的本质就是党建设现代国家,其使命有两个:一是全面建立现代国家制度;二是全面培育现代国家的公民。有制度、有公民,现代国家体系才有了确立的基础和运行的条件。”(32) 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当代中国政党国家的转型,就是要求政党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实现上述两个基本使命。虽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政党主导国家建设是必然的选择,但是这种政党主导并不是最终目的。政党主导的目的是最终建设起一个具有现代民主取向的现代国家体系,要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制度化发展。面对全球化条件下新的执政环境,中国共产党积极地从意识形态和组织两大维度进行“政党重建”,以保障执政地位和具备推动国家建设的能力。它主要从阶级斗争到阶层合作、从全能到法治、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内定任命到党内民主等方式进行着自身的适应性调整,从而开启了“政党国家的内部转型”(33)。显然,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动向。   客观而言,这一“政党重建”和“内部转型”的努力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成果,但离党建设现代国家两大使命的要求还比较远: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国家制度依然不够完善,特别是按照民主法治原则将执政党纳入到现代公共政治生活和制度体系中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在强大的执政党一党领导和后全能主义体制下,具有现代意义的公民和公民社会的成长依然比较孱弱。这就必然导致中国现代国家体系确立的基础和运行的条件非常薄弱。这就表明推动政党国家进一步转型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如果政党国家推行的一些改革和转型措施仅仅是为了维持统治集团自身的生存,而不是进行积极主动的制度转型,那么它就不能有效地化解社会内部深刻的危机和外部的挑战,就必然会沦为“陷入困境的转型”(34)。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因此,从当代中国的政治逻辑出发,执政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在价值、组织和制度等方面作出不断的适应性调整和积极的转型努力,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才能具有真正持续有效的轴心力量去支撑。这样的话,中国国家建设也才能真正地持续走向深化,并在调适和转型进程中最终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双重任务和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三种国家建设模式的观点是笔者在吾师林尚立教授为博士生开设的《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课程上听到的,笔者表示认同并深受启发。本文内容就是在对其观点展开和进一步阐发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   ①参见 彼得·埃文斯等编《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②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1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 《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7页。   ④Charles Tilly ed,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p. 70.   ⑤⑥⑦ 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译者前言,第2页。   ⑧陈明明:《所有的子弹都有归宿:发展中国家军人政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⑨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页。   ⑩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11)杨光斌:《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社会科学价值》,《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6月夏季卷,总第27期。   (12)陈明明:《所有的子弹都有归宿:发展中国家军人政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14)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5)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16)钱穆:《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2页。   (1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18) 魏斐德: 《中华帝制的衰落》,邓军译,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40页。   (19)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20) 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   (21)王奇生: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170页。   (22) 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王建朗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23)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251页。   (24)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上),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92-393页。   (25) 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26)林尚立:《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27)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28)参见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5页。   (29)杨光斌:《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社会科学价值》,《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6月夏季卷,总第27期。   (30)任剑涛:《政党、民族与国家——中国现代政党—国家形态的历史—理论分析》,《学海》2010年第4期。   (31)陈明明主编:《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复旦政治学评论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32)林尚立等: 《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33)参见David Shambaugh, China’s Communist Party: Atrophy and Adaptation,Washington,D. C. and Berkeley,CA: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叶麒麟《政党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适应性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 期。   (34)Minxin Pei,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z/yjzy/201204/t20120423_153142.htm
个人分类: 政治|2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自己真是真、善、美的化身吗?
