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生入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学教学的目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热度 1 jsnjzhj 2013-12-22 22:53
许多大学新生入学之后,很快发现课程内容不是自己喜欢的,再加上一些老生的误导,他们中的一些人立即形成粗浅的认识,那就是上大学没有用,再加上比尔盖茨、乔布斯的先例,更加强化了他们的错误见解。那么上大学有什么用呢?我认为大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提升学生的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勇敢探索、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探索是创新的先导,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始终保持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没有知识只能幻想或者瞎想。因此,必须鼓励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找到探索的方法,养成探索的习惯,最终形成探索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事业,如今的世界是大数据年代,每年产生的数据量都是之前所有年份数据量的总和,也就是说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短短四年学不完所有的知识,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形势。我们不仅要终身学习,还要学会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 待续............................
248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级理学院研究生新生入学讲稿
hayamu 2013-12-17 18:35
2012 级理学院研究生新生入学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理学院读研究生。我们的硕士学位英文叫做 Master of Science ,其中 master 表示硕士,也有大师和主人的意思,这意味着我们理科硕士是“科学的主人”,而不是科学的迷信者和盲从者。我们的校训是“信、义、勤、爱”,其中信就是信崇真理,信而有征。 读完硕士,有的同学还要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将来我们的博士学位叫做 PhD, Doctor ofPhilosophy ,哲学博士。为什么我们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最后拿的是哲学博士学位? philosophy 来自希腊语,其中 philo- 是“亲或者爱”的意思,比如 amphiphilic 两亲性的, hydrophilic 亲水性的; philosophy 后半段 -sophy 是智慧的意思,国外女孩子名字叫做苏菲、索菲亚,都是智慧的意思。哲学 philosophy 的字面意思就是爱智慧,他是指除了法学、医学、神学之外的所有学科。 所以,我们要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热爱智慧、热爱真理!实际上,人天生就爱求知,我们在儿童时代就对这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每天都有无数的问题。读研究生,做科学研究,可以让我们有条件继续探究这未知世界。在学习、求知、探索、科研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我们理学院分为数理化三个学科,学科的划分是为了我们学习、研究的方便,而绝不是在三个学科之间画上界限。我们坐船过河,船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过了河就应该放下船,而不是扛着船走,否则“方便”就变成了“障碍”。学科的划分也是如此。 著名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也是医生,甚至是全才。他不仅在物理学中的光学、声学、力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数学、动物学、语言学、埃及学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第一个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一个名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还热爱美术,几乎会演奏当时的所有乐器,会制造天文器材,还研究保险经济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再说一个数学家,傅立叶,同时他也是一个物理学家。我们先不说他在数学和物理学的贡献。傅立叶曾经担任埃及的一个省长,当他回法国期间,在一次视察学校的时候,认识了 11 岁的商博良, 11 岁的商博良已经会好几种语言了,傅立叶被商博良所打动,和他谈了很多埃及的事情,引起商博良对古埃及文化的兴趣,最终是商博良全面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 当然,我举这两个例子,绝不是让大家不务正业,到处开花,毕竟天才是少数。但是我们的视野不要被学科所局限。物理学和数学的突破也会在化学领域产生震荡,甚至产生海啸。化学与生物现象同样能激发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灵感。所以,我们同学要有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意识、要学会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不要把自己框死在一个学科的名词下面。 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沪江大学的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甚至还强调“学生应文理相通”, 1917 年沪江大学开设音乐课,学生音乐活动是当时沪江校园的一大特色。 8 月份,我们学校音乐系、美术系正式成立,其目的就是大力推进高校通识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人文氛围。所以说,理工科的学生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建议大家多参加学校的文化活动。 总的来说,我们给研究生几点建议: 1. 热爱科学、热爱真理! 2. 思维活跃、视野开阔! 我在实验室贴了一句话:世界是一扇门,而非一堵墙。 3. 团队合作、高效产出! 4. 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学习很重要,生活也很重要,要注意身体健康。 最后祝同学们学业有成,修得正果! 谢谢大家! 2012.09.18
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级理学院本科生新生入学讲稿
hayamu 2013-12-17 18:34
2012 级理学院本科生新生入学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感谢学院的信任,让我来代表教师发言。 首先祝贺我们同学从高中考入大学,也欢迎大家来到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学习。 “大学”这两个字在汉语 儒家 经典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 大学的英文 university ,来自 universe 这个单词 , 表示一或者宇宙。这意味着大学是研究这个世界的。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87 年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在 雅典 附近的 Academos 建立 “Academy” ,教授哲学知识。当然,这个哲学不同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哲学,它是指除了医学、法学和神学之外的所有科学。柏拉图的这个 academy 来自希腊女神雅典娜的名字,现在是学院、学术团体的意思, academic 则是学术的含义。 谈到柏拉图,我想到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无知!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在学习中,我们的知识在不断地积累。小学就像一个小圆圈,中学就像一个中圆圈,大学就像一个大圆圈,随着圆圈的扩大,我们感到自己懂得越来越多,那么,我们有没有想一下圆圈之外?圆圈之外是什么?是无边无际的无知。所以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无知!认识到无知是智慧的开始,它能让我们产生谦卑虔诚的求知之心! 我们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是沪江大学,创办于 1906 年,曾经是上海最好的学校之一。学校的旁边就是黄浦江,每一艘进入上海的轮船都会从这里经过。当时的沪江大学格致部主任-也就是理学院院长、同时也是化学系主任的梅佩礼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 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里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 ……”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上海就是一个圆圈,每一艘轮船都来自我们的圆圈之外,来自我们未知的世界,给我们带来新的物质、新的信息、新的思想,使我们拥有开阔的视野! 温家宝总理写了一首诗,叫做“仰望星空”,他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句话并不是要我们不切实际,而是要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地干,又要仰望星空!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感受到宇宙的深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进一步产生寻求知识、寻求智慧、寻求真理的渴望! 我们同学会很好奇,在大学里学什么? 最低境界是混学位,混满四年拿学位。 第二层次是学知识,老师教的,书上有的,具体的知识、具体的技术; 第三层次是学方法,学学习的方法,学思维的方法,培养自己自学的能力,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素质; 最高层次是通过学习,发展思想,学会独立思考,热爱学习,热爱智慧,寻求真理!正如我们的校训所说:信!义 ! 勤 ! 爱! 最后,祝同学们:在四年大学里,学业有成,过有意义的人生! 谢谢大家! 2012.09.18
1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所的博士硕士新生入学教育竟然要求学生先认识X论功
ATang 2013-9-10 21:42
今天是教师节,先祝科学网上的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今天,我们所举行了2013级的硕士、博士生新生入学典礼。每个新生发了件粉红色的T恤,站在所门口,听领导讲话,虽然没有提“什么都可以质疑”式的要求,但总体上还是挺有领导气质的。 领导讲完是导师代表讲话,感觉很真诚。那位老师提到学生和老师要平等的交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感觉挺温暖的,接地气。 领导们都散去了,我们转移阵地,到室内接着开入学教育会,这个天气,虽然入秋,温度不是太高,但在太阳底下晒上一个小时还是有点让人受不了的,期间有个同学差点晕倒,不知是不是晒的。转移到屋里好,起码没那么晒了。 进了会议室说是休息几分钟,我等了几分钟,一直就没有人讲话,遂跑到实验室把衣服放起来。我去的有点儿晚,到的时候人家都排好队站好了,等着领导讲话呢,那老师就催我快点站队,我于是就把领的粉红色的T恤套在外面了。站在太阳底下早就出汗了。 等我把衣服换好,帮导师取了封信后,回到会议室,会议还没开始,于是和一个同学聊了一会选课的事儿,我们两个原来是在另一个研究所读的硕士,今年考到这个所读博,我们研一时就已经把博士的课修完了,来到这儿可能还需要重修,就想问一下研究生部的老师能不能不修,问了几次,都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今天要选课了,于是想再确认一次,趁着会议还没开始我们两个就又跑了一趟研究生部。结果还是一样样,还是没有肯定的答复,说过几天再问一下负责的老师,现在他们在调整。 回到会议室,已经有一位老师在讲话了,于是,找个位置坐下,听了一会,感觉有点不对呀,新生入学教育什么东西怎么用,要注意些什么,遇到什么事该去找哪位老师之类的,而我听到的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一观前面可能讲完了。三关听了十几年了,从上初中就开始背政治。每次都是那几句,就没有听到过新鲜点儿的。想退场,但我坐到中间了,也不好意思呀,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听吧!期间,看到几个同学在跟周公神游,可能形成习惯了,一提三关就想找周公。 好不容易三关讲完了,又上来一位老师,以所领导、导师、学姐的身份给我们讲话,介绍一下所史,研究所的老一辈科学家,确实令人敬佩,虽然四个里面有三个不认识的,但有一个是小学课本上学过的人物,当时就挺敬佩他的。接着哪位老师介绍了一下她的成功经验,同时提了一些对我们的要求。就算结束了。 最后是研究生部的两位老师,花了5分钟的时间说了一下我们关心的问题。但令我不可思议的的是,两位老师中的一位给我们这些新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篇作文或者称文章,有关X轮功的,对其认识,必须知道它的创始人,必须用手写。感觉特1+1。也不知道到怎么想的,感觉自己的智商收到侮辱似的。对其,我只能说声尼玛(特别注明,这两个字是我对听到的一件令我无语的事情的反应)!
2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生入学
liuyunjun 2013-8-28 13:00
我一直记得1982年的大学新生入学,认为非常的神奇和浪漫。作为一位从来没有离开大山的山里伢,因为一张录取通知书,就可以来到千里之外的江城,从此改变了人生的道路和轨迹。感觉很是神奇,也为此骄傲过。 但,现在的大学新生入学,未必有这么好的状态,他们必须面临上学的学费和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我为自己的年代赋予的机遇和优待庆幸;为当前的大学生们祝福!
