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林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林肯

相关日志

历史上的一些人名
zlyang 2019-6-23 14:31
历史上的一些人名 亚当、诺亚、大卫王。 默罕默德。 龙树,莲花生。 亚历山大,黄帝,秦始皇,汉武帝。管仲。 扁鹊,张仲景。 司马迁,司马光。 杨荣。 康熙,华盛顿,林肯,杨度。 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张衡,张遂,哥白尼,伽利略。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个人艺术类创意(建议或娱乐)|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美国内战 I(America Civil War I)
LaoQian09 2019-6-17 22:30
“联邦政府的斗争是维护政府的形式和实质,而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减轻所有人肩上的人为负担——消除人们追求美好幸福道路上的障碍——使所有人能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开端,并在生活的竞争中保证有一个公平的机会。” —— 亚伯拉罕·林肯 ( Abraham Lincoln) 终于到了要下笔写美国内战了。这是一个难题,一是因为这个题目太大,象这样的篇幅一定会挂一漏百的;二是在内战后的一百多年年中,无数人对内战进行过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多到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都无法浏览一遍的地步;象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的内战知识水平要写这个题目实在是有些自不量力。但是,已经到了这一步了,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内战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重要性不次于独立战争。一七七五年到一七八三年的独立战争创立了合众国。一八六一年到一八六五年的内战维护了合众国的统一,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美国的国家性质。内战解决了两个基本问题:一、合众国是主权在联邦的统一的国家呢,还是主权在各州的松散邦联;二、在这个标榜“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国家中,奴隶制是否可以继续存在下去。一七八九年的宪法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到了一八六一年,这些问题仍未解决,但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内战以六十二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创建了现代美国的国家体制,这个数字是美国在其它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内战也是西方世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规模最大、破坏最严重的战争 。内战是一场全面战争,动用了参战双方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彻底摧毁了战败一方的全部资源。内战的争端是主权和自由,双方寸步不让。和谈的一切努力都失败了,战争最终以一方无条件投降而告终。内战摧毁了奴隶制和南方邦联,同时摧毁了它们赖以存在的宪法和社会基础。 美国内战是最后一次农业时代的战争,也是工业革命后的第一次战争,内战是历史上第一场现代战争。内战中,交战双方第一次广泛使用铁路、电报、电话;第一次使用装甲舰作战;第一次使用装有来福线的野战炮和步枪;第一次制造和使用机关枪;第一次制造和使用潜艇;第一次使用气球和照相术进行空中观察;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普遍征兵;第一次动用整个联邦体制来大规模生产制造军用物品;因为新式来复枪和杀伤力很大的大炮的普遍使用,士兵们第一次能躲在战壕中即可阻止敌人的进攻,第一次普遍实行了阵地战;双方的军队都以各自的整个社会体制为战争基础,使战争走向了全面战争或称“总体战”。 内战的起因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美国内战,奴隶制都是无法绕开的问题。一六一九年八月,五月花号到达北美的一年前,一艘荷兰货船来到北美最早的殖民点,弗吉尼亚( Virginia)的詹姆斯镇(Jamestown),把船上的二十名黑奴卖给了镇上居民,奴隶制从此在北美生根发芽。所有殖民地都有奴隶,集中在南方。对殖民者来说,奴隶是必须的,是最好的劳动力。 美国奴隶制有三个特点:奴隶是黑人;美国是自由社会,必须有一套为奴隶制开脱的理论;作为一种制度,奴隶制使人们在道义上感到难堪。远在殖民时代,奴隶制就引起了激烈争论,它使北美这块土地上的政治不得安宁。北美的奴隶制使一些人要在思想上为这种制度辩解,其他奴隶社会里则没这种必要。争论的焦点是,这些被奴役的人与其他人有着巨大差别,以致美国的立国原则和理想不适合他们。这些人才智低劣,缺乏感情,体会不到堕落、苦工或家庭破坏后的痛苦。尽管这是一种为奴隶制开脱的种族主义理论,但它使人们感到,解放奴隶、废除奴隶制,可能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恰恰是问题的开始。这种观点使得像托克维尔和林肯些力主废奴的人,也对解放奴隶的后果忧心忡忡。 在独立战争中和战后,北方各州就开始了废奴,南方各州也通过法律改善奴隶的待遇。弗吉尼亚州的托马斯·杰弗逊( Thomas Jefferson)、乔治·华盛顿(Geoge Washington)及詹姆士·麦迪逊(James Medison)等人就公开主张废奴。当艾莱·惠特尼(Eli Whitney)在一七九三年发明了轧花机之后,南方成了全世界的“棉花王国”,任何废奴主张从此成了泡影。北方诸州宣布在其境内禁止奴隶制,北方奴隶被卖到南方,避免了解放奴隶的难题。如何处理被剥夺了人的权利的数以百万计的黑奴,从此不再是全国性的问题,而只是南方地区性的问题了。 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这种发展包括三方面:领土、人口和经济。一八零三年,美国通过购买路易斯安那( Louisia),领土扩大了一倍。一八一零年代获得了佛罗里达(Florida)、一八四五年德克萨斯(Texas)加入合众国、一八四六年后又有了俄勒冈(Oregon)和墨西哥(Mexico)割让的土地,与建国初期的十三个州相比,领土翻了四番。人口的增加就更快了:一八零三年是六百万,一八五三年为二千六百万。经济发展得更快:十九世纪的最初五十年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七番。在这三个领域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其中一个领域里的发展能和美国相比。这三方面的发展很快使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令人瞩目的国家了。 这些发展是以牺牲一些民族的群体利益为代价的。白人野蛮地、非法地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屠杀土著,并把他们驱赶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美国人为了得到土地,挑起了与西班牙和墨西哥的武装冲突,用战争夺取他们的领土。奴隶种植的烟草和棉花成了美国经济的重要基础。在标榜“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革命中诞生的美国,已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蓄奴国家。 高速发展造成了社会和政治上的紧张,产生了一次次的危机,严重地威胁着合众国的生存。这种紧张局势从一开始就与奴隶制有关。自由州和蓄奴州形同两个国家,这就决定了危机将以地方性冲突的形式爆发。双方有自己的体制和价值观,这种体制和价值观以各自的劳动制度为基础。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意识,双方都认为自己的体制是正确的。 冲突双方在同一个国家中共处了四分之三个世纪,那是因为民族主义向心力强于地方主义离心力,双方都没忘记为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但是,早在一七八七年的制宪会议上,就曾因为奴隶制的冲突而几乎使这个尚未完全立足的联邦分裂。最后,北方诸州为了使南方接受宪法,不得不对奴隶制作出了三项妥协:在按人口分配的代表制中,每个奴隶按五分之三个人计算(第一条第二款);联邦法律二十年内不得通过禁止奴隶输入的法令(第一条第九款);逃亡到自由州的奴隶应归还原主(第九条第二款)。 此后的数十年里,南方想用增加蓄奴州的数目来抵销自由州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就产生了强大的领土扩张欲望。购买路易斯安那、吞并得克萨斯和征服原属墨西哥的西南部土地,都是在南方人任总统和南方控制国会多数时完成的。这些做法遭到了北方的反对。在印第安纳和伊利诺伊建州时,居住在那里的南方人曾不顾“西北法令”禁止在这一地区蓄奴的规定,企图使蓄奴制合法化,但未成功。 北方废奴主义者对南方的这种企图进行了反击。一八一九年,北方国会议员反对在购得的路易斯安那的土地上要建立的密苏里州( Missouri)内实行奴隶制。结果,双方发生激烈争论,分裂即在眼前。一八二零年,国会通过一项妥协案,让密苏里成为蓄奴州,但北纬三十六度三十分以北的那部分路易斯安那土地上禁止蓄奴。 “密苏里妥协案”使这块土地上的奴隶制问题平息了一代人之久,直到墨西哥战争之后,矛盾才再次激化。一八五零年之前,每一个自由州加入联邦的同时,会有一个蓄奴州加入联邦,以此保持南北双方在参院内的均势(一八四八年,蓄奴州和自由州各有十五个),南方人口增长率很低,在众议院和选举团它已成为少数。最高法院的法官是按地理范围选拔的,蓄奴州所占领土大,南方法官就占多数,加上民主党受南方控制,它的政治权力超过了它的人口比例。 是否在从墨西哥获得的土地上蓄奴,在一八四九年墨西哥战争结束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北方拒绝在新入联邦的加利福尼亚( California)和新墨西哥(New Mexico)实行奴隶制。南方则称,在那里实行奴隶制是宪法赋予的权力。南方用脱离联邦来威胁北方。亨利·克雷(Henry Clay)在一八五零年提出了一项妥协案。他说,联邦是永恒的,是为后代而建的,南方无权脱离联邦。妥协案遭到了南北双方和总统泰勒的反对。由于蓄奴主义者卡洪于一八五零年三月三十一日去世,妥协的可能增大了。 一八五零年七月九日,泰勒( zachary Taylor)总统因病去世,副总统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继任。在蓄奴和新增领土问题上,菲尔莫尔坚信,只有妥协才能挽救合众国。他毫无保留地支持妥协案,并要求内阁全体辞职,新内阁成员都是联邦的支持者,支持妥协案。一八五零年夏天,议员就各项提案分别投票。九月底,参众两院批准了妥协案的全部内容,经总统签字生效。 妥协案 被称作是“火山口上的盖子”,缓解了南方退出联邦的危机,将内战拖延了十一年。 一八五四年,伊利诺斯参议员斯蒂芬·道格拉斯( Stephen A Douglas)为了解决新州加入联邦而造成的南北方权力失衡的困境,提出《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提案》。提案建议改变一八二零年设定的以北纬三十六度三十分线为界的《密苏里妥协案》,让新入联邦的州的居民自己选择畜奴或自由。该提案彻底打破了美国在奴隶制问题上的平衡。道格拉斯说他可以借着焚烧他模拟像的火光从华盛顿走到芝加哥。主张废奴的北方人耽心奴隶制蔓延到北方,他们拿起武器来到堪萨斯,希望其成为自由州。为了确保其在联邦中的权力,南方人也来到堪萨斯,企图用武力控制选举,将其变为畜奴州。 一八五五年三月三十日,堪萨斯进行了一次选举。毗邻的蓄奴州有很多人涌入堪萨斯。该州原先只有一千人的登记选民,但总票数竟然有六千三百二十张。几乎所有州议员都成了蓄奴派。废奴派选民认为这是一次伪选举。堪萨斯出现了两个政治中心,蓄奴派在列康普顿( Lecompton),废奴派在劳伦斯(Lawrence)。蓄奴派指责废奴派违法,声称要血洗劳伦斯。州政府则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种态度给劳伦斯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最终酿成了堪萨斯血案。《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提案》成了内战的主要导火线。 一八五九年十月十五日,约翰·布朗( John Brown)和两个儿子及女婿在哈珀斯渡口(Harpers Ferry)举行了反抗奴隶制的起义。起义很快就被政府镇压了下去。但起义激化了美国国内有关奴隶制的争论。民主党人说,这次起义是共和党人精心策划的。共和党人否认,说起义是一个疯子 —— 布朗的个人行为,但布朗起义有正当理由:结束奴隶制。南方报纸指控布朗,说起义是战争行为。许多南方人认为,所有北方人都该对起义负责。他们认为所有北方人都想在南方搞奴隶起义,南方人最担心的就是奴隶起义。南方采取了许多新措施以阻止类似事件发生,一些地方采取了军管。奴隶主们威胁说,一旦发现有人造反,立即对他们采取鞭刑或者绞死他们。由于担心奴隶造反,南方人更团结了。奴隶主一直在谈论让南方各州脱离联邦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没有奴隶的人反对分裂。布朗起义改变了这些人的想法。布朗起义后,南方就剩下一种声音了。布朗起义在南方的反响比北方还大,南方从中看到了北方的决心和勇气,为此加快了独立的步子。奴隶制是南方农业生产的支柱,也是他们对《独立宣言》的理解。“所有人生而平等”这句话中的所有人,实际上只是白人。布朗起义加快了内战的脚步,是内战的另一个导火线。 一八五七年最高法院司各特诉山弗特案( Dred Scott v Sanford)的裁决是为内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该案判决黑奴不是美国公民,并以违宪为由废除了《密苏里妥协案》。司各特是个黑奴,一八三三年被主人卖给蓄奴州密苏里州的一名的军医。司各特曾随主人艾默森(John Emerson)在自由州伊利诺伊州(Illinois)和威斯康星自由联邦领地(Wisconsin Territory)的军营里住过四年。后来司各特随从主人回到密苏里州。一八三四年艾默森去世后,根据其遗嘱,司各特成为主人遗孀的财产。一八四六年,司各特向密苏里州地方法院提出申诉,要求获得人身自由。司各特声称,他曾在废奴地区住过四年,身份应是自由人。据州际间尊重州法的原则以及密苏里州“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州法,司各特获得自由人身份后回到密苏里州,还应该是自由人。经过漫长的诉讼,一八五七年最高法院对该案裁决,裁定黑人奴隶和自由人都不是美国公民,裁决从宪法的高度维护了奴隶制,激化了南北矛盾,断决了妥协的可能性。 美国建国后,政治上靠的是主张州权的民主党和主张联邦权力的辉格党间的平衡来维持。一八五六年共和党诞生,平衡被打破了,伊利诺斯州的亚伯拉罕·林肯是其在国会的声音。林肯认为奴隶制是合众国所有问题的根源,必须废除。共和党和林肯不想改变现状,但他们要让新入联邦的州成为自由州。一八五六年大选,北方人宾州民主党人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Buchanan)当选总统,国会中共和党仍占多数。 面对强大的共和党,南方人知道,若是不让奴隶制进入新州的话,他们就无法在联邦内与共和党抗衡。他们建议征服古巴和中美州,使其成为畜奴州,以此来维持南北平衡。北方人则认为,不彻底废除奴隶制,奴隶制就会向新入联邦的州蔓延。于是,一八六零年大选就成了关键,若是民主党人尤其是北方的民主党人当选的话,内战有可能延缓。但是,主张废奴的林肯脱颖而出当选为总统。于是,内战无法避免。尽管,林肯和华盛顿及杰弗逊一样对奴隶制持反对态度,但他希望慢慢地废除这个制度。林肯废奴是出于自由的理念,他极端歧视黑人。林肯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脱离联邦,成立邦联,美国分裂。在北方是叛乱,在南方是二次独立。 内战初起 一八六一年二月十一日,有两个人分别离家远行,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他们是从伊利诺伊州春田市向合众国首都华盛顿进发的林肯,和从密西西比州维克斯堡前往刚刚成立的美利坚邦联国首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前联邦参议员杰弗逊·菲尼斯·戴维斯( Jefferson Finis Davis)。两人深知前面是一条极为艰巨的道路。但是,两人没有在眼前的困境下屈服。他们离开家乡两个月后,一场极为血腥的战争在两人分别担任总统的“国家”之间爆发了,是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联邦花费了一百十六亿美元,双方共死了一百多万人,为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其中有六十二万士兵。而美国除内战之外的所有战争的死亡军人总数只有六十四万八千人。战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几乎没有一个家庭不在哀悼战争中丧生的亲戚朋友。 一八六一年二月一日,七个南方州脱离了联邦,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国家:美利坚邦联国(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二月九日,阿拉巴马州(Alabama)的蒙哥马利市(Montgomery)举行的邦联制宪会议,提名戴维斯为邦联临时总统。二月十一日,戴维斯离开密西西比(Mississipi)前往蒙哥马利。二月十八日,戴维斯就任邦联临时总统。戴维斯随即成立了和平委员会以解决与联邦的分歧。然而戴维斯并不寄希望和平解决,他同时任命博瑞加德将军(General PGT Beauregard)统率南卡罗莱纳州(South Carolina)查尔斯顿(Charleston)一带的邦联军队。 三月五日,林肯就职总统的第二天,他就得到了一个坏消息,罗伯特·安德森少校( Major Robert Anderson)报告说,倘若萨姆特(Fort Sumter)的驻军在几周内再得不到给养的话,他们将被迫放弃要塞。两个多月来,萨姆特一直是联邦在南方的象征,一个同它固有的军事地位极不相称的象征。当此之际,联邦要么被迫采取行动要么放弃它在下南部这个最后象征其权威的要塞。 总统采取了进一步行动,命令给安德森派去增援。军方决定不派军舰,只派一艘没有武装的商船去执行这项任务。尽管是秘密行动,还是泄露了消息,南卡罗莱纳的民兵准备用机关枪迎接它。当商船驶进港口时,岸上的炮群便向它开火了,船长还未来得及转头,船便被击中。由于不愿挑起战争,安德森没有还击。 为解决萨穆特要塞被困事件,联邦和邦联多次接触,均告失败。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美国内战的第一枪打响了。一门迫击炮向萨穆特要塞发射了一棵炮弹。炮弹的爆炸声,向所有围困该基地的邦联军队发出了信号,它们一起向要塞开火。爆炸声惊醒了查尔斯顿人,他们冲向港口,炮弹的火焰划破夜空时,他们欢呼雀跃。这次进攻是从萨穆特要塞对面的詹森要塞( Fort Johnson)开始的。弗吉尼亚联邦议员罗杰·普赖尔(Roger Pryor),正在视察詹森要塞。要塞长官问,是否能请普赖尔点燃这次进攻的第一炮?普赖尔声音颤抖地说:“不!我不会点燃美国内战的第一炮。” 四月十三日,萨穆特要塞投降。十四日, 邦联降下了美国星条旗,将邦联国旗插上了萨姆特要塞。内战开始了。它开始的方式应验了邦联国务卿图姆斯( Robert Toombs)的预言:一场反革命竟如此有效地对一场它要避免的革命取得了胜利,这在历史上还是罕见的。 十五日,林肯宣布南方七州叛乱,同时组建七万五千人三个月服役期的一支军队。这一仓促举动,导致弗吉尼亚等四州倒向邦联。也让很多南方人毅然拿起武器保卫家乡,他们中很多人并不赞成奴隶制,但他们必须服从家乡的召唤。这中间的两个人 , 罗伯特·李( Robert E Lee)和“石墙”杰克逊(Thomas Jonathan “Stonewall”Jackson)的离去,给联邦造成的损失无论怎样估价都不算高。因为这两人,使内战变的漫长而残酷。但他们必须服从家乡的召唤,必须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家乡。南方不打算征服,只想保卫自己的家园,北方为了维护联邦的统一,必须用武力征服南方。 萨姆特事件使分裂的北方团结起来了。斯蒂芬·道格拉斯从病床上起来去见林肯,要他相信民主党支持一场维护联邦的战争,他说:“这场战争中没有中立者,不是爱国者就是叛国者。”在另一端,一些废奴主义者向来反对用妥协来让那些脱离联邦的州回归联邦,而现在则提出要用武力迫使他们回来。在华盛顿积极备战的热潮中,一位废奴主义者写道:“我听见老约翰·布朗在敲他的棺材盖,并且在喊‘让我出去!让我出去!’奴隶制灭亡的日子不远了。我们要用血的代价将它消灭。阿门!”民主党人支持打一场内战是为了恢复旧联邦,而废奴主义者盼望打一场内战是要建立一个新联邦。这种分歧在土壤中埋下了歉收的种子,但是在一八六一年四月,北方空前绝后地团结起来了。 那些 毅然拿起武器保卫家乡的南方人中,有很多并不赞成奴隶制,象李和“石墙”杰克逊,他们反对分裂,也憎恶奴隶制。在联邦和家乡之间作出选择,对于他们是一件痛苦的事。北方决心攻打南方的态度,促使李下决心离开联邦军队。对当时许多弗吉尼亚精英来说,因为南方的脱离,北方就以武力威胁,是对美国立国精神的践踏。 战争的刺激是弗吉尼亚脱离的主要原因。弗吉尼亚位于南北交界。南方诸州中,它主张废奴最强烈。弗吉尼亚的一半,西弗吉尼亚,已自行废奴加入北方。弗吉尼亚是南方最智慧最理性的州。独立战争时,弗吉尼亚是创建美国和它立国原则的最主要力量之一。弗吉尼亚有一大批开国先贤。从华盛顿到杰弗逊,都是弗吉尼亚人。弗吉尼亚是南方对联邦感情最深,最不愿意脱离的州。当南方诸州宣布脱离时,弗吉尼亚州议会中反对者占绝大多数。但议员们都同意,如果联邦军队武力侵犯南方诸州的话,弗吉尼亚将脱离联邦。他们不赞成南方脱离,但他们认为一个州有脱离联邦的宪法权利。北方动武的话,意味着北方违背了美国的立国精神,他们站到南方一边以示抗议。他们确信林肯和联邦国会都没有这样的权利。不幸的是,弗吉尼亚无法避免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北方决定进攻南方的时候,弗吉尼亚和另外三个南方州,脱离了联邦。由于弗吉尼亚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它成了首当其冲的战场,厮杀惨烈。这是一个惨痛的选择:弗吉尼亚以极不情愿地脱离联邦,来表示他们对于美国立国原则的尊重;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它一贯坚持的理性传统。 作为军人的李,他面临的选择,不是废奴与否,李从未赞同过奴隶制;也不是分裂的问题,他也从未支持过分裂。作为军人,李必须选择。在这一时刻,李的内心一定有过难以想象的痛苦挣扎,一面是自己和祖辈为之奋斗过的联邦和自己为之效忠的宪法和军队;一面是自己的家乡、亲人、和祖辈们生活过的土地。两者之间的取舍,对李这样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来说,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以弗吉尼亚为代表的理性温和的南方诸州选择了邦联,这一行动最终成了他们的历史悲剧。一开始,他们并没想脱离联邦。弗吉尼亚是为了分离的权力站到了南方一边。弗吉尼亚议会认为宪法的原则是保障公民自由,每个州的公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无论一个州是否应该脱离联邦,选择自己的去留是该州公民的权利;同时,无论一个州是否应该脱离联邦,联邦都无权因此对该州动武。他们心中,州与联邦的关系及分治原则,是宪法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反对联邦以武力胁迫的方式,强行维持联邦统一。内战逼近时,他们加入南方,是对地方分离权力的支持及对联邦入侵的反对。他们要的是自愿分合的原则。可是,一旦他们加入了邦联,就被卷入了在战火之中,再也无法与极端南方分割开了,尽管他们的思维是理性的。 战争最重要的战略之一是政治决策。五月二十一日,邦联议会接受弗吉尼亚的建议把首府迁到了离华盛顿一百英里的里士满。于是,北弗吉尼亚成了内战的主战场。里士满在政治上成了最重要的邦联城市。为此,邦联放弃了西部,把主要战略考虑集中于弗吉尼亚,导致了邦联在西部输掉了内战。 五月三日,联邦总司令司各特( Winfield Scott)提出了“蟒蛇计划”(“Anaconda Plan”),他要封锁海域并派一支舰队南下侵入密西西比直捣墨西哥湾,四面包围邦联。司各特是南北双方仅有的几个对内战有着清醒判断的人,他知道内战将是持久战。北方民众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只要从华盛顿到里士满(Richmond)来一次强行军,就可以结束内战了。六月二十六日起,《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在报头连日刊登“向里士满进军”的口号,发表社论,称不让邦联议会在七月二十日召开国会。 七月,炮兵出身、西点一八三八届毕业生欧文·麦克道尔( General Irvin McDowell)担任统帅的三万五千人北军从华盛顿越过了波托马克河(Potomac River)。二十五英里以外,博瑞加德(的二万南军在布尔河南岸,控制着马纳萨斯(Manassas)的铁路中枢。杉安道河谷(Shenandoah Valley)西北五十英里,约瑟夫·约翰斯顿(General Joseph E Johnson)的一万二千名南军与帕特森(General Robert Patterson)的北军对抗。林肯下命麦克道尔对马纳萨斯发动进攻。麦克道尔是前正规军少校,从未指挥过一个排以上的部队,他有参谋工作的经验,曾在西点教过战术。麦克道尔的计划很好:在帕特森进攻约翰斯顿以阻止他们支援博瑞加德的时候,麦克道尔从华盛顿出发,佯攻布尔河南军守护的浅滩和桥梁,同时派出部队包围南军的防御区,然后渡河进攻他们侧翼。林肯觉得计划可行,麦克道尔表示,他需要时间去训练部队。但林肯不想等待,他说:“你们没经验,他们也没经验。”总统要麦克道尔采取行动。 七月十六日,麦克道尔下令进发。南军从间谍罗斯太太( Rose ONeal Greenhow)那里得到了北军的计划。约翰斯顿用铁路运走了大部分军队支援博瑞加德。约翰斯顿留下了斯图尔特(General JEB Stuart)的骑兵,欺骗帕特森,大部分军队向铁路进军。帕特森被斯图尔特迷惑,七月二十日还未发现约翰斯顿的撤离。此时,约翰斯顿的部队有一个旅抵达马纳萨斯。这时南军已突现了其在内战中的三个优势:及时的情报、优秀的骑兵和其内线的调动能力。 尽管南军有种种优势,但麦克道尔能按计划快速行动的话,北军也能保持优势。但北军从亚历山德里亚到布尔河的进军极为缓慢。七月二十一日(星期日),麦克道尔才准备进攻。这一天华盛顿来了很多国会议员和观众来看北军“鞭打叛匪”。起初,虽然行动迟缓,但还是有效的。南军左翼溃败,急忙增援,其中有弗吉尼亚人杰克逊的一个旅,在亨利豪斯山( Henry House Hill)防守。中午,南军退到了山上。毕将军(General Barnard Bee)指着杰克逊的队伍高声叫到:“瞧,杰克逊象石墙一样屹立着!振作起来,象弗吉尼亚人一样作战!”比将军随即被流弹打死,但他们振作起来了。这就是“石墙”的由来。 当博瑞加德和约翰斯顿到达亨利豪斯山亲自指挥南军时,北军因胜利而大喜。北军停下来重新编队,准备继续进攻。两小时后,从下午二时至四时,战斗此起彼伏。麦克道尔在战斗最剧烈的时刻,亲自给旅、甚至团发命令,但他忽视了全面指挥的职责,未能把两个预备旅调上来。相反,博瑞加德和约翰斯顿牢牢掌握着南军,包括约翰斯顿的最后一个旅,他们在马纳萨斯下火车,下午四时进入了战斗部署。博瑞加德在这些部队的支援下,以他的生力军进行反攻。南军向前冲锋,发出高声悲壮的尖叫,这种著名的呼啸能使紧张的神经松弛,在同伴中产生团结和力量。 北军士兵缺食少水,行军战斗了十三个小时,早已筋疲力竭。在这种可怕的反攻面前,北军顶不住了,开始后撤。随着红日西沉,北军惊慌失措,撤退变成了溃败。这是一个军事常识:有秩序的撤退对缺乏训练的军队来说是最难执行的。人流一整夜地向华盛顿涌去,撤退的速度比进军时快得多了。 马纳萨斯之役的胜利对南方是决定性。双方都有一万八千人参战,南军战死三百八十七人,北军战死四百八十一人;南军伤一千五百八十二人,北军伤一千零十一人。按以后的内战标准来看这是一场小战役,但它是到那时为止在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和代价最高的战斗。 当戴维斯在胜利的高潮抵达马纳萨斯战场时,他敦促约翰斯顿和博瑞加德向华盛顿进军。约翰斯顿不赞成进军,因为他的军队在胜利时比北军战败时更混乱。无论如何,南军很难攻克华盛顿。麦克道尔在森特维尔( Centreville)已建成了能阻止敌人进攻的坚强后卫。波托马克河沿岸的防御工事,也是南军难以逾越的。战后第二天,大雨倾盆,道路成了泥潭。最重要的是,南军不具备向前推进的后勤能力。在马纳萨斯,南军已耗尽了供给,战后一些士兵空腹行军了一昼夜。 马纳萨斯之役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南军方面来说,好象能以一抵十。南军在大多数战斗中坚持防守,这对他们有利。南军的第一次胜利让南军产生了一种信心,这让他们在未来的战役中有了心理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北军的失败让北军产生了自卑感。这种自卑情绪,在以后两年的东部战场上有着重要影响。 2011年1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邦联总统 - 杰弗逊·戴维斯(Jefferson Finis Davis)
LaoQian09 2019-4-27 01:07
