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基辛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辛格的聪明——可拓学通俗介绍(71)
anley 2014-4-29 07:45
基辛格的聪明— —可拓学通俗介绍(71)   在可拓学中,研究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置变对立问题为共存问题的转换桥去解决对立问题。 转换桥的核心是转折部,如和平协议、瓜分市场的规则、处理家庭纠纷的方案等等。 可拓学重点研究了构造转折部的方法与步骤。 转折部有两种类型:    (1)连接    (2)隔离 用转换桥处理对立问题的第一种方法是连接的方法, 它通过构造一个与双方连接的转折部,使对立的两个目标通过连接同时实现。 深圳皇岗的转换桥采用的是连接的方法,资本主义的香港和社会主义的中国大陆也通过“一国两制”连接起来。 在大陆与台湾处于对立状态的情况下,中美上海公报中,基辛格提出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解决了上海广播谈判的僵局。汪辜会谈提出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也是连接对立双方的转折部,是转换桥方法的精彩案例。 上面的例子表明 构造“连接转折部”是处理对立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把对立的双方在某一事物、某一特征或某一量值上连接起来,这类转折部叫做“连接转折部”。 您能利用 “ 连接转折部 ” 提出一个创意处理您身边的对立问题吗? ——摘自《创意的革命》(科学出版社,2010) 可拓学主页: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普及与推广|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辛格五句话评价中国五代领导人
热度 7 pukin 2013-7-24 07:33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是最近两天各大媒体报道的一条重要新闻。江公开挺习难得一见,说明当前国内形势很复杂,某些势力仍很强大; 1 号拨乱反正阻力重重,需要前前 1 号公开声援。。。 基辛格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美国政治家,也是中美建交的最大功臣之一。他是为数不多的多次见过中国五代领导人的外国政要,他用五句话总结了对中国五代领导人的印象: 1 、 毛泽东 :毛泽东拥有压倒一切的魅力 2 、 邓小平 :邓小平是 20 世纪最伟大人物之一 3 、 江泽民 :江泽民温文尔雅精力充沛 4 、 胡锦涛 :胡锦涛慎思谦和有礼 5 、 习近平 :习近平是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373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江泽民在上海会见并宴请基辛格及家人
热度 2 JYH64J98Y99H 2013-7-22 16:58
2013年07月22日15:26 外交部网站   2013年7月3日,正在上海的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西郊宾馆会见并宴请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及家人。江泽民夫人王冶平,基辛格夫人南希·基辛格、儿媳罗克韦尔、孙女索菲亚·基辛格、孙子威廉·基辛格参加了会见和宴请。知情人士认为,江泽民和基辛格携家人举行家庭式、“庄园式”相会,谈得“很轻松、很真诚”,谈话涉及内容“很重要”。知情人士透露了这次会见的情况。   会见时,江泽民说,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87年9月,距今已有26年,当时我还是上海市市长,此后我们曾多次见面。今天,我很高兴再次与你和家人见面。   基辛格说,非常感谢您会见我和我的家人,我此次访华受到往访各地的盛情款待,我深表感谢。您亲自过问有关接待安排,对此我深受感动。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1987年在上海,1989年我再次来华访问并与您见了面,当时中国正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时刻。您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犹豫,而是充满信心地去面对这些困难。您的坚韧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对能与您结识并为促进美中关系发展一起努力感到十分荣幸。您曾经说过,只要美中两国坚持合作,其他的问题都容易解决。现在看来,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当时的目标,美中关系已处于一个新的起点,在您所打造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江泽民说,我们都曾见证了世界的风云变幻,经历了中美关系的风风雨雨。1971年你从巴基斯坦秘密来华访问,1972年你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的长期隔绝和对抗,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你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40多年访华达几十次。你是唯一见过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美国政治家。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你为中美关系作出的贡献。   江泽民说,不久前我与习近平主席通电话,他委托我向你及家人表示亲切问候。你知道,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需要有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去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今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选举他为国家主席,完成了中国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习近平是一位非常能干、有智慧的国家领导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毫无疑问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果断处理。最近,中国新疆发生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习近平果断决策,迅速控制了局势。上个月,习近平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举行了会晤,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友好交流,非常坦诚地就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以及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这对中美关系发展非常有益。   基辛格说,我虽只同习近平主席见过几次面,但我对他的坚定意志和勇气印象深刻。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已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虽然实施这些举措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相信他有克服这些困难并领导中国向前发展的坚强意志和能力。您对中国新领导人的评价使我对中国未来以及美中关系的发展前景更加有信心。当前,美中关系正处在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如果美中两国吵架,世界就会分裂。然而,如果美中两国能真诚合作,那么受益的不仅是美中两国,而是整个世界。   基辛格说,我不会忘记我与您1987年在上海和1989年在北京见面的场景。此次带我的孙辈们来访华,就是想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以及美中关系所取得的巨大发展。   江泽民说,在中美关系打开后的40多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我们目前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我对新一届领导班子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中美关系在1989年后确实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之后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我和克林顿总统实现了互访。我亲身的体会是,尽管当前中美还存在若干矛盾,但只要我们两国领导人坦诚交换意见,许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1993年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时,与克林顿总统在西雅图见面。我就对他讲,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你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的领导人,如果我们两国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够推动世界走向美好的21世纪。现在看来,当初的判断是对的。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会晤时谈了许多问题,给我的印象是,我们不要怕两国关系存在什么矛盾,只要双方能够坦诚对话,我们就可以期待这个世界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基辛格说,我们两个国家在交往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困难。我认为美中关系正在取得积极进展,我们两国领导人有着一致的想法,就是不让一些问题影响美中关系。习近平主席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令我印象深刻。 (编辑:SN021)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1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江同志与基辛格谈家常
热度 5 xupeiyang 2013-7-22 15:48
江泽民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2013/07/22   2013年7月3日,正在上海的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西郊宾馆会见并宴请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及家人。江泽民夫人王冶平,基辛格夫人南希·基辛格、儿媳罗克韦尔、孙女索菲亚·基辛格、孙子威廉·基辛格参加了会见和宴请。知情人士认为,江泽民和基辛格携家人举行家庭式、“庄园式”相会,谈得“很轻松、很真诚”,谈话涉及内容“很重要”。知情人士透露了这次会见的情况。   会见时,江泽民说,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87年9月,距今已有26年,当时我还是上海市市长,此后我们曾多次见面。今天,我很高兴再次与你和家人见面。   基辛格说,非常感谢您会见我和我的家人,我此次访华受到往访各地的盛情款待,我深表感谢。您亲自过问有关接待安排,对此我深受感动。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1987年在上海,1989年我再次来华访问并与您见了面,当时中国正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时刻。您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犹豫,而是充满信心地去面对这些困难。您的坚韧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对能与您结识并为促进美中关系发展一起努力感到十分荣幸。您曾经说过,只要美中两国坚持合作,其他的问题都容易解决。现在看来,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当时的目标,美中关系已处于一个新的起点,在您所打造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江泽民说,我们都曾见证了世界的风云变幻,经历了中美关系的风风雨雨。1971年你从巴基斯坦秘密来华访问,1972年你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的长期隔绝和对抗,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你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40多年访华达几十次。你是唯一见过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美国政治家。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你为中美关系作出的贡献。   江泽民说,不久前我与习近平主席通电话,他委托我向你及家人表示亲切问候。你知道,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需要有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去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今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选举他为国家主席,完成了中国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习近平是一位非常能干、有智慧的国家领导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毫无疑问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果断处理。