热度 6 周可真 2012-4-12 10:10
中国还是要靠每个中国人自己去建设。国家建设得好与不好,不是跟自己毫无关系。不是国家建设成功了,其功劳都是自己的;失败了,其罪过都是别人的。 每个国民都有责任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因此也有责任去反思自己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总结这些经验与教训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人人如此,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把自己只当作一个局外人,仿佛自己是一个从未参与中国内部事务的外客,而对中国作旁观性评论,把中国的坏事错事统统归咎于某些特殊的人或人群,仿佛其他人或人群从来是只做好事对事抑或从未做过任何事。如果国人都持这种态度,这个国家只会越变越坏。 中国之所以到今天还是这样似乎让人人都不满和怨恨,这是不是跟咱们国家有太多的自以为是的人有关?他们总觉得自己问心无愧,总觉得自己是真有良心者,永远是和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甚至是真、善、美的化身,而中国的坏事错事全都是那些丧尽天良的人干的,这些人永远是和伪、恶、丑联系在一起,甚至是伪、恶、丑的化身。 我们真应该认真反省一下:我自己真是真、善、美的化身吗?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302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如果中青年有好的投资渠道政府将破产
热度 1 wangchenglin 2012-2-7 21:27
早晨来办公室的路上遇到一个和我一样起早贪黑创造生产力的“有志”加班青年,我们一路讨论的话题是:我们现在手头的钱只能存银行贬值是最靠谱的,贬值还靠谱啥道理嘛,为啥? 近几年全球经济不好,政府英明决断,大搞基建,拉动内需,提高就业,其结果是债台高筑。经济不好,企业税收减少,政府拿啥还债呢。不能让特有钱的人放血,也不能让领导们勒紧裤腰带缩减政府开支,那只能让有点积蓄的中产阶级存款,然后让通胀持续,慢慢让存款毛掉,支持国家建设。怎样才能让中产阶级存款呢? 很简单,让你拿钱买啥都比存款亏。于是乎:打压楼市,主要打压买房的人而不是有房的人,不让你买,不就存款啦;疲软股市,让特有钱的人IPO,美其名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这样股市不就没法涨了,不涨不就不买啦,存款呗;黄金疯涨,再说黄金的价格美国人说了算,谁敢买,只好存款啦。 有人说我就是不存款,把钱消费掉,其实这也是刺激经济,拉动内需啊。再说所谓中产阶级,大都是中青年中的精英,他们的收入是消费不完的,都有一定的积蓄。 时代的坑,你必须快乐着往下跳。
19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2012年公派外语水平要求的补充说明
liuhaitao123 2011-12-27 23:59
根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选派办法(2012年)》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选派办法(2012年)》有关外语水平要求的规定,结合有关留学目的国、专业的实际要求,制定本补充说明。 一、如 拟留学单位 对申请人的外语水平有明确要求,须达到拟留学单位的外语水平要求; 二、如 拟留学单位 对申请人的外语水平没有明确要求,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一)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专业语种应与留学目的国使用语种一致)。 (二)近十年内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或连续工作一年(含)以上。 (三)参加相应语种“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并达到合格标准。 (四)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以下简称培训部)参加相关语种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英语为高级班,其他语种为中级班)。 (五)参加雅思(学术类)、托福、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以下标准: 雅思6.5分,托福95分,德、法、意、西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日语达到二级(N2),韩语达到TOPIK4级。 (六)对拟赴非通用语种(英语以外)国家留学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 1.如工作语言为英语,英语达到合格标准;同时,须在培训部参加留学对象国语言培训达到初级班水平或自行参加第(三)、(五)条规定的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 2.如工作语言为俄语、日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达到培训部初级班水平(赴国外后还须进行一段时间语言学习),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达到培训部中级班水平(赴国外后直接进行专业学习),或自行参加 (三)、(五)条规定的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 3.如工作语言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韩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均达到培训部中级班水平或自行参加第(三)、(五)条规定的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 对2012年的申请人,如3月1日前英语达标但拟留学对象国语言水平暂未达到上述要求,仍可申请;如被录取,派出前须通过参加培训或考试达到上述合格标准。 三、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研究制定了2012年寒假期间的英语及相关语种培训方案(见附件),各推选单位和申请人可根据实际需要,本着自愿选择的原则,与相关培训部联系培训事宜。 四、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参加培训的有关费用负担办法: (一)参加英语培训的学费由学生本人或所在单位自理。 (二)参加非通用语种(英语以外)的培训,最终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录取学生的学费由教育部负担,未被录取学生的学费由学生本人或所在单位自理。 (三)培训期间的食、宿、交通等费用由学生本人或所在单位自理。 附件: 1. 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2012年寒假期间外语培训安排、联系方式 2. 申请赴俄罗斯留学人员外语水平要求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秘 书 处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2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萌超雷超闹剧院士砖家语录
