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应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瞬间,一颗颗沙粒——为“地震”所做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1-3-12 01:16
【仅以一首歪诗作为关于“地震应急”系列博文的开始吧。】 瞬间,一颗颗沙粒 关于你 我们期待了很久 所谓期待 不是盼着你来 而是知道你一定会来 却任凭我们再大的力量也无法阻止 所以,只能在喧闹或缄默的状态里 期待复期待...... 你的问候总是如此瞬捷 在不到一万个刹那的短暂时间里 你的影子已经盘绕了我的心无数回 而心,如无根之水 宁静片刻之后 由惯性不动状态蓦然转变 ——而轰然落下 落下的是心,依然摇动的是世界 阳明先生却在那端说—— 幡未动,动的只是心罢了! 我明了他淡看宇宙风云的表情 伏在一张倔强的脸之后 只是,世界太大 而人太渺小 沉默—— 奔跑—— 无助—— 绝望—— 瞬间, 一颗颗沙粒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54 次阅读|9 个评论
地铁线网故障之公交替代方案
weberfrank 2010-10-7 10:33
成都地铁,开通了。国庆体验了一把,地面公交1个小时的车程,乘地铁20多分钟就到了。稳准快,是地铁的显著优势,这成就了一种现代都市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大众运输方式。 在乘地铁的时候,我想到了数月前与友人的一场讨论。主题是地铁线网突发故障之后,如何利用地面公交应急接驳的问题。有识之士皆不否认,地铁线网可能故障,甚至瘫痪。这后果严重异常。一般的事件,会造成乘客滞留,局部交通瘫痪;严重的事故,关乎公共安全,足以引发一个城市的灾难。现代大都市无不打起十二分精神预防与应对地铁线网故障。 近逢研究生开题,有小友找到我,就推荐了这个题目。回想当时,参论者众,皆为高手,逐渐达成一致意见,最后独我坚持己见。不论对错,有不同,才有启发。当然若问到我,一定答自己不会错(一笑)。先写出大家之见吧。 地铁线网故障后,第一件事要确定受影响范围。这范围与列车开行方案与轨道接驳方式有关。可以确定出直接影响范围,一次换乘影响范围,以及二次换乘影响范围等。之后,进行地铁线网配流,确定影响程度。参考受影响范围内的客流OD,可以确定地面公交接驳方案,包括运送能力与线路走向。 总结一下,该方案是应急地规划公交线网,将受影响客流全权托管。乘客将被公交汽车从地铁车站接起,一路送至其目的地附近的公交车站。 依我之见,没那么复杂。范围只要确定受直接影响的线路,遇换乘车站则换乘线路下行不需要考虑。也不必理会受阻客流。应急公交替代方案,只要沿直接波及的地铁线路方向,组建临时开放式快速公交(open bus rapit transit,OBRT),填补瘫痪掉的或减少了的那部分通过能力(这更容易计算)。 不需要重新进行客流分配,更免做遍公交线网规划或优化 。 详细地说。 逐条地看经过故障车站或区段的所有地铁线路 ,可以 确定受影响范围。临时OBRT 就由沿线的既有公交线路组成,可按公交线路与地铁线路重合公里数来确定。沿地铁方向,可选择多条与地铁线路平行道路,开辟右侧OBRT专用车道。地面停靠站尽量与受影响地铁线路车站保持一致。 总结我的方案,重要的区别在于,我主张哪段地铁线路瘫痪或瓶颈了,就为那段提供临时OBRT作为替代。换句话说,只要有地铁线路正常运行,就要利用之继续完成旅客运输。乘客将被公交汽车从地铁车站接起,沿瘫痪线路,送至未受牵连的换乘车站/目的地。 清楚地解释,不妨考虑两种极端情形。 一、受影响地铁沿线客流均为直达客流的情形,俺的idea显然是对的; 二、受影响地铁沿线客流全部为换乘客流,也即通过性客流。这些客流是为了到换乘站换乘(地铁),那么俺的idea仍是将他们送到换乘点(正常运行)。如此做法比地面公交直接运送至目的地更优,乘客继续下一段地铁旅程,不会增加地面公交和道路交通压力。 以上两种情形,非此即彼。对于换乘客流,如果换乘车站也受影响,那么显然这类客流也应归到沿线直达客流,我们仍要为他们提供沿着受影响地铁线路方向上的OBRT服务。 结论清晰地说:地铁既有客流方向定是沿地铁线路方向为主方向,哪段地铁线路瘫痪掉了,就为那段提供临时快速公交线路,疏解受影响客流。不会有错。 举例说明吧。假定成都北站地铁站瘫痪了,要搭地铁到天府站换乘去川师的客流,被应急OBRT服务。这服务,不必直达川师,只需送至正常运行的天府站。只要在天府站换乘的2号线没坏,乘客就可以继续下段地铁旅程,至川师。其中差异仅是,日常情况人们地铁换乘地铁,应急之下大家公交换乘地铁。 例子中,对于要从北站到南站的客流,由于1号线全线是受直接影响,临时ORBT,也只好沿1号线全线开到南站了。地铁既有客流的选择,本身就是按最有利的路径连接换乘站,若不沿地铁线路开行公交替代线路,只会更绕,徒增网络旅行总成本。 关于这方案有争议,但我认为都无关宏旨。罗列出来,考考看官朋友。 一、会造成地铁换乘站的拥堵;二、地面公交线路运能本已饱和,故障点至换乘站之间地面公交会拥堵;三、会造成 地面小汽车交通拥堵; 数月过去了,我看法保持不变。地铁线网故障,若求网络旅行总成本损失最小,我的公交替代方案会胜出。 最后还有一类应急方案,是实际上采用的做法,却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事实上,公交应急是要地铁公司付价的。公交公司根据使用的车辆数/里程收钱。于是,地铁公司为求损失最小,应急预案是将受影响客流往最近客运站,公交总站输送。至于乘客要去哪里?怎么去?是否会浪费更多时间/金钱?对不起,不再考虑之内。 这里有个误区,似乎城市公共交通是一类公共福利,享受之人无权锱铢必较地索要更多,默默等待更多垂爱或保持乐天知足才是善道。然而本质上,公交/地铁与公路班车/铁路/飞机一般无异,车票是乘客与运输方之间的契约。没有完成契约约定的运输任务,是要承担违约责任的。 如上,三类公交应急替代方案,看官老友,你会倾向哪个呢? ============================== 后记, 此文为记录与Qin博,Zhang博等人的讨论而作,当然也是要感谢他们的启发。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华中科技大学参加“预警与应急”多边研讨会
罗帆 2010-8-19 15:38
葛志鸿 2010 年 5 月 31 日 ,武汉理工大学罗帆教授、王超副教授及所指导的研究生一同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参加预警与应急多边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汇集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第二炮兵指挥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的学者,就当前学术界在预警和应急管理方面的进展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 会议于上午 8 点 40 开始,首先由华中科技大学佘廉教授致欢迎辞,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 华中科技大学佘廉教授致欢迎辞 研讨会正式开始,武汉理工大学团队首先作研究报告。罗帆教授先以企业风险预警及管控对策研究为主题进行了讲解,王超副教授及研究生李映雪、王慰和黄蓉蓉分别对近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 罗老师的《企业风险预警及管控对策研究》报告主要介绍了所主持和参与的有关企业风险预警管理的课题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 2008 年被基金委评为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航灾害的预警机理与方法研究成果,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空中交通安全风险耦合机理及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超老师以最近完成的企业咨询课题《中交集团四航局海外业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汇报。他首先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认为中交四航局亟需建立针对海外项目风险的预警管理机制,接着对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进行了讲解。在本项目的研究中,给出风险构成图及关键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现状,阐明业务风险的形成与扩散机理,构建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提出风险预警预控对策,阐述了风险管理体系实施路线图。 李映雪以近期发表的论文如何化解跨国公司归国人员离职风险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讲解了跨国公司归国人员离职对于跨国公司的消极影响。从外派前、外派中和外派后三个方面分析了归国人员离职风险的成因,也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化解归国人员离职风险的管理对策。 王慰的报告主题是空中交通安全风险耦合模型研究,他重点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了空中交通安全风险的耦合效果图和强耦合的形成,讲解了耦合度的相关概念,并提出了耦合度的评价模型。通过一个内话运行风险因子的耦合度实例分析,详细说明了耦合度的评价体系计算方法,同时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不足之处。 