最近,中国新疆发生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习近平果断决策,迅速控制了局势。上个月,习近平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举行了会晤,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友好交流,非常坦诚地就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以及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这对中美关系发展非常有益。   基辛格说,我虽只同习近平主席见过几次面,但我对他的坚定意志和勇气印象深刻。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已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虽然实施这些举措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相信他有克服这些困难并领导中国向前发展的坚强意志和能力。您对中国新领导人的评价使我对中国未来以及美中关系的发展前景更加有信心。当前,美中关系正处在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如果美中两国吵架,世界就会分裂。然而,如果美中两国能真诚合作,那么受益的不仅是美中两国,而是整个世界。   基辛格说,我不会忘记我与您1987年在上海和1989年在北京见面的场景。此次带我的孙辈们来访华,就是想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以及美中关系所取得的巨大发展。   江泽民说,在中美关系打开后的40多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我们目前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我对新一届领导班子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中美关系在1989年后确实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之后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我和克林顿总统实现了互访。我亲身的体会是,尽管当前中美还存在若干矛盾,但只要我们两国领导人坦诚交换意见,许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1993年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时,与克林顿总统在西雅图见面。我就对他讲,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你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的领导人,如果我们两国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够推动世界走向美好的21世纪。现在看来,当初的判断是对的。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会晤时谈了许多问题,给我的印象是,我们不要怕两国关系存在什么矛盾,只要双方能够坦诚对话,我们就可以期待这个世界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基辛格说,我们两个国家在交往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困难。我认为美中关系正在取得积极进展,我们两国领导人有着一致的想法,就是不让一些问题影响美中关系。习近平主席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令我印象深刻。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060576.shtml   南方网讯 1973年2月17日晚上,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在基辛格此次访问期间,中美双方商定:各自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处,以建立两国间的直接联系。同年5月,两国联络处开始工作。   1973年10月26日,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纽约时报》外事专栏作家赛勒斯·利奥·苏兹贝格和夫人。 (编辑:栾春晖)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473 次阅读|9 个评论
犹太人基辛格博士的多面人生
livingfossil 2013-7-19 07:50
犹太人 基辛格 博士 的多面人生 美国 前 国务卿 基辛格 博士 ( Henry Kissinger, 1923-- ) 是 德 裔 犹太人 。 他 出生 于 德国, 1938 年 移居 美国。 基辛格 的 父亲 是 Louis Kissinger (1887–1982) , 母亲 是 Paul a (Stern) Kissinger (1901–1998) , 都 很 长寿。 参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Kissinger 1 . 基辛格 当 过 兵 1943 年 基辛格 加入 美国 国 籍。 同年, 他 参军。 2 . 基辛格 是 哈 佛 大学 高 材 生 19 54 年 基辛格 从 哈 佛 大学 获得 哲学 博士 学位, 他 的 博士 论文 基本 信息 : Author: Kissinger, Henry, 1923- Title: Peace , legitimacy , and the equilibrium ; a study of the statesmanship of Castlereag h and Metternich. Thesis note: Thesis (Ph. D.)--Harvard University, 1954. HOLLIS number: 003879621 MARC HOLLISClassic Link to this record: http://hollis.harvard.edu/?itemid=|library/m/aleph|003879621 3 . 基辛格 当 过 哈 佛 大学 教授 1954 — 1969 年 基辛格 博士 供 职 于 哈 佛 大学 政府 系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 Harvard Univer si ty ) 和 国际 关系 中心。 4 . 基辛格 是 敢于 冒险 的 政坛 高手 1969 年 1 月 至 1975 年 11 月 基辛格 担任 美国 国家 安全 顾问。 1973 年 至 1977 年 1 月 担任 美国 第 56 位 国务卿 ( The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 ) 。 5 . 基辛格 是 天才 外交家 1971 年 7 月 基辛格秘密访 中国 。 1973 年 1 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 越南战争 的谈判,并因此获得 诺贝尔和平奖 。 6 . 基辛格 是 一 个 有 影响力 的 作家 基辛格 的 著 述 属于 政治 科学 范畴。 基辛格 应该 是 作家 兼 political scien tist 。 基辛格 的 文章 目录: http://www.henryakissinger.com/articles.html 基辛格 的 著作 清单 : http://www.henryakissinger.com/books.html A World Restored: Castlereagh, Metternich and the Restoration of Peace, 1812-1822 (1957) 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 (1957) The Necessity for Choice: Prospect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61) The Troubled Partnership: A Reappraisal of the Atlantic Alliance (1965) Problems of National Strategy: A Book of Readings (ed.) (1965)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ree Essays(1969) White House Years (1979) For the Record: Selected Statements,1977-1980 (1981) Years of Upheaval (1982) Observations: Selected Speeches and Essays, 1982-1984 (1985) Diplomacy (1994) Years of Renewal (1999) Does America Need a Foreign Policy?:Toward a Diplomacy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1) Ending the Vietnam War: A History of America's Involvement in and Extrication from the Vietnam War (2003) Crisis: The Anatomy of Two Major ForeignP olicy Crises (2003) White House Years (Paperback, 2011) Years of Upheaval (Paperback, 2011) Years of Renewal (Paper back, 2011) On China (2011) On China (Paperback, April 2012) 7 . 基辛格 是 一 个 精明 的 犹太 生意 人 1982 年, 基辛格 创办 了 他 的 公司 --- Kissinger Associates, Inc. , 参看:“ 基辛格的公关生 意 ” : http://gavinz.blogbus.com/logs/221731810.html 孙 启 高 2013 年 7 月 1 8 日 整理 于 美 东
个人分类: 杂集Others|4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9日
xupeiyang 2013-7-9 12:09
周恩来和基辛格在北京举行了会谈,就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交换了意见。   1971年7月9-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一行到达北京。周恩来派叶剑英等人到机场迎接。基辛格访问的两个任务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为尼克松进行预备性会谈。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说美国准备逐渐减少驻台的军事力量。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将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基辛格保证通过谈判解决越南战争;周恩来着重谈了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阐明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蒋条约无效。他特别指出:美国朋友总是喜欢强调美国的体面、尊严。只有把你们所有军事力量统统撤走,一个不剩,这就是最大的荣誉和光荣。会谈结束,周恩来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说:猴子变人还没变过来,还留着尾巴。台湾问题也留着尾巴。美国应当重新做人。双方商定尼克松在1972年春天访问中国。周恩来与基辛格商议起草了公告稿。毛泽东审阅后表示满意。基辛格临行表示,访问成果“超过了他原来的期望,圆满地完成了他们的秘密使命”。中美双方公布了基辛格访华的公告:“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密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公告发表后,在世界上引起了震动。 (人民网资料)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摘) 基辛格 《论中国》
brightzhang 2013-5-14 18:02