冯用军 2011-12-14 11:54
烟草怨士 魏复盛院士 回应烟草院士质疑:研究对控烟作用大 (代表烟草利益集团?) 附录: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 魏复盛 ,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参与2011年新增院士评审。据媒体报道,魏复盛投票支持谢剑平,认为“降焦减害”研究对控烟作用很大,烟草作为“税收大户”,也对国家建设有重要作用,国家需要烟草业。 中国工程院新科院士谢剑平 提出“减害大于降焦”的新理论,研制“神农萃取液”,认为加入中药以降低烟气的毒性,吸烟不一定有害健康。 反驳: 此番言论在网上广泛传播后,遭各方炮轰。国家控烟办研究员杨杰认为,只有三种解释:“或无知,或受到误导和欺骗,或代表烟草利益集体”。 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委会副主委吴宜群质疑,“与税收相比,吸烟和二手烟导致的疾病、残疾和死亡孰轻孰重?”她希望院士能重温总理的话——“我们不能牺牲人民的健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铁道怨士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 的话称:“经过调查和实验,动车信号技术和设备可以说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人员和管理的问题。” (代表铁道利益集团?) 食品怨士 陈君实,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2011年1月份,陈君石院士做客搜狐健康,针对记者提出“如果满分是100分,您给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打多少分?”问题,答:80分; 不管理论上还是实际上,地沟油上餐桌都是不可能的;目前,我国逐年提高的食品抽查合格率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说明,其实咱们吃得还不错;监管最大难题就是不听话;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现在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发达国家是不需要这样强度的监管,而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资源来加强监管。(代表餐饮利益集团?) 准院士段振豪:院士养小三二奶有问题么? 汽车砖家 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组长、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王炜教授:“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 汽车 造成的,而是由 自行车 造成的。 自行车 的污染比 汽车 更大”。(代表汽车利益集团?) 以上言论都是伪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反法律的、反人类的。 附——20世纪以来中国砖家叫兽十大闹剧 1、专家说 自行车 比 汽车 污染更大!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 汽车 造成的,而是由 自行车 造成的。 自行车 的污染比 汽车 更大”。这是国内某知名大学交通学院院长2003年发布的研究成果。 2005年,一些媒体忽然发现,这项研究是由一家汽车厂商赞助的。由此可知某些学者的学术道德水平怎样了!宁为金钱献身,绝不为学术卖命;只为富豪们服 务,不为百姓服务,这就是当代某些不入流学者专家的座佑铭。 背景:今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说,“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而在其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两人。 有经济学家说,“经济学家天然就是为利益集代言的”。事实上,不只是经济学家,任何人——学者或是卖茶叶蛋的——都有权利为任何合法的利益集团代言。但 是,在此之前,请务必做到两点:其一,不要拿着全体纳税人的钱为利益集团代言;其二,请撕下“公允中立”这块招眼的花布。 2、医生宣判死亡的母亲被女儿哭活 据燕赵 都市 报消息,“12月23日中午12时许,饶阳县一村民孙某遭遇车祸,在实施抢救后被医生确认死亡并送进了医院太平间。下午1时许,孙某的女儿得知消息后赶到医院太平间,伏在母亲的身上大哭,谁知这一哭,孙某却又重新睁开了眼睛。” 是死亡的认定标准有问题,还是医德沦丧?如果她的女儿不去探望其母,岂不大练活人了? 3、活人被送到殡仪馆 涉及医院的闹剧还有一例。10月24日,尤国英因突发脑溢血栽倒在地,被紧急送进台州医院路桥分院。27日,因为没钱,其家人被迫提出放弃治疗,走投 无路的家人决定把尤国英送往台州市殡仪馆等死。救护车司机让病人家属写了一张要求送殡仪馆的字条。就这样,还未死亡的尤国英被直接送进了殡仪馆。 微薄的收入,高昂的医药费让尤国英的亲人面对拯救生命有心无力,这是一家的悲剧,还是整个弱势阶层的宿命? 4、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令人震惊 哈尔滨市的翁文辉老人住院67天,住院费将近140万元,平均每天花 去2万多元,药物费400余万元。但是花了500多万元后,老人在住院67天后还是离开了人世。医疗部门不再是穷人的杀手,没钱的活人可以被送进殡仪馆,有钱人也只能天价死亡,同赴黄泉。中国医疗体制的黑洞让所有人望而生畏。 这是闹剧还是悲剧?这是欺世盗财还是公然抢劫?这是医院还是赌场?这是一个医院的耻辱还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5、 警察 上演无间道 因停车等红灯与 北京 来晋旅游的民警李忠义发生摩擦,太原民警刘立民便纠集一帮社会闲散人员,将 北京 警察 “教训”了一顿,导致其抢救无效死亡。 当事人双方单位都称自己的 警察 是好警察,于是网上就出现了“好警察打死好警察”之说。倘若真的如此,那么普通警察给人什么样的联想呢? 6、摘三分月亮献给情人 “只要花费298元人民币就能在月球上购买1英亩(合6亩)土地。”这是朝阳区安贞桥的深房大厦一家名叫“月球大使馆”的公司的广告词,他们专门卖月 球等星球的土地。古人曾经梦想摘一两星星二两月亮,以为不能。现代人的想象力是古人所不及的,298元一英亩,包你满意。这种意淫的快乐是本年度最荒唐的 闹剧。若以法 炮 制,还可以成立中国 古代 四大美人婚介所,把贵妃她们嫁给30世纪的俊男们。 7、卖身救母 卖身救母现身网络,众人震惊。重庆女大学生陈易打的是卖身救母的旗号,赌的是网友们的善良。结果她没有真的把自己卖掉,却把所有捐款人的良知出卖了。 这一事件的意义不是陈易能否真的兑现卖身救母的承诺,而是她的诚信出了问题。如此明了的是非之分却有许多人分辨不清仍在为陈易呜不平,难道说一些人失去了 生活中基本的判断力? 8、南极为什么没有熊 这是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的一道题。