黄蓉蓉对课题组关于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讲解。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随后着重介绍了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指出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管控和指标预警两大功能。介绍了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并从风险源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展开说明。最后,还为大家演示了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软件的登录界面和操作界面。 随后,来自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的张继伟教授以军事应急中的指挥模式设计为题,讲述了军队应急管理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借鉴意义。 茶歇过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安团队作学术报告。陈安博士介绍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他指导的研究生张文煜、郑晓洋、武艳南、李季梅分别从研判技术、机理分析、机制设计和过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细化讲解。(详见 http://www.sailluo.com/tzxx.asp?tz_id=489 ) 武汉理工大学团队与中科院陈安团队合影 其后,来自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朱伟研究员介绍了北京市的风险评估工作。 下午的会议议程于 13 点准时开始。佘廉教授简要说明了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预警与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重点,随后他所指导的博士后吴国斌、硕士生雷丽萍和博士生张珈宜分别汇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详见 http://www.sailluo.com/tzxx.asp?tz_id=490 ) 之后,来自三峡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又分别做了研究报告。报告内容结束后,各位专家学者在陈安博士的主持下,对报告中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武汉理工大学的刘春香和梅军飞等研究生纷纷提问,积极参与讨论。 会议结束后,罗帆老师与全体研究生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楼前合影。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学术视野的拓宽,也将成为参会人员的美好回忆。 罗老师与研究生在华科大公共管理学院楼前合影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5327 次阅读|1 个评论
系列:机制的故事【1】领导带班下井能保障安全吗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0-7-8 22:46
  【作者弁言:我们最近一直在考虑应急机制,在考虑应急机制前,必须考虑“机制”这个更广泛性的名词。我现在已经基本形成关于机制的一套先期的理论框架,正在撰写相关论文并随后找合适的期刊投稿,等这一套东西成熟时我就会连续地写出来告诉大家它们的有趣之处——没有办法,没有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东西我一般不太想在博客上公布细节。不过,关于机制的故事都很有趣,我倒是很乐意把它们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看看有没有人有兴趣和我共同研究。今天贴出机制的故事第一回】   其实,机制这个东西是个和每个人都天天接触的东西,可是我们不见得能够体会到它的存在。   比如,今天我在新闻里看到一则消息,一下子又让我想到了机制设计问题。这则消息的题目是《国务院:煤矿领导要轮流带班和工人同时下井》(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08/041420633125.shtml )。   我得赞扬这个新“机制”两句。我们总是说要强调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可是,如果下井的都是矿工,是领导眼里命不值几个钱的“下等人”,想让企业重视安全都不可能,相应的上级要求和公众催促基本都会“随风而逝”。   于是,“安全”机制面对的窘境来了:企业的主要活动是生产,可是安全又得到如此重视,而两者看上去似乎不可兼得嘛!   其实,完全是原先的机制设计有问题,一个好的机制完全可以做到“鱼与熊掌二者得兼”的。   而今天我们很高兴地发现好机制出现了,那就是“领导轮班带班下井”。   当然,我们不可能让最大的领导每天下井,于是,我也注意到机制里有“轮流带班下井”一说,OK!如此,在注重安全的问题上就是完美机制了。   看来,我们国家并非是没有大明白人,一直都有,只是这些策略却没有进入实施阶段,让人遗憾。   这里稍微赞扬两句这个“领导带班下井”的安全机制设计的妙处:   1,机制设计的目的与达到的过程。机制目的是安全,而要保证安全,这需要全过程都要关注风险控制、信号预警以及事后处置。首先,就需要尽量消除隐患,然后根据一些可监测指标来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技术平台,最后则是在无奈出事后,有比较有效的应付策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消除隐患,而消除隐患的动力应该来自于自身生命的被威胁,此时人才会更加关注风险控制问题。所以,机制设计的前提就是要使隐患排查与控制得以重视。   这次的机制是把“目的”和“过程”联系到了一起,也使参与决策和安全要保障的人成为一个一致的对象,这就好多了。   2,机制中的多主体问题。要达到“安全”这一目,有两个参与主体:决策主体和作用主体。如果在两个主体是同一个的时候,就会更能保障安全,如果是两个分离的主体,则会增加控制风险的难度。   在之前,我们的矿业安全只和员工这一作用主体(或承担主体)的生命有关,而至多和领导的官帽子有关,帽子明显比生命轻,丢了就丢了,不影响大局;但是把命押上去的人可非常不同,丢了就啥都没了,所以,戴帽子的人也就不会太理会这个问题,但是,拿命下井的人可是很重视这个问题。   之前的问题焦点在于拿命下去的人没有决策权,而有帽子的人才会参与决策——终于形成矛盾而无法解决,于是,原有状况持续着。   三、机制的执行性与监督问题。这个机制本身没有提到执行与监督的事情,不过我想,因为矿工每天上班,知道谁来带班,如果没有来,自己心里就要不满意了,那么这样的不满如果给一个途径宣泄,这样自然就具备执行性。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依据现在网络和管理的力量,做到是完全可以的。   四、具备推广性。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5085 次阅读|5 个评论
哪些才是需要关注的农村突发事件?
陈安博士 2010-6-19 02:41
  现在,国家也开始重视农村地区的突发事件和相应的应急管理了。好事!   不过,从研究的角度上说,必须先解决农村突发事件分类问题,也就是说,究竟那些才算得农村突发事件?具备哪些和城市突发事件不同的特征?   这里,简单地做一分析。   一,最好的分类是类别相互间是无交集的,且最好是按照一个原则分下来的,比如性别分男、女等。当然,这个很难,但是值得学者追求。   二,如果是和城市突发事件类似,是否需要关注?这个区分究竟在何等程度才算得恰当?   先对我所知道的农村突发事件 做一简单列举   1,动物疫情。一般地,即便城市会规模化饲养家禽家畜,相对于农村也是高阶无穷小,可以忽略。那么,这可算得一件,我的朋友,华中农业大学的陶建平教授恰好有一部分研究工作放在这一领域。   2,农田病虫害。城市里的花园里也有类似问题,但是不影响吃饭穿衣,所以问题不大,而农村的农业病虫害一旦发作,那可了不得,轻则作物减产,重则绝收,农民一年就白忙乎了,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饥荒。   3,家族纠纷、区划矛盾、利益分配不公引发社会冲突等群体事件。这在城市里也属于不多见的,当然,利益分配不公城市里是有的,不过,因为城市管理相比农村明显要现代化一点(就是不是强很多),总还是比农村多些解决渠道。而家族内或间的纠纷,农村就非常明显了,区划的改变也多在农村出现,我自己的家乡就在1987年出现过一次跨县的区划,当时打起来的事情也是有的,即使没有暴力冲突。   4,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与城市间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交换,交错过度期内出现的诸多问题,会造成农村包围城市,或者城市侵扰农村的问题。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8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哪位大俠能告訴我:如何能迅速備份博客?