邦联总统:杰弗逊·戴维斯( Jefferson Finis Davis ) 几千年来,世界上一直有奴隶制存在。大多数奴隶制,在政治和道义上是被社会接受的。但在美国,从一开始,对奴隶制就有激烈的争论。一些殖民地曾立法禁止奴隶制,但被英国政府废弃。美国奴隶制的特点是:奴隶是黑人,奴隶制问题就是种族问题。其它奴隶制没有种族问题,奴隶制的终结,相关的社会关系随之瓦解。美国不同,美国奴隶是黑人。即便解放了奴隶,种族关系仍存在。目光远大的杰弗逊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主张迁移黑人,要把黑人从美洲大陆迁往别处。美国的欧洲移民,对奴隶的态度也不同。有人认为黑奴与白人差别太大,他们智力低下,感情缺乏,以致于美国的立国原则和理想不适合他们。这是种族主义理论,但人们感到,废除奴隶制本身,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这种观点,让林肯这样反对奴隶制的人,对解放奴隶的后果十分担心。也有人认为黑人是人,也有做人的权利和尊严,认为奴隶制有悖基督教教义。从英国把蓄奴在北美制度化的那天起,每一代美国人都面临一个问题:奴隶制。 美国的奴隶制主要在南方,这和南方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十九世纪初,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南方的大规模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力,黑奴是成本最低的一种。由此产生了南方特有的价值观,南方人尚武且具有骑士精神。北方则以工业为主,由于工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南方黑奴是自由劳动力的最好来源。从基督教教义出发,北方人也极力反对奴隶制。 建国后,美国的政治靠的是主张州权的民主党和主张联邦权力的辉格党间的平衡来维持的。一八五六年共和党诞生,这个平衡打破了,伊利诺斯州的亚伯拉罕·林肯是其在国会的声音。林肯认为奴隶制是合众国所有问题的根源,必须废除。但共和党和林肯不想改变现状,只要求新入联邦的州为自由州。一八五六年大选,宾夕法尼亚州的民主党人詹姆斯·布坎南当选总统,国会中共和党仍占多数。 面对强大的共和党,南方人知道,若不让奴隶制进入新州,他们就无法在联邦内与共和党抗衡。他们建议征服古巴和中美州,使其成为畜奴州,来维持南北平衡。北方人则认为,不彻底废除奴隶制,奴隶制就会向新入联邦的州蔓延。一八六零年大选成了关键,若是民主党人尤其是北方民主党人当选,内战有可能延缓。但主张废奴的林肯当选为总统。于是,内战无法避免。尽管林肯反对奴隶制,但他希望慢慢地废除奴隶制。林肯的废奴思想出于自由理念,他极端歧视黑人。林肯当选后,南方诸州相继脱离联邦,成立邦联,美国分裂。在北方是叛乱,在南方是二次独立。 一八六一年二月十一日,有两个人分别离家远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们是从伊利诺伊州春田市向合众国首都华盛顿进发的林肯,和从密西西比州维克斯堡前往刚刚成立的美利坚邦联国首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杰弗逊·菲尼斯·戴维斯。两人深知前面是一条极为艰巨的道路。但是,两人没有在眼前的困境下屈服。他们离开家乡两个月后,一场极为血腥的战争在两人分别担任总统的“国家”之间爆发了,是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联邦花费了一百十六亿美元,双方共死了一百多万人,为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其中有六十二万士兵。而美国所有战争的死亡军人总数只有六十四万八千人。战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几乎没有一个家庭不在哀悼战争中丧生的亲戚朋友。 只要梢有些历史常识的人一定知道林肯是谁。我想知道戴维斯的人就不多了。这里要介绍的是被称为有着钢铁意志的人杰弗逊·菲尼斯·戴维斯。戴维斯是一位美国政治家,内战前历任密西西比州议会、合众国众议院及参议院议员。美墨战争中,戴维斯以上校的身份领军作战,在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的内阁中,任战争部长。内战期间,戴维斯担任美利坚邦联国首任,也是唯一的一任总统。 一八零八年六月三日,戴维斯出生于肯塔基州基督郡的一个农场中,是山缪尔·撒母·爱莫瑞·戴维斯和简的第十个孩子。戴维斯家族在美国历史中源远流长,他祖父来自威尔士,早先在弗吉尼亚与马里兰州任公务员。其父及其叔伯在独立战争中为联邦而战,是步兵军官。一八一二年战争中,他的三个哥哥与英军作战,两个在安德鲁·杰克逊麾下,新奥良之役中因作战英勇获杰克逊本人的表扬。 年幼的戴维斯,随全家数度搬迁。一八一二年来到密西西比州的威尔金森县。第二年,戴维斯开始上学。两年后,进入圣托玛斯·阿肯纳斯天主教学校,为校内唯一新教徒学生。一八一八年,进入密西西比州杰弗逊学院。一八二一年,进入肯塔基州的特伦西尔凡尼亚大学。一八二四年,进入西点军校,和罗伯特·李同学。一八二八年六月毕业后,戴维斯加入联邦军队,领少尉衔。 戴维斯任职的美国第一步兵团,驻扎在克劳福特堡。他的第一个任务是于红杉河沿岸监督伐木以修补并扩建堡垒。后来,又来到威斯康辛州的温尼巴苟堡。一八三一年,戴维斯在监管当地锯木厂时染上肺炎,只好回到克劳福特堡。次年,戴维斯又来到了伊利诺州。黑鹰战争期间,戴维斯受扎卡里·泰勒上校之命,押送黑鹰本人入狱。据说黑鹰在途中受宽待而喜欢戴维斯。一八三一年,戴维斯升任美国第一骑兵团中尉,团部参谋。第二年,调至吉布森堡。同时,戴维斯与泰勒上校十六岁的女儿莎拉·诺克斯·泰勒相爱。因女方父亲不同意,戴维斯辞职与泰勒小姐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他姐姐家结婚。 婚后,新婚夫妇两人都染上了疟疾。三个月后,戴维斯夫人死于他姐姐家。戴维斯幸得康复。一八三六年,戴维斯退隐至密西西比州华伦县的棘原农场。其后数年,他的生活很平静。在农场里,戴维斯开始研读政治学。一八四三年,戴维斯决定投身政界,以民主党身份竞选密西西比州众议员,落选。一八四四年大选,戴维斯为詹姆斯·波尔克助选。同年,戴维斯当选为联邦众议员。 一八四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戴维斯与名媛瓦琳娜·豪威尔结婚。 戴维斯支持一八四六年美墨战争,他知道战争会让美国取得密苏里协议界线以南的土地。一八四六年六月,戴维斯辞去议员,组织了志愿军——密西西比步兵团,任上校。六月二十一日,从新奥良出发,向德州海岸进军。同年九月,戴维斯和其部队成功地合围了墨西哥的蒙特雷。一八四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在布耶那维斯达战役中,因作战英勇腿部中弹。据说司令泰勒赞道:“先生,我女儿比我有眼力。” 战后,波尔克总统任命戴维斯为陆军准将,统率民兵旅,遭拒绝。戴维斯认为,按宪法,任命军官之权在各州,而非总统。为表彰其战功,密西西比州长委任戴维斯替补杰西·史皮特的联邦参议员任期。一八四七年,戴维斯成为史密森学会董事。 在参院,戴维斯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主席。任期届满后,戴维斯由密西西比州议会依当时宪法规定选回同一职位。一年后的一八五一年九月,戴维斯因反对一八五零年协议案,和竞选密西西比州长而辞职。戴维斯以九百九十九票之差败选。 离开公职后,戴维斯仍在从事政治活动。一八五二年一月,他参加了密西西比州在杰克逊举行的州权会议。一八五二年总统大选中,他为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皮尔斯在南方诸州助选。皮尔斯胜选后任命戴维斯为战争部长。在任期间,戴维斯提交给国会四份年度报告及一份详尽的横贯美洲铁路提案。皮尔斯于一八五七年的民主党预选中输给了詹姆斯·布坎南。戴维斯退出内阁,当选为参议员。戴维斯的参议员任期因一场几乎使他失去左眼的重病而中断,一八五八年整个夏天他都在缅因州的波特兰养病。当年七月四日,戴维斯在一艘停靠在波士顿的船上发表反对脱离联邦的演说。其后又于十月十一日,在波士顿的凡尼尔大厅敦促保持联邦,不久戴维斯又回参议院任职。一八六零年二月二日,分离主义者在南方的大肆叫嚣。戴维斯提出六项维护州权的解决方案,并表明了自己反对脱离的立场。十一月,反奴隶制的林肯赢得总统大选,南卡罗莱那州宣布脱离联邦。戴维斯虽然在政策上反对分离,但在一八六一年一月十日他给予了分离实质上的支持。一月二十一日,戴维斯宣布密西西比脱离联邦,并发表告别演说辞去联邦参议员职务。 戴维斯辞职后的第四天,被委任为密西西比部队少将。一八六一年二月一日,七个南方州脱离了联邦,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国家——美利坚邦联国。二月九日,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举行的邦联制宪会议,提名戴维斯为邦联临时总统。二月十一日,戴维斯离开密西西比前往蒙哥马利。二月十八日,戴维斯就任邦联临时总统。戴维斯随即成立了和平委员会以解决与联邦的分歧。然而戴维斯并不寄希望和平解决,他同时任命博瑞加德将军统率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一带的邦联军队。 一八六一年三月四日,林肯正式担任合众国总统。南方的军队已经把联邦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港的萨姆特堡围困了起来。四月十日,戴维斯下令给邦联驻守在查尔斯顿的指挥官博瑞加德将军,让萨姆特堡投降;要是守将安德森少校拒绝的话,就摧毁它。安德森拒绝了南方的要求。博瑞加德向邦联政府报告说,安德森少校拒绝投降,还说,萨姆特堡的粮食只够维持几天了。邦联政府要求联邦军队撤离萨姆特堡。安德森答复说,只要南军不对萨姆特堡及合众国国旗采取敌对行动的话,联邦军队将于四月十五日撤离。如果此前他们得到了新的命令或给养的话,那么他们将不会撤离。这一答复并没让博瑞加德和邦联的官员们满意,他们给了安德森一张纸条:“我们很荣幸地通知你,博瑞加德将军将在一个小时后,即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早晨四点三十分,下令向萨姆特堡开火。”博瑞加德的代表与安德森握手后,离开了萨姆特堡。安德森叫醒了士兵,要他们准备战斗。查尔斯顿港对面的约翰逊堡内,南军的大炮做好了准备。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早晨四点三十分,南军的大炮向要塞开火,联邦运送给养的舰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由于指挥失误,舰队中最具威力的一艘转头向皮肯斯要塞驶去,公海上的其它军舰来不及支援要塞。三十四小时的炮击后,联邦军队寡不敌众而投降。南军发射了四千发炮弹,联邦军队只打了一千发,炮火摧毁了大部分要塞。南北双方第一次交战中无一人伤亡,但一场血腥的内战由此开始。 四月十四日,邦联降下了美国国旗,将邦联国旗插上了萨姆特要塞。内战开始。它开始的方式应验了一位政治家的预言:一场反进步的运动竟如此有效地对一场它要避免的进步取得了胜利,这是历史上罕见的事情。 内战之初,南方仗着他们传统的尚武精神,和优秀的指挥人才,节节胜利。在这个大形势下,戴维斯于一八六一年十一月六日,正式当选为任期六年的邦联总统。前此,戴维斯从未任满任何公职,这一次亦未能例外。一八六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戴维斯就任邦联总统,六月一日任命罗伯特·李为北弗吉尼亚军团司令。一八六二年十二月,戴维斯来到西部战场检阅南军。这时的南军,已把林肯逼的走头无路。 第一次奔牛河之战,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但是,北方仗着他们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渐渐地在战场上站据上风。尤其在南军名将“石墙”杰克逊战死和盖底斯堡之役战败后,南军在战场上每况愈下。 一八六三年八月,戴维斯驳回了李的辞呈。一八六四年,戴维斯巡视佐治亚州以鼓舞士气。 这时,南方已成了一座孤堡,最后一条通往欧洲中立国的海路被切断后,南方没有一个船长敢冒险冲破海上封锁线。这使得南方所有物品,粮食、衣服、弹药都严重匮乏。食盐保证不了,冬天缺煤,夏天没冰。没有皮革,只能用木头做鞋。病人的情况更糟,他们平时连顿饭都吃不上,更别提什么药品了,整个南方的人民食不果腹。由于缺乏给养,士兵人数越来越少。戴维斯不得不使用专制和铁腕来压制南方的暴动。十七至五十岁的男子被征入伍。尽管如此,仍有人出钱找人代服兵役。有人说:这是富人的战争,穷人的战斗。言论报道受到严格监控,稍不留意就会大祸临头。到了战争后期,要是说南方还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南方人自始至终的激情。和北方反战者到处煽风点火、造谣生事相比,南方几乎听不到反对派的吵嚷。 戴维斯对邦联的军事指挥一直受到批评。在战争末期任命陆军统帅前,该职务基本上由戴维斯亲自署理。李于一八六五年一月三十一日担任此职,但为时过晚,李已不可能建立取胜的整体战略。戴维斯的不放弃南方每一寸土地的战略,稀释了南方有限的资源,导致了邦联无法抵御北军对西线战场的全面进攻。戴维斯还两次于西线部队丧师失地的紧要关头,允许李进攻北方。戴维斯在节制与管理战场诸将上任人为亲。在遭到重大挫败而丧失了手下的信任之后,戴维斯将谨慎干练的乔·约翰斯顿解职,换上了鲁莽的胡德,最终导致亚特兰大失陷。 戴维斯政府的批评者将其内阁形容为一群“滑稽可笑而一钱不值的人物”。这些说法虽有欠公允,但内阁与国会一样始终是平庸的机构,在解决邦联的当务之急方面没有什么作为。戴维斯政府的人员调动过于频繁,不利于政府发挥效率。六个内阁职位,先后有十六人任职。先后有五人担任陆军部长和三人担任国务卿。 作为一个领袖,戴维斯有严重缺点。他很严肃、缺乏幽默感,随着战时的压力越来越大,他的神经痛和消化不良日益严重,使得他情绪很坏。他还时常冷言冷语地冒犯别人,树敌成癖。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琐事末节上。与林肯不同,戴维斯最关心的是证明自己正确,而不关心结果如何。他从不承认错误;他缺乏林肯具有的与批评者和与那些仅在方法不同而大目标一致的人们共事的能力;他亦缺乏林肯那种政治上的敏锐,那种平易近人的特征,那种与各阶级的人交往对话的天才和那种讲明战争的目的和意义的口才。 一八六五年四月三日,尤里西斯·格兰特的北军著手攻下里士满前,戴维斯与邦联政府由铁路,逃往弗吉尼亚的丹维尔市。在威廉·舒瑟林少校家中,戴维斯以邦联总统的身份发布了最后一个公告。逃往丹维尔市后六天,戴维斯到达了北卡罗莱那州的葛林斯波罗。五月十日在佐治亚州的俄文维尔与邮政部长里根及前德州州长拉勃克一起被逮捕。 一八六五年五月十九日,戴维斯被监禁于弗吉尼亚州的门罗堡的炮台内。炮台内又湿又冷,条件极差,许多人相信抓他的人企图让他死于狱中。二十三日,戴维斯被戴上镣铐,二十六日在医生建议下镣铐被卸掉。一八六六年五月,戴维斯被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萨蒙·蔡斯以叛国罪起诉。 监禁期间,戴维斯将其密西西比的房产售予他的一名奴隶,班·蒙哥马利。一八六七年,美国南北双方公民认为戴维斯未受到公平对待,在很多人的呼吁下,戴维斯获假释。假释后,戴维斯访问了加拿大,经古巴的哈瓦那回到新奥尔良。一八六八年,戴维斯访问欧洲。检方于一八六九年放弃起诉。 一八六九年,戴维斯任田纳西州的孟斐斯市卡罗莱那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一八七零年,李去世后,戴维斯于里士满主持追思仪式。一八七五年,戴维斯被选为联邦参议员,因拒绝任命,被依法禁止担任任何公职。一八七六年,戴维斯推动成立了促进与南美贸易的社团。一八七七年,戴维斯访英,一八七八年回到密西西州。后来的三年里,戴维斯撰写了“邦联政府的兴衰”一书。完稿后再度出访欧洲。一八八九年十月,戴维斯完成了“美利坚邦联国短促的历史”一书。戴维斯以八十一岁高龄逝于新奥尔良。戴维斯的丧礼为南方所举行过之葬礼中规模最大的。戴维斯葬于里士满的好莱坞公墓。 美国是一个新型国家。在这里,一群勇敢的人们摆脱了欧洲的束缚,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哲学家们的理想、思想家的愿望作为建国理念。在美国,在这个以人权为立国之本的国家里。从她建国伊始,就存在着一块阴影,开国先贤都无法动用他们当年打破欧洲统治的改革手段冲破这块阴影。他们为这个阴影,良心十分不安。在南方人心中“人人生而平等”仅适用于白种人。十九世纪中期,一个新时代降临了。当它的技术使白人也成为了机器的奴隶时。商品变得廉价而普及。阶级间的区别在不断地缩小。但是,南方人认为自己是贵族的后代,有着英国上议院的风俗礼仪。到林肯为止,合众国十五位总统中,有十二位南方人。南方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此外,南部还产生了比北方多一至两倍的部长及高级法官。南方人认为“自己生来就是统治者”享有高贵的尊严。无论在战争或是和平时期都是合众国的当然领袖。 内战是两种力量的撞击,这两种力量都认为自己代表正义,并决心去维护正义。但其中之一代表着希望,另一种只存在于过去的阴影中。这种信念之战在利益、野心和金钱的迷雾下展开。是尘世里的战士们难以查觉的,如果我们把这种力量的撞击及信念之战看做是一种悲剧的话,那么这场美国兄弟之间的战争便有了古代悲剧的性质。内战同古代悲剧一样,开始时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和恐惧,结束时让人们有一种暴风雨后的平静。戴维斯的悲剧在于,在这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被历史推上了必败的一方。当后人为“自由战胜奴役”而欢呼的时侯,其实并没有人有权谴责失败的一方。要是后人鄙视南方奴隶主,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建立在奴役那些无辜的人的话。那么他们就无法正视人类曾经有过的生活方式。 -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wiki - 2010年10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1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 亚伯拉罕·林肯 (6)
LaoQian09 2019-4-21 10:33
Mount Rushmore上的林肯雕像 一八六四年的夏天极为炎热,东部战场,大军顿于彼得斯堡;西部战场,大军顿于亚特兰大,北方反战情绪高涨到了极点。 一八六四年,是大选年。林肯犹豫了几个月,是否要举行大选?有人建议他以战争为借口推迟大选,以避免国家的进一步分裂,对声望跌到谷底的林肯来说,这是个把总统选举推迟到战争结束后的可行的借口。 按宪法四年一次大选,但是战争期间,宪法一定要遵守吗?在林肯心中,内战是民主之战,民主就是让人民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刻。林肯冒着不能连任和国家分裂的风险坚持按期大选。在这一艰难时刻,林肯捍卫了宪法和民主体制。 林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除了捍卫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外,还因为他在非常时期捍卫了宪法和民主体制。林肯一定要连任,只有他能结束战争。但是他连任的希望很渺茫,在过去三十年里,没有一届总统连任过。 但林肯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一八六四年大选中,双方无所不用其极。林肯用政府职务换取地方重量级人物的支持,下令联邦工作人员必须支持共和党,否则失业。纽约海军基地的工人因为支持民主党被解雇了,他还对各部员工强征百分之五的战争税作为竞选经费。 军队是林肯最大的支柱,要是民主党上台的话,战争就结束了,三年多的血战就白费了,因此军队把票投给了林肯。 秋天,北方赢得了一场对林肯的总统大选至关重要的胜利,北军占领了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 一八六四年十一月的投票,是在林肯和麦克莱伦之间进行的。选林肯意味着继续内战,直至胜利,国家统一。选麦克莱伦意味着停止内战,国家分裂。普选票中,林肯比麦克莱伦多了五十多万张选票,选举人票中,林肯获得了二百一十二票,麦克莱伦只获得二十票。 由威廉·谢尔曼率领的北军在西部战场已推进到南方的纵深。谢尔曼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占领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另一个是消灭乔·约翰斯顿的南军。 谢尔曼的北军要比约翰斯顿的军队强大的多。没多久,谢尔曼就拿下了亚特兰大。亚特兰大拿下后,谢尔曼开始向海洋进军。一路采取三光政策,把能吃的都吃了,能带走的都带走了,不能带走的就烧掉。因为谢尔曼的作为,至今,乔治亚人还记恨他。 一八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谢尔曼到达了大西洋的萨凡纳市,他给林肯总统带去一封信说“我将萨凡纳市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您。”谢尔曼向海洋进军给南方的心脏地带带来了巨大伤害,邦联剩下的只有南、北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谢尔曼向海洋进军对南方人的士气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休整一个月后,谢尔曼于一八六二年二月一日北上,他要与在里士满外围的格兰特会合。当谢尔曼军队通过南卡时,摧毁了他们能见到的一切。南卡是第一个发动叛乱脱离联邦的州,内战的第一枪也是在南卡打响的。现在,北军摧毁了他们的一切。南军根本挡不住他们。 一八六五年三月四日,林肯在他的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四年前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在关注一场即将来临的内战。大家害怕它,想尽了方法避免它。双方都称反对战争,可是有一方宁愿打仗而不愿让国家生存,另一方宁可接受这场战争,而不愿让国家灭亡,于是战争来临了。我们满怀希望地祈祷,希望这场可怕的战争能很快过去。但是上帝的愿望也许并非如此,假使上帝要让战争再继续下去,直到二百五十年来奴隶无偿劳动所积聚的财富化为乌有,直到鞭笞奴隶流出的每一滴血,都被刀剑之下流出的每一滴血所抵消,对此,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我们对任何人都抱好感,上帝让我们看到正确的事,我们就坚定地信那正确的事,让我们继续奋斗,以完成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为国家疗伤,尽力实现并维护在我们之间和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公正持久的和平。” 美国的著名诗人瓦尔特·惠特曼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见到了林肯,他一身黑衣,双手在颤抖,…,看来很悲伤,…,好象正在将一切交给别人似的。” 当战争接近尾声时,议会大厦的脚下响起了一百响礼炮。鸣炮并不是为了庆祝前线的胜利,而是因为议会通过了《宪法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将林肯战时临时法规《废奴宣言》变成了宪法修正案。最后的表决结果是:一百一十九票赞同对五十六票反对。由于需要三分之二的赞同票,因此只有三票之差。 三月二十三日,林肯夫妇乘船来到格兰特的后勤中心。这一天早上,李对格兰特发起进攻,想冲开一条血路,向南先击败谢尔曼,然后再和格兰特决战。格兰特再次把李击退。格兰特和他的部队已胜券在握。当晚,格兰特请林肯参观战场,血腥的战场让林肯大发慈悲。 三月二十七日,格兰特、谢尔曼和海军上将波特登船和林肯讨论战局,他们一致认为战争会在一个月内结束。交谈中,林肯问是否能避免血腥的最后一战。将军们反复摇头,因为李是不会投降的。林肯则说,只要南方放下武器,就不做其他惩罚,包括南方的领导人。 三月二十九日,北军万事俱备,格兰特与林肯告别,林肯再次表示对南方的宽恕。 四月一日,谢尔登和皮克特交手,轻易获胜。第二天,格兰特发起总攻,李撤退,里士满大乱。 四月三日八点十五分,北军一个黑人骑兵部队进入里士满。北方陷入狂欢,林肯在就寝前说:“感谢上帝让我活着看到这一天。” 四月四日,林肯进入里士满,刚被解放的黑奴跪在地上亲吻他的双脚。林肯很快来到了邦联的白宫。坐在了戴维斯的椅子上,不一会儿,林肯起身去看老朋友南军将领皮克特了。 对于李来说,投降的时刻终于到了。李是一个伟大的战士,正由于李的卓越军事天才,才使南方得以存在了这么久。尽管邦联有李这样的军事天才,仍然无法挽救邦联。 李给格兰特送去一封信,要求与他会面商谈投降条件。几小时后,格兰特和李在一所民居见面了。格兰特走进房间时,李站了起来。格兰特一点也不像是一位军事领导人,北军总司令,他穿着士兵的军服,靴子和裤子都很脏,只是他的肩膀上扛着北军最高军衔三颗星。李穿着一件漂亮的灰外套,系着鲜红的腰带,佩带一把镶着象牙的佩剑。格兰特的条件很宽大,李很快就答应了。 致此,内战正式结束。美国人从内战中学会了如何防止内战再度爆发。美国人做到了这一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胜利时林肯和格兰特的慈悲,他们牺牲了个人的荣誉,换来了一个国家永久的和平。 林肯在李投降几天后发表了人生最后一次演说,人们期待着他的这次胜利演说。但是,林肯在此次演说中说的却是,如何将因内战而断裂的纽带重新系上,如何重建国家。 四月十一日,林肯在白宫外面,对人们讲到:“同胞们!今天晚上,我们并不是以一种悲伤的心情而是以一种非常高兴的心情在这里集会,南方最重要的一支部队投降了,这给我们带来了正义和迅速走向和平的希望。这种快乐不会消失。通过最近一系列的胜利,我感觉到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建国家。” 林肯接着说到:“我们都知道,脱离联邦的各个州都已经结束了与合众国的正常关系,我们也知道,我们的政府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恢复与这些脱离的州的关系。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事实上,无论是这些州脱离合众国是否存在法律问题,要恢复上这种正常关系都很容易。让他们安全地回家,至于他们是否离开过家,已经不重要了。” 林肯希望他能够让这个国家明白这样一件事:在内战后随之而来的重建中,人们忘却憎恨与痛苦。在此后的几天里,林肯继续在不同场合讲述他的重建思想。 早在一八六二年,林肯就颁布了一项对内战后的建设和西部开发有着极大影响的《宅地法》。该法规定,一家之长或年满二十一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十美元费用后,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一百六十英亩的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五年,即可获得土地执照并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 《宅地法》满足了西部人民的土地要求,为美国西部的农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当时,它对西部人民反对南方奴隶制,遏制奴隶制向西扩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内战中,西部人民为联邦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还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对北方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宅地法》还减小了美国的东西差异。内战后,西部因为《宅地法》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个美国人刚到西部时,他面对的是荒凉的大自然。但是,因为脚下的土地是自己的,他很快就学会了垦荒、播种、挖渠、修路、造房……。尽管,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他清楚地知道他将会有一个美满的明天。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作下,渺无人烟的西部,很快就拥有了城市、公路、桥梁……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一个又一个地在西部出现。这一切都离不开林肯和《宅地法》。 四月十四日星期五,林肯同意将他的工作暂时放一放。晚上,他要带妻子玛丽将一起去看戏。格兰特和他妻子也在被邀请之列,但因她与玛丽不睦,未去看戏。 晚上,林肯来到福特剧院,在他的位子上坐下来看戏,一个人来到包厢的门外,他一手拿枪,一手拿刀,悄悄走进包厢,举起手中的枪,对准林肯的后脑开了枪,随后他从包厢跳到舞台上。这个人是名演员约翰·威尔克斯·布斯。布斯从包厢里跳下来时,摔断了腿,他还是站了起来喊到:“一切暴君都是这个下场!”然后他跑出了剧院,骑马跑了。 暗杀来得太突然,观众没有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情。林肯倒在了他的座位前面,不省人事。很快,林肯被送往福特剧院对面的房子里。一位医生试图把子弹取出来,但没成功。几个小时后,一切都结束了。 刺杀林肯 四月十五日清晨,林肯去逝。林肯去逝的消息立刻传遍了美国,人们得知消息后,无法相信是真的。对于多数人来说,林肯去逝是他们的个人损失,他们不仅把他看作总统,还把他当作挚友。 在南方,以前的敌人,也在悼念林肯。南军上将乔·约翰斯顿说:“林肯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他的死对于南方来说是最糟糕的事情。” 美国为这个人民的儿子举行了国葬。长途跋涉之后,棺木被运回了家乡。成千上万人来到春田市的小公墓,在棺木入土前,人们都默默地从他身边走过。然后,看着他在泥土中消失。他身边躺着他的两个儿子。当林肯的灵柩被带回故乡时,朋友和对手们都来为他送行。 全国上下布下了天罗地网,追缉刺客。人们按照一个医生提供的线索,把布斯围在一个粮仓里。布斯放火烧了粮仓,自己被人开枪打死了。他的同伙中三个被处绞刑,一个逃到了欧洲。这时,南方也意识到他们失去的是个什么样的领袖了。有人称这次谋杀是“弑父”。 后来,李成了大学校长。戴维斯写起了回忆录,又活了二十五年。格兰特最后成了总统。玛丽神经错乱,住进疯人院,最后死在了她和林肯结婚的那所房子里。 对这位解放者之死最为悲痛的是黑人,他们是惟一在林肯活着的时候一直祝福他的人。他们为林肯唱起歌谣,说,他们的救世主进了天堂。林肯之后,再没有一个无罪的人被戴上脚镣,宪法中“人人生来自由”成了上帝的赐福。 当后人为“自由战胜奴役”而欢呼的时侯,他们其实无权谴责失败的一方。要是后人鄙视南方奴隶主,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建立在奴役那些无辜的人的话。那么他们就无法正视人类曾经有过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无法正确评价这位北方领袖。 在就任总统的一千五百天里,在每一个捷报频传和士气低落的日子里,他既没有失去冷静,也没有失去信念;既没有丢掉幽默也没失去睿智。面对困难,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他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他的理想。只有真正理解南方的激情、尊严和坚持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林肯。 内战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联邦作为各主权州的自愿同盟的概念被永远埋葬了。“联邦”被“国家”的概念所代替。“合众国”不再是一个复数名词。内战以牺牲各州为代价使中央政府得到了大大加强。 一八六一年之前,联邦的办事机构中只有邮局直接同美国人民的生活发生关系。公民们只向地方或州政府纳税,在州法院解决他们的纠纷,他们使用的是经由州立银行发行的纸币。 内战中,联邦政府制定了大量直接征收的赋税,成立了联邦税务局征收税金。联邦还建立了全国性的银行体系发行纸币,用征税的方法使州立银行的纸币绝迹。联邦没收了南方人的财产解放了他们的奴隶,建立了一个社会福利机构——解放奴隶管理局,废除了各州管理解放奴隶的州法。 宪法的最初十一个宪法修正案,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但在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及以后的六个修正案中,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了。林肯本人,在战争以外的事务上对国会极为尊重。林肯对《独立宣言》中所保证的平等观念的理解是保守的。内战的改革受到这个国家长久坚持的私人财产、有限政府和分权思想的严格制约。 林肯的功绩是建立了这样的一个理念:联邦政府有责任保证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正如他在国会上说过的:“联邦政府的斗争是维护政府的形式和实质,而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减轻所有人肩上的人为负担 — 消除人们追求美好幸福道路上的障碍 — 使所有人能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开端,并在生活的竞争中保证有一个公平的机会。” 内战对南方的影响极大。解放奴隶改善了社会秩序。这种变化势不可挡,当时的人们用《启示录》中的语言和革命来描述这种变化。北卡罗来纳的自由黑人相信:这便是先知所预言的“一个国家将在一天之内诞生”。 -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wiki - 2010年10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 亚伯拉罕·林肯(4)
LaoQian09 2019-4-21 01:28