《论中国》基辛格(书摘) 传奇的中国   传奇的国家,她有着几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战略和治国之策。   其它国家,包括美国,都宣称他们有着普世的价值和政治制度。但是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没有一个能坚持多久,包括被邻国认可。从公元三百年前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直到清朝的覆灭,中国一直是亚洲体系的中心。中国皇帝被看作为天下政治等级制度的至尊,而其他国家的君主只是附庸臣子。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政体就是文明的象征,就连她的征服者都部分或全部采用以装饰自己的合法性, 而这也正是他们最终融入中国的第一步。   这一传统的中国宇宙论经受住了几千年自然灾害和内乱外患的考验。即使中国在孱弱和分割的状态下也被认为是合理的政治中心。内部的或外来的乱世枭雄们占有了她,建都统治着她,却从不否认中国就是天下的 “ 中央之国 ” 。任何人要想理解中国二十世纪的外交和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作用就必须先了解她的历史承传。   每个国家社会都有一个起源的传说。而中国文明好像是一个没有时间起点的永恒的自然现象。在黄帝的传说中,尽管人们尊他为华夏始祖,那时中国已存在了。当黄帝神秘现身时,中国正处于一种秩序混乱之中,各个部落互相残杀,英雄平定四方而称帝。   黄帝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开辟华夏的英雄。但是,传说他只是重建而不是创建中国,中国早已存在。在历史意识里中国永远都存在着,只需不断统一和复兴,不需创建。这一悖论在孔子时代又在重演。孔子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礼教的鼻祖,但孔子宣称他没有创立新礼教而只是复辟在动乱年代中丢失的旧礼。   中国文字始创于公元二千年前的商朝。那时,古埃及文明正处于巅峰期,古希腊的城市王国文明还没开始,而罗马文明还有待一百年后出现。然而,商朝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正在今天被十几亿人沿袭使用着。今天的中国人能够读懂孔子时代的文籍,他们的书籍和语言中蕴含了几千年的战争典故和朝闻轶事。   同时,中国历史上亦上演了无数次的战乱。一个皇朝倒下,又一个皇朝出现,往复不断,好像遵循某种颠扑不破的自然法则。每当新的帝王统一了中国,即按照黄帝的先例,号称恢复中华泱泱大国。正如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语: “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中国的文化传统正是在这种周期性的分合交替中承传下来。   在中国正式一统于秦朝前,曾经有过两百五十年( 475-221 B. C. )的封疆自治,叫战国时期。在欧洲,这个状态则相对于从 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几个国家欲打破力量平衡而争取霸位。公元前 221 年秦国统一六国后,尽管经历过不断的分合,其周期有的达数百年,但中国基本上形成了帝国统一并一直延续后世。   在其盛世,中国的影响圈波及整个亚洲大陆,从西伯利亚的松林到梯田相间的南方乡村和热带雨林,从布满渔村和港口的东海岸到西部的戈壁沙漠和青藏高原。广袤的大地和丰富的物产使中国人认为 “ 天下 ” 就是中国。 中国的强盛时期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中国几乎没有与有其相当规模文明的对手打交道的必要。中国人知道印度的存在,但正如毛指出,印度当时由多个分治的王国组成。两国通过丝绸之路有过物品和佛教的交流,但民间交往被不可跨越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断。与近东的波斯文明和巴比伦文明甚至罗马文明的交流也因戈壁沙漠的残暴风沙而举步艰难。尽管时有贸易驼队穿越其间,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没有与另一个有其相当成就的文明社会有过深度交往。中国和日本在核心文化和政治体制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两国似乎从不承认对方的至高权威。欧洲在当时更是遥不可及。   中华帝国的领地在东部达海岸而至。至早在宋朝( 960-1279 ),中国的航海技术是领先于世界的。那时,中国的船队可以载着皇帝到处征服和拓展。然而,中国没有跨海殖民,甚至对海外疆土不屑一顾。中国没有理由去驯服蛮夷接受孔子和佛教的道义。蒙古征服中国后,接管了宋朝训练有素的船队,并两次试图跨海东征日本,均受天气 — 日本称之为神风 — 影响无功而返。元朝垮台后,尽管技术上可行,但中国从未试图再征。从来没有一个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有占领日本群岛的必要。   在明朝早期, 1405-1433 年间,中国发动了古代世界航海史上最卓越和神秘的一次远航。由郑和领队的宝船,当世无与伦比,经过印度,霍姆兹海峡,直达非洲好望角。当时欧洲的航海远征还未开始。中国的船队似乎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技术的高度,船只的大小和数量,即使著名的西班牙舰队( 150 年后)亦相形见绌。   历史学家现在还在争论郑和远航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郑和是个传奇性人物:一个中国的穆斯林从孩提年代就被征入皇宫作了太监,有着与任何历史人物不同的经历。在他的远航过程中,每到一处都给当地的统治者呈送一份厚礼,宣扬中国皇帝的皇恩浩荡,同时邀请受礼者访问中国。 在中国,外来者须对皇帝行叩头大礼以表示天子至上和外民对中国中心体系的承认。除去宣扬中国的伟大,发送邀请来叩头的虚礼,郑和没有表示过任何领土征服的雄心。他只带回来礼品,或说 “ 贡品 ” ,除了象征性地扩大了 “ 天下 ” 的定义,他没有得到实际的殖民地和资源。最多可以说他为中国商人创造了优惠的贸易环境,或者说中国早期展示其 “ 软实力 ” 。   郑和的远征在 1433 年突然终止,这一年与北部边境出现的威胁相吻合。下一个皇帝下令拆除所有船只并销毁所有造船记录。这样的远航再没有重演过。尽管中国商人后来沿着郑和的航线进行过贸易,但中国的航海行为从此一蹶不振 — 以至于后来中国的海岸受到倭寇海盗骚扰时,明朝的统治者只有下令沿海居民向内陆后撤十里躲避。中国的航海史从此成为一个打不开的折页。(令人不解的是)中国技术卓群却自愿退出航海远征的事业,而这时正是西方刚刚对此表示兴趣的时候。   中国自我封闭的辉煌成就造就了一种盲目自满感。中国的精英们认为中国是唯一的文明。一个英国人在 1850 年评论道:   一个有智慧的欧洲人习惯于思考各国不同的优劣,并利用自己的长处战胜别人的短处。他可以依据这样的比较,从有限的数据中分析出一个从未认识过的国度的状态并制定与其打交道的合适方针。但中国不是这样。令人可怜的是他们与外界隔绝往来的自我封闭导致失去与外界联盟的机会和比较并约束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只以自己的习惯衡量别人。   中国当然知道周边国家的存在,比如朝鲜,越南,泰国,缅甸等,但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中国是世界中心而这些国家是次等社会。在中国人眼里的宇宙自然秩序是中国为大而次等社会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并进贡表达谢恩。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与其说是政治和领土的界线毋宁说是文化的分水岭。   这一传统的中国中心秩序体系妄想一直保持到当代。至晚于 1863 年,中国皇帝咸丰发给当时的美国总统阿不拉罕 . 林肯的一封旨在建立两国友好关系的信中夸大自信地写道 : 我中华之帝国奉天承运 , 兼统世界其他国家,普天之下实为一体。这封信发出时,中国已经输掉了两场与外国的战争, 西方列强正在中国领土上扩张着他们的利益。中国皇帝对待这样的灾难就像以前对待不化蛮夷一样,以为他们闹闹就反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降服了。   其实在大部分中国历史中,中国不是这样充满妄想的。从汉朝开始,中国一代又一代逐渐从黄河流域拓展开来,将邻近民族社会纳入中华文化圈。中国过去的科学技术成就超过了欧洲,印度和阿拉伯。   不只是人口和领土远远超过欧洲,直到工业革命,中国还是最富裕的国家。一个四通八达的运河网络连接主要河道和人口中心,中国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繁荣的贸易地。事实上,中国当时占世界 GDP 的比重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在过去的十八个世纪产量的总和还多。至少在 1820 年,中国占世界 GDP 的 30% ,超过欧洲加美国的总和。   当时西方的观察家对中国的物品繁荣感到相当吃惊。 1736 年一个法国人写道:   中国各省都富有特产,而运输通过四通八达的运河快捷地抵达各地,使得帝国内的贸易非常流畅,这是欧洲不可比的。   三十年后,还有一个法国人写道:   无人否认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口最多的和最繁荣的王国。像中国这样的帝国相当于欧洲的全体,如果欧洲主权归一的话。   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有时也采用外来的思想和发明。但经常是中国人相信只有中国拥有最有价值的物产和知识。外国与中国的贸易不被中国的精英们认为是正常的经济往来而是 “ 进贡 ” 。   中国处理国际事务方式最显著的一点是它不是以纪念碑来彰显一时的胜利而是长期运用战略性的智慧。在中国的历史中,沿着漫长的不断推移的边界居住着数不胜数的 “ 劣等 ” 民族,他们移动性很强而且经常武装得更好。在中国的北部和西部是一些半游牧民族如满族人、蒙古人、维吾尔族人、西藏人、最后是俄罗斯人,他们的骑兵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边境线直指中原农业腹地。而中国的反击却会遭遇不友好地形的阻碍和漫长后勤线的困难。面对中国的南部和东部是一些国家,尽管他们通常承认中国宇宙论,却是骁勇善战的民族。其中最坚韧不拔的是越南,她曾顽强地抵抗中国做老大并声称在战场上打败过中国。   中国不可能征服她的所有邻国。中国的人口主要是农民,他们喜欢在祖上留下的田地里耕作。中国的精英官员不是靠武功取得地位,而是靠学习孔子的课文和优雅的艺术,如吟诗作画。单个而论,那些蛮族就已经了得,要是他们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可就不得了。   万里长城,在西方看来是中国的巨大成就,但在抵御外强方面却不是一个成功的解决方案,只显示出中国防御的软肋。相反,中国的决策者们运用一系列的外交和经济手段把可能的外敌拉入中国管理的关系网里,其最大愿望不是去征服他们而是避免被侵略和防止蛮夷的联盟。   通过经济贸易刺激和政治舞台的技巧性运用,中国劝服邻族人按中国中心的规范方式生活,同时彰示令人敬畏的中国威严,以避免可能的入侵者胆敢考验中国的力量。其目的不是征服蛮夷而是 “ 放松缰绳驰马 ” 。对那些不听话的蛮夷,中国会采用离间计将其他们分化瓦解,这就是著名的 “ 以夷制夷 ” 方略。   这一方略的目标实质上是防御,即防止中国边境的蛮夷采取联合行动。这种蛮夷管理的原理已经结晶于中国的官方指导思想里,以致于当欧洲 “ 蛮夷 ” 开着炮舰抵达中国海岸时,中国官员也用前朝的语言来描述他们面对的新挑战。他们想先 “ 以夷制夷 ” 然后再安抚进而驯服 “ 蛮夷 ” 。他们就是用这一传统策略应对英国人最初的破门而入。他们把欧洲其它列强也请进门来,希望先挑起列强之间的争夺再操纵他们。   为了追求这一目标,中国的朝廷采取了相当务实的措施。中国人贿赂蛮夷,或利用汉人的多数去掺杂蛮夷的种族成分。当被打败时,中国人可以屈服于蛮夷,就像元朝和清朝之初那样,作为将他们中国化的前奏。中国朝廷经常实践一种在其他场合下被认为是阿谀奉承的手段,尽管是经过一番精心的乔装打扮使得中国官员不失其仁慈而高高在上的面子汉代贾谊就曾提出过 “ 五饵 ” 政策以管理中国西北部的匈奴。     在强盛期,中央王国的这一外交政策促进了帝国权力的意识形态合理化。在衰退期,它掩盖着中国的软弱使得中国能够暗中操纵各种竞争力量。   与这一区域近代崛起的权力竞争对手相比,中国是一个满足的帝国,没有多少扩张领土的野心。正如汉朝的一个学者所言:皇帝不辖蛮夷,来者不拒,去者由之。所谓大中华圈的目的就是与分离而顺从的边缘国和睦相处,而不是把他们纳入中国的统一版图之中。   中国基本的务实主义最显著的一种表现就是依附于征服者。当外国王朝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时,中国的官僚精英能够服务于征服者并以中国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精深为理由请求征服者用中国的办法、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官僚治理中国。几代下去,征服者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他们原来想要统治的中国人了。最后,连征服者的家园领地 — 当年向中国进攻的出发点 — 也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他们发现自己在追求传统的中国国家利益,把征服工程整个掉了个头。    中国的现实政治和孙子兵法   中国人一直是聪明的现实政治实践者和战略学的学生,只不过他们的战略和外交与西方所习惯的很不一样。动乱的历史教会中国领导人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答案并且过分强调对一件事情的完全掌控会扰乱宇宙的和谐。有太多可能的敌人以致于中国无法生存在绝对安全(稳定)之中。如果中国的命运是相对安全,那么它同时也意味着相对不安全,这需要学习十几个有着不同历史经历和雄心的邻国的语法。   中国的决策者几乎从不把宝押在一场全胜或全败的冲突结果上。持续多年的有计划性的运作更接近他们的风格。西方传统总是把在一场绝定胜负的力量冲突中获胜的英雄捧上领奖台,而中国的理想强调不显山露水地、间接地、有耐性地提升相对优势。   这一对比反映在每个文化的智力游戏当中。中国最耐久的游戏是围棋。围棋是一种以棋子圈地的游戏,它暗含了战略包围的概念。一个由 19 乘 19 条线构成的棋盘开始是空的。每个玩家有 180 个棋子供他用,每个棋子的价值与其他棋子是相等的。玩家可以轮流将棋子随意放在棋盘上任何一个位置,目的是加强自己的力量同时包围和捕吃对手的棋子。几场角逐在棋盘上不同的区域同时进行。随着玩家实施自己的战略计划和应对对手的意图而落下每一个子,棋盘上力量的平衡逐步变化。在一个玩得好的棋局终盘,棋盘上布满了互相交错的力量地盘。优势的差额往往很小,在一个外行眼里,胜负不是一目了然的。   而西方的象棋则是讲究全胜。游戏的目标是将军,把对方的国王逼入死角。大多数象棋棋局的胜利是靠消耗角色棋子而取得的,很少的也有通过戏剧性的巧妙一击将军。象棋还有另一个结果就是平局,双方都放弃了战胜对方的希望。   如果说象棋代表一个决定胜负的战斗,围棋就更像一场战役。象棋玩家以胜负为目标。围棋玩家则争取相对优势。在象棋中,对手的实力全部展现在你的眼前,因为棋子都摆在棋盘上。围棋玩家不但要估算棋盘上已有的棋子力量对比,还要估算对手将要把下一子放在哪里。象棋教给我们克劳斯维兹的 “ 重心论 ” 和 “ 决胜时刻论 ”— 象棋的开局通常都是在棋盘中心展开厮杀。围棋教给我们战略包围的艺术。象棋玩家盯住对手的棋子以一系列头碰头的厮杀步骤消灭之,而围棋高手则走进棋盘上的 “ 空地 ” ,逐步加强自己或削弱对手的战略优势。象棋培养专一思维,而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   在中国的军事理论方面也存在相似的对比。它的基础是在一个动乱时期建立起来的,那时敌对的王国之间展开了残酷的斗争,使得中国人口迅速消减。应对这样的大规模屠杀,中国的思想家发展了一种强调通过心理优势取得胜利的战略思想并且提倡避免直接冲突。   这一战略传统的主要历史人物是孙子,他写了一部《孙子兵法》。从古代起,学者就争辩《孙子兵法》作者的身份和著书年代。传说孙子名孙武,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 770-476 B.C. )的将军和军事顾问,他的军事箴言被他的学生收集记录成书。   两千多年以来,《孙子兵法》一直是中国军事理论的中心思想。