jiangjinsong 2010-6-3 15:10
最近本網似乎很不太平 搗蛋鬼們紛紛被開除 黑客們也常來找麻煩 鬼王李亞輝被封殺 弄得我們也有兔死狐悲之感 爲了以防萬一 有必要給博客備份一下 但是我是網絡白癡 誰能告訴我 如何批量迅速地備份? 弟兄們 風緊 扯乎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862 次阅读|5 个评论
GIS的应用关键是可利用设施普及——从5.12看应急
imthere 2010-5-12 17:41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两年了,震区状况历历在目。想起震区某县,满街是混杂的人流、车辆往城外四处涌去,就是鸣叫的警笛的也混在其中。也许有应急预案,也许有及时组织,但完全没有效果。 也许有应急路线图,张贴在办公室,存在于GIS系统中。可是,当紧急情况用于指挥群众转移却难以施展优越性。不是GIS等高科技的错,而是落到实地的导向标还没有建立。将GIS系统中的线路关键点,必须落到街道实景中去,看得到。 类似的城市120急救,依然是报120说明具体地点,车来的路上到处绕,到了地方找不到。试想:如果在救护车能通性的终点都编上号,沿途用点号在岔路口表明地点和方向。有标号点处用显著物标明点号。这些点标记,一旦为群众所熟悉,是不是报120或者110更快呢? GIS,一旦能和地面标记结合,那就真正用起来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石油钻井平台溢油事故敲响了海上溢油应急的警钟
sivaxin 2010-5-2 15:38
因为从事海上溢油应急方面的研究,所以平时会特别留心关注各类溢油事故的情况。近日浏览新闻得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造成原油泄漏,已在附近海域形成了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污染带,并正在迅速扩散,可能威胁到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的海岸。可以预见到这会是美国阿拉斯加埃克森号溢油事故后又一起极其严重的海上溢油事故,每天有15万升原油涌入墨西哥湾,威胁当地各种鱼类、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也对渔业产生影响,此次事故给全球海上溢油应急敲响了警钟。目前这次事故的发展过程至少已给我们几个方面的启示: 其一,海上钻井平台溢油危害不容小视。世界上已探明的海上石油储量占地球石油总储量的25.2%,自1897年,美国最先在加利福尼亚州西海岸用木栈桥打出第一口海上油井以来,目前世界上有近千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遍及世界各大洋。这些石油钻井平台犹如一个个炸弹深植于我们的海洋上,一旦发生事故极有可能演变为非常严重的溢油事故。我国近几年也致力于海上钻井平台,以缓解石油进口的压力,但若不重视钻井平台的安全保障,势必会威胁我国本就脆弱的海洋环境。 其二,政府应急反应能力亟待提升。5年前布什政府曾因在卡特里娜飓风中的迟缓应急反应而饱受垢病,如今奥巴马政府在面对钻井平台溢油事故时,似乎和上届政府一样,犯了反应迟钝的毛病。从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行为可见一斑: 4月20日,钻井平台爆炸。美海岸警卫队称,情况稳定,没有漏油迹象。   4月22日,平台沉入墨西哥湾。有疑似漏油迹象。白宫称这是寻常事故。   4月24日,海岸警卫队证实油井漏油,每天泄漏大约1000桶原油。   4月26日,海岸警卫队说,墨西哥湾沿岸安全,如果浮油进犯,有时间应对。   4月28日,油井日漏油量是先前估计的5倍,且发现新的漏油点。   4月29日,美政府全面介入救灾。浮油当晚抵达路易斯安那州海岸。 尽管奥巴马政府已宣布将该事故列为国家级灾害,将倾尽全力,清理即将漂浮到美国岸外的油污,但似乎仍是犹为晚矣。4月20日至22日之间本应是在救援失足踪人员的同时对可能发生溢油的风险作出合理评估,迅速关闭海底钻井作业系统,也许就能避免后续灾难的发生。这也给其他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事故应急涉及方方面面,应急反应须迅速作为全盘的应对策略,一旦某一环节应对迟缓,很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次生灾难,甚至演变成社会危机。 其三,非常规环境中的溢油应急处置技术研究迫在眉睫。溢油应急处置技术包括溢油源的切断、溢油的围控和清除三个方面,但目前已开发的技术均存在较强的环境条件,如风力、浪高、水文条件、油膜厚度、油膜范围等,在一些非常规情况下,如天气状况恶劣,溢油已严重扩散等。就如这次的事故,由于溢油源在水下 5000 英尺,通常的溢油源切断技术根本无效,英国石油公司采用 4 个水下机器人希望进行堵漏,但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由于溢油水域风劲水急,溢油已严重扩散,应对大规模溢油常采用的海上焚烧技术无法进行,因为油膜厚度无法达到要求。由此可见,非常规环境中溢油应急处置技术的研发迫在眉睫。 溢油污染带 溢油水域 海上钻井平台爆炸起火
个人分类: 科研大爆炸|64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专题会议在济南召开
罗帆 2010-5-1 15:27
李映雪 4月24日下午,在第五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第四分会场,召开了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专题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小文院士、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的陈安老师、山东科技大学的逄焕东老师、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的苗元华老师、上海交通大学的陈龙珠老师、武汉理工大学的罗帆老师、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刘玉平老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王邦进老师,以及山东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的李波处长、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的迟菲、武汉理工大学的李映雪等人。会议由苗元华老师主持。 首先,苗元华老师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建议由罗帆老师和陈安老师先做专题报告,然后大家再重点进行书稿修改方案的研讨。 罗老师就地震后灾民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震后灾民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危机干预方面存在的问题、干预的模式、措施和方法等,提出了完善震后灾民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5点设想。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着重补充灾民心理危机演变过程机理的研究,深化灾民心理危机干预问题的成因分析,注重中国情景下灾民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研究,加强灾民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有效性的评估,细化灾民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的比较。针对近期发生的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中的灾民心理危机干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 接着,陈安老师从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震后社会组织与管理两方面展开介绍。其中,现代应急管理理论方面的内容包括:应急基础概念、应急机理、应急过程管理、应急评价、应急的一案三制、应急人、才、物、信、应急管理运作、应急体系建设等8大模块。震后社会组织与管理包括:地震中政府作用的发挥、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与普及、媒体导向与管理、群体性事件及应对、社会秩序的恢复、灾区社会结构重构等6个方面。结合各种案例,陈安老师向大家做了研究成果的介绍,语言诙谐幽默,在轻松的氛围中讲解了强震救援中的资源管理与震后组织管理问题。 报告期间,其他学者分别就两位老师的介绍提出了相关问题,并进行了讨论。 之后,大家就强震发生机理及次生灾害类型、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震损安全评估及其修复、震后灾情快速评估与救援组织、震后应急中的资源管理、震后社会组织与管理、次生灾害防范等问题展开了研讨。针对《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一书初稿的定位、内容、风格及存在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拟定了修改后的写作大纲。 5点40分,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地结束。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6177 次阅读|7 个评论
