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质科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江断裂系作案,云南发生地震
热度 34 Majorite 2014-8-3 21:42
 云南鲁甸8.3地震解析 嵇少丞 刚起床, Ta告诉我云南地震了,6.5级, 早饭顾不上吃,上网了。 8 月 3 日 16 时 30 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 北纬 27.245 度,东经 103.427 度 ) 发生 6.5 级地震 ( 美国 USGS 报 6.1 级 ) ,震源深度 10-12 公里。 8.3鲁甸地震是一条与北东向 昭通-鲁甸右旋走滑断层呈共轭分布的 北西向延伸的左旋走滑的断层(名叫包谷垴-小河断裂)活动造成的,该断裂是大型左旋走滑走廊——小江断裂系中数条次级断裂的其中一条。 小江断裂系—— 左旋走滑走廊的西边界断裂是小江断裂、东边界是峨眉山-盐津断裂,走向都是近南北向。在上述的走廊中,从北到南有6条北东-南西走向的右旋走滑断裂 ,依次为莲峰断裂、龙树断裂、昭通断裂、 石门断裂、 会泽-彝良断裂、 寻甸-来宾断裂 。 这些次级右旋走滑断裂把南北走廊内部的地壳切割成几个断块,每一个断块在外围左旋剪切作用下绕垂直轴发生逆时针旋转, 每一百万年旋转2-3°。需要说明的是, 小江断裂的成熟度比峨眉山-盐津断裂高得多。还有就是, 书斜断裂系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尺度上, 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或几个小地块集合体内部都有尺度不等的书斜构造,南北向或WNW-ESE向断裂与北东-南西向断裂同时或先后相隔活动,使得据余震确定发震断裂产状变得模糊不清,例如这次鲁甸地震的主震发生在NW-SE向的断裂上, 余震级主 要出现在 NW-SE向的断裂上, 但在NE-SW向断裂上也有分布,说明次级书斜断裂构造同时活动。 不搞地质的人有时不免会搞不清断裂系与其中具体某个断裂的关系,例如小江断裂系(滑动走廊)与小江断裂就不是同一个意思。 小江断裂系如同书斜构造, 书架上原先立着的一排书,在左旋剪切作用下发生旋转,每本书像多米诺牌一样倒下去,一本压一本,书与书之间发生的却是右旋走滑。 造成8月3日鲁甸地震的应力场为: 最大主应力( 297 , 01 ), 中间主应力( 197, 83 ),最小主应力( 027, 07 )。 小江断裂系如同书斜构造, 书架上原先立着的一排书,在左旋剪切作用下发生旋转,每本书像多米诺牌一样倒下去,一本压一本,书与书之间发生的却是右旋走滑 。 由于震源浅 , 地表振动强烈 , 加之灾区广泛分布有煤层、膨胀土、淤泥和松散的粉砂、粘土等易破易碎易滑等不良影响地层,扩大震害(例如,此次地震在乐红乡红石岩地区岩土崩塌使得在牛栏江上形成堰塞湖 ); 更重要的是当地建筑没有太多的抗震设防,该地震已经造成 398 人死亡(其中:鲁甸县 319 人、巧家县 66 人、昭阳区 1 人、会泽县 12 人)、 3 人失踪(巧家县 3 人)、 1801 人受伤, 22.97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2.55 万户 7.98 万间房屋倒塌, 3.92 万户 12.40 万间严重损坏, 15.12 万户 46.61 万间一般损坏, 灾区交通、电力、通讯全面中断。估计,随着救援工作进行,发现死亡人数还会增加。目前,正是云南盛夏,天气炎热,会给救援与废墟下被困者的生命坚持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鲁甸县桃源乡境内相隔不到3 km的地方于 2003年11月15日与26日先后两次发生5级左右地震, 皆造成人员伤亡。 2012 年 9 月 7 日发生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的发生的双震( 5 . 7 级与 5 . 6 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右旋走滑的西鱼河断裂及昭通断裂, 它们也是 宽阔的、离散的、左旋走滑的小江断裂带内最东侧的一条分支断裂,紧靠着东边的杨子地块。 断层类型分类: 5 种主要类型断层(逆断层、正断层、走滑断层、走滑逆断层、走滑正断层)的三维模式图。纯走滑断裂就是发生平移,而不要造成地壳的增厚或减薄。 下面我对小江断裂做点介绍: 小江断裂系简介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于约 4500 万年前。碰撞之后,流变学强度较小的亚洲大陆挤压缩短了近 1500-2000 千米 ,形成了厚度近乎是正常大陆地壳 (35-40 千米 ) 两倍的青藏高原增厚地壳 (60-70 千米 ) 。当青藏高原隆起到一定的海拔高度 ( 山峰 7-8 千米高 ) 后就再也不能继续上升了,原因是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深部地壳在其上覆岩石的重力载荷下已作韧性流动 , 青藏高原下面深部地壳的物质在差应力作用下不得不向东 ( 太平洋方向 ) 侧向运动,离开青藏高原的腹地向高原的边缘涌进 , 以便在印度板块前进的道路上腾出空间 , 从而使青藏高原随时间推移不断向北、向东北、向东和东南扩展。青藏高原深部地壳高温塑性物质推拥着高原周边的地块向压力低的地方侧向逃逸。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内部一系列近东西向的断裂带的性质也从原先的挤压推覆转变成侧向走滑。最早被挤出的是印支地块 ( 中国滇西、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 ) ,挤出开始于大约 3200 万年之前。印支地块原先和西藏的冈底斯地块连为一体,呈近东西向延伸,横在印度板块向北前进的道路上。