有网友如此答:创利税不到200万元,落不了户。 如果让我答我会说北极是它亲爱的家。我不知什么样的专家能出此愚蠢之题?这样的题如果能考出公务员的素质和水平的话,就不用每年劳民伤财地举办全国性的公务员招考了,直接到央视的开心词典去录取就行。 9、中国教育改革成功 12月23日消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并回答了大家关心的众多问题。其中对于“中国的教育失败,改革会不会越改越差”的说法,王旭明不赞同:“我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失败的。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成功的。” 好一个教育的官员!我不得不佩服你的勇气。如果如你所言,中国还有必要从明年起落实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吗?百姓还能抱怨上学难吗? 10、赃款济贫 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根据《宪法》,受贿罪被判到这个地步已经是轻上加轻,但即便如此,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余斌仍旧难以认同,志在“平冤昭雪”。原因是他将受贿款用于扶贫,用的是赃款,但干的是好事。贪污腐败的确罪有应得,但对于受贿济贫能否网开一面呢? 有许多网友认为这样的官员应该算作清官了,不应该判刑。还有人说,单从赃款济贫这一条,就不该判刑。可是法律向理不向情,20多万与几百万相比虽少,那也是违法所得,应该受到惩处的。但是我还是对这样的贪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这是一个亦悲亦喜的闹剧。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学校2012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初录人员名
liuhaitao123 2011-11-18 23:25
http://oie.nwsuaf.edu.cn/article.php?no=922 我雅思没达到6.5分,空有TUM的邀请函也不行啊,继续努力,拿下雅思
1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说明会圆满结束
NEUDA 2011-11-16 21:42
11 月 14 日 下午 14:30 ,由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东北大学博士生会协办的《 2012 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究生项目》说明会在主楼 822 如期举行。 此次说明会由研究生培养处处长王明波主持。王处长首先对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背景、目的、意义及东北大学实施该项目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接着,负责研究生出国留学工作的于彩虹老师从选派计划、申请条件、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对《 2012 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最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解读。 随后,刚刚归国的材冶学院 2009 级博士研究生刘风国同学结合自身经历向与会人员分享了参加 2010 年公派项目的过程和收获。 说明会结束后,三位主讲人还就之前博士生会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和现场同学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集中地解答。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在场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出国留学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撰稿 张娇娇) 刘风国在为同学们讲解日本概况 刘风国同学在耐心的为同学们讲解具体的手续流程 在座广大的博士生研究生同学们 此次说明会由研究生培养处处长王明波主持 研究生出国留学工作处的于彩虹老师细致的为同学们解答各种问题
4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申请经验介绍
热度 1 NEUDA 2011-11-14 22:09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申请经验介绍 材冶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刘风国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欢迎广大同学和朋友们点击下载 公派经验介绍—刘凤国.ppt
38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敬请关注:《2012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说明会
NEUDA 2011-11-11 20:04
本次活动将由东北大学研究生院领导、项目负责老师及留学归国人员与研究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国家公派留学的政策和最新相关信息!如果您对留学情有独钟,如果您对留学犹豫彷徨,如果您对留学满腹疑问,您可以现场对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提问;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你可曾心怀留学之梦而不得门路? 你可曾因此徘徊迷茫而无计可施? 你是否有毅力开始留学申请长跑? 你是否想了解最新公派出国留学政策? 敬请关注:《2012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说明会 活动时间: 2011 年 11 月 14 日(周一) 下午 14 : 30 活动地点:综合楼 822 主办:东北大学研究生院 协办:东北大学博士生会
3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三十八:历史功过森工局
蒋高明 2011-9-18 23:52