它由古典文字以半诗词半散文的风格描述了孙子对战略、外交和战争的警世性观察和思考。它的格言在二十世纪中国内战中孙子的学生毛泽东手里得到活生生的再现,还有在越南战争,胡志明和武元甲也分别对法国人和美国人使出了孙子的间接攻击和心理战术。近年来在西方,孙子又获得了第二职业,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大量流行,被当作企业管理的法宝。甚至在当今,孙子的课文读来还是很有接近现实的见识,使他无愧位列世界级的战略思想家。人们可以说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窘迫不堪是因为她违背了孙子的箴言。   孙子区别于西方战略家的最重要一点是孙子强调心理和政治因素大于军事因素。伟大的欧洲军事理论家卡尔。冯 • 克劳斯维兹和安东尼 • 亨利 • 约米尼把战略当作政治之外的独立体系。甚至,克劳斯维兹的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暗指战争是政治的一个新阶段。   孙子把两个领域合并到一起了。西方的战略家思考如何在决定性时刻组成压倒优势力量,孙子则建议提升政治和心理上的主导优势使得冲突尚未开始胜负便见分晓。西方战略家在战斗的胜负中考验他们的道理,而孙子在不战而胜中验证他的道理。   孙子关于战争的论述不像欧洲军事文献那么辉煌,它也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他的论述甚至带有悲剧气质,如《孙子兵法》开篇的警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孙子而言,胜利不简单是战场上军队的凯旋,而是军事手段企图捍卫的政治目标的最终实现。降低敌军的斗志或将他逼入无可逃脱的劣势境地比与敌人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相见是为上策。因为战争是复杂而绝望的事业,知己知彼是关键。战略较量可以演变为一场心理意志竞赛。   在理想情况下,主帅取得了主导优势就可以彻底避免了战争。在另一种情况下,他会在作足形势分析和后勤、外交和心理准备后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因为战略上攻击敌人和他的同盟有心理感觉要素,所以孙子非常强调诡计和欺诈。   对于遵循孙子箴言的主帅来说,用诡计欺诈得来的胜利比战场上用兵要更人性化。《孙子兵法》建议主帅引诱他的对手帮助自己完成目标或将他逼入一个不可能获胜的位置使他不得不选择率全军投降以自保。   孙子最重要的见识也许就是在军事或战略较量中,所有事情都是相互关联的:天气、地形、外交,无间道、后勤供给,力量平衡、历史认识、惊吓和斗志。每个因素都影响着其它,引发相对优势和动量的莫测变化。战争没有孤立事件。   因此,一个战略家主要不是去分析一个单独的事态而是确定它发生的因果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形势是静止的,任何一个状态模样都是临时的,同时也是演变的。战略家必须掌握它变化的趋势并利用它为自己服务。孙子用 “ 势 ” 来概括它的意思,西方没有相对等的概念。在军事意义上, “ 势 ” 代表了一个正在展开的形势的战略趋势和它的 “ 势能 ” 。   《孙子兵法》的这些话就是教人因势而动,因势利导,方能取胜。   对孙子而言,一个战略家把握 “ 势 ” 就如水往山下流,自动地发现最快捷容易的路径。一个称职的主帅会等待时机率兵出战。他首先避开敌人的锋芒;他肯花时间观察战场上的战略形势变化以谋求利用。他研究敌人的斗志和物资准备,调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玩弄敌军的心理弱点 — 直到最后他察觉机会到来才向敌人的软肋给予致命一击。那时,他快速调动所有资源,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沿着最小阻力的进军路线突然出击,一举成功。《孙子兵法》讲的是心理和政治上的优胜而不是恐怖主义袭击。   总的来说,中国的政治学也倾向于把总的战略形势看作整体的一部分:好和坏、近和远、强和弱、过去和未来都是互相关联的。西方把历史看作一个通往现代化的进程,其间人类在一次次与邪恶和倒退力量的战斗中大获全胜。与之相反,中国人的历史观则强调一个衰落与复兴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然和世界,但不能完全控制它。人们能够把握的就是尽最大努力与和谐共舞。因此,战略和政治仅是与对手 “ 斗争共存 ” 的手段。目的是把对手运作到弱势地位同时加强自己的势,或战略地位。    孔子学说   几乎所有的帝国都是靠暴力建立起来的,但没有一个是靠暴力维持下去的。持久的统治需要将暴力转化为自觉行为。非如此,则统治者的能量将消耗在无休止的压制中而无暇计划未来。这正是国家政治的终极课题。如果压制给共识让路,帝国则享运持久。   中国亦不例外。统一一个王朝,周期性地推翻和重建,有时是很残酷的。中国历史上不少见残忍的叛乱者和集权王朝统治者。然而中国在东方屹立几千年不倒与其说是归功于帝王的强权统治毋宁说是主要归功于蕴藏于民间的社会价值和学者官员的治理。   中国文化至少令人称奇的一面是她的价值观是非宗教的(世俗的)。当印度信奉佛教,犹太人宣称有神论,以及其后的基督教和穆斯林教,都预言一种死后灵魂再生的召唤,中国却没有产生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中国没有关于宇宙创造的神话,他们的宇宙是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她的价值也是中国人原创。   中国的主要社会价值是由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哲学家孔子( 551-479 B.C. )提出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 770-476 B.C. )末期,那是一个政治动荡时期最后导致各国互相残杀的战国时代( 475-221 B.C. )。周朝的统治衰落,无力管束诸王对政治强权的竞争,贪婪和暴力并驰, “ 天下 ” 不成体统。   像马基雅维里( Machiavelli , 1469-1527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译者注)一样,孔子是个游说者,希望能够在一个国家拜相以辅佐其生存发展。但是和马基雅维里不一样的是,孔子关心构建和谐社会, 而马基雅维里只玩弄权术。孔子的主题思想是温情统治,礼教周全和虔敬孝顺。也许因为这些都不能给他的可能雇主提供一个取得权力和财富的捷径,没有一个国王给他下聘书。孔子最后没有实践他的愿望,含憾而死,而中国继续滑向政治塌崩和战争。   但是孔子的学说,由他的学生们记录下来,得以保存。当流血终止而中国再次统一站起来时,汉朝( 206 B.C.-A.D. 220 )采纳了孔子的思想作为朝纲。孔子的话语以及后来学者的补充评论被收集成册 — 论语,并逐渐演变成中国的圣经和宪法的集成体。专攻这些课本的人通过全国科举被选入国家的官僚体制中服务,即被派到各地为皇帝维持和谐社会。   孔子为治理他所处时代的乱纲现象而提出的答案是构建一个公正的和谐社会。他声称这是在中国一个遥远的黄金时代就被实践过的。人类的中心精神任务就是重新发掘这一将要失传的社会秩序。精神的满足不是自我解脱和自我解放而是耐心地恢复已被忘掉的自我约束原则,其目标是复礼而不是社会进步。   孔子提倡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每个人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在孔子的社会里,每个人以服从为天命而达到整体和谐。不似神教类宗教,孔子不是提倡自我救赎。他的哲学讲究通过个人的正当行为救赎社会。面向现实世界,他的思想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通向死后灵魂再生的路线图。   在中国秩序的顶端站立着皇帝,这是一个在西方制度里找不到平行的一个位置。他具有社会秩序在精神和实务上的双重体现。中国皇帝既是一个政治统治者又是一个超自然的象征。作为政治统治者,他集天下主权于一身,站在政治等级的终端,至高无上。这正好是孔子社会结构这面镜子里的映像。中国的礼数程序坚持用叩头 — 双膝跪伏用前额触地三次表示臣服 — 的方式表达对上尊的敬仰。   皇帝的第二个作用即超自然的象征是作为 “ 天子 ” ,一个承接天地人的符号。这一符号也暗示了皇帝的义务。通过人性作为,正确的礼仪和适量的刑罚来引导大大小小事务取得大和谐。如果皇帝失德,便天下大乱。甚至自然灾害都可能喻示天地失衡,当朝皇帝已失去上天的旨意,叛乱即起,新朝将取代旧朝继续执行天意重整和谐社会。 总的来说,中国的政治学也倾向于把总的战略形势看作整体的一部分:好和坏、近和远、强和弱、过去和未来都是互相关联的。西方把历史看作一个通往现代化的进程,其间人类在一次次与邪恶和倒退力量的战斗中大获全胜。与之相反,中国人的历史观则强调一个衰落与复兴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然和世界,但不能完全控制它。人们能够把握的就是尽最大努力与和谐共舞。因此,战略和政治仅是与对手 “ 斗争共存 ” 的手段。目的是把对手运作到弱势地位同时加强自己的势,或战略地位。 当然,这种 “ 运作 ” 办法是理想化的,而非总能现实发生。在中国历史中,曾出现过 “ 大张旗鼓 ” 的杀戮,比如三国时代、清朝初期、太平天国叛乱、二十世纪的内战,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每次最大的流血冲突都伴随着中国内部秩序的崩溃--用另一句话说,是治疗内伤留的血。   总的来说,中国的圣人认为世界是征服不过来的;聪明的统治者只能希望与他的周边和谐相处。没有神马新世界让人口繁衍。中国就是希望之地,而中国人早就在那里代代繁衍生存了。中央王国的文化祈福能够施予四方,就像中国对待她的周边邻国那样。但是,冒险出海去驯化蛮夷就不那么荣耀了,因为远处的蛮夷不可能够学会传统。   也许这就是中国放弃航海的深层原因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 1820 年评论中国说:中国过分依赖陆地,这限制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只有走向大海才能解放出来。 “ 亚洲国家的光辉政治说教中缺少脱离陆圈限制伸向海洋的愿望,尽管这些国家都与大海相接,如中国 ” 。西方国家已经起航把他们的价值和贸易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方面,黑格尔评论道,大陆中国 — 事实上曾经有过强大的航海能力 —“ 被自己的历史发展观托了后腿 ” 。   有着这些特殊的传统和上千年的至尊习惯,中国作为这样一个传奇性的帝国走进现代:一个国家宣称她的文化和政体是普世性的,却不给力传播;一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却对外国贸易和技术发明无动于衷;一个有着辉煌文化的国家由一帮对西方的远洋出征一无所知的所谓学者精英们掌管着;一个在无比广大的地理范围上建立的政权不知道技术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将威胁他的存在。
个人分类: R2史政经|2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斯坦福重聘朱棣文说起
热度 50 曹聪 2013-2-24 19:30
朱棣文卸任美国能源部长,重返斯坦福大学,被聘为椅子教授—— William R. Kenan, Jr.,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 朱棣文1987-2008年在斯坦福当教授。即使贵为诺贝尔奖得主,又是前往白宫任高官,斯坦福也照样不客气地让他卸下了教授一职,只给了他一个 荣休教授(Emeritus Faculty) 的头衔。 N年前,当基辛格担任尼克松总统总统安全事务顾问时,曾恳求哈佛保留他的教授席位。哈佛的回答是如果你不在规定的no pay leave期限内回来,对不起,你就不是哈佛的教授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当你的大官,我当我的教授,哈佛、斯坦福不稀罕权贵。
个人分类: 其他|23988 次阅读|89 个评论
从围棋和国际象棋看中西方的战略思想差异
热度 27 何裕民 2012-11-29 09:08
上次谈到了基辛格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片言只语,大家觉得意犹未尽,我也觉得没有完全体现中国的智慧和基辛格本身的深刻认识。 讲到这,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里进一步以著名的国际象棋和围棋为例,因为中国人喜欢下围棋,西方人喜欢下国际象棋,他说到: “中西方的这一对比反映在两种文明中流行的棋类上。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它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棋盘上横竖各 19 条线,对弈开始时棋盘上空无一子。对弈双方各有 180 枚子可用,子与子没有差别。两位棋手轮流在棋盘任何一点上落子,占据有利地形,同时设法包围吃掉对方的子。棋手在棋盘各处同时展开厮杀。棋盘上每落下一子,对弈双方的实力对比就略有消长,双方都在实施自己的战略计划,并同时应对对手的棋。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结束时,棋盘上双方的地盘犬牙交错,一方常常仅占有微弱的优势。对于一个外行人,从棋盘上并不总能看出哪一方是赢家。 而国际象棋的目标是全胜,目的是把对手将死,即把对方的王或后逼入绝境,令其走投无路。绝大多数的国际象棋比赛靠消耗对方实力或偶尔靠一着妙手取胜。唯一的另一种可能是双方握手言和,即双方均无希望取胜。 如果说国际象棋是决战决胜,围棋则是持久战。国际象棋棋手的目标是大获全胜,围棋棋手的目标是积小胜。下国际象棋,棋盘上双方的实力一目了然,所有棋子均已摆在棋盘上。围棋棋手不仅要计算棋盘上的子,还要考虑到对手的后势。下国际象棋能让人掌握克劳塞维茨(国际著名的军事思想家)的‘重心’和‘关键点’等概念,因为开局后双方即在中盘展开争夺,而下围棋学到的是‘战略包围’的艺术。国际象棋高手寻求通过一系列的正面交锋吃掉对手的棋子,而围棋高手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手棋子的战略潜力。下国际象棋练就目标专一,下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 其实,看到这,我们也可以做出很多联想:针对肿瘤,西方战略就是下国际象棋,想尽办法,要么战胜你,要么我死了,就是你死我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零和”博弈。那么,中国人就是讲究先造成“势”,然后一步一步跟进去……。先在外围打好根基,然后,一点点取得胜利,或者是争取下成“和棋”。 对癌症这类人类自身代谢出问题所产生的一类难治性病症,也许中国的围棋战略思想更适合于癌症治疗。我们可以借鉴过去智慧,指导今天的临床治疗。因为癌症它不是敌我矛盾,它是你体内的细胞出现了问题。 讲到这,想到了一位著名的宗教学家——星云法师。他在写的书里就说到了,他 85 、 86 岁了,没有学过中国象棋,但是寺庙里总是有小和尚以为大师象棋下得很好,来跟大师下象棋。但每每这位智者都把小和尚们打败了……。大师就说,他下象棋先把“局”布好,小和尚们上来就攻杀,但他局布好了就不怕,有了防范……。其实星云法师在这讲的也正是围棋的战略思想。 我觉得我们对待肿瘤,对有了一定年龄的患者,首先要明确一点,不一定要把肿瘤“吃”掉,而是要让人活下去。所以首先要取“和”,然后再考虑能不能取胜。如果连“和”都得不到,那就是战术思想有了问题。然后,再借助各种方式方法做好局,先稳定好,不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因此,外国人眼里,传统中国智慧是充满神奇的,是对现代智慧的一种重要补充。相反,我们中国人往往由于长期的弱势,长期的被挨打,而对中国自己的智慧视而不见,甚至有所丢失,更有极端份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 90% 属于糟粕……。 可惜、可悲 ,也非常可叹!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10218 次阅读|27 个评论