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运移,整个印支地块像一个抽屉一样一边往外抽,一边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作顺时针旋转,最终到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这个位置。由于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遭受了强烈变形,压扁伸长,印支地块和冈底斯地体被拉得越来越细,一旦拉断最终将形成大陆规模的布丁构造 。 印支地块的东界是红河 - 哀牢山断裂带,它在距今 3200-1000 万年之间作左旋走滑剪切运动。距今约 1000 万年之后,红河断裂带又转变成右旋走滑剪切,这条断裂带在西北边和金沙江断裂带相接,经洱源向南,凤仪 - 弥渡 - 南涧 - 戛沙 - 元江 - 红河 - 河口,然后进入越南境内,最后潜入南海。红河断裂带呈北西向,距今 600-500 万年前由于小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遭受变形而呈弧形,元江之北红河 - 哀牢山断裂带呈北北西向,而元江之南呈北西向。现今红河断裂带的右旋走滑速率达每年 7-8 毫米( mm/a )。脆性的红河断裂带分成两段: (1) 北段,从洱源到南涧,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破坏性地震,例如,从北到南分别是 1893 年洱源 6.5 级地震, 1901 年邓川东南 6.25 级地震, 1925 年大理 7.0 级地震, 1652 年弥渡 7.0 级地震, 1925 年南涧 6.25 级地震, 1993 年丽江 7.3 级地震, 1996 年 2 月 3 日的丽江 7.0 级大地震。 (2) 南段,即南涧以南的红河 - 哀牢山断裂带,右旋滑移速率 3-4 mm/a 。历史上好像没有 6 级以上的地震, 连 4-5 级地震都相对较少,是因为这段断裂蠕滑 ( 无震滑动 ) 还是近 2000 年来一直处于闭锁状态?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清楚。 从距今 500-600 万年之前开始,随着羌塘地块加快向南东逃逸的步伐,鲜水河 - 小江断裂带开始发生大规模的左行走滑。 云南省境内的小江断裂系是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它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向南经东川、宜良、通海、建水,最后并入红河断裂,走向近南北,平均水平滑移速率 10 mm/s。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断裂分东西三支,近乎平行向南延伸。小江断裂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特别是近南北向的主断裂与北东-北东东向的次级断裂交界处,常处于闭锁状态, 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大于6级的地震,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 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789年6月7日华宁西北7.0级地震,1799年石屏宝秀7.0级地震,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887年12月16日石屏7.0级地震,1909年5月11日华宁6.5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1970年1月4日通海7.7级地震, 1974 年的大关 7.1 级地震 。 1500年以前小江断裂上也曾发生过许多次大地震,例如,1377年 (明洪武十年) 江川地震,明星弯子沟一个村在地震陷落入湖中 (云南省江川县志) 。历史上俞元古城可能在北魏至唐代之间一次大地震中沉入抚仙湖。 历史上对 1833年9月6日 (清道光十三年) 云南嵩明州杨林8级地震有较详细的记载。“计十余州县相次厄,或裂或坟,或高者谷,或渊者陵,滇池水腾,震延千里。嵩明等州县计倒瓦草房八万七千六百二十余间,压死六千七百余人”。“嵩明城垣倾圮过半,城乡十余座寺庙,阁亭崩颓、倒塌,五孔永剂桥摇平,锁水桥塌损,民居倾圮,人民压毙,地面裂而复合,黑泉涌出。杨林庙宇、民房几全倒尽,压毙人民,地裂复合,夹死人牛。回辉村、本作村房屋除一户未倒外,余全部倒塌。罗邦村、董官营地陷成塘,地裂缝宽二至三尺,长十余丈。狗街北蛇山上南北向地裂,长约半里,东升西降,高差约三尺。鱼枝本村旁山上裂开二大缝,牛陷没,人被抛掷,城乡死伤极多”。“宜良庙宇、民房、学宫、书院皆倒塌、城内房屋倒塌十分之七,城外更重。凤鸣村三元宫片瓦不存,一木不立,压死人,地裂复合。马头山靠河一侧土崖震崩,堵塞河水,河道改流。汤池地裂宽一尺,震后水竭。城乡伤毙居民无算”。“昆明、寻甸、河阳、呈贡等三十州县亦遭破坏”。 地震前气象变化异常,先是“黄沙日塞,昏晓不能辨”,如此连续三天。又是“降淫雨九日,雨色黑”。将震时白天昏暗,屋内都点上蜡烛,过了一阵又重新明亮,地震就发生了。主震发生后,余震频繁,影响较广,持续时间 3年有余。1834年夏于元江,同年9月17日于澄江和路南,1835年6月于元江、新平又相继发生地震,均属嵩明地震余震,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 1833年云南嵩明8.0大地震发生在小江断裂西支。同震地表破裂带北起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沧溪,向南经甸沙、清水海、嵩明陆良山、南冲、上下李子箐、火头村、玉溪市澄江县阳宗镇的阳宗丫口附近,全长130 千米,原先呈雁行排列的6条断裂在地震中得以贯通,6条断裂之间5个阶区处于局部拉张,地震中断陷,5个阶区分别对应于5个拉分盆地 (湖泊或槽地) :清水海 (湖泊) 、上游水库 (湖泊) 、南冲杨林 (槽地)、前所 (槽地) 和阳宗海 (湖泊) 。