石墙将军杰克逊 如果把美国当成风雨飘摇中的一艘船的话,在踏上甲板的一瞬间,林肯,这位船长从夜色中向窗外望去,他能看到什么呢?他能看到那些善良的人民在忧心忡忡吗?他能感觉到人民正在揣摩新任总统的能力吗? 远处,波托马克河就像是海岸线,林肯站在窗前就能感到,对岸的敌人已有了规模,他们有堡垒、金钱、军队、和激情。也许是明天,也许是在几星期之后他们就要动手了。林肯也许在想,我到底是白宫的主人还是白宫的囚徒呢? 林肯必须保住首都,联邦军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内战全面暴发的前几个星期里,把一万人的部队开进了华府。为了首都的安全,马里兰州实行了军管,林肯给予军官逮捕他们认为可能对联邦有潜在危险的平民,还授权军官有权未经审判拘留嫌疑犯。 这项命令违背了公民的两项宪法权利:一是侵犯了公民未经正式指控之前的自由;再就是一旦受指控要立即接受审判的权力。最高法院大法官给林肯去了一封信说,宪法从未授予总统暂停公民行使这两项权利的权力。对此,林肯说,为了不让合众国继续分裂,他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否则马里兰州就会脱离联邦。 另外还有三个蓄奴州留在了联邦,它们是肯塔基、德拉维尔和密苏里州。肯塔基和密苏里州内有人支持南方。林肯要求肯塔基站在联邦一边。林肯为此派人到肯塔基州组织民众支持联邦,要求报纸发表声明支持联邦,联邦发给民兵发武器和给养。在当时,林肯希望这些努力会赢得肯塔基人民支持他所领导的战争。肯塔基最终留在了联邦。 密苏里的情况更为严重,州长想尽办法让该州脱离联邦,在讨论这一问题的会议上。大多数人反对脱离联邦。州长组建了军队,联邦政府则组建了民兵,双方多次发生冲突。最后,联邦军队占领了州政府,才使密苏里留在了联邦。 只有极少数人真正懂得这场战争的严酷前景,林肯也不清楚。这少数几个人中有李和联邦军队总司令司各特。司各特为联邦军队制定了一个完整而且有效可行的战略计划,“蟒蛇行动”:占领里士满;封锁南方港口;进入密西西比河,将南方一分而二,然后击败南军。 蟒蛇行动 司各特认为内战是一场持久战,他打算用一年时间做准备。只有司各特知道,尽管北方人力物力资源充分,但未经训练的军队,根本不是南军的对手。司各特还要建立补给系统,为部队提供枪枝弹药。 但绝大多数北方人觉得司各特老了,怯战了。大多数北方人认为,南军不堪一击,只要从华盛顿向里士满来一次强行军就可以打败南方了。 内战爆发几个星期后,邦联就把首都迁到了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在戴维斯启程去里士满的前两天,联邦军队进入弗吉尼亚。一个月内,又有大量联邦军队进入弗吉尼亚州,准备在马纳萨斯(又叫奔牛河)会合与南军进行会战。 联邦弗吉尼亚战区统帅欧文·麦克道尔将军,西点一八三八年毕业生,炮兵出身,战前刚升为少将。麦克道尔很清楚,他手下的三万五千名将士毫无作战经验,为此他一直在抓训练。但林肯等不得。七月九日,麦克道尔向马纳萨斯进军。 南方此时也在加紧备战。一八六一年五月,戴维斯封了邦联五虎上将:库伯、阿尔伯特·约翰斯顿、李、乔·约翰斯顿和博瑞加德。库伯负责军队的管理。阿·约翰斯顿为西部战区统帅,博瑞加德和乔·约翰斯顿在东部各带一支部队。李是戴维斯西点的同学,很受戴维斯的信任,戴维斯把他留在了身边。 和同学麦克道尔一样,博瑞加德的南军同样缺乏训练。但南军手中有一个可以致北军于死命的秘密武器:女间谍罗斯·奥尼尔·格林豪太太。 七月初,罗斯给南军送来了北方军队将要进攻的消息,罗斯还送出了一张参院军事委员会用的地图,图上标出了北军将怎样到达马纳萨斯。 七月十六日,罗斯送出了一张纸条。当晚,博瑞加德将军收到了这张字条:“麦克道尔得到的命令是今晚进攻马纳萨斯。” 军中宿将乔·约翰斯顿,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他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火车运送部队。约翰斯顿手下的四个旅中的一个,花了一天时间,于十九日晚,到达马纳萨斯。 第二天,博瑞加德将该旅放在左后方,作为预备队。该旅旅长是一位冷酷的弗吉尼亚人,三十七岁的托马斯·杰克逊,他的部队是双方军队中最守纪律的。 七月二十一日,内战的第一场战役打响。因为是星期天,从华府来了很多人观战。但战场被树林挡住,在山上观战的人只能隐约看到一点战斗场面。一开始,北军进攻顺利,麦克道尔的主力推进到南军的一侧,并利用炮击迫使南军后撤,南军的防线就要被突破了,士兵们开始后退。南军除了哈瑞高地上顽强坚持的杰克逊旅外,乱成一团。这时,南军乔治亚旅的毕将军向他的部队喊道:“看,杰克逊象石墙一样站在那里!让我们象弗吉尼亚人一样坚守阵地!”由于杰克逊旅的顽强抵抗,南军不再后退了。战斗异常惨烈。 约翰斯顿的最后一个旅于中午赶到,力量对比的变化,让北军失去了战斗力,开始后撤。麦克道尔和军官们无法阻止退却。溃退的北军,扔下手中的枪械,只顾逃跑,有些士兵一气跑到了华盛顿。这是一次大溃败,这次失败让北方和林肯意识到,必须建立一支经过训练和装备良好的军队。 第一次马纳萨斯战役,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林肯把重建部队并训练士兵的重任交给年仅三十四岁的乔治·麦克莱伦将军。麦克莱伦掌军后,很快就组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短暂的平静后,北军发起了向南方首都里士满的进攻。这是一个对北方极有利的作战计划,可惜因麦克莱伦的怯敌和李及杰克逊的应对而功亏一篑。“石墙”·杰克逊在杉安道河谷用不到三万人的南军,击溃了十万北军。此役至今仍是各国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案,此役是如何向最需要的地方进攻的最优秀案例。 此后,七棵松一战,南军统帅乔·约翰斯顿重伤。南军五上将中,除了李之外已无人可用。一直碌碌无为的李临危受命,在七天战役中以连续进攻的方式,以少胜多,打得老部下麦克莱伦毫无还手之力,只得退守海岸。此战李打出了名将风范。 多次失利后,林肯意识到遥控部队的弊端。于是,放弃了军事统帅之梦,任命约翰·波普将军为弗吉尼亚部队的统帅。 第二次马纳萨斯战役中,波普的北军再次败给李和杰克逊。李接手南军几个月后,南方面临首都旦夕可下的困境消失了。不仅如此,李和杰克逊还击败了两支强大的北军,这些奇迹来自两个弗吉尼亚人。作战计划产生于李的出类拔萃的头脑,弗吉尼亚战场上,李已没有对手了。 一八六二年九月四日,第二次马纳萨斯战役结束仅四天,李就渡过了波托马克河,进入了马里兰。 九月十七日,在安特提姆河展开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一天内,南军战死一千五人,伤八千人,失踪一千人。北军战死二千一百人,伤九千五百人。双方伤亡总数达二万二千七百人,是美军战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天。比十九世纪美国其他战争的伤亡总数还要多,诺曼底登陆美军的伤亡跟这一天根本无法相比,这个记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安特提姆河之战结束后,林肯再次撤了麦克莱伦的军权,也让林肯下决心,在九月二十二日签署了《废奴宣言》:如果在一八六三年一月一日之前南方各州不回联邦的话,他们的奴隶将永获自由。从这一天起,这场战争由内战变成了为自由而战。从此,北方站到了道德的高度,欧洲列强无法公然干涉,南方得到国际援助的希望永远破灭了。 南北双方从此彻底决裂,没有了讲和的可能。从《废奴宣言》生效的那天起到内战结束,二十二万黑人加入北军,占北军总数的百分之十,主要在西部战场,死伤近七万。海军主要靠的是黑人。《废奴宣言》为联邦换来了二十多万铁血战士。内战不是废除奴隶制的战争,但《废奴宣言》是联邦胜利的关健。 一八六三年元旦,北军的失利,让林肯疲惫不堪,灰心丧气。上午,林肯忙于接待来访的客人。下午,林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他对等他在宣言上签字的国务卿西华德的儿子说:“有生以来,我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到那么安全。不过,我刚和那么多人握手,握得胳膊又酸又麻,有些不听使唤。将来会有人仔细看我的签名,如果他们看出我在签字时手有些发抖,他们一定会说,原来林肯当时还有顾虑啊。不过,无论如何,字我是签定了。” 在签署宣言的最后一刻,林肯仍在怀疑这一决定的正确性。但林肯很清楚,这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预见到,这个战时措施不久会成为一种新理论。《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的基本思想会因此得以光大。林肯知道,宣言将使那些受到不公正奴役的人们获得自由。所有黑奴都将甩掉锁链,成为自由人。也包括林肯在南方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女黑奴。于是,他坚定地握住笔,慢慢地写下了:亚伯拉罕·林肯。 -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wiki - 2010年10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 亚伯拉罕·林肯(3)
LaoQian09 2019-4-21 01:15
最初的邦联国旗 林肯在国会的南方朋友斯蒂文斯,在一次演讲中为南方的独立作了解释:“新宪法永远排除了由奴隶制产生的骚乱。它是我们脱离联邦的原因。新政府基于黑人与白人无法平等,这一伟大真理之上。我们的政府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建立在生理、哲学和习俗真理之上的政府。北方拒绝承认这一伟大真理,我们只好分道扬镳”。当自身和家乡的利益超越了国家利益时,这种力量迅速地战胜了理智。 一八六一年二月十一日,那是一个阴冷的早晨,一百多人在春田市火车站为林肯送行。车上有林肯的老友:法官杰德和戴维斯、新任秘书和两位州长。头天晚上,林肯还在自己打行李。玛丽也在为林肯送行,几天后,她去华盛顿和林肯一起去进行就职旅行。今天,林肯先行离开春田市。 林肯在车厢门口,即兴讲了几句话:“亲爱的朋友们。没人能想像分别时,我内心的忧伤,我的所有成绩,都归功于这里。我在这里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从青年长成为老人。这里有我的孩子,其中的一个已长眠于这此。现在我要走了,不知何时,也不知会不会回来。我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可能比自华盛顿以来任何一位总统的任务都要艰巨。没有上帝的帮助,华盛顿不可能成功!我事业的成败也在上帝手中!让我们相信上帝,相信上帝与我同在,与你们同在,与善同在!让我们希望一切圆满,再次祝大家生活幸福”。 雪花飘落在林肯和送行人群的身上。讲话时,林肯忧郁的声音和目光,他关于死去的儿子及对前途的忧虑,打动了每个人。火车在晨雾中渐渐消失,大家都知道,林肯的前面荆棘遍布,凶多吉少。 一八六一年二月十一日,还有一个人也离家远行。密西西比州的前任联邦参议员、战争部长杰弗森·戴维斯离开了自己的庄园,前往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就任第一任邦联总统。 没有哪一位美国总统在上任前,面临着比林肯更坚巨的任务了。在林肯就任总统前美国就已分裂成两个国家了。 林肯和戴维斯离开家乡后两个月,一场极为血腥的战争在两人分别担任总统的“国家”之间爆发了,是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仅联邦政府就花费了一百十六亿美元,双方有一百多万人死亡,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其中包括六十二万士兵。而美国从独立战争到越战,死亡军人总数只有六十四万八千人。当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几乎没有一个家庭不在哀悼战争中丧生的亲戚和朋友。 从英国独立出来后,美国人的国家概念仍很淡薄。对于美国人来说,对自己家乡的忠诚远高于对国家的忠诚。内战中,多数来自南方的联邦军队军官,选择了为家乡而战。其中最有名的是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他们反对奴隶制更反对分裂,但他们都选择了为家乡而战,杰克逊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 司各特将军是李十五年的上司和朋友,在墨西哥战争期间司各特就指定李为继承人了,司各特对李的劝告也毫无用处。林肯当选总统后的第一件事是就是任命李为联邦总司令,可是李还是义无反顾地南下了。在李的心中,家乡弗吉尼亚永远是第一位的。就象他父亲、华盛顿的骑兵统帅“轻骑”亨利·李说过的:“弗吉尼亚是我的祖国。” 林肯的就任之旅是历届总统最凄惨的,沿途没有欢呼,只有哀求。原定十五天的行程,要在十个城市过夜。 二月十六日,列车在纽约州府阿伯尼过夜时,传来了戴维斯就任邦联总统的消息,南方各地开始焚烧美国国旗。 二月二十一日,在费城停留时,传来了两个黑社会帮派,第二天凌晨在巴尔地摩暗杀林肯的消息。大家建议林肯直接去首都,林肯拒绝了,这会是对他政治生命的致命打击,但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林肯同意了。午夜,在两个人的陪同下,林肯上了费城到华府的列车。 二月二十三日凌晨,林肯抵达华府。不出林肯所料,这次夜行让民主党大肆渲染。林肯发誓再也不害怕了,为了显示勇敢,他不顾劝告,抛头露面,最终付出了生命。 一八六一年三月四日,总统就职大典,司各特布置的现场戒备森严,林肯拘谨地走上台,到处找地方放帽子,这时老对手道格拉斯走上来接过帽子说:“虽然我当不了总统,但我还能为总统拿帽子”。 就职演说中,林肯强调他不会改变现行的奴隶制,并向南方表示友好。演说结尾处,林肯再次呼吁和平:“就地缘而言,我们不可能分离。我们无法各自走开,我们之间无法建立高墙。夫妻可以离婚,不再见面来往,但我们国家不能这样。他们不只是要面对面,他们要交往,要不停地交往。交往在分裂后会比分裂前更容易吗?与外国人订约会比在朋友间制定法律容易吗?陌生人之间的协议会比朋友间的法律更为忠实地被执行吗?同胞们,请大家冷静、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没有价值的东西会随时间而消失。那些心怀不满的同胞们,在内战这个问题上,选择权在你们手里不在我这儿。政府不会攻击你们,你们不会受到攻击,除非你们自己挑衅。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绝不能成为敌人。情绪也许会威胁我们的关系,但绝对无法割断我们之间的爱。” 南方对林肯的和平呼吁置之不理,次日清晨,林肯迎来了上任后的第一场危机。联邦在南卡的萨穆特要塞被南方叛军围困,守军司令安德森请求投降。 林肯召开紧急会议,内阁成员只有一人认为能守住。为解决萨穆特要塞被围困事件,联邦和邦联多次接触,但均告失败。 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美国内战的第一枪打响了。一门迫击炮向萨穆特要塞发射了一棵炮弹。炮弹的爆炸声,向所有围困该基地的邦联军队发出了信号,它们一起向要塞开火。爆炸声惊醒了查尔斯顿人,他们冲向港口,当炮弹的火焰划破夜空时,他们欢呼雀跃。 这次进攻是从萨穆特要塞对面的詹森要塞开始的。弗吉尼亚州的联邦议员罗杰·普赖尔,正在视察詹森要塞。詹森要塞的长官问,是否能请普赖尔点燃这次进攻的第一炮?普赖尔声音颤抖地说:“不!我不会点燃美国内战的第一炮。” 四月十三日,萨穆特要塞投降。 十五日,林肯宣布南方七州叛乱,同时组建七万五千人三个月服役期的一支军队。这一仓促举动,导致弗吉尼亚等四州倒向邦联。也让很多南方人毅然拿起武器保卫家乡,他们中很多人并不赞成奴隶制,但他们必须服从家乡的召唤。这中间的两个人——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的离去,给联邦造成的损失无论怎样估价都不算高,因为这两人,使内战变的漫长而残酷。但他们必须服从家乡的召唤,必须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家乡。南方不打算征服,只想保卫自己的家园,北方为了维护联邦的统一,必须用武力征服南方。 南方人是贵族后裔,有着英国上议院的风俗礼仪。迄今为止,合众国的十五位总统中,十二位来自南方。南方还产生了比北方多一到两倍的部长以及法官。南方人认为自己是“天生的统治者”有着高贵的尊严,无论在战争或和平时期都是合众国毫无疑问的领袖。 南方的优越感通过法律和经济被合法化了。联邦不过是各个主权州签定的一个协议,哪个州感到这个协议受到了伤害,便可以退出联邦。南卡罗莱纳州的一位参议员道出了南方人的心声:“任何人都无权反对蓄奴州,骚动可能还要持续一些时日。但是,棉花、烟草和小麦依然统治着世界。没有我们,北方佬就像是没有母亲的嗷嗷待哺的小牛犊,只有饿死”。 气焰高涨的南方全民皆兵,连妇女们也被要求进入防御状态。此时,北方并没有准备好。南方有着盛产军人的弗吉尼亚,他们对内战渴望已久,想通过内战而独立。南方害怕的是持久战,因为,北方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林肯为了得到北方民主党对他的支持,与北方民主党元老、参议员道格拉斯会晤。会晤后,道格拉斯通过报纸发表声明。他说,他仍然反对政府的政策,但他完全支持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切。 道格拉斯只能活几个月了,他把这些时间都用在了致力于国家统一上,他到各州发表演讲,让各地的民主党人支持共和党的政府,他说:“内战中,没有中立可言,除了爱国者,就是叛国者。” -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wiki - 2010年10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2)
LaoQian09 2019-4-21 00:28
二十三岁的林肯,在他生平首次竞选演讲的结尾时说:“我主张建立州立银行。征保护性税收,要是我能当选,我将衷心感谢大家,如果我未能选上,也不太坏”。这个结尾,体现了林肯的性格特点,必要的放弃使他能免受野心的污染。这些优点源于林肯贫穷、艰苦的童年,这让他成为一个坚定不移、有主见的人。 谁也没想到竞选刚开始,就被印第安黑鹰打断了。三十年前,联邦政府承诺用现金和物资换取印第安索克和福克斯部落迁出伊州,但联邦政府毁约了。于是,索克和福克斯部落头领黑鹰领着族人回到了伊州自己的领地。 联邦政府调来了军队,同时在伊州征召民兵。纽萨利姆组建了一个民兵连,林肯任连长,很快民兵就解散了。林肯在黑鹰战争中三次服役,一共不到一百天,是他仅有的军事经历。 印第安人很快被击败。选战又开始了,林肯得到了纽萨利姆二百零八票中的二百零五票,但还是落选了。不过,林肯得到了他最需要的东西——自信,他知道,只要有下一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他就能赢。 竞选州议员失败后,林肯和人合伙经营了一家商店,以破产告终。欠下的债,林肯在很长时间里才还清,但给林肯带来了“诚实的亚伯”的名声。 商店关门后,林肯当上了邮政局长,四年邮政局长的生涯中,他能最先读到各类报纸。一天,林肯好心买下了一位旅客的多余行李,从中他发现了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律评论》,一本当时有名的法律书。林肯从中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 一八三四年,林肯再次竞选州议员,这次他顺利当选。竞选中,林肯和一位竞选对手,律师约翰·斯图尔特交上了朋友。斯图尔特建议他去当律师。林肯借来了法律书籍自学。两年后,林肯获得了律师执照并和斯图尔特合办了一家事务所。 一八三七年四月十五日,林肯离开纽萨利姆,来到州府春田市上任州议员。 进入州议会后,林肯的政治生涯一帆风顺,连任了八年的州议员,是辉格党的一颗政治新星。 一八三九年底,在前州长儿子爱德华斯家的舞会上,林肯和民主党政治新星史缔文·道格拉斯被主人的妻妹玛丽·托德所吸引。 托德家族来自于苏格兰,当时生活在肯塔基。独立战争中,托德家族曾立下战功,玛丽的曾祖父是位将军,她的父辈们都是政府要员,这是一个显赫的家族。玛丽的父亲曾任少校,退伍后,在列克星敦经营银行和磨坊,他的孩子们接受的是当时美国最好的教育。 玛丽·托德也注意到了这两个有志于政治的年轻人。玛丽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女人,有可能的话,她一定会成为女总统。道格拉斯已被视为未来的总统人选之一,但玛丽拒绝了他的求婚,她说:我将是总统夫人,不是道格拉斯夫人。 玛丽觉得,林肯是能把自己带入白宫的人。玛丽和林肯相爱了。一八四零底,两人订婚,遭到女方家庭的反对,但玛丽铁了心。 一八四二年十一月四日,两人成亲。 婚后的生活很清苦,第二年八月,玛丽生下长子。玛丽从爷爷那里得到了一千五百美元,他们用这笔钱买下了自己的房子,后来玛丽又生了两男一女,次子三岁去世。 一八四四年,林肯有了自己的事务所,成了名律师。 一八五十年代,林肯的年收入五千美元。 一八六一年,林肯年收入为一万五千美元,是当时的富人。 一八四六年,林肯被选为联邦众议员,他反对墨西哥战争,为此得罪了本州选民。议员改选时,辉格党另外推出了侯选人。 林肯支持墨西哥战争英雄泰勒将军竞选总统。泰勒当选后,林肯希望能出任土地管理局长,但泰勒让他去俄勒冈工作,玛丽不想去,林肯谢绝了任命。 林肯的政治生命好象已经结束。就在这时侯,一场持久的争论到了关键时刻,它使美国人的良心不堪重负,同时严酷地压抑着一个基督教国家的伦理。 在几十年无效的和解尝试之后,最后向世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双方是应遵循同样的道义准则呢?还是应当彼此分开? 美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全民平等的法律之下的新型国家。在美国,一群勇敢的人们摆脱了欧洲的束缚,有史以来首次将哲学家的理想和思想家的愿望作为立国原则。但是,在这个国度里,在这个以人权为立国之本的国度里,却仍然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这时侯,败在林肯手下的情敌道格拉斯,在奴隶制争论燃起的仇恨之火上浇了一桶油。道格拉斯现在是伊州民主党领袖,联邦参议员,参院准州委员会主席。 一八五四年,道格拉斯提出了《肯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让新入联邦的州的居民自己选择畜奴或自由。这一法案最终导致了内战。 林肯痛恨奴隶制,但他不是废奴主义者,他从人权和宪法的角度反对奴隶制,他以反奴隶制作为历次竞选的纲领。林肯认为《肯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会促使奴隶制蔓延,他要尽一切可能阻止它,为此,林肯决定再度出山。 一八五五年,林肯作为辉格党人竞选参议员失败。 一八五六年,林肯加入共和党,因为他公开批评道格拉斯,共和党推举他和道格拉斯竞选联邦参议员。两人竞争的很激烈,是美国式民主的范例。 竞选中,林肯在著名演讲《裂开的房子不可能久立不倒》中说:“我不认为这座房子会倒塌——联邦会解体,但我衷心希望它停止分裂,它要么全部成这种东西,要么全部成另一种东西。这个国家不能继续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这一掷地有声的演说,把听众的激情点燃了。 不久,这篇演讲传遍了全美国。林肯很清楚它的价值,他说:“如果我得一笔划掉一生所做的演说,只保留一篇的话,那就是这篇演讲”。就连道格拉斯也知道这次演讲的历史意义。当时联邦参议员由州议会选出,选举结果,民主党以五十四对四十六占胜选,道格拉斯连任。选举失败对林肯打击很大,这次选举后,林肯成了一个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越挫越坚,没选上参议员,索性就去竞选总统。 一八五六年十月,约翰·布郎在哈伯斯渡口的反奴隶制起义失败,布郎被判处死刑。布郎并不相信他能成功,他想做的就是点燃战火。为此当有人协助他越狱时,他拒绝了。布郎之死让北方愤怒、南方恐惧。内战一触即发。 在这种形势下,一八六零年的大选极为火爆。道格拉斯是民主党总统侯选人。共和党则提名林肯为总统候选人。 这又是一场林肯与道格拉斯的对决,南北方矛盾造成了民主党的分裂,道格拉斯是北方民主党的总统侯选人,现任副总统约翰·贝瑞肯是南方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由辉格党改组的联合党推举了约翰·贝尔为总统候选人,大选是四人之争。两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削弱了民主党的力量。 林肯很难,南方各州把他从选票上除了名,他只有靠北方各州的选票。不过,布郎之死让所有北方人站到了林肯一边。大选中,林肯承诺不会废除奴隶制,但不会让它蔓延到新入联邦的州。 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六日,大选揭晓:林肯一百九十万票,道格拉斯一百四十万票,另外两名对手一共一百多万票。林肯当选,南部各州没一个选民投他的票。三百零三张选举人票中,林肯得到了十五个州,一百八十张选举人票,和不到百分之四十的普选票,是历史上得票最少的总统。 第二天凌晨,得知选举结果后,林肯回到家里,把当选总统的消息告诉了妻子玛丽。玛丽喜极而泣。 战争真的无法避免了吗?林肯日夜思考着这个问题,联邦会赢吗?国家会分裂还是会统一?一切都是变数,他真想知道命运之神会把他引向何处。林肯知道,他决不能让祖辈的事业分崩离析,这位刚刚当选的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心情极为沉重。 南卡罗莱纳州得到林肯当选的消息后,群情激奋。对南卡人来说,林肯的胜利就是该州脱离联邦的信号。也是南方各州独立的信号。 两名南卡的联邦参议员辞职,联邦政府和法院的南卡官员也相继辞职。星条旗降了下来,只有南卡州旗在飘扬。脱离联邦和奴隶制一样,分裂了美国。南方各州称他们有权脱离联邦,北方坚持脱离联邦是叛国,结果将是内战。 布坎南总统试图解决困境,他先采取了强硬态度,但宣战权在国会手中,他得不到国会批准;布坎南又建议国会通过一项有关奴隶制的宪法修正案,修正案将视奴隶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 南方各州反对总统关于脱离联邦是违宪的声明。总统的建议对局势于事无补。该建议在国会宣读后不久,南卡开会,决定脱离联邦。一个委员会起草了脱离联邦的决议。该委员会于一八六零年十二月二十日,向大会提交了决议。代表们一致通过南卡脱离联邦。 一八六一年二月初,南方七州领袖齐集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成立了邦联,他们制定了一部与联邦宪法类似的宪法。选举了密西西比的联邦参议员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 戴维斯并不想打内战,但他也不怕内战。他说:“我们与联邦的分裂是彻底的,妥协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我们决定的只有通过武力才能实现,他们将闻到我们南方枪炮的火药味,他们将感觉到我们南方人刀剑的寒气。” -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wiki - 2010年10月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肯实验室演义--第一回 三分天下有其类,简述林肯立标杆
热度 1 treblestar 2017-3-20 21:16
第一回 三分天下有其类,简述林肯立标杆 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对科技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实验室更被喻为科 研领域的麦加,是科技工作者向往和追随的地方。这些实验室往往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诞生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然而,任何圣殿的建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以及世事的沧桑变迁,而 最终慢慢积淀下来的。潘长江说过,“只有浓缩的才是精华”,(哈哈)。然而,只关注浓缩后的精华,就像只看得到金冠的表象而不知道其内部金银含量一样,不能得其要领,这对像我一样正欲步入或者还没有步入科学殿堂的人来说,只有徒增感叹而受益不大。因此,我想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的发展历史做一个系列的实验室发展科普博文,希望对自己和读者能够有所帮助。 话不多说,言归正传。 世界上的实验室可谓林林总总,大小不一,类别不一,隶属不一,大到上万人,小可以只有几个人。但不管如何,大体上,可将它们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综合类实验室。 这类实验室特点是一般隶属于国家职能部门,如美国能源部,我国科技部等,它们基本都是 核武器时代的产物,其最初的研究领域在高能物理领域,集中建设于上个世纪30-70年代, 如美国曼哈顿计划、中国两弹一星 计划。由于核政策的调整,这类实验室 受核试验的限制而发展逐步受限。但由于它们基础实力雄厚,汇聚了许多国家 级一流人才,却原先专业覆盖面广,因此现在多已推广至能源、高性能计算、材料、环境、 医学、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 此类实验室最著 名的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 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国内则包括原二机部、七机部,以及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第二类:专业类实验室。 这类实验室的建设没有国家统一意志,通常是应科技发展的需求而建设的,故年代不统一,隶属也不一定,有隶属于国家职能部门的,也有隶属于国际组织的;这类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相对比较单一,且一般专注于基础研究,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因此它们一般都建设在高校内。 属于此类实验室的著名实验室有:号称“科学革命圣地”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号称“美国军事电子系统大本营”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号称“太空领域研究先驱”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钱学森先生曾任其主任)、号称“量子论的发源地”的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所、号称“历史最悠久的计量基准研究中心”的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旨在探索“宇宙开始时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等问题的纯科学的联合物理研究机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 第三类:附属类实验室。 此类实验室不同综合类实验室的国家使命,也不同于专业类实验室的学术追求,他们多是由工业部门或者公司为了集中研究力量研究某个研究问题而建设的,它们的研究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且研究问题针对性强,多数以服务产品、型号工程为主。 属于此类实验室的著名实验室包括: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IBM研究实验室、Google X实验室以及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等等。 而我们本系列主角--美国林肯实验室隶属第二类实验室,其全称是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MIT Lincoln Laboratory,成立1951年,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汉斯科姆空军基地,由 麻省理工学院管理, 其研究领域包括防 空、空间监控、导弹防御、战场监控、空中交通管制等,其基本使命是把高科技应用到国家安全中,号称“美国军事电子的大本营。 现在的林肯实验室 早期的林肯实验室 林肯实验室现有8个研究部,40多个 研究室,5000多名员工。 林肯实验室的研究部门划分 林肯实验室的历史就是美国国家防空发展的历史,如 1949:林肯实验室创建了首部 组网 雷达-SAGE 系统 1952:林肯实验室开展关注弹道导弹早期预警-BMD 1963:林肯实验室发明长距离通信-卫星通信SatCom 1967:林肯实验室为满足越战需求开始涉足战场侦察领域 1974:林肯实验室受国防预算削减影响开始关注非国防领域—空管领域 1970s:林肯实验室开始关注巡航导弹监测—模式识别、数字信号处理、数据采集标准与决策 1983:林肯实验室开始关注战略防御计划—全程反导—激光、通信、计算 911后:林肯实验室针对伊拉克、阿富汗等作战需求,开始研究“rapid reaction : 快速反应 ”和赛博安全 国土防御计划:林肯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大规模杀伤武器防御、边界安全、化学、生物等等 。 正如林肯实验室历史手册上所言,不管技术挑战如何变化,林肯实验室的成功背后不变的是工作在舒适灵活的工作环境中的知识丰富的、有创造性的人们,这才是林肯实验室的精髓所在。 The technical challenges may have changed from era to era, but the underlying reason for laboratory’s success--- Intelligent, Creative people working in a flexibly structured environment ----has remained the same. This is how Lincoln laboratory has contributed to the security of the nation in the past and will endeavor to do so in the future. 第一回结束。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美利坚群英上书,英格兰志士渡海
489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男神达尔文》:广大女生的最爱,心中的理想男神?
热度 4 zlyang 2016-2-2 20:09
为什么《男神 达尔文 》: 广大女生的最爱,心中的理想男神?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 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02-12 ~ 1882-04-19), 和 牛顿 、 爱因斯坦 ,是三大最畅销书的男主角。 是广大女生的最爱:心中的理想男神! 为什么呢? (1) 牛顿 :谈恋爱时心不在焉,貌似同志。 (2) 爱因斯坦 :长相 太帅,到处“沾花惹草”,一生 有11位情人!且不富裕! 这个长相, 女生不放心 啊!真的! 可是, 达尔 文 是典型的“ 高富帅 ”: (1)达尔文, 身高1.82米 。 (2)富有, “ 不差钱 ” ; (3)英俊的恰到好处!不过又不及!从不 “沾花惹草”:专心科研,顾家。 (1)长相恰到好处的小帅哥! http://a4.att.hudong.com/72/54/01300000335934124031548021185_950.jpg (2)长相恰到好处老帅哥! 同一天出生 的亚伯拉罕·林 肯( Abraham Lincoln, 1809-02-12 ~ 1865-04-15), Abraham Lincoln ln in February 1865, about two months before his deat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Abraham_Lincoln_O-116_by_Gardner,_1865-crop.png 除了鼻子,还有什么吸引女生的? 相关链接: 陈静,2016-02-01,我的男神 达尔文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7877-953885.html 新华网,2015年02月13日,普通青年爱因斯坦 http://www.hn.xinhuanet.com/2015-02/13/c_1114366149.htm 爱因斯坦先后有过10位情人。 人民网,2006年07月11日,爱因斯坦秘密情人浮出水面 http://world.people.com.cn/GB/41218/4580868.html 世人已知他曾先后有过10位情人,并与其中两人步入过婚姻殿堂。而现在,科学巨匠的罗曼史中又增加了一位女性。埃特尔·米哈诺夫斯基是上世纪初德国柏林的一位名媛,因为与爱因斯坦的继女是朋友,因此得以结识这位科学家。她在30岁时向已45岁的爱因斯坦展开热烈追求,他们的故事发生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达尔文 成功路上 “ 不差钱 ” -- 《共产党员》2009年23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CDY200923056.htm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4255 次阅读|10 个评论