面对地震:胜利的惨烈战争总是不如和平
cgh 2010-4-17 03:14
我们的外交政策一贯强调和平解决冲突,这种理念似乎可以用来分析一下我们应对地震灾害这样一种特殊的战争。 我们战胜过无数的自然灾害,但是面对地震,我们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然而付出的代价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战争在进行一次次发动的美国也是最忌讳的。所以,美国的战前准备是最充分的! 在汶川地震,救人基本代表了救灾;在王家岭矿难,我们听到我们的领导强调救人第一,不惜一切;在玉树地震,温总理发出了救人第一的指示。 听到这些,也许我们应该激情百倍、斗志昂扬地投入到救灾中,但是我还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我希望面对地震时,我们不需要忙于救人,我们都能够在地震中自善其身。 是什么让我们受到生命危险,绝不是摇晃的大地,绝不是撕裂的地裂缝,绝不是轰鸣的地声;有人被滚石砸死,有人被滑坡掩埋;但是,多少生命却是被自己视为生活最重要的房屋所夺取! 如果告诉你,也许你今天花了所有积蓄并准备背负30年债务的栖身之所,明天就是你的杀人凶手,是不是很残忍?!看看汶川地震倒塌的房屋,看看玉树倒塌的房屋,看看西部的土房、西南山区土木房,即便是中国东部的江西九江,在2005年不到6级的地震中都有民房倒塌。你是不是想检查一下你的住所是否足够抗震,如果你是一辈子只能一次置业的,只能认命吧;如果你有充分的财力或者获取财力的潜力,你可以尽早找到你的安全。 是的,在抗震救灾的战争之前,我们最好的战争准备就是建好抗震房屋。我们不需要能抗摇晃的房屋,只需要它在地震振动的数分钟之内挺住!如果趴下,就是残酷的,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却最不想看到的。 我们还没有富裕到每个人都住上抗震的房子,我们还没有富裕到短时间把所有的杀人房推倒重建。这样着实也不好,到时我们的建设部统计出来的数据会发现,我们的房屋使用寿命会比现在的30年还要短很多。我们购买的美国国债都取回来盖房子,人家会说我们很自私、威胁美国利益、危害世界安全。 地震了,我们需要第一时间救人、第一时间评估灾害、第一时间恢复生活生产。经历了汶川地震,我们的应急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是无容置疑的,这是汶川地震留下来的教训。遥感飞机24小时内就获得资料并交付救灾使用( http://www.ceode.cas.cn/xwdt/ttxw/201004/t20100416_2823264.html );地震参数与物理过程、地震地质构造背景等资料第一时间提交使用;地震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救援队第一时间装备出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各个省级消防和救援队伍利用交通优势,第一时间到现场。 其实,只能说我们进入战争状态的能力提高了。所谓战争,古人就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那么,面对杀人魔头-脆弱房屋,我们了解了吗?我们能第一时间拿出震区建筑规划图吗?我们能在现场第一时间了解具体建筑结构吗?我们应该可以,所有的建设都是规划批复了的,所有的房屋都有结构登记;所有房屋都有详细的测绘。不信你看看你的房本吧。当然,像我一样没房的就只能参考一下别人的。当然,我们需要的很多数据,我们的建设部门很多是统计不出,但是我们可以相信的是,房产开发商、银行等需要的数据他们可能能统计出来的。 很显然,我们的遥感应急反应速度再快,也比不过现成的GIS系统(其实数字城市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展)。或许,理想的应急模式可能是: 1、基础资料收集(一小时以内) 收集地震参数、地震地质构造、建筑、生命线工程、地理地貌等 2、震害预测(2小时以内) 结合地震数据和构造数据反演地震动,结合建筑、工程、地理地貌等预测震害分布 3、现场应急 根据地理地貌安排交通,根据震害预测部署救灾力量,根据震灾部署救灾方案 4、震害评估 调查实际震害,核实震害预测,深化震害预防、应急认识。 我们的应急能力有提高,但是,数字化时代,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们缺的是核心的,建筑信息!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信息补上,我们的抗震救灾战争也可以进入信息化。 但是,回到主题,我们不是希望在我们的信息库看到狰狞的杀人魔头,而是和谐、和平的景象。
个人分类: 地震|3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友陈安:大鸟安知小鸟之志?
大毛忽洞 2010-2-24 06:07
博友陈安:大鸟安知小鸟之志? 博友陈安是搞应急管理的, 陈安 博士关于人才引进写了不少文章。 实际上,人才引进策略本身就是一种应急措施。因此, 陈安 博士关于人才引进的博文,是专业对口的。 中国本土完全有能力培养出自己的大牛科学家,只是个时间问题。可能需要 50 年,也可能需要 100 年,或者是需要 200 年的时间。 现在谁能等这么久啊? 所以,很着急。 很着急的事情就需要应急管理,这正好是 陈安 博士的老本行。 把 陈安 博士说成是牛虻(那怕是革命的牛虻)是不公平的,因为牛和牛虻不是一个类,也不是一个科。 如果从应急管理学科看,被引进的大牛们和陈安是一类的,都是为了应急。而且是向着一个科的方向发展。 陈安 博士是搞应急管理的,无论当不当官,所从事的专业始终包含着管理二字。被引进的大牛们,不少都兼一个行政的官,例如院长副院长,是官必然要管理。因此,大牛们和陈安既是一个类,又是一个科。 常言道:我们要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如果说海龟大牛们是林子里的大鸟,那么,土鳖陈安就是林子里的小鸟。 大鸟安知小鸟之志?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1178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专门回答那个会照相的老李”-替应急的C博士撑个腰
raoh 2009-11-19 03:36
“专门回答那个会照相的老李”-替应急的C博士说句话 “老李受了这么大委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027),咋现在才说呢?”(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047)老李以前没受这么大委屈?象这么大点的委屈多了去,有什么好说的。 这么大点的事要C博士来应急,C博士还有时间整那多处的博壳吗?还有时间从早到晚的写博课吗?还有时间和博主们吃博饭吗?还有时间出外访博主们吗?还有时间与人网络上搏斗吗?C博士早说了,每天只能工作~3小时,应急多了,C博士受不了。象这么大点的委屈,大家受着罢。 这么大点的事要C博士来,“更是与现代应急管理格格不入,可惜啊”。国家的应急机制早就有了,C博士来了,搞不好也有可能。国家的应急机制谁整的?不是应急赚家们? 您也说了:“应急机制太差,。。。任重道远”既然如此,任重道远,那就得漫漫地走吧,应急也不能急! C博士说了:“应急机制我们中国的学者至今还不懂呢,更不要说实际操作人员了”C博士也是中国的学者呢,不是吗! 另见留言,真戏假作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陈安博士 删除 回复 同时感谢您如此仔细地读我的博文,看来认真读文章也是您的一大优点,虽然这很占时间。我把博文当娱乐,不太认为饶先生应该花时间在俺们的文章上,看来您把我的娱乐当娱乐,多谢了! 博主回复:对,一道娱乐!您比您的那W同事懂事多了。另见下。 标题: 发表评论人:陈安博士 删除 回复 确实,我也不懂,正在加紧研究呢,希望明天比今天懂。 不知道饶博士还是不懂,懂就教我们些,如果不懂同时还愿意学习,可以一起学习。 饶先生一向反对那些自己不懂还说别人的人,自己也是喜欢肯定别人否定自己(这一点您自己表达过),象您这样谦虚的人真不多见。 博主回复:"同时感谢您如此仔细地读我的博文"! 多谢了!我们2人太相近了。不过我是一般不懂也就不懂,也不装懂。不懂这鸟事,也就不学了,没啥搞头。 另您每天半夜也起来查看博啊,太辛勤了。比您的那牛三十同事好多了,W先生总是上班时搞博文,还不认。
个人分类: 不得哭不得笑亚克西班|4044 次阅读|5 个评论
请教陈安,甲型H1N1如何应急?