同震断裂总体走向北东5-15, 倾角陡,倾向有的地方是北西西,有的地方又是南东东。同震断裂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滑移量达12 米。 小江断裂向北进入四川境内转向西北,成为文献上所说的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发生在青海省玉树藏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271,东经96.629)发生的6.9级地震也是这条断裂作案。在那里,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是松潘-甘孜 (巴颜喀拉) 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分界线,该断裂带自 青海省的玉树 向东南延伸,经四川省的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磨西,过了石棉之后转为近南北走向,并分成两支:东支叫普雄河断裂;西支叫安宁河-则木河断裂,途经西昌、普格和会理。普雄河断裂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在云南境内称之为小江断裂,小江断裂向南延伸,最后在云南省元江附近与红河断裂相交(见下图)。 总体来说,玉树-甘孜-鲜水河-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左旋走滑剪切带,晚新生代总走滑位移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在玉树-甘孜段为78-100 千米, 炉霍-康定段有60 千米, 安宁河-则木河段13-15 千米,整个小江断裂带上有30 千米。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现今左旋走滑速率为10-13 毫米/年。历史记载的玉树-甘孜段断裂上发生的地震有: 1738 年 12 月 23 日青海玉树及其西北 6.5 级地震、 1896 年 3 月四川石渠县洛须-青海玉树间 7.0 级地震、 1979 年 3 月 29 日青海玉树南东 6.2 级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上就曾发生过至少13次7级或大于7级的强震 ,例如,1923年3月24日四川炉霍-道孚7.25级地震,炉霍全县的官署民房全部倾陷,死3000余人。道孚县死亡总数超过1500人,其中,孔色、麻孜两乡人民屋宇粮食牲畜荡然无存,压毙500余人。1955年4月14日康定折多塘7.5级地震,地震裂缝密集成带,总长约30千米。山崖垮塌严重,飞沙走石,埋没公路,河水上涨。1981年1月24日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6.9级地震,地震引起地裂缝、鼓包、滑坡、崩塌以及喷砂冒水。鲜水河断裂带上其他段历史上都发生过强震,惟独青海玉树和四川石棉地区没有强震记载, 仅1989年5月5.3地震和2008年6月18日的4.7级地震。唐汉军等 (1995) 曾在石棉县新民乡花岗岩(强岩)中发现出现在16,000-17,000年前一次强烈古地震的遗迹,说明鲜水河断裂在石棉地区目前呈闭锁状态,有发生大震的危险。 令人深思的是,同样是一次6级的地震,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一般不会死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稠密、土地紧张、建筑缺少抗震质量的中国山区,一般会导致几百人死亡。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抗震设防,把抗震设防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建筑设计有人审,建筑材料有保证,施工质量有核查, 严格把关建筑选址,彻底避开不稳定的危岩危坡居住,这样不仅地震时房屋不会坍塌,山上滚下的石头也不至于伤害生命与房屋。 大量的地震事例表明,设防不设防,效果大不一样。地震非中国仅有。全世界20%以上的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日本。在一次又一次与地震的较量中,日本人不断强化了建筑的安全标准,建筑的“免疫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越来越少,死亡人数越来越少。由于日本人对自已的建筑有信心,所以地震真的来时也就比较镇静。为什么在我国每一次中等地震都要以人员伤亡为代价?我们国家那些生活在断裂活动带上的人们要把建筑的抗震设防当回事。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先生在1999年7月“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计划”的总结大会上曾经说过:“我们应当把灾后救援的观念转变为灾前预防,因为灾前预防不仅比灾后救援更人道,而且比灾后救援更经济”。此话所表达的意思不就是4100多年前夏禹治水的哲学思想 “平时若灾时,灾时若平时”吗?夏禹治水的哲学思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髓为什么会丢掉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目前这种只重视救灾而不重视防灾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就好比在父母在世时不给吃好、穿好、治病,却狠心地推给“孤老院”,待到他们死了再猛哭,给外人看子女是多么孝敬,还常用“老人心胸宽广”以自我安慰,其实愚蠢之极。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11490 次阅读|39 个评论
快来看,石头长毛!