2015年美国独立日伊利诺伊州厄巴纳市游行活动
terahertz 2015-7-5 03:17
2015年7月4日,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厄巴纳市林肯大道的游行活动。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1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伊利诺伊州Springfield林肯博物馆、林肯故居、林肯墓碑
热度 1 terahertz 2015-5-18 10:35
2015年5月17日参观了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Springfield市区的林肯博物馆、林肯故居、林肯墓碑以及 伊利诺伊州立博物馆。 林肯博物馆(1) 林肯博物馆(2) 林肯故居 伊利诺伊州立博物馆(1) 伊利诺伊州立博物馆(2) 伊利诺伊州立博物馆(3) 林肯墓碑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7673 次阅读|2 个评论
林肯的“遗言”
热度 3 cswen 2015-2-18 15:21
这是我的系列文章《读书有感(纳什等人编著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的第27篇, 全文如下: 林肯的“遗言” ——读书有感( 27 ) 温景嵩 ( 2015 年 2 月 18 日写于南开园) 所谓‘遗言’,当然是指临去世者对这个世界所发表的最后讲话。但是本文所引的林肯在 1865 年 4 月 14 日的这段讲话,竟是在他并不知自己马上就要告别这一世界之时。只是很凑巧,林肯在讲完这段话后的当晚,他去到一家剧院去看戏,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被南方奴隶主所派来的一个刺客所暗杀了。因此,林肯的这段话无形之中就成为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后遗言,虽然他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自觉。也就是说这段话并不是林肯自己真正的遗言。所以我们才在这里的遗言二字加上了一个引号。 言归正传,且让我们把林肯的这段话全文引来。先从林肯讲这段话的社会背景谈起。 当时的美国正值南北战争结束,北方已经取得了最后胜利。此时美国的社会上就发生了一场争论,问题是: 要“被征服的南部在国家中处于何种地位?它会因为叛乱而受到惩罚吗?有些人认为南部应该受到惩罚。南方人可以保留财产吗?一些人认为不可以。然而我们可以从各种迹象推断出林肯当时与此相反的意图。早在 1863 年 9 月(此时那场内战未结束),林肯就宣布了一个宽大和解的计划。他说只要南方各州人民宣誓拥护宪法,并同意废除奴隶制,林肯就承认由南方选民自己选出的各州政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北方人民都同意林肯的这个和解计划,争论还在继续。 于是,林肯在 1865 年的就职演说中就再次敦促美国人“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恶意, …… 对所有人都要心存宽厚。让我们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医治国家的创伤 …… 去做能够缔造持久和平和公正的一切事情。” 总统私下里也是这样讲的,只有宽厚和善意才能为和解铺平道路。正是在当年的 4 月 14 日,林肯就这样向他的内阁阐明了这个观点。 总之,林肯的愿望就是避免迫害和流血。然而很不幸当晚,也就是在南军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后的第五天,总统在福特剧院观看一场演出。就在那儿,一个南方的同情者刺杀了林肯总统。” (上面的这一大段话引自纳什等人编著的: 《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第 513 页) 林肯的这段要北方和南方和解的遗言很重要。看起来这段话尔后对美国的政坛确实发生了很好的影响。此后的 150 年来美国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内战,林肯的这段话应该是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进一步我们要问,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除这次内战外总体看很稳定,甚至连一次内乱也没有发生过,其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有趣也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国内已经有许多人对此事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发表过不尽相同的研究结果。因此,我们这篇短文就不可能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做进一步详尽的探讨,所以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就此打住。 朋友们,祝各位羊年新春快乐!再见。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4285 次阅读|4 个评论
葛底斯堡演说----亚伯拉罕·林肯
xuxfyuwp 2014-4-16 10:04
GETTYSBURG ADDRESS Abraham Lincoln Delivered on the 19th Day of November, 1863 Cemetery Hill,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 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 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 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 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 且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 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 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 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 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 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 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 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 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 we cannot consecrate, we cannot hallow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原文写于2009-07-03 17:12:5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2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150年前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政府演说谈起
热度 1 黄安年 2013-11-19 06:46
从 150 年前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政府演说谈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1 月 19 日 发布 150 周年前的今天,林肯在具有转折意义的葛底斯堡战役( 1863 年 7 月 1-3 日)后的四个半月的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 这篇不到 5 分钟的演说,给人们印象最的是他说 : “ 八十七年前,我们 先辈 们 在这 片大陆 上 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孕育于自由之中,并奉行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则。 ”“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奉献精神,来完成他们曾为之鞠躬尽瘁的事业 ---- 我们要在这里下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 ---- 我们要使这个国家 , 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 ---- 我们要使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林肯强调“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和“ 奉行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则 ”,需要我们为之奉献。当时美国建国时和林肯所说的“民”,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将黑奴包含在在内,美国的奴隶制尚为废除 , 美国还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的国家 , 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还正在兴建之中。到了19世纪晚期的镀金时代,美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即将完成近代工业化 , 然而环视走向发达国家走向世界的美国却被有人称美国已经成为一个恐龙所有、恐龙所治、恐龙所享的政府了。在21世纪的今天,美国的政府的所有、所治、所享的主体也不是各个阶层至少中下层人民,而主要是最富裕阶层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所有、所治、所享,甚至是军火利益集团的所有、所治、所享。美国的超级霸权梦政策已经和民有、民治、民享背道而驰了,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将力图整个世界变成美国所有、美国所治、美国所享了。 “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和“ 奉行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则 ”不仅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美国政府追求的目标 , 也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所追求的目标 , 在这个问题上 , 中美两国具有共同利益。而且也是“三个代表”的突出体现,林肯信奉“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见解是哪个时代的“三个代表”。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政府,这个政府在实现“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和“ 奉行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则 ”问题上无论是改革开放前和开放改革以来的历史进程中都取得了令人难忘的成就,也都有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的地方。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怎样确保政府成为“民有、民治、民享”和“ 一切人生而平等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我们在改革开放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走共同富裕道路上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 其中有些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甚至可能成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严重阻力,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尤其需要防止让“民有、民治、民享”变成“特殊利益群体所有、特殊利益群体所治、特殊利益群体所享,如果那样决不是改革而是后退 , 决不是人民的政府 , 而是人民币大量拥有者的政府了。 ****************************8888 葛底斯堡演说 《 葛底斯堡 演说》(英文:Gettysburg Address)是亚伯拉罕· 林肯 最著名的演说,也是 美国历史 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说。在1863年11月19日,正值 美国内战 中葛底斯堡战役结束后四个半月, 林肯 在 宾夕法尼亚州 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揭幕式中发表是之演说,哀悼在长达5个半月的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 林肯 的演讲修辞细腻周密,其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 历史背景 林肯 ,姓氏,男子名。常指 亚伯拉罕· 林肯 ,美国第16任 总统 。他领导了 美国南北战争 ,颁布了《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维护了美联邦统一,为美国在 19 世纪 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 联邦军阵亡者,提摩西·欧苏利文摄 葛底斯堡之役(1863年7月1日至3日),彻底改变了葛底斯堡这个小镇。战场上,联邦 波多马克军团 与联盟国 北维吉尼亚军团 双方留下超过七千具的战士遗骸、数以千具战马尸骨,庄严有序地埋葬死者成为当地数千居民的首要之务。尸体腐烂的恶臭在战事结束后一周内,使许多小镇居民剧烈作呕。终于,在32岁富有检查官大卫·威尔斯(David Wills)的指示下, 宾夕法尼亚州 购下17英亩(69,000平方公尺)的土地作为墓园之用,以为这些葬送于烈日沙场的英灵善后。 威尔斯最初计划于1863年9月23日星期三题献这座墓园,并邀请时任国务卿的 威廉· 亨利· 西华德 、多名联邦参众议员、麻萨诸塞州州长、以及 哈佛大学 校长作为主讲人。艾佛瑞特时为全国最知名的 演说家 ,声名远播。他回复威尔斯及治丧委员会,因时间仓促,无从备妥合适的演说,要求将日期延后。经委员会同意,揭幕式顺延至11月19日星期四。 威尔斯及治丧委员会几乎是事后才想起邀请 林肯 参与揭幕式。威尔斯的信中写道,‘敢请屈驾,于演说之后,以全国 行政首长 之尊,赐以适切之短评,使此土此地因蒙官式对待,得添神圣庄严。’ 林肯 于演说顺序中排名第二,类似于现今邀请贵宾于开幕式剪彩的传统。 林肯 搭乘火车于11月18日到达葛底斯堡,当夜作客于威尔斯位于葛底斯堡市镇广场的住宅中,并为其于 华盛顿 写就的演说稿作最后的润色。与市井传说不同的是, 林肯 既未在火车上准备讲词,也未写就于信封背面。11月19日早晨9:30, 林肯 于骑着一匹枣栗色马,加入排成一长列的达官显要、市井小民、与战士 遗孀 中出场,位置在国务卿 威廉· 亨利· 西华德 与财政部长 萨蒙· 波特兰· 蔡斯 之间。 据估计,约有一万五千至两万人参与仪式,入席者包括当时廿四个联邦州中的六位州长:宾夕法尼州的 安德鲁· 格雷格· 柯廷 (Andrew Gregg Curtin)、 马里兰州 的奥古斯都·布莱德福(Augustus Bradford)、印地安那州的奥利佛·摩顿(Oliver P. Morton)、 纽约州 的候 霍拉肖· 西摩 (Horatio Seymour)、纽泽西州的乔·帕克(Joel Parker)、以及 俄亥俄州 的大卫·陶德(David Tod)。 确切之出场序仍有争议。 将掩埋在战场内各墓穴的尸体掘出重葬于墓园的工作,于 战役 结束后数月内即开始进行,至揭幕日仅完成不到一半。 仪式与演说 爱德华·艾佛瑞于林肯的短评之前发表演说 当日安排由威尔斯与治丧委员会所安排之仪式进行表如下: · 音乐 — 伯格 菲尔德乐队(Birgfield's Band) · 祷告 — 牧师史塔克顿博士(T.H. Stockton, D.D) · 音乐 — 海军陆战队乐队(Marine Band) · 演说 — 爱德华·艾佛瑞特阁下(Hon. Edward Everett) · 音乐 — 由 法兰西 阁下作曲之赞美诗(Hymn composed by B.B. French, Esq) · 致词 — 美利坚合众国 总统 · 挽歌 — 由为此场合精选合唱团演唱 · 祝福式 — 牧师 鲍尔 博士(H.L. Baugher, D.D.) 当日视之为“葛底斯堡演说”者并非 林肯 总统 的简短致词,而是艾佛瑞特长达两小时的演讲。艾佛瑞特这场今已罕闻之13,609字演讲其开头为: ‘ 立此晴空下,眺及四野,静谧自已逝年代之劳苦,伟大之阿尔根尼山脉耸立,隐朝我等,以及脚下诸同志安息之处;以我卑微之声破上天动人之岑寂,实感踌躇。然则奉各位之召,其责无可辞卸—其以尔之悲悯,应我祈求。’ Standing beneath this serene sky, overlooking these broad fields now reposing from the labors of the waning year, the mighty Alleghenies dimly towering before us, the graves of our brethren beneath our feet, it is with hesitation that I raise my poor voice to break the eloquent silence of God and Nature. But the duty to which you have called me must be performed; — grant me, I pray you, your indulgence and your sympathy. 在两小时后,以此作结: ‘ 然我坚信,其将同我等齐声传颂,共禀烈士之骸:遍探已 开化 之世间,凡传颂此役赫赫功勋之处,下及信史之尽头,于我等共享之国,煌煌之史中,再无他页较葛底斯堡一役更为灿烂。’ But they, I am sure, will join us in saying, as we bid farewell to the dust of these martyr-heroes, that wheresoever throughout the civilized world the accounts of this great warfare are read, and down to the latest period of recorded time, in the glorious annals of our common country, there will be no brighter page than that which relates The Battles of Gettysburg. 原始资料 另一份当时讲稿的 原始资料 为联合新闻(Associated Press)的有线服务(wire service)广播,转誊自记者约瑟夫·吉尔伯特(Joseph L. Gilbert)的速计笔记;同样在一些小地方与草稿的本文有异。 对于 林肯 当时的表现,现场目击者的报导同样也是各色观点兼具。1931年,时年87岁的莎拉·库克·麦尔斯夫人(Mrs. Sarah A. Cooke Myers),曾在19岁时参与揭幕式,她表示 林肯 演说后现场庄重肃静:“ 1863年11月20日纽约时报的文章 我当时很靠近 总统 ,听完全部演讲,但好像太短了。然后是一阵令人印象深刻的静默,类似于我们的Menallen教友团契。他讲完后并没有掌声。” 主题与内文 林肯 五次使用“国家”(nation)一字,但未用“联邦”(union)一字,此字于当时或单指北方—再者,恢复“国家”,而非各主权州的联邦共同体,为至高无上。 林肯 的文辞涉及1776年与 美国独立战争 ,并包含“凡人生而平等”等 美国独立宣言 中广为人知的字句。 林肯 并未间接提及1789年的美国宪法,宪法中的五分之三协议(three-fifths compromise,每位黑奴折抵五分之三个 自由民 ,作为各州产生联邦众议员的居民人数基础)暗示承认奴隶制度。他也未提及内战之前时期(antebellum)的种种政治争议如拒行联邦法规(nullification,州政府撤废联邦法规,自行其是)或是州权(state's rights,即主张 美利坚合众国 为各主权州之集合, 总统 为各州委任之代理人,无权涉入奴隶制度等州内重大事务)。 在《 林肯 在葛底斯堡:再造美国的字句》一书中,盖瑞·威尔斯表示这场演说受美式 希腊复兴 (Greek Revival)及雅典的传统葬礼演说之影响,以及一位论(Unitarian,上帝只有一位, 在国会图书馆的壁画上刻有林肯的一句名言。 而非三位一体)中的超越论(Transcendentalism,顿悟)与废奴主义者希欧多尔·帕克(Theodore Parker,‘全民共有,全民共治,全民共享’(of all the people, by all the people, for all the people)警句的原创者),还有丹尼尔· 韦伯斯特 (Daniel Webster)对宪法的主张。 作家,以及内战学者詹姆斯·麦佛森(James McPherson)对威尔斯著作之评述,拟之于修斯提底斯(Thucydides, 古希腊 史家)所述, 佩里 克利斯(Pericles, 雅典 政治家)于 伯罗奔尼撒战争 (Peloponnesian War)期间的葬礼演说,并列举若干特点与 林肯 的演说比较。佩 里克利斯的演说,一如 林肯 ,以向可敬的先人致意为开端:‘我须始于我辈先祖:是正确而适当者,其若齿及今日如此盛典,应感与有荣焉。’(I shall begin with our ancestors: it is both just and proper that they should have the honour of the first mention on an occasion like the present);再来是赞扬国家对民主的 承诺独一无二:‘观其律法,赋平等正义予全体人民’(If we look to the laws, they afford equal justice to all in their private differences),尊崇亡者的犠牲:‘故 宁力 拒而亡,不受辱而生者,已远辱而犯险’(Thus choosing to die resisting, rather than to live submitting, they fled only from dishonour, but met danger face to face);并敦促生者继续奋斗:‘尔等,其孓遗,须决心以不移之念以入沙场,庶可为适切之争而祷。’(You, their survivors, must determine to have as unfaltering a resolution in the field, though you may pray that it may have a happier issue.) 葛瑞格·史密斯(Craig R. Smith)于《对政治修辞与修养的完善之批判》(Criticism of Political Rhetoric and Disciplinary Integrity)中,也表示韦伯斯特(Webster)的著名演讲影响 林肯 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对政府观点的阐释,尤其是韦伯斯特的《对黑涅的二次回复》(Second Reply to Hayne)。他在其中陈述:‘此政府,可敬的先生,为公众志愿之产物,非州议会之创造,非也。尤有甚者,若须表述全部真理,则使其成真之人民、肇建、 并拥护迄今者,为此之图,连同他事,气魄宏大而明确地强烈限制对州之最高主权。’(This government, Sir, is the independent offspring of the popular will. It is not the creature of State legislatures; nay, more, if the whole truth must be told, the people brought it into existence, established it, and have hitherto supported it, for the very purpose, amongst others, of imposing certain salutary restraints on State sovereignties.) 有人注意到 林肯 以诞生、存活、消亡的比喻性手法用于国家的‘肇建’(brought forth)、‘孕育’(conceived)、以及必不自地球上‘消亡’(perish)。另外,包含作家艾伦·归尔佐(Allen C. Guelzo)在内,曾表示 林肯 公式化的表述‘八十有七’(four score and seven)间接来自英王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 of the Bible)Psalm 90。圣经中对寿算之表述类于‘六十有十’(threescore and ten) 作家曼肯(H. L. Mencken)对他所认为的 林肯 中心思想大加挞伐。 林肯 认为葛底斯堡的战士们‘为自决之事业捐躯’。曼肯论断:‘很难想像还会有什么更虚假的。该战役中的联邦军将士们实际上是为了反对自决而战;是邦联军为其人民自治之权而战。’ 2 林肯演说 简介 在听众的好评后, 林肯 以他尖细的 肯塔基 腔发言二至三分钟。 林肯 的“适 亚伯拉罕·林肯发表演说 切之短评”以十句话272个字简述这场内战,重提国家在这场艰苦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对此观念的影响:不分联邦军或邦联军,葛底斯堡阵亡将士的牺牲无一白费。演说以八十七年前发端,论及美国独立战争以及著名的独立宣言,指出国民殊死的战斗就是为了确保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当免于凋零,有意思的是尽管这场演说名垂青史,但是其确切的措辞一直颇受争议,已知的共有五份版本,历史学家为细微史实一直争论不已。 尽管这场演说名垂青史,当今学者对其真正措词意见不一;当时据实誊录的新闻报导,甚至 林肯 本人的数份手抄副本中,其措词、 标点 、与结构皆互有歧异。在众多版本中,“毕 利斯本 ”(Bliss Copy)已成标准本。这是唯一一份 林肯 署名的版本,也是所知经其撰写的最终版本:(以下为此本之中英对照) 译本 在八十七年前,我们的 国父 们 在这块土地上 创建一个新的国家,乃基于对自由的坚信,并致力于所有人皆生而平等的信念。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当下吾等被卷入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是否此国度,或任何肇基于和奉献于斯者,可永垂不朽。吾等现相逢于此战中一处浩大战场。而吾等将奉献此战场之部分,作为这群交付彼者生命让那国度勉能生存的人们最后安息之处。此乃全然妥切且适当而为吾人应行之举。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 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o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但,于更大意义之上,吾等无法致力、无法奉上、无法成就此土之圣。这群勇者,无论生死,曾于斯奋战到底,早已使其神圣,而远超过吾人卑微之力所能增减。这世间不曾丝毫留意,也不长久记得吾等于斯所言,但永不忘怀彼人于此所为。吾等生者,理应当然,献身于此辈鞠躬尽瘁之未完大业。吾等在此责无旁贷献身 于眼前之伟大使命:自光荣的亡者之处吾人肩起其终极之奉献—吾等在此答应亡者之死当非徒然—此国度,于神佑之下,当享有自由之新生—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当免于凋零。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3 五份手稿 概述 五份已知的葛底斯堡演说手抄本,各以自 林肯 之手承接之相关人士命名。 林肯 给他的私人秘书约翰·尼柯莱(John Nicolay)与约翰·黑伊(John Hay)每人各一份。两份皆在其11月19日演说日左右写就,而其他三份演说稿本,艾佛瑞特本(Everett)、班克劳福本(Bancroft)、与毕 利斯本 (Bliss),为 林肯 为慈善目的于11月19日后自撰。由于 林肯 对毕 利斯本 下标题并署名及记下日期,该本成为大多数 林肯 葛底斯堡演说的复写再制品之来源。 两份最早的草稿互有关连,然两者之存在与起源有若干的混淆与矛盾之处。尼柯莱与黑伊二人,由 林肯 之子罗伯特·陶德·林肯(Robert Todd Lincoln)于1874年指派为林肯文件的保管人。 尼柯莱本于1894年出现在约翰·尼柯莱的文章之副本中;据猜测,其于尼柯莱在1901年去逝后,混杂在其女 海伦 转交给黑伊的文件当中。罗伯特· 林肯 于 1908年开始找寻原稿,海伦从而耗时数年追寻尼柯莱本未成。在给 林肯 的信中,海伦写道:“黑伊先生在文件转交后不久告诉我,令尊给了家父葛底斯堡演说的原 稿。” 林肯 追寻的结果是在约翰·黑伊装订成册的论文本中发现一份葛底斯堡演说手抄本—即今称‘黑伊稿本’(Hay Draft)者,其使用的纸张、每行字数、整篇的行数、以及林肯编校的手迹,皆不同于约翰·尼柯莱在1894年印行的版本。八年后,1916年3月,符合伦·尼柯莱记忆与其父文章之今称‘尼柯莱本’者,据报存于约翰·黑伊的孙女爱丽丝·黑伊·瓦德史渥丝(Alice Hay Wadsworth)的所有物中。(引据之注解今已绝版) 尼柯莱本 尼柯莱本据信为现存最早的副本,通称“首稿”(first draft)。学者们对于尼柯莱本是否即 林肯 于11月19日发表葛底斯堡演说时所诵读者意见不一。1894年,身为 林肯 文件保管者的尼柯莱,于一篇包含此本之摹写的文章中写道,林肯将以白宫文具写就之讲稿前半携至葛底斯堡,并于11月19日发表演说前以铅笔在横格纸写下讲稿之次页。两张纸上仍明显可见的相称折痕,显示其或为目击者所称 林肯 自其外套口袋掏出并于典礼中诵读者。有些人认为其讲辞业已丢失,因尼柯莱本的若干词句与 林肯 当时演讲的抄本不符。例如说,“凭借神佑”一句,不见于“此一国度,(凭借神佑),定享自由之新生”这一段。若说尼柯莱本就是当时所诵读者,那么不是当时的誊录不确,便是 林肯 于讲稿中数处悖于其写定的文辞。这份葛底斯堡演说的副本据推测在约翰·尼柯莱于1901年去逝之前始终为其所有,后传交于其挚友兼同事约翰·黑伊;其后消失于众数年,复于1916年三月寻获。尼柯莱本现于 华盛顿 的国会图书馆中之 美国 珍品展(American Treasures exhibition)中永久陈列。 黑伊本 于1906年首次发布于众后,普立兹奖得主盖瑞·威尔斯(Garry Wills)称黑伊本为 “ 黑伊本 在 林肯 的五份副本中最令人难以索解。”当中有数处增减,显示其经仓促抄写;经检阅后,多处之删削为全句基本含义之关键,非仅 林肯 可用以强化或明晰其语义 之简单字词。此副本,时称“次稿”(second draft),若非于演讲日一早写就,即是 林肯 于回到 华盛顿 不久之后完成。相信演讲日写就者指出,当中有若干词句不见于首稿,但出现在对这场演说的新闻报导与 林肯 其后撰写的各副本中。他们断定,依国会图书馆所收藏,随附于首稿与次稿两者原件的注解之声明,这份次稿有可能为 林肯 发表演讲时手中所持者。 林肯 最后把这份副本给了他另一位个人秘书,约翰·黑伊;其后裔于1916年将这份次稿连同尼柯莱本捐赠给国会图书管。 艾佛瑞特本 艾佛瑞特本,又称艾佛瑞特—奇易斯本,于1864年初由 林肯 总统 应爱德华·艾佛瑞特之请而致赠。艾佛瑞特收集各人在葛底斯堡的演说稿,装订成册,于 纽约 的美国卫生部展览场中为伤兵义卖。 