iwesun 2009-10-30 15:11
请教陈安,甲型 H1N1 如何应急? 美国, 甲型 H1N1 爆发了。 北京, 甲型 H1N1 也 爆发了。 小孩班里有 17 人发烧,停课了。 星期天,小孩游泳回来,也发烧了。 去医院,验血,白血球不高,说是病毒性感冒。 妈妈怀疑是 H1N1 ,要求确诊,医院回答说, 接到上级通知,一律不作 H1N1 的确诊,就是一般感冒。 我倒是反劝孩儿她娘,医生说不是,就不是,别自己瞎琢磨。 一般感冒,但用药只给开一天的,也就是说,要每天往医院跑,说要住院,医院回答,床位满了,不能住院。 反正稀里糊涂到了今天,小孩也无大碍了。 世界卫生组织说,这次的H1N1要感染全球的80%的人口, 估计只有深山老林里的野人能躲过去,其他一个都少不了。 不过,俺问 陈安 一个问题,医院不准许做 H1N1 的诊断,是不是他捣鼓的? 不是他捣鼓的,又是谁呢? 面对H1N1,到底应该如何应急?应急学理论中包含不包含知情权?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461 次阅读|21 个评论
有声PPT教案制作:看起像PPT,听起像卡拉OK:(研教散记7)
热度 1 tangchangjie 2009-8-31 11:41
建议先看下面的图,如果图引不起兴趣,可以跳过文字了。 最近,科研和教学需要作一个简单的有声的电子教案(报告中部分采用音像文件),希望 在电脑,手机, MP4, 影碟机上都可播放 。 在 2003 年承办 WAIM2003 时,几位特邀报告专家因为非典干扰而 不能来华,提交了专业的录像。文件很大,对方制作和我们下载转换都费了些时间。 作为暑假最后一天 Enjoy life Enjoy Technology的休闲项目, 摸索采用 PowerPoint+ 会声会影+ WisMenCoder 的流水线方式完成了这件事。 完成的文件在电脑,手机, MP4, 影碟机上都可播放,看起来像 PPT ,听起来像卡拉 OK ,文件类型是 AVI. 所以取名为 PPT-AVI 。特点是 Size 小。 20 分钟的报告,每分钟只有几百 K; 容易做。每一局部环节都很平淡,但融合起来,解决了问题。 在工程科学中,融合是一种常见的推出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方法。过去给学生讲“融合也是创新”,常用的例子是 “电蝇拍 + 抽风扇 à 蚊蝇的死亡漩涡”。现在又多一个学生感兴趣、且容易体验的例子 PPT-AVI 。 当然,要提请学生注意,这是作有声课件的一种应急方法,如果用这种方法作简易卡拉 OK, 自己用可以,一定不要侵犯词曲作者的著作权。 附件规定小于 5M,只好用简单例子来说明方法。 附件中包括:用川大体育馆照片作封面,6页歌词的“歌唱祖国. AVI" 、全部素材,7 、中间文件、步骤和较详细的说明。 作这个小例子时,已经比较熟练, 共花了 20 分钟。 OK. Enjoy technology , Enjoy life. 点此回此搏客顶层 例子也可以在校园网下列网址下载。 http://teacher.scu.edu.cn/~chjtang/download/Dwn-Index.htm . . 下面是科学网下载 歌唱祖国PPT-AVI制作示例 相关博文(答辩经验系列) 答辩PPT五技巧-表达公式推导、数据结构和算法 有声PPT教案制作:看起像PPT,听起像卡拉OK 答辩之前支几招 A型与Z型:毕业论文正灌浆, 学生表现几风格 本科毕业论文----学术新兵的初次立正稍息 防止有意的抄袭,避免无意的雷同 轻松自信去答辩 其他DIY博 文 给联想的小二黑穿上白衬衫(科普与DIY,图文)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8326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台风莫拉克对台湾和大陆造成影响的差别来看应急准备的重要性
flyman 2009-8-21 16:57
不可否认,有锋利减弱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大陆做的事先防御比较好。 两岸都预测到了这次台风的等级、大体登陆时间,但是在应急防备上大陆做的更好。通过新闻可以发现,大陆事先采取的防范措施强于台湾。  莫拉克台风直扑台湾而来,基隆海边6 日仍有不少民众观浪,为保障民众安全,海巡人员冒着风雨拉警戒线。(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07/112218386473.shtml )。从这个新闻可以看出台湾上下对台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采取的措施大体上是停航班、听课。台湾各地亦严阵以待。台北、基隆、桃园、新竹、宜兰、台中、南投、苗栗、彰化、云林、台东等县市已宣布7日停止上班上课;台北股市休市一天;从台北松山机场出发的航班全部取消;台铁部分线路及阿里山小火车停驶;基隆至马祖轮渡停航三天。受莫拉克影响,两马(马尾-马祖)、泉金(泉州-金门)已于7日开始停航。(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07/141718387014.shtml ) 从大陆反应来看,采取了很多措施 1、闽浙沪等地采取措施全力应对台风莫拉克(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07/164918387955.shtml ) 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 船只回港避风、紧急转移群众、工程暂停施工中国福建、浙江、上海等地连日来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全力应对今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袭击。   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全省海上渔船和施工作业船只要在6日18时之前回港避风;宁德、福州、莆田三市海上养殖人员中的老弱妇幼6日晚全部撤离上岸。 2、温州多方备战严阵以待莫拉克(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07/135718386967.shtml ) 截至昨晚(8月6日)七时,温州共转移人员2.57万人,温州范围内的8180艘船舶已归港避风防台。 3、台风莫拉克可能影响内陆 多部门启动应急预案(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07/141718387014.shtml ) 可能成为今年最强登陆台风、太湖流域防汛形势严峻、多部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闽浙等地紧急行动 福建三万余渔船进港避风 4、浙江温州转移近3万人躲避台风莫拉克() 浙江温州转移近3万人躲避台风莫拉克 事实证明了有备无患、有备小患。 马英九应该道歉 的不仅仅是救助不利,而是准备不足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3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博客的“开天辟地”
coolkey 2009-8-9 15:05
别让诸位看客误会了,我不是学术上的开天辟地,只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希望得到大家的眼球。(真吓人,呵呵~) 为了纪念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一周年,上传一张当时拍的图片供大家欣赏。 说起奥运会,与应急管理真是密不可分,无论是我们做的无线区域短信,开闭幕式进入鸟巢的人都会收到,无论中外,还是各种针对性的预案,例如,防止下雨的预案,都是很应急的事情。 希望能以这种形式与大家打个招呼,以后常联系。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1 次阅读|1 个评论
捅开城市公交应急漏洞
haicius 2009-6-5 18:39
捅开城市公交应急漏洞 成都很多窗户封闭的空调车上都没有救生锤,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如突然发生火灾),势必将造成悲剧和极大的损失!接读者打来的热线电话后,记者全面调查 【点题】: 2006年3月1日下午1点左右,一辆由四川射洪开往深圳龙岗的客车在南(宁)梧(州)高速广西横县六景镇甘棠河大桥横县方向100米处突发大火,车上42名乘客(含3名小孩)除17人成功逃生外,烧伤8人,死亡16人。要是当时有足够的救生锤,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葬身火海!一位幸存者回忆说。 如此重大的安全事故,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长途客车如此,市内公交车又是怎样的呢? 近日,记者调查了成都市38路、61路、34路、62路、27路、56路等线路的20余辆空调车,发现这些车窗封闭的空调公交车上,乘务员大多不知道什么是救生锤,而且大部分空调公交车的救生锤都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上面悬挂的救生锤早已不知去向。 ■反映:空调车暗藏杀机 空调车上没有救生锤,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近日,市民王先生打进本报热线电话说,成都市大多数空调车上救生锤架子上的救生锤都不见踪影,有的甚至连救生锤架子都不见了。 他表示,如果这些公交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如突然发生大火),车门在一时无法打开的情况下,只有后排的车窗能够逃生,大部分乘客就会因为没有救生锤而无法砸碎玻璃逃生。 据了解,救生锤是挂在空调客车侧面玻璃旁边的尖形铁锤,主要用于乘客遇到紧急情况(汽车燃烧、溺水等)时砸碎玻璃逃生。 王先生还说,公交车在营运中本身就已超载,尤其是遇到上下班高峰期,车上被挤得一点缝隙都没有了。