1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whyhoo 2013-2-1 14:59
2011年3月16日上午,朱清时校长在教学楼102室为我校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举行题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讲座,拉开了我校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帷幕。 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讲座全文: 各位同学,欢迎你们到南方科大来,我这是第一次正式跟你们见面。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其实在中科大讲了10年,就是每年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在礼堂我给新生做个报告。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办学的主要思想,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你们到学校来干什么?学校要怎么培养你们?你们今后可能干什么?就是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说,做完这个报告之后,我们心就相通了,大家就明白了我们到这来共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将怎么做?你们应该怎么做?这样大学几年生活就不白费了。这个报告我想同学们都不用记,完了就发到我们网页上,这样大家就可以随时随便下载。你们就集中精力听我讲,这样的效果最好。 我在过去10年在中科大讲,其实是每年跟每年讲的都不一样,因为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每年和每年都不一样。今天要讲,我先说前面的几个事情,一个就是我刚在北京开两会回来,大家也许知道。在这两会上,南方科大成了两会共同的热点,无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全国政协开会,一旦讨论到教育问题就提到南方科大,每次我们政协委员一起吃饭,在我那个桌子上的委员就都开始和我讨论南方科大,出主意。其中有好多政协委员给我一个新思想,我以前都没想到的,他们说你们南方科大不要着重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工程师,你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大学校长。(学生鼓掌)说以后的中国大学就有希望了。我想这话有道理。(学生笑)这也是我今天要修改我这个题目的缘故,我这个题目光讲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际上应该让大家意识到我们不光是要是要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不光是成为一个技术型人才,而是要成为一个领袖型人才,以后当大学校长的人才。 第二个,我今天也请了我们学校的同事,也来了很多,来听今天我的讲话,其原因就是我们办南方科大,已经筹备了一年多了,这一年多大家都忙于事务,我们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事务,大家共同努力下,事情在推进,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坐下来,大家统一思想,大家来认真讨论一下这个学怎么办?我们将怎么办?我们期待我们学生以后会成什么样的人才?没有统一过思想,所以我今天就希望我们工作人员也都来听听,听听以后,我们大家逐步统一到一个思想里头去,就是如何办好南方科大。 在两会上还有个花絮,就是凤凰卫视的胡一虎组织了《一虎一席谈》,专门讨论南科大。这个节目大概这个礼拜六还是下个礼拜六就要播出了,我们肯定把这个节目录下来,然后给大家看。你们就看到这些委员和人大代表对南方科大的热情了。在《一虎一席谈》中,一虎他组织了鲜明对照的两种观点,一个是我的,一个是复旦大学葛剑雄的。我的观点第一点就写了一个—我也不知道我在哪儿说的这个话,说我们这45个同学今后都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 那边葛剑雄说,我的小孩我就不会送到南方科大,然后在开始辩论的时候,葛剑雄马上就声明说,怎么把我弄到反派去了,其实我也是铁杆支持者,我说我女儿不能送南方科大是因为她已经在美国读书了,而且是学文科的,她不可能去。 在《一虎一席谈》上,我首先就要回答:你怎么有信心你们的这45个学生都会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啊?我就告诉他们,有。因为我知道世界一流人才该怎么培养。第二呢,我知道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南方科大,关注南方科大这些学生,所以我们的学生有很好的机会。但是,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不是决定论的,不是肯定的,因为最主要还要看学生本人的努力。我们外界呀,我们学校,我们老师,哪怕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把所有工作都做好了,但是学生如果努力不够或者是配合不够,还是达不到目标,因为教学的主体还是这些学生。这些都是我觉得我回来之后,应该首先给你们讲这样一个讲座。这样一个讲座就是回答刚才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南方科大准备怎么办下去?为什么我觉得有信心把南方科大办好? 我之所以有信心,其中一个原因是,我这代人经历很特别,可能在中国历史上像我们这样经历这么多的也都不多。我在1950年上小学,然后1957年上初中,因为上小学中间有一个月学校学籍调整,在上初中的时候是反右,我还记得那时候学校满校大字报,批判右派。1963年上大学,然后1966年就文革了,就上了2年大学。文革时候就分去青海当工人了。当了几年工人呢,就调到一个青海的研究所,叫盐湖研究所,去做科研。到1977年开放,1978年准备送第一批人出国的时候,我就是那批人之一,送到浙大读外语,然后就到美国去了。 在美国就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了一大圈然后就回国来。回国来之后又出国,在英国剑桥、牛津、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十一大、第戎大学、格林罗布尔大学,然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又工作了一大圈,所以对这个世界一流大学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我当中科大校长期间,就是亚洲研究型大学校长联合会,这个联合会有日本的8所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这个联合会期间,我们把这些大学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对世界上研究型大学怎么办的各种模式也都比较清楚。这些特殊的经历,使我有条件在这一生中见过很多东西,特别是见过很多学生,有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头,学得非常之好,但是一出到工作岗位上,开始工作以后就不行了,就很平庸。有一些学生在学校里头很平常,但是在工作里头却干得非常之好。所以我自己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背后起作用。这个因素决不是表面,好学生大家都知道,好学生占尽了各种优势。肯定有些背后的因素,大家不知道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呢,我观察了这么几十年,我很愿意告诉学生。因为像你们吧,对我看到的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可能想都没想过。如果你们早点知道,我相信会节省你们很多时间,不至于再重复浪费你们的时间,或者走入歧途,或者你们一生都无所作为。 好,我就来讲我看到的、我所了解的一个人要成为创新型人才,比较深层次地原因是什么? 首先就是,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其实是新的思想。就是说你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善于产生新思想,善于抓住新思想,或者善于把新思想做好。这一点呢,跟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正好不一致。我们国家教育体系基本上是知识灌输型的,是强调基础知识越多越好,基础知识越全面越好,基础知识不要有缝隙,不要有漏洞,这样学生的基础最好。大家都以为学生基础知识越好、越全面、越牢靠,创新能力就越强,其实这个话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对。我也是花了大半生才搞懂。基础知识啊,其实只要恰到好处,有但不要太多,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这点是片面的。 因为知识多,当然它的好处是可以使你更广泛地继承这些知识,产生出新思想。但是创新的核心其实是新思想。有的时候,知识多不利于新思想产生,比如现代,我这一代人过去没有接触过网络时代,跟年轻人有一个代沟,你们接触得很多。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不是很适应。为什么呢?一下子觉得知识爆炸了,好像只要一上网、只要一搜索、一谷歌很多东西就跳出来了,跳出来的东西多得你根本就来不及分析它们。所以往往现在要写一篇文章不敢上网,为什么呢?一上网基本思路就乱了,你一看网上的东西,你就不知道你究竟想干什么了,也不知道你自己思考最深入的东西是什么了。所以呢,现在当你要写一篇好文章的时候,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到一个不能上网的地方,专心去思考。这是我们这代人对知识过多反而影响新思想出现的一种体会。 但如果光是我们这样理解不足以说服人,真正能够说服人的是科学史。同学们,现在还不知道你们读了多少科学史,科学史是很值得读的。因为一个人在婴儿时期,这个是最容易被认识的,因为他最天真无华,对吧,他不掩饰。科学在刚诞生的时候也跟一个婴儿一样,没有掩饰,没有人去修饰它,最朴实无华,所以有空多学学科学史。我就举科学史上的几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我中学时代就最崇拜的一个数学家,叫伽罗华。不知道在座有几个人知道他的。那我给你讲讲这个伽罗华。 这是我在中学时代就非常崇拜的一个数学家。伽罗华他是个法国人,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去想解当时几百年数学上解决不了的一个难题,就是高次方程有没有根号解。那个时候,在他之前几百年,大数学家都要用这个问题来试试自己的能力,但是一直没法解决。伽罗华是一个中学生,照理说他的知识是不多的,他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全的,但是他就在中学时代,把这个问题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这个办法当时的数学家都没有人能够看懂,以至于他的这个稿子被耽误了50年才发表。发表之后,就创立了一个新的数学理论,叫群论,这个群论现在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我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光谱学,学量子力学,都是以群论为基础的。那么伽罗华是什么一个例子?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知识不多不少,但是在那个时候,在当时的知识结构下,他的新思想没有被淹没在里头。他没有过多的思想把他的新思想给淹没了,所以他能够坚持把他的新思想做到最后。我一直在想做一件事,我在法国工作的时候收集伽罗华的这些资料,介绍他的文章,我很想在什么时候,能够把伽罗华如何解决这个高次方程不能用根号解,并且发明群论的这个思想历程还原出来。为什么呢?现在几百年以后呀,后代的数学家就都把伽罗华的理论修饰再修饰,变成了一个定理、一个公理、一个定理、一个公理,完全看不出伽罗华这个年轻的中学生的思想当时是怎么走过来的了,都变成一些数学推论了。这些东西对年轻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了,现在最有作用的就是还原伽罗华当初的思想过程,就是看看他的思想怎么越过一个一个的难关,最后转了多少弯想出了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第二个例子就是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了不起的人,但是爱因斯坦最重要的几篇论文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写出来的,他最重要成果都是在二三十岁做出来的,然后随后有几十年时间,他就基本上没有发表什么重要的文章。那个时候二三十岁的爱因斯坦也是知识并不多,知识结构也不是很全面,他的新思想就很突出。那么大家听了我的话就会有一个疑问,肯定就会要问,要指责就说:哎,我们老师都说知识越多越好,为什么你一开始要说知识多了反而又不好呢? 第一,知识确实是越多越好,但是多的知识一定是要消化的知识,而且这个消化的知识一定要能够灵活应用才行。第二就是现在有很多知识,很多书本包括教科书中写的一些东西,实际上都有问题。现在的出版物已经多到这种程度,它已经把精品给淹没掉了。所以呢,现在学生像你们,要学习最关键重要的就是,要借助老师的帮忙,借助学校的帮忙,然后集中精力在精品上,不要让一些泡沫的书,让一些有问题书,误导你们的书把你们的脑袋占据了。如果那样,脑袋一被占据以后,你们要想作出像伽罗华、爱因斯坦那样很原创的新思想就很困难了。 我之所以说这话是这次复试,我考你们,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第二次参加复试的,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参加这个复试。我出了一道题就是《周髀算经》里边证明勾股定理的一种证法。是画了一张图,文字也很艰深,我就是想考大家的理解力,看你们能不能理解这张图,把《周髀算经》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写出来。同学们很多很快就写出来了,但是收上来的卷子我一看,基本上都是用现代几何知识、现代代数知识新证的,都没有去真正理解《周髀算经》是怎么做的。这件事使我感到什么呢?同学们数理知识都好,但是脑袋都被它们装满了,所以你们的脑袋已经没有空隙、也没有意识要去耐心细心的体会一下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他们怎么来证明《周髀算经》的。所以这正好是你们的问题,你们已经被先入为主的很多东西占据了,你们的脑袋如果都是这样先入为主的东西,很难创新。因为创新的东西在最初往往都是跟先入为主的不一样的。所以大家要学会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读书要读精品,知识不要求多,要求精,你学的东西都要能够掌握,这样你才可能不会让知识多到去淹没你的新思想。 好,说了半天,什么才叫科学的新思想?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也是我这一代学物理学的人,我尽管后来被定义为化学家,但实际上我是学物理出身的。