林肯 所致赠的手稿后成为第三份署名的副本,现为位于伊利诺州春田市的伊利诺州立历史文物馆馆藏。目前陈列于 亚伯拉罕 林肯 总统 图书博物馆(Abraham Lincol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的珍品艺廊(Treasures Gallery)中。 班克劳福本 葛底斯堡演说的班克劳福本由 林肯 总统 于1864年四月应乔治·班克劳福之请写就。身为当时最知名的历史学家,班克劳福计划将这份副本纳入《我国之肇建者身后真迹》(Autograph Leaves of Our Country's Authors),并于巴尔地摩的海陆军卫生展览场中拍卖。由于这第四个副本写于纸张的两面,故不适合于此目的。班克劳福先生获允保留下来。这是唯一一份随附 林肯 寄送手稿所用之原有信封,并有林肯手书地址及免费邮递字样者。这份副本留在班克劳福家族手中数年,后捐赠予康乃尔大学中的 卡尔 克劳区图书馆(Carl A. Kroch Library)。这是五份副本中唯一私有收藏者。 毕利斯本 在发现其第四份手迹成为乔治·班克劳福收纳的《身后真迹》后, 林肯 总统 写下第五稿。毕利斯本为 林肯 唯一署名之副本,曾一度为亚历山大·毕利斯上校家族所有;他是班克劳福的继子与《身后真迹》发行人。这是 林肯 所写的最后一份手稿,由于其外观经小心保存,也由于林肯于此副本下标题并署名及记下日期,它成为这场演讲的标准版本。毕利斯本成为大多数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复写再制品之源头。原稿今藏于白宫的 林肯 室,为前 古巴 驻美大使奥斯卡·辛塔斯(Oscar B. Cintas)致赠的礼物。辛塔斯为富有的文物艺品收藏家,他于1949年在一场拍卖会中以五万四千美元买下毕利斯本,就公开拍卖的文件而言,其为史上最高价位。 盖瑞·威尔斯(Garry Wills)在1993年的 普立兹得奖作品《 林肯 在葛底斯堡:再造美国的字句》中论断,毕 利斯本 “文体在一个极重要的方面上,较他本可取:林肯自‘其为之尽献(于此)’中删除了于此 ”,也就是此本之第七个“于此”。”威尔斯评论道, 林肯 “持续的改进,显示他注重内文之完美甚于保存‘原稿’(当然这是可理解的)。” 4 英文原文 Memorial version THE GETTYSBURG ADDRESS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is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we cannot consecrate…we cannot hallow…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November 19, 1863 The five manuscripts Nicolay Draft Copy of Nicolay's draft of the Gettysburg Address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 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it,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died here, that the nation might live. This we may, in all propriety do.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 this ground—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hallow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while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rather for us, the living, to stand here, we here b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here,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e nation,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Hay Draft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here on a great battle field of that war. We are now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it as the a final resting place of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have, thus far, so nobly carried on.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e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here gave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is nation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thi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Everrett Copy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we cannot consecrate—we cannot hallow—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here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Bancroft Copy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here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5 其他相关 市井传说 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言称, 林肯 于演说结束后,转向其 随扈 瓦德·希尔·拉蒙(Ward Hill Lamon),评述自己的演说犹如败犁,‘不可扒梳’。据盖瑞·威尔斯所言,这种说法毫无事实根据,大部分是来自拉蒙不可靠的记忆。依威尔斯的观点,‘( 林肯 )已达其欲成(于葛底斯堡)者’。 另一个始终不息的市井传言为, 林肯 于自 华盛顿 至葛底斯堡的火车旅程上完成讲稿,且写就于信封背面。这是基于先前多份手稿流通,以及 林肯 于大卫·威尔斯宅中作客期间定稿的报导而外加的故事。 另外,有传言说葛底斯堡的治丧委员会原本预期 林肯 会讲得比这场葛底斯堡演说要长一些。其实当地所有人都知道(或应该知道) 总统 当日的角色实属次要。唯一一帧已知 林肯 摄于葛底斯堡的相片,由摄影大师大卫·巴克拉区(David Bachrach)所摄,于1952年在美国国家档案及文件总署(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里, 马修· 布雷迪 (Mathew Brady)收集的照相底片中,为人认出。因 林肯 的演说为时短暂且或须防止于演说中途被拍多帧照片, 总统 与其他诸位要人于进行余下仪式时枯坐数小时。 国会图书馆中的各讲稿副本封装于特殊设计、恒温控制、充填氩气密封的容器中。以保护该文件不受氧化及继续变性。 关于中译文 1919 年, 孙文 在《文言本三民主义》中译:“ 林肯 氏曰:“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为一国之主也。”1921年6月,孙文演说《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时说,“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没有适当的译文,兄弟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就是民有,by the people就是民治,for the people就是民享。 林肯 所主张的这民有、民治和民享主义,就是兄弟所主张底民族、 民权 和民生主义!” 徐道邻 在 中译这篇演说时,将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译成“民有、民治、民享”,应是根据孙文的中译而来的。他又加以题解:“其论民主政治之真谛,以三介词阐发无剩义,尤为神来之笔。他人千言 万语徒为词费矣。”,不过钱歌川在《英文疑难详解》一书中曾对这样的中译方式提出质疑。 大众文化的演说 --- 大众文化中的葛底斯堡演说 林肯纪念堂刻有葛底斯堡全文 美国大众文化中不断出现葛底斯堡演说,其于 美国历史 上的重要性一再受强调。其卓越的地位不但表现在被镂刻于 华盛顿 特区的 林肯纪念堂 中,石建内殿的南壁;葛底斯堡演说更经常出现于大众文化产品中,明示当代的观众对这些词句相当熟悉。 其范例包括 马瑞 迪斯·威尔逊(Meredith Willson)1957年的音乐剧《 欢乐音乐妙无穷 》(The Music Man),其 河边镇 镇长一贯地以‘八十…’(Four score…)起头,然后便被打断,直到下一次又轮到他以同样的台词起头。1967年的音乐剧〈毛发〉(Hair)有首歌叫做‘艾比宝贝/八十’(Abie Baby/Fourscore),涉及 林肯 遇刺,并将葛底斯堡演说以讽刺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在1989年电影《 阿比阿弟的冒险 》(Bill and Ted's Excellent Adventure)中, 亚伯拉罕· 林肯 被从事时光旅行的主角自过去劫走,并对圣迪 玛斯 高中的学生发表这般的演说:‘八十有七分钟前。’1999年电影《白宫也疯狂》(Dick)中,饰演贝西与爱琳的角色说道:‘八十又七年前我们祖先(our forefather)干了些我不知道的事。’这是一个 林肯 的实际用语‘吾辈先祖’(our fathers)常遭误用的例子。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8 张) 1 /1 参考资料 1 . 葛底斯堡演说 .维基百科 . 2 . 葛底斯堡演说 .维基百科 .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6s5d_6mBTI_9n72uHA91UlHiidBlkLhw6pSzQLW1kQoCYtgYrXu1D1mW72rrG-J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71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游记4】从俄罗斯画家作品回想“达利幻觉中的林肯”
热度 11 陈安博士 2013-8-3 16:12
  对达利的印象太深刻了,因为他那些扭曲的画中体现出来的人内心的狂野。如果说只有一位画家能够直接画到人的灵魂深处,我想只有达利。   我在西班牙的多个博物馆看过达利的作品,在马德里的(索菲亚?)博物馆甚至有一个专门展览他作品的画室,只是我不太清楚那个画室是永久的还是临时的。之前老听说达利只有小幅油画,但是在这间画室,我看到了达利比小幅稍微大一些的油画作品,也许应该叫做“中幅”油画?只是可惜这间画室是不让拍照的,否则就可以在这里显摆显摆了。    在巴塞罗那当然也不可能没有达利的影子,尽管那座城市原本是完全属于高迪的。我和我爸爸经过达利之家,一楼当时不让进,而二楼是家饭店,所以我们进去很快又出来了,见到了几幅外面展示的达利名作的复制品。   后来在安道尔城我又在街头遇到过达利油画的立体版,无非是把画作放大并做成三维的雕塑放置在街头而已。一家三口从这里经过,还让我给他们全家拍了照。哦,对了,是那张达利最著名的扭曲的时钟,我想你一定也看到过,只是我不知道你内心会不会有巨大的震撼——对于我是从来没有过的震撼感。   ———————————————   很不好意思的是,我第一次接触达利还是从《读者文摘》上,兰州那个,后来更名为《读者》的,在封三或内彩页中有一张显得格外大的“达利幻觉中的林肯”的油画,其实是用了数百个格子刻画了林肯消瘦的模样,从格子里看不出什么人脸的概念,只是一个裸体女人背对着观众朝窗外看罢了,但是其中的几个小格子里细看则内容古怪而丰富。但是把图拿得稍微远一点,林肯特有的那张长脸就呼之欲出了。   当然,用点阵(马赛克)来表达形象如今不是什么难事,当然,也可以使用矢量(线条)来表达,一般而言,我觉得油画更多是用点阵,而陈热闹的作品则多用矢量了。达利的那张林肯像是将点阵表达人脸更加突出化罢了,我不知道后来的计算机图形学家是不是受过达利这张图的启发,而如果我个人要转向研究人脸识别,也许我会从这张画开始——艺术和科学有时候真的很近很近,只是可惜的是难得有两者兼通的大家。   以下就是那张著名的画。   ——————————————————   说了这么一大通,其实是为了回来谈及俄罗斯的油画。   俄罗斯人的作品很可怕,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美术作品,可用“排山倒海”这样的词来形容,君不见托尔斯泰先生的鸿篇巨制是多么得大而厚,而即便是写短篇小说的契诃夫们,作品也多如牛毛,而《静静的顿河》长得让人疲惫,哪怕稍短一些的《日瓦戈医生》也比一般的长篇小说要长得多。   究其原因,我依然愿意归因为“气候决定论”,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太长的冬天让人无事可做,那就把一切都漫长化了吧,本来可以写一卷的小说就写了两卷,本来可以一张画解决问题的就画了两幅,我刚刚在《孪生画》一文中提出来的几张作品也充分反应了俄罗斯艺术家的悠闲与无聊。   这次的俄罗斯之行,我去了两家美术馆,一家本来是收费的,但是看到我是中国人,那个细高挑(1米85以上)很漂亮的美女给特别优待了没要钱,后来再去的俄罗斯游客就收了费,这事把我激动得不得了,其实门票钱即便收取也只有180卢布(人民币36元)的。 这样,穿了鞋套,我就一个展室一个展室地看,里面的人物作品(有油画也有摄影作品)让我一下子想到了达利幻觉中的林肯,尽管那风格并非是马赛克表达,但是对人像的刻意扭曲让我不得不再次联想到达利。   只是,俄罗斯人太有闲了,同类的画作一般画家只做一副,其他的或者是习作或者被丢弃,但是俄罗斯人一定要把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到极致,直到欣赏的人疲惫不堪才会停息。这一点和范曾同时画100个钟馗来大赚其钱当然也不是一个概念——他们只是太有闲。      这里选几幅俄罗斯画家人像作品,题图为俺所加。 1,扭曲与倒影 2,女人右眼中的女人 3,天空幻觉中的人脸 4,景物幻觉中的拍摄者 5,今人幻觉中的贵妇 6,几何图形幻觉中的人像 7,女人幻觉中的海浪 8,男人幻觉中的大海与帆船 9,书籍幻觉中的作家 10,女人与蝴蝶梦 11,古典幻觉中的现代 12,建筑物幻觉中的设计师 13,猫咪幻觉中的爱情 14,雕塑幻觉中的人间 15,小丑幻觉中的正经危坐 16,古代将军幻觉中的现代将军 18,上帝幻觉中的教堂内部 19,立柱幻觉中的教堂 20,天使幻觉中的教堂 21,乐师(右下角为画家签名)
个人分类: 艺论|10213 次阅读|32 个评论
林肯的欧氏几何政治
热度 16 jinsblog 2013-3-31 06:59
(网络照片) 看了两遍电影《林肯》,一遍在电影院,一遍在飞机上。尽管我比较喜欢看动作片, 不用动脑子,让人放松,偶尔也会看一下比较深沉的电影。让我看两遍的电影很少,文革中的地雷战、地道战、白毛女不算,早年的有《少林寺》,最近的就是《林肯》了。这类电影虽然没有那么热闹,但可以长点见识。第一次看时没有背景知识,看得不明白。后来读了点东西,再看时就好多了。非常喜欢丹尼尔·戴-刘易斯的精湛表演,在灰暗、冷色的光影背景中,行动有点缓慢的林肯,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实现一个巨大的政治企图。他很好地诠释了林肯的特质:化敌为友,坚定而又不咄咄逼人,以及他的远见。这是我会第二遍去看这个电影的一个主要原因。 历史中的事情,现在很多都说不清了,即使美国这种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度,也是如此,更不要说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哪件事情曾经说清楚过?历史这个小姑娘,只好任人打扮。《林肯》中的各种政治把戏就不说了,科学网上最近数学是个热门话题,就说一下《林肯》中的欧氏几何。 《林肯》的一个核心场面,是在上图中那个空荡荡的电报房里,林肯和两个学工科的电报员在对话。那时林肯面对着一个政治决策,是否要邀请南方的和谈代表到白宫来,以达到立即停火的和平。但一旦和谈成功,废除奴役宪法十三号修正案,就可能会在众院搁浅。在这个决定历史的背景中,自学了些欧氏几何的林肯,在昏暗安静的电报房里,和两位年轻人有了下面这样些对话: “ 欧氏公理第一条是这样的:和同一个物体相等的两个物体相等 。这是一个数学推理法则。它是真实的,因为它管用 , 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欧几里德在他的书中说它是不言自明的。明白吧,在那本两千年前的有关机械规律的书中,就是这么说的。 和同一个物体相等的两个物体相等是 不言自明的真理。” 在这段台词中,英文中的“thing ” 是个很微妙的词。作为一个数学定律,它理应译成“量”: 和同一个量相等的两个量相等 。但在电影里的人话中,要是译成“量”有点不靠谱。 林肯讲完这段话后,修改了电文,没有邀请和谈代表来白宫,以强化在众院通过十三号修正案的力度。发出电文后,他缓缓走入一片昏暗中,背影慢慢暗淡下去,余音绕梁的一个镜头。拿流血的战争、或者说拿人命来赌宪法十三号修正案,这样的决定,不是容易做的。 电影剧本是 Tony Kushner 写的,作为现代人,他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用电影中林肯的嘴巴来讲自己的话,所以电影里的事不能太当真。林肯自学了些 欧氏几何大概是有史据的。但 编剧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很了解 欧氏几何。那本两千年前的书,中文译为《几何原本》,最早的中文译本是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者徐光启翻译的《原本》前六卷。这本书是关于几何、关于数学的规律,而不是关于机械的规律(mechanical law )。隔行如隔山,细微之处见真章。 此外, 编剧显然想在这里和《独立宣言》中的那个著名的论述相联系: “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 这一段我翻译不出来,也不敢翻,照抄比较省事。欧氏几何的公理和独立宣言中的表述没有什么靠谱的关系,但我想观众能够理解,拍电影的人想传达一个概念:白人是人,黑人也是人,同是人的白人黑人“相等”。政治家讲逻辑的不多,看来还是讲一点比较好。就他们各自面对的议题来看,我个人的看法是,政治家的林肯可以和生物学家的达尔文相比较。 马克思是这样评价林肯的:“不为逆境之威而卑,不以成功之惑而亢,不懈追寻之努力,不急虚妄之妥协,步步为营,进而不复行;不随众拥而动,不为众兴而懈;仁心之闪烁,铸威严之行;幽默之莞尔,明黑暗之境;驭重任于虚怀与平常心,如天子事微以雷霆万钧; 一言以蔽之:奇人乃至伟人,未有泯灭良心。如斯大者善者之谦卑,叹其卒而后为天下视为英雄兮。” 老马,别在意我这老气横秋的翻译,怎么说才好,见面时再议。 截自: : EUCLID’S ELEMENTS OF GEOMETRY -The Greek text ofJ.L. Heiberg (1883–1885) from Euclidis Elementa, edidit et Latine interpretatusest I.L. Heiberg, in aedibus B.G. Teubneri, 1883–1885; edited, and providedwith a moder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Richard Fitzpatrick (2007) 截自:兰纪正,朱恩宽译《几何原本》- 2003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电影中林肯的对白: “Euclid's first common notion is this: Things which are equal to the same thing are equal to each other. That's a rule of mathematical reasoning. It's true because it works, has done and always will do. In his book, Euclid says this is self-evident. You see, there it is, even in that 2,000-year-old book of mechanical law. It is a self-evident truth that things which are equal to the same thing are equal to each other. ” 马克思对林肯的评语: “he was a man, neither to be browbeaten by adversity, nor intoxicated by success, inflexibly pressing on to his great goal, never compromising it by blind haste, slowly maturing his steps, never retracing them, carried away by no surge of popular favor, disheartened by no slackening of the popular pulse, tempering stern acts by the gleams of a kind heart, illuminating scenes dark with passion by the smile of humor, doing his titanic work as humbly and homely as Heaven-born rulers do little things with the grandiloquence of pomp andstate; in one word, one of the rare men who succeed in becoming great, without ceasing to be good. Such, indeed, was the modesty of this great and good man, that the world only discovered him a hero after he had fallen a martyr.”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11174 次阅读|33 个评论
林肯传摘录
热度 1 xuchengming 2013-2-26 12:19
暑假期间读完Emil Ludwig的林肯传,顺便将其中感觉不错的一些句子摘了出来。 一个人的彬彬有礼和真诚待人!会引起别人的好感!也能使自己渡过难关。 2013-01-31 11:48:16 我还没有什么业绩以令别人想起这莽莽天地之间曾有过一个我,而我生活的目标正是,做一些让后代永远记住我的事并使它们与我的名字永远相连。 2013-01-31 21:07:35 他不是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学者身份!而是以一个与大家处于同一阶层的平等的身份与他们讲话!说的是大家的语言!用的也是普普通通的词汇。 2013-02-01 11:37:50 绝大多数美好的东西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它们原本应该属于那些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但是,话虽如此古往今来一直都是一部分人劳动,另一部分人坐享其成!这是不公正的,我们不能继续对其听之任之!一个称职的政府的目标应当在于给每一个劳动者尽可能多的或者大体相当的劳动报酬。 2013-02-01 11:59:04 表面上看,林肯的确不怎么好看,但是其他人不了解,就像他的胳膊出奇的长一样,他的心也特别的宽厚。 2013-02-02 10:29:25 他惟一能给你们的就是用他吃剩的残羹冷炙把你们喂饱。 2013-02-02 11:55:53 他曾给一个想拜他为师的年轻人写了下面的一段话:如果您真的有心想成为一名律师!您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至于是否能跟一个人学习其实无关紧要!我就从没有在什么人那儿学习过,相比之下!最重要的是!您去读那些书!并试着去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 2013-02-02 11:59:07 公众总有一个中心意见!是大势所趋!现在他们虽然很有耐心地承受到不公正的压制,这似乎是必要的,但它的发展必将是在人类真正平等方向上迈出的永久性的一步。 2013-02-06 19:42:21 永远 , 都不吵!谁想要成就点事业,谁就根本不会有闲功夫去吵架,而且更没有时间去承担那些后果。 2013-02-14 19:25:51 金字塔,不容易被推倒,我们只能削弱它,而这就是我现在的目的。 2013-02-15 21:34:08 它削弱了我国人民的法律观念,它帮我们的敌人找到借口污蔑我们是伪君子!同时又使得那些真正的自由斗士们怀疑我们的正直。 2013-02-15 21:35:39 你可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却不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 2013-02-15 21:42:58 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让那些盲人们重见光明。 2013-02-16 21:40:19 他不仅尊重权威!尊重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同时也尊重内阁成员们的阅历和经验!而且怀着极大的虔诚。 2013-02-18 14:00:59 历史再一次证实了!没有阿喀琉斯!荷马仍是位伟大的诗人!但是如果没有了荷马!却将根本没有什么阿喀琉斯。
5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
duke01361 2012-11-1 02:20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说:“ You can fool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and all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but you can not fool all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Abraham Lincoln , (attributed) 16th president of US (1809 - 1865) 推荐林垦这段话用于科学家的城市的座右铭!一名科学家一定要牢记林垦先生的这段话 同时,最好也要记住马克思的这段话: 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science,and only those who do not dread the fatiguing climb of its steep paths have a chance of gaining its luminous summits Economic Manuscripts: Capital Vol. I - 1872 Preface 记住上述两段话让人能够认命,且会培养职业素养。
个人分类: My Ideas|2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在其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专利族人:亚伯拉罕·林肯
pikeliu 2012-8-12 13:30
在其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专利族人:亚伯拉罕·林肯 发表时间: 2008-12-09 14:14:00 阅读次数: 688 所属分类: 发明故事 亚伯拉罕·林肯 ( Abraham Lincoln ,1809年2月12日 -1865年4月15日 ),美国 第 16 任总统(任期: 1861 年 3 月 4 日 - 1865 年 4 月 15 日 )。 作为政治家的林肯: 1831 年,林肯 22 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 23 岁时,当选为州议员。 1843 年,林肯 34 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 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1847年 -1849年 ,林肯任联邦众议员一屆。 1854 年,林肯 45 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 47 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 49 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 1860年 ,林肯代表共和党竞选总统。 1860 年11月6日 ,林肯击败民主党候选人斯蒂芬 ·道格拉斯 ,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在其总统任内,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 1861 年 4 月 -1865 年 4 月)。林肯废除了奴隶制度 ,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内战结束后不久的 1865 年 4 月 15 日,林肯遇刺身亡。 作为律师的林肯: 林肯仅受过十八个月的非正规教育,通过勤奋的自学,在1836年 成为律师。 1841年 ,他与人合伙的律师事务所在伊利诺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 开张。 1850 年代,铁路与河运公司之间爆发法律诉讼,林肯代表铁路公司在州最高法院赢得了官司。 1858年 的一场谋杀案诉讼中,控方证人声称在月光下看到被告面孔;作为辩方律师,林肯使用“司法公告”方式——即以生活常识作为证据而无须提供其他人证、物证,成功地证明了:在证人声称的时刻,根据日历 月亮 刚出现在地平线上,证人不可能利用月光分辨出人的面孔,因此控方证据被推翻。这种辩护方式在当时甚为罕见,林肯遂以此案闻名全国。 作为发明人的林肯: 1849 年 5 月 22 日,林肯获得了第 6469 号美国专利。该专利是一种抬升搁浅船只的装置,该专利从未真正实施。但是,该专利使林肯成为迄今为止唯一的曾经拥有专利权的美国总统。查看详细介绍,请点 这里 。 1858 年,林肯将“专利法的创建”与“发现美洲大陆”、“印刷术”并列为人类历史上的三个最为重要的进展。查看来源,请点 这里 。 在美国专利局的大门上铭刻着林肯的语录:“专利制度为天才之火加添了利益之油”。 返回前页 0 您可能也喜欢: 中国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对专利无效程序的影响(4) 在其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专利族人 在其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专利族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PPH ---- 看上去很美 欧洲专利申请实务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肯同学与蒋科学
热度 9 jiangjinsong 2012-8-7 21:41
让我们先重温一下林肯同学的语录: 你可以欺骗全体人民于一时,也可以欺骗部分人民于永远,但你无法欺骗全体人民于永远。 蒋科学说: 我是佛教徒,我知道一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如是因如是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826 次阅读|18 个评论
达尔文和林肯的共同之处
热度 2 Wuyishan 2012-5-20 07:02