热度 18 Majorite 2013-8-15 09:37
快来看,石头长毛! 嵇少丞 山药长毛,谁都相信,因为很多人见过, 石头长毛, 恐怕没有多少人见过, 哪怕是地质学工作者。所以,长毛的石头十分罕见,非常稀少精贵。 这照片上的石头长着白毛,像老头的白发或白胡子。这是我的学生们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郊野外地质考察中刚采回来的长毛的石头, 毛呈白色,形成束状或放射状构造。 这些石头长出来的白毛其实是硅质的海绵骨针( Siliceous Sponge Spicules ),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这些毛是由硅质纤维管有规律的编织而成。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151 次阅读|18 个评论
讨论一下今天的加精科普博文
热度 37 Majorite 2013-6-20 09:39
讨论一下今天的加精科普博文 海边波痕 苏德辰研究员5月24日的博文《 北京西山15 亿年前古地震记录发现记 》受到中科院大学博导魏东平教授的质疑, 我记得他们争论点主要集中在留在西山沉积岩中 10亿前 的古地震记录是否对当今北京地震设防有指导意义。苏德辰以前有关北京西山“蹄坑”的文章也曾受到本人的质疑。现在我要友善地质疑苏德辰今天的加精博文——《永定河九河口寻宝》所述的“干涉波痕”。 在国外几十年,我发现西方国家教授尽量不写有争议的论文,发表前对论文字字句句反复推敲,没有根据的话不讲,数据与讨论截然分开,讨论亦要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与实验基础之上。文字与图表要经多次抛光打磨,尽量避免被读者误解或难解,因为发表有争论的文章对作者的科学信誉是不利的。所以,我希望朋友们不要忽视这一点,在根据不足时最好不要把主观判断作为“事实”进行描述, 实在要讨论的话,要主动承认那是 本人的猜想、假说、解释,不要把话说死,可以用“或许”、“可能”,“猜测”等词表达观点,给读者一些想象的空间,以别于观察或测量到的事实。 苏德辰在《永定河九河口寻宝》一文中,把其图7 和图8所示的现象毫无商量余地地说成“一种由两组波浪相互干扰形成的特殊的波痕(干涉波痕)”,并拿天上一张云彩照片进行佐证,都说成是“干涉波”, “天上的干涉波”,所以,地上石头里也有“干涉波”,并加以强调,“如果你经常观察水面或云彩,你会发现干涉波是很多的”。 下面是苏德辰文章的图7与图 8: 苏先生的图7 苏先生的图8 据苏德辰,【图 7 和图 8 是在九合山庄背后的山上发现的波痕。这是一种由两组波浪相互干扰形成的特殊的波痕(干涉波痕),如果你经常观察水面或云彩,你会发现干涉波是很多的(如图 9 所示)】。 苏德辰文中的图 9,他说那是“ 天上的干涉波(云)”。天上云彩的图案与海滩沙子上图案形成机理完全相同吗?可以类比吗?我看不一定。 图7和图8所示的构造真是“干涉波痕”吗?有无其他可能的成因过程?什么地理环境中会同时出现两组波浪?又如何相互干涉?每一组波从何而来?这些波痕,哪些是由swash、backwash还是longshore流造成的?波又怎么保存到地层之中,波浪干涉与水深、海岸线形状、海岸线与波流的角度、沉积速度、粒度等因素有什么关系?这些关键信息,可惜苏文中没有交代, 我估计他本人还没闲空刨根问到底。科普文章一定要把问题讲清楚,证据给足,不能仅靠一句“天 上云彩里有干涉波(?)”,读者就照单买下“地上石头里那些东西就是 干涉波”,这样的“证明”缺少说服力,亦不是靠谱的科学研究方法。 如 果什么都不肯定、不清楚的情况下,如何又敢言之确确说那一定就是波的干涉形成的 ? “干涉波痕”不太常见,那么它们的形成环境一定特殊,总要给读者一个交代吧。 下面这张照片是某海滩上由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导致的顺主波痕槽流动叠加到主海浪形成的叠加波痕,其成分是均匀的, 即有主海浪形成的波痕与有沿岸流形成的横或斜波痕的成分是相同的。 再让我们看苏德辰先生的照片(下图, 放大),A处于B处具不同的颜色, A与B之间的分界线明显,B像充填到A基质的凹坑中的物质, 两者的成分不同。苏先生要想说明他照片所示的就是“干涉波痕”,首先应证明两者之间物质成分相同, 苏先生做了相关的化学分析没有?没有成分分析资料,就不好贸然发表没有数据支撑的“结论”。 大家不妨把上面这张照片与鸡蛋盒子对比: 没有装上鸡蛋的盒子,每个凹坑空着。 装上鸡蛋的盒子,从上向下照的照片与苏先生的露头的图案是否类似?盒子与鸡蛋是不同的材料。 前进的波浪及其水下沙子上形成的波痕 波浪与水下松散沉积中的波痕 如果苏德辰照片中A与B处具有不同的物质成分,那么,B物质就有可能是后来充填到A基质的凹坑之中的。进一步推测, 苏德辰研究员所示的 “干涉波痕”或许就是沉积岩中常见的古冲刷面,河滩或海滩、河底或浅海底面上有一系列彼此相距的凹坑,之后填上一层成分或颜色有所不同的新的沙土,后来一起压实成岩。苏德辰研究员的照相面就是一个剥蚀面,其位置正好让我们看到填坑材料与存坑材料不同的岩性(或结构、颜色等)。这些凹坑既可以是冲刷坑、壶穴,亦可以是溶蚀坑、研磨坑等,这在现代海滩、河底、河滩经常见到的, 如下面照片所示。 