我在当院士被选在化学部,那是因为我做的是物理化学。 什么是新思想?这里有一个故事,1968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奖的人叫阿尔瓦雷斯(Luis Walter Alvarez,1911.6.1-1988.9.1)教授,他在回忆录中间讲过他发明气泡室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曲折很精彩。他是1968年得诺贝尔奖的,早在15年前就是1953年,阿尔瓦雷斯当时是Berkeley的名教授,就专门做大型物理学实验的,很能干,他去参加全美的物理学年会,我在美国的时候每年美国物理学年会都去参加,这是一个罗马大会,就是参加的几千人,自定旅馆、自己管食宿,会议只给你发那个会议的指南,就是哪一场报告谁在什么地方讲,会议在整个纽约城的好几个大旅馆里同时举行,大家就在纽约城的几个旅馆里头轮流转。 阿尔瓦雷斯那次也参加物理大会,会议最后一天午餐的时候,他们吃午餐也都是自己掏钱,在宾馆的餐厅里头。国际上开学术会的惯例就是吃饭的时候,认识的人不扎堆的,就是我们两个一起来的,那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分别去跟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大家都专门找不认识的坐在一起,老教授专门找年轻人坐在一起,年轻人专门找老教授坐在一起,差别越大,收获就越大。因为大家好不容易来开一次会,正需要交流,正需要听到新思想,对吧?那么怎么样交流效果最好新思想最多?就是你不认识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接触过,你们一谈话,他的思想就是可能是新的。第二个,年龄相差很大,平时也不熟悉,你跟他谈,可能就会对你有新思想的启发。我说这点啊,就是现在国内开会的气氛完全颠倒过来了,我现在参加国际会,我发现中国人出去开国际会,都是中国人扎堆,大家都坐在一起说中国话,然后越熟的人越坐在一起,不熟的人大家谁都不理,这样开会就忘掉了这个国际学术交流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了。那次他们开的会,就是大家都遵循这个原则。阿尔瓦雷斯找了一个旁边是一个当初正是博士后的人,才27岁,叫格拉泽(Donald Arthur Glaser),不认识,坐在一起。格拉泽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两个坐在一起就开始交谈起来了,格拉泽就跟阿尔瓦雷斯说,哎呀,今天我是最后一天下午的最后一个报告,我现在有一点紧张,担心没有人来听我的报告。因为那么大个会,一般人都不愿意听,因为到快要结束的时候,那天下午都坐飞机走了,还有几个人坐到听完最后一个报告啊。阿尔瓦雷斯说,对,是的,我也不会去听的,你究竟打算讲什么?格拉泽说,我想了一个新想法。当时物理学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基本粒子大家都承认,基本粒子存在,中子、质子这些都被各种方法间接观察到过。但是没有一种直接观察基本粒子的方法。就是基本粒子太小了,任何工具去观察都不可能。用显微镜,光子都比基本粒子大,你不可能反射回来,观察不到,所以找不到一种方法观测基本粒子。当初很多实验物理学家都在动脑筋,想一个办法来观察基本粒子。这个时候,格拉泽这个人年轻,他的脑袋里头也没有太多的知识,但他有足够的知识,不太多,很精。他喜欢喝啤酒,他们美国人喝啤酒的典型办法,现在不了,现在都变得文明了。50年代初,就拿起一个瓶子来,摇摇摇,摇出气来崩一下把这个瓶子盖给弄掉了,就靠这个气把瓶子盖弄掉。格拉泽摇这个瓶子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大家都观察到的,就是你一摇呀,啤酒本来是清亮透明的,一摇就出气泡了。哎,他就在想怎么回事?啤酒怎么摇得出气泡呢?噢,他一想对了,啤酒是过饱和的二氧化碳压进去的。过饱和,摇怎么会出气泡呢?他一想这是热力学的定律,就是我一摇就打破了热平衡。于是呢,就发生了相变,发生了相变就出气泡了。哦,他又再一想,再一想就是,哎呀,这个现象我能不能用来探测基本粒子呢?为什么呢?因为基本粒子虽然小,但只要它通过空间的这个地方,如果空间中间是热平衡的话,那它就破热平衡,一旦破坏热平衡就会发生相变,如果周围空间是充满了过饱和的气体的话,一相变就可能出气泡。他就想出这个思想,于是要到会上去报告。但是他的资力太浅,人也太年轻,这个思想也太新。所以会议组织在给他安排到会议的最后一个报告。 阿尔瓦雷斯何等人啊?这个人是搞实验物理大师,5分钟的谈话一听就受启发了。回去之后就赶快把他实验室的所有人都动员起来。 格拉泽本来想的是用乙醚,乙醚是一个高度挥发性的液体,乙醚很容易变成气体,它在高压下气体又再变成液体。他就想用乙醚来做介质。阿尔瓦雷斯是搞实验物理的大家,他知道乙醚不好弄,就用液氢来做这个介质。格拉泽本来是想做一个小的格子,阿尔瓦雷斯知道要做就要做大的,观察到的几率才大。他就用一个大房间,充满了高压的液氢来做气泡室,做了很多年,做成功了。 马上诺贝尔奖就要颁发了。就是气泡室发明了,观察到了基本粒子。1960年,1953年过去了7年,1960年诺贝尔奖就要颁发给气泡室的发明者了,但是没有给阿尔瓦雷斯,给格拉泽了。 所以阿尔瓦雷斯很丧气,但他遵守一个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道德,就是他在发表论文的时候,提到他在那个会上听到格拉泽讲过这个思想。而格拉泽在这个会上确实有报告讲这个题目,所以格拉泽就凭会上的报告的摘要、这个题目,然后凭着阿尔瓦雷斯承认听他讲过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什么原因呢?诺贝尔奖只授给原创新思想的人,不是授给随后把他搞成大型仪器的人。尽管气泡室的最大贡献、就是最大量的、最艰苦的贡献是阿尔瓦雷斯做出来的,但是原创思想是格拉泽的。他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新思想的典型例子。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很多启示。第一就是,什么是新思想大家就知道了。你看到一摇啤酒瓶发现有气泡,这个不奇怪,观察到这个事的人千千万万,年轻人都爱干这个事,当时的美国人喝啤酒都是这样的,他摇摇摇,轻轻一咔就把这个瓶盖给飞出去了,这样拿起瓶子就喝。新思想是格拉泽的,他看到这个事,他突然想起,这是什么原因?是过饱和的气体发生相变的时候,一摇就发生相变,于是就有气泡出现。他又再想。这就有了几个思想深度,就想到:基本粒子如果通过不饱和的蒸气,它也会引起它通过地区的局部相变,这个时候是不是会有气泡产生?他想肯定要产生,就看产生多大。产生了是不是你看气泡就看到基本粒子了?因为基本粒子被气泡裹住了嘛。于是呢,他又去把这个思想再走进一步,然后就设计了乙醚做介质的机器。这一连串的思想进程,就构成一个科学创新的新思想,就是这个使他得了诺贝尔奖。 当然这个故事之所以动人,还在于阿尔瓦雷斯他没有得诺贝尔奖。动人之处在于大家都承认他的科学道德是无懈可击:自己听了年轻人讲了5分钟,自己又是一个大教授,他完全可以说我没有听见他讲过啊,或者是开那个会他报告的时候我都飞走了,我也在喝啤酒啊,我也会想到这个问题呀,而何况我用的介质是氢不是格拉泽提出的乙醚。他可以狡辩对吧,把功劳都归于自己,但是他没有,他承认。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科学道德。就正在于有这种科学道德,所以在美国,这些年轻人才敢到处给这些大权威讲自己的新思想,因为他知道这些大权威都有道德约束,不会剽窃自己思想。但阿尔瓦雷斯的这个伟大的道德规范,也使他1968年获得诺贝尔奖了。就是物理学界都觉得欠他一个诺贝尔奖,于是后来他用这个气泡室又观察到一个新的基本粒子,就赶快又给他发了一个诺贝尔奖。 这件事情我讲给大家听,就是希望记住:第一,什么是新思想?就是刚才我说的格拉泽粒子观察,和他的一系列想法,这就是新思想。这个新思想要产生需要什么要素?为什么格拉泽会产生新思想?成千上万跟他一样,年轻人整天喝啤酒没有新思想,而且也都是学物理的,也有很多学物理都没有想到。其原因就是格拉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他看到气泡之后,就动脑筋想这种好奇心,想把问题根源想出来这种好奇心,好奇心产生兴趣。这就是新思想变成科学新发现的第一个台阶,好奇心和兴趣。如果格拉泽没有好奇心,看了之后就熟视无睹那也完了。 第二是想象力,格拉泽一定有很丰富的想象力。第一想象气泡怎么产生?然后想象基本粒子通过的时候也会产生气泡,然后就想象一种把基本粒子产生相变气泡给固定下来,变成气泡室。所以想象力是第二个台阶,就是创新能力的第二个要素吧,第二个台阶。 第三就是直觉和洞察力了,就是光有想象力这个还不够,还要想到,一下子就像闪电一样,心里头一亮,这件事可以用来检测基本粒子,这就是直觉跟洞察力。 第四呢就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刚才我说了格拉泽跟阿尔瓦雷斯两个人不去参加全美物理大会,吃午饭的时候不去找陌生人坐在一起聊天,不敢于把自己的新思想告诉别人,那么就不会有这个火花。他遇不到阿尔瓦雷斯,做不成这个仪器,做不成气泡室,那格拉泽也得不了诺贝尔奖,这件事没有做成对不对?阿尔瓦雷斯把他做成了,这个物理学就前进了一大步,所以学术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学会学术交流。学术交流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学术道德。如果没有学术道德谁都不敢学术交流了,现在我们国内的高校中间,学术交流都在萎缩。有很多年轻人不敢学术交流了,就怕我交流的东西,被大教授拿去变成他的成果,现在流行就是大教授申请大项目、申请成果、申报院士,把手下一把帮年轻人的工作都算做自己的。这种现象就正在阻碍我们的学术交流。 我说的这些就是我们南科大想做的事,就是想你们在南科大读书这几年,培养你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你们的想象力,培养你们的直觉和洞察力,培养你们学术交流的习惯和能力。学术交流不光是想去说话就行了,不是的。说话并不是在于自己说多少的问题,在于别人理解了你多少,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年轻人往往都忘了这个。觉得我说了我就说清楚了,那就已经达到目的了。不对,那才做了前一步。你说了,你还要知道别人理解了多少,别人都理解你,才是你交流的结果。所以大家要学会说别人理解的话,要学会去感知别人是不是理解了你,这个是一种能力,这也需要训练。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创新人才其实并不是做什么事都是按部就班地做的。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实际上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这种人才,才真正能够取得成功。 那么以上这些,我下面就来展开,展开讲完了之后,我再给大家讨论,回答你们的问题,今天上午就这些事。讲了一个小时了,要不要休息,还是继续讲下去? 同学们:继续。 我来讲好奇心和兴趣,大家都以为好奇心和兴趣我们都知道了,其实并不完全。好奇心、兴趣,还有下面要说想象力,本来都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这个物种,跟其它物种的差别就在于这些。你想想如果没有想象力、没有好奇心和兴趣,我们怎么去发明枪炮、发明火车、发明汽车、发明飞机,我们就不可能打败老虎、不可能打败毒蛇,人这个物种就不可能有今天成地球的主宰。当然换过头来,也许我们主宰过头了,让生态都失衡了。但毫无疑问,好奇心、兴趣和想象力是人这个物种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这点特别表现在孩童时代,孩子们特别喜欢思考,喜欢问问题,他们有这个天性。但是这个天性在我们现在教育系统之中,在上学之后就开始消失了,这是因为家长跟老师都在合谋、压抑学生的这种天性。为什么呢?家长都希望学生听老师的话,以后考一个好成绩,小学考到重点初中、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再重点大学,所以都不希望这学生老是异想天开,不听老师的话。老师也希望,老师也是好心,觉得我要给你们讲的知识都至关重要,因为高考都可能考到,你们不好好听这些,以后你们要吃亏的,你们老去胡思乱想那些东西没有用,高考考不着。合谋的结果就是,儿童时代最重要的天性就是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被压抑了。到你们上大学的时候,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讲座,实际上就在开始让你们的好奇心、兴趣跟想象力重新恢复起来才行。如果你们不能重新恢复起来,你们在大学阶段特别在南科大就会很困难。那么重新恢复起来呢,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好奇心、兴趣这些东西不是坏事儿,是科学创新的最重要的素质。你们在中学时代,老师跟家长“合谋”的结果可能在你们的脑袋里头也有一个潜意识,就是我不要胡思乱想,我不乱七八糟的想,我就去把老师规定的东西背好,把这题练好。于是你们在心里头也有一种潜意识在压抑各种好奇心和兴趣,现在到时候了,现在就不能再压抑了。要恢复好奇心和兴趣,要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时代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原子能放射性,放射性是怎么发现的?放射性是居里夫人发现的,居里夫人当初在实验室里头读书的时候,她看见了贝可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实验室里头的一件怪事,贝可勒尔也是当初他们那个实验室的矿物学家。矿物都自己发光的,矿物它都有一点小的鳞光或者晕光发出来,这种光我们眼睛看不见,但是当时的矿物学家包括现在也有矿物学家在研究,就是测定各种矿石发出的这种光的强度,贝可勒尔就做这个的。他就是把全世界收集的各种矿物,裹在那个感光胶片里头,放在那个铁匣子里头,绝对暗室。过一个礼拜再打开,把它冲洗出来,看发出感光多少,用这个来做实验。结果有一次,有朋友给他送的南非的沥青铀矿,他就用这个包起来做实验,到一个礼拜打开一看,一冲出来那种胶片全黑了,就是这个曝光强度很大很大。这就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新闻。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个黑糊糊这个沥青铀矿,怎么能发这么强的光呀?整个学校人都知道这件事,但只有居里夫人她的好奇心和兴趣就折磨着她,一定想把这个事情原由弄清楚。 她的好奇心和兴趣到这种程度:原因不搞清楚睡觉都睡不好,吃饭都吃也不香,她就坚决要求把这件事作为她的博士论文题目。大家知道这件事是很有风险的,你要是搞不清楚你博士学位就得不着了,老师也同意了,她就说做博士论文题目。那么当时的方法就是分离,看看这个沥青铀矿能不能分离出一个放射性的物质。那个时候大家就猜这个沥青铀矿里头肯定有一种东西,它有很强的放射性,要分离这个东西呢,她就把十吨的沥青铀矿拿来在地下,做那个大铁锅熬,就是熬那个沥青,现在马路不那么麻烦熬沥青了,现在有机器。过去我年轻时代铺沥青马路的时候,马路边上修一个大的灶,沥青就在里头熬。她就是巴黎理化专科学校,这个学校现在,还叫巴黎理化专科学校,但是是世界一流的一所大学,法国人重传统不改校名,要我们早就改某某大学了,它就叫巴黎理化专科学校。还有居里夫人用过的那个实验室,但是棚子都没有了。她就在熬这个沥青铀矿4年时间中,逐渐提炼提炼,最后提炼出了0.5克物质,那天晚上她让居里先生陪着她去看,还没有进门就看见这个屋子发出幽幽的蓝光,他们就兴奋起来了。这就是好奇和兴趣推动科学发展的最著名的一个例子。 爱因斯坦这个人为什么那么厉害,也在于他的好奇心。爱因斯坦他这个人从来就不想写自传,也不想人家给他写传记,但是他的朋友说服了他,说他应该给科学史留下一些素材,于是他在去世前两年就接受了一个传记作家的访问,就开始写他的传记。