从基辛格眼里的中国军事战略联想到中医学治癌
热度 27 何裕民 2012-11-26 10:28
几十年前(七十年代初),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及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博士就是我们这些人当中的“明星”(尽管当时没有粉丝一词)。客观地说:他是美国高层人士中罕见的“知中派”、“亲中派”。他受命启动的中美和解,为中国四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及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因此,除了敬佩以外,还有一丝感激,这也许是中国大多数像我这样年龄段的知识分子对基辛格博士的基本态度。 近闻博士耄耋之年写下了《论中国》一书,求得后先睹为快。 读后感慨良多!基辛格博士是位犹太人,看完此书后,不得不佩服其广博的知识,从地缘政治,到哲学、历史等等;更不能不折服他睿智的审视与穿透眼光。他对中国很多问题的看法,从第三个眼睛切入,给了我们众多焕然一新之感。 中医学素有“医家如兵家”之说。笔者也的确信奉此说。基辛格博士开卷以较多笔墨讨论了东西方军事 / 战略思想差异。笔者认为:用来对照中西医学对慢性病(特别是癌症)的治疗,是可以给人诸多启示的。故辑录于下,并稍作比较,以飨各位: 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在漫长的动荡历史中,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过分强调对具体事件的完全驾驭有可能会打乱大同世界的平衡。潜在的敌人比比皆是,帝国永远不可能享有绝对安宁。如果中国注定只能有相对安宁,它同样暗含相对的不安宁 —— 为此需要对中国的十几个邻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它们的历史和追求的目标与中国迥异。在陷于冲突中时,中国绝少会孤注一掷,而依靠多年形成的战略思想更符合他们的风格。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 同样,中国独具一格的军事理论也与西方截然不同。它产生于中国的春秋战乱时期,当时诸侯混战,百姓涂炭。面对残酷的战争(同样为了赢得战争),中国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种战略思想,强调取胜以攻心为上,避免直接交战。 代表这一传统的最著名人物是孙武(尊称 “ 孙子 ” ),《孙子兵法》一书的作者。有趣的是,没人确知他到底是谁。从古至今,学者对《孙子兵法》作者的身世及该书的写作年代争执不下。该书记载了一个叫孙武之人的言行。根据他弟子的记载,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军事家,游走列国。一些中国学者,包括后来的西方学者,都怀疑是否真有一位孙武,或即使确有其人,《孙子兵法》是否确实出自他的手笔。 《孙子兵法》为文言文,介乎于诗歌体与散文体之间。该书问世已两千余年,然而这部含有对战略、外交和战争深刻认识的兵法在今天依然是一部军事思想经典。 20 世纪中国内战时期,毛泽东出神入化地运用了《孙子兵法》的法则。越南战争时期,胡志明和武元甲先后对法国及美国运用了孙子的迂回和心理战原理。(孙子在西方还获得了另一个头衔 —— 近代商业管理大师)。即使在今天,《孙子兵法》一书读起来依然没有丝毫过时感,令人颇感孙子思想之深邃。孙子为此跻身世界最杰出的战略思想家行列。甚至可以说,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受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的规诫。 孙子与西方战略学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孙子强调心理和政治因素,而不是只谈军事。欧洲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认为,战略自成一体,独立于政治。即使是克劳塞维茨的名言 “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 ,也暗示一旦开战,政治家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孙子则合二为一。西方战略家思考如何在关键点上集结优势兵力,而孙子研究如何在政治和心理上取得优势地位,从而确保胜利。西方战略家通过打胜仗检验自己的理论,孙子则通过不战而胜检验自己的理论。 孙子对战争的理解和论述既没有欧洲一些战争论著中的激情,也不颂扬个人英雄主义。《孙子兵法》冷静的特点反映在卷首: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由于战争后果严重,慎重乃第一要义: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政治家在什么事情上应该谨慎行事呢?孙子认为,胜利不仅仅是军队打胜仗,而是实现发动战争时设定的目标。上策不是在战场上与敌人硬拼,而是折其士气,或是调动敌人,使其陷入不利境地,以断其退路。战争复杂残酷,因而知己至关重要。战略于是演变为一场心理上的较量: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最理想的情况是指挥官拥有绝对优势,从而完全可以避免交战。其次是深思熟虑,并在后勤、外交和心理上作了充分准备后,给敌人致命一击。孙子告诫道: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由于 “ 伐谋 ” 和 “ 伐交 ” 涉及心理因素和对事物的认识,孙子非常重视用计和使用假情报。他告诫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对一位信奉孙子思想的部队指挥官来说,通过迷惑敌人或用计间接取胜,比倚仗优势兵力取胜更人道(且不说更经济)。《孙子兵法》告诫指挥官,要诱使敌人跟着自己走,或是将其逼入绝境,迫使其全军或举国投降。 也许孙子最重要的深邃思想是,在一次军事或战略的较量中,一切因素互为影响:气候、地形、外交、情报、供应和后勤、力量对比、历史观,以及出其不意和士气等无形因素。无论哪个因素,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军事形势和相对优势的微小变化 —— 没有孤立的事件。 因此,一位战略家的任务不是分析具体形势,而是弄清这一形势与它形成的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没有一种局面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现象都是暂时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战略家必须洞悉变化的走向,为己所用。孙子用 “ 势 ” 这个词表达这一特征,而西方没有类似的概念。在军事上, “ 势 ” 指战略发展趋势和演变的形势中蕴涵的 “ 潜能 ” ,即 “ 各种因素之特定组合及其发展趋势中蕴涵的巨大能量 ” 。在《孙子兵法》一书中, “ 势 ” 指力量强弱及总体趋势的不断变化。 孙子认为,善用势的战略家恰如水沿山坡顺势而下,毫不费力就能找到一条最快、最容易的路线。一位成功的指挥官会耐心等待,而不是急于交战,以避开敌人的锋芒。他仔细观察战略形势的变化并加以引导。他研究敌人的备战状况及士气,积蓄己方力量,利用敌人心理上的弱点,直至出现打击敌人薄弱环节的有利战机。于是他出其不意,神速调兵遣将,沿着阻力最小的道路 “ 顺势而下 ” 。仔细寻找战机以及精心准备,为他奠定了优势地位。《孙子兵法》论述的不是如何征服领土,而是如何在心理上压倒敌人。这也是当年越南民主共和国与美国打仗的战法(不过越南民主共和国把心理战的胜利也转化为实际的领土征服)。 通常,中国的政治家把战略形势看做全局的一部分:善恶、远近、强弱、过去与未来皆互相关联。西方人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战胜邪恶与落后的过程。而中国人的历史观强调的是衰落与复兴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人可以认识自然与世界,却不能完全主宰,最佳结果是与之融为一体。战略与治国方略成为与对手 “ 互斗互存 ” 的手段,目的是化强敌为弱敌,同时加强自己一方的势,或者说战略态势。 当然, “ 以计取胜 ” 虽是理想结果,却不易实现。从古至今,中国不乏残酷的战事,多在本国,偶尔也在国外。一旦爆发战争,例如秦统一中国、三国时期的战争、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以及 20 世纪的那场内战,生灵涂炭,惨烈程度不亚于欧洲的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战事源于中国内部体系的崩溃,换言之,体现为一国内部的一种调整。对中国而言,国内稳定和抵御日益逼近的外国入侵同等重要。 …… 看完这些,我掩卷沉思,联想翩翩 …… 。 仅就与肿瘤防治相关的及健康命题而言,也感慨良多 …… 在中医学看来,伴随着增龄,人体内的健康问题肯定会越来越多;而且,不是所有的健康问题(疾病)都能彻底解决的。因此,目标不能确定得完美无暇。只能“谨察阴阳(失调)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能够达到相对平衡(哪怕是弱平衡),也就十分理想了。 鉴此,在陷入大病痛(类似于国际大冲突)时,传统上中国人大多数时间不主张孤注一掷,不强调决战致胜(特别是长期的地缘冲突,如对北疆的游牧民族南下进犯),也包括对癌症之类大病,很多情况下只是强调巧用计谋,借助迂回“王道”,积极调治,改善症状,稳定病情为上。对于过于攻伐之道,强调尤要慎重。这看似消极,其实包括着深刻的哲理与智慧 …… 其次,中国的军事战略更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指不用血腥的杀戮;就像治病一样,特别是慢性大病,以王道为主,持久调整,稳妥取胜。甚至只是主张“食养调之”,“食养不愈,再行药物(攻伐)。” …… 此外,古代军事家还强调交战中,要考虑综合因素。诸如气候、地形、外交、情报、后勤、历史观、士气等等。其实,就像我们强调的防治癌症六(七)字方针:知(认知纠正)、医、药、心(理调整)、体、食、社(会支持)等等,这才是聪明而又有效之举。较之一味蛮干,不知要高明多少 …… 强调“势”,也是传统中国军事思想的特点。“势”在中医学看来,包括两点:一是小势,类似于今天说的内环境、微环境、局部环境等;二是大势,就是整体状态、整体机能,以及整体与外界的互动等。而且,内在气机顺畅与否,气血通达与否,脏腑功能协调与否,经络之气流滞与否都包含在内。 可见,一个睿智的美国人看中国,对中国的智慧能够看得如此明白,实在是不容易的!其实,借助外人睿智的眼光,我们也能获得不少启示。包括对待肿瘤之类大病的对策,亦可获益不浅。 由此,我还想到了另一位美国杰出将军 —— 黑人统帅鲍威尔,他指挥打伊拉克战争,一反过去欧美习惯的“破城锤战术(大军压阵,超量的现代化武器狂轰滥炸)”,而是改用受启于中国传统的“四两拨千斤”,结果大获全胜(容日后分析),彻底改写了国际军事思想史。其实,我们的肿瘤治疗,不正是仍旧囿于三斧头(手术、化疗、放疗)的狂轰滥炸之“猛干”吗?为什么不配合些充满传统智慧的“四两拨千斤”之巧干,借助各种方法“巧胜”呢? 联想到近来国际外交,美国人开始玩弄的“软实力”、“巧实力”概念,且每每得心应手,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反思 —— 这些,原本都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中国人倒常常在对传统的一片质疑声中,这些逐渐被忘却,或者被低估了!而美国智者们却从《孙子兵法》及“四两拨千斤”等历史财富中拼命地汲取,转为现实服务 …… 这, 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不应该谦虚地向传统学习点什么吗?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253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基辛格:动荡岁月的经历让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更坚强