达尔文和林肯的共同之处 武夷山 2009 年 2 月 12 日是达尔文诞辰 200 周年,这一天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评 Humanity and Evolution (人类与进化),社评说: 达尔文和林肯的共同之处,不仅是同一天出生( 1809 年 2 月 12 日),还体现在另外三个方面:都是少年丧母;都获得了不朽的英名;都对受奴役之苦的人群极其关怀。当时社会的主导观念是,不同种族生来不平等是正常的。林肯的废奴壮举大家都知道。达尔文也认为应该废除奴隶制,他的认识是:既然所有人都拥有共同祖先,并从那里逐渐进化到今天,那么,所有人都是兄弟。 原文如下(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7/n7231/full/457763a.html ): Editorial Nature 457 , 763-764 (12 February 2009) | doi:10.1038/457763a ; Published online 11 February 2009 Humanity and evolution See associated Correspondence: Kutschera, Nature 458 , 967 (April 2009) Top of page Abstract Charles Darwin's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w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his revulsion for slavery. Although history is not made entirely, or even mostly, by prominent men and women, two great exceptions to that rule were born exactly 200 years ago today, on 12 February 1809: Charles Darwin and Abraham Lincoln. These men shared more than just a birthday, the loss of a mother in childhood and a date with immortality. They shared a position on one of the great issues of their age: the 'peculiar and powerful interest' of their fellow humans bound in slavery. When he circled the world in the 1830s, Darwin's delight at our planet's natural riches was repeatedly poisoned by the cruelties he saw meted out to slaves. "I thank God, I shall never again visit a slave-country," he wrote at the end of the Voyage of the Beagle . A new historical study, Darwin's Sacred Cause by Adrian Desmond and James Moore (see page 792 ), seeks to unite Darwin's revulsion at slavery with his scientific work. It was common at the time to believe that the different races of men had been created separate and unequal. But the abolitionist beliefs that Darwin derived from his family, friends and social setting strongly disposed him to the idea that all men — Englishman and Hottentot, freeman and slave — were brothers united in shared ancestry. The ability to see that unity-in-variety was, Desmond and Moore argue, one of the things that allowed him to perceive something similar in the natural world as a whole. As Darwin wrote in an 1838 notebook, "I cannot help thinking good analogy might be traced between relationship of all men now liv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imals." When Darwin sketched life's common descent as a family tree, it was because he believed in a family tree for humans — a belief in common kinship that was not a disinterested scientific finding, but rather an expression of moral and political persuasion. Darwin's thought always extended beyond the natural world. His ideas always had, and were meant to have, a social dimension. Lessons from history For all Darwin's noble ambitions, the century and a half since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have shown how easily his image of a fiercely competitive world can be used to bolster pre-existing positions of power and privilege with buttresses of support that seem founded in an impartial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al world. The history of arguments about humanity based on biology — both Darwin's biology and that of others who have come after — provides a sorry rehearsal of pretexts and apologias for everything from unthinking prejudice to forced sterilization and genocide (see page 786 ). This history counsels caution as ever deeper and subtler forays into the science of human nature become possible. Deciphering the traces of natural selection in the human genome (see page 776 ), and dissecting the genetics of neurobiology and behaviour promise a new, more detailed and complex sense of how of how evolution has given human nature a definite biological form —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rowing new light on just how deeply biology can be influenced by society and culture. This is a rich field for research in both the natural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especially in the form of new collaborations between them (see page 780 ). It is vital, however, that this new knowledge should be judged by far higher standards than the ideology passed off as biology that blighted so much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cientists have beliefs about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And try as they may to put them to one side — some try hard, some not so much — those beliefs will influence the way they do science, and the questions they ask and fail to ask.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as a whole has to pay particular heed to the risk that preconceptions will creep in whenever what is being said about human nature has political or social implications. This is particularly the case when science begins to look, as moral psychology is doing, at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people make decisions about right or wrong. Here it becomes peculiarly hard — and at the same time especially important — to resist the 'naturalistic fallacy' of inferring what ought to be from what is. Science may be able to tell us why some values are more easily held than others. But it cannot tell us whether taking the easy path in terms of which values we espouse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In fact, it provides us with a worked example to the contrary. The scientific endeavour itself is founded on values which natural selection would have seemed unlikely to foist on a bunch of violent, gregarious upright apes. Science tries to place no trust in authority; to some extent, society has to. Science tries to define its membership on the basis of inclusion, rather than exclusion; work on altruism suggests, worryingly, that communities more normally need an outgroup to form against. Science insists on the value of truth even when it is inconvenient or harmful; most people's beliefs tend to reinforce their self-interest. In this unnaturalness lies the great strength of science. It is from this it derives its power a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nd this is also what allows it, at its best, to resist, not reinforce, mores and prejudices that pose as truths of nature. This demanding, artificial code is what gives engaged, passionate and all-too-fallible human beings the collective power to produce results that are dispassionate, objective and reliable. And if science stays true to that code, it can act as a stern restraint on anyone seeking to go from the study of how people evolved to conclusions about how they should be treated now — to go, that is, against the values that both Darwin and Lincoln espoused. Science can never prove humans alike in dignity, or equally deserving under the law; that is a truth that cannot be discovered. Like the ideals of malice towards none and charity towards all, it is something that must be made real through communal will.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550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改变了我(3)
lsx4431131 2012-4-14 23:41
当然,我没有罗斯福那么伟大,但对林肯的崇拜,我想我们应该是同一水平线上的,从罗斯福那也学会了一个人生的重要原则,那就是身临其境,让自己在处理事情时,多一份理智,少一些冲动。对于林肯,大家都不陌生,虽时间久远,远在重样,却为后世知晓,其坚定执著,聪明睿智等许多优良品质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不需赘述,我要说的是我对他的感悟,首先,对他的少年的经历,其家境贫寒,练就了他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是家里除了他的父亲外的一个顶梁柱,从八岁就拿着斧头砍伐树木和带着猎枪去打猎了,多次迁家让他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应证了中国一句俗语 ”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 ,可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事事亲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少年的他,并不值得学习多少,那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有吃有喝绝不会有人去这么锻炼。但从一个电影中《斯巴达五百勇士》中那时的斯巴达人在温馨生活时,仍将自己的孩子放入恶劣的环境中,让我由衷的钦佩,我不为电影技术好而击节叫好,而是为斯巴达人的这种对孩子的教育精神叫好,风雨中成长出来的多是英豪,温室中成长出来的却多是懦夫。从林肯的童年,我提取出自己的原则: 不要抱怨,否则你会因为抱怨而失去更多机会。 对于林肯,我很高兴地是我读到了他的青年,在他青年我觉得和大家差不多,虽然少年是无奈,但青年大家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在他的青年阶段他去过南部,看到过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为其以后的作为打下一个基础,还有做过店铺的伙计,在青年时期才开始读律法书,当过小的测量员,最重要的是他崩溃过,幸运的是他走了出来。人在任何阶段都要自食其力,特别是你能用双手解决自己温饱问题时,不能作为啃老族而生存。对于啃老族,这个概念经常出现,我个人认为啃老不仅仅指的是你的父母,啃老就是在你能够自食其力却不去自食其力或者做自己不能力所能及的事时将家人也卷入其中并依靠他们生存的人都是啃老的人。另外,我建议现在的年轻人在自己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多进行读书和实践,当然可以开阔视野,领略自然。读书无早晚,做事无先后,你比别人晚起步,只要你有此意识,努力追赶还是有机会的赶超他人,等到别人到达终点时你再追赶就一切才真的完了,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我很欣赏林肯的东西就是他在崩溃中走出来,人没有经历重大打击是不会无缘无故崩溃的,从林肯的作为上我们也看到,他崩溃和我们没什么差别,差别在于他能东山再起,他能战胜崩溃,一个从崩溃中走出来的人,他的意志力应该有多强,我想大家可以想象的,我不建议大家都去崩溃,但我建议大家去敢于超越极限,只要你努力去超越,你所面临的是另一条新路,有首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你敢于探索自己的盲区,敢于发现周围的异同,你就离成功更进一步。我从中抽取自己的一个原则是: 努力搜索自己的盲区,突破它,改变它,利用它 。(我崩溃过,还有比崩溃更难的事吗?进行自我反思) 中年的林肯,就是他辉煌时刻,大选,战争,协调内外关系,这是他所做的,我很崇拜他在大选时演讲,实在而贴切,典雅而端庄,其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是我语言上学习的典范。战争中的林肯,是所有思想矛盾的集中和冲突,但林肯拥有超平常人的冷静处理每件事,他无奈过,哀伤过,特别是在南北战争时其手下的一个将军不听他的劝告进行及时攻击,致使李将军逃走使南北战争延期,他没有去指责,而是安慰,其胸襟的宽广可见一斑。协调内外关系上他是尽展自己的个人魅力,使所有人都团结他的周围,化敌人为朋友。这可能也是他比较伟大的一个原因,成大事者必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感染能力,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进行冲锋陷阵,聚一盘散沙成为攻不可摧的碉堡,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上所倡导的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我的一条原则中部分是从中而出: 沉着冷静,分析条理,寻找解决之办法。
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让我们的政治制度永世长存?
热度 5 zhaoming159 2012-3-9 23:10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52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民科的春天
热度 1 pekoxfleyu 2011-12-4 11:30
《阿甘正传》里有个片段,说丹中尉终于跟上帝和解了。早上出去在雪地里走走,偶然间觉得我也和解了算了。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时的,怎么走也难碰到好时候。李敖批评连战说,我们这些人在训政时代为了民主打拼,你在美国享受着美国的民主,我们这些人胜利了,你回来讲你美国的民主了。两年前回国,本有点这样的刺激,川震的时候没回来,多少有些道德上的压力,旦不求于曲高,所以还要贴上经济危机困而回国的说辞。然而多多少少回来之后,有些不如想象中好的没落。跟大哥见面的第一次,他说国内的好多事情比我想象的复杂,两年来证明此言不虚。一腔热血贴了冷屁股,所以涂博士跳楼了,饶毅落选了,我做了民科。 作民科作民科吧,怨言这东西除了生怨气作怨妇之外,还能变成一种虫子,叫作“怪哉”,用酒一浇,就化了。但明白这道理的鲁迅,自己酒还没喝够,就被怨气气死了。而现在的战争,也不像话,找茬打架还不算,还要把人吊死,捉到了暗枪打死,造点丑闻恶心死。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最好的斗争方式,反而是嘻嘻哈哈,化敌为友。林肯的政敌与他针锋相对,林肯说,他是我的敌人,我要消灭他。过几天他朋友看到林肯跟他的政敌手拉手在一起。朋友问,你不是说要消灭他吗?林肯说,作为敌人,我已经消灭他了,他现在是我的朋友。说这话是因为我本不是另类,自己本是阿Q的命,偏要学人家占山为王,结果从了白衣人,罔顾了性命。我所做的,无非是在旧有的路旁边,去尝试着走走新路,看看它是不是也能行,也走得通。 故我而言,苏联的模式的举国体制,有益于大工程,大项目,但科学多多少少还有点人性化,个人化,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个性。而推动这些个性人生去做点个性事情的动力,除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之外,除了要经费养活人之外,还有市场这一筹码。迎合市场之需,或者像Jobs一样引领市场,是众多创新科技和奇计淫巧的不二法门,但,也是前沿,基础和深奥学问的源动力。 我在美国的时候,科研经费来自两块,一块是陆军部的军费结余,占美国诸次战争的零头,另外一块是企业,惠普的什么基金。而企业去扶持基础研究,贝尔、IBM和Intel这样的公司都在做,你说寻找和准备新的增长点也好,或是纯粹为了资助科学而回馈社会也好,它也是一个来源,一条路。出于我的孤陋寡闻,我尚未在中国这个新崛起的大国里看到这样有远见和义务的企业。于是便有了谭嗣同的想法,若有这样的义务,请从这里始。 我在NIST作博士后的时候,有一次跟小老板出去吃饭,他说人们不关心政治,因为经济好的缘故,一旦经济有了问题,谈论政治的就多了。不是我们怕去谈论政治,只是当所有人都认为政治可以拿来弄弄的时候,闲人就多了起来。闲人多了不是坏事,在七嘴八舌和煽动民意之间找到平衡才是难的,积重难返,民怨沸腾了才是值得考量的。解决问题是政治家的事情,搞科学的,要看看自己的事情。 之前跟朋友聊天,说武汉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大学城,有一百万在校大学生。这意味着每年从武汉要出来二十五万大学生找工作。我们这些做研发的要考虑到,以我们的研究水平和创造力,能不能构造出六百万个工作机会给这些大学生。你可以说反正有美国呢,山寨山寨就有了。但要想到,之前的三十年,是我们离新东西太远,有的是东西可以从别人那里学来,改头换面,再利用政府职能而规避竞争。如今我们也号称世界第二了,美国没有那么多东西给你山寨,市场不得不公平竞争,当你人人遭遇非死不可的时候,当你百度不够沽的时候,这几百万的毕业生没时间去等美国人又有啥新东西出来给你造企业。企业要生存,不能靠山寨了,国家要生存,难道也能靠山寨吗?不是说这几百万人不能够静静的等待,过去的这十几年,三十几年,高速发展遗留下来诸多社会问题,会变成群情的焦点,而无所事事的人群会成为群情的推动者。大有山雨欲来的范儿,这里面有个赛跑,群情的爆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的缓压,有特色的大厦在这个竞争中也岌岌可危。所以做政治的要解决问题,作科学的要创造途径。 作科学的,谋文章是条好路,可以贤达于诸侯,但似乎这之外有个责任,让我在能安静读书的时候蠢蠢欲动。桑塔那耶奇与阳春有约,我既然看到了,也应该分出些精力来做些事情。前一阵子以另类和民科自居,现在看来也不必了,主流和体制能带着我玩就好,这之外去尝试另外的一条路,看能不能走通,对将要来走路的孩子而已,那里也许有了条新路呢?
个人分类: 也还年少时|3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演讲仿写
热度 1 yurongming 2011-11-7 21:18
38年前美国黑人非暴力抵抗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奠定了美国作为自由、幸福梦想天堂的根基。在这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不禁升起缕缕梦想: 100年前,一个跨时代的伟人向中国许下富强、民主的承诺。100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伟人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许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承诺!改革开放,一个伟人向全体国民许下富强、民主、文明的承诺。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国民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国人的漫漫长夜。 改革开放30年过去,国家富强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宪法郑重书写,最基本的选举、言论自由、监督权都没有的悲惨境地。30年后的今天,广大下层民众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30年后的今天,广大下层民众仍然萎缩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里,清醒或不清醒成为自己故土家园中的流放者。 今天我们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发出感言。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气壮山河的词句,曾向每一个中国人许下了诺言,承诺中华人民大众才是这一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承诺一定让他们过上幸福、美好、有尊严的生活 。   就现实而论,中国政府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中国政府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国民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 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 。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民主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郑重宣告是为了提醒中国政府,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时候。现在是从特权腐败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人人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共产主义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 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权利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   如果中国政府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国民的决心,那么,这对国家来说,将是致命伤。 民主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国民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2011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国民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国民得不到基本公民的权利,中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 民主、 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道德沦丧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 们不要为了满足对民主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 。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 。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只 要国人仍然遭受特权腐败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劳碌奔波而疲乏的身躯却不能有一个栖身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年满18岁的守法公民却不能参加选举,只要还有一个怀着正常愿望的守纪公民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平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我并非没有注意到,为了寻求民主和正义,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还没能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于寻求正义,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特权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你们是人为痛苦的长期受难者。坚持下去吧,要坚决相信, 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 。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好中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井冈山的山岗上,从前红军的后嗣将能够和真正下层民众的后嗣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广东佛山这个正义匿迹,冷酷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良知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孩子、孙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金钱、地位,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民主和正义;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获得民主的。   在民主和正义到来的那一天,共产主义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的花朵真娇艳,火热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让民主之声从喜马拉雅巍峨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民主之声从北京、上海的贫民孤巷中响起来!   让民主、正义之声从西藏冰雪覆盖的圣山响起来!让民主、正义之声从云贵川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民主、正义之声从新疆辽阔的草原响起来!让民主、正义之声从北京的八宝山上响起来!   让民主、正义之声从中国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民主、正义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当我们让民主、正义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省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共产主义的所有儿女,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儒教徒和佛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灵歌:“终于民主啦!终于民主啦!感谢伟大的党和国家,我们终于民主啦!”