想象一下,把上面这个侵蚀面上的洼坑用另一种沉积材料填起来,其图案与苏德辰先生的照片是否非常相似? 想象一下,把上面这个侵蚀面上的洼坑用另一种沉积材料填起来,其图案与苏德辰先生的照片是否非常相似? 想象一下,把上面这个侵蚀面上的洼坑用另一种沉积材料填起来,其图案与苏德辰先生的照片是否非常相似? 如果 你们把上面岩石坑坑凹凹里填满有色塑胶,待塑胶干了之后,打磨直至既看到坑壁上岩石又能看到填到坑里的塑胶,你们就会看到与苏先生照片类似的图案。 区别上述两种机制,其实很容易的。只要拿出平行于水波传播方向、垂直层纹面的剖面照片来,苏德辰研究员说有两组波, 那么就有2个剖面,这在“干涉波”构造的文章发表之前就应该调查清楚这些剖面,从这些剖面上 层纹面的形状就 不难鉴定其形成机制(下图)。我们做研究的人,就要知道从哪里找到寻关键信息, 以验证成因模式。 波痕在平行于流向的垂直剖面上是不对称的, 背流面的倾角较大。 世界绝大多数波痕是下面照片显示的那个样子: 条带状波痕垂直于波流方向。 条带状波痕垂直于波流方向。 条带状波痕垂直于波流方向 条带状波痕垂直于波流方向 凝固到岩石中的波痕 凝固到岩石中的波痕 在现代海滩有时的确可以见到两组近乎垂直或斜交的波痕,但是基本上总是以一组为主,另一组为辅,形成梯子状( 故叫 ladderback ripples, 很形象, 也比叫“干涉波痕”准确 ) ,主波痕长,而次波痕短,搭在两条相邻主波痕之间, 见下面的照片。 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ripple bedforms in the above photographs results from differential sediment transport mechanisms. With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is beach, sand is predominantly transported by waves, which accounts for the principal ripples. The smaller ripples, that are superimposed on the troughs between the crests, indicate that a further process is transporting sand in a direction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ave-induced transport. This is usually a consequence of water ponded in the troughs after the tide level has subsided. The water either drains or is blown along the troughs with sufficient energy to transport sand in the form of small ripples. The resulting bedforms are often described as ladderback ripples or superposed ripples (北美教授给学生上课时这么讲的, 先后顺序就出来了). 次波痕出现在主波痕槽内,是水流顺主波痕槽侧向流动造成的。顺主波痕槽侧向流动的流量及力量比主波流的要小多了。这样组合起来的构造叫叠加波痕( Superposed ripples ),因为其形成有一个先后顺序,主波痕在前,次波痕在后, 这并不是什么干涉波的痕迹 (Ripples induced by interference of waves) 。两组波同时作用,才能相互干涉。不要把叠加波痕与干涉波痕混为一谈,因为其成因是不一样的。 那些持“ 干涉波痕”的人是否知道波干涉的真意? 波的干涉 波的干涉 波的干涉 还有一种看上去像、其实并不是叠加波痕的波痕构造,在主波痕脊迎波面上出现一系列小沟槽,它们的形成与侧向流动无关,而是新波流对老波痕 脊 的蚕食(见下面几张图), 不妨叫它“自毁长城”。苏德辰先生在没有排除这类波痕构造之前,恐怕不好宣称露头上所见的就是两组波“干涉”所形成的波痕。 主波痕 脊 迎波面上出现一系列小沟槽 主波痕脊迎波面上出现一系列小沟槽 主波痕 脊 迎波面上出现一系列小沟槽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10206 次阅读|59 个评论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十、十一)