胡业生 2012-11-11 22:29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更多 原标题:“我相信中国会继续前行” 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新华网纽约11月10日电(记者曾虎 牛海荣)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基辛格对中共十八大召开表示祝贺,他赞赏中国的发展成就,并相信“中国会继续前行”。 基辛格有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美誉。40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去年曾出版《论中国》一书,阐述他对中国的见解及对美中关系的现实思考。 基辛格谈到十八大报告时说:“我对报告中强调改革、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及和平友好的外交基调印象深刻”。 基辛格说,在过去的40多年间,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走过的历程,“让人感触至深”。 “如果有人在我1971年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向我描绘中国今天的样子,即使只是想象一下高楼林立的景象,我也一定会说那是不可能的,”基辛格说,“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 金融 体系并成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辛格认为,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危机,无论是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是当前的欧洲主权债务问题,都可能给中国带来影响。 “在面对这些危机时,中国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了解了问题所在,并随之做出调整,带领中国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基辛格说。 在谈及中国未来面临的挑战时,基辛格说,中国幅员辽阔,同时也有着伟大的抱负,目前已开始了从沿海向内陆发展的进程和城市化进程,这将涉及基础设施、住房和通信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此外,随着与其他国家交往日益密切,并在相当程度上融入国际体系,如何相应地调整外交政策,是中国领导人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谈到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反腐败问题时,基辛格说,在一个国家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过程中,腐败问题几乎在任何一个社会都难以避免。但是,中国领导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下决心要加以解决。 “从我与中国历届领导人的交往中看出,他们都能言出必行,所以这一次我也充满信心,”基辛格说。 在谈到美中关系的前景时,基辛格强调,美中之间的合作对于世界和平至关重要。两国政府在处理美中关系时应超越日常的纷争,站在更高的角度,面向未来。 基辛格说,两国要继续加强高层之间的协商及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寻找双方可以合作的项目。 对于十八大后中国将产生的新的领导集体,基辛格有着“很高的期待”。他说:“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经历过中国的动荡岁月,这种经历使他们在面对当前各种挑战时更加坚强。” 基辛格最后表示,“基于中国此前取得的成就,我相信中国会继续前行。当然,困难依旧存在,因为前进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舟子获国际奖(9)用国际化手段“监督”中国
热度 1 sz1961sy 2012-11-11 10:18
方舟子获国际奖(9)用国际化手段“监督”中国
其实,这一直是美国政府在中国扶植“外国代理人”惯用手法。从基辛格教授当年办国际班(见《基辛格传》)到尼克松总统的《1999 不战而胜》回忆录,都不作任何掩饰披露美国政府在全球政治战略中用这一手法的有效性。 这二年,方舟子在中国是声誉一天不如一天,年度的主流奖项已远他而去,而被边缘化的结果是 : 在十几年来, 方舟子一直在中国以“宣传转基因主粮安全”、打击中医药落后为主题做科普(打假是“事件营销唛头”而已) ,市场目标: 一个是中国主粮(食品,水稻是核心)、一个是中国民族文化服务产业,这都是涉及中国公众生命线的大产业。 给方舟子资助方每年不惜重本支持方舟子出书(其中单单出“转基因”就有3本书,创下全球之最)、贴本销售,目的很明确,手段很有力,效果一直见到回报, 这是一个活跃在中国商业科普市场上最成功的人物 。 上面这些说法有什么证据吗?去看一下方舟子这一位被肖传国教授称为“在中国无银行帐户、无住址、无工作单位”与肖传国教授就肖氏反射孤手术有效性“对赌”公开约定,方舟子凭什么让其代理律师开了数亿元的“风险赔付”(@40万,已有2000例手术完成)! 这就是证据 , 这个“对赌”公开约定是一位有中国执业律师证的律师公开要约,如果没有人愿意提供资金承诺,这位律师比任何人都明白其后果是什么,而正是这个《就肖氏反射孤手术有效性“对赌”公开约定》,让本人终于明白约3年前有知情人透露的一个事实: “孟山都公司驻亚洲区代表K.K.MOU(莫先生,香港人)来上海都是住在南京路的国际饭店的,当时上海最好的宾馆。1989年他们孟山都也是刚开始做这些,孟山都公司要在中国大陆发展业务,主要是做转基因方面种子的推广,推广费用......,他们出手很大方的!他手脚很大方的,花钱如流水,哈。。。” 回归主题,从方舟子获这个国际奖,就到美国以名人身份“到美国之音接受采访,下午在FDA(食品药品管理局)和NIH(国家健康研究院)各做了一场演讲”: 图片来源:方舟子搜狐微博 ( http://s1.t.itc.cn/mblog/pic/201211_10_13/39914051407743601.jpg ) 其目的很明显,方舟子这位拿了美国绿卡十多年,活跃在中国商业科普市场上最成功的软文写手人物,需要一个“国际获奖者”人物身份,继续为资助方服务,换个国际人物身份“监督”中国为其服务方提供继续服务之方便。 这不是什么阴谋论,这是典型的美国式“不战而胜”科普招式而己。 肖传国教授(摄影:沈阳) 如果有人想知道这些人收取经费的证据,可找肖传国教授咨询,他这十年来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才落到那个下场:“肖传国知道太多了!”有知情人这么告诉本人。 沈 阳 2012年11月11日 10:15 Res. P.S. 严管“外国代理人”是国际通例 温路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04日 02 版) http://zqb.cyol.com/html/2012-09/04/nw.D110000zgqnb_20120904_2-02.htm 一位外交官跟笔者讲起一次谈判经历。谈判中,外方代表拿出一组翔实的数据,作为要求中方让步的依据。我方代表很是奇怪和惊讶,这些统计和调查数据,来自哪里?为什么外方掌握得如此翔实?后来才知道,外方为了此次谈判,专门花钱雇佣中国某个非政府组织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以此作为谈判的“撒手锏”。 这位外交官说他很心寒,自己和同行在国际谈判中为了国家利益是寸步不让、殚精竭虑,可没想到,自己的同胞却在背后“挖墙脚”,损害国家利益。作为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公民,无论观点如何不同,无论身处何种阶层,应该有一个最大的公约数,就是爱这个国家,起码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 笔者很认同这位外交官的看法,他所说的那种伤害国家利益的人,已不是简单的、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商业间谍,而牵涉到“外国代理人”。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报道了俄罗斯立法严管“外国代理人”的新闻。总统普京日前签署了《非政府组织法》,根据该法案规定,接受海外资助并从事政治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将被认定为“外国代理人”。这些组织需主动向俄司法部申请列入特别名单,并在出版物和网络媒体上特别注明。他们必须一年两次提交活动情况报告,并接受年度财务审计。俄多数公民支持这一法律,经历过国家动荡时期的俄罗斯人,绝不允许西方国家随意干涉本国内政。 民族国家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情感共同体,国家利益更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有着实质的内容——对民族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来说,“外国代理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代理人的隐蔽性存在,以隐性的方式操纵和干扰一国政治。俄罗斯的做法,是出于捍卫国家利益的本能,既属正常也是必要的。离开了法律,偏离了国家利益,民主是无法存在的。 可俄罗斯此举,却遭到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指责,他们无视俄罗斯三分之二公民对此法的支持,将此法的出台解读为压制民主之举,称在处理异见和自由言论方面,普京新政府正倒退回苏联时代。这一指责,暴露了西方一些国家习惯性的双重标准和人格分裂。 实际上,在对待“外国代理人”的问题上,西方国家严苛得多。比如美国,法律规定总统候选人以及联邦、州和地方各类选举的候选人,都不得接受非美国公民的捐款,以防外国政治势力介入。此外,美国还有专门的《外国代理人登记法》,严管一切“具有政治影响能力或准政治影响能力”的活动,从登记、表明身份到披露财务状况,比今天俄罗斯的规定苛刻多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超越意识形态上的习惯性偏见,回到法律上来,正视一个现实:严管“外国代理人”是国际通例。 美国大选正如火如荼。由于美国人总喜欢插手他国政治,热衷于当世界警察,美国的重要地位也往往使其国家政策能影响到外国,所以常有人开玩笑说,美国总统应由全世界人民投票来选。虽然只是玩笑,但实际上美国人绝对不允许外国人干扰本国的总统选举,美国法律设置了很多防火墙严防“外国代理人”。这就是一国的政治,它是绝对排他的、内向的,不允许外国势力以任何方式或明或暗地干扰。所以,每个国家都会对“外国代理人”严加防范。 民主,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概念,以国家利益为制度基础,再开放的民主政治,也不会容忍外人通过扶植代理人来干扰国家内政,不允许有人在外国人的资助下,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根据国际通例,“外国代理人”不必禁止,却必须纳入法律框架中严加管理,首先就是将其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监督。 其一,身份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隐形的,有必要让公众知道其受雇于谁、为谁服务。这样,人们就可以对其言论和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而不会轻易受其蛊惑。 其二,资金必须受到严格的管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外国代理人”利用外来资金损害国家利益,颠覆国家政权,危害国家安全。 在严管“外国代理人”问题上,中国需要与世界接轨,向国际通例看齐,依法严管那些接受国外资助的人和组织。不同政见可以容忍,侵犯国家利益,绝不可容忍。 爱国主义是凝聚一个国家国民情感的精神纽带,关于如何爱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述和表现,但可以形成共识的是,不要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不为某种利益而出卖国家利益。这是底线。从这个角度看,严管“外国代理人”,捍卫国家利益免受“外国代理人”的侵害,也是爱国的一种方式。
个人分类: 方舟子获国际奖|4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值得关注的美国智库
热度 2 junyichai 2012-9-22 11:01
值得关注的美国智库  1、 http://www.cfr.org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    全称为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成立于1921年,是美国非政府性的研究机构,致力于对国际事务和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由该协会主办的《外交事务》杂志曾刊登过乔治· 凯南、基辛格和斯坦利·霍夫曼等美国知名外交家、国际政治学者的论文。      2、 http://www.rand.org 美国兰德公司    全称为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成立于1948年,是美国著名的非盈利性的研究、咨询机构。早期从事对航空器、火箭和卫星等军事设备的研究,现已发展为一个对美国国家安全、国际事务、反恐以及能源与环境、教育等多领域进行研究和分析,提供决策建议的咨询机构。      3、 http://www.aei.org 美国企业研究所    成立于1943年,自称为代表美国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与保守的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库。      4、 http://www.brookings.org 布鲁金斯学会    全称为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美国著名思想库,1924年由政府研究学会的支持人罗伯特·S·布鲁金斯创立。致力于对经济、外交事务和行政管理等公共政策的研究和教育。      5、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 美国著名思想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6、 http://www.csis.org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全称为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Studies。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个无党派的研究机构。该中心成立40余年来,主要从事包括评估美国的政策风险,分析欧盟、东盟等地区性事务,研究国际安全与稳定以及建立国家长期战略等研究活动,致力于为美国内外事务提供战略性政策,培养政治精英。      7、 http://www-hoover.stanford.edu 斯坦福大学胡佛中心    全称为Hoover Institution。1919年由美国总统胡佛创立。早期专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现已成为一个研究国家政策的学术机构,研究领域涉及国内外的政治、经济以及政治经济事务。      8、 http://www.heritage.org/ 传统基金会 (观点偏向共和党的智库,对中美关系多持保守和审慎悲观的态度)    全称为The Heritage Foundation 。成立于1973年,是一个兼有教育性和研究性的智囊团,云集了当前活跃于美国政坛的保守主义代表人物。 补充: 9. http://www.cnas.org/ 新美国安全中心 (观点偏向民主党的智库,对中美关系多持较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新美国安全中心(简称CNAS)是一家小型智库,创建于2007年,是思想库中相当“年轻”的一员,然而该思想库正迅速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风向标”之一。其独特的管理层和研究团队是该中心发挥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该中心的管理层和研究人员中有很多人有军方背景,甚至有军职研究人员。