个人分类: 其他|428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 该怎样看待伟人?
zlyang 2010-11-26 11:50
该怎样看待伟人? 来自:新华网主页 - 理论频道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5/16/content_8136161.htm 2008年05月16日 07:58:47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梅桑榆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他们的伟人,但各国的伟人观却不尽相同。 以英国为例,在古老而宏伟的西敏寺大教堂里,不但安葬着死去的君王,而且安葬着哲学家、科学家、诗人、作家,如乔叟、莎士比亚、雪莱、拜伦、狄更斯、牛顿等人,或为他们竖立雕像,将他们的名字铭刻于碑石。伏尔泰说,走进西敏寺的人“所瞻仰赞叹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 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所建立的纪念碑 ;您在那里看到了他们的雕像,犹如人们在雅典看到索福克勒斯和柏拉图的塑像一般。”在他看来,那些为国增光的思想家、科学家、诗人、作家比君王伟大,比君王更受人尊敬。西敏寺的奇观,在中国是绝对看不到的。中国帝王无论明君昏主,只要不是亡国之君,陵寝规模无不出奇的宏大,并且设为禁区。无论多么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诗人、作家,要与帝王安葬一地,是绝对不可想象的,而且其坟墓“规格”只能按其有无官职、官职高低来确定。西敏寺中的墓群和中国的丧葬等级,虽然反映的只是死者的哀荣,却也可以从中看出东西方统治者和民众伟人观的差异。 何谓“伟人”?我以为,凡推动社会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使人类的生存状态得以改善,或能够以自己的思想启人心智,使人脱离蒙昧,使人性向着美与善改变的人,皆为伟人。英国西敏寺内所安葬或立碑纪念的人物,恐怕便是以此标准选入的。早在18世纪, 伏尔泰 就对伟人下过定义,他在《哲学通信·第十二封信》中说,在一次集会上,有人喋喋不休地争论一个陈腐而烦琐的问题:凯撒、亚历山大、铁木真、克伦威尔等人,哪一个是最伟大的人物。有人回答说,应该是牛顿。于是他做出这样的评判:“这个人说得有道理,因为倘若伟大是指得天独厚、才智超群、明理诲人的话,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位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人物;至于那些政治家和征服者,哪个世纪也不短少,不过是些大名鼎鼎的坏蛋罢了。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 , 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 是认识宇宙的人, 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 伏尔泰把政治家说成哪个世纪也不短少的大名鼎鼎的坏蛋,未免偏激,政治家如华盛顿、林肯者,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而且并非哪个世纪都有。但他的话是对那些靠强权和暴力奴役人民、使人类文明遭到严重破坏、使社会严重倒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所谓“伟人”的否定。(作者: 梅桑榆)
个人分类: 本科-研究生教学|3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比较研究?
黄安年 2009-5-21 18:02
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比较研究?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1 日发布 看了下面好友许令仪转来的幻灯片《巧合?不可思议但确实是真的》,内容使人感到哭笑不得。你说这种研究没有一点价值恐怕也不是 , 至少可以吸引媒体、网络的眼球 , 打造收视率、点击率,活跃一下气氛,放松一下 , 甚至成为热点话题发烧开来。但是从严肃的历史比较研究来看 , 这种实在有点牵强附会的比较研究是不是把比较研究引向了歧路。 历史是不可能重复的 , 某些历史事件之间可能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但是这种对于惊人的相似之处的观察 , 不该越过雷池一步 , 否则可能得出十分错误的判断来。 本来在美国历任总统中遇刺身亡的只有四人 , 可资比较的概率是很小的。就一些表象来对比 , 幻灯片提到了林肯和肯尼迪以及他们遇刺事件之间的惊人的相似之处 ,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举出许多不同之点来 , 例如: 林肯出身平民,而肯尼迪是富豪世家。 林肯未上过大学 , 肯尼迪是哈佛大学毕业生。 林肯没有特殊的教派信仰,而肯尼迪在迄今美国总统中是唯一信仰天主教派的。 林肯来自西进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伊利诺伊州,而肯尼迪来自传统的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 林肯没有在部队服役过 , 肯尼迪则在海军服役过。 林肯当过国会众议员 , 肯尼迪则当国众参两院的国会议员。 林肯 1860 年总统选举时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选举人票之间的差距是 180 : 12 (另外两人分别为 72 , 34 ), 肯尼迪与尼克松之间的选举人票之间比是 303 : 219 。 林肯在 1864 年选举中连任,他的遇刺在第二任内 , 而肯尼迪遇刺在第一任内。 林肯( 1809-02-12----185-04-15 )的生死年月日和肯尼迪( 1917-05-291963-11-22 )之间难以找到共同之点。 林肯遇刺在剧场 , 肯尼迪遇刺在达拉斯大街行驶的车队上。 林肯遇刺在夜晚,肯尼迪则在大白天。 林肯遇刺后第二天身亡,肯尼迪则遇刺后不到几分钟内去世。 林肯死后葬于家乡公墓,而肯尼迪则葬于弗吉尼亚阿灵顿的阿灵顿国家公园。 林肯在美国民众中是享有最高声誉的总统 , 肯尼迪则不如他。 林肯的夫人在林肯死后没有改嫁,肯尼迪夫人则改嫁了。 林肯和肯尼迪虽然都面临民权问题 , 但是林肯第一位要解决的是联邦统一问题而不是民权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 , 林肯遇刺身亡事件迄今在美国历史上已经有了基本结论,而肯尼迪的死因和真正的凶手则没有比较公认的结论,如果最后的结论不是画面中的说法 , 那么这种比较的事实前提就是个伪命题了。 还可以举出另外一些例子来 , 问题是这样的研究除了作为文人雅士的茶余饭后谈笑资料 , 可以说毫无学术含量。 附幻灯图片 10 幅。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9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中英文誓词
冯用军 2009-2-26 21:59
亲爱的同胞们: 今天我站在这里,为我们将面对的任重道远而慨叹。感谢你们对我寄托的信任,同时缅怀我们的前人所做出的牺牲。感谢布什总统为美国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总统任期交叠过程中的慷慨合作。 至此,共有四十四位美国人曾进行过总统宣誓。这一誓言曾在国家和平、欣欣向荣时做出过。然而这一誓词更曾在乌云笼罩和风暴袭来之时被宣读。美国人民之所以能够走过那些艰难的时刻,不仅仅是因为领袖的能力或远见;更是因为我们,我们人民,保持着对先人理想的忠诚,对我们国家创始文件的追随。 对于我们这一代美国人来说,也是这样,也必须这样。 国家正面临危机,这一点大家已经没有疑问。美国处在战争之中,面对一个有巨大影响力、充满暴力和仇恨的网络。我们的经济严重衰退。这来源于部分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更由于作为一个整体,我们未能做出面对一个新时代的艰难决策。人民失去房屋、工作机会减少、商业活动遭到破坏。医疗保障过于昂贵,学校教育系统出现太多失败。而我们对能源的使用,日益让对手强大,与此同时又威胁着我们的星球。 这些,是从数据和统计中可以看到的危机信号。还有难以度量但同样深远的问题,那就是整个国家信心的缺失。那萦绕在我们头上的恐惧,认为美国的衰败不可避免,认为我们的下一代人不可能再有太高的期望。 今天我要对你们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真切的、严重的,而且有很多重。解决他们不可能很轻松,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但美国人民,请记住这一点:这些挑战会被解决。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因为我们选择了希望而不是恐惧;我们选择了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而不是冲突与争执。 今天,我们共同终结那些虚假的承诺、陈腐的教条、以及指摘与怨言。这些已经困扰了我们的政治体系太长时间。 我们的国家仍旧年轻,但借用圣经中的话,该是抛开那些孩子气的时候了。现在,需要重新拿出我们的坚韧精神,选择自己的历史。我们要延续代代相传的宝贵礼物,延续神圣的理想,那就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承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都有机会去追求最大程度的幸福。 在重温我们国家伟大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白,伟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赢得的。在我们的历程中,从来没有走捷径或是退而求其次。这一历程不是为懦弱者准备的,不是为那些享乐高于工作、只知追求名利的人准备的。相反,是那些甘于承担风险的人,实干家,创造者--有些众人皆知,而更多的在辛勤工作中默默无闻--是他们带着我们穿越漫长、崎岖的道路走向繁荣与自由。 为了我们,他们把仅有的财物装进行囊,漂洋过海追求新的生活。 为了我们,他们开拓西部,在条件恶劣的工厂中流血流汗;他们忍受鞭笞,开垦贫瘠的土地。 为了我们,他们战斗和牺牲在协和镇(Concord)、葛底斯堡(Gettysburg)、诺曼底和科萨恩(KheSahn)。 一次又一次,这些男男女女,他们奋斗和牺牲;他们将双手磨破为了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在他们眼中,美国超越了我们每个人雄心的总和,超越了个人、财富和派系的差别。 今天,我们仍在这样的历程上。我们仍旧是地球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工人们的效率并不比危机开始之前低。我们的头脑具有同样的创造力。我们的产品与服务和上周、上月、或者去年一样有需求。我们的能力从未被削弱。但墨守陈规、维护狭隘的利益、面对艰难的决策畏首畏尾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重新找回我们自己,掸去身上的尘土,开始重塑美国的重任。 环顾四周,有无数工作等着我们。经济状况期待着我们大胆和快速的行动。我们会付诸行动--不仅仅是创造就业机会,同时还要为未来的增长打下新的基础。我们将建设公路、桥梁和电网,以及将我们紧密联系起来、提供商业信息的数字高速公路。我们会重新树立科学应有的地位,并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医疗保障的质量,同时降低其费用。我们将利用太阳、风与土壤,来驱动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我们将改革我们的学校和大学,以满足新时代的需要。这些都有可能实现,更会去实现。 现在,有人还在怀疑我们的信心──他们认为我们的国家无法承担这样的重大计划。他们太健忘了,他们忘记了这个国家曾经取得的成就,他们忘记了当拥有了理想、共同的目标和必要的勇气,这些自由的人民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些愤世嫉俗的人无法理解这个国家所发生的转变──那些陈腐的政治已经缠绕了我们太久太长。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政府太大还是太小,而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应该帮助家庭获得体面的收入,购买他们的所需,有尊严地退休。当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时,我们才能继续前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我们这些管理公共财产的人应该负起责任──把钱花在刀刃上、改掉恶习、光明正大地行事──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塑人民和政府之间的信任。 市场力量的好坏不是我们的问题。市场在创造财富和推进自由进程方面是无可代替的,但是这场危机也提醒了我们没有审慎的监管,市场的力量将如野马一样脱缰──一个仅有财富的国家不可能持续繁荣。我们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上,也体现在我们的繁荣程度上,体现在我们为每个渴望成功的心灵所提供的机会上─这并非出自恻隐之心,而是我们实现共同利益的必经之路。 我们拒绝在安全和理想之间妥协。我们的建国先辈们,面对我们无法想象的凶险,却依然用几代人的鲜血维护了神圣的法律和人权。那些理想依然在照亮着这个世界,我们不会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这些理想。我要对那些正在看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说,无论你身处繁华的都市还是像养育了我父亲那样的小村庄:对于那些追求和平与尊严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美国将永远是你们的朋友,我们将继续和你们一起前进。 我们是这种传统的捍卫者。我们继续追寻这些信念的指引,我们将直面这些挑战并更加努力─更多的沟通与合作。我们会负责地将伊拉克还给当地的人民,并在阿富汗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将与老朋友和原来的敌人一道,共同消除核威胁,解决全球变暖的根源。我们不会为自己的做法道歉,更不会动摇捍卫和平的决心,对于那些崇尚恐怖、滥杀无辜的人,我们的精神是强大而不可战胜的。你拖不垮我们,我们将会打败你。 我们多种族混居是一种优势。我们是一个由基督徒、穆斯林、犹太教徒、印度教徒和无神论者共同组成的国家。我们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从世界的每个角落学习。因为我们经历过内战和种族隔离的痛苦洗礼,并在黑暗中更加坚强和团结,我们无法保证,但是我们相信憎恨终将消弭,分隔终将散去。随着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共同的人性将显露出来,美国必须承担引领新时代和平的重任。 对于穆斯林世界,我们将基于共同的利益和信仰,寻找更好的合作之路。对于那些在世界各个地方挑起冲突或一味批评西方不良影响的领导者:你的人民评判你的依据是你建立了什么,而不是破坏了什么。对于那些依靠腐败和欺骗并压制异议而追求权利的人们:你们站在了人类历史的对立面。如果你们能张开紧握的拳头,我们也将伸出友谊之手。 对于那些贫穷的人们,我们保证和你们一起建设繁茂的农场和干净的水源,滋养那些饥寒交迫的身体和心灵。对于那些与我们一样相对富裕的国家,我们不能再对外界的苦难漠不关心,更不能继续大肆索取世界的资源。世界必须改变,我们都必须改变。 当我们审视前方的道路时,我们会感激那些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的人们。今天,他们有话对我们说,也是安息在阿林顿国家公墓里的先烈们时刻提醒我们的。我们尊敬他们不仅因为是他们捍卫了我们的自由,更因为他们正是奉献精神的化身;他们致力于寻找远高于自身的生命真谛。而此时,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更需让这种精神长存。 因为归根结底,政府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到的,是体现每个美国人的信念和决心,这也是这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洪灾泛滥时,陌生人之间的温暖善举;是经济困难时期,人们自损利益保全朋友工作的无私忘我。这是消防员们毅然冲入浓烟火海的勇气,也是父母培养孩子的无私之心,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或许,我们今日遇到挑战前所未有,所有的情况完全陌生。但是,我们赖以走向成功的价值观从未改变诚实、勤勉、勇敢、公正、宽容、好学、忠贞和爱国。我们的历史亦由这些真理推进,亘古不变。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责任时代人人都需重视,对我们自己,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一份责任。我们会欣然接受这份责任,人生也正因此而充实。 这是公民的价值和承诺。 这是我们信心的源泉上帝赐予我们知识以应对无常的命运。 这是我们所崇尚的自由与信念的真谛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男女老少在此汇聚一堂;这就是为什么六十年前,一位父亲走入餐厅甚至无人理睬,而今天他的儿子可以站在这里,在你们面前许下最庄严的誓言。 所以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记住自己,记住为此的付出。在我们的国家诞生之初,先辈们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围聚在结冰的河边靠微弱的篝火取暖。离乡背井,后有敌军,鲜血染红了白雪。就在革命的道路如此模糊,意志也开始踌躇之时,我们的国父有这样几句话: 告诉未来的世界当一切陷入寒冬,万物俱灭,只有希望和勇气可以长存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在共同的危机下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前方的艰难。 美国,面对我们共同的危机,在这艰难的寒冬,让我们牢记那些永恒的字句。怀着希望和美德,让我们再一次勇敢地面对冰冷的现实,迎接任何可能的风浪。让我们的子孙传唱,当我们面对挑战时,我们没有怯懦、没有退缩,更没有踟蹰不前。我们在上帝的关爱下眺望远方,我们在自由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我们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 My fellow citizens: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 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e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So it has been. So it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Watch the historic inauguration of Barack Obama with CNN and the best political team on TV Live coverage all day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They will be met. 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out dogmas, 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 that all are equal, all are free, and all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r -- who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 prosperity and freedom.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 earth. 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 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s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 They saw America as bigg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greater than all the differences of birth or wealth or faction. This is the journey we continue today. 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 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But our time of standing pat, of protecting narrow interests and putting off unpleasant decisions -- that time has surely passed.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For everywhere we look,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 bold and swift, and we will act -- 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feed our commerce and bind us together. 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and wield technology's wonders to raise health care's quality and lower its cost. 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 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All this we can do. And all this we will do. Now, there are some who question the scale of our ambitions -- who suggest that our system cannot tolerate too many big plans. Their memories are short. For they have forgotten what this country has already done; what free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when imagination is joined to common purpose, and necessity to courage. What the cynics fail to understand is that the ground has shifted beneath them -- that the stale political arguments that have consumed us for so long no longer apply. The question we ask today is no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 too big or too small, but whether it works -- whether it helps families find jobs at a decent wage, care they can afford, a retirement that is dignified. Where the answer is yes, we intend to move forward. Where the answer is no, programs will end. And those of us who manage the public's dollars will be held to account -- to spend wisely, reform bad habits, and do our business in the light of day -- because only then can we restore the vital trust between a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 Nor is the question before us whether the market is a force for good or ill. Its power to generate wealth and expand freedom is unmatched, but this crisis has reminded us that without a watchful eye, the market can spin out of control -- and that a nation cannot prosper long when it favors only the prosperous. The success of our economy has always depended not just on the size of ou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ut on the reach of our prosperity; on our ability to extend opportunity to every willing heart -- not out of charity, but because it is the surest route to our common good. As for our common defense, we reject as false the choice between our safety and our ideals. Our Founding Fathers, faced with perils we can scarcely imagine, drafted a charter to assur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ights of man, a charter expanded by the blood of generations. Those ideals still light the world, and we will not give them up for expedience's sake. And so to all other peoples and governments who are watching today, from the grandest capitals to the small village where my father was born: Know that America is a friend of each nation and every man, woman and child who seeks a future of peace and dignity, and that we are ready to lead once more. 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 They understood that our power alone cannot protect us, nor does it entitle us to do as we please. Instead, 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 prudent use; our security emanates from the justness of our cause, the force of our example, the tempering qualities of humility and restraint. We are the keepers of this legacy.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once more, we can meet those new threats that demand even greater effort -- even greater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We will begin to responsibly leave Iraq to its people, and forge a hard-earned peace in Afghanistan.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and roll back the specter of a warming planet. We will not apologize for our way of life, 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se, and for those who seek to advance their aims by inducing 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 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 you cannot outlast us, and we will defeat you. For we know that our patchwork heritage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 Jews and Hindus -- and nonbelievers. 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drawn from every end of this Earth; and because we have tasted the bitter swill of civil war and segregation, and emerged from that dark chapter stronger and more united, we can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 the old hatreds shall someday pass; that the lines of tribe shall soon dissolve; that as the world grows smaller, our common humanity shall reveal itself;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To the Muslim world, we seek a new way forward, based 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 or blame their society's ills on the West: Know that your people will judge you on what you can build, not what you destroy. To those who cling to power through corruption and deceit and the silencing of dissent, know that you are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but that we will extend a h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unclench your fist. 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 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 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And to those nations like ours that enjoy relative plenty, we say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indifference to suffering outside our borders; nor can we consume the world's resources without regard to effect. 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ell us today, just as the fallen heroes who lie in Arlington whisper through the ages. 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 a willingness to find meaning i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yet, 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For as much as government can do and must do, it is ultimately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upon which this nation relies. It is the kindness to take in a stranger when the levees break, the selflessness of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their job which sees us through our darkest hours. It is the firefighter's courage to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s our fate. Our challenges may be new. The instruments with which we meet them may be new. 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 -- hard work and honesty,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y and patriotism -- these things are old. These things are true. They have been the quiet force of progress throughout our history. What is demanded then is a return to these truths. What is required of us now is a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 -- a recogni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 American, that we have duties to ourselves, our nation and the world; duties that we do not grudgingly accept but rather seize gladly, firm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re is nothing so satisfying to the spirit, so defining of our character, than giving our all to a difficult task. 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 -- 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 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 -- why me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of every race and every faith can join in celebration across this magnificent Mall, and why a man whose father less than 60 years ago might not have been served at a local restaurant can now stand before you to take a most sacred oath. So let us mark this day with remembrance, of who we are and how far we have traveled. In the year of America's birth, in the coldest of months, a small band of patriots huddled by dying campfires on the shores of an icy river. The capital was abandoned. The enemy was advancing. The snow was stained with blood. At a moment when the outcome of our revolution was most in doubt, the father of our nation ordered these words be read to the people: Let it be told to the future world ... that in the depth of winter, when nothing but hope and virtue could survive... that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alarmed at one common danger, came forth to meet . America. 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 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 let us remember these timeless words. With hope and virtue, let us brave once more the icy currents, and endure what storms may come. Let it be said by our children's children that when we were tested, we refused to let this journey end, that we did not turn back, nor did we falter; and with eyes fixed on the horizon and God's grace upon us, we carried forth that great gift of freedom and delivered it safely to future generations.