蒋高明 一手端着一个饭盒,饭盒里装的是树种,另一手拿着根尖头小木棍,将小木棍在地上一点,然后再撒上几粒种子。这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干部在野外工作的真 实写照。然而,中国人大力植树造林在大规模砍伐森林之后,是一种补救措施,在这之前中国境内森林经历了“大洗劫”。以下素材部分采用科学时报记者王莉萍采访文章《中国 植树造林半世纪曲折路》,文章于2007年8月27日发表在科学时报。 在上世纪50年代一次全国林业会议上,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的李范伍在作报告时说:“我们现在这种做法,就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破坏森林。”他一句话道 出其后20多年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棵树的悲惨命运。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没有林业部,当时叫木材采伐部,后来改为林恳部,又更名为林业部。国家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的资 源供给,又缺乏种植和管护,峁足劲给山“剃光头“的做法至今成为中国林业之痛。 在海南岛,为了解决国家橡胶资源匮乏问题,也是采取同样的做法对付那里的热带雨林。当时,技术人员在前边测试土壤,一旦确认一块土地适宜栽种橡胶,就打下一个记号,后 边就有熟练的工人将这块地上的树木砍伐干净,然后晒上几天,再放一把火烧干净,之后整地大面积种橡胶。 尽管有科学家站出来反对森林皆伐,但是这样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了。如著名植物学家兼林学家刘慎谔曾疾呼:“停止大面积皆伐,坚持采育择伐”,“不要吃祖宗饭,造子孙孽“ 。其后,森林生态学家朱济凡在考察东北林区后,于1958年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大面积皆伐是不妥的,建议采取“确保森林更新,加速森林生长,保土保水, 永续利用”的经营原则,并对森林分类,分别进行择伐、分散的小面积皆伐、渐伐和卫生伐。但是,当时建国后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后面又与苏联“老大哥”闹翻了,中国人不像 今天的美国那样赖账,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勒紧肚子还苏联的账,其中最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就是森林。于是,各地有林地区纷纷成立了成了森工局,大兴安岭森工局成了与 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并列的国家森工企业,才有了上面描述的对森林进行“剃光头”式的采伐,毕竟那样来得快啊。 大面积砍伐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其后果依然清晰可见。在四川凉山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带大量伐林,“剃头式”地将一座山接一座山剃光为止,很快就发生了水土流失 ,青山变成了石山。1964年前后,这里就已经都是秃山秃岭了。现在这里是有名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带,一些科学技术人员正在想种种办法希望能恢复这个地带的植被。想要恢复如 初已不太可能,当地居民至低的想法是,能在山上顺利栽活一片树。 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三州建立了40多个森工局及水运局,约有16万森林工人在 那里不间断地从事了40多年的砍伐,其间共采伐活力木3亿多立方米。在中国,究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多少树遭砍伐,已无法统计。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全民绿化,不但倡导全民植树种草,甚至还倡导捐树种草籽,期间南方的树种草籽被大量撒在北方的大地上。没有人考虑自然规律了,大家都凭一股 热情干事。中国植树造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上世纪80年代,正是从这一时期始,国家开始逐步加大投资金、人力、物力营造森林,绿化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前也有断断续续和小 范围的植树造林活动,但是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科学技术支撑,效果不尽人意。著名的“三北防护林”正是1978年开始的。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积累,那个时期的植树造林存在很多问 题。现在,无论南方、北方,都可以见到当时种植的树,虽然大量成活,但是多瘦弱不堪,被戏称为“小老头树”。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森工局,先是砍林,然后又是造林。但是,很多造林已经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森林结构。原来的山地森林被砍伐后,由于缺乏有效的植被保护,土壤损失了, 森林不能在石头上生长。没有森林呵护,暴雨及金额这就是,我们破坏生态造成的沉重代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十年来,虽然我们年年在造林,对天然林实施了保护工程 ,但对砍伐森林依然没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因为国家对林业部门依然有较高的木材生产指标,后来虽然压缩了木材生产指标,但一些林业部门由于惯性使然和利益驱动,反而增加 了采伐量,采完大的,采小的现象还时有出现。而且由于产权不明晰,民众滥伐、盗伐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得到实际有效地保护。 2010年6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后提出的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保障林业发 展空间的对策措施的具体执行,此次规划纲要的出台重点提出了今后十年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的主要任务。 根据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比重提高到32.5%以上。实行用途管制和分级管理,从严保护和管理现有林地。加强沙化石漠化土地、工矿 废弃地治理,实行生态重要区域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积极补充林地数量。同时强调,到2020年,森林保有量达到2.23亿公顷,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严格保护有林地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灌木林地,实行森林面积占补平衡。加快宜林地造林绿化,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实施退化有林地修复工程。 上述目标实现起来还是困难不小的,当前我国所拥有的可以用来培育林木,大面积种植森林的土地面积相当有限,这是实现林地总量和森林覆盖率增长的最大制约。我国有960万平 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折合传统的计量单位为144亿亩,其中面积最多的是草原,有60亿亩,目前的林地28.8亿亩,荒漠与戈壁23.3亿亩,耕地18亿亩,湿地5.78亿亩,城市与村落约 占5亿亩,冰川0.89亿亩,滩涂0.47亿亩。如将林地保有量在10年提升到32.5%,即达到46.8亿亩,只有挤占草原和荒漠,因为耕地和湿地是不能动的,而在干旱区半干旱区造林成 功的概率较小。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周年道路启示