他的传记中间就说,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才能,别人都把我吹的太高了,他说我经常都是惶惶恐恐的、忐忑不安的。他说我的特点啊,其实我跟别人不同的,就是喜欢寻根刨底的追求问题罢了,就是一件事我总想把问题想清楚,这就是我一生都在干的事,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他这个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见一件事就很想把他搞得很清楚。爱因斯坦他自己也回答了他的好奇心是怎么产生的,他说,他在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过生日,他父亲送给他一个礼物,就是一个罗盘。这个罗盘爱因斯坦一看,这个罗盘很怪,不管你怎么摆弄它,它的针总是指向一个方向,他就在想这里头肯定有什么神秘的原因,要不然这个针怎么固执地总指向一个方向啊?于是他决定要找这个原因成为他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重大的愿望,就把他引向了物理学。 这个好奇心和兴趣,我们说了是先天就有,后天是可以培养的,当然也可以压抑的。培养的办法就在于学校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南方科大希望的教学方法,都是能够在教学中间让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起来。 好奇心被培养出来的最著名的例子是普朗克,他在回忆录中讲一个故事,普朗克他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啊,他的物理老师给他们讲力学,讲力学功和能的这一段。这个老师就这样讲的,普朗克一辈子都没有忘。这个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现在有个工人,他的胳膊很粗,正在举起一个大石头,并且把他顶到房顶上去放起来,他放到房顶上之后稳稳的放好了,这个工人走了。那么这个工人做功的能量消失没有啊?大家想想。然后过了一会他就跟同学们说:你们想想,如果过了20年以后,有人从这个房子边上走过,这个石头塌下来了,把这个人脚砸了,这个人会不会就知道,这个能量并没有消失啊?这样一说,普朗克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就觉得周围的世界太有趣了,都有道理,而这个道理就都在物理学中间了,他一生就选物理学。所以到最后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去请教一个物理大师他应该学什么专业,那个大师就告诉他,物理学现在大厦已经建好了,以后的工作顶多修修补补了,说年轻人你最好去选别的更有前途的职业吧。但他还是选物理学。 以上讲了两点,好奇心和兴趣,下面我来讲直觉和洞察力。这一点可能是同学们最不熟悉的。因为在我们很多年的教育中间,大家对人有直觉这一点,都持怀疑态度或者是不正面去肯定它。其实有很多人有直觉,有洞察力,这一点并不奇怪。什么叫直觉、洞察力?直觉、洞察力就是指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情况的时候,能够迅速地抓住问题关键,并且找到出路的这种能力。实际工作、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你根本不可能去推理,把道理想得清清楚楚,然后再决定、找最佳的方案。一定要迅速抓住个方案,迅速就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开车,要从旁边的小路进到主干道里头去,这个主干道车流不断,如果是一个没有直觉的人的话,他老要推理,他脑袋把各种车的数据输在大脑里,不断计算什么时候是最佳时刻,我的车能够进去,那他始终永远没法动。开车开得好的人,看看看,突然一下子就转了,保证没有问题,没有多少人开车那样进去会有问题的。直觉、洞察力每个人都有。 国际科学界评论一个年轻人搞科研有没有前途,他们都不是说你知识多全面、基础多好,他们往往都说这个人对这个学科的感觉好不好。刚才说过我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时候,就在赫茨伯格研究所里工作,就是得诺贝尔奖的那个赫茨伯格。我们在那经常参加这个研究所的讨论会,就是年轻人,他们都不请大权威的人来做报告的,他们都请各个领域中年富力强的人来作报告,因为像赫茨伯格这种人,他都厌烦了大权威做总结似的报告,他都想听听年轻人究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有一次英国的皮特萨尔就是诺丁汉大学的那个年轻人来做报告。做完报告我们一起吃饭,也就自己付钱大家一起吃饭,这个时候大家背后评论这个皮特萨尔: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他对这个问题的感觉,feeling非常之好。这个是对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评价,说你feeling非常好。这就像踢足球的或者打篮球的,你说哪个动作规范,动作好不好,那个都不够味的,要说他的感觉好不好,他的球感好不好,这个才是直觉。这个跟科学说的不一定是一回事。这些呢都是直觉和洞察力。 这个爱因斯坦他自己就解释了他一生成就的原因根源在哪儿。他对他的传记作家说,上大学的时候,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很多人都不解问他,他在苏黎世高等专科学校读书的时候,那个学校19世纪末叶有好几个世界级的大数学家在那,像明科夫斯基这些人,爱因斯坦在那读书。那个时候物理界没有任何有名的老师,大家都奇怪爱因斯坦为什么去学物理,不去听这些大师的课,而去学数学呢?爱因斯坦很老实,他就跟传记作家说,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雄才大略,而是因为我进到学校之后,先去看一下数学系的这个专业,一看数学系有这么多领域,我的头就大了,我一想啊,这些领域这些课程,要学完我这一辈子就完了。他对这些东西毫无感觉。然后到物理系去一看呢,觉得物理的好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开不管的,就是不用把它装到脑子里头,只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我去思考。关键问题是什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就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于是他就选了物理系。果然他就选对了,他一辈子就是把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想通了,于是就出现了相对论。所以爱因斯坦他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年轻时候他就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直觉?然后不做那种随潮流、大家都觉得你应该做的事儿,而是自己做对自己最好的事儿。这样呢他找对了这个专业,他才有了他随后的成就。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就是,你们也是,你们现在才刚开始上大学,从现在开始,你们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究竟擅长什么?究竟对什么样的问题有直觉跟洞察力?不要都听家长的话,都按照社会舆论,都按照社会上现在关注的程度高的东西选择。 我最近看了一个材料,中国的高考状元现在有人跟踪统计出来,其中有一半以上都学了北大的经济管理系了。我觉得太悲哀了。估且不说高考状元是不是就一定是人才,但是大家都一窝蜂地学经济管理实在是有点太奇怪了。因为经济管理对于学问来说,它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分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特别是直觉和洞察力。我举杨振宁先生讲过的例子。杨振宁先生这个人非常聪明,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科学家之一,他讲事情也讲的很深刻。他的这段话我就经常都记住,而且经常都和学生讲。杨振宁讲,他原来在西南联大学过物理学,学过量子学。后来到芝加哥大学的时候,芝加哥大学又让他重学量子力学,因为芝加哥大学我估计那时候不太承认西南联大学分的。上量子力学课的是Taylor,当初美国物理学的权威的权威,就是美国的氢弹之父。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Taylor是个特别忙的人,每天上课是从不备课的,他因为一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到该上课的时候就到课堂上来了,然后来了才开始想,同学们,我上次讲到哪儿了?然后大家就提醒他上次讲到什么什么了,然后他开始想今天他要讲什么。他的这种讲法恰好是给杨振宁他们一个绝好的机会,就是看像Taylor这种人的思维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因为Taylor他上课不准备,他往往讲着讲着就要出错,就要误入歧途了。杨振宁上过量子学,也上的不错,所以知道Taylor讲到这要出问题了,他就很注意看Taylor怎么去跳出这个陷阱,他就觉得,Taylor一旦发现问题的时候,脑袋就像天线一样伸出去了,到处去探测看看什么地方有出路,然后这试一下那试一下,然后很快就试出来了,就找到出路了。杨振宁说在这个关头上,他们就特别清楚的看到了Taylor的关注点。第一他关注什么样的问题,他不关注什么样问题。有一些枝节末叶的问题,Taylor这种人根本就不关注的,就丢开了,关注的问题都是实质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学好科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要去老是纠缠到枝节末叶上,现在 SCI 论文一提倡,我们国家 SCI 论文一下子就爆炸了很多,其实你看有很多人就是专门关注枝节末叶问题,那些问题很容易做出来了,很容易写成论文,写出论文也很容易发表,别人看你真做了工作就给你发表,但是那些对科学没有什么帮助。 第二就是像Taylor这种人,遇到困难时候他思想是怎么跳跃的,怎么跳跃是很生动地展示他的直觉和洞察力,就是出路在哪。我还想起了我在做领导干部的时候,那些组织部门考核干部的时候经常也爱说的话:就说某某干部工作能力强,他在遇到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往往都能够找到正确的出路。这也是一种直觉和洞察力的说法。所以杨振宁讲的这个例子很生动地说明,老师讲课不光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要让学生看出直觉和洞察力是什么。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同学们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的话,一旦开起了你们的直觉和洞察力,你们的创新能力就前进了一大步。 学校怎么来让学生学到这些东西呢?我们学校能做的事情,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经常把一些大师请到学校来,给同学们面对面的接触,同学们听他们做报告,有可能他们讲的东西是书本上已经有的,那不要紧,你看他们口头语言怎么表达,看他们关注什么样的东西,丢掉什么样的东西,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他们讲的东西你不懂,你也很值得在那里耐心的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看他们的思想怎么跳跃,看他们思想怎么表达。现在哈佛大学就在开一门数学课,他们的考试就是如何评价学生,他们觉得考试给学生打分这种东西都有很多弊病,于是就在试一种新方法,有一个老师讲一门数学课,那个课很深、很有趣,全部欢迎学生自由参加。学生们都慕名而来听,然后听一次讲人就少一些,听不懂的进不了意境的以后就不再来了,等到课讲完剩下两三个学生了,这两三个学生真的听懂了,那就得最高分,最终就完了,其他同学就淘汰了,听不懂。我意思就是说,好的老师他讲的东西你听不懂也值得听。所以上次霍金到北京去讲玄论,讲宇宙大爆炸,宇宙起源,400元钱一张门票吧,有不少人就听到一半就开始退场了,他们就听不懂,实在听不懂就退场了。其实这些人都不明白,像霍金这样的人,你就是耐心两个小时看他如何表达,看他如何思考,这样你终身就受用。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给同学们组织多场报告会,希望大家都踊跃参加。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大师介绍给你们,你们跟他们接触,从他们一语一动、从他们的风范、风度、说话的方式、思考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你们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他们讲的东西你听不懂也值得听。因为有很多东西呀就是在听听听,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能飞跃,这个时候你就会有直觉和洞察力,才开始显现出来。 好,下面我再讲一下学术交流是创新的土壤。这个呢我不多说了,我想刚开始我讲气泡室已经把这个说的够清楚了。我只补充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他说:“人与人之间交换思想与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后,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只苹果,而两个人交流思想后,你有可能同时又两个思想”。这是指量上的。从质上来讲,任何形式上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十分粗糙的,要经过反复的学术交流、琢磨,才可能真正成熟。做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一定要善于学术交流,并且要在活跃的学术交流气氛中诞生或成长。一个好的大学就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学术交流气氛的大学。钱学森就多次讲过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这样的一所大学。20号下午我们开学典礼,我们会请来很多嘉宾。欢迎同学们都参加典礼之后的酒会,你们就跟我们请来的嘉宾都面对面接触。我们请来的人中间,有国家的领导人、有老院士、有国外的教授,有现在中国科学界最年轻、而最有新思想的、大家公认最有前途的人潘建伟,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这个人他做的量子通讯在过去10年,中国的10大科技进展有8年都是他,这个人才30多岁,你们见见他。这些都是我们给你们创造的机会。 所以学术交流我就不多讲了。这里我最后还讲一个,这可能会颠覆过去传统想法,这确实是我一生中的最大体会,就是一个人要取得成功,特别是是要成为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实际上是要善于抓住机遇,这个机遇才会造成重大的成果。机遇这个东西不是按部就班,甚至也不是谁可以预见的。