一旦发生类似广西横县境内的特大汽车火灾,如果车上没有救生锤,所有人拥挤起来,逃生的机会就会更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调查:救生装置形同虚设 为核实王先生反映的情况,近日记者对成都市部分空调公交车进行了调查。 4月4日下午5:00左右,在成都市武成大街公交车站,记者费尽了力气挤上了一辆车牌号为川A47259的341路空调公交车。 几经周折后,记者终于通过人缝,在靠近车身前方的位置发现了一个红色的座子(挂救生锤用的),但遗憾的是该座子上并没有救生锤,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只是一个空架子。 在该辆空调公交车上,记者又在离车尾大约1米左右的玻璃之间发现了另一个救生锤底座,但该底座上仍然没有救生锤。随后,记者又费劲地向前移动、搜索,终于在车身前部售票员座位后面的玻璃之间,发现了一把红色的救生锤。 在记者调查中,这辆车牌号为川A47259的341路空调公交车还算情况比较好,而在4月5日到6日期间,记者调查的38路、61路、34路、62路、27路、56路等多个公交线路的20余辆空调车中,除个别空调车上有3个以上的救生锤外,许多空调公交车上几乎没有救生锤,有的甚至连底座都没有(如川A49567的62路、川A50872的56路、川A49646的56路、川A47694的56路、川A45884的34路等)。 ■售票员:多数不知救生锤 4月6日下午4点30左右,记者登上车牌号为川A47694的56路空调公交车,就救生锤问题咨询了该车售票员。 这位售票员表说:这个我不是很清楚,我第一次在这辆公交车上工作的时候就没有看到过救生锤! 随后,记者又问该售票人员救生锤的作用时,该售票人员告诉记者她不并清楚,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公交公司也没有给他们介绍这方面的有关常识。 在调查中,除个别车次售票员外,多数售票员都不了解救生锤及其作用。 ■乘客:我要自己携带铁锤 我今后要自己随身携带一个铁锤!4月6日,市民王先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记者说,正因为他看到3月1日发生在广西横县车祸的相关报道,才注意到空调车上很少有救生锤。 王先生表示,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大家都存在侥幸心理,很多人(包括公交公司人员)都会觉得公交车只是在城市里开,有119救援。要知道,一旦发生广西那种紧急情况,等119赶到,恐怕多数人都已遭不测了! 我以前没有考虑到乘坐空调车会发生意外事故而需要铁锤,所以平时都不会去注意。但是就算我们乘客没有注意到这些方面,公交公司为了我们的安全,也应该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必需的设备,并且经常对这些设备是否齐全做好检查。4月7日,一位姓周的小姐气愤的说:这完全是拿我们的生命安全开玩笑,没有出事大家也许都不会重视,但是等到出事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公交总公司:将加强检查 对于大多数空调公交车上救生锤准备不全的现象,记者试图联系成都公交总公司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但从4月4日到4月6日上午,记者一直未能与成都市公交总公司有关负责人取得联系。 4月6日下午,记者又拨通了成都市公交总公司技术部和办公室电话,工作人员都表示不能接受采访,只有找宣教处。 4月6日下午3点,记者几尽周折后,终于联系上成都公交集团总公司新华分公司。 该公司保卫科的何科长告诉记者,空调公交车上救生锤不齐全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公司平时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再加上一些乘客特别是小孩容 易把救生锤拿下来玩耍,导致有的救生锤丢失。 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多数司机对这方面的检查偷懒,流于形式,遗失后也没有及时通知相关的负责部门。 何科长还表示,对3月1日广西横县境内发生一起特大汽车火灾的事情,该公司已经引起了重视,从3月起,公司决定把对救生锤设施的检查纳入到该公司的周检制中,即是每一周除了对营运车辆的刹车,灯光,方向盘等一些基础设施的检查外,还增加了对救生锤的检查。 同时,司机在交接班的时候都要向有关部门报告车上设施是否齐全的情况。并且对司机和售票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增强其安全意识。 ■相关部门:安全问题值得重视 对这个问题,我们会对公交车进行认真检查。4月6日,成都市交通委员会公共交通管理处一位姓何的负责人对记者说。 这位负责人表示,空调车上配备救生锤问题,他们将在以后的检查中加强监管,不仅要特别注意对座椅和扶手等与乘客有直接关系的设施的检查,还会对其它设施方面比如铁锤等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质量报记者刘富实习生张晶邓贤文报道
个人分类: 事故信息|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应急培训迫在眉睫
haicius 2009-3-30 11:10
应急培训迫在眉睫 ■《南方》月刊记者 李焱鑫 在许多学生葬身瓦砾的悲惨时刻,四川震区的一所中学却写下了一个也不少的传奇。全校2200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按平时熟练的演习路线,从不同的教学楼和教室撤离到操场,无人伤亡,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 其实,奇迹的发生并不神秘,更无关玄幻。挽救了2000多个生命的,只是平素一些最普通的应急培训。 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办法。可令人忧虑的是,这永不过时的真理,却往往被习惯于安逸的人们淡忘。有专家痛心地表示:汶川地震当中,很多人因为没有基本的应急常识,被动地丧失了生命的选择权! 为了不让惨痛悲剧重演,在中国,在广东,每个城市都开始自省往日的不足,用专业知识让群众变得理性、从容。而对应急培训这道题来说,对如何培养群众的危机意识,如何让更多人群走入应急培训课堂等问题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让居安者思危 感染了禽流感该怎么办?面对歹徒行凶抢劫该怎么办?地震来临时何处避险最安全?今年5月9日,一本图文并茂的《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在全省各地同步举行了首发仪式。副省长李容根在现场表示,社会公众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主体。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处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公众,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的技能,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向公民普及应急知识,是现代责任政府的首要职责,也是各级应急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年来,从全国首次省级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联合演练模拟,到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演练,广东已经积累了成熟的应急经验。但在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上,尽管政府的投入不菲、相关的信息网建设也在大力推进,总的形势却比较严峻,难以使人乐观。 当火灾、地震发生时,你知道如何逃生,并到哪里应急避险吗?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少社会经验丰富的市民也大多比较茫然。在广州,几乎没有哪个市民能够全部说出晓港公园、东风公园和陈家祠广场这3个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事实上,通过各种媒介,公众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各种抗灾、防灾和自救的知识。公众之所以对相关知识木然,说到底就是在安逸的环境下,许多人对天灾已觉得陌生、遥远,缺乏了解、掌握这些知识的意愿和动力。 不少市民谈危色变,因而避而不谈。而那些不太避讳的人,又大多对应急知识不以为意,觉得是小题大做。一位在广州市天河区工作的白领向记者讲起了一个故事:汶川地震发生时,她所在的写字楼有明显震感。一位平日里豪气冲天的男同事马上跳起来从消防楼梯迅速下楼,结果被不少人笑作抱头鼠窜外强中干。 实际上,这位男士的选择既不可笑,更不懦弱。据了解,中国有41%的国土处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城市的大多数建筑物则抗震能力不足。一旦发生地震,只有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随着我国社会高风险因素的不断出现,突发事件挑战着政府的神经,更考验着公民的生命智慧。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丁元竹就表示,年初雪灾发生时,广东反应迅速,措施得当。唯一的遗憾就是那挤在车站广场的几十万人;如果有一定的应急意识和能力,情况就不会那么糟。 让居安者思危,这或许比任何实际的应急演习更加具有先导作用。