zw373737 2011-9-17 10:44
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国家创新体系的坚稳磐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周年道路启示 作者:吴晶晶 余晓洁 昝鑫   发表时间:2011-09-16   来源:新华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5周年之际,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技绩效评估——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近日顺利完成。   成立于198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财政拨款从8000万元起步,到2011年国家年度财政预算已逾120亿元。巨额科学基金如何分配、管理?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我们试着探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5年来秉持基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脚步。    科学基金:夯实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基础   1978年,一度沉寂的中国科学界显露出蓬勃生机。用什么体制资助科学研究,推动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1982年,国家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首次改变科研经费按部门、单位切块分配的办法,开辟了面向全国、自愿申请、同行评议、择优资助的新路子。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成为以科技拨款制度改革为发端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科学基金制的建立,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开辟了一条稳定可靠、持续增长的经费渠道,更意味着科技体制改革与探索在基础研究方面又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说,科学基金从建立伊始,就定位于支持基础研究,不断发挥孕育源头、蓄积储备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根本,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湖南大学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国家财政对科学基金的资助在逐年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20%的经费,产生了全国基础科研近80%的成果。   近年来,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出发,科学基金进一步确定“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   更加侧重基础——科学基金着力构建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培植创新“土壤”,孵育创新“种苗”;   更加侧重前沿——科学基金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关注高风险、高回报的变革性研究,捕捉创新机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更加侧重人才——科学基金努力促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2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断发展壮大,但始终牢牢把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准确定位,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淀了雄厚的知识和人才储备。    资助战略:协调学科发展的有力杠杆   科学基金如何分配?多年来,通过制订发展规划、确立资助导向、设立不同资助工具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导着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重视基础,关注前沿,培养人才,均衡协调学科发展。   相对于许多国家科学基金以人员经费支持为主,科学基金以项目和人才作为两大资助板块,兼顾研究和培养两大资助体系,在以人为本的同时力求源头创新。   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由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三大系列组成的资助格局。建立了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实质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等多层次相互配合衔接的资助项目系列;通过实施科技人才战略,架构了以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为主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同时还完善了以科学仪器基础研究、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科普项目、联合基金等专项构成的环境条件项目体系。   在国家创新体系总体布局中,科学基金承担着支持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重任。   “科学的整体发展往往受到‘最弱势’学科制约,万一停掉某个目前不太前沿的学科,以后很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科发展。”陈宜瑜表示,基金必须保障所有学科基础研究都能得到支持。   国际评估显示,上世纪80至90年代,科学基金是11个学科最主要的经费渠道。而当前,仅有1个学科还主要由科学基金资助。这表明科学基金在一些学科发展早期起到先导性资助作用。   在积极响应新兴学科发展需要方面,基金委对基础研究国际新动向、新学科生长点、学科交叉研究予以特别关注。此外,基金委还致力于前瞻部署和支持能够引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沿研究。   基金委还果断上马“非共识项目”,使一些原创思想不会被专家评审系统层层筛选而磨掉,从而倾向于支持保守的研究。   在人才发现、培养方面,基金委积极打造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资助链,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培育。   