我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在我们的前辈,他们没有我们有的机遇,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很多做学术研究的机会。在我30岁左右的时候,就是在青海做工人,开始做一些研究的时候,正逢中国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当初有一件大事,我们这代人都是刻骨难忘,就是在1977年的时候突然全国统考英语,然后考及格的就都送出国去留学去了。而在这之前10年学校没有开过课,在10年之前还有好多届的学生也都没有好好学习,所以农村有好多届的学生在农村劳动,但考试一公布的时候到快考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你要从头从字母来背来学肯定来不及了,所以那次考试,我想在我们这代人都是刻骨铭心,那次考试全靠你的基本功,看你平时,就是在绝望中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你还在不在坚持学习。这样的人坚持学习的人能考得好,那次考试命运就大改变了。我是比这次考试还早一点就改变了,因为我在这之前已经到盐湖研究所做重大项目,所以已经被中科院送到浙江大学学外语,准备出国了。我也参加了那次考试,那次考试现在看是考的极其简单,但是那次考试要得60分都极为困难,后来就是降低标准考40多分就可以送出国。我大学有位同学他就在当工人,他就是大学、中学都学英语,他的爱好就是学英语,就是业余时间就学英语,所以一考好就送到意大利学汽车,回来之后就是中国一个汽车大企业的总工程师。机遇就是这样。 我终身难忘的第二个,也许是比这个还要突出的,就是196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我1963年上大学,1966年开始文革,1968年分配,我是学核物理的,但分配就分配到国土边远地区去,边远地区像我们这届分配的主要是工厂跟城市。我先是分到天津市革委会报到,到一个工厂报到。这个时候在我之前分配到青海去的,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工人的那个同学,他是南方人,对到青海很害怕。工宣队就给我说能不能换?我那个时候大脑是单纯的,完全透明,根本不知道天津跟青海有什么差别,脑袋里头想的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很浪漫,我就表示愿意,愿意就去了,去了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人都在抱怨。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我一生中最大机遇就是到青海。因为1974年文革还没结束,邓小平、胡耀邦恢复工作,胡耀邦他们就管科学院,然后就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世界很多年了,现在要制定一些重大项目,赶快做,不要让我们落后了太多了,其中一个重大项目叫用激光分离同位素。这些重大项目国家用国库来支付、来支持,但全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瘫痪了,都没有人工作,而且都不敢搞科研,反而就被青海我所在的盐湖研究所把任务承担过去了。这个所承担过去之后才发现,因为那个所是搞无机化学、化工的,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项目,就从分到青海当工人的人中间选一批,然后我毛遂自荐跑过去了,就选上了。选上了第二年就当了课题组的组长,然后干的很有声色之后,1977年改革开放,1978年中科院就决定第一批送我们出国。那个时候,1978年统考英语,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浙大读书了,所以我这一生中间最大幸运恰好就是分到青海,因为它使我比同时代的人早五六年开始科研,而且一做就是重大项目,不仅是重大项目还是负责人,那个时候才25岁,这就相当于红军时代二十几岁的人能够当军长一样。所以在我的一生中间,我最清楚的一点就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怎么才能抓住机遇呢?机遇往往不是大家能够预测的。第一要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这点大家都很理解。如果那场考试之前,你没有在看不到希望也不知道有考试情况下,还默默的学英语做准备的话,那你是不可能抓住这个机遇的。第二就是要与社会和睦相处,就是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这就要求你有高尚的道德,这样社会和周围的人才都愿意帮助你,在机会来的时候大家才都愿意帮助你。最后一个也是同学们刚进南方科大,最需要注意一个,就是要尊重师长。你们太年轻了,你们有好多事还不明白,这些比你们早经过了几十年的人,他们对好多事情了解得比你们多,但是你们不尊重他们,他们就放弃了,这样是你们的损失。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才,要取得成功,不仅要尊重师长,对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要有尊重的态度。这样你才可能得到不可预测的这些机遇。今天我只是开始给大家把我想到的这些,给大家讲一遍。 原文见 http://www.sustc.edu.cn/cn/rc/zhirenrc/rcteaching/201105181728/
个人分类: 教育|1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班会总结
andrewx100 2012-10-22 23:25
作为一个前辈,什么时候闭嘴比什么时候开口更重要,否则就很容易变成一个智叟——事情你不用亲自做,意见倒是不少。但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有些话他们听不听勉强不了,但说不说就是我的责任问题。要分清说与不说还真是一种艺术。 刚进大学,很多学校都有做“入学教育”这件事。入学教育的内容也有部分是固定的,例如,生活上要学会独立自理,学习上要适应大学的课堂课后形式,然后就是做人问题,交际问题,人生目标问题,职业规划问题等等。这些道理不是不好。我作为过来人,当初也听过这些道理,排斥倒是没有,只是觉得,如果这些都做到了,我才只是个合格大学生,那也太没意思了吧;我感觉这些要是都做到了的,应该成为圣人。有人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但我觉得这句话应该适用于自己给自己的鞭策,不适合用在对他人的要求上。哪怕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味的取乎其上在今天来看也似乎太过专制了,更何况是班主任?不过,有的大学讲这些道理的形式确实很高明,例如今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就是请该校的名人于丹来主讲。于丹的语言沁人心肺,再陈旧的道理,经她一番遣词造句后,连我都心悦诚服。文学博士就是不一样。 听过于丹的版本之后,我觉得我真是弱爆了。再烂的词也是我的责任,也得讲。从我的以前自己做学生的经验和我这段时间对他们的观察,也确实看出一些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在今年的年初都还是高考冲刺的状态,特别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突然间,今年的现在,他们嗖的一下就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新的起点,这个起点新到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问题又在于,大学四年如何渡过,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唯一的答案。我哪怕事先给出再多的现成选项,也有强加之嫌。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只列了几条问题——至少该问自己什么问题得知道吧?希望他们从考虑几个问题作为出发点,自己找到自己的路,答案就不现成给了。四年说短不短,变数很多。 另一方面,有很多同学确实不知道我们专业要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这些信息早点知道是有利于他们早点确定自己的目标的。假如有不想从事这类职业的学生,可以尽早发现,尽早调整,不至于到大三大四才后悔(因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多数放在大三大四)。所以,我也花了一点时间非常简要地介绍了一下专业,给他们一个印象即可。 班干的选举,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班委产生之后,他们也开了第一次班委会,机会难得我也旁听了一下,也看出一些问题。我们班女生很少,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也隔得很远。虽然已经经过一个多月了,有的女生都还没认全所有男生。选举班干,男生人选多,票数也多,这是难免的。这就导致有的女生可能就会怀才不遇。不过,有一个女班干,凭着超有才的竞选语,直接让男生人选自愿下去了……所以,其实女生只要大胆地推销一下,还是很受男生欢迎的。不管怎么样,我希望班委在进行每一项决策时都要尊重女生的意见,甚至偏心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她们人数少,如果班里面什么事情都投票表决反而不公平。方式上也要注意,女生不像男生那样勇于大声插嘴。所以班长在主持的时候,要特意留出空间,问一下“女生有什么意见?”并让男生安静,以示尊重,才能顺利地征求到她们的意见。同时我也鼓励女班干,平时可以斯文些,班委会上要据理力争。总之我要避免的情况是长久以往女生们习惯了班里的事情“都是那些男生决定的,我们操心不来”这种局面。 我也不知道我这么处理合不合适,也许是我想多了。毕竟我本科是在一个美女如云的高校,其他方面我可以按我本科的经验来,这个还真没有。现在我才理解,为什么广工和华工这种理工高校会特易弄一个“女生节”,不这么弄的话,男生都普遍比较粗枝大叶,光靠平时交往,班里的女生很容易失去存在感。 梦幻三月:华南理工大学第八届女生节开幕 其实,除了女生节,平时的一些集体活动例如院运会,篮球赛等等,都是全班同学集体出现,相互了解的机会。听说今年的院运会,我们班几个女生报的项目还挺多,可见我的担心肯定是多余的了。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969#ixzz2A2elvUEa
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2012级新生入学典礼上的发言
willertang 2012-9-12 10:07
教师代表唐胜球博士在 2012 级新生入学典礼上的发言 ( 2012 年 9 月 10 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动物科学教研室的教师 —— 唐胜球。 今晚, 非常荣幸 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在 2012 级本科生迎新大会上发言,我感到由衷的喜悦与兴奋。 首先,请允许我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代表学院老师们,向新入学的 2012 级各位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对即将为新生军训工作做出贡献的全体教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韶关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综合性学科格局,已成为粤北乃至 “ 红三角 ” 地区人才培养和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环境舒适优雅,生活丰富多彩,是我们莘莘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从现在开始,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就和我们走到了一起,是韶关学院这个大家庭的主人翁与成员,将共同开启美好的明天。在此,我由衷地祝贺你们选择了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成为我们集体的一分子! 大学生涯是我们人生历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期。在这里,我们将重新确立自己崭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面对未来,你们将进入人生全新的一页,第一次步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旅程,行走在学科研究的宽广道路上,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第一次拥有丰富的大学资源,诸如前沿的学科知识、开放的图书信息、先进的实验平台、良好的学术氛围、丰厚的人文底蕴、多样的实践活动,处处都是学习进步的阶梯;第一次独立参加社团组织生活与社会实践锻炼,学习如何展开大学社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做人做事的能力! 同学们,作为师长和学长,在你们开始大学生涯之初,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谈谈我们校训 “ 立志、崇德、勤学、创新 ” 的个人理解和认识。众所周知,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宗旨、治校精神与教育目标的综合体现,应该是每一位大学成员必须谨记的座右铭。 一、立志 孔子说过: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 周恩来总理从小就志存高远, 12 岁时便发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达 · 芬奇在成为大画家之前,为了登上艺术宝殿而反复地画那外形单调、乏味的鸡蛋。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讲过: “ 立志是成功的前提,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动力,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 ” 由此可见,理想是一道灿烂的阳光,假如生命没有阳光的沐浴,万物将是一片死寂;生活没有理想,就会因此失去追求而碌碌无为,生活也毫无意义;人生没有理想,就如同行走在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找不到不到光明的出口。所以说,志向对奋发上进的人而言,是一种精神动力;对迷茫徘徊的人而言,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对挫折失意的人而言,是一种从头再来的坚持。俗话讲的好: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因此我希望,各位新入学的同学,时刻提醒自己,树立崇高理想,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长风破浪会有时,成功的彼岸就在我们前方。 二、崇德 崇德的基本意思是崇尚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提升精神素质,追求高洁人品。