38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危机与对策
热度 1 lwd8811 2012-7-29 00:20
玉米种植业的危机与对策 刘闻铎 中国人的饭碗拿着谁手里 基辛格 1970 年曾经断言的:“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全人类”,正在变成现实。打开“玉米种业论坛”,什么“七成种子被外资垄断”、“玉米种业灭顶之灾”、“种业沦陷”、“形势严峻”,“粮食安全堪忧” …… 令人触目惊心的题目映入眼帘。 大豆的情景已经成为前车之鉴,美国大豆进入我国后,经过长途跋涉的美国大豆运到中国比国产大豆还便宜,导致国内大豆种植业和油脂加工企业纷纷倒闭。现在,我国用的大豆 70 %通过进口, 80 %加工企业用美国进口大豆,大豆的全球定价权已经牢牢控制在美国手中。玉米种业正在被杜邦先锋、孟山都、利马格兰等外资控制的局面更让人揪心。玉米所涉及的产业链条更长。玉米定价权一旦失陷,我国当前所依赖的玉米种植、饲料加工、国内的各类畜牧养殖业必然大受影响。 农业部长韩长赋发出警告: “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先玉 335 的“神奇”原来在种业之外 原因在那里,什么育种体制、投入力度、团队规模、核心竞争力、研发能力以及配套服务有很大差距,都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再仔细看观察郑单 958 与先玉 335 的对垒,看出点端倪。 335 加强选种,提高发芽率,推广单粒播种,节省种子 50% 至 75% ,亩增产 100 公斤 ,农户亩增加收入 50 ~ 200 元(另一说增加收入 128 元),农户受益,即使种子价格高农户也认可。 335 价格每公斤 26 ~ 27 元,东北经销商曾经炒到 60 元。 958 的最高价只有每公斤 9 元 …… 二者品种水平并没有多大差异。单纯从种子质量上比较, “958” 与“ 335 ”出籽率接近,亩产量也基本相当。从综合性状看, 958 还优于 335 。而 335 的销量之所以逐年上升,是在提高种子精选等级,配套服务措施完善,特别是给农民配上单粒播种机,推广单粒播种,不用间苗,节省劳动力、节约种子、玉米长得更好 ( 初见秦 , 2010 - 04 - 27 )。忽然发现, 335 的种子精选和单粒播种 958 和其他品种也都容易做到,原来 335 的“神奇”在种业之外——农艺和机械! 335 下功夫推广单粒播种和捆绑销售气吸式播种机。其实,使用气吸式播种机实行单粒播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传入我国,适合任何品种,并非 335 的专利,能大幅度节省种子、节省间苗费、提高单产和效益早有定论。但是农艺方面没有认真推广,农民还停留在“传统穴播可靠,能保苗,留大苗”概念,而种子标准又把发芽率卡在 85% 的低水平,不肯为单粒播种创造条件。这种种业、农艺、农机互相不配合,迁就保守落后,是造成我国玉米种植业几十年落后的深刻教训。 其实,当年先玉 335 的成功是 挑战我国农民传统种植习惯和农学家们守旧意识 ,捆绑销售气吸式播种机,推广单粒播种的成功。 机遇在于技术高端的突破 惊心动魄也好,义愤堪忧也罢,都于事无补,说多少大话、空话、狠话都不可能改变玉米种植业的被动局面。玉米种植业的未来之路在于种业、农艺和机械手段的联合创新。说到底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来解决。话又说回来,技术创新并不是凭主观意志来突破的,更不是靠领导决心来实现的。关键是着眼于技术高端,善于识别和紧紧抓住悄然而至的创新技术。 定向播种就是继单粒播种之后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最后制高点。将玉米种子形状、规格及有序排列纳入精选标准,引入定向播种新概念。创造高水平的作物整齐度和最佳群体结构。即从产业链的上端开始的贯穿全行业的系统创新。以增加产量农民受益为前提,建立我国自己的涵盖种业——耕作制度——播种——收获的全新的各个环节具有核心技术的机械系统和知识产权、标准保护体系。即是占据技术高端,扭转玉米种植业颓势的战略机遇,不失为变被动为主动的保护我国玉米种植业之有效对策! 刘闻铎 1361116730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基辛格谈美国新军事战略
whyhoo 2012-4-16 10:44
今年是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四十周年,您也要参加相关的周年纪念活动,跟我们谈谈这个周年纪念有多重要?   基辛格 美国前国务卿:   国际社会体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1972年之前的二十多年里,美中两国几乎把对方视为敌人,美中双方曾在台湾海峡发生军事对峙,全世界当时都认为美中两国有可能成为敌人,所以从美中双边关系正常化开始,我们逐渐从关系正常化走向合作,这也使得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之前的政策。   在这四十年里,美中双方在国际事务中,基本上都保持一致的步调,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水均益:   您也非常乐意见证这个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基辛格博士,现在有许多人特别是专家学者都表示,美国是一个正在衰落的大国,而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或者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找到这样的例子,这两个大国可能有一天会在利益上发生摩擦,也许最终会导致冲突发生?   基辛格:   我是这样认为的。世界格局已经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在过去,这样的例子最终会导致国际事务中零和游戏的出现,即一方获胜,另一方失败。但在今天,我认为如果美中关系之间发生冲突,那么希望双方都会是输家。假如美中之间的外交关系彻底中断了,那么世界也会被分割,每个国家都要选择站在哪边,所以我不认同过去的规则,我认为当今如果发生冲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获溢,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领导人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它。所以我认为,这个猜想是错误的。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证明这种猜想是错误的。   水均益:   我的理解是只要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的决定。   基辛格:   这非常重要,这需要两个国家,都做出正确的决定,光靠一个国家是无法完成的。   解说:   2012年新年伊始,美国政府宣布调整军事战略,亚太地区尤其是西太平洋,将成为美国新的军事战略要点。近年来,美国一直在进行着战略东移,也随着这份新的国防战略日益明朗化,即安全战略的优先任务也由反恐、防扩散转向了应对崛起大国,基辛格却并不赞同美国决策层所谓遏制中国的战略思维。在2011年出版的《论中国》中,他警告说,今天美国决策层仍然认为中国崛起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位置无法兼容,因此最好先敌视、遏制,如果这种思维方式持续、蔓延,那僵局将不可避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下一场“冷战”。   水均益:   那么您如何解读奥巴马政府最近提出的新军事战略报告?   基辛格:   就像他所说的我们不会减少在亚洲的军事存在,我认为这不意味着军事力量的增加,而是一种重新部署,我认为奥巴马的战略会在美国国内引发大讨论,但不会影响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   水均益:   很多中国人从不同的方向解读了这份报告,因为我们会有很多次听到奥巴马总统以及希拉里国务卿都说过,美国要重返亚洲,而最近的这份报告还把中国称为潜在的对手。   基辛格:   你看你们就生活在亚洲,我从来就不知道我们曾经离开过亚洲,又要重返亚洲。 水均益:   那为什么说要重返亚洲呢?   基辛格:   我们一直就在亚洲,所以重返亚洲,只是人们的一种说辞,但这没有改变我的基本观念,那就是美中关系应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水均益:   所以说,您并不赞同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中国会成为美国的挑战者。   基辛格:   我认为不应该把中国视为军事上的挑战或者是经济上的挑战,我认为中国也不应将美国视为军事上的挑战,我们应当增加互信,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投入大量额外的经费去搞军备竞争。   解说:   2011年下半年,美伊关系骤然紧张。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出台《伊朗核报告》,自后西方社会对伊朗的喊打声一直不绝于耳。12月24日,伊朗海军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了为期10天代号为“守卫-90”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以回应美国和欧盟近日对伊出台的多项制裁措施。一时间,波斯湾上空似乎充满了硝烟的味道。   萨亚里 伊朗海军司令:   我们掌控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我们控制着霍尔木兹海峡。   解说:   然而,就在霍尔木兹海峡在伊朗军演期间,美国“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还曾穿越霍尔木兹海峡进行例行活动。对美国来说,这里是中东战略咽喉。对伊朗政府来说,这里是安全前沿。如今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所有媒体都在等待一个消息,战火是否一触即发?   水均益:   另一个当今热门话题:伊朗问题,特别是伊朗人现在威胁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美国表示这是红线。如果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美国就会采取行动,美国和伊朗有可能发生战争吗?   基辛格:   我认为伊朗不会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在这个问题上我支持美国政府,因为如果霍尔木兹海峡遭封锁,全世界的油价都会飙升,这会给全世界造成重大经济问题,甚至会造成经济萧条,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这么做。我认为,假如霍尔木兹海峡遭封锁,美国会寻求其它国家的支持,采取行动重新开放霍尔木兹海峡,但我不想看到这件事情发生。   水均益:   基辛格博士,最后一个问题,您对于所谓的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的看法,特别是最近的焦点是叙利亚,叙利亚再一次同西方国家或者说美国发生了对抗,跟我们谈谈,您如何看待这些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事情。   基辛格:   在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中,有很多国家发生了革命,它们经历了政权交替,遭受了很多挫折,但有一个事实是,对于许多发生革命的国家来说,当革命结束的时候,他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政府,那些重新组建的政府,也需要制定建设性的政策,叙利亚还没有到这一步。   水均益:   非常感谢,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中央电视台 采访者:水均益 原文见 http://www.chinathinktank.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684
个人分类: 外交|1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敬复罗广营先生旳提问
wyc 2012-2-9 08:24
博主回复(2012-2-9 07:22) : 据说基辛格任美国国务卿时, 每次会见总統, 就所议题, 一股都准备有几套方案, 并随研究的进展, 不断变换与完善对策, 最后形成白宫对世界的谋略。 基辛格当然要“记牌”, 总统出过哪些牌? 手上有哪些牌? 总统的“牌路”是怎样的? 都得心中有数、 有底。 然后, 出他基辛格的牌, 规划他老美的全球“牌局”。 未知谬否? 尚请阁下再思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期货所想到的
whyhoo 2011-8-8 12:40
昨天和小顾聊了下期货,让人觉得只有心理承受能力相当强的人才能去炒.他现在都能一天赚赔几万,就像在玩过山车一样.其实我想做金融的人确实要做到将自己置身于金钱之外,权当作是在玩数字游戏.倘若你在赚了几十万时就将其想象成一套房子或是一辆豪车,那你必将成为金钱的俘虏而不能将其驾驭.炒期货那是九死一生,甚至是百死一生.既然整天和金钱粘在一起,又有多少人能超然于物欲之外呢?在这场追逐暴利的财富游戏中,人性的贪婪必将暴露无疑并成为导火索.在这个当下狂热追逐巴非特的年代里,一夜爆富已不再神奇.到处弥漫着商业气息,象牙塔的围墙轰然倒下.据说北大已然变成了菜市场,凭门票可进入参观.那天看到一个关于哈拂大学的短片,说到基辛格博士想在哈佛获一教职被拒,因为其未在其他名校作过研究.哈佛的这一举措是为了追求学术上的交流,近情繁殖的后代其基因必然伪劣.独立自由之精神是大学精神之所在,断不得抛弃!