zxj368 2009-3-26 11:38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十) 尽管和胖胖来时已经做了很充足的思想准备,但聪聪还是没有想到可能无法到人类的悲壮结局。聪聪心里那阵短暂的恐惧过后,渐渐地恢复了平静,仿佛得到了一次重生。 聪聪想:既然困难摆到了面前,而且胖胖也那么意气地说不惜一切代价,作为人类的代表我也不能当孬种,一定要充分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聪聪在心里暗暗地给自己鼓劲。 聪聪,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胖胖说:咱俩齐心协力吧! 聪聪说:就是就是,我已经想清楚了。既来之,则安之嘛,怕有何用?咱们要利用你们三叶虫的优势,再加上我们人类的聪明,肯定是能够回到人类的。我很有信心。 胖胖听到聪聪这么说,心里总算是一块石头落地了,简直可以说是心花怒放了。看来当初自己没有选错人,聪聪的确是一个好搭档。 其实,胖胖是把困难想的多了一些,为的是让聪聪有充足的心里准备,否则途中出现问题不好解决,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还是心里准备充分一些好。返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不就是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食肉类动物,还有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嘛,只要机灵、勇敢,遇到问题别乱了阵脚,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胖胖想到这里,扭过头和聪聪说:那咱们近期就选个良晨吉日,准备出发吧? 聪聪信心十足地说:好!我服从你的安排,随时准备出发。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十一) 胖胖看着勇敢的伙伴,浑身也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提高了执行此次带人类穿越地质演化时空项目的信心。 胖胖告诉聪聪说:上行是一种比较费力气的活,你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体力。让所有内脏器官都尽量处于关闭状态,你自己也尽量处于半睡眠状态,但头脑要保持清醒。 聪聪说:好的,我会尽快练习,现在就试着做一下吧。说着,聪聪就将自己的身体往里紧收一次,感到背部有一种厚厚的硬壳,他问胖胖:我的身上也有你那样的外壳吗? 胖胖道:是呀。你忘记了你现在就是一只三叶虫了?你不仅有背部有坚硬的外壳,头部也有和我一样的头甲,和真正的节肢动物没有区别。不过你放心,一回到人类,你就会马上变回原来的样子。现在,三叶虫的外壳对你很重要。 聪聪:很难想象我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么大一个人,竟然会变成很小很小的一只三叶虫,然后还能再变回原来的样子,听起来多么神奇呀。 胖胖:呵呵,这可是我们早期动物的绝密武器,估计别人是学不来的!好了,让还是让我们多试几次吧。你按照我说的步骤做,会省力一些,也可能会见效更快!听我的口令,按我说的去做吧。 背壳朝上不变,闭上眼睛,收拢触角,呼吸放缓,想象你的身体在膨胀,越来越大,慢慢地能飘起来,向上飞,再向上飞。用力,一、二、三,走。 这样试行了几次后,胖胖觉着差不多了,便决定先少行一段试试,看看聪聪的情况如何,于是,便将想法告诉了聪聪:聪聪,我看你练习的差不多了,我们先试着行进一小段怎么样?相信我们会成功的。 聪聪也觉着没有问题。于是两个小伙伴就真正在开始了穿越地层和时空的飞行。 聪聪按照胖胖的口令行动着,紧挨着胖胖,眼睛一刻不眨地看着胖胖,怕自己做得不好迷失了方向,再也回不到人类了。 胖胖说:放松一些,不用太紧张,我不会不管你的,我们现在是一体的了。 胖胖带着聪聪,憋足了一口气,用力气向上飞。胖胖自己穿行的时候是不费力的,带上聪聪可就大不一样了。胖胖要充分估算好聪聪的各种适应能力才行。 飞行了没有多久,胖胖看到聪聪也在神情紧张地望着自己,便说:我们休息了一下吧! 聪聪问:到哪里了?
个人分类: 科普童话|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九)
zxj368 2009-3-12 12:04
聪聪和胖胖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总算走访完了胖胖家所有的亲戚。聪聪这一下可真是大开了眼界,了解到了很多三叶虫的知识,自己认为应该算是三叶虫专家了。 比如说:三叶虫有些有眼,有些没有眼,像胖胖家族就有很漂亮的新月形的眼,而叔叔球接子家族就没有眼。还有就是:头盖形状有区别,觅食方式有差异,生活环境不一样,等等。这些聪聪都一一记在脑子里,准备回去详细地告诉朋友们,说不定能写一篇学术论文,成为少年科学家呢。 聪聪和胖胖走了这么多家亲戚,还真是没有遇到太大的危险,大家对于聪聪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另外这个时代三叶虫是最高等的生物了,食肉类还没有出现,所以没有被吃掉的危险,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聪聪在半睡半醒之中回忆着,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一样。 聪聪,你睡着了?胖胖轻声地问道。 聪聪:没有呀,有什么事,难道你家还有亲戚没有去过? 胖胖:非也,你不想出去透口气吗?看来你是适应我们三叶虫的生活环境了。 聪聪:环境是适应了,但还是很想出去的,我正在想我的朋友们呢,回去就立刻告诉他们我看到的情况。你这么一问,我就更加迫不急待了,恨不得立刻返回人类去。 胖胖:回去的路可不像来时那么顺利,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肯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很有可能会失败,我不敢保证一定能把你带回到人类去。 啊!?聪聪听到胖胖如此说,可是大大地吃了一惊。难道我有可能见不到我的妈妈了吗?难道我也会和你们一样变成化石? 如果我们幸运的话,应该能够回去的。胖胖说,咱俩一块努力吧。我会尽最大的能力让你重返人类,不惜一切代价。