1994年,基金委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包括外籍)”,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1997年,基金委承担管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工作,用于支持国家理科基地的条件建设和本科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2000年,“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设立,资助国内以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   科学基金还开创了允许受资助者拥有国内外两个基地的“哑铃”模式,解决了许多海外留学生去留两难的问题,搭起了国际合作平台,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科学基金就像一个人才与思想的‘发酵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曾感慨,许多好的创新思想,首先在科学基金资助下得到孵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优秀人才,首先在科学基金支持下得到培育。    基金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法规化   25年来,科学基金设立各种资助工具来鼓励学科发展、人才成长,与时俱进地改进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基金繁荣发展,来自国家财政预算的拨款与日俱增,2011年国家财政预算已逾120亿元。“我们需要把一系列‘游戏规则’固定下来,达到‘长治久安’。”陈宜瑜说。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章程》出台;同年,基金委印发《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   “‘十一五’期间最大的成绩就是不断完善科学基金管理框架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科学基金管理走向规范化、法规化。”陈宜瑜说。   一系列法规的背后是对科学基金公正性和公平性的保障。公平与否,意味着科学基金是否能够取得科技界信任。这既是科学基金“生命线”,也是科学基金“荣誉线”,公正则荣,不公则损。   成立伊始,基金委在首位主任唐敖庆带领下,提出“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平合理”评审原则,这使科学基金赢得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信赖。   基金委还形成了以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为核心的科学基金文化,被科学家誉为“公信力最高的平台”。在基金评审方面,基金委对专家评审组实施定期轮换制度。对会评专家,基金委实行会前承诺制度,提醒专家注意评审纪律,注意回避、保密等制度,采用“小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 “大同行”会议评审,确保评审工作公正性。   同时,基金委建立健全科学基金监督体系,如在会议评审中实行派驻监督组制度等,制定颁布《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加强对基金项目申请中弄虚作假、剽窃等科学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公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候选人,接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监督等等。   在机制不断创新的同时,基金委专家库也在不断更新和充实,形成了包括海外专家在内7万多人的评审专家队伍,建立了75个学科专家评审组。每年逾30万人次专家参加科学基金通讯评审,近800名国内专家和近百名海外专家参加会议评审。    重任在肩: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2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靠科学家的群体智慧,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转化和凝练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学问题,引导科学家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开展创新研究。   超导高电荷离子源、太阳磁场、干细胞、蛋白结构……在科学基金支持下,我国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糖尿病新药研制、煤炭清洁利用、数字家庭、陆地碳汇……在科学基金支持下,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需求的时候,科学基金都会及时启动响应机制,适时安排一批应急研究项目:面对突如其来的冰冻雨雪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科学基金运用宏观调控经费,适时安排应急研究项目;围绕国家奥运战略需求,科学基金资助了众多研究项目,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科学基金坚持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科技人才战略,促进我国基础研究队伍健康成长。一大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段的中青年学者在科学基金支持下成为承担科学基金项目、从事基础研究的主力,一批青年学者成长为学术带头人,一批学者成长为各自领域的科技领军人物。   清华大学精密计量技术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书练,如今已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他回忆说:“我的第一个基金项目是‘环形激光弱磁传感器’。当时刚过40岁,是本领域中最年轻的人之一。申请基金前,曾到几个单位寻求支持,有的单位甚至去过十几次,都是空手而归。申请基金时,也抱着无望的态度。当通知我申请的第一个基金项目被批准时,我几乎感到自己获得新生了!”   “科学基金的额度不算大,却鼓励创新性的基础性研究;声势不求高,而注重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都莫日根说。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日趋成熟的科学基金制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1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