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应急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李容根表示。但真正实现应急管理的最终目标,公民心态培养之路,显然还很长。 补上保护生命这堂课 6月6日上午,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在中山大学正式开讲。由广东省地震局、团省委主办的防震减灾你我同行广东省青少年地震知识普及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专家讲座,让宽敞的阶梯教室显得水泄不通,令倾听者兴致盎然。 而组织者却没有因为讲座的良好反响感到欣慰。事实上,听讲人越是感到新鲜、表情越是津津有味,就越证明他们缺乏这些基本常识。今天听了专家的讲座才知道,地震发生时不要乱跑,尽量找牢固的地方躲避。之前我还以为地震时谁跑得最快,谁就能逃离危险一位大学生若有所思地表示,对于在座的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了解到地震避险和应急的相关知识。 大学生如此,中学生对应急训练更感到新奇好玩。在中山市民众镇一所中学的避震演习中,学生们一边看着陌生的演习线路图,一边饶有兴趣地听从着并不谙熟的口令。一位老师向记者坦言,若不是汶川发生了那么强烈的地震,这些学生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 突然袭来的大地震和愈演愈烈的水浸街,才让许多人意识到学校应急教育的缺失。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青少年应急自救教育的相关调查显示:高达54.6%的受访大学生和中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对他们进行应急自救教育。另据了解,目前广东的中小学校园中几乎没有专门的应急自救课老师。专职教师们也基本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培训活动,根本无从掌握应急专业知识。 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学到人类一切知识精华,却在自我防护意识、安全逃生知识和应急生存本领方面存在空白,而这恰恰是一切教育内容中更重要、最必需的部分。在汶川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校舍顷刻间成为平地,师生却无一伤亡,正是源于校长叶志平长期顶住各种误解和指责,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地震避险等紧急疏散演习的结果。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教育围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转,却忽略了对学生生存自救能力与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技能教育。即便开展过防火逃生和交通安全等教育,也大多偶尔为之,不成系统。一旦灾难来临,青少年学生的应急自救能力无法不让人担忧。 应急必须从娃娃抓起,连续不断的公共安全事件让这一理念的实施变得更加紧迫。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发出重要指示,要求将灾害预防等科学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省政府办公厅震后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的意见》,就明确要求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让公共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相比考卷上的分数,灾害更加难以把握。对于学生来说,这门课与升学无关,却与生命相连。 不该被遗忘的人群 在广州市海珠区的西村,鳞次栉比的自建房错落在一起,留给居民的小巷不足1.5米宽。见缝插针,这几乎是城中村规划的特点。在类似西村的不少城乡结合部中,楼与楼间的距离极小,进村和出村基本只有一条路,一线天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奔赴四川灾区采访时,记者就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那些倒塌损毁最严重、造成伤亡最惨重的房屋,和广东不少城中村极其相似。由于建筑密度过大,使得灾害发生时,救援车辆无法进入,居民无路可逃,眼睁睁被困在废墟里面。在城中村里,不少临街的房屋都承担了居住和谋生等职能,甚至连收灌煤气罐的门店也实现了商住合一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散落其中的定时炸弹实在与应急救援的目标背道而驰。 相关部门对城中村的安全隐患早已有所注意,却往往束手无策。除却在城中村建立应急通道有相当难度外,由于其中居住着四面八方的外来客,流动性很大,社区街道很难及时、全盘掌握,无法为他们安排相应的应急培训。加之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些城市的新居民往往应急意识淡薄。 除了以自建房为主的城中村,不少年代久远的住宅区也是隐患重重。按照发达地区的经验,每个社区、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应急避险预案,而在广州市一些古旧小区中,不少消防栓几乎已被锈住,偶然见到的应急通道,也大多被废弃家具和自行车占据。屋中的居民努力营造着温馨的小家,却全然不知墙外的危险。 边缘人群的应急培训,是城市管理中令人头痛的环节。由于存在硬件短板,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相关培训与演练成为了政府急需破解的难题。有关部门已表示:加强对城中村居民的应急知识教育,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在清查居住区重大事故隐患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经常组织开展应急逃生演练,提高居民的逃生自救能力。 在地震多发的日本,每个市民成年之前都必须在完备的地震模拟室中学习如何逃生、自救。反观广东,台风、暴雨引发的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如约而至,而伤亡却无法根本杜绝,这与公民缺乏必要的应急培训也密切相关。整个国家的应急机制要真正地建立和完善起来,需要政府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否应该有个《应急法案》?
iwesun 2008-12-29 03:12
是否应该有个《应急法案》?   岁暮年初,大家都忙着年终总结,展望未来,今年,对于国家是个多事之秋,有百年盛事,也有千年灾祸。   乐的事儿,乐过了就完了,记不住,痛的事儿,会永远痛下去。    多难兴邦 ,到底如何兴法? 天灾 是打不倒人的,大的角度讲,天灾会使GDP增长,这也不是啥秘密了。哪 人祸 呢?   大家有没有想过,从非典到大头奶粉,从矿难到三聚氰胺,国家到底有没有一个具体点的,有可操作性的对应流程?   讲了这么多年的 依法治国 ,法律难道仅仅是对付钉子户和乱摆摊的小商贩的么?政府的行为谁在管? 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政府而言,仅仅是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的 良心发现 么?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到底妨碍了谁?    船造出来,其本身就具有抵抗洪水的能力 , 水涨船高么,这谁都知道, 除非你的浪超级大,超过了设计指标。    这都是小概率事件。   人活着,原本就不需要考虑一万年, 时间差是存在的基础,及时行乐,哪管死后洪水滔天!就是真理。    人民的期望,不能建立在一万年的永无休止的朝代更迭上, 我这辈子要活得有安全才是有意义的。    中国到现在仍然不是一个法治国家, 不支持 案例法 和 陪审团制度 , 判案不透明,随意断案, 笑话连绵不绝,根本原因不在于法律素质的问题,还在于裁判的利益问题, 裁判直接间接不受约束的下场踢球,而且顾虑很小,因为本来就不透明,也不具有案例作用,怕啥?    我们的法官可以直接支持房地产开发商与业主的合同,存在笔误是合理的,这样的法官啥事干不出来?   中国的法律真是有趣,签合同,人家可以和你笔误可以,下次你和人家笔误就不行!为啥? 中国的法律是解释型的, 最终结果如何,全在于领导解释。   中国的法律之妙,真是可以叹为观止了。    中国不支持巨额赔偿,这原本就是对公众不公的社会制度。 我们都知道类似三聚氰胺之类的事件, 从发现到最终取证,乃至最终判决获胜,都是小概率事件, 略微懂点概率统计的人都知道, 对于小概率事件,如果支出成本很小,必然带来巨大的收益。    为什么房地产商到现在还在销售建筑面积?为什么房地产商可以铁着心每套少你2-3平米?因为法律规定了,允许正常误差,真的被那个刁民发现了,原价补偿了事。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在数年中,成为业内的行规?补偿个医疗费,实属正常,小Case了。   有点经济和法律头脑的人都知道,宁愿花100万的律师费,也不给你赔偿10万?为啥?不能开这个口子!   三鹿据说要关门,很正常,赚钱赚够了,换个名头再来。    多好的社会制度, 感谢党,感谢人民,让我发财,再发财! 谢谢了! 三聚氰胺不上搞了,咱下次搞四聚氰胺,我就不信,你管天管地,还管得了我发明创造?   不过天底下也有神奇的事儿,伟大首都心脏的 三元 ,竟然清清白白,高调要收购三鹿,不得不佩服,还是 红顶商人 的觉悟就是高!   这样的事儿,大把大把, 放任自流,乐得其所 , 而且还 三赢 ,老板满意,赚到钱了,政府满意,收到税了,老百姓也跟着瞎乐和,经济繁荣了。    