个人分类: 科普童话|3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八)
zxj368 2009-3-11 13:15
聪聪害怕极了,想道:如果这些三叶虫都用摄食口吸一下,可能我就会溶化成他们的食物了,怪不得来之前胖胖要挑勇敢的呢,胆小的人还不给吓趴下呀。聪聪不怕,聪聪勇敢,聪聪硬着头皮在心里给自己壮胆。 胖胖看出了聪聪的心事,说别担心,其实你现在的样子和我们差不太多,只是你有生人味,他们才看着你新鲜,大家不会伤害你的。他们是迫不急待地想和你认识呢。 然后胖胖环视了一下他的亲人,高声介绍说:这是我带来的人类朋友聪聪,会和你们友好相处的。希望大家多帮助他,他会和我们相处一段时光,以后有的是机会认识你们。 三叶虫群很快就散开。 聪聪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胖胖说:聪聪要勇敢一些,我们还没有开始历险呢。在我们家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了,如果走亲戚可能会发生一些小误会,但不会出大乱子,你放心吧,有胖胖在呢。 聪聪说:既来之,则安之。你放心,我不会辜负朋友们的希望的,一定尽可能多地了解你们时代的知识,充分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勇敢地面对一切,回去好给朋友们汇报。 胖胖高兴地说:那太好了。我先给你介绍一下我家的亲戚吧,你选择一下看先去谁家。按照你们人类古生物学家对我们的划分,叔叔家叫球接子目三叶虫,大伯家叫莱得利基虫目三叶虫,二伯家叫耸棒头虫三叶虫,大姑家叫褶颊虫目三叶虫,二姑家叫镜眼虫目三叶虫,姨妈家叫裂肋虫目三叶虫,舅舅家叫齿肋虫目三叶虫。 聪聪听得目瞪口呆,没有想到三叶虫家族的亲戚关系比我们人类还要复杂呀。
个人分类: 科普童话|4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七)
zxj368 2009-3-10 08:32
(因此文为连续刊出,有时间就在改写中,可能有的内容感到与前面连接不上,请大家谅解!) 聪聪看到的分明是几乎分辨不清的微小动物和低等植物混在一起,另外还带着泥土,别说吃了,就是多看一眼就浑身起鸡皮疙瘩,但看到胖胖妈那么慈祥可亲地望着自己,又不好意思不吃,低着头说:谢谢阿姨。 胖胖妈说:人类真是懂礼貌,听到你说话的声音都感到很舒服。多么懂事的孩子呀!请吃吧孩子,不用客气,就和在你自己家里一样就行了。然后放下食物看着聪聪。 聪聪拿眼睛看看胖胖。 胖胖说:这和你们人类的食物差别很大吧?试着吃一些,品尝一下。我们只有这个款待客人。或许会很合你的胃口呢。 说完,胖胖抬起像鞍一样的头,露出头部腹面前端的触须,用触须后面的摄食口轻轻地吸了一下,前面的食物立刻就少了一块。聪聪知道胖胖是在给他做示范,就微笑着点了点头,将嘴往前凑了凑,闭上眼睛,用力稍微一吸,一团黏乎乎的东西就通过嘴巴进到了肚子里。还好,聪聪想,没有感到什么不舒服,也没有预想到的要呕吐的感觉,否则多么丢人呀。 胖胖笑了,胖胖妈直夸聪聪聪明,懂事,礼貌。然后告诉胖胖:你们慢慢吃,吃饱后你带着聪聪到处走走,和大家认识一下吧! 胖胖妈刚离开,胖胖家的兄弟姐妹又将聪聪团团围住了,好像在看天外来客似的看着聪聪。在旁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些什么。
个人分类: 科普童话|3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六)
zxj368 2009-3-4 14:12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六) 儿子,你带人类朋友来我们家了?胖胖妈从众多的孩子中间挤了过来,睁大她那双美丽的新月形大眼,微笑着看看聪聪,然后自豪地看了一眼自己能干的儿子胖胖,脸上充满了满意、自豪和欣慰的微笑。 聪聪有点害怕,下意识地往胖胖身边躲了一下。 胖胖:聪聪不用怕,我妈可是位热情好客的妈妈,你放心吧,她会像对待我一样对待你的。 聪聪:那我叫你妈妈什么才好呢? 胖胖:你叫她阿姨吧。 聪聪:啊?叫阿姨?你们的称呼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三姑六姨吗? 胖胖:那当然了,我开始听到你们的称呼时还以为你们是和三叶虫胖胖学的呢。过几天我还要带你去走亲戚呢,三叶虫总计有 1500 多个属、 10000 多个种呢,分布在地球上不同的海域。 聪聪:听起来真好玩,在三叶虫生活的时代还可以走亲戚。 胖胖:来吧,我妈已经拿来最好的食物招待你了。 聪聪:啊,这就是你们的最好食物呀?