我们活在世上,要 “ 正心修身,胸怀天下 ” ,培养自身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因为从古至今,德始终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人们视德行为做人之先、为人之要,对德高者更是高山仰止,故历代有德高望重之人美名流传、砥砺世人。现在经常说一句话,叫 “ 做事先 做人 ” , 这是为人处世自古不变的黄金法则。人品德的好坏往往会影响其声誉的升降、生活的得失,乃至事业的成败与人生的走向。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仅非常注意自己的德业双修,还经常在与学生交往时,告诫他们一定要做一个诚信守德的人,时刻保持警惕,抵制一切不良的诱惑。常言道:人善天不欺。讲的就是,忠厚老实的人心无邪念,不生魔障,光明磊落,纵泰山崩于前而神色不变,其心境自然敞亮,其生活自然舒坦。世事证明,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胸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着他人,能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于身心健康;而品德低下,私欲膨胀,行为低劣的人,常因精神异常、易患恶疾或触犯法规而折寿。我们学农务实的农科师生,最朴实的特质就是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坦坦荡荡处世。 三、勤学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有一句治学名联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条关于读书求学的真理。只有辛勤汗水的浇灌,我们才能收获累累硕果。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如同我们老话讲 “ 天上不会掉馅饼 ” 的道理一样 ,但有人会说牛顿因 “ 天上掉苹果 ” 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但我至今仍然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不会看到水壶水开后,蒸汽将壶盖冲开而联想到蒸汽机。可见,这样的机遇、灵感与成功,也只会亲睐有思想准备的勤学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的选择勤奋 ” ,卡莱尔更激励我们: “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 。为此 ,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是可以不经过艰辛劳动而能得到的。身处知识爆炸年代的我们,更应该认清形势,把握机会,做好人生规划,确定学习思路,选对努力方向,扎实工作,积极实践,勇于开拓,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学生活中去。 四、创新 在前两天庆祝教师节大会上,刘荣万校长依据教育部 “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 (简称 “2011 计划 ” ),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学校要牢固树立 “ 协同创新 ” 的办学理念,继续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依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家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学校将会提供大量的创新机会与实践条件。我相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家只要肯摆正思想、确立心态、求真务实、协同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会收获很好的学业与事业,以及美好的人生与未来。 在此,我也代表全体教师,庄严承诺:我们一定会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想大家之所想,全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切实践行 “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 的广东精神,为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而不懈努力,为我们的灿烂明天做出贡献! 同学们,你们正处在风华正茂,指点江山,舍我其谁能操之的青春盛年,一定要珍惜时间和机遇,树立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的信心,坚守 “ 吹尽黄沙始到金 ” 的真理,实践 “ 宝剑锋从磨砺出 ” 的理念,开始“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旅程,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用双手创造青春无悔的未来,用心智书写追求辉煌的人生! 最后,祝各位同学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并祝愿我们学校的办学事业如日中天、更进一步,明天更加辉煌灿烂!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感悟生活|3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生又要入学啦!
热度 10 heitiedan2012 2012-8-12 16:22
新学期又要开始了,各个学校又要门庭若市,家长们送孩子来大学报到的肯定又会成为各个高校的通常风景。《京华时报》报道,清华大学今年在新生报到处画出了黄线区域,新生必须独立办理入学手续。我记得,25年前,我们学校就用过这招了。那时,本科生入学的还不多,一个老体育馆还足以容纳得下。当时学校规定家长一律在体育馆之外等候,由新生自己携带各种文件进馆报到。只是后来,每到新生入学,各高校送孩子报到的风气一直没有落潮的时候。而且最初也没有那么多私家车,现在私家车都已经把学校内的道路堵严实了。有一阵子,学校规定,私家车不得入校园,但后来仿佛也没行得通。现在又出什么新招,我就不太清楚了。 对于这种送新生的现象,各媒体都早有各种评论,无非是家长们对孩子关照太多,孩子缺少独立性,对学生培养不利等等。各媒体都是一水的苦口婆心,仿佛如果不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的大学生简直就会不堪造就。 后来发现,其实情况远没有那么严重。第一,送孩子多为家长的主意,孩子们不一定非得要家长陪着过来不可;第二,有不少家长也没来过北京,这次借着送孩子上学,来北京看看,而且来的不都是父母,七大姑八大姨,烂眼边的二舅母都有可能跟着过来。这要说也不能说不是好事。第三,家长总在越俎代庖也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和不满,所以在新生入学后,逐渐进入正轨后,媒体们的那些担心其实逐渐都不必要了。那种需要家长陪读,或者让孩子带一大堆袜子,放假回家让家长洗的毕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那种现象不是孩子有病就是家长有病。 大多数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或者至多两个学期以后,很多事情都能自理。青年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当然,这也需要一个断奶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会造成太大的痛苦。在一个新环境里,如果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很多事还要指望家长,而自己都做不成,在同学之中是会受到鄙视的。这对孩子的自尊心来说是很刺激的,因此,他们为了争强好胜,一定会努力让自己成长起来,成熟起来。从这个方面来说,担心他们永远长不大是有点不必要了。 当然,除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之外,新生入学后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大学的学习与中学完全不同。大学里没有家长的督促,有家长也无济于事;大学里也没有老师和班主任的督促,任课老师讲完课就走人,答疑的课时也不是太多,有的甚至由研究生当助教来答疑,见老师的面都不那么容易。班主任就更不用说了。好一点的,一个星期能露一次面,就相当不错了,有的一个学期都见不到几回。学生见得多的是辅导员。辅导员之间的素质也不一样。好一点的对学生的生活方面过问得多一点,差一点的,除了只会发号施令以外,正经事做得也不多。所以,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在学习上尽快适应大学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好一点的,两个星期到一个月就差不多了,差一点的,过了一个学期都缓不过来,那也是常有的事。 若干年前,我知道有个学生,一入学,就当班长,各种社会活动非常忙碌。活儿是干了不少,但是期末一考试,挂了三四门。那时候,还不是交钱上学的年代,面对这样的成绩,没说成,只能退学,卷铺盖回家。像这样的学生,不能说是个坏学生,只是他还不了解到了大学,到底正差是该干什么。有可能,他很陶醉和享受他做学生干部和为大家做社会服务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不能说是坏事。只是他把他的正事给忘了,给丢在一边了,忙得有点晕菜了,最后才得到这样一个结果。 不同的时代,大学都存在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大学也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我们不必过分纠结于过去的大学有多好,现在的大学有多不行,也不必过分纠结于国外的大学有多好,国内的大学有多不行。当然,咱们有咱们不行的地方,但是也不是什么都不行。在英国的时候,我所在的大学里,一帮当地的学生一到晚上就闹酒,而且一闹就是夜里两三点,然后是上午在宿舍睡大学,下午时分才迷边瞪瞪去图书馆。这样的学生不会很多,但绝对是有。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能出什么成绩吗?说不好。也许头两年会这么混,不定哪天突然明白过来了,立马改弦更张,奋发努力也未可知。咱们这儿有的学生沉迷于网游而自毁,也非常可惜。真的希望新入学的同学们,对网游的警惕绝不可掉以轻心。 再有,别指望大学里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例如在下,在大学四年基本都没开窍,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后来读了研究生,方才明白过来一点点。这都是没准和没谱的事。大学,不过是人生道路一个很普通的阶段。说在大学里能有多辉煌,这个别指望,说在大学里也没有什么用,也没有必要这么悲观。总之,把握住自己,尽量去做有意义的事,就足够了。
6045 次阅读|12 个评论
最低限度的思想与责任
热度 18 老李 2012-7-16 10:48
最低限度的思想与责任
【博主按】这篇文字是上个月应交大网站之邀写的一则随笔性的文字,已经好久不写这样的文字了,当时颇有一些遥远的感觉,只是没有搞明白那种遥远在内心里到底指涉了什么?在课与课之间,匆匆写就,很有一些人在旅途的味道,也许从骨子里我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文人,期间也是颇多感慨。交大网站那个栏目叫学者笔谈,我认为做得很不错,毕竟近处的风景也是风景。记得有人调侃说:所谓旅游就是从我们自己厌倦的地方到别人厌倦的地方的物理性移动。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风景永远在那些辽阔的心田里。恍然记得几年前在中南大学工作时,受学院领导的委托,也曾给新生入学以及研究生毕业典礼做过类似的演讲。这些年过去了,不知那些年轻的面孔是否依旧鲜活?如今我仍然面对着同样鲜活的面孔,只是不知多年后他们是否还会记得这些没有记号的日子。时光的洪流里,我们来不及诉说细节,很多落日时分,隐隐地总是担心那些老去的梦想是否依旧顽强?也许,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只是希望在那堵希望之墙上,写上我们这代人字迹斑驳的热爱与信仰。如果灵魂不死,那就是长久的慰藉! 最低限度的思想与责任 李 侠 1 、 大学的精神地图 在大学里工作,总是无法绕过一个老话题:什么是大学?如今,一说到大学,几乎每个人都会想起七十年前梅贻琦先生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选择: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时至今日,我仍认为梅先生在当时的背景下给出了关于大学的一个漂亮的回答。在形同鱼与熊掌的困境间,梅先生的选择具有路标性的作用,可以说,他的理念温暖了几代人对于大学的怀想,那是中国大学早期的精神地图,有此等气魄,梅先生可以瞑目了!问题是,今天我们是否仍然以此来界定大学?如果我们今天的理念仍旧锁定在梅先生的二元模式中,那么我们真的是愧对先人,毫无进步可言。要知道,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物质条件极端艰难的,在那种背景下,梅先生决然地在稀缺的物质与稀缺的大师之间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大师优先!为灰暗年代的大学留出一抹温暖的亮色和光芒,而恰恰是这种光芒,让我们今天的有些大学相形见绌,羞愧难当。笔者曾私下里与朋友们言道:大学是用来引领时代的,而不是被影响的。大学的高度代表了当时当地的思想高度。因此,我认为今天的大学理念应该是三元结构:大楼、大师与大道。大学的伟大在于它所散播的大道,那是对于事物背后不变的和永恒本性的追求。由此,“道”说出了时代的困惑以及可能的解决之路。这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大道无形的道理。如果一个大学,偏离了对于大道的追求,那注定是无法成为卓越大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的一个使命就是通过对大道的追求,为时代、为莘莘学子,确立一幅清晰的精神地图。换言之,就是大学必须为她的时代确立一套清晰的坐标系,以此确立时代和公众的行为边界。在我看来,这套坐标系由三个维度构成:真假、善恶、美丑。这三个维度都是由对立的两极构成,通过对真、善、美的追求,保证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其实,这三对概念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之物。我们很少有人去考虑,追求真理对于我们的人生有何帮助?有人戏言真理与我们一毛钱的干系都没有。真的是这样吗?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真理是唯一可以救赎我们的力量。这是二十世纪的一项非常伟大的哲学贡献,尽管无法展开论述,但简单地说,人,作为存在者在时间的旅途中是被遮蔽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蔽的过程,让存在显现出来,在寻找真理的征途中,你被遗失的自我开始被找回来,开始变得澄明,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与存在者的自由有关。