个人分类: WIEA世界创新教育协会|2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是林肯总统诞辰200周年
黄安年 2009-2-12 22:21
今天是林肯总统诞辰 200 周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13 日发布 林肯诞生于 1809 年 2 月 12 日 , 今天正好是他的 200 周年诞生日。笔者在去年的今天的博文《美国的幼儿园里纪念林肯总统诞生日( 1809 年 2 月 12 日)》写道 : 林肯( 1809-02-12----1865-4-15 )是美国历史上的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我看来迄今 43 任总统中最伟大的总统要数乔治华盛顿( 1789-1797 )、亚伯拉罕林肯 (1961-1865) 、富兰克林罗斯福( 1933-1945 )。华盛顿领导美国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林肯领导美国人民战胜了分裂图谋,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 , 保障了美国走上了统一的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F D. 罗斯福则领导美国人民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 实施了强化国家干预的新政措施 , 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 , 战胜了国际法西斯主义,使美国走上了超级大国的道路。由于华盛顿和林肯都诞生在二月 , 美国把每年二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总统日。 林肯受到美国广大人民的爱戴,在幼儿园里每当林肯总统诞生日就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 下面是美国的一所普通幼儿园班上老师给孩子们讲解林肯生平的故事,并且印发了材料 ( 见附图 1-8) ,我的大外孙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画了林肯小木屋(见附图 9 )。 附网上三篇关于林肯的介绍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5720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登陆。 在这里将笔者 1986 年编译的《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中的林肯介绍 ( 第 22-24 页,河北人民出版社 ) 扫描本 ,1992 年著《美国的崛起》中关于林肯评介和林肯的南方重建方案( 322-327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扫描本附后。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A)|4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是个伟大的日子
river 2009-2-12 18:04
查尔斯达尔文和亚伯拉罕林肯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即 1809 年 2 月 12 日 。于是,关于这两个人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尤其是达尔文。 而且,两个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幼年丧母,痛恨奴隶制等。 剑桥大学 800 年的校庆也在做很多达尔文的专题活动。热闹啊。 我编译了今天 nature 的社论,正是这个题目:人性与进化。 社论开宗明义: 尽管历史不是完全由占地球主宰的人类制造出来的,但是在 1809 年 2 月 12 日 ,即 200 年前同时诞生的查尔斯达尔文和亚伯拉罕林肯就创造了新的规则。 然而后面的内容则是在讨论科学造成的历史悲剧,社论把重点放到科学的本质上来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选总统林肯华盛顿就职火车之旅的讲演
黄安年 2009-1-19 17:43
当选总统林肯华盛顿就职火车之旅的讲演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8 日发布 当选总统林肯华盛顿就职火车之旅指的是 1861 年 2 月 11-23 日由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到华盛顿时期的活动,他在此期间的讲演和谈话有 20 几次,收集在《林肯集,演说信件 杂文 总统咨文和公告》( 1859-1865 )中并非全部(三联书店, 1993 年)。这里根据已经收集到的讲演和谈话将其主要内容作一介绍。 1861 年 2 月 6 日晚上,林肯夫妇在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家中举行告别晚会。 1861 年 2 月 11 日早晨八点,林肯一行 15 人在大西铁路车站启程,离开斯普林菲尔德,一千多人送行,林肯发表了告别演说。从斯普林菲尔德到华盛顿的旅程使林肯会晤了印第安纳、俄亥俄、宾夕法尼亚、纽约和新泽西五个州的州长和一些州议员,使他的足迹遍及主要的城市印第安那波利斯、锌辛那提、哥伦布、克利夫兰、匹兹堡、巴夫罗、罗切斯特、萨拉丘斯、奥伯尼、特罗伊、纽约、特伦顿、费城、哈里斯堡。 1861 年 2 月 11 日 , 当选总统林肯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发表告别演说,他说:在这里我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 , 从一个青年长成为老人 . 我的孩子们都是在这里出生的 , 其中有一个已安葬在这里。现在我要走了 ,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再回来,因为现在摆在我面前的任务实在比压在华盛顿肩头的任务还要重。(《林肯集,演说 信件 杂文 总统咨文和公告》( 1859-1865 上)第 273 页,三联书店, 1993 年,下同) 2 月 11 日 , 他印第安那波利斯对奥利弗 P 莫顿州长和印第安那州的同胞们致答谢词说 : 我不过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工具 , 也许我应该是一个偶然的工具。在我到达华盛顿之前,在这里或在任何别的地方 , 我都不打算做长篇演说。我仅仅要说为了使这个联邦能够获救 , 只需要唯一的一样东西就行了 -- 那就是像你们这样的人的心。在我陷入任何艰难境地时,我将始终依靠你们和合众国人民 -- 我希望你们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记住,这是你们的事情,并不是我的事。(同上 , 第 274 页)他在印第安那波利斯演说时针对南方联盟的分离行为 , 他说 : 近来强制和入侵两个词到处有人使用。那么 , 什么是强制?什么是入侵呢?比如说 , 一支军队 , 不但没有当地人民的同意,而且与他们为敌,开进了南卡罗来纳,这是不是强制或入侵呢?非常坦率地讲 , 如果当地的人民不得不被迫屈服 , 而我想这就是入侵,这也就是强制。 (同上 , 第 276 页)他还说 : 我们愿尽可能地像华盛顿、杰斐逊和麦迪逊那样对待你们。 忘掉一切党派,无视一切党派,我们又将成为同胞。 2 月 12 日是林肯 52 岁生日,晚上,林肯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伯奈特大厦的住地举行招待会,发表对德国移民的即席讲话时说 : 在凡能给最大多数人以最大幸福的一切 , 我都赞同。说到宅地法 , 我要说的是 , 凡属在政府支配之下的土地 , 我赞成把所有的荒地都分隔成许多小块 , 这样让一切穷苦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个家园。至于德国人和外国人 , 在我眼里他们并不比别的人低一等。既然我们这个国家土地辽阔,又是个新兴的国家 , 而欧洲的那些国家人口都十分密集,如果国外有任何人愿意长期来这片土地上居住 , 我决不会想到要给他们制造任何障碍 , 阻止他们前来美国。(同上 , 第 280 页) 2 月 13 日 , 林肯在俄亥俄州哥伦布俄亥俄州议会讲话时说 : 我没有名望也许没有我为什么应有名望的理由可是一个连国父都不曾遇到过的重大任务 , 现在落到我的肩上了。在未来的事态发展使我们非改变政策的时候,我们才能灵活地修正或变革我们的方针。(同上,第 281 页) 2 月 15 日 , 林肯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发表讲话,他说,推进联邦和宪法所规定的伟大事业乃是你们全体人民的事 , 而决不是一个个人的事。一切只能全靠你们。那所谓的危机 , 整个不过是一种人为的危机。 (同上,第 283 页) 2 月 15 日 , 林肯在纽约赛拉丘斯的讲话中说 : 我想你们还一定期待我上去将几句话。如果我现在走上去,你们必然会想我一定要对你们发表一篇比我自己还要长的演说了。我希望大家了解 , 我不走上讲台发表长篇演说,决不是我敢于对诸位无礼。 (同上,第 285 页) 2 月 18 日林肯在纽约州利特尔福尔斯发表讲话。他说 : 我没有很多话要讲 , 而且即使我有话要讲现在也没有时间了 ; 何况,即使一切条件具备 , 我也实在没有精力每到一个地方都重复一次我已经发表过的演说。 (同上,第 286 页) 林肯沿哈德逊河而下 , 在哈德逊、皮克斯基尔受到热烈欢迎 , 随后到达纽约 ,2 月 19 日晨 , 林肯在纽约市政厅发表演说,面对伍德市长,他对于并不是大多数都赞同我的人们 所给予的接待表示感谢,他说:除非联邦不中用了 , 除非为了联邦保住旅客和货物而只得抛弃联邦这条航船 , 否则,决不能丢弃联邦。 , 桑德堡称纽约对当选总统的接待是林肯在前往就职的旅程中所受到的最细致周到、最矫揉造作、最繁琐奢华 -- 却又是最冷淡无情的接待。 2 月 21 日 , 林肯在新泽西州参议院致词。他说 : 我怎么也不能忘记新泽西在我们早期的历史中所占据的位置。在十三个老州中 , 几乎再没有一个州的境内有像老新泽西州那么多的战场。我渴望使这个联邦、宪法和人民的自由能以按照最初为之奋斗的人们的设想永远延续下去。对我来说 , 最大的幸福将莫过于,我能成为全能的上帝和上帝的选民手中的一个卑微的工具 , 是那个伟大斗争的目标传继永远。我知道,你们为我举行的这个欢迎会 , 是不分党派的 . 我还听说在座的诸位先生中大多数在选举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时 , 根据自己的认真考虑 , 并不认为我是合适的人选。尽管这样,我了解他们到这里来欢迎我 , 只是把我看作按美国宪法选举出的总统。(同上,第 287-288 页) 同日在新泽西州议会致词。林肯再次就联邦危急局势表示我将尽一切力量使自己站在一个我认为对北部、东部、西部、南部 , 和对全国都最为公正的立场上。我希望,我将心平气和和采取那一立场 肯定不会对任何一地怀着敌意。我将竭尽全部力量来促使我们的一切困难得以和平解决。再没有任何比我更渴望和平。没有任何人会比我更为不遗余力读去保卫和平。但是,可能也必须作出果敢的决定。 (同上,第 290 页) 2 月 21 日下午四点 , 林肯到达费城 , 在费城林肯获悉了一个准备在巴尔的摩暗杀他的阴谋计划,特工建议当晚把他送到华盛顿。林肯说 : 我不能在今天夜里到华盛顿去。我已经答应明天早晨早独立厅升旗,然后去访问社在哈里斯堡的州议会。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一定要履行着两个诺言。在这以后,我准备考虑你们可能采取的任何行动。 当日 , 林肯对费城亚历山大亨利市长致答词说 : 我一直觉得我完全有理由断定,目前国家的危机、恐慌和忧虑完全是人为的。我无比真诚地想大家许诺,我将把我的一颗赤诚的心完全献给我的工作。至于我能不能献出一副和那颗心相适应的头脑 , 那只能留袋后人去评定了。我向诸位和你们的市长保证 , 在这里,在我一生中的任何时候,我都一直在希望,我将决不会干出任何事来 , 有悖于这庄严、神圣的四壁岁给予我们的教导。 (同上,第 291-292 页) 2 月 22 日 , 是华盛顿的生日,林肯主持升旗仪式后在费城独立厅发表了他称为事先毫无准备的演说,他说 : 我的政治思想感情 , 没有不是来源于《独立宣言》所体现的思想。它使人们相信 , 到了一定时候,所有的人肩上的负担将被解脱,人人将机会均等。这便是《独立宣言》所体现的精神。这个国家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得救呢?如果能 , 如果我能帮助使它得救,那我将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但是,如果这个国家不放弃那一原则便不可能得救,那我宁愿就在这里被人刺杀 , 也决不会放弃那个原则。 (同上,第 293-294 页) 从这些讲话中 , 我们不难看出当时联邦形势的危急和林肯面临的生死考验及维护联邦统一和人人平等信念的决心。 附林肯讲话的扫描图片23幅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5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选总统林肯赴华盛顿就职的火车之旅(1861.2.11—2.23)
黄安年 2009-1-18 11:45
当选总统林肯赴华盛顿就职的火车之旅( 1861.2.112.23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8 日发布 迄今有关当选总统林肯赴华盛顿就职的火车之旅的叙述最为详尽的 , 当数美国林肯传记研究专家卡尔桑德堡的《林肯传》( Carl Sandburg, Abraham Lincoln, The prair1e Years and War Years, 1954, 1970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USA, 三联书店 , 云京译文 ,1978 年版)。在美国历史著作中记载这段历程的极少。美国历史百科辞典中有些记载,见 Richard B. Morris E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History , Bicentennial Edition, Harper Row, 1976 载 : 11-23 Feb. Lincolns Journey to Washington. President-elect Lincoln took leave (11 Feb.)from his neighbors in Springfield, not knowing when or whether I ever may return, with a task before me greater than that which rested upon Washington, and began his journey to the capital. In brief speeches, en route (Indianapolis, Cincinnati, Columbus, Cleveland, Pittsburgh, Buffalo, Rochester, Syracuse, Albany, Troy, New York, Trenton, Philadelphia, Harrisburg) he avoided disclosure of plans and policies. Warned (22 Feb.) of assassination plot in Baltimore, he was secretly put aboard a special train at night, arriving at Washington at 6 A.M, 23 Feb. (273pp) 。除了 Springfield 、 Pittsburgh 外 , 这些城市我在美国时都去过,在 Albany 还停留一年之久 , 说起那里的历史情况 , 多少有所了解。 根据卡尔桑德堡的《林肯传》的叙述和相关文献、著作记载, 1986 年 2 月 6 日晚上,林肯夫妇在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家中举行告别晚会。 2 月 11 日早晨八点,林肯一行 15 人在大西铁路车站启程,离开斯普林菲尔德,一千多人送行,林肯发表告别演说。从斯普林菲尔德到华盛顿的旅程使林肯会晤了五个州的州长和一些州议员,使他的足迹遍及主要的城市 . 他和控制着政治、金融、运输、供应的要人们谈过话 , 发表了二十几篇演说。他同成千上万的人握过手 , 同那些想瞧瞧他这位美国舞台中心人物的千百万群众见了面。(上引书 , 第 142 页) 2 月 11 日 , 下午五点火车到达印第安那波利斯,林肯对奥利弗 P 莫顿州长和印第安那州的同胞们致答谢词。 2 月 12 日是林肯 52 岁生日,他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对德国移民发表讲话。晚上,林肯在伯奈特大厦的住地举行招待会,发表即席讲话。 2 月 13 日 , 林肯在俄亥俄州哥伦布俄亥俄州议会讲话。 2 月 14 日 , 林肯到达匹兹堡,对乔治威尔逊市长和市民们发表感谢讲话。 2 月 15 日 , 林肯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发表讲话。 2 月 18 日林肯在纽约州塞拉丘斯、利特尔福尔斯先后发表讲话。林肯从西往东穿纽约州 , 沿哈德逊河而下 , 林肯在哈德逊、皮克斯基尔受到热烈欢迎 , 随后到达纽约 , 受到由 30 辆马车组成的车队的热烈欢迎 ,2 月 19 日 , 林肯在纽约市政厅发表演说,桑德堡称纽约对当选总统的接待是林肯在前往就职的旅程中所受到的最细致周到、最矫揉造作、最繁琐奢华 -- 却又是最冷淡无情的接待。 2 月 21 日 , 林肯在新泽西州参议院致词;同日在新泽西州议会致词。下午四点 , 林肯到达费城 , 对亚历山大亨利市长致答词 。 在费城林肯获悉了一个准备在巴尔的摩暗杀他的阴谋计划。 2 月 22 日晨林肯在独立厅升旗,并发表讲话。其后在哈里斯堡发表答词,这是林肯就职之旅的最后一次演说。当晚六点 , 林肯化装秘密坐火车离开哈里斯堡。晚上十点到达费城,转乘费城 威尔明顿 巴尔的摩火车。 2 月 23 日凌晨 3 : 30 分到达巴尔的摩,一切顺利 , 早晨 6 : 00 ,林肯抵达华盛顿走下火车 , 结束了最后的惊险的 12 小时旅程和赴华盛顿就职的火车之旅。 从 2 月 11-23 日 , 林肯赴华盛顿就职的火车之旅绝非作秀 , 因为在当时没有汽车和飞机 , 火车为最快的交通工具 , 如果林肯不坐火车前往华盛顿就职的时间将更长 ,2 月 4-8 日 , 脱离联邦的 6 个蓄奴州成立美国邦联,内战形势一触即发 , 容不得林肯沿途作秀,笼络民心。林肯在途中尤其是自费城起的最后一天多险象环生,绝非刻意营造气氛为当选总统欢呼之旅。现在奥巴马团队仿效林肯从费城启程前往华盛顿就职,难道也要化装防范暗杀当选总统 , 如下模仿和捉弄历史伟人,令人哭笑不得。 附卡尔桑德堡的《林肯传》有关内容,及美国百科全书辞典中有关记载扫描 21 幅图片 : 附网上报道 : *************************** 奥巴马从费城启程前往华盛顿就职 2009 年 01 月 18 日 01:20: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美国费城1月17日电(记者杨晴川 王建刚)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及家人17日从美国《 独立宣言》诞生地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乘坐火车,启程前往首都华盛顿就职,从而拉开了为期4天的奥巴马就职典礼系列庆祝活动的序幕。 启程前,奥巴马没有公开露面,只是在费城第30街火车站北候车厅内对200多名选民代表发表简短讲话,并与其中40多人举行闭门圆桌会议,就国家前途交换看法。 奥巴马说,他选择费城作为此次火车就职旅行的起点,是因为这里是《独立宣言》的诞生地,也是美国的诞生地。美国目前面临经济危机、两场战争、气候变化和油价上涨等巨大挑战,美国人需要重温美国缔造者的誓言,学习他们的精神,共同迎接挑战。 随后,他和家人以及其他随行人员一同登上有80多年历史的佐治亚300号专列启程。 记者在现场看到,火车站附近戒备森严,一些奥巴马支持者聚集在北候车厅门外,以期能够见到奥巴马一面,但他们未能如愿。 据悉,在长约220公里的整个奥巴马专列行程中,美国安全部门对铁道沿线采取了从空中到陆地的安全监控措施,并在沿线安装了生化武器和放射物探测器。沿线一些立交桥、桥梁和河段将在奥巴马专列经过前后暂时关闭,民众也被告知要与铁轨保持安全距离。在这次火车就职之旅中,奥巴马将首先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停留,与在那里等候的当选副总统拜登及其家人会合并举行公众集会,随后与拜登共同登车前往下一站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他将参加盛大的公众集会并发表讲话。之后,火车将直驶美国首都华盛顿,预计于当晚抵达。奥巴马将于20日在华盛顿正式宣誓就职。在此前后,华盛顿将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在火车是美国主要长途交通工具的时代,当选总统通常都是坐火车前往华盛顿就职。但自飞机诞生后,当选总统坐火车就职已不多见。美国总统就职委员会称,奥巴马之所以重新采用火车作为前往华盛顿就职的交通方式,既为了体现奥巴马的竞选主题重申美国的承诺,也为了效仿19世纪的美国总统林肯。林肯1861年曾从伊利诺伊州一路坐火车到华盛顿就任总统,而奥巴马此 次火车就职之旅,与林肯当年就职之旅的最后一段旅程基本相同。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1/18/content_10675738.htm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5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没自信, 拼命打造148年前林肯入主白宫形象
黄安年 2009-1-15 10:10
奥巴马没自信 , 拼命打造 148 年前林肯入主白宫形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5 日发布 口口声声要改变的奥巴马看来实在没自信 , 他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自诩,他大量启用克林顿政府时期的高管,在就职典礼上又处心积虑模仿林肯 1861 年入主白宫时的细节,从主题到餐具 处处模仿林肯 ,除了作秀再生一个半世纪前的美国总统 , 不就足以反映奥巴马没有自信吗? 奥巴马不是林肯 ,2009 年的美国也不是 1861 年时的美国 , 那时的美国面临联邦分裂 , 内战一触即发的严重危机 , 今天的美国面临是继续保持颠峰的超强美国 , 还是从奥巴马开始将走下坡路,一个非洲裔、缺乏从政经验、几乎来自草根的总统也许要借助林肯来为自己壮胆,向世人表白:林肯能够做到的 , 我奥巴马也能做到。 问题在于奥巴马越千方百计打造,却愈来愈缺少自我,缺乏创新元素 , 如果没有改变元素 , 这个总统竞选诺言能够兑现吗? 再说奥巴马模范林肯却不模仿林肯就职典礼的节俭, 1861 年 3 月 4 日一万多名群众在现场倾听林肯就职演说,而 2009 年的奥巴马的就职典礼却招来上百万观众,我们看到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恰逢遭遇美国 80 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刻,然而并未改变愈来愈铺张浪费的陋习,最困难的 2009 年将打造历史上最铺张的一次总统就职典礼。(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177 ) 连就职午餐时使用的餐具,也是林肯餐具的复制品,这得花多少 US$ 。为缓解经济危机 , 我倒建议将就职典礼实行市场化运作 , 所有就职典礼的餐具来个全球大拍卖 , 估计捞个上亿美元是不存问题的。这不就在林肯元素里增添了奥巴马的改变元素了吗。 附一篇报道 : ***************************** 奥巴马就职典礼从主题到餐具 处处模仿林肯 2009 年 01 月 15 日 07:38:42  来源:新闻晨报 1 月 12 日,在美国国会大厦,一名警官在当选总统奥巴马即将举行就职典礼的场地执勤。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 20 日将在这里举行就职典礼。新华社 / 法新 距离 1 月 20 日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不到一周,美国媒体极尽所能挖掘奥巴马就职典礼的每个细节。 据美国媒体报道,此次奥巴马的就职仪式有很多 林肯元素,连就职餐都是基于林肯口味的。 沿着林肯当年的路线 即将举行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林肯色彩甚浓。 此次奥巴马就职典礼的主题是自由的新生,该表述来自林肯 1863 年的盖茨堡演讲辞。 据称,就职典礼前,奥巴马将沿林肯当年路线,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乘火车赴首都华盛顿。 就职宣誓时,奥巴马将使用林肯的圣经,他也将成为自林肯后使用它宣誓就职的首位总统。甚至连就职午餐时使用的餐具,也是林肯餐具的复制品。 1861 年,林肯首度入主白宫,他就餐用的瓷器是时任第一夫人玛丽托德林肯挑选的。近 150 年后,这些瓷器的复制品将出现在奥巴马就职午餐的饭桌上。 除了就餐用具,餐厅的布置也深具林肯色彩,餐桌后将悬挂约塞米蒂峡谷风光油画,此画纪念了林肯在 1864 年宣布约塞米蒂峡谷作为国家公园供民众休闲观光一事。 此前,奥巴马还透露他在白宫重点攻读的书籍将包括 2005 年畅销书《对手团队》。该书写的是林肯如何团结一批高素质顾问为自己服务,这些人甚至都可能成为总统一职的竞争者。 就职餐是林肯喜欢的口味 此次奥巴马就职典礼的就职餐又是什么内容呢?美国媒体揭秘称,奥巴马 1 月 20 日的就职餐由三道菜组成,同样基于林肯口味。 正餐前的开胃菜是以扇贝和虾为原料做成的糕点林肯当年酷爱海鲜;主菜是酸辣酱野鸡配马铃薯这是林肯幼年时期在印第安那州爱吃的东西;甜点是苹果桂皮软糕林肯爱吃苹果。 20 日就职宣誓之后,奥巴马将与 200 名宾客一起,共享这顿就职餐。从美国总统就职餐的历史来看,奥巴马的这顿属简朴之列。 200 多年来,就职餐已成为就职典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就职餐的菜单非常多变,有时铺张浪费,有时政治含义很浓,有时则非常简单。 美国最开始几任总统的就职餐都十分简单,甚至显得孤独。比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就职餐是自己一个人吃的。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吃就职餐时,也是独自一人。第三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就职餐虽然是和其他 30 人一起吃的,但却是设在寄宿公寓中的简朴一餐。 1809 年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詹姆斯麦迪逊在就职典礼当日举办了舞会,还为宾客们准备了 400 人份的午夜大餐。 此后,美国总统的就职餐内容大都比较丰富,比如林肯就职典礼时,舞会时的午夜餐包括:牛腿、肥鹅肝酱、奶糖、水果冰、果馅饼、蛋糕等。(徐惠芬)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1/15/content_10659724.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肯之州”州长分赃门事件使以林肯自诩的奥巴马难堪
黄安年 2008-12-11 09:24
林肯之州州长分赃门事件使以林肯自诩的奥巴马难堪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11 日发布 12 月 9 日国际反腐败日美国爆出腐败大案 , 奥巴马的老窝伊利诺伊州的州长布拉戈耶维奇因被指控犯有腐败罪被逮捕,后获保释。伊利诺伊州分赃门事件使得奥巴马不得不立刻与公然索贿的州长切割 , 要求他辞职,但是如果布拉戈耶维奇拒绝辞职那将使得奥巴马更加难堪。 林肯 1834 年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直到 1840 年 ,1847-1849 年又在联邦议会工作两年 ,1860 年当选美国第 16 任总统( 1861.3.4 1865.4.15 ) , 林肯对权钱交易的分赃制深痛恶绝 , 称分赃制对共和国的危险可以比叛乱还大。 伊利诺伊州有林肯之州之称。然而伊利诺伊州的高官们却很不争气,因为在美国各州历史上 , 路易斯安那州和伊利诺伊州是官员贪污受贿的高发案件州,历史上已有八个伊利诺伊州的州长因受贿被起诉,被称为贪污之州。 奥巴马1997年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并连任8年。2000年,他竞选联邦众议员,但没有成功。2004年11月,他在国会选举中当选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谁都清楚伊利诺伊州和芝加哥是奥巴马的大本营 , 奥巴马以林肯自诩。他与伊利诺伊州州长等高官关系密切。现在尚无证据表明,现任伊利诺伊州布拉戈耶维奇州长贪污受贿与奥巴马有何关联 , 但是难以切割布拉戈耶维奇州长和奥巴马团队的关系。更何况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使得奥巴马的联邦参议员位置空缺,对布拉戈耶维奇州长索贿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形成了奥巴马当选总统和布拉戈耶维奇州长索贿之间明显的利益链,对此,奥巴马将面临丑闻难题。 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议员当选总统后,须在上任前辞去所在州议员职位,而所在州之州长则可不通过民选直接指定议员继任者,甚至有权指定自己出任联邦参议员。布拉戈耶维奇州长屡称我就是要赚钱,他能放过这次难得机遇吗? 美国的这位贪官是明目张胆要价的 , 相比之下,台湾当局的阿扁则是又要做婊子要立牌坊,这个台湾第一大贪口口声称我从来不爱钱、也从来不管钱,学孙中山募爱国基金,看来起诉阿扁的日子指日可待了。 附网上报道 : ******************************* 美国伊州州长 10 日返回办公室 继续行使州长职权 2008 年 12 月 11 日 07:23: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12 月 9 日,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的办公室主任哈里斯离开联邦法庭。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因被指控犯有腐败罪, 9 日被联邦特工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他的办公室主任哈里斯。两人已于当日下午获得保释。 新华社 / 路透 九日涉嫌腐败被捕的美国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格耶维奇十日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继续行使州长职权。 布拉格耶维奇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指控企图出售奥巴马留下的国会参议员空缺,为其个人和妻子谋取利益。 布拉格耶维奇九日上午在家中被捕,当日下午获得保释。布拉戈耶维奇的办公室主任哈里斯同时获得保释。 尽管检控方握有确凿的录音证据,这位州长仍否认自己做错任何事。十日早晨离开家的时候,布拉格耶维奇还向围在其住宅周围的媒体挥了挥手。 联邦检察官帕特里克菲兹杰拉德表示,布拉格耶维奇仍是可以行使州长职权,这是检控方无法左右的。而布拉格耶维奇的律师九日表示,他不知道布有任何辞职计划。 布拉戈耶维奇涉嫌的多项罪名包括:涉嫌以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空出的参议员职位进行钱权交易;在论坛报业集团出售旗下瑞格利体育场过程中,以克扣对该集团的州政府援助相威胁,要求论坛报业集团解雇严厉批评过自己的成员;以政府项目换取竞选资金。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奥巴马和其过渡班子参与了布拉格耶维奇的腐败案。布拉格耶维奇仍有权指定接替奥巴马出任国会参议员的人选。美国媒体称,不能排除布拉格耶维奇在近期遭到弹劾的可能性。 布拉戈耶维奇现年五十二岁,一九九六年当选国会众议员,二 00 二年当选伊利诺伊州州长,二 00 六年获得连任,任期至二 0 一一年。 ( 记者李静 ) 奥巴马要求被指控的伊利诺伊州长辞职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0日电(记者 王薇 杨晴川)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10日要求被指控犯有腐败罪的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辞职。 奥巴马的发言人吉布斯说,奥巴马同伊利诺伊州副州长奎因和其他一些官员一样,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布拉戈耶维奇很难履行州长职责,服务于伊利诺伊州百姓,所以他应该主动请辞。 现年52岁的布拉戈耶维奇2006年连任伊利诺伊州州长。9日,他遭到联邦特工逮捕,被控罪名包括涉嫌出售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空缺的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席位,以及用政府项目换取竞选资金等。如罪名成立,他将面临最高10年监禁的刑罚。 吉布斯还说,奥巴马同意伊利诺伊州政界人士的意见,由州议会举行特别会议,推选一名伊利诺伊州百姓可以信任的人作为新参议员。 奥巴马9日晚些时候强调,他与布拉戈耶维奇并未就选定新参议员一事联络,而且他对发生这种事情感到遗憾。 ? 点击详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1/content_10486250.htm *************************8 谁让林肯在墓中不安 2008 年 12 月 11 日 07:19:47  来源:人民日报 12 月 9 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联邦检察官帕特里克菲茨杰拉德宣布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涉嫌的多项罪名。布拉戈耶维奇因被指控犯有腐败罪, 9 日被联邦特工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他的办公室主任哈里斯。两人已于当日下午获得保释。 新华社 / 路透 12 月 9 日是国际反腐败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日就此致辞,严厉抨击全球范围内的贪婪和腐败。 正是在 12 月 9 日,美国爆出腐败大案: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因被指控犯有腐败罪被逮捕,后获保释。据美国检方提供的证据,布拉戈耶维奇公然以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空出的议员职位进行钱权交易,声称如此重要的职位不能白白送给他人,否则他会自己填补;以资金扶持要挟芝加哥论坛报业集团解雇那些曾经批评过他的评论作者;试图为其妻谋得年薪 15 万美元的职务等。身为州长的布拉戈耶维奇屡称我就是要赚钱,其性之贪,其贪之肆无忌惮,令宣布对布拉戈耶维奇指控的美国联邦检察官帕特里克菲茨杰拉德慨叹道,对这位州长的腐败指控足以令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墓中不安。 林肯 1834 年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并由此开始其政治生涯,伊利诺伊州至今仍被称为林肯之州。林肯在位时,就对政党分赃制等为美国政坛带来的严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称分赃制对共和国的危险可以比叛乱还大。孰料百余年后的今天,让林肯在墓中不安的竟是这位林肯之州的一州之长。 更值得观察的是州长布拉戈耶维奇何以能够大行其贪。静观此案,除人品之外,制度漏洞不能不引人注意。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议员当选总统后,须在上任前辞去所在州议员职位,而所在州之州长则可不通过民选直接指定议员继任者。布拉戈耶维奇的肆无忌惮正由此而来。布拉戈耶维奇惹上官司并非偶发,其前任州长乔治雷恩 2006 年被判敲诈勒索和欺骗罪,至今仍在狱中服刑。林肯之州州长接连栽倒,又怎能不让林肯在墓中不安?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1/content_10486233.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