个人分类: 科普童话|3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五)
zxj368 2009-3-3 12:10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五) 聪聪,您千万别害怕,闭上眼睛,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就可以了;有胖胖在呢,保你万无一失。穿过这厚厚的万米地层,穿过漫长的 3 亿年时光,你就可以到达显生宙的第一个划时代的时刻寒武纪。那可是个生物大爆炸的时代,你还会认识很多朋友呢。 我们到达目的地了。聪聪,你可以睁开眼睛了。 聪聪:啊?胖胖,我们怎么到了海底呢? 胖胖:我们三叶虫是生活在大海里呀。海底那柔软、舒适的淤泥,就是我们温暖的家。三叶虫都是过着家族式的生活,一个个庞大的家庭聚集起来,在海底游移觅食。来吧,和我一起去见见我的家人吧! 聪聪:我可是怕水的呀,在海底怎么能待住呢?我估计不能待太久,恐怕一会儿就要喝海水了吧!你要救我。 胖胖:不用怕,胖胖已经给你施了魔法,你现在已经具有了和我们三叶虫一样在海底生活的能力了,放心吧! 聪聪:你还有这种本事呀,真了不起! 聪聪:前面那就是你的家吗?你们一家人就有这么多? 胖胖:当然, 三叶虫 都是大家庭。在这个时代,几乎还没有比三叶虫更大、更凶暴的动物,所以我们生殖、繁衍得很快,队伍非常壮大。生活在同一个海域内的几乎都是一家人,不同海域的三叶虫是有一定区别的。据说,你们人类的古生物学家就是根据这个来研究古地理的。 聪聪:的确,古生物学家是根据三叶虫种属的地方性特色来区分当时的海域分区,进而恢复当时的生物地理区系。 胖胖:来吧,请进我们的家。妈妈,我给你带来了一位人类朋友。
个人分类: 科普童话|3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四)
zxj368 2009-3-3 12:09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四) 朋友们好,胖胖昨天晚上做梦了,梦见朋友们和我一起游遍了显生宙。你们是不是也做了同样的梦?梦中的情景你们还能记得吗? 显生宙是相对于隐生宙提出来的,你们一定能猜到是生物大发展的时代吧,聪明!你知道搞地质的人怎么说吗,说那是生物发展、地层中化石比较丰富的一个地质时期,这个时期从我们三叶虫家族出现开始直到现在,历经时间可能直到无穷远。呵呵,开个玩笑,我可是不知道还有多久,反正到现在是 5.7 亿年了,不知道长度能不能与隐生宙相媲美。如果可以,那你们人类是不是可以一直统治地球到那个时候?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三叶虫和你们人类还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呢,对不对?显生宙呀! 胖胖偷偷告诉您吧:显生宙地层中生物的发展和你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一样,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简单发展到复杂,从无脊椎动物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你们人类是不是可以说是由我们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呢?嘻嘻。 显生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胖胖生活的时代就是古生代 , 占整个显生宙的一半还多呢, 3 亿年呀,多么漫长的岁月。 怎么,对我们生活的时代感兴趣了吧?可以到我家里去做客呀! 朋友们,谁想和胖胖一起到寒武纪去?这需要胆量、勇气和智慧哟!大家都推荐聪聪,那聪聪就代表人类朋友跟我去历险吧!
个人分类: 科普童话|4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三)
zxj368 2009-2-20 13:09
唔唔唔,唔唔唔,胖胖挨妈妈训了。 妈妈说我欺骗大家,没有给大家把事情讲明白,有点误人子弟。我知道大家都十分十分聪明 , 一说就都清楚了,用不着说得太仔细。妈妈说让人家一知半解不好,说话要完整,做事要认真。从今天起,胖胖要认真地做事,请大家都来监督吧。 隐生宙的事我还是再给大家补充一点吧。 昨天我说的也没有错,只是那都是近期才发现的化石。隐生宙定义出现时,的确是以没有肉眼能看到的生物为依据的,但不是没有生物,是生物都隐藏了,平时看不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隐生宙的时间是距今 5.7 亿年以前至距今 45 亿年以前,够长吧!当然早期是没有生物的,只是中期才有了藻类植物和细菌。无脊椎动物到隐生宙末期才出现。 别看那个时代没有太多的生物,形成的地层中却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呢,像铁、金、硼、磷等。 让人叫绝的是藻类植物和细菌,出现那么早,到现在还有,比我们三叶虫生活时间长多了。胖胖好好嫉妒他们哟。当然,我们三叶虫生活时代不仅仅限于寒武纪,只是那个时代繁盛,最具有代表性,我们生活的时代跨越 3 亿年呢,几乎是整个的古生代。 怎么又出现一个古生代,是不是节外生枝了?没有呀,还是先大概领略一下显生宙吧!
个人分类: 科普童话|4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二)
zxj368 2009-2-19 12:24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二) 瞧我,肚子圆圆的了。吃饱了,是不是显得更胖了?噢,伸个懒腰吧! 咦,朋友们都哪里去了呢?喂,喂,你们好,我是胖胖,来找你们玩啦,你们都去哪里啦?三叶虫胖胖来找你们玩啦,你们听到了吗? 哦,怎么都从四面八方跑来的呢?你们是去查资料了吧?其实不用那么麻烦,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打开电脑查一下不就行了嘛,嘻嘻! 其实,目前很多时候不再说隐生宙这个词了,更多地说是前寒武纪,还可以分为元古宙和太古宙呢。被我问晕了吧?对不起,对不起,胖胖这厢有理了。那个时候也不是没有生物,比如元古宙的最后一个阶段埃迪卡拉时期就有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大爆发,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呢,只是化石保存下来的很少,原因有二:一则是生物多为无壳软体,难以留下化石;一则是岩石大多为变质岩,化石保存条件差。可能就是因为隐生宙也有生物,所以目前不再叫隐生宙了吧。据我所知,隐生宙有很多种生物呢,什么放射虫、古蛋类、宏体化石等等。 你们了解的是不是比我更丰富呀?我可能有点班门弄斧了吧? 太遥远了,不说它了,不说它了,还是说显生宙吧!
个人分类: 科普童话|362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叶虫胖胖历险记(一)
zxj368 2008-12-10 08:21
个人分类: 科普童话|449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