如果说真理处理了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那么善则直接处理了人与人的关系,美则提供了人对于自己内心的愉悦的满足。这三个维度,确立了大学的精神地图,而它是用来划定社会秩序的,同时也是通向理想的必由之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办学理念,倡导的方向与追求偏重于器与术的层面,导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无思匠人,所以大学影响力每况愈下,最后沦落到被社会影响和左右。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在这个无法绕开的悖论性命运之中,如果大学缺少了对于大道的尊敬与热爱,我们还能行多远呢? 2、 思想的远方:一门无用之学的理想 功利主义时代的大学教育,大多以是否有用来衡量一门学科的价值。所以,今天我们大学里排列的都是对学生们有用的课程,那些用处短期内无法显现的课程就处于自生自灭的边缘化状态。多年以后,随着技艺的更新,我们发现自己与大学之间的那条精神纽带,就这样慢慢褪色了,在时光的洪流中,大学日渐远去。那些辛苦遭逢起一经的岁月怎么会丢失了呢?良心不安之余,我们不禁想问: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其实,这个场景是我多年来与那些在人生江湖上打拼多年的曾经的大学生们聊天后得来的。这个问题困惑我好多年,今天想来,可以拆分为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是有用与无用的划分标准?其二,人的一生靠什么来维系? 关于有用之学最简洁的说法就是能够凭借一门学习来的技艺换来生存所需;而无用之学则是那门技艺很难完成此项任务。所以,今天大学里的课程设置大多与谋生技能有关,包括学生们考取的各类资格证书也是为谋生所驱使。这种实用主义传统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五千年来,我们这个族群一直在为生存苦苦挣扎,导致对物理性生存的追求总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念大学也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谋生手段而已。在传统的天井里,我不想过多责备这种价值取向,现在的问题是,人这一生要如何度过?我在课堂上曾对学生们说:人这种动物是靠两种消费维系的,换言之,人的存在里包含两种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需要靠消费物质产品来维系,而精神生活则靠消费精神产品来维系。物质产品的获得,就要通过我们所学的有用之学来完成;而精神产品的获得则要靠那些无用之学来提供。在一个盛行有用之学的年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用之学的贫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物质贫乏相对比较容易解决,而精神贫乏则很难处理。大学的伟大在于它为这个社会提供了无数排解思想迷途的精神产品,当大学丧失这种功能的时候,大学的荣耀与尊严也就快速贬值。 我所从事的哲学就是这样一门生产精神产品的无用之学。按照传统的说法,哲学就是爱智慧之学,这种描述真的很神奇,它把人类最积极的情感“爱”和最大的美德“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真是很荣耀的事情。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这个说法基本上可以和上帝在创世之初的那句神奇的“要有光”相媲美。遗憾的是,当哲学被任意拆解的时候,哲学的两大本性也随之快速丧失。我曾在很多场合说过,中国最落后不是科技,而是思想文化,而且这种差距对于国家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事关我们是否还有未来的问题。没有思想的繁荣是另一种贫困,而且,那种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当一个大学不能为社会建构合理的精神地图的精确坐标的时候,价值观的输出就是一句空话。通俗地讲,大学应该向社会输出正确的真理标准、善恶的区分,美丑的甄别。这些思想的路标界定了个体行为的合理空间,在这个理性的空间内,人的尊严才是现实的,也只有在这样的思想基准线上,一个好的社会与人生才是可能的。虽然,这些无用之学是换不来面包和啤酒的,但它能让面包与啤酒多一些令人愉悦的味道。因此,无用之学的理想就是拓展人类思想的边疆。 3、 思想的品味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很喜欢这个句型,毕竟审视是哲学的常规工作。其实,生活是一个被我们严重误读的概念,在我看来,它包括两个层面:生的层面与活的层面。维系“生”只需物质产品足矣,而“活”本身却是有品味要求的,它需要消费精神产品以维系“活 ” 的格调。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人的一生仅仅是维持生存而已,远未达到活的境界。基于这种现实,思考一下思想品味的话题是有必要的。作为思想的原材料,精神产品是用来安抚灵魂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欲望、勇气与理性。一种好的精神产品应该具有如下功能:节制欲望、提升勇气以及理性,从而塑造灵魂的新结构。我们当下遭遇的现实是:欲望膨胀、勇气与理性萎缩,这是典型的灵魂扭曲症状。我们需要一种思想来陶冶失衡的灵魂,使之恢复到合理状态。这种努力也就是我所谓的思想的品味问题,人的尊严主要是在精神生活里体现的。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纠结的地方在于,由于思想的缺席,整个社会蔓延着三种思潮: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和颓废主义,这三种思潮已经威胁到我们赖以为继的精神大厦。虚无主义是意义普遍缺失的结果,犬儒主义是勇气不足的表现,颓废主义则是理性孱弱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捍卫自己的思想品味也恰恰是一种可以身体力行的自救行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我们更可能遭遇到的是思想危机,克服思想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对思想品味的追求树立自己强大的内心,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是不可战胜的。假以时日,这种寂寞的坚持会让你的思想高度转换成你未来的长度。要知道任何生活目标都不是被规定的,而是用我们的思想去发现的。反之,在精神产品严重稀缺的时代,良莠不齐的各种观念充斥街巷,审视的缺席,必然带来思想品位的降低,也就无法形成强大的内心,最后必定会影响到心灵对于至善的追求。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味,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和社会。 4、 美德与责任 对于思想品味的捍卫与追求,无非是想达到一个目标:确立强大的内心,以此,让灵魂与美德发生契合关系。按照古希腊人的传统,我们把公民所应坚守的美德分为四种:智慧、勇敢、正义与节制。一旦四种美德在内心扎根,我们将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愉悦,这就是灵魂的安宁。毕竟,幸福就是对于美德的回报,更直白地说,美德即幸福。课堂上,我曾对同学们说:即便按照功利主义模式计算:做一个好人也是划算的! 在思想铁锤的敲打下,人类的思想地图会习惯于用美德作为路标,那么,我们就真正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说到责任,又是一个人类思想地图上晦暗不明的区域。我们经常听到、看到人们用责任做赌注的场景。其实,没有人是可以真正负得起责任的,这与责任的内在结构有关。所谓的责任无非是把行为与事态的结果相联系而做出的一种思想姿态而已。对于过去的事件,结果已经发生我们无法负责;对于当下的事件,一切正在发生,结果尚未显现,我们无责可负;对于未来事件,结果尚未来临,我们无需负责。从这个诡异的循环中,我们发现,责任其实是没有真实指向的,它只是一种没有内容的巧妙托词而已。责任一说之所以千百年来以空集的形式流转,是源于人们内心中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结果的恐惧。当我们付出当下的恐惧,希望收获未来的一种确定性的承诺,以此完成相互之间的信任契约,即便这份契约是没有真实指称的安慰剂,人类活动还是需要用责任来约束的,至少这是我们可以想到的最不坏的选择。怎样真正实现这种约束的效力呢?我还是愿意相信,当一个人习惯于从精神生活中践行这四种美德,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上降低错误的发生以及必要的担当,从而达到了对实际负责任的效果。同时,践行这些美德,也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哲学家阿伦特所谓的“平庸的罪恶”的诡异局面。 行文至此,也应该及时打住了。当思想、美德与责任被如此紧密地与我们个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一些微弱的光芒开始从暗夜里绽放出来,那些晦暗不明的区域也将再次被思想点亮,这就是我们对于历史和未来的责任。之所以在标题里用最低限度这样的修饰语,是因为在一个对身体比对心灵更加关心的年代,灵魂的苏醒是需要时间的,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思想的光芒从容地飞行一段时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会兑现苏格拉底的誓言: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作为哲学教员,我们必须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哲学,必须指明我们生活的真理、意义和目的,廓清存在与自由之间的通道。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6963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幼儿游戏的作用被家长低估了
热度 1 xuxiaxx 2011-12-20 09:40
他们常认为是"浪费时间"、"孩子自己的事"、"有玩具就行" “在幼儿园,孩子能识1000个汉字吗?会做20以内的算术吗?有没有简单的英语会话练习?”每年新生入学,总有家长急切地向老师提这些问题,但静安区南西幼儿园副园长徐则民却从不正面回答,“到我们幼儿园,孩子可以玩100种游戏。”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思南论坛上,幼教专家在交流中发现,家长们更热衷于对孩子进行学前学科知识的培训,而大大低估了游戏对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作用。 超前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上海市教育功臣、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几乎每年都被家长们“围追堵截”,要求幼儿园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为此,郭园长要开上好几个家长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但收效甚微。一些家长见幼儿园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带着孩子转战各类兴趣班、培训班,希望孩子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门技能,将来入学轻松些。于是,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孩子每天也做起了作业,读读、写写、算算侵占了他们大量的游戏时间。 “家长都希望孩子童年生活幸福、快乐,但是只要一提到学习,这套幸福快乐的论调就立即被抛之脑后,他们恨不得能用最快捷的方式把知识技能一股脑儿灌输给孩子。这种超前训练获得的跳跃发展,是缺乏后劲的。”郭宗莉说,很多时候,孩子是被动地学习,其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被压抑。若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将不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甚至聪敏与天分也会随之降低。“其实,这些家长是舍本逐末,忽略了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游戏。” 游戏能激发出学习内驱力 “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与幼儿的发展息息相关。”徐则民所在的南西幼儿园多年来致力于幼儿游戏的实践研究,越来越多地体会到,游戏不但能满足幼儿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而且幼儿发展所需的主动探索的内驱力也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徐则民讲了一个小故事:老师用纸板箱做了一台“昆虫电脑”,按动“显示屏”上的数字按钮,就会有躲在幕后的幼儿模仿机器人介绍昆虫知识。男孩大卫自告奋勇要做“机器人”,但由于不熟悉“业务”,“电脑”常常出“故障”。放学回家,大卫在父母的帮助下研究了12种昆虫的知识,去了趟昆虫馆,家里还新添了一本《昆虫世界》。大卫成了问不倒的“机器人”,“孩子自发地走进了未知领域,是游戏激发了他的学习内驱力。”徐则民说。 但是游戏这种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在家庭中却常常受到忽视。“游戏,对于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恐怕很多爸爸妈妈都没有深究过。”郭宗莉发现,在对待儿童“玩”的问题上家长常常陷入三个误区,即认为“玩是浪费时间”,认为“玩是孩子自己的事”,认为“买了玩具,孩子就会自己玩了”。“其实,游戏并不是家长想象中的这么简单。” 家长要设计参与到游戏中 “父母要在家庭中为孩子创设一个‘游戏天地’。”郭宗莉建议,除了提供玩具,家长还要设计并参与到游戏中去。“父母在与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适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欣赏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郭宗莉特别指出,家长要尽量模糊学习与游戏的界限,可以把阅读变为故事接龙,把劳动变为模拟游戏。“千万不要代替孩子解决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他们自己一探究竟。”在游戏设计上,郭宗莉认为,家长应该更多鼓励孩子充满野趣地玩,如踩水塘、玩泥巴等,这些可以满足孩子感官发展、亲近自然等需要,并能促进其自信心、观察力、感悟力的发展。 来源: 健康报网
1298 次阅读|1 个评论
社科学者下基层2-大学新生学妹须知
热度 2 冯用军 2011-9-1 10:30