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辛格《论中国》:4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中国会取得如此成就
热度 2 sheep021 2011-6-14 10:21
2011年5月17日,这本新书在 美国 上架,基辛格首度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去讲述一个他亲密接触了数十年的国家。   书的扉页上如此写道: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战略思想准则,崇尚敏锐、耐性和迂回超过武力征服。 基辛格在自序中说,“我欣赏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的耐性、敏锐、家庭感以及他们代表的文化。” 基辛格表示,中美合作关系对世界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中美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零和游戏。  东方网6月13日消息:为推销自己的新书,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做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档电视节目。在谈到中国影响力时,基辛格表示,4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中国会发展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全球性国家。他还表示,中国对美国构成“巨大挑战”。  基辛格进一步指出,美国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既无法主导,也无法退缩。但目前美国仍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如何在这样的世界表现自我对美国是一个巨大考验。就国力而言,中国是最接近美国的国家,一个具有复杂历史的国家,对美国是一个“巨大挑战”。 基辛格先生,这位老朋友,想说啥呢? 相关链接: 商 务部:"中国经济责任论"是"中国经济威胁论"的翻版 国际上所谓中国责任论系威胁论的翻新和升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基辛格:对中国人施压是“徒劳无益”
Flyingriver 2011-5-23 09:19
资料图:毛泽东与基辛格博士交谈   当1972年基辛格为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做准备而秘密访华,如今已经过去了40年。从那时起基辛格先后50次访问中国。如果说他从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真正徒劳无益的是对中国人施加压力。从基辛格第一次访华到现在,世界改变了很多。但在美国外交政策中至少有两件事保持不变:经基辛格之手从20 多年的寒冰中解冻的美中关系,还有基辛格本人从肯尼迪到奥巴马,历任总统均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咨询过他。   基辛格的新书《关于中国》让人们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领导者仍然想借助于他的智慧。这位本月就满88岁的老人仍然是一位无可匹敌的战略思想家。    远交策略与联盟   美国对中国开放的故事,基辛格以前曾经讲过:他和尼克松如何认识到这个国家可能成为一支与苏联制衡的力量;他如何在巴基斯坦假借染恙而秘密飞到中国;他和总理周恩来如何为尼克松的正式访问拟定了外交基础(《上海联合公报》)。其结果正如他所说,一个以遏制苏联为初衷,最后却宣告了冷战时代结束的“准同盟”形成了。   但在这本书中,基辛格得以借助最近的研究,在上述讲述中加入中国那边的故事。美国对中国的开放同时也是中国对美国的开放,而后者的促成因素主要是毛泽东对包围形势的担忧。1969年的一天,毛泽东问他的医生:“你想,我们的北面和西面是苏联,南面是印度,东面是日本。如果敌人都联合起来,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进攻中国,那么中国怎么办呢?”这位医生答不出来。毛泽东说:“日本的后面实际上是美国。我看,还是照我们老祖宗的办法才好,叫做"远交近攻"。”正是为了研究同美国联盟这个选择,毛泽东召回了被下放的4位陆军元帅。彼时苏联和中国军队已经在乌苏里江地区发生冲突。1970年10月,毛泽东命令中国高级领导人撤离北京,并要求人民解放军保持“一级战备状态”。当时改善中美关系对中国来说利益攸关比对美国利益的影响还要大。 毛泽东与中国历史上的领导者持有一个相同的观点:中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它有着世界1/5的人口,是“中国”:中央之国。有时候它甚至就像“天下”:普天之下的土地。对这样一个帝国来说,最好的外交政策就是“让蛮子跟蛮子打”。如果这种政策行不通,那么就接纳最强大的蛮族并教化他们(就像对满族那样)。    历史灵感与智慧   “既专横又强大……既无情又冷漠,既是诗人又是斗士,既是先知又是祸患”毛泽东真正的偶像不是列宁,而是专制的、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后者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基辛格写道,类似地,当今一代的中国领导人则从孔夫子的教导中获得了灵感。他说,他们的目标不是称霸世界而是实现大同。   这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1971年,当基辛格第一次访华时,美国经济差不多是中国的5倍。40年后,由于毛的继任者邓小平开启了工业革命,中国可能在今后10年内超越美国。这是苏联遥不可及的目标。不仅如此,中国现在是美国债券在海外的最大持有国,这些债券构成了中国3万亿巨额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会怎么使用它新掌握的经济影响力,这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没有哪个美国人比基辛格更有资格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他同四代中国领导人打过交道。   《关于中国》最发人深省的观点是心理学方面的。它提出了对中国精英和美国精英巨大文化差异的担忧:中国精英可以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寻找启发,而美国精英能参考的历史只有两百年多一点。在基辛格看来,通过制裁来报复中国是非常幼稚的:“对于一个围绕不同理念建立起来的古老文明来说,西方关于人权和个人自由的概念可能是难以直接理解的。我们也不能对中国人历来对政治动荡的担忧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种过时的荒唐想法,只要通过西方教化来"纠正"就行了。”正如中国能讲英语的领导人江泽民在1991年对基辛格所说:“我们从来不屈服于压力……这是一种哲学原则。”    文化差异与困境   美国和中国在朝鲜半岛开战是由于另一种文化差异。毛下令中国军队介入让美国人大为吃惊,因为军事形势看起来对中国太不利了。然而基辛格说,毛的 “动机不是一开始就给敌人造成致命一击,而是改变心理平衡。与其说是要打败敌人,毋宁说是要改变敌人对风险的评估方法。”毛是玩“空城计”的行家,这是一种通过做出自信甚至攻击姿态来隐藏弱势的战术。在西方人看来,他坚持说不怕原子弹袭击似乎是疯子的表现,至少也是冷血无情(“打核战争,肯定要死不少人,我们也许会损失3亿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那样,我们还是能最后赢得战争……”)但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虚张声势,或者说是“攻击性威慑”。   基辛格认为:“中国谈判者通过外交把政治、军事和心理因素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战略设计。”相反,美国外交“通常倾向于"弹性";它觉得必须靠新提议来打破僵局但又无意中为了得到新提议而制造新的僵局”。书中这一节不仅值得美国外交官,也值得美国商人在前往北京之前细细咀嚼。基辛格说,我们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一两件事,特别是孙武关于 “势”的理念它是指整体战略形势中的“潜在能量”。我们倾向于制定一份包含 10个不同要点的日程,然后分别处理每个要点。他们则制定一份大的战略方案。我们总是急于结束,焦急地看表。中国人则看重耐心。正如毛对基辛格解释过的,他们以千年为单位来计量时间。   如此深刻的文化差异可能令中美在将来发生冲突。基辛格警告说:“当中国先占先得的观念与西方的威慑理念相遇,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中国认为是防御性的动作可能被外界看作攻击举动,西方社会的威慑措施可能被中国理解为包围策略。美国和中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陷入这种两难困境,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至今仍然没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办法。”   美国和中国是否会再战?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正如基辛格提醒我们的, 100年前当德国在经济和地缘上对英国构成挑战时就导致了战争。此外,让美中两国在20世纪70年代走到一起的关键因素被中国人称作“北极熊”的共同敌人苏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两国在台湾和朝鲜问题上难以调和的旧有分歧仍然存在。剩下的只是“中美国”一种出于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绝非皆大欢喜的联姻关系:一方永远负责存钱而另一方永远负责花钱。   用基辛格的话说,中国的崛起可能 “再次令国际关系两极化”,从而带来新的冷战(甚至可能是热战)。民族主义作家呼吁中国从“和平发展”转为“军事崛起”并盼望中美进行“世纪对决”。华盛顿也有一些人当前显然包括奥巴马政府喜欢更具对抗意味的美中关系。   然而基辛格仍然对冷静者在北京占上风满怀希望。基辛格建议说,美国与其试图“在遏制中国的基础上引领亚洲,或者为了意识形态的圣战而建立一个民主政权集团”,不如同中国合作,建设一个新的“太平洋共同体”。   40年前,理查德·尼克松比绝大多数人都更旱看到了中国的巨大潜力。他思忖说:“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控制了这块大陆并采用一种适当的管理体系,会发生什么情况。天哪……世界上将不会有哪个大国能—一我是说,如果你让这8亿人在一种适当的体系下工作……他们将成为世界的主宰。”这一预言正在我们这个时代变为现实。事实上,截至目前中国的崛起给美国带来的是好处而不是祸害。   作者:尼尔·弗格森 (来源:新华国际) 转自: http://news.sohu.com/20110523/n308243838.shtml media_span_ur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23/c_121445189.htm')
1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