看着钉子户眼红,仿佛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好像只有贫下中农出身的你,才有资格代表国家。   一个民主的国家,飞机场因为钉子户改道,实属正常。    每个人都想想,我给国家了什么?国家给我了什么?这样的法律还值得我们信赖么?   这年头,还真需要 红色牧师 给大家开导开导,否则抑郁症估计人人都难免。 红色牧师 还是太少,而且还不能做到随叫随到,俺放个屁,掐住了,他也得给俺开导开导才对,要不顶个屁用!    系统响应时间, 是我写方案天天在搞的一个战技指标, 别以为领导不懂,领导都是专家, 领导懂得很,你要是漏掉了这个最最基本,也是最最重要的指标,领导肯定会把你批倒批臭。国家为什么不能建立一套 《应急法案》 来规划一下突发事件的 应急响应流程 和 系统响应时间 呢?    是一秒?还是一天?还是一个月?就算一年,哪怕实在不行,就写n+1年,n到底等于几?目前不确定,到时候研究研究再说也行,但总得有个说法吧?    陈安 博士是应急管理的大拿,俺觉得完全可以由他发起, 起草个《应急法案》,避免类似一级谋杀的事情再次发生。   大家感觉如何?    知识分子,该露脸的时候就露脸,别荣誉来啦,到往后缩了。三讲主要还得讲正气,怎么真到该讲的时候,就没人影了?   有了法律作依据,才可能有法可依,彻底杜绝一而再、再而三的诚信的堕落,才可能实现我党的 依法治国、依法施政 的 崇高理想 。   有了法律的支持,才可能追究把人民生命当儿戏的皇天的责任。    触犯者,杀无赦!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487 次阅读|22 个评论
巨灾呼唤完善遥感应急体系
meixianghao 2008-12-10 20:02
如果要盘点此次四川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高技术手段,遥感无疑名列其中。灾后第一时间,各路遥感力量紧急动员,连续奋战在灾区一线,为部署抗震救灾提供了大量灾情现势评估,而灾后重建的诸多领域亦急需遥感技术的支撑。 突然发生的巨大灾难对遥感技术应用提出了挑战,无疑也是一次对遥感技术储备的检验。在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巨灾面前,遥感技术在应急救灾中有何作为,与实际需求还有哪些差距,下一步需要作哪些调整和改进,日前就这些话题,中科院院士童庆禧、李小文接受了《科学时报》的采访。 遥感技术在应急救灾中具有独特作用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1小时后,国家遥感中心启动应急工作机制。但是由于卫星轨道不在灾区上空,当天并没有拿到震后星载遥感图像。 5月13日灾区阴雨,没有光学遥感图像。第二天这种情况得到较大改善,获得较多星载光学遥感图像。 5月14日,国土资源部和中科院分别取得空域,从6000米高空拍摄到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片。 遥感技术在此次汶川地震中的生力军作用开始凸显。灾区情况不明,而运用遥感技术恰恰能从宏观尺度上给出灾情总况。从灾区前线指挥部到电视台直播间,一时间,遥感图像成为人们争睹的焦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童庆禧把灾后遥感发挥力量划分为3个时期:灾后第一时间根据已有数据提供地震发生背景的信息,是震情分析的重要基础之一;此后,遥感很快显示出自身反应快速、密集成像以及快速判读等独特优势,利用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及时获取了北川、茂县、汶川、映秀、都江堰等地房屋倒塌、桥梁道路损毁等信息,对一些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作了分析;第三个时期集中力量对由于地震所形成的堰塞湖进行监测和分析,特别是聚焦在唐家山等危害极大的堰塞湖上,为部署抗震救灾,抢险、排险提供了第一手的灾情现势评估信息。 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发现和水情连续监测以及了解沿河道的其他滑坡情况,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童庆禧院士说,震后航空遥感技术应用的高潮时期,同一时间有不下10架不同类型的飞机在灾区上空飞。由此在灾区和后方形成多层次多区域的遥感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为救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日前参加海峡两岸防震减灾研讨会的李小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在灾后重建时期,遥感技术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城镇的灾后重建规划需要遥感技术提供基础数据,以尽可能少走弯路。李小文说,大地震强烈改变了灾区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比如各水系出现的大量串珠状堰塞湖潜在危害极大。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提供的宏观信息,结合水利工程与工程地质专家的考察,才能作好流域、河道的梯级规划和整治。此外,灾区农林业与生态重建规划,遥感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应尽快完善遥感应急体系 震后反思,从善意的求全责备出发,遥感技术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许多遥感专家感到痛心的是,在灾后救援的黄金72小时,遥感没能发挥出全部威力。甚至从技术的角度上讲,如果在5月12日当天下午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出动遥感飞机,将会争取到更多的生命救援的时间。 原因或许在于,在1995年制定、目前依然有效运行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通篇7章39条中未提到遥感二字。在应急状态下,按此条例运行的救援部署,自然无法在第一时间为遥感技术的应用提供可能。 实际上,在无准备的情况下,从调动人员、检查飞机、装备仪器到申请空域、协调飞行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时间。而在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巨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童庆禧表示。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这也可看作是对之前《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忽视遥感等高技术应用的校正。 在技术层面上反思,童庆禧认为,这次地震也凸显我国遥感技术储备能力欠缺。要卫星,数量不够,机动能力与现实需求差距很大;要数据,质量也不够高。 李小文院士也表示,我国航天遥感数据获取能力有待提高。他建议提高航天数据快速获取能力,形成多星、多载荷、高时效、航天遥感平台体系。 在政策层面,李小文表示,根据这次震灾的经验教训,目前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亟须修订。他建议考虑在第7条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条文中,明确国家跨部门跨行业协调全国遥感力量,第一时间提供灾情信息的机制。 据了解,全国目前有遥感机构240多家,分布在各个行业和部门。在此次地震发生后,数家有实力的遥感机构都通过自己的渠道和方式为抗震救灾贡献了力量,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工作。 在现阶段,各家机构之间由于业务性质的不同,一定的重复是难以避免的,但积极的一面是,彼此之间也形成了补充。童庆禧说,但进一步考虑,国家应该有先进的遥感快速反应技术体系,在出现大灾后的1~2小时内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应该建立最高层面统一指挥的遥感救灾应急体制,有效整合各家资源,形成各种力量和专业人员相互配合、科学有序地集成各种空间信息,为国家救灾提供辅助决策信息,最大限度赢得时间,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李小文也表示,尽快建立遥感应急体系,有能力及时建立精干、高效、相对稳定、能快速反应的应急队伍。 据记者了解,由于目前遥感力量分散,各部门、各行业进行重复的工作,造成的效率低下、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部门与部门之间,而且在同一部门上下级之间也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科技人员只能通过既有的渠道来输出遥感成果,而迫切需要这些成果的各行业基层组织和部门有时不得不自寻渠道,花费人力物力再去做同样的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李小文建议,应该在国家层面上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的资源,尽快建立起遥感应急工作机制,建立以需求方为主导的遥感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遥感应急体系。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科学反思|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