社科学者下基层2-大学新生学妹须知
俗话说: 爱国爱家爱师妹; 防火防盗防师兄。 最近1周,新生入学,各大学又来了一批新人、一批新鲜血液,让翘首以盼的理工科男同胞、文法科女同胞们有了新的期盼,在此,作为曾经的新生、老兵,以多年参加新生接待的经验,我也提醒各位新入学的师妹们,以下须知务必牢记于心,入口、入脑、入心: ●主动和你搭讪的师兄不是好师兄; ●和你是老乡的师兄最危险; ●认识的师兄越多赢得的尊重越少; ●好师兄没时间关心学妹; ●师兄的笑是使坏的信号,师兄的暧昧是计划的前奏; ●对你学习上关心的师兄一定虚伪; ●迎接你报到的衣冠楚楚的师兄,每学期也就那一天楚楚。 预告:社科学者下基层3-大学新生学弟须知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1752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从草原归来
热度 1 sermonizer01 2011-8-25 11:39
2011 年新生入学伊始,我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送 lz 同学去内蒙古报到上大学。 我一直感慨自己上学历程,从一个行业院校,到另外一个行业院校,最终来到农业这个行业的大学工作。以前的同学没有跟自己目前的行业相同,接近的都非常少。没有同学啊,没有力挺我的同学啊!但这次去内蒙古,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lz 所上的大学,有五个我的博士同学,攻读博士期间,他们均在职攻读,我是真正的学生,除了一位比我大 4 岁外,其他都比我大十几岁,是老师级的同学。上学期间,跟这五位同学接触甚少,这次见面有位同学对我都没印象了。这五位同学现在都是教授,有一位为主管科研和研究生的副院长,都是该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这次去内蒙,我本打算,把 lz 同学安顿好,跟我一两个同学随便聊两句就走人。我前期和 a 同学短信联系,她帮忙录取到该校。因此我首先拜访 a 同学, a 教授见面后,非常热情,马上跟其他四位同学打电话,其中两个很快到 a 的办公室,其他两位有事儿不在学校。耐心开导和鼓励 lz 同学,从学习到生活,到感情。 lz 所在院的 zm 老师马上跟相关老师通了电话。中午 a 老师宴请我,席间虽然我们共同语言甚少,但针对 lz 上学,各位又是一番耐心开导。晚上 z 老师出差回来,宴请我,除了两位有事儿的老师之外,其他两位同学作陪。说实话,令我非常感动!同学就是同学啊! lz 上的是一个三本专业,这几天跟 lz 接触,发现她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上三本,家里条件不好,还每年交 一 万八的学费,没有像样的老师,没有充足的实验室,周围的同学也肯定有很多不好好学习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跟我校肯定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真是可惜啊! 这次从呼和浩特回来,我坐得是硬座,坐了 8 个小时。人很多,非常多,过道、洗手间到处都是人,上趟厕所走一趟,那个费劲。其中有带小孩儿的、有打工的,有大学生,还有几个老外,他们也没有座儿,一直站着,可能他们不熟悉中国国情,也体验一下中国特色。 我在想,孩子上学,为什么有些上三本,甚至没有上大学呢,有的上一本、甚至是名牌大学呢。一方面,是孩子的家长不同,对孩子的多年教育,给孩子的定位,对孩子的管理,造成了差距。另外一方面,是孩子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在中国,一般是父母的事儿),中学好好学,就能上个好大学,大学再好好学就能找个体面的工作。 通过这次疲惫的旅程,我想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有些人站着、有些人坐着、有些人卧铺、软卧,还有些人飞着。一方面,是经济条件决定的,对于孩子来说是父母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没有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行程,不熟悉我国的火车票订购制度,如果在放票的第一时间去买票(当然也可以托关系,或花大价钱搞定),不可能在火车上站 n 多小时。 人生旅程,人生就是旅程,旅程就是人生。在上路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当然有些是父母准备的,一路轻松。人生也是一样啊,少壮不努力,长(这个字是我改的)大徒伤悲。不好好学的小学生、中学生,父母带他们体验一下火车旅行,站票,一定要买那种人巨多的火车次的。
30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学,打酱油到毕业
热度 1 lizhengjiang 2011-8-22 20:47
随着新生入学典礼的落幕,研究生算是正式开始了。对于保研留校的我,其实从大四就开始准研究生生活了——除了没有正式入编:没有一个月 400 块的补贴,没有实验室的钥匙,没有一个研究生证。 因为没有突破,所以迷茫:不是自己没有努力——我看的书比部分师兄要多得多:大四下半学期我平均每个月要买 200 块钱的书学习。虽然我还责怪自己玩的太多,但是看着一学期三本厚厚的学习笔记,我怎么也不忍心说,自己还没有努力够。 而另一方面,生活又几近废掉:至今没有谈过恋爱;因为我不清楚别人的谈资,或者说没有关心过资讯,渐渐地不知道怎么和普通人交流了;而面对踏入社会开始孝敬父母的同学,更让我等汗颜。 研究生就两年。农大嘛,又不是理工大学,绝大部分情况:研一上课,研二找工作实习。还有,硕士毕业不要求发论文的。哎,“谋上得中,谋中得下”。现在谋下,什么趁早出文章,跳到国外之类的想法啦,哎,就无所谓了。而我被迫放弃的(生活),谁来承担? 研究生到底该怎么计划? 我犹豫了好久,给导师写信了(大意如下): 第一, 今后会不会安排我的实验未知。真到我了,估计两年也快混到了,靠积累实验数据发文章也没戏; 第二, 搞理论推公式弄出一套新东西,好像不是两年的功夫可以完成的。而且我也不愿意留下来读博士(不管可不可能); 第三, 搞仿真,是不是该给弄个好机器。导师告诉我,得先出结果了再考虑。这话听着好像我可以不用计算机就得到结果,然后那还考虑什么啊。 我乃不甘沦为打酱油之辈,何苦逼上梁山。没有盼头的生涯,实在无心用功。
4094 次阅读|3 个评论
迎接挑战,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热度 9 jianxu 2011-8-20 19:04
新学期伊始,所里研究生报《金色畅想》的编辑约我给同学们,特别是刚入学的研一新生们写点东西,在学习上给予一些建议。盛情难却,对于同学们的期待,似乎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绝。 我们经常在面试学生的时候,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读研究生选择了金属研究所。得到的大多数回答是,这里的仪器设备先进,老师水平高,学术环境好等等。 我想,作为导师队伍里的一员,不辜负那些充满梦想、踌躇满志年轻人的期望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以下是针对《金色畅想》小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想法,仅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1) 明确学习目标,从被动应试转变为主动求知。 教育之根本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个人之所以要接受系统的教育也无非是希望成为社会需要(有价值)的人才。所以那种仅仅是为了考试或者是获得一纸文凭而学习的态度只能说是心智幼稚的表现。有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的目标,自然也就会有了 motivation 以及抵挡诱惑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如果你对现在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兴趣,那还不如早一点去干别的,免得浪费时间。 2) 学习课程还是下室工作?学课越多越好吗? 每一位导师都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生将来有可能从事的研究课题来指定一些课程来学习,这也是获得学位的学分要求。大多数学生喜欢在第一年里集中时间将课程学完。也有的导师建议学生只选一部分课,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参与导师目前的研究工作。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我个人觉得,后一种模式可能更好些。学生可以较早地接触研究工作,学习课程会感觉到更有针对性。或许会对知识有更深度的渴望。前面一种模式,更像是大学本科的延续。 研究生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不再仅仅是学习已有的知识,而是要创造新的知识,至少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已经拥有的部分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是对你是否正确地理解与掌握了所学知识的一种考验。 选择多少门课程这可能因人而已,视每个人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而定。关键在于学的东西能否真正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才是目的。我经常碰到一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误,学得“一锅夹生饭”。夯实专业基础是以后解决问题时给力的本钱。 我们的学生往往习惯于标准的教材,或者是指定考试范围,而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任课教师会给学生们指点一些参考书,学生们自己去图书馆借阅。如果学生们有精力和时间,可以阅读 1-2 本英文的原版教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书到用时方恨少”。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元素经常是来自于素日博览群书所奠定的积累。 3) 听学术报告是否有必要?听不懂怎么办? 学术报告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活动。搞学术研究离不开讨论与交流。学术报告的能力也是对职业科学家的必要训练。院子里每年的学术报告很多,限于时间,只能选择一些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报告去听。隔行如隔山,对于离本专业较远的报告,听不懂是很正常的,没必要因此而郁闷不乐。随着自己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听懂的部分自然会愈来愈多。 除了专业知识,英文报告还有语言的障碍。当然听起来就更加困难。英语是全世界学术交流的共同语言。但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和学者讲英语总会不同程度地带有母语的口音,而给我们上课的外教或者听的录音都是标准的、来自母语国家的 speaker 。我们需要在“实战”中去不断适应,只要坚持经常听,必然会逐渐懂得越来越多。听懂多少算多少,不必急于求成。我认识的一位现在国外任教的教授,他当年留学英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老师讲课、听报告都似懂非懂。突然的某一天,他就“茅塞顿开”,能够全听懂了。这或许就是“质的飞跃”。所以,贵在坚持,不可轻言放弃。功到自然成。 正是因为不懂才要学,不懂装懂的人才最无聊。到现在,我工作这么多年了,比较经常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有些人(比如印度人)讲的英语我也就是听懂个五成。 多听报告的好处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除了对报告学术内容的了解之外,我们也可以关注:他 / 她的工作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他 / 她为什么这样想?他 / 她的报告是怎么准备的?他 / 她的报告为什么这么精彩? 4) 如何阅读参考文献? 现在的文献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读好文章上。特别是不要被一些垃圾文章所误导。按道理来说,导师应该有责任给学生指点一些最基本或者是必读的参考文献,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给学生指定一些参考文献的同时,还会给学生出一些思考题,这样学生们在读文献时会关注这些问题。 对高水平论文的理解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第一个回合上就真正地理解,随着自己的试验开展起来,与导师的反复讨论,渐渐就会加深理解。工作的深入是螺旋式发展的。在初始介入阶段,不理解是再正常不过了。适应一段时间就会顺其自然了。关键在于读的过程中要思考,问自己:这篇文章在讲什么?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二个回合有个印象,以后回来再读。如果一开始直接读英文的文章有困难,可以读一些中文文章或者博士论文,熟悉一下专业术语,但应该尽快地越过这道坎儿,走出这个地带。 5)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钱学森 先生生前谈到: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依靠加工(没有自己的品牌)、廉价劳动力、高能耗、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能够可持续发展吗?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建设创新型国家最缺的就是创新型人才。 一个国立科研机构的使命是什么?他对社会的贡献又体现在哪里? 无非是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人才两个方面。我们材料研究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就应该和有能力在创造新知识、创造高性能的新材料、创造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新技术、开拓材料的新用途等方面有所作为。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宝贵青春年华,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为将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而奋斗!加油! 相关链接 材料科学与工程经典教科书推荐 把参考文献研究到位是 “ 必须地 ” 加州理工掠影:有大师,无大楼 做 “ 没有人做的工作 ” 就是创新吗? (图片来自网